美章网 精品范文 融合教育策略范文

融合教育策略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融合教育策略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融合教育策略

第1篇

文章编号:1003-0751(2015)11-0087-04

一、残疾儿童与融合教育

随着社会流动加速、家庭小型化和婚姻脆弱化,各种儿童问题不断发生,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2013年6月,民政部出台了《关于开展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民函[2013]206号),第一次在全国性政府文件中提出“困境儿童”的概念,并将其细分为残疾儿童、重病儿童和流浪儿童三类。残疾儿童作为“困境儿童”中规模最大的亚群体,是指14周岁以下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儿童。残疾类别包括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由于健康和年龄的双重弱势,残疾儿童在社会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目前,残疾儿童具有群体规模大、群体需要复杂且不易满足、教育问题突出并容易引发集体行动等特征。第一,从群体规模来看,我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共有残疾儿童约387万人(指0至14岁儿童),占全国残疾人总数的4.66%。其中学龄期残疾儿童(6―14岁)246万人。从残疾类别来看,我国现有视力残疾儿童13万人,听力残疾儿童11万人,言语残疾儿童17万人,肢体残疾儿童48万人,智力残疾儿童76万人,精神残疾儿童6万人,多重残疾儿童75万人。如此规模的残疾儿童对其背后的家庭、社区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第二,从群体需要来看,目前儿童残疾状况较为复杂,既有生理方面的,也有精神心理和智力方面的,还有多重残疾的情况。生理方面的残疾表现为肢体方面和五官方面的缺陷,比较容易识别,如传统的盲、聋、哑和四肢的残疾;精神心理和智力方面的残疾则难以识别,社会公众对此了解较少。如此多类别的残疾儿童,其需求也是多方面的,教育、康复和就业成为其最迫切的三大需要。但实际上,由于问题的多元化和复杂性,残疾儿童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第三,从教育来看,教育是残疾儿童的三大需要之一,对于他们成年后的自立具有重要作用。但现实中,残疾儿童尤其是精神残疾儿童受排斥的问题非常突出,部分儿童被拒绝入学或被劝退事件屡屡发生。如2012年9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深圳一自闭症儿童被19名家长联名‘赶出’学校”事件、2014年12月发生的“珠海家长联名阻止自闭症少年入学”事件等。在这种情况下,残疾儿童的教育成为政府和社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国传统上在残疾儿童教育方面实行隔离教育,即正常儿童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残疾儿童在特殊学校接受教育。特殊学校主要针对盲聋哑学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职业培训和技能教育。这种教育方式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也存在普通儿童对残疾儿童缺乏了解、不利于残疾儿童的社会融入等缺陷。同时,这种教育模式对新出现的残疾儿童群体,如自闭症儿童、智力障碍儿童等无能为力。鉴于此,一种新的教育形式――“融合教育”被引入我国残疾儿童教育领域。

根据新墨西哥特殊教育中心的定义,融合教育是指所有的残疾儿童必须在有足够资源、并以同龄儿童为主的自然环境、班级、学级以及社区的教育环境中受到教育。这即是说,所有儿童均应成为任何教育环境中真正的一员,并与其他儿童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机会与权利。从这一定义来看,融合教育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并不是让残疾儿童仅到学校受教育而无资助;二是根据残疾儿童的能力去提供其所需要的帮助,以保证他们的成功;三是将残疾学生作为全班学生中真正的一员而不是一个访问者,残疾学生与非残疾学生的比例必须按照正常学生与残疾学生的比例安排;四是残疾学生与其他学生同等对待,只是残疾学生的学习进度及难度安排要因人而异。融合教育在满足残疾儿童需要、促进其社会融入、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残疾儿童融合教育的实施困境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在残疾儿童教育方面进行融合教育的探索。1988年7月11日,由国家教育委员会等七部委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1988年―1992年)》中第一次明确提出“随班就读”这一概念。1990年和1994年,国家分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中以法律和法规形式对随班就读予以规定。此后,随班就读成为我国推行融合教育的主要方式。国家教委也了随班就读的一系列配套文件。其中,《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对随班就读作出了具体规定:一是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应当就近入学;二是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入学年龄与普通儿童相同,特殊情况可以适当放宽;三是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少年每班以1―2人为宜,最多不超过3人;四是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把接收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纳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规划,并把任务落实到乡镇和学校,切实保证残疾儿童少年按时入学;五是普通学校应当依法接收本校服务范围内能够在校学习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不得拒绝。可以看出,随班就读是我国特殊教育实际与西方融合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形式,是在我国经济文化不发达、各方面因素受制约的情况下发展特殊教育的一种明智选择。但是,我国普通学校的融合教育几乎没有为残疾儿童提供特殊的硬件和软件支持,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接受融合教育时几乎没有享受到特殊的服务,常常出现“随班就座”“随班混读”现象。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以随班就读为主的融合教育面临着理念、政策设计、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诸多困境,影响着融合教育的健康发展。

1.融合教育的相关理念缺乏

融合教育不仅意味着教育方式的改变,而且意味着教育理念的转变。西方融合教育的背后是平等、个性自由、尊重差异、多元化等西方价值观念,他们从人权和平等的角度强调接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教育要尊重个体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实现教育方式的转变。长期以来,我们缺乏这方面的理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融合教育的开展:第一,把残疾人视为需要同情和救助的弱者,并基于此制订一系列政策措施。这容易强化残疾人的弱势和“无力感”,不利于他们的自立。第二,缺乏权利意识,没有认识到残疾人具有与正常人同等的受教育权、就业权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尤其是受教育权,它作为残疾人的基本权利,是其走向独立的重要途径,在现实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第三,教育过程中过于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学校教育是以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的,对学生的个性和差异重视不足。而残疾儿童在学校学生整体学业成绩和课堂教学中的负面影响,容易导致残疾儿童受学校和普通儿童家长的排斥,使随班就读效果不佳。这也跟我国融合教育开展时间短、公众对融合教育了解有限、学校和普通儿童及家长对融合教育存有疑虑与担心有很大关系。

2.社会福利政策存在缺陷

我国现行的残疾人福利政策呈现“碎片化”和应急性特征,难以保障残疾人正当权益的实现。第一,法律法规政策存在缺陷。在残疾人教育方面,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主要有1990年颁布、200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1994年颁布实施的《残疾人教育条例》,这些法律法规把“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作为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的方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的连贯性,对学前教育重视不够,从而在教育过程中容易错过残疾儿童矫正的最佳时机。第二,法律政策的执行力度有待加强。毋庸置疑,上述法律法规对我国残疾儿童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相关的细化措施没有跟上,使得法律法规在执行上大打折扣。目前,残疾儿童入读正常的幼儿园、小学仍然遇到许多困难,家长不得不动用各种关系来达到目的。第三,相关的资源支持不足。国际融合教育发展的历史与实践证明,残疾儿童融合教育的开展离不开物质、专业人员和服务等相关资源的支持,这是融合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如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给普通学校用于推广融合教育的拨款逐年增长,同时以全校参与模式来实施融合教育;在全校参与模式架构中,普通学校真正关注残疾儿童的特殊需要,并配备相应的教育资源和服务资源;教育主管部门也为学校提供额外支援、教师培训以及专业支援。而在我国大陆地区,融合教育主体不明、主管部门不清、资源支持力度不足,这些均导致了普通学校开展融合教育面临重重困难,动力不足。

3.社会服务的专业化程度低

融合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相应的社会服务支持,但我国与融合教育有关的社会服务严重缺乏,仅有的社会服务专业化程度也较低,难以为融合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第一,专业人员匮乏。目前普通学校大多没有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现有的教师也基本没有经过特殊教育训练,不具备专业知识,对融合教育了解甚少,他们急需得到巡回教师、各类专业人员的支持、指导与帮助。但是,现阶段我国巡回教师制度并不健全,社会工作者、言语治疗师、物理治疗师和康复训练人员更是严重短缺,导致随班就读的教师和学生在遇到实际困难时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如一些学校接纳了残疾儿童,但由于没有专业人员,又缺乏外在资源支持,“随班就读”变成了“随班混读”。第二,社会服务评估缺乏。融合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相应的评估,这里的服务评估既包括对特殊儿童需要的评估,也包括对教师和社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工作内容和工作效果的评估。但目前专业的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缺乏,社会服务评估大多由高校教师兼职进行,评估手段和评估技术滞后,这些均制约了现有的评估质量和评估效果,导致学校教师和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难以得到合理承认,影响了相关教师和社会服务人员从事融合教育的积极性,不利于融合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残疾儿童融合教育的发展策略

融合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将残疾儿童接纳到主流学校或主流社会中来,而且更着眼于最大限度地扫清所有儿童全面参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阻力,实现其全面发展。这是实现残疾儿童权利的需要,更是教育公平的体现。要突破融合教育的实施困境,需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融合教育的经验,结合本土实际,探索有效的融合教育发展策略。

1.转变理念,营造融合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全纳教育:未来之路”为主题召开了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这标志着国际社会已经达成推动融合教育的共识。发展融合教育需要改变原有的对残疾和残疾人的理念,营造一个宽容、接纳的社会环境,促进少数群体的社会参与和社会发展。第一,优势视角。从优势视角来看,残障只是个体部分机能的丧失,并不影响个体其他部分机能的正常发挥,甚至某些残疾人还具有一些超于常人的特殊才能。为此,应从残疾人的优势出发,采取多种措施使其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第二,增权理念。教育权是包括残疾儿童在内的所有儿童和青少年的基本权利,政府和社会有责任和义务来创造条件,实现其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我国2014年1月出台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提出的“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够接受合适的教育”也强调了这一点。第三,及早干预理念。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和融合教育要及早进行,根据其年龄阶段和残障程度的差异采取不同措施。这需要通过公众教育、家长支持、政策研究与倡导等方式,使政府工作人员、普通学校师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充分认识到融合教育的重要性,进而支持融合教育,为融合教育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以政府为主导,持续推动政策创新

