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金融资产负债率范文

金融资产负债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金融资产负债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金融资产负债率

第1篇

关键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影响分析;信息利用

作者简介:李全中(1959- ),男,河南南阳人,经济学学士,河南财经学院会计学院副教授,中国注册会计师,主要从事财务管理与财务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0)03-0083-04 收稿日期:2010-02-26

一、引言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引起了国内外对公允价值计量顺周期效应的关注,阿兰等人(2008)认为盯市会计具有潜在的传染效应并可能引发顺周期效应;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的花旗、美林、瑞银、百士通等金融机构纷纷要求废除或暂时停止采用公允价值会计;但在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2008年12月30日提交的研究报告中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银行倒闭潮中所发挥的作用微不足道,但同时也提出需要修改公允价值会计。国内学者也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缺陷、完善公允价值会计、改进会计监管以及公允价值变动对经营业绩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黄世忠(2009)指出公允价值会计假设市价代表企业资产的价值,但市价并不总能代表资产的价值,并指出公允价值会计在经济萧条时由于计提大量的减值损失,进一步引起恐慌,使得本已恶化的经济雪上加霜,在经济繁荣时由于确认较多的投资收益,使得已经过热的经济火上浇油;陆宇建等人(2007)指出由于交易价格本身的不确定性,要求上市公司报告有关公允价值的不’确定性信息就显得尤为必要,例如应披露未来存续期间金融资产交易价格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齐东平(2009)指出证券监管者应根据公允价值计量对资产价格虚拟效应未雨绸缪,通过改善信息披露以及致力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维护中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王守海等人(2009)指出在微观层面应加强计量误差的信息披露,在宏观层面应加强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管理;关于完善公允价值计量信息披露的问题,盖地等人(2009)指出由于缺乏客观概率,根据概率来估计资产的价值反过来又会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公允性;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对报表的影响,黄世忠(2007)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将加剧经营业绩波动不是绝对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通过多次而不是一次性反映收益,是缓和而不是加剧了经营业绩的波动;但郭毓娟(2009)指出公允价值引人加大了企业利润的波动性。此外,还有很多学者如夏成才等人(2007)、姜国华等人(2007)、李红霞(2008)对公允价值的理论和运用进行了较多地研究。

目前对公允价值计量影响的研究多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偏重于公允价值计量对业绩的影响,旨在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技术、加强政府监管。公允价值变动较为剧烈的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人损益表。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不计入损益表,所以目前公允价值计量对经营业绩影响的研究实际上主要是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影响的研究。企业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而所有者权益的会计信息是衡量企业财务状况、配置资产和负债的重要依据,也是计算经营业绩指标的基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中国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实际影响如何,如何正确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信息,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为此。本文以中国3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主要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影响进行分析,以帮助企业、投资者、债权人正确利用公允价值变动的会计信息。

二、样本选择的说明

在样本选择上,股东权益或每股净资产反映了股东财富的账面价值,其变化反映了现代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情况,同时不论何种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都最终要影响股东权益总额或每股净资产的变化。而且股东权益作为偿还债务的保证,也是配置负债的依据,所以本文根据证券之星网站对2008年每股净资产变动率的排名,选择每股净资产降低率在50%以上的上市公司,并在其中剔除了2007年以后上市的缺乏前后期对比资料的公司、由于每股净资产基数较小稍微变动就会导致大幅变化的ST公司、单纯由于转送股使每股净资产大幅降低但不具有现实意义的公司,将余下的31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通过对其分析,试图了解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企业财务状况、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情况。

通过对上述31家样本公司的研究发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是影响2008年每股净资产大幅降低的最集中的原因,在股市上涨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导致上市公司股东权益翻倍上升,并成为企业大幅举债的依据,在股市下跌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导致股东权益又跌回谷底,此时部分上市公司资产、负债也被腰斩,另外一些不能相应压缩负债的企业,负债的比重大幅上升,导致存在诱发财务危机的巨大风险,因而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所引起的报表数据总量时而涌向峰顶时而跌落谷底、报表数据结构时而负债率大幅下降继而又剧烈上升的现象比喻为“报表地震”毫不为过。

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股东权益的影响分析

通过对所选样本公司2008年年度报告的分析,这31家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大幅降低的原因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转送股以及金融资产投资以外其他各种原因引起的经营亏损等。为了了解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影响情况,将31家上市公司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或主要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导致每股净资产大幅降低的上市公司,另一类是由于其他各种原因导致每股净资产大幅降低的上市公司(有关资料见表1和表2)。在表1和表2中,每股净资产变动率是期末每股净资产较期初每股净资产的增减额与期初每股净资产的百分比率,数据来自证券之星网站;每股净资产变动原因是按照各因素影响的大小排列的。

根据上述资料可以看出:

1、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是导致2008年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大幅降低的主要原因。在选择的每股净资产降低率大于50%的31家上市公司中,有6家公司是纯粹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引起每股净资产大幅降低,占31家公司总数的19%,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作为主要因素之一导致每股净资产大幅降低的上市公司有14家,占31家公司总数的45%。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导致的每股净资产

大幅波动与资本市场的波动成同向变化。在2007年股市大涨时,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一般都大幅上升,在2008年股市大跌时,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一般都大幅降低。

3、影响2008年股东权益大幅降低的原因中,来自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很少。只有用友软件和东方航空存在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影响,2008年东方航空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失640093万元,占其亏损额1258088万元的51%;2008年用友软件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失7423万元,远低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的64058万元。

四、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资产负债率的影响分析

根据证券之星网站的数据,将2008年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导致每股净资产大幅降低的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有关资料整理如表3所示。

根据表3的资料可以看出:

1、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导致资产负债率随资本市场的波动而波动。在2007年股市上涨时,样本中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14家公司中有10家资产负债率下降;2008年股市下跌时,除2家资产负债率不变外,其他12家公司资产负债率都表现为上升。

2、在2007年股市上涨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成为增加配置负债的依据。在14家公司中有皖维高新、哈投股份、西水股份等3家公司资产负债率降低幅度较大,有7家公司资产负债率小幅下降,另外4家公司资产负债率还有所上升。即使资产负债率降低幅度较大的公司,其资产负债率降低幅度也仍然低于每股净资产上升的幅度。以西水股份为例,如果当期负债不变,期末资产负债率应为11%[47/(47+53×6.88)],实际期末资产负债率为21%。这说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增加的股东权益成为大幅增加负债依据。

3、在2008年在股市下跌时,大多数存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的上市公司不能相应减少负债,因而导致资产负债率大幅上升。一般认为资产负债率不能超过60%,2008年存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的14家公司中有9家资产负债率的提高超过10个百分点,有5家公司资产负债率超出了可以接受的范围,其中南京高科资产负债率由47%提高到67%,广电信息资产负债率由54%提高到68%,上海电力资产负债率由56%提高到75%,华银电力资产负债率由70%提高到87%,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导致的资本结构大幅变化,不亚于强烈地震对地质结构的影响。这说明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损失引起股东权益大幅减少的情况下,部分存在金融资产投资的上市公司不能相应地减少负债,从而导致存在发生财务危机的巨大风险。

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导致了强烈的“报表地震”。以宇通客车为例,根据宇通客车2007年和2008年年度报告,2007年宇通客车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使股东权益增加15亿元,使股东权益由2006年末的14亿元增到2007年末的29亿元,2008年宇通客车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使股东权益减少16亿元,使得股东权益总额由年初的29亿元减少到2008年末的17亿元;负债总额由2006年末的23亿元增到2007年末的52亿元,再减少到2008年末的29亿元;资产总额由2006年末的38亿元增到2007年的81亿元,再减少到2008年末的46亿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使得企业资产、负债、股东权益时而翻倍增长、时而被拦腰斩去,如同强烈地震对地表的再造一般。

五、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信息利用

海外成熟的资本市场股市运行一般较为稳定,而中国股市波动较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报表的震动更加剧烈,正确理解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信息并作出正确的决策,对于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投资者本金的安全、乃至国家的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把握资本市场未来的变动趋势。公允价值变动的利得与损失具有未实现、不确定的性质,公允价值变动的利得能否最终实现,公允价值变动的损失是否最终一定发生,关键看资本市场未来的变动趋势。对于公允价值变动利得而言,如果未来资本市场的牛市能够得以保持,这种利得才有可能带来现金流入,与这种利得增加的股东权益相匹配而增加的负债风险较小;反之,如果未来资本市场的牛市不能维持,这种利得可能是暂时的纸上富贵,根据这种利得增加的股东权益相应增加的负债,很可能导致企业发生财务危机。

2、把握公允价值变动综合信息。会计报表上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利得与损失反映的是当期公允价值的变动情况,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作为非流动资产,该项投资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使股东财富增加了还是减少了,不应只看一个会计期间,而应考虑各期公允价值变动的综合信息。资本公积的会计报表附注中的其他资本公积的期末余额主要反映当前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累计数,如果该余额为正值,即便本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为损失,也仍然表明当前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总体上是有收益的;相反,如果该余额为负值,即便本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存在利得,也仍然表明当前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总体上是亏损的。

3、注意剔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对资产负债率的影响。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数额较大、品种单一,变现难度远大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因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把由此而形成的股东权益作为偿还债务的保证具有极大的风险,为此在计算资产负债率指标时应剔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影响,以正确衡量财务风险。

六、结论

第2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杠杆作用,房地产开发企业

1公允价值变动对资产金额变动的杠杆作用

随着经济发展,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不足和缺陷,当前,无论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还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都正在由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向公允价值会计转变。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剧及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大环境下,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基本准则》和18个具体准则中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面我们用例题来展示公允价值变动对资产金额变动的杠杆作用。

例1:甲公司在2010年年底拥有100万元资产,其中所有者权益为50万元,负债为50万元,在资产中,80%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以公允模式计量),并且负债中,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交易性金融负债的金额可以忽略不计,公司的最优资本结构是:资产负债率=50%,并且假设在经济形势变动时,企业始终保持该最有资本结构。2011年,甲公司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均增长100%,2012年,二者的公允价值均下降了50%。

在2011年末,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是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所以当二者的公允价值均增长100%,二者的账面价值也会由80万元(100*80%)增长到160万元【80*(1+100%)】,现在企业的资产负债率=27.8%【50/(20+160)】,要想维持50%的最佳资产负债率,甲企业须向外界进行债务筹资80万元。而银行考虑到企业现在的资产负债率较低(西方学者的经验数据为:对于保守者,资产负债率应小于50%,对于风险激进者,资产负债率应小于60%),所以,具有较高的意愿借款给甲企业。甲企业在借得80万元负债之后,资产的金额变成260万元,负债的金额变成130万元,所有者权益的金额变成130万。资产金额的增加来源于两个原因:首先,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80万元的增值额;其次,由于公允价值变动破坏了起初的最优资本结构,为了继续维持最优的资产负债率,企业对外筹资80万元负债。由此可以看出,公允价值不仅直接给企业的资产带来了80万元的增值额,并且通过最优资本结构给企业间接带来80万元的增值额。因此,公允价值100%的增长率带来了资产160%的增长率。此时,较小比例的公允价值上涨会带来较大比例的资产增长,公允价值的上升对资产金额的增加起着杠杆作用。

在2012年末,公允价值下降后,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的金额=80万元(160*50%),此时的资产负债率=72.22%(130/180),要想维持50%的最佳资产负债率,需要企业归还负债80万元(不论这些负债是否到期)。之后,企业的资产变成100万元,负债变成50万元,所有者权益变成50万元。资产金额减少的原因有两个:首先,由于公允价值变动,使得资产减少了80万元;其次,由于公允价值变动改变了企业的资本结构,企业为了回归到原有的最佳资本结构,偿还债务80万元。因此,公允价值50%的变动导致了资产减少了61.54%,此时,较小比例的公允价值下降也会引起较大比例的资产减少,公允价值的降低对资产的减少也起到了杠杆作用。

由此可见,公允价值变动对资产金额变动的杠杆作用是一把双刃剑,在公允价值上升时,较小比例的公允价值上涨会带来较大比例的资产增长,所以,此时,杠杆作用代表着机会;但是在公允价值下降时,较小比例的公允价值下降也会引起较大比例的资产减少,此时,风险就象征着威胁。表1.1反映了从2010到2012年,公允价值变动对企业资产金额变动的影响。

注:上表假设新借入的负债不用于购买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否则新借入负债的金额应计入增加值和公允价值交叉的那格。

在虚拟经济中,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使用,使得债务偿还的时点和金额不仅由债务本身的条款来决定,而且受到公允价值变动的影响。具体来说,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使用,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受到宏观经济的“摆弄”,为了将受公允价值影响的资本结构回归到目标资本结构,企业就需要适当地进行旧债务的偿还或新债务的筹集。而一行为很可能留有后患,用例2来表现此风险。

例2:2012年,企业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均下降90%,其他条件与例1相同。此时,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16(160*10%),此时资产的金额=100+16=116,而负债的金额=130。此时,企业的资产小于负债,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很可能没有偿还到期借款的能力,更不用说,通过偿还未到期债务来实现最佳资本结构了。

2公允价值变动对资产金额变动的杠杆作用的适用条件

虽然只要企业中存在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公允价值都会直接,同时通过最优资本结构间接带来企业资产的增加,但是,并非上述所有的情况,都会出现公允价值的杠杆作用,即较小比例的公允价值变动带来较大比例的资产金额变动,下面我们就来讨论公允价值杠杆作用的条件。

