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科研经费保障措施范文

科研经费保障措施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研经费保障措施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科研经费保障措施

第1篇

摘 要:军队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是影响军队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重要因素。该文系统分析了当前军队科研单位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研究探讨了包括立项申报、过程管理、结题验收、考核评估等环节在内的科研经费精细化动态管理模式,并提出了相关保障措施,为进一步加强军队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规范科研经费使用、保障科研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了参考借鉴。

关键词:军队科研单位 科研经费 精细化动态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a)-0128-03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军队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国家要强盛,军队要保打赢,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当前,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军队也越来越意识到科技强军的重要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也在快速增长,军队科研经费管理的被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军科研单位在科研经费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发挥。因此,尽快建立适合我军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的新模式,真正发挥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 军队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立项申报过程中,经费预算编制不够科学规范。在立项申报过程中,经费预算编制是申报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编制是否科学规范直接关系到科研项目申报的成功率。目前,军队科研单位科研项目与财务实行两条线管理,彼此之间缺乏明确的分工,项目申报书和预算编制通常由科研人员独立完成,由于科研人员对军队财务管理及相关制度不熟悉,对预算依据的把握不到位,容易出现预算编制不准的情况,影响了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即便有的科研单位委托财务人员编制科研经费预算,但由于财务人员缺少专业知识背景,对科研项目支出情况不甚了解,难以准确预算科研项目真实开支情况。

(2)项目研究过程中,经费开支不够科学合理。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许多军队科研单位未对科研经费进行独立建帐和单独核算,致使不能合理监控科研经费使用。军队科研单位项目管理通常实行项目组长负责制,项目组长对经费使用具有审批权,有些项目组长对科研经费支出的审批具有较大随意性,在科研经费中列支了一些不符合科研经费业务范围的开支内容,财务科目和科研经费科目又存在差异性,导致财务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监管不到位,影响了科研经费使用的科学合理性。

(3)结题验收过程中,经费开支监管不够到位。在项目结题验收过程中,军队科研单位普遍缺少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加之验收审计过程较为复杂,审计人员在财务人员的配合下需要查看大量报销凭证,加上部分科研单位财务管理混乱,科研项目报销凭证与其他行政后勤等报销凭证混在一起,查找和分类的工作量大,影响了审计效率。财务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审计工作通常较少,有的单位一年审计不了一次,即便审计,审计过程也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无法对科研经费的规范使用起到监管作用,导致科研经费滥用现象时有发生。

2 科研经费精细化动态管理模式的建立

为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效率,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依托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实时、动态的精细化动态管理模式,即在项目申报、过程管理、结题验收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预算、决算、考核评估等关键环节进行动态管理,实现科研经费管理的精细化、精确化、规范化。

(1)强化预算管理。立项申报过程中,军队科研单位要强化科研预算编制管理,实行“双把关制度”,科研管理部门要设立专职经费管理人员,对科研项目预算编制进行技术指导和把关;财务人员要及时介入科研项目预算编制过程,提供会计指导和监督服务。科研管理部门经费管理人员协助科研人员正确领会上级机关立项申报意图和经费编制总体测算依据;财务人员协助科研人员正确掌握经费科目编制要求及注意事项;科研人员提供科研活动成本以及对设备采购、材料消耗等方面的准确需求,科管人员、财务人员、项目组三者强强联合、发挥合力、有效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度和可操作性。

(2)细化核算管理。核算管理是科研经费精细化动态管理的关键环节。具体措施是,研发科研单位使用的科研经费动态管理系统,将经费按不同科目分类独立建账,建账时科研单位科研管理人员(以下简称科管人员)协助财务人员将各科目开支限额及具体开支分类组成输入动态管理系统,方便财务人员按预算科目进行终审把关。系统为科管人员、项目组长和报账人员设置不同权限的访问端口。项目组的报账人员通过系统提交报销科目、开支明细及具体金额,科管人员按照项目研究进度安排对经费开支情况进行初审把关,通过后提交财务,项目组长通过系统按权限审批,财务人员根据项目组申请、科管人员初审、审批人批复的流程进行报账,报账完成后管理系统中自动显示预算经费、支出经费和结余经费金额,便于科管人员、财务人员和项目组长动态时时、掌握科研经费开支情况。报销票据及相关凭证通过扫描的形式进入管理系统进行备份储存。管理系统具有对动态查询和系统分析功能,从而实现科研经费的信息化管理。

(3)加强动态监管。军内科研单位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对过程监管工作做得较少,导致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科研经费动态管理系统要设置动态监督和预警功能,科研人员、财务人员和项目组长可凭不同权限检查科研项目经费开支情况,对超预算、超范围支出或剩余经费过多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会自动提醒科研人员、财务人员和项目组长,从而起到预警作用,督促科管人员、财务人员有效管理本单位科研经费,项目组长合理使用科研经费,杜绝超支和违规使用科研经费问题的发生。

在实际过程中,由于科研活动具有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预算编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和难以预见性,经费预算难免出现与实际开支不符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通过管理系统预警发现后,科研单位要认真分析研究,拿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尽快维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并将问题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

(4)实行决算管理。动态管理系统要设置科研项目结题自助提醒服务功能,提前三个月同时向科管部门、财务部门和项目组长发出结题提醒,督促项目组提前做好结题准备,以便尽快结题结账。在项目结题评审会后,要充分考虑项目归档和办理鉴定证书所需时间及经费开支,通常情况下项目结题评审会三个月内完成结题证书办理和归档,结题评审三个月后完成经费结账。在财务审计科研经费时,可通过管理系统向审计人员精确、高效、快捷地提供经费开支情况和相关凭证,必要时可直接打印,从而简化审计流程,提高审计效率。

(5)增强考核管理。建立科研成果完成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相结合的考核评估体系,并将评估体系和考核方法作为功能模块嵌入到管理系统中。对每个项目的预算编制、过程管理、结题验收进行考核评估,引导项目组在有效时间内合理使用经费,对考核发现的问题要限期整改;经费开支考核评估结果与年终考评和个人晋升直接挂钩,从而强化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

3 科研经费精细化动态管理模式的保障措施

为确保科研经费精细化动态管理模式有序顺利运行,确保科研经费规范合理使用,应进一步改进管理措施。

(1)进一步规范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为达到科研预算编制准确化的目标,军队科研单位应进一步规范预算编制,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应当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符合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根据研究任务需要、经费开支范围、资产配置标准等对经费支出的主要用途和测算依据等作出相关说明。科研管理部门、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三方共同完成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加强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和项目组之间的联系,明确三方职责,做到各司其职、有效配合,提高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确保科研经费预算编制能够按照精细化动态管理要求实施。

(2)进一步完善科研单位经费管理办法。根据军队最新科研经费管理规定,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结合科研单位实施情况,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科研经费管理细则,如细化一线科研人员等级津贴和绩效津贴等,明确科研经费管理内容、程序和各部门职责,明确科研经费开支范围、标准和审批权限,规范审批制度,经费开支与报销过程通过精细化动态管理系统进行,按照系统规定的科目按程序实施报账,报销时间与发票开具时间间隔不超过一个月,进一步强化科研经费报销的时效性和合理性;科研经费实施信息化管理;严格按科研任务书要求的时间节点进行结题,明确结余经费分配比例和绩效津贴发放细则。通过制定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使科研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三者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真正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和潜力,调动科研人员的创造精神。

(3)进一步严格奖惩机制。通过科研经费精细化动态管理系统,划分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评估等级,结合军队新出台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对评估结果优秀的按照绩效奖励办法上限进行奖励,并在提前晋级、评功授奖时优先考虑;对评估结果良好的按照绩效奖励办法中限进行奖励,并在提前晋级、评功授奖时酌情考虑;评估结果合格的按照绩效奖励办法下限进行奖励,取消提前晋级、评功授奖资格;评估结果不合格的不予绩效奖励,年终考评直接不合格。通过严格的奖惩机制,形成有效的经费使用监督制约机制,确保科研经费精细化动态管理模式的有序顺利运行。

(4)进一步加强审计管理。财务审计是促进科研项目经费合理使用的有力手段。军队科研单位尽快建立科研项目中期审计制度,所有科研项目研究中期都要进行财务审计,以便做到及早发现问题、有效预防。对科研管理中出现严重问题的项目组,年终考评直接定为不称职,年终取消所有晋升和评功资格,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确保科研经费精细化动态管理模式的有序顺利运行。要加强财务管理,形成充满活力的财经管理和运行机制,让科研经费为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劳动服务,从管理机制上发挥好财务的监督作用,管好用好科研经费,为科技强军提供坚强有力保证。

4 结语

军队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是科研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立项申报、过程管理、结题验收、考核评估又是科研经费管理的几个重要环节,在这些环节中进行经费管理模式探讨,有利于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该文提出的几点措施来自于笔者长期科研经费管理中积累的一点经验,期冀能够对军队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李淑侠.浅谈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0,29(3):46-48.

第2篇

关键词:内控 科研事业单位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

科研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最早的规范性制度,起源于2012年财政部颁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文件全方面对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提出了规范性的要求。该规范的,开启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新时代。

2015年,财政部颁布《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从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为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指明了方向,对全面推进包括科研事业单位在内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提出了指导意见。

一、科研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科研事业单位的内控体系建设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还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单位领导对内控重视不够,意识缺乏

长期以来,科研事业单位的行业特色都是重科研、轻管理,管理部门的职责主要是辅助和服务科研,只要科研成果做得好,内控建设可有可无,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视程度严重不够,内控意识不足,造成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处于“虚无缥缈”的状态。

(二)内控体系建设不完善,评价与监督不足

目前,多数科研事业单位并未制定健全的内控体系,仅仅以部分财务制度或者其他方面的管理制度作为本单位的内控制度,或者虽然制定了独立的内控制度,但也是出于制度完善的需要和应付上级部门检查的考虑,内控体系建设流于形式,并且在内控执行、评价和监督方面并无任何实质作为,评价与监督体系缺乏。

(三)内控组织构架不合理,缺乏沟通机制

多数科研事业单位面向内部控制目标的组织构架不合理,各部门在内控实际执行中并无有效参与制衡机制,部门内控职责不明确。同时,科研活动会涉及到科研事业单位的各个层面、各个部门,各部门之间、管理层级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和高效的信息化传递手段,极大地影响了内控工作的开展和内控效果的实施。

二、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内控体系建设的整体思路

(一)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完善内控组织架构

首先,科研事业单位要在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体系框架内,结合单位的发展规划和科研经费管理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单位的内控制度,梳理内控业务流程,明确内控业务环节,使科研经费内控工作的开展做到有章可循。其次,要完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内控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在科研经费内控工作中的职责,完善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机制、协调机制、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做好科研项目经费的内控管理工作。

(二)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完善内控监督检查

科研事业单位应当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对贯穿于科研活动始终的各种风险隐患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的分析和评估,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另外,还需要不断完善内控监督检查机制,将监督检查贯穿于科研经费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日常检查和专项监督,对存在的突出问题、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等进行整改,完善内控监督检查机制,提高内控执行力,规范科研项目经费管理。

(三)加大法规宣传及培训力度,强化内部沟通协作机制

单位要不断加大对科研人员的宣传和培训力度,逐步强化科研人员的法律意识和内控管理意识,提高科研人员在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中的各项理论水平。同时,在科研项目开展过程中,各职能部门必须为科研人员做好配合和辅助工作,并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加强沟通,强化协同工作机制,通力合作,优化内控组织框架,共同做好科研经费管理的内控工作,提高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的水平。

