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范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第1篇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通过课堂、报告会或者报纸、杂志等形式完成的,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新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不断涌现。文章通过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分析,肯定了网络课程、微课堂、公众号、讨论群等新形式在课堂上的应用,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手段与旧形式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大学生是推动当前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群体,世界形势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等,有助于大学生适应社会形势,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高校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或者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因此,有必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进行比较与研究。

一、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及其局限性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通过开报告会或者教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方式实现,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内容设置上,更多的是讲解思想政治理论及基础知识,而且很多课程的讲解是照搬理论或教材,实际案例比较少且时效性较差;双方力量对比上,施教者与受教者两方信息不对称,前者具有绝对的信息优势和权威优势,大学生参与意识不强。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习途径及渠道单一,宣传范围及力度有限。另外,大学生主要依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讲解来获取信息,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二者不能接触到共同的学习途径或者资源,课外即使学生有疑问也找不到及时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因此,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效果并不理想。

二、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介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各高校应该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在各种网络平台上进行广泛、合理的宣传教育,抓住这一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实现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新手段的完美结合。如互联网进课堂,借助多媒体技术、数字技术、移动技术等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之间的互动,实现大学生与外界信息的互动,增强双向交流、内外交流。在高校原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增设专题网站来补充学习,扩大宣传力度,引导大学生进行实名注册,通过分析学生的注册数目、访问次数或者点击率来改进工作;也可以借助这些平台定期开展思想政治课微课大赛、论文征集和表彰等活动,有效地整合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立新颖有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另外,高校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及思想动态,对学生普遍关注的话题组织专题学习,甚至借助于微信或者其他载体设立专门的讨论组、讨论群,实现师生自由、及时、有效的沟通及交流。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采用了新途径、新手段,这并不是对原有教育方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对传统的教育手段、方法、思维进行革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在新时期理应以一种新面貌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丰富自身的网络知识,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适应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手段、新途径。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以往的教育思维、教育方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多变性、创新性、风险性等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充分联系学生的实际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实质性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提高大学生网络素质与创新意识

2016年4月,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网络安全及信息化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为此要正确处理好互联网的安全与发展、开放与自主、管理和服务的关系。有鉴于此,高校在强化自身“把关人”角色的同时,需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质,提高大学生利用网络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网络环境下衍生出新的教育模式和生态。同时,高校还需要把创新意识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过程中,调动其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介自主能动学习的积极性,根本性地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事关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发展,无论采用哪种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或载体,根本目的都是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面对新形势,高校应该直面问题,主动出击,致力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设,实现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新手段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谢玲.“互联网+”视阙下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7(4):39-44.

第2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融入的必要性

(一)文化融入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经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个客观事实:“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这就迫切需要寻找新的载体和途径”。[2]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为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提供了多种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文化元素,不仅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也增强了受教育者的吸引力,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以新的生命力和动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永远没有尽头,这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前进的必然规律,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首要的就是要推动其理论创新。近年来,关于文化方面的研究可谓数不胜数,这些研究中不乏有理论独到和思想成熟之处,这些都可以作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理论基础。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也离不开一定外界环境的支撑作用。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有利于教育者更好地实施教育手段,将文化元素融入到教学中,另外对于接受者而言,也有利于其在环境的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去承担,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包括管理、文化、活动、大众传播以及网络这五大载体。显然,文化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之一,文化活动本身丰富多样,因而文化载体也就表现为形式多样,并具有各种各样的特征。随着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高校教育者可借助多媒体、图书馆、博物馆等多样化的媒介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依据这些文化载体,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从而创造出既生动形象又易于接受的教育内容。

(二)文化融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将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就必然地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丰富的教学素材,是校园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作为校园各项活动的主体,毋庸置疑,学校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这个中心而展开,而学校日常教学任务的完成都有赖于老师和学生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因此学校的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某种意义上来说取决于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教育得当。“企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统一全体员工的思想,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强化团队意识、塑造企业形象、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永续动力。”[3]相对应地,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为了统一全校师生的思想,调动老师的教育热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打造学校的良好形象,为学校的日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其深厚的哲学底蕴,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保证了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4]可以说,任何一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成果,也就保证了校园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

(三)文化融入是实现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是校园各项活动的主体。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所谓“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一是指体力和智力的全面自由发展。体力是指人类与生俱来的各种力量。智力则是指上升到精神层面生物体所具有的一般能力,它具有极大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人的体力和智力作为人类生命的物质基础,是人类从事和参与一切活动的身心基础;二是人的才智的全面发展。通过对人的目标性关系的表述,马克思一方面向人们揭示了人的才智全面发展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又揭示了人的才智发展的唯一来源在于积极能动的人类活动;三是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发展。将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并且以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呈现出来,一来可以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力;二来也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在这个文化环境中,教师要教导学生学会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进而提升自己,发展自己。在这个层面上,将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就成为了实现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融入的途径

(一)以学生为主体,树立“以人为本”的融入理念。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皆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出发的,最终的落脚点诉诸于学生这个主体身上,校园文化建设亦是如此。然而,无论是校园文化建设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它们共同的作用对象都是人,因此要想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首先就得从人这个角度入手。人是社会活动的参与者也是社会活动的谋划者,人的积极能动性的发挥是校园活动成功的保证。所以,要将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就应该尽可能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能动性,树立“以人为本”的融入理念。对于学生自身而言,要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是校园活动的主体,应该力所能及地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决不能抱有不屑一顾甚至厌恶的逆反态度而被动地接受教育者传达的教育思想。由此可见,眼下这个艰巨的任务不可避免地落在了高校教育者的肩上,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树立主人翁的主体意识,带领其积极参与到校园的各项教学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将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而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以网络为平台,创新文化融入的方式方法。现今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人们已经习惯了网络的陪伴,也日渐形成了对网络的依赖。对此,借助网络这个新兴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好地将文化融入其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举例来说,思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向学生们大力宣传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营造了一种舆论效果。另外,也借助网络,教师可以及时地了解到国家大事,掌握到当今社会中的热点话题,继而及时地传达给学生并且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如此一来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创新了文化融入的新的方式方法。部分教师在这一环节,采取了诸如播放相关视频、举办主题讲座、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等教学方式,这些都可以拿来借鉴,但是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些方式方法都离不开网络这个媒介。此外,“网络环境还能让人们获得全新的认知体验,这比其他环境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使人沉浸其中”。[5]因此,利用好网络这一虚拟环境,可以更容易地实现高校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得学生在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从而有效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的融入。

第3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有效性;途径;选择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栋梁之材,切实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对大学生整体素质进行提升的表现,也是一条有效途径。在实现中国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需要和国家保持同步,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是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所在。那么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需要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进行重视,了解制约学生思想发展的因素,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现阶段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些学校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充足的重视,因为存在严重的功力办学思想,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收益不是非常大,这已经成为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突出性问题[1]。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存在,还有些教师认为不能给学校带来各方面的利益,因此无需重视,在占用课时和其他教学资源的情况下,并不愿意过多的做出努力。高校的这种态度让教师对待课程的态度更加消极,学生的逃课率也变得更高。在大学期间学生并没有获得很好的德育,以至于在毕业以后出现种种问题[2]。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缺乏评估体制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发展过程中,教育需要在内容、形式以及载体和相应的环境上加以创新,但是创新策略的提出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面对现阶段的情形,学生需要更加适应社会的新发展和变化。但是在实际的政治思想教育教学过程中,相关的评估体制并不健全,极大的影响了思想政治课程的进程。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现有的课程安排中,尽管高校已经安排了政治思想理论课程但是缺少实践活动,或者实践活动并不到位,还有一些学校为了节约教学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采取的是大班授课制度,这样人数的增多让教师的管理难上加难,教学效果也并不突出。最主要的是缺少明确的思想政治课程评估方法,基本是任其发展的状态,课程进度和教学方式依照于教师自己的喜好,学生没有得到真正的教育,教师的教学也呈现散漫化的特点[3]。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有效性

