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网络流行语的思考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引言
作为语言系统中的新兴成员,而且是当下最能体现时代特征以及当代人生活状态和精神诉求的语言形式,网络流行语成为了当今语言学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从语言学视角研究网络流行语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探究语言内部系统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语言内部的发展规律、语言变迁规律和语言发展动态,进一步丰富语言本体的研究;第二,追踪时代前沿,掌握最新的语言文化动态,为网络语言学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也有利于语言学相关理论的补充、拓展和完善。
在我国,语言学界主要从语义、句法、功能、认知、心理、社会、文化等角度,就网络流行语展开较为系统的研究。然而,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归纳整理了最近几年语言学界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缺口和问题,以期对完善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二、从语言学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
在文献方面,以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资料为文献来源,以“篇名”为检索项,以“网络流行语”为检索词,选择全部文献,不限年限,共检索到1334条。从时间和数量特征来看,最早的研究始于2001年,前期研究成果比较少,在2008年以前,每年发表的论文数不超过10篇,在2008~2010年期间,相关研究论文的数量呈显著上升趋势,几乎每年都成倍增长,之后速度放缓但仍处上升趋势,2015年达到顶峰,有233篇,2016年降到188篇。
这些科研文献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来看,绝大多数都是从语言学视角进行研究的,截止到2016年,知网上收录的从语言学视角研究网络流行语的资料有1228条,由此可见,语言学是网络话语分析领域的主力军。赵乐平(2015)指出:“语言学的探索已经深入到网络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修辞、语义、语用、语境、语体等多个层面。”面对1994~2010年间中文CSSCI来源期刊中关于网络语言的大量研究成果,陈敏哲、白解红(2012)指出:“在近二十年来汉语网络语言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学者们逐步将研究的范围从网络语言本体(包括网络语言的性质、词汇、句法、修辞特征等)、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以及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问题,逐步拓展到网络语言与语文教学、网络语言与当代社会文化、网络语言与网民的心理特征、网络词语及其意义生成的认知机制等领域,学者们对网络语言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近几年,尤其是最近两年,从语言学视角分析网络流行语的文献来看,以生态和认知语言学视角居多,这也体现了语言学界对网络流行语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但也不乏从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以及语言本体等视角出发进行研究分析的科研文献。
三、从生态语言学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
生态语言学视角,是将网络流行语看作语言生态系统的新成员,或探究其在语言环境中是如何促生和变化的,或探究其是如何反过来影响语言生态系统的环境的:邹春燕(2015)在《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汉语网络流行语研究》中,利用生态性的全息论和生态位理论对网络流行语在形式和意义上的动态变化作了定性和一定程度上的量化研究,并首次构建了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词汇研究模式,既观察了语言在环境中的变化规律,又重视了语言和环境的关系;或运用生态语言学中的语言的多样性与动态性探究网络流行语:石杰(2016)在《从生态语言学视角看网络流行语》一文中从网络流行语的来源、特征、带来的多样文化及其发展情况等方面出发,论证网络流行语具有多样性和动态性的特点,进一步证实了其符合语言发展的生态原则,应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积极促进其成为汉语体系的一部分;或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趋势以及应持有的态度:毕会英(2013)在《从生态语言学视角谈网络流行语》中指出,网络流行语作为语言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有其存在的客观原因,语言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发音和结构上的变异,而网络流行语幽默、诙谐的生动表达往往通过此变异实现其效果,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语言规律,反而增强了网络流行语的幽默效果,因此人们应该乐观、宽容地对待网络流行语。从保护弱势语言的角度出发,人们应该公正地对待新兴语言,容许新兴语言在语言生态环境中存在,进而保持语言生态的多样性。
