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9%,比7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6%,比1-7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
分经济类型看,8月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1.7%,集体企业增长8.1%,股份制企业增长14.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3.4%。分轻重工业看,8月份,重工业增长14,2%,轻工业增长13.1%。
分行业看,8月份,39个大类行业全部保持同比增长。其中,纺织业增长儿,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2.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8.8%,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0.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6.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18.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4.9%,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1.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8.1%。
分产品看,8月份,503种产品中有415种产品同比增长。其中,天然原油1743万吨,增长6.5%;发电量3903亿千瓦时,增长12.6%;粗钢5164万吨,下降1.1%;水泥16780万吨,增长12.8%;汽车133.1万辆,增长13.1%,其中轿车70.1万辆,增长7.7%。
8月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2%,比上年同月提高0.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出货值7838亿元,同比增长26.7%。
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位趋稳
1-8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40998亿元,同比增长24.8%,比1-7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58452亿元,增长20.O%:房地产开发投资28355亿元,增长36.7%。
从项目隶属关系看,1-8月份,中央项目投资11200亿元,同比增长11.4%;地方项目投资129798亿元,增长26.1%。在注册类型中,1-8月份,内资企业投资131063亿元,同比增长26.3%;港澳台商投资4454亿元,增长15.8%;外商投资4887亿元,增长2.5%。
分产业看,1-8月份,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8.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2.2%,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7.0%。在行业中,1-8月份,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投资6767亿元,增长7.9%;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1478亿元,增长10.3%;铁路运输业投资3780亿元,增长21.7%。
从施工和新开工项目情况看,1-8月份,累计施工项目362650个,同比增加22882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435944亿元,同比增长27.3%;新开工项目232269个,同比减少2637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22138亿元,同比增长26.3%。
从到位资金情况看,1―8月份,到位资金167040亿元,同比增长26.5%。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11.5%,国内贷款增长22.6%,自筹资金增长30.5%,利用外资增长3.9%。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稳较快增长
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70亿元,同比增长18.4%,比7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1-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492亿元,同比增长18.2%,与1-7月持平。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8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0930亿元,同比增长18.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640亿元,增长15.9%。
按消费形态分,8月份,餐饮收入1471亿元,同比增长18.8%;商品零售11099亿元,增长18.4%。在商品零售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增长28.1%。
四、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有所扩大
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5%,涨幅比7月份扩大0.2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3.4%,农村上涨3.7%;食品价格上涨7.5%,非食品价格上涨1.5%;消费品价格上涨3.8%,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4%。分类别看,类商品价格六涨二降,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7.5%,烟酒及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5%,衣着类价格同比下降1.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同比上涨0.4%,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3.3%,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同比下降0.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比上涨1.2%,居住价格同比上涨4.4%。1-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8%,比1-7月份扩大0.1个百分点。
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0.6%。其中,城市上涨0.6%,农村上涨0.8%;食品价格上涨2.0%,非食品价格持平;消费品价格上涨0.8%,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2%。分类别看,食品价格环比上涨2.0%,其中鲜菜环比上涨7.7%;烟酒及用品类价格环比上涨0.2%;衣着类价格环比下降0.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环比上涨0.1%;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环比上涨0.1%;交通和通信类价格环比下降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环比上涨0.2%;居住价格环比上涨0.2%。
五、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继续回落
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比9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1%,比卜9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
分经济类型看,10月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0.6%,集体企业增长7.9%,股份制企业增长14.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1.2%。分轻重工业看,10月份,重工业增长13.2%,轻工业增长12.9%。
分行业看,10月份,39个大类行业全部保持同比增长。其中,纺织业增长10.5%,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3.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7.0%,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8.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6.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16.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3.3%,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4.6%。
分产品看,10月份,503种产品中有398种产品同比增长。其中,天然原油1776万吨,增长8.8%;发电量3329亿千瓦时,增长5.9%;粗钢5030万吨,下降3.8%;水泥17030万吨,增长10.5%;汽车159.3万辆,增长23.0%,其中轿车83.7万辆,增长20.4%。
10月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8%,比上年同月下降0.3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出货值8124亿元,同比增长21.6%。
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位回稳
1-10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87556亿元,同比增长24.4%,比1-9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77950亿元,增长19.2%;房地产开发投资38070亿元,增长36.5%。
从项目隶属关系看,1-i0月份,中央项目投资14845亿元,同比增长10.0%;地方项目投资172711亿元,增长25.9%。在注册类型中,1-10月份,内资企业投资174243亿元,同比增长25.7%;港澳台商投资6001亿元,增长18.2%;外商投资6521亿元,增长4.9%。
分产业看,1-10月份,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7.2%,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2.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6.4%。在行业中,1-10月份,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投资8992亿元,增长6.4%;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1947亿元,增长6.9%;铁路运输业投资5181亿元,增长27.8%。
从施工和新开工项目情况看,1-10月份,累计施工项目415234个,同比增加13030个;施:[项目计划总投资476013亿元,同比增长25.7%;新开工项目280276个,同比减少13136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54270亿元,同比增长23.8%。
从到位资金情况看,1-10月份,到位资金215219亿元,同比增长25.6%。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11.8%,国内贷款增长22.7%,自筹资金增长30.1%,利用外资增长3.3%。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较快增长
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85亿元,同比增长18.6%,比9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1-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13亿元,同比增长18.3%,与卜9月份持平。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10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2396亿元,同比增长18.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889亿元,增长16.8%。
按消费形态分,10月份,餐饮收入1681亿元,同比增长19.4%;商品零售12604亿元,增长18.5%。在商品零售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5382亿元,增长29.6%。
四、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扩大
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4%,涨幅比9月份扩大0.8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4.2%,农村上涨4.7%;食品价格上涨10.1%,非食品价格上涨l_6%;消费品价格上涨5.0%,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5%。分类别看,类商品价格六涨二降,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0.1%,烟酒及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5%,衣着类价格同比下降1.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同比上涨0.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3.7%,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同比下降0.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比上涨0.9%,居住价格同比上涨4.9%。1-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0%,比卜9月份扩大0.1个百分点。
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0.7%。其中,城市上涨0.7%,农村上涨0.6%;食品价格上涨1.1%,非食品价格上涨0.4%;消费品价格上涨0.7%,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4%。分类别看,食品价格环比上涨1.1%,其中鲜菜环比上涨5.3%;烟酒及用品类价格环比上涨0.2%;衣着类价格环比上涨1.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环比持平;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环比上涨0.5%;交通和通信类价格环比持平;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环比上涨0.1%;居住价格环比上涨0.9%。
五、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有所扩大
一、 模型构建与数据收集
本文所列的联立方程模型共包括有4个方程,分别为3个行为方程,1个定义方程。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支出法GDP核算恒等式,并把等式中的涉及到的统计指标作为联立方程的内生变量,分成了消费模块、投资模块及真实货币供应量模块,并从其他核算账户中引入外生变量,具体如下:
其中,C(1)~C(7)为待估参数,Y为总产出、C为消费、I为投资、R为利率、M为货币供给量、P为价格水平,G为政府支出、NX为净出口。消费方程的最后选定来自凯恩斯所提的绝对收入假说,而投资方程则依据凯恩斯和克拉克分别重视利率和收入因素而提出,真正的货币供应量是受产出和利率作用。
二、模型估计与解释
联立方程的估计首先要对模型进行识别,通过内生变量个数及外生变量个数对比,方程个数的多少等因素来确定模型是否可识别,通过检验发现本文模型为过度识别,故可对模型进行估计。在对整体模型进行估计前,对每个行为方程进行协整检验,采用E-G两步法得出相应变量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说明行为方程的设置具有合理性,由于篇幅原因,本文不对具体结果进行展示。在联立方程模型的整体估计上,采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估计联立方程模型的结构参数。3SLS方法的思路为:第一阶段中,首先估计联立方程系统的简易形式。之后,采用所有内生变量的拟合值得到联立方程系统中全部方程的2SLS估计。计算出2SLS的参数后,各个方程的残差值就能够估计方程间的方差和协方差,类似于SUR的估计过程。第三阶段,将会得出OLS的参数估计量。本文用Eviews7.0对模型进行估计,得出结果如下:
由上述消费方程可见,各系数显著,估计效果较好。我国居民平均自发消费为1166.7元,消费额对产出的斜率为0.45,每增加1元的社会产出,就会有0.45元用于消费。从国民经济核算的视角来说,最终消费由当期产出水平决定,而在支出法核算的GDP恒等式中产出有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及净出口决定,因此两者之间互相影响,相互依存。
由上述投资模块方程可见,投资额与产出也有着一定的关系,不过产出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并且滞后一期具有正向的作用,滞后二期具有负向的作用,同时,投资额同样受市场利率的影响。从国民经济核算的视角看,与消费方程同样,投资额与产出水平互相影响,相互依存,同时外生变量利率的影响则体现了经济总体账户间的互相影响,投资来自收入分配与支出账户,利率来自金融账户,两者之间长期的协整关系体现两个相关账户间的联系与相互依存关系。
由上述真实货币供应量模块方程可见,货币供应量由当期产出水平和利率共同决定,并且与产出水平正相关,与利率水平负相关。上述结论符合经济学原理,属经济学常识范畴,但带入到国民经济核算各账户中就会发现不同账户间的联系,产出水平处在核算的生产账户,货币供应量与利率水平则在金融账户,从而发现两账户间的联动作用。
当我们得到了联立方程模型后,十分重要的应用就是对模型进行模拟,本文基于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可对宏观经济政策效应进行模拟,同时更好的体现我国宏观经济指标间的相互关系,下文利用情景分析方法,模拟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对各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
假设情景1:从2008年开始,一年期存款利率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0.5个百分点。在此假设下,带入到已建立的联立方程模型中,得到利率变化后的各经济变量对应的变化值,表中计算公式为:(模拟结果-拟合结果)/拟合结果*100,得到结果如表1:
从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从2008年开始,如果一年期存款利率提高0.5个百分点,即央行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GDP、居民最终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和净出口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然而紧缩作用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对控制多度投资可以起到较有效的作用,从而说明适当升高存款利率能够显著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下降。各指标处在不同的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从这种联动机制可以看出,我国的货币政策正是利用不同账户指标间的作用传导机制,达到保证我国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目的。
三、 结论说明
关键词:现代物流业 GDP 回归分析
现代物流业是在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的储运资源整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兴产业形态,物流业与国民经济各领域都有密切的关联,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现代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推动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物流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加大
表1显示:1991-2007年物流业对GDP增长的拉动力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并且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物流对GDP的拉动力指标从1991年的6%增加到2007年的7.71%。从1991年到2007年的数据可以看出,物流增加值和GDP的增长变化状况基本一致,在此阶段,二者都处于较快增长的阶段,其中,1994年和2005年是我国物流发展最快的两年,这两年的物流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28.13%和40%,这两年也是我国GDP增长最快的两年,GDP分别比上一年增长35.26%和33.16%。
