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人际关系调查范文

人际关系调查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人际关系调查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人际关系调查

第1篇

关键词:中职 人际关系 调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5C-0022-02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

从广义上说,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所有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的所有方面,诸如政治、法律、文化关系。从狭义来说,人际关系仅指人与人之间借助某种交往方式彼此产生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它反映的是个人或者群体寻求满足社会需求方面的心理状态,交往双方社会需求满足的程度决定了人际关系的发展变化。

友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友谊的巩固是以人际行为为基石的。通过人际交往中实施的行为,可以修补破损的人际关系和完善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人际行为是一个人的观念、情感的外在表现,调节着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的交流。社会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人际关系一旦确立起来就会对人的心理及行为产生影响。

二、中职生人际关系研究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石家庄、邢台、承德三座城市中随机选择四所中职学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54份,有效率达95.4%。其中男生448名;女生506名;一年级学生312名,二年级学生322名,三年级学生320名。

(二)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此量表由郑日昌编制,是关于人际关系困扰的诊断性量表。该量表共有28道题,包括四个维度,即与人交谈、交际交友、待人接物和异往,在每个维度都有7道陈述性问题,对每道题做“√”或者“×”的回答,画“√”得1分,画“×”不得分,如果人际关系的困扰程度越严重,被试显示得分越高。

经过对量表的内在一致性分析统计,该问卷总量表的α系数达到0.83,显示本研究具有较好的信度。

(三)中职生人际关系研究结果

人际关系调查问卷中,得分越高,困扰程度越大。与人交谈、交际交友、待人接物、异往方面0~2分为没有或较少困扰;3~5分为有一定程度困扰;6分及以上为存在较严重困扰。综合人际关系方面0~8分为困扰较少,9~14分为存在一定程度困扰,15~20分为困扰较严重,20分以上为困扰很严重,出现较为明显的障碍。

总体来看,中职生人际关系现状堪忧。综合人际关系方面无困扰或有较少困扰的只有48.74%,不足调查人数的一半,有较严重困扰的和很严重困扰的占总数的14.57%。在人际关系的四个维度中,异往和待人接物方面困扰较少,特别是待人接物状况最好,平均分最低,只有1.33分,无困扰或较少困扰人数占总人数的84.38%,说明中职生在这一维度基本不存在困扰问题;在交际交友这一维度上中职生存在的困扰较为严重,无困扰或较少困扰的只有38.47%,较严重困扰的有14.57%。四个维度困扰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交际交友、与人交谈、异往、待人接物。

三、中职生人际关系偏差的主要表现

在人际关系方面,中职生普遍存在一定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家庭关系失和,逆反心理严重。中职生经常会抱怨父母不理解、不尊重自己。也有的中职生以为个人家庭生活不幸福,感觉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从而无视父母的存在价值,与父母不断发生矛盾冲突,甚至会产生较严重的行为冲突。师生不信任,本能的抗拒。中职生在初中学习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不符合常规,所以总是受到老师的斥责。这些导致他们对老师有一种本能的疏远感甚至是抗拒,把正常的批评当成故意的刁难。在同龄人中,他们希望得到同学、朋友的接纳,希望有属于某个团体的归属感。但是他们不善于处理不同类型的关系。异往出现了偏差。随着性意识的觉醒,中职生经过了异性疏远期,他们渴望有亲近的异性朋友,期望建立良好的异往关系。但是不能处理好同异性的关系。某职业学校2012年一年来的打架事件,有三分之一是由于恋爱过程中的问题引起的,女生中的矛盾冲突由恋爱问题引起的比例更大,要占到一半以上。沉溺网络也是其中一个因素,由于上网成瘾的学生长时间不与人群接触,所以在现实中觉得与人无话可说,导致总是情绪低落,使人际关系更加冷漠,从而造成人际情感逐渐淡薄,产生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

中职生交际交友和与人交谈方面困扰严重的原因是中职生是自尊和自卑的结合体。他们渴求外界对自己的肯定,又缺乏自信,于是极度敏感,怕别人议论自己,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变得多疑。本文的研究旨在引起社会重视,从而帮助中职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中职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喜平.中职学生自我概念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09(26).

第2篇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寝室人际关系现状,我们围绕寝室人际关系质量、寝室矛盾原因、应对方式等方面,对高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浙江旅游职业学院5个系部的1057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57份,回收有效问卷1003份,问卷回收率为94.9%。

调查结果

寝室人际关系质量

调查发现,61.4%的高职学生认为寝室人际关系“很融洽”,仅有1.2%的学生认为寝室人际关系“很差”。

当被问到“寝室内是否存在矛盾”时,40.8%的学生认为寝室内“没有矛盾”,仅有3.3%的学生认为“经常有矛盾”。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83.5%的学生在寝室里有“三个及三个以上要好的朋友”,认为自己在寝室里“一个好朋友都没有”的学生比例为2.7%。

64.3%的学生认为寝室里“没有自己最不喜欢的人”,另有16.6%的学生认为寝室里有自己“最不喜欢的人”。

49.7%的学生认为自己曾被舍友“无心伤害过”,而有49.9%的学生认为自己“从未”被舍友伤害过,仅有0.3%的学生认为舍友是“故意伤害”自己。

以上结果说明,高职院校学生的寝室人际关系总体较佳,大部分学生的寝室人际关系和谐。在寝室内部,舍友之间大都可以成为好朋友,仅有少数学生认为自己的寝室人际关系很糟糕。近半数学生承认舍友曾伤害过自己,但都能把自己受到的伤害归结为是舍友无心的行为,说明他们在寝室人际中能比较坦然地对待小摩擦。

矛盾处理方式

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在解决和室友所发生的矛盾时,50.5%会选择“直接说出来”,22.8%选择写纸条、QQ留言、发短信等“间接方式”,但有24.1%的学生选择“闷在心里”,其他类型占12%。

在解决矛盾时“主动言和”的学生比例为56.8%,有18%“等待对方打破僵局”,25.2%的学生选择了“看情况”。

如果因为生活习惯不同而和舍友产生摩擦,65.4%的学生会“调整习惯,尽力与他们协调”,但有15.5%的学生选择“坚持自己的风格”,剩下的学生选择了“看情况”。

可见,在处理寝室内部发生的矛盾时,大多数同学都采取了较为积极和主动的措施,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和对方沟通交流。多数同学都能考虑到其他寝室成员的情况,相应的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同时也有为数不少的同学采取的是机动性的策略。总体而言,高职学生都能采取恰当的措施来处理寝室内部的矛盾。

寝室日常交往

在寝室的日常交往中,31.8%的学生在“对宿舍某人不满时”选择了“当面说出”,24.7%选择“过后委婉对那人说出”,3.6%选择“其他”,仅有8%选择“背后抱怨”,但有31.9%的学生选择了“保持沉默”。

当室友不开心时,75.4%的高职学生会“主动去关心,主动提出帮助”,仅有4.9%的学生选择“不管不问,视而不见”,剩下的学生选择了“略表关心”。

41.6%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最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舍友;当舍友拿自己开玩笑或者恶作剧的时候,49.7%的人会“和大家一起笑”。

当寝室内部发生不一致的意见时,50.2%的高职学生选择和大家一起“协商一致”,“坚持己见,决不妥协”的仅占7.4%。

由此可见,对于绝大多数的高职学生而言,他们在寝室的日常生活中能够坦诚地交流,共同协商解决异议,热心帮助和支持舍友,对生活中发生的细节、冲突、小摩擦持有比较宽容的态度。

寝室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在调查中,被认为导致寝室矛盾的因素中,性格被排在了首位(39.6%),其次是生活习惯(35.8%)、人品道德(5.3%)、经济情况(3.5%),其他因素占了15.8%。

调查分析

寝室人际关系现状

高职院校学生的寝室人际关系质量总体较好,矛盾不多,亲密程度高。学生总体能主动调整生活习惯,能给予舍友情感等方面的支持。

日常交往中,多数学生能和舍友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沟通交流,通过各种方式积极解决寝室内部发生的矛盾。当生活习惯发生冲突时,能积极主动地去调整自己的习惯,和舍友相互协调。当舍友不开心时,绝大多数学生会去主动关心,提出帮助,视而不见的冷漠态度仅为少数。对日常生活中舍友之间的玩笑和恶作剧,大多数学生都保持着豁达的态度。相互间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多数同学能够和大家通过协商保持一致,只有少部分同学会决不妥协,坚持己见。

寝室人际关系影响因素

在影响寝室人际关系的诸多因素中,性格被摆在了首位,其次是生活习惯、人品道德、经济情况等。

性格方面,热情和豁达两种性格和寝室人际关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热情和寝室人际关系的Spearman相关系数高达0.96(p

在生活习惯方面,积极调整生活习惯与寝室人际关系之间也存在显著的高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85(p

在人品道德方面,舍友间是否愿意相互帮助,显著地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的寝室人际关系,两者的Spearman相关为0.75(p<0.05)。而解决矛盾时的主动性和寝室人际关系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39(p>0.05)。是否愿意积极主动地去解决矛盾和寝室人际关系的质量似乎存在着一定关系,但是在本研究中并不能确定。是否愿意倾听、是否协商解决问题和寝室人际关系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74(p>0.05)和0.37(p>0.05),但是由于样本过小,相关并不显著。

对策建议

寝室人际关系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寝室人际关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建设寝室人际关系的热情 帮助同学们树立“寝室是我家”的观念,发挥主人翁的精神,激发他们的热情,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寝室人际关系的建设中去,引导他们主动关心舍友、帮助舍友,为舍友提供情感支持,进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3篇

(一)“9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总体满意度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总体满意度平均分为59.48,标准差为4.85。最小值为41,最大值为76。分值越高,大学生对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越高。这说明“90后”大学生对宿舍人际关系总体比较满意,“9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总体比较和谐、融洽。

(二)“9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在性别、专业、家庭及年级上的差异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90后”大学生在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文科和理工科学生在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农村和城市学生在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上也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如表1所示。

(三)“90后”大学生对影响宿舍人际关系的56个因素的反应结果调查显示,在影响宿舍人际关系的56个因素中,均分最高的10项为:不良嗜好、不尊重他人、态度行为损伤自尊、与室友贫富差距大、性格不合、擅用他人物品、个性自私、不良生活习惯、说话挖苦刻薄以及心胸狭窄,均分在2.68-3.56之间(满分为5分)。这些在“90后”大学生看来是影响宿舍人际关系的最重要因素。均分最低的10项为:吝啬爱吃他人东西、晚上睡觉不关灯、在宿舍打牌、休息时间仍打电话、不关心室友、骂人、方言差异、经常串门、不顾及室友感受及偷盗行为,均分在1.87-2.08之间。这些因素在“90后”大学生看来是对宿舍人际关系影响不大的因素。标准差最大的10项为:心胸狭窄、性格不合、个性自私、言语冲突伤人、不尊重他人隐私、态度行为损伤自尊、说话挖苦刻薄、不良嗜好、对问题看法与室友不同、不尊重他人,标准差在1.03-1.23之间,“90后”大学生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看法相对不太一致。标准差最小的10项为:不尊重他人隐私、爱背后说室友坏话、晚上睡觉不关灯、在宿舍打牌、骂人、吝啬爱吃他人东西、方言差异、自吹自擂、经常串门、不关心室友,标准差在0.72-0.81之间,“90后”大学生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看法相对较为一致。分析宿舍人际关系影响因素的均分和标准差发现,“90后”大学生认为不太重要且看法一致的因素是:晚上睡觉不关灯、在宿舍打牌、骂人、吝啬爱吃他人东西、方言差异;“90后”大学生认为很重要但看法相差较大的因素为:态度行为损伤自尊、说话挖苦刻薄、不良嗜好及不尊重他人,见表2。