例3:年初,甲公司资金金额为1,负债为a,所有者权益为1-a。在资产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以公允模式计量)占总资产的比例为b,并且负债中,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交易性金融负债的金额可以忽略不计。公司的最优资本结构是:资产负债率=a,并且假设在经济形势变动时,企业始终保持该最有资本结构。年末,甲公司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的百分比是c 。(由于我国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比较少,所以本题中忽略)

当公允价值变动时,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的金额变动至b(1+c),此时的资产负债率=a/(1+bc),为了回归到最优资本结构,企业需要对外借款a b c/(1-a)。此时,资产金额变动b c/(1-a),其中,公允价值的增长直接带来资产变动b c,通过最优资本结构,公允价值间接带来资产变动a b c/(1-a)。公允价值c的变动导致了资产b c/(1-a)的变动。当公允价值呈现杠杆效应时,即较小比例的公允价值变动带来较大比例的资产金额变动时,有如下关系:

c< b c/(1-a) (1.1)

当公允价值上升,c>0时,c<bc/(1-a),得到 a+b>1

当公允价值下降,即c<0时,c>bc/(1-a),得到a+b>1

因此,无论是公允价值上升还是下降,只有当企业的最优资产负债率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之和大于1时,公允价值的变动对资产金额的变动才具有杠杆效应,即较小比例的公允价值变动带来较大比例的资产金额变动。

进一步,我们用资产金额变动比例与公允价值变动比例的比例来衡量杠杆效应的大小。

公允价值对资产金额的杠杆=[bc/(1-a)]/c=b/1-a (1.2)

由此可见,公允价值对资产金额的杠杆效应的大小与企业的最优资产负债率(a)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b)均呈现同向变动的趋势。如果我们回顾公允价值变动使得资产增加的机制,这一结论不难理解。公允价值变动通过交易性金融资产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来直接增加资产的价值,通过最有资产负债率来间接增加资产的价值,所以,当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占比较多,企业的最有资产负债率较高时,公允价值变动对资产金额变动的杠杆作用较大。并且,公允价值是否具有杠杆效应以及杠杆效应的大小与公允价值变动的比例(c)无关。

参考文献:

[1]卢美玲. 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国际趋同分析――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思考[J]. 财会通讯. 2013(03).

第3篇

1999年4月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成立。1999年8月国务院又批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别建立华融、长城、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其目的在于:(1)处置银行边际不良资产,改善银行资产结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2)促进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改变;(3)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摆脱困境。国家对能实施债转股的企业规定了5个基本的条件:①产品适销对路,质量符合要求,有市场竞争力;②工艺设备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生产符合环保要求;③企业管理水平高,债权债务清楚,财务行为规范;④领导班子强;⑤改革方案措施有力,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由于满足5个条件的企业很多,又规定了更具体的3个条件:①“七五”至“九五”期间,主要依靠商业银行贷款建成投产,因缺乏资本金和汇率变动因素,负债率过高导致亏损,难以归还贷款本息;②国家确定的512户重点企业中因改建扩建导致资产负债率过重,造成亏损;③1995年以前年度借用商业银行贷款形成不良债务的企业。

债转股对企业的收益最大,反应也最强烈。不少企业简单地认为债转股实质上就是减免债务,把它当作国有企业最后的晚餐。有关债转股的文件下发以后,企业纷纷跑向有关部门游说,不惜一切手段争取把自己列为债转股企业。这些现象反映了我国经济活动中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不合理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在各种融资成本中,股本融资成本是最高的,债务成本是最低的。其原因有:第一,债务成本税前支付,企业实际支出债务成本为:贷款利率(1-所得税率)。第二,对投资者来说,债务资金投资的风险小于股本资金,债权人要求的投资报酬率低于股东要求的投资报酬率。第三,债务奖金的筹集费用小于股本资金。

有的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仅有20%,净资产收益率连续3年小于6%,已失去配股资格。按市场规律办事,企业需要优化资本结构,再筹资必须加大负债资金的比重。实际情况是,这样的企业也争取到了债转股的指标,减免了大部分债务,股本资金比重进一步加大,资产负债率几乎为零。很多企业长期以来资产收益率始终低于债务资金成本,是造成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而并非完全由于资产负债率过高造成。据统计,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1980年只有18.7%;1990年上升到58.4%;1995年已过77.5%。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cd)的统计数据表明:平均来讲,日本公司资产负债率85%,德国公司是63%。按国际惯例,资产负债率的警戒线是60%~70%,超过次警戒线,企业将面临市场的多变性而承担极大的风险。

从理论上讲,当企业资金利润率高于债务资金成本时,应保持高的资产负债率;当企业资金利润率低于债务资金成本时,就保持低的资产负债率。由于市场风险及企业经营风险,企业的经营业绩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在宏观经济萧条时期,或企业成长周期的低谷期,企业资金利润率低于债务资金成本,这是较低的资产负债对企业有利。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会有以下3种情况:第一,企业息税前利润大于债务利息,企业利润大于零,股东权益资金虽然有收益,但股东权益资金收益的一部分补偿了债务利息,资产负债率越高,补偿越大。第二,当企业息税前利润等于债务利息时,意味着全部资金收益都补偿了债务利息,股东权益资金收益为零。第三,企业息税前利润小于债务利息,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企业出现亏损。从亏损的原因分析,主要是企业资金利润率和资产负债率两个因素造成。在宏观经济繁荣时期,或企业成长周期的高峰期,企业资金利润率高于债务资金成本,资产负债率越高,股东权益资金收益增长越快。

二、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缺乏资金使用效率的约束机制

企业不愿运用财务杠杆,增大资本金的投资收益率,与我国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及上市公司资金使用的约束机制有关。与股本资金相比,债务资金成本支付的约束是刚性的,股本资金成本的支付缺乏约束机制。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情况可以通过统计数据说明。1994年,40%上市公司给股东发放现金股利,7%的上市公司不分配;1995年~1996年,30%发放现金股利,30%的上市公司不分配;1997年~1998年,23%的上市公司给股东发放现金股利,56%的上市公司不分配。不分配的公司越来越多,超过了半数。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不分配的动机是资金积累用于再投资。被有些公司的管理层处理为免费使用的资金,股本资金成本为零。则没有企业愿意冒着财务风险使用债务资金。

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在企业经济运行中违背资本结构的经济规律,片面追求高股本资金结构,正面看可以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负面看却增加了资金的使用成本。反映出我国企业缺乏资金使用的约束机制。其主要原因是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最具现代企业性的公司是上市公司。公司的治理结构按照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和监事会组成。由于中国国情,很多上市公司的主要大股东是原国有企业主管部门及上市剥离出去的原国有企业,这些大股东的股票是不能上市的,同时这些股权也不属于个人,属于国家所有。绝大多数能流通的国有法人股及法人股控股的上市公司感受不到股东的压力。依然由政府任命的公司经理们努力经营的意识不强,相当一部分经营者追求高收入、高在职消费,同时又以未摆脱政府干预为理由推托责任。大股东只关心股票上市及配股时的股票价格表现。一旦将流通股股民的资金圈到手,大股东不再关心如何实施科学的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将股东的财富增值最大化。国家计委投资研究所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滑坡严重,股份制改造并未带来国有企业经营素质的整体改善,国有企业原有弊病仍然存在。1994年以前的上市公司1994年底净资产收益率为14.6%,到1997年仅为4.85%;1995年上市的公司当年净资产收益率为19.22%,到1997年下降到12.49%;1996年上市的公司当年净资产收益率为21.99%,到1997年下降到11.99%。

另外,上市公司经理实际控制着上市公司的经济资源。理论上,公司股权转让、重大投资、股利分配、资金筹集要有股东大会表决通过。实际操作中,经理可以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操纵股东的表决。更有伪造股东大会决议者。由此可见,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表面上已采用了西方发达国家股份制公司的治理结构,但实质上是对国有企业改造基础上形成的公司治理结构。虽然已向前大大迈进一步,但仍具有旧经济体制的痕迹。

三、金融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

1.银行经营没有完全按市场规律运作。在一个产权明晰、法制健全和金融市场机制完善的国家里,债权人与债务人的约束是很硬的。借债人要承担按期还本付息的经济责任和违规拖欠或赖帐的法律后果。在我国,国有企业所有者由计委、经委、主管部门、国资局和财政多个系统及多个部门代表。这些系统及部门只是所有者的代表,并不承担所有者的责任和风险。借债者是经营者,经营者替所有者借债,替所有者花钱。银行面对的是地位比自己高的政府各系统及各部门。经营者若不按时还本付息,银行无法向上述部门和系统讨回贷款。另外国有企业目前依法破产很难,即使依法破产,按我国法律,其剩余资产要安置职工,最后银行的清偿率一般不到10%。银行大量不良债务的形成无不与这种局面有关。

第4篇

文/陈志斌(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企业高负债的成因及影响,论述债权转股权的意义及不足,探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股权的出路。 

[关键词]债权转股权;资产负债率;股权出路 

[中图分类号]F830 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1516(2000)02-0011-02[收稿日期]1999-12-21 

[作者简介]陈志斌,男,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经济系硕士研究生。 

        国有企业的大量负债不仅影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且造成了银行资产的大量沉淀,潜伏引发金融风险的危险因素。为此理论界和实务界提出债权转股权,对此我们加以探讨。 

       所谓债权转股权是以国有商业银行组建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将商业银行原有的不良信贷资产转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的股权以及国家开发银行对企业的股权。这不是将企业的债务变为国家资本金,不是“贷改拨”,更不是将企业的债务一笔勾销,而是把银行与企业之间原来的债务关系,转变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国家开发银行与企业之间的持股与被持股或控股与被控股的关系,由原来的还本付息转变为按股分红。 

       一、高负债的危害,债转股的意义 

     国有企业背着沉重的债务包袱进入市场,面对市场的风风雨雨显得格外的步履维艰。经统计,在沪深两地上市公司中,资产负债率超过65%以上的公司有102家,其中资产负债率在65%至80%的有81家,资产负债率在80%至100%的有17家,资产负债率超过100%的有PT渝汰白、ST白云山、PT农商社等4家。在资产负债率较高的公司中,ST公司和PT公司占绝大多数(详见下表)。 

  

过高的负债至少具有以下危害:一是影响企业经营业绩,侵蚀企业净利润,加大了企业财务风险,一部分老企业甚至每年的生产利润还不足以抵付当年的债务利息。渝汰白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例。1998年底,该公司负债高达12亿元,尽管目前企业产销两旺,但每季度二个多亿的产值所获取的利润连利息都难以还清,更不用说还本了【注】;二是导致了银行坏帐率的提高,容易形成金融风险。这些不良资产对国有专业银行向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转变构成了双重障碍,三高的负债率也往往成为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最大的障碍,有意进行资产重组的企业将望而却步。 

      通过债转股可以较好消除以上的不良影响,债转股对国家、企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各方面都有深远意义: 

     对于国企来说,实施债转股,一是有利于优化企业资产结构,降低资产负债率,降低财务风险。符合债转股条件的企业,可以重分利用这一大好机遇。 

    二是有利于企业降低利息支出,降低成本,从而提升利润水平,实现产业升级,增加国家税收收入,对于大中型企业。重点项目来说,有利于尽早达产达效。例如,上市公司实施债转股后,许多企业的每股收益将发生较大变化:(如下表) 

  

      三是可以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加快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持股后,有助于企业适度分权,在企业内部建立起有效的科学决策和监督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对于银行来说,债转股的顺利实施,可以盘活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加快不良债权的回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必将对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不良资产上,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商业银行的不良信贷资产与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的处置,在很大程度上可说是解决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因此,资产管理公司对那些债务负担较重、但仍有市场前景和潜力仅是资本金不足的国企实行债转股,无疑是盘活不良资产,促使资产尽快流动,最大程度减少损失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是比较贴近我国实际情况的得力措施。 

      债转股为企业二次腾飞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由于资产管理公司强调“阶段性持股”,且由于国有企业的融贷上对银行债务的高度依赖和由此形成的高负债率,从债权入手,实际上是解决国企机制问题,建立资产管理公司是第一步。如果指导思想不是解决企业深层次的问题,就很可能会事与愿违了。对于债转股企业一定要在转换经营机制上下功夫,债权转股权不是万灵的。如果企业不从根本上改变旧有的经营机制,不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债转股将成为一种数字游戏。虽然帐面上暂时会变得好看一些,但长远来看,仍难从根本上摆脱产品竞争力低下,效益滑坡,亏损加剧的泥潭,步入吃完财政(拨)吃银行(贷),吃完银行,吃股民的怪圈。债转股仅是风险从银行转移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本身并不能化解业已存在的风险,将风险转为效益的工作主要还是要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来完成。管理公司必须将规范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植入企业,敦促其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或有的放矢地提供投资银行服务,从而提高其持股企业的赢利能力和企业偿债能力,促使企业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二、债权转股权的途径 

         如何改变国企的困境,产权置换、股权转让等风靡一时的形式在国企三年攻坚战的第二年,对大部分国企来讲已显得药不对症,目前提出的债转股就是针对这一问题提出来的。理论上有具合理性,它属于债务重组的一种方法。但具体操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且方式较多,各有利弊。 

      企业如何进行债权转股权,可以设计出很多具体操作方案,但我认为,每一种方法只有符合企业实际和我国国情才算好方法,国家组建成立了信达、华融、长城和东方等几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以此作为投资主体,通过收购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信贷资产,实施债转股。下面我们就此做一些讨论。 

