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资产负债的关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货币乘数;商业银行;资产结构;负债结构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07-0013-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7.03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中,货币供给由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共同完成。中央银行主要是供应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在原始存款的基础上创造派生存款。因此,货币供给总量是一定的基础货币按照一定倍数或乘数扩张后的结果,即货币供给量总是表现为基础货币的一定倍数——货币乘数。货币乘数有广义(m2)与狭义(m1)之分,m1和m2分别针对货币供给量统计口径的M1和M2两个层次,等于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相除之商。其中广义货币乘数m2的公式为:
m2=■=■
上式中,B表示基础货币,c代表现金漏损率,r表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t表示活期存款占定期存款的比率,e为超额准备金率。由于商业银行是货币创造的主体,货币乘数也表示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的派生扩张机制,因此商业银行基于风险—收益基础上的资产配置以及负债方式选择均会影响到货币乘数。
二、文献综述
关于货币乘数的研究大致可以归结为两种不同的范式。一种范式是研究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如现金存款比率以及准备金率在货币供给中的作用,以及这些因素本身的决定,该范式从宏观金融数据出发,研究货币乘数时间序列本身的运动情况[1]。另一种范式是讨论在一定的货币政策下,商业银行和公众的利益最大化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认为货币当局的资产选择影响公众的货币资产选择,而公众的货币资产选择决定了货币乘数的变化。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从宏观角度分析货币乘数的时间序列特征及其与决定因素的相互关系。谢平,唐才旭(1996)指出我国渐近性变化的经济结构与金融制度尽管会对货币乘数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但是货币乘数会在震荡之后回复到长期均衡状态,因此通过基础货币进行间接货币总量控制在理论上是可行的[2]。陈学彬(1998)研究了我国1993—1996年间货币乘数的变动态势以及货币乘数变动的影响因素[3]。陈涤非(2005)认为金融创新过程影响了货币乘数的变化,并使得货币乘数变得不可预测,同时也加大了货币当局控制货币总量的难度[4]。李治国(2006)对我国1994
—2006年间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和货币当局资产负债结构的关系做了实证分析,认为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结构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产生重要影响,以国外净资产比重持续上升、商业银行再贷款比重不断下降及央行票据比重陡然上升为主要特征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结构调整,导致我国基础货币过快增加和货币乘数持续上升[5]。陆前进,朱丽娜(2011)对中央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动取决于两个效应的叠加[6]。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经营模式实际上已日趋多元化。负债方面,除了传统的吸收公众存款业务,还包括债券融资、股权融资、同业拆入、卖出回购以及央行借款等其他负债方式;资产配置也不仅局限于传统的发放贷款,另外还通过有价证券投资、央行存款、存放同业、同业拆出、买入返售等多样化方式来运用资金以获得收益。鉴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上述结构性调整,本文的分析将基于货币乘数第二种研究范式展开,即探讨在一定的货币政策下,商业银行和公众的利益最大化行为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选择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商业银行通过资产业务将负债业务所吸收的资金加以运用,二者之间的利息差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长期变迁的轨迹来看,主要呈现出两个趋势:一是存款在总负债中所占的比重下降,非存款负债或者主动负债占比上升;二是贷款在资产配置中的重要性下降,证券投资以及同业资产配置替代贷款。另外,商业银行“短存长贷”使得其经营过程一直面临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的问题。上述这些因素都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货币派生机制和货币乘数效应。
(一)同业往来对存款货币创造的影响
对整个商业银行体系来说,尽管银行之间同业往来的融入与融出将相互抵消,似乎不会对整个社会存款货币的创造有所影响。但事实上,同业往来市场的存在使资金盈余银行和资金短缺银行得到了融通,银行资金配置与周转的效率得到了提高,进而提高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货币创造能力。
(二)证券投资业务对存款货币创造的影响
商业银行证券投资对象主要包括各种债券和票据,特别是央行票据、记账式国债、政策银行债券,它们对商业银行货币创造有着不同的影响。商业银行购买央行票据会导致其超额准备减少,货币创造受到抑制。投资政策性银行债券和国债导致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减少,存款货币创造的能力下降。虽然发行政策性银行债券和国债所募集的资金最终还是会形成对各级政府的政策性项目贷款,最终转化为个人、企业的存款,因此从全社会的整体看,商业银行货币创造能力未必减弱。总体而言,相对于贷款业务,商业银行进行有价证券投资,削弱了存款派生机制,货币乘数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小。
(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对货币创造的影响
商业银行经营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期限结构不匹配的突出表现是“短存长贷”,针对这一特征,商业银行建立久期缺口模型对存、贷款之间的期限错配进行不断地测度和管理,以确保商业银行到期贷款带来的资金供给能够满足储户支取存款等流动性的需求。存、贷款之间的久期缺口越大,商业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和利率价格风险就越大。“久期失衡”困境是指商业银行面临负债久期缩短、资产久期变长的境况,负债久期缩短表明银行稳定资金来源减少。存款的稳定性越高,制约银行贷款业务的因素(如流动性约束、期限错配约束、管理成本约束等)就越小,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能力就越强。在“久期失衡”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一方面需要寻找替代存款的负债方式,另一方面需要增加同业资产和证券类资产的配置,降低贷款比重。
四、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与货币乘数分析
(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分析
从表1可看出,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在2006年至2011年期间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金融脱媒”导致银行存款占所有负债比例出现一定趋势性下降。居民财富多元化和储蓄率下降减少了银行的存款资金来源。从“金融脱媒”来看,存款占比下降主要在于私营部门应对通胀走高的资产再配置行为。近年来我国“金融脱媒”的现象也已经开始显现:一方面,居民存款活期化趋势很明显;另一方面,居民单一以储蓄存款为意愿的资产配置行为出现了改变,这与金融创新、股票、基金及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相一致。从长期来看,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在可选投资范围增加时居民对于低收益的存款配置会下降,商业银行货币创造能力因而受到抑制。
2.我国银行业纠正久期失衡困境导致贷款占比下降,同业资产和证券类资产配置增加。我国银行业的久期失衡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由前文所述“金融脱媒”导致以居民储蓄存款为主的稳定中长期负债正经历系统性下降;另一方面,2008年后4万亿财政刺激的配套资金使得银行业中长期资产出现了“信贷固化”(如图1所示)。稳定存款占比目前仅在45%左右,而中长期贷款余额占比已大幅上升至60%。从利率市场化趋势来看,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部门、非金融企业等部门等在存量资金获取方面存在竞争性,因此当居民储蓄存款下降,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紧张时,商业银行被迫降低中长期贷款比重,并将其资金配置在流动性较好的部分短期资产(如同业资产和债券类资产)上,因此削弱了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
3.持有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净资产占比提高;央行调控使得商业银行被动持有的准备金占比一直处于高位,大多在15%以上;海外资产占比回落,从2006年的4.3%回落到目前1.5%左右。
总体来讲,金融、经济环境的变化,居民财富多元化、银行业资产配置多元化、商业银行纠正中长期贷款占比过高的“久期失衡”是形成上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特征的主要原因。而且基于上述分析,我国金融环境的制度性变革导致居民对其持有的现金、银行存款、股票基金等货币资产组合进行调整,居民的资产组合调整必将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因而整个银行体系将不得不调整其资产结构,从而影响到货币乘数。
(二)货币乘数分析
图2反映了我国2001—2012年货币乘数的基本变动趋势。图中显示,狭义货币乘数m1的波动幅度比广义货币乘数m2平稳,从波动幅度来看,尽管趋势不明显,但仍可以发现m1从2007年1月至2008年末是下降的,随着2008年末货币政策的调整,m1开始逐步回升,一直持续到2010年,在央行货币紧缩政策的影响下m1才又开始下降。广义货币乘数m2的变动趋势比较明显。总体来看,m2自2007年至今基本处于下降的趋势。在2008年末,由于货币政策转向,m2开始进入上升通道,2009年中期又开始下跌。m2的变动趋势和m1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但是波动幅度远大于m1。
图3给出了M2与基础货币增长率以及货币乘数的变动趋势。货币供应量的基本决定方程为M=m*B,所以M的走势取决于基础货币B以及货币乘数m的变动情况。从图3可看出,M2增长率与基础货币增长率的变动趋势在2007年以后呈现出明显的非同步性特征。在2006年下半年至2007年期间,基础货币投放大幅增加,基础货币余额增长率基本都在30%以上,而M2在这一阶段的增长率基本维持在16%~18%之间,这说明我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没有带来广义货币供给量的同步增长。另外,广义货币乘数在此期间呈非常显著的下滑趋势,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基础货币的扩张效果。这一阶段实际上是我国股票市场自成立以来的空前繁荣时期,股票和基金产品市场的发展导致居民以储蓄存款为主要意愿的资产配置行为出现了改变,存款回流减弱,大量资金从银行流向股票等金融市场,货币乘数出现系统性下降。2010年的货币供给情况与2007年类似:基础货币余额增长率大幅反弹、货币乘数及M2增长率反而呈下降趋势。上述分析表明:由于货币乘数系统性下降,我国央行基础货币粗放式的扩张并没有带来广义货币的供给相应增加,我国数量型的货币政策工具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政策效果。
五、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选择与货币乘数的实证分析
(一)样本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1年1月—2012年12月广义货币乘数m2、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法定准备金率以及流通中现金比例的月度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货币供应量M2、基础货币、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数据与流通中现金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货币乘数由货币供给量M2和基础货币相除得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通过每一项资产和负债除以资产总额或负债总额得到。法定准备金率来源于Wind数据库。
(二)研究方法
本文实证分析的思路是选取影响11项货币乘数的因素指标,主要包括商业银行负债结构(每一类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指标)、商业银行资产结构(每一类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指标)和传统货币乘数影响因素指标。其中,商业银行负债结构指标包括存款占比、储蓄存款占比、金融债券占比;商业银行资产结构指标包括贷款占比、短期贷款占比、中长期贷款占比、证券投资占比、信托和其他贷款占比以及国际金融资产占比;流通中现金、法定准备金率是传统货币乘数的两个重要变量。因为选取的变量较多,而且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各个变量之间可能会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处理多重共线性问题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剔除相关变量,降低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但这种方法的缺陷是在剔除变量的过程中会失去部分有用的信息;二是解决的办法是利用因子分析,寻找出公共因子,然后用公共因子作为新的解释变量替代原先的解释变量,从而实现降维。本文选择因子分析的方法,找出公共因子后再对公共因子与货币乘数做协整检验分析。
表2给出了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其中KMO系数为0.743,这个数据越接近1,说明数据越适合做因子分析。一般情况下,这个系数大于0.5说明可以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的统计量是3806.133,自由度为55,对应的P值在0.0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所以本文数据适合使用因子分析。
1.主成分分析。
根据表3货币乘数的主成分分析表格,选择大于1的特征值。在此表中所有的特征值都是按降序排列,前3个特征根的值为7.623、1.538、1.188,有3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所以最后找出3个公共因子。从方差贡献来看,前3个因子能够解释94.086%的变动,解释效果良好。
2.因子分析。
如表4所示,货币乘数因子载荷矩阵反映出初始指标在各个公共因子上的体现程度,载荷的绝对值越大,说明初始指标在相对应的公共因子上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同样,如果某一指标组合在公共因子上载荷绝对值之和越大,则表示该指标组合能够更好地反映在对应公共因子上。从表4可看出,存款及贷款等传统类业务指标在公因子F1上的载荷值最大;证券投资等非传统类业务指标在公因子F2上的载荷值最大;法定准备金率及流通中现金比率在F3上有最高载荷。
通过前面的分析找出3个公共因子,为了将公共因子表示为初始指标的函数,还需计算因子得分系数。结果如表5所示,根据因子得分系数,可以将公共因子表示为初始指标的线性函数。
3.货币乘数与公共因子的协整分析。在得到公共因子与初始指标的线性函数的基础上,还需检验公共因子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首先对样本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样本时间序列数据为非平稳,其一阶差分序列则不含单位根(由于样本数据包括较多个变量,所以ADF检验结果这里不再列出)。然后对货币乘数与公共因子做回归分析,并对回归分析的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其不含单位根,说明残差序列为一阶平稳序列。协整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从表6货币乘数与公共因子协整检验结果来看,F1与货币乘数正相关,说明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方面,存款以及贷款占比越高则商业银行货币创造能力越强。F3与货币乘数负相关说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流通中现金比率等传统的货币乘数因素依然发挥作用。F2与货币乘数存在负相关关系,表明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等非传统业务已经对货币创造过程产生影响,而且商业银行将越来越多的资产配置于债券以及票据融资削弱了其货币创造能力。
六、结论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商业银行日趋多元化的业务模式使得传统的货币乘数难以全面、综合地反映货币创造扩张的机制与过程。作为货币创造的主体,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等非传统的短期资产配置已经显著地影响到了货币乘数,非贷款类短期资产比例的上升对贷款形成替代,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货币乘数并削弱了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
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经济金融的主客观环境正在发生一些制度性变革,主要包括利率市场化、直接融资规模扩大、汇率双向波动等。金融环境变化下的资产再配置使得居民提高证券投资规模,对存款的配置会下降;从贷款的供给来看,“期限结构失衡”困境与存贷比考核将导致商业银行削减中长期贷款、提高短期票据融资和银行间债券头寸以更有利流动性管理;从贷款的需求来看,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减少了企业对于银行贷款的需求。另外,随着人民币单边升值周期的结束,汇率波动机制改革将提升私人主体对海外资产的需求,商业银行持有海外净资产的比例亦会从当前低点趋势性上升。这些变化将使得我国货币乘数经历系统性的下降趋势,应进一步考虑的问题是我国长期使用的法定准备金率等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可能已并非最优选择,在数量型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的情况下央行需要更多的采取利率等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工具。
参考文献:
[1]M.Friedman, Schwartz, A.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1867~ 1960 [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3.
