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本科院校职业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职业技术教育 地方本科高校 转型发展
自从我国大规模发展地方本科教育以来,各地方高校都普遍推行了强力的扩大招生政策,为数众多的各类地方高等学校的高水平教育工作为我国高等级人才的大批普及教育工作开创了先河,并做出了极为宝贵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地方性高等院校的转型升级、谋求长远发展成为了当今时代社会各界人士普遍热议的焦点。伴着国家针对地方高等院校谋求长远发展所实施的相关促进政策的逐渐成效化,重新打造“当代高等技术教育格局”这一跨时代的教育体制战略转型,对目前地方高等学校的教育模式施加了很大压力,亦推出了转向实用职业类升级和更新的模式。
1 地方本科高等院校转型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意义
2014年,从我国各类高等院校毕业的总学生人数突破731万,较2013年增长了31万之多,2014年1月31日,出于大力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恰当引导我国人才就业趋势,合理调配社会人才供给格局及人才资源配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了推进当代高职技术教育的促进性决策。之后,我国各地亦积极响应这一当代推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战略型决策,纷纷推进我国各个地方性高等技术学校的结构升级发展,在当今时代,在我国高校结构改革和升级的进程中,各地方高等院校转型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其关键任务之一。改革地方高等教育结构,全力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水平,对于完善当代高等技术教育结构,调整我国高职教育运作模式,打造我国经济发展所需各类综合性人才,可发挥出重要助力作用。
现阶段,我国各行各业的人才组成结构中包含有大批具有高水平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如此复合型人才,一定要依托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才能很好地造就出来。而完善高校职业技术教育体制,强力推进高等技术教育,对于推进当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制建设,优化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建设,完善高水平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伴着我国社会经济运作水平的持续提升,各类工业企业生产工艺性人才匮乏的问题不断凸显,完善当代高等创新技术教育模式,强力打造现实我国急需的应用类人才,是改善就业环境,克服应用型人才不足的有效手段,只有完善人才供应模式,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结构才能顺利转型升级。
2 地方本科高等院校转型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遇到的困境
我国地方高等院校转型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会遇到许多困难。第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认知度低。众所周知,当今社会中,许多人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抱有错误认识,社会中绝大多数人认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所招收的学生基本上全是升学考试中的“失败者”,和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档次较低。也有人认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品质很低,技术塑造水平低,依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出来的高等技工人才,上岗之后通常会在生产一线做基层的粗糙性事务,且不易上升至公司的管理决策层,发展空间不大。低层次的择业条件及此等的学生资源,使人们对当今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进步趋势缺乏应有的自信,由此其极大制约了地方本科高等院校转型成为高等技术教育的进程。第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成本投入拮据情况,亦为地方本科高等院校转型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瓶颈问题之一。
3 地方本科高等院校转型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推行的地方本科高等院校转型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需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第一,须实施好改革选型,不但需满足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需求,还应满足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模式的完善需要,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必须实施人性化的职业教育模式,发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造就高水平技术人才的作用,让改革后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符合当今社会人才需求标准。因此,加入改革的地方本科高等院校必须做到:拟定办学规划,确定层次基准,尔后改革高等技术教育,或是一开始就开办高等技术教育,第一类是安排一部分教学资源,首先去试验开办高等技术教育,第二类是直接实施高等技术教育,变更原有学校资源的本科模式,完全变革为高级技术教育。第二,确定改革目标,想清楚到底是把普通高等学校转型为高等技术类院校,还是把普通高等学校转型为实用技术类学校。笔者认为,普通师范性质的及综合技术型的学校均应当转型为高等技术院校,而工科专业教育的高等学校应当变革为实用技术类院校。
4 地方性本科高等院校转型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路径
近些年,许多人也开始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职业教育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涉及子女升学选择的时候,选择职业教育的人数依旧不多。如何解决这一困境,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焦点问题。笔者认为,要想提升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一定要建立一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效衔接的教育模式,使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有机会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
如今,对于当代高等技术培养办学体系及地方性职业高校,在教育界依然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认识,所以,在当代高等技术教育体制机制中,谋求地方性技术高校升级进步并获得长远发展,实乃广大地方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5 结语
目前,我国人才市场需要大量职业素养较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些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来。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院校,是缓解就业压力、解决技术型人才短缺的必要途径,是解决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严重脱节、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这种变革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参考文献
[1] 熊健民,张清,邹军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v.13;No.7204:5-8.
