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职教智慧课堂范文

职教智慧课堂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职教智慧课堂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职教智慧课堂

第1篇

>> 职教课堂教学之体会 以生为本,创新职教课堂教学新文化 浅谈现代职教课堂教学 加拿大职教课堂教学模式及启示 改革创新教学法――提高职教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职教课堂师生互动研究 职教课堂的教学互动 项目教学如何融入职教课堂 提高职教课堂教学效果的实践与思考 “小组展示”在职教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 教育传播视野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优化研究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课堂教学公平研究 教育生态视野下的课堂教学策略 主体教育视野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竞合模式”课堂教学研究 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技术研究 职教课堂也精彩 “轻负高效,智慧课堂”理念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苏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3(7):10-14.

[3]程胜,许欢欢.社会性软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2010(5):30-32.

[4]杨现民,等.我国智慧教育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技术,2014(1):12-19.

第2篇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课堂教学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仍然绝大多数是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客体。这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凭借“一间教室、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引导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的教学模式极大的遏制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力,走进职教课堂,屡屡看到教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部分学生却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上睡觉、说话、玩手机、听MP3等现象,结果教师讲完了一堂课,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但部分课堂上精力不能集中的学生却不清楚老师这节课所讲的内容。

显然,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是以传授知识为重点的,是以牺牲部分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为代价的,它根本无法适应当前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所以,创新职教课堂教学是当今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1 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更新教学观念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需要职业教育从上到下集体更新教学观念,从校长到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到每一个教师个人。每一位施教人员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职业院校实施行动导向教学的重要性,从而支持教学发展,为其创造有利的教学条件,出台相关的教学发展政策,提供相关的财力和物力支持。

其次,教学管理人员也要更新教学管理理念,不能因为教学发展的路上会遇到新问题和新障碍而害怕实施教学发展的突破。教学管理人员应该按照“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实施教学管理,从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到教材编写、作业布置的形式,所指导的学生毕业论文的设计等众多方面改革现有的教学管理方法,积极实施以“行动导向”为教学理念的新的管理模式。用自己的智慧设计出以“行动导向”为理念的适应新的社会要求的教学内容,以自己的行动为职业院校未来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2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应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设计上,而要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就必须考虑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学生内在的能力情感等等应出现的变化。为促使学生发生这些变化应该让学生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做,这其实就是一个备课问题。目前状况下,多数老师的教案目标陈述的是“老师做些什么”,而不是“学生做些什么”,也就是只有教的方案,没有学的方案,我认为这是需要改进的。教案与学案必须合一设计,但应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相长,“怎么学”应与“怎么教”放在一起同步设计,这种符合教学规律的立体化的教学方案,才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提高综合能力。

其次,在时间的安排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应多给学生学习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成为时间的主人。现在提倡课堂上要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就是要求教师在“导”字上下功夫,在“精”字上动脑筋,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放在学生学习、讨论、交流时对学生适时、适度的点拔和指导上,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才能把重心由“教”转到“学”的方面,从教学生“学会”,转移到教学生“会学”,才能使学生能获得独立自主地去探求和掌握新知识的本领,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3 开展各种形式公开课,积极实施配套考试改革

第3篇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大数据时代,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变得越来越成熟。将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过程中能够促使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效果发生较大的转变,“智慧课堂”就是重要的表现形式。“智慧课堂”是时展衍生出来的新型概念,并且智慧课堂已经融入到了日常教学过程中,人们对于智慧课堂的了解程度也越来越深。但是,现阶段针对“智慧课堂”的研究还不够细致,很多研究针对高职智慧课堂的理论探索而构建途径的研究尚不足,所以需要结合大数据时代背景,促进高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构建出符合高职教学特点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智慧课堂概述

1.1 智慧课堂的内涵

智慧课堂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衍生出来的新型的教学模式。“智慧”指的是让人能够对于人与事物之间的联系认识充分,具备一定的探究真知的能力,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想要培养具有智慧的人就需要从智力体系、知识体系、方法与技能、观念与思想等多方面入手。构建智慧课堂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出高智慧的人才。在学术领域,对于智慧课堂的认识有两种:一种是同传统的知识传授相对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对于问题的解决能力的培养,而不是机械地灌输理论知识;另一种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促进智慧课堂的构建,将大数据分析技术、物联网感知技术等融合课堂教学中。本研究高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是探讨将信息技术与高职教学相融合,让高职院校教师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促进智慧课堂模式的构建,从多个体系入手分析,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的发展问题,并且能够独立分析问题,促进问题的解决。

1.2 智慧课堂的特征

相比较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智慧课堂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合进去,包括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所以智慧课堂呈现出来的特点主要有开放性、实时性、互动性及智能性等。

1.2.1 智慧课堂具体开放性

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仅仅是依靠教师的机械讲述,生硬地接受理论知识,并且课堂也是学生获取理论知识的唯一场所。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必须集中精力,快速思考,将所学习的知识全部记录下来,即使做不到理解也需要机械地记录,因为一旦脱离课堂,学生很难有其他途径获取知识。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新型教学模式得以推广,例如微课的应用等,让学生利用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设备,能够随时随地地进行自主学习,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还能够根据自身条件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对于不懂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反复地选择观看,还能够将课堂教学范围不断扩大,使得学习的场所变得越来越开放,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吸取,而是可以将课堂内外有机地融合起来。

1.2.2 智慧课堂具有实时性

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需要,让教师实时主动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能够快速地接受课程知识,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将学习情境与时间、空间的概念模糊,这样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环境体验的增强。另一方面,对于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师能够随时掌握,可以结合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习状态不佳的学生给予及时引导,让学生也能够充分了解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及时进行调整,促进学习的高效性。

1.2.3 智慧课堂具有互动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提问、学生被动回答问题。这种提问模式无法引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所以很可能在教师抛出问题之后,学生没有举手回答的情况。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则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利用智能终端以及相关的软件为教师及学生创设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完全平等的,双方可以无障碍地通过这个平台进行交流,师生之间可以相互点拨,使得学生的参与度更强,更加有利于他们学习的进步。

2.大数据环境下信息技术对高职智慧课堂建设的促进作用

2.1 促进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

信息技术推动了智慧课堂的构建,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创设出传统教学过程中不能创设的情境,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带来的优势,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将一些具体的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方式能够促进丰富自己的思维活动。在高水平思维模式下,自然产生“智慧”,智慧的形成过程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仿真技术,能够为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更加有力的工具。教师可以结合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引导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且能够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2.2 提供交互性环境,引导学生进行高水平的思维

著名教育学家让?皮亚特认为,智慧的产生是主体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智慧的形成也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与外界进行有效的交互,然后分析问题,通过一定的推理及反思,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学习的交互性环境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引导学生思考、验证,促进知识学习的完成。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高水平思维活动,让学生在交互过程中,促进自身智慧的形成。

2.3 ?檠?生提供丰富开放的信息资源,提高思维水平

信息技术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丰富开放的信息资源,学习者通过对于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整理、辨别,分析能够促进高水平思维的发展,所以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创设的前提就是需要有丰富的、开放性的信息资源作为支撑。这就充分地发挥了网络及云平台的优势,将更多的知识传递给学习者,使得学习者能够更加便捷、灵活地获取知识。信息资源在沟通传递过程中障碍很少,能够实现大范围的传播,这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帮助学生对学科知识有更深层次的掌握。

3.在大数据时代下,高职智慧课堂具体教学模式的设计

3.1智慧课堂的构建思路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促进高职院校高智慧课堂模式的构建,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实现“对学生智慧的培养”。智慧的培养包括学生的智力体系、知识体系、学习技巧与方法等。所以,在构建智慧课堂的时候,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从多个角度展开合理的教学,促进学习方法、技巧及观念等综合素质的养成。在智慧课堂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中,需要紧密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明确高职院校智慧课堂的构建思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让学生真正从内心爱上学习,并且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还应该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识,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养成。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智慧课堂构建的主要思路如下:

首先,让学生爱上学习。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爱上学习,只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自己的专业真正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才能真正达到智慧课堂构建的前提条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促进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学生营造自主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爱上学习。其次,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学习方法的传授。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教师需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优势,使学生能够在海量的信息中获取对自己学习有用的信息,让学生掌握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只有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促进学习的有效性。最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高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本着为学生发展充分负责的态度来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综合发展吗。因此,在教学目标制定的时候,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变得有修养、有合作精神。除此之外,高职教师还需要改变传统的课程评价模式,采用更加科学的评价模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2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有效策略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促进高职院校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持。首先,需要在高职教师设置网络环境及云平台,载体可以选择学生经常使用的智能手机或者笔记本电脑,搭建好互动教学平台,使得教师的授课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课上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设备开展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起来进行有效的教学。其次,在智慧课堂上,教师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合理地选择智能软件,促进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这样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促进智慧的有效培养。最后,促进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课堂内与课堂外综合构建,促进智慧课堂课外构建与课堂构建的有效结合,一方面,需要进行课外构建。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需要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另一方面,做好课堂构建。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培养

3.2.1 课外构建

针对课外培养,需要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制定新的培养目标。在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中,高职院校不但需要重视知识的培养,还需要重视技能、创新能力、审美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可以将整体的学习目标进行分散,有机地整合到各种学习环境中,长此以往才能够促进学生综合水平的提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使用智慧教学平台,定期向学生推送与专业相关的一些信息。这样学生就能够随时随地地利用智能手机接收到学习信息,有效地促进综合素质的培养。利用智慧教学平台,学生能够提前进行预习,查看教师布置的任务,对于自己不懂的地方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师生可以在平台上进行互动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促进问题的解决。

