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策略投资方法论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关系到成千上万退休人员的晚年生活,责任十分重大。资本市场的高收益毋庸置疑,但风险也相对较大。从1998年到2003年我国证券市场的年平均收益是6.80,而标准差却高达21.20。尤其我国的资本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仍处在不断规范的过程中,上市公司尤其是公司治理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股权分置、信息披露不透明、法规不健全、金融工具匮乏等等制度性的缺陷都使得大家对社保基金的投资风险问题尤为关注。
那么,社保基金如何才能有效控制投资运作中的风险呢?本文试图站在投资治理人的角度对此进行简要分析。事实上,在笔者看来,只要社保基金的治理人坚持从受益人的利益出发、以法规为准绳、建立起科学的风险治理机制,投资风险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首先,社保基金必须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
投资理念(InvestmentPhilosophy)其英文本义是投资哲学,哲学是人们的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投资理念本质上指的是投资人对投资目的和投资方法的熟悉。投资理念包含两个层面,
一是为什么要投资,
二是怎样投资。
社保基金的性质要求其投资在保证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基金资产的增值。因此,社保基金进入资本市场首先必须确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在我们看来,其核心可以归结为十二个字——“安全至上、谨慎投资、长期增值”。
众所周知,收益和风险是一对孪生兄弟。社保基金作为长期性的战略投资者,不可能去“追涨杀跌”,而必须遵循谨慎、分散风险的原则,理性投资,耐得住寂寞,着眼于长远。不能片面地追求高收益,也不能一味地拒绝承受适度风险,社保基金的治理者(受托人)必须根据资金的性质和受益人的偏好确定适度的风险收益目标,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收益稳定下的风险最小化或者是风险预算下的收益最大化。
其次,社保基金需要合适的投资方针和产品。
无论是哪一类社保基金,受托人需要根据委托人的要求制定投资方针,投资治理人需要根据投资方针设计产品。在投资方针中,受托人必须为社保基金确立适度的风险收益目标,找到合适的业绩基准和跟踪误差的目标范围。
这里必须注重,以往那种只重视绝对收益率的观念需要改变。社保基金作为资金庞大的机构投资者,必须建立起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通过与基准比较、与同风格类基金比较、考察风险水平和过往业绩的一贯性等方法发掘优秀的投资治理人,避免误入那种只根据历史回报选择治理人的“业绩陷阱”。
资产配置比例限制也是投资方针中的重要内容。资产配置解决的是资金在股票、债券、现金等不同金融工具上的配置比例问题,国外对收益来源的研究表明,资产配置能够解释90以上的投资收益,全国社保基金投资治理暂行办法、企业年金基金治理试行办法等法规都对社保基金的投资比例进行了严格限制,前者确定的股票投资上限是40,后者是20,事实上,社保基金治理人严格遵守法定的配置比例能够有效规避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投资方针明确后,就需要投资治理人为社保基金“量身定做”投资产品。我们认为,产品设计的前提是社保基金的需求,设计社保产品需要充分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内部因素,如资金性质、法规合同限制、运行模式、基金收支猜测等;另一方面是外部因素,如投资对象特性、市场情况、投资策略等;在风格特点上,社保产品应该能满足中长期投资需要,风险介于存款(国债)和股票之间;预期收益高于存款(国债)。
最后,风险控制必须贯穿于社保基金投资运作的全过程。
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关系到成千上万退休人员的晚年生活,责任十分重大。资本市场的高收益毋庸置疑,但风险也相对较大。从1998年到20__年我国证券市场的年平均收益是6.80,而标准差却高达21.20。尤其我国的资本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仍处在不断规范的过程中,上市公司尤其是公司治理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股权分置、信息披露不透明、法规不健全、金融工具匮乏等等制度性的缺陷都使得大家对社保基金的投资风险问题尤为关注。
那么,社保基金如何才能有效控制投资运作中的风险呢?本文试图站在投资管理人的角度对此进行简要分析。事实上,在笔者看来,只要社保基金的管理人坚持从受益人的利益出发、以法规为准绳、建立起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投资风险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首先,社保基金必须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
投资理念(InvestmentPhilosophy)其英文本义是投资哲学,哲学是人们的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投资理念本质上指的是投资人对投资目的和投资方法的认识。投资理念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为什么要投资,二是怎样投资。
社保基金的性质要求其投资在保证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基金资产的增值。因此,社保基金进入资本市场首先必须确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在我们看来,其核心可以归结为十二个字——“安全至上、谨慎投资、长期增值”。
众所周知,收益和风险是一对孪生兄弟。社保基金作为长期性的战略投资者,不可能去“追涨杀跌”,而必须遵循谨慎、分散风险的原则,理性投资,耐得住寂寞,着眼于长远。不能片面地追求高收益,也不能一味地拒绝承受适度风险,社保基金的管理者(受托人)必须根据资金的性质和受益人的偏好确定适度的风险收益目标,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收益稳定下的风险最小化或者是风险预算下的收益最大化。
其次,社保基金需要合适的投资方针和产品。
无论是哪一类社保基金,受托人需要根据委托人的要求制定投资方针,投资管理人需要根据投资方针设计产品。在投资方针中,受托人必须为社保基金确立适度的风险收益目标,找到合适的业绩基准和跟踪误差的目标范围。
这里必须注意,以往那种只重视绝对收益率的观念需要改变。社保基金作为资金庞大的机构投资者,必须建立起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通过与基准比较、与同风格类基金比较、考察风险水平和过往业绩的一贯性等方法发掘优秀的投资管理人,避免误入那种只根据历史回报选择管理人的“业绩陷阱”。
资产配置比例限制也是投资方针中的重要内容。资产配置解决的是资金在股票、债券、现金等不同金融工具上的配置比例问题,国外对收益来源的研究表明,资产配置能够解释90以上的投资收益,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等法规都对社保基金的投资比例进行了严格限制,前者确定的股票投资上限是40,后者是20,事实上,社保基金管理人严格遵守法定的配置比例能够有效规避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投资方针明确后,就需要投资管理人为社保基金“量身定做”投资产品。我们认为,产品设计的前提是社保基金的需求,设计社保产品需要充分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内部因素,如资金性质、法规合同限制、运行模式、基金收支预测等;另一方面是外部因素,如投资对象特性、市场情况、投资策略等;在风格特点上,社保产品应该能满足中长期投资需要,风险介于存款(国债)和股票之间;预期收益高于存款(国债)。
最后,风险控制必须贯穿于社保基金投资运作的全过程。
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传奇影业、相对论传媒、沙丘娱乐等知名公司实际上都具有金融业基因。目前,美国的影视业也已形成了多种投融资渠道和多种投融资模式并存的多元投融资模式。
联合摄制 风险共担
最初,第三方资本介入好莱坞对于制片方最大的利好消息,就是为支持电影创作提供动力,从资金层面上为制片方减轻重担。与此同时,电影回报和宏观经济、股市的关联性较小的特点,则成为吸引私募基金加入其中的重要原因,私募基金也把投资电影看成一种多样化投资组合和分散风险的方式。
在联合摄制模式下,各投资方按合作分工,一般来说具有较强专业背景的投资方往往担任执行制片方,他横跨金融和影视两大领域的交叉背景,可以更好地从资本运作的角度为电影摄制及发行工作把关,而其余投资方则作为非执行制片方,提供财务支持以及其他帮助。
联合制片最经典的案例就是《阿凡达》,美国的沙丘娱乐和英国的精巧传媒两家影视投资公司共同为该片贡献了5亿美金制作成本加宣传费用的60%,而20世纪福克斯则保留了发行权。沙丘娱乐和精巧传媒更像是以制片人的角色参与其中,不仅为影片在战略层面上进行把控,更重要的是使福克斯在影片拍摄过程中资金流动更灵活,风险也大大降低。
拼盘投资 优化组合
拼盘投资,顾名思义是将某个特定制片机构的影片以打包形式进行投资,一个项目的片单通常会涉及10-30部电影,投资额度在10%到50%之间,这笔基金通常都由银行或者投资公司建立,向个人或者机构投资者募集。拼盘投资的方法论来源于股票市场,专业的建模数据显示,当投资的电影项目达到20-25部时,投资收益的波动性就会比较小,因此将影片打包便成为了受投资方青睐的重要合作方式。
一般来说,拼盘投资的对象往往都是一些知名的大制片厂,都有可靠优良的信用记录和强大的IP变现能力,它们相对稳定的高制作水准和强生产能力能够让投资方在不确定的行业里,对收益有个相对具有参考价值的预估。同时,每个项目的组合片单都有一套较为完善的评估体系,虽然根据二八定律,生产10部电影,其中只有2-3部可以赚钱,但专业的监理机构会整合每部影片从立项、制作、发行到最终进入市场一整套流程下来的成本核算以及收益预估,根据剧本、导演及其他主创的相关市场数据,严密估算电影的市场前景。美林公司的评估报告中也提到,在适当的财务杠杆结构下,基金投资电影一般的收益也要超过20%以上,因此才成为近十年来电影行业重要的投资手段。
资本驱动 动力十足
美国电影协会2015年的数据显示,全球年平均票房增长率为21%,亚太地区为这个数字贡献了大半壁江山,占总量的56%,而北美/加拿大地区2015年的票房增长率同比去年增长了8%。显然,在私募基金于好莱坞已经形成常态化电影投资模式的今天,作为全球行销的电影工业帝国,必须更大踏步地带着有竞争力的产品向全球拓展自己的娱乐疆土,才能够在排除掉巨额的制作成本之外,让投资方的回报更上层楼。而作为投资方本身,基金经理也会随时对行业动态做出敏锐地判断,督促制片方以更迅猛的势头抢滩市场。
理性的投资策略和规范的财务制度是私募基金投资模式备受好莱坞各制片公司欢迎的重要原因。传统制片公司可能拥有一流的核心制作团队和多个优质IP,私募基金的介入则会从团队的持续成长性的角度帮助制片公司进行整合,不仅能够为收益最大化寻求最优解,同时也实现了助力合作伙伴的双赢。在财务方面,一部影片的回报周期大概在三到五年,这就意味着基金公司不会将资本短时间变现作为其投资目标,一方面保证了资金的稳定性,不会随时抽离对影片制作造成灭顶之灾;另一方面也能够在项目开始以后,就启动其财务管理机制,真正从成本控制上为影片保驾护航。
众筹模式 潜能无限
电影的众筹基金模式则是个比较新鲜的投资方式,其虽尚未成募资主流,但作为一个筹资机制,它来自大众的强大动能不应被低估。尤其是对一些中小成本的影片来说,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作为电影融资工具,其局限性也显而易见。
众筹基金在好莱坞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电影行业的高风险性,其是否适合在制片阶段就直接参与到电影中,还在被业界大量讨论。
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教授Tim Wu提出了可从消费者驱动的角度来看待众筹基金模式。该论点明确地将众筹基金视为一种等价置换的商品或服务,这种置换的产品聚焦经得起考验的量化指标,比如产品本身、制作水准、过往的美誉度和其他可量化的项目等等。
众所周知,期权作为一项重要的金融衍生品,在发达国家成熟金融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合理的运用这一工具,投资者能够有效的避免标的资产大幅波动带来的权益损失,通过合理的使用这一工具,也能带来一定的超额收益。
本文重点结合当前的市场环境,即2015年6月中旬出现的急速下跌行情,阐述期权在应对此类行情时的一中基本策略―保护性买入认沽策略的具体应用,分情况探索该策略的使用方法,通过名词解释、逻辑推理、例证等方法论证该策略的有效性,并得出该策略的使用小结。
关键词:期权;保护性;认沽;策略
期权作为一项重要的金融工具在各个发达的金融市场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中国终于在2015年推出了以上证50ETF为标的指数期权。而这一工具的产生也将极大的丰富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方法。
众所周知,中国A股市场在经历的2014年的一波牛市行情后,在2015年6月中旬急转直下,行情一路由5100点跌至8月份的3000点左右,不少A股投资者面临市值腰斩甚至更大亏损的残酷现实。而这一事实也让更多人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本文就将介绍一种股票与期权结合的投资方式,能够较好的管理由市场不确定性带来的巨大风险。
一、期权保险策略的涵义
期权保险策略,又称保护性买入认沽策略,是指投资者在已经拥有标的证券、或者买入标的证券的同时,买入相应数量的认沽期权。
该策略的成本等于股票的购买成本加上认沽期权的权利金支出成本。由于在保护性买入认沽策略中,认沽期权为买入持仓,即权利仓,期权的权利仓只有权利,没有义务,因此投资者在采用保护性买入认沽策略时,不需要缴纳现金保证金,也不会面临强行平仓风险。
直观地,我们先来举一个简单易懂的例子定性地看一下认沽期权的保护作用:
例如:杨先生以每股2元的买入价买入了10000份50ETF,同时买入了一张50ETF的认沽期权(行权价为2元/股,合约单位为10000),假设权利金为0.1元。
假设到期权的行权日,如杨先生所愿指数价格出现了上涨,那么期权无行权价值,到期后直接不行权作废。
而如果假设到期日并未如杨先生所想出现上涨,指数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跌到了1.8元,那么如果杨先生没有配置期权,则直接亏损2000元。但是由于配置了认沽期权,杨先生还是可以将ETF以2元/份的价格出售。通过这一操作就将杨先生的最大损失锁定到了1000元。
从上述案例中,该策略就像为股票下跌这一事件买了一份保险。当下跌这一事件没有发生时,这份保险没有作用,而当股价下跌这一事件发生时,这份保险则能有效地起到保护作用。可以对比真实的财产保险产品,我们购买认沽期权所付出的权利金,相当于保险中的“保费”;认沽期权的行权价格,类似于保险中的“免赔额”;而认沽期权的行权日,则类似于保险中的“保险期限”。
因此,“保护性买入认沽”策略也称为“保险策略”。对投资者而言,买入了保护性认沽期权比只买入股票更具有“安全感”。
