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小学生德育原则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语文教学原则
语文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目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无论是在教学管理、教材、还是教学方法都存在诸多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中职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职业能力的提高。本文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专业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的角度对中职语文教学进行一些思考。
一、语文教学应提前为学生进入职业状态、适应社会作准备
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要善于精心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有机会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语文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安排这方面的锻炼活动。比如让学生做自我介绍,互相交流彼此的印象,放假旅行归来介绍自己的奇遇,读书后谈自己的感想和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适当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这一方面的教育。如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通过讲授课文,教师可分析邹忌讽谏齐王的说话艺术,让学生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委婉劝说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同时,教师可以模拟情景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锻炼。如护理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掌握如何与患者进行沟通的技巧,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医患沟通与合作。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建立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而且与“能力、就业”紧密联系,使学生有兴趣有动力去学。
二、中职语文教学需要我们转变观念,使语文教学“生活化”
中职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后续,然而大多数中职生都具有综合素质低、文化基础差,甚至有些学生是因为害怕语、数、英等基础文化课的学习才选读中等职业学校等特点。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们首先应该转变观念,不要像对高中生一样要求他们,要认识到他们就像一粒粒种子,也是有生命力的,有朝一日也会发芽、长叶、开花、结果。这就要求我们有耐心、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求急功近利、只求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控制好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在课堂语文讲授时要面对中职生生活实际,寻找课文内容与社会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内容走进学生的生活。例如,我在讲授《南洲六月荔枝丹》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训练学生有条理地向别人介绍某种事物,可以特意带一些荔枝到课堂上,请个别学生用所学知识向同学们有条不紊地介绍手中的荔枝,并挂出与他们专业有关的图片,让学生向大家介绍说明,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可见,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接通了他们并不熟悉的抽象知识,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中职语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注重语言表达教学和应用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实用写作的能力。
三、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应注重专业需求,向专业特色倾斜
中职学生大多重视专业而相对忽略文化课,对此,语文教师可以专业为突破口,巧妙地把语文与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语文是一种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进而喜欢并重视语文学科。如何使语文学科中学习的内容能更紧密地与专业相结合,是中职语文教学研究的一大特色和方向。为使语文教学更具实效,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基础教学之外,还应注重语文知识的专业实用性。这就要求教师事先对所授班级的专业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了解学生即将从事或能从事怎样的工作,工作中将会用到哪一方面的语文能力,而不是茫然地进行完全没有专业特性的大一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增大此专业学生的业余阅读量,多进行文学作品的品读和鉴赏,增强他们的审美感受力。
四、中职语文教学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我们要正确定位中职语文教学的任务和功能,在强化课堂教学的同时,多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把语文学习与不同专业联系起来。例如,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计算机知识自行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向师生们展示自己的查找结果,并让其他学生做出评价;又如在说话训练中联系名胜景观、服务技巧、社交礼仪等学科进行相关情景教学训练,培养学生即兴讲话、与人沟通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启发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去发现学科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对相关学科的探究热情,增强语文学习的实用性。
五、中职语文教学要注重基础能力的提高
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有许多学生识字量不够,句意表达不清,甚至有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普通话都不会说。这种现实决定中职语文教学的重点应在基础语文能力的提高上。中职学校的学生水平不一,相互间差距较大,这就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必然是一种不同层次的教学。因此,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在课堂上要具有针对性,讲课时较浅显的部分请一部分学生积极对答;较深奥的部分则主要由老师讲解,另外在课外作业的要求上,也不强求一致。比如讲述文言文单元时,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自觉性较差且语文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只要求解决生字词和背诵名句即可;对中等程度的学生除了上述要求之外,还要求掌握并背诵重点段落;对较高水平的学生则要求全文背诵并能够自主翻译全文。三种作业要求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他们能各有所思,各有所得。中专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字词积累量的增加,经常对课文生词进行听写和连接表达的训练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这是提高学生语文基础素质的必要条件。
总之,教学中只有把握了中职语文的专业性、实用性和实践性三个特点,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能力发展的要求,从而实现中职学生素质教育目标。中职语文教学要扎根于生活,突出针对性和适用性,强调学生人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就一定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 练声曲 选择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是《学记》对音乐的形象描述。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使人放松心情。就小学生来说,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理解能力不强,知识面较窄,身心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因此小学音乐教学中练声曲的选择就显得比较重要,教师选择练声曲的时候不仅要考虑练声曲本身的各种因素。而且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学习经验和身心发展水平,综合诸方面因素选择能够提升小学生音乐水平的练声曲。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选择合适的练声曲的意义
练声曲对小学生的音乐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音乐教学中不同类型的练习曲目都有其独特之处,比如富有生活化的练声曲可以跟小学生的演奏、跳舞和唱歌等音乐活动联系在一起,以此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身体运动技能,进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过练声曲能够让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乐于表演,有表演基础的学生也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表演能力,让学生在创作中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几位学生的合作表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融入集体。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一些练声曲里面的歌词进行创编,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创新能力。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练声曲的选择策略
(一)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选择练声曲
首先,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的嗓音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了解每位学生的嗓音特点,对学生的艺术嗓音进行鉴定,根据学生的嗓音特点将学生分类,一般可分为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学生的嗓音特点直接影响练习曲的学习进程和学习效果,教师可根据全班同学的声部特点选择适合的声乐练习曲目,这样可以使练习曲目和学生的嗓音特点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在选择练声曲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音域问题。由于小学生的嗓子还处于发育过程中,因此,教师不能选择音域太广的曲目供学生练习,一定要选择适合小学生音域特点的练声曲,这样既保护小学生的嗓子,又在小学生的既有水平之上促进声乐发展。此外,教师在选择练声曲的时候要根据实用音域选择,因为不同的声音类型都有不同的音域、声部和声种。在唱歌训练中,可以将音域分为实用音域和可及音域两种,前者是指歌声从低到高最具歌曲特色的范围,实用音域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联系,后者则是指一定范围内可达到的最大声音,也就是声带的最大张力,将音域融于语音训练,一般不用于实际歌唱之中。由此可见,教师根据小学生的音域特点选择合适的练声曲非常必要。
再次,教师要根据音色选择练声曲。由于每个人都有不同发音特点,因此就带来音色的不同,音乐理论对音色的区分还停留在一个比较大的框架之中,这就使得其中细小区别引起的结果多种多样。比如女高音按照声音的质量分可以分为戏剧女高音和抒情女高音等,所以教师要按照学生的音色选择恰当练习曲,这也是选择练习曲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根据学生的声乐水平选择练声曲
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还没有达到成熟水平,因此,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的时候要充分了解班级学生不同的特点和性格、音乐水平和对音乐的爱好程度,等等,综合多种因素,选择适合班级学生整体声乐水平的练习曲目。有条件的话,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声乐水平选择不同难度的练声曲。简单地说,就是要因材施教地开展教学,鼓励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提升自己的声乐水平。
(三)练声曲应易懂易唱
任何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都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音乐的学习更是如此,每一首歌曲里往往都蕴含丰富情感,歌唱者只有在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的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唱出韵味。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身心发展水平有限。因此,教师要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的练声曲供学生使用,而那些内容过于复杂的练声曲学生很难理解,练声曲在结构、曲调等上要相对简单一些,符合学生现阶段所掌握的乐理知识水平,这样才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不再仅仅追求物质生活,而更加注重丰富的精神生活,音乐恰恰是丰富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不仅能够陶冶情操,而且能使学生掌握初步的音乐知识,包括乐理知识、初步的音乐鉴赏能力及表演能力等,还能为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一个广阔平台。练声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小学生获得音乐知识、锻炼音乐技能的必经之路,所以教师在为小学生选择练声曲的时候要充分了解、把握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比如认知特点、声带、音色等的发展水平,从而选择适合小学生当前发展阶段的练声曲。
参考文献:
[1]李首明.关于声乐练习曲教学的若干思考[J].中国音乐,2006(1).
[2]杨颖.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打造高效课堂[J].才智,2009(25).
[3]孙维权.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和声学[J].人民音乐,2001(4).
