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数学微课堂范文

初中数学微课堂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数学微课堂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数学微课堂

第1篇

【关键词】微课程;初中数学;教学应用;课堂效率

微课程的出现,代表着课堂教学的一项革新,这不同于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模式,对于提高教育课堂的效率方面,有着极大的促进。这种课程对于提高课堂的氛围方面,有着不俗的表现。

1.微课程的兴起以及背景分析

1.1微课程的概念

微课程在不同的学者眼中所呈现的概念也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才兴起的教学技术,所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信息技术掌握,标志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教育事业的体现。在美国的“可汗学院”作为第一个将微课程模式带入到全球的视野中时,就受到了极大的追捧,而我国也很快的出现了大胆的尝试,预期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能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在整体教学资源的利用上,能够更好的实现资源的快捷分享和表达,在整体的学习和碎片化的学习中,能够更好的应用。

而伴随着教学模式的实践,对于微课程的研究,又有了一定的理解,现在的基本定义,就是微课程是指在某一个教学领域中,通过对知识点和教学的环节进行载体的深化交错互动,然后以录制视频作为主要的教学载体,通过一些微课件和微练习来实现学生对学习资源的共享和利用,而这些过程都是通过网络来完成的。而有些教师,为了应这个“微课程”的景,将自己的多媒体教学中的一些经典课程进行剪切,然后做成对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然后将其视频命名为微课程,则是违背了这一理念,并不能够算作微课程。

1.2微课的特点

首先,微课的主体十分突出,是专门针对某学科的某一个知识点进行的录制,其教学的目标相对更单一精炼,所以能够更好的突出教学主体,对于教学的目标方面,能够更精确的体现其教学的目的。

其次,微课的资源更加多元化,能够更好的使情境真实的体现出来,这对于整合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关注方面,能够营造一个更具教学活动的资源环境。

最后,微课短小精炼,使用方面,效果显著。我们现在按照当下的教学中出现的微课可以分为:传授型、解析型、辨疑型、实验探究型和自主探究型五类,这要比过去的课堂结构更为直接明显。

2.微课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提升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适当的应用微课教学,可以很好的提升其课堂的学习效率,我们通过对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来进行以下的几点讨论。

2.1微课在课前预习中的应用效果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作为对高中数学等的基础发展来进行的教学,其更偏向于数学的基础知识应用来进行基础教学。所以在进行知识点的教学中,对于新的知识所需应用,也更容易出现对知识点的专业理解上不能够做到面面俱到。通过对微课程应用,我们可以精确的将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指出,对于整体的结构划分方面,都能做出更好的指示。对于知识点的衔接上,也能提供更好的保障。对于课堂的教学效率,能给予很好的提升。

2.2微课对于重点难点的教学效率提高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于难点重点的教学,主要就是通过典型的例题来进行讲解,但是在传统的课堂上,往往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尤其在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点上,很难让所有的学生能直截了当的理解。例如一元二次方程和三角函数和几何方面的证明题上,都需要进行追根究底的讲解,才能让学生掌握其中的要点。而微课程恰恰可以在这些问题的讲解中,能够灵活的将知识点进行穿插,从现实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进行更为精致的教学。微课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方面,是能够更为详细的完成知识点讲解的。

2.3微课对于课后复习的交流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课堂上很难说完全掌握其中的所有知识点和解题技巧,所以需要在课下进行复习和交流。而微课程则提供了很好的保障,为学生在课下对自身的不足之处补差有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2.4微课对教师的教学提升

因初中教师的教学工作比较繁重,然而又要分出精力去从事论文撰写、课题研究、学术发展,教师压力很大。而制作一些简单教学内容的微课程,就能够极大的完成知识上结构梳理,且实用性很好,也为教师的学术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做微课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从教师整体的发展来看,也能够促使教师不断成长,更好的传播知识,更好的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优化教学方法。

结语

现代教学,只有能够更好的顺应时代的潮流变化,才能够更好的完成自身的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只有转变教学的思维模式,才能够更好的融入到教学之中,让学生和老师一同体验微课教学模式的现实表现能力。

【参考文献】

[1]代君武.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的点滴体会[J].新课程.中学,2012,(1):126-126

[2]李学文.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策略探微[J].教育界,2013,(22):135-135

[3]顾伟霞.如何让45分钟的数学课堂效率最大化[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3,(2):122

[4]马建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微――谈有效预习前提下的“0+45”[J].教师,2013,(8):115

第2篇

【摘 要】 微课教学是近年来伴随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应用之初,就展现了和传统教学的不同之处,对于整体的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方面,有着很好的表现,同时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表现出来,体现了相应的微课程教学的特点,有着不俗的表现。

关键词 微课程;初中数学;教学应用;课堂效率

微课程的出现,代表着课堂教学的一项革新,这不同于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模式,对于提高教育课堂的效率方面,有着极大的促进。这种课程对于提高课堂的氛围方面,有着不俗的表现。

1.微课程的兴起以及背景分析

1.1微课程的概念

微课程在不同的学者眼中所呈现的概念也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才兴起的教学技术,所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信息技术掌握,标志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教育事业的体现。在美国的“可汗学院”作为第一个将微课程模式带入到全球的视野中时,就受到了极大的追捧,而我国也很快的出现了大胆的尝试,预期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能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在整体教学资源的利用上,能够更好的实现资源的快捷分享和表达,在整体的学习和碎片化的学习中,能够更好的应用。

而伴随着教学模式的实践,对于微课程的研究,又有了一定的理解,现在的基本定义,就是微课程是指在某一个教学领域中,通过对知识点和教学的环节进行载体的深化交错互动,然后以录制视频作为主要的教学载体,通过一些微课件和微练习来实现学生对学习资源的共享和利用,而这些过程都是通过网络来完成的。而有些教师,为了应这个“微课程”的景,将自己的多媒体教学中的一些经典课程进行剪切,然后做成对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然后将其视频命名为微课程,则是违背了这一理念,并不能够算作微课程。

1.2微课的特点

首先,微课的主体十分突出,是专门针对某学科的某一个知识点进行的录制,其教学的目标相对更单一精炼,所以能够更好的突出教学主体,对于教学的目标方面,能够更精确的体现其教学的目的。

其次,微课的资源更加多元化,能够更好的使情境真实的体现出来,这对于整合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关注方面,能够营造一个更具教学活动的资源环境。

最后,微课短小精炼,使用方面,效果显著。我们现在按照当下的教学中出现的微课可以分为:传授型、解析型、辨疑型、实验探究型和自主探究型五类,这要比过去的课堂结构更为直接明显。

2.微课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提升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适当的应用微课教学,可以很好的提升其课堂的学习效率,我们通过对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来进行以下的几点讨论。

