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校教育论文范文

高校教育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校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校教育论文

第1篇

1、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概念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首先必须清晰高校教育成本的概念。成本,最初是经济学中的概念,主要分为隐性成本和显性成本。显性成本,就是常说的实际支出;隐性成本,就是常说的机会成本。后来,成本也被纳入会计学范畴,主要是企业的财务资料中的为达到生产等目的的资源消耗的记载,并在此基础上考虑企业的无形资产的摊销和固定资产的折旧,这实质也是显性成本和部分隐形成本的应用。从会计学角度来看,高校教育成本,就是高等学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源。与其他成本不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是高校,且所耗费的这种资源是人力、物力、财力的统称,但归根结底是反映在高校财务数据中的一种货币化计量,该计量既包括对实际支出的计量也包括学校的资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用于学生培养而丧失的机会收益,即机会成本,这种机会成本在账务上的处理用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体现。

2、高校教育成本的原则在核算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保证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能够有条理、有依据顺利进行。

(1)相关性原则。凡是与高校教育相关的成本才计入,无关的不计入。这里的教育,不单单指教学,其包括高校各个学院的教学及支撑教学的行政工作、与学生日常活动相关的党群职能部门和行政职能部门的行政工作、直属及附属单位的行政工作。

(2)合法性原则。在对高校财务资料进行甄别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对不合法、合规的财务处理不得计入高校教育成本。

(3)分期核算原则。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一般以一年为期。进行高校教育核算,主要目是为了做到“算为管用”,其实质是为了学校拨款依据清晰化、学校收费依据合理化,所以,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时间同高校预算时间一致,为预算当年的1月1日到12月31日。

(4)权责发生制原则。经济事项进入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时间依据不在于经济事项金额交付的时间,而在于经济事项义务产生的时间。

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流程设计

在我国高校核算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倚靠高校的财务数据。依据高校财务、会计制度,对高校财务数据按其是否与高校学生教育有关,将其归类,进入教育成本。在新的高校财务制度中,高校支出中与学校教育相关的部分包括: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四大部分。但并非整个学校的这四大部分的这些支出都与高校教育有关,要理清哪些部分有必要计入高校教育成本,必须理清学校的机构设置。现在的高校一般分为以下两个部分:教育机构和管理机构。教育机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院以及和学院类似承担一定的教学、科研工作的研究机构。管理机构,一般分为党群职能部门、行政职能部门、直属及附属单位。党群部门主要是纪委、党委组织部、党委学生工作部、校团委等部门,与学生教育有关的仅限于后两者。行政职能部门中与学生教育有关的,主要是教务处、研究生部、学生工作处、后勤管理处。直属单位与学生相关的,主要是图书馆和与实验研究相关的测试中心等。在明确了学校组织结构的基础上,针对与学生有关的部门,查看其明细账目,主要关注以上四项支出,并且不同的部门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集。

对于教育机构,例如:学院,其主要承担本科、研究生、博士的教学工作,与此同时,为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学院或研究中心会设置一定的教学辅助岗位,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此种机构与学生教育紧密相关,应全额计入教育成本。再者,研究中心,主要承担学校的各种科研项目,对于本科生,特别是研究生的日常理论研究、实证研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应考虑一部分进入高校教育成本。对于科研事业支出多大程度上计入高校教育成本,必须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对于管理机构。在学校组织结构的设定上,为清晰研究可以将其分为三类:行政辅助工作,后勤辅助工作,公共资源辅助工作。行政辅助工作,一般是由学校行政楼的人员提供,该类工作是为学生的教务活动安排、课外生活丰富服务的,为高校教育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这类工作主要是党委学生工作部、校团委、教务处、研究生部、学生工作处提供,是高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支出应全部进入教育成本。后勤辅助工作,主要是食堂、寝室等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联的基础性部门,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食堂和教师食堂分开核算的情况下,学生食堂的支出进入教育成本,但教师食堂的支出不进入教育成本。

第2篇

(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二者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及需求类型的多样化的发展,艺术教育成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艺术类教育成为此时代的主要培养模式,为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四有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单一的高校教育培养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深层次需求时,社会艺术教育模式得以产生并不断得到发展,纵观二者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二者的产生都与社会不断进步发展和社会对于高素质艺术人才的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二者的产生与发展,有力推动了地域特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不断的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二)高校艺术教育培养模式为社会艺术培养模式的发展创造了可能性

早期的高校艺术教育模式虽然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却存在者地域性与创新性的缺陷,无论是学科发展还是人才培养,乃至社会服务方面,其空间和舞台是相当狭窄的。同时单单依靠单一的高校艺术教育,不仅难以为广大受教育者提供应有的资源保障,而且会加大艺术教育的城乡、区域,及需求群体之间的差距,从而造成新的更深层次的教育不公平。为此避免上述缺陷的出现,社会艺术教育模式得以产生与发展,与社会高层次的需求适应,可以肯定的是,社会艺术教育培养模式的产生是建立在高校教育模式的基础之上的,正是因为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才为社会艺术教育模式的产生创在了必须的社会基础。

二、高校艺术教育培养模式与社会艺术培养模式的不同点

两种教育模式从产生到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二者却同样存在着大量的不同点,分析二者的不同点,找出其差异性,为我国艺术教育模式的进化提供理论支持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艺术教育模式与社会艺术培养模式的教学模式的不同

高校艺术教学模式主要是建立在以班级为单位,以集中授课的课堂教学为基础的模式之上,各高校根据国家相关制度政策的要求,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开设相似的课程,选聘各种层次的专业教师,制定专门的教学培养教案,集体授课,并进行统一的作业布置和考核,此种模式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为班级为主要培训单位,学生数量多,较少关注学生个人素质的差异性,同时高校教育模式有着学费相对较低的优点。而相艺术培训模式则与高校教育模式大不相同,其主要是建立在针对受训人员的个性需求的基础上,社会培训机构为受训人员量身定制符合其自身特征的教学课程,较多的关注学生个人素质的差异性,培训机构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对艺术能力的培养,强调创造性和自由性的结合,是一种典型的差异化基础上的非学模式,其主要特点在于受训人员流动制较强,学生数量为定额,人数较少,相对于前者,学费相对较高。

(二)高校艺术教育模式与社会艺术培养模式的教学内容不同

高校艺术教育模式注重基础教学,目的在于让其了解所处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培养起审美和感知能力,注重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并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注重与其他文化学科的渗透,让学生建立综合的视野,增强艺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体验,培养多向思维方式。相艺术教育模式则省略了艺术基础教学,其培养模式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艺术理论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培训教学提高对艺术的理解和体验创作能力,同时鼓励在受训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特性,展现自我,将自由的想象和实践结合,鼓励学生自我创造能力的展现与培养,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挥。

