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数学重心的性质范文

初中数学重心的性质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数学重心的性质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数学重心的性质

第1篇

一、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合作者,教师自身的情感、修养、品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良好的情绪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倾注满腔热情,用饱满的情绪,生动有趣的口语表达,丰富的肢体语言去创设一个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吸引每一双天真可爱的眼睛。例如,在教学《一次函数增减性的性质》时,当k>0时,可以想象我们是在爬山,随着时间的流逝,高度也在增加,我们的手臂随着直线向上滑动。这时,时间代表自变量的变化,高度代表函数值的变化,把学生带到平常的生活情境,就非常自然地接受了“k>0时,随着自变量的增加,函数值在增加”这一性质。当k

二、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情境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情境,已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都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情景化,以增强学生的感情经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例如,在讲“用字母表示数”时,可以通过一首有趣的儿歌引入: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扑通”“扑通”“扑通”跳下水。如果有很多只青蛙,我们就可以简单说成: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扑通”n声跳下水,这样学生觉得既简洁,又贴近生活实际。这样的引入别出新意,容易诱发学生想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这种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回归到生活实际中,学生研讨数学问题时,就如同研讨生活问题一样轻松、快活,得心应手。

三、加强直观教学,增强感性认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的直观上下功夫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矛盾,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组织教学。“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帮助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在教育教学中的直观手段有平面图像、立体图形、挂图、多媒体等。总之,直观教学是将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寓于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吸引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主动获取知识。

四、加强操作,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开放是在手指上的。”可见操作的重要性。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操作使外部活动向内部活动转化,适应了学生好动的特点,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镶嵌》的教学设计中,为突破探究共顶点、边长相等的正多边形的镶嵌问题,可事先让学生准备多个边长相等的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七边形、正八边形、正十边形。由一种正多边形构成的镶嵌,哪几种正多边形可以镶嵌。学生通过动手试一试后,得出结论,因为共顶点的各正多边形内角和等于360°,所以只有正三角形、正六边形、正方形是满足条件的。如果是两种正多边形的组合呢?学生再通过动手试一试,较容易得出正三角形和正方形、正六边形和正三角形是满足条件的。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还有没有其他方式的组合,可不可以通过计算得出,如设有n个三角形和m个正五边形可镶嵌,则60n+108m=360(m、n为正整数),学生计算后,发现此方程无解,说明正三角形和正五边形不能构成镶嵌图形。掌握方法后,学生通过计算探究是否还有另外几种方式的组合。这样,学生在经历实验、观察、猜想、论证等过程中体验研究问题的方法。

五、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进入初中后,数学的难度有所增加,学生的差异也越来越突出。为能更好地照顾到每个学生、激励各类学生的学习,在平常的教学或复习过程中,将知识点根据难度分为基础巩固、能力提升、思维提升三部分,根据学生的层次和特点分层讲解和落实。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重点放在基础巩固部分,在基础巩固落实好的前提下,对能力提高部分进行有侧重点的讲解。而对于能力提高部分,也设置有方法归纳环节,带领学生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有步骤地慢慢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因式分解》练习题中:(1)9x2-16y2;(2)(a-b)2-49;(3)4(x-y)2-25(x+y)2,练习(1)是基础题,练习(2)是提升题,练习(3)综合性较强,可以让有能力的学生来尝试,学生通过自己尝试后,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或发现自己的错误在哪里,总结经验教训。这样将知识点分层后,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想听但是听不懂的情况有所缓解,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激励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

第2篇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力的源泉,要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数学的动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当前,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离教现象”较为严重。所谓“离教现象”,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离教现象”主要表现为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教学中可通过以下几点加以改善:(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接近数学。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我们周围,我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数学。(2)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学,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以往的教材是和生活实践是脱节的,新教材在这方面有了很大改进,这也是向数学应用迈出的一大步。教学中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学,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和魅力,从而热爱数学。(3)引入数学实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直观。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4)鼓励学生攻克数学难题,使其在发现和创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数学之所以能吸引一代又一代人为之拼搏,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数学研究的过程中充满了成功和欢乐。

二、教学中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观念

自我观念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的了解和基本评价。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自我观念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健康的自我观念。研究表明,自我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人和社会评价的产物,在少年儿童时期尤其如此。所以学校、教师的评价直接塑造着学生的自我观念。因此数学老师在数学课堂内外应多从积极方面评价学生,使他们自尊、自信,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通过这种健康的、富有激励性的自我观念和良好的自我心理暗示,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三、针对于不同层次可采取分层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做到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分层教学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每一节课内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而且一个班级里人较多,如果按中等生的水平授课,长此以往,必然使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课堂质量很难得到提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采取备课分层法、讲解分层法、提问分层法、练习分层法、作业分层法、测试分层法、辅导分层法、作业指导分层法等来教学,这样可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课堂教学质量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四、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培养自学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阅读开始,初中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对课文内容逐句、逐段领读、解释,对重要的数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并指出记忆的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书习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提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课外材料,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启发,促使学生再次阅读,寻找答案,弥补自己先前阅读时的疏漏,从而进一步顺应和同化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层次,形成阅读―讨论―再阅读的良性循环。

五、促进学生思考,培养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能力的培养,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主要方面,思维能力的内在实质是分析、综合、推理应用能力,外在表现是思维的速度和质量。就初中生而言,思维速度的训练主要依靠课堂,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速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如讲解完新课后安排课本中的练习作为速算题;也可精编构思巧妙、概念性强、覆盖面广、有一定灵活性的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进行专项训练,以提高学生快速答题的能力。思维质量的训练,除利用课堂教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解题思路的讨论,剖析各种题解方法的特点,选择简捷而有创造性的解题思路,以便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拓展学生思路时要尽可能考虑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逆向思维的训练,启发学生思考与已知过程相反的过程,培养学生倒过来想问题的习惯,考虑与已知条件相反条件下的状况,构思事物反作用的结果,从而开拓思路,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总之,教师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不断坚持着探索出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此来适应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标准和高要求,这是一线教育工作者神圣的职责。以上从几个宏观的角度对如何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提了几点体会,希望这些观点能够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对广大教育者有所启示,能够为促进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完善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龙林金.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实践与探索.企业家天地,2010.7.

[2]李凤莲.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做法.成功,2008.3.

第3篇

一、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求知欲的源泉,也是启迪学生积极思维的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加以引导、扶植、培养,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形成真正的学习兴趣。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点拨学生的每一个困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会和会学中不断取得进步。如:在介绍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Windows系统时,在学生不熟悉计算机的情况下,可预先示范给桌面改换图案、背景、改变图标下字体的大小、随意拖动任务栏、调整窗口的大小,等等,让学生感知Windows系统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又如:在教计算机操作系统时,由于Windows系统的人机交互性强,因此有些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会在上机时做出花样来显示自己的能力,诸如将系统桌面的图标移动或改变桌面的背景,等等。若教师发现后,对这些学生加以批评,甚至处罚,学生就会由扫兴到无味,一旦失去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也就无从谈起。有效的做法是:宁可自己的教学进度受影响,也要请这些学生上台给其他学生介绍他们的“经验”。这样,不仅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传授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也要告诫学生,一些随意操作可能会影响计算机系统的正常工作,所以是不能随意改变系统设置的。在教学中,应采用兴趣激励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知识的动力。这样,学生在浓厚兴趣的推动下学习,一旦取得一定的成绩,就会产生学习的价值感、荣誉感和喜悦感,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深化,形成良性循环。

