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蒙氏数学意义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2015年招生专业计划表
所在院系
招生专业
科类
培养层次
学制
学费
艺术系
视觉传达设计
汉授美术
本科
4年
14500元/年
环境设计
汉授美术
本科
4年
14500元/年
美术学
汉授美术
本科
4年
14500元/年
影视分院
动画
汉授美术
本科
4年
18000元/年
摄影
汉授美术
本科
4年
18000元/年
广播电视编导
汉授编导
本科
4年
18000元/年
注:以《教育招生考试》 (nm.zsks.cn)公布为准。
二、报考条件
凡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年度招生确定的报考条件及《普通高等院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有关规定,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创作设计能力,身体健康,无色盲、色弱者均可报考。
三、报名办法
1、凡符合报考条件的内蒙古考生,应于2014年12月30日前在内蒙古教育招生考试信息网 nm.zsks.cn进行2015年全区普通高考艺术类网上报名及考生确认信息;已完毕网上报名及确认报名信息的考生,到本人户口所在旗县(区)教育招生办公室领取《专业考试准考证》,考生凭《专业考试准考证》及身份证原件按规定日期到院校组织的各招生点报名,参加专业考试。
2、其它省考生按所在省的有关艺术类考试文件规定执行。
3、我院结合教育部政策及教育招生有关规定,不单独组织专业考试,承认美术类、编导类统考成绩。
4、有意向报考我院的考生,可提前登记报名。
四、志愿填报
1、我区美术类考生网报志愿时间及办法,请参考教育招生考试中心有关办法及规定。
2、参加其它学校的编导类本科专业课考试且成绩合格且专业统考成绩合格者,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方有资格填报我校的汉授编导专业志愿。
五、录取
根据教育部和关于艺术类专业招生的有关规定,在政治思想品德考核、体检合格,参加本科院校专业课成绩合格者,文化课成绩达到及省外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艺术类专业本科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根据考生所填报志愿,按文化课由高分到低分录取,坚持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艺术类专业2014年在内蒙古的录取批次为本科提前B批。
六、联系方式
地 址:呼和浩特市机场路29号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招生办公室
邮政编码:010070
电子邮箱:hdxyzsb@163.com
QQ咨询: 984210977
学校网址:honder.com
音乐学专业:培养掌握音乐学专业的理论、知识、技能,具备教学与实践能力,具有创新精神,能从事音乐教育教学与研究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及其他音乐工作者。
舞蹈学专业:培养掌握舞蹈学专业的理论和技能,具有较高的表演与实践能力,具有创新精神,能从事舞蹈表演、编导及艺术教学工作者。
二、招生专业与计划
1、音乐学50名:声乐、钢琴、手风琴、器乐(民族乐器、西洋管弦乐、打击乐)。(限山西、陕西、河北、甘肃等地)考生;
2、舞蹈学专业10名(限山西、河北等地)考生。
注:上述所有招生专业均为本科,学制四年。最后招生计划以各省市招生办公室公布的计划为准。
学费标准:7000元/年。
三、招生对象与要求
按照各省市2015年有关招生政策规定执行。
舞蹈专业考生年龄限22周岁以下(1993年9月以后出生)。女生身高1.60米以上, 男生身高1.70米以上。
四、报名办法
考生需持户口所在地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印发的《艺术类专业考试准考证》到我校指定地点报名,并参加专业考试。没有《艺术类专业考试准考证》及二代身份证的考生,不能参加我校组织的专业考试。报名费200元。
五、报名及考试时间
区外考点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招生专业
陕西省:西安美术学院(西安市)
1月29日—30日
1月31日
音乐学
甘肃省:兰州城市学院(兰州市)
2月1日—2日
2月4日
音乐学
山西省: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太原市)
2月12日—13日
2月13日-14日
音乐学、舞蹈学
河北省: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石家庄市)
2月28日、3月1日
3月2日—3日
音乐学、舞蹈学
六、考试科目
音乐学:
1、声乐考生演唱自选曲目一首;
2、钢琴、手风琴、器乐考生演奏自选曲目一首;
3、音乐综合考试(视唱、模唱),视唱(五线谱、简谱均可)。
舞蹈专业:
1、基本功测试 (软开度、跳、转、翻、技巧等) ;
2、舞蹈表演测试(2分钟内,伴奏自带);
3、即兴表演测试(按指定音乐即兴起舞,限命题表演)。
七、成绩考核与划线
1.成绩计算办法:
专业成绩总分300分,各专业分值具体分配如下:
音乐学专业:专业考试240分,音乐综合考试60分(视唱40分、模唱20分)。
舞蹈专业:基本功考试150分,舞蹈表演100分,即兴表演50分。
2.划线办法:
各专业的专业成绩达到标准以上者,音乐学、舞蹈学专业分别划线。请考生按照各省市招生办或教育考试院公布艺术类考试成绩时间,来查询自己的专业成绩。也可于5月18日后登陆imnu.edu.cn查询术科加试合格情况及考试成绩。
八、政审和体检
考生的政审和体检,按照教育部、卫生部的有关规定标准执行。
九、录取方法
坚持德、智、体全面考核,按照公正、公平、择优录取的原则,根据各省市招生办招生录取工作的有关规定,专业成绩达到标准以上,文化课达到各省市的分数线以上,各专业分别划线录取。各专业计分办法:专业课成绩按60%计入总分,文化课成绩按40%计入总分,两项成绩相加,按总分由高到低排序录取。其他招生录取条件详见《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十、复查
为确保新生质量,入学后,学校将认真进行复查。凡不符合条件或有舞弊行为者,取消其入学资格。
关键词: 中国近代 张焕纶 正蒙书院 小学教育
1840年的,西方列强用炮火打开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大门,给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各方有志之士积极探寻富国强兵之道。其中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出版西学书籍,以期“师夷长技以制夷”。在这股新教育之风的影响下,一批“先知先觉”者意识到“国家盛衰,系乎风俗人才,而风俗人才尤急于蒙养”,以改良教育为己任,不畏艰难,自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小学――正蒙书院,由此改变了传统文化独占小学教坛的局面,拉开了近代小学教育改革的序幕。
一、 张焕纶与正蒙书院的历史沿革
张焕纶,字经甫,出身于上海本地商人世家。由于童年时期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亲历社会的动荡不安,使其“幼读书即有经世志”。青年时入龙门书院,师从著名学者刘熙载而成为上海名儒,不拘于迂腐空疏的义理考据,关心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经世之学。1878年,张先生以《上曾侯条陈》向曾纪泽提出六条建议,其中第五条可以看作是他创办蒙学的思想基础。里面提到西方“制胜之本,不在富强,其军民相视,上下一体,实有暗合于儒者之言,则其为政教必有斐然可观者”,“窃谓国家盛衰,系乎风俗人才,而风俗人才尤急于蒙养。西国孩童皆有书院,犹得古者小学之意。今虽设有出洋局,然费巨难继,所养仅百人,岂能家喻户晓?不如取各国学校书院章程,翻译成书,寄归中国,请先于通商各埠设蒙养书院,取古人教弟子之法,而略以西法参之,冀希推广”。[1]这段话指出了急功近利的弊端,提倡“教者政之本,教成则政立”,并且蕴含普及启蒙教育的思想,令曾纪泽、郭嵩焘刮目相看。
但张先生并没有把雄心壮志停留在上书、议政上,他感“吾国人材多汩没于虚浮无用之学”,以“实学培后进,储为国用”为己任,积极投入到创办蒙养学院的实践活动中。同年12月,张经甫与书院好友沈成浩、徐基德、范本礼、叶茂春和张焕符租屋创设私塾,取蒙以养正之义,名正蒙书院,招收学生40余人。起初,书院的费用来源主要靠本地乡绅资助,如先后任校董的姚天来、王宗寿、范凤藻、叶茂春、曹基善等,而教员教书不取分文报酬。但即使这样,随着学生增多,费用仍入不敷出。到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道县岁捐钱六百千”,使书院得以维持。[2]光绪八年 (公元1882年)苏松太道邵友濂看到张焕纶办的正蒙书院“生徒近百人,少长有秩,讲授有序,董率有节,作息有程,彬彬乎如游古党庠术序间,与博士弟子相酬对”,大为嘉赏。但又叹服张焕纶“用志之宏,任道之毅,而虑其力不继也”,于是筹集经费,购地建屋;存典生息,改善师生生活。又增设英、法文馆,聘请通晓西学的人担任教师。[3]张焕纶感慨官方支持,“功令,书院隶于官,且旧称正蒙,近一姓家学,义不敢居”,[4]主动将该校改为官办,因该校位于“梅溪故址”,就正式改称“梅溪书院”。
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清廷下令全国各地的书院改为学堂。梅溪书院遂改名为“梅溪高等小学堂”。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张焕纶归道山,被推举为校长。宣统三年,官款断绝,张焕纶请市厅补助,梅溪改名为“市立梅溪高等小学校”。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为市立初等小学,后改称上海市立梅溪小学。民国35年改为上海市第四区中心国民学校。1950年改称蓬莱区第一中心小学,1956年称蓬莱路第一小学。1984年建造新校舍,恢复梅溪小学原名。虽然数度改名,但梅溪一直秉承张先生的办学理念,在百年沧桑中屹立不倒,成为上海历史最悠久的现代学校之一。
二、书院的办学宗旨与组织管理
正蒙书院受当时社会新思潮的影响,改变了传统蒙学注重礼仪、洒扫、应对等旧章,以读书为体,治事为用,注重培养体用兼备的人才,这使近代小学首先从办学理念上有所突破,不再拘泥于诵经读典,为后来各所小学起了榜样作用。张先生曾谓:“儒者有五蔽,蔽于考据琐屑,则儒而贾;蔽于词章泽涂,则儒而忧;蔽于理学玄虚,则儒而释;蔽于象数祸福,则儒而巫;蔽于功名富贵,直儒而贼矣。”[5]虽然他对儒学的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并不是盲目地加以否定。从总体上来说,他的思想与“中体西用”相吻合,书院的道德教育以儒学为主,而课程设置、教授方法则更贴近西方的学校教育模式。重器识,轻文艺,尚博爱,耻独善,以体现“明义理,识时务”的宗旨。
正蒙书院的教学组织也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远师古小学教人之遗法”,模仿宋代著名教育家胡瑗“分斋教学法”,分经艺、治事两斋,以国文为经艺,以数学、格致、诗歌、英法文等为治事,并在课余兼习击球、投壶、习射等游戏之课,后又增加商业课程,兼施实业教练,以体现“读书为体,治事为用”的教学原则。另一方面 “近采泰西小学校之成规”,教学采用多级教学制,按学生原有水平(主要是国文水平)的不同分为多个学级,每级一个班,每班置一班长,每斋置一斋长,斋长上有学长。如果国文水平比较高,那就可以升班,相反,如果英语、数学比较好,而国文不到头班,就仍然不能毕业。这是中国小学史上首次采用班级授课制组织教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在学校管理上,教师要以父兄的感情真心对待学生,使师生处于和谐关系中。但同时也要严格要求学生,“治学生当如治兵,终日之间,自晨动以至晦休,无不与共。膳则与学生同席,宿则与学生共舍,视学务直如家务焉”。这种管理方式不仅有序,而且能随时把握学生的动态。[6]另外,书院每七天有一休沐日,亦称游息日,以游息为主,开展多种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长、斋长、班长各负其责,“递相监督”,这既可使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又可锻炼和培养学生干部的管理能力。这些都可以看出张焕纶的办学思想以实用为主,处处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三、书院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
正蒙书院的课程设置已基本具有现代课程的雏形,它汲取了西方分科思想,在学科设置上较明显地具有了近代学科意识:“以积学、寡过、养生三事课弟子,合乎西洋德、智、体三育”。[7]其中,国文、数学、英法文等可称为智育,所学内容与社会发展相联系,而不是拘泥于考据琐屑之类。据在《四十自述》里回忆,他初入学时,分在五班,所用教材为《蒙学读本》、《华英初阶》、《笔算数学》等,后因为在上课时指出老师一处错误,老师考其国文水平后,就直接跳到了二班,这说明当时分班的标准是国文程度。刚到二班,老师就出了一个论题“原日本之所由强”和一个经义题“古之为关者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题目虽然有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但是与当时社会息息相关,也由此开始关注社会新思想,接触到梁启超等人的学说。
在体育方面,所设课程有投壶、习射、击球、超距、卫生、习武等,分日轮流演习。书院注重实践和爱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义务和责任感。在时,张焕纶平时日间让学生进行队列等军事方面的操练,夜晚则带领他们在上海城内巡逻。因此,后人评论该校“是上海最早实行军事训练的学校,同时是上海童子军的老祖师”。[8]
在三育之中,德育置于首位。邵友濂在《梅溪书院记》中说:“自师儒之道既衰,子弟胜衣就傅,贸然不知有揖让恭敬之节、礼乐书数之文,狎侮虚诞,习与性成,害锢于人心,患中于风俗。”[9]中国数千年的蒙学教育得出的经验之一为“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对人一生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小学时期必须重视道德教育,养成良好的品性。正蒙书院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选取古人“嘉言懿行,日为常课,而勖之以敦品励行”,以“和厚、肃静、勤奋、精熟、敏捷、整洁”条目六项,“日课学生之功过,积分而升降之”,并以四德目“和厚、肃静、勤奋、整洁”为校训,制歌四章,俾学生以时讽诵。[10]
在课程教授上,书院以白话文教学,讲解与记诵并重,突破了古代死记硬背、不求理解的教学模式,而且以俗语译文言,一方面有利于普及教育,另一方面使教学的语言形式得以改变,促使不久之后白话文教材的出现。书院老师主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按照学生的性情旨趣,变化其气质,发达其智识,“规则虽严,而情意不阂,课程虽密,而精力足给”。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说,正蒙书院已经具有现代新式学校的基本要素,特别是在道德教育上,它挖掘古代传统的精华,提倡个人的社会道德人格,摒除了中国两千年来“忠君、尊孔”的思想, 从而很好地协调了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四、书院创办的成绩与价值
书院办学二十余年,学生超过数千人,而且成就出众,培养的学生“学贯东西,通达时务”,政、学、商各界均有知名者。它的创建首开我国近代小学校之先河,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实业教育家黄炎培说:“吾国教育,上海发达最早,而上海小学,梅溪实开其先。”[11]对于该校在中国教育近代化历程中所居的历史地位给予了高度评价。而张焕纶作为“提倡中国新教育最早的人”,其历史功绩也不可抹杀。在建校40周年纪念会上,江苏省颁“学津先觉”额,“一以彰先生之典型,一以示后学之楷模”。[12]
正蒙书院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下得以创建和保存主要基于张焕纶先生的创新精神和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在“士大夫或醉心于贴括,或仇视新学”之际,“先生独奋于俗流之外,远师古小学教人之遗法,近采泰西小学校之成规,联同志数君子,通力合作,聚徒数十人,分曹讲习,规制粲然,一中国四千年来最先改良小学校也”。[13]张焕纶先生没有出过洋、留过学,但学校的管理方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却与西方学校制度多有相似的地方,不被旧时书院规章所束缚。而且初创时举步维艰,社会舆论非议颇多,寡识之士,相顾骇怪,但张焕纶“屹然不为动,与生徒辈孜孜讨论,喑口焦舌,穷日夜不倦”。[14]
这种与时俱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成为梅溪学院的灵魂,一直为梅溪学院所倡导。如职业教育兴盛之时,梅溪学校增设商业课程,辟学校商店为实施职业训练。沈宝昌曾言:“海上昔日著名之校,如方言馆兵工学堂,今日已成陈迹,其他私人设立之小学,相继停办者更不胜偻指,独梅溪旧同学一秉经甫先生之遗训,有举不废,尽力保存。”“但愿梅溪学校之职员学生,以及我上海办学诸君子,人人以经甫先生为法,不避艰难,不畏疑谤,矢之以恒,持之以毅,力为教育界放一异彩。”[15]这段话放在今天,也是深有启示意义。现今,新课改进行得轰轰烈烈,学校领导、教师不断推出各种新理念、新方法,但很多却在半路夭折。这里面固然有许多因素,但是也有一部分人是为名为利,他们既没有真正从教育未来的发展方面考虑,又没有坚持的勇气,于是在短暂的灿烂之后便迅速陨落。事实上,要办好一个学校,管理好一个班级,甚至纠正一个学生的错误,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它需要的正是一种“不避艰难,不畏疑谤,矢之以恒,持之以毅” 的精神。
参考文献:
[1]璩鑫圭,童富勇.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475.
[2]高时良.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796.
[3][4]高时良.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797.
[5][6]高时良.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798.
[7]朱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第一辑・下)[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571.
[8]江沛毅.张焕纶与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式小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
[9]高时良.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797.
[10]朱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第一辑.下) [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569-571.
[11][12]朱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第一辑.下) [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576.
[13]朱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第一辑.下) [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571.
关键词: 教育改革; 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学美术教学; 内蒙古地区