关键词:职校 语文学习动机 激发 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1-0078-02
人的行为源自动机,而动机来自于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动机由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等五种需要构成,人在低层次需要获得相对满足以后,才能发展到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每个层次的需求与满足的程度,将决定个体的人格发展境界。
但在当今中国教育体制下,职校学生作为普通高中选拔考试中的失败者,其选择职业学校,多出于无奈或家长的安排,故不出事、混文凭是他们的普遍心态。因此,他们普遍缺乏赢取他人尊重的信心和实现自我的愿望,其追求成功的动机需要不足。据此,笔者针对职校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探索激发职校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方法与途径,总结归纳出激发职校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三有”原则。
一、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实践,并从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而职校学生普遍贪玩怕学,所以让其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是激发其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笔者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适当拓展。笔者曾做过调查,问学生希望怎样上语文课,结果惊人地一致――听故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除要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外,还应结合职校学生心理需求和文本特征,找准课堂教学的“趣味点”,如介绍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时适当拓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顺势导入对文本的解析,并扩展学生的视野,弥补学生人文知识的不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课文分析中,亦可因文生发,联想引申,激发学生兴趣,调节课堂节奏,并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深入分析问题。
如学习宋词时,可引述俞文豹《历代诗余引吹剑录》所载诗话:“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笏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可以让学生形象地了解豪放词与婉约词的不同特征。
(二)巧妙设疑。好奇是人类的天性,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设疑,也可激起学生探究的愿望,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如《祝福》一文对祥林嫂“老了” 的原因并未具体交代,在分析课文时,笔者提出“祥林嫂是如何死去的”这一探究话题,学生参与的兴趣很高,他们设想了冻死、自杀、被鲁四老爷杀死等多种可能。教师进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诸多可能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指出无论是哪一种死因,其实质都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对人的戕害,由此理解课文深刻的悲剧根源。
(三)创设情境。情境教学是教师从教学需要出发,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实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语文学科为情境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因素,为学生创设可知、可感的情境,开展情境教学。
如学习《采访》《主持》等口语训练单元时,可组织学生分组设计采访提纲和编写主持词,现场开展采访与主持片段练习,并让学生自评自纠,通过实体场景的模拟与再现,真实体验采访方法与主持技巧。
(四)师生亲善。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
学生喜爱与尊敬一名教师,首先是对其学问和人品的景仰,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唯有时刻可从教师身上得到教益,才会真心尊奉你为“老师”。其次,赏识鼓励教育能提高学生自信,让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被尊重的自得。再次,诙谐幽默的谈吐也是活跃课堂气氛,缩短师生心理距离的有效手段。
二、有用
相较普通高中,职校学生的专业定向基本明确,在学习过程中,职校学生对于明显有利于自身今后就业的专业课程,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学习欲望和主动性,而对于提高学生基本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文化课程则普遍轻视。因此,在职校语文教学中,适当强化学科显性的功利特性,亦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
如在讲授《合同》写作时,笔者设置了学生自主创业,成立文印社这一情境,通过与学校签订场地租赁入驻合同、订立人员聘用合同、与客户签订购销合同等任务,引导学生真实地模拟与感受工作情景,推动课堂的组织流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认识语文学习的实用价值,并引领学生了解与掌握合同的类型、格式、常见条款和措辞要求,以及通过合同订立双方角色的互换,了解与把握不同身份情形下制定合同时应注意的事项。
三、有事
在以教师为主宰的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心理上易生倦怠情绪,因此,如何有效刺激学生的学习兴奋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以有效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如果能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导学案,让学生在在课堂上能“有事”可做,则可有效改善课堂的沉闷气氛。
如学习《讲讲实事求是》一文时,笔者制定了一份导学案,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所列论据,并归纳这些论据有何共同特点,它们论证了什么观点。学生很快就找出论据,并归纳出这些论据都是参加革命工作后所写的论著和所发表的论述,都证明了“一贯坚持实事求是”这一观点,从而找出“实事求是是思想的根本点和出发点”这一中心论点,轻松解决了“分析把握文章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这一教学重点。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数学的教学意义与以往相比已大有不同,当下的数学教学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育过程中如何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知识教学相结合,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吸收、掌握知识点,并能够举一反三,将其应用在其他领域是我们当前需要深刻探究的问题。
一、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意识培养是鼓励学生不拘泥于书本和答案,积极提问、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疑问、分析、探究和求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形成勤学好问、举一反三,具有创造力的思维模式。这样的教育更加有利于对学生大脑的开发,通过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其自主能力。通过能力培养增加学生对自己的认可度,使其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有自信、想办法、去实践,而不是依赖书籍、老师或家长。创新意?R培养是思维模式的启发,也是能力的挖掘。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奇心是学习兴趣的主要来源,只有学生对一件事好奇,才能引起他的了解欲望,而创新意识从狭义上讲就是对一件事的好奇而产生的意识和想法。培养学生敢于拥有与众不同的观点,并因此产生兴趣学习现有的知识,运用学到的技能解决或论证自己的观点,形成由创新意识到兴趣再到解决问题这样的良性循环,是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二、创新意识培养的原则
1.尊重知识的科学性
培养创新意识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但我们所提到的创新是建立在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基础上,而不是远离事实的胡思乱想。小学生需要天马行空,但也需要有人告诉他是非黑白。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创造力的、有未来的青少年,而不是胡思乱想不尊重规律的自负者。我们能想到与数学相关的最紧密的就是数字,而数字在任何工作中都是需要高度严谨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严把尊重知识的原则,让学生从小树立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意识观念,才能保证在日后的学习或工作中有态度、原则、有标准。
2.以兴趣为基础
前文提到创新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实上,这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创新意识也要建立在兴趣培养的基础之上,以兴趣作为吸引,促进学生更加专注的学习,才能在整个过程中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小学的数学课程处在基础铺垫的阶段,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反复强调,巩固练习,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兴趣流失。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例如一些数字规律、图形规律等小游戏,或者相同的知识点以不同的形式出现等。通过兴趣吸引帮助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激发思考问题和创新创造的能力。
3.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最终目的
缺少创新的实践只能成为机械的流水作业,而缺少实践的创新也只能称得上是满口胡言。而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行动力,用实践创造社会,造福人类。而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为了能让其将新颖的想法转化为创造力,使其从小就养成实践第一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实践这一重要内容,鼓励学生将想法转化为行动,用实际结果说话。
三、创新教学的策略
1.更新教学方法
随着网络科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课堂的需要。而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均已数字事实为主,因此,方法转变起来十分困难。事实上,数学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根据不同情景进行教授方法的不断变化。例如:可以从传统的讲解式授课变成提问式授课,可以将知识点编辑成小故事,将需要记住的计算规则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等。课堂教学也不要全部依赖板书,注意借助多媒体等新型设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所教授的知识进行补充和扩展,帮助学生尽可能多的汲取相关知识,最大化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创造力。
2.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无论是小学课堂还是初高中课堂,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时教师与学生的沟通问题。因为课程内容等客观原因,加之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课堂形式主要以教师讲解,学生倾听的方式,偶有提问也不能顾及全部学生的进度。尤其是数学课程,环环相扣,一旦错过很难理解下面的内容,导致学生失去兴趣。这就是我们传统课堂的弊端,师生互动性差,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掌握状况,学生错过进度或对某些知识点有疑惑不能及时反馈,会导致一堂课的有效教学成果少之又少。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沟通了解学生掌握情况,适时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3.自我教学评估
除了上文提到的方法外,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的自我教学评估。通过对教学方法、课堂模式以及知识扩展等方面的改革,教师应该综合评估自己的教学成果。例如:那种方法对学生掌握知识最有效,那种形式更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什么样的内容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些问题都是通过改变、总结、再改变、再总结这样的反复工作中解决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对自己的授课进行评估,通过总结与反思能够增加自己对教学的认识,同时也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
一、中小学生德育“低实效”之因素
通过“德育”是可以将一个孩子教导成品德、修养良好的人才,但是“德育”并不是能杜绝社会上所有不好的风气以及素质、道德问题。在现在功利味的商业性时代,很多中小学生很小就受到这种风气的熏陶,进而在校园以及社会中,做一些不讲道德、违背学生、社会准则的事情。很多中小学生在校园抽烟,骂脏话、染头发,早恋等等,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于“德育”的失败。但是“德育”为什么会失败呢?主要原因有三点:首先,学生受社会逐渐功利性发展的干扰。很多学生从小“耳濡目染”,在电视上或者大街上、生活中看到一些人为了金钱去出卖自己的良心,出卖自己的人格,出卖自己的原则,中小学生处于发育、思想成长阶段,这些行为、思想势必会对其产生“诱导”。其次,“德育”课堂的不足。“德育”是给学生心灵内在进行净化以及修养精神传输的途径。但是教师在“德育”教导中,却是“空洞讲解、虚化讲解”,所讲解的精神以及要求与学生所在的年龄以及教育路线严重脱离,例如:在小学时期里的学生,年龄尚小,教师在讲解“德育”要求以及精神之时,却给学生泛泛的讲解一些法制、道德、竞争、义务、价值观念、权利等等内容。试问:小学生内心能听懂吗?能吸收的了吗?教师这种空洞的“德育”,致使“德育”教导“形同虚设”。最后,错误定位“德育”成效。“德育”教导能让中小学生在行为、精神、修养等方面正确化,但是“德育”并不是解除一切“罪恶”的根源,它是一种导向,精神的引导,但具体还要靠支配人员的表现定夺,因此人们不要将“德育”当作是优化修养的“万能药”,否则只会“希望有多么高,失望就会有多么大。”
二、改善中小学德育“低实效”之状况策略
1.清楚“德育”之根本。“德育”并不是对学生在“智商”上的教育。一个学生头脑很聪明并不能和“德育”素质好相等同。德育就是让学生明白“如何做人”的教育路径。德育不是传输知识和道理就行了。而是将其所在本质教育精神一种思想内在的意会方式传输给学生关于“德育”的信号。然而在现实的精神传递之中,很多教师混淆了“德育”之根本,把“德育”教导当作“智力教育”来开展,让学生对“德育”课本之中所涵括的知识进行“硬性记忆”,而不是领悟其中所传递的“德育”信息和精神,到头来即便学生什么都记住了,面对考试,他考的是高分。但是只是高分,没有任何社会、精神意义,在内在的“德育”修养方面,他却是考了零分。因此,“德育”教导的是学生的心灵和品质,教师要清楚“德育”之根本,进而从其的本质上改善中小学生德育教导“低实效”的状况。
2.合理定“德育”之成效。“德育”的成效并不是一瞬之间就能建立起的“效果”,对其的成效要求要有一个慢慢递进的过程,随着中小学生的进步,一点点的提升“德育”标准。总之,不能违背学生在生长之中以及发展之中的自然规律。使其能因所处教育阶段的不同,进而有不同的“德育”要求。例如:在学生的小学“德育”时期,其的“德育”成效重点就是“规范行为”。在学生的初中“德育”时期,其要接收到的“德育”信号就是“心理、道德、情感、责任、法律”等意识领域的“德育”。若学生步入了高中之后,其要接收到的“德育”信号就是“竞争、人生、国家、权利、法制、价值观念、义务”等意识领域的“德育”。总之,就是“德育”的要求要跟随学生“德育”阶段的不同而不同。
关键词:网络环境;中学德育;研究