3.2.2 课堂构建

第4篇

【关键词】教学智慧;智慧课堂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我们需要做个有智慧的教师,善于发掘教材、创造性处理与运用教材;能够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展现出课程智慧、教学智慧。对此,笔者以初中物理教学为例,具体谈谈教师如何发挥教学智慧,打造智慧课堂。

一、活用教材,尽显课程智慧

对于优秀教师而言,他们也是出色、优秀的“课程工作者”。换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不是单纯“教教材”,而是善于重新开发教材、灵活调整教材、适当补充教材,注重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彰显出课程智慧。同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充分发挥课程智慧,精心备课,创造性教学。

第一、“吃透”教材。在新课程教学中,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需要教师研读教材,熟悉教学内容,再根据具体教学实际,灵活调整或整合教材,创造性运用教材,而不是死守教材,照本宣科。比如在分析某物理知识点时,可利用教材例子,也可呈现其他例子,而不是将课本看作“钦定文件”;将一些有关的知识点进行综合整理,使之变为新的学习主题;参考各版本的教材,得到教学启示;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课本内容不一定全部讲。如初中物理教材中编排了一些学生自读材料或特有栏目,课堂上教师应有所选择,以便给学生留出自学的机会。如“信息库”栏目,旨在开阔学生视野,使其增长见识,同时让教材具有弹性,满足各层次同学的学习需求,也可培养同学们信息搜索收集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渗透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课前自主搜索,获取知识。或者还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与体验,唤起学习热情,发挥学生主动性。

第二、更新或“补充”教材。在有效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不能照搬教材内容,还需要根据学生学习需求,适当补充教材,即立足教材,增加其他相关的学习材料,如物理小魔术、科学家的趣味故事、漫画图片等。或者感觉有些教材内容滞后,不贴近学生实际时,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围绕课程标准要求,适当拓展延伸,将一些生活实例、现代物理科技发展知识、其他有关的课程资源等搬入课堂,补充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材料,给课堂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如教学《光的直线传播》,可呈现一幅幅萤火虫发光、太阳发光、水母发光、点燃的蜡烛、开着的灯等,引导学生认识光与光源。其次,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认识光直线传播的应用,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动画日食和月食等。另外,还可介绍墨子在光学中的贡献,渗透德育教育。或者对于教材上没有的知识或概要知识适当补充,又或者组织专题研究或专题讨论等,丰富学生知识积累。如物理电学实验专题研究,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巩固深化。

二、创新方法,突显教学智慧

教学智慧是优秀教师必备的品质。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方式,打破灌输式教学,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制度探究性学习,由学会知识转变为善于学习,这就是教师的教学智慧。

1.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制度探究性学习

在以往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台上不断讲解,学生在台下被动听讲。虽然这一方法有一定的效果,却无法满足现代教育要求。若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造性人才,则需要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自主获取新知,解决问题,而不是完全依靠教师。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相机诱导。如教学《汽化和液化》,分析沸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烧水时的情形,自主提问,比如为什么水开了会冒气?需要哪些条件才能让水烧开?水沸腾时有哪些特点?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是否继续升高?水熬干了,这些水跑哪里去了呢?等。然后根据这些问题,大胆猜测,小组交流,制定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解决问题。于是,学生想出了如下两种实验方案。①在烧杯中倒入冷水,用酒精灯加热。水温达到90C°时,隔1分钟记录1次,直到沸腾后5分钟为止。②在烧杯中倒入热水,用酒精灯加热。然后分成大组,分别用冷水与热水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而后教师点评与补充,共同小结。

2.由学会知识转变为学会学习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同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发挥自己的智慧,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其不但把握物理知识,也学会巧妙学习。①比较学习法。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相似、易混淆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器材、仪表等,可引导学生比较学习,列表分析,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加深理解。譬如压力与重力,由定义、产生原因、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方大小、作用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列出有关表格;电压表与电流表,由符号、连接方式、作用、是否直接连接上电源比较两者的区别。②善于观察。在物理学习中,观察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一方面,教学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时,激活学生已有的观察经验,加深认识。比如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容易传热,哪些不易传热?戴着眼镜,从温度较冷的室外到温暖的室内,眼镜会蒙上白雾等。另一方面,借助演示实验,指导观察方法。比如实验目的,需要选用哪些实验仪器、如何开展,怎样观察等。

【参考文献】

[1]周久璘.物理教学的课堂应该成为智慧的课堂[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0年02期

[2]谢荣洲.物理教学中的“激励艺术”[J].中学物理。2010年05期

[3]陈方正.物理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湖南中学物理.2010年03期

[4]刘新刚.浅谈物理教学的艺术[J].文理导航(下旬).2010年07期

第5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高职生;社会融入

一、高职生社会融入能力

高职生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学会做人,这些也是他们社会融入好与坏的重要表现。高职生社会融入教育的目标是教会学生在自身发展规律的约束和限制之下,根据社会的需求、发展动态和未来趋势,积极应对,进行自我改变,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增强适应外部社会变动的能力,以求逐渐地成熟和完善,这些都要求高职生具备良好的社会融入能力。高职生的社会融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心理适应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

二、影响高职生社会融入因素分析

(一)社会环境对高职生社会融入的影响

(1)高等职业教育体制因素

我国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形成一种惯性分流机制,人为地将一些基础知识薄弱、自律性差的学生分流到职业教育领域。通俗的讲就是学习好的考上本科院校,学习差的去职业学校。所以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有两大特点,即文化基础较弱、自我约束能力差。

(2)传统文化影响

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一直是主流价值观,儒家文化认为“学而优则仕”,科举制度和儒家教育目标致使中国教育几千年来不为生产实践服务,不培养有文化、有技术的劳动者。它还严重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教育在当代社会的必要性的理性认识。人们普遍认为:职业学校是“落榜生”、“差生”才去的地方,是没有前途的选择;用人单位也常以学历、文凭作为选拔、聘用人才的门槛和标准。这些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既阻止了优秀人才进入,又使已进入的人产生“失败者”的自卑心理,严重阻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3)思想观念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青少年面临着社会中不良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导致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还没有形成,没有树立起“职业性人才培养”的观念,忽视区域经济发展对职业性人才的现实需求和职业适应能力培养,具体表现为:①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未形成良性互动;②“重学历教育,轻非学历培训”的观念深入人心;③“面向全民的职业教育”的观念还未形成共识;④建立在“大职业教育”观念上的终身教育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⑤缺乏突出地方性和实践性的特色职业教育理念。

(1)高职院校软、硬件资源不足

我国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和投入不足,使教育资源显得捉襟见肘,甚至出现办学条件已经达到了全面饱和,无法满足迅速增加的学生的需要问题,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的保证和提高。因为得不到足够的操作技能训练,致使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下降,动手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差,进而使他们毕业后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

(2)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滞后

很多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办学效益和就业率,片面强调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要性,而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有教育的系统化和教学规范性,才能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多元性、综合性。单纯地就某一种能力,开设具体的课程,效果并不理想,还会导致由于缺乏其他相关知识的铺垫和支撑,使能力形成的基础产生缺陷。现在很多职业院校只有第一年开展文化课和专业课,从第二年开始,学生开始到工厂去工作。这样造成高职生专业技能训练都没有进行到位,更不要说人文素质的培养了。他们以后进入社会也不能形成良好的综合能力来不断发展自己。

(三)高职生自身对社会融入的影响

虽然我们找到了很多影响高职生社会融入的客观因素,但谁都不能回避一个真理: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高职生自身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来加以解决。就高职毕业生进入用人单位之后的表现而言,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非常的丰富,如毕业生们缺乏抗挫折的能力;心理素质也不好,缺乏毅力、没有进取精神和承受能力差;稍有成绩,便趾高气扬,得意忘形;遭遇挫折,便灰心丧气,斗志全无,很多生活小事就会使得他们无法承受等。通过访谈和对调查结果分析,作者总结出高职生有以下影响其社会融入的因素:

①自主意识匮乏。现在的高职生都是“90后”,他们生活在蜜罐里,没有感受过生活得艰辛,是“被”长大的一代。自己的一切都是父母安排好的,缺乏人生规划,对未来的态度是等待和观望,有较严重的依赖思想。

②心理素质差。现在高职生在社会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综合化,对其心理素质的要求更高。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自我调节的能力是对高职生融入社会的基本要求。但是,目前我国高职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却不容乐观。

③自我认同度低。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大多在生产第一线工作,与传统的“好工作”、“体面”工作有一定差距,特别是面对同龄的本科毕业生,难免产生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和调整,容易造成职业院校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希望和前途,自暴自弃,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现象。

(四)学校与用人单位平台搭建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级技术人才,高职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倾向、课程体系主要由学校自主设置,很少与用人单位交流和沟通,这势必会导致供需错位。高职院校要达到职业教育目标,使高职毕业生更好的融入社会,就必须密切地与企业沟通,建立良性合作关系,将岗前培训与学校教学、毕业实习与就业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或者可以直接将用人单位的职业培训前移,学生在毕业前就能对用人单位的普遍性情况和对技能岗位的要求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三、课堂教育中加强社会融入能力的培养