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现代物流业的支持
从表1看,1991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约10%,其中物流业功不可没。1991年至2007年,全社会物流总额从3.02万亿元上升到75.2万亿元,增长了24.1倍,年均以22.3%的速度递增,大大高于同期GDP16.5 %(按现价算)的年均增长速度。“十五”期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达158.7万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了近1.4倍,年均增长23%。200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38.38万亿元,同比增长29.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是近十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2005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48.1万亿元,同比增长25.2%,增幅虽比上年有所回落,但仍呈快速增长态势。2007年全国物流业增加值1.7万亿元,同比增长20.3%,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75.2万亿元,同比增26.2%,增幅比2006年提高2.2个分点。2008年上半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43.29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28.1%,增幅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1991年到2007年,国民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明显增大,物流需求系数从1991年1.5增加到2007年的3.0,即1991年我国每单位GDP产出需要1.5个单位的社会物流总额来支持,而到了2007年,我国每单位GDP产出则需要3个单位的社会物流总额来支持。
现代物流业和国民经济高度正相关
根据1991-2007年GDP和社会物流总额统计数据绘制被解释变量y(GDP)与解释变量x(社会物流总额)相关度散点图,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GDP和社会物流总额之间高度线性相关。使用SPSS11.5进行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GDP和社会物流总额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0,进一步确认两者高度相关。
查相关系数检验表得知:r0.01(15)= 0.606
这说明在显著性水平0.01下,GDP和社会物流总额之间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据此可以构建线性模型:Y=a+bx,其中,a与b是待估计参数,x为我国社会物流总额,y为我国GDP。
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表1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估算出参数a和b的值:a= 2.843,b=0.306,于是得到回归方程:Y= 2.843+0.306x,R2=0.980。
该结果说明,我国物流总额每增加1万亿元,GDP增加0.306万亿元。其中GDP变异的98%可以由社会物流总额的变异来解释。
但是回归方程Y=2.843+0.306x是否能真实地反映GDP和现代物流之间的关联度,能否合理解释现代物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需进一步的验证。因此有必要对回归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
回归结果方差分析显示,F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即检验假设“H0:回归系数b=0”成立的概率等于0,从而应该拒绝H0,说明回归效果极为显著。模型Y=2.843+0.306x可以用来描述现代物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综上,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国应致力于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物流竞争市场,形成可控与自由运作的现代物流机制,降低物流成本;进一步推进物流信息化;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物流技术;努力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加快物流亟需人才的培养,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促进我国的物流产业不断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怀政.全球物流管理[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2.李力,杨柳.物流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6(6)
关键词:现代物流业GDP回归分析
现代物流业是在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的储运资源整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兴产业形态,物流业与国民经济各领域都有密切的关联,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现代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推动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物流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加大
表1显示:1991-2007年物流业对GDP增长的拉动力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并且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物流对GDP的拉动力指标从1991年的6%增加到2007年的7.71%。从1991年到2007年的数据可以看出,物流增加值和GDP的增长变化状况基本一致,在此阶段,二者都处于较快增长的阶段,其中,1994年和2005年是我国物流发展最快的两年,这两年的物流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28.13%和40%,这两年也是我国GDP增长最快的两年,GDP分别比上一年增长35.26%和33.16%。
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现代物流业的支持
从表1看,1991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约10%,其中物流业功不可没。1991年至2007年,全社会物流总额从3.02万亿元上升到75.2万亿元,增长了24.1倍,年均以22.3%的速度递增,大大高于同期GDP16.5%(按现价算)的年均增长速度。“十五”期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达158.7万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了近1.4倍,年均增长23%。200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38.38万亿元,同比增长29.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是近十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2005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48.1万亿元,同比增长25.2%,增幅虽比上年有所回落,但仍呈快速增长态势。2007年全国物流业增加值1.7万亿元,同比增长20.3%,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75.2万亿元,同比增26.2%,增幅比2006年提高2.2个分点。2008年上半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43.29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28.1%,增幅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1991年到2007年,国民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明显增大,物流需求系数从1991年1.5增加到2007年的3.0,即1991年我国每单位GDP产出需要1.5个单位的社会物流总额来支持,而到了2007年,我国每单位GDP产出则需要3个单位的社会物流总额来支持。
现代物流业和国民经济高度正相关
根据1991-2007年GDP和社会物流总额统计数据绘制被解释变量y(GDP)与解释变量x(社会物流总额)相关度散点图,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GDP和社会物流总额之间高度线性相关。使用SPSS11.5进行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GDP和社会物流总额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0,进一步确认两者高度相关。
查相关系数检验表得知:r0.01(15)=0.606<0.990
这说明在显著性水平0.01下,GDP和社会物流总额之间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据此可以构建线性模型:Y=a+bx,其中,a与b是待估计参数,x为我国社会物流总额,y为我国GDP。
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表1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估算出参数a和b的值:a=2.843,b=0.306,于是得到回归方程:Y=2.843+0.306x,R2=0.980。
该结果说明,我国物流总额每增加1万亿元,GDP增加0.306万亿元。其中GDP变异的98%可以由社会物流总额的变异来解释。
但是回归方程Y=2.843+0.306x是否能真实地反映GDP和现代物流之间的关联度,能否合理解释现代物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需进一步的验证。因此有必要对回归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
回归结果方差分析显示,F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即检验假设“H0:回归系数b=0”成立的概率等于0,从而应该拒绝H0,说明回归效果极为显著。模型Y=2.843+0.306x可以用来描述现代物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综上,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国应致力于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物流竞争市场,形成可控与自由运作的现代物流机制,降低物流成本;进一步推进物流信息化;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物流技术;努力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加快物流亟需人才的培养,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促进我国的物流产业不断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怀政.全球物流管理[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2.李力,杨柳.物流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6)
Abstract: We have and will have a larger number of power projects to expand domestic demand put into operatio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se issues that what characteristics the post-project evaluation of these projects have and how to evaluate.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similar projects at home and abroad with the grid projects to expand domestic demand, while understanding the background of stimulating domestic demand,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wer grid projects, this paper thinks that the after evaluation of power grid project to expand domestic demand should focus on evalu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关键词:扩大内需;电网工程;后评价;国民经济评价
Key words: expansion of domestic demand;network engineering;after evaluation;economic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1-0041-02
0引言
由于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政策的影响,已有和将有较大一批属于扩大内需的电网工程陆续投运,它们的实施是否带来了预期的效益?它们的实施是否合理?这些问题需要在未来一两年甚至几年后对这些工程的后评价中来寻找答案。那么如何做好对这些工程的项目后评价,使这些相对特殊的项目能得到客观、公正、合理的评判呢?本文认为扩大内需电网工程后评价应侧重国民经济评价。
1为何扩大内需电网工程后评价应侧重国民经济评价
电力行业是资金最为密集的行业,根据世界银行上世纪80年代的研究报告,在每生产出1美元产值所需要的投资中,电力为4.3美元,其他行业都在2.0美元以下,轻工业在1.0美元以下,这说明国外电力行业的投入是最大的行业。国内有学者对我国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与国外的相似[1]。同时,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其投资效果具有公共性,很多效果都表现在项目的外部。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国家在金融危机当中才对电网工程这些基础性资金密集行业实施扩大内需项目。
目前,电网绝大部分都属于国企,作为国有企业,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为了支持国家拉动内需而实施得电网工程,在决定这些拉动内需电网工程是否立项时,不仅仅考虑它是否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考虑它是否能带动经济发展,带来社会效益;还有,部分贫困农牧区的电网工程,从经济效益来说,不值得实施,这些工程需要较远距离的输电线路、以及较多人力物力的电力投入(如收费较远、检修较困难等),而售电量较少、电价较低、线路损失较大,但是从 “户户通”工程的政治意义来说,这些工程又必须实施;以及由于城市规划等政策要求而实施的迁改工程,这些更重要的是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来考虑要实施的。
正是由于电网工程的特殊性,电网工程项目后评价也有其特殊性。所以,在进行工程评价之前,首先要弄清工程实施的主要目的,然后针对目标进行相应的重点评价。而不以赢利为目的的个别投资项目即便财务效果一般甚至亏损,但仍然要继续实施。
所以国民经济评价是对电力投资项目、尤其是扩大内需的电网工程项目进行综合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国民经济评价,同时要着重对其立项依据进行评价。这些项目最主要的当然是能带动国民经济,但也不能因此就盲目上项目。
2如何进行国民经济评价
国民经济评价是在财务评价的基础上,以影子价格为工具,以国家参数为标准,站在国家或者全社会立场上所进行的盈利性分析,考查投资行为的国民经济可行性[2]。
2.1 国民经济评价与财务评价的比较相同之处:①评估目的相同:二者都是寻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②评估基础相同:二者都是在完成产品需求预测、厂址选择、工艺技术路线和工程技术方案论证、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基础上进行的;③基本分析方法和主要指标的计算方法类同:二者都采用现金流量分析方法,通过基本报表计算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指标;④计算期相同。与财务评价相比,国民经济评价与其区别如表1所示。
2.2 电力投资项目进行国民经济评价的费用与效益为了正确估算建设项目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真实的净效益,对占投资比重较大的货物,按费用构成划分,以影子价格代替财务评价中的现行价格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调整换算。
2.2.1 对投资费用的识别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整方法,一般采用影子价格与现行价格之差所算出的差额,调增到财务评价固定资产投资上,从而得到国民经济评价的固定资产投资。这些费用包括直接进口机组和国产机组的设备费、安装工程费、建筑工程费、土地费用、其它费用(扣除国民经济内部转移支付的费用、联合试运转费)的调整,另外还包括配套送变电工程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原值、生产流动资金和经营成本的调整。国民经济经营成本包括发电成本(燃料费、水费、材料费、修理费、工资、职工福利基金以及其它费用)和供电成本。
2.2.2 国民经济评价的效益计算在电力行业的国民经济评价中,影子电价是一个关键指标。作为产出物的影子电价应按分解成本或边际成本,分各地区测出;或近网、省局根据产品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来确定用户所能承受的编辑电价。但是这项工作实施起来比较困难,现暂按《方法与参数》中的电力分网影子价格计算[3]。增值税、所得税等是政府调节分配和供求关系的手段,属于国民经济内部转移支付,不计为项目的费用。国内贷款利息为项目与政府、或项目与国内贷款机构之间的转移支付,同样不计为项目的费用。而国外贷款利息由于其支付造成国内资源向国外的转移,应计为项目的费用。经济现金流量表是国民经济评价的基本报表,按调整后的固定资产投资和经营成本扣除内部用于转移支付的部分编制经济现金流量表。当工程项目既有国内贷款,又有国外贷款时,除了需编制全部投资的经济现金流量表,还需编制国内投资的经济现金流量表。
2.3 国民经济评价的主要指标项目国民经济效益分析主要是项目国民经济净效益分析,也就是要分析项目的实施究竟能给国民经济带来多大的净效益,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合理。这方面的分析指标主要是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净现值和经济净现值率等辅助指标。项目初选时,还可计算投资净效益率等静态指标。
2.3.1 经济内部收益率(Economic Internal Rate of Return)经济内部收益率是反映项目对国民经济贡献的相对指标,使项目在寿命期内各年经济净效益流量的现值累计等于0时的折现率。表达式为:(B-C)(1+EIRR)=0
EIRR是项目进行国民经济评价的主要判断依据,可以先采用试算法,再采用插值法得到。
当EIRR?叟is时,(is是社会折现率)说明项目占用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达到或超过了要求的水平,这时项目可以接受;
EIRR
2.3.2 经济净现值(Economic Net Present Value)经济净现值是反映项目对国民经济净贡献的绝对指标。它是用社会折现率将项目寿命期内各年的经济净效益流量折算到建设期初的现值之和,用来评价项目对国民经济净贡献。表达式为:
ENPV=(B-C)(1+is)
式中,B为效益流入量;C为费用流出量;(B-C)为第t年的净效益流量;is为社会折现率。
当ENPV>0时,表示国家为拟建项目付出代价后,除得到符合社会折现率的社会盈余外,还可得到以现值计算的超额社会盈余,说明项目效益不仅达到社会折现率的水平,还带来与净现值等值的超额净贡献。当ENPV=0时,表明项目投资的净收益或净贡献刚好满足社会折现率的要求。当ENPV
2.3.3 经济净现值率(Rate of Economic Net Present Value)经济净现值率是反映项目单位投资为国民经济所做净贡献的相对指标,是经济净现值与投资的现值之比。表达式为:
ENPVR=
其中,I为项目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的现值。
经济净现值率一般可按全部投资和国内投资分别计算。在分别计算时,公式中的数据应根据指标的要求做相应的调整。该指标一般用于在投资总量限定时多投资方案的比较选择,并可最为判断的依据,即此比率高的投资方案为较好的方案。
参考文献:
[1]张蚌京.电力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的若干思考[J].电力标准化与技术经济,2008,总第67期:P47.