中小学对社会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接触的信息,来源于大众媒体尤其是网络报道在其脑海中形成的社会图景。由此,如何开展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教育,引导中小学正确面对网络信息,是值得政府、媒介、学校以及相关机构研究的课题。
一、加强德育教育网络信息资源建设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尤为突出的是设计活泼、色彩鲜艳的网络游戏逐渐成为中小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游戏是人的天性和本能,而处在生理、心理的“束缚”和“摆脱束缚”特殊阶段的中小学生自制力相对较弱。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德育教育网络中的信息建设,一定要遵循“内主外辅”的原则,把重点放在拓宽教育信息的内涵上面,增强信息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影响力。
1.要把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列入学校德育和管理的常规工作之中
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教育机构,将网络德育教育提高到素质教育、公民教育的高度上来,真正重视网络素质教育,并将这项教育内容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融入未成年人的教育中去。
(1)策划主题活动。每年中小学生拥有近3个月的寒暑假,为避免中小学生过度沉迷网络,社会、学校、家庭有责任为中小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汇演、计算机网页创意大赛、动漫制作等课外活动,丰富中小学生的业余生活,调动青少年学生的上进心和创造性,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
(2)课堂成为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要在信息技术课上加大力度做好具体引导工作,让课堂学习不再是“锻炼”,而成为一种享受,自然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道德观也会包含其中。
(3)学校要从管理和技术上进行必要的约束。作为教师不能完全阻隔有害信息对学生的影响,但应尽量最大可能地将有害信息杜绝在课堂之外。因此需要动员全体教师力量来建设现代校园网络教育资源。在开发建设的同时也进行应用,可以及时发现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进行更新、改正和维护。有了软件的环境,还应为学生提供具有创新的学习环境,进一步完善网络教育中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2.学校德育要主动出击,抢占网络阵地,构建学校网络德育体系
网络环境下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中小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分析、判断和应用能力。在网络活动中中小学生的自我选择的比例较大,教育干预的比例较小,因此培养及发展中学生具有自主的选择判断能力,辨别信息的真伪,了解信息的价值,使他们能够高效率、高质量地利用网络学习和生活,着重培养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等教育。中小学生上网时,最终决定其道德言行的是他们自己的道德选择。因此通过校园里的校报、校刊、广播、电视、宣传橱窗、阅报栏等与校园计算机网络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共同构成积极、健康的立体文化环境。还可以开展网络德育课,注重网络伦理和法制教育,以及举办网络讲座。
二、积极培养适应德育教育现代化要求的“网络型”教育人才
加强网络技术培训、提高德育教育者的网络技术水平是构建德育教育网络载体的重要步骤。
1.在德育教育者中大力普及网络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一方面,教师必须加强对网络的体系构架和工作原理的了解与掌握,以熟练地运用网络来开展德育教育。另一方面,教师还要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常用网络软件工具,增强网络中的德育教育信息的表现力。在网络软件工具中,我们认为教师要着重掌握以下两个方面的网络工具:一方面是有助于发挥网络功能优势的工具,如Foxmail,Outlook,Internet Express等网络浏览工具,以及搜索引擎的使用等。另一方面是有关网络建设和网页设计的工具,如运用Frontpage2000、FlashMX等制作网页的技术。教师如果对这些技术只是闻其名却不知其用,则将直接影响教育者在学生中的声誉和威信,给德育教育网络化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着重培养一批能够熟练运用、管理和维护德育教育网络的综合型人才
重点针对中小学生教育进行专业的网络德育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网络德育和教学水平,传授基本的网络德育教育的知识和方式,使他们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有机融入必要的网络知识。有条件的学校,要对教育进行专门培训,使他们能够胜任不同阶段网络德育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刘佛年.中国教育的未来[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2]彭隆辉,孙继儒.中学德育课教学与改革新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陈志强.中小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吴铎.中学德育课教学法: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教育是时展的需要和呼唤。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其结果是一方面使国人大开了眼界,扩大了视野;另一方面也随之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东西方不同的价值观的碰撞给人们的道德观念带来的困惑与行为矛盾,逐步在校园、家庭和社会中表现出来。面对这种挑战,如果我们一味地抵制外来文化,那只会造成封闭自守,与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失之交臂,继续推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因此,我们应从正面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对学生进行中国文化传统的教育,及时纠正学生中出现的道德偏差。我国提倡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的道德教育正是从这一时代前瞻出发,使学生能够以优良的素质迎接21世纪的挑战。
2.社会发展的现状要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回归。党的以后,我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由于计划生育这一国策的实施,我国目前已有5000多万独生子女,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产生的特殊群体,受到来自家庭的过分爱护与保护。越来越多的长辈把孩子捧为“小太阳”、“小公主”,过多地讲究孩子的营养、打扮、排常这些“过度”的爱,使大部分孩子变得骄奢任性,缺乏自理能力,缺少理解心、孝敬心和责任心,他们不知父母工作之艰辛,不知父母的养育之恩,有时父母行为稍不合孩子之意,就遭到孩子的斥责,甚至是漫骂。一些孩子还认为父母为自己服务是应该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也是顺理成章的孩子的这些言行。使我们惊呼:现在该是猛醒的时候了!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教育如果还不摆到议事日程,那么,我们现在在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在素质方面大打折扣,难以接受21世纪的挑战。
3.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建设和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天,我们倡导的“孝”是摒弃了封建主义糟粕之后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现代道德观念相适应的“孝敬父母”的道德观念,它具有传统美德的健康内核。我们提倡的孝敬父母强调亲爱父母之情,敬重父母之心,顺承父母之意,侍奉父母之行。
这些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是相符的,也是目前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时改变目前家庭中存在的孩子专横、缺乏同情心等状况,有着积极的意义。搞好孝敬父母教育,父母本身应是其直接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学校开展孝敬父母教育活动只有通过家长积极配合才能取得成效。在家庭,如果家长对子女过分宠爱、关心,必将导致其忽视或放松对子女摆脱依赖、自理生活、学会关心、帮助父母等良好习惯的培养。家长倘若纵容孩子任性、专横而不以为憾,任何时候对孩子都百依百顺,必将导致学校的孝敬父母教育成为单方面的灌输,失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这种教育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使之成为家教中经常和长久的内容。
4.对转变目前家教中的重养轻教、重智轻德的现状具有积极意义。一般来说,现在的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都希望他们能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也知道必须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纵观现代家庭,由于家长的文化素养不同,教育观与方法自然也不相同。目前,对于教育孩子有两种类型的家长,一是放纵型的。这类家长,平时整天忙于挣钱或搓麻将、跳舞等,对孩子弃而不管,认为“树大自然直”。
二是严管型的。这类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虽抓的很紧,不过他们的目的却很狭隘,只不过是为了孩子将来念大学。能“出人头地”。于是家长们尽可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请家庭教师千方百计地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这往往导致孩子在学业上不堪重负而对父母不满,有的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与父母顶撞起来,使父母感到自己的“好心”没有得到好报。这些家长在培养孩子某些技能时,忽视了对其进行良好思想品德教育、道德行为的培养,尤其是孝敬父母的教育与培养。
二、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行为的特征以及实施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道德观念萌生与道德行为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生的道德心理发展的特点是,道德行为的情感性强,道德意志尚处于发展阶段,不够坚定,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具有不一致性。而中学生正处生理上的青春期,个体的道德心理发展虽然情感性强,但道德意志已开始在成长发展中,随年龄的增加,正逐步走向坚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一致水平要超过小学生。但是总的来说,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发展滞后于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发展。
当前,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行为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1.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现状发展的整体水平与其年龄特点、理、生理特征基本相适应,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苗头,许多父母的溺爱并没能赢得孩子的敬重。从心理方面来看,学生各种道德品质(包括孝敬父母品质)均处于萌生和发展阶段,虽然父母子女间的亲缘情感是学生发展孝敬父母品德的天然基础与内驱力,但仍需要通过中小学长期系统的教育培养与实践以及家庭中潜移默化的作用才能稳定形成。影响学生孝敬父母道德品质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学校教育与家庭陶冶,而社会环境对其影响较小。
2.中小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认识和情感水平总的来说优于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发展不平衡,经常出现道德行为偏差。小学生的这种行为偏差主要有:不听从父母教导,常惹父母生气;在家庭生活、娱乐活动中喜欢独享独占,不会礼让父母;不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减轻父母的家务负担。中学生这种行为偏差的主要表现有:时常顶撞父母,父母的言行稍有不随意之处,就撒娇顶撞、毫无礼让约束;对自己的事过分地“保密”,不愿让父母过问;缺少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我行我素,父母的话入耳则听,不入耳则不予理睬。
中小学生由于道德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情感色彩浓厚,其道德意志尚处于发展阶段,不够坚定,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具有不一致性。
因此,认知的一些道德,不一定就会去实施,而在行为实施过程中由于意志薄弱而难以维系,这就导致孩子道德行为发展滞后于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发展。
3.学生的学业成绩、行为方面的差异与其孝敬父母道德水平差异不尽一致。
在平时,一般学习较好的学生,有时常发生对父母不孝敬的行为,而有的差生,却在孝敬父母方面常常有闪光之处,令人刮目相看。
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发展的特征,为科学制定孝敬父母道德教育和内容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笔者认为,中小学生孝敬父母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了解父母、理解父母的道德认知教育;亲近父母、关心父母的道德情感教育;尊重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父母添麻烦,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父母辛劳等的道德行为教育。但由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不同,其孝敬父母的要求也应区别,其具体要求如下:小学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听从父母的意见和教导,学会从小礼让父母;②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起居饮食,保持身体健康;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功学习,努力向上;⑤出门和回家时都要向父母有个交待,以免父母挂念;⑥要诚实,杜绝撒谎的行为,不在外面做违犯纪律的事。
中学生主要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听从父母的教诲;②听取父母的意见,不要事事任性,尽量避免与父母有任何的隔阂,重要的事,要请父母发表意见;③帮助父母做家务,注意在家接人待物,为父母分忧;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锻炼身体;⑤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功学习,充实自己,争取学习不断有进步;⑥随时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活动内容。有事在外必须向父母做好交待。
三、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道德教育
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在学校付出辛勤的劳动,而且要家长的配合与参与。在实施这种教育时,应采取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这种教育过程,自始至终都应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要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征和行为现状,适时适度,防止成人化。二是实践性原则。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这种教育活动要重在导行,要防止空洞的说教。对于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空洞的说教只会导致教育的失败。三是渗透性原则。教育的方式重在渗透,除课堂讲授和专项训练活动外,应多形式、多渠道地在学校教学、家庭活动中进行渗透。四是学校和家庭相互配合原则。这项活动必须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必须开展家长工作,对家庭教育进行正确引导,防止学校孤军作战。
