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生物的基本特征范文

初中生物的基本特征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生物的基本特征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生物的基本特征

第1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建构;实施途径

在生物课程中生物学概念是基本内容组成,并且使生物学课程的核心,它主要就是对生命的基本特征、规律等进行讲解,让学生对生物学有一个基本认识且为以后的生物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初中生物概念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的将概念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然后进行合理的教学。那么怎样的方法途径才能够让生物学概念知识被学生很好的吸收呢?下面我们就来做研究探讨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实施途径。

一、建立重要概念意识,明确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概念”

在生物学教学中,为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师们就要将重要概念的内容进行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对重点知识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那么应该怎样开展教学活动呢?首先,教师应围绕重要概念进行展开,根据概念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无论是用实验、讲解、资料分析等,都是可以为学生构建正确的重要概念并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就比如说,在学习“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时,教师就也可以列出以下几个重要概念: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2.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相比,,植物细胞具有叶绿体和细胞壁结构,但是动物细胞不具备。3.生物都是有单细胞和多细胞组成的。4.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质、细胞膜、细胞核、线粒体等结构。5.细胞进行分裂、分化,主要就是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二、亲身实践,积累知识

由于生物学教学与人身体反应具有很大联系,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来了解生物概念规律以及基本原理。这种方式就是让学生亲身体验,用直接感受来让学生深刻记忆,从而达到积累知识的目的。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是很活跃以及有较强的好奇心,所以任何事情都能够引发他们去思考。生物学可想而知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而在课堂上用生物学内容讲生活中不为人熟知的科学用教学方式讲述出来,这样的方法必然会引起学生极大地学习兴趣,并且也能让学生们深刻记忆。就比如说,教师在讲“反射”这课之前可以和学生们做一个小游戏,挑选几名学生让他们蒙住眼睛,在不知道的情况下让他们去伸手碰热杯子,然后让其他的学生来观察被蒙眼睛学生的反应。其实像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数不甚数,通过这个亲身实践,让学生讨论思考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这样就能够让学生们能够对反射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体验膝跳反射,学生自己体验简单的反射存在,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像这样的教学方式就能够引发学生对本节“反射”课程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让他们真正的掌握好重点概念,并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达到解决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课堂教学的目的,实现生物学教学意义。

三、运用对比,引导区分

一般在初中生物教材上都是概念居多,对比较少,这样就很容易让学生们混淆一些相似的内容。比如说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等,而用对比的形式将他们进行对比,这样就更能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以及属性。

例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对比:

联系呼吸作用的进行必须要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光合作用的进行必须要呼吸作用释放能量,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结语:综上所述,我们对生物学中重要概念的教学做了一些研究和探讨,作为教师应该在讲课之前对讲课内容做好充足准备,并且在课堂上还应该根据学生提出的观点进行灵活的讲解,从而达到重要概念的建构。如果学生只能记住一些生物学事实,而不能通过事实的抽象构建生物学重要概念,那么这就不能够解决生物学中相应问题,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生物课程的学习。所以,想要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且能提升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那么教师在生物学教学中就要扮演好主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和学生们共同实践并做好有效指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第2篇

1、生物的概念。

2、生物的分类。

3、生物的基本特征,结构特征和生命活动特征。

知道上述三点就足够很好地继续学习高中生物知识。

第3篇

【关键词】生物课程 教学内容 改革 实践

一、面向21世纪的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课程和教学内容综合化趋势

面向21世纪的初中《生物》教材的改革特色除了表现在基础性、实用性和新颖性等几个方面外,正日趋综合化。初中生物学教学内容的综合化至少由生物科学本身的综合化和初中生物学教学目标的时代化两个重要因素所决定。

长期以来,尽管生物科学进展迅猛,但是,我国的初中生物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变化一直不大,其主要原因是“初中生物学的教学重点是讲授生命现象”的教学目标没有变化,这种教学目标决定了初中生物学的分科性。“讲授生命现象”就意味着侧重教授“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等知识。面向21世纪的初中生物学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当代生物科学和教育科学的时展,教学目标不应该仅仅是了解“生命现象”,也应该包括理解“生命本质”。

二、面向21世纪的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强化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趋势

在面对跨越千年史册的、知识经济已露端倪的巨大变革时期,面向21世纪的初中《生物》教学改革应该摒弃重视知识传授、漠视创新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观念,力图做到既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创新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

从世界范畴来看,知识经济已见端倪。长期以来,人类及其社会的发展并不是仅仅依靠人的遗传本能,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学习,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成果,才能加速人类和社会的更快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越来越重要。造就一代会学习的人才,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全面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和重视培养创新能力是世纪之交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也是我国初中“生物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转贴于

三、《生物》(苏科版)教材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

在改变观念的基础上,江苏省教委教研室组织江苏省部分高等院校和中学高级教师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实践、探索,《生物》(苏科版)教材终于面世并且于1998年11月获得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查通过。审定委员会认为:“《生物》(苏科版)教材能按《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编写,能体现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教材具有一定的时代精神”;“教材采用小综合体系,按照大纲对知识内容的要求,确立了以生命基本特征为编写教材的主线,突出重点,有利于加强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教材具有地方特色,结合江苏省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选择增加了有关教学内容。教材从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要求出发,增加了一些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新成就的内容,同时增加了不少学生实验和观察内容”;“教材中安排了不少栏目,如‘观察’、‘实验’、‘讨论’、‘思考’、‘阅读’等等,这对学生学习十分有利。教材中不仅增加了插图数量,而且某些插图具有新意”。

《生物》(苏科版)教材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从一开始就十分明确,要瞄准国际上发达国家初中生物学教材改革的大趋势:课程和教学内容综合化,强化创新教育和提高科学素质的趋势。

《生物》(苏科版)教材紧扣国家教委颁发的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强化生物科学基础知识,从初中学生今后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深造的需要出发,选取必须的、学生能够接受的、反映生物科学全貌及最新进展的生物科学基础知识。《生物》(苏科版)教材采用国际上大多数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综合体系,淡化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各自特殊性,将植物学、动物学和人体生理学的知识按生命的主要特征重新组合,教学内容不仅包括经典的动、植物形态、结构和分类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动、植物生理学知识和人体形态、结构和生理学的知识,也包括动、植物学的现代进展,包括遗传学、进化论、生态学、现代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生物科学知识,并重视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思想。由于强化了生命的本质特征,强化了知识的综合性,也使基础知识的实用性大大加强,最终保证初中学生生物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例如,“生物的营养”部分,教材在肯定“植物、动物和人都必须依靠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绿色植物是自养生物,所有的动物和人都必须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作为食物,是异养生物”之后,先讲述“植物的营养”,再讲述“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最后讲述“动物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由于先讲授了“人的消化和吸收”知识,对于“动物的消化和吸收”知识仅仅讲授“家兔对食物消化的特点”、“家鸽对食物消化的特点”及“蝗虫对食物消化的特点”三部分。这样不仅减少了过去教材中详细讲述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线性动物、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等的“消化系统的结构”、“消化和吸收”等重复的知识,还使初中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生物的“营养”及“动物和人的消化和吸收”的共性和特性知识。

第4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训练思维;提高能力

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物科学在社会各个领域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而初中生物教育,作为生物科学教育的基础,在整个教育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生物学科的重要性,决定了初中生物教育的重要性。在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入开展的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实际,不断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在生物课堂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一、生物学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学生的“思维的知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让学生更全面、深入、正确地观察和认识事物,而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目标。实践证明,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就会有更多获取知识的机会,就能够从观察对象上发现新事物。因此,笔者认为,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按顺序观察。因为生物的结构是有一定的排列顺序的,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和探索。通常来说,都是按照先整体后局部、先外后里的顺序进行的,当然,有的也会从对象本身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观察,比如说在“根尖结构”的观察中就需按根尖到“根毛区”的顺序观察。