现行规定中,该策略属于一级投资者就可以使用的投资策略。我们从海外成熟市场经验看,保护性买入认沽策略是个人投资者应用最为广泛的期权交易策略之一。该策略风险较小,易于掌握,是期权投资入门策略,有助于投资者熟悉期权市场的基本特点,了解认沽期权的基本保险功能。
下面本文将通过一些实例来分析现实中该策略的使用方法。
二、保护性认沽的四种使用场景
在实战操作中,最常见的有四种情形会用到保护性认沽策略,列举如下。
场景一:杨先生持有10000份50ETF,当初的买入价格为2.02元/份。由于杨先生同时参与了证券公司的融资业务,在融资保证金账户上他经把50ETF作为了可充抵保证金证券。杨先生担心如果出现快速下跌保证金受制于维持担保比例无法全部卖出,因此需要做一个“保险”。
为此,杨先生使用了保护性买入认沽策略。
假设目前市场上有一份行权价为2.000元/份的近月认沽期权“50ETF沽10月2000”,权利金大约为0.035元/份,合约单位为10000。
那么杨先生的操作是:以350元的成本买入一张“50ETF沽10月2000”合约。一张50ETF的权利金=权利金0.035元/份*合约单位为10000
通过简单的推理,杨先生的最大亏损=[行权价格(即2.000元)-ETF买入成本(即2.02元)-认沽期权权利金(即0.035元)]*10000=-370元,表明最大亏损额为370元;
盈亏平衡点=ETF买入成本(即2.02元)+认沽期权权利金(即0.035元)=2.055元。
有了这样的操作,杨先生就无须担心50ETF在质押期内可能出现的下跌。同时,如果180ETF价格上涨,王先生仍然能够可以获益。
场景二:沈先生长期十分看好中国平安股价,想买入1000股做多中国平安,但他担心中国平安短期受到大盘的拖累或黑天鹅事件的影响导致股价下跌,他对这样的事件风险承受能力较低。
为此,沈先生也将使用保护性买入认沽策略。
假设目前市场上中国平安现价为每股39元,有一份行权价为37.50元/股的近月认沽期权“中国平安沽4月3750”,权利金大约为0.590元/股,合约单位为1000。
那么沈先生的操作是:以39000元的成本买入1000股中国平安,同时以590元的成本买入一张“中国平安沽4月3750”合约,其中590元等于每股权利金0.59元乘以合约单位1000。
根据第二部分的公式,我们可以推知沈先生的最大亏损额为2090元,盈亏平衡点为39.59元。
同样,有了这样的操作,沈先生就无须担心中国平安可能出现的下跌。同时,对于中国平安价格的上涨,沈先生仍然能够可以获益。
场景三:袁先生持有5000股上汽集团(当初买入价为每股14元),他得知该公司将在一个月内分红。为了获得此次股息和红利,袁先生打算在今后一个月内继续持有该股票,可是他又不想因股价下跌而蒙受市值上的损失。
为此,我们仍推荐他保护性买入认沽策略。
假设目前市场上有一份行权价为14元/股的近月认沽期权“上汽集团沽4月1400”,权利金大约为0.35元/股,合约单位为5000。
那么袁先生的操作是:以1750元的成本买入一张“上汽集团沽4月1400”合约,其中1750元等于每股权利金0.35元乘以合约单位5000。
同样根据第二部分的公式,我们可以推知袁先生的最大亏损额为1750元,盈亏平衡点为14.35元。
有了这样的操作,袁先生可以安心地持有股票以获得股息和红利。到了期权的到期日,如果股票价格低于14元,而且不管跌得多低,袁先生都可以选择行权,将股票以14元的固定价格(即期权的行权价)卖给期权的义务方。相反,如果到了期权的到期日,股票价格高于14元,那么袁先生在得到股息和红利的同时,还可以获得股票上涨的收益。而为获得这样的“保障”,袁先生付出的就是1750元的期权权利金。
场景四:许先生当初以1.480元/份的价格买入了10000份50ETF,目前该ETF已经涨到了1.550元/份。这时,如果许先生以市价卖出该股票,那么事后股价突破了1.550元,他会为此而感到后悔;可如果他选择不卖出该股票,那么事后股价回落到1.550元以下,甚至跌破1.480元,他更会为此而后悔。许先生既希望能锁定现有收益,同时又希望能保留潜在收益。
面对许先生这一投资需求,保护性买入认沽策略将是最为合适的策略。
假设目前市场上有一份行权价为1.550元/份的近月认沽期权“50ETF沽4月1550”,权利金大约为0.02元/份,合约单位为10000。
那么许先生的操作是:以200元的成本买入一张“50ETF沽4月1550”合约,其中200元等于每股权利金0.02元乘以合约单位10000。
在买入了这份认沽期权后,如果50ETF跌破1.550元,不管跌的多低,许先生都可以以每份1.550元的价格卖出手中的10000份50ETF的份额,扣除买入ETF的成本以及期权权利金的成本,我们便可推知他的收益至少为500元,即(1.550-1.480-0.02)*10000。同时,如果50ETF继续上涨,许先生可以仍然享受ETF价格上涨的收益。因此,付出200元的成本所购买的这份认沽期权合约,满足了许先生既想保留上涨收益,又能控制下跌风险的愿望。
三、小结
保护性认沽策略是一种风险可控,收益无限的交易策略。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市场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投资者急需一种既能够控制风险又能适当抄底的投资方式,而保护性认沽策略正是符合这一要求的一种不错的投资方式。随着期权的业务的不断发展,这一新的工具也将被更多的投资者所认识,更多的投资策略也将不断产生,合理使用各种工具必将成为投资者合理管理证券风险的武器。(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夏玉森,汪寿阳,邓小铁.金融数学模型[M].中国管理科学,1998,6(1):1-6.
我们忽视了什么?——行为经济学大师的阐述
作为金融市场的机构投资者,我们工作的核心是在关键的时点做出最合理的投资决策。为追求这些决策的合理性,我们在决策形成之前会对大量的信息资料做深入的分析和论证。所有投资者无时无刻不在追求决策的理性,这些“理性”不断本文由收集整理汇集,便形成了规模庞大且富于变化的金融市场行为。但追求理性并不意味着实现理性,时至今日,金融市场的有效性始终存在缺陷,不理性的市场行为和不合理的定价水平随时随地都在出现,而且我们很难确保自己独善其身。这一点无需赘述,在学术领域有大量经典的实证研究予以佐证。
这里我所关心的是,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在市场参与者不懈追求决策合理性的过程中,大家究竟忽视了什么而使得这种合理性大打折扣?在此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完善决策过程?
针对“忽视了什么?”这个问题,著名的行为经济学大师,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纳曼(daniel kahneman)曾有过一段经典的阐述——“我们对自己认为熟知的事务确信不疑,我们显然无法了解自己的无知程度,无法确切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当我们回顾以往时,由于后见之明,对有些事会产生虚幻的确定感,因此我们变得过于自信。”
思维定势的盲点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结合自身对国内债券投资工作的一些体会,个人认为,丹尼尔·卡纳曼的这段描述非常贴切地揭示了绝大多数投资决策过程中都容易忽视的一些盲点,它们源自人类天生的思维习惯,可以将其简单概括为“盲点1”和“盲点2”。盲点1是指,人们太注重那些看似天衣无缝的典型逻辑,而忽视了特定事件发生所存在的客观概率。盲点2是指,人们往往只对事件的结果记忆深刻,而忽视了事件发生的时间过程。对于这两点的理解与警觉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投资决策的合理性。
1.对盲点1的检视
在“盲点1”方面,我们经常用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这样的定性标准来衡量一个投资决策在事前的合理性,但很多情况下仅有逻辑还是不够的。单一的逻辑分析无异于纯粹的学术讨论,就好比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论战,各自都具备令人心悦诚服的逻辑框架,但实际上各自的有效性又都存在着非常现实的历史局限。因此,如果在投资决策过程中仅凭一个出色的逻辑就得出结论,而忽视了这个逻辑成立的客观概率,那么它势必会降低决策的有效性。
金融市场上广为流传的“跷跷板效应”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跷跷板效应大体是指,当权益类资产的表现突出时,会减弱人们对债权类资产的配置需求,从而导致债权类资产的回报降低,反之亦然。这个逻辑条理清晰,很容易使人产生认同感,但它实际上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它的成立同样存在一个概率,而且这个概率或许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
以成熟的美国市场为例,我们选取10年期国债收益率和道琼斯指数作为判别依据,以“年”为时间间隔,统计近50年来的数据(见表1)。
表1 美国1960年以来符合跷跷板效应的次数统计
时间 符合跷跷板效应的次数
60年代 8/10
70年代 3/10
80年代 5/10
90年代 3/10
2000年以后 7/13
合计 26/53
1960年以来的历史数据表明,所谓的“跷跷板效应”只有在六十年代才属于大概率事件,近50年来整体而言,可能性只接近50%。所以倘若我们对此一味认同,那就类似于在玩“掷硬币”的游戏,这种决策逻辑的合理性不可谓之高。
同样的例证也发生在宏观经济领域,上世纪五十年代,统计学家威廉·菲利普斯(a.w.phillips)根据英国某一段时间内(1867-1957年)的宏观经济数据,描绘出了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其中所阐述的通胀与失业的逻辑关系在六十年代曾令人深信不疑,并深刻影响了当时欧美经济政策的制定。然而事实再次证明了其逻辑成立的历史局限性,如图1所示,进入70年代后,通胀与失业之间的这种联系瞬间消失殆尽。这又一次告诉我们,人类总是倾向于高估自身对世界的了解,试图从复杂的系统中提炼明确的、典型的逻辑,但却忽视了事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忽视了本应考虑的客观概率。
图1 “菲利普斯曲线”成立的历史局限性
60年代 70年代
具体到国内债券市场,作为投资操作自由度最高的券商自营,长期以来主流的操作思路都围绕着高收益债展开,其中的逻辑简单明了——在违约仍是小概率事件的情况下,高收益债券抵御价格下跌风险的能力更强。然而这一逻辑的合理性值得商榷,在2007年到2012年的六年间,国内信用债市场快速发展,通过对比不同策略在每一年的夏普比率水平可以发现,投资长期限、高收益债券的策略只在2010年的收效要好于投资短期限、低收益债券的策略。
源源不断的事实表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无数事件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例如人口、资源、制度、科技、政局等等,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系统中,任何试图揭示因果关系的典型逻辑都有它成立的前提条件和客观概率,认识这一点,是我们对“盲点1”时刻保持警醒的关键。
2.对“盲点2”的检视
对于“盲点2”的理解,在中国有句古话——“不以成败论英雄”,阐述的就是这个道理。人类的思维往往只对事件的结果保留深刻的印象,而忽视了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这样的思维习惯同样会给理性判断制造障碍。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以往的一些固有认知,例如,金融市场长期以来对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的是非评价。
多年来,金融市场参与者总是简单地将ltcm的破产作为投资风险管理的反面教材,导致后来者也很少再去关心这个公司起步、发展、鼎盛、幻灭的完整历程,这样的结果令人遗憾,因为它让我们与一些非常值得借鉴的金融投资方法论擦肩而过。我们不应就ltcm的破产而否定其存在四年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客观地说,它的成功是源自对科学投资方法的坚守,它的失败则源自对这份坚守的忘却。在1998年公司倒闭之前的4年内,ltcm在投资获利和风险防范方面都为世人树立了典范——4年获利3倍,组合回撤鲜有超过2%,净值增长完全是一条平滑的上升曲线。这光鲜的成绩单背后所蕴含的投资方法论理应得到人们的尊重和借鉴,但不幸的是,由于人们思维中“盲点2”的存在,这些珍贵的学习素材一直被大多数人所忽略,大家记住的只有破产这个结局。我个人曾尝试过将ltcm的部分投资理念应用于国内债券市场,由此构建的真实投资组合,其夏普比率在2012年达到市场平均水平的6倍有余。可以说,就投资决策人员而言,对ltcm发展历程的研究相比其破产所带来的教训更有价值。
在我们身边关于“盲点2”的案例同样存在,典型之一就是人们片面依照短期业绩作为筛选基金的标准。无论何时,只要是关于基金的话题,最重要的关键词,也可以说是唯一的指标,就是“当期业绩”。公众只专注于这个所谓的“结果”,而很少去关心基金经理实现这一结果的时间过程,例如换手率、波动率、最大回撤、配置策略等等。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人们自然很难选到那些能够在“长跑”中胜出的优秀基金。不过,平心而论,换做自己,虽然意识到了思维认知中的这个盲点,但平日里还是会不由自主的唯业绩是从。这正是丹尼尔·卡纳曼,作为行为经济学鼻祖提示我们的另一层含义——人类思维的习惯根深蒂固!让自身时刻敬畏那些投资决策过程中的盲点,是一种与自我之间的长期抗争,因为这些盲点的存在是人类大脑思维的天性。
关键词:房地产投资 决策要素 时机 物业类型 规模
近年来,房地产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中国房地产投资市场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房地产投资决策难度增加,投资主体面临如房地产企业对未来的投资前景看不清状况、消费者对住宅价格判断模糊、银行对房地产金融风险担忧等诸多困惑。因此,分析影响房地产投资决策的要素显得尤为重要。
一、房地产投资决策概述
房地产投资决策是指在房地产开发投资活动中,房地产开发商对拟建房地产投资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对不同的房地产投资方案进行比较选择,并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1]由于房地产本身具有的物理和经济特征,房地产投资也表现出区别于其他项目投资的固有特性。首先,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项目投资数额巨大,对金融倚赖性高。另外,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问题较突出,投资者一般不愿将资金投入到那些难以更换用途的物业,如特种厂房、码头等,而商场、写字楼、公寓等,常被各种公司租用,更换使用性质方便,更能吸引投资者注意;其次由于房地产可作为抵押担保,并且一般能够安全地按期收回贷款,所以易取得金融机构的支持。由于房地产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各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投资都十分关注,常常将对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调控作为调节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房地产投资额也因而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最后,房地产的不可移动性及回收期长等特点,使得房地产投资长期受未来宏观经济、社会、政治、法律法规,以及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变化所产生的不利影响,风险因素多,风险水平相对较高。因此,正确合理的房地产投资决策对投资开发商意义重大。
