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育评职称论文范文

教育评职称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育评职称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育评职称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进步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极其巨大的影响,其影响波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崛起。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教育系统各方面日趋成熟。然而,作为衡量这种新型教学系统服务质量核心的远程教育的评价体系还有不足之处。文章以网络的自身特点和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为基础,简要论述了可以应用在远程教育方面的一些评价策略。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评价信息技术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种协商(合作、会话)活动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习者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讨论和交流,学习者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营造创新思维的形成条件,培养合作精神,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进行协商和讨论。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

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而应是主动的、探索式的、协作式的学习。计算机网络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主动探索、协作交流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教学平台。远程教育打破了地域和时空的局限,实现了双向交互、实时多点交流、广泛的传播、快捷的数据信息收集等多种功能,以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为依托,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支起了技术框架。那么,在这种“新的学习模式”下,如何进行教学效果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呢?以下从几方面谈谈开展远程教育的评价策略。

1开展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在以往的教学中,多采用总结性评价。例如期末考试、年终评定等。总结性评价用于指导、采纳和沿用方案方面的决策,它更多地关注整个阶段的教学结果,意在获得教学工作总效果的证据。而学习本身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像建构主义学理论下的情境创设,知识的意义建构以及人与人的协作关系都是随时空转换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在远程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反馈及时、管理方便、省时省力等优良特性,对整个教学过程做跟踪监控、检测、指导。形成性评价也叫过程评价,就是关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态度、应变能力甚至情感、家庭情况等,从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相应给出建议和补救方案。此外,为了使远程教育更有针对性、预见性,还需对学习者进行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也称置前评价,被安排在教学设计前,是制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学习策略的依据。依据置前评价的结果,学习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学习。

2以自我评价为主。结合教师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建构主义主张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研究,发挥首创精神,实现自我反溃学习者每一次实现对原有认知结构的改造与重组,也就是完成了一次自我的肯定、否定、再否定的辩证评价过程。这种自我评价有利于学习者成就感的形成、目标的明确、个性化的培养,使学生由评价客体成为评价主体,提高了学习的参与性,增强了学生的评价能力。远程教育强化了学习的自主性,为自我评价提供了强大的“硬件平台”,如集成化的学习环境,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等,使学生和学习结果之间有了更直接的联系。当然,我们也不应忽略教师评价和小组评价的作用。教师评价为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提供了一种引导,而学习者之问的相互交流、协商、评价,可能引起各种层次和类型的文化碰撞,价值观的碰撞以及思维的碰撞,这有助于他们在认知层次上达到协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使评价更科学、更合理、更客观。

3通过对评价对象的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提高评价的说服力

建构主义重视个性发展,提倡多情境解决问题,主张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以往传统教学的评价参照标准比较单一,往往只依据考试成绩的高低,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却无视不同学生各异的特质、情感和学习风格,无形之中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远程教育的出现顺应了个性发展的需要,为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远程教育中,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发展,科学地、理性地、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从知识、能力、品质、态度等多项指标去衡量每一名学生。运用更具个性发展的评价策略,激发学习者潜意识中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众多更具特色的学习个体融于网络学习这个大环境中。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丰富了远程教育的评价手段,具有多项测评功能的评价系统的实现已不再是梦想。

4根据评价目的和标准制定评价指标体系

第2篇

目前,还没有一个控制教学中的平衡点的方法,但学习者和计算机控制程序,确实存在着一种平衡关系,如果程序设计符合之间的平衡,将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平台控制交互功能。一个很好的描述的平衡点控制教学的意义。相互作用发生在优化学习者和计算机控制的平衡。以下三种教学情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案例,老师站在学生前面教学,然后离开;案例二,老师站在学生面前,只听说话的学生;案例三,教师和学生讨论,相互反应,互相学习。显然,最丰富的教学情况,在三种情况下,通过在第三种情况下的平衡提出了前面的极端现象,其中最强的互动平衡和人类的互动,当双方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计算机和人平衡同等重要。

2远程教育平台的功能

网络远程教育平台包括网络环境,网络(网络学校,学生),课件,图书馆资源和其他因素,它是基于网络的,通过一套完整的支持软件和管理软件来保证服务管和体育整个网络教学发展的有序运行。达到以下网络远程教育平台服务的具体需要:(1)综合信息服务。综合信息服务将成为远程教育的网络信息交互平台的基础上,它可以释放和课外教育信息沟通,介绍了网上众多的大学和培训机构,同时,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线交流教学经验。(2)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服务教学和教育管理是远程教育的核心网络平台的一部分。这主要包括:课程学习管理系统,浏览课程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多媒体操作系统,答疑系统分析,远程测试系统,课件的开发和管理系统,学校管理和信息查询系统。(3)虚拟校园管理服务。在虚拟校园管理系统的上行链路和教学活动的桥梁作用,在整个教学活动、校园管理的各个环节,涉及所有的对象和教学资源。它主要包括:教师管理,数据统计分析系统,计费功能,安全管理,日志管理,行政公文管理,在线图书馆,学生社区管理。