三、如何从内控角度做好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具体工作

依据上述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内控体系建设的整体思路,针对目前科研事业单位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现从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结题验收三个阶段,探讨如何做好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工作。

(一)预算编制阶段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中对预算编制工作的要求,相关职能部门要明确在科研项目预算编制过程中的职责,梳理预算编制流程,加强预算编制工作的沟通协调机制,使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不再只是科研人员单方面的工作。项目负责人或者科研财务助理应当先根据科研活动的实际需求,进行预算的初步编制,在编制过程中,由各相关职能部门配合科研人员进行预算的修改和完善,做到所编制的项目预算是综合来源于多个责任主体,确保所编制的科研项目预算符合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经济合理性的原则。

(二)预算执行阶段

1.做好科研项目经费收入确认工作

科研项目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首先要做好收入的确认工作。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中对收入业务的控制要求,科研事业单位在收到项目经费拨款时,必须要将拨款收入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列课题,单独核算,确保科研项目经费专款专用。严禁截留科研经费收入、私设小金库、收入不入账等行为。

第3篇

摘要:在国家科研经费监管“新常态”下,如何创新科研项目间接费用核算方法,准确核算项目间接费用,已经成为我国科研院所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文章借鉴被企业广泛应用的作业成本思想,结合科研机构具体案例,探讨了在科研院所如何基于作业成本思想建立项目间接费用的管理和核算方法,以期能够准确核算项目间接费用,如实反映科研项目成本。

关键词:科研院所 间接费用 核算思路

面对国家科研经费间接费用改革的机遇与挑战,当前我国科研院所急需创新传统的项目成本核算方法,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间接费用管理和核算机制。在对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结合S科研院所的具体情况,引入企业广泛使用的作业成本思想,可以比较准确地核算科研项目的间接费用,相对真实地反映科研项目的实际成本。

一、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现状

(一)科研项目成本分类。科研项目成本按其支出形式,通常可以划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指在科技研发过程中发生的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费用,主要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以及其他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费用;间接费用是指项目承担单位在组织实施项目研发过程中发生的无法在直接费用列支的有关费用,主要包括项目承担单位提供的实验用房、专用设备、管理服务等间接成本以及科研人员的绩效支出。

(二)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现状分析。根据科研项目成本分类,科研项目成本核算就是如何准确核算项目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项目直接费用由于其受益成本对象比较明确,核算过程相对简单。项目间接费用因为其受益对象不明确,所以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国家科研经费监管的新趋势。

1.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指在科技研发过程中发生的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费用,其受益项目对象非常明确,可以根据成本费用所归属的对象计入相关项目的直接费用。科研院所的财务部门通常为每个科研项目设置单独的核算账号,用来归集项目发生的所有直接费用,当发生与项目研发活动相关的资源消耗时,财务部门就会将该支出计入有关项目的直接费用核算账号。

2.间接费用。间接费用是指项目承担单位在组织实施项目研发过程中发生的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有关费用,主要用于补偿依托单位为项目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有关管理费用,以及科研绩效支出等。

如何将依托单位为项目研发提供的所有间接费用分配到对应的受益对象中,国家相关经费管理部门没有明确规定,只是要求建立健全间接费用的内部管理办法,合理使用间接费用,并对间接费用的使用范围做出了一些规定。当前,大部分科研院所没有紧跟国家科研经费改革的步伐,创新间接费用管理和核算方法,依然采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将间接费用通过一定的方法简单分摊到成本核算对象中,在会计核算上设置“单位管理费”“能源消耗费”“科研条件支撑费”“科研绩效”等不同的会计科目,用于核算分摊给具体科研项目承担的间接费用。甚至有科研院所只是简单设置了“单位管理费”和“科研绩效”两个科目,在实际收到国家拨入间接费用时根据国家规定的比例全额提取计入上述科目,直接作为项目的管理费和科研绩效,并没有如实核算项目应承担的相关间接费用,只是先按预算金额全额提取,然后再定期合并冲减科研院所的公共支出。

二、应用作业成本思想核算项目间接费用的思路分析

(一)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是一种比传统方法更加精细和准确的成本核算方法,也是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方法,近年来在国内外的各类企业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这种成本核算方法以作业为核心,先确认和计量消耗资源的所有作业,再根据选择的作业动因,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核算对象,最终核算出相对准确的项目成本。

作业成本法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最大程度地消除“不增值作业”,改善“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尽可能降低损失和浪费,提高决策及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增加企业的经济价值。

(二)应用作业成本思想核算项目间接费用的思路。为了更准确地核算科研项目的间接费用,基于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结合科技研发活动消耗资源的实际情况,可以分析归纳出以下作业成本思想在科研院所应用的基本流程。

1.确定项目消耗的所有作业。根据项目研发过程中消耗的实验用房、专用设备、能源动力、管理服务及人员绩效等资源的不同,汇总项目消耗的所有作业,如:实验室占用、仪器设备使用、能源动力消耗、职能部门管理服务及支撑部门运行保障等。

2.划分所有作业的作业动因。通过分析成本消耗与作业之间的关系,合理划分所有作业的动因,如:实验室占用的动因是实验室的面积,仪器设备使用的动因是设备使用的工时,能源动力消耗的动因是能源动力消耗的数量,管理服务和运行保障的动因是职能部门提供服务及支撑部门提供运行保障的时间。

3.归集作业成本形成成本库。把各种类型的作业所耗费的资源进行汇总归集,形成该项作业的成本库,如:一定期限内,实验室运行所需的能源消耗、维修维护、物业服务等成本,仪器设备运行所需的试剂耗材、动力消耗、维修维护等所有成本,水、电、气、暖等能源动力费用,职能和支撑部门的办公费、人员费等所有运行费用。

4.合理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在划分不同作业动因及归集所有作业成本形成成本库的基础上,用各类型作业成本库的总成本数除以该作业动因的单位总数,就可以计算出该类型作业成本的单位分配率,即作业成本分配率。

5.准确分配消耗作业的成本。根据成本对象消耗各类型作业的单位数量和计算的该类型作业成本的分配率,就可以计算出各成本对象消耗的作业成本,成本对象消耗的所有类型的作业成本总和就是该成本对象应承担的间接费用。

三、应用作业成本思想核算项目间接费用案例分析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科研院所应用作业成本思想核算项目间接费用的方法,这里以S研究所为例,简要分析基于作业成本思想核算项目间接费用的过程。

(一)S研究所基本情况介绍。S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与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等地方政府共建的国立科研院所,着力于探索新的研究模式和管理体制,推动多学科交叉汇聚和协同创新,努力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放性研究机构和创新产业培育基地。研究所现有10个实验室,4个支撑平台,3个职能部门。2015年,S研究所承担的国家和省级项目经费近1亿元,项目间接费用近2 000万元。

(二)应用作业成本思想核算项目间接费用的基本流程。根据研究所的目标定位及研究方向,S研究所的科研部门、支撑平台及职能部门一起深入实验室,与一线科研人员充分沟通交流,结合研究所资源消耗的具体状况,将与科研过程直接相关的费用以外的资源消耗分为设备运行、实验室占用、能源动力、职能部门服务、支撑部门保障以及科研绩效等几类作业,再根据不同类型的作业,划分相应的作业动因,如:工时、面积、度数、项目经费等。

2016年4月,S研究所M实验室的X研发项目应用作业成本思想核算的项目间接费用为22 100元,具体计算过程分析如下:

1.根据当月S研究所间接费用消耗的作业总成本及相关部门统计的作业动因单位总数,计算相应的作业成本分配率,如表1所示。

2.根据表1计算的作业成本分配率,结合M实验室及S研究所的科研部门、支撑部门和职能部门统计的X项目消耗的作业动因单位数量,计算该项目当月应承担的相关间接费用,如表2所示。

根据上述X项目应承担间接费用的计算过程可以看出,科研院所要成功应用基于作业成本思想的间接费用核算方法,首先需要合理汇总所有作业,准确统计各类作业消耗的所有资源及作业提供的单位总数,形成作业成本库,其次要科学划分所有作业的动因,在此基础上才能准确计算各类作业的成本分配率,有了准确的作业成本分配率和相关部门统计的单个项目消耗的所有作业的单位数量,最终就可以相对准确地计算出单个项目应承担的所有间接费用。在科研院所建立基于作业成本思想的间接费用管理和核算方法流程如上页图1所示。

四、应用作业成本思想核算项目间接费用需注意的问题

作业成本法虽然从理论上提出了一种有效核算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的方法,但是每个科研院所的定位目标和研究方向各有不同,所采用的实验方法和工艺流程也各有千秋,所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会有很多具体问题,要合理应用作业成本思想核算项目间接费用,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必要的保障措施。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离不开科研院所内部的科研部门、支撑部门和职能部门的紧密配合,需要人、财、物的全方位投入,因此,科研院所需要建立必要的保障措施,理顺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和权力,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渠道,确保作业成本法思路能够有效执行。

(二)科学划分作业类型和作业动因。作业类型和作业动因是应用作业成本法准确核算项目间接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每个科研院所的目标定位及研究方向的差异,作业类型和作业动因都会有所不同,科研部门、支撑部门和职能部门要通力合作,全程跟踪不同的研究过程,科学划分作业类型和作业动因。

(三)合理计算作业动因单位数量。合理计算作业动因的总数量和单个科研项目消耗作业的单位数量是应用作业成本法准确核算项目间接费用的关键因素,各相关部门只有如实统计作业动因的总数量和各项目消耗的单位数量才能准确计算出作业成本分配率及单个项目应承担的间接费用。

五、结束语

全过程跟踪分析项目研发活动的所有作业,合理应用基于作业成本思想的项目间接费用核算方法,不仅能够较准确地核算项目应承担的间接费用,还可以共享相似作业,消除不增值作业,降低作业消耗,提高科研工作效率,降低科研工作成本,促进科研质量和科研水平的跨跃式发展。S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S].财教[2011]434号.

[2]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S].国发[2014]11号.