在现阶段,发展融合教育,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借鉴外来经验,结合本土实际,进行政策创新。这是由我国的现实情况决定的:一是我国“强政府弱社会”的格局决定了大部分资源掌握在政府手里,政府有能力、也有责任做好残疾儿童的融合教育;二是融合教育的非营利性以及教育的公共物品属性决定了市场化的公司难以介入并提供有效的服务;三是现阶段社会服务机构的规模和专业化程度有限,提供服务的能力也有限。因此,政府主导融合教育的相关福利政策,并对相关的社会服务进行监督和管理成为必然。从目前情况来看,由政府主导进行的政策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对现有的政策法规进行整合完善。要对现有的政策法规中相互矛盾和容易引起歧义之处予以修正,增强其内部的一致性。同时制订相应的实施细则和操作方案,进一步明确政府、普通学校、服务机构、家庭的权利和义务。第二,加大执法力度。要加大对违反相应法规的人员和行为的惩处力度,增强政策法规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第三,引导和培育专业社会服务机构参与融合教育。将从事融合教育时间较长、声誉较好的社会服务机构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加大支持力度,同时对其进行监督、管理与服务,促使其扩大规模、提升专业水平。鼓励其与普通学校之间建立合作关系,促进社会服务与普通学校教育相互合作与有效衔接。第四,加大对普通学校、残疾儿童及其家庭在经费、培训和服务方面的支持力度,建立政府、非政府组织、学校、家庭之间的伙伴关系,提升融合教育的质量。

3.以需求为本,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第2篇

[关键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普通幼儿园;学前融合教育

有特殊需要儿童是“那些身体素质或学习能力或高或低,其水平与常模之间的差异程度使得他们需要接受个别化的特殊教育计划的儿童”[1] 。2014年1月8日,教育部联合其他部门制定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中,把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作为工作重点,提出“各地要将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纳入当地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列入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支持普通幼儿园创造条件接收残疾儿童。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和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增设附属幼儿园(学前教育部)”等一系列措施。”[2]学前融合教育是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0~6岁学前儿童能真正地和其他正常发展的同伴一起接受学前教育机构的保育和教育。学前融合教育日益成为全球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领域所关注的新思潮和新观念。我国学前融合教育事业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与英美等发展国家相比起步较晚。除上海、北京、江苏等发达城市和省份已经开始探索学前融合教育外,其他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缓慢。目前幼儿园中的某些轻度障碍幼儿未能得到社会和幼儿园的特别关注和有效帮助。

一、特殊需要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的数量在增加,但总体比例较低、在园生存状况不佳

目前,国内上海和江苏等地学前融合教育事业发展较快。有学者对江苏省、湖北省、浙江省、上海市的部分幼儿园和幼儿教师进行调查,发现这些省市的大部分幼儿园招收一定数量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大部分幼儿教育工作者都在自己班级里遇到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李伟亚通过对浙江省10个不同地区的普通幼儿园调查发现,当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主要包括两类。一类为有发展缺陷的幼儿。其中,弱智幼儿比例较高,其次为注意缺陷和多动障碍和自闭症谱系障碍幼儿。另一类为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幼儿。包括认知能力缺陷幼儿、出现攻击性或破坏等情绪行为问题幼儿以及对周围的人和活动无兴趣的幼儿。[3] 王婷婷对江苏省70所公办幼儿园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特殊需要儿童在普通幼儿园接受教育的比例很低,目前大部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被拒绝在普通幼儿园门外。60.4%的普通幼儿园对于特殊需要幼儿是拒绝接纳的态度。[4]今后,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安置在幼儿园的数量将会持续性上升。但是,已在普通幼儿园的特殊儿童各项活动的参与度不大,为其提供的支持系统缺失,生存状态也不容乐观。

二、幼儿园为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

提供的支持系统缺失

1.行政、经费支持不足,园所领导重视不够

学前融合教育的落实需要经费的支持,由于学前教育资源有限,绝大部分幼儿园班额较大,如果接纳特殊儿童就要对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班级教师在工资待遇上有所提高,而且相关的设施、课程、培训都要具有针对性,势必给园所带来额外的负担。由于学前融合教育相关政策法规缺失,也没有提供相关的经费支持,受行政扶持力度、园领导融合观念以及家长等方面的影响,绝大部分的幼儿园会拒绝接纳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

2.幼儿教师融合教育知识与技能缺乏

学前融合教育的实施需要教育工作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需要教育工作者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根据我国幼儿教育的现状,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学前融合教育应从小班幼儿就开始的。目前,全国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中并没有开设特殊教育方面的相关课程,致使我国缺乏具有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普通幼儿教师。[5]由于对学前融合教育了解不足,很多学前教育毕业生工作后对所在班中的特殊儿童无能为力,对学前特殊儿童采用的干预方法也不当,绝大部分幼儿教师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采取忽视、忽略的态度。有些情绪行为的儿童和正常儿童在一起经常影响教学秩序、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

3.资源与环境支持不足

一方面,社会支持支持不足以及幼儿家长在内的社会大众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的关注和接纳态度影响。而大陆地区的支持性没有体系,不成组织。普通幼儿家长自身融合理念及获得优质教育服务的限制,会拒绝幼儿所在幼儿园接收特殊儿童。而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家长希望特殊儿童能够解除正常的人际交往环境,又会担心幼儿园能否为自己的孩子提供平等教育资源、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另一方面,幼儿园为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提供的设备有限。由于与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有关的器材、评估工具和教育教材紧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很难在普通幼儿园中接受普通教育,对幼儿园的各项活动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不高。

三、普通幼儿园安置特殊儿童的可行路径

1.提高政府对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事业的重视

一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尽管国内相关政策法规,例如《残疾人教育条例》中提到通过普通幼儿园等幼儿教育机构开展学前融合教育。[6] 2013年3月21日,《幼儿园工作规程(修订稿)》(征求意见稿)中,增加了“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入园,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予以照顾”等规定内容。[7]但是具体的可操作和强制性的法律法规还没有提出。一方面,国家应该成立特殊教育咨询会,研制特殊教育法规、建立特殊教育行政支持网络,提供特殊教育服务措施等。另一方面,由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辖区内的幼儿园管理工作。因此学前融合教育事业的发展,除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下达外,主要受制于地方政府对当地学前融合教育事业的建设规划力度。当地政府应制定学前融合教育发展规划目标,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扶持政策。

二是加大学前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我国特殊教育经费投入较低,没有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所以应该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其中学前融合教育经费要占一定比重,而且要重点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的经费投入力度。

2.加强地方学前融合教育师资培养、培训

一是大力培养学前融合教育领域人才。当前师范类院校,尤其是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应加入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比如加入特殊教育导论、个别化教育、特殊沟通技能、感觉统合训练等课程,使未来的幼儿教师在职前就初步树立一定的融合教育理念和掌握一定的特殊教育方法。这将使学前融合教育更容易成为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理想。例如,作者所在的黑龙江省绥化学院在2007年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两个专业依托现有资源,在课程设置上凸显学前融合教育,利用师资和各专业课程优势: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教师教授特殊教育专业儿童歌曲弹唱、幼儿舞蹈、儿童美术技巧等教学内容;学前教育专业也设置特殊儿童选修方向,开设特殊教育概论、随班就读教育、感觉统合教育、自闭症儿童心里与教育、行为矫正等课程。学生毕业后,既能够在特教机构从事特殊儿童教育又能够在普通幼儿园中开展融合教育。

二是建立特教中心和师资培训中心,做好职后培训。利用地方高校资源,根据所在地区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可以分批、分类、分级进行融合教育培训。绥化学院在2013年暑期开展了“黑龙江省特殊儿童随班就读骨干教师培训班”。来自黑龙江省13个地市的特殊教育一线工作者和中小学教师参加了此次培训。此次培训开展了特殊儿童教育诊断评估的实用方法、感觉统合训练、行为矫正技术等课程内容。还邀请台湾师范大学林宝贵教授、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张宁生教授、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张文京教授开展系列特教专题讲座。今后,特教师资培训中心有赖于借助行政力量发挥地方引领作用,将培训对象扩大到幼教系统。

3.建立资源与支持系统

一是建立家、园、校、社会等机构为一体的专业团队。幼儿园接收特殊儿童必须建立特殊儿童教育的支持系统,获得园外专业支持,实现普特结合、医教结合、家园(社区)结合,切实得到系统的、持续的支持与援助。[8] 首先,如果当地高校有特殊教育专业的话,可以聘请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和学生到幼儿园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进行诊断、评估和干预。绥化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定期为机构教师义务授课。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开展义工活动,为特殊儿童进行个别化训练,效果显著。其次,普通幼儿园应采取普通教师与特殊教师联合授课的团队教学模式。特殊教育机构相关专业人员可以定期进入幼儿园,给予普通幼儿园融合教育切实的支持。幼儿园与特殊教育机构合作,开展科研实践活动,集体研讨本园学前特殊儿童具体问题。再次,幼儿园与医疗机构建立互动网络。[9]一是通过网络平台能够将特殊儿童的基本信息共享;二是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医疗服务。

二是建立资源教室。资源教室是指在普通学校或特殊教育学校建立的集课程、教材、专业图书以及学具、教具、康复器材和辅助技术于一体的专用教室。[10]幼儿园建立资源教室后,首先邀请专家为幼儿园内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幼儿进行诊断和评估;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和行为矫正方案。资源教室在幼儿园建立还需要专业团队及家长等相关人员的合作。

参考文献

[1]William L.Heward著,肖非译.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导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42-43.

[2]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EB/OL].,(2014-1-22)[ 2014-3-15].

[3]李伟亚.普通幼儿园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在园生存现状[J].学前教育研究,2011,(12):34-40.

[4]王婷婷,李宏伟.江苏省普通幼儿园学前特殊教育现状与分析[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 2012,(2):8-11.

[5]吴淑美.学前融合班教学理念篇[M].台北:心理出版社,1998.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61号.《残疾人教育条例》[EB/OL].(1994-8-23)[2014-3-

[15].

[8]张丹丹,孙钠.成都市幼儿园融合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2):114-118.