2.对比观察。有比较,才能有新的发现。所以,初中生物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也需要让学生在一定的参照物之下进行。所谓的比较就是让学生在观察中区分客体,确定不同客体的异同。从笔者的教学经验上看,这种方法最能有效的提高学生观察的精确性和敏锐性。如异中求同,笔者就在教学中,让学生对“草履虫”与“变形虫”形态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以此归纳出原生动物的基本特征;如同中求异,笔者在引导学生对叶表皮细胞进行观察时,同时要求学生把表皮细胞与保卫细胞以及保卫细胞、细胞壁本身不同部位的厚度进行比较,发现差别。

3.表述观察。这种观察方式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毕竟,学生在接触生物知识的形象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而一旦学生能够准确的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述观察对象,就可以培养学生在观察中的分析概括能力。

4.摹像指示观察。一般来说,大部分学生在接触生物这门学科时,无法准确的把握其中的各种定义和生物结构,而且一些学生对复杂的观察对象的理解能力较差,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充分的借助模型、挂图等摹像来帮助学生进行观察学习,以便能够准确的辨别细微特征和复杂的结构。例如观察“草履虫内部结构”时,可以用模型或挂图作参照。这是因为初中生观察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较差,需要直观表象的支持。

二、培养学生渐进式推导能力

大部分初中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基础都是比较薄弱的,在接触生物这门课程之前,对生物的概念并不明确,但对各种动物之间的关系,往往只有简单的食物关系的认识,对相互关系的了解很少,更不可能准确描述生物中复杂的网络关系,但是,初中学生学习生物,首先就需要建立一个生物系统结构,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生物之间的关系。然而,要让学生记住庞大的生物系统,靠记忆是不够的,需要运用一定的推导能力,才能完成相关的学习。

同时,具备推导能力也是学生拓展自身学习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推导训练。比如说在生态系统的相关教学中,教师可以从食物链着手,让学生从熟悉的动物来推导思考,进行推理活动。

例如从狼吃什么食物,学生会即刻答出狼吃羊、狼吃兔。再提出羊或兔吃什么食物,大家会得出羊吃草、兔吃草、兔吃胡萝卜等答案,进一步再问草靠什么来生活,学生会答出草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然后笔者顺势提出,是不是只有草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呢?这样学生就能认识到各种绿色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在这样的推导前提之下,笔者引出生产者的概念,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各种动物的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所以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而各种动物消费了生产者生产的有机物,所以是消费者。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开展各种生物实验活动,以此来增强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初中学生而言,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探索,更能有效提升学习的效率。如在“根的生长”的教学中,笔者就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根对离子的交换吸附》实验,并提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①实验材料为什么要选活的根?

②根染色为什么要用亚甲基蓝而不用龙胆紧?

③为什么要用蒸馏水冲洗已染色的根?

④染色的根放入CaCl真溶液中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⑤将染色的根置于等量的蒸馏水中的目的是为什么?

实践证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和观察,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发现并掌握其规律。

四、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要保证教学思路的逻辑性和辩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这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教材系统性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各个角度去激发学生的思维,全面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伊秀莲;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生物教学中的尝试与思考[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11年

第5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习方法;学习兴趣

生物工程是本世纪的热点之一,对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必须加强生物科学教育,尤其是必须加强初中生物科学教育。中生物课是义务教育阶段每一位同学必须学习掌握的一门基础课。但有相当一部分初中学生说初中生物课比较难,成绩不理想。初中生物科学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就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重视课堂教学效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手段多种多样。笔者结合多年的生物学教学经历,在此就该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1.深读课程标准,深钻课程教材,设计教学方案。作为一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备课时要精选那些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做到有的放矢。高质量的生物课堂教学方案是实现生物课堂高效率的必要前提,因此课前要精心设计。在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学校的实际条件,照搬他人的方案和沿用自己的旧方案都是不可取的。

2.明确教学目标,巧设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长期的教学工作,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愿意学,而且学得较好。某种事物形象生动,感染力强,学生容易记住。在讲课时,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但能反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重点,而且用语巧妙有趣,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产生了较好的效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学过程注意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生物课堂教学是不能脱离实际的,我们学校的条件又很有限,怎么办呢?我就联系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现象给学生讲解问题,使学生一接触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可以用学过的生物学知识进行解释,也就加深了要掌握的知识的印象。如在讲生长素的时候,就向学生讲,盆栽的花的茎总是弯向光源,为什么呢?这和生长素的分布有关。生长素的分布受日光照射的影响,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很少,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得多;生长素分布得多,生长得快,反之则慢。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对生长素的生理功能也就记得比较主动了。再如,讲无籽西瓜时,先提示学生:我们吃西瓜时,讨厌的是它里面有种子。怎么办?想办法让西瓜不结种子,就是培养无籽西瓜。接着向学生讲述了无籽西瓜的培育方法,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样学生一见到西瓜,就会想起讲过有关无籽西瓜的培育、原理等一系列知识。学生对无籽西瓜的一些知识掌握得也就较扎实了。

4.简练形式,让学生记得迅速而准确6初中生物学理论起点高、难度大,记起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教学中,对容易混淆的概念,找出知识间的共性与个性,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列表比较,学生记得快。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把这两个概念列表进行了五个方面的比较,学生对这两种分裂方式就清楚了,实际上也是把知识变换形式的一种方法。

5.强化练习、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间要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掌握,可安排在刚上

课复习巩固时,可以穿插在讲课的过程中,也可安排在教学内容讲完之后,但总的时间不要少于10分钟。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讲解例题的时候,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去,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承包,对学生进行满堂灌。通过学生的答题可反映其掌握知识的情况,从而巩固教学效果,确保生物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6.用哲学的观点统领和驾驭教材。在教学中渗入哲学观点,用哲学观点统领和驾驭教材,必然会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例如,用哲学上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指导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就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影响的本质。

7.通过发散思维,实现知识的系统化。生物课的各章节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我们可以运用发散思维,从一个知识点把思维的触角伸向各章节的相关部分,实现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表及里的系统化,从而对生物课某一方面的知识获得全面认识,这也有利于保持记忆。

8.给学生时间,让学生问,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生物课往往容易走上“满堂灌”的老路,这样的课当然是不受学生欢迎的更激不起学生的兴趣,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讲的机会,多给学生一些自由表达的机会――让学生问,在问的过程中不但可发现学生对该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及学生的思维方式,同时为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有力的方向。

第6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提升;方法

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初中生物学习的第一步也是要先培养学生兴趣,这样学生才会有学习知识的动力。同时这也是时展的要求,新时代下,教育内容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新课程改革的进行,要求教育者们紧跟时代的步伐,不要固步自封,而应该积极地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解放出来。

一、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对生物学习还是抱着好奇心的,它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科目,很多知识是贴近实际生活的,具有科学探索的特点。比如,许多初中生在正式学习之前,就自己去翻阅文中的图片,对一些人体构造之类的讲解十分感兴趣。总的来说,这些相对课外的知识对于初中生的吸引力还是比较大的,这也正是生物学科的教师可以利用的一点。想方设法引起他们探究生物知识的欲望,努力将他们的要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出来,从而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转变过去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

例如,就如前面的人体分析内容,教师可以进行分层教学,找到和自身相契合的地方,大家一起讨论。这样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实践证明,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真正价值所在,学生在课堂学到的知识如果能解决他们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学生才会产生真切的感受,意识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是和自己的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这样学生就会对生物学习有了获益的认识,必然能激发其加深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兴趣。