二、巧妙设计教学任务,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老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围绕相应的知识点多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从而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每一个任务都设计得明确、合理、科学,将所要传授的各个知识点蕴含于各个任务中,将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了相应的任务的同时也掌握了需要学习的知识。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从而让学生拥有真正的学习主动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任务”,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让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

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只强调线性思维,而忽视发散思维,这样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素质的人才的。计算机的工具性,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跨学科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教师应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多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如用“画笔”进行美术创作、用Excel分析班级成绩、用Internet进行信息交流,等等。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又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使信息素质和创造素质的教育落到实处。

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相应的信息应是与中小学生各科的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这就产生了信息技术课程如何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课程整合是指用不同课程的素材和能力整合在一起,使学习的目标处于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情况,要求运用多种知识和能力。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的思想,这就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

五、鼓励学生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由于信息技术课时的限制,以及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要想通过信息技术课来的满足每个同学对信息技术学习的需求是很困难的,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必须考虑这个差异性。因此,要鼓励学生自己平时多看计算机书,至于上课,主要是用于解决平时看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主地决定学习的进度,遇到问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咨询,查找相应的资料,与教师共同研究,鼓励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课本知识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地去学习课本以外电脑知识,让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担任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辅导员,组织学生信息技术经验交流,等等,以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上都能取得到进步。

第4篇

关键词:初中学生;信息技术;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83-01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信息能力已成为人才在信息社会中得以生存竞争的基本能力。信息技术课已经定为中小学学生的必修课。几乎找不到不喜欢电脑的学生,但是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学生喜欢电脑但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呢?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增进了个人潜力的发挥。兴趣是学生活动的强化剂,在学生的认识过程和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它能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使人产生积极探求的动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类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能力已成为人才在信息社会中得以生存竞争的基本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课已经定为学生的必修课。但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给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很多学生喜欢玩电脑但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应究其原因,采取适当的措施,改变这一局面,真正发挥信息技术课的作用,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要让学生保持积极的态度上好信息技术课,首先要在维护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信息技术教学由于环境与设施方面的特殊要求,几乎完全依赖于45分钟的课堂教学,家庭具备这方面学习条件的至今仍然是少数。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尽力解决好上信息技术课的各种问题,在课堂上花功夫正确把握课堂教学,维护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学生学习和操作计算机之前,必须先消除学生在学习心理上的阻力--神秘感。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百分之八十以上学生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感到很神秘,使学生虽有好奇心但又缺少学习计算机的自信心。要消除学生的神秘感,就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计算机的功能和作用,其次,设计几个简单的任务,让学生能够成功的完成任务,比如:改变桌面背景、设置桌面保护程序等,让学生容易上手,增强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2.合理利用一些益智游

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严令学生上课时不准玩游戏,其实大可不必,要知道适当的玩游戏对学生是大有好处的。如:在学生鼠标练习时,可以让学生适当的玩一些游戏,如纸牌,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鼠标操作。还有一些好的电脑益智游戏会涉及到简单的编程和大量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在玩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解决不了,就会主动地问老师、回过头来再学习基础知识。这样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越来越高,最后就会脱离游戏,进入到更高更深的学习探索中去。

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不可能主动去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和兴趣,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3.角色定位,激发主动性

第5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099-02

一、设计思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作为一名中职护理专业教师,如何合理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中职护理教学当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是新形势下中职护理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护理学基础的教学中,目的在于变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科学的教学模式下充分利用网络交互性的功能,形成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人机交流的多种交流形式;采用以任务驱动型教学法为主的行动导向教学法,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自主学习和以小组单位合作学习,发挥集体智慧,实践创新地完成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设计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因此,本次教学就是将信息技术合理地运用到护理教学当中,并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我们考虑到现在的学生都以“90后”为主,形象思维较为活跃,不喜欢满堂灌的理论讲授式学习,而倾向于实践操作,对网络、智能手机、视频等信息技术和实践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基于学生以上特点,本次教学以“静脉输液”的教学设计为例,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微课、操作微视频、情景短片、flash动画游戏等多种信息化教学资源,将课本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静脉输液的操作步骤,明确操作要点,实现在操作中学习,激发学生对护理操作技能的兴趣,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操作技能。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设计。见表1。

(二)学生反馈。学习结束后我们让学生就本次课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收获进行评价,我们将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发给学生,让学生采用无记名方式答卷,共发放调查问卷78份,回收有效问卷7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对这次教学设计的满意度较高,对“您觉得上课过程中,参与的机会增多”、“您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激发了学习兴趣”3项的认可度最高,这充分说明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有利于提高中职学生对护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兴趣,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参与学习,有利于培养她们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从而促进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四、教学体会

本次课的教学设计是信息技术与中职护理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借助网络、智能手机等信息技术平台,设计了融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教学于一体的教学过程,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我们大量使用信息技术包括网络资源、视频、flash动画游戏等,将课本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课程按照理实一体化的设计思路,实现在操作中学习,以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中职护理学基础教学现在大多是以“讲解―接受式”为主的传统教学,这样的护理学基础课堂教学往往使中职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单调、枯燥。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微课、规范化操作视频、flash动画游戏等技术,将课本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上的不同感官冲击,使学习内容更加有趣、更加直观,易于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二)以任务为中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再按照课本中以章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而是将需要掌握的学习内容和知识点以“课前学习任务单”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在课前一周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通常需要登录学校的护理学基础网络教学资源平台观看微课和教学视频,查阅相关的学习资料,利用互联网检索、阅读教材等方式学习。此过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往往需要借助网络、智能手机、电脑等信息技术设备和手段来获取任务解决的方法,从而完成学习,有效地实现了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转变,可见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方式,即通过学生的“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进行必要的干预指导。在信息技术视野教学下,通过两段动画短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小组讨论―各组汇报―教师总结”的模式,让小组围绕任务,查阅教材及网络资料,逐级进行讨论、汇总。教师要通过个别指导和集中释疑,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最终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讨论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以手机实录制作视频并上传平台的方式进行汇报,教师点评。通过汇报展示,可以检验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成果,检验她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各个小组之间扮演指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获得自我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第6篇

【关键词】合作学习;信息技术理论性知识课;有效实施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既有支撑信息技术发展的理论性知识,又有操作层面的实践性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现行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加大了理论知识的篇幅、加强了理论知识的深度,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了一个高度。但笔者在与同行交流时,大家很少谈及信息技术理论性知识课的教授心得;在学科教研活动中,笔者也很难听到信息技术理论性知识的公开课、评优课等。大家似乎都不想上,或者怕上这类课。

笔者认为,初中学生受到知识基础、认知结构、年龄及心理特征等方面的限制,在基础教育阶段,不可能也没必要向他们系统地介绍这些知识。所以,老师应该把这些知识渗透到具体地实例中,使学生在行动中丰富自己的感知,在联系实践的活动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来开展学习活动。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倡导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在共同的学习目标指引下共同学习、互相促进、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组织形式。笔者从课型的角度,结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详细阐述合作学习如何在信息技术理论性知识课型中有效实施。

一、信息技术理论性知识新授课中的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理论性知识新授课是指教学内容以理论性知识为主的新授课型。

1.基础性理论知识。此类知识简单易懂,但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较难借助实践或操作辅助理解。例如:信息及其特征。教学中以开展学生分组讨论、小组竞赛为主。学期初以自然分组为基础(4人为宜),在学期中教师再微调,组员推荐信息素养较高者为组长。这样力争达到组员间认同度高,异质度强。首先,教师要制定详细的、具有激励作用的评分规则或激励机制;然后,把学习内容分成若干个主题或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组员间取长补短,携手共进。第三步,交流和学习。组际交流展示,既是分享,更是学习。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始终是以一个组织者、点拨者的身份出现,或创设情境,或参与讨论,或提出疑问,把学生的思路不断引向深入。

