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企业竞争力调研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对调查企业的样本企业数据的整理报告
(一)农产品出口企业的问卷调查反馈情况
1.企业基本情况调查
本次调研向农产品企业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41份。样本企业出口额8.21亿美元,占当年全省农产品出口的27.1%;涉及企业员工总数13 262人,其基本情况的调查统计如下:
样本企业中,国有企业3家,民营企业15家,外资和合资企业23家,分别占样本企业的7.3%、36.6%和56.1%。
流通型企业2家,生产型企业39家,分别占95.1%和4.9%。
自营出口类型28家,加工贸易型12家,型1家,分别占68.3%、29.3%和2.4%。
涉及的主要产品为杂粮类4家,水海产品16家,水果蔬菜类4家,干坚果类5家,其它类12家,均为加工类企业。
企业出口规模划分:年出口额2 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14家,年出口额1 000万美元以上,2 00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15家,年出口1 000万美元以下的12家,占比分别为34.1%、36.6%和29.3%。
2.出口综合情况调查
因汇率变动影响企业销售净利润总计7.2亿元,影响现金流量1.99亿元,影响当年出口26.51亿元(折美元3.46亿美元,按2007年平均汇率7.656计算)。
受人民币升值影响,41户企业中,7户在2007年已亏损,占样本企业的17%;如果人民币再升值,预计2008年1~6月的利润“一栏中,有13户企业预计会亏损”,占样本企业的31.7%。
3.对人民币升值的态度与行为调查
在对人民币升值的态度方面,选择“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开拓销售渠道影响”弊大于利的29家,占71%;选择“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出口调整贸易结构影响”利大于弊的26家,占63.4%;选择“人民币升值对企业产品升级换代影响”利大于弊的只有8家,仅占19.5%;选择“人民币升值对传统产品企业的影响”弊大于利的31家,占76%;选择“人民币升值对基础薄弱的农产品企业及产业的影响”弊大于利的多达35家,占85.4%。
企业行为调查方面,对“企业是否会趁人民币升值扩大海外投资的”,选择会的只有4家,不会29家,没考虑的8家;对“哪种汇率调整企业更能接受”,64%的企业选择“一次性调整相对稳定”;对“人民币继续升值,企业是否考虑放弃对外贸易业务”,选择不放弃的16户,占到24.4%,选择放弃的23户,占56%。
(二)机电产品出口样本企业调查问卷的情况反映
1.企业基本情况
本次对机电产品出口调查的样本企业共计66户。其中:企业性质方面,民营企业30户,外资及外资合作企业27户,国有企业9户,分别占被调查企业的45.4%、41%和13.6%;出口形式方面,自营出口36户,加工贸易出口12户,分别占样本企业的54.5%和18.26%;出口产品种类方面,成套装备出口的28户,单机出口的22户,零部件出口的10户;企业类型方面,63家为生产型企业、样本企业2007年出口额51.19亿美元,出口额占全省机电产品出口值的57.23%。其中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出口额分别占样本企业出口额的5.1%、87.2%和7.7%。
2.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出口的综合影响(见下表1、表2、表3)
3.其他因素对出口的影响
在汇率、产品价格、反倾销及其他因素中,31户企业选择汇率因素,23户企业选择产品价格,1户企业选择反倾销,2户企业选择其他项。选择汇率因素和产品价格因素的分别占到47%和35%。其中,选择汇率因素的企业中,民营企业占到近50%。
在“2007年包括汇率在内的各项因素对出口销售成本的变化影响程度”一栏中,27户企业选择了汇率因素,4户企业选择了退税率调整,26户企业选择了原材料价格变动,5户企业选择了人工成本调整。其中在选择汇率因素的企业中,民营企业占到15户,占比达到56%。
在选择“原材料价格变动”因素的企业中,外资合资企业占比达到62%(16户),其次为民营企业(5户)占比达到19%,国有企业排位再次。
4. 对人民币升值的态度与行为调查
在对人民币升值的态度方面,选择“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开拓国外销售渠道”弊大于利的企业38户,占58%;选择“人民币升值对外资进出口企业在华追加投资或进行再投资的影响”弊大于利的企业20户,利大于弊的11户,其它为“没影响”或未予填列;选择“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企业调整贸易结构的影响”利大于弊的11户,弊大于利的18户,无影响的13户;“选择人民币升值对反倾销等贸易摩擦的影响”利大于弊的企业26户,弊大于利的4户,无影响的12户,其余未填列;选择“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企业产品升级换代的影响”中的利大于弊的25户,弊大于利的16户,无影响的13户;选择“人民币升值对传统产品企业及产业的影响”中的利大于弊的10户,选择弊大于利的31户,选择无影响的10户。民营企业选择弊大于利的企业占填列企业的61%。
企业行为调查方面,选择“会趁人民币升值扩大海外投资”的8户,不会的14户,没考虑的34户。没考虑占填列企业总数的61%;选择“缓慢渐进,小步慢跑升值”的企业49户,占比78%。选择“一次性调整,相对稳定”的14户;选择人民币兑美元继续升值,企业会放弃外贸业务的16户,占被调查样本企业的24%,其中民营企业12户,占被调查的民营样本企业数的40%。外资合资企业4户,占被调查的外资合资样本企业的14%。选择不会放弃外贸业务的46户,占被调查样本企业的70%。其中9户国有样本企业有8户企业选择不放弃。民营企业60%选择了不放弃;在16户选择“放弃”的企业,选择汇率升至6.9:1时放弃的3户,选择6.5:1时放弃的10户,其中6户为民营企业,4户为外资企业,选择6.0:1时放弃的2户。民营和外资企业各1户。
(三)对钢材出口企业调研情况的综述
1.2008年上半年,钢材出口价格一涨再涨,钢铁企业对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的反映相对平淡。近几年,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开始贬值,到2007年,美元进入了快速贬值期。美元的贬值刺激各国对钢材等主要商品的进口。2008年6月,随着国内CPI上涨和国际铁矿砂的进口价格再涨,钢材主要品种的出口价格再创新高,且出口的盈利水平明显高于国内销售的盈利水平。热轧卷板、冷轧板的出口价格均超过1000美元/吨,价格增长同比超过30%以上。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出口积极性高涨,对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的状况不再更多地关注。
2.人民币汇率升值使依赖原料进口的钢铁企业成为汇兑的受益者。随着国内铁矿资源的减少,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对铁矿原料进口的依赖性加大。辽宁省进口的铁矿砂逐年增加,到2007年已超过1 500万吨。由此,本钢集团和鞍钢集团等钢铁企业成为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受益者。
3.企业反映,当前在出口中,他们最关心的是贸易政策的稳定性,包括对部分出口产品是否可能再加征出口关税,是否会进行数量限制。同时,他们更多关心的是国际钢材价格的走势,特别是出口价格高位运行带来的经营风险。贸易摩擦的增多,也是钢铁企业关注点。
综上所述,钢铁企业对人民币汇率升值之所以反映比较平淡,主要是因为当前国际市场钢材价格高位运行,出口利润率明显高于国内市场,企业出口效益突出所致。
二、我省汇率制度改革以及当前汇率变动对我国国际贸易影响的分析
(一)出口增速逐渐受到抑制,进口增速趋向逐年提高
对这一问题的分析是基于以下4方面的表现:
一是出口的增幅变化。2005年至2008年前7个月,辽宁省的出口同比分别增长了20.8%、20%、24.72%和18.5%。虽然2007年在人民币汇率累计升值了13.39%的情况下,辽宁的出口增幅不降反升,表面上看,背离了汇率水平变动与贸易发展之间变量关系的常理。但如果深入分析,出口受到抑制这一现实仍然存在。2007年,辽宁出口实际高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机电产品和钢材出口的高速增长,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了34.3%,钢材出口同比增长31.5%,两项对辽宁出口增幅的拉动就达到了12个百分点。相比下之,辽宁省的原材料和资源类产品负增长在持续加大;纺织品服装类产品和农产品出口的增幅继续回落,分别比2006年下降了2.1个百分点和7.9个百分点。虽然机电产品出口实现了高增长,但其当年的增幅较2006年增幅还是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因此,仅是机电产品和钢材产品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高增长所拉动的地区贸易增长,并不能说明出口受到抑制这一现实状况的不存在。2008年辽宁省出口增长受到了极大的抑制,今年前8个月,辽宁出口虽然同比增长了18.5%,但纺织品出口的增速继续在下滑,机电产品出口的增幅仅达到22%,同比减少了13.2个百分点。农产品的出口增长仅实现了11%,增幅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可见汇率升值强度的增加对我省出口的抑制能量仍在持续增大。
二是从样本企业反馈的数据分析。由于人民币汇率的持续上升,到2007年影响辽宁省农产品样本企业的出口3.46亿美元,影响机电类样本企业的出口16.11亿美元。预计2008年1~6月影响辽宁省农产品样本企业的出口6.34亿美元,影响机电类样本企业的出口28.6亿美元。这些数据从侧面证明了辽宁省今年出口增长之所以困难重重与人民币汇率升值有直接关系这样一个现实。
三是随着3年来人民币汇率的逐步升值,对出口的抑制效能还在不断加大。近10年,中国的出口像一辆高速飞奔的火车,在外向型经济和汇率高估作用的推动下,以从未有过的高速度行驶。这种高速行驶所产生的巨大惯性,并不会在汇率制度改革一出台和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初期就会嘎然刹住。汇率的传导机制也决定了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下降将经历一个过程。样本企业的数据证实了这样一个原理。机电产品类企业提供的数据表明,从200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的不断升值,其对出口的影响也在逐年加深。每年减少出口依次为6.44亿美元、7.02亿美元、16.1亿美元。预计2008年1~6月将达到28.6亿美元。而那些中小型农产品出口企业,不仅仅要面临着汇率持续升值对经营的冲击,还有更多的困难迎面而来。
四是进口增速在逐年提高,但进口产品的结构并没有明显变化。2005年至2008年7月,辽宁省的进口增速分别达到13.2%、14.2%、20.32%和34.1%。进口增速逐年提高。2008年前8个月的进口增幅不仅大幅提高,且超过出口增幅15.6个百分点。可见人民币汇率对贸易的传导机制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效能。然而,这种进口贸易高速增长的动力,并非主要来自政策制定者设想的重大装备和技术进口的扩大上,进口产品的基本结构并没有明显的变化。
(二)美元大幅度贬值,使出口统计掩盖了人民币汇率升值对贸易冲击强度的真实性
根据大连海关提供的情况,我国目前海关出口统计的计算方法是按照出口企业报关单的外币币种与当日美元与其币种的汇率,直接折算成美元加以统计。2007年美元对欧元、英镑和日元分别贬值了17.7%、12.3%、6.1%,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的汇率升值或贬值都将对出口统计发生影响。在我国,虽然贸易结算货币中,美元依然占较大的比重。但是欧元、日元、英镑等可兑换货币在出口结算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特别是近几年,在人民币兑换美元大幅度升值和美元不断贬值过程中,出口企业为规避汇率风险、在出口成交中积极寻求以美元以外的其他货币为结汇货币。一些企业还常常在出口成交中通过用美元与欧元等其他外汇“混合组价”方式来减少汇率风险。我们通过对一些外贸公司以及一些出口国际市场需求较旺产品的企业的调查发现,欧元、日元等外汇的结汇量有明显上升。因此,在我国海关的出口统计中,这些对美元升值的外汇折算成美元时,由于美元对这些货币的贬值,会增加我国以美元为统一计量单位的海关出口统计额,形成出口统计中的“虚高”现象。
另外,近两年美元大幅度贬值也会形成我国海关出口统计的“虚高”现象。随着美元的贬值,其作为国际贸易支付手段的支付能力随之下降。在这种条件下,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就会由于这一因素的变化而提高,也就是说在一定的产品交易价格中,购买者必须以支付更多的美元来补偿美元贬值对出口产品的“价值”损失,这也会使我国海关出口统计表现出“虚高”。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海关出口统计的虚高,虽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还不能作出定量的分析,但它在某种程度上会掩盖人民币持续升值对我国出口产生的冲击强度的真实性的实质是存在的。
(三)不同产业对当前人民币汇率水平承受力的差异性
企业对人民币汇率升值承受力的差异性是由复杂且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般而言,企业承受力的强弱除了受行业特点、国际市场供需关系、进出口占经营的比例、风险防范与化解能力等因素影响外,根本的还是市场占有率和产品价格(成本)的相对优势这两个要素。出口价格是产品成本的价值转移,而在价格的相对优势中,企业的技术含量是形成相对利润的最主要的竞争力来源。这种竞争力又恰恰是企业应对汇率升值的最主要支撑点。通过对样本企业的调查,可以发现,在外部环境相同条件下,企业产品成本中包含的技术价值转移程度越高,对汇率升值的承受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
在辽宁,农产品出口对汇率升值的承受力为最弱。辽宁省农产品的出口结构是以原材料加简单整理和粗加工为主要特征。在价格的组价中,主要是原辅材料价格加上人工成本,技术价值低。因此,薄利和高度依赖市场价格走势是其产业当前最重要的出口竞争力所在,因而对汇率升值的承受力也最弱。2007年,全省以加工贸易方式开展的大量鳕鱼加工,因汇率问题使成本无法接受而全部退出市场。辽宁省水海产品出口的重点地区丹东市水海产品出口企业也因承受不了人民币汇率的一升再升而出现全地区性的负增长。
与之相反,我省的机电产品出口企业虽然也在承受着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较大压力,一些企业的出口也有萎缩,但总体上仍维持着较好的经营规模。有的企业甚至还实现了高增长。这种承受力的差异性,可以通过样本企业反馈情况的对比反映出来:一是机电类样本企业在选择各种因素对出口销售成本的影响时,只有27户企业选择了“汇率因素”,仅占样本企业的40%。而农产品样本企业选择此项的占31家,占比达到了76%,与机电产品类样本企业的选择比重多出了36%。二是机电产品类企业在选择人民币继续升值,将会放弃外贸业务的只占样本企业数的26.2%;而农产品类的样本企业选择此项的企业比重占样本企业的71%,差异性更加明显。三是同属机电类产品出口企业,由于技术价值含量的高低,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承受力也有差异。如电讯设备零件、电动机虽属机电产品类,但由于大多为传统的出口产品,其新技术开发的价值含量较低,在人民币升值的冲击和人工成本上升的双重夹击下,出口出现下滑。相反,沈阳机床厂的组合数控机床,由于拥有德国的专利技术,在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的状况下,出口仍然连续3年持续增长。预计2008年的出口增长将超过60%;大连造船厂由于拥有制造海上活动式钻井平台新技术,2007年的出口增长超过了80%。由此可见,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背景下,各行业、各类别乃至行业内部之间的企业承受能力的差异性更加凸现。如果人民币持续升值下去,这种差异性将继续分化。
钢铁行业同样存在着对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承受力的差异问题。但是,此次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升值对钢铁行业承受力的考量处于特殊状况下。在国际钢材市场需求旺盛,价格逐年上涨和美元大幅度贬值的背景下,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冲击几乎被抵消。加上人民币升值对其进口带来的汇兑收益,其产业对汇率升值承受力的考量也就难以把握。应当说,这只是特定时期、特殊环境下产生的暂时现象。如果对钢铁行业出口进行深入分析,钢铁企业乃至行业内企业之间对汇率升值的承受力的差异性依然存在。2007年,我省以建筑钢材为主导出口产品的北台钢铁集团,就是在汇率升值以及关税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出口出现了负增长。这与出口热轧卷板、冷轧板、船板、彩涂板以及重轨等深加工产品的鞍钢集团、本钢集团依然保持出口高速增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多数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出口成本已到临界点