第4篇

一、目标和任务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推进计划)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到2020年,推进计划的主要任务是:

设立科学家工作室。为积极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设立100个科学家工作室,支持其潜心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努力造就世界级科技大师及创新团队。

造就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养和支持30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使其成为引领相关行业和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组织完成重大科技任务的领军人才。

扶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着眼于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面向科技型企业,每年重点扶持1000名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创新创业的优秀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建设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建设500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通过给予持续稳定支持,确保更好地完成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任务,保持和提升我国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为依托,建设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营造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突破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难点,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人才培养政策、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人才特区。

二、支持措施

落实和制定配套政策。加大现有人才政策落实力度,结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研究制定《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根据推进计划各项任务的具体情况,在科研管理、人事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人员激励等方面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并先行先试、逐步完善。

加强人才与项目、基地的有机结合。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和重点创新基地建设中,进一步突出对人才和团队的培养。改革科技计划管理办法,简化立项程序,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中已承担科研项目的,完成项目任务后优先给予滚动持续支持;未承担科研项目的,可自主提出研究项目,符合国家科技计划要求的,按程序给予优先立项。具备条件的依托单位优先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基地。

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统筹国家科技计划等相关经费的安排,调整投入结构,创新支持方式,加大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的支持力度。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设立中央财政专项经费,对科学家工作室等重点任务给予支持。加强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探索建立适应不同任务特点的具体支持措施。对科学家工作室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方式,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不参与竞争申请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实行聘期制,赋予其充分的科研管理自,建立国际同行评议制度。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加大培养和支持力度,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落实期权、股权和企业年金等中长期激励措施,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大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进计划入选对象所在单位、园区、地方和部门要集成各方资源,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在推进计划实施过程中创造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加强对优秀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宣传报道,为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组织实施

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指导下,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推进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成立由科技部牵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参加的推进计划实施工作部际协调小组,研究协商重大问题。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部。

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择优遴选一批国内外科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高水平专家作为推进计划咨询专家,完善咨询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在推进计划组织实施中的决策咨询作用。

第5篇

所谓工程创优,是指在工程咨询活动中,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为实现节省工程投资、提高产品性能、缩短建设工期等目标的科技活动。工程创优,是伴随工程项目咨询开展的技术创新活动,包括创优规划、结合工程的科学试验研究、产品试验或测试、质量控制、技术总结等。开展工程创优活动,能够引导、鼓励勘察设计企业及具体技术人员以争创精品工程为目标,寻求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解决咨询项目中的各种实际难题,提升项目的技术经济效益,满足甚至超过业主对项目的期望,持续推动行业技术的进步。中铁二院十分重视工程创优活动,通过制定创优规划、开展QC活动、结合工程的试验与测试,持续开展工程创优活动,并积极申报工程创优成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仅2011年~2013年,中铁二院获得各类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及咨询奖190余项。

2技术创新保障措施

企业技术创新的保障措施,包括并不限于以下八个方面:企业创新文化建设、创新平台及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保障科技经费投入、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团队建设、知识产权体系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及机制建设、搞好“产学研”合作、加强学术交流与技术培训。

2.1企业创新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共有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信仰、期望、态度和行为方式等,企业创新文化的建设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创新型文化的驱动下,技术创新会得到企业内部各个组织和部门的支持,而且可以使技术创新项目得到更多的创新资源。中铁二院经过多年的建设,初步构建了以“设计未来、创造历史”的企业愿景,“创造价值、服务全球”的企业使命,“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唯物求实、敢为人先”的企业作风等构成的以创新为主旋律的企业文化,形成了“人人关心科技进步、个个参与技术创新,创新光荣、创新人才光荣、创新成果光荣”的良好氛围,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工作。

2.2创新平台及创新体制机制建设

创新平台和创新体系建设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为完善创新平台和创新体系建设,中铁二院坚持“明确定位,优化结构,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原则,从制度建设、科研经费投入、激励机制完善、创新环境培育、产学研合作等方面采取多项措施,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导的覆盖陆地交通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共性技术、工程创新、成果转化的“两级四层”技术创新体系。

2.3保障科技经费投入

科技经费投入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条件。工程咨询企业需要积极争取外部经费来源,多渠道筹集科技发展资金,需要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建立企业科研经费投入为主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确保科技经费投入力度。多年来,中铁二院利用国家扶持高新企业科技创新的优惠政策,以我为主,面向社会,多渠道、多层次的筹集科技资金,确保了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近5年来,一直保持占营业收入3%的高强度科技投入。

2.4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团队建设

创新人才与创新团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资源。中铁二院十分重视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团队建设,制定了人才培养计划,推进学科带头人培养和专家队伍建设。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等级管理,畅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通道。建立专家人才分级选拔、阶梯培养和逐级晋升的发展机制。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和院士专家工作站,组建了铁路减灾防灾、复杂地质隧道、高墩大跨桥梁、轨道交通三维设计等创新团队。设立了创新方法工作站,积极推广应用创新方法,并组建了基于创新方法预研究的创新“三人”团队[1]。

2.5知识产权体系建设

知识产权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成果,也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和重要载体。知识产权体系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部分,知识产权体系建设是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抓手。中铁二院坚持“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知识产权发展方向,实施企业专利战略,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及市场需要抓前沿技术研发,并结合生产实践开展技术创新,逐步形成了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截至2013年12月,中铁二院拥有有效专利356件,其中,发明专利25件。

2.6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及机制建设

成果转化是企业技术创新获取市场效益和经济利益的重要途径,是企业技术创新实现“投资—回报—再创新”良性循环的关键环节。中铁二院不断完善、适应企业持续发展的创新及成果转化体系,充分发挥工程咨询企业的整体优势,在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过程中开展系统集成等多种形式的成果转化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铁二院设立了多个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公司,建立了相应的成果转化机制,公司产品产业化初见成效。例如,中铁二院自主研发的连体式声屏障已在郑西、武广、海东等多条客运专线铁路中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2.7搞好“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攻关,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助推器。“产、学、研”合作模式,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中铁二院在技术创新实践中,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相结合,广泛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和企业强强联合,并吸引高校、研究院所参与,与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复旦大学、重庆大学、中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中国铁道科学院、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成都山地所,以及中铁二局、中铁五局、中铁八局、南车集团等建立了“产、学、研”常态化合作机制,开展长期的、稳定的、战略性的“产、学、研”合作。

2.8加强学术交流与技术培训

学术交流与技术培训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活动之一。通过与国内外机构、学者的学术交流,可以跟踪、掌握最前沿的先进技术;通过实施技术培训,在企业内部及时传播先进的科学知识与技术,促进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通过加强学术交流与技术培训,可以实现营造崇尚技术的良好氛围,对促进企业创新文化建设也具有推动作用。中铁二院创建了《高速铁路技术》期刊;创办了“交子•技术大讲堂”,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到企业进行学术讲座;在企业内网中设立了技术交流论坛;鼓励、支持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设置了优秀论文奖励基金,定期评选优秀论文并给予奖励;设立了学术专著出版基金,对出版学术专著给予资助。

3结语

第6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杨小雄,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研究员,广西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10-0211-04

一、引 言

随着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工程化、规范化的推进以及国家地理基础设施的加强建设,社会对土地资源管理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特别是随着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与融合趋势的加速,社会对土地资源管理人才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在大学期间开展科研活动,这不仅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本文结合2l世纪人才需求条件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特点,探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目标、途径及其保障措施。

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目标与途径

大学生科研活动是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参加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开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科研活动,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指在运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本领。具体地说,科研能力包括学习与搜集文献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立题思考的能力,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和推导论证、分析综合的能力,科学实验的能力,发明创造的能力等。

(一)培养目标

根据科研能力的这个内涵,同时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特点,本文提出了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目标,即在坚持土地资源管理总的学科目标的指导下,通过让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科研活动,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知识面宽、基础扎实、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专门人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动手能力、实际工作能力以及组织协调决策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竞争实力。

(二)培养途径

土地资源管理学科是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土地资源学、系统科学为基础,以公共管理理论为核心,以规划、信息技术为手段多学科紧密联系的综合性学科。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和边缘性决定了土地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是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综合能力的人才。而科研能力是综合能力的重要表现之一,对于土地资源管理这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专业,科研能力的培养更显重要。科研能力培养途径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1.把大学生科研工作纳入教学计划,让科研成分融入课程内容。教学计划是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为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培养科研能力的教育思想,可以在教学计划中,开设专门的有关科学研究知识的课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从事科研的理论知识,引导他们从事初级的科研尝试或开设研讨班课程,是以一种研究探讨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培养科研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要把科研工作纳入教学计划,还要在课程内容和设置上分层次有步骤的进行。一般低年级(一二年级)学生主要通过研究性课程的学习,初步掌握信息的收集、资料的简单分析、论文摘要的撰写等科研步骤和方法。高年级(三四年级)学生可以参与由导师指导的科研项目或导师本人的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设计、数据处理、结果分析等环节,最后形成书面报告或论文,使他们在科研实践中形成初步的科研能力。

2.调整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建立教学科研良性互动的机制。专业课程内容是保证专业培养目标得以实现,按规格、质量培养人才的基础之一,教学方法则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有力手段。因此,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水平,以及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学校应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

要调动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应改善课堂结构,给学生以更多的发展个性的机会。对具有明显理工科特征的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高级人才培养,必须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多采用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充分贯彻“产、学、研”一体化的思想,使学生在“做”中理解知识,在研究中获取知识。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应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形成以科研促进教学改革、以科研促进学术理论、以学术理论指导科研的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机制。

3.以研究课题为依托,指导本科生立项的研究创新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既发挥学生在科研中的作用,同时又可以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真正地体验到科研实践,加深对研究领域的认识,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途径,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是一个极大的锻炼,能迅速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有机会和研究人员接触,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研究问题。

4.吸收学生参加专业教研室或指导老师的课题研究工作,指导学生撰写课题科研报告。吸收本科生参加课题,是培养研究能力的关键环节之一。指导老师的课题一般针对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大学生参与这样的课题研究可以得到教师的直接指导,能积累较为实用的研究经验。学生作为指导老师的科研助手,在指导老师的课题中做研究工作。这样,围绕科研课题,学生作为整个科研力量使用的有机部分,被组织了起来。同时,学生在课题研究中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和学会创新,并且学生独立的工作能力和研究能力被置于突出的地位,其科研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5.鼓励并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参与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活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多数专业课都涉及到对社会经济状况的调查、资料的收集与分析等领域。如“土地资源学”中对土地利用状况的调查,就需要收集有关区域的社会经济资料;“地籍管理”则需要对土地权属状况进行社会调查;而“土地估价”不仅需要了解每一待估土地的自然状况,更需要弄清其规划限制、收益状况等社会经济方面的情况。在课堂和考试中涉及的评估案例均已给出了反映社会经济状况的数据,而在学生今后的实际操作中,相关数据都需要学生自己通过社会调查获得。至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等课程更需要根据规划目的,对规划区域进行社会经济方面资料的收集。

由于社会调查并不是兼收并蓄地网罗材料,而是整理和分析材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实施办、法,所以通过社会调查,学生可以在实际运用中理解、消化、巩固和丰富在课堂上已学的知识,加强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同时使所学知识获得全面的检阅,从中可以发现在自己所学知识中,有哪些是社会需要的,哪些是社会迫切需要的,哪些能满足社会长期需要,哪些知识是还待研究的,等等。

学校还可以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的科研能力,与有关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部门或单位,如不动产评估公司、房地产公司、国土局等进行合作,这样既可以使之成为大学生们参加社会科研工作的有效基地,又可以通过吸收学生充实研究队伍和力量,为社会提供服务。学生可以通过参与项目学习知识、提高素质,把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6.指导并资助学生。通常情况下,在教师的指导、修改、鼓励和资助下,学生的研究成果和能力可以通过发表学术论文体现出来。学生在研究问题和成果发表的过程中,由于提升认识的驱动,可以产生极大的创新冲动;也由于初次进入学术领域接受同行评价,能更加深入思考而推动认识的升华,积累自信心;还由于亲自接触更多的学术前辈和同行,受到熏陶和感染产生新的研究火花。可以说指导学生是一个承上启下,即总结提高其已有研究成果,提升自信心,产生进一步研究冲动和创新想法的关键环节。

7.毕业论文及毕业设计的系统科研训练。毕业论文是大学生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是大学生研究能力如科研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搜集和处理资料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的综合体现。通过就学位论文选题开展的研究和学位论文的撰写以及学位论文的答辩,可以培养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毕业设计是在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总结,能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训练。作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论文的选题应结合土地资源管理应用领域或学科前沿来进行选择,重点解决某个实际问题或在学科前沿领域进行探索,把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综合应用,通过知识的综合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8.开展知识讲座、科研征文活动。开展知识讲座、科研征文活动,有利于吸引广大学生的共同参与,以形成一种良好的科研风气。因此,学校可开设课外专题讲座,请专家学者介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当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各抒已见。也可邀请国外学者讲学,专门为大学生作土地资源管理方向的科普性报告。其次,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开阔视野。同时,要提高大学生独立思考与科研的能力,仅将目光盯在本系是远远不够的。要让他们多参加其他院系的学术活动,特别是多参加一些相关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学术活动。