也有从生态语言学视角直面探究网络流行语的语言污染和治理问题的学者,如杨勇、张泉(2015)在《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网络流行语的语言污染和治理探究》中指出:“网络流行语对现代汉语已经构成大面积污染,需要多方合作,加强网络跟踪、评估和监管,才能提升网络语言的规范度,捍卫母语的纯洁性,保障现代汉语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四、从认知语言学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有学者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认知C制、概念隐喻、转喻以及概念整合等相关理论,探究当今网络流行语的意义建构,如王婷(2016)在《流行语的认知机制分析》一文中,以《咬文嚼字》2012~2015年的“十大流行语”为研究语料,按照汉语构词法对其进行分类,并探究各类流行语意义建构的机制。王婷的研究结果为:旧形新义流行语的意义建构机制为重新分析,如“任性”一词本义是由着自己的性子、不加约束,而现在的意思则是敢作敢为、天真率性,这种从贬义到褒义的词义色彩的变化中涉及重新分析;缩合式流行语的意义建构机制为概念转喻,如“网红”是“网络红人”的缩略语,两者存在于同一认知域中,在具体的语境中,源域(前者)为目标域(后者)提供心理可及性,“网红”形式简洁,作为认知参照点,为“网络红人”这个整体提供心理可及性,用部分代整体,进而引导识解者获得整体意义。
有的学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原则出发进行研究。王寅在《论语言符号象似性》一文中将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定义为: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李燕芳(2016)在《象似性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认知探析》中,从影像、图示和隐喻三种象似性视角出发研究网络语言的象似性,认为象似性现象也有一定的认知理据,并从省力原则、情感交流需求以及心理需求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网络流行语形成的认知理据。
五、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
有的学者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研究网络流行语,认为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不同时期的语言不仅反映了其自身的语言特点,还从侧面体现了社会的发展状况,并将网络流行语看作是特定网络群体使用的一种方言。如徐先梅、马东(2013)指出:“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新兴的社会方言。方言可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依据地域范围的分布界定的,它在这一地域内具有全民性的特征。社会方言是具有某种社会特征的人(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阶级、阶层、原居住地等)在某些场合所使用的语言。网络流行语是网民这一特定的社会群体在网络这个交际平台上使用的一种特殊的言语表达方式。”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规范性问题,网络流行语的研究资料中几乎都有涉及。有的学者认为,网络流行语给语言带来了活力,如徐先梅、马冬(2013)在《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现象研究》一文中指出:“网络流行语作为语言变异的一个体现,在时代的发展中是一种新鲜血液,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语言的发展,受到广大网民的喜爱。”语言学家陈原指出:“语言因为有了变异,才能够把不适用(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成分淘汰掉,才能够使自己丰富起来,换句话说,语言的变异使语言本身经常有活力,不至于僵化。”在2015年1月召开的第十届青年语言学者沙龙上,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2015)指出:“新媒体时代曾有一种观念很盛行,就是‘语言纯洁论’。”李宇明认为,“纯洁论”是五十年前甚至更早时代的看法,语言是不可能纯洁的,语言一旦纯洁,那么这个语言就死亡了,语言一定是在每个人心上想的、键盘上跳动的,绝对纯洁的语言并不存在。有的学者认为,网络流行语这种语言形式是对现代汉语规范性的挑战,一些不问出处和真正内涵只为追求娱乐的流行语所折射出的大众文化趋势和社会心理,正在冲击着网络流行语文化的积极意义。网络流行语简单地“复制”和“粘贴”,正在让汉语变得干瘪、乏味,这种思考不无道理。
在语言学界,网络流行语是语言系统的新成员、新的语言形式,充满朝气和活力,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以知网上检索到的文献为资料源,归纳整理了有关从语言学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可以看到,相关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且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深化。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问题在于对网络流行语的定义不统一、对网络流行语的规范性治理看法不一以及研究Z料单一等。希望本文可以为国内学者今后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为2016年度大连外国语大学科研基金项目“传播语言学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研究”[项目编号:2016XJJS2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毕会英.从生态语言学视角谈网络流行语[J].学术交流,2013,
(12).
[2]王婷.流行语的认知机制分析――以《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
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6,(9).