三、结语

第3篇

1.1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和谐体育教育的构建起步较晚,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个新型教学模式。受到教学观念和发展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育部门尚未对其制定明确的指导性目标,从当前我国高校和谐体育教育的发展状况来看,其正处于向高校靠拢,向运用效果较好的院校借鉴的过程中,给高校和谐体育教育的有效构建带来极大影响。

1.2学生锻炼意识不强,教学模式不明确

从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很多学校都存在学生锻炼意识不强的问题,完全忽视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各项体育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与此同时,部分高校在体育教学模式上进行了一定创新,但是一直难以找到真正适合高校体育教学所需要的模式,很多学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无法满足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需要,更加无法突出高校体育教学的特色,给高校和谐体育教育构建造成极大阻碍。

1.3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课程结构单一

近年来,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学校在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不过,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课程结构单一。并且,学校给予学生的体育课学习时间太少,每周只有一节或者两节体育课,这就导致学生很难系统的学习和掌握各种体育项目的锻炼要领,给高校和谐体育教育构建带来极大影响。

1.4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评价工作不到位

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的教学质量差也是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造成师资力量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1)高校领导没有重视对高素质、高水平体育教师的引进和管理;

(2)部分毕业学生对高校体育教育缺乏深刻的认识,普遍认为高校的学生很难组织和教育,故而不愿去高校任教;

(3)某些高校盲目追求体教老师的学历,比如有些学校要求前来应聘的老师必须是硕士学历,这就让很多优秀的本科学生望而却步。与此同时,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工作得不到全面、深入的评估,给高校和谐体育教育构建带来极大危害。

2高校和谐体育教育的实施策略

2.1迅速转变教学观念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高校和谐体育教育构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保障,不仅要根据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需求,合理安排体育项目,还要根据高校发展规划,优化配置高校体育教学资源,才能不断提高高校和谐体育教育水平,从而为和谐社会构建空间不断拓展提供有力支持。现代化建设中,高校和谐体育教育的构建,必须迅速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师生对和谐教育的认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和谐教育的重要性,才能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在实践过程中,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为出发点。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吸引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帮助他们提高综合能力。

2.2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一般情况下,体育教育的内容多为有氧运动,对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器官的生理机能、强健人体肌肉组织、增加关节灵活度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修身养性”和“强身健体”是高校和谐体育教育构建的核心思想,为将体育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每个学生都有其不同的爱好和习惯,同时不同学生的体能、体质等情况也不一致。因此,高校和谐体育教育的构建,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制度合适的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专长学生的特点。与此同时,明确高校和谐体育教育的教学目标,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才能使学生的体育锻炼变得更加有效,对于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3有效转变教学手段

众所周知,常规的体育项目对体育场地的要求严格,比如篮球必须要有篮球场、篮球架以及篮球,羽毛球必须要有羽毛球场、球拍等。体育教学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特点,对学生的心理、体能、技能等方面有着一定的要求。但是不同学生之间,在这些方面又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因此,高校和谐体育教育的构建中,体育教师必须要深刻了解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的差异,既要关注学生的专长,也要留心学生的困难区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才能让每个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在实践过程中,体育教学必须要张弛有度,循序渐进,不能对学生提出过分的要求,才能避免体育锻炼过程中出现意外摔伤、拉伤等情况。

2.4注重师生教学评价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为主要教学目标的教育工作。现代教育中,创新教育是时展的需求,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改进和升华。教学评价是督促和肯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手段。在高校和谐体育教育的构建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只有对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进行系统的、标准的评价;对教学进行严格、全面的评价,才能使高校体育教育得到创新,从而解决高校和谐体育教育构建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促进高校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高。

3结语

第4篇

(一)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数量和质量

通常人们以数量指标来衡量某些或某地学校的教育发展水平,之所以把人、财、物等资源的增量作为衡量学校教育发展的尺度,是因为数量指标是硬件,容易测定,也因为数量的扩张和规模的膨胀给人的感受更直觉、更可观也更急功近利。教育资源是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前提和基础,而且教育资源的丰富,也可以为学校教育实践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数量的增长不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根本,它不能直接导致质量的提高,数量增长反映的只是学校教育发展的表层,属于“外延式发展”。而质量的提高才是反映学校教育发展的深层,属于“内涵式发展”。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须转移工作重心、健全工作机制,要把工作的重心全面转移到“提高质量、内涵发展”上来,把主要精力放到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上来[2]。在学校教育发展过程中,没有无数量的质量,也没有无质量的数量,数量增长是基础,质量提高是目的,没有数量增长就没有质量的提高,但有了数量的增长不一定能提高质量,没有质量保证的数量增长是没有意义的,质量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本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3]。

(二)体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影响体育教育发展的元素很多,但教育教学的质量是反映体育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内容或主要指标。例如从学生的个体发展来看,学生的身高、体重、肺活量、力量、速度、耐力等方面的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而内涵式发展则是指学生的身心、个性、能力等内在品格和机能上的质的变化。从学校体育工作过程看,学校在体育教学、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场地器材建设等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均表现为数量,而体育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管理体制、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等则表现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从学校体育教育活动的内容看,体育教学内容或课时的多少、组织群体活动或竞赛的次数多少、参加体育社团或运动队训练的人数多少等都表现为数量,而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的素养和教学科研能力等则表现为影响内涵式发展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体育教育结果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毕业率、运动成绩高低以及奖牌榜等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数量,而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综合素养的提高、良好的体育精神和终身体育行为的培养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则直接反映出影响学校体育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质量和效果。所谓体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就是抓住体育的本质属性,强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以“育人”为核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切入点,拓展体育教育范畴和教育内涵,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持续发展过程。

二、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改革思路和对策

(一)正确把握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目标人的发展是学校教育自始至终追求的目标,促进人的发展既是学校教育的起点,也是学校教育的最终归宿。“内涵式发展”的本质就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也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是建立在对教育的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特征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因此,体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必须在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正确把握体育教育目标,从教育的本质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突出育人的基本功能,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健康、可持续的内涵式发展。但就目前我国高校现状来看,在部分高校中存在体育教育的目标和定位偏离国家教育方针,脱离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的极端现象。首先,高校体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不明确,教育目标偏低且单一,使多数学生失去了体育教育特有的外在动力和内在动机。其次,高校体育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重复,教学缺乏文化育人和个性培养。第三,受各种因素影响很多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成为短期解决问题的形象工程或手段,缺乏科学的、长期的规划和发展对策,致使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逐年下降,直接影响了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因此,要正确把握高校体育的教育目标和发展目标,在教育教学目标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重视育人和思想、个性、智慧的培育,根据教育和人的发展规律把握高校体育的发展战略目标、发展定位、基本功能和主要任务,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发展目标,全面推进高校体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二)以育人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要把高校体育回归到教育层面,以育人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模式,以全民健身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高校体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挖掘潜能,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品德,磨练意志,启迪智慧,提高能力。