三、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保障措施

为了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必须创造良好的实施环境,提供有力的保障措施。由此要设置职能机构,建立大学生科研制度并不断完善其培养机制。

(一)建立统一负责的工作机构――教研室

要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必须设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教研室,以加强对大学生科研工作的规划、管理与指导。教学是教研室的基本活动,而教学与科研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因此,为了把教学与科研活动有机结合,教研室应负担起大学生科研的组织管理工作,负责处理大学生科研工作中的日常事务,组建大学生科研小组。此外,学校还应帮助他们成立大学生科研协会,制定会员规章制度、权利义务,聘请校外著名学者、教授担任名誉会长。

(二)建立以教研室为主、其他职能部门为辅的管理机制

教研室作为教学与科研结合的纽带,不仅能够认真贯彻教学计划中的科研内容,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完成大学生培养目标,而且可以直接委派教师为大学生科研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术支持或者吸收大学生参加教研室或教师所承担的课题,为大学生从事科研活动开辟一块新领域。建立以教研室为主,其他职能部门(如学工处、教务处、团委、科研处等)为辅的大学生科研管理机构,可以推动大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活动,为其提供软件和硬件支持,使大学生能立足于本专业进行科研实践的尝试,不断提高专业科研和技术水平。

(三)建立软硬件设施保障制度

为了便于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需要解决计算机等硬件设备的环境建设,同时需配置服务器和局域网络设施。学生机房的计算机全天向学生开放,扫描仪、打印机、绘图仪等设备也要向学生开放。

土地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技术基础是软件。要将国内外较著名的商用土地资源管理软件提供给学生使用,如Arc/Info、GeoMedia、ArcGIS、Map-GIS等,以及图形处理软件、数据库软件、野外测量数据处理软件等。同时将学生机房所有计算机联网,将软件上网供学生使用。

(四)建立大学生科研专项基金

为了调动大学生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保障大学生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必须建立大学生科研专项基金,为大学生科研活动提供一定资金支持。基金主要用于大学生科研活动的组织开展和科研课题的研究。这样既可以保障科研活动的正常运转,又可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

(五)学校教研室委派专门的指导老师

科研工作是一项复杂、创新、细微的工作,它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理论性、科学性,要求创作者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较高的智能水平,特别应当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良好的记忆力、敏捷而全面的思维力。而大学生由于自身知识、能力的限制,在进行科研工作时遇到困难挫折在所难免。实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专业老师,因此,教研室应当在新生-入校就为其指定专门的指导老师来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和专业情况,帮助学生制定符合自己兴趣和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计划、研究计划,在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从课题选择、资料查找到内容修改等方面给予专业指导,协助他们解决在科研工作中碰到的一些疑难问题,帮助他们及时总结经验,找出差距,指出不足等等。这种导师负责制能更为有效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入科研领域,避免盲目性,提高大学生科研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六)实施优惠政策

首先,要给大学生提供适当的科研经费。科研经费是大学生开展科研工作的先决条件。科研经费缺乏,科研工作也就无法开展。一般来说,大学生的科研课题多属于教师课题的组成部分,属于子课题,故他们的科研经费原则上应由教师负担。教师为争取科研经费,可以承担政府、科研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科研课题。学校也可以建立大学生课外

科技文化基金,以资助大学生进行课外科技制作、社会调查、学术论文的撰写,鼓励支持他们积极参加科研活动。

其次,要适当给予一定的硬件方面的方便。图书资料、实验基地、仪器设备等是大学生开展科研工作,取得科研成果的有力保证。因此,为了使大学生科研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学校在图书资料、实验基地、仪器设备等方面应给予方便,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

(七)实施奖励政策

科研工作是一项繁重的脑力劳动。因而,为了调动大学生参加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精神,提高科研能力,取得科研成果,学校可实施大学生科研工作奖励政策,建立大学生科研津贴制度。给在科研工作中表现出很大才能并获得重大成果的大学生颁发荣誉证书、奖金、纪念章等,甚至免试推荐其中的优秀生读研究生。把学生的科研成果作为考核其绩效的重要内容,直接同综合素质测评、学分挂钩。大学生科研奖励政策的实施对获奖者来说具有巨大的精神动力及激励作用,能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同时,对其他大学生来说也具有导向作用,以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科研风气。完善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评价体系,如设立技能证书制、设立各种技能奖项和称号等,让学生品尝到通过努力自己的能力得到肯定的快乐。

(八)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学生

学校应加强与相关企业的联系,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来联合培养研究生。要鼓励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参与实际课题的研究,增强社会实践能力与市场适应能力。同时,学校要鼓励有关部门、企业到学校建设研究机构、工程中心,提供研究经费和研究设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学研究条件。

第7篇

一、基本概况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以下简称橡胶所)是我国唯一以橡胶树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国家级研究机构。“十二五”以来,根据科技和产业发展要求,橡胶所主要开展天然橡胶遗传育种、栽培生态学及栽培技术、生理生化、热带土壤、热带作物营养、天然橡胶初产品加工工艺与设备研究、天然橡胶产业经济及产业发展策略研究。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人才强所”战略,把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凝聚和培育作为事业发展的基础,创新工作机制,人才队伍建设取得较好成效,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二、橡胶所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做法及成效

一是制定人才发展规划。为加快实施人才强所战略,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总体要求和热科院《“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总体部署,着眼于为我所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制定了《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制定培养计划,确定培养目标,根据科研、开发、管理工作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科研队伍、管理队伍、科研辅助队伍建设,既要突出科研人才,又要重视行政管理人才和科研辅助人才的培养,既要开发现有人才,也要培养后备人才。

二是将人才培养与所重点学科的建设结合起来。学科建设是科研单位的重要基础,也是实施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取得高层次科技成果的有力保障。重点学科是所根据事业发展需求,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的培养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学科体系中起着引领和带动作用。此外,学科建设可以有效的推动科研单位的科研活动,在重点学科建设中, 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对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重点学科建设中,人才培养与科研研究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一方面, 学科中所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和众多的科研成果成为重点学科的主要支撑;另一方面, 重点学科又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出现提供了基础园地。各重点学科不但在自身的发展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而且也带动了学校相关学科和整体科学研究的发展。

三是加强现有人才的培养。鼓励现有科技人员提高学历,通过联合培养博士生、互派访问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等方式,对岗位业绩优秀、发展潜力大的青年科技骨干,选送到知名院校、科研院所攻读学位或开展博士后研究或学术研修。

四是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对40岁以下的科研人员给予科研经费的支持,重视青年人员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中设立“人才培养专项”,支持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开展自主选题的科学研究。对于一些有申报指标限制的省部级项目(如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向青年科技人员倾斜,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在新进人员项目策划、项目申报、论文撰写等过程中给予指导,促进其快速的成长。

五是建立健全人才激励保障机制。有效的激励保障措施,是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和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热情的重要保证。不断完善培养、引进、使用等激励保障措施。“十二五以来”,我对获得国家、省重大项目和重大成果的科技人员进行重奖。成果获国家自然科技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热科院每项奖励40万,获二等奖的每项奖励20万。获国家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院奖励10万,二等奖5万,三等奖2.5万;中华农业科技奖获特等奖院奖励10万,一等奖5万,二等奖2.5万,三等奖1万;以上奖项我所均按1:0.5配套。此外,项目申报并获准资助100万元以上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给予5000元/项奖励;申报并获准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给予2000元/项奖励;一般科技项目给予500元/项奖励。成果通过会议组织的鉴定、评价,并经省部级科技成果登记公告,鉴定结论为“国际领先”,给予4000元/项奖励;鉴定结论为“国际先进”,给予2500元/项奖励;鉴定结论为“国内领先”,给予1000元/项奖励;鉴定结论为“国内先进”,给予500元/项奖励。论文被SCI收录的影响因子小于3.0的论文,按其源杂志在奖励年度的上一年度影响因子分值进行奖励。奖励标准:1000元+影响因子×500元/篇奖励,若被SSCI收录,增加奖励1000元/篇。

六是实施人才战略科研产出迅速提升。“十二五”以来,科研经费大幅度增加,获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50余项,其中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973计划课题1项,863计划子课题1项,星火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7项,948项目5项;产业体系专项7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项;农业部部门预算项目61项;海南省重点计划项目9项;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43项;海南省星火产业带项目3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7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获授权专利295项,其中发明专利74项;审定品种3个;1078篇,其中影响因子3.0以上SCI论文33篇;出版专著22部;制修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7项。

七是优秀人才不断涌现。“十二五”以来,各类人才不断涌现,拥有国家天然橡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1人、岗位专家6人,国务院特贴专家14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农业部突出贡献专家2人、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农业科研杰出人才2人,海南省十大杰出青年1人、突出贡献专家2人、“海南省515人才工程”人选3人、省政府直接联系重点专家1人。

通过实施人才战略,科技人才的总量和结构得到了优化,质量得到了提升,科技人员的内在动力极大地得到了激发。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领军人才数量不足。我所近年新引进人员力度持续加大,在职在编人员已经增加到200人,学历层次显著提高,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占70%。近年来,年轻科技人员增幅较大,目前35岁以下人员占47%,虽然充满活力,但专业技能、知识经验积累不足现象突出。高层次特别是领军人才数量不足问题仍未解决。

二是创新能力不强。目前尽管在橡胶树遗传育种方法与技术、抗逆栽培、营养与施肥、采胶制度与技术、死皮防治等领域处于世界先进地位。但缺乏创新人才战略的实施计划,“论资排辈”现象严重。

三是管理机制和制度有待健全。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完善,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岗位责任、监督管理等管理体系不够健全,管理能力和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四、对策

一是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注重人才引进与学科建设相结合,依托热科院重要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和国际交流合作等平台,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通过继续教育、项目合作、联合技术攻关、国外考察等形式,拓展人才培训培养层次类型,提高科技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加快农业科研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

二是重视人才建设路径。加强人才的引育、使用、评价和流动,要育的好、用的对、评的值,打破人才“制度壁垒”和“学科壁垒”,促进农业科技人才在区域、学科和产业方面的均衡分布;发挥职称评审等的人才评价作用,在评价中要不唯学历、不唯资历,确实把业绩好、贡献大的一线科技人员晋升到更高一级的专业技术职务上来,并给予更大的舞台。

三是完善分配、激励、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与业绩和贡献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激励保障机制。建立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健全分配激励机制,完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在收入分配上向关键岗位和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拔尖人才倾斜。对柔性引进的人才和智力,制定专门的激励政策和待遇标准。

第8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专业;烟台大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培养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对国际经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办学特色,不断增强办学实力,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本文主要介绍烟台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特色,以期对国内同类院校的专业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现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应烟台、青岛、威海等开放城市的需求于1993年设立的,为国家,特别是山东省培养输送了大批外向型、复合型外经贸人才。自办学至今,一直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办学思路和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严格管理、提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培养突出质量要求与综合素质要求;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知识、能力与素质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摆到突出位置。较高的英语水平、扎实的理论基础与较强的综合素质,使毕业生在就业时深受欢迎,在考研和出国留学方面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本专业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积极研究和探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实验课教学以及专业设置,取得了明显成效,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并强调教研相长。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特色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形成了以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为前提,以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多途径培养高素质外向型人才的专业特色。

