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探究活动的特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科学探究是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九年级化学实验教科书中关于科学探究方面的编写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是发展学生全面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科学探究要求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方法和答案;科学探究贯穿整个教科书中。
(1)探究活动的功能。科学探究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设计方案,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搜集证据,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初步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新课标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明确提出“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探究活动的要素。科学探究的要素可概括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教科书在设计不同内容的探究活动中,各有不同的侧重点,既有含较多探究要素的较完整的活动,也有含探究要素较少的从不同侧面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探究技能训练的丰富多样的活动。
(3)新教材“活动与探究”中化学实验的类型。新教材中以实验为载体的“活动与探究”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探究物质组成的实验。教材中第一个“活动与探究”:“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不仅让学生学会观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并能对实验现象进行正确的描述,从而得出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探究活动的全过程:提出问题制订计划搜集证据解释与讨论反思与评价完成实验报告。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初步了解探究的基本方法,为以后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②探究物质制备的实验。教材中设计了两个有关物质制备的实验:《氧气的制取》及《二氧化碳气体制取的研究》。《氧气的制取》主要通过教师的演示、讲解、归纳,教给学生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基本原理、方法、注意事项。而《二氧化碳气体制取的研究》意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学生交流、自主探究、教师评价,得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整套方案。该“活动与探究”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充分展示了科学探究过程及探究过程中所蕴涵的多种科学方法,体现了整个教学过程不再是师生间单纯的授受关系,而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发现知识的学习过程。③探究物质性质的实验。教材中设计的物质性质的实验,无论在实验内容上,还是在呈现的方式上都有了全新的改变,提高了实验的趣味性,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④探究反应条件的实验。教材中比较典型的探究反应条件的实验有:燃烧的条件、铁钉锈蚀条件等。这两个探究活动所要体现的方法是观察实验现象、讨论比较、归纳总结。例如:通过对燃烧所需条件的实验,引导学生自然得出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再通过有关问题的讨论,对刚学习的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做进一步分析,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⑤探究变化规律的实验。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一条普遍的规律,为了使学生理解掌握该定律的内涵和实质,新教材设置了两个“活动与探究”,总共涉及了四个活动: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如此设置探究活动,为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总的来看,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化学实验教科书“活动与探究”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科学性、探索性、趣味性、实用性。其目的在于通过“活动与探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接受知识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获取知识。这对学生科学情感的体验、科学态度的养成以及正确价值观的树立都有很大的帮助,真正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一、幼儿园语言区角活动的特点
1.目标的长远性。对于一个语言集体教学活动而言,目标的拟定强调指向性、可操作性和具体性,一次活动结束,要考量此教学活动目标的达成度,而语言区角活动的目标往往是根据各年龄段语言领域的学期目标或阶段目标来制订的,相对于集体教学活动而言,区角活动的目标更宽泛、笼统、长远些,并不强调一次区角活动就要达成哪一方面的目标,一般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并通过多次、多样的活动才能达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要,不断地调整目标和材料投放策略,使活动的开展能更好地贴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2.时空的开放性。就时间而言,语言区角活动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认知速度和兴趣爱好进行自主学习,如同样的阅读活动,有的幼儿也许一次两次就完成了,有的幼儿也许需要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同样的故事表演活动,有的幼儿扮演一个角色、参与一次表演就没有兴趣了,有的幼儿则是几个角色轮流扮演,乐此不疲。这时,教师不可“一刀切”,而是要满足和尊重幼儿的不同需求,允许幼儿有不同的选择和不同的学习进度。就空间而言,在同一时间段提供的语言区角活动不是单一的,教师可以同时提供不同类型的区角,如故事书阅读、故事表演、书签制作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由地选择,充分体现活动的多样性和自主性。
3.内容的适宜性。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其语言发展的特点和目标是不一样的,因此,语言区角活动的内容也应该符合各年龄段幼儿的认知特点,凸显适宜性。如创设阅读区角,可为小班幼儿提供角色单一、形象夸张、画面简洁的故事书,让幼儿用一两句完整的话讲述画面内容,中大班则可以提供角色丰富、画面内容丰富的故事书,让幼儿根据画面提供的较为复杂的信息,讲述一个较完整的故事,还可以为大班幼儿提供图文并茂的故事,让幼儿初步接触汉字。又如,表演故事所用的道具,可以引导中大班幼儿自制,而小班幼儿则可以提供成品道具。
4.过程的自主性。皮亚杰指出:认知的发展不是由内部成熟和外部教学支配的,它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语言区角活动属于个别化学习活动,更注重幼儿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式互动学习,在直观体验中自主建构经验。活动中,幼儿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环境产生交互作用,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合作伙伴,自行确定学习进度,与集体教学活动时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段以同样的方式与速度学习同样的内容完全不同,区角活动更有利于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得以落到实处。
5.评价的多元性。区角活动的个别化特点,强调理解和尊重幼儿在认知结构、发展速度等方面的个体差异,这意味着允许幼儿有不同的学习速度、学习进程和发展水平,因此也就决定了活动评价的多元性,而不是用同一标准来评价和衡量幼儿。对幼儿个体来说,只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向更高水平发展了,区角活动就是适宜和有效的。除了评价幼儿语言发展方面的要素外,尤其要重点围绕专注性、坚持性、自信心、合作交流以及习惯养成、兴趣情感等学习品质和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价,鼓励幼儿,赏识幼儿,帮助幼儿养成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行为倾向。
二、幼儿园语言区角活动的类型和内容
作为幼儿园语言集体教学活动的一个延伸和拓展,语言区角活动应成为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一个有效方式,要围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既关注幼儿语言学习发展的整体性,又有重点地进行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培养。幼儿园语言区角活动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全园性的语言类专用活动室(如阅览室等),另一种是班级的语言活动区域(包括阅读区、情境表演区、桌面语言类游戏区等)。与富有情趣的语言集体教学活动相对应,幼儿语言区角活动的类型和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
1.早期阅读类。马以念曾说过:“早期阅读是指学龄前儿童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和成人的形象描述来理解低幼读物内容的过程。”周兢也曾说过:“早期阅读应培养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自主阅读是幼儿形成良好学习品质的有效途径。区角活动中的阅读材料,可以是幼儿园提供的,也可以是幼儿从家里带来的,这些幼儿喜闻乐见的图书为幼儿的自主阅读提供了很好的物质环境,幼儿自觉、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图书进行阅读、探索、体验,学习基本的阅读技能,引发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
2.情境表演类。幼儿倾听故事并根据某一故事情节,运用一定材料和言语、动作、表情等表演技能,创造性地表演童话故事内容或某一片段。幼儿自由结伴,自主选择角色,也可以根据某一故事线索,自创情节进行表演。表演的材料有头饰、手偶、背景等,可以在活动室一角开辟一个小舞台,创设一个情境,或以“小小电视台”的形式展示。除了表现故事中的角色行为和语言外,还可和歌唱活动、乐器演奏等进行整合,增强表演活动的愉悦性。幼儿在自娱自乐中,语言表达能力、同伴交往能力、积极的情绪情感等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3.听说游戏类。在幼儿学习语言的活动中,听和说永远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听说游戏能很好地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和表述能力,可以将已经学会的儿歌、童谣等,以接龙、问答等形式开展游戏,让幼儿在玩玩说说中学会倾听和表达,提高语言交往的敏感性和灵活性。也可以根据幼儿的发音特点和某一阶段语言学习的重点,选择一些特定的、朗朗上口的内容,让幼儿反复练习,最后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