从辽宁省的农产品出口企业状态分析,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出口企业以中、小型民营企业占主体地位;二是出口企业处于资本积累偏弱,企业净资本积累偏少,设备加工技术水平较低的发展状态;三是大多数出口产品尚处于简单加工、挑选整理或粗加工的工艺水平,仍属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四是对农业产业和劳动力就业涉及面广,与农民增收和地区就业关联度较大;五是与其他行业相比,整个产业的开放度仍有较大差距,其产业竞争力甚至比纺织服装行业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还要弱;六是整个产业正处于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发展的兴旺时期,投资者、经营者和广大农民对通过扩大出口,积累资本,增加财富的期望值较高,寻求发展的愿望迫切。由于多数农产品出口企业具有以上几个主要特征,汇率变动水平与产品国际竞争力两个变量紧密关联的常理就决定了这些企业的竞争力受汇率升值的影响就会更加直接,更加紧密。
(1)样本企业反馈情况
首先看汇率升值对出口利润的影响。自2005年7月至2007年,因汇率升值使样本企业减少销售净利润7.24亿元,按户均计算,平均每户累计减少净利润1 750万元。经统计,全部样本企业区间全部出口在16亿美元左右,样本企业每美元出口则平均减少净利润0.46元,按2007年人民币汇率计算,每美元出口减少的利润相当于利润额的6.01%。这种描述,至少可以说农产品样本出口企业在其他条件均不变的条件下,出口农产品的每美元必须有超过6.01%的平均利润率,否则将可能产生亏损。如果考虑到企业利润总额与净利润之间的应交税金,出口每美元的平均利润率必须更高。应当说,对于大多数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发展状况看,要达到这样的平均利润水平是并不容易的。我们在与企业交流时,企业普遍认为,5%的利润率已是很理想的订单了。
其次,在调查问卷中,有19户企业预计如果人民币再升值,将在2008年产生出口亏损,占到样本企业的46%。这样的比例明显偏高,说明相当一部分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在汇率升值中被吃净。
再次,在问卷中有56%企业选择了“人民币继续升值,将考虑放弃对外贸易业务”这种无奈的消极态度,其中81%的企业把人民币汇率选定在6.5:1的水平上。
最后,由于利润的下降,引起了企业现金流的下降,虽然不到2亿元,并不算多,但对于这种发展水平的企业,户均减少500万元的现金流,必然衍生出融资困难这一实际问题。而现金流和信贷支持又恰恰是农产品出口企业经营中最大的瓶颈。收购资金不足,现金流不足,足以把企业拖垮。
(2)通过企业了解到的现实情况
如前所述,2008年,辽宁省的农产品出口正陷入10年来不曾遇到过的困境。不仅表现在前8个月出口增长乏力,除了人民币大幅度升值的因素外,资金不足、出口检验、人工成本上升以及水、电、运费涨价过快等一系列问题也接踵而至。出口企业悲观情绪,盲然不知所措的惶恐情绪正在蔓延。甚至是那些近几年来在地方财政支持下,一直加速成长的企业也因汇率和由此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出口出现下滑。企业反映,汇率升到这个水平,有单的作不了,差不多够得上的,因不知汇率还会升到什么水平而又不敢接。虽然企业也想通过金融工具进行汇率避险,无奈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条件太苛刻。除此之外,资金不足的矛盾日趋突出,收购和生产资金不足,而银行(市、县级)偏紧的信贷政策使企业寻贷无门。这两大因素,已经成为目前多数中小农产品出口企业甚至一些骨干企业面临的最大困难。
通过以上分析,基本可以将目前相当一部分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发展状况做出描述:农产品出口企业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影响下,利润空间已十分有限,出口换汇成本已到临界点。特别是进入2008年以来,随着人民币在上半年的再次快速升值,汇率问题给农产品出口企业正常健康的贸易发展已带来了实质性的冲击。加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困扰,越来越多的中小型农产品出口企业开始面临着重大决策调整与企业生存方式的抉择。
(五)仅靠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难以解决贸易顺差问题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平衡,集中表现在贸易顺差的持续增长上。巨额的贸易顺差不仅对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带来了压力,而且也对我国对外贸易事业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带来了矛盾。中国的贸易顺差形成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有其深层次的历史原因。中国多年来实行的鼓励出口战略,建立起巨大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为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正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在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伴生出这种失衡现象。准确地说,近10年来,在我国对外贸易由快速发展逐步走向过快发展的过程中,人民币汇率的低估和地方政府千方百计推动出口的行政干预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特别是地方政府过多关心出口增长与GDP增长这一政府“政绩”的关系,轻视、不注意进口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长远发展的关系的基本态度,使进出口失衡进一步加剧。笔者认为,进行贸易政策调整和汇率政策的调整是必要的,但不应当过高地依赖用人民币持续大幅度升值的手段来解决。
(六)短期内的人民币持续大幅度升值,无法解决出口产品结构调整这一重大课题
按照一般的贸易与产业发展理论分析,一国的出口产品结构是由该国的产业结构决定的;产业结构水平和生产力水平是贸易结构与发展水平的基础。国内的粗放型产业结构特点,决定了我国出口产品的主要结构特征: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土地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领域。为了改变这种结构,多年前,我国就提出了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外经贸发展战略,并通过品牌扶持,财政政策促进等多种有效措施加以推动。这一战略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高速增长,使其占出口的比重连年提高。但是,其出口产品的主导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究其原因,根本性的问题还是决定我国当前出口产品结构的经济结构。另外,几十年来积累起来的发展定式思维,习惯性的增长方式,特别是地方领导对增长“业绩”的渴求,巨大的经济集团的利润再分配,既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本积累过程与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及国际环境等诸多条件的约束,也客观上决定了这一转变和升级过程是一个艰难、复杂和需要时间的历史过程。汇改3年以来,还没有数据能充分地证明转变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这一改革目标取得了哪些明显的成效。笔者认为,把汇率政策作为调整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工具,并采取人民币汇率大幅度升值的强力手段来达到快速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这一重大战略性目标,是不现实的。
三、汇率政策与企业应对措施的思考
(一)对外贸易政策调整应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人民币汇率政策应在增加浮动的基础上保持基本稳定