[2] 徐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刍议[J].教育探索,2015,No.28301:51-53.
[3] 刘振天.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与高等教育认识论及方法论诉求[J].中国高教研究,2014,No.25006:11-17.
[4]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成果报告[J].大学(学术版),2012,No.14809:81-84+80.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透露,中国高等教育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
职业农民
石泉县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调查摸底工作 陕西省石泉县农业局将9名农业系统业务骨干确定为石泉县农民教育培训教师。随后将出台教师聘用、教师培训、教师考核、教师管理等制度,确保遴选的教师做得了课件、上得了讲台、下得了田间、做得好示范。
第十二“百乡万户调查活动”组在山西开展调查 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河北农业大学组成的调查组到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进村入户开展为期1个月的新型职业农民专题调查工作。调查组根据调查情况,及时与县农委相关同志举行座谈会,专门研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试点的具体工作,指导该县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进程。
新疆43名农民获首批新型职业农民中专毕业证书 在日前举行的新疆首批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大会上,43名沙湾县农民获得新型职业农民中专毕业证书。新型农民职业中专班开设园艺技术和畜牧兽医两个专业,采用半脱产学习模式。3年来,这43名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自己扩大生产、增产增收,还带动身边农民建立了33个合作社,种植蔬菜1.1万亩、红薯6000亩。
西安市开展首批中级职业农民认定考试考核 考核认定工作分果业类、畜禽养殖类、瓜菜综合类三个专业,考核分笔试和面试两种形式,其中笔试成绩占30%,面试成绩占70%。来自全市八个涉农区县的70名职业农民参与此次认定考核。
浦东新区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论坛 论坛围绕农业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渠道建设、生鲜电商等主题展开。与会人员以独特的视角,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并就自身合作社或企业遇到的难题寻求解决方案。
江苏加大社区教育中心建设数量培育职业农民 江苏计划增加社区教育中心、村民学校的数量,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采取苏南、苏北高校对接的方式以提高苏北高校办学水平,目前首批参与合作计划的12所学校已经签订了合作协议。
沙湾县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签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合作协议 合作的内容包括建立健全培育农业管理型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发展规划、制定开展先进农牧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市场营销、休闲农业与创意农业、合作社管理、家庭农场管理以及外向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规划等。
扶持政策
宜都市农广校喜领“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 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项目计划,是农业部改善基层职业农民的培训手段,帮助基层农技推广与服务,把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送到田间地头的一项举措。农业科技直通车完全能够满足宜都农广校开展田间服务和农民培训所需的条件,使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如虎添翼,真正做到把学校办到农民的家门口,为农民送教上门。
岱岳区农广校喜迎科技直通车 近日,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农广校将一辆印有农业部“农业科技直通车”标志的汽车开进了农业局院内,标志着农广校有了自己的田间流动课堂车。随着培育职业农民进程的进一步深入,区农广校将发挥职能优势,深入田间地头,扩大培训规模,进一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职教视野
河北省2万名农村劳动力将享受到免费职业技能培训 今年,河北省2万名农村劳动力将享受到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并将获得转移就业帮助。培训对象为准备转移到当地县域内二、三产业就业的河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或在当地县域内企业初次就业半年以内的农村劳动力。
广西将下放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审批权 市属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设置由市教育局负责审批,并报自治区教育厅备案,区直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设置,经办学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自治区教育厅备案;各市教育局下达所辖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年度招生计划,区直中职校学前专业年度招生计划由办学主管部门审核。
