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新兴产业监管范文

新兴产业监管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新兴产业监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新兴产业监管

第1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资本市场 产业体系 跨越式发展 先导产业

云南省的经济基础薄弱,现有工业资产存量小,近几年,投资创业不足,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对此,云南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站在新的发展层次和新的需求结构基础上,高起点地发展先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由此推动云南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实现云南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锁定了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作为我国现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是目前有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都正在制定中。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联性强,因而它具有很强的高技术密集性、渗透性和扩散性,同时还具有有很高的态势和潜能,能广泛地渗透到传统产业中,带动社会各部门的进步,从而对地方经济及其产业体系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的产业。因而,怎样通过大力培育资本市场,利用云南省的资源优势和已经形成的优良资产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加速资本流动,实现云南省资本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化整合,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增强云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活力和后劲,提升云南现代产业体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结合的现实意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亟须大量金融资本投入,而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正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壮大的“温床”。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不仅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且是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将夯实产业经济基础,有效防范金融泡沫

从经济形态上看,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力量,诱导技术与资金两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机结合。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可以很好地将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金融资本更好地为实质经济而非泡沫经济服务,而实质经济的良性运转又将对金融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可以发挥资本的乘数效应,使战略性新兴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获得跨越式发展

靠资本的原始积累来滚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速度慢,而且容易贻误商机,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易迅速成长壮大。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则可以通过市场使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形成各类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和流动的态势。这就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较短的时间、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跨越式规模扩张创造了极好机遇。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可以为风险资本提供一条“安全通道”,促进科技链与产业链的联动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巨额的投资。但是,新建高新技术企业所面临的高市场风险,令一般投资者望而却步。风险资本恰恰能肩负起弥补这个“投资缺口”,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使命。风险投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化初中级阶段最重要的一种股权融资方式,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化的催化剂,其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投资回报。与传统的银行、股市融资方式相比,其成功之处在于实现了资金、技术、信息及人力资源的整合,把投资者、风险资本家和企业管理层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一套以绩效为标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大大减少了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和者成本,从而表现出了良好的融资绩效。从国外经验来看,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都是通过创业投资市场来获得资金,最后发展成长为大企业的。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力量

诱导技术与资金两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机结合,可以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推进器和催化剂的作用,有效地促进技术转化和技术扩散,从而促进建立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撑体系扶持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

总体上看,云南省目前金融业仍然以银行业为主,银行业发展水平较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排名第5名),证券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保险业则是十分落后。云南省的间接融资高于全国水平,低于西部平均水平,表明云南仍然对信贷的依赖程度较高,间接融资发达,资本市场等直接融资不发达。因此,只有结合我省的具体情况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支撑体系,才能全方位地支持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根据各个阶段的目标、主体和特点不同,可以选择资本市场、投资银行、共同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金融控股公司等不同层次的渠道融资和方式。

根据以上省情,笔者以为近期我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同金融机构和融资模式选择主要有以下途径:

(一)完善资本市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的组成部分(我们这里的资本市场专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种直接融资活动组成的中长期资金市场),它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和重要标志。实践证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乏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不可能发展。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本市场可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可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制度保障。资金保障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制度保障则是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现有市场条件下,技术进步速度空前加快,企业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水平,更需要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敏锐感觉、对资源合理配置的能力和对市场竞争格局的清晰把握。我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具有自己的独创性、独享性。由于知识结构和管理能力等方面的限制,这些企业在治理结构和管理结构上都有很大的随意性。资本市场可以帮助相关企业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资本市场,必须要遵守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优秀的企业家才能进入公司的管理层,以弥补企业在初创阶段的资金、技术、人力等的不足。资本市场能够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提高管理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资本市场还可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灵活利用股权、期权等方式激励员工,将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的利益与公司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同时也可以吸引外部优秀的技术、管理人员,奠定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

(二)成立投资银行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

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机融合外,还应建立专门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企业服务的专门金融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银行。这个银行要面向社会的整个利益和国家的长远目标,进入国民经济中重大和关键的技术领域,对开放周期长、风险高、投资大和对整个国民经济有战略影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政策引导,宏观调控。目前在我省建立专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银行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银行的组织形式、资源来源、功能设置、运作规则、相应的界定等理论和实践问题,都有待逐步解决和完善。

投资银行即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证券公司,在资本市场上从事着广泛的证券交易和资本运作等中介服务,除证券二级市场的业务和自营业务外,还包括在证券一级市场上的股票发行与上市、企业股份制改造、企业的资产重组、企业的兼并收购策划、安排项目融资、企业产权转让、协助企业走向国际资本市场、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证券投资基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客户理财、金融证券创新,等等,其管理资产的经验和投资变换能力是其他商业银行所缺乏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同样离不开投资银行的金融支持。从市场的职能看,投资银行主要为成熟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具体业务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的上市、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属企业寻找私人贷款、企业并购等,其中企业上市业务对于投资银行来说最为重要。与规范意义上的风险投资相比,投资银行更多的是提供融资服务,一般不自己投资,也不代表投资者参与企业管理。它的收益不是通过分享利润,而主要靠收取服务费和取得一定的购股权证(warrants)获利。而风险投资主要是通过股权控制和利润分享来获得收益。投资银行的作用表现在:投资银行可以凭借拥有的行业分析专家,了解当前和将来技术进步是否会对相关产业产生重大变革以及投资的可行性;投资银行可以凭借做企业资产重组和收购兼并财务顾问的丰富经验,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的上市、收购兼并等提供一揽子策划方案;投资银行凭借其与上市公司的良好关系,可为被投资公司提供所需上下游公司的产品链和技术链,并帮助股权转让的顺利实现;投资银行可以运用其在企业购并、股份制改造、国内外融资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和畅通的信息渠道,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政府提供咨询建议;投资银行可运用其在资本市场上运作的专业经验和广泛的营业网络,积极参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地区经济结构高级化等活动。对于我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投资银行同样是不可缺少的。投资银行可以帮助我省发展成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企业上市,从而使风险投资顺利地从高风险的企业中撤出,以进行新一轮的风险投资。投资银行也为那些虽然发展并不成熟、但已具备一定实力和条件、需要融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进行以私募股权基金形式为主的融资,从而使公司迅速达到上市水准。

(三)商业银行适度介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1.商业银行适当介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义。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性地位的将一直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将支配我国社会资金的主要部分,如果我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全失去商业银行的支持,必然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因而也难以获得快速的发展。商业银行介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商业银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可以给予一定规模的贷款、可以介入风险投资基金的交易、可以提供全方位的结算服务等。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成长性,商业银行在适当阶段介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服务也非常必要:首先,有助于商业银行新利润增长点的形成。知识经济形态的出现导致了全球产业结构的革命性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尤其是我国部分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发展潜力和经济地位上都不可小视,商业银行要从传统制造业的泥潭顺利抽身,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服务必不可少,这有助于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培育。国内商业银行的实践已经证明,银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时的贷款回报率相当高,商业银行可以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的信贷服务中获取较好的回报。因此,我省商业银行也同样可以从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中间业务等一揽子金融服务获得不菲的盈利。其次,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优化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结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知识经济的产业化和经济发展引擎,有着极高的回报率和极好的成长前景,有选择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较成熟的、有一定市场份额和成长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信贷支持,可以将商业银行在一些传统产业上投入的信贷资金逐渐由传统产业向新兴的知识经济产业转移,对分散信贷资产行业风险、优化信贷资产结构、保全信贷资产具有现实意义。我省的一些商业银行目前对科技贷款的不良率偏高(在2.64%~2.97%左右){1},可能与缺乏一套专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信贷服务的特殊操作流程和办法有很大关系。再次,有助于商业银行发展各项中间业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银行的各项金融服务一般都有更迫切、更高层次上的需要,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缺乏资金,而且缺乏资本运作、投资理财、市场分析、企业管理方面的人才、信息和经验,需要银行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有从事投资咨询、融资理财、项目评估、资本市场运作等方面的优势,商业银行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中间业务特别是投资银行业务合作上有极广阔的空间。最后,有助于商业银行确立自己的特色化定位,避免同质化经营。国内商业银行现在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目标市场的同质化,所有的银行都做同样的市场,开拓同样的客户,这是国内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上存在的大问题。像西方先进银行都很注意市场和客户的细分,因为不同的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商业银行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而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我省商业银行不可能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服务的所有方面都做得同样好,必须有所侧重,必须在自己的特色项目上向专业化发展,形成独有的优势和一定程度的专业垄断,不可能像传统产业那样进行粗放式经营,必须精耕细作,才能在确立合理的风险容忍度的前提下赢取合理的利润。这也将是我省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大方向。

2.商业银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模式。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经营以稳健为首要原则,不能用存款人的钱来进行高风险的、仍处于起步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不可能成为处于起步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金融支持机构;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以高科技企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属于中小型企业,对于银行来说其信用风险相对较高,能够提供的抵押担保也十分有限,因而使得银行出于风险的考虑也难以有效满足其资金需求。但是,如果有了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银行贷款提供担保,商业银行贷款的风险性将下降,商业银行仍然可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按照商业银行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和结合程度,目前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商业银行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比较松弛的模式,如美国。在美国,银行融投资渠道并非战略性新兴产业化投融资的主要渠道。美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资金来源于银行机构的仅占12.1%,而来源于社会民间基金(其中一半是养老金)的占约76.4%。另一种则是商业银行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比较紧密模式,如日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资金直接来源于银行机构的约占53%,而间接来源于银行机构的约占75%。从实践来看,第一种模式(即商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比较松弛的模式)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一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应采取哪一种模式并没有统一标准,这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的产业发展战略、社会资金集散状况、资本市场发育程度、金融监管力度、法律法规健全程度等宏观因素有关,与高新技术企业的组织程度、所处的发展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益等微观因素有关,还与商业银行的产业经验和偏好、国民的冒险传统和风险意识等精神因素有较大的关系。故我省的商业银行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合可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一是以政府信用为担保,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提供低息贷款;二是由商业银行控股成立独立或附属的金融控股公司或风险投资机构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投资;三是由风险投资公司以债权或股权形式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总体来看,由于经济金融发展变化的起因、背景和历程不同,银行对风险投资的介入方式和介入程度也不同,但银行资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融资渠道之一,在各个国家都具有普遍性和趋势性的共同特点,在我省也同样如此。

3.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当前我省各商业银行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金融支持的出发点应是:以效益为中心,加大信贷投入,健全中介服务机构,建立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进步的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内部运行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可以考虑发展政府担保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采用政府第三方担保形式的贷款以弥补战略性新兴产业财产担保的不足,从而促使银行金融机构多发放贷款给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改变传统信用抵押担保模式,创新形式多样的贷款担保方式,来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需求。比如,一些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中,科技人员的个人股份的市值数额较大,所以科技上市公司股权抵押应是一种值得商业银行考虑的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新渠道。银行在贷款的同时购买创业企业的期权来分散风险,贷款证券化的形式实现银行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间接融资支持等。我省商业银行还可尝试牵头组建专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担保公司,由银行、企业、社会机构和政府部门各方共同参与,具体操作方式可借鉴中国人民银行和建设部出台的住房贷款担保公司的管理规定。设立专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担保公司,这在政府导向和宏观政策的支持中是非常重要的。要发挥银行的网点优势,发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债券,开辟民间投资资金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渠道。目前,国内民间投资资金充裕,但投资渠道相对单一,无法满足民间资金的正常投资需求;另一方面,民间基金一直有追求较高收益、也愿意承担较高投资风险的习惯,伺机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寻求高额投资回报一直是民间投资资金的长期追求。因此我省商业银行(特别是地方性商业银行)可以发挥其目前拥有的服务网络优势,市场发展前景良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或拟上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股份制科技企业或已上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发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债券,在民间投资资金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债券,在民间投资资金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发挥中介、协调、协助作用,密切银企关系,也从中获取手续费收入,提高自身盈利水平。近年来国内一些商业银行尤其是地方性的城市商业银行,或依托原有的科技支行,或依托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在商业银行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比较成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亟待支持的新兴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初步摸索了适合中国转轨时期特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信贷管理模式。这些经验对我省也有借鉴作用。

(四)建立共同基金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

共同基金(Mutual Fund),是指基金公司依法设立,以发行股份方式募集的资金,投资者作为基金公司股东面目出现。它在结构上类似于一般股份公司,但本身不从事实际运作,而将资产委托给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运作,同时委托其他金融机构代为保管基金资产。共同基金具有如下特点:共同基金将众多小额资金聚集成巨额资本,使广大中小投资者能够参与大型项目的投资者能够在与大型项目的投资,分享相应的投资收益;共同基金的投资活动由对证券投资有专门知识和经验的专家来负责,能规避某些投资风险;共同基金将资金投资于有价证券、股权等,但不涉及有关证券经营业务,如证券的发行、推销等;共同基金以长期资本利得为投资目的,不谋求控制所投资公司;共同基金具有完善的经营管理机构,等等。共同基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主要表现在其不同形式的融资支持:首先,是共同基金对于尚处于发展阶段、而且还没有上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进行投资,能够有力地推动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共同基金因受政府管制,共同基金一般不投资于上市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但某些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同基金允许将少量资金,一般不超过基金总额的1%~2%,投入变现性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尤其是即将上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由于共同基金控制的社会资金数额巨大,这些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对于正在走向成熟、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来讲,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其次,共同基金的活跃投资为一般意义上的风险投资的退出创造了条件。风险投资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短期性色彩,在风险投资承担了较大的风险并打算通过上市获得回报时,必须要求在证券市场上有足够规模的资金、以恰当的价格来购买即将上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的股票。