3远程教育平台的设计方案

3.1的目标和内容。硬件系统的设计和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的设计包括系统软件平台的选择开发平台的设计。远程网络教育平台作为网络虚拟大学园系统平台,技术支持和保障,提供全方位的远程教育合作单位和其他在线教育机构,避免重复投资,为了适应网络教育系统发展的需要,新的信息和网络的建立。该平台的建设目前流行的ASP,IDC和其他先进的概念和网络技术,结合经典的网络技术,视频传输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软件工程技术,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具体需要:(1)硬件系统是可扩展的,灵活的,安全的,有效的。硬件平台的主机,网络设备,通讯设备,数据存储设备的要求是安全的,稳定的和有效的,先进的阶段和良好的可扩展性(2)的通用性,提高软件支撑环境的功能。结合国家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资源管理系统和远程教育软件支持标准的研究成果,对远程教育系统和标准的建立。(3)接入环境灵活,方便快捷。网络教育网络平台将建立专门的光纤连接各区域网络的网络数据中心。学校校园网和远程教育的节点可以方便地通过各种类型的数据网络接入。(4)在整个远程教育各普通节点。在一个镜像网站和教学网站建设网络范围逐渐利用网络教育网络的通用平台,形成整个网络范围内的网络教育系统。3.2网络硬件设计。远程教育网络教学环境主要是由在一个分层的形成一个中央控制节点和远程教育通过网络连接。该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配置控制中心,实现需要的教学管理,节点的硬件和软件环境的远程教育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3.3网络环境。开展远程教育活动,在远程教育平台主要依靠网络,在实施计划的控制中心和教学实验阶段,在这所学校或私人数据中心的建立,分散在一个试点单位的远程教学点,他们通过网络连接。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个快速和大部分的大学校园网千兆,提供远程教育的信息传输通道。远程教育平台的网络连接结构。信息与控制中心,老师教的节点和数据在内部配置中心大学和其他元素,是远程教育的关键设施。目前,远程教育的实现依赖于网络环境中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大学,他们的私人信息网和SDH网。大学校园网络和网络是由一个千兆网络网通光学互连设计各分园连接,提供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的基本要素。3.4信息控制中心的组成和功能。信息控制中心是远程教育平台的核心部分,是远程教育的顺利实施的关键。在信息控制中心的远程教育平台的软件主要的硬件和系统,如VOD点播系统,视频会议控制平台,课件数据库,数据中心管理系统,远程教育,远程教育技术支持的主要提供者。信息控制中心实现远程教育中的节点控制,远程教育的学生必须登录到远程教育平台的信息控制中心,并根据浏览需要和其他的学习活动,相应的制度和教师开发课件等教学资源存储在信息控制中心。3.5配置节点功能和异步。异步教学节点具有多媒体计算机,计算机通过局域网与网络连接。学生可以通过学习需求的异步教学的多媒体视频在线注册,教学与其他教学资源,学习和研究活动的浏览,课程考试。教学同步节点提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实时双向通信,建立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为导向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实时看到老师的照片,听老师的,老师看到学生和在实时的各种情况的讨论问题的学生。其他节点配置异步教学设备在教学同步节点,还配备了一个视频会议系统,课件播放系统,电子白板,音响系统和其他一些设施。

4结束语

第3篇

1.1学生利用平台控制学习中的作用。从平台控制的主要交互功能是可以看到的,是一个主要的交互功能的平台控制意味着一个特性,让程序来支持学习者互动平台控制,它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对学习者。这种转移是平台控制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主要的交互功能。通过控制权的控制者,在教学方面,不同的学习者为例,慢下来,改变学习序列,使学生的学习风格的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习。研究证明,学生的控制可以实现个性化教学和提高学生的个人责任感,学习,优化学习效率。

1.2学生和互动的质量控制。大量研究充分肯定学生控制学习促进学生运用平台控制的效果。然而,也有很多的案例研究发现,如果以满足平台控制交互水平的学生和学生的成果,学习作为教学平台控制交互质量评价的基础上,提高学习者的控制程度并不总是能够提高人与平台控制交互质量。研究发现,如果整个教学过程是由学生控制,只有拥有丰富经验和知识的学习者能够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并表示与教学平台控制满意度。对于大多数学习者,自由控制序列,步骤的数量和难度,实践中往往会导致令人失望的结果。甚至在情感目标教学平台控制,也没有表现出优势。在太多的控制分支教学甚至可能使学习者的消极态度获取过程。这种现象的本质是如果从计算机控制转移到学习者,学习者为中心,和计算机为控制中心,意味着不平衡的交互控制,这种不平衡会导致相同的是真正的互动式的消失。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有必要引入平衡点的概念:教学控制。

教学控制平衡指的交互功能,使最大限度地利用平台控制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学习者之间的平衡提供了两个控制计算机平台控制。目前,还没有一个控制教学中的平衡点的方法,但学习者和计算机控制程序,确实存在着一种平衡关系,如果程序设计符合之间的平衡,将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平台控制交互功能。一个很好的描述的平衡点控制教学的意义。相互作用发生在优化学习者和计算机控制的平衡。以下三种教学情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案例,老师站在学生前面教学,然后离开;案例二,老师站在学生面前,只听说话的学生;案例三,教师和学生讨论,相互反应,互相学习。显然,最丰富的教学情况,在三种情况下,通过在第三种情况下的平衡提出了前面的极端现象,其中最强的互动平衡和人类的互动,当双方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计算机和人平衡同等重要。

2远程教育平台的功能

网络远程教育平台包括网络环境,网络(网络学校,学生),课件,图书馆资源和其他因素,它是基于网络的,通过一套完整的支持软件和管理软件来保证服务管和体育整个网络教学发展的有序运行。达到以下网络远程教育平台服务的具体需要:(1)综合信息服务。综合信息服务将成为远程教育的网络信息交互平台的基础上,它可以释放和课外教育信息沟通,介绍了网上众多的大学和培训机构,同时,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线交流教学经验。(2)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服务教学和教育管理是远程教育的核心网络平台的一部分。这主要包括:课程学习管理系统,浏览课程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多媒体操作系统,答疑系统分析,远程测试系统,课件的开发和管理系统,学校管理和信息查询系统。(3)虚拟校园管理服务。在虚拟校园管理系统的上行链路和教学活动的桥梁作用,在整个教学活动、校园管理的各个环节,涉及所有的对象和教学资源。它主要包括:教师管理,数据统计分析系统,计费功能,安全管理,日志管理,行政公文管理,在线图书馆,学生社区管理。

3远程教育平台的设计方案

3.1的目标和内容。硬件系统的设计和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的设计包括系统软件平台的选择开发平台的设计。远程网络教育平台作为网络虚拟大学园系统平台,技术支持和保障,提供全方位的远程教育合作单位和其他在线教育机构,避免重复投资,为了适应网络教育系统发展的需要,新的信息和网络的建立。该平台的建设目前流行的ASP,IDC和其他先进的概念和网络技术,结合经典的网络技术,视频传输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软件工程技术,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具体需要:(1)硬件系统是可扩展的,灵活的,安全的,有效的。硬件平台的主机,网络设备,通讯设备,数据存储设备的要求是安全的,稳定的和有效的,先进的阶段和良好的可扩展性(2)的通用性,提高软件支撑环境的功能。结合国家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资源管理系统和远程教育软件支持标准的研究成果,对远程教育系统和标准的建立。(3)接入环境灵活,方便快捷。网络教育网络平台将建立专门的光纤连接各区域网络的网络数据中心。学校校园网和远程教育的节点可以方便地通过各种类型的数据网络接入。(4)在整个远程教育各普通节点。在一个镜像网站和教学网站建设网络范围逐渐利用网络教育网络的通用平台,形成整个网络范围内的网络教育系统。

