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物流信息可视化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中小银行 风险管理 信息科技外包
近几年,中小银行改革发展不断深入,纷纷向流程化和集约化发展,信息科技作为发展的重要支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由于信息科技资源有限,中小银行纷纷引入信息科技外包服务,外包范围涉及开发和维护、备份和灾难恢复等多个领域。银监会指引出台以来,中小银行在制度建设、资金投入、人员配备等方面下足功夫,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控略有提高,人员资金投入少带来的操作风险等风险水平已大幅降低,集中度风险等风险水平未有明显改善,而一些过去不被关注的风险逐步显现成为近期的主要风险。笔者选取江苏地区6家中小银行作为样本,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形成此文。
一、近期发展趋势
(一)信息科技外包发展势头强劲
一是信息科技投入逐年递增。样本行的信息科技外包投入占整个信息科技投入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2012年样本行信息科技外包投入占比平均值约为48%。二是信息科技外包项目数量大幅增长。信息科技非现场报表显示,2011年样本行的信息科技外包项目共111个,比2010年增加37个,同比增长50%。
2012年各样本行外包投入占IT入比重情况表:
(二)外包服务商筛选水平略有提高
过去,银行选择外包服务商的政策流程不够全面有效,未能很好地评估其人员、技术、财务及其他状况,片面地考虑局部优势,而忽略了IT外包的总体服务水平,相对容易选择低劣服务商。现在,经过近几年的经验积累,通过行业内的相互推介,根据中小银行依据指引要求,全面系统地比对服务商,有效提高了筛选水平。样本行中,除C银行以外的五家银行均设定了严格的筛选制度。
(三)外包管理能力有所提升
一是外包合同管理水平有所提高,法律风险明显降低。样本行的大部分外包合同签订流程更规范,合同文本均明确了服务范围内容、连续性要求、法律合规、服务变更等具体内容。二是外包人员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信息更加安全。样本行均对外包服务安全明确发文,就物理环境安全、外包人员安全培训、信息资产使用权限、源代码检查与安全扫描提出一定要求。三是外包服务监控与评价体系初步建立。样本行中有三家银行针对外包需求、合同、服务水平协议等建立了服务质量监控指标,指标包含故障统计、程序上线时序、需求变更率、外包人员考核等具体内容。
二、主要问题
(一)科技外包业务发展欠缺规划,依赖度加剧
一是一部分中小银行自身科技力量有限,将部分不宜外包甚至不能外包的核心业务系统、网银系统、零售业务系统外包开发,致使系统后期维护、升级甚至与新系统的对接都过度依靠外包服务商。二是部分中小银行缺乏战略发展眼光,上线的各信息系统,均由一或两个外包开发商完成,高集中度导致高依赖程度。
(二)外包服务供应不稳定,业务连续性无法有效保证
目前,为中小银行信息科技外包服务供应商,多为中小外包服务公司。这类公司具有投资主体和组织形式多元化、内部管理松散、人员更替频繁、生产质量掌控能力不足等典型的信息科技小企业特征,给中小银行带来的业务中断和终止的风险远远高于服务于大型银行的外包公司。虽然中小银行在合同中明确了服务连续性要求,但服务中断与终止带来的损失往往仍然由银行自身承担。调查发现,Z银行外包开发的信贷管理系统曾发生过因外包服务商倒闭而终止外包服务,最终导致该行延期数月并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三)信息系统外包项目各自为政,系统间“信息竖井”现象较为突出
调查发现,样本行由同一外包服务商开发的不同系统之间缺乏高效统一的数据通道,兼容性较差。主要原因是以下几点:一是信息系统外包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各系统开发由不同业务部门需求被动推动,且开发过程中业务需求反复变动,系统即时性、孤立性的特点明显。二是信息系统数据未实现标准化。中小银行尚未实施全行的数据标准化工作,未建立全行统一的数据字典、API标准等数据标准,各信息系统的数据标准由外包开发团队定义,系统间缺乏统一的数据口径。
(四)信息科技外包管理不成熟,风险难以有效掌控
调查中发现,样本行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外包项目风险管控制度,但制度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即时性不强。外包项目进行阶段内控审计严重滞后,目前各行仅由信息科技部门单方面向管理层做项目进度汇报,风险管理部门未能全程对外包项目进行评估和跟进管理,内审部门也未能开展专项审计,外包风险难以及时发现,项目实施的优劣只能由最终上线结果判断,形成了类似信贷业务的“子弹合同”。
三、近期对策与建议
(一)减轻信息科技外包依赖程度
一是基于信息科技战略、外包市场环境、自身风险控制能力和风险偏好制定相应的外包战略,确定外包边界,防范因过度外包而受制于人。同时,完善外包分级管理策略、供应商关系管理策略、和资源能力建设方案。二是针对不宜外包的内容制定迁移计划,通过人员补充、提升技能、知识转移等方式,有针对性的获取或提升管理及技术能力,逐步降低外包依赖,最终自主掌握信息科技核心业务。三是外包项目评审阶段注意降低集中度风险,有意识避免因外包服务高度集中于个别外包服务商。
(二)降低服务中断与终止的可能性,减少损失
一是降低可能性。制定有针对性的外包业务连续性计划;识别重要业务涉及的服务商和资源;通过合同等形式明确提前准备并维护好相关资源;对服务商业务连续性管理进行监控;要求服务商参加业务连续性的应急演练。二是减少损失。在服务实施过程中,收集外包商服务信息,尽早发现可能导致发生的情况;在意外情况下购买其外包服务资源;要求服务商制定中断相关的应急处理预案。
(三)加强顶层设计,提高外包系统兼容性
一是加强信息系统规划,指导和整合业务部门的不同需求。以规划指导外包系统开发和升级,改变原有的打补丁式的系统建设模式,努力消除系统间的“信息竖井”。二是尽快推动实现全行数据标准化,制定全行的数据字典、API标准等数据字典,为系统外包项目提供统一的数据标准,实现各系统间具备一致的数据口径。
(四)尽快建立三道防线,全面掌控外包风险
一是对重要外包商进行定期风险评估。深入开展尽职调查,关注服务商能力与技术、服务经验、人员技能、市场评价和监管评价。二是对重要外包项目进行定期风险评估。审慎检查项目与信息科技外包战略的一致性,根据项目内容、范围、性质对其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制定的剩余风险处置措施,确保不因外包进行而增加剩余风险。三是定期开展信息科技外包审计活动。审计服务商合规情况、服务执行效果、项目执行进度。
四、长期规划:重构中小银行信息科技外包流程
(一)信息科技外包的支持流程
按照流程与银行价值创造的关系,流程可分为价值创造流程和支持流程,银行业的贷款审批、单证等业务流程属于价值创造流程,而信息科技外包属于支持流程。
作为支持流程之一,信息科技外包流程主要内容就是为各类为银行创造价值的业务流程服务。同时,其他支持流程如监督评价流程,也在为信息科技外包流程提供支持。
现在信息科技外包主要问题,集中发生在流程的相互支持上。如上文所提的“系统兼容性差,效率较为低下”,是外包流程对业务流程支持问题;“内控审计严重滞后,风险难以掌控”,是监督评价流程对外包流程支持问题。而要从流程支持入手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引入一个概念——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的流动曲线。
(二)风险的流动曲线
旧风险有的弱化,有的仍然存在,新风险又呈现出不同态势。要控制信息科技外包风险,就必须先梳理信息科技外包存在的风险强弱,而通过现场调研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信息科技外包的风险点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条流动曲线。
信息科技外包主要有六个风险点,分别战略风险、集中度风险、合规风险、项目实施风险、风险、应急风险,上文描述诸类问题都可以归为此六类。如果以外包项目上线的时间为X轴,可以得到三个数值,即外包项目规划阶段、实施阶段、运行上线阶段。而以风险程度为Y轴,可以得到下图:
(三)实施方案
所谓重构中小银行信息科技外包流程,其核心内容在于落实在信息科技外包流程中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的职责、落实三道防线。09年新版《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明确要求该委员会必须包含主要业务部门代表,就是强调外包流程对业务流程支持。而信息科技风险三道防线是监督评价流程对外包流程支持问题。
根据上文的阶段分析,为适应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的流动性,信息科技部门、主要业务部 门和内审风控部门在外包各阶段的主要责任如下:
1、规划阶段
一是将业务部门成员纳入项目规划体系,不仅由业务成员提出大体需求,更应该培训一批业务成员了解基础信息科技知识,加入到系统设计的整体规划中,与外包人员、信息科技部门成员一共决定系统的各类细节。二是落实内控制度,做到“逢项目、先评估”,全面评估外包商的资格准入情况,如外包商资质、专业技术、服务能力、市场评价等,以保证外包商可长期持续提供服务保障。充分发挥信息科技三道防线作用。
2、实施阶段
一是严格执行外包人员管理制度,明确外包人员使用的信息资产,经内部审计审批后对其进行最小授权。对外包人员进行信息安全培训,提高风险管理意识。二是关注项目开发质量,业务部门人员驻点参加外包开发,对重要系统的开发交付物进行源代码测试和安全扫描,三是内控合规部门对服务商进行安全检查,判断其经营状况。
Abstract: 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s a key course of logistics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emphasis of this course is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that using logistics information system and information equipment. In the driving information teaching. This curriculum reforming utilizes dynamic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 deeply, the test of practice achieved good effect.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aching; curriculum reform; vocational college
1 信息化教学
所谓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指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但信息化教学在应用过程中应遵守可行、够用的原则,切勿贪多,以免让学生感觉混乱,降低学习的积极性。物流信息管理课程重点在于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运用物流信息系统、信息设备的能力,信息化教学模式植入其中乃是恰如其分之举。
2 课程改革思路
在课程开发与设计过程中强调的是职业能力本位的培养。即:通过相关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转换为课程内容,再分解成为各个教学实施项目单元。最后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将多维动态实践教学法融入到各个教学实施项目单元,以完成该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
物流行业信息操作从业人员区别于信息类专业工作人员的地方是不需要从事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但需要具备信息的收集、传输共享、储存加工和信息使用的职业行为能力。高职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更多的也是在于强调物流信息系统、信息设备的应用,而不是科学理论性的。为此,在课程设计中,对课程内容选在:认知―信息采集―传输、储存―跟踪―利用物流信息设备与系统等五个模块。这五个模块的内容采取递进的关系,知识点由简单到复杂,设计结构合理,循序渐进,使学生能够顺利的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并消化吸收。
3 课程改革设计方案
物流信息管理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高效的采集信息、传输储存信息和利用信息进行管理决策与分析。熟练地应用信息化技术并能够很好地融于物流业务流程,提高物流业务流程的效率。具体如下:
3.1 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参与课程开发与设计
在本次课程改革中,首先将物流信息管理这门课从普通教室“搬到”机房,机房要求无线网覆盖,另外打破常规,要求学生务必携带手机或平板等电子设备进入教室,以便顺利开展教学。
首先,大学生空间信息平台的应用。利用该信息平台组建班级、学习小组、确定组长等,课程中涉及的12个项目化任务也是在此。学生在通过该平台获取教学项目背景资料、项目任务要求、辅助文档资料、提交任务等,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
第二,微信公众号的应用。在课改初,教师注册微信公众号,请学生关注,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视频及辅助大容量信息均通过此公众号公开,这样做是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空间平台服务器高峰时段的荷载能力有限,才利用微信平台进行视频等大容量信息数据的传输与播放。
第三,物流信息设备的应用。利用学校物流实训室资源,物流信息设备包括:条码打印机、POS模拟零售终端、RF手持扫描器、GPS跟踪器等。学生通过实操更详细地了解各种设备,提高对设备的利用效率,更好地实现教学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最后,物流信息软件的应用。TMS、WMS、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这些软件都是接近企业版的,通过教师设计任务背景资料,利用软件完成物流业务流程,重复操作,孰能生巧。使学生可以直接就业,不用再到企业进行二次培训。
3.2 利用多维动态教学法,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
多维动态实践教学法是指通过多种方式融合进行教学,另外,由于该学科更新变动较快,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的资料信息也要及时进行更新与优化,尽可能及时地与行业对接,保证把最新的信息提供给学生。具体内容包括:小组专题讨论―软件模拟操作―仿真视频教学―信息设备实操训练―校外调研(包括网络调研),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内容如表1所示:
为贴近企业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设计课程方案时特意选取物流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作为教学项目来设计课程,按照“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要求组织课程,使学生课堂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清晰。完成项目也能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课程项目化改革体系如表2所示:
3.3 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课程教学的实践性比较突出,也就决定了课程考核的形式要多样化。物流信息管理课程以平时与期末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间互评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原则。比如每次的教学任务中,学习小组组长记录每组组员任务是否完成、完成到何种程度、是否需要修改等,由组长统计提交到教师空间平台,再由教师为每位学生给出平时成绩;对于系统软件操作方面,教师可直接登陆查看学生的完成情况;另外,对于实操性质的考核,除了组长负责过程之外,教师应该随时对每位学生的操作情况作出评价。最后由教师将各次平时成绩汇总求平均后得出的成绩,记总成绩的50%;期末理论测试占总成绩的30%,期末实操成绩占总成绩的20%。这就大大颠覆了早期大多数课程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70%的传统规则。采用突出过程性考核的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加上利用信息化教学使课堂氛围非常好,参与度很高,学生们也很认可这种形式。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是物流管理类以及交通运输专业物流与运输方向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条码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射频识别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它涉及的知识面广,操作性强。在教学时间短,内容量大的情形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所以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构建一种高效的立体化教学模式[1]。这是转变教学观念、高等教育改革的必要的一部分,也将推动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
立体化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课程为基础,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以教学资源为平台,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进行设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实现课程的教学改革。笔者重在是改变传统的授课方法,在授课过程中,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不仅能改变教师的授课环境,同时给学生一种全新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提高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创新性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信息性、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当前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迅猛,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创新性明显不足。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物流信息技术的影响很大,而目前的教材内容实用的新例子较少,教学内容往往与时代不同步。因此,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大量的案例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加强教学效果,而立体化的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2、改善传统教材的知识体系传递的单一功能
知识体系是传统教材的核心,其结构主要是线性结构,传统教材只有知识传递功能,而立体化的教学模式采用了丰富多样的知识传授方法。在立体化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按照所学的内容安排学习进度。
3、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信息量大,在教学时间短、内容多的情况下,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教师虽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课堂教学变成了“变了相的黑板+粉笔式”,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使得这门课的教学效果一直不尽人意。因此,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已迫不及待,可见高效率的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意义重大。
4、个性化的学习模式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和学习能力因人而异,但学习环境都一样,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因材施教。但是使用立体化教学平台进行教学,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平台上有选择的学习,并且教师也能利用该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为因材施教提供了科学的前提准备,能够高效的使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5、可交互式的平台
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利用立体化教学平台及时向教师咨询,教师也能及时的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就打破教师学生之间的时空限制,为学生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途径。
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构建
1.立体化教材建设
立体化教材选取的主教材为王道平、王煦,编写的《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以教材为主导,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结合视频进行讲解,通过企业的典型案例分析巩固在教学过程中学到的知识点。
(1)制作教学内容:以教学大纲为指导,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立体化教学平台的优势,整合了《物流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对物流信息技术中条码技术、RFID技术、GIS\GPS技术等做了比一般教材更详细的描述,并伴以各种动画演示。
(2)制作电子教案:重新制作了电子教案。充分利用了音频、视频等资料,严格按照网络课程教学需求进行编制。
(3)录制教学视频:针对重点章节,录制教学经验多的老教授的教学视频。使学生既能听到主讲教师的讲解,还能听到其它教师的授课。这样能提高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程度,同时也有利于主讲教师的提高。
立体化教材明显优于单一的纸制教材,由网络教材、电子教案、教学视频等构成的新教材体系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2.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
(1)建立《物流信息技术》资源库:建立《物流信息技术》资源库,其内容包括有图片、音频、视频等。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网上各种教学资源库。
(2)开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结合的非常紧密,学生毕业后工作接触最多的是管理信息系统,笔者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及多年教学经验,开发了一套企业的采购信息系统、运输管理系统,便于学生了解信息系统的内容,在教学中针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新功能学生也可以添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建立题库:结合物流信息技术的特点建立物流信息技术的试题库,通过试题库学生可以及时巩固所学的内容。笔者把一些物流信息的热点问题添加到了试题库中,学生的关注度非常高,比较感兴趣。大家查阅资料,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汇报,这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为了让学生在毕业时增加物流知识的储备及学生创新学分的要求,也建立了物流师培训的试题库。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考取物流师证,这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
如何提高全社会物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政府部门物流服务和监管的信息化水平,物流行业和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企业物流信息化和供应链管理水平,加快物流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加快物流信息化军民结合体系建设,推进物流相关信息服务业和信息技术创新与发展,成为“七项重点”工作。
关键词“提高水平”
目前,中国物流信息化到了“提高水平”的迫切阶段。而如何提高及路径何在成为信息化的突破点,这一阶段,贴着物流的服务理念来做文章,信息化如何立足于服务“四个有利于”,成为重心所在。即信息化应用有利于加快物流运作和管理方式的转变,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产业链协同效率,促进供应链一体化进程;有利于解决物流领域信息沟通不畅、市场响应慢、专业水平低、规模效益差和成本高等问题,提高企业和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节能减排水平、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促进绿色物流的发展;有利于支撑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物流信息化取得了重要进展,物流信息化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物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力逐步增强,初步显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此同时,我国物流信息化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重点物流行业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信息采集和交换水平较低,不同运输方式、不同运输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不畅。二是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的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大量小型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较低,难以满足专业化物流服务的需求。三是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和推广水平较低,自主创新和产业支撑能力不强,物流设施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和物品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较低。四是物流信息标准制定和应用的整体水平亟待提高。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的兴起,国内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日益深入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加快,为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动力,是物流行业信息化后发赶超的黄金期。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拓宽思路、务求实效,因地制宜地推进物流信息化发展。
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的机遇
如何引导企业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后发赶超?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戴定一认为,从方法论的角度,要因地制宜、分而治之。要针对物流信息化的不同层面、内容,采取不同的建设原则和方法。
戴定一分析,物流有两个基本概念:网络与流程,这两个概念支撑了两个市场,基础服务市场与专业物流市场。前者以网络为基础支撑,比如运输、仓储、货代等,提供标准服务,主要靠资产的规模和效应,来提升服务的水平和获得盈利;而流程支撑了另外一种服务――专业物流,或者说是产业物流,在这类服务中,实际上每个服务都是一个流程,而且这些流程各不相同。这两个市场有各自的发展方向,前者是做大,后者是做专。
物流信息化的建设就是围绕着上述两个方面进行:一个是围绕着网络的发展,一个是围绕着流程的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加上一个信息交换共享,也就是平台。因此,物流信息化就是网络信息化、流程信息化和信息平台,这构成了物流信息化的基本框架。
在“两化一平台”建设方面,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物流信息采集的标准化、电子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全面推进各主体加强物流信息资源的集成应用。推进相关联主体的物流信息资源开放互联,以价值链为依托,以标准为支撑,处理好安全与协同的关系,鼓励采取多种方式实现物流信息的互通交换,贯通信息链条,促进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联动和协同,提高物流的效率效益和服务水平。
促进系统间必要的互联互通,形成信息化的网络化是必然的进化路径。为此,进一步完善电子口岸等跨部门物流监管和服务平台的建设,着力实现跨境、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跨企业的数据交换,提高协同服务和监管水平。推进跨行业物流信息的互联互通,支持跨行业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发展,着力促进多式联运和国际物流发展。推进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可视化和智能化管理,促进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不同运输方式的连接,提高物品流动的定位、跟踪、过程控制等管理和服务水平,是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的要求。
下一阶段,国家将重点支持有实际需求、具备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推进全国各物流区域、节点城市、交通枢纽、物流园区和经济园区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促进物流信息的跨区域开放、交换和有效利用。支持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化物流管理和信息服务平台发展。充分发挥核心物流企业对行业资源的整合能力,打通物流信息链,推进全程透明可视化管理,提高专业化物流服务水平。
1.1网络技术建立一个Internet交互平台,用户可通过Internet在该平台上与企业进行在线交易、查询订购商品的物流动态、对企业进行投诉建议等;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物流管理系统,各个部门在系统管理平台中,通过局域网实现信息传递、数据共享。同时,建立控制器局域网(controllerareanetwork,CAN),实现对运输过程的实时监控[3]。
1.2数据资源管理技术建立数据库系统,实现对数据的收集、加工、检索、存储、传输、利用和维护等一系列的数据资源管理。对数据进行合理组织、维护和存取,并处理好应用程序与数据之间的管理。
