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写作素材论文范文

写作素材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写作素材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写作素材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议论文写作素材积累运用

“作文作文,作得头疼”,每次作文课,哪怕是中学阶段模式化很重的议论文写作,许多学生也是抓耳挠腮,搜肠刮肚,不知所云。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原因之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原因之二是即使有了米也不知道怎么煮熟这锅饭。难道我们活了这么多年,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就真的写不出一点东西?其实不然。只要我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阅读的有心人,就可以笔下生花,美文连连。

一、积累写作素材

“摆事实,讲道理”是议论文最基本的写作方法,在议论文中“摆事实”是为“讲道理”服务的,要写出有理有据的文章来,我们就要先学会摆出“事实”,因此,我们得积累写作素材,让“事实说话”。

(一)写作素材的宝藏――教科书。

课程标准要求:“教科书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所以教材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我们为什么坐拥宝库而不去开发利用呢?学习写作时可用如下方法。

1.准确地引用诗句。引用古诗文说理且说理透彻是2008年湖南考生《远近焦距》的一大亮点。开篇引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点题又增势,并引发悬念;接着文章从大到小进行论述。一句“眼肉有尘三界窄,心中无事一床宽”对人的价值观进行解说,得出眼界开阔由人看事物的距离决定,这是大;紧接着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一富有哲理性的话语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论述,并且很巧妙地与上面的禅语进行了呼应,这是中;然后用现实生活之例让文章贴近了生活,得出“只有跳出来,才能明白生活之美好”,这是小。引用的诗句达八句以上,可谓匠心独运,恰到好处。2005年天津考生《留给明天(四)》引用李白杜甫柳永的诗句,引发了对“我将要怎样的人生”的思考。

2.巧妙地化用材料。“化用”可以使材料成为行文的组成部分,自然而不着痕迹。使文章有文采,并显出作者的文学素养。如2005年安徽考生《月亮的正面和反面》:“文王拘而演《周易》,你想起了父亲临终之嘱;仲尼厄而作《春秋》,你想起了雄才多磨难;左丘失明而有《国语》,你想起了百炼成钢;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你想起了花香从苦寒;韩非囚秦而作《说难》、《孤愤》,你想起了英志还未竟。”此段化用《报任安书》,贴切自然,评析司马迁,富有深度。2005年福建考生《圆形与星形》:“在这里,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地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化用《赤壁赋》、《石钟山记》、《念奴娇・赤壁怀古》,浑然天成。

3.课外延伸教材。以教材为本,课外延伸。如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我们可以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学习《指南录(后序)》的时候,我们可以关注文天祥的点滴信息。由课本的一个作者的一个作品延伸开来,我们又将积累很多素材,因为他们的经历精神思想同样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如2005年全国乙卷《位置和价值》,文章选取了苏轼人生的两个点:(1)被贬黄州;(2)修筑苏堤。这两个事例恰恰发生在两个“位置”:黄州赤壁、杭州西湖,这两个事例恰好又是苏轼的两个重要人生阶段,苏轼在这两个阶段处于不同人生位置:低谷、中间。在这两个“位置”上苏轼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创造了不朽的价值:在黄州成就文学顶峰,在杭州修筑千古苏堤。只有对苏轼全方面地了解,考生才能将这些素材为己所用。

(二)写作素材的源泉――生活。

信息化时代笼罩下的我们,自然会涉猎各种新闻,大到国事家事天下事,小到我们身边的琐事,做生活的有心人,作文素材就会很多。2008年虽然过去了,但很多事情已成为我们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雪灾、地震、奥运让我们在大灾大难面前经受住了考验,让我们为之振奋、为之骄傲的同时,也有一些让我们痛恨和反思的事,如“三鹿奶粉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2008年,国庆60周年,让我们因中国强大而激动不已的同时,也让我们重新审视“90后”的一代。长江大学学生手拉手结人梯救人献身的事例重新引发我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扩展语文学习的渠道。

二、运用写作素材

积累储备了丰富的写作素材确实有助于写出好文章,但有一缸米却不知倒到哪口锅里,素材积累再多也没用,这就要求学会对素材进行加工整理。

(一)品味、提炼主题。

大多数材料都蕴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需要反复玩味。如果我们不去细细品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气息,怎能与孤独的海子同悲同喜?如果不同史铁生一起“生活”在《我的地坛》,又怎能把“出入人生”感悟得彻底?如果对《逍遥游》心存难以消弥的隔阂,又怎能与庄子一起逍遥在蝴蝶翩翩的文学世界中呢?在占有大量素材的基础上,可以思考:这素材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情操?这种思想、情操是否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典型性呢?我们需要的是有目的、有思考、有系统地内化或积累。我们占有材料,提炼主题,还要根据主题分门归类。有的一个材料可适用多个话题,如李密的《陈情表》可适用“双赢的智慧”(2005年山东卷);“一枝一叶世界”(2005年浙江卷),《赤壁赋》可适用“乐观”、“挫折”、“包容”、“和谐”、“自然”等话题;司马迁的素材可适用“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转折”、“心灵的选择”、“自我认识与别人的期待”、“变通”、“挑战”等话题。有的多种素材同适用一个话题,如2004年全国乙卷,《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的作者用王勃、李白、司马迁的素材说明他们面对挫折,并没有放大痛苦的观点。