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经济形势反映了该国在该时期内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成果。这一成果可以用几个主要的综合经济指标表示出来,借以考察国民经济生产、分配和使用的情况,并可用以对不同国家和不同时间进行对比,以分别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速度的快慢等。这些综合指标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物价指数、利率、工人就业率、进出口贸易额、政府支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等一系列总量指标,其中最重要的是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
①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是综合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的经济活动的成果的最概括、最主要的指标。它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简称,其内容为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一国常住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在初次分配过程中主要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非常住单位。同时,国外生产所创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从而产生了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
国民生产总值的内涵是指明在统计期内所生产的总值如何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分配和使用的,它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计算:第一,产品流动法。产品流动法又称为产品支出法或最终产品法。它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起来,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即把购买各种最终产品所支出的货币加在一起,得出社会最终产品的流动量的货币价值的总和。运用这种方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不计算作为以后生产阶段投入的中间产品,仅考虑最后供人们使用的产品。例如在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统计中,按产品流动法计算可将其国民生产总值表示为下式:
GNP=A+B+C+D-E
式中A代表个人消费支出,
B代表私人总投资,
C代表政府支出,
(D-E)代表净出口。
第二,所得法(收入法)。所得法(收入法)又称要素支付法,它是从生产角度出发把生产中所形成的各种收入相加起来,即把雇佣人员报酬、非公司企业的业主收入、公司利润、净利息、租金收入、固定资产折旧和间接税相加而求得国民生产总值。
第三,部门法。部门法按物质产品与提供劳务的所有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它反映了国民收入的来源,所以也称为生产法。根据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时,各生产部门要把所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产值扣除,仅计算所增加的价值。
以上三种计算方法中,产品流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最后所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数字应以它为标准。如果用其余两种方法计算所得出的数字与用产品流动法计算所得出的数字不一致时,则应按产品流动法所得出的数字进行调整。
在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一般同时计算另外两个与之密切联系的总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净值(NNP)。
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货物和服务。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与国民生产总值是一样的,即产品流动法、所得法和部门法。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个收入概念,后者则是一个生产概念。所以,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生产总值加上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减去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
国民生产净值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以市场价格表示的产品和劳务的净值。这个指标表明了国家可以用于社会消费和净投资的产品和劳务的总值,它等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折旧以后的产值。
②国民收入(NI)。国民收入是反映一国国民经济情况的另一个主要的综合指标,它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计算的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等于工资、利润、利息、租金与政府津贴的总和,也等于国民生产净值减去企业间接税再加上政府津贴,用公式表示为:
国民收入=工资+利润+利息+租金+津贴=国民生产净值-企业间接税+津贴
与国民收入密切联系的也有两个重要的总量指标,即个人收入(PI)与个人可支配收入(PDI)。个人收入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它等于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与所得税,加上政府给居民户的转移支付与政府向居民户支付的利息。个人可支配收入等于从个人收入中减去个人所交纳的所得税、财产税等,表示一国一定时期内可以由个人支配的全部收入,又可分为个人消费支出与个人储蓄两部分。
③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是以货币来表示的,因此,它的变动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是由于产量所发生的实际变动,另一种是价格所发生的变动。
产量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动是正常的,而由于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动则是虚假的。为了准确反映产量的变动情况,使得各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较能反映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就要按某一不变价格进行调整,以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同样,对于国民收入也应作如此的处理。
利用不变价格折算当年国民生产总值时,一般首先要把某一年确定为基年,以该年的价格为不变价格,然后用物价指数来调整按当年价格计算出来的国民生产总值。这样就得到按不变价格计算出来的国民生产总值,便于进行比较。
物价指数是各单个商品按当年价格计算的总价值与按基年不变价格计算的总价值之比,通常表现为百分数。对于一般投资者来说,这种方法所需的数据资料很难寻找,因此并不适用。实际上,利用《中国统计年鉴》所公布的有关资料同样也可以求得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例如,我国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8,531亿元人民币,1994年名义国民生产总值为45,006亿元人民币。以1990年为基年,由《中国统计年鉴》可查到,1994年对1990年的发展速度为158.5%,用它乘以199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就可以得到1994年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为29,372亿元人民币,比1990年增长58.5%。而如果用1994年名义国民生产总值计算,其增长率为142.9%,二者的差距约为85%。存在这样大的差距表明利用名义国民生产总值显然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
关于国民生产总值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这是一个平均指标,它等于某年国民生产总值除以当年人口数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反映经济运行的侧重点与国民生产总值不同,后者主要是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市场规模,而前者则有助于了解一国人民的富裕程度与生活水平。
因此,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国民生产总值的补充可以更好地了解一定时期的国民经济形势。
投资者基本上明了并掌握了上述几个国民经济主要综合指标的资料后,通过对它们的水平高低、增长速度、部门构成和地区差别的情况进行分析,就可以大体了解当前国民经济形势的基本状况。如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增长情况、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在各个部门与行业间的分配情况,以及国家在各个时期的投资情况等,就可判断现时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气候对投资将有何影响,为选择投资对象、投资时机和解决如何投资打下最根本的基础。
(2)经济运行变动特点
国民生产总值等总量指标的情况只能对国民经济形势有一个大致的判断,要深入掌握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还必须对经济运行的变动特点进行分析。与对国民生产总值等总量指标的分析相比,对经济运行变动特点进行分析更偏重于对经济运行质量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经济增长的历史动态比较,说明增长波动的特征,即所处经济周期的阶段特征;二是经济结构的动态比较,说明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和趋势;三是物价变动的动态比较,说明物价总水平的波动与通货膨胀状况,并联系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等,说明物价变化的特点及其对经济运行主要方面的影响。
①经济增长的历史动态比较。经济增长的历史动态比较,实际上就是对经济周期的分析与判断。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里,经济增长具有周期性。这种周期性反映了国家总体经济活动的一种波动,每个周期由大量经济活动几乎同时的扩张与随之而来的普遍的收缩、萧条与复苏等阶段组成,并且这种波动重复出现。
一般来说,经济周期分为四个阶段:繁荣时期,即经济活动扩张的或向上的阶段;衰退时期,即由繁荣转向萧条的过渡阶段;萧条时期,即经济活动的收缩的或向下的阶段;复苏时期,即由萧条转为繁荣的过渡阶段。判断整体经济处于哪一个阶段的主要依据是一个国家的投资规模、工业产量、销售量、资本借贷量、物价水平、利息率、利润率与就业率等经济指标的变动。
对经济周期的研究经历过两个阶段,即传统经济周期阶段和现代经济周期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西方市场经济各国的经济周期表现为绝对水平的上升、下降,因此,经济周期统计和分析基本上建立在绝对水平的统计指标基础上。但是本世纪30年代西方大萧条之后,国民经济的发展较少出现原来那种绝对水平的经济波动,据此有人认为西方国家经济周期消失了。然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表明:虽然绝对水平的经济波动在消失,但相对水平即经济增长的经济波动却存在。为了区别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周期,定义了传统经济周期和现代经济周期的概念。传统经济周期,又称古典经济周期,是指国民经济活动过程表现出的繁荣、收缩、萧条、复苏是在绝对水平的上升下降过程中循环的。现代经济周期,又称经济增长周期,是指国民经济活动过程表现出的繁荣、衰退、萧条、复苏是在相对水平即增长率指标基础上来测度反映和分析的经济波动过程。
在现代经济周期中,其四个阶段的区分已经不很明显,不过繁荣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通过对前面所讲的几个指标的动态比较,可以发现在繁荣与衰退两个阶段都各有其典型的表现:繁荣阶段,国民经济活动发展到比较高的状态,各行业都欣欣向荣,新行业、新企业纷纷建立,老企业进行更新、开拓,投资规模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工业产品种类、产量都呈上升趋势。同时,总体市场需求也大大增加,商品销售量猛增。工商业企业迅猛扩张,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因而信贷规模趋于膨胀,资本借贷量增大,利息率上升;另外,在对资金的需求扩大的同时,对另一生产要素--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应扩大,因此,失业人数减少,失业率下降。企业盈利增长,利润率提高。
衰退阶段,整体经济收缩,各种经济活动都开始衰退,市场需求锐减,产品滞销,各企业被迫缩减投资规模与生产规模,工业产量与销售量急剧减少。随之而来的就是对资金与劳动力的需求的相应减少,资本借贷活动收缩,失业率上升。企业利润率普遍下降,部分企业甚至倒闭关门。
经济运行这种潮汐般的涨落对投资者的影响非常大。对投资者来说,能否识别整体国民经济处于哪个阶段,能否预测经济循环将在何时转到下一阶段,这对于其资金的投入方向、规模等的选择至关重要。因为各种行业受经济周期循环作用的程度并不完全相同,有些行业受其影响很大,当循环处于繁荣时期时,它们随之繁荣,而在循环转向衰退时它们也随之衰退;有些行业受循环的影响则较小。前者一般包括生产奢侈品、装饰品或一些耐用消费品的行业以及旅游业等需求弹性较大的行业,因为对这些行业的消费主要视收入状况而定,收入高时就多消费,收入低时就少消费或不消费。因此,在经济繁荣时期人们对该行业的需求就高,该行业的利润率也高;而衰退时期需求减少,行业利润也降低。投资者在经济繁荣阶段或由复苏向繁荣的过渡阶段中就应该选择这些行业投资,以分享其在繁荣时期的丰厚收益;在衰退时期或由繁荣转向衰退的时期则应及时抽出资本转向那些与经济周期关联少的行业。与经济周期关联少的行业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增长型行业,即由于新技术应用或新产品开发所形成的行业,其产品由于采用了新技术,因而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功能强大或用途广泛,价格也不一定很贵,易于为一般消费者接受。而且,作为新生事物,这些行业更有发展前途,具有很强的行业增长能力。投资于这类行业可以避免或减少经济波动带来的影响,并且可以分享由于行业增长带来的利益。第二类主要是一些生产人们生活必需品的行业,如饮食业、服装业、医药业及公用事业等,其产品为人们生活所必需,需求弹性很小,即使收入大幅度减少也不能因此而缩减对此类商品的需求,因此,在衰退时期投资于这些行业是比较稳妥的选择,可以少担风险。
当然,投资于这类行业,在繁荣时期很难获得像前面所讲的奢侈品业等与经济波动密切相关的行业那样的高额利润。因此,如何妥当地安排投资资金,选择最佳的投资组合,在尽量少担风险的同时获取最大利润,仍需投资者把握实际情况,依据形势的不同做出安排。关于这方面的一些技术与技巧将在以后章节中谈到。
②物价变动的动态比较。物价总水平是综合反映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指标。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国民经济运行的状态、国民经济环境的变化、宏观经济调控的效果等,都要通过市场供求和行情变动表现出来,而反映市场供求和行情变动的最直接的依据就是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一旦经济运行的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一定程度的波动。因此,对投资者来说,观察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为判断经济形势的好坏提供了重要依据。
物价总水平作为反映宏观经济状况的重要经济变量,从变动的可能性而言,无非有三种:上升、下降和稳定。从实际变动情况看,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价格总水平具有不可遏制的上升趋势。因此,分析物价变动不能不联系到通货膨胀。
一般在没有价格管制、价格基本上由市场调节的条件下,通货膨胀与物价总水平上涨是同义语。但是需要指出,一次性或短期性的物价总水平上涨,或者个别商品价格的上涨都不能算作是通货膨胀,只有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的、普遍的上涨才能算作通货膨胀。
既然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那么,对通货膨胀的衡量就可以通过对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幅度的衡量来进行。一般说来,常用的指标有以下三种:零售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
第一,零售物价指数。零售物价指数又称为消费物价指数或生活费用指数,它反映消费者为购买消费品而付出的价格的变动情况。零售物价指数是由一国政府根据本国若干种主要日用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水、电、住房、交通、医疗、文娱等费用编制计算而得,用以衡量一定时期生活费用上升或下降的程度。
第二,批发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是根据商品批发价格编制而成的指数,反映一国商品批发价格上升或下降的幅度。
第三,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是按当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基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例如,我国1994年国民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为45,006亿元人民币,而若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则为29,372亿元人民币。设1990年平减指数为100,则1994年的平减指数为45,006F29,372×100=153.2,说明1994年物价比1990年上涨53.2%。
以上三种指标在衡量通货膨胀时各有优缺点,而且,由于这三种指数所涉及的商品和劳务的范围不同,计算口径不同,即使在同一国家的同一时期,各种指数所反映的通货膨胀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衡量通货膨胀时需要选择适当的指数。一般说来,在衡量通货膨胀时,零售物价指数使用得最多、最普遍。
根据对以上指数的衡量,可将通货膨胀按程度不同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爬行的通货膨胀,即缓慢而持续的通货膨胀,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率不超过10%;第二类是奔腾的通货膨胀,即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率达到两位数水平;第三类叫狂奔的通货膨胀,即物价上涨率达到天文数字的通货膨胀,这类通货膨胀可能会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崩溃。
具体地说,通货膨胀一般以两种方式影响到经济:通过收入和财产的再分配以及通过改变产品产量与类型影响经济。
通过收入和财产的再分配影响经济表现在随着物价水平的上涨,一方面固定收入阶层、抚恤金与养老金的领取者以及债权持有者将因此而蒙受损失,因为其货币所得并未随物价上涨而增加,这意味着他们的实际所得或实际债权将会应之而减少;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工商业企业及债务人、投机者等将从通货膨胀中获得好处。企业将因产品价格比成本价格上升更快而增加盈利,债务人将因货币贬值而减少其实际债务,投机者则因其预测到通货膨胀的来临而进行的投机活动而获得收益。
通过改变产品产量影响经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物价持续上涨使得生产成本上升,如果这种成本的升高不能通过提高产品价格转移到消费者身上,那么企业就不愿生产,总体产量将会下降;另外,在较剧烈的通货膨胀情况下,进行产品或原材料的囤积比进行投资更能获得利润,因而将刺激企业进行投机活动,阻碍工业生产的发展。二是不同商品价格上涨速度并不完全相同,一般地说,需要最迫切、需求量最大的商品价格上涨最快,如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速度往往快于非必需品价格上涨速度。这就造成了投资主要流向那些价格上涨较快的部门,而非必需品生产部门等价格上涨较慢的部门尽管因物价普遍上涨而导致成本上升,但由于产品价格上涨速度慢而使得利润下降,因此,投资就不易流向这些部门。
正因为通货膨胀对经济运行有这样大的影响,那么投资者要进行投资就不能不考虑到通货膨胀,就必须对通货膨胀产生的可能及其程度有一个大约的预测。这就要求投资者必须知道通货膨胀是如何产生的。
对于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传统的理论解释主要有三种: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
所谓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是指通货膨胀是由于经济运行中存在过度需求所造成的结果。这种理论认为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是由于存在过度的需求"拉上"的,具体而言即由于货币数量的增长率超过了产量的增长率而引起了通货膨胀,或者说由于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产品导致了通货膨胀。
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则是指由于产品成本上升导致的通货膨胀。持该种观点的人认为在经济中存在着某种垄断力量而促使生产成本上升,从而将一般物价水平往上"推进",造成通货膨胀。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表现为两种类型:一是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即由于货币工资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导致的通货膨胀;二是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即垄断经济组织为追逐高额利润,通过制定垄断价格人为地抬高物价而造成的通货膨胀。
结构性通货膨胀则是指由于一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在整体经济中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但却有相同的货币工资增长率。因此,当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较高的部门货币工资增长时,就给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较低的部门形成了一种增加工资成本的压力,因为尽管这些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较低,但各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率却是一致的,在成本加成的定价规则下,这一现象必然使整个经济产生一种由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这一理论实际上仍是对前两种理论的修改与综合。