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具有多重属性,它属于青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范畴,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还是家庭教育、劳动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应将中小学生孝敬父母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的整体规划之中统筹安排。
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主要必须通过学校和家庭两个主渠道开展。在学校开展这种教育应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1.通过开设专门讲座与学科教学渗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平时,通过上专门课,可以比较系统地帮助学生理解孝敬父母的通俗道德,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情感,引导学生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孝敬父母的行为,使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有序化。在学科教学中适时适度地渗透孝敬父母教育内容,这是德育的共性。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强化渗透意识,特别是在中学,由于学科较多,教材内容丰富,教师应该依据学科教材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道德品质实际、挖掘教材中孝敬父母教育的内容,运用具体联想、展开想象、观察比较和系统归纳等多种方式进行渗透,并力戒牵强附会,做到适时适度。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唤起学生对父母真挚而强烈的爱心。
2.在学校的德育活动中渗透孝敬父母的教育。将中小学孝敬父母教育渗透到学校德育活动中去,既是这项教育的原则之一,也是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由于学校的德育活动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和针对性,有意识地在各种德育活动中渗透孝敬父母教育,能使德育活动收到综合性的效益。因为孝敬父母这一主题既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又可以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突破口,故只要我们选准目标,选择有利的时机,针对学生实际,通过生动活泼有趣的形式,就一定能使这一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学生家长普遍欢迎和支持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教育,但在具体操作时,家长的行动往往滞后,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就算是孝敬父母了,更有的父母不懂得自己应如何与学校配合。因此,进行孝敬父母教育应加强家长工作,密切家庭与学校联系。目前,家庭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迅速改变家教观念,杜绝家长随意打骂训斥孩子和宠得过分、爱得过浓的行为。笔者认为,首先应使孩子消除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优越感,把孩子放在与家庭成员平等的地位。要教育孩子懂得关心帮助家庭的其他成员,能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起码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尽量不给父母添负担。父母要为孩子在家庭中创造一些锻炼意志品质的机会与环境,培养他们自强、自主、吃苦耐劳的精神。其次,父母应树立和气待人、文明礼貌、努力向上的好榜样。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纯洁的孩子来说,没有什么力量比伴随其成长的言传身教更能把他们引向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这样才是真正爱孩子的表现。
1.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教育是时展的需要和呼唤。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其结果是一方面使国人大开了眼界,扩大了视野;另一方面也随之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东西方不同的价值观的碰撞给人们的道德观念带来的困惑与行为矛盾,逐步在校园、家庭和社会中表现出来。面对这种挑战,如果我们一味地抵制外来文化,那只会造成封闭自守,与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失之交臂,继续推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因此,我们应从正面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对学生进行中国文化传统的教育,及时纠正学生中出现的道德偏差。我国提倡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的道德教育正是从这一时代前瞻出发,使学生能够以优良的素质迎接21世纪的挑战。
2.社会发展的现状要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回归。党的以后,我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由于计划生育这一国策的实施,我国目前已有5000多万独生子女,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产生的特殊群体,受到来自家庭的过分爱护与保护。越来越多的长辈把孩子捧为“小太阳”、“小公主”,过多地讲究孩子的营养、打扮、排常这些“过度”的爱,使大部分孩子变得骄奢任性,缺乏自理能力,缺少理解心、孝敬心和责任心,他们不知父母工作之艰辛,不知父母的养育之恩,有时父母行为稍不合孩子之意,就遭到孩子的斥责,甚至是漫骂。一些孩子还认为父母为自己服务是应该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也是顺理成章的孩子的这些言行。使我们惊呼:现在该是猛醒的时候了!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教育如果还不摆到议事日程,那么,我们现在在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在素质方面大打折扣,难以接受21世纪的挑战。
3.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建设和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天,我们倡导的“孝”是摒弃了封建主义糟粕之后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现代道德观念相适应的“孝敬父母”的道德观念,它具有传统美德的健康内核。我们提倡的孝敬父母强调亲爱父母之情,敬重父母之心,顺承父母之意,侍奉父母之行。
这些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是相符的,也是目前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时改变目前家庭中存在的孩子专横、缺乏同情心等状况,有着积极的意义。搞好孝敬父母教育,父母本身应是其直接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学校开展孝敬父母教育活动只有通过家长积极配合才能取得成效。在家庭,如果家长对子女过分宠爱、关心,必将导致其忽视或放松对子女摆脱依赖、自理生活、学会关心、帮助父母等良好习惯的培养。家长倘若纵容孩子任性、专横而不以为憾,任何时候对孩子都百依百顺,必将导致学校的孝敬父母教育成为单方面的灌输,失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这种教育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使之成为家教中经常和长久的内容。
4.对转变目前家教中的重养轻教、重智轻德的现状具有积极意义。一般来说,现在的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都希望他们能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也知道必须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纵观现代家庭,由于家长的文化素养不同,教育观与方法自然也不相同。目前,对于教育孩子有两种类型的家长,一是放纵型的。这类家长,平时整天忙于挣钱或搓麻将、跳舞等,对孩子弃而不管,认为“树大自然直”。
二是严管型的。这类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虽抓的很紧,不过他们的目的却很狭隘,只不过是为了孩子将来念大学。能“出人头地”。于是家长们尽可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请家庭教师千方百计地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这往往导致孩子在学业上不堪重负而对父母不满,有的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与父母顶撞起来,使父母感到自己的“好心”没有得到好报。这些家长在培养孩子某些技能时,忽视了对其进行良好思想品德教育、道德行为的培养,尤其是孝敬父母的教育与培养。
二、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行为的特征以及实施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道德观念萌生与道德行为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生的道德心理发展的特点是,道德行为的情感性强,道德意志尚处于发展阶段,不够坚定,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具有不一致性。而中学生正处生理上的青春期,个体的道德心理发展虽然情感性强,但道德意志已开始在成长发展中,随年龄的增加,正逐步走向坚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一致水平要超过小学生。但是总的来说,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发展滞后于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发展。
当前,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行为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1.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现状发展的整体水平与其年龄特点、理、生理特征基本相适应,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苗头,许多父母的溺爱并没能赢得孩子的敬重。从心理方面来看,学生各种道德品质(包括孝敬父母品质)均处于萌生和发展阶段,虽然父母子女间的亲缘情感是学生发展孝敬父母品德的天然基础与内驱力,但仍需要通过中小学长期系统的教育培养与实践以及家庭中潜移默化的作用才能稳定形成。影响学生孝敬父母道德品质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学校教育与家庭陶冶,而社会环境对其影响较小。
2.中小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认识和情感水平总的来说优于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发展不平衡,经常出现道德行为偏差。小学生的这种行为偏差主要有:不听从父母教导,常惹父母生气;在家庭生活、娱乐活动中喜欢独享独占,不会礼让父母;不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减轻父母的家务负担。中学生这种行为偏差的主要表现有:时常顶撞父母,父母的言行稍有不随意之处,就撒娇顶撞、毫无礼让约束;对自己的事过分地“保密”,不愿让父母过问;缺少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我行我素,父母的话入耳则听,不入耳则不予理睬。
中小学生由于道德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情感色彩浓厚,其道德意志尚处于发展阶段,不够坚定,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具有不一致性。
因此,认知的一些道德,不一定就会去实施,而在行为实施过程中由于意志薄弱而难以维系,这就导致孩子道德行为发展滞后于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发展。
3.学生的学业成绩、行为方面的差异与其孝敬父母道德水平差异不尽一致。
在平时,一般学习较好的学生,有时常发生对父母不孝敬的行为,而有的差生,却在孝敬父母方面常常有闪光之处,令人刮目相看。
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发展的特征,为科学制定孝敬父母道德教育和内容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笔者认为,中小学生孝敬父母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了解父母、理解父母的道德认知教育;亲近父母、关心父母的道德情感教育;尊重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父母添麻烦,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父母辛劳等的道德行为教育。但由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不同,其孝敬父母的要求也应区别,其具体要求如下:小学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听从父母的意见和教导,学会从小礼让父母;②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起居饮食,保持身体健康;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功学习,努力向上;⑤出门和回家时都要向父母有个交待,以免父母挂念;⑥要诚实,杜绝撒谎的行为,不在外面做违犯纪律的事。
中学生主要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听从父母的教诲;②听取父母的意见,不要事事任性,尽量避免与父母有任何的隔阂,重要的事,要请父母发表意见;③帮助父母做家务,注意在家接人待物,为父母分忧;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锻炼身体;⑤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功学习,充实自己,争取学习不断有进步;⑥随时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活动内容。有事在外必须向父母做好交待。
三、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道德教育
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在学校付出辛勤的劳动,而且要家长的配合与参与。在实施这种教育时,应采取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这种教育过程,自始至终都应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要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征和行为现状,适时适度,防止成人化。二是实践性原则。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这种教育活动要重在导行,要防止空洞的说教。对于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空洞的说教只会导致教育的失败。三是渗透性原则。教育的方式重在渗透,除课堂讲授和专项训练活动外,应多形式、多渠道地在学校教学、家庭活动中进行渗透。四是学校和家庭相互配合原则。这项活动必须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必须开展家长工作,对家庭教育进行正确引导,防止学校孤军作战。
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具有多重属性,它属于青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范畴,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还是家庭教育、劳动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应将中小学生孝敬父母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的整体规划之中统筹安排。
