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德育教育的概念范文

德育教育的概念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德育教育的概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德育教育的概念

第1篇

体;教育;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9—0063—01

一、“童蒙求我”——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易经》“蒙”卦的卦辞说:“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金锦芳先生认为:发蒙者与蒙者的关系亦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强调童蒙求我,不是我求蒙昧的童子,实质上等于说,教育的成功与否,主要看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论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就是对“蒙”卦的继承和发扬。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新课改倡导的这种学习方式,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学中唯一的角色。

二、“君子以果行育德”、 “蒙以养正”——中国教育概念的精髓

“君子以果行育德”。意译为:君子应该用果断的行动,培养教育人们的德行。这一句道出了教育的真谛,这应该算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块里程碑。“蒙以养正”出自《易经·彖传》,金锦芳先生认为:蒙需要得到养,方能保持他的天真纯正的品行。养蒙,这是圣人之功。养蒙与发蒙,含义是一致的。对于蒙,最理想的做法,莫过于时其可发而发之,不可发而置之,养其本质,待其自胜。“蒙以养正”作为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教育思想的共同渊源,不论是孟子的“我养我浩然之气”,还是荀子的“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都是“蒙以养正”的具体体现。新课改目标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健康的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新课改决不能忽视德育教育,若以牺牲德育教育为代价的课改,无疑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我们应围绕新课改目标,在教学中力求学科与德育目标有机结合。

三、“包蒙,吉”——有教无类,面向全体学生

“包蒙,吉。”是“蒙”卦“九二”的爻辞。金锦芳先生直译为:“能够容纳所有蒙昧的童子,是吉祥的。”这就是说,学生的材质不一,不能一概而论,教师采取包容全体学生的态度,就会是吉祥的。后来孔子说的“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就是“包蒙,吉。”新课改要求:积极消除教育差异,特别要积极接纳边缘群体,让每一个人依法接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消除性别差异,确保女童及妇女受教育的权利;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青年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这正是对周易“包蒙,吉”的全面阐述,也是世界近现代教育史的主旋律。新课改示范校洋思中学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就是从现代科学教育的角度对“包蒙,吉”最好的诠释。“包蒙,吉”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两种不同的表述,虽然各有内涵,但比较之,不难发现,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从人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活生生的人,它们都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本质的观点。

四、“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第2篇

关键词:英语;语法;教育教学;改革;方法

教学方法改革论的任务是提高英语教学的过程的效率和促进教师熟练工作。其中不但需要连续分析自己的工作任务,还需要学习其他教师的经验和寻找新的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这意味着英语教学的方法论必须考虑到学习英语语言将会带来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问题来探讨英语教育方法改革的问题:

怎么教?

主要包括知识、技能和学习习惯,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

教学的目的是什么?

当一个老师是确定好了目标的教学,他/她会有条不紊的达到预计的目标。

如何教?

原则上的英语教学是建立、手段、方法、方式和策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而成功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掌握以下几项能力:

(1)鼓励、发展潜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2)通过频繁的重复来帮助学生培养学习习惯;

(3)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

一、语法和翻译

现代外语研究基于语法的格式相同的方式被以前的拉丁语主导了300年,是一种根据一定规则把单词合成一个句子的方法。学生应该学习单词和语法规则,严格遵循构建基于这些句子的分组列表和规则,本系统的语言学习是非常严格的,以这种方式学习学生无法拥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口头语言。而当学生使用口语时的语法,是不同于人工建造的句子。在16世纪, 语法英语第一次作为一门语言出现。并认为语言教学应该从书面文本和由其分析来教授词汇和语法。这种分析方法的先驱是沃尔夫冈 (1571 - 1635)。根据他的理论,英语语言必须遵守逻辑序列。

二、直观的教学方法

关于教学方法,有人主张精神和情感彼此连接。并提出了直观的方法基于直觉的直接对象、图片、视觉和声学元素,视觉和听觉刺激,文字和图像应该一起使用。直观的教学方法意味着从死记硬背过渡到更有趣的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当中。

1.英语课程的几种类型

英语课程的类型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五种:

学习新的技能,

复习和实践

知识提升、拔高

提问、修改错误

自学

下面以莎士比亚的学习为例,举例说明:

演示和解释关于莎士比亚的一切信息可以继续提问下去。但重要的是,在本堂课结束之后,老师应当对本课堂的内容进行提问和复习,这种方法手段虽不同于考试或者其他方法,但其所产生的效果是一样的,课程结束时,还要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巩固记忆,作业将包括阅读课文等内容。

2.寻找新的改革教育方法

吉恩・约瑟夫教授在他的课上他用来读两次,大声地,慢慢地将特定的文本翻译成英语,学生们将遵循阅读规律进行朗读,接着,他要求学生们把句子分成一个单词或词组进行朗读,他认为这是自然模式的方法来学习外语。之后他去了到德国学习德语并进行了记忆实验,就是只记忆第一动词和单词,然后阅读整本书。最终,尽管他学习很努力,也无法看懂或用德语进行交流,。失望的他回到法国之后惊讶的是他发现他的三岁的侄子会说德语比他会的还要多。基于此基础上,他建立了一种新方法,称为Gouin系列。他指出,在教学外语的人必须先从听觉感知,这意味着学习的主要器官是耳朵,而不是眼睛。所以对于外国语言学习的最好的方法是听力而不是阅读。

三、直接教育法

在19世纪的后半期,由于经济问题,在欧洲越来越多的人试图找到去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工作的机会,自然数百万不得不学习英语。通用学习的直接方的支持者强调口语的重要性,因为他的英语教学方法是独一无二的。他指出,语法并不是最好的方式教语言。他的结构化课程和对话被称为“口服的方法”。在他的课上他通过教英语口语练习语言。他认为阅读材料中给出的对话和相关文献及所有的描述和叙述应该很容易、自然和有趣。同时,模仿声音的概念,并且说出的单词和句子,他们听见就变得更加重要。在整个20世纪的新理论,尤其是期从20世纪下半叶,引入了詹姆斯j・亚圣何塞州立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提出一个轻松的语言学习方法。是将学生进行分组阅读,学生将承担不同的角色,所以在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读每个角色,同时会纠正他们错误的发音。他发现,五岁的孩子比成年人的学习能力高出25倍。在他的研究,他发现大脑的左半边是负责语言、分析、务实而右半球是整体的、艺术的、直观的、抽象的、音乐。这两个半球为了正常工作必须统一在同一水平,吸收同样多的知识内容。

所以,选择通过音乐来帮助记忆是至关重要的,选择音乐的类型是很重要的,在做各种研究后发现巴洛克音乐以其特定的节奏产生松弛,会导致良好的记忆。使用这种技术能够记住大量的词汇。但同时,一些人也指出,这可能会对人产生某种有暗示和操纵,这类加速学习必须有一个伦理和道德来规范。

四、结论

与人分享知识是最重要的,这种分享可以激励老师在课堂上拥有最佳状态。语言的智慧让老师更加热爱教学。和学生的互动可以让老师拥有巨大的成就感,因为它代表了社会人类的智慧和理解,它会打开对文化和语言认知,在教实际教学中学习另外一门外语可以打开心灵去认识新的世界。

其实不同的老师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教育方法,而老师面对的学生也都有着自己的性格和学习节奏,如果要使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放在老师身上是不可能的,一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吸收课堂所有的知识的。同样,只有几个学生更愿意参与课堂互动,而多数是被动的参与者。最好的教学方法永远不是死记硬背,所以,风趣幽默的教学形式才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最低要求。

参考文献:

[1]The Economic Journal of Takasaki City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vol.48 No.3 2006 Asher, James, Brainswitching, A skill for the 21st Century, Los Gatos, Sky Oaks Productions, INC., 1988

[2]Georgi Lozanov and Evalina Gateva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Suggestopedic Manual, , Gordon and Breach Science Publishers, New York, 1988

[3]Levitchi. Leon, Manual de Limba Engleza pentru clasa aIX-a, Bucuresti, Editura Didactica si Pedagogica,1965