高职生的社会融入问题看似出现在毕业后,其实与整个高职阶段的教育过程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培养高职生社会融入能力和就业能力,体现了当前社会求才、高校育才和高职生个人成才等多方面的需求,对高职生、高职院校、社会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校园和社会的载体作用,培养高职生社会融入能力。第一课堂是指教师在课堂内,按照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组织的以系统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是学生在校园内自主开展的学习、科技、文体、社团等活动;第三课堂是指在学校的组织和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学生校外实践活动。要从三个课堂入手,多管齐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侧面的教育。

(一)改革第一课堂,奠定理论基础

(1)注重学习策略指导,提高高职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学习的程序、方法、技巧及调控。掌握学习策略是会学习的前提。也就是说,要发展就要学会学习;要学会学习就必须掌握学习策略;要掌握学习策略,就必须有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能力是学生将来职业发展的基础。一个人的职业能力强弱,关系到个人在职业活动中的创造和发展,关系到工作绩效,关系到个人的职业成就感。

(3)加强心理教育,提高职生的应对挫折能力

加强心理教育已经不再是某一职业某一领域的问题,在高职院校加强心理教育,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引导和心理疏通服务。适应能力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人发挥自己才能,实现社会价值的基础。

(二)活跃第二课堂,培养综合能力

第二课堂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学校专业特色的课外活动,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

(1)开展社团活动,提高社会能力

学校社团是一个由一群共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为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的组织。高校社团是社会的缩影,在这里所有成员既能提前体验社会,又能发展自己的兴趣、丰富课余生活、开拓自己的认知视野和交际范围,还能培养集体观念、增强协作精神、培养团队合作、交流沟通、环境适应、组织管理等能力。所以高校社团组织是最能锻炼学生社会融入能力的地方。

(2)邀请企业家、专业人士走进校园,宣传企业文化,直接提供实践经验

高校培养的人才和企业需要供需错位的结果是:一方面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很多企业感叹“招不到人”和“我们被大学生害惨了”。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努力。高职院校主动邀请企业家走进校园,宣传企业文化、直接提供实践经验。此类活动意义很大,让企业家走进校园,搭建起沟通桥梁,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业智慧,引导他们正确择业就业,加快学生的职业化进程。这种实践活动对社会、企业、高校和学生来说都是大有益处。

(三)延伸第三课堂,强化社会融入能力的培养

(1)参加社会服务,培养高职生社会服务能力

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不仅能锻炼他们的服务意识、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更能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①学校或者社团组织学生到社区服务,如在社区做义工照顾老年人、残疾人等生活障碍人士。在这些服务活动中,能够培养高职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让高职生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自信心。②参加公益和志愿者活动,如开展废旧物品回收、自然环保宣传、开展防治艾滋病宣传活动等。③开展社会调查。高职生的社会调查活动一般通过科技下乡、民生调查等形式展开,通过调查、访谈、资料分析,最终形成调查结果分析和报告论文。

(2)建立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培养高职生社会融入能力

第6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功能 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时空。任何把课堂教学看成是一种固定程序的观点都是形而上学的。无论将来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如何变化发展,有一点是永恒不变的,那就是要看课堂是不是充满智慧、充满灵感、充满创造意识;是不是为广大的学生创造了创新的时空。由于教学环境的多样性、复杂性,主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水平的差异性,导致教学过程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增加。因此,更加需要运用智慧来优化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功能和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要求教师必须在具备全面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具备和不断地学习其他与教学相关的能力和基本素养,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善于捕捉教学中出现的点点滴滴的智慧火花,培养自己的教学机智,不断地学习适应现代化教学手段,自主灵活地驾驭课堂教学过程的综合实践能力。可以说,让课堂充满智慧是对教师提出的较高的一种能力要求,这种能力本身就充满着创新的色彩,而创新则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灵感从哪里来,诚然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一觉醒来的突发其想,而是教师长期以来坚持不懈地学习和积累,厚积薄发而产生的。尤其是对广大青年教师来讲,更应该从现实的脚下出发,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和理论学习,更应该有意识、有计划地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一、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就不会迷失教学的方向

教学过程实质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用系统的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尤其是信息反馈原理对调整课堂教学,捕捉教学灵感具有明显的功效。课堂教学就是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预想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需要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掌握课堂教学现状并及时评价教学现状与预想目标之间尚存在的差距,以此来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及时运用信息反馈原理作为改进课堂结构优化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对课堂进行有效地调控,以使得课堂教学过程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来调节教学,包括教学的速度、教学内容的难度、教学方法的重新确定、教学的切入点等等,采取多种方式创设提供信息反馈的渠道,主要是使得学生能够学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反馈的方法,迅速而准确地调整教学,保证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功能和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结构的安排是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的。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环境和条件的影响,设计规划出合理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并准确预测教学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改变教学计划的各种因素,是教师必须在课前完成的预备工作,做好这个环节的工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熟练地掌握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课堂标准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指导方针。教师必须对教材达到十分熟悉的程度,对教材中相关的所有知识点都做到精通练达,对教材内容的通盘考虑,力求至善至美,并且能够运用高超的教学手段包括教学智慧来应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障碍,才能够实现教学理想。

2.熟悉学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快地全面了解全体学生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兴趣爱好、方法和习惯乃至交际交往能力等等。把握住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律动,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关注学生共性发挥,关照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实现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课堂的理想氛围。

3.发挥集体智慧,共同备课,共同研讨,取人精华补己之不足。教师的备课十分重要,有不少人认为备课就是写教案,这种认识比较肤浅和表面化,没有体会到备课的实质所在。写教案只是指备课文字化而已,真正的备课是要把讲课的内容,讲课的步骤、过程方法仔细设计,认真比较,反复推敲,揣摩、优化、筛选出最好的教学方案并准备实施之。在这个环节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是绝对不能忽视的,那就是学生的情况。备课离开了学生的具体情况,那么备课就失去了方向,变得盲目而低效,是没有意义的。还有一个因素值得加以重视,也就是我们如何预想在课堂过程中会出现的课堂意外。经验告诉我们,一部分老师墨守成规,总是一成不变地执行课前教学计划,而面对课堂中出现的课堂意外,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一旦在课堂上出现了意外,就显得慌手慌脚,无所适从,不能从容应对,从而导致课堂教学失败,完不成教学目标。其实,课堂意外并不完全都是负面的,有许多课堂意外蕴涵着十分有价值的东西,善于发现它、敢于利用它,往往会产生我们所期望的教学智慧,会使你的教学锦上添花,真是弃之可惜。

4.终身学习。学习是针对每一个人来说的,而对于教师就更应该终生学习,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加强学习,不断补充知识,扩大知识面,拓宽知识领域,高屋建瓴,是对每一个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要想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产生灵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就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和完善,才能实现这个人人追求的理想境界。广大教师要知道,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以足够的知识,不仅是专业知识更需要看似无关的知识作为前提。要想在你的教学生涯中建立起智慧的大厦,必须用足够的知识来构筑。我们再一次重申,灵感是什么?灵感就是厚积薄发,没有灵感的课堂,一定是一个失败的课堂。

第7篇

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就是提升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师要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素质。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智慧教学,涉及到教学资源的准备、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任务的设计等几个方面的智慧。

一、准备教学资源的智慧

教学资源是扩展的教材,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教学一线的教师可以从教参、辅助光盘、培训资料等处获得有关的教学资源,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和组合,这样有利于实现教学的统一性和有效性。然而随着新课程、新教材的推出,配套的教学资源少之又少,需要教师自行备课、收集、制作。设计制作教学资源要花很大的精力,有些教师会望而退步,寄希望于拥有大量信息的互联网,试图通过任务设定、开放网络,引导学生从浩瀚的网络信息中寻找合适的资源进行学习、研究,从而完成任务,获得知识,锻炼技能。但实际上这种做法效率低下,首先,这样的资料网上未必有,或者虽然网上有但学生未必能找到,又或者找到的资料未必能说明问题。其次,网上的信息实在太多,它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学生上网时随意性很大,不可控制的因素很多,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对待网上的干扰信息,就会分散注意力,最终完成不了预定的学习目标。所以教学资源是否充分有效,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一般来讲,适用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资源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学生在操作实践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素材文件。教师需要考虑提供多少素材给学生,而且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有时还要提供半成品素材以降低操作难度(即已经加工了一半,留白的地方就是利用本节课或本单元所学的内容能够解决的)。第二种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帮助文件,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利用帮助文件来解决问题。目前用得比较多的帮助文件有两种制作方式,一种是动态的,即把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以动画的形式录制下来,另一种是静态的,即把问题以图片加上文字说明的形式放在帮助文件中,让学生在需要时观看。第三种是在线测试系统。它以选择题的形式检查常识概念类的知识;与操作技能有关的,则将操作过程分成几个步骤,由操作者选择正确的操作顺序。这样,在课堂结束前让学生花2~3分钟时间做个自我y验,提交后立刻有成绩反馈,从而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利用各题的在线解答帮助系统进行再学习,起到拾遗补缺的效果,保证了当堂内容当堂解决。

有了适宜的资源,教学活动就有了切入点,就能保证教与学的有效性。资料的提供形式也有许多种,可以通过网络共享,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如苏亚星、极域等)进行发送,当然最好是在教学网站平台上建立链接,由学生操作下载,具体可根据资料容量及网络情况而定。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智慧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

1.情境的分类

教学情境可分为体验型情境、任务型情境和道德两难情境。

“体验型情境”是指信息技术在社会、科技、生活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应用实例以及这些应用产生的效果。它通过组织学生体验信息技术魅力,激发学生兴趣。

“任务型情境”是指蕴含着探究性问题或实践要求的、高度真实的任务背景。它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思考问题,进而产生探究欲望。