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主要必须通过学校和家庭两个主渠道开展。在学校开展这种教育应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1.通过开设专门讲座与学科教学渗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平时,通过上专门课,可以比较系统地帮助学生理解孝敬父母的通俗道德,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情感,引导学生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孝敬父母的行为,使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有序化。在学科教学中适时适度地渗透孝敬父母教育内容,这是德育的共性。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强化渗透意识,特别是在中学,由于学科较多,教材内容丰富,教师应该依据学科教材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道德品质实际、挖掘教材中孝敬父母教育的内容,运用具体联想、展开想象、观察比较和系统归纳等多种方式进行渗透,并力戒牵强附会,做到适时适度。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唤起学生对父母真挚而强烈的爱心。
2.在学校的德育活动中渗透孝敬父母的教育。将中小学孝敬父母教育渗透到学校德育活动中去,既是这项教育的原则之一,也是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由于学校的德育活动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和针对性,有意识地在各种德育活动中渗透孝敬父母教育,能使德育活动收到综合性的效益。因为孝敬父母这一主题既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又可以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突破口,故只要我们选准目标,选择有利的时机,针对学生实际,通过生动活泼有趣的形式,就一定能使这一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学生家长普遍欢迎和支持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教育,但在具体操作时,家长的行动往往滞后,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就算是孝敬父母了,更有的父母不懂得自己应如何与学校配合。因此,进行孝敬父母教育应加强家长工作,密切家庭与学校联系。目前,家庭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迅速改变家教观念,杜绝家长随意打骂训斥孩子和宠得过分、爱得过浓的行为。笔者认为,首先应使孩子消除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优越感,把孩子放在与家庭成员平等的地位。要教育孩子懂得关心帮助家庭的其他成员,能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起码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尽量不给父母添负担。父母要为孩子在家庭中创造一些锻炼意志品质的机会与环境,培养他们自强、自主、吃苦耐劳的精神。其次,父母应树立和气待人、文明礼貌、努力向上的好榜样。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纯洁的孩子来说,没有什么力量比伴随其成长的言传身教更能把他们引向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这样才是真正爱孩子的表现。
1.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教育是时展的需要和呼唤。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其结果是一方面使国人大开了眼界,扩大了视野;另一方面也随之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东西方不同的价值观的碰撞给人们的道德观念带来的困惑与行为矛盾,逐步在校园、家庭和社会中表现出来。面对这种挑战,如果我们一味地抵制外来文化,那只会造成封闭自守,与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失之交臂,继续推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因此,我们应从正面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对学生进行中国文化传统的教育,及时纠正学生中出现的道德偏差。我国提倡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的道德教育正是从这一时代前瞻出发,使学生能够以优良的素质迎接21世纪的挑战。
2.社会发展的现状要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回归。党的以后,我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由于计划生育这一国策的实施,我国目前已有5000多万独生子女,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产生的特殊群体,受到来自家庭的过分爱护与保护。越来越多的长辈把孩子捧为“小太阳”、“小公主”,过多地讲究孩子的营养、打扮、排常这些“过度”的爱,使大部分孩子变得骄奢任性,缺乏自理能力,缺少理解心、孝敬心和责任心,他们不知父母工作之艰辛,不知父母的养育之恩,有时父母行为稍不合孩子之意,就遭到孩子的斥责,甚至是漫骂。一些孩子还认为父母为自己服务是应该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也是顺理成章的孩子的这些言行。使我们惊呼:现在该是猛醒的时候了!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教育如果还不摆到议事日程,那么,我们现在在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在素质方面大打折扣,难以接受21世纪的挑战。
3.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建设和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天,我们倡导的“孝”是摒弃了封建主义糟粕之后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现代道德观念相适应的“孝敬父母”的道德观念,它具有传统美德的健康内核。我们提倡的孝敬父母强调亲爱父母之情,敬重父母之心,顺承父母之意,侍奉父母之行。
这些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是相符的,也是目前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时改变目前家庭中存在的孩子专横、缺乏同情心等状况,有着积极的意义。搞好孝敬父母教育,父母本身应是其直接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学校开展孝敬父母教育活动只有通过家长积极配合才能取得成效。在家庭,如果家长对子女过分宠爱、关心,必将导致其忽视或放松对子女摆脱依赖、自理生活、学会关心、帮助父母等良好习惯的培养。家长倘若纵容孩子任性、专横而不以为憾,任何时候对孩子都百依百顺,必将导致学校的孝敬父母教育成为单方面的灌输,失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这种教育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使之成为家教中经常和长久的内容。
4.对转变目前家教中的重养轻教、重智轻德的现状具有积极意义。一般来说,现在的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都希望他们能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也知道必须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纵观现代家庭,由于家长的文化素养不同,教育观与方法自然也不相同。目前,对于教育孩子有两种类型的家长,一是放纵型的。这类家长,平时整天忙于挣钱或搓麻将、跳舞等,对孩子弃而不管,认为“树大自然直”。
二是严管型的。这类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虽抓的很紧,不过他们的目的却很狭隘,只不过是为了孩子将来念大学。能“出人头地”。于是家长们尽可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请家庭教师千方百计地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这往往导致孩子在学业上不堪重负而对父母不满,有的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与父母顶撞起来,使父母感到自己的“好心”没有得到好报。这些家长在培养孩子某些技能时,忽视了对其进行良好思想品德教育、道德行为的培养,尤其是孝敬父母的教育与培养。
二、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行为的特征以及实施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道德观念萌生与道德行为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生的道德心理发展的特点是,道德行为的情感性强,道德意志尚处于发展阶段,不够坚定,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具有不一致性。而中学生正处生理上的青春期,个体的道德心理发展虽然情感性强,但道德意志已开始在成长发展中,随年龄的增加,正逐步走向坚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一致水平要超过小学生。但是总的来说,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发展滞后于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发展。
当前,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行为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1.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现状发展的整体水平与其年龄特点、理、生理特征基本相适应,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苗头,许多父母的溺爱并没能赢得孩子的敬重。从心理方面来看,学生各种道德品质(包括孝敬父母品质)均处于萌生和发展阶段,虽然父母子女间的亲缘情感是学生发展孝敬父母品德的天然基础与内驱力,但仍需要通过中小学长期系统的教育培养与实践以及家庭中潜移默化的作用才能稳定形成。影响学生孝敬父母道德品质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学校教育与家庭陶冶,而社会环境对其影响较小。
2.中小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认识和情感水平总的来说优于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发展不平衡,经常出现道德行为偏差。小学生的这种行为偏差主要有:不听从父母教导,常惹父母生气;在家庭生活、娱乐活动中喜欢独享独占,不会礼让父母;不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减轻父母的家务负担。中学生这种行为偏差的主要表现有:时常顶撞父母,父母的言行稍有不随意之处,就撒娇顶撞、毫无礼让约束;对自己的事过分地“保密”,不愿让父母过问;缺少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我行我素,父母的话入耳则听,不入耳则不予理睬。
中小学生由于道德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情感色彩浓厚,其道德意志尚处于发展阶段,不够坚定,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具有不一致性。
因此,认知的一些道德,不一定就会去实施,而在行为实施过程中由于意志薄弱而难以维系,这就导致孩子道德行为发展滞后于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发展。
3.学生的学业成绩、行为方面的差异与其孝敬父母道德水平差异不尽一致。
在平时,一般学习较好的学生,有时常发生对父母不孝敬的行为,而有的差生,却在孝敬父母方面常常有闪光之处,令人刮目相看。
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发展的特征,为科学制定孝敬父母道德教育和内容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笔者认为,中小学生孝敬父母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了解父母、理解父母的道德认知教育;亲近父母、关心父母的道德情感教育;尊重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父母添麻烦,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父母辛劳等的道德行为教育。但由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不同,其孝敬父母的要求也应区别,其具体要求如下:小学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听从父母的意见和教导,学会从小礼让父母;②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起居饮食,保持身体健康;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功学习,努力向上;⑤出门和回家时都要向父母有个交待,以免父母挂念;⑥要诚实,杜绝撒谎的行为,不在外面做违犯纪律的事。
中学生主要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听从父母的教诲;②听取父母的意见,不要事事任性,尽量避免与父母有任何的隔阂,重要的事,要请父母发表意见;③帮助父母做家务,注意在家接人待物,为父母分忧;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锻炼身体;⑤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功学习,充实自己,争取学习不断有进步;⑥随时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活动内容。有事在外必须向父母做好交待。
三、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道德教育
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在学校付出辛勤的劳动,而且要家长的配合与参与。在实施这种教育时,应采取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这种教育过程,自始至终都应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要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征和行为现状,适时适度,防止成人化。二 是实践性原则。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这种教育活动要重在导行,要防止空洞的说教。对于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空洞的说教只会导致教育的失败。三是渗透性原则。教育的方式重在渗透,除课堂讲授和专项训练活动外,应多形式、多渠道地在学校教学、家庭活动中进行渗透。四是学校和家庭相互配合原则。这项活动必须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必须开展家长工作,对家庭教育进行正确引导,防止学校孤军作战。
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具有多重属性,它属于青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范畴,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还是家庭教育、劳动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应将中小学生孝敬父母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的整体规划之中统筹安排。
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主要必须通过学校和家庭两个主渠道开展。在学校开展这种教育应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1.通过开设专门讲座与学科教学渗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平时,通过上专门课,可以比较系统地帮助学生理解孝敬父母的通俗道德,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情感,引导学生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孝敬父母的行为,使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有序化。在学科教学中适时适度地渗透孝敬父母教育内容,这是德育的共性。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强化渗透意识,特别是在中学,由于学科较多,教材内容丰富,教师应该依据学科教材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道德品质实际、挖掘教材中孝敬父母教育的内容,运用具体联想、展开想象、观察比较和系统归纳等多种方式进行渗透,并力戒牵强附会,做到适时适度。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唤起学生对父母真挚而强烈的爱心。
