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行政管理专业背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2010年5月4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学校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1]
2015年5月,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高校创新创业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它要求各高校继续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尽快解决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需求与现实高校高质量多样化人才培养短缺的矛盾。[2]
然而,目前很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很好地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应用型高校更应该紧紧围绕国家关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相关文件要求,通过多种形式积极探索行政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问题,培养更多高质量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应用型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对自身的定位,主要是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类团体培养具有行政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该专业人才辐射具有广泛性特点。因此,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更倾向于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通才。专业课程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模块:一是管理学,如国内外管理学基础、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二是政治学,如政治学原理、比较政治制度、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等;三是经济学,如西方经济学等;四是法学,如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等;五是社会学,如社会学原理、社会调查与统计等。各高校均较为重视基础知识的教育,课程安排也以基础理论课程为主,忽视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各高校虽纷纷增加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但实践课程比例较低,课程设置仍不够系统、完善。
(二)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有待强化
师资力量是衡量一个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大都毕业于高等学校,越来越多的专业教师具有硕士、博士学位,他们的基础知识非常扎实,但缺乏行政管理社会实践经验,实践能力较弱。现阶段,各高校增加的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很大部分由年轻教师承担。这部分老师没有专业的创新创业知识背景,仅凭几次短期速成培训,便站上讲台,其对行政管理专业创新创业的理解不够深刻,极易流于形式。而具体实操课程虽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授课,但这部分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大学任教,较少具有企事业单位实践经验,其对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能力较弱,创新创业能力亟待提高。
(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单一
应用型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紧紧围绕社会需求这个中心。越来越多的专业学科带头人开始探索行政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但目前各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较为单一,主要以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居多,没有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及创业平台。
三、基于应用型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应用型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应与时俱进,着力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更多高质量创新型人才,不断适应新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需要。
(一)重构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为改变应用型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应该重新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就是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在课程设置上,除行政管理理论课程外,还需重点设置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及实践课程的比重,要不断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计划,贯穿于大学生专业学习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自觉。课程选择上,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分体系,设置系列创新创业课程,包括创新创业必修课、选修课和集中实践课程,强化多层次深度培养,以实现多元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二)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时代已经到来,创新人才的急缺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目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创新能力弱这一问题,各高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一是为教师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学习机会,通过进修、讲座、培训、研讨会等多种方式学习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增加教师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储备。二是为教师提供“实岗挂职”的机会。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为教师提供到企业学习的机会,通过“实岗挂职”的方式提高教师的创新实践与指导能力。三是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充实创新创业教师人才结构,为学生讲授创新实践课程,引导学生自觉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三)重点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应用型高校行政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社会需求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为更大力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高校应结合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创业支撑平台。一是重点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必要的场地、设备,使学生得以将理论付诸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加强校企合作,借助企业的平台,向企业输送更多的人才进行社会实践,以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加大创业扶持资金投入
目前,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业面临着诸多问题,而资金短缺则是大学生创业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部分学生虽有创业意识、有创业项目但均因没有足够的资金只能对创业望而却步。应用型高校应加大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创业扶持力度,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增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数量,以?U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深度和广度,达到更大范围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效果。
(五)积极开展多种创业培训
应用型高校要完善行政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除了将创新创业课程贯穿于大学四年,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外,还应在大四这一学年针对有创业愿望的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培训,如邀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创业成功的毕业生校友等,为学生开展各种主题的创业培训,让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充分了解创业信息收集平台、创业测评、创业风险评估等专业知识,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第二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进行有价证券转让的单位和个人,经营有价证券转让业务的交易机构(以下简称交易机构),均须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有价证券,是指国家规定或金融管理机关允许并在证券发行章程中规定可以转让的国家债券、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和股票,大面额可转让存款证和个人大面额储蓄存款单及其它可以转让的有价证券。
第三条 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专业银行、独立核算的信托投资公司或其他金融机构经营有价证券转让业务,必须经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以下简称市人民银行)批准。未经批准的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
第四条 在交易机构转让的公司债券,必须是经过市人民银行批准,在本市向社会公开发行的公司债券。
在交易机构转让的公司股票,必须是经过市人民银行批准,在本市向社会公开发行的、不定归还期限的公司股票。
第五条 转让有价证券,必须在交易机构的经营场所内进行。方式有以下四种:
1、持券人和购券人当面议定有价证券价格,在交易机构登记的场内自洽成交。
2、持券人和购券人委托交易机构代办售出或购入。
3、持券人向交易机构办理有价证券抵押。
4、交易机构参照当日挂出的有价证券转让牌价直接进行有价证券的售出或购入。
第六条 有价证券转让以现货为限,转让价格随行就市。
转让有价证券的双方必须按国家规定或有价证券发行章程规定的范围进行转让,限于单位购买的只准转让给单位,限于个人购买的只准转让给个人。
第七条 交易机构可向转让有价证券的双方收取手续费或服务费。收费标准由市人民银行规定。
第八条 交易机构必须将证券转让成交的股数和金额、售出或购入的价格,按证券的种类和发行单位统计的数字,于每月10日、20日和30日报送市人民银行。
第九条 发行股票的股份公司应定期在交易机构的经营场所公布公司的经营情况和盈利水平。股份公司公布的经营情况和盈利水平与事实不符或有其它欺骗行为的,市人民银行有权停止其股票的发行和转让,并对其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条 对在交易机构的经营场所以外进行非法转让有价证券、涂改伪造有价证券、强买强卖或倒买倒卖有价证券的单位或个人,由市人民银行视情节轻重,给予没收有价证券或处以200元以下罚款的处罚,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条 本规定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市人民银行负责解释。
北京三友专利有限责任公司、北京诺孚尔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金木土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北京捷鼎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明圣咨询有限公司、北京润达通商标专利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专商投资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北京港专知识产权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北京永新商标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北京灵达知识产权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高默克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北京维澳知识产权咨询有限公司、北京汇泽专利事务所、北京中理通信息资询有限公司、佛山市立邦商标事务所、深圳市顺天达专利有限公司、芜湖市中新商标事务所、淮北市淮海商标事务所、辽宁辽西商标事务所、温州市浙南商标专利事务所:
你单位请求从事商标业务的申请收悉。
经考核,你单位符合《商标组织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细则》第三条的规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你单位开展商标业务,国内外委托人办理商标注册申请及其他有关商标事宜。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三十日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社会需求;课程设计
专业课程的内在实质是指各高校以国家高等教育目标所设置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各种相互联系的学科及相关教学实践活动,是一种有计划、有准备的学生学习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构建成熟的知识文化结构、参与社会实践而获得丰富经验;值得强调的是,对高校专业课程的设置直接关乎到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及实现程度。到就目前情形看来,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对各高校的财政支持力度不足,又受限于高校专业课程繁多,管理起来十分困难,倘若对专业课程的设置不能满足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就业方向,也不能达到国家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1]。因此,在此种形势下,必须优化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结构,构建满足国家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等三方协调发展的专业课程体系。基于此,本文就针对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分析影响该课程设置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关可行性建议。
一、社会需求对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
专业课程是连接高校与社会两者之间相互交流的桥梁,课程作用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两者之间的交流情况。研究发现,大学教育一经25年时间,基本实现一次教学课程目标变革,其目的在于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求;因此,有关设置行政管理专业的高校一直立志于对该专业课程的改革。在社会需求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要求高校对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在尊重教育基本原则的条件下,结合自身办学条件,针对不同需求类型进行个性化、针对化课程设置,加快国家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理论型转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
二、当前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基本情况
就现阶段说来,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就业情形十分紧张,致使该现状出现的因素有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的结构不够科学,学生只注重其专业课程,往往忽视对选修课程的学习,且专业课程门类较少,学生可选择性不高;二是受专业教师知识背景的影响,同样的课程教学目标,经各教师不同的解读与改造,由于每位教师所形成的课程观不一致,导致教学内容呈现差异化发展;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来看,教师知识背景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学校对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对人才培养的质量[2]。三是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市场化,为了全面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各高校将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转向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但由于过分重视对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盲目灌输“市场理念”,进而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就业,而忽视学习过程的内在价值。因此,学生往往为了谋求一个好的职业,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物力投入技能操作性的学习,而忽视那些基础性的理论知识。
三、优化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有效措施
1.不断优化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比重。各高校的课程体系基本是由选修性课程与专业性课程、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所构成,课程与课程之间科学合理的比重是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得以保障的前提。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科学合理地提高选修课程的比重,适当增添选修课程数目,拓宽学生知识面[3]。其二,平衡定量与定性之间的课程比例,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目标明确,且教学过程中定性课程较多,定量课程较少;因此,应当适当加强对学生定量课程的学习,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处理能力[4]。除此之外,还要适当调整行政管理专业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的比重,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性课程活动较少,因此,应当适当提高学生实践性课程的门数、学时,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2.调整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结构。调整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结构,要求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升级,与时俱进地增添、删减、更改课程内容,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3.不断促进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实用性。课程设置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社会市场发展需求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在此条件下,这就要求高校将人才需求变化纳入课程设置过程中,为课程结构进行调整或变革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的实用性,加强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针对目前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结构不够科学、课程设置尽显功利化、市场化,和受专业教师知识背景影响等问题的解决,只要不断促进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实用性,优化课程体系,调整课程设置结构,加强与其他科目之间的联系,则能够起到优化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作用,使之在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条件下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元,魏范青,杨雪英.跨学科背景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6(9):50-53.
