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科技创新与应用范文

科技创新与应用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技创新与应用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科技创新与应用

第1篇

1.高聚焦超声治疗肿瘤的研究走向世界

超声治疗作为一个重大科学问题,其从体外对体内肿瘤无创治疗的思想缘于美国人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梦想。我国通过“九五攻关”重点项目“高聚焦超声治疗肿瘤的研究”突破了近半个世纪HIFU技术走向医学临床的根本障碍,使得HIFU技术的潜在价值转变为现实,引发了21世纪初HIFU的迅速升温。2001年,我国该设备出口英国牛津大学丘吉尔医院,开创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大型医疗器械出口西方发达国家之先河。

迄今为止,我国该技术已经在全球11个国家和地区安装和临床推广使用,累计治疗肿瘤患者上万例,治疗非肿瘤疾病患者超过100万例,2005年欧盟CE认证临床结论为“一种安全、有效、精确、无创的治疗方法”。中国已经拥有该领域核心技术,在标准上也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2.戊型肝炎疫苗研发世界领先

我国第一种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病毒疫苗――重组戊型肝炎疫苗是世界上唯一进入并完成Ⅲ期临床试验的戊型肝炎疫苗,标志着我国在戊型肝炎疫苗防控领域居世界领先行列。

戊型肝炎疫苗的研制被列入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以及省、市科技重大项目,在上百名高层次研究人员前后10年的艰苦努力下,取得了关键性的理论和技术突破:(1)准确鉴定出戊肝病毒保护性抗原决定簇并阐明其分子结构特征;(2)利用大肠杆菌首次表达出高活性戊肝类病毒颗粒。基于这两项关键突破研制出的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在灵长类动物试验以及临床研究中显示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保护效果。该疫苗的系列研究发现已先后申请5项国际国内发明专利(3项已授权),在国外知名学术刊物发表相关论文20篇,引起了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国际组织的高度关注。

3.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流感救治药物 ――帕拉米韦三水合物原料药及其注射液

作为新型的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帕拉米韦三水合物不仅是目前针对H5N1型禽流感病毒活性最强的化合物,而且能有效治疗季节性流感,保护公众健康,在新型流感或大流感爆发的危机时刻的作用尤为重大。该药已于2009年1月完成I期临床研究,结果安全、有效,代谢学性质良好;临床采用静脉滴注给药,单次给药,有利于重症流感的救治。特别是其全新结构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克服流感包括人禽流感病毒对现有药物磷酸奥司他韦(达菲)的耐药性,有效丰富了防控流感大流行的药物体系。

帕拉米韦三水合物对于强化和完善我国流感大流行药物治疗体系,尽可能减少新型流感大流行造成的危害,加强和提高我国应对新型病毒性传染病的自主防控和快速反应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二)生态环境领域

1.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支撑国家生态屏障建设。主要成果:针对国家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建设、江河源区保护,重点推进了三江源区及高原退化草地恢复技术模式开发与示范,目前示范区植被恢复显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明显提高,对于构建国家重大生态安全屏障发挥了重要作用。科研人员在条件艰苦的、生态脆弱地区坚持长期工作,为生态保护科技工作与地区生态保护贡献了巨大的努力。

2.提高生态与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针对对长江中上游西南山地、喀斯特岩溶地区、黄土高于等典型生态脆弱区,按照“恢复功能,支撑发展”的生态治理指导思想,坚持生态恢复重建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一批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已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3.增加“碳”汇,主动应对气候变化。针对崇明岛滩涂生态破坏及崇明岛生态城市建设、世博园生态规划等需求,开展的滩涂外来物种防御技术、围垦湿地恢复技术、世博园生态规划技术与示范推广取得实效,与该地区实施的生态城市建设示范相得益彰,为我国城市低碳发展模式探索提供了实践。

4.催生一批生态治理高技术企业,促进生态产业发展。在加快生态治理技术进步过程中,积极探索多种生态产业发展技术模式,增强重大生态治理工程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先后建立了高效草业、舍饲畜牧业、绿色农产品加工业、药材生产加工、草原生物药剂等一批生态产业发展技术模式,催生了多家专业从事生态产业开发的高技术企业,多数已实现产业化生产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产业发展格局,对于加快工程建设区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

5.自主研发脱硫技术与装备在国内脱硫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已逐步攻克了脱硫工艺自动化控制、流场模拟和设备大型化等关键技术与装备,形成了以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为主,氨法、镁法、流化床法、炉内喷钙法和海水法等多种技术并存的格局。

烟气除尘装备研制与产业化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除尘设备主要包括电除尘器、布袋除尘器等,主要应用于电力、冶金、建材、造纸等行业的燃煤锅炉和工业炉窑除尘等,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产品科技含量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电除尘方面,电除尘加工生产能力和应用数量以及研究开发水平均位居世界前列。电除尘器产品不仅可满足国内需要,还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我国环保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具有实力的行业。

6.水处理设备集成化和药剂制造水平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稳步上升,水处理产业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水处理装备制造行业快速发展,逐步具备制造核心装备和成套产品的能力。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控、材料、传感等方面的科技进步带动了环保装备制造行业制造水平的突飞猛进,逐步具备提供成套产品的能力。常规水处理设备基本实现国产化,核心设备开始参与国际竞争。中国在全球水处理化学品和服务领域增长速度最快,增速超过GDP增速。

7.新型城市垃圾焚烧成套技术与设备长足发展,有效控制了烟气排放、填埋渗漏等二次污染。

“十五”期间,我国针对垃圾焚烧技术、成套设备和二次污染控制进行了国产技术研发,形成了适合焚烧处理我国高水分低热值生活垃圾的炉排炉焚烧系统成套技术和设备集成,实现炉排焚烧炉、全过程中央控制、耐腐蚀余热锅炉、循环流化反应分离器和布袋除尘器的半干式烟气处理系统的集成。

8.环境监测技术与物理、化学、生物、电子、光学等高新技术的综合运用促使常规环境监测设备取得重要进展,高端产品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

常规污染物在线监测趋向国产化和自动化,连续自动监测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市场份额逐步扩大。

多学科高新技术的结合促使环境监测仪器向高质量、多功能、集成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但市场化产品自给率不高。

(三)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科技部践行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推动我国经济与社会持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第2篇

一、坚持科学的科研定位,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科研定位是有效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定位不准往往事倍功半。高校科研定位必须从实际出发,以学校办学定位为依据,根据学校的发展方向,按照“加强基础、着重应用、强化创新、重在转化”的基本思路,切实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实行跨学科联合攻关,集成各种资源,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具体来讲就是:重点研究型高校应面向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家战略需要,紧密结合国家级和省级重大项目的实施,组织原创性研究和高技术开发,重点培育一批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科研项目;应用性本科院校和地方院校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因而科研工作应当突出地方特色,并以教育教学为重点开展实证性与学理性相结合的研究,突出科研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高职院校则应把科研的重点放在技术服务、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上。此外,文科类高校还要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着力在特色研究上下工夫、上水平、出成果。

现代大学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引领四大职能,这是现代大学的重要特征。教学始终是大学的中心任务,而科研始终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许多国内外名牌大学的办学实践都证明:科研为教学提供了新动力、注入了新活力,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更能吸引学生,使学校更有质量、更富内涵。没有科研作支撑,教师的学识水平就不可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不可能提高;没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名师、大师就不可能成就,高水平的一流大学也不可能办成。因此,高校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尤其是教育教学研究,通过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创新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学识和水平,使他们增长才干、提高能力。

二、明确科研的重点方向,全方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高校要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结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采取多种途径,发挥自身优势,与政府、企业、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大力构建各种类型、交叉集成的创新平台,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此全面融入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

1.重视基础研究,提高知识创新能力

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为主要标志,以发表高水平论文为主要形式,提升学校的基础研究能力。以工为主的高校特别要重视从工程实践中提炼科学问题,以基础研究为引领,全面提升工程技术研究的层次。博士生导师要带头承担国家级、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具有博士学位的学术骨干和优秀青年教师应成为国家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的主力军,力争实现重大科研项目立项,强化“高水平科技论文就是科研成果”的观念,关注论文被引用情况。

2.面向重大战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把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河南省“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高校要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和人才集中的科技优势,围绕全省产业布局、重大项目、政策支持等方面加强研究,大力加强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前培育,提高争取和承接国家及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力。紧密围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及我省重大基础研究和前瞻性研究目标,积极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预研项目。

3.发挥学科优势和特色,融入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因此,高校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调整振兴,推进科学研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度结合,推进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为政府规划与决策和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和支持。高校还要以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汽车、有色冶金、钢铁、建材、化工、食品、纺织、服装等支柱产业为重点领域,抓好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通过产学研合作申报省、市科技计划重大、重点项目,争取在电子信息、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新兴产业方面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企业的创新项目。

三、推进校企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可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渠道,解决企业、高校和产业化之间信息不对称、不透明以及资源难以共享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科技成果难以产业化的问题,并为科研人员创造自由的创新空间,鼓励个人创新研究,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1.加强校企合作,搭建科研平台

