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法学研究范式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刑事诉讼;法学;研究范式;问题;思考
在对刑事诉讼的法学的研究之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刑事诉讼的法学的研究,不是对近年来研究成果以及为我国的司法的发展的推动的否定,更不是要对在学术研究方面存在不足的研究人员进行责备,目的是为了推动我国刑事诉讼的法学研究的改善与创新。根据我国的法学的研究现状以及所具有的特点,进行相应方法的改进。
1 规范化分析研究方法在刑事诉讼法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与实践差距太大
在法学的教育过程中,教材上的理论过多,缺乏对于刑事诉讼法在落实方面的信息。由于学术研究的缺陷,使得教师或研究人员在课堂以及教材中过少的提及有关刑事诉讼相关事务的解决知识,从而使得大部分的研究人员以及对法学的学习人员,懂得了过多的理论知识,在真正的司法执行中不能胜任工作的要求。
1.2 在对刑事诉讼的规范化的分析研究中宪法的规范对司法的约束重视度不够
学术研究人员进行形式诉讼的法学的探究中,基本上忽略了宪法在研究中的作用,进而忽略了对宪法的分析。进一步来说,由于缺少对宪法的运用,使得规范化的分析方法被法律所拘泥,想要使得广大师生以及研究人员意识到宪法的地位在统治中的理念以及进行法律化的人类思索是很难实现的。
1.3 存在严重的学科之间的问题
通过规范化研究法学的学术人员很少对其他学科进行探究,使得所研究的成果缺乏深层次化、体系化。对其他的研究方法以及外国的研究法要有效的利用,然而对于一直被倡导的研究一体化,却很少被执行,使得学术的研究不能实现真正的体系化。
2 通过实证来进行探究的方法存在的问题
2.1 信息收集困难,范围相对狭窄
由于司法部门所进行的统计过于隐蔽,使得很多和刑事诉讼有关的内容和数据无法被统计的范围所覆盖。因为公众对司法以及刑事诉讼的信任度不高造成相关的行政机关或者司法部门对进行实际的考察验证这一研究方法过于警惕,使得相关的学术研究工作人员的信息来源几乎没有,致使通过实证来进行法学研究的路途非常艰难。
2.2 研究的成果不够科学化
很多研究人员由于缺乏系统的、合理的、规范的训练,使得通过实证来进行刑事诉讼的法学研究还处在一个比较艰难的开始阶段。对于科学化的分析、研究、调查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有的学术研究成果缺乏合理的依据,使得其研究的成果可信度不高,研究的成果不够科学化。
2.3 研究的作用效果不明朗
对于刑事诉讼的研究,相关学术人员在通过实证进行研究的同时,行政机关以及司法部门也在进行研究。相对于学术人员的研究,司法等机关的研究成果往往不会公开。然而学术研究人员的调查由于缺少合理的依据,使得研究的成果不够严谨,不具有科学创造力,使得国家在进行法律的制定和改革时缺少学术的依据。
3 通过比较来进行研究的方法所存在的问题
3.1 研究的成果过于武断化
在通过比较来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很多学术研究的工作人员缺乏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进行学术研究结果之间的照搬和抄袭或者是进行表面的探索而不从深层次上思考问题,使得学术的研究在成效方面过于武断化,缺乏真正的探索与科学的创新。
3.2 研究人员内部意见不统一
在研究时,很多学术工作人员由于各持己见,不进行及时的沟通与交流,甚至缺乏合理正确的让步,使得学术研究工作无法顺利的有效的开展。有的研究思想浪漫色彩很严重,有的过于守旧,墨守成规。而有着不同观点的两派学术研究人员,进行研究时,没有从法律的角度考虑,不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使得研究的成果过于不切实际化。
3.3 研究的范围不够均衡化
通过比较的来进行学术的探究,然而研究人员在研究时有很大一部分研究国外的相关的英美法学,只有很少一部分研究大陆法的法学,使得研究的范围不均衡,进而研究的成果也就缺乏实效性。
4 针对三种刑事诉讼的法学的研究方法所进行的思考
规范化分析的研究方法需要在多种层面上进行探究,从正确的理论出发,将司法的解释作为辅助,将法律的条例作为研究主体,建设以宪法的规范为研究中心的分析研究体系。结合我国的发展实情,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合理的探究与改进,促进我国刑事诉讼的法学的发展,进而改善我国的司法状况,为我国的司法的改革与指定提供合理的学术依据。
通过实证来进行研究的方法要吸收多种学科,像经济学、哲学等的研究策略,在此基础之上,从我国研究的实情出发,改善自身的不足,开展严谨化、合理化、科学化的研究。进而拉近自身与国际研究之间的距离。要多汲取先进的学术研究方法与策略,通过对其他学科的先进探索方法的学习,进而找出适合通过实证来进行法学研究的捷径。扩大实证研究的范围,收集多方面的信息。增进通过实证来进行形式诉讼的法学研究的合理化、精确化、规范化、科学化。使得实证的研究与探索更能提供有力的依据。
通过比较来进行研究的方法,要消除对中西文化矛盾的影响,要站在一个长远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学术无界,文化可以学其精华,弃其糟粕,进行有选择的学习。积极对外开放,多与外进行先进的学术交流与探究,将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国际基本准则相结合,深刻的研究我国的刑事诉讼的法学,从而推动我国与国际刑事诉讼方面的协作,加大我国的司法发展步伐。
5 总结
在刑事诉讼的法学研究中,有着广泛应用的三种研究范式,在一定的程度上都有着需要改进的地方。针对不同的研究方法给予不同的改进决策,从而促进该研究方法的优化,进而推动我国刑事诉讼的法学的进步,为我国的司法部门的发展奠定基础。除此之外,我国的刑事诉讼的法学还要注意与时俱进,吸收国外的先进的法学研究成果,激励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协作。通过规范化、系统化、扎实化、开放化的研究,促进我国法学的发展,提升我国法学在刑事诉讼方面的研究水准。
参考文献:
[1]蒋石平, 甘力文. 英美刑事庭前准备程序比较研究[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2]魏治勋. “规范分析”概念的分析[J]. 法学论坛, 2008(05).
[3]万毅. 刑事诉讼中的扣押:规范分析与法律解释——以两个关键词为例[J]. 法学, 2008(07).
[4]谌东华. 论刑事诉讼的自我价值及真善美价值[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7(10).
关键词:两阶层犯罪论体系;三阶层犯罪论体系;分离命题;研究范式
在借鉴德日刑法学知识上,我国学者结合本国的国情,立足现实,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与发展的刑法犯罪论体系。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思想观念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有学者倡导两阶层犯罪论体系,有学者则坚定三阶层犯罪论体系更适合我国惩罚犯罪。那么究竟是两阶层适合还是三阶层适合,需要我们研究与分析。
1 关于犯罪论体系的焦点问题
目前刑法学界激烈争论的问题就是是应该坚持两阶层犯罪论体系还是三阶层犯罪论体系,这是刑法犯罪论体系改革中面对的深层次的问题,也是改革路上必须探讨和争论的问题。倡导两阶层犯罪论的刑法学者从违法与责任两个层面来构筑我国的刑法犯罪论体系的。违法层面要求犯罪人的行为触犯刑法的相关的规定,值得刑法去处罚;责任层面则要求行为人对于自己的行为是需要负责的,能够履行自己的责任。两阶层犯罪论的坚持者认为符合了这两方面的要求那么就构成犯罪。而三阶层犯罪论的拥护者则从违法、有责、该当性三个层面构筑我国的刑法犯罪论体系。他们认为不仅要符合两阶层犯罪论的要求,还要此行为该当才能认为构成犯罪。由此可见,违法与罪责是刑法学界学者们的共识。所以究竟应该坚持几阶层单单从刑法的内部结构来得出答案是不可以的,唯有从了解犯罪论的背景与历史,从根处找寻答案,真正了解二阶层、三阶层体系背后的研究范式。从而找到真正适合我国国情与发展的研究范式。
2 阶层犯罪论体系
1、三阶层犯罪论体系的性质
我国学者推崇的三阶层犯罪论体系明确的将构成要件中的违法性与该当性进行严格区分,反对构成要件向违法性方向倾斜,若要与违法性相区分就要求构成要件是纯粹的事实判断。三阶层学者认为该当性作为事实判断,为认定犯罪确定基本的事实范围;违法性是一种法律判断,把违法阻却事由排除在犯罪之外;有责性是一种责任判断,主要解决行为的归责问题。这三个构成要件各司其职,不可替代。从以上可以看出三阶层犯罪论体系是以“分离命题”为基础的,其内容不是道德与法律的分离,而是构成要件的有责性、违法性价值判断与该当性事实判断的分离,背后隐含着否认在该当性构成要件中融入价值判断。如此看来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与法实证主义学派坚持的观点如出一辙,其方法论采用的是法实证主义的。
2、分离命题
根据刑法理论,如何认定一个行为构成犯罪应在应然层面构筑严密的逻辑体系;根据司法实务,认定犯罪应在实然层面进行必要的价值判断。所以分离命题显然在认定犯罪问题方面显得苍白无力。
构成要件的组成要素主要有规范性构成要件要素与记述性构成要件要素,主观与客观构成要件要素等。分类不同,但是在进行该当性实然层面的判断时,均需要从价值与实质方面补充。学习刑法时我们会发现在对规范性构成要件要素进行该当性判断时无法单从形式与事实层面进行,需要价值的判断。而主观与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的复杂性判断决定了仅仅从事实层面加以区分是不可能的。所以分离命题在对相关构成要件要素的判断时是无用武之地,这也就预示了以分离命题为基础的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从基础上就出现了漏洞。
3、两阶层犯罪论体系
两阶层犯罪论体系仅从违法性与有责性两个层面来认定犯罪,它不存在分离命题,而是以规范论为其方法论,使得两阶层犯罪论体系克服了三阶层犯罪论体系的弊端。当然从刑法的构成要件的结构来看,其实三阶层主张的该当性实则包含在违法性中,违法性可以涵盖该当性的要求。在理论上,两阶层符合认定犯罪的逻辑体系;在司法实务中,两阶层犯罪论对认定犯罪进行必要的价值判断,所以两阶层犯罪论体系是符合当前我国刑法发展的,也适应了当前我国的国情,值得在刑法学界推行。
3 当前我国刑法学研究范式之转型
法学范式就是法学需要在相应的理论框架下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而理论框架就是所谓的范式。法学范式是国内外法律学者、法律人通过多年从事法律相关的工作积淀成的法律信仰、法律理论、法律方式方法、法律规范标准。法律范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随着法学理论的丰富而不断演进的。
法学研究范式是由规范论与经验论组成的。我国部分学者推崇的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与古典的犯罪论体系皆是采用了经验论的研究范式。经验论通俗的讲就是事实主张,也就是说这个世界都在发生一些什么样的事情。而学者们对法学学术的考察用一学术语表达就是经验论。经验论的拥护者们认为可以通过感性认识与经验可以得到证伪与证实。自然化、学科化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经验论才是学术理论的最好形式。坚持三阶层犯罪论体系论学者认为犯罪的构成要件可以是完全封闭的,仅仅依靠事实判断就可以判断出构成要件该当与否。所以三阶层犯罪论的拥护者是想依照自然科学的标准来完成法学的实证性与科学性的范式转化。这种刑法学的研究范式可以说是被科学话语全然遮蔽。
规范论通俗的说就是价值主张,在规范论的刑罚研究范式上,在对构成要件的该当性的判断时,行为是违法还是合法以及是否存在有责性等的价值会被认可,而将法益保护作为目的将有责性、违法性与构成要件合为一体的二阶层犯罪论体系成为了刑法可行的体系。规范论的阶层体系以价值判断作为核心,而不是将认定犯罪罪属于事实主张,这样的认定犯罪的阶层体系是符合我国当前刑法发展的。
在经验论与规范论的发展中,比较两者之间的利弊,可知刑法的研究范式从经验论转换到规范论的犯罪体系是必然的。规范论吸收了本体论的的核心思想,它具有实质理念与形式效应的特性,是对经验论法学研究研究范式的变革。当然由经验论向规范论的转换也代表了我国刑法近年来不断地向前发展,正在探寻一条专属我国刑法发展的道路,而不是盲目的一味去走他国的路子。坚持规范论对于维护我国的刑法规范体系是具有深远意义的,规范论一价值判断为其核心,但是也应与形式的法律条文为其前提。所以在适用相应的法律条文时导入价值判断,符合刑法规范既具有裁判规范又具有行为规范的实质是相吻合的。
二阶层犯罪论体系深刻的认识到价值判断在认定构成要件中不可避免的适用,承认法官在司法实务中对构成要件的解释,所以对于推动我国刑法研究范式由经验论向规范论转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相较于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二阶层犯罪论体系更合乎我国刑法的发展,适应我国的国情。