当前,我国的出口企业不仅仅是面临着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带来的压力。国内CPI的上涨,用工成本的上升,贸易政策的从紧调整等多种不利因素,同时制约出口企业发展,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甚至建国以来从来没有经历过的。虽然这些政策的不断约束可以抑制出口,并推动进口,从而使外汇顺差减少,缓解我国国际收支的不均衡,减轻人民币基础货币投放的压力,但这样下去,会使出口企业生产受到破坏,使我国经济社会的细胞受到大的损害。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现状的制约,一旦我国出口市场丢失过多,企业生产与经营受到的打击过重,我国对外贸易未来的发展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仍然坚持人民币持续单边升值不仅仅是不利,而是有害。另外,我国的GDP增长的结构决定了我国经济增长对出口增长的依赖性,如果出口过快下滑,会增加我国的经济滞胀风险。这不仅仅是我国对外贸易是否能实现科学稳定发展的问题,也是我国经济能否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现阶段人民币汇率政策应在增加浮动特性的基础上保持基本稳定。这正如中国古人治水之策,可疏而不可堵。
(二)发挥政策导向和聚集作用,加快创新体系的建设
对加快我国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当前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国家在政策上,不仅是一般号召或给予支持。通过加强贸易政策、汇率政策、产业政策和财政税收政策的相互协调,切实形成协调一致、分工合作的有效机制。通过政策聚集作用,像当年扶持出口那样扶持企业创新项目,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产品升级的主体。对此,为了节约推动工作的政策“成本”,可以先采取有选择、有条件的示范试验。虽然提出这样的思路,或许会使人有“远水不解近渴”之感,但在目前维持人民币强度升值的价值基础已发生明显变化的形势下,发出这样明确而有实际动作的信号,不仅对减轻人民币汇率持续再升值的压力,坚定企业做强出口贸易的信心有着现实意义,而且对中国经济的今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提高竞争力是出口企业增加承受力的根本之路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无论是何种企业,在什么情况下都会面临市场环境对企业承受力和竞争力的考验。企业的承受力面临的是生存问题,而竞争力则是发展问题。承受力是竞争力的基础,竞争力则是承受力的条件。对我国出口企业而言,2005年汇改以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今年以来,由于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全球和国际市场需求下降、贸易摩擦增加,而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资金成本上升以及宏观调控政策偏紧的相互共同作用,进一步放大了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出口企业的影响。出口企业要应对这种环境,仅仅采用金融工具避险,进一步压缩经营成本等一般性的技术手段已远远不够。企业要应对市场和政策环境风险,增加其承受力,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是最根本的出路。这应突出以下两点:
一是面对压力挑战,企业合纵连横是必须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产业集群化发展是中国产业最具竞争力的发展模式。而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是以资源最优化组合和进一步细化分工合作为主要发展特征。这种资源组合不仅包括企业以重组、兼并、互相参股等方式的资本组合,而且还包含了经营管理模式、营销决策、重要资源以及劳动力调配的组合。通过这种组合,形成行业集中度高、优势资源互补、加长产业链和避免相互竞争,迅速扩大经营规模,增加企业应对市场竞争风险和政策环境风险的回旋余地,从而以最大便利获取自己的资源,降低企业整体价值链的成本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人民币汇率的持续升值,客观上会迫使企业实现企业间这种合纵连横的战略选择,而且中国对外贸易未来的发展也要求出口企业必须作出这种选择。
二是再造出口企业价值创新。创新是微利时代获取较好利润的法宝。首先,创新的内涵不仅包括技术、产品的创新,也包括了管理模式、营销决策、经营理念等多方面的创新。企业必须要由成本战略转向技术和服务战略,注重技术创新和更完善服务的提供,并加快实现从“原产地加工”到“原产地设计生产”,再到品牌经营的升级。其次,有实力的出口企业应抓住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有利时机,到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生产加工基地,进行跨国资源配置,开辟多元化市场。生产初级产品和常规产品的出口企业还可以充分利用中、西部资源、劳动力成本以及当地政府政策的成本优势,通过资本重组、兼并、产品生产转移等方式,扩大企业的发展空间。再次,出口企业必须实现“我生产什么”到“我有什么核心技术”的价值观念转变。在商品经济越来越发达的当代,生产什么并不是价值转移并实现价值增值最有力的企业竞争力,而拥有什么核心技术,采取什么“创新”则是创造企业发展空间的核心价值。当然,基于我国出口企业组织结构多层次、产品多元性,且中、低端产品过多的现实特点,要真正实现这种价值创新还需要走过一段艰难的路程。但是人民币汇率升值这一实际压力,已告诉我们的企业家,只有加快企业“价值”创新的建设步伐,才是最有效的应对之举。
课题组组长:林国军 辽宁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
课题组副组长: 姚建华 辽宁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
课题组成员:王觉 东北财经大学
张华 辽宁省对外贸易学校
姜明群中化辽宁公司
葛 伟辽宁佳益五矿股份有限公司
段敬东辽宁时代集团公司
郭鹏任辽宁对外贸易会计学会沈阳分会
(一)对上海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分析
1.2005年7月21日~12月31日汇改半年对上海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自2005年7月21日起实施,截至2005年12月31日人民币汇率为8.070 2,升值2.56%。上海进出口贸易统计:2005年出口907.4亿美元,同比增长172亿美元;进口956.2亿美元,同比增长100.2亿美元,贸易逆差由2004年的130亿美元缩减到49.02亿美元。其中,2005年下半年出口480亿美元,较上半年出口427亿美元,增加53亿美元;下半年进口511亿美元,较上半年进口445亿美元,增加66亿美元。2005年出口增速23.42%,较2004年的出口增速51.70%下降了28.28%。
2.2006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汇改对上海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2007年12月31日人民币汇率为7.304 6,期间累计升值13.30%。上海进出口贸易统计:2007年出口1 439亿美元,同比增长303亿美元;进口1 390亿美元,同比增长251亿美元。贸易顺差48.43亿美元。出口较上年增速1.5%,进口较上年增速2.87%,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人民币升值导致上海企业的汇兑损失达1 022亿元。
2007年出口产品结构中,机电产品增长1.98%,高新产品增长0%,纺织产品下降1.71%;进口产品结构中,机电产品下降0.36%,高新产品增长2.81%,纺织产品下降0.63%。
3.2008年7月21日汇改3周年对上海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2008年7月21日汇改3周年,人民币汇率为6.827 1,累计升值21.23%。上海进出口贸易统计:2008年上半年出口805亿美元,进口771亿美元,较汇改前2005年上半年同期相比,出口下降了1.33%,进口增长14.58%,贸易顺差33.70亿美元。
2008年上半年出口产品结构中,机电产品增长4.87%,高新产品增长4.07%,纺织产品下降5.08%;进口产品结构中,机电产品下降1.99%,高新产品下降3.38%,纺织产品增长1.73%。汇改对进出口产品结构调整有略微的影响。
(二)汇改对调研样本企业进出口的影响及分析
课题组对纺织服装、高新技术、钢铁、其他等4大行业的13家进出口企业进行了调研,情况如下:
1.样本企业的基本情况
13家进出口企业中:国有企业8家、外商独资企业3家、股份制企业1家、民营企业1家,分别占61.54%、23.08%、7.69%与7.69%;