第3篇

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问题策略一、融合教育的意义

所谓融合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将有特殊需要的自闭症儿童纳入一般的教育系统中,让有特殊需要的自闭症儿童和一般自闭症儿童一起接受教育。融合教育的理念是要让有特殊需要的自闭症儿童跟普通同龄自闭症儿童一起在常规学校接受教育,并得到适当、合理的支援,使自闭症儿童们适应普通学校的校园生活,发挥潜能,更让其身心均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此外,通过“融合”培植互相关怀的校园文化,促进家庭与学校合作,共同把普通学校发展为兼容及进取的群体,为不同能力的自闭症儿童提供优质教学。

融合教育是一个全新的的教育概念,就在学前教育得领域而言,学前的融合教育都有处于发展阶段,教育融合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家庭融合、社区融合、幼儿园融合、学校融合教育训练过程,重点是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社会功能、学习功能、认知功能,来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融合教育环境开展教育康复有利于改善其社会行为习惯,融合教育的课堂环境需要系统化、科学化的个别训练来满足孤独症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与支持能显著增强教育康复效果。教师与家长的态度对融合教育的成效起到关键作用。

二、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存在的问题

1.正常幼儿园对自闭症儿童在融合教育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自闭症儿童由于身心障碍的影响,阻碍并导致他们可能失去了融入的机会,无法像正常的学龄前儿童一样进入普通幼儿园,再加上对自闭症儿童的认识上的不足,有些老师常常会认为自闭症儿童很多方面有异于常人,如动作协调性差、目光涣散、注意力缺陷,等等,他们对某种环境,某种刺激过度敏感而感到恐惧。有些幼儿园的老师甚至会和家长直接拒绝儿童来幼儿园进行随班就读。所以,导致部分家长隐瞒孩子是自闭症儿童的真实情况。而且由于老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或者幼儿园领导不够重视,所以面对自闭症幼儿出现的种种状况也没有适当的处理策略。随着全社会对特殊儿童接纳程度的提高,虽然已经有为数不少的普通幼儿园接受自闭症儿童,但是,大多数幼儿园自闭症儿童还是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干预措施。有的老师因为不理解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和心理,采取错误的教育,从而会引发更严重的行为问题。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是有利于体现教育的公正公平,给特殊孩子一个求学的机会,让自闭症儿童有一片自己发展的天空,学习更多的知识,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

2.自闭症儿童家长在融合教育的问题上没有正确的理解

大部分的自闭症儿童家长由于对自闭症了解的不多,因此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不能及时地察觉和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是简单地认为孩子的发育只是比同龄人稍微慢了而已,只要进入了幼儿园,和其他儿童一起活动就会变得不再自闭了。还有的家长将“融合教育”片面地理解为:就是让自闭症儿童在普通幼儿园里就读,而不会考虑孩子的接受、适应情况等。更有甚者,有的家长把“融合教育”的全部意义理解为“让自闭症孩子学会和普通孩子一起玩”,只要自闭症的儿童进入正常幼儿园自然就会模仿正常儿童的行为,只要努力就可以弥补不足,也不去考虑儿童应该怎样上幼儿园才更有意义。这样的结果,可能更会导致自闭症儿童出现社会性发展的停滞。

3.正常幼儿童家长对自闭症儿童没有足够的认识

自闭症的儿童不应该一直被放在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教育,那样自闭症儿童容易被标签化,那样就恰恰违反了我们想要达到的效果,他们接触不到同龄正常的儿童,就忽略了同伴辅导的作用,自闭症的孩子经常和正常同龄儿童在一起,儿童都喜欢模仿,这样可以让正常儿童带动有自闭症儿童。家长不可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积极配合教师以及专业人士将学前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尽可能做到最好。如果他们没有机会和正常的孩子在一起学习生活,那么就远离了主流社会,更加无法融入主流社会了,所以自闭症儿童需要融合教育,让他们多和正常的孩子在一起学习、生活。让他们更加接近主流。

三、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发展策略

1.对幼儿园教师的培训

首先,幼儿园教师是幼儿园融合教育课堂的主导,她们必须全面了解融合的理念,才能够在教学中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其次,幼儿园教师要了解什么是自闭症及自闭症的行为问题。再次,要学会运用处理自闭症儿童行为问题的方法,了解自闭症儿童的优点,以便在教学中有侧重点。最后,能够及时与家长,特教老师沟通。

2.重视同伴的作用

学前融合教育的目的,是增加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交往的机会,幼儿教师通过提供适当的社会环境和语言环境,让自闭症儿童可以从同伴那里学习到学习和交往的方式,以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交往技能。个别同伴的主动接纳与支持,还将促进孤独症儿童沟通技能的发展。这些策略的实施,有利于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培养,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更加有有利于融合教育,使这一群体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

3.促进家长、学生、教师及相关人员的合作

融合教育涉及人员不只是学生和教师,家长、教师及相关人员需要通力合作,共同寻求在融合中帮助自闭症学生与普通学生更好融合的方式和策略。充分体现了融合教育中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一体化原则。在团体合作的基础上,动员相关的力量对儿童进行诊断、评估、制定与实施干预训练的计划,并且要及时更改IEP计划,对自闭症儿童更加实用。

4.普通幼儿园与自闭症儿童家庭的联合

幼儿园教师和家长要形成相互信任的关系。可通过家访、谈话、家园联系册等手段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以便及时沟通,信息共有。融合教育不光要幼儿园付出努力,家庭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双方都能给予和谐的环境,对于孤独症儿童的成长无疑是很大的帮助,在幼儿园接受的教育,在家里也要去巩固学习,尤其是针对孤独症儿童的严重刻板行为,必须要做到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方法相统一,不然结果就将是徒劳。

综上所述,融合教育对于自闭症儿童十分重要,融合教育是他们接受公平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说,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协助,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融合教育在中国将会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甄岳来,李忠忱.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4.

[2]刘彦玲,江琴娣.特殊教育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张福娟,江琴娣.特殊儿童个案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0.

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育 德育 紧密联系 渗透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更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文以载道”和“文道统一”的原理决定了语文与德育相互渗透的关系,也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与德育相结合,内容与形式不能分开。关于文道统一的问题,是几千年传统语文教育总结出来的一条十分宝贵的经验,是语文教学的一条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文道统一也应该现代化,文要现代化,道也要现代化,统一也要现代化。然而,无论怎样,“文”与“道”的融合是无庸置疑的。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着华夏民族的传统美德,有着优良的民族作风,这些都凝聚在语言文字当中,特别是语文这一学科,它蕴涵着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精神,例如,孔子“杀生以成仁”、孟子的“舍生而取义”的思想,都渗透了儒家的群体价值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这些表现出古人爱国爱民的传统美德。语文教学充分展示着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高中语文更是加强了对道德价值的渗透,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还是其它文学体裁,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语文可以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而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为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语文这门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课不是教教材,而是借用教材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素养,语文能力的形成不是语文技术的人格和自动化,而是学生主体精神的养成、人格的合理构建。然而,要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思想道德,我们就必须借助语文教材。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经过专人研究后确定的,它们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也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语文教材包罗万象,涉及各种各样的文学体裁,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都蕴涵着一定的人文精神。例如:学生在学习《我与地坛》《珍珠与泪珠》《我有一个梦想》这些文章时就要去体会文章中感恩、和谐、平等这些价值观;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秋水》《劝学》就要懂得人要有自知之明,要谦虚,要主动学习等道理,从而使自己的人格魅力得到升华。

语文教育是德育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我将具体谈谈高中语文教育的德育渗透策略。

1.发挥传统德育中教师的垂范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与学生每天相处,在课堂上、操场上、走廊里……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榜样示范作用。教师无私奉献、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崇高的职业道德都耳濡目染,感染着学生,因此,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道德高尚、有所作为的人,真正成为学生的楷模。语文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从古至今,人们都把语文教师认作成完美的化身,加之语文老师是“传道”的重要力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优良的道德传统。如果老师不能以身作责,他说的话就不具有威信,不能发挥楷模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时时刻刻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必要时为了树立榜样还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学生提升思想素养。

2.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渗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典型是生活中典型人物的升华与提炼,正面人物形象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反面人物形象给学生以教训与警示。因此,我们可以充分运用文学形象引导学生在理解、鉴别、欣赏过程中受到教育。如在学习《项链》后,让学生反思自己有没有类似的虚荣心,如果有,那么从这篇课文中应该反省什么;如果没有,那么又得到了什么启示。对人物的分析同样有利于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教师应当告诉学生语文是人生最重要的工具,用古今中外的大量史实让学生认识语文能力对个人前途,对集体利益,甚至对国家命运都有着巨大而密切的关系,比如学了《烛之武退秦师》就帮助学生认识“三寸之舌能战胜百万之师”的道理。通过“学-思”这种内化后,学生再将之外化为做人处世的行为,那么就达到了德育的目标。

3.在写作与课外阅读训练中渗透。写作教学不是单纯的写作技能训练而是思想认识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写作训练内容中的思想性、社会性决定了作品必然蕴涵着诸多思想教育的因素,这就使写作教学具有明显的教育性。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出题,例如:教师可针对学生中穿名牌较多以至形成攀比之风的现状可以开展“学生该不该穿名牌”的讨论和写作训练,这样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除了教师提供之外,也号召学生搜集和互相交流,不仅搜集反面的,也搜集正面的,不仅搜集事例,也搜集名家名言这样的素材,让每个学生都搜集成一本或几本,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又可进行思想教育。除此之外,为了增加积累,在课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背古诗百首,名言百句,让学生搜集哲理歌词等,这本身也就是一种熏陶和教育。这也是一种吸收和表达相结合的方式。

广泛开展读书读报活动,首先是组织阅读文学名著和名人传记,其目的是用名著深刻的思想和名人的崇高德行去影响、熏陶学生,使他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例如:结合教材阅读开设诸如《论语》研究,《红楼梦》研究,古诗词欣赏等活动课,在活动课中体会古典名著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接受先哲思想的熏陶,也可结合教学组织读强者之书,走强者之路之类的活动,阅读诸如《钢铁是怎么炼成的》、《诗词》。