(四)均分最高的10个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对均分最高的10个影响因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素分析,检验结果KMO=0.722,Batrlett球形检验2=77.208,df=45,p<0.05,可以进行因素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因子正交旋转得到4个主因子,其因素分析负荷如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4个主因子的贡献率都差不多,表明这4个主因子是影响“9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即10个重要因素可以概括为4个主要因素即:个性特征、行为方式、处事态度以及生活习惯。这4个主因子的名称和含义如下:

二、讨论与结论

1.总体来说,“90后”大学生对宿舍人际关系总体满意度较高,这说明“9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总体比较和谐、融洽。这与“8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一致,“8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总体良好,大学生对宿舍成员及其关系的主观评价较高,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较高。研究发现,“9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在性别、年级、家庭及专业性质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8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在年级、家庭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即大三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不如大一、大二学生,大二学生对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最高;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相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变化大,需要更长的适应期来达到自我和谐,因而对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较低。此外,从学校来看,理工科院校学生与师专生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即理工科院校学生和师专生对宿舍人际关系都比较满意。

2.研究发现,影响“9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最重要的10个因素为:不良嗜好、不尊重他人、态度行为损伤自尊、与室友贫富差距大、性格不合、擅用他人物品、个性自私、不良生活习惯、说话挖苦刻薄以及心胸狭窄,这10个因素主要涉及个性特征、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处事态度四个方面。分析这10个重要影响因素发现,“90后”大学生与“80后”大学生存在差异。其中“态度行为损伤自尊”、“说话挖苦刻薄”、“擅用他人物品”、“个性自私”、“不良生活习惯”这5个因素是一致的,其他因素则都不同。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因素也在发生变化,但也有一些因素具有共通性。此外,“与室友贫富差距大”对“80后”大学生宿舍关系影响不大,而对“90后”大学生宿舍关系则影响较大。这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来自城市的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物质生活宽裕,思想开放,喜欢追求时尚潮流。而来自偏远农村贫困家庭的大学生生活节俭,思想单纯,习惯淳朴的生活。生活环境的差异使得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大不相同,从而引起矛盾冲突。从学校来看,理工科院校学生与师专生对影响宿舍关系重要因素的看法上也存在差异。除“不尊重他人”、“态度行为损伤自尊”和“说话挖苦刻薄”3个因素存在一致,其他则都不同。其中“偷盗行为”是影响“8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而对“9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影响不大。这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90后”大学生物质生活条件相比“80后”大学生要好,因而宿舍内偷盗的现象也少。

3.研究发现,影响“9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最不重要的10个因素为:吝啬爱吃他人东西、晚上睡觉不关灯、在宿舍打牌、休息时间仍打电话、不关心室友、骂人、方言差异、经常串门、不顾及室友感受及偷盗行为。分析这10个不太重要的因素发现,“90后”大学生与“80后”大学生也存在差异。除“在宿舍打牌”、“方言差异”、“经常串门”、“偷盗行为”这4个因素存在一致外,其他则都不同。其中“休息时间仍打电话”、“不顾及室友感受”是影响“8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而这对“9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影响不大。此外,理工科院校学生与师专生在对影响宿舍关系不大的因素看法也存在差异。其中“晚上睡觉不关灯”、“在宿舍打牌”、“休息时间仍打电话”以及“经常串门”是一致的,其他则都不同。其中“与室友贫富差距大”是影响理工科院校学生宿舍关系最重要的因素,而对师专生而言,则是对宿舍关系影响不大的因素。这说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既体现出一般人际关系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又由于其所处的特定环境不同而表现出其独特的特点。

第4篇

笔者对苏州科技学院大学生进行了人际关系现状的抽样调查。本次调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要求被测试者根据实际情况在规定的时间当场填写完成并交卷,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996份,其中有效问卷947份,有效率为95.08%,男生728人,占76.9%,女生219人,占23.1%;城市生源308人,占32.5%,农村生源614人,占67.5%;独生子女618人,占65.3%,非独生子女329人,占34.7%。

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所调查的947名学生中,得分在0~8分的有589名,占学生总数的62.2%,这部分学生人际交往困扰较少,人际关系融洽,能与周围同学老师和睦相处;得分在9~14分的有238名,占学生总数的25.1%,这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存在一定的困扰,人际关系一般,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得分在15~28分的有120名,占学生总数的12.7%,这部分学生人际交往困扰非常严重,人际关系不良,存在严重的交往障碍。可以看出,理工科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存在困难和严重困难的学生有37.8%,现状不容乐观。

在待人接物方面,得分在0~2分的学生有790人,占83.4%,这部分学生待人接物能力较强,能够与他人和睦融洽相处,待人真诚,不伤害他人,也没有被他人伤害的感觉;得分在3~5分的学生有148人,占15.6%,这部分学生待人接物能力一般,应该说是比较圆滑的,知道应该与他人融洽相处,并全力去做,但缺乏交往技巧;得分在6分以上的学生有9人,占1.0%,这部分学生在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也容易有被别人伤害的感觉。由此可见,在待人接物方面,理工科大学生还是比较良好的。城市学生的圆滑程度要比农村学生突出,非师范类学生的圆滑程度要较师范类的高,这与个体心理特征如性格、能力等相关。

在交谈能力方面,得分在0~2分的学生有581人,占61.3%,这部分学生有较高的交谈能力,并掌握了较熟练的交谈技巧,善于用语言来交流感情和思想;得分在3~5分的学生有339人,占35.8%,这部分学生交谈能力一般,能够向别人倾诉,也能够倾听别人的诉说,但是不能掌握交谈的技巧,表述时条理不清晰;得分在6分以上的学生有27人,占2.97%,这部分学生交谈能力存在严重的问题,既不能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不能耐心地倾听别人的诉说,只有在急需的情况下才会与人交谈。通过研究发现,在交谈能力方面,理工科大学生相对较好,从而易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同时男生的交谈能力要高于女生,城市学生要高于农村学生。研究还发现,在交谈能力方面表现较弱的学生,在性别等方面的差异不大。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原因较多,如男女生在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地区差异所导致的受教育的条件不同;等等。

在与异往方面,得分在0~2分的学生有656人,占69.3%,这部分学生善于与异往,懂得如何处理与异性之间的关系;得分在3~5分的学生有239人,占25.2%,这部分学生在异往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喜欢与异往,但是不知如何交往,在交往技巧上有欠缺;得分在6分以上的学生有52人,占5.5%,这部分学生在与异往方面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与异性不善交往,甚至有对异性存在偏见或过分思慕异性的偏激想法。研究发现,在异往方面,理工科大学生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强;同时在与异往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中,男生的程度要重于女生,城市多于农村;在受困扰程度一般的学生中,农村学生表现的比城市学生明显。鉴于此,学生个人的成长环境、性别等具体因素将会成为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参考。

在交际与交友方面,得分在0~2分的学生有413 人,占43.6%,这部分学生社交能力较强,真诚待人,富有热情,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建立起真正的友情;得分在3~5分的学生有434人,占45.8%,这部分学生在交际和交友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他们渴望真正的友谊,但是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知心朋友,在社交中有患得患失的心理;得分在6分以上的学生有100人,占10.6%,这部分学生在交际和交友方面问题较严重,缺乏自信,在陌生人面前会感到很紧张,因而害怕交往。研究发现,有超过50%的学生在社交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鉴于此,在学校教育方面,需要重点关注,并积极给这些学生提供一些锻炼提升的机会。

建议与对策

理工科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整合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奏效;高校在人际关系的教育中要做到高目标、低起点,从学生的基本行为抓起,注重引导学生在交往中做到诚实守信、热情有礼、言行一致。鉴于以上的结果与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积极提高自身素质,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积累内在条件。

注重衣着与举止得体,塑造个人形象。礼貌在人际交往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衣着举止是最能体现礼貌修养的两个方面。一般情况下,只有在初次见面时给对方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才能有继续交往的可能。所以,在人际交往中,要注意服饰衣着与环境场合相适应。对人讲话时,理应做到态度诚恳,避免油腔滑调,更不能手舞足蹈。在交谈过程中,学会倾听,懂得适时适量发言。

消除自卑与自傲情绪,主动融入集体。自卑和自傲是两种相反的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自我评价。自卑是自我评价过低,在交往沟通过程中产生了内在压抑,而自傲是自我评价过高,从而产生了对个体交往对象的外在排斥。不管是哪一种,都是人际交往中的障碍。要想消除这样的负面情绪,首先要正确地评价自己,不能因为家庭经济状况、个人外貌形象、成绩优良情况等给自己定位。其次需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既不能因为优点而洋洋自得,也不能因为缺点而自暴自弃。

学习赞美与批评艺术,真诚对待他人。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对他人的优点要不吝赞美,对他人的不足,要委婉指出。如何把握好“度”,需要我们广泛阅读,加强人文社科知识、文学经典名著的阅读,从阅读之中积累语言素材,不断地储备语言信息。

把握师生与同学关系,提升交往能力。青年学生应该充分理解和尊重老师,主动创造机会,使老师认识自己、理解自己,从而达到相互之间的坦诚相待。这也需要老师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在大学校园里要充分把握好同学之间的关系,通过宿舍内的室友之情、班级上的同窗好友、异性间的健康相处,一步步地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善用课堂与讲座咨询,关注心理健康。作为一个成年人,要善于发现自己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地想办法解决。在校大学生要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对于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等讲座,应该积极主动地参加,从中获益,对于学校开设的相关类课程,应该认真学习,与任课老师保持联系,经常进行心理咨询,端正自己的态度。

高校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加强校风建设,营造和谐氛围。良好的校风既是教育与管理的成果之一,也在教育与管理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精神力量和文化传统。在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中,学生受其熏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教育才能起到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作用。

利用课堂教学普及人际沟通技巧。高校要充分认识到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当今大学生的重要性,将人际交往以及与人际交往相关的内容学科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之列为学生的必修科目,没有条件的可以开设相关选修课。教师在授课过程,要避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要以己为中心,鼓励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和课后探讨。

利用社团组织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大学校园中的社团组织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载体,学校要积极鼓励学生加入社团组织,融入集体活动之中。学校可以以社团组织为平台,举办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对于活动的宣传和参与度要求做到广而宽,以多种方式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打开心扉,悦纳自己,悦纳他人。

利用专门机构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直接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挂钩,当受到高度重视。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部门,对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开展不同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入学到毕业定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发现问题,了解情况,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辅导和治疗。

利用交际达人联络个体交际圈。交际达人是指善于与人沟通,群众基础好,并且具有一定的号召力,能够吸引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学生。学校在组织活动的时候要善于利用他们的能力,使活动的涉及面尽量宽广,达到活动组织的效果。这样既可以提升他们的能力,又可以带动一大群学生走进人际交往的大圈子。

在社会实践中深化人际关系教育。高校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转化,让学生通过切身的实践和体验,真切地感受到人际关系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影响。青年学生不管选择哪个方面进行实践,都离不开人际交往。高校应利用好这个结合点,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真切地感受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活动过程中真正地学习到如何与人和谐相处。

营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氛围,积极影响大学生的行为。

第5篇

一、调查对象与内容

1.调查对象。本研究将河北省5所高职院校15个专业675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收回有效问卷 639 份,有效率为 94.67% 。

2.调查内容。采用自编的人际关系调查问卷收集资料,所编问卷采用是否式形式。调查工作在大学生入学2周后即2006年10月初完成。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问卷完成后输入计算机,用SPSS13.O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经统计分析,各年级之间的人际关系现状不存在显著差异,我们只从以下几个方面做总体状况的分析。

1.人际关系的现状。从调查问卷的1、2、3、6问题可知,只有9.2%(有59份)的人不关心自己的人缘;有5.8%(有37份)的人独自在食堂吃饭;有18.5%(有118份)的人和一群人在一起时会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有13.6%(有87份)的人发现朋友有难时不求助自己;有39.9%(有255份)的人不向别人吐露自己的包袱、挫折以及个人的种种事情。由此可知,大多数大学生通常多能正常交往,人际关系也不错,但自感缺乏能互吐衷肠、肝胆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为此,有时不免感到孤独和无奈。

