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icu病人的常见护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icu;护理;不良事件;防范
ICU是集中救治危重病人的场所,特点是病人病情危重,复杂多变,而护士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在工作中容易发生不良事件。因此了解ICU 护理不良事件的常见种类,分析发生的原因,对提高ICU护士风险防范意识,保障病人医疗护理安全,将起到积极作用。本文对我科2011年8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281例病人在ICU出现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措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281例ICU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脑出血148例,占52.66%;严重颅脑损伤83例,占29.53%;呼吸衰竭37例,占13.16%;脑梗塞8例,占2.84%, 脑血管畸形3例,占1.06%;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占0.71%。平均住ICU时间为4.35天。
2 常见护理不良事件及原因
2.1 窒息 ICU病人多为昏迷病人,无力咳痰,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湿化不够、吸痰不及时、痰痂堵塞、呕吐物误吸等均可能引起窒息[1]。在281例患者中有4例出现气管插管伴堵塞,经加强湿化及吸痰,未造成窒息。
2.2 院内感染 在281例患者中,2例出现颅内感染,8例出现肺部感染,4例出现尿路感染,院内感染发生率为4.98%。常见原因为:危重病人全身免疫力低下,侵入性操作多,医务人员无菌观念不强,消毒隔离制度不落实或方法不妥。
2.3 非计划性拔管 常见原因:病人意识不清、躁动无约束措施;管道固定不妥,连接不紧密。本组281例患者中,有2例自拔气管插管,3例自拔胃管,1例自拔脑室引流管,3例自拔导尿管,非计划性拔管占3.20%。以气管导管滑脱的风险性最大[2],由于导管滑脱后情况紧急,大部分病人需要再次插管,并有缺氧烦躁表现,再次插管增加病人痛苦,增加医疗费用。。
2.4不严格执行医嘱 表现在盲目执行错误医嘱,违反口头医嘱的规定,错抄漏抄医嘱。对医嘱执行的时间不严格,甚至擅自用药。
3 防范措施
3.1患者呕吐时头偏一侧,及时清除呕吐物,床边备好吸引器及吸引用物,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患者要充分湿化气道,防止痰液结痂,翻身时给予叩背,使痰液松动易吸出。鼻饲时,将床头抬高30°减少返流和误吸[3]。鼻饲后保持该30~60min,再恢复原以防意外。
3.2每日定时通风换气及空气消毒,保持室内温度22~24℃,相对湿度50%~60%。严格控制非工作人员出入ICU,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进行护理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操作程序,防止医院感染。
3.3向清醒患者讲明各导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取得患者的配合,酌情使用约束带,对意识不清躁动不安的患者,及时报告医生,合理使用镇静剂;检查气管插管的位置、深度、固定方法是否合适,并做好交接班记录。脑室引流管除固定牢固外,在头部加带网罩。留置胃管病人除用常规方法固定外,另外用一条细带子在鼻子前打结后固定于脑后。双腔尿管在膀胱冲洗时要避免刺破囊腔使囊液减少而致尿管脱出,定期检查及增添囊液。
3.4正确执行医嘱 护士在执行医嘱时必须2人核对,对有疑问的医嘱要询问医生确认无误后再执行,认真做好三查七对,在抢救病人执行口头医嘱时,要复述一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抢救结束后要督促医生及时补开医嘱,非抢救时不能执行口头医嘱。
3.5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熟练操作技能 良好的护理技能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是防范护理不良事件的基础和保证。ICU护士要不断学习护理新知识、新技能,充实和更新知识内容,扩展知识面。
3.6积极鼓励护士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及时组织讨论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护理质量。
护士在促进疾病康复中起着重要作用,保证护理安全、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应成为每一个护士自觉行为。护士应不断加强护理理论学习,善于观察分析和总结护理经验,消除护理不良事件的隐患,全面提高护士整体素质,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麦艳萍.神经外科ICU的护理风险与防范措施[J].护理研究,2011,19(3):532-533. 转贴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2.016
烦躁激动是ICU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处理不当会使重症患者的病情恶化。我们总结了ICU内病人烦躁激动的原因,探讨了相应的处理措施。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预防、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患者烦躁激动的发生,从而全面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住院时间。
临床表现
患者坐卧不安、情绪激动,撕扯衣服和床单、试图拔除身上的导管,定时、定向能力障碍,夸大地抱怨疼痛,不能配合护理人员。生命体征出现异常波动,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呼吸频率加快,与呼吸机不同步,导致气道压力升高,通气不足,PaO2降低和PaCO2升高。