2.原理性理论知识。此类知识枯燥、深奥,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难以理解专业名词。例如:网络基础知识中设备的工作原理。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演示(分组情况与上同)。学习网卡时,两位学生分别扮演两台“孤独”的计算机,各自手持一块用网线连接好的网卡后,两台计算机就可以连成网络,传递信息、共享资源了。第三位学生讲解,第四位学生在黑板上完善贴图。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类同。将设备拟人化,用小品的形式介绍,幽默风趣、生动形象,通过在黑板上循序渐进的贴图,学生亲手构建了一张校园网络拓扑图,同时也概括、总结了各种设备的作用,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3.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关的知识。此类知识学生理解,但不一定认同,有自己固有的立场,教师单方面的说教难有成效。例如:网络应用中的安全、信息道德。教学中以小组模拟操作、问题解决、组际辩论为主。把全班分成四个大组(4人小组自愿合并),每个小组一个主题;并将分组资料及讨论学习的具体要求传入每个学生的计算机,让他们利用提供的资料进行分组学习;第三步,借鉴辩论赛中的正反方问答环节,轮流进行“三组”对“一组”的问答,最后老师在每组回答完后做必要的小结。这样的活动不仅扩大了每个主题的深度,还激发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理论性知识复习课中的合作学习

理论性知识复习课型是指其复习的内容以理论性知识为主的复习课型。复习课型一般安排在一单元结束或者一学期结束时。理论性知识复习课型是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把复习前的知识点串成线、结成网,形成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知识框架,所以较理论性知识新授课来讲,容量更大。在教学中宜采用组际竞赛。

首先,在上课开始时,教师用3分钟左右时间说明竞赛内容(题库)及竞赛规则;然后把全班分成八个小组(4人小组自愿合并)进行抢答。最快举手的小组具有回答优先权,但由其它组指定回答人,如果回答人回答错误或不会,五秒中内其他组员也可回答,同样得分。为了增强小组间的竞争,设置与QQ升级类似的奖励措施:答对一题奖励一颗星,一个月亮等于四颗星,四个月亮等于一个太阳。作为课堂催化剂的“奖励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着整个课堂的发展。最后,教师要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教师在整个课堂中是主持人、引导者角色。

信息技术理论性知识的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新知,建构更完善知识体系的过程,也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更是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践的价值观的过程。而在与伙伴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这个过程的内涵更为丰富。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理论性知识课型中的有效实施,使学生间不仅可以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最大利用化,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建构,而且学会交流与倾听、尊重与理性,这些都是新时代青年应有的素质;我们的课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当然,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理论性知识课型中的优势,教师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探讨,比如教师的行为,师生关系的处理等。教师要真正地把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常态化,在实践中探索更多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第7篇

价值。

关键词:初中数学;实践性教学;创新教育;价值

初中数学实践性教学是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为学生安排一个或若干个可供学生个人或群体参与的活动来引导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数形关系,老师通过与学生交流并引导学生互相分享自己在教学中的收获,组织学生共同探索数学规律和结论,并尝试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教育方式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数学教学快速稳步发展。本文重点就初中数学实践性教学中如何实现创新教育的价值进行了探讨。

一、为初中数学实践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每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潜能,而且体现在不同的层面上,初中数学实践性教学需要在良好教学气氛下开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老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创新潜能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并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是在数学实践教学中有效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在老师创新意识的感染下,学生会更加容易地获取数学知识,更容易塑造创新能力。老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不断鼓励学生在学习上进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采用符合学生性格特点的教学方式。老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不断丰富自己的创新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为学生开展创新教育。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及教与学的多元互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推动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要能够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并且进行积极思索。

二、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使学生具有基本的创新意识

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需要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初中数学中的数学知识也是从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数学知识的应用非常常见,当前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脱钩是非常普遍的,时间久了就会对数学的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在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将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引入数学教学中来,为学生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结构,使学生的学习氛围轻松而又和谐。我们生活中许多事例都可以作为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良好载体,问题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发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思考,学生之间要多进行交流,教会学生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要以现实生活为立足点,将学生常见的事例引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探究性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自己动脑去探索数学知识的来源,数学教材是专家经过深思熟虑精心安排的完整的知识系统,很难从中看到数学家发现数学规律的思维方式,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积极动脑思考,对数学教材中的结论进行探索,去寻找前人发现数学规律的脚步,用自己的方法对教材中的结论进行验证,可以使学生透彻地理解这些数学规律,对于学生数学的学习和应用具有深刻的意义。通过这样的方法既使他们获得了知识,同时又使他们掌握了认识知识的方法,塑造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中的“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这个定理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这样的探索性学习:

初中数学实践性教学是对创新教育的有力支持,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探索可以充分体现创新教育的价值。当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渐改进教学方法,力求使创新教育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途径

初中数学作为主干课程在教学中占有着关键性的地位,对于学生的升学与学校的声誉有着重要的影响。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着力点是通过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探究过程,掌握必要的探究方法,尝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自主探究能力。这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对于数学教学的要求,只有充分尊重数学的教学规律,深入的进行教学研讨才能不断适应课程标准的要求。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不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1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不够

初中学生的自主性较强,学生对于新事物的开拓精神较为强烈。在数学学习中,初中学生一般怀有较强的疑问精神,对于数学难题有较强的探索精神。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将学生的这种探索发现精神充分的鼓舞,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增长。而当前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师对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很少,教师过分的注重了数学知识的教授,没有赋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原有的积极探索精神,导致学生的思维较为定势,不利于发散思维的开发。

1.2教学手段与方法较为落后

初中阶段的数学课对于很多同学来讲都是枯燥无味的,很大程度上使依靠自制力进行强制性学习的。如果数学教师教学方法不恰当,沿用传统的、落后的方法进行灌输式教学则必定会导致学生更加的反感,不利于数学兴趣的培养。当前很多学校的数学教师对于先进教学手段与方法掌握的较少,不能根据学生与教学的需求进行灵活的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都是陈述课本,拓展习题,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时以教师为中心,不考虑学生学习的实际,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1.3学生数学实践的机会过少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大都集中在课堂当中,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教授,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这对于大多数的教师与学生都是在普通不过的常理。这种课堂教学形式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但对于学生进行数学实践的机会就几乎为零,很少有教师拿出专门的时间进行数学实践教学,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也仅仅局限在数学课堂当中。数学实践机会的丧失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思考能力有着毁灭性的影响,学生对于所学的数学知识很难进行实践应用。另外,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的结合现实实际,使学生理解数学的真正用处,增强数学学习的实用性观念,这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

2.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导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完善途径与措施

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有着指导性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的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进行科学的教学探索,不断创新数学教学思想,提高教学效果。

2.1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数学兴趣的培养与保持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定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与探索,实现学生间的沟通,达到整体提高的效果。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不断进行问题意识的引导与培养,在日常教学中,设置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相互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设置不应过大,以免影响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形成盲目的悲观。难度设置也不能过小,造成学生盲目乐观的心态,不利于端正的学习态度的养成。在设置问题时,教师应进行相关的跟踪指导,对于学生在解决问题是遇到的较大困难教师应进行及时有效的指点,增强学生解决问题成就感,这对于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2.2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现代科技在教学当中的应用不断的深入,有效的现代科技手段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较为明显的作用。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进行相关教学,不断提高授课的现代性与时代性,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果。较为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技术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通过教学手段的更新实现态度的转变;另一方面,多媒体技术的深入运用有利于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发展,学生在多媒体媒介下进行数学学习能够更加投入,学习效果也会大大的增加。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更多的多媒体技术的学习,掌握并能熟练的运用多种多媒体技术,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现代科技手段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索,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数学课堂的多元化发展,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有益性。