加强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有利于选择科研攻关重点方向和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转化高校科技成果,实现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向企业的开放。引导企业科技人员利用高校实验条件研发科技产品,高校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服务,鼓励企业在高校设立研究中心,实现企业与高校从立项到投产的全面合作。高校要积极与地方和企业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促进专家教授积极与企业家合作,主动融入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研发为重点的技术创新活动。同时,高校要建立与市、县政府、行业、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科技合作的长效机制,实现与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2.建设大学科技园,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加快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通过提地、厂房等办法,引入企业兴办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和各类特色产业园区,校企合作承担完成科技研发、技术改造、消化吸收引进技术项目,形成“产研分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鼓励和支持教师、科研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为基础,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积极申报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化计划项目,努力开发出高新技术产品,培育规模企业,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3.充分发挥科教优势,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充分发挥办学行业特色和区位优势,加强科技推广转化与社会服务工作。继续加强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互动,通过承接横向研究项目、共同申报不同层次的科技计划项目等形式,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四、实施创新团队建设,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在学校科研发展大局中,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作用至关重要。努力引进、培养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人才,建设一支基础扎实、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是科研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加快教学和科研团队建设,建立精干高效的专兼职科研队伍,鼓励他们发表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争取高级别的获奖成果。要以团队建设为载体建设学术队伍,通过科研带头人支持计划、创新团队和研究生指导团队支持计划、高水平科研项目支持计划,重点培养能代表学校尖端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团队和研究成果。要让青年教师尽快进入团队,以导师制的形式带领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快速参与科研工作,设立校内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青年教师,扩大学术队伍。还要鼓励教师跨学科、跨院系,建立以项目为纽带、课题组长为中心、人才灵活组合的研究团队,促生新的团队和研究方向。

在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中,尤其要选好用好学科带头人。一个优秀的人才可以带来高级别的科研项目,更能带出有科学研究能力的优秀团队,产出优秀科研成果,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在充分发挥老教授科研作用的同时,要舍得在引进和培养人才方面投入,加大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力度,尽快选好、用好、培养好学科带头人。

五、创新机制体制,营造学术优良环境

创新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和约束运行机制,是高校科研工作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1.创新管理机制

在调整科研管理体制方面要抓好三项工作:一是管理重心下移,扩大专业学院在科研管理工作中的自,机关职能转向宏观调控和服务保障;二是实现中心实验室及各类实验室由封闭管理转向开放管理,为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创造条件;三是实行人员分类管理制度,设立科研为主、教学科研并重、教学为主型的三类岗位,确定其岗位职责和合理的工作量标准,三类岗位依据各专业学院的发展状况按不同比例配置,做到人尽其才,各居其位。

2.完善科研评价体系

要遵循不同学科科研活动的特点和规律,遵循国际通行的学术标准,建立与学科性质、学科领域相适应的分类评价标准体系,按学部进行分类管理,实行分类评价。要坚持以鼓励创新、服务发展为导向,正确处理短期效益和长远目标的关系、投入与产出的关系、“量”与“质”的关系、“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的关系,确立科研评价的质量导向和业绩导向,抓好激励与约束机制、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和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形成导向明确、指导监督有力、评价科学、组织运行高效的机制。

3.着力营造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

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加强以“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博采众长、合作竞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注重积累、勇于跨越,求是求新、力戒浮躁”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切实加强科研道德建设;要遵守行为准则,恪守科研道德,坚决反对和纠正弄虚作假、剽窃侵权、学术霸权、功利浮躁等学术不正之风。

创新型国家建设为高校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谐社会建设使高校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因此高校要充分把握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的战略机遇,用智慧和辛勤的汗水不断提升科学研究能力,为建设高水平大学努力奋斗!

第3篇

关键词:农技推广体系;科技创新;应用

1 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职责与编制科学地设置出来

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职责与编制,承担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引入、示范试验和推广作为种植业的主要职责;对农作物病虫害的的灾情预报、监测、处理和防治上要积极地开展起来,要监管和配套服务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对农业标准化生产要组织起来并进行推广,将农业资源管理开展起来,对农业投入品使用和生态环境的监测开展起来,有效地培养和教育农业公共信息的。

2 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管理机制上予以创新

2.1 推广多元服务的机制

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上给予协调指导、强化中介组织和涉农企业等,将农业标准化的示范基地和经营主体建立起来,将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其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出来,引领其在推广规划重点的时候要围绕着政府,将农业技术服务开展起来;将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导的多元性推广机制的模式和途径要探索出来,并不断地给予完善。

2.2 竞争聘用的机制

对竞聘制要全员地执行起来,可以由县级主管部门聘任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主任,通常的时候可以由综合服务中心主任聘任一般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有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资格存在于新招聘的工艺性农技推广人员身上,通过当地人事单位考试通过之后,择优录取。

3 对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要强化起来

对新型的节肥、节水、节地、节材等技术要不断地进行推广与应用。将高效节水灌溉新设备要大力推广起来,对旱作物农业工程要继续实施起来。对化肥深施、保护性耕作和精量播种上要进一步去推广,对测土配方施肥要深入地进行推进,对技术示范和设施农业的建设上要予以强化,对农业机械技术改造上要大力地给予支持,将产品的便捷性、安全性和适用性提升上来。对农村垃圾处理和农业面污源治理的工作上要予以强化,提升农村的生态环境水平。对现代的信息技术上要充分地进行使用,将农产品等现代的交易要积极地开展起来。

4 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上要努力提升上来

4.1 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立起来

对市场运作和政府引导上要予以坚持,将分析测试、技术转移、集成科技成果信息服务、融资服务、区域服务等要积极地推广并建立起来,将农业科技成果网上定期的机制要积极地建立起来,对农业生产化的科技需求上要积极地反映出来。对农业技术交易市场要努力建立起来,将农业科技成果供需对接的平台有效地建立起来。对农业技术评估咨询和农业技术产权交易等中介服务机构上要加快去发展,将便捷高效的服务为农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提供出来。

4.2 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上予以完善

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联盟合作、企业主体运营、奖励评价、展示交易促进等机制要努力建设起来,并不断地进行完善。将以企业为主体模式要大力地实施起来,将结合产学研为模式的科技转化建立起来,在主营收入中将农业科技活动经费的比重要不断地提升上来,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主体中将企业作为其中的主体。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组建上要予以强化,将农业科技创新的能力要努力提升上来。

4.3 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项目上要予以实施

对现代农业产业等众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上要全面地实施起来。要大力引进和转化先进的科技成果,对绿色产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场地的建设上予以强化,将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不断地进行扩大。

5 保障方针

对组织领导上予以强化,将认识提升上来,将对中国梦的实现当做主要的目标,在农业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中将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有效地融入进去。可以将专门的工作小组成立起来,对具体的工作上进行管理。

其次,将宣传教育工作做好,在基层科技创新工作和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中对发现典型、宣传典型、依靠典型和树立典型要切实地重视起来,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的转化上要予以加快,将一定的经验要及时地总结出来,将长效的工作机制要探索并建立起来,对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成效要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在整个社会将支持农业技术推广和重视农业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营造起来,将农民学习和运用农业科技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6 结语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不断地提升,现代的农业生产逐渐地摆脱了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农机推广体系的建设在农业发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加快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推进科技创新与应用,已经成为当代农业生产与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需要有关部门一定要重视起来。

参考文献

1 丁超.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推进科技创新与应用[J].科技与创新,

2011(05)

第4篇

关键词:教学演示;动画制作;实践教学

多媒体教学不仅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一种体现,更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通过开展多媒体教学应用,可以促进教学观念与授课形式的变革,促进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的变革,促进教学体制与教学管理的变革,促进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随着多媒体技术及相关应用软件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其中就包括教学演示动画。

为了使多媒体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具体课程,达到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我们首先要分析课程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

一、科技创新训练选修课程的特点

1.教学对象的特点

科技创新训练选修课的教学对象从年级上分是大一、大二的学生;从专业上分主体应是理工类的学生,此外还有少量经管、人文类的学生。

对于大一、大二的理工类学生,他们还处于基础课的学习阶段,专业课几乎没有接触。

这时他们参加选修课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学生科研立项及业余科技活动的好奇。对于经管、人文类的学生,他们能参加这门选修课,除了为获取毕业所需的学分外,更多的是为了开阔视野,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总之,科技创新训练选修课教学对象的共同特点是,学习积极性高,求知欲望强,对动手实践、参与业余科技活动具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同时,专业知识不成体系,不具备基本科研能力及缺乏经验,又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很容易丧失信心。

2.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

科技创新训练选修课每学期1-10周开课,上课时间为周六全天,上午理论授课,下午动手实践。根据教学计划,每次上课学生都必须完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块,并且教学模块之间衔接紧密。以电控部分为例,教学模块的设置顺序为:直流5V电源制作、单片机最小系统、智能小车驱动板原理与焊接、Protel电路原理图绘制、C51程序设计基础、流水彩灯控制、舵机驱动、直流电机调速等。如果学生在某一个环节上出现问题,没有掌握全部的知识点,会直接影响他下一个教学模块的学习。

二、制作教学演示动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以上分析可知,在科技创新训练选修课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在4学时的理论授课时间内,理解、记忆尽可能多的知识点,并在随后的4学时内通过指导动手实践,使学生重现所有知识点,做到真正掌握。单纯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上述目的。例如,在讲解直流5V电源制作的教学模块中,如果单纯依靠电路原理图,虽然可以使学生理解每部分电路的基本功能,但很难对电源波形的变化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直观的印象;而且原理图上的符号毕竟不是真正的电子元器件,即使学生掌握了电路原理,但由于不熟悉元器件的特性,在电路焊接时经常无从下手。如果能在电路原理图上用元器件实物照片替代相应的符号,并以动画的形式演示电源波形的变化过程,上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现代多媒体技术及相关应用软件的快速发展,使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将文字、图片、模型及影像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套交互式的教学演示动画。