中图分类号: G6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2-0121-02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必要性
人类文明跨入二十一世纪,新的时期急需复合型素质的人才,而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素质又是复合型人才更好地在社会上发挥才能所必具的生命活水。它包含文学、艺术、音乐等人文生活积淀与技能的修炼,它的很大一部分需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教学中获得。而目前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教学在美术教学中极度缺乏。我国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长期以来一直是以学科为重点,对社会取向少,对儿童取向更少。而美术教育的关键是如何在这三个取向之间取得最佳平衡。
2010年11月,国家在不断深化教改的过程中又颁布了《义务教育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其前言第二条:(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中说道:“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这一条明确提出应该将人类社会的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纳入美术教育中来。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的重要部分。我们在对全民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普及方面还远远落后于许多先进的国家,更严重的是中国少年儿童很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所以,对少年儿童实施艺术教育应考虑一个大目标,这个大目标因该是针对人的个体贯穿始终地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教育,使其顺应社会发展的文化需求。在艺术课教育教学中适当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方面的教育,就是对美术教育内涵的深化与扩展。
根据国家教委2010年5月颁布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第六条中提出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我们从这一条中得到启示,在编制艺术课教学大纲时,先要有一个总的课程和内容的框架设计,明确目标。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应随年级不同依次按比例、有选择地分阶段制定教学计划。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部分的内容各地区按国家省级行政区域划分可由本地区教育部门编制教学内容,应突出本地域文化艺术特征。如我国南方贵州的傩文化与蜡染、云南的刺绣与银饰艺术、河南的泥泥狗与木版年画、陕北的民歌与剪纸……这些迷人的民间艺术完全可以由当地教育部门编制适合本地域情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
二、内蒙古地区小学艺术课程设置现状
笔者以内蒙古为例,对当地小学艺术课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的实践与编制进行探讨:内蒙古地区地域辽阔,生活在这里的蒙古人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文化,历史上还有多次以晋为主的移民大迁入多种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生存生活形态,所反映的艺术风格也独具特色。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如剪纸、面塑、地毯编织、皮革缝绣、刺绣;蒙古傩舞、“二人台”地方性;那达慕大会、成吉思汗四季祭、已部分流变的汉族年节、婚丧嫁娶等风情习俗;因不同的而建的召、庙、寺等;阴山岩画、赵长城、秦直道等历史古迹众多,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此地人口大多集中在呼和浩特和包头等市郊地区,广大的牧区人口稀少。
根据内蒙古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六年制小学艺术课程重新设置,六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总课时量为223节,占艺术课总课时量的34%,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课中以民间剪纸课教学为主线,因她是中华民族的母亲艺术,孩子们可以从小接触本国的原生态文化艺术,传承她其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艺术的思维与表达方式,了解她丰富的内涵,学习她独特优美的造型……她材料简单,易于操作,能很好地锻炼孩子们的想像力、创造力和动手动脑的能力。其他有关的内容要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阶段米制定课程,1-2年级以剪纸、泥塑、模拟游戏、欣赏为主;3~4年级以剪纸、缝绣、民间玩具制作、欣赏为主;5-6年级以剪纸、欣赏、考察为主。例如:模拟游戏课:选当地有代表性的民俗形态如蒙古傩舞“跳鬼”仪式,先讲解意义及过程,然后做面具,最后让孩子们戴上面具做跳鬼游戏。最好结合多媒体教学;民间玩具制作课:把当地失传的民间玩具收集起来,引入课堂教孩子们制作。玩耍如口弦琴、胡燕儿、风呼轮;欣赏课: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他课的内容展开与深入,讲解与图片、幻灯、多媒体结合;考察课:选定考察的目标,如对当地文化历史古迹的普查,查访各类民间艺人,观察记录一种活态文化或民间工艺品的传承或制作过程等,无论选什么目标,都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尽可能多地收集有关资料,然后整理。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锻炼孩子们实际工作的能力。
具体课时设计与课时安排如下:
以上小学一至六年级艺术课程的设置是本人在长期研究和实践中得出的结果,在全区每年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过程中得以推广和实验,现在,已经在当地多个小学实施教学,有的小学成为一校一坊的示范学校。例如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的麻池小学,将当地民间剪纸作为学习传承的主要对象,几年来教学收获很大,他们请当地剪纸老艺人进课堂亲自教学生剪纸,讲述剪纸的文化内涵以及有关剪纸的各种传说与故事,老师、学生的作品屡获各种参赛奖项,甚至校园的围墙也以剪纸装饰,孩子们在这样良好的艺术氛围中潜移默化地传承了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能,并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有了深刻的认识。总体来说,内蒙古地区大部分小学都很重视非遗传保的课程实施,而且效果良好,但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就目前情况来看,还不能顺利地、全面地推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的教学,原因很多,归结如下:
三、原因剖析
(一)学生分布不均匀
我国人口众多,国家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各种发展项目均需投资,国家负担重,投入在教育上的设备资金不足,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教学条件差距很大。在北京地区的小学大部分已实施每班20人左右的小班教学,而在边远的内蒙古,如内蒙古呼市、包头市及近郊区,市内的小学尤其名校每班人数多达60人以上是很普遍的现象,班级容量太大,许多课程不便在课堂上教学。而农村小学班级人数却很少,缺乏必要的教学条件。
(二)师资问题
城市中教师数饱和,郊区农村教师缺乏,内蒙古地区有些小学偏科现象严重,学校不重视“小三门”教学,承担小学美术课的教师大多是新人校或年老体弱的教师,甚至以前从未接触美术教学却被安排教美术者大有人在,教师的全面素质有待尽快提高。
(三)应试教育的弊端
在我国的大、中、小学校,衡量一个学生的优劣目标只是片面地看其考试成绩如何。在这种压力下,人们功利心理日益严重,家长和学生只能将精力投入到书本知识,而忽略对孩子其他方面素养的培养提高。这一现象在内蒙古也很严重。
(四)美术教科书“一言堂”
全国各年级小学的美术教科书的内容统一编制,没有足够考虑到我国的民族性和地区的文化经济的差异性,造成许多课程有些边远地区难以正常实施教学,而边远大部分地区又是蕴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地区,国家统一美术教育与地区文化特色未能很协调地结合进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传承教育。应该提倡一校一坊的灵活教学制度。
关键词:产学研联盟 介入视角 技术转移模式选择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080-01
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迅速增加,这也使得国家之间的竞争力逐渐增强,许多跨国公司都基于产学研联盟的视角进行了技术转移,通过进行技术转移,能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有一个非常显著的提高,从而拉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因此,基于产学研联盟介入视角,对企业进行相应的技术转移,对于处在发展中的我国,意义十分重大。
一、技术转移和产学研联盟的基本定义
1.技术转移的定义
一些技术落后的企业,通过一定的形式接受先进技术拥有企业的转移的过程,就是技术转移,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技术的转移方和技术的接收方在技术转移的过程中,都占据着主体地位,那么进行转移的相关技术知识自然就是技术转移过程中的客体,这些技术知识是技术转移的接受方渴望得到的,同时也是转移方希望能够转让出去的知识,通过进行技术转移,双方都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双赢。然而技术转移并不是简单地进行技术的流动,而是只有在技术接收方完全将转移的技术知识全部接受的情况下才是真正的技术转移行为,技术转移也才能具有一定的意义。
2.产学研联盟的定义
各大高校、研究机构、以及企业之间将彼此之间的技术进行共享,从而实现技术创新的目标的过程就是产学研联盟。产学研联盟中的“产”“学”“研”分别指的的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各大高校、和相应的研究机构。因此,产学研联盟的主体就是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而政府机关只是在整个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参与,但并不是产学研联盟的主体。而进行产学研联盟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
二、没有产学研联盟介入下的技术转移模式
1.没有产学研联盟介入下的企业合作研发联盟
企业之间进行合作研发建立的联盟实际上是一种高标准的技术转移模式,这种联盟的产生多是在旗鼓相当的企业之间进行的,很多技术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之间都会进行技术上的联盟,共同开发新技术,对技术进行必要的创新,而那些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的技术转移,无非只是想开脱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这种技术转让没能让中国企业获得真正的经济效益。因此,中国企业建立于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产学研联盟就变得十分必要。
2.没有产学研联盟介入下的技术转让
技术转让指的是一些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建立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在技术已经研究成功之后,再将这部分技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而发达国家这么做的目的只是想要开拓国外市场,中国的外企就是通过技术转让的方式打开中国市场,而将技术研发中心建在中国,自然也就降低了运输成本,能够从中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所以,没有产学研联盟介入下的技术转让对于拥有先进技术的转让方是有着非常大的好处的,但是对于技术的接收方却没有那么大的经济效益科研。
三、基于产学研介入视角下的技术转移模式选择
1.基于产学研联盟介入视角下的合作研发模式选择
1.1提高企业的技术能力
产学研联盟是企业与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进行技术上的联盟,从而实现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基于产学研联盟视角下进行合作研发,首先要提高企业的技术能力,企业通过与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从而实现技术创新,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科学技术实力以及创新的能力,这也是产学研联盟视角下的一种技术转移模式的选择。
1.2提高联盟企业讨价还价的能力
进行产业联盟的企业的讨价还价能力在企业间的合作联盟中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这项能力可以让联盟的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有所减少,这个能力的决定因素有企业的学习、技术等各方面的能力,进行产学研联盟之后,企业的学习能力和技术能力提高,讨价还价能力也自然会有所提高。
2.基于产学研联盟视角下的技术转让
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进行产学研联盟之后的技术转移,这样就能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以运用已经建立的产学研联盟组织对国外的技术转让的技术进行吸收,我国一些企业在吸收跨国企业转让的先进技术时,就可以利用产学研联盟的最大优势,对于技术当中不能理解的部分可以求助相关人员,这样就降低了技术吸收的成本,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3.基于产学研联盟视角下的技术转移模式假设
假定A企业和B企业在进行企业之间的技术联盟之前,A企业作为技术转移的接收方,已经先与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形成了产学研联盟,这对企业之间进行技术转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辅助;产学研联盟建立之后,A企业经过技术转移之后的技术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但是仍然与B企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这两个企业之间依然不是同一水平上的;B企业和A企业的各自所在的群体中的其他企业,可以自主的选择联盟的模式。如果B企业所在的群体中的其他企业的合作研发联盟概率是x,那么转让研发联盟的概率就是1-x,相应的A企业所在的群体中的其他企业的合作研发联盟的概率是y,那么选择技术转让的概率就是1-y。
通过组建产学研联盟后,也促进了A、B企业所在的群体的其他企业之间进行合作研发联盟,从而降低了联盟企业的成本,提高了联盟企业的经济效益,带动了进行联盟的国家的国门经济增长。
总而言之,企业基于产学研联盟转移视角下进行技术转移能够提高企业的技术能力,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文中通过设定假设,可以看出在企业进行技术转移之前建立于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产学研联盟能够促使企业之间进行合作研发联盟,这就使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能够改变以往技术转移中的劣势地位,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能够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从而拉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增涨。
参考文献
[1]吕萃婕.中外企业技术联盟中的技术转移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2]张国峰.产学研联盟的知识转移机制及治理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
达拉特旗第一中学是内蒙古西部地区的一所名校,是内蒙古地区中学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学校之一,无论在技术的硬件装备方面,还是软件建设方面,都处于全区中学的前列。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学校教育信息化程度逐渐提高,并解决了很多实际教育教学问题,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其中核心问题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刻价值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现代教育技术能够贡献于高中教育的更大潜能也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笔者经过对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实践经验的总结,力求探索一些可以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更大效用的策略,希望能为西部地区中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些经验。
一、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与效用发展滞后的矛盾
笔者亲身经历了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
进入21世纪后,我校组建了第一个专门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微机室,机器全部为品牌计算机,一律采用奔腾处理器,并组建了第一个小型局域网,同时开始对全体教师进行常用办公软件和课件制作软件的培训。
2002年,学校组建了第一个多媒体专用教室,开始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减轻了教师的体力付出,提高了教学效率,迅速成为此后的主要教学媒体。
2004年,学校在所有教室安装了多媒体设备,给所有办公室配备计算机,建立了局域网,并连接到互联网,同时开通了北大附中网校教学资源,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成为一种趋势。