[4]Cook, John Lennox, Gethin Amorey, Mitchell Keith, A New Proficiency in English, Blackwell, Oxford, 1967

[5]Daniel Jones, An Outline of English Phonetics, Ninth Edition. Heffer &Sons Ltd. Cambridge, 1960,

第3篇

终身教育提出保罗・朗格

朗实现方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特 点全民、终身、广泛、灵活和实用

推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

第4篇

本文根据研究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联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参考资料来源为中国期刊网和学校图书馆。时间跨度为2005年至2010年,可以有效保证研究紧贴时代形势和现实需要,进而保证研究的价值性和实用性。整个研究都是建立在对相关研究文献和原始资料的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本文力求做到:全面客观地搜集、引用、分析和综合文献,力求最大可能的保持文献的原有意蕴,避免断章取义。农村教育目的的应然状态是指农村教育目的应该是何种状态。近5年来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农村教育目的的应然状态进行分析,其观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服务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这类学者认为农村教

育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最终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吴志丽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知“农村教育也应是为了实现农村子弟的自身发展,为了更好满足农村孩子的发展需要,实现农村的经济发展。”[1]欧剑和陈小伟建议将农村教育教育目的定位为“为农服务”,包括推进农村社会的文明进程、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和培养各种适用人才、为农村发展服务。[2]这类从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的角度来定位农村教育,希望通过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社会服务现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短期可以起到明显效果,但是也具有很强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农村教育全面发展的需要。培养合格公民。这类专家是从农村教育的对象并结合教育本身目的来探讨农村教育目的定位问题。

农村教育的对象天然指向农民群众,而教育最初目的是“育人”,因此农村教育目的就是促进个体发展、培养合格公民。例如粟高燕提出农村教育是为“促进个体自然的、认识的、道德的、心理的、审美的全面发展”。[3]袁宇指出农村教育目的应该由“培养传统的劳动者和传授简单的农业劳动技能,转向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应现代化农业需要的人,为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创业能力的形成服务。”[4]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完善的“人”,将农村教育目的定位于“培养合格公民”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此举可以有效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培养新型农民。庞守兴认为农村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新型农民”。[5]皮武从文化角度探究农村教育目的,认为“必须突破单纯升学考试的局限,回归教育的本源,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作为农村文化的承担者”。[6]这种观点认为农村教育目的主要是为农村服务,具体体现在培养新型农民。农村教育建立在农村实际生活之上,本就应为农村发展服务,培养新型农民;但这具有很大局限,应该以更加广阔的视角来探析农村教育的目的。除此之外,王剑和冯建军认为“城市主导价值预设导致农村教育目的异化”,提出农村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热爱农村的人”,[7]以此促进农村的发展。刘小红和尹清强建议将农村教育目的定位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人才。”[8]体现出各方学者不同层面认识和解读我国农村教育目的的现状,对于研究农村教育目的有一定启示意义。

第5篇

[关键词]概念隐喻;意象图式;习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3-0142-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3.065 [本刊网址]http:∥

英语习语是英语词汇中的瑰宝,也是英语词汇中最特殊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据统计,以英语为母语的任每周要说大约三千个比喻和七千个成语。而能否恰当并正确的使用英语习语是衡量一个人英语是否地道的重要标尺。然而,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英语习语是英语学习中最困难的部分。大部分学生只能是掌握部分习语的意思,而且这种掌握也仅限于语言输入,也就是在做阅读或听力的时候能够明白这些习语的意思。但是很少有学生在语言输出中使用习语,例如,中国学生的作文中很少使用比喻、隐喻以及习语,更不用提口语表达。鉴于英语习语一直以来都是英语学习与教学中最困难的一部分,语言学们已经对习语的特点以及功能的研究了很长一段时间,并慢慢分化成了传统语言学观以及认知语言学观两种观点。传统观点认为英语习语是死喻,在本质上来说,习语是不可分割的,是一个整体,因此习语的意思有任意性并且无法分析。持有这种观点的语言学家认为英语习语独立于人的认知系统,其本质是语言性的。然而认知语言学观点认为习语是可分析的,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和百科知识为习语的语义提供了理据,其中概念隐喻又是主要的语义理据。

一、理论依据

概念隐喻这一概念是在1980年由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来的,并且他们在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细致详尽地阐述了这一理论。概念隐喻好比是一座桥梁,将两个领域之间连接起来。一个是始源域,即人们比较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另一个是目标域,即相对陌生的、抽象的事物。两个领域通过概念隐喻连接在一起,连接的基础是两者之间的相似性,以及两者之间的一系列对应关系。人们可以通过熟悉的的物去了解抽象的事物,最终达到认知的目的,而这个过程被称作是映射。映射的过程具有系统性,即始源域的结构会全部系统地映射到目标域,这就是莱考夫提出的不变性原则。概念隐喻是跨概念域的整体映射,不变性原则要求映射过程在与目标域的内部结构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同时要保留始源域的结构(即,意象图式的结构)。例如,如果始源域的意象图式是容器图示,那么容器的内部要映射到目标域的内部,外部映射到目标域的外部,边缘映射到目标域的边缘。同理,在路径图示中,始源域的起点要映射到目标域的起点,终点映射到目标域的终点。换句话说,不变性原则实际上是对映射过程的一种约束。以“生命是一场旅程”这个概念隐喻为例,在这个比喻中,始源域是“旅程”,目标域是“生命”。始源域“旅程”中的诸种实体、诸种特性、诸种关系都会被映射到目标域“生命”上,因此生命也像旅程一样,有开始有结束,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也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我们以习语“at a crossroads”为例,分析它在这句话中的意思:Facing the high salary job offered by the competitor,John findshimself at a crossroads。“at a crossroads”一般用来表达旅程,当使用这个习语时,它激起了我们与旅程相关的知识,在我们的脑海中会浮现这样一个场景:旅行者在路上行走,突然遇到一个十字路口,由于他们不知道该选择哪条路,而如果选错了方向就可能无法到达他们的最终目标,因此他们只能停下脚步,认真思考并做出最终选择。根据概念隐喻“生命是一场旅程”,我们可以推理出“生活”使用了我们关于旅程的认知,因此“at a crossroads”这一习语就有以下的含义:人们在一生中会遇到两难的情况,关于工作、生活、爱情等等,这时候人们必须要做出选择,而且还要认真思考,因为不同的决定有可能会导致完全不同的人生。

二、概念隐喻与意象图式在教学中应用

传统的习语教学主要以死记硬背为主,这种方法不仅让人感到枯燥无味,而且学生也很难长久记住背过的习语,就更不要提对习语的应用了。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法,在习语教学中使用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可以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英语习语。这主要由于以下几点原因。首先,概念隐喻与意象图式本身就能帮助学生理解习语中隐含的比喻。第二,概念隐喻将抽象的目标域和人们熟悉的的始源域连接在一起,学生就可以有意识地通过在始源域里学习到的经验引用到目标域里。第三,由于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其实一直存在于人的大脑认知中,属于潜意识的范围,而学生通过学习这两种理论之后,将会有意识地将它们运用在习语习得中。将概念隐喻与意象图式理论应用于习语习得中可以遵循以下步骤:教学前测、概念介绍、基于概念隐喻与意象图式的习语学习、学后测试。

(一)教学前测

教学前测包括四种题型。第一题是填空题,将习语中的某个词去掉。第二题是猜测习语意思。第三题是翻译句子,每个句子都可以使用习语翻译。最后一题为作文。在正式进行习语教学之前,通过测试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习语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是否在语言输出使用习语,并且为之后的考核阶段提供对比参考材料。

(二)概念介绍

由于概念隐喻与意象图式对所有的学生基本都是完全陌生的理论,因此,在教学开始有必要对这两种理论进行简要的介绍,为下一步的习语教学铺平道路。首先是找出一些对于学生浅显易懂的概念隐喻做例子,并给出与这个概念隐喻有关的习语,由浅入深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对中国学生比较好接受的概念隐喻包括“生活是一场旅行”、“时间就是金钱”、“辩论是场战争”等。以“LIFE Is A JOURNEY”为例,在这一隐喻中,JOURNEY是始源域,LIFE是目的域,基于两者有太多的共同点,具体的概念域“旅行”和抽象的概念域“生活”通过概念隐喻“生活是一场旅行”连接在一起,而始源域的结构也全部映射到了目的域中。这样,原来用在旅行中的表达方式也可以用来表述生活。例如“I miss the boat”,在旅行中表示我错过了船,根据“生活是一场旅行”这一概念隐喻,我们也可以把这个表达用在生活中,表示“错失良机”。经过对这两种理论的详细阐述,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下一阶段的习语教学。