(五)建立风险投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在我国已经推出创业板之际,风险投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特别是人类已经进入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社会,创新与发明已经成为21世纪的经济增长点,高新技术与风险投资的有机结合被看作是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任何一项新的工业或科技革命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新的金融创新的形成,作为一种高新技术与金融相结合的投融资模式,风险投资的出现及时地解决了以高新技术技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它以积极开发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为主要的投融资对象,通过将分散的、愿为较高收益承担较高风险的中小额资金聚集起来,形成实力雄厚的风险投资大机构,再由风险投资机构将资金集中管理投入到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中,以此来推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

(六)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目前云南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依然是间接融资,而省内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低,投资来源仍主要依靠企业自筹、银行贷款和国家投入等传统方式,不仅让云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得不到与之匹配的融资能力,也让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产难以转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所需资金。因此,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以及国家实施适度扩张货币政策,云南投资需求旺盛和流动性不足的特殊情形下,培育以产业投资基金为主要形式的资本市场,加大直接融资力度是促进我省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云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挖掘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途径。

(七)拓展私募股权基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

私募股权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简称PE),是以私募的方式,通过定向募集投向企业,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金融工具。私募股权基金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迄今为止全球已有数千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公司。私募股权基金作为一种商业操作方式,是专家管理的投资于企业股权的基金,目前已成为仅次于银行贷款和IPO的重要融资手段。

近年来,国际私募股权基金纷纷进入中国。但遗憾的是,国内95%以上的私募股权基金具有外资背景,真正本土的私募股权基金少之又少。中国私募股权投资领域属于新兴市场,外资一直是主角,国内私募股权基金势力弱小,民营私募股权基金尚处在萌芽状态。资金实力不够雄厚,投资经验不够丰富,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不够健全等都对国内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产生了制约。尤其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家启动实施投资拉动、扩大内需的双重背景下,资金已经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发展私募股权基金是解决资金“瓶颈”一种新的选择,既是应时之需,更是长久之策。为此,建议云南省政府及相关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把发展私募股权基金作为当前化“危”为“机”和今后拉动我省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尝试,大胆实践,勇于突破,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金融发展环境和金融产品保障。

(八)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

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优势在于整个集团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可以充分发挥资本控股权;金融控股公司利用不同子公司税负差异进行合理避税;整个集团整合在同一品牌之下,信誉外溢;集团内部不同金融机构之间通过信息共享、客户共享可以产生多方面的协同效应,整个金融资源得以集约化利用。

金融控股公司最主要的特点是集团混业,经营分业。从国际范围来说,分业经营体制就是:一个法人,一块执照,一种业务;综合经营全能银行模式是:一个法人,多块执照,多种业务;而金融控股模式是多个法人,多块执照,多种业务,即在一个法人金融集团公司内有多个法人子公司。子公司统一控制在一个母公司之下,但彼此之间实行完全的分业经营,完全的分业管理。

(九)建立政府扶持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群

该种模式主要出现在日本、中国台湾、韩国、印度等经济后发展国家和地区,与欧美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产业集聚模式相比,具有下列特征:第一,市场经济的历史较短,市场机制相对不是很完善、自发作用比较薄弱,产业积聚的成长、演化主要依靠政府的扶持来完成。也就是说,集聚的产生是自上而下的,是通过国家和地区的干预扶持政策而促成的。第二,由于产业起点比较低,单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很难在短期内创造足够的条件,实现特定产业集聚和培育地方创新网络的目标。第三,地方政府往往具有干预和控制经济的历史传统,与市场机制相配合,共同促进产业集聚区的形成。

从欧美市场主导型产业集聚模式发展的基本经验,可以看出:要实现我省经济发展的赶超和关键性产业群的发展,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不可能实现的,而运用政府的力量人为的造成特定产业的地理集中,创造全新的产业簇群,逐步培育起本地的产业集群网络,从而获得更高的生产率和持续的竞争优势。政府干预模式下产业集聚的重点往往放在有助于提升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性、主导性产业上,如日本的筑波、中国台湾的新竹和印度的班加罗尔等产业集聚区都是以发展高技术产业作为主导,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变。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对于实现落后地区的赶超具有重要的作用。注重地方政府在产业集聚成长、演化过程的主体作用,并不排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集聚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和自主选择的权利。随着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壮大,地方政府的直接干预在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都将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群的良性发展在特定时期内起到主导支配和促进作用。

(十)利用云南区位优势,实行次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

区位优势主要包括东道国的法律环境和金融管理制度、次区域金融机构设立的位置是否靠近国际金融中心、距离总行客户的远近以及进出口的便利程度等几个方面。从区位优势分析,云南省实施区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应向以下国家和地区倾斜:一是国际金融中心或准国际金融中心。包括香港、新加坡、曼谷、乃至河内等国家和地区。这些地区不仅金融管理程度低,而且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推动金融市场创新的步伐。二是与我国有密切经济贸易往来国家的中心地区和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贸易和投资潜力增大的地区。如亚太地区、特别是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地区、南亚地区。亚太经合组织1994年的《茂物宣言》和1995年的大阪会议推进了这一地区的发达国家不迟于2010年,发展中国家不迟于2020年实现自由、开放的贸易投资,这有些都有利于降低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本市场进入成本和降低其运营成本。三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与云南省的经济联系有所加强的国家和地区,如东盟、印度、南亚等区域。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有利于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国发展,真正贯彻实施省政府“走出去”的产业发展战略。

总之,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培育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来发展云南的先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近期云南省确定并将大力培育的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高端电力装备、大型数控机床产品、汽车制造及汽车配件,铁路养护机械设备、重工机械和轻工机械产品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以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制造(生物化工)和生物技术服务为代表的生物产业集群;以红外及微光夜视和物联网、云计算、物流信息、软件与信息服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太阳能、风能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以金属新材料、光电子材料、化工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以环保装备制造、洁净产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服务为重点的节能环保产业),才能通过发展更多的先导产业来提升和优化云南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结构,使云南的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资本市场逐步完善,经济效益才能不断提高,国民生产总值才能持续上升,云南省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才能加快,与沿海和内地经济发达省份的差距才能缩小{2},才能使云南省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得到明显提升,从而实现云南省国民经济长期、平稳、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使云南现代产业体系的层次得以提升。

注释

{1}云南省银行监督管理局统计处2009年统计资料。

{2}2012年,云南省GDP突破万亿元,达到10309.8亿元,成为我国万亿元GDP俱乐部的第24个新成员。

参考文献

[1]秦光荣.《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2008年)(R).

[2]秦光荣.《发展资本市场促进资本流动为云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发展论谈》2009年第3期,P4―P9(J).

[3]陈柳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本支持研究》(M).

[4]黄敏.《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优势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文集》(M).

[5]龙超等编.《云南金融发展与资本市场研究报告》(R).

[6]段钢.《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云南日报》,2011年6月1日(J).

[7]谢云山,袁天昂.《国际金融危机对云南省金融业的影响》.《西南金融》,2009年第6期(J).

[8]袁天昂.《组建云南省地方性金融控股公司路经选择研究》.《时代金融》,2008年第2期(J).

[9]袁天昂.《关于大力发展云南省私募基金的建议》.《发展论谈》,2009年第3期(J).

第2篇

Key words: emerging industries;venture investment;policy recommendations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1-0035-03

0 引言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征的新兴产业,是推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为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制高点,国家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制定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明确提出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十三五”时期,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难得的重要历史机遇。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将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的深入实施,是推进云南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产业转型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必须抓住机遇,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云南省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发展的政策体系,对推动云南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 云南省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1.1 云南省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发展的现状

2009年10月,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通知》(2743号),云南省启动了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申报工作。根据云南省优势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情况,重点针对生物产业、新材料等领域选择开展基金设立方案编制、社会资金筹集方案、专业管理机构选择等工作。云南省政府高度重视,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地方出资参股基金,推动了云南省新兴产业创业投资的发展。

从2012年1月到2015年底,云南省已设立并正式运行云南盈谷生物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募集3.33亿元;云南盈川新材料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募集2.88亿元;云南融源节能环保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募集2.5亿元;云南浩然大观高技术服务业创业投资基金,募集3.15亿元;云南华信润城生物医疗产业基金,募集2.5亿元;云南合沐百奥生物技术产业基金,募集2.5亿元。

截止2015年底,云南省共向国家申报7只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申报募集额合计达到19.09亿元;其中6只通过国家批复并正式设立。故截止2015年底,云南省新兴产业创投基金实际承诺募集总额16.86亿,其中中央财政资金3亿元,云南省政府资金3亿元,社会资金10.86亿元,云南省新兴产业创投基金实际出资额达7.07亿元①。从目前已经设立和投资总体情况看,云南省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工作开局良好,运行平稳,已取得显著成绩。

1.2 云南省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发展的问题分析

①创新型企业发展不足,缺乏投资标的。整体来看,云南省符合新兴产业创业投资的优秀企业较少,新兴产业创业投资真正完成投资的项目数及投资金额均低于预期,能够最终形成合作、实现投资的企业更少。一方面,云南新兴产业规模还比较小,中小企业培育储备不足。另一方面,云南中小企业现代金融意识不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意识的企业家不多。

②引导基金募集滞后,后续吸引力不足。一是部分社会出资人对于创业投资的认识不足,导致基金募集出现滞后。二是引导基金的政策性目标与社会资本商业性目标相冲突。三是引导基金的退出机制不够完善。

③管理机制不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有待完善。首先,政府有关部门、省级财政资金受托管理机构等各方的职能权责不清晰。没有建立关于对创业投资基金投资退出、创业投资长远滚动发展综合评价分析等工作机制。在基金运营管理方面,基金管理团队在信息披露和报告方面主观上不积极,存在定期回馈报告机制不健全,横向投资、联合投资没有形成等问题。其次,缺乏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虽然我国提出要对“引导基金”进行考核,并不再有保值增值方面的压力,但考核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无法进行实际考核。

④财税激励措施较少,金融配套政策扶持力度不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财政、税收、金融、知识产权保护、人才评价与激励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制度性缺陷。云南省政府及有关开发区目前出台的政策主要是围绕股权投资制定的,还没有针对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管理办法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直接针对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激励措施较少,激励机制效果不明显,无法在财政上对出资人、管理团队形成有效地吸引力。

⑤投资及管理人才不足,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合理。长期以来,云南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总量不足,高层次、高水平的领军人才、产业人才匮乏,分布和结构失衡。2015年,云南省人才资源总量占全省人口比重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②。

⑥信息不对称,缺少沟通、宣传、交流平台。云南创业投资基金工作整体处于起步阶段,推动新兴产业创投基金发展更多地需要多方合作。但云南省当前未健全定期沟通和交流机制,涉及创投基金各方基本各自为阵,未形成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

2 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云南省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发展的政策体系的建议

2.1 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管理制度 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管理制度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

①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带动各类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

②聚焦培育新兴产业,加大创业投资支持力度;

③不断完善创业投资管理和服务体系;

④加快完善和创新创业投资基金退出机制。

云南省政府可以在规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管理制度上做如下工作:一是加强沟通,形成推动新兴产业创投发展的合力。二是强化管理,保障新兴产业创投基金的健康发展。三是创新模式,建立服务新兴产业的新型投融资机制。四是合作共赢,打造新兴产业创投基金的开放平台。通过以上措施,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新兴产业创业投资管理制度,推动新兴产业创业投资的发展。

2.2 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财税支持体系的建立

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财税体系的建立,鼓励差异化征收企业所得税,完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完善营业税免征政策,完善财政激励政策。

云南省政府可以出台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给予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不同程度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鼓励创投业的发展。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将减少云南省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上的负担,同时宽松的经济政策环境也会吸引众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进入,为云南省新兴产业创业投资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撑。

2.3 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创业投资金融支持体系的建立

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创业投资金融支持体系的建立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

①加快创业投资与金融信贷的结合;

②加强场外市场建设,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云南省可以通过强化基金交流合作,建立股权投资类企业信息统计制度;开展股权投资管理人才专业培训,推动股权投资类企业开展各类合作交流活动;成立股权投资基金协会。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极大地保障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推动新兴产业创业投资金融支持体系的建立。

2.4 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实施鼓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建立完善财政科技投入后补助方式,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创业投资机构与科技型企业的对接。

云南省在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可以做如下工作:一是搭建投资对接平台,开展企业家与投资者交流活动,为创业者和投融资双方搭建起项目对接、人才交流、技术分享、市场拓展的服务载体。二是搭建行业自律平台,牵头成立股权与创业投资协会,充分发挥协同优势,搭建业界与企业、政府间的桥梁纽带。增强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进一步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2.5 加强新兴产业创业投资人才队伍建设,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步伐