例如,学生一般都对玩游戏感兴趣,所以,或者我们可以借助一些特殊穴位刺激游戏来带动整个生物教学的开展。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增加活动体验,但不能过分,生物课堂自有其诱人之处,对于这一点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最终将他们的兴趣逐渐地培养起来,让学生们边玩边学,从而形成持久的学习兴趣。

二、以探究为目的,培养求知精神

初中生都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需要给予必要的鼓励和保护。教师要在课堂中营造融洽的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由于掌握的知识经验的程度不同,对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不同学生的解决能力也是不同的。所以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被动的背(记)法则等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学会自主总结归纳,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运用与应变能力。

第一、要教会学生用生物眼光看生活中的问题。在初中生生活的周围很多地方都应用到了生物知识,应当让学生对此有深刻的体会。初中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应当充分考虑他们的兴趣,因而教师选择探究的课题可以从学生有生活经历中的事例。

例如:学生在学习生态系统知识的时候,老师可以先把猫头鹰、蛇、水稻、老鼠等这些有关的生物列举出来,再根据生物链的线索一个一个连接,也就是老鼠破坏水稻,蛇吃老鼠间接保护了水稻等等,然后画出最终的生态系统图,学生有了基本的认识之后,再让他们举一些生活中自己知道的例子。实际上,初中学生也会发现在他们的生活处处都有这样的生物链知识,这就降低了他们理解相关概念的难度,有助于实现其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

第二、要教会学生质疑。学生进行主动探究的第一步就是质疑,勇于质疑同时也是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条件,这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教师要及时梳理学生的疑难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前期的自主参与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基础,这也是一个心理基础,这对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也有很大的帮助。所谓“学贵有疑”,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主动地参与其中的学习活动,关键是要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通过设计或改编开放性例题来创造有利的生物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断在教学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教师可按照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使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生物知识的获得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索活动来进行,这样直接获得的感性经验更能深刻地留存于学生的记忆之中。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更好地体会生物的乐趣,也有助于其更好地掌握研究方法。让学生在探究和应用生物知识的过程中享受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快乐。例如:小麦的生产需要哪些条件?水流、河流……这些知识很多初中生都是一知半解的,这样在了解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增加学生积极探索的求知欲。

三、利用网络资源来更好展示教学内容

在我国,初中生物教学一直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W模式[3],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绝对权威者,作为主动的施教者,教师利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台录音机”便维持了几十年的生物教学。过于呆板的教学方式和简单的教学方法,必然导致低下的教学效果。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只有教材。单一的学习方式、方法必然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热情,学习效率差,甚至是养成了单一的思维模式。尤其是对于特殊的专业知识教学,教师只注重讲授概念知识,从而忽视了学生学习中最重要的实际运用能力。这样的教学现状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实际运用能力十分不利。

普通初中新课标的实施也要求教师有机整合利用多媒体这一类现代教学资源,让信息技术逐步成为初中教学的常用手段,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这种教学理念就是要求教师不是一味地教,要结合各种数据、图形、声音动画等吸引学生注意力,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的过程。换言之,“学习不是一种推理性的活动,而是一种只有很强实践性的模仿活动”,这便是知识学习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特征。运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手段,可根据这种基本特征来优化语言学习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第7篇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现代意识 学习兴趣 学习方法

生物学科在我国初中教育中的地位不容乐观,一直是初中学校眼中的“小学科”,老师眼中的“豆芽科”,学生眼中的“副科”。但是我认为,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是为我国培养新时代生物科技人才的重要阶段。在生物教学中,我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培养学生适应新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教给学生合理、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让初中学生在未来21世纪有所作为。以下是我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几点经验,与同行共飨。

1.在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现代意识的启蒙

现代意识是指现代人所具有的意识,它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现代人对现代社会生活进行理性反思的结果。当前的素质教育就正是启蒙和培养他们适应现代意识的最佳时期。

1.1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竞争意识

竞争是生物界生物生存发展和进化的规律之一,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一种客观法则,在生命科学中是一个古老而传统的理论,但在我国当今社会转型中已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现代观念。中学生物学中涉及竞争的生命现象知识和理论比较丰富,为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竞争意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比如七年级上册中第2单元第2章《生物与环境》中的第2节《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中的重点内容,分析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其中就富含竞争的内容,可以向学生介绍竞争的概念,然后请学生举出一些竞争的现象,最后可以补充例子,说明现代社会中也存在很多竞争,为学生竞争意识的启蒙教育提供有利的情境。

1.2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创新的意识是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前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内容也有不少,尤其体现在实验教学中。比如,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中第5章第4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中的实验,探究了暴饮暴食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教学中,首先介绍消化液对食物消化所起的重要作用,其次介绍消化食物时食物的量、食物与消化液接触的面积、消化液中消化酶的量与消化食物的关系。然后对暴饮暴食引起消化不良的探究主题提出问题,为什么暴饮暴食会引起消化不良?继而作出假设。假设我是学生,自己思考问题时,能提出哪些问题,并且进行小组交流。这时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被激发了,根据前面的介绍,学生可以得出答案:(1)过量的食物会刺激消化道,引起消化不良。(2)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有限,不能消化过多的食物。用此方法,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的学生作出的假设可能是错误的,但是这何尝不是创新意识的体现呢?

2.在生物教学中重视兴趣的培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对于学生认识、学习、实践、形成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动力。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探索的动力,就有了学习的方向、目标,学习效果自然就会比别人强。我认为学生能否主动接受教师所授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和技巧,尤其在没有生物中考压力的前提下,对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生物课堂上注重情景教学

现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与推广,促使教学模式的快速转变,在整个转换过程中,教学情景的设置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初中生物是一门以植物、动物和人类为线索并进行系统探究的学科,大多数知识都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不佳。而情景教学则不同,它以声音、动态图像及flas等现代技术再现书本所描绘的情景表象,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对整个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大有帮助。例如,在讲到腔肠动物的代表水螅时,学生根本无法想象出其出芽生殖的过程。这时我将事先制作好的flas在课堂上演示:水螅的母体上首先生出了一小芽,小芽长到一定程度后会成为一个小水螅,脱离母体后便独立生活。使抽象的生物学知识生动化、具体化,有利于提高学生掌握生物知识的效率,激发探究兴趣。

2.2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是生物学的基础,是使学生对生物产生兴趣的重要途径。多做实验,不仅能够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提升,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初中生物教学中要利用好实验,不仅要保证学生实验的完成率,还要有较多的演示实验,应该将演示实验与授课相结合。初中生物学的很多知识我们都可以通过一些演示实验来展示,使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生动,学生更容易接受,也有兴趣接受,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七年级下册《生物体的基本结构》一节,主要介绍细胞这一知识点,而学生又是初次接触细胞这一概念,很难理解。这时我就大胆尝试,将课堂搬到实验室,把实验和授课相结合。让学生一边看着显微镜下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一边对照着书本上的模式图,找到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细胞核等基本结构。关于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也是采用以上方法,并且鼓励学生主动做实验。在实验中,学生发现了生物的乐趣,同时也对细胞的基本结构有了直观认识,为今后学习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夯实了基础。

3.在生物教学中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初中生物的特点是基本概念较多,但是对于初次接触生物学这门学科的初中生来说,这些基本概念很抽象,难于理解,需要教师有意地教给学生学习生物的有效方法。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事半功倍,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循环。生物新课标要求我们把教学的施力点放在启迪学生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上,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用生物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增强适应社会及其发展的能力。

3.1比较法

比较法是培养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是学生理解和思维的基石。任何事物的特点必须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充分显示出来。因此,采用比较法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在讲到植物呼吸作用这一知识点时,如果从作用场所、作用条件、反应物、生成物、能量转化等方面一一介绍,则不仅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理解起来也很困难,最重要的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地动脑筋思考,只是一味地等着老师将知识点传授给自己。在教学中,我先复习光合作用的知识,再介绍什么是光合作用,然后让学生在作用场所、作用条件、反应物、生成物、能量转化等方面与光合作用做一个对比,分析出对立面和统一面从而得出答案。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有的同学还能找出这两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给了一个意外的惊喜呢。