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较复杂,老师与学生联系没有那么密切。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而且各自的兴趣爱好也不相同,同学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因此大学生在短时间内还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做的最多的一件事便是给朋友和家人打电话,倾吐自己进校后的孤独寂寞与思乡之情,在这期间最能让他们兴奋的就是接到家人和老同学的电话或短信。而越是从信中得到温暖和慰藉,就越感到周围的冷漠和内心的孤寂。另外由于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技巧等原因,难以建立友好的协调关系,有时甚至会和同宿舍的人发生冲突。

2.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积极心态。从调查问卷的问题可知,在日常的交往过程中,有32.2%(有206份)的人感觉到一个新集体中交朋友不容易;有14.7%(有94份)的人闲暇时不喜欢与人聊天。有10.0%(有64份)的人当同学、朋友取得进步或成功时并不真心地为他们高兴。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常表现出一些心理障碍,妨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这些心理障碍主要是恐惧心理、自卑心理、封闭心理、自傲心理、嫉妒心理等。要与他人顺利交往,就需要克服这些不利的心理。在此基础上,还应注重塑造自身良好的个性品质,如诚实、热情、聪明、能干等,这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力,使他人欣赏并为之钦佩。具有热情、诚实品质的人是最受欢迎、最富吸引力的人。其中,热情的品质往往成为决定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的关键因素。热情的主要表现是对人、对事采取称赞、欣赏和支持的态度。

3.社交行为及交往技巧。从调查问卷的问题可知,在日常的交往过程中,有21.1%(有135份)的人因朋友开玩笑过头而板起面孔甚至反目;有17.1%(有109份)的人在任何场合下都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有55.4%(有354份)的人和与自己兴趣爱好不同的人相处时感到兴趣索然、无话可说;有44.4%(有284份)的人不善于和老年人谈他们关心的问题;有32.9%(有210份)的人没有逗乐儿童的手法;有35.8%(有229份)的人有时会与别人谈论一些自己感兴趣而他们不感兴趣的话题等。

对大学生而言,掌握一定的人际关系技巧很有必要。如主动交往、并给对方良好的印象,关注别人的需要、兴趣和感受,学会倾听并进行建设性的交谈,有效地交流信息和增进感情,学会理解他人和赞扬他人,承认他人的优点,并在交往中把握自我坦露的度,既有效地保护自己,又不伤害对方。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与别人进行无价值、无意义的争论。大学生血气方刚,争论的结果往往是不欢而散,不仅没有取得一致意见,反而加深了同学之间的隔阂。在学习和生活中应尊重别人的意见,避免直接地指责。当一个人的自我价值面临威胁时,他将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辩护倾向,从而使交往陷入危机。另外,自己有错误时要敢于承认,这样非常有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

三、讨论与建议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当前部分大学生人际关系还存在着不足和缺陷,人际关系不良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妨碍着他们在成才的道路上奋进,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苦恼。我们应当客观分析现状,趋利避害,充分发掘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内在潜能,并调动各方力量,创造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良好外部条件,形成完善大学生人际交往体系多方面的合力。

1.鼓励学生多参加社团活动、多与同学交往。学生参加的活动多了、与同学的交往多了,生活充实了,也就淡化了想家的情绪,同时心也就安定下来了。结合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我们曾做过一个团体活动,让参加活动的学生微笑着和其他人握手或拥抱,寻找家的感觉。活动结束后,每个学生都很愉悦、很放松。最后要求学生回去每天对着镜子练习微笑,每天找一位同宿舍的同学练习拥抱。后来对部分参加活动学生进行了访谈,感觉效果较好,并及时进行了鼓励,同时对学生的一些困惑进行了解答。

2.建立健全心理咨询体系,调整大学生交际心态。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首先必须调整好交际心态,树立正确价值取向。调查中,不少同学希望“能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体系”,在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遇到困难时,可以第一时间得到心理专家的帮助。因此,建立健全校园心理咨询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

3.开设相关课程,提高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自我防范意识。针对一些学生由于交际能力有限以及缺乏一定的防范意识而导致的问题和困惑,可以开设社会心理学、礼仪课等方面的课程,也可以定期邀请专家前来开展培训讲座,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向学生介绍与不同人群相处的经验,如:教授必要的校外交际技巧、教育引导学生理性把握寝室人际关系、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与异性之间的关系等等。同时,针对“社会上人际关系比校内更复杂”,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难以应付,容易上当受骗”;“网络世界中鱼龙混杂,大学生尚缺乏足够的经验去辨别真伪”这些问题,学校也可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加强自我防范意识,以防止他们因交友不慎而误入歧途。

第6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寝室,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必修课,而宿舍是一个小社会,是高职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第一课堂。高职学生寝室人际关系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宿舍为主要空间、以课外宿舍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学生关系。高职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作为群体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是一种多成分、多层次、多内容的复合关系。由于高职学生寝室本身的特点,使得高职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较之于其他人际关系更具有过渡性、边缘性、超前性、丰富性、多层性和不受约束性。作为校园关系的一个子系统,良好的高职学生寝室关系对于学生的思想塑造、个性培养、促进高职学生的社会化是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的。

本文对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系在校高职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进行调查,随机抽取在校生作为问卷调查和访谈对象,通过对问卷结果数据和访谈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

1. 高职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现状分析

1.1 高职学生对寝室人际关系的认识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寝室是自己和室友共同的生活空间,属于共同生活的场所。高职部分同学还是认同自己与寝室室友的关系应该是属于朋友或者挚友这类比较亲近亲密的关系,多数学生的寝室交往和人际交往的态度是正确的。值得关注的是在调查中有22%的同学对寝室没什么特别的认识和感觉,有26%的同学不认为自己和室友会成为朋友,所以针对高职学生对寝室和寝室室友关系的认识和态度的引导应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1.2 高职学生对寝室人际关系的自我评价

在评价自身与寝室室友关系中,高职部分同学都觉得寝室关系良好和谐。根据问卷调查结果,65.5%的学生认为寝室关系很和谐,30%的学生认为只是有点摩擦,对寝室关系无高职碍,只有3%的学生认为寝室关系很差,经常有矛盾。其中,63%的同学认为和寝室所有同学的关系都不错,10%的同学只和小部分同学寝室关系良好,只有2.5%的同学和所有寝室室友关系都不好。

2.寝室人际关系矛盾原因和处理方式调查结果

2.1 寝室人际关系矛盾原因调查结果

从调查结果看,有37%的同学认为与寝室同学或多或少有摩擦或矛盾,可以看出我系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还是会出现问题的。

首先,部分高职学生都认为自己与寝室室友之间还是能够互相交流的。有67%的学生认为与室友共同话题较多,特别是在生活和学习中碰到问题的时候,高职部分学生还是愿意向寝室的同学倾诉的。其次,在引发寝室关系问题的原因方面,性格不同被认为是造成与寝室同学关系不好的首要原因,依次排在后面的是生活习惯不一样、学习习惯不一样、混合寝室原因等,并且在调查中没有人认为家庭条件差距会造成寝室关系问题。

针对寝室生活习惯调查结果,不满意室友的习惯的包括应休息时打电话、开灯或上网,影响他人休息、不经同意随便拿别人东西、不注意个人和公共卫生、高职声喧哗,听音乐时将音量开得很高职等。只有2%的同学认为网络和电脑确定会造成寝室关系问题。

2.2 寝室人际关系矛盾处理方式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中显示,在对矛盾的处理问题上,有41.5%的同学认为必要时才处理,并且处理的时候还要依据是哪一方的原因再确定是否主动解决问题。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是否调节无所谓或不用调节,可见学生在产生矛盾后解决矛盾的主动性并不强。而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大部分同学选择的是同学帮助其调解,选择班主任或辅导员调节的仅占12%,选择调换寝室的有11.7%。

3. 造成高职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主要原因分析

3.1 缺乏交流技巧是主要原因之一

在进入高职学习前,许多学生没有集体住宿的经历,生活圈子相当封闭,学习之外什么事也不做,也没有和同学在学习之外的其他场合中相处的经历。因此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缺乏技巧,不顾对方的情感体验,我行我素,自我意识进一步完善,对权威抵触等,容易引起寝室其他人的不满。在测试中,要求学生对以往各年龄段进行简要的评价,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对初中以后的生活很不满意。通过访谈中我们也可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初中以后特别是高中阶段,除了学习之外,缺少对学生其他各方面的能力培养。

同样碰到问题或困难时,学生无法和寝室同学交流,找不到适合的解决方式和发泄方式。感到自我无法寄托时,个人空虚、孤独感便随之产生,寝室人际关系会进一步恶化。

3.2 高职学生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意识差,无组织纪律观念

高职学生在经历高中强压学习后,在性格还未成熟稳定正在经历成长这个阶段进入到高职院校这个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特别是在寝室受到同学不同性格和行为的影响下,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偷窃、失窃情况屡屡发生。加之学校寝室管理相对松懈,容易造成组织纪律观念松散。在访谈中发现高职学生在上课时间里逗留寝室睡觉、上网、打游戏、打牌等现在还是较常发生的。

3.3 寝室关系也是高职学生其他各种人际关系紧张的集中体现

因为寝室是高职学生生活最重要的聚集地点,所以这里的人际关系也必然会折射出一个学生其他方面的人际关系。许多学生在高中阶段得到了老师、家长和同学的多方关注,是群体关注的核心。但是进入高职学习后是一个人各项能力都需要得到锻炼与发展的地方,除了学习成绩,学生的其他才华也要得以展现。在这个过程之中,一些学生会脱颖而出,继续成为群体关注的"中心角色",而另一些同学,自然会成为"普通角色"。如果一些角色落差很高职的同学同处在一个寝室,也容易形成比较,从而引起多方面寝室关系问题。

4. 培养和改善高职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对策和建议

4.1 激发学生建立和维护良好寝室关系的自觉意识

如果说学校规章制度是寝室和谐的制度保障,各项活动是其推行的具体途径,那么学生主动的参与意识便是其建设的动力。激发学生建立和维护良好寝室关系的自觉意识就必须做到:

首先,帮助学生树立"寝室是我们的家"的观念。"家"的概念不仅要从思想意识上进行灌输,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事件来加以强化。人人都有需要他人帮助和安慰的时候,尤其是刚刚离开家离开父母进入高职学习的学生,分享快乐与分担困难的过程中对寝室和室友产生了联系。因而要建立良好的寝室关系,就必须让其认识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离不开他人的关心和帮助。

其次,突出部分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帮助学生明确寝室核心人物的标准,为他们选出一位值得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是至关重要的,这也决定了模范作用发挥的成败。这要求该核心人物必须是一名综合素质较高的高职学生,力求其做到严以律己,有足够的能力把群体内更多的人吸引过来。

最后,发挥学生在寝室关系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己强化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意识,发挥学生在寝室关系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4.2 让学生学会如何与人相处,与人交流

在无法改变整个寝室的居住环境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的是理性处理我们身边的事情。要求寝室关系出现问题的同学总结出问题的各个方面原因,并对这些原因做一次评估,找出能够改变的原因,并明确如何改变。同时向他们提供一些在寝室里相处的合理的原则。比如,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同学从别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整体思考,要求他们认识到暂时矛盾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为了整个人生目标,有时候需要做出一些小的忍耐与让步。

4.3 学会倾听寝室关系问题同学的倾诉,判断寝室关系问题所在

一般来说,寝室人际关系问题比较敏感,在处理的时候需要顾及到多方的心理感受和反应。首先是要倾听有寝室关系问题同学的倾诉,收集资料,与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咨访关系,理解有寝室关系问题同学,给他们解决问题的希望等。并在适当的时候诱导学生释放心理情绪。让学生进行情绪的宣泄,会让学生被压抑的情感有一个释放的突破口,至少可以暂时缓解寝室关系问题带来的焦虑。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是要判断寝室人际关系敏感问题的严重程度和症结所在。在做出判断之后,才可以根据的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实质,采取相应的办法和措施去解决。

参考文献:

[1] 杨东明,严和来,龙昆.大学生的寝室关系问题及心理咨询[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

[2] 冯俊伟主编.高等院校学生公寓管理标准与规章制度全集[M].中国教育出版社, 1996.