房地产开发投资决策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决策者个人的素质、知识和能力,并与认识和掌握决策的理论知识、基本内容和类型、应用科学决策的理论方法有着密切关系。房地产投资决策可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提出房地产投资决策的目标―要求解决什么问题;第二,制定房地产投资的行动方案―有几种可能方案;第三,对房地产投资项目做经济评价、社会评价和环境评价,进行投资方案的比较,最后确定出最佳的房地产投资方案;第四,采取合理的步骤,按照科学的方法执行和检验最佳的房地产投资方案。①投资策略是实现正确投资决策的先决条件,按照投资策略进行项目决策是科学决策的基本要求。
影响房地产投资决策的因素多而复杂,对其中重要的因素系统分析很有必要,这对投资主体的科学合理决策及获得巨大收益具有深远意义。现归纳出影响房地产投资决策的最重要的五个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二、房地产投资决策要素分析
(一)时机的决策分析
投资时机总是存在于投资主体的外部环境中,与投资主体、投资目标和投资形式的特定性紧密关联,也与特定的投资类型相联系。房地产投资时机分析的基本模式一般有以下四种:
环境因素分析模式:房地产投资时机是房地产环境中的一些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在特定时期、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其中的经济、社会和政策因素的变化构成了投资时机的实质内涵。在具体分析商业房产投资时机时,可针对特定的商业房产罗列出可能蕴涵收益的各种因素的可能变化,也可把各种因素划分成宏观和微观因素、直接和间接因素来进行综合分析。
寿命周期分析模式:房地产投资时机与房地产寿命周期息息相关,在房地产寿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不同的物业和不同的主体蕴涵着不同的收益机会。在商业房产开发投资经营的全过程中,会经历商业用地选择、商业房产建设、商业房产租售、商业房产管理及商业房产退化等阶段,商业房产投资者可根据自己的投资目标和实力来选择不同阶段的投资机会。
开发价值分析模式:房地产类型的多样性及投资者实力和开发能力的差异决定找寻特定主体的适宜开发类型与开发项目是房地产投资获利的关键。商业房产的价值包含了相当部分的无法量化的服务价值与无形收益,对这些价值进行正确判别会为特定的投资者带来获利的机会。
产业发展分析模式:产业发展与变化规律是一般性把握商业房产投资时机的基本点。把握不同产业转换发展的有利时机来进行相关物业开发,将会有巨大的收益回报。不同类型商业房产的需求常随不同商业部门的兴衰而定,城市产业演进可能在不同时期带来不同商业经济活动的繁荣,把握产业演进变化的规律性,有助于正确选择投资时机。
(二)区位的决策分析
房地产地段的选择对房地产投资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房地产具有增长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位土地的增值,区位理论是投资地段选择的理论基础,而在具体的决策分析中可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因素分析法。具体分析影响房地产区位价值的各种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在对不同地段的因素比较中把握优势地段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明确能提升特定地域商业房产价值的各种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通过预测这些因素的改变把握优势地段的形成与转变。
假设开发法。运用假设开发法的原理,通过对拟选地块的不同用途的收益与成本进行估算,在不同物业估价值中选择能为企业带来最大投资价值的地块。正确预测特定地段的最佳利用方向,在综合分析投资企业的内外环境的基础上,把握那些能为投资者带来最大收益的地段
竟价地租曲线法。以商业用地的竟价地租曲线为基础,在正确判别自身实力的情况下,确定对开发主体来说最为有利的商业房产投资地段。对商业用地收益的正确判别依赖于投资者对城市经济活动规律性和城市土地价值演进规律的正确把握。
威尔逊购物模式法。在商业经济活动高度发达的城市,可借助于威尔逊购物模式来进行商业优势地段的选择。在特定商业房产和竞争性房产相互争夺消费者的过程中,消费群体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商业房产的理想规模大小,从而也就为特定商业房产的区位选择[2]确定了标准。
(三)开发内容的决策分析
在选择房地产作为投资对象之前,投资方向的正确把握要求确定最适宜的投资类型。按物业类型把房地产分为商业房地产、工业用房和住宅房地产。不同用途的房地产投资的投资成本、投资风险和利润获取都是不同的。在房地产的不同物业类型中进行选择需把握以下要点:选择一块土地,是作商业用途还是工业用途,此时可借助于土地竟价模型来进行。即城市不同区位上,把一特定地块用于商业房产开发还是工业房产开发,净收益是不同的。商业净收益大于工业净收益,表示是进行商业房产开发的较理想地段。只有在商业利用价值超过同一区位的工业利用价值之时,选择此地作商业房产开发才是合理的。当然,如果在商业店铺、写字楼或旅馆酒店的物业类型中进行选择,同样的方法也是适用的。若已选定了一宗特定地块,还可运用假设开发法的原理来对其不同的用途进行选择,这种方法的基本公式为:
工业宗地价=预期工业房产售价-预期开发费用-正常开发利润
商业宗地价=预期商业房产售价-预期开发费用-正常开发利润
若商业宗地价大于工业宗地价,则可认为选择该地块是合理的。
(四)规模的决策分析
商业房产的最佳规模应综合考虑企业、地域与产品特性等多方面因素。企业在进行商业房地产投资时,不仅要考虑物业因素,还要考虑企业资本状况、市场地位、经营能力等多方面综合因素,努力寻求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如对于那些有主导产品生产的企业,其物业投资的最优规模要结合产品价值与物业价值来考虑。而对于完全面向市场的商业房产,不论是写字楼还是商业店铺,其开发投资规模还要考量该类型物业的市场存量。在具体实施时可考虑使用:剩余面积=可供面积-成交面积这个公式粗略估算出当前市场的供求状况,并对主要的竞争对手(或潜在对手)的实力进行严密分析,在此基础上,才能最终确定商业房产的最优规模。
鉴于现行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特殊状况,房地产投资者愈发难以确定投资规模。房地产市场供求失衡的矛盾很普遍,因此,房地产投资者应根据市场信息和状况严格控制开发规模,以保证市场的供求平衡。一方面,开发商在具体的房产投资规模决策时,从房地产开发费用出发,运用盈亏平衡分析方法,即使投资项目的收入和支出达到平衡时的最低生产水平和销售水平,确保投资项目产生最优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房地产投资商应以市场为导向,正确预测出市场需求量。必要时,运用经济控制方法论,建立房地产开发规模优化数学模型,以便为房产开发商和政府管理部门制定决策提供理论参考。[3]
(五)质量的控制决策
商业房产的投资质量包括其本身质量和管理服务质量两方面。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房地产投资质量的基本内涵就是商业房产租约对双方权利义务的规定,主要包括:租赁期限、租金修订期、租约修订条件和对租户责任的说明;也包括影响投资者收入的物业本身的物理性能,如区位、楼龄、时尚程度、施工质量、楼宇规模与内部布局的合理性等。但租户对房地产的质量却与投资者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
表1 房地产投资者和用户的质量观点比较
因此,对房地产投资者而言,房地产质量目标的确定应综合考虑用户要求的量、价格以及建设成本和利润,从而达到用户愿意购买、投资者对回报满意的双层次质量水平。
三、房地产投资决策建议
(一)做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市场定位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投资战略必须以企业的总体经营战略为基础,来研究企业的市场定位。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市场定位是以了解和分析消费者的需求心理为核心和出发点,设定自己独特的与竞争者有着显著差别的特征,以引起消费者认同。准确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市场定位,必须做好企业的分析、发掘和培育企业的核心能力及目标市场的定位。通过分析企业在价值创造环节中的优势并相应确定企业的核心能力,使之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体系,使核心能力得以维继发扬。总之,通过企业的分析,发现和培育企业的核心能力,发掘一个目标市场,就构成了企业的角色定位。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角色定位最终要清晰准确地表明企业的产品范围、市场消费群、地理范围等因素。
(二)做好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
房地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是指项目建成前,对拟建项目有关的社会、经济、技术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对可能的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比较论证,对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进行预测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拟建项目的技术先进性和实用性、经济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系统论证、多方案比较和综合评价,由此得出如何投资的结论性建议,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充分的市场分析和调研是做好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先决条件。[4]
(三)做好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管理
房地产业是典型的高风险行业,为了减少房地产投资的风险损失,当务之急是加强和完善房地产投资风险管理。明智的投资者不会因有风险而采取无风险经营的保守做法,而是学会管理风险获取足够的风险利润。风险管理日益受到房地产开发商的重视,可以采取如下策略:风险回避,即选择相对风险小的投资项目或放弃那些相对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这是一种较为保守的处理房地产投资风险的办法,能够将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内。但这种策略通常会降低获取高额利润的机会;投资组合,房地产投资组合策略是投资者依据房地产投资的风险程度和年获利能力,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恰当的项目选择、搭配投资各种类型的房地产,以降低投资风险的房地产投资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江宏.房地产投资策略及其决策.市场论坛[J],2008
[2]洪开荣.房地产经济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010年,沪深股市宽幅震荡,分化严重,上证综指2010全年下跌14.31%,深证成指下跌9.06%,从基金的相对涨幅来看,尽管指数大幅下跌,但在结构行情中,主动型基金整体上依然取得了超额收益。
据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2010年前十大基金公司管理的基金份额资产规模市场占比超过46%,这说明广大投资者的基金持有集中度明显,因而大型基金公司的业绩表现与投资者的现实收益更加息息相关。
在2009年嘉实十周年之际,总经理赵学军就提出了以“一流的业绩、一流的产品、一流的服务”为嘉实未来十年的发展目标,其使命是“为投资人创造价值”。围绕这一目标,2009年嘉实投研全面升级为“全天候、多策略”业务模式,并在2009年末坚定的提出“让业绩的旗帜高高飘扬”。嘉实的“全天候、多策略”体系,意味着公司要打造的是一只“团队赢”的投研队伍,而非明星基金经理。这一模式下,嘉实的投研文化更加多元,风格与理念相近的基金经理组成投资小组,并与合适的产品匹配,不断将个人经验上升为团队智慧,将擅长的投资方法论发挥到极致,产品风格也更为鲜明。
2010年,成就了嘉实厚积薄发后的“业绩年”。
2011年展望:较高增长+较高通胀
在展望2011年整体经济态势时,戴京焦认为国内将呈现较高增长较高通胀的状态。
“从海外市场看,虽有波澜但不改复苏趋势,内生动力的温和推动着美国经济达到潜在的增长率,欧洲经济也将稳步增长。与此同时,美国将长期维持宽松货币环境,欧洲对危机国的的大规模援助可以期待。”戴京焦表示。
总体来看,2011年国内市场估值会趋于合理,盈利增速也将兑现预期。信贷总量上,市场的流动性或将由于上半年信贷的集中投放而显著改善。而上半年通胀继续上行的可能性不大,同时节能减排告一段落也将会使抑制需求在年初得到释放。
戴京焦认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明年都将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首先从出口上看,明年增速有望达到20%。2010年出口超预期的部分推动来自新兴市场国家需求增长,而2011年要看美国和欧洲主要经济体的拉动。其次,消费也将保持稳定。劳动者报酬的上升和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均有利于名义消费增速的加速。加上十二五规划将扩内需消费定为战略,将有一系列措施推动居民消费增长。对于投资,同样不必悲观,重点去看固定资产投资三大项。制造业投资上,中周期看正处在10年折旧周期末端,从而有望上升;对于地产投资,保障房是支撑因素;最后,基建投资也具备连续性。按照新增中长期贷款和FAI的比例大致推算,7万亿新增信贷对应20-26%的FAI增速。”
在2011年具体的经济数据预测上,她给出的是GDP增长9%,FAI20%,消费18.5%,新增贷款在7.5万亿元左右,CPI增长4%。
把握四大投资主线
尽管市场环境复杂,不确定因素较多,但嘉实基金认为全球整体经济形势趋势向好,国内经济也将呈现较高增长、较高通胀的状态,A股市场整体估值趋向合理,成长性良好、资金供求压力较2010年有所缓和,同时由于政策事件刺激的格局,A股市场全年不乏结构性繁荣。
针对2011年的投资线索,戴京焦在结合对经济中长期判断的基础上,指出2011年的四大结构性方向。
一是大消费。“该领域是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看好的领域,由于过往两年整体的靓丽表现,2011年将更偏重自下而上的选股和一些高速增长的子领域。”
二是新兴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她认为该主题将获得国家战略的支持,以主题形式贯穿全年。
常斌到京东负责投资后,常常会觉得回转寿司特别有意思,因为自己的一部分工作和回转寿司太像了。 京东集团战略与投资副总裁 常斌