3.2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学的理论知识都是从整个大自然中得来的,因此在生物学习过程中更要注重联系自然实际。联系实际的学习,既有利于扎实掌握生物学知识,又有利于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这一节时,我并没有按照书本上组织学生活动展开新课。那样,学生不仅要花费时间裁剪纸蝴蝶,而且上课的时候还要像幼儿园小朋友一样,玩抓蝴蝶的游戏,着实有点幼稚,也有点不符合当下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我将课堂一半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到学校的草坪前亲眼看看嫩绿的青草,看看活跃在青草丛中昆虫的体色,从体验中找出大自然中“生物适应环境”的奥秘。让学生知道,在我们周围就有很多生物知识。

3.3培养探究性学习

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探究是生物科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地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模式。探究性学习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乐于进行生物探究,在探究中掌握生物学知识,是真正从实践中获得理论知识的方法。在七年级,《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一课中,讲授生物的生存受环境的影响。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我布置了一个课后活动,探究周围的哪些生物由于受到了环境污染而无法生存。这个探究活动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展开,学生的兴趣较高。学生通过调查、找资料发现了很多生物由于当地环境的污染而无法生存的现象。在总结时,我顺理成章地教育学生要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地球这一生物学基本理念。本次探究活动,不仅使学生深入了解了环境对生物生存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创造、求知的欲望。

总之,在生物教学实践中,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培养生物学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创新意识的启蒙教育,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同时在教学中应多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发挥,更好地培养生物科学意识。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果

相对于传统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新课标下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确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在根本上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我们的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开始运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就教学方式指导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并将这一思想贯彻到我们的整个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之中。第二点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始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这主要是因为在新课标下的课堂上,我们的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进行自主的学习。这些方式的转变,可以说是我们学校教育中的一大新突破,为提高我们的整体教学效果,激发学生个人学习的自觉性都有很大的帮助。纵观新课标指导下的初中生物课堂,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它的整体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我们的教师迫切需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思想,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来谈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经验。

首先,面对初中生物新教材,教师需要结合新课标中给出的指导性教学意见了解学生的具体学情,在此基础上确定合理的教学模式,进而深入学生实际来确定最终的教学目标。

学生是我们进行教学活动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是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到的因素。因此,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我们的初中生物教学也是很有帮助的。由于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知识点大部分都是基础的生理知识、动植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常见的疾病症状等等,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日常的生活活动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取得最佳的成绩。在新课标中提出的教学方式上,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提问式教学等,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知识点,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也可以根据需要将多种教学方式融合在一起。

其次,在初中生物课程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要仔细认真地研读新课标中的相关教学要求,从而顺利地制定准确、明确并且有层次的教学目标。

合理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指导我们的教学活动顺利展开的基础,也是促进我们整体的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改善的前提。面对初中生物新教材,面对教育部颁发的新课标,我们有必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认真仔细地进行研读,这样才可以有效地促进我们的整体教学活动的提高和改善。初中生物作为一门相对基础和简单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难处,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便成为了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在制定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生物教学内容来确定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并在一个学习阶段完成之后及时进行复结。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整体生物教学效果。

然后,初中生物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结合教材中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这也是我们新课程强调的一大理念。

在日常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将讲授式、引导式、提问式、启发式等等教学方式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新课标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是传统课标无法相比的,因此,教师在日常的生物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采取新课标中的新的教学方式来指导我们日常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当然,教师也可以将新型的教学方式有机地与传统的教学方式融合在一起,进而提高我们的整体教学效果。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于教学方式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从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以便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面对教师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我们的学生一定会被深深的吸引,从而带动自己的学习热情。

最后,面对新教材,面对我们新时期的教学形势,教师完全可以改变以往的师生关系不平等的情况,在课堂活动的进行中营造良好的氛围,为我们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出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整体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标刚刚得到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得到验证,因此,教师在结合新课标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反应。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进步。同时,走近学生、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是很有必要的,这对于我们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也都是有着很大帮助的。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也会消解师生之间关系不平等的现状,让我们的学生在面对教师的时候更加从容。良好并且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促进我们的教学效果有效提高的必备因素。在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上,我们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得到明显的提高和改善。因此,面对如今不太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在日后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进行合理的调整,从而有效提高我们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果。

第9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 概念教学 方法 教学质量

概念是指以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生物学概念是反映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本质属性,是对生物的结构、生理乃至一切生命现象、原理及规律的阐述。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的基础,也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点、难点。搞好生物学概念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成功的关键。下面就如何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全面分析概念

概念是由内涵和外延组成的,它们是概念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也是教师所要讲的内容。什么是内涵呢?生物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本质特征。什么是外延呢?外延是指内涵所适用的范围和条件,是生物概念反映的总和。例如,“胚”的概念是:种子中的胚芽、胚轴、胚根、子叶构成的整体,叫做胚。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是种子中的主要部分。(人教社版,初中生物第一册(上))其中“胚芽、胚轴、胚根、子叶”是概念的内涵,它们反映了胚的结构的本质特征。“种子”,“新植物体的幼体”是从位置和功能上反映了胚的属性,因此,是概念的外延。由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同一事物特有的本质。教师只有明确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对概念做全面的分析,才能在教学中准确地揭示概念的内涵,明确外延。做到概念讲解确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使学生能顺利地形成概念。概念做为思维的基本单位,只有当学生掌握它后,才能对生物学知识进行判断和推理,才能正确地进行思维,并清晰、正确地表达生物学思想。

二、针对不同的概念,精心选择教学方法

生物学的概念繁多,由于生物学概念的特征,内容不同,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纵横交错,因此,教师只有根据不同的生物学概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讲好生物学的概念。针对不同的生物学概念常选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讲述法,课本概念,逐词逐句挖掘,得到条理化、生成性的信息

概念是由词语表达的,通常也是经过词语传递,使他人接受并理解。讲述法就是运用准确、形象的词语,进行概念的讲析。运用讲述法讲好概念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确切、透彻、重点突出。怎样才能做到呢?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有些词语是反映了事物最本质的特征,抓住了这些重点语词就能做到上述的几点。例如:在讲解“酶”的概念时,抓住“活”,“催化”,“蛋白质”,“高效性”,“专一性”,“多样性”这些重点词语,并再通过一些实例进行讲析,就能使讲析确切,透彻,重点突出,使学生容易掌握并理解酶的概念。一般地讲,讲述法适用于各种概念的讲解。

(二)直观图像介绍抽象概念:

有心理学家证明,人的学习83%通过视觉,11%通过听觉,3.5%通过嗅觉,1.5%通过触觉,1%通过味觉,由此可见直观的重要性。在进行生物学概念的讲解中,常适当地运用演示实验、挂图、板画、模型、幻灯、投影、录像、电影及计算机等教学手段,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视、听器官的活动,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以增强学生对所学的生物概念识记的巩固性和持久性,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例如在讲解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的概念时,可以画一张世代关系示意图,在这张图中,以自己为中心在中主轴上的纵向的一列亲属为直系血亲,而中主轴亲属以外的旁支亲属都是旁系血亲。同样的例子还有如;主动运输、原生质层、反馈调节、顶端优势、反射弧、兴奋传导和传递、基因、基因工程、内环境、体液免疫等等。