4.操作讲述类。提供故事拼图、各种图卡、背景图等,以“故事盒”的形式投放于区角中,让幼儿通过自主摆放、自由组合,在摆摆、拼拼、玩玩、说说中,动手、动脑、动口。小班幼儿可以讲述单幅画面,中大班幼儿则可以加进多幅画面;可以自我讲述,也可以轮流讲述、共同讲述,在轻松的玩乐中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5.制作创编类。在区角里提供废f图书和画报等,幼儿做“小编辑”“小作者”,自制图书。在剪剪、贴贴、讲讲中,教师可以把幼儿讲述的故事录下来,给家长和同伴听,让幼儿体会到当小编辑、小作者的快乐和自豪,并帮助幼儿提高自信心。自制的图书可以放在图书角,作为幼儿的自主阅读材料。除了制作图书外,还可以用树叶、卡纸等,剪成各种形状,画上美丽的图案,自制独一无二的小小书签,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此外,班级还可以创设“甜蜜悄悄话”区角,开展“小小辩论赛”“新闻快播”等活动,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交流,调动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让幼儿敢说、有机会说、有内容说,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语言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幼儿园语言区角活动的指导要点
1.科学创设环境。环境是“隐性课程”,是幼儿的“第三位教师”,良好的语言区角环境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发幼儿感兴趣地参与其中。班级应合理布局,统筹考虑,为幼儿创设科学适宜的语言区角环境。
布局合理:一般来说,语言区角要远离过道、角色游戏、建构游戏等热闹区域,避免相互干扰,可以跟安静的益智区、手工区相连,设置在光线较好的安静的地方,用矮柜、栅栏、书架等隔成不同大小的围合或半围合空间,使幼儿专注地投入活动中。尤其是自主阅读区,可以创设成温馨静谧的“小书吧”,墙面可以贴上幼儿能理解的图文并茂的阅读规则,地面可以铺上地毯,放上造型可爱的布艺靠垫、海绵积木、小圆桌、小椅子等,还可以挂上纱帘,摆上绿色小盆栽,使幼儿在温馨、舒适的环境中尽情享受阅读的乐趣,专注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故事表演类活动则可以搭建一个较大的舞台,还可设观众区,摆上几张小椅子,让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小观众能互动起来,尽情表现。
标志鲜明:语言区角的标示要清晰鲜明,可以张贴在矮柜、墙面或垂挂于孩子视线可见之处。标示牌上可以注明语言区角的名称(如“甜心书吧”)、区角可容纳的人数、活动规则等,标示牌可以以卡通的文字、幼儿的绘画作品或以真实的活动照片的形式呈现,图文并茂,富有童趣,有的区角还可以设计图文结合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给幼儿直观的提示,帮助幼儿掌握规则,了解活动流程,提高自主性。
互动共享:语言区角可以和安静的区域毗邻,实现区域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如和美工区相邻,美工区制作的图卡等可以成为创编故事的操作材料和表演区的道具;如紧靠益智区,让幼儿良好的学习行为和习惯产生相互影响,共同习得。
2.有序投放材料。皮亚杰说过:“儿童是在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下进行学习的。”语言区角材料的投放要考虑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和语言教育的目标,贴近幼儿的经验、需要和兴趣,多感官操作、多层次互动、多情景感受于一体,充分彰显语言学习的游戏性、互动性、情景性。具体地,材料投放要体现以下几点:
针对性:语言区角活动的材料应结合语言教育目标和主题活动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使班级语言教育的各项活动成为一个完整和谐的整体,有效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丰富性:一个区域通常要满足多名幼儿同时活动的需要,因此,教师要提供种类丰富、数量充足的材料,包括成品、半成品等,以满足幼儿充分活动、多样活动的需要。
层次性:各年龄班语言区角活动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因此,材料投放应充分考虑各年龄阶段幼儿的经验和能力,满足幼儿的需求,并且随着幼儿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在材料的数量、难度、深度等方面逐渐递增,呈现螺旋上升的模式,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里获得发展。
3.适时介入指导。语言区角活动既不同于集体教学活动,又不同于幼儿自由活动,因此,教师既不要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也不要成为放任自流的旁观者,而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成为活动条件的创造者、活动过程的观察者、活动结果的评价者。
首先,在创设语言区角时,要关注幼儿的兴趣和经验,善于倾听幼儿的想法,合理采纳幼儿的建议。同时,要发掘和利用家长资源,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让家长成为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积极参与者。其次,在区角活动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学习解读幼儿行为。孩子有百种语言,有百种表现方式。教师要读懂幼儿的无声语言,看懂幼儿的真实表现,“读懂幼儿这本书”,适时、适宜、适度介入,支持幼儿,推进活动的发展。最后,要组织幼儿对语言区角活动进行评价,鼓励幼儿参与讨论,积极表达想法,共同分享快乐,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自主、自信、主动、愉快地学习,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参考文献】
[1]刘世斌.大班幼儿学习型区域材料巧投放[J].山东教育幼教园地,2016,(1、2).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活动;杠杆 能力
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用新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靠传统的学科教学、学习方式已不能实现。于是产生了“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意义:1.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2.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让学生学会合作。4.让学生养成科学态度。5.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它的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包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让学生养成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依据当前教学形势和研究性学习目的,我们开展了“认识杠杆”――“研究性学习”活动。
活动的过程为:选择研究的课题 设计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 收集整理研究的资料写出结题的报告评价与反思。
活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上网查找有关杠杆文字资料,图片、视频、寻找杠杆实物,参观杠杆机械,认识杠杆,了解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本次活动,我认为,“研究性学习”应体现以下特点:
一、以“问题”为载体进行研究性学习
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必要途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学生带着“什么是杠杆”、“为什么有的杠杆省力、有的杠杆费力”等问题,通过各种方式查找资料,寻找实物,对比、体验,并进一步分析原因,得出结论。例如:通过上网查找“杠杆”图片,寻找杠杆实物,发现所有杠杆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围绕固定点转动”,即这个固定点就是支点,从而初步认识杠杆。有的小组在用不同剪刀剪同样的物体时,发现手每次所用力的大小不同;其中一个同学让大家用随手物品:书、两只笔做如下实验:让同学们体验力的大小不同,于是产生疑问,引起大家的讨论,分析原因,带者问题进一步研究。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这种活动,使学养成“常提问”的习惯,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开放性的研究性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听、记、算,把教材看透,记熟,形成了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但研究性学习打破了这种局面,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教材中知识,而是来源于社会生活。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法,不再局限于教材和教师,而是来自生活、生产、社会调查、上网查询。学生的学习地点不再是学校,而是整个社会。例如:学生为了了解杠杆,不但上网、到图书馆查找资料,还到健身房、游憩广场、社区观察健身器材,到车店、灯店、家庭生活中、工农业生产中、人体中去寻找杠杆。促进了学生与社会互融,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
三、注重过程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亲自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亲自动手制作简易杠杆,参观印刷厂、观察缝纫机、手推车,观察哪些部分有杠杆组成,试着找支点、动力、阻力。通过实地参观、动手制作、查找资料、得出结论并获得亲临感受,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信息整合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实践能力,掌握了收集资料的途径;同时在问题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定向注意,使学生知道,复杂机械也是由简单杠杆构成。从而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拉近了与社会的距离,进一步了解杠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在活动中,学生通过与人的接触和帮助,懂得做人的道理,加强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拓展了知识面,为学生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注重应用
研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例如,学生收集各类剪刀,对比,体验力的大小,从杠杆知识分析并解释。学生还找来各种杠杆,如剪刀、钳子、起子、筷子、扳手、开瓶器、指甲刀、夹蒜夹、夹碗夹、定书机、小杆称、钥匙扣、锤子等,讨论它们的支点、动力、阻力。收集杠杆玩具,单杠上翻跟头的小人等、指出人体杠杆。用费旧材料制作杠杆――车上涮雨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物认识杠杆,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所学知识,解释其中的道理。最终解决实际问题,为社会服务。
五、注重体验