如果把这名投资人比作食客,把创业项目比作回转寿司的话,常斌对TMT领域的寿司都不陌生。他之前在今日资本任职7年,看过大量TMT案子,比如B轮时的途牛,A轮时的饿了么。
这些当时拿起来看了一眼又放了回去的“寿司”,转了一圈回到常斌面前时,他人已在京东,而寿司也涨价了。可涨价也抵不住吃货的决心,常斌还是让京东把这些寿司一一“拿下”。
很湿的雪,很长的坡
常斌参加过两次巴菲特年会,一次是2012年在今日资本时去的,一次是2015年巴菲特执掌伯克希尔・哈撒韦的50周年。“见巴菲特就像去拜见祖师爷一样。”常斌双手合十做了一个拜见的动作。他认为,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方法论已融入到了自己的理念里面。
按照巴菲特“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这一理论,常斌是十足的“湿雪长坡派”幸运儿。
2006年,常斌还是一个26岁的年轻人,加入今日资本,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是京东――到这里已经可以嗅到幸运的味道――第二个是土豆,然后是赶集、蚂蜂窝等等。
“京东是我个人非常重要的成长主线。”常斌对京东的感恩洋溢在整个语气里。2006年底的某天,今日资本创始人徐新跟常斌交待“研究一下京东多媒体这家公司”时,京东还是一个早期项目。不久后,常斌见证了刘强东和徐新会面时著名的一幕:刘强东要250万美金,称自己想做“中国第一、世界前五”的零售商,徐新回应道:“你只融250万美金,那我就不投;但是你要1000万美金,我就投。”
常斌刚一入行就见证了这一略显戏剧性的投资案例,并持续参与了京东的投后管理、融资,见证了京东“坐了火箭”般在9年时间里交易额增长了5000倍。
2008年,京东经历了一次融资难的危机,为此,常斌投入了很多努力做京东的投后工作,与京东结下了“信任和战斗友谊”。到2013年,看到京东商业模式和行业地位逐步稳固,有机会成长为一个大的平台型公司,未来会用投资并购手段发展扩张,看到了公司的前景和自己的位置,常斌加入京东负责投资,“把自己投了进来”。
“湿雪长坡”理论还有第二层含义。今日资本当时80%做消费零售,20%做互联网,总体以零售、消费为投资重点。今日资本当时研究了中国零售消费的各个类目、各个品类,新旧渠道、新旧品牌需要不断的甄选与鉴别。
常斌在今日资本时,关注的领域是“20%做互联网”的部分,同时在零售和互联网化结合这个“比较窄”的领域里成了专家。而到京东以后,常斌依旧可以把在零售和互联网这个交集领域积累的优势延续下去。
做“万亿级国民企业”的京东
常斌不仅负责京东投资,还负责京东战略,投资是战略的一部分。
刘强东在2016年初的年会上明确表示,京东的战略规划是做“万亿京东”,集团净收入超过一万亿人民币,成为中国的”国民企业”。
京东2015年的交易额已达4700亿元,而任何成功,无疑都是人与事的特定的结合。撇去人的因素不讲,单就事情的复盘上,常斌说,京东之所以能像坐火箭一样成长,一是从3C品类这个足够好的突破点抓住了电商市场的机遇,二是抓住了客户体验,抓住了成本、效率这两大零售本质,三是构建了在品类、物流、IT、市场营销上的能力。其中,京东市场营销的奇特之处,是形成了朴素的口碑。
一方面是“万亿”,另一方面是“国民企业”,常斌也有自己的理解。国民企业的标准是:人人都跟京东有关系,京东能解决国计民生很多方面的问题;不仅仅是普通品类,还包括4S店、药店、旅游等专业店,用户的大部分需求,京东都要能解决。“京东最后其实是一个大的用户型平台,(受到赞誉)最多的是我们的信誉、物流、仓储体系。”
在消费领域浸近10年,常斌已经对电商形成了清晰的、结构化的认识:所有的电商都可以划分成三层,信息、货、履约。信息指前端流量及用户交互,货指供应链,订单履约则包括物流仓储配送等等。
新的电商创业公司多在前端信息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也有少数垂直领域的创业者拥有货即供应链方面的能力,而京东拥有强大的订单履约能力,各有优缺点,最佳的结果是合纵连横,结成一个大的生态同盟。
京东未来更广阔的增量是在京东的平台地位上,“在整个大的生态里面扩张、构筑一个生态体系,变成行业的基础设施”。
京东要做的,就是在每一个品类里都通过投资、合作、并购等方式,把这三部分能力做强,缺什么能力,就找那方面做得好的创业者补强,比如在生鲜电商品类投资天天果园是看重其在货上面的能力,投达达是看重它众包物流的能力。
无论企业怎么变大变强,不变的是京东的零售本质。尽管在外界看来京东已是一个非常成熟的零售平台,但常斌分析,现状是零售非常宽广和深远,京东已有的优势是中等价格、中等频次的品类。这些品类模式的特点是用户对货的需求不太急,所以京东可以把货放在离用户30、40公里远的仓库里,以达到最大经济效率。这一模式的基础设施跑通之后,所有中频中价的品类,京东都可以很快拓展到,代表品类是3C、服装、家具、化妆品等。
所以常斌的思路很清晰:京东要继续发展的,目前是高频低价和低频高价品类。高频低价以生鲜为代表,青菜、草莓、醋,全都不适合从京东40公里以外的仓送达妥投;低频高价则包括旅游、家装、教育、车、医疗性消费等等。“从这个角度来看,京东同时在从中等频次、中等价格的核心领域向两边扩,今天我们还有大量的领域要去探索。”
投资or合作?目的是能“解决问题”
常斌说,如果说财务型投资最大的风险是错过优秀项目,战略型投资最大的风险就是没有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和最好的合作伙伴。错过不是问题,因为除了钱,常斌手里还有战略资源可以作为和创业者谈判的“筹码”;估值再高,还可以谈通过资源支持。“只投钱已经无法构成行业的竞争壁垒和门槛,现在这个阶段独特的资源可以转变为核心竞争力。”
就像德州扑克,VC的玩法只有放钱投资才能继续往下看“牌”――看创业项目能不能成功;而京东作为战略投资方,不用放钱就可以一直看牌,可以以按比例合作的方式长期与创业项目协同。“创业项目选战略投资人就像选男女友一样,双方一直、随时可以结合,不怕错过最佳结婚年龄,因为一直、随时有结婚的可能。”
京东投资是京东生态布局的一部分,投资的投法取决于生态的设计。而京东的生态可以从刘强东在今年年会上的演讲知晓一二。他说,未来几年,京东集团将聚焦在三个领域进行开拓:电商、金融和技术。电商包含京东商城、京东到家,金融包含京东金融和保险,技术以云和智能为主。这几个业务高度相关,以零售为核心,本质是零售,布的是零售生态局。
零售在这三个领域中业态最成熟,所以京东多找中大型伙伴进行合作;金融和技术则根据不同情况来决定是自己做还是合作、投融资。
电商是京东的主业,在这方面的投资,更多是一种“查缺补漏”,常斌曾把它形容为“一个老电商对新电商的投资”。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个行业基础设施和细分市场明星的结合,从而创造出新的范式。
常斌要做的,就是在这几个方面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可以是自己做,也可以是投资,也可以是BD,还可以是并购等等,即“狙击手”策略:在每件事情上设定一个主题,找到一个最好的合作办法,一枪解决一个问题。
他经常感觉自己其实是一个销售,销售战略资源,附带销售“钱”,本质上,是在寻找和京东战略资源匹配的合作伙伴。
比如,“京东投资永辉,就像中国的亚马逊和中国的沃尔玛的合作;京东到家与达达合并,我们也是在通过重构两个新生意来改变行业,这是VC做不了的。”在常斌看来,这是京东投资和普通VC的一个不同。
京东做投资也是以具体的问题为导向来选择采用哪种投资方式,比如投途牛的时候,京东自己做旅游不擅长,最后的选择是和已经小有所成的玩家合作,把京东旅游频道运营权交给途牛。
生鲜则是最能体现京东生态布局的一个品类。京东要做生鲜和O2O,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生鲜品类不可能用京东大仓模式,距离太远,所以必须跟超市合作,用超市的货。看中永辉这方面的能力后,京东成了永辉的股东并建立了战略协作关系。其次,京东缺少生鲜品类“货”上的能力,而天天果园创业数年,有这方面的优势,所以,京东用流量和物流上的优势和天天果园货上的优势结合,形成了互补。第三,做生鲜食品的用户社区也是京东不具备的能力,所以京东投资了下厨房,接入了下厨房的电商板块,下厨房得以流量变现,京东则找到了新的用户场景和流量。
京东在投资旅游和生鲜的方法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对旅游,京东采取排他性合作方式,把频道独家交给途牛运营;但是生鲜,除了投资天天果园,京东还自己做生鲜类目。这仍然源于问题导向的原则。常斌认为,旅游市场是较为成熟的领域,最好是采用排他方式让渡出去,而生鲜整个市场都处于早期阶段,在京东自己做还是让投资伙伴独家做,并没有一个清楚的答案,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去探索,互相协同增加成功的可能性。
国寿投资张蕾娣:险资另类投资配置拓展空间巨大
国寿投资投资总监张蕾娣表示,从全球来看,保险机构是另类投资最主要的LP构成,但在中国还没有形成规模。2014年,国寿投资的整个另类投资,包括不动产、非上市股权、基金投资,在其资产配置的比例里还不到3%,险资另类投资配置拓展空间巨大。
中国人寿是中国最大的商业保险公司,也是国内最大的机构投资人。从保监会允许我们开展投资业务后,中国人寿在不动产和股权投资各个领域开展了很多的另类投资业务,而我们负责中国人寿的PE投资、基金投资和直接项目投资。
相对国内比较成熟的保险机构和长期的另类投资的投资人,或者LP来讲,我们始终觉得中国无论PE市场还是LP市场发展都处在相对早期的阶段。从全球来看,保险机构的确是另类投资最主要的LP构成,但现在这在中国还没有形成规模。对于中国的保险机构来讲,大家也在逐渐地去摸索和观察整个市场的演进和发展。
比如人寿来讲,非常坦白讲,现在我们的投资组合里面整个另类投资占的比例非常低。如果大家有关注过我们的上市公司去年的年报,整个另类投资,包括所有的不动产、非上市的股权、基金投资,在我们的资产配置的比例里还不到3%。
全球来看整个的配置比例也不会非常高,国内的保险机构在另类投资的配置上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这从一个角度也说明,作为主要机构投资人的代表,国内保险机构未来会有非常大的发展的潜力。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保险作为LP参与投资的力度弱,这个有市场的原因,也有保险机构自身的原因。
从市场角度来看,整个中国PE市场发展不是很长,还需要时间来进一步验证,我们也在观察整个市场发展。另外保险机构受到严格监管,在全球都是同样的。所以我们在另类投资上也受到了保监会很多监管制度的约束――它对我们所投资的基金的GP、其投资业绩、团队都做了非常相应明确的规定。
在这样的框架之下,我们也在探索基金投资的业务,虽然我们现在整个投资还是以项目直接投资为主。未来,我们会加大资金配置的力度,这是必然的发展道路。
同样,中国人寿也在加大美元基金的投资力度,人寿合并资产到2015年上半年已经到了2.9万亿,主要是人民币,也有一些海外业务,有一些美元资产。
无论是自身发展需要,还是在这么大的资产盘子里要考虑多元化的资产配置,我们也要多看一些美元投资的机会。
人民币投资方面,虽然我们在中国市场投过的基金不是很多,但跟市场上的GP都保持了非常好的联系。虽然我们现在不是很多基金的LP,但大家在项目和其他的层面有很多交流,我们也希望未来有更多机会参与到里面去。
另外,保险行业里,各家机构的策略还是不一样的。我们看到很多其他的保险资金,尤其是中小的保险机构,他们在投资里面越来越活跃,我们看到我们的同行在人民币基金和美元基金都有非常积极和活跃的参与,我相信这个也是未来得发展趋势。
对于中国市场,保险公司来讲一方面是通过保险把保费收进来,另一方面要把保费运用出去。我们整体会加大另类投资的配置比例。
对于直接投资项目,在传统领域挖掘有价值的投资机会难度越来越大,但是经济转型也带来了新经济的投资机会,所以我们现在在很多新兴领域更加积极地参与投资――这跟认为保险机构在投资偏好上非常保守的观点也有差异。
比如现在很多互联网企业里,我们也有参与投资,整体来讲,从整个资产配置角度,我们还会加大这部分资产的配置力度。
母基金和创投的投资应该是去年年底保监会才放开,之前不允许投资VC。从投资放开以后,尽管母基金和VC领域确实我们在看,但母基金和VC投资,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投过。
我们跟国外很多母基金机构有接触,但是跟国内的母基金的合作和接触相对来讲少一些。我觉得未来这肯定会是一个方向,但是具体还要看双方合作可以产生什么价值。
本身我们在国内,我们对国内的PE和GP的了解和接触也非常多,所以跟母基金的合作,我们也要思考这样的合作对双方,尤其是对我们自身来讲,价值点在哪里。
璞玉投资孙达毅:美元基金强调战略与流程,而人民币基金会抓机会
璞玉投资合伙人孙达毅表示,比较成功的基金都是美元起家的。他提出问题,为什么美元起家的这些人管人民币相对容易?而为什么之前管人民币起家的很多明星基金,融美元的时候特别困难,基本没有几个成功的?
璞玉投资从2006年开始,通过海外投资者支持国内的PE投资,从2009年开始协助国内大机构投资者对国内的PE进行投资。
璞玉投资确实比较特殊,是第一个代表外资全部针对于中国PE和VC投资的经理人。
璞玉投资一直很想为国内投资者服务,也让其可以在PE和VC的发展中得到回报。但这其中有一些障碍,我个人觉得主要在于市场的成熟度问题。
以保险公司为例,因为璞玉投资有海外保险公司给璞玉做投资,而海外的保险公司一开始也是全部自己做:自己做投资、投基金、做管理。然后慢慢发现,有的时候可以术业有专攻,有些业务可以外包,所以现在海外只有三分之一不到的保险公司自己在做这一块。
另外的三分之二,要么委托第三方做一个总管,就是看门人。要么将业务包给一个个不同的GP,请他们来做投资。
像这个历程,我觉得在国内还要三到五年才会开始,也有一些保险公司与璞玉投资接触,因为保险公司团队的人数比较少,整个另类投资部门可能也就是三、五个人左右,很多方面保险公司也照顾不过来。
保险公司也在与璞玉投资探讨是否有什么方式可以合作,这可能是以后国内人民币母基金发展的最大潜在动力。
另外,国内人民币母基金现在两大支持的力度,一方面来自于政府的行政力量,包括政府引导基金,大国企的投资等等;另一方面是来自于民间散户的力量,这与股市也很接近,我把后者称之为团购。
很多时候,投母基金的人应该是在投了直投或者投了基金之外,觉得还需要一种风险更低、回报更稳定、流动性更差的一种配置。这些人往往是有余钱不用动用,自己也没有办法得到更好的回报,所以就有母基金帮其做资产配置。
而现在散户因为没有办法直接投资一些企业,或者有企业的门槛,所以集合在一起,这种方案在现在来讲有很大的动力,但是问题在于,这种钱在下一期时又会出现“难以持续”的问题。
所以我认为,国内人民币母基金的发展应该还是在目前散户和行政力量两大力量为主的前提下,大机构慢慢参与。
璞玉投资现在没有人民币基金,但如果有人民币和美元的话,那么两条腿走路比较好。原因很简单,美元基金璞玉投资管到现在是第九年,美元基金融的时候非常困难,做起来了相对来讲就比较容易。人民币基金融的时候相对容易些,因为各种各样的资源和渠道,但是之后的麻烦可能高一点,这是融资方面。
另外在投资方面,美元基金相对来讲更强调投资战略和投资流程,而人民币基金比较会抓住一些新的机会,所以在从退出角度和一致性角度来讲,美元基金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而人民币基金很多时候是需要你的一点信任,协议其实没多少用。
做私募股权投资,最主要的给投资人带来回报,这个要结合中国经济的情况来定。中国的经济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周期越来越短,另外波动越来越强。
所以说对于美元的投资,一般来讲美元基金都是10+1+1的,可能到12年的周期。很多时候,之前定好的那一套投资机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美元投资者相对来讲――或者是天性,或者也是能力,或者也是被迫――不大会进行很多改变,所以到后面的话,回报就没有太多的亮点会被抓住,但是人民币的投资者可能会。
现在看来,比较成功的基金都是美元起家的,就这一点,希望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美元起家的这些人管人民币相对容易?之前管人民币起家的很多明星基金,融美元的时候特别困难,基本没有几个成功的。我不说这个好坏,这是为什么?