2.1微课在课前预习中的应用效果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作为对高中数学等的基础发展来进行的教学,其更偏向于数学的基础知识应用来进行基础教学。所以在进行知识点的教学中,对于新的知识所需应用,也更容易出现对知识点的专业理解上不能够做到面面俱到。通过对微课程应用,我们可以精确的将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指出,对于整体的结构划分方面,都能做出更好的指示。对于知识点的衔接上,也能提供更好的保障。对于课堂的教学效率,能给予很好的提升。

2.2微课对于重点难点的教学效率提高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于难点重点的教学,主要就是通过典型的例题来进行讲解,但是在传统的课堂上,往往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尤其在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点上,很难让所有的学生能直截了当的理解。例如一元二次方程和三角函数和几何方面的证明题上,都需要进行追根究底的讲解,才能让学生掌握其中的要点。而微课程恰恰可以在这些问题的讲解中,能够灵活的将知识点进行穿插,从现实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进行更为精致的教学。微课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方面,是能够更为详细的完成知识点讲解的。

2.3微课对于课后复习的交流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课堂上很难说完全掌握其中的所有知识点和解题技巧,所以需要在课下进行复习和交流。而微课程则提供了很好的保障,为学生在课下对自身的不足之处补差有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2.4微课对教师的教学提升

因初中教师的教学工作比较繁重,然而又要分出精力去从事论文撰写、课题研究、学术发展,教师压力很大。而制作一些简单教学内容的微课程,就能够极大的完成知识上结构梳理,且实用性很好,也为教师的学术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做微课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从教师整体的发展来看,也能够促使教师不断成长,更好的传播知识,更好的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优化教学方法。

结语

现代教学,只有能够更好的顺应时代的潮流变化,才能够更好的完成自身的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只有转变教学的思维模式,才能够更好的融入到教学之中,让学生和老师一同体验微课教学模式的现实表现能力。

参考文献

[1]代君武.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的点滴体会[J].新课程.中学,2012,(1):126-126

[2]李学文.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策略探微[J].教育界,2013,(22):135-135

[3]顾伟霞.如何让45分钟的数学课堂效率最大化[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3,(2):122

[4]马建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微——谈有效预习前提下的“0+45”[J].教师,2013,(8):115

第3篇

一、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1.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

据相关统计学调查,约40-60%的初中数学教师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并没有认识到教学模式对于教学效率的影响,进行机械式灌输性教学,导致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下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数学教学没有突出数学的学科特色,也没有认识到初中数学教学要满足培养学生教学素质以及数学能力的要求,没有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纳入教学任务中,导致数学学科价值没有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

2.不合理的教学设计

由于我国初中教育在形式和模式中都有相当一部分是应用传统教学模式,这就导致了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单一性。初中学生由于整体数学基础较弱,并且呈现参差不齐的特点,导致对数学教学的接受情况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个性、特征,制定不同教学方案,因材施教,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微课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1.微课能够加强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和互动的过程,单一的教学灌输需要转化为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共同探究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信心。传统的接受式教学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改要求数学教学中具有探究性、体验性与实践性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共同发展。微课的应用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特征、兴起以及爱好进行了解,才能够制作出合适的微课。

2.微课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微课中要重视因材施教。将教学任务与教学大纲相统一,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同时,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差异,利用微课实现一对一学习,让学生在原有的数学基础上得到有效提高,让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微课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合理应用

1.通过微课的特征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初中生数学兴趣的基础。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初中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因此,教师要使用平易近人的态度、温和的语气以及亲切的举止创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初中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包容,从而能够自觉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数学教学内容比较复杂,导致初中生不能在短时间内有效掌握,或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技巧,并且部分初中生不愿吃苦、集中力不足等都影响了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在这个时刻,需要教师不断引导初中生,对数学动作进行逐步讲解,为初中生讲述数学思维的重要性,鼓励初中生多写数学习题,对于有进步的初中生要加以表扬,让初中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2.利用现代化设备开展具体化情景教学

第4篇

【关键词】 微课;初中数学;教学;资源;应用

微课已经逐渐走入了初中课堂,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实践过程中也需要广大教学工作者积极思考,努力探索.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如何把微课这一教学元素的特长和优势发挥到极致,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是值得广大初中数学教师认真思索的教学问题.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分析了微课在当前初中数学课堂的应用,以便于教师对微课有更深刻的认识,能够更好地利用好微课资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标.

1. 微课的优点

作为数学教师,主要是思索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要讲解的教学内容以微课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充分吸收并消化.

一般来讲,初中数学课堂的知识点是每堂课讲解少量几个,内容不多,但很充实. 微课视频等教学素材在课堂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仍能够简洁直观的、形象立体的把书本上的知识,尤其是章节的重难点知识可以全方位展现在学生面前. 这些远比教师用语言描述的效率高得多,教学中,有的初中数学教师业务能力非常突出,但是语言表达能力一般,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差,空间想象力不足,老师讲了半天学生仍旧没有完全掌握,二者明显不在同一教学轨道上,导致学生注意力集中的这段宝贵时间被白白浪费. 而微课视频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和学生在知识点、重难点理解掌握上的困难,微课视频作为初中数学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有效桥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微课能让初中数学课堂的安排更为合理. 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基本上是教师在讲台上不停的宣讲,占用了绝大部分教学时间,“满堂灌”问题较为突出. 而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基本上难以适应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需要,因为学生理解能力较差,思维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自我约束能力欠缺,长期以这种教学模式来开展初中数学教学,容易让学生感到迷茫,不知道该如何跟随教师的步伐,同时教师则由于辛苦的付出却看不到显著的教学效果而产生消极情绪. 无论是从教师还是学生的角度,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初中数学科目教学工作的进展. 微课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格局. 它不再需要教师倾尽全力在讲台上讲解,它将课堂四十五分钟划分得更加合理.

首先,初中数学教师在准备微课堂之前,都会搜集相关的教学素材,做成大约8到10分钟的微课视频,把本堂课的重难点、要点全部搜集到视频之中,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视频图像来理解、掌握. 剩下的课堂时间,教学重心可以转移到学生上来,教师以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等方式,给学生提供交流讨论的平台,让学生在微课视频所呈现的重难点知识背景下,相互交流协作,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其次,微课视频带给学生和教师的思考是多元的. 对于初中学生来讲,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经过直观简洁的视频和图片,他们掌握起来更加轻松,有一种醍醐灌顶,大彻大悟的成就感,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继续探索知识的好奇和欲望. 对于教师来讲,在做好微课视频后,看到学生能够紧紧围绕教学中心,认真展开思考交流和讨论,并能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初中数学教师也是一种莫大的鼓舞,激励他们继续履行职责,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以必需、够用为度,加强素质培养. 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注重几何直观和物理解释,重视培养学生的几何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作深入浅出的介绍,微课具有结构严谨、逻辑清晰、通俗易懂、例题较多、便于自学等特点. 微课将这些要求和素材完美融合,以信息化和科技化的面孔呈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初中学生思考和探索.