2005年,学校为所有代课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并且实现各教学楼之间光缆传输,学校互联网带宽达到10 M,建立了校园网站,由此成立了网络中心,全面管理和维护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
由此开始,学校每年开展教学课件制作培训和教师课件制作比赛活动,多媒体与学科教学不断整合,学校也积极参与教育课题。如2006年承担了“应用敏特英语网络学习平台,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课题子课题。2007年承担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基于远程互动平台的东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以宝安区和鄂尔多斯研究为例”子课题,教育教学实践成果越来越丰富。
2008年,学校在所有教室安装了液晶电视,并组建了校园演播室,成立了校园电视台,现代教育技术开始渗透到文化宣传领域。
2009年,学校在所有教室安装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同时对所有教师开展电子白板应用培训;网络教学资源也大量开通,并与市城域网联通,带宽达到100 M。
2010年,学校启动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目前在家校互动、食堂管理、教务管理方面已经成熟,出入管理系统开始试运行。
2012年,学校陆续组建了科技活动室、机器人实验室和地理数字专用教室。
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在21世纪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而且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的重要性逐渐增强。但是,我校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面,主要还是以现代教育技术的媒体传播功能进行知识传授,而开发功能应用较少;应用目的基本上还是以应试为主;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教学领域,管理领域较少;在应用层面上偏重于硬件使用,软件应用较少。所以,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实践相对于现代教育理念来说还处在较低阶段、较低水平和较低层次上。
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现代教育理念也在广泛传播,我校急需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层次和水平,为高中阶段的素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因此,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更多更新的效用为素质教育服务才是我们当前比较紧迫的任务。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应局限在课堂教学和传播知识的层面上,应该延伸到更多方面和更宽泛的领域,比如教育教学研究、教育教学资源开发、校际教育经验交流、校园文化建设、现代化教育管理等领域。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教育实践中发挥效用的经验
1.在教育管理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效用
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管理中的效用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础性工作,没有现代化的管理就没有高效的教育教学。为此,我校自行开发了网络办公系统,在实践中大大方便和推动了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教师依托这个平台快速解决了很多问题,如学生违纪处理、学生学籍信息查询、文件的上传下载等。但是,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和新问题的出现,这套系统目前已经无法满足现实需要。
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是一种很好的解决策略,我校与中国电信合作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经过试运行,在食堂管理、家校互动等方面的应用已经较为成熟,解决了学生在学校就餐难的问题。同时,采用一卡通技术,学生的用餐卡也是出入通行证,学生经过门禁系统时自动记录到校和离校时间,如有异常情况,班主任和家长的手机能同时收到学生的出勤信息,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但在教师管理、资源管理、图书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仍需要继续进行研发和试验。
2.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效用
课堂教学现代化是学校所有工作的核心,建设紧跟时代步伐的现代化教学环境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硬件基础。对于现代教室的技术设备管理和维护也要注意效用,保证技术设备不影响教学活动,如采取对教师电脑系统进行备份、更新多媒体设备的中控系统、配置备用技术设备等措施,减少教学故障的发生;定期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水平;整合各种电子资源,方便教师的课堂教学,如在英语学科的网络教学实验中已经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好评。
但是,要从根本上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效用,还是要以校本课题和国家或地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题为龙头,加强应用研究和学科教学实验,扩大实验班的范围,不能像小脚女人走路一样,步子该大还是得大一些,也不能总是怕影响高考而裹足不前。只要是本着学生思想道德不滑坡,知识获取不降低,应试练习不减少的原则,完全可以实现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效用最大化。
3.在校本教育教学资源开发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效用
电子资源系统建设反映了一所学校的信息化程度,也反映了学校团队成员的信息素质。资源系统的建设一方面需要依托相应的硬件技术,比如服务器、摄像机、照相机、网络设备等,另一方面还需要学校教师精通软件技术,能够合作开发学校需要的软件系统或者网络平台。我校的校本资源库建设工程启动以来,推动了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但是,利用软件技术独立或者合作开发校本资源系统的水平和层次仍然较低,不能够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于资源建设的效用,这方面仍亟待加强。
此外,还要尽可能整合城域网教育教学资源和互联网教育教学资源,由中央电教馆建设的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是一个很好的契机,通过国家层面统一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又可以建设教师个人主页和学校主页,教师和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平台进行资源共享和资源整合,这无疑是未来最好的教育教学资源解决方案。当然,如果学校能够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校本资源开发团队,并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定能切实保障现代教育技术在校本资源开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4.在教育教学研究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效用
现代教育需要现代教育研究,而现代教育研究需要现代教育技术,在这个角度上,现代教育技术也是现代研究技术,传统的教育研究只是做论文和开教研会,或者听课、说课,往往效果较差。而引进现代教育技术后,教育研究变得更有价值,更便于获得成果。
我校近几年通过网络技术和深圳市的课堂教学远程互动实验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建设的课件管理系统也为学校的教育研究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平台随时自己的教学心得、听课报告、说课报告、教学课件、教案、试题等。正在筹建的课堂教学实录系统,将成为全体教师的可视化教学研究互动平台。为此还要继续加强组织机构建设,成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中心,专门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和教学中的问题。
5.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效用
LED电子显示屏、闭路电视系统、校园演播室、网络直播、校园网站、校园广播系统等都在发挥着建设和谐文明校园的强大效用。我校还通过成立校园电视台定期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校园网站宣传先进事迹,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除了需要及时更新网站栏目和内容,增加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专题,还要继续建设新的技术平台,例如通过直播国学系列讲座,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统一规划,需要党总支、团委、教务处、政教处、学生会和电教中心相互协调,形成统一的年度和季度工作计划,各部门工作分工要明确,在统一的计划下相关部门要与电教中心密切配合。电教中心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对技术设备的管理运行要有明确的人员分工。校园文化建设只有成为常规工作和定期活动,才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效用。
三、结束语
现代教育技术属于物力资源层面,它依托于人力资源层面,教育者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综合教育素养也需要跟进,就像一个驾驶员要有较好的驾驶技术和交通安全意识,否则,给他再好的汽车也不会发挥汽车的效用,甚至会造成设备的损坏和耽误事情的处理。素质教育目标下,教师需要现代化,技术需要现代化,二者协同运作,才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最大效用。
相比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高中教育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上并不是很落后,但是,在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教育综合素养方面相对落后,需要引起重视。西部地区更应该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在资源开发和应用、教育科研、教育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效用发挥,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和课题研究。如此,才能真正提升西部地区高中阶段的现代教育技术效用水平,进而推动西部地区高中素质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 左明章.论教育技术的发展价值[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1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1.1构建较为宽松的心理环境,消除幼儿对数学的恐惧
在幼儿数学教学过程中,为幼儿构建愉悦、宽松的学习与心理环境,保证幼儿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能够在自己兴趣支配下进行学习和操作。每个幼儿都是一个个体,个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学习兴趣也不相同,其对于数学会表现出不同的看法。很多幼儿对数字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对数学的恐惧,在具体教学中应该因材施教,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幼儿适当的增加难度,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应该放慢学习进程。同时为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到快乐,同时尊重幼儿习惯,鼓励其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在兴趣面前才能做到全身心的投入,对提升幼儿数学思维很有帮助。
1.2丰富物质环境,激发幼儿数学兴趣
在幼儿园中都设置了教学活动室,幼儿园需要为幼儿准备丰富的操作材料,满足幼儿千奇百怪的思维。材料的种类要多,同时保证色彩的多样性,确保这些教学工具与幼儿的年龄相当,能够勾起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主动走向数学探究的世界中。
2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
2.1通过蒙氏教育操作材料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在幼儿教育中,常规的操作材料通常没有较大的差别,同时对这些材料的操作也通常是教师为了模仿或重复动作,操作材料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基本上就算完成任务,这对于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制约。相对来说,蒙氏数学教育理念对幼儿操作能力培养十分看中,要求幼儿对每个活动进行个别操作、分组才做以及机体操作等,幼儿具有充分的材料选择权,不仅符合幼儿认知规律,还能够提升幼儿的兴趣,锻炼幼儿打开思维空间。蒙氏教育数学教育材料都是利用十进制原理设计而来,根据十进制规律进行数的增减。同时,这些教具具有自动订正性特点,对提升操作效果很有帮助。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活动区,教师应该重视操作材料的投放,应该为幼儿提供创造的空间,锻炼幼儿的想象能力、概括能力等,促进其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
2.2通过数学游戏,帮助幼儿构建数学思维模式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高度的逻辑性、抽象性以及概括性的特点,且传统的数学教学以集体教学为主,在幼儿数学教育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幼儿能否接受或幼儿思维能力,采用重复灌输的方式,希望能够加深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其实不然,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导致幼儿厌学,对数学产生恐惧,无法形成数学思维模式。通过有效的游戏,能够为幼儿构建数学思维模式提供一条捷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通过多元化的智力游戏,开发幼儿的数学思维。在蒙氏教育理念下,存在一套利用游戏激发幼儿兴趣的教材,给幼儿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与空间,在游戏的欢乐中,帮助幼儿构建数学思维方式,提升其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2.3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引导,帮助幼儿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是生活科学,在生活中处处包含着数学知识,同时蒙氏数学材料往往都是生活中相关的东西,与数学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有计划的引导幼儿,帮助其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在进餐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餐具分发出去,通过分发餐具的过程,引导学生联系一一对应的数学关系;同时,在户外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指导幼儿对自身位置进行观察,锻炼幼儿辨别方向的能力。从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出,在自然生活中包含了大量的数学现象,在幼儿无意识下就能够发生,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能够让幼儿对这些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更加理解。当然,师在幼儿园再怎么进行引导也很难使幼儿理解那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而当教师组织了适合幼儿水平的数学活动之后,就更需要家长在生活中为幼儿提供运用这些经验的机会了。因此,家长同样是幼儿学习数学的老师。教师还应该加强与幼儿家长的沟通,让家长给予其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指导家长对幼儿进行引导,逐渐提升幼儿的数学思维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蒙氏教育在我国幼儿数学教育过程中的运用,并不能死板硬套,还应该根据我国幼儿的具体情况,对先进的理念、教具等进行借鉴,同时加强科研,完善我国现有教学模式,形成具有中国化的蒙氏教育体系,促进我国幼儿教育水平。
3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蒙氏教育理念在我国幼儿教育中的运用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帮助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是一套优秀的幼儿教育法则。在幼儿教育过程中,通过对于蒙氏教育理念的借鉴,同时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不断的完善现有的幼儿教育模式,努力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作者:黎晓敏 单位: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任晓宇.如何在蒙氏教育中培养幼儿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J].新课程.2015,13(5):165-166.