第7篇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人际困扰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能否成为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排头兵,与各种能力的培养有关,尤其是人际交往能力。本文拟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调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程度,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为其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对策。

一、研究方法与工具

1.研究对象

以贵阳学院大一至大四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时间为2010年11-12月。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5份,其中有效问卷464份,有效率95.7%。

2.研究工具

采用郑日昌等人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总分和各维度得分越高,则说明人际困扰程度越严重;反之则较少[1]。调查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讨论

1.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新建地方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的平均分为7.31分,该均值落在0-8区间,说明人际关系基本正常。但从表1显示的人际关系情况分布结果看,有9.90%的学生存在严重的人际困扰。

2.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程度的性别差异

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男女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见表2),在“交际交友”维度(t=3.215,p

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程度的学科差异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学科差异调查结果表明(见表3),不同学科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总分以及各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但从人际关系总分以及四个维度来看,理工科学生的得分都比文科学生高,这可能是理工科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养成了严谨、理性等人格特点,凡事一板一眼,人际交往中缺乏灵活性与技巧。此外,理工科学生比文科学生学习压力大,与同学朋友交流沟通的时间少,缺乏锻炼。

4.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生源地差异比较

表4显示,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人际交往的总分(t=1.986,p

5.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差异比较

表5显示,在“交际交友”维度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显著(t=2.015,p

6.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年级差异比较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见表6),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总体状况(F=9.025,p

三、结论与启示

1.结论

(1)新建地方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基本正常。

(2)女生在“交际交友”方面的困扰比男生大,但男生在“异往”方面的困扰大于女生。

(3)新建地方院校不同学科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差异不显著。

(4)城市学生在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扰比农村学生大。

(5)独生子女在交际交友方面的困扰比非独生子女大。

(6)新建地方院校大三学生人际困扰程度最大。

2.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

首先,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际交往问题,既不要将人际交往理想化,也不要在人际交往中过于势利、庸俗。

其次,帮助自卑的同学树立自信,开导自负的同学尊重他人,人际交往时既要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也要顾及别人的感受,否则不仅伤害到人际关系,还有可能形成心理问题。

第三,教给学生人际交往的知识与技巧,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利用课堂互动、实习实践等各种活动培养交流沟通能力,建立互助、信任的良性人际关系。

第四,为大三学生创造更多交流沟通的平台,学院多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教给学生相应的应聘技巧,并通过一些测评软件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做好职业规划。

第五,关心独生子女的学习与生活,通过开展诸如“帮助儿童村的学生”以及“福利院老人”等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感恩生活、反哺社会的意识,提高其价值感。

参考文献:

[1] 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339-345.

[2] 冯宗侠.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57-59.

第8篇

关键词:U-19男子足球队;队员间人际关系;影响因素;管理对策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不同的群体人际关系各有不同,运动队人际关系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笔者调查发现,我国关于运动队中人际关系和交往的研究中,主要以成年运动员或成年队为主,青少年运动员或青少年运动队的研究还是一个“盲点”。青少年时期个体在生理、心理上日趋成熟,是人生观和个性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运动能力形成的决定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加快社会化的速度,也是青少年保持心理平衡和完善个性的有效方式。有研究表明青少年运动员的人际关系因子分值明显高于全国常模。

我国U-19男子足球运动员是2008年奥运会的适龄球员、是各省市全运会的重点培养对象、各俱乐部的二线队,是我国足球发展的重点年龄段,备受各级领导的重视。本文以其为研究对象,研究成果可为U-19足球队的科学化训练和管理提供参考,对提高球队效绩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抽样 笔者有幸参加了2003―2004年度中国足协U-19清远冬训。在此期间从所有球队中随机抽取了十支球队共242名运动员进行了调查。

1.2 研究方法

1.2.1 社会测量法 本文采用社会心理学研究人际关系时广为使用的莫雷诺“社会测量法”进行研究。通过对球队中成员间“好感”和“反感”情感关系的互选次数以及互选原因的统计,达到研究目的。问卷的设计参照“社会测量法”的常用方法完成,其中指标1、3反映生活指标,指标2.4.5反映训练指标。共发放问卷242份,回收242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234份,有效率96.7%。问卷校度检验采用专家判断法,经评价有较高的校度。问卷信度的检验采用“重测法”,对陕西国力队进行了两次测量,时间间隔14天,计算两次测量的相关系数为r=0.89,则P

1.2.2 数理统计法 调查所获得的有效数据,应用计算机利用Excel或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U-19男子足球队队员间人际关系的基本状况 本文运用“莫雷诺”社会测量法调查了10支U-19男子足球队队员间的人际关系状况,通过计算群体相融指数来反映队员间人际关系的融洽程度(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U-19男子足球队群体相融指数普遍不高,平均指数为0.543,最高0.617,最低0.482。这说明目前我国U-19男子足球队队员间人际关系的整体状况不太理想,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改善。

注:1)指标1-5分别对应社会测量问卷的5道问题。

2)每队有两组数据,第一组指问题的实际选择数如长春亚泰队中的71、49、57、58、65,第二组是计算出的群体相融指数如长春亚泰队中的0.71、0.49等。

3)群体相融指数(“社会测量指数”的一种,用来反映群体相融程度,用公式IP=问题的实际选择数/问题理论选择数表示,其中问题理论选择数:5×(队员人数-1)

2.2 我国U-19男子足球队队员间相互选择的心理因素从表2可以发现,我国U-19男子足球运动员在选择朋友时主要从相似性、补偿性、邻近性、能力等方面考虑。对不同类型的朋友,他们的要求也有差异。对训练的朋友主要要求是能力(10.3%)、补偿性(9.2%);对生活的朋友主要要求是相似性(12.3%)、邻近性(11.3%)、性格(11%)。

2.3 影响我国U-19男子足球队队员间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分析 依据统计的结果,结合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确定以下影响因素。

2.3.1 影响队员间人际关系的主观因素

2.3.1.1 认知因素的影响 根据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影响他人认知的因素有以下6种: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刻板印象、晕轮效应、投射效应、归因偏差。从对社会测量问卷的回答看,其中64%的回答和认知有关。在自我认知方面有对自己缺点的评价,如说:自己不爱说话、比较冲动、性格内向、和队友的交流少等,在他人认知方面有对他人缺点的评价,如说:有些队友很自私、看不惯一些队友的行为、有些队友骄傲得很,不接受别人的批评、有些队友事多、彼此之间不能真正地信任对方等。

2.3.1.2 个性品质因素的影响 从队员相互选择的原因看,24.5%的原因和个性品质有关,主要表现在性格和品德两方面,如说:直爽、实在、淳朴、人品好、对待训练认真、一丝不苟、有责任心、比赛中有拼劲、不埋怨等。

2.3.1.3 能力因素 统计发现“人缘型”队员均是主力队员,进一步统计发现,各队受选次数较高的前十名队员中有71%是主力队员,大家对技术好的队员容易产生羡慕和欣赏的心理,也希望向他学习与他交往,利于自己的提高。另外,从队员相互选择的原因看,16.5%的选择和能力有关。

2.3.2 影响队员间人际关系的客观因素

2.3.2.1 邻近因素 由空间上的接近而影响人际吸引的现象称为邻近性。空间距离的邻近是人际交往的前提。在通常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近,越便于交往,易于形成稳定的人际关系。从队员相互选择的原因看,17.5%的选择和邻近因素有关。

2.3.2.2 相似性因素 人之成群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共同的因素在起作用,也就是说人们乐于同与自己相似的人交往。因为某些方面的相似会使彼此在交往过程中对所交流的信息有相同或相似的理解,相互认同,彼此相悦,以致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形成相互吸引。从队员相互选择的原因看,相似性因素占18.7%,如说:有共同语言、谈得来、性格兴趣相同等。

2.3.2.3 互补因素 相似或一致会引起喜欢,但当双方的需要或期望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也会产生吸引力。原因是,人们进行交往的目的总是要寻求某种需要的满足,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如果能从对方那里获得需要的满足,彼此之间取长补短,便会对对方产生亲近的情感,而与之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调查看这种互补性的吸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个性互补,二是需要互补。从相互选择原因的统计结果看,互补因素占18.5%,而且以需要的互补为主,如说:和他在一起有提高、他能帮我找出错误等。

除以上主要因素外,还有一些因素也影响着队员间的人际关系。首先,我国足球大环境的变化对运动员的价值观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了队员间人际交往的价值取向。“假球”、“黑哨”、“泡吧”、“球场暴力”等不良现象不断出现,尤其是球员收入的显著增长和社会地位的提高,致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不断滋生,这些不良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了一些队员。另外,足球界日益突出的激烈竞争,使以前那种“一团和气”、“高枕无忧”的人际关系状态不复存在,竞争已成为队员间人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其次,教练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和教练员的工作方式也会影响队员间的人际关系。

2.4 我国U-19男子足球队队员间人际关系的管理对策青年期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独立开始社会生活的准备期。青少年受学校、社会等环境以及自身知识的积累、生活经历的影响,其性格、思维方式等各方面都会有较大的变化,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这是本文改善队员间人际关系的前提依据。

2.4.1 针对主观因素,寻求管理对策

2.4.1.1 根据认知因素,调节人际关系 首先,调节队员的自我认知。教练员首先要做好对队员的评价,不论是在训练、比赛中,还是日常生活中,教练员对队员的评价都要客观、恰当。多给予正面的、支持的评价,这样有助于培养队员的自信心和正面的自我认知。自我认知的关键还在于队员自己,教练员要指导队员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其次,调节队员的他人认知。从认知主体的角度出发,教练员要引导队员克服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刻板印象等他人认知因素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从准确把握认知客体的角度出发,教练员要加强队员之间的交往接触,以便队员之间能够有一个更广泛、全面的了解。

2.4.1.2 根据个性品质因素,调节人际关系 由于个性原因而导致的交往障碍是比较多的。教练员在管理中,首先,要准确掌握队员的个性特点、气质类型,根据队员的不同特点,针对性的采用不同的措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他们性格和气质方面的优点。其次,帮助队员分析自己的性格,积极引导教育队员克服不良的性格特征。

2.4.1.3 根据能力因素,调节人际关系 对水平较高的队员要教育他们懂得“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道理,要善于发现队友的长处,善于欣赏队友的长处;要求他们主动帮助水平较低的队友;帮助他们克服自命清高,自以为是的缺点;在训练和比赛时,给他们更高的要求,避免自负的心理产生。

对水平较低队员的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自卑的心理,发现他们的长处,加以肯定和鼓励,教练员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并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

2.4.2 针对客观影响因素,寻求管理对策 客观因素影响队员间人际关系的结果是形成小群体。小群体对成员的行为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队员间的人际关系。教练员要细致了解和准确掌握队员间小群体形成的原因、结构,预见可能的人际关系;因势利导,发挥小群体的作用;区别对待不同的小群体;创造机会,增强队员间相互交流的数量和质量。

第9篇

关键词:心理辅导活动课;中职生;人际关系

一、研究背景

1.中职生人际交往问题具有普遍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中职校园里,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越来越普遍。由人际冲突引发的打架事件时有发生,学生与异性的过度交往问题也并不少见。从班主任及任课老师的反映情况来看,在课堂内外,师生之间发生的冲突也较为频繁。另外,从个别心理辅导以及班主任工作反馈中了解到,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冲突也已成为困扰他们成长的一大烦恼。

2.中职生人际交往问题具有特殊性

从横向比较来看,中职生大多数是中考的失败者。他们从小到大都很难达到家长和老师的要求,听到的都是大人的指责和批评。周围人的否定使得他们存在着一定的自卑心理,但成长中的他们,内心也很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这就形成了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他们容易与家长和老师产生各种各样的冲突。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