[2]郭媛媛.浅析我国现今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J].统计与管理,2016(8):183-184.
一、专业改革背景
开放大学是在原电视大学体系基础上改建而来,属于成人高等继续教育范畴,办学定位就是培养合格的“当班人”。上海开放大学于2010年建立之时就明确将办学目标定位在构建为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的开放教育平台。而如何充分体现开放大学的“开放性”,是专业改革的头等大事。
行政管理在我国是一个新发展起来的专业,以政治学和管理学学科为理论基础,为党政机关培养具有现代政治理念和管理思想的干部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事业单位对组织内部的现代化专业化管理需求增加,行政管理的内容和层次也丰富起来:行政管理不仅包括政府公共管理,也包括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从层次上也可以分为高级、中级和基层三种管理。
二、专业培养目标方案改造的逻辑演绎
要解决上述问题,上海开放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改造及需要符合学科发展的规律,也需要从实际出发回应社会现实需求和学习者的实际需求。
(一)专业培养目标多元化
上海开放大学的行政管理专业生源构成以企业员工和社区服务人员为主体,因此上海开放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培养适应上海区域发展与社会治理的实际需求,掌握行政管理专业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现代行政管理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同时兼具较好的政治素质、法律意识、人文素养,能够在上海的基层政府、社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及具有优良素养的劳动者。
(二)专业培养要求层次化
在专业优化过程中,应综合专业特征、社会需求和学习者素质等三方面因素,将开放专科层次的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解构为三个层次:
一是知识要求,即具有较为完整的行政管理专业知识结构和较宽的行政管理专业视野;掌握行政管理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二是能力要求,即具有较强的解读法律与政策的理解能力和适用法律及贯彻政策的执行能力;具有较强的行政工作能力,具有运用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能参与到行政管理的网格管理中。
三是素质要求,即具有从事行政管理事务性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基础能力素质等;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承担专业工作的身心条件;具有一定的奉献精神。
(三)优化课程体系
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最终要由课程体系来体现。上述专业改造的总体思路必须落实到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上。在课程结构方面,根据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层次的培养要求设计;对应培养目标的多元化,按照公共行政(政府营销、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企业行政(企业行政管理)和基层社会治理(社会组织管理、社区管理)三个方向设置专业选修课。
(四)强化实践教学
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行政管理专业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行政管理岗位背景进行多元化设计,在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过程中,首先考虑到了实践的因素,许多课程都以“方法”、“实务”、“应用”命名,教学内容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时分配上,专业课程安排了不低于20%的课程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三、对专业改造的反思
专业改造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遗憾。一方面,在缺乏国家财政支持的情况下,开放大学不得不以市场为导向,使得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考核方式都随着生源素质的下降而改变;在课程作业和考试环节尽量采用客观题形式,降低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求,甚至连毕业作业都将采用电脑模拟实践系统,把大学教育导向职业岗位技能培训的方向。另一方面,实验室与实验基地的缺位也造成实践教学的局限性。尽管在教学计划中专业课程设置了不低于20%的实践教学学时,但是,并没有足够的实践教学资源可供利用,因此,不得不将“小组讨论”、“参观认知”设为主要的实践教学形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甚微。
作为一个只在国内发展了十几年的专业,人们对“行政管理”仍然不甚明了。行政管理到底“管”什么?从这个专业里能学到什么?今后又将面临怎样的职业选择?……带着大家的种种疑问,我们拜访了一些相关人士,一探究竟。
行政管理不是“杜拉拉”
讲述人: 李楠,浙江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大三学生
对于行政管理专业,我的不少亲戚朋友至今仍然缺乏概念。我刚进入这个专业就读时,周围的人大多会问:“这是管理什么的?将来是要当官的吧?”后来,徐静蕾演的《杜拉拉升职记》火了,亲友们顿时“恍然大悟”:“原来学出来了就是杜拉拉啊!”每当这个时候,我只能无奈地一笑。今天,我要在这里强调一下,行政管理不是“杜拉拉”!