1.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本专业的双语课、专业外语课比重不断提高,课堂上,鼓励学生参与英语课件制作和发表报告,用英语进行专业问题的讨论。课后,为学生参加报关员考试、商务英语证书考试提供专题辅导,以增强其未来就业竞争力;实践环节,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熟悉贸易流程,并带领学生到海关、港务局、出口加工企业、贸易公司等单位进行实地观摩和业务操作。近两年还带领部分学生到韩国仁川港、韩进航空公司、韩资企业进行参观考察,以了解沿海地区韩资企业的经营方式,明确学生的就业方向。

2.积极开展对外合作。自2004年开始,学院与韩国仁荷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师生连续五年成功接待仁荷大学国际通商学部师生访问团,并自2007年起赴韩回访,成功实现了学术和文化方面的互动交流。在韩期间,师生参观了首尔东大门流通市场、GM大宇科技园区、仁川自由经济区,进行中国特色小商品展卖活动,双方教授和学生举行学术讲座。与韩国仁荷大学的系列交流活动为学院实现跨国合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学院还与澳大利亚Edith Cowan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在四年级时可以参加合作培养班的学习,通过考试的课程可以免学分,第二年在澳大利亚学习其他专业课程,通过后获得澳大利亚Edith Cowan大学颁发的学位证书。已有多位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踏上了赴澳洲留学之路。

3.以双语教学为重要支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学校最早实施双语教学,至今有4门课程采用双语授课:现代物流、全球公司战略、国际企业管理、国际商务。具有良好的双语教学师资条件,每门双语课都形成了教学团队,课程负责人都具有较高的教学和学术水平,并积累了丰富的双语教学的经验。双语课均采用原版外文教材,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自编了高质量的辅助教材。教师均利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授课,深受学生欢迎。这些条件都为双语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培养出高素质的外向型人才提供重要支撑。2009年现代物流被评为“国家双语示范课”。

三、专业建设思路及保障措施

本专业的建设目标是,及时把握国际贸易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问题,从自身已有的基础和可获得的资源出发,着力狠抓教学梯队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几个基本环节,力争实现“专业建设科学化,实践无国界化,核心课程双语化。”

(一)专业建设思路

为了发挥专业优势,突出专业特色,进一步增强专业竞争力,我们拟采取以下专业建设思路:

首先,加深认识,准确定位,全面把握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强化“国际化、全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二,夯实基础,更好地实施核心课程双语化,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第三,围绕“经济、贸易、商务”的知识结构,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课程的交叉与渗透,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第四,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市场要求,重点从课程、师资队伍、教材等基本环节加强专业建设。最后,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优化知识结构,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管理等方面大胆改革和创新。

(二)保障措施

在上述建设思路的指导下,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具体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1)努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对在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学术带头人,按照全校的统一政策在科研经费和津贴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并采取超常规措施引进人才。(2)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采取资助科研经费、改善工作条件、构建学术团队等办法,促使他们尽快出成果,帮助他们创造条件,晋升职务;对申请优秀课或精品课形成团队所急需的教师要优先予以配备;新补充教师的来源要多样化,鼓励中青年教师外出进修,提高学术水平,更新知识结构,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3)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建设,将师德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职务聘任的重要条件之一;提高教师业务素质,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研究生学位和参加以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为目的的各种业务培训,做到教研互相促进;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和外语水平。

2.优化课程设置,加强课程群建设。明确各门课程和各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地位、要求,突出主干课程和拓宽知识面;加大英语授课以及实务操作、模拟教学和案例分析的分量,以求更好地体现国际贸易专业所具有的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特点;增加校级优秀课和精品课的数量;充分研究课程内容及其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减小不同课程中内容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率;对课程进行整合与重组,建立相关课程小组,形成国际商务英语、现代物流(双语授课)、国际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四个课程模块,完善初步形成的教学梯队,统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考试做到统一出题、统一判卷,并以申报优秀课或精品课为努力的方向;发挥首席教师在教学和课程群建设中的作用,建设好学科课程群、专业课课程群。

3.引进与自编相结合,加强教材建设。大力提高“面向21世纪”规划教材或高等教育出版社重点教材的使用比重,保证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双语教学课程全部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同时提高自编教材的质量和水平,修订和编写出适应我专业培养人才需要的系列配套教材,最终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新体系。(1)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全国统编教材的编写,或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学科专长和教学经验,独立编写高水平的教材。本专业将编写出一部适应贸易发展和教学改革需要的国内先进水平的教材。(2)以讲课用的基本教材为中心,加强教材的配套建设。鼓励教师编写适合我专业特色的教学参考书、习题库、试题库等教学资料,并建立质量评价制度。(3)加强国外教材的引进工作。结合本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通过深入调查和专家论证引进国外优秀教材,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4)大力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积极制作精品课件,编制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电子教材。(5)结合课程组建设的需要规划教材的建设。对于有教学和科研优势、团队整齐的课程组在出版教材方面优先给予经费支持,重点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

4.课内外结合,加强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要继续以双语教学为重要支撑,增加双语精品课的数量,在三四年级每学期都要安排专业外语课,加强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避免“填鸭式”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继续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模拟实验室建设,使实验教学达到开放教学的要求;继续稳定实习基地,进一步扩大基地的覆盖面,改进实习条件;进一步加强与韩国仁荷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将学生一年一度的到韩国参观考察的实践活动实现常规化并推向深入。加强与其他国外高校的合作,拓展海外实习基地,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

第9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专业;烟台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3-0215-0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培养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对国际经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办学特色,不断增强办学实力,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本文主要介绍烟台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特色,以期对国内同类院校的专业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现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应烟台、青岛、威海等开放城市的需求于1993年设立的,为国家,特别是山东省培养输送了大批外向型、复合型外经贸人才。自办学至今,一直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办学思路和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严格管理、提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培养突出质量要求与综合素质要求;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知识、能力与素质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摆到突出位置。较高的英语水平、扎实的理论基础与较强的综合素质,使毕业生在就业时深受欢迎,在考研和出国留学方面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本专业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积极研究和探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实验课教学以及专业设置,取得了明显成效,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并强调教研相长。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特色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形成了以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为前提,以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多途径培养高素质外向型人才的专业特色。

1.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本专业的双语课、专业外语课比重不断提高,课堂上,鼓励学生参与英语课件制作和发表报告,用英语进行专业问题的讨论。课后,为学生参加报关员考试、商务英语证书考试提供专题辅导,以增强其未来就业竞争力;实践环节,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熟悉贸易流程,并带领学生到海关、港务局、出口加工企业、贸易公司等单位进行实地观摩和业务操作。近两年还带领部分学生到韩国仁川港、韩进航空公司、韩资企业进行参观考察,以了解沿海地区韩资企业的经营方式,明确学生的就业方向。

2.积极开展对外合作。自2004年开始,学院与韩国仁荷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师生连续五年成功接待仁荷大学国际通商学部师生访问团,并自2007年起赴韩回访,成功实现了学术和文化方面的互动交流。在韩期间,师生参观了首尔东大门流通市场、GM大宇科技园区、仁川自由经济区,进行中国特色小商品展卖活动,双方教授和学生举行学术讲座。与韩国仁荷大学的系列交流活动为学院实现跨国合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学院还与澳大利亚Edith Cowan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在四年级时可以参加合作培养班的学习,通过考试的课程可以免学分,第二年在澳大利亚学习其他专业课程,通过后获得澳大利亚Edith Cowan大学颁发的学位证书。已有多位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踏上了赴澳洲留学之路。

3.以双语教学为重要支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学校最早实施双语教学,至今有4门课程采用双语授课:现代物流、全球公司战略、国际企业管理、国际商务。具有良好的双语教学师资条件,每门双语课都形成了教学团队,课程负责人都具有较高的教学和学术水平,并积累了丰富的双语教学的经验。双语课均采用原版外文教材,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自编了高质量的辅助教材。教师均利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授课,深受学生欢迎。这些条件都为双语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培养出高素质的外向型人才提供重要支撑。2009年现代物流被评为“国家双语示范课”。

三、专业建设思路及保障措施

本专业的建设目标是,及时把握国际贸易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问题,从自身已有的基础和可获得的资源出发,着力狠抓教学梯队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几个基本环节,力争实现“专业建设科学化,实践无国界化,核心课程双语化。”

(一)专业建设思路

为了发挥专业优势,突出专业特色,进一步增强专业竞争力,我们拟采取以下专业建设思路:

首先,加深认识,准确定位,全面把握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强化“国际化、全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二,夯实基础,更好地实施核心课程双语化,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第三,围绕“经济、贸易、商务”的知识结构,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课程的交叉与渗透,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第四,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市场要求,重点从课程、师资队伍、教材等基本环节加强专业建设。最后,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优化知识结构,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管理等方面大胆改革和创新。

(二)保障措施

在上述建设思路的指导下,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具体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1)努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对在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学术带头人,按照全校的统一政策在科研经费和津贴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并采取超常规措施引进人才。(2)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采取资助科研经费、改善工作条件、构建学术团队等办法,促使他们尽快出成果,帮助他们创造条件,晋升职务;对申请优秀课或精品课形成团队所急需的教师要优先予以配备;新补充教师的来源要多样化,鼓励中青年教师外出进修,提高学术水平,更新知识结构,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3)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建设,将师德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职务聘任的重要条件之一;提高教师业务素质,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研究生学位和参加以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为目的的各种业务培训,做到教研互相促进;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和外语水平。

2.优化课程设置,加强课程群建设。明确各门课程和各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地位、要求,突出主干课程和拓宽知识面;加大英语授课以及实务操作、模拟教学和案例分析的分量,以求更好地体现国际贸易专业所具有的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特点;增加校级优秀课和精品课的数量;充分研究课程内容及其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减小不同课程中内容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率;对课程进行整合与重组,建立相关课程小组,形成国际商务英语、现代物流(双语授课)、国际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四个课程模块,完善初步形成的教学梯队,统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考试做到统一出题、统一判卷,并以申报优秀课或精品课为努力的方向;发挥首席教师在教学和课程群建设中的作用,建设好学科课程群、专业课课程群。

3.引进与自编相结合,加强教材建设。大力提高“面向21世纪”规划教材或高等教育出版社重点教材的使用比重,保证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双语教学课程全部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同时提高自编教材的质量和水平,修订和编写出适应我专业培养人才需要的系列配套教材,最终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新体系。

(1)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全国统编教材的编写,或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学科专长和教学经验,独立编写高水平的教材。本专业将编写出一部适应贸易发展和教学改革需要的国内先进水平的教材。(2)以讲课用的基本教材为中心,加强教材的配套建设。鼓励教师编写适合我专业特色的教学参考书、习题库、试题库等教学资料,并建立质量评价制度。(3)加强国外教材的引进工作。结合本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通过深入调查和专家论证引进国外优秀教材,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4)大力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积极制作精品课件,编制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电子教材。(5)结合课程组建设的需要规划教材的建设。对于有教学和科研优势、团队整齐的课程组在出版教材方面优先给予经费支持,重点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

4.课内外结合,加强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要继续以双语教学为重要支撑,增加双语精品课的数量,在三四年级每学期都要安排专业外语课,加强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避免“填鸭式”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继续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模拟实验室建设,使实验教学达到开放教学的要求;继续稳定实习基地,进一步扩大基地的覆盖面,改进实习条件;进一步加强与韩国仁荷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将学生一年一度的到韩国参观考察的实践活动实现常规化并推向深入。加强与其他国外高校的合作,拓展海外实习基地,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