(三)通俗类比介绍陌生概念

将陌生概念与学生自身熟知的事物和生活体验通过类比,建立适当的联系,如果运用到教学中,这种联系可以促进学生对新概念认知的内化。因为无论是细胞、器官、生物体,还是机器、楼房、人类社会,各系统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比性,所以类比法在概念讲解中有着广泛运用。例如;将密码子比作电影院的座位号,大人(tRNA)凭着电影票(反密码子)找到正确的座位(碱基互补配对),然后将带来的小孩(氨基酸)放到座位上,最后小孩手拉手(脱水缩合)形成肽链,这样的讲解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作用,还加深了对蛋白质合成中的翻译过程的认识。还有在免疫教学中,将骨髓比作士兵的摇篮,胸腺比作训练的场地,脾脏比作血液过滤器,淋巴结比作杀敌的战场等等。

三、找出关键词,剖析概念

一个完整的概念,往往是由几个要素构成,引导学生把它的几个要素找出来,解剖要素并把各要素关键词串联起来,就会形成一个简化的概念。如,光合作用概念中关键词为“绿色植物”、“叶绿体”、“光能”、“二氧化碳和水”、“有机物、氧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关键词分别代表的内容。“绿色植物”是光合作用的适用范围;“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光能”是光合作用的条件;“二氧化碳和水”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有机物、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四、充分利用感性材料,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概念是抽象的,是用语言文字叙述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概念的获得有赖于感性材料和经验,如果学习缺乏一定的感性材料或经验的支持,容易使学生死背定义而未能理解和掌握其真正涵义。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多么理论的,都是从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而不可能是从任何其他东西开始的。”这里所说的经验材料,主要是感性材料。总之感性材料越丰富、越全面,概念掌握越准确。例如“应激性”的教学,先演示盆栽植物含羞草,让同学亲自触摸,观察含羞草叶的反应状况;让学生自己观察草履虫在显微镜下,滴加NaCl溶液后它的运动方向;通过学生做实验亲自体验了这两个现象后,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并对概念下定义,这样能让学生从不懂到懂,深刻理解概念。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学科特色 因材施教 实事求是

随着新课程改革浪潮的滚滚推进,初中生物教学改革也如火如荼,奋斗在一线的生物教师们依据新课标新理念下的现代教育理论,立足课堂,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教学方式,积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探索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方法,实现教育新观念的创建、教学改革的创新,使课堂教学得到优化。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大胆尝试了有效课堂教学新措施,效果事半功倍。

一、凸显学科特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物与现实生活、大自然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适当介绍生物学最新研究成果,展望其发展前景,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实践中首先多做演示实验,开设分组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验中学会观察、思考、分析、归纳和总结。其次,结合新教材上的探究、资料分析、观察与思考等栏目的学习与探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物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最后,通过教材中的科学、技术、社会栏目和有关资料,收集一些生物学成果介绍,如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生物防治等方面的研究,使学生看到生物学发展的美好前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当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包括多介绍课外知识,利用生物的神奇激起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好奇心。譬如:我在讲授动物的多样性特点时,就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候鸟迁徙的记录片,让学生对动物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注重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

天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初中生的个性和智力发展水平也千差万别。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灵活变换相应的教学手段。我在教育的实践中以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出发点,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各尽其才,学有所用。尤其是面对德智体几方面都不佳的学生也绝对不能放弃,一定要耐心的加以引导和鼓励,促使其逐步转化提高。实践证明:千层摩天大楼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步一步的进步才能实现的,绝不能拔苗助长。每一个生物教师务必扬长避短,力争精益求精,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

三、力求实事求是,不断锤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只有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万物,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我在指导学生观察时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先整体后局部

学生假如不能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进行全面观察,那就不可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譬如:我在指导学生观察植物根尖和根毛的结构时,先让他们用肉眼整体观察认识根的形态,掌握直根系、须根系、主根和侧根的形态特征,进而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根毛的位置和根尖的结构,认识和掌握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及根毛区的细胞结构特点。

所谓局部观察就是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抓住事物最本质的属性,捕捉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发现事物各个侧面的特点。譬如:我在引导学生观察花的形态和解剖花的结构实验中,要求他们细心观察桃花和水稻花的形态不同之处,并设问:“桃花盛开的时候为什么能招引许多蜜蜂前来传粉,但水稻花盛开的时候却很少见到蜜蜂及其他昆虫前来传粉?”学生围绕问题进行两种类型花的解剖,仔细观察桃花子房基部的突起结构桃花的蜜腺,弄清花蜜产生的原因,而水稻花却没有这种蜜腺结构。这样,使学生感悟到了虫媒花与风媒花的结构差异以及两种不同类型的花在本质属性方面的区别。

第二,纵横对比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纵横比较法观察事物,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类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达到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譬如,我在安排学生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形态、结构时,鼓励学生从叶脉、茎和种子胚三方面区别以上两种植物:(1)叶脉的结构:网状脉与平行脉;(2)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3)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其实,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在叶序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因为它们都属于绿色植物,叶序相似之处是因为光合作用的缘故。又如:鳞翅目昆虫的分种要从头、胸和腹三个方面进行比较。一般而言,常见的灰蝶科与凤蝶科容易混淆,通过对比观察从同中找出不同之处:灰蝶科翅正面花纹少,颜色单一,腹面花纹较多,颜色较多;而凤蝶科翅腹面和正面花纹和颜色都多。学生通过如此对比观察,比较容易掌握各科、种的生物基本特征。

第三,循环往复

第11篇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探究性学习运用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学习”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探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于实验的机会,能促进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倡导探究性学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近几年的课改实践中,我对探究性学习有了一些认识。

一、探究性教学的内涵

探究性教学是课程改革的教学中新的一种模式,在实施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具体的“动手”“动脑”“动口”过程,学生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在探究中学会合作分享成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教学效果。其过程包括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一般流程如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结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探究性学习有以下基本特征。

1.问题性。

问题是思维运演的动力和催化剂,教学中若不能提出富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就不会形成强烈问题意识,也就不会有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积极性,因此,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关键和核心。

2.过程性。

过程和结果是学习过程中的一对矛盾。在接受学习中,教师将学习内容以结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磨练。探究性学习注重对结论获得过程的探索,通过强化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过程,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生物学概念、原理,而且能获得科学的思维方法,增强科学探究能力。

3.主体性。

接受学习将学生置于认识的客体地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难以得到锻炼和展现,而探究性学习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探究的指导者。

三、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

生物科学有着双重任务,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统一并重。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背诵现成结论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科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并创设条件让学生去探究,以获取科学的结论,使课堂成为新知识的场所。

1.层层设疑,留下悬念,激发探究的兴趣。

生物界是一个多姿多彩的而又充满奇妙的世界,它们的出现和存在给世界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又给爱动脑筋的学生留下了疑惑和好奇,从而激发他们去探索。如在学习“人体概述”中的实验“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时,我先提问:儿童和老人摔跤,哪个容易发生骨折?我们通过什么实验验证?它与骨的成分有何关系?骨的成分对骨的特性又有什么影响?这样层层设下疑问,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通过探究得出了答案。

2.从观察实验入手,引导学生探究总结。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理论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实验验证所得,并且从中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如:观察蚯蚓实验时,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进而理解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有的学生问:“为什么蚯蚓缺一段能再生?”此问题看似与课本无关,但实质上已渗透了生物进化。于是我先表扬该生爱动脑敢于钻研,并告诉大家:“蚯蚓有咽上神经节、咽下神经节,相当于脑的作用。因此蚯蚓缺了前端就不能再生,缺了一小段后端则能再生。”并介绍了哪些动物有再生能力,同时指出动物越高等,再生能力就越弱,并建议学生课后自己做比较实验。学生听得聚精会神,轻松完成了教学任务,有的学生回家后自己动手,激发了探究知识的热情,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