4 结束语
进入21世纪,各国在刑法的道路上不断的寻求突破,当然我国也不例外。在各种刑法改革思潮的推动下,我国刑法从经验论的研究范式逐步地向规范论研究范式过渡,是对刑法学研究领域的有利回应,当然也是我国刑法学者在吸取各国经验、深入探究我国形势发展,了解我国的国情,分析研究我国犯罪的特点的基础上做出的合理选择。通过对二阶层犯罪论体系与三阶层犯罪论体系的研究与分析,笔者推崇以规范论的研究范式为基础构筑我国刑法学犯罪论二阶层体系。
参考文献
[1]余振华.刑法违法性理论[J].台湾元照出版社,2012.
关键词:教学方法;研究范式;后现代主义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289(2012)08-0005-03
一、多种教学方法研究范式存在的可能
同教学概念的复杂性一样,人们对教学方法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解。对教学方法的多种定义进行分析,可得出它们的一些共性: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教学方法的实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二者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教学方法是师生活动的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1]。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学方法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可以被直观把握的某一事物,它是一种手段,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受到教学目的、教学环境、教师、学生、课程等多因素的影响,这都给教学方法的研究带来了复杂性。
如果对教学方法的层次进行划分,又可以进行不同层面的理解。如有学者将教学方法分为三个层次:操作性的教学方法、原理性的教学方法、技术性的教学方法[2]。也有划分四层次的:原理层面(“教学方法观”)、技术层面(“教学策略”)、操作层面(“学科具体教学法”)、技艺层面(“教学技巧”)[3]。
从教学方法存在的形态来看,有静态的教学方法,又有动态的教学方法。静态的教学方法指存在于教科书、论文、政策等文献中的教学方法,其主要用途是进行师资培训,或作为研究资料使用;动态的教学方法是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一定的操作流程或方法技巧。至于教师为何要选用这种教学方法而不选用另外一种教学方法,这又涉及到许多复杂的因素。
二、教学方法研究范式的历史回顾
从整个教育史的视野来审视教学方法及研究范式的变革,可以发现,多种研究范式共同促进了教学方法的繁荣,在不同的时期,某一范式又起着主导作用。
(一)“经验—思辨”范式
古代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人们教学经验的总结。人们可以从《论语》、《孟子》、《旬子》、《礼记》等儒家经典中见到许多关于教学方法的言简意赅的表述,这些表述尽管有较强的说理成分,但也只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未能上升到科学理性的层面。西方的教学方法从古希腊到启蒙时期都表现出浓厚的思辨色彩。希腊哲学富有思辨精神,在教学方式上表现出静观、辨证、演绎、理智的特点,如苏格拉底的“产婆式”教学法。西欧中世纪的经院主义教育思想所推崇的教学方法表现出形式主义、脱离生活实际的特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弗吉里奥主张将历史、道德哲学和雄辩术作为自由教育的基础。夸美纽斯是欧洲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的一位教育家,他在观察自然的基础上,以类比自然的方式提出了教学的一系列原则和泛智教学方法。18世纪后期,教育学开始走上大家讲坛,康德首先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康德的《论教育》深受卢梭教学思想的影响,并提出了教学的一些方法。
(二)“科学—实证”范式
近代科学的发展从观念上改变着人们的教学观念。19世纪初期,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接过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化”的口号,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提出著名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显示出科学化的趋向。19世纪末,教育领域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学术事件,如1885年,艾滨浩斯有关记忆的研究,引起了教育界对于学习过程中联想的关注;比纳于1888年发表了《实验心理学研究》;1895年,美国成立了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协会;1898年,拉伊主张将实验教育学与实验心理学区分开来等等。在这一系列事件的推动下,20世纪初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教育科学化”运动。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法国的比纳和西蒙,美国的赖斯、桑代克等,都为实验教育学的建立和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统计和测量的理论和方法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开始主导教育教学研究。这一时期,斯金纳提出了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想,泰勒的课程理论深受现代工业管理思想的影响,布卢姆等人从生物分类学那里获得灵感,从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领域制定教育目标体系,力求用可观察、可测量的手段来描述学习的结果。这一时期的教学方法研究具有唯科学主义倾向。
(三)“诠释—理解”范式
近代唯科学主义相信通过科学实证的手段可以解决教育中的一切问题,却走上了一条远离现实人生的道路。事实上,自近代唯科学主义诞生之时,人文主义作为另一种思潮,便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把握世界,在人文主义思想家看来,人文科学的方法必须深入生命的内部来对生命的历程加以“体验”、“重演”,进行“理解”和“解释”。如精神科学的创始人狄尔泰看重个体生命的独特性、丰富性和变化性,注重对人的个体独特性的研究。由于教学方法具有个体性、过程性、伦理性、文化制约性[4],使得“诠释—理解”范式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中成为可能。此后,由于人文科学的发展和繁荣,特别是西方一些重大思想家的理论影响,使得“诠释—理解”范式广泛进入教学研究领域。比如,卢梭提出的自然主义教学方法实际上是出于一种对儿童生命的理解与敬畏。又如,对当今教育理论产生重大影响的存在主义教学思想主张尊重个人的自由选择,关注学生自由个性的发展,倡导师生之间真诚、平等的对话。
关键词 法学 研究生 教学改革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2011年,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员会联合了《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0号),正式启动了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其中,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是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法学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具有研究与创新能力的高层次综合法律人才。法学研究生教育,作为后本科教育阶段,与本科法律教育存在不同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式。改革法学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方式,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是培养拔尖创新法律人才的核心内容。
1 当前法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国法治的不断发展,三十余年来,无论是法律职业教育还是普法教育,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尤其是在法律职业教育领域,法学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发展尤为迅速。随着法学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在研究生教学方式领域出现诸多问题,需要进行检讨与改革。
首先,法学研究生教学返归本科生教育方式。法学本科阶段主要是法学基础知识积累阶段,而研究生教育则属于从本科知识学习阶段向自主科研过渡的重要阶段。法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应区别于本科生知识传授型教学,更应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践中,随着法学研究生数量的大幅增长,法学硕士生教学逐渐向本科教学方式倾斜,依赖集体班级授课,教学资源配置不科学。
其次,法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手段单一。我国传统的法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单项式讲授为主,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尽快使学生了解学科的基础知识和重点问题,在法律入门阶段,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效率。同时,该方法因缺乏师生间互动以及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而被广为诟病。目前,以“教师讲,学生听”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仍然是法学研究生教学中最主要的方式。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讲学方式,侧重于单方的知识灌输。针对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的缺点,有些教师将教学方式改变为学生讲授,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一方面无法控制学生讲课的质量,另一方面,可能导致因教师备课不足而疏于解惑。
再次,案例教学、诊所教学、实验教学等方式尚未体系化。我国研究生法学专业教育基本以理论教学为主导,缺乏对研究生法律思维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诊所教学、实验教学是法学教育领域近年来探索使用的新的教学方式。但是,国内学理界对上述教学方式本身存在的原理以及规律尚缺乏系统的研究,亦即,上述教学方法尚未体系化、科学化。在实践教学中,案例通常是由教师根据个人的主观认识来选举,缺乏指引性标准,有些选举的案例过于陈旧而与实践脱节。诊所教学与实验教学往往由于研究生可利用的机会和频率过少而流于形式。
2 研究生阶段法律科学教育的特质与导向