三、交互式教学演示动画的设计与制作

下面以直流5V电源制作为例,简要叙述交互式教学演示动画的原理背景、制作方法及演示效果。

直流5V电源制作。直流5V电源的工作原理是,交流220V市电通过9V变压器后,进入桥式整流电路,电源波形由交流变成直流;220V极性电容起到低通滤波的作用,使波形变化幅值变小;稳压芯片78L05使电源波形稳定在直流5V;瓷片电容104起到高次滤波的作用,使电源波形更加平稳。

在教学演示动画主界面上,用元器件实物图替换了原理图中的符号。在授课过程中,点击不同的元器件图片,会出现相应的文字介绍及电源波形图,按照电流的走向依次点击,可以使学生完整、形象的理解直流5V电源的产生机理。

四、交互式教学演示动画的应用

对于参加科技创新训练选修课的低年级同学,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他们理解最基本的工程概念,掌握最基本的工程方法。如果单纯借助于文字、理论公式或工程图纸,很难让学生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某一概念或方法的本质。交互式教学演示动画恰恰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在教学中我们将两者结合起来,首先对基本概念、方法做概述;然后运用教学演示动画分部讲解,将理论和实际效果有机结合,使学生加深印象;接下来学生可以参考演示动画及教材进行动手实践,完整地掌握一个教学模块的全部知识点。

在2010-2011年春季学期的科技创新训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教学演示动画融入理论授课中,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参加课程的学生分为41个小组,最终有34个小组完成了所有的教学环节,做出了实际作品(程控小车),成品率达到了82.9%。

【参考文献】

[1]谢桂芳.《多媒体教学应用发展趋势》.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吕永芳,古丽马兰.《论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性与应用前景》.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3]王岩,宁芳.《3d max&Rhino工业设计案例教程》.科学出版社.

第5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大赛;网络;共享与推广;微课;DV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2(a)-0144-02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与提升,科技创新教育作为能显示学校素质教育水平与特色的指标之一,越来越得到学校的重视。在科技创新教育中怎样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好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每一位科技辅导员应该积极学习与探究的重要教学问题。

1信息技术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指导中的应用

每年一次的市级、省级和国家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广大热爱科技创新的学生与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教育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特长、潜能,提升自身科学素养的优秀平台。辅导老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创新课题探究时,很关键的一步是指导学生怎样运用网络资源对所思考的创新问题进行学习与查新,找到尚未有人研究过的创新问题或创新点,从而确定探究方向,这一步关系着课题在创新大赛中的成绩档次。如:学生发现校园中呈紫色的成熟的大叶女贞子果实未被加以利用,首先,通过实验,指导学生检验到它的果仁中含有丰富的三价铁离子[1],果皮可以作为显色丰富的酸碱指示剂。其次,通过指导学生在百度、谷歌、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网站进行查新后,发现女贞子树是西南地区有地域特色的绿化树种,净化空气能力强,它的树皮、树叶、果仁可作为药用。并且,没有查询到有关将女贞子果仁应用于实验改进方面的探究。最后,确立了开展题名为《巧用女贞子果实改进的两则学生分组化学实验》的课题方向,并开展了细致、深入的研究,该课题于2012年获第27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贵州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又如:学生想到探究《自动浇水花盆的设计》《汽车废气能转电能装置》《灌装液化气冬季防冻装置的设计》等课题,在指导学生进行网络查新后,发现已有人应用类似的原理研究过,甚至比同学们的思路、方法更好。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我们常常鼓励学生另外思考新的创新课题,或者另辟新的思路解决问题,如:代雯同学另辟新思路,想到利用花盆在缺水与浇水时的重量变化,通过自制装置,采用弹簧原理、杠杆原理、压强原理实施了花盆的自动浇水。该课题于2013年获第2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贵州省二等奖。

2信息技术在科技创新教学中的应用

2.1建立科技创新网络平台促进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与推广

科技创新教学是该校的一项特色教学,2010年至2015年,我带领学校老师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大赛竞赛项目及实践活动,共获全国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23个,贵州省一等奖25个,二等奖27个,三等奖59个。2014年开始,我们总结了获奖的成果与教学方法,建立了安顺二中环保创新共享交流网络平台,开展《高中化学校本特色环保创新教育共享交流平台的建立与应用》课题研究,通过开设以下四个网页窗口:“节能减排”教学实践、“创新教育成果”“交流与讨论”“您的共享资源”,实现环保创新教学资源的共享、交流与优秀成果的推广,该课题研究获中央电教馆“十二五”2013年度专项课题立项资格。

2.2利用信息技术,积累科技创新活动音视频优质教学资源

在每一年的科技创新大赛比赛及学校每年的科技日、科技周活动中,我们会通过照像,摄像的方式,记录科技活动内容,并通过利用绘声绘影软件,将照片、录像制作成视频动画。如:在2015年我校的科技日活动中,拍摄了“航空讲座、航模制作与飞行表演、理化生兴趣实验探究、科技创新作品展示与交流、3D科普展”等科学活动,此外,2013年至2015年期间,我们摄制了10多个学生在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奖作品的展示视频。这些积累的视频资料,为科技创新教学提供了真实、生动、直观的课堂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成长。

2.3利用信息技术,开发科技创新微课及DV教学资源

有些有意义的、成功的科技创新教学活动,老师可通过总结的方式,运用信息技术,制作成微课教学视频。如:我们总结了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奖的科技实践活动作品,如:《节水减排生态道德教育创新探究与宣传实践活动》(获全国一等奖)、《“低碳实验绿色排放”化学实验创新与实践》(获全国二等奖)、《“绿色责任——废旧电池的回收宣传与创新利用”》(获全国二等奖)等,我们制作了《化学实验中“节水减排”创新课题探究方法》,《实验中“变废为宝”的创新方法》《废旧电池创新利用的方法》《怎样开展植物学科环保创新课题探究》等微课视频,通过5分钟左右的微课视频,让学生能快速地、高效地了解各学科开展科技创新的方法及成功案例。此外,我们还利用校本课、课外活动课、信息技术课,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DV视频制作,制作了《多功能墙面清洗刷的创新制作探究》《防溺水手臂式救生圈的制作》《生活中锌锰原电池原理的探究》等DV视频。这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重视科技创新教育与学科资源的整合与应用的现代教育理念与方法的改变,对于促进学生个性、潜能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作为科技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先进性、灵活性,高效性为科技创新教学服务,积极开发科技创新教学资源并通过网络及媒体进行共享与交流,共同为学校、国家培养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7-102.

第6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5-0246-01

存在于知识中的力量是无形的,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观点,它也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创新是我们发展的前提,也是我们保护原有文化的保障。当今社会,各种竞争日益剧烈,如何在这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并傲视群雄。那就必须对于旧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一条新的道路,一条只属于自己的道路,一条别人无法照搬也无从取代的道路,这就是科技创新之路。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创作水平,如果一个人的生存环境不理想,那么他的科技创新水平也会不高,所以,科技创新需要一个好的氛围。

一、科技创新小常识

科技创新作为创新的一种存在方式,其概念与创新也是相同的。创新是指:在现有知识和物质的基础上,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种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并能取得一定效果的行为,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或知识创新是提出新观点(包括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发现和新假设)的科学研究活动,并涵盖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以新的视角来重新认识已知事物等。[1]自主性的知识创新领域与科技创新领域相结合,能够拓展人类的知识面,提高认知能力,产品也将不断地更新换代。管理创新是科技创新发展的产物,也是创新发展的主流,它本身是电子信息或新的概念,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发现和新的假设合成体。

二、创新思维

科技创新并不是难么容易就能进行的,我们容易受到原有文化的影响,想象力也容易受到限制,所以要想顺利的进行科技创新,首先思维要迈出原有框架的限定,也就是把思维进行创新。思维上的严谨性和展望性在科技创新中是必要的存在。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创新思维模式,可以使我们找准研究的方向,在面对科研难题时设法寻求解决之道,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取得科学研究的优异成果。[2]

三、科技创新与学科知识

(一)物理方面

物理也是一门有趣的学科,物理中的大多数知识与生活实际有关,与科技创新也有很大的关联。在学习了能量转化和守恒的概念之后,以此为基础,与其他同学探讨了关于能量转换在科技创新中的应用与发展,借鉴前人的研究,通过对太阳能设计、核发电、风力发电等研究的学习与发现,做了很多小的试验,《湿控节水灌溉装置》是其中的代表,利用发光二极管的使用及研究,撰写论文《LED发光二极管电流及使用寿命研究》。[3]

物理在科技创新中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也是最多样化的。在学习关于传感器的知识研究的课题后,并充分了解了一些传感器的功能,利用课外时间找到了一些由此原理而诞生的电子产品,如光传感器制成的灯,烟雾报警器,铁的温度传感器,触摸传感器用电灯、重力传感器制作的电子秤等。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一个关于传感器在科技创新中应用的研究,并在集体的智慧下做了一些小的试验,如“灯光控制触摸传感器LED灯”是代表性作品之一。

在物理学科中,我们可以找到平时可能知道但却不了解的一些作用力。物理课本上有一节讲“安培力对通电导体的作用力”。安培力也是作用力的一种,它是磁场作用于通电导线的一种力。安培力的应用也很广泛,直流电动机、磁电式电表等都是利用的安培力的原理。利用这些原理,我们进行了更深一层的探讨,《线圈炮、电磁炮》是其中的代表。