通过对学生施测心理测验和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

2.行动研究法

根据调查结果,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构建人际交往心理辅导活动课课程体系。

3.经验总结法

通过实施心理辅导活动课,取得学生的反馈,进行分析、总结和完善。

三、研究对象

以笔者所在学校全体在校生为调查问卷的施测对象,以25名一线教师为访谈对象,以高一、高二年级全体学生为课程实施的对象。

四、研究过程和结果

1.同伴关系

在同伴关系方面,学生在人际交往技巧方面较为缺乏,学生的合群性并不高。在开放题中,多数学生提到了容易被人误解、忽视等。在异往方面,80%的学生表示在高中阶段谈过恋爱,68%的学生表示在于异性相处时感到拘谨。可见,学生在异往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惑,他们难以把握异往的度。

根据以上统计结果,笔者设计了促进学生同伴交往的六堂课,分别为《寻人行动》、《难忘初相见》、《学会倾听》、《学会宽容》、《学会感恩》和《学会有效沟通》。其中,《寻人行动》是在新生刚入学时,帮助学生尽快认识新同学,融入新的班级。《难忘初相见》是关于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的管理,很多学生刚来到新环境时,并没有注意到自己给他人的第一印象,从而导致一些不良的印象先入为主,造成人际困扰,这一主题正是针对这一问题而设计。

在异往方面,笔者设计了三堂心理辅导课,分别为《爱自己多一点》、《爱的美丽等待》和《红灯停、绿灯行》。其中,《爱自己多一点》以人际交往中的性骚扰为主题,目的是让学生在异往中把握好度,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爱的美丽等待》主要让学生领悟爱情的真正内涵以及高中阶段还需要在爱情中做好充足的准备。《红灯停,绿灯行》是针对目前中职生中异性之间过度交往的现状而设计的。这三节课之间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关系。

2.师生关系

在师生关系方面,老师和学生一致感觉到目前的师生关系现状并不十分和谐,师生交流少,冲突偶有发生。在原因探索上,师生双方的看法基本一致,都认为是双方相互影响的结果。尊重学生人格和对学生一视同仁是学生最看重的老师的特质。代沟、偏心、不被理解、态度、距离感成为学生在师生关系中最困扰的问题。

由于师生关系是一组相对特殊的关系,而心理辅导活动课是针对学生的,因此,更多的考虑是从学生的角度作出改变。本版块设计的课题为《师生之间》、《有效沟通双重奏》和《当冲突发生时》。《师生之间》一课围绕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展开,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探讨如何缩短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心理距离。《有效沟通双重奏》一课将重点放在如何进行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上,通过现场角色模拟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如何在老师面前正确表达自己并做到认真倾听。《当冲突发生时》一课是针对师生之间的冲突而设计的,着重探讨如何解决师生冲突。

3.亲子关系

在亲子关系方面,中职生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处于极度缺乏的状态,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与父母之间存在很大的代沟。在最希望父母关心哪方面@一问题上,有68%学生选择情绪感受,由此可见,学生内心深处还是很渴望在情感上得到父母的关心。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将亲子关系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侧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更懂父母,在懂的基础上能做到更爱父母。本版块共设计了三堂课,分别为《我想更懂你――亲子沟通中的换位思考》、《我想更懂你――亲子沟通中的PAC运用》和《我想更爱你――亲子沟通中的感性领悟》。前两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读懂自己的父母、理解自己的父母,《我想更爱你》一课是在前两堂课的基础上,深入领悟父母的爱,只有更懂父母,才能更爱父母。

五、研究成效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往的课程多数为各种主题拼凑而成,不具备系统性,学生的体验也缺乏连贯性,课堂效果自然会受到影响。本研究所形成的人际交往心理辅导校本课程是对这一现象的改善,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课程逐步得到领悟,获得成长。从实践效果来看,学生对这样的课程设置比较满意,也更容易接受。经过一个学期的课程系列,能明显感觉到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作出的积极改变。

参考文献:

[1]张玲.浅议助益性关系理论在中职师生关系建构中的运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0(21).

第10篇

研究对象与方法

对于大学生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获得支持性的信息,能够确定自我价值,维持良好健康的心态。反之则会导致自我价值感的危机,引起焦虑。Weiss研究发现,个体只有在得到各种人际关系时,才能获得较高的幸福感。但是目前为止国内尚无统一标准的问卷针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进行测量,本研究旨在探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结构,并为其测量提供一个可靠的工具,以便大学生对自己的宿舍人际关系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在河南省5所高校中随机抽取大一至大四学生实施测量。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有效问卷600份,有效回收率为92.4%。

研究工具 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个人访谈的基础上,本次调查问卷经反复修订共有17道题目组成,量表由正向和反向计分项目构成。

研究方法 通过SPSS15.0和 Amos5.0统计软件分别进行了项目分析、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因素分析、量表模型拟合检验等分析来考察量表的结构。其间,对随机抽取的600份问卷,300个样本用来做探索性因素分析,另外300个样本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人际关系量表的题目编制

阅读文献是前提 国内在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方面的实证研究较少,大都是理论性的探讨。许多研究者尝试依据不同的理论和方法来编制宿舍人际关系问卷,然而由于缺乏对宿舍人际关系研究的专门的理论指导以及宿舍人际关系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因而对其的研究仍处于摸索阶段。国外由于个人主义文化的影响,他们的社交活动更为丰富,人际关系圈也更为广泛,因而国外的大学生受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较小,借鉴意义不大。因此我们应该编制出符合我国特色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量表。本研究中,以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所想所感所为作为现实依据,进行编制。

设计开放式问卷调查 先通过自制的开放式问卷对河南师范大学随机抽取的50名学生作预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您认为哪些事件最容易影响室友之间的情感?”“您希望重组宿舍吗?”与此同时,通过拟定的访谈提纲对个别学生进行随机访谈。

编制并发放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量表 结合访谈的结果,将问卷中的回答以条目的形式概括出来,然后征求多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经过预试反复修改,确定为46道题项。发放问卷,收集数据。

人际关系量表的编制结果

项目分析 参与项目分析的题项为46个,删除题总相关不显著和鉴别力低的项目。结果剩余的33个题项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478至0.766,呈中高度相关,且高低分组的所有题项经t检验后都达到极其显著地水平(p

因素分析 用剩下的33道题目做探索性因素分析。经检验,KMO=0.926,Bartlett’s球形检验显著(P=0.000),适合作因子分析。根据因素的碎石图和解释方差的百分比,取3个因素比较合适。采用主成分分析经过方差最大化旋转法来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因子数目的挑选使用凯塞准则,还需考虑每个维度包含的项目数量的平衡。这一过程删除了16个项目,最终确定为3个维度,解释率分别为21.076%、17.023%、10.622%。根据题目表述的意义对3个因素进行命名为沟通质量、人格特质和和谐度认知。沟通质量是指由室友之间相互交流、交换彼此的情感、观点、意见的方式和频率所决定的沟通的效果;人格特质是指个体在不同的时间或情境中保持相对一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倾向;和谐度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处宿舍的归属感和意义的认知。

信度分析 量表总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α)为0.927,各个因子α的系数分别为0.91、0.85、0.81,这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另外,本量表在间隔两周后,对30名学生进行了重复测量,重测信度为0.78,P=0.000,极其显著相关。

验证性因素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卷的3因素结构模型的有效性,运用AMOS5.0对施测的项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各项拟合指数较为理想。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为χ2/df=1.98,TLI=0.953,CFI=0.96,RFI=0.91,RMSEA=0.042,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结束语

第11篇

人降生于世界上,就是为了认识更多的人,人与人之前的联系,就叫人际关系。

其一,人际关系的表现形式

人际关系有多少种表现形式呢?不知道。因为很多。比如亲人间的,情侣间的,还有更多的是和陌生人的。以前有本书上写着,两个不认识的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六 个人,特别是在现在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因为相同的爱好,甚至于相同的遭遇而认识的人不在少数,我总是认为,人际关系是很 奇妙的。本来是不相交的平行线,往往因为千丝万缕而被串在了一起。俗话说冥冥之中有天意所谓天意就是指关系。关系的表现形式有几大类:

一.按相熟程度分,主要有

1.一度人脉。所谓一度人脉,是指与本人有密切关联的人,像亲人间,同学间,同事间的关系就是一度人脉,这类人脉通常是需要经常联系的,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这个是绝对必须的。

2.二度人脉。二度人脉,是指和与自己亲人,朋友等相熟的其他人,经过与自己相熟的人为媒介,可以认识的人。一般来说,二度人脉也许不如一度人脉联系密 切,但多认识点朋友总是没错的,而更重要的是,二度人脉可以发展为一度人脉,可以认识更多的三度人脉和四度人脉以至于更多的关系。

二.按阶级程度分,主要就是上下级关系。上下级关系,不仅仅指的是领导和员工,还有的是长辈和小辈,学长和学弟学妹,老师和学生。

三.在人际关系中最特别的,陌生人关系。为什么说它特别呢?因为人是奇怪的生物,有时候会为了一个完全不认识的人,更多的是单向认识的人付出很多。那个 人,就是偶像。偶像是人心灵的寄托,以前的偶像,是完完全全的泥塑,高坐于庙堂,受着人们的顶礼膜拜,只是让人心安。而现在的偶像,有的是真实人物,有的 是虚拟的人物,他们的粉丝为他们组成了一个个的团体,在团体里的人有着同样的爱好,因而可以成为另一种人脉关系。

其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相当奇妙的,有时无意识的成为朋友或者熟人,在不经意的时候能造成意想不到的结果。所以,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为自己建立人际关系都是不会错的,那么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该怎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认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以下几点要素:

1.倾听。边听边想边分析,分析这个人的性格和所遇到的一切,针对他/她的个性做出可能令他/她满意的回答,从而和他/她成为朋友。

2.从兴趣或者其他东西入手。这就是传说中的搭讪。像吃了没?今天天气不错之类的,顺便聊到各自的兴趣上,然后顺理成章的认识了。也可以说是双向沟通。

3.学会换位思考。为他人思考,想他人所想,不做别人讨厌的事,不说他人讨厌的话,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为了避免说出令他人厌恶的话,还要加强对自己的了解,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有时候,一点点小错误也会导致别人的讨厌。

4.善于处理自己的情绪,因为更多的时候,与别人交往,多多少少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这就要注意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影响了他人。

5.主动交往。不主动出击,怎么会有收获?试着和他人接触,聊聊各自的喜好,分享各自的经历,邀请朋友一起出去玩,很多时候,朋友就是这样不经意之间交到的。

6.关心他人,宽容待人。当朋友遇到困难时,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关心的话语,就能温暖人的心;当遭人背叛时,不要暗暗诅咒,学会宽容,对于困境一笑置之,这样反而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宿舍人际关系;融洽型;淡漠型;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及研究方法

高校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最普遍、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宿舍人际关系和谐与否,不仅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业成绩。然而,近年来,由于宿舍人际关系冲突,导致的恶行事件屡见报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也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关注。当前国内研究者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宿舍人际关系类型、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发展阶段、宿舍人际关系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系、宿舍人际关系状况测量、影响宿舍人际关系因素分析、宿舍人际关系干预、和谐人际关系构建等方面的研究。

在这些研究中,有的学者基于媒体案例,作出了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不容乐观的估计,而一些学者则通过自编问卷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状况进行了测量。在测量指标的选择上要么只注重人际冲突方面的指标,要么仅从被访者主观心理角度,采用人际冲突、亲融性、深度沟通、重要性等指标进行测量,要么选择日常交往行为、沟通情况、主观感受等指标进行调查,做出的关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的结论差异较大,测量指标选择的差异性必然导致研究结论的趋异。因此,为了客观、全面、科学的测量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状况,需要我们在选择测量指标时即要考虑指标的信度又要考虑效度。