“道德两难情境”是指蕴含着价值观冲突、道德两难选择、观点矛盾等的社会实践情境。这种情境是有效激发学生深层次思考、多视角讨论相关社会问题的最佳途径。

2.注意事项

情境应能引发学生学习、探究技术奥秘的“间接兴趣”,尽量展示信息技术的魅力,与本课的教学内容高度关联,尽量渗透一定的社会价值,避免单纯为了感官刺激的情境体验。情境的长短要适度,保证学生“进得去,出得来”。

三、设计教学任务的智慧

教师根据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一个个实际任务,让学生在协作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方法与技能。设计任务时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切合学生兴趣和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并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1.什么样的任务或问题是好任务、好问题

任务或问题应密切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如做各地文化特色介绍、策划旅游方案、组织学科学习或课题研究等与所学知识技能要具有内在联系,别跑题或离题太远,还要能激发学生高水平思维或认知,避免设置通过简单的信息复制和粘贴即可完成的任务。

2.任务或问题该如何提

任务或问题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多个任务或问题以供选择(技术要求要统一),允许学生自选任务或问题。过大的任务可分解为先后衔接的任务链或问题链,逐步提高难度,“门槛低、坡度缓”。

3.需要讲解时,教师怎么讲

第8篇

一、教与学的关系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关系

教和学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要素。教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更是激励、启发和引导,“开而弗达”是教的最高境界;学不仅是被动地听、看、记,更是积极地做、思、说,“学而思”“学而问”乃学之真谛。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在各种关系中,教与学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故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是处理好其他各种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是准确理解和把握课堂教学的关键。

二、教与学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从对立方面看,教的愿望与学的现状往往存在偏差,即教学目标与教学现实之间常常是不一致的;从统一方面来看,教与学相互依存,它们同时存在于课堂这个统一体中,教以学为依据,学以教为前提,“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此谓教学相长也”。同时,在一定的条件下,教和学可以相互转化,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一方面,教师要多从学生“学”的角度考虑问题,做到以学定教,因学施教;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学生从“教”的角度考虑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问题意识,让学生“兵教兵”,做“小老师”,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

在教和学的矛盾中,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谁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即课堂教学应以教师的教为主,还是以学生的学为主?笔者认为,教和学的地位是动态变化的。传统教学往往以教师的教为主,课堂上学生基本处于被动从属地位。相对于传统课堂,“新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学”的高度重视,关注学情,以学定教,因学施教,关注学生,以人为本,发挥其主体作用。

在这一对立统一关系中,教师应该追求教学同步(非绝对同步),追求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提倡“现教现学”“现学现教”。

三、正确认识教与学关系的现实意义

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才能把握好“度”的问题,才能使教学更高效,使学生的发展更和谐。

一是有利于教师角色的准确定位。从教与学的辩证关系看,教和学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教和学不是统治和被统治、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而是对立统一关系。教师不是传道授业的权威,而应该是终身学习者;教师不是课堂教学的熟练工,而应该是不断探寻教学规律的研究者;教师不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而是包括学生(学生本身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在内的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监督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不是知识的“二传手”,而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引导者和激励者(因为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教师要善于“开而弗达”,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育)的时机,启发在“愤”“悱”时,点拨在关键处,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和学的和谐统一。

二是有利于“两个作用”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辅相成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才能得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依靠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充分发挥。没有教的学是低效的,没有学的教是无效的。当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等于包办代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要及时“到位”与“让位”,做到“到位”不“越位”,“让位”不“缺位”。只有这样才能使“两个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两个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是有利于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本质。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笔者认为,应该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其实质是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因为只有教与学紧密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的“真发展”,促进学生“真学”“在学”。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得到体现,课堂教学已悄然从传统的“教”中心向当下的“学”中心转化,课堂教学出现了一派繁荣的景象。

四、促进教与学和谐统一的主要策略

为使教和学走向和谐境界,我们不妨从以下方面挖掘其“和谐元素”。

首先,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前提。教和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想学”的前提。当然,良好的师生关系不等于和谐的教学关系,但和谐的教学关系必须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因为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学习的态度、状态和效果。实践证明,学生喜欢一门学科往往是从喜欢一位老教师开始的。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其次,以学定教是和谐统一的关键。“教”是为了“学”,因此,“教”要依据“学”。课堂教学要充分考虑“学情”,即学生的已有储备(知识、经验)、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的情感因素等,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教师要换位思考,教学设计、问题设置、教学推进都要多从“学”的角度出发。“学情”是课堂教学的“源”和“本”,教师就是要围绕这个“源”和“本”,引导学生去建构、生成,学会“顺藤摸瓜”。

第9篇

首先,要体现关心――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些情况:教师习惯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预定的教学内容组织学习活动,设计的问题事先有准备好的答案,把它限制在自己所熟悉的范围之内,较少地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活动,忽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当学生的回答超出自己的预料,或与心中的标准答案不符时,常常会把它牵引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来,长此以往,这种漠视了学生思维过程的现象,会扼杀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而一个智慧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一定会认真倾听,表现出关注,体现出关心。

一位老师在上季羡林的《成功》时,问同学们:“作者在文中指出‘天资、机遇我们无能为力’,你是怎样看待这个观点的?”其中一个学生认为天资与生俱来,我们无能为力,但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来提高自身素质;机遇无法预期,我们无能为力,但可以通过勤奋努力,创造机遇,特别是要善于把握机遇。他的回答具体完整,体现出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方法,面对学生全面的回答,那位老师笑着对她说:“你说得太精彩了,你说完了,老师还觉得回味无穷,意犹未尽。”这种赞美自然而然,发自内心,是设身处地地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情感态度,认知水平认真听取了回答,发现其中的精彩之处后真实感受的表达,言语中流露出对学生的关注和尊重。

其次,要表现诚心――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

教师在用语言,动作,神情告诉学生自己正在认真倾听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要的概括和评价。这个评价不是在上课时机械地对每个同学的回答都说:“太棒了”“坐下来再想想”这些话,更不是在他们回答的并不好的情况下也说:“不错”这种口头禅式的语言,对唤起学生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精神意义不大,一个智慧的老师应当是采取不同的语言形式,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具体的回答加以恰当的点评,这不仅体现出对学生人格和主体地位的尊重,还能激发他们更加努力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培养他们乐于探究的学习品质。

最后,要展现巧心――把握生成的教学资源。

教师在倾听学生回答时还要有一颗“巧心”。一个智慧的老师应该善于从学生的回答中触摸到他们内心的想法,尤其是当回答存在错误的现象时,也不要轻易打断,要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恰当的引导,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使之成为课堂的生成点,教学的突破口,从而机智地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笔者在教《黔之驴》这篇文章时,问学生:“你能说说文中的老虎给你的印象吗?”其中一个学生认为智勇敢,迎难而上,善于斗争,他的回答有理有据,分析准确,并且涉及了文章的寓意,我想没有必要岔开一笔,走预先设想的思路:让学生再讨论驴的形象,最后归纳寓意。于是便说:“你的回答不仅概括了老虎的形象特征,还谈到了它给我们的启示,大家能不能再谈谈这两个形象给你的启示呢?”于是同学们进行了小组合作探究,陆陆续续又产生了一些精彩的回答,如一个学生认为驴身上有一个闪光点,就是它是在老虎不断冒犯的情况下才做出反抗的,仅仅是用蹄子踢,可以看出驴秉性善良,渴望与他人和谐相处。针对这个观点,另一个学生进行了反驳,他认为驴之所以给人这种宽以待人的印象,还是因为它本质上虚弱无能,否则,在老虎对它挑衅冒犯时,它也不会只是用蹄子踢,而会拿出更激烈的行动向老虎证明自己的实力。可见,当教师带着一颗巧心倾听时,就能通过敏锐的分辨,细致的观察,捕捉到教学过程中极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加以追问,使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有效对话。

第10篇

主体课堂的教学智慧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水到渠成。主体课堂强调学生的学习原生态呈现,主张学生个体思维的生长、发散。教学定位于教师运用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借助学习媒介、创设学习环境、搭建学习平台、运用教学策略、凝聚教学智慧,帮助学生认识、确立并达成自我学习目标,进行能力、素养、知识自我增值的专业活动。预测而不预设,指导而不引导,暗示而不指示,自主而不他主,特别突显学生学习中个体生成的价值。荀子有言: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对于学生而言,自己杯子里的水并不是从教师的一桶水里倒来的,而是在教师的开掘下,自然喷涌的一汪清泉。有的教师长辔远驭,牢牢控制着学生思维之缰,一个接着一个把预设好的任务或问题抛出来,当学生答不对、说不好、解不出,偏离了教师预设的轨道的时候,就立即打住,进行一步一步诱导,甚至自己揭示谜底,预设问题全都按程序“解决”,达成“教学目标”。有的欲擒故纵,课堂学习控制的痕迹虽然不那么明显、不那么,但他们安排学生课堂上自学、讨论、互评……安排学生完成事先规定的课堂学习任务,主导学生课堂学习内容和讨论方向,追求预设的自学和讨论结果;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受篱笆之囿,生成以教师划定的区域为界,学习成果以教师个人的定制为衡量目标。