课堂教育缺少有效性主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但高校自身缺少相关的科研能力,在学术成果以及理论知识的研究过程中也呈现出很多的不足。很多科研活动缺少对实际的研究,脱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尽管高校很多教师每一年所发表的论文和著作都在增加但是却没有起到比较实质性的作用。另外,教师因为教学方法的匮乏,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兴趣,并且没有很好的把握这个知识主体的有效性,没有对知识有足够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一个相对可有可无的位置上,降低了教育者的责任心,也让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下[4]。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选择

(一)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创新

首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要发挥好课程的主导型作用。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展过程中,它能够更加直接的作用于学生的头脑,并且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最好的发挥出教育的作用。那么在这方面就需要教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化的调整。将课本中的章节内容不断的进行转化和调整,向着专题化方向发展。让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到多种实践性问题和现实性问题,把学生的身边事引入其中,更加贴近生活、展现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其次,不断的发挥专业课程的基础性作用。专业课时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主体内容,但是因为各种原因的存在,当前很多高校的专业课程没有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单纯的依靠思想政治的理论课程过于单薄。因此需要高校在专业课程中也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分,专业课教师要善于从专业教材中挖掘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例如,在物理学等相关的专业中,让学生学习物理学家牛顿的故事,以此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细节,勤于思考的精神。在中文专业中,可以学习辛弃疾、杜甫等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专业课和思想政治理论的结合,能够让专业教师更加具有学术精神,更加具有治学态度并且思维方式和相应的气质谈吐也都能给学生一种示范性作用,教育功能更加突出,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办法。

(二)开发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

首先,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从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入手分析。我国的《三国志》中曾经提出一句话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就说明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思想道德素质塑造以及实践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过程中需要做到,对大学生日常管理制度的完善,明确大学生在哪些方面应该积极的去做,在哪些方面不应该做,有了详细的规定,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也能够更加明确,并且尽量在生活和学习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各项制度的落实需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学校组织相关的管理人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以此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养成一种好的习惯。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切记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给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素质提升氛围。其次,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强化学校的评估机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大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拥有高尚的道德素质并且有积极的心态,更加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养成独立的品格和毅力,更加具有社会责任感。在这方面学校应该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让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容变成真正的社会实践。以此促进我国服务性社会实践体系的构建,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让学生提前感知社会工作的艰辛。另外还要建立健全评估机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评估,对大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这样能够起到一种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学效率。

(三)高校和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建

首先,营造优良的校园环境。校园是每天学生都要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因此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需要引起极大的重视。在校园环境的改善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不断的改善校园的物质生活环境。物质和精神都是同等重要的两个主体,因此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强化思想政治性,例如,对图书馆的藏书进行丰富,对校园的人文景观进行完善,在校园的宿舍中和食堂的硬件环境上进行重新的布局,给学生们更加直观地印象,让这种独特的风格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第二,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能够给学生提供一种无形的力量,让每一个角落都散发出人文气息,以此给学生也建立较大的心理场,让学生开始关注校园的思想文化,渐渐地融入其中。其次,规范网络环境。网络对于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影响非常巨大,因此需要高校精华学生的上网环境,阻碍一些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网络信息的传播,给学生建立起纯净的上网环境。坚持依法治网,在上网的过程中进行实名登录的方法,网站的审批程序也要更加完善不断的对网络实施加以严格的管理,强化对网络信息安全的监督,例如,建立起信息防火墙或者其他手段,将不健康的信息过滤掉。让学生所接受的网络信息都是健康的、积极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问题的解决策略。在此基础上希望高校还要不断的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的对教师进行现代化教育教学方式的培训,以此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不断的增加学生的政治文化修养,成为国家发展的栋梁之材,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德胜,王莹.高校“基础”课教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20(4):149-152.

[2]敬菊华,韩凯丽.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的构建———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实现的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5(2):127-129.

[3]张陟遥.微博时代下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江苏高教,2014,18(1):141-142.

第4篇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教育途径的基本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教育途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运用心理教育的方法,开展教育与训练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过程。心理学理论指导的工作方法以思想形成规律为基础,有利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性矛盾问题。在价值取向上,心理学理论指导的途径更注重个体价值,注重对价值获得过程的尊重,努力将外在价值、道德的需求向内在价值和需求转化。在技术路线上,心理教育途径保证了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自我在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即将学习的责任逐渐转移到学生身上,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并通过学习建构出真正属于自己所理解、领悟、探索到的知识和价值观念。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教育途径指导原则

1.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坚定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制多元价值观念冲突,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维护自身良好的心理状态,发展健全的人格。大学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确立的关键期,需要明确的思想政治方向给予指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可能途径的思考和践行都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引导下,保证坚定的思想政治方向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教育途径应在坚持政治教育的导向性、思想教育的根本性、道德教育的基础性、法制教育的保障性基础上,突出心理教育的前提性,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高素质、高社会适应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的重要作用。

2.借鉴心理教育的过程性

任何价值观念的形成都是经过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单个心理过程循环往复的结果。因此,价值观念不能仅作为一种结果传授给学生,而应该通过相应的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转化为其内在追求,自觉自愿的经由矛盾冲突的不平衡状态,经过顺应或同化达到平衡状态。心理教育的过程性强调教师角色定位上以学生为主体,态度上尊重和信赖学生,方法上鼓励和指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心理教育的基本技术,能让学生在互动中增进自我探索和体验,形成学生的自主思考、辨析和选择过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努力做好一个脚手架,致力于搭建价值呈现、思辨和转变的平台,最终帮助学生确立并选择与价值观念相适应的行为。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教育与训练的途径

1.挖掘心理教育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内心体验、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促进学生树立坚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崇高的道德理想等方面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技能的同时教师如果能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让价值观念的形成由说教式的被迫认同,变成团体多数人的观念展示及思辨后的自觉接受,将无形的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乐趣和积极性。因此,要挖掘心理教育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就要加强心理教育课程中思想、政治、道德、法制等内容和教学设计上的研究,内容上突出现实性和实践性,教学设计上保证注重学生内心体验及行为训练的过程性。

2.发掘朋辈资源,构建共同成长互助模式

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朋辈含有“朋友”和“同辈”的意思。朋友和同辈之间拥有相似的成长经历和价值观念,易于建立沟通理解信任的相互关系。朋辈辅导员在心理教育上的作用和实践方法上的开创性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朋辈互助模式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因此,在加强朋辈辅导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的内容上不仅要包括心理辅导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应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目标及实现方法等,激发朋辈辅导员使命感、责任感及奉献精神,使他们成为班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生力量,形成团结互助的良好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3.搭建平台,促进自我教育途径

自我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需要。自我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内在心理过程的矛盾运动,使受教育者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变为主体,使得教育目标由外在规范转向内在要求,教育方法由外部输入变为内部疏导。通过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学生参与管理事物、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搭建大学生自我教育服务平台,能够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如通过网络公开课、开展榜样示范与教育等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等途径构建主流价值观念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感染中学习,利于学生自我修养的提高,思想意识的升华。通过搭建学生参与管理的平台,利于学生在管理过程中体验自尊、自强、自律、自控。通过拓展学生社会实践途径,利于学生主动的接受环境的影响,病在能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和发展自己,形成较高的认识能力和执行能力。

4.全员参与合力作用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辅导员和班主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层实施者,然而由于长期陷于学生管理事务,缺乏进修和自我提升机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养相对低下。因此,要对加强对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及工作方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他们成为既有深厚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又能联系实际善于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另外,要建立全员育人激励机制,创造共同教育途径。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其他行政干部在学生个体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的作用,因为他们有着深厚人生阅历及知识底蕴,及专业上个人魅力和影响力,如通过建立健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困难学生帮扶制等,让更多的教育主体参与学生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将有利于全员育人理念的真正落实。

第5篇

[关键词]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I25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5-0251-01

在我国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艺术专业的高等教育也逐渐从精英化走向普及化、大众化。而艺术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又充满挑战的工作,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既拥有其专业的特殊性,也具有大学生的共性,同时也有着各自的个体特性。在高校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情感教育触发人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人们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使人们在相互依赖彼此尊重的心理基础上,将正确认识转化为自觉行为的教育。在了解并正确把握艺术生特点的基础上,借助情感教育进一步做好高校艺术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引导艺术生全面发展,成为一名合格的艺术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艺术生特点分析