4.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这三方面的教育,它需要三方面的齐抓共管。学校德育要力争社会化,生活化,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这三者只有同步协调、形成合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为学生的成长营造健康良好的教育环境,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增强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能力。心理学上说在影响人的发展因素中学校的影响起主导作用,德育又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语文教育又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力量。因此语文教育者要担当起带头人的责任,通过合理有效的途径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力量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语文教育与德育的融合渗透是几千年传统语文教育总结出来的一条十分宝贵的经验,是语文教学的一条具有普遍性的规律。随着时代的变化,二者的关系也在变化,不管怎样变,“文道统一”的原理是不会改变的。当前国家实施素质教育,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历史的继承,也是时代的需要。高中阶段的学生自主意识,能动性逐渐增强,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定性,这就更需要有正确实际的引导,因此,要重视高中语文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做合一 微型练笔 作文教学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使我逐步领悟到陶先生说的“教”指的是因材施教;“教学做合一”的“学”指的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做合一”中的“做”指的是要注重实践,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去学习,而“做”也是整个“教学做”的核心。在教学中我们要将教学做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微型练笔是老师在阅读教学中相机引导学生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形式,微型练笔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如何把教学练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练笔实效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做了一些尝试。

一.在做中教,有的放矢

在做中教,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因材施教。课堂微型练笔要因文而异,找准训练切入点,把握训练时机,发挥文本“典范”优势,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得到潜移默化地提高。有效练笔的前提和关键是找准文本中练笔的落脚点。因此,微型练笔通常要安排在课堂情感的“”时,学生内心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时,自然有了语言表达需求,此时趁热打铁,学生的文思会源源不断地喷涌出来,我手写我心,我笔书我意,通过微型练笔释放学生此时此刻内心最真的情感,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进而把课堂的积累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种状态就是微型练笔的最佳境界。笔者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找准动情点“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引导学生从这个动情点入手,读书思考,感悟体验,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意境,被“我”和护士对母亲的真情所感染。“我”抱母亲入睡的情景达到情感的,一颗对母亲感恩的心在震撼着同学们。此时用轻声朗读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情境,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那种浓浓的母子情深充溢于学生心中,激起了学生心中珍藏已久的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在学生的情感巨浪被充分掀起的基础上,水到渠成,读写结合,表达心声,笔者设计微型练笔:妈妈,我想对你说,将自己心中对妈妈的感念、感激、感恩说出来,在课前准备好的爱心卡片上,写下一声问候,一句祝福,一句感谢……通过微型练笔让学生直抒胸臆,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宣泄,学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回报之意会更加强烈地被激起,“学会爱、学会感恩”文本的真正内涵也水到渠成地达到了。

由此可见,高效的读写结合训练,必须找准练笔时机,以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点、文本意蕴的着力点、语言范式的经典处为切入点,顺势引导,随堂练笔,及时点评,才能实现有效强化目的。

二.在做中学,立足课堂

在做中学,是指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孩子通过互相合作,自行摸索的方法自主地去获得知识,这也是新课程的主旨。在做中学,立足课堂,教师在设计练笔时不仅要找准练笔时机,而且要把握练笔的梯度,要面向所有学生,考虑到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层次、有梯度地进行,要使学生循序渐进、由易而难、逐步提高,写作能力螺旋上升。

首先,可以设计一些基本的、简单的、带有模仿性的课堂微型练笔。比如仿写句子,这是知识的内化的过程。例如,《孔子游春》一文中的第2自然段,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用诗一样的语言将大自然的魅力表达得淋漓尽致,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针对这一自然段的独特写法,笔者让学生根据句式进行仿写,在品读的基础上学生想象美景,用美的语言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连绵的山峰是她健美的臂膀;茫茫的大雾是她神秘的面纱;绵绵的细雨是她甘甜的乳汁;粉红的桃花是她绽放的笑脸……”学生打开了想象的闸门,一句句优美的语句流于学生笔端。课堂微型练笔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拓展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运用能力。

其次,可以设计一些带有综合性、灵活性的课堂微型练笔,进一步活跃学生的思维,比如仿写一段话,这是知识的同化过程。例如,《夹竹桃》一文,季羡林先生描写月光下的夹竹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引起作者诸多的幻想。作者用排比句式把夹竹桃引发的“我”的幻想写得生动有趣,让人浮想联翩。笔者引导学生充分地诵读,边读边想象,文中的画面、意境自然浮现在学生的眼前,不知不觉,学生进入美的意境,读出美的韵味,体会到作者的那份陶醉、那份忘我、那份愉悦,从中受到感染,获得情趣。作者写夹竹桃由真实的描写,写到虚幻的想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笔者启发学生调动生活经验,选一种自己熟悉的植物,学习文中的写作方法,写一个片段。学生先开动脑筋交流生活中哪些植物可以称之为有韧性,如仙人掌、松树、梅花、广玉兰等,然后仿照作者写夹竹桃的的句式、方法赞美其中的一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关注表达,关注运用,能把学到的写作方法及时地迁移运用到自己的语言中,也就达到了内化外显的效果,得到了知识的积累,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再者,还可以设计一些思考性、创造性强的课堂微型练笔。比如,续编故事,这是知识的强化、优化过程。很多故事性强的文章写至时,便突然收笔,看似结尾,却意味深长,这就为读者创造了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也为课堂微型练笔提供了一块难得的宝地。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联系文本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续编故事,以放飞思绪,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发挥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教学《爱之链》时,课文结尾处就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微型练笔: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以“乔依醒来……”为开头,用上“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写一段话。学生真是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想象设计了不同的结尾,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把握,通过乔依夫妇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刻画描写展现出来了。当然,续写结尾是对原文的延伸,要在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明确文章中心的前提下进行,不能脱离文本,过度地自由l挥。

教在练笔梯度的设计上,还要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增加或降低难度,或作及时指导,最终使所有学生都能够说出点什么,能够写下点什么。长此以往,学生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让微型练笔发挥最大的功效。

三.教学做合一,拓展练笔广度

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教学中,许多知识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把教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生活资源的丰富促进了教学的充实与丰富。而《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应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点也要求语文课程要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无论是教还是学还是做,最终都要回归于生活,我们学到的知识,都要到生活中去应用,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

课堂微型练笔要提高实效就必须把阅读、习作、生活三者有机整合,把训练延伸到家庭,社会,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从而促成学生持久地保持表达兴趣,以饱满的练笔热情去尝试多种方式的表达,最终实现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同步发展。

拓宽练笔广度,教师要大力挖掘校内外资源,发挥课堂外资源的利用价值。老师可结合课内外不同语文实践活动,实施多层面练笔策略。例如,《莫高窟》一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每一段先写总起句,后分述,再重点介绍一个有代表性的事物,最后来侧面烘托,这种谋篇布局在苏教版介绍事物的文章中经常出现。笔者在阅读教学时适当引导发现,引导迁移,习得一些语言规律和表达方法。课后,同学们参观了学校的“星火生态园”,模仿《莫高窟》的布局进行微型练笔,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微型练笔开头一段略写星火生态园的位置和概况,“星火生态园是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坐落在学校的西南角,北靠幼儿园,东连篮球场,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形成一个天然的绿色屏障。”接着从三个方面先概括后具体来写,“星火生态园建有一个三百多平方米的温室大棚”“星火生态园不仅有四季如春的温室大棚,还有一个充满生机的迷你动物园。”“星火生态园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少年邮局。”课文中典型的句式、段式、结构,学生能在自己的习作中模仿着、创造着运用,逐步掌握介绍事物类文章的基本写法。

综上所述,我们也要秉承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因材施教。同时,要深入挖掘课内外资源,精心创设自由表达的情境,巧妙地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练笔,坚持下去,把微型练笔与作文教学高效融合,逐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论生活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

2.浦黎霞.随文练笔,有“度”为佳[J].教育科研论坛,2010.(8).

第6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信息技术;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243-02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实现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标准和重要体现,以信息化教学带动教育现代化,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力度,大力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好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建设工作,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让职业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走在社会的前端,引领职业潮流,树立以信息化技术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教学理念,把现代化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学作为职业教育的狠心任务,有效提高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全力推进信息化资源共享教学,努力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全面提高教育信息化教学水平,努力加强信息化教学队伍的建设,创建文明和谐的网络校园,加强职业学校网络文化建设,推进信息化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快现代化职业教育的信息发展,全面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从而加快我国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的前进脚步。

一、信息技术的概念

信息技术,简称IT,主要是对信息进行管理和处理,它主要是用于处理和管理信息时所采用的各种信息的总称。生活中,信息技术的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它是一项与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加工、信息的表达、信息的交流、信息的管理,以及对信息做出评价的相关技术,都称之为信息技术,通过对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的使用,进行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以及应用软件,也可被称之为信息和通信技术,简称ICT,它主要包括了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

二、信息技术的特点

信息技术有很多的特点,比如信息的数字化、信息的网络化、信息的多媒体化、信息的智能化、信息的虚拟化等,这些并不全面,还有两种信息技术需要让大家知道。

1.信息的技术性。信息技术具有技术性,具体的表现在很多方面,举例说明,比如科学性的方法、先进的工具设备、熟练的技能、快进的过程,以及高效的功能等,这些都属信息技术的技术,且是信息技术的一般特征。

2.信息技术的信息性。信息技术具有信息性,因为,信息技术主要是为信息服务的,主要功能是为了提高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效率和效果。信息的秉性决定了信息的特性,比如它还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相对性和动态性,以及资源共享性和可变换性。这些性质决定了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信息技术的信息性,是信息技术区别于其他技术的根本特征。

三、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信息化教育观念。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职业教育的教学中,是引领现代化教育潮流的重要手段。对职业学校实行信息化教学,首先,职业教育者应该从思想上跟上时代的步伐和社会进步的脚步,应该树立正确的信息化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思想,用长远的眼观看待问题。人的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第一反应,通过感性的思维判断达到理性的认识,思维决定了人的意识,人对事物的最终看法取决于人大脑的思考路线。人的思维观念决定了人的执行行为,什么样的观念就决定了什么样的结果,观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结果的正确性,因此,对于,职业教育者而言,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职业教育的教育水平,必须要先从自身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优势,转变传统陈旧的教育观念,走出教育信息化的误区,从思想上转变对信息化教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信息化教学挂念,要明确现代信息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提升教育水平的作用,能够破解教育教学中的难题,能够高效地促进教育的公平和谐,在信息化教学中,必须要持有正确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对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做出突破性的解决,把信息技术贯穿道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促进教育的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教育信息教学[1]。