2. 微课的劣势

尽管微课是以信息化教学、多媒体技术等新元素为基础提出的教学方式,但微课依然存在着劣势. 首先,微课作为一种全新教学理念,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改革,会产生巨大的冲击. 对于一些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多年并已经习惯过去教学模式的“老同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他们的教学负担,他们一时难以适应,观念不容易改变. 因此,微课在初中数学课堂的推广中势必会遇到重重阻碍和误解. 其次,只要准备好了教学素材,微课几乎可以随时随地供教师和学生采用,以灵活多变的方式参与到初中数学教学之中,这要求学生拥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初中学生,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再次,少数初中数学教师对于微课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微课就是说课,把本应该45分钟的内容浓缩到短短的八到十分钟,从根本上误解了微课. 最后,微课视频虽然只有短短的8到10分钟,却需要耗费教师几天的时间来搜集、整理制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初中数学课堂的微课建设,必须立足于初中数学的教学实际,才能找到适合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之道.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微课程;初中数学;功能性

G633.6

微课是一种多媒体技术教学方式,微课程具有重复性、短暂性,便于学习。微课程的学习使得课堂内容生动有趣,改变了以往刻板单一的教学方式,微课程教学方式新颖,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多种教学情景。当前微课程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对微课程教学存在偏见、微课程教学的适用性不足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勤于思考,充分结合传统教学方式来实施教学。

一、微课概念解读

1.微课程的概念

微课程是一种以多媒体教育技术为手段,发展出的以图文、视频、音频、动漫等为主的微格教学,其主要是以简短精炼的教学内容,丰富的课堂教学方式应用于教学中。微课程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取代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性,丰富了教学内容。

2.微课程简介

微课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要妥善安排教学内容,对于教学的重难点内容要有所掌握,微课主要是针对重难点内容,以其精简的方式呈现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短时间明确教学的主要目标、课堂主要内容。其次微课程教学具有重复性,是一种便捷的教学方式,教师针对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可以适当调节进度,或者重复播放课件。

二、微课程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功能性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处于思维发展活跃的时期,容易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注意力也很难长久维持,而微课程教学刚好符合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发展的阶段,对于一些抽象的空间转换如几何体的变换等很难理解,仅凭书面的讲解很难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程教学的优势,将一些难理解的抽象问题通过图像、视频、动漫等演示出来,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W内容。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与初中生认知思维的发展相结合,符合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需求。

2.创新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教学方式多是“说教宣科”的方式,教师多以板书方式讲解教学内容,课本内容形式单一,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没有兴趣学习,而微课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如flash、ppt、视频播放等多种教育技术手段。同时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进行演练,如初中数学学习中《一次函数的学习》,对于一次函数y=kx+b(b为常数)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图像的变换演练来分析函数图像随着k值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等。还有在学习几何图像平移、垂直、翻转等折叠时,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借助微课教学的优势,通过动态具体的变换方式进行演练,让学生观察具体的变换过程,思考自己没有想象到的变换步骤,学生会据此进行思考,进行信息的分析整合。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创新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微课和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

1.微课教学的意义

微课是适应时代教育的发展衍生出的多媒体教育技术教学方式,摒弃了传统教学中不好的观念,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应用于教学中,其产生的目的是更好的适应教学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了新课程教育背景下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来设计教学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同时,微课教学丰富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了多媒体教学中的技术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空间,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学生有效的学习,使得教学质量不断的提高。微课教学的方式已经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接受与推崇,不仅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还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究,是一种高质量的教学方式,顺应数字化时展的要求。

2.微课程教学和传统教学的融合

微课程教学具有其适用性,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引入初中数学课堂中,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合理应用微课程教学,有些课堂内容不适宜运用微课程教学,如初中数学中涉及的证明题、代数题等,这种教学内容需要教师进行板书书写讲解,需要具体的证明、计算步骤验算,学生需要在教师的讲解下动手计算,传统的教学方式更适合这种教学内容的实施,因而教师教学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类别,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不能一味的利用教育技术,技术只是一种手段,要让技术为教学服务。传统教学方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微课教学的出现,丰富了数学教学模式,教师需要将二者有机整合,实现教学方式的最优化。因此,教师应该合理的利用微课程教学,让微课充分实现其该有的价值。

三、结束语

通过对微课概念的理解,明白什么是微课,以及微课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微课在教学中的功用性、微课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等来进行了论述,明确了微课教学的优势。通过以上论述,教师应该合理利用微课教育技术,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安排教学方式,要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充分发挥传统教学与微课教学的优势。教师要明确微课教学的理念,熟练掌握教育技术,根据教学需要合理设置教学情境,选择有利于教学的教育技术手段,使教学设计系统化、规范化,进而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唐松.微课程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功能性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 (10).

第6篇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数学是初中教学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学生学习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虽然新课程提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等理念,但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1.生源质量等客观因素导致教师必须面对基础知识欠缺和学习能力不佳的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能反复强调基础知识,教学显得重复、枯燥,难以充分调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往往会过多地强调数学公式、性质、定理等基础知识和解题技巧,缺少对于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致使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

3.讲解重难点内容时,教师开展的课堂互动难以实现与每个学生开展一对一沟通交流,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步调,这些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缺少主动的内化知识过程。第四,学生在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中以模仿例题为主,教师不能及时指导每个学生的错误思路,学生也无法根据错误开展有针对性的练?;教师只能凭经验在教学中预想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并提醒学生注意,或者在批改作业后分析讲解绝大多数学生出现的错误。

2012年开始,随着翻转课堂和微课的推广,带给中学教师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笔者也在教学中尝试运用微课来提高数学教学效果,下文重点论述笔者将微课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二、初中数学微课的作用

(一)微课下的概念教学

初中数学当中所涉及到的概念,是学习和建构初中数学理论的基础与前提,故而加强对概念的记忆和理解,是提升初中时期数学学习能力的关键所在。但是,就目前初中教学反馈的实际来看,很多学生对概念的学习并不“达标”,甚至于很多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浮于表面,这就导致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混淆概念,考试时无法保证思路清晰,难以取得理想的考试成绩。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充分将“微课”融于教学过程中,将仅以文字形式呈现的数学概念通过动态影像、有声朗读的方式进行诠释和表达,这样既能达到通俗易懂的目的,还能让动态的影音方式产生辅助记忆的效果。