教学方法应该与学科性质相适应,否则会南辕北辙,与教学初衷相反。就其性质而言,法学主要归属于社会科学,但同时其知识体系又涉及自然科学与规范科学等。法学不仅是科学的知识体系,而且还是一门技术,技术的主要成分则在于实用。①法学的学习,不仅限于理论知识的获取,同时更多的在于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在研究生阶段,法律科学教育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法学研究生教学应深化专业理论知识。本科教育阶段以法学主干课程教育为主,并未有细化的专业划分,教学内容以法学概念、特征以及法律规范介绍为主。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有明确的专业方向,研究生教学应根据专业特点设计系统科学的教学课程安排。法学研究生理论课程的教学旨在教授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能够检索阅读相关文献。尤其是在比较法领域,因为涉及的领域具有开放性,所以需要教师以更科学的授课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法学研究生教学应注重培养法律思维能力。法律思维,简而言之,是指按照法律的逻辑来观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法律思维是法律职业者最基本的工作素养。本科教育阶段,法学知识的获取主要以理解和记忆为主,传统“老师讲、学生听”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的法学知识。但在本科后教育阶段,学生对法学基础知识有一定掌握的情况下,应着重培养其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法律思维能力。目前,我国法学研究生课程教学依然以法律理论分析、法律规范阐释、以及法律体系的引介之上,缺乏对研究生法律思维的启发性培养。
法学研究生教学应注重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法学研究生教育,旨在为国家培养高层次的法律科研人才和实务人才。法学研究生教学,应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在法学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应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应用能力,这势必对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毫无疑问,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研究生教学质量,以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法学研究生教学,不仅应注重提高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素养,同时,应注重培养研究生对法学的兴趣,提高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关键词:生物教学;遗传学;教学法
遗传学是一门探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学科,是高等师范院校生命科学专业基础学科之一[1]。随着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不断深入,遗传学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更新,知识点难度加大,信息量显著增加,这些使得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时,困难也成倍增加[2-4],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遗传学教学工作者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5-8]。
1阅读专业论文,巩固课本知识
随着遗传学学科迅猛发展,遗传学领域的新研究、新技术和新成果层出不穷。为了更好地了解本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方法、操作技术和试验成果,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之余,广泛查阅本学科最新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论文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或是较长篇幅的学术论文,或是短小精悍的科学简报。可以选择本学科相关专业领域内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论文。学生文献阅读环节可以与理论课堂教学过程穿行,即每讲完一个完整的专题之后开展相关文献阅读课。如在讲授完“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这一章时,可以开展一系列关于重组DNA分子的构建、功能基因的定位与克隆、基因组测序等文献的阅读。通过阅读学术论文,学生不但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专业术语和最新研究成果,而且对双语的训练也有很好的作用。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题的开展流程和模式,以便后期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在文献阅读所有课程结束后,教师必须开展调查问卷,其主要目的是掌握学生在文献阅读环节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怎么解决的、有何收获等,以及对文献阅读环节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教师总结教学经验,达到教学相长的最终目标。
2借助科教视频,培养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一般主要以PPT形式授课,其最大的优点是信息量大,枯燥的知识点可以以各种生动形象的图片形式呈现出来,便于教师讲解和学生理解,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受到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的普遍认可。然而,这仅仅是多媒体教学的一种形式。另外还有一种更为生动的教学方式——视频教学,这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授课方式。视频教学具有趣味性、艺术性和知识性,能够较为生动地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和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科教视频不但能够将生硬的书本知识变得有趣、活泼,而且可以将语言文字无法表达的原理、规律和微观抽象的知识等非常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如“细胞减数分裂”、“蛋白质翻译”、“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章节,利用视频资料,可以将该过程非常生动、有趣地展示出来。短短的几分钟视频能够超过教师的千言万语。相比于丰富的科教视频资料的理工科类课程教学中由于视频素材匮乏,且单一,利用科教片辅助教学的研究也比较少。目前,科普视频主要有英国广播公司和美国探索频道拍摄的大量生物领域纪录片,还有一些网络上简短的视频资料。这一课题还需进一步挖掘。
3鼓励学生备课,锻炼综合能力
遗传学教学内容丰富,知识点有难有易,如“染色体变异”、“基因表达与调控”、“数量性状遗传”等章节是教学难点,需要教师精讲。也有部分章节教学内容较简单,容易掌握,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即“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该章节为经典遗传学内容,也是遗传学课程的教学重点,但并不是教学难点,可以尝试让学生来备课并讲解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先给同学列好提纲,布置学生按照提纲准备课件内容。学生上完课后,老师再进行讲解和点评,包括对学生课件的连贯性、外延知识的拓展,甚至是教态(师范生课堂教学是培养方案中重要环节)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点评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以表扬为主。若有些知识点学生没有讲解清楚,教师可以补充讲解。这种教学模式不但可以让学生吃透课本,掌握学习重点,还能充分锻炼学生总结归纳、语言表达及临场发挥和应变能力。
4自主选择实验,注重学生实践
遗传学不但是一门理论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新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校不但要培养出具有知识性、学历型这种单一人才,还要培养出具有创造性和应用型的综合素质人才。而理科实践课程动手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型人才不可或缺的环节。如何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又培养其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是摆在遗传学实验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完成对实验课程进行的模块型改革,即实验教学内容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3个模块。实验项目往往是老师限定的,不论学生是否感兴趣。有的教师甚至把实验材料都准备齐全,学生只要进行简单的观察和记录数据即可。这种实验教学模式,没有挑战性,全班只设定一个实验课题,往往造成学生的实验报告都是抄袭的,达不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自主选择,就是让学生在大纲范围内,自行分组,自选课题,如基础性实验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植物有丝分裂观察”或“减数分裂”或植物花粉母细胞染色体制片技术或果蝇的观察、性别鉴定与培养方法等多项课题,不同的实验项目可以根据完成的难易程度设置不同的学分,学生只需完成教师规定的实验学分即可。学生或选择一项或选择两项实验课题进行,教师不必帮助学生设计实验过程,但要辅助学生完成实验材料和药品的收集。整个实验过程只有学生参与,教师只从旁协助。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也同样设计。这种创新的实验教学模式,遵从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还能让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将课本知识直观地应用于实践,提高创新能力。
5结束语
遗传学是生命科学本科专业必修课程,因教学内容冗繁,教学课时有限,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我们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借助阅读文献、多媒体教学、科教片、视频资料、自主选题等形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遗传学课程教学模式,效果显著,亦可应用于生命科学其他课程的教学。该方法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果、锻炼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智杰,李勤,邓玉林.构建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效生物学教学研究,2012,2(1):43-46.
[2]杨宏羽.浅析生物遗传学教学改革的“教”与“学”[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34(4):93-94.
[3]肖建富,石春海.激发学生对遗传学实验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探索[J].遗传,2014,36(2):181-187.
[4]何风华,黎杰强,朱碧岩,等.“三自”教学模式提高遗传学综合性实验的教学效果[J].遗传,2015,37(4):396-401.
[5]吴娟.PBL模式在遗传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8(1):117-118.
[6]HUANGJM,LINZQ,CHENDS.Electrochemicallysupporteddeoxygenationofepoxidesintoalkenesinaqueoussolution[J].OrganicLetters,2012,14(1):22-25.
[7]汪琛颖.基于问题的学习策略在遗传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以16srRNA基因探讨叶绿体的起源为例[J].生物学通报,2015,50(9):40-43.