研究性的学习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益处,可以充分地发挥出我们的思想力和创造力。使思想付诸于行动,虽然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但是对我们日后深入的了解科学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和拥有过人的科学素养具有很大的帮助。

(二)生物、化学方面

水是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存在,地球上人类能直接利用的水资源占了很少一部分比例,而就在这很少的比例中,由于人们的破坏环境和不爱惜水资源导致很大一部分地下水遭到污染。生物的知识不仅能为化学产品的生产提供帮助,生物的科技创新知识也能为污水的处理提供方法。

污泥中含有大量肉眼看不到的微分子物质,所以对于微分子物质的处理还是要用到微生物。微生物对于城市污泥的处理也是科技创新的一种形式。这种方法是增加污泥中微生物的含量,利用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原理,降解高分子物质使其转化为低分子物质氧化物。微生物主要通过其分解的酶来降解污泥中的污染物,我们都知道,酶具有催化剂的作用,它可以提高催化的反应速率。因此,发现微生物也对污泥处理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微生物处理污泥的方法也是一种发展势头比较好的污水处理技术。

生物修复是依靠附着于固体表面的过滤介质,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净化有机物好氧处理,微生物可以附着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对水质的适应性变化,而且效率高(因为附着在以上类型的微生物多),污泥产品的降解率较低。[4]大自然中赋予了我们很多奇妙的宝藏,其中就包括同位素的存在,如我们熟悉的碳、汞、铅等,这些同位素对污泥中的污染物可以起到推测的作用。

结论:自身的创新能力需要自己去挖掘、开拓的同时也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指导,高中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要想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改变以往不合适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方法。同时,老师也要改变以往陈旧的授课习惯,在课堂中多开发学生的创新力,解放学生的思想包袱,提高高中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的优势,为高中生创建适合独立创新的学习环境。作为家长,也要时时刻刻树立榜样,在无意识状态下激发高中生的科技创新意识。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不能故步自封而要勇于创新,学好知识,丰富自己,顺着前辈前行的脚步继续发现未知世界的奥秘,为祖国发展、人类文明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马雨涛.数学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2(15).

[2] 孙鸿飞.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科技创新小发明[J].教育创新,2013.

第7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144-03

一、转变教学理念,重构较为科学的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目前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各高校应主动转变教学理念,建立较为科学的“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厚基础”就是使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牢固、能力突出、个性鲜明;“宽口径”就是加强通识教育,使学生有很强的多行业适应能力和宽广的就业前景;“重实践”就是使毕业生通过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具备在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工程等多个领域和岗位就业的专业实践能力;“求创新”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途径,坚持整体优化、学科融合、创新性和个性化的原则[1],充分体现“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培养过程。

突破思维定势,改革传统的培养学术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根据学科特色,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加强特色教材建设,提升教学内容的创新性,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为目标,构建较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优化课程体系,实施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针对计算机学科教学内容缺乏前沿性、教学模式和手段缺乏多样性、教学资源缺乏实用性等问题,按照计算机专业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的要求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合理配置,资源共享”为标杆,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的授课、实践等教学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优化,融合各课程的内容,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2],使学生能够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的重点内容,理解课程间的连续性。

(一)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改革

对各核心课程的安排顺序、授课内容、授课重点、授课计划等按照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入学大纲的要求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整和整合,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弃旧扬新,使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和行业需求相适应。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遵循以“教为主导,学为主题”的授课思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中,采用综合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设计[3],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并将课堂讲授与参与式、提问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相糅合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

利用Web教学服务平台、FTP服务平台、实验教学网、毕业论文管理平台,实现核心课程之间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在线指导。在这些平台上提供了各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实验指导、试题库等教学资源,从“授前、授中、授后”三个环节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另外,为了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可邀请国内知名院校的教授、博士开展新技术论坛,介绍国内外学科前沿及最新技术,这能极大地开拓学生的视野,激起学生认真学习知识的兴趣。

三、夯实师资培养,通过“科研引领教学”创建高水平教学团队

要注重师资队伍培养和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研水平。

(一)组建核心教学团队,形成合理的教学梯队

根据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形成以课程体系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在职称、学历、年龄、教学经历、科研能力等方面自然形成梯队形式,通过成员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提升团队业务素质

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开展学术交流、教学研讨,鼓励中青年教师赴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攻读博士学位、出国访学,提高团队整体素质;加强校企合作,选派中青年教师进入企业,学习实践经验技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以满足本科生“双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营造“以科研促教学”的学术氛围

积极引导教师树立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水平教学的发展观念,组织教师参与新教材编写;教师紧跟科技前沿的发展动态,将科研中获得的新知识和新成果融入课堂教学[4],促使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保持教学内容的学科前沿性,增强教学的深度和拓展教学的广度,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将自己的科研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并吸纳优秀学生进实验室,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鼓励团队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提高科研水平,做到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开展一系列教研、评优、评奖活动,增强了优秀“老”教师和青年教师之间的交流,快速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壮大优秀青年教师队伍。同时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提升中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以满足对“双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实现团队梯队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基于课程体系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四、强化实践教学,推进“过程式多元化”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构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5],采取“过程式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法,建立“课程实验、实验课程、校外短期见习、校内单项实训、校外综合实训实习”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并结合科研训练、创新实践、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和创业实践等课外实践,让实践训练贯穿整个培养过程。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综合改革

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仅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即“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这是本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只有将实践和理论紧密结合,互为补充,才能使学生尽快掌握课程知识,并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此,坚持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协调发展为根本,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一,除了课程实验外,针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行实践教学单独设课,开辟新实践领域,扩大综合型实验的比例,与理论课程的教学进度相配套,通过预习报告、讲解演示、上机实验、分析总结和撰写实验报告的方式,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二,重视实习和实训环节,实行校外短期见习、校内单项实训、校外综合实训实习的多元式实习实训教学,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第三,将科研训练、创新实践、学科竞赛贯穿到大学四年的教学过程之中,着重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第四,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和创业实践,增强学生的业务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实际生产生活领域的工作做充分的训练与准备。

(二)实验教学内容的融合重构

对于课程实验和实验课程,实验内容由基础型、设计型、综合型和研究型等四个各具特色的模块组成。各模块侧重点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接受和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基础型实验重在加强对本课程内的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设计型实验强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性思维;综合型实验充分考虑课程间的可融性,渗透多个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并突出以项目训练为主的教学实践;研究型实验是培养部分学生以科研项目为支撑的实践能力。

(三)实训实习环节的双轨交叉

把实训实习工作进行分解,分成校外短期见习、校内单项实训、校外综合实训实习等几个环节,在校内和校外进行双轨交叉。通过校外短期见习开阔学生视野,在见习中理解专业理论和技术,增强实践动手意识。通过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专家进入学校,利用学校开设的大实践课程时间,集中对学生进行校内单项实训,增强学生应用专门技术的能力。通过校外综合实训和实习,让学生深入企业和应用部门,在校外实训和实习导师的指导带领下,完成完整的项目设计和应用部署,增强学生完成综合项目和应用的能力。

(四)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与课内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思想为指导,推行学科竞赛制度化,创新训练常规化,支持学生参加机器人、智能车、电子设计、创新创业等各类学科竞赛,鼓励学生主持或参与学校、省厅、教育部和企业创新创业类等科研课题,理论联系实际,强化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6],注重对学生过程式的培养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采取“过程式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法,通过基础型、设计型、综合型和研究型模块化实验内容重构课程实验和实验课程,通过校外短期见习、校内单项实训、校外综合实训实习,施行校内校外双轨交叉式实习实训教学,建立“课程实验、实验课程、校外短期见习、校内单项实训、校外综合实训实习”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能解决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脱节的矛盾,有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强化以“项目+竞赛”驱动的创新训练模式,形成“实战”性的项目开发,形成“以赛促学”和“学以致用”的学习氛围,通过本科生进实验室及参加各类高水平学科竞赛等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五、结语

课题组通过改革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夯实教学团队、强化实践环节,探索创新应用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并在实践中检验各项举措的效果,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获得安徽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杨,许勇,赵传信,等.高师院校非师范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新途径[J].计算机教育,2010(8):4-10.

[2] 陈付龙,齐学梅,罗永龙,等.创新能力驱动的层次化计算机硬件课程群构建与实施[J].大学教育,2013(4):40-42.

[3] 孙丽萍,程婧,罗永龙.翻转课堂在数据结构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24):71-74,77.

[4] 沙超,黄海平,孙力娟.以创新型科研项目提升本科生综合技能[J].计算机教育,2011(23):34-37.

[5] 付龙,齐学梅,罗永龙.四维一体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3(3):50-53.

第8篇

关键词 机电工程师 创新能力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

Training and Research on Innovative Ability of

Applied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

LIU Jun'an, CHEN Xiaoyi, HUANG Jusheng, TAN Jiqiu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Xiangtan, Hu'nan 411101)

AbstractInnovation is the soul of national progress, the core of economic competition; the key factor of developing excellent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s for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 lies in their innovative abilities. This study begins with the discussing of the significance and principles of innovation for futur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s, and then takes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for example, aims to explore the new model of teaching innovation for training of th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s in according to application talents.