知彼知己。先说“知彼”,这里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或者叫“知学”。“知学”应该有三个维度,一是知道学生需要学什么,二是知道学生怎样学,三是知道学生学到了什么。传统意义的学情分析更多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且往往以测试、作业检验的形式量化地、直观地、片面地定性学生的学习水平。这种学情分析处于课堂的前位,是教师课堂设计的依据,比起对学生不管不问、目中无生的教学的确是很大的进步,但这种学情相对于课堂是静态的,课前有学生、课上无学生。而对学生学习动机、思维过程的忽视,很可能导致教师所教与学生的真实学习风马牛不相及。老师怨愤:真是对“牛”弹琴;学生感叹:其实“牛”在弹琴。强调“知彼”,就是突出教学针对性,实现因材施教。在主体课堂上,学生参照学习指导书独立自学,进行开放研讨,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展示即时的、动态的、多元的、真实的学情。老师不断观察、调整、自省,最终达到讲有所依、讲有所对、讲有所值。再说“知己”,教师的“知己”包含许多方面,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对自己所教学科知识的透彻理解。这一点,对于“优秀教师”似乎不是问题,他们明晰课标考纲、清楚重点难点、熟知模式题型,但是在这样的学科知识“理解”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学生的影子。主体课堂要求教师把学科知识放到学生学习的坐标系中重新定位,哪些是学生完全可以独立或合作学会的,哪些需要老师稍加点拨,哪些必须由老师讲清讲透。主体课堂的“精讲原则”(不讲、略讲、详讲),就是让教师心中不仅有学问,还要有学生的学习,因此是从“教”的角度对“主体”的保证。学生的“知己”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元素。与“钱学森之问”对应的现象是,国内著名高校的教授都感慨,现在的学生提不出问题――学生不知道自己哪里不懂,或者无力把疑惑表述成问题。其实,教学的一大任务就是让学生“知己”――认识自己的学习。从知识层面,认识到自己的已知是探索未知的起点,认识到自己的未知是发现问题的起点,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意义是理解的起点。从学习策略层面,知道自己怎样想才会建构图式,完成自己的目标。主体课堂的学习指导书同时还发挥着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作用,开放式的研讨为学生提出问题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曲径通幽。人们往往喜欢走坦途以便直奔目标,不过,从欣赏风景的角度,曲径比直道更有味道。因为“幽”也许在这“曲径”之中,“美”可能源于这回转之间。教学也是如此。常常看到一些老师因为学生接二连三地回答错误而手足无措、心急火燎、恼羞成怒,这里除对课堂的高度控制思想在作祟外,还有对学习的片面理解使然。他们把学习目标窄化为知识问题的正确解答,忽视思维过程、新旧知识冲突、成功与失败体验在学习中的重大价值,片面地相信对了就是会了,不去反思学生在讲了许多遍的内容上依然犯错的深层原因。他们是优秀的出租车司机,而不是优秀的导游,优秀的导游宁可绕弯路也要让游客感受三步一景的旖旎风光,旅游的收获首先在旅途。还看到一些老师很害怕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不同的观点或问题,对于学生的质疑采用避而不谈、生拉硬扯、当头棒喝的办法,且不说学科功底扎实与否,这种现象实际上是由教师不懂得学生课堂生成的重要价值而造成的。从教的角度,学生的课堂生成是学习的原生态,是最真实的学情,是教学的最佳切入点。从学的角度,大胆质疑、错误观点、混沌思维、异想天开恰是真正理解学习发生的征兆。主体课堂的教师鼓励生成、欢迎生成、期待生成,借生成而生发,由生发而升华,从升华而生长。

大智若愚。主体课堂的教师要学会让出舞台、留下缺憾。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习,不是规定学生积累知识,也不是展示教师学识水平。鱼跃鸟飞需要海阔天高,海阔天高需要教师后退一步。真正的优秀教师不是给学生讲了多少,而是让学生学了多少;不是解决自己安排的问题,而是解决学生学习的问题。是知识本位,是教师本位,还是学生的主体本位?教师的站位很重要。教师把身段放低一点、权威弱化一点、心态平和一点,不要自己酣畅淋漓,学生云里雾里。课堂教学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讲,有所不讲;有所应,有所不应。当留白处且留白,不要面面俱到,不要滴水不漏,不要密不透风。该出手时则出手,出手则一针见血,举一反三,以一当十。

主体课堂的教学智慧,一言概之,就是教师聪明地教,学生聪明地学。教师的聪明表现在能否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得到探究的体验,培养出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聪明起来。从教书匠转变为智慧教师,就像鹰的重生。据说,鹰的寿命可达70年,在它40岁的时候,它的喙、指甲、羽毛都成了累赘。它飞到绝壁上,敲掉喙,拔掉指甲和羽毛,3个月后,新的喙、指甲和羽毛长出来了,鹰就可以再翱翔30年。无论是课程改革还是课堂改革,都需要教师教学理念的重生。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3A-

0067-02

前不久,笔者有幸听了特级教师生家琦老师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感受颇深。在教学中,生老师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说、敢问,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态;另一方面,生老师在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时,积极创设生态情境,激发兴趣,唤醒学生参与数学的热情。这正是新课标所强调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即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笔者被她的教学魅力所深深折服,更被师生互动中处处流淌着的教学智慧所打动。以下摘取了几个片段,与大家分享。

一、创设问题情境,体验策略

教师如何创设情境,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生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在备课过程中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确定教学的起点。

【片段一】

师:这节课我们从同学们熟悉的两杯果汁说起。一杯果汁,倒出一些,还剩160毫升,原来杯中有果汁多少毫升?(学生们紧皱眉头)

师:有什么困难?(学生迫不及待地举手回答)

生:要知道倒出多少毫升。

师适时小结:要求原来有多少,不仅要知道现在的,还要知道变化的情况。

师:倒出40毫升,现在有多少毫升呢?(学生回答)

师:题目中的“倒出”,为什么用加法解决?(学生回答)……

师:让我们在头脑中想象一下变化的过程,先是一杯果汁,倒出……剩下……要求原来多少毫升,要将倒出的……倒回去。(边说边比划,再用画面演示:将倒出40毫升果汁倒回去)

师:如果有两杯果汁呢?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生1:两杯果汁共有400毫升。

生2:甲杯多,乙杯少。

师:生老师拿着这样一多一少两杯果汁招待两位客人,你觉得合适吗?(学生异口同声答不合适)怎样做合适?

生:从果汁多的杯子中倒一点果汁给果汁少的杯子,使两杯果汁同样多。

师:就按你说的,我们来倒倒看。现在两杯果汁一样多。你又有什么发现?

……

【片段二】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渐进的认知过程。生老师创设了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的问题情境,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发展思维。

出示题目:一杯果汁先倒出40毫升,然后又倒进30毫升,现在有果汁160毫升,原来杯中有果汁多少毫升?

师:这个问题与刚才研究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生:不仅有倒出还有倒进的。

师:你能把果汁数量的变化情况按一定的顺序整理一下吗?(学生试着整理信息)

生1:按事情发展顺序:原有?毫升先倒出40毫升又倒进30毫升现在有160毫升。

生2:反过来写:原有?毫升倒进40毫升倒出30毫升现在有160毫升。

师:如果按果汁数量的变化顺序整理,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合适?

生:这道题要求的是原来果汁多少毫升,我们应该用倒推的方法从后往前思考。(教室里立刻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师(小结):已知现在要求原来,就应该用倒推的策略去解决问题。

二、关注教学细节,学习策略

教学细节是指教学中的一些细小的片段。若能有意识地优化每个教学细节,那我们的课堂就会焕发新的活力。

【片段三】

教学的艺术在于唤醒,学生虽然第一次正式学习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但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已经模糊地经历过,只是还没有形成一种数学模型。生老师设计的游戏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理,唤醒了他们沉睡的、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和认知基础。

上课伊始,生老师设计的倒顺词、反义词的练习为这节课“倒过来推想”做了铺垫。

师:你能像老师这样说一说吗?红花――花红。

生1:海上――上海。

生2:天上――上天。

生3:牙刷――刷牙。

生4:兄弟――弟兄。

……

师小结:倒顺词就是倒着的顺序相反,如果意思相反呢?

生:反义词。

师:语文课上我们要学反义词,数学课我们也用到反义词,加的反义词是减。

师:乘的反义词?增加?扩大?向东?

……

【片段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根本途径。如何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学生动态的思考?如何在动态的思考中感受倒推的过程?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生老师要求学生在头脑中想象两杯果汁的变化过程,并注重学生思考的过程,这个环节足足用了5分钟。

师:现在从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果汁,两杯各有200毫升,求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在头脑中想象它的变化过程,想好后把你的思考过程,用列表、画图、列式的方法写出来。(学生汇报填表过程,教师反复强调填表顺序)

师:你是先填写哪一格?

生1:我先填写的是现在的甲杯里200毫升,再求甲杯原来有200+40=240毫升。

师:有同学想帮他解释吗?

生2:因为甲杯倒出了40毫升,所以甲杯原来应该是200+40=240毫升。

师:乙杯先写?

生2:先写原来的?先写现在的?

师追问:到底先写原来的还是现在的?别紧张,想想两杯果汁的变化过程。

生:先写现在的200毫升,再求出乙杯原来有160毫升。

师生看多媒体演示过程,甲、乙两杯果汁现在同样多,把乙杯倒的这40毫升倒回去,这样就能很容易看出甲、乙两杯原有的果汁。

师:同学们注意到了吧,这个演示的过程正好与原来变化的过程……?

生(异口同声):正好相反。

师:看来倒回去想,能让我们容易看出甲、乙两杯原来的果汁。

师:有同学列式计算的吗?(学生回答时生老师强调第一步先求什么?)……

两种方法之后,教师适时小结。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填表、列式求出原来,都是从哪儿开始想的?