(一)具有开放性思维善于接受新事物,但理想信念较为模糊

对比其他专业学生而言,艺术类专业学生性格特点较为个性化,艺术类专业学生大多性格开朗,视野开阔,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好求异存同,主体意识突出,不盲从;另一方面艺术类专业学生受到多元价值观影响,有些学生表现出信仰迷失,理想信念模糊的现状。很多艺术生不关心时事,理想信念较为淡薄,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及课程有抵触情绪,存在自我为中心与功利主义的价值观。

(二)为人感性,但理性思维缺乏

艺术类专业的 学生表善恶分明,环境对其情绪的影响比较明显,是大学生中最为敏感和具有活力的群体。他们擅长交际,待人友好真诚。因此,艺术专业的学生往往表现出情感丰富、观察力强、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等优势,但同时也会显现出容易冲动、欠缺理性、忽视现实等不足。

(三)个性独立,但集体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缺乏

艺术专业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个性、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于是艺术生大多热衷于自我的表现,但由于这个原因很多学生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突出表现为纪律观念淡薄,对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抵触。

(四)有浓厚的专业情节,但文化底子较弱

艺术生大都非常热爱自己的专业,甚至认为“没有艺术就没有生命”,学生往往更重视专业(技能)课程而相对轻视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包括专业理论学科)。因此造成艺术生知识面狭窄,文化基础差。

二、情感与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类的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与主观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它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内心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受到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所以,当人受到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时,大脑就会迅速做出反应;如果接受这个刺激,情感行为就会表现出积极性,情感支持力度就强,因此而产生了兴趣,在时间上就表现得更为持久一些;但如果排斥这个刺激,不予接受,情感行为就会表现出消极性,情感支持力度就弱,时间上也会很短暂。情感是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的启动因素之一,在一定条件下,情感直接引发人们的行为。它要么激发主体的热情、好奇心、惊异感、美感、偏好等推动受教育者驱向学习目标,要么抑制其积极性,使人浅尝辄止。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米契斯在《爱的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情感教育就是指教育者满腔热情地进行教育活动,在教育过程中不仅注意诱发、激励受教育者的情感,使之处于最佳状态,而且把情感培养视为教育的目标之一。因此,情感教育的功能应在于教育者通过积极的情感,抑制受教育者的消极情感;使受教育者产生指向正确教育目标的动机,具有激励、诱发和调节的重要功能。

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途径

艺术类专业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其特点明显,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有别于其他专业学生。针对艺术生感情丰富,情绪容易变化,对学生管理者抵触情绪较大的特点,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一定要注意他们的情感状态变化,增强对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意义的认识,积极开展情感教育,适时地将大艺术生的情感状态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引导,使他们尽可能保持良好的情绪情感状态,不断提高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正效应。在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利用情感效应,开展情感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开展:

1.了解和掌握艺术生的情感特点。这是对他们开展情感教育的基础。通常的方式方法有座谈、个别谈心、心理测试等等。这一项工作是必须要做好的,在这个基础上情感教育的开展才能有的放矢,产生良好的效果,为思想政治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2.尊重他们,并满足其合理的情感需求。艺术生的情感需求存在特殊性,但也是合理与客观的,我们必须尊重其合理的情感需求。人的情感需求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而合理的感情需求也存在能不能得到满足的问题。对学生的合理情感需求应想办法尽量给予满足。

3.引导艺术生形成正确的的情感需求。对于艺术生的情感需求我们需要进行合理的区分,他们有一些情感需求是不合理的,但是我们也应给予足够的关注,绝对不能无动于衷,以致其不合理的情感需求越发严重。同时,对于一些难以满足的情感需求,我们应通过积极的引导与教育,促其走上正轨,防止其向消极的方向发展。

4.引导其情感形成升华。人的情感是可以受到影响的,帮助艺术生将情感从个人的喜怒哀乐升华为对集体荣誉、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关心,形成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同学个人之间朴素的手足情升华为富于理性的友谊。要帮助他们建立更高尚的情感世界,形成更加宽广的胸怀、更加坚定的意志、更加健全的情感。了解、尊重、满足、引导、升华这五个方面逐层深化,紧密联系。而升华过程是最关键最艰难的一步,只有实现了升华,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较高境界。

参考文献

[1]胥炜.浅谈如何做好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 顾 军,牛建永.高校艺术生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分析.科技风,2014年23期.

[3] 何奕璋. 高校艺术生辅导员的工作初探. 高教研究,2011年09期.

第6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1-0031-1

自我教育是一种主体和对象统一于一身的教育方式。自我教育处于教育的基本方法层次,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和形式,分为群体和个体两类具体形式。作为一种教育方式,自我教育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形式和途径,其特点在于自我教育过程中个体具有高度的主体性。它以外在教育为前提和基础,受外在教育力量影响。可以说,自我教育是建立在主体意识基础上的一种主动、自觉的内导教育。自我教育尊重了人的主体意识,弘扬了人的主体性,发挥了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

一、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必要性

(一)价值观多元化且竞争意识强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竞争压力日益增大,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一系列观念不断多元化,而大学生正处在一个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选择“多变”的时期。作为较为活跃的“社会群体”,大学生在离开家庭、家长看管下享受自由生活的同时,也在经历着这个时期价值观念上的激烈冲突。

(二)自主意识增强且受挫力不足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是在家庭“呵护”中成长起来的,特殊的成长经历和社会环境造就了他们自尊心强、自主意识较强的特点。他们往往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独有的观念,有意识地追赶社会的潮流。在校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正是个体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有学者称大学时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的“承上启下”阶段。大学生在经历了高考的独木桥后,升入那向往的象牙塔,有的如脱缰的马,尽情享受着没有父母的管制、高中时班主任的时时叮咛的自由。当代大学虽然自主意识增强,但却不等同于自控力的增强。新时期大学生具有鲜明的心理特点:自我意识增强却发展不成熟,独生子女教育背景下自我中心意识严重,具有很强的叛逆心理,自制力低,在意志力方面有显著发展却不稳定。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变灌输式教育为诱导式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乃自我教育。”国内教育家叶圣陶也曾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不教育不是放弃教育,而是通过自我教育达到非被动教育的状态。针对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特点,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是为他们所排斥和叛逆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停止,却也不能按部就班地依照旧有的方式继续。因此,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教育载体就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信息和行为交流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唯有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才更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和想法,也才能让师生间的交流更有效、更有的放矢。大学阶段的老师最重要的任务不仅是教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其独立的自我教育、自我修正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其思想走向成熟。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启发、引导,鼓励学生踊跃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可以采用研究、探讨以及辩论等形式。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感受到了尊重,也就是让他们有了独立性、平等性。这样才能加强教育者与学生间的对话和沟通,从而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需要,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恩格斯指出:“就单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行动动机,才能使它行动起来”。“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原发性力量,促使人与世界关系的建构,实现了人向世界的开放”。因此,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激发其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其在一种平等、放松且相对自由空间中进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应适当给予学生监督和鼓励,并及时指出他们在自我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优点或不足,更好地调动其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鼓励学生进行人生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

大学初始,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和思考。同时作为教育者,更应积极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自身的能力能够得以形成和发展。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机会直观生动地接触社会,增强个人对社会的适应性。另一方面,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将自己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来对自己进行检验和评判。大学生开始是在实践中进行自我审视和自我教育,而后往往会更为主动地进行自我管理,并在这种不断的自我纠正过程中,提高个人的自我教育能力。

(四)优化校风,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及氛围

一般而言,自我教育分为个体自我教育和群体自我教育两种形式。群体自我教育是指某一团体内部通过座谈会、辩论会、民主生活会、竞赛评比等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来实现互帮互学,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群体环境会激发个体的能力及潜力,而同时,个体的自我认识能力及自我教育能力也同样可以影响到整个集体的水平。因此,应建立良好的集体环境,发挥集体熏陶作风,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影响和导向。