[2]谢平,唐才旭.关于中国货币乘数的预测研究[J].经济研究,1996(10).
[3]陈学彬.我国近期货币乘数变动态势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上)[J].金融研究,1998(1).
[4]陈涤非.中国的货币乘数与金融创新[J].上海金融,2005(2).
关键词:中央银行资产负债 金融危机传导路径 固定汇率 外汇储备
引言
经济学家对金融危机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传导路径进行了探索研究。传统上,中央银行通常将其持有的外汇资产份额置于外国政府证券类别。近几年,我国央行热衷持有美国机构担保债务,随着美国财政部宣布将房利美和房贷美收归国有,潜在预示着这一行为很可能是金融危机跨国传播的另一个重要的传导路径:这一路径建立在危机发生时中央银行出资救助国内银行的意愿度,以及中央银行是否有能力或有必要遣返外汇资产的基础之上。
近些年来我国采用的是将人民币与一篮子货币盯住的机制。2011年底我国银行的外汇储备额已超过3.2万亿美元,这种高额外汇储备为我国银行业带来了潜在的经营风险(见图1)。事实上,早在2004年我国央行就曾动用4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用来对我国最大的两家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资本重组就证明了这一点。金融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中央银行对国内银行的救助可能会引发美国机构担保债券的抛售,这会引起债务市场出现危机。
金融危机的传导路径
金融危机的跨国传导路径大体可以归为三类:贸易渠道、金融渠道和消费者行为渠道。前两个渠道是基于市场力量的作用,而后者建立在心理行为因素上。
贸易渠道可以细分为两种类型:竞争途径和国内需求途径。Dornbusch等(2000)认为,对于货币贬值路径,如果发生货币贬值的国家是一个贸易产品的大生产商,发生货币贬值的国家会将贬值传递到第三方国家,即便第三方国家没有直接与发生贬值的国家进行贸易,也会使第三方国家产生危机。与贸易渠道类似,金融渠道也可以细分为两类子范畴:信用联结路径和投资组合重组路径。当国内银行运行出现故障导致需要对国外贷款进行清算或外国将资产遣返时,信用联结路径得以发生作用。Miller认为,遣返资产的行为可能会带来针对外汇的投机性攻击,这样会对外国经济带来蓄意的深远的破坏。投资组合重组渠道与信用联结路径的密切相关之处,就在于它们都包含了对遣返外汇资产的研究。而消费者行为渠道则认为:一国发生金融恐慌会引发另一国金融恐慌和资产抛售。
除上述之外,本文还提出另外一种金融渠道:当央行已成为外汇资产市场的最重要参与者,并在努力维护货币盯住的情形下实施救援计划时,这一传导机制形成。在这一情况下,风险外汇资产市场的危机可能会引发国内银行业部门危机,并且国内银行业危机可能会传递到外汇资产市场。
模型设定
银行对待风险的态度取决于当危机发生时其是否能得到救助的预期。如果有得到救助的预期,其会比较偏好风险贷款;如果救援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则其更倾向于选择风险小的投资组合。这些预期又依赖于危机发生时政策制定者是否能够或者愿意帮助其摆脱困境。本文采用以下模型来量化和评估这种能力和意愿程度:
p=α-γi (1)
p=p*+e (2)
i=i*+ee-e+ρ(χ),ρ`>0,ρ>0,χ>0 (3)
方程(1)和方程(2)分别为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和购买力平价公式。R:货币供给量,D:国内信贷,P:价格水平,e:汇率,i:国内存款利率。除了利率之外,所有的小写字母变量都用对数。星号表示外生变量,上标e表示期望值。α固定不变,γ用来测量利率半弹性。
方程(3)是利率平价条件(包含了风险溢价ρ),当且仅当存款人面临银行风险时,风险溢价χ为正,并且会随着风险的变大而变大。方程(3)还包含期望折旧率ee-e,由于资金流动是瞬时的,货币增长稳态为0且没有名义刚性,所以ee-e=0。将方程(2)和方程(3)代入方程(1),设i*= ee-e = p*=0,得:
ln(R+D)-e=α-γρ(χ) (4)
起初,银行不承担额外风险,货币市场均衡由下式决定:
ln(R+D)-ē=α (5)
现在假定银行承担额外风险χ0。当危机发生,如果储户面临的风险取决于央行是否愿意和有能力出资救助下属银行,此时风险溢价增加为ρ0=ρ(χ0)。从方程(4)可以明显看出,如果风险溢价增加,货币供给必然会减少,或者汇率会上升以使货币市场重新达到均衡。
为了断定决策者是否会出资救助银行,用方程(6)(损失函数)及方程(7)(产出方程)加以详细论证:
L=(y-y)2+C (6)
y=y-δi (7)
【关键词】保险 资产负债 偿付能力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保险业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国内金融改革不断深入,保险行业自身也从高速增长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而在快速的发展壮大下,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日趋明显,如保险公司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偿付能力不足、利差损严重等,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都可以归结为是资产负债管理问题。资产负债管理是现代保险经营管理的核心,是现代金融理论和管理技术的关键。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对保险公司所拥有的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风险程度,类型、数量大小来进行控制与选择,从而在两个方面——结构和总量上实现最优化的动态管理,使得企业盈余最大化。
一、资产负债管理面临的挑战
保险公司对资产负债管理的理解不充分。资产负债管理还没有引起保险公司足够的重视,公司对于其概念还存在偏差。例如有的公司认为只要尽力拓宽业务范围,把保费收入做大,一味的看重保费收入就可以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而不关心资产与负债是否匹配,这显然是极其片面的想法,有的公司虽然了解资产负债的理念,但却将其看成一种数学模式,或者技术手段,认为只要交给技术人员算出数据就完成了,这显然也是错误的想法。在资产负债管理中,需要建立包括投资、精算、销售以及财务等各个部门紧密合作的体系结构,并保证各环节的信息沟通顺畅及时。这是一个贯通的体系。然而,我国保险公司目前都主要采用纵向的组织结构形式,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彼此分离,各有独立的部门进行控制,没有达到相互交流和融合的关系。
来自外部的挑战。随着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不断提速,保险机构在资金运方面将具备更大的自主性。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保险机构自身也将更多承担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的责任。保险公司需要应对来自资本市场大幅波动带来的风险和执行新的会计准则所带来的挑战。众所周知,保险公司的经营易受利率波动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寿险公司,负债期限长。利率的波动会影响到保险公司产品定价的合理性,投资收益能否满足最低保证收益的要求等。而在新的会计准则下,保险公司对资产和负债的计量方式的发生了改变,也增加了报表管理难度。因此,保险公司在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时,不仅要注重理论的分析,更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恰当的反应。
公司实务应用的局限性。资产负债管理的技术与理论一般较为复杂,理论当中还存在很多难点,仍缺乏统一的标准。同时,没有任何一个指标可以反映问题的全貌,每个指标仅能反映资产负债管理的某个方面。从行业的实务情况中也能发现,在常用的利率免疫、现金流匹配、成本收益匹配等方法中对各项指标的计算方法还有不足,例如对久期的计算方法还有待商酌,对收益率的算法不尽相同,没有将资产现金流与负债现金流结合考量,部分算法缺乏理论支持等等。
二、对保险公司的综合性建议
充分考虑公司偿付能力对资产负债管理的约束。我国保险监管部门通过对比保险公司实际偿付能力额度与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来判断一家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是否充足。实际偿付能力与公司认可资产的比例密切相关,因此保险公司可以据此灵活配置资产:在偿付能力充足率高时,可以配置认可比例低的资产,以追求更高的投资收益; 在偿付能力充足率低时,应优配置认可比例高的资产,以尽可能提高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额度,使偿付能力满足监管的要求。
根据业务结构不同合理安排投资品种和期限的原则。保险公司所经营的险种大体包括但不限于两类,一类是出险频率低,每次损失高的,这种资金的流出数量和时间都是不确定的,一类是出险频率高、每次损失金额低的、资金流出稳定的险种,为保证保险公司及时支付赔款,保险公司在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应该分别配置投资资产,充分考虑险种类别、业务结构的不同,特别注重对低频率高损失业务所对应的资产的流动性配置,以保证公司资产能满足偿付责任的需要和债务的及时赔付,这样能够有效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
【关键词】资产负债表;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分析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明显波动,人们对于公允值价值会计的思考也开始逐步增多,经济学家认为,公允值的周期性,在经济学中的体现存在必然性,这也是全球发生经济危机的主要诱因之一。开展资产负债表视角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相关分析,可全面探究促使公允值具有周期性的进本原因,并且根据这种原因提出相关的经济操作理念和经济操作建议,促使公允值问题能够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得以良好的解决。
二、开展资产负债表视角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相关分析的重要性
开展资产负债表视角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相关分析,可以有效的探究公允值会计周期性和负债表数据波动之间是否具有直接作用,同时还能通过公允价值探究经济的波动状况。同时公允机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分析,是稳定发展经济的基本前提。因此,开展资产负债表视角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相关分析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三、开展资产负债表视角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相关分析
1.建立开展资产负债表视角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分析模型
由于在发生了全球性经融危机之后,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公允值会计的顺周期性是导致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的关键性原因,从而导致全球经济出现了不稳定和下滑趋势。因此开展资产负债表视角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分析,建立经济模型,应当选出银行为基本研究模型。
2.进行开展资产负债表视角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条件假设
在银行基本研究模型后,进行开展资产负债表视角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条件假设,可以进行三种经济环境下的模拟,从而思考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性对于资产负债表的波动的影响,在经济学上可已将经济环境分为以下的三种:股票经济环境的发展与衰退期;房地产经济环境的发展与衰退期以及;利率经济的发展与衰退期。假设这三种经济环境相对独立,互不干涉。开展着三种经济环境下的资产负债状况与公允价值波动的关系探究。
3.分析开展资产负债表视角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数据
开展资产负债表视角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数据分析,主要分为以下的3个阶段:
(1)探究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公允价值会计对于经济所有权持有人的权益影响。
(2)开展在正常的商业周期下,混合属性模式与公允值会计之间所存在的关系探究。
(3)开展在特殊的商业周期下,混合属性模式与公允值会计之间所存在的关系的探究。
4.分析开展资产负债表视角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结论
(1)经济所有权持有人的权益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经济自身的浮动因素,收到会计价值顺周期的效应的影响相对较弱。
(2)会计价值顺周期效应的产生,不会直接影响银行财务报表上的数据的波动状况。会计价值顺周期效应的产生与财务报表上的数据浮动期限相关,但是银行负债表上的数据的波动状况主要取决于经济指标以及经济所有权持有人的权益的浮动状态。
因此,分析资产负债表视角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根据所得出的结论可知资产负债表的波动的根本原因不是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因此认为公允值会计的顺周期性是导致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的关键性原因,从而导致全球经济出现了不稳定和下滑趋势,这一观念是不可取的。公允值会计的周期性效应不能够增加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因此促使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根本思路也不是控制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在开展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的过程中,主要的发展思路应当为加强企业的自身的经济预测能力以及经济风险管理能力。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可以有效的实现全球经济水平的全面发展和有效提升。
四、结束语
开展资产负债表视角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相关分析,首先应当明确开展资产负债表视角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相关分析的重要性,进而开展资产负债表视角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相关分析.