人际关系研究既是普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主题,因此,我们既要从个体角度出发关注人际交往行为的心理特征,也要从人际互动角度出发研究人际交往行为。也就是说在人际关系测量方面,既需从个体主观角度测量人际交往心理、态度、认知,也要从行为事实角度进行客观测量,不仅要测量出人际交往的领域、内容还要测量出人际交往的和谐程度。在研究对象范围上,现阶段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东中部地区高校,而对西部地区高校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调查研究相对较少。相对于东中部地区高校,西部地区高校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住宿条件较差,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因素更为复杂,因此,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研究,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西北地区高校宿舍人际关系状况进行测量。

在具体研究中,采用自编问卷从主观评价、人际交往行为(包括宿舍一起进行的日常活动、宿舍集体活动、相互支持情况)、人际冲突状况及形式等方面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和谐程度进行测量,通过多阶段抽样方式选择被调查对象。首先,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省份之后,根据该省的学校总体情况,综合考虑重点、一般,理工科类、综合性和行业性高校的分布情况,采用分层抽样方式选择高校,最终选取了1所重点大学、1所行业性高校、1所工科院校、1所文科院校、1所师范类学院共计5所高校。在选定的高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各选一个文科、理工科专业进行调查,在选定的专业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分年级抽取学生作为访谈对象。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952份,采用自填问卷的方式收集资料,对问卷进行审查整理之后,最终合格问卷共计798份,合格率达到83.8%。在分析过程中,利用SPSS18.0对问卷资料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在调查样本中,男同学占51.8%,女同学占48.2%;工科学生32%,理科学生27.9%,文科W生37.9%;大一27.2%,大二36.3%,大三25.6%,大四11.9%,平均年龄20.48岁。根据性别、文理工科学生数、专业类型等指标评估,与该省高校大学生总体情况相差不大,因此抽样具有较高的效度。

2人际关系和谐状况分析

2.1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的主观评价

宿舍成员对宿舍人际关系的自我评价,是宿舍人际关系主观认知的重要内容,也是反映宿舍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调查资料显示18.8%的同学认为宿舍人际关系非常和谐,52.3%的同学认为比较和谐,还有18.5%的同学认为宿舍人际关系一般,5.1%的同学认为不太和谐,其中1.5%的同学认为宿舍人际关系很不和谐。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总体上来说,西北地区高校71.1%大学生对宿舍人际关系和谐程度评价较高,具有较高的认同度。

2.2日常互动状况分析

在大学日常生活中,宿舍成员是否经常一起进行日常生活事项是宿舍成员之间关系密切程度与否的重要指标。调查数据显示,西北高校大学生宿舍成员中,有一半以上的宿舍成员经常一起去上课(59.9%)、自习(50.4%)、吃饭(50.0%),还有40%左右的宿舍成员经常举行夜谈和一块参加班级和院系等校内活动,而仅有28.7%的宿舍成员一同参与兼职等校外活动。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他们的人际互动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性的日常交往活动,沟通往和共同参与校园活动的比例也较高,但兼职活动等校外活动相对较少。需要注意的是在日常活动中有近三分之一多的宿舍成员偶尔一起活动,还有近10%的宿舍成员相互之间独来独往。

2.3宿舍集体活动状况分析

日常互动更多地反映的是宿舍个体成员之间的互动状况,而宿舍集体活动则是宿舍成员共同商议、举行的活动,更多反映出宿舍作为一个整体的团结程度和整合程度,是宿舍集体行动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在宿舍集体活动中,有近一半的宿舍经常举行打扑克、聚餐等娱乐活动及打篮球、乒乓球等体育活动,有近四成的宿舍经常集体外出游玩、购物等消费性活动。然而也有39.0%的被访者提到基本没有开展打扑克、麻将、网络游戏等非常易于举行的娱乐活动,17.7%的宿舍没有聚餐活动,10%左右的宿舍不举行宿舍成员间的体育活动和外出游玩活动。

2.4宿舍成员相互支持情况

宿舍成员在日常生活中的相互支持是宿舍人际关系和谐的体现。调查显示有一半左右的舍友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相互帮助买饭、取快递、打开水、打扫卫生,同时互相借用学习、生活用品,31.7%舍友之间还会经常相互借钱,有24.4%的被访者会在舍友与他人发生冲突时提供支持,为舍友“两肋插刀”。40%左右的舍友偶尔会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帮助、相互借用物品和借钱,22.6%的同学偶尔会在舍友与其他人发生冲突时提供支持。10%左右的宿舍成员之间缺乏日常生活帮助、物质支持。

2.5宿舍人际冲突状况分析

人际关系紧张状况是人际关系不和谐的具体表现。调查显示,仅有5.6%的被访者提到没有出现过宿舍人际关系冲突情况,而高达93.1%的被访者宿舍或多或少的出现过人际关系冲突的情况。其中83.7%的被访者宿舍偶尔出现过人际冲突的情况,有9.4%被访者提到宿舍经常出现人际关系冲突情况。宿舍人际关系冲突中,偶尔出现的人际冲突形式依次是吵架(666%)、互相不说话及孤立(57.3%)、打架(416%)、在宿舍暗中使坏(34.1%)和院系里相互拆台(32.5%);9.6%的被访者提到宿舍里经常发生吵架,5.4%的被访者相互之间经常出现相互不说话、孤立的“冷暴力”冲突,4.1%的宿舍遇到过舍友之间的在宿舍相互使坏,还有3.6%的舍友将宿舍人际冲突扩展到宿舍场合之外的院系场合,其中2.5%的被访者提到宿舍经常爆发打架等肢体冲突。

3结论

综合宿舍人际关系交往状况和人际互动行为来看,大致可把整体宿舍人际关系的类型分为融洽型、淡漠型和敌对型三种宿舍人际关系类型。从调查结果的分析来看,西北高校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一半左右的宿舍人际关系是融洽型宿舍人际关系类型。此类宿舍人际关系较为融洽,宿舍成员对宿舍人际关系和谐程度评价较高,在日常生活中宿舍成员经常一块结伴而行,宿舍成员之间经常相互支持和帮助,经常举行娱乐、聚餐、体育、外出游玩、购物等集体活动,宿舍成员之间的冲突较少,冲突程度较低;三分之的宿舍人际关系属于淡漠型人际关系类型。此类宿舍,宿舍成员之间对宿舍人际关系和谐程度评价一般,在日常生活中,宿舍成员之间偶尔一起上课、自习、吃饭、夜谈、参加校内外活动,偶尔相互之间帮忙买饭、取快递、打开水,相互之间可以借用学习和生活活用品,甚至可以借钱,偶尔举行娱乐、聚餐、体育、外出游玩、购物等集体活动,宿舍成员之间存在激烈程度较低的摩擦;还有10%的宿舍人际关系类型属于轻度敌对型宿舍人际关系类型,这类宿舍类型,宿舍成员往往对宿舍人际P系和谐程度评价较低,宿舍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上独来独往、相互支持较少,存在不同程度的吵架、相互孤立、甚至相互暗中使坏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还有2-5%的宿舍人际关系属于敌对程度较高的类型,宿舍成员间经常发生吵架、相互孤立、相互使坏、互相拆台,甚至打架的冲突形式。

从人际关系类型来看,西北高校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以融洽型宿舍人际关系类型居多,也有一定比例的淡漠型宿舍人际关系,还有很少一部分宿舍人际关系属于敌对型宿舍人际关系类型。各级学生工作者应该加强对敌对型人际关系宿舍的管理和心理辅导介入,避免因宿舍人际关系冲突而导致的校园恶性安全事件,为构建全面的良性宿舍人际关系及和谐校园未雨绸缪。

参考文献

[1]何饶依.“9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2011:2.

[2]金文斌,闵永新.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述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2).

[3]王少俊.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及其应对方式调查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2016,(2).

[4]经卫国,姚本先.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及对策[J].南昌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版),2016,(4).

[5]何林娇.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5).

第13篇

A Study on the State of Mental Health of Freshen with Interpersonal-relationsh ip Sensitivity.Zhang Ning, Guo Xiaoliang.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Weihai 264209,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be the mental health offreshmen with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ensitivity, and to supply a science ba sis for mental-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s. MethodsChose 339freshmen with sco re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ensitivity no less than 3 from all freshmen in2004~2007. Results①The factor scores of freshmen with inter personal relation ship sensitivity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scores of all freshmen and nation al model at 0.001 level. ②Other factors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factor of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ensitivity at 0.01 level. ConclusionIt is importantto pay attention to the mental health of freshmen with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 ip sensitivity. Colleges should improve their mental health level by supposing e lective course, lecture, group training etc.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Freshmen; 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

人际关系敏感主要指个体的不自在与自卑感,特别是与其他人相比较时更加突出。在人际 交往中的自卑感,心

神不安,明显不自在,以及人际交流中的自我意识,消极的期待亦是这 方面症状的典型表现。大量调查研究表明,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在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 中排第二位[1-4]。

大学新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从青少年向成年的转变期,也处于从中学生向 大学生的角色转变期,他们的心理状态既不同于中学生,又与高年级的大学生有所区别,他 们既有摆脱紧张的高中生活之后的轻松与愉快,又有面临大学生活的困惑与不知所措。他们 能否顺利度过大学的适应期,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发展都有很大影响 。在他们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中,适应新的人际交往模式,调整人际交往策略,对他们而言 ,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研究人际关系敏感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期对高校进行新 生入学教育以及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提供科学的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取某大学2004级到2007级的新生有效心理档案共9432个,从中选取人际敏感 因子大于等于3分的新生339人,其中男生246人,女生93人,平均年龄19岁。

1.2 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5] 该量表由Derogatis(1975)编制,具 有较高的信、效度,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含90个项目,内容涉及比较广泛的精神 病症状学内容,如思维、情感、意识、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睡眠等,包括10个因子 。量表采用5级计分制,1-没有,2-很轻,3-中度,4-偏重,5-严重。因子分达到3分以上, 超出正常平均分,一般认为该因子的严重程度已经达到或超过中度痛苦水平,表明可能有比 较明显的心理问题。

1.3 数据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上海惠诚大学生心理测验综合系统扫描录入,并使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 行统计分析,并进行t检验和相关分析。

2 结 果

2.1 人际关系敏感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 对人际关系敏感因子的9 个条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进行排序,结果见表1。

2.2 人际敏感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将人际敏感新生的各因子得分与2004到2007新生总体 的得分以及全国常模进行t检验。结果发现,人际敏感新生的各因子分均显 著高于新生总体和全国常模,且显著性达到了0.001水平,结果见表2。

2.3 人际因子与其他因子的关系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人际因子与其他因子都显著相关 ,且显著性达到了0.01水平,结果见表3。

3 讨 论

大学新生刚刚经历了紧张的高考,满怀对大学的期望和憧憬,但是,当他们踏入大学校园之 后,很多学生却发现大学并非他们想象的那样美好,而是充满了困惑和迷茫。以前的学习生 活都是老师和家长安排好了,自己照着去做就可以了,现在一切都要自己去安排,但是自己 又缺乏这种能力;以前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考大学,现在考上了大学,却没有目标了; 以前同学都在一个固定的教室里,每天都能见面,现在却很少有这样的机会,除了宿舍同学 ,与其他同学接触的机会也很少;高中的老师天天督促着学习,大学的老师上完课就走人; 大学里有那么多社团,我应该加入哪一个,到底是学习重要,还是锻炼其它能力重要?等等 这一切突如其来的问题,让这些新生有些不知所措。

在这些问题中,人际交往模式的改变,是影响大学新生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笔者与 部分被邀请新生(SCL-90因子分有超3的学生)的谈话中了解到,提到人际问题占到30%以上 。他们的人际不适应主要有以下表现:①没有知心朋友;②感觉大学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 ③想念以前的同学、朋友;④人际交往圈子小;⑤不知道如何跟人交往;⑥周围比自己强的 人太多,有些不甘心;⑦不知道如何跟异往;⑧想改变自己的交往现状,不知道怎么 去做;⑨宿舍同学生活习惯不一样,容易产生摩擦,等等。