临床资料
我院2005年6月~2007年6月共收治患者1200例,其中出现烦躁激动的患者543例,占45%。
ICU患者烦躁激动的原因
疼痛:是术后患者出现烦躁激动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原因。疼痛导致机体应激改变、睡眠不足和代谢改变,进而出现疲劳和定向力障碍,导致情绪改变。
低氧血症、低血压、低血糖等也是引起烦躁激动的常见原因。有资料显示,PaO2
脑损伤:包括闭合性脑损伤和动脉瘤破裂出血[2],血栓破裂、感染、空气栓塞均与持续和严重的躁动状态有关。较常见的是额叶损伤。
环境改变:ICU特殊的治疗环境与患者发生烦躁激动密切相关。其原因有:①ICU与外界隔离。②ICU内有许多抢救设备和监控仪器,给患者带来一种被禁锢的感觉,产生恐惧紧张焦虑等心理反应。ICU内限制病人的活动,以上均可增加患者的不适,影响休息和睡眠。③ICU内因仪器设备多,致噪音大。噪音水平白天为50~70分贝,夜间为45~55分贝。Hitton指出每天超过6小时噪音水平超过60分贝[3],会导致患者烦躁不安,刺激患者的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压力感和焦虑感加重,疼痛感加剧,使患者感到抑郁、头痛、幻觉、入睡困难,昼夜睡眠节律倒转。④ICU内通宵照明,缺乏时间感和昼夜的节律感。⑤危重及抢救病人多,特殊治疗及护理多,致患者睡眠被剥夺。试验证明,睡眠剥夺2~5天后,会出现焦虑、多疑等精神症状。⑥高强度的医源性刺激,频繁的监测治疗,被迫更换卧位,经鼻或经口腔的各种插管、气道吸引,深静脉的穿刺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各种管道等均会使病人产生不适,导致烦躁。⑦失去支配自身能力的恐惧感:治疗过程中,如应用呼吸机机械通气的患者需要采取被动卧位,甚至使用约束袋等,均会使其感觉失去支配自身的能力,当一个人活动能力丧失时,会改变其对自我身体形象的概念,认为自己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从而产生恐惧感,导致烦躁。⑧疾病本身的损害以及病人对自身疾病的担心和不了解。⑨个体因素:年龄、知识层次、性别等的不同,对监护病房缺乏认识,加之无亲人陪伴,会使病人产生不安全、被遗弃的感觉,引起烦躁。
护理对策
充分镇痛:镇痛药物可减轻重症病人的应激反应[4]。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早期评估致患者烦躁激动的原因,积极配合治疗原发病,纠正缺氧、低血糖、低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
遵医嘱应用药物降低颅内压,药物镇静,同时使用冰帽,以减少脑耗氧量,减弱脑代谢,减轻脑水肿。
加强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①做好ICU前诊视工作,对于择期手术病人可引领其参观ICU病房,介绍陪护制度、人员配制、将采取的护理措施、管理及仪器的使用目的。与此同时,护士可根据患者的病情、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语言交流方式,准确判断患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及时给予解答,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和疾病痛苦,从而使患者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减轻忧虑和不安。②手术完毕后,诊视护士亲自接待病人,待病人清醒后告知病人手术已顺利完成,我将对你进行全程护理,并告诉其将进行的治疗护理及需要怎样的配合。③对ICU病人,无论其意识状态如何,在进行任何护理操作时,都应亲切称呼病人并给予相应的解释和安慰。根据sisson的研究[5],听觉是昏迷患者最后丧失的感觉。语言交流是护理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个过程能够减少患者的焦虑和忧郁,并从情感上激发患者。④对农村、教育程度低、年长的患者,及时跟医生沟通,适当延长探视时间,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受重视感,减轻病人的孤独感和隔离感。
认真做好基础护理:①保持的舒适,选用适当的衬垫,按需要协助病人翻身及按摩受压部位皮肤并活动四肢,在病人意识清楚合作的情况下尽量减少约束袋的使用,并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病人主动活动。②做好晨、晚间护理(如为患者温水擦浴、清洗手脚)及各种基础护理,不仅可给予和安慰,还可增进护患感情。③临床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操作水平不仅可减轻病人的痛苦,而且可赢得病人的信任及尊重。同时,有计划地合理安排治疗护理,减少对患者的刺激,同时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
改善环境,减少不良刺激:①增加单间病房,以减少大病房各种治疗抢救的相互干扰。②简化病房的设施,抢救及监护仪尽量放在不显眼的地方,保持病室清洁舒适,温湿度适宜。夜间如非必须则降低病房的照明度,加设壁灯、地灯,医护人员的谈话、走路、技术操作等均要轻盈,监护仪、呼吸机等仪器的报警声音量等关至最小,尽量减少噪音的产生。
结 论
ICU内患者烦躁激动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监护室护士相比其他临床科室的护士更应具有爱心、细心、耐心及广博的医学、心理学知识,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预防、早期发现和治疗患者烦躁激动,从而全面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住院时间。
参考文献
1 ICU病人镇痛镇静治疗指南.2006版.
2 俞森杨.危重病监护治疗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662-666.
3 魏继承.手术世及ICU环境的噪音污染.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6,17(5):311-312.