2.学会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在进行信息化教学的时候,应该学会运用现代化的信息化技术,把先进的技术应用到教学中,让信息化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投入力度,那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努力完成教学任务,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配合教材双向教学,把对学生的信息化教育工作做到实处,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去达成教学目标。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把教学内容做成网络课件,让学生们看得更直观,更明确。对于一些教学设备,必须要经常进行使用,不能只是把它当成摆设,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现代化信息教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轻松学习。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不在于现代化信息教育的教学设备有多高端,重要的是教师要把这些先进的现代化教育信息设备投入到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同时,也大大提升教育信息化教学的发展空间,从而实现现代化教育信息教学[3]。

3.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是一个新话题,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职业教学中,是职业学校教育大力发展的新途径。从发展的角度来讲,职业学校处于信息化建设的初级阶段,在很多方面都还不成熟,为了加强职业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建设,职业学校应该建立合理科学的教育制度,通过制度对教师的约束,要求教师把教学中的信息技术转变成业余的教学活动,把教学活动纳入每个月对教师的考核中,学期末的时候,加入对教师的总评中,把教师对这样的教学活动实施变成一项常规性的工作,帮助教师养成开展此活动的习惯,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实现现代化信息教学。

四、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学校发挥的作用

1.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以学习专业技术为主,由于所处的环境特殊,在学习方面对自身的要求比较少,要求不严格,有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对课堂不感兴趣,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提起对自身学业的重视程度,职业学校应该实行现代化信息教学。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先进的信息化教学会为学生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改变学生对课堂的态度,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5]。

2.开阔学生的眼界。职业学校采用现代化信息教育的方式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拓展学生的视野。在教学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对先进的教学设备充满了好奇,便会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会集中注意力听讲,这样也大大提高了学习的质量。尤其是对于一些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职业学校来讲,先进的教学设备非常珍贵,也非常新奇,因此,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开阔眼界,让学生对现代化信息技术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增加学生的信息知识。

3.提高教学质量。职业学校的教学水平普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解决不及时将会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业和发展。通过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教学,比如教师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会让学生看得更直观,看得更明白,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会更透彻,多媒体教学还能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减小教学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从而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帮助教师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

4.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职业学校融入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除了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阔学生眼界和提高教学质量以外,还有改变学校教学质量的作用。职业学校在教学上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教学,一方面帮助学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利用信息化技术教学,意味着职业学校在同行中,面对教研项目或者是教学竞争活动的时候,能够大力参与,并且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在教师进行课题研究、项目探讨方面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能够很好地帮助学校完成活动任务,取得荣誉,为职业学校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职业学校的教育提供了发展空间,促使职业学校能够更快更好、更全面地发展[4]。

结束语:

总而言之,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为职业学校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能够帮助学生高效地学习,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教师的教学难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职业学校的发展,提升职业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但是我国在职业教育教学中融入信息化教学的改革力度还应该再加大,更大程度地做好职业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工作,目前,我国的各行各业都还处在发展壮大的阶段,在各方面都还需要再努力,在这特殊的时期,我国的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应该努力适应社会的需求,加强职业学校信息化技术建设,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高质量型技术人才,职业学校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应该不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探索,为职业学校的建设,以及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而努力,为职业学校的大力发展,为职业学校能够全面实现信息化教学而努力做出贡献[2]。

参考文献:

[1]李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趋向[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胡支农,苏平.推进信息技术与电大非学历继续教育深度融合的策略分析[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1):4-7.

[3]舒底清.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教学改革新探索[J].湖南社会科学,2015,(05):195-198.

第7篇

【关键词】音乐媒体;小学语文;深度融合

引言

2012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下面简称《规划》)。《规划》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语文教学作为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充分利用一切合理手段提高教学的质量。音乐是一种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不能仅仅是互相叠加,而是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1、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原因

音乐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依靠其存在的深厚文化内涵感染去引起观众的轰鸣,是一种情境的凝结,也是一种意境的创造[1]。语文教学偏理论教学,在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产生枯燥感和无聊感,使得语文教学的效率大大降低。如果音乐媒体和小学语文教学能够相互融合,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抖擞精神,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语文教学中融入音乐元素,还能够让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能够在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获得健康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感受到语文的魅力,积淀丰厚的语文素养。

2、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应用策略探讨

2.1选取适合的音乐创设教学氛围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音乐媒体的使用,音乐的选择至关重要。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提前对即将学习的语文知识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同时还要结合教材,以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特点为中心,在选取音乐时选取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相符的音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所创设的教学环境中感受到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将学生带入相应的语言环境中[2]。比如在讲解到《四季》的有关知识时,涉及到“春天”的有关内容,,这个时候语文教师可以适当融入一点音乐活跃课堂氛围,为了更好地与“春天”结合,语文教师可以选择歌曲《春天在哪里》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适当地播放该歌曲,配合语文教学的进行。《春天在哪里》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春天的景象,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有更加深刻的体会,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2.2将情感与教学内容融合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当合理利用音乐素材使得情感和教学内容相互融合。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而是要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情感上的升华,让学生带着情感投入到语文学习过程中[3]。为了能够让情感和教学相互融合。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语文教师可以融入合适的音乐元素。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会很快地跟着音乐的节奏走,享受音乐的同时,也对音乐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此外,不同风格的音乐体现出的情感也不一样,比如歌曲《神秘园之歌》是一首旋律舒缓的歌曲,体现出一种抑郁、悲伤的思想感情。学生在聆听这样的歌曲时,情绪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并对相关文章内容中体现的伤害、惆怅有一个更加准确的把握。所以,在学习到有关故乡的文章时,就可以利用《神秘园之歌》到教学过程中,以此加深学生对情感内涵的理解。

2.3利用音乐资源带动情感升华

小学生年级小,思维模式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再加上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使得学生面对文章内容时理解起来很难,不能全面地理解文章内涵。这时候,如果语文教师将音乐媒体资源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可以实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同时,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文章内容的情感需要,尽可能地选择能够诠释文章情感的音乐,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文章中的情感,进而对文章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比如在讲解到《长城》这篇文章时,这篇文章能够很好的体现出祖国的大好河山,展现出中华民族的豪迈气概,学习这篇文章时会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此时,语文教师可以巧妙地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导入到课堂之上。《义勇军进行曲》是我国的国歌,能够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的伟大智慧,在聆听这首歌的时候,一种爱国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加感性,在教学过程中听到这样一首激动人心的歌曲,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自豪感。

3、结语

语文知识的学习对于小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要想改变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沉闷的教学气氛,就必须借助有效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音乐媒体和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是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的最好方式,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能够从选取适合的音乐创设教学氛围、将情感与教学内容融合以及利用音乐资源带动情感升华等方面入手,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一定会得到明显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也更加轻松更加容易。

【参考文献】

[1]张忠艳.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应用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07):125-128.

第8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104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巨大的压力使人们感觉喘不过气来。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心理健康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青少年是未来发展的栋梁,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为了根据科学的方法与理论,帮助学生缓解压力、消除负面影响,使学生的身心健康积极向上地发展。

一、高中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高中德育教育c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在于:德育教育是以理论为基础,注重以社会共同认可的品德和方式为标准对学生进行教授和感知;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是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对学生自身心理状态进行评测,同时对学生进行情绪的诱导与宣泄。

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1. 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是处于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在时代不断发展的同时对于人才的全面性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社会最需要的便是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当企业在选择员工时,不仅仅会看工作技术或者学历高低,还会对员工的三观和心理素质进行鉴定。将高中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相融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与此同时健全学生的心理精神发展。作为一个有着正确三观与健全心理的优秀人才,才会更容易被社会所接受。

2. 顺应德育教育的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教育方式存在相应的区别,德育教育的教育方式侧重于教授,这种方式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主要以科学的引导方式来进行诱导发泄的,这种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也是顺应德育教育的现状。

三、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径

1. 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教育的主体便是教师,教师承担着对学生培养及塑造的重要任务,学校的教育核心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教师的道德品质以及行为习惯对学生都会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教师不仅仅需要有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有正确的三观与健全的心理。

班主任是在校园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岗位,目前专业的心理教师资源严重匮乏,很多学校将班主任作为德育教育者与心理健康教育者。学生绝大多是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班主任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紧密相关,是学生良好品德与健全心理的关键教育者。因此,学校应帮助班主任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提高教育学、心理学的素质。要求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以及正确的诱导方式,并将这种教育方式与德育教育相融合,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2. 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主题文化精神的重要反映,学校的教育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学校应根据自身校园环境,积极打造有特色的文化氛围。

3. 建立心理咨询室

因心理教育学专业教师严重匮乏,许多学校都是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担任德育心理教育师的情况。这种情况有一个很大的弊病,当学生需要情绪疏导时,只能去办公室寻找教师,办公室除教师外还有学生来访,很多学生因为这种情况而不愿意去进行疏导。因此,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的开设能帮助学生心理品德的发展,也是实现德育心理疏导的有效场所。高中生处于青春后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与对未来的迷茫。此阶段要求充分发挥心理教师与心理咨询师的作用,可以在心理咨询室举行心理讲座活动,给学生积极的引导。同时,因为有了专门的环境,需要单独沟通的学生也有了隐秘和放松的地方来发泄自己心中的困惑。心理咨询室的建立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培训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 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对于一个人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孩提时代还未接受教育时,受到的教育是来自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每个学生的行为习惯、个体性格、思想品德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差别。家庭教育主要是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相处的作用,如:家长的言传身教,这种方式就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感染;而家庭成员的亲情感化会对学生的心理情感进行影响。由此可见,学校应通过各种方式来帮助家长提升素质,如:教师进行学生家访,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传达培养良好心理品德的观念;教师与家长电话互访,进行问题交流;学校组织年级家长会,将同年级的学生家长组织在一起进行心理品德的讲座;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之间互相交流。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在学校的行为活动并与家长进行交流,使家长了解孩子在校园的各种情况,积极配合学校进行教育工作。

四、结语

第9篇

利用教材,延伸运用英语

语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思想。教材是英语教学活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课程资源,是经过许多专家的论证和研究得出来的,自然渗透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深刻领会教材,以积极的姿态研读教材,将那些看似与考试无关的德育知识等教学内容有机嵌入课堂教学中,自然无痕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

