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经济学文献综述范文

经济学文献综述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经济学文献综述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经济学文献综述

第1篇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收入 偏好

自从1974年Easterlin对美国的跨期收入变化与主观幸福感变化之间关系论述的文章发表以来,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主观幸福感的文献大量出现,并大致沿着两条主线不断向前发展。第一条线索是关于主观幸福感的决定因素,从纯粹经济学的角度转向从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来综合研究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第二条线索是研究偏好与主观幸福感间的关系与差异。主要探讨偏好如何影响幸福或者影响幸福感的偏好如何形成。国内已经存在一些关于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但大都是从心理学或社会学角度来介绍幸福感。因此,系统总结与评述幸福经济学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一、收入、失业与主观幸福感

1、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标准的消费理论认为,越多的选择意味着越高的生活质量,消费者通过选择行为来最大化其自身福利,更高的收入意味着更高的福利与更强的幸福感。但是,大量数据统计研究表明虽然在某一时点幸福感与收入成正比,但从时间序列来看幸福感与收入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收入增长没有带来幸福感的显著上升(Easterlin,2001)。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这种弱的关系表现在他们之间相对的系数以及系数的拟合度比较低(Rojas,2005),新古典的绝对收入效用理论不能解释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

对此,部分经济学家从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角度进行了解释。Easterlin(1995,2001)和 Senik(2004)等学者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理论。该假说认为,收入对个人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建立在个人的预期和比较变化上。假如一个人收入增加的同时,其他人的收入也增加,那么绝对收入的增加对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影响甚微。罗楚亮(2005)利用我国的数据研究表明,收入预期对城市与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有不同的影响。Frank(2005)提出了炫耀性消费陷阱假说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一个人拥有炫耀性商品时,他的心理得到满足,幸福感比较高。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拥有这种商品,该商品作为炫耀性商品的功能将逐渐丧失,炫耀性消费对主观幸福感的正效应也逐渐消失这样。这就迫使人们将资源更多地分配到能为其带来为更高收入的活动中以获取新的炫耀性商品,而对能给他们带来更高幸福感的活动(例如休闲)往往分配较少的资源。社会的依赖性可能导致人们追逐更多的炫耀性商品,而较少的追逐非炫耀性商品。因此,使得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缺乏强相关联系的关键因素是收入分配而不是收入本身。Michalos(1985)提出渴望收入假说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人的主观幸福感与其渴望得到的收入有关,渴望收入完全被满足的人将比被不完全满足的人更幸福。渴望收入并不完全外生于收入,当收入增加时渴望收入也随之增加。因此,幸福并不必然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之间也不存在强相关关系(Stutzer,2004)。

最新研究表明,收入与幸福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Kingdon(2007)认为,收入对不同收入水平阶层的主观幸福感有不同的影响。在收入较低时绝对收入与幸福感强相关,但当收入较高时两者的关系将弱化。Veenhoven (2006)对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研究表明,在过去50年,富裕国家公民的主观幸福感稍有增加,而贫穷落后国家公民的主观幸福感却大幅增加。

Veenhoven(2006)从数据的可获得性对收入和幸福感之间的弱相关性作了解释。主观幸福感的上限值是有限的,因此它的变化范围很小。若想观察到主观幸福感在短时期内的波动需要一定量的时间序列数据。由于大部分可得到的时间序列数据仅有几十年,这就导致实证研究往往得出收入和幸福感之间缺乏相关性的结论。不同研究者在测度主观幸福感时所使用的调查问题和调查方法可能不完全一致,这样,即使有限的数据也可能受到测度主观幸福感方法上的限制。

2、失业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现代经济理论认为,个人或社会的效用是失业的减函数,其理由是失业减少了社会财富以及个体的可支配收入,降低了人们的消费能力,从而带来个体效用的下降。心理学认为由失业所引起的焦虑、自卑、消极心理会使个体陷于巨大的“心理落差”而不能自拔,从而会降低其主观幸福感。clark(1994)通过用死亡率、自杀和犯罪率以及离婚率等作为个体幸福感的替代变量,得出了失业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强的直接负相关性的结论。Winkelman(1997)利用德国数据证明,失业对个人主观幸福感有非常大的负效应,并且失业的非经济成本远大于失业的经济成本。

学术界普遍认为收入和失业是影响主观幸福感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但是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和影响效果并没有统一的分析框架和结论。经济学和心理学关于失业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原因之争依然存在。

二、效用、偏好与主观幸福感

十八和十九世纪英国的效用论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定义的效用水平等同于幸福感,现代经济学定义效用水平是依据人们的实际偏好,基数效用被作为一种过时的、无用的甚至是无意义的工具被抛弃。这一处理使现代福利经济学在分析社会选择或生活评价等领域时,不可避免带有局限性。