参考文献:
[1]费华勇. 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股价波动影响分析[D]基于资产负债表视角谈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A]. 今日财富杂志社,2016.
关键词:表外融资;结果形式;影响因素;策略分析
一、资产负债表外融资理论概述
资产负债表外融资,简称表外融资,是指不需列入资产负债表的融资方式,即该项融资既不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表现为某项资产的增加,也不在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方表现为负债的增加。
狭义是指:未满足资本租赁全部条件,从而其承诺付款的金额的现值没有被确认为负债,而且未在资产负债表或附注中得以反映的租赁进行筹资的财务行为。
广义是指:表外融资泛指对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产生重大影响的一切不纳入资产负债表的融资行为。
二、企业表外融资的主要形式分析
1.租赁
租赁是一种传统的表外融资方式。由于租赁分为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两类,其中只有经营租赁被视为一种合理合法的表外融资方式。因此,承租人往往会绞尽脑汁地与出租人缔结租赁协议,想方设法地进行规避,使得实质上是融资租赁的合同被视为经营租赁进行会计处理,以获得表外融资的好处。
2.合资经营
合资经营是指一个企业持有其他企业相当数量,但未达到控股程度的经营方式,后者被称为未合并企业。人们通过在未合并企业中安排投资结构,从事表外业务,尽可能地获得完全控股的好处,而又不至于涉及合并问题,不必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未合并企业的债务。还有一种流行的形式叫特殊目的实体,即一个企业作为发起人成立一个新企业,后者被称为特殊目的实体,其经营活动基本上是为了服务于发起人的利益而进行的。
3.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进而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过程。证券化融资业务通常是对银行的信贷资产、企业的交易或服务应收款这类金融资产进行证券化的业务。证券化作为企业的一种有效的表外融资方式,最近几年在美国非常流行,并且无论是在证券化的金融资产种类上还是在价值量上都得到了发展。
4.创新金融工具
当前是创新金融工具大爆炸时期,这些金融工具包括掉期、嵌入期权、复合期权、上限期权、下限期权、上下取胜权等。由于环境的急剧变化及其引起的对风险控制的需要、竞争的加剧、分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这一势头一直不减,并将持续下去。然而,会计准则的制定并没有跟上创新金融工具发展的步伐,因此按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创新金融工具在财务报表上大都得不到体现,企业通过创新金融工具进行融资所产生的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自然也没有反映。
三、企业表外融资影响主要因素分析
1.企业表外融资决策原则分析
表外融资决策属于企业融资决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企业融资决策总原则同样适用于表外融资决策。又因为表外融资有其特殊之处,故在融资决策制定过程中有一些需要遵循的特殊原则。
2.企业表外融资适用环境分析
企业的任何经济活动都是在特定环境中进行的,其中既包括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环境,也包括外部的法律法规环境、金融市场环境和经济环境。企业进行表外融资决策前,需要对所处环境是否适于开展表外融资有一清醒的认识。
3.企业表外融资财务关系影响分析
企业财务,是指企业在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利益关系。财务关系作为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资金投入、收益及分配关系,反映了财务活动中各利益主体之间特定的经济关系。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理论认为,公司治理要解决的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诸多问题。
4.企业表外融资财务指标影响分析
表外融资形成的负债和投资不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而产生的收益和费用却纳入利润表中进行核算,客观上起到了掩盖企业负债规模、提高收益水平的作用。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当面对表外融资对财务指标造成的美化效果时,既不应盲目乐观,更不能以此作为蒙骗投资者的手段。为了获得真实的负债和收益水平,指导企业做出正确的投资和筹资决策,经营者应对存在表外融资时的财务数据进行调整,通过消除表外融资产生的偶发影响,得到财务状况的真实反映。
5.企业表外融资成本分析
融资成本是为了获取资金的使用权而付出的代价,它是决定融资成败的关键因素,也是评价企业融资政策合理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融资成本分析是制定融资决策的第一要务。表外融资成本的组成,不仅包括现行可以量化的各种表外融资资金成本,同时还要将机会成本和道德成本纳入决策的范畴。
四、企业外表融资相关对策研究
1.完善高质量会计准则机制
首先,制定机构应当独立。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做法,IASB全权负责准则制定,其成员的首要条件是技术专家,他们要与原雇主解除一切雇佣关系,且不能保留任何有损于准则制定独立性的其他利益关系,在准则制定中仅代表自己而不受任何组织或地区的影响。其次,要有广泛的参与性。虽然财政部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几乎不会受到外界利益集团的干预,但是直接参与准则制定的人员,基本上都是财政部会计司的工作人员,其他方面社会人员较少介入。我们是否也应该考虑扩大参与准则制定人员的范围,比如可以来自于会计职业界、证券交易所、企业界、政府、专业研究机构、投资人等各个方面。
2.有效增强会计人员可操作性
会计准则的制定基础有两种:一种是以规则为导向,试图详述每一种假定情景下恰当的会计处理,除了给出某一对象或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财务报告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外,还力图考虑到原则适用的所有可能情况,并将这些情况下对原则的适用具体化为可操作的规则。另一种是以原则为导向。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体系能在一个完整、一致和清晰的概念框架下提供具有广泛适用性的会计准则,从根本上避免了众多例外事项,同时也减少了准则间可能存在的冲突,从而减少了利用形式重于实质的交易设计进行舞弊的机会。由此,我们应当克服两种制定基础的各自缺陷,使得会计准则既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又可以清晰地反映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
3.提高从业人员认知水平
前两种对策是需要我们比较长远的努力才能达到的,目前情况下我们能快速做到的就是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认识到目前存在的表外融资方式对我们分析企业财务状况会产生何种影响,排除这种影响即可揭示企业真正的财务状况,以便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总结:企业本身要积极并且谨慎地探索表外融资的利弊,通过科学的分析方法与合理的决策程序,做出适当的表外融资,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要发挥法律法规的作用,合理规范表外融资的会计处理,坚持谨慎性原则,通过表内化来提高企业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维护市场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东辉.表外融资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年(03)
[2]张迪.解析企业表外融资还原真实负债水平[J].财会月刊.2009年(26)
[3]郭艳花.企业负债筹资风险的分析与防范[J].大众商务,2009(06).
【关键词】 资产负债表; 现金流量表; 现金项目; 勾稽关系
现金是企业流动性最强的资产,也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血液,企业的现金流转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现金管理已经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现金是指广义的现金即货币资金项目,现金流量表中反映的现金是指具有流动性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勾稽、相互印证的逻辑关系,是报表使用者关注企业资金状况的直接依据,同时也是企业决策层重点关注的重要流动资产项目。
一、资产负债表反映的现金情况
资产负债表中的现金是企业重要的流动资产项目,它从广义的角度反映企业货币资金的相关构成情况,分为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等三个组成部分。库存现金是指企业狭义方面的现金,是指企业持有的可随时用于支付的现金限额,它与会计核算中“现金”科目所包括的内容基本一致;银行存款是指企业存入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各种款项,包括企业存入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可以随时支取的存款和不能随时用于支付的定期存款;其他货币资金项目包括企业存放在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履约保证金存款和存出投资款等项目。
二、现金流量表反映的现金情况
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项目是指企业库存现金及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银行存款,不能随时用于支付的银行定期存款不属于现金。另外,现金流量表中现金还包括现金等价物,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其中,“期限短”一般是指从购买日起3个月内到期。现金等价物通常包括3个月内到期的短期债券投资。权益性投资变现的金额通常不确定,因而不属于现金等价物。
三、两张主表反映的现金情况之间的关系
从现金流量表中可以看出,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概念涵盖了一个企业货币资金的大部分和企业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一部分,即现金等价物(3个月内到期的短期债券投资)。企业货币资金中的一部分,例如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没有预先通知不能随时支取的银行定期存款、企业保证金、保证函存款、企业信用证存款、金融企业央行存款准备金等款项,则属于受限制的资金,因其缺乏流动性,企业不能随时用于支付,所以在现金流量表中不能包括。
从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两张主表的勾稽关系来看,资产负债表的货币资金应当和现金流量表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金额一致,但是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两者金额不同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项目的金额大于现金流量表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项目的金额。这种情况反映的是企业的现金流量表中没有现金等价物只有现金,而货币资金中包含着一部分现金流量表中不包括的受限资金内容,例如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没有预先通知不能随时支付的银行定期存款、企业保证金、保证函存款、企业信用证存款、金融企业央行存款准备金等。由于资产负债表中以上这些项目只反映在货币资金中,而现金流量表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项目不包括这些受限资金内容,造成两张主表现金项目之间存在着不一致的情况。
第二种情况: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项目金额小于现金流量表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项目金额。这种情况反映的是,企业货币资金中不包括受限资金,而企业现金流量表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项目包括3个月内到期的短期债券投资。在资产负债表中3个月内到期的短期债券投资反映在交易性金融资产项目内,货币资金项目内没有包括此项内容。因此,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两张主表之间也会产生不一致的情况。
实际工作中,一些企业认为应收票据期限短、流动性强,也应当作为现金等价物对待,在企业的现金流量表中反映,笔者认为此种看法值得商榷。首先,应收票据作为流动资产其不符合现金等价物的概念。例如可在证券市场上流通的3个月内到期的短期债券等。很显然,应收票据期限最长6个月,而且不具备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的现金和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的特征,实际工作中如果应收票据是商业承兑汇票,则应收票据承兑或贴现存在一定的风险,而且金额往往不确定,应收票据通常也不属于企业的一项投资。其次,应收票据不属于货币资金范畴,它的金额增减只是反映应收票据本身金额增减,未能引起企业货币资金金额的增减变动,因此不应当在现金流量表中体现。
综上所述,企业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现金项目之间的内在勾稽关系,应当理论联系实际,按照实际业务中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充分掌握和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业务性质和内容的情况下,分析和判断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现金项目的内在联系,从而正确反映出企业某一时期的现金项目的真实状况,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准确、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资料。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M].人民出版社,2008.