2.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能动性

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是思维发展较为关键的时期,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将学生视为教学的主体,以学生的需要进行相关教学,满足学生的主体需求。在教学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学生解决难题,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中不断发展学习的自主性。数学的课堂应更加的开放,教学的内容不能仅仅的局限于课本的相关知识,教师还应进行更多的数学拓展,联系实际进行发散思维的引导,使学生不仅能够学会课本的理论知识,还能开拓思维,发散思路,这对于今后数学的学习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景斌.中学数学教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第9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课程改革;实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社会对知识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提高教育质量是实现“科教兴国”的重要途径。我国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教师作为课程改革实施的主体,更应该适应新形势下对人才的要求,树立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加入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作者通过研读数学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结合课程改革方面的信息,在数学新课标的指导下进行了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探讨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帮助。现将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方法进行总结,以供大家参考。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感觉数学枯燥、缺乏学习兴趣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和积极性。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注重联系实际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作用,进而更好地学习数学。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脱离了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数学学习也失去了应有的魅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来教学,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已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理解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进而主动去学习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除了根据教材上的案例教学外,还可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习题中会碰到购物打折问题,可以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这些数学素材,然后引导他们分析打折后的消费者是否可以省钱,可以省多少钱?让学生在这样的数学情境中感受数学的作用,进而产生学习兴趣。课后可以布置一些小练习,让学生统计自己家电话费的缴费情况等,训练学生的统计能力,这样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了,也能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注重对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国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交流的教学要求,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数学交流有助于学生联系抽象的数学符号和直觉的数学概念,全面理解事物,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从数学语言学习、开展课堂讨论和数学交流训练,以及创造数学交流机会等方面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例如,在数学课堂上碰到一些证明题,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多种证明方法,寻找一题多解,也可以鼓励学生提问和进行反驳,并让学生通过口头或书面表达的方式,把自己对解题的理解和心得表述出来,在这样的情境下他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理解问题,也学会了分享数学经验和相互合作。

三、结合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初中数学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主动进行观察、实验、验证和交流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学会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进而在实践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例如,在数学中涉及圆周角定理的证明时,可以先展示几个与圆有关的几何图形导入课题,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概念画一个圆,并连接圆上的任意四个点得到相应角,找出有多少个圆周角,看谁连的多、连的快,最后讲解圆周角的证明方法,和学生讨论圆周角的学习方法。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动手实践,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和推理论证的能力,也能帮助他们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增进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例如,可以介绍学生阅读一些数学小故事,写下自己的读后体会,在课堂上交流学习感受,以激励学生端正学习的态度,主动学习数学知识。

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多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以适应新课改的需求。同时也要加强与同事的经验交流,不断学习探索,数学教学中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对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素质,更好地完成数学新课标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吴海荣,全.数学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0.

第10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家庭作业

一、对数学家庭作业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不不断推进,各种新的理念也逐渐渗透到教师和学生们心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的要求,创造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情境,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思考,探索,交流,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然而贯穿教学始终的重要环节――家庭作业的布置却被很多教师所忽略。数学是人们生活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推算,推理和证明,它还为其它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数学家庭作业的布置是数学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深化和拓展,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通过不断地完成家庭作业,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内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优化家庭作业的设置,促进数学家庭作业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思,有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由于很多数学教师对家庭作业这一环节的重视度不够,导致家庭作业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对布置家庭作业的目的认识不够深刻

大多数教师认为布置数学家庭作业的目的无非就是帮助学生巩固练习课堂上所学习的新内容,通过让学生不断地完成练习题来内化和吸收新知识,获得新技能,进而使得思维上有一定的锻炼。因此,很多教师认为布置家庭作业是教学过程中最简单最轻松的事情,只需要选几道习题让学生练习,甚至不经过筛选直接布置教材课后习题或者参考资料的练习题等。这难免会使家庭作业的布置显得僵化无意义,学生也会因习惯而成自然,不会过多的重视家庭作业,对待其态度也不会是积极认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问题不在于学生而在于老师。 布置数学作业最大的目的应该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思考和自我分析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设计数学家庭作业时要注意运用技巧,多布置一些具有探索性的作业,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作业内容太过僵化,形式单一,不够灵活。

数学教师所布置的家庭作业大多都是一些课后习题,用以巩固课堂知识,并且内容繁多,有调查显示40%的初中生家庭作业超过3个小时,用于数学作业上的时间居多。这样的情况难免会导致学生把精力都放在解题上而忽略了整理概念,系统地梳理知识点;学生大多在乎数学作业的如数完成,而不会考虑自己是否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学生会变得只注重最后的得出的正确答案而忽略自己思考解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布置数学家庭作业时应该注意时间的把握,保证此作业不会过多地占用学生的业余时间,确保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保质保量地完成。

3.教师对作业的批改和评价过程不细致。

教师对数学家庭作业的布置的不重视还体现在数学家庭作业的批改上。很多教师压根没注重数学作业的布置,那么批改和评价就更显得微不足道了。有时甚至会出现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两张皮的现象,也就是教师只布置作业忽略了对作业的批改和评价,没有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那这样的作业就毫无意义了。还有的教师批改作业时只注重结果,并没有对学生解题的过程和思路给予反馈和评价,这样难免就会导致学生过于关注正确答案,不在乎思考这个过程。因此,教师首先应该正确认识作业批改的重要作用,其次在批改过程中应该将重点放在解题思路上,而不是放在判断答案的对误上。

二、关于数学家庭作业的几条建议

1.坚持差异性原则

这里所说的差异性一方面是指多变的国情和实际情况,正如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对数学教学各方面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要求,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实际情况来做调整。另一方面,作业的布置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要,因此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要注意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带领学生自主参与到作业本身来,带领他们学会探索学会学习,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增强数学作业的时效性

所谓时效性主要是针对数学作业的内容选择而言的。首先要作业内容是本着与教学目标切合的原则,还要合理地安排好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使其紧贴课堂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其次,教师在布置数学家庭作业时要注意题型的选择,将习题集的难题,偏题,以及重复的题目剔除,避免照抄照搬。这样才有利于将学生有限的精力充分利用。最后,作业的布置要应该注意把握好数量和质量的统一。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大多采取题海战术来应付,使得学生在学校的时间都用到做题上,回到家里也自然少不了继续苦战题海。这样大数量的作业必然影响学生对作业的态度,而学生的心态又会影响到其作业的质量。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应力求把握好数量的限度,难易程度和时间的跨度等,既不一味追求数量,又不蜻蜓点水降低要求,同时更应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理解概念,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第11篇