对效用与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研究是以需要与偏好的分析为基点。人们渴望得到的基本需要是相同的,但他们的偏好通常是不同的。一般方法是从分析实际偏好开始到信息完备的偏好,最后用幸福感来代替偏好。Harsanyi(1997)则认为,由于存在认识或信息的不完备和虚假的偏好,使实际偏好在分析幸福感中的作用被降低。同样,由于一些内生的或已经形成的非理想的倾向(例如轻视未来的福利、最大化自身的生理适应性而不是福利),也应该降低信息完备条件下偏好在分析幸福感中的作用。

由于个体所拥有的知识具有非完美性以及个体的非完全理性和对其他人福利的关心,偏好与幸福感之间存在着差异。Clark(2003)试图将幸福感纳入福利经济学的框架。他利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从而将偏好、消费、收入与幸福感联系起来。同时,他也从偏好形成与扭曲的角度解释偏好对幸福感变化的影响与作用。

有学者从其他角度来研究偏好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Castronova(2004)运用人类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的相关成果证明目前惯用的效用函数参数演化选择经济学模型的假设不具有说服力。Choudhary(2007)同样认为,偏好影响家庭进行社会比较和形成消费习惯以及影响劳动供给选择,社会成员对再分配的偏好同样会对幸福感产生影响。

三、未来研究方向

政府都希望能提高社会的幸福感,那么如何去评价政府为了提高居民主观幸福感所推行政策的绩效呢?如何进一步推动幸福感的研究?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能使我们更好的理解主观幸福感。

1、测度指标的进展。主观幸福感研究一直以个体为分析对象,主要进行个体之间主观幸福感的比较。为了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大多数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以及为了评价政府提高大多数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政策绩效,经济学家试图建立宏观的主观幸福感数据,这些数据就像衡量国家财富的GDP一样,能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之间能进行比较,进而能为政府机构提供更好的参照标准。如果政府的目标是为大多数公民创造更多幸福,那么平均幸福感则是很好的一个指标;如果目标是度量持久的幸福感,则可以用幸福生活年数指数;如果目标是为了缩小公民之间的不平等,那么则用不公平的幸福感的标准差作为度量指标。

2、研究方法的改进。在研究幸福感的方法上,早期许多研究者集中研究在具体学科内幸福感与相关变量的关系,从而在某一学科范围内尝试去理解幸福感。为了更好的研究主观幸福感,经济学家需要更好的理论。幸福感理论的缺乏和学科之间的分隔可能误导研究者得出表面上矛盾的结论。幸福与没有困难的生活并不必然相关,Veenhoven(2005)认为,由于演化使人类获得了适应多样性的能力,幸福并不需要天堂般的生活。因此,经济学家研究幸福感不应该仅仅依赖经济理论本身,而应该开展跨学科的研究才能更好的理解幸福感。一个人的幸福感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综合表现,应当将更多的非经济解释变量纳入到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之中。

3、心理学与经济学结合研究主观幸福感。新兴起的行为经济学是介于心理学与经济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主观幸福感最近的一个研究动向是探究经济生活中行为的适应性是否完全以及这种适应性如何影响主观幸福感。依据心理学的定点理论,人们首先对经历的事件做出反应而使幸福感发生变化,但不久后幸福感将重新回到原来的基础水平。但是Lucasetal(2004)用纵向数据对幸福感的研究否定了完全适应性的假说。他的研究认为,在失业到再就业的过程中,个体对生活的满意度并没有完全恢复到失业前的水平。Oswald (2005)认为,如果人们曾经罹患重大疾病,那么即便在六年后人们也不能完全地适应这一事件带来的影响。

尽管国外幸福感的研究方兴未艾,但国外所做的研究大都是以发达国家的数据为基础进行的,对发展中国家或转型中国家的研究相对比较少。除收入和失业外,二元经济、区域分割以及社会流动性不足也是影响我国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不仅可以推动幸福感研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且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幼穗、吉楠: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新进展[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2] 罗楚亮:城乡分割、就业状况与主观幸福感差异[J].经济学,2006(3).