3.改变实验方法,由只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探究发现是学生选择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步骤。在“馒头在空气中的变化”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方案的不同,选择必要的实验物品进行实验过程的探究。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案探究,学生获得了感性认识,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飞跃,同时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从而营造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4.巧设探究问题。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学生认识过程和思维的一般规律,广泛地联系实际,联系旧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学,随着问题深入学。例如:讲蜘蛛结网捕虫时引出:“为什么蜘蛛能粘住其它昆虫而不粘蜘蛛自己?”“一朵花最吸引人的是花瓣,它鲜艳、美丽,但不是花的主要结构,为什么?”在学习蜜蜂这节时指出:“雄蜂成熟后常在晴朗的午后,飞到空中与蜂王交尾,交尾后不久便死去。”雄蜂交尾后为什么死去呢?通过提问,学生大胆突破了“唯书”“唯师”束缚,培养了创新思维。

四、应处理的几个关系

1.教师应帮助学生区别问题,避免杂乱无章的问题对学生造成干扰,但又不能局限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引向某一现象的简单结论。即在教师全过程把握课堂方向的前提下应该让学生围绕主题大胆、合理假设。

2.实验室的探究一般是一种模拟,和现实存在一定差异,也不可能实验,应提倡学生真实地接触社会,体验实际。

3.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做”科学,而并非真正的科学研究,因此在引导学生严峻时,难度应适宜,并尽可能与生产、生活社会实际问题发生联系。这样既能保证探究活动的“含金量”,又能避免挫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4.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原本无法观察的生命现象、分子结构得以在教学中展现,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和理论的理解,是生物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但不能用实验过程的录象和动画来代替学生实验,使学生得不到第一手感性认识并失去动手机会。

总之,运用探究教学可以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到乐趣,得到锤炼,在探究中放飞思维,这对于教育对象全面发展,素质提高,使其终身受益,无疑意义重大,势必促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我们每一位生物教育工作者都应带领学生向科学思维高峰不懈努力攀登,去迎接生物学新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法;生物教学;应用研究

在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其不是被动地接受生物知识。将参与式教学模式运用到初中生物的教学过程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

一、构建开放式的生物课堂

一个封闭性的教学课堂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维,全部以教师为教学主体。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与推进,教学理念应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而开放式的生物教学课堂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将教学重点从教知识向活跃学生思维转移,从而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物教学课堂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生物是一门集自然、科学、实验为一体的学科,教学环境会随时发生变化。因此,生物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认知变化。

首先,教师应将教学重点放在教与学的过程,生物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生物教学课堂上,教师应添加探究性的教学环节,从而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参与度。其次,教师应该注重对时间与空间的开放性。比如,教师应摆脱课内教学的限制,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实践为辅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习。例如,在学习《生物的基本特征》时,教师可以以树叶作为教学对象,安排学生到户外对树叶进行观察,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参与式教学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以领导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记”,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教学只为了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也使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体地位,并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俗肌K以,要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就必须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做到充分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物课堂中来。

三、建立丰富的教学情境

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抽象的生物知识是学生无法获得的,教师需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将抽象的问题以教学情境的方式展示,从而使学生参与到生物教学课堂中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生物是一门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所以教师应该努力将学生的实际生活设为相关的生物课堂情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认知,并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恰当地运用于生活。

例如,在学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时》,细胞对于学生是一个抽象且不能触摸到的概念,因此教师可以列举一系列的生活活

动,从而加深学生对细胞概念的理解。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活动,在游戏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来加强自身的团队合作能力。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以主动探索的方式获取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初中的生物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初中生的理解能力还比较欠缺。初中生物知识比较枯燥,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而将教学情境合理科学地运用到课堂中,可

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设计情境教学环节时,教师应从学生实际生活中寻找材料,从而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

除此之外,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参与式教学方法需要生物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开放的生物课堂、建立相关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生物教学课堂中。在运用参与式教学模式时,应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情感、思维、行动等方面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第13篇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生物学概念 教学策略

1.生物学概念的重要性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学思维和理论体系的基本单位,是对生物学事实共同属性的归纳概括,因此如何有效地对概念掌握和运用是生物学教学过程的核心问题。

2.生物概念教学策略

2.1通过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实践证明:利用感性材料,如用多媒体、实物、模型、实验等,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更能为概念教学奠定扎实的感性基础,有利于开展有效的概念教学。

2.1.1实验有助于对概念的理解和归纳

“科学来自实验,概念源于实践”。实验既是生物学科的基本特征,又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探究科学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概念是物质或事物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而这一本质属性又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实验活动,在进行对比、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

例如:《血管》一节,为了加强对动脉和静脉概念的归纳和理解,我让学生进行了以下实验:每组找一位学生,先观察手臂上的静脉,再摸一摸手腕,感受动脉的跳动。用橡胶管扎紧这个人的前臂,过一会儿,摸一摸手腕,感觉它的跳动有什么变化,观察橡胶管以上和以下的部位静脉有何变化。这样通过实验现象,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很容易判断出动脉、静脉的血液流向,总结出动脉、静脉的概念,并且记忆深刻。

例如:讲解组织的定义时,先通过学生自制的洋葱表皮、番茄果肉细胞等临时装片进行观察,再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导管和筛管细胞等,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很容易得出并理解组织的概念。

例如:在讲反射的定义时:先让学生两人一组做膝跳反射实验,然后结合实验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反射?学生讨论后,得出:反射的主体必须是人或动物,必须有神经系统参与,必须有刺激,而且是规律性的反应。通过实验学生对反射的定义能够真正理解。关于草履虫、含羞草、鲫鱼对刺激发生反应的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例如:光合作用这一概念,实际包含了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对初中生来说,能将这三方面有机联系起来,归纳出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即基本掌握了光合作用的概念,而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是通过探究性实验和演示实验得出的,学生在观察及实验过程中已对有关的原料和产物等有较深印象和理解,再引导学生将这些实验结论归纳在一起,找出内在联系,光合作用的概念便水到渠成。

2.1.2利用实物引出概念

例如:对“水产动物”概念教学时,教师先出示买来的虾蛄、海蟹、墨斗鱼等实物,让学生观察并且进行提问:1.它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2.它们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学生作答后我继续提问:你认为什么样的动物是水产动物?学生能很顺利地回答出:生活在水中对人类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野生或养殖的动物就是水产动物。利用实物刺激思维,很容易得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再如讲单性花、两性花概念时,给每组同学发一些油菜花和黄瓜花,让学生观察其不同并进行分析,很容易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定义。这种实物结合问题提问既生活化又可激发学生解决概念的兴趣。

2.2运用比较法,把握概念本质。

比较法是指“能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的认识方法。它是各种认识和思维的基础,感性认识需要它,理性认识更需要它。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利用比较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其思维空间,因而有利于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免疫中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这两个概念,我在引导学生分析完人体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后,提出问题: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有何共同点?学生思考讨论后得出:都是生下来就有的,都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这样顺理成章地得出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然后分析第三道防线,问:第三道防线和第一道,第二道防线的区别是什么?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第三道防线是后天形成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从而引出特异性免疫的定义。通过异中求同比较和同中求异比较对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异同的认识会更深刻、更全面。这种方法在讲动脉血和静脉血、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血浆和血清、警戒色和保护色、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等成对相关概念时,都可运用,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3类比法有利于对陌生概念的理解。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通过生动形象的类比,可帮助学生在陌生的概念和熟知的事物之间建起适当联系,从而可较好地促进新概念的顺利内化。

例如:《多细胞生物体》教学内容中,出现了组织、器官、系统等一系列的新概念,对于这些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但是如果运用类比法教学则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把生物体比喻成一个大厦,那么系统则是一层层的楼房,器官则是一个个房间,组织则是每个房间的墙面,细胞则是一块块的砖。再如把保护色比作便于隐蔽的迷彩服,把警戒色比作令人敬畏的警服;将拟态比作隐瞒身份的伪装,等等。通过这样巧妙的类比,再陌生的概念也显得浅易易懂了。