近年来,师范学校培养的师范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变得越发严峻,以至于教育界对师范学校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各大师范学校开始尝试使用角色扮演法开展英语教学,以便改善目前的英语教学情况。因此,有必要对基于角色扮演法的师范学校英语教学展开研究,从而更好的促进师范教育的发展。
一、在师范学校英语教学中运用角色扮演法的意义
不同于普通高校的英语教学,师范学校英语教学需要体现英语的语言工具性。因为对于师范学校的学生来讲,其在今后很可能需要利用英语与自己的学生沟通交流,所以其需要进行英语的实际运用。而所谓的角色扮演法,其实就是在某个特定情景中通过角色扮演开展教学的一种方法。
在师范学校利用该方法开展英语教学,能够使师范生的肢体、感觉和智慧等能动因素得到调动,从而使其能够在利用口头语言的同时,利用形体、空间概念和手势进行思想的表达。
所以,利用该方法开展英语教学能够较好的展现英语的工具特性,并且使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而使用传统方法开展英语教学,却容易导致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遭到弱化。因为在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下,师范生虽然能够掌握丰富的英语理论知识,但是通常无法在教师的岗位上较好的利用英语与学生沟通交流。因此,使用角色扮演法开展英语教学,能够更好的达成师范学校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
二、基于角色扮演法的师范学校英语教学研究
1.教学原则。在师范学校的英语教学中运用角色扮演法,还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想要利用该方法使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得到激发,还需要从学生的爱好和学业角度进行教学的安排。在教学内容上,除了注重教学的形式,还需要关注教学的内容,以便组织好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另一方面,需要确保角色扮演能够在友善的气氛中进行,所以还要从全体学生角度进行教学活动的安排。同时,也需要营造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气氛,从而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再者,为了确保教学的开展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还要为学生准备丰富的语言资料,从而督促学生积极进行言语交际。此外,教师在整个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仅需要完成角色的变换,还需要掌握整个教学的节奏。
在教学开始的阶段,教师需要成为指导者,在给予学生适当帮助的同时,做好学生活动的检查,从而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而在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后,教师要成为一名观察者,确保不在学生扮演角色的过程中打断教学,并且在评价时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从而为后续教学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实施方法与步骤。在进行教学的实施时,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和方法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具体来讲,就是先要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从而使学生将使用的语言与情景联系起来,继而适当进行语言的运用。在这一环节,教师需要使学生的角色确定下来,并且理清角色间的关系和角色交际的目的及地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带领全体学生对学生在情景中可以使用的语言展开讨论,并且在黑板上进行结果的书写,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英语交际用语并非是固定不变的。
而针对某个教学例子,教师可以与学生配合进行教学演示,从而使全体学生对角色扮演活动内容和具体的角色形象有所了解。之后,教师可以进行角色的分配,然后指导学生分组练习。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并且鼓励学生进行表情、手势和实物的使用,从而增强表演的真实性。而在完成练习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表演。在这一环节,教师需要对学生表演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行观察和记录,然后在后续练习中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最后,在角色扮演评价反馈阶段,教师需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表演进行总结,然后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从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实施要点。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角色扮演法的使用可以会遭遇诸多问题。所以,教师还要掌握教学的实施要点,以便使教学的效果得到提升。比如针对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台词进行表演的问题,教师还需要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具体来讲,就是教师可以先设计简单的台词,然后在学生能够自如表演后设计更加复杂的台词,从而使学生的表演更加生动。
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发挥,从而督促学生向着表演自如的方向发展。而针对未参与角色扮演的学生对教学不敢兴趣的问题,教师还需要组织这部分学生参与表演的评估工作,从而调动全班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可以预先进行反馈表的制作,从而通过使这部分学生参与表演指导工作而加深对教学的印象。此外,为了防止因教学任务过难或过简导致的问题的出现,教师需要明确学生能够从角色扮演中学习到的东西,然后再进行角色扮演设计,继而较好的进行任务难易程度的把握。
总而言之,在师范学校的英语教学中进行角色扮演法的运用,能够较好的激发师范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并且使师范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继而有利于师范生的毕业就业。因此,师范学校的英语教师应该较好的把握角色扮演法的教学原则和要点,并且按照相应的步骤开展教学,从而更好的利用该方法开展师范英语教学。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广告实务;教学设计
一、“翻转课堂”概述
“翻转课堂”(Flipping Classroom,也译作颠倒课堂、翻转教学等),是一种新出现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起源于美国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乔纳森・伯尔曼和亚纶・萨姆斯这两位化学老师,他们将结合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网络而引起众人关注。
近年来,“翻转课堂”在世界各地学校广受欢迎,在我国也已逐渐兴起,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从认识阶段逐步走向实践阶段。中小学已有不少学校在进行相关的实践。但对高职教育来说,因为专业课程的复杂性,实践条件的限制性,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对教师要求提高以及工作量剧增,而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和有效性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形成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环境,老师是学生身边的“教练”,而课堂变成了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授知识。课堂和老师的角色发生变化,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掌握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来提升学生素质,以切实做到“知行合一”。
三、高职教育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的可行性
1、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使得课堂翻转的课前学习切实可行。
2、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需要数量规模上的发展,更需要质量效益上的提高。教学方法改革对于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运用更加科学、先进的教学模式与方法,重视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加大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培训力度,改革其他教学要素等。
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工具――“微课”、“慕课”的运用。
四、营销专业课程广告实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实施
1、教学模式对比
传统课堂教学“翻转课堂”教学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课后作业课前学习,课堂讨论答疑,课后巩固、可重复学习复习
教学手段教室、黑板(或白板
PPT),相对单一视频、网络课程、模拟实操等,多媒体、多样化
教学方法教师满堂灌,理论讲授知识案例分析、情境教学、小组研讨、视频分解、参观学习等
教学内容理论知识案例、小组探讨、答疑
师生角色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
2、广告实务“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广告实务作为市场营销、营销与策划的专业必修课,实践性很强,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项目化教学,理论联系实践、“工学结合”。
(1)课程文件提前准备
包括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表、实践教学开课计划表、实训指导书、单元设计以及PPT等。这一系列课程文件资料,能让学生准确接收理解到这门课程的学习任务,并且提前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和了解,从而更有效的加强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吸收知识,真正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职业技能。
(2)课程视频录制与准备
广告实务课程共设计了五个大的项目:广告认知、广告调查及实施、制订广告计划、广告策划、广告效果测评。大项目下又设计了不同的子任务进行模块训练,例如其中广告策划项目就设计了确定广告主题与创意、创作广告文案、策划不同媒体广告、软文广告及植入广告策划、撰写广告策划书这五个子任务,每一个子任务训练模块都精心设计,精心挑选材料整合教学资源。课题组成员收集案例,整理素材,完成PPT的制作,并结合案例以及广告短片,完成课程视频的录制,同时按要求分发给学生进行课前学习,以保障“翻转课堂”教学能够顺利实施。
(3)“翻转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以“确定广告主题与创意”为例
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欠缺,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尤其要注意实用性和趣味性,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达到“翻转课堂”教学效果,在此以“确定广告主题与创意”为例来说明。首先,供课前学习的视频文件制作:理论知识讲解“广告主题类型、广告创意方法与技巧以及广告创意表现”的PPT,同一商品不同主题、不同商品同一主题、同一商品同一主题的广告短片,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商品类型,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其次,课堂讨论和答疑,采取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的方式,鼓励学生充分表达意见和想法,我们设计了饮料这一商品的广告主题确定和创意表现的讨论,学生明显表现出对于“快乐”“自我价值”等的浓厚兴趣,发言很积极,以感性诉求去确定主题和创意,小组讨论表现得非常积极,成员间也能利用相应的广告创意方法去展开思维设计。最后,训练巩固所学内容。通过课堂上的讨论与答疑,各小组基本上都能大概确定商品的广告主题以及广告创意表现了,但还欠缺细节思考,所以教师就布置小组作业任务来检查学习效果,同时也为下一个训练任务“创作广告文案”打下基础。
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的几点心得
1、合理布置自主学习任务
“翻转课堂”强调课前学习,为了避免课堂翻转因为学生没有提前学习而无法实施,教师有必要对课前自主学习进行监督检测,合理布置自主学习任务,这是“翻转课堂”能够顺利实施的基础。
2、制作优秀的教学视频
教学视频是学生课前学习的重要媒介,优秀的视频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所以,课前学习视频制作质量要好,内容上由授课教师精心设计,视频制作技术上可以请专业人士指导。
3、高效组织课堂学习活动
课堂学习是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设计,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尽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怎样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才是教育的目的和教学的本质。
4、适当的激励与获取支持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辅助的“教练”,要能够激励学生养成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要努力获取学校、同行、家长的支持与认可,才能更好地推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持续进行。(作者单位: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全英,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远程教育杂志,2012(4)