另外,目前人民币走一个新路,把GP挂到新三板,想以后不再融资了,直接新三板上管自己的钱了,这个做法是否可以走通也是我们现在学习的。
盛景嘉成刘昊飞:投资的背后是价值的传递
盛景嘉成主管合伙人刘昊飞表示,在国外整个创新生态系统里,创新方法论最为重要,包括资本、人才、市场、需求、技术、高校和文化。只有这些创新要素集中在一起,才能让创新真正发生。盛景嘉成就是基于这样的方法论基础,把相关的东西“串在一起”。
盛景嘉成是一个创新创业的服务机构,从2014年开始做母基金投资,母基金业务是盛景嘉成相对比较新的业务。盛景嘉成的母基金布局在中国、以色列和美国硅谷,投资了大概50亿的规模,跟美国和以色列十个顶尖基金也进行了合作。
盛景嘉成诞生到现在有8年的时间,使命就是为创新创业服务,换句话说,就是为有创新基因的创业者,包括现在的新经济、相对中早期的创业企业,以及传统行业里面有转型升级愿望的一些中小企业提供创新创业的服务。
盛景嘉成认为,在国外整个创新生态系统里,创新方法论最为重要,包括资本、人才、市场、需求、技术、高校和文化。只有这些创新要素集中在一起,才能让创新真正发生。盛景嘉成就是基于这样的方法论基础,把相关的东西“串在一起”。
如何让传统企业发挥优势,这是盛景嘉成做投资要解决的问题。表面看是做投资,背后更重要的是盛景嘉成所做投资价值的传递。
盛景嘉成本身以培训咨询业务作为入口业务,在这个业务之上去做投资――盛景嘉成甄别GP的标准是其对创新发现能力和创新增值能力,而不仅仅是过去的投资业绩。盛景嘉成强调GP服务和支持的力度。
此外,盛景嘉成还做投资者教育,让大家知道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试错过程,需要有耐心,而不是赚热钱。盛景嘉成对理念的支持和追寻是其投资内核中最重要的支撑。在这个基础上盛景嘉成连接全球创新,更好服务于其投资的GP。
另外盛景嘉成连接美国硅谷和以色列,其往美国硅谷输送了至少300个中小企业主,去了解美国的创新,带回了在美国吸收的文化、艺术和价值观――通过这种方式建立“高速公路”,对硅谷和以色列来说,是很好的路径。
盛景嘉成希望发挥其价值,以产业链条为创新核心,以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企业主作为自身核心客户,用培训、创新方法论将投资连结在一起,这是盛景嘉成的商业模式,也是支撑其走向未来十年、五年的基础。
盛世投资张洋:长期无风险收益率趋零,另类投资发展空间巨大
盛世投资合伙人张洋表示,另类投资在中国发展时间短、比例低;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情形之下,经济增速可能会下滑,在长期无风险收益率趋于零的常态下,权益性为代表的另类投资一定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市场化的母基金管理公司和GP也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和自己的前景。
作为人民币母基金投资管理机构,盛世投资有两个业务,一个是政府引导基金的市场化管理,另一个是人民币母基金上的创新。目前为止,盛世投资投了70多家国内优秀的人民币股权投资基金。
盛世投资在政府引导基金上比较有心得,其管理了9个不同地方政府的引导基金,在市场化道路上的探索也非常靠前。
时下的热点,包括新三板、二手份额交易、首次募集基金,打通股债,包括文化领域的投资等,盛世投资做的都比较前沿,市场化母基金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权益性投资,包括房地产、基础设施等等,在中国还是一个比较小的品类。另类投资在中国发展时间短、比例低。但是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情形之下,经济增速可能会下滑,而且中国所维持的很高的无风险收益率,长期来看不可维持。
在长期无风险收益率趋于零的常态下,权益性为代表的另类投资一定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市场化的母基金管理公司和GP也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和自己的前景。
从政府角度来讲,中国作为一个强政府的国家,政府肯定是盛世投资不可或缺的力量――中国资本市场目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除了风险收益流动性的需求之外,还有一个功能性需求:谁能够更好地把资本的功能性需求体现在传统金融资产管理的能力上,谁就会有很大的发展。
实际在政府资本和民间资本相融合的过程中,盛世投资也在尝试解决这个问题:除了金融的三个属性外,民间资本还有自己的诉求,而政府也有自己的功能性诉求,谁可以把两个功能性诉求更好融合?
实际操作中,盛世投资也是禀承专业手段,在把握好金融三个属性的基础上,来满足背后的诉求。
此外,上市公司可能有一些并购的诉求,哪家机构可以把这些诉求跟资产管理本质更好地结合,谁就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亦庄国投唐雪峰:国有投资机构的核心任务是国资保值增值
亦庄国投副总经理唐雪峰表示,亦庄国投是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国有投资机构,有金融服务、母基金投资等几个模块,其核心任务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此外,亦庄国投强调对产业的投资,目的是在带动一个特定区域的产业。
亦庄国投是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国有投资机构,有金融服务、母基金投资等几个模块,其核心任务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做任何母基金的前提必须是赚钱。在母基金投资业务领域,亦庄国投的规模超过了2400个亿的规模。
亦庄国投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产业投资者,依托于亦庄区域这个有1.3万家企业的工业园区。设立之初亦庄国投的任务就是给园区的企业投资,扶持它的发展,慢慢发展到今天。亦庄国投的设立之初就是利用市场化手段――不同地方的园区都用财政补贴,甚至返还的方式招商引资,而亦庄利用的是投资的方式,比如奔驰国际等公司,都是在亦庄国投的扶持下,在亦庄开发区成熟起来。亦庄国投的投资逻辑就是强调产业。
亦庄国投做母基金,强调在确定自身的目标后,找能帮助实现亦庄国投目标的投资机构一起来做,亦庄国投提供资金,由投资机构来管理,亦庄国投实现自身的价值――亦庄国投强调对产业的投资,目的是在带动一个特定区域的产业,比如亦庄国投主打的集成电路产业,已经投了11个企业;之前亦庄国投还投资了面板产业,有望在北京形成一个产业集成――这样财政税收增加了,亦庄国投的LP就有钱了,亦庄国投才会更有钱,投资更多的基金,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亦庄国投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投资,因此国际并购其重要板块的业务――亦庄国投在美国和欧洲有专项并购基金在运作,此外在国内亦庄国投亦有全范围的布局――投资范围不仅限于亦庄,从亦庄出发,京津冀、全国、全球都是亦庄国投的投资范围。
熠美投资胡焕瑞:美元与人民币基金殊途同归
熠美投资副总经理和营运合伙人胡焕瑞表示,人民币基金与美元基金各有特色,两者可比性不多;尽管在规范性、专注度和投资技术上,美元基金整体好一些,但人民币基金和美元基金最终会一起靠拢,两者殊途同归。
熠美投资是全球性专业独立第三方资产管理平台。熠美投资是国内第一家独立第三方的资产管理平台,同时管理美元和人民币,人民币资产从2010年开始介入。
熠美投资的主要业务就是另类资产的母基金业务,投资遍布全球,比如全球顶级的天使基金、PE等,都是熠美投资的投资标的。熠美投资的客户也来自全球顶级的机构投资人,像欧美的大型公募养老金、大型金融机构等。
熠美投资同时运作美元和人民币的母基金业务。如果纯粹从美元和人民币进行对比,这个不科学。第一个讲美元的周期,比如10+2与人民币的3+2等,完全不一样。第二,美元更关注高科技、TMT、生物医药,专业性要强一些的。而人民币则更广一些,例如生产制造、大消费等等。第三,在退出市场上,美元大部分是在国外退出,而人民币在国内。
我觉得两者可比性不多。非要说美元和人民币哪个业绩好?人民币虽然现在少,但是至少在前十几年或者更长时间内,美元基金给熠美投资的回报也相当不错。
尽管人民币也慢慢有回报了,但是还没办法对比。有一点可以说,在规范性、专注度和投资技术上,美元基金整体好一些,而人民币基金可能跟时间短有关系。另外国内市场变化大,迷惑性更大一些。
人民币基金和美元基金最终会一起靠拢:熠美投资参与的基金有两大阵营,第一个是之前合作的美元基金,也包括人民币的;第二个是本土成长起来一些非常不错的人民币基金,两个阵营都有,也能看到差距,但确实往一块靠拢。
从熠美投资的投资理念来说,我们并不去判断大的趋势,不看重交易性的机会,熠美投资更多看企业本身自身的成长能力。所以,前一段时间资本市场动荡对熠美投资有没有影响?可能在退出进度上有一定影响,但是熠美投资的基金还可以,没有到一定要还LP钱的情况,没有太大压力。
另外,从回报角度等各方面来说压力不大,因为熠美投资配置了相当部分的天使早期基金,比如一个项目熠美投资的投资成本可能就五六块钱,现在在二级市场150-160块和180-190块差别也没有那么大。
熠美投资做全局的配置,所以布局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地域、货币、流动性,包括资产类别等等的风险控制,这套逻辑熠美投资在人民币也是一样用。
2月23日晚,正在上海出差的陈勤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详细分析了近三年的操作经历:“管理该基金以来,最大的体会之一是在方法论和投资体系上都秉承一致。通过坚持一种有效的方法,从短期和长期看,都为投资人创造了好的收益。”
在《投资者报》“2010年基金经理赚钱榜”上,陈勤管理的嘉实服务增值行业和嘉实价值优势两只基金,共为持有人赚取16.39亿元,名列第8位。
他在去年取得较好收益有三大原因。
一是从年初就对市场状况有较好的判断,认为全年市场会是结构性牛市,标志是以中小盘个股活跃为主。
二是对市场把握较准,尤其是在个股的挖掘上做得比较到位。
三是充分发挥了投资团队的作用。“嘉实的整个相对价值组2010年业绩都不错,如基金丰和排封闭式基金第一位,嘉实回报排在前1/4。我们分管的社保106组合在所有组合中排第一名。在共同研究、发挥个股机会和研究合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做准结构性机会
2010年一季度,中小市值股票获得较大的超额收益,陈勤在此期间恰恰判断“中小盘股全年会表现得比较活跃”,并主要增加了批发零售、医药和电力设备等板块的配置,减少了金融、金属非金属、信息技术等行业的配置。
在重仓股操作上,他对国电南瑞、国药股份、广宇发展、浦发银行和北京银行较多增持,并新进入许继电气、东阿阿胶、新华百货和长园集团。不过,在该季度的“战役”中,他最终亏损约0.17亿元。
二季度市场大幅下跌,陈勤增加了批发零售、交运和电子的配置,减少了在金融、综合、医药等板块的配置。
个股上,他主要对国电南瑞、国药股份、广宇发展、许继电气和长园集团有所减持,并增加了东山精密、格力电器、盐湖钾肥、华夏银行和招商银行等个股。在该季度已实现收益为0.28亿元。
三季度,嘉实服务增值行业对大类资产的配置有一定的失误,这表现在尽管正确判断出了7月初市场反弹的趋势,但低估了流动性充裕对市场反弹高度和持续性以及对局部板块出现估值泡沫的影响力。
中国平安、长园集团、兴业银行、康美药业和广联达成为三季度新持有的重仓股,并对重庆百货、国电南瑞、东山精密、格力电器和盐湖钾肥进行减持,最终共赚取0.98亿元。
四季度陈勤加大了食品饮料、医药、金属非金属等板块的配置,减少了在金融保险、采掘等方面的比例。新进入的重仓股分别为:上海家化、双汇发展、泸州老窖、中材国际、伊利股份、中金岭南、格力电器和新希望,基本上全部为新面孔。
由于对三季度重仓股有较大幅度减持,帮助陈勤在该季度赚取了12.47亿元。
回顾全年的操作看,虽然陈勤对权重类股票一直持有,但整体在行业上还是低配。
在2010年四季报中,陈勤表示,“策略是保持目前的股票中高仓位,除非市场估值泡沫明显或重大基本面的变化,谨慎乐观看待全年市场,不做大的仓位变化。”同时,坚持过往的把精选个股和优化行业配置作为超额收益的主要来源,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结合的方式来取得个股收益。
相对价值注重趋势
陈勤加盟嘉实基金前,曾任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投资银行证券分析师、银华优势企业基金经理。