2.在学校的德育活动中渗透孝敬父母的教育。将中小学孝敬父母教育渗透到学校德育活动中去,既是这项教育的原则之一,也是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由于学校的德育活动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和针对性,有意识地在各种德育活动中渗透孝敬父母教育,能使德育活动收到综合性的效益。因为孝敬父母这一主题既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又可以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突破口,故只要我们选准目标,选择有利的时机,针对学生实际,通过生动活泼有趣的形式,就一定能使这一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学生家长普遍欢迎和支持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教育,但在具体操作时,家长的行动往往滞后,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就算是孝敬父母了,更有的父母不懂得自己应如何与学校配合。因此,进行孝敬父母教育应加强家长工作,密切家庭与学校联系。目前,家庭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迅速改变家教观念,杜绝家长随意打骂训斥孩子和宠得过分、爱得过浓的行为。笔者认为,首先应使孩子消除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优越感,把孩子放在与家庭成员平等的地位。要教育孩子懂得关心帮助家庭的其他成员,能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起码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尽量不给父母添负担。父母要为孩子在家庭中创造一些锻炼意志品质的机会与环境,培养他们自强、自主、吃苦耐劳的精神。其次,父母应树立和气待人、文明礼貌、努力向上的好榜样。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纯洁的孩子来说,没有什么力量比伴随其成长的言传身教更能把他们引向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这样才是真正爱孩子的表现。
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他们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是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如何关注学生,如何关注到每一名学生?首都德育工作者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他们创新工作方法与机制,建立德育专家资源库,开展学生需求状况调查,建设已有300多万个真实数据的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状况动态数据库,使首都德育工作更富有针对性与实效性;他们与相关部门积极合作,逐步形成了多部门共同参与、家庭一学校一社区进行制度性合作的协同合力的大德育工作团队;关爱每一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求,让大多数学生包括弱势群体儿童普遍受益的富有实效的德育成果不断涌现。
2007年11月,北京市第二次德育工作大会评出首都德育十大成果。限于版面,本期我们仅从中撷取三项:《北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首都德育新探索》、《全纳教育:塑造弱势群体的健全人格》、《家长教师协会:探索协同教育新机制》。见微知著,希望这几篇文章能使我们对首都德育工作创新有一个感性的了解。
2003年10月,首都师范大学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评估与研究中心受北京市教委委托,承担了北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工作。这是在全北京市范围内展开的常年性、大规模、追踪式的测评工作。项目启动以来,我中心已先后为北京市教委提供了2004、2005、2006和2007共4个年度的《北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报告》和2006年度《北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深度访谈报告》。这些测评结果较全面地反映了近年来北京市中小学生在思想道德发展方面的总体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这项工作的推进有助于完善首都德育工作机制、推动区县和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切实提高首都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水平。
一、准确把握学生思想道德测评的逻辑起点
开展德育测评工作,不可回避地要回答一些基本的问题: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状况可不可测、能不能测和测评的结果可用不可用。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是做好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1.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状况可测不可测?
对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状况是否可以测评,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人的品德十分复杂,很难用量来表示其好坏和等级,更不能用打分的方法给予评价;量化测评思想道德状况,有很大的局限性,使用不当会导致评定的结果不合理、不公正。
我们认为,探讨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测评是否可行、是否可以量化的问题,首先应该明确要测评哪些内容,内容不同,测评的方法、难度和准确度也不同。思想道德观念本身确实难以准确评价,但是,思想道德最终要通过外显行为表现出来,学生外显的道德行为是客观存在的,且中小学生的思想、情感、态度与行为的内在一致性较成人更高,是否道德也是可以被测评人员直接观察和评价的,测评人员根据事先研制的标准对学生外显的道德行为进行测评是可能的。因此,我们将北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的主要内容放在学生外显的道德行为上。
2.对全市学生的跟踪测评可行不可行?
这一思考主要解决的是操作层面的问题。一是测评对象涉及全市中小学生,工作量大,如何操作?二是涉及对各区县和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问题,如何确保测评结果的真实性?
因为该项目是北京市教委的指令性项目,所以在市教委的协调和区县教委的支持下,选样的代表性和广泛性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我们明确区分了“现状”和工作评价的关系,尤其是我们与区县教委形成了共同掌握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现状的共识之后,测评结果的真实性问题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3.测评的结果可用不可用?
对有用性的思考主要解决的是研究价值问题。由于此项目是研究机构作为第三方接受教育主管部门委托开展的测评工作,测评结果将作为市教委德育主管领导进行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所以其价值不言而喻。
以上三个问题的解决为德育测评工作提供了研究前提和精神动力。
二、积极探索学生思想道德测评的指标体系
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工作的有效展开有赖于良好的测评指标体系的建立,而测评所提出的区域性、跟踪性等要求,使得现有的指标体系很难满足我们的测评需求,因此,我们自主研发了测评所需要的指标体系。
我们的测评指标范围为同心圆向外扩展方式:个人一群体一社会一国家一世界。测评分为对现实世界思想道德的测评和对虚拟世界思想道德的测评两种,其中以对现实世界思想道德的测评为主。
具体来说,测评的基本维度包括思想和道德两部分,思想方面的维度包括世界、国家、社会、群体、个人5个方面,道德方面的维度包括社会公德、学业道德、家庭美德、虚拟道德4个方面。具体维度包括:人道主义、和平与国家意识、民族情感和对国内外问题关注度,文化认同;资源与环境意识,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对社区、对班级、对同伴、对家人、对邻里、对学习的态度,热爱生命,价值观,公民人格,虚拟世界中的自律与节制,守法、自强等。
在每一个测评点上又分为自己是否做、对他人做的态度和对结果的不同态度。例如:在测评学生保护环境的行为中设立了“你自己是否乱扔垃圾”、“见到同学乱扔垃圾是否劝阻”、“在校园里见到垃圾是否主动拣起来”这样3项。
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具体测评维度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各自的侧重点。在确定测评维度的基础上,我们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编制了每一年度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年龄段的测评问卷。对小学生的测评以测查其道德发展水平为主,对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测评则逐渐加大思想方面所占的比重。
测评问卷初步确定后,要经过试测评,以检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同时邀请各方面专家对测评问卷进行评审与鉴定。在综合各方面结果的基础上,最终确定每一年度的测评题目。
三、探索测评的方法
为保证测评结果更加真实有效,我们尝试综合运用多种测评方法。
1.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对北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状况进行测评的主要手段。测评按分层取样原则随机抽取各区县小学、初中、高中(含职高)学校,兼顾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测评范围覆盖北京市全部19个区县。
测评问卷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套,题型分为李克特五分量表题、选择题和开放题(包括情境题)。问卷调查由测评中心成员亲自到现场进行严格的控制,以保证测评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对测评得到的数据我们借助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
2.访谈
为保证测评手段的客观公正、测评方式的多样互补和测评结果的真实有效,同时便于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除调查问卷外,我们还开展了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科目教师以及学生的访谈。几年来,我们累计访谈教师和学生300余名。
3.现场观察
在测评过程中,我们还使用了现场观察法进行测评。按照事先确定的观察计划,测评人员随机对校内学生进行自然状态下的观察,以得到真实、可信的材料。
调查问卷做到了覆盖面广、代表性强的量的积累,借助访谈我们实现了质的分析,现场观察印证了测查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四、测评实现了德育管理与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
1.有效地保证了德育决策的科学性
准确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状况,是保证德育决策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前提和基础。但常规德育工作的决策,难以得到相关资料,较多依赖于管理者的个人阅历和工作经验,较难做到全面、准确、科学地决策。
4年来,我们累计发放测查问卷3万余份,输入数据300余万个。从2003年开始,我们每年都将测评结果以年度测评报告的形式在年底提供给北京市教委,为下一年度北京市教委的德育决策提供依据。这些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和科学数据,有效地保证了德育决策的科学性。
例如:2004年,北京市教委提出树立北京市中小学生十个文明形象:唱响国歌;尊敬师长;主动问好;不随地吐痰;把纸屑扔进垃圾桶;不说脏话;公共场所,轻声交谈,右行礼让;乘车购物,不拥不挤;观看演出、比赛,文明喝彩;遵守规则,走人行横道、不闯红灯。在2005年的测评中我们发现,在市教委提出的前5个文明形象中,“不说脏话”一项得分偏低,说明在这一项上,全市中小学生还存在较严重问题。于是市教委改变了2006年重点抓后5个文明形象的决定,将10个文明形象一起抓。
2.使各级德育管理部门明确了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已往德育工作的运作主要以行政事务性工作的方式进行,区县德育管理部门及学校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往往难以调动起来。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机制的建立,帮助德育工作者更加理性和客观地了解和分析现状,具有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反馈的功能,使区县和学校德育管理者进一步明确了具体的工作方向和内容要点。
例如:在2006年度的测评中我们注意到,职业学校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农民工子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和道德问题。我们在对这些问题给予归因分析的同时,为基层德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些相关的指导性建议,使其明确了下一步工作的要点。
中小学生社团是学校共青团工作的有效阵地。加强中小学生社团建设是拓展学校共青团工作育人空间的重要手段,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也是新形势下吸引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在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活动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社团建设工作,对于引导中小学生社团组织健康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现就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社团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中小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意义
1.加强中小学生社团建设,是拓展学校共青团工作育人空间的重要手段。学校共青团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做好中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中小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了解和反映中小学生思想和要求,带领中小学生积极参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中小学生社团作为学校共青团工作的有效阵地,中小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学到的不只是知识与才干,更多的是思想上的长进和人格上的成熟,在活动中学生将会具有更为活跃的思维、创新的品格和远大的志向。
2.加强中小学生社团建设,是创新和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思想道德工作在继承以往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从中小学生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积极创新,拿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新时期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可以充分发挥中小学生社团的群体凝聚功能、思想教育功能,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互动性,从而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和氛围,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加强中小学生社团建设,是传承和培育校园文化的客观要求。校园文化是学校广大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紧密相关,又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校园文化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发展。一所学校长期形成的文化积淀、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可以通过中小学生社团加以传承。社团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在社团中,学生可以接受多方面的锻炼和培养。