第2篇

Abstract: The teaching research is the teaching establishment and the reform important basis.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search, this article published to the recent years Chinese periodical studies the Western economic teaching the literature to carry on the induction and the analysis, to the Western economic teaching's method pattern, the key difficulty, the question countermeasure carried on the summary.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proposed to the Western economic teaching research enlightenment.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 教学 文献综述

key word: The western economic teaching literature summarizes

作者简介:周闻峥(1981- ),女,湖北武汉人,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经济学学科教学论。

西方经济学是我国教育部审定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进一步学习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课的基础,各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大都开设了该门课程且安排课时较多。为了完善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诸方面,许多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创新,但是目前关于此的文献分析在我国还非常之少。笔者旨在各位专家学者研究基础上,对近年来我国中文期刊刊发的研究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文献资料进行较为客观的分析,研究目前我国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热点及趋势,并以此进行思考获得启示,为进一步完善我国西方经济学教学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和过程

1.1 研究方法

笔者拟用内容分析法主要为研究方法,采用抽样的方式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进行抽样,对在中文期刊刊发筛选出来的文献进行较为客观细致的分析,将非定量的文献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最后运用EXCEL等软件的进行数据汇总和分析,从时间上进行纵向比较、从内容上进行横向比较。

1.2 样本资料来源

本研究通过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标准检索,以输入检索范围控制条件中发表时间“具体时间从2001-1-1到2010-12-31”,输入目标文献内容特征中“主题”为检索项、以“西方经济学教学”为检索词,进行精确检索。文献检索出来后,通过初步的内容分析进行筛选,把不以西方经济学教学为核心的期刊文献进行删除,共抽的有效样本200篇(政府宣传、新闻广告、编者按及由于名称造成的不相关文献等除外),其时间跨度为10年。

二、研究分析和结果

2.1 样本统计分析

通过分析笔者发现,近年来我国关于西方经济学教学的研究文章在国内中文期刊上的发行数量呈上升态势。依据对样本文章的统计,可以看到中文期刊上的文献数每年上升,2007年的文献数有一个量的飞跃,文献集中于2007年到2010年,详细情况见表一。

文献的主要内容涉及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指导方针、方法模式、重点难点、问题对策和改革创新几个方面。依据对样本文献的统计,可以看到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教学方法模式、问题对策和改革创新,大量的文献集中于对教学方法模式的研究上,教学问题对策和改革创新的研究文献数量近两年上升很快,详细情况见表二。

2.2 研究内容分析

笔者对样本文献进行了阅读、筛选、分析、归纳,试图从文献研究的内容进行梳理,综述如下:

2.2.1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模式研究

西方经济学具有概念多、理论多、流派多、图形表格多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学者们对教学的方法模式进行了大量探讨和研究,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

梁静溪(2002)提出:我国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应借鉴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在成功经验和先进成果,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推行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在教学中重视过程学习,尝试游戏教学方法,开展个人演讲、讲演评价等活动。刘黎清(2007)认为应改变目前传统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融入研究性教学理念。其将讲授式、讨论式、反馈式、启发式、探究式等各种教学模式进行融合归纳,提出了几种可以单独采用,也可以联合采用的有效的教学模式――演示+讲授模式、演示+讲授+测试精讲模式、提问+讨论+评价模式和案例教学+小论文+评价模式,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2.2.2 西方经济学教学重点难点研究

许多学者从不同侧面对西方经济学教学的重难点作出了分析。

王铁(2005)分析了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西方经济学所学知识,正确理解和分析经济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这个教学难点,认为在教学中应: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消费和个人职业生涯设计中的理性意识;有机介绍学术前沿有关问题,深化与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等。

文岚(2006)提出西方经济学学习过程是人文资源养成的过程,应从大学教师、学生、环境的有机结合来实现。王洋和苏兴强(2006)指出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思想和技术的学习应该完美地结合起来,不可厚此薄彼。王蓉和田延(2004)介绍了商业伦理与市场经济的密切相关性,系统论证了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彰显商业伦理的现实意义,认为:西方经济学作为全面阐述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基础课程,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中必须强化商业伦理和科学技能培养并重的原则。

2.2.3西方经济学教学问题对策

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内容的广泛性与系统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相当的难度,同时使教学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为了提高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质量,曾令秋和杜伟(2002)认为要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应着重解决“三个问题”,要使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知道是什么,还必须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进而在此基础上得给学生进一步分析怎么样;在教学中要注重“四个分清”,即分清庸俗经济理论与其具体分析方法的界限、生产关系的理论与生产力理论的界限、生产力理论本身的是非界限、西方经济学中主张所需条件与我国是否具备这些条件的界限。韩正清(2010)提出了一些在教学中操作性较强的方法,认为应从调整西方经济学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入手,来解决目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工具轻思想、重讲授轻启发、重知识轻能力和重课内轻课外的问题。

三、研究启示

基于上述分析和研究,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经济学界的各位专家和学者应对西方经济学教学的研究给予高度的重视,在研究的广度上和深度上进行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分析总结出能为一线教师教学服务的理论和实践指南,并探索出一套即涵盖西方经济学核心思想理念、又符合我国具体国情能为我国经济社会服务的教学内容,和使学生充分理解、掌握和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教学模式,为我国培养更多优秀的经济学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丁堡骏.必须加强对西方经济学教学工作的指导[J].当代经济研究,2006,(1):54