学校应塑造典型模范,加强其教育示范作用,激发个体自我教育的主动性。通过树榜样、立典型的示范性引导,使学校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使学生在思想主流引导下自觉地加强自我教育。

[参考文献]

[1]任晓梅,如何在教学管理中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1)

第7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学生干部;明德;核心价值观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2004年中央出台16号文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不断重视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进一步健全与完善,课程设置进一步科学化,教材建设步伐加快;高校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建立相应的硕士点、博士点、辅导员培训基地。高校通过团体组织、党团校、两课教学、专题报告、主题活动等形式,广泛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凝聚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取得了新的突破。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正如安徽师范大学朱平等人所提出的观点:教育合力尚未形成、师资队伍仍不稳定、理论研究对大学生现实问题关注不够。[1]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往往相互分离, 不能相互呼应、相辅相成。公寓、网络、社团等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建设相对落后, 不能系统发挥德育功能。”[2]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在我国深入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输入的外来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都冲击着高校校园,出现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共生,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交织的局面。

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道德失范、贫富差距等问题,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理想主义渐渐地被社会现实主义所取代,表现出了极强的功利意识,团队观念逐渐淡薄,理想信念扭曲,致使其人生目标出现偏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90后大学生。他们存在思想开放,个性张扬,对新事物敏感且接受得快的优点,也存在很多缺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倩等在“‘90 后’大学生思想观念与行为特征研究及对策”中提出90后大学生的四个特征:盲目自信,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目光较远,功利明显;思维创新,心理承受能力差;精通网络,也易沉迷于网络。[3]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广泛地介入到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高校学生甚至可以在课堂上用手机上网,这对学生的习惯、观念、方法、认知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正是在上述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巨大阻力,更加难以深入推进,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三、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充分发挥学生干部队伍的作用是有效途径。高校学生干部是学生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育、管理、服务等工作在学生中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执行者,对学校的稳定、改革、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充分调动各个层次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对其进行科学的指导和教育,使其最大化发挥作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将起到一定的深化作用。

高校学生干部来源于学生,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具有较强的感召力,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干部是其同龄人的代表,熟知身边同学的喜好与要求,在学习、生活、课外活动等方面均能有较准确的把握;学生干部本身就是学生,他们能在及时了解和充分把握学生需求的基础上设法满足学生的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单靠思政教师和辅导员是不够的,必须形成社会、家庭、学校、学生干部的合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很大程度上要看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和作用发挥的状况如何。

四、《大学》提供重要方法论

《大学》是中国古籍经典,是一部阐明政道的书。《大学》在首章首句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章句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方法论,对高校学生干部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具有一定的启示。此章句讲述,大的学问,在于彰显和发扬人人自身本来具有的德性,再推己及人,更新民众的思想,使人人能够去除污染而与社会融洽,最终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高校学生干部应当清晰地理解和掌握“明德”的内涵。中华民族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这些优良道德传统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丰富源泉。党的十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表述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正是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明德”。

高校可以组建“明德班”等学习类组织。组建学习组织,以班期的形式对学生干部进行理论培训,使其能够充分认识和掌握“明德”,吃透“明德”的实质,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学习同学校的建设发展、同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结合起来,活学活用,充分发挥作用,解决长期困扰学生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高校可以组建亲(新)民团等实践类组织团体。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结合院系实际,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出发,组织一些内容积极健康、富有活力与朝气、反映时代特色,同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课外活动,以到达更新思想的目的。

在当前形势下,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各级学生干部队伍的作用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对于高校各级各类学生干部的教育培养工作,广大教育工作者还需要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全面深入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方式方法有很多,尚需进行广泛深入的科学研究。

【注释】

第8篇

摘要:关注贫困生的人格及身心健康发展是高校辅导员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点,同时做好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前辅导员工作任务之一。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与贫困生的交流最为密切,对学生的主体思想影响直接而深远。针对目前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其呈现出的一些问题,积极探索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方法、新途径,以促进高校贫困生工作的有效开展,帮助贫困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

关键词:辅导员 贫困生 思想政治教育 途径

高校贫困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一直备受关注,也是辅导员工作中的重点,结合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学任务安排,掌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探索解决相关问题的途径,采用创新方法,开展针对性强、有效性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推动贫困生管理工作的发展。

一、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目前,高校逐渐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大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力度,在此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为贫困生提供经济支持的局限性

高校已经认识到在经济上扶持贫困生的重要性,为改进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给予了物质条件。但随着贫困生数量的逐年递增,高校在经济支持方面出现一些难题,如资助渠道过窄,局限与校内;资助力度不足,贫困生数量的增多导致有限的资金平分到各个贫困生的金额较少;资助形式单一等等。

(二)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稳定的机制保障

由于缺乏稳定的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保障机制,导致此项工作缺乏持久的支持力,常处于被动局面,进而出现系统混乱、短期行为等。对于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复杂的工作,需要辅导员针对不同的贫困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长期的引导,但是很多工作都仅局限于表面没有到达实际目的。

(三)政府及高校在贫困生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片面性

目前,政府和高校积极从经济方面对贫困生加大帮扶力度,认为解决了经济问题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生问题,但往往忽略了对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关注, 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二、目前高校贫困生所呈现出的问题

(一)思想问题

当前,高校贫困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主体状况是积极乐观的,他们中的大多数学生有着坚定的政治信仰,对党、对国家具有深厚的感情,有着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成长成才回馈社会。但其中也有一些贫困生出现思想问题,主观认识极端,理想信念时常动摇,感恩意识薄弱,诚信意识缺失,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进取心不强。

(二)心理问题

由于自小成长的特殊环境及一直承担巨大的经济压力,导致一些贫困生在心理上有着超出于普通学生的精神压力,从而影响了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甚至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如自卑、抑郁、焦虑、孤僻等。这类特殊的贫困生群体不善于与他人交流沟通,远离集体活动,长期自闭,对待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存在仇视心理,面对实习就业缺乏自信,不积极主动投入到社会竞争,采取消极的态度进行逃避。

三、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引导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南。辅导员的纽带作用和桥梁作用不可取代,能够时刻关注到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的动态,准确把握其思想脉搏,通过开展形式各异的励志类活动,激发贫困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其自信心,勇于接受社会竞争,积极进取。

(一)积极落实经济扶持政策

在意识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应注意到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联系。积极落实对贫困生的经济扶持政策,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经济救助机制,这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需要政府、教育部门及高校共同努力实现。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贫困家庭成长的学生较一般学生而言,易产生自卑、孤僻、偏激的心理。辅导员应对其采取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引导,在平时的工作中积极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动向,通过单独交流或侧面了解等途径,加深对贫困生的心理认识,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使其更好的适应大学生生活和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同时开展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心理培训课程,提高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使其具备完备的心理知识和技能,以便高质量完成贫困生心理辅导工作。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目前的思想观念及其改善手段和途径已无法满足当前教育要求,辅导员应从贫困生的实际出发,积极创新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手段,为其提供广阔的平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专业调查、实习活动、社会兼职等,使其在活动中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社会紧密联系,增强竞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实现从学生到“社会人”的完整过渡。

(四)不断增强人文关怀

辅导员在工作中应积极发挥学生干部及优秀党员的带头作用,与这些学生骨干形成合力加强对贫困生的关怀与帮助。学生干部在平时的生活中与贫困生有着密切的接触,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干部对贫困生的帮助和关心显得尤为重要,与贫困生成为朋友,帮助其解决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及时将情况反馈给辅导员,建立学校—辅导员—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三位一体的人文关怀网络,使广大贫困生在学校里能时刻感受到来自教师和同学的关怀,有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宝泉,贾晓辉.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情感关怀和心理救助的探索与

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2]何芬林,李湘黔.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

第9篇

>> 试论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创新 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网络影响 对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关于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浅论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刍议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建设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试论网络文化与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浅析 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 浅谈网络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论述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家访是拓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郑韵英,韦小铃,严凤英.高校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平台开发探析[J].高教论坛,2009,(11):12-16.

[3]王文珍.基于网络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0,(2):120-123.