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过程的理性认识,还十分重视感性认识,即学习体验。例如:这次活动中,很多组找的是实物,在操作中,他会结合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观察,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在研究不同剪刀用力不同时,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进一步研究,得出结论,使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刻,同时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分工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组织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使学生在乐于学、乐于做中学习。
六、注重全员参与(共同参与)
研究性学习主张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因为他注重过程,每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通过共同参与,了解不同人的个性,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例如:彼此尊重、理解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实施方案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也体现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新课改中较为棘手的是设计什么样的课程以适应学生的多样性的兴趣和需求,并切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优化教学结构和设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其中很重要影响因素就是创新的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设计。
本文所述就是基于学生已有的声学认知特点开发的转变学生错误认知观念的教学实践研究案例。
二、教学中的主要难点及突破方法
1、学生对发声物体振动特点的感知、显示及处理方法。突破方法是用系列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探究活动逐步逼近,然后用开发的工具记录振动图像。
2、学生对振动特点与振动图像的关系、声音特点与波形图像的关系的理解。突破方法是结合振动图像分析,利用虚拟示波器采集声波波形图,比较两者关系特点。
3、声音的传播特点初步认识。突破方法是设计类比、迁移实验进行。
下面从简介绍四个主题共17个探究活动系列的设计。
(一)物体振动发声的探究实验设计
针对物体振动发声的特点是振幅小,频率大,以下探究活动设计时主要考虑把此特点以多种感官体验并凸显出特点来。
对振幅设计是从视觉可见到渐渐不可见,对频率的感受是用触觉体验。活动设计顺序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
系列活动(1)学生感受自己发声时喉结的振动。(2)用手拉扯、拨动橡皮条或橡皮筋。(3)用吸管制作音响,用舌尖感受。(4)用手背感受正在发声的音叉的振动;用悬挂的小钢球或玻璃球轻触正在发声的手持音叉;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端点轻触水面。(5)用棉线拴牙签穿透纸杯底部后拉动发声。(6)手刮梳子。(7)对同一个敲响的音叉用电脑音频记录软件虚拟示波器得到的波形图像(图1);再将一根针,固定音叉基部。然后用一块用蜡烛焰熏黑的玻璃板贴着振动的针头轻快滑过,就会在玻璃板上留下很清晰的振动图像了。(见图2和图3)
(二)声音传播介质探究实验活动设计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对比,明确固体、液体和气体对声音传播速度不同的特点;并猜想和体会声音的非物质性,初步了解声音具有过程性和能量观点。如(8)固体传播声音系列:A耳朵紧贴桌面,另一同学轻敲桌子远处,比较两个人听到的声音大小等特点。B一人敲击墙体,多人耳贴墙面听。C将两个“发声纸杯”的棉线联结在一起构成“土电话”,互相试听。D轻叩牙齿听自己发出的声音,并请同学一起听,作比较。E其他如耳贴铁轨判断火车来临;古代战争时潜于地下听敌人兵马来袭等。(9)液体传播声音系列:A耳朵贴住水桶,在水中轻轻敲击两个石块。B用软管(洗衣机排水管即可)一端插入被敲击的水中,另一端贴耳听音。
对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首先设计了针对空气认识的铺垫活动,如通过游戏感受空气的存在,体验空气的物质性,随处都有我们所需要的空气,我们生活在“空气海洋”中。
(10)气体传播声音系列: A手机响着放入透明真空玻璃杯中,并旋紧杯盖。B手机设成振动后放入真空杯中,并旋紧杯盖。C在杯底的放置一团海绵、棉絮或柔软的成团塑料袋等,手机设成振动后放入真空杯中,不与杯壁接触,放置并旋紧杯盖。该实验中,有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没有就听不到声音;若手机只振动时,可以通过振动杯壁传播声音,若是里面加入柔软物质,没有杯子的振动,则听不到声音。
(三)转变“声音是气流”认识的探究实验设计如(11)吹、吸口琴。(12)逆风时听喇叭、风扇声音。
(四)声音波动性本质的探究实验设计
在中小学教材里,声音的本质是不做要求深入学习的。本实验探究是为认识声音本质而搭建的认知过渡性或类比实验探究,以期引发深思,类比和迁移到接近声波的本质上来。如(13)演示牛顿摆。(14)演示波动弹簧。(15)野外考察或实景录像实景水波。(16)组合探究实验讨论。(17)用虚拟示波器欣赏自己的声音波形图与音乐的波形图。
三、结果讨论与总结
一、探索性与研究性
探索性教学是美国生物学家、教育学家施瓦布在哈佛大学演讲中首倡的。什么是探究?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订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交流结果。其探究方式有如下几种类型:第一,科学探究。它是以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根据研究发现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样化的方式。第二,基于探究的教学以探究为本的教学,是指对产生于学生经验的真实问题的探究,是科学教学的核心策略。第三,以学习为本的探究性学习。除此之外,还有以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为主的实践性探究和以社会问题为主的社会性探究。我们从探究的定义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高中生物教学中提出的研究性学习,其实质就是探究性学习。
二、探究与活动课的关系
探究性教学应该成为生物活动课的主要教学模式。最早提出在学校科学教育中要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要让学生学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探究与活动课程在理念上、特征上是同出一辙的,因此它将成为我们设计生物活动课的主要方式。
三、生物活动课的设计原则
生物活动课有自身的特点,为避免使活动流于形式,避免还原成学科课,在设计时一定要根据其特点,规定设计原则,并严格遵循这些原则。我们主要从生物活动课的特点、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等几个方面设计生物活动课。
1.活动的原则。活动是活动课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活动课的精髓,也是我们设计活动课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活动课程以学生的活动能力、感性与认知相统一为基础,以学生各自活动为中心,从学生的需求与兴趣出发,注重学生对各种事件的亲身经历与体验,让学生通过主动活动、主动探究获得直接经验,从而形成各种技能,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
2.学生主体性原则。活动课的设计是为学生的活动设计的,不是为教师的教学活动而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主动、主体的活动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促进发展。
3.教师指导性原则。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便利,在学生迷茫、徘徊之时进行指导、启发。在设计中应将教师在学科课程中的显性作用变为活动课程中的隐性作用。
4.全面和全体性原则。生物活动课不以某一类(动物或植物)的生物学知识为中心,而是生物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以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为目的。在设计中,一定要以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及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兴趣为基础,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发展的全面性。全体性是指学生的参与。在设计活动课时,其起点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允许并提倡学生之间的争论、讨论与竞争。
四、生物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
1.参考建议。探究性活动课,应该遵循前面所述的生物活动课的设计原则,但它又有自身的特点与特征,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应从所有教学设计的条条框框中走出来,大胆创新与改造,设计出你自己的生物活动课。为便于大家在生物活动课设计的阶段有一个参考,现将探究性活动课的实施方案提供给大家作为设计过程的参考:
的学习方式,在有着国际教师、国际学生的幼儿园,以英语作为载体的探究活动彰显出了独特的效果。
关键字 PYP课程 英语探究 探究六步骤 教学方法 一、对PYP课程的理解
(一)PYP课程
PYP—Primary Years Program即国际文凭小学项目。PYP项目是国际文凭组织为3至12岁学生设计的,它是一个国际性的、强调学科交叉的项目,通过课内、课外多种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我们的传统课程通常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具体的科目。而PYP课程分为以下六组学科:语言、数学、社会、科学与技术、艺术、个人/交往/体育。以开展以上六组学科进而使学生形成重要的概念,获得技能和知识,培养正确的态度,学会对社会负责。PYP探究课程围绕以下的六大跨学科主题开展:我是谁?我们处在何时何地?如何表达自己?世界如何运转?如何管理自己?共享地球。教师再根据以上六大跨学科主题制定各年段的探究单元主题。
(二)什么是探究
在PYP课程中,学生以形成性探究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了解了什么是PYP课程后,我们不难看出:在PYP课程中,探究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种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贯穿教学的始终。那到底何为探究呢?在“Making the PYP Happen”中,我们了解到,对于探究,最广义的解释是:探究是由学生或教师发起的,使学生从当前的理解水平发展到一个新的、更深入的理解水平的过程。学生将以探索、思考、实验、与以往的学习建立联系、收集数据、通过应用加深理解、研究并寻找信息等方法进行学习。
二、PYP课程英语探究活动分析
根据我校的语言政策,3-6岁项目是使用双语开展探究教学的,双语即中文和英文。那么英语探究活动,显而易见,就是以英语为语言载体所开展的探究活动;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对于活动的开展增加了很大的难度。要把英语探究活动搞好,首先就要过英语关。3-6岁的学生如何使用英语进行思考、回答提问、自主提问呢?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有效的开展英语教学活动。
本人将从英语探究教学的特点、开展的条件、探究的六个步骤、教学的方法进行分析。
(一)PYP英语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以世界为教材是PYP的特点之一。教学内容源于生活,通过探究对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加工处理,然后内化,最后运用于生活。PYP英语探究式教学,是围绕PYP探究单元展开的,以英语为载体进行探究教学。首先,从探究的角度讲,它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如:思维特点、动作发展特点、理解能力等;再者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第二语言的特点,尽量采用学生能听懂的,但比原有水平稍难一点的语言开展探究,这样学生既能通过探究获得知识、信息,又能提高第二语言能力,一举两得。