一般情况下,通货膨胀的最初成因可以是成本推进或需求拉上,有时也可能是其他因素。一旦通货膨胀起动之后,成本推进与需求拉上就互为因果了,一定条件下二者甚至会同时出现,因果关系也不复存在。因此,当通货膨胀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再用需求拉上与成本推进的理论就不合适了。
冲击与传导理论是一种关于通货膨胀成因分析的新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冲击是一种力量施加于经济系统上,这种力量可以来自于经济系统内部,也可来自于经济系统外部;可以是经济力量,也可以是非经济力量;可以是确定的,也可以是非确定的。例如,进口产品价格上升可以视为一种来自外部的冲击,利率提高可视为一种政策冲击等等。一个冲击发生后,将会对经济系统产生一系列的影响,这一影响过程称之为传导。如进口产品价格上升必将影响到国内通货膨胀水平上升,这一影响的具体途径,就是一个传导过程。
冲击与传导理论对通货膨胀成因的解释是否完全合理,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但运用这一理论的确有助于解释一些前述三种理论不能解释的问题,而且,在实际分析时,用这一理论比较容易把握问题的重点。
理论与事实都证明:当经济增长速度过快时,必定会出现通货膨胀。可见,在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我们可以把经济增长视为影响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冲击因素。那么,这一因果关系体现在哪里呢?大致地说,有以下几点:一是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阶段有关,如果经济增长达到潜在增长水平之下时,其对应的通货膨胀率较低,而当经济增长处于潜在增长水平时,通货膨胀率较高;二是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相同的经济增长率可对应不同的通货膨胀率,一般而言,对应于扩张时期的通货膨胀率较低,而对应于收缩时期的通货膨胀率则较高。
依据上述两个结论,我们可以看出,要正确把握通货膨胀可能的发展变化,必须把它与经济增长的动态比较结合起来考虑。例如,当前经济增长率处于较高水平,通过种种分析后我们认为下一年度的经济增长可能会呈下降趋势,那么根据前面的结论,同一经济增长率在收缩时期会对应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又依据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阶段的关系,因为经济增长是向潜在增长水平下降,所以这一通货膨胀率将会降低。
除了经济增长之外,还有很多比较重要的冲击因素,如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结构的转变、战争、国际收支状况以及一些突发的不确定性事件等。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因素可能会超过经济增长而成为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例如,若一国国际收支出现持续的、大量的顺差,那么一方面意味着国内市场上商品可供应量减少,另一方面,因出口换回的外汇或流入的外国资本在国内市场上不能流通,需要兑换成本国货币,就会迫使政府大量投放本国货币。在这两方面原因之下,通货膨胀将会显著上升。可见,要想比较准确地把握通货膨胀的发展状况,必须注意全面观察各种可能的冲击将对通货膨胀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能否及时判断各种冲击的产生与传导,对投资者来说将是至关重要的。
③经济结构变动的动态比较。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活动中各种比例关系的总称,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分配结构、最终需求结构等,这里只介绍产业结构变动分析,因为产业结构的发展演化是经济结构变化的中心。
产业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产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
产业结构合理与否,对于优化生产力和生产要素的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具有决定意义。
衡量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指标是产业结构变化率。对于产业结构已达到高等级的国家来说,这一指标不成为衡量经济形势的主要指标,但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产业结构需要逐步升级,因而产业结构变化率成为衡量经济形势的主要指标。这一指标的具体化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结构变化率,即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相对比重变动状况。计算GDP变化率时可用现价或不变价,如果要用于反映现状可用现价计算指标,若要反映变化规律时则必须用不变价计算。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构成国民经济的各项产业在整体国内生产总值结构中的比例应该是在保持绝对量增长的前提下,第一产业(农业)的GDP相对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工业与建筑业)与第三产业(流通服务部门),尤其是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才能促进产业结构向高层次演变,经济增长才能更有效率。
(3)政策措施影响分析
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济运行,通过价格杠杆与竞争机制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但是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它也有其自身固有的缺陷或由于经济运行中种种条件的限制而使其作用无法发挥出来,因此还必须由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从宏观上把握经济局势,采取一定调控措施使市场作用的机制充分发挥出来。政府的这种宏观调控主要表现为各种经济政策与经济措施,因此,对政府政策措施的影响进行分析就成为宏观分析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关于这方面的具体介绍将在本章第三节中展开。
(4)经济运行问题的分析
经济运行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将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因此,对政府来说,应及时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以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予以解决,促进经济良性运转;对投资者来说,也应对此认真分析,预测政府可能采取的调整措施,并据此及时调整自己的投资战略。
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依其形成原因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由于自然条件变化引起的问题。很明显,自然条件的变化如自然资源的锐减和自然灾害的发生等,都会引起经济的严重波动,给经济生活造成巨大损失。
第二,由于国际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引起的问题。主要指国际间政治、经济关系等的变化而引起的大的经济波动,这些变化包括战争、贸易条件急剧恶化、国际封锁和经济制裁等。
第三,由于国内非经济条件变化引起的问题。主要指国内政治、社会环境变化对国内经济的严重干扰。例如,发生政治动乱、发生影响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的重大事件等,都会给经济生活造成巨大损失。
经济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公路交通工程、经济学、数理统计及计算机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公路建设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结合社会发展战略和相关技术经济政策的要求,在进行交通量的预测以及工程技术研究的基础之上,比较建设项目的效益与费用,分析多方案的指标,对项目在经济上的合理性作出评价,为投资决策者进行项目决策和方案比选提供科学的依据。
2经济评价方法及应用
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主要包括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两个方面,通常以国民经济评价为主。
2.1国民经济评价
国民经济评价是从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角度出发,分析项目的效益与费用,进而计算项目所在区投入与产出的影子价格。
2.1.1经济费用计算
公路工程项目的经济费用,是指国民经济为项目所付出的代价,主要包括建设期费用和运营期费用。建设期经济费用即公路建设费用,如设备器械购置费、建筑安装工程费、预留费用等;运营期间经济费用包括公路养护费用、大修费用、交通管理费用以及国外贷款利息等。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费用的测算是依据建设费用的土地、建筑材料等的影子价格作出相应的调整。
2.1.2经济效益分析
公路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是指建设项目对国民经济所作出的贡献,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间接效益是项目在运输领域外为经济带来的利益,通常很难量化,常作定性描述。因此,在进行经济效益计算时,一般只计算直接效益,主要包括公路经济效益,货物、旅客在途节时的价值效益,减少交通事故的效益,以及效益动态流量等。以上这些效益可以在国民经济评价中的相关模型为依据进行计算得出。
2.1.3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通过对建设项目经济效益费用的计算,可以得出效益费用流量表,进而计算出国民经济评价的主要指标,其主要采用的评价指标有4种:
1)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公路建设项目的经济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它是反映建设项目对国民经济净贡献的相对指标;
2)经济效益净现值ENPV:公路建设项目评价期以内各年的净效益折算到开工前一年末的现值之和,它是反映建设项目对国民经济净贡献的绝对指标;
3)经济效益成本比EBCR:项目计算期内各年效益的现值总额与各年费用的现值总额之比;
4)经济投资回收期EN:当净现金流量折算值和为零时,该年距项目评价期的年数。一般地,经济内部收益率越高,经济效益净现值越大,经济效益成本比也越大,方案就越优化;而经济投资回收期越短,资金回收的能力越强,因而抗风险能力越大。
2.2财务评价
财务评价是在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及价格体系下,从项目投资主体的收支效益的角度分析,评价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及清偿能力,以此分析建设项目的财务可行性。一般来说,只有收费的公路项目才需进行财务评价。
2.2.1财务费用估算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的财务费用包括建设期费用和运营期间费用。建设期的费用估算要依据建没部、交通部及相关部门制定的关于投资估算的规定和方法。运营期间的费用应根据道路等级和道路管理部门的配置,合理安排养护费用、大修费用,合理确定各年管理费用,从而提取一定的税金。
2.2.2财务收入估算
公路建设项目的财务收入,绝大部分来自于运营期的车辆通行收入费,还有小部分是开发性配套设施的营业收入及路边广告收入等。因此,确定合适的收费标准和合理估算项目运营间的交通量有着重要意义。在确定收费标准时,主要考虑道路使用所得的收益、公路建设费用的投资利率、道路使用者的负担能力以及最小回收期等因素。
2.2.3财务评价指标
主要的财务评价指标包括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财务投资净现值FNPV和财务投资回收期FN,来确定项目财务评价是否可行。
2.3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是指通过分析不确定因素的变化,找出敏感性因素,并确定对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程度。公路项目经济评价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预测及估算,而经济评估往往具有一定的不准确性,这意味着决策者要承担一定程度的投资风险,因此需要投资者要在项目决策前进行敏感性分析,尽可能采取可行的对策来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保障建设项目顺利进行,获得更大效益。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对某因素的敏感度,可表现在该因素发生变化时所导致的评价指标的变化幅度,常常选择工程建设投资费用及交通量进行抗风险的敏感性分析。
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经济形势反映了该国在该时期内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成果。这一成果可以用几个主要的综合经济指标表示出来,借以考察国民经济生产、分配和使用的情况,并可用以对不同国家和不同时间进行对比,以分别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速度的快慢等。这些综合指标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物价指数、利率、工人就业率、进出口贸易额、政府支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等一系列总量指标,其中最重要的是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
①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是综合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的经济活动的成果的最概括、最主要的指标。它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简称,其内容为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一国常住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在初次分配过程中主要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非常住单位。同时,国外生产所创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从而产生了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
国民生产总值的内涵是指明在统计期内所生产的总值如何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分配和使用的,它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计算:第一,产品流动法。产品流动法又称为产品支出法或最终产品法。它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起来,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即把购买各种最终产品所支出的货币加在一起,得出社会最终产品的流动量的货币价值的总和。运用这种方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不计算作为以后生产阶段投入的中间产品,仅考虑最后供人们使用的产品。例如在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统计中,按产品流动法计算可将其国民生产总值表示为下式:
GNP=A+B+C+D-E
式中A代表个人消费支出,
B代表私人总投资,
C代表政府支出,
(D-E)代表净出口。
第二,所得法(收入法)。所得法(收入法)又称要素支付法,它是从生产角度出发把生产中所形成的各种收入相加起来,即把雇佣人员报酬、非公司企业的业主收入、公司利润、净利息、租金收入、固定资产折旧和间接税相加而求得国民生产总值。
第三,部门法。部门法按物质产品与提供劳务的所有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它反映了国民收入的来源,所以也称为生产法。根据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时,各生产部门要把所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产值扣除,仅计算所增加的价值。
以上三种计算方法中,产品流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最后所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数字应以它为标准。如果用其余两种方法计算所得出的数字与用产品流动法计算所得出的数字不一致时,则应按产品流动法所得出的数字进行调整。
在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一般同时计算另外两个与之密切联系的总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净值(NNP)。
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货物和服务。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与国民生产总值是一样的,即产品流动法、所得法和部门法。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个收入概念,后者则是一个生产概念。所以,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生产总值加上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减去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
国民生产净值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以市场价格表示的产品和劳务的净值。这个指标表明了国家可以用于社会消费和净投资的产品和劳务的总值,它等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折旧以后的产值。
②国民收入(NI)。国民收入是反映一国国民经济情况的另一个主要的综合指标,它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计算的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等于工资、利润、利息、租金与政府津贴的总和,也等于国民生产净值减去企业间接税再加上政府津贴,用公式表示为:
国民收入=工资+利润+利息+租金+津贴=国民生产净值-企业间接税+津贴
与国民收入密切联系的也有两个重要的总量指标,即个人收入(PI)与个人可支配收入(PDI)。个人收入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它等于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与所得税,加上政府给居民户的转移支付与政府向居民户支付的利息。个人可支配收入等于从个人收入中减去个人所交纳的所得税、财产税等,表示一国一定时期内可以由个人支配的全部收入,又可分为个人消费支出与个人储蓄两部分。
③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是以货币来表示的,因此,它的变动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是由于产量所发生的实际变动,另一种是价格所发生的变动。
产量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动是正常的,而由于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动则是虚假的。为了准确反映产量的变动情况,使得各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较能反映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就要按某一不变价格进行调整,以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同样,对于国民收入也应作如此的处理。
利用不变价格折算当年国民生产总值时,一般首先要把某一年确定为基年,以该年的价格为不变价格,然后用物价指数来调整按当年价格计算出来的国民生产总值。这样就得到按不变价格计算出来的国民生产总值,便于进行比较。
物价指数是各单个商品按当年价格计算的总价值与按基年不变价格计算的总价值之比,通常表现为百分数。对于一般投资者来说,这种方法所需的数据资料很难寻找,因此并不适用。实际上,利用《中国统计年鉴》所公布的有关资料同样也可以求得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例如,我国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8,531亿元人民币,1994年名义国民生产总值为45,006亿元人民币。以1990年为基年,由《中国统计年鉴》可查到,1994年对1990年的发展速度为158.5%,用它乘以199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就可以得到1994年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为29,372亿元人民币,比1990年增长58.5%。而如果用1994年名义国民生产总值计算,其增长率为142.9%,二者的差距约为85%。存在这样大的差距表明利用名义国民生产总值显然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
关于国民生产总值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这是一个平均指标,它等于某年国民生产总值除以当年人口数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反映经济运行的侧重点与国民生产总值
不同,后者主要是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市场规模,而前者则有助于了解一国人民的富裕程度与生活水平。
因此,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国民生产总值的补充可以更好地了解一定时期的国民经济形势。
投资者基本上明了并掌握了上述几个国民经济主要综合指标的资料后,通过对它们的水平高低、增长速度、部门构成和地区差别的情况进行分析,就可以大体了解当前国民经济形势的基本状况。如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增长情况、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在各个部门与行业间的分配情况,以及国家在各个时期的投资情况等,就可判断现时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气候对投资将有何影响,为选择投资对象、投资时机和解决如何投资打下最根本的基础。
(2)经济运行变动特点
