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特色生态农业的概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乡村旅游、生态农业旅游在欧洲地区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因此欧洲地区的相关研究较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从宏观角度上,西方国家对生态农业旅游的研究主要围绕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生态农业与旅游的关系、旅游现象的描述以及生态农业在旅游业中的地位等方面展开的。
1.生态农业旅游客源市场结构方面。学者Brittany Russell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客源市场结构做出了详细分析,总结出生态农业旅游市场的结构呈现出两方面特征,一是客源主体的受教育水平较高,另一方面是他们的经济条件较好。他们选择生态农业旅游这种方式,不是因为其收费低廉,而是为了寻找在城市失去了净化空间和尚存的自然文化氛围。他们参与农业劳动追求的主要是精神享受而不是物质享受。
2.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方面。丁小伦就国外生态农业旅游园区的主要发展模式进行了系统总结,将生态农业旅游园区分为三大类,即示范农场(Demonstrate Farm)、假日农场(Holiday Farm)与试验农场(Experiment Farm),其中假日农场即为开展生态农业旅游的主要基地,以日本爱知县的“空中花园”、新加坡等国的“耕种社区”为例,又对假日农场做出了更进一步的分类,其中包括观光农园、农业公园、教育农园、森林公园。观光农园即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花圃等,让游客亲自摘果、种菜、赏花、采茶等,享受田园乐趣;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教育农园主要以农业生产和科普教育功能为主,颇具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等;森林公园多以林为主,辅以多变的地形、开阔的林地、优美的林相和山谷、奇石、溪流等复合生态群体。
3.生态农业旅游的制度建设体系方面。日本与韩国在生态农业旅游规范制度的体系建设方面较为关注。1990年日本颁布实施《修建市民农艺促进法》,对生态农业旅游用地做出了明确规定,同时以法律的形式使农业用地开设观光园这一行为合法化,从而促进农业旅游活动的较大发展;韩国政府对观光农园的规模限制也随着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而越来越松弛,由最初的最大规模限制在0.02km2到如今的0.05km2,同时在资金与政策上对观光农园的发展给予支持,除此之外还包括对生态农业园区的申请、可行性评估以及对园区发展规模的确定,均给出了明确的依据与法律规定。另外,国外很多学者还对生态农业旅游产品的生态化设计等方面做出了专门研究。
二、国内城郊生态农业旅游研究综述
借助CNKI数据库的搜索引擎,本文采用与“生态农业旅游”和与生态农业旅游相近的“农业生态旅游”、“农业旅游”、“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作为主题词,检索了1993年到2011年的中文期刊数据库,通过分类统计,总结国内生态农业旅游研究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或内涵研究。目前我国学者对生态农业旅游名称本身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生态农业旅游单从字面意义上就有两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即“生态+农业旅游”类与“生态农业+旅游”类。
1.1“生态+农业旅游”类概念。卢云亭、李瑾、郑秀娟等认为“凡是能够给游客带来土趣、野趣、奇趣、异趣,同时具有观赏、休闲、科考、健身、阅历等不同旅游功能的农业均可称为生态农业旅游”。该类定义并未对“生态”一词做出解释,此处的“生态”仅仅是“农业旅游”的一个前缀,成为了修饰农业旅游的一个标签,这种概念的理解可以直接等同于对农业旅游的理解。
1.2“生态农业+旅游”类概念。该类定义将“生态”与“农业”连为一体即生态农业,强调旅游开发的基础是生态农业,而不是一般的农业资源,将科学的生态农业生产和旅游融为一体,扩大生态农业的“三生”功能(即生产、生态、生活功能)。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近几年这类概念普遍得到认可。江金波、严贤春、崔娜娜、李广宏、谢雨萍、任冠文等认为生态农业旅游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以农业观光、农艺与科技示范、休闲度假为旅游实体,同时为游客提供广泛参与和体验的农业生产、农产品采摘、加工等旅游活动。
2.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意义与功能研究。问建军、汶录凤、张青衫、伍海琳、范晓梅、吴莹、李广宏、高璐、刘玲等分别从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旅游扶贫、环境教育等方面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意义做出了详细的阐述。
3.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舒伯阳、对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具有极强的代表性,被后人广泛引用,他分别在生态农业旅游产品、行业管理、交通条件、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商品开发深度等方面总结了生态农业旅游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石云霞、赵萍、王语等在舒伯阳、王继权的研究基础上,简要提出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应采取的措施,如坚持“政府主导,农户参与”的发展战略、以科技为先导,确保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高起点与高水平、加强宣传,提高“三大”效益。
一、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生态农业之“生态”难体现。从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空有“生态”之名,其实与“生态”理念的内涵相差甚远,以至于形成了“生态”一词名不副实的尴尬局面。一部分农产品种植者或经营者以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目标,不惜丧失道德,使用过量的化学制品和农药,造成了当前多数的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如毒韭菜、毒豇豆、毒豆芽等,农产品安全问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
2.经营项目单一,缺乏创新理念。现阶段,很多农村地区通过生态农业旅游来发家致富,在经营方面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对经营方式、理念、项目等纷纷效仿,出现了经营项目单一的问题,进一步造成了区域重复度提高、深层次开发欠缺等多种情况的发生。以农业生态旅游中的采摘和观光等项目为例,多数农户的农作物种植种类高度雷同,无法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
3.经营项目分散,缺乏专业性能。农业项目和旅游项目并没有做到充分地结合发展,如农作物的种植、生产等项目和旅游业当中的种植体验项目、生态农业项目等相互分离,还有很多旅游目的地建立生态旅游度假村,大力提高服务水平,与农业项目联系不大。正如上文所说,经营项目单一,缺乏创新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旅游项目的进行,缺乏足够的专业性能。与此同时,旅游者难以真正享受到生态农业旅游所带来的物质与精神实质,农村经营者也无法获取更高的实际效益。
4.管理制度疏漏,缺乏有效规范。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涉及多方面的管理问题,如对旅游者和经营者的约束与规范,多数农村地区在这两方面的管理制度存在极大的疏漏,直接造成旅游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问题。此外,管理制度上的漏洞,使得生态农业旅游各类监督和管理力度不足,如基础设施管理、安全监督等,很难保证旅游区域内旅游者的安全。
5.配套设施简陋,缺乏高效服务。我国农村普遍经济实力不高,有很多偏远地区的农村仍然面临严峻的基础生活问题,农村村民还处于较为贫困的状态。为了摆脱这一困境,生态农业旅游是不二选择,但是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其配套设施建设落后,村民素质不高,缺乏高效服务。如在旅游区域内经常可以看到道路等基础设施破烂不堪,致使旅游交通不便;相关娱乐、休闲、餐饮等配套设施简陋;农村村民未受到系统地专业性的培训,旅游服务质量低下。生态意识薄弱,缺乏保护理念。
二、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可持续发展对策
1.突显生态,重点建设。在现在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规划中,必须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合理经营农业项目与旅游项目,使之尽显生态示范,并且进一步扩大生态示范的建立范围,提高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功能的多样化。可以通过农业生态园的观光业务,打破原有沉闷的项目建设,突出兼具多种功能的“生态农业旅游”特征以及“绿色产出”优势;第二,针对“生态”这一理念,建设相关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项目,并进行重点建设,努力培植“精品”,增强特色优质产品的开发能力。如建立旅游区生态和农业用具化石展馆,不仅可以充分体现“生态”理念,还可以让经营者与旅游者共同感受到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从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经济社会效益。
2.保持特色,勇于创新。生态农业旅游之所以能够在高速现代化、工业化的社会背景下得以发展,就是因为其具有与其它旅游形式所不同的特点,即拥有自然风情、本土特色以及乡村人情。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充分结合,必须要保持自身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勇于创新。首先,在经营方面。生态农业旅游应尽可能努力创新,一改传统农业旅游中观光、体验、采摘等单一的经营项目,进而推出更新更能符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如在各项旅游项目开发的同时融入文化和艺术气息,提高旅游精神高度,不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在技术方面。加强改革创新,建立生态农业旅游胜地,将效益旅游和生态保护相结合,建立了各类技术栽培,引领健康时尚生活,促进旅游区的特色化发展。
3.科学规划,统一布局。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势必要以自然和经济规律为根本要素,以全局规划为重要目标,以资源充分利用为关键方式,才能科学规划、明确定位、统一布局。首先,科学规划设计生态农业旅游园,充分挖掘现代生态园中的丰富内涵和资源,健全旅游路线设计方案、明确旅游区分工、增加产品结构等;其次,准确进行整体定位与科学思考,加强对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规划力度,建立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的和谐局面,提高旅游吸引力;最后,合理规划旅游区域内的农业生产和布局,将生态农业作为农业旅游的基础,体现出良好的生态文化内涵。
4.完善管理经营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应当从管理制度和服务培训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改进与完善。首先,在管理制度方面。建立健全规范的行为制度,规范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将旅游区域内所涉及的各项旅游与农业项目运行管理落到实处,并且对经营工作者和旅游者的不良行为给予一定的约束;其次,在服务培训方面。利用专业性的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文化与职业素养,进而提高服务质量。
人类农业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其中原始农业(约7000年)是第一阶段;传统农业(约3000年)为第二阶段;现代农业为第三阶段;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兴起成为农业发展的第四阶段。可以说生态农业是对石油农业反思后的选择,它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替代方式备受社会的关注。
生态农业的定义:“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换句话说,生态农业就是要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和管理一个生态上能够自我维持的、低输入、经济上可行的农业生产系统,该系统能在长时间内不对其周围的环境造成明显改变,并且具有最大的生产力。
二、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及其理解
1 生态农业旅游的有关概念分析
生态农业旅游是20 世纪首先在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旅游方式。目前,我国学者对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有关生态农业旅游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把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等同于农业旅游或观光农业旅游。例如,生态农业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风俗为旅游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活动。
第二,认为生态农业旅游是以单独的“生态农业”景观为观赏对象的旅游。例如,生态农业旅游是在生态原则指导下,以生态农业景观为资源发展起来的,集农业观光与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旅游形式。
第三,认为生态农业旅游是以“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二者为对象的旅游。这种定义比较多见,例如,生态农业旅游是以从事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利用生态农业景观,把生态农业、园林绿化与观光、度假、娱乐、参与等旅游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了绿色生产、生态文化、农游合一。
2 对生态农业旅游的理解
目前,对生态农业旅游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定义,主要源于我们对生态农业旅游的理解不同。单从字面上看,生态农业旅游可以有两种理解:其一是“生态+农业旅游”,此种理解主要是把“生态”一词当成修饰的。“标签”使用。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各种组织和机构泛用“生态旅游”一词,目的在于提高旅游市场的兴趣,从而增加销售。其二是“生态农业+旅游”,把“生态”和“农业”连成一体即“生态农业”,在于强调这种旅游是以“生态农业”的景观为旅游对象。这种理解把科学的生态农业模式和旅游相结合,从而使得这种生态农业模式具有观光、科普等旅游功能。
3 生态农业和生态农业旅游的关系
生态农业和生态农业旅游二者之间应该是承接的关系,即生态农业是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基础,生态农业旅游是生态农业随着社会的发展除农业功能之外的其他功能的延伸和拓展。因此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定义也要把握住这一基点,不能简单地认为生态农业旅游只是农业旅游的时尚称呼而已。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认为生态农业旅游应该包含如下内容:第一,旅游的基础是“生态农业”形式而不是其他农业形式。第二,它的旅游资源应该是生态农业景观,是以生态农业景观为旅游对象。第三,它是一种绿色的、环保的旅游形式。第四,它是农业旅游的一种,正如都市农业旅游、高新农业旅游等农业旅游形式一样。
三、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及其旅游开发
1 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模式是指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组织农业生产系统结构、组装配套技术以发挥系统功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生态农业系统格局。
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生产技术和社会需要,可以组合出多种多样的生态农业系统模式,其主要代表有:(1)充分利用空间和土地资源的农林立体结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各种农作物的轮作、间作与套种。(2)物质能量多层分级利用系统。如“鸡吃菜叶――猪吃鸡粪――猪粪产沼气――沼气渣肥菜田”的物质能量多层分级利用的小型循环系统。(3)水陆交换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如桑基鱼塘以及蔗、果、蕉基鱼塘等。(4)相互促进的生物物种共生生态系统。如稻田养鱼、禽鱼蚌共生,稻鱼草共生,苇鱼禽共生等。(5)渔业立体养殖系统。如利用立体养殖的池塘中各种鱼所处的位置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层),使上层鱼的粪便成为下层鱼的饵料。(6)多功能的污水自净工程系统。该系统是模拟微生物的解毒工艺过程,利用水葫芦地、细绿萍地、鱼蚌混养塘和水稻田等实行“三段净化、四步利用”,以达到对生产和生活污水进行生物处理的效果。(7) 庭院经济为主的院落生态系统。如利用沼气等工艺,将人、畜粪便变废为宝,循环利用。(8)多功能的农副工联合生态系统。如将单一的种植业转变为集种植业、加工业、养殖业为一体的联合生产系统。