[关键词]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
一、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概念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是指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有利或不利的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涵盖期间自资产负债表起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止的一段时间。
二、资产负责表日后事项的分类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包括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和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事项两种。
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是指资产负债表已经存在的情况提供了新的或进一步证据的事项。判断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主要看是否在资产负债表日或在资产负债表日之前已经存在了,而在日后时期只是提供了补充的证据,关键要注重实质。调整事项通常包括:(1)资产负债表日后诉讼案件结案,法院判决证实了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现实义务,需要调整原先确认的与该诉讼案件相关的预计负债。(2)资产负债表日后取得确凿证据,表明某项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发生了减值或者需要调整该项资产原先的确认的减值金额。(3)资产负债表日后进一步确定了资产负债表日前购入资产的成本或售出资产的收入。(4)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现了财务报表舞弊和差错。
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事项是指表明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情况的事项。虽然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事项与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没有联系,但对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要在报表附注中充分披露。非调整事项事项包括:(1)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重大诉讼,仲裁,承诺。(2)资产负债表日后资产价格,税收政策,外汇汇率发生重大变化。(3)资产负债表日后因自然灾害导致资产发生重大损失。(4)资产负债表日后发行的股票和债券以及其他巨额举债。(5)资产负债表日后资本公积转增资本。(6)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巨额亏损。(7)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企业合并或处置子公司。
三、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的会计核算
(一)调整事项发生在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前
例1:a公司2008年销售给b公司一批商品,销售收入为400万元,增值税发票注明增值税为68万元。a公司发出商品后确认销售收入,并结转销售成本300万元,2008年12月31日,该笔货款尚未收到,该公司对此项应收帐款计提了10万元的坏账准备。2009年1月18日,由于该批商品出现了质量问题,该商品被退回。假设本年度除应收b公司帐款计提坏帐准备外,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a公司于2009年2月28日完成所得税汇算清缴,a公司所得税税率为25%,按净利润的10%计提法定盈余公积。
分析:
本例中a公司因售出的商品发生质量问题被要求退货,a公司销售退回发生在2009年1月18日,发生在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至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前,因此a公司在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应扣除销售退回所实现的应纳税所得额。a公司应作如下的会计处理:
(1)2009年1月18日,调整商品销售收入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4000000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680000
贷:应收账款—b公司4680000
(2)调整坏账准备余额
借:坏账准备100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00000
(3)调整销售成本
借:库存商品3000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3000000
(4)调整应缴纳所得额=(4000000—3000000)×25%=250000元
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250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250000
(5)调整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100000×25%=25000元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2500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25000
(6)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余额转入利润分配:4000000—3000000—250000+25000=775000元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775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775000
(7)调整盈余公积:775000×10%=77500元
借:盈余公积775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77500
(二)调整事项发生在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后
例2:承例1假设a公司销售商品退回发生是在2009年3月5日,而a公司于2009年2月28日完成所得税汇算清缴,销售商品退回发生在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后,a公司应作为本年度纳税调整。
a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1)2009年3月5日,调整商品销售收入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400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680000
贷:应收账款—b公司4680000
(2)调整坏账准备余额
借:坏账准备100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00000
(3)调整销售成本
借:库存商品3000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3000000
(4)调整所得税费用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250000
贷:所得税费用250000
(5)调整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2500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25000
(6)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余额转入分配利润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775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775000
7)调整盈余公积
借:盈余公积775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77500
四、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的披露
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的主要情况出现在资产负债表日后时期,虽然与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无关,但对企业财务状况有重大影响,因此要在报表附注中进行充分披露。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有关的下列信息:一是财务报告的批准报出者和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二是每项重要的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的性质、内容及其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无法做出估计的,应当说明原因。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后取得了影响资产负债表日存在情况的新的或进一步的证据,应当调整与之相关的披露信息。
五、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相关思考
(一)如何正确的划分调整事项和非调整事项
区分调整事项和非调整事项的关键是:该事项发生的时间。如果该事项发生或存在资产负债表之前,并日后获得新的证据证实,即事项的发生或出现在资产负债表日之前,结果出现在资产负债表日之后时期属于调整事项;如果事项发生和结果均出现在资产负债表日之后,属于非调整事项。
(二)调整事项所涉及的项目应当完整
企业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应严格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规定,如果会计事项被确认为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应调整与该事项所涉及的年度财务报告上的除(货币基金)以外的所有相关项目,而不是部分项目,尤其是利润分配和所得税费用项目,以免缺项漏项。
(三)日后调整事项的核算应以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前之后为界
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要考虑此调整事项发生在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前,还是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后。沿用例1,商品销售退回的调整事项发生在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前,应调整“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而在例2中,商品销售退回的调整事项发生在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后,则要调整调整递延所得税项目。
(四)重点掌握日后调整事项特殊的会计处理
对报告年度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报表附注及相关附表的相关项目进行调整,但账项账薄记录不调整,实际上是只调表不调账。调整使用的会计科目比较特殊,涉及损益事项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涉及利润分配的事项,直接在“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核算;既不涉及损益又不涉及利润分配的事项,直接调整各相关科目。
(五)将日后调整事项与其他会计准则的结合运用
日后调整事项在会计运用上应与其他会计准则结合运用,比如:调整事项中的商品销售退回业务应与《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结合运用;未决诉讼或未决仲裁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结合运用;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现了企业存在财务报表舞弊和差错时,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结合运用。
关键词:商业银行 资产负债管理 完善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对外开放,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以及市场风险监管要求日益加强,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资产负债管理已经很难适应监督管理、市场发展和内部管理提升的要求,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完善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体系,以增强管理的科技含量,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一、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管理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各商业银行实行积极的资产负债管理政策,根据市场资金流向变化,创新负债业务品种,完善资产负债管理的组织框架和工作流程,改进综合计划管理和规模管理;制订了与各自资产负债特点相适应的流动性管理指标警戒值,逐步建立了流动性应急预案工作机制;逐步开展了市场利率走向预测和利率风险监测和管理;建立了缺口分析报告制度,指导资产和负债结构调整,资产负债管理架构逐步形成。但是,和新巴塞尔协议以及各自业务发展策略和态势的要求相比较,还存在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流动性管理手段尚不完善,流动性管理的数据系统和科技支持手段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流动性管理主要侧重于对流动性比例指标进行监控和分析的静态管理方式,难以适应我国金融体制快速变化和各行实行积极流动性管理策略的需要。必须改进流动性管理方法和手段,变事后的静态管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动态管理。
第二,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深入,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将不可避免。近年来人民银行稳步加快人民币利率市场改革。随着管制的逐步放松,汇率和利率可能激烈波动,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市场风险急剧增加,目前多数行市场风险管理机制、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难以适应。
第三,资本金是商业银行防御非预期风险的基础,开展正常业务经营的前提,同时又是成本高昂的资金来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资本市场的规范,没有良好的资本回报,引入新增资本金的难度越来越大。可以说,资本金将是最为稀缺和最为昂贵的资源,如何有效、合理配置资本金(经济资本)将是各家商业银行今后资产负债管理重要课题。
第四,当前以横向的、地区的分支机构为基本经营单位的经营管理框架,还难以完全抑制追求简单规模扩张的粗放经营模式。要彻底做到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就必须实现分产品、分客户、分部门的绩效考核,这就要求对所有的经营成本,包括利息成本和营业费用,进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和内部服务转移定价,实现按产品、按客户、按部门的成本分摊。
二、完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的目标和意义
根据新巴塞尔协议要求和银行自身管理的需要,应进一步完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资产负债管理的组织框架和工作流程,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合理配置风险资产,保障资产安全,实现银行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协调统一。二是建立资本分析报告制度,完善资本补充机制,建立科学资本金配置机制。三是建立以流动性预测及流动性计划为主要方法、借助计算机工具的流动性动态管理模式,强化对风险的计量,制订与各行资产负债特点相适应的流动性管理指标警戒值,建立流动性风险预警系统。四是建立资产负债管理信息系统,包含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分析和计量模型,有效的利率监测和分析机制,以及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五是建立定期缺口分析报告制度,指导资产和负债结构调整,保证银行资产负债比例协调、资本充足率适度、流动性良好、收益性合理。
进一步完善资产负债管理对于银行应对经营环境变化挑战、外部监管加强和建立一流现代商业银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完善资产负债管理是外部经营环境变化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市场逐步开放,经济结构的调整对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和资产质量产生重大影响,银行、证券、保险业务之间互相渗透将极大改变银行资金来源和资金运营状况。从长期来看,传统表内存贷款业务比重将逐步下降,银行承兑、信用证、互换、期货、期权等具有较高盈利能力或者对冲风险功能的表外业务比重将逐步上升。金融同业业务之间的渗透和综合经营改变了社会资金流动特点和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的结构,银行的资产负债品种日益丰富,结构日趋复杂,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管理提出全新要求。