作为一位相对价值投资者,他认为,如果能在短、中期持续地捕捉到很多的投资机会,并且能够获得超额收益,那么将周期拉长,累计起来的效益也会较好。
而他个人风格的形成,是“向很多国际上的价值投资大师学习他们的理论和成功经验,再综合中国A股的特定情况加以补充,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在他看来,相对价值投资注重市场趋势的作用,“包括价格和价值之间出现的低估,或者由于市场的恐慌、信息不对称引起的投资机会,也包括因为政策的影响、行业的变化,以及对公司未来预期的改变造成的基本面变化,这些方面都是我选取投资标的的标准。”
从过往操作经历看,陈勤在管理上较为积极,与注重趋势的理念一致。如2010年历次季报公布的前十大重仓股的变换率均在50%以上。
陈勤还是嘉实基金投研团队中相对价值组的领军人物。作为嘉实相对价值组的牵头人,陈勤的小组每周都会分析大类资产配置和行业配置的估值变化,从大小盘风格转换、周期与非周期、行业等角度进行估值的比较。
如何及时对个股收益进行较准确的变现?陈勤表示:“会以估值为指导,结合个股的成长性。什么时候股价已经充分体现了公司的价值,就是做出卖出决定的时候。或者发现有更好投资机会时会切换,但并不以时间来做绝对的标准。”
他表示,如果先于市场找到基本面的一些变化,或者因为市场各种情绪、流动性、恐慌等方面影响它的价格,一旦价格回归到价值水平,或者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发现它的价格往上的超额收益不如去寻找新品种更高,那么这可能就是卖出的时候。
今年机会更多在下半年
陈勤认为,2011年市场相对比较复杂,会有很多扰动因素。“最重要的扰动因素是通货膨胀预期,以及全球经济的复苏预期和大的流动性是否能持续。”
尤其在上半年,通胀是大的扰动因素,尤其中东地缘政治不稳定,造成油价较快上涨,并对全球通胀构成较大的压力。
“如果这个地缘不确定性持续时间较长,对通胀预期要有重新审视。‘国八条’打压地产也是有必要的,使得全社会成本上涨的源动力得到控制。”
整体机会上,他认为上半年系统性机会不明显,仍然是以结构性机会为主,更多是挖掘个股行情。
下半年要看通胀是否稳定,经济向上的动力是否会受地产影响。另外,看流动性环境是否有宽松改善,如果这些因素都有利,今年机会更多会出现在下半年。
具体的行业,他看好农业中的种子、水产养殖、大宗商品、建材、软件(信息技术和消费电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减排等行业。
陈勤非常强调团队合作对于挖掘个股的帮助。他坚持每月两次、每次三到四天出差调研的频率。“研究员跟我一起出差都挺累的,因为我平均每天要安排走访三到四家上市公司。”
投资目标和策略
投资目标方面,中国和外国的私募基金都希望通过积极主动的投资管理,力争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使基金份额持有人获得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另外,私募基金亦较着重同行排名,所以它们较重视相对收益,而非绝对收益。
投资策略方面,由于中国私募基金的具体投资范围和限制主要依据基金合同的约定,它们的投资策略和外国的私募基金一样,皆是十分灵活和多元化的。以一只股票型私募基金为例,它采用以价值为本的投资理念,通过客观、准确分析宏观经济形式及行业和公司的基本面,结合多元化的投资方法,投资于被低估的投资标的;另一只同样是股票型的私募基金,其投资策略主要建基于量化模型,以2σ理论为方法论基础,衍生出一系列交易模型,包括事件驱动投资法、全行业周期投资法、PEG选股模型、强度投资模型、风格指数模型、各种低风险套利模型等系列交易系统,已分别应用于金融、商品投资市场,为投资人提供金融投资与直接投资服务;而一债券型私募基金则主要投资于短期融资券、公司债、附增信条款的中小企业私募债等固定收益类品种,其债券投资以持有到期策略为主,从而有效规避利率风险、再投资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追求本金安全。
基金类型
在中国,私募基金的类型大致上可分为股票型、管理期货、市场中性、货币型、债券型、宏观策略等,看似十分多元化,但其实大部分中国的私募基金都是属于股票型,而且股票型大部分偏多头,而缺乏中性策略、相对价值、绝对回报、事件驱动套利等投资策略的产品。其中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国缺乏多元化的衍生工具,包括对冲有一些指数不能做对冲,中国借股票也是比较难的,券商自有的券才能借出来,各种原因导致中国私募基金做对冲的比海外的要少很多。
相反,外国的私募基金的类型比较广泛,以美国为例,当地私募基金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其操作方式早已超越了早期的简单地利用股市买卖进行对冲操作的方式,它们可大量地涉足期权、期货等投资领域,运用各种投资策略,故此其私募基金的类型也较为多元化。
投资的市场
在投资的市场方面,因法规所限,中国私募基金所投资的金融资产主要是以本地市场为主,以属于管理期货型的私募基金为例,它主要投资在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市的期货品种;而属于债券型的私募基金,则主要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及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开挂牌交易的债券产品予以投资。
国外及中国台湾地区的私募基金大部分则会投资于本土以外的市场。以台湾的私募基金为例,在投资标的规范上,私募基金的投资标的尺度非常宽松,不管是股票、基金、债券等有价证券,无论是海外或国内发行,都没有设限,亦无投资比例之规定,操作灵活性与多元性将远大于中国目前的私募基金。
基金经理
在中国,杰出的私募基金经理主要是拥有高学历(很多毕业于国内外名牌大学)、多年金融相关的工作经验和良好声誉的人。以最近一年回报排名最高的十只私募基金的经理为例,他们都拥有多年股票投资经验和业内知名且有优良的历史投资业绩,当中有些投资管理团队更是全部成员都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分别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及北京大学等著名院校。
国外及中国香港的私募基金经理则不尽相同。相同点在于,国外私募基金经理也都拥有业内知名且有优良的历史投资业绩。以美国为例,他们主要是出自华尔街的出色交易员和基金经理,大多拥有多年金融相关的工作经验和良好的声誉。不相同的地方是,国外及中国香港有入行的最低门槛,就是要获得当地监管机构的认可,才可从事资产管理的行业。以香港为例,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需要获得由证监会 (SFC) 发出的牌照,才可从事资产管理的相关业务。
主要投资者
目前中国私募基金的主要投资者与外国的不同,中国的私募基金投资者超过百分之九十都是拥有高资产净值的个人投资者,包括大公司的创始人、高管等。他们较重视短期利润,例如基金本年及去年的回报,很少关心其中的操作方式、波幅程度和风险管理。而一些国内的机构投资者,包括保险公司和差不多3万亿养老金,其实还没有大规模地进入这个市场。
相反,外国私募基金的投资人有百分之九十都是机构投资者,当中包括养老金、保险公司、寿险公司、国家的基金和一些规模颇大的家族企业。他们注重的是长期的稳定盈利以及基金的操作方式,他们会根据私募基金历史业绩和交易记录来判断基金的执行动作是否跟说明的策略一致,即使基金有超额回报,海外机构投资者也会注重超额回报的来源,除非该基金是以合理的方法获得回报,否则海外机构投资者是不会投资该基金的。
风险管理
在中国,由于缺乏多元化的投资产品和生工具,私募基金可以实施的风险管理措施较外国少。以中国一固定收益型私募基金为例,由于中国缺乏对冲利率的生工具,它只能依靠把债券持有到期的策略,去规避利率风险、再投资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虽然这样可以保本,但却不能最大化投资回报。
相反,外国私募基金可以实施的风险管理措施较多,原因在于它们可投资于全球不同的市场,并使用各种不同类型的生工具作对冲。以一外国固定收益型私募基金为例,它能在利率上升时,使用一些相应利率的生工具作对冲,从而规避风险并增加投资回报。
发展方向
在未来,中国的私募基金主要有四大发展方向。
第一,机构投资者也会占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以后,机构投资者会变成私募基金投资绝对的主体。随着各种政策法规的完善和加速发展,私募基金投资主体会逐渐趋向机构化。
第二,规范程度的提高。私募基金行业尽管在运作上还没有成熟国家的规范,但在基金业协会指导下,规范程度也会快速地提高。
第三,对冲基金国际化的程度会越来越高。其实现在已经有一部分中国优秀的对冲基金经理人或者私募基金开始在香港设公司,也有越来越多的境外机构在中国设公司,做量化和行政服务。随着中国金融改革和开放的步代加快,中国私募基金业的国际化程度也会越来越高。
第四,在整体投资市场弱势的环境下,外国对冲策略基金相对传统股票做多型基金理论上体现出了优势。两者策略相比,共同点都是将资产主要投向于股票,核心都是选股。所不同的是,股票多头只需要选出被低估的股票,而股票多空策略则同时还需要选出被高估的标的,同时采取做多和做空操作来对冲掉组合风险,因此股票多空策略的收益率应该是比股票多头策略要好,但由于目前能够做空的工具比较有限,大部分的股票多空策略私募基金都采用股指期货来做空,绝大部分只是被动采用股指期货来控制净值的回撤,尤其是由于流动性的原因导致的私募基金不能降仓的市场中能够取得比股票多头策略的好的业绩表现。
亚洲金融风险智库
亚洲金融风险智库是一支由业界领
亚洲金融风险智库是一支由专家牵头成立的非盈利性智库组织,智库自2011年成立,一直关注当下热议的金融话题,为关键人士提供风险管理意见。
摘 要 本文通过对股票心理学的解释,介绍几种在股票投资中常有的心理状态,希望以此来帮助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
关键词 投资心理学 哲学 佛教
股票投资是一门综合知识的运用,其中心理学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研究股票投资者在股票投资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学习股票心理学有助于投资者正确认识自己的投资心理、投资行为、正确认识他人及整个投资群体的投资心理和投资行为 。全世界实证研究统计,心理学学生与教师在股票投资方面远比从事经济类学科的学生有较高的投资收益,说明研究股票心理远比研究股票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更重要。
哲学主要研究人们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哲学培养人们宽阔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使人们能够居高临下、高屋建瓴的看待股市的涨跌和股民心理的波动,有助于把握住股市的大势。佛教主张四大皆空、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因果报应。学习一点佛教可以平静人们的浮躁之气、克制贪婪与恐惧的心理,在调整人的投资情绪的同时,促进人们更加理性的思考问题。
索罗斯深通欧洲哲学中的辩证法,对客观事物在发展中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矫枉过正等发展规律有深刻的理解,索罗斯能够不循常见,超越惯例,往往是见人之未见,思人之未思,因而能得人之未得。索罗斯的反射理论实际上是大起大落理论,是对股市中流传几十年的随机波动理论的否定。即股票或期货要涨一定会涨过头,要跌也一定会跌过头,这是辩证法中的物极必反、矫枉必过正的原理。
西方的股票市场有效论是统治集团利用御用理论家编造的愚民理论,认识事物的能力不同、知识基础更不相同,所以即使所有信息都公开披漏,因理解不同,总有一部分人会先知先觉,提前杀入某一股票或板块,成为主力资金。实际上股市与期市都是主力资金操纵的,只不过在中国操纵市场比国外严重得多。正因为是操纵市场,所以股票上涨时,主力资金一定要将股价远远涨过价值中枢,使相信股票有价值中枢的散户在卖出后只能继续追涨,最终使散户失去理智,失去理智的原因是股价涨到了一个散户根本没有想到的价位从而使散户再也不相信股票有价值中枢。举例,巴菲特在H股中石油炒至10港币时认为已经超过价值中枢而出局,而索罗斯则将中石油炒至20港币.