[2]贺俊.蒙氏教育理念在培养幼儿专注能力中的应用[J].读与写.2014,26(1):298-299.
传统玩具;蒙氏教具
蒙氏教具,即蒙特梭利教具,是意大利教育家Maria Montessori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依据其教育思想精心设计的。对于“教具”,蒙台梭利称它为“工作材料”。中国传统玩具源远流长,是千千万万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作过程中创造和发明的,它对儿童的教育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可以使儿童在愉快的体验中获得无意识的发展。本文从两者关系入手,重点进行探讨。
一、蒙氏教具特征
蒙氏教具的构想来源于治疗智障儿童的器具,是蒙特梭利在长期的工作实践过程中观察、研究和创新的结果。蒙氏教具主要分为六大类,即:感官教育教具、语言教育教具、数学教育教具、科学文化教育教具、日常生活教育教具及音乐教育教具。比较典型的教具有:插座圆柱体、粉红塔、棕色梯等。蒙氏教具基本特征是:
1. 孤立性。蒙特梭利认为采用单色调的教具,对于儿童来说能更好地表现出孤立的特性,达到吸引儿童的目的。因此,蒙氏教具的每一套都能突出一个点来吸引儿童,从而在使用的过程中使他们的观察力、判断力、注意力和创新力得到不断提升。
2. 美观性。蒙氏教具每种都有它的特色,能吸引儿童。吸引的因素,或在重量上,或在颜色上,或在声音上。教具的美感性很强,以此能使儿童的审美心理获得更充分的保护和滋养。
3. 易动性。蒙氏教具主要是为儿童设计和制作的,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儿童的能力范围。因此,对儿童来讲,教具都是能搬得走、移得动的。例如,最大的粉红塔,儿童也能搬得动。
4. 间接性。蒙氏教具具有直接与间接教育的目的,能帮助儿童准备、适应未来的生活。教具在形体设计上更加适应儿童。例如,用纸画各种形状,为儿童将来学习做准备,具有间接的预备性。
5. 秩序性。每一种教具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都有其步骤和顺序才能完成。若没有按照她设计的步骤走的话,就会出现错误,出现错误就有一个自我控制的方法,所以在设计上或使用方法上,都由简单到复杂,培养儿童重视秩序,养成内在的纪律。
二、中国传统玩具的特征
中国传统玩具,是指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作过程中,采用天然的材料,如泥、木、石头、面等,手工制作而成的玩具。中国传统玩具大多表现的是民间习俗、戏曲、风俗等内容。比较典型的中国传统观玩具有:花棒锤、拨浪鼓、不倒翁、空竹、铁环、泥人等。中国传统玩具的基本特征是:
1. 传承性。传统玩具关键在于“传统”二字,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类和地方风格,具有一定的传承历史和文化渊源。中国传统玩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2. 自然性。中国传统玩具大多来源于生活,反映的是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传统玩具取材自然,崇尚人与自然的统一,可以使儿童在娱乐过程中学会认识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体会到“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
3. 教育性。中国传统玩具设计的目的不仅在玩,还强调的是教育。通过“寓教于玩”和“寓教于乐”,使中华文化以娱乐方式渗透和传播到儿童的生活中,使儿童们通过玩来增长知识,学习传统文化。
三、中国传统玩具与蒙氏教具的关系
通过以上对中国传统玩具与蒙氏教具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两者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我们从字面意思上去理解,教具重在“教”,强调的是教育的功能。而玩具重在“玩”,在制造上虽然也带有教育的意义,但却不是十分明显。
1. 中国传统玩具与蒙氏教具的联系。
(1)体现教育意义。无论是蒙氏教具还是中国传统玩具,其目的都在于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地发展。通过使用教具和玩具,促进其思维的发展,进而促进语言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蒙氏教具和中国传统玩具都是通过启发儿童智力达到教育的目的。
(2)制作形式美观。蒙氏教具最吸引幼儿园教育的是其感官教具,而中国传统玩具也是花色品种繁多。这些外在的形式都对幼儿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进行初步的影响,从而达到教学和训练的目的。
2. 中国传统玩具与蒙氏教具的区别。
(1)对象不同。可以说,蒙氏教具主要是针对儿童开发和设计的,重点在为儿童服务。而中国传统玩具的使用对象范围比蒙氏教具大得多,可以说是老少皆宜。
(2)目的不同。蒙氏教具主要是放在特定的场所供儿童使用,使儿童在使用过程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它有特定的使用规则和严肃的教育意义。而中国传统玩具主要是以迎合儿童喜好为目的,不受场所和场地的限制,儿童可以随心所欲地去玩,教育意义不如蒙氏教具那么浓厚。
(3)特征不同。由以上特征分析可以看出,蒙氏教具是根据儿童的特点,有系统性、秩序性和逻辑性。对于儿童来讲,只有掌握了上一阶段教具的操作方法,才能很好地进入下一阶段。中国传统玩具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在儿童系统训练上比较匮乏。
(4)效果不同。蒙氏教具有一定“错误控制”的功能,是说儿童在操作过程中能够自行发现错误,并进行改正。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实现自我教育。而中国传统玩具则不含有这种功能,主要是靠儿童发挥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就显得比较杂乱,更加随意。
(5)意义不同。蒙氏教具在设计上能培养儿童的秩序感,使儿童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方法使用教具,尊重教具,维护教具。而对中国传统玩具来讲,儿童在使用之后,往往会很随便地将其放在一边或让别人收拾,这在计划性和系统性方面显得不够严肃。
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传统玩具也在发生着变化,特别是基于蒙氏精神开发的一些益智玩具,既起到了教育的目的,也能很好地符合蒙氏教育精神和现代教育理念,对我们的教学和家长的导购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钱愿秋.蒙氏教具与儿童玩具的关系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11.
[2]杨大年.中国传统玩具与现代玩具的比较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2004,4.
[3]吴树玉.儿童玩具的艺术教育功能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1.1一般采取“灌输式教学”
灌输式教学即老师讲,幼儿听;老师问,幼儿答;老师演示,幼儿观看。教师只注意到幼儿思维的集体形象性,而忽视了幼儿理解抽象问题过程中的思维呈直觉行动式的特点,将数概学念以教师重复讲解演示,幼儿反复模仿练习等方式进行传授,传授的知识不管是否能消化,硬往幼儿的小脑子里灌,幼儿对知识只是“被动接受”。
1.2传统数学教学无视幼儿的个性差异,以同一标准塑造
有的教师认为,数学知识太抽象,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寻求知识的内在规律很难,于是就越俎代庖,忽略了幼儿主体的作用。其实正因为数学知识的抽象,更应该让幼儿借助对物体的操作,大量积累感性经验,形成对数学知识的认识。
2蒙氏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蒙特梭利数学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和蒙氏教具可以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孩子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培养专心、细心、耐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提高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孩子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理解力的发展。本学期我园开展蒙式数学课题研究,采用蒙氏数学的教学方法,把抽象的概念、高深的数学思想融入到简单有趣的教具中,孩子在兴致勃勃的玩教具时就潜移默化地理解数学概念,形成形象生动的直观思维,利用操作材料成功地激发幼儿的兴趣,孩子在操作中认知,提供给孩子蕴含教育价值的材料,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基本的加、减、乘、除、读、写、算。因为蒙氏数学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弥补传统数学的不足,蒙氏操作材料可以让幼儿“学中玩,玩中学”玩本来就是孩子的天性,蒙氏数学里有趣又多样的操作活动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整个学习操作过程孩子变被动为主动,并不是老师强迫孩子学,孩子也不要背口诀,而是在游戏中、操作过程中学会的,孩子在剪、拼、贴、画的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带动大脑思维,它能提高小班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轻松自然、饶有兴味地获取知识,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3蒙氏数学在小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3.1提供大量的操作材料、学具,在操作中帮助幼儿初步学会了观察
蒙台梭利认为孩子是在操作中认知的,提供给孩子蕴含教育价值的操作材料,能够让孩子在操作中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取知识。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件事听过之后,没过多久就忘了;如果是看到的,便容易记往;假若再亲自操作一下,就更容易理解了。对幼儿来说,亲自“做”的效果远远胜过对他说、让他听。蒙氏数学课程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操作材料、学具,早期的数学学习都是建立在幼儿操作的基础上,蒙氏的学具适应幼儿的学习特点,遵循数学概念的形成规律,为孩子提供的材料具备多样的形式,能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幼儿在操作活动有利于学会按顺序、全面地观察事物,在比较中抓住事物的特点。结合幼儿的特点,我们在学习排序时,教师为每个幼儿准备人手一份的《小熊的一家》学具,在幼儿操作活动的前期,我们先训练幼儿掌握良好的规则,即有序地取放操作材料,在每次操作进行之前,要求幼儿把学具拿出来,一一摆放在工作盘上还结合儿歌“学具拿出来,桌上摆一摆,小手顶一顶,全部都摆开,轻轻拿,轻轻放,我们的学具,我最爱。”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实验,幼儿养成操作的全面观察习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巧妙地运用材料的暗示图形,帮助幼儿独立地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如小班第2册《学习高矮》这个活动提供的学具“会变的小丑”总共有三个小丑,每个小丑分头、上身、下身三个部分,幼儿在组合“会变的小丑”时,经常会重组错误,如果老师引导幼儿学会观察,幼儿很快发现在学具的右边都有星星、圆圈、雪花的暗示语,根据暗示语马上就能把图形恢复原样。表象的积累和经验的丰富反过来又促进幼儿的观察,通过观察来理解数学的概念,使幼儿的抽象、概括、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大大提高。
3.2运用游戏的形式,充分调动幼儿学数学的兴趣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较强的特点,如果组织不好,容易造成枯燥乏味的现象,因此,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愿望作为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一个任务。在小班初期,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是和成人正确的引导、恰当的教学内容、方法及良好的活动方式成正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游戏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完美的智力发展。游戏犹如打开的一扇巨大而明亮的窗子,源源不断地将有关周围世界的观念和概念的源流,通过这窗子注入孩子的心田。”在数学活动中,我总是采用游戏的形式,千方百计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在利用学具《小熊的一家》学习配对时,笔者运用生动的语言“哎呀,不好了,小熊兄弟被大灰狼捉走了我们趁天黑去把它救出来吧”幼儿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过来,“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始玩救小熊的游戏了,大家准备好了。”利用帮助小熊兄弟具有童话色彩的游戏活动展开教学。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也会更好。