第二,完善资产负债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随着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改革的深入,各种利率、汇率产品和衍生工具应运而生。同时随着商业银行规模进一步扩大、业务品种进一步丰富,金融资产将呈多样化局面,多种货币、利率产品同时并存,资产负债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发生全新变化,各种市场风险急剧增加,必须采用现代方法和手段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第三,完善资产负债管理也是外部监管和信息披露的要求。目前,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方式由过去的行政管理为主向合规性管理转变,逐步放松对商业银行具体业务的管制,主要侧重对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和信息披露的监管。监管当局均要求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有科学的识别、衡量、控制方法和健全的管理机制,否则对于商业银行开办业务新品种和业务创新有很大的限制。特别是公开上市的商业银行,对于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的及时披露有很高要求,如果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提升管理水平,难以符合这一要求。
三、完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
第一,进一步改善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措施。继续实施积极流动性管理策略前提下,根据外部宏观金融环境政策变化和资产负债比例监管要求的需要,适当调整资产负债流动性配置政策,重点是加强存贷款比例、短期资产流动性比例和中长期贷款比例等流动性比例的调控。
第二,加强流动性风险日常管理和操作。进一步完善本外币资金头寸预报制度,加强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短期资金流动性管理效率。扩大短期流动性管理手段,充分运用债券融资、票据融资、信贷资产回购等多种货币市场工具,降低成本,增强短期资金流动性管理应急能力。
第三,进一步加强流动性风险状况的监测和预警。利用本外币综合业务系统整合后资产负债期限数据更加全面完备的有利条件,加强对资产负债流动性缺口的分析和预测,为正确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措施提供支持。
第四,逐步提高流动性风险的监测手段和科技含量。深入研究分析流动性风险管理现代方法,建立流动性风险量化分析模型,确定可以承受的流动性风险额度。从实际出发,按照流动性风险管理要求,逐步完善资产负债管理信息系统,并根据银行流动性指标警戒值、流动性缺口预测和可承受的流动性风险额度,逐步建立流动性风险预警系统。
(二)逐步完善利率风险管理
第一,进一步完善利率风险管理机制。健全利率管理组织机构,理顺内部运行机制。通过利率管理委员会决策程序,建立利率风险管理程序,落实利率风险决策、管理、执行的分工和责任,完善和明确超越政策、限额和授权的特例所适用的特殊审批程序,以此推动全行利率管理的各项工作。
第二,建立资产和大额负债定价模型。建立成本管理系统,通过对成本和收入的定量分析,形成利率定价模型;通过对各级风险损失历史数据的分析和评估,建立资产风险定价模型。随着利率管制的逐步放开,利率定价模型将作为经营机构资产、负债业务产品定价的基准。
第三,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日常工作,增强对经营机构具体业务的指导性和服务能力。逐步建立市场利率的分析和预测工作机制,资产负债管理部门、研究规划部门和金融市场部门合理分工,加强对利率走势的分析和预测,加强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增强对市场利率及利率政策变化的敏感性;建立利率风险的监控和定期报告等工作机制,收集分析主要分行当地同业存贷款利率,增强对经营机构具体业务的指导性和服务能力。
第四,逐步建立利率风险衡量体系。结合利率风险承受力和风险程度,考虑银行基础数据来源及收集成本等,确定利率风险衡量方法,并对所需的数据提出需求,对核心业务系统和数据仓库提出开发和改造要求。
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用于衡量监控银行账户的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利率风险,由资产负债部门负责;国债等部分高敏感度资产负债采用久期模型,由金融市场部门负责,并根据实际效果对分析工具进行调整修订,进一步提高对风险的监测能力。
建立和完善资产负债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系统对全行主要资产负债项目采取风险量值(VAR)和PVBP模型进行衡量,使得在每一时刻能够获知银行所承受的利率风险和最大可能损失。
第五,设置合理的利率风险额度。根据宏观经济环境以及业务经营政策,对应于具体的利率风险衡量体系,设置合理的利率风险额度,包括各指标的基准值、允许变动范围以及各部门相应的决策权限等,作为全行利率风险控制的标准。
(三)建立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
第一,建立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对市场风险实行相对集中管理。在目前银行主要以横向的、地区的分支机构作为基本利润核算单位的经营管理架构下,全面推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会有很大困难,而且对于市场风险的分离只是局部的,难以完全发挥其作用。但可以通过建立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提供一套较为完整的分产品、分客户、分部门的绩效报告,从而为管理层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第二,内部转移价格包含期限、计结息等市场风险成本,可以成为分支机构、营销部门对外报价的重要参考,有利于解决经营中存在的定价不准、报价混乱等问题,有效抑制非理性竞争。此外可以利用内部转移定价系统,对业务条线进行考核,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然后逐步在全行实施。
第三,重组管理架构,将目前以分行为核算主体的横向管理体制平稳过渡到以业务线为核算主体的纵向管理体制。全面推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将市场风险从各业务机构分离出来,全部集中到总行资金部门进行管理。同时,还要进一步改组和完善资产负债管理组织结构,理顺决策和管理流程,建立以风险调整业绩为中心的营运决策机制、绩效衡量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全面实施资产负债管理。
【关键词】所得税会计 资产负债表观 利润表观
所得税会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或亏损)与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税所得(或亏损)之间存在差异。会计和税收是经济领域两个不同的分支,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规范不同的对象。会计遵循的是企业会计准则,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变动,税前会计利润即为目前利润表中的利润总额;税收遵循的是税收法规,其目的是通过课税来调节经济,应税所得是指按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由此产生了会计和税收的差异,进而出现了所得税会计核算的问题。
一、资产负债表观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一)资产负债表观的概念
资产负债表观是指会计准则制定者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应首先定义并规范由此类交易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计量;然后,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资产负债表观认为,企业的收益是企业期末净资产比期初净资产的净增长额,而净资产又是由资产减去负债计算得到的,因此:收益=期末净资产价值-期初净资产价值-投资者投入+向投资者分配。在这种理念下,会计确认和计量的重心放在了资产负债表上,它首先考虑从交易或事项产生的有关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入手,然后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此时,收益只是资产和负债计价的副产品,利润表成为资产负债表的附属产物。
(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会计原理
在资产负债表观下,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 分别表示为:
会计利润( 会计收益) = 期末净资产的账面价值- 期初净资产的账面价值 (1)
应纳税所得额(应税收益) = 期末净资产的计税基础- 期初净资产的计税基础(2)
从(1)式来看,资产和负债的账面基础是按会计准则确认、计量的资产和负债的价值。(2)式表明,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按税法确认和计量的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即“计税时归属于该资产或负债的金额”。递延所得税源于会计与税法的差异,即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额。
由上可以归纳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基本原理是:企业应当按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计算暂时性差异,再根据这些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进而由其变动来确定当期所得税费用。
二、所得税会计中资产负债表观的具体体现
(一)计税基础方面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资产负债表观下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核心概念是计税基础和暂时性差异。企业于每一资产负债表日根据资产负债表确认每一项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若账面价值等于计税基础,则不存在暂时性差异;若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则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若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则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分别乘以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得出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计税基础源于资产负债表项目,有别于原所得税准则确定计税基础源于利润表项目,体现了准则制定时以资产负债表为出发点,把资产、负债的确定作为首要规范的内容,遵循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
(二)会计处理方法方面
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核算程序可以概括为以下4步:
1.计算税前会计利润,并调整所得税项目得出应纳税所得额;
2.用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税率得出“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核算的金额;
3.根据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判断是否存在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若存在差异,用相应的数额乘以适用税率得出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
4.根据“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倒推出“所得税费用”的金额并作相关会计分录。而利润表债务法在核算时,首先要确定的就是当期所得税费用;然后根据应纳税所得额确定应交所得税;最后根据所得税费用与当期应纳税款之差,倒推出本期递延税款。确定先后顺序的不同,体现了两种不同理念下的不同侧重点。这种会计处理方式认为,只要资产和负债的会计核算符合真实公允原则,所得税费用信息自然真实可靠。在核算时以首先确认资产、负债为重,是遵循资产负债表观的具体体现。
(三)收益的理解方面
以决策有用这一目标为指导,美国FASB在1980年的第3号概念公告,从导致未来经济利益流入和流出企业的角度定义资产和负债,并定义了全面收益这一会计要素,使得资产负债表不仅能反映公司在某一会计期间的全面收益,还能向投资者提供与其决策密切相关的未来收益情况的信息。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包含在收益中,产生了新的盈利模式,即收益=已实现的收益+未实现收益。而利润表观下的收益只包括已实现的收益。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而在利润表债务法下,所得税费用直接根据会计利润与适用税率相乘直接计算得出,本期会计利润是已实现的利润,是利润表观的体现。新所得税准则中,收益的计算包括了递延到以后期间的未实现收益,符合资产负债表观的全面收益观。
(四)会计要素名称方面
新所得税准则取消了“递延税款”会计科目,增加了“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这是理念上的进步。在资产负债表法下,原有的“递延税款”由于其借项和贷项并不符合资产和负债定义,而且更多地扮演的只是起平衡作用的余额项目的角色,所以不能适应理论发展的需要。改进后的两个账户在资产负债表中应该与其他资产和负债分开列报,这两个账户符合资产和负债的定义,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资产和负债未来能为企业带来的实际现金流量。这也是资产负债表观的具体体现。
(五)信息披露方面
新所得税准则规定,对于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要求在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进行价值复核。如果企业未来期间不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税利润可供抵扣,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计提减值准备。在资产负债表中,除准则规定的两种特殊情况,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两个账户都要单独列示,以便体现为一项资产或一项负债。这与在利润表下以借项和贷项抵消后的净额列示有很大差异。
从信息披露的角度来讲,上述两项规定显然是对资产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报表中揭示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权利义务,而不是单纯列示一些数据,这其实也是资产负债表观的体现。
三、采用资产负债表观的积极意义
(一)所得税费用的核算更为简单和准确
原所得税准则强调利润表中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因而对所得税费用的核算需要以收入和费用为着眼点,逐一确认每一笔收入和费用。资产负债表观下,我们的着眼点放在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上。在每一会计期末,只需将期末暂时性差异与期初暂时性差异的纳税影响额的差额作为本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会计人员只要在资产负债表中获取现成的数据,从税务的角度衡量其计税价值,然后计算其差异,把本期新增的税务与会计之间的差异作为所得税费用的调整。这一核算方法在程序上相对简单,并且其确认所得税费用的方法克服了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在确定收入和费用时适用标准不统一的缺陷,提高了所得税费用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二)资产负债表观能够反映出更真实、更详细的所得税会计信息
原所得税准则采用利润表债务法考虑了时间差异对纳税的影响,但只注重差异本身,而对差异产生的根源没有清晰地反映出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经济业务更加复杂,由此产生许多不属于时间性差异的暂时性差异,但是利润表债务法对这些方面的差异不能正确反映。当前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的暂时性差异既包括了时间性差异,同时还包括一些特殊事项的影响,所以暂时性差异不一定是时间性差异。这种方法不仅强调暂时性差异,更强调产生暂时性差异的根源在于资产和负债,同时注重对暂时性差异的处理和披露,因而能够真实、详细地反映企业所得税的核算和缴纳过程。
(三)为税务机关稽查提供便利
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每一笔暂时性差异都能够找到其根源,因此这种方法的使用为税务稽查提供了便利,因为税务机关在检查企业是否偷漏税时可以与企业资产负债表对应起来。
(四)为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基于资产负债观,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对全部暂时性差异确认为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在这种方法下,由于反映的差异是资产和负债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累计的差额,因而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反应的是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可以揭示报告日存在的资产或负债在未来期间因所得税导致现金流入或流出企业的情况,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根据财务报告对企业财务状况和未来现金流量作出恰当的评价和预测,满足了决策相关性。
主要参考文献:
[1]冯淑萍.中国对于国际会计协调的基本态度与所面临的问题.会计研究,2004,1:3~8.
[2]Stephen A.Zeff著.财政部会计司组织翻译.会计准则制定: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49.