(三)加强改革创新,确保体育课教育教学质量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提高质量既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也是内涵式发展的目标[4]。创新是质量提升,内涵式发展的动力源泉,要转变教育理念,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质量提升为核心,要大力推动学术创新[5]。因此,高校体育应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着眼素质、扎实基础、全面发展、培养特长”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和终身体育行为,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确保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四)加强文化教育,强化文化育人学校不仅是传播文化的场所,也是发展和创新文化的园地。校园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环境;精神文化包括师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际关系、文化生活、集体舆论、心理气氛、校风、教风、学风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等。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是校园文化的无形资产,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大学生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形式,以身体竞争为特殊手段,以身体的完善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精神、制度财富的总和,是体育文化传承的载体和创新的源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高校要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6]。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高校体育教育在文化育人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教学中重技能传授、轻文化内涵教育现象比较普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整体文化素养有待提升等。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应积极拓展教育教学范畴和文化内涵,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理想人格;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文化教育,强化文化育人,促进内涵式发展。

(五)以特色促内涵式发展强化特色是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高校体育教育内涵式发展应百花齐放、各具特色。要依据自身的文化积淀、校本课程、学科特色以及自身的办学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形成本校发展的指导思想、办学理念、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建立独具风格的学校体育特色,并在不断凝练和彰显特色中提升本校体育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竞争力。首先,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在育人环境、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教师和学生发展方向等方面创出自己教学特色。其次,学校特色项目的选择要以办学经验、教师优势、学生特长和教育教学资源情况,以彰显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民俗特色、校本特色、师生特色为基础。第三,学校特色的创建应确保制度的支撑和校园文化的积淀。第四,特色的创建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体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第5篇

(一)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高校体育教育理念转变。现代教育技术立足于服务学生本身,对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特征的关注比较多,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方式更加有利于变革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传统教学理念主张学习和训练应当服从教师的安排,个体服从集体,但是这种教育理念容易造成忽视学生个性特征,从而是一些有条件成长为更优秀的学生得不到重视。而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他们也是出于被动状态的。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从学生本位出发的观点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突破传统窠臼。

(二)丰富了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内容。现代教育技术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来说也具有丰富内容的关键作用。体育教学对教育技术的要求较高,而且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个体情况的不断变化也非常容易造成当下教育技术的滞后性。因此不断创新和吸收新的教育技术对于学生的成长,和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现代教育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不仅包括教学方法,同时还包括科学的教育理念,这对体育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加提升教学实效性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体育教育改革中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地位

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技与教育理念融合的最新成果,它是在总结当前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实现的革新。因而其中包含了对传统教学经验的反思和继承。从这个角度上看,现代教育技术是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体育改革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也起着强有力的反作用。从源头来看,体育教学改革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动力,正是因为改革的现实需求才推动教学科研人员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从而在这样的基础上实现教育教学技术的自我发展。从这个角度上看体育教育改革与现代教育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他们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最新需求,不断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效率,同时也是最能够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素质,这对体育教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他也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基础。为此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应当及时了解和注重体育教育内外环境的变化,以最新成果和环境因素充实教学改革。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可行性

(一)高校建设过程中为现代教育技术的设施提供了物质基础。近年来我国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规模不断提升,其中硬件设施建设的完善程度日益提升,这对教学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体育教学无论从场馆建设还是师资力量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这对当前的教学改革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推行十分有利。而且这对教学计划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教学计划和发展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的普及和推广过程中具有高度可行性,高校硬件设施建设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高校教育软实力的提升更加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和普及。我国高校在经历了高速规模化扩张之后现已转入内涵式发展阶段,同时这也对教育教学技术的应用起着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高校科研水平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发展道路不断拓展,教师在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上的提升有效的推动了高校教育软实力的积累和加强,同时这些教育教学技术的更新对整个学校的发展也起着更加有效的推动作用。这对教育和教学计划的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四、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对激发学生兴趣起着非常有效的作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最大的障碍就是学生积极性不高,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感兴趣,学习和训练从而也长期处于低效状态。因此这种形式对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形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这对教学计划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而且也是教学过程中学生最能体现教学过程的完善程度的。现代教育技术首先是立足于学生需求,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完成知识的传授。因此现代教育教学技术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激发学生兴趣。

(二)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现代教育技术是服务式教学理念的产物,他主要是通过发挥教学辅助措施的作用为学生更好的学习“铺路”。让他们更好的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传统的体育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他们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为他们的学习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和步骤,同时也对他们教学计划的发展制定了详细的教学基础。因此这种教学方法和计划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产生了基础性影响作用,同时也更加有利于学生未来的综合素质培养。

(三)对于完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有重要作用。教学管理制度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教学体制下教学管理制度繁杂,人为因素较多,容易出现失误,因此对教学效果起着负面影响。但是现代教学技术可以有效避免这种现象,以现代技术代替传统人力,增强教学效果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学效率。另外,高校体育教师一般承担着体育专业和全校体育公共课程的教学任务,在人力有限的条件下教学任务的繁重对教学效率产生不利影响,而现代技术的应用将教师从重复性的简单工作解放出来,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大大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同时对整个教学计划的设施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6篇

1.1转变教学理念,给予人文素养教育充分的重视

长时间以来,鉴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特别深,我国各大高职院校均形成了以职业教育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管理模式。此种教育模式的存在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是特别不利的,因此,为了推动学生的有序发展,各高职院校理应转变以就业为引领的教学理念,给予人文素养教育充分的重视,将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各地教育局及各高职院校理应选用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老师人文素养的升高。当前,教育局及高职院校可选取的措施主要有如下几种:其一,创建激励性政策,倡导老师展开与人文素养教育有关的探究;其二,创设人文素养教育优胜奖,为获奖老师提供职称评定方面的便利;其三,增设人文素养相关课程,让老师们意识到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1.2定期举办培训,促进老师人文素养及人文精神的提升

老师是人文素养教育的首要因素,亦属于教育活动得以有序实施的重心。老师人文教育素养的高低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为了有效地提升老师的人文素养,各高职院校理应自如下几方面着手:其一,定期举办与人文素养相关的培训,增强老师们对人文素养重要性的认识;其二,将与人文素养有关的内容归入老师继续教育范围内,自制度层面对老师的人文素养教育实施规范;其三,增设与老师人文教育素养相关的考试,对老师实施考核。对于人文素养考核成绩优秀的老师,学校可为其提供职称评定及综合评估方面的便利。

2促进学生人文教育素养提升的对策

2.1重新确定培育目标,明确人文素养教育在教学中的位置

就教育界来说,培育什么样的人才始终是教育的重心问题。长时间以来,中国高职教育始终过分重视升学率及就业率的提升,却忽略了教育所具有的隐。就学生的综合发展及社会需求而言,教育的实质更多的展现于其隐上。教学隐即借助对学生耳濡目染的教育,以推动其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各高职院校理应重新确定自身培育目标,将人文素养教学置于职业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明确人文素养培育于教学中的位置,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2.2创建一整套健全的人文素养教学体系