从企业类型分:贸易企业10家,生产企业3家,分别占76.92%与23.08%;
以出口产品分:纺织服装行业4家,高新技术行业4家,钢铁行业2家,其他行业3家。分别占调研企业总数30.77%、30.77%、15.38%和23.08%;
在调研企业中,进出口规模1亿美元以内3家,1~4亿美元8家、4亿美元以上2家。其中:出口占50%以上的11家,进口占50%以上的2家;
这些企业中员工人数200人以下的6家,200~1 000人的4家,1 000人以上的3家;
从出口市场看,主要出口市场为美国与欧盟(占出口额44%以上)的企业8家;主要出口市场为美国与港台(占出口额87%)的企业1家;东南亚1家,占出口额75%;东盟与非洲1家,各占出口额50%;非洲1家,占出口额60%。本次被调研的行业,13家进出口企业比较具有代表性。
2.人民币升值(2005~2008年)对企业整体及主要产品的影响
(1)根据调查问卷提供的信息显示
①纺织服装类企业出口额下降8.49%,年换汇成本下降16.58%,经营现金净流量增长6.85%,利润总额增长15.18%。汇改3年主要产品销售收入减少333 888万元。
②高新技术类企业出口额增长201.76%,经营现金净流量增长102.35%,利润总额增长347.21%。汇改3年主要产品销售收入减少30 100万元。
③钢铁类企业出口额增长38.41%,换汇成本下降21.53%,经营现金净流量下降491.63%,利润总额下降7.71%。汇改3年主要产品销售收入减少5 792万元。
④其他行业类企业出口额下降64%,换汇成本下降19.03%,利润总额下降0.13%。汇改3年主要产品销售收入减少40 139万元。
(2)调查分析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各企业的影响因各企业进出口比率、企业业务性质、风险转嫁能力以及金融避险准备的不同而各有差异。在人民币作为记账币种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净进口企业,而不利于净出口企业;自营进出口业务中,汇率带来的风险主要由企业自行承担,而业务中的汇率风险则可以通过谈判与供货方和购货方协商由3方共同承担;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越高,技术专有程度越高,则企业转嫁风险的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3.根据调查资料显示,不同行业对人民币升值的承受能力呈现分化态势
(1)人民币升值对纺织服装行业负面影响较大,企业承受能力弱。纺织服装行业是一种附加值较低的行业,劳动密度高,产能较大,结构雷同,市场重叠,议价能力差,加上国内物价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人民币快速升值后,出口产品的利润空间受到内外两头挤压,价格优势逐步减弱。一些企业为不放弃国际市场,考虑用其他业务弥补主营出口业务的亏损。
(2)钢铁行业受汇率的影响目前不十分明显,钢铁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对人民币升值有较强的承受力。今年上半年钢铁产品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卖方的议价能力较强,其出口产品有提价的空间。另外,钢铁原材料进口比重大,人民币升值节约了大量的进口成本,汇兑收益大于出口汇兑损失。
(3)高新技术类企业短期内对汇率影响能承受。高新技术类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产品附加值高,利润较厚。产品通过升级换代,可以逐步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二、外贸企业对人民币升值的态度和采取的措施
(一)根据调查问卷信息显示
1.汇率调整方式选择:13家进出口企业中选择“缓慢渐进,小步慢步升值”方式的12家,占92.31%;选择“一次性调整,相对稳定”方式的1家,占7.69%。
2. 人民币兑美元继续升值的态度选择:选择“不放弃外贸业务,考虑用其他业务弥补外贸业务的亏损” 的12家,占92.31%;选择“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到6,本企业考虑放弃外贸业务”的1家,占7.69%。
3.在课题调研过程中,我们上门走访了一些企业,听取了企业老总和一线业务人员的意见。他们认为:进出口企业代表的不仅仅是我国成千上万家进出口企业本身,而是代表着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水龙头”。这个“水龙头”开关后面关系着成千上万家外贸生产企业、加工贸易企业,关系着几亿农民工兄弟的劳动就业问题。而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与地区的最大的区别、特色与优势就是13亿人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就是以出口为导向、廉价劳动力为支撑、引进外资的发展中大国的经济格局,现在想剧变为以内需为导向、品牌技术为支撑、对外投资的发达大国的经济格局,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今年以来,上海地区经济发展从前几年的高增长、低通胀、高就业演变为高增长、高通胀、低就业的不利趋势。企业及员工收入略有增长,但由于受通胀影响,人民币表面升值、实际对内对外都贬值,这样的宏观调控没有得到良好的实效。
(二)对人民币升值的态度和措施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外贸企业对人民币兑美元继续升值是有预计的,并可以承受人民币升值缓慢渐进,即小步慢步升值。大部分企业对人民币快速升值有一定的准备,除尽早结汇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影响外,还根据各自的情况采取各种措施。
1.一般企业采取的措施
(1)调整企业经营。一是更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二是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价格,提高自身议价能力;三是调整贸易发展方式;四是培育自主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
(2)增加贸易融资和结算币种的选择。通过银行提供的进出口押汇、福费廷以及保理等结算融资方式提前收汇;有不少企业在出口收汇方式中,以预收货款的方式来降低汇率波动的风险;部分企业增加了非美元结算币种。
(3)利用金融避险工具,减少汇兑损失,控制汇率风险。汇改后,境内外人民币远期价格的差距逐步缩小,企业进行远期结售汇交易的积极性增强。远期结售汇交易是当前企业运用的最为直接有效的规避汇率风险的手段之一。
2.大型企业采取的措施
(1)加快贸易结构调整、自主品牌建设、“走出去”三大战略的实施步伐,不断提升贸易发展的质量。
(2)加快打造设计打样研发、生产供应销售网络、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大平台的产业链,不断提升贸易发展的能级。
(3)加快改革改制、搞活体制机制、领军人物建设三大抓手的运作,不断提升贸易发展的活力。
此外,还有不少企业为不放弃国际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造成的亏损,“痛并忍受着”,采取多方措施:对外与外商客户在签订进出口买卖合同时争取到“汇率保值条款”,明确汇率变动时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对内与加工工厂在签订进出口加工合同时也要争取明确“汇率保值条款”,内外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防范和化解汇率风险的链条。有进出口企业反映:2008年各项成本上涨约30%~35%,而企业自行消化约5%~10%、外商提价约3%~5%、工厂压价约3%~5%。企业承受已到极限。
但不得不指出的是,部分中小企业对汇率调整预期不足,签订合同时对汇率风险有所忽视。目前虽想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弥补利润损失,但由于企业产品议价能力较低,如出口企业的产品处于买方市场,又缺乏竞争力的,贸易磋商的难度较大,造成客户流失,企业被迫关闭或转行。
三、调研对策建议
在本次调研过程中,我们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上门走访、座谈讨论、咨询专家、收集资料等多种方式听取来自各方面的不同声音,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人民币升值及其外汇风险防范工作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具有战略性的系统工程。首先,在要素上涉及战略战术思想的运筹帷幄;其次,在空间上涉及政府相关部门、银行、企业等相关组织;另外,在时间上涉及到交易风险、换算风险与经营风险等,这就需要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以企业为主体、银企合作、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等齐抓共管,始终坚持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三大总体战略指导原则,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市场沉浮、以稳代升的三大战术对策措施,并建立能事前预警、事中监控、事后反馈的人民币升值及其外汇风险防范体系。主要对策建议如下:
(一)要素方面
1.战略战术――人民币升值及外汇风险防范工作是一项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总体战略及其国际贸易分工发展紧密相关的战略性、长期性、重要性工作。只是目前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的深化才体现得尤为突出,表面上看起来是一项阶段性工作,实质上是一项事关我国经济安全、社会就业、涉外企业的转型与发展等热点话题并带有战略性、复杂性、长期性的大事,这项工作归根结底取决于我国在国际经济及国际贸易发展中的实力与作为。有实力才有话语权,因而应对人民币升值,我国一定要确立“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的战略战术思想,始终坚持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总体指导原则。正因为人民币升值是我国经济发展必然的、长期的趋势,为此,外汇风险防范工作也是一项必然的、长期的工作。人民币升值的速度要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及改革进程、涉外企业的承受程度及转型速度相匹配,要留有足够的空间及时间的回转消化余地。
2.理念意识――根据当代最新管理理论,任何一个国家或一家涉外企业(包括外贸企业),其理念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显而易见一个国家或一家涉外企业的战略战术思想的正确与否决定其行动与结果的成败。目前,我国涉外企业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客观环境,面对人民币升值及外汇风险防范,外贸企业首先应该从观念上给予重视,可以通过增加未来预期现金流、降低汇率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通过风险管理稳定企业的经营收入或支出,确保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建立企业风险管理机制,借鉴和引进国外和成熟市场的风险管理方法和经验,建立风险监控体系,加强风险培训,掌握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来化解汇率变化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冲击。
3.人才培养――做好外汇风险防范工作,政府及涉外企业要培养熟悉国际金融游戏规则、外汇管理和外贸经营的专业人才。从国际经验来看,衍生产品市场的高速发展需要大批从事相关设计、估值、交易、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目前,中国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还非常匮乏。国内已有多所高校开设了诸如金融工程、世界金融、金融风险管理等专业。但国内在这个领域内的人才培养,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与国外金融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要加强本土金融工程人才培养、交流与合作。国内企业,特别是金融服务单位和外贸企业可以根据本单位的要求,建立风险管理部门,引进和储备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
(二)空间方面
1.政府部门――齐抓共管
人民币升值及外汇风险防范工作不仅仅是涉外企业一家需要转变经营发展方式,而是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共同管理,从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经济发展转型的难度这个实际出发,结合国际贸易发展形势,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并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及其外汇风险防范工作,制定可行政策。在坚持自主性、可控性、渐进性的总体指导原则下,各部门齐抓共管,以确保我国经济安全与外向型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
2.银行金融――开拓创新
加快金融衍生产品的开发,完善一年期以上避险产品。目前,国内可供选择的金融衍生产品不多,企业对这些产品的应用则更少。仅有的远期结售汇业务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银行要结合国际贸易发展及我国外汇管理的实际情况,逐步开发更多更好的防范外汇风险的金融新品种;开发涉外中小企业融资品种,并提供融资便利。
另外,涉外企业要主动与银行开展长期的、双赢的银企合作。有一定进出口规模的外贸企业,都可以与银行就结汇汇率(争取高于买入价)、开证通知费及其他手续费等进行优惠政策谈判。一年创收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以上,效益十分可观,也有利于银行业务的稳定与集中。保险企业也可以结合外汇风险及进出口业务风险等新形势,不断开发新的保险品种。
建议结合国务院新修订的《外汇管理条例》,真正实行人民币汇率从1996年的以市场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到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转变,真正实行从过分依赖虚拟的美元及债券到依赖自已现实的有实物平价购买力的人民币及一揽子货币的转变。考虑采取“以稳代升”的战略转变,强调宏观调控与市场运行的有机结合。
由于我国广泛采用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贸易结算制度。汇改3年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导致企业汇兑损失严重,仅2006、2007年两年人民币升值导致上海企业的汇兑损失就达1 022亿元。我们的银行、金融机构及管理部门是否可以研究“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问题”,以缓解人民币升值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认为,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步骤,也是目前我国资本项目在开放的情况下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的重要途径。当然,研究这一问题涉及面很广,结算流程再造,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套政策的支持。但是,我们认为这是一条必然发展之路。
3.中介机构――服务贸易
各类咨询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要抓住机会,主动为涉外企业提供法律咨询、会计和评估等配套服务工作;各涉外企业协会、会计学会等组织可开展有关人民币汇率改革及防范外汇风险方面的知识性讲座,做好行业政策协调与防范外汇风险的教育、培训、宣传及经验交流工作;帮助建立完善风险管理体系。首先,以适合企业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标准为基础,结合企业的业务特点,制定一套可操作的方法,作为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系统执行工作的依据;其次,成立信息安全管理部门,明确其任务,并在执行安全管理工作方面赋予相应权利,以保证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系统真正发挥其价值;最后,借助必须的工作流程系统,监督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估工作的状态、过程和最终结果,以体现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存在的价值。通过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将从各部门传递过来的信息,进行综合评估,测定企业在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并把监控和测评的结果反馈给企业的决策层以及相关部门,防范企业风险。