在股价下跌时,一定要家股价跌过头。如果中石油价值中枢10港币,在股价跌至10港币时,一定会有投资者抄底,而索罗斯一定会将股价砸至5港币,其目的一方面是在5-6港币时重新吸货,另方面通过股价的恐怖下跌,使在10港币抄底的散户由于经历过深套,彻底改变持股心理,待股价重新涨至10港币附近,很容易交出宝贵的筹码。
股票投资的常见心理:
一、恐惧心理
表现之一,不敢抄底,主要是被媒体恐怖舆论所迷惑,不知道平均4-5倍市盈率是历次股市的大底。
表现之二,不敢割肉换股。心理障碍是不愿承认现实的亏损,实际上割肉换同样价位的别的更好的股票,因股数不变,实际等于并没割肉。割肉的策略:确认熊市来临,果断割肉。如果已经接近底部,且股票质地较好,死不割肉。股票质地较差,换股操作,主要是懂得机会成本,换好股涨的快,不换涨的慢或短期内不涨。底部割肉换股的关键是所换股票质地一定好于前者。
表现之三,亏损后不敢面对现实,采取逃避现实的态度。如股价跌得目不忍睹,长期不看股票以逃避痛苦。不看,不等于能忘记,问题积压在心底容易影响身心健康,且一旦有一天心理和身体实在承受不了极容易最后崩溃将筹码割肉割在地板上。
二、贪婪心理
表现之一,买股票时采取低价位挂单,在牛市来临股价开始暴涨之时,因低价挂单而没有成交后悔莫及。
表现之二,大盘或股价开始暴跌之时,因卖出高挂几分钱没有及时成交而形成深套。
表现之三,随着股价上涨,不断调高自己股票卖出的预期价位,反复计算如果股价再上涨多少,自己又获利多少,整日生活在憧憬与幻想当中,即使大盘下跌或个股大幅下跌,也仍然不卖,直至有一天个股跌回原地。这是股民表现贪婪性最多的地方,尤其在学历较高的人群中照样比比皆是。
三、急躁心理
自己买的股票不涨,割肉卖掉追涨其它正在上涨的股票。一旦被套,忍不住又割肉去追涨。不知赚钱极难,不忍受盘整的痛苦就想赚钱,不符合天道酬勤的常理。心理急躁,必然不能冷静分析问题。股市中,绩差股因主力资金吸货快,涨势凶,下跌也凶。绩优股主力资金吸货慢,虽涨速慢,但累计涨幅大、风险小,所以应精心选择绩优股,以时间换取金钱是股市长期生存之道。
四、固执心理
(一)
在20世纪初,随着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广泛推行和应用,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如何为提高的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增加生产效率和资本收益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此时作为现代管理会计雏形的成本会计,开始引进与泰罗的科学管理方法直接联系的某些技术方法,如“标准成本”、“差异”、“预算控制”等。这些方法的引入和应用,大大丰富和扩展了成本会计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会计体系的基本结构和主体内容,开辟了会计直接服务于企业管理的新途径,直接推进了成本会计向现代管理会计发展的进程。但是,限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复杂程度,管理会计本身的成长状况,以及相邻学科的发展情况,尤其是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某些弊病和缺陷,管理会计赖以形成的理论(包括方法)和实践的基础与条件尚不成熟,所以,在较长时期,上述技术方法只被看作是会计配合推行泰罗的科学管理所作的一些尝试,只是作为原有会计体系中的一个附带部分而存在,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从20世纪30年代起到40年代中期,随着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开始,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简称“三论”)的产生,现代管理成为一个集方法、手段、技术、理论为一体的整体,形成为管理科学。而包括“三论”在内的现代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对现代管理会计在理论上起着奠基和指导的作用,充实了成本会计的内容。特别是现代管理科学方法论工具的广泛引入和运用,赋予它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成为现代管理会计方法的新的生长点,大大丰富了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在现代管理科学的直接推动下,最终从传统会计中催生了管理会计,并使其成为在现代条件下主要致力于加强企业内部生产经营与管理,尤其是对企业的未来进行科学预测与决策,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事中、事前规划的新的相对独立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二)
所谓现代管理方法,是指能够有效保证管理活动正常进行,促进管理职能和管理目标顺利实现的各种专门方法和技术,它是管理的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桥梁。现代管理方法以定量分析、系统性和择优性为其基本特征。它所包括的一整套管理技术,在现代管理会计中应用较多的有预测技术、决策技术、控制技术、规划技术、协调技术等。
在管理会计中具体应用的预测技术主要有:有资金、成本、销售、利润预测中采用的经验推断法,如:特尔菲法、基本因素分析法、相互矩阵法;时间序列预测法中的趋势预测法、趋势平均法、指数平滑法、直线趋势法、二次曲线法、指数曲线法;因果预测法中的简单线性回归预测法、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法、非线性回归预测法,以及投入产出分析预测法、计量法、马尔科夫预测法等。
具体应用的决策技术主要有:确定型的决策模型、非确定型问题的决策模型、风险型问题的决策模型和博弈型问题的决策模型等,如,在多种产品生产数量决策中应用的逐次测试法、矩阵法、单纯形法;在定价决策中应用的微分极值法、边际分析法、0.6指数定价法、保利基础定价法、临界成本定价法以及最优价格一数量组合决策方法等;在存货决策中对于享有数量折扣时、因素不确定时、成本资料不完备时等条件下应用的经济订货量法以及挂签制度法、ABC分析法等;在投资决策中应用的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含报酬率法、等年值比较法、投资回收期法和投资报酬率法等。
规划技术中应用较多的有线性规划、目标规划和动态规划等,如在存货规划确定经济订货量的逐次测试表法、图示法和数学模型求解法等。
具体应用的控制技术主要有:成本控制技术,如,在产品成本控制中采用价值分析方法控制产品设计成本(这是产品成本控制中最重要的一环),采用差异分析法等控制产品制造成本,采用标准成本制度控制产品成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制造费用以及成本差异),采用定量订货控制法、双堆控制法、ABC分类控制法和定期订货控制法等控制存货成本;利润控制技术,如,采用本量利分析法控制利润,在确定情况下的本量利分析、在不确定情况下的本量利分析、非线性情况下的本量利分析以及本量利关系中的敏感性分析;预算控制技术,如,在生产经营全面预算控制中采用的弹性预算控制、概率预算控制、零基预算控制和滚动预算控制以及把总预算中确定的指标按照企业内部生产经营上划分的各个责任中心进行分解的责任预算控制等。
管理尤其是精密的数量学科方法的广泛引入和,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了一些不具现实性的假设(长期以来,人们对管理的批判性强、务实性差、研究与实际相脱离等问题颇有非议,甚至说管理会计过时了)。如,假设处理和获取信息不需付出代价,交易成本为零;信息是充分和准确的,不存在不确定性;管理者(人)的利益与整体利益(或委托人利益)是一致的:企业产销平衡;固定成本保持不变;变动成本与产量呈完全线性关系;销售收入与销售量呈完全线性关系;销售中各种产品的品种结构固定不变以及所使用的会计数据是真实可靠的;强调统计显著性而忽略实际政策意义等。而且突破了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使管理会计的研究更符合实际情况,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比如,用非线性方程来描述成本、收入与产销量之间的依存关系,这意味着当销售收入、成本均表现为曲线时,可以也需要根据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分别确定其各自反映的有关因素之间依存关系的函数表达式,然后建立利润函数式,并据以进行本量利。又如,当产品的销售价格、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都受到多种因素的时,对于它们的预期的变动,往往难以在事前掌握得十分准确,而只能做大略的估计,在这种情况下,利润将相应的增加或降低到多少,就有多种可能。这时若仅通过原来一项简单或单因素分析已不可能得到一个定值。当通过引入和动用现代管理方法中的概率分析方法,就可以估计和分析它们将在什么样的范围内变动,有关数值在这个范围内出现的可能概率是多少,然后加以综合考虑,最终就可以确定一个最可能达到的数值。“三论”不仅为现代管理会计的研究和进一步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直接成为管理会计中的实用方法和技术。
20世纪六七十年展起来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突变论(简称“新三论”)、超循环理论等又使管理会计有了新的飞跃。,直接起源于“新老三论”的现代管理方法,已成为管理会计中最富有生命力和创新精神的方法系列,它们有系统方法、系统模拟方法、信息方法、反馈控制方法、协同学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黑箱方法等。
比如,系统方法中的运筹学方法,就是在给定的目标及其约束条件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运算和求解,对系统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兼顾,从备选方案中选择出较优的方案,为决策提供的定量依据。它包括规划论、博弈论、决策论、库存论、质量控制、计划法等。而系统分析方法是根据目标需要,从系统整体性的观点出发,把系统分析对象作为一个系统等待,运用系统的思想、方法、程序、组织及各种技巧,对系统对象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评价,使其在整体上达到最优目标的科学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在于它的整体性。
美国哈佛大学会计学教授Robort.S.Kaplan博士认为,运筹学方法和系统分析方法最终渗透到管理会计领域,是在60年代后期到整个70年代。运筹学方法和系统分析方法运用于现代管理会计中的具体方法及其解决的具体问题很多,涉及生产、营销、管理等领域。诸如:
——生产和销售限制因素条件下进行最佳产品经营组合决策时采用的线性规划法,包括图解法、逐次测试法和单纯形法等。
——针对企业生产中稀缺资源的利用情况,采用了影子价格,通过线性规划来确定内部转移价格。
——在企业存货控制过程中,利用库存控制方法研究订货量模型及其扩展模型与采用的ABC分析法。
——利用代数分配法等数学方法进行服务部门的费用分配。
——利用博弈论的方法,建立管理会计中有关部门人契约的通用模型、分类模型和基本模型,这其中涉及到包括责任会计、资本预算制度、参与预算、成本分配与差异调查、转移价格、监控系统、收入操纵、考核指标设置、信息系统选择权的分配、以业绩计量为基础的报酬制度等的方法应用。
——利用计划法(计划协调技术)对构成计划目标的所有任务,按其相互联系与时间关系组成统一的网络形式,对网络的各项工作进行、预测、调整。
——在资本投资经营决策过程中,利用决策论根据系统状态的客观信息提出各种可能选入的策略方案,并就这些策略方案对系统状态所产生的后果进行综合分析,以便按某种评价标准选取最满意的策略方案。如在不确定型经营决策中采用的决策表法,包括小中取大法、大中取小法、大中取大法、折衷决策法。
——在估量资本投资方案评价中的风险程度与风险报酬时,采用的数量统计方法,如决策树法、期望损益分析法等,包括净现金流量期望值、标准差、变化系数,包含风险因素的折现率等的方法,在不同投资方案之间进行资本总量的合理分配时,采用的0或1技术法、线性规划法等。
——在资本投资方案(经济评价)的对比与优选中,采用的差量分析法、费用现值对比法、年费用比较法、差额静态投资回收期法、净现值法、净现值率法、内部收益率法、现值指数法等。
——在具有不同寿命期的固定资产更新分析中采用的经济寿命周期法,在固定资产租赁或购买决策中采用的现金流量分析法等。
——在投资决策方案的评价过程中对主要经济评价指标的敏感分析方法和概率分析方法等。
——在短期经营决策中采用的差量分析法、贡献毛益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最优生产批量法、成本、计划评审法、线性规划法、非线性规划法等。
再比如,信息方法中的信息熵的原理与方法引入管理后,也成为其一大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会计就是“会计”与“管理”的有机统一体。尽管它与财务会计一样也要对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必要的计量、确认和核算,但它主要是紧紧围绕着“管理”即“规划”和“控制”展开的,而这展开的全过程都处处体现了信息熵的原理和方法。即管理会计的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筹划未来的整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减少熵的过程。展开来说:
——解析负熵。解析的负熵作用是通过对以会计信息为主的各种信息的加工处理,提升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表现出来的。因此,管理会计的解析过去,主要是对财务会计所提供的资料做进一步的加工、改制和延伸,使之更适合于经营管理的需要。这种目的明确的信息加工处理,可以大大提高信息的相关性、精确性和有效性,有利于决策质量的提高,这显然是一种负熵作用。
——控制负熵。控制行为可以说是直接的负熵。由于企业经济活动的运行和变化都存在多种可能性,为了实现预定的经营目标,就必须采用多种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成为严格按照预定的轨道卓有成效运行和变化的行为。管理会计就是通过落实责任,考核实绩和分析计划执行过程中的和偏差,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进程进行严密的监控,这种监控行为意味着熵值的减少。
——筹划负熵。计划(预算)是筹划的主要形式之一,计划是管理有序化的过程。管理会计主要职能之一就是通过确定目标,编拟计划和制订计划的手段与措施,对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的筹划,这种筹划行为可以大大提高人、财、物和信息资源之间的协调度,并大大降低经济活动和管理中的盲目性与不确定性因素,因而筹划具有明显的负熵作用。
管理方法到管理会计中的具体方法很多,而且还处于之中。仅凭本文,笔者无意也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具体方法,只是想以例举的方式说明现代管理会计广泛地吸收和采用了现代管理方法。从整体上来说,虽然上述方法的引用并没有从实质上扩大管理会计的领域,但却使管理会计对原有内容的认识更广泛、更深入、更严密、更了。使之从简单的、线性的、确定性的、对称性的研究拓展到了多元的、非线性的、不确定性、非对称性等的研究;使之转向企业目标、资源约束条件的多维认识。如,企业的目标由单一的利润最大化转向多目标体系,企业资源约束条件由单一转向多元化,企业决策的因素也由单一向多因素综合影响等方面发展:企业信息由完全、充分、对称性、确定性转向非充分、不完全、非对称和不确定性,企业委托人与人利益由一致转为并不一定一致,等等。总而言之,现代管理方法的广泛引入和应用,使得现代管理会计方法体系中渗透着管理科学化、高效化、系统化、定量化、自动化和人本化等现代化思想,从而大大推动了现代管理会计从描述性科学向精密性科学的转变。
(三)
在管理大规模武装管理,使之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和五彩缤纷的丰富的同时,不少学者回过头来从另一角度作了思考。他们感到在这一变化的进程中管理会计似乎迷失了什么,管理会计应该是什么样,如何对其进行定义,其特质应该有哪些,其基本内容应该包括哪些,其对象是什么,等等,对这样一些基本,广大会计学者仿佛在“摸着石头过河”。
从几十年来的实际情况看,广大会计学者在广泛的领域内自觉的借鉴和创新,使管理会计,乃至整个会计的由继承、衍接传统为主转向以借鉴、突破为主,使得当代管理会计科学乃至整个会计科学能与其他许多科学一样,出现分化与重组并立的现象,一方面,会计科学原有的许多内容分裂、衍化,另一方面,会计科学内容及其他学科的内容重组。这一并未完成的过程,尽管现代管理会计新的完整体系尚未最终建立,尽管其内容中多多少少还有人工斧砍的粗糙痕迹,以及也偶有出现学科内部之间发生内容重叠、观念冲突的现象,但这也从另一方面充分说明它是广大会计学者关注、关注会计科学而虔诚投入的结果,是管理会计与时代变革同步的突出体现。笔者认为,一方面,管理会计不仅不绝缘于其他学科领域,而恰恰相反,管理会计与其他学科是相融相通、互补互进、相得益彰的;另一方面,在整个现代管理会计发展的过程中,对吸收和其他学科的理论和,应采取一种开放发展的积极态度。半个世纪以来,管理会计也就是在这样一种精神指导下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笔者相信,伴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生产组织的重大变革,以及现代管理科学的蓬勃发展,现代管理会计也将面临新的重要突破。
「
余绪缨主编:《管理会计》,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李天民编著:《现代管理会计学》,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年版。
朱海芳编著:《管理会计学》,北京,财政出版社,1990年版。