重庆成立市属高校转型发展联盟 重庆科技学院、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等6所重庆市属高校成立市属高校转型发展联盟。联盟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应用技术大学研究,推进联盟成员间合作,提出应用技术大学建设、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建议等。
上海首推中职教育―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 9月起,上海将首推中职教育―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在3所中职校和2所本科院校试点,首批计划招生120人,“中职+本科”学习年限为7年。
全国投入逾360亿元改善农村教学装备 从教育部获悉,自2010年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以来,中央财政对中西部2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村薄弱学校已投入教学设备类项目专项资金219.27亿元,其中96%已完成招标采购,地方配套达145.23亿元。这一专项资金惠及16.52万所中西部地区农村薄弱学校,其中,11.91万所学校添置了教学实验仪器设备,7.59万所学校添置了图书,7.59万所学校添置了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
在本文中,我们所指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在基于“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复合概念基础上,将高等职业教育定义为:在地位上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在内容上具有较强的职业性和应用性,在目标上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
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在本质上与传统意义上的普通本科教育一样,都属于高等教育,但同时相较于后者,它又具有显著的个性特征。首先,在定位上,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的定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强调的是培养对象的实践操作能力,而普通高等教育则更加强调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理论学习;其次,在属性上,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强调学生的职业针对性和归属性,学校和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和培训,以保证教育和就业的无缝对接;第三,在培养方式上,高等职业本科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校”教育,而是将教育的形式由“课堂内”转向“课堂外”,在实训基地,受教育者通过具体的实践和操作过程来完成学习,这种“学习”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被动的理论“接受”,而是主动地通过实验和实训的方式自己去探索和检验知识和理论。
二.本科院校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模式
1.教学模式:产教融合
本科院校背景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模式上最大的创新就是将生产和教育融合起来,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性作用,融合二者,不断促进教育质量的增效升级,其具体方法途径有:
1.1专业共建
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建设,往往依靠各高职院校自己来实现,因为缺乏市场的导向作用而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而在校企合作背景下的专业共建,充分调动了企业的参与性和合作性,将学校的骨干教师和企业的精英人才联合起来,借助于学校或者企业提供的平台,培养和打造具有丰富专业理论并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①,也就是在这种专业和课程共建的过程中,一方面社会节约了资源,降低了培养人才的成本,另一方面对学校而言,也可以借助“市场”这块试金石,依靠企业来检验学生的培养效果和培养质量,进而不断更新专业项目和内容,实现学生真正的“学以致用”;同时对企业来说,他们也可以通过学校这种针对性极强的“教育”,培养出他们需要的员工,从而实现社会、学校、企业和学生本人在最终目标上的高度契合。
1.2师资培养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和难点,这要求教师要具备“理论”教学和“实操”教学的双重素质和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则需要学校、企业和教师的共同努力。首先,教师自己要有从传统的“讲台”上走下来的决心和勇气,他们要敢于挑战自我,主动深入企业,进行实践操作,并通过这种实践性的“训练”不断巩固和升华自己的知识储备;而学校则应该将培养“双师”教师制度化和规章化,并鼓励教师,尤其是新入岗的青年教师,积极参加相关的培训;同时对企业来说,他们应该与学校合作,并在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为建立一支新型的教师队伍提供一个广阔而坚实的平台。
1.3实训基地建设
要完成对学生的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重要的一块内容,在本文所讲的的本科院校职业教育中,这需要由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同合作来实现和完成。一方面,企业可以将实训基地建在学校里面,通过模拟让学生进行参观学习,这样一方面节约了成本,另一方面也方便学生就地完成实践操作,但在效果上往往有所欠缺;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直接组织学生到企业的生产基地集中进行观摩和实训②,实践及策略选择虽然成本高,但是真实的操作环境往往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综合而言,在实训阶段的划分上,目前国内主要是“3+1”和“2+2”模式,即学生先在学校先完成3年或者2年的专业理论学习,再到实训基地参加1年或者2年的实训操作,但不管哪一种模式,其目的都是一致的,即通过理论和实训的结合来完成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和对专业理论的的全面认知。