第10篇

【关键词】 管理型; 核算型; 财务模式; 组织结构一、高校财务模式的内涵

(一)高校核算型财务模式的内涵

1.高校核算型财务模式的概念

核算型财务模式是指传统的以“算账+报账”为特征的财务管理模式。其特点是重会计核算、轻财务管理,在组织机构内部根据会计的核算功能来划分各子部门和相关岗位的职能。

2.高校核算型财务模式的成因

计划经济时期,高校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一切经济活动完全依赖于国家财政拨款,缺乏创收意识和风险意识。长期以来,高校财务工作的内容就是按照财政预算规定的支出范围和标准核算国家拨款与资金投入,进行各项支出的计算和报销,基本不用考虑经济效益核算,也不考虑资金产出比等财务指标,高校财务组织主要由“记账员”和出纳构成,高校形成了核算型财务模式。

(二)高校管理型财务模式的内涵

1.高校管理型财务模式的概念

高校管理型财务模式是指以“管理+核算”为特征的财务管理模式,其要求突出财务分析、测评、规划、控制与协调等功能,树立筹资、合理使用资金、注重资金效益、风险控制等观念。

2.高校管理型财务模式的目标

理论界的专家对高校管理型财务模式的目标进行了广泛而系统的研讨和论述,提出了数十种观点,主要包括综合效益最大化、办学实力最大化、投资产出效益最大化、办学成本最小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等,经过总结和提炼,笔者趋向于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和办学实力的最大化”。该观点考虑了高校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既符合国家办高等教育的宗旨和方向,履行好高校的社会功能,也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科学、有意识地开源节流,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保证。

二、高校核算型财务模式的组织机构设置

(一)高校核算型财务模式的组织机构设置基本框架

当前,我国高校多采用以会计核算工作内容为主要框架的财务管理组织结构,高校财务处在学校法人和主管校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学校尚未设立或正在试点设立总会计师岗位,财务处一般下设教学经费核算科、科研经费核算科、教辅及其他经费核算科、人员经费核算科、收费管理科、预算管理科和综合管理科等,这是传统的“算账+报账”为特征的核算型财务模式的直接体现。具体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二)基于高校核算型财务模式的组织机构设置的局限性

1.高校财务主体意识不强,缺乏效益观念和理财意识

由于高校多年完全依靠国家财政,主体地位缺失,高校财务就是国家财政的“出纳员”,预算管理科全额接收国家拨款,按部就班编制校内预算,而且预算的执行力不强,核算科按计划的用途支出各类资金,收费管理科负责收取学费、住宿费等存入高校上缴财政专户,按规定时间节点全额上缴。各科室工作常年一成不变,工作主动性不强,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创收节支的思想并未深入人心,在当前形势下,各高校均面临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契机,高校办学资金不足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但同时,高校资金浪费问题也同样存在,大到新校区建设过于铺张、大量国有资产闲置未形成收益,小到实验室、办公室的仪器设备重复购置等,均削弱了高校的财力。

2.高校财务整体缺乏风险意识

核算型财务模式的组织机构分散、管理功能弱化,一味埋头拉车,不注重对高校的整体发展进行规划,缺乏风险意识。高校财务风险主要在于资金链的断裂和不良资产的产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扩张而向银行过度举债,虽然缓解了一时经费紧张的压力,但在宏观不可控的环境中,巨额的利息也使高校的财务风险不断加大,甚至部分高校存在过分依赖银行贷款的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在对内、对外的投资活动中,缺乏对此种风险的认识,而且缺少科学缜密的事前分析和事中、事后监督,形成不良资产。

3.财务组织机构内部各科室缺乏有效沟通,人员结构老化、专业性较差,难以适应新形势下财务管理的要求

核算型财务模式的组织机构和人员结构的安排均是对应于计划经济时期的高校财务管理,高校财务处各科室之间联系不够紧密,缺乏沟通协作,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局面;另外,碍于编制限制及其他一些原因,各高校财务人员年龄总体偏大,学历状况和专业技术职称也参差不齐。新形势下,随着核算业务种类、业务量和各类专项资金的不断增加,国家监控和审计力度的逐渐加强,预算管理越来越规范,各类资金管理办法和规定日益完善、细化,使高校财务原有人员在已有组织框架和制度安排下进行核算业务缺乏管理和指导,无法满足业务在质和量两方面的高要求。

三、高校管理型财务模式的组织机构设置

(一)高校管理型财务模式的组织机构设置基本框架

与管理型财务模式相对应的财务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要体现符合高校发展趋势的财务规划,核心是反映资金运筹的分工与协作框架,核算工作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按照这一主导思想,高校应该积极响应财政部、教育部的指示,尽快设置更具专业水平的总会计师一职,其在高校财经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管理和协调高校财务处和相关其他部门的业务,而财务处的内部设置则需要按照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业务管理三个功能模块来实现。具体而言,财务管理模块主要实现资金分析、规划及效果分析,会计核算模块主要实现各类资金的核算,业务管理模块主要实现财务管理模块与会计核算模块之间宏观与微观的连通和协调。财务管理模块应包括财务分析与研究科、财务规划科、财务预决算科;会计核算模块应包括教学经费核算科、科研经费核算科、人员经费核算科、教辅及其他经费核算科、收费核算科;业务管理模块应包括科研经费管理科和其他经费管理科。财务管理模块负责参与高校长远发展规划的设计,对学校近、中、远期财务状况进行分析、预测,为决策层的财务规划、决策提供科学、翔实的资料;业务管理模块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熟悉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模块的工作内容,严格按照高校财务管理的规划开展工作,深入了解年度预决算内容,科研立项、申报、审计、经费列支用途及比例,教学及其他经费列支范围及相关管理办法等等;会计核算模块接受业务管理模块的业务指导,将管理和核算的职能相对分离,改变过去会计核算人员身兼管理和核算两项职能的状态。换句话讲,会计核算人员只须具备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知识和会计职业道德素养即可胜任。具体组织结构如图2所示:

(二)高校管理型财务模式组织机构设置的优势

1.具有科学的分析、预测和决策方法体系

管理型财务模式要求高校财务管理具有前瞻性,在充分掌握本校财务活动的历史资料和相关条件的基础上,考虑现实发展情况,由相关专家和财务人员组成研究团队,对高校未来的财务活动和财务成果作出科学的分析、预测。在具体预测的过程中,要首先明确预测目标,不断完善所占有的资料,然后确定预测方法和模型,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确定预测结果;在具体决策的过程中,也要首先明确决策目标,对预测结果进行加工整理,制定出备选方案,分析评价各种方案的优劣,上报高校财经管理委员会,协助决策层制定适合本校的方案,并在具体实施的路径中进行过程控制,这其中既包括在方案适合时保证方案按原定计划进行,也包括在方案和实际情况出现一些不匹配时的调整和监控。

2.强化了高校的财务风险意识和开源节流的观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单纯依靠国家拨款实现发展成为了历史,高校必须树立筹资及充分发挥资金效益的观念,利用自身各方面资源,借助市场机制和金融市场多渠道筹资才能够更好地实现高校跨越式发展,同时在保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基础上,严格成本控制,厉行节约。另外,由于高校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也越来越成为高校财务重要的课题之一,需要对高校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预测、化解,制定相关的应对预案,把风险置于一个可控制的范围内。

3.强化了财务管理,促进了会计核算水平

高校的会计核算部门是直接为全校师生服务的窗口,外部对财务水平的评价多源于此处,而高校财务模式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并不等于可以放松会计核算工作,因为核算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也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必须通过强化管理不断完善会计核算流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促进了业务水平的进步,使高校整个财务管理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结束语

高校管理型财务模式符合新形势下高校财务发展的要求,在强化管理职能的同时,以会计核算作为基础工作进行目的明确的高标准、严要求,而基于管理型财务模式的机构设置,也是量身定做。为能够更好地履行高校财务管理而进行的组织框架设计,必然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有管理和无管理截然不同,按照构建管理型财务模式及其对应组织结构的要求,把工作重点放在开源节流、树立效益观念和风险意识、合理分配和使用资金上来,保障和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科学、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永宁.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的转变及实现路径[J].财会月刊,2006(5).

[2] 郑晓薇.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研究概述[J].财会月刊,2007(12).

[3] 陈轲,高伟.论高校管理型财务模式的构建[J].会计之友,2006(8).

第11篇

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代表视察《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情况

近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领部分人大代表,在市政府副市长××、市农经局局长××的陪同下,视察了我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以下简称《农业技术推广法》)情况。

代表们认为,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能认真贯彻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法》,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一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断健全。市农村经济局先后组建了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草莓研究所、果树技术推广站、农机推广站和农业服务信息办公室。各乡镇组建了农业服务中心。以市级农技推广体系为依托,建立农业、畜牧、果树、草莓、食用菌和农机科技等六大科技示范基地。为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奠定了基础。二是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效果显著。几年来,市政府及涉农部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根据我市实际,实施农业规模经营、品牌、科技致富战略,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传统的优势产品得以保持和提升,新技术新产品不断创新,先后有黄瓜、甜瓜嫁接生产等××项新技术和新品种在全市推广和应用,并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草莓作为我市农业开发重点产业,其科学研究、种苗生产和新技术推广的综合能力已居全国草莓专业之首,居国际先进水平的“红实美”新品种的培育已于××××年月××日通过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填补了我国自育温室高产、优质、抗病品种空白,已在全国推广栽植。水稻是我市农业的重要产业,面积达××万亩,几年来,推广新技术××多项、新品种××多个,其中水稻无纺布覆盖育苗技术等项目获得农业部丰收奖一等奖,今年被国家列为“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示范县后公开招聘了××位技术指导员,建立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长效机制,在全市选择了××个水稻生产面积相对集中的乡镇,培育××××个示范户,辐射带动×万个农户,面积达××万亩,除推广×个优良水稻品种和水稻生产实用技术外,又争取国家投入专项资金×××万元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对全市×××多个村进行了土样采集工作,今年春耕实施配方施肥。通过科技示范户示范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的示范,我市今年水稻长势好于往年,加速了新技术的推广,几年来,六大科技示范基地先后完成省、市及自拟的各类试验项目××项,示范各类新技术×××项,推广新品种××多个,新技术××多项,已展示了科研成果,促进了农民的增收。三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措施有所完善。近几年来,市政府逐步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用于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有的乡镇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也为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拨付一定的科研经费。涉农部门每年都有计划地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组织专业进修,使其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基本保证了农技推广工作的需要。市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获得必需的试验基地和生产资料,以市级农技推广体系为依托,建立了农业、畜牧、果树、草莓、食用菌和农机六大科技示范基地,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化项目,使我市农业科研、培训、试验、示范、指导、推广以及咨询服务等工作得到了保障。充分发挥农业仲裁作用,为“三农”保驾护航,为我省依法通过仲裁解决“三农”纠纷积累了宝贵经验,受到省领导高度评价和表彰。××××年×月被国家列为全国农村土地承包试点县,在全国唯一获得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仲裁机构设施建设,使我市农业仲裁机构建设成全国一流。我市的农业综合执法工作自××××年开始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采取了农业行政处罚相对集中的模式,改变了过去多头执法、越权执法等弊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年被国家列为农业综合执法试点县。

第12篇

1目前我校在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直以来,我校动物医学院院办与教师对毕业论文环节是非常重视的,组织到位、学时保证、程序完整,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说,科研认识不足、实验设计不合理、实验缺乏创新、科研经费不足、专业指导老师缺乏、学生认识不足、论文答辩把关不严等。如何面对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当今教学改革当中的重要课题。下面就我院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

1.1毕业论文选题不恰当

选题是本科毕业论文的基础环节,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毕业论文的质量。受实验条件、指导老师自身能力、学生自身素质限制,选题缺乏创新性、实用性、可行性和范围和深度不当等问题普遍存在。选题要么过大,学生无所适从,不知从哪着手。要么过小,研究的范围过窄,过于深奥,学生理解困难。要么缺乏创新,完成的毕业论文水平一般。要么完全停留在基础理论知识上面,缺乏实际操作动手能力。