众所周知,中国高职院校所选用的人才培育模式一直以来是以就业为核心的,而在此种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学生,其可持续发展水平必须会受到很大程序的制约。为了让学生跳出此种禁锢,各高职院校理应以自身人才培育目标及人文素养教育意义为立足点,创建一整套健全的人文素养教学体制。与此同时,各高职院校在创设与人文素养教学相关的课程时亦必须以自身实际为出发点,增设一系列与本校老师及学生实际相符的人文素养课程,以有效地确保人文素养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及全面性。

2.3创建完善的人文课程考核及评估体系

鉴于考核体系的科学与否对于人文素养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为了自本质层面推动人文素养教育的前进,各高职院校理应创建一整套完善的人文课程考核及评估体系。因为出色的人文课程考核体系不但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的提升,亦能够较好地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且于实际生活中得到展现。所以,学校所创建的人文课程考核体系绝对不可以仅停留于考查学生人文知识掌握程度层面,亦应将其日常行为等归入考核体系里。

3结语

第7篇

1.1高校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要载体

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精英和栋梁,也是我国未来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接班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以来,我国传统文化被视为糟粕,受到不公正的批评和对待。中国传统社会的三大家都是倡导仁义正直思想的。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爱众亲仁”,孔子的这些话表明了儒家对万物、对社会、对人类都有一种很宏大的爱的精神。作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每一个人要想获得别人的尊敬和爱戴,那么我们首先必须去尊敬和爱戴别人。而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总是要求别人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对自己却非常宽松,这种严人宽己的思想和行为,在大学生中尤其普遍,他们往往缺乏传统文化中提倡的爱人、爱社会、爱万物的精神。由于许多大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都缺乏爱心,导致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人格等方面出现扭曲,甚至走向极端,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不利影响。通过在高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则可以避免和减少这些事件的发生。

1.2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

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在当代大学生中,对道德修养都有着偏激的看法。许多大学生认为只要有好工作、高收入、买房买车就是真本事,道德水平高低无所谓。因此,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诚信危机,考试作弊、为获得助学金开家庭贫困假证明等事件屡屡发生,在学生中间造成很不好的影响,也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大学生缺乏道德修养的现状,正是来自于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体制中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道德修养,注重人的德心、德性、德行的培养。《大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论语》中也讲了做人的道理;许多优秀古代读物中,也体现了历代中国文人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因此,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1.3传统文化教育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重要途径

人生观指的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是关于人生的价值、本质、目的、意义和道路等观念的总和。人生观对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等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大学阶段是我们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对大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离开紧张的高中校园生活和父母亲的精心呵护,踏入到大学门槛的大学生们,不再埋头于书本和作业,他们开始尝试融入到社会中。与此同时,他们缺乏一定的甄别能力,面对社会上急功近利、极端个人主义等一些负面思想的冲击,一些大学生的人生观已经发生扭曲,这无疑会给其未来的发展、高校的稳定及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一贯提倡务实、重德等思想,这些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4传统文化教育是大学生树立人生理想的重要桥梁

许多经过十多年寒窗苦读、挤过高考独木桥而幸运走进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们,此时已经没有了人生理想,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大一新生刚进校,大部分学生每天都按部就班,保持高中三点一线的作息规律;大二以后不再上早晚自习,一些没有人生理想的男生开始恶补中学时期没有尽兴玩的网络游戏,甚至发展到留级或退学;许多大学生昏昏噩噩来到毕业实习阶段,才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也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岗位,此时后悔已经来不及了。由此可见,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对大学生非常重要,这在刚进大学时或者之前就应该引起重视。在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以历史人物为榜样,学习他们树立人生理想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兴趣与自身条件,以确定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并愿意为之去付诸行动。

1.5传统文化教育是大学生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工具

当代大学生是90后,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加上高中生活以学习为中心,人际关系成为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生活中遇到的课题。这些大学生在与室友、同学、老师打交道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困惑,令他们感到难受。当人际关系不协调时,此时大部分大学生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往往都认为是其他人的责任,自己是受害者,这样人际关系越来越僵,严重得甚至走向极端,伤害他人或自己,给个人和家庭造成伤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认为,要“致天下之和”,首先应该“和于室人”。同时,当自己与他人发生矛盾时,儒家主张“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即遇到问题时,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怪罪他人。大学生们如果把传统文化中的这些重要的理念用于人际关系的处理,就可以轻松创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

2对策及建议

2.1提升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意识

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我们必须明确,传统文化不等于封建文化。我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传统文化是其精髓,我们后代应该引以为傲。如果把这些传统文化丢弃了,那么我们将会失去民族自信和自尊;如果不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与历代祖宗之间的链条断裂了,进而会让我们失去前进的动力和力量源泉。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更应该树立传统文化重要性的意识,增强民族自信与自尊。

2.2重视大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

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高校通过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当代大学生优秀人格的养成。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让大学生自觉把道德思想和道德原则转化为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学会如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与此同时,通过举办大学校园文化沙龙,有组织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都可以使大学生的人格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包括:提升气质、能量和能力;端正学习和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明确人生目标并付诸行动等等。

2.3大力开展校园传统文化活动

第8篇

1)三维动画课程方向不明确

三维动画如果单纯软件技能操作上考虑,它包含的模块很多,大致可以分为:模型、材质渲染、动画、动力学,每一个模块的教学内容量相当于一个二维软件的教学量,比如PS,FLASH这些软件。所以,在开设三维动画课程的时候,如果单是命名“三维动画”,没有明确课程重点或者专业方向,仍然按照一般课时量的安排,三维动画课程只是让学生对此软件的所有命令都操作一遍而已,还不能保证完全掌握。这样的课程教学,不仅会削弱了教师的教学技能,还会让学生有一种学了但是还是不会,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感觉。

2)教学内容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三维动画课程教学多以各种三维制作软件基本命令、菜单讲解为主,以简单实例操作为辅,忽略了三维动画制作中角色表演、运动规律、时间把握、节奏掌控等要素应用的重要性。以3DSMAX为例,按学习顺序可划分为软件基本操作、基本模型创建、多边形建模等内容。每个部分单独讲解,且没有设置与企业实际所需的场景设计、角色动画、动作设定、影视特效等专题内容,导致学生无法将动画理论知识融入于软件实际操作。

3)教学模式落后

目前高职院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主要采用两种模式:一是教师多媒体理论知识课堂讲解与学生机房实践练习依次进行的模式;二是理论教学与实践练习在机房同步进行的模式。虽说后者解决了前者无法实现的教师演示与生练习连续性问题,但容易导致学生完全机械式模仿教师操作,缺失了自己理解和思考。