例如:在译林新版《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三年级下册Unit1 In class的教学中,授课教师紧扣教学内容,在教学第一幅图时教育学生在早上遇到同学、老师或长辈应当用上Good morning,引导学生积极开动思维,下午和晚上又应当如何跟别人打招呼?拓展文本语言,有效对学生进行礼貌教育。在教学第三幅图时,当多媒体呈现Mike上课时,授课教师就及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想应该怎样做,及时渗透当自己做错事情就应当诚恳地道歉,及时取得别人的原谅。在教学中不断运用祈使句Open/Close the … please,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要求或请求别人做事的过程中应当多用please。在引导学生语言输入的环节中,教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向学生提供多种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有礼貌地进行语言交际。

语言是思想文化的载体,授课教师要有效挖掘语言和德育的结合点,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不着痕迹地向学生渗透文明礼仪教育,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有效进行德育的渗透和感悟。

利用媒体,实施渗透性教学

道德观念等德育知识是抽象的,如何让学生乐于接受、有效接受?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智慧,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加深学生对德育现象的感受,提高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和感悟,让语言学习因德育而充满生活的气息。

例如:在译林新版《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六年级上册Unit5 Signs的教学中,授课教师首先利用教学挂图向学生展示了三个标志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看到了这三个标志我们应该怎样做,不应该做什么,巧妙渗透德育。接着,授课教师通过动画让学生找出人物的活动,并带领学生判断这些行为是否正确,让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中文明和不文明的现象,为学生树立正面的榜样。然后通过校园各区域的标志牌,让学生说说在这些地方我们应该怎样做,引导学生将德育知识内化自己的行为。

教师在讲课时,充分利用挂图、动画、生活图片等向学生生动展示生活中各种现象,向学生展示各种正面和反面的生活现象,生动形象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和教育,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明白。

实现“润物无声,德育无痕”

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倡英语教学要要采用活动途径,引导学生有效感知、体验、探索和实践。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在趣味性的活动中向学生进行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更要在活动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德育,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培养关爱他人、团结合作的能力。这也是课堂整合的要求。

例如:在译林新版《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六年级上册Unit6 Keep our city clean的教学中,授课教师在引导学生梳理语篇内容之后,结合语言训练目标和德育教学设计了“制作海报”的活动。告诉学生地球是我们的母亲,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我们应当怎样保护地球,让学生小组内选择某一主题Save water/energy/…进行合作分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问答去商量如何保护地球妈妈,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有着很多的奇思妙想,最后通过齐动手制作海报向去全班同学进行汇报,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知识,锻炼了他们的能力,而且也有效激发了学生环保的意识,在趣味的活动中无痕地实施德育。

单纯的说教式的德育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和疲惫,授课教师将德育渗透于语言活动中,不仅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同时也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育人”之功效,使学生在学习英语中,受到德育。

结束语

第10篇

下面以杜甫《春望》阅读教学为课例,探讨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

一、激趣设疑,导入主题

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展现生动的问题材料,设疑激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渴望新知的积极性,自然导入本课教学的内容和主题。多媒体配杜甫苍老画像图片和郭沫若评价杜甫的对联文字“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学生探究对联含义,深入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思想、诗歌成就和写作本诗的时代背景。

二、直观示范,提高效益

利用多媒体播放音频和文字呈现等功能,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示范,恰到好处地演绎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益。多媒体播放《春望》朗读音频,进行声情并茂的范读;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动态呈现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学生认真聆听范读录音,然后试读,在文本中标注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三、营造氛围,创造情境

多媒体营造文本塑造的特定情感氛围,渲染特定的心境,创造鲜明生动的教学情境,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有助于师生情感的投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多媒体播放古筝名曲《汉宫秋月》音频为学生朗读配乐。学生配乐自由多形式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四、链接知识,引导探究

利用多媒体的呈现功能,链接与文本切合的课外知识,有效拓展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相关的参考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探究文本,感悟文字,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多媒体知识链接。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学生参考链接,咀嚼并赏析批注“破”“深”,深入体会诗歌意境。

五、图文并茂,突破难点

利用多媒体图文的有机结合,合理搭配教学资源,再现情景,调动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信息量,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图文并茂,以图释文,据文解图,设疑引导,巧妙地为释疑解难创设突破口,化难为易,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多媒体课件背景设置图片“花香鸟语”,插入杜甫苍老画像图片,配文字设置问题:你认为诗句中“感恨”的主体是什么?学生感受春天美好景物和杜甫苍老形象的强烈反差,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分析文本塑造的意象(“花、“鸟”),体会诗句内涵的诗人情感。

六、归纳总结,知识构架

利用多媒体的文字自定义动画呈现功能,作为师生信息交互传递的便捷通道,对所学文本进行内容、结构和写作手法等方面的梳理与归纳,使之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学生回顾《春望》全诗,多角度为文本编列提纲。教师指导学生,与学生交流,多媒体动态呈现提纲要点。

以上是结合《春望》课例从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环节中,分析多媒体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常用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策略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等语文教学与多媒体的深度融合,其目标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更深刻、高效地内化。

教学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多媒体既承载教学的部分内容,又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课堂要做到灵活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高效运动。

多媒体要有机地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的特征和语文文本特点。教师要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依据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找准多媒体与语文课的契合点,从而深入挖掘语文文本的核心价值。

要正确处理多媒体与语文传统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深度融合使二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教师的精当板书、讲解、引导和学生的读写听说等语文传统教学方式的精华,要与多媒体有机融合为一体。

第11篇

一、“得言”与“得意”有机融合

“言”因“意”而立,“意”因“言”而传,“言”与“意”有机统一于言语作品之中。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就是以优秀言语作品为范本,通过对其“言”的探究与“意”的寻求,认识语言文字规律,丰富语言文字运用训练,进而“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所谓“得言”,是对文本表达形式、语言技巧的把握;所谓“得意”,是对文本思想情感、价值意义的领悟。完整和完善的阅读,应该追求“言意兼得”,有效的阅读教学自然应该将引导学生“得言”与启迪学生“得意”有机融合,使之收到“言意兼得”的阅读效果。

以《春联》第一段为例:从“言”的角度看,该段为“总―分―总”结构形式,其中分述春联不同内容的4个语句又构成排比方式,均以“概―具”句式呈现,用“有的”一词连接;从“意”的角度看,该段借助春联内容的呈现表达春联“给节日增添欢乐祥和的气氛”“让人感受到幸福和希望”的价值意蕴。显然,作为“言”的“总―分―总”段式与“概―具”排比句式,很好地表达了作为“意”的“欢乐祥和气氛”与“幸福、希望”感受。

教学该段,不妨这样设计: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段,感知大意,找出对全段起总结作用的句子,并借助句中词语概括主要意思;再建议学生将三句总写句子连起来读读,体会出它们是连贯并完整的,可以构成语段;接着引导学生将此语段与原文比较,发现总写句虽连贯完整但没有具体写春联内容,不能从中感受到春联增添“欢乐祥和”的气氛,不能给人以“幸福与希望”的感受;然后将具体写春联的语句导入,启发学生逐句地去说内容,讲意思,驱遣想象,描述画面,体会其中浸透着的“欢乐”“祥和”“幸福”“希望”等情感意蕴,交流其想象和体会到的内容,随机指导以朗读来表现所体会到的气氛和感受;最后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再次进行总写语段与总分总语段的比较,加深认识总分总段式的表达作用,必要时还可继之以即时仿说或仿写训练。

二、“入心”与“出口”有机融合

完整考察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活动,它应该由“入心”与“出口”两个阶段构成。所谓“入心”,就是感知文本破译言语“密码”、参悟和领会其“言”与“意”的过程;所谓“出口”,就是将参悟和领会所得及参悟、领会之方式传达出来。“入心”是个人解读,“出口”是相互交流。与日常生活中的阅读截然不同,教学场景中的阅读需要当即反馈,彼此碰撞,随时点拨,借以提高其阅读能力,因而须既重视“入心”,也关注“出口”,将两者有机融合。那种在交流环节急于追赶进度、流于蜻蜓点水、疏于言语指导、近于“英雄亮相”、失于互动提升的“厚入薄出”现象,应该杜绝。

以《公仪休拒收礼物》为例:课文以“鱼”为线索贯穿始终,对公仪休由衷夸鱼(“味道实在鲜美”)、久久盼鱼(“很久没吃鱼了”)、大量吃鱼(“一顿就吃光了”)、只求有鱼(“天天有鱼就心满意足”)、妙言拒鱼(“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娓娓谈鱼(“因为喜欢吃鱼,所以不能收鱼;如果收了鱼,以后就没鱼”)等一系列语言细节的描写十分传神,耐人寻味,生动地表现了公仪休严守国法、清正廉明的高风亮节。

对此,教者自然心领神会,但对四年级学生而言难度较大,让他们充分发表心中所想,随时评点并纠偏拨正,对于深刻领悟课文题旨十分重要。因此笔者教学时,在学生对以上各处细节之内涵发表看法之后,又抛出“吃鱼论鱼这件事看出公仪休是怎样的人,你从哪儿看出?”这一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发言十分活跃,“我从中感受到公仪休是个清正廉洁的好官”,“我从‘已经很久没有吃鱼’看出,一个宰相,天天吃鱼都没有条件,可见他从来不取不义之财”,“我从‘只要天天吃鱼我就心满意足了’看出,有的官员一心贪慕荣华富贵,恨不得天天山珍海味,可公仪休都是宰相了,仅仅希望每天能吃鱼”,“就冲喜欢吃鱼这一件事,也充分说明公仪休清正廉明,他那么喜欢吃鱼,是因为他很少吃鱼,是舍不得天天买鱼,或者没有钱天天买鱼”……这样不仅给了学生足够言说机会,还在相互启发中很好提升了思想。

三、“读文”与“学话”有机融合

“读文”,就是阅读理解课文,从中获取语用经验;“学话”,就是借鉴范文语言形式学习说话和写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作为以范文阅读为主体的语文学科,“读文”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主线,“读书”也是学生语文生活的主要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且更不应影响说话写话等语文实践活动,恰恰相反,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依托阅读教学,在引导学生“读文”的过程中,渗透、穿插、强化“学话”实践,将“读文”与“学话”有机融合,借鉴和迁移范文中言语方式和技巧,获得语言表达的经验。

