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专护理专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1由于学业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护生在大学期间不仅要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各项护理基本技能操作,需要学生花费较多的时间在学校的实训中心进行相应的训练。其中关于内科、外科、儿科和妇产科厚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和基础护理学各项实践操作对于护生来说着实费力。此外,学期末的考试,在繁重课业的基础上剧增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有调查显示,准备和参加考试是护理本科生最大的压力源。考试压力在一段时间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持续的,易引起其极大的焦虑情绪,成为护生在校最大的压力源。其次,大学教育制度下单次考试不过后的补考,清考以及毕业前的重修,还会带给少数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严重的困惑。科学研究表明,护生在专业课的学习和应试中,长期精神高度紧张所产生的焦虑情绪甚至会导致一些心理疾病的出现。
1.2由于个人情感产生的心理问题有关调查统计,近35%的大学生存在情感困扰。从现实生活角度来看,由于恋爱问题产生的心理问题最为突出,有的学生甚至因此悲观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对于处于青春期的护生而言,他们渴望得到异性的关注和爱护,渴望在大学拥有一份轰轰烈烈的爱情。但是,生理早熟和心理滞后的矛盾,导致他们往往不能很好地处理好需要爱和理解爱之间的偏差。由于护生一般以女生居多,个人情感所导致的一些负面影响容易给女生带来严重的伤害,甚至产生一些偏执的心理问题。
1.3由于自适应能力差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对于刚步入大学的护生而言,生活、学习在陌生的新环境,容易产生孤独感。除此以外,部分护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对比于以往高中阶段的应试学习,多数护生不适应大学的自我管理与自主学习模式,失去奋斗的目标和方向,产生一种迷茫感,表现为整天的无所事事,以感情生活来填补精神生活的空白。当面对学习生活中产生的一些变化,如挂科、评先评优、各种社团岗位竞争乃至大学后期的实习岗位的竞聘,因适应能力差带来的若干次挫败,容易造成护生的信心缺失,部分护生也会在心理上产生不自信、压抑感。
1.4由于人际关系导致的心理问题由于护理专业女生占95%以上,日常与男生交流的机会很少,加上女生敏感、细腻的心理,容易产生焦虑、积郁的心理问题。有研究发现,性别和年龄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因素,人际信任的程度和性格的内外向是交往焦虑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大学生之间出现因信任危机导致的感情疏远等问题时,部分学生难免会产生抑郁心理。在女生居多的护生中,平常的生活学习中,多以宿舍为单位的形式进行着,宿舍内部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好的话,极可能引发女性护生严重的心理问题。除此以外,在现如今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社会里,多数的学生倾向于通过网络宣泄自己的情感,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用的电子设备总是随着品牌的换代而更换,始终追求着“更快、更好、更多”的功能,整天沉浸在虚拟世界中,不愿主动与他人交往,逐渐产生因逃避群体而产生的自我封闭、孤独感等心理问题。
1.5由于实习就业压力产生的心理问题大学后期所面临的实习和就业压力是护生心理压力最大的体现。如实习期间的人际关系的改变,从在校期间的师生接触到临床的众多陌生医护人员,病人以及陪护人员。人际关系的骤变造成护生的心里矛盾,使其处于一种精神紧张的状态。同时,护生实习期间因缺乏实践经验,在操作技能上和护士有很大的差距,往往不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易出现害怕实习,甚至逃避操作的胆怯心理,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就业方面而言,日益增加的护理专业毕业生和逐渐减少的护理岗位需求,无形之间给护士毕业生增加了就业的压力。此外,作为奔波于临床第一线的护理人员而言,良好的外貌形象气质显得至关重要。这也就涉及到各大医院每年面试时身材姣好、外貌出众的学生会更受医院人员青睐。这些应聘条件给予了这方面不尽人意的学生压力,使得她们面临就业时会产生挫败之感。因此,实习期间护生面临的人际关系和就业相关的压力是当前护生面临的主要心理压力之一。
1.6由于当今护患关系产生的心理问题目前由于病人对于医疗服务的种种不满,医闹事件也频频出现在新闻上。通过快速的网络媒介,社会大众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各项新闻。护理专业学生看到辛苦熬夜值班却被家属打成重伤的护士,因未抢救成功病人就指责的医生等。护生多会深思,当初填报这个专业的动机,是否要为了生命的安全而选择换另一份工作,是否真如网络上大家所说:“如今流的泪是当初选专业时脑子进的水”。作为护理专业的学生,是否还会怀揣当初的那份对于护理职业满分的热情和憧憬,渴望成为一名优秀的白衣天使。至此,如今的护患关系无疑又成为当代护生内心的一大心理压力。
2影响护生心理问题的因素
2.1学习环境的影响一直以来中国的应试教育使得众多学生比较看轻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思想教育。大学中的各项奖项评选多以学科成绩为基础,淡化了参加社会活动的重要性。这些因素均使得大学生极少的参加集体活动,逐渐变得自我封闭。甚至有部分护生依靠考试前的突击换取考试成绩的合格,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长期以往,他们甚至产生了厌学的心理,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学习以及生活。
2.2家庭方面的影响父母是子女的人生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健康人格、健康心理的形成产生积极的作用。过分的溺爱,会导致子女依赖性强,应激能力会相应的减弱,遇到困难时极易产生挫败感。同时,家庭的组成成员对个人的发展也有相应的影响,研究表明,非独生子女的学生个性倾向于内向、情绪不稳定,且在面临应激时较多采用不成熟防御方式与消极的应对方式。护理专业大学生多数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农村出生、经济与就业压力对其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
2.3社会舆论的影响长久以来,护理人员多以专科毕业生为主,社会对于本科护理毕业生不是很理解,认为没有必要选择本科护理的学习。另外,护理职业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很多人认为护理人员是“不赚钱的保姆”“跑腿的”,护生一旦进入临床就会产生消极,自卑的心理,心理上产生了失落不平衡感,严重影响了护生的心理健康。
2.4自身因素的影响目前对于多为独身子女的护生而言,家庭的百般呵护使得大部分学生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不能独自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问题,缺乏相应的独立思考,没有基本的集体荣誉感,而且她们也容易受到社会思想潮流的影响,产生各方面的心理问题。
3促进护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3.1学校方面的对策大学阶段是学生“三观”和心理健康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学校应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将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月活动、心理健康讲座和新生的心理健康测试;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教育和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对于临毕业、实习的护生,学院应多开展职场模拟的课程,以便护生进行更好的角色转型;加强学院心理咨询的力度,针对个别有需要的同学,可开展网上咨询、电话咨询等方式。总之,在提高学生专业课程学业成绩的同时,应注重学校心理健康体系的建设。