2 生态农业旅游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发挥农业的优势,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生态农业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利用生态农业景观开展生态农业旅游就可以同时发展农业和旅游业,促进这两大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3 有利于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大环境
目前,包括生态农业旅游在内的农业旅游在我国发展迅速,这种清新、自然、绿色的旅游形式受到众多城市旅游者的欢迎。国家旅游局以及各省、地市的相关部门也相继出台各种政策鼓励农业旅游的大发展。1998年国家旅游局以“华夏城乡游”作为主题旅游年,提出了“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的宣传口号,带动了农业旅游的发展。2004年7月,首批全国203个农业旅游示范点的产生,使全国各地兴起了发展农业旅游的。2005年又评定出156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在全国树立起了发展农业旅游的榜样。2006年国家旅游局确定的全国旅游主题是“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在这种大力鼓励农业旅游发展的环境下,生态农业旅游将获得加快发展的重大机会。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并行对策
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开始大量涌向城市,城市的人口压力增大。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我国的城镇化率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7.9%增长到目前的51.27%,城镇人口也从1.72亿增长到6.9亿。因此,也造成了现阶段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和资源短缺问题。现在很多长期居住在城市的居民不仅要承受城镇化带来的经济压力,还要承受较大的精神压力。为了缓解自身压力、品尝绿色食品、寻求精神快乐,城市居民开始选择旅游,尤其是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以及生态旅游等。由此,一种以体验农村为概念的农村旅游悄然流行,城市居民可以体验到农村的日常生活,包括农事、农耕等。农村旅游集合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两大内涵,生态农业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在生态农业旅游不断向前推进的同时,也暴露了诸多问题,失去了原有的“生态”与“农业”的本质。所以,必须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并行可持续发展,才能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一、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
(一)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农业”是指利用生态学与经济学原理、现代管理与科学技术方法以及传统农业发展经验等,能够获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都比较高的一种现代化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在内围要求农业生产、农业种植和林牧渔业结合发展,在要求农业与第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做好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工作,力求降低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一种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生态旅游”一词,最早在1983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先提出,到了1993年,由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其正式定义,赋予了生态旅游自然环境保护以及旅游地居民保护的双层含义。由此可见,生态旅游更注重保护自然景观,更能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而更好地依托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系统,开展各类生态旅游活动,如生态体验、生态教育及生态认知等。
(二)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的必要性。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有助于广大旅游者身心愉悦、减轻压力、促进健康。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提高旅游者对环境保护的主动性。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社区财富积累。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改善生存面貌,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其社会结构逐步转向多样化与合理化;另一方面,“生态”理念的不断深入,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进一步消除城乡差距。
二、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农业之“生态”难体现。
从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空有“生态”之名,其实与“生态”理念的内涵相差甚远,以至于形成了“生态”一词名不副实的尴尬局面。一部分农产品种植者或经营者以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目标,不惜丧失道德,使用过量的化学制品和农药,造成了当前多数的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如毒韭菜、毒豇豆、毒豆芽等,农产品安全问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
(二)经营项目单一,缺乏创新理念。
现阶段,很多农村地区通过生态农业旅游来发家致富,在经营方面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对经营方式、理念、项目等纷纷效仿,出现了经营项目单一的问题,进一步造成了区域重复度提高、深层次开发欠缺等多种情况的发生。以农业生态旅游中的采摘和观光等项目为例,多数农户的农作物种植种类高度雷同,无法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
(三)经营项目分散,缺乏专业性能。
农业项目和旅游项目并没有做到充分地结合发展,如农作物的种植、生产等项目和旅游业当中的种植体验项目、生态农业项目等相互分离,还有很多旅游目的地建立生态旅游度假村,大力提高服务水平,与农业项目联系不大。正如上文所说,经营项目单一,缺乏创新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旅游项目的进行,缺乏足够的专业性能。与此同时,旅游者难以真正享受到生态农业旅游所带来的物质与精神实质,农村经营者也无法获取更高的实际效益。
(四)管理制度疏漏,缺乏有效规范。
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涉及多方面的管理问题,如对旅游者和经营者的约束与规范,多数农村地区在这两方面的管理制度存在极大的疏漏,直接造成旅游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问题。此外,管理制度上的漏洞,使得生态农业旅游各类监督和管理力度不足,如基础设施管理、安全监督等,很难保证旅游区域内旅游者的安全。
(五)配套设施简陋,缺乏高效服务。
我国农村普遍经济实力不高,有很多偏远地区的农村仍然面临严峻的基础生活问题,农村村民还处于较为贫困的状态。为了摆脱这一困境,生态农业旅游是不二选择,但是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其配套设施建设落后,村民素质不高,缺乏高效服务。如在旅游区域内经常可以看到道路等基础设施破烂不堪,致使旅游交通不便;相关娱乐、休闲、餐饮等配套设施简陋;农村村民未受到系统地专业性的培训,旅游服务质量低下。生态意识薄弱,缺乏保护理念。
三、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突显生态,重点建设。
在现在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规划中,必须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合理经营农业项目与旅游项目,使之尽显生态示范,并且进一步扩大生态示范的建立范围,提高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功能的多样化。可以通过农业生态园的观光业务,打破原有沉闷的项目建设,突出兼具多种功能的“生态农业旅游”特征以及“绿色产出”优势;第二,针对“生态”这一理念,建设相关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项目,并进行重点建设,努力培植“精品”,增强特色优质产品的开发能力。如建立旅游区生态和农业用具化石展馆,不仅可以充分体现“生态”理念,还可以让经营者与旅游者共同感受到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从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经济社会效益。
(二)保持特色,勇于创新。
生态农业旅游之所以能够在高速现代化、工业化的社会背景下得以发展,就是因为其具有与其它旅游形式所不同的特点,即拥有自然风情、本土特色以及乡村人情。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充分结合,必须要保持自身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勇于创新。首先,在经营方面。生态农业旅游应尽可能努力创新,一改传统农业旅游中观光、体验、采摘等单一的经营项目,进而推出更新更能符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如在各项旅游项目开发的同时融入文化和艺术气息,提高旅游精神高度,不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在技术方面。加强改革创新,建立生态农业旅游胜地,将效益旅游和生态保护相结合,建立了各类技术栽培,引领健康时尚生活,促进旅游区的特色化发展。
(三)科学规划,统一布局。
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势必要以自然和经济规律为根本要素,以全局规划为重要目标,以资源充分利用为关键方式,才能科学规划、明确定位、统一布局。首先,科学规划设计生态农业旅游园,充分挖掘现代生态园中的丰富内涵和资源,健全旅游路线设计方案、明确旅游区分工、增加产品结构等;其次,准确进行整体定位与科学思考,加强对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规划力度,建立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的和谐局面,提高旅游吸引力;最后,合理规划旅游区域内的农业生产和布局,将生态农业作为农业旅游的基础,体现出良好的生态文化内涵。
(四)完善管理经营制度,提高服务质量。
应当从管理制度和服务培训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改进与完善。首先,在管理制度方面。建立健全规范的行为制度,规范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将旅游区域内所涉及的各项旅游与农业项目运行管理落到实处,并且对经营工作者和旅游者的不良行为给予一定的约束;其次,在服务培训方面。利用专业性的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文化与职业素养,进而提高服务质量。
(五)农业与旅游并行发展,提高其附加价值。
生态农业是生态旅游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基础条件,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增加了农产品的消耗量,由此增加了旅游附加值,另一方面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量,这则带来了更多的农业价值。因此,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之间必然有结合发展的支点,两者相互依赖而又相互独立,具备并行发展的能力和条件。通过“生态”理念的植入,创新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产品种类和样式,在此过程中,应当力求“生态”一词名副其实,避免以“生态”为旗号的欺骗行为发生,不利于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本是两个各具特色的独立的发展形势,两者的并行可持续发展将有利于自身特色资源的充分发挥,从而获取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然而由于现代化的生态农业旅游所存在的多种问题,必须将“生态”充分发挥、保持特色、勇于创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健全供销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并行发展等一如既往,才能使得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赵爱民.“美丽中国”视角下的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4(1)
[2]丁培卫.近30年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路径选择[J].东岳论丛,2011,32(7)
[3]张芝敏.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析[J].农业经济,2012(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前旅游产业也同时阔步发展,不仅得到了国家相关政府和部门的高度重视,还受到了大量游客的助推,使之发展现状良好。然而由于旅游景区内涵的单一化与重复化、管理模式的疏漏、基础设施的落后等,当代人对旅游产生了一定的疲惫感,而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又让其对自然充满无限遐想和向往。因此,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巧妙结合,更加切合了这一时代和市场的要求,毫无疑问,这种并行可持续发展策略成为当下都市居民旅游的新选择。本文通过分析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的必要性和存在问题,提出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期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
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并行对策
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开始大量涌向城市,城市的人口压力增大。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我国的城镇化率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7.9%增长到目前的51.27%,城镇人口也从1.72亿增长到6.9亿。因此,也造成了现阶段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和资源短缺问题。现在很多长期居住在城市的居民不仅要承受城镇化带来的经济压力,还要承受较大的精神压力。为了缓解自身压力、品尝绿色食品、寻求精神快乐,城市居民开始选择旅游,尤其是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以及生态旅游等。由此,一种以体验农村为概念的农村旅游悄然流行,城市居民可以体验到农村的日常生活,包括农事、农耕等。农村旅游集合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两大内涵,生态农业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在生态农业旅游不断向前推进的同时,也暴露了诸多问题,失去了原有的“生态”与“农业”的本质。所以,必须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并行可持续发展,才能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一、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
(一)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农业”是指利用生态学与经济学原理、现代管理与科学技术方法以及传统农业发展经验等,能够获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都比较高的一种现代化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在内围要求农业生产、农业种植和林牧渔业结合发展,在要求农业与第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做好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工作,力求降低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一种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生态旅游”一词,最早在1983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先提出,到了1993年,由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其正式定义,赋予了生态旅游自然环境保护以及旅游地居民保护的双层含义。由此可见,生态旅游更注重保护自然景观,更能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而更好地依托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系统,开展各类生态旅游活动,如生态体验、生态教育及生态认知等。