以《再见了,亲人》为例。文中“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这几句话,可分两层,前两句叙述“送打糕”的感人情景,后一句以“雪中送炭”揭示并盛赞事例之价值,“雪中送炭”在前文的生动事例中获得了具体的语境意义。

教学这几句话时,有人从提示学生找赞叹句入手,先抓住“雪中送炭”进行词义诠释、关键(“急需”和“及时”)凸显,再引导学生反复吟诵以移情想象的方法走进“情境”,细细体会“送打糕”事例中“急需”与“及时”状态,然后引导学生用“雪中送炭”作两个轮次的说话训练。第一轮,想象朝鲜大娘还可能在哪些事情上“雪中送炭”,学生说出了很多:“在我们口干舌燥时,是您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送来茶水,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在我们衣不抵寒时,是您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送来衣物,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在我们缺医少药时,是您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送来药物,这真是雪中送炭啊!”第二轮,回忆生活中自己因什么“急需”而得到“及时”帮助。这样,学生不仅借助“具象”理解了“雪中送炭”,由“雪中送炭”的词典意义灵活地迁移到实际语境,体会到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鱼水之情,且得以在情景“置换”的说话训练中,丰富了语用实践,发展了言语能力。

四、“导学”与“自悟”有机融合

教学,是教师之“教”和学生之“学”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须“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不能以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以模式化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换言之,应精心设计教者之导学过程和学生之自悟活动,把讲授与接受、示范与应用、启迪与发现、引导与探究等有机融合,形成默契,产生互动,进而逐步养成学生独立探究习惯,提高语言文字领悟与运用能力,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以《桂林山水》为例。文中写漓江的水与桂林的山两段话,其构段方式非常典型:首先以他处同类景观的特点作衬,总述此处景观与众不同的独特;接着均以“总赞特点、细描情状”的句子形式具体叙写与众不同的景观特征,连续三个分句构成整齐的排比,其中的具体叙写文字分别有写感觉之状的、视觉之境的、联想之物的,语言显得变化有致,却又十分规则有序。

教学本文,对这种由对比式总写、排比与“概―具”互融分写巧妙整合而成的“总―分”段式,可通过先引导学生在本段阅读中自悟规律,再引导学生迁移运用规律去自读自悟桂林山水语段这样两个阶段,把“导”与“悟”对接起来。第一阶段,导学漓江水语段,用三个提示去“导”。(1)这段话写什么景物,紧扣什么来写的?(2)作者怎样有序介绍这个景物,运用哪些方法(语句)凸显和描写这个景物的?(3)你觉得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这样的“导”,是“引导”学生有序阅读:先整体感知内容,把握要义;再认识写法,品析言语;然后体味好处,领悟价值。这样的“导”,是“启导”学生有效研读:须进行大意概括,须进行语句梳理,须进行字词揣摩,须进行情境想象,须进行语效推敲。通过这样的“导”,让学生入情吟诵,潜心思虑,探幽析微,知文会意,依次悟出:(1)该段中心意思是写漓江水;(2)先以大海及西湖作比衬出作者对漓江水之情有独钟;(3)再以三个并列的“总赞―细描”句子形成排比,具体描述漓江水静清绿三大特点;(4)对比衬托,使读者激起特别向往之情;(5)“总赞―细描”,让读者产生如临其境之感。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回顾、梳理阅读过程及理解方法。第二阶段,自读自悟桂林山语段(略)。

第12篇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关系现状

近些年,国家提倡大众创业,在此背景下大多高校都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而且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不过一些现实问题仍得不到有效解决。一是大多院校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针对性不足,未能有效地与所设专业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体系,育人质量较低;二是大多数学生缺乏科学创新意识,孱弱的科学实践能力限制了人才的发展,很多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认识较为狭隘,人才质量远远达不到社会发展需求;三是一些高校缺乏完整的创新创业课程,仅仅凭借着1~2门课程远远不能够对学生实行高质量的创业指导,而且大多课程本身并不具备创新理念,停留在理念上的教学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院校基本以临时应对的方式应付该门课程,这种缺乏完整可行性的课程体系是低效的课程,同时也缺乏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深度融合的相关理论和方法[3]。例如,在工程图学和CAD课程中,教师通常以基本理论为核心开展教学,学生也仅仅能够掌握工程建设理论知识内容。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教育深度融合模式选择

(一)制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如果想要实现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目标,通过数量少、形式单一的课程以及不成体系的创新活动无法达成这一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系统性的教学。以下为4种具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施方案。1.制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应该将3个方面内容包含在内,专业知识、专业素养、专业能力。而想要对培养目标正确把控,则应该结合本专业的行业需求以及学生就业需求为主,因地制宜地开展课程,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4];此外,应该对学生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提出新要求,使得学生具备从业应该具备的素质。例如,在机械工程专业的CAD课程中,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可以将“零距离对接职业、学业,高质量衔接创业与学业”理念融入到方案中,实现“理论教学与科学实验并重,科研创新与工程实践结合,创新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融合”这一育人目标。在科学的育人计划指导下,能够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能力强的、创新性人才,从而使得本专业人才实践技能更为突出,创新能力更为优良。2.制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之中,是培养当代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大学生的重要方式,是高校育人教育的重要实施内容。通过这种育人模式,能够使得学生在校期间潜移默化地受到创新创业理念的影响,使其形成创新创业意识。例如,在风电工程专业教学中,主要是围绕着工程技术以及发电技术为主进行教学,其属于多学科专业。而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时则可以将与之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课程之中。比如在开设的专业课程中扩展多门旁支课程,专业类创新创业教育、如创新通识课、拓宽类创新创业教育等,通过将课程资源整合到学科课程体系中,能够实现预设目标。3.制定创新创业教育考核体系为了确保创新创业教育达到预想要求,应该对现行课程考核模式进行创新[5]。例如,可以将通识课结构组成进行细化,比如将选修课程的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和3D打印技术部分章节安排到通识课必修课中;将必修课工程图学部分章节如国家标准、机件表达等内容引入至通识课选修课中。如果学生想要获取学分,既要参加选修课程学习,也要参加社会实践课程,还要参加创新创业活动课程,这是获取学分的主要渠道。在此基础上,对现行的学分管理体系进行优化,比如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社会实践课程可以获取一定数量的学分,参与科研项目、等也可以获取一定数量的学分。此外,艺术设计、学年论文、资格认定、专业竞赛、技能培训、获取证书、文体活动和创新创业项目等都可以作为学生获取学分的项目,学生可以通过多渠道获得创新素质学分。如果学生在校时学分累积到一定数量,则被认定为合格,标准因校而异。

(二)强化师资力量

1.系统培养,切实提升教师的能力对高校现有的师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未来发展做出合理规划,拟定符合高校特色的师资管理模式,对教师能力培养的方向进行明确,提出多项可行性高的建设性措施,使得保障手段变得更为多样化,能够为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指明方向,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其次,高校应该以立体化培养模式为核心构建立体网状培养机制。例如,举办教师进修活动、开展教师交流活动、企业挂职锻炼等,只有确保教师能够接收到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并在学习中不断成长,才能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此外,高校应该对奖惩制度进行创新,使得教师掌握好投入和回报的平衡度。2.增加教师的外聘来源现阶段,大多高校都面临着创新创业师资无法满足该门课程发展需求这一问题。所以,高校应该立足于吸引校外优秀人才的角度提出师资人才招聘新模式。例如,可以与企业合作,邀请一些创业成功人士到校进行创新创业宣讲,通过成功人士的经验让学生对创新创业形成正确的认识,这种形式的宣讲能够使得教学内容得到丰富,同时还能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对于高校育人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价值。3.创建导师团队创业是一个苦与痛并行的过程,由于学生经验少,思想单纯,所以在创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阻碍因素。所以,要求高校能够通过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帮助学生将其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项问题解决,使得学生们创业热情不会熄灭在前行的路上,通过这些帮助能够推动创业项目进一步开展下去,而且通过教师研讨能够解决学生创业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问题,师生双方在制定应对对策后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创业规划;此外,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理念、实践、模式等方面有着更为深入的认识,为其提供科学的指导意见,为学生自主创业保驾护航。

(三)搭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训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也要“知行合一”。所以要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6],具体有如下三个方面。1.对现有实验室资源进行整合,为学生提供更多开放式的实践环境。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实验室建设之中,致力于实践创新,在实践中实现集研发、设计、实验、生产以及服务网络为核心的立体式校内实训共享型创新创业基地。2.深化校企合作模式,打造综合性实训基地,使得部分创新创业教育实训课程能够扩展到校外空间。实现这一目标可以是参观企业生产、了解创业活动以及研讨创业计划等,也可以通过实践教育进行。3.构建立体式创业基地。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不断优化实验环境、办公场所、专业设备,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提供其创业所需的条件。此外,还要为学生提供专业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开发、市场运作等创业服务,帮助学生不断成长。

三、以工程图学和CAD课程建设为例探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策略

(一)工程图学与CAD课程的教学体系探索

1.修订教学大纲高校应该始终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育人目标,制定详细的教学指导计划,围绕着专业课程主要内容进行探究,在能够确保课程体系得到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好学生能力培养工作,切实从根本上提升学生专业素质。此外,要对现有的教学大纲进行完善,在基本内容项目中进一步将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课程性质与任务、参考教材、学时分配、课程类别、适用专业、学分、先修课程和考核方式等部分进行优化创新。2.教学内容的融合科学地将工程图学与CAD课程融合为一个整体十分重要。首要要求二者内容能够相互联系、相互依托。CAD绘图不能脱离工程图学而单独依存,所以在融合两门课程后需要确定主线课程,将两门课程的联系性提升[7]。例如,在进行CAD绘图时,应该以工程图学基本理论为指导,对视图、尺寸以及技术要求等进行处理。实际上,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实现二者内容紧密相连的目标,能够有效解决课程质量低的问题。教师可以优先讲解工程图学知识,然后借助于CAD软件为学生演示,这种形式不仅使得学生所学基本绘图知识得到巩固,还能够激发学生对CAD绘图的兴趣,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形成良好联系,将二者的关联性加强。3.教学方法的调整及改进工程图学课程教学的目的与CAD课程存在着不同点,工程图学课程是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展开教学,而CAD课程旨在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由于教学目标的不同,导致二者融合前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一旦完成二者融合,教师则需要对二者的教学目标进行平衡以及调整,进而发挥出两门课程的主要价值。例如,教师在通过示范教学法进行教学时,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工程图样解读方式,在此基础上借助于CAD技术为学生将制图流程展示出来,教师在演示时,学生实际上也进行了二次阅读。通过该模式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所学理论,同时还提升了学生绘图的准确性[8]。