1.3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无线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技术主要应用于商品的管理,控制商品的流通过程。能够精确定位,对商品的各个流通阶段进行有效的查询,以及动态追踪物品在供应链中的位置。同时,RFID技术对物品进行识别和描述,可提高物流服务的效率。
1.4可视化技术主要用于数据的可视化,通过计算机图形和图像处理技术,把数据转换成图像,从方便信息的处理,进而提高作业效率。其在物流系统中的运用具体体现在货物的入出库管理、商品车道位计划及车辆调度等方面。
1.5物联网技术红外感应器、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监控、跟踪和管理。
2系统设计
2.1系统模型
设计服务于整车物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为整车厂提供物流服务,一般包括商品车的分拨与仓储、运输、配送等。因此,对于以整车运输业务为主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其业务环节主要包括客户填写及提交订单、VDC与VSC管理、道位计划、商品车出库、轿运车的调度与配送、商品车的运输、运输车辆的实时监控、意外情况的应急处理、物流信息动态的反馈等。这些业务环节之间都具有密切的联系,并通过各个环节的信息交互,形成物流网络。为了实现物流集成化运作,应建立科学的物流管理机制,优化管理环节,改变传统的组织结构,消除各部门连接处的重复操作和多余环节,实现各个环节之间的有效衔接,实现信息的自由流通,将各层级的物流服务更好地连接在一起。从信息平台角度来说,建立在局域网上的物流信息平台,将相互独立的信息系统连通,实现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输。同时,各部门所管理、存储的数据信息根据部门职能的需要实现部分数据的共享。在企业外部,可通过Internet实现与上下游客户及供应商等多方实体业务的连接。同时,为实现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的集成化设计,需要将现代物流技术中的软件技术和硬件技术相结合。集成化物流系统的架构图如图1所示。
2.2系统结构设计
通过对系统实体模型的分析,拆分物流服务流程,获取各环节的具体实施任务,并将这些任务分配给各职能部门,同时根据这些任务的具体实施,设计出物流系统各个功能模块。再根据各系统模块的工作性质,将整个系统分为一个4层结构,分别是顶层、应用层、操作层和数据层。第三方集成化物流信息系统结构图如图2所示。
2.2.1顶层也叫集成层,将各个单一的模块集成为一个整体,使之能更好地协同完成任务。同时,顶层也是系统的最高权限管理层,能为系统作出决策性的行为。
2.2.2应用层主要体现为可视化的操作平台。根据使用系统的内外用户人群,把该层分为管理登入平台和客户登入平台。在管理平台中,系统根据内部员工所属的部门分配其相应子系统的管理权限,例如仓管员拥有仓储管理的办公权限;通过客户平台,外部客户能实现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信息交流。
.2.3操作层这层是应用层操作的具体实现,对应内外平台具有的相应管理子系统或是功能模块。内部管理平台包含了4个实现物流基本服务的子系统:客户管理子系统、VDC与VSC管理子系统、配送管理子系统和运输管理子系统,交由4个职能部门使用。外部客户登入平台主要包括查询功能模块和订单生成模块,查询各项物流服务的信息和订单的生成。
2.2.4数据层这是整个物流系统能够顺利运行的基础,它为各项操作提供所需的数据,包括仓库信息、车辆信息、订单详情等,同时也随时记录并管理物流服务各环节产生的信息。
2.3系统业务流程设计
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客户(经销商或直销客户)订单的推动下,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物流服务。在第三方物流企业接受订单之后,通过物流系统自动将订单拆解,将对应的订单信息发送到各职能部门。各部门按照一定的操作流程,协调运作,最终完成对客户的物流服务[5]。在所设计的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中,其一般运作流程如下:1)当客户通过互网络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网络物流平台中填写并提交订单后,物流系统通过数据资料管理技术对订单信息拆解,并将订单中商品的基础属性信息传送给VDC与VSC管理部门。2)VDC与VSC管理部门接到订单后,通过物流信息系统的分拨和VDC与VSC管理模块,就近查找该订单中所需商品车所在的VDC与VSC仓库,以及商品车的存放位置,然后生成一份发货单,通过物流系统发送给调度部门。3)在发送过程中,物流系统重新将屏蔽掉的运送信息整合到发货单中。调度部门接收到发货单后根据发货单中的商品车的基本信息和配送信息,以及物流系统数据库所提供的可用车辆信息,在调度管理模块中进行VDC道位计划、配送方法、运输路径的设计和优化,最终得到效率高、成本低的最优方案,并将其分别制成道位计划表和调度配送单,通过物流系统将道位计划表发给VDC装运部门,将调度配送单发给运输管理部门(若目的地的VSC中存放有订单中所需的商品车,则调度部门可通知运输部门进行商品车的直接配送)。4)VDC装运部门根据道位计划表将商品车调往运送道位上等待配送;同时,运输管理部门根据调度配送单,挑选合适的司机来驾驶所需的轿运车去相应的停放区提取预定的商品车,并根据调度部门所提供的运输线路将货物送往目的VSC,即完成商品车的“一次运输”。5)在完成商品车的“一次运输”后,物流系统自动生成由VSC运送到经销商的“二次运输”调度单。挑选合适的司机来驾驶所需的轿运车,完成商品车的短驳。6)在运输途中,调度部门对运输车辆实时监控;运输完成后,进行回单处理。若遇到交通阻塞等的突发性状况,调度部门及时更改运输方案,例如更改运输线路、更换运输车辆等,同时变更调度和运输信息,并登记到系统中;而对于运输途中出现商品车丢失、损坏等意外情况,调度部门生成记录,并登记到系统中。同时,填写加货单,通过物流系统发送到VDC与VSC管理部门,重新发货。7)物流操作完成后,物流系统将各部门的操作记录合成一张完整的记录单并保存到数据库中。基于集成化模式的整车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如图3所示。
2.4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在集成化的整车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中,主要包括VDC与VSC管理、调度管理、运输管理、客户管理和公共服务管理等模块。系统功能模块结构如图4所示。
2.4.1客户管理模块通过客户管理模块,企业员工可以管理服务对象,包括对承运商和经销商进行注册登记、信息审核、信息更改、合同管理及订单管理等。其中运输商管理和经销商注册登记的信息包括单位名称、联系方式、单位地址等基础信息;合同管理包括合同录入、合作内容查询及变更、合同期限提醒等;订单管理对订单信息进行审核及将信息归类保存。
2.4.2VDC与VSC管理模块仓储管理中主要包括入库管理和出库管理,以及一些维护。借助仓储管理模块,仓管员根据即将入库商品车的信息包括编码、名称、数量等,完成入库单的填写,并安排合理的存放位置;根据订单信息,查询所需商品车的存储情况,安排最优的出库方案。此外,该模块也具有仓库容量预警、日常盘点、报表统计等辅助功能。
2.4.3调度管理模块通过调度管理,调度员可以完成道位计划、配送方案制订、路线规划和实时监控的业务工作。调度员通过可视化操作界面查找仓库中所需商品车的位置和道位使用情况,快捷高效地制订商品车出库时的道位安排计划。然后,调度员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轿运车和配送路线,完成配送最优方案规划。在配送过程中,调度员能实时获取轿运车和路况信息,并针对具体情况给司机作出实时指示,实现动态调度。
2.4.4运输管理模块运输管理主要实现运输部门的管理职能,其功能包括轿运车和司机的档案管理,运输资源的安排,运输情况的记录与反馈。轿运车档案信息包括车辆类型、服役年限、载重等;司机档案信息包括姓名、证件类型及联系方式等。运输资源安排主要是根据调度单安排轿运车和驾驶司机。另外运输管理还包括轿运车维护管理,例如车辆年检安排、车辆事故情况统计等。
2.4.5公共服务管理模块公共服务管理主要是给企业所服务的对象进行操作的功能模块,客户通过该模块可以完成各项业务信息的查询。提供回单准时率、回单出错率、货物损坏率等指标的物流质量分析功能,以及对物流历史数据的分析与统计等。
2.5可视化设计
在应用系统的设计中,由于复杂和庞大的功能,给界面设计带来了负担,加重了用户操作的错乱,可视化设计主要旨在借助于图形化等直观手段,清晰有效地传达与沟通信息,形成高效的功能、使用映射,完成用户任务目标。系统设计应用StringBuffer和HTML5的拖拽技术,实现了VDC装运环节的功能可视化与操作可视化设计,界面设计如图5所示。
3结语
机遇与挑战并存
推动物流信息化发展,对促进现代物流的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加快物流运作和管理方式的转变,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产业链协同效率,促进供应链一体化进程;有利于解决物流领域信息沟通不畅、市场响应慢、专业水平低、规模效益差和成本高等问题,提高企业和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节能减排水平、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促进绿色物流的发展;有利于支撑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物流信息化取得了重要进展,物流信息化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物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力逐步增强,初步显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工业物流信息化不断深化,供应链管理和协同水平逐步提升,智能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应用蓬勃发展,物流信息化和电子商务集成发展成为新趋势;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和运营模式不断创新,信息流对业务资源的调配能力不断提升;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政等重点行业基本实施了信息化管理,并在各自系统内部形成了有特色的信息服务体系;物流相关信息服务业和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发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我国物流信息化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重点物流行业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信息采集和交换水平较低,不同运输方式、不同运输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不畅。二是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的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大量小型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较低,难以满足专业化物流服务的需求。三是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和推广水平较低,自主创新和产业支撑能力不强,物流设施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和物品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较低。四是物流信息标准制定和应用的整体水平亟待提高。
因地制宜 大力推进
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正在兴起,国内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日益深入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加快,为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动力。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拓宽思路、务求实效,因地制宜地推进物流信息化发展。
主要任务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提高全社会物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推动相关政府部门、重点物流行业、企业、军队等不断提高物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运用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和公益机制,促进物流信息的科学采集、有效利用、深度开发、有序交换和安全管理。全面推进物流信息采集的标准化、电子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全面推进各主体加强物流信息资源的集成应用。推进相关联主体的物流信息资源开放互联,以价值链为依托,以标准为支撑,处理好安全与协同的关系,鼓励采取多种方式实现物流信息的互通交换,贯通信息链条,促进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联动和协同,提高物流的效率效益和服务水平。
提高政府部门物流服务和监管的信息化水平
推进铁路、公路、水运、邮政、航空、海关、检验检疫、食品药品、烟草、安全监管、工商、税务、公安、商务等部门电子政务系统中物流相关服务与监管职能的建设和完善。推动道路运输危险品监管平台和邮政业监管信息平台等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提高政府部门的物流服务和监管能力。开展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物流的跨部门联动与监管信息化建设试点,有效实施流向跟踪、状态监控和来源追溯,规范危险品安全管理,提高对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物流的联合监管能力。
加快建设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公路、航道、港口、营运车辆,以及船舶动态信息、运输业户、营业性驾驶员、船员、身份信息和危险化学品等基础数据库,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规范信息资源的社会开放服务,提高社会化、市场化开发利用水平,促进诚信体系建设,为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决策支持和信息服务。
促进系统间必要的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电子口岸等跨部门物流监管和服务平台的建设,着力实现跨境、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跨企业的数据交换,提高协同服务和监管水平。
提高政府部门应急信息处理和资源调度能力,促进重点生产、运输和流通行业与政府应急信息的互联互通,提高应急物流保障能力。
提高物流行业和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加快推动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政货运、管道运输等多种运输方式及仓储等企业物流信息系统、行业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提升运输、仓储等基础设施及港口、机场、货运站场等交通枢纽的信息化水平,支撑物流基础设施的高效运行。
推进跨行业物流信息的互联互通,支持跨行业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发展,着力促进多式联运和国际物流发展。推进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可视化和智能化管理,促进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不同运输方式的连接,提高物品流动的定位、跟踪、过程控制等管理和服务水平。
重点支持有实际需求、具备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推进全国各物流区域、节点城市、交通枢纽、物流园区和经济园区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促进物流信息的跨区域开放、交换和有效利用。支持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化物流管理和信息服务平台发展。