1.2实验设计不合理

毕业论文设计方面,一些水平较高,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多年的专业老师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或不愿意来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专业老师指导有限,有的老师缺乏科研和实践经验,导致实验设计不合理,以至于实验进行到中途开展不下去了,不得不重新再来,既浪费了时间,又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1.3实验经费不足

动物医学专业本科论文,整个实验对经费要求比较高,学院投入的经费紧张或不足,经费按人头算,分配不公,没有与论文完成质量挂钩,挫伤了认真带学生的教师的积极性,也助长了部分不负责任教师的不正之风。这些都直接影响到论文完成的速度和质量。经费不足是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的问题,往往前期一切进展顺利,学生在进行一项很有意义的实验的时候,到了中途或结尾,由于经费预算不足,这样导致了实验的质量大打折扣。指导的学生多,指导老师的科研经费紧张,毕竟实验经费充足的老师不多,大多数老师经费少,对于讲师来说更是负担不起现在高昂的实验费用。

1.4专业指导老师缺乏

指导毕业论文的师资力量薄弱存在于农科院校的许多专业中,动物医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是以动物养殖的实验为主,论文指导所花的精力和时间很多。近年由于扩招,每个老师所带的学生数量急剧增加,由于许多指导教师同时又要兼顾教学和科研任务,有的在校外任职,或经常出差,作为教授还指导研究生,繁重的教学任务以及其它原因导致专业老师在论文指导上没有足够的时间投入,从而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有的指导老师不严格要求学生,缺乏对学术研究的严谨。

1.5学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

毕业论文是大学阶段专业学习情况的综合体现,最能反映大学生的理论素养、思辩能力、基础知识和创新精神。但是,现实中许多大学生并不重视做论文,不愿开展科学研究,经常以时间紧为借口参与实验研究的时间偏少。科研意识和科研精神的匮乏,使不少人抱着应付的态度,知识缺乏积累,也就难以去完成高质量的论文。同时毕业论文质量把关不严,论文答辩及评审走过场,评分标准过低,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上头把关不严,下面敷衍了事,毕业论文的质量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1.6论文写作基本功不扎实

本科教学没有设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学生对论文写作的格式,方法及技巧知之甚少,有的时候实验完成了,论文资料收集整理得差不多了,就是无从下手,不知该如何动笔,最后只好依葫芦画瓢,各种投机取巧的心理也滋生了。其实论文写作是很讲究的,这需要我们的专业老师在课堂上一一讲解以及实验论文写作过程中加以耐心指导。

1.7毕业论文时间安排不合理

现在的毕业论文设计及操作都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和第八学期初,而这时恰是同学们找工作、考研或考公务员的时间,与做毕业设计时间冲突,现在的社会大学生毕业就业压力大,尤其是对于农林院校毕业的学生。由于找工作和考研对同学们来到说是最重要的两件事,且都与毕业论文无太大关系,权衡利弊后,大部分学生必然选择前者,以至于毕业生都无法安心去认真查阅资料,认真地去做毕业论文设计、实验操作及后来的论文写作。从而导致了论文“拼凑”、“掺水”现象严重,质量下滑,而且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倾向严重。

2提高我校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指导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立足高校,共同探讨扩招后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保障措施。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对策,在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调查基础上通过从时间前移提高认识、加强选题指导、增加经费、严把论文答辩关从而有助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2.1时间前移,提高认识

时间前移、认识到位是做好毕业设计的基础。为了更好地解决就业与研究生复试对毕业设计质量带来的冲击,我们应该在第七学期结束前一两个月就开始布置毕业设计工作,指导教师下达任务,学生可以利用第七学期以及寒假期间查找资料,争取让学生在下学期开学前就对本课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而到下学期时,学生就可以直接进入实质性的研究工作。此外,最好是将毕业论文设计贯穿于整个本科教育过程。组织从事教学、科研方面的骨干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面,吸收各年级中优秀学生一起参加,导师不定期的向这部分学生提供毕业设计选题,供他们选择。这样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自己,提高实验动手能力,而且有更多的时间来查阅资料,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在学习之余有充裕的时间去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

2.1.1学生方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认识到毕业设计对其能力的培养、知识的储备、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有重要意义,他们才会尽可能地排除各种干扰,在时间和精力上有更大的投入。

2.1.2教师方面

指导教师的工作态度和认真程度对毕业设计的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制定对指导教师的监督管理机制来发挥这一作用。

2.2加强选题指导

加大对毕业论文的选题指导,使选题具有科学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为提高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质量,应加大对毕业论文选题的指导力度、控制每位教师指导的毕业生数量。

2.3增加经费

学校在加大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的同时,对本科毕业论文也要有一定的经费支持。不仅要增加投入学生的实验经费,还要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使他们有动手实践的空间。

2.4严把论文答辩关

现在很多学校都存在毕业论文考核不严的情况,或者有监督检查及考核,但力度不大,流于形式。学校及学院应健全毕业论文管理机制,严格审查,加强规范保证论文答辩要严肃正规,坚持标准。可采取一些措施如校、系二级答辩,第一次未通过可参加二次答辩等方法保证质量。

第13篇

关键词:特色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自主创新

一、引言

特色产业是以特色产品、特色资源为基础,以现代工业、农业技术为依托,以市场经济运行方式为手段,围绕特色产品、特色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形成的区别于其他传统产业,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不可替代性、可持续发展性和竞争性,且经济效益较高,发展前景广阔,能生产开发满足公众需要的特色产品的产业体系。县域特色产业是基于县域比较优势和县域产业分工而发展的,具有鲜明的县域特征。发展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所在。科技创新对特色产业发展的影响表现:第一,技术因素影响特色产业的生产效率和收入;第二,技术因素影响特色产业附加价值的提高;第三,技术因素影响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二、科技创新对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

科技创新作用于特色产业是通过改造特色产业资源禀赋、改进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四种方式实现的。生产要素可以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人工与半技术人工、融资等;高级生产要素则包括:现代化通信的基础设施、高等教育(电脑科学家和工程师),以及各大学研究所等。技术创新可以将初级生产要素改造成为高级生产要素,从而弥补资源禀赋的不足。没有核心技术,再好的资源禀赋也培育不出来世界级的特色产业。资源禀赋相似,一些乡村地区能发展起来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打特色产业,而另一些地方则不能,原因就在于技术上的差异。技术创新可以提升特色产业生产设备,从而提高特色产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利润。同时,技术创新还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加快特色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满足特色产品的市场需求的变化。在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今天,新技术一出现,就立刻被其他产业所学习和复制,显得有些落后和老套,因此特色产品竞争实际上是一场技术创新和技术追逐的竞赛。

三、科技创新在支撑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科技创新在支撑河北省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方面正发挥出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和薄弱环节。(一)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在河北省县域特色经济中,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率还不高,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滞后。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需进一步完善,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缓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二)科技投入总量不足。虽然许多县市县域特色经济科研经费逐年在增加,但是相比于国内其他发达地区来说,仍然是不足的。这些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河北省对增加县域经济科技投入特别是科研经费投入仍然缺乏有力的制度化保障措施,使县域特色经济科技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从科技支出来看,目前大多数县域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总支出占省内生产总值比重不足2%,资金缺口还很大。(三)科技人才严重缺乏。多数农民自身科学文化素质低,农村基层实用科技人才少,而指导型高层次人才和高新技术研发人才紧缺,又由于基层科技人员的劳动报酬普遍偏低等原因,县域科技活动人员增加缓慢甚至存在科技人员、企业技术骨干和技术工人持续流失问题。科技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四)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发挥有限。河北省大部分县域特色企业的研发力量薄弱,科技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带动能力偏弱,导致一些产业技术含量不高,产品缺乏竞争力。科技创新的主体应该是企业,但目前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比重并不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自主创新主体意识不强,对产品结构持续改进、生产技术持续优化不够重视。只有少部分企业建立了专门的产品研发机构;二是目前的许多先进技术主要还是依靠引进和模仿创新。

四、科技创新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培育与引导职能,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地方政府应积极引导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尤其是企业间共性技术创新和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培育创新文化。应将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有关科研平台、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资助、配套等多种方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用于支持企业发展的各类财政专项资金,重点向科技型企业倾斜。如怀来和涿鹿葡萄产业政策优势明显,这大大提高了河北省酿酒葡萄产业竞争优势。为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张家口设有葡萄酒局、葡萄产业公司、葡萄研究所、中法农场,成立葡萄领导小组,由一名副县长或副书记牵头,组织协调各方关系,统一谋划产业布局,理顺长期规划与近期利益的结合,从而使怀来的葡萄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好局面。(二)加强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支撑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以县域特色产业科研为基础,以特色产品推广为纽带,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特征,以人才使用为核心的总体创新体系;是一个在特定县域内与特色产业科技创新相关的组织、机构和实现创新所构成的网络体系;是以服务、提升县域特色产业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为目标的新体系。在支撑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中,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星火学校、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农业基地等为创新主体,良性互动,制度、政策和环境相互协调,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协同作用,从而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效集成和合理配置,实现县域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如阜平县按照“政银企户保”模式发展食用菌产业,政府扶持作为产业支撑,不仅使县域特色产业得到发展,也有效地推动了产业扶贫。(三)完善科技推广体系。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按照“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技术推广思想,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做到了技术要领到户、良种良法到棚,着力培育发展“一村一品”,如满城的草莓、平泉的小蘑菇等。以特色产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带动特色经济科研,推动特色产业科技推广。结合当前各县域特色产业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再加上各地区与周边区市紧密结合的特色产业发展的新格局,提出县域特色产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四)建立和完善政产学研融合互动结合的新机制。可以由县级人民政府直接设立科技顾问团,聘请省内外知名学者,为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战略咨询。建立与省内外知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关系。每年举办一次产学研对接会,解决各县特色产业中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难题,强化科研成果转化。由县以上政府设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资金,专项用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在县域的转化。同时,还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县(区)党政科技进步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和工作机制,使之成为县科技创新体系考核保障机制的主要内容,如对县域政府实施每两年一次的科技考核。(五)全面提高县域特色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支撑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的技术保障机制是全面提高县域特色企业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首先,理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合理确定资金渠道,根据工作需要,逐步提高专利工作专项资金;科技经费和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评定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倾斜,把是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作为重要条件之一;有特色产业的县域要制定知识产权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争取建成具有一定影响的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县市;其次,建立完善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开发、科技对接、科技咨询、科技信息网络等多位一体的科技服务机制,完善科技信息、科技中介、科技融资平台,发展县域特色产业的行业协会。加强各县科技信息网等网络信息平台建设,通过信息平台定期及时科技成果信息,着重加大对县域特色产业科技服务扶持力度,对特色企业面临的急、难科技问题,做到指导及时、反馈迅速。(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完善科技培训机制。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大多离不开当地农业,所以积极探索科技普及新途径、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必不可少。将县镇集中培训与进村办班培训相结合,加强农民科技培训、造就新型职业农民是新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培训工作要切合实际,根据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科学制定好中长期培训规划,有目标、有步骤地组织实施。要充分运用举办科普报告讲座,组织科普知识竞赛、送科技下乡、开展科技咨询、专家学者田间指导、互联网技术、播放科教电影和录像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传授科学知识。运用报刊、图书、广播、影视、音像、手机短信等传媒,采用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日常科普宣传力度。(七)建立多元化人才激励机制。应围绕当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缺人才的需求,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着力培养本土创新型科技人才。同时,改进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措施,创建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机制、建立吸引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例如,凡引进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所涉及各类保险等社会保险由县域特色产业等用人单位按规定足额补交;提供住房或享有购房优惠政策;对来县域特色企业工作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家属、子女同样享有一定优惠政策,如子女入学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等。

主要参考文献:

[1]罗朋朝.技术创新对产业集群形成的贡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8.