(二)构建科学的工程图学与CAD课程教学模式

1.构建“工程图学-CAD”相结合的模式很多院校大多采用传统分离式教学方式,而新理念则是以整合式教学为主进行创新。切实将工程图学课程深度地与CAD课程融合在一起,将想用的知识点设计成许多小模块进行教学,学生在这种模式下不仅能够学习工程图学课程,也能够学习CAD课程。此外,在融入了计算机辅助绘图技术后,可以将工程图学课程的质量提升,在“精简、压缩、增加、综合”理念的指导下,重复交叉内容可以得到精简,使得两者能够得到同时优化[9]。2.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围绕着工程素质培养以及专业技术应用为核心,打造体系化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进一步将学生工程素质基础推升,使得学生岗位技能训练效果变得更好[10]。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打破固有的课程限制,根据实际需要,深入研究并整合相关课程,使得理论教学、毕业设计、软件使用等内容形成联系性强的整体,构建“理论-实践”为主体的多元教学体系,使得学生的理论学习以及实践训练能够变得更加平衡,进一步将学习目标与过程深化,让学生在浓烈的学习兴趣指引下快乐学习[10]。3.构建应用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根据本专业课程大纲要求将重点知识讲解深化,使得学生将最新成果充分吸收,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循序渐进地优化知识内容,确保学生可以掌握行业最新的动态,切实引导学生走进最前沿的科学之中。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第13篇

一、整合课程资源,选择生活化的美术教学内容

1. 联系学校生活创设美术教学内容

学校的升旗仪式、运动会、合唱比赛、班队活动等,学生都已亲自参与、体验,也是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将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绘画题材,学生兴致很高,创作出的作品也很生动。

2. 联系家庭生活创设美术教学内容

家是每个学生最熟悉的地方,在家里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生活,他们之间有着许许多多温馨的生活画面,让学生用画笔记录这美好的一刻,可以增强学生对生活中的美的理解与感受。

3. 联系社会生活创设美术教学内容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也是学生学习美术的重要领域。在生活中找一些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让学生们自己去感受、去体验、去尝试,远比教“画法”效果更好。结合小学美术教材中的连环画、卡通画和漫画学习形式,我在美术教学中开展“环境保护,从我做起”“健康安全、从小做起”等绘画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指导学生运用连环画、卡通画或漫画等形式进行不同的绘画设计与表现,把美术活动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在关注日常生活的同时提升对绘画创作的学习兴趣。

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生活废弃物越来越多,品种也越来越多,而这之中有许多就可以成为我们美术教学的材料。如:包装纸、塑料袋、纸杯、纸盒、包装绳、旧挂历纸等。我把这些资源引入课堂,开展了《时装秀》《纸杯变变变》《有趣的瓶盖》等变废为美的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明白通过自己的双手,既寻找、收集了制作材料,又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处理现代生活中的垃圾,还有利于环境保护,减少污染。

4. 用好、用活教材资源

现行教材中,基本贯彻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了不少生活气息浓郁、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特点的教学内容,用好、用活这些内容,同样有益于美术教育的有效性,有益于小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是美术与生活相结合的前提和条件,其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生活与美术的联系,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验到 “在玩中学”的乐趣。美术教学中,创设情境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实际、认知特征;二是创设的情境要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三是创设的情境要有新奇感,能吸引学生,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四是要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境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可以采取讲故事、做游戏、表演、变魔术等方法,例如我在上《大海上的船》一课时,在课前精心设计绘制了一幅大海的淡彩画,并设置了一个小机关,把一座小岛藏在画的后面,授课时用小美人鱼的故事引出小岛,当我“变”出小岛时,孩子们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这个惊喜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让课堂教学达到了。

三、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形式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小学美术教学应以趣味性的游戏活动为主,活动的设计同样应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兼具生存性和体验性。如教学《小小食品店》一课时,我把全班分成几个组,每组合作制作精美的小食品,开办小食品店,组内评选一人当营业员,介绍每一种“食品”的名称和特点,然后各组同学当顾客,相互参观投票评选出“五星级食品店”。整个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体验密切联系,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主动快乐。

第14篇

关键词:教育;宽恕;信任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一句经典的话:“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容是一种智慧……宽容更是一种爱,其魅力在于它可以使人的思想改变,让人的灵魂得以重生。

由于学校工作调动,我担任了八年级一班的班主任,由于刚接手这个班级对学生不熟悉,为了更好地开展班主任工作,我向前任班主任了解这个班级的学生情况,特别是关于这个班的几个“小刺头”的情况,前任班主任向我详细地介绍了这个班级所有学生的情况,特别是对那几个“小刺头”介绍得特别详细,最后还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这个班的学生大多数只要“软硬兼施”“方法得当”都能摆平,只有那个外号叫“大帅”的,一点办法也没有。于是我就在“大帅”的威名中走进了八年级一班。

大帅,男,父亲是一个个体老板,家庭条件优越,头脑很灵活,因为个头将近一米八,长得英俊潇洒,在班级喜欢领着不学习的男生瞎混,所以同学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大帅”,每次大家叫他“大帅”的时候他都很高兴。他被老师称为犯错积极分子,上课不是大声说话,扰乱课堂秩序,就是呼呼睡大觉,有一次上数学课的时候老师正在讲课,他竟然大喊,说老师讲课的声音太大打扰他睡觉了。下课疯打闹,打碎了班级的两块玻璃黑板,一个花盆,班级物品被他损坏无数。经常不交作业,迟到是家常便饭,是一个典型的问题学生。

印象最深的是八年级下学期时发生的一件事。当时是因为大帅的学习成绩不好,就坐在班级的倒数第二排,整天和坐在后排的同学嘻嘻哈哈。一天上课,当时我讲的是关于酸碱度的知识,我正讲到兴头上,发现大帅又在说话,我生气地说:“不学习就不要说话,打扰别人学习是最不道德的。”大帅听了我的话气愤地说:“喊什么喊,我看不清黑板问一下还不行吗!好,我不学了。”看到大帅和我大声地喊叫,我强忍着怒火采用了“冷处理”的办法,没有因为他的态度不好而说他,只是看了看他就接着讲课了。下课后,我把大帅叫到办公室,他还是阴沉着脸,我看得出他正准备和我“大干一场”,于是我就心平气和地问他其中的原因,他说:“老师,您冤枉我了,今天上课我听了一会儿后发现很有意思,这时您在黑板上写了一道题,我也想做一下这道题,但因为我的眼睛有点近视看不清黑板,于是我问同桌老师写的是什么,您就以为我在说话,我就很生气了。”

问了原因后,我笑着对他说:“对不起,我不分青红皂白就批评你,请你原谅我!你挺聪明的,好好学,一定行,老师支持你!”了解到他眼睛近视的情况后,我把他的座位调到了第二排,和我们班学习最好的同学坐在一起,并在他的帮助下,大帅的成绩有了进步。

有一次科代表和大帅抱着前一天留的作业和练习册来到我的办公室。课代表告诉我还有两个学生没有交作业,我对科代表说:“让他们快写,中午放学前必须交上来,否则别想回家吃饭。”话音刚落,站在旁边的大帅说:“老师,我帮你催他们交作业去吧!”我一想他平时都不爱交作业,让他去催别人交作业,他能完成任务吗?但我转念又一想,就信任他一次吧。我对他说:“好,这件事就交给你来办,一定要完成任务,老师相信你!”第三节课下课的时候,他拿着两本作业兴高采烈地交给了我。我对他说:“以后咱班的作业由你来收,老师相信你!但前提是你必须认真上课,积极完成作业。”大帅很严肃地点了点头。

很快我就发现大帅变了,上课不违反纪律了,作业完成得很及时,同学和老师对他的投诉越来越少了,成绩也突飞猛进,在中考时大帅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高中,高考时考取了国防科技大学军事指挥系,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帅”。

俗话说得好,宽恕学生天地阔,信任教育自然成。著名作家雨果说过:“世界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所以,作为教师首先对学生要宽容、信任,鼓励学生充满信心地学习和生活。当然,宽容要有度,要得当。它不是放纵,不是姑息,也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宽容是心底里对学生过错的谅解,是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

教师要用自己的宽容和信任叩开学生的心灵之门,走进学生的世界,照亮学生的人生前程,正所谓:宽恕+信任=改变!

参考文献:

第15篇

    一、在教学教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

    德育教育的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言一行对他们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表达以及仪表等,都可以在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教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轻松、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感受到一种责任感,即对工作、对他人的责任——这些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巨大的影响。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有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素材,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实际上就是指自变量取值的合法性,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可以这样讲:其实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也一样,自由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有一定条件的。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要遵纪守法、遵守社会程序和规则,也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言行举止都必须是合法的,否则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社会道德和舆论的遣责。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理,如果光先靠教师口头传授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的。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这种学习方法使学生体会到:大家在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这样不仅可以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意识。有了团结合作的意识,学生就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意识到只有大家同心协力、合作互助,才能更快、更好地取得成功,体会到自己在收获着自己付出的同时,也同时在收获着别人的付出,进而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和在合作中要互相尊重。我们知道: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必须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21世纪是充分合作的世纪,要帮助学生“学会合作”。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中心的倾向较为明显,缺乏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因此,有必要强化对学生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的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大家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除了竞争,更重要的是要团结合作;竞争可以提高每个人的实力,而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土壤——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良好的合作。现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科技的辉煌等,都是合作共享的结果(也就是说,合作可以大大提高我们事业成功的可能性)。

    四、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