(二)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的必要性。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有助于广大旅游者身心愉悦、减轻压力、促进健康。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提高旅游者对环境保护的主动性。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社区财富积累。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改善生存面貌,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其社会结构逐步转向多样化与合理化;另一方面,“生态”理念的不断深入,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进一步消除城乡差距。
二、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农业之“生态”难体现。
从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空有“生态”之名,其实与“生态”理念的内涵相差甚远,以至于形成了“生态”一词名不副实的尴尬局面。一部分农产品种植者或经营者以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目标,不惜丧失道德,使用过量的化学制品和农药,造成了当前多数的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如毒韭菜、毒豇豆、毒豆芽等,农产品安全问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
(二)经营项目单一,缺乏创新理念。
现阶段,很多农村地区通过生态农业旅游来发家致富,在经营方面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对经营方式、理念、项目等纷纷效仿,出现了经营项目单一的问题,进一步造成了区域重复度提高、深层次开发欠缺等多种情况的发生。以农业生态旅游中的采摘和观光等项目为例,多数农户的农作物种植种类高度雷同,无法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
(三)经营项目分散,缺乏专业性能。
农业项目和旅游项目并没有做到充分地结合发展,如农作物的种植、生产等项目和旅游业当中的种植体验项目、生态农业项目等相互分离,还有很多旅游目的地建立生态旅游度假村,大力提高服务水平,与农业项目联系不大。正如上文所说,经营项目单一,缺乏创新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旅游项目的进行,缺乏足够的专业性能。与此同时,旅游者难以真正享受到生态农业旅游所带来的物质与精神实质,农村经营者也无法获取更高的实际效益。
(四)管理制度疏漏,缺乏有效规范。
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涉及多方面的管理问题,如对旅游者和经营者的约束与规范,多数农村地区在这两方面的管理制度存在极大的疏漏,直接造成旅游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问题。此外,管理制度上的漏洞,使得生态农业旅游各类监督和管理力度不足,如基础设施管理、安全监督等,很难保证旅游区域内旅游者的安全。
(五)配套设施简陋,缺乏高效服务。
我国农村普遍经济实力不高,有很多偏远地区的农村仍然面临严峻的基础生活问题,农村村民还处于较为贫困的状态。为了摆脱这一困境,生态农业旅游是不二选择,但是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其配套设施建设落后,村民素质不高,缺乏高效服务。如在旅游区域内经常可以看到道路等基础设施破烂不堪,致使旅游交通不便;相关娱乐、休闲、餐饮等配套设施简陋;农村村民未受到系统地专业性的培训,旅游服务质量低下。生态意识薄弱,缺乏保护理念。
三、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突显生态,重点建设。
在现在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规划中,必须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合理经营农业项目与旅游项目,使之尽显生态示范,并且进一步扩大生态示范的建立范围,提高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功能的多样化。可以通过农业生态园的观光业务,打破原有沉闷的项目建设,突出兼具多种功能的“生态农业旅游”特征以及“绿色产出”优势;第二,针对“生态”这一理念,建设相关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项目,并进行重点建设,努力培植“精品”,增强特色优质产品的开发能力。如建立旅游区生态和农业用具化石展馆,不仅可以充分体现“生态”理念,还可以让经营者与旅游者共同感受到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从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经济社会效益。
(二)保持特色,勇于创新。
生态农业旅游之所以能够在高速现代化、工业化的社会背景下得以发展,就是因为其具有与其它旅游形式所不同的特点,即拥有自然风情、本土特色以及乡村人情。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充分结合,必须要保持自身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勇于创新。首先,在经营方面。生态农业旅游应尽可能努力创新,一改传统农业旅游中观光、体验、采摘等单一的经营项目,进而推出更新更能符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如在各项旅游项目开发的同时融入文化和艺术气息,提高旅游精神高度,不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在技术方面。加强改革创新,建立生态农业旅游胜地,将效益旅游和生态保护相结合,建立了各类技术栽培,引领健康时尚生活,促进旅游区的特色化发展。
(三)科学规划,统一布局。
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势必要以自然和经济规律为根本要素,以全局规划为重要目标,以资源充分利用为关键方式,才能科学规划、明确定位、统一布局。首先,科学规划设计生态农业旅游园,充分挖掘现代生态园中的丰富内涵和资源,健全旅游路线设计方案、明确旅游区分工、增加产品结构等;其次,准确进行整体定位与科学思考,加强对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规划力度,建立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的和谐局面,提高旅游吸引力;最后,合理规划旅游区域内的农业生产和布局,将生态农业作为农业旅游的基础,体现出良好的生态文化内涵。
(四)完善管理经营制度,提高服务质量。
应当从管理制度和服务培训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改进与完善。首先,在管理制度方面。建立健全规范的行为制度,规范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将旅游区域内所涉及的各项旅游与农业项目运行管理落到实处,并且对经营工作者和旅游者的不良行为给予一定的约束;其次,在服务培训方面。利用专业性的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文化与职业素养,进而提高服务质量。
(五)农业与旅游并行发展,提高其附加价值。
生态农业是生态旅游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基础条件,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增加了农产品的消耗量,由此增加了旅游附加值,另一方面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量,这则带来了更多的农业价值。因此,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之间必然有结合发展的支点,两者相互依赖而又相互独立,具备并行发展的能力和条件。通过“生态”理念的植入,创新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产品种类和样式,在此过程中,应当力求“生态”一词名副其实,避免以“生态”为旗号的欺骗行为发生,不利于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本是两个各具特色的独立的发展形势,两者的并行可持续发展将有利于自身特色资源的充分发挥,从而获取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然而由于现代化的生态农业旅游所存在的多种问题,必须将“生态”充分发挥、保持特色、勇于创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健全供销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并行发展等一如既往,才能使得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化。
作者:钱惠新 单位: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爱民.“美丽中国”视角下的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4(1)
[2]丁培卫.近30年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路径选择[J].东岳论丛,2011,32(7)
关键词:都市生态农业;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马鞍街道地处南京市六合区北部,生态环境较好,适宜发展生态农业。近年来,该街道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注重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结合,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1 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1.1 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
近年来,马鞍街道注重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结合,引进绿色环保项目,淘汰区域内污染企业,促使土地、水和动植物物种资源得到保护。该街道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先后引进嘉瑞蜂蜜食品、隆凯饼干、高能饲草饲料等农业产业化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在特色基地建设方面,认真抓好水芹、龙虾、优质稻米、饼干小麦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实现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在生态种植方面,积极培育扶植有机水芹、绿色稻米等基地的认证,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呈现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
1.2 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马鞍街道十分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紧抓绿化造林不放松,促进绿色产业大发展。每年绿化造林66.7hm2以上,到2012年全街道森林覆盖率达24.03%。紧抓农业投入品的安全施用,促进生物种类多样性。目前,全街道化学肥料、农药使用量较5a前分别下降20%、30%以上,生物资源达上百种类,其中植物品种300个以上,野生动物100多种,天敌昆虫10多个种类,昆虫和野生动物的生态群落贴近自然分布。2013年,该街道顺利通过省级生态环境优美乡镇验收。
1.3 特色农业产业形成规模
近年来,马鞍街道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规模农业,全街已打造以水芹、茶叶和苗木等经济林果为主的3大特色产业,初步建成金银花、茉莉花、桃花、蝴蝶兰4大花卉基地,发展了以河王龙虾为主的养殖基地。目前,全街道水芹种植达400hm2,茶叶种植233.3hm2(为全区雨花茶最大种植基地),苗木种植333.3hm2;已建成金银花200hm2、六合野茉莉66.7hm2、蝴蝶兰年产80万盆、桃树200hm2的花卉基地[1]。大力发展以龙虾、黄颡鱼等为主的特色水产养殖基地,其中龙虾养殖200hm2、黄颡鱼66.7hm2。
1.4 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势头强劲
为顺应市民渴望走向大自然,崇尚休闲旅游的要求,从2012年开始,马鞍街道重视发展生态农业,必须与建设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协调发展,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多功能融合,带动了整个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13年,已建农家乐7家,正在建设的泥桥、糍粑墩旅游专业村2家,正在建设的河王湖茉莉花、巴山世外桃源农业旅游企业2家。目前,采摘草莓等体验形式的农业休闲业在巴山、泥桥等村蓬勃发展,为市民提供休闲旅游的良好场所;规划建设的河王湖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项目、巴山六朝古都养生养老示范园区正在强力推进。
2 限制因素
2.1 基层干部群众的认知度不高
目前,不少基层干部群众,对发展都市生态农业的背景、概念、功能和基本特征认识模糊。一部分人认为,农忙种种田、农闲打打工,投资少风险小,看不到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前景,从而显得思路不清,劲头不足,认知度不高。
2.2 产业组织的机制不健全
现行的土地流转制度、金融信贷政策、产业组织协调发展等体制与政策仍不能完全适应都市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全街道农业经营大部分仍以一家一户分散为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规模偏小,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缺乏龙头企业引领,农业产业化化发展整体水平仍然不够高,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还比较少。合作社、专业协会等产业化经营发育不充分,现有产业化组织运行机制和利益调节机制不够完善,农产品加工能力弱,尤其是有品牌高档品、高质品等精深加工品少;市场信息体系不健全,资源整合力度不够,都市生态农业亮点不多、整体水平不高。
2.3 劳动力素质偏低不适应
都市生态农业是以资本、信息、技术为主要生产要素的产业,其信息化、知识化、智能化等特点对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管理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前,该街道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素质偏低,农民小农经济意识较强,耕作观念落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面临着大多数年轻的农业劳动力向外转移,素质高的人才供给大量减少的问题;也面临着留守劳动力的知识陈旧、接受能力差、短期文化素质难以提高的问题。
3 发展都市生态农业的对策和建议
3.1 加强宣传引导
发展都市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是推动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根据生态农业发展特征,通过多层次宣传引导,提高基层干部群众的认识。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引导,让广大干群了解认知;加强宣传工作,让基层干部群众了解发展都市生态农业的背景、概念、功能和基本特征;通过举办观摩活动,让大家走出去参观学习,明确思路,提高认知度[2]。
3.2 依托科技支撑
都市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有机融合,发展都市生态农业需要应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马鞍街道地处都市近郊,市区高校、科研院所众多,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资源十分丰富。该街道要充分利用区位资源优势,出台优惠政策,大力开展招才引智工作,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依托科技支撑,抢占现代农业制高点,促进马鞍都市生态农业快速发展。另外,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劳动力素质。要充分利用农民培训项目的实施,打造一批高技能、实用性科技人才。要扶持家庭农场建设,培养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
3.3 营造生态立街
保护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马鞍街道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多的特色,更是其可持续长期发展的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特别是要加大对水库和水域防护林、水源涵养林、生态湿地等水资源环境保护建设工程和丘陵山体绿化与防护林建设工程投入的力度,保护好生态环境;严格筛选和限定产业投资项目,做到园区的产业必须是环境友好型产业,园区项目必须是环境友好型项目,园区的产品必须是生态环保型产品;严格规范入园企业的环境行为,严惩杜绝其对环境不良影响和破坏;大力植树造林,营造美化环境,发展花卉苗木产业、经济林果产业和特色有机蔬菜产业,走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道路;实行适度生态经济发展倾斜政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组织吸收社会力量投资环境建设,对落户园区的环境友好型企业的产业和项目,给予税收、信贷、利益分配等方面优惠政策。
3.4 发展产业兴街
通过健全产业化组织发展产业,变生态环境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市场优势和经济效益优势;通过加强资源整合发展产业,以产业兴街,为马鞍的生态农业发展助力。加强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完善运行机制,促进龙头企业发展,科学确立水芹、雨花茶、富硒大米等产业,打造特色蔬菜、特色林果、特色粮油、特色高效种养业的品牌。以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农业为核心,以兴办养生、养老产业为重点,紧紧围绕生态旅游休闲兴办产业项目,打造生态旅游休闲产业链,开发观光、休闲、体验、娱乐、垂钓、养生养老等经营项目,围绕游客“游、赏、购、吃、住、行、娱、体验”等需求,开发旅游消费产品,以旅游接待和旅游消费带动关联产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玲,朱训永,刘学良,等.南京市六合区水芹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J].蔬菜,2011(2):1-4.