(三)基于概念隐喻与意象图式的习语学习

习语教学的学习资料主要选自莱考夫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女人、火和危险的事物》和考威塞斯的《隐喻》。基于概念隐喻与意象图式的习语教学不仅是对习语的学习更是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因此老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思考是同等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自己想象、思考、猜测习语意思,然后再由老师总结指导。例如:His research results pave the way for other scientists’futher study。首先,通过几个问题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句话中的习语“pave the way for”,例如,当你看到这个短语会在脑海中出现什么样的图片?在什么情况下,人们会铺路?铺路之后的结果又是什么?通过这几个问题,学生就明白了,当路面状况很差的时候,人们在路面上通行会很困难,而当铺路之后,就会为后来的行人创造方便。而通过概念隐喻LIFE IS A JOURNEY,具体的概念“旅程”映射到抽象的概念“生活”上,在旅程中会经历各种情况,生活中也一样,因此“pave the way for”也可以用到“生活”的领域里,指“为……铺平道路,为……创造条件”。通过启发以及详细讲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实体对应关系掌握习语的意义。

(四)学后测试

为了考核基于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的习语教学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更长久的记忆习语、是否能让习语学习更具系统性、是否促进学生在语言输出中使用习语,最终考核分为学后一周测试以及学后两周测试。学后一周测试为填空题,将习语中的某个词去掉,习语选自教学材料,这是为了考核这种习语教学是否能帮助学生长期记忆所学过的习语。学后两周测试内容为猜测习语意思以及作文,其中第一题选的习语学生并没有见过,但是这些习语均隶属于习语教学中涉及的概念隐喻。由于隶属于同一概念隐喻下的习语非常多,这样之前杂乱无章的习语就具有系统性,学生理解消化概念隐喻的映射机制之后,应该能够理解其它相关的习语的意思。第二题作文选的话题和教学内容相关,涉及到生活、爱情等,由于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一直被诟病表达枯燥无味,此题的目的是考察学生能否在语言输出中使用习语,并且在学习概念隐喻的映射机制后,学生应该会在表达中加入大量比喻性的表达。最后教师将前测和后测的结果进行对比,对基于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的习语教学进行有效评估。

第6篇

一、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前的教学现状

从我国课程的现状来看,我们的数学课程内容比较系统,重视数学理论,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常规计算等基本技能比较熟练,这是联系实际、培养能力的重要基础。但是数学课程中的不足也亟待改革,过分关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忽视学生的感悟和思考过程,忽视对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揭示,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信心的激发和培养,我们的课程内容缺少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实际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分支、学科之间的联系,没有体现数学的背景和应用以及时展和科技进步与数学的自然联系,会使学生感到数学无用。我们更应看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到信息时代后,原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陈旧,刻意的形式化的表达,以及对数学作为工具课所应起的作用的忽视,都制约了数学课的功能的发挥。所以我国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新课标实施中的亮点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倡导数学课程应该反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的概念、法则、结论发生、发展过程和数学的本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数学知识结构,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这样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借着新课程改革的东风,我们应当认真学习、不断反思、开拓创新,在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教学传统的基础上,让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新课程理念理应走进广大一线教师的心里,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三、新课程改革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师教学理念与新课标的要求不合拍。教学方式的改变追根究底是教育理念的转变,新课标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使自己从高中数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自己去推论数学结论,要善于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但是,多年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许多人已落入了“刚开始模仿别人,到后来重复自己”的怪圈。,概念由教师直接给出通过习题强化提高,在给学生纠错中提高知识的应用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虽教学成绩不错,却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得不到体现。“拿学生的汗水去弥补教师授课方式的不足”,实在是一件憾事。

2.教材的编排顺序和学生理解知识程度的矛盾。对于立体几何的教学,人们通常采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维论证,度量计算等方法认识和探究几何图形及其性质。必修2中第一章内容的编排,似乎和编者的意图不相符合,往往造成把直观图一节内容忽略化。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我的建议是想让学生对空间几何体的结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直观感知部分),然后让学生了解这些几何体的画法,即直观图一节(操作确认部分),接着介绍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把三视图放在最后(以上是思维论证与度量计算),通过对三视图的理解,会根据三视图想象空间几何体的形状,画出直观图,去求其表面积和体积,水到渠成,并与高考相呼应。另外课本中例题与习题的难易不相匹配,例题简单,与新理念匹配,但习题部分直接加强了难度,没有过度之意。学生一时很难接受,教师不知如何下手。好似“新鞋子,老路子”。

3.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把握受学校的硬件设施的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过渡到了信息时代,很多数据图像的处理已经不再单独依赖传统计算。但一年的教学下来,很多老师有同感:新课标适合学生素质高,学校硬件设施教强的学校,必修1中的第三章内容是函数的应用似乎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事实上很多知识是靠计算机来完成的,如数据的处理,图像的做法完全借助于计算机,学生虽了解其然至知其所以然,但由于缺乏动手操作能力,理论缺乏实践的检验,往往效果不佳。这对于普通高中甚至是条件不好的地区来讲,恐怕不能涉足。这样限制了学生才能的发挥,对高校选拔人才也会受到影响,教材的编写者是否忽略了这一点呢。

第7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法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它是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新课标指出,我们要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译推理能力。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运用已有的数学概念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离开了概念,我们就无法对客观事物进行有根有据的思考,有条有理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也就谈不上培养了。只有加强概念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各种数学能力。

回想反思,我认为,在新课改理念下要上好一节概念课应该做到:

一、追根塑源,引入概念

很多的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这些数学知识是人们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总结提炼出来的。当然,也有部分数学知识是数学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那么,分数源于哪里,我认为,分数既来源于生活,也是数学发展的需要。学生只有了解分数的来源,才能对分数意义的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在这节课中,我从学生最常见生活情境引入,乐乐要吃一粒药的一半的一半,他到底要吃多少粒药?然后,再出示测量时得不到整米结果,怎么办?1 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1包饼干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等丰富、真实的显现生活的情境,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有了强烈的数学需要,分数应运而生,水到渠成地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将学生的思维牵进了分数意义的学习中来。

二、动手实践,构建概念

具体情境中的分数是单一的,如何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分数的概念,建立初步的分数模型呢?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身经历探索研究,观察发现、归纳总结形成概念的全过程,才能让学生初步地构建出概念。本节课中,我让学生充分地动手操作,采取不同的方式,操作,展示,观察,说明,学生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参与探索过程,体验分数的形成过程。例如,先让学生用1张圆形纸,1根绳子,4个苹果,8包饼干,12粒糖等,分一分,画一画,摆一摆,表示出其中的 ,由于物品的数量不一致,学生分出来的表示 的方法也不同,这时我及时地抓住重点提出问题,为什么物品的数量不同,每份的数量也不同,都可以用 表示呢?这对学生理解分数的本质属性是非常重要的,强调出无论物品的数量是多少,分配时只要把物品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一份就是这些物品的 ,很难让学生全面地理解分数的本质属性。接着我让学生说说 的含义,用手上的物品分一分,找出其中的 ,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任意一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根据学生的汇报,我适时板书,让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从理解几分之一,到理解几分之几,再到理解任意一个分数的意义,明确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更深层次地理解分数的本质属性。