Key words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 innovative ability; research

0 引言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专业人才知识创新能力的竞争。而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培养卓越的机电工程师,关键就在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人类进入20世纪到现在,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人类智力进化的乐章和主旋律,成为整个人类科技文明进化史诗与主题。人类已经生活在一个高度运用人自身的智慧来对大自然进行设计和创造的时代,我们生活中所使用的各种各样的物品都是人的高度智力发明设计制造的结果,设计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已经被现代教育培养成了人的本能的同时却忽略了设计本质和设计素质的研究和教育。一切的机电系统设计的背后都具有设计师的设计精神、智力及素质的高度的隐藏性及加密特性。本研究旨在通过论述创新能力对机电工程师培养的意义及原则,来探讨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相适应的机电工程师创新能力的教学新模式。

1 创新能力对未来机电工程师培养的意义

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评判优秀机电工程师是否真正优秀的最重要决定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机电工程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少数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在世界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但现实是,我国创新能力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依然较大。根据2001年的有关分析数据,中国在49个主要国家中,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处于第28位,也就是中等偏下的水平。如果中国2020年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意味着要从当前的水平再前进10位,进入世界前20位。目前,中国的科技人力资源达到3850万人,名列世界第一;研发人员109万人,名列世界第二。这是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最可宝贵的资源。然而,有资料分析表明,中国机电专业毕业学生应试能力强,但动手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较差,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学生存在明显的差距。进一步而言,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知识经济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正在极大的影响着当代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同时也对高等机电专业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这些都离不开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精心的培养。

2 我校“机电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

2.1 以实践为旨趣:加强设计、试验、实践教学

实践是工程的核心,实践教育也可以说是工程教育的核心。麻省理工学院在20世纪90年代重建工程教育的时候,明确提出“回归工程实践”的口号。因此在机电类的专业中开出了大量的设计课和分散在其他课程中的实验成分。在国外的一些工科院校中更是注重实践课的开设。

2.2 “机电工程师” 新教学思路

为了培养具有现代化机电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根据社会对高等工程教育的要求和工程实践教育在培养人才中的地位与作用 ,以及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要求,结合国内外工程实践教育现状以及我院几年来的改革实践,提出了以突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创新改革思想与改革思路。其框架图1如下:

图1机电专业创新教学改革实践

其次,教学中连续以2006级至2009级机电班(含自动化专业)为试点对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针对机电专业基础课、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机电装备设计、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等课程进行优化的教学设计,努力实现介于“以教师为中心” 和“以学生为中心”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并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活动形式、学习方式和教学环境等的建立。

为拓宽学生思路和运用理论解决机电工程师的精神、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等问题,在教学内容上,对传统教学内容精选的同时,注重机电设计师的创新精神、专业素质、学习原理与方法的更新,加强对机电学科的历史发展、新的设计工具与设计方法、新概念、新理论及创新设计成果的介绍,并注意选编一些与机电工程实际相关的问题,以例题和大学生创新项目指导或挑战杯的形式反映到教学过程中。

2.3 开展大学生创新活动――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

为了强化“机电工程师”工程设计能力,我们开展了大学生机电产品设计竞赛等课外科研训练活动,旨在从“听课―作业―考试”的传统教学方式之外为学生开辟新的第二课堂的内容,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广阔空间,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精神、敬业精神和严谨的科学作风等方面得到有效锻炼与提高。

大学生机电产品设计竞赛,旨在倡导发扬我院求实、创新,敢为人先的学风,培养和锻炼机电工程师们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通过竞赛活动,丰富校园学术氛围,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4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强化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

为了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我们在正常的教学之余,将学生组织成不同的课题组,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院从2002年起,积极组织高年级学生参加市、省和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先后获得市级各种竞赛奖项50项,省级各等级奖项30项,全国竞赛各等级6项奖项好成绩。在该课题的研究中,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项目的研究,为课题的顺利进行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在进行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学生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强了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让学生参与科研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是值得开展和提倡的事情。

3 结束语

以激发学生大机电系统设计精神、素质及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新教学模式,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互补性很强。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不同要求,在基本保留课堂教学环境的同时,创设多元化的软、硬件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利用以大机电系统设计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学生、教师和实验设备三者的交互去主动地发现、探索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认知能力。它是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实际意义和可行性的新型教学模式,能够大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对于培养具有高素质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基金项目:湖南工程学院2010年教研教改课题

参考文献

[1]陈军.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4.4:22.

[2]赵少奎.对我国工程科技人才育用战略的思考[J].中国工程科学,2006.1:36.

[3]张文雪,王孙禺,李蔚.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研究与建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41.

第9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 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 教学体系 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031-03

基于互联网模式的创业形式,是传统就业模式的有利补充,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进一步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创立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企业、行业联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以改善学生的就业形势。因此,在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应使课堂联系实际,突破传统单一的知识结构的传授模式,实现知识与创新创业相关联,打造创业教育,更新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实现被动就业向主动创业的思维转变。而这一系列的教育不是单一的一门课程能解决的,是长期教育的结果。因此,如何将传统的知识性课堂与创新创业相联系,突破传统教学的瓶颈,是创新创业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热点问题,但相关数据显示,高校的人才培养有效供给不足,有效供给是指人才的培养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在此情况下,供出现多余,求也出现求不到的现象。具体地说,一方面毕业生在市场上总体供大于求,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出现“两头难”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市场脱钩,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重学科知识、轻知识创新,重现有岗位就业、轻创业。

人才培养模式的执行表现在课程的讲授中,以专业理论课程为例,课程讲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缺乏联系实际,概念抽象,专业术语多并难理解,知识点与实践操作相脱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教学拘泥于课本,教学过程单一化。以理论型课程的讲授而言,教师授课更多注重专业知识点的传授,缺乏联系实际的案例驱动讲解,缺乏本知识应用于本行业创业、创新成功案例的引导。学生毕业后追踪调查反馈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专业理论课程单纯为讲授理论而讲授理论,课程形式单一,概念抽象,术语多,知识点不联系实际操作,知识点难于理解和掌握,学习难度较比大。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教材的选取是授课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之一,而对于目前的教材选用,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是较为偏重理论的研究型大学所使用的是本科精品教材,二是选用纯操作的应用系列教材。介于两者之间通过理论知识点带动实际操作的教材较少,或者通过实例引出理论支撑知识点的教材也比较少。缺乏好教材的指导,教师授课拘泥于课程,导致纯理论、纯操作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两种现象均不利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更谈不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能力的开拓。

灌输式的教学也是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种弊端,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收。教学互动、双向反馈较少。学生没有较好地参与教学过程中,是教学过程的被执行者,缺乏教学的参与性,自然无法主动利用知识去执行项目或者实例。因为是灌输模式,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效果较差。难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更谈不上利用专业知识开展创新创业的扩展能力。

(二)缺乏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很多实践教学是为了印证理论教学的正确性,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但设计的实践教学环境忽略了知识点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实践课堂脱离实际。比如金工实践,老师指导学生去完成机械模型的制作,而制作完毕之后,缺乏对学生在专业应用上的教育,课程的开设并没有让学生了解课程学习在专业中的用途。即没有根据专业的实际构建起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课程、实践可能在结构、内容上是分散的、独立的,导致学生在本专业的应用技能的培养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缺乏创新性的考核机制。在传统的考核机制中,体现出重理论、轻技能,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虽然有些改革提高了平时成绩,但是平时成绩基本上是以平时考核、平时作业为参考标准,体现不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技能。其设计的不合理性不能督促学生加强平时的学习,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种模式下,往往是以考为考,以学为考作为学习的目的,体现不出学以致用的学习本质。

二、创新创业导向下的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开办的专业应具有较强的实操性,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自学能力较强的技能型人才。以课程教学作为技能传授的载体,在课程的教学中植入创业思维。课程内容与创新创业思维相融合,是大学生以专业为背景进行创业的最好的教育模式之一。在授课的过程中,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大纲的设计中,将创新创业思维与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有机地融入专业教学中,使课程的教授过程不仅具有专业性,还突出创新创业的风向标。以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为例,以创业教育为导向融入课程,在课程中加入调研活动,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实际利用的技能,使课程教学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和应用性。电子商务已是农村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途径,而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开设融入创新创业思维导向,让学生在掌握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和前沿发展的相关知识,并完善学科的创业知识结构。在创新创业的大环境下,高校要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专业应用技能过关,又懂专业经营、敢于利用专业知识进行创业的专业人才。

在传统的授课过程中,授课目标主要体现在知识能力的掌握上。在创新创业导向下,课程教学应在知识、能力、专业素养上进行培养。知R模块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思维逻辑。为后续的自学能力提供理论支撑。能力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体现在学生的动手能力上,是动手能力培养的子项。素养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创新与创业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及风险分析意识等。改变现有状态下的固化教学模式,必须从人才培养体系上做文章,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落脚点更体现在课堂的教学中。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教学思路,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思维的融合进行课程改革和探索,是培养创新创业有效途径之一。

三、创新创业导向下的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要点

(一)融入专业创业知识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创新创业环境背景下,高校一要抓好专业基础的教育,二要抓好创新创业教育。抓好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要抓好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应完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在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基本概念、方法、原理等掌握的前提下,按照专业的实际应用过程,围绕应用技能的运用和创新这个核心环节,为学生提供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技能及专业创新教育的教学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创新创业的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分解,确定课程结构、课程模块及课程内容,构建符合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课程的教学环境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被动式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转变成主动的学习模式,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传播者过渡为知识的主动参与者。以启发式教学、项目驱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融入课程之中,注重专业知识的实习实践,通过企业的实践,提高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在专业技能得到夯实的同时,以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创业的探索。