一、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和内涵
生态农业旅游主要还是以乡村的生态环境为主要发展背景,并将生态农业和乡村文化来作为其资源发展的基础,通过充分的利用相应的经济学、美学以及动态学等多方面的学科,再结合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来针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开发和设计,成为一种以保护自然为中心的生态农业系统,这其中主要还是以生态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作为其主要的发展功能,从而形成一种以生态农业建设、科学化管理、旅游商品生产以及有人观光等多项生态活动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发展体系。因此,通过这个概念可以看出生态农业旅游所具有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一)到农村生态环境当中进行旅游。(二)旅游活动当中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参与性,同时还应当有效的贯穿生态发展的意识。(三)需要促进农业、农业旅游以及农业生态环境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等。
生态农业旅游不仅仅包含了生态农业发展体系当中的旅游开发价值,同时还主要包括了很多具有鲜明特色的乡村环境在其中,这些都直接给游客们带来了一些生态的启发和教育。生态农业旅游主要还是建立在生态农业的发展基础之上,同时也是一种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的重要生态模式,有效的将生态旅游活动、生态农业生产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三者合而为一的生态型旅游方式。这种旅游方式主要强调农业生产过程当中的趣味性、生态性以及艺术性等多种生态农业旅游产品,以此来为游客们提供相应的娱乐、观赏以及求知等多项功能的服务,并以此来形成一种绿色生态的环境。
二、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
(一)开发高品质生态农业旅游产品,以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
为了能够真正满足国内外游客不断变化和高涨的旅游需求,就必须要最大限度的开发出高品质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比如在现代的一些农业科技观光产品当中就可以强化知识教育内容的宣传和灌输,这样才能促使大多数游人能够真正的通过旅游来获得相应的现代化农业科技发展知识[2]。同时也需要开发出相应的生态农业发展区,这样就能真正有效的为游人们提供充分的活动发展空间,并以此培养出生态农业的扶植培养接待户,并通过旅游基金的附加来保障生态农业的稳定发展,而如果在一些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贫困地区,则必须要强化农业旅游开发区内的文化知识含量,主要可以通过增加度假型以及参与型的旅游产品开发来实现,这样才能真正的适应旅游市场在发展过程当中不断扩大的需求。
(二)坚持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紧密结合
生态农业旅游当中的生态和文化因素其本身就是农业旅游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农业旅游的开展所要依靠的并不是前人留下的那种静景观,也不是通过一些历史场景或者是以失去原有自然风貌为代价,将其浓缩在小范围内的民俗风情,而是需要依靠哪些能够时刻伴随着人们进行繁衍、进化,同时充满了生气和活泼的一种景象,这样才能真正将游人们有效的融入其中,并在此类氛围当中进行活动。就比如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就给我们点明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而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就充分的体现出了这一传统的哲学思想,所以就要求我国的生态农业旅游不应该只是单纯的停留在观赏性的表明繁荣之上,而是要将其和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并以此来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氛围。
(三)强化旅游服务质量,完善旅游设施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设施这一重要的物质条件,然而目前国际上的旅游业竞争异常激烈,在这种发展背景之下,对于旅游设施的建设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且有意义。因为生态农业所开发的旅游区通常都位于一些贫困的边远地区,甚至有些直接就在山区。所以就必须结合景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通过多种渠道来筹集相应的资金,以此来解决真正影响旅游发展区域的交通问题,同时也需要建设相应的、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住宅区,还应当配套相应的旅游接待设施。最后就必须要加强相关旅游从业人员们的业务培训工作,并以此来提升其业务方面的水平以及对外服务的技能等。
(四)加强研究力度,做好环境监测
为了能够真正促进生态农业旅游区的稳定建设和发展,就必须要做好相应的科学合理规划以及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工作等。当旅游的人数超载时,就很容易对旅游方面的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和影响,所以就必须要对所要开发的生态农业旅游区内的环境加以定位,以此来做好对环境质量的保护和评测[3]。这就需要做好定期的环境监测工作,必须要通过相应的科学性研究来确定其所具有的真实承受能力。
三、结语
生态农业的发展追溯于1924年的欧洲,以后在德国、瑞士、阿根廷、日本等国家得到较快发展;20世纪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向生态耕作转换,只到70年代末亚洲地区才开始关注生态农业;至20世纪的90年代,生态农业在世界各国均有了较大发展[1-2]。生态农业的生产以环境保护和资源的高效利用为基础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物种优化组合等原理,运用系统原理,依靠现代高科技水平和社会经济信息的填充进行生产[2-3]。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基础研究、推广示范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成绩,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物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生态农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众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限制了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
1.1理论基础上不完备
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学、经济学等学科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系统工程方法,开展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我们农业生产中所提倡的大农业,又是将加工、销售等因素综合起来,以期适应现代市场发展的现代高级农业。所以他是涉及农学、生态学、林学、经济学等多门科学技术,对知识的要求较高,必须超越生态学、农学、林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学科交叉融会与贯通,需要多个学科学者的共同参与建设,需要生态农业自身理论体系的拓展。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往往很难协同,各个学科大都单兵作战,另外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农民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生产经验对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仿照另一个地方的经验,由于各个生态系统情况很难一致,现实中往往并不能获得成功[1-2]。
1.2技术体系完善度不高
目前,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缺乏对生产技术措施的深入研究,包含传统经典经验如何传承,高新科学技术如何引进等众多问题。在生态系统创新方面,我国技术开发力度远远不能满足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1-2]。科研项目重复设置,研究水平较低、人力物力严重浪费,成果转化几乎为零。此外在技术的研发上,我国生态农业注重工业现代技术,轻视高新生物技术,造成技术结构不适宜,江河湖泊等环境污染、平原梯田地力衰退等农业资源过度开发破坏问题难以有效地解决。
1.3推广力度不够
生态农业历史虽然悠久,各级政府部门也高度重视,但其大面积推广运用仍然局限为数不多的县市,目前为止仅仅在100多个国家级生态农业县推广运用[3]。由于农民在生产中只愿采用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对于异常复杂的农业生态系统而言很难接受,他们担心开展生态农业会打乱原来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影响自己的农业收人,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仍然一直是如何在短期内改善生活。因此,如何让农民放弃短视的眼光,懂得运用一些合乎生态环境的方式来耕作,以期获得长期的经济效益,教育推广工作便显得格外重要。
2高校图书特色资源信息服务的优势
2.1特色资源馆藏丰富
河南省特色资源库的建设追溯于本世纪初,至2004年,河南省内高校纷纷参与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达到一个峰值,成为自建特色数据库快速发展的时期。笔者对河南省所有本科院校、部分专科院校的图书馆特色库建设情况做了网上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大部分院校图书馆建有专题特色数据库。如: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除建设的“玉米特色数据库”及“小麦文献信息数据库”,这些特色数据库的建立既满足了河南农大的教学科研,又可以为河南农业的发展提供信息需求[4-5]。河南科技大学正在建设的豫西地区“干旱地区作物特色数据库”可以为豫西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2服务范围逐步扩大
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服务既是永恒的目标也是图书馆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区域,不管是特色信息服务还是信息资源的共享,甚至是各个学校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所有努力的方向都是围绕图书馆的服务[5-6]。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应以读者为主,为高校学科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撑与智力保障,但服务范围不应局限于此,一方面图书馆的发展可以实现特色资源区域建设,实现它的服务功能,如日夜兴起的观光农业,由于涉及农业、旅游、生态等多方面学科,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数据库可以为企业提供数据服务,实现产学研的合作;另外通过地区的图书信息联盟,可以直接为企业提供全面服务。
2.3人才优势突出
以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现有在职教职工11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18人,博士1人,硕士6人,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能力较强,具有前瞻性的学术研究方向和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人员分布于图书情报和信息管理、农林、工科、文科、理科、教育与经济管理、艺术等专业。另外,将这种优势与本校专家、教授和学生的智慧结合起来,共同为生态农村建设服务,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3高校图书特色资源信息为生态农业服务的方法
3.1发挥信息优势,提供智力支持
图书馆是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既有传统的书籍、报纸等文献,又有网络电子文献,综合学科门类较多,针对性强,兼有系统性、完备性、专业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学术水平较高,可以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林学、农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多门类多学科的资源信息。其次图书馆员能够时刻关注上述专业的学术动态,及时将科研成果填充到电子文献中,保证网络资源的及时性。另外高校中学科的研究者一般都承担着一些相关的国家及省部级研究课题,他们研究所产生的成果与专利可以直接运用到生态农业的发展之中,提高成果转化的数量级效率。
3.2发挥馆藏优势,普及生态意识
在生产实践中,农民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对生态农业的优势知之甚少,对目前生态农业的宣传接受程度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生态农业的大规模发展,这就需要提高他们的认识,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科学地看待生态农业,因此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2]。高校图书馆正具有这方面的优势,可以利用其丰富的馆藏,迎合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采用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开展资料、标语、书籍、报刊、电视等形式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提高各级管理部门对发展生态农业战略意义的认识,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强农民对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能力,让农民参与到生态农业建设中来。
3.3发挥设备优势,建立专题网页
生态农业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它的发展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建立适合当地环境的生态农业模式,本文对生态农业的认识、各国的支持政策和相应的发展情况和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三个方面做了梳理并评述已有文献。
【关键词】
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的概念;生态农业模式
一、对生态农业的认识
我国农业生态学思想古时就已产生。春秋战国时期,三才论提出:天时、地宜、人力对生物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吕氏春秋:提出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20世纪80年代初叶谦吉教授首次提出“生态农业”的概念。胡宝刚(1999):生态农业是指运用资源的有机结合与相互作用的能量转换定律和生物之间的相养共生规律,自觉建立起的稳定而高效的农业经济体系。最近的相关研究有,李太平,马万平(2012):生态农业是一个开放的、平衡的、综合的、因地制宜的农业系统。
从上面的定义看出,他们都注重的是以一种科学的方式根据当地的具体环境进行农业生产并对环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即,生态农业是一种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以投入少、产出高、绿色环保为原则,以促进农业发展、增加人民收入、改善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出发点,经济、高效、绿色、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
二、生态农业的发展概况、支持政策及趋势
(一)国外生态农业发展概况及各国的支持政策