3.3实施过程重视幼儿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培养
蒙氏数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十分强调幼儿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培养,好习惯一旦养成,终身受益。如学具的收放常规,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收放物品的良好习惯。引导幼儿自己整理学具,其实是非常好的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机会。幼儿在操作整理中学会了分类,在教室的区角里体现最明显,没有上蒙氏课时,我们经常多次重复他们玩好玩具,要分类收拾,但是孩子总是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做,开展蒙氏活动后,孩子进步特别大,现在的玩具分类很清楚,幼儿都能整齐有序地收拾摆放。教师还可以利用工作毯帮助幼儿管理好自己的学具:要求幼儿摆放学具时应始终都在工作毯上进行,养成了认真做事、细致、有主动性的习惯,久而久之幼儿就能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操作,不会将学具丢失或与同伴的混在一起。
3.4操作活动重视合作,为幼儿创造交往的环境和机会
操作活动虽然每人一套学具,常以独立的形式进行,但不意味缺乏合作,在操作前,或操作中,老师经常发现,在一些相对较高层次的材料或相对复杂有难度的材料前,因为幼儿发展能力不一样,能力差的幼儿往往离不开同伴的帮助,往往需要一起讨论,互相学习,幼儿在与同伴共同操作,共同讨论中,相互启发,解决问题,加深认知。合作促进幼儿共同努力,共享成功的喜悦。我们在活动室里建立“展示台”。引导幼儿随时将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台,里面贴上幼儿的作业,幼儿在课间非常关注这一栏,他们争着在课间围过来,找自己或是同伴的作业,互相评比,看谁得的星星数多,让老师倍感欣慰的是,以前最让我们头疼的课间,现在变得很井然有序,改变了幼儿爱闹哄哄,打打闹闹的局面。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幼儿创造性也得以发挥,在向别人介绍自己作业情况的同时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及交往能力也得到培养。
3.5注重实际的运用,帮助幼儿初步学会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纲要》中指出,成功的数学教育应让幼儿体会数学是从人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让幼儿感知各种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存在的很重要,因此蒙氏数学教育注重让幼儿从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孩子在盥洗的同时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对应现象:一只杯子内放一把牙刷,一个小朋友用一条毛巾,并知道小朋友和毛巾是一样多的,但如果有位小朋友没有来,就会出现小朋友少、毛巾多的情况;进餐时,教师请每个小朋友排队取走一杯牛奶和一个蛋糕来感知对应的方法。再如幼儿通过给插座圆柱体排序,发现若从高到矮排,前边的一个会挡住后边的一个,因此站队时,应该矮个子在前,高个子在后,这样前边的人就不会挡住后边人的视线。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使幼儿运用数学思维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体现;相反,大量的生活经验做基础,也可以引导幼儿更好地理解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
4采用蒙氏数学教学的成果总结
很多家长都听说过蒙台梭利教育,对蒙氏幼儿园或者蒙氏教育特色班很感兴趣。当问家长为什么为孩子选择蒙台梭利教育时,家长的答案各式各样。有的家长听说蒙氏教育很自由,孩子在这里非常快乐,于是崇尚自由快乐的家长就为孩子选择了它;有的家长的想法正好相反,他们听说蒙氏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而自己的孩子太调皮了,应该让孩子在这里学习守规矩;还有的家长说因为这种教育模式最著名、最先进,所以要为孩子选择最好的教育;有的家长则说不太清楚蒙氏教育是怎么回事,但是发现很多家长都争着抢着上这种幼儿园,于是随大流就给孩子报名了……
凡此种种,都表达了家长教育孩子的一种心愿,但是对蒙台梭利教育的理解并不到位,所以孩子接受蒙氏教育后的效果未必如家长所愿。可见,家长需要对之有一个较为全面与科学的理解,并使自己的教育观念与蒙台梭利教育观念相一致,才能充分发挥蒙台梭利教育的功能。
蒙台梭利教育为什么那么有名?
蒙台梭利(1870年―1952年)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因创立蒙台梭利教育法而享誉全球,成为世界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蒙台梭利最初研究智力缺陷儿童的心理和教育问题,发现早期教育在人一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后来致力于正常儿童的教育实验,创办了举世闻名的“儿童之家”。
“儿童之家”于1907年在罗马贫民区建立,招收3~6岁儿童,她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进行教学,使那些普通、贫寒的儿童在几年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一一孩子们聪明、自信、有教养、生机勃勃。蒙台梭利的教育魅力轰动了整个欧洲,“儿童之家”开始遍地生花。蒙台梭利一边实践一边研究,她撰写的幼儿教育理论著作被翻译成37国文字;欧洲、美国还出现了蒙台梭利运动,许多国家相继成立了蒙台梭利教育研究会。
在我国幼儿教育领域,蒙氏教育的知名度非常大。对于家长来说,蒙氏教育很有吸引力,一些蒙氏教育名词也增加了它的神秘感,例如“敏感期”、“吸收性心智”、“工作”、“有准备的环境”、“自由”、“纪律”等。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蒙氏教育的最大问题不在于环境与设施是否现代与齐全,而是大家对蒙氏教育观念一知半解,甚至出现把蒙氏教育简单化为教具操作。有的家长发现孩子上了蒙氏班以后,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想和期望,于是产生许多疑问甚至误解,特别需要专业的解释与援助。
蒙氏教育的教具有那么神奇吗?
蒙台梭利最初关注残障儿童时,发现他们的生活环境十分恶劣,他们与精神病人一起关在疯人院,没有玩具,也没有任何适合他们抓握和操作的东西,她认为这样只会加速残障儿童智力下降,必须为他们设计能够促进心智发育的玩教具。经过不断完善,这些玩教具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包括感觉、体能、生活、语文、数学、艺术等方面。至于蒙氏教具到底有多少?哪些属于蒙台梭利创造的,哪些是后人创造的?已经无法做出精确的统计。
事实上,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孩子来说,没有必要操作全套蒙氏教具,因为很多知识和技能都可以在普通家庭中通过日常生活得到学习与锻炼。蒙氏教具的最大价值体现在操作过程中的专注与有序。例如孩子在操作粉红塔的时候,一定要先轻轻地取下工作毯,平整地铺在地面;再从架子上将10块粉红塔由小到大,一块块地取下来,整齐地摆在地毯上;然后坐下来,找出最大的一块放在第一层,接着找出次大块,放在最大块的上方,一直做到最小的一块摆放在最顶端;最后再一块块地放回架子上,地毯也收好。整个过程不左顾右看,也不被人打扰,自己专注地进行操作,也尊重别人操作玩具时的专注。从这个角度来说,经过蒙氏教育的孩子应该很有规矩。
蒙氏教具为孩子创造了独立学习、有序活动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孩子自理与规则意识;但是现代社会也很提倡合作学习与创新意识,有的教师与家长奉行所谓的“纯正蒙氏教育”,那么孩子的合作和创新能力将得不到充分锻炼,所以“原汁原味”地实施蒙氏教育是没有必要的。事实上,蒙台梭利本人也不希望人们原封不动地实施蒙氏教育法,她在演讲中曾经形象地说:“请大家要看我手指的方向,而不要只盯着我的手指。”一成不变地沿袭一种教育模式,只会走向死胡同,适应时代要求而变通思想,才能科学地幼儿。问题在于“变通”要遵循“手指的方向”,如果连蒙氏教育“手指的方向”都没有看清,就无法真正实施科学的蒙氏教育。
蒙氏教育的核心理念与独特性是什么?
如果是盲目追随蒙氏教育,而自己的教育观念并不与之一致,必然达不到预想的教育效果。蒙氏教育的核心理念与独特性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以儿帝为中心
蒙台梭利热爱儿童,具有强烈的儿童崇拜情结,以儿童为中心是她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起点与终点,反对一切以成人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尊重儿童的成长步调,要求给儿童以极大的自由活动权。这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是一种职业信念,需以尊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幼儿教育规律为基础。普通家长一般情况下达不到这一境界,结果把以儿童为中心简单化为一切顺从孩子,对孩子娇惯溺爱。即使是幼儿教师,也需要经过专业成长才能完全把握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方法。
“不教”的教育
有的家长发现孩子进入蒙氏班之后,老师不管孩子,孩子愿意工作就工作,不愿意工作就不工作,而且也不正经上课,每天就是随便玩,这样能行吗?从表面上看,这就是蒙氏教育在形式上的特点。蒙台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主张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等待孩子自发、主动学习的时机,教师不能诱导、强迫孩子学习。在蒙氏教育中,教师不是孩子学习的“导师”,而是孩子的“助手”,主要任务是对孩子的发展了如指掌,为孩子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协助和支持孩子学习。所以,蒙氏教育要求教师和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同时对师资的要求也更高,因为“不教的教育”比“教的教育”更难,如果教育的尺度把握不好,很容易使“不教的教育”变成任性、随便的教育。
敏感州教育
蒙氏教育具有生理学和心理学依据,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进程设计课程。蒙氏教育认为0~6岁的儿童在一定时期内会对某些事物、在某些能力的发展上出现特定的喜好倾向,若此时顺应孩子的敏感性,给予孩子适宜的环境,孩子就可以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例如感觉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数学敏感期、书写敏感期等等。所以,科学的蒙氏教育是非常及时的教育,成人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并随时给孩子提供符合他敏感期成长需要的教育,这要求教
师具有较好的心理学功底,而且因为每个孩子敏感期的到来并非在同一时间,具有个体差异性,所以教师要具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育能力。
混龄教育
大部分幼儿园都实行分龄教育制度,也就是把不同年龄的孩子安排在不同年级学习,蒙台梭利创建“儿童之家”则是把60名3~6岁儿童安排在同一年级,实行混龄教育。蒙氏教育注重品德的养成,希望小孩子跟着大孩子学习,大孩子照顾小孩子,孩子之间和平相处。而一般情况下,孩子更愿意跟大孩子在一起,不愿意跟小孩子在一起,所以家长要做好心理准备,带领孩子一起接受混龄教育模式。
奖罚无用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奖罚是使用最频繁的教育手段,但蒙氏教育认为奖罚侵犯了孩子的尊严,不利于孩子自主精神的成长,造成孩子“不奖不行、不罚不听”的坏习惯。孩子的行为动机不是听从内心的需要,而是受外在因素的胁迫,为了获得奖励才守则,或者为了避免惩罚才遵守,一旦失去成人的奖罚就任意妄为,妨碍了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成长。蒙台梭利提倡成人为孩子提供适合其发展水平的材料与环境,使孩子能从自己的行为中及时得到反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我发现、自我矫正。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多为孩子创造正面学习环境,让孩子在内在需求和内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学习、自我完善。
白山与规则都不可少
蒙台梭利认为自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人权。但蒙氏教育的自由不是放任或为所欲为,
“自由并非做你想做的事,而是要做正确的事”。在蒙氏教室里,孩子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能自由地选择有益与有用的“工作”。可见,蒙氏教育提倡的是有规则的自由。成人尊重孩子自由的方法是:“你只要冷静的观望,保持一种尊重孩子的行为态度,使孩子在获取经验时,有完全的自由,在他们工作时不要干扰他”。于是,自由与规则高度统一的难题就归结到“工作”氛围的营造之中,教师要在幼儿园尽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家长则要在家庭中尽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当然,这不是说家长要把“工作材料”(蒙氏教具)买回家才有“工作环境”,而是创造有利于孩子全身心投入的健康活动以及滋养孩子身心协调发展的家庭生活氛围。
要不要为孩子选择蒙氏教育?