三、抓住重点,剖析概念

常言道:说话要说重点,办事要抓要点。只有弄清了重点我们才能对事情的发展了如指掌。概念教学也一样,只有能抓住概念的重点进行教学,学生才能对概念理解得更深入、透彻。分数意义的重点之一是让学生理解单位“1”。在教学时,学生通过分一分、摆一摆初步构建出分数的意义,我及时地让学生思考:一个整体可以表示什么?学生不难得出:一个整体可以是1张圆形纸、1根绳子、4个苹果、8包饼干、12粒糖等。再追问: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呢?学生列举出很多生活中显而易见的物品。在学生列举出丰富的生活实例时我给予充分地肯定,并及时点拨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通常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这样,学生就从丰富的生活素材中真正地理解了单位“1”。分数意义的重点之二是弄清分数的分子与分母表示的含义。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弄清楚为什么数量不一致的物体,每份的数量不同,都可以用 表示呢?在学生明确“无论物品的数量是多少,也不管每份数量是多少,只要是单位“1”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 的基础上,我及时抓住重点地提问:分数的分母表示什么,分子表示什么?这样学生就明确了,分母表示平均分得份数,分子表示所占的份数。抓住重点,剖析概念,让学生对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运用巩固,深化概念

从认识的过程来说,形成概念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即从个别的事例中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巩固概念则是识记概念和保持概念的过程,是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概念的过程,即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小学生数学概念的掌握不是一躇而就的,必须通过及时的巩固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中,我围绕分数的意义设计了“填一填”“辨一辨”“找一找”和“试一试”4道习题,务求从多种形式的练习中帮助学生巩固对所学概念的理解。“填一填”的设计是针对学生已经理解了分数的概念后让学生填出一堆糖平均分成2份、3份、4份……其中的1份、2份、3份分别是这堆糖的几分之几。“辨一辨”是一组判断题,有正例的说明,也有反例的说明,让学生有更深刻的理解。而根据数学源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特点,我设计了“试一试”把一包12块的饼干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分之几?每人分得几块?广告中分数的应用等,这些练习都与生活联系密切,让学生经历生活问题――数学概念――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过程,既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又使所学概念得到深化,升华,为进一步学习相关概念打好基础。

每个数学概念都有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中要针对特点而进行教学设计。但无论怎样,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环节必须环环相扣,引入概念后要构建概念,构建后要深入理解概念,理解后要及时巩固,通过巩固要及时提升,为概念发展作好准备。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应结合概念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在教学概念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第8篇

一、数学概念的概述

概念通常包括四个方面:概念的名称、定义、例子和属性。以概念“圆”为例,词“圆”是概念的名称;“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做圆”是概念的定义;符合定义特征的具体图形都是“圆”的例子,称为正例,否则叫反例;“圆”的属性有:是平面图形、封闭的、存在一个圆心、圆心到圆上各点的距离为定长(半径),等等。

1、数学概念的特点

数学的研究对象是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这种关系和形式是脱离了事物的具体物质属性的,因此,数学概念有与此相对应的特点。

(1)数学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简明、概括的反映,并且都由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符号来表示,这些符号使数学有比别的学科更加简明、清晰、准确的表述形式。数学概念的这种特性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大量数学概念及其系统成为可能。

(2)数学概念是具体性与抽象性的辨证统一。一些数学基本概念是一类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本质属性的抽象,具有明显的直观意义,但通常以形式化语言来表述;数学中有许多概念是在抽象之上的抽象,是由概念所引出的概念(如1、2、3是对真实事物的直接抽象,而那些较大的数则是建立在已有概念的抽象分析之上:对于“已知x,则可得x+1”的理解使人们可以获得自然数的无限序列:1,2,3,…,n,n+1,…);数学中还有许多概念是“思维的自由想象和创造的产物”,它们与真实世界的距离是非常遥远的,如“虚数”、“n维空间”等。所有这些都说明,数学是高度抽象的。但另一方面,数学概念又是非常具体的,任何一个数学概念的背后都有许多具体内容支撑着。学生只有掌握了数学概念的定义,同时又能够举出概念的具体事例,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概念。

(3)数学概念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前已指出,数学概念往往是“抽象之上的抽象”,先前的概念往往是后续概念的基础,从而形成了数学概念的系统。公理化体系就是这种系统性的最高反映。数学概念的这种特性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时必须做到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

值得指出的是,数学概念的特点不能与个体所掌握的数学概念的特点相混淆。个体所掌握的数学概念是与他本人的数学认知结构水平相适应的,即同一个数学概念,由于认知结构水平的不同,存在着不同水平的理解。例如“函数”概念,初中学生只能作“对于给定区间上的每一个x值都有唯一的一个y值与之对应,则y就是x的函数”之类的直观理解,而高中学生就可以用集合的语言,从映射的观点出发来理解,大学生则可以用“关系语言”来理解它。这种抽象水平的层次性反映了学生数学认知结构水平对概念掌握的制约性,这是教师把握概念教学要求的依据之一。

二、数学概念的获得

1、概念获得的不同形式

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的过程实际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的过程。例如,学习“棱锥”这个概念,就是掌握:凸多面体、底面是多边形、侧面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等这几个关键属性。同类事物的关键属性可以由学生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这种概念获得的方式叫做概念形成;也可以用定义的方式向学生直接揭示,学生利用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来理解新概念,这种获得概念的方式叫做概念同化。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是两种基本的概念获得方式。

通常,由于数学学习是掌握前人已经发现的数学知识,把前人的数学活动经验转变成自己的经验,使其成为自己解决问题的工具的过程,因此概念同化是学生获得数学概念的最基本的方式。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不断丰富,学生所掌握的概念系统也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未分化到分化、从分散到统一地连续不断地获得发展,相应的,学生获得概念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年龄越小,认知结构越简单而具体,概念形成的方式就用得越多。

2、用概念形成方式教学概念

第9篇

一、功的概念建立的缘起

高中教材对功的概念的形成历史有一个简要的交代――早期工业革命促使人们需要一个衡量机械工作能力的统一标准,在此基础上人们逐渐形成一致意见,即用机器将重物提起的高度与重物重力的乘积作为一个标准,由此逐渐形成了功的概念。

但是,这个交代,只说明了功的概念的建立历史和实际功用,却并没有很好地指出建立功的概念的理论目的,因此,从教师到学生对功的定义的特异之处都普遍感到不好理解――为什么要分解位移到力的方向呢?这有什么道理呢?

其实,物理学引入功的概念,实际上是为了量度一个运动变化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多少,也就是教材所说: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正是能量变化的如此特点,导致功的定义必须如此。可能有些教师认为,功是能量概念之前就有的物理量,历史上或许如此,但物理理论体系中,却是先有能量概念,再有能量变化的量度问题,以及这个量度与力、位移的联系问题。

因此,我建议教师讲明功的概念建立的理论目的,并指出正是因为能量变化的如此特点,所以功的概念如此特异,要求学生在这个理解的基础上,接受这种特异之处,并同时指出,到大学进一步深入学习物理时,就会明白如何由能量变化导出功的如此定义。

这个讲法还为后面讲功能关系、能量守恒做好了铺垫。

二、功的定义式中位移的讲法

功的定义式中位移是指力直接作用在其上的质点的位移。可是,高中物理习题中,很多物体却不能看成一个有质量的点,比如,可以形变的细绳、弹簧、人体,或者长度不能忽略的杠杠、黑板、滑块等等。在面对前面一类情形时,过去有些教师便把功的定义式中位移说成是“力的作用点的位移”,但这个说法却遇到了作用点在不停转移时无法适用的问题(如手在书本上擦动时,计算手对书本做的功,此时书本也在滑动),于是从教师到学生普遍感觉到了一种混乱和无力。而且,这种说法用力的作用点代替受力物体(质点),抽空了位移是受力物体的位移、功是受力物体能量变化的量度的物理实质。

为了将各种情况下功的定义统一,建议教学时,在这个位移的概念前加如下三个限定:

1.力直接作用在其上时;

2.力直接作用在其上的物体;

3.对地的。

合起来即是:力直接作用在其上时、力直接作用在其上的物体对地的位移。

这样,对于踢出的足球,计算脚对球做的功就只能用脚与球接触有力的时间内球的位移;对于滑块在滑板上滑动时,计算摩擦力的功时,就不能用两者的相对位移,而必须用两者各自对地的位移。