生1:都是从现在想起的。

师:从现在怎么想,就能得到原来呢?

生2:倒过来推想,就能知道原来。(教师板书并小结)

……

三、善用错误资源,应用策略

【片段五】

为什么要检验?为了充分体现检验的重要性,生老师特意选取了两种不同做法与同学们交流,这样水到渠成地让学生意识到结果必须要同时符合题中的条件。

出示题目: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一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自己还剩25张。小军原来有多少张画片?

学生试着整理信息。

师:这道题用了什么策略?小明的画片有什么变化?送了几次?

学生独立思考后列式,教师搜集两种不同的做法。

生1:25+1=26(张) 26×2=52(张)

生2:25×2=50(张) 50+1=51(张)

师:四人小组讨论,哪一种是正确的?

生1:倒过来推想适合解决原来的问题。

生2:倒过来推想,要注意原则性,从后往前推,注意顺序。(教师适时补充要注意事情变化的顺序)

生3:我们还可以顺着题目去检验……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错误,是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必然伴随的现象。“课堂上的错误是教学的巨大财富。”生家琦老师以“主动应对”的理念与策略,把“错误”作为“资源”及时收集与分析,捕捉契机,引发学生对问题积极、主动的思考,启发学生进行比较性反思,进而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自主学习,这样的小组合作,使学生的积极性及灵感得到充分的发挥,迸射出创造性的火花。

第12篇

智慧课堂倡导的新教育理念,把教师由过去单一的指导者变成了学习者、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打好学习基础的同时,培养了自身能力,发展了自身特长。

就我自身的教学实践而言,智慧课堂的教育理念有以下两点核心思路。

一、赏识学生,激发学生的内动力

赏识教育是一种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通过表扬、肯定学生的某些闪光点,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教育。赏识教育不是简单的表扬加鼓励,而是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学生的行为;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创造环境,以指明学生的发展方向;适当提醒,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它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看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从而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使他们每天进步和成长。

每个人日常生活中都渴望获得尊重、肯定、信任和关怀。赏识教育正是运用了心理学中的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正强化”,从而达到正面激励作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给以学生什么样的期待,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行进方向。学生不断地被赏识和被肯定,就会越来越优秀。

在我的教学生活中,有这样一次经历让我终生难忘:当时我正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突然发现一个学生在课桌上趴着睡觉。我真想当场“收拾”他一顿,可是冷静一想,便走到他身边小声对他说:“你那么聪明,老师一直对你有很高的期望。一定要努力呀!不要令我失望!”然后不动声色地回到讲台继续讲课。那个学生听了我的话马上坐好,积极地加入到课堂学习中。

过了几天,他在章节测试中得了88分,而同组其他同学有几个是满分120分。其实,根据我平时的观察,这名学生确实很聪明,只是基础差了一点,综合考试考差一点也正常。但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在放学后找到我,哭着要求我批评他,说他辜负了老师。

这件事让我的心灵受到极大震动。我没有想到他会有这么强的上进心。我并没有批评他,而是就他的试卷找到不足的地方,鼓励他以后学习中要认真、严谨、爱钻研,并积极肯定他的优点,让他从中找到信心。我特别郑重地告诉他,老师没有放弃他。从那以后,他的数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其实说真的,最开始的那节课我刚接这个班,连那名学生叫什么名字都还不清楚!

从这件事情可见,赏识教育不仅可以诱发和鼓舞了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激情,而且可以对学生的智力、品德和个性的发展产生直影响。

二、以多种多样的兴趣激励学生

教和学是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研究教材的使用。更为重要的是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结合课程特点发挥优势。数学科课堂教学模式还要更加深入地探索、研究,逐步形成自我教学特色。

我在教学活动中发现,以多种兴趣激励来激励学生,可以达到更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1)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学习的潜在力量。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发生兴趣时,就会调动自己的一切潜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感到是一种沉重的负担;(2)用生动有趣的图案和实物来代替抽象的理论知识,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用精彩的问题设置来吸引学生;(4)数学实验和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事例来吸引学生。

第13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实践智慧;生成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8-0031-05

智慧课堂呼唤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不仅是教师专业特性的重要表现,更是当今教师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教师不但要努力发现自己的教学实践智慧,发展自己的教学实践智慧,而且要善于将自己的这种实践性极强的教学智慧启迪、开发、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智慧和创造智慧。

一、教学实践智慧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教学本质、把握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文本、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持续关注和研究反思,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深刻理解教学文本、敏锐把握教学情境,灵活应对教学事件,自如驾驭教学课堂,始终彰显道德德性和生命意义的一种综合实践能力。其基本特征为:

1.实践性。教学实践智慧是一项很复杂的实践活动,它既不同于理论知识,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获得;也不同于实践技能,可以通过有意识的系统训练形成,它必须依赖于课堂教学情境的不断建构,依托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即通过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和智慧对话才能真正获得。如此看来,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必定是在实践中体现,必须是在实践中养成,必然是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2.动态性。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有赖于具体的课堂教学情景,而真实的教学情境又是动态生成的、不确定的,所以,教学实践智慧也是动态的、不确定的。它需要教师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及时的判断和处理,并适时调整教学环节和内容,从而让实践智慧得到充分而自然的生成。

3.真理性。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有关教学整体的真理性直觉认识”。[1]其真理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是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转化和具体应用;第二,它是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积淀和升华,是教师运用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灵活而恰当地处理各种教育问题的综合能力的体现。

4.独创性。教学实践智慧最能体现教师的个体独创性。这是因为,不同的教师,由于其年龄、性别、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等因素的不同,他们对教学的感悟、对情景的敏感度就会存在着差异;再加上其思维方式、性格特征、职业生涯的不同,必定会对相同的问题采取个性化的处理方法,从而形成独特的个性化实践智慧。

5.缄默性。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个体面对具体教学情景所作出的一系列反应,它以行动为导向,综合体现了教师的知识、能力、个性特点,是逻辑推理所不能解释的,也很难通过语言进行传递的。[2]这正与波兰尼所勾画的缄默性相吻合。

二、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原则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景而生成的一种教育智慧,它体现了教师灵动的教学机智和随机应变的综合能力,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淀的经验智慧。鉴于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四个基本原则。

1.立足整体原则。教学实践智慧体现在教师进行着的、真正发生的教学过程中,能比较全面、动态地体现教师的教学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45分钟的师生对话,还要把教学视角向前延伸到前置课堂(准确解读教材、准确判断学情、有效教学设计等),向后拓展到后置课堂(主动的教学反思、学习效果的客观分析等),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其实践智慧。

2.理论积淀原则。先进的教育理论是人们对教学现象的能动反映,对教学实践活动理性思考的产物,对教学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既然如此,教师必须有计划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夯实提升教学实践智慧的底蕴。

3.合作共享原则。教学实践智慧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和行为方式,它不仅需要教师个体兀兀穷年的探索和追求,还需要依靠团队的互助合作,汇聚集体的智慧结晶,才能渐次形成。学校(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要组建具有较强团队意识的教师共同体,让全体教师学会相互合作,共同探究问题,体验研究收获,分享成功喜悦,逐步生成教学实践智慧。

4.持续关注原则。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与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是在教师个体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撞击中实现着动态的发展和和谐发展。鉴于此,教师必须持之以恒地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反思教学过程,自觉地把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反思和谐融通起来,使自身的教学实践知识、经验,和教育的知性、理性、情感等有效嫁接、整合、融化,才能升华为教学实践智慧。

三、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策略

课堂教学的复杂多变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场所,而是彰显教师实践智慧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致力于教学实践智慧的发现、积淀和生成。

(一)科学设计,绘制智慧蓝图

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课堂教学需要精心设计。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精心的教学设计,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教学是一组经过精心设计的用以支撑学生内部学习的外部行为。”这就充分说明,科学地、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是生成教学实践智慧的基石。

1.智慧解读文本,把握教学核心。谈到课堂教学的原点,一般老师都认为是教学设计;其实不然,课堂教学的真正原点是文本解读。这是因为,教者只有认真阅读教材,深刻解读文本,才能理解文本的内涵和要义,才能对文本价值进行二度开发,把文本的“原生价值”转换、生成为“教学价值”,实现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的对接。也唯有如此,才能为教学实践智慧的“显山露水”搭建好平台。

第一,品读文本,敏感感知。在解读文本时,教者要读出文本的韵味,读出属于自己的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感悟,也就是说要具有一种对文本的敏感,一种初进文本时所特有的感觉:敏感于初读文本时的灵光一现、敏感于初读文本时的一脸茫然、敏感于初读文本时的深刻印记……从而由表及里,诠释出隐藏于敏感背后的东西——极为珍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价值。第二,吸纳精华,弥补不足。仅仅依靠自身的原始阅读,难以把握文本的深度;依托教学参考用书这个“拐杖”,也往往无济于事。这时,教师就要有选择地阅读一些与之相关的文献资料(特别是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成果),弥补个体阅读的不足,使文本解读得更深刻更到位。第三,扬长避短,批判吸收。文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它虽然凝聚了作者和编者的心血和智慧,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在某些方面出现瑕疵。这样,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带着批判的目光,深入研读,发现文本的不足和错误之处,并加以灵动“处理”,将其转化为适宜的教学内容,凸显课堂教学实践智慧。

2.智慧设计蓝图,彰显实践智慧。教师之文本解读,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学术研究”,而是为了智慧设计和智慧教学。因此,教师在深度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必须围绕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这一核心设计“教学蓝图”,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及各要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高效地进行。