3.2网络硬件设计。远程教育网络教学环境主要是由在一个分层的形成一个中央控制节点和远程教育通过网络连接。该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配置控制中心,实现需要的教学管理,节点的硬件和软件环境的远程教育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

3.3网络环境。开展远程教育活动,在远程教育平台主要依靠网络,在实施计划的控制中心和教学实验阶段,在这所学校或私人数据中心的建立,分散在一个试点单位的远程教学点,他们通过网络连接。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个快速和大部分的大学校园网千兆,提供远程教育的信息传输通道。远程教育平台的网络连接结构。信息与控制中心,老师教的节点和数据在内部配置中心大学和其他元素,是远程教育的关键设施。目前,远程教育的实现依赖于网络环境中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大学,他们的私人信息网和SDH网。大学校园网络和网络是由一个千兆网络网通光学互连设计各分园连接,提供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的基本要素。

3.4信息控制中心的组成和功能。信息控制中心是远程教育平台的核心部分,是远程教育的顺利实施的关键。在信息控制中心的远程教育平台的软件主要的硬件和系统,如VOD点播系统,视频会议控制平台,课件数据库,数据中心管理系统,远程教育,远程教育技术支持的主要提供者。信息控制中心实现远程教育中的节点控制,远程教育的学生必须登录到远程教育平台的信息控制中心,并根据浏览需要和其他的学习活动,相应的制度和教师开发课件等教学资源存储在信息控制中心。

3.5配置节点功能和异步。异步教学节点具有多媒体计算机,计算机通过局域网与网络连接。学生可以通过学习需求的异步教学的多媒体视频在线注册,教学与其他教学资源,学习和研究活动的浏览,课程考试。教学同步节点提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实时双向通信,建立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为导向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实时看到老师的照片,听老师的,老师看到学生和在实时的各种情况的讨论问题的学生。其他节点配置异步教学设备在教学同步节点,还配备了一个视频会议系统,课件播放系统,电子白板,音响系统和其他一些设施。

4结束语

第4篇

【事件】今年起,青岛市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指挥棒”将改变方向,说课评估的比重增加,论文获奖不再成为评审依据。教师评职称,从重科研转为了重教学。【青岛为教师“减负” 论文获奖不再作为职称评审依据】

中广网北京11月6日消息 青岛教师评职称,论文获奖不再成为评审依据。对此,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叶海林作如下点评。

叶海林:关注一下论文的问题。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写论文成了中国所有要评定职称人员的必修课,不论你是演员还是教师,或者是科研人员。当然,作为科研人员写论文,我们还可以理解。从论文的定义上看,学术论文是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展示科研成果的文章,是为探讨问题而进行科学探索的一种手段,也是描述科研成果而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这其中的要点在于论文是有关于科研的,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去参与科研工作。很多人拥有高级职称或者高级技能,是表明他把一件事情做得很好,即使这件事情是一件很传统、很规范的工作,比如中小学教育。中小学教育的研究者和教师本来就不需要是一类人,但是现在的做法却使这些人都成为一类人——既是教育能手,又是教育理论家,但这明显是不可能的。

在我国的科研评定中有一个很不好的倾向——希望把所有的人都培养成大师。于是,平时社会都按照大师和顶尖级别的人去予以要求,这样就形成了你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是这个行当的理论家,这是我们的初衷。然而,毕竟社会上能成为大师的人还是相当稀少的,用成为大师的标准去要求大多数人,不是要培养出大师,而只能是降低大师本身的标准。所以,青岛的做法值得我们为之叫好。

第5篇

【关键词】高职实践课程评估体系

前言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技术应用型人才,而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实践教学系统来进行。既然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那么其教学体系就应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来构建的。因此,如何保证和提高实践课程就显得非常重要,而保证和提高实践课程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评估。

一、高职实践课程评估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目前,教学评估作为高校加强教学管理,增强教学质量的自我监控,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已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高职教育实践课程评估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但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不长,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实践课程评估方面还没有形成科学可行的理论和技术。为此,迫切需要建立科学可行的高职院校实践课程评估方案。

二、我国高职实践课程评估体系构建研究现状

在我国,高职教育实践课程评估还是新领域。从国内目前文献研究资料看,我国高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正在不断深入,但对实践课程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就论者目力所及还鲜有人为。我国高职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高职教育实践课程质量评估的内容、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目前还没有形成体系。虽然众多专家学者对高职教学质量和高职实践课程提出了相应的评估内容和标准,但总的来说大多数的探讨还停留在定性层面进行评估,缺少操作性;评估内容还不统一,指标缺乏层次性和信度效度。

三、高职实践课程评估体系构建原则

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前首先要确立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本文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如下:

3.1遵循培养目标的原则。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要遵循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规律,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

3.2科学性原则。设定每一项评定指标时都必须经过科学论证使每项指标都有科学依据,同时得到学校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认可,能直接反映高职实践课程特性,各指标名称、概念要科学、确切。

3.3系统性、可比性原则。实践课程质量评估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评定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首先明确评定目标,在此前提下,按评定目标要求,全面系统地设计、确定评定原则和评定要素。整个实践课程评定指标体系要有系统性,要能成为一个体系,各项评定要素应有可比性。

3.4可操作性、真实性原则。设定各项评定指标时,指标必须可以实施,指标定义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词,便于指标数据采集,保证相对真实可靠。评定方法选择要具有合理性,使评定结果能反映真实性结果。

3.5全面和重点相结合的原则。指标体系是由若干个指标构成的有机整体,每个指标都要从一个侧面反映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状况,各独立指标之间需要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形成指标的最佳组合,从而使指标体系优化。