第10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G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250-01

现今“90后”大学生已成为民办高校的学生主体,由于社会背景和成长环境的变化,他们与以往的“80后”大学生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坚守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实现正确的引导,已成为了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研究的新课题。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精神文化、物质利益的多元化不断充斥着大学生的思想,使这批“90后”的大学生的成长有着鲜明的思想和行为特点。

(一)个人主体意识强

“90后”的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家长的呵护长大,个人主观意识强,集体意识薄弱,凡事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懂得换位思考为他人着想。他们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有很强的个人的主见,容易乐观的相信自己,自己决定的事情都是正确的,不轻易听取他人意见。

(二)网络影响巨大

现今大学生上网不仅仅以游戏娱乐为主,上网更是与外界交流的一个平台,他们通过这个平台玩“微博”、交友、网购,使得出现了微博控,宅男宅女、非主流等新名词,这些新名词出现的背后反映出现今的网络文化。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拓宽视野的平台,同时虚拟与现实的反差带了许多负面问题,“90后”大学生对于网络有一定的依赖性,他们可以不上课但不能不上网,长期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不相信现实生活,缺乏与他人的沟通,造成沟通障碍,甚至出现孤独症、焦虑的情绪等。

(三)攀比物质享受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90后”成长的物质环境较“80后”的成长环境优越,他们讲究吃、穿、行,特别是手机、电脑等电子类产品更是出手阔绰。他们不懂得体会父母的辛劳工作,考虑的只是“面子”问题,认为父母花钱是“天经地义”应该做的,一部分贫困家庭的学生也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实际家庭经济现状则是入不敷出,特别是大一刚入学,攀比之风尤为强烈,而有些家长则是过分溺爱孩子,助长了这股攀比之风。

(四)心理承受力弱

民办高校的学生经历了高考的失利,部分学生不能进入理想的学府,入学后难免有心理落差,加上学习压力和未来就业压力,造成他们承受了过大的心理负担。在遇到困难时,由于缺乏社会历练和挫折,不能有效的自我调节,合理宣泄,一旦受挫,就变得一蹶不振。另外,民办高校的弱势群体,如贫困家庭的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就业难的学生,他们的心理情况复杂,不及时掌握思想动态难免出现问题,所以这一群体值得教育工作者关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宣传新途径

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宣传新途径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除了高校党委和共青团委传统宣传途径外,大学生思想政治宣传新途径的建立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设良好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与公立院校的“90后”大学生相比,民办院校的学生思想更为活跃,但文化水平存在差异,因此教学与学生工作等多部门应形成合力,严谨治学,从严治教,建立良好的教风和学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学校应注重环境建设,完善校园硬件设施,如多媒体教室、图书馆、学生公寓等,让学生去享受学习的乐趣,发自内心的热爱校园。另外,民办高校在大一新生入学教育时,除了介绍专业特色、就业情况和规章制度外,还应当详细介绍学校的办学历史和校园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艺、体育、学术等活动,如辩论赛、演讲比赛、戏剧大赛、大学生运动会等,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其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坚守网络思想政治主阵地

网络现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阵地之一,由于网络管理的松散性,导致庸俗、虚假的信息流入网络甚至出现文化渗透的现象,所以构建最优化的网络环境,坚守网络思想政治主阵地势在必行。民办高校应加强校园网的建设,设置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板块,将思政板块建设成融思想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教育板块,让学生关注学校的思政板块,无形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通过学生在校园网的BBS,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动态,保持他们的网络心理健康。

(三)“两课”教育的深入

第11篇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是在信息技术、微型制造技术、人性化软件支撑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数字电视、触摸媒体等。相对于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人民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二、网络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一)网络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1.网络新媒体的无屏障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更加复杂化

新媒体环境削弱了传统传媒的控制能力,在传播过程中,传送的信息往往具有“无屏障性”,大量好的不好的内容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冲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使得高校思政工作难度加大,工作更加难以开展。

2.网络新媒体的广泛性增加了网络信息监管及预警的难度

因为高校思政教育面向的人群较大,范围较广,因此其管理和实施的难度也相对较大。目前手机已经呈现智能化、生活化,手机的摄像录像功能,同时也给校园突发舆情提供了便利,新媒体信息传播途径及受众面的广泛性让我们想要知道信息源头的难度日益增加,不利于网络的维护和监管,给高校思政工作也造成了一定的工作难度。

3.新媒体的虚拟性对大学生道德和心理迎来挑战

以数字符号的形式传播是新媒体的主要方式,具有非常大的虚拟性。在这种虚拟环境下大学生的沟通和交往,自我的控制力和约束力容易放松,在不良信息的影响下,自身的约束能力减小,容易突破法律的底线。长时期的沉迷于网络不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和认识世界,不利于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不能很好的使大学生融入社会。

(二)网络新媒体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新机遇

1.其重要的思想政治宣传和舆论导向功能

逐渐发展的新媒体形式对思想政治宣传和舆论发挥着重要的思想导向作用。校园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使广大学生媒体素养不断提升,而且使我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更为快捷、迅速的进行传播,营造更加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在另一层面上重塑当代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运用新媒体的传播快、影响大的特点对学校的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进行宣传,提高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集体主义精神。

2.其开放性拓展了更深层次的育人空间

当前现代技术形成了巨大的开放网络体系的依托下校园新媒体,使大学生可以在任意地点、任意时间都可以源源不断的获得新的即时知识和咨讯,在某种程度上大大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力度和范围。可以借助新媒体后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形式多样的视频、图像、视频等思想政治网络新形式,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传达给广大大学生,从而延伸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内容。

3.新媒体传播的平等性逐步增强高校思政教育亲和力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空间性,在高校师生进行沟通时,获得大量信息的同时也把彼此拒之门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想教育的质量。现在微信、微博、qq等性媒体即时通讯工具的出现,使得师生的交流局限在一个虚拟的空间内,隐蔽而不真实,在某种程度上给予双方地位平等的感觉,容易减少彼此之间的隔阂,增进信任,也是相互沟通之间有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从而充分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三、运用网络新媒体创新高校思政工作新途径

(一)正确认识新媒体,主动运用其推动高校教育事业再发展

网络新媒体现在已经深入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要仅仅抓住新媒体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开展行之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拓展移动终端的功能,增强校园内的移动网络,利用思想政治微课、短视频等形式对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再教育,努力将校园网络新媒体发展为特色鲜明,功能强大覆盖面广的新型教育手段,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占领校园网络阵地

新媒体的各项有点决定了其在高校思政教育上的重要作用,我们可以利用其特点创造性的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各类活动,增加校园文化的多元性。营造文明有序的新媒体校园文化氛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积极主动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新媒体形式,如微博、微信、qq等一系列的即时软件加强校园新媒体的作用,同时引领大学生正确的网络意识。

(三)应对新媒体挑战,提高教育工作者运用新媒体工作的能力

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不但要求我们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扎实的媒体素养和理论知识基础,还要掌握新媒体的基本技术手段和特点,跟随网络时展的规律,不断发展高效思想政治工作。利用网上团校、微博平台、通信联群等多元立体的新媒体阵地与在校青年建立联系,以达到动员全体,影响全体,最终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效果。

四、结语

高校网络的飞速发展和新媒体普遍使用,使我们大学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但提供给大学生不一样的生活、学习方式,也带来了另一种精神文化方式;而且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文化渠道和信息渠道,为高校思政教育开拓了新阵地。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新媒体的发展特点和规律,使高校思政工作顺应时代潮流,迎合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点,不断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媒体素养,不断的影响和改造当代广大青年学生,进一步使当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潇.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3).