关键词:蒙氏教育;幼小衔接;特点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9―0095―03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教育是人类发展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它的目的具有两重性,即生理上帮助儿童个体的自然发展,社会上使其为适应环境做好充分准备。由此可见,科学的学前教育是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其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的保障。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一个从生理、心理乃至社会环境都发生巨大变化的转折,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教育衔接会帮助儿童克服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改变带来的不适,所以如何选择正确有效的衔接方式成为幼小衔接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如今,学前教育领域充斥着许多教育模式,每种教育模式都有其独立的对教育的理解、教师训练系统、教具教材等。哲学背景下的蒙氏教育在顺应人类自然天性的教育理念中,将儿童自我个性的发展放在首位,它强调每个儿童都有一个独特的发展过程,并在其个性化发展中习得自身能力。秉承着这样的理念,在百家争鸣的教育体系中,蒙氏教育在幼小衔接方面表现较为突出。
一、蒙台梭利教育背景下的幼小衔接特点
1.建构完整自我,社会技能成为入学主导优势
蒙台梭利说,人的内在存有一个精神胚胎,孩子出生之后带有自然赋予的内在的成长法则。在蒙氏教育理念指引下,儿童顺从内在的召唤,听从内在的引领,按照大自然所设定的成长法则不停地进行学习、不断地与人群和社会交流互动,从而发展并最终形成属于儿童个体的独特的自我。这个自我是完整的,包括生理状况、精神状态、情绪起落、认知水平、个性特点、感知觉能力、心理活动和心理空间等。这个自我是独一无二的、有别于他人的,是完完整整属于个体所有的,不受他人控制,不控制他人,自由存在的个体。蒙氏教育的精髓即帮助儿童构建自我,而积极的同伴交往是儿童自我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1]
蒙台梭利并不认为肩并肩坐着听其他人讲话的教育是社会教育,她认为真正的社会教育是在儿童确定了自身个性的基础之上并以自由意志交往,形成团结力量,学会考虑他人以及公共事物,并尽自己的责任。 蒙氏教育虽然较为偏重个体,但社会性的培养并没有忽视。Lillard和Else-Quest(2006)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接受蒙氏教育的儿童在进入小学后比接受传统教育的儿童在社会技能方面表现更优秀。[2]这种研究结论也被Kayth(2008)等人证实,受过蒙氏训练的儿童在入学的新环境中会更快地融入班级,掌握更高效的社交技巧。[2]教师普遍反映能够轻易识别接受过蒙氏教育的儿童,即便熟悉的氛围变成陌生的场景,拥有完整且独立自我的此类儿童也能够迅速调整好情绪,在新群体中尽快确定自己的角色,发挥积极作用。
2.尊重儿童认知敏感期,兴趣迁移引领学科学习
儿童不仅在身体、心理以及人格上有其特定的敏感期,同时在认知发展过程中也有敏感期,也可称为幼儿学习敏感期。在这一时期内,成人应该提供儿童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儿童充分学习,忽视儿童的敏感期将延缓儿童发展的速度。蒙氏教育重视儿童的学习敏感期,尊重儿童为有能力的个体。5~6岁儿童正处于数学逻辑、空间感知敏感期及识字、书写、阅读的敏感期,这对儿童进入小学学习数学和语文知识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应进行积极引导,将儿童这一时期的潜力充分发挥,那么幼小衔接工作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蒙氏教育善于从儿童的兴趣出发,配合儿童的学习敏感期,满足儿童不同层次的需要。这种在幼儿园保持的学习兴趣会延伸至小学的学习生活中。入学后接受蒙氏教育的儿童数学能力强,认真操作过蒙氏教具的儿童数学几乎不存在问题,儿童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会一直保持乃至延伸至他整个学习生涯。打下良好兴趣基础的儿童,虽然可能在蒙氏园里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英语训练,但是兴趣迁移,加之前期的基础,再经教师专业的引领,会使儿童对英语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其他新增课程方面,蒙氏儿童也表现出了特有的积极性,比如思想品德课和小学的校本课程。蒙氏的儿童对环境的感知敏锐,并能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方式,调整学习方法,学习即兴趣,兴趣即学习。
3.自我规则向课堂规则过渡,实现规则意识双接轨
蒙氏教育中的规则是儿童在井然有序的拥有更多自由的活动中自然形成的,它根植于儿童心灵深处,是幼儿逐渐养成习惯的需要,是建立在儿童充分的自由与发展基础之上的。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自由与规则,幼儿园中对儿童规则的设定没有统一的标准,而是从不同儿童的个性及其发展需要等方面考量。儿童有着一套自我规则,这种自我规则是儿童愿意遵守、能够维持的。蒙氏教育培养儿童建立自我规则,使进入小学的儿童持有着规则意识,能够更轻松、更快地适应学校环境氛围和要求。
儿童的自我规则是独特的,自由中渗透规则,规则中存在自由,蒙台梭利所谓的规则意识是一种内在的自律,这是发自儿童对某些工作的兴趣而培养出对自我的行为控制。蒙台梭利曾说过,很多所谓缺乏自律的孩子,实在是因为缺乏适当的激励而心生挫折,如果把他们放在预设的环境里,假以时日,应该会快乐些,也可学会些许的自我控制。[3、4]由此可见,在对蒙氏教具的操作中,儿童不仅在心智上获得发展,更可使儿童逐步体会到“规则”并非来自教师,而是社会活动的需要,要参与活动就要遵守规则,从而培养了儿童的规则意识。进入小学儿童必须遵守课堂规则,小学的课堂规则非常具体、严格和规范,儿童会在自我规则中抽离出来,将好的部分保留,不恰当的部分摒弃,将自我规则融入课堂规则,进行整合修正,以最快速度适应新的纪律要求,做到自我规则向课堂规则的过渡,实现规则意识完美融合。
4.具备稳定心理能量,专注品质完成由自主游戏到课堂学习的转变
蒙台梭利教具材料使儿童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现并及时矫正错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具的设计通常在每一种材料上只设置一处问题,因此,儿童可以轻易注意到他们所犯的错误并进行改正,这样能够让儿童更加集中注意力(Oguz & Koksal Akyol,2006),这种方式就是最基本的训练注意力的教育。[2]兴趣、学习环境以及材料的刺激都是影响儿童的注意力和专注力的重要因素,Wanger(1990)研究表明,蒙氏教育对儿童专注力的提高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2]儿童在规则性教具和预设环境的熏陶下,逐渐具备稳定的心理能量,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儿童都能够思想集中专注精神。
儿童将幼儿园习得的专注品质带到小学课堂,虽然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本质的改变,自主游戏形式变成课堂学习模式,调查表明小学教师普遍认可蒙氏儿童的专注力。Kayth和Erbay(2010)做了这样一项研究,将5~6岁接受过蒙氏教育的儿童与接受普通教育的儿童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示5~6岁接受过蒙氏教育的儿童的专注能力测试得分远高于普通教育的儿童。许多教师表示小学生课堂思想不集中是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幼小衔接的难点,大部分儿童在新的教学方式下很难集中精神,经常无法专心听讲,40分钟的课时儿童的专注时间普遍在10~15分钟左右,而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很少出现在受过蒙氏教育的儿童身上。即使偶尔发生走神,经过教师的提醒,也能尽快调整状态,回转思维,蒙氏教育下儿童专注品质完成由自主游戏到课堂学习的转变。
蒙氏教育的根本是依据儿童的发展需要,它使儿童能够发现最好也是最简单的方式去做自己。儿童逐渐形成完整的自我,并且获得良好的社会技能;在正确的敏感期完成质的飞跃,并将探索的兴趣保持终身;在自由中寻找规则,在规则中寻找自由;最后具备专注的品质和稳定的心理能量。儿童这些优秀的品质减缓了幼小衔接的坡度,无论从身体还是情绪上的不适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
二、蒙台梭利教育对当下我国幼教事业的启示
1.调整教育视角与姿态,诠释全新教育者角色
“教育者”,简而言之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如果将“教育”理解为“学校教育”,那么这里的“教育者”主要就是指教师。[5]唐代学者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往今来的教育者被指定“教”的使命。蒙台梭利教育打破传统意义上教师的作用,赋予幼儿教师全新的内涵。幼儿教师是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者,是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是自主学习过程的观察者支持者。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中的教育建议为幼儿教师指明了方向,教师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因材施教,根据儿童的个别差异和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辅助儿童达到他的可能水平,搭建教育支架,挑战有效教学。
根据“教育”的广义定义,家长也具有教育者的身份。蒙台梭利教育对家长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不仅针对幼教工作者,同时也为家长提供了教育契机。模仿是儿童的天性,父母是儿童的重要学习榜样,有了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引领,家长的角色功能由“养育”向“教养”转变。家长如果能够正确领会蒙台梭利教育的价值蕴含,树立科学的育儿观,用心观察孩子,多与孩子做有效、积极的游戏与沟通,时刻掌握自己孩子身心发展的水平,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有利于儿童终身可持续发展。
2.发展多元评价系统
要了解儿童是否得到发展、怎样发展或为什么没有发展,教育评价至关重要。鉴于儿童发展水平的差异,评价方式也应该考虑到每一个儿童的情感、兴趣、习惯与学习方式的不同,呈现多元化的评价形态。幼儿教师与家长应调整心态,制订适合儿童发展的培养目标和期望值,了解幼儿之间的差异,尊重其差异,掌握幼儿发展的需求,满足其需求。
在评价儿童时不适宜采用单一、统一的方法,应以蒙台梭利教育中各领域目标为参考,对每个儿童进行动态评估,帮助儿童制定并实施个体化教育方案或团队训练方案,从一刀切的测评模式转变为个人的成长档案袋,从单一的美术作品袋到涉及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五大领域的多元评价采样系统。
儿童的发展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评价系统应一改静态简单的模式,发展为横向五大领域全面评价、纵向各阶段跟踪记录的多元化综合评价系统。
3.形成政府、幼儿园、小学、家庭四位一体合力,探索幼小无缝衔接新出路
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是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而“小学化”倾向形成的原因之一在于幼小衔接工作存在纰漏。蒙台梭利教育就家园共育方面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提高教师与家长科学施教的能力与意识,而且让教师与家长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达成了基本的共识,增强了“家园共育”的合力。[6]然而蒙台梭利教育在解决幼小衔接问题上还没有明确结论,比如蒙台梭利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这一方面存在衔接漏洞,入小学前需认识1600个汉字,该类目标可能无法达成,如果这种类似问题不解决,那么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幼儿园小学化。
完善蒙台梭利教育内容,与小学课程接轨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关键之一,政府应加强监管力度,督促相关部门加强对幼小衔接的关注。政府不仅需要对学制的衔接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同时更要为学前教育法规的建立提供支持和保障。要实现幼小无缝衔接,同时需要幼儿园、小学、家庭的努力,一方面增进家园共育和幼小双向合作,另一方面也要开辟小学与家长对话的平台,三方互相沟通交流,彼此理解支持,保证幼、小、家三方合作的顺利开展。以政府为主导,将影响幼小衔接的其他三大因素有机整合,只有凝结政府、幼儿园、小学、家庭的智慧,形成四位一体合力,才能开创幼小衔接新局面。
幼小衔接并不意味着彻底改变,而是如何把握幼儿园与小学的落差,找到恰当的契合点。如果能够正确运用蒙氏教育,真正理解和领会蒙氏教育的精髓,才能让儿童在新环境中继续做自己,自然过渡。
[参考文献]
[1]Cosgrove,S.A.&Ballou,R.A.A Complement to Lifestyle Assessment:Using Montessori Sensorial Experiences to Enhance and Intensify Early Recollections[J].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2006(01).
[2]Gokhan KAYILI&Ramazan ARI.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s of the Montessori Method on Preschool Children’s Readiness to Primary Education[J].Educational Sciences,2011(04).
[3]毕艳红.蒙台梭利教室中的规则与纪律教育及运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02).