[2]徐则荣.加强指导地位?改进西方经济学教学工作――西方经济学教学工作研讨会综述[J].当代经济研究,2007,(7):70

[3]梁静溪.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2,(6):79

[4]王铁.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强化应用能力的培养[J].商场现代化,2005,(29):365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区域创新体系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一个国家的强弱已经越来越依赖这个国家的创新能力的高低。9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有关专家借鉴国外对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成果和实际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中,提出了关于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进入21世纪后中国政府就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社会的远大目标,为此提出了配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以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大学科技园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日益在我们国家开始建设起来。

2001年6月科技部、教育部在《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五”发展规划纲要》中,为了指导和推动我国大学科技园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明确指出了“十五”期间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方向、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2006年12月科技部、教育部又发出《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其中指出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是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以及高新区二次创业的主要创新源泉之一,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产学研结合、为社会服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一流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并进一步指出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现状与形势、指导思想与发展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及相关措施。自从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部、教育部首批认定22所大学科技园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就一直蒸蒸日上的开展着,至2008年已发展六批共69所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依托全国数百所研究型大学。

大学科技园的出现是从上世纪5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园(即现在的硅谷)开始的,历史不是很久。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我国的大学科技园起步就更晚了,并且普遍存在以下问题:(l)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区域创新中的作用还不明确,如何结合地方产业建设有特色的大学科技园,推动区域创新与行业技术发展,并充分利用高校己有资源环境仍需研究;(2)国家大学科技园现行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仍需完善,目前的大学科技园有政府主导型、企业组织型、高校管理型各种方式的管理模式,没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充分发挥科技园在创新成果转化、高新企业的孵化、创新人才的引进的优势;(3)多元化投融资方式的不足,大学科技园依托于没有主要营业收入的大学,必需依靠政府资金、金融部门融资、社会融资渠道等来维持其生存与发展,如何建立有效的投融资渠道并制定相关政策仍是问题;(4)大学科技园基础设施建设与构建创新服务体系的问题,为了实现建园目标,一套与之协调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与环境是不可缺少的,在工商注册、法律咨询、财务服务、产权交易、人才引进与高新企业创业咨询等服务项目上要一应俱全;(5)大学科技园创新绩效的测度问题,建立绩效指标体系来评价大学科技园的运行效率是前提,绩效的测度有很多种方式如:数据包络方法(DEA)、灰色系统理论、神经网络理论等,选择一种高效的测度方法至关重要。

1.2.1国外研究综述

大学科技园作为创新的载体,自从世界第一个大学科技园―斯坦福大学研究园(现在的硅谷)于1951年诞生以来,就被学者们广泛关注。围绕着大学科技园和创新的相关理论研究也层出不穷。其中代表性的有以下这些理论。

(l)产业集群理论。20年代50世纪左右,在欧美发达国家出现了工厂和企业聚集在一个地域进行集中生产、采购和经营的现象,这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并逐渐研究形成了产业集群理论。产业集群是一种相关的产业活动在地理上或特定地点的集中现象。1990年,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认为相当成功的全球性产业正朝着集群化的方向发展,并存在着集群地域上的企业、政府、教育机构之间互动现象。2000年,伍得活德指出集群现象不仅在发达国家有,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也大量存在。

(2)增长极理论。法国学者佩鲁(Perlloux)首次提出增长极理论,指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会形成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自身成长迅速、并能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增长极”。此种增长极具有极化与扩散两种效应。其中极化效应是指极点能够吸引区外的资源,并迅速增强经济实力;扩散效应是指极点通过资源外流,向外输出创新成果与创新动力,因而促进周边区域的经济增长。随着园区增长极的集聚,极化效应将向扩散效应转变 。

徐小钦,陶星洁,王永宁(2004)把层次分析法和动态聚类法结合起来对大学科技园进行了评价,他们共利用了31个指标对我国的22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评价分析[30l。董秋玲,都英,常玉(2006)利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对我国西部13家科技园区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为西部区域创新系统发展政策制定提供了帮助。文中采用了创新主体能力、研发孵化能力、技术创新扩散能力、商业化能力四个一级指标。肖健华(2005)通过人工智能最新的研究成果与聚类方法的相结合,对中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并获得较好的效果。他把人工智能领域的数据描述方法,推广应用到样本数据的聚类中,形成一种新的聚类方法,并应用到国家级科技园区的绩效评价。

参考文献

1科技部,教育部.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压[EB/OL]. most.省略.

2李文石,赵树宽.增长极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J].商场现代化,2008(8):203.

3陈颐.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福州:福州大学,2004.

4洪广欣.国内外大学科技园理论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8[12]:67一68.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