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高效数学课堂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146-02
新课标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改变各种模式,来适应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们对此也非常乐意接受。学生们在培养活跃的课堂气氛、合作精神、创新能力以及高效的学习效率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他们全力配合教师的教学,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不足是存在的,这也是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1,2]。
一、以偏概全
每当学生们团坐在一起讨论问题的时候,表面看是非常热闹的,其实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发言和表达意见的总是那么几个学生。所以这就成了好学生的一言堂,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重视,那么必然会对正常教学形成很坏的影响。因为这样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非常不公平,他们没有表达自己的机会,而且在成员讨论过程中如果表达自己的建议,很可能被其他同学嘲笑,甚至是忽视。这样,长此以往,必然会打击很多同学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讨论团体自然会瓦解。例如讨论某一道比较难的数学题。在讨论过程中,好学生一直阐述着自己的观点,虽然这些观点不一定都正确。而学困生大部分只是安静的听,偶尔一个学困生的大脑中产生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在他鼓足勇气提出之后,不会被大家注意,亦或者是被好学生打断,然后思想被其他人阐述出来。这种现象非常多,日常教学中,很多学生选择逃避讨论,主要也是因为这方面造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去合理引导学生在讨论问题时候的态度,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学困生的这种心理,可能会带到他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因为这些言行对他的心理打击太大,所以选择回避是一种对自己内心的保护[3,4]。
二、任务分配不清
在新课标指导下,教师作为组织者和规则制定者,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存在的问题就在于教师在布置任务是,没有对其进行明确的分工,太过信任这些学生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由于没有一个合理的布置,学生合作技能的不足,导致不能够讨论不围绕主题展开。导致出现,你说你的,我表达我的,谁也不服谁。这种现象尤其明显的表现在成绩水平差不多的同学之间,他们在虚荣心的影响下,不顾全局发展,导致讨论成为了几个人的争吵。让其他同学反感,很多同学自动退出了这种组织。所以教师在给学生自由讨论的前提是给他们明确的分工,并制定合理的章程,不能成为甩手掌柜。这是一种不负责的教学态度,更是对教学资源的一种极度浪费。例如,奥数题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但是解决起来苦难重重的问题。教师在布置任务的时候,没有讲清楚具体每个人负责哪一部分。那么学生的工作就很有可能会出现重复,这样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和教学资源。学生以解决奥数问题作为一种荣耀,但是如果学生一旦被这种问题难住,他们就不会有心思去学习其他内容了。例如很多学生在历史、政治以及其他科目学习中,心里想的是数学题。更有甚者,在其他课堂上,学生还手里拿着数学题。这样的结果就不是新课标想要的了,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关系,教师的作用不能忽视[5]。
三、问题难度没有分析清楚
教师有时候在给学生布置任务时,不论题目的价值、难易程度,都统统交给学生去讨论。有的问题太过简单,学生们根本就没有兴趣去讨论;而有的问题又过于困难,让学生们无法解答。他们会变得沉默和无精打采,这样的效果不是新课标所预料的。新课标本身是没什么问题的,重点是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由于执行者的素质水平和学生群体的特殊性,都有可能导致教学秩序的混乱。所以,教师应该在给学生布置任务之前,认真思考问题的适应性。努力把问题设置的更科学,让学生们更有兴趣,而同时又可以很好的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6,7]。例如讨论中很多问题,教师觉得繁杂,会通过学生表态来选择是否需要讲解这些问题。学生时代都要面子,当教师问某一道题有谁不会时,基本不会有人举手。所以整个卷子问下来,学生们都没有动静,教师也就默认学生们都掌握了这些知识。其实,这种隐患是非常大的,知识的负担不断压到学生身上,终究有一天会出现崩溃的现象。
四、缺乏合理的引导
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面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在学生讨论没有一个正确的结果的时候,要对他们进行合理的引导。有时在教学中,学生遇到的问题是他们的团体无法解决的,但是老师认为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所以他们就放任学生去讨论。学生知识的局限性,导致他们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时,他们就会选择索性放弃,不解决了。而教师如果发现不了这种现象,就必然会导致教学无法正常进行。所以,教育是离不开教师的,教师永远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合理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引导,使他们的思维跟着题的思路走,这样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中学生没有很强的心理素质,所以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如果努力还是解决不了,就会严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甚至是出现厌学的现象。初中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水平的表现。全面考虑学生整体素质水平,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够称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参考文献:
[1]郭凤云.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24).
[2]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王相和,李保臻.农村中学数学课堂讨论的有效策略探讨[J].数学教育研究,2011,(02).
[4]王增良,蒋玉梅.新课程下的几个课堂合作学习案例的反思[J].数学教学研究,2007,(06).
[5]徐学福.探究学习就是创新学习[J].人民教育,2002.