3.2自我方面的对策护生可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批评工作,可根据自身的心理需求主动寻求学校心理咨询室老师的帮助,多与同学以及辅导员交流心里的烦恼与困惑,不断完善自身的心理品质。同时,可借鉴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的“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这是一种有意识的、积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自助教育,可作为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寻求帮助的一种形式。针对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问题,当代护生应该积极参加社交活动,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在平时注意文明礼貌用语,为将来文明的护患沟通打下扎实的基础。
4小结
采用SCL-90量表,以班级为单位对入选对象进行心理测评,SCL-90为自评调查量表,此量表由DerogatisIR编制(1975)包含9个因子,90个项目,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如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生活习惯,通常评定近1周的情况。评定方法:分为5级评分(0~4级),0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在心理测评师的统一指导下由受试者自己评价。
2结果
2.1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依据常模确定的因子分和严重等级标准,统计各类症状发生率和心理问题的发生率。结果显示:各种心理症状发生率有较大差异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等问题相对较多(26.30%),总的心理问题发生率相当高(21.65%),其中抑郁为18.48%,焦虑为16.34%,强迫为9.27%,人际关系为7.72%。健康人数为78.35%。
2.2家庭类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差分析显示:在不同家庭类型之间,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总分存在组间差异(P<0.01),其他维度的组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进一步分析(LSD)发现:单亲家庭、离异家庭或重组家庭子女多数维度得分高于核心家庭、大家庭或其他家庭(P<0.05)。见表2。
2.3家庭经济情况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在不同经济状况家庭之间,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等因子均具有显著性(P<0.01),进一步分析(LSD)发现贫困和一般家庭子女的总分和多因子分均高于较好或富裕家庭(P<0.05)。见表3。
3讨论
3.1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国内有关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很多,本文中针对护理专业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运用SCL-90调查量表,对在校的481名护理专业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健康者占78.35%,21.65%的护理专业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轻度为12.48%,中度为5.82%,重度为3.35%。而其中排名靠前的依次为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结果提示近78.35%的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是比较健康的,需要专业咨询或治疗的占8.17%,有10.48%轻度的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可以经过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改善。其结果与中南大学近几年对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发现约有20%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经常感到抑郁、焦虑的大学生分别占20.7%、11.6%有相似之处。与广东省某医学院校马泽威研究抑郁检出率27.8%有一定的差距,这可能跟发达城市比较相对检出率稍低。
3.2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影响因素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本文调查了家庭类型、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核心家庭和大家庭,单亲、离异、重组家庭的子女心理问题较多Wang等认为这类人群可能和研究中被试的集体主义文化背景有关,这些个体在追求高标准时更多是源于父母或者家庭的要求,而不是个人追求;贫困家庭子女较富裕家庭的子女心理问题多。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结构、经济状况和父母的教养方式等对子女的心理健康都有重要影响。
论文摘要:创新素质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培养护理专业大学生创新素质,要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改革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同时,利用学科特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推动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21世纪健康需求的变化,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护理教育改革提出了挑战。护理教育要面向未来,就必须适应社会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特别是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内涵
创新素质是指人在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所获得的稳定的在创新活动中必备的基本心理品质与特征,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创新意识是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树立科学的创新观念和意识。它是创新活动的动力系统,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造潜能。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并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有五个明显的特征: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力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人格是指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气质、性格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具体指具有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冒险的科学精神,挫折面前不气馁、不动摇,决不因困难和挫折而放弃自己的想法和计划,勇于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有相对较强的独立性品格。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可以统称为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提出独特的见解和完成创造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心理创新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行为创新能力。