第一,设计起点,凸现学生的“学”。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紧紧突出“主动学习”的教育目标,努力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而设计,为赋予学习以学生的意义而设计,为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而设计,为建立学习共同体而设计,为帮助学生形成认知结构而设计,为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而设计……

第二,设计理念,围绕学生的“学”。课堂教学的设计理念是课程、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中的具体体现。在设计价值取向上,要从追求教会学生知识、技能,转向培养学生基本学科素养的设计价值取向;在设计思路上,要从尊重教材文本逻辑,转向尊重学生经验与认知发展逻辑的设计思路;在设计主体上,要从教师作为既定教学设计的被动执行者,转向教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体。

第三,设计要素,体现学生的“学”。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需要考虑诸多要素(如教学目标、教法学法、问题设计等),但学生之“学”是核心要素,必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分析学习者的学情;编制教学问题时,要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环节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逻辑思维特点;设计课堂观察和评价时,要基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尊重关爱学生,启发诱导学生……简而言之,就是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生之学”为根本,统领其他诸要素,让他们以快乐的心态,自主地学习,享受课堂学习的乐趣。

(二)有效教学,收获智慧硕果

具有智慧性的教学设计,只有置身于教学实践之中,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气息和活力,才能彰显其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实践智慧。

1.智慧理答,让课堂教学更精彩。教师要能让课堂平静的思想荡起无数的涟漪,在与学生一次次的对话中不断地抚平和掀起,使整个课堂的各个因素充满着相互间的引力,从而不断扩张课堂的张力,使教学产生理想的效果。理答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形式,正是彰显课堂张力的智慧快车。[3]

第一,激励性理答,点燃学生激情。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当爱、信任和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要求。激励性理答就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鼓励方式,但它不是简单的表扬,而是善意的、恰到好处的激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有效回答,迅速捕捉、找准极具激励性的支点、亮点和美点,用富有学科专业特点的话语加以表扬和鞭策,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点燃起他们心中的求知火花,使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正能量。

第二,发展性理答,提升思维品质。建构有效的对话教学,是发展性理答的基本特点,它包括追问、转问、探问、反问四种理答行为。追问,就是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回答后,教师为了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故意来个“回马枪”,其目的不是让学生措手不及,而是让学生由“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探问,就是当学生由于知识欠缺、问题本身有一定难度等原因无法回答时,教师智慧地变换角度,让学生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进而让学生透彻理解,真正掌握。转问,与探问同中有异。当学生回答卡壳或回答不正确时,教师把问题抛向其他学生(或学生自己把问题转问同伴),其目的是让问题得到更多学生的关注和讨论,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反问,表面看来是疑问形式,实际上表达肯定的意思。用反问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能穿透语言文字的表面形象,探索文本的核心价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彰显学生的学习智慧。

第三,再组织理答,升华学生智慧。教师在理答的最后阶段,对学生的回答重新加以组织或概括。此时的理答,充满睿智和精妙,或归纳总结,提高学生认识的精度和清度;或推波助澜,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或理性提升,催生学生情感的浓度和厚度。简而言之,教师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这种智慧理答,收获到的是学生更有深度和宽度的回答,回报的是学生更为精彩、更为精辟的回答。

2.智慧生成,让课堂教学更灵动。如果说预设是教学实践智慧的孵化器,那么,生成就是教学实践智慧的成果库。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和合作等活动,产生交互影响,让“生成”之花在课堂绽放,让凝聚着智慧的火花熊熊燃烧起来。

生成,分为两类:精心预设的生成,未曾预设的生成。课堂教学,不仅要“精雕细琢”,重视预设生成,使生成更具方向、更有实效;还要“高瞻远瞩”动态的课堂生成,不断地捕捉、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出来的各种资源(如错误、疑问、创见等),把其中有价值的新问题、新信息转化成新的教学资源,巧妙地纳入到教学过程之中,使之成为播撒智慧的火种;同时,对没有价值的“节外生枝”,也要恰当处理,使之同预设的轨道“无缝对接”,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生成教学实践智慧的殿堂。

3.智慧过渡,让课堂教学更自如。无论是传统课堂的线性教学,还是现代课堂的块状教学,其内部结构都是有几个相对独立的知识(能力)系统组合而成的。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必须借助睿智的过渡语,激活、、衔接各个子系统,才能建构一个完善的认知系统。因此,教师要精心策划过渡语,讲究过渡语的起承转合,让过渡语随教学自然催生,随学习灵活生成。

第一,饱蘸情感,拨动学生心弦。用充满感情、富有感召力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沉浸在充满智慧的课堂教学之中。主要方法有:一是以情动人。根据文本的教学内容和特定的教学场景,用富有变化的情感语言作为过渡语,感染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激昂时,高亢激越,令人肃然;悲壮时,慷慨陈情,为之动容;委婉时,细雨霏霏,使人感怀;凄凉时,悲哀宛转,让人揪心……二是悬念诱惑。创设一个悬而待解、富有诱惑力的问题,满足学生的期待心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去主动解开诱惑力极强的疑团。三是幽默风趣。用适宜的幽默语作为过渡语,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让他们带着轻松愉悦的情绪进入下面环节的学习。四是智慧点评。针对学生的课堂反馈给予积极鼓励、友情提醒或善意纠错,自然引起下一环节的教学。

第二,设问质疑,点燃思维火花。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其显著特点就是把教学内容分割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块”,然后组织对话教学。那么,如何把这些“各自为政”的板块有机地衔接起来呢?通过巧妙设问和睿智质疑来过渡,就能架起板块之间的桥梁,让学生的思维得以顺利贯通并深入发展,自然地从前一个教学板块“”到后一个教学板块的学习。主要方法有:行文并行,并列句过渡;逐层推进,递进句过渡;前后对照,对比句过渡;花开两支,转折句过渡;事理抽象,比喻句过渡……

第三,总结示范,提升学习能力。课堂教学离不开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归纳,教师如能用过渡语加以总结和示范,并导入到后续学习之中,不失为一种良策。这种过渡语,既带有总结性,对学习方法有系统的归纳和提炼,使学生对所学方法有整体的把握;又凸现示范性,对学生的指导、借鉴和运用具有较强的启发性,为下一环节的展开起到铺垫和引领作用。如此过渡,融总结和示范为一体,不仅课堂教学效果好,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4.智慧板书,让课堂教学更精美。充满智慧的板书设计,不仅是教师教学意图的体现,教学重点的呈现,教法和学法的一种指导,更是教师对文本细读后的概括,对文本咀嚼后的提炼。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务必精巧设计板书,让课堂教学因板书设计而彰显智慧——主题鲜明,闪耀思想美;目标明确,彰显点睛美;内容紧凑,凸显简约美;精巧安排,展现格式美;图文并茂,体验和谐美……

(三)理性反思,走进智慧殿堂

教师实践智慧的释放,是课堂教学主体(学生)的需要,也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和成长的需要。所以,教师必须要对精心编制的教学设计和用心经营的课堂教学作出客观评判,加以理性反思,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断提高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使自己逐步拥有更丰富的、更睿智的教学实践智慧。

1.求真崇是,客观审视教学得失。面对精心设计后实施的课堂教学,教师要用百分之百的真诚理性解剖,实事求是,客观审视教学的优劣得失: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达成,反思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反思合作探究是否流于形式……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批判性反思,不仅直观具体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还要善于将教学经验系统化,使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而拥有更丰硕的教学实践智慧。

2.向善崇德,努力完善自我人格。康德认为:“一个人可以没有知识,但不能没有道德,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道德。”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是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教师之反思,不能仅仅满足于反思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合理性,还应该反思教学过程中“人”的主体性是否得到真正的凸现,从而将教学实践智慧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第一,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反思。提升教学实践智慧,从本质上看,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引导他们自主发展,智慧发展。所以,基于教学实践智慧的反思,就是要反思课堂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课标要求,并获得成功;反思课堂教学是否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反思课程教学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是否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体验、困惑和疑难等因素……

第二,立足于教师对学生的服务自觉反思。教师是一名教育者,承担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神圣使命,同时,教师又是一名特殊服务者,与其他服务行业的人员一样,“每个人都成为优质服务的提供者”,尽力给他的顾客(学生)带来愉悦,这就要求教师以服务者的身份组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能动地对体验的内化、知识意义的生成和人格精神的自主建构。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之教学反思,必须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达到如下目标: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彰显其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独立性,重视其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其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激励其发散思维;尊重学生的发展性,促进其多元发展。

3.唯美崇研,不断追求艺术境界。熊川武教授认为,教学反思就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4]反思可以使教师从冲动的或例行的行为中解放出来,以审慎的方式行动,不断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如此看来,教学反思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优化教学环节、不断追求教学艺术、不断提升实践智慧的审美过程,就是积极探寻适合学生和自身实际的“教学模式”,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逐步实现从“搬运工”向“研究者”角色转换的过程。简而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不断追求教学艺术过程,不断攀登教学实践智慧这一神圣殿堂的过程。

教学实践智慧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是一方个性张扬的思维场,是一棵心心相印的思想树……教者只要浸润于课堂教学实践,致力于实践智慧的开发研究,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就会在智慧课堂的大熔炉里得到不断锻造、显扬和升华。

参考文献:

[1]张彦杰.教师的实践智慧及生成途径[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8(2).

[2]刘雪梅,祝成林.教学实践智慧与教师专业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11(2).