西方国家农业生产环境在工业革命后受到严重污染。他们曾借鉴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兴办生态农场,继而推出一系列农业环境保护政策,并从20世纪80年代起实施生态农业补贴,90年代后进一步加大了农业环保支持力度。生态农业在欧洲兴起于1924年鲁道夫.斯蒂纳(Rudolf Steiner)主讲的“生物动力农业”课程,稍后,美国土壤学家威廉姆.阿尔伯卫奇也提出“生态农业”这一概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国生态农业有了较大发展,欧洲发展较快,而大多数亚洲国家的生态农业面积较小。
美国农业在吸取生态失衡的教训之后,转而采用低投入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把农药、化肥、石油的投放量控制在适合的水准。农药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从1990年开始美国的生态食品销售量就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到2006年1月1日,德国有16791家生态农场,占农场总数的4.1%;占地面积约811724公顷,为农业面积的4.8%。法国对生态农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1992年为800万欧元,1993为1.5亿欧元,到2001年已高达3.7亿欧元。法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1997年日本生态农产品销售额为1500亿日元,2000年达到3500亿日元。奥地利于1995年实施了支持有机农业发展特别项目。
从世界范围看,近几年全球每年生态农业产值约为250亿美元,欧盟为100亿美元、澳大利亚35亿美元、美、加大约100亿美元。我国原本具有生态农业的优良传统。但由于人多地少的压力,以及重开发、轻保护,重GDP、轻生态环境等原因,现在的农业生态环境呈整体功能下降的局面,生态农业发展比较滞后。
(二)生态农业发展趋势
生态农业会成为21世纪主导的农业生产模式,这是因为它已得到消费者、政府、企业的一致认可。例如,在德国,生态牛肉要比常规牛肉至少贵30%,但消费者认为物有所值。《欧洲共同农业法》鼓励生态农业在欧洲的发展。现在生态农产品正大量进入大型连锁超市。
三、主要生态农业模式
(一)国外生态农业的典型模式
菲律宾的玛雅农场从70年代开始建设,他们建立起十几个沼气生产车间,每天产生的沼气达十几万立方米作为农场生产和家庭生活需要的能源,产气后的沼渣还可回收一些牲畜饲料。瑞典的生态农业做法主要有使用天然肥料,用人工除草。对禽畜传染病以预防为主,一般不用药。德国生态农业不使用化学合成的杀虫剂、除草剂,使用有益天敌或机械除草方法,使用有机或长效肥料,不使用抗生素和转基因技术。
(二)我国对生态农业模式研究的角度主要有:
一是以地域为研究的对象,王亚力(2002)论述了在湘西自治州发展以林地、旱土、水田、草田农业生态系统,这对南方山区发展生态农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高扬,刘春梅(2008)以金鸡滩属于风沙草滩地区一农家建立的生态模式为例分析所产生的经济社会等效益,来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种养分离,能源利用与环保分离等造成的生产低效,收入不高,环境被破坏等问题。
二是以环境相同或相似的区域为研究对象,如王俊,徐进章等(2005)从经济和生态学角度探析了半干旱地区发展农牧混合型生态农业的限制因素、潜在优势及其前景;徐洪盛(2010)提出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枣粮间作模式、上农下鱼等模式,对改善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和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有一定的帮助。
三是以某种生产模式为研究对象,如万海鹏等(2008)的林果+拱棚+农作物+沼气“农业生态模式,和田地区素有“瓜果之乡”美称,多年的实践“林果+拱棚+农作物+沼气”的特色生态农业模式后,经济效益很可观,在新农村建设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陆宏,赵玲等(2009)对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和运行进行了研究。对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的推广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启示
(一)虽然我国对生态农业模式的研究不少,但没有具体描述生态农业的盈利模式。如果能具体描述盈利模式和赢利点那么这会对生态农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回乡从事生态农业相关工作的人才不够多,国家应该加大农业方面的人才培养,鼓励他们回乡发展生态农业事业,并加大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生态农业发展落后,政策支持不够,政府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生态农业的政策和发展模式加大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农业行业;农业市场;“农业+”
1有机生态农业相关概念
1.1生态农业
早在1991年著名学者马世骏和边疆两人对生态农业进行了定义,生态农业是依据当地的土壤和气候的具体条件,把生物学、物质循环学等学科相互交融在一起,结合现代的科技技术和工程办法综合设计的农业生产体系。
1.2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OrganicAgriculture)在现代人们生活中运用的十分广泛,基本上大家每天都面对各种有机农业的产品,如有机大米、有机茶叶、有机蔬菜等等。有机农业主要指在我们的农业生产生活中基本使用最原始的肥料来肥沃土地,增加土壤的生产能力。基本上不使用化肥、农药等有毒有害化学制品来污染土地,达到污染农产品的。采用有机肥种植的农副产品或养殖业成为有机农业产品。
2有机生态农业市场发展趋势
2.1由单一、分散、自发的民间活动转向行业性的农业运动
首先,有机农业需要进一步联合起来,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才能最终引领市场,目前在国际上设立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简称IFOAM),并且成员国有115个国家,足以说明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对有机农业的重视和推广的力度;其次根据上半年农业部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有机农业产品每年呈几何式增长,就全球而言大洋洲目前有机农业的面积最大,高达44.91%,几乎占据全球的一半。第三有机食品消费大幅度增长,预测十三五期间,有机产品将达到5000亿元的销售额。
2.2由区域性布局转向全国性布局
有机食品的消费在全国占据将近一半的市场,主要是人们对于健康的越来越重视,各种养生食品层出不穷。尤其是在欧美国家等发达国家,有机食品的价格居高不下,一直占据农产品的高端市场,在销售额中,美国位列全球之首,日本次之。而我国出口到国外的绿色有机产品包括茶叶、坚果等。国际市场对于有机农业产品的热衷,给我们从区域性的布局转向全国布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有利于拉升我国有机产品行业的整体发展,并创造更多的市场机遇。
2.3有机农产品销售渠道多元化
有机食品主要市场进行了细分,有蔬菜水果、粮食、婴幼儿食品等,伴随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经销商的不断增多,市场已经由过去的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超时占据50%左右的市场份额。专卖店占据40%左右的市场份额,直接对客户销售占据10%左右市场份额。销售市场细分很明确。目前销售渠道主要分三类,一是直销,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费用,效益增加;二是专卖店销售,需要依托一定的配送中心,实现货物畅通运转;三是传统超市和农产品销售。
3对我国有机农业品牌的战略思考
3.1有机农业品牌的重要性
品牌价值是企业的核心价值,同时也是产品的核心价值,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就能带动整个市场效益,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收益。因此在有机农业产品一定要形成自有的特色品牌,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和未来的业务拓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能进行集约化销售打通渠道,占据有利的市场位置,攫取足够的市场资源。树立有机农业的品牌十分重要。
3.2有机农业实施品牌战略的意义
有机农业实施品牌战略有利于形成企业化向集团化发展、区域化向全国化发展、国内化向世界化发展,三步走战略需要品牌作为整体的支撑,也需要有机农业实施整体的品牌战略,不是单一的品牌战略,这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作为后盾,但从战略上利用品牌推广有力企业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秉龙,乔娟,王可山.WTO规则下中外农业政策比较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刘康婷,屈志光.绿色农业信息服务主体功能的优化之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1):37-38.
摘 要: 通过对生态农业几个有代表性的概念进行辨析,明确了生态农业建设的动态性与全面性,认为基于生物依存关系的生态农业既符合生态农业的基础本意和内在规律,又可避免建设时陷入“以偏概全、盲目求快”的误区。在实
生态农业是继传统农业、石油农业之后又一种新型农业模式。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生态农业,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各地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先后建立了一批具有当地特点的生态农业模式,如平原立体种养模式、山坡地立体开发模式、沿海林带生态保护模式、低洼地高畦深沟模式、流域腐生食物链模式等,使生态农业由初期的生态农业户、村、乡逐步发展到生态农业县、市,并遍布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覆盖面积已达666.7万hm2,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7%[1-3]。然而,审视我国生态农业20多年的发展历程,有两种倾向应当引起各方的高度警觉,因为其已然对生态农业的基础本意和内涵实质造成不小的冲击:一是由专业人士设计的小而全模式,这是一种将多种生态元素简单累加在一起的“理想型”生态农业模式,目前这种模式在很多地方均有存在;二是将生态农业简单等同于绿化造林、美化环境、种草养畜、发展旅游农业等,目前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因此,有必要从更高层面探究生态农业的内涵实质,进一步理顺生态农业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全社会对生态农业的认知和理解,为生态农业实践提供更切合实际、更有针对性的理论支撑。本文主要透过生态农业概念的辨析,从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相互依存关系出发,围绕产业内部、产业与产业之间进行区域农业产业生态链设计,并利用宏观和微观调控的双重作用,构建一个与生态农业内涵实质相适应的生态农业建设体系,打造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农业。
1 关于生态农业概念的辨析
“生态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一词是美国土壤学家William Albrecht在1971年首先提出的[4]。关于生态农业的概念,国内外均有不同的观点。如1981年英国农学家M.Worthington将生态农业明确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1]。1988年我国学者叶谦吉指出,“中国生态农业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应发扬我国过去传统农业的精华,强调以生态规律指导‘生态农业’”[5]。1991年我国着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生态农业是依靠农业内部来维持土壤肥力,促使农业稳定、持续发展的一种农业。其优点在于导致生态的良性循环,使社会既能稳定、持续地取出农产品,又能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使社会生活质量提高”[6]。1993年我国着名生态学家孙鸿良阐述的生态农业是:“生态农业吸取了传统农业精耕细作、地力不衰的优点,摒弃了其生产率低的缺点;吸取了石油农业的集约化、高效生产的优点,克服了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的缺点;它是生态学原理指导下的一种新型农业,也是国际上所寻求的未来农业可供选择的目标模式之一”[7]。2002年邓玉林在总结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农业是在生态经济学、系统工程学、现代管理学和现代农业理论指导下,优化配置土地空间、生物资源、现代技术和时间序列,以适度规模建立与环境相适宜的多业并举的复合生产系统,促进系统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效益持续,最终形成区域化布局、基地化建设、专业化建设、专业化生产,并建立产供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的多层面链式符合农业产业的经营体系”[8]。另外,王如松[9]、骆世明[10]、姜作培[11]等专家学者也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生态农业的定义。
尽管上述生态农业的表述各有不同,但其核心内容均强调资源利用,强调技术组合集成,同时强调生态农业系统结构和功能营建,从而实现稳定持续高效。综合来看,生态农业应是一项动态的、全面的系统工程,“动态”是指将传统农业逐步加以改造、发展成为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建设是一个农业生态位由低到高不断升级的过程;“全面”是指生态农业建设既包括微观和宏观生态农业建设系统,又包括生态农业建设中自身的各个子系统以及生态农业建设与其他生态经济、社会建设系统的互动关系。在着手进行生态农业结构设计时,应当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生物资源,有效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农业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持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基于此,笔者认为,生态农业的内涵可以概括为:生态农业是以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利用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将农、林、牧、副、渔、加、商等多项产业进行合理组配与耦合,建立高效循环的产业链,形成多业并举、各业齐养,各业互为条件、互相补充,物能多级、多元循环利用,用养循环贯穿于整个系统中,既具有环境稳定、又具有效益显着的产业经营体系。当然,这个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生态农业的内涵也会随之得到扩充和发展,其相关理论体系也将日臻完善。因此,在生态农业建设实践中,各地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理解和把握生态农业的内涵实质,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科学规划生态种植、养殖、加工等产业的合理配置,整体协调各产业之间的平衡,切勿陷入“以偏概全、盲目求快”的误区,使生态农业建设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 基于生物依存关系的生态农业设计
2.1产业设计
一是产业内部设计。即立足于某一个产业,利用生物间的互生共存关系,有效配置与开发各种自然资源,在产业内部形成物能多元循环利用生态链,促进产业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提高农业产投比,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产业内部设计在传统种植业中并不少见,如采用作物种类组合布局、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土壤轮耕、合理密植、生物固氮菌应用、病虫害生物防治、有机肥施用等。这些措施的综合运用不仅兼顾了系统内部光、热、水、气、土壤肥料、微生物与农作物生长发育之间的组合搭配、协调统一,较好地调节了作物群体之间以及作物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生态关系,而且把用地和养地结合起来,有效克服或减少现代农业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及其机械化耕作带来的地力渐衰的弊端,在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产量、保证品质的同时,维持了地力,保证对土地的永续利用[12]。如近年来广西扶绥县利用甘蔗、西瓜一高一矮以及两种作物成熟期的时间差,在甘蔗生长前期套种一茬西瓜,取得了明显的叠加效益。据测算,甘蔗套种西瓜每公顷纯收入约31500元,比纯种甘蔗每公顷增收18000元左右。2007年该县完成甘蔗套种西瓜0.67万hm2以上,仅此一项实现农民人均增收300多元。