4)师资短缺

由于中国高校的动漫教育起步于21世纪,因此最开始几年的动漫专业大多数是由原来的影视艺术专业演变而来,动漫专业的教师主要来源于艺术、影视专业,或者计算机专业调转过来,所以早期的高校艺术教育培养高等人才,要么出现偏重学生理论基础和艺术修养的培养,要么就偏重软件技能的培训,结果高校学生毕业之后面临相当大的困难:社会上的生产企业需要聘用的是立即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工人,需要的是一个复合型人才,能够熟练掌握动画制作的工具手段,还需要能够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企业对聘用者的继续学习和深入培养缺乏信心和足够的物质、人力支持,在对人才的二次开发上,不愿意投入过多的成本。这一矛盾的出现,促使社会上一批以社会办学形式出现的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成长并壮大起来,但也只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高校教育和社会生产实际需求间对于技术工种的空白,对于动画艺术的发展并没有多少贡献,模式单一、缺乏想象力的教育模式显然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

5)引进企业外聘人员

现在不少高等职业院校能根据自身发展特点通过对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的积极引入对学生进行直接指导,主要还是偏向于制作技术、动画规律的提高。这类行业专家的教学技能是在自己多年的工作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因此缩小了学生技术学习与工作实践之间的差距,使学生能更快地掌握实际操作技术和能力。可是,这类行业专业也分为两类,一类是80年身于动画行业,现在都是导演级别,他们教学的课程主要集中在原画、动画运动规律的学习和应用,这些专家擅长手绘动画,或鼠绘,大多数限于二维动画的教学;另一类是现在从事动画行业5年的年轻技术人员,他们教学的课程集中在软件技能的培训,他们教授的软件技能更加实用,也更加与行业企业接轨,大部分能够在教软件技能操作的过程,融入一些动画规律、原画方面的知识,但很少能从导演设计的角度考虑三维动画的独特艺术效果。因此,前者不能讲授三维动画实操,后者讲授三维偏重技能实践。可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一般质量和缺少创意、缺少艺术感的三维动画已不能满足观众对于高质量、富逼真感和有视觉震撼力的动画作品的强烈需要。在前行中,数字动画教育者也在思考,如何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数字人才呢?三维动画人才又应该具备哪些特质呢?

2常用的课程教学方法分析

1)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是我们常使用的课堂教学方法,特别是以实践技能为学习要求的课程设计。将课堂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融入到一个个具有趣味性、可操作性的实例任务中,驱使学生带着任务完成此单元知识点的学习,并且允许学生完成任务的差异性。此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保证学生学习的活跃度,快速有效地完成一个课堂知识点的学习。在三维动画课程教学中,本人亦采用此方法,除上述的课堂效果外,存在的问题是:学生能够很好完成课堂的任务教学,但如果换一个任务作业时,学生多数不能完成;另外由于是以课堂知识单元为基础建立的学习任务,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三维动画课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2)项目驱动

项目驱动教学是一种围绕工程项目案例展开教学,让学生在项目研发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教学方法。在项目驱动教学中,项目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学生要在项目的驱动下掌握书本上的知识点,锻炼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等。项目驱动可以弥补教学中知识点独立脱节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把课程学习内容整体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克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学习问题。以李景欣在《项目驱动的案例教学法在三维动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的“飞机起飞场景动画教学”项目为例,可以很好地完成了飞机模型、材质贴图、音效、动画、特效、渲染各个环节的任务,最后实现项目完成考核的学习效果。本人亦尝试过此方法,不过是以角色动画为驱动的项目,制作一个卡通熊在森林跑跳的一段30秒的短片,教学内容涵盖了三维动画的全部模块,问题在于项目的制作流程是环环相扣的,如果其中一个环节的任务完成不及格,会影响下一个任务的完成质量,在角色动画中,甚至会影响下个任务是否能够开展。以目前动画专业的招生情况,保守估计,假使一个班级30个学生,教师如何能够保证30个学生能够在同一个时间段完成某一环节的完成质量,对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果出现1/3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将面临是照顾2/3的学生还是照顾1/3学生的两难局面。况且,动画专业的三维动画课程最主要实现的是三维角色的动画,而不是场景物体的动画。

3)工作室模式

工作室教学模式是项目驱动模式的进一步延伸。“工作室”教学是一种自由开放的教学模式,工作室成为教学过程的载体。通过这一载体建立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工学结合模式,课程设置不再以章节式知识结构划分,整个课程以三维动画项目制作为依托,按照项目的生产流程实施教学。在其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专业技能,还能够培养费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工作室模式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必须要有一段时间的企业相关岗位的实践实习,否则教师很难把握工作室项目的质量和产品要求。只有当教师能够独当一面,独立完成一部符合市场要求的三维动画作品时,才能带领学生以工作室的模式学习,不然还是回归到课堂教学。二是工作室模式需要有相关动漫企业的合作,有企业人员带进真实的商业项目实操,并按照企业一线专业技术、工作标准、管理模式等职业能力和规范传导给学生,达到缩小学生面向社会和企业接轨距离的目的,否则,工作室模式也只是个“花架子”。而是否能够与有实力的动漫企业合作并引进项目,需要该动画专业在当地良好的教学质量口碑,同时也要考察当地的动漫产业发展是否蓬勃,是否有足够的企业人力和项目带进学校。

3总结

第9篇

我国已经把继续教育放在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来看待,继续教育的主要基地就是高等院校。最近几年来,有的名牌高校已经在此获得了很大成绩,比如清华大学,2012年就有7万人参加面授培训。但还有很多高等院校在认识继续教育上存在着不清晰的定位、陈旧的观念,在整体规划学校时并未考虑继续教育,并未认识到高等院校继续教育是学校为社会服务的窗口和重要载体,一味地做足表面功夫,就算是开展了一些继续教育,也只是零散地进行,具有较小的影响,没有形成大规模,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高等院校并未颁布管理继续教育的规定,继续教育没有规章制度可以遵循,阻碍了继续教育健康发展。

2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对策

2.1根据社会需求制定培训内容和项目,可持续发展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市场具有很大的空间和较多的机会,可以开展很多项目,不过不是每一个项目都要涉及。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还是应该立足于高等院校教育学科和资源,根据发展地方经济的要求,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开发合适的新项目,为发展继续教育保持活力,组建科学的课程内容和培训项目体系,组成一个颇具市场竞争力的项目群。应该由管理人员、实际部门专家、学科专家来共同开发项目,指导项目时应该遵循继续教育的发展规律、市场调查培训项目、学员的学习要求、理解有关政策、根据学科本身的发展等原则,以便培训项目具有较高的水平和符合市场的需求。高等院校进行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项目时,要求注意可持续发展、培训效果和培训规模等问题,展现高等院校继续教育的水平和特殊,提出高格调和高品质。

2.2加强建设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力度,有效开展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拥有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和办学规划等,其特点为见效快、较强的针对性、短时间和新内容等,不能完全采用全日制管理学生的模式。管理继续教育的队伍应该知道继续教育的运作方式、特点和规律,继续教育的管理工作者应该能够推销和设置培训方案,积极地开拓市场。从事高校继续教育的师资队伍应该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拥有更好的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教学内容应该因人而异,能够吸收新的理论和新的研究成果,适应专题讲座的教学形式。