国民生产总值等总量指标的情况只能对国民经济形势有一个大致的判断,要深入掌握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还必须对经济运行的变动特点进行分析。与对国民生产总值等总量指标的分析相比,对经济运行变动特点进行分析更偏重于对经济运行质量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经济增长的历史动态比较,说明增长波动的特征,即所处经济周期的阶段特征;二是经济结构的动态比较,说明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和趋势;三是物价变动的动态比较,说明物价总水平的波动与通货膨胀状况,并联系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等,说明物价变化的特点及其对经济运行主要方面的影响。
①经济增长的历史动态比较。经济增长的历史动态比较,实际上就是对经济周期的分析与判断。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里,经济增长具有周期性。这种周期性反映了国家总体经济活动的一种波动,每个周期由大量经济活动几乎同时的扩张与随之而来的普遍的收缩、萧条与复苏等阶段组成,并且这种波动重复出现。
一般来说,经济周期分为四个阶段:繁荣时期,即经济活动扩张的或向上的阶段;衰退时期,即由繁荣转向萧条的过渡阶段;萧条时期,即经济活动的收缩的或向下的阶段;复苏时期,即由萧条转为繁荣的过渡阶段。判断整体经济处于哪一个阶段的主要依据是一个国家的投资规模、工业产量、销售量、资本借贷量、物价水平、利息率、利润率与就业率等经济指标的变动。
对经济周期的研究经历过两个阶段,即传统经济周期阶段和现代经济周期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西方市场经济各国的经济周期表现为绝对水平的上升、下降,因此,经济周期统计和分析基本上建立在绝对水平的统计指标基础上。但是本世纪30年代西方大萧条之后,国民经济的发展较少出现原来那种绝对水平的经济波动,据此有人认为西方国家经济周期消失了。然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表明:虽然绝对水平的经济波动在消失,但相对水平即经济增长的经济波动却存在。为了区别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周期,定义了传统经济周期和现代经济周期的概念。传统经济周期,又称古典经济周期,是指国民经济活动过程表现出的繁荣、收缩、萧条、复苏是在绝对水平的上升下降过程中循环的。现代经济周期,又称经济增长周期,是指国民经济活动过程表现出的繁荣、衰退、萧条、复苏是在相对水平即增长率指标基础上来测度反映和分析的经济波动过程。
在现代经济周期中,其四个阶段的区分已经不很明显,不过繁荣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通过对前面所讲的几个指标的动态比较,可以发现在繁荣与衰退两个阶段都各有其典型的表现:繁荣阶段,国民经济活动发展到比较高的状态,各行业都欣欣向荣,新行业、新企业纷纷建立,老企业进行更新、开拓,投资规模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工业产品种类、产量都呈上升趋势。同时,总体市场需求也大大增加,商品销售量猛增。工商业企业迅猛扩张,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因而信贷规模趋于膨胀,资本借贷量增大,利息率上升;另外,在对资金的需求扩大的同时,对另一生产要素--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应扩大,因此,失业人数减少,失业率下降。企业盈利增长,利润率提高。
衰退阶段,整体经济收缩,各种经济活动都开始衰退,市场需求锐减,产品滞销,各企业被迫缩减投资规模与生产规模,工业产量与销售量急剧减少。随之而来的就是对资金与劳动力的需求的相应减少,资本借贷活动收缩,失业率上升。企业利润率普遍下降,部分企业甚至倒闭关门。
经济运行这种潮汐般的涨落对投资者的影响非常大。对投资者来说,能否识别整体国民经济处于哪个阶段,能否预测经济循环将在何时转到下一阶段,这对于其资金的投入方向、规模等的选择至关重要。因为各种行业受经济周期循环作用的程度并不完全相同,有些行业受其影响很大,当循环处于繁荣时期时,它们随之繁荣,而在循环转向衰退时它们也随之衰退;有些行业受循环的影响则较小。前者一般包括生产奢侈品、装饰品或一些耐用消费品的行业以及旅游业等需求弹性较大的行业,因为对这些行业的消费主要视收入状况而定,收入高时就多消费,收入低时就少消费或不消费。因此,在经济繁荣时期人们对该行业的需求就高,该行业的利润率也高;而衰退时期需求减少,行业利润也降低。投资者在经济繁荣阶段或由复苏向繁荣的过渡阶段中就应该选择这些行业投资,以分享其在繁荣时期的丰厚收益;在衰退时期或由繁荣转向衰退的时期则应及时抽出资本转向那些与经济周期关联少的行业。与经济周期关联少的行业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增长型行业,即由于新技术应用或新产品开发所形成的行业,其产品由于采用了新技术,因而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功能强大或用途广泛,价格也不一定很贵,易于为一般消费者接受。而且,作为新生事物,这些行业更有发展前途,具有很强的行业增长能力。投资于这类行业可以避免或减少经济波动带来的影响,并且可以分享由于行业增长带来的利益。第二类主要是一些生产人们生活必需品的行业,如饮食业、服装业、医药业及公用事业等,其产品为人们生活所必需,需求弹性很小,即使收入大幅度减少也不能因此而缩减对此类商品的需求,因此,在衰退时期投资于这些行业是比较稳妥的选择,可以少担风险。
当然,投资于这类行业,在繁荣时期很难获得像前面所讲的奢侈品业等与经济波动密切相关的行业那样的高额利润。因此,如何妥当地安排投资资金,选择最佳的投资组合,在尽量少担风险的同时获取最大利润,仍需投资者把握实际情况,依据形势的不同做出安排。关于这方面的一些技术与技巧将在以后章节中谈到。
②物价变动的动态比较。物价总水平是综合反映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指标。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国民经济运行的状态、国民经济环境的变化、宏观经济调控的效果等,都要通过市场供求和行情变动表现出来,而反映市场供求和行情变动的最直接的依据就是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一旦经济运行的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一定程度的波动。因此,对投资者来说,观察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为判断经济形势的好坏提供了重要依据。
物价总水平作为反映宏观经济状况的重要经济变量,从变动的可能性而言,无非有三种:上升、下降和稳定。从实际变动情况看,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价格总水平具有不可遏制的上升趋势。因此,分析物价变动不能不联系到通货膨胀。
一般在没有价格管制、价格
基本上由市场调节的条件下,通货膨胀与物价总水平上涨是同义语。但是需要指出,一次性或短期性的物价总水平上涨,或者个别商品价格的上涨都不能算作是通货膨胀,只有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的、普遍的上涨才能算作通货膨胀。
既然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那么,对通货膨胀的衡量就可以通过对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幅度的衡量来进行。一般说来,常用的指标有以下三种:零售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
第一,零售物价指数。零售物价指数又称为消费物价指数或生活费用指数,它反映消费者为购买消费品而付出的价格的变动情况。零售物价指数是由一国政府根据本国若干种主要日用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水、电、住房、交通、医疗、文娱等费用编制计算而得,用以衡量一定时期生活费用上升或下降的程度。
第二,批发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是根据商品批发价格编制而成的指数,反映一国商品批发价格上升或下降的幅度。
第三,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是按当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基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例如,我国1994年国民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为45,006亿元人民币,而若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则为29,372亿元人民币。设1990年平减指数为100,则1994年的平减指数为45,006F29,372×100=153.2,说明1994年物价比1990年上涨53.2%。
以上三种指标在衡量通货膨胀时各有优缺点,而且,由于这三种指数所涉及的商品和劳务的范围不同,计算口径不同,即使在同一国家的同一时期,各种指数所反映的通货膨胀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衡量通货膨胀时需要选择适当的指数。一般说来,在衡量通货膨胀时,零售物价指数使用得最多、最普遍。
根据对以上指数的衡量,可将通货膨胀按程度不同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爬行的通货膨胀,即缓慢而持续的通货膨胀,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率不超过10%;第二类是奔腾的通货膨胀,即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率达到两位数水平;第三类叫狂奔的通货膨胀,即物价上涨率达到天文数字的通货膨胀,这类通货膨胀可能会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崩溃。
具体地说,通货膨胀一般以两种方式影响到经济:通过收入和财产的再分配以及通过改变产品产量与类型影响经济。
通过收入和财产的再分配影响经济表现在随着物价水平的上涨,一方面固定收入阶层、抚恤金与养老金的领取者以及债权持有者将因此而蒙受损失,因为其货币所得并未随物价上涨而增加,这意味着他们的实际所得或实际债权将会应之而减少;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工商业企业及债务人、投机者等将从通货膨胀中获得好处。企业将因产品价格比成本价格上升更快而增加盈利,债务人将因货币贬值而减少其实际债务,投机者则因其预测到通货膨胀的来临而进行的投机活动而获得收益。
通过改变产品产量影响经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物价持续上涨使得生产成本上升,如果这种成本的升高不能通过提高产品价格转移到消费者身上,那么企业就不愿生产,总体产量将会下降;另外,在较剧烈的通货膨胀情况下,进行产品或原材料的囤积比进行投资更能获得利润,因而将刺激企业进行投机活动,阻碍工业生产的发展。二是不同商品价格上涨速度并不完全相同,一般地说,需要最迫切、需求量最大的商品价格上涨最快,如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速度往往快于非必需品价格上涨速度。这就造成了投资主要流向那些价格上涨较快的部门,而非必需品生产部门等价格上涨较慢的部门尽管因物价普遍上涨而导致成本上升,但由于产品价格上涨速度慢而使得利润下降,因此,投资就不易流向这些部门。
正因为通货膨胀对经济运行有这样大的影响,那么投资者要进行投资就不能不考虑到通货膨胀,就必须对通货膨胀产生的可能及其程度有一个大约的预测。这就要求投资者必须知道通货膨胀是如何产生的。
对于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传统的理论解释主要有三种: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
所谓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是指通货膨胀是由于经济运行中存在过度需求所造成的结果。这种理论认为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是由于存在过度的需求"拉上"的,具体而言即由于货币数量的增长率超过了产量的增长率而引起了通货膨胀,或者说由于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产品导致了通货膨胀。
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则是指由于产品成本上升导致的通货膨胀。持该种观点的人认为在经济中存在着某种垄断力量而促使生产成本上升,从而将一般物价水平往上"推进",造成通货膨胀。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表现为两种类型:一是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即由于货币工资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导致的通货膨胀;二是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即垄断经济组织为追逐高额利润,通过制定垄断价格人为地抬高物价而造成的通货膨胀。
结构性通货膨胀则是指由于一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在整体经济中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但却有相同的货币工资增长率。因此,当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较高的部门货币工资增长时,就给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较低的部门形成了一种增加工资成本的压力,因为尽管这些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较低,但各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率却是一致的,在成本加成的定价规则下,这一现象必然使整个经济产生一种由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这一理论实际上仍是对前两种理论的修改与综合。
一般情况下,通货膨胀的最初成因可以是成本推进或需求拉上,有时也可能是其他因素。一旦通货膨胀起动之后,成本推进与需求拉上就互为因果了,一定条件下二者甚至会同时出现,因果关系也不复存在。因此,当通货膨胀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再用需求拉上与成本推进的理论就不合适了。
冲击与传导理论是一种关于通货膨胀成因分析的新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冲击是一种力量施加于经济系统上,这种力量可以来自于经济系统内部,也可来自于经济系统外部;可以是经济力量,也可以是非经济力量;可以是确定的,也可以是非确定的。例如,进口产品价格上升可以视为一种来自外部的冲击,利率提高可视为一种政策冲击等等。一个冲击发生后,将会对经济系统产生一系列的影响,这一影响过程称之为传导。如进口产品价格上升必将影响到国内通货膨胀水平上升,这一影响的具体途径,就是一个传导过程。
冲击与传导理论对通货膨胀成因的解释是否完全合理,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但运用这一理论的确有助于解释一些前述三种理论不能解释的问题,而且,在实际分析时,用这一理论比较容易把握问题的重点。
理论与事实都证明:当经济增长速度过快时,必定会出现通货膨胀。可见,在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我们可以把经济增长视为影响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冲击因素。那么,这一因果关系体现在哪里呢?大致地说,有以下几点:一是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阶段有关,如果经济增长达到潜在增长水平之下时,其对应的通货膨胀率较低,而当经济增长处于潜在增长水平时,通货膨胀率较高;二是
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相同的经济增长率可对应不同的通货膨胀率,一般而言,对应于扩张时期的通货膨胀率较低,而对应于收缩时期的通货膨胀率则较高。
依据上述两个结论,我们可以看出,要正确把握通货膨胀可能的发展变化,必须把它与经济增长的动态比较结合起来考虑。例如,当前经济增长率处于较高水平,通过种种分析后我们认为下一年度的经济增长可能会呈下降趋势,那么根据前面的结论,同一经济增长率在收缩时期会对应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又依据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阶段的关系,因为经济增长是向潜在增长水平下降,所以这一通货膨胀率将会降低。
除了经济增长之外,还有很多比较重要的冲击因素,如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结构的转变、战争、国际收支状况以及一些突发的不确定性事件等。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因素可能会超过经济增长而成为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例如,若一国国际收支出现持续的、大量的顺差,那么一方面意味着国内市场上商品可供应量减少,另一方面,因出口换回的外汇或流入的外国资本在国内市场上不能流通,需要兑换成本国货币,就会迫使政府大量投放本国货币。在这两方面原因之下,通货膨胀将会显著上升。可见,要想比较准确地把握通货膨胀的发展状况,必须注意全面观察各种可能的冲击将对通货膨胀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能否及时判断各种冲击的产生与传导,对投资者来说将是至关重要的。
③经济结构变动的动态比较。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活动中各种比例关系的总称,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分配结构、最终需求结构等,这里只介绍产业结构变动分析,因为产业结构的发展演化是经济结构变化的中心。
产业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产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
产业结构合理与否,对于优化生产力和生产要素的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具有决定意义。
衡量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指标是产业结构变化率。对于产业结构已达到高等级的国家来说,这一指标不成为衡量经济形势的主要指标,但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产业结构需要逐步升级,因而产业结构变化率成为衡量经济形势的主要指标。这一指标的具体化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结构变化率,即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相对比重变动状况。计算GDP变化率时可用现价或不变价,如果要用于反映现状可用现价计算指标,若要反映变化规律时则必须用不变价计算。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构成国民经济的各项产业在整体国内生产总值结构中的比例应该是在保持绝对量增长的前提下,第一产业(农业)的GDP相对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工业与建筑业)与第三产业(流通服务部门),尤其是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才能促进产业结构向高层次演变,经济增长才能更有效率。
(3)政策措施影响分析
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济运行,通过价格杠杆与竞争机制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但是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它也有其自身固有的缺陷或由于经济运行中种种条件的限制而使其作用无法发挥出来,因此还必须由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从宏观上把握经济局势,采取一定调控措施使市场作用的机制充分发挥出来。政府的这种宏观调控主要表现为各种经济政策与经济措施,因此,对政府政策措施的影响进行分析就成为宏观分析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关于这方面的具体介绍将在本章第三节中展开。
(4)经济运行问题的分析
经济运行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将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因此,对政府来说,应及时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以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予以解决,促进经济良性运转;对投资者来说,也应对此认真分析,预测政府可能采取的调整措施,并据此及时调整自己的投资战略。
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依其形成原因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由于自然条件变化引起的问题。很明显,自然条件的变化如自然资源的锐减和自然灾害的发生等,都会引起经济的严重波动,给经济生活造成巨大损失。
第二,由于国际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引起的问题。主要指国际间政治、经济关系等的变化而引起的大的经济波动,这些变化包括战争、贸易条件急剧恶化、国际封锁和经济制裁等。
第三,由于国内非经济条件变化引起的问题。主要指国内政治、社会环境变化对国内经济的严重干扰。例如,发生政治动乱、发生影响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的重大事件等,都会给经济生活造成巨大损失。
关键词 铁路建设;经济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U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5-0028-02
1 概述
铁路建设项目具有建设时间长、耗资多的特点,项目单位不可能完全用自有资金,必须有多种筹资方式,其中向银行贷款是重要的筹资途径。银行必须对贷款项目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确定是否贷款及其规模,以确保银行经指。因此,目的经评为得必行创造。
2 铁路建设项目概述
交通运输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结构,又是社会公益事业。运输生产即创造使用价值,也创造价值。铁路对社会的服务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我国现阶段,铁路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居于骨干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2.1 铁路建设项目的分类
铁路建设项目有多种分类。按项目性质,可划分为新建、扩建、改建、恢复和迁建项目;按项目的投资规模又可划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根据资金的投入分国铁、地铁和合资铁路3种类型。
2.2 铁路建设项目的特点
在我国,铁路现拥有的固定资产占国有资产的10%以上。“九五”期间,我国的铁路路网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相继建成一批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铁路项目。5年新线正线铺轨5 600km,既有线复线正线铺轨4 270km,既有电气化4 300km。到2000年底,全国铁路总营业里程达到6.8万km,是改革开放以来新增营业里程最多的5年。
从投资角度来看,铁路建设项目有以下的特点:1)“三多”的特点:一是投资多;二是固定设备多;三是铁路项目功能多;2)“三长”的特点:一是建设周期长;二是使用寿命长;三是项目的成长期长。
3 铁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指标体系.