充分发挥核心物流企业对行业资源的整合能力,打通物流信息链,推进全程透明可视化管理,提高专业化物流服务水平。提升物品拣选、传送、识别和储存设备的自动化水平,提高各种交通运输工具和集装箱、托盘等集装单元化器具的智能化管理水平,优化供应链全程管理方式,缩短物流响应时间,提高物品可得率和资金周转率,降低平均库存水平和物流总成本,提高客户满意率和供应链的整体竞争能力。
在此状况下,物流企业调用社会个体车辆很大一部分都是按单随机进行的。运输企业和个体车辆的对接,基本都是在配货市场实现的。对接方式非常原始,物流中介以及一些专线运输公司,在自己的门口张贴出货物信息。个体车主就像赶集一样,在配货市场寻找合适的信息,然后谈价、成交。
这些临时雇用的个体车辆一旦上路,货物在途的状况,运输公司和货主企业就无法了解了,只能通过打电话的方式与个体车辆沟通。这是公路运输行业信息化的黑洞,即承运车辆的位置采集不过来。而与运输相关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如果不能取得车辆位置,很多功能是无法应用的。也就是说,在途运输可视化是物流信息化的前提。
基于这种状况,合肥维天运通公司找到了机会:手机定位,实现在途运输的可视化管理。在这个基础上,提供解决干线运输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维天运通建设运营的路歌网是国内最大的物流信息化平台。
由于个体车辆与运输企业是随机交易的,一辆重卡与一家运输企业合作后,再次合作的机会未知,这就决定了无论企业和个体车辆都不会出钱安装GPS终端。鉴于干线运输的现状,大规模实现在途跟踪,只有手机定位这一种方式。维天运通创始人杜兵表示,手机的特点是:授权后所有手机都可进行定位,定位过程手机无需任何操作,按次计费,特别适合大用户量、小频次的应用。
在干线运输可视化基础上,维天运通可以针对物流公司、货主企业和车主三方提供信息化服务。管车宝是针对物流公司开发的网络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它,物流公司可以高效地实现对运力的整合和调度。
目前,维天运通已有30多万个运输企业用户,授权定位的重卡达150多万台,几乎占到整个干线运输车辆的40%。这150多万台重卡形成一个动态资源库,开放给用户企业。
维天运通的主要收费模式是整体打包收费,单独收费的项目也即将启动。“动态车库就有很大提升空间,比如精品车库、冷藏车库,这些都要收费。”杜兵介绍说。
维天运通的另一重要产品是针对货主企业的途视宝信息平台,提供实时监控、异常报警、轨迹回放、自动报表等多项服务。
由于动态车库已经积累了庞大的资源量,维天运通下一步计划就是为个体车主提供服务。实际上,维天运通的系统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车库的车辆是由用户企业发展进来的,而不是自己发展的。因此,车辆本身的资料以及信用度等信息,不能说已经完全建立起来了。“我们马上要做的高级车辆会员服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会直接接触车主,把他们拉到我们的平台上。这个产品叫配货宝,能保证车主随时找到货,减少空驶,提高运率。”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决策能力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8029
随着我国物联网智能物流供应技术的不断发展,其物流公司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使物流公司对物流供应链管理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质量直接对物流公司的经济效益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水平影响着电子商务信息的传递质量。因此,做好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工作显得非常重要,从而保障物联网信息传递及时、信息交换准确。进而保障我国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
1 物联网对智能物流供应链的影响
随着我国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提升,其给我国物流工作提供了很大的物流供应信息传输空间,从而使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前景更大更远,并使其物流产业发展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并且,物联网智能物流供应技术能将每个产业中的同类资源进行物流资源信息集中化,从而实现同类资源信息横向整合。同时,物联网智能物流供应技术能对每个物流产业中的物流资源进行专业化物流信息采集,从而实现物流资源信息的分层整合优化,进而实现物流产业中物流资源的纵向整合[1]。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是将在此供应链上的企业制造商、企业批发商、企业运输商以及企业零售商所供应的物流资源,进行物流资源、物流资金流进行信息整合,从而对企业物流供应链信息进行决策管理,进而使管理决策过程更加方便快捷。其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体现在同步化信息共享、优化企业供应链以及供应链可视化等方面。因此,本文将对以上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11 同步化信息共享
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目标为信息同步化与信息共享,并且在物联网智能物流供应过程中,对物流供应链中的物流资源进行资源追踪。同时,向物流供应链中所有企业进行实时的物流资源信息传递,并保证其物流资源信息的准确性,从而避免物流资源信息失真的情况发生,高效的进行物流资源信息传输,能对物流市场需求进行准确的预测,从而减少各物流企业的库存量[2]。
12 管理过程优化
在物流供应管理过程中要优化企业供应链,并将传统供应链管理中物―人―物的模式转变为物―物模式,进而使企业物流供应链得到优化。在物流供应物与物的供应传输模式运转下,能提高整个物流供应的供应链效率,同时能降低管理人员进行物流管理工作时的出错率,从而实现物流供应运行中物与物之间的直接传输,并对物流供应过程中的物流资源进行实时监控与追踪管理[3]。
13 供应链可视化
在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以物联网为基础的供应链能够实现可视化。其物联网智能物流供应链在网络运行中,可对物流中的每一个产品进行产品物件标记工作,相当于对资源产品贴“标签”,其“标签”内容为此资源产品的产品信息与互用性信息,从而使供应链管理人员通过“标签”内容便可对物流资源产品进行识别,进而使物流资源供应链实现网络内部企业资源信息共享与交换,实现零透明度供应链管理,保证了供应链管理的公开化[4]。
14 网络无缝化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其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也随之提升。这就使网络无缝化工程要进行不断地提升与完善。同时,为了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物流资源供应企业必须提升资源供应速率,并保证资源供应的灵活性与变通性。但由于这种资源供应模式,使资源供应的管理成本提升。因此,应采用智能型供应链网络,从而提升资源供应信息交流、资源资金流以及资源供应的控制水平,并使企业选择最为正确的资源供应路线,进而减少企业库存量。同时提高企业产品资源的运输效率,从而实现物流资源供应链的物流资源再造。
2 基于物联网构建智能物流系统
传统的物流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只能对各个企业的物流信息进行采集整合,不能对其有用的物流资源信息进行采集提取,致使对物流资源信息管理程度较低。现如今,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供应链系统会大大提升物流资源的信息采集速率与有效信息提取速率,从而保障物流资源供应运行的高效率与高稳定性,进而使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工作能高效率的进行。同时,通过物联网智能物流供应链,企业能对物流资源信息进行快速采集与提取,从而能提高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决策能力与决策效力,进而提升物流资源供应信息的准确性,并能快速的对市场做出供应反应。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供应系统是通过物流资源信息流动进行信息采集,同时通过运用现代物流运输配送技术、物流信息技术、信息自动化技术以及物流资源系统集成技术等,尤其是现代物流运输配送技术,其可通过物流信息优化与物流资源可控化对物流资源信息传输全过程进行信息合理采集与信息提取,从而保障物流供应链管理质量与物流供应链管理水平。
21 整体工作流程
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工作是基于物联网RFID 的物流管理系统进行的,并通过几个物流系统处理服务器对智能物流供应系统中的物流供应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其中ONS处理服务器主要对物流供应系统中物流资源产品IP进行获取分析,PML处理服务器对物流供应系统中物流资源产品的各种原始信息进行采集整合,同时通过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供应中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将企业管理系统中收集到的物流信息进行分析,从而进行企业管理决策。
22 系统功能分析
通过对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供应链系统进行功能分析,其物联网智能物流供应链系统运用EPC/RFID技术,并在实际物流供应配送中对物流资源的生产运输环节与存储销售环节进行物流资源供应配送,其物流供应链上的企业生产批发商以及运输零售商通过物联网智能物流供应系统,对其供应链上的产品进行动态追踪,并能对市场需求迅速地做出反应,从而降低企业产品的库存量,进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5]。同时要结合互联网中的系统信息,并实施企业产品生产销售管理与库存运输管理工作。
3 结 论
现如今,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供应技术处于技术初始阶段,但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提升,其物联网的物流供应管理运行模式将不断完善与成熟,从而实现物联网物流供应智能化可视化管理,进而提升物联网物流供应管理质量与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周敏,师源,徐祯炜,等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管理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2010(26):123-124
[2]戴定一物联网与智能物流[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8):122-123
[3]甘勇,郑富娥基于EPC技术的物联网在供应链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3(16):332-333
关键词:大数据 智慧物流 影响
中图分类号:TP311. 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11-0224-01
1 物流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1.1 物流大数据的收集
物流大数据中的数据资料都来源于互联网、物联网、传感器、移动设备等,通过多种渠道来进行相关数据资料的收集。而后对这些数据进行实时的分析,进而对其中有利的知识进行运用。就我国目前发展的状况来说,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日志数据收集、传感器数据收集以及web数据收集着几个主要的数据收集来源进行资料获取的。
互联网日志收集在进行数据收集时,主要是通过对相关平台中产生的日志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的。互联网中的社交网络每分钟都会产生大量的文字、图片等数据。同时,在电子商务平台上用户在进行消费操作时,就会产生一定的浏览及购买的记录,甚至是商品的评价消息等。传感器进行数据收集时则是通过对相应传感器上的时间、地点、环境等进行实时的收集与获取,进而就能够实现大数据在物流配送中的只能监控。而web数据收集就是计算机用户在对其中的数据进行归纳、整理的过程中获得的有一定价值的数据。
1.2 物流大数据的分析
1.2.1 深度学习
对大数据进行分析是对在社交网络及电子商务的平台中产生的相关日志及数据的整理、分析与解决。我国之前对于传统的物流进行过相关的分析与研究,但是都是一种认知较浅的分析。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有很多的网络公司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设计出了更为复杂的数据处理模型,因而对传统物流的研究已不再适用当今社会的发展。因此,就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的、深度的学习,对不同层次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通常情况下,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是进行大数据分析的常用系统。
1.2.2 知识计算
想要有效的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就需要有效的从所收集到的数据中进行筛选,选出有价值的数据,进而建立起一个可分析计算数据的网络系统。进而有效的提升物流配送的相关路线的选择以及路况的分析,从而减少物流成本。
2 物流大数据的可视化转化
物流可视化信息平台是运用数据库的集成技术,将不同的业务划分为不同的方面,进而使其可以得打快速有效的处理,促进了不同业务的发展。一般而言,都会将系统划分为三个层次,即用户层、功能层以及中央数据库。
系统的用户层也是表现层,其应用于客户端之中。因而,系统用户就可以通过使用各种浏览器来对相关的应用进行访问,下达指令。同时通过系统对指令的运行进而实现相关的业务功能。而在功能层上,则是要与物流数据库进行连接。进而对相关的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并将结果反馈到客户端中。系统中的中央数据库则是为整个物流可视化平台提供了进行数据存储的功能,同时还对相关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与整体,便于对物流信息进行及时更新。
3 物流大数据可视化信息系统在物流配送中的应用
3.1 多媒体展示
传统展示数据的形式就是对成本利润等数据进行对比,进而将有效的信息进行直观的展示,被企业经营者所运用。而现代的多媒体展示则更注重对相关的制度、概念、文件进行详细的文字表述,进而实现信息的可视化。与此同时,还可以依据实际的情况进行相关表格的绘制,进而更加直观的表达信息。除此之外,还可以在物流配送的过程中,进行线路提醒、语音报警等提示语音来实现动态信息的可视化。
3.2 预警提示
通过将数据进行可视化的处理之后,企业就能够依据进行战略部署的调整,提升企业的决策准确性,从而规避风险。而在物流配送的过程中进行预警可视化,可以采用不同颜色的等来表示该环节的情况,能够有效的提升物流仓储及入库信息的准确性。通过对相关的分拣、包装、调度信息等方面的预警,能够有效的物流服务,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4 信息可视化系统的再发展
伴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以及传感器的普及与应用,物流行业的基础设施、设备技术、物流信息等都实现了信息化与可视化。据此,就能够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起智慧物流生态链。将物流企业的信息化与电商企业的数据平台相结合,能够为不同的企业提供区域性甚至是国际性的物流服务。同时还能够与相关的监督管理层的数据平台相连。,最终实现各行业之间大数据平台的相互融合、开放的生态链。通过建立智慧物流生态链,能够使得不同行业之间的数据进行对接与共同,提升物流的速度,顺应时代的发展。
5 结语
在大数据的时展背景之下,物流行业的发展需要始终以客户为主体。通过进行大数据的分析、控制及预测,能够有效的促进物流企业的发展及决策的相关能力。在物流中应用大数据,通过分工合作的模式,进而对物流服务进行一定的创新与提升,提升物流的效率,进而推动整个物流服务的发展,使得物流生态链的运作更具智慧性。
参考文献
[1]梁红波.云物流和大数据对物流模式的变革[J].中国流通经济,2014(5).