二是产业与产业之间设计。即以优势物种资源开发为基础,利用生物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通过设计不同产业的优化组合与配套联动,促进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合理流动,在产业与产业之间形成高效循环的产业链条,实现资源利用与产业开发、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目前面上推广的“猪—沼—果”模式就是产业与产业之间设计的成功典范。“猪—沼—果”模式以生产沼气为核心,把种植、养殖和生活3个孤立的活动组合成一个开放式的互补系统,延长食物链和生产链,使一种生物的废弃物成为另一种生物的养料或生产原料,实现物质循环利用,能量高度集聚[13-15]。这种模式不仅克服了传统种养模式中微生物密度小、分解废弃物时间长、养分及能量损失大、容易产生面源污染等问题,而且发酵产生的沼气可用于家庭烧饭照明,沼液、沼渣中富含氮、磷、钾、钠、钙营养元素及腐殖酸、沼气菌等,用于还田种果基本上可以直接被作物吸收,实现了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的生态目标。
2.2区域设计
一是区域内部设计。在某个特定区域(如市、区、县、乡、村或农场等)内,围绕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态关系,对区域内的优势物种资源进行产业化、生态化设计与开发,建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业产业生态链,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广西崇左市依托蔗糖产业资源优势,从发展养殖业入手,大力推广“蔗—牛—菇”高效循环种养模式,即利用蔗叶、蔗尾(梢)饲养肉用牛和奶水牛,用牛粪和蔗渣种菇,用菇泥作肥料种蔗,实现了种蔗、养牛、种菇的良性互动,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形成了以蔗糖产业为龙头,以养牛业为纽带,引领食用菌业、乳品业、肉品加工业、饲料业等多个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再以广西支柱产业——蔗糖业为例,目前广西已率先在全国形成了“甘蔗—制糖—糖蜜—酒精—酒精废液—复合肥”和“甘蔗—制糖—蔗渣—制浆造纸”两条综合利用链条, 以新型制糖产业、蔗渣制浆造纸产业、生物工程产业、食糖深加工产业、生态农业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等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兴产业集成的糖业产业集群初步成型,基本形成自我循环的再生生产链:甘蔗制糖糖蜜酒精酒精废液复合肥甘蔗。
二是跨区域设计。生态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全面的概念,不能单纯理解为在一个局部区域内既搞种植,又发展养殖,而应当从现代化大生产的角度,理解为农业生态产业间的互补与优化。因此,生态农业也可以是一种跨越一定空间的产业联结系统,如河流、湖泊、流域、石漠化等跨区域生态化治理以及实行农林牧副渔等产业结合[16]。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态农业建设应以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为中心,利用生物间的互生共存关系,将不同区域的优势物种资源进行生态产业化设计与开发,使资源转化为产业,最终通过产业的循环联动在不同区域之间串联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实现跨区域物能多级循环利用。近年来江西、福建、江苏、浙江、贵州、广西等地利用生物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进行跨区域环境治理、生态恢复重建取得了明显成效。如贵州、广西两省区针对喀斯特石山区石漠化突出、耕地少的现状,联合开展了跨省区石漠化生态治理行动,一方面大力推进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工程,另一方面积极推行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如玉米与烟草间套种、玉米—养牛—制沼—肥料还田、种桑养蚕—蚕沙—制沼—肥料还田等,有力促进了当地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再如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围绕太湖水环境治理推行的绿色农业、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严禁围网养殖等,均为跨区域设计。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05.064
Study on the Coupling Development of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WEI Xi-ling1,GUO Qing-xia2a,WANG Yan2b
(1.Hubei Institute of Commerce and Trade,Wuhan 430079,China;2a.Tourism Development Institute;
2b.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72,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the coupling of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dilemma,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wo coupling coupling principle and five concret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tourism;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e coupling development mechanism; development dilemma; countermeasures
“生态农业”一词,最早于1924年在欧洲兴起,由美国密苏里大学土壤学家从土壤学视角提出[1],20世纪30年代先后在瑞士、英国和日本等国得到发展。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20世纪80年代生态农业开始在中国兴起,从原始的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化、多元化、生态化及规模化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进行转变。伴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在享受现代化和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越来越向往大自然清新的空气和淳朴的田园气息,对乡村的原始魅力充满期待,渴望远离城市喧嚣,沉浸于传统的铁犁牛耕、男耕女织的世外桃源生活。因此,现代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发展势在必行,研究两者的耦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不仅能满足广大旅游者的乡村旅游需求,丰富旅游业空间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够极大地延伸并拓宽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附加值,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但是现代生态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式发展可能导致乡村传统魅力的消失,改变旅游者追求的原始乡村意境。所以两者耦合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引起足够重视,通过有针对性的局部保留来传承乡村的地方性文化,实现现代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的高效耦合发展。
1 现代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发展机理
耦合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2]。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产业边界日趋模糊,产业融合日益明显,产业耦合成为研究热点。高楠等[3]以耦合模型为基础,对西安市的旅游业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最受关注[4-7];另外也有一些学者[8,9]对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发展进行了研究,认为借此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拉动整体产业升级。现代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是以二者的良性互动为基本前提,通过彼此依赖、协调、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进行联合。其耦合机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农业需要综合性的发展优势和农业耦合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1 农业需要综合性的发展优势
传统农业在种植业方面所占比例过重,内部结构欠合理。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转化,改变了以往非生态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现代化、规模化、生态化更加重视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但是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综合性不强,很多农业资源仍处于封闭状态,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而旅游业具有强大的推动力,通过对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挖掘其特色价值,能够极大地促进第一产业的资源优化,大幅度提升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农业产品进行旅游加工之后便注入了观赏休闲价值,产业链得以延伸整合,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增收途径,带动土地及劳动力的合理利用,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乡村更好更快地发展与进步,极大地发挥综合性的发展优势。因此,从现代生态农业的角度而言,与旅游业耦合,是农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1.2 农业耦合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21世纪,随着社会与科技的进步,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闲暇时间增多,再加上城市化人口数量上升,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竞争日趋激烈以及生活压力不断增大,人们的旅游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渴望通过旅游来放松自己,借助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来享受生活。与此同时,工业化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大量物种不断消亡,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城市空气质量越来越差,人们对大自然的依赖情感呼之欲出,渴望亲近自然、融入自然,向往农村的绿色环境与地方特色。现代生态农业的兴起与发展则给旅游业创造了更广阔的平台,在高科技与生态化农业生产过程的基础上融合了多种旅游形式的独有特色,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乡村旅游中秀美的田园风光和淳朴的风土人情,见识到科技旅游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奇妙的科技景观,还可以享受到生态旅游中独有的原生态景观和特殊的地域风貌。旅游业与现代生态农业的耦合发展,既能满足旅游者对农业的内在需求,又能拓展旅游业的空间和内涵,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4.2 现代农业与局部保留传统特色的旅游相耦合
某种意义上而言,现代化是对原始传统的一种否定与升级。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汲取了历史与科技发展的精髓,但是对原始传统的回顾与学习却是了解农业历史发展脉络至关重要的环节。可以通过一定的区域来保留与原始传统农业相关的生产方式、传统作物或织布机、铁犁、铁锄、铁耙、风车、水车、石磨等农具,汇集多种与此相关的实物、模型、图片以及录像资料等,借助旅游之力来传递农业文明气息,展现农业的原始吸引力。此外,旅游业还可以深层次地挖掘园内水果、花卉和其他植物的历史故事,充分体现农业的历史教育价值。在把握各个年龄、性别的游客市场的基础上,通过神秘感来吸引旅游者的注意力:利用水果、花卉和植物等设计精美的艺术品吸引女性消费群;利用高科技的无土栽培方式、新奇的物种等吸引成年人消费群;利用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农具等的对比展示吸引男性消费群;利用整个园区的生态环保意识、寓教于乐方式吸引青少年市场,尤其是学生群,可以与当地的学校等教育机构达成协议,定期组织一部分学生前往体验学习,丰富其课余生活。
4.3 保护与发掘乡村文化,现代与历史相耦合
乡村文化是农业与旅游业耦合的精髓所在,现代生态农业与旅游业耦合的过程中应该以保护与发掘乡村文化为核心。通过现代化的设施设备生产出来的高科技农业产品,在旅游者看来并没有多大程度上的乡村特色价值,但会直接影响到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效果。因此,两者耦合时应强调乡村文化的重要性,充分发掘乡村的手工艺特色。这些手工艺大多取材于自然农业资源,以农作物或乡村生活废弃物为原料,体现了民间社会节俭的传统观念,鼓励在节约原则之下的无限创造力。独特的乡村手工艺作品,如草柳编织、炕席、纸笸箩、雕刻、塑作、陶瓷、金属工艺、刺绣纺织等,融合了乡村文化的现代与历史元素,均为乡村传统文化的代表。可以对这些特色鲜明的手工艺产品进行不同程度的纵深开发,将其发展成为实用性较强的餐具、家具、家居装饰或者旅游休闲用品供旅游者购买,既能充分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的消费心理,又能很好地发扬与传承乡村文化。
4.4 现代农业的先进性与传统农业的绿色性相耦合
据医学报告显示,当人们置身于农村清新绿色的环境中时会感觉非常舒适,植物的香味作为空气维他命,对人体机能有一定的理疗功效。现代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发展,可以将现代农业的先进性与传统农业的绿色性相结合,深入挖掘现代生态农业资源的绿色功效,提升农业产品的附加值。以保健疗养功能为主题,满足旅游者休闲之余仍能满足强身健体、美容护肤的需求。乡村曲折的道路、复杂的地形等本身就是天然的养身场所,在此基础上可以再配合设计一些与农事体验项目相结合的活动项目,让游客玩得尽兴,也养得安心。此外,不同的水果、花卉等均具有不同的营养价值,可聘请国内外知名厨师取其可食用部分加以烹饪、设计,营造一种温馨浪漫的氛围,让游客体验到别具一格的“盛宴”;还可以利用果子、树子等榨油,利用水果、花卉和其他植物等制作特色菜肴以及不同口味风格的冰淇淋、果汁饮料、特色小吃等,使游客不仅在“吃”上大开眼界、大饱“嘴”福,同时也有益于身体健康;另外针对女性消费者,可以利用不同类型的水果、其他花卉、植物来设计天然的泡澡浴,实现美容护肤、强身健体、舒缓压力等功效,一举多得。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发展;影响
1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的相关概述
1.1生态农业的介绍