为了提高英语课堂效率,教师一般都采用在完成教学大纲的基础之上,将传统教学方式与情景教学法相结合,根据英语教材的内容创造实物、多媒体、故事、表演等情景教学环境,以便增加英语教学的效果。在语法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改变了以往单纯的语法条款记忆式的学习方式,把枯燥的语法条款放在了逼真的环境中,为学生提供了语言实际运用的空间,使乏味的语法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迎合了学生的心理特征。
二、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构建主义理论包括情境、交流、意义、合作四个要素,是让学生以原有经验作为基础,与外部知识相互作用后构建新思维、新理解的过程。情境教学中也有心理学的因素,教师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创设情境。
(一)道具创设
这里的道具主要是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物或图片。教师可通过一些实物或者图片的展示来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初步的感官印象,之后再通过具体的实物演示来帮助学生迅速建立起具体的形象,将其一步步引入情境中,认真积极思考,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语言表达
语言的运用在情境教学中尤为重要。教师通过简洁生动的语言,能够直接将学生带入情景中。除此之外,教师可通过自身的动作、表情等肢体语言来表达教学意图,让学生在情境中轻松学到知识。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也同样重要,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调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指网络、媒介、音视频、课件等等一切可以充分利用起来为教学服务的媒体。英语教学中,多媒体的充分利用非常重要,可以提供给学生自然、真实的环境,增加英语的感染力,使得学生在英语情境中,体验英语的实际应用,帮助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多媒体不是粉笔和黑板的代替品,它通过播放音乐、视频、动画以及各种格式的图片,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特别是音乐和视频,能够极大地感染和调动学生。
(四)角色扮演
高等教育阶段的英语课本中有大量角色扮演的课文,教师可利用课文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对课文的背诵,再加上适当的情感投入,学生就能在角色扮演过程中轻松愉快地掌握英语知识。
(五)游戏教学
教师应结合幼儿师范生的专业特点和日后的工作需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各类文字或活动类游戏,这既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将学生们带入快乐的情境中去学习,又能为学生们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在教室内创设英语角等交流区域,为学生们录制英语游戏的视频等,可以寓教于乐,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方法论
(一)问卷调查
实验前自制《情境教学法问卷调查表》,调查学生对于情境教学法的了解程度,有多少人经历过情境教学法,对情境教学法的认识如何,并对其学习状况进行摸底。问卷调查在2个平行班中间开展,共有75人参与。问卷采取当堂发、当堂收的方式进行,利用学生们自习课的时间,前后不超过20分钟,尽量不占用学习时间。问卷收取后立即进行问卷数据分析,将结果进行整理对比。收取的问卷也将封存保管,以备日后查阅使用。
(二)实验法
利用上一步问卷调查后得出的结果来进行实验设计,并对实验结果做出初步的预测,实验过程如下:在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系2014级中抽取2个平行班级,对其中一个班级实施情境教学法,即在上课中,运用道具、语言、多媒体等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时间为一学期;另外一个班级为对照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学期结束前对两个班级的课堂表现、学生的反应以及最终的英语成绩进行对比,发现实验前后的差距。
(三)访谈法
通过上一步实验中得出的结果,预先设计访谈内容。本次访谈是在实验结束后对被测学生的访谈,问题包括对情境教学法的态度、看法以及对本次实验的想法。通过学生们自身的实际体会来找出情境教学法与一般传统教学法的不同点,发现情境教学法的优势以及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
四、研究分析
(一)问卷调查
《情境教学法问卷调查表》涉及5个内容:
1.你听说过情境教学法吗?A:是B:否
2.你知道什么是情境教学法吗?A:是B:否
3.你以前经历过情境教学法吗?A:是B:否
4.目前你的英语上课效果如何?A:好B:不好
5.你认为在大学阶段仍然采用情境教学法是否合适?A:是B:否问卷回收结果统计:第一题82.67%的学生选择A,第二题73.33%的学生选择A,第三题70.67%的生学选择A,第四题只有37.33%的学生选择A,最后一题93.33%的学生选择A。上述数据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对于情境教学法还是比较熟悉的,而且有七成以上的学生以前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在该教学方法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同时也说明,大部分学生对目前英语课的教学现状并不满意,希望能继续采用活泼生动的情境教学法。
(二)实验法
从2014~2015学年下学期开始实施情境教学法,时间为一学期。设A班为实验班,教师把情境教学应用到每一节课中,仔细设计好情境教学中需要进行的活动,充分利用实物、图片、语言、动作、音乐和视频等一系列方法来创设教学情境;B班为对照班,教学方法仍按照高等教育中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学期结束后,分别对比两班本次成绩与上学期期末总评成绩,情况如下:A班本学期平时成绩(平均)27.8,最高分92,最低分51,总评成绩(平均)77.6,而该班上学期平时成绩(平均)22.5,最高分79,最低分35,总评成绩(平均)69.4。B班本学期平时成绩(平均)23.3,最高分81,最低分38,总评成绩(平均)71.9,对比该班上学期的平时成绩(平均)22.1,最高分82,最低分36,总评成绩(平均)71.1。通过对比本学期和上学期的成绩可看出,A班实验班本次成绩较上学期期末成绩有了较大提高,平时成绩平均提高5.3分,总评成绩提高8.2分。而B班本学期和上学期各项指标对比,变化幅度不大。A班和B班的学习成绩对比情况如下:A班的平时成绩平均比B班高出4.5分,A班最高分比B班高11分,最低分高出13分,期末的总评成绩平均下来要比B班高5.7分。不难看出,实验前AB两个班的成绩差别并不大,但A班实验班在采用情境教学法后,期末成绩较B班有了明显提高,充分说明了情境教学法的教学优势。
(三)访谈法
实验结束后,在AB两个班级中随机抽取10名学生进行访谈,访谈的内容及结果如下:
1.你认为情境教学法是否有效?回答认为肯定有效的学生占80%。
2.你是否希望老师以后采用情境教学法?回答肯定的学生占70%。
3.情境教学法的优势在哪里?80%的学生认为能够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70%的学生提到课堂气氛好,在活动中能得到锻炼;60%学生认为能提高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4.情境教学法有什么缺点?60%的学生认为教师对语法分析和讲解较少,50%的学生认为过多注重学生说的能力。
五、结论
关键词:健美操;教学;示范法;运用
健美操是一项以健、美、力为主要特征的有氧体育运动,它融音乐、体育、舞蹈以及肢体文化为一体,具有良好的健身价值、健心价值以及娱乐性和观赏性,在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体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健美操项目节奏强、动作多、难度大、要求高,所以相对于其它项目的教学,教师在健美操教学中的示范频率增多,示范时间增长,尤其是在学生学习的初期,通常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反复练习。因此,教师正确、合理的运用示范法,能使学生更快的掌握动作,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训练比赛和表演观摩等实践经验,并围绕健美操教学中示范法的运用技巧来进行简明地阐述。
一、示范法在健美操教学中的综合运用
1、分解法与完整法相结合分解示范
有两层含义:一是把一组动作拆分成若干单个动作示范;二是把一个复杂的动作按身体环节合理的分成几个局部动作进行示范。如健美操教学中,对于协调性要求较高的复杂动作,可以按照身体部位把它分成上肢动作、下肢动作、头部动作、髋部动作以及转体动作等分别示范。这样就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可以看清楚各部分的动作做法和动作变化,连贯协调的完成整套动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完整示范是指连贯的完成健美操一节或一套完整动作的示范方法。完整示范法的使用时机是在学生学习成套的动作前,或者是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节或整套动作后,但是缺乏流畅的协调性和肢体美感,需要教师的优美示范来提升练习感觉时。教学中,分解法与完整法按照不同需求常常独立使用,但是为了达到强化运动表象,也会经常穿插使用。如:先完整示范,后分解示范,再完整示范。这样的两种示范法结合使用,前后呼应,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2、静态示范与动态示范相结合静态示范
就是“摆动作”,主要强调的是身体所成姿态和动作到位情况,往往适应于初学阶段学生的动作不到位时。动态示范法是指健美操的一组或一套动作的教学中,随着动作路线、方向的变化,连续不断的做示范动作。常用于新授课或复习课前的一段时间以及每次课的热身练习。按照演示速度可以分为慢动作示范、正常示范和快速示范。慢动作示范是为了让学生便于观察学习动作的路线、方法、变化,快速示范是想让学生串联整个动作或配合讲解需要。比如学习简单的动作时,教师可以直接慢动作领做,等学生逐渐熟练后慢慢加速。教学中,当学生基本掌握了全套动作,处于改善提高动作质量阶段,常会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动作变形,甚至出现新的错误。这是因为健美操节奏快、动作复杂、变化多等原因造成的。学生常常会顾此失彼,记错或忘却,特别是节与节之间的衔接、转折变向记不清楚,或跟不上节奏。这时,就需要教师在队形前,采用同向的站位,背面示范带领学生集体练习。并能根据需要,“快进”和“慢放”自由切换。
3、口令与音乐相结合
健美操学习中,当学生掌握了整套动作之后,一般并不能立刻在音乐的伴奏下顺利完成,常常会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原因一般有两个,一是不够熟练,二是还不熟悉和适应音乐的节奏。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在正常或稍快节奏口令下多加练习,熟练掌握全套动作;二是在音乐伴奏时辅以口令和示范;三是可以在学完单节动作时,在教师的示范和领做下提前适应音乐节奏。这样在口令和音乐交叉结合的示范与练习下,学生会很快融入音乐,享受到音乐节奏中练习健美操带来的愉悦。
4、正确与错误相结合正确的示范
目的是规范动作,错误示范的目的主要是举例和针对性纠错。通过正确与错误的对比,使学生对相近的动作、相近的队形区别开来,对正确的动作和错误的动作区分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看到教师的正确示范,并不知道自己的动作错在何处。教师及时的给学生的模仿他的错误动作,就好比给他照了镜子,立刻明白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以及对动作的掌握情况。教师也可以安排两个分别是正确和错误的学生一起示范,通过对比,让其他学生从中找出正确和错误之处,从而加深学生对动作的印象。
二、示范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选择恰当的位置
由于健美操练习的运动路线、动作方向、节奏韵律、身体姿态变化较多,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位置进行示范,示范位置要选取照顾尽量多的学生。如:当采用圆形或半圆形站队进行分解示范或静态示范时,教师可站在中间示范;当采用体操队形进行完整法示范时,教师可选取站在与学生队形成等边三角形的顶点位置示范。有时还要根据动作方向的变化等特点,合理的选择镜面、侧面或背面示范。如果人数较多,还要选取较高的位置进行示范。
2、选取恰当的时机
教学中,各种示范方法的选取要根据健美操动作的难易进度、不同动作形成阶段和学生掌握的具体情况而定,做到按需选择。不同的示范方法既要区别选取,又要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健美操的教与学中虽然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教师在示范时,只要科学的选取示范位置,综合的运用示范法,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学的难度,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关键在于课堂主导者对先进教学方法的实施。所以,我们广大体育教师要不断的提高思想认识,不断的提高教学基本功,不断的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齐心协力,与时俱进,才能推动新时期体育教学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发展,以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为例,通过分析当今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从根源预防犯罪,我院组织通过完善信息沟通,加强学生管理,基本达到了预防违法犯罪的目标,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
一、分析当今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从根源预防犯罪
(1)由于大中学生心理结构不够成熟、不够稳定,社会阅历浅,对问题认识直观、相对肤浅、片面,使其在面对较为复杂的问题时,一方面,自己往往缺乏冷静的思考正确的分析、判断,容易形成错误的念头,产生错误的结论,从而导致错误的行为。另一方面,他们分析、判断能力不成熟,独立人格不完善以及经济上的依附性使其抵制诱惑与判断正误、是非的能力相对低下,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被复杂现象所困绕,加上自身强烈的独立意识与好胜心,易冲动而不理性的个性特征,常常在已经作出错误的决策和行为时难以接受家人和其他人的劝阻,不知悔改,一意孤行,最终导致犯罪。所以大中学生独特的身心特点和所处的社会特点决定着其内在动因上的不稳定性和外在诱因上的易受感染性等多种复杂原因共同作用是犯罪形成的结果。