关键词:物流网;供应链;物流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1
一、什么是物联网
物联网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施乐公司的网络可乐贩售机,简单来说,物联网就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传感器、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这个网络中,物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以及信息的互联与共享,其三大核心关键技术:传感器技术、RFID标签、嵌入式系统技术。和传统的互联网相比,物联网有其鲜明的特征:是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物联网不仅仅提供了传感器的连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处理的能力,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
二、物联网下的现代物流管理
物流业是最早接触物联网理念的行业,也是物联网技术最重要、最有现实意义的应用领域之一,很早就实实在在落地的行业之一,很多先进的现代物流系统已经具备了信息化、集成化、智能化、可视化、自动化等先进技术特征。
而物流运作的多主体、多环节和网络化特征决定了其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很高,物联网技术与物流运作具有良好的匹配性,在物流领域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其推广应用将对企业物流的运作效率、作业方式和业务范围产生深远的影响,提高物流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使物流达到“智慧”状态。
相对成熟的物联网应用主要在四大物流领域。一是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的网络系统;二是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三是智能化的企业物流中心;四是企业的智慧供应链,能够面向大量的个性化需求与订单,从海量信息中寻找规律,从而做出更加准确的客户需求预测。
此外,物联网可以实现全过程动态、实时识别并进行信息反馈,从而显著增强了信息系统对物流过程的全程监控和信息追溯能力。物联网通过提升企业物流的可视化管理能力和信息追溯能力,实现物流流程的顺畅衔接,缩短作业时间,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服务水平。物联网在供应链上的生产、运输、仓储、配送和零售等各个环节都存在具体有效的应用,从而能够打造出完整的智慧物流体系,如:
在EPC网络的基础上,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SOA)设计RFID智能中间件,组建支持EPC开环应用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对供应链上贸易单元即时准确自动的识别和跟踪。以基于SOA的EPC/RFID智能中间件为核心,充分利用SOA架构松散耦合的特点,在供应链执行平台以及各物流执行子系统之间实现RFID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并进一步实现对供应链中的产品、库存、采购、销售和客户的智慧化管理。
产品管理:产品经过供应链的各节点时,RFID读写器自动捕获产品的电子代码, EPC中间件自动收集产品的状态信息,并通过EPC网络保存到EPC信息服务器上,供企业、批发商、零售商和物流公司实时查询,还可以用于防伪和售后服务跟踪管理。
库存管理:通过EPC网络能够实现对产品的出入库及库存数据进行实时监控,以及库存信息在整个供应链上的共享;还可以为整个供应链设定库存管理标准。
采购管理:以SOA为基础的EPC中间件能够不断收集、存储和处理供应链中的产品信息和物流信息,并与其他节点的EPC中间件进行交流,实现采购流程智慧化。
销售管理: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包括客户)都能够通过EPC网络建立直接的沟通机制。以SOA为基础的EPC中间件可以与电子商务平台实现连接,接受客户的个性化订单申请,企业、零售商和物流企业的EPC中间件能够自动获取这些信息,实现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产品及服务。
客户管理:EPC信息服务器中既可以完整地保存产品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信息,还可以保存产品该如何正确养护等信息,适时通过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提醒客户。
可见,通过整合企业供应链上下游各物流执行子系统,构建一个统一的物流供应链管理平台,充分将库存、采购、销售、客户四方整合串一,帮助企业完成多个零散环节的物流整合,全面开拓电子商务时代的企业现代管理经营服务理念变成了可能。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网络经济的兴起,全球物流服务业加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得企业的采购、仓储、销售、配送等协作关系日趋复杂,企业间的竞争已不仅是产品性能和质量的竞争,也包含物流能力的竞争。利用信息技术代替实际操作,减少浪费,节约时间和费用,从而实现供应链的无缝对接和整合为实现物流流程信息化管理,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对公司的仓储、物流信息等进行一体化管理,以促进数据共享、货物和资金的周转率、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与现代化物流企业管理同步的信息化流程。
参考文献:
[1]盘承军.物联网环境下的物流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
[2]卓志宏.基于物联网技术推进现代企业物流信息系统运作研究[J].物流技术,2013(17).
论文摘要:在明确现代物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物流信息化建设经验,分析了南京现代物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南京现代物流业发展特点和趋势,提出了通过构建具有不同功能和不同应用对象的各类物流信息平台来加快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从而促进南京企业内部物流与第三方物流的协调发展。
物流外包策略的实施需要企业内部以及工商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有效协调。在对南京一些工商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调研时中发现.物流产业的这种协调发展面临很多障碍。工商企业有外包物流业务的需求,但对承接物流外包业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有许多顾虑:第三方物流企业抱怨工商企业不肯释放物流业务;政府相关部门在推进地方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有意协调工商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又往往困惑于没有合适的指导措施。随着商业环境的变化,信息流已成为物流系统的关键因素,信息化成为提供跨企业、跨区域高质量物流服务的有效手段。因此,加快南京现代物流业信息化建设是促进工商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政府相关部门推动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切人点
1现代物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及主要内容
物流信息化指通过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平台和信息装备等对物资的生产、采购、运输、仓储、加工和配送等物流全过程进行信息的采集、交换、传输和处理.实现物资的供应方、需求方、配送方、储存方等的有效协调和无缝衔接,从而构造出高效、高速、低成本的供应链体系[。物流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基础环境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企业(或机构)的内部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由之路,物流信息化也是电子商务的必然要求。电子商务如火如荼的发展,使现代物流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目前的发展表明.电子商务交易额中80%是企业对企业(b2b)交易,电子商务带来的这种交易方式的变革,使物流向信息化并进一步向网络化发展。
2发达国家和地区物流信息化发展状况
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利用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对货物进行跟踪、分拣等;基于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进行企业内外的信息传输,实现订单录入、处理、跟踪、结算等业务处理的无纸化,实现企业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换。由于货物包装形状和规格各异.为便于机械化装卸及各种方式联运,日本制定了一系列标准,统一了货架、托盘、集装箱的尺寸标准。日本的丰田物料搬运公司以自动搬运技术为基础,将搬运(无人搬运车)、保管(自动仓库)、控制(系统软硬件)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支持所有行业的物流。
美国通过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供应商和客户的信息共享,运用准时制(jit)、供应商管理库存(vmi)、协同规划、预测和补给(cpfr)等供应链管理技术,实现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协同商务.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美国国家运输交易市场利用internet技术,为货主、第三方物流公司、运输商提供一个可委托交易的物流交易公共信息网络。美国capstan公司建立了一个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以会员制方式提供服务,将采购商、供应商、物流服务商、承运人、海关、金融服务等机构集成到平台上。日本的住友、三井和三菱等三大综合商事,2001年就共同合作构筑电子物流信息市场,将商品电子贸易与物流运输两大项业务同时在互联网上完成,从而在日本国内构筑起第一座最大的电子物流信息市场。
美国广泛应用仓库管理系统(wms)和运输管理系统(tms)来提高运输与仓储效率,例如沃尔玛同休斯公司合作发射了专用卫星,用于全球店铺的信息传送与运输车辆的定位及联络,公司运输卡车全部装备了卫定位系统(gps),总部实时掌握每辆车的位置、装载的货物、目的地等信息,合理安排运量和路程,最大限度地发挥运输潜力。许多欧洲供应商在配送系统中使用企业资源计划(erp),用来提高配送速度和提高供应链中的信息流。在德国,有一定规模的同际货运、运输公司、船运公司,几乎在决策、管理、操作各环节都有相应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德围口岸部门也建设了相应的进口报关系统。
3南京现代物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信息技术应用和基础环境建设方面
于南京缺乏大型的第_二方物流企业,多数中小型物流企业是传统储运企业的翻版,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根据调研,在闰外物流企业得到广泛应用的条码、rfid、gps/gis和edi等现代信息技术往南京物流企业中的应用情况不够理想。立体仓库、条码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导向车辆系统、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物流自动化设施应用也不多。在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方面.南京是我目重要的通讯信息巾心.是我同长途交换中心和传输中心之一,南京目前已经形成了广泛覆盖、高速互联、具备多种服务能力的信息基础设施,电信、广电、计算机3个网络也都有了较快的发展。