4.外贸企业――强化管理
强化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
(1)改变经营运作和结算方式。在人民币汇率处于单边上扬趋势下,企业提高出口产品价格、增加内销比重是规避汇率风险最直接的办法。对于进出口频繁的外贸企业来说,可以通过配比(Matching)的方式来实现货币风险管理。配比,即在一段时间内,通过保持进出口贸易总额在币种、金额和收付时间上完全相同,从而抵消汇率变动影响。在结算币种的计价选择方面,原则上使用“收硬付软”,即在出口贸易中力争硬货币计价结算,在进口贸易中力争软货币计价结算。此外,企业也可以通过匹配资产与负债的期限和货币结构防范汇率风险。当人民币汇率有升值预期时,出口商应尽量多使用即期信用证、跟单托收结算,少使用赊销结算,争取尽早收汇;进口商应尽量多使用远期信用证或延期付款信用证、D/A跟单托收、赊购结算,争取推迟付汇。
(2)灵活运用金融衍生产品。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具有杠杆效应,其主要功能是为了对冲风险和套期保值,有利于企业的资产负债管理,有利于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当前,我国比较成熟的金融衍生产品有远期结售汇、外汇掉期交易等等。在我国,运用金融衍生产品是除贸易融资之外,企业使用最多的汇率避险方式。但我们也应看到,金融衍生产品作为汇率风险管理工具,也是把“双刃剑”,其本身固有的风险性和金融衍生工具运用的复杂性似乎有些让人望而却步。所以,应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范金融衍生工具交易行为,以既定的制度和应急措施来防范意外冲击,从而有效地管理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风险。
(三)时间方面
对于外汇风险可根据经济活动中的时间不同、阶段不同,采用多种方式防范。外汇风险,又称汇率风险(Exchange Rate Risk),是指经济主体在持有或运行外汇的经济活动中因外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一种可能性。外汇风险可分为交易风险(Transaction Risk)、会计风险又称换算风险(AccountingRisk)、经营风险(Operating Risk)3种。
1.防范交易风险
(1)远期外汇买卖(包括择期外汇交易)。外汇买卖双方据外汇买卖合同约定的日期、汇率进行交割,以固定的进出口成本来避免外汇风险。
(2)掉期外汇买卖(包括货币、利率掉期)。外汇买卖双方对货币、利率进行短期与远期的掉期防范汇率风险。
(3)外汇期权交易(包括买入、卖出期权)。在金融市场上以相对固定的代价获得在一定期限内以约定汇率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额的某种外汇的权利。
(4)调整流动资金余额法。可通过减少流动资金余额中的软货币比例,提高硬货币比例来防范汇率风险。
(5)调整信用期限法。出口时若计价货币看涨,则应延长支付信用期;进口时则相反。
(6)选择合适货币法。出口货物时用硬货币收汇,进口货物时用软货币付汇结算。
(7)再开票中心法。国际化或集团型企业条件下,可建立再开票中心,既可以抵销部分交易风险,又可节约固定费用,并争取汇率优惠。
(8)货币互换法。进出口货物时使用可能带来利益的货币替换可能带来损失的货币。
(9)汇率保险法。西方发达国家均有此种保险做法,现在我国外贸企业集团中的海外企业可参考该种做法,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化,相信不久的将来国内也有此种保险做法。
(10)易货贸易法。当人民币汇率升值时,可采取易货贸易、引进设备及原料等方法,减少结汇风险。
2.防范换算风险
(1)外币资产净暴露法。当所在国货币升值时,应增加该种货币资产、减少该种货币负债;贬值时则相反。
(2)配对管理法。这是一种使外币流入与流出在币种、数额、时间上相互平衡的方法,包括同一种货币的资产与负债、收汇与结汇的自然配对及不同货币的正相关配对。
(3)净额结算法。当人民币汇率升值时,用进口付汇轧抵出口结汇,减少出口结汇的净额,减少人民币汇率升值带来的损失。
3.防范经营风险
(1)多元化战略(包括经营多元化、资金多元化)。经营多元化包括产销地点、贸易伙伴、产品品种、产品结构等多元化,资金多元化是资金的筹集与运用的多渠道、多去向、多区域等,以减少汇率变动的风险。
(2)营销管理战略。国际化或集团型企业条件下,当子公司所在国货币贬值时,母公司指令其扩大销售额或提高产品定价来增加销售收入,部分抵消母公司现金流入减少的损失;升值时则相反。
(3)生产管理战略。国际化或集团型企业条件下,当子公司所在国货币贬值时,母公司指令其扩大生产替代成本上涨的进口投入品,减少成本、提高利润收入,避免汇率变动风险;升值时则相反。
课题组组长: 王晓华 上海市外经贸会计学会
课题组成员: 陈小五 上海市金融学会
瞿志明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郑步芬 上海市对外经贸委员会
徐志龙 上海世博(集团)会展管理部
钟哲天 上海外经(集团)有限公司
戴继雄 上海兰生(集团)有限公司
戎 蓉 上海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陈金姝 上海汉森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孙国民 上海浦东进出口有限公司
一、调研情况
本次调研从2015年9月15日到10月15日期间进行,由上海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按照中小企业标准,在一季度、二季度调查样本基础上,在食品、家居、软件信息、电子商务、居民服务、餐饮、零售商业7个行业,补充30家样本企业。有效回收285家,有效回收率85.4%,其中食品45家、家居36家、软件信息40家、电子商务42家、居民服务40家、餐饮40家、传统零售商业42家。总体上,样本企业行业分布、地域分布、规模分布较均衡。
根据以上指标体系,品牌行业知晓度、美誉度两个指标数据,我们调研所在行业商会、协会,以协会商会出具报告的方式取得;其他数据,由企业调查问卷数据取得。我们以2014年第一季度数据为基础100,依据样本企业数量(50%权数)和平均企业销售额(50%权数)进行加权平均,以保证每次调查的可比性。
二、三季度和前三季度本市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总体情况
1. 市场竞争力指数。2015三季度本市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指数为94.46,环比2015第二季度94.67下降0.21,同比2014第三季度下降2.26;2015前三季度本市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指数为94.90,同比2014前三季度 下降1.99。
这里有两个明显的结论:第一,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还在下降通道,说明中小企业市场经营遇到的困难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根据我们调查,目前本市中小企业经营困难排前10位的因素包括:市场不景气、应收款多、市场恶性低价竞争、流动资金困难、融资困难、人力成本上升快、高级人才引进和管理难、国家扶持政策不落地、出口困难、结构调整和创新有心无力。排名较前的主要是市场因素,也有国家政策因素和企业自身经营因素。第二,下降幅度继续趋缓,2015三季度指数环比第二季度下降0.21,下降幅度明显收窄。说明影响中小企业经营的一些市场因素正处在改善当中。经过我们调研,第三季度有一定改善的因素主要有:1、原材料成本明显下降,这得益于国际国内大形势;2、库存压力有一定下降,说明企业生产和市场在调整后局部指标在改善,分析原因一是企业开工率同比还是略有下降的,说明企业通过压生产控制库存,二是企业进一步加强市场销售,特别是针对性的库存销售起到了一定作用。3、劳动力成本同比上升0.52%,上升幅度明显趋缓,说明一是工资福利水平处稳定状态,二是企业在主动控制人员成本。4、结构调整和企业创新成果有一定体现。尽管在总体指标上我们还较难反映企业在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的成果,但在调研中发现的确有不少企业通过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明显体现优势,财务数据向好,企业竞争力增强。
下面分别考察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三大核心指标。
2. 市场销售竞争力指数。2015第三季度中小企业市场销售竞争力指数为90.15,环比2015第二季度下降0.75,下降幅度趋缓。2015第三季度销售或营业收入指数为90.67,环比2015第二季度下降0.9,比起二季度环比一季度下降2.2,下降幅度明显趋缓。2015第三季度中小企业利润指数为89.71,环比2015第二季度下降0.59,利润指数还是处在下降通道。