[关键词] 剖宫产;大出血;新生儿窒息;麻醉处理

[中图分类号] R714.4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7(a)-0133-02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4%~6%[1],也是引起产妇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据统计,8%的产妇死亡是由于产后出血[2]。因此了解产妇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掌握病程发展,提前制订好抢救和干预措施,是帮助产妇安全度过危险期的关键。本例通过对抢救过程的回顾,分析产妇出血和新生儿窒息的各种危险因素,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法,为临床提供借鉴。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31岁,体重69 kg,因31+2周妊娠,阴道持续流血入院,B超示完全性前置胎盘,拟中止妊娠,行剖宫产术。术前检查:红细胞(RBC)3.21×1012/L,血红蛋白(HGB)105 g/L,血细胞比容(HCT)30%,血小板计数(PLT)145×109/L,凝血酶原时间(PT)11.8 s,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26.2 s。入室开放静脉,监测心电图(ECG)、无损血压测量(NIBP)、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备好抢救用品。选硬膜外麻醉,麻醉效果满意,手术开始各项生命征稳定,顺利剖出一男婴,体重1.8 kg,皮肤青紫、无呼吸,HR 107/min,Apgar评分3分。将婴儿置保温台口咽吸引,行面罩加压通气,给纳洛酮0.2 mg。婴儿青紫未改善,呼吸未恢复,行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后心率降至68/min,静脉注射1∶10 000肾上腺素1 ml,行胸外按压,心率升至85/min。追加1∶10 000的肾上腺素1 ml,脐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 ml及5%葡萄糖5 ml。婴儿肤色转红、呼吸渐恢复,心率回升至110/min,SpO2 99%,Apgar评分达8分,后转监护室观察治疗。

台上产妇子宫大量出血,注射缩宫素,明胶海绵填塞,缝扎创面未奏效。出血量达1500 ml,新开放两条输液通路,输林格液和万汶1500 ml,行颈内静脉和桡动脉穿刺监测血压。子宫出血迅猛,已达2500 ml,又输液1500 ml,加输红细胞悬液1000 ml。查血:RBC 3.2×1012/L,HGB 76 g/L,HCT 23%,PLT 62×109/L,PT 14 s,APTT 55.1 s,纤维蛋白原(FIBC)2.2 g/L,输新鲜冷冻血浆600 ml。止血仍困难,决定改行子宫全切,失血达5000 ml,血压降至50/30 mm Hg。输注晶体液、胶体液、新鲜冷冻血浆、红细胞悬液,间断静推苯肾上腺素100 μg/次,静滴0.01%的苯肾上腺素,维持血压在85/55 mm Hg左右。复查血:RBC 2.1×1012/L,HGB 67 g/L,HCT 20%,PLT 35×109/L,PT 22 s,APTT 112.2 s,FIBC 0.8 g/L,D-二聚体1.9 mg/L。此时患者刀口及桡动脉穿刺处渗血,考虑患者存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但考虑患者出血迅猛及硬膜外麻醉,未应用肝素,继续补充新鲜冷冻血浆、红细胞悬液,加入血小板、冷沉淀及纤维蛋白原。给予5%生理盐水250 ml、地塞米松10 mg,间断静注葡萄糖酸钙。应用苯肾上腺素维持血压在100/60 mm Hg左右。患者出血渐止,成功切除子宫。术毕统计失血共7500 ml,输晶体液2500 ml,胶体液2500 ml,红细胞悬液12 U,血浆1600 ml,血小板17 U,纤维蛋白原4 g,冷沉淀100 ml,葡萄糖酸钙4 g。复查血,RBC 3.41×1012/L,HGB 108 g/L,PLT 102×109/L,PT 16.2 s,APTT 45.3 s。观察无活动性出血,送患者返病房,复查凝血无异常,拔出硬膜外导管。随访患者恢复好,未发现并发症,痊愈后出院。

2 讨论

新生儿窒息指新生儿出生后1 min尚不能建立规则有效的自主呼吸,并伴有呼吸循环障碍的状态。国内报道为4.7%~8.9%[3]。新生儿窒息因素分胎儿因素和孕母因素。胎儿因素有脐带因素,羊水Ⅱ、Ⅲ度混浊,早产儿等;孕母因素包括前置胎盘、胎盘功能减退、胎膜早破、羊水过少等[4]。本例胎儿系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产妇又有前置胎盘,并且存在前置胎盘的产妇与正常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分别为48.72%和17.93%[5],前置胎盘影响子宫收缩,极易导致产后出血[6]。所以新生儿窒息的孕母和胎儿因素均有,必须提前预料到,做好婴儿抢救准备,以防措手不及。

本例产妇既要重视新生儿窒息抢救,更要重视产妇产后出血的风险,因其极易发展为DIC而危及产妇生命,这是分娩期最严重的并发症[7]。而掌握风险因素,及时明确诊断,提前制订救治措施,可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8]。对于DIC的诊断,有如下标准[9]:①存在引起DIC的疾病,如病理产科,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②有严重或多发性出血倾向和休克;③血小板正常3 s),FIBC降低(

大出血并发DIC非常危险,治疗原发病是关键,只有去除原发诱因,才能从根本上治愈DIC,一旦去除诱因,适当对症处理,病情多会迅速好转或治愈。对本患者评估后行手术治疗是正确的,且产科诱发的DIC在子宫清空后治愈率最高[10],本例患者预后符合这一论断。

本次抢救的特点是及时控制症状,如补充血容量抗休克,补充凝血因子,纠正酸中毒,生命体征支持等,这些措施可为手术创造最佳条件。而以往对输注血浆、凝血因子有争议,认为是“火上浇油”。但急性失血,患者往往无明显的高凝期,而是迅速进展消耗性低凝期及纤溶亢进期,因此积极补充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在DIC的过程中可提供良好的止血[11]。本例抢救中未察到DIC加重趋向,相反因及时补充血浆、凝血因子、冷沉淀后,患者出血渐止,凝血功能逐渐恢复,使手术顺利完成,挽救了产妇生命。

DIC初期是凝血亢进,应用肝素阻断高凝的恶性循环是治疗DIC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应用的理想时机是高凝期,这一时机把握困难,并且有报道肝素治疗DIC并没有明显提高产妇抢救成功率[12]。本例患者术中出血难以控制,凝血检查项目多有异常,应用肝素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出血,所以对肝素的应用采取了谨慎的态度。

总之,对产后大出血并发DIC要高度重视,应了解高危因素,掌握病情进展,备好抢救措施,根据病情及时对症处理,帮助妇婴度过危险期。

[参考文献]

[1] 梁朝霞,陈丹青.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和流行病学新特点[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28(11):897-898.

[2] 崔红,陈静,刘彩霞.2001年和2011年产后出血的救治及高危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3,42(6):167-168.

[3]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02-910.

[4] 杨沽,房桂英.引起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2011,51(47):108-109.

[5] 刘彩云,龙雁,唐荣瑜.凶险型前置胎盘39例临床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7):850-851.

[6] 罗方媛,陈锰,张力,等.难治性产后出血的五种止血手术疗效的比较及止血失败原因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2,47(9):641-645.

[7] 徐淑静.1例产后出血并发DIC诊治的经验教训[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0):101-102.

[8] 张方芳,徐永莲,刘兴会,等.产后出血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135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4,30(2):144-146.

[9] 彭晓鹰.16例产后出血并发DIC的治疗[J].中国临床医学,2006,13(2):253.

[10] 林建华.凝血功能障碍致产后出血的诊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9,25(2):93-95

[11] 郝锋.成分输血在抢救产科DIC患者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3,32(18):31-32.