第12篇

一、拓宽思想教育课程的教学渠道,进行创新教育

思想政治课程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是思想政治课程一向被学生认为是枯燥乏味的,而且是需要大量的进行背诵以应付考试的课程,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只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课堂中教师一味的进行讲解,学生并不知道学习思想政治的乐趣何在,导致课堂效率很低,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教学渠道上进行创新,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在课堂上融入学生感兴趣的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是越来越常见的事情,教师应该合理利用这一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将一些书面上的知识点转化成图像、视频的形式,图文并茂的为学生讲解其中的道理,让枯燥的政治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利用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网络成为人们之间进行交流、发表意见的重要平台。学生喜欢通过网络的形式来发表一些自身真实的想法和思想状态,所以学校要抓住这一点,充分的利用互联网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的教育。比如:可以在校园的局域网中建立校园论坛,让学生对学校内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之间能够有平台进行交流和互动,在这一过程中校方要及时的进行学生思想动态的观察和研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另外还可以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室,让学生通过网络的形式方便的进行心理咨询,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将网络融入于思想政治的教学中来,这也符合网络时代的发展趋势。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产生了更加密切的联系,能够更加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辟网络教学的新途径,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工作取得进展。

三、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进行创新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内容是多样化的,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讨论问题,共同利用教育资源。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学生要学会对信息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是学习思想政治必须具备的能力,教师要在这方面的教学中做好引导工作。教师需指导学生认清政治形势的发展,能够合理的判断是非曲直,并且找出与实际相关的事实进行论证,让学生彻底的明白和理解。另外,可以利用互联网对政治教学的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思想政治本身就是与当代时事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互联网信息更新的快速性正好满足这一要求,可以随时更新知识,在媒体环境下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学习,增强学生的知识面,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方案,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

四、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创新

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学要想让学生投入更大的兴趣去学,那就要充分的揣摩学生的心理特点。现代科技发展下的学生,对于一些高科技的交流方式是比较感兴趣的,直接式的交流可能得不到学生真实的想法,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在思想政治教学中也要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在教育的形式上进行创新。比如:现在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一般都是通过一些软件,通过电脑或是手机进行沟通和交流,每个学生基本上都有自己的QQ 号,教师也可以加入到学生当中来,以班级为单位建立一个QQ群,通过聊天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听过谈心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另外,在班级选举的时候,可以改变传统的唱票形式,可以让学生通过手机短信或是飞信的形式进行投票选举,这样既能够保证公平性还能够对学生的选举内容进行保密,在平常的生活中也可以常关注学生的微博或是博客,观察学生最近的思想动态有没有什么变化,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状态,如果真的出现思想上的变化的话,可以及时的对学生进行纠正指导,避免错误的思想观念对学生的发展造成影响。通过各种交流聊天软件,也可以让学生和教师之间增进感情,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课堂气氛变的更加和谐融洽,这样的新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对于学生来说脱离了枯燥的课堂说教,以这样的形式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让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不再产生厌烦的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第13篇

[论文关键词]辅导员 贫困生 思想政治教育 途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校贫困生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特的群体。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要针对贫困生的思想现状,积极创新途径,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高校帮困助学工作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贫困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一、高校贫困生的现状

高校贫困生是指普通高校中家庭贫困,没有能力缴纳学费,日常生活没有保障,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最低生活保障线的一类大学生。根据教育部的调查统计,目前全国普通高校中贫困生占在校生总数的15%~30%,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所占比例为8%~15%。

(一)贫困原因

高校贫困生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目前贫困生人数和比重还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据有关调查显示,产生贫困生的主要原因有: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的农村家庭基本靠农田维持生活,加上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收入来源少,很难支付孩子的学杂费,如果遇上天灾人祸就更是雪上加霜;多子女或家庭变故,很多落后地区不能很好地实行计划生育,多子女现象比较普遍,本来经济不富裕,要维持几个孩子同时上学就更加困难,加上有些家庭产生变故,缺少主要劳动力,更加无依无靠。

(二)思想问题

应该说当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还是比较积极健康的。他们有着坚定的政治信仰,热爱党、热爱祖国;他们有着顽强的意志,勤奋刻苦、坚忍不拔;他们有着积极乐观的心态,敢于正视现实、接受现实;他们有着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因此,绝大部分贫困大学生都具有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健康向上,以比较客观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现状。但是也有一些贫困生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如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感恩意识缺乏,诚信意识不够,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进取心不强。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加强对高校贫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心理问题

面对来自经济等方面的多重压力,加上特殊的生活经历,一些贫困生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认识、评价和解释,逐渐导致有些学生产生自卑、焦虑、抑郁、孤僻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也就出现了与“经济贫困”相对应的“心理贫困”,成为经济和身心的“双困生”。个别贫困生由于长期以来的自卑、孤僻,平时不善于与周围人进行交流,把自己与其他同学隔离起来。这样的学生一般没有什么知心朋友,甚至遇事都找不到一个倾诉的对象,对集体活动更是避而远之,把自己长期封闭在一个寂寞、偏僻、孤独的角落里;面对社会上的有些不公平现象,常有仇视的看法;面对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缺乏自信,不敢很好地展示与推荐自我,不能主动积极地面对就业的竞争。

(四)学习问题

大部分农村家庭的贫困生从小就明白,家里供自己上学很不容易。上大学后,这些贫困生想尽办法,通过好好学习取得奖学金,或者通过其他的兼职渠道等,尽量减轻家庭的负担。因为对于这些贫困生而言,他们深深明白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是他们今后走出贫困的重要手段。因此,他们上进心强,对自己要求严格,学习非常刻苦,态度端正,学习目的明确,表现出“人穷志坚”的韧性,通常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但事实表明,有些贫困生不明确学习目的,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不感兴趣,学习不刻苦,成绩较差,怨天尤人,最后出现成绩挂科的现象,有的甚至最后不得不放弃学业。

(五)生活问题

国家为了保障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出台了一系列奖、助、贷等补助政策,但由于种种现实原因,并不是所有的贫困生都能顺利通过申请。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一位官员曾尖锐地指出:如果说高考是进入大学校门不可回避的门槛,那么对于那些贫困家庭而言,大学学费则是另外一道不可逾越的隐性门槛。一些贫困生每年开学的时候只带来一部分的学杂费,或者几百元的生活费,而且这些钱还是向亲戚朋友借的。绝大部分贫困生都生活俭朴,计算好如何花每一分钱,当然也有些贫困大学生过分向往富裕的物质生活,经不住各种各样的物质诱惑,有很强的攀比心理。

二、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当前,高校已充分认识到了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在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关注这个特殊群体,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在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还是比较明显:第一,大家对贫困生落实经济帮扶已经形成了共识,这也是改进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基础。因此,要积极拓宽帮扶渠道,为贫困生争取多种形式的经济支持。但目前高校贫困生的数量在逐年增加,相比较而言,为贫困生提供的经济支持显现出一定的问题,比如资助渠道不宽,仅仅局限在校内,校外的渠道比较少;资助力度不大,为了让更多的贫困学生享受到资助,只能把有限的资助金额拆分给许多学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资助的形式相对比较单一。第二,目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稳定的机制保障,经常处于被动的局面,显示不出工作的系统性和长期性。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辅导员针对不同的贫困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长期的引导。但是目前学校工作者仍没有对贫困生形成足够的关注,工作往往浮在表面,疲于应付,缺少有意识的引导,缺乏个性化指导。第三,政府和高校对高校贫困生问题的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一般都比较重视对贫困生经济帮扶,认为解决了经济问题就万事大吉了,而往往忽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缺少人文关怀,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三、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关注他们的思想、学习、心理和生活状况,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通过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励志类活动,不断加强引导,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从而增强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积极落实经济帮扶

加强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但仅仅做好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与解决具体困难相结合是难以取得良好效果的。因此,辅导员要认识到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重要性。近些年来为了帮助这部分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政府、教育部门、社会与学校共同努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基本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经济救助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和生源地助学贷款为主体,包括助学金奖学金、勤工助学基金、特殊困难补助、临时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在内的比较完善的助学体系。辅导员要全面掌握这些政策动向,要把工作做细、做实,把每项政策都宣传到位,让所带的每一个贫困生都能清晰了解每项资助需要具备的条件以及需要办理的手续。根据不同的贫困个体以及不同的贫困程度,帮助其找到最合适的路径来解决问题,避免有些贫困生因为不能很好理解国家政策而错失一些机会。