①启动新兴产业创业投资人才培养计划。依托云南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引进一批新兴产业创业投资紧缺急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发挥境内外专业培训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优势,建立一批人才培训基地,对我省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发展急需的各类高管人员、专业人才进行培训,提高其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

②营造有利于新兴产业创业投资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建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高层次人才库,制定日常联系和服务办法,做好跟踪服务和联系沟通工作,为引进和留住人才创造良好条件。例如通过加强资金扶持,提高住房待遇,完善落户政策等方法提升人才集聚力,从而加快人才引进的步伐。

云南省政府可以通过积极引进创业人才,营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设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人才”服务窗口,一方面通过培育本省优秀创业投资人才和引进省外、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扩大新兴产业人才库,另一方面为船业人才提供全省产业政策、科技政策咨询、计划项目申报等方面的便利。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极大地提高创业投资人才的积极性,推动了新兴产业创业投资的发展。

2.6 完善和创新其他配套政策和机制

完善嗯哼创新其它配套政策和机制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①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②加强资本市场监管。

云南省各级政府努通过专题培训、利用机关网站、会议等多种渠道,积极向相关企业及投资机构宣传创业投资的意义、效益以及省、市政府为推动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发展出台的优惠政策,支持创投企业健康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同时成立了云南省股权投资协会,作为政府的参谋、行业的自律管理和协调服务组织,推动云南省新兴产业创业投资的有序发展。

3 小结

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部署的背景下,云南起着连通内陆地区和周边国家的重要作用。本文从制度管理、财税、金融体系、产业发展以及人才建设等六个方面为云南省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为云南更好地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和云南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建设的历史机遇,推动云南省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发展提供参考。

注释:

第3篇

(一)现金流限额的影响

很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资金回笼一般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为了支持其发展而过分放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政策,可能会造成不能及时回收现金流的窘境,最后导致债务危机,企业面临融资风险。

(二)企业运营风险

由于企业融资方式多以股东分摊为主,在分摊资金的同时,股东们也对运营风险的承担进行了分担,一旦公司运营或债务出现问题,股东收益都会受到影响,如果面临流动性危机,公司可能选择利用股本支付债务,严重情况下会造成公司破产。

(三)资本市场波动影响

对于融资风险来说,资本市场的影响尤为重要。公司负债所需要支付的成本往往直接决定于资本市场的波动状况,利率、汇率的变动可以成为负债利息的风向标,如若发生意料外的变化,企业就需要承担额外费用导致利润下降。

二、战略新兴产业的融资风险管理

(一)融资风险管理概念

融资风险管理具体可以定义为通过对公司企业与对应客户的理性分析来制定合理政策用以减少由于公司融资造成的风险的管理措施。

具体到战略性新兴产业时,由于这个范围内的企业具有关联性强的特点,为了不受到或是减少其他企业损失带来的影响,公司企业更加需要注重融资风险的管理。同时,注重管理风险也可以帮助企业更加轻松的获得贷款。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的具体风险管理步骤

银行作为资金的提供者需要对公司融资风险进行监管,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风险的识别

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风险识别是融资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银行需要对企业的基本状况进行深入了解,细致了解企业可能面对的各种风险,并对其风险种类进行归类管理。

常见的风险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种:

生产流程分析法:通过分析整个生产过程对各个环节中所遇到的风险进行分析。既可以采用列举法举出生产环节面临的所有风险,也可以采用表格分析法对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损益表进行分析。

保险调查法:就是对可保风险进行投保。

2.风险的量化

在风险识别过后,银行可以借助收集来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而计算出风险发生概率,具体步骤如下:首先,规定融资风险的警戒值;其次,建立风险发生概率和产生的影响与每一个参考值的关系;最后,预测影响参考值的风险组合。

三、战略新兴产业融资风险管理策略研究建议

通过对战略新兴企业融资风险的相关研究,我们已经对企业内部及市场风险有了全面细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给出有效的政策建议,现将其融资风险管理建议整理如下:

(一)分层管理融资行为。通过对融资主体的整体评估(包括企业与市场背景),可以从宏观角度确定一个最大的信贷额度,然后分层次逐步剔除不需要的部分,项目不同或是融资方向改变都可以改变信贷额度。这种方式可以使资金运用更有效率。

(二)建立完善的风险应急反应体系,主动对即将发生的风险损失进行防范,通过预先准备是损失降到最低。对于战略新兴产业来说,风险应急反应体系十分重要,这主要是由于战略新兴产业经常面临融资范围大、融资环节繁琐、信息量越来越多的困境,通过建立应急反应体系,在风险发生前可以进行预警,使公司对风险防患于未然,在发生风险后也可以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选取恰当的计划方案,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

为了在发生险故事公司企业可以确保能够得倒及时的应对处理,融资主体可以制定后备计划以最大幅度的减少损失。应对风险,新兴产业需要具有如下几点反应能力:敏捷性、适应性和合作性。敏捷性是指企业要对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任何变化、事件都可以及时作出反应,这就要求具有业务关系的企业之间加强信息共享,同时也需要加强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共享信息。根据市场发展调节产业结构增强企业适应性,在融资模式多样的背景下公司企业可以快速定位风险发生关节点,作出配套的应急方案。合作性是企业与企业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加强合作联系,在确定自身职责基础上,通过合作可以提高整个产业的资金使用于应急反应效率,最终达到收益最大化。

而在应急体系中起头脑作用的应急小组应该确保如下几点:

1.统一领导。应急反应需要的是决断与超高的工作效率,要做到在第一时间的快速反应,应急小组首先要明确的小组指挥权的最高权力,只有在统一的领导下,确定目标协调配合,才能在各种突发状况下有条不紊的做好应急准备,对风险损失进行补救。

第4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链群;建设路径

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并明确了其目标为:到2020年,力争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部分产业和关键技术跻身国际先进水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 [1]。新的科技发展机遇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出现与发展,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必然给高等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链群提出的背景及内涵

专业建设必须紧密跟踪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趋势,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培育专业方向,优化专业结构,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为产业发展输送大量的专门人才。为了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高等学校应从本科教育入手,加速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积极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人才。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建设中存在需要改进的如下问题:

一是高校各专业办学过于封闭,相对孤立,未能从产业链发展的高度,进行专业建设定位、课程设置和知识体系的优化。同时,企业、行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不高,未形成高校与企业、行业、科研院所联合进行专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二是高校各专业未能从产业集群发展的高度进行专业链群建设,相关课程资源和知识体系的交叉、融合不够,造成教师和毕业生的产业视野不够开阔。

三是在专业设置过程中,高等学校缺乏对产业发展状况的跟踪与分析,缺乏社会对人才需求调查分析,缺乏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调查研究,缺乏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片面追求学科门类齐全,专业设置求全求多,造成专业结构松散,教育资源分散,专业设置趋于雷同,专业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动力不足,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淡化。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我们厘清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链群的概念,即在新型工业化、生态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背景下,根据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的要求,依托本校学科专业优势所构建的,以品牌专业(包括特色专业、名牌专业、重点专业)为核心,以相关专业为延伸,以一定的内在联系为纽带,形成的若干专业的集合体。

二、高等学校设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主要特点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有关文件精神,各高等学校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优势,共设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25种,专业点数为295个。高等学校设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主要特点如下:

一是地域覆盖较为广泛。设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高等学校覆盖了除、宁夏、青海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各高等学校根据地域优势,设置满足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的相关专业。

二是学科类别比较集中。设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大多是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认真调研产业发展趋势,结合各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经过大量的调研和充分论证由各校主动申报的。从截至目前批准的295个新专业点来看,工学占绝大多数,有270个专业点;理学有10个专业点,文学有10个专业点,另有5个专业点是经济学类专业。这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实际相符合。

三是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的设置基本围绕互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关系到未来经济发展、环境和人类生活的一些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链群形成与发展的路径分析

1. 立足新兴产业发展,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孵化专业链群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特征是专业链群建设的天然资源。高等学校应立足新兴产业发展,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孵化专业链群。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以发展源头减量、资源化、零排放和产业链接等新技术,提高资源产出率为特征的战略性新兴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建设了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链群。该专业链群包含的专业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资源与矿业工程、冶金工程、经济学,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注重于材料性能与制备研究;资源与矿业工程主要研究矿床开采的理论和方法,发展矿业新技术;冶金工程主要研究钢铁与有色金属(比如铜、铅、汞等)的冶金工艺过程控制、产品设计开发等;化学工程专业通过物理化学分离和化学反应改变原料的状态、微观结构和化学组成,探究化学加工技术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与传递过程的规律;经济学研究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人类行为及如何将有限或者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2. 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建设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链群

高等学校应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认真调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展趋势,结合各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进行专业链群的设置,并通过学科与专业的一体化建设,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链群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广大教师通过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提高了学术水平,增强了工程实践能力,推动了实验室建设,为实验室开放创造了条件,丰富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促进了教材建设,并为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提供了实践性课题。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以“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推动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垃圾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减震降噪设备、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开发和产业化”为特征建设了环境类专业链群。该专业链群包含的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给水排水工程,其中环境科学以科学的方式来研究环境、解决三废(水、气、渣)和噪声等环境污染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环境工程以工程的方式来研究和治理环境、解决三废(水、气、渣)和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给水排水工程运用水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水工程施工、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水工程运营管理领域的专门知识与关键技术,关注市政的给水和排水、解决城市给排水及污水利用的最优化问题。

3.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从创新培养模式中形成专业链群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建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链群的后发优势。高等学校要以此为突破口,以“全新”的人才培养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赋予专业链群的内涵,更好地融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达到一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与教育生态系统相辅相成良性互动的状态。随着国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生态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建造业必然加快知识更新速度,促进传统工程设计、建筑材料及设备生产、工程施工及工程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升级。在这一新情况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以培养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良性发展需求为目标,以学校已形成的现有土建类专业链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新兴建造业发展趋势和产业特征的研究,重新构建了适应新型建造业发展的专业链群,优化了专业链群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了基于新型建造业发展的高校专业链群。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链群发展的良性机制

1. 共同努力做好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

高等学校应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制订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学校总体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我校2008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提出了“德业并重,以德为先;强化能力,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将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道德修养、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紧密结合,促进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柔性的课程组织和富有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各具特色的人才,办出学校的特色,形成品牌并获得了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特等奖。

2.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促进课程群建设

以学科为依托,以本科生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为主线组成教学团队。为适应各高等学校学科特点,可以跨学院、跨专业组建教学团队。根据本学科的发展趋势积极开展相关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及时更新课程教学大纲;重视队伍建设,形成合理的队伍结构。及时提出队伍培养、调整、补充的意见和建议,有计划地开展骨干教师、教学名师的遴选与培养;制定青年教师的培养、 进修规划, 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素养的指导,关心青年教师成长;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加强教学经验的交流,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积极编写、更新相关教材,形成在本专业领域内有较大影响的优秀教材;或积极使用国外高水平优质原版教材与国内其他优秀教材。

3.完善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

在实践教学体系上,高等学校应围绕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特色,进一步加大本科教学的投入,改善本科教学条件。着重加强专业链群实验室建设,为本科教学、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在实验环节上,建立与课程教学紧密联系的各类实验和实习环节,建设若干具有专业链群特色的实验室教学平台。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通过不断更新硬件设备,整合和优化实验教学资源和内容,转化科研项目为本科实验教学项目,强化经典教学实验、开拓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等方式,以服务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工程力学、工程管理等专业链群的发展,建设了土建类专业实验教学中心;以服务我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链群的人才培养,建设了环境类专业实验教学中心。这两个中心在2012年度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验收。

[资助项目: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专项”项目“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链群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0JDGC003)”和陕西省教育厅“2011年陕西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攻关研究项目“省属高校服务区域战略支柱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链群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1BG12)”]

(上接第44页)

[3] 蔡自兴,肖晓明,蒙祖强等. 树立精品意识,搞好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中国大学教学,2004(1).

[4] 余伶俐,蔡自兴,肖晓明. 智能控制精品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0(19).

[5] 刘丽珏,蔡自兴,唐琎. 人工智能双语教学建设[J]. 计算机教育,2010(19).

[6] 蔡自兴,陈白帆,刘丽珏. 智能科学基础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的改革与建设[J]. 现代大学教育2010(6).

[7] 蔡自兴,刘丽珏,陈白帆,谢斌. 人工智能视频公开课建设的体会[J]. 中国大学教学,2012(2).

[8] 蔡自兴,徐光祐.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4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9] 蔡自兴主编. 人工智能基础(第2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0] 蔡自兴. 智能控制(第二版)[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11] 蔡自兴. 智能控制原理与应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2] 蔡自兴. 机器人原理及其应用[M]. 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

[13] 蔡自兴. 机器人学(第二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4] CAI Zi-Xing, LIU Xing-Bao, LU Wei-Wei, YU Ling-Li, et.al. Comparative Study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urses Between CSU and MIT. http://.cn/CORE/, 2008.