第12篇

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麻醉科,广东东莞 523059

[摘要] 目的 探讨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CLCVP)对肝叶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肝胆外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接收的98例行择期肝叶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n=49)和LCVP组(n=49)。对照组患者整个手术过程中维持CVP在6~12 cmH2O;LCVP组患者在肝实质离断过程中,运用控制输液等方法维持CVP在0~5 cmH2O。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开始肝切时(T1)、肝切完成时(T2)、术毕(T3),监测并比较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右心房压(RA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动脉楔压(PCWP)、心输出量(CO)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MAP、MPAP、PCWP、PCWP值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而后于T3时出现反射性的升高;HR、RAP呈现逐渐升高趋势,而后于T3时出现反射性的降低。组间比较,T1 ~T3时,对照组HR、RAP显著高于LCVP组(P<0.05),MAP、MPAP、PCWP、PCWP显著低于LCVP组(P<0.05)。LCVP组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一直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组内比较,两组患者PT 、FIB、CR、PF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而后于T3时出现反射性的升高。组间比较,T1、T2时,LCVP组PT 、CR 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3时LCVP组PF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 对于行肝叶切除术的患者,CLCVP能够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对凝血功能有正向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肝叶切除术;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

[中图分类号] R61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2(b)-0086-03

[基金项目] 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对肝叶切除术患者凝血和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广东省东莞市科学技术局。项目编号(2010105150025)。

[作者简介] 刘衬云 (1979.11-),女,广东东莞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胸科麻醉为主,各科麻醉同时开展。

肝叶切除手术是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法,但是其术中创伤大,并且由于肝脏的血管分布复杂,导致肝静脉和下腔静脉容易受到损伤出血,而肝脏对缺血、缺氧极为敏感,导致患者预后极差。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CLCVP) 通过应用、药物、限制输液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术中失血量和降低输血次数,避免并发症发生,改善预后,被广泛应用于肝叶切除术[1-3]。但是临床上对于其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研究报道较少,该研究选取该院肝胆外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接收的98例行择期肝叶切除术患者,对此进行研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肝胆外科接收的98例行择期肝叶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n=49)和LCVP组(n=49)。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均排除术前服用影响植物神经系统药物和使用血液制品的患者,合并有贫血、糖尿病、高血压、凝血功能异常、心肺功能异常患者。对照组男性31例,女性18例;肝脏恶性肿瘤25例,肝血管瘤24例;平均年龄(46.7±15.2)岁;平均手术时间(198.6±56.1)min。观察组男性29例,女性20例;肝脏恶性肿瘤27例,肝血管瘤22例;平均年龄(47.4±14.8)岁;平均手术时间(203.9±52.7)min。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室后,均选择静吸复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依次静推咪唑安定0.04 mg/kg、芬太尼2 μg/kg、异丙酚1 mg/kg和爱可松0.5 mg/kg。麻醉诱导后行机械控制通气,并间断静注丙泊酚、瑞芬太尼,吸入异氟醚进行麻醉维持。对照组患者术中常规输入乳酸林格氏液5~10 mL/kg,整个手术过程中维持CVP在6~12 cmH2O。LCVP组患者在肝实质离断过程中,运用、药物、限制输液等方法维持CVP在0~5 cmH2O;创面止血完成前将CVP升至>5 cmH2O;关腹前使CVP恢复到6~12 cmH2O[4-5]。

1.3观察指标检测方法

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开始肝切时(T1)、肝切完成时(T2)、术毕(T3),监测并比较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右心房压(right atrial pressure,RAP)、平均肺动脉压(mean 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MPAP)、肺动脉楔压(pulmonary wedge pressure,PCWP)、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变化。在不同时间点,采集所有患者挠动脉血3~5 mL,肝素抗凝,4℃3000 r/min离心,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速率(Clot rate,CR)及血小板功能(platelet functions,PF)。

1.5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以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

组内比较,两组患者MAP、MPAP、PCWP、PCWP值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而后于T3时出现反射性的升高。HR、RAP呈现逐渐升高趋势,而后于T3时出现反射性的降低。组间比较,T1~T3时,对照组HR、RAP显著高于LCVP组(P<0.05),MAP、MPAP、PCWP、PCWP显著低于LCVP组(P<0.05)。LCVP组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一直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见表1。

2.2两组患者凝血指标改变

组内比较,两组患者PT 、FIB、CR、PF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而后于T3时出现反射性的升高。组间比较,T1、T2时,LCVP组PT、CR 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3时LCVP组PF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见表2。

3讨论

对于行肝叶切除术的患者,由于高龄、麻醉药物使用、手术持续时间较长及低心排出量等因素,容易导致钙代谢、血管活性物质等的异常,进而诱发围手术期的急性肾功能衰竭[6],因此,围术期肾功能保护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要课题。近年来,CLCVP由于可以显著地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常被用于辅助肝叶切除术,保护肾功能,但是有文献报道,其采用的限制液体输入、麻醉药物等措施会影响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并对凝血功能产生影响[7]。

在手术过程中,肝内血管尤其是肝静脉和下腔静脉均可能受到损伤而致出血,均会导致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凝血功能指标,如MAP、MPAP等的降低,HR、RAP的升高,而手术完成时两组患者均适当补充了术前禁食所欠缺的生理需要量,进而出现血流动力学指标或者凝血指标的回升(或者回落),与文献报道相一致[8]。该研究结果显示,LCVP组HR、RAP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AP、MPAP等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其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一直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考虑是由于采用麻醉药物、小剂量的硝酸甘油,使得血管平滑肌松弛、阻力血管及容量血管扩张,进一步证实了控制性降低中心静脉压能够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而且低剂量硝酸甘油在改善心脏功能的同时,并不会对小动脉、心率和动脉血压产生较大影响。此外,LCVP组PT、CR 在肝切完成之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其PF在手术完成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对改善肝叶切除手术中患者凝血功能有正向意义,考虑是由于CLCVP可以显著地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避免了凝血因子的消耗及血小板功能的破坏。有文献报道[9-10],不同水平CLCVP对肝叶切除术患者失血量的影响不同,其中3 cmH2O可维持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减少术中失血量,并且当局麻药用于硬膜外或蛛网膜下腔麻醉时,对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较大,同时,有文献报道[11-12],CLCVP对肝叶切除术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肝肾功能均有较大影响,因此,对CLCVP的作用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对于行肝叶切除术的患者,CLCVP能够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对凝血功能有正向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琼芳,张翠梅,陈慕瑶,等.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应用于肝癌肝叶切除术围术期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9):33-35.

[2]余健,印红梅,张军,等.低中心静脉压对肝叶切除患者失血和肝肾功能的影响[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18(4):334-337.

[3]吕文平,董家鸿,黄志强,等.肝切除手术相关因素对肝细胞癌预后的影响[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7,32(7):691-693.

[4]祁军安,江奎,朱海林,等.可控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在肝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0,22(4):298-302.

[5]焦丰,陈华敏,吴文鴶,等.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LVCP)在肝叶切除手术中的应用[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3,33(1):72-73

[6]陈小非,郭建荣.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的应用进展[A].杭州: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2009.

[7]谢海辉,黄德辉,,等.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对肝叶切除术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3,29(9):876-878.

[8]Feng ZY,Xu X,Zhu SM,et al.Effects of low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during preanhepatic phase on blood loss and liver and renal function in liver transplantation[J].World J Surg,2010,34(8):1864-1873.

[9]龙奕,王永胜,刘际童.不同水平低中心静脉压对肝叶切除术患者失血量的影响[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3,31(5):516-518.

[10]Weil AB.Anesthesia for patients with renal/hepatic disease[J].Topics in Companion Animal Medicine,2010,25(2):87-91.

[11]何文政,林成新,蒋宗滨,等.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用于肝叶切除术对肝肾功能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21(6):392-394.