3.概念的应用与深化

掌握概念往往是学习的开始,而应用概念则是学习的深入,是课堂教学和解决问题不可缺少的过程。

有些概念,如新陈代谢、基因、生物圈等,其内涵往往很丰富,不可能一次或在一个阶段完全加以揭示。因此,必须有意识、有步骤地安排教学,使得学生能逐步深入全面地掌握和理解,如细胞的分化,七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就有一定困难。因此,在以后的学习中,如在学习种子的萌发、根尖的生长、茎的形成等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巩固和强化这一概念,使得学生能加深对它的理解。

又如:新陈代谢这一概念,很难在一节课里把它完全讲清楚。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循环、消化、泌尿等章节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内容,那么,再进行新陈代谢的学习时,就不难接受这一概念了。

第14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 有效教学 思考 探索

一、实践有效教学的思考

生物学科在中考里所占分数比例较少,很多地方甚至不计入中考分数,相对来说就更易受到学生的轻视,从而产生偏科现象。要想改变这种现状,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我们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入手,着力实现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一种“使得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语)的方法,即教学的效率问题。有效教学应是“三高”教学。一是从时空上看应是高效率,即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效果;二是从成果看应是高效益,即教学结果能使现实有较多的得益;三是从关系看应是高效益,即通过教学在师生之间的心理、人格、思维、情感等方面产生高效应。有效教学即在教学的某个阶段,经过一个时期的学习,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与发展。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生物是一门科学课程,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和严谨的科学道理,如若教学不遵循一定的原则,忽略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认知规律,则生物课程就会变得枯燥,难懂。所以,教师要努力实现趣味化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二、实践有效教学的探索

鉴于上述认识,笔者在教学中积极实践,努力使生物课堂成为教师有效的教、学生有效的学的自我构建过程,让生物课堂丰富而精彩。以下就是一些实践有效教学的探索:

(一)贴近生活,趣味嵌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在新课导入环节若能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生物问题,就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与探究之中。例如,在学习《种子的结构》一课时,以“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的谜语口头,一下子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终身难忘。又如,“一山不容二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树怕剥皮,不怕伤心”、“大树底下好乘凉”、“吃什么,补什么”,“核酸饮料,生命的原动力”等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流行很广的俗语及广告语,教师也可借鉴过来作为课堂导入。当然,这些俗语和广告语中有的隐含科学道理,有的也存在着错误,但用来作为导入新课,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体会到生物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此外,教师注意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寻求趣味知识的切入点进行有目的的嵌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也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中生的心理尚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生物老师,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引发学生好奇感和兴趣的导语,或者以新颖的方式导入新课,都能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直观教学,创设情境。

直观是一种发展学生观察力和思维力的的力量,它能使学生同时看到、听到、感到和思考,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感知对象在感知中会显得鲜明、生动,其形象内容也会因此更为丰富和深刻。直观教学、创设情境,即教师利用远教、网络等现代化教育资源以及实验室中的生物标本、模型、挂图和实物,为学生创设一种直观所感的境界。

直观教学的方式很多,例如,利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让学生观赏《动物世界》、《植物欣赏》等影视片段或幻灯片,使学生在快乐中求学、求知、求会。再如,在讲授《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一节时,发挥多媒体兼具声、文、图、动画、色彩的优势,创设形象逼真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清楚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明白二者其实就是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又如,讲“鱼的形态”时,课前在每张实验桌上放有一条大鲫鱼在玻璃鱼缸内,先让学生观察活鲫鱼的外形、体色、体表结构,然后分别用橡皮筋绑住它的胸鳍、背鳍和尾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最后准确得出结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千方百计创设出好的情境,学生学有劲头,学习的有效性也就能彰显出来。

(三)精心设计实验,培养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研究它的主要方法是科学实验3。验证性实验能巩固课堂知识,而探究性实验则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养成基本技能,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要我做实验”转变为“我要做实验”。只要课时允许,生物课上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做实验,而初中生物教材中可以让学生动手做的实验也有很多,如:七年级生物的“唾液消化作用的实验”、“胆汁参与消化作用的实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等。八年级生物则可以增加以下实验:(1)“气孔能够通气实验”:取天竺葵的叶,将其叶柄套在气门心里,气门心安在自行车上用的气门上,把叶片浸入水中,用气筒往 气门内打气,就可以看到气泡从叶面上冒出来;(2)把菠菜叶下表皮置于不同的温度的水滴中,观察气孔的开闭。等等。

(四)营造竞争环境,增添氛围。

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竞争不但符合初中生好动、好胜心强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能够创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在学完一单元知识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的比赛活动,既可以巩固知识,还能增加趣味性,且助长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完“植物的蒸腾作用”的相关内容后,在学生了解了蒸腾作用的过程、气孔的结构以及气孔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发挥想象,自己找材料来设计气孔模型,比一比谁的模型更能诠释气孔这一结构特点。再如,在学完“生物圈”的内容后,发动学生积极完成DIY“自己动手做一个生态瓶”,比一比谁制作的生态瓶最合理最科学,瓶中的生物生活的时间最长。这些竞争环境的营造,显然使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五)学科结合,知识迁移。

随着知识的增长,我们可以把其他学科知识迁移到生物学中来,知识的迁移能将学生已有的兴趣延伸至生物学科。如学习“动物的发育”一节中的“家蚕的发育过程”后,插入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让学生从生物科学的角度去推敲作品是否有问题?学生积极思考后举手回答:“春蚕虽然吐尽丝,可它并没有死,只不过化成了蛹,最后会形成蚕蛾产卵,像这种经过四个阶段的发育过程,叫变态发育。”由此延伸开来,教师此时还可进一步启发学生,“把一些你所了解的与生物有关的古诗词摘抄下来,并试着去分析其中蕴含了哪些生物学知识,或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分析古诗词是否科学?”比如,“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诗句经过分析,学生明确了这分别描述了两种昆虫的取食、繁殖行为。又如,教师可以用物理学中的能量知识,讲授“营养物质给我们提供能量”,来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多种形式的能量;用数学知识来教授生物的遗传规律和细胞分裂所形成的新细胞数目等;用化学知识来认识了解氧气、二氧化碳的鉴别办法等等。

(六)联系实际,启迪心智。

当今世界,生命科学作为自然科学中最活跃的领域,其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生物技术正以它空前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科学家为之献身,生物领域中众多的未知数在期待着下一代去探索,去寻求答案。因此,在课堂上适当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可以有效地给学生以启迪。例如,当人的器官发生了不可逆转的病变,生命受到威胁时,挽救生命的唯一办法就是器官移植。为了解决器官的来源问题,也为预防移植后出现排异现象,科学家们采取基因工程的方法,培育出带有人类某些基因的动物。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猪心、猪肝”等可望在不久的将来进入人体执行正常的生理功能。又如,DNA是遗传物质,具有特异性,利用该特性既可做亲子鉴定,也可给罪犯定罪。研究人员正着力研究注射DNA攻克癌症的途径,他们从病人身上取出DNA,在实验室内培养,然后,根据需要注射到病人的癌肿中去,以治疗癌症。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能产生巨大的影响,让学生关注生物科

学发展的动向,让科学成为学生谈论的话题。

三、实践有效教学的反思

首先是教学目标得到了优化。

生物学习由教学生内容、教学生“学会”,向教学生“会学”转变,教学生“会学”的核心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知、情、行的整合。

其次是教学方式得到了优化。

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及时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给每个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努力营造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氛围,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挖掘自己多方面的潜能。

再次是学习过程得到了优化。

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别差异,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在这个基础上创造性地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他们都成为“合格加特长”素质全面发展的人。变“苦学”为“乐学”,变“死学”为“活学”,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探索、研究、发现结论、总结规律,使学生自主获得知识,变被动为主动;变“难学”为“易学”,在学生思维受阻或思维出现偏差时,教师指点迷津,拨开疑云,疏通障碍,在化难为易、灵活变通中让学生的学习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当然,实现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的途径还有很多,如野外实习、标本采集与制作、生态调查、课外实践活动等等。只要教师做到从生物学科的特点出发,结合学生实际,结合教学活动的实际,让学生在愉快、兴奋的正面情绪中学习,那么,教与学的效益就能得到提高,有效教学就能得到高质量地实现。

参考文献:

[1]王予锋.有效教学及其基本特征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 (01) .