第5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平台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1-0098-03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自主创新的必要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渗透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含量及产品价值高的先导型产业、综合消耗少及环境污染小的友好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导向型产业、吸纳新就业及社会效益好的依靠性产业、保障科技安全与政治经济稳定的战略性产业。从动态角度看,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是一个国家在转型时期的先导、主导产业,而且会引领产业的发展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主要依托于关键核心技术,而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只能依赖于自主创新,而非技术引进和模仿。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依靠大量资金投入推动的自主创新发展起来的。如,美国在新能源、基础科学、生物科学和航天领域的研发投入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韩国在绿色能源开发方面约投资6万亿韩元。日本投资上千亿日元进行能源和环境技术研发。英国不仅出台了“数字国家”战略,还斥巨资进行生物医学研究。德国为增强信息通信竞争力,提出了《信息与通信技术2020创新研究计划》。因此,为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

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一)无序竞争抑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的动力

为了更好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各地区纷纷出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关激励政策。然而,由于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上缺乏统筹规划,导致很多地区出现了相同项目集中上马的现象,在带来某些领域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无序竞争问题,从而抑制了这些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初期,我国的光伏产业就很快进入了爆炸式发展阶段。尽管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光伏产业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将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下,尤其在资源、能源价格尚未完全市场化以及以煤电为主的电能格局并未有所改变的背景下,大规模推动光伏产业的发展很容易导致产能过剩,进而引发无序竞争。这会极大打击光伏产业刚刚兴起的研发热情,并使其未来发展中,在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方面陷入困境。

(二)高科技人才不断流失削弱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的人才基础

高科技人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知识基础。然而,目前我国高科技人才流失问题严重,制约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的推进。一方面,由于国内欠发达和不发达省区人力资本吸引能力弱,导致其在发展符合自身区域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都缺乏必要的高科技人才,严重抑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成本高、晋升机制与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发达省区留住高科技人才的能力不足,很多人才流往海外,使发达省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乏力。地方政府与企业财力不足和观念缺失,导致地方缺乏必要的人才激励政策,而且现有人才激励政策也普遍落实不到位,这是导致我国高科技人才大量流失的重要原因。目前,如何培育充足的人力资本尤其是高科技人才,已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面临的最重要问题。

(三)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自主创新持续性能力不强

首先,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成果未能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目前,我国很多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研发主要依托于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这种产学研结合机制虽然能够充分利用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但是由于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沟通机制不完善,导致实际缺乏有效的科研――产出转化机制,致使很多科研成果无法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影响了产学研的继续深入合作与企业的自主创新动力。其次,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在通过自主创新而获得技术领先优势后,便固守自身短暂的优势而不思进取。这些企业只是顾及短期的经济利益,不去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没有在技术研发上继续投入,导致其原有技术优势逐渐丧失,逐步失去了市场竞争优势。

(四)区域科研投入不均,激励政策落实不到位

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加强自主创新,需要来自企业内部资金投入与外部激励政策的支持。然而,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研投入存在区域不均问题,欠发达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科研投入力度明显不足。如,有研究表明,欠发达地区吉林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多个科技投入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等重要指标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动力明显不足。而区域科研投入不均,不仅会进一步拉大区域间差距,而且不利于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甚至会影响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激励政策存在不同程度的落实不到位问题,外部促进自主创新的环境堪忧。大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属于高新技术产业,这导致其资本投入远远大于劳动力的投入。高新技术研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所以充足的资金供应是企业科研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这些研发所用资金不能仅靠企业自身来筹集。目前,研发经费短缺已成为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造成这一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各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激励政策、融资政策被束之高阁,存在不同程度的落实不到位问题,从而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很多领域面临无米下炊的困境。

三、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的对策

(一)树立自主创新的价值观,加强自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如创新观念落后、体制不完善、资金不足、人才匮乏等。而创新观念落后是抑制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的首要因素。因此,要想真正实现可持续的企业自主创新,必须首先革新创新观念。应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的文化环境,树立与自主创新相适应的价值观,弘扬自主创新文化。同时,加快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一流的自主创新平台,加快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自主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自主创新资源,提高科技资源自主创新支撑能力。加大资金投入,引进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并依托教育机构,培养高端人才,以弥补人力资源不足的缺陷。

(二)强化科技创新,注重科技成果转化

战略性新兴产业有着独特的产业特征。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般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以及电子信息等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的发展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因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特色产业等的规划方面,在加强企业品牌和标准化建设的同时,应当围绕科学技术创新推进项目建设、产品创新和升级。其次,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严重依赖技术创新,所以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是重中之重。因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应集中力量解决好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使之尽快成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带动企业自主创新的进一步发展。如果急于产业化而忽视技术转化,则很容易抑制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应当着力解决能源供应网络建设问题;在生物制药领域,应当着力解决药物的审批制度、医保目录等问题。

(三)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渠道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发展来说,我国在财政和投融资政策上的支持还比较欠缺。这就导致很多企业只能依靠自身投入,使其自主创新只能停留在较低的层次,无法进行深入的研究。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当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除了地方财政资金支持外,应当建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基金,以解决部分地区地方财政紧张的问题。其次,应当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支持风险投资机构的进入,从多方面培育各类投资主体,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引进多方的社会资金。同时,应积极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能动性,鼓励一些有实力的企业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利用创业板上市,充分利用国内的资本市场。对于重大科研项目,积极利用网站与媒体平台扩大宣传,以争取更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的研发资金来源,提高外部资金投资信心。

第6篇

【关键词】房管部门;地理信息系统(GIS);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社会的发展,房地产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房地产行业管理中新生事不断涌现, 管理服务要求不断提高。房管部门应与时俱进,以转变信息化管理观念为抓手,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服务发展为理念,不断满足时代所赋予的新要求。

一、观念的转变

虽然房地产行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意识与金融、电信等行业相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有一定差距,然而关于信息化的话题已经不再是用不用的问题,而是如何选用的问题了。以前,讲的最多的就是信息化是什么,能带来什么好处。而现在讲的是,信息化建什么,怎么建。房管部门对此都有深刻而准确的认识。并且,在信息化过程中,房管部门从软件的开发、信息化的引入是软件公司单方责任的错误认识,过渡到积极配合软件方共同努力开发出既符合国家管理部门提出的共性化要求,又满足特定的个性要求的产品,合作与共赢的理念越来越充分的体现。

二、技术的进步

随着老百姓、房地产开发企业等服务对象的要求提升,以及为应对不断涌现新生事务,短短几年,房地产行业管理的信息化已经从初级的无纸化办公,发展到“以图管房”,以及现阶段的面向全行业的“数字房产”,为“数字城市”服务。每个发展阶段均是技术进步推动的结果,并且各有其技术特点:

1、无纸化办公:将办公自动化(OA)引入房产管理。无纸化办公不仅简化了业务流程、提升了办事效率、节约了成本,更为后续数据的存储、利用、更新提供了方便,为房地产管理信息化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以图管房:将GIS图形空间技术应用到房地产管理。房屋的特定空间地理位置属性通过GIS融入到房地产管理中后,房地产管理不再只是纯文本的,而是辅以测绘的分层分户图、楼盘表进行业务的图上办理,地图上的定位、查询、空间分析,为业务提供更准确、直观的支持,同时更强大的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功能。

3、数字房产:基于网络技术、GIS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通过综合应用平台集成房地产管理中的各个子系统,实现房地产大系统的统一管理。各子系统权限的统一管理、数据库的统一规划、新的子系统的快速搭建、子系统中新增业务、查询、统计等功能的快速配置等等,完全基于该平台统一的底层架构,真正实现各业务系统的统一管理、各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极大的扩展性、并大大提升了管理的便捷性,为跨行业的数据共享实现“数字城市”提供必要的准备。

三、发展趋势

房地产行业管理也因技术变化而发生变革,尽管我们不能完全预见每一个变化,但是仍有一些趋势越来越明显:

1、房地产管理将进一步推进网上服务能力。用户能够方便的从网上获取数据服务,甚至可以自我服务,比如可以直接通过WebGIS技术和网上银行随时随地进行物业维修基金的查询、缴交。

2、无线网络技术将大力推动房地产管理的信息服务及运用。因无线设备具有不受地域环境的限制、便携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无线设备的快速普及为房地产信息通过无线技术提供给用户创造了条件。

3、房地产管理服务要求全国联网。跨区域房产交易已经不再新鲜,炒房团的足迹业已遍布全国各地,国家住建部大力推动的个人住房信息系统的建设,将实现全国个人住房信息的统一管理和相互查询,为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数据的使用价值,提升行业管理水平提供了有效手段。

4、行业关联性增强,房产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地位越来越重要。房地产信息系统的建设充分集成了房产要素相关的数据,并与城市GIS数据建立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这使房产信息数据为相关管理部门如财政、银行、工商、民政、公安等提供服务变成可能。

四、海宁市房地产管理处信息化探索和实践

海宁市房地产管理处成立于1984年2月,主要承担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房地产行业、物业行业的监督管理职能。一直以来,紧紧跟随行业发展的趋势,把握行业发展的脉搏,以解决时代赋予房管事业的新要求为导向,不断探索和实践信息化建设,一直走在行业管理的前列:

1、以海宁市房产综合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房产GIS)支撑,推进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工作。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与房地产市场的日益繁荣,新生事物不断涌现,原有的软件,因房屋的坐落具有模糊、易变、不精确的特点,难以从根本上杜绝重复发证、遗漏查封等现象的发生。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管理风险,提升服务质量,于2005年9月建成 “测绘数字化、信息电子化、管理网络化、成果社会化”的智能型综合办公系统。系统通过“房产地理信息系统图”与“房屋分层分户图”、电子扫描文件数据、产权属性数据建立关联,使业务情况能动态地在图形上得到反映,实现“图、数、档”三位一体。通过检查业务约束关系,建立预警功能。系统的建成不仅使房屋登记从事后管理转为事前管理、确保房产办证的准确、高效,而且能为城市规划、旧城改造、道路拓宽等决策,提供最详实的数据支持,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以海宁房管网(透明售房)为核心,做好房地产行业管理工作。

2009年初,海宁市规划建设局(主管局)内部行政职能调整,房地产行业管理的行政职能全部委托给海宁市房地产管理处。海宁房管网(省略)经改版升级,于2010年8月1日正式对外运行。海宁房管网开通不仅是遏制房地产开发企业捂盘惜售、囤积房源的积极举措,而且有效提高房地产行业的管理水平。其主要特色如下:从业主体管理版块功能通过对身份证号码的唯一性检查实现了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动态管理,推进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管理工作;预售项目信息管理版块通过读取房产测绘备案数据,建立申请预售许可的楼盘表,从而实现楼盘表基本单元、面积、规划用途与房产测绘、规划的一致性,保障购房人利益,通过自动生成预售许可面积减少预售许可审核的工作量;透明售房、网上备案版块通过商品房销售的网上开盘、预定、签约、打印、备案,来实现管理部门对房地产市场销售情况动态监管,保障取得预售许可证后十个工作日内, 必须明码标价,公开销售等房地产调控政策落到实处,并与房产GIS数据实现无缝集成,为房屋登记提供数据,实现数据共享。

3、推进海宁房产业务网上申报系统建设,开创房屋登记新模式。

2008年7月《房屋登记办法》实施后,新增预购商品房预告登记、预购商品房设定抵押权预告登记、更正登记等登记类型,业务剧增、房屋登记人员超负荷工作,主要精力消耗在数据录入上,还容易出现数据偏差,办理办结时间相对较长。为缩短办事, 提升服务质量,开创房屋登记新模式,完成海宁房产业务网上申报系统建设。开发商、银行可在外网通过统一的身份认证,办理开发商初始登记、预告登记、抵押登记的网上申请、预受理等一系列工作。相关业务科室与受理窗口通过系统对开发商、银行及其他申请人提交的申请进行接收与审核。

4、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推进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目前按嘉兴市住房保障局统一布署,积极推进个人住房系统建设,通过调整现有的房产GIS、海宁透明售网,建立个人住房信息的导出、维护平台,实现对个人住房信息数据的动态管理。

5、测绘先行,实现数据共享。

测绘管理是房地产管理的基础组成部分,通过对Auto CAD二次开发建设完成测绘成果管理系统,于2005年投入使用,并不断升级完善。系统实现房产分层分户图快速绘制、房屋面积计算、分摊及报表生成,并为其他子系统提供了数据基础数据,通过数据接口进行转换、更新,使其在房产GIS、海宁房管网、海宁网上申报系统、维修基金管理等系统中利用并保持同步,实现各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提升了管理的便捷性。

五、房地产行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几点粗浅经验

第7篇

根据教育部关于产业规范化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学校积极对学校的产业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成立了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初步建立了以资产为纽带的新型产业管理体制,迈出了产业规范化建设的坚实步伐,为学校科技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产业发展状况

到2005年末为止,全校所投资企业的总数为34家,其中科技型企业20家、占学校投资企业总数的58.8%非科技型企业14家。占学校投资企业总数的41.2%;学校对校办企业的长期投资总额为20653万元,负债总额6579.9万元,所有者权益总额12120万元。 科技产业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出现学校、学院、产业、后勤、农场等多头管理企业的局面,权责不明,各自为政,事企不分;二是学校与企业之间没有建立起防火墙,存在着相当数量的独资企业,学校直接承担着企业的经营风险,经常是企业的事情,却要学校来出面解决或处理,即所谓的“企业生病,学校吃药”:三是企业的产权关系不清,没有完全建立起企业的法人财产地位,企业的账面资产较大,而实际资产很小,无法进行借贷、融资和资产运作。