2015前三季度市场销售竞争力指数为91.21,同比2014前三季度市场销售竞争力指数下降1.51;2015前三季度中小企业销售或营业收入指数91.94,同比2014前三季度下降2.83;2015前三季度中小企业利润指数为90.47,同比2014前三季度利润指数下降1.54。
总体上,中小企业市场销售竞争力下降,销售或营业收入指数下降幅度较大,利润指数下降但下降幅度小于销售指数,且下降幅度在逐渐收窄。这说明一方面市场平淡的大格局没有改变,产品销售困难,利润继续下降,一方面也说明企业在努力调结构,降成本,控制利润水平,从而减小销售和利润下降幅度。
3. 品牌影响竞争力指数。2015三季度中小企业品牌影响竞争力指数为103.23,环比2015第二季度上涨0.28,继续保持增长势头。2015第二季度品牌行业知晓度指数为102.65,环比2015第二季度上涨0.25。2015第三季度品牌行业美誉度指数为103.8,环比2015第二季度103.50上涨0.3。
2015前三季度中小企业品牌影响竞争力指数为102.83,同比2014前三季度增长0.97。2015前三季度品牌行业知晓度指数为102.25,同比2014前三季度上涨1.44,保持继续增长。2015前三季度品牌行业美誉度指数为103.40,同比2014前三季度上涨0.94。
以上数据说明,中小企业在品牌经营方面持续投入,对品牌影响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也说明品牌影响竞争力需要持续经营,持续投入,才会起到应有的效果。
4. 企业营运竞争力指数。2015三季度中小企业营运竞争力指数为93.37,环比2015第二季度93.92下降0.55。市场营销投入与销售收入占比指数94.50,环比2015第二季度下降0.80,继续呈下降趋势;科研投入与销售收入占比指数为91.80,环比2015第二季度92.70下降0.90。企业成本费用与销售收入占比正向指数为93.69,环比2015第二季度93.80下降0.11。
2015前三季度企业营运竞争力指数为94.03,同比2014前三季度下降2.36。2015前三季度市场营销投入与销售收入占比指数为95.50,同比下降2.02。2015前三季度科研投入与销售收入占比指数为92.6,同比下降4.21。2015前三季度企业成本费用与销售收入占比指数为94.00,同比2014下半年增长2.37。
综观2015第三季度和2015前三季度企业营运竞争力指数,企业营销投入、企业科研投入继续下降,科研投入下降幅度较大;成本费用正向指数下降,说明企业的成本费用继续上升,但三季度企业成本费用的上升幅度不大。调研发现,由于企业经营出现困难,企业在营销、科研方面压缩了投入;尽管企业经营成本有上升的压力,但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下降,加上企业严格控制成本支出,使得成本费用与销售收入占比正向指数三季度环比略有下降,基本持平,遏制了较快的下降趋势。
三、三季度各行业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情况
以食品、家居、软件信息、电子商务、居民服务、餐饮、传统零售商业中小企业在上海市统计局企业数据库中的企业数(50%权数)和销售额(营业收入,50%权数)加权平均,在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分析中各行业分别所占权重如下:食品16%、家居12%、软件信息14%、电子商务15%、居民服务14%、餐饮14%、传统零售商业15%。
纵观各行业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分布,总体上略有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同时各行业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指数差别较大。
食品行业2015第三季度市场竞争力指数维持在100.31,2015第三季度环比第二季度已经略有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这主要是季节原因,一季度食品行业是旺季,二季度相对要淡,三季度更淡一些。
家居行业2015第三季度市场竞争力指数为86.3,仍旧处下降通道,但下降幅度在趋缓。一方面今年上海一手房地产有回暖的迹象,一方面总体经济不景气,二手房装修热度一般,装修标准上升乏力。
软件信息行业、电子商务行业继续高速增长,市场竞争力指数领先于各行业,增长较快。这与这两个行业处于高新技术行业、成长速度快的行业特性有紧密关联。
居民服务业略有下降,但还是比较稳定。主要是居民服务业市场需求比较稳定,同时相对一、二季度,三季度市场会略微清淡。
餐饮行业继续下降。一方面政策影响依然存在,高端餐饮继续低迷,不少高端餐饮正在谋求转型和调整,一方面三季度是餐饮最淡的季节。
传统零售商业指数77.07,比一季度有下降,比二季度有提升,出乎我们的意料,但查询上海市统计局三季度上海市商品零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都呈现低增长态势,说明我们的调查还是可信的。原因分析:一是有上海市商务委官方组织的上海市购物节主要在本市传统零售渠道实施,发动和响应面较广,加上临近国庆,带动较多的消费,说明商业造节营销的重要性;二是零售商业特别是传统零售商业的自救调整,不断升级,像徐家汇商圈的整体调整,加上嫁接互联网实施营销;三是电子商务主动依靠传统商业落地,如一些体验性的电子商务落地到具体商场;副食品电子商务与传统批发市场、零售菜场、生鲜超市、菜店对接,把销售额留在了传统商业渠道。
四、问题
1. 2015第三季度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指数94.46,指数偏低,且仍旧处下降通道。说明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是在下降,没有得到根本改观。这应该引起政府管理部门和行业同仁关注和重视。
2. 根据问卷调查,企业反映市场景气度持续下降,并认为是企业市场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市场景气取决于投资、消费和出口。目前来看这三块都增长乏力。
3. 关于国家出台支持中小企业政策情况。中小企业对营改增和微型企业一定额度内免营业税反响较好,认为企业是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好处。而其他相关政策措施,要么不知道,要么落实不够,弹簧门、玻璃门依然存在。
4. 从企业家经营信心调研,信心指数继续下降。企业家反映一方面市场不景气,一方面中小微企业大都为商业、服务业,生产性的也是依附性较强、劳动密集型行业,起点低,创新难,碰到困难束手无策。
5. 从各行业分析,传统零售商业、餐饮、家居等行业市场竞争力下降较快,零售商业市场竞争力指数跌进80,这是令人担心的。目前传统产业市场还是占了大半壁江山,但受到市场景气和新兴业态的挑战,影响最大。他们又是保障市场和保证就业的主力,如何让传统产业改革创新,焕发活力,这是个大课题。
五、相关建议
1. 努力营造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大环境。一是社会舆论的宣传,鼓舞企业家信心,造成全社会支持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氛围;二是出台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从目前情况来看,适合面上的普惠制政策、行业性优惠政策,这些政策比较容易落地,能够较快产生效果。三是对企业家重点关心、培训,鼓励信心,提升能力。应从国家、地方政府、社会、行业、协会、舆论等全社会作为一个战略来做。
2. 发挥科研、中介、协会作用,搭建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中小企业规模小、能力低,碰到公共的、行业性的问题没法面对解决,从而会导致整体企业的经营困难。所以政府、协会等机构要从政策性、市场化等多种手段搭建中小微企业科研、人才、市场营销、管理等公共平台,解决企业的切实困难,让企业一心一意谋发展。
3. 支持政策要务实,要落地。近年来国家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花了不少功夫,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还有较大的潜力。特别是在服务机构发挥作用、企业家培训、商机交流共享、产业链合作、联合研发和市场拓展等方面可以做的事情很多。
4. 努力促进行业、产业融合发展。我们发现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等行业发展非常快;食品、家居服务业主要是受季节影响,总体稳定;传统零售商业、家居、餐饮等行业下降幅度较大。除了行业和企业自身的调整和创新,管理部门应努力引导产业链合作、供应链价值发现、线上线下联动等,发挥各自优势,挖掘存量价值,实施产业整体发展和提升。这在传统商业和电子商务等行业是可以专题研究和推动的。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