更重要的是,对于前述不能看做一个点的物体,这种说法也有极强的适应能力。比如,引体向上时,计算杆对人体做的功,杆对人的力直接作用在手上,因此,这时应该用手的位移代进公式计算;原地蹲立起跳、爬杆、爬楼梯、乘扶梯等一系列问题类似处理。再比如,手在书本上擦动,书本也在手的摩擦力作用下向前滑动,计算手对书本做的功,此时,整本书在平动,力直接作用在其上的物体就是整本书,于是就可以直接用整本书对地的位移代进公式计算,这时,不需要考虑作用点转移的问题。所以,手在黑板上擦动时,因为黑板没有动,没有对地的位移,因此手对黑板不做功。

三、功的正负的物理意义

关于功的正负的物理意义,教材一般回避不谈,而大部分资料和教师基本上都讲成动力功、阻力功,即正功是指动力对物体做的功,负功是指阻力对物体做的功。这种说法对质点而言并没有多大的问题,但对可形变物体,就值得商榷了。

比如,人原地起跳时,地面对人的作用力是人起跳的动力,由于力直接作用在其上的脚离地前没有位移,这个力对人并不做功。再比如,光滑水平地面上放一平板小车,一人站在小车上,现在人开始向后蹬车从而向前跑去――这个过程中,人对车的力是动力,做正功,因为车的位移与蹬力(摩擦力)方向相同;车对人向前的摩擦力也是人体前进的动力,但因为人的脚对地的位移向后,因此车对人做负功――这个过程中,动力做了负功!

动力是可以不做功,也可以做负功的!

因此认为正功即动力功,明显有问题;更严重的是,这种讲法,掩盖了功的正负实质――功的正负实际上是指能量转化转移的方向,即力对物体做正功,表示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输入能量,力对物体做负功,表示施力物体从受力物体取走能量!

在前述人向后蹬车从而前进的问题中,人对车做正功,将人体的能量输入平板车;车对人做负功,平板车将能量从人体取走。或许有人问,人车动能都增加了,这增加的能量来自何处?很显然,是人体肌肉消耗体内化学能,对脚和上体都做了正功,从而将体内化学能转化为了人车整体的动能。

因此,我建议,关于功的正负,最好不提动力功、阻力功的说法,而直接指出功的正负是指能量转化转移的方向,并说明力对物体做正功,表示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输入能量,力对物体做负功,表示施力物体从受力物体取走能量;如果一定要提动力功、阻力功,也要及时补充前述“功的正负的实质表述”,从而突出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的本质意义,也为后面讲功能关系、能量守恒做好铺垫。

第10篇

函数概念是全部数学概念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纵观300年来函数概念的发展,众多数学家从集合、代数、直至对应、集合的角度不断赋予函数概念以新的思想,从而推动了整个数学的发展。但正是由于函数概念的抽象性与层次性,学生往往不习惯用集合、对应的观点去解释函数关系,缺乏用函数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拟通过对函数概念的发展与比较的研究,对函数概念的教学进行一些探索。

1、函数概念的纵向发展

1.1 早期函数概念──几何观念下的函数

十七世纪伽俐略(G.Galileo,意,1564-1642)在《两门新科学》一书中,几乎从头到尾包含着函数或称为变量的关系这一概念,用文字和比例的语言表达函数的关系。1673年前后笛卡尔(Descartes,法,1596-1650)在他的解析几何中,已经注意到了一个变量对于另一个变量的依赖关系,但由于当时尚未意识到需要提炼一般的函数概念,因此直到17世纪后期牛顿、莱布尼兹建立微积分的时候,数学家还没有明确函数的一般意义,绝大部分函数是被当作曲线来研究的。

1.2 十八世纪函数概念──代数观念下的函数

1718年约翰·贝努利(BernoulliJohann,瑞,1667-1748)才在莱布尼兹函数概念的基础上,对函数概念进行了明确定义:由任一变量和常数的任一形式所构成的量,贝努利把变量x和常量按任何方式构成的量叫“x的函数”,表示为,其在函数概念中所说的任一形式,包括代数式子和超越式子。

18世纪中叶欧拉(L.Euler,瑞,1707-1783)就给出了非常形象的,一直沿用至今的函数符号。欧拉给出的定义是:一个变量的函数是由这个变量和一些数即常数以任何方式组成的解析表达式。他把约翰·贝努利给出的函数定义称为解析函数,并进一步把它区分为代数函数(只有自变量间的代数运算)和超越函数(三角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变量的无理数幂所表示的函数),还考虑了“随意函数”(表示任意画出曲线的函数),不难看出,欧拉给出的函数定义比约翰·贝努利的定义更普遍、更具有广泛意义。

1.3 十九世纪函数概念──对应关系下的函数

1822年傅里叶(Fourier,法,1768-1830)发现某些函数可用曲线表示,也可用一个式子表示,或用多个式子表示,从而结束了函数概念是否以唯一一个式子表示的争论,把对函数的认识又推进了一个新的层次。1823年柯西(Cauchy,法,1789-1857)从定义变量开始给出了函数的定义,同时指出,虽然无穷级数是规定函数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对函数来说不一定要有解析表达式,不过他仍然认为函数关系可以用多个解析式来表示,这是一个很大的局限,突破这一局限的是杰出数学家狄利克雷。

1837年狄利克雷(Dirichlet,德,1805-1859)认为怎样去建立x与y之间的关系无关紧要,他拓广了函数概念,指出:“对于在某区间上的每一个确定的x值,y都有一个或多个确定的值,那么y叫做x的函数。”狄利克雷的函数定义,出色地避免了以往函数定义中所有的关于依赖关系的描述,简明精确,以完全清晰的方式为所有数学家无条件地接受。至此,我们已可以说,函数概念、函数的本质定义已经形成,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经典函数定义。

等到康托尔(Cantor,德,1845-1918)创立的集合论在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之后,维布伦(Veblen,美,1880-1960)用“集合”和“对应”的概念给出了近代函数定义,通过集合概念,把函数的对应关系、定义域及值域进一步具体化了,且打破了“变量是数”的极限,变量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其它对象(点、线、面、体、向量、矩阵等)。

1.4 现代函数概念──集合论下的函数

1914年豪斯道夫(F.Hausdorff)在《集合论纲要》中用“序偶”来定义函数。其优点是避开了意义不明确的“变量”、“对应”概念,其不足之处是又引入了不明确的概念“序偶”。库拉托夫斯基(Kuratowski)于1921年用集合概念来定义“序偶”,即序偶(a,b)为集合{{a},{b}},这样,就使豪斯道夫的定义很严谨了。1930年新的现代函数定义为,若对集合M的任意元素x,总有集合N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则称在集合M上定义一个函数,记为y=f(x)。元素x称为自变元,元素y称为因变元。

函数概念的定义经过三百多年的锤炼、变革,形成了函数的现代定义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函数概念发展的历史终结,20世纪40年代,物理学研究的需要发现了一种叫做Dirac-δ函数,它只在一点处不为零,而它在全直线上的积分却等于1,这在原来的函数和积分的定义下是不可思议的,但由于广义函数概念的引入,把函数、测度及以上所述的Dirac-δ函数等概念统一了起来。因此,随着以数学为基础的其他学科的发展,函数的概念还会继续扩展。

2、函数概念的横向比较

函数概念,作为世界各国学生必修的内容,各国对其分配设置、处理方式不尽相同。下图对中国与各个西方国家的函数概念作一横向比较:

函数概念引入──学习──深化的过程比较

中国

初三时引入函数概念,强调学生对于函数概念的形式化定义,用“变量”来描述函数概念。

高一时用“映射”来刻画函数概念。

法国

四五年级学生认识和使用小数集上定义的数值函数。

七年级,用图表表示情景,通过消费、发展、环境等让学生初步感受函数。

八年级,能用图、表或解析式等多种方式表示函数,但不给出严格定义。

九、十年级,用表格、图表处理一些其他领域的问题,定义处理十分谨慎。

高中时,大量增加函数内容。

日本

小学四年级开始接触函数关系的初步概念,对两个相依变化的数量关系进行研究并用图表来表示,用式子简洁的表示数量关系。

中学在数量关系领域把函数概念的学习划分为三个阶段,渗透函数思想。

美国

九年级以上的各类代数课本中,都首先定义“有序数对”、“关系”,再将函数定义为一种特殊的关系。

德国

初中由机器运算寄存器的有关知识展开所熟悉的简单算法,让学生在编写简单程序的同时开始学习变量、函数。

英国

由实际情景得到表达式,再得到数据,描点作出图象,利用曲线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引入函数概念。