【关键词】 ICU病人;心理问题;护理干预
我院急救中心重症监护病房自2006年1月成立封闭式的ICU病房,开展全护理工作六年、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两年来,通过病例筛选,对急诊入院收住ICU病房、意识状态清醒病人的心理问题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护理干预措施的归纳,目的在于通过分析ICU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发生的相关因素,制定护理干预措施,将精细化护理干预和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应用于临床,有效减少和预防ICU患者焦虑、恐惧、抑郁、睡眠障碍、谵妄等心理问题的发生。将观察的60例ICU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收集ICU患者60例,意识状态清醒,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40-82岁,平均年龄53岁。其中心肺功能不全病人11例,严重创伤、多发伤病人18例,急性中毒病人15例,急性心脑卒中病人12例,其他4例。
2 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焦虑、恐惧
2.1.1 原因及表现 ICU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的原因:身体疼痛不适;对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不确定性;对诊疗环境的不熟悉;经济负担过重,疾病造成的对家庭、工作、社会关系的影响等[1]。表现为病人缺乏安全感,孤独无助,烦躁不安,心率、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散大等。病人接受信息和沟通的能力下降
2.2 抑郁、怀疑
2.2.1 原因及表现 ICU患者由于不知情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法,对于患病后可能会失去健康、生活工作能力等,缺乏信息传递和对治疗的信心而感到不安、抑郁,表现为:悲观、绝望、忧愁、冷漠、情绪低落、与医护配合程度下降等[2]。
2.3 精神谵妄
2.3.1 原因及表现 封闭式管理的ICU患者,因探视的限制,得不到家人和社会的支持,身体约束和活动受限,频繁、未经允许的肢体接触和个人空间的侵犯,持续的照明,持续的高噪音水平等,导致病人发生精神谵妄,感觉失衡和定向障碍。表现为病人出现幻听、幻视,思维无序,脾气固执,对治疗的耐受性差:存在攻击、伤害、拔管倾向,无法通过沟通进行安抚。
2.4 睡眠紊乱和昼夜节律失调
2.4.1 原因及表现 睡眠障碍表现为患者昼夜性节律去同步化,睡眠丧失、中断等,是ICU病人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原因:不能减轻的疼痛、烦躁和焦虑,身体约束和活动限制,高噪音水平及光线刺激,连续不间断的治疗护理等,是睡眠紊乱的主要原因。表现为身体疲惫、疲乏,血压升高,免疫功能低下,机体能量消耗增加,认知功能障碍[3]。
3 护理干预措施
3.1 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 尽量满足患者要求,减少探访限制,延长陪伴时间。病室内摆放家庭照片、物品,创造一个较少不适的环境。教会患者使用放松术,播放喜欢的音乐,进行治疗性肢体接触等[4]。
3.2 评估患者诱发心理问题的原因,改善环境中的应激原 通过镇痛、镇静治疗、的改变、保温及降低病室光亮度,保证患者睡眠。集中进行治疗和护理,减少对病人的睡眠干扰,保证至少有一段持续90分钟不被打断的睡眠。减少不必要的、无意义的噪音:医护人员工作做到四轻,使机械声、报警声、谈话、走路等人为的噪音降低到最低限度。解除不必要的肢体约束和活动限制。增加患者对护理及环境如照明、洗澡时间、饮食的控制感。给予重复的、频繁的有关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定向力指导。确保患者能看到窗外,并沐浴阳光。
3.3 ICU人性化优质护理服务理念的运用 强调首诊护理责任制,病区护士长、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的第一时间主动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进行自我介绍和环境介绍,减少患者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增加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做好床旁护理,鼓励病人描述并表达恐惧心情。与患者进行对话时语气应平静,语速缓慢。护理人员每班交接时要正式向患者打招呼或道别,每次给予治疗性的肢体接触时间不少于5分钟,每日3-5次。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和自尊心,尽可能减少患者全身暴露的时间、次数。建立“安静护理时间”段如下午2-4点,在这个时间段将环境中整体的光亮和声音尽可能降低,同时避免可能增加患者应激的操作(在这段时间内,皮质醇与其他与应激相关的激素的分泌水平最低)。
4 讨论
ICU病人的焦虑、恐惧、抑郁、怀疑、睡眠障碍、精神谵妄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并非是单一出现,而是一种相互作用的负反馈效应的结果。这些问题的出现,会严重影响疾病的愈合,延长住院时间,增加ICU护理人员的工作难度和护理工作量。通过对收住ICU患者在入院第一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干预,帮助建立和维持正常的社会关系,早期、充分评估患者诱发心理问题的原因,改善环境因素对心理影响的应激原,将人性化优质护理服务理念运用到ICU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有效阻断ICU患者产生不良心理问题的因素等精细化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有效地降低病人生理应激反应水平,减少应激对机体产生的影响,对促进疾病的康复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最大程度地体现优质护理服务给患者带来的实惠,拉近了护士与患者的距离,不断提升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从而杜绝了护患纠纷及投诉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兆秀,王宗兰,等.精神科暴力行为与护理干预[J].护理管理杂志,2005,5(7):45.
[2] 李凤玲,高诚,李秀玲.护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心理问题及生存质量的效果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5,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