构建与课程相关的校内校外实训室,实训室要以解决专业的创新与创业为中心,体现出实训环境的创新性,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供相关的平台。将课堂教学进行延伸,从课内到课外进行扩展。课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可以通过组织创新创业论坛等方式强化创新创业意识。积极探索课程与实际创新项目的融合,比如将每年“互联网+”大赛与专业课程相融合,通过指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互联网+”融合,申请、调研及开发创作为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操作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专业的创新创业思维。在创新性的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实际项目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此类教学中,多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表现在教学过程“不重经验,重知识框架的应用;不重灌输式的传授,重师生之间的知识互动”,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即老师以真实的工程项目进行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逼真的实战环境,增加教学的沉浸感和课堂互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及创新精神。以项目驱动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较为有效的途径,可以新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三)发挥第二课堂组建学生创新团队。用好第二课堂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组建学生创新团队,避免学生个人能力不足难于解决专业上的复杂性问题。引入创新团队在专业创新性的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本科四年制学生为例,一般可以在大学三年级组建相关专业的创新团队,大一大二主要是培养学生专业基础阶段,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和专业创新思维,大三进入专业技能课的学习阶段,学生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基础,通过创建专业创新团队,带动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以南宁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为例,各专业已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展开深度合作,以中兴通讯服务有限公司的真正项目或者子项目作为创新团队的创新研究平台,是课堂教学的有利补充。通过学生团队对真实项目的学习开发,培养学生专业的创新性和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学生创新团队的建设,不搞形式,不搞突击,以坚持不懈、扎实推进的学习精神进行建设,使学生依赖团队和项目,形成在专业的科技创新中具有可持性发展的学习模式。

(四)结合创业思维完善课程考核体系。应用型本科课程的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课程的考核应体现出应用为核心的考核模式。在创新创业的背景下,在专业应用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创新创业,更符合创新创业大环境下专业的教学特点。因此,课程的考核既要注重专业基础知识,也要注重专业能力的应用。利用专业能力解决专业领域中新的难题,破解新问题,所以考核方式不是一锤定音的期末考试,而是依据专业知识基础能力、专业技能应用能力、解决专业上新问题的能力及期末考核进行综合评定。其中解决专业上新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之一,可以通过特定的教学或者考核方式将这种能力落地。比如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简称“三创赛”),是培养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模式。据统计,参加该赛事的(下转第55页)(上接第32页)学生项目中,专业领域中的创新创业应用课题已占参赛课题的绝大多数。再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为广告设计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在专业创新创业能力上展示的平台,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的新思维。这种行之有效的竞赛模式可以作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平台,也可以作为创新创业模式下课程考核的有效参考。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特别是结合专业进行创新创业的教学更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为培养学生在专业能力上的创新、专业上创业提供能力的储备。因此,建立一套在专业上创新创业的教学体系,是当前值得深思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邓燕雯,陈秋华,吴声怡.创业教育背景下“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5(5)

[2]金彦龙,李庆满,杨皎平.基于“创新创业导向”的“多元渗透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3]鲁道邦,宋玉玲,高振海.目驱动教学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9)

[4]吴新开,王海华.项目驱动的创新实验体系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2)

第10篇

23号上午,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各业务处室负责人分别就双创科技信息应用服务项目、一线创新工程师培养与实践项目、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企业科协工作开展等情况以及2017年工作计划向与会人员做了介绍。科技信息应用处和创新发展研究处重点介绍了科技信息应用服务、一线创新工程师培养与实践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包括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需要改进的方向。会上,中机国H招标有限公司业务处副总经理张沛还为与会人员作了政府采购服务招标的专题讲座,通过具体实例为与会人员梳理了政府采购的形式、流程,以及投标时注意事项等相关问题。

23号下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以及湖南省科协、上海市科协、盐城市科协、泰安市科协和南京华格电汽塑业有限公司、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有限公司、重庆川东减震制造有限公司等九家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和企业负责人进行了典型发言,交流了经验。大家分别从自身现状出发,介绍了各自科技信息应用和一线创新工程师培养与实践方面的经验和成果,并希望通过与中国科协的进一步合作,借助科协系统的组织优势、智力优势和平台优势,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事业的长足发展,在全国双创浪潮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宋军在交流会上指出,我国正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核心是科技创新。要靠科技创新激发社会新动能,进而实现经济发展稳中有升。针对科技信息应用服务项目,他强调,科协系统要运用创新的思维,进一步加深对科技信息应用服务工作的认识,统一思想,明确专利信息推广应用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要大胆创新,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深化改革;同时,紧抓科协、学会、企业合作的纽带,通过平台化的运作,引入社会资源,分析企业需求,做到精细化、精准化、规范化的对接服务,进而推动企业的全面发展。针对一线工程师的培养项目,他强调,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明确人才以及人才创新的重要性,加强人才培养战略,加强培养科技工作者的大国工匠精神,通过科协的组织优势,加强科协、学会、企业三方联动,共同推动8100万科技工作者向大国工匠转变,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郑浩峻在会议总结时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总结会的召开,搭建各项目承担单位、各地市兄弟单位之间交流学习的平台,充分交流、分享经验,共同把服务企业工作做好。他提出,随着市场化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协服务企业的工作要加强改革力度,需要多方联动发展,科协系统要为企业提供科技性、普惠性的产品和服务,学会要深入到企业中去大展身手,企业要主动参与到科协、学会的工作中来,三方形成互通有无的联动式、纽带式的紧密联系,企业的创新发展才能基础坚实,抢占双创新高点,打造双创新品牌。

第11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设计学;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建设;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128-03

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是教育部加强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推进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举措,也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重要的基本建设内容。为了切实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教育部于2003年决定在全国高等学校(包括高职高专院校)中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精品课程建设分校、省、国家三级建设。在精品课程多年建设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2012年2月15日,教育部正式教高函[2012]2号文件,批准组织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多个项目同时启动建设。至此,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正式在全国启动建设。几年来,在我校教务处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们课程组及教学团队按照应用型工科人才的培养需要,先后建设出“机械设计基础”(2011批准为省级精品课,2014批准升级为省级资源共享课)、“机械制图”(2013)、“现代设计方法”(2015)三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成了“机械设计学”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群,同时建设出多部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精品课程教材,为我国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做出了有益贡献。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与创新体会

1.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创新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为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服务。众所周知,我校是教育部批准建设的一所“三本院校”,其人才培养目标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必须紧密为“应用型人才”服务,亦即我国面向经济建设的一线人才服务,而不能欲求向“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方向靠齐。为此,我们课程组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根据专业建设和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的需要,首先创新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为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服务。如在建设“机械设计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中,课程组坚持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目标,进行课程整体优化组合,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围绕“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两条主线主要介绍其有关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设计方法等内容,将该课程传统的18章内容精简为12章,不仅克服了有关内容重复,而且又删繁就简;并对课程的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淡化公式推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特色,既满足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又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又如在建设“机械制图”精品资源共享课中,课程组依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需要,并考虑到现时计算机绘图技术发展和CAD的广泛应用,破除了该课程内容只讲尺规绘图技术的安排,并将计算机辅助绘图技术也列为该课程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之一。为此,创建了该课程的知识结构包括: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立体的投影,组合体的试图,轴测图,机件的常用表达方法,标准件和常用件,零件图,装配图,其他工程图样,计算机辅助绘图等11章,内含制图基础、投影原理、表达方法、专业制图、绘图技术和计算机绘图基础等六大模块的新课程体系,培养学生以国家标准为基础绘制、阅读工程图样的能力。同时在教学中,根据应用型工科人才的培养需要,采用模块化教学体系,与专业教学目标及课程体系改革相配合,精选整合教学内容,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建设出《机械制图》立体化教材体系;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开发出有效的机械制图多媒体课件和三维动画库,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将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实行双证制教育,每年进行1~2次中、高级制图员职业技能鉴定,使一些毕业生借助获得的CAD职业资格证书和计算机绘图技能找到理想的职业,取得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再如在建设“现代设计方法”精品资源共享课中,课程组根据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增强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迅速将国内外出现优化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可靠性设计、有限元法、工业造型设计、绿色设计、并行设计、反求工程设计等新兴设计方法进行融合、创新并建立出“现代设计方法”课程新体系,不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受到学界欢迎。

2.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要重视教学团队建设。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师团队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基础。因此,要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首先要重视其教学团队建设。几年来,为进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我们课程组以培养青年教师为重点,制定了较好的培养计划和措施,包括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给青年教师压担子;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了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走出去,到国外和国内其他大学进修学习与提高,开拓视野;建立听课和评课制度,发挥教学监督作用;等等均已取得较好的效果。目前,课程组现已培养出博士2人(其中1人推荐成功并获得奖学金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其余青年教师全部实现硕士化,不仅使青年教师茁壮成长,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使多名青年教师先后在学校举办的各类讲课竞赛中获得竞赛大奖;而且使每位青年教师均已获得一项以上省级教改研究项目或省级科研项目,并在全国期刊上发表多篇教改论文和科技论文,多名青年教师已获得多项校级教学成果奖,并参加全国教材的编写工作。