关键词:初中数学 高效课堂 构建
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就要在数学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以下是本人的几点实践经验,供大家参考。
一、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构建高效课堂就是要将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一种生态系统,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重创新,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我们一定要树立新的理念,要让学生们动起手来操作数学,动起笔来推演数学,动起脑来思考数学、发现数学、质疑权威,动起口来讲数学和与同学老师讨论数学。数学教学要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交往,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最终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二、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
“新课标”是编写教材的主要依据,而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获得过程与方法、进行情感交流与价值观培养的载体,是师生互动中的“中介”和“桥梁”。然而由于各个地区、各个学校存在着差异,而教材要适应各地统一的普遍性,因此,教师在对教材的处理、使用方面不是被动的执行者,可以对教材进行微小的变动。比如:变换原图原例、微调编排顺序等,以降低难度,从而使学生更易接受,使之更适合学生的发展。此外,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公民应具有的数学素养,使数学能力应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实验、观察、数据获取、数据处理、模式抽象、合理推理、预测猜想、逻辑证明、探究创造……这些现代最重要的数学能力的要素,在现行的数学课程目标中多数未能很好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新教材,多注重学生的多种数学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三、合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模式
新课标强调探究学习,倡导探究、交流,没有合作、交流,就无法实现和谐的“教学互动”,更谈不上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恰当的探究合作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操作起来本人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应明确探究合作的目的、内容。课堂上教师往往要使学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探究、合作式学习受计划性差、过程长、耗时较多的限制,有些内容并不适用,应详细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来加以选择。
其次,探究合作的环节与模式,要依具体情况来选择。探究合作学习一般包括:合理分组、提出问题、合作分配、认知责任、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假设或猜想、收集、整理、思考、推理、交流和应用等环节,有些探究活动包括这些环节,有的不包括这些环节,甚至有的环节会更多,且顺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有些探究问题是教材中给出的,有些探究问题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不需专门提出。资料和证据的收集,学生可通过实验、观察、调查亲自收集,也可由教师直接给出,学生分析解释等。因此探究合作式学习没有固定的模式,要视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有所选择、改变。
最后,探究合作的结论应注重反思。在探究合作活动中,学生平等参与,亲历探究过程,具有独立性和独特性,不仅共同分享学习观点、合作成功的喜悦和自豪,而且共同承受活动的失败和失落。其实,探究合作式学习是模拟科学构建知识、培养情感、训练技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过程,它可能曲折坎坷,也可能一帆风顺,结果有成功也有失败,不成功的师生应共同深思,成功的也应共同总结经验,以备以后借鉴。
四、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个性差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又因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具有理性思维的人,而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长于计算,有的人善于逻辑推理,这本无优劣之分,只是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与适应性。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正视并尊重这种个性差异,因人施教。比如在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出不同层次,提供不同材料;授课起点针对不同学生而有所调整;作业布置上可分类进行,让学生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等。使学生在整个教学互动过程中各尽所能,各有所获,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就要改变过去以教材为本的课程观,倡导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对课程自主构建的新理念。强调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呈现设计应有自主性、创造性。如对于二次函数图像的生成教学,若使用多媒体辅助生成其图像,使原本枯燥的内容图文声像并茂,原来难以观察、体验的知识变得可直接感受,将静态的对象变为动态发展的对象,给学生留有探究和交流的机会。因此,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而且能够帮助学生从一些繁琐、枯燥和重复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思考和探索,在真正意义上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成为可能。但在这方面还应注意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及多媒体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不可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更代替不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师生的交流沟通。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总之,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师必须要从实际出发,改进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富有成效地进行数学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杨启亮.转变教学观念的问题与思考[J].教育科学.2002,(2).