      完全资不抵债的公司债权全部转为股权,并对流通股股东溢价增发新股,从而对债权人作补偿。债权人将其所有债权转化为股权,相当于公司的净资产完全由债权人出资形成。理论上公司应成为债权人的全资子公司。上市公司中,原非流通股可以全部更换为债权人所有,但流通股由于特殊原因不能为债权人所有。因此,债转股相当于债权人将高于自己的全部权益摊薄到流通股股东手中。这与债转股维持债权人不受损失的原则相悖。因此相应要求流通股股东做出补偿,其补偿方式可以以高于面值的方式溢价增发新股,以溢价部分弥补债权人的损失。如琼民源与中关村的重组模式设计。 

     债转股与上市公司和控股母公司之间的资产重组相结合。由于上市公司债转股动作会涉及到上市公司股权的变更以及股本规模的变化,运作程序比较复杂。具体的运作模式可以这样设计:上市公司将其债务剥离到控股母公司,母公司可用自身相对较好的资产抵债,或是上市公司的债务和资产一起剥离给母公司,留下空壳后将控股权转让,剥离至母公司的债务按债转股的方式操作。上述操作不会造成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变化,操作便利,同时还会和壳资源的保护相结合。如成量股份的案例即是按此种模式操作的。 

       债转股与增发新股及股份回购相结合。管理公司债转股的目的不是作为一个战略投资者,而是为了盘活不良债权,因此它不可能长期成为债转股公司的大股东或控股股东。部分原负债率相对较低的公司,在经过债转股和增发新股之后资金相对宽裕,债转股上市公司有可能对这部分由债权转化而来的股权实施回购。资产管理公司藉此套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成为企业的阶段性持股股东。阶段性持股意味公司最终目的是要将股权脱手,退出投资领域,收回投资。股权退回的渠道,可以有转让、回购、上市等。其中,向第三者(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转让可能会成为其持股退出的主渠道,因为符合上市条件或具备回购能力的企业毕竟是少数。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因为债转股的影响已远远超越了为国企和银行解困的范围,而涉及到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领域。退出也将给广大上市公司提供极大机遇。 

第5篇

1.1 财务杠杆

财务杠杆又称融资杠杆,不管企业的营业利润多少,债务利息和优先股的股利都是固定不变的。当息税前利润增加时,每1元利润所承担的固定的财务费用就会相对降低,这为普通股股东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这种举债经营的方式对股东收益的影响,称为财务杠杆,它是指由于在企业资本结构中存在着固定的债务利息和优先股股利而导致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幅度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幅度的现象。

财务杠杆系数=(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额/变动前的普通股每股收益)/(息税前利润变动额/变动前的息税前利润)=每股收益变化的百分比/息税前利润变化的百分比。

1.2 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使用债权融资而产生的财务杠杆效应,使得在未来收益不确定的情况下,增加了由权益资本承担的额外风险,使企业的净资产下降。如果企业营业情况良好,投资回报率大于负债利息率,则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如果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投资收益率小于负债利息率,则面临财务杠杆损失,甚至导致企业破产,这种不确定性就是企业运用负债所承担的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的高低主要由财务杠杆系数的高低决定。一般情况下,如果息税前利润提高,则权益资本的收益率会以更快的速度提高,企业可以得到财务杠杆的正效应,亦称财务杠杆利益;如果息税前利润率下降,那么权益资本利润率会以更快的速度下降,从而风险也增大,会出现财务杠杆的负效应,亦称财务杠杆风险。财务杠杆系数越大,权益资本的收益率相对于息税前利润率的弹性就越大。

1.3 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资本的价值构成及其比例关系,是企业一定时期筹资组合的结果。合适的资本结构可以降低融资成本,实现财务杠杆利益,使企业的权益资本获得更高的收益率。

1.4 最佳资本结构

最佳资本结构是使公司价值最大或股价最高的资本结构,亦即使公司资金成本最小的资本结构。最佳资本结构能使企业充分获得财务杠杆利益,降低财务风险和资本成本。因此,要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就要合理安排资本结构中负债的比例,对风险和收益进行充分全面的权衡考量。

2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存在的问题

2.1 负债结构不合理

负债结构是指上市公司借入资金的期限结构、利率结构等。一般来讲,负债期限结构中应根据生产经营中不同的资金需求合理安排短期、中期、长期负债,并保持适当的比例,避免因负债期限不合理而导致的企业资金流动性紧张和缺口。从近期上市公司的负债金额上看,我国上市公司总体上流动负债水平偏高,占负债总额的70%以上,极大地增加了企业资金的流动性风险。

2.2 资产负债率较高

资产负债率体现在总资产中负债的比例是多少。国内上市公司在筹资方式上,外部筹资的比例很高并且在外部筹资中更倾向于债权融资,股权筹资进程缓慢,导致资产负债率偏高。此外,长期以来形成的单一融资体制造成了国有企业负债过高的情况,使得企业偿债能力降低,财务风险加大。国内许多中小企业没有形成优化资本结构的意识,通过提高负债水平的方式盈利,很难利用财务杠杆,获得利益,反而加大了财务风险,使企业缺少盈利的可持续性。

3 从财务杠杆效应视角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为了解决企业较高的资产负债水平以及缺乏经济效率的资本结构问题,要找到优化资本结构的方法,合理安排资本结构中的负债比例,利用财务杠杆,提高公司价值,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具体方法如下。

3.1 加大股权融资的比重

对企业而言,需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并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创造价值,提高公司资信,为增加股权融资打下基础。增加股权融资在资本结构中的比例,能够直接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进一步降低财务风险。此外,股权融资需要发展更加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使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彼此形成风险约束和利益制衡机制,规避企业经营风险。

3.2 债权转股权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企业在银行的不良资产,把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转变成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间的控股与被控股的关系,实现债权转换为股权,降低了企业偿债的压力,有效化解了财务风险;同时,能够使资本结构更加合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改善企业经营,增加企业资信。

第6篇

国有企业的大量负债不仅影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且造成了银行资产的大量沉淀,潜伏引发金融风险的危险因素。为此理论界和实务界提出债权转股权,对此我们加以探讨。

所谓债权转股权是以国有商业银行组建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将商业银行原有的不良信贷资产转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的股权以及国家开发银行对企业的股权。这不是将企业的债务变为国家资本金,不是“贷改拨”,更不是将企业的债务一笔勾销,而是把银行与企业之间原来的债务关系,转变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国家开发银行与企业之间的持股与被持股或控股与被控股的关系,由原来的还本付息转变为按股分红。

一、高负债的危害,债转股的意义

国有企业背着沉重的债务包袱进入市场,面对市场的风风雨雨显得格外的步履维艰。经统计,在沪深两地上市公司中,资产负债率超过65%以上的公司有102家,其中资产负债率在65%至80%的有81家,资产负债率在80%至100%的有17家,资产负债率超过100%的有PT渝汰白、ST白云山、PT农商社等4家。在资产负债率较高的公司中,ST公司和PT公司占绝大多数。

过高的负债至少具有以下危害:一是影响企业经营业绩,侵蚀企业净利润,加大了企业财务风险,一部分老企业甚至每年的生产利润还不足以抵付当年的债务利息。渝汰白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例。1998年底,该公司负债高达12亿元,尽管目前企业产销两旺,但每季度二个多亿的产值所获取的利润连利息都难以还清,更不用说还本了【注】;二是导致了银行坏帐率的提高,容易形成金融风险。这些不良资产对国有专业银行向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转变构成了双重障碍,三高的负债率也往往成为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最大的障碍,有意进行资产重组的企业将望而却步。

通过债转股可以较好消除以上的不良影响,债转股对国家、企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各方面都有深远意义:

对于国企来说,实施债转股,一是有利于优化企业资产结构,降低资产负债率,降低财务风险。符合债转股条件的企业,可以重分利用这一大好机遇。

二是有利于企业降低利息支出,降低成本,从而提升利润水平,实现产业升级,增加国家税收收入,对于大中型企业。重点项目来说,有利于尽早达产达效。例如,上市公司实施债转股后,许多企业的每股收益将发生较大变化。

三是可以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加快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持股后,有助于企业适度分权,在企业内部建立起有效的科学决策和监督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对于银行来说,债转股的顺利实施,可以盘活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加快不良债权的回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必将对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不良资产上,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商业银行的不良信贷资产与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的处置,在很大程度上可说是解决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因此,资产管理公司对那些债务负担较重、但仍有市场前景和潜力仅是资本金不足的国企实行债转股,无疑是盘活不良资产,促使资产尽快流动,最大程度减少损失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是比较贴近我国实际情况的得力措施。

债转股为企业二次腾飞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由于资产管理公司强调“阶段性持股”,且由于国有企业的融贷上对银行债务的高度依赖和由此形成的高负债率,从债权入手,实际上是解决国企机制问题,建立资产管理公司是第一步。如果指导思想不是解决企业深层次的问题,就很可能会事与愿违了。对于债转股企业一定要在转换经营机制上下功夫,债权转股权不是万灵的。如果企业不从根本上改变旧有的经营机制,不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债转股将成为一种数字游戏。虽然帐面上暂时会变得好看一些,但长远来看,仍难从根本上摆脱产品竞争力低下,效益滑坡,亏损加剧的泥潭,步入吃完财政(拨)吃银行(贷),吃完银行,吃股民的怪圈。债转股仅是风险从银行转移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本身并不能化解业已存在的风险,将风险转为效益的工作主要还是要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来完成。管理公司必须将规范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植入企业,敦促其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或有的放矢地提供投资银行服务,从而提高其持股企业的赢利能力和企业偿债能力,促使企业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二、债权转股权的途径

如何改变国企的困境,产权置换、股权转让等风靡一时的形式在国企三年攻坚战的第二年,对大部分国企来讲已显得药不对症,目前提出的债转股就是针对这一问题提出来的。理论上有具合理性,它属于债务重组的一种方法。但具体操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且方式较多,各有利弊。

企业如何进行债权转股权,可以设计出很多具体操作方案,但我认为,每一种方法只有符合企业实际和我国国情才算好方法,国家组建成立了信达、华融、长城和东方等几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以此作为投资主体,通过收购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信贷资产,实施债转股。下面我们就此做一些讨论。

完全资不抵债的公司债权全部转为股权,并对流通股股东溢价增发新股,从而对债权人作补偿。债权人将其所有债权转化为股权,相当于公司的净资产完全由债权人出资形成。理论上公司应成为债权人的全资子公司。上市公司中,原非流通股可以全部更换为债权人所有,但流通股由于特殊原因不能为债权人所有。因此,债转股相当于债权人将高于自己的全部权益摊薄到流通股股东手中。这与债转股维持债权人不受损失的原则相悖。因此相应要求流通股股东做出补偿,其补偿方式可以以高于面值的方式溢价增发新股,以溢价部分弥补债权人的损失。如琼民源与中关村的重组模式设计。

债转股与上市公司和控股母公司之间的资产重组相结合。由于上市公司债转股动作会涉及到上市公司股权的变更以及股本规模的变化,运作程序比较复杂。具体的运作模式可以这样设计:上市公司将其债务剥离到控股母公司,母公司可用自身相对较好的资产抵债,或是上市公司的债务和资产一起剥离给母公司,留下空壳后将控股权转让,剥离至母公司的债务按债转股的方式操作。上述操作不会造成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变化,操作便利,同时还会和壳资源的保护相结合。如成量股份的案例即是按此种模式操作的。

债转股与增发新股及股份回购相结合。管理公司债转股的目的不是作为一个战略投资者,而是为了盘活不良债权,因此它不可能长期成为债转股公司的大股东或控股股东。部分原负债率相对较低的公司,在经过债转股和增发新股之后资金相对宽裕,债转股上市公司有可能对这部分由债权转化而来的股权实施回购。资产管理公司藉此套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成为企业的阶段性持股股东。阶段性持股意味公司最终目的是要将股权脱手,退出投资领域,收回投资。股权退回的渠道,可以有转让、回购、上市等。其中,向第三者(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转让可能会成为其持股退出的主渠道,因为符合上市条件或具备回购能力的企业毕竟是少数。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因为债转股的影响已远远超越了为国企和银行解困的范围,而涉及到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领域。退出也将给广大上市公司提供极大机遇。

参考文献:

[1]陆正飞.企业适度负债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6(2).