3.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是提高精品课程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几年来,课程组在建设精品课程实践中,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直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并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具体如:(1)在课程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开展“以教促学,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法”,并实施了启发式、讨论式、情景式等教学法及应用;(2)加强课程实践环节,依据“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实施“讲―练―实践”相结合,安排设计性大作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训练与实践能力;(3)积极将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入课堂教学,丰富课程的教学信息,加强机械设计、工程图样绘制的直观教学,几年来课程组先后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开发出课程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30多件,制作课程教学录像片10余集,开发出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的三维动画插播片60余集,取得了较好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效果。

4.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必须建设特色精品教材。高校教材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重要工具,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搞好教材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是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指标。因此,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必须建设出高水平的特色精品教材。几年来,在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工作中,课程组一直狠抓精品教材建设工作,现已取得显著成果。围绕上述精品课建设,课程组在国家级重要出版社先后出版了《现代设计方法》(2013,高等教育出版社)、《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第2版)》(2014,科学出版社出版)、《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2007,科学出版社出版)、《机械与工程优化设计》(2008,科学出版社出版)等教材,建设出了“现代设计方法”全国精品教材;先后出版了《机械设计基础》(2010,机械工业出版社,全国自学考试指导教材)、《机械设计基础》(2014,国防工业出版社)教材,建立了“机械设计基础”全国精品教材;2014年在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机械制图》、《机械制图习题集》两部教材,建立了“机械制图”精品课教材。建设出的上述教材发行全国,受到一致欢迎,为我国应用型本科工科技术人才的培养发挥出重要作用。

5.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必须将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要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就必须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依据教育部对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要求,几年来,课程组先后建设出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现代设计方法三门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包括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基本资源是指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授课教案及演示文稿、课程内容重点与难点指导、作业练习、参考文献和授课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拓展资源指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如: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

在建设上述三门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中,课程组一直坚持结合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教与学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的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为基本目标,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分别在我校校园网上,建设出上述三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内容包括:精品课程申报材料、课程介绍、教师队伍、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大纲、授课教案(电子课程教案)、多媒体课件(.ppt格式)、教学资源库、习题与试题库、实践教学大纲、参考文献、教学与研究、教学效果与成果等(包括校外专家评价、学校教学督导专家评价、校内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等)、课程教学录像、学生典型CAD作品集、学生计算机绘图作品、学生获得的相关CAD操作技能证书等,资源内容十分丰富、全面、并完全公开,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交流。

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维护

为增强上述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资源和教学信息的时效性和创新,课程组定期(一般在两月左右)对网上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中的教学资源及资料进行更新与维护。

三、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应用及成果

几年来,在我校的支持下,课程组建设出的上述省级精品课程群得到较好的应用,并已取得如下成果。

1.几年来,经过课程组及教学团队的努力,经省教育厅的评审,先后建设出“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现代设计方法”三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了课程教育资源和教学信息共享,为校内、外广大师生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服务。

2.建设出9部精品课程教材,发行全国为全国几十所高等院校使用,为全国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做出有益贡献。

3.几年来,先后建设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支,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1个,校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处;并获的高校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优秀奖4项,为我校教育与教学工作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在上述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实践中,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积极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特别青年教师培养,使其茁壮成长,他们一一取得多项教学、科研丰硕成果,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优秀师资队伍资源基础和保障。

5.在上述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坚持以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各种创新设计竞赛,几年来先后获得全国、省级奖18项之多。同时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积极培养学生获取各类职业技能证书的能力,使多名学生获得“全国信息化工程师岗位技能证书”(全国信息化应用能力考试――AutoCAD机械设计考试)和“SolidWorks操作技能证书”,为我国及我校应用型工科人才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做出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几年来,通过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培养出了优秀教学团队,提高了课程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建设实践及经验表明,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不仅对促进高等学校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与教学模式转变、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促进高校专业建设、提高学生能力培养等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R].教高[2003]1号.

[2]姚恩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6):88-90.

[3]竹清时.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培养科技创新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6).

[4]张鄂.“现代设计方法”课程建设与思考[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45-48.

[5]张鄂.“机械设计基础”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48-150.

[6]张鄂.现代设计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7]张鄂.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第12篇

[论文摘要]“科学商店”对社会而言是科学和社会的联系纽带,是新的知识和科学方法的输出口,是生机勃勃、富有创新活力的科学普及力量。对大学而言是联系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纽带;是学生研究和实践的平台;是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途径。21世纪世界经济是以知识经济为主体,以知识创新、方法创新、应用创新为灵魂的时代。文章拟通过研究“科学商店”的特点和其创新人才培养所扮演的角色与定位,更好地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科学商店 创新人才 角色

“科学商店” SCIENCE SHOPS在中国是全新事物,是植根社区,开展科学普及与身边科学研究的公益性组织;是连接大学和社会的桥梁,也是科学和社会之间的桥梁,其模式运行方式和类型都有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大学有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的三大基本功能。大学做科研开发出成果,这是一种“显服务”,为社会的“今天”发展服务;大学同样也要为社会“明天”服务,这就是要提高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这是一种“潜服务”;大学更要为社会的“后天”着想,这就是培养创新人才。本文旨在分析科学商店的发展特点并结合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研究“科学商店”在其培养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助推作用。

一、“科学商店”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1.科学商店的发展历程。科学商店,取名“商店”,并不是买卖意义上“商店”的概念,是一种植根于社区,主要由大学支持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科学商店首创于上世纪70年代早期荷兰的学生运动。当时,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和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学生在大学教师的支持下,组织起来帮助非营利客户解决有关科学问题,慢慢在社区建立这种组织。受荷兰经验的影响,在欧洲的不少国家两次掀起了建立科学商店以及其他类似机构的。第一次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第二次是在20世纪90年代。如今,科学商店已扩展到十多个国家,成为一种植根于当地社区,服务于当地民众的普遍形式。2006年,上海诞生国内首个“科学商店”,这一创意来自欧盟的计划在我国得到首次实践。现已走过近5年,12所上海高校建立“科学商店”,九十多家科学商店服务部在各大街道、居委会、中小企业等利用本校的学科优势开展贴近生活、贴近民生、促进技术进步的贴心公益服务,取得了非常好的口碑与影响力。

2.科学商店的特点分析。第一,科学商店“店员”的主体是高校大学生。面向社区传播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大学生和社区居民科学素质。同时大学生在社区与企业服务中寻求研究课题的切入口,研究成果反哺于社区与企业服务。第二,科学商店服务主体面向社区和中小企业。不以营利为目的,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开展贴心服务,根据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人员不足而又需技术创新的需求开展成本服务。第三,科学商店运作机制与方式无定制。科学商店遍布全球多个城市,由于各国国情与文化不一样,因而其机制与形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类型及运作方式并无定制。上海科学商店有的落脚在宣传部,有的在教务处,有的在团委,体制机制完全不一样,只求效果不过于追求形式。第四,科学商店的商品是科技创新成果,服务研究学科多元化,但注重应用型综合学科。商店中陈列的不是一般商品,而是大学科技成果及服务项目。科学商店的研究服务项目面向社区需要,范围很广,涉及的学科既有自然科学和技术,又有人文社会科学,如社会学、心理学、卫生保健、法律,环境、信息技术、艺术、商业和当地历史研究、农业等,科学商店所开展的研究内容通常打破了传统学术的学科分类,更多的是针对社区需要的应用型交叉或综合学科。第五,科学商店的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造福社会。学生通过服务培养研究创新能力并服务于社会。街道社区为科学商店提供无偿的优质资源,共同提升居民科学素养。无论是对学校、对大学生、对街道社区企业、对政府来说都是双赢的。

二、“科学商店”在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的角色与定位

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院校是培养“现场工程师”的摇篮,其不以基础研究为重点,而是特别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刻苦实干精神、特别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特别注重学生有效沟通与交流能力的培养。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更应突破学时有限的课堂教学,打通一课与二课渠道,针对性地借助社会资源,可以依托贴近基层与中小企业的科学商店,培养融入基层一线、脚踏实地的精神,培养敢于突破技术应用瓶颈、勇于创新精神。

1.科学商店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创新意识的源泉。创新人才的成长要有能启发思考的培养模式。爱因斯坦在《物理学进化》一书中强调:“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这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一般地提出问题,还不能表明科研课题的形成,只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即以往实践和认识没有解决过的问题才能构成一个课题。发现新课题不只是着眼于新奇,更多的在于善于发现我们身边平常、简单却带有普遍典型意义的课题和问题。“科学商店”正是为广大学生提出身边问题提供了平台,把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作为重要任务,这是原始创新的直接动力,鼓励学生在社区或工业园区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多角度思考问题,积极主动获取信息。对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通过辨析、讨论,让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想办法解决问题。

2.科学商店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创新知识的传播站。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爱好,属非智力因素,必须在平等的、新型的关系中培育。在社区,学生与居民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学生的思想、意见、情感、体验、意志、愿望以及他们的行为方式都被得到尊重。平等交流,共同学习,和谐的服务关系,更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服务热情,学生时时要把握住居民最关心的问题,把最新的科学知识以通俗的语言进行科学普及,科学商店成为广泛普及科学知识提高群众科学素养的传播站。

3.科学商店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创新实践的无偿实验基地。传统教育是以教室为主要教学载体。对学校以外的事物,我们很少接触,它通常只能培养学生一些基础的能力,包括阅读、计算、分析、判断能力,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学校获得的这点基础知识,不能适应新经济的要求。因此,学会如何寻找并掌握社会所需要的新知识,显得格外重要。