2.3创新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满足市场需求

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应该满足当代各行各业管理队伍和技术人员的需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提升学校内部每一个部门、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的积极性。由于不断变化的继续教育的需求市场,应该根据企事业单位和市场的发展变化来规划继续教育,满足市场和发展目标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制定培养措施和进行相应的规划。同时,继续教育的市场性很强,要求高等院校根据自身的优势自主的适应和开拓市场,建立教育营销的模式。为了让继续教育获得活力,必须提升办学的主体意识,创新管理体制,组建面向企业和社会的终身学习基地。同时,继续教育还应该重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考核和管理体制上应该和学历教育有所差异。同时,继续教育应该立足于市场,管理继续教育工作时采用经营产业的方式,会获得更佳的成效。

2.4注重高校的继续教育工作,更新认识观念

第10篇

创业课程体系是创业教育核心环节,是创业教育由观念转化为实践的重要载体。近几年来,西安民办高校提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目标,不少民办高校开设《就业与创业指导》、《创业学》等课程,举办创业论坛、创业大赛等活动,但均未形成完整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创业教育课程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相分离、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缺乏特色等问题。因此,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对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从而更有效实现创业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西安民办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是指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要进行综合考量,首先在课程结构上,创业课程既要包括创业理论课程,又要包含创业实践课程,要实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有机结合。其次,在课程设置方式上,主要有三种典型形式:

1.独立设置(如独立设置创业基础、创业管理等必修或选修课程)

2.渗透设置(如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中的创业能力培养模块)

3.微型设置(如开展创业专题讲座、报告等)。为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应实现三种课程设置方式的有机结合。

(二)实践性原则

创业教育课程的目标是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而创业实践活动是将创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创业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通过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融入企业实际工作中,积累创业经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技能。因此,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要将创业实践活动融入创业理论教学之中,将创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未来实际创业奠定良好基础。

(三)信息化原则

随着信息化时代来临,信息的掌控和应用能力已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创业教育课程也应紧跟时代步伐,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手段高效解决创业实践中遇到的难题。

三、西安民办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西安民办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应以创业理论知识为基础,创业精神培养为导向,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突显民办教育特色,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以此构成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机课程体系。

(一)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构建

在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构建上,可参照美国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成功经验。美国创业教育课程主要以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形式开展,课程内容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素质和创业实践操作。创业意识类的课程主要包括信息检索、创业意识激发等;创业知识类课程主要包括创业战略选择、税务制度、合同与贸易等知识;创业能力课程包含注册公司、产品研发、团队管理等内容;创业实践操作课程包含创业项目选择、创业资本筹集、创业危机管理等内容。

1.将创业教育基础课程纳入全校各专业必修课程

西安民办高校创业教育基础课程可参考美国百森商学院模式,将《创业学》、《创业法律基础》、《创业管理》、《成功创业个案研究》等作为各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此类课程应从大一开设,以便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形成创新创业意识,了解创业的基本流程和相关政策法规,激发其创业热情,为接下来的创业实践操作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2.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特点开设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选修课

在必修课基础上增加选修课数量和种类,这类课程要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结合民办高校学生理论基础相对较差的特点,要多开设结合陕西实际、偏重操作性的创业课程,以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创业课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创业学习效果。

3.开设具有民办高校特色的创业实践课程

(1)开展企业家创业讲座和论坛

西安民办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友资源,邀请创业成功校友、企业家到学校作讲座,与学生分享和交流创业经验,通过专题讲座和真实案例分析,将创业思路、创业方法、创业精神通过最直接有效沟通方式传授给民办高校在校大学生,激发学生的创业积极性,拓宽学生的创业视野。

(2)开展丰富多彩的模拟创业大赛

为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西安民办高校应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应用商务大赛、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创新创业模拟实践活动,通过专家评选打分,推选优秀创业作品,从中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同创新能力。

(3)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创新创业计划项目

鼓励教师申报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并让学生参与到教师主持的科研课题研究之中,学生在创业导师的指导下查阅创业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进而加强师生交流,提升学生创业实践深度。

(4)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让学生真实参与创业

西安民办高校应与政府合作,共建创业实践基地,让有创业计划和能力的学生在创业园中创办企业,从中亲自体验创业的艰辛和快乐,总结经验教训,为毕业后自主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二)创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构建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课程目标是否达成需要构建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

1.评价内容。创业教育课程评价应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进行。对学校的评价主要看创业教育课程安排、创业教材的数量和质量、创业教育师资水平、创业大赛和讲座论坛的开展和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对学生的评价主要看学生通过创业教育课程的学习,是否养成了创新创业意识、是否掌握了创业的基本流程和相关政策法规、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的效果如何;对教师的评价,主要评价教师创业课程教案课件的制作水平、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方法运用和创业实践指导效果,结合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学习效果对教师做出一个客观评价。

第11篇

1.有关教师资源方面的调查与研究。(1)师资队伍的现状。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公共音乐课教学任务是由音乐系的老师担任,没有专职的公共音乐课程的教师。我们针对这个现象,对进入高校有一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艺术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发现有10%的毕业生跳槽,有20%的毕业生改行,有40%的毕业生准备考研,只有15%的毕业生满足目前的状况。(2)师资队伍的现状分析。随着近几年来各个高校不断扩招,音乐教师的队伍也在随之扩大,这在很大的程度上解决了音乐教师缺少的问题,但是许多高校在招聘音乐教师的时候,一般只注重于应聘者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如声乐、器乐等的技巧及编排能力,却忽视了其人文素质,这对教育理念的转变、音乐师资教育的改革上都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另外,有些院校对招聘进高校工作的音乐老师不重视,这对音乐老师的发展空间产生了局限性。

2.学生资源的调查与研究。(1)在对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的学生进行调查的时候,根据报告数据显示,5%的学生能够认识简单的简谱,掌握一种乐器的只有0.5%,40%的学生不知道《二泉映月》、《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谁,有许多的学生不知道梅兰芳、巴赫、威尔第,甚至还有许多的学生不知道小提琴的弦有多少根,分不清民乐队和交响乐队的乐器。(2)大学生对公共音乐教育态度的调查与研究如图1,对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的学生对音乐喜爱的程度进行调查,发现很多学生都非常喜欢音乐,只有少部分人对音乐没有兴趣,这反映出现在的大学生都希望通过音乐来提升自身素质。在调查中发现几乎有90%的大学生只要一有空就喜欢听音乐,8%的大学生每天听一次音乐,只有2%的大学生几乎不听音乐。如图2,虽然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只有少数去听过关于音乐的课程或者是讲座,但是有很多人打算有机会就会去。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调查报告显示(如图3),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公共音乐教学课程低于其他的学科,然后还有少数的学生认为公共音乐课程和其他学科是一样的,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认为音乐课程高于其他学科。从当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来看,很多高校都只把工作重心放在学生的招生、就业、学校的发展等方面,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则是较难的专注或是直接忽视。很少高校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对公共音乐课程进行设置、教育,导致学生在音乐这一块上有着严重的缺陷,音乐素质低,从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对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改进的措施