二、培养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措施
1.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护理学专业是直接维系人的生命和健康的专业,护理职业的性质决定了护理专业大学生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护理教育过程中,必须转变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在传授和学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注意培养学生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在适度衡量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度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从创新能力和提高素质上衡量教育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让学生认识学科的本质、掌握学习方法;在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在重视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要重视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学习。为适应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必须在教育观念上实现三个转变:⑴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会学习和创新为主;⑵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⑶教师自身要强化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
2.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只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够实现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教师的知识可以分为本专业的学科知识、教育和心理学知识和实践教学中面临突发事件时所应该具备的解决方法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教师在这三面不断地开拓自己。要广泛地涉取,如: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哲学、艺术等多领域的知识,真正使自己成为具有丰富知识的教学专家。其次,要提高专业课程的讲授水平,使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得到创新意识启迪,最为关键的是授课教师本身应具有创新能力。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教学能力。在讲课过程中,能够从新的视角,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使问题得以解决,不但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还可以调动他们进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教师的创新能力还体现为具有较强的研究水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可以更充分地接受学术前沿知识,在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同时,可以在教学中将学科的最新动态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获得最新知识。[3.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创造完美人生的过程。传统的护理教学方法,如:“填鸭式”“、灌注式”的教学,课堂上教师灌输,学生疲于记笔记,缺少独立思考和消化的机会。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因此,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要运用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如:启发式、讨论式、情景式、以问题为中心、内容不完全教学法等。将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以知识的传授者自居,应当把自己的教学行为看成是与学生一起共同来重新发现科学真理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表意见,进行自由争辩。使“权威教学”转变为“共同探索”,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学核心目标的行为指南,真正实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地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
4.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不仅需要智力因素,也需要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可以激发创新意识,促使创新思维更好地发挥和运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己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质疑,营造勇于创新、勇于发现问题,探索未知的氛围,使学生将学习中所引发的思考提出来与教师共同探讨,刺激学生的创新思维。
5.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实践教学课时较多,护理操作技能是学科的特色。因此,加强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重要手段。以往的操作技能教学,注重强调操作程序的准确性、操作动作的规范性、评价标准的统一性,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要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改革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拟练习——教师指导”三段式实验教学模式,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实践反思讨论法、角色转换法、情境模拟教学法等,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强化护理操作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在不违反操作规程的前提下,对学生的创新尝试和行为予以认同并鼓励。在操作技能的考核中,将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列入考核标准中,使学生认识到只是完整流畅、机械性的完成操作是不会取得最佳成绩的,也不是学习最终的目的。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