产业改制思路

学校以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为指导,明确了改制目标,即通过改制,明晰校办企业产权关系,夯实企业注册资本,构建学校产业投资防范体系成立学校资产经营公司,在全面清产核资的基础上进行资产剥离和资源重组,形成以资产为纽带的现代企业产权管理体制,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充分调动学校各类人员参与产业工作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校办企业的生产力,促进科技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在进行改制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符合国家教育部相关法规,改制要以促进发展为原则,适应市场、遵循因企制宜、彻底改制,并且坚持职工参与原则,促进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改制范围包括:学校及其直属单位、各学院(系、所)办的经营性实体或企业,以及对外投资形成的对外合作企业。

改制内容

1、设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

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设主任名,由校长担任,副主任由主管国资的副校长担任,成员有国资处、财务处、人事处、科研处、推广处、后勤处、资产公司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

资产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是代表学校行使产业经营性资产所有者职能对资产经营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对经营性资产行使出资人权利。加强对经营性资产的监督与管理,确保经营性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组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农科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经教育部批复,学校投资1000万元现金注册成立“杨凌农科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学校以投入资产经营公司的经营性资产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并行使股东权利。资产经营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并对学校承担资产保值增值责任。

3、校办全资企业改制

在对学校企业家底摸底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资源重组、吸引投资、资产处置等方式,一企一策地实施改制工作,使全资企业逐步在2~3年内全部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

在资源重组方面,一是将从事种业经营的三家企业进行整合,成立种业公司,采取联合经营、独立核算的方式实现种业的产业化经营;二是将现有的房地产公司为基础,重新对学校周边土地资源进行规划,将原服务于校园周边房屋租赁的物业管理、广告装饰工程分公司、经营性房屋管理等机构与房地产公司合并,重建房地产开发公司,加快校园周边土地开发进度,提高经济效益。

在吸引投资方面,以学校天然营养品厂和仲情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为基础,吸收社会资本和科技人才加盟,组建学校集生物制药、植物提取物加工为一体的生物制药公司。

在资产处置方面,对印刷厂等些长期亏损,与学校学科优势无关,且无发展潜力的企业,在无法吸引投资的前提下,采取整体打包出售或资产处置的方式逐步予以改制或关停注销。

对学校及直属单位、各学院目前直接投资的对外合作企业股权全部划转到资产经营公司,由资产经营公司代表学校享有出资人形成的权益。建立国有资产投人、增值后退出的可持续发展机制,逐步采取全部或部分出售股权的形式收回资金,盘活学校资产,为学校科技产业的发展积累资金。

5、取消企业中的学校名称冠名

逐步取消企业名称中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或其简称“西农大”、“农林科大”冠名的企业字号。

管理体制

学校建立以资产为纽带的产权清晰的校办产业母子公司型管理体制。资产经营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资产经营公司以宏观管理、资本运作为主,不搞具体经营,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下属子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建立起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为代表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者之间的制约关系。

资产经营公司组建时,学校现有的企业及经营性资产全部以投资方式划转到资产经营公司。资产经营公司成立后,学校不再以事业单位法人身份直接对外投资或从事经营活动。学校的直属单位和院、系、所等也不得再从事企业投资与经营活动。

财务及人事等问题

财务管理:资产经营公司设立独立的财务机构,建立严格的企业财务制度,实行统财务管理,全成本核算,业务上接受学校财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审计部门的监督。

成果产业化及收益分配:学校的科研成果、专利、专有技术等及无形资产的产权归属学校,学校以其拥有的专利、专有技术、非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作为出资的,均由资产经营公司进行投资、转化。资产经营公司转化学校成果收益,除提取管理费外,收益按照学校、学院和专家4∶3∶3的比例

分配。

劳动人事管理:资产经营公司实行“公开招聘、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用人制度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激励机制,建立“多劳多得、工效挂钩”的企业分配制度。职工管理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干部实行聘任制;劳动用工实行合同制。

改制费用:学校承担产业改制中发生的资产评估、产权界定、企业重组等各项费用。

具体的做法

首先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了加快校企改制步伐,学习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下发后,学校及时予以转发,并专门组织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专题学习,以期在全校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尽快形成校办产业改制工作的良好氛围。

其次是加强领导,成立机构。2006年3月15日,学校成立了产业改制领导小组,负责产业改制工作的领导、组织与协调工作。领导机构成立后制定了改制方案,最终形成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业改制方案》,明确列出了改制的时间和内容要求,为改制工作提出了任务和目标。最后,学校产业改制办公室进一步对方案的具体内容进行细化,并将任务分解到部门,落实到人头,任何部门或人员没有落实好工作任务将会被追究责任。同时,由改制办安排专人按照产业改制的日程安排,对各部门的任务进行督促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和解决,保证了工作任务的按时完成。

工作成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目前已经完成了资产经营公司的注册登记及首批改制企业的划转工作,资产经营公司已经接收企业17家,接收企业账面资产总计16232.83万元,其中净资产10576.91万元,负债5655.91万元,资产负债率34.84%。接收企业人员480名,其中学校正式职工157人(在岗110人,内退40人。待岗5人,离岗2人),大集体工7人,外聘人员51人。临时工265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成立资产经营公司较早的学校之一,是陕西省高校中第二家成立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的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成立,是学校贯彻落实教育部高校校办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标志着学校产业改制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表明,学校以资产为纽带的新型产业管理体制已经初步建立。

经验与体会

统一思想是前提

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产业规范化建设的实践再次证明,高校只有统一了思想,才能痛下决心,坚决改制。若全校上下思想不统一,就会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产业规范化建设的任务落实就会落空走调,“企业生病学校吃药”的怪事就永不会消除。加强领导是关键

学校资产经营公司的成立,仅是贯彻落实教育部高校校办产业规范建设工作迈出的第一步,距离教育部的要求差距较大,后续资产的划转、资产的重组与企业关、停、并、转、人员安置等一系列的任务还很最艰巨,若没有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没有一个综合协调的机构组织开展此项工作,产业改制的任务将很难推动,据统计,从2006年3月改制小组成立以来,在学校党委常委会研究的问题中,产业改制方面的议题是最多的。

检查落实是保障

监督检查是保证工作目标任务完成的根本措施。产业规范化建设的实践工作中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检查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就会形成“千斤担子众人挑,个个肩上有压力”工作长效机制,产业规范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就能提早实现。

困惑与难点

资产经营公司的组建是新生事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组建事业法人独资的一人有限公司的实践中感觉到有许多的困惑,如:

工商登记的手续问题

资产经营公司工商登记中,工商局需要出示国资部门同意投资的批文,而高校都是依据教育部关于组建资产经营公司的批复来登记,对此工商部门不予认可。虽然后来学校通过做工作勉强登记,但影响了改制工作的进度。另外。目前高校资产经营公司都注册的是法人投资一人有限公司。注册资本较小,下一步划转资产经营公司的企业资产较大,如何确立资产经营公司与下属企业之间的投资关系,资产如何过户,过户是否需要挂牌等,这些具体情况都需要予以明确。

产业改制的人事问题

人员问题始终是企业改制的关键问题,由于各个学校的各自认识和经济实力不一样,对人员的处理政策也不一样。很容易引起矛盾,影响改制工作的正常开展。建议教育部能否出台关于产业改制人事问题处理的指导性意见。技术成果转化管辖权属问题

第8篇

一、构建城阳特色新型产业体系思路

1.总体思路设想

深入贯彻落实市十一次党代会、区五次党代会精神,抢抓“三城联动”发展机遇,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推进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发展战略,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改革开放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构建服务经济为主导、战略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工业和服务业、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

2.重点产业选择

工业方面,一是积极支持轨道交通装备、特种车、精密机械等优势产业完善产业链,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积极培育节能环保、生物、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

服务业方面,一是加大政策支持,重点鼓励总部经济、科技服务等高端服务业加快发展;二是完善配套服务,支持商贸流通、休闲旅游产业加快发展;三是鼓励金融保险业扩大发展规模;四是规范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业发展,重点是提升产业发展档次。

农业方面,围绕实现农民增收和打造都市特色农业品牌,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园,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农、林、自然资源等特色资源发展近郊旅游,推动农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3.主要生产力布局

依托龙头企业优势,加强工业产业园区建设。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以南车四方、庞巴迪等为龙头,重点发展以动车研发、装配制造和维修为特色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新兴产业园,以国恩科技、乾运高科等为龙头,重点发展新型能源、工程建筑等领域新材料和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园,以可蓝农林科技园、青岛健元堂生物科技等为龙头,重点发展海洋生物、生物医药、生物保健等研发与制造。

依托空港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抓好总部经济产业园和临空产业园两个园区建设。总部经济产业园,着力引进和建设一批以天安数码城、总部基地国际港为代表的国内外大企业集团区域性和职能型总部,建成立足山东、辐射周边省市的总部经济集聚区。临空产业园,重点发展飞机零部件制造及维修、商务办公、现代物流等产业,打造山东半岛现代化临空产业园。

依托自然资源及人文环境优势,加快环境优化,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商务、精品房地产及公共服务等高端服务业。改造提升白沙河商务休闲产业带,深度挖掘崂山西麓文化旅游产业带,保护开发桃源河湿地观光产业带,适度发展湿地观光、运动休闲、科普教育等产业,打造特色鲜明、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的胶州湾生态绿洲。

二、构建城阳特色新型产业体系的措施建议

1.加强规划引导

围绕贯彻落实市党代会“三城联动”发展战略和“做高做新”的要求,组织编制《城阳区发展战略规划》,重新审视和研究确定城阳区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和发展布局;修编《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建设时序和建设重点,拉起城市发展大框架;编制三次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理清发展重点、发展目标和产业布局,加快构建起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和城市空间布局,加快构建具有城阳特色、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的新型产业体系。

2.明确产业发展方向

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企业发展政策,重点抓好《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城区的意见》、《关于扶持企业发展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规定》、《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意见》和《进一步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意见》等新出台文件的宣讲与落实,引导企业用好政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3.进一步强化园区建设

一是加强对上衔接,争取青岛市工业布局、规划、土地支持,将规划建设蓝色经济、战略新兴产业园区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为今后一段时期大项目落户提供空间载体,努力打造先进制造业新的增长极。二是有序推进重点区域“双退双进”。按照调整优化园区发展思路和“做高做新”产业发展要求,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城区、街道驻地占地面积大、经济效益差的工业企业退城进园,为高端服务业发展腾出空间。

4.调整招商引资战略

调整完善绩效考核机制。重点是调整完善招商引资考核机制和财税分成机制,建立招商信息共享机制,取消对街道招商工作考核,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实施定向招商、专业招商与产业链招商,切实推进优势产业集群式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第9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资产管理 模式 构建 发展

在现代化社会中,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方面相对较弱,这直接影响了单位日常工作的有效运行,虽然近年来通过不断探索和改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建立和创新资产管理上的有效管理模式,是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发展课题。

一、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发展现状

(一)规范化的管理

1.进行资产管理的调研工作。为了开拓视野,切实履行自身职责,管理好行政事业单位行的资产,一定要开展好对资产管理的调研工作。对省重点城市以及临近城市的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调研,深入了解它们在资产配置中的有效做法,把握好自身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的配置情况,从而为资产标准化配置的制定做好充足的准备;了解其他城市在资产管理中的实际做法,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方面的规范化。与此同时,还要有效借鉴相邻城市的管理经验,进行资产管理创新,不断研究资产管理的研究水平。

2.对资产进行标准化配置。在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借鉴其他地区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进行标准化配置,其中包括对行政事业单位办公设备、公务用车等的使用年限、配置价格、规格品种以及配置数量等要素,提出标准化的建议。与此同时,还要认真听取社会上的不同声音,不断在实际运行中完善,实现动态化管理。

3.实行有效的清理工作。有组织性地对城市中的所有经过改制的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有股权的保留方面进行有效的梳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基本情况,这有利于管理措施的有效提出。另外,还需要对行政机关加以组织,进而梳理其对外的投资情况,确定好城市中行政机关在对外投资方面的投资额度与投资数量,从而为其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在不断拓展中获得发展

1.高效配合,搭建有效的平台。搭建有效的融资平台,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自用办公楼实行统一化的管理,从资产整合的角度出发,实现资产存量的整合。真正落实政府部门管理与使用相分离的政策,对训练和体育、文化艺术、医院以及学校四个管理中心,给予一定的收益支配、对外投资、资产处置和资产管理等权限,并且还要给它们充足的融资空间,更好地实现存量盘活,增量的有效使用。

2.扩大范围,实现资产管理的规范化。注重并加强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中的闲置资产以及执法单位没收物资的有效管理。始终坚持深入到单位内部,进行有效的核实,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做好办结、受理单位中处置资产的有关申请。进一步组织行政机关进行编制资产购置预算,了解和掌握资产购置的实际执行情况,不断完善行政机关在资产上的标准化购置。另一方面,要切实做好下一年在资产购置上的预算编制工作,为行政机关在资产预算购置方面提供有利的条件。