四、高职实践课程评估主体

4.1学校领导(教育管理者)。学校领导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程的管理者,需要高瞻远瞩地对实践课程的整个过程有一种高层次的掌控。这有助于管理者更全面地分析与改善基础条件,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程的开展提供更好的软硬件保障。

4.2任课教师。任课教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程的使用者,对实践课程有更全面的了解,与学生直接接触,可以了解学生对实践课程的一些想法。任课教师对课程的评估有直接的发言权,通过教师的评估可以了解多方面的因素。

4.3学生。学生是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程的直接作用对象,这里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4.3.1已学学生。已学学生是指已完成某一阶段的训练,但尚未毕业的学生。让这部分学生对实践课程作出评估,可以检验实践课程是否使学生感兴趣、难易度是否合适,能否让学生觉得实践课程内容有趣、实用、易学等等。

4.3.2毕业生。通过毕业生评估,可以了解实践课程所教授的知识与技能对毕业生工作能力的影响,主要检验实践课程的作用性和实践性。

4.4行业企业专家。传统的理论课程评估主体主要是领导、同行和学生,而实践课程评估主体除以上三者之外,还应包括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技术、管理骨干。因为,后者是行业的专家,是内行,他们对该行业领域所需要的技能最熟悉,因而最有发言权。可以通过加强校企合作,邀请企事业单位的技术、管理骨干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邀请他们参与实践课程计划和毕业实习指导书的制订,担任学生实训、实践课程的指导教师,对学院的实践课程进行指导和评估等。

五、高职实践课程评估体系的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程评估的内容可以分为:对实践课程目标的评估、对实践课程计划的评估、对实践课程过程的评估以及对实践课程结果的评估。

5.1对实践课程目标的评估: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程目标即实践课程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实践课程实施的指南,也是衡量实践课程最终质量的准绳。它是实践课程实施的总纲。对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程目标的评估是实践课程评估的基础。

5.2对实践课程计划的评估: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程计划是实践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对实践课程的一个总体安排。包括实践课程项目、门类、次数、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课时安排、重点难点、教学手段、考核的方式、方法或途径、达到的效果等方面。

5.3对实践课程过程的评估: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程过程是指教师对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策划和具体实施的情况。包括设计思路,操作内容设计,实施方式方法,课时安排,效果反馈途径等方面。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程评估的核心。

5.4对实践课程结果的评估:这是对实践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估。包括平时项目训练熟练程度、操作考核成绩、职业资格证书、等级证书以及终结性考核结果等方面。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程评估的关键。

这四个方面相互协调,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程评估体系,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课程有序、有效的开展。

六、结束语

目前,教学评估作为高校加强教学管理,增强教学质量的自我监控,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已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程评估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因此,积极探索出一套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又便于操作的实践课程评估体系和实施办法,是确保实践课程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晋祥.中外高等职业教育比较.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第6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英语 课堂教学 评价

近年来,随着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英语课程教学在观念、教材、教法、学法等方面的改革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职业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职业英语课程要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使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中职英语教学评价的现状调查

中职学生由于英语基础相对薄弱,部分学生厌倦英语学习。英语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导致英语教学评价呈现以下的基本特征。

1.评价主客体单一。整个课堂中的评价活动几乎都限于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没有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学生自我、教师自我的评价。

2.评价方式传统。通过课堂上教师提问让学生或集体或个别回答完成。

3.评价内容浅显。在评价中,教师对学生陈述性知识的评价占绝大部分。WwW.133229.COm

4.评价层次较低。教师对学生评价主要强调陈述性知识的回忆。

5.评价作用甚微。教师通过提问所进行的对陈述性知识的评价对于促进学生发展是表面化的、肤浅的。

二、中职英语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由七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力组成,它们是言语、音乐、逻辑、视觉、身体、自知和交往。加德纳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多维地看待人的智力的视野和方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目的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

三、中职英语教学评价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主体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评价应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为出发点。评价应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应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不断发展。同时,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自我评价对学生能力发展的意义,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2.评价形式多样化。在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评价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中职生的基础和学习特点,在课堂中可举行“课堂学习活动评比”“课堂观察检查表”“学习效果自评”“平时检验”。课后可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还可举办英语词汇、歌曲大赛、演讲比赛和故事大赛等。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体现学生参与评价的主题过程,实现自我选择、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3.评价方法灵活化。在日常的形成性评价中,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给予学生多次评价的机会,允许学生在更充分的准备之后,再次参加评价。评价的目的重在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发展和提高。因此,应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引导学生表现自我、增强自信、体验成功的喜悦。

4.评价内容表格化。在教学评价的内容方面,应以各种表格的形式,将评价的内容分类归纳,逐步、按时地完成。例如学期初或单元教学开始的问卷调查表,课堂内的学生自评表、小组互评表、课堂表现积分表、单元测试评价表、学习进步曲线表、课堂外的英语小组活动测评表、家长评议表、作业完成情况自评表,教师课前、课中、课后评价表、测试评价表等等。这样,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形成了,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总之,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评价是英语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我们采取何种评价方式,都应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科学合理地进行评价。通过评价的过程与结果,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及时总结,要让学生感到教师施行的评价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刘道义,等.新高中英语教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23-125.