(2)于客观环境的不当影响,首先在于家庭的不良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与他们生活时间最长,是对他们影响最大的第一环境。但由于一些家长的生活方式不当或行为不端、监护不力、家庭环境恶劣、家长教育方法不当等原因,导致他们剧烈的心理变化直至矛盾,随即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将孩子“推”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其次是学校教育的失误。学校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场所。但如果教育方法不当,也可能使学生染上不良习气,甚至违法犯罪。如教育思想不端正,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导致学生厌学、逃学,甚至流入社会参与违法犯罪活动;学校监管不力。一些学校管理不善,规章制度不健全,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进行及时的帮教处理,导致问题沉积,甚至产生违法犯罪团体。此外社会环境的恶化包括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受到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等问题导致他们偏激的认识等都是促使他们犯罪的因素之一。
二、完善信息沟通,加强学生管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学院以“加强教育引导、强化过程管理,完善预防机制,注重工作实效”的原则和思路,在全院开展“预防学生违法犯罪工程”,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得力,预防机制完善,管理措施落实,工作效果明显,是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法治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违法犯罪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1)学院始终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首位
学院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观念,坚决纠正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偏向,坚持德育工作院院长为第一责任人制度,以育人为目标,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德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实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在学生中强化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创新德育评价机制,完善学生综合表现评价办法,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考核评比制度。
(2)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法制教育
学院把法制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生德育考核的重要内容,新生入学聘请专家进行专门的法制教育主题讲座,坚持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参加审判旁听等活动,尤其抓好每年“6・26禁毒教育”和“法制教育宣传周”活动,提高学生法律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
(3)做好学困生教育转化工作
为做好学困生教育转化工作,学院坚持教育转化一个“学困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光荣的思想,给予后进生更多的关爱和指导。认真落实后进生教育转化制度,每学期确定帮教对象,建立好“1+2”帮教档案,探索和研究有效的帮教措施,提高教育转化效果。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校教育工作实际,高度关注单亲家庭子女思想道德教育问题,采取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做好学生违法犯罪预防工作。加强学籍管理,从源头上控制学习困难学生流失,完善贫困生就学助学制度,确保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或成为学困生。
(4)切实加强班级管理和班主任工作
学院高度重视班风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班级管理在促进优良校风建设和预防学生违法犯罪中的重要作用。选配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工作水平高的教师担任班主任,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学院通过建立班级管理量化考核、文明班级创建和奖惩制度,促进班风建设,调动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录像、电影,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开展征文、模拟法庭以及开设法制宣传园地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强化学生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在班上成立帮教组织,加强对有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办公室,对学生反映的问题及时解决,对有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心理矫治,避免学生出现违法犯罪行为。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上,应该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着手, 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努力构筑社会化的防范体系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治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只有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协调配合,从早抓起,从苗头抓起,抓紧抓实,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才能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张应立.家庭缺陷与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犯罪问题》2013
[2]姚向阳.青少年犯罪问题与家庭教育.《东方论坛》2014
一、翻转课堂国内研究状况
自从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教学传入国内,国内教育界专家就开始关注研究翻转课堂。其中河南大学段春雨老师通过元分析的方法分析国内翻转课堂,提出虽然国内对翻转课堂研究时间较短,但相关研究日益活跃;研究内容广泛,包括对宏观理论的探讨和在具体学科方面的应用;研究对象从小学生到在职工作者,研究人群从中小学教师到各类教育机构人员;研究方式多样,有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综合性研究等;研究主题包罗万象,从基本理论的探讨到学模式设计研究,再到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在这些丰富的研究中,研究学科适用性问题不足,研究方式强调理论研究,缺乏实证研究。多数研究侧重对“模式化”的探讨,缺乏对翻转课堂教学成效的研究。同时,教学实践时间普遍较短,长期效应有待进一步验证。为此,本研究立足教学实践,进一步探究翻转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构建“导学启发式”的大学英语翻转教学新模式
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课前完成认知、识记等基础阶段的学习。亦即要求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词汇、背景知识等相关内容。课堂上教师将就知识难点,学生的疑惑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它与传统的课堂教学顺序完全相反,强调课前学生自主学习,但自主学习不是自由学习,而是在教师辅助下自主学习,教师辅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翻转课堂中主要是教师提供学生课前学习视频,教师所提供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视频,就是教师的导学。导学的方式、质量,与学生的匹配程度与翻转课堂教学的成败密切相关。课堂上,教师主要讲授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这部分就是教师对学生循循善诱的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进行有意义的交流与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可见“导学启发式”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也更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思考和探索,是让教师与学生双赢的一个教学模式。
三、“导学启发式”大学英语翻转教学模式实证研究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M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导学启发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能否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二是“导学启发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能否促进学生课前主动学习,课堂中教师与学生课堂上进行有意义的交流,提高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九江学院2015级非英语专业两个平行本科班学生。所有研究对象均参加了课前考试、课后考试,进行了两次当面访谈。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使用的工具为大学英语全新版课后练习,研究者对课后练习进行分值分配。
(四)研究过程
2016年10月进行实验,选取九江学院商学院2015级2个本科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商学A1541班47名学生作为实验组,商学A1542班47名学生作为对照组。从表1学生的基本信息可以看出,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在人数和性别上没有明显差异,所以有理由认为实验结果的差异是由不同的教学模式造成的。
表1 实验班与控制班学生的基本信息
班级 人数 男/女生
实验班 47 20/27
控制班 46 19/27
两个班级由一位教师承担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任务,使用教材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和听说教程。开学初采用上一学期全校期末试卷的B卷对所有学生进行前测。经过一个学期大学英语的学习,学生参加本学期的全校期末考试,作为后测成绩。学生开学初和一学期后分别进行2次面谈,以了解学生高阶思维发展能力。实验组和对照组每周平均有4课时的大学英语课。控制组则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前不提供导学视频。教学方面,实验组提供课前导学视频,上课教师提问启发,采取“导学启发式”翻转教学模式。实验班要求学生课前看导学视频,自学单词,了解有关的背景知识,教师主要讲授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负责解答问题。控制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期最后统一进行后测。最后,对研究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采用的统计方法是t检验。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
通过前测发现,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听力平均成绩接近,无明显差异,见表2。为检验“导学启发式”教学模式对英语学习的作用,一学期后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经过t检验发现,实验班的听力水平与控制班没有明显差异,但口语成绩明显高于控制组,具体数据见表3。
通过与学生的两次前测和后测面谈发现,实验初期实验班和控制班在英语交流上没有显著差别,但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实验班的学生在课前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比控制班更高,在用英语进行有意义的交流、辩论、提问等方面比控制班的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思路更缜密,语言材料更丰富,实验班的学生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态度和强烈的愿望进行英语辩论与交流。
四、结语
关键词:教学研究;发展趋势;方法取向;研究范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6-0005-02
收稿日期: 2007-03-10
作者简介:张静(1973-),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讲师,硕士,从事理论及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教学研究是探索教学规律、改进教学实践的有效途径,对教学论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由于教学研究的哲学基础不断扩大,尤其是受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影响,当前教学研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其研究方法取向和研究范式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一、当前教学研究发展的新趋势
教学研究要描述事实、解释原理、阐明标准。为此,当前教学研究将要展开以下几方面研究。