4.加强中小学生社团建设,是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社团是学生活动的主要阵地,社团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途径,也是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有力措施。一所有特色的学校,其社团活动必定是扎实而有效的,能极大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增强。学生社团具有的实践和教育功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广阔舞台,有利于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二、中小学生社团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1.加强中小学生社团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中小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加强中小学校共青团阵地建设,推动中小学生社团在活跃校园文化、加强和改进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服务学校主动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加强中小学生社团工作的主要任务:整合有利资源,制定相关制度,为中小学生社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积极支持中小学生社团主动、有效地开展社团活动,大力促进中小学生社团发展;切实加强对中小学生社团的管理,不断创新社团发展新思路,引导中小学生社团健康发展。
三、加强对中小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
1.完善领导机制。学校要建立学生社团工作领导小组,并由分管学生工作的相关部门具体管理,其他部门共同关心支持,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组织在社团建设中的作用。分管部门承担对中小学生社团的日常管理工作,加强对中小学生社团组织目标的调控,要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既要在重大问题上严格把关,又要在活动的具体实施中充分发挥中小学生的智慧。要充分调动广大青年教师特别是团员的积极性,选派热爱学生工作,德才兼备、有责任心的青年教师指导中小学生社团工作,促进中小学生社团建设。
2.创新活动机制。学校要引导广大中小学生社团主动顺应时代要求,针对中小学生特点,通过组织开展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的社团活动,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大社团的覆盖面和学生的参与率。同时,要积极创新,注意培育特色,提升中小学生社团的层次,打造一批高质量的精品社团。学校要将中小学生社团活动纳入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整体工作之中,鼓励中小学生社团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深化中小学生社团的实践环节,把中小学生社团建设成为培养兴趣、引导需求的阵地,成为课堂的延伸和补充。
3.优化激励机制。学校要鼓励中小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中小学生社团活动,使中小学生社团活动多样化。要鼓励和扶持一批优秀社团,促进中小学生社团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努力提升中小学生社团的整体水平。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社团及相关人员进行表彰,保证中小学生社团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为深入推进中小学校社团建设,市教育局团工委将开展年度“中小学特色社团展示”活动,以加大对社团的指导力度,提高社团育人水平,扩大社团影响。
四、2014年中小学生社团建设工作安排
1.确定学校社团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各校成立学生社团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落实好各校《2014年学校社团建设计划》,填写好《市中小学生社团申报表》,于4月3日前将书面材料一式两份上报教育局304办公室。各学校申报社团项目数量不限,可以申报已有的传统社团项目,也可以申报将建的新社团项目。
【关键词】孝敬父母; 道德教育
党的以后,我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由于计划生育这一国策的实施,我国目前已有5000多万独生子女,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产生的特殊群体,受到来自家庭的过分爱护与保护。越来越多的长辈把孩子捧为“小太阳”、“小公主”,过多地讲究孩子的营养、打扮、排常这些“过度”的爱,使大部分孩子变得骄奢任性,缺乏自理能力,缺少理解心、孝敬心和责任心,他们不知父母工作之艰辛,不知父母的养育之恩,有时父母行为稍不合孩子之意,就遭到孩子的斥责,甚至是漫骂。一些孩子还认为父母为自己服务是应该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也是顺理成章的孩子的这些言行。使我们惊呼:现在该是猛醒的时候了!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教育如果还不摆到议事日程,那么,我们现在在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在素质方面大打折扣,难以接受21世纪的挑战。因此,应将中小学生孝敬父母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的整体规划之中统筹安排。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教育该怎样着手呢?笔者认为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主要必须通过学校和家庭两个主渠道开展。
1 在学校开展孝敬父母教育通过开设专门讲座与学科教学渗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1 平时,通过上专门课,可以比较系统地帮助学生理解孝敬父母的通俗道德,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情感,引导学生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孝敬父母的行为,使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有序化。在学科教学中适时适度地渗透孝敬父母教育内容,这是德育的共性。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强化渗透意识,特别是在中学,由于学科较多,教材内容丰富,教师应该依据学科教材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道德品质实际、挖掘教材中孝敬父母教育的内容,运用具体联想、展开想象、观察比较和系统归纳等多种方式进行渗透,并力戒牵强附会,做到适时适度。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唤起学生对父母真挚而强烈的爱心。
1.2 在学校的德育活动中渗透孝敬父母的教育。将中小学孝敬父母教育渗透到学校德育活动中去,既是这项教育的原则之一,也是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由于学校的德育活动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和针对性,有意识地在各种德育活动中渗透孝敬父母教育,能使德育活动收到综合性的效益。因为孝敬父母这一主题既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又可以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突破口,故只要我们选准目标,选择有利的时机,针对学生实际,通过生动活泼有趣的形式,就一定能使这一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在家庭开展孝敬父母教育
2.1 迅速改变家教观念,杜绝家长随意打骂训斥孩子和宠得过分、爱得过浓的行为。笔者认为,首先应使孩子消除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优越感,把孩子放在与家庭成员平等的地位。要教育孩子懂得关心帮助家庭的其他成员,能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起码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尽量不给父母添负担。父母要为孩子在家庭中创造一些锻炼意志品质的机会与环境,培养他们自强、自主、吃苦耐劳的精神。其次,父母应树立和气待人、文明礼貌、努力向上的好榜样。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纯洁的孩子来说,没有什么力量比伴随其成长的言传身教更能把他们引向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这样才是真正爱孩子的表现。
2.2 家长平时可以制订一些专门的训练项目以及定时进行考核。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一般都滞后于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因此在孝敬父母教育中,心须加强对孝敬父母行为规范的训练与相关能力的培养。在一般的家庭里,可以有针对性的制定一些项目的训练,如尊重父母的态度训练,关心体贴父母的情感训练,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让孩子养成自觉的行为习惯。在训练的基础上,家长同时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考核,以检查孩子在认知方面是否达到了学校和父母的要求。
关键词:中小学;后勤管理;学校育人
一、发挥服务育人作用
一般来说,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除了遗传因素外,周围的环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儿童的心理发育。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衣、食、住、行,工作内容与学生生活和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能在不经意间让学生受到教育及影响,通过制定较为严格的规章制度能够对后勤工作进行约束和量化,从而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及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后勤管理的工作内容及氛围,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中小学生的责任感,使其能够在生活及学习中自觉地遵守规章制度。除此之外,在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中应该细节化,小到一颗螺丝或者温馨提示都应该认真对待。若没有及时地对细节化的问题进行处理,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甚至影响中小学生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因此,在中小学后勤管理中需要采用精细化的工作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要求。在中小学后勤管理中应该实行人性化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的发展放在主要地位,建立一个民主和平等的关系,从而能够促进中小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让中小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后勤管理工作中,使其在管理工作中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中小学生在生活及学习中对问题进行分析及解决的能力。
二、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在中小学的育人环境中不仅包括学生的自然环境,也包括学校的人文环境。因此对于中小学来说不仅要加强对学校自然环境的美化,也需要进一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中小学需要加强对校园环境的绿化及美化来影响、感染以及教育中小学生。比如在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中加强对教室桌椅以及黑板的舒适性,注重教室环境采光以及通风的合理性,并且要不断地完善体育卫生设备,确保其使用的安全性等。优化中小学学校的校园环境以及基础设施,这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中小学生调节自身的情绪,减少中小学生在德育中出现的逆反心理,也能进一步培养并陶冶中小学生的高尚情操。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得到中小学生的喜爱,而这个喜爱之情能够引申到对集体和国家的喜爱,进而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凝聚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校园的人文环境主要是指校园的文化,其中包括学术风气、教师教风、学生学风以及后勤管理工作等方面。人文环境主要通过后勤管理人员的外在形象及内在素质体现出来,其中包括后勤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工作作风以及服务态度,这些外在或内在的素质均会在一定程度上感染学生的行为,从而引导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三、发挥管理育人作用
在一个人的生命成长过程中对于习惯的培养一直处于较为重要的位置,不同的习惯便造就了每个人不同的人生。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习惯能够让其丢掉平庸,良好的习惯能贯穿一个人生活的始终。由于中小学生尚处于心智不成熟的关键时期,因此也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但在培养学生习惯的过程中不能对学生进行强制管理,应该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引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习惯。还可以采用通过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学生进行日常卫生清扫的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一个热爱劳动、保护环境的习惯。除此之外,还能采用合理的膳食习惯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此中小学校的食堂可以通过合理搭配主副食来提高学生的营养均衡,在确保学生成长每日所需营养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进行良好的饮食及健康习惯。采用安全演练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在紧急情况下掌握自救互救的技能,也能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以及注意安全的理念,从而培养中小学生自觉地遵守公共秩序以及社会公德。
四、不断完善后勤管理工作
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对学生的健康及成长进步造成直接影响,这就要求中小学后勤工作人员不断地对工作方法进行创新和优化。1.提高后勤人员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后勤工作对学生的生活及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于后勤工作人员来说,在管理的过程中要站在尊重生命的角度看待,促进每位学生的成长和进步。2.提高后勤人员专业素质及技能。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不断改进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理念及方法后,对后勤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管理要求。因此后勤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才能充分地发挥后勤育人的作用。3.以学生发展为主。中小学后勤管理人员需要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后勤形象,及时地解决在日常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五、总结
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在传统观念看来主要是为教学及师生生活服务,没有在管理过程中体现其育人工作。但后勤工作的主要内容除了维护学生健康、安全以及进行保育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情感以及情绪等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良好的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能充分地体现学校育人作用。
作者:刘武顺 单位:吉林省通榆县向海乡学校
参考文献:
[1]滕家治.浅议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在学校育人工作中的作用[J].新课程中旬,2015,09(6):216-216,217.