行政管理专业在中国只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它在国外已经发展了半个多世纪。它的英文名是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我们把它翻译成“行政管理”,但它在国外的意思却是“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因为目前中国大多数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偏重于管理方面,而国外大学的行政管理专业在行政和管理两方面投入的精力比较均衡。
从广义上说,行政管理就是社会上一切团体、组织、单位对自己事务的管理。譬如在《杜拉拉升职记》中,杜拉拉最终当上了公司的行政主管,说白了就是企业日常事务的大总管。从狭义上说,行政管理是政府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所以“学行政管理就是去当官”这种想法也不是完全没有依据。不过想必你也明白,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平步青云,更多的时候,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会在政府、企业里从事着较为基层的工作。
浙江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手册里有这样一句话:“高水平、高技能的行政人员、科研人员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这不仅是为了给政府、企业培养优秀人才,更重要的是为推动政府改革和社会进步。”所以行政管理人的工作说小了是管人、管事,说大了是管企业、管社会。从“小管事”到“大总管”,这就是行政管理人的终极奋斗目标。
双管齐下才能学好行政管理
讲述人: 田传浩,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行政管理到底学什么?怎么学?许多同学都这样问过我。在我国,行政管理学一直隶属于政治学。直到1998年,行政管理才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社科类专业,它的课程也变得非常全面,既包括政治学、管理学、行政学、法学等基本理论,又包括理论研究、政策分析、调查研究等实践训练。
在浙江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同学们在大一时都要学习基本课程,如微积分、管理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等,这些知识是同学们进入社科类专业学习的必备知识工具。从大二开始,同学们会接触到行政法、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和社会研究方法等内容,开始了解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相关知识,并掌握一些研究方法。到了大三,同学们一方面会学习电子政务、区域经济管理等更为细化的课程,了解并探索政府管理的奥秘,另一方面会通过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等课程学习企业层面的知识。大四的时候,同学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探究行政管理的前沿问题与理论成果,并结合社会现状进行一些调查研究和专业实习。
文理兼容、政企兼顾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一大特点,也是行政管理和其他管理类专业最大的不同。为了还原我国的政府管理、社会管理的现状,行政管理的一些专业课内容甚至会细化到《公务员制度》这种课程。而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不仅和企业管理完全契合,若将它们稍加变化,还可以用于政府管理。
要学好行政管理,关键在于双管齐下,既要关心社会与政治,又要关心企业与经济,对“政”“企”两方面的学习都不能偏废。同学们还应多进行社会研究,学会实战技能,争取早日成为合格的行政管理人。
从行政管理的角度看问题
讲述人: 高菲,浙江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大三学生
进入行政管理专业学习后,《公共政策》是我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一开课,老师就分析了一个杭州市政府政策的案例。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杭州人,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对身边的社会与政府竟如此不了解。比如,城市的道路不时会进行整修,对老百姓来说也就意味着一段时间出行会有点麻烦,整修结束后一切又恢复正常了。但这不起眼的现象背后也体现了政府从上至下的决策管理、决策实施的过程。道路要整修,也许是因为积水严重,也许是因为路面开裂,也许是要铺设光缆……政府每作出一个决策,都要预先做大量的“功课”。一次小小的整修,其实涉及政府规划、政府部门协调、政府预算、政府公示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
那堂课的课后作业是研究杭州出租车调价的问题。为了完成作业,我浏览了杭州市政府的网站,硬着头皮查阅相关红头文件。记得当时大部分人对出租车调价的反应都是:“怎么又涨价了?”但等我深入了解了这个政策之后,才知道杭州市政府是借鉴了欧美、亚洲等国家的经验,结合杭州的实际背景,以调整出租车运营价格和服务质量为大方向,开发出了一个庞大的出租车智能公共服务系统。这个系统将通过考查出租车的车容车貌、评价出租车司机的服务态度、合理调度出租车资源、完善投诉和监督渠道等手段,改善杭州市出租车经营中的种种弊病。出租车价格调整只是系统中的一小部分内容。如果这个系统运作良好的话,杭州市民和中外游客都将受益良多。
这是一个高而广的舞台
讲述人: 马霜霜,中国移动通信设计院浙江分公司人事主管
我觉得,行政管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让我重新思考待人接物以及认知社会的方式。本科四年来,行政管理如同一个高而广的舞台,让我全方位地认识现在的社会,规划自己的未来。
本科毕业的时候,有不少同学报考了公务员,毕竟行政管理和“政”靠得更近一点。就本科学习而言,行政管理专业无论在专业课设置还是技能训练上都非常适合考公务员。记得当初上《公务员制度》的时候我们就开玩笑,其他专业的学生报班复习几个月都不见得有我们上这门课学到的应试技巧和专业知识多,因为公务员考试本身就是公务员制度的核心一环。不过这几年公务员考试的竞争非常激烈,很多同学没能成功入选,最后又转去考研。
由于我们专业本身就和“管理”沾边,因此在考研的时候除了报考本专业以外,还可以报考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等相关专业。如果你对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等专业感兴趣的话,也可以报考,这些也是行政管理研究的延伸方向。
我本科毕业的时候打算将来进企业走行政路线,所以在读研时选择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毕业后找工作的时候,有个人力资源管理本科、经济学硕士背景的女生和我竞争。她的学校背景和我不相上下,面试表现也非常强势,但公司最后还是选择了我。这中间的原因肯定有很多,但我相信具有政治、政府的相关知识背景一定在就业时给了我不少帮助,因为哪怕在企业人事主管的岗位上,很多时候也要和政府打交道,了解和理解政策的动向。
开放大学是在原电视大学体系基础上改建而来,属于成人高等继续教育范畴,办学定位就是培养合格的“当班人”。上海开放大学于2010年建立之时就明确将办学目标定位在构建为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的开放教育平台。而如何充分体现开放大学的“开放性”,是专业改革的头等大事。行政管理在我国是一个新发展起来的专业,以政治学和管理学学科为理论基础,为党政机关培养具有现代政治理念和管理思想的干部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事业单位对组织内部的现代化专业化管理需求增加,行政管理的内容和层次也丰富起来:行政管理不仅包括政府公共管理,也包括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从层次上也可以分为高级、中级和基层三种管理。
二、专业培养目标方案改造的逻辑演绎
要解决上述问题,上海开放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改造及需要符合学科发展的规律,也需要从实际出发回应社会现实需求和学习者的实际需求。
(一)专业培养目标多元化
上海开放大学的行政管理专业生源构成以企业员工和社区服务人员为主体,因此上海开放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培养适应上海区域发展与社会治理的实际需求,掌握行政管理专业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现代行政管理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同时兼具较好的政治素质、法律意识、人文素养,能够在上海的基层政府、社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及具有优良素养的劳动者。
(二)专业培养要求层次化
在专业优化过程中,应综合专业特征、社会需求和学习者素质等三方面因素,将开放专科层次的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解构为三个层次:一是知识要求,即具有较为完整的行政管理专业知识结构和较宽的行政管理专业视野;掌握行政管理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二是能力要求,即具有较强的解读法律与政策的理解能力和适用法律及贯彻政策的执行能力;具有较强的行政工作能力,具有运用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能参与到行政管理的网格管理中。三是素质要求,即具有从事行政管理事务性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基础能力素质等;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承担专业工作的身心条件;具有一定的奉献精神。
(三)优化课程体系
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最终要由课程体系来体现。上述专业改造的总体思路必须落实到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上。在课程结构方面,根据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层次的培养要求设计;对应培养目标的多元化,按照公共行政(政府营销、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企业行政(企业行政管理)和基层社会治理(社会组织管理、社区管理)三个方向设置专业选修课。
(四)强化实践教学
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行政管理专业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行政管理岗位背景进行多元化设计,在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过程中,首先考虑到了实践的因素,许多课程都以“方法”、“实务”、“应用”命名,教学内容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时分配上,专业课程安排了不低于20%的课程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三、对专业改造的反思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连续多年扩招,每年大学毕业生数量连创新高。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的变化性导致了高校所开设的专业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完全匹配,给广大的大学毕业生造成了十分严峻的就业压力。因此,在目前国家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太理想的情况下,应当未雨绸缪,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在充分了解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通过改革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设置,以加强学生就业质量为导向,构建培养实践性、应用型的行政管理专业背景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环境变化
行政管理专业自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高校中恢复专业设置以来,其发展势头如雨后春笋,并逐步确立了本科-硕士-博士的三级学位培养体系,在公共管理专业学位教育、公务员在职培训教育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了众多的高级行政管理人才。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大学生自主择业机制的进一步完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尤其是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矛盾日益突出。从近年来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大学生就业流向来看,当前该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已经发生变化。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一)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入职对口公共部门难度加大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培养以培养公共行政管理人才为主要目标,毕业生对口就业单位一般为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等公共部门。然而,随着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学校数量不断增多,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的不断完善,加上高等教育制度改革不断推进,高校扩招,行政管理专业毕业人数激增,入职对口公共部门难度越来越大。比如在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招考的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共130余单位,计划招考人数1.8万多人,而要求行政管理专业的仅有200余岗位,仅占1.1%,且这类岗位其他专业如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也可报考。