1.对高校的管理机构的建议及措施。(1)提高认识,更新教育理念。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也是一种加强学生审美观的教育措施之一。因而公共音乐课程不能只注重于知识的传授上,还应该让高校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素质。(2)优化课程设置,改变教学方式。各个高校可以开设更为丰富的音乐课程,如《音乐素养》、《音乐发展历程》、《民族音乐文化》等,这不仅弥补了大学生音乐基础知识薄弱的不足,而且扩大了学生的文化知识领域,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从而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3)加大资金投入量,完善教学设施设备。对音乐教学场地,需要建设专门的教室进行;对音乐设备如多媒体设备、乐器、音像资料放映设备等进行不断的完善。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及措施。(1)加大对专业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各个高校应该对公共音乐课教师进行定期或是不定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注重培养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专业老师只有做到博学多才才能在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2)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加强对外交流。音乐教师队伍的薄弱也体现在科研上,由于师资队伍音乐职称的比例严重的不协调,科研工作经费比较少,从而造成音乐老师科研能力不高的状况。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音乐教师对于科研的立项和申报。

第12篇

首先,高等美术院校不应拘泥于适应市场需求所进行的学科分类设置,而应注重大的艺术学层面上的美术基础教学,应特别回避职业技能的社会适用性训练思路,并刻意把持其非职业化倾向,其教学不应只是传授技巧与知识,而应专注于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个性和艺术创造能力。其次,高等美术院校是当今美术学习的主要平台,也是文化艺术氛围极其浓厚的实践基地,在大学学习期间,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艺术观念至关重要。应该培养学生自由的思想,鼓励创新的思维,摆脱社会实用性、功利性的职业限制,鼓励学生不停留在满足社会的、他人的需求上,而是要推陈出新,通过自身的艺术想象力给社会注入创新的活力和动力。再次,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是高等院校美术教学的实践者。艺术的独特性在于其审美性,如何传达给学生更深层、更丰富的审美体验,或许是语言教学不足以担当的,所谓“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①教学方法应该是多样的,相对而言,目前的高等院校的美术教学缺乏一种生活体验式的教学,高等院校的美术教学应该吸收传统美术传承中身体践行式的教学模式,除了知识技能的教授之外,更应该以感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带领学生在艺术生活中探幽寻胜,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学生对贯穿于生活的美术行为的直接体会,不仅应该设计教学环节,更应该作为教学当中贯穿始终的教学理念。

二、外师与内省的体悟式、穿透式学习

青春勃发的大学生对艺术的敏感是毋庸置疑的,但作为并未完全进入社会生活的学生而言,生活的深层、内在的艺术韵味对他们尚且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何穿透自身生活中惯常的、平凡的生活表象,以至造型形象,体悟到其间的艺术性、审美性,必得令其亲身体会方能渐悟一二,并一通百通。“度物象而取其真”②,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积累,对于社会生活的体悟更多来自于日常生活的向外观察、发现,并内化到对人性的深层剖析,借由全面直接的介入体验,开启内省的、体悟式的思维,培养审美的眼睛,以个体内在的生命体验洞察外部社会乃至宇宙的律动。只有在对社会生活深刻认知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才能更加契合现下多元的文化生活、体验式消费的经济时代。所谓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③,这里的造化并非仅指自然存在,而是自然的内在审美属性,是必须通过内心的感悟达成的内外通透。这种穿透式体悟方法的领会不是将现成的知识学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形式结构,而是从自己的生活出发转化、提升成自身的能量结构,汇聚所见、所闻、所知、所感,在创作中发现自我,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识,使作品具有深度表现力,并为未来的美术创作打好基础。

三、结语

第13篇

1.1教育办学失衡

除了社会重视的程度不够之外,在继续教育的教育办学上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我国虽然经济发展得十分迅速,但生产力的水平还无法与发达国家相媲美,因此我国在继续教育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十分有限。

1.2市场意识淡薄

继续教育的定位是成人教育,很多人都是大学毕业后或者公司的职员来参加继续教育,这样的人群与特点决定了继续教育的教育方向一定要符合市场的需求,只有需求才能决定办学的方向,只有需求的多少才能决定继续教育的招收人数。但是许多高校由于办学渠道开辟不够、对社会市场的需求了解不够深刻,导致继续教育教育出的人才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样的继续教育不去刻意的迎合市场,注定是不成功的。

2.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对策

2.1更新办学观念

要想搞好继续教育,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继续教育、要提高自己对于继续教育的认识,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对于当今的社会而言,单纯的普通的教育已经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国家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的目标已经把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观念重视了起来,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稳步发展学历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因此对于普通高校来讲要重视起继续教育的发展、概念,将继续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整体发展和规划当中,提升继续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把继续教育当作学校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对于学校来说不仅是自己办学观念的进步,还是办学制度的变革,学校还可以根据自己所擅长的专业来开办继续教育,这样会使继续教育也成为学校的一块招牌,毕竟继续教育的对象是成年人,他们都有丰富的社会经历、经验,比学生来讲少了一些玩性,多了一些沉稳与认真,也许他们会更认真的学习,当然这个前提是学校加大对继续教育的重视,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

2.2加大师资队伍建设

无论什么形式的教育,师资力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若想发展高校继续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要加大师资力量的建设,首先国家要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投资,随着师资力量的加强,资金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就不能缺少国家这个最巨大的经济体的支持只要国家加大资金的投入,师资力量会很快的建设起来;除此之外,各大企业也要支持本企业的员工参加继续教育,不论是在精神上的鼓励、支持,还是以资金的形式投资到高校帮助高校建设师资团队,各企业也可以自己建设自己的师资团队,为自己的员工进行本企业想要的继续教育;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便是学校本身对师资力量的建设的支持,高校是人才最集中的地方,也是科研最先进的地方,这里的学术人才数不胜数,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学术成就,只要高校本身想要建设好的师资团队,选择好的学科带头人,加大教师、教授的投入,没有理由不建设出好的师资队伍,高校还可以向国外的大学学习建设师资队伍、发展继续教育的方法,引进国外的人才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顾问等等。