一、主要货币政策措施
(一)基准利率方面。2013年巴西国内通货膨胀持续高企,一度突破政府管理目标上限6.5%。为遏制国内物价过快上涨势头,从2013年4月份开始,巴西央行退出货币宽松政策,开始进入加息通道,连续6次上调基准利率,累计加息275个基点,由2012年末的7.25%逐步加息至2013年末的10%,是彭博社所跟踪的49个国家中加息幅度最大的。
(二)外汇市场干预方面。2013年巴西本币雷亚尔兑美元汇率受美联储退出QE政策的预期导致资本外流和外贸赤字的影响一路下跌,一般而言美元兑雷亚尔的公允价值在2.20到2.35之间,而当年8月份该指标一度跌至2.45,较年初累计贬值19.2%。为遏制资本外流,制止雷亚尔大幅贬值,巴西央行一是投入巨额外汇储备干预市场,以外汇互换拍卖和抛售美元回购巴西雷亚尔的方式提供对冲并保持本币的流动性。二是逐渐拆除为了抵御“热钱”流入筑起的管制壁垒,取消了针对外汇衍生品的金融交易税,以及2010年推出的对购买本国债券的海外投资者征收6%的金融交易税。截至2013年末,雷亚尔恢复至1美元兑2.3423雷亚尔,较2012年同期贬值14.6%。
二、资产状况分析
巴西央行的全部资产项目中,联邦政府债券占比最高,其次为外国证券。
1.“联邦政府债券”余额为9530.68亿雷亚尔,同比增加428.46亿雷亚尔,增幅4.7%。联邦政府债券主要为期限1~5年的长期国债,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013年下半年,巴西央行将部分国库票据用于正回购操作,这部分票据由于具有固定的回购(赎回)日期,不再具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特征,因此巴西央行将其重分类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相应的原已计入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在该资产的剩余期限内计入损益表进行摊销。该项目余额变化一是联邦政府债券的应计利息增加,导致其账面余额增加;二是部分债券因持有期限届满而被赎回;三是债券的公允价值减少。应计利息增加引起的账面余额增加部分被债券赎回和公允价值下降所抵消,因此,年末该项资产仅增长4.7%,较2012年20.6%的增幅有所下降。
2.“外国证券”余额7633.04亿雷亚尔,同比增加712.81亿雷亚尔,增幅为10.3%。该项目为巴西央行购买的外国政府、多边国际组织和机构发行的固定利率证券或价格指数证券,期限多为1至5年,目的是多样化国际储备投资品种、分散风险、提高国际储备收益性以及保持不同的流动性水平,这类证券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本期该项目余额增加主要是受雷亚尔贬值的影响(2013年,雷亚尔对美元贬值14.6%),而美元是巴西央行外汇储备中的主要币种(占同期外汇储备的78.5%),因此该项目转换为雷亚尔计价的余额呈现增长。
3.“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分外币和本币两部分,其中外币“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余额为406.32亿雷亚尔,同比增加288.06亿雷亚尔,增幅243.6%;本币“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余额为0.005亿雷亚尔,同比减少618.48亿雷亚尔,减幅100%。外币“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巴西央行增加在国内银行间外汇市场组合操作的次数和规模,通过现货销售拍卖结合外汇远期回购拍卖的方式满足国内市场对美元的需求,并确保全国金融系统保持合适的流动性水平。本币“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减少100%,原因与2012年末该项目余额较大有关,当年末最后一周为应付社保资金及对6个月期限的回购操作进行到期结算等临时性因素的资金支付需要,巴西央行增加逆回购规模以满足市场的流动性需求,致使当年年末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增加。
4. “应收款项”余额434.15亿雷亚尔。其中,外币“应收款项”余额为45.52亿雷亚尔,同比增加11.85亿雷亚尔,主要为巴西央行作为IMF成员之一参与的一项新借款协定(New Arrangements to Borrow, NAB,它是IMF于1998年推出的应急工具,各成员国可向该基金提供信贷,来化解可能威胁全球金融稳定的危机),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雷亚尔对SDR(特别提款权)贬值以及NAB向巴西央行发放的SDR增加。本币“应收款项”余额为388.63亿雷亚尔,包括以支持金融机构农村信贷为主的应收款项129.00亿雷亚尔,以及“指定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损益”的应收款项259.62亿雷亚尔,该项目是巴西央行提供给面临清算的国内机构的金融援助贷款,本年度该资产账面余额同比减少123.62亿雷亚尔。
三、负债状况分析
负债项目中,“应付联邦政府款”占比最高,其次为“卖出回购证券”、“金融机构存款”和“流通中货币”。
1.“应付联邦政府款”余额6870.81亿雷亚尔,同比增加507.53亿雷亚尔,增幅为8.0%。该项目由四部分构成:一是国库运营账户余额6559.65亿雷亚尔,是巴西联邦政府的财政资金余额,按巴西央行资产组合中的联邦政府债券平均收益率计息。二是外汇平准操作余额(Foreign exchange equalization result)159.18亿雷亚尔。通过外汇平准操作①,国际储备的账面成本以及在国内市场上的外汇掉期操作结果通过国库划转联邦政府。本年“应付联邦政府款”同比增加507.53亿雷亚尔,主要是国库运营账户余额和外汇平准操作余额增长所致。三是应付给财政国库的年度利润142.70亿雷亚尔,上年度利润已于2013年9月划缴财政国库,该项目反映的是下半年实现的利润,将在年度报告经货币政策委员会批准后的10个工作日内划缴。四是其他应付款9.26亿雷亚尔。
2.“卖出回购证券”余额5688.85亿雷亚尔,同比减少283.29亿雷亚尔,减幅4.7%。卖出回购金融资产代表央行正回购操作,该项目余额减少说明央行从市场收回的流动性减少。2013年,为扩大私人投资,巴西联邦政府重启石油和天然气区块特许开采权拍卖,致使市场资金流向财政国库,并引起市场流动性水平下降。巴西央行通过银行间市场拍卖购买外汇的操作,向市场投放流动性,因此本年回购力度减小,卖出回购证券余额减少。
3.“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690.97亿雷亚尔,同比增加489.99亿雷亚尔,增幅15.3%。该项目反映金融机构在巴西央行的准备金存款余额,2013年巴西央行存款准备金政策没有变化,该项目增加与当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增加有关。
4.“流通中货币”余额2040.52亿雷亚尔,同比增加166.18亿雷亚尔,增幅为8.9%,这主要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和名义工资增长有关。
四、损益状况分析
(一)收入状况
2013年度,巴西央行共实现收入1565.68亿雷亚尔,同比增加2.5%,主要为利息收入和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利得,两者合计占总收入的93.88%。
1.利息收入为958.23亿雷亚尔,同比增加41.92亿雷亚尔,增幅为4.56%。其中:联邦政府债券的利息收入941.83亿雷亚尔,同比增加47.54亿雷亚尔,主要是联邦政府债券余额增加而增加的利息收入;外汇平准操作产生的利息收入10.69亿雷亚尔,同比增加3.71亿雷亚尔,原因系2013年外汇平准操作形成的应收联邦政府款略有增加。
2.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利得607.45亿雷亚尔,同比增长90.39亿雷亚尔,增幅为17.48%。其中,外币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利得为948.12亿,同比增加219.21亿,主要原因是雷亚尔对主要外国货币贬值14.6%,引起外币资产汇兑收益增加。本币交易性金融资产亏损340.67亿雷亚尔,同比增亏128.83亿,主要是巴西央行和财政间的外汇平准操作产生的亏损。
3.管理层指定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利得21.53亿雷亚尔,为巴西央行提供给面临清算的国内机构的金融援助贷款的利息和公允价值调整增加数。
(二)支出状况
巴西央行2013年度支出总额1335.12亿雷亚尔,同比增加54.44亿雷亚尔。
1.利息支出为1298.93亿雷亚尔,同比增加57.21亿雷亚尔。其中正回购操作产生的利息支出546.16亿雷亚尔,同比增加95.84亿;国库账户利息支出517.17亿雷亚尔,同比减少7.57亿雷亚尔;金融机构存款利息支出205.50亿雷亚尔,受实际利率下降和全年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平均余额减少的影响,该项目同比减少38.34亿。
2.其他支出为36.19亿雷亚尔,同比增加1.61亿雷亚尔,具体包括人员费用、现金制造和流通费用、管理费用等。
(三) 净利润。巴西央行2013年度实现利润319.56亿雷亚尔,同比增长73.41亿,增长主要来自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增加产生的利得。
五、借鉴和启示
2013年,巴西央行通过实施“紧缩政策”,基本保持了资产规模不变,同时加大外汇市场干预的规模和频率,有效遏制了本币雷亚尔大幅贬值的势头,并保证巴西央行的盈利能力。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一) 适应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加强资产负债管理
2013年,巴西央行资产总额增长6.0%,而2012年同期增长了14.6%。资产增速下降主要是“联邦政府债券”增速放缓所致,2013年该项目增长4.7%,较2012年20.6%的增速下降近16个百分点。巴西央行对“联邦政府债券”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013年巴西国债公允价值下降,巴西央行根据形势变化,出售了部分联邦政府债券,保证了资产的质量,避免债券公允价值持续下跌对央行财务实力的影响。负债管理方面,巴西央行根据国内市场流动性变化,减少正回购操作,降低“卖出回购证券”余额,不仅保持了合理的流动性水平,同时减少了正回购操作的利息支出,增加当年的盈利水平。因此,在资产规模较大的情况下(2012年末,人民银行资产规模达到28.75万亿元人民币),人民银行应积极研究探索资产负债管理的措施手段,以发挥加强资产负债表管理改进金融宏观调控的作用。
(二)加强金融市场培育,形成实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管理的外在环境
2013年受美国逐步退出QE政策影响,巴西面临资金外逃和货币贬值的压力持续上升,巴西央行通过银行间市场拍卖购买外汇的操作,以及外汇期货市场干预等措施来管理市场流动性。干预汇市措施的实施,需要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为基础。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金融市场机制建设,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逐步形成有利于实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管理的市场基础和外部环境。
(三)注重利润质量,加强资产风险控制
巴西央行2013年度实现净利润再创新高,且增幅大幅高于以前年度,与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利得和外汇收益增加密切有关。进一步分析,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利得大部分来自外币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提高,因此,本年利润增长主要来自雷亚尔贬值引起的外币资产汇兑收益增加。这种盈利增长面临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较大,存在利润增长不可持续的风险。我国与巴西相似,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在外汇资产占央行总资产比重较高的情况下,应更加关注资产风险管理,探索提高资产总体收益率的途径。
(一)全脱产学习的学员,在学习期间,由原单位发给工资(标准工资和地区生活费补贴)。职工原来享受的附加工资、副食品价格补贴、粮(煤)补贴、冬季取暖补贴、企业职工家属半费医疗和其它劳保福利待遇仍继续享受。
全脱产学习的学员在学习期间,工龄连续计算。从事有毒、有害、高温、井下等特殊工种工作的职工,在学习期间的工龄,按实际学习年限计算,不能折合计算。
(二)半脱产学习的学员,在学习期间,除工资照发,工龄连续计算和享受(一)项规定的福利待遇外,其生产奖金、保健食品(含保健津贴)、各种岗位津贴以及劳动保护用品,由原单位按参加生产劳动工作的实际情况发给。
(三)职工高等院校一般应招收正式职工。少数根据需要、经单位批准参加脱产、半脱产学习的学徒工,仍由原工作单位按照徒工转正定级的有关规定进行转正定级。
关键词:客户关系;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8-0052-04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竞争加剧。一方面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银行同业之间在市场的争夺中,使客户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注: 银行客户关系是指为客户服务、给客户贷款和吸收存款战略复合体,这种客户关系决定商业银行制度特点。);另一方面竞争导致银行净利差越来越薄,银行已不能单纯依靠较薄的利差来消化风险带来的损失,必须主动地将风险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中,利率风险管理和信用风险管理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不仅要对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等进行全面和全过程的管理,而且要对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和客户关系进行协调管理。同时,银行在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活动中必须认真考虑资产负债行为对客户关系的影响,并加以解决。
一、客户关系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第三个关键变量
Joseph F・Sinkey(1992)认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有两个关键的变量,是净利息收入和银行资本价值,即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短期目标变量和长期目标变量。[1]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短期目标为在银行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内使净利息收入最大,或在一定净利息收入上,使风险最小。在商业银行庞大的资产负债组合中,一般来说,除了少量的现金外,可视为一个风险资产组合(注: 虽然商业银行资产中包括无违约风险和利息率确定的政府债券。但从现代资产组合理论来看,无风险资产必须满足以下条件:第一,必须没有违约风险;第二,没有市场风险,即无风险资产的到期日必须与资金来源的期限严格一致。任何一种到期日超过或早于计划期的资产(或证券)都不是无风险资产。政府债券虽然满足第一个条件,但要满足第二个条件则相当困难。)。由于现金不产生收益,当生息资产不变时,影响净利息收入主要是净利息收益率。所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短期目标也可表述为:在一定的风险下使净利息收益率最大,或在一定的净利息收益率上使风险最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短期目标可用图1表示。
图1是一个由风险和预期收益构成的坐标图,曲线SS'为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中的有效前沿,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在一定时期内商业银行最优资产负债组合的风险与收益关系。A点代表某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组合的风险-收益,从图1中可以看出,这不是最优组合,因此,A点必须向SS'曲线移动,其路径有多条。我们关注两条路径:一是从A点到B点。此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组合风险不变,收益达到最大。二是从A点到C点。此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组合收益不变,风险最小。这样,从A点到B点或从A点到C点,就反映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短期目标的实现过程。其实,图1也反映出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长期目标的实现,当从A点到C点时,风险不变,收益达到最大,此时银行资本价值也会达到最大;同样由A点到C点时,也会使银行资本价值增加。
以现代资产组合观点来看,要使AB或AC的关键在于:一是如何有效控制组合中资产收益间的相关性;二是如何有效地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因此,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组合的利率风险管理中,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和久期缺口分析都是一种决策技术,能否取得预计的效果,还取决于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组合的能力。对于信用风险管理,则需要通过分散化来调整资产负债组合中各资产或负债收益间的相关性。所以,能否实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目标,不仅取决于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决策能力,还取决于商业银行对资产负债组合的配置和调整能力。与一般工商企业不同,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资产负债是其与市场上交易对手即客户进行交易的结果,如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势必会影响客户的利益,即影响与客户的关系。