1.教学事实研究
教学研究首先就要进行扎扎实实的教学事实研究。这类研究是揭示教学现象的各种事实性属性,获得“教学是什么”的结论,它是用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等母体学科的框架与方法观照教学,使我们客观准确地知道教学现象的种种性质与特点。教学事实研究包括教学社会学、教学文化学和学习论等研究领域。教学事实研究不仅是其他类教学研究的基础,而且是我们借鉴外国先进教学理论,使之在中国“内化”的必经途径,也是我们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教学理论的必经之路。
2.教学价值研究
价值研究是在了解教学现象的各种事实之后,对教学过程的各种价值问题加以探讨,如研究教学目的、教学过程的道德和审美的基础与标准等问题。教学价值研究是以“应该”的方式提出论断的,它改造着教学的方向,常用思辩的方法。具体包括教学伦理、教学美学和教学哲学等研究领域。
3.教学决策与设计研究
该研究是为使教师科学有效且符合道德及审美准则进行教学工作而开展的操作层面的研究。教学决策与设计研究是把普遍的观念、原理转化为个别的、具体的操作方式与行动方案,使教师能按着一定的程式进行教学工作。具体包括教师如何备课、编写教案,如何选择或设计教学模式,如何上课,如何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等等。教学决策与设计是教学理论指导实践的中介环节,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能充分发挥教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4.元教学研究
元教学研究是以理论形态的知识为研究对象,把目光集中于以语言为载体的教学陈述系统,是对教学理论作整体反思,是一种“反省吾身”的高层次研究[1]。进行元教学研究,需要借鉴语言分析方法、现象学方法和解释学方法。运用语言分析的方法可以检查和分析概念、范畴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各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运用现象学和解释学方法,是让我们驻足反思,回到历史中去切身体验各个教育家的生活方式,并切身把握其思维过程,以获得对其理论以及理论背景后深层次意义的理解,历史地把握教学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
二、教学研究方法取向的转移1.由一元走向多元
研究方法由以前的定量研究转为重视定性分析,现又转为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互补与融合。定性研究是根据研究者的认识和经验,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某一现象变化过程和变化的原因,侧重对研究对象质的方面的分析评价。定性研究的理论基础是解释主义,主体与客体不是截然分立的,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更多地强调理解。它能有效地处理教学过程中那些难以用定量方法描述的因素,从而从总体上掌握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其不足之处在于主观性太强,带有很重的主观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定量研究是对事物属性进行数量上的分析,从而判定事物的性质和变化。定量研究一般是把研究对象分解为多项因素,并将其数量化,引用一定的数学方法,通过变换来判断诸因素的关联,最后用数值来表示分析研究的结果。定量研究具有精确性、严密性、验证性和预测性,但在教学研究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它只是机械地考虑一些因素。教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定因素。因此,两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应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由科学化研究走向跨学科研究
针对教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广泛性,要使教学研究走向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必须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不断地同国外教学领域和其他学科进行信息和方法论的交换,使教学论由相对静止的孤立封闭的体系改造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对不同学科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加以研究,使教学研究得以广泛吸收多门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科学方法,有助于我们揭示教学规律,论证教学原理,说明教学方法以指导教学实践。再者,由于教学活动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活动,所涉及的因素较多,单靠一门学科或个别研究者是无法深人的。因此,以多学科的角度或运用跨学科的方式,由多个研究者共同协作,联合攻关已成为必然的新的趋势,不仅可以相互取长补短,还可以相互启迪思维,集思广益,这对深入教学研究是十分有益的。
3.由寻找规律到面对现实教学
研究不再是为了寻找某些教学本质或规律,而是要真正面对教学现象,解决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传统的从高一级学科的理论推延低级学科理论的演绎式,以及从现象中去抽取本质的归纳式都要在这一思想之下予以适当的转换。传统教学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也应部分地由现代教学研究思想方法负责。面对教学现象本身,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教学现象都具有时效性与地域性,“此时、此地”与“彼时、彼地”的教学现象间并不存在着可通约性,因此,我们最好“就事论事”而不能过多地“就事论理”。当然,我们并非不重视理论,事实上,我们不能离开理论,因为任何研究者的研究视角中已经有理论存在了,只是我们并不刻意地用理论去套解现实,以免“削足适履”,也不把追求理论化作为我们研究的目的,而是使研究者得以超越理性或传统思想的过多束缚,进入到更广阔、更自由的创造境界中追求原创性。
4.由建构理论到尝试解释
面对教学现象本身,我们需要摒弃具有排他性的“理论”概念,还要尝试着去解释而不是去“界定”教学现象,解释的最大特点是其开放性。说一个解释是好的,并不意味着它是唯一的。由建构理论向尝试解释的这一转换,可以有效地清除研究者由于固步自封所造成的错误,使教学研究领域真正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宽容的研究氛围[2]。
三、“田野”研究范式的应用
随着教学研究新的发展趋势的出现以及研究方法取向的转移,一种新的教学研究范式――“田野”研究范式应运而生。“田野”研究范式是引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范式,是指研究者走进研究场域进行现场观察、描述、实验并理性分析和抽象概括,获取第一手真实资料继而进行的研究。
研究者对教学实践的现场――课堂进行观察、“深描”、理性分析和抽象概括,以此探讨和认识教学的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彻底改变教学研究的方法。这种深入教学实践现场的研究,借鉴和移植了人类文化学的研究方法――“田野工作法”,我们称之为“田野”研究范式。
如何应用“田野”研究范式呢。
1.研究者的观念需要变革
研究者不能永远停留在对理论的钻研上,而要以理论作为武器,深入到活生生的生活世界,进行深入实际的研究。这种研究不是不要理论的指导,而是对研究者的理论和方法、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研究者要转变观念,走出书斋,深入学校课堂来研究教学活动,使自己从一个单一研究者角色向作为参与和观察的研究者转变,获取和积累第一手资料,逐渐地从“文本式”的教学研究者转化为“田野式”的教学实践研究者。
2.研究者的研究主题要明确
研究者一方面要把握住当今世界教学发展的总进程和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要立足于中国的实际状况和水平。当前,世界教学发展的趋势主要是适应信息社会的挑战,重新认识教与学的过程、方式,重新开发课程与教学资源,这是我们应该把握住的大趋势。同时,我们也应该考虑到我国教学论发展的实际水平和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者不应盲目引进和移植国外教学论,也不应刻意批判传统教学论,而是应该用我国当前现代教学发展过程的事实、材料和实践经验来充实教学论研究,研究者必须亲临教学现场,采用“田野”研究范式。
3.研究者要充分利用新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强与一线实践工作者的合作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教学研究者提供了理论的源泉,也促使教学研究者和一线实践工作者走到了一起,为研究者开展“田野”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机。因为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新理念与原有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等方面不断发生着冲突,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也是教学研究者不可回避的问题。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进而形成不同的教学理论,教学研究者必须深入课程改革试验区与一线实践者一起进行课堂研究,不仅仅研究自己的教学活动,还要研究大量的来自一线的教学教案,然后充实它并赋予一定的意义。
4.研究者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研究的实践性
现代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它不仅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也使研究者的研究方式发生了变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研究绝不同于书斋文献中的“文本”研究,它可以把教育场的每一环节、教学活动的每一细节真实、生动地再现,可使研究者节省时间、节约经费,又能“亲临”教学现场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不具备实践条件的研究者进行研究增强了实践性。所以,“田野”研究范式决不排斥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
一、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学反思的引入
1 教学反思的内涵
教学反思,指的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回顾,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强化正确认识,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总结规律,进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教师学会教学、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体现在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不足的批判性发展上,既有教师教的反思,也有学生学的反思,最终目标是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学会教学。
2 传统的培训进修方法在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
要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许多方法和渠道:培训进修、教学反思、行动研究、在线学习、观摩教学和专家引领等。分析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其中和专业发展的内容密切相关的培训进修方法是传统方法,组织方便。但这种方法正如华东师大顾小清所说的:“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培训的方法被抬高到一个不应有的程度,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唯一范式。而实际上,许多领域中这种方法是难以发挥作用的。”在农村中学,这一种专业发展方法存在较大的困难:
①目前农村中学教学任务重,只能采用短期(比如3-7天)集中培训,但这种培训因时间短对专业发展效果不佳;②大多数农村中学离市区较远,如果进行周末或者寒暑假培训,集中在市区,一则成本较大,二则影响教师休假教师积极性不高;③脱产培训则因农村中学师资普遍比较紧张,学校难于腾出教师脱产参加。
3 教学反思的引入
教学反思对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是十分有效的专业发展途径。它体现了“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发展”的思路,它可以增强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和认同感,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始终能够保持“自我更新”取向。因此立足于“自我更新”的教学反思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队伍的稳定具有意义重大。
二、教学反思对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1 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发展成为研究型教师。在广大农村中学,不少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失衡、专业意识淡薄,因此农村中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更为紧迫,而在专业化发展中,教师内在素质结构的优化与主体的积极参与意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非常重大。教学反思符合“外在价值引导下的自主完善”的特征。
2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中实践性知识获得的主渠道,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在教师的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实践性知识主要通过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获得。
3 教学反思推动教师不断去完善具有个性的教学法体系。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法知识既有外来的理论学习积淀,还来自于自身不断的教学反思。