3_2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方面
2003年南京王家湾物流中心建立了物流信息交易中心、物流配载中心和海关监管点,是南京第一个以先进的计箅机网络技术为支撑,以物流为载体,进行电子商务交易的综合物流信息中心。在运营一段时问后,由于规模较4,lf9物流货运商存在进人壁垒,导致最后该信息平台被弃用同时随着王家湾物流中心的物流职能向丁家庄物流中心转移.王家湾海关监管点也已_并入龙潭港保税物流中心。
目前南京的政务性公共信息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口岸平台、各类交通监管信息系统及某些特殊商品监管信息系统,分别已在各有关职能部门主持下开始运作但南京现代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一个具备企业内部物流体系和第三方物流体系信息共享功能的现代化物流信息平台,这个信息平台应该是对目前各分散在不同企业和部门的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具有可视化的特性。
3.3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
工业企业方面,南京的电子、石化、钢铁、汽车和电力五大支柱产业的企业广泛使用管理信息系统或erp系统.已构建了较好的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但这些企业内部信息系统更多的用于生产物料管理、财务管理、行政管理等.能真正用于物流管理的还不多。商贸企业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南京已经涌现出苏宁电器、苏果超市、江苏新华发行集团图=仔物流中心等一大批内部信息化较好的企业。高效的物流配送是商贸企业增加利润的根本保障,因此,商贸企业一般都以配送中心为基础,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中小型—『=商企业对物流管理的信息化虽然也有迫切的要求,但是在实现过程中,由于对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所需的人力、财力认识的不足或者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不能保证对物流信息化的投入,信息化程度还较低物流企业方面.南京目前的物流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物流设施及装备的技术水平都比较低。南于物流信息软件是管理软件,需求的个性化和生产的批量化难以统一,加之缺少完整的物流信息管理标准,造成物流信息管理软件开发成本较高。中小型物流企业由于经济实力、业务范围和业务总量有限,物流信息软件的高价格和运作的高成本限制了其购买和使用。总体上讲,南京的第方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还较低。
4加快南京现代物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4.1不同功能的物流信息平台
不同的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不同的功能,例如物流业务协同管理平台、物流过程可视化管理平台、物流信息共享平台、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和供应链管理平台。
物流业务协同管理平台:通过对物流过程的运输、库存、配送等3个流程进行协同,在实现企业内部协同的基础上,采用需求为驱动的方法来实现不同区域不同企业之间的协同.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物流过程可视化管理平台:以运输、库存、流通加工、包装、装卸搬运、配送等物流过程为对象,以pda、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无线通讯技术为基础.对物流业务过程进行计算机管理,并为用户提供查询、统计、分析、图形显示和输,实时、准确、动态地管理物流业务过程。
物流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对相关信息的采集和处理,为服务企业的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对物流活动的良好运作提供信息交换和系统支持.有效地解决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缺乏协作和沟通的问题。
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物流信息的分类,帮助用户实现对车源、货源以及物流企业等信息的查询;根据用户输入的业务请求,运用决策工具进行决策分析,自动将满足要求的决策方案输出给用户。
供应链管理平台:第三方物流企业利用其在信息收集和获取方面的优势为供应链上所有企业建立的电子商务平台.一方面实现供应链的信息共享,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针对交易活动产生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创造更高的信息附加价值。
4.2不同应用对象的物流信息平台
不同的物流信息平台有不同的应用对象,包括企业层面、行业层面、区域层面等,不同对象的物流信息平台应既服务于各自的对象又有相互联系。企业层面的物流信息平台:2005年8月南京推出了十大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十大重点项目中现代物流集聚区项目有龙潭物流基地、王家湾(丁家庄)物流基地、南京空港物流基地和幕燕金属物流中心共4个。目前王家湾(丁家庄)物流中心正承担国家发改委“企业信息化专项”——南京丁家庄现代物流信息化项目,龙潭港具有进口保税、出口退税、简单加工、外汇管理等功能的保税物流中心已开始运营,这正是这些企业根据各自的特点。构建功能完善的物流信息平台的良好契机。
行业层面的物流信息平台:南京有电子、石化、钢铁、汽车和电力等五大支柱产业,这些产业在国内也具有明显的优势。例如在南京地区就有扬子石化、金陵石化、仪征化纤、扬巴公司、南化公司等多家石化企业.在2006年就成立了中国石化南京地区区域联合采购协会,同skf轴承、nsk轴承和spirax疏水阀三大品牌供应商签署了南京区域联合采购框架协议。建立这些行业的采购、仓储、配送物流信息平台不但可以进一步降低物流运营成本,还可以辐射到南京以外的区域。2007年10月南京市提出了要整合资源,重点构建“it供应链物流交易平台”、“化工交易物流信息平台”和“钢材物流交易平台”等公共信息平台。
目前仍然有不少地方还在筹建不同类型的煤炭交易中心。中国煤炭交易中心类型众多,差异较大,共同点是开展网上交易,但是成功运营者并不多。这种局面的成因之一在于多方对煤炭交易中心的准确含义并不清楚,不少煤炭交易中心开展的业务名不符实,服务对不上需求,致使诸多煤炭交易中心的煤炭电子交易不温不火。
陕西交易平台中国最大
陕西煤炭交易中心是陕煤化集团公司在重组原陕西大宗煤炭交易市场的基础上成立的,该中心充分吸收了其他煤炭交易中心的经验教训,采纳了我们对煤炭交易中心属性的理解,制定了“1+N”业务规划,在空间布局中首家设置了煤炭物流信息大厅,确定了从煤炭现货电子交易走向煤炭行业供应链管理电子平台的业务运营战略,以及从陕煤化集团煤炭电子竞买起步的启动战略。
自2011年7月1日开展煤炭电子交易以来,陕西煤炭交易中心整体运营情况良好。截止2012年10月底,在仅开展煤炭电子竞拍业务情况下,陕西煤炭交易中心累计交易煤炭4164万吨,成交金额167亿元,成为中国煤炭电子交易量与成交金额最大的煤炭交易中心。
陕西煤炭交易中心在成功开展煤炭电子交易业务的同时,积极准备其他业务:一是组织社会煤源,以便尽快成为行业电子交易平台;二是准备N业务,近期陆续推出煤炭供应链金融业务、煤炭信息服务业务与煤炭物流管理业务;三是完善煤炭物流信息大厅的信息化建设,通过自行开发的煤炭物流信息查询系统,整合矿区铁路专用线装车视频监控系统、公路运输GPS系统、船舶运输管理系统、铁路运价数据库系统等内外系统,逐步实现从煤炭电子交易订单生成到实物交割的物流全过程可视化管理,着力为交易中心会员提供高效、透明的煤炭实物流管理的增值服务。
陕西煤炭交易中心还只是初步成功,但其建设颇有新意,尤其通过煤炭物流信息大厅提供煤炭物流的全过程可视化管理,受到煤炭相关交易方的关注与欢迎。这项服务既可成为独立的煤炭物流管理业务,也可促进煤炭电子交易业务,还有效展示煤炭交易中心的特色。
鉴于中国煤炭交易中心蓬勃发展的态势和所承载的历史使命,厘清煤炭交易中心属性,引导煤炭交易中心合理开展业务,成为推动煤炭交易中心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回答的迫切问题。
基本属性是集中型煤炭现货电子交易市场
综合理论分析和煤炭及相关交易中心的实践,我们认为,煤炭交易中心的基本属性是集中型煤炭现货电子交易市场。第一,煤炭交易中心是一种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交易标的物是煤炭这种大宗商品。第二,煤炭交易中心是现货市场,交易标的物是煤炭现货,包括煤炭中远期现货与即期现货,不包括煤炭期货,属于贸易而非金融范畴。第三,煤炭交易中心是以现代信息通讯技术(ICT)为支撑的电子交易平台,提供煤炭网上交易服务。电子交易平台也可称为电子交易市场,它是利用互联网为基础,以一种“真实”的感觉,将数目众多的买方和卖方聚集在一个中心交易场所,并使他们之间以浮动的价格进行交易,成交价格的形成由交易市场的规则所决定。第四,煤炭交易中心是集中型市场,在集中的时间段与集中的场所(既可是虚拟的也可是实物的)开展煤炭交易,是有组织的煤炭专业市场。煤炭交易中心的核心功能是煤炭的价格发现(Price Discovery),即真实反映价格,而非操纵、决定价格。
根据煤炭交易中心基本属性,在现行技术条件和国家相关法规约束下,中国煤炭交易中心至少可以提供四大类交易业务。
一是煤炭电子竞拍交易。煤炭交易中心利用ICT开展煤炭的电子竞拍业务,即通过竞拍卖掉特定地点的特定煤炭或买到在特定地点交货的特定煤炭,前者为煤炭的电子竞买,后者为煤炭的电子竞卖。所谓煤炭电子竞买是指,针对特定地点交割的特定品质煤炭,在电子交易平台上组织拍卖,以某一最低价格起拍,多个煤炭买家竞买,在限定时间内价高者得;所谓煤炭电子竞卖是指,根据煤炭买家提出的特定交割地点和特定煤炭品质的要求,在电子交易平台上组织招标,以某一最高价格开始招标,多个煤炭卖家竞卖,在限定时间内价低者得。另外,同一批量煤炭可作为一个标的物进行整体拍卖,也可分成若干份进行分拍,这样就形成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两种电子竞买方式。竞卖也可采用这种方式,形成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两种电子竞卖方式。
二是煤炭中远期现货电子交易。煤炭是大宗商品,在条件成熟时可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制定的GB/T 18769-2003《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的有关规定开展煤炭中远期现货交易。
三是煤炭电子集市交易。煤炭交易中心建设专业化的煤炭电子交易网,集中展示煤炭销售与采购各方的信息,让煤炭买卖方自行确定交易对象以及达成交易,交易中心既可为这些交易提供集中结算服务也可不提供结算服务,从而形成两种交易方式:一是统一结算的煤炭现货集市交易,二是自行结算的煤炭现货集市交易。
四是定期或不定期的煤炭交易会交易。煤炭交易会交易是传统的煤炭交易方式,可定期也可不定期举办,可以办成专场也可办成综合易会。这种业务不属于电子交易,但它可以促进电子交易,可看作煤炭电子交易的辅助业务。
煤炭交易中心在提供煤炭电子交易业务的同时,也可提供与之相配套的结算、物流、金融、信息等服务,只是后者依附于前者。
特定属性是管理煤炭供应链虚拟价值流的行业电子平台
煤炭是大宗商品,煤炭交易中心具备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基本属性。但是,作为生产资料,煤炭市场有其特殊性,煤炭交易对物流依赖性强,而煤炭物流、准确说是煤炭供应链复杂,煤炭流通费用往往是煤炭坑口价的几倍。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从大宗商品普遍属性来理解煤炭交易中心,会有失偏颇。我们认为,从煤炭供应链管理角度可以更准确地理解煤炭交易中心,即煤炭交易中心的特定属性是管理煤炭供应链虚拟价值流的行业电子平台。
我们知道,煤炭供应链是由从煤矿到煤炭用户的相关活动与价值流构成的网链结构,而煤炭供应链管理是对煤炭供应链商业流、资金流、信息流与实物这四个价值流及相关活动进行优化与管理,其中,对商业价值流的管理涉及煤炭交易,对实物流管理则涉及煤炭物流与煤炭混配及加工。煤炭交易中心管理煤炭供应链的虚拟价值流,意味着它不仅涉及煤炭交易,还要涉及煤炭资金流与信息流的管理,而且这些和煤炭商业流管理具有同等地位。另外,煤炭供应链的虚拟价值流离不开煤炭实物价值流,也就是说,管理煤炭供应链虚假价值流必须兼顾煤炭实物价值流,做到虚实结合。当然,这里的煤炭供应链不是针对特定煤炭用户的供应链,而是煤炭行业供应链。