2.3健全继续教育机制

如果想要高校的继续教育发展的更好,一个健全的保障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良好的机制、良好的环境下,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才会步入正轨,只有这样才会助推继续教育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在大的方向上要真正的实现政府依法管理继续教育工程、高校的继续教育要接受市场导向、相关的企业与部门要对高校的继续教育进行行业指导,学校要自主的建立自己学校特色的继续教育,单位要拿出一定的资金对那些认真进行培训并且进步很大的人进行一定的奖励、鼓励,对于国家而言要制定相关的有关于继续教育的专门的法律,完善国家对于继续教育的法规以及政策,国家对于继续教育要进行投入,例如帮助继续教育搭建起属于自己的平台,让从继续教育走出来的人可以找到自己的岗位,得到国家的认同、单位的接受、同事的羡慕,只有建立起类似于这种的整体的体质,才会让继续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从细节方面来讲,学校要学会利用自身的优点,要充分的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大力的发展属于自己学校的专属特色教育,挖掘出自身的办学潜能,从办学的形式、授课的方式方面积极探讨,与国际的继续教育做得好的学校合作,向他们学习。从企业方面来讲,要重视起继续教育这门学科,不能把它再当作是一门文凭课,企业可以将自身的需求与学校共享,企业将员工送到学校进行培养,学校按照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对员工进行继续教育,开启订单式的、一对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样的继续教育培养模式下,学校获知了市场需要的人才类型,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变化、具备了市场意识,而企业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人才,还得到了一个源源不断的产生人才的“基地”,这对双方来讲是一个共赢的行为,何乐而不为呢。

3.结语

第14篇

1.1创业教育师资极度紧缺

高校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教育工程。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既是一个新生事物,又面临着巨大的需求。但是,由于高校创业需要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论课程的开展,同时,更需要实践性课程的在现。但要达到这一目标,现有的高校在整体师资力量上并不能够满足实践性课程的开展,相应的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缺口依然较大。同时,从国外的高校创业教育的经验而言,也是聘请企业家担任课程的兼职教师等途径,利用这种方法来提升当下高校创业教育充分的开展,也可以真正保证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为高校学生未来的创业实现奠定基础。

1.2高校缺乏有效创业教育资金

当下我国无论是社会层面还是政府对于高校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依然较为有限,对高校更多的是将资源应用到学生的创业以及扶植,而忽略了对于高校创业教育的投入。这就造成了现有高校创业教育开展较为缓慢,尤其是对于创业教育教材的编写、案例的设定均较为匮乏,在这些方面几乎无法满足当前时代的发展,更无法满足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对于创业活动的要求。

2.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经历十几年探索,已经积累了一些初步的经验。但是,正如之前所述当下的创业教育在高校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由此结合时展,也结合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创业需求,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提出了未来我国高校教育创业发展战略,以供大家参考。

2.1以立体创业教育观指引创业教育发展

高校创业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在当下的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过程中,高校要把创业教育要以理论结合实践,要以课程的结合竞赛的方式,通过立体式的创业教育观念以及活动的开展,来进行引导大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通过大学生自身的努力,来进行合理的行业选择以及创业活动开展。这样才能真正让当下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更具有联动性、系统性与创新性,使高校的创业教育结合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来进行有序的创业教育的发展规划,是大学生能够立足于自身的创业意识和手段。

2.2加强高校师资团队建设

在高校的创业教育过程中,高校的师资团队是创业教育发展的“引擎”。其肩负着对于高校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引导作用。未来高校在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的组建过程中,高校的师资团队可以参考与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优秀经验。他们可以不仅仅是引入社会力量,邀请创业成功的人士、风险投资家、企业管理者等等,高校的师资团队作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客座讲师或学者,可以发挥高校的师资团队的优势,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用他们的现身说法来剖析创业过程中可能面对的困难,也可以宣传所需要具备的品质,这样就可以帮助大学生真正实现创业活动的有序开展,使大学生通过高校的师资团队来奠定大学生自己的创业基础。

2.3建立完善的创业课程体系

在高校的创业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学好创业课程,这是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载体。这对于高校的创业教育而言,应该整合当下的创业课程,将各个高校的创业课程进行融合,形成完整的创业课程体系,这样才能制定规范化的教材,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案例数据库。同时要打破不同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要着眼于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要积极设置一系列创业活动的课程。这样就可以借助于规范化的课程体系的设定,来更好的完善以及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同时,也可以建立跨学科的教学模式,不同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将搞笑的创业课程和其他课程有机的进行结合,如“电子工程本科学位+创业学辅修”、“艺术学硕士学位+创业学辅修”等。这样就可以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能力,是当代大学生拥有更高的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质量。

3.结语

第15篇

(一)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从春秋时期精英教育到如今的大众化教育,经济的发展带动科学技术不断深化,致使更多的青年有机会迈入大学的殿堂,实现心中高傲的理想。大学教育的普及,导致人文素养方面出现了参差不齐的局面。传统的重理轻文的教育理念,深深影响着我国的高校,对音乐教育本身的轻视,必然加重对人文教育的轻视。

(二)重视音乐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目前我国很多音乐学校仅关注学生对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但却没有看到人文教育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素质养成的影响与意义。“中国好声音”学员李代沫,由于其特殊的嗓音以及节目的打造,他一夜成为了国内熟知的歌手,然而由于素养与品质的缺陷,以及人文关怀的缺乏,导致他步入歧途,走上吸毒的道路[2]。这件事情在演艺圈中屡见不鲜,然而给我们的提示是人文教育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加大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二、人文教育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素质养成的影响与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道德感

5000多年的历史文明,造就了至高无上的华夏文化,同时也造就了中国的音乐文化。然而目前高校的音乐教育现状是教育中的人文正在一点一点的流逝,这所产生的结果不仅仅是致使学生缺乏责任感,更严重的结果可能是导致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甚至整个国家都因缺少集体责任感而陷于混乱之中,所以加强人文教育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是重中之重。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也是民族的未来,只有大学生担负起强烈的民族责任感、道德感,我国的音乐文化才会健康、持久的发展。

(二)提高对音乐的鉴赏力与音乐内涵的理解

丰富的人文教育将有助于提高我们对音乐的鉴赏力,对音乐文化内涵的感悟力,甚至对音乐的创造力、感染力以及抒情的能力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就像哲人雅斯贝尔斯说的那样“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3]。音乐本身就是一门艺术,缺少灵魂内涵的塑造,必然少了音乐本质的理解。人文教育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音乐的文化背景,更多的是对音乐精神内涵的解读与诠释。

(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全面发展

在未来的音乐教育事业中,倘若存在了人文理念、人文精神,坚信中国的高等音乐教育将会成为世界的屋脊,到那时我国的人民的整体素质将会大幅度的提升,延续古老人文理念是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素质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4]。面对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满足不断竞争的市场,才会提供给学生不断发展的平台。人文教育有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让学生不仅音乐技能有提高,且人文修养、品格也会得到完善。

三、加强高校音乐人文教育的措施

笔者认为要想加强高校音乐教育首先应从根本出发,即加强个人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大众化教育的今天,要想提高个人人文素质,硬件设施的提高只能增强音乐教育的外部美观,所以关键在于个人的内涵,而内涵的培养需要人文教育。首先,可以通过开设人文教育课程,将人文教育与高校的音乐教育结合在一起,不断的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理念和知识。其次,提高音乐教师的人文素养,老师在学生知识与素质的养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高素质的教师进而对学生产生健康、人文的影响。最后,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培育人文教育氛围,让学生在校园中能亲身感受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让和谐的校园塑造学生身心的发展。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