2.1 函数概念引入方式上的差异

我国教材函数概念引入方式为:实际例子(问题)数学解答从过程中提炼出函数概念。这种方式更注重函数概念引入的系统性,从两个阶段入手,多层面,多角度地向学生介绍了以“变量”为基础的函数古典定义以及以“集合”为基础的现代函数定义,所呈现的函数概念结构较系统和完整,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但学生对“对应关系”往往缺乏充分的理解,并且函数概念引入时间较晚,定义方式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函数思想的实质,以及自身辨证思维能力的发展。

西方各国函数概念的引入一般较早,函数概念引入方式为:实际例子(问题)数学概念实际问题。它更注重函数概念背景知识的铺垫,重视函数思想和方法的掌握,淡化函数的形式化定义,大多没有给出具体的函数概念,而是将实际应用中的问题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联系,以问题解决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函数内容,应用数学的意识比较突出。

2.2 函数概念与信息技术结合程度上的差异

我国函数概念教学中加强了函数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并且结合各种现代教育技术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能力,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常常局限于用计算器进行简单求解,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内容,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自主学习。西方各国大部分函数概念教学都与计算机技术教育相结合,涉及“寄储器”、“算法”等诸多计算机语言、计算机网络图,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即数学不仅是书本上呈现的知识,而是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空间,拥有非常丰富的信息载体,学生应通过自主的学习行为去领略书本以外的数学世界。

3、函数概念教学的几点思考

3.1 注重函数概念的早期渗透

函数概念的培养在小学已经开始了,进入中学,随着代数式、方程的研究以渗透了这一观念,任何一个含有字母的代数式,就可以看作它所含字母的函数。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根据相关内容向学生渗透函数的思想,如代数式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量与量之间的依存性;通过数的概念的发展,积累学生关于“集合”概念的初步思想;通过数轴和坐标的教学,渗透关于“对应”概念的初步思想等。通过这样的铺垫,学生在接触到严谨而抽象的集合函数概念时,易于接受。

3.2 注重学生学习函数概念的心理建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应把学生看成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知识、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在函数概念教学中,可以适当采用引导讨论,注重分析、启发、反馈,先从实际问题引入概念,然后揭示函数概念的共同特性:(1)问题中所研究的两个变量是相互联系的。(2)其中一个变量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也随着发生变化。(3)对第一个变量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第二个变量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同时从阅读、练习中巩固概念,再从讨论、反馈中深化概念,让学生自己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避免概念教学的抽象与枯燥,使学生深入理解函数的实质,从而让学生较好地完成函数概念的建构。

3.3 注重函数概念与信息技术的适时性、适度性结合

由初中刚进高中的高一学生,思维较为单一,认识比较具体,注意不够持久,并且高中数学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普遍感到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一些知识情境,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应用信息技术时要根据教学需要,学生需求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情况适时使用,并且运用要适度,掌握分寸,避免过量信息钝化学生的思维。函数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于几何画板,图形计算器等现代教学工具辅助教学,鼓励学生上机操作,观察函数图象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交流与讨论,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函数。

3.4 注重函数概念的实际应用

抽象的函数概念必须经过具体的应用才能得到深刻理解,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是通过建立函数模型而通过解决的,因此在函数概念教学中,可以通过函数性质比较大小,求解方程、不等式,证明不等式等活动加强理解,同时引入具体的函数生活实例,如银行的利率表、数学用表、股势走势图,让学生记录一周的天气预报,列出最高气温与日期的函数关系等等。这样学生既受到思想方法的训练,又对函数概念有了正确的认识,使学生相应的数学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M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1-4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1981;

[3]吴泽菲等。中国与英国初中数学课程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1998,1:11-16;

[4]章以昕。中美两国中学数学教材中函数概念的比较[J]。数学通讯,1996,2:16-19;

第11篇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日益严重,令人担忧。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也使千千万万的家庭陷入痛苦之中。本文通过对未成年犯犯罪特征的调查和了解,明确未成年犯教育改造的指导思想,在其基础上制定未成年犯教育改造的主要内容,并针对未成年犯罪的问题做出预防对策。

关键词:未成年犯;教育;改造;预防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收入分配不均、就业率下降等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严峻,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毒瘤。青少年意味着未来,意味着希望,因此我们对青少年犯罪进行调查,探究青少年犯罪的各方面特征,建立一套完善合理的教育改造对策,以求帮助未成年犯矫正恶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一、未成年犯罪的基本特征

(一)违法性

未成年人的年龄界限我国法律有明文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未成年是指未满18岁的公民。”其违法行为的产生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就主观因素而言,主要是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个体需要与满足需要手段上的认识错误等;就客观因素主要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

(二)未成年犯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的一项对全国10个省、市近3000名未成年犯和1000余名普通初中生的调研报告显示,未成年犯多数有学业失败的经历,57.1%的人学习成绩中下或根本跟不上,50.3%表示很少或从未受過老师表扬,这些数字都远远高于普通未成年人。因此,闲散未成年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排在前三位的是初中肄业、小学肄业、小学毕业,文盲、小学和初中水平的佔了97%。犯罪前多数已处于家庭、学校、社會监管无力的状态,他们中的72.5%有离家出走经历,24.4%的人不与亲生父母生活在一起,另外,有56.7%在学校期间经常逃课旷课。[1]

(三)犯罪涉及领域广泛,类型多样,危害性增大。

当今的青少年犯罪类型日益多元化,传统犯罪继续存在,新型犯罪层出不穷。据有关部门统计,青少年犯罪涉及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当中的大部分违法犯罪行为。在青少年中,以颠覆国家政权为目的,破坏国家统一、想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的有之;因泄私愤,报复,放火、投放危险物质的有之;为获取不义之财进行绑架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有之;为攫取钱财,盗窃、诈骗。抢夺、抢劫的有之;为寻求刺激,寻滋生事,扰乱公共秩序者也有之;还有进行赌博、、吸毒贩毒、传播计算机病毒。传播物品。可谓“五毒俱全”,种类繁多,不一而足。[2]

(四)盲目而导致犯罪

未成年人的犯罪动机带有其明显的年龄特征,即与他们的认知水平不成熟相联系,常常是动机模糊,未能完全意识到。从表现方式上看,他们的犯罪动机易变化、不稳定,易受外界诱惑影响而变化,表现为较少的预谋性,随机性强。而且一般都带有强烈的情绪、情感性。也就是说,未成年犯罪动机直接受情绪、情感的驱使,无论是起因,还是实施过程中动机的变化。无一不与情绪相连。

盲目性是青少年犯罪的突出特征之一,他们在犯罪时从动机的产生到行为的实施,时间极短,有时并无确定目标,无明确的行动方向,往往为一点小事, 一言不合就大动干戈,直接酿成伤害、杀人,有的经同伴稍加挑动、怂恿,就干出抢劫、流氓或等犯罪行为。

(五)在行动结构方面显示出手段的暴力性,成人化、智能化的倾向明显

青少年犯罪呈现出手段的残暴性和后果的凶残性之特征。青少年正处于精力旺盛的阶段,加上分辨是非的能力差,不考虑起犯罪行为的后果,感情易于激动,因为总是不顾一切地去行动。因此,他们的作案手段往往极其残忍,肆虐横行,无所畏惧,破坏性极大。

那些以前主要是成年人实施的犯罪,如绑架人质、拐卖人口、走私、逼迫妇女等犯罪,现在青少年都有涉及。那些传统的青少年犯罪,在形式上也日趋成人化。他们已不再满足于一般的扒窃偷摸、寻衅滋事,为是进行蒙面抢劫、持刀等成人化犯罪。就盗窃罪来讲。当前的青少年犯罪就呈现出成人化的特点。