[2

第7篇

在本学期,教科处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自主发展”为宗旨;以课题研究、课程改革、教师培养为抓手;坚持在实践中研究,用实践的方法研究,让教师成为研究者,让课堂成为实验室;坚持教育科研工作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力求做到“研教结合、研培结合、反思提炼、同步发展”;实现三个服务,即为学校发展服务,使教科研工作成为营造、培植学校特色的动力和渠道,为教师成长服务,使教科研工作成为提升教师素质的动力和渠道,为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服务,使教科研工作成为优化课堂教学的动力和渠道;进一步落实教育科研的群众性、示范性和实验性,为学校事业发展实现新跨越,为**教育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重点工作

1、切实抓好各立项课题的结题准备工作,为下半年“十五”立项课题顺利结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⑴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及全校教师参加“XX年度苏州市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同时,积极为课题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公开发表或参评、交流创造条件。

⑵省级立项课题“多方位加强普通中学美育的实验研究”作为学校的龙头课题,将成为“十五”课题结题阶段的研究重点和结题准备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传是文集”第三辑“美育文丛”的编撰及出版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目前各本书稿的初稿已经完成近九成,我们将在9月份组织人员对各个分册书稿进行修改、统稿、定稿。同时,我们将联合课题组撰写“美育”课题的结题报告。

⑶组织各课题组及时搜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形成课题成果汇编,撰写结题报告,填写需提交的课题成果鉴定申请书、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书、课题研究成果报告等,向上级教科部门提出结题申请。

⑷进一步落实课题组长负责制和考核制,加强过程管理;配合课题组负责人定期召集会议,开展学习、研讨活动;配合课题组合理使用研究经费,推动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⑸在准备“十五”立项课题结题工作的同时,我们将认真思考“十一五”学校教育科研的主课题,并为该课题的立项和实施进行初步认证。我们设想发动全校教师就此问题开展讨论,共同选择、拟定学校新的主课题。

2、认真做好“导师制”工作,青年教师培训以及教育科研骨干的培养工作,为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成熟提供条件;为教师进一步树立教科意识、改进教科方法、提高教科水平提供条件;为学校骨干教师更上一层楼、挤身“名师”行列提供条件。

⑴做好“导师制”工作。今年新分配到我校的青年教师不多,所以,本学期这方面的主要工作是对**、**两年的“师徒结对”进行必要的调整,向导师和青年教师提出明确目标和任务,并加强有关的检查和调研,以更好地发挥“传帮带”的要求。

⑵做好青年教师培训工作。今年的青年教师培训将以组织或协助其他部门组织有关的教学比赛为重点工作和主要任务。本学期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在工作三年以内(含三年)的青年教师中开展撰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的评比活动。同时,我们将协助教务处组织青年教师参加评优课等比赛活动。此外,我们还要组织3次专题讲座,主题包括如何组织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课堂教学、如何进行学生管理,如何进行反思提高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9次研讨。在新学期中,我们要继续追求培训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系统化、实用化,努力实现“引领思想,规范行为、提升素质、促进成长”的目标。

⑶本学期,我们准备为即将评职称的教师提供论文写作方面的指导。拟开设两次讲座,一次是有关论文撰写的通识讲座,一次是针对职称论文评审要求的专题讲座。

⑷本学期,我们还要着力抓好教育科研骨干队伍的建设。我们首先要制定“教育科研骨干培养条例”,明确科研骨干的入选条件、权利、义务以及培养方案。

在确定人选之后,我们将组织他们开展一系列的学习、研讨活动。

⑸同时,独自或配合教务处认真组织教师外出观摹、学习和交流活动。

3、加强有关新课程的研究,组编两期以课程改革为主题的《**教研参考》(第一期已经下发教师)。同时,协助教务处做好新课程的实施、管理、培训等工作。

4、努力构筑教育科研的平台,精心组织各级各类教育科研评比活动,为教师学习和展示教育科研的成果提供机会和舞台。

⑴继续办好《**教育》,使之进一步成为我校教师探讨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提高教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阵地。本学期,拟组编以苏州市“十五”立项课题成果汇编为主题第45期《**教育》。同时,我们要进一步办好《**教研参考》和《传是》“杏坛论语”版。本学期,拟组编以课程改革和学校内部管理为主题的第8、9期《**教研参考》以及四期《传是》“杏坛论语”版、XX年第3期《江花》。我们将积极参加**市优秀教育刊物评比,力争取得好成绩。

⑵认真组织各项教育科研竞赛,力争获得较高层次的奖项。本学期,教科处将组织教师参加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教科院、苏州市以及**市教研室和教科所组织的江苏省多媒体课件制作评比、江苏省中小学各科教学教案评比、江苏省中学青年教师“五四杯”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江苏省“师陶杯”、苏州市“师陶杯”、苏州市教育科研成果评比、**市创新教育论文和个案评比、**市课程改革成果评比等活动。

5、认真做好职称论文评审的组织工作,完成上级教科部门和学校下达的各项工作,积极配合其他处室做好工作。积极参与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活动,积极参加校外教科培训、会议及学术交流活动,建立并加强同其他教科先进学校、学术刊物的联系。

三、成员分工

洪敏:全面主持教科处工作,协调处室内外关系;对外联络与宣传;处室工作安排;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教师教科考核;编辑《**教育》、《**教研参考》、《传是》“杏坛论语”版。

殷金方:青年教师培训;“导师制”工作;教育科研骨干培养工作;组织“江花”文学社活动和编辑《江花》。

第8篇

随着昆山市及我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科研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更好的机遇,教科处将继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弘扬“三创”精神,本学期,认真贯彻本学期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以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为重点,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服务师生为目标,重视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提出新思路,为建设健和谐校园、为学校事业发展实现新跨越作出新贡献。

二、工作任务

    本学期,教科处的重点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要广泛开展教育科研,进一步落实教育科研的群众性、示范性和实验性;二要着力抓好课题研究,完善研究方案、组建研究队伍、落实研究任务;三要构筑科研平台,继续办好学校的教育刊物,认真组织各项教育科研评比;四要培养科研骨干,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培训和结对指导,为使更多地教师成为“名特优”教师创造条件。

1、认真做好“十一五”学校主课题的立项、开题工作,为课题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目前,学校已经申报江苏省及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立项课题各一个。我们将在课题立项成功后:

(1)通过集思广益进一步修改课题研究方案,不断提高方案的科学性、操作性和预见性。

    (2)积极筹备“十一五”立项课题的开题活动。

(3)对全校教师开展课题培训,召集学校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商讨课题研究的分工,最大范围地组建课题研究队伍,体现课题研究的群众性。

(4)为了使课题研究更加规范,我们将拟订课题研究指南和考核办法,进一步落实课题组长负责制和考核制,加强过程管理。  

(5)组织实施“十一五”立项课题的开题活动。

(6)积极参加苏州市教育局组织的教育科研成果评奖,积极参加上级教科组织的课题成果和课题方案评选,力争取得好成绩。

 2、认真做好“导师制”工作,青年教师培训及教师教育科研培训工作,为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为教师进一步树立教科意识、改进教科方法、提高教科水平提供条件。