无论是研究过程中还是创意点子的实验,各街道社区都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科学商店正是学生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实验基地。如果教师带领学生以问题或某个项目为导向走向科学商店平台,将真正改变“填鸭式灌输”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由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转变,由学生被动接受式向探究式转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与兴趣点将被充分提升,使学生真正在科学实践中锻炼创新思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转贴于

4.科学商店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创新成果的竞技舞台。科学商店一方面在“校区、园区、社区”三区大平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上海高校通过科学商店争取社会资源支持也取得实际的效果。另一方面,学生们之所以非常积极参与科学商店,除了提高综合能力,还可以获得课题研究项目的资助,出一些创新成果。学生科学研究项目不但可以在科学商店竞技展示,而且把自己的创新成果服务社区,形成良性竞争的研究氛围。部分技术应用型本科生凭其突出的科学商店研究服务成果而获得了落沪的资格。

5.科学商店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全面发展的服务平台。创新人才除了要勇于追求真理,有科学的态度、方法和批判精神,富有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外,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品质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为了既定目标能锲而不舍,遇到挫折不退却,牺牲个人利益也在所不惜。在这个多变的新时代,人们遭受挫折的概率将远远高于传统社会。我们必须正视时展的特点,适应时代要求,做好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心理准备。科学商店不仅对于人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领导才能、人际关系、团队精神与综合运用能力等给予很大的锻炼平台,更为培养学生具备创新人才的品质提供锻炼机会,让学生对把自己、他人、家庭的爱进而扩展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大爱,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三、建议思考

1.进一步加强科学商店的宣传及推广。首先,科学商店的理念在中国还是一种新生事物,由于各高校运行机制体制不一样,重视程度不一,还没有引起广大高校普遍重视;其次,科学商店所涉及服务对象也没有完全认识科学商店的作用,这就需要加强多元参与者的互动与交流,加强对科学商店理念的推广,让老百姓与中小企业真正得到实惠,让更广泛学生在服务社区中走向社会中真正寻找到与自己发展的差距而得到提升。由于国情不一样,对科学商店本身也要加强宣传。

2.科学商店平台融入于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100名院士的传记启示我们,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有三大要素:一是创新人才的成长要有能激励志气的培养模式。要有大成,必须有大志。二是创新人才的成长要有能激发兴趣的培养模式。兴趣作为一种特定的认识倾向、指向,缘于好奇心和探究的需要,学校教育一定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三是“问题意识”强,善于分析问题。科学商店的“店员”是学生,学生是科学商店的主体。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为了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如何让更多学生参与科学商店的项目研究,需要经费、指导教师等方面的支持。只有纳入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整体方案中,才有可能让更多学生有公平机会争取得到实践。

第13篇

一、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创新教育的落脚点就是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学习创造性,要达成这样的目标,我想应注意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三个基本特征是:1.以教学目的、教学任务为重点;轻能力、情感、创新等内容;2.教学设计上,以研究教材为主,以知识结构为重点;3.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不难看出,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学生缺乏主动性)。

(二)“立”———学生的主体观意识

以上的弊端,只有在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后,方可破除,它需要教师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其一是把学生看成是认知过程的主体,如果教学活动中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没有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学习,就不算真正摆正了学生的主置。因此,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要真正体现出学生主动参与双边活动的内容、时间和空间;其二,我们应清醒地看到,长期以来,学生都把自己放在被动位置,习惯老师讲,被动接受。因此,转变观念,仍要教师的培养和引导,这就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

(三)“倡”———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性应包括“情感性”、“激励性”、“导学性”三个方面:

1.情感性和激励性。即指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课堂氛围,同时教师以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多给学生以关爱和赞美,对学生尊重、理解和宽容,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激励和影响学生。

2.导学性。即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引导学生大胆设想、质疑,给予机会,参与师生双方活动,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研究和指导,适时对学生加以诱导,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二、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教育主要是靠课堂教学这条途径展开的,因此,优化教学过程诸环节,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体验,学会对知识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是创新教育的主要形式。

(一)引导学生课前学习,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

在日常教学中,由于教材内容、教学时数等限制,更由于长期以来学生都把自己放在被动位置,习惯老师讲,没有形成主动参与的氛围,尽管有时教师也想到一改过去那种满堂灌的以传授知识为唯一途径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却显得力不从心,要么“启而不发,自问自答”,要么“就地画圈”浪费时间,效率不高,要么无法调控教学进程,我想除了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师长期引导以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外,引导课前学习,也是一种有效方法。一方面学生通过课前学习,不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进入四十分钟的学习,而是带着问题进课堂,有准备地进入教师预定的教学之中,由于处于“激发态”,他们乐于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更易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中,还由于长期坚持课前学习,学生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处于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之中,自然而然地成为学习的主体。

课前学习,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在前期阶段,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其次将引导学生在自学时进行归类、归纳,并适时地让预习和复习有机结合,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深化扩展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疑难问题。

第14篇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整合的优势

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运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

数学科学的另一特点是逻辑性强,抽象思维要求高,尤其是涉及三维空间问题、动态过程问题、复杂计算问题等。传统教学手段由于以静态为主,很难在课堂上利用黑板将这种复杂的情景展示出来,更不用说借助情景来分析。正是因为抽象的情景不能得到直观、有效的展示和分析,就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为此长期成为教学中的难点。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恰恰在这一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它能使这些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生动的感性情景,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难度。

2.利用多媒体进行自主性、合作性探究式学习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合作学习,以问题共同解决、培养能力为中心并且强调终身学习的思想将深入人心。问题是数学发展的动力,现代数学教育更是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而传统的数学教育由于多方面的限制,片面强调了数学重视演绎推理的一面,忽视了数学作为经验科学的一面。现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得到了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已经有许多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和图形计算器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和做“数学实验”。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的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整合有助于提高知识容量

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教师,不能再满足于一支粉笔、一张利口,博闻强记、引经据典的传统教学;应不断努力、不断探索、不断尝试将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传统的一笔一书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已经大大滞后于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了,要想做学生喜欢爱戴的与时俱进的教师,就必须另辟蹊径的创设适应时展的开放性课堂,顺应新的教育方向去探索、去发现、去实践。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整合之中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相关软硬件支持,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展示包括文字、图形、声音、动画,以及网络信息下各数学原件、数学问题的生活原形等不同形态的信息,超越了课本的局限,拓宽了数学的范畴,丰富了教学内容,能创造出使知识、学问来源多样化的人文教育环境。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课整合有助于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现在,大多数的教师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利用PowerPoint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的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模拟软件或者计算机外接传感器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

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整合有助于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信息技术可以成为师生或生生的协作工具。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人数、教学内容等种种因素的限制,常常使得教师有心无力。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计算机网络环境大大扩充了协作的范围,减少了协作的非必要性精力的支出,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们在课程中,提高了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了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等无法在书本中学习到的能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交流是教学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信息技术不仅是在课堂上,同时在课下也是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良好的交流工具。我和学生都有QQ和e-mail联系。我在QQ聊天中,经常会单独辅导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给学生讲解有困难的题目。有时,我也会跟学生聊一些学生们关心的问题,这可以促进师生感情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五、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可以发挥师生的创造力

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以及协作能力,最重要的还是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实现这种目标的教学时,信息技术扮演着“研发工具”的角色。在函数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利用几何画板绘制函数图像,观察总结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第15篇

信息技术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新课标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通讯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数学教学的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创新与应用,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巧妙地应用信息技术教育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是小学数学课堂上常用的演示工具。教师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利用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地说明讲解的内容与结构,形象的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模拟软件或计算机外接传感器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教材中虽然提供了实验方法,但实验过程复杂、难以具体操作,且费力费时。教学中,我充分运用CAI演示:用红色曲线表示圆的周长,用蓝色线段表示半径,用黄色表示面积部分,多层次地将一个圆等分成2份、4份、8份、16份、32份……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一个圆分成很多的扇形,等分的份数越多,小扇形就越接近于等腰三角形,围成的那条封闭曲线就越接近直线,并启发学生想象,分组剪拼操作:怎样把圆转化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长方形;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平形四边形;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三角形;还有的把圆剪拼成梯形。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1)所拼成的图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2)它们的长(底)、宽(高)与圆的周长、半径是什么关系?学生迅速地抽象概括出了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既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突破了学习难点,又优化了教学过程,最大化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计算机网络环境大大扩充了协作的范围,减少了协作的非必要性精力的支出。在教学《统计――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一课时,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小组4~6人,学习小组自由选择调查内容,然后分配每组学生一项调查任务,通过网络和计算机对调查内容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在进行数据调查的过程中,我利用摄像机对每组学生进行全程摄像,让学生清楚地体会学习的过程。在课堂展示的时候,每组学生都制作了课件、网页等媒体资料介绍了本组的学习情况。在这节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结构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了学生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了数学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等无法在书本中学习到的能力,这节课给全体同学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有效整合,可以提高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是指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语言、数学思维品质、数学观念和意识或者说是数学文化中最基本的素质。数学素养,是学生数学学习中应具有的品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例如,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我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更深入地研究数学课堂上遗留下来的引申问题,让他们在网上查阅有关的资料,自己制作数学电子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有效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更贴进生活。

比如,在小学数学第五册《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我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有关奥运赛事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又如教学小学数学第八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安排学生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的大小,有的是历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具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作为终身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潘懋德,唐玲,王珏.信息技术师资培训教材(应用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