举例来说,在学次根式时,教材上对于二次根式的定义描述较为简单,将,称之为根式。如此简单的语言,常常让学生无法全面理解这一定义中的内涵和外延,只能习惯性地将模型类似的式子称之为根式。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笔者在网络上寻找了有关“二次根式定义”的视频,其语言较为幽默且形象直观,动画的表达方式,能够让学生非常清晰地感受到从平方数到根式的思维变化过程。学生看到视频以后,立刻融入到视频所创造的概念情境当中,并且对这一部分经常涉及到的考点和知识学习关键点,都能产生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记忆。

(二)微课下的习题练习

选取典型例题辅助教学过程,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效果进行检验与训练,是数学课堂当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在“微课”制作和引导学生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和自我感知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学习激情,深入掌握知识,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举例来说,有这样一组例题,提供一条角平分线、一组平行线和一个等腰三角形三个条件,只要提供其中两个条件,就可以得出第三个结论。但是这样一组例题,由于讲解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图形较为单一,所以学生在接受和理解的过程中往往并不存在困难,但是一旦涉及到具体的解题情境,图形较为复杂、线条较多时,学生往往无从下手,造成解题困难。因此,在进行平行四边形部分的教学时,笔者可以制作利用角平分线和平行线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视频,让学生在课下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自学――“使用这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两个,将另外作为条件,这样一个命题是否成立?”当教师将这一视频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时,学生往往充满干劲和热情,激发其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再遇到类似的情况,陷入思考瓶颈时,笔者就会点击视频,让学生伴随着视频的音乐和动态影像投入到对问题的思考当中,产生了然于心的感觉。

(三)微课下的复习指导

复习主要是针对应试而产生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在传统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内容多、要求高的问题往往表现得更为突出。同时,鉴于学生本身层次的差异性,如何使得学生在复习阶段都能有所提升,就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与重点。

第7篇

一、数学课堂练习应注重基础性

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对于新课中的新知识点理解到位,必须让全班同学都能积极参与,而参与的前提是全体学生都能尝试解决即基础性练习,这样不但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更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激情。

二、课堂练习应充分体现时效性

在教学中对所产生的每一个新知识点,及时配上一道或几道练习题,让学生现学现用,加强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一般不采取集中学习完本课时的知识点后在进行训练,这样会导致学困生不能正确筛选信息解决问题,致使学困生越来越落后。

三、课堂练习应注重变式性

通过设计变式练习,可以脱离就题论题的模式,让学生从题海中逃匿,很轻松地就能理解此类题目,且能达到举一反三之功效。同时通过问题的循序渐进、由简到繁,让学生明确题目的演变过程,揭开了综合性较强的题目的神秘面纱,从而形成“析问题,抓本质”的习惯,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智慧。

如在进行程类应用题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

基本题: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那么两人合作多少小时完成?

变式题1: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甲先单独做4小时,然后乙加入合作,那么两人合作还要多少小时完成?

变式题2: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甲先单独做4小时,然后乙加入合作,那么两人合作还要多少小时完成此工作的2/3?

变式题3: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甲先单独做4小时,然后乙加入合作,那么共要多少小时完成此工作的2/3?

变式题4: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甲、乙合做7.5小时完成。甲先单独做4小时,然后乙加入合作,那么两人合作还要多少小时完成?

变式题5: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甲、乙合做7.5小时完成。甲先单独做4小时,余下的乙单独做,那么乙还要多少小时完成?

变式题6: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甲、乙合做3小时完成此工作的2/5。现在甲先单独做4小时,然后乙加入合做2小时后,甲因故离开,余下的部分由乙单独完成,那么共用多少小时完成此项工作?

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练习,对教材中的例题、习题进行纵向或横向的展开,能加强学生对诸多知识和多种方法的理解和变通,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中习题、例题的潜在功能。同时提炼出最佳解法、优化解题思路,从而达到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高整体复习效果的目的。

四、课堂练习应关注实践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课程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例如,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和三角函数的知识后,可设计如下练习:怎样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请设计出不同的测量方法。教师组织学生到实地去考察,记录所看到的实际情形,每个同学都设计出具体的测量方案,然后分组讨论交流,把本组的各种设想进行汇总整理,再选择几种介绍。这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展示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课堂练习应发挥自主性

第8篇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040-001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初中数学课程越来越灵活,它不仅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对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如何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将略微枯燥的数学课程以更轻松易懂的方式教给学生,有效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讲他们感兴趣的事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如何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呢?本人觉得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动机

信心是学好地理学科的前提条件,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数学对于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刚接触几何时,都感觉较为抽象难懂,要想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信心,关键在于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排除畏惧心理,进行教师角色转换,营造一个轻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自信,享受学习的乐趣,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活化教材,把教材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摆脱对数学的恐惧,消除数学在同学们心中抽象难懂的印象,在同学们心中树立数学源自生活,简单好用的新形象,进而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想上数学课,爱上数学课。例如在进行“概率的简单运算”教学时,在进行完基本知识点的教授后,我将同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商家,一部分为顾客,假设商家要搞抽奖活动,抽奖方式自定,看哪个商家制定出的抽奖方法中奖概率最低;而顾客则要准确计算各个抽奖活动的中奖概率,去寻找中奖概率高的活动参与。通过“商家”与“顾客”的斗智斗勇,让学生把知识点与实际运用紧密结合起来,在活跃的情境中完成了我们的教学目的。

二、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合作学习

1.联系学生实际,调整教学方式

根据实际,灵活调整教学方式、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一环。没有最正确的方法,只有最合适的教学。新课改后的教材,不同章节的内容和特质区别更加明显,教学方法自然不能一成不变,比如“实数”教学,我们主要以阅读法和分析法结合,在进行“几何图形”教学时则以图形法和演示法为主,“应用方程”的讲解时我们则更多地采用谈话与讲解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授;不同班级同学的特点不同,有的班级同学思维灵敏但缺乏深入论证的逻辑判断力,有的班级同学学习扎实,却又可能缺乏怀疑和探索精神等等。即便同一个班级,不一样的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接受度也大不相同,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只有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课堂专注度、理解能力等适当调整教学方式,才能提高授课效率,事半功倍。

2.设立学习小组,引导合作学习

学习小组是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互帮互助、相互监督、共同促进的良好形式,不同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点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不尽相同,通过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利于彼此进行沟通交流、交换经验、取长补短,形成更完善的知识网络。同时,小组内既有相互监督合作,又有良性竞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奋发争先的意识。但在实践学习小组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规避小组成员各自行动,松松垮垮,组内恶性竞争等情况的出现。