   (1)本学期,今年新分配到我校的青年教师不多,所以,本学期这方面的主要工作是对04、05两年的“师徒结对”进行必要的调整,向导师和青年教师提出明确目标和任务,并加强有关的检查和调研,以更好地发挥“传帮带”的要求。同时,我们将本着“双向选择”的原则,为新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配备导师。

   (2)为了实现“引领思想、规范行为、提升素质、促进成长”的目标,在新学期中,我们要继续做好青年教师培训工作,进一步追求培训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系统化、实用化。一方面,我们将继续邀请校内外名教师、教育教学教科研骨干与我校青年教师交流。另一方面,我们将配合有关部门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以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为了更好地促进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成长,我们将制定并实施“涵青班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成果考核”。

   (3)组织教科研骨干开展学习、研究和交流,优先组织其外出学习和交流,力求使他们在成为名师的道路上突破教育科研方面的瓶颈,更快地发展,为壮大学校优秀教师群体作出贡献。

   (4)推荐学校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参加昆山市学术带头人的评选,协助做好昆山市学术带头人的重新评定工作。

   (5)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课题培训,配合学校组织各类教师培训。

3、加强对课程改革和08年高考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为新课程的深入开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1)组编一期以“课程改革”或“高考改革”为主题的《昆中教研参

考》。

(2)协助学校组织开展课程、教材、教法和评价的研究和研讨活动。

    4、重视教育科研平台的构筑。

   (1)努力办好《昆中教育》,使之进一步成为我校教师探讨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提高教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阵地。本学期,我们将编辑两期《昆中教育》,编辑两期《昆中教研参考》,编辑四期《传是》“杏坛论语”版,编辑两期《江花》。我们将积极参加昆山市优秀教育刊物评比,力争取得好成绩。

(2)认真组织各项教育科研竞赛,力争获得较高层次的奖项。本学期,教科处将组织教师参加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教科院、苏州市以及昆山市教研室和教科所组织的江苏省多媒体课件制作评比、江苏省中小学各科教学教案评比、江苏省“师陶杯”、苏州市“师陶杯”、苏州市教育科研成果评比等活动。

(3)畅通对外交流的渠道,为教师参加各类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展示自我实力和学校形象提供条件。

5、认真宣传并执行《江苏省昆山中学教育科研常规工作考核条理》,认真做好职称论文评审的组织工作,完成上级教科部门和学校下达的各项工作,积极配合其他处室做好工作。积极参与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活动,积极参加校外教科培训、会议及学术交流活动,建立并加强同其他教科先进学校、学术刊物的联系。

三、成员分工

洪  敏:全面主持教科处工作,协调处室内外关系;对外联络与宣传;处室工作安排;省级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教师教科考核;编辑《昆中教育》、《昆中教研参考》、《传是》“杏坛论语”版。共2页,当前第1页1

殷金方:青年教师培训;“导师制”工作;教育科研骨干培养工作;组织“江花”文学社活动,编辑《江花》。

陈炳飞:苏州市级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昆中教育》、论文评比的审稿、修改工作。

缪  苗:教科处的对外宣传报道,编辑、校对工作,学校网页教科部分内容的充实更新,材料发放、收交工作。

四、具体安排

九月份:

1、制定学期工作计划。

2、高级职称论文送审工作。

3、收交教师学期专题总结,并聘请编审对有质量的稿件进行修改。

4、青年教师培训。

5、为新教师配备导师并对04、XX年的“师徒结对”进行微调。

6、发动、组织教师参加江苏省“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评选、苏州市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评比等活动。

7、编辑出刊《昆中教育》XX年第二期和《传是》“杏坛论语”版。

8、教科橱窗内容更新。

9、充实学校网站教科部分的内容。

10、考核教师上一学期的教科研工作和成果。

11、“江花”文学社成员充实。

12、《江花》XX年第3期组稿。

13、参与校庆准备工作。编辑“教师优秀论文选”、“学生优秀作文选”

14、学校第三次青年教师教育随笔征文的评比工作。

十月份:

1、参与校庆的有关工作。

2、青年教师培训。

3、制定“十一五”课题的研究指南、开展课题培训。

4、编辑《传是》“杏坛论语”版。

5、编辑《昆中教研参考

》。

6、参加上级教科部门组织的课题成果和课题方案评选。

十一月份:

1、《昆中教育》XX年第三期组稿。

2、青年教师培训。

3、编辑《传是》“杏坛论语”版。

4、组建“十一五”课题的研究队伍。

5、为需要评职称的教师开设论文写作方面的讲座。

6、编辑《昆中教研参考》。

7、组织教育科研骨干开展学习、研讨活动。

8、“十一五”立项课题的开题准备工作。

十二月份:

1、青年教师培训。

2、中级职称论文送审工作。

3、编辑《传是》“杏坛论语”版。

4、编辑出刊《昆中教育》XX第三期。

5、编辑《江花》的第4期。

6、“十一五”立项课题的开题活动。

一月份

1、青年教师培训

2、撰写教科处学期工作总结。

3、布置教师撰写学期专题总结。

4、教科处材料整理、归档。

 

 

第9篇

针对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等突出问题,浙江省出台《浙江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92020年)实施办法》,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从教,可按一定的学费标准,本科生连续退费4年,专科生连续退费3年。同时,农村教师评职称论文原则上不作刚性要求。

近年来,乡村教师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不仅舆论多有呼吁关注乡村教师群体,国家也出台了不少扶持政策。

去年国务院公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9-2020)》,提出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等措施。

此次浙江省将鼓励政策加码落实,推出大学生农村任教可退学费等举措,有利于鼓励更多大学生到农村任教,值得肯定。

在中国,乡村教师是一个相当特殊的群体。一方面,他们责任重大。农村人口仍占全国总人口的半壁江山,但比起城里的孩子,农村孩子接受的教育质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能否避免农村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支优秀的乡村教师队伍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他们的回报相当有限。农村教育基础薄弱,待遇不佳,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存在差距。很多乡村教师是凭借理想和信念努力坚持。这在让人感动的同时,又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重任在肩、默默奉献的他们,理应获得合理的物质和精神回报。