对其问题根源进行分析,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①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存在心理矛盾。很多学生一方面抱怨自己找不到知心朋友,另一方面, 又由于受到家长或同学的影响,在与人交往时,又不愿意或者不敢与人交心,害怕自己在人 际交往中受到伤害;②缺乏交往技巧。很多学生在高中期间,一切以学习为重,不是很重视人际交往,到了大学 之后,意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意义,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和同学“打成一片”,和同学在一起 ,找不到话题,因此非常苦恼;③性格原因。一部分同学由于性格比较内向,与人交往时比较被动,因此到了大学,交往的 对象仅限于宿舍同学或班级部分同学。自己认识到这样不利于以后的发展,但是又不知道如 何改善;④生活习惯存在差异。大学生一般来自不同的地方,在生活习惯上存在差异,因此会产生摩 擦,这也是影响新生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⑤过于留恋过去的同学关系。有的学生来到大学之后,反映以前跟同学关系挺好的,朋友也 很多,可是到了大学,人际关系却不怎么样了。他们将重心放到想念以前的同学、朋友,忙 着跟以前的同学、朋友联系,却忽略了身边的新同学,这样也容易被身边的同学忽略;⑥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本研究结果显示,人际敏感因子中“当别人看着你或谈论你时感到 不自在”条目得分最高。笔者在谈话中也深有感触,确实些同学由于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 价,太想在别人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印象,导致其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容易紧张、焦虑,掩饰 自己,甚至减少与人的交往。

从本研究的结果看,人际敏感确实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的影响,这部分新生的 心理健康相比其他新生,更应该引起学校的重视。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也可以通过个别邀谈、 开设选修课、专题讲座、进行团体训练[6,7]等形式,促进这部分学生的人际交往 ,提高他们心理健康水平,建设和谐校园。

4 参考文献

[1]何心展,张林,尤海燕,等.7763名大学新生心理症状调查研究.中国康复理论与 实践,2006,12(1):81-83

[2]彭香萍.当今高校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及辅导策略.心理科学,2006,29(1):211 -213

[3]朱爱荣.大学新生心理状况分析.高教研究,2006,(2):75-78

[4]刘忠秀,尹星星,尤海燕,等.8402名2005级大学新生症状自评量表调查分析.中 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2):188-190

[5]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 志社,1999:31-35

[6]尚云,李辉,高俊.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中国健康 心理学杂志,2005,13(5):369-371

第14篇

关键词重点高中学生,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

分类号B844.2

1引言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在学校,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学习活动,都是通过学校群体,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进行的。人际关系是在人际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的。在交往中,每个人的人际反应倾向可能不同,这既受到人的个性的影响,也与人的认识及交际环境有关。国外许多研究都表明,人际关系的质量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技能、自我意识、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1~3],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儿童青少年社会技能、自我意识的发展及学业成绩的提高[4]。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5],表现为他们对父母和教师的心理和情感依赖日益减少,而更依赖于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6]。但也有研究指出,随着中学生的日益成熟,他们与父母的关系逐渐改善,父母对中学生社会技能的发展及学业成就依然有很大的影响[7]。在国内,有人曾对10000多名初一到高三学生的人际关系进行调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特点[8]。

中学生还处在思想品德和世界观形成的阶段,他们人际关系心理的成熟与改善,依赖于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的影响。可以说,中学生人际关系的优劣与否,成了影响学校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而营造良好的中学生人际关系环境成了学校十分重要的工作。在中学阶段,高中处在基础教育的后期和高等教育的前期。处于这一特殊的“急风暴雨”时期的高中学生,他们身心的巨大变化必然带来人际关系心理上的变化。在众多的高中学生当中,重点高中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因为无论在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还是在心理发展上,他们与一般中学的高中学生都有着显著的不同。在重点高中学生当中,城市的与农村的也可能存在着差别,特别是在人际关系方面。因为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文化氛围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在我国,农村人口依然占绝大多数,农村重点高中亦有相当多的数量。因此,对农村重点高中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虽然国外学者对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做了大量研究,但是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重点高中生人际关系进行研究,而在国内,对中学生人际关系的研究本来就少,对农村重点高中生人际关系的研究就更少了。因此,本研究旨在考察农村重点高中学生学校人际关系的状况,以及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具体来说,着重考察农村重点高中生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目的在于揭示农村重点高中生人际关系的年级和性别特征,为提高农村重点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理论依据,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基础。

2方法

2.1被试的选取

从江苏省盐城市所属的市、县中随机选取三所省属重点中学,这三所学校的位置分别位于市区、县城和乡镇。在这三所中学的高中部随机抽取20个班级,其中非毕业班10个(高一5个班,高二5个班),毕业班10个,实际被试人数1120。其中非毕业班学生540人,毕业班学生580人;男生694人,女生426人。

2.2测试材料

采用了宋专茂和陈伟编著的《心理健康测量》中的《中学生师生关系测验问卷》和《中学生同学关系测验问卷》[9],两问卷的?琢系数分别为0.791和0.823。对1120名被试进行施测。

2.3结果的统计

在计算机上用SPSS8.0 for Windows统计测试结果,并从非毕业班和毕业班、男女性别等角度进行χ2检验。

3结果

3.1重点高中生的师生关系

根据常模,统计出各类人群测试结果的师生关系水平的人数和相应的百分比(表中括号内的数据),详见表1。

表1表明:重点高中生的师生关系有近60%是良好的,有三分之一是一般的,师生关系较差的只有6%左右。

非毕业班学生和毕业班学生的师生关系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χ2=309.64,df=2,p<0.01)。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非毕业班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主要是良好的(80%是良好的),而毕业班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主要是一般的(60%是一般的);非毕业班学生与老师的关系较差的人数百分比明显地高于毕业班学生。

男生的师生关系和女生的师生关系存在着显著的差异(χ2=91.06,df=2,p<0.01)。具体表现为半数以上的女生与老师的关系一般,即不好也不差,但三分之二以上的男生与老师的关系是良好的。

3.2重点高中生同学关系

根据测试结果和相应的常模,统计出各类人群的同学关系的人数和相应的百分比(表中括号内的数据),详见表2。

表2表明:重点高中学生的同学关系有约三分之一是良好的,45%左右是一般的,20%左右是较差的。

非毕业班学生和毕业班学生的同学关系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χ2=239.33,df=2,p<0.01)。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非毕业班学生同学关系良好的和较差的人数百分比都比较高,关系一般的人数百分比却比较低。而毕业班学生同学关系一般的人数百分比较高,关系良好的和较差的都较低,尤其是关系较差的明显地低于非毕业班学生。

男生的同学关系和女生的同学关系存在着显著的差异(χ2=82.18,df=2,p<0.01)。具体表现为男生的同学关系“良好”和“较差”的百分比都比女生高,而“一般”的百分比却比女生低。

4分析

4.1农村重点高中生学校人际关系的年级差异

从毕业班和非毕业班的年级差异来说,农村重点高中生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具体地说,非毕业班学生与老师、同学关系“良好”和“较差”的百分比都高于毕业班学生,而“一般”的百分比却比毕业班学生低。这可能主要是因为毕业班学生忙于复习,积极备考,无暇顾及人际关系。而非毕业班学生在与老师、同学的交往过程中,由于缺乏交往的技巧,他们要么与人好,要么与人不好,易走极端。

4.2农村重点高中生学校人际关系的性别差异

从男女生的性别差异来说,农村重点高中生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具体地说,女生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水平一般的居多,即大多数是不好也不差,但男生与老师、同学的关系水平比较分散。就同学关系而言,女生优于男生。这一方面和男女生身体发育的时间差异有关。一般说来,女生身体发育与性成熟比男生早一、两年左右,心理的成熟也早于男生。另一方面,男女生的性格特点也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社会角色期望的不同,男生比女生要表现出更大的独立性,因此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同学关系质量水平要低于女生。

5建议

5.1营造良好的学生人际关系环境

农村重点高中学生较多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其人际关系环境主要是学校环境。学校应该重视学生人际关系心理的培养,更应创建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即面向全体,全面衡量,相互沟通,平等、真诚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这个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中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

在学校,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在群体中形成发展的。学生的人际关系体现在群体中的个人与个人的交往,主要是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在目前,班级是学校最基本单位,也是学生人际关系的基本环境。任课教师通过班级课堂教学与学生发生联系,班主任还通过班级管理与学生形成更密切的联系,学生通过班级的学习和活动发生联系,而且交往更加频繁。因此,班级集体建设是营造良好的学生人际关系环境的基础。

在班集体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首先要认识自己在学生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对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的同学,要适时进行指导。寻觅知己,是人所共有的一大特性。但知己难觅,成了不少人一件苦恼的事。在人际交往中有一种“高原现象”,即相处之初,十分投机,彼此无话不谈,但要不了多久,关系开始淡漠,甚至分道扬镳。其实,物极必反,人际间的友情发展过程,也逃不出这一普遍规律。最好的办法就是朋友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做反而能使友谊持久不变。当同学们为失去朋友而苦恼时,可以向他们解释这种“高原现象”,并指导他们如何处置。有些学生比较内向或在个性上有缺陷,因而比较孤独。对这样的学生,应指导他们如何改善自我、如何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学会突破薄弱点的方法。

5.2开展人际关系的心理辅导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重点高中生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但不可否认,确实有少数学生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较差。因此,开展人际关系的心理辅导显得十分必要。

每个人都有交际的需要,通过交际能促进人的心理保健推动人的社会化进程。重点高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交际机会较少,为此,教师应该创造条件,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内、班内活动,为学生提供交际的机会,努力把交际活动与学习活动结合起来,以交际活动促进学习。在集体活动中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正常的异往,做到男女平等、尊重女性,团结友爱、互相爱护、端庄稳重、自尊自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要防止学生的早恋,对已经开始早恋的学生,教师要理解、尊重,耐心细致、讲求方法地去教育他们,引导他们分清友情和爱情的界限,支持异性间友谊的发展。要指导他们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学会尊重、真诚和宽容。

尊重包括自尊与尊重他人。自尊就是看重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不做有损于自己形象的事,也不允许其他人或同学对自己做一些不尊重的事。尊重他人,就是重视别人的人格和价值,承认和维持他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地位。处处为别人着想,进行“心理位置互换”。

学会真诚。重点高中学生从学校和家庭接受的多是正面教育,他们不了解社会的复杂,不懂得人情世故,因而他们不能全面、辨证地看待世界。他们心理承受力差,如果看到成人的虚伪,遇到同学间的妒嫉,老师的不公,会令他们大为不满,心情沮伤,他们渴望真诚,不容许口是心非。他们真心实意地帮助别人而不求回报。他们希望老师有错就承认,不要遮遮掩掩,希望推心置腹,坦诚相见。因此,要教育高中学生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应该以诚相待,这是人际交往得以延续和深化的保证。

学会宽容。我们要教育高中学生,一个人不仅要有成人之美的愿望还要有宽容他人的肚量。在人际交往中,即使以诚待人,也会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家庭背景的差异性,以及沟通中的客观障碍,造成一些误解。如能持宽容的态度,对非原则的事情不要斤斤计较,当别人不如自己的时候不轻视怠慢,当别人优于自己的时候不嫉贤妒能,把人和事分开,宽容人事不宽容错误,这样才能消除误会,化解矛盾,避免人际关系的紧张。

参考文献

1 Rubin K W & Parker J G. Peer interactions, relationships and groups. In: Damon W & Neisenberg(Eds),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3 Social, Emotion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NewYork: Wiley, 1998. 619~700

2 Collins W A.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in the transtion to adolescence: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interaction, affect and cognition. In: Montemayor R, Adams G.R &Gullotta T P (Eds), Advances in Adolescent Development: From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 atransitional period? Newbury Park, CA: Sage, 1990. 85~106