在20世纪初,随着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广泛推行和应用,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如何为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增加生产效率和资本收益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此时作为现代管理会计雏形的成本会计,开始引进与泰罗的科学管理方法直接联系的某些技术方法,如“标准成本”、“差异分析”、“预算控制”等。这些方法的引入和应用,大大丰富和扩展了成本会计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会计体系的基本结构和主体内容,开辟了会计直接服务于企业管理的新途径,直接推进了成本会计向现代管理会计发展的进程。但是,限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复杂程度,管理会计本身的成长状况,以及相邻学科的发展情况,尤其是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某些弊病和缺陷,管理会计赖以形成的理论(包括方法)和实践的基础与条件尚不成熟,所以,在较长时期,上述技术方法只被看作是会计配合推行泰罗的科学管理所作的一些尝试,只是作为原有会计体系中的一个附带部分而存在,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从20世纪30年代起到40年代中期,随着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开始,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简称“三论”)的产生,现代管理成为一个集方法、手段、技术、理论为一体的整体,形成为管理科学。而包括“三论”在内的现代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对现代管理会计在理论上起着奠基和指导的作用,充实了成本会计的内容。特别是现代管理科学方法论工具的广泛引入和运用,赋予它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成为现代管理会计方法的新的生长点,大大丰富了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在现代管理科学的直接推动下,最终从传统会计中催生了管理会计,并使其成为在现代条件下主要致力于加强企业内部生产经营与管理,尤其是对企业的未来进行科学预测与决策,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事中、事前规划的新的相对独立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二)
所谓现代管理方法,是指能够有效保证管理活动正常进行,促进管理职能和管理目标顺利实现的各种专门方法和技术,它是管理的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桥梁。现代管理方法以定量分析、系统性和择优性为其基本特征。它所包括的一整套管理技术,在现代管理会计中应用较多的有预测技术、决策技术、控制技术、规划技术、协调技术等。
在管理会计中具体应用的预测技术主要有:有资金、成本、销售、利润预测中采用的经验推断法,如:特尔菲法、基本因素分析法、相互影响矩阵法;时间序列预测法中的趋势预测法、趋势平均法、指数平滑法、直线趋势法、二次曲线法、指数曲线法;因果预测法中的简单线性回归预测法、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法、非线性回归预测法,以及投入产出分析预测法、经济计量法、马尔科夫预测法等。
具体应用的决策技术主要有:确定型问题的决策模型、非确定型问题的决策模型、风险型问题的决策模型和博弈型问题的决策模型等,如,在多种产品生产数量决策中应用的逐次测试法、矩阵法、单纯形法;在定价决策中应用的微分极值法、边际分析法、0.6指数定价法、保利基础定价法、临界成本定价法以及最优价格一数量组合决策方法等;在存货决策中对于享有数量折扣时、因素不确定时、成本资料不完备时等条件下应用的经济订货量法以及挂签制度法、ABC分析法等;在投资决策中应用的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含报酬率法、等年值比较法、投资回收期法和投资报酬率法等。
规划技术中应用较多的有线性规划、目标规划和动态规划等,如在存货规划确定经济订货量的逐次测试表法、图示法和数学模型求解法等。
具体应用的控制技术主要有:成本控制技术,如,在产品成本控制中采用价值分析方法控制产品设计成本(这是产品成本控制中最重要的一环),采用差异分析法等控制产品制造成本,采用标准成本制度控制产品成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制造费用以及成本差异),采用定量订货控制法、双堆控制法、ABC分类控制法和定期订货控制法等控制存货成本;利润控制技术,如,采用本量利分析法控制利润,在确定情况下的本量利分析、在不确定情况下的本量利分析、非线性情况下的本量利分析以及本量利关系中的敏感性分析;预算控制技术,如,在生产经营全面预算控制中采用的弹性预算控制、概率预算控制、零基预算控制和滚动预算控制以及把总预算中确定的指标按照企业内部生产经营上划分的各个责任中心进行分解的责任预算控制等。
现代管理方法尤其是精密的数量学科方法的广泛引入和应用,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了一些不具现实性的假设(长期以来,人们对管理会计的研究批判性强、务实性差、理论研究与实际问题相脱离等问题颇有非议,甚至说管理会计过时了)。如,假设处理和获取信息不需付出代价,交易成本为零;信息是充分和准确的,不存在不确定性;管理者(人)的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或委托人利益)是一致的:企业产销平衡;固定成本保持不变;变动成本与产量呈完全线性关系;销售收入与销售量呈完全线性关系;销售中各种产品的品种结构固定不变以及所使用的会计数据是真实可靠的;强调统计显著性而忽略实际政策意义等。而且突破了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使管理会计的研究更符合实际情况,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比如,用非线性方程来描述成本、收入与产销量之间的依存关系,这意味着当销售收入、成本均表现为曲线时,可以也需要根据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分别确定其各自反映的有关因素之间依存关系的函数表达式,然后建立利润函数式,并据以进行本量利分析。又如,当产品的销售价格、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时,对于它们的预期的变动,往往难以在事前掌握得十分准确,而只能做大略的估计,在这种情况下,利润将相应的增加或降低到多少,就有多种可能。这时若仅通过原来一项简单计算或单因素分析已不可能得到一个定值。当通过引入和动用现代管理方法中的概率分析方法,就可以估计和分析它们将在什么样的范围内变动,有关数值在这个范围内出现的可能概率是多少,然后加以综合考虑,最终就可以确定一个最可能达到的数值。“三论”不仅为现代管理会计的研究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直接成为管理会计中的实用方法和技术。
20世纪六七十年展起来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突变论(简称“新三论”)、超循环理论等又使管理会计有了新的飞跃。目前,直接起源于“新老三论”的现代管理方法,已成为管理会计中最富有生命力和创新精神的方法系列,它们有系统方法、系统模拟方法、信息方法、反馈控制方法、协同学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黑箱方法等。
比如,系统方法中的运筹学方法,就是在给定的目标及其约束条件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运算和求解,对系统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兼顾,从备选方案中选择出较优的方案,为决策提供科学的定量依据。它包括规划论、博弈论、决策论、库存论、质量控制、网络计划法等。而系统分析方法是根据目标需要,从系统整体性的观点出发,把系统分析对象作为一个系统等待,运用系统的思想、方法、程序、组织及各种技巧,对系统对象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评价,使其在整体上达到最优目标的科学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在于它的整体性。
美国哈佛大学会计学教授Robort.S.Kaplan博士认为,运筹学方法和系统分析方法最终渗透到管理会计领域,是在60年代后期到整个70年代。运筹学方法和系统分析方法运用于现代管理会计中的具体方法及其解决的具体问题很多,涉及生产、营销、管理等领域。诸如:
——生产和销售限制因素条件下进行最佳产品经营组合决策时采用的线性规划法,包括图解法、逐次测试法和单纯形法等。
——针对企业生产中稀缺资源的利用情况,采用了影子价格,通过线性规划来确定内部转移价格。
——在企业存货控制过程中,利用库存控制方法研究经济订货量模型及其扩展模型与采用的ABC分析法。
——利用代数分配法等数学方法进行服务部门的费用分配。
——利用博弈论的方法,建立管理会计中有关部门人契约的通用模型、分类模型和基本模型,这其中涉及到包括责任会计、资本预算制度、参与预算、成本分配与差异调查、转移价格、监控系统、收入操纵、考核指标设置、信息系统选择权的分配、以业绩计量为基础的报酬制度等内容的方法应用。
——利用网络计划法(计划协调技术)对构成计划目标的所有任务,按其相互联系与时间关系组成统一的网络形式,对网络的各项工作进行分析、预测、调整。
——在资本投资经营决策过程中,利用决策论方法根据系统状态的客观信息提出各种可能选入的策略方案,并就这些策略方案对系统状态所产生的后果进行综合分析,以便按某种评价标准选取最满意的策略方案。如在不确定型经营决策中采用的决策表法,包括小中取大法、大中取小法、大中取大法、折衷决策法。
——在估量资本投资方案经济评价中的风险程度与风险报酬时,采用的数量统计方法,如决策树法、期望损益分析法等,包括净现金流量期望值、标准差、变化系数,包含风险因素的折现率等的计算方法,在不同投资方案之间进行资本总量的合理分配时,采用的0或1技术法、线性规划法等。
——在资本投资方案(经济评价)的对比与优选中,采用的差量分析法、费用现值对比法、年费用比较法、差额静态投资回收期法、净现值法、净现值率法、内部收益率法、现值指数法等。
——在具有不同寿命期的固定资产更新分析中采用的经济寿命周期法,在固定资产租赁或购买决策中采用的现金流量分析法等。
——在投资决策方案的评价过程中对主要经济评价指标的敏感分析方法和概率分析方法等。
——在短期经营决策中采用的差量分析法、贡献毛益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最优生产批量法、成本、计划评审法、线性规划法、非线性规划法等。
再比如,信息方法中的信息熵的原理与方法引入管理会计后,也成为其一大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会计就是“会计”与“管理”的有机统一体。尽管它与财务会计一样也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必要的计量、确认和核算,但它主要是紧紧围绕着“管理”即“规划”和“控制”展开的,而这展开的全过程都处处体现了信息熵的原理和方法。即管理会计的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筹划未来的整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减少熵的过程。展开来说:
——解析负熵。解析的负熵作用是通过对以会计信息为主的各种信息的加工处理,提升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表现出来的。因此,管理会计的解析过去,主要是对财务会计所提供的资料做进一步的加工、改制和延伸,使之更适合于经营管理的需要。这种目的明确的信息加工处理,可以大大提高信息的相关性、精确性和有效性,有利于决策质量的提高,这显然是一种负熵作用。
——控制负熵。控制行为可以说是直接的负熵。由于企业经济活动的运行和变化都存在多种可能性,为了实现预定的经营目标,就必须采用多种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成为严格按照预定的轨道卓有成效运行和变化的行为。管理会计就是通过落实责任,考核实绩和分析计划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和偏差,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进程进行严密的监控,这种监控行为意味着熵值的减少。
——筹划负熵。计划(预算)是筹划的主要形式之一,计划是管理有序化的过程。管理会计主要职能之一就是通过确定目标,编拟计划和制订计划的手段与措施,对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的筹划,这种筹划行为可以大大提高人、财、物和信息资源之间的协调度,并大大降低经济活动和管理中的盲目性与不确定性因素,因而筹划具有明显的负熵作用。
现代管理方法应用到管理会计中的具体方法很多,而且还处于发展之中。仅凭本文,笔者无意也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具体方法,只是想以例举的方式说明现代管理会计广泛地吸收和采用了现代管理方法。从整体上来说,虽然上述方法的引用并没有从实质内容上扩大管理会计的研究领域,但却使管理会计对原有内容的认识更广泛、更深入、更严密、更科学了。使之从简单的、线性的、确定性的、对称性的研究拓展到了多元的、非线性的、不确定性、非对称性等的研究;使之转向企业目标、资源约束条件的多维认识。如,企业的目标由单一的利润最大化转向多目标体系,企业资源约束条件由单一转向多元化,企业决策的影响因素也由单一向多因素综合影响等方面发展:企业信息由完全、充分、对称性、确定性转向非充分、不完全、非对称和不确定性,企业委托人与人利益由一致转为并不一定一致,等等。总而言之,现代管理方法的广泛引入和应用,使得现代管理会计方法体系中渗透着管理科学化、高效化、系统化、定量化、自动化和人本化等现代化思想,从而大大推动了现代管理会计从描述性科学向精密性科学的转变。
(三)
关键词:律师事务所、客户营销
一、客户关系管理
事务所经久不衰的秘诀在于能够拥有一大批建立有长久关系的客户群。上海律师协会常务副会长吴伯庆在一次考察了外国事务所后发出这样的感叹:“记得有次在美国某著名律师事务所访问,其高级合伙人自豪地说,某某银行,是本行120年的客户。”而其所说的某某银行,是国际著名的投资银行。这让人耳目一新。著名的律师事务所不仅要有著名的客户,而且要成为这些客户十年、五十年、一百年的律师。虽然这些律师行的律师换了一代一代, 虽然客户的老板走了一个又一个,但律师事务所与其客户的关系都始终未变。 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的起源是美国在1980年代初提出的“接触管理”(Contact Management)。最初是指专门收集和整理客户与公司的联系信息, 到了1990年代初期则演变成为包括电话服务中心与客户数据分析在内的客户服务(Customer Care)。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断发展,客户关系管理不断演变发展并趋向成熟,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理论体系。CRM告诉我们,律师事务所必须淘汰在传统经济时代形成的企业以“赢得最大利润”为目标的旧观念,代之以与客户建立长期关系为企业的经营目标。 客户关系方法论由Jay Curry创立。Jay Curry是客户营销机构Customer Marketing Institute主席,该商业机构主要通过顾问咨询和CRM软件帮助企业运用客户营销方法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利润水平。他在欧洲共同体160万美元赞助基金的协助下,创立了“客户营销”方法论,为包括IBM、微软在内的众多跨国公司提供过客户关系管理实施服务。1989年,他根据客户关系方法论提出了著名的“客户金字塔”模型, 即:按照不同的分层基准分为顶端客户、高端客户、中端客户、低端客户、不活跃客户、潜在客户、观望客户等七个层次。作为一种外化和分析客户行为的工具,在国外数百家公司进行了成功案例实践,成为目前世界上最流行和行之有效的客户关系分析方法。
二、事务所营销对象
律师事务所不能把所有需要法律服务的人当作营销对象。这样作的结果是导致大量“万金油”律师和律师事务所的存在,律师的业务要往前发展,律师楼要实现其规模化,就必须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条件寻找自己的目标市场,确定自己的营销对象。在寻找到合适的目标市场定位后,便应打造自己的服务品牌,提高法律服务的质量,并进行价格定位,为最后的建立客户关系和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 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是客户营销成功的前提和开始。律师事务所应当追求的是伙伴型客户关系,就是“坚持与客户一起工作的理念, 通过与客户的良好沟通, 在充分理解客户商业需要的基础上, 坚持务实但又富有建设性的法律问题处理方法, 以帮助实现客户的商业追求。”真正做到了以客户利益为中心,致力于帮助客户降低法律纠纷和风险,而并非希望从中获得更多的官司和案源,因此最终能够获得客户的信任,建立长期伙伴关系。 客户是律师的价值体现。为了律师事业的成功,我们必须善待每一位客户,与客户建立伙伴型的长期合作关系。作为服务提供者,律师有义务提倡对客户的尊重和理解,为成功沟通创造和谐、轻松的气氛,鼓励客户自由和充分地表达愿望并以言语和行动表示充分的重视。如果律师态度不佳或者是不耐烦,让客户的自尊受到忽视甚至感情受到伤害,客户就会随时选择离开。 许多律师认为,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已经使他们成为一个成功的律师,所以他们自然是一个成功的沟通者。实际上,律师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却往往成为沟通的障碍。 因为客户不懂法律,律师处于代表客户的位置上, 这使得有些律师会在不自觉当中用自己的价值观念取代了客户的,主动代表客户去决定需要什么和如何满足需求。忽略了必须时刻与客户保持双向沟通,了解客户的真正需求,并将最后决定权留给客户。事实上,建立一个律师和客户之间的有效沟通模式(发送人 发送内容 沟通方式 沟通时机 接收内容 接收人)将有助于帮助律师与客户建立良好的互动沟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