三、完善课堂评价,鼓励表扬学生

一个切实有效的课堂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同学融入课堂教学,形成活跃、热烈的课堂气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完整的课堂评价体系应包含老师评价、小组互评、学生自评,针对课堂发言情况、对同学正面的影响能力等方面,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并给予获得良好评价学生适当的物质或精神奖励。笔者近两年均采用这样的课堂评价体系,同学们反响很好,表示在课堂上感受到很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数学课成为他们最喜欢上的课之一,可见鼓励与肯定对学生起着很大的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对普通同学及暂时落后学生的肯定和鼓励,正处于成长期的初中生特别需要称赞和认可,暂时落后的学生尤为需要,而这部分同学能否融入课堂,进入课程角色则直接影响到授课成效,鼓励表扬便是激发他们积极性、树立自信心,进入学习状态的强力催化剂。笔者有许多原本成绩一般或稍差但机灵聪敏的学生,在得到几次肯定表扬之后,找到学习热情和信心,数学成绩迅速提高甚至名列前茅。可见真诚而实在的鼓励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有力手段。

总之,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要求教师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深入理解新课改的精神,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实现角色转变,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以期实现课堂效率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廖嫦英.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体会[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0,(12)

第9篇

关键词:微课;初中数学;教学;资源;应用

微课已经逐渐走入了初中课堂,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实践过程中也需要广大教学工作者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如何把微课这一教学元素的特长和优势发挥到极致,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值得广大初中数学教师认真思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分析了微课在当前初中数学课堂的应用,以便教师对微课有更深刻的认识,能够更好地利用微课资源,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标。

一、微课的优点

作为数学教师,主要是思索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要讲解的教学内容以微课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充分吸收并消化。

一般来讲,初中数学课堂的知识点是每堂课讲解少量几个,内容虽不多,但很充实。微课视频等教学素材在课堂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仍能够简捷直观、形象立体地把书本上的知识,尤其是章节的重难点知识全方位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远比教师用语言描述的效率高得多。教学中,有的初中数学教师业务能力非常突出,但是语言表达能力一般;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差,空间想象力不足,老师讲了半天仍旧没有完全掌握,二者明显不在同一教学轨道上,导致学生注意力集中的这段宝贵时间被白白浪费。而微课视频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和学生在知识点、重难点理解掌握上的困难,微课视频作为初中数学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有效桥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微课能让初中数学课堂的安排更为合理。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基本上是教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占用了绝大部分教学时间,“满堂灌”问题较为突出。而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基本上难以适应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需要,因为学生理解能力较差,思维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自我约束能力欠缺,长期以这种教学模式来开展初中数学教学,容易让学生感到迷茫,不知道该如何跟随教师的步伐,同时教师则由于辛苦的付出却看不到显著的教学效果而产生消极情绪。无论是从教师还是学生的角度,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进展。而微课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格局。它不再需要教师倾尽全力在讲台上讲解,而是将课堂45分钟划分得更加合理。

首先,初中数学教师在准备微课之前,都会搜集相关的教学素材,做成大约8~10分钟的微课视频,把本堂课的重难点、要点全部搜集到视频之中,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视频图像来理解、掌握。剩下的课堂时间,教学重心可以转移到学生上来,教师以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等方式,给学生提供交流讨论的平台,让学生在微课视频所呈现的重难点知识背景下,相互交流协作,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其次,微课视频带给学生和教师的思考是多元的。对于初中生来讲,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经过直观简洁的视频和图片,他们掌握起来更加轻松,有一种醍醐灌顶、大彻大悟的成就感,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继续探索知识的好奇和欲望。对于教师来讲,在做好微课视频后,看到学生能够紧紧围绕教学中心,认真展开思考交流和讨论,并能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初中数学教师也是一种莫大的鼓舞,激励他们继续履行职责,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以必需、够用为度,加强素质培养。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注重几何直观和物理解释,重视培养学生的几何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做深入浅出的介绍,微课具有结构严谨、逻辑清晰、通俗易懂、例题较多、便于自学等特点。微课将这些要求和素材完美融合,以信息化和科技化的面孔呈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初中生思考和探索。

二、微课的劣势

尽管微课是以信息化教学、多媒体技术等新元素为基础提出的教学方式,但微课依然存在劣势。首先,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改革,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对于一些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多年并已经习惯过去教学模式的“老同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他们的教学负担,他们一时难以适应,观念不容易改变。因此,微课在初中数学课堂的推广中势必会遇到重重阻碍和误解。其次,只要准备好了教学素材,微课几乎可以随时随地供教师和学生采用,以灵活多变的方式参与到初中数学教学中,这要求学生拥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初中生,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再次,少数初中数学教师对于微课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微课就是说课,把本应该45分钟的内容浓缩到短短的8~10分钟,从根本上误解了微课。最后,微课视频虽然只有短短的8~10分钟,却需要耗费教师几天的时间来搜集、整理制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总之,初中数学课堂的微课建设,必须立足于初中数学的教学实际,这样才能找到适合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之道。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1).

第10篇

【关键词】课尾复习小结;理解;记忆;发展智力;方法;注意问题

俗语话说得好,我们干一件事,决不“龙头起,蛇尾收”。很多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对引言精心设计,但对课堂教学的课尾复习小结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往往是“讲到那里,就歇在那里”,教学的随意性强,大大影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下面我就初中科学课堂课尾复习小结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科学课尾复习小结的功能

(1)增强记忆。课尾复习小结可以将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加以“画龙点睛”,总结归纳,提纲挈领地加以强调、梳理或浓缩,使学生将学到的新知识技能理解得更加清晰、准确,抓住重难点,记忆更牢固。

(2)使知识系统化。在一堂课的结尾之际,通过教师有意识地穿针引线,提纲挚领地将本节课甚至前几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简明扼要的梳理、概括,便于学生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并能使新知识方法牢固地注人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使之在学生头脑里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让学生体验到掌握新知识的喜悦。例如在《水的压强》教学中,学习了压力后,用列表法将压力产生原因、方向、大小和作用点进行归纳,并与前面学过的重力进行比较,使知识系统化。

(3)发展智力。课尾复习小结时联系课堂内外提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这样可以发展他们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观察力。例如在《化学反应和质量守恒》教学中,学习了氧气的制取后,让学生从安全、环保、节能、简便等方面考虑,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式有哪些?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各抒己见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4)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学生对老师所教新知识的理解往往只是表面的,若在课堂结尾时,从不同的角度精心设计教师设计一些练习、实验操作、回答问题、改错评价等活动,可充分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更有利于教学。

二、科学课尾复习小结的方法

(1)归纳式小结法。利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文字、表格或图示将一堂课(或包括前几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归纳,构建知识网络,点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2)设疑式小结法。在课堂结束时布下疑阵,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在课后思维的积极性。譬如,讲了“串联电路的特点”一课结束时,我留下这样一组思考题:

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闭合开关后,当滑片P向右移动时,则电流表的示数和电压表的示数将如何变化?