商业银行是服务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以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保留客户是服务企业所要面对的关键战略问题。随着金融同业间竞争日益激烈,如何保持客户的忠诚度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而且客户关系也会直接影响银行股票价值。[2]资产负债业务是银行最主要的服务活动,资产负债管理作为占主流地位的现代银行经营管理方法,在其实现银行资本价值最大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银行与客户的关系。因此,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良好客户关系成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在实现银行经营目标过程中的第三个关键变量。
二、未考虑客户关系是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行为的主要缺陷
当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思维方式和管理理念是以银行为中心,在控制银行资产负债组合风险的过程中,较小或没有主动地考虑其资产负债组合配置或调整行为对客户关系的影响。
这种管理的思维方式在银行信贷市场上最典型的体现就是“信贷配给”(注: 信贷配给可分为均衡信贷配给和非均衡信贷配给。非均衡信贷配给是指某些制度上的制约所得到的长期非均衡现象(Scott,1957)。文中的信贷配给是指均衡信贷配给。)。所谓信贷配给是指当某些借款人愿意支付合同中的所有价格因素和非价格因素时,其贷款需求还得不到满足的情形,其中的价格因素是指银行要求的,且不受政府约束的贷款利息水平。传统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充分体现了“信贷配给”的工作方式,如商业银行规定对同一借款客户贷款余额与银行资本净额的比例,规定对最大十家客户发放的贷款总额与银行资本净额的比例等,这都是商业银行典型的信贷配给方式。信贷配给是银行资产分散的一种工作方式,在特定时期,这种工作方式对银行控制违约风险是有作用的,因此是一种帕累托改进。[3]但采取信贷配给的思维方式是以银行为中心,银行为控制违约风险,即使客户完全满足银行的要求,银行也不满足客户的全部贷款需求,这种工作方式不利于银企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而银行贷款的价值来源于长期的银企关系。[4]这使银行常常处于业务关系和风险保全不可兼得的困境。
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和久期缺口分析作为商业银行管理资产负债组合利率风险的决策分析技术和决策工具是有效的。但如果是通过调整银行资产负债表内项目(特别是存贷款)的规模和期限来实现决策目标,有可能将利率风险转嫁给自己的客户,这不仅会影响银行与客户的关系,也会使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效果受影响。一是当客户不愿意接受银行转嫁的利率风险,或不能承受银行转嫁的利率风险时,将会增加违约的可能,使银行在降低其资产负债组合利率风险的同时增加了违约风险,同时也损害了客户关系;二是银行想通过表内项目调整来平衡其资产负债组合缺口,但以客户为主的市场力量如不愿接受这种调整,将会采取一些所谓的反平衡行为(注:反平衡行为指银行客户根据对市场利率的预期而作出的一些不利于银行平衡资产负债组合缺口的行为。),会使缺口管理的效果不能如愿以偿。
三、对客户关系和风险协调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内容
以银行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只能适应市场竞争不激烈、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客户投融资渠道窄、银行在金融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的经营环境。当金融市场相当发达,企业、居民等投融资渠道增多,银行之间、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竞争激烈,以银行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思维方式将难以适应。
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理念应是以客户为中心,即在不影响客户关系的基础上实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风险是银行资产负债行为与之俱生的,管理风险并不是目的,而是有助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实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组合风险管理的目标应是在维护客户关系的基础上使银行净利息收入和银行资本价值不受风险因素变动的影响或在一定的风险水平下使两者最大。因此,这要求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对客户关系和资产负债组合风险进行协调管理。
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组合风险与客户关系协调管理的思路
从维护客户关系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行为将更象Ho-Saunders银行资产负债行为分析框架中的做市商。银行在存贷市场上提出合理的买入价(即存款利率)和合理的卖出价(即贷款利率),贷款者或存款者在相应的价格下金融需求得到满足。这种行为方式将使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不匹配更加突出。一方面信贷资产在地域、行业和单个借款者之间的分布将不能满足银行信用风险分散化的要求,潜在的信用风险可能加大;另一方面,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也将更为突出,利率风险也可能增加。因此,该种资产负债行为方式将使风险管理显得更为重要。
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风险必须由愿意接受风险并有能力承受风险的市场参与者承担,当客户不愿接受风险时是不能转嫁给客户的,必须通过金融市场交易来转嫁和分散。信用风险是银行固有的、必须承担的风险。因为银行资产转换的职能要求银行必须进行信用评估并承担一定的风险,信用风险往往与单笔贷款的违约率相联系。因此信用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非系统性风险,通过有效的信用评估和分散化能减少。银行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可能产生流动性风险。在利率多变的环境中,还会产生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一种总量风险,其风险与单笔资产或负债业务关系不大,与银行资产负债组合缺口有关。同时利率风险是系统风险,只能通过转嫁来减少。由于信用风险与利率风险的性质不同,控制方式不同,这决定了银行对两种风险的管理目的不一样。对于信用风险,银行必须承担一部分风险;对于利率风险,银行可以不承担,也可以承担一部分风险。因此,不可能通过金融市场交易同时对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进行管理。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是利用金融工程的剥离技术,将利率风险从银行资产负债组合中剥离出来单独进行管理,这样就可以利用利率衍生工具来进行管理。其实利率衍生工具就是将利率风险从标的资产中剥离出来,对利率风险进行交易。
当利率风险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组合剥离出去以后,笔者认为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有时加上汇率风险)应交给专门机构进行专业化管理。这样银行分支机构就只须关注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不必考虑资金期限的匹配问题、流动性问题、利率和汇率的变化问题。由于银行分支机构不再对利率风险管理负有直接责任,因此,资产负债组合中的期限匹配等问题,也就不必通过对存贷款结构调整来解决,而主要应通过金融市场的交易来完成,这就不会影响银行与客户的关系。
信用风险的分散也不是全部靠对某些行业、地区或单个贷款者进行数量限制来达到,更多的是通过市场化交易来分散。更进一步的做法是将部分信用风险从贷款资产中剥离出来单独进行管理,即利用信用衍生工具交易来分散信用风险。所以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组合中的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适当分离并单独管理,通过金融市场来转嫁或分散就能够实现协调管理。
五、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是实现协调管理的重要手段
协调管理要求在不影响客户关系的条件下,对银行资产负债组合的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实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目标。金融衍生工具套期保值方法在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的应用,其实质是通过买卖金融衍生工具来构建虚拟的资产或负债,使虚拟的资产或负债的利率敏感性状况与银行及时持有的资产或负债正好相反,而这种虚拟的资产或负债不会影响银行与客户的关系。
一些研究表明商业银行运用套期保值能对其资产负债组合中的风险进行有效地控制。Diamond(1984)通过信用中介模型分析指出,利用衍生工具能增强银行作为被委托为监视者在信息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可信度。[5]而Géczy、Minton、Schrand(1997)同意市场信息不对称是激励商业银行套期保值的必要条件。[6]这说明套期保值是商业银行应对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方法,因此可缓解银行贷款的信贷配给。Schrand和Unal(1998)认为银行套期保值是用来协调风险管理,主要是控制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7]
由此可见,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组合风险控制和客户关系协调管理问题可以运用套期保值方法来解决。辛基(2002)指出,虽然衍生工具、持续期和证券化代表了管理风险的创新方法或更深的方法,而许多银行并未使用这些技术来管理资产和负债,它们的资产负债管理也相当成功。但是现在还无法确定在没有这些现代方法的情况下,银行是否能继续成功地进行资产负债管理。
参考文献:
[1] Sinkey,J.F.Jr,mercial Bank Financial Management[M].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2] Sinkey, J.F., Jr., Carter, D.A, 1999. The Reaction of Bank Stock Prices to News of Derivatives Losses by Corporate Client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3.
[3] 周鸿卫.信贷配给的效率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6).
[4] Merton,R.C,1993.Operation and Regulation in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a Functional Perspective[M].In Operation and Regulation of Financial Markets.edited by P.England.Stockholm:Economic Council.
[5] Diamond,D,1984.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Delegated monitoring[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51.
[6] Géczy,C.,Minton,B.A.,Schrand,C,1997.Why Firms Use Currency Derivatives[J].Journal of Finance,52.
[7] Schrand,C.M.,Unal,H,1998. Hedging and coordinated risk management:evidence from thrift conversions[J].Journal of Finance,53.
A Study on Customer Relationship and Modern Asset and Liability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ZHOU Hong-wei,ZHANG Rong
(Finance college of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410079,China)
关键字:资产负债观利润表观勾稽关系
一、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关系
人们支持用勾稽关系和非勾稽关系着两种方法来解释会计要素、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之间的关系。假如没有资本支出或前期调整,那么净收益等于本期业益的变动,从这一点看,两个报表在数字上存在着勾稽关系。非勾稽关系割裂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之间的数学关系,认为每张报表的界定和计量都独立于另一张报表。
1.勾稽观念
美国第6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确认的会计要素、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利得、费用和损失。利润是根据收入、利得、费用和损失计算出来的。在勾稽观念下,利润是业益的一个组成部分。表中列示了勾稽会计模式和分类体系。
在勾稽观念下,所有的会计业务都可以用表的模式进行分类。所有者权益由三个部分组成:实缴资本,留存收益和未实现的资本调整。实缴资本可以细分为法定资本和其他来源的实缴资本。留存收益由3部分组成:损益表账户,前期调整和股利。由于收益是留存收益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存在勾稽关系。损益表内部本身可以进一步的划分:将收入与利得,费用与损失区别开来,将收益和损失划分为正常的和不正常的。一些会计业务没有包含在损益表中,因为他们被认为是属于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而这些调整可以直接记入到留存收益中去。股利则代表着对利润的分配。随着第130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有关全面收益条款的颁布,这些未实现的资本调整很快就消失了。
在勾稽关系体系中,有两种定义会计要素的观念可供选择。一种观念称为收入――费用观,专门定义损益表的要素,它把重点放在损益表、收入确认原则和收入计量规则上;而将资产和负债作为收入和费用的副产品来定义、确认和计量。另一种方法称为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正好相反,它强调资产和负债的定义、确认和计量;而把收益作为资产和负债计量的副产品进行定义、确认和计量。
2.收入――费用观
20世纪30年代以来,会计政策主要是关于收益的定义、确认和计量。收益是将确认的收入和其相关的成本(包括注入折旧等费用的主观分配)进行配比而得出的。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主要受控于收入确认和成本配比的会计规则。这些规则代表了一种收入――费用导向。
收入―费用观的后果之一是,由于资产负债表作为收益计量规则的副产品,这就导致了资产负债表不仅包含资产和负债本身,而且还包含所谓的具有不明确的借贷方的递延费用和递延贷项。这些项目并不符合现行的资产和负债的定义,但却依然列入资产负债表中,仅仅是因为这些项目在损益表中的递延确认。例如,开办费就是一项递延费用。这些成本费用需要在几年内摊销到损益表中去,而不是于发生时即确认为当期费用。发生的开办费是一向沉没成本,不能再收回。因此,这样的费用项目能否在资产负债表中继续保留就很值得怀疑。一些递延贷项也是一样,许多此类项目的贷方余额并不是真正的负债,而仅仅是未来损益表的贷项。这些贷项是有现实的经济业务引起的,需要递延到以后期间的损益表中。
3.资产――负债观
资产―负债观直接关注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和呈报。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第6号财务埃及概念公告中将全面收益定义为“在一个会计期间内来自于非所有者的公司净资产的变动额”。损益表被视为归类和报告企业净资产变动的一种简单方式:由于资产和负债是真实的,所以将其作为主要的计量对象是合乎逻辑的。所有者权益账户仅仅是一个使复式记账会计体系成为可能的发明,收益及其组成部分是从属概念,他们只是报告资产和负债的一种简单方式。
资产――负债观主要关注净资产的计量,这种方法明显优于收入――费用观,因为,资产和负债是真实的,正是净资产的增加才产生了收益,反过来就不一定了。