据此我们认为,煤炭交易中心是以煤炭交易为核心、综合管理煤炭供应链虚实价值流的服务平台,提供“1+N”服务。
其中,“1”是指煤炭电子交易这项核心业务,而“N”是煤炭电子交易相关的多项服务如结算、交收、金融、物流、信息与质保业务等,“N”的具体数量与内容则应根据煤炭交易中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及可能的需要而定。煤炭交易中心的“1+N”业务界定表明,煤炭交易中心的交易业务与其他相关业务可以相继发生,即先有煤炭交易服务,进而发生相应的煤炭交收、结算、物流等服务;也可独立发生,即只提供煤炭交易服务,或者提供煤炭交易相关服务中的一种或多种而不提供煤炭交易服务。这个界定还表明,煤炭交易中心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及自身的能力,在“1+N”中进行选择,提高了煤炭交易中心的灵活性,也造就了煤炭交易中心的多样性。
作为煤炭行业供应链管理平台,煤炭交易中心在建设“1+N”服务场所时,除交易场所外,还要设置煤炭物流可视化管理空间,利用先进的ICT技术,把煤炭物流相关信息集中到交易中心,实现煤炭物流的全过程可视化管理,并且通过集中化物流信息管理来优化与简化煤炭物流,提高煤炭供应链效能,为煤炭交易方创造更多的价值。通过煤炭交易中心的物流可视化管理,有效破解煤炭传统贸易中“合同好签、兑现不易”的难题,实现交易与交割的一体化及可视化,可能是煤炭交易中心与其他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的重要区别所在。
政策建议
一是煤炭交易中心对于中国煤炭市场体系改革和煤炭供应链管理效能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价值,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支持煤炭交易中心建设,并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
二是煤炭交易中心是煤炭行业供应链管理电子平台,煤炭供应链相关方应积极参与交易中心的交易及相关业务,支持交易中心的发展。
三是尽快实现电煤价格并轨,建立统一煤炭价格市场,以便交易中心充分发挥煤炭价格发现的功能,体现煤炭交易中心的核心价值。
四是政府有关部门可选择社会责任心强、规范的煤炭交易中心,在条件较成熟时,试行开展煤炭中远期现货交易业务,据此制定《煤炭中远期现货电子交易管理条例》,进而允许具备条件的煤炭交易中心开展煤炭电子交易业务,促进煤炭交易中心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
五是铁路部门尽可能把煤炭铁路运行实时信息无偿或有偿地提供给规范运营的煤炭交易中心,填补煤炭物流可视化管理中的铁路物流空白,真正实现煤炭物流的全过程可视化管理,既可提高煤炭行业供应链管理效能,又可提升煤炭交易中心的存在价值,还可促进铁路的煤炭运输业务发展,可以实现多方共赢。
六是大型国有煤炭生产与消费企业拿出一定比例的煤炭销售与采购量,在相关煤炭交易中心竞买与竞卖,实施“阳光购销”的廉政工程,通过发现煤炭销售与采购的真实价格,既可发挥煤炭交易中心的价值,又可提高煤炭生产与销售企业的经营绩效。
七是扩大国家与地方战略储备煤炭数量,并要求这些战略储备煤尽可能通过煤炭交易中心的电子竞买与竞卖实施收储与正常调运,提高战略储备煤的交易透明度,降低政府煤炭储备成本。
【关键词】BIM;物流工业园;虚拟设计;信息服务;防灾减灾
1绪论
1.1物流工业园区建设背景我国出现的最早的物流园区是1999年深圳规划建设的平湖物流园。2001年中央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指出:“在全国规划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鼓励不同所有制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参与物流基地的建设”。国务院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整合,建设大型物流枢纽,展区域性物流中心”,标志着现代物流的产业地位正式确立。在国家的政策倾斜和扶持下,不仅很多经济发达省份和中心城市积极规划建设物流园区,许多中小城市甚至中心级乡镇也在规划建设物流园区。而作为物流企业,必须拥有足够雄厚的实力,提供包括仓储、办公、运输等一系列的综合服务。这种高标准的服务对物流企业的硬件资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同的客户对货物的仓储、运输有不同的个性化需求,物流企业需要根据货物的具体属性,建造个性化的仓库,购置专用运输设备或对仓库和运输工具加以改造或改装,同时要求配备相应的办公及后勤设施。在实际工程中,物流项目初期面临的主要风险是投资量大,且资金很大比例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信息系统的构建,如何运用BIM技术,降低建设周期及投资成本,提高企业利润,将是值得探讨的问题。1.2BIM的概述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国际标准组织设施信息委员会(FacilitiesInformationCouncil)对BIM的定义为:BIM是在开放的工业标准下,对项目的物理特性和功能特性以及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各种信息的集成表现,为决策提供依据,从而更好地实现项目的价值。BIM被认为是建筑行业的技术变革,是从2D、3D的传统建模到4D、5D的信息建模方式,概括为8个字,就是“聚合信息,为我所用”[1]。摒弃传统设计中资源不能共享、信息不能同步更新、参与方不能很好地相互协调、施工过程不能可视化模拟、检查与维护不能做到物理与信息的碰撞预测等问题。可视化、协同设计及碰撞检测是其三大特点。2013年6月,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信息模型专业委员会(中国BIM标委会)了《2013年中国BIM标准制修订计划》,共有21部工程建设协会标准获准立项。包括建筑、结构、水、暖、电等各专业的P-BIM(Project-lifecycleBIM)软件技术与信息交换标准。这些标准于2015年年底前编制完成,作为建筑工程项目中各项任务、各专业的BIM应用标准,可配合国家标准形成较完整的BIM标准体系(见图1、图2)。BIM时代已经来临,带来的是行业的一场革命。图1设计方式由手绘到3D模式发展示意图图2BIM部分主要应用功能示意图
2BIM在物流园区项目各阶段的应用
2.1BIM在设计阶段应用2.1.1土建建模在物流工业园区设计阶段,BIM技术可以更加直观地表现整体园区的建筑群体的分布方式。运用Ecotect、Equest等环境和分析软件先对建筑群周围环境进行整体的气候分析,分析合理位置温、湿度的大致情况,再利用AutodeskRevit、Archicad等建模工具建立基础建筑模型体量,根据分析结果进行规划布局。BIM三维可视化可将传统的二维CAD图形以三维模型的形式展现给用户,使用户能直观感受到整个建筑,同时也容易发现设计存在的错误与不足(见图3、图4)。图3基于BIM软件建模的地形平面图在协同方面,BIM实现协同设计必须坚持“一个设计平台,一个设计模型,一个数据架构”,形成一个完全融为一体的三维信息模型,也就能保证模型数据和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见图5)。利用碰撞检查技术进行碰撞检测,在设计阶段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减少设计失误带来的损失。2.1.2设备机电建模在建筑模型初步收尾阶段,开始进行设备机电等细部构件的建模,首先对各个仓储厂房以及建筑物进行合理的管线综合排布,搬运设备的合理建模,运用已有建筑模型,再对接土建模型,按照合理规范布置,碰撞检查,进行管线模型深化设计(见图6)。此外,对于设备复杂、空间紧张、需特殊设备的建筑单体(如冷藏库等),可利用机电BIM模型进行虚拟安装,通过对方案的安装工序比较,在设计上预留施工口,选择最优的施工方案(见图7、图8)。2.1.3进出货物工艺动态模拟根据合理建筑群道路的规划分析,针对某一时间段内货物进出仓的流程与时间的具体安排,进行合理的进出货物工艺动态模拟,对物流工业园区的作业进行合理时间段规划和阶段性调整,针对不同类别货物的运输方式,结合时间规划方案,进行不同货物的运输工艺动态模拟以及运输路线的动态模拟[2]。
2.2BIM在施工阶段的应用2.2.14D施工模型在3D的BIM模型中引入时间轴成为4D模型,可实现基于BIM模型的虚拟建造(VirtualConstruction)及项目管理。运用AutodeskNavisworks等软件生成施工甘特图,并进行合理的施工模拟,根据具体的地理位置与施工信息进行合理建筑施工顺序排序。根据具体工期要求,各个施工阶段合理分配时间,进行单一建筑物施工模拟的制作,以及整体建筑群合理施工分配的布置以及整体排布施工模拟。在施工各个阶段将施工信息录入管理平台中方便信息的储存和管理。利用BIM模型及相应的软件,实现施工生产中的可视化模拟、可视化管理以及无纸化加工建造,使建筑质量、施工进度及施工成本之间的关系得以更高效地把控。2.2.25D成本控制模型5D是基于BIM3D的造价控制,工程预算起始于巨量和繁琐的工程量统计,有了BIM模型信息,工程预算将在整个设计施工的所有变化过程中实现实时和精确,同时极大减轻造价工程师的工作量。在各个施工阶段进行前,将施工模拟信息配合录入材料的需求单、市场价格等,计算出各个施工阶段以及余下的施工阶段的施工预算,对比上一阶段施工预算与工期的信息,对各个施工阶段的工期以及材料、人工、设备等预算费用进行合理调整,对各个施工阶段施工计划价值曲线进行合理的调整。3BIM在运维管理阶段的应用(6D运维管理模型)BIM在运维管理阶段的应用,即BIM的6D应用,将设备及各类资产信息通过运维系统进行综合管理,自动生成运维报表,而且报表与模型数据双向互动,点击报表内容可以实时调出设备平面图形、三维模型及产品信息等,实现智能化和可视化管理、能耗管理及寿命管理(见图9)。
4BIM管理平台在物流园区信息服务的应用分析
1)物流信息化就是传统的以重视物资流动的物流活动向以物资、资金、人员、信息的流动并立。物流信息化包括硬信息化和软信息化两方面,其中硬信息化主要指的是信息基础设施的建立和信息技术的应用,BIM在这一方面上可建立管理平台录入信息综合管理,合理整合处理信息的流动与释放。软信息化从内涵上来讲,是信息资源同物流活动的深度整合。信息化的本质作用在于把信息资源融入物流活动中去,使物流活动发生增值。利用BIM管理平台,合理提高物流管理信息服务质量,使物流信息化的真正价值得到体现。2)BIM管理平台系统通过建设信息平台,整合信息和信息服务,方便以较低的成本有效地满足客户的信息需求,以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为客户带来全面、廉价的信息以及由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物流园区从根本上满足客户的重要途经。图10BIM在物流信息服务领域应用示意图3)信息管理平台可以发现客户的潜在需求并使之显化。潜在需求又分为有意识到的信息需求和没有意识到的信息需求。利用BIM信息管理平台的现代物流服务强调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为客户量身定做更具有个性化的,能在最大限度上为客户提供增值的服务。使得物流组织的信息需求发生本质变化(见图10)。
5BIM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5.1火灾模拟在BIM管理平台的运维处理过程中,对物流工业园区内部进行适当的应急管理,应急管理旨在灾害发生前,对灾害进行提前预警;在灾害发生时,即时利用BIM系统迅速定位控制阀门位置,即时查询设备情况以便即时控制灾情提供实时信息。根据厂房相应位置关系合理进行火灾烟尘模拟,根据单一建筑物内部结构信息模型,制作单一建筑物内部烟尘模拟并制作整体建筑群火灾烟尘模拟。5.2逃生疏散模拟为预防灾害的来临,在BIM管理平台中录入相应灾害的逃生疏散模拟;根据火灾烟尘分析,制作火灾逃生模拟;根据空间烟尘走向、建筑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及整体建筑群道路规划路线,制作建筑群灾害逃生疏散模拟。在灾害来临前,平台系统将在安全出逃的时间范围内合理通报预警,并开启逃生必备的固定设施,以使建筑物中的人群安全疏散[3]。
6结语
综述,BIM在工业园区项目的建设中,在设计阶段,对建筑、结构、管线综合和工艺流程等进行了建模和模拟,利用其可视化、协同设计、复杂的碰撞检查等功能优势提高设计效率;在施工阶段,建立了基于BIM的4D模型和5D成本控制模型,提高了施工效率、施工进度,降低了施工成本;在运维运营阶段,以BIM为基础的信息平台,科学而高效地指导物流生产及经营活动;在防灾减灾中,通过建立火灾模型和疏散逃生模型,为安全生产提供有力保障。BIM给我们提供了可高瞻远瞩并能实际应用的工具,随着技术不断发展,相信未来各种应用也日趋丰富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黄强.论BIM【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2】郝柄慧.BIM在粮食物流园区中的应用研究[D].河南:河南工业大学,2014.