(六)未成年人实施犯罪的暴力化恶性化程度加剧

根据有关方面统计和抽样调查发现:未成年人犯罪暴力性日趋明显,严重暴力犯罪比例明显上升。近年来,犯抢劫、、奸、故意杀人、故意伤害五类严重暴力犯罪的未成年罪犯约占全部罪犯的50%左右。未成年人实施的重大恶性案件时有发生,相当一部分省份都出现了未成年人残酷杀害祖父母、父母及其他亲属的案例。比如,河北省唐山市年仅15岁的莫某因父亲长期虐待母亲和自己,为了让柔弱无助的母亲和自己能够得到解脱,莫某伙同两名男性未成年伙伴,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3]

二、未成年犯教育改造的指导思想

青少年犯罪是由于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他既反应出我国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呈现的社会结构内在的结构性矛盾与冲突以及其整合机制的破裂和松弛,同事也折射出青少年个体在适应当前急剧变化、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过程中思想上的困惑和迷茫,心理上的脆弱与孤独,因而要有效地防治青少年犯罪,就应当立足我国的实际,整合社会资源,构筑起青少年犯罪的防治体系以及运行机制,同时结合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对其个多用途、多方面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培养与扶植,促进其树立起正确人生观和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一言概之,这就是应当对青少年犯罪实行全方位的综合治理。

1. 社会:治理青少年犯罪的基础

在社会调控方面,我国应该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其社会结构再生、完善与彼此功能上的互补。具体言之,当务之急是需要在社会控制模式的构建中,不仅要促成自上而下的权利救助机制,强化其辐射力,而且应形成自下而上的权利救助机制,增强其在社会动态发展中的灵活性、能动性。在社会控制的策略上,政府就应对社会控制薄弱的地方增强管理职能同时应不断地培育、扶植新的“中间组织”的自我发展与完善。

2. 司法:治理青少年犯罪的保障

在治理青少年犯罪中,司法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既涉及如何科学有效地防治青少年犯罪的问题,还涉及如何公正惩处和保障青少年犯罪人的合法权益以促使其改邪归正、防治重新犯罪的问题。因此,科学地构建刑事司法运行机制是治理青少年犯罪的重要保障。具体而言,在目前我国治理青少年犯罪中应当建立科学的青少年犯罪的司法防治保护机制度和完善青少年犯罪的刑事法律。

3. 学校:治理青少年犯罪的关键

学校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基地。然而一直以来,对于小学、中学、高中的工作成绩与社会声望基本上以升学率的高低来作为学校好坏的评价标准,学校的工作基本也就随着这一指挥棒运转,这不仅本身给青少年违法犯罪潜藏了消极的因素,而且也制约了学校对于防治工作的开展,因此要发挥学校再防治青少年犯罪的功能,重要的一点是政府应将青少年的违法犯罪防治工作纳入到学校的中心工作中来,并将起作为评价学校工作成绩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在社会中,政府应大力宣扬学校开展培养青少年遵纪守法工作的深远意义,以获得社会对这项工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学校对青少年违法犯罪发挥防治作用。

三、未成年犯教育改造的主要内容

我国《监狱法》规定,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应当包括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和技术教育三大内容,实行因人施教、分类教育、以理服人的原则,采取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狱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这是教育改造所有罪犯的法定的、也是最基本的内容和方式,自然是教育改造未成年犯所必须依循的。

(一)未成年犯的思想教育

《监狱法》规定:监狱应当对罪犯进行法制、道德、形势、政策、前途等内容的思想教育,这是普遍适用于全体罪犯的思想教育内容,监狱对未成年犯的思想教育应当在这一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倾向于未成年人的特点。

1. 对未成年人犯进行法制、道德教育

对未成年人大多数是法盲,对未成年犯的法制教育是为了矫正其错误的法制观念和心理,管教干部要对他们进行法律知识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管教干部对未成年犯多讲关于其他未成年犯走上犯罪道路后,进行认真改造,在监内好好学习,争取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等案例;管教干部要善于与未成年犯建立感情联系和心灵沟通,以消除未成年犯的抵触对立情绪,促使他们的意识、情感、行为的良性转化。

未成年犯的道德水准低下,大多数未成年犯都是从缺乏道德观念、不讲社会公德开始逐渐滑向犯罪的深渊的,管教干部要对他们进行有关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教育他们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集体主义精神,树立正义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划清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并且要指导、督促他们以社会主义的道德准则来规范和约束自已的行为,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习惯。

2. 对未成年犯的政策教育

党和国家的政策既是立法依据,又是执法保障,是法律的延伸和补充,因此政策教育应当作为法制教育的补充,使受教育者对法律、法规的要求有更为确切、全面的理解和把握,促进行为守法。对未成年犯的政策教育应体现“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使他们体会到我国法律对未成年犯的“特殊保护”,主要包括人道主义;教育改造为主,轻微劳动为辅;监狱教育与社会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等内容。

3. 未成年犯的前途教育和社会教育

前途教育的意义在于唤起罪犯对未来的希望,增加改造信心,提高改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对未成年犯的教育改造不能将他们与社会生活隔离开,大多数未成年犯入所后担心被父母、亲友和社会所抛弃,渴望得到家庭的帮助和社会的关怀,要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和家属亲人并没有遗弃他们,而是时刻关怀他们,期望他们改好,因而从中受到鼓舞和鞭策,决心改恶从善,重新做人;要让他们正确了解国家四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及今后发展的目标,让他们看到自已的改造前途,树立改造的信心和决心,学有所长,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材。

(二)未成年犯的文化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第75条针对服刑的未成年犯规定:“监狱应当配合国家、社会和学校等教育机构,为未成年犯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文化知识水平是构成个人精神文明的重要素质。对未成年犯进行文化知识教育,提高其文化水平,改变其智力结构,不仅是教育改造他们的需要,更是一次“立足眼前、着眼未来”的基础教育,对于提高未成年犯的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4]

(三)未成年犯的技术教育

《监狱法》第64条规定:“监狱应当根据监狱生产和罪犯释放后就业的需要,对罪犯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第75条规定:“未成年犯的劳动,应当符合未成年人的特点,以学习生产技能为主。”大多数未成年犯长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既无劳动习惯,又无劳动技能,这也是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他们进行劳动实践和劳动教育,促使他们逐渐感受各认识到劳动的光荣和不劳而获的可耻,让他们了解劳动创造人类、创造世界、创造财富的真理,从而树立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技术教育对于促进未成年犯改造尤为重要。[5]

四、未成年犯罪的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应该从全方位的角度考虑,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以下几点预防工作尤为重要:

(一)未成年犯罪的家庭预防

家庭结构失调、家长不良言行的熏染以及教育方法不当,都极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发现未成年人犯罪蛛丝马迹的当首属其家庭成员。特别是初犯阶段,父母如能及时制止、教育;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说,家庭安定则社会安定,家庭和睦则社会和睦。抓好家庭教育这个环节,就是抓住了未成年人犯罪的源头。我认为有关部门可与少年家庭签订防治犯罪的责任状,明确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责任,通过落实承包责任制,巩固家庭这个堡垒,对于整天忙于生意、事业、忽视子女教育的家长,要促使其从思想上重视,从行动上落实。那些教育方法不当、过分溺爱、纵容或棍棒教育的家长,通过举办家长学校等形式,进行必要的培训,促使其摒弃不良的教育习惯,使每个家庭都能真正起到教育预防的职责。

(二)学校预防

在学校预防中,学校首先是传道,教学生做人的道理以及如何做人,其次才是传授文化知识。学校应改变现有不当的德育模式,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校的德育及其违法的原因。德育本身没有过错,错的是教育的不当内容和方式,片面的追求、且德育仍然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最初的和最有力的屏障。,因此,要发挥德育教育自身的有效作用的同时来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几率。关闭而不是开启未成年人走向违法犯罪的大门,必须纠正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回归教育本来面目,认真研究、探索在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有效方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法制教育,在学校开设法制课,设置专业法制教员,加大法制教育工作力度,让学生每周至有一节法制课。同时要建立教师教法、学生学法的考核制度,使老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把学生学法、懂法、守法落实到实处。全面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学校、老师要认真履行好应尽的各项职责。