3 Kathryn R W.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motivation in middle school: the role of parents, teachers and pee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8, 90(2): 202~209

4 Coie J D, Dodge K A & Kupersmit J. Peergroup Behavior and Social Status In: Aser S R & Coie J D (Eds), Peer rejection in childhood. New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5 Andrew J F, Jacquelynne Seccles, BonnieL. Barber & Peggy Clements. Early adolescent peer orientation and adjustment during high school. Development Psychology, 2001, 37(1): 28~36

6 Steinberg L. Autonomy, conflict, and harmony in the family relationship. In: Feldman S S & Elliot G R (eds.), at the three school: the developing adolesc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255~276

7 Eccles J S, Buchanan C M, Midgley C, et al. Control versus autonomy during early adolescenc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994, 47: 53~68

第15篇

【关键词】 民族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因素

1 问题提出

目前,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研究比较多。人们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的重视不仅表现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性,还反映出大学生人际关系在所有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性。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是人际交往的障碍,产生的焦虑也主要是人际关系焦虑。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除了一般论述的关系外,还增加了民族关系,而这一关系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人们对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方面也作了一定的研究,但以定性研究为主,量化研究大多把人际关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13]。本研究主要通过访谈法和问卷法来调查影响民族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及其表现,以探讨这些因素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程度,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

笔者假设,人际交往出现障碍时,首先可能是交际一方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即没有正确的自我概念。当与人交往时,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困扰;对待这些困扰交际各方会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所有这些都会影响人际信任,从而影响进一步的交流。当这种交际上的心理障碍表现严重时,就会呈现出人际敏感症状。基于这一分析思路,我们对民族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人际困扰状况、人际应对和人际信任状况进行调查,然后对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人际敏感症状进行一个评估。

2 对象和方法

抽取某民族院校大学生200人,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93份,有效率为96.5%。其中男92人,女101人;汉族68人,少数民族125人。家在大城市的为44人,家在小城镇和农村的分别为86人和63人。并对部分汉族和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要是藏族、维族和蒙古族大学生)进行访谈。自我概念问卷是以黄希庭的“青少年自我概念问卷”基础上编制而成的。人际困扰问卷、人际应对问卷、人际信任问卷分别是根据《心理健康水平自测》(田夫主编,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版)简易问卷修改编制而成的。人际敏感问卷是将SCL-90量表上有关人际敏感的几个子项目组合而成。最后将所有有效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并用SPSS10.0进行分析。

3 结 果

3.1 被试总体及不同性别被试自我概念、人际困扰、人际应对、人际信任、人际敏感因子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见表1。

3.2 不同性别被试的自我概念、人际困扰、人际应对、人际信任、人际敏感因子的得分比较见表2。

从表2可知,人际困扰得分在不同性别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平均数上比较,相对而言,自我概念和人际信任得分中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高,而人际应对和人际敏感因子得分中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低。

3.3 不同民族被试的自我概念、人际困扰、人际应对、人际信任、人际敏感因子的得分比较 首先来看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各维度得分的比较(见表3)。从F检验来看,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从平均数上比较,相对而言,自我概念、人际困扰和人际应对得分中汉族要高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而人际信任、人际敏感因子得分则相反。

其次,对各民族大学生之间各维度的得分进行比较。结果如下:自我概念得分在民族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人际困扰总得分在民族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其具体维度中,“与人交谈的困扰”、“与异往的困扰”两维度上呈现出民族差异(P

3.4 自我概念、人际困扰、人际应对、人际信任、人际敏感因子的得分在不同家庭所在地的被试之间的比较 见表4。

表4表明,除人际困扰维度外,自我概念、人际应对、人际信任和人际敏感因子的得分在不同家庭所在地的被试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人际困扰维度得分上,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来自大城市的被试和来自农村的被试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P

3.5 自我概念、人际困扰、人际应对、人际信任、人际敏感因子的得分在高低两端的比较按照分割被试样本的常规,可将各维度得分(人际敏感因子除外)占27%的低分端一组和占27%的高分端一组进行比较。人际敏感因子高低两端是以得分是否低于2分来划分的,低于2分的1组为低分端,大于等于2分的1组为高分端。结果见表5。

表5结果表明,自我概念、人际困扰、人际应对、人际信任、人际敏感因子的得分在高低两端之间呈现出极显著差异。

3.6 交互作用及回归效应统计 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自我概念、人际困扰、人际应对、人际信任4个维度中,专业、性别、民族主效应和交互作用都不明显;自我概念得分中,年级和成绩等级交互作用显著;人际信任得分中,年级、成绩等级和是否独生子女交互作用显著。当以自我概念、人际困扰、人际应对为自变量,人际信任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时,发现三个自变量的偏回归系数均不显著,以人际困扰和人际应对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时结果也一样;从标准偏回归系数大小比较可知,人际困扰对人际信任的贡献要大一些。

4 讨 论

4.1 从自我概念、人际应对的平均值来看,民族院校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水平、人际应对能力是相对比较高的。不管是男生女生,不管属何民族,民族院校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是比较乐观的、向上的,从总体上说,民族院校大学生对自我的评价是积极的,这和大学生所处的蓬勃向上、刻苦求学的阶段是分不开的。另外,大学生已步入成年,都积累了人际应对的经验,当面临人际交往困境时,他们会积极求助,或者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总之,他们已经

拥有相当程度的人际应对能力。

人际困扰大于15分这一临界值,而且占97.4%的被试得分大于等于15分,表明民族院校大学生不仅存在人际困扰,而且有相当多的人困扰程度较严重。人际信任得分平均值小于75分这一临界值,而且占98.9%的被试得分小于75分,表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信任比例是非常大的。人际敏感得分平均值小于2分这一临界值,而且大于2的比例较低(占11.4%),表明大学生在人际敏感精神症状方面所占比重较小。民族院校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来自不同民族、不同的家庭背景,个性、兴趣、爱好都有差异,面对这样的复杂人际交往空间,大学生出现人际困扰是正常的,由于他们拥有相当程度的人际应对能力,基本能够化解人际交往中的某些矛盾,因而较少出现人际敏感精神症状。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对人际交往中的诚信产生了怀疑,不管是与熟人还是陌生人的交往,都不可避免出现不信任现象。

4.2 除人际困扰外,自我概念、人际应对、人际信任、人际敏感因子得分在性别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不论男生还是女生,民族院校大学生自我评价是比较高的,有一定的人际应对能力,普遍对人际交往产生不信任,而且对人际交往中的敏感症状是基本上相同的,所以它们在性别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相对而言,民族院校女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因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对自我评价较高,人际交往中对他人充满信任感,由此,自我概念和人际信任得分中要比男大学生高。由于传统观念上要求男性趋于外放、主动,女性趋于内秀、被动,性别角色使女大学生更容易在际交往中面临困境,因而女大学生人际困扰的程度要大于男大学生。

4.3 民族院校的特色在于多民族大学生聚集在一起求学,那么不同民族大学生之间在人际交往各心理维度上有无差异呢?从调查结果来看,汉族和少数民族大学生总体之间各维度并无显著差异。不同民族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都要面临基本相似的问题,进行应对,遵循基本相同的心理规律,因而不存在显著差异。相对而言,比起少数民族,汉族大学生对自我的评价较高,交际面更广,所面临的困扰更多,但处理人际困扰的应对能力也较强;但是可能正因为交际面广泛,人际信任感较低,而对人际关系较为敏感。

不同少数民族大学生之间人际关系各因素的差异表现不一致。各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我的评价基本上都是积极的,自我概念在民族之间无显著差异。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语言、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有的差异非常悬殊),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而在与人交谈、与异往方面的困扰表现更为突出。在与人交谈方面,不同民族的个性,如豪爽、拙于言辞等,影响交往效果;在与异往方面,不同民族的观念,如有的民族传统对女性的限制等,造成交往困难。所以在人际困扰中,“与人交谈的困扰”、“与异往的困扰”两维度上呈现出民族差异。由于的影响,有的民族的大学生在无法处理人际间的有关问题时,往往会采取某种“超脱”的方式来对付面临的困境,而其他民族的大学生则镇静面对困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人际应对在“幻想”维度上呈现出民族差异。人际交往中双方的信任是很重要的,不同民族大学生对此认识很明确;有的民族传统中,对来自同一地域的所谓“老乡”是非常信任的,而有的民族则不然;有的民族认为越是知根知底的人,交往时越要防范。这样使不同民族间大学生对熟人的信任采取态度存在差异。最后,不同民族大学生对人际关系敏感的症状表现是相似的,人际敏感因子在民族间就不存在显著差异。

4.4 除人际困扰维度外,自我概念、人际应对、人际信任和人际敏感因子的得分在不同家庭所在地的被试之间无显著差异。民族院校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其家庭所在地状况各不相同,但大致可分为大城市、城镇和农村三大类。调查发现,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大学生来自城镇和农村,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由于他们处在同一年龄阶段,具有基本相似的心理特征,对自我评价积极,有一定的人际应对能力;他们不论来自何方,都认为在人际交往中要有诚意,要诚信;另外对人际关系敏感的症状表现是相似的,所以在自我概念、人际应对、人际信任和人际敏感因子等因素上不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虽然从整体上各民族大学生对自我评价是积极的,但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见多识广,比起来自农村的学生来,他们自我感觉良好,尤其是自身的气质或容貌方面。因而生理自我概念呈现出家庭所在地之间的显著差异。由于来自大城市的各民族大学生交际面要比来自农村的学生要广泛,面临的问题更多,因此人际困扰维度在家庭所在地之间也存在着显著差异。

4.5 尽管自我概念、人际应对、人际信任和人际敏感因子不存在性别、民族、家庭所在地之间的显著差异,但当对得分作高低分组进行比较后发现,各因素的高分端和低分端呈现出显著差异。由此可见,人际关系的这些心理因素并不是全都处在一条线、一种水平上,而是表现出程度、水平上的差异。1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人际敏感因子以2分界的两端呈现出显著差异,而高于2分的被试占11.4%,这个比例虽然不高,但说明民族院校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仍然存在问题,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4.6 自我概念、人际困扰、人际应对、人际信任4个维度中,专业、性别、民族主效应和交互作用都不明显。可见,人际交往的这些心理因素受学科专业、性别、民族的影并不大,可能还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如个性等。民族院校大学生自我评价普遍积极,比起其他因素来,年级高低和学业成绩可能是同时影响自我概念的因素。研究表明,自我概念、人际困扰和人际应对似乎对人际信任产生的影响并不大。笔者认为,人际信任涉及到对人性的认识,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可能更大一些。人际交往可能更多地涉及交往技能、能力等问题,即如何交往、怎样有效地进行交往等内容。关于这一点,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5.1 在人际交往方面,民族院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人际困扰。大学生对自我评价较高,可能会出现重视自我而轻视他人的现象,有可能因为过于看重自己,或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客观,而容易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困扰。为此大学生要深入分析困扰的表现类型、出现困扰的主客观原因等,要认识到出现困扰是正常现象,确定困扰的性质,是属于与人交谈方面的,还是与异往方面的,然后制定相应的对策。

5.2 民族院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也表现出不信任,而有关研究表明,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4]。所以这一现象应引起民族院校的重视。人际不信任与人们的某些观念紧密联系,可能正是这种错误的观念影响了人际间正常互动,使大学生出现人际困扰。学校相关部门可借鉴增权理论[5],系统地提出应对措施。一是个人层面的增权,发展一个更加积极的更有影响力的自我概念;二是人际关系层面的增权,即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三是社会层面的增权,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有正确的认识,能够适应和利用社会环境。增权不是赋予大学生某种权力,而是挖掘他们的潜力,从而达到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改善自己状况的目的。可通过联谊活动、举办讲座等方式促使各民族大学生转变人际交往中不信任的观念,取得人际交往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