(二)增强理想信念教育

应该说“80后”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同样对祖国有着深厚的感情,积极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但是在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社会物质欲望不断增强的同时,有些贫困生表现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思想问题: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造成自身贫困的原因,产生了对党和社会的怨恨情绪,产生了“仇富”心态;有的贫困生过分沉溺于自己的不幸,看不到光明的未来,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有的甚至埋怨命运的不公,对周围的人或事产生抵触或敌对情绪。辅导员要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加强贫困生群体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开展专题讲座报告、面对面地谈心,宣传身边优秀的典型,逐步培养他们正确的政治态度、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使他们健康成长。 转贴于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与一般学生相比,贫困家庭的学生因为较为艰难的人生经历而产生了自卑、孤僻、偏激的心理。因此,辅导员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思想教育必须要有针对性,要在平时的接触过程中积极关注其心理状况,通过单独面谈或者侧面了解情况,在充分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后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让他们坦然面对现实。目前,高校相当一部分辅导员都经过了专业心理课程的学习,也具备了一定的心理指导能力,更加了解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员可以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班团活动,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尊重他们的人格,营造充满爱心和尊重的氛围,缩短贫困生和教师以及其他学生的距离。对存在个性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注,在自己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及时转到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现有的思想观念和途径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育的需求,辅导员应该根据贫困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手段,积极创造条件,与校内外相关部门联系组织贫困大学生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有些兼职团委工作的辅导员,可以为他们搭建一些平台,组织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专业调查、实习活动、社会兼职等,让贫困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进贫困生对社会的认识,学会奉献,学会在实践中反思自身的不足,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有利于促进“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五)引导参加勤工助学

为了扶持和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许多高校相应设立了许多贫困生勤工助学岗位。辅导员一般比较了解自己所带贫困生的贫困程度,也了解学校勤工助学的岗位设置和政策。对于一些特别困难的学生,辅导员应积极引导帮助他们联系勤工助学的岗位,使他们用自己的劳动付出获得一定的报酬来解决自身困难,同时也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针对很多贫困生在学校没有广泛人脉的情况,辅导员要尽可能帮助他们寻求岗位,不但关注校内的岗位,有机会还要积极开辟校外的岗位,给他们提供较多的机会锻炼自己,以暂时解决经济上的困难。

(六)积极体现人文关怀

辅导员在高校中一般都带有学生干部,有的还带学生党支部,积极发挥辅导员、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合力,可以促进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骨干力量,平时在学习、生活上接触这些贫困生的机会较多,对贫困生也比较了解。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干部对贫困生的帮助和关心显得尤为重要,他们通过努力可以成为贫困生的朋友,帮助贫困生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类困难,也能在第一时间把贫困生的状况反馈给教师。建立学校—辅导员—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三位一体的人文关怀网络,使广大贫困生在学校里能时刻感受到来自教师和同学的关怀,不但在生活、学习、经济上得到了帮助,内心更是感受到了无比的温暖,对他们健康成长有很大的作用。

(七)加强诚实守信教育

“80后”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曾一度成为媒体评论的对象,也曾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拷问。这一现象反映出我们对贫困生的诚信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辅导员要认识到深入开展大学生诚信建设活动的重要性,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观念和意识。要在建设校园文化和培育大学精神中突出诚信的地位,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主题团日,以及观看主题教育片、组织专题讲座等活动,使贫困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树立牢固的诚信意识,养成坚定的诚信品格。

(八)加强职业生涯教育

第14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格;多元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2-0008-02

创新型国家建设,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关键在创新人才的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创新人才培养密切相关。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探寻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法、途径,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 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创新人格的塑造

创新人格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根基,培养创新人才应当牢牢抓住创新人格这个根基。人的品德是由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决定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优化创新人才服务社会的创新责任感、坚忍不拔的创新意志、善于合作的创新禀赋等创新人格。

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到人的价值根本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牢固树立起为社会做贡献的人生价值观,在创新活动中自觉地去选择、实现最能为社会奉献的价值目标,朝着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把服务于民族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幸福作为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有了这种道德责任和理想信念,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时代的脉搏,社会的需求,从而在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索有价值、有意义的课题和项目。

华罗庚曾经说过,所谓天才就是坚持不懈地努力。创新的道路遍布荆棘,只有具有坚定的意志,始终对自己充满自信并善于控制自己的人,才能在创新的过程中面对种种失败的可能性和意想不到的重重艰难险阻。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形成对人的创造属性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使人生充满创造的欲望,树立起积极进取,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创新精神,培养坚忍不拔的创新意志。

2. 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升创新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开启创新活动大门的密码和钥匙,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综合作用的过程,代表着有价值的能开拓意识全新领域的一种思维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具有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哲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内在包含着对人类创造精神的高度肯定,在培养、塑造、开启大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敏捷性和跳跃性、怀疑性和批判性等创造性思维个体本质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通过马克思“三观”教育、唯物辩证法方法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提升创新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启迪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新能力是对知识技能的获取和综合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更新与完善、发明与创造。科学的世界观有利于引导大学生从不同实践和理论的差异中去寻找问题,充分拓展思维空间,发现新问题,创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路径和方法;唯物辩证法有利于创新人才对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进行重组,能自由灵活地驾驭创新思维为创新目标的实现服务,从而形成高水平的创新能力。与时俱进是的理论品格,更代表着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灌输并使之内化,培养高校学生的求变求新思维,促使其不断运用聚合、发散等思维方式进行创造,逐步形成创新能力。

3. 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每个个体都具备创新的潜能,但是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激发创新潜能,形成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校园文化对诱导大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环境和条件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营造一种厚德博学、求实创新、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文化。通过学校的引导,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基础上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学术道德,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学生的包容文化;利用校内广播、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宣传创新的意义和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营造一种群体创造性活动的大氛围,充分激发个体创新潜能;关注时事,反映学术前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新方式,通过其自身改革和创新,为学生个性发展和潜力发挥提供更

大的空间。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法、途径

1. 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涵盖了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政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法制观教育等方面,内在地蕴含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一个人的创新意识受到个体哲学思想(世界观、方法论)制约和影响,思想教育主要是进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而加强世界观、方法论教育,需要通过理论教育来武装人们的头脑,提高受教育者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新的形势下,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政治教育跟不上,就很难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即使培养出了优秀人才,由于自身思想不可靠、政治立场不坚定,也不可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服务。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中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教学中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创新心态的调适,培养大学生积极、自信、竞争、合作、坚持、忍耐等良好的心态,从而为支撑大学生在创新过程中与困难和挫折做斗争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因此,通过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培养创新意识,规范创新行为,培育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2. 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大力推行启发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创新探究能力主要是指发现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创新探究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推行启发式教学,要努力创设一种活泼而宽容的教学气氛,让学生知道他们的看法都是有价值的,敢于各抒己见,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做适当的梳理和总结,为创新思维创造条件。要引导学生对知道的东西进行反思、追问和审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大胆反思、质疑、批判,勇于提出新的理论、创造新的方法,从而培养创新思维的习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收集和整理资料,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让学生深刻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把握创新思维的基本步骤。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采用“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取代教师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双向互动模式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具有平等性、互动性、可转化性。

(2)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是创新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主要指实际的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性教学是为了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是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力的培养环节,它有利于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激发其创新灵感,因而是推进理论教育创新和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不可或缺的环节。一般来说,大学生对某些理论知识的接受、理解能力是比较强的,可是要把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还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社会实践属于综合性教育活动,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当前大学生对社会缺乏深刻的了解、缺乏在艰苦复杂环境中磨炼、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的状况,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导。

3. 构建适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激励机制

(1)改革考试方式,激励创新教育目标的实现。考试是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这种评价对教学过程会产生重要的反作用,包括对教学过程的激励作用和对教学价值的导向作用。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考试方式存在以下弊端:一是命题形式统一化、标准化、规范化,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二是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简单化,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这种考试方式严重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的创新,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考试方式的创新。只有改革考试方式,才能激励创新教育目标的实现。

(2)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科学的评价会促进人的创造力形成,不良的评价和测量会挫伤人的创造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系统广泛地搜集信息、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产生的或即将产生的学生行为和思想变化,进行价值上的考查、判断、评估,以确定其社会价值。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多以考试为手段,侧重对学生学习成绩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学生能力和思维方式以及创新素质的形成过程,这极大地制约了创新人才培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摒弃现存的各种制约、干扰和阻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评价考核标准和办法,充分发挥评价体系对大学生的导向作用,构建起适应培养学生创造力需要的多元评价体系。构建符合时展要求的动态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将有利于创新人才的涌现,将极大地提高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热情。同时,对于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欲也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学书,周希贤.思想实践创新――理论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2]周希贤.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德能冲突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王刚,周希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创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0(08).