[4]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蒙台梭利;数学教育;培智数学
蒙台梭利教育被誉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幼儿教育方法之一,数学教育是蒙台梭利教育中最为经典和为人称颂的部分。蒙台梭利数学教育凭借丰富、系统的教具和独特的教学方法帮助世界各地的幼儿掌握了成人眼中“抽象、枯燥、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其中很多地方值得培智数学教育借鉴。
一、蒙台梭利数学教育的特点
1.以感官教育为基础
在进行数学区的学习之前,幼儿需先完成感官区教具的操作。蒙台梭利设计了一整套的感官教具来锻炼幼儿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官的能力。为了锻炼这些感官,蒙台梭利设计了圆柱体插座、粉红塔、棕色梯、色板、几何图形橱、温觉板、嗅觉瓶、味觉瓶等经典教具。通过对教具的观察、触摸、摆弄,幼儿不仅从各个感官角度对教具有了深刻的认知,还学会了配对(paring)、排序
(grading)、分类(sorting),这些能力为幼儿学习数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数学区的每个教具都是先完成对教具的感官感知之后再进行数和名称的认识。例如数棒,数棒是数学区的第一个教具,用来帮助幼儿理解1~10对应的量。在蒙氏数学教育中不会一开始就出示数字1并告诉幼儿数字1就是数棒1这么多,而是通过让幼儿抓握的形式帮助幼儿理解1所代表的量有多少,3所代表的量有多少,在儿童对1~10所代表的量都有了感官上的理解并能进行区分之后才出示数字,这时才引导幼儿完成数字与数量的对应。
2.注重预备能力的培养
蒙台梭利把完成每个教具的操作命名为“工作”,每个“工作”都需要一定的已有经验或者说预备能力,如同现实生活中每个工作岗位都对应聘者有学历、技能、经验等方面的要求一样。蒙台梭利对完成每个教具所需要的能力做了细致的拆分,并在这个教具之前设计了一些教具来使幼儿具备相应的能力。例如,幼儿要完成点数数棒的工作他必须具备区分红色和蓝色的能力、抓握的能力、左和右的方向感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就被设计到感官区的色板、日常生活区的五指抓等教具和工作中。而幼儿若要做四则运算的工作,他需要先通过彩色串珠、塞根板、银行游戏、邮票游戏等教具的操作学会所需要的数概念、十进位、运算法则等预备能力。
3.教具丰富、科学、系统
(1)蒙台梭利数学教具十分丰富。为了帮助幼儿掌握十进位法则,蒙台梭利设计了彩色串珠粒、金黄串珠粒、金黄串珠棒、金黄串珠板、金黄串珠体、加法蛇游戏、邮票游戏、大计数架、点的游戏等众多教具,幼儿即使不喜欢其中的某种教具,也可以通过对其他教具的操作来获得相应的能力。
(2)蒙台梭利数学教具是科学的。蒙台梭利教具所有教具除了色板都只有原木色、红色、黄色、蓝色、绿色这几种颜色,既不单调也不会因为颜色过多而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同时每种教具都直观而明确地呈现了数学知识和运算过程,例如乘法板通过小数字卡来表示每次取的量,通过定位片来表示该量被取了几次,幼儿可以通过该教具直观感受到乘法的意义和运算过程。
(3)蒙台梭利数学教具具备极强的系统性。数学知识和能力被分解到众多的教具中,这些教具按难易程度和知识的前后联系被有顺序地排列,层层递进,幼儿只需按这个顺序操作就可以在数学教具这个体系内学到系统的数学知识。同时蒙台梭利数学教具有统一的规格,运算法则也被设计为规范的操作步骤,因此当幼儿学到后面时能够根据以前的知识和操作步骤推论新教具的操作方法,甚至通过独立尝试而得出正确的结果。这就是它系统性的表现,所有教具相互联系,相互兼容,同一领域的法则相互适用。
4.每一项工作只有唯一的直接目标
尽管一个教具可以培养幼儿几个方面的能力,在蒙氏教育中教师也不会让幼儿在一节课或一次操作中掌握数种能力。而是按难度的不同为这个教具设计数次操作,每次操作只有唯一的直接目标。例如,数棒的第一项工作是感官展示(从视觉和触觉上感知量),第二项工作是名称练习(将量与发音对应),第三项工作是排序(比较大小),第四项工作是数棒与砂纸数字板的对应(量与数字的对应)。这样教师的教学就有了唯一的核心,同时幼儿是否达到直接目标教师也可以通过幼儿的行为直观判断出来。
5.注重儿童的自我建构
在蒙台梭利数学教育中,教师从来不会长篇大论地讲,企图把知识灌输给幼儿。蒙台梭利有句名言:“让我听,我随后就忘记;让我看,我就能记住;让我做,我就能理解。”因此蒙台梭利把知识的学习看作一个幼儿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观察者、辅助者、组织者。在蒙台梭利数学教育中教师的语言很少,只在介绍教具和引导幼儿观察时会用语言表述。教师通过动作向幼儿示范教具如何操作,幼儿在反复的操作中理解教具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将知识内化,这就是蒙台梭利的学习观。
二、对培智数学教育的启示
蒙台梭利教育法主要应用于学前教育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义务教育阶段的智力落后儿童虽已过了幼儿期却在智力发展、认知方式等方面与幼儿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因此蒙台梭利数学教育的一些原则和方法也值得培智数学教育借鉴。
1.教授新知之前确保学生已掌握所需的预备能力
智力落后儿童间的差异性很大,教师更需要清楚地知道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能力,要理解教师讲授的新知识还需要具备哪些预备能力。目前国内的培智数学教材在小学低年级就教授智力落后学生加法,这是值得商榷的。虽然教的是10以内的加法,不涉及进位,在整个加法运算中是最简单的,但如果学生没有具备相应的预备能力就会显得很难。学生要正确计算出10以内的加法要具备以下能力:唱数的能力、计数的能力、对1~10的量有准确的认识并能进行区分、认识数字1~10并能与1~10的量准确对应、知道加法的意义、掌握加法运算的操作方法。如果这些能力没有完全掌握即使最简单的加法运算也会举步维艰。蒙台梭利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可以将“计算1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能力进行拆分,仔细核对学生是否已经完全掌握了每一项能力,如果没有,先补教学生所缺的能力。
2.注意教学用语、课件、教具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数学知识前后联系,层层递进,前面知识的掌握直接影响后面知识的理解,因此培智数学教师应对整个培智数学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清楚知道知识之间是如何推演的。同时对数学概念要有准确的定义,运算步骤要规范并相对固定,不能今天一种操作方法明天又换了一种,这样会给学生造成混乱,难以适应。
3.设定的目标不宜过多、过高
每个层次,每节课要达到的目标不宜过多、过高,可以借鉴蒙台梭利的方法每节课一个直接目标,这样更容易达到。一提到教育目标我们往往会从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去想、去写,一节课只有35分钟,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还远远达不到这个时间,学生间的差异又那么大,我们定的三维目标真能达到吗?相反如果每节课只有单一的目标,教师的教学行为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教师可以按照掌握该能力的操作步骤来设计教学流程,简单而又有效。学生是否掌握也有了明确的过关标准。
4.教师少讲,学生多做
数学能力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纯认知层面的知识,更多的是技能,如计算能力、比较大小等。教师的讲只能起引导作用而无法代替学生学会这些知识,掌握这些能力。例如,教师告诉学生“3+2=5”,或者“3个苹果加上2个苹果等于5个苹果,3元钱加上2元钱等于5元钱”,学生是难以理解的,这些对他来说只是三句话而已,只是一些声音,一些符号,它们并不能使学生产生计算3+2的能力。相反如果智力落后儿童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数字3转换为串珠3,数字2转换为串珠2,并且明白加法就是把两个量合在一起,通过反复演练整个运算过程,久而久之他们就能理解为什么3和2放在一起会变成5。
学生学得如何取决于他内部的自我建构进行得如何,而自我建构对于智力落后儿童来说必须通过动手操作来完成。因此培智数学教师要少讲,多为学生创造操作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李宏.借鉴蒙氏教育理念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J].赤峰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0).
[2]田晓莅.蒙氏教育思想对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数学素养的启示[J].中国校外教育,2011(5).
关键词: 蒙台梭利教具 解读 挖掘 反思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杰出的幼儿教育专家,被称为“幼儿教育之母”,她的学前教育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反映了新教育的要求,对20世纪初兴起的新教育运动起到了推进作用,并且对学前教育一直产生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我园作为苏北第一家引进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园所,一直以来,每位教师都在不断摸索、研究,形成浓厚的蒙台梭利教育科研氛围,教师从中得到成长,孩子们从中不断提高。
蒙台梭利潜心研制的教具广为流传,很多教具都堪称“经典”,影响许多国家、地区的孩子们,不仅启迪他们的智慧、发展他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品质习惯。蒙台梭利教具蕴涵极大的魅力与潜能,值得我们解读、挖掘、反思。
一、对蒙台梭利教具的解读
1.蒙台梭利教具的区域性
蒙台梭利教具的区域性非常显著,分为日常生活练习、感官教育、数学领域、科学文化领域、语言领域、艺术区域等,各个区域相对独立,但又密切关联。
日常生活练习包括入蒙氏室、社交行为、动作的协调、照顾自己、照顾环境、烹饪工作等。蒙台梭利非常重视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因为日常生活技能训练不仅有利于促进儿童体力和各种能力协调发展,而且是培养儿童独立性的重要手段。
感官教育、感官训练和智力培养是蒙台梭利教学法的一大特点。蒙台梭利非常重视感官教育,她设计的一套“感官教育材料”从视、听、触、味、嗅等方面进行感官训练,以触觉训练为主,感官教育以配对、序列为操作原则。
数学教育,数学是科学之母,与生活息息相关,以数、几何、测量为数学结构,其中数棒、砂数字板、纺锤棒箱等教具非常经典。
科学文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对生存环境及接触的人、地、事物的兴趣,建构自我概念,欣赏、观察各种现象,培养责任感。
语言教育是通过创设适宜的语言环境,逐步培养幼儿听、说、读、写的能力和习惯。
正如蒙台梭利所说:“必须注意为儿童设置一个适当的世界和环境,这是一个绝对迫切的需要。” 各区域井然有序的设置,以及相对固定的摆放,特别有利于幼儿良好秩序感形成,充分体现了蒙台梭利秩序感的原则。
2.蒙台梭利教具的严谨性
蒙台梭利教具的严谨性表现在多方面,首先,要有顺序,教具摆放在教具柜的顺序要从易到难;工作时,教具放在工作毯上的顺序要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一组教具的取放也有要求,如粉红塔,取出时从小到大,收放时从大到小;同一个工作的几个步骤是逐次展示的。
其次,教具有损坏、污染的,一定要修补或清洗,呈现在孩子面前的应该是完整、精美的蒙台梭利教具。因此,教师每天检查教具是任务,也是责任。操作中尽量少语言,用动作教导孩子,动作要简洁、准确。
对待教具严谨的态度势必影响孩子工作时的态度,每次检查、操作教具都要做到认真、专注。专注性从蒙台梭利教具开始得到发展,基础夯实了,孩子工作时会更专注,对待任何事情也会一样专注。
3.蒙台梭利教具的操作性
蒙台梭利说:“我听过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过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的确,“做”是任何学习的关键,操作是蒙台梭利教具的重点。
在蒙氏工作室里,即便托班的孩子也是那么独立,孩子们很有主见地选择工作,完成工作就独立摆放回教具柜,完全是独立的个体。其实,孩子就是独立的个体,不是成人的附属品,独立有利于孩子成长。
孩子们工作时是自由的,他们自由地选择工作,快乐地工作,这自由不是无约束的自由,绝没有大声喧哗与吵闹,因为,这种自由由大家共同制定的规则进行约束,这规则是大家同意的,必须遵守。
蒙台梭利教具的操作具有重复性。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在重复的过程中实现机械性记忆,在重复的过程中进行建构。重复操作是孩子的需要。小班的文文选择串珠筒的工作,先将串珠按照颜色分类穿好,然后,按大小分类穿好,后来按形状穿,她重新穿了第二次,最后,她看着串珠想了一会儿,按照是动物和不是动物的分类穿好,她轻轻走过来举给我看,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我伸出大拇指,文文笑着回去继续工作了。
当两个孩子都选择同一个工作时,他们或许会说:“你玩过了,我再选。”或许他们会在一起,一个操作,一个耐心等待。有时,他们会共同合作,使工作更有新意,充分展现互动性的交往原则。
我们对某些工作设计不同层次的内容,如剪的工作,对于小班孩子而言,能剪好长直线已经很好了,当发现有的孩子已经不满足剪长直线时,我们投放了一些曲线和简单图形,结果,潇潇、可可几名孩子剪简单图形非常好,水平的确很高,于是,再次投放比较复杂的图形。又如大班孩子制作数字卷,随着数字增大,数字卷增粗,难度不断增加,就这样,孩子们不断自我挑战,不断取得进步。
随着对蒙台梭利教具的深入研究,更领会蒙台梭利的秩序感原则、独立性原则、自由化原则、专注性原则、重复性原则、互动往原则、自我挑战性原则。蒙台梭利教具的操作处处体现这些原则,而这些原则又具有指导性作用,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二、对蒙台梭利教具的开发和设计
蒙台梭利教具以其科学的设计理念、独特的操作魅力、无比的教学价值,对孩子们的影响力是至深至远的,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不断挖掘、不断延伸,结合本地本园情况,最大限度发挥蒙台梭利教具的价值和功能。
1.与主题活动相互整合
幼儿园整合课程是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编定的课程用书,课程中的主题活动在主题内容上相对独立,但在知识体系上相互联系,各个主题的扎实开展有效促进幼儿发展。
如果使主题活动和蒙台梭利教育相互渗透、有效整合,将是怎样的呢?我们以主题活动内容为切入点,制作蒙台梭利主题延伸教具。例如在主题“车子叭叭叭”活动中,我制作了数学教具:卡车运水果、动物小火车;感官教具:车的拼图、迷宫;文化教具:特种车……再如结合“蔬果舞会”这个主题,我制作了感官教具“蔬果嵌图”;数学教具:蔬果排序……“动物朋友”这个主题,科学教具:动物的家;动物的尾巴;美术教具:动物粘贴……深深吸引了幼儿兴趣,每一个主题中,蒙氏活动中得以渗透,同时,我努力把教具制作成蒙氏教具的延伸,真正发挥蒙氏延伸教具的价值。
2.与思维活动相互整合
思维是人类大脑能动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是人类开动脑筋、认识世界过程中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是人类大脑的一种机能。