[主要工作或主题活动]:
1. 制定并实施了班级精细化管理制度,做到了班级29名学生人人有有岗位,人人有事儿干,极大激发了一大批以前没有担任过班干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也为营造充满正能量的班风、学风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也是本学期班级整体风貌奋发有为的重要保证。
2. 抓住了班级德育教育的重点,新接手时把握好了对曾经所谓“问题学生”的及时沟通、心理交流和严格教育时机。在按原则办事、奖罚分明、公正公平公开的基础上,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做班级学生的朋友,师生之间已然形成一种彼此依恋的良好关系。
3. 以班级活动为载体,加强班级德育的渗透。本学期我先后在xx班开展了篮球赛、羽毛球赛,禁毒知识宣传,交通安全主题班会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从这些活动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协作观念和集体荣誉感。
[工作心得或亮点分析]:
1.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让学生真正接受并愿意和“我”一起学习生活,是让一个班级充满向心力和凝聚力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也是一个班级师生能否愉快工作、学习和相处的情感纽带,我很欣慰,我和xx班学生关系都特别和谐。
2.学生面前无小事,作为老师不能高高在上,对学生的问题更不能敷衍了事儿,要真正为学生着想,用实际行动多做一些对孩子终身发展有利的工作,少搞一些形式主义坑害学生,我一直致力于这种思想的践行并一直艰难地行走在这条道路上。
3.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是做好班级德育的重要保障,也是德育效果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我和班级学生家长的关系都很和谐,从心底感谢这批孩子和孩子家长对我的支持、理解与配合。
[个人或学生成绩获奖]:
1.班级获奖:
a.本学期xx班被评为五星级文明班19次,四星文明班1次。
b.班级荣获xx小学学生中午与下午放学情况评比第一名。
c.荣获xx小学第三节秋季运动会高年级部第四名。
2.个人获奖:
a.入选xx区首批名班主任工作室成员。
b.xx区暑假好作业优秀指导教师。
c.xx镇硬笔书法竞赛小学教师组三等奖。
d.xx镇《中小学生校外文明素养养成教育》评比二等奖。
3.学生获奖:
a.xx同学的作品《我的梦·xx情》荣获“中国梦·xx情”中小学征文比赛小学组二等奖。
b.xx同学的绘画《海底垃圾清洁鱼》荣获第11届xx区“xx”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幻绘画类评比三等奖。
c.xx同学的绘画《食物机器》荣获第11届xx区“xx”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幻绘画类评比一等奖。
d.xx同学参加XX年xx镇中小学田径运动会荣获小学女子4*100米第七名;80米栏第四名和100米第六名。
e.xx同学参加XX年xx镇中小学田径运动会荣获小学女子400米第六名;跳远第五名和4*100米第七名。
f.xx同学荣获“xx区第十届‘读书·美德·守法·安全’中小学生基本素养知识竞赛活动普及测试“一等奖”。
g.xx同学分别荣获xx小学九、十、十一和十二月份的xx之星。
h.xx参加XX年xx镇第八届小学生英语口语竞赛,荣获团体总分三等奖。
i.xx同学参加XX年xx区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xx选拔赛荣获三等奖。
j.xx同学荣获“xx区第十届‘读书·美德·守法·安全’中小学生基本素养知识竞赛活动普及测试“一等奖”。
k.xx同学在xx镇综合实践活动作业《我的暑假爱心之旅》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l.xx同学在xx镇综合实践活动作业《“‘变形’小体验”》评比中荣获三等奖。
m.xx同学在xx镇综合实践活动作业《我的“变形”计划》评比中荣获三等奖。
n.xx同学的《太阳花永不凋谢的秘密》荣获xx区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作品评选实验报告组一等奖。
关键词:新课改;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中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学校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当前中小学生的思想非常活跃,并且相关的人生观、世界观并没有形成,对于一些事情的好坏、善恶以及美丑分辨不清,这种现实情况对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当前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很多中小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这也直接使得学校相关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不到位的现象日益突显。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多数学校将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衡量自身的标准,而思想品德教育的工作却只是简单地停留在口头基础上,实际的德育进展非常缓慢,在中小学中思想品德教育往往要让位于文化知识的教育,有的甚至直接被搁置到了一旁。
2.社会中各种消极思想对思想品德教育产生了不良影响
由于中小学生自身年龄以及社会阅历的不足,使得中小学生自身对事物的判断以及抵制能力较弱,很容易被一些不良事物和思想引诱,从而无法辨别好与坏、对与错,更有甚者将一些哗众取宠、腐败堕落的不良思想当作一种正确的人生观,这就直接导致了传统思想品德教育中一些模范人物和事迹不再被中小学生所认可和学习,有的学生受学校的影响,将各种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当作一种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主义。另外,社会中人们对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支持不够,也给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3.中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体系还不完善
当前很多中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体系仍然存在问题,很多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目标和层次不高,主要表现在:新课改后思想品德教育教材中的内容与当前中小学的德育目标不相符,比如说新课改要求的“中小学生要形成道德价值观和人生观”,但是在现实中,这也只是停留在口号的层面上,实际取得的效果非常有限。另外,有的中小学在开展德育,欠缺长远的规划和部署,各个学校之间独自开展德育工作的现象普遍存在,并且德育工作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要之间存在差异,从而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这也使得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效率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二、优化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对策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想品德教育中来
中小学生的身心都处于一个告诉发展的阶段,这时候是人一生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这一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时,老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尽量利用那些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人或事作为教学的实例,也可以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音乐或电影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以一种探索者的身份投身到日常生活中去,进而体会身边现实中发生的思想品德事件,不仅可以使学生养成一种善于观察的习惯,还能够使学生与老师之间消除隔阂,彼此充分交流,进而形成一种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也只有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思想品德教育中来,才能够进一步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学生也会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下,接纳思想品德教育,明确自我的发展目标的增强辨别能力。
2.思想品德教育要和各科教学相结合
中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简单地依靠思想品德课来实现,应该充分发挥各学科的优势,将思想品德教育与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同学科在进行知识的传授时融合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各学科之间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方法也有着明显的差别,所以它们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在语文课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课文中的人物和事情来引导学生分辨是非对错,比如说在小学语文《东郭先生和狼》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对课文的讲解使学生充分了解到狼的虚伪和凶残、东郭先生的迂腐和仁慈以及农夫的胆识和智慧,老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现实的生活中,对狼一样的坏人绝不能心慈手软,遇到事情应该善于思考,从而也对学生进行一次无形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历史课中,老师可以在讲解相关历史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一次爱国主义的思想品德教育。
3.注重教师教学理念的学习,完善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思想品德老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新形势,因此,老师应该注重自身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学习,从而更好地提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自身潜力,并培养出一批具备健全人格的人才,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应该掌握现代的教育理念,在内心树立起教书育人、培养合格国家公民的思想,改变原来那种重视知识教育,忽视思想教育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适当的方法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老师只有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对中小学生的重要作用,并以提高思想品德水平为目的,教育工作才会取得相应的收效。
4.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不断优化
新课改后,对老师的组织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老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能力也需要不断加强,这就要求老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内容和方法,并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将这些有机地整合到一起。具体到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老师应该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然后根据中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不断拓展教学思路,丰富教学内容。比如说中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以人生观和道德观为主,这时老师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一些真实实例,再结合教材中的已有内容,形成一种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这些真实的教学内容也会在学生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进而使学生的各种价值观念得到良好的塑造。
5.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布置讨论作业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课文内容重点,给学生设置一定数量的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的作业,是使学生深入领会和反复巩固所学知识的手段,这一作业较其他作业有以下特点:(1)可以把教材所讲内容系统地理解。(2)可以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完成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设计、引导讨论时,要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原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要注重贯穿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坚持知行合一观。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民主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如每月开展影评和观后感征文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在班级内开展演讲、演唱活动,引导大家阅读爱国主义书刊,大唱爱国主义歌曲,弘扬正气,抵制邪气。组织学生参加祭扫烈士墓、参观纪念馆等活动。召开学习英雄、爱祖国、做新人主题班会,以此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总之,在中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我们不能单纯地依靠思想品德课来完成,而一定程度更要注重其他方面的因素和工作,这样才可使得思想品德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史对保.中小学教育的灵魂: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之我见.读与写:下旬,2010.
[2]刘文周.浅谈当前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成才之路,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