如果把电压表接人电源两端, 则电流表的示数和电压表的示数将如何变化?

如果把电压表接人R2两端,则电流表的示数和电压表的示数将如何变化?

让学生在思考解答问题中理解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

(3)比较式小结法。将教学内容中那些意义相近或相异的内容进行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使学生对新旧知识的理解更准确深刻,记忆更清晰牢固。

(4)练习式小结法。新课结束后,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和传授的内容,抓住重点难点,精心设计一些习题,通过组织学生练习的形式结束本课。这样,既能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得到应用和强化,又可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便于教师具体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练习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做题组测验、解题竞赛,也可以让学生上讲台练习。

(5)口诀式小结法。如果教师设计出富有哲理性、新颖性的歌诀、谜语,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综合运用以上多种方法进行课堂结尾,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

三、科学课尾复习小结应注意的问题

课尾复习小结根本目标是努力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并为上好下一节课打下基础。这要求教师不仅要考虑课本内容的衔接,更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钻研、去探索。因此,在课堂的结尾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概括性。课尾复习小结应重点突出,切中要害,画龙点睛恰到好处,语言精炼干净利落。

(2)趣味性。在设计课尾复习小结时,应重视在“趣”字上下功夫,尽可能设计得生动活泼,有趣味,使学生乐学。

(3)启发性。要合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要给学生以启发,要“点而不透,含而不露,意味无穷”。这样才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起思维火花,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尾复习小结要有启发性,能够使学生产生这样的心声――原来是这样;我终于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了;哦,这个观点我懂了;我同意这个说法。

总之,一堂完整的科学课,必须有一个好的课尾复习小结,它不仅能够完美课堂结构,使每堂课整体优化,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能统揽课堂要领,巩固所学知识,从而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结课也是艺术,这种艺术的表现手法没有固定的公式可循。只要我们教师平时留意,就会给科学课的课尾小结编排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具实用意义。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思维;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强调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便是促使其养成自主创新习惯的重要途径。初中阶段,学生的知识量、思维能力有限,教育工作者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联想和思考,从而养成良好地数学思维习惯。

1. 数学思维概述

1.1数学思维的内涵

数学思维属于人类的一般思维,但相对于一般思维又有着不同的特点,是一种通过数学语言或者符号,运用概括、抽象等方法,对数学对象进行间接概括的反映过程的特殊思维。换言之,数学思维是以数学概念为基本,通过对数学推理和数学判断等方法来解释数学对象的内在结构和他们之间联系的认识过程。

1.2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意义

数学思维对于人类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数学学习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主要方法。通过对数学的学习,学生不但掌握了数学概念及其他数学知识,更发展了思维能力、推理能力、探索能力。前苏联教育学家列托利尔曾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把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摆在核心位置。素质教育改革以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数学思维教学,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重点。

2.初中数学课堂中数学思维的培养对策

2.1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是数学思维的线索,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因而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当以问题为中心。而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笔者在此通过一个课堂教学案例来阐述: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一课中,先列出以下三个方程:5x2+5x+1=0;x2+2=2x ;x2-x+5=0 ,让学生利用公式法求解,然后提出以下问题:一)三个方程同为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有什么不同,这是为什么?;二)是否只能通过求解方程才能得知实根的情况?;三)试想有什么办法可以快速判断一元二次方程实根的情况。先提出这三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如果学生思考中遇到困难可鼓励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或者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解答上述问题的方向和思路。学生回答完上述问题后教师应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进行总结和讲解,然后继续提出以下问题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发散思维:一)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联系,使其熟练运一元二次方根判别式判定实根情况;二)探索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其他用途。(如引导学生判断三个定理,并分析这三个定理能否逆运用等)。

2.2引导学生不同角度看问题

能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解决问题的学生往往拥有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因而在数学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并常常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形成多个角度看问题的好习惯。例如:在"多边形内角和定理"一课中,我们常常通过将多边形内角和问题转化为三角形内角和问题的方法来推导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这时候大多数学生会在多边形内找一个点,将多边形划分为几个三角形,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多边形边上、多边形外找一个点将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然后进行推导。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更稳固地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到殊途同归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和乐趣,进而养成多角度分析问题的习惯,使自身数学思维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2.3充分利用冲突与错误发散学生思维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运用每条数学定理时都需要严格遵守其适用条件,而一些情况下,条件的微妙变化往往会混淆学生的思维,在心理上产生疑问和冲突,如果教师能够抓住这些冲突并加以利用,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是其数学思维得到充分锻炼,例如:在"不等式的性质"一课中,可创设这样的情境来制造"冲突":

师:请试解不等式a-3>6

生:a-3+3>6+3,所以a>9

师:为什么不等式两边同时加3?

生:如果a>b,那么a+c>b+c

师:如果我在不等式较大的一边加3,较小的一边加2,不等式方向是否会改变?

此时学生心里会产生这样的冲突:我刚才得到的结果是否正确;刚才的解法是否正确;到底是a>b,那么a+c>b+c,还是a>b、c>d,那么a+c>b+d。这时候教师应组织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课堂讨论,请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并最终对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不改变方向所需的条件进行深一步的讲解,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数学强调联系和运用,学会利用数学定理和知识来解题是巩固知识和发散数学思维的重要基础。而数学教学中往往会产生"一讲就会、一做就错"的问题,学生做错题目一方面是因为解题过程疏忽大意,存在算错数、笔下误等情况'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尚不够牢固。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应一味责备,而是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帮助学生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举一反三,从而使学生真正能够熟练运用知识解决类似问题,同时学会活学活用,锻炼了数学思维。

3.总之

综上所述,培养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而数学思维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结合教学特点、巧妙地设问、引导,并创造和发掘时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能帮助学生不断发展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沈耀新.浅析初中数学课堂中数学思维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报.2011(15):108

[2]曹静贤.初中数学思维的养成点滴谈.[J].中国科教创新导报.2012(12):204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味;数理;探究;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6-0059-01

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的精讲、学生的多练以及自主学习的机会的增多、探究活动的设计、合作学习的开展、多媒w的使用等,为课堂增添了活力。然而,数学味却少了一些。因此,数学课堂要克服数学教学的形式主义,回归“数学味”,彰显“数学味”。