[3]石杰.从生态语言学视角看网络流行语[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16,(2).
[4]赵乐平.从语言学视角看国内外网络语言研究概况[J].新媒体研
究,2015,(1).
[5]杨勇,张泉.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网络流行语的语言污染及治理探
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5,(3).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1-0036-02
网络,已经逐渐成为了现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能通过网络学习知识、结交朋友,丰富了学生的大学生活。网络流行语,这一新鲜事物的出现,很快就受到了大学生的追捧与热爱,他们能在网络上使用自己所喜欢的网络流行语,也能通过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编制出一些网络流行语,这一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将网络流行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进行探讨,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 网络流行语具备的特点
网络语言,实质上就是指网民在网络沟通中使用的语言,这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现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随时代的脚步,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时刻关注网络语言,尤其是当下网络上比较流行的语言。
网络流行语,是网络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网络语言一样,是一种语言现象。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群体的运用中,不仅是一种语言信息的交流方式,还可以通过网络流行语了解大学生的心理活动状态。网络流行语是网民在网络上创造的一种独特语言,它有自己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动性、幽默性
现代大学生在思想上都较为开放,有自身独特的个性与想法,所以他们喜欢在网络上创造一些自己喜欢的词汇语言,如一些大学生将“521”这三个阿拉伯数字组合在一起,寓意为“我爱你”。
2.简单、便利、迅速性
现代大学生在利用网络进行交流、游戏时,由于时间、金钱等因素的限制,需要在网络上使用一些简单的文字语言来概括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而网络流行语通俗易懂,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一些新颖、生动的网络流行语,很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在大学生之间的传播速度也非常迅速。如人们在分别时往往要说“再见”、“拜拜”,网络上新出现的一种流行语“886”,就能简单明了地表达出这层意思。
二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代大学生在交流中热衷于使用网络流行语,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与了解网络流行语言,这些网络流行语能有效、准确地反映出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资源。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无法准确理解一些网络流行语的意思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与大学生进行面对面地交谈,了解大学生的心理活动状态、思想状况,而一些大学生已不仅是在网络上使用网络流行语,且在日常生活中也会使用,如现代大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汗”,其所想表达的意思并不是“流汗”,而是指“逊色”。所以,一些不了解网络流行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无法在与大学生进行交谈的过程中理解他们所想要表达的意思,无法及时、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活动状态。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难以进入大学生在网络中组织的群体
在网络交流的过程中,由于网络自身所具备的隐蔽性,能够让大学生在网络交谈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大学生在交谈中所使用的网络流行语,就难以进入大学生网络群体,从而无法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时刻关注网络流行语的变化,了解网络流行语,才能有效融入到大学生网络群体中去。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预测结果受到影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科学的思想预测时,主要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预测:一是思想信息数据资料;二是调查者的主观意识;三是对环境与实际情况的了解。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网络群体中的广泛应用,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思想信息数据方面的收集,同时也无法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网络群体中存在的网络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不便,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工作要求。
三 处理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措施