(二)企业发展对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不断增加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小微等私营企业发展受到国家高度重视,企业发展环境得益改善,促进了私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以管理人才作为支撑,一方面,从企业管理的现实来看,任何组织,无论是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还是社会团体、私营企业,其内部组织机构中常见的如办公室、行政部、综合处等机构都会或多或少涉及大量的行政事务的处理。
(三)高校培养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素质与社会对该专业人才要求匹配度不高
一方面是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传统用人单位对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锐减,一方面是广大私营企业对该专业毕业生大量需求。而从企业反馈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素质上看,高校培养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还远远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从当前高校对行政管理专业设置的培养目标及安排的主要课程上看,高校依然不能意识到社会对事件型人才的渴求,而是依然把政治学、行政学、法学及管理学等理论教学放在首位,培养出来的是熟悉党政方面的方针、政策法规,能够从事的是党政机关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
二、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方向
(一)与时俱进,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
当前,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主要以为党政机关培养从事公共事务管理的专门人才。这样的目标设定,一方面是较为模糊的,管理人员需要的不仅是技术技能,而且应当具备较高实践操作管理能力。一方面该目标的设定仅限制为为党政机关培养,已经脱离了当前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需求的实际。因而,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当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反馈,进一步细化,并把企业作为该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对象,强化培养人才的科学思维,具备对企业和政府互动关系有充分的协调、处理能力的人才。
(二)调整课程设置,提升学生专业素质能力
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需要建立在该专业课程调整的基础上,可以把该专业理论学习的内容设置为两大块,包括政府行政管理模块和企业行政管理模块,教学上偏重于企业行政管理的相关知识,如增加《政府经济学》、《政府营销学》、《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公共投资学》等与企业经营有着一定联系的课程;在企业行政管理课程中,则可以设置一些如《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办公自动化》、《公文写作》、《公共关系学》等课程,有机地将政府和企业的管理理论课程进行结合,从而加强学生在政府和企业管理的有效融汇贯通。
(三)加强校地合作,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
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同时也需要社会的支持,特别是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大量支持。一方面,除了需要地方政府在办学经费、优惠政策、人才引进、就业安置及高校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以支持外,还需要地方企业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相应的支持,如加强校企的沟通互动,企业提出人才培养的需求,学校根据企业的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并利用企业实践优势,建立实习基地,以企业管理为标本,建立校企人才培养实习进出路径,培养实践性的应用型人才。
1.强化行政管理专业性,吸纳高级行政管理人才
当前高校承担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大多不具备行政管理及相关的专业背景,在实际工作中没有组织进行行政管理领域新方法、新知识、新理念的学习,在专业素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工作人员吸纳丰富的管理经验,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套用,行政管理人员自身的学识与素养直接影响着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开展的水平。为更进一步地提高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水平,需要对行政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例如,高校图书馆可以尝试将企业人才管理模式引入行政管理工作当中,培养或引入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行政管理人才,从企业的角度来审视行政管理工作的运行情况,梳理关键环节,制定科学的管理机制,促进行政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
2.加强行政管理经济支持,合理利用管理经费
经费的支持是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有研究中将经费视作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的命脉。针对当前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经费短缺问题,一方面需要加大对高校图书馆的经费投入力度,可通过设置专项经费的方式,将下拨经费直接作为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经费使用;另一方面则需要重视对经费的利用管理,即要求行政管理人员根据每年度高校图书馆经费的预算情况,对经费的使用及其比例进行合理安排,例如需要按照图书馆图书资源的采集原则,结合以往年度的订购数据以及需求数据,对本年度的图书资源采购方案进行合理设计。同时,还可以在对本图书馆现有藏书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评估各个院系读者的需求,确定采购目标,减少采购中间环节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将运行经费更多地投入到读者服务、信息推送、信息挖掘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兼顾服务水平的发展。
3.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明确管理依据
建立系统、完备的行政管理制度是图书馆完善行政管理工作、推动业务工作的重要保证。健全的制度源于广泛的参与,管理者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应广泛征询一线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力使工作流程符合工作实际,人员管理符合工作需要和人性诉求,这有利于规章制度的落实,有利于调动员工参与的积极性。
4.转变行政管理工作模式,促进人员才能发挥
我国当前高校所处的基本体制环境是以政府为主导,以计划调节为手段的模式,指导性、计划性的管理模式对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服务作为工作的核心与基础,将会直接受到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人员素养及其工作积极性的影响,而且,即使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较高,也不代表能够提供非常满意的读者服务。因此,需要积极转变行政管理的工作模式,参照企业管理模式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改变自上而下的指令模式,将主动权下放至基层,基层管理者作为服务对象,管理层则为政策层面的服务者,通过这种方式,使基层管理人员在业务工作上更具主动性,同时促进管理流程的优化。
二、结束语
关键词:行政管理 专业设置 应用型人才
一、行政管理专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行政管理专业的蓬勃发展,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得益于经济、社会的开放与发展,这恰恰是因为经济社会领域的简单、粗放的管理,越来越被不断精细化管理分工所替代,这一过程不仅使很多领域需要专业的公共管理人才,譬如,经济快速发展使得经济组织内部的部门,如人力资源部、行政部等需要行管专业人才的加入;而且这一过程还派生出大量的公益、慈善、社团等非赢利性组织需要改进管理。在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之下,行管专业的建设甚至比其他很多其他热门学科的发展都快,行政管理学科的研究领域逐步向涉及到政府、公益组织、企事业组织等公共管理演变。
正是因为行政管理学科的广泛性,以及行政管理专业所培养的目标兼具理论和实用的特点,导致很多有关行政管理专业建设领域的研究成果表明,该专业的学生往往知识杂而不精,能力多而不强,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模糊等问题出现。
在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共性与个性方面,很多研究都集中在普通高校在行管专业的培养内容上,普遍认为共性强于个性是一个主要特点,甚至可以说,对学科共性的关注抹杀了不同院校对专业建设的个性发展。有学者对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4所院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比较,发现培养“专业管理人才”是每所院校所强调的笼统概念,每个学校并没有根据各学校的师资力量和院校特色,制定出具有特色的培养目标。
二、民办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对于民办院校而言,与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存有不同。民办院校办学必须要抓住自身的特点,行政管理专业的实用性、培养方向的专注应该是其主要方向。就已经设立行政管理专业的民办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可能存在更多的问题:
第一,民办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清。从就业市场的反馈来看,民办院校的学生在理论掌握方面不如“一本”和“二本”学生,动手能力方面不如高职高专的学生。根据因材施教理论,生源质量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民办学院人才培养到底是套用普通本科还是高职高专的培养模式?在民办院校人才培养层次模糊不清的背景上,民办院校应该培养应用型还是研究型的人才同样难以界定。在对民办学院行政管理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很难把握标准,课程设置也很难准确定位,直接导致教学有效性不高。
第二、行政管理专业特色不明显。国内行政管理专业最早脱胎于政治学,行政管理专业既要兼有政治学的学科内容,又要顾及专业培养目标与职场和社会需求相融合。目前,虽然大部分普通本科院校设立了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和科研实力较强的院校有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点或博士点。普遍来看,很多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政治色彩过于浓厚,而对管理规律知识重视程度不够,这一状况,或许导致行政管理专业落后于社会的需要和需求。民办院校在行政管理专业建设中也延续了这一特点。