为了促进幼儿思维的发散,制作并投放了一些活动教具,如求同分类;找图上不合理的地方;多了什么等,孩子们在操作中开动脑筋,促进思维发展。
3.与时事事件相互整合
我们生活的世界每天都有很多事件发生,我们引导孩子关注、倾听,特别以我们祖国有意义的、重大的、感人的事件为主,把这些事情充实到蒙氏工作中,如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天路――铁路竣工;2008申奥成功;福娃诞生;四川大地震等,大大提升孩子们对时事的交流频率,增强热爱祖国之情。
通过与主题活动的整合、与思维活动的整合、与时事事件的整合,蒙台梭利教育与主题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渗透,有助于课程一体化,有助于知识完整化,有助于孩子学习连贯性,更有助于蒙台梭利教具的传承与发展。
三、对蒙台梭利教具的反思
对蒙台梭利教具有了进一步认识与解读,对蒙台梭利教具有了进一步延伸与挖掘,还需要整理与反思。
1.是否通读蒙台梭利著作
蒙台梭利教师应该阅读大量蒙台梭利著作,如《发现儿童》、《童年的秘密》、《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等,从中深刻理解蒙台梭利儿童观、蒙台梭利教师观等理论性知识,然后更好地指导工作,更好地进行蒙台梭利教具研究。
2.是否考虑更加全面细致
设计制作蒙台梭利教具时,要考虑到适应年龄、错误控制,还要考虑到兴趣点,既要美观安全,又要经久耐用,努力呈现更完美的蒙台梭利教具。
3.能否做到心中有“教具”
蒙台梭利教具是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载体,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用蒙台梭利教具进行蒙台梭利教育,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没有用蒙台梭利教具时,也应该进行蒙台梭利教育,心中装有“活教具”,这才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最高境界。
蒙台梭利说:“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的一时,还决定他的一生。”
参考文献:
育内容;实质;因素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6—0046—01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近几年来,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在凉州区幼儿教育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其教育思想受到越来越多幼教工作者、家长及社会人士的关注,开设蒙台梭利教学班的数量逐年增加,现已遍及城区幼儿园,并向乡镇幼儿园发展。然而,蒙台梭利教育毕竟是一种西方幼儿教育模式,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由于国情和中西方文化特点的不同而与我国幼儿教育存在差异。如何合理借鉴和运用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实现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中国化”,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全面认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教育内容
蒙台梭利教学法是由意大利教育家玛莉亚·蒙特梭利博士提出并以其名命名。其教育理念强调以幼儿为中心,遵循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注重幼儿的童年阶段的性格和特征,以儿童观和教育观作为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核心内容,运用“先观察”的教育方法,使用多种作用于感官的教具,营造一种使儿童易于应用这些实物进行学习的环境,让儿童在预备好的环境中自由学习。通过幼儿学会选择、判断并调整自我的活动,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激发儿童潜能,在幼儿自由操作和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培养自主、持续的学习工作习惯,提高幼儿独立、自信、专注和创造等能力。
二、正确把握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的精髓和实质
蒙台梭利教育是一个由儿童观、教育观(包括教育方法)组成的整体,是对儿童自身的研究,通过尊重儿童、根据儿童的内在需求引导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的教育模式。蒙台梭利课程的核心在于观察、了解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以确定其个别化教学的目标,而后提供适宜的环境,满足不同儿童的需要。比如,蒙台梭利教育法强调环境的创设和利用,创设“有准备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研究这种环境对儿童发展是否真正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如何创设环境、如何利用环境进行教育、如何在环境中指导幼儿的操作、如何评估与环境互动中的儿童;在教育中,应该注意到蒙台梭利教育法重视的是对儿童自身的研究,注重尊重儿童、根据儿童的内在需求引导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等。
三、合理改造和应用蒙台梭利课程中教育因素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一些内容也不符合我国幼儿教育实际。在教学内容方面,蒙氏教育包括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五大领域,缺少社会教育和艺术教育等。在教学活动中,强调个体教学,不利于幼儿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在运用蒙台梭利教育过程中,要考虑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正确应用蒙氏教育模式中合理因素的同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文化特点,对蒙台梭利教育法中的一些教具及其操作程序等教学因素进行改造和拓展,改变其束缚幼儿个性发展的部分,构建符合幼儿教育道德风尚和时代特点的教育模式。
四、创设和谐有序的教育环境,构建科学的教育内容
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提供发挥幼儿能力的场所和材料,是唤起幼儿能力萌发的基础。在蒙台梭利教学中,一是要充实扩展活动区域。注重学习和吸收多元智能理论,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二是注重开展多样性的幼儿活动。要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采取小组活动、集体活动、个人活动等教学方式相互结合、相互交替的方法开展幼儿教育活动。
蒙台梭利是世界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近百年来,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一直对世界幼儿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引进蒙台梭利教学法后一直在模仿和探索蒙台梭利物质环境的创设,但由于没有真正弄清蒙台梭利教育的基本原理,在做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引起了一些误解。我们认为,今天的幼儿教育改革更应该广纳百家的优点,吸纳什么,如何吸纳,单凭对外国的教育模式进行理论上的分析是不够的,只有在对外国教育模式进行理论分析,才能移植到我园并进行本土化的工作。基于这些问题,我们将进行蒙氏教具本土化的研究,通过研究,培养优秀的蒙台梭利教师队伍,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环境,唤醒幼儿的自觉与自律,使幼儿在自主与自尊的环境中,自动约束自己的行为,让幼儿在有兴趣的学习环境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专注、自律、独立思考、观察、解决问题、自我订正、秩序感等),实现最终的人格培养。
二、探究的内容、目标
1.我们将根据本地区、本园幼儿的实际情况及年龄特点,将民族、地域文化内容融入蒙台梭利教学的日常教育、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进行蒙台梭利教育本土化的研究。
2.蒙氏班侧重的是常规行为习惯和数概念的培养,通过让幼儿自己操作教具,让幼儿通过尝试错误,既自己动手操作,又得到自我提高。但蒙氏班对幼儿的想象力和个性上的培养不是很多,不利于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比如,蒙台梭利虽然强调在操作教具时给幼儿自由,但这种自由只是选择教具和选择时间上的自由,幼儿在操作教具的方法、规则上没有自由。因为蒙台梭利教具的操作步骤和方法是固定的,幼儿不能改变,它要求的只是让幼儿按照某种固定的步骤和方法不断地进行重复的练习,幼儿完全是被动的,十分不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我们在移植蒙台梭利教育法时,要考虑这种文化差异,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文化特点,对蒙台梭利教育法中的一些教具操作程序加以改造。
三、蒙氏教育法的基础
自由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基本原理。蒙台梭利称她的教育方法是“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法”,又被称为“自由研究的教育”。因此,把握“自由”的内涵,是了解蒙氏教育法本质的前提。
关于自由,蒙台梭利认为,自由是幼儿可以不受任何人约束,不接受任何自上而下的命令或强制与压抑的情况,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爱的活动。生命力的自发性受到压抑的幼儿绝不会展现他们的本性,就像被大头针钉住了翅膀的蝴蝶标本,已失去生命的本质。这样教师就无法观察到幼儿的实际情形。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幼儿,先要给幼儿自由,促进他们自发性地表现自己,然后加以观察、研究。
这里所谓的给幼儿自由,不同于放纵或无限制的自由。蒙台梭利说:“让孩子学会辨别是非,知道什么是不应当的行为,如任性、无理、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碍团体的活动,都要受到严厉的禁止,逐渐加以根绝。必须耐心地辅导他们,这是维持纪律的基本原则。”事实上,放纵幼儿绝对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关于纪律,蒙台梭利认为纪律是一种积极的状态,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的。一个人如像哑巴那样的安静,像瘫痪的人那样一动不动,不能算是有纪律的。积极的纪律包括一种高尚的教育原则,它和由强制而产生的“不动”是完全不同的。
纪律的培养不能靠宣传和说教,也不能靠指责错误,而是在自然的活动中发展起来。重要的是使幼儿在活动中理解纪律,由理解而接受和遵守集体的规则,区别对和错。因此,真正的自由也包括思考和理解能力。一个有纪律的人应当是主动的,在需要遵守规则时能自己控制自己,而不是靠屈服于别人。在蒙台梭利学校的活动室内,允许幼儿自由地活动、交谈、交换位置,甚至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移动桌椅。
四、环境教育幼儿
蒙台梭利十分重视环境,她说:“环境教育孩子。”并认为环境是重要的保育内容,而且保育方法的许多方面由环境决定。因此,它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充分尊重幼儿的节奏与步调
幼儿与成人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差异悬殊,成人在一小时内的认知和感觉与幼儿经验到的截然不同。幼儿以其特有的步调感知世界,获得很多成人无法想象的事情。孩子特有的节奏已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在复杂、多变的文化环境中时,必须保护幼儿特有的“节奏或步调”所需的环境。
2.给孩子安全感
人类的幼儿比其他动物的成熟来得迟,因此他们更需要庇护。当幼儿的身体感到危险时,用温柔、鼓励的眼神关爱幼儿,才能使他们自由、奔放地行动。
3.可自由活动的场所和用具
幼儿必须依靠运动表现人格。尤其是他们的内心,一定要与运动相结合,才能充分获得发展。因此,需要让幼儿持续接触东西――收集、分解、移动、转动、变换位置等可自由活动的用具和场所。
4.美
美对幼儿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幼儿最初的活动欲是因美引起的。所以,在幼儿周围的物品,不论颜色、光泽、形状都必须具有美的感觉。
5.秩序
幼儿的秩序感以两岁为高峰,其后的数年间,幼儿的秩序是极特殊的。这个时期秩序感与幼儿的关系就像鱼和水、房子与地基。事实上,幼儿会以秩序感为中心,运用智慧进行区分、类比的操作,将周围的事物加以内化。要是没有秩序,一切事物将产生混乱,幼儿会失去方向感。所以,秩序必须存在于有准备的环境的每一部分。
6.与整个文化有连贯性
所谓“秩序存在于有准备的环境的每一部分”,就意味着秩序应包含于拓展幼儿智慧的教材中。 这种秩序可使幼儿朝真实且正确的“工作”去努力,也就是孩子能真正认真地去进行“真实的生活”。能够独立专注于自己世界内活动的幼儿,才能真正在成人世界中活动。
五、蒙氏教师要具备多重角色
1.孩子角色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自身携带一种力量,能创造一个比我们生活的世界更完美的世界。所以教师要有童年意识,具有幼儿角色,站在幼儿的角度看世界,要从幼儿的身上学会如何使自己成为完美的教师。
2.仆人角色
在物质上为幼儿发展提供一个安全的、被尊重的、被爱的和被接纳的环境。同时也是环境的维护者、教学的观察者、及孩子的支持者和资源库。要让寻求帮助的幼儿随时感觉到你的存在,同时要让投入工作的幼儿感觉不到你的存在。
3.科学家角色
像科学家一样对事业永远充满热爱,对自己研究的对象总是无比耐心,并通过观察分析其内在的性质及发展态势,对工作总是那么执着、严谨和锲而不舍。研究幼儿的成长,不断发现生命成长的惊喜。积极、宽容地对待每个幼儿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同特质。心中永远充满爱,热爱生命、热爱幼儿。
4.医生角色
医生首先是诊断师,根据对病人的诊断,知道对待不同成因的病人用什么药、用药的剂量和时间。不同的幼儿,不同的发展阶段拥有不同的特征和成长需求。教师需像医生一样了解每一个幼儿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帮助他成长。
5.农民角色
农民知道播种和收获的季节,知道误了农耕时节,就会有不可弥补的损失。农民知道在外界环境变化时,要改变种植方式。教师要细心观察幼儿敏感期,要像农民一样及时适当给予所需的阳光和养分,还要适时地帮助他们除去“杂草”和“害虫”,而不是盲目的“施肥或拔苗助长”。所以依据敏感期实施教育,是教师教育行动的核心。
6.根雕师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