网络流行语能在大学生群体中受到追捧与喜爱,引起大学生群体的共鸣,主要是因为网络流行语充分地满足了大学生群体在语言交流方面的特殊需求。但是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针对网络流行语进行深刻的思考与研究,正确处理网络流行语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的影响。主要有以下措施: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了解并掌握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能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这就说明它必然有其存在的社会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这一实际情况,利用空闲时间收集、了解网络流行语,实时掌握网络流行语的最新动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必须时刻关注现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观察大学生网络群体中发生的新状况,充分掌握网络流行语,不仅能开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视野,还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创造出新的教育思路与方法。
2.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获取思想信息时采用的传统方式,一般都是到社区、学校等地方进行问卷调查,虽然这种方式能够获取一些相关的思想信息,但是需要花费的资金成本较高,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时间、精力的消耗也较多,如果能将传统的问卷调查方式,转变为网络问卷调查,就可以有效、合理地解决传统问卷调查方式存在的不足与问题。网络问卷调查不受地域、时空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需要在网络中将调查问卷整理好,然后再将这些调查问卷发放给调查对象就可以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要想让接受网络调查问卷的大学生完成问卷,需要结合相关的网络流行语,尽可能使用大学生喜欢的网络流行语,这样能调动大学生完成调查问卷的积极性,达到很好的调查效果。
3.高等院校中的其他部门,也要积极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高等院校中的其他部门也应当积极地参与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在高校中成立相应的网络流行语研究小组,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制定出完善的教育方案,并结合高校各个部门对于网络流行语的认知与意见,将其综合起来。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工作人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对各个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职能分配,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还要更新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需要的网络仪器、设备。在高校网站上可以设立关于网络流行语方面的内容,可以将网络流行语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样不仅能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与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四 结束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站在大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网络流行语能够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广泛的支持与应用,有它存在的必然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重视网络流行语的价值,实时地关注网络流行语的变动情况,将网络流行语有机地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进入大学生网络群体,了解与认知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思想政治。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对于网络流行语的掌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摘要:2011年已经过去一大半,2010年大热的“给力”“神马都是浮云”等似乎已现式微之势,新的流行语开始出现。本文拟对2011年前半年新兴的网络流行语进行简要介绍,并概况出网络流行语的分类和特点;同时,网络流行语的这种“集体无意识”也许也带给我们一些启发和深思。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分类;特点
2011年过去一大半,网络流行语似乎又翻开了新的一页,2010年大热的“给力”“神马都是浮云”等似乎已现式微之势,新的流行语开始出现。流行语就是这样,它从不愧对自己“喜新厌旧”的根本特点,何况是以年轻人为主导的网络空间。本文拟对2011年前半年新兴的网络流行语进行简要介绍,并概况出网络流行语的分类及特点;最后,网络流行语的这种“集体无意识”也许也带给我们一些启发和深思。
关于流行语定义的界定,各家有各家的说法。但无论怎样表述,流行语的特点是共同被认可的。首先最重要的是――时效性,即流行语只在一定时间段内流行,若超过这个时间段,就不再流行。所谓“不再流行”,不外乎两个结果:“一是消失,即在使用中被淘汰;二是被接纳,进入一般词汇。”[1]其次,大多在青少年当中流行。以上所探讨的是“流行语”,而网络中的“流行语”除了以上特点外,显然还具有自己的特点。在后面的内容中,我们讲一步步探讨。
1.新年新语
1.1“有木有”
这是今年大热的咆哮体的其中一种。“有木有”的意思是有没有、是不是、对不对,一般认为来自方言中的语音。陕西、青海、宁夏、甘肃、山西、山东(寿光、广饶临沂等地)等地的方言,就是“有没有”的意思,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是不是、对不对”。因为这些地区的网民在网络中大量使用,范围变得越来越广,使用的人也越来越多。
“有木有”用在一个句子的末尾,一般都要加感叹词“啊”和若干个感叹号来表达感情。很多时候,为了增强语气,使用者会连用几个“有木有”。比如说:“法语一共尼玛23种时态啊!!!!!!!!都要背啊!!!!!!!!!!!!!!!!考试要考啊有木有啊有木有!!!!!!!!!!!!!!!