第三、课程设置不合理。据调查显示,在某民办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开设的44门主要专业课程中,60%以上的学生认为重要的课程只有:演讲与口才、管理学原理、行政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公文写作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其中90%以上的学生认为重要的课程是演讲与口才和管理学原理,诸如西方行政学说史这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仅有不到20%的学生感兴趣。究其根本原因是行政管理在学科设置上并没有考虑到它首先是管理学科,有关管理中对管理问题的处理原则、方法,管理实践具备的调查、统计、信息处理、分析决策等等,这些基本管理知识常识行政管理专业在学科设置中被置于非主要地位的方面。面临的现实问题就是,招聘单位面试的学生都能够侃侃而谈,碰到实际需要解决问题时,如何分析、寻找问题的关键点,以及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欠缺。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职业能力;提升;路径方法
一、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是高校管理中的骨干力量,其职业能力的提升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成长,更关系到高校的改革、创新和发展水平。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要求。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责任重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管理体系现代化等方面肩负重任。因此,研究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与方法对提高高校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的新要求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作为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行政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向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为教师与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服务,而且还需要不断推动高校管理体系和社会服务的现代化。当前,随着高等教育快速的发展,以及国家“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发展的需要,高校对其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
(一)现代高校管理理念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如何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是众多高校面临的迫切问题和重大挑战。[2]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服务对象不仅有领导、教师,还有学生,对高校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正常运转,促进教育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着理念滞后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行政管理功能的发挥,适应不了新形势的要求。管理人员需要创新理念,不断改进管理,以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二)富有创造性的思维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多元化思潮的影响以及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转变需求,要求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但是,现在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的需要,因此,要实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行政管理人员要及时更新观念,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更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高校行政管理主要是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的行政管理,要求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须具备一定的高等教育管理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近年来,高校办学的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数量猛增,导致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此外,为了推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高校也需要不断的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结构,推动高校行政管理向着科学管理方向发展。因此,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除了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还应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优秀的组织管理能力、持续的学习能力和深入的研究能力。
三、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发展现状与困境
(一)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发展现状
目前,江苏省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更加完善,在人员选聘、培训研修、深造提升、流动晋职等多个方面保障了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权益。随着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深入推进,高校对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培养工作思路在不断创新,培养方式也得到进一步拓展。一方面,高校强化了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政策导向,充实丰富了其工作的专业内涵,另一方面规范了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范畴。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自信心和归属感,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因此,行政管理人员需要在认真学习充分借鉴的基础上锤炼自己,在思想引领、立德树人方面,在深化管理体系方面取得新突破。
(二)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
1.缺乏专业培训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是基层的教育管理者,也是高校教育系统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专业素质以及业务能力的培训。但是,很多高校对行政管理人员重使用,轻培训,影响着高校的行政效率、科学管理和发展进程。2.缺乏重视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是科研重于教学,教学重于管理,种种考核评价标准使得组织、领导过分重视教学、科研人员,而忽视了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的发展。[3]进而削弱行政管理人员工作动力和积极性。行政工作看似简单,却需要从业者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计划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因此,需要组织重视其职业能力的发展。3.专业化问题凸显高校部分行政管理人员是从教学岗调整到行政管理岗,缺乏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在计划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方面存在一些不足。虽然在实际工作中,高校也通过开展专业培训,资助教育管理研究课题等方式,推进学科融合,提高其管理方面的能力,但由于缺乏系统设计和整体规划,作用发挥有限。[4-5]
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路径和方法
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主体是其自身。因此,要使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得以持续提升,就需要切实增强其责任感、紧迫感,使其肩负使命、勇于担当,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充分激发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提高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因此,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要提高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一是要树立全新的学习理念。在工作中,行政管理人员要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文化素质水平,力求扎实、全面、系统地掌握行政管理知识,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学习带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二是强化自我管理能力。加强自我管理能力的关键在于内塑自我人格。要使行政管理人员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不断加强,需要弘扬职业道德,坚定理想信念,确立行政管理人员核心价值观念。
五、提升工作实践水平
(一)创新方法,提高工作水平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处在实践的一线,自身工作的过程就是不断进行工作实践、提升工作能力的过程。因此,需要不断创新实践方法,科学、持续地开展广泛、深入的工作实践,避免机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要通过不断地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来逐步提高工作水平、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以达到提高行政管理质量的目的。
(二)加强培训和交流
为了增强和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高校需要有重点,有计划地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体系培训。一是在各个层面、各个范围内大力开展高校行政工作论坛、沙龙等交流活动,促使行政人员进行经验交流,思想碰撞;二是组织高校行政人员在不同高校间、不同岗位间进行实践锻炼;三是组织高校行政人员跨校乃至跨国进行学生工作短期考察,促使行政人员对整个高校行政管理职业形成更加深刻、系统和直观的认识,有的放矢地提升自身职业能力;四是积极利用高校与地方干部交流机会,让其参与地方挂职锻炼,密切接触社会,从而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拓宽思路,提升自身职业能力。
六、构建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机制
机制地创新是高校管理创新目标实现的保证。良好的机制不仅能充分的发掘管理人员的潜能,有效地调动人员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提高行政人员主动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主动性。随着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更好地激发高校活力的要求日益迫切。因此,构建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机制,对提升高校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应制定相应的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行为规范,使管理人员增强行政管理理念和管理育人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是要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合理的聘任制度、多元的培训制度、健全的激励制度、科学的考评制度和完善的晋升制度等;二是通过顶层设计,来保证、规范、推进现代大学制度背景下行政管理人员队伍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周晔.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考评[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6):110-112.
[2]翁朝葵.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工作价值观与敬业度的关系研究—以福建省高校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6):107-110.
[3]白彦琴.高校二级学院行政管理人员发展困境及激励理论选择[J].改革与开放,2011(18):105-106.
[4]易琳.高校管理人员行政执行力提升路径研究[J].科教文汇,2016(02):127-128.