第13篇

【关键词】图形变换初中数学误区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182-02

一、初中图形变换的定义与特点

(一)图形变换的定义

在初中数学教学系统中,图形变换是初中数学教师在准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知识点。与小学阶段的数学图形教学内容不同,初中阶段的图形教学更注关注不同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共同变换。教师在设计教学模式时,需要指引学生去观察图形的轴对称、平移或旋转等,从而在图形的变换中探索出数学性质和作图规律,促进学生联合理论与实践,从而合理地构建出图形的变化和运动的相关规律。

(二)图形变换的特点

在初中数学教学体系中,相比于数据的计算,初中数学的图形变换重点放在对图形变换理论的理解、分析和对比。结合教学本意和知识结构的联系,可以归纳出数学图形变换的教学体系中是具有以下特点:

1.必然性

数学教学中安排图形变换,其本意就是想让教师去指导学生在理论知识和现实环境里寻找出不同事物的某些日常不太受人关注的知识特征,从知识特征中探索出不同的图形随着空间、数据的改变而产生的多种多样的演变。最后,从多种现象中寻找和归纳出一些具有必然性的特征。

2.相似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图形教学一般都会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例如图形比例的基本性质、角度或线段的相似或者图形不同但性质相同或相似等。同时,除了图形的外形相似,部分时候还会在认识轴对称的基础上教学图形的平移或旋转。无论图形是什么类型,但部分内容是相同的,如图形的旋转时并不受图形限制,在解题时学会关注图形的点、线、面的改动就可以了。所以,教师在安排图形变换时要指导学生最大范围地寻找出不同图形的相似规律。

3.相对性

初中数学的图形变换的教学难点并不在知识点教学方面。相比之中,图形变换的教学重心是在"变"上--让学生尝试和习惯观察和总结,在图形的"百变"中寻找和探索出相同或相反的"相对性规律"。因此,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和欣赏图形生成和存在的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自觉找出现象发生的前提,从而更明确、更客观、更灵活地学习相关背景、材料和信息。

4.变化性

图形变换的教学中,题型是十分丰富的,也十分多样化的:大部分时候都是在某一类图形变换的知识点中找出某一种规律,在通过多样化的图形对比中,迅速地使学生在观察和分析中联想和探索出书本的某一部分的知识框架,并从中寻找出其余知识点。因此,图形变换教学的内容是多种多样,不断变化的,而规律则一般是相同、相似或相反的。

根据图形变换的四个特点,数学教师假如想在加强不同学习层面的学生能够在同一空间中都得到更全面、更及时、更充分的共同发展,那么,就应该综合地结合图形变换教学内容的四大特点,归纳出初中图形教学中的基本规律,并合理地教学学生形成主动、全面、丰富的思维模式。

二、初中数学图形变换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一)学生求知意识弱,盲目记忆图形变换题型

初中阶段的日常教学是希望能够在有限的环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素质,提高求知意识,指导自我提升的重要发展过程之一。教学的本意应该是与"德、智、体、美、劳"中的五育密不可分的。但客观上而言,在如今全球化的社会环境里,初中生一方面要面临日常学习和家庭经济情况等因素的压抑,另一方面也在学习竞争中有意或无意地把学习重心集中在成绩竞争上,从而忽视数学理论教学中那些有趣的知识点,容易在听课学习中盲目地记忆相关知识,不自觉地降低效率,可能会因此而形成不同负担的心理疾病与心理障碍。

(二)教学模式死板,理论脱离现实

客观上来说,初中数学教师在设计和规划教学模式的时候,准备的初衷应该是让学生打破盲目记忆的错误认识,开发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好奇心,从而创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但很多时候,教师可能会因为准备课堂教学时没有充分考虑或受到外界环境的限制,因此就习惯性地遵循初中数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导致教学内容的死板、不足或单调等,降低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也让学生把"学"与"玩"这两者完全分离。

三、初中数学图形变换的教学探索

(一)激活师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对比

在初中学校的数学图形变换课堂中,教师如果想充分地激活和指引学生关注、接触和思考图型变换的理论和知识,一方面加强课堂和课余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合作,增强双方的互动,让学生在实验之中学会自觉地对实验现象发生的科学理论和课堂提问中的关键信息进行预测和归纳;另一方面是需要知道如何设计和带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能通过演绎推理证明在整体中掌握好知识结构,为建立新型的图式变换的教学理论做好准备。

因此,教师在设计图形变换的教学模式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演示实验,让学生在合适的时空中亲自动脑去推理好提炼,不仅能指导学生形成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如学会关注对象、实验的演变和实验的原理等;而且也可以让学生在辨认与变换图形时学会主动地对实验现象和相关规律进行合理地分析与总结,从而通过观察实验去有意识地发现空间与图形中的相互关系。

(二)理论联系现实生活,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为了更好地抓住初中数学的图形变换规律,教师可以在平常的课间中运用图片、文字或者视频等多媒体的协助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大脑的知识图进行了思维模块的联系、整理和分工等,让学生自觉地把理论上沉闷的综合概括通过推理、联想和观察等,去关注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现象,例如:教师在介绍"轴对称"时,可以让学生看一下数学教材书本的轴对称,让学生去指出或画出具体的线,然后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在课室里找一下可以对称的东西,集体统计有多少种对称的事物,最后再引出主题,说明理论知识点。

通过这样灵活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里增强"动手实验"的实践意识,学会把书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的现象进行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意识,打破惯性直观意识和盲目背诵模式,让学生学会在"学"与"玩"之中对实验进行类比和变换,从而运用数学的语言文字去思考、探索和归纳出合适的理论。

(三)指引学生及时总结,提高图文分析能力

在初中数学的图形变换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模式其实是总共有三大教学规律的:联想准备阶段--观察理解阶段--分析总结阶段。在这三个基本实验活动中,分析总结阶段是学生之间在学习数学基本理论的范畴里出现具体差异的重要环节。然而,客观上,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两者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往往都会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对数学实验后期工作的总结归纳。因此,教师假如想更好地指导学生发展,那么,就可以有意识地打破传统数学教学模式,通过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辨认和推理空间理论,以便及时有效地进行详细的总结归纳。

四、总结

图形变换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而且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很大的熏陶作用:不仅可以消除初中生对于数学的盲目背诵,而且也能够淡化学生对科目学习的偏见,使学生在观察、实验和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合理地兴趣爱好和自信愉悦,学会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从而综合地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第14篇

一、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归因分析

1.由数学学科特点导致的学习心理障碍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逻辑的严谨性显著增强.这种严谨性表现在高中数学知识间环环相扣,构成纵横交错、条理严密的逻辑演绎系统.学习和应用时,高中数学更讲究有理有据、逻辑规范、完整全面.因此,学生常有讲理无据、述理不清之感.高度的抽象概括性是数学的又一特点.高中数学更多地用形式化、符号化的抽象语言进行思维表述.因此,数学有比其他学科更远离“现实情景”之感.

2.新教材不足引发的学习心理障碍

新教材中,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在诸多知识点上存在脱节现象.例如,立方和(差)公式、三角形重心的性质等被高中教师视为“常识”的知识,而初中数学已经删减.学生诸多的知识盲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习心理负担.新教材知识跨度大、思维方法跳跃快、教学时间少.高一上学期的教学内容便有多次不同知识特点和思维模式上的跳跃:从“集合”到“函数”,从“函数”至“立几”,从“立几”到“解几”,数学真成了“思维的体操”.