(二)开展的条件
要有效开展英语探究活动,需具备良好的条件,以下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展开谈。“软件”指的是活动的参与者,也即教师和学生。英语探究,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较强的英语能力才能用英语组织探究活动,再者,要求教师要有很全面的知识。在探究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教师要能机智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没有全面知识的教师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师的素质状况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做一个终生不渝的学习者。除了自学外,学校也组织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学习,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保证探究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硬件”指的是我们所拥有的教学资源,如:开展PYP探究单元少不了的《单元书》,它包含单元计划表,家园互动,教学案例,活动照片,幼儿作品,幼儿单元评价表等内容。还有其他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家长资源,数字化资源等等。此外,我园还每班配有一名外籍教师,英语探究活动由中国英文教师和外籍教师合作开展。
(三)攻破语言关很重要
使用英语开展探究活动,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听得懂教师的话,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在课前,教师将会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或是英语语言活动的时间进行下一英语探究活动的渗透,渗透的内容为与下一探究活动相关的新单词,重难点句型等。这样,在活动开始前先给学生突破语言关,活动开展时,学生能较为容易的听懂教师的语言。教学活动由中国英文教师与外籍教师合作开展的优势在于:外籍教师能给学生英语语言上语音、语法等方面地道的输入;中国英文教师能解决当学生听不懂是给予解释,或是对于文化、专业词汇方面给予适当的中文解释。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轻松过语言关。
(四)PYP探究六步曲
在PYP课程中,探究通常分为以下六步开展:导入,发现与探索,梳理,进一步延伸,反思和行动。下面以《感官》一单元为例阐述六个步骤:
中心思想:我们的感官以及他们的作用。
这个主题我们主要探究的是对自然世界和规律的探究。物质与人类社会生物有机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科学的影响力和技术优势将会帮助和改善人类的基本功能。在活动中我们开展了如下主题:我的感官有哪些;感官的构造;它们有什么用途;盲人与聋哑人的生活及如何帮助他们等。
探索步骤一:导入
1.与专业舞蹈教师提前沟通,在探究活动开始的同时开始舞蹈《五官操》,学生们通过悦耳的旋律、欢快的节奏,很快便知道了人的五官有哪些,初步了解了五官的作用,并且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茶余饭后不时的欢唱。
2.围绕“人的感官有哪些?”进行探究。在探究开始时,让学生们讨论“感官有哪些?”,“感官和五官是一样的吗?”,“感官和五官的区别是什么呢?”教师通过多媒体,亲身探究体验、分享经验等手段让学生们对以上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
【关键词】自主合作能力培养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理念,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语言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言学习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应做好以下三点。
一、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环境。
在教学中应该选择一个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话题,调动学生共同参与的积极性,是提高探究学习能力的关键之一。教师要从多角度、多渠道来整合探究学习的材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包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目的地进行问题探究。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合作多、交流少”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对合作、探究的意义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合作探究未能建立在学生独立和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所以,教师应对合作探究加强有效的组织和指导,提出问题后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进行自主探究,营造合作交流的氛围,提高合作交流的效果,让他们在学习交流中体现自身的价值。
二、积极留出展示个性的空间。
关注学生个性是提高学生探究的重要途径。新教材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些探究活动具有很大的开放性,没有统一答案,甚至于没有标准答案,充分体现探究性学习的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时,往往自己暗设一个的“目标”要学生达到它。学生稍有偏离,就强行将学生的思维拉到自己预设的运行轨道上来,这样探究活动,妨碍了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探究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为学生创造发表意见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三、积极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
关键词: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应用意义;应用方法
在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下,探究性学习模式是一种创新性的手段。它的应运而生,给高中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选择。重视探究性学习模式,并对其进行正确应用,才能让探究性学习活动发挥出价值。
一、探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1.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语文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力度。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然地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与方法,也能在实践中加强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探究活动中的交流,有利于学生相互激励、共同发展。
2.探究性学习有利于语文学科教学改革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探究性学习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志。在考试改革与课程改革的背后,教师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都在发生较大改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模式的推广,极大地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落实探究性教学,是促进教学活动进步的重中之重。
二、探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以学科特点为基础,开展探究性活动
(1)教师要认识到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阅读文章是探究活动的重要基础,只有明确阅读文章的特点与重要性,组织学生与阅读文章进行互动交流,才能让探究活动得到有效开展。语文学科具有自己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有利于学生阅读学习效率的提高。比如,在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时候,教师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对诗歌中的情感进行体验,会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开展。一些学生选择大声朗读,一些学生选择默读,不同的学生适合不同的方式。给学生自主探究的自由,有利于其学习能力的提升。
(2)应用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高中学生具有相对完善的思维能力,探究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思维方式多种多样,而发散性思维、辩证思维以及创新思维,可以在探究活动中得以提高。比如,在讲解《荷塘月色》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对现在的荷塘月色场景进行想象,将两者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的对比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2.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展探究性学习
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思考与探究,从而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在讲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视频,给学生创设一个形象的情境。在了解了文章的大概内容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文章中的重难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与讨论,同时,为学生播放一段节奏较为紧凑且旋律紧张的曲目,给学生渲染探究氛围。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文章的情感基调,提出更为贴切的问题,提高探究效果。
3.加强课堂师生互动,开展探究性活动
教师,是高中学生语文学习路上的重要引导者。探究性活动,需要学生专注地思考,也需要师生之间的配合。通过师生互动,共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有利于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规律。
比如,在讲解《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对“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特点进行总结。教师利用互动,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但不能将自己的个人观点过于明显地传递给学生。教师要更多地接受学生的看法,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讨论,及时指明探究学习的方向,促进探究活动效率的提高。