[2]贾根良等.公司理财[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第7篇

所谓债权转股权是以国有商业银行组建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将商业银行原有的不良信贷资产转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的股权以及国家开发银行对企业的股权。这不是将企业的债务变为国家资本金,不是“贷改拨”,更不是将企业的债务一笔勾销,而是把银行与企业之间原来的债务关系,转变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国家开发银行与企业之间的持股与被持股或控股与被控股的关系,由原来的还本付息转变为按股分红。

一、高负债的危害,债转股的意义

国有企业背着沉重的债务包袱进入市场,面对市场的风风雨雨显得格外的步履维艰。经统计,在沪深两地上市公司中,资产负债率超过65%以上的公司有102家,其中资产负债率在65%至80%的有81家,资产负债率在80%至100%的有17家,资产负债率超过100%的有PT渝汰白、ST白云山、PT农商社等4家。在资产负债率较高的公司中,ST公司和PT公司占绝大多数。

过高的负债至少具有以下危害:一是影响企业经营业绩,侵蚀企业净利润,加大了企业财务风险,一部分老企业甚至每年的生产利润还不足以抵付当年的债务利息。渝汰白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例。1998年底,该公司负债高达12亿元,尽管目前企业产销两旺,但每季度二个多亿的产值所获取的利润连利息都难以还清,更不用说还本了【注】;二是导致了银行坏帐率的提高,容易形成金融风险。这些不良资产对国有专业银行向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转变构成了双重障碍,三高的负债率也往往成为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最大的障碍,有意进行资产重组的企业将望而却步。

通过债转股可以较好消除以上的不良影响,债转股对国家、企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各方面都有深远意义:

一是有利于优化企业资产结构,降低资产负债率,降低财务风险。符合债转股条件的企业,可以重分利用这一大好机遇。

二是有利于企业降低利息支出,降低成本,从而提升利润水平,实现产业升级,增加国家税收收入,对于大中型企业。重点项目来说,有利于尽早达产达效。例如,上市公司实施债转股后,许多企业的每股收益将发生较大变化。

三是可以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加快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持股后,有助于企业适度分权,在企业内部建立起有效的科学决策和监督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对于银行来说,债转股的顺利实施,可以盘活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加快不良债权的回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必将对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不良资产上,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商业银行的不良信贷资产与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的处置,在很大程度上可说是解决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因此,资产管理公司对那些债务负担较重、但仍有市场前景和潜力仅是资本金不足的国企实行债转股,无疑是盘活不良资产,促使资产尽快流动,最大程度减少损失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是比较贴近我国实际情况的得力措施。

债转股为企业二次腾飞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由于资产管理公司强调“阶段性持股”,且由于国有企业的融贷上对银行债务的高度依赖和由此形成的高负债率,从债权入手,实际上是解决国企机制问题,建立资产管理公司是第一步。如果指导思想不是解决企业深层次的问题,就很可能会事与愿违了。对于债转股企业一定要在转换经营机制上下功夫,债权转股权不是万灵的。如果企业不从根本上改变旧有的经营机制,不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债转股将成为一种数字游戏。虽然帐面上暂时会变得好看一些,但长远来看,仍难从根本上摆脱产品竞争力低下,效益滑坡,亏损加剧的泥潭,步入吃完财政(拨)吃银行(贷),吃完银行,吃股民的怪圈。债转股仅是风险从银行转移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本身并不能化解业已存在的风险,将风险转为效益的工作主要还是要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来完成。管理公司必须将规范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植入企业,敦促其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或有的放矢地提供投资银行服务,从而提高其持股企业的赢利能力和企业偿债能力,促使企业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二、债权转股权的途径

如何改变国企的困境,产权置换、股权转让等风靡一时的形式在国企三年攻坚战的第二年,对大部分国企来讲已显得药不对症,目前提出的债转股就是针对这一问题提出来的。理论上有具合理性,它属于债务重组的一种方法。但具体操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且方式较多,各有利弊。

企业如何进行债权转股权,可以设计出很多具体操作方案,但我认为,每一种方法只有符合企业实际和我国国情才算好方法,国家组建成立了信达、华融、长城和东方等几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以此作为投资主体,通过收购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信贷资产,实施债转股。下面我们就此做一些讨论。

完全资不抵债的公司债权全部转为股权,并对流通股股东溢价增发新股,从而对债权人作补偿。债权人将其所有债权转化为股权,相当于公司的净资产完全由债权人出资形成。理论上公司应成为债权人的全资子公司。上市公司中,原非流通股可以全部更换为债权人所有,但流通股由于特殊原因不能为债权人所有。因此,债转股相当于债权人将高于自己的全部权益摊薄到流通股股东手中。这与债转股维持债权人不受损失的原则相悖。因此相应要求流通股股东做出补偿,其补偿方式可以以高于面值的方式溢价增发新股,以溢价部分弥补债权人的损失。如琼民源与中关村的重组模式设计。

第8篇

新准则对金融业的资产负债表调整较大,金融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和会计科目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变动

对比样本银行的新旧表数据,总资产、总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均出现变动。通过横向分析,可以发现,2009—2011年末,相同会计年度末新表中总资产相比旧表中总资产的变化分别为0.17%、-0.25%和-0.44%,总负债变化分别为0.13%、0.09%、-0.13%,所有者权益变化分别为0.47%、-4.78%、-5.40%。其中,所有者权益变化幅度最大(见图1)。通过纵向分析,相比旧表数据,新表中相同会计年度末的总资产、总负债和所有者权益2009—2011年连续三年的变动情况为先增后减。其中,2009年末新表数据都高于旧表数据,表明新准则的首次执行当年,使得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账面规模有所扩大。而2010年、2011年末新表数据低于旧表数据,2010年末总负债数据除外。新准则的后续执行基本上均调减了样本银行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账面规模。由于新准则对金融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及会计科目调整较大,单纯依据财务报表或审计报告难以追溯新旧表相关财务数据变动原因。这里仅对所有者权益进行讨论。样本银行在新表附注中对该银行的所有者权益等调整情况进行了披露。根据披露信息,执行新准则后调减2009年期末分配利润1.76亿元,提取当期法定盈余公积0.02亿元,调增一般风险准备金1.52亿元,合计调减所有者权益0.22亿元。尽管发生了上述调整,但2009年末新表中所有者权益还是比旧表中有所增加。本文的样本银行所有者权益变动与司振强对几大上市银行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二)资产负债率变化

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企业财务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行业的特殊性,资产负债率对金融业来说不如工商企业重要,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金融子行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率相对要高得多。通过横向比较新旧表中样本银行的资产负债率(见表1),可以发现,2009年末新表下该银行资产负债率略低于旧表水平,2010—2011年末新表的该银行资产负债率均高于旧表水平,即在后续年份中发生了逆转。新旧表中资产负债率变动与资产负债调整状况是一致的。2009年末该银行资产负债率变动的原因是可以归结为在新准则执行当年,相比资产和负债,所有者权益调增幅度较大,导致资产负债率变低。而在2010年和2011年末,新准则对所有者权益调减幅度更大,资产负债率便相应变高。纵向上,新旧表中该银行的资产负债率均很高,在2009—2011年均持续升高。

(三)小结

样本银行执行新准则首个会计年度,总资产和总负债、所有者权益均有所增加,其中所有者权益增加幅度最大,同时资产负债率降低。这种变动与现有研究中上市银行首次执行新准则的情况基本一致。表面上看,似乎新准则与稳健性是相悖的。其实,根据披露信息,在第一个会计年度中,新准则还是对所有者权益进行了调减,这不能不说体现了新准则的稳健性。在执行新准则的后续两年年末,执行新准则后本文的样本银行的所有者权益却是连续被调减5%左右,总资产和总负债也大致相同,因此资产负债率出现上升。所以,总体上讲,新准则的执行体现了较强的稳健性。

二、损益的变动

新准则对金融企业损益类会计科目和利润表结构进行了较大调整。首先,新准则下的营业收入含义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已经将利息支出和手续费及佣金支出扣除,并因此增加了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等,所以进行相关数据比较需要注意。其次,调整了一些会计科目。例如,将“手续费收入”改为“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将“利息收入”和“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收入”两个科目在新表中合并为“利息收入”一个科目。另一个较为重要的调整是将原先的“提取坏账准备”改为“资产减值损失”,等等。调整后,新准则的新表更符合金融业业务的特征和发展需要。下面将比较和分析样本银行主要利润指标的变化。

(一)主要利润指标的变动比较

损益类财务指标较多。在主要利润指标选取上,这里首先采用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和净利润这三大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并统一按照新表口径对旧表数据进行调整。通过横向分析发现,2009—2011年新表中的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均明显低于旧表数据,但是2009年、2011年新表的营业收入却高于旧表数据,仅有2010年新表的营业收入低于旧表数据。在变动幅度上,与旧表相比,新表2009—2011年该银行营业收入分别变动为0.61%、-5.05%和0.70%,利润总额分别变动-19.78%、48.74%和-8.97%,净利润分别变动-28.23%、-61.69%和-14.22%,其中净利润变动幅度最大,营业收入变动最小(见图2)。通过纵向分析发现,2009—2011年,旧表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均逐年递增;而在新表中,营业收入是递增的,但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却出现了波动,在2010年出现下降。在变动幅度上,执行新准则前后主要利润指标的变动均呈现“V”型走向,即调减幅度为由小变大再变小(见图2)。

(二)主要利润指标变动的原因分析

关于新旧表利润指标变动原因,需要对样本银行的营业收入和营业支出两方面分别分析。

1.营业收入变动分析

根据新表,样本银行营业收入主要为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投资收益,此外还有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和少量的其他业务收入。2009—2011年,新旧表中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与手续费及佣金支出两个会计科目没有变化;新旧表中该银行投资收入逐年递增,且增幅非常大,其中2009年新旧表数据一致,2010年和2011年则各有消长;新表确认的2009年和2011年利息净收入高于旧表数据,最终导致这两年新表的营业收入高于旧表。其原因在于:关于贷款利息的确认方法,过去是按照贷款合同本金和合同利息计算确认,新准则按贷款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息计算确认,因而会出现差异。新旧表营业收入的一个重大区别是新表单列“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根据新表,2009—2011年样本银行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分别为-0.08亿元、-0.28亿元和-0.23亿元。根据新表的附注,公允价值变动源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出现账面亏损,而样本银行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为债券。利息净收入是样本银行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2009—2011年利息净收入在营业收入中所占比例均为50%以上,这与我国银行业总体情况是一致的。但在新旧表中,利息净收入的占比均持续下降,主要原因在于该银行在存贷款之外侧重发展票据贴现等表外业务。结构上,新旧表的主要变化是,新表将旧表的“利息收入”和“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收入”两个科目合并为“利息收入”一个科目,将“利息支出”和“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支出”两个科目在新表中合并为“利息支出”一个科目。2011年新表还对旧表的“金融企业往来利息收入”和“金融企业往来利息支出”等按照新准则进行了分解和调整,导致新表的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大幅减少,因而新表中利息净收入的占比低于旧表,但总体上变动不大。

2.营业支出变动分析

新旧表营业支出口径不一。根据新表,样本银行营业支出主要为营业税金及附加、业务及管理费和资产减值损失与其他业务成本;旧表的营业支出不仅包括业务及管理费和提取呆坏账准备,而且包括利息支出和手续费支出、固定资产折旧以及其他营业支出。因此,通过按照新表口径对旧表的营业支出进行调整,并比较和分析对应重要会计科目,发现新旧表的营业税金及附加、业务及管理费略有变动,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但是,新表中资产减值损失数据远远高于旧表中提取呆坏账准备,原因在于两者的口径、确认原则、具体方法都发生变化。[5]

3.净利润变动分析

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即为净利润。新旧表的所得税计提方法不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摒弃了过去的应付税款法、递延法和损益表债务法,采用了国际通行的资产负债债务法。通过数据对比,样本银行2009年、2011年新表所得税数据略高于旧表数据,2010年新表的所得税数据则低于旧表数据。样本银行所得税的变动对净利润的影响较为有限。相比所得税,利润总额变动是影响该银行净利润的主要因素。执行新准则后,样本银行的利润总额出现较大变动,而净利润的变动与利润总额基本一致(见图2)。

(三)小结

大多数情形下,新准则调减样本银行的收入,并调增其支出,导致连续三年净利润均变小,且变动幅度较大。而其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收支各项的调整,又有利润计算方法的变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新准则采用按权责发生制,这对营业收入和营业支出的确认带来很大变化。样本银行执行新准则后损益类财务状况的变动,一方面要认识到这属于模拟收益(proformaearnings)的变动,另一方面要看到新准则执行的效果,能够很好地体现新准则的稳健性。

三、现金流量的变动

由于新准则对金融资产认定和分类出现了重大变化,新旧表下现金流量差异明显。

(一)现金流量总体状况

较之于旧表,2009—2011年经营性净现金流分别变动为10.63%、1.21%和2.17%,投资性净现金流分别变动-62.33%、-8.83%和14.14%,筹资性净现金流没有变动。其中,经营性净现金流和投资性净现金流及它们下级会计科目绝大多数都发生了变动,特别是投资性净现金流及其下级会计科目变化更大,但筹资性净现金流没有变化(见图3)。通过纵向分析,可以发现,新旧表中样本银行经营性净现金流、投资性净现金流虽然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不同,但均是递增的。而新旧表中筹资性净现金流虽然没有变动,却出现较大波动。

(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变动影响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主要因素是利息收支。新旧表对利息确认的差异在现金流量表中主要体现为相关的现金流量指标发生了变化。比较而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变动相对较小。(三)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变动在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新旧表的变动范围和变动幅度较大。除2011年“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在新旧表均发生并数据一致外,其他会计科目都有变动。新表对旧表2010—2011年没有记载的“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和“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按照新准则进行了确认,并且数额巨大,新表还对2010—2011年旧表虽有记载但数额不大的“投资支付的现金”进行扩大确认。这些最终导致样本银行执行新准则后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出现巨大变动。

(三)小结

样本银行的现金流量指标变动较大,原因在于:一方面,新准则对投资、利息等与金融业相关业务在会计处理上做出了新的规定;另一方面,样本银行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之外重点发展票据贴现、债券投资等业务。因此,执行新准则后,不同类型的现金流量变动差异便凸显。