[2]罗玉明.河南粮食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对策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3.

[3]徐文涛.建设喀什经济特区对当地经济带来的影响及研究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1.5.

第14篇

关键词:特色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自主创新

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发展县域经济中科技创新支撑机制研究”(编号:201603120305)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29日

一、引言

特色产业是以特色产品、特色资源为基础,以现代工业、农业技术为依托,以市场经济运行方式为手段,围绕特色产品、特色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形成的区别于其他传统产业,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不可替代性、可持续发展性和竞争性,且经济效益较高,发展前景广阔,能生产开发满足公众需要的特色产品的产业体系。县域特色产业是基于县域比较优势和县域产业分工而发展的,具有鲜明的县域特征。发展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所在。科技创新对特色产业发展的影响表现:第一,技术因素影响特色产业的生产效率和收入;第二,技术因素影响特色产业附加价值的提高;第三,技术因素影响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二、科技创新对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

科技创新作用于特色产业是通过改造特色产业资源禀赋、改进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四种方式实现的。生产要素可以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人工与半技术人工、融资等;高级生产要素则包括:现代化通信的基础设施、高等教育(电脑科学家和工程师),以及各大学研究所等。技术创新可以将初级生产要素改造成为高级生产要素,从而弥补资源禀赋的不足。没有核心技术,再好的资源禀赋也培育不出来世界级的特色产业。资源禀赋相似,一些乡村地区能发展起来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打特色产业,而另一些地方则不能,原因就在于技术上的差异。技术创新可以提升特色产业生产设备,从而提高特色产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利润。同时,技术创新还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加快特色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满足特色产品的市场需求的变化。在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今天,新技术一出现,就立刻被其他产业所学习和复制,显得有些落后和老套,因此特色产品竞争实际上是一场技术创新和技术追逐的竞赛。

三、科技创新在支撑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科技创新在支撑河北省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方面正发挥出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在河北省县域特色经济中,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率还不高,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滞后。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需进一步完善,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缓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二)科技投入总量不足。虽然许多县市县域特色经济科研经费逐年在增加,但是相比于国内其他发达地区来说,仍然是不足的。这些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河北省对增加县域经济科技投入特别是科研经费投入仍然缺乏有力的制度化保障措施,使县域特色经济科技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从科技支出来看,目前大多数县域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总支出占省内生产总值比重不足2%,Y金缺口还很大。

(三)科技人才严重缺乏。多数农民自身科学文化素质低,农村基层实用科技人才少,而指导型高层次人才和高新技术研发人才紧缺,又由于基层科技人员的劳动报酬普遍偏低等原因,县域科技活动人员增加缓慢甚至存在科技人员、企业技术骨干和技术工人持续流失问题。科技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四)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发挥有限。河北省大部分县域特色企业的研发力量薄弱,科技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带动能力偏弱,导致一些产业技术含量不高,产品缺乏竞争力。科技创新的主体应该是企业,但目前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比重并不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自主创新主体意识不强,对产品结构持续改进、生产技术持续优化不够重视。只有少部分企业建立了专门的产品研发机构;二是目前的许多先进技术主要还是依靠引进和模仿创新。

四、科技创新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培育与引导职能,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地方政府应积极引导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尤其是企业间共性技术创新和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培育创新文化。应将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有关科研平台、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资助、配套等多种方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用于支持企业发展的各类财政专项资金,重点向科技型企业倾斜。如怀来和涿鹿葡萄产业政策优势明显,这大大提高了河北省酿酒葡萄产业竞争优势。为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张家口设有葡萄酒局、葡萄产业公司、葡萄研究所、中法农场,成立葡萄领导小组,由一名副县长或副书记牵头,组织协调各方关系,统一谋划产业布局,理顺长期规划与近期利益的结合,从而使怀来的葡萄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好局面。

(二)加强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支撑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以县域特色产业科研为基础,以特色产品推广为纽带,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特征,以人才使用为核心的总体创新体系;是一个在特定县域内与特色产业科技创新相关的组织、机构和实现创新所构成的网络体系;是以服务、提升县域特色产业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为目标的新体系。在支撑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中,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星火学校、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农业基地等为创新主体,良性互动,制度、政策和环境相互协调,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协同作用,从而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效集成和合理配置,实现县域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如阜平县按照“政银企户保”模式发展食用菌产业,政府扶持作为产业支撑,不仅使县域特色产业得到发展,也有效地推动了产业扶贫。

(三)完善科技推广体系。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按照“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技术推广思想,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做到了技术要领到户、良种良法到棚,着力培育发展“一村一品”,如满城的草莓、平泉的小蘑菇等。以特色产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带动特色经济科研,推动特色产业科技推广。结合当前各县域特色产业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再加上各地区与周边区市紧密结合的特色产业发展的新格局,提出县域特色产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

(四)建立和完善政产学研融合互动结合的新机制。可以由县级人民政府直接设立科技顾问团,聘请省内外知名学者,为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战略咨询。建立与省内外知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关系。每年举办一次产学研对接会,解决各县特色产业中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难题,强化科研成果转化。由县以上政府设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资金,专项用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在县域的转化。同时,还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县(区)党政科技进步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和工作机制,使之成为县科技创新体系考核保障机制的主要内容,如对县域政府实施每两年一次的科技考核。

(五)全面提高县域特色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支撑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的技术保障机制是全面提高县域特色企业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首先,理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合理确定资金渠道,根据工作需要,逐步提高专利工作专项资金;科技经费和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评定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倾斜,把是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作为重要条件之一;有特色产业的县域要制定知识产权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争取建成具有一定影响的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县市;其次,建立完善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开发、科技对接、科技咨询、科技信息网络等多位一体的科技服务机制,完善科技信息、科技中介、科技融资平台,发展县域特色产业的行业协会。加强各县科技信息网等网络信息平台建设,通过信息平台定期及时科技成果信息,着重加大对县域特色产业科技服务扶持力度,对特色企业面临的急、难科技问题,做到指导及时、反馈迅速。

(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完善科技培训机制。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大多离不开当地农业,所以e极探索科技普及新途径、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必不可少。将县镇集中培训与进村办班培训相结合,加强农民科技培训、造就新型职业农民是新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培训工作要切合实际,根据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科学制定好中长期培训规划,有目标、有步骤地组织实施。要充分运用举办科普报告讲座,组织科普知识竞赛、送科技下乡、开展科技咨询、专家学者田间指导、互联网技术、播放科教电影和录像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传授科学知识。运用报刊、图书、广播、影视、音像、手机短信等传媒,采用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日常科普宣传力度。

(七)建立多元化人才激励机制。应围绕当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缺人才的需求,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着力培养本土创新型科技人才。同时,改进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措施,创建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机制、建立吸引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例如,凡引进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所涉及各类保险等社会保险由县域特色产业等用人单位按规定足额补交;提供住房或享有购房优惠政策;对来县域特色企业工作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家属、子女同样享有一定优惠政策,如子女入学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等。

主要参考文献:

[1]罗朋朝.技术创新对产业集群形成的贡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8.

[2]罗玉明.河南粮食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对策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3.

第15篇

一、切实提高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管理水平

1.领导高度重视,组织保障有力

军事理论课作为一门必修的重要公共基础课程,需要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给予组织上的有力保障及经费上的支持。军事理论课教学既可以独立设置教研部门,也可以挂靠学校党委武装部等部门,要安排专人负责,与其他思政课程一样,齐抓共管,提高重视程度,提高军事理论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创新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管理的思想和理念必须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配套优质教学资源,大力推进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2.建立健全制度,科学有效管理

军事理论课必须从学科设置、师资配备、教学管理、科研考核、学生管理、保障措施等方面制定一系列完善的管理制度,创新教学管理方式,构建由制约式管理到激发式管理的模式,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积极吸收师生参与到教学管理中,建立教学督导队伍,强化军事课教学过程的设计、检查、监控、评估和反馈,建立健全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改进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这是全方位重视和加强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关键。

3.全校资源共享,共同促进发展

军事理论课程应当与其他思政课程一样,同属公共基础课程,在教学资源分享方面,享有优先使用基础教学资源的权利;将课程合理安排,进行小班教学;加强培训,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信息并应用于教学的能力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技能;课堂使用多媒体等电教化工具,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高教学效果;配备科研经费,积极提供发展平台,鼓励军事课程类科研项目的申报,促进整体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二、切实加强军事理论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1.引入专门人才,加强课程建设

军事理论课必须拥有一支政治思想素质高、军事知识广、教学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的师资队伍。军事理论课师资队伍采用“专兼结合、内外结合”的方式建立,积极从军事院校引进专门军事人才,走任课教师和兼任教师相结合的道路,提升教学团队整体的协同教学能力;在校内聘请有军事理论专长的教师担任专职教师,有国防生培养资格的高校可以同时聘请军区驻校国防生选培办干事担任兼职教师;召开教师备课会,营造教师个人与集体共同发展的空间;与其他院校加强学术交流,定期组织研讨会,开阔视野,提高层次,共同推进课程建设工作。

2.学习培训提高,夯实教学基础

高校开展军事理论课教师校本培训则应该注重教学实践,注重课堂改革。要积极谋划教师培训校本化课程建设,把信息学、心理学、脑科学等现代科学和技术融入课程,通过课程建设与管理,增强教师校本培训的计划性、严密性和实效性。在校本培训的基础上,开展教师的“卷入式”研修,做到做中学习、境中学习、行动学习和问题学习。行政领导、校本培训、“卷入式”研修都是教师培训、教师成长的外因,而决定因素是教师的“内因”。军事理论课教师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教师、优秀的教师,最好的方式是进行“自助式职场培训”,要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把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结合起来,一边工作一边自主培训、自助研修。

3.教学管理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军事理论课从教学对象来看,各种学科背景的学生都有,从教学内容来看,讲授的内容时间与空间的跨度大、涉及学科领域多,因此,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广博、过硬的知识,而且要用战略思维重视国防教育、组织专业课程培训、看待教学管理,加强军事理论课教学管理队伍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营造新型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创新高校建设理论课管理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切实创新军事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方式

1.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

要注意教法的研究,做到“创新” “精要”“灵活”。“创新”就是要求教师要及时地将新技术、新武器、新的军事新闻动态及时补充到课堂讲稿中,将国内外最新的动态讲授给大学生,保持课程新鲜感,更具时代感和实效性。“精要” 就是要求教师要对与大学生思想发展有密切关系的现实军事热点和思想认识问题讲透、讲好,避免所有知识点面面俱到,却全都是蜻蜒点水、泛泛而谈。“灵活” 就是要求教师结合军事理论课程内容的时政性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要能吸引大学生持续引起兴趣,然后将德育贯穿始终。

2.运用多媒体教学,加强直观感受

一般来说,学生普遍倾向于接受创新型的教学形式,特别是结合教学内容播放一些录像资料片段,能使军事理论教学更加直观,使学生耳目一新,效果能更为明显。教师要通过录像、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一系列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配合以展示实物,最大限度地确保学生从观察中获得感性认识,正确领会、理解理论知识的实质内涵,同时采用“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开展实践性教学,从而不断提高军事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