1.2“伤不起”
和“有木有”一样,“伤不起”也是随着咆哮体的流行而大热的一种表达方式。意为个体本身就屡屡受伤,伤痕累累,已经经不起折腾,经不起伤害。
相较于“有木有”,“伤不起”的用法相对丰富。首先,“伤不起”一般用在“有木有”之前,中间用逗号隔开;“伤不起”也可以不和“有木有”合用,直接用在“某类人”的后面作谓语,一般形成一个主谓谓语句。如:学摄影的你们伤不起、设计飞机的女生你们伤不起等等。另外,“伤不起”还可以作定语,修饰后面的中心语,如:伤不起的论文、伤不起的六月。这时候,中心语不再限制是人或职业。
2.分类
笔者主要统计了某论坛网友的发帖和回帖来对现今的网络流行语进行分类。通过统计,主要有以下几类:
2.1谐音
现在网络上的很多流行语都是通过谐音而成的,谐音的用法较多,还可以分为几个小类。
2.1.1中文谐中文
2010年大热的杯具家族――杯具(悲剧)、洗具(喜剧)、餐具(惨剧),还有鸭梨(压力)。
2.1.2数字谐中文
如:54(无视)、9494(就是就是)、520(我爱你)等等。
2.1.3中文谐英文
如:普里斯够昂(please go on)、奥特(out)、马克(mark)。
2.2 方言的影响
如:介个(这个)、俺、偶(我)、灰常(非常)等。
2.3 首字母
这类又可以分为两小类,一是拼音的首字母,如MS(貌似)GG(哥哥)LZ(楼主)等。一是英文的首字母,如OMG(oh my god)等。
2.4 图形
如:O(∩_∩)O~、(^ω^)等。
3.特点
前面已经列出了流行语的一般特点,而作为网络上的流行语,还具有自身的特点。
3.1谐音的广泛运用
关于这个特点在前面的分类中已经详细阐述了细类,这里就不再赘述。
3.2强调事件意义
不难发现,当前的网络流行语和以前的网络流行语相比,更强调其事件意义。如2010年的“神马都是浮云”、“我爸是李刚”、“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等,无不向我们讲述了其背后的故事,让人或鄙视,或感叹,或愤慨,或娱乐,总之,它们都有一个让人记住的记忆点。这个事件也许太长,让人很难记住,人们便从中抓住一个关键的有代表性的句子,既能让人容易记,也能起到幽默讽刺的效果。
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条规律。网络流行语其实来源于现实生活,现实中所发生的事件经过网友们的“一传十,十传百”,更加扩大了它们的传播面,有助于集中整个社会的关注点。同时,网络语的流行,也要依赖于现实生活。当有新的事件发生,而且更值得人们关注的话,无疑,现有的流行语就有可能被新的所代替。比如“我爸是李刚”就成功代替了“跷跷板”。另外,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互动也会对网络流行语产生影响。“每一个网络流行语的出现,都会受到了传统媒体的高度关注,并通过它们的介入,使流行语从网上走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产生新一轮的传播效应。”[2]
3.3情态化
另外,网络上的用语已经越来越趋向于情态化,看到这个词我们就可以联想到说话人当时的表情动作。如“看到上面的阵型我噗了”,仿佛让人看到一个正在电脑前看帖子的人看到某个笑点,“噗”的一声笑了出来。这是用词方面的。另外,上文所提到的网络流行语中其中一类,图形,也是造成情态化的一个原因。当一个表示心理活动的词用相关的图像表示出来的时候,情态化更加明显了。
结语
正如祁伟先生所说,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必然是和世界上大多数事物一样,既有利也有弊。好处在于“流行语和网络语言正折射出了社会中人们的审美体验、精神风貌和心理特征,反映了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表现了百姓的多彩情感,发挥了人们对语言的创新能力。”而其弊端在于“第一,影响了汉语言文字的纯洁与健康。第二,网络语言中的错误较多。第三,有一部分流行语和网络语言不符合正确的构词规律和语法规范”[3]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网络用语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走向一个“自治”的阶段,网友们越来越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创造一个新词或新句,并且总能够产生或讽刺或幽默的表达效果,并越来越呈现出一定的特点。但是,网络用语比我们平常用语更精彩的地方往往也是使得它凌乱、无规范甚至带有不健康因素的极大诱因。因此,如何使网络用语既能够保持它鲜亮、活泼、及时反应社会动态的优点,又能够引导它走向健康文明发展的道路,这是一个值得全体网民而不只是有关部门思考的问题。(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参考文献:
[1] 劲松.流行语新探[J].语文建设,1999,(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