生态农业即结合生态学与经济学相关内容,通过现代化先进技术与管理,整合传统农业优势并加以重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通过有效的循环来构建有效的生态环境,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经济不断发展,动物、植物与其他生物存在紧密联系,要优化运用有效的科学方式,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果,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实现生态循环农业,有效挖掘生态经济的发展潜力。通过产业研究开发,而丰富有关植物、生物物种,通过减少资源浪费,扩展植被覆盖面积,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保证社会和谐安定。
1.2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平度市民村镇属于山东半岛的核心区域,同时又是山东半岛最大的城市,现阶段,由于平度市民村镇在农业物产方面资源丰富,平度市民村镇主要是以农业发展为主,每年平度市民村镇农业产出大约有上百万亩,属于平度市较大的农业大镇。与此同时,随着政府部门出台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项目,该项目的出现更是优化了平度市民村镇农业向着生态方面发展,同时城镇经济也在不断地提高。与此同时,2018年平度市民村镇构制定了《农业生态补偿资金项目》,启动资金大约为100万元,该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的经济规划与未来发展。
2发展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中国农业发展进程加快,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要优化资源配置,避免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环境遭到破坏,兼顾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目前由于药品滥用而导致环境受到威胁,还需要加以有效协调,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发展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生态农业。
2.1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的发展核心在于技术因素,主要通过因地制宜的方式整合农业资源,通过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而展开农业生产运营。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发展讲究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不断改进生产模式,优化生产经营效益,提高环境保护实效。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通过经济效益的强化,而保证生产实效性,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2.2开发农业资源
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发展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转变粗放型的生产模式,节约资源并不断更新资源,通过资源增殖来保证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营造循环健康的发展模式,为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作贡献。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核心,在于农业资源的保障,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减少污染物排放,合理利用水资源等,并为今后的农业发展储备能量。
2.3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要稳定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从而兼顾劳动生产效率与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水平的提升。通过资源合理配置来有效保护、利用并转化物质资源,兼顾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保证社会关于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国民经济与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发展紧密相关,要不断开发农业资源,提高科技水平,创新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提高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生产质量与资源利用率,营造绿色产业链。
2.4发展农村经济
国民经济发展,农业环境不断变化,面对进口粮食等方面的冲击,要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稳定农产品价格。还需要兼顾社会、环境、生态效益,结合市场的需求,拓展更广泛的农产品种类,并降低生产成本。这就需要发展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将生产效率提高,优化资源配置,循环利用废弃物。
3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效用
3.1优化农业产业化结构
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发展整合整合发展优势,对市场经济加以调研,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特色农业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构建生产、养殖、加工与商贸一体化,优化农业生产模式,生态产业链通过身产品加工来优化利用资源。关于畜牧、家禽、水产等冠冕的深加工,实现效益最大化,保证产品的环保无公害,从而发挥生态农业产品的收入增长效应,营建农产品特色品牌。
3.2投资融资体系构建
发展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能够拓展市场,推动平度市民村镇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要增加资金投入力度,通过平度市民村镇政府部门的政治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空间更加宽广。收入水平的提升,也为资金投入创造条件。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发展的目的在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农民收入的增加而进一步增大投入资金。当前,生态农业引进外来资本,实现国家之间的互利共赢,有效拓展市场并营造融资途径。生态农业的不断发展,还需要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保障,通过金融政策支持来减少税收,或投入专项绿色项目基金,打造良好的农业生态融资环境。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的发展是时展必然,通过产业政策调整,而更广泛地吸纳外资,把握农业经济发展机遇。
3.3发展景观农业与休闲旅游
经济发展与收入水平提高,旅游消费需要日益凸显,生态景观能够满足人们接近大自然的需要,田园风光成为休闲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要发展农村生态景观,则需要首先推动农业成产方式的转变,通过生态农业来吸引游客观光,创造工业化生产模式,优化农村环境,提高生产质量与效率,保障生态发展成果。通过生态良好的田园风光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并拓展度假、购物等消费,保护农村地区环境,同时拓展资金产业链。将养殖、教育、观光、文化宣传、科技示范加以贯通,满足人们的个性化旅游需要。同时完善绿色旅游通道,如可以通过农家乐的方式,来有效吸引游客观光。
3.4发展国际贸易
中国为农业大国,要实现国际贸易的持续发展,还需要保证产品质量,针对反倾销问题而采取适当措施。实际生产中可能存在农药使用过量,畜牧水产等存在很多有毒物质,阻碍国际贸易发展。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则能够有效增强国际竞争实力,平度市民村镇还需结合有关国外先进经验,融合中国特有国情,汲取纯粹并优化生态结构。平度市民村镇生态农业的发展,结合先进技术与管理来保证农业生产,因此对于发展国际贸易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生态;景观;水景生态化;植物配置
1.扬州沙头镇生态农业观光园玲珑水街南区基地分析
基地位于扬州市沙头镇,地处扬州南郊,南临长江,与镇江市隔江相望,境内长江支流夹江环绕,施港公路和在建的沿江高等级公路穿越而过,水运、铁路、陆路交通十分便利。该园区以沙壤土为主,肥力中上,地势平坦;温、光、水3要素协调,极适宜蔬菜生产;排灌条件较好,灌溉水源直接来自长江,水质优良。园区雨水充沛,光照条件优越,附近无污染性工业企业、无三废排放、无城市垃圾。据监测,大气、农田灌溉水、土壤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估均为一级。园区内将路、沟、河、渠、堤、坡等进行合理的绿化,田林路综合配套,排灌设施齐全,可以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其将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办成休闲观光旅游的一个景点,一个亮点,充分突显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业发展中的特色和内涵。
2.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概念
生态农业观光园是生态观光农业的具体形式之一。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美国家,最初多为小规模的观光果园和休闲农庄,逐渐演变至今成为将生态农业与观光旅游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形式。因此生态农业观光园可初步定义为以景观生态学、循环经济学、系统科学和环境美学为指导,因地制宜地设计出集农业生产与示范、观光旅游和环境保护为一体,并且具有一定的文化性、地域性和参与性的交叉型农业产业园区。
2.1“生态”的概念
“生态”与“生态学”在英语中属于同一个词语,而最早的“生态”一词是来源于古希腊文中的,它的原意是“居住的地方”和“家”。1869年,德国科学家海克尔[1]首先将生态一词用于科学研究,并生态学的概念定义为“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
2.2景观的概念
在欧洲,“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的《圣经》(旧约全书)中,用来描绘具有所罗门王国教堂、城堡和宫殿的耶路撒冷城美丽的景色。美国景观生态学家福尔曼和法国地理学家戈德伦认为,景观是指由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其空间尺度在数公里到数十公里范围。[3]
2.3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是德国地植物学家Troll1939年在利用航片解译研究东非土地利用时提出来的,用来表示对支配一个区域单位的自然—生物综合体的相互关系的分析。他当时认为景观生态学并不是一门新的科学或者是科学的新分支,而是综合研究的特殊观点。德国汉诺威工业大学景观管理和自然保护研究所的将景观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相关景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空间组织和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4]
3.规划设计手法
以“生态优先、绿色低碳、三产综合”为发展理念,以原生态乡村风貌为基底,以高效农业产业为基础,以高品质都市乡村休闲度假产业为引领,融乡村休闲、乡村度假、文化体验、情景社交、产业示范、生态涵养等多功能复合,引领都市人群回归返璞归真的乡村自由生活。这是该方案欲打造的主题,因此在规划设计中最大限度尊重现状,充分尊重现状地形、水系、现有村庄、道路尽量保留。设计的风格继承江南水乡的古朴清幽,构景方式随意自然但不失韵味。尽量保留本土文化和植物的原生态。
4.水景生态化
水景生态化是指用生态学的观点来处理水体的造景,水体景观不但要在景观上富于水的情趣,而且要求水体洁净、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共生,并且水体景观有可持续性,在较少,甚至没有人工干涉的情况下,水景能得到保持,并且能随水体生态系统的发展而发展变化。[5]在驳岸的设计中较少地加入人工因素,保持自然,这样在其水体驳岸之间形成一个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湿地带,在湿地上随水体的深浅不同,栽种不同的水生和半水生的植物,形成生态型的湿地景观,水面上自然式点缀一些浮生植物和其他水生植物,游人可以在水中荡舟探幽。
5.植物配置的生态性原则
在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植物配置上,不仅要考虑其观赏性更重要的是能创造出适合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景观植物不仅有乔、灌、草、藤本等形态特征方面的差异,其是否喜光,干、湿耐性,酸、碱性适应能力等生理、生态特性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构建生态功能强大的复层植物群落时必须尊重植物自身的生长规律及生态特性,这样才能保证植物正常生长,达到生态效益最大化;此外,植物固有的生态习性决定其有明显的自然地理条件特征,每个区域的地带性植物都有各自的生长气候和地理条件背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与周围的生态系统达成了良好的共生关系。因此,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应大力开发运用乡土树种,丰富绿化树种的多样性。[6]在此设计方案中植物配置的种类上遵循生态性原则,采用大量乡土树种,常绿与落叶、乔木与灌木、观叶树与观花树相互搭配,在满足植物生态条件下创造复层绿化。
6.结语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创建生态型社会理念的加强,我国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该方案将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性原则,提倡自然循环和自然生态,保护好生态环境,把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可持续发展农业与乡村发展有机结合起米,实现产业化发展和生态环境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通过该农业观光园区的建设,可以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农业资源,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
参考文献
[1][美]摩特洛克著,李静宇,李硕,武秀伟译.景观设计理论与技法.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2007—1—1
[2][日]河川治理中心编著.滨水地区亲水设施规划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8—1
[3]宇振荣主编.景观生态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03
[4]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王仰麟等编著.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科学出版社2009.06
[5]王浩主编.城市生态园林与绿地系统规划.中国林业出版社
四川藏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川、滇、藏、青4省结合部,包括甘孜州、阿坝州的所有县和凉山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共32个县(市),是除外全国第2大藏族聚居区[1]。其中,木里藏族自治县是我国仅有的两个藏族自治县之一,四川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县,坐落于四川省西南边缘,东跨雅砻江,西抵贡嘎山,南临金沙江,北靠甘孜州。四川藏区自然环境独特,高山高原峡谷地理特征突出,生态类型多样,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各县域境内农牧业发展有较大的相似之处,均是特色优质水果、错季蔬菜、中藏药材等产业的最适生态区,有大力开发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先决条件,农牧渔业能充分形成循环产业链等优势。但也同样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生产方式落后、优势资源的利用率低下甚至浪费、技术缺乏、精品农产品较少、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本文以木里藏族自治县为例,研究重要生态功能区定位下的四川藏区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2生态农业相关概念