探究性学习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成功应用,会让高中学生的学习灵感得到激发,能给高中语文教师以新的教学想法。重视探究性学习模式的作用,对其进行正确利用,让探究性学习氛围得以形成,有利于学生语言思维的形成,使高中学生成为语文知识的应用者。
参考文献:
一、研讨话题注重面向本园实际,突出针对性
研讨话题,就是研讨的问题,是园本教研的出发点,它必须源于实践,来自本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实际存在的且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才能使园本教研有鲜明的针对性,从而发挥如下作用:帮助教师感受现代教育理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引领作用,感受教学研究对解决实际问题导向作用,获得所探讨问题的有效解决策略,从而增强教师参与园本教研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园教师在开展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困惑是:运用怎样的指导策略才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和主动性,才能真正提高科学探究的效果。在研讨大班科学区《填土坑》活动中,发现幼儿对投放的沙、石子等活动材料特别感兴趣,但不知要在玩沙石中探究什么,只是对沙子和石子等倒入罐子的过程乐此不疲。那么教师对此应采用什么样的指导策略,才能引导幼儿进行有效地探究,这是个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为此,幼儿园就围绕指导策略这一话题开展研究,鼓励教师主动参与,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即符合不同年龄幼儿探究特点的指导策略。教师们觉得这样的教学研究能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惑问题,于是都积极参与,并把它落实到实践中。通过多次研讨,达成了以下共识:首先,科学区活动探究需要操作图示辅助,除了用语言提示幼儿探究的问题外,还尽可能提供简单的图示或记录表帮助幼儿直观地了解科学探究点和观察操作探究程序;其次,活动中应根据探究内容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有的活动可以先在区域活动中自主探究,然后再到集中教育活动中梳理提升经验;有的内容可以作为集中活动的延续在区域中继续探究;再次,若是探究活动需要高结构性的材料时,建议不在区域活动中探究,避免产生无效的探究行为。象《填土坑》这类的科学探究活动需要高结构性的材料和教师专门性的指导,不太适宜在区域中探究。
通过园本教研,总结出的经验与成果,及时向全园教师反馈,供教师们在科学区活动中选择运用、验证与反思,从中继续发现问题、研究对策、纠正完善,促进了全园教师提高有效组织科学区活动的能力和专业水平,也提高了幼儿园科学区活动的质量。
二、研讨过程注重面向全园教师,关注层次性
参与园本教研的对象是全园教师。只有面向全园教师的共同需求,关注全园教师的层次差异,才能充分调动全园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增强园本教研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在组织园本教研时,努力处理好面向全体教师与关注层次差异关系。
在教研话题选择时,我们注重发现全园教师的共同需求,引导全体教师在积极参与中成为教研主体。如:开学初各班共同开展创设科学观察角“种子发芽”活动,全园12个班的观察角都开展绿豆、黄豆、黑豆、花生等种子发芽小实验,而且都是观察水里、土里的种子发芽情况,其观察内容和要点都大同小异。而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差异来确定观察重点、正确指导幼儿探究发现和观察记录正是老师们共同面临的、需要深入探讨与解决的问题,也是她们专业发展的需要。于是,我们发现与捕捉到教师这一共同需求,将“根据各年龄班幼儿科学探究的特点进行观察角的创设与指导”话题作为园本教研主题,大大调动了全体教师参与研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分析幼儿年龄特点与观察水平的研讨中,大家一致认为小班幼儿的探究学习特点是单视角地观察积累经验,探究的问题必须具体落实在某一探究点上,观察过程主要是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中班幼儿已初具比较式观察探究的能力,能在对比观察中感受事物各部分不同,开始会发现事物中比较细微的变化,从中逐渐认识和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简单关系;大班幼儿的思维随着从具体形象向概括抽象的方向发展,思维广度和深度的增强,幼儿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比较、从中建构经验的探究活动,探究的事物已不再是探究某个点上问题,而是能观察发现事物变化,探究其较本质的原因。在形成共识基础上,各班教师将观察目标定位和指导策略进行了层次性的调整。小班重在指导幼儿发现性观察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在观察角里逐一提供材料,先观察绿豆发芽,知道绿豆很快就能发芽,芽是绿色的。待绿豆发芽后,再观察黄豆发芽,其观察角的记录是师幼互动后由教师记录。中班重在指导幼儿尝试进行比较性观察,提供对比明显的绿豆和花生发芽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从中发现这些种子都能发芽,但绿豆和花生发芽的速度和发芽后生长的叶子形状等方面都不同,并学会自己动手记录,从而感受植物生长的多样性。大班观察目标定位在指导幼儿关注到植物生长需要水、阳光、空气、土壤等外部条件,重点指导幼儿比较在土里、沙里、水里等不同条件下种子发芽的异同,并进行表征记录。同时将发芽后生长的植物放在挖有洞口的纸盒里,了解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感受植物的向光性等等。这样,园本教研过程中,各年龄班的观察活动虽然都聚焦种子发芽,但每个各年龄段幼儿探究目标与要求各不相同,探究层次有所区别,教师指导策略也不相同,能充分体现幼儿年龄特点和探究水平。这就使全体教师创设幼儿观察角活动的水平得到质的提高。
在园本教研过程中,我们还要根据教师个性、特长、经验、经历的层次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指导和有效的支持。对于幼儿园来说,第一层次教师是优秀教师,我园共有3人省级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虽是少数,但却是先行的研究者,是园本教师核心成员。她们敢于研究、勇于尝试、乐于分享,研究过程总能够展示出富有研究价值和启发意义的活动案例,引发教师从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的新角度看问题并进行思考。因此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作用,以点带面,使全体教师得到启发,相互学习借鉴,会产生辐射作用,有利于提高园本教研的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而且骨干教师在带动一般教师的过程中,也不仅仅是经验的输出,它更多的是展示自己的教育活动过程中的研究与探索,其结果是使自己的思路和理念更加清晰,使自己的教育策略更趋完善,使自己逐步走向成熟,同时也对其他教师的成熟有所助益。如:在以科学课题“小班幼儿科学探究的年龄特点与教师指导策略”为载体的园本教研中,我园省级学科带头人林老师根据小班幼儿的探究特点探讨有效支持的策略,率先展示了小班科学活动《吹泡泡》,感知三角形工具吹出什么样泡泡的内容进行了研讨,从中总结有效经验,进而推动开展《有趣的海绵宝宝》《响罐》《蛋宝宝》《寻找春天的秘密》等内容研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幼儿园第二层次的教师是骨干教师,主要是指园内高级教师和一级教师中的优秀者。她们多是园内年段长或年段教研组长,有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但缺乏研究的理论功底与反思评价能力。我们主要让她们多开研讨课,研讨中多进行理论引领下的反思与评价,从中提高开课、评课与反思能力,提升教育教学经验,也提升观摩研讨水平。第三层的教师是以年轻教师为主体的一、二级教师。主要注重培养她们对活动中幼儿具体表现的观察能力和捕捉关键事件的能力,让年轻教师懂得如何客观真实地再现幼儿的活动,运用写实的方法记录幼儿的活动,提高记录事件的能力,引导她们更多地关注幼儿的活动、关注幼儿的探究特点,自觉加强在实践中的点滴积累。
三、研讨评析注重面向全体幼儿,强调发展性
园本教研参与的主体是教师,研讨的载体是教育活动,幼儿园一日活动各环节均可作为园本教研的内容,然而研讨评价的对象应是教育活动中的幼儿。研讨的主要目标是教育活动中幼儿是否得到发展和教师采取什么手段、方法来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园本教研中观摩研讨活动的反思、评价、分析,首先要对幼儿在活动中是否在原有基础上,经过教师的引领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等方面做出分析与反思。如:反思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性是否更浓了,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更高了,观察发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互动能力等是否有所提升,等等这些都需要在评价中进行具体分析,这是活动的“果”。而后从幼儿在活动表现中反思教师的教育行为与策略,“执果寻因”深入探讨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该运用什么方式、方法来指导幼儿,促进幼儿获得发展的。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科学;教学研究
小学科学属于科学启蒙课程,目的在与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应当深刻领会新课程改革目标要求,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有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
一、准确把握小学科学学科特点
只有全面深刻准确地把握了小学科学学科的特点,才能够保证教学设计与组织活动更具高效性,综合来讲,小学科学学科具有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1.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环境、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将其有效融合为一门学科,同时还与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紧密相关,内容的综合性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素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教学过程具有探究性。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与探究能力,这样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将教学过程设计为自主探究的过程,通过各种自主教学活动作为载体,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动手操作,口、手、脑并用,以亲力亲为的方式发现并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3.教学编排具有延续性。在小学科学学科编排中,严格执行了认知发展规律,按照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顺序,每一部分内容之间,前后连贯,逐层深入,扎实抓好每一步学习,才能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创新教学理念,深入推进科学教学活动
小学生好奇心很强,对新颖的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科学学科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注重理念创新,以此深入推进科学教学活动。