一、创设原生态学习环境

新课改下的互动课堂、精彩课堂,有时追求课堂的外在形式的美,追求表面的热闹和活跃,追求多元化、活动化。尤其是多媒体走进了数学课堂,成为课堂的必备手段后,在课堂上的使用空前繁荣。但在追求表面的热闹之余,教师应回归自然、回归原生态,构建原生态的数学课堂。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会用多媒体呈现各种各样的轴对称的实物,再通过演示等方法告诉学生,一个图形沿中间直线对折,两个部分能完全重合,就是轴对称。这样的教学,虽然也是从生活中的轴对称的实物、图片等情景出发,但令人眼花缭乱,学生会只顾欣赏轴对称图形的实物,对于轴对称的概念和意义则不会去仔细探究和思考。因此,与其让学生的眼球随着幻灯片的切换而转换,让他们徜徉在轴对称图形的世界里,不如舍弃一切繁华,让数学课堂返璞归真。

二、科学引导,揭示数学本质

数学以思维为主,抽象性强、逻辑严谨、难于理解,这也是一些学生感到数学难学的主要原因。也由于这些原因,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数学知识的灌输,忽略了知识本质的点拨和探究,致使学生走入了背诵知识点、死记公式、钻进题海的误区,没有深入数学的本质,也没有把握知识的实质。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思维严重受阻,数学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而数学知识应以数学思想为基础,以发展数学思维为目的,科学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的方法和逻辑解决问题,找到知识和思想、知识和思维、知识和能力的“切合点”。

首先,应优化合作学习,突出合作的实效性。如教学“相交线的性质”时,教师先提出问题:两条直线相交,小于平角的角有几个?然后教师让学生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亲自探讨出相交线所形成的角的性质,了解邻角、邻补角的区别和联系,探究和发现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这样,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自主发现数学知识的本质和意义,会对知识的构建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巧妙设计问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思维维度,发展思维能力。例如,对于“平行线和相交线”中的“垂线的画法”部分,常规教学是教师讲直线外任何一点、直线上一点等几种情况,然后分别作直线l的垂线的条数等。新课改后,教师为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会让学生自由作出已知直线的垂线,但缺少必要的问题的精心设计和必要的活动的指导。这样虽然也能使学生动起来,但是没有动到点上、动到实处。因此教师只有巧妙设计活动任务,问到点上,学生的活动才能有效。如教师先提出问题:怎样做垂线?接着教师再进一步设计三个层递性的问题:(1)给直线l做垂线,您能画出几条?(2)点A是直线l上任一点,过点A作l的垂线,可以作出几条垂线?(3)点B是l外任意一点,过点B作l的垂线,可以作出几条垂线?学生通过作垂线的基本方法“一靠二画”,并根据教师给出的三个问题进行作图,会探讨出不同的情况,所作的垂线条数也不尽相同。同时,学生通过作图,对作垂线的方法也熟能生巧。

三、构建生活认识体系,提高练习效果

当堂训练是新课改高效课堂的主要教学模式的重要一环。对于当堂训练练习的设计,如果按照教材上的练习做一遍并照搬练习册上的部分习题,容易造成课堂的重点和练习重点的不一致,导致当堂训练起不到当堂反馈的目的。因此,教师应走出题海训练的窠臼,打破向数量要效益的观念,从质上做文章,寻求突破口。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认知经历出发,认知数学,形成数学认知。教师还要兼顾练习的内容、题型、难度和方法等,让学生展开多元活动,帮助学生启动思维,提高能力。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在学生的实践环节会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剪纸、折纸、画图等活动,并且大部分都是根据例子、例图而折叠、画线、剪裁,将作品展示等。可以说,这样的教学设计合乎常理,无可厚非。但如果教师让学生在“剪纸”时剪出生活中的“双喜”字等,认识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他们就能感受到哪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此外,对于“轴对称图形”,教师还应该凸显生活化,让学生找寻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如故宫博物馆、天安门城楼、五环旗等。这样,既强化了轴对称的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结束语

“数学味”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数学教学的中心任务。因此,教师的教学应引领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领略数学内涵。只有这样,教师的数学教学才有意义,才会有助于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第13篇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呼唤——思维导学的必要性

(1)什么是思维导学。“导”,即“引导”之意;“学”即“学习”。所谓导学,通俗地说,就是引导学习。思维导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造条件发展并优化学生的思维,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与策略,从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2)思维导学的必要性。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从初中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又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所以,学生的思维需要教师的激发与培养,进而达到发展与优化。

二、提供条件,拓宽眼界——思维导学的实施策略

(1)提供条件,发展思维。数学知识和教学不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案例1: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我出示了如下问题:

如图1,已知四边形ABCD中,AC平分∠DAB,∠DAB=600,∠B与∠D互补,求证AB+AD= AC 。

学生们反复探索,不得其解。

师说:“若将四边形ABCD特殊化,看如何解决该问题?”

①如图2,若增加条件:“∠B=∠D”,则可证AB+AD=AC。(请你完成此证明)

②受到①的启发,若添加如图a所示的辅助线:过C点分别作AB、AD的垂线,垂足分别为E、F。(请你补全原问题的证明)

通过对例题的分析与引导,让学生经历“学”的认知过程:从特殊出发,进行推理或判断,再对一般情形作出猜想或判断。自始至终渗透了数学思想和方法,只有在①中深刻思考、充分理解的前提下,去寻找它们特殊和一般的必然联系,形成解题的思路,才能拓宽学生的眼界,优化他们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拓宽眼界,优化思维。新课标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要求是: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对思维培养和训练的重要性。那么,要开展数学课堂的“导学”教学,就要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导学。

案例2:在学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后,出示这样一个命题:“求证:有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锐角三角形全等。”学生很容易证明,但是仅仅会证明对于发展中的学生来说还远远不够。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用如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①将上述命题中的“高”改为“中线”,又怎样证明?

②将上述命题中的“高”改为“角平分线”,又怎么证明?

③将命题中“其中一边上的高”改为“第三边上的高”,又怎么证明?

④将③中的“高”改为“中线”或者“角平分线”,又如何?

⑤将③中的“锐角三角形”改为“三角形”,结论还成立吗?