2.1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精华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2]。生态农业至上世纪60年代提出以来,包括了有机农业、生物农业、自然农业、持续农业和生态农业等模式,这些模式都是以生态学为基本的指导思想的,可统称为生态农业[3]。我国生态农业建设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2.2生态农业产业
生态农业产业化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是遵循发展农村经济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相协调,自然资源开发及其增值和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利用相协调原则,以生态系统承载力能力为前提,充分发挥当地生态优势,在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开发优质、安全、无害农产品,经济、环境效益高的现代化农业产业[4]。为落实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加大力度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鼓励和扶持生态农业产业发展,以发展绿色食品为标志,加速生态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5]。
3木里县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3.1基本状况
木里县现有耕地面积15333.33hm2,林地面积25.33万hm2,草原面积25333.33hm2。耕地中,以玉米、马铃薯、青稞、豆类等为主的粮食作物播面约17333.33hm2,蔬菜、中药材、水果等经作产业2000余hm2,核桃、花椒等干果产业2666.67hm2,养殖业以牦牛、羊、藏鸡为主,牛存栏10万余头[6]。“十二五”期间,木里县强力推进以中底产田地改造为主的农田基本政策,大兴山区小水利工程、坡改梯、地力培肥等项目。通过四川省农科院的挂职帮扶和攀枝花对口援建,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农业科技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农民实用技能得到大大提高。
3.2发展优势
3.2.1气候资源优势木里县境内气候特点为冷热两季交替、干湿两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辐射强烈,多年平均气温14.0℃,极端最低气温-5.4℃,极端最高气温33.6℃,最大日较差23.3℃。同时立体气候显著,小气候多样[7]。独特的立体气候,有利于作物的立体布局,形成生产上的品种多样性。日照时间长,总辐射量多,光能资源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2164.9h,无霜期年平均238d,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和农产品品质的提升。境内高海拔地区气候冷凉,小气候多样,病虫害发生少,有利于中低温型农作物和特色优质农产品的生产。
3.2.2农林业生态资源优势木里县独特的自然条件造就了苹果、葡萄、核桃、蔬菜、中药材、中低温食用菌、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生长发育的最适生态。木里县林区面积大,森林覆盖率67.3%,活木蓄积量占全国1%,全省10%,以县级为单位居全国第1,为发展林下种植业(中藏药材、食药用菌)、养殖业(藏鸡、藏猪放养)奠定了基础。此外,适宜栽培的粮经作物品种多,能够针对市场需求生产出适销对路的农产品。
3.2.3政策环境优势在“十二五”到“十三五”期间,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将启动藏区高标准农田、村组道路、农田灌溉等农业、农村基础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在四川省内,藏区被纳入《四川省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范围内,规范发展蔬菜、特色水果、中藏药材、中低温食用菌、设施农业基地。多年来,攀枝花市、浙江湖州市、西昌市、中国电信、四川省农科院等地区和单位对口援助木里县,为木里带去了资金和人才,帮助木里加快发展。
3.2.4极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优势木里县农耕地远离工业、生活污染源,环境优良,空气、水源洁净,土壤无有害物质污染,病虫害发生少,生产中农药用量少,几乎是一片尚未被污染的处女地,农产品生产容易达到无公害、绿色、甚至有机标准。独特的高原气候有利于作物品质发育,生产的果品果型整齐、色泽鲜艳、风味浓郁、耐贮藏运输,生产的蔬菜品质优、细嫩化渣,显著优于四川盆地内同类蔬菜的品质,适合发展高档消费市场。且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上市季节比内地晚一个月以上,刚好错开内地农产品上市高峰期,形成了明显的错季优势。将相同品种布局到不同海拔,可实现同一区域内农产品分期成熟,延长供应期,减轻销售压力,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优势。
3.3发展瓶颈
3.3.1交通、用电、通讯条件差,制约农业生产及产品销售木里县境内现有S216正在升级国道,泸亚路、亚三路等重要过境路也在建设中,影响农产品运输和销售。截止2013年底,县境内公路等级较低,仅有7%左右的柏油路,全县113个村还有近20个村未真正通公路,有30个村的公路是“晴通雨阻”。用电方面,只有6个乡镇能稳定供电。通讯方面,29个乡镇和9个牧场基本上不通固定电话,移动通讯因基站使用太阳能的关系,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3.3.2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投入缺口大全县有效灌溉面54.67km2,占耕地的45.7%,旱涝保收面积30km2,占耕地的26.3%[8],灌渠、渠堰较少。全县水土流失面积5200km2。耕地中,中低产地占90%(其中瘠薄型占60%),耕地缺乏氮素、磷、钾、硼较严重,地力等级基本在六级以下,农业靠天吃饭是普遍现象。由于农村经济欠发达,州、县财政极为有限,加之耕地分布零散,坡度较大,海拔跨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防灾设施和灌溉设施严重缺乏,造成农业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当滞后,且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3.3.3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人才制约瓶颈短期内仍将持续由于受交通、贫困、师资、意识等多种因素影响,农牧民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农村青少年通过“9+3”后基本脱农,使得从事农业的劳动者接受新科技、新技术的能力受到局限,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的进程和新观念的吸收,也直接导致了农产品生产者市场营销意识淡薄,农产品物流发展相当滞后,市场开拓和品牌意思缺乏,限制了销售市场的扩大和收益的提高。从事农技推广的基层农技人员少,力度不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资金和人才问题是长期制约木里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集聚资金和人才政策措施还有待加强。
3.4面临形势
3.4.1产业发展面临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双重压力木里县的传统农业产业以粮食作物青稞、玉米、马铃薯等为主,效益较低,但这是藏区人民的特色主粮,藏区人民对高原粮食作物怀有特殊的感情。随着特色农产品面积增加,质量效益提高,蔬菜、水果、林下产品等经济作物对农民的致富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木里县必须充分发挥资源禀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转变藏区干群的思想认识,鼓励农牧民自愿加快调整进程,加快发展经济作物和农业旅游,逐步消除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
3.4.2区域间竞争加大了产业发展的难度木里县地处高原,与四川藏区其他县及国内的青海、新疆、、云南等省部分地区资源禀赋相似,产业结构差别不大,在今后发展中,高山蔬菜、特色水果、道地中藏药材、优质粮油、高原畜牧等产业可能面临地区间无序竞争和发展模式趋同的压力。
3.4.3城镇化发展扩增对生态农产品的内生需求日益增多随着国内外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态型、健康型食品日趋旺盛,为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提供众多的市场机遇。根据国务院批复的《成渝经济区域规划》和《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成渝经济区成为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区域。成渝经济区、天府新区、两江新区的建设,会新增加近千万人的农产品消费者,这必将为四川藏区农产品的销售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3.4.4民族风情浓郁,有众多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机遇木里是大香格里拉旅游区的核心区域,美籍奥地利科学家约瑟夫.洛克曾3次抵达古佛教王国的木里,后来将大量的考察游记发表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称木里是“一处没有人知道的仙景胜地”,英国著名作家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中首次将这块神秘地域命名为“香格里拉”(人间天堂)。因此,木里县不仅具备优质农产品生产的生态条件,还可以结合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满足游客多元需求提供可能,从而提高旅游品位,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
4木里县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对策
4.1发展思路与定位
木里县生态农业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为:“优先保护生态,配套基础设施,优化产业结构,互动农旅产业”。全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合理布局、高效集约的现代生态农业体系,达到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在农业发展的定位上要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木里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木里的比较优势,坚持差异化发展道路,加快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推动特色优势资源优质高效转化,以生态特色农业引领木里县农业的跨越式发展,使木里县成为四川藏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业协调发展的示范区、旅游度假目的地、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民族地区和谐发展模范区。
4.2优化产业结构
4.2.1农业产业之间的结构优化一是加大高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增草减畜、宜牧则牧,加大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有效结合,实现循环生产与利用,同时引入畜产品加工企业以实现畜产品的就地转化,从而实现多产业结合、多层次发展的系统性开放及农业结构内部的良性循环。二是加大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发展。依托木里的自然特色,以旅游为先导和主线,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建立生态型多产业的现代农业结构,把农村休闲产业、农村美食产业、民族文化产业、农业旅游观光产业和环保产业等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作为重点。三是充分考虑藏区文化特色的新村建设,以产业为支撑,形成依托产业建新村、建好新村兴旅游,把发展乡村旅游与改善村民宜居环境相结合,进一步实现三产联动,多元化发展,实现产村一体化发展格局。
4.2.2农业产业中各产业内部的结构优化一是优化畜牧业内部产业结构,加快生态藏香猪、藏鸡产业发展。二是以发展农产品粗加工为基础,主导发展农产品精加工,统筹协调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三是按照重点发展果、蔬产业,以林下产业、中藏药材特色产业为核心的发展要求,对种植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四是以体验、休闲、观光为特色,一三产业互动,实现以观光农业为主,旅游式、自助式、休闲式为辅的产业结构优化。
4.2.3产业发展的品质结构优化在现代食物消费潮流引导下,充分有效地发挥木里县农业生态资源优势,通过农业现代技术运用,将秸秆、牲畜粪便等农产品剩余物和副产品进行转化,变废为宝,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把加快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作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切入点,实现农产品品质结构优化。
4.3发展模式
4.3.1完善生态农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兴建生产服务设施、建设原料生产基地、扩大生产规模、推进技术改造升级。支持品牌建设,对获得全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州名牌农牧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的给予奖励.扩大财政贴息贷款面,重点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纳入信贷财政贴息贷款对象。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方面的创新创业。
4.3.2加强建设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具体到蔬菜、水果、食用菌、粮油等每个产业的每个种类而言,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产品产地、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标准,形成与市场需求对接,与国家、行业、地方、企业标准紧密衔接配套的质量控制及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控制标准体系。
4.3.3鼓励创建生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与科研院所建立科技战略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联合建立示范园,组织技术攻坚。逐步建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适应生态农业发展需求的农村科学教育、宣传和培训体系。鼓励企业坚持科技创新,着力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性人才。
4.3.4构建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销售、市场开拓等主体发展,努力提高农户集约化水平与市场开拓力度。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重点培育引进龙头企业,着力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建立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4.3.5建立生态农业组织保障体系成立以政府为指导的协调机构,建立生态农业组织保障体系。整合国、省相关部门的项目、资金、人才等,协助生产者应对管理、政策、市场、技术与资金等风险,尽量克服或减少外界因素带给产业的损害。集中资金、资源和技术力量打造知名大企业、大品牌,走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使木里生态农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5结论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