二、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中的有效经验

(一)创新管理理念,实现资产管理的规范化

行政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方面与企业中的国有资产相比,其基础性工作比较薄弱,因此在资产运作上不够规范化。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在履行财政管理这一重要职能时,首先需要注重并加强自身的资产管理,构建并不断完善相关的制度,实现观念上的创新,这样才能逐渐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中的基础性工作的规范化,最终保证资产运作的规范化。要建立相应的基础台账、资产登记和变动报告这三项制度;针对其在房地产的管理方面管理不到位的特点,要实施非自用房进行统一性招租、拍卖等,以更好地盘活资产,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由此可见,这些具体措施的推行都有效地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观念,坚持用开拓创新来实现对实践工作的指导,并取得了行之有效的成果。

(二)创新管理思路,实现资产管理的发展

众所周知,资产是由大量资金转化而来的,因此资产管理可以说是对资金管理的延续。近年来,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提出了对资产管理进行转轨变型的创新性理念,从而将自身财政支出管理工作的重点从资金管理的实施上拓展到资产管理上,这样就可以在财政管理范畴的拓展以及财政管理在职能履行上获得突破性的进展。

(三)创新管理机制,实现资产管理的突破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逐渐使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上形成了资产、政策和资金三大主要的管理链条。其中,财政资金与财政政策在财政收支基础上的有效运作,在多年的发展过程做好逐渐获得了来自社会各界的认可。然而,由于历史方面的原因,其资产管理较为落后,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资产的安全完整和资产使用效益的发挥。所以,资产管理是当前财政部门所关注的重要发展性问题,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成为了财政工作的重点。因此,要想在短时间内更好地符合规范化政策以及资金管理中的发展性要求,尽快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上的有效突破,不能仅仅依靠常规化的管理模式和手段,需要对管理机制进行创新性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行政事业单位中三大管理链条的同步发展。

三、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模式上的发展

针对当前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上的发展现状,再结合其在现代化社会中的发展趋势,采取以下有效方法,对资产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创新,从而获得更加好的成效,有新的突破。

(一)不断健全资产管理办法

依照财政部门相关的资产管理办法,以及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现状,适时进行资产清查,对于单位在资产清查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资产管理办法,更好地适应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特点及发展实际,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在处置要求、使用以及配置上面进行进一步的明确,从而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中行为的规范化。

(二)健全资产的标准化配置

从大量资产清查信息资料中,可以有效测算出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在办公设备上占有的数量。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有效借鉴相关城市管理经验,对不同级别的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设备的标准化配置,逐步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缩小不同行政事业单位中存在的差距。另一方面,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减小不必要的资产浪费,这样才能为资产的合理化配置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有效探索资产预算购置

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有效结合,是现代化社会中资产管理的最终发展趋势。其中,对资产配置的标准化制定,为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预算购置的编制工作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并且,资产管理中对三级台账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为资产预算购置的编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部门对预算的合理化编制,进一步拓展了资产预算购置的范围,进一步创新了部门预算的编制形式,从而实现了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系的有效完善。

(四)不断健全资产管理的手段

行政事业单位对现代化全新管理手段的运用,能够有效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性资产的科学化管理,从而做到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运行状态从静态到动态在转变上的把握,最终有效完成动态化的资产管理。最近几年来,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进一步借助现代化的管理技术以及相关的管理软件对行政事业单位性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建档立案,最终真正实现了动态网络化的资产管理。

四、总结

综上所述,资产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具有重要的发展性意义,要想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在现代化社会中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就需要对行政事业单位性资产管理进行有效的模式创新,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健全资产管理办法和标准化配置,有效探索资产预算购置,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淑珍. 把握重点全面提升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水平[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1. (13)

[2]蔡梅超. 县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思考[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 (01)

[3]包志毅. 推进行资管理”精细化”提高财政管理水平[J]. 宜都市行政事业资产,2009.(06)

[4]陆龚曙. 管理改革情况调查与思考[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0.(08)

第10篇

关键词:云计算;行政;事业;管理

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化与云计算结合中有其发展的必要性。第一,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更公开更透明。第二,减少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成本,利于操作。第三,加强了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在发展中云计算出现一定的安全隐患,信息化的基础相对薄弱,相关专业的人才缺失。针对这些问题,要制定相关的战略,提高信息化水平。也要健全信息化基础建设,改变信息化的劣势。并加强人才的综合培养,使人才适应信息化发展,相信在不断的应用和发展中会取得更好的成效。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化与云计算结合的必要性

(1)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更公开更透明。云计算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化应用中带动了信息的公开性。使信息存储在特定的系统内,方便信息的游览和查看,使资产信息能够公平合理的得到应用,方便监督,促进群众参与到公务管理中。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化与云计算结合有利于信息管理的透明化,让群众第一时间了解信息。行政事业单位代表国家的形象,这些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会让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更完美,能够促进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沟通,加强了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国家的公信力,使国家的行政管理更具权威性,使国家接受人民的监督,让群众相信政府的工作能力并配合政府的资产管理。相信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信息化与云计算的结合中会更加加强管理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并加强工作人员对财务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工作人员理解财务结算、财务列表方面的知识,通过对财务知识的理解使资产管理更具高效性。让资产管理信息化与云计算提高整体资产管理水平。

(2)减少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成本,利于操作。在资产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云计算的应用减少了开发的成本。工作人员在使用管理信息时,只要在特定的系统去收集就可以使用。并且在开发中只需要通过具体的软件和具体资源的管理服务就可以完成开发,并减少了开发的成本。过去的开发具有凌乱性和混乱性,开发者不能通过统一的程序来开发系统,并且开发出来的系统也不利于应用,不利于掌握,同时也不利于管理,同时要加强大资产管理系统中的财务方面的知识,使资产管理与财务知识有效结合,相互促进,使云计算和财务知识得到有效配置。通过云计算开发出来的系统更具秩序性,只要根据操作流程就可以得到相关数据,看到相关信息,因为操作的简便性,使投入的管理资金相对可以减少,开发成本也因此降低,开发的周期相对降低,使行政单位节约了管理资金,把资金投入到更多的领域,用最简单的开发方式、最少的开发成本、最简单的查询方式、最容易的操作方式带动了整体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水平,促进了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和科学化。

(3)加强了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云计算的应用加强了各部门、上下级之间的联系。在以往的信息管理中,每个部门都设立了各自的信息资源管理库,各自分开管理,互不联系。而云计算的应用,使各部门的信息可以联系在一起。各部门可以查看到其他部门的信息,可以查看与本部门有联系的信息,加强信息之间的联系,同时可以借鉴其他部门的信息,学习其他部门资产管理的长处。在网站中可以通过信息汇总的方式查到各部门的资产管理信息、财务信息、行政信息和资源信息。做到资产管理与资源信息共享,同时还可以实现资源配置,让资源可以配置到更合理的管理领域中,实现资源的高效运行。同时要加大各部门之间的财务联系,使财务联系促进资产的有效管理,并加强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的科学性,使管理更加科学,让闲置的人员有工作可干,可以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益,让更多的人提高工作积极性,用最高的积极性投入到资产管理之中。让各部门加强信息的联系,带动资产管理水平,从而实现资源最优的配置,带动整体管理水平,提高资源的有效运转。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化与云计算结合存在的问题

(1)云计算出现一定的安全隐患。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化与云计算的结合中,出现了云计算安全隐患的问题。由于云系统存放入计算机系统中,一些黑客对系统采取破坏性的行为,对数据和信息进行破坏,使数据和信息出现了错误,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国家也没有对此系统制定安全的管理制度,也使系统不能有效、安全的运行。加上技术刚投入到使用中,相关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很多人还没有掌握正常的应用方法,致使出现了安全隐患。一些信息的价值相对较高、带有一定的隐秘性,而政府机关作为行政机关,信息关乎国家的机密,所以更需要对信息进行安全保护。同时财务资源和资产管理资源也被传到网站上,使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出现漏洞。财务信息和资产管理信息被违法者利用,他们进行违法操作,使资产管理出现了漏洞。同时政府人员也缺乏对云信息的科学管理,使资产管理信息外流,造成管理的危害。

(2)信息化的基础相对薄弱。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化与云计算的结合中出现了信息化基础薄弱的问题。我国信息化发展的速度相对过慢,并且国家信息化发展与国外一些国家还有差距。政府把信息化投入到行政事业单位的时间也过晚,这些发展的弊端导致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国家的科研投入不多,没有进行相关的科研扶持,资金也不到位并且没有进行相关的开发,技术扶持也过少,也没有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这些原因集体导致了信息化发展缓慢。而中职教育和相关高校没有建立合理的信息化人员的培养机制,基础课程设立不科学,没有从根本上促进整体信息化水平。同时没有针对信息薄弱环节进行合理的规划,没有对不合理的发展进行整合,没有使基础的信息设施得到优化,设施也过于简单、过于老化,没有带动整体信息化的合理发展,使资产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

(3)相关专业的人才缺失。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化与云计算的结合中发展出现了相应的问题,导致这问题的一个原因是相关专业的人才缺乏。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方面的人才较多,他们信息化水平不高,无法很好的应用信息化知识,导致出现了资产管理效率不高的问题。同时工作人员的财务管理知识无法和信息化知识联系在一起,不能很好运用两种知识,很多工作人员只精通财务知识,还有工作人员只精通信息化知识,无法把财务方面的信息存入信息化系统内,导致资产管理信息化与云计算无法很好的统筹运用,使技术无法更好地开展。而相关院校只注重专业知识不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没有加大计算机水平的培养,导致工作人员只精通本职的工作,不了解其他的业务,对信息化的了解更是少,导致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发展缓慢,导致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

三、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化与云计算结合的建议对策

(1)制定相关的战略,提高信息化水平。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化与云计算结合的过程中要防止云计算出现安全隐患,要加强对信息队伍的科学化管理,保证信息不外流,加强信息的机密性。同时加强对系统的安全管理,要对系统设立安全程序,防止黑客对信息进行窃取,要加强对网站的安全管理,使机密信息不泄漏,同时要加强法律的监管,用法律来维护信息的安全性。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信息管理制度,使云计算系统可以安全、健康的运行。要把资产管理信息化与云计算当成战略目标来实现,加强信息的精准性,通过信息与管理有效结合,使信息更准确,投入到安全的使用中,要促进财务知识与云计算的有效结合,要提高各部门人员的财务能力,让工作人员掌握账本和数据的相关技巧,通过资产管理达到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的目的。同时云计算的运用,让信息更加系统、更加规范化。而精准性与系统规范的结合也使信息化水平得到更大的提升,通过加强系统的安全性、加强队伍科学化、加强信息安全性管理,促使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2)健全信息化基础建设,改变信息化的劣势。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化管理中出现了信息化建设基础薄弱的现象。要加大科研投入,通过对资产管理信息化与云计算的结合,使技术更具科技含量。国家应加大科技扶持和资金扶持。通过对信息化技术的指导,使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同时通过资金的扶持使技术得到更广泛地开发和应用。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使设施更新、更符合信息的发展。相关中职院校、和各高效要加强对学生信息化基础与云计算课程的培养,通过最基础课程的培养提高整体信息化水平,课程设置要更加合理,管理要更加科学,以此改变学生的信息化基础底子薄弱的问题,使信息化基础建设整体能力得到提升,同时计算机专业的人员要学习财务方面的知识,会资产管理,能看懂相关财务数据,并且财务概念与资产概念要分清,使财务管理为资产管理服务,改变技能落后的问题,促进整体信息化与云计算的水平。

(3)加强人才的综合培养,使人才适应信息化发展。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化与云计算结合中要加大对人才的综合培养,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不仅可以懂资产管理方面的知识还懂信息化云计算方面的知识,防止出现无法把资产管理信息放到云计算中,或者在云计算中看不懂财务知识,使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的问题。同时相关高校要加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财务管理知识和资产管理的知识,使学生到行政事业单位时可以完成财务和资产管理的工作,要加大各学科的有效联系,让学生可以全方位的掌握各门类的知识,成为综合性人才。同时资产管理类学科的学生也要了解信息化与云计算方面的知识,做到把两种知识的优点结合在一起。让更多的管理人员懂账目、懂财务条例,用条例促进财务的科学管理,并使资产管理更具高效性,与计算机技术结合使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有效应用资产管理管理知识和云计算知识,使信息更系统、更易查阅。相信在人才的全面培养下,会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化与云计算的发展更具发展性和科学性。

四、总结

云计算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化的有效结合促进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带动了整体的管理水平,也使云计算更广泛的投入到更多领域中,带动了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率,让管理与信息化和云计算结合在一起,体现出科学性和先进性,促进了整体的高效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集体企业;监管;产权;治理结构

城镇厂办大集体企业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多为安置返城知青和待业青年而设,是当时的特殊历史背景下承担特殊使命的特殊经济组织。这种特殊的经济组织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虽历经三十余年的演变,其产权性质依然模糊、治理结构依然缺失。从最早的劳动服务公司到集体所有制企业,再到后来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改制、改组,集体企业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特指集体所有制企业,还包括集体所有制企业出资成立的公司制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等。