2.管理模式:校企合作
目前,国内的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大多数还停留在“校企分离”的状态上,也就是说学校和企业还未完全合作和结合起来,职业本科教育的任务还主要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来实现,但从实际上来讲,从高等职业本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上来看,这种“分离”的状态实际上并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要提高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的质量,“校企合作”的管理模式是一个重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适应生产、管理和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应用性人才③,而在这一培养过程中,企业作为市场的“代言人”和培养对象质量的“检验者”,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和方式有着不容小觑的发言权,那么企业要投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中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完善校企合作的制度建设。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是校企合作的前提条件,也是双方合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只要学校和企业双方要在共同目标下建立合作关系,就必须有一套双方约定的规划和制度,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这套规划,并以此来约束和规范双方的行为,合作关系才能健康的发展下去。
2.2设立校企合作的管理机构。
那么,怎样设立校企合作的管理机构呢?
笔者认为,在具体的合作过程中,学校和企业首先可以推举代表人物,设立理事会和董事会等专业委员会,依靠这一委员会来共同决策和管理合作事宜;另一方面,也可以以某一方为主导,另一方为辅助来参与管理,这种形式就需要双方实现约定好主导方和辅导方,但不管哪一种方式,都应该设有专门的监督部门和机构来实施和保证民主监督,从而客观公正地使合作机构顺利运行。
2.3建设校企合作的投入机制
众所周知,相较于企业,职业本科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在知识教育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因而他们拥有可开发知识产权的技术,他们的产品也可以设计成技术成果,这些成果在具体的运行中可依法在企业作价入股,从而调动学校师生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同时,对企业来说,它们作为经济利益体,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资源设备,可以为职业本科教师和学生提供物质和设备支撑,在具体的合作中将来源于学校的软件投入和企业的硬件投入两种不同性质的投入系统结合起来,两方互为发展,进而形成丰富的多元性和多渠道的投入机制。
3.培养模式:创学结合
“创学模式”是指高等职业本科院校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将“创业”和“学习”两种方式结合起来。通过调查发现,我国目前非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自主或它主创业率已远远超过本科层次的学生,但是在创业规模、技术含量和盈利水平上却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这说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学生创业数量可观但创业质量并不理想。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具有职教学生和本科学生的双重优势,因而可以规避理论知识欠缺和技术动手能力差的双重问题,学校和企业如果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创业培养”,就能规避很多方面的问题,进而在创业方面取得明显优势。
3.1“创业意识”的培养。
今天,就业压力日趋增加,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式,高等职业本科院校首先应该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学校应该有针对性地设置跟“创业”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可以借助于思想道德修养和哲学等基础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3.2“创业情景”的模拟
为了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创业模式和过程,学校和企业可以规划并创造一些“创业”情景,如大学生科技园,借助学校和企业的经济力量和设备支撑,让学生们自己“当老板”,投身到“创业”的队伍中来,这种模式的创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掌握创业之关键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避免因初涉创业所带来的市场冲击。
3.3“创业效果”的反刍
高职本科院校学生的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实现自主创业和自我发展,所以,通过在校期间“创业”情景的模拟,学生初步了解了创业的规律,也基本完成了“自主创业”的过渡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创业”培养就顺利完成了,通过树立“创业意识”,模拟“创业”情景,作为创业者的学生应该重新思考和反馈“创业”的成败,并找到其精髓所在,通过这种“教室内”到“教室外”再到“教室内”的创业模式,学生可以再学校和企业的帮助下完成个人经验的积累,并最终获得创业教育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