3.教学不当诱发的学习心理障碍

任务心理和惯性思维导致不少教师的教学不切合学生的实际.例如,赶进度,不按课标要求教学,提前讲授或拔高要求教学有关内容,学生力不从心.课堂教学方法的僵化古板,缺乏有效教学情境,重结论轻过程等,学生在毫无兴趣、被动应付的状态下学习,能有好心情吗?

4.不良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滋生的学习心理障碍

不良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滋生的学习心理障碍主要有自卑心理,定式心理、浮躁心理、依赖心理等.如自卑心理.这种心理的产生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学生从初中来到高中后,竞争对手更多更强,原来的“佼佼者”可能沦为“平庸者”,自卑心理油然而生.二是高中数学无论是知识的深广度还是教学的节奏感都明显高于初中,学习压力感陡增.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和心理障碍矫治对策

1.帮助学生了解高中数学的特点,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1)数学语言趋向符号化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初中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表达数学概念和结论,而高中数学中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交织使用,且比初中更趋于抽象化、符号化、形式化.例如,高一数学触及的集合符号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等大都趋于符号化、形式化.这种抽象程度上的突变陡增了学生思维的梯度,学生常有抽象、玄乎、远离生活情境之感.这就要求教学中要多理论联系实际,注意介绍各种数学符号的产生过程和意义,有意识、有目的、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多种语言互相转化训练,增强学生的数学“符号感”和抽象思维水平.

(2)推理运算趋向形式化

高中数学的推理运算更多的是符号化、形式化的推演.比如,初中数学也涉及了函数的单调性,但研究方法主要是根据函数图像特征进行直觉思维判断,而高中主要是从代数的角度通过数式运算进行推理判断,思维难度加大了.对此,教学上要让学生充分认识这种思维形式转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引导和训练,并适当通过比喻、直观教具等降低思维梯度和难度.

(3)思维方法趋向理性化

在思维方式和抽象程度上,高中与初中大不相同.首先,初中数学思维较程序化、模式化、套路化.如,解分式方程有非常程序化的方法和步骤,学生易模仿掌握.其次,初中数学在思维层次上较“感性”化,常常以直观、特例等代替严格的形式论证.如,初中通过几个特例的观察就得到了不等式的性质,而高中需要严格证明.因此高中数学在思维方式上更加“理性化”.以机械化、程式化、模仿性为主的思维和学习方式显然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这就要求教学中加强数与形、特殊与一般、直观与抽象等思维模式的转换训练,注意变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4)知识网络趋向交汇化

知识量上的急增是高中数学异于初中数学的又一鲜明特点.学生单位时间内接受的知识信息量比初中明显增多,而练习、消化的课时却相对减少,这使很多学习被动、依赖心理重的学生有“应接不暇”,被教师“拖着走”的感觉.而且高中数学内容更加复杂化、交汇化,如解析几何、代数、平面几何、三角等知识相互融合在一起,知识的交汇性显著增强.

2.在新课标理念下改进教法和优化学法

(1)注意高初中知识内容的衔接

高中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了解初中的数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了解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并结合教学实际做好相关知识的复习、铺垫,让学生在数学学习心理上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第15篇

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对策一、科学思维概述

1.科学思维内容

科学思维是对人类思维的定性区别,是指以科学方式进行的差异性思维,从宏观上看很多人把科学思维等同于创新思维,而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科学思维主要包括分析数学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数学概况的抽象思维能力、空间图形的多维思维能力、以及数学应用的发散思维能力等。

2.科学思维意义

初中数学中强化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新方向,围绕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首先能够加强初中生对基本数学理论的理解,为其今后从事立体几何、函数、高等数学等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其次能够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兴趣是第一老师,通过科学思维培养加强初中生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第三从长远看,数学学习的目的不是题海战术,而是让学生养成严谨、科学的思维方式,用这种活跃的思维能力去学习更多知识、分析更多问题,也就是使科学思维常态化、全面化。

二、初中生数学科学思维现状

实施新课程标准后,各学校都采取各类方式加强数学教学中科学思维的培养,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存在“三过度”现象,即过度求新而忽视基础、过度求全而丢失重心、过度求质而缺乏熟练。很多教学工作者把科学思维与创新质疑等同,认为只要学生敢提问题、提新问题、敢质疑就是科学思维,而数学学科实际上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是利用严密的逻辑定理原理解决问题的。部分学生对原理推导过程、公式、性质不熟悉,导致在做题时分析不依据、解决无对错。部分教师为达到科学思维,蜂拥而至实施一提多解教学模式,出发点很好,但是却不重视对各种方法的总结归纳,导致学生了解很多方法,却对每个方法都不熟悉,导致实际应用能力不足。新课程下重视教学质量却忽视了应用的练习题,使学生熟练程度达不到,在考试过程中思维速度、解题速度缓慢,科学思维的优势无法转换成胜势。

三、强化初中数学科学思维措施

1.强化科学思维根基

从科学思维的应用分析,强化数学科学思维特别是初中数学科学思维需要强化数学基础理论,包括公理、定理及其基本性质,例如等腰三角形其定义为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其性质为两角相等,可以由定义得出角相等,也可以由角相等推导出边相等。如果对等腰三角形基本定义、基本性质掌握不牢固,在解几何问题时就会乏力,特别是在多边形几何体求解时,经常需要利用多种公理进行层次化推导,当由结论反向分析到求两边相等时,可以由三角形全等、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等性质得到,而等腰三角形两角相等是最简单的证明边相等的方法。因此熟练掌握基本定理,包括公式、性质,可以在思维分析时快速建立逻辑分析阶梯,顺利利用角相等证明边相等。

2.减少科学思维模糊区域

科学思维通常需要用多种角度分析同一问题,得到一题多解的效果,但是必须消除一题多解造成的模糊区域,才能真正达到科学思维的快速判断、快速解题效果。例如沪版八年级数学第一学期第17章第2节讲述的是一元二次方程根的解法,共包括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四种方法,每种方法求得的解都相同,但是解题速度、难度却相差较大,针对不同结构的一元二次方程需要不同的解法才是最佳手段。教师在授课中经常会对同一方程进行多方法诱导,视图开发科学思维空间,但是却把学生引入了分叉路。例如(5x+1)2=11,该方程是典型的平方根结构,其特点是方程左边是平方式,右边是实数,因此只需对右边开平方即可得到x的解。而3x2-4x=2,该式两侧都没有显著特点可以将右边2移到左边,利用公式法进行求解,这种方式最通用,但是计算过程较多;而如果对两边约分,在左侧构建完全平方式得到,则可很轻松地得到x的解,配方法的前提是对完全平方式比较熟悉。对于x2-3x+2=0,结构简单,可以利用上述三种方法解,还可以对左侧进行因式分解,得到(x-1)(x-2)=0,从而简易的得到x的解,这种方法的前提是等式左侧可以因式分解,等式右侧为0。对于同一一元二次方程如果用最简单的方法,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前提是学生熟悉每种解法的应用条件,也就是方程的结构,这样在面对同一方程式时,学生才不会犹豫有何种方法解题,从而真正实现思维的科学性。

3.案例教学推动科学思维全面平衡

科学思维的发展要实现全面平衡发展,才能达到多种数学原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的目的,而案例教学是最能激发学生科学思维意识的方式,案例教学能够提供一个公开交流平台,使学生在思维竞赛中激发潜力,在沪版九年级第一学期24章的相似三角形判定一节中,通过互动案例课堂推动科学思维。例如图1所示,直角三角形ABC中,BD┴AC,已知边AB、BC,求边BD的长度。在相似三角形性质中得知,两角相等的三角形相似,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例相等,可如下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