1.立足学生身心特点,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并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科学学科是一门探究性较强的学科,教师更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不再直接将教学答案给予学生,而是要鼓励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亲力亲为,研究掌握各类科学问题,在每一个环节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要求他们认真阅读思考、提出问题、相互合作,分析攻克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开展教学启发引导,让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更是组织者、引领者以及学生的合作对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出示研究题,引导学生分小组分析研究教材。教师在小学研究过程中,亲身体验学生的探究过程,及时了解他们学习的进展情况以及出现的疑难问题,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同时强化对学生的思维点拨,提升重难点攻克效果。
3.科学补充教材内容,让教材发挥引领功能。科学学科涉及知识面、知识量都比较大,绝不是一本教材所能包罗万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仅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所蕴含的信息,还要联系本地区实际情况,增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尤其是增加与学生学习生活关联度较为紧密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增强生活感知,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习成效。
三、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努力为学生搭建手、脑、口并用的探究平台,让他们开展体验式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1.鼓励学生质疑,深入开展学习探究。问题是思维的引子,更是一切探究活动的有效切入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引导学生深刻分析研究教材,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问、想问以及会问的技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相机甩出一些包袱,提供一些趣味性的探究题,让学生思维为之一振,始终保持活跃状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以及学习欲望。
2.开展假设猜想,引领思维深入进行。假设和猜想是学生借助于已有的感知基础进行的假设性思考,是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开展有效的推理,在推理过程中,提高思维缜密程度。对于学生开展的假设与猜想,教师不适宜进行简单的批判,不能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裁判员,而要成为他们思想的引领者,不管学生思维方向正确与否,都要给予肯定,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对于学生思维以及思想过程中存在的迥异之处,教师应当通过搭建平台、辩论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筛选整理,获得准确的答案。
3.动手操作实验,自主寻求问题答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对于小学科学学科而言,显得更为贴切。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的手段来验证自己假设与猜想的正确性,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准确观察,对实验中呈现出来的各种现象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研究,准确把握其中的变化与重要节点;其次,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范,自觉努力去尝试操作,从实验的变化中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还要对实验结果进行评判,验证自己思维的准确性程度。
4.互动交流评价,完善升华学习成果。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与实践学习环节之后,要鼓励学生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以及思维探究方式的总结,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完善和提高学习成果,另一方面,也是对其他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展示与交流。教师在学生完成学习活动之后,要进行科学的点评,既要点评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成功之处,也要指出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达到拾遗补缺、取长补短的效果。
一、心理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意义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今孩子们在学校的科学学习生活中产生许许多多的厌倦,不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这使得大多数的老师都为之头痛。如何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们由被动变为主动已迫在眉睫了!在科学教学中根据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对外界事物以及现象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结合科学的教学内容来实施教W,更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学习的兴趣。
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是搞好小学科学和教学工作的科学依据。儿童认识过程的特点,为老师组织教学材料,选择教学方法提供科学依据;小学儿童情感意志和过程的特点为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小学儿童的个性心理的特点,为教师培养和引导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风貌提供了正确的途径。总之,掌握了儿童的心理,能够使我们能正确地理解小学儿童,理解他们的心理,理解他们的行为表现并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二、心理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1.利用心理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小学科学学习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手段,观察尤其是在低年级的科学学习中极为重要作用,比如,在刚接触三年级科学,最先接触的两个单元就是《动物》《植物》,这两个单元的重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观察,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观察,是一个重点与难点,心理学中指出:观察力的发展不是先天安排好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发展起来的。可以从以下三个点着手:第一,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第二,要使儿童具有相应的知识准备。第三,指导儿童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的技能。
2.利用心理学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小学儿童对记忆过程以及对自己记忆水平的认识能力较差,科学教学中教会儿童正确的记忆方法,培养儿童记忆能力是一项重要的任务,科学知识不需要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在探究式的科学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得出,在科学课堂教学应向学生提供较好的探究学习环境,让学生互动、参与进来,通过学生积极的参与、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里离不开探究教学的方法,吸引孩子们参与动手探究教学中,在使他们开动脑筋,加深印象地去搜寻科学知识。
3.利用心理学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正确地使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讲授的内容要难以适度,既要能让学生听懂又要有新意,这是引起儿童兴趣和维持对学业关注的关键。利用探究式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动手做实验是学生所感兴趣的,抓住这一点,马上在活动过程中提取出知识点,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在有目的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学习。
三、心理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策略
1.热身:科学教学的热身运动也称为准备活动。由于学生课前大脑处于松散状态,回忆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或者讲述一些简短的科学的小故事,这样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调动孩子们的学习情绪,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导入:通过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因为科学是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例如,今天要讲解食物链和食物网,我会在制作简笔画卡片,一个卡通头像头上有各种植物和动物,让学生来个角色扮演,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被积极地调动起来,对学习充满了兴趣,这样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换到了有意注意阶段。
3.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发现生活中的现象,展示给同学们,让孩子产生了探究欲望。这是做好探究式最关键的一步。探讨与讨论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思维条理性和思维缜密性。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
4.探究的总结:在科学探究后及时对科学数据和现象进行总结,才能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为以感知过程中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通常以表象形式存在,所以又称“表象记忆”。同时,加深学生的记忆,也能让学生把知识变为一种能力,一种与人交际的能力,一种实践操作的能力,一种调动思维的能力。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几个过程,学生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把整个探究活动中的注意点和总体情况有个初步的了解,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科学探究的欲望。