一、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是高校管理中的骨干力量,其职业能力的提升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成长,更关系到高校的改革、创新和发展水平。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要求。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责任重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管理体系现代化等方面肩负重任。因此,研究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与方法对提高高校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的新要求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作为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 行政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向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为教师与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服务,而且还需要不断推动高校管理体系和社会服务的现代化。当前,随着高等教育快速的发展,以及国家“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发展的需要,高校对其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
(一)现代高校管理理念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如何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是众多高校面临的迫切问题和重大挑战。[2]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服务对象不仅有领导、教师,还有学生,对高校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正常运转,促进教育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着理念滞后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行政管理功能的发挥,适应不了新形势的要求。管理人员需要创新理念,不断改进管理,以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二)富有创造性的思维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多元化思潮的影响以及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转变需求,要求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但是,现在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的需要,因此,要实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行政管理人员要及时更新观念,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更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高校行政管理主要是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的行政管理,要求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须具备一定的高等教育管理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近年来,高校办学的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数量猛增,导致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
此外,为了推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高校也需要不断的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结构,推动高校行政管理向着科学管理方向发展。因此,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除了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还应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优秀的组织管理能力、持续的学习能力和深入的研究能力。
三、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发展现状与困境
(一)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发展现状
目前,江苏省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更加完善,在人员选聘、培训研修、深造提升、流动晋职等多个方面保障了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权益。
随着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深入推进,高校对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培养工作思路在不断创新,培养方式也得到进一步拓展。一方面,高校强化了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政策导向,充实丰富了其工作的专业内涵,另一方面规范了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范畴。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自信心和归属感,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因此,行政管理人员需要在认真学习充分借鉴的基础上锤炼自己,在思想引领、立德树人方面,在深化管理体系方面取得新突破。
(二) 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
1.缺乏专业培训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是基层的教育管理者,也是高校教育系统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专业素质以及业务能力的培训。但是,很多高校对行政管理人员重使用,轻培训,影响着高校的行政效率、科学管理和发展进程。
2.缺乏重视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是科研重于教学,教学重于管理,种种考核评价标准使得组织、领导过分重视教学、科研人员,而忽视了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的发展。[3]进而削弱行政管理人员工作动力和积极性。行政工作看似简单,却需要从业者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计划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因此,需要组织重视其职业能力的发展。
3.专业化问题凸显
高校部分行政管理人员是从教学岗调整到行政管理岗,缺乏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在计划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方面存在一些不足。虽然在实际工作中,高校也通过开展专业培训,资助教育管理研究课题等方式,推进学科融合,提高其管理方面的能力,但由于缺乏系统设计和整体规划,作用发挥有限。
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路径和方法
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主体是其自身。因此,要使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得以持续提升,就需要切实增强其责任感、紧迫感,使其肩负使命、勇于担当,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充分激发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提高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因此,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要提高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一是要树立全新的学习理念。在工作中,行政管理人员要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 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提高文化素质水平, 力求扎实、全面、系统地掌握行政管理知识,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 以学习带工作, 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二是强化自我管理能力。加强自我管理能力的关键在于内塑自我人格。要使行政管理人员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不断加强,需要弘扬职业道德,坚定理想信念,确立行政管理人员核心价值观念。
二、提升工作实践水平
(一)创新方法,提高工作水平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处在实践的一线,自身工作的过程就是不断进行工作实践、提升工作能力的过程。因此,需要不断创新实践方法,科学、持续地开展广泛、深入的工作实践,避免机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要通过不断地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来逐步提高工作水平、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以达到提高行政管理质量的目的。
(二)加强培训和交流
为了增强和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高校需要有重点,有计划地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体系培训。一是在各个层面、各个范围内大力开展高校行政工作论坛、沙龙等交流活动,促使行政人员进行经验交流,思想碰撞;二是组织高校行政人员在不同高校间、不同岗位间进行实践锻炼;三是组织高校行政人员跨校乃至跨国进行学生工作短期考察,促使行政人员对整个高校行政管理职业形成更加深刻、系统和直观的认识,有的放矢地提升自身职业能力;四是积极利用高校与地方干部交流机会,让其参与地方挂职锻炼,密切接触社会,从而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拓宽思路,提升自身职业能力。
三、 构建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机制
机制地创新是高校管理创新目标实现的保证。良好的机制不仅能充分的发掘管理人员的潜能,有效地调动人员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提高行政人员主动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主动性。随着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更好地激发高校活力的要求日益迫切。因此,构建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机制,对提升高校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校应制定相应的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行为规范, 使管理人员增强行政管理理念和管理育人意识,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是要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合理的聘任制度、多元的培训制度、健全的激励制度、科学的考评制度和完善的晋升制度等;二是通过顶层设计,来保证、规范、推进现代大学制度背景下行政管理人员队伍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的有效提升。
跨专业考研也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难,好多时候,大家都是一样的起点,认真备考,跨专业考研成功的概率也是非常高的。
一、会计学
据统计会计学是跨考人数最多的一个专业。学员本科专业大多为统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市场营销及国际经济与贸易等,跨度并不算大,好多理工类的专业也会选择跨考该专业。
会计学专业女生居多,并且在以后的就业薪酬和就业方向上比其他专业都要好。因此好多人热衷报考这个专业。不仅考研,在高考报志愿时,会计专业与金融学,还有财经类的高校分数线都特别高。加之,会计专硕是两年制,更加注重业务时间能力,所以社会的认可度也会更高。
就业方向会计师事务所、国有企业、银行、外企等,薪资也相对较高。
二、金融学
跨考金融学专业中理科背景的更多一些,因为金融学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所以理科类的专业比较占优势。
看一些金融分析师的招聘要求,好多公司明确要求工科背景的毕业生,其实这不是歧视, 因为相对于文科类专业,理工类专业的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更强一些。
该专业就业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场,例如高校教师和大公司市场研究分析、基金经理、投资经理、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薪资相对也会很高。
三、法学硕士
法律硕士是最纯粹的跨考专业,因为它只招收非法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除去个人爱好和就业等因素,考生热衷报考法律硕士还有一个原因:不考数学!
还有法律硕士是全国统考,教育部统一出题,有统一的参考教材,所以无论考哪个学校,复习方法以及参考书都一样,直接消除了跨专业考生担心比别人基础差的顾虑。
法学的就业方向有地方公务员、国企、大投行、银行、保险公司、券商等。
四、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可以看成管理学上的"万金油",几乎每行每业都离不开它。现有的行政管理职业无论政府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都需要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所以就业机会也会很多。
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新企业的建立,老企业的扩大,七分管理。因此,企业等单位增设行政管理人员职位便成为大势所趋,这从量上增加了本专业人才的就业机会。从目前来看,本专业人才需求量正呈上升趋势。
就业方向适合各级党政机关、公务员、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政策研究、管理规划、外事交流、宣传策划等工作,但是行政管理往往没有很明晰的工作范围,升职空间不大,好多时候要从杂活做起。
五、新闻传播学
传统纸质媒体、广播电视媒体和期刊是我国传媒市场的中流砥柱,他们依然是新闻潮流的主角。现在新媒体迅速发展,新闻传播学本科毕业就业率相对较高。并且他们更需要拥有各种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学科背景的毕业生,着力培养专家型新闻业从业人员。
一个拥有相关学科背景的记者,其相关领域的报道往往更具水准和深度。因此,新闻专业也是在众多跨考专业中,为数不多的跨专业考生比科班考生更有优势的专业。