四、监管指标的变动

我国银行监管机构先后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一系列规范文件,建立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并逐步与国际接轨的监管体系。其中,资本充足水平、不良贷款率、存贷比和流动性比例等大部分监管指标是根据监管口径计算,因此这些监管指标没有发生变动。但是,部分监管指标的计算涉及财务数据,会受到新准则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主要是拨备覆盖率。新准则对贷款损失准备的核算引入了“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和“实际利率”的概念。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贷款损失准备必须反映未来可收回贷款的净现值,商业银行应按照现金流折现的方法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新准则的这种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IAS39)基本上一致。但是,以公允价值使用为标志的会计原则中性化与监管审慎原则容易产生冲突。而原有的银行业监管政策要求商业银行按照贷款风险分类的结果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包括贷款专项准备和一般准备)。样本银行执行新准则后对贷款损失准备调减较大,导致监管指标中的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大幅变小。

五、结论和展望

第9篇

所谓债转股,是指在国家组建资产管理公司、依法处置银行原有不良资产的基础上,对部分企业的银行贷款,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实行债权转股权。债权转股权是把原来银行与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转变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或国家开发银行与企业间的持股与被持股或控股与被控股的关系,原来的还本付息转变为按股分红。继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后,华融、长城、东方三家资产管理公司又获准组建。这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并经营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的不良资产。

符合债转股的企业必须具备以下五个基本条件:一是产品适销对路,质量符合要求,有市场竞争力;二是工艺装备为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生产符合环保要求;三是企业管理水平较高,债权债务清楚,财务行为规范,符合“两则”要求;四是企业领导班子强,董事长、总经理善于经营管理;五是转换经营机制的方案符合企业制度要求,各项改革措施有力,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的任务落实并得到地方政府确认。一般来说,债转股适合于因为资本金不足而造成亏损的企业,而由于其他原因亏损的企业则并不在债转股之列。被选择为债转股试点的企业,首先必须要有好的项目支撑。因此,一些近年来承担国家最近三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建设的企业,有希望入选债转股试点名单。债转股除了企业性质的规定外,还有转债也要受到限制,主要为1995年底以前形成的逾期呆滞贷款。

据有关资料统计,要求实行债转股的企业户数约500家,资产总额3585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80.3%,其中长期负债:882亿元。从500户企业中已经分两批向商业银行推荐了300户企业。已率先实施债转股的企业,几乎都是相关行业的大型龙头企业,技术力量雄厚,市场前景广阔。

2. 债转股的运作程序

从几家国有企业债转股实施方案看,债转股的程序大体如下:

(1)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基础上,通过双向选择,由国家经贸委提出初步名单,组织有关部门和商业银行到企业调查了解生产经营、资产负债、市场销售、企业管理等情况,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提出符合条件的债转股建议名单;

(2)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建议名单内的企业经过独立评审,确认实施债转股名单;

(3)国家经贸委、财政部、人民银行等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确认的企业债转股的条件、方案进行联合审核,并报国务院批准实施。

有关专家形象地把债转股涉及到的上述一笔资产(1995年底以前的呆滞贷款)、三道程序,五个条件称为“一三五战略”。企业只有完全进入“一三五战略”,才有可能实现债转股。

债转股实际操作的第一步,是由商业银行按账面值将其不良债务(假设为100元),转到资产管理公司名下,资产管理公司承诺日后付给银行100元现金。第二步,资产管理公司将这100元债务转为100股每股面值1元的国有股,然后以股东身份对该企业进行重组,通过改变机制扭亏为盈。第三步,资产管理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向战略投资人出售该企业的股份,如果总售价在100元以上,资产管理公司即可支付给银行100元,银行再用这100元偿还储蓄者的存款。如果该企业的股份在市场上卖不到100元,比如说只卖到70元,财政部作为资产管理公司的股东就必须拿出30元,补足100元交给商业银行。

资产管理公司的目的在于消灭自身。要使银行的股权最终变现,必须建立有效的退出渠道。退出的方式不外乎转让、回购、上市等。债转股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卸掉债务的国企能够真正脱困,银行的债权能够真正变现,这一重点政策才算得到最好的落实。

3. 债转股的使命及意义

从国家经贸委负责人的谈话可以看出,进行债转股的企业是我国近年来在建设过程中国家未注入资本金、资产负债率较高的企业。对这些企业债转股要突出三个重点:解决在国民中起举足轻重作用的大型和特大型企业的;支持近年来承担国家重点项目的企业尽早达产达效,促进产业升级;促进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里有条件的企业扭亏和转制。可见实施债转股,肩负着巨大的历史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剥离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因改革措施不完善以及其他一些体制性因素,存在着大量的呆坏账,且不良资产的比例相当高,构成了金融系统运行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使金融秩序受到严重损害。用债转股的方式来化解银行不良金融资产也是国际通用的做法,是近十几年来的金融创新方式。债转股是从剥离了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开始的,商业银行的经营由此获得了发展空间。不良资产的剥离,解开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枷锁,释放了商业银行已经积聚了多时的经营力量,它们将甩掉包袱,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2)降低企业债务,增强企业实力。债台高筑早已使国有企业苦不堪言。据资料显示,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平均资产负债高达80%。负债高、资产不良、资本金严重不足、潜伏着严重的财务危机,已是横亘在石化企业面前的第一大难题。如茂名30万t/a乙烯项目总投资171亿元,贷款、债券达98%,自有资金仅2.13亿元,严重缺乏资本金,项目建成后马上面临着还款的压力,尽管正常年收入可达70亿元,1998年仍亏损20亿元;同样,中原乙烯、天津乙烯、安庆睛纶、南化己内酞胺、九江化肥、广州乙烯等等项目建成之时,即是亏损之日,有的至今难以投产。这是由于长期以来,国家作为所有者,却不给企业资本金,让企业做“无本生意”,致使企业资产负债率越来越高。旧体制形成的不良贷款一天不剥离,国企就无法轻装上阵。国务院已原则批准《关于实施债权转股权的若干意见方案》,企业可以将部分原有国有银行贷款转为股权,立即降低利息支出。估计此项政策可解决国企数千亿元的债务,还本付息的负担陡然减轻,企业家们经营的信心倍增。

据悉,目前与各家资产管理公司签订债转股协议的企业,实施债转股后其资产负债率将由117%至69%不等,降至40%至20%左右。债务减轻,实力增强,这对企业今后发展将产生深远。上海焦化有限公司从原建设银行借贷的10.45亿元贷款实施债权转股权,负债率可降到27%左右,仅每年减少利息支出就达:亿多元。即将实施债转股的茂名石化公司,届时其负债结构将趋于合理化,资产负债率将降为28%,沉重的利息和债务负担大大减轻,每年可减少财务费用7亿多元。

实行债权转股权,对石化行业而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三年改革与脱困的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虽然石化企业经过“七五”、“八五”技术改造后,技术设备和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技改资金来源于信贷资金,从而使这些企业从完成技改之日起就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不少企业处于微利、亏损或虚盈实亏状态,造成了企业设备闲置、效益低下、资源浪费。因此,实行“债转股”,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石化集团首批转股金额302亿元,成功实施后,当年即可减少财务费用30亿元左右,使这13户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大幅下降,当年即可实现利润,从而行业的亏损面、亏损额将大幅下降,企业的生产、竞争能力将明显增强。

(3)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善产权结构,引进投资者,实现多元化投资主体。债转股与企业分立重组同步进行是其特点。银行的不良贷款转为股权后,国有独资企业就转化为多元投资企业,最少也是国家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两个投资者,有利于国有企业加快经营机制转换,实现规范的公司制改造。

例如全国化肥行业第一家债转股贵溪化肥厂,债转股总额为89358万元,由信达公司、江西省投资公司、江西省石化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和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按不同比例共同持股,并组建新的股份公司。根据债转股方案,贵溪化肥厂分立为两家公司(暂称为股份公司和有限公司),主体生产设施、生产用地及绝大部分流动资产进入股份公司,其余资产转入有限公司。实行债转股后,该厂通过剥离辅助产业,减员分流,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加强企业管理,可望顺利脱困。股份公司今年即可实现扭亏为盈,基本达到发行股票并上市的要求,初步预计明年完成上市工作。

同样,实施“债转股”将有助于石化企业建立、完善企业制度。石化企业在国有产权主体下,投资主体虚置的现象比较普遍。由资产管理公司持股后,有助于企业适度分权,在企业内部建立起有效的决策和监督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而且,“债转股”降低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改善了企业的资产质量,有助于企业进一步开展资本运营。企业可以利用这个喘息的机会,进一步剥离辅助产业,减员分流,调整组织结构,进行资产重组,以石化为主业构造一个全新的由多方参股的股份上市公司。

(4)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企业。在债转股过程中,对结构调整、压缩过剩生产能力、调整当前的供求失衡形势有重大作用的企业,显然在优先考虑之列。债转股后,企业不再由于没有资本金而依靠欠债经营,其经营成果不再被捆在付息上,企业成本降低,企业可以以此为契机,有进有退,放手一搏,以市场为导向,淘汰旧的生产能力,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快传统产业的结构升级,促进技术设备更新,以及资源优化配置等。

(5)有利于证券及股票市场的健康。国有企业是上市公司主体,其沉重的债务包袱,对证券市场快速健康发展的是不言而喻的。据1998年年报统计,沪、深两地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超过65%的有102家,其中在65%~80%的有17家,在80%~100%的有17家,超过100%的有4家。这些企业如实施债转股,必将大大提高业绩水平,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从而给整个股市带来好消息,从而有助于上市公司利用证券市场开展资本运营,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增长。

4. 债转股的局限性

实行债转股,对于企业和银行来说,是一件双方相互得利的好事:可以盘活银行的不良贷款,化解金融风险;又可以支持国有企业脱困,加快改革。但是,债转股不能解决企业和银行的所有,负效应似乎难以避免:

(1)只能解决建行、工行、农行、中行等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和金融风险依然存在,还需要解决办法。主要是对1995年底以前的银行不良贷款实行债转股,在此之后银行内部形成的不良贷款依然留在银行内部。

(2)债转股并不能代替企业改善生产经营和加强管理。国企的问题也绝不单单是负债率高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更不是一项债转股措施就能全部包容的。市场问题、内在机制问题、设备老化问题、人员负担问题以及产权结构不合理问题、外来竞争加剧等等,各种问题纷繁复杂,而债转股只能在减轻债务负担方面,在改革与发展、多元化产权结构等方面有一些作用。只有建立有效的督导机制,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责、权、利分明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股权多元化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通过制度创新、减员分流,提高企业赢利能力,避免再走回低收益、高负债的老路。

(3)债转股的风险仍然存在。按制度规定,银行不可以经营实物资产,不能拥有企业的股权,只能经营货币资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一种变通的方式,但不管如何变通,实际潜在的风险不可能变通掉。并且,现在的不良债权部分远大于银行的自有资产,使银行运行过程中风险大大增加。这些可能发生的潜在风险,需要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完善避免之法。债转股仅仅将支付本息的责任从商业银行转到了财政部,如果国家股不能保值增值,在市场上卖不到100元,国家就得进行财政补贴。由此可见,“债转股,,预示着国家财政的巨大责任。只有企业搞好了,才能按时分红,金融资产公司阶段性持有的股权才能出售。所以,企业、银行、资产公司都应规范操作,切实降低风险。

(4)债转股之后,企业的经营压力并没有减轻。债转股并不意味着国家把企业的烂账认下来,只是将企业负担暂缓了而并没有真正降低。对企业而言,债务包袱是暂时“卸下”而非“甩掉”,债务不可能“大赦”,账单是自己的,今天不付明天付,而且可能付得更多。在企业破产时,资产清盘要首先用于清偿债务,所有者只能拿到最后的剩余。这就决定了股东对回报(股息加资产升值)的要求高于债权人对回报(贷款利息)的要求,使用股本资金的成本高于借贷成本。国家可以容忍短期内对国家股的低回报甚至无回报,但从长远来看,股本回报一定要高于贷款利息。收益与风险对称,股本金成本高于借贷资金成本,这是一个无人能够改变的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5)缺乏可供借鉴的先例,缺乏规范、配套的制度和成熟、发达的资本市场。不良资产上市变现退出后,将会给不成熟、不强大的中国证券市场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同时要防止企业一哄而起,浑水摸鱼、借债转股逃债的倾向及赖账经济发生。国家赋予资产管理公司许多特殊政策和经营手段,如承租转让、拍卖等,资产管理公司要充分利用这些手段,力促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发展起来。这样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保全国有资产。这不仅对银行、企业和资产管理公司三方有利,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健全和培育相应的股权交易市场,建立资产管理公司的退出机制,建立债转股所需的成熟发达的资本市场。

第10篇

[关键词]流动性;财务结构;资产结构

[DOI]10.13939/ki.zgsc.2016.40.129

1 财务流动性与财务结构

葛家澍(2008年)财务流动性是一种财务信息,它包括资产的变现程度和负债的偿还先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按照流动性排列,左边包括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右边包括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表反映了资金的来源与用途,任何资产都对应着一定的资金来源方式,按照资产与资金来源方式的对应关系,可以将企业的财务结构划分为稳定结构、平衡结构和风险结构。稳定结构是指在资产与资本的对应关系中,流动资产的资金不仅仅来源于流动负债,而且还有一部分来源于非流动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既流动资产大于流动负债。属于低风险、低收益的财务结构。平衡结构是指流动资产的资金来源全部由流动负债提供,即流动资产等于流动负债。风险结构中流动负债既满足流动资产的资金需求,又要满足非流动资产的资金需求,即流动资产小于流动负债。房地产企业的建设周期较长,负债经营程度较高,不确定因素很多,一旦决策失误,会使企业资金周转不灵,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因此,房地产企业应该保持稳健的财务结构,控制财务风险。