集体企业的产生、发展过程,主办单位(或主管单位)的监管伴其左右。虽历经起步、发展壮大、改革重组等阶段和产权界定、主辅分离等外部监管环境的变化,但行政隶属的干预式监管特色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2011年以来各地集体企业经过改制改组,产权属性得到了净化、监管体系得以健全、发展能力得到提升,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集体企业的监管形式仍有优化、创新的空间,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一、集体企业的产权特性:终极所有权仍然难以明确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最早产生的集体企业是由国有企业批准或资助兴办的经济实体,当时我国尚未有完整的企业法人登记管理办法,集体企业从法律定位上讲仅仅是依附于主办国有企业存在的附属经济单位,并不具备独立的市场主体资格。1991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以下简称《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后,集体企业开始以集体所有制的组织形式在工商行政机关登记注册,具备了企业法人资格。90年代后期,集体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公司制改制等,形成产权表现形式更为复杂的企业组织形式,包括集体所有制法人共同出资、集体所有制法人和自然人共同出资的公司制企业以及集体所有制(股份合作)企业等。

集体企业组织形式以法律的权威确认了以何种商事登记方式存在,获得依法经营的资格。但仅从集体企业的组织形式上是很难看清楚法律意义上的产权归属问题,必须根据不同组织形式下的终极所有权或实际控制权的确认,才能对集体企业的产权性质窥其一斑。

(一)集体所有制企业的产权表现为“共同共有”

根据《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是指财产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实行共同劳动、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组织。也就是说集体所有制是一个由部分成员所构成的团体对社会的一部分特定的生产资料拥有不可分割的所有权。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职工既是劳动者,也是企业资产的所有者,其产权表现为共同共有。“共同”为抽象意义上集体企业成员所组成的一个“集体”;“共有”是集体企业内的成员人人都有份、共同拥有,但具体每个人各自占多大的份额是不清楚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终极所有权是模糊的、不确定的。

(二)集体所有制(股份合作)企业的产权相对明晰

集体所有制(股份合作)企业由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而来,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企业。我国没有出台《股份合作制企业法》,各地区出台的暂行办法对集体所有制(股份合作)企业的界定标准有很大的差异。一般而言,集体所有制(股份合作)企业是以合作制为基础,实行以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相结合,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职工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股权平等,民主管理的企业法人组织。

集体所有制(股份合作)企业是资合、人合相结合的企业组织形式,一定程度上界定了产权的归属。但由于各地区所规定的暂行办法不尽相同,有些地方政府的文件将股份分为基本股、积累股和期限股,在表决权、获得股息权及是否拥有继承权做出了不同的规定。也有的地方政府文件规定集体所有制(股份合作)企业的股权分为职工个人股、集体共有股、社会个人股、社会法人股等,适度向本企业以外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经济组织、自然人转让股份。

(三)公司制的集体企业具备了现代企业的产权特征

1993年我国公布实施《公司法》后,集体企业的改制主导方向是公司制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治理结构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相对于股份合作制企业而言,这两种企业组织形式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首先,理论上比较完备,从两种企业诞生以来,关于这两种企业在法学上的研究,可谓洋洋大观。其次,立法上比较完善,特别是经过对《公司法》的多次修改,基本上使公司在运作中遇到的问题处理作到了有法可依。就公司制的集体企业而言,股东是明确的,股权相应也是明晰的。但追根溯源,这些股东中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本身的终极所有权是不清晰的。

(四)集体企业的产权界定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996年,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清产核资产权界定暂行办法》,第一次对集体企业进行了有组织的产权界定。此后政府对集体企业的职能管理部门并不明确,对集体企业的产权界定更无相应的政策规定,造成十余年的真空期。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和政策支持,集体企业的产权界定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集体企业的治理结构特性:法律基础不同,差异较大

依据《公司登记管理条例》所设立的集体企业为公司制企业,根据《企业法人登记条例》所设立的集体企业为非公司制企业。由于两类企业所依托的法律基础不同,决定了其治理结构各具特色。集体所有制(股份合作)企业尽管同为非公司制企业,但因其股权设置的独特性,形成了混合型的治理结构。

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最高权利机构是集体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相当于公司制企业的股东会。集体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相当于公司制企业的经营层,但公司制的经营层是一个群体。厂长(经理)对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负责,是集体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改制为公司制的集体企业,按照《公司法》中关于法人治理结构的制度安排确定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及监督机构的制衡机制。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由公司股东组成,所体现的是所有者对公司的最终所有权;董事会由公司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对公司的发展目标和重大经营活动决策,维护出资人的权益;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对公司的财务和董事、经营者的行为发挥监督作用;经营层由董事会聘任,是经营者、执行者。

集体所有制(股份合作)企业的治理结构兼具集体所有制和公司制企业的部分特征,实行股东大会和职工(代表)大会合一的制度,股东和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业的权力机构。根据企业的规模,企业自主确定是否设立董事会及设立监事会或者监事。集体所有制(股份合作)经营层仍然按照集体所有制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三、建立监管机构与产权代表统合的监管形式

(一)监管方式的演变

集体企业的主办单位对集体企业的监管方式先后经历了行政化管理和半行政、半产权管理的两个阶段。在公司法出台之前,集体企业虽然具备一定的经营自,但在业务、人员等方面与主办单位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为达到对集体企业的控制,不可避免地使用行政化手段。在产权管理和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主办单位认识到集体企业的产权与国有产权之间有着天然的鸿沟,为做到依法经营,从而采取一定的“隔离措施”,表面上尊重集体企业的独立产权,实际上仍实施一定程度的行政化管控。这种形式上独立的市场主体与实际的依附关系表现为半行政、半产权管理。

(二)做实出资人与监管体系的法制化

集体企业的主办单位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股东(出资人)。即使在集体企业的创立、发展过程中曾有部分资金的注入或物质的支持,但因没有严格的产权界定,主办单位难以股东身份行使出资人权利。在目前产权界定的配套法律、政策缺失的情况下,必须承认集体企业所有权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2011年以来部分行业推行的加强集体企业管理的措施有了很大的进步,包括建立集体资产经营平台和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集体资产经营平台作为集体资产的出资人代表,与同一主办单位所监管范围内的集体企业建立产权纽带关系,起到了明晰产权、理顺投资级次的作用。但如果建立纵向的省、地市、县集体企业资本纽带关系则有很大的法律障碍。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挥了主办单位领导层的高效决策作用和一定意义上的集中。但由于没有明确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在集体企业治理结构中的具置、与单个的集体企业的治理结构之间的关系,因此仅仅是内部的一种议事机构,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决策机制,更不具备独立的法人主体地位。因此,在推进集体企业的改革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的复杂性,更加客观、审慎的完善对集体企业的监管,做实出资人主体和建立法律化的监管体系。

(三)监管机构与产权代表统合的监管形式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并强调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可见集体资本仍将以一种独立的产权形式存在。集体企业的出资人在目前无法追溯到自然人的情况下,要尽量通过改革、改制,归集为“集体法人”所有。这个“集体法人”是集体企业的联合体,也是集体企业职工的联合体,可以将目前的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注册为社团法人或基金,担负“集体法人”的角色。有利于以资本关系为纽带,做实出资人管理机构,实现集体企业出资人与决策者的统一,保障集体企业监管的法律有效性。

第12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 销售资金 成本控制 集团管理

房地产业作为我国现阶段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更加激烈的行业竞争。谁能在竞争中胜出,谁能在市场低迷状态下寻找出生机之道,强化内部管理包括财务信息化管理,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才能快速应变,通过自身调节来提升企业竞争力。

由于企业财务信息是各类信息的交汇点,也是支撑经营决策的基础,建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是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和有效监督控制的必然选择。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实际上是围绕房地产企业的资金运动为主线,以“销售”和“成本”为对象开展,同时还要最大可能满足集团公司总部的财务管理需求,快速、准确、全面地为决策者提供重要财务信息。如果房地产企业忽略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财务管理水平将难以从核算型跨越到管理控制型,而核算型财务管理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财务管理工作中销售环节的信息提取和处理明显单一而滞后,停留在财务软件进行账务的简单核算水平,定期就已收房款与销售部门核对,无法及时提供实时、全面的动态信息,提高资金利用率,加快资金回笼速度;第二,在项目结束时才进行的成本核算,即使在财务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对于动态的开发过程而言,则掩盖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由于没有建立以财务信息管理为核心的成本控制体系,造成从立项的可行性分析到项目预算以及合同管理等关键环节的财务信息零散脱节,难以整合为实用的过程控制和决策依据。第三,对于以房地产为主业的集团公司来讲,如果没有从宏观的角度和企业整体发展的高度对下属的地产项目进行内部财务管理,建立项目投资、进度、资源、成本、质量等的统一信息分析平台,既无法克服基层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造成的数据不一致性和不可比性,也难以发挥集团管理整体优势,进而无法保证集团的战略发展目标得以实现。

这些都成了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本文就以提升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效益为目标展开信息化建设的如下讨论。

一、销售环节的财务管理侧重在资金的回收管理方面

第一步,为克服传统财务处理中信息滞后、零星不完整和可利用性低的不足,迫切需要加强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的衔接。在信息整合过程中首先搭建基础信息框架,设置包括可售房屋的标识、预售面积、销售单价和收款时间等关键项目;第二步,以岗位分工,通过设立用户、职位、账号等多种方式对操作人员的管理权限及权限范围进行控制;第三步,依靠设置部门间基础数据的关联互动函数,将零星分散的资料互相关联,整合为关键信息传递给管理层,便于其及时查询和决策。它的突出特点主要包括现金流量中的销售收入情况一目了然,便于预测未来销售现金流量,客观评价企业的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同时共享平台能对应收账款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和控制,通过以合约时间设置分类是否逾期,按影响逾期的因素分类为客户和按揭银行等方式来进行具体催收减少坏账,提高货币资金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益;在期末,信息平台为财务核算直接提供收入结转依据的销售合同额、成本结转依据的销售面积、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等等,弥补了现有财务软件提供信息的不足,在免除了大量财务统计和核对工作的同时,在销售环节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二、开发建设环节的财务管理侧重在成本控制和资金安排

为真实反映每个开发阶段的开发投入和未来资金需求,有必要围绕合同管理增加目标成本与合同台账及合同结算、付款环节的联动功能。在合同订立时,通过汇总约定付款时间和金额等信息,就能建立初步的资金计划。在预算成本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以计划―目标―修订―结算为顺序,生成全项目动态成本一览表,在表中直观体现每个项目的进展情况、成本情况,以反映最新的工程进展信息。在一览表中对超预算的项目给予报警提示,实现对项目的事中控制。通过提供多种条件进行统计与查询,给公司高级管理层提供查询分析的依据。同时可以就成本控制情况进行跟踪分析,为管理水平评价提供依据。

三、建立标准核算流程和统一的标准数据体系

第13篇

[关键词]灰色关联分析 信息产业 先进制造业 互动融合

一、引言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把海西建设成为“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这说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定位已经由地方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工信部出台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对新的五年福建省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做出了展望和规划。之后,工信部又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支持推进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包括共同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发展、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和应用、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先行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近几年,福建省非常重视企业信息化的投入,对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很大。信息化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时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B.V.CHOWDARY提出信息系统可以将制造流程的供应链各个环节整合,将IT技术运用到制造业可以节约时间和原材料成本。LIAO Kun和TU Qiang等指出在低不确定性环境下,制造业信息化对制造业的发展有大的正面作用,但对制造业产业间的关联作用不明显;在高不确定环境下,制造业信息化对制造业的发展作用小,但可以推动制造业产业间的互动。胥军运用后发优势、比较优势等理论,结合“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可行性、必然性等现实基础,对影响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相关因素进行进一步分析。王晰巍等结合吉林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和信息产业建设情况,分析了信息产业与工业相结合的发展方向。郑大庆等结合互补性融合与替代性融合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分析了信息化与先进制造业的6种融合类型。1

本文通过研究福建省信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关联和互动,研究信息产业对各个先进制造业带动的程度,将对福建省如何合理分配资源提升先进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和竞争优势给出更为合理的建议,并可作为全国其他省份促进两业关联互动发展的参考。

二、相关模型介绍

三、实证研究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2011年福建省统计年鉴。为展现出最新的趋势,本文选取了2003-2010年福建省信息产业与8个先进制造业中代表行业的工业总产值,见表1。信息产业中,本文选择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简称通信设备业)作为代表。我们在石化产业中选择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简称石油加工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简称化工业)两个行业为代表;在装备制造业中选择通用设备制造业(简称通用设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简称专用设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简称交通运输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简称电气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简称仪器仪表业)为代表;在高新技术产业中选择医药制造业(简称医药业)为代表。

图1 福建省2003-2010年信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代表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变化趋势图

福建省信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代表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变化趋势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2003到2010年福建省的信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代表行业的工业总产值都强势增长,而信息产业的代表通信设备业工业总产值先于所有先进制造业代表行业工业总产值的增长,可以初步推测信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表2 建省信息产业对先进制造业代表行业的灰色关联度降序排列