就业方向网络编辑、高校老师、记者、线下刊物编辑,新媒体、广告公司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高职行政管理;创新
1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创新必要性及目标分析
我国高职院校开展行政管理创新是顺应互联网时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学校整体战略目标的关键。通过不断创新高职行政管理模式与方法,能进一步提高行政服务水平与工作效率,保障高职院校健康、可持续发展。高职行政管理工作主要围绕如何有效实现学校教学目标,减少教学工作与管理工作中的摩擦与矛盾,实现教学工作顺利开展。高职行政管理目标制定时,还要结合自身发展特点与具体方向,考虑学校实际教学情况,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创新计划。
2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要求应始终围绕高职院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目标的实现,充分发挥出行政管理的引导、梳理作用,从而使得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等各项服务工作更加高效、顺畅。但就目前来说,我国很多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机构基本上都形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这种情况下的行政机构具有行政权力集中、学校决策自上而下、管理过程过于行政化等特点。且由于高职院校的党政领导性,其行政管理处于领导地位,是高职院校管理活动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服务、辅助和保障性的。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迅速,行政管理体制出现了部分问题,阻碍了高职院校的平稳快速发展。随着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出现,原有的普通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模式必定要随之而进行必要的改革,以建立一个良性的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运转机制。
3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3.1行政管理效率低下
在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是从中专院校改革而建成的,这导致其原有的管理理念落后、管理制度不健全、机构臃肿等问题非常普遍。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存在办事程序复杂、效率低下、职能交叉等问题,整体上呈现出管理组织执行力低、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状态。
3.2行政权力泛滥
行政权力泛滥也是常见的高职行政管理问题。行政权力的泛滥直接导致高职院校学术权力减缩,学术权力甚至处于服务行政权力的位置上。其中,官本位在科研、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大部分一线教师业务诉求得不到满足,学术专家意见无法及时采纳和落实,极大地阻碍着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影响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3.3行政管理专业化水平较低
在我国,高等院校教育行政管理专业化发展是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方向,尤其是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组织机构专业化,需要各阶级高校重视起来,并认真落实相关改革工作。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化水平较低,最突出的矛盾就是行政人员教学、管理双肩挑,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之间频繁转化,进入门槛较低,导致高职行政管理人员缺乏科学、优秀的行政服务意识。
3.4行政组织结构不合理
受到传统教学管理理念的影响,还有很多高职院校的内部组织结构仍然是金字塔式模式,由高层到底层呈现,行政权力也主要集中在高层中。这种行政组织结构引发的弊端非常多,最常见的就是权力崇拜不良思想滋生,结构不合理,单一、组织成员安于现状,缺乏创新。
4高职行政管理体制问题原因分析
4.1行政管理目标定位模糊
一般情况下,我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是借鉴了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或者沿用了以前中专管理模式,其自身的定位不准确,办学理念及行政管理目标没有结合高职院校教育和发展现状,存在定位模糊的问题。具体表现为:高职院校的课程开设、专业设置、校园文化以及学生管理等都没有高职院校的特色,甚至没有达到职业教育水准。在各类教学、教育和科研服务目标模糊的基础上,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必然得不到提高。
4.2行政管理过度依赖政府政策
通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现状可知,高职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了教务管理、教学辅助等内容,基本上也是依据政府在高职教育中的决策,一些地方高职院校还直接受到当地地级市政府的管理,这使得高职院校的行政、科研、学术服务均受到了政府的干预与制约,影响学校未来发展。尤其是高职学校人事任免权事项上,过度依赖政府管理,使得学校内部行政管理人员服务意识越来越低下,长久以往导致行政管理人员工作懈怠,行政管理水平得不到提升。
4.3行政人员绩效考核方式落后
高职院校不合理的考核方式极大影响着行政人员积极性。而目前我国很多高职行政管理采取的绩效考核方法都相对落后,基本上与政府机关公务员考核无异,但并不适用于学校行政人员的考核指标,例如“德、能、勤、绩、廉”等,操作过程中没有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和分解,考核指标比较笼统。
5互联网时代下高职行政管理创新的有效策略
5.1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行政管理创新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类新兴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到了教育领域中,高职院校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要重视管理方法和技术的创新与探索。首先,结合高职行政管理特点,构建契合且科学的服务管理系统,积极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建立动态服务平台。在动态服务平台上,将高职院校具体行政管理情况及人才培养全面展示给社会,积极受到社会的监督和评价,对吸引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到高职行政文化建设、教育建设项目中,促进行政管理服务作用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其次,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势,全面、详细的统筹并分析高职行政管理工作数据信息,包括历史数据资料等,构建起完善的数据库资源,并在互联网上实现资源共享,为高职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充足的信息保障。最后,在互联网时代下,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还可以构建起集中化的院校信息系统,加强各院校之间行政管理工作的协同性,促进高职行政管理协同化发展,从整体上提高高职院校行政管理质量和效率。
5.2积极培养高职行政管理人员信息素养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要求高职行政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也必须与时俱进,以此应对不断提高的行政管理目标,开展行政管理工作创新。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教育和培养工作,不断强化管理人员信息服务意识,帮助行政管理人员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提高行政管理人员对信息处理、分析和整合的能力,以此进一步提高高职行政管理工作科学实效性。
5.3缩减行政机构,实现简政放权
地方高职院校要结合地方发展特点、产业特点、学校教学目标等内容,积极重构行政机构,实现简政放权,以此提高高职行政管理的办事效率。高职要改革原有落后的部门制度,重新分流行政管理人员,依据就近原则进行调整。建立起科学的奖惩制度、竞争条款等规章制度,约束和规范行政管理人员办事行为,提高其办事效率。提高高职行政管理人员在院校内的服务地位,摆正角色定位,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积极与院校部门和机构沟通交流,营造出良好的校园环境,以学生教育为目标,从教师、学校及社会的利益出发,行政管理始终要遵循大局为重的原则。
5.4构建合理的考核体系
高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还需要重视起考核体系的创新与优化,这也是提高行政管理队伍综合水平的关键。互联网时代下,高职行政管理工作内容应该更加精细、公正、公平,这就需要科学设置考核标准和有区别的激励制度,提高行政管理人员考核的公正性、合理性,以此调动行政管理人员积极性,使其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创造价值。
5.5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
高职行政管理工作在创新过程中,要不断探索民主化决策机制。新时代下,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开始尝试理事会制办学体制,把重大决策交付给了常务理事会,理事会成员构成多元化,包括企业、行业、学校、政府等人员,这对保障高职院校发展决策合理性非常重要。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建立起决策问责制度,明确每一位行政人员的权利与义务,规范其日常行为,使其为自己的决策负责到底。在各项教育科研工作的决策过程中,还可以采取高层次专家咨询或听证方法,不得任意增加决策主体,确保决策科学性,使得高职行政管理工作真正服务于师生。
我国从设立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开始,迄今全国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高校有500多所,这些高校都开设了行政管理学这一专业核心课程。行政管理学课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与改革,在课程内容体系设计、课程教学手段改进、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课程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同学校行政管理课程体系的设置各具一定的特色,但也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完善与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内部教学与外部教学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探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确定指导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对于确保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科学性与合理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目前,地方高校行政管理课程教学体系设置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制约了其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公共管理人才的功能发挥。本文通过对五邑大学行政管理学课程设置现状的分析,探讨存在的突出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研究完善我校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以期更好地推进我校行政管理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与社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为了适应此形势的发展,五邑大学于2002年创办了行政管理专业,隶属于经济管理学院,面向广东全省招生。截止2013年,已向社会培养了5届本科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广泛分布在珠三角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各类组织。经过10多年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我校行政管理专业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约为200人,专职教师6人,其中副教授1人,讲师5人;在任课教师的学历结构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者4人,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学历结构与合理的年龄梯队。应该说,我校行政管理专业与校内其他专业相比,或者与国内其他同层次的高校相比,我们的起步较晚,底子也比较薄。虽然经过十年的发展,我们的师资力量得到了相当的发展,但与同层次高校相比,我校行政管理专业实力还不够强大,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二、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原则