第14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 课堂提问 学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054

课堂的提问是老师教学的一个手段。这个手段最大的益处就是帮助学生巩固之前所学的内容,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我们都知道遗忘曲线是随时间的加长记忆的内容就会不断地减少,所以适时的复习之前所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学生要不断地巩固过去所学的知R。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并不是一个过场戏,学到后面忘了前面的知识等于零。因此这种教学手段还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有的时候,教师没有真正理解课堂提问的意义,只是将其作为一项课堂上必须完成的任务,导致出现一些不良的提问。这些不良的提问都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

一、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

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要停顿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后再回答。有的教师一提出问题就马上要学生回答,学生没有思考时间,不可能回答好问题。到底停顿多长时间较合适呢?这要随问题的难度、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和已形成的学生能力结构中思维敏捷程度而定。通常对比较简单的铺垫性、过渡性的问题,或为了考查学生对某个问题熟练程度和反应速度的,停顿时间可以短些;对比较关键的问题或为了巩固复习而提出的问题,停顿的时间可稍长一些;对较重要的问题提出后,要让学生思考较长一段时间后再叫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有时教师还可再等待一定时间,让学生的答案在大家脑子里回旋一下,然后再指定学生补充和评价,或转入新的问题。研究表明等候时间至少在3到5秒钟。这3至5秒的时间可能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课堂实践表明,教师使用等待技巧,学生的回答会发生一些重大变化:1.学生会做出更长的回答。2.会有更多学生自愿回答问题。3.学生回答根据分析性、创造性。4.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的现象有所减少。5.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成就感明显增强。

二、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学习是以一切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的,所以知识的引入只有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才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建构。简单地说,就是新知识的学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教师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展现知识产生发展的实际背景,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新旧对比,同化新知识,从而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

研究表明,当数学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富有生命力。数学课堂上,教师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会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打开思考的闸门,发掘创造的源泉。

如创设问题情境,汽车站入口处常常会在墙上1.1m、1.4m处各标上一条红。小朋友进站时,只要走到这里脚跟靠墙站立,看看身高有没有超过免票线,或者半票线,就可以决定这个孩子是否需要购买全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解决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从而引入线段大小的比较的学习。

四、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时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分析探究、对问题作出解答,可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中有一类气象预报、航行、建桥、测量等带有工程设计属性的应用问题,解答时常需要应用图形特性。根据三角形、圆、等积变换等几何知识求解,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思考,通过建立适当的几何模型,使问题顺利解决。

五、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主动探究来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强烈的探究的需要,在教学时,教师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动手,在活动中由学生自己去探究,这样有利于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数学兴趣和探究精神。

如学习有理数乘方时,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折叠报纸探究乘方的知识。开始展示很大的报纸时,许多同学都说能对折几十甚至上百次,可是在动手实践后却发现折叠到七次的时候已经非常困难,许多同学都是大惑不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计算,终于发现报纸厚度随着对折次数的增加以等比级数增加,而其面积则相应地以同样比例减少。加上纸本身的拉力,把报纸对折第九次无疑比一次将512张报纸对折更要困难。

六、引发学生观念上的冲突中创设问题情境

由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当十分注意如何去引发学生观念上的冲突,打破学生原有观念上的平衡。

七、及进行问后点评

及时的问后点评对学生思考和学习的积极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讲评时要遵循“表扬为主”的原则。对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并有创见的回答应及时肯定,鼓励大家效法;对和教师预期的答案不同的回答,如确有道理也应该肯定;如果学生解答的根据待考证,可以作为不同理解,留请大家课后思考。教师应把注意力放在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上,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根据课堂情况及时追问或补问。“这种思路可行么?为什么?――还有其他解题方法吗?――你能理解XX同学的思路吗?――你是怎么想的?能描述一下你的观点吗?――你能再解释一下,把意思说得更明白,更简洁吗?”通过一系列追问和补问,给学生实践思考,让他认清不同情况出现的答案,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提问能力。

总之,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以学生为重心,创设使课堂教学能有效开展的问题情境,将有针对性的问题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第15篇

关键词:数学游戏 数学教学 教学价值 实施策略

数学游戏作为数学知识的一种载体,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数学游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启发思维的功能,也是获得学习兴趣和学习活动的有效方法。“数学游戏是一种运用数学知识的大众化的智力娱乐游戏活动。”数学游戏的这一界定,明确了数学游戏必须既是数学问题又是游戏,同时具备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一本很好的数学游戏选集能使任何水平的学生都从自己最佳的观察点面对每一个题材。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的内容,而且还体验到了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而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会对学生今后一生对待各种数学问题的整个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数学游戏的教育价值不容置疑。

一、数学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数学游戏有利于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方法。因为游戏为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机会——通过具体的经验去为今后必须学习的内容作准备。例如折纸游戏:用一张正方形的纸片进行折叠,纸片上留下折痕会揭示大量的几何知识:全等、对称、四边形的性质、相似……如果纸片能够一直折下去,当对折30次后,它的高度比珠穆朗玛峰高度的10倍还多。通过计算,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不算不知道,数学真奇妙”。还可利用游戏引导学生开展有趣的数学活动,数学活动具有将抽象的知识通俗化的作用。比如,在研究“视图”时,可引入游戏:先在桌上一个茶壶,各小组四位同学从各自的方向进行观察,并让学生把观察的结果画下来进行比较,发现了什么,试着去解释。通过观察比较、小组讨论、集体评价和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通俗化。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观察、鉴别、分析能力,根据直觉用笔画出自己的感觉,用自己的方式来研究世界、用自己的手操作、用自己的嘴表达、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第二,数学游戏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的精神。数学游戏作为智力游戏的一种,在启发人的创造性思维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有许多游戏看似复杂,用常规方法也许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

但若能放开思路,打破常规,灵机一动,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就可能事半功倍,得到一种简洁而优美的解法。这种思维方式是解决数学游戏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数学游戏也锻炼了人的这种思维能力。

第三,数学游戏还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数学态度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方面,游戏是培养好奇心的有效方法之一,这是由游戏的性质决定的——趣味性强、令人兴奋、具有挑战性等。

好奇心又为探索数学现象的奥秘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这就让数学学习成为一种高级的心理追求和精神享受,充满了乐趣。许多数学家开始对某一问题作研究时,总是带着和小孩子玩新玩具一样的兴致,先是带有好奇的惊讶,在神秘被揭开后又有发现的喜悦。另一方面,游戏还可以培养学生养成勇于创造的研究态度。

二、数学游戏在新课标的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在引言、绪论教学中引入数学游戏。对于教科书的第一节课,每个学期的开始,每一章的开始,一般都可以安排一节绪论课。例如七巧板游戏:它是我们祖先运用面积的分割和拼补的方法,以及有相同组成成分的平面图形等积的原理研究并创造出来的。七巧板作为一种平面拼图游戏,它还可用于儿童启蒙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识别图形的能力,因此它可作为平面图形一课的引例。再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中的数字1与字母x对话的游戏可作为求代数式的值一课的引例。

2、在新概念的教学中引入数学游戏。比如在研究“正方体的展开图”中,可以通过将一个正方形沿着它的几条棱剪开后,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多剪几个,然后观察一共可以剪出几个不同形式的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从而得出平面展开图的有关概念。

3、中考题中融入数学游戏。在近两年的中考数学试题中出现了以游戏为背景材料的题目,这类题目将数学问题置于常见的游戏中,使问题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并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扑克牌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