3.1 指标与指标体系
无论是微观角度的财务评价或是宏观角度的国民经济评价,为了从经济角度分析项目经济,都需要采用经济指标。为了系统而全面的分析一个项目,往往需要采用多个经济指标,从多个方面对项目的经济进行考察。这些既相互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的评价指标,就构成了项目经济评价的指标体系。正确选择经济评价指标与指标体系,是项目经济评价工作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经济评价人员必须了解各种经济评价指标的经济含义、特点、计算公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合理的选择经济评价指标,建立起恰当的指标体系。
3.2 指标的设定原则
经济评价指标的设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与经济学原理一致的原则,即所设的指标应该符合社会主义经济效益;2)项目或方案的可鉴别性原则,即所设指标能够检验和区别各项目的经济效益与费用的差异;3)排他性项目和方案的可比性原则,即所设指标必须满足共同的比较基础与前提;4)分析工作的实用性原则,即在分析项目的实际工作中,所设的指标要简便易行而且确实有效。
3.3 微观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财务评价指标包括赢利能力指标与清偿能力指标。财务盈利能力指标可用来考察投资的盈利水平,应计算财务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主要评价指标,根据项目特点及需要,也可计算财务净现值、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资本金利润率等指标,以万换算吨公里运能投资额的辅助指标。
财务清偿能力指标,对铁路运输企业来说主要是借款偿还期;其它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指标,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计算难以准确,可作为辅助指标或暂不计列。宏观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国民经济评价要用经济内部收益率和经济净现值等指标来分析国民经济盈利能力。
3.3.1 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
经济内部收益率是反映项目对国民经济净贡献的相对指标,它表示项目占用.资金所获得的动态收益率,也是项目在计算期内各年经济净效益流量的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其表达式为:
式中:
B为效益流入流量;
C为效益流出流量;
n为计算期(单位:年)。
经济内部收益率等于或者大于社会折现率is,表示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达到或者超过要求的水平,应认为项目可以接受。
3.3.2 经济净现值(ENPV)
经济净现值是反映项目对国民经济净贡献的绝对指标,是用社会折现率is将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的净效益流量(B一C)折算到建设期起始年初的现值之和。其表达式为:
当经济净现值(ENPV)等于或大于零时,表示国家对项目付出的代价得到符合社会折现率要求的社会盈余项目是可以接受的。经济净现值越大,表示项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绝对值越大。
3.4 经济评价指标的选择
经济评价指标的应用,一是用于单方案投资经济效益的大小与好坏的衡量,以决定方案的取舍:二是用于多方案的经济效益优劣的比较,以决定方案的优越。
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选择应根据技术方案的具体情况、评价的主要目标、指标的用途和决策者最关心的因素等问题来进行。由于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是一个综合概念,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去衡量刁能清晰、全面。因此,进行技术方案经济评价,应尽量考虑一个恰当的分析指标,避免用一两个指标来判断方案投资的经济性。
另外,指标的选用随国家的经济评价机构的偏好而有所不同,世界银行倾向于把内部收益率(IRR)作为主要的分析指标;美国国际开发署却规定只能用净现值(NPV);我国则以内部收益率(IRR)作为项目投资分析的最主要指标,其次,是净现值(NPV)和投资回收期Pt。铁路项目经济评价中,建议以IRR、NPV为基本分析指标,然后结合具体情况和决策这最关心的因素等来选用其他指标,以便更全面的对项目进行分析评价。
4 结论
本文分析了铁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原则和指标选择,在铁路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和探索了地方铁路及其经济评价的特点和应注意的问题,分析了经济评价指标的特点和进行指标选择应注意的问题。经济评价指标分静态和动态两大类,并各有其含义和优缺点,经济评价中应合理选择,建立起恰当的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国民经济相关论文范文一:房地产经济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
摘要: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房地产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增长对国民经济持续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其发生较大波动时会致使国民经济同样发展较大振幅,所以国家应针对性的对房地产经济进行控制,使其在平稳发展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以此保证社会正常发展和国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中国;国民经济
前言:
近年来虽然国家对房价进行了适当的控制,但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房地产业一直处于较活跃的状态,而房地产经济以房地产业为核心,是与其相关的生产、开发投资、消费等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经济关系,是房地产经济关系与其自身生产力的结合体,由此可见房地产经济是我国的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其自身波动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必然会产生影响。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
房地产开发投资即房地产业所有开发法人单位所投资开发的房屋建筑物、配套基础服务设施及相关的土地开发工程及土地购置等方面的资金支出,每一方面根据具体的房地产用途及功能又可以细分,目前统计调查法是房地产开发投资主要采取的办法,由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某时间段内社会建造和购置的固定资产超出500万元以上的费用,所以房地产开发投资是其组成部分,据相关资料显示1986年至1995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3.2%上升至15.7%,处于快速增长的态势,1996年至2000年虽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但在短暂下降后仍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恢复至15%,截止2014年其比重一直稳定在17%左右,而其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发展的贡献率虽在1986年至1996年由7.7%下降至负值,但1996年以后贡献率迅猛提升,至1999年达历史最高峰值33.8%,近年来虽受金融危机影响,但仍有快速回转的趋势,所以其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间接计算,可以发现其对国民经济增长也有重要意义[1]。
二、房地产生产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
房地产生产主要指房地产业及其相关行业的生产活动,据我国行业分类标准显示,房地产业主要包括以房地产为对象的开发经营、物业管理、中介、自有经营及特殊房地产五方面主体的生产活动,其每方面又可根据自身的性质及规模进行细分,属于我国的第三大产业,而房地产生产增加值是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我国居民居住水平的重要标准,由于居民自有住房和租赁住房之间的比率在同一国家不同时期及不同国家同一时期具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在针对房地产增长值计算时应结合居民自有住房服务的总产出和其实际的增长值等数据,增长值可直接由参与房地产生产活动的主体的具体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叠加计算获取,而居民自有住房主要由其虚拟折旧决定,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城镇住房折旧率在2%左右,农村在3%左右,而经计算可以看出近年来房地产生产增长值一直处于快速提升的状态,而且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呈上升趋势,如1978年80亿,占同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2%,2014年达33299亿,占同年国民生产总值的6.0%,这与市场经济体制参与居民住房条件消费的经济体制有必然的关系,如果将1978年以后房地产业生产增加值代入房地产业增长值对经济增长率的计算公式房地产业不变价增长值/不变价国民生产总值100%,可以发现1979年为1.7%,2000年为2.4%,2014年为4.3%,其整体呈现出稳定的上升趋势,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上升的重要动力[2]。而房地产相关产业主要指房地产业发展所需的建筑材料产业,如钢筋水泥业等;居民住宅性消费,如家电业;居民住宅服务,如物流业、金融业等,据资料显示,2012年房地产业开发投资拉动相关产业增长值近43840亿元,对同年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近24%,由此可见房地产生产中不论是房地产业自身还是其相关产业的增涨值都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三、房地产消费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
房地产消费即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用房消费及与之相关的服务消费的总和,由于居住环境是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房地产消费在居民消费中占有较大份额,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和国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城乡新建住房面积不断增加,例如城镇新建住房面积1978年改革开放时,其总数量只有3800万m2,到2000年其总数上升到近5.5亿m2,截至2014年以达到36.3亿m2,农村新建住房面积在1978年改革开放时,其总数量只有1亿m2,到2000年其总数上升到近6.5亿m2,截至2014年以达到39.2亿m2,1978年,我国人口有近10亿,2000年我国人口近13亿,2014年我国人口有13.2亿,经过计算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国民经济增长[3]。另外,从居民消费支出结构中房地产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角度看,居民房地产消费主要包括购房、租房、住房维修、水电煤气及其他相关支出,据相关资料显示,2008年至2014年,居民房地产消费在居民总消费中的比重稳定于17%,占支出法国民经济的6%左右,2008年以后至今,居民房地产消费支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009年4.1%,2010年2.6%,2011年2.8%,2012年3.2%,2013年3.3%,2014年2.9%,由此可见2008年以后我国居民房地产消费支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比较稳定,如果将房地产开发投资形成的固定资本与房地产消费所创造的经济值叠加,那么其对国民经济中增长的贡献率将更大[4]。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房地产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增长对国民经济持续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其发生较大波动时会致使国民经济同样发展较大振幅,所以国家应针对性的对房地产经济进行控制,使其在平稳发展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以此保证社会正常发展和国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网络经济对国民经济影响的经济学分析姜巍浙江大学2003-11-15
2、国民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析包学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0-15
国民经济相关论文范文二:国民经济核算宏观经济管理论文
摘要:地区间货物及服务的流入流出问题是很多的核算人员关注的一个焦点。它主要涉及到支出法计算GDP核算的一个准确性问题。
关键词:宏观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一、国民经济核算对宏观经济管理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经济形势分析价值
国民经济核算信息对国民消费支出的贡献作用。反映国民消费支出的指标有很多,如居民最终消费占GDP中的比重、劳务支出指标等。这些指标数据可以有效的作为国民消费支出核算的原始数据,有很强的参考价值,能够很好的反映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另外,消费核算信息可以很好的反映居民消费中的构成比例,如食品以及通信类的支出份额。有了这种信息,就可以更好的倡导居民进行适当的消费支出,从而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步增长。国民经济核算信息的详实科学,能够促进我国的税务改革,了解当下消费热点,树立居民理性科学的消费观。核算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中居民的储蓄与投资有很大的贡献作用。在国民经济中,投资储蓄率、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库存增加等指标,可以很好的分析当前的各种货币供给与需求状况,了解我国的居民储蓄在国内储蓄中的地位,以及储蓄对投资的贡献率。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很直观的了解政府投资与居民投资的比例关系,更科学的实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实际上,储蓄、投资、税收是联系很密切的三个环节,对储蓄与投资信息的严格审读,有助于税务部门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除此之外,储蓄的变化状况还可以反映我国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相关的住房制度和医疗制度的改革成果。比如,在1991-1999年短短的9年间,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倾向增长超过40%、农村居民的储蓄倾向增长超过120%。
预期心理对消费需求的制约作用是显而易见,分析其深层次原因:工人就业状况糟糕、医疗制度以及住房制度不够完善导致居民对未来隐忧加剧而让银行储蓄增加。对此,相关的部门对我国的各个体制进行了适度的改革,让居民放心消费。虽然,我国的社保制度不够完善,这种局面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毕竟居民的消费心理需求有了适当的提高。国民经济的核算,可以让统计部门与政府部门有很好的参考依据,各个职能部门也据此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从而促进我国居民储蓄与投资的良性发展。国民经济核算信息可以让收入分配更加的科学合理。国民经济的循环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过程,生产只是一个阶段,对于最终成果的消费才是目的。不过,成果的消费并不是生产者一个人享有,而是要经过分配与交换的多个环节,才到达消费者手中。而国民经济的核算就是要对消费品在分配与交换的各个环节进行统计与核算,这其中也包括对最终产品的使用情况。国民经济的核算可以让收入的分配更加的高效与科学,提升人们生产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收入分配与国民经济核算的框架要清晰合理,收入的分配要分层展开,有次序的进行。为了让收入的分配更加的科学合理,核算的信息应该包含更多的机构部门,应用SNA在核算整个收入分配时,就应该按照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两个阶段进行。在收入分配增长动态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让宏观收入分配的结构更好的得到调整,初次分配可以让收入结构得到很好的转移,调整个人可支配收入的结构状况。国民经济核算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对外与对内经济政策的制定。国民经济核算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在世界上享有的经济待遇与政治待遇,也就间接的影响到了我国对内对外经济政策的制定。例如,联合国根据连续六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决定一个国家的会费;世界银行业根据相应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决定一个国家能否享受到相应的优惠待遇。所以,国民经济核算还深层次的影响到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也间接影响到了我国与外国的经济往来。
(二)国民经济核算的投入产出分析价值
国民经济核算对投入产出分析的贡献很大。也有相应的投入产出方法,用于国民经济的核算。投入产出方法又称为投入产出分析,以一定的国民经济产业分类为基础,结合比例系数与结构分析,从数量上研究经济系统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最后利用相关的经济模型来分析国民经济结构以及原因和影响。投入产出的方法在国民经济的核算中有一个漫长的历史。1950年,投入产出分析第一次被建议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1968年,SNA就吸纳了投入产出分析法。1993年,SNA就把投入产出纳入到了整个核算体系。实际上,我国的投入产出分析研究有五十余年的历史了。1974年,我国就编制出了第一张实物性的投入产出表,涵盖了61种产品。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更是编制出了大型的1987年投入产出表。2004年,2002年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更是让投入产出的核算方法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投入产出表考虑了两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投入来源与使用去向,是一种棋盘式的平衡表。它可以很好的反映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投入与产出,同时能够很准确的表明投入的来源与产出的去向。另外,对于各个部门之间很复杂的技术经济关系,投入产出表也能够很好的把握。投入产出表的样式多样,分类齐全,结构清晰明了。如实物性与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就充分考虑了计量单位的特点,便于审核统计工作。另外,也有根据地域划分的投入产出表,如全国投入产出表与地方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数据结构表,可以直观地反应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广泛应用于经济分析中。对称性投入产出表用于预测和制定计划。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三)国民经济核算对宏观经济效益分析的贡献价值