[3]任长松.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
[4]吴海蓉,全.数学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有效数学行为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2,(3).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问题情境 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 教师职业素养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新课程不仅是知识,而且是经验和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如何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方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为此,教师要结合每节课的学习内容,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开展探究活动。如在讲“幂的运算”之前,讲芝麻与太阳的质量:一粒芝麻的质量不到0.01克,它与太阳的质量是根本无法相比的。但是,如果把一粒芝麻作为第一代种子播种下去,收获的芝麻作为第二代,把第二代再播种下去……如果播种下去的芝麻全部发芽成长,这样一直到第十三代,芝麻的质量竟是太阳质量的5倍。这是一个惊人的增长,学生对此感到无比惊讶,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此时,教师就可以顺势导入幂的运算。再如创设实验情境,在讲授“证明”时,拿出一条长长的纸带,把一头反面与另一头的正面粘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大圆圈,问学生:把这个纸圈沿着纸带中心线剪开,会得到什么结果?学生会说变成两个纸圈。教师拿起剪刀沿中心线剪开,学生个个睁大眼睛:并没有得到两个纸圈,而是比原来长度增加一倍的大纸圈。这说明在数学上单凭想象是靠不住的,从而引出推理和下结论必须步步有据。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听课劲头十足。
二、挖掘教材潜在功能,增强课堂教学实效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数学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如何能让学生从浩瀚的题海中解放出来而又不削弱教学效果;如何能立足教材,并以教材为起点,更好地挖掘教材的潜在功能,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已成为数学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特别是近几年的中考新题,在例习题中都能找到它们的“影子”,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突出对课本基础知识、典型例习题的潜在功能的挖掘。
首先,要重视教材中例习题的特殊结论所蕴含的一般性质。数学学习和研究从不满足于特殊情况的结果,而是通过归纳、类比等方法去探究各种对象的一般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教材中有不少的例习题反映的是一些特殊概念或特殊情形所蕴含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类比,猜测、推理等得出一般概念或一般情形下的有关性质。这也体现了数学认识与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手段:从特殊到一般。
其次,要重视教材中例习题的推广、变形与引申。课本是教师从事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源泉。课本上的例习题具有典型性,简明扼要,难易适当,编排合理,面向大多数学生。若对课本上的例习题进行推广,变形与引申,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例如,苏科版九上96页的例2:某商店6月份的利润是2500元,要使8月份的利润达到3600元,这两个月的月平均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此题在解决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公式:a(1+x)n=b,其中a——起始量,b——结果量,x——增长率,n——增长的次数。最后,要重视教材知识形成过程所渗透的数学方法和思想。数学方法和思想是数学的精髓,数学家乔治·波利亚说:“完善的思想方法犹如北极星,许多人通过它而找到正确的道路。”很多数学知识的有效性是短暂的,但数学思想的有效性却是长期的,能使人收益终生。初中阶段经常运用的数学思想有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和分类讨论思想。
三、有效开展合作学习,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否高效主要看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劣。在和谐的气氛中,在充满自信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好,效率最高,课堂高效自然水到渠成。我校的“导学练合一”教学模式的特点之一就是在学习上成立了异质合作小组(小组的组建,要关注学习差异,也关注个性特质),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一道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思维活跃的学生可以阐述自己的见解,对不爱发言的学生,也在小范围内留给他表现的空间,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参与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学习体验是快乐的,每个学生都会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在质疑中放手让学生学数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和活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评价制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师适当地引导,只要分析合理就给予充分肯定,鼓励学生独立而富有个性地学习,倡导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获得感悟。从而为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做准备。
四、做好数学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工作
由于新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化,仅靠一盒粉笔、一块黑板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做好数学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工作,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教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来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在许多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又是重点的知识的探究学习中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画出函数图像,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像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风光,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事实证明,通过数学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如果过分依赖学习者的经验或感性世界,即纯粹的经验堆积,而不是通过认识活动对经验进行加工,那么学习将会出现危机。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是解决这种危机的一种有效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信息集于一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首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矩形的联系,再在多媒体上演示用“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演变的过程,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相当于矩形的长和宽,最后要求学生仿照图的方法剪一剪,拼一拼。整个过程演示与讲解、观察与操作融为一体,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学习不再枯燥乏味,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五、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营造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轻松愉悦时大脑皮层神经才能形成兴奋中心,思维变得迅速敏捷,处于最佳的状态。教师千万不可板着脸上课,要知道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心态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心情舒畅地不由自主地接受知识与被动勉强地死记硬背效果当然不同,长期郁闷、压抑的心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样的课堂效率是不高的。教师亲切的笑容、适度的幽默、鼓励性的语言、放下架子,在课堂上与学生“同甘共苦”,真诚地和学生交朋友。这样,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讨论、发言才会热烈,学生才会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尊重的新型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做到“不唯书”、“不唯师”,勇于提问,敢于质疑,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活跃。
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课堂教学不管怎么改革,都是人来操作的。教师的整体素养决定课程改革的成效。影响教师素养的最基本的东西是文化、心理、技能。从当前教师队伍的状况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状况看,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是不容怀疑的,但由于传统的教育教学的长期影响,人们只注重学生的成绩。教师在备课、讲课、批改作业中忙忙碌碌,既忽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又忽视学生其他品质的培养,一部分教师的现有素质难以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素质教育的需要。这部分教师缺乏的不是责任和经验,而是科学理论知识的指导,所以要求教师成为终身的学习者,使自己能够不断地适应新情况,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教育改革的方向,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才能时时充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率,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我们要勇敢地接受新事物的挑战,努力地提高个人的业务水平和素养,把职业素养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的一部分,从而游刃有余地调控课堂,实现高效课堂。
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初中数学教师必须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立足于课堂,着眼于学生发展,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促进数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