四、心理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影响
在探究结束时,注意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做出评价。这个评价包括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程度,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表现的热情,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收获,在探究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任何创新,任何通过观察后发现的新问题都要及时表扬,评价要公正,避免由于不公正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失去学习兴趣。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活动;特点;对策
一、数学探究活动
从学生角度看,数学探究活动是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主,关注的是学生的主动探究,为此数学探究活动又被称之为探究学习;从教师角度看,更多关注的是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和启发作用,教学过程由教师由教师引导学生来进行探究而完成,为此,数学探究活动又被称之为引探教学。从对数学探究活动的剖析中,不难看出以下特点:
1、过程性:数学探究活动不是以教师的讲授或直接的结论为重点,而是以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为主。如在八年级的旋转一节的教学中,教师首先以时钟、风扇等实物来组织学生进行旋转活动,然后让学生观察它们旋转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行实物旋转,首先是活动感性的“旋转”概念,然后由实物转向图形,再由图形的旋转来对其定义和要素进行总结。整个过程中,教师充当的是引导者的角色,而“旋转”的定义和要素也是通过学生的探究来获得。
2、层次性:即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逐层推进,同时注意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如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首先教师以图一来设置了以下问题:搭1个正方形的火柴棒根数是?搭2个、3个……甚至是N个呢?然后又以图二来设置问题:第一个图中有一个正方形,那第二个图中的正方形比第一个图形中多几个正方形,第三个图形比第二个图形呢?……第N个呢?接着用小学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等面积公式的的字母表示法来作过渡,让学生对刚才的图形以字母的形式来进行表示。探究性是以逐层推进的方式来进行,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3、能力性:即整个探究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而非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究过程中,要通过学生的探究过程和结论来进行迁移,因为数学知识很多是抽象性的,教师要借助探究中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向抽象性过渡,由感性的探究来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解答。如上面的“旋转”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旋转,掌握旋转有什么要素,从而进行旋转的相关问题解决。
二、数学探究活动有效性策略
1、创设一个探究学习的氛围
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固守于被动的听课,要让学生转变到探究活动学习中来,首先就要有一个能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氛围。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目标来进行有机的整合,从而推动活动的有效开展。
2、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
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成功能得到教师的鼓励,同伴们的赞赏,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在探究学习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让他们由期望变成一种兴趣,然后发展成了一种特长。
如在“从问题到方程”的教学中,以天平为探究对象,以方程的表示为探究目的,当通过实物和砝码之间的平衡关系来获得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性质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发现及时进行鼓励和指导。通过鼓励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通过指导来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的探索中。如有的学生通过砝码和实物关系分析时,发现无法准确描述实物的质量时,教师以未知数的设定来引导学生,从而获得一个方程。当学生得到方程后,教师通过对第一组的鼓励来引发其他组的探究,甚至可以将第一组的学员分配到没有得到结论的小组中,起到一个带头作用。被分配的学生获得了一种成就感,积极性更强。
3、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在探索性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对探索的对象进行初步了解,需要对探索的目标进行思考,思考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进行缓冲。如果教师此时急于求成,剥夺学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就会流入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的怪圈。为此,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要以一定的层次性问题来引导学生对探究活动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保证探究的有效性。
4、构建一个交流的平台
1.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语文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力度。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然地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与方法,也能在实践中加强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探究活动中的交流,有利于学生相互激励、共同发展。
2.探究性学习有利于语文学科教学改革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探究性学习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志。在考试改革与课程改革的背后,教师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都在发生较大改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模式的推广,极大地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落实探究性教学,是促进教学活动进步的重中之重。
二、探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以学科特点为基础,开展探究性活动
(1)教师要认识到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阅读文章是探究活动的重要基础,只有明确阅读文章的特点与重要性,组织学生与阅读文章进行互动交流,才能让探究活动得到有效开展。语文学科具有自己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有利于学生阅读学习效率的提高。比如,在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时候,教师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对诗歌中的情感进行体验,会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开展。一些学生选择大声朗读,一些学生选择默读,不同的学生适合不同的方式。给学生自主探究的自由,有利于其学习能力的提升。(2)应用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高中学生具有相对完善的思维能力,探究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思维方式多种多样,而发散性思维、辩证思维以及创新思维,可以在探究活动中得以提高。比如,在讲解《荷塘月色》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对现在的荷塘月色场景进行想象,将两者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的对比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2.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展探究性学习
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思考与探究,从而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在讲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视频,给学生创设一个形象的情境。在了解了文章的大概内容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文章中的重难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与讨论,同时,为学生播放一段节奏较为紧凑且旋律紧张的曲目,给学生渲染探究氛围。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文章的情感基调,提出更为贴切的问题,提高探究效果。
3.加强课堂师生互动,开展探究性活动
【关键词】通用技术;探究式教学;教学过程;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1-0109-01
新课程改革的标准是关注人的发展, 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技术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技术设计和应用能力为主的实践性课程,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和合作交流。探究式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因此,这种开放式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动手实践、交流协作等能力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以三维目标为指导的技术课堂教学中。在探究式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为学生合理的设置探究问题,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是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所在。下面就这些问题展开有益的讨论与探索。
一、如何设计探究问题
有这样一则案例,老师为了让学生体会发散式思维,给学生设计了一个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讨论的话题:中国为什么没有航空母舰?把这个问题设置成自主探究的话题是否合适?在探究式教学中如何设置合理的探究问题?