现行会计准则采用资产负债表观,着眼点在于促进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资产和负债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的,利润反映的只是企业某一期间的经营成果,是企业净资产变动的组成部分,净资产的增加才是企业价值真正地增加。净资产的变化决定着股东财富的变化,也决定着投资者利益的变化。因此,应该由单纯地注重利润考核指标转向净资产相关指标的变化,以净资产的增加来确认利润而不是由利润来确定净资产。资产负债表观的确立突破了传统的单纯的利润考核概念,要求企业管理层更加关注企业资产、负债的变化,关注企业未来的发展,避免短期经营行为和收益超分配现象的发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操纵利润等行为的发生。资产负债表观是以真实的净资产增加作为收益,注重的是经济实质,有助于企业避免眼前利益和收益超前分配,有利于企业制定长期战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资产负债表观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体现
1.会计要素确认
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跟旧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定义的角度不同。旧企业会计准则强调收人、费用的直接确认和计量,因为旧企业会计准则将配比原则与权责发生制原则看作是两条重要的原则,未强调其与资产、负债的关系。而现行会计准则中的定义更强调所有者权益,而所有者权益正是资产扣除负债后的余额,应用的是资产负债观的思想,并且要求收人、费用只有在导致资产、负债变化且导致的经济利益的流人、流出能够可靠计量时才予以确认。
损益观把重点放在损益表、收入确认原则和收入计量规则上,会计要素的定义与分类中没有将资产和负债放在优先地位,其他要素的定义并不依附资产和负债的定义,除了注重收入与费用的直接配比及其结果,其他各会计要素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损益观在确定收益时不以现实的资产负债为标准,而是运用递延、应计、摊销和分配等会计程序,使收益数据带有很大的主观性,特别是管理当局收益平滑或盈余管理行为, 又可能使账面收益与实际业绩完全脱离。在损益表观下,按照配比原则将不能与当期收入相配比的费用挤到资产负债表中去,以“递延( 待摊) 或预提”的项目列示,这大大削弱了资产和负债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资产负债表观,与损益表观正好相反,它强调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和确认。损益表中的递延资产等虚拟资产作为企业利润的“蓄水池”不及时确认,不摊销或少摊销已发生的费用或损失,权责发生制就成为此时冠冕堂皇的理由了。按照资产负债观更加注重相关性原则的应用,将已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即不符合资产定义的项目剔除出资产负债表,如:“ 待处理财产损益”、原纳税影响会计法下的递延税款、“ 待摊费用”和“ 预提费用”等项目都不再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所有者权益要素仍由资产和负债的对比来确定,说明所有者权益的变化是由资产和负债的变化决定的,而不是由利润的变化所决定。此外,收入和费用的概念在定义角度上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原来定义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了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产生的变化影响。因此,会计六要素的重中之重不是利润而是资产和负债的确认、计量和报告。
我国的现行基本准则有关会计要素定义的说明,是以“经济利益的流动”作为主线,贯穿于六项要素之中,把所有的要素都联系在一起,并提出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而且区分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的和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充分体现了资产负债观。
2.会计计量模式
在损益观理论下,会计计量的重心是收益的确定。损益观强调基于实现原则、采用交易法进行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因此倾向采用历史成本进行会计计量。历史成本确保了信息的可靠性,但不能充分揭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
在资产负债观理论下,会计计量重心是资产的计量。资产是最为基本的会计要素,其他各要素的计量都从属于资产的计量。资产负债观全面运用公允价值。资产负债观强调资产负债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同时要求会计收益中全面反映报告期内企业各项交易和事项的影响,因此必然内在地要求会计计量中全面采用公允价值,全面反映报告期内所有交易和事项的实质,并由之计算确定企业报告期的收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产的市场价格频繁波动的情况逐渐增多,仍用历史成本反映的会计信息越来越显示出相关性不足的缺陷。在以决策有用观为主导的计量观下,企业有责任将现值或公允价值恰当地纳入财务报告中。如果仍以历史成本作为主要的计量属性,则与现行计准则财务会计的目标相背离。因此,现行会计准则在保留了原历史成成本,引入了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企业可以根据不同性质的资产存量价值变化的特点,选择能够客观反映这些资产存量价值的计量属性和计量模式。
3.会计目标侧重点不同
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是财务会计目标两种基本观点。在受托责任观下,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反映受托者的受托责任和履行情况,关注的是企业受托资源的安全、资本的保全和增值,因此要求提供尽可能客观可靠的会计信息。在决策有用观下,会计的目标是提供与经营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因此更强调会计信息与经营决策的相关性。
在损益表观理论的指导下,利润表处于核心的地位, 利润表中的收益信息更主要的是提供有关企业在某一特定期间的经营业绩和经营成果,反映的主要是企业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且主要是基于本期的考虑。该信息有助于企业所有者客观、公正地评价企业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损益表观体现的主要是受托责任观的会计目标,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也主要是以可靠性为主。在资产负债表观理论的指导下,企业的财务报告体系以资产负债表为核心,利润表只是作为资产负债表收益总括信息的一个详细说明。在资产负债表中,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定义采用的是未来利益观, 资产和负债的价值量反映的是资产和负债对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影响程度,是未来现金流量的一种现值反映。该信息有助于现在的和潜在的股权投资者、债权投资者以及其他用户去评估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发生的金额、产生的时间以及其不确定性。因此,资产负债表观理论体现的主要是决策有用性的会计目标, 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也主要是以相关性为主。
4.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比较
一、资产负债表的技术性审查
技术性审查属于基础性审查。使用的方法有观察、检查、计算、分析性复核等。审查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资产负债表内各项目之间关系的审查。审查时应先查明资产总额是否等于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和,然后再复核表内各有关项目的小计、合计和总计等是否计算正确。除此之外,还应查明表内本年度“年初数”是否与上年度末的“期末数”相等。
第二,资产负债表与账簿之间关系的审查。表内各项目的数字是依据账簿记录填列的。因此,审查时应将表内各项目与其相对应的张破记录进行核对,以表明两者是否相等:
对直接根据总账余额填列的项目,应检查表内期末数与张波中相应的总账余额是否一致,这类项目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等项目。
对根据明细科目的余额分析计算填列的项目,应检查表内各项目数额与其相关总账所属明细账余额合计是否一致,如应收账款项目需要根据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两个科目所属的相关明细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计算填列。
对于根据总账科目和明细账科目余额分析填列的项目,如长期借款项目,需要根据长期借款总账科目余额扣除其所属的明细科目中将在一年内到期的借款金额计算填列。
对根据有关科目余额减去其备抵科目余额后的净额填列。如“应收账款”、“长期股权投资”、“在建工程”等项目,应根据“应收账款”、“长期股权投资”、“在建工程”等项目的期末余额减去“坏账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等科目余额后的净额填列。
综合运用上述填列方法分析填列。如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项目,需要根据“原材料”、“周转材料”、“材料采购”、“发出商品”、“材料成本差异”等总账科目期末余额的分析汇总数,再减去“存货跌价准备”科目余额后的净额填列。
第三,资产负债表的与其他主要报表之间关系的审查。财务会计报表间勾稽关系的审核。主要是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利润分配表四者之间科目对应关系的审核。
将期末的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分配利润”和利润表中的“净利润”相核对,看其勾稽关系是否正确。如不正确,就可能使报表编制上出现了差错,应进一步查明原因。
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企业的会计信息。审查二者的勾稽关系,首先,应将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与年末、年初两张资产负债表中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差额进行核对,看二者是否相符。其次,应将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部分的“库存现金期末余额”与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资金”核对,看其是否相符。以上两方面如不相符,就可能存在技术性差错,应进一步追查原因。
二、资产负债表的实证性审查
实证性审查时资产负债表审计的重点。使用的方法包括监盘、函证和查询等。在具体审查时,应在审查资产负债表和总分类账户、各相关明细分类账户的基础上,对企业的各种实物资产及现金、有价证券等进行现场监督盘点,对往来账项进行函证或查询,从而证实资产负债表所记载的会计信息是否正确可靠和公允合规。
三、资产负债表的评价性审查
评价性审查是指针对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所进行的审查和分析评价活动。资产负债表评价性审查的基本方法包括计算、分析性程序等方法。审查时,应运用资产负债表内已经核实的有关数额和现金流量表中的有关指标,对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审查。
第一,企业偿债能力的审查。企业的偿债能力主要体现为资产与负债的相互关系。其中,资产的流动性具有关键作用。为了实现审查目的,常借助财务管理的相应指标完成,具体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三个指标。流动比率,是指被审计单位的全部流动资产与全部流动负债的比率。流动比率是衡量短期负债偿还能力比率,它表明被审计单位的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前,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速动比率,是指被审计单位的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速动比率高,说明被审计单位清算能力强,偿还债务有保障;反之,则弱。资产负债率,是指负债总额在全部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资产负债率反映被审计单位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用以衡量被审计单位的偿债能力。对于债权人来说,这个比例越低越好。
[关键词] 上市公司 债务融资 公司业绩
一、实证研究的设计
本文对最近5年我国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选择的研究期间为2003年~2007年。最终选取了46家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和35家商品流通业A股上市公司为分析样本。
1.变量的界定
(1)应变量的选取。选取总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公司业绩的指标,还选取了主营业务利润率作为参照的绩效指标。计算公式:总资产收益率(ROA)=当期净利润/期末资产总额;主营业务利润率(ROC)=当期主营业务利润/当期主营业务收入。
(2)自变量的选取。采用与国内大多数学者一样的指标,资产负债率来反映公司的债务融资水平。计算公式:资产负债率(LEV)=期末负债总额账面价值/期末资产总额账面价值。
(3)控制变量的选取。根据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本文设置了以下控制变量:公司规模(SIZE)=LN(期末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GR)=(主营业务收入本年数一主营业务收入上年数)/主营业务收入上年数;现金流量(CASH)=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2.模型的建立及假设的提出
结合选取的变量构建如下线性回归模型:
ROA=α+β1.Lev+β2.SIZE+β3.GR+β4.CASH+ε
ROC=α+β1.Lev+β2.SIZE+β3.GR+β4.CASH+ε
基于权衡理论的观点,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两大行业中,负债总体水平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均呈“倒U型”,存在一个最优的负债比例区间,只是两大行业最优负债比例区间存在明显差异。
二、实证检验
1.制造业负债总体水平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1)制造业负债总体水平与公司业绩关系直方图
注:分类标准为:1.00代表负债率小于30%的样本数据; 2.00代表负债率在30%~50%的样本数据; 3.00代表负债率大于50%的数据;图3、图4中分类标准与此相同
上图显示出自变量和相应应变量的关系为:制造业中总资产收益率(ROA)随资产负债率的提高而下降;主营业务利润率(ROC)也同样随资产负债率的提高而下降。
(2)制造业负债总体水平与公司业绩关系回归分析
在以总资产收益率(ROA)为被解释变量时,Durbin-WatsonR的取值1.761接近2,说明残差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F检验的结果显示了多元回归关系在总体上是显著的。资产负债率与总资产收益率的偏相关系数为负,并且在1%范围内显著异于0;在以主营业务利润率(ROC)为被解释变量时,Durbin-WatsonR的取值1.974,非常接近2,说明残差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F检验的结果显示了多元回归关系在总体上是显著的。资产负债率与总资产收益率的偏相关系数为负,并且在10%范围内显著异于0。
2.商品流通业负债总体水平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1)商品流通业负债总体水平与公司业绩关系直方图
如上图所示:在商品流通业中总资产收益率(ROA)随资产负债率的提高而下降;在以主营业务利润率(ROC)为被解释变量时,当30%
(2)商品流通业负债总体水平与公司业绩关系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在以总资产收益率(ROA)为被解释变量时,Durbin-WatsonR的取值2.376,接近2,说明残差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F检验的结果显示了多元回归关系在总体上是显著的。资产负债率与总资产收益率的偏相关系数为负, 并且在1%范围内显著异于0。
三、结论
制造业和商品流通业负债总体水平与经营业绩关系存在行业间的差异;其中商品流通业的资产负债率与主营业务利润率呈“倒U型”结构;制造业的资产负债率与总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收益率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商品流通业的资产负债率与总资产收益率也呈线性负相关关系。资产负债率与绩效指标负相关,说明负债融资的增加会降低公司的经营业绩,体现出负债治理的无效性。可见债务融资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并没有发挥很好的治理效应,总体上表现出债务治理的无效性。这与西方理论界提出的负债融资可以提高公司业绩的观点不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