[2]崔允. 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吴松年,陈正宜.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初中生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第15篇

关键词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生物教学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自主学习又称为自我调节的学习,一般是指个体自觉地确立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自主学习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自控性三个基本特征。生物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已近十年,截至目前为止,国内外众多研究者通过研究与实践构建出多种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惑,如:这多种教学模式是否都适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实施后能否得到同样的教学效果?为此,笔者提取了前人众多研究成果的共通之处,明确了具有普遍性的两种教学方式,即目标引领的和问题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在本校的日常教学中实施并进行比较,以探讨这两种教学方式对初中生生物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学习兴趣的影响及其可行性和教学效果。

2 自主学习教学方式

综合国内外众多自主学习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以具体的学习目标来引领整个学习过程,如自学辅导法、“六步”教学法、“定向一自学”、“自我监控的自主学习模式”、“趣导一自主学习”、“引导自主式”、“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等,都是以具体的学习目标来引领整个学习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和必要时的小组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再加上教师的有效指导来达成学习目标,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培养。(2)以问题贯穿学习的始终,如发现教学法、“指导一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生物课堂教学模式、专题探究教学模式等,均以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直接给予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开展自主学习,必要时也进行合作学习,需要深入探究时还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引路人的作用,通过问题的最终解决来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培养。(3)以具体的案例分析或范例来开展自主学习,如范例教学法、“案例研究”学习模式等,通过特殊的例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特殊”来掌握“一般”,或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来构建知识、培养能力。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研究者更多地采用目标引领或问题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研究,而较少采用案例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因此,笔者选定第一、二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实践和比较研究。

2.1 目标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

目标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的教学流程大致为:明确目标一自主学习一合作学习一教师精讲一学生小结测评。在日常教学中笔者依据学习目标制定必须经历四个渐进的阶段,即:①教师预先制定学习目标并呈现给学生;②学生结合学习内容制定小组学习目标;③学生结合学习内容自行制定个人学习目标;④学生自定个人学习目标,并尝试写出学习内容的知识框架。教师通过四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体的教学流程为:确立学习目标循标自学自学汇报合作学习精讲梳理学生小结达成目标随堂检测。

2.2 问题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

问题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的教学流程大致为:创设隋景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精讲小结测评。由于问题呈现的方式不同,可以是教师呈现一个情景引导学生自行提出问题,也可以是教师直接展示一个问题情境,还可以是教师展示一个大问题再引导学生提出小问题。

3 教学实践

3.1 实践对象

选取七年级106班和107班学生共98人,这两个班学生的入学成绩、学期考评成绩、男女比例和人数等方面都是基本相近的,均为49人,都是笔者任教;对照班103班也是笔者任教。

3.2 实践方式

(1)本研究采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教材;学期末测试采用,南海区统一印发的试卷。

(2)实验班106班采用问题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组织日常教学,107班采用目标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组织日常教学,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法教学。教学实践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首先是教师尝试在课堂中开展自主学习,让学生明确教材和教辅资料的使用方式以及自主学习教学方式,然后结合教材内容适当运用相应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并最终实现两种教学方式在实验班的深化运用。

(3)实验班和对照班均使用统一的教辅资料。

(4)在教学实践开始和结束时设置了两个相同的调查。生物学学习兴趣调查和中学生自主学习问卷调查,用以检验本实验对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在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问卷调查时,为避免学生对自主学习这个概念产生先入为主的思想而影响问卷的效度,下发给学生的问卷标题为“中学生学习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3.3 实践过程

教学实践时间从2010年2月22日(新学期开学)至2010年6月13日(该学期生物课结束),为时约4个月。

3.3.1 前测

在前测阶段(开学第一周)进行前期成绩的对比分析及相关问卷的调查和统计,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在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中的生物学成绩进行比较分析;在实验班和对照班中同时进行生物学的兴趣度调查和《中学生自主学习调查问卷》调查,并统计调查结果。

3.3.2 教学实践和检测

教学实践开始,教师按预设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每隔7个星期进行一次学习检测,用以检验两种教学方式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无渐进的效果。

3.3.3 后测

后测阶段(学期结束前一周),在实验班和对照班中再次同时进行生物学的兴趣度调查和《中学生自主学习调查问卷》调查,统计调查结果,并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在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中的生物学成绩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4 研究结果

前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班学生测试成绩的对比以及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度、自主学习能力三方面的差异均不显著,较好地说明了在进行教学实践之前,实践对象在生物学的学习掌握程度以及兴趣度、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差异不大。

后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成绩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目标引领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绩差异非常显著,问题引领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绩差异较显著。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度方面,这两种

教学方式的实施均能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在“学习内容的自主性”、“时间管理”和“学习环境的控制”这三个方面的提升作用是显著的,在“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的自主性”两个方面的提升作用非常显著,而在“学习结果的评价与强化”方面的提升作用不显著。

5 讨论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发现本实践研究验证了一些理论设想,以及两种自主学习教学方式的可行性和教学效果,具体表面在以下几个方面。

5.1 目标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更利于提升学生的生物学学业成绩

由于两种教学方式的实施都能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必要时均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以优带良、以良带差,实现整体共同提高,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都有促进作用。学生后测的生物学学业成绩得到显著提高,说明这两种教学方式的有效实施均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而目标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对学生生物学学业成绩的提升作用显著优于问题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

5.2 问题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更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比分析兴趣度调查前后测结果发现,尽管两种教学方式的实施均能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但问题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的作用更加显著。由此不难看出,比起带着学习目标来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来学习则更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有序开展,这也符合学生心理的发展规律。

5.3 在生物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由《中学生自主学习调查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来看,本研究侧重于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自主学习能力,两种教学方式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后,学生在把握学习内容、自我管理学习时间、恰当运用某些策略学习和控制学习环境等方面的能力均有较大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也得到较好的发挥,说明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是有实效的。

5.4 两种自主学习教学方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各有优劣

在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方面,目标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对学生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在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增强问题意识等方面的作用,问题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要优于目标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这说明两种教学方式都能在某些方面引导学生形成高效有个性的自主学习方式,但各有优劣。

5.5 在生物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在七年级下学期的生物教学中运用这两种自主学习教学方式实施日常教学,均能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学生的部分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成绩和学习兴趣也得到显著提高,说明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采用这两种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是可行的,其教学效果也是显著的。遵循这两种方式的几个变式循序渐进的实施日常教学,既能帮助学生实现主动建构知识的目标,又能逐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相关能力,是可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继续使用的。

6 思考与建议

反思本学期所做的各项工作,要有效地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目标引领和问题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都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但引导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要灵活。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灵活地交替运用这两种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当中也融合了发现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升教学效率。

(2)采用自主学习方式教学时,教师必须先做好自主学习前的学习铺垫;开展自主学习的时机要恰当,不论是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都必须把握恰当的时机。

(3)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方式组织日常教学必须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教学的内容及教学的各个环节设置不宜过多,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