宏观经济效益能够很好的反映各个产业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受到行业的高度关注。在当今的经济发展状况下,很多人片面的追求经济的增长,一味追求GDP的量与速度,却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因为,在宏观经济的背景下,国内生产总值GDP可以很好的衡量社会总产出。一定的情况下,GDP的数字越大,就代表这个国家的产品以及服务的增加值就越大。目前,在国民经济的核算中,很多的人意识到了不能一味的以财富数字的增长来衡量GDP。如果牺牲了环境与浪费掉了大量的资源,虽然换取了经济财富的增长,GDP指数的上升。但是,GDP并不体现资源的掠夺以及对环境的破坏。实际上,这种GDP的数字是一个虚假的数字,过度的夸大了财富,却忽视了对成本的折算。鉴于此,一味的追求财富GDP的增长不是一个很明智的办法,要考虑环境与资源的因素,减去相应的成本。很多年前,就有学者提出了绿色GDP这样一个概念,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也是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这一个绿色GDP概念的产生,是人们思想观念转变的结果,也是人们在权衡了环保与经济发展两者关系以及利弊后的一个结果。
二、国民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分析及宏观经济模型建立的基础
在宏观的经济管理中,涉及到很多的统计数据以及模型,而国民经济核算就可以为这种数理统计以及模型的搭建提供范本和奠定基础。作为基本框架,国民经济核算确定了很多宏观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指标设置以及基本分类。这样的功能让经济统计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大大的提高了宏观经济分析的效率,增强了其应用功能。
三、国民经济核算是一种科学的制定与检验国民经济的方法
国民经济计划涉及到很多的宏观经济指标,这些经济指标所反映的现象,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而是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经济联系。为了更好的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计划与规划的指标数量也必须满足这种经济联系。国民经济核算的手段非常科学,也正反应了这种内在的经济关系。因而,国民经济核算是一种科学的制定与检验国民经济的方法。
四、目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方法
地区间货物及服务的流入流出问题是很多的核算人员关注的一个焦点。它主要涉及到支出法计算GDP核算的一个准确性问题。此外,近年来,我国的第三产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统计部门缺乏服务业统计报表制度,统计制度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主要表现在核算的方法单一,缺乏多元化。另外,因为缺乏年度财务统计,推算系数使用时间过长。针对流入流出核算等长期估算和推算问题,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核算人员应该考虑国家各个部门的实际核算状况,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要根据国民经济各个系统的不同,核算实际状况的差异,自上而下的提出相关的要求。当地的长驻单位要向统计部门提供相关的统计报表与财务指标,解决上级部门的资料供应问题。此外,加强完善服务业的统计工作,高度重视服务业统计中出现的难题。服务业市场增加值核算分为市场产出、自给性产出、非市场产出三个部分。关于市场产出,如金融保险产业,应该建立起它的财务指标统计制度。对于自给性产出和非市场产出,要积极的研究改善统计工作的方法,运用多元化的数据搜集方式,让数据更好的反映服务业的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态生产力 GDP 绿色 GDP 关系
由于近年来我国对资源开发的迅速增长和对能源的严重消耗,迫使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日益明显的今天,切实有效地加强环保工作乃是当务之急,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新的理念和新的机制,引入并推行绿色GDP就是一个重要的突破点。
一、什么绿色GDP
绿色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和海洋)与环境因素(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影响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即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其计算结果可称之为“绿色GDP”。绿色GDP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根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课题——“以EPD为核心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中对北京市1997年绿色GDP进行核算的结果表明,按生产法计算的绿色GDP占GDP的74.94%,按支出法计算的绿色GDP占GDP的75.75%绿色GDP(可持续收入)的基本思想是由希克斯在其1946年的著作中提出的。这个概念的基础是:只有当全部的资本存量随时间保持不变或增长时,这种发展途径才是可持续的。 环境污染可持续收入定义为不会减少总资本水平所必须保证的收入水平。对可持续收入的衡量要求对环境资本所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流动进行价值评估。可持续收入数量上等于传统意义的GNP减去人造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各种资本的折旧。衡量可持续收入意味着要调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二、GDP与绿色GDP核算方法
1、GDP的核算方法
GDP有三种核算方法。一是从生产角度来计算 GDP,即从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过程的产品价值形成入手,从其总产出中剔除生产环节中投入的中间产品的转移价值,从而得到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即为 GDP。其基本计算公式为:GDP=总产出-中间投入价值;二是从收入角度计算 GDP,即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得到的收入份额计算 GDP。其基本计算公式为:GDP=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三是从产品最终使用角度计算 GDP,即从产品生产出来的最终使用去向计算 GDP。其基本计算公式为: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净出口。
2、绿色GDP的核算方法
绿色GDP核算的基本思路是将资源和环境独立出来,建立资源和环境账户,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补充,在此基础上对现行GDP进行扣减和调整,从而得出绿色GDP。简单地说:绿色GDP=传统GDP-资源环境损害+环保部门新创造价值。也可以说,绿色GDP=(传统GDP)-(自然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的虚数)。这里,自然部分的虚数主要指资源环境方面的损失,人文部分的虚数指贫富悬殊等不利影响。对绿色GDP的实际测算,目前集中在对资源环境损失的测算上。
3、GDP与绿色 GDP核算方法的比较与分析
绿色 GDP的计算关键是估算非生产自然资产的经济使用价值,这部分价值应包括两部分:一是经济资产中非生产资产的使用;二是环境资产的使用。这两部分价值之和表明人类的生产活动对全部非生产自然资产的经济使用。从而,绿色 GDP的计算将自然资源的耗减和降级从当期收入中扣除了,使其能真实反映经环境因素调整后的生产活动成果。由此可得,第一,传统GDP由于没有将环境资源成本纳入核算体系,存在一系列的弊端及局限性,因此,呼唤绿色经济、实施绿色GDP核算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一种必然趋势。第二,与传统GDP相比,绿色GDP具有更强的科学性与客观性。扣除自然资源的耗减成本境退化成本,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国民经济状况。绿色GDP占GDP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对自然的负面效应越低,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和谐度越高。
三、GDP与绿色GDP的关系
GDP与“绿色”GDP都是反映国民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GDP是基础,“绿色”GDP是补充“绿色”GDP则在GDP的基础之上考虑了经济、环境和社会三大系统的协调关系,是一种全面反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对GDP指标的一个必要的补充。GDP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它在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检验宏观经济政策的合理性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绿色”GDP则能清楚地看出资源耗减和环境损失的代价。GDP与“绿色”GDP两者之间互相促进、互相依存,应从GDP指标逐步过渡到“绿色”GDP指标。GDP从生产角度看由各产业部门增加值组成,从使用角度最终由消费、资本形成、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组成。而“绿色”GDP也包括相应的指标与国民可支配收入、国民储蓄、国民财富等宏观经济指标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绿色”GDP不是一个孤立的指标,“绿色”GDP更能综合反映国民经济的真实发展状况。绿色GDP虽然重要,但是距社会地全面进步与人类的全面发展还有一定的距离。更为现实的是应将绿色GDP纳入到科学发展观的统一框架中,通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既解决资源与环境保护问题,同样也解决其他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以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而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绿色GDP核算,保护和发展生态生产力,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尽快使新的观念深入人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氛围;应探索一种新机制,实现生态资源的合理占有,生态产品的合理分配,以及在生态生产全过程中的责权利合理关系;应加强理论研究,确立绿色GDP的战略地位,及时出台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实现我国真正的发展的经济增长,造福社会。
参考文献:
[1]严行方.绿色经济[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8.
[2]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M].2007.
[3]焦比方.环保型经济增长——21世纪中国的必然选择[M].2001.
论文摘要: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的历史相对较短,建设项目评价体系和方法还在逐步深化。分析了轨道交通非常发达和成熟的日本在项目评价方法与参数选择方面的特点,从经济社会分析和财务分析两方面与我国进行了对比。提出了我国轨道交通建设项目评价中应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与建议。
我国的轨道交通,尤其是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历史相对较短,建设项目评价体系和方法更多地借鉴了工业项目的经验,对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产品特殊性的认识还在逐步深化。研究和学习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的一些做法和国际惯例,对于促进我国轨道交通评价方法如何尽快与国际接轨,以及在轨道交通建设方面如何引人国际资本和技术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简要对比中日两国轨道交通运输项目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当前需深化研究的问题,并进行了初步探讨。
1经济社会分析的对比
轨道交通的经济社会分析,在我国独立地表现为国民经济评价和社会评价两部分。前者是从国民经济的角度考察轨道交通项目所消耗的社会资源和对社会的贡献,属于定量分析;后者是研究项目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和当地社会对项目的适应性和可接受程度,是一种定性分析。日本对轨道交通的经济社会评价称为费用效益(效果)分析,1997年开始采用,1999年进行了修改。其目的是从社会经济效率的角度来分析项目必要的建设费用等所产生的效益、效果,可以用货币换算的称为效益,难以量化和货币化的称为效果。对此,无论从概念上还是分析方法上,中日两国不尽相同。
1.1内容与计算方法
仅从定量分析角度看,我国在国民经济效益评价中,通常采用有无对比的方法,定量计算运输费用节约效益、运输时间节约效益、减少拥挤的效益和提高交通安全的效益等,以影子价格为主要参数;日本在费用效益分析中,运用消费者剩余原理,分别计算利用者效益、供给者效益及环境影响等外部效益,再与投资费用进行比较,来判断项目的效率,其大思路相对更为清晰。
1.2费用与效益范围
日本对于所有的费用均按机会成本来考虑和计算;我国对于不同的费用计算方法不同,可从机会成本、新增资源消耗或在财务评价费用的基础上调整计算。我国在计算国民经济费用时应剔除的国民经济内部转移支付的主要内容有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税收、国内银行借款利息、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项目的补贴。日本在剔除上述转移支付外,认为运输收人是利用者支付给提供者的费用,是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转移,既不是项目实施的效益,也不是费用。
1.3效益归属
中日两国的评价方法在计算国民经济效益时,都是从国民经济整体角度出发,计算效益总量。但日本把项目实施效果按照对象分别进行了归属,概念清楚,受益群体清晰。见表l。
1.4主要评价指标
我国国民经济评价的主要指标有经济内部收益率和社会折现率。日本的评价指标一般用费用效益比与净现值,必要的时候用经济内部收益率。当前我国投资项目社会折现率为10%,而日本为4%。
2财务分析的对比
日本的财务评价方法与我国基本相同,主要差别在于需求预测和成本计算内容。在日本,需求预测在经济评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需求与成本效益的综合分析可使项目在优化的条件下进行经济评估,其结果可信性相对较高。成本计算方面的差别主要是财务制度造成的。在我国,铁路成本核算方法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方法后,成本计算方面的差异即可解决,比较的意义不大。其它方面的差别主要有:
(1)计算期的差别
我国规定“项目的计算期包括建设期和生产经营期。建设期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生产经营期一般不超过20年。”在日本,项目同样按建设期和生产经营期两个阶段来划分,建设期按具体项目确定,但生产经营期规定为30年(或50年)。其基本含义为从制定该项目的计划开始,到该项目丧失了其功能存在的理由为止,也就是项目的整个生命期。采用30年或50年的理由是:第一,在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财务评价中,日本习惯上设定其生产经营期为30年;第二,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设备耐久性程度提高,项目耐用年数不断增加,使用寿命为50年以上的工程设施逐步增加等。 (2)财务评价结果的判别指标不同
我国建设项目财务评价的主要指标为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 ),就轨道交通行业来讲,其判别值为6%。当项目的财务内部收益率大于6%时,说明项目财务上可行。日本项目财务评价的主要指标为投资回收期,就轨道交通而言,其标准为30年。当项目的投资回收期小于30年时,认为项目可行。日本的财务内部收益率没有规定具体的数值,实际应用中一般和当时的利率作比较;当项目的财务内部收益率大于当时利率时,认为项目可以接受。
3应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与建议
(1)加强需求预测的基础性工作
目前我国轨道交通建设项目需求预测的可靠性和可信性相对较差,应加强需求预测的基础性工作。日本的费用效益分析是建立在运输需求预测基础上的,有专门机构定期组织对需求流量、流向进行系统调查,并对OD数据进行整理,对需要OD数据的部门有偿提供。由于国家非常重视预测基础数据的积累,形成了良好的运输需求预测基础,能够保证建设项目经济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建议我国政府有关管理部门指定专门机构负责OD调查工作,统一组织,加强管理,注重数据的调查和积累,避免多头调查和积累所带来的标准不一、精度不一、结论不一等问题,确保OD信息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2)我国旅客时间价值计算的规范化
目前日本主要采用“所得相当法”和“推计法”来计算旅客的时间价值。我国居民收人水平与日本比较明显偏低,采用所得相当法来计算时间价值结果也明显偏低,故该方法在我国适用性较差。轨道交通项目在节约旅客时间价值方面的贡献是非常显著的,应在国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旅客时间价值的规范化计算方法,以便于在经济分析部分定量化计人轨道交通项目在旅客时间价值方面的贡献。同时,旅客时间价值是运输需求预测和经济分析中的重要参数,有资源价值和行为价值的区别,也有休闲时间价值与工作时间价值的区别。在运输需求预测和经济分析中是否使用同样的时间价值数据,也值得深化研究。
(3)轨道交通项目外部成本的计算方法
外部成本量化对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非常重要,我国应在这方面组织深化研究,尽早在经济评价中采用与国际接轨的计算方法,在经济现金流量表中计人外部成本。
(4)轨道交通项目后评估方法的研究