浙江省的做法,对其他地方应有借鉴意义。眼下,很多农村地区教师下不去、留不住的现象仍没有得到扭转。

归根结底,要让乡村教师队伍稳定下来,除了推动一批毕业生、教师到农村去外,更主要的是要将各种扶持政策真正执行下去、落实到位,从而提升在农村任教的吸引力。

一方面,还要进一步提升乡村教师的待遇水平。一份工作的吸引力大小,薪水并非全部考量,但绝对是最重要的考量之一,这一点毋庸讳言。

近年来,国家已出台不少提升乡村教师待遇的政策红包,乡村教师的收入纵向来看确实在上升,但与其他行业的工资水平相比,尤其是与乡村教师的工作强度、工作环境相比,还远远不够。

在日本等国,乡村老师收入要高于城市学校老师,就是为了吸引好教师去乡村任教。今后,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好的原则,也应成为我国教师岗位定薪的原则之一。

另一方面,还要从根本上提升在农村工作的各方面条件。去村里教书?给再多钱也不干。不排除一些人可能有这样的想法。

这一心态的深层原因,就是当下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仍未打破,一些地方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使得在农村工作毫无吸引力。唯有尽快提升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在交通、居住、生活、娱乐等方面尽量弥补与城市的差距。

第10篇

形式单一与其他社科期刊不同,基础教育领域的文章有其特殊性,不能一味地强调学术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而忽略了刊物的可读性和视觉效果。从印刷形式来看,大多基础教育类学术期刊采用单色平面印刷的图文呈现方式,最多在封面或插页上采用彩色印刷对教育新闻、学术会议等做信息介绍,设计老式,其装帧风格仍停留在若干年甚至十几年前的水平。因此,与其他大众传媒(广播电台、电视、互联网)相比完全处于劣势。另外,从出版流程和要求来看,期刊杂志出版周期比较长,与广大教师的即时性要求不相适应,不能及时地跟踪热点问题和重要教育事件。

刊物定位不清晰基础教育专业涉及的领域广泛,学科门类庞杂,学科设置跨度大,这样导致了不少基础教育学刊存在着栏目设置零散、风格雷同、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即使是一些优秀的基础教育学刊也存在栏目学科优势不明显,学科读者定位不准。教育期刊原本的功能是传播最新信息动态和成功的教育经验,研究热点焦点问题,为教师教育教学提供专业支持。可近年来,不少教育期刊其功能只剩下发表评职称论文了,创新性低,不少一线教师反映:“教育期刊变成教师的练习册了”,“期刊在循环发表文章,5年甚至10年前看过的文章又出现了。”[2]而从内容来看,基础教育方面有些文章空洞抽象,理论晦涩难懂,实践性不强;有些教学实践文章又过于具象,研究背景和对象无典型性,缺乏学术规律可循,无法普遍适用。

学术影响力偏低,缺乏学术规范意识与专业类教育理论、教育科学期刊相比,基础教育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偏低,学科较弱,缺乏学术规范意识。“目前中国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达在学术规范方面突出的问题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缺少研究现状的描述;二是参考文献贫乏。”“国内的许多教育研究成果,在表达上缺乏对研究现状作基本和不可缺少的交代,这既不利于读者了解中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起点,也不利于读者知道现在的研究创新在何处,有何新的结论和建议。这或许是许多中国学者研究存在的通病。中国的教育研究成果,尤其是以教育实验、调研报告等形式出现的学术性论文更应引起重视。”[3]这样的问题在基础教育学刊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主要还是因为作者很大一部分是中小学校的教师,他们的学术规范意识往往比较薄弱,采用便于组织和记忆知识的模式作为论文的撰写框架来安排和填充资料,写作方式简单重复,论文质量不高。

学科编辑力量不强为数不少的基础教育学刊虽然创刊时间已经不短,但由于长期定位不清,特色不明,有的根本就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刊物还停留在来什么稿用什么稿的阶段,编辑缺乏策划意识,整体素质不高;发文数量很大,但是学科分散,读者很难通过阅读来了解本学科的前沿问题和特点话题。有的编辑部编辑人员身兼数职,承担着几个栏目和学科的稿件处理工作。有的编辑部甚至缺少某学科编辑,其他学科编辑凑合着组稿审稿,直接影响组稿约稿的编辑质量。基础教育专业门类多样,分科细化,隔行如隔山,如果不是专家来编辑稿件,学刊将一直停留在表面,不能真正给予读者深层次的启发和思考,从而影响到学刊的个性策划,影响了创办特色优势栏目,影响了整本刊物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发行量很少,渠道单一由于受众的特殊性,不像教学参考、教学辅导书那样市场需求量大,基础教育学刊的发行主要面向教育行政机构下属的教研室、教育科研机构、幼儿园及中小学校教育工作者和高校教育学院学者、研究生等,以邮局发行和自办发行为主,甚至有些期刊主要是以赠送方式在发行。发行的力度较弱,主要表现在:缺乏高效率的发行手段,市场开发重视不够,没有很好地利用新兴传媒的传播手段。另外,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编辑不太重视发行业务和营销策略,很少主动地“走”出编辑部去关注:目录能否调动读者翻阅期刊的意愿?引起读者注意的是哪些文章?哪些人在阅读自己编辑的期刊?期刊影响着怎样的读者市场等等。相关信息的调研在期刊每次发行后很少继续深入,这样使得基础教育学刊失去了充分正确的市场反馈信息,产生了发展道路上的断层。

基础教育学刊缺乏竞争力的原因

竞争力是参与者双方或多方的一种角逐或比较而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它是一种相对指标,必须通过竞争才能表现出来,笼统地说竞争力有大有小或强或弱。竞争力是对象在竞争中显示的能力。因此它是一种随着竞争而变化着的又通过竞争而体现的能力。从以上现状可以看出,随着信息社会和产业经济的发展,基础教育学刊的竞争力在各个方面都有所下滑,分析原因如下:

(一)体制问题2003年,中央文化体制改革促使教育期刊生态发生显著变化,过去单一的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主办模式逐渐分化为三种类型:一是仍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主办的报刊,它主要集中在各省市教育报刊社(期刊社);二是由党报党刊主办的教育报刊;三是从属于各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教育类报刊。目前全国有30个省(区、市)都成立了教育报刊社或期刊社,承担着指导教育工作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舆论引导职能。大部分基础教育类学刊和其它学术期刊一样,挂靠在政府的某个行政单位名下(或是学校或是教育科学研究院),主管单位和主办单位都是非盈利性的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因此收入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划拨。这样的管理体制和资金运行模式导致期刊没有生存压力,经营意识薄弱,没有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因而也不会去全方位、深入地了解市场,建立应对市场的完整的运作机制。

(二)办刊宗旨问题当前许多期刊过多追求实用性,一窝蜂地去创设雷同的栏目,出版雷同的文章,重复研究、重复发表,领导和专家打招呼的论文优先发,名校名老师的文章保证发。这样就导致了一种急功近利的学术期刊生存环境。另外,对于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教师职称评定中科研要求越来越高,导致教师们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在没有归纳目前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的前提下,闭门创作,东拼西凑,这样的文章经不起推敲,对他们的教学也毫无帮助和启发。但在不少基础教育学刊上,这类文章并不少见。因为对于这类稿件,编辑部往往收取不菲的版面费,有些基础教育学刊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甚至拿出了绝大部分版面有偿征集教师稿件。实用主义放在第一位,也许能够在短时期内取得一点经济效益和市场利益,但这会导致办刊思路的极度功利化和办刊视野的狭隘化,使期刊发展空间越来越狭窄。难以树立期刊的品牌形象,竞争力更是无从谈起。#p#分页标题#e#

(三)编辑队伍问题目前,影响我国基础教育学刊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是从业人员素质偏低。随着期刊出版的迅猛发展,学术竞争日益白热化,编辑队伍素质能力与期刊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越来越凸显。编辑如果无法从期刊定位与学科专业发展趋势上进行创造性地编辑与选题,无法敏锐地发现教育政策和教育活动背后所能引起的学术热点探讨,无力执行期刊的品牌建设规划,那么期刊能否生存下去也将成为问题。可见,编辑自身素养的提高,对于高质量的论文的录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能力素养偏低的编辑可能不仅不能录用高质量的稿件,甚至会犯下一些比较低级的错误。基础教育学刊编辑队伍的专业水平,已经成为了期刊发展的阻碍力。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与编辑人员既无教育学学科专业背景、又不具备较强的学术文献编辑与鉴别能力有关,尤其是期刊品牌建设与品牌经营意识更薄弱。

(四)出版方式转型问题在出版业由传统向数字转型的今天,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出版业,原来的以纸质印刷为基础的操作流程,已经不能适应数字化、网络化出版的要求。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出版具有出色的快速地查询、海量的存储、低廉的成本、方便的编辑等特点。基础教育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对大多数学术期刊来说,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期刊的数字化出版,推动了学术资源交流与共享,提高了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而另一方面,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发行,也对当前大部分的数字期刊的经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期刊的发行对象在科研中对纸质文献的依赖性逐步降低,而广大教师进行科研创作时习惯于利用网络文献数据库检索文献,网络检索不仅准确率高,而且信息内容丰富新颖,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期刊发行量的萎缩。

基础教育学刊增强竞争力的对策

在分析当前基础教育学刊问题形成的原因之后,笔者认为,为了打造和提升基础教育学刊的竞争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出路。

(一)规范期刊出版标准笔者发现,不少基础教育学刊对出版格式并不是很重视,不少学刊的文章没有摘要和关键词,作者简介过于简单,甚至没有引文标注和参考文献。如果参考国际编辑出版标准,符合标准的寥寥无几。因此,提升基础教育学刊市场竞争力,首先要规范基础教育学刊出版标准、遵从国际编辑惯例。完善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和参考文献,并同时配有英文翻译。学术规范设计细节较多,如题目是否简洁明确,关键词是否准确,摘要的信息量是否丰富和具体,作者的信息是否完备等。切实保证基础教育学刊的文章质量,促进出版格式和出版质量达到国际标准。同时,编辑部要对编辑人员加强业务培训和业务学习,杜绝质量差强人意的“人情关系”稿件,积极建立学者型编辑工作体制,并能够依托专家学者成立期刊的学术指导委员会或编委会,在期刊出版中让他们参与审稿、修改稿件和选题策划等实质性工作。对文章的研究规范有一定的要求。要遵循科学成果形成的逻辑,则需要协助作者在正文中通过详细叙述包括理论基础、研究假设、研究设计、资料来源方法、资料分析方法、研究的信度与效度等在内的研究方法来体现。[4]通过科学化的管理使编辑工作具有主动性从而提高效率。

(二)确立学刊的定位和栏目优势期刊首先要确立自己的定位,采取精细型和集约型风格。基础教育学刊应该是面向更多的、有起码阅读习惯的教师和教研员,将抽象的、理性化的教育思想、理念寓于教育教学案例之中,从而对教师专业化成长形成较强的影响力,与其他传媒错位竞争,形成自己的定位和优势。哪些选题将会具有研究价值,发表后会引起反响,在调研中发现选题,这些都需要编辑有前瞻性的意识和敏锐的眼光。基础教育学刊的编辑要与基础教育界建立密切的联系,建立基础教育专家系统,专家系统中不仅要有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决策者、教育管理者、名校名师学者,还要有教学实践第一线的研究型教师。全面了解基础教育领域的前沿进展,及时掌握基础教育领域的新成果、新动向和新问题。除了明确好学刊的定位之外,还要在栏目设置上提升优势。创办特色优势栏目是一条适合基础教育学刊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创办优势栏目要在充分认识到市场需求规律、地域差异、同行动态以及自身特点的前提下,实施论证分析,创设特色栏目。栏目设置好以后,编辑人员的工作也要跟进,在组稿和约稿方面下大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