2 财务结构的衡量指标

衡量企业财务结构特点的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和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是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比率,表示一元的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为偿还保证,是衡量短期营运资本是否充足的基本指标。速动比率是企业的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比率,在这里我们使用流动资产扣除存货来简单估算速动资产。现金比率可以用现金类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进行计算,通常现金类资产包括货币资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万科交易性金融资产比重很小,一些年份没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因此我们直接以货币资金作为分子。现金比率是衡量短期偿债能力的最为稳健的指标。现金流量比率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流动负债之间的比率,是衡量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满足到期债务的重要指标。从下表可知,自2008年以来,万科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都逐渐下降,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受到经济形势的影响,企业的财务流动性降低。但是企业的现金流量比率较为稳定,说明企业的主营业务比较突出,自身产品的获利能力较强,靠企业的产品能够取得大量的现金,满足企业的未来发展。

3 财务流动性的影响因素

3.1 财务流动性与资产结构

企业的资产结构也是衡量企业财务流动性的重要方面。其中,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例越高,企业资产流动性越差,资产质量越低。自2008年以来,万科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率仅仅为1%,2014年和2015年下降为0.4%。这与房地产企业自身的销售特点有关,非常低的应收账款说明企业流动资产质量较高。企业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的合理比率,对企业的流动性风险也会产生影响,非流动资产的比重越高,企业的流动性风险就越大,经营风险越高。企业非流动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的增加往往是在前期盈利驱动下导致的投资规模的扩张。房地产企业较长的开发周期决定了其非流动资产的比重较高,只有准确预测未来经济形势和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才能放缓房屋开发速度,满足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从2008年以来,万科流动资产占非流动资产的比重分别为19.63%、17.89%、20.31%、20.84%、22.63%、11.90%、10.66%、8.51%。逐渐下降的流动资产比重说明万科流动性风险加大,重资产结构的特点无法逆转,这与万达的轻资产结构战略相反。为避免现金流短缺,企业必须扩大融资规模,支撑非流动资产的长期增长。从表中可以看出,万科的资产负债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3.2 财务流动性与股权结构

企业的融资方式有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两类。在资产负债率一定的情况下,股权结构也会影响财务流动性。有研究表明,股权集中度增加了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从而使企业股票流动性降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增加,也会降低股票流动性。股权集中度的提高和机构投资者比重的增加有利于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股权融资,从而降低财务风险。自2015年以来,宝能、恒大、华润等大股东的持股都对万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控制权之争说明企业未来经营前景较好,财务风险较小。

3.3 财务流动性与收入增长

企业销售收入的增加会引起企业所需要的资金量的增加,当企业销售收入迅速增加时,可能会导致支撑增长的资金不足,从而引发流动性风险。万科自2009年到2015年以来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19%、4%、42%、44%、31%、8%和34%,股东权益的增长百分比自2009年到2015年分别为17%、20%、24%、21%、28%、10%和18%,股东权益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这就需要企业调整负债从而支撑企业收入和资产的增长。万科流动资产的增长率自2009年到2015年分别为58%、38%、28%、22%、5%和18%,而流动负债的增长率分别为90%、55%、29%、27%、5%和22%。流动负债增长速度高于流动资产增长速度加大了企业流动性风险,说明恶化的行业环境对万科的流动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3.4 财务流动性与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不足会导致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下降,财务流动性的实质在于现金流的总量与时点的对应情况。在经营、投资和筹资现金流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从2011年起呈现一定的波动性,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一直都为负值,融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自2013年也呈现负值,2015年企业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为负值,说明企业财务出现一定的流动性风险。

万科的非流动资产的比重提高,经营收入的增长导致企业所需要的资金量增加,在股东权益增长比重有限的情况下,过快的流动负债增长和持续为负的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加大了企业的财务流动性风险,因此,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万科应密切防范财务风险,降低投资规模,剥离不良资产,改变资产结构,降低资产负债率,提高股权融资比重,从而避免流动性风险。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会计确认;会计处理影响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8-0225-02

1 资产证券化概述

资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领域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它起源于美国,最初应用于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之后迅速扩展到其他领域。许多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以及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国家都采用了这项金融创新技术,并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1.1 资产证券化的本质及运作原理

资产证券化的运作原理有三个:第一,资产重组原理是指发起机构或特殊目的载体(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为成功发行证券,采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对纳入资产池中的资产进行重新配置与组合,从而实现资产收益的重新分割与重组,使之符合资产证券化对基础资产的要求。第二,风险隔离原理的核心内容是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通过将基础资产的风险和其他资产风险的隔离来提高资本运营效率,从而给资产证券化参与各方带来收益。第三,信用增级原理是指在发行证券之前,由 SPV 运用一定的手段对将要发行的证券进行整体的信用增级,这样可以提高证券化产品的信用级别,更好地吸引投资者,并且还能降低融资成本。

1.2 资产证券化的流程

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流程一般包括:证券化资产的剥离和重组;组建特殊目的载体;发起人与特殊目的载体签订交易合约,将资产组合中的标的资产出售给特殊目的载体;信用评级与信用增级;特殊目的载体在经过信用评级后,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筹集资金;特殊目的载体用发行证券取得的收入向发起人支付价款;实施资产管理,建立投资者应收积累金;特殊目的载体向证券投资者偿还债券。

2 资产证券化的会计确认处理

资产证券化不仅给金融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给会计领域提出了问题。资产证券化的问题主要是发起人对证券化资产的终止确认问题。即发起人将资产转让给SPV,应确认为真实出售将其从发起人报表中移除(表外确认),还是确认为一项融资担保保留在发起人的资产负债表中(表内确认)。对于这一问题处理,在国际上经历了三种处理方法。

2.1 风险报酬分析法

风险报酬分析法具体做法是:当发起人实质上转让了与资产相关的几乎所有风险和报酬时,证券化交易被视为销售,证券化资产将被停止确认并移出资产负债表,通过证券化所募集的资金则作为转让资产的收入,同时还要确认相关损益;但若发起人仍保留转让资产实质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收益时,证券化交易被视为担保融资,证券化资产仍继续在发起人资产负债表中确认为一项资产,通过证券化所募集资金被确认为发起人的负债。

风险报酬法强调只有当与某项金融资产相关的风险与报酬实质上发生转移时,出让方才终止确认该资产。但是随着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日趋复杂,大多数情况下风险和报酬并非全部转移。风险报酬法带有明显的形式重于实质倾向,以法律形式作为会计确认基础具有较大的主观意向性,易于被人为操纵。

2.2 金融合成分析法

金融合成分析法的核心在于控制权决定资产的归属,而且承认金融资产和负债能分割成不同的组成部分。此法将已经确认过的金融资产的终止确认问题与金融资产的转让合约所产生的新的金融工具的确认问题区分开来。只要资产证券化交易发生后,发起人放弃了对所转让基础金融资产的控制权,资产证券化交易就可认为是销售交易,所转让的基础金融资产就应该终止确认;反之,资产证券化交易发生后,若发起人并没有放弃对基础金融资产的控制权,则可认为是融资活动,其所转让的基础金融资产就要继续保留在发起人的资产负债表中。

2.3 后续涉入法

后续涉入法以“没有后续涉入”作为销售确认标准,抛弃了现行基于“控制权转让”的终止确认标准。它要求只要转让方对被转让资产的全部或部分存在任何的后续涉入,不考虑其后续涉入的程度,与后续涉入有关的这部分资产不符合终止确认的条件,视为担保融资;不涉及后续涉入的那部分资产则应终止确认,视为销售。

与以往的概念不同,后续涉入法下的被转让资产被视为可以分割的单元,并对每个细分的单元考察其是否符合终止确认的条件 。因此,一项资产转让可能导致一部分资产被终止确认,另一部分资产则未被终止确认。 这一做法使资产的风险和报酬的转移与其控制权的转移达到统一,更加符合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要求,更能反映其实质。

3 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对财务和税收的影响

3.1 财务影响

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可以分为表外处理和表内处理两类。这两种确认方法将带来不同的财务影响:表外处理将流动性较差的证券化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中转出的同时确认损益,通常可以降低发起人的资产负债率,改善其资本结构,有利于发起人再融资,且有积极的财务影响;表内处理将证券化资产保留在资产负债表内,将获得的资金确认为借款,通常会提高发起人的资产负债率,不利于发起人再融资,具有消极的财务影响。

实践中,资产证券化的目的在于将流动性差的资产转变为现金收入,且多数公司关心财务报表的负债水平,希望保持适度的财务杠杆比率。而金融机构为提高资本充足率,也希望减少风险资产的总额,因此发起人都倾向于将证券化作为销售处理。

3.2 税收影响

资产证券化过程中要涉及的税种较多,包括所得税、营业税、印花税等。如果将资产证券化作为一项“真实销售”作表外处理,发起人将确认相关的损益。我国税法规定发起人对确认的收益应缴纳企业所得税,确认的损失可冲抵应纳税所得。发起人向SPV转移资产作为销售资产处理应征营业税,并按购销合同税率征收印花税。因资产证券化业务往往涉及金额巨大,对其征收营业税将带来沉重的税收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证券化融资的成本优势。另外,如果将资产证券化作为“担保融资”来进行表内处理,发起人不确认损益,从而不需要缴纳所得税。另外,发起人向SPV转移资产属于转移质押资产,可以不用缴纳营业税,但应按借款合同税率缴纳印花税。

参考文献

[1]王江丽.关于资产证券化的会计问题研究[J].市场周刊,2006,(10).

第12篇

【关键词】金融资产结构 国际比较 发展启示

金融资产是金融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气资产总量的变化可以进一步掌握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如: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融资方式等不同层次的构建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金融行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发展速度十分迅猛,但相对所产生的金融结构失衡的现象却越来越明显。如何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大力推进金融,使其整体结构得到有效的调整是目前我国金融机构所引以为重的关键性话题。本文也会以中美英德四国的金融资产为基础,从国际化角度出发,着力对各国金融资产结构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科学的对比和研究,为我国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石。

一、中美英德四国的金融资产概况

据相关数据统计,美国的金融资产总量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期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平均增长率可约达百分十左右,其中主要以股票和其他权益等直接融资工具的成效最为突出,可约占总金融产量的百分之二十左右,这也是美国较其他发达国家略胜一筹的显著特征。同期比,英国金融资产总量可约达百分之十五左右,其中占比最大的要属存款和贷款这两种所金融工具,从而使得英国国内金融行业出现了通货膨胀的现象,甚至已超过其它三个国家的金融投资比度。相对这一时期,德国的金融资产总量也达到了约百分之八左右的比例,最为显著的就是使其股票和其它权益的市场地位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从而促使德国的金融投资逐渐走向白热化的扩张程度。较其它发达国家而言,由于我国金融资产起步较晚,其增长率也要略逊一筹,在同一时期,金融资产总量也达到了约百分之六左右。其中以贷款、通货和存款三种金融工具在金融资产结构中的地位最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我国金融资产结构也在不断的攀升和提高,最终达到理想的金融目标。

二、金融资产结构的国际化比较

(一)金融资产规模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

进入20世纪以来,全球金融资产规模每年都在呈递增的趋势上涨,其发展速度甚至已超过了经济增长的效率。据相关数据统计,20世纪末期,中美英德三国的金融相关比率分别约为:423.0%、615.1%、899.9%、986. 7% , 而到了21世纪初期则分别上升至885.4%、1053.5%、1832.6%、和1168.2%。由此可见,尽管金融资产结构的周期不长,但其增长速度却是十分惊人,明显已超出了自身的经济增长速度。

(二)通货和存款类资产的比重整体呈下降趋势

为了顺应金融市场需求,各国支付结算工具及短期融资工具都发生了历史上的变革和创新,致使其相关经济部门的动态管理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也同样给中美英德的整体金融资产比重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使其逐渐朝着下滑的趋势发展。究其原因,主要受英国银行同业市场的通货膨胀及证券市场波动所影响。以全球眼光来看,即使金融市场达到稳定状态,英国的金融资产中比重还会保持下滑的趋势。

(三)政府部门的金融资产负债率上升

除中国以外,美、英、德三国政府部门持有的金融资产比重始终都处于下滑的状态,而债券融资一直是各国政府部门的有效融资渠道。因此以未来发展趋势来看,虽然政府部门的金融资产负债率下滑,但从整体角度出发,还是呈上升趋势,这也充分体现了政府部门的负债扩张速度要明显大于金融投资的增长速度。同时中美英德这四个国家相比较,以美国为首,其政府负债率的上升速度最为显著,其次是德国,而中国和英国的负债上升率则相对平稳。

(四)金融体系在竞争中相互融合

继21世纪“IT泡沫”经济危机以后,各国的金融资本市场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下调,导致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和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两者也逐渐走向相互融合的方向。促进这种形式的因素有两种,一种是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的融资模式愈演愈烈,使得贷款比重在金融资产运用中的比例不断上升。另一种是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正在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