由于受学校性质、学校传统和学校师资等方面的影响,不同学校课程体系的设置各具一定的特色。我校行政管理专业隶属经济管理学院,学院拥有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会计学等省级与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在此背景下,经济管理类课程在我校行政管理课程占有较大的比重。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需要反映社会需求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原则:1.满足社会需求原则在新公共管理的浪潮下,服务型政府与责任型政府的治理思想对政府官员的执政观念、知识结构、能力索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显然,行政管理专业教育也必须适应政府体制改革的要求。这些反映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就是要求设置范畴具有动态性,突出地方高校的专业特色与办学特色,适当考虑学生就业的需求,来适应政府行政体改革的深化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潮流。2.政治性原则同一般管理学相比,行政管理学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它是研究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国家通过各级行政管理机关,运用各种手段,对国家事务的管理,包括行政机关自身的管理以及行政机关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管理。区别于其他管理学,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国家治理与培养各级国家机关公务员的政治性学科,这就决定其课程体系设置不能忽视相关政治性内容。3.社会性原则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能够服务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化解社会矛盾以及进行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人才,能够胜任社区管理、流动人口管理、社会治安、社区调解、突发案件应急处置等社会管理事务工作。要求学生掌握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和中国政府的基本知识,熟悉我国政府目前工作的基本原则、方针、政策和法律。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要体现现代公共管理领域日益扩大与事务繁杂的特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习基地教学相结合,确保课程设置能反映行政管理专业社会性日益增强的趋势。4.综合性原则由于政府公共行政管理涉及的对象和事务几乎无所不包,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都离不开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行政管理学必须研究涉及各个方面的管理问题,这是由政府公共行政管理的复杂性、广延性所决定的。行政管理学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研究范围的广泛性和跨学科特性,其研究的对象涉及公共生活的各个层面,涉及的学科知识也呈现综合性与多元化特点。作为指导国家治理与社会管理的重要学科,行政管理学吸收与运用了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的新成果。这就要求毕业生具有综合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和较好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必须具备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5.实践性原则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现实紧密联系的应用性学科,只有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才能掌握行政管理活动的精髓。实践性是行政管理的基本特征,也是行政管理的生命力基础。如果不能在实践中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行政管理就失去了现实意义与活力来源。反映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要注意加大操作性课程与实验性课程,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与学以致用。
三、我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缺陷分析
1.政治学课程较多,经管类课程较少目前,我校行政管理专业设置了西方行政史、政治学原理、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等政治学色彩较重的课程,且这些课程所占比重比较大。经管类必修课只设置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政府经济学、基础会计等课程,比重比较低。这种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毕竟管理专业的很多课程需要经济学基础作为支撑,很多课程比如社会保障学、公共政策分析的很多课程都是建立在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1]。同时,我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大多数从事企业人力资源、办公室行政后勤等与经济管理相关的工作,如果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懂经济学的知识,显然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2.理论性课程较多,操作性课程较少由于学科特点,目前,国内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设置上,还偏重于理论性知识的灌输,而忽视操作性技能的传授。据统计,我校理论性课程占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比例约为50%~60%,而培养学生行政能力和技能方法的课程比例不到30%。由于过度重视理论知识传授,教师往往只关注术语、概念、法律、法规、制度等的解释与说明,教学过程比较沉闷,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纯粹知识,无法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与主动性。而教师也因一个人唱“独角戏”,容易在讲授中冷场与缺乏师生间的互动反馈,最终造成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3.定性课程较多,定量课程较少我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入学学生均为历史、政治类考生,数理基础相对较差,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规划时必须考虑这种现实情况。定量分析方法是行政管理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也是行政管理研究的重要工具与未来发展趋势。但是,现有的课程设置还倚重从抽象理论到具体实际的传统教学思路,造成定性类的课程占大多数,而定量类的课程偏少,仅限于微观经济学、政府经济学两门课程,一些计量方法如SPSS、STATA更没有涉及,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校行政管理毕业生缺乏数理量化分析能力。另外,定性课程开设过多造成本应开设的其他学科的课程因学时有限被压缩或精简,导致行政管理专业综合性、复合性的学科特点被抹杀[2]。4.讲解国外理论的内容较多,国内行政理论内容较少美国的行政学在世界行政学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行政管理学的许多重大理论发展、著名行政学家及其代表作大多产生于美国。美国出现了一批重量级学者,1887年美国人威尔逊的《行政研究》,1900年美国人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以及1926年美国人怀特的《行政学导论》,1927年威劳贝的《行政学原理》,1936年美国人高斯的《公共行政的边界》等著作的出版,对行政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由于美国对公共行政学的巨大贡献与影响力,以至于凡是论及行政学必称是美国行政学。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是讲授内容选择还是时间分配上,出现了这么一个误区:讲授国外行政管理学理论尤其是美国行政管理理论偏多,讲授现代行政管理学理论尤其是国内行政管理学理论偏少。5.课堂教学课时较多,实践教学较少五邑大学作为一所地方性院校,其专业教师学术交流与访问的机会较少,与外界的沟通条件不足,因此更多地专注于课堂教学。一些老师认为只要把每节课上好就是完成教学任务了,而较少考虑到校企合作,校政合作等社会实践的环节。行政管理课堂教育“一言堂”的现象依然存在,课后的实习锻炼比较少。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安排多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方面的锻炼,没有形成学生适应地方需要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没有体现出普遍性和地方性,综合化与具体化的衔接与融合。这样的课程设置必然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结果,必然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
四、我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措施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的,课程是实施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既包括一般常规意义的理论课程,也包括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各项有针对性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因此,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应该着重于课内课程改革与课外实践改革。1.合理规划课程设置科学的课程规划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具体做法是建立一个基础课程模块与若干个方向模块,学生在完成基础课程模块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未来发展的需要,选修其中一个或若干个方向模块的课程。这些方向模块有:公务员考试或岗位模块、企业行政管理方向模块、公共管理方向模块、继续深造模块、基本专业技能模块[3]。建议删除或合并一些过时、交叉、重复、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课程与教学内容,适当调整与更新现有教学内容,增加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讨论、社会调查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与学时,培养学生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所必需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2.调整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比例针对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比例失调的现象,我们应调整现有专业课程体系。行政管理课程设置要体现动态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降低传统理论课程所占的比重。首先要转变课程体系设置偏重理论性知识灌输,轻视操作性技能的传授教学理念,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压缩理论课程模块中部分课程课时,增加培养学生行政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课程学时,适当弱化理论教学,强化实操教学。再者,在传授理论知识时,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教学,即让学生分组扮演各种角色,身临其境,熟悉行政工作各个环节的操作程序与规范。最后,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在实践中加深学生对行政管理理论的理解,让学生更深刻认识政府行政管理活动的规律。3.调整定性课程和定量课程比例我校在设置行政管理课程体系时一定要处理好定性课程和定量课程之间的关系,在课程体系上,要构建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和管理学、行政学合理配置的模块结构,既要保证行政管理专业的本色,又要具有经济行政特色,同时要充分体现宽口径、厚基础、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理念[4]。具体做法如下:适当压缩诸如西方行政史、市政学、比较政治制度等定性课程或把它们作为选修课程开设。同时,要确保诸如政府经济学、公共政策定量分析等定量课程开设成功,设置足够的学时保证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与定量分析技能。在技术类课程方面,可以开设诸如行政绩效评估技术、公共政策分析技术等定量课程,鼓励学生选修外专业开设的课程,如工商管理专业开设的计量经济学、经济学专业开设的金融学等,以提高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量化分析问题能力。4.适当减少政治类课程总量政治学类课程所占比重过大是制约课程体系发展的重要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参考厦门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系的做法。厦门大学曾经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了两次较大幅度的调整与修订,删除或合并过时、交叉、重复的课程及教学内容,并大量增加作为学科新基础或反映学科前沿的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5]。建议我校在今后设置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时,一方面,教学内容尽量反映公共行政学科和领域的最新成果,尤其是政府治理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要打破行政管理学自身的理论体系,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密切结合,调整后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突出行政管理学理论教学体系与实验教学体系并重的原则,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内容相互穿插、互相补充的方法。5.增加实践性课程学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校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体系日渐完善,但在行政管理实验教学与建设方面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论是设备投入还是行政管理实验教学都十分缺乏,不能满足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与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的需要。目前,行政管理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教学也需要根据科学研究的目的,通过变革、控制或模拟行政管理对象,使行政管理事务、过程得以发生或再现,从而去认识公共管理现象、性质及其规律。因此,我校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推进公共管理实验教学改革,强化实验教学管理,确保实验教学在公共管理学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地位;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与整合为重点,创新公共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要将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整体统筹考虑,构建循序渐进的公共管理学课程实验教学方案,从而促进公共管理实验教学资源优化配置,以开拓学生视野,促进他们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多重方案。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实行“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走出去”就是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区与政府部门,通过见习观摩、社会调查、社区服务来加深对社会的了解;“请进来”就是吸收一部分具有较高理论修养的优秀行政干部加盟教师队伍,聘请公共部门政府官员来我校举办相关学术讲座。要加大产学研基地的联系工作,多与实习单位沟通、协调,密切双方之间的关系,确保产学研合作教育具有稳定的基地;制定教师实践育人的规定和政策,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实践育人水平。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