灰色关联分析的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在研究信息化和先进制造业的相互关系时,关注的重点在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与各个先进制造业序列关联度的大小排序。因此,我们可以依据信息产业对各先进制造业的影响进行关联的排序,分析二者的同步变化程度,关联度越大,则同步变化程度越高。从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总体而言,通信设备业对其它八个行业的灰色关联系数均超过了0.6,这说明了通信设备业对这八个先进制造业行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也说明了信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关联不可忽视。

这其中,通信设备业对于仪器仪表业推动作用最大,灰色关联系数为0.9552。信息化是仪器仪表企业进行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降低仪器仪表企业的运营成本,并同时提高仪器仪表的产品质量和仪器仪表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的竞争力,信息化技术无疑是一个重要手段。

四、 政策建议

(1)促进两业互动融合

当前,福建正处在全面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要实现发展目标,关键靠实体经济,尤其是要使制造业得到充分发展。从当前我省先进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状况总体水平上看,信息产业对促进先进制造业跨越式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信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和互动发展,不仅是调整产业结构,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两业应从提高共用资产的利用率、降低交易成本、竞争性合作、创造新产品、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入手,实现优势互补,达到融合的质变。

(2)提升先进制造业信息化水平

提升先进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是两业融合的核心。先进制造业通过信息化可降低成本,实现边际收益递增和规模报酬递增,并提升和带动传统制造业发展,从而加快福建省先进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与此同时,新兴的信息产业也只有积累了大量的资本、知识等资源后,并依托于先进制造业的实体产品、销售网络,才能寻求进一步的扩散和发展。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合理布局资金投入

信息产业先于先进制造业发展,并能推动先进制造业跨越发展,所以加强信息产业的信息科技投入对于提高福建省的先进制造业乃至整个制造业的产出都有很大的帮助。政府可以根据信息化对先进制造业重要程度,结合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特点,将有限的资金优先投入对信息化需求最强烈的部门,如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产业。信息产业和通用设备业的关联较小,影响力度不足,落后于其他行业,有可能成为福建经济良性发展的瓶颈,所以需要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的扶持,以缩小与其它行业信息化水平的差距,提高福建省先进制造业信息化的总体水平。

作者简介:

李舒翔,男,(1987.11-),福建泉州人,福州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商务智能与数据挖掘;

第14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节约型社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保护生态环境、力争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洲2020年人均GDP达到3仪美元,GDP总量达到如伽例乙美元的规模。要达到这样一个规模,发展节约型社会的战略是必要的保证。

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建立节约型社会要紧密与企业业务相结合,笔者通过几年来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认为,“构建节约型社会,一是要从自身做起,构建节约型企必二是积极重视企业内部信息化的推广与应用,让企业成为‘节约’技术和服务的提供商。”应该说,信息技术的兴起为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技术与管理的支持。

实践中,如何在第三产业(主要指服务业)中协调建设节约型社会,调整企业自身经营策略已成为许多企业界人士所共同关注的课题。笔者认为,第三产业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必然要通过推行信息化来达到为社会节约的手段,并且要在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企业管理成本、运营成本、服务成本的瘦身以及利润的增长。重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立足企业内部广大员工,从唤起节约意识入手

企业内部达到节约的目的,一靠企业制定符合实际的制度与规定并有效地执行;另外就是员工节约意识的觉醒,把日常节约意识形成习惯嵌入到日常的生活中,促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形成节约的行为。其实,每个员工都有的自己负责的工作,在工作流程中,都会有一定的节约空间,比如纸张的使用、休息时电脑显示器的关闭、室内空调温度的控制等等。寻找这个空间就需要员工意识的觉醒,有了节约的意识,每一个员工都能成为节约的节点,散落的节点通过公司管理的系统化,就能形成一个节约网络。如果这个网络每年可以减少千分之一的非必要支出,对于整个中国社会而言,产生的效益就将是百万元甚至千万元的数量级。

据《中国财富》介绍,知名网络设备制造商思科有关减少隐性成本案例进行介绍。思科公司的每一个员工在月初是都会收到一封邮件,上面写到:“您上个月电话费是xx、您目前在公司的排名是xx。”这样的邮件是在提示有关员工,应该节约电话费了,同时鼓励出色的员工。在这样的邮件里通常会有个链接,告诉员工应该如何减少电话费。

思科很注重对员工节省意识的挖掘,使用的方法也更为有效和人性化,成功实现了降低隐性成本的初衷,很值得我们借鉴。

2立足于内涵的提升,从优化服务流程着手

同样是思科,还曾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你购买思科公司的一项产品,产品到家了,你可能连一个员工都没有看到。这是对高品质服务流程的一种夸张描述。尽管没有普遍的使用意义,但拥有一个高效高质的服务流程显然是一个企业节约成本的有效手段,更是一个成功服务型企业必备的素质。

对于第三产业而言,服务流程是贯穿干整个企业运营的链条,更是企业的生命线。打造韦约型企业,也要从服务流程着手,不断对其进行优化。对于一线非循环性企业而言,有效实施“流程穿越”,其目的是通过“客户穿越、岗位穿越、公司穿越”的“流程贯穿”,对现有客户服务流程进行全新设计和系统改造,以达到增强流程运行效率和提高流程结果品质的目的,随着“流程穿越”的落实与推进。

随着OA网上办公系统的应用和推广,优化服务流程,重点是抓住信息化这一关键环节,通过技术手段来提升效率。如网上办公、网上服务等,不断提高企业的服务能力,让客户享受了方便快捷的服务,而且大量减少了由此而产生的企业成本和客户管理、维护成本的支出。

3立足于社会需求,做节约技术和服务的供货商

广东省张德江书记曾经说:“信息化好比新的海洋和天空,有无限的开发和使用能力”。可谓一语道出了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前景。

第15篇

(合肥市财政局 安徽·合肥)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内容包括: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资产评估、产权界定、产权纠纷调处、产权登记、资产清查、资产统计报告和监督检查等,其中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资产评估是资产管理的基本内容。本文基于合肥市的工作实际,探讨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管理业务流程的构建,以供参考。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业务流程

2015年3月,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推行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事项电子化申报的通知”(财办字[2015]12号),要求中央级行政事业单位应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资产管理事项电子化申报,标志着资产管理工作向着信息化、数字化迈进。

合肥市财政在全国较早探索实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信息化管理,2008年,上线合肥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以来,经过不断的研发、完善,目前,市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基本业务内容,全部通过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申报、审核、审批、备案和管理。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要求,结合合肥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实践,现就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管理业务流程构建进行初探。

一、资产配置业务流程

1.预算配置业务流程

(1)根据有关政策和政府采购价格情况,市财政制订印发资产配置标准和有关参数等信息。

(2)预算单位申报,单位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按照通用资产和专项资产两种类型,申报资产配置预算,细化资产的名称、数量、规格型号、配置参数和资金来源、功能科目、经济科目,并上传相关依据附件。

(3)单位主管部门初审。

(4)市财政审核、审批。

(5)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资产配置预算数据信息,对接部门预算E财软件系统,纳入部门预算编制审核并报市人大审批。

(6)市财政随同部门预算批复资产配置预算。

(7)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根据批复的资产配置预算,在政府电子公物仓模块中生成资产虚拟卡片。

(8)预算单位根据政府采购执行结果,在电子公物仓中对相应的资产虚拟卡片进行修改确认,生成资产正式卡片。

(9)正式卡片生成后,资产进入公物仓管理程序管理。

2.追加预算配置业务流程

(1)预算单位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提出购置申请。

(2)单位主管部门初审。

(3)市财政审核、审批。

(4)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生成资产虚拟卡片。

(5)市财政随同部门预算项目追加报批。 (6)预算单位根据政府采购执行结果修改资产虚拟卡片信息,生成资产正式卡片。

(7)进入公物仓管理。

二、资产使用业务流程

资产使用业务流程包括资产的出租、出借和对外投资。

1.固定资产出租、出借业务流程

(1)预算单位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材料。

(2)单位主管部门初审。

(3)市财政审核、审批并进行备案。

(4)预算单位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登记管理。

(5)市财政对单位出租、出借收益和日常管理进行监管。

2.固定资产对外投资业务流程

(1)事业单位提出对外投资书面申请,并附相关材料。

(2)单位主管部门初审后报市政府审批。

(3)根据市政府批转办理精神,市对外投资审定小组在规定时间内提出复核意见报市政府审批。

(4)根据市政府审批意见,市财政局督促事业单位办理后续工作,履行日常管理,同时进行备案登记。

三、资产处置业务流程

资产处置业务流程主要包括一般固定资产处置、房屋建筑物等重大资产的处置和资产盘亏(毁损)、车辆报废等。一般固定资产的处置实行无纸化审批;房产建筑物等重大资产和资产盘亏(毁损)、车辆报废先行纸质审批。

1.一般固定资产的处置

(1)预算单位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提出处置申请。

(2)单位主管部门初审。

(3)市财政审核、审批。

(4)预算单位根据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审批的处置形式,线下分别进行简单公开处置、上缴公物仓、公开处置等。

(5)市财政督促单位按照审批的处置形式进行处置、上缴处置收益。

(6)单位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上传收入上缴凭据,公物仓管理人员审核确认。

(7)市财政督促单位进行财务和资产账务处理。

2.房屋建筑物等重大资产的处置、资产盘亏(毁损)审批业务流程

(1)预算单位提出房屋建筑物等重大资产的处置申请或资产盘亏(毁损)处置申请。

(2)单位主管部门初审后,报市政府审批。

(3)根据市政府批转办理精神,市财政审核提出意见报市政府审批。

(4)根据市政府审批意见,按照一般固定资产处置流程,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进行申报、审核和审批。

3.车辆报废审批流程

(1)预算单位提交车辆报废申请。

(2)市财政审核、审批并批复单位。

(3)预算单位联系有资质的汽车回收公司对报废汽车进行回收处理,处置收入上缴市财政非税专户。

(4)预算单位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上传收入上缴凭据,公物仓进行处置确认。

四、一般资产调剂(除房产、车辆等重大资产外)

1.同一系统内部的资产调剂

(1)预算单位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申请。

(2)单位主管部门审批。

(3)市财政备案并确认。

(4)市财政督促单位进行财务和资产账务处理。

2.跨系统的资产调剂

(1)预算单位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申请。

(2)单位主管部门初审。

(3)市财政提出调剂的审核意见。

(4)预算单位按照批复意见办理资产移交,市财政监交。

(5)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在公物仓进行卡片迁移。

(6)市财政督促单位进行财务和资产账务处理。

3.房产、车辆的调剂

(1)预算单位申请,单位主管部门初审并报市政府审批。

(2)市政府批转市财政局办理,市财政提出审核意见。

(3)根据市政府批复;

(4)预算单位根据市政府批复意见,办理资产移交,市财政监交,并督促单位做好账务调整。

(5)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在公物仓进行资产卡片迁移。

五、资产评估业务流程

(1)预算单位根据公开处置资产或出租、出借资产的批复意见,委托市财政招标产生的评估机构实施评估。

(2)评估情况在单位内部公示7个工作日无异议后,由评估机构出具评估报告(一式四份)。

(3)预算单位根据评估公示情况和评估报告,填写《合肥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备案表》,连同评估报告、评估公示情况等资料,送市财政监督局备案。

六、公物仓管理流程

公物仓管理主要有公物仓入库管理流程和出库管理流程。

1.预算配置资产和追加配置资产入库流程

(1)公物仓根据年度预算配置资产和追加预算配置资产的批复,生成资产虚拟卡片。

(2)预算单位根据政府采购执行结果,进入公物仓管理模块,对单位的资产虚拟卡片进行修改完善,确认后生成资产正式卡片,进入公物仓管理。

(3)市财政督促单位进行财务和资产账务处理。

2.公物仓站库资产入库流程

(1)预算单位根据批复意见和应上缴公物仓的闲置资产、淘汰资产,超标准配置的资产、罚没资产、临时机构需要处置的资产和其他资产数量、金额,填写《公物仓站库资产入库清单》。

(2)政府公物仓站库核对接收资产,并组织验收入库。

(3)政府公物仓站库按照接收资产的性质进行分类,并编制资产台账。

(4)市财政督促单位进行财务和资产账务处理。

3.资产调剂流程

(1)预算单位提出申请。

(2)单位主管部门初审。

(3)市财政根据公物仓站库可供调剂的资源信息提出审核、审批意见,并批复预算单位。

(4)预算单位根据市财政批复的资产调剂意见,与公物仓站库办理资产调剂手续,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在公物仓将资产卡片迁移至调入单位。

(5)单位根据迁入的资产卡片,接收并作账务处理。

(6)公物仓站库进行账务处理。

4.借用资产流程

(1)预算单位提出借用公物仓站库资产的申请。

(2)单位主管部门初审。

(3)市财政审核、审批。

(4)公物仓站库办理资产借用相关手续。

(5)公物仓站库登记并进行台账管理。

(6)公物仓站库督促资产借用单位按期归还借用资产。

5.处置资产流程

(1)公物仓站库定期清查盘点资产,根据清查盘点结果,向市财政报送资产处置方案和处置清单。

(2)市财政提出审核意见,并履行报批手续。

(3)公物仓站库根据批复意见,分类处置资产。

(4)需进行公开处置的,由市财政委托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后,以备案的评估价格为底价,委托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