(五)净金融资产变化存在很大的差距

净金融资产主要是国家金融机构对本国的净金。融投资项目。20世纪中旬,全球金融资源净流入效果已经十分显著,尤其是一些较为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和英国,几乎每年都在呈递增的趋势上涨,到达21世纪初期,总资产比重已经高达约百分之六十左右,充分发挥了外部资金的优势。相较于美国和英国而言,由于我国金融行业起步较晚,其净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要略差一些,到21世纪初期,资产比重约达百分之十左右,之所以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是因为我国存有的大量外汇有关,相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提高,这种差距也会逐渐缩短。相对,德国的净金融资产与我国几乎保持着相同的水平,由此可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资产的差距,需要相关金融机构要加大对金融资产结构的整合力度,创新出更为多元、更为新颖的金融工具,以保证本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使之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三、金融资产结构的发展启示

(一)金融资产总量的增长带动了整体经济增长

尽管金融资产结构的规模发展速度要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但相对也使其有了明显的提升。并随着发达国家金融资产结构的快速提升,总结出实际影响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和机制,强调金融发展可以提高存款利率,增进金融资本的生产,甚至还会提高私人储蓄利率,极大的提高各国的经济效益。另外从反向角度来分析,一旦金融资产出现滞后的状态,则会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致使其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弹性,限制金融市场的正常交易,使得金融资金得不到合理的分配。

(二)创新金融工具的多元化发展,促进金融效率

为了更好的促进全球金融资产的发展规模,各国金融工具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通过不断的创新,使得金融工具模式变得更加新颖、更加多元,有效的完善了全球金融体系的面貌。尽管这种创新方式与经济增长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从金融的长期发展来看,金融资产结构的多元化发展不仅维持了资产的均衡,使其效率明显提高,也带动了金融经济的长期增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金融工具的多元化创新还会为其投资占比带来很大的利益尤其是资金需求方、资金盈余方和金融机构,更是为其提供新颖、快捷的信用渠道,并增加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以便于为资金需求方展现更为宽广的融资空间,最终实现跨时间、跨地域和跨产业的经济增长目标。

(三)经济部门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之间的风险应合理搭配

经济部门通过运用资金,来提高金融资产结构的规模,并利用债券融资来形成金融负债。由于金融工具的不同,其在期限、流动性、敏感性等方面也有着很明显的差异,因此金融资产结构应协调资产和负债的关系,使其达到统一、均衡的发展状态,可有效控制金融风险。众所周知,英美两国在金融资产负债率方面一直保持着上升的趋势,这也标志着私人储蓄要借助外部资金的供给才能满足自身的消费和投资需求。这种需求最大的来源就是住房抵押贷款,金融负债周期越长,其所承担的金融风险也就越大,并且相应的通货和存款的比重也会逐步下降,严重影响了住户积极参与资产投资的力度。因此为了改变这种跨期下滑的局面,住户在选择金融资产及其负债结构时,应结合一定的资金积累、经济增长和金融风险等诸多因素的发展情况,审时度势,科学合理的进行。

第13篇

南京新港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高科,600064.SH)是上市公司中有名的投资大户,2007年公司在证券市场上获益颇丰。不过,新会计准则对股权投资尤其是限售股权的处理也让公司管理层喜中有忧,一则净资产收益率因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上升而下滑,再则巨额股权投资对公司的股权融资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其实,如果充分领会了企业会计准则实施问题专家组的意见精神,对限售股权的账务处理加以改进,公司管理层会轻松很多;对投资者来说,伴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如何评价类似南京高科这样具有大量股权投资的上市公司,也有必要更新一下观念。

由是观之,南京高科2007年定向增发方案的失败以及融资以债权为主思路的转变,与人们对新准则的理解偏颇不无关系。

净资产收益率的尴尬

南京高科名为高科技公司,经营的业务却与高科技不沾边儿,乍一看这应该是一个定位不清的公司。不过,从年报的内容来看,南京高科对其发展战略还是很有思考的。

在2007年报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颇得战略管理真谛:“公司通过对内外部环境以及自身资源优势的分析,以增资并控股南京仙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为契机,进一步明确了‘以房地产为龙头,以公用事业(水务)和优质股权投资为两翼’的产业发展战略,并据此果断退出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不具备比较优势的热电业务,集中优势资源推动核心产业快速成长,取得良好效果。”

南京高科“果断”退出了资产收益率较低的热电业务,却尴尬地发现2007年自己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只有3.19%,比2006年还低了1.22个百分点。

众所周知,净资产收益率是评价上市公司业绩的重要指标。因此,公司管理层不得不委屈地解释道,“根据新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本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溢价计入股东权益――资本公积项目中的报告期末余额为566,564.21万元,若扣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溢价的影响,净资产收益率为10.78%。”其实,南京高科2007年的业绩相当不错,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3亿元,同比增长了62.39%。

在年报中,南京高科还详细阐述了其主要资产计量属性变化情况:

“本公司在2007年前三次定期报告中,根据财政部于2007年2月1日的《企业会计准则实施问题专家工作组意见》,将持有的处于限售期内的上市公司股权计入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

根据财政部2007年11月16日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及2008年1月21日的《企业会计准则实施问题专家工作组意见》的新规定,公司在2007年年度报告中,将持有的处于限售期内的上市公司股权确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列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科目,采取公允价值核算。上述资产计量属性的变化,使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溢价计入股东权益――资本公积项目的金额大幅度增加。”

然而,我们查阅了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实施问题专家工作组意见》第1号(2007年2月1日),并没有发现其中有可将限售股权计入长期股权投资的说法。

分类与估值问题

不过,这样做的上市公司并非南京高科一家。申能股份(600642)在2007年半年报中也将持有的处于限售期内的交通银行(601328)和海通证券(600837)股票投资计入“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以成本法核算。

将限售股权计入长期股权投资有一定的道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第五条规定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包括“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南京高科持有南京银行(601009.SH)11.17%的股权。南京银行于2007年7月在上交所上市,作为南京银行的第三大股东,南京高科承诺自南京银行股票上市之日起36个月内,不转让或者委托他人管理其持有的南京银行股份,也不由南京银行回购其持有的股份。显然,南京高科对南京银行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而处于限售期内的股权也不存在活跃市场,因此公司有理由认为这部分股权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

那么,企业会计准则实施问题专家工作组的专家们为什么主张将限售股权列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呢?其实很简单,因为专家们认为限售股权的公允价值是能够可靠计量的。

在《工作组意见》第3号中,专家们明确阐述了应该对限售股权如何计量:“企业在确定上市公司限售股权公允价值时,应当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相关规定,对于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根据活跃市场的报价确定其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估值技术应当是市场参与者普遍认同且被以往市场实际交易价格验证具有可靠性的估值技术。采用估值技术时应当尽可能使用市场参与者在金融工具定价时所使用的所有市场参数。上市公司限售股权的公允价值通常应当以其公开交易的流通股股票的公开报价为基础确定,除非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该公开报价不是公允价值的,应当对该公开报价作适当调整,以确定其公允价值。”

南京高科的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其持有南京银行的股数为2.05亿股,市值为39.19亿元,但并没有披露曾对市值作调整以确定这部分股权的公允价值,也就是说,公司直接以市价作为限售股权的公允价值了,而这显然不符合专家工作组意见的精神。

与之相比,兰生股份(600826)就充分领会了专家们的精神。兰生股份持有的海通证券和交通银行股权也处于限售期,公司对这部分股权公允价值的计算参考了证监会计字[2007]21号《关于证券投资基金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估值业务及份额净值计价有关事项的通知》中对非公开发行有明确锁定期股票的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其公式如下:

股权的公允价值=初始取得成本+(本会计期内最后一个交易日上述股票的收盘市价-初始取得成本)×(该股权限售期内所包含的交易所总的交易天数-本会计期末至该股权限售期结束所包含的交易所总的交易天数)/该股权限售期内所包含的交易所总的交易天数

南京高科年报确认的南京银行股权溢价高达37.02亿元,如果按上述公式计算,则溢价只有约5亿元,公司管理层就大可不必那么紧张了。

偿债能力堪忧

类似南京高科这样将股权投资业务作为主营业务之一的上市公司是越来越多了,但如何评价这类公司,投资者的理念还不够成熟。一方面,有些投资者狂热地追捧某些因股权投资而业绩大增的上市公司股票,不顾这些公司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极差,而将投资收益也乘上一个市盈率倍数对公司股票进行估值;另一方面,尽管某些公司的主业经营得不错,下一步发展需要资金,却因为持有大量股权投资而不能或很难从股市上融到资。

我们来探讨如何看待这类公司的融资行为。

南京高科的发展战略是以房地产为龙头,而房地产是一个资金密集性的行业,所以融资渠道是否畅通非常重要。很多房地产企业之所以上市,其目的就是为了拓宽股权融资之路。然而,南京高科却与众不同,在年报里宣称要“继续做好短期融资券和人民币信托理财产品等低成本创新融资工作,将短期融资券和信托理财产品发展为公司常规融资手段。适时尝试资产管理、公司债、人民币结构融资等新型融资方式。”

经电话询问,公司证券部门解释说,文中人民币信托理财产品主要是贷款类信托。也就是说,南京高科未来主要通过债权来融资。

从已公布年报的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的数据(见表1)来看,尽管南京高科的资产负债率较低,在29家公司中名列第7位,然而流动比率却更低,为1.12倍,名列第4。这样的资本结构其实是有问题的。资产负债率低当然以债权融资为好,但1.12倍的流动比率在一般制造业企业中已经不能算是高的了,在地产行业就更成问题,这是因为地产行业的流动资产中存货的变现速度要远远低于制造业。在上述29家地产上市公司中,流动比率的平均数和中位数恰好都是1.94倍,足以说明南京高科的短期偿债能力堪忧。因此,即使南京高科要发展债权融资,也应以长期债权为主。现在的情况却恰恰相反(见表2)。

其实,就南京高科而言,看起来很安全的资产负债率指标其实也很脆弱。

以3月5日的收盘价重新计算南京高科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市值,会发现它与2007年末相比已经有了20%以上的损失(见表3)。不考虑其它因素,那么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市值的下降会使南京高科的资产负债率上升到49.86%。当然,这样的资产负债率在房地产行业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但如果考虑到由于南京高科并不是一家纯房地产企业,而随着公司以房地产为龙头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实施,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水平将不可避免地上升。作此判断的依据是在29家已公布年报的地产上市公司中,预收账款占资产的比例平均为14.94%,而南京高科仅为4.20%。

更悲观一些分析,南京高科的资产高度集中在金融和地产行业,如果地产行业出现稍微大一点的危机,并影响到金融机构,那么南京高科受到的影响将非常大。(见表4)

根据南京高科的这种情况来看,公司很有必要加强股权融资。

融资问题思辨

其实,南京高科董事会2007年1月15日曾经通过了一项定向增发的议案,计划募集资金4亿元投向两个房地产项目。然而,2007年10月23日,公司又公告称,经与保荐机构协商,保荐机构已向证监会提出撤回增发申请材料。

南京高科定向增发失败,公司方面的解释是,“拟投资项目开发进展良好,公司可通过其他渠道解决项目建设资金,结合当前融资环境变化等因素……”。不过,从现金流量表来看,2007年南京高科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4.34亿元,投资活动为-2.87亿元,而筹资活动为6.55亿元。因此,所谓的其他渠道其实就是增加了借款。公司撤回定向增发申请真正的原因还需再找。

参考其他上市公司2007年的遭遇,我们认为,可能的原因有三个。

首先,是公司将定向增发的价格定为不低于董事会召开会议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的90%,而2007年1月14日公司的股价仅为9.99元,到10月22日已经涨至34.10元,再按原定价方案定向增发如同利益输送。

其次,是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有关部门对地产公司融资进行了限制。

第三,就是可能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即类似“雅戈尔”的情况。

在这之前,雅戈尔(600177)发行可转债的申请遭到了证监会的否决。据市场人士分析,雅戈尔是沪深两市之中最为典型的”交叉持股“公司之一,拥有包括中信证券(60030)、宁波银行(002142)、交通银行(601328)等7家上市公司的股份,总市值近200亿元,其中流通股市值就达130亿元左右,这意味着雅戈尔至少在账面上来看是不缺少资金的。一位资深投行人士对媒体表示,按照雅戈尔现有的情况来说,证监会的判断是合理的,因为公司不缺钱,或者缺钱的话也可以很容易地获得,而且成本更低,那么再融资的必要性就不存在了。

而南京高科的情况与雅戈尔是如此的相似,也就不必再去碰一鼻子灰了。

问题是,房地产行业是资金密集型的行业,股权投资又何尝不是?股神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微公司2007年末总资产为2731.60亿美元,其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就有443.29亿美元,占总资产的比重高达16.23%。与之相比,南京高科2007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占总资产的比重只有2.50%。虽说公司账面上有巨额的股权投资,可其中一部分处于限售期内无法变现,就算是没有任何限制可以随时变现的股票,是否出售也应该根据公司的投资理念结合市场情况进行操作,不可能也不应该根据公司其他业务的现金需求进行操作。

这样看来,如果不是实施新会计准则,公司持有的股权投资仍按成本法计量对南京高科的融资倒是件好事,至少不会有那么多的投资者认为公司账面不缺钱。

其实,南京高科以未作任何调整的市价计量限售股权,是否也有降低资产负债率以利于公司债权融资的动机,是值得探讨的。如果是这样,市场对新准则的理解就真的有待提高。

对上市公司是否该融资,套用巴菲特的思路可以这样决定:只要一块钱在公司手里能够创造出多于一块钱的市场价值,那就不妨把钱给他们。当然,这需要市场是有效率的。从A股市场现在的情况来看,这可能是奢望。在我们的市场上,出现过上市公司创造的EVA为负,却因为每股收益上升而受到投资者追捧的情况;也出现过再融资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有利,却不被市场接受、方案一出股价一落千丈的情况。