(二)联想、捕捉材料。

占有大量素材,却不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来,我们还要根据作文话题内容进行横向联想,搜索自己素材库中与之相关的内容。如2008年重庆考生《在自然中生活》,作者联想到了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索罗在小木屋自由生活的情景,谢安徜徉湖光山色的情形,内容丰富,观点极具说服力。

(三)选择、组织材料。

第2篇

1 从教材中挖掘写作素材

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教师向学生系统传授数学知识、进行数学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基本工具,也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环境之间互动的依据和本源.研究教材、教法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教材是刚性的,它从内容层面对“教什么”做出了明确的规范;而“用教材教”则是弹性的,它把技术层面的“怎么教”留给一线教师进行创造性地开发.只有提高对教材的研究水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挥洒自如、游刃有余.例如,新课标强调探究性学习,教师如何继承传统的“接受式教学”的长处,引进“探究式教学”,找到两者之间的结合点,使两种教学方式互补共存,达到和谐统一呢?笔者认真钻研教材,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撰文《因势利导 引动探究》、《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分别发表在《中学数学杂志》2005年第2期和《中小学数学》2009年第3期.

2 从课堂教学中捕捉写作素材

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教学实践,课堂教学中的方方面面、大大小小的事件都是值得教师研究的课题.数学教师可以做课堂教学行动研究,从而促进课堂教学优质高效.课堂教学研究包括课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评价、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中,笔者通过观摩和研究一些高中数学教学评优课,发现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作了较长时间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最终撰写成文《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在《中学数学杂志》2008年第3期作为首篇文章刊出,并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学数学教与学》2008年第6期全文转载.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动态生成”,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因此生成是课堂预设的升华,是教学生命力与真正价值所在.关注“有效生成”,演绎精彩课堂,是我们数学教师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长期地实践研究,笔者撰写了论文《探询数学课堂的“有效生成”》 在《数学通讯》2010年第8期作为首篇文章刊出.

3 从“错误资源”中寻找写作素材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一文中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或“无意”的教学“错误”,学生学习中由于主观认识的偏差或失误而形成的错误,称为教学中的“错误资源”. 学生的错误是学生认识的误区,也是教学的疑点、难点,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错误,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对错误的“免疫力”,以达到知错、改错、防错之功效.

案例 8个人排成一队,A、B、C三人中任两人互不相邻,D、E两人也不相邻的排法共有多少种?

学生给出解法:把没有特殊要求的三人记为F、G、H.分三步完成:第一步,将F、G、H全排列,有A33种排法;第二步,在F、G、H站位的间隔和两端处,插入A、B、C三人,有A34种方法;第三步,在F、G、H、A、B、C站位的间隔和两端处,插入D、E两人,有A27种方法.根据分步计数原理,所求的排法种数为A33A34A27=6048.解法很自然,似乎无懈可击,但答案却是错误的.如果对此给出错因分析和正确解法,并对其进行延伸与拓展,就很有文章可做.笔者把学生易错的知识点及时记在笔记本上,并进行归类整理,撰文《“错误资源”的有效教学策略》发表在《数学通报》2010年第11期上.

4 从各类书刊中捕捉写作素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写好教研论文,必须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研究文献和著作.这样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引发联想,形成新的有价值的认识.阅读杂志上的论文时,只有融进自己的思考,才能发现某些论文中存在的谬误、疏漏,或者可以将论文中某些独特的经验或方法进行延伸、拓展,提出新观点、新见解、新方法.正如俄国作家鲁巴金所说:“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这是读书的最高境界.笔者的一些文章就是读书笔记,如发表在《中学数学杂志》2003年第6期的论文《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元认知的探索与实践》,就是读“元认知”书籍的心得体会,发表在《中学数学研究》2006年第4期的文章《对数学教师专业化的思考》是阅读了有关的书籍、文献的基础上提高和升华的.因此,数学教师应善于从阅读各类书刊中捕捉写作素材.