4 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外部主导式培训向专业自主成长范式转换,基于教学反思的专业发展范式更强调通过有效、适当的教学反思来使教师创造包含新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在内的知识并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以增加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三、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积极构建反思管理及促进机制,为教师开展教学反思搭建平台
1 探索教学反思促进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各级教育部门应该积极探索教学反思促进机制,各个农村中学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实施和促进教师教学反思工作方案》,应该努力构建教学反思的研讨、交流学习的网络平台,让教师通过积极的、持之以恒的教学反思来促进教师自身教学素养的提高。还有,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要增加教师教学反思效果和水平的考核项目,使得教学反思在学校以制度的形式出现。
2 制定教学反思的评价机制,把教学反思纳入教学督查内容
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农村中学在教学检查和教学评价中没有体现对教学反思的重视,今后应该制定教学反思的评价标准,完善促进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制度,对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评价。
3 通过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和学习,提高教师科学教学反思的能力
教学反思是一门科学,掌握科学的反思方法是目前农村中学教师急需提高的素质之一,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中学必须高度重视,把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作为今后培训、进修的重点,并以校本培训为主,而不要集中在市区培训,贴近教师实际需要,切忌走过场。
4 营造浓厚的反思氛围和习惯
浓厚的反思氛围和习惯能在教师工作、学习中显示巨大的渗透性、持续性和稳定性,学校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反思氛围,适当减轻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强度和负担,给予教师反思的时间和平台,教学反思的形式按反思参与人数分为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两种方式,其基本方法则包括反思日记、案例研究、课堂观察、课后小结和反思论文等。应该让教学反思成为学校教研的重点,浓厚反思氛围,激发反思热情。通过各种措施来促进良好反思氛围在农村中学的形成。
关键词:犯罪学;教学模式;实证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45-02
一、前言
随着我国法学教育的不断发展,以法律诊所课程为代表的实践教学模式日益兴盛。犯罪学课程的教学在绝大多数高校中仍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为主,偶尔穿插视频等相关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众所周知,现代犯罪学的形成与发展关键就在于坚持实证研究,相比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的传统教学,实证教学会更注重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犯罪学基础理论的运用和专业技巧的掌握,更注重学习的实用性。因此,进行犯罪学教学模式的创新,将实证调查引入犯罪学教学中就成为应然之举。笔者通过对广东商学院法学院3届、共计1000余名本科生进行实证教学后,初步总结形成了此项研究报告。
二、实证教学时犯罪学教师的授课模式
教师将总计17周的课时分为三部分。在一至七周讲述犯罪学的主要理论知识,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选取来自不同城市、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回答同一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在确定了犯罪学实证调查的主题后,让各个班策划有关犯罪学社会实践活动的周密方案,包括人员安排、调查纪律等细节事项。第八周主要是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做社会调查。教师首先详细讲解实证调查的要点、注意事项,并对一些具体的细节进行了特别交代,另外还对主要负责人进行了重点培训。针对各个班级的社会实践调查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作了有针对性的提示纠正和建议,并再次讲授社会调查的基础。之后,明确提出调研结果的形式是以班为单位,各自撰写一份调查报告并以此为基础制作PPT进行课堂展示,每位同学需针对此次调查写出相应的对策分析论文。第九到十二周组织学生到教师制定的地点进行犯罪学实地调查,进行调查的具体时间、方式由学生依据其前期拟定的策划书自主决定,以便体现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任课教师随时与各班的负责人进行沟通,了解其进展,掌握其状况,提示各种注意事项;并在学生完成初步调查后亲自曾带领学生深入典型地区进行示范性、教学型调研,亲身示范与人沟通的技巧、指导学生如何应用犯罪学经典理论由点及面、层层深入的分析社会现象。第十三周到十六周依然是采取课堂授课的形式。不同的是,由于学生完成了实地调查并取得相关的资料,此时进入以撰写调查报告为主的收尾阶段,教师此时在继续讲解犯罪学经典理论的同时,更要注重启发学生如何运用理论分析犯罪现象的成因,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强的系统性对策,辅导学生完成犯罪学写作。第十七周组织各班以PPT的形式展示各自犯罪学调查成果,由教师进行点评。
三、犯罪学实证教学法的优势,现有经验证实实证教学有以下优点
1.从教育主体来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单口相声”,唯一的主角就是授课教师,学生相对而言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很难有效地通过问答互动等方式较好的掌握犯罪学基础理论并加以应用。而实证教学则可以相对应的理解为“群口相声”,教学的主体既是教师也是学生,它将前所未有的责任赋予学生,让学生去实践、调查、分析,这在极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授课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则更多的起着启发和点拨的作用。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吸收掌握知识,因此,只有教学双方都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从教学内容来看,强化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相对于传统型教学模式,实证教学则更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能够促使学生拓展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如心理学、社会学等。同时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社会阅历,提高与社会中各种阶层的人员交往的能力。传统教学模式由于受到教学地点和教学方式的局限,学习的内容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在实证教学的过程中,因为需要走出相对单纯的大学校园、步入社会且主要是治安复杂区域与各阶层、各种风格的人员进行观察、沟通、访谈,学生就必须将所学到的理论灵活应用到实践当中。学生通过亲身观察体会了解到社会中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状况,对抽象的犯罪概念有更加具体的理解,并且能够主动地去印证、检验理论知识,甚至能够产生一些创造性的想法。由于在实践中会不可避免的要与社会中的各类人群打交道,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以访谈法为例,学生最初表现的腼腆、青涩,不知如何向陌生人发问、如何选择具体的访谈对象,更不知在不同的对象交流过程中,需要运用不同的交流方式。经过自发总结经验教训、教师示范指导后,他们就获取了成功访谈的直接经验:“总体来说,那些聚在户外而且比较悠闲的女人更愿意和我们交谈,她们往往会提供生活中的一些细节的事情,也比较喜欢抱怨;而中年男子则比较排斥我们的访问,对我们存在很强的戒心,而且即使他们接受访问,也是我们问一道他们就回答一道。针对本地人、外地人;男人、女人;老人、青中年、小孩都需要运用不同的交流方式。”这些收获都是是犯罪学传统教学模式远远得不到的。在调查中学生亲眼目睹了不同族群的生活环境,加深了对贫困的理解。学生表示:“以前对贫困的理解就仅仅局限于钱等等这些相对来说很抽象的概念,而在这次的实践调查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些实实在在的土坯房,是用柴火来烧饭等等的一些现象。另外通过老师的指导,亲自去实践,还收获了一些实践的社会经历,比如不能直接去拍一些正在进行交易等犯罪的照片,外出社会调查不可以随身携带银行卡。这些经验,不仅仅对于知识的学习有帮助,对于我们的生活也是一笔难得的经历。”
3.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养成。由于传统教育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过程,学生更主要的是去理解接收老师传授的知识,而自身缺乏对这种理论性知识的批判。实践教育则是一种主动地去探索知识的过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经历能更好的去反思探索一种社会问题的解决方式。在理解和反思的过程中,学生更加注重实际,也更具有创造性。总而言之,通过这两种教育方式的主体、知识、学习效果、创造性思维的养成等四个面的比较,实践教育比传统教育更具有优越性。可以说,实践教育是一种活着的思考着的教育方式,而传统教育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使学习显得更加被动和僵化。
通过4年的连续教学改革实践,我们可以确认,传统的犯罪学教学模式已严重滞后于教学实际的需要,单纯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而实证教学则更加符合犯罪的本质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其实际应用能力。今后若进一步扩大实践教学占教学活动的比重、更加细化社会调查的流程则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幼儿师范专业来说,舞蹈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但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幼儿师范专业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一直是困扰着高校教师的难题。
一、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幼儿师范专业的舞蹈课与专业的舞蹈课有所不同,对幼师专业来说,舞蹈课更具有针对性,是为了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而进行的专业性学习,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等因素,所学的舞蹈知识既要丰富多样,又要简单易学,不会有过高的难度。
(二)降低难度的要求
幼师专业的舞蹈教学可以不必按照传统舞蹈教学模式来进行技能训练。应将舞蹈训练中的软开度和控制能力等训练适当地减少,难度也要适当降低,而应更加重视锻炼学生的动作和协调能力,从简单的单一动作到一整套的动作训练,以此来达到使学生肢体灵活和动作协调的目的。
(三)提高学生的素质
由于初中阶段的教学在舞蹈方面没有过多的要求,所以幼师专业的学生也普遍缺乏舞蹈功底。因此,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才能更好地保证他们步入社会以后能有更好的发展,这也同样是市场竞争的需要[1]。
二、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
(一)基本教学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注重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口语能力是教师必备的能力,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清楚地表达出自己对舞蹈语汇的理解,在练习舞蹈动作的同时也让学生的口语能力得到了锻炼。在舞蹈课上教师提问学生的内容可以是舞蹈的作用、动作要领等。此外,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由小组成员进行相互的讲解和指导,让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对所学内容印象更加深刻。在找到难点的突破口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从教能力,让学生在组织管理上也得到一定的锻炼。
(二)舞蹈创作能力的培养
1.进行模仿训练。作为幼儿园教师,一定要有舞蹈编排的能力。幼儿师范专业的学生在编创能力培养过程中,首先应做的是模仿训练[2]。从模仿开始,逐渐再向创作的方向发展。幼师专业学生中不乏一些舞蹈能力较差的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可以采用留作业的形式,将固定的歌曲分配给学生,由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视频,并进行模仿,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知能力。在教学中一定要循序渐进,开始时尽量降低舞蹈创作的难度,使学生能够萌发创造的意识,通过对舞蹈模仿的总结来产生联想,从而创造出新的舞蹈。
2.动作重组。动作重组指的是将原有的动作进行变化,做出其他的动作来。变化可以分为:节奏变化、改变部分动作、改变顺序等。教师可以用简单动作引导学生进行变换,可以从方向、顺序各个方面进行变换,然后再由教师进行动作的点评,最后选出一组合适的动作再由学生进行练习。
3.了解幼儿。作为幼儿园教师一定要了解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例如:可以在幼儿卫生学当中了解到幼儿期是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骨骼比较软,容易变形。通过对幼儿的了解才能更好地为幼儿选择舞蹈,使他们能够在舞蹈练习中避免伤害。在动作的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身体发育规律及特点,且动作的设计可以具有一定的童话色彩[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