[4]冯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10).

第15篇

[关键词]孝道文化;高校思想政治;价值

中国伦理文化讲究孝道,孝道的理念基于中国的宗族制度。我国历史上很多统治者或者统治阶级都坚持用孝道来进行社会秩序的维护。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孝道文化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作用,利用孝道文化促进大学生思想认识的提升,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孝道文化在高校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一)孝道文化对社会伦理的维护

中国古代实行宗法制度,人们都生活在家族血缘为标准的管理方式之下,而孝道文化是家族宗法制度强调的首要问题。一个家族的延续除了血缘关系以外,更重要的是奉养双亲、照顾子女等内容。因此,孝道文化对我国古代这种宗法伦理制度有着直接维系作用,也可以理解为,宗法制度和孝道文化是互为补充的,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孝道文化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古语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人注重香火的传承和延续,并将其纳入到孝道文化之首。现实社会中很多人也会因为家族延续而承担起责任,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家族得以延续,那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就会得到保障。因此,孝道文化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

(三)孝道文化与党政指导思想的结合

社会的管理需要精神的指引,我国的党政部门顺应社会需求,提出了“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样的思想认识。鼓励人们尊老爱幼,将孝道文化与党政思想结合起来。这样,我们的党政思想的推广就会更加的顺利、适合国情。我国党政领导者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观点,这些观点中都含有孝道文化的重要内容,对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四)孝道文化对人们社会行为的约束

孝道文化在中国传承千年,对人们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孝道之义的时候可能会因为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而不得不改变自己。同样,孝道文化也是具有这样的作用。在中国,如果一个不孝顺的人被大家知晓,大约也会影响到人们对其的认识和评价,严重的时候会影响到人的生活和工作。因此,我们说孝道文化对人的社会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价值。

二、孝道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实现的主要方式

(一)感恩教育活动

感恩教育在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经常出现,一般学校相关部门会准备一个主题,例如“感恩父母”、“感恩生活”、“父亲节快乐”、“母亲节快乐”等,然后围绕活动主题,通过播放电影,制作宣传海报、举办演讲比赛、文艺汇演、朗诵比赛、书法绘画比赛等活动途径,这些途径能在短期内进行比较有规模的宣传,形成对孝道更及时的认识,进而达到教育目的。

(二)公共课程安排

不同的院校对孝道文化的传播方式不同,但是很多高校在二级学院都开设了国学的公共课程或者思想政治课程,而公共课程的课程学习或多或少都有孝道文化内容在里面。根据学校的规定,学期结束之后也会进行各种形式的考核,考核实际上也是加强大学生对中国孝道文化深刻认识的重要手段。

(三)集体教育实践活动

集体教育实践活动的活动地点不仅限于校内,还可以在校外。集体教育实践活动一般都是以团队形式报名参加,例如,各高校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并组织志愿者关注空巢老人、失独老人、孤寡老人等公益活动。通过将孝道文化的内容融入到集体教育实践活动的形式,让高校学生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之余也能获得“崇尚孝道、弘扬孝心、践行孝德”的教育体验和教育感受,形成“知孝、懂孝、行孝、扬孝”的良好风气。

(四)优秀典型树立

树立典型一直是进行孝道文化教育的重要方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党政机关在各地树立了各种“孝”先进典型,学习这些先进典型的人物事迹对高校大学生孝道文化的培养有一定的现实作用。最直接的方式是通过发现和宣传学生身边鲜活的“孝典型”。

当然,从实现孝道文化教育的途径来看,我国高校的孝道文化教育活动主要从情感培养到创造教育情境,引发大学生情感共鸣,然后强化孝道文化的实践活动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三、孝道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事例的落后

随着时代的发展,孝道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深入和丰富。我们树立典型的时候往往很可能没有与时俱进。因此,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树立的先进典型必须要新,且要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教育内容必须和时代政治思想紧密结合,这样才更能彰显现代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育方式的陈旧

就目前而言,高校的孝道教育方式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然后通过考核来衡量教育效果。这种灌输式教学手段就现代教育方式和教育效果而言还是老旧和存在缺陷的。孝道文化的传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入不能只简单的依靠课堂讲授,而是应该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使教育效果达到最大化。

(三)教育材料的不适用

通过孝道文化来培育和践行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方向是对的,但是,我们的教育材料不能继续过去的传统教育材料。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孝道文化教育也要做到紧跟时代步伐,抓住发展关键。高校孝道文化教育的内容不仅要包括传统的历史文化和典型人物典型事例教育,还要和当前的党政思想的重点内容结合起来。

(四)引导过程中的偏差

一般的教育者会认为孝道文化教育从学生中小学阶段甚至学前教育阶段就开始了,学生在大学阶段之前对孝道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大学阶段,孝道文化教育并不再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了。因此,很多高校教育者会忽视孝道文化的教育内容,或者将孝道文化的教育内容的讲解和分析进行了简化处理。更有甚者,对孝道文化有一种反叛性的认识,导致学生对孝道文化也有了认识分歧。

四、促进孝道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实现的措施

(一)寻找最新的事例

我们的教育必须是为社会服务的,那么教育活动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我们选择的教育事例必须体现时代的特点,还要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那些高在庙堂之上的教育事例往往会显得非常的遥远,而从日常生活中被概括出来的事例会更贴近大家,也更容易被大家接受,进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在我党政部门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曾经树立了许多忠孝的榜样,这些事例从我们的生活中来,显得真实可信,又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能得到较好的教育效果。那么大学生的孝道教育事例也需要从他们的生活中概括出来,在现有的社会宣传平台上找到突破口,发挥结合案例教育的最佳效果。

(二)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和方式

孝道文化教育多为说教式的教育模式,多数大学生是讨厌这种教育方式的,因此,大学的教育者和管理者要运用新的教育载体和新的教育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认识兴趣。现代技术的使用可以使教育活动变的更加丰富多彩,孝道文化的内容展示更加形象生动,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接受需求。因此,我们应凭借对孝道文化的宣传,加强对大学生德育素质的教育,在有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当今社会和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加以借用、分析和评述,最终达到提高大学生德育素质的目的。

(三)选用合适的教材

选用合适的教材与现代教育技术和方式一样,对教育目的的实现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我们的教材选择一般是尽量选取不容易过时的内容,但是这样一来就会造成我们的教育内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特点,没有特殊性,没有可比性。对于这样的内容,大学生在接受起来更容易出现抵触情绪,学习中除了背诵那些生硬的内容以外,基本不具有较大的指导作用。因此,建议高校在对于孝道文化的教材选择和编写上需要补充一些比较贴近大学生现实生活的内容,或者比较炙手可热的材料。这样,才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将孝道文化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

(四)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与学生共同发展。那么,教师的影响力是不能忽视的。在教育活动中,如果教师能够将现有孝道文化教育内容与实际结合,灌注更多新鲜的内容,然后正确的引导学生。此时,教师需要有大量的积累和正确的认识,只有通过正确的认识才能真的指导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培养新一代的优秀人才。

当然,孝道文化的运用还远不止这些措施和方法。比如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让学生观看更多孝道文化视频,甚至鼓励学生为自己的父母亲人送去最贴心的心意,或者将孝道文化作为学生学分修得的一部分,将孝道文化活动的参与作为一个评估标准等等。这些内容都能促进学生通过孝道文化的掌握来提高思想政治认识,来提升社会价值,变成一个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水娜,郑磊.孝道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2(4):702-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