如何在这样的市场中生存并发展,对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来说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情,也就怪不得一个新准则就让南京高科又喜又忧了。

第14篇

关键词 表外融资;表外融资内化;会计披露

一、企业表外融资含义及其主要方式

1 表外融资的含义

表外融资是指不需要列入资产负债表的融资方式。是企业在现行会计准则允许范围内从事的隐性融资行为。传统的融资方式,一方面要列入资产负债表的左方,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即投资内容,另一方面列入资产负债表的右方,反映企业的融资渠道。而表外融资既不在资产负债表的左方反映资产,也不在资产负债表的右方反映其负债,但造成的费用和收益却纳入损益表的计算范围,因此客观上可以起到美化财务指标、提高收益水平的效果。

2 表外融资的主要方式

了解表外融资的主要方式是辨认和识别表外融资的先决条件,也是企业开展表外融资活动的基础。从被企业广泛采用的经营租赁到应收债权的出售,尤其是随着金融工具创新、新经济兴起以及创造性会计的迅速发展。表外融资新形式层出不穷,人们正在创造出越来越令人眼花缭乱的表外融资模式,以达到筹集所需资金、优化资本结构甚至逃避监管的目的。以下就表外融资的主要方式作一介绍:

(1)租赁

租赁是一种传统的表外融资方式。由于租赁分为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两类,其中只有经营租赁被视为一种合理合法的表外融资方式。因此,承租人往往会绞尽脑汁地与出租人缔结租赁协议。想方设法地进行规避,使得实质上是融资租赁的合同被视为经营租赁进行会计处理,以获得表外融资的好处。

(2)合资经营

当拥有的投资份额不超过50%时,投资方对合资企业往往没有控制权,在编制财务报告时。投资方只需将其对合资企业的投资作为一项资产来处置,而毋须将合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负债规模进行合并反映,因而形成了表外融资业务。此外,当合资企业出现财务困难时,为了保障投资收益,投资方往往会尽可能帮助合资企业度过难关,如通过担保的形式为其筹措资金,此举一方面使合资企业得到了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投资方为合资企业提供诸如担保之类的间接融资,未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形成了企业的表外负债。

(3)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进而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过程。证券化融资业务通常是对银行的信贷资产、企业的交易或服务应收款这类金融资产进行证券化的业务。比如,出售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本质上它是一种以应收账款为抵押的借款,但在现行会计实务中,企业对售出的应收账款作为资产转让,而不确认负债。

(4)创新金融工具

近二三十年来,由于全球金融市场的日益变化,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卫星通信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创新金融工具不断涌现。这些金融工具包括期货、期权、掉期等等。由于环境的急剧变化及其引起的对风险控制的需要、竞争的加剧、分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这一势头一直不减,并将持续下去。然而,会计准则的制定并没有跟上创新金融工具发展的步伐,因此按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创新金融工具在财务报表上大都得不到体现,企业通过创新金融工具进行融资所产生的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自然也没有反映。

二、表外融资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表外融资是企业理财活动的创新,它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作为一种积极灵活的融资方式,开辟了企业融资的新渠道,为企业投资者、经营者带来了利益;另一方面它具有风险性,运用不慎将给企业带来损失。同时它还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使企业财务报表信息缺乏完整性和真实性,给信息使用者决策带来误导。从企业融资结果对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影响看,表外融资方式可以分为直接表外融资和间接表外融资。以下从这两个方面阐述表外融资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1 直接表外融资对财务状况的影响

直接表外融资是企业以不转移资产所有权的特殊借款形式直接融资。由于资产所有权未转入企业表内,企业既未确认相关的资产,也未确认相关的负债,而资产的使用权却已转入,所以这种融资方式既能满足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缓解资金不足之需,又不改变企业原有表内资金结构和其所反映的偿债能力。在直接表外融资方式中,最为常见的方式有商品的售后回购和经营租赁。

2 间接表外融资对财务状况的影响

间接表外融资是用另一个企业的负债代替本企业的负债,使本企业的表内负债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这样,一方面满足了企业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还可使企业的负债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为其后续融资奠定基础。在间接表外融资方式中,最常见的方式是母公司将自己的部分资产作为投资投向子公司。在这种方式下,母公司对子公司投资资产的减少会在长期投资的增加中得到补充,故对母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等偿债指标是没有影响的,表内偿债能力没有发生变化。但由于新设子公司的初始资产负债率为零。通过子公司进行融资更容易,母公司可以通过子公司实行负债经营,将本应由母公司负债经营的部分转给了子公司使得各方的负债都能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但究其实质,子公司的负债实际上是母公司的负债。

三、表外融资所涉及到的财务问题

1 表外融资内化问题

(1)表外融资内化的重要性

表外融资是一种过去交易导致的未来义务,而这一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它和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负债项目是一致的,将其用适当的确认、计量方法纳入表内。可以大大增强企业财务报表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增加其信息含量,有助于报表使用者更直观地获得关于企业现有经济资源、未来现金流出的信息,对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准确的趋势分析。因此,将表外融资纳入资产负债表内反映是经济发展现实下会计界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表外融资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可能使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不能正确地反映企业未来损益和现金流量的趋势。同时表外融资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对财务指标也会有一定的影响。表外融资未纳入表内前。会使得资产负债表各减少一笔相同金额负债和资产,与纳入表内后相比,会表现出较低的资产负债率和较高资产收益率,显示出较好的资产得用效率和较低的风险。如果将其纳入表内,则结果正好相反,起到防止企业粉饰财务状况的作用。

(2)表外融资内化的思路

在目前情况下,切实可行的表外融资表内化准则的制订模式应该是:以概念框架演绎出来的会计准则为基础。再经过应循程序,让所有行为主体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考虑经济发展中行为人的心理、效用等因素,使准则既有理论基础,又能反映复杂多变的经济现实,做到有效、合理和切实可行,这样的准则才有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另外,表外融资表内化这一过程要以原则为导向,明确指出相应准则的会计目标。避免财务人员在技术上遵循准则却在实质上规避准则意图的“界线”以及管理层的有意避开准则。不仅达到“程序公允”。而且最终实现“结果公允”。

2 将不能纳入表内的融资在附注中进行披露

对于在表内无法确认和计量的融资,应当在报表附注中对相关信息进行披露。尽管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准则对此做出规定,但相关要求散见于现行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之中。

(1)经营租赁

关于经营租赁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租赁》第19条规定,“承租人应当对重大的经营租赁作如下披露:①资产负债表日后连续三个会计年度每年将支付的不可撤销经营租赁的最低租赁付款额;②以后年度将支付的不可撤销经营租赁的最低租赁付款总额。”第17号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承租人除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的要求外,还应对经营租赁作如下披露:①披露不可撤销经营租赁的未来最低租赁付款额在以下期间的总额:不超过1年、超过1年但不超过5年、超过5年;②在资产负债表日,预期从不可撤销转租赁中收到的未来最低转租赁付款额总额;③确认在当期收益中的租赁和转租赁付款额,并分别披露最低租赁付款额、或有租金额和转租赁租金额;④承租人重大租赁安排的一般说明,包括确定或有租金付款额的基础、续租或购买选择权及调整租金的条款的存在及金额、租赁协议规定的限制,如对股利、新的债务和新的承租的限制等。

(2)合资经营

对于投资于子公司和附属公司的表外融资,应对未合并的企业加以披露,充分披露企业与未合并企业的关联交易。如交易的金额或相应的比例,未结算项目的金额或比例,定价政策等。以便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真正的投资机遇和风险。我国颁布的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披露》对此已有要求。

(3)资产证券化

企业出售金融资产实现证券化后,如果继续保持与己证券化金融资产的联系并为该资产提供服务,此时就形成表外融资,应当对这一事实及其风险进行更为充分地披露。由于资产的确认依据不同,从而造成会计报表披露的内容和形式存在差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IAS39《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中关于披露的部分是建立在金融合成分析法上的。根据规定,如果企业进行了证券化或签订了回购协议,则应就发生在当前财务报告期的这些交易和发生在以前财务报告期的交易形成的剩余留存利息,单独披露以下信息:①这些交易的性质和范围,包括相关担保的说明、用于计算新利息和留存利息公允价值的关键假设数量信息;②金融资产是否已终止确认。

(4)创新金融工具

第15篇

债转股是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将商业银行原有的不良信贷资产转为金融管理公司对企业的股权。它不是企业债务转为国家资本金,更不是将企业债务一笔勾销,而是由原来的债权债务关系转变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间的持股与被持股的关系,是由原来的还本付息转变为按股分红。据悉,国务院已原则批准《关于实施债权转股权的若干意见方案》,企业可以将部分原国有银行贷款转为股权,立即降低利息支出。

目前,要求实行债转股的企业约有500家,资产总额3585亿元。为防止一哄而上,国家经贸委和中国人民银行为债转股设定了5个条件:企业产品适销对路,工艺装备先进,管理水平较高,领导班子过硬,转换经营机制的方案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按照这5个条件,国家经贸委从500家企业中挑选出89家向商业银行推荐,这些企业资产总额596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142.8%,其中长期负债248亿元。迄今为止,已经实施了债转股的企业有北京水泥厂、上海焦化公司、宝钢梅山公司和贵溪化肥厂。据悉,还有至少5家企业在等待实施债转股。

2债转股对银企改革的积极作用

巨额不良资产的存在,一方面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债务利息负担,另一方面也威胁到了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实施债转股,对银企双方都有裨益,如果行为规范,则不失为一种双赢选择。

2.1化解金融风险,为银行股份制改造扫清障碍

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居高不下。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资料,1997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25%左右,呆滞呆帐贷款率为8%,整个商业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相当于所有者权益的4倍。如此规模和高比率的不良贷款不仅高于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17%的最高界限,更远远高于泰国银行7.9%、马来西亚银行6.4%和印尼银行17%等爆发金融危机的东南亚国家银行。不良资产问题严重地影响了银行的安全,加大了我国金融体系的风险。穆迪公司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长期信用等级在1995年4月19日从A3级降为Baal级,并有逐年降级的趋势。这虽不能完全归因于不良资产问题,但不良资产因素的严重负面影响却是勿容置疑的。通过实施债转股,对不良资产进行剥离,使不良资产或是转化为央行贷款的拨付,或是转化为财政担保的债券,从而大大降低冶金信息2000年第2期导刊METALLURGICALINFORMATIONREVIEW专家论坛了金融风险。同时,通过对资产负债表的净化,也为银行最终实行股份制改造扫清了障碍。

2.2减轻债务负担,为国企改制创造条件

去年5月底,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64%,债务负担十分沉重。而通过债转股则可使国企减少数千亿元的债务,效果十分显著。以北京水泥厂和贵溪化肥厂为例,其资产负债率分别由原来的80.1%和89.25%下降为32.4%和26.83%,当年就可扭亏为盈。北京水泥厂还通过资产剥离,成立了由北京建材集团和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为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改制。贵溪化肥厂也将分立为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努力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3债转股中应注意的问题

债转股是一项对银企双方都有利的举措,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可以一帆风顺、毫无困难地开展下去。一些问题必须正确而及时地解决,才能确保把好事办好。

3.1落实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激励约束机制

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结果如有亏损,将由中央财政负责补贴,这就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必须杜绝人情、关系的影响,根据5个条件,结合具体情况,公正地把握债转股企业的范围、数量和金额。建立回收责任制,确保不良资产能够及时、最大化地收回。为使公司人员能够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努力盘活不良资产,建议有关部门建立对资产管理公司的工作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评价结构对负责人进行相应的奖惩。

3.2提高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

债转股工作需要既懂金融又懂企业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而资产管理公司的人员多是从银行转出的,缺乏企业管理经验。有鉴于此,可以考虑邀请券商参与这一工作。通过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培养出一批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投资银行。

3.3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

债转股并不意味着从前的债务一笔勾销,企业又可以按照从前的模式重复老路。债转股必须相应伴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中央政府应以强有力的措施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行政干预,确保资产管理公司能够行使股东权力,以其相应的股份行使法人财产权,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和经营管理。

3.4把握好政策界限,严防“赖帐文化”

债转股的实施很容易使企业产生误解,以为可以欠债不还了,甚至产生赖得越多越好的心理。如果这种心理蔓延开,将产生影响非常恶劣的“赖帐文化”。必须使企业明白,债转股不是对经营不善者的照顾,而是对它们的资产进行重组的开始。为此我们有必要划定时间界限,对其后的贷款实行严格的管理,同时对已实施债转股的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

4通过债转股,深化银企改革

银企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债转股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性目标,它并不意味着银企改革已经获得成功,而只是艰苦工作的开始。银企改革的最终目标是银行和企业的经营机制的转换和经营水平的提高。

4.1抓住机遇,推动国企股份制改造

企业负债经营在国外是很普遍的,并不必然产生不良资产。如在六七十年代,日本的企业负债率达到160%,本田公司的负债率曾一度高达600%。到80年代初,日本的企业负债率仍高达77%,但并未出现什么大的问题。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企业盈利能力的高低。只要投资收益率高于银行利率,负债经营就是有利可图的。国企的不良资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这些企业经营水平之低下。为此,我们应抓住这次债转股的契机,切实推进企业的改制,通过股份制改造,建立规范的激励约束机制,真正地把近乎停滞的国企改革深化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