我国对轨道交通项目建成运营后的社会、经济效果评估方法的研究与实践还较少,应强化这一领域的研究,为进一步作好规划建设项目的客流调查与分析、科学地掌握客流动态、制定运价、评价建设运营效果等打下良好基础。
(5)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对相关行业的影响
轨道交通设施建设投资量大、建设周期长,带动的产业链相对较长,对其他产业,包括冶金、制造、机电、科技、服务等带来的效益是比较明显的,应进行深人的定量化研究。
论文摘要: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的历史相对较短,建设项目评价体系和方法还在逐步深化。分析了轨道交通非常发达和成熟的日本在项目评价方法与参数选择方面的特点,从经济社会分析和财务分析两方面与我国进行了对比。提出了我国轨道交通建设项目评价中应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与建议。
我国的轨道交通,尤其是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历史相对较短,建设项目评价体系和方法更多地借鉴了工业项目的经验,对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产品特殊性的认识还在逐步深化。研究和学习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的一些做法和国际惯例,对于促进我国轨道交通评价方法如何尽快与国际接轨,以及在轨道交通建设方面如何引人国际资本和技术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简要对比中日两国轨道交通运输项目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当前需深化研究的问题,并进行了初步探讨。
1经济社会分析的对比
轨道交通的经济社会分析,在我国独立地表现为国民经济评价和社会评价两部分。前者是从国民经济的角度考察轨道交通项目所消耗的社会资源和对社会的贡献,属于定量分析;后者是研究项目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和当地社会对项目的适应性和可接受程度,是一种定性分析。日本对轨道交通的经济社会评价称为费用效益(效果)分析,1997年开始采用,1999年进行了修改。其目的是从社会经济效率的角度来分析项目必要的建设费用等所产生的效益、效果,可以用货币换算的称为效益,难以量化和货币化的称为效果。对此,无论从概念上还是分析方法上,中日两国不尽相同。
1.1内容与计算方法
仅从定量分析角度看,我国在国民经济效益评价中,通常采用有无对比的方法,定量计算运输费用节约效益、运输时间节约效益、减少拥挤的效益和提高交通安全的效益等,以影子价格为主要参数;日本在费用效益分析中,运用消费者剩余原理,分别计算利用者效益、供给者效益及环境影响等外部效益,再与投资费用进行比较,来判断项目的效率,其大思路相对更为清晰。
1.2费用与效益范围
日本对于所有的费用均按机会成本来考虑和计算;我国对于不同的费用计算方法不同,可从机会成本、新增资源消耗或在财务评价费用的基础上调整计算。我国在计算国民经济费用时应剔除的国民经济内部转移支付的主要内容有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税收、国内银行借款利息、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项目的补贴。日本在剔除上述转移支付外,认为运输收人是利用者支付给提供者的费用,是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转移,既不是项目实施的效益,也不是费用。
1.3效益归属
中日两国的评价方法在计算国民经济效益时,都是从国民经济整体角度出发,计算效益总量。但日本把项目实施效果按照对象分别进行了归属,概念清楚,受益群体清晰。见表l。
1.4主要评价指标
我国国民经济评价的主要指标有经济内部收益率和社会折现率。日本的评价指标一般用费用效益比与净现值,必要的时候用经济内部收益率。当前我国投资项目社会折现率为10%,而日本为4%。
2财务分析的对比
日本的财务评价方法与我国基本相同,主要差别在于需求预测和成本计算内容。在日本,需求预测在经济评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需求与成本效益的综合分析可使项目在优化的条件下进行经济评估,其结果可信性相对较高。成本计算方面的差别主要是财务制度造成的。在我国,铁路成本核算方法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方法后,成本计算方面的差异即可解决,比较的意义不大。其它方面的差别主要有:
(1)计算期的差别
我国规定“项目的计算期包括建设期和生产经营期。建设期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生产经营期一般不超过20年。”在日本,项目同样按建设期和生产经营期两个阶段来划分,建设期按具体项目确定,但生产经营期规定为30年(或50年)。其基本含义为从制定该项目的计划开始,到该项目丧失了其功能存在的理由为止,也就是项目的整个生命期。采用30年或50年的理由是:第一,在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财务评价中,日本习惯上设定其生产经营期为30年;第二,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设备耐久性程度提高,项目耐用年数不断增加,使用寿命为50年以上的工程设施逐步增加等。
(2)财务评价结果的判别指标不同
我国建设项目财务评价的主要指标为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就轨道交通行业来讲,其判别值为6%。当项目的财务内部收益率大于6%时,说明项目财务上可行。日本项目财务评价的主要指标为投资回收期,就轨道交通而言,其标准为30年。当项目的投资回收期小于30年时,认为项目可行。日本的财务内部收益率没有规定具体的数值,实际应用中一般和当时的利率作比较;当项目的财务内部收益率大于当时利率时,认为项目可以接受。
3应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与建议
(1)加强需求预测的基础性工作
目前我国轨道交通建设项目需求预测的可靠性和可信性相对较差,应加强需求预测的基础性工作。日本的费用效益分析是建立在运输需求预测基础上的,有专门机构定期组织对需求流量、流向进行系统调查,并对OD数据进行整理,对需要OD数据的部门有偿提供。由于国家非常重视预测基础数据的积累,形成了良好的运输需求预测基础,能够保证建设项目经济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建议我国政府有关管理部门指定专门机构负责OD调查工作,统一组织,加强管理,注重数据的调查和积累,避免多头调查和积累所带来的标准不一、精度不一、结论不一等问题,确保OD信息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2)我国旅客时间价值计算的规范化
目前日本主要采用“所得相当法”和“推计法”来计算旅客的时间价值。我国居民收人水平与日本比较明显偏低,采用所得相当法来计算时间价值结果也明显偏低,故该方法在我国适用性较差。轨道交通项目在节约旅客时间价值方面的贡献是非常显著的,应在国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旅客时间价值的规范化计算方法,以便于在经济分析部分定量化计人轨道交通项目在旅客时间价值方面的贡献。同时,旅客时间价值是运输需求预测和经济分析中的重要参数,有资源价值和行为价值的区别,也有休闲时间价值与工作时间价值的区别。在运输需求预测和经济分析中是否使用同样的时间价值数据,也值得深化研究。
(3)轨道交通项目外部成本的计算方法
外部成本量化对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非常重要,我国应在这方面组织深化研究,尽早在经济评价中采用与国际接轨的计算方法,在经济现金流量表中计人外部成本。
(4)轨道交通项目后评估方法的研究
我国对轨道交通项目建成运营后的社会、经济效果评估方法的研究与实践还较少,应强化这一领域的研究,为进一步作好规划建设项目的客流调查与分析、科学地掌握客流动态、制定运价、评价建设运营效果等打下良好基础。
(5)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对相关行业的影响
轨道交通设施建设投资量大、建设周期长,带动的产业链相对较长,对其他产业,包括冶金、制造、机电、科技、服务等带来的效益是比较明显的,应进行深人的定量化研究。
关键词:河南;信息化;国民经济;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052-03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地区经济社会综合发展实力及文明程度的标志,信息产业也成为带动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河南省信息产业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与此同时,河南省近年来的国民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那么,在当前信息经济的大背景下,河南省的地区信息化建设究竟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信息化建设因素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相关性等,是十分值得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一、河南省辖市信息化建设水平测度
地区信息化是以城市信息化发展为基础的。根据国家信息产业部所公布的《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①以及河南省的实际情况,我们利用信息化指数法(Index of information)对当前河南省各主要城市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信息化测度指标的选择有一定的相对性,不同的地域或时期,指标体系的构建可能有所不同。为合理测度河南各省辖市的信息化水平,本文按照代表性、简便性、可比性和准确性原则,选择了以下五类建设因素共14项明细指标,共同构成图1所示的信息化水平测度体系。
基于以上指标体系,本文对2008年度河南省18个省辖市各项指标的数值进行了统计 。由于信息化指标之间不同质,为进行对比我们以郑州为基准,将各地市的指标值进行指数化处理。由于指标加权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和标准,而取决于如何判断各指标在信息化中的地位或作用,考虑到城市间同类指标具有可比性,为方便计算本文采用相同权数简单算术平均法来测度各省辖市的信息化指数。具体算法是:将郑州的各项指标值指数定为1,将各地市的同类指标值除以郑州对应的值求得该市各项指标值指数。然后将各项指标值指数相加除以指标个数,计算出该市各信息化因素标准指数。最后对各信息化因素标准指数进行平均,求得各地市的信息化发展指数。那么本文测度的河南各省辖市的各项信息化主体指数及综合指数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在河南18个省辖市中,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多集中在豫北和豫西地区,如郑州、焦作、洛阳、新乡等。而程度较低的城市多集中在豫东和豫南地区,如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等。
二、河南省区域信息化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考虑到人口和其他自然因素方面的不同,本文选择人均GDP作为经济发展的对比分析指标。表2列示了河南18个省辖市2007年度人均GDP及其指数化处理后的指数,以及与信息化指数的对比情况。
可以看出,河南18个地市在经济发展上同样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地区间不平衡较为明显。其中仍然是豫北和豫西地区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如郑州、济源、焦作、洛阳等);而豫东和豫南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如信阳、商丘、驻马店、周口等)。这显示出地区信息化建设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我们不妨用人均GDP指数与信息化指数作如图2所示的折线图。
从图2可以看出,各地市GDP与其信息化建设之间存在着较明显的线性相关性。下面将信息化指数作为解释变量,而将人均GDP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a+bx。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参数a、b,则可得到:b=0.8395,a=0.227。于是得到回归方程为:■=0.227+0.8395x。对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则有:r2=0.7156,r=0.846
α=0.005单尾tα(16)=2.12 t=6.347>2.12为显著。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回归方程显著性强。这说明当前河南省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其信息化建设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线性相关性。河南省各地市的信息化建设,正在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着显著的积极影响作用。按照现代经济学增长理论,可以对这种实证的现象和结论给出如下的一般解释:在信息经济大背景下,信息产业已成为带动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这种带动力量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作用。主要表现为信息产业不仅本身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发展速度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信息产业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性产业。如信息产业中的邮电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目前都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发展规模和水平直接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其二是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间接影响作用。信息产业对各传统产业具有催化、倍增和优化作用。首先信息产业具有扩散效应(即乘数效应),当一种信息被利用后会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映,表现为当信息产品作为生产资料使用时,会提高使用者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产生第二层次间接经济效果,以此类推可产生更深层次的间接经济效果。这些间接经济效果的总和就构成了信息产业的扩散效应,使得信息产业间接为国民经济所创造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要数倍甚至数十倍于信息产业自身的效益;其次信息产业对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优化传统产业格局、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也都发挥出十分重大的作用。
事实上,经济发展相对超前的日本和欧美地区信息化经历,也充分说明了信息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作用。在1990―2006年间,日本的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由3 000亿美元上升至32 000亿美元,增长了10.67倍,西欧由5 000亿美元上升到200 000亿美元,增长了40倍。美国所以能在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中居于领导地位,与其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也密不可分。目前,美国信息产业创造的附加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高新技术部门在美国国内销售和出口中已成为最大的部门,其产值占GDP的80%。
三、结语
自2005年以来,河南信息产业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发展态势,发展速度一直高于全省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发展速度及各项指标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在第12位左右,信息产业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而与此同时,河南近年来的经济也同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位次稳步上升。仅总量上看,2005年河南GDP首破万亿大关,而2008年更达1.8亿以上,排在沿海发达地区广东、山东、江苏、浙江之后,连续几年稳居全国第五而中西部第一位置。GDP增速2004年至今基本平均保持在14%以上,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生产总值2005年达16 012元,2008年更达19 593元。若按照国际经验判断,这标志着河南已进入了一个经济全面提速、工业规模急剧扩张的历史发展新阶段,也标志着河南在继续保持农业大省地位的同时,已进入了全国经济大省的第一方阵,确立了新兴工业大省的基本地位。但如果把河南的信息化建设放在全国的大环境下进行比较,则其差距仍然十分明显。我们以第三产业主要表征为新技术产业,根据2008年国家和河南统计年鉴所提供的数据,将GDP看做1个整体单位,那么河南与全国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指标的对比情况是: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例,河南为0.3而全国平均水平为0.4;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河南为0.29而全国平均水平为0.42;第三产业对GDP拉动作用,河南为0.29而全国为0.43。可以看出这三个主要指标,河南都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依靠高新技术产业对当前传统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以实现信息化带动和促进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河南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河南省统计局.2008年河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 张颖丽,许正良.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带动作用度量方法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10) .
[3]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十一五”以来我省电子信息产业经济发展情况报告[R].2008-11-10.
[4] 国家统计局.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The relevant analysis between the area informationization level measure and the nat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
Li Li-zhi
(He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zhengzhou450002,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