要解决这个探究问题,或者说要能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对于有学习任务的学生来说,除了上学做作业,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再去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这些内容。更何况,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点,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讲,这些又不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活动展开的过程中,只有几个学生发表了个人看法,其余的学生选择了保持沉默。
在设置探究问题时,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兴趣激发点,设置难易适中的问题。问题过难或者综合性太强,学生不具备探究的能力,浪费了时间,还没有收获。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挑战性,学生也容易失去探究的欲望和兴趣。所以,一个好的探究问题的设置是要能“放得开”,还要能“收的住”。放得开是指:设置的问题抛给学生,学生不光要有能力接得住,能就此展开讨论探究,还要乐于接受。把抽象的理论问题设置成实际应用,把已有的概念结论设置成动手实践证明。这样设置的问题才能满足学生求新、好奇和探究、创新的心理要求。有了探究欲望的驱使,学生才会乐于接受老师交给的探究任务。收的住是指:尽管探究的结果可能是各种各样的,最终学生要有一个探究结果。并且当学生把探究结果呈现出来时,教师应能从所有的探究结果中寻找出共性。即教师能从探究结果中提炼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从而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如果一个探究的结果是互不相关相互独立的,教师无法对这些结果进行或规律或方法或概念的提炼,总结出有益于自己课堂的东西,那么这种探究就是无效的。
二、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该做什么
首先,教师应创设合适的教学环境。在合理的设置探究问题后,在把问题展现给学生前,教师要做的就是应采取以人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针对通用技术实践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努力创设民主的、交流的、直观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亲历制作设计的每一个过程,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其次,在学生的活动中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指导。在探究过程中,光有学习兴趣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在探究过程中合理正确的引导。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巡视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从“提出问题”到“收集证据”,从“猜想假设”到“实践证明”,从“分析讨论”到“得出结论”,探究过程的每一小节活动的过渡、活动时间的控制、探究方向的主导,都需要老师的参与。在巡视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多交流,多探索,让学生敢于质疑。对于持少数不同意见的学生应给予重视和充分的肯定,让每位学生都能感觉到老师的关注。由于学生个体的接受能力和实践能力有较大的差异,学习过程中,也往往会出现不同层次的差别。特别是在实际操作技能过程中,有的同学没有得到教师的辅导和帮助,会因畏难情绪放弃探究或者转移注意力,所以教师要及时巡视加以指导,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同时观察每一位学生的活动表现,并采用个别辅导或同学之间互帮互学的方式充分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对于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懒于动手实践,或因观点行动不一致引发的分歧,教师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因势利导灵活调控,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度始终维持在教学活动上。
同时,从目前班级人数来看,每个小组人数能达到六七个人,为了避免出现少数人做,多数人看,探究课变成看热闹课的情况,教师还应注意: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各小组长对组员进行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在巡视的过程中观察了解,对在探究方案的制定、实施过程中合作较好的小组要及时地表扬,对做得不够好的小组指了其不足之处。
三、在探究活动结束后的评价
这一过程中,对前面的活动进行收获和总结。这种评价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总结。把评价的重心从探究结果的好坏对错,转移到探究的过程的知识运用与各种能力的体现。在探究过程的评价中,教师不在担当“裁判员”的角色,而是采用多元化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把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班级评价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结合通用技术贴近生活的学科特点,拓宽评价内容,从学生的技术素养、设计理念、设计环节、创新精神、操作技能、作品质量、合作交流等多方面、多角度的对学生进行更全面、更科学的评价。使学生在通用技术的课堂中得到自我肯定和学习的成就感。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知识”已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唯一目的。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通用技术以其立足实践、高度综合、利益创新、富有人文精神的学科特点被逐步重视。我们应依据通用技术学科特点,结合探究式教学优势,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完善技术课堂,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领悟新课程精神,真正达到新课程所要求的三维教学目标。
[关键词]科学 学生 探究 课堂 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1-081
众所周知,学生主要是在课堂上感悟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可现今科学教学课本中的内容却比较抽象,导致学生理解困难。而活泼、好动、喜欢参与和好奇心强又是学生的共同特点。为此,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给他们创造一个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利于他们参与的探究性的课堂,让他们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自主感悟、体验和获取知识,并培养他们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精神。那么,如何给学生创设一个敢于探究的课堂呢?下面我也来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巧用电教,激发探究的欲望
探究是上好科学课的关键。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通过一系列亲自动手实践活动,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探究愿望,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从而获得科学知识,体验科学乐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能力。但是,课堂上教师如果制作出一张张生动、形象、直观、精美的课件,就会一下子打开学生兴趣的闸门,让他们情不自禁地走进探究的殿堂。如,在教学《昆虫》一课时,我在课前搜集了各种昆虫的图片,制作成flash课件。上课时,当我一打开课件,学生就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叹,一连串的问题破口而出,课堂气氛显得异常活跃,对于接下来的教学就可想而知了。
二、活用教材,搭建探究的平台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课本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离甚远。如教科版三年级下册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要求学生种凤仙花、莲花、玉米、花生等植物,观察它们的种子萌芽。由于我们肃南地处高寒山区,学生没有见过这些植物,更谈不上种它们了。我想,用大豆的种子能代替它们吗?于是我就让学生用本地家家户户都有的大豆代替以上植物,结果同样让学生学到了种子萌芽方面的知识。
有的科学课本上的内容与当地的气候、水土、自然环境等不相适应,我们就应该先缓一缓或调整一下先后顺序。例如,在上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研究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时,需要了解“青蛙的演变过程”,而我们肃南海拔高,气候寒冷,到了五月份才有蝌蚪,怎么观察呢?于是我先把这一单元后面的内容上了,等本地有了小蝌蚪,再让学生观察、探究青蛙的演变过程。因此我们每一位科学教师都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材,想方设法给学生搭建一个有利于探究的平台。
三、注重质疑,教给探究的方法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探究的本质。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选择有意义的,自己感兴趣的,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进行研究。为此,在课堂上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地设想,然后引导他们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在探究的过程中自己找出科学依据,验证猜想,从而获得新知识。例如,在教学《控制铁生锈的速度》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猜想铁生锈的原因,然后引导他们把铁钉放在隔绝空气的水中进行试验,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许多学生都急切地提出问题:“为什么铁钉不生锈呢?”“到底怎样才能使铁生锈?”......学生带着一个个自己急于想知道的问题,迫不及待地参与到教师课前预设的探究活动中,最终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解决了问题。
四、小组合作,培养探究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