关键词:农业物流;信息化;GIS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的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农业水平不管从规模还是从现代化程度来看,在近年的发展中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因为农产品种类繁多,季节性、区域性明显,以及农产品物流的运输要求更高,导致农产品物流耗时长、损耗大,最终造成农产品物流交易成本高,流通效率低。所以,农产品物流成为了制约农业发展的一大因素,且其影响日益明显。目前,农业物流现状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打破传统模式,实现农业物流的信息化、智能化已经是必然要求。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农产品物流在发达国家,因其国家的重视,在设施设备、管理机制体制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机构。比如美国的“顾客中心”农产品物流机制以及日本的由农协统一管理规划的农产品物流机制。伴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提升和物流系统的逐步完善,其高效、科学的农产品物流体制已经基本建成。2.国内研究现状。中国农产品物流起步较晚,近年来,虽然在农产品物流的现代化、信息化等方面作出了较多阐述,但相比国外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我国针对市场需求,也相应构建了基于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平台,但因为还处在农业物流方面的摸索阶段,所以这方面的研究与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二、农业物流现状分析
1.农业物流现状。我国农产品种类丰富,农业面积分布面广,这就决定了农产品物流的程序更加复杂,难度更大;区域性和季节性是农产品的重要特征,农产品物流受其特征影响,就要求物流更加快速、准确;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新鲜度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农产品物流系统更加科学化、智能化,物流过程可视化程度更高。随着近年来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带动着物流行业也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服务能力不断加强的物流服务方面,也体现在农业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已经超过405万千米,通硬化路乡镇和建制村分别达到99.64%和99.47%,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96.5%;农村快递网点覆盖率达95.22%。2019中国快递“最后一公里”峰会上,国家邮政局副局长刘君表示,“农村的末端服务要进一步发展”。2.农业物流存在的问题。我国农业物流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以及政府大力支持下,已经取得一系列的发展,但是因为我国农产品起步较晚,所以,相较于迅猛发展的农业而言,我国的农业物流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有了一些发展和改善。比如,我国的农村公路总里程数增长迅速。但是,农村公路却出现数量上来,质量没跟上来的情况,导致很多乡村公路的通行能力极差;而且诸如铁路、高速公路等不会在农村地区设站,这就使得农业物流难以实现联运模式;受物流基础设施的影响,机械化作业不能实现,人工作业普遍存在,搬运装卸过程中损耗较大,且效率低下;互联网+农业的兴起,如京东商城、淘宝网等主要电商平台开发了农村市场,但农村物流信息化建设落后,信息滞后严重影响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二是冷链物流建设不健全。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导致大家对食物新鲜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农产品主要是蔬菜、水果、家禽、肉类等,农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冷链物流的市场需求不断提高。在冷链物流方面,我国的冷藏保温车数量不足,所占比例仅为0.3%,且因为信息流通不畅等原因,冷藏运输的损耗极大。据数据显示,我国各类食品的年产量达到10亿吨之多,占到世界食品总量的15%。我国蔬菜水果总量为世界之首,但是损耗量却高达25%~30%,与发达国家5%的损耗率相比,相差巨大,每年我国损耗的水果蔬菜价值高达750亿元。数据显示,欧美发达国家在信息化、系统化的趋势下,已经建立起高效冷链系统,发达国家的冷链物流占整个国民人口数比重约在80%以上,预冷保鲜率达到80%以上;冷链运输率,发达国家达到80%~90%。因此,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冷链物流系统有待提高。三是农业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滞后。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已大致建立,信息传输能力已然具备,但是相对比快速发展的现代农业物流而言,物流信息建设存在滞后现象。信息是农业物流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产品从采购到运输再到销售,都离不开信息的处理。农村居民分散居住的特性使得信息沟通不畅,信息不能及时收集与传递,且容易出现信息失真的现象;乡村信息网络体系不够健全,导致农业物流信息难以实现全面的信息共享;农业物流信息不仅需要农产品的一系列信息,此外还需要道路交通、作业环境等信息,只有建立完善、统一的信息系统,才能实现农产品物流的高效运转。
三、GIS基本功能概述
GIS即“地理信息系统”,指基于计算机硬件以及软件的支撑,对地理环境信息进行采集、存储、检索、分析和显示的综合性技术系统。为了实现现代农业物流系统运输、仓储等各个环节更方便、高效的管理,将GIS技术融入其中,不仅可以使企业对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也能做到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消耗,最终实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将GIS运用于农业物流中,是物流信息化与现代化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据研究,物流管理过程中,涉及地理环境信息的物流数据占到80%以上,通过GIS技术与物流管理的深度结合,可以实时监控车辆信息、及时对物流线路进行优化,使得物流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极大提升。此外,GIS技术融入到物流系统,使物流信息更具全面性,用户对货物的信息查询更加方便、快捷,不仅消费者能够及时了解货物的动态信息,更能提升用户体验。根据当前农业物流的实际情况分析,信息是物流系统的神经,现有的农业物流系统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信息平台建立的问题。GIS系统不仅具有绘图、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可视化等基本功能,而且还具有地理数据库建设、网络数据分析功能。此外,在规划结果和预测战略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将GIS融入农业物流中,能使农业物流信息不畅等问题极大改善,使物流分析技术更加完善。地理信息系统基于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比如运用到农业物流路径规划系统中,对收集到的地理环境信息进行整理,作出分析,可以就路径优化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方案,并且做到准确、及时、可视化。
四、基于GIS优化建议
1.路径规划优化。利用GIS平台,参考车辆行驶速度、道路宽度、道路平坦度等因素根据行驶距离合理构建指标体系,运用适当分析方法结合Dijkstra算法,最终确定出最佳运输线路。与传统Dijkstra算法相比,结合GIS数据网络平台,根据道路的实时信息,可以找出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最佳路径,且能够做到随时修正最佳路径,摆脱路径选择依赖司机经验的情况,从而提高行车效率。2.实时导航。通过GPS信号接受,能够精准获取实时车辆位置,通过GIS数据信息,能够及时掌握路面通行情况等,避免因为道路交通问题而出现通行受阻的情况。这样不仅可以使通行安全得以保障,而且交通运输能力也能相应提高,最终实现效率提升。3.交通事故分析。通过GIS的全面信息,若出现交通事故,事故后可通过系统信息还原交通事故场景,并推算出车辆当时行进的速度、路线和方向,据此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确认责任方和确保事故公平处理。
五、海尔集团利用GIS降低物流成本实例
唯智――一个不求规模但求专注的企业,在物流软件行业取得的成绩确实令人瞩目。其JT技术的领先性和对行业的理解使唯智成为中国物流软件企业的佼佼者。赢得这样的市场,唯智依靠的是技术和人才。
陈梦槐,现任唯智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总裁,拥有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学历和在网易工作的辉煌经历。作为物流界的知名专家。陈女士就制造业物流信息化的有关问题为本刊记者做了深入分析。
制造行业的物流及信息化现状如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陈梦槐:制造业的物流基本分为三段:入场物流(采购物流),它是指通过采购,原材料从供应商运送到制造工厂的物流;厂内物流(或生产物流),它是指生产制造过程中的物流;在产成品段则为产成品物流(销售物流)。产成品物流的链条较长,它涉及从工厂的制造基地CDC分拨到RDC客户、再到末端经销商及零售商的过程。
这三部分物流在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重要性。对于消费品行业或面向最终用户的行业。更强调销售物流,采购物流则相对简单。如烟草行业、家电行业和医药行业比较典型。不过钢铁行业又有其独特的一面。钢铁企业虽然重视产成品物流,但采购物流也面临管理提升。这主要是由于诸如铁矿石等大宗材料的采购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大,其采购供应链比较长。对于流程性行业,如石化行业,它的产品分销,会使用专业的物流工具(灌装车等)配送车辆。这些状况也决定了在制造业,物流信息化产品的差异性非常明显。
由于制造企业对物流精益化管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它们对物流信息化产品(如仓储和运输信息系统)的需求在快速增加,该类产品主要应用于各种大型企业和物流企业。就目前来看,物流软件需求市场的规模至少能够达到ERP需求市场规模的三分之一。如果考虑到未来通过SaaS模式,让高端的物流软件能够为更多企业所使用后,物流信息化产品需求市场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制造行业涵盖范围广,涉及的物流非常复杂。那么制造企业对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提出哪些要求?
陈梦槐:前面谈到制造企业的物流分为入场物流,厂内物流,和成品的销售物流三类。入场物流客户会更关注是否能配合客户的JIT生产要求,达到物流作业的准确及时;同时通过Milk Run和VMI技术大幅降低原材料库存积压也是企业最关心的问题。对于厂内物流而言,客户关心的是:物流作业能否做到及时准确,能否实现运输资源的统一调度,物料如何在各个作业平台间传送,如何对WIP进行更好的管理。就销售物流而言,物流信息系统需要实现对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点的全面管理;另外,物流可视化、在途库存管理和小批量高频次配货也是制造企业比较关注的问题。
在进行物流信息化建设时,制造企业一般会遭遇怎样的问题?贵公司认为应该如何解决?
陈梦槐:物流信息化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客户对于行之已久的物流管理模式的变革。这往往也会带来企业局部组织架构的变革。以产成品物流为例,在物流管理模式变革之前,原来各个销售分公司负责自己的物流管理;在变革后,各分公司发现自己对库存的控制能力降低,需要更多的协调和配合。但是从公司层面来看,变革带来了全面的库存水平降低,减少了因库存积压带来的折价损失和资金占用;结果库存在全国各个片区分布更加合理,公司整体业绩不断提高。这个总部和分支机构的矛盾、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矛盾是整体物流管理变革的一大障碍。物流信息化产品在实施时与ERP碰到的问题非常相似。
解决的方法很简单,首先需要真正的分析和梳理客户现行的物流管理模式,找到给各方带来的困扰问题,然后在设计新的物流体系时,需要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找到一个平衡点。组织调动是不需要做的工作,但需要让各方能够充分理解到新的管理模式、新的系统给大家带来的好处。因此在进行物流信息化建设时,选择一家能够提供流程变革咨询,同时产品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实操能力的公司显得非常重要。
制造企业物流信息化使用了哪些技术。发展之路在何方?
陈梦槐:物流信息化广泛的使用了互联网技术。条码技术,RF技术,GPS/GIS技术,EDI技术,As/Rs技术,无线局域网和移动通讯技术;部分情况下会使用到RFID技术和二维条码技术。运筹学和优化技术也在物流信息化中得到很多很好的使用。未来物流信息化必然会向精益化管理、智能化方向发展。
在制造行业,贵公司产品有哪些核心竞争力或优势?
陈梦槐:唯智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人才优势;一个公司的长足发展,某种程度就是专业人才的聚集过程。从创立时期的3个人,到现在超过百人的专业团队,唯智的核心竞争力就这样慢慢的积累起来。唯智的团队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务实。通过实实在在的服务,为客户解决实际的问题,获得实际的收益。正因为这样,在完成项目之后,客户对于唯智非常认可,并愿意与我们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第二就是我们的产品优势。唯智的产品是目前国内各家产品中实操性最强的产品。融入了各种先进的管理思维。唯智的第三代物流产品采用WEB 2.0技术,至少比竞争对手领先一年半。另外,对于竞争对手的标准化产品策略,唯智提倡的是行业产品策略。我们在标准产品外,提供多个行业模板。通过行业模板,客户得到的是适合自己行业的解决方案,流程和功能。用起来自然会觉得更加适用,更加亲切。
制造企业在选用物流信息化服务商时,贵公司能提供怎样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