第14篇

生长课堂,让创新更加的真实有效

之前在袁振国先生的《教育新理念》一书中,看到了这样一则实例:从黑龙江到海南岛,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中国的孩子放学回家以后,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差不多是一样的:“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家长们关心的是学校既定的任务完成了没有。世界上还有一个国家也特别关心下一代的教育,那就是中东的以色列。当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家长们问他们的第一句话差不多也是相同的:“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了吗?”如果孩子得意地说:“我今天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那家长会像孩子一样的得意,会喜形于色。可是如果中国的孩子回来对家长说他提了一个问题把老师难住了,绝大多数家长会感到尴尬和为难,甚至会斥责孩子:“你逞什么能!”(《教育新理念》P8)

在我们的教育之中,缺乏真正的生长性。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在压制着学生的自我发挥创造。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更是学生创造思维火花进发的殿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有对学生生命的敏感,始终把学生放在你生命的核心。因为教育永远不能制造发展,我们只能尽可能让教育来促进人的发展,毕竟我们无法把死人交活。著名特级教师武凤霞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充满生长律动的课堂上,学习气氛不一定热烈,但要深沉,学生不能在文字中浮光掠影,要在思索中前行;不是在言说别人的思想,一定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看一看,能感受到躬身前行的姿态,听一听,能体悟到生命拔节的声音,想一想,能迸出生命中创新的思维的火花。而这正是现在我们课堂所缺感的。

所谓生长性的课堂,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思。这种有生长感的课,首先应该尊重学生立场,但是学生立场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我们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现在以学生为中心,传统教学是以教定学,现在要以学定教。实质上我们不能用这种单项思维来定向,我们既不单看教得怎样,也不纯粹看学得怎样,而是看教与学如何互动转化生成,曾经看过一本书叫《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它说道:“怎么看”是高校研究者的事,有哪些看法和想法,而“怎么办”则是一线教师关注的,两者不是割裂的,而是“转化”的,同样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应该是要“转化的”,我们不仅要学会怎么看,更多要学会怎么办。

其次要把学生实际状态成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成为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老师走进课堂,心中不仅要有教材,也要有学生,这不仅仅是抽象的学生,更应该是具体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每个老师要学会对准学生心弦的音调。很多老师就是对不准孩子们心弦,课堂无效低效甚至负效。要能对准学生的心弦,我们首先应该在课前备课的时候,明确自己的学生已经有什么;其次,他们缺什么。我们应该做到学生已经会的和懂的不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能读懂的不教;现在教了,学生也不会也不懂的,不教。我们只教不会的,不懂的。这种生长性课堂要让学生至少学到一点东西,从而使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要有教师和学生的真情实感、智慧的交流,而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所以我们的课堂要看看学生走出课堂和走进课堂在知识、技能、方法、能力、习惯上是否有变化,如果有变化,那么这就是到理想的有效真实课堂,师生共同生长的课堂。

实践智慧教育,提升有效课堂

曾经有人将教师如何智慧的把握课堂分为三类:三流教师用惩罚;二流教师用语言;一流教师用眼神。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说明真正一流的教师是用心和学生交流。所以真正智慧的教师是把自己当成学生,要拥有学生年轻的心态;同时也把学生当成自己,随时学会换位思考,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和需要;也要把学生当学生,学生有自己的立场和个体差异性;当然也要把自己当自己,我们必须站在自己的根基上思考和行动,这样的老师才有实力,有能力,有潜力,有定力和有魅力。这种有智慧的老师必然能提升自己课堂的有效性。

智慧的师爱应该学会激励和唤醒。激励学生的斗志,唤醒学生的智慧。激励是成功教育的催化剂,是促进学生孜孜不倦地投入学习的动力源泉之所在,更是塑造健康人格的关键因素。智慧的师爱应该学会宽容。宽容不是无原则的原谅学生过错,这种视而不见、置若罔闻的原谅是对学生最大的伤害,而是以一种等待的心态,发展的眼光相信学生日后的优秀。

要拥有智慧的教学,摆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去重复昨天的故事,那么我们必须主动的去学习。我们置身书香校园,应该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的习惯。博览群书,开启我们的智慧心智;与大师对话,让我们的教学拨开云雾见日出;多反思,多总结,让我们的智慧和经验能够延续。当然我们也要思考问题,让研究成为一种生活的习惯。同时我们也要重视累积,让合作与反思成为一种生活的习惯。把该做的做好——备好课,上好课、听懂课,累积基本的践行能力;把做完的想好——每天能静心来反顾自己所做的,追问这堂课的价值何在。

栽培自己体悟幸福课堂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一种最伟大的情感,它总是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创造人类最伟大的珍贵的事物。”的确,智慧的师爱就像一夜春雨,能在“润物细无声”中激励人、唤醒人,从而收获心灵和情感的碰撞。所以当我回忆起那一次夜间操场上的师生谈心,那一次和学生相拥而泣的泪花,那一次精彩的课堂演讲,那一次独特的主题班会,那一次苦思冥想后的顿悟,那一次百度追寻蓦然回首的惊喜……这点点滴滴的成功感都侵润在我单调的工作中。如今他们重新被唤醒了,它们汇成淙淙的幸福的溪流,润泽我枯燥的日子,润泽我疲惫的心灵。党我感受到这种幸福时,它可以减少一份冷漠和烦恼,增多一份热情和愉悦。同样是上课,我们再不会为上课而上课,再不会为等待一个“标准答案”而紧张、焦躁、甚至痛苦。我们会带着激情、带着创意、带着理解、带着欣赏走上课堂。我们在课堂上彻底放松,和学生心心相印、情意相融。我们会彻底释放自己的生命,让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寸肌肤去感受、去触摸、去体悟课堂,我们会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一起震撼、一起进入一种人课合一的境界。在上课的同时又在享受上课,这种境界就是深深的职业幸福感。

第15篇

一、编写好导学案

在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出因人而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计既要符合学科内在的逻辑关系,又要合乎学生学习的逻辑顺序;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锁定知识的“生长点”;教学过程设计凸现“动与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要注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开放的教学方法。编写时切忌面面俱到、不分主次,而应该在突出重点、难点、疑点的前提下,注重梯次配置,关注到不同个体。我县目前大力倡导的“导入、自学、探究、训练、堂清”五环探构教学模式,我认为这只是一种工具,要让模式成为我们的钥匙而不是枷锁。所以在使用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缺一环而不可,而要根据不同课题、不同内容灵活运用。

二、巧设问题,环环相扣

教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问题情境设计应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设计的问题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二是提出的问题要注意难易适中,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三是对于难度大的问题,设计上要呈现梯度,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解决问题,感受在探究中获取知识的喜悦。例如在学习《世界人口》这节课时,我设计了“世界人口增长的快慢对当今社会有何影响?”“正确的人口政策是怎样的?”等问题,让学生小组进行讨论,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三、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初中地理要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事先收集的相关图片进行课堂教学,单纯依赖教师的说、教难以取得成效,它必须借助地球仪、拼图、各种挂图或者借助幻灯片、多媒体等手段,把教学内容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地图也是对课本内容的补充和完善,能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的目的,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开发和兴趣的培养。

1.在实践的教学中,训练学生会读地图的能力

学生对地图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教学中,我发现了许多同学对图片茫然,不知道该怎么看?有些同学甚至连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都不知道。如何培养学生的读绘图能力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可尝试从以下三个步骤来训练。首先展图。在教学过程中,将地理挂图展示在学生面前或教师画黑板略图,让学生自己在挂图上或版图上指出所学的地理事物,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其次说图。对挂图或版图,教师进行细致的讲解。比如在讲“大洲和大洋”这节时,教师利用“东西半球图”,让学生先指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然后教师再进一步讲清哪个是东半球,哪个是西半球。东西半球各分布有哪几个大洲,各大洋被哪几个大洲包围,各大洲分别临近哪几个大洋等。这样可使学生明确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进一步加深印象。再次绘图。图形在学生的大脑中有了初步的印象后,开始让学生在玻璃片上描绘出相应的地图轮廓,接着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填图,学生在玻璃片上独立填图,并用幻灯展示学生的玻璃片,进行相互比较,让学生选出最佳“作品”,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达到熟练程度。

2.用多媒体课件上课

让抽象的地理符号、图形,形象具体增强动态效果,激发学生思维,增强读地图的兴趣。例如在讲“地球运动”这节课时,用多媒体模拟“地球运动”,一束平行的太阳直射光线从同一侧照射在不停地绕地轴旋转的地球上,交互控制这束平行光线,以地心为中心、以南北回归线为界线围绕地球转动,各地亮色的昼弧与暗色的夜弧随着太阳直射光线的季节移动,同步直观地演示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及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为学生营造一种遨游太空的直观情境,对更好地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有很强的辅助作用。

3.巧用身体资源,形象记图

人的身体是学生熟悉的,在教学中可以借用这一资源对学过知识、图形加以记忆,这种记忆方法也可以称为“借物记图法”。比如:在教学《地图》这节课“不同的山体形态”知识点时,我请同学们伸出自己的一只手,拇指放于掌内握成拳,假设它是一个山体模型,然后找出模型有哪些地形。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而4个手指从根部起的第一节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间缝相当于山谷。向手背上撒些水,水顺着指缝向下流,说明山谷是汇集水的部位,往往成为河流的发源地。手的小指的外侧相当于陡崖,即平时人们所说的悬崖。在进行形象演示的同时,师生共同参与,积极展开讨论,发挥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