5 从反思中提取写作素材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决策、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在“回放过程”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进行思考,得到一定的、能用以指导自己教学的理性认识,形成更为合理的实践方案.若将这些思考、认识分门别类地及时记录下来,过一段时间就整理一番,去伪存真,厚积薄发,时间久了就能积累很多有价值的写作素材.笔者的许多论文都来自于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际进程中的矛盾;反思教学的重点、难点的定位;反思教学是否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反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学生的创造性见解;反思作业布置和设计的是否科学;反思学生的想法、意见和建议等等.平时不只是反思自己教学的得失,更习惯于从观摩课中反思,反思授课教师的讲课风格,反思优秀教师驾驭课堂的技巧和方法,反思“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这种反思使听课教师不做旁观者,而是置身其中,使观察和研究一节课的过程成为自己学习这节课、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从而使听课能够真正对教育教学实践产生影响,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通过教学实践的积累,笔者撰写了文章《加强教学反思 提升专业品位》、《对有效教学反思的思考》分别发表在《数学教学研究》2010年第2期和《数学通讯》2010年第3期,其中《加强教学反思 提升专业品位》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高中数学教与学》2010年第12期全文转载.

教师不仅自身要进行教学反思,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反思,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还能从中获取丰富的教学研究素材.笔者曾在这一方面做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并撰文《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发表在《数学通报》2009年第2期并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学数学教与学》2009年第6期全文转载.

6 从校本教研中获取写作素材

校本教研活动能为教研论文的写作提供许多有用的素材.通过校本教研,大家集思广益,献计献策,“你一言、我一语”, 把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自由地表达出来.这样,一些典型性的问题、经验与困惑为教研论文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教研活动既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产生研究问题的重要途径,笔者论文中的不少典型问题都是从教研活动中获取的.例如,在一次高三教学研讨活动时,有一位老师谈到高三复习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做法,我觉得很有典型性,就对此进行整理并加上自己的思考,撰文《在高三复习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考》发表在《中小学数学》2011年第4期.

7 从研究考试和命题中捕捉写作素材

考试是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研究考试和命题是教师的重要课题,也是获取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高考数学考试研究,大的方面包括考试的内容、方法、模式、命题趋势等的研究,小的方面有考点、热点、难点、试题的背景来源、试卷的结构、解题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有时通过一道考题的研究可发掘某一个重要选题,甚至可以开拓一个新的领域.例如,例题教学作为高三复习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头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通过例题教学,收到“解一题,带一片”的效果,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高效正迁移,帮助学生摆脱题海之苦,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呢?笔者通过几年的尝试,撰文《提高高三复习中例题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发表在《中国数学教育》2012年第9期.又如,数形结合思想是高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高考的热点和重点内容.笔者对近两年体现数形结合思想的典型实例进行分析,撰写了《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高考题》发表在《中学生数学》2012年第8期.高考年年有,文章时时新.此类文章前能总结经验,后能启迪来者.撰写这类“热”点文章,要“短、平、快”,走在时间的前面,有感即发.

参考文献

[1] 林婷.“错误资源”的有效教学策略[J].数学通报,2010,(11):35-36.

[2] 林婷. 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中学数学杂志,2008,(3): 1-3.

第3篇

其实,学生在写作中真的没有可用的素材吗?答案是否定的。实际情况是学生缺乏对素材的发现和挖掘,要想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有效地解决议论文缺乏鲜活论据的问题,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内求”,即把目光投向课本,深入挖掘并恰当使用课本资源,使课本资源成为服务于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新课程标准指出:“不同阶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查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通过积累,学生具备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使写作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有了源头才会倾注出起初的水来”,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和充足的材料,一旦有机会表达,它就会将之灵活生动地运用于写作实践中,拥有了“车薪”自然容易煮开“杯水”。积累得很多,思路就开阔,写起来就比较顺手。

课本就是这样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只是学生没有有意识地去开掘罢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语文教材是一座富矿,等待着学生去开发。问题在于不少学生身在宝山而不知山中有宝,空手而回,留下了遗憾。如果能灵活运用好课文中的素材,一定能克服作文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吹”的难题,也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课本资源作为写作中的素材库,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以下三类资源:

一、课本中文章作者的生平事迹材料

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作者,他们的文章和道德都堪称楷模,他们身上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他们中的许多人是人类的精神丰碑。如,孔子、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陶渊明,鲁迅、巴金、曹雪芹等大量作者。如果能较为全面地理解这些作者的生平事迹,借助所学课文加深对他们精神价值的理解,就能有效地将他们化作写作的重要素材来源。

比如,孟子这一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学生学过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鱼我所欲也》《寡人之于国也》等文章,听过 “孟母三迁”的故事。学生可以借助这些文章的学习,更全面地了解孟子的生平事迹,进行梳理、积累,使这一课文作者成为有效的写作素材。

二、课本中的人物和事件材料

课本中有大量的人物和事例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的素材来源。有来自诸子百家的,如,《劝学》《逍遥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等;有来自史传文学的,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烛之武退秦师》《苏武传》《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有来自后人阐发历史的政论文,如,《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等;也有古人游历山水的散文,如,《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赤壁赋》等。其中所述的人物和事件,经过发掘都可成为学生写作的绝佳素材。

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事例可以用于多个话题: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进一步则互伤,退一步则双赢;宽容大度的胸襟更易感化人;要勇于改错;人才也需伯乐推荐;等等。

三、课本中的诗文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