(三)社会预防

随着科技现代化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始了多姿多彩。但是与此同时,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也随之产生。各种涉及暴力,黄色的媒体随从可见。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难免产生悸动。由于辨别是非能力薄弱,对于这些东西青少年自制力明显不足以抵抗。物质享受的强烈诱惑,物质生活的高度追求,使意志薄弱者跌入迷途,走向犯罪。

鉴于上述诱发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原因,我们应当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是对社会上,重点是学校周边进行整治与净化。坚决打击危害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不法行为,给青少年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二、是加强法制教育,大力宣传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三、打击诱惑青少年的不法活动,开展一些积极向上,文明健康活动等等,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换救的方针,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使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个人预防

未成年人自制能力低下,认知能力低。应当学习相应的法律,获取相应的知识来装备自己。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如果发现有违法犯罪越轨迹象时,应当及时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在自身找出不足,以最快的方式杜绝有违法犯罪的事情发生。‘

综上所述,对未成年犯的教育改造必须始终坚持其中的重点和侧重点相结合原则,遵循教育改造全体罪犯的一般规律和法律规定,在打击中预防,在预防中打击。并针对未成年犯个体的特殊性,在社会各方面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下开展扎实的、持续的教育改造工作。

注释:

[1]周华婷. 未成年犯调查:多有学业失败经历[J].北方网,2006-09-13.

[2]雍自元.青少年犯罪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M],2006. 第35-50页.

[3]莫洪宪.中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对策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M],2005.第39-44页.

[4]刘学武、李淑娟:坚持以人为本打造未管所特色行刑理念文化.北京市监狱管理局网[J],2008-8-27.

[4]李纲:关于加强罪犯职教的思考.中国司法[J],2000年第02期.

参考文献:

[1]莫洪宪.中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对策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M],2005.

[2]官颖.城市未成年人犯罪与家庭.群众出版社[M],2004.

[3]雍自元.青少年犯罪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M],2006.

[4]张利兆.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M],2006.

[5]刘世恩.中国罪犯改造理论与实践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M],2002.

[6]王秉中.罪犯教育学.群众出版[M],2003.

[7]周华婷. 未成年犯调查:多有学业失败经历[J].北方网,2006-09-13.

[8]刘学武、李淑娟:坚持以人为本打造未管所特色行刑理念文化.北京市监狱管理局网[J],2008-8-27.

第12篇

关键词:运动 变化 思维转化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核心内容。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的转变,是从函数概念的系统学习开始的。函数知识的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中学数学知识的组织结构看,函数是代数的“纽带”,代数式、方程、不等式、数列、排列组合、极限和微积分等都与函数知识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函数的学习非常重要,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

一、函数概念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

1.函数概念本身的原因

认知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是人类社会认识发展过程的简约反映。因此,学生掌握函数概念的过程要简约地重演数学科学发展中对函数的认识过程,普遍出现认识上的困难是比较自然的。另外,从函数概念本身看,以下特点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1)“变量”概念的复杂性和辩证性。函数涉及较多的子概念:映射、非空数集、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定义域、值域、象、原象、对应、对应法则,等。其中,“变量”被当成不定义的原名而引入,是函数概念的本质属性。有的教师将“变量”解释为“变化的量”,显然这是同义反复,于学生理解“变量”的意义并没有帮助。实际上,“变量”的关键在于“变”,而“变”在现实中与时、空相关,但数学中对时、空是没有定义的。

另外,数学中的“变量”与日常生活经验有差异。从日常经验看,“变量”不可能与“确定”联系在一起,而且变量的形式表示之间没有可替代性。但数学中的“变量”具有形式的可替代性,因此,变量概念的形成是辩证法在数学中运用的典范。

(2)函数概念表示方式的多样性。函数概念表示的多样性,一方面表现在定义域、值域表示的多样性,可以用集合、区间、不等式等不同形式表示;另一方面表现在它可以用图像、表格、对应、解析式等方法表示,从每一种表示中都可以独立地抽象出函数概念来。与其他数学概念相比,由于函数概念需要同时考虑几种表示,并要协调各种表示之间的关系,常常需要在各种表示之间进行转换,因此容易造成学习上的困难。

能否正确地使用函数的不同表示形式,灵活地对不同的表示进行转换,是考察函数概念形成水平的重要标准。

2.学生思维发展水平方面的原因

心理学认为,学生掌握概念的一般特点是:概念的识别优于概念特征的说明,概念外延的掌握优于概念内涵的掌握。对概念内涵的掌握,取决于概念本质特征的多少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本质属性越多、越鲜明,概念形成越容易;非本质属性越多、越明显,概念形成越难。对于所有概念,都是先掌握具体概念后掌握抽象概念,先掌握形式概念后掌握辩证概念。

函数概念的学习中,要求学生进行数形结合的思维运算,进行符号语言与图形语言的灵活转换。但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数与形基本上是割裂的。理解函数概念时,需要学生在头脑中建构一个情景(解析式的、表格的或图形的),使得函数的对应法则能够得到形象的、动态的反映;函数是对应法则、定义域、值域的统一体,学生应当领会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对三者进行整体把握。像这种抽象地、动态地、相互联系地、整体地认识研究对象,而且要在头脑中把整个动态过程转化为研究对象来研究,这就需要学生的思维在静止与运动、离散与连续之间进行转化。但是,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还处于辩证思维很不成熟的阶段,他们看问题往往是局部的、静止的、割裂的,还不善于把抽象的概念与具体事例联系起来,还不能够完全胜任这种需要用辩证的思想、运动变化的观点才能理解的学习任务。

总之,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函数概念的运动、变化、联系的特点非常不适应,这是构成函数概念学习困难的主要根源。不过,正因为函数概念所具有的这种特性,才使它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中起着别的数学内容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成为从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转化的转折点。

二、函数概念的教学

1.重视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函数概念产生于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需要,函数是描述数学和现实问题的有效工具。学生已有经验中存在许多可以用以说明函数产生过程的实例。例如:

通过引导学生对表格进行观察,有的学生会注意到,边数每增加1,内角和增加180°;通过归纳,有的学生会猜测到边数与内角和之间存在下列关系:Sn=180°(n-2)。这是一个一次函数。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建立起对变量之间变化关系的直观感受,这对理解函数概念是很重要的。

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猜想正确性的自信心,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法来探索同一个问题。例如,上述问题还可以用画图的方法进行探索:从四边形到五边形,由于增加了一个三角形,所以内角和增加了180°。

另外,由图还可以得到如下想法:从n边形的一个定点画出所有对角线,恰好得到(n-2)个三角形,于是内角和公式得到确证。

另外,循着“从四边形到五边形,由于增加了一个三角形,所以内角和增加了180°”,还可以用递推的方法:“后继数=前数+180°”。

之所以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表示方式探索规律,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由此体验函数关系的产生过程,为后面的抽象概念学习打下基础。实际上,在探索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变量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切身感受,这种感受对于理解抽象的函数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当多采用学生熟悉的具体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其中的变量关系。另外,在上述过程中,学生所使用的主要是归纳的思维形式:通过归纳,探寻规律。归纳之重要性,不仅在于由它可以猜想结论,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还在于它采用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例到一般的形式,这就可以使推理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这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2.重视对变量概念的理解

“变量”是函数概念的核心,但发展学生对变量概念的理解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学习函数概念之前,学生从代数式、方程等内容的学习中获得了关于变量的一定理解。例如,他们已学会解一元一次、二次方程及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能够作恒等变形;会使用公式S=πr2求圆的面积;另外,通过解二元一次方程,他们体验到对于方程y=2x+1,可以有无数多个有序数对(x,y)满足它,等等。这些是学生学习“变量”概念的基础。教师应当以此为基础,使学生认识“变量可以在某种约束条件下取不同的值”,以及在这个约束条件下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发展学生的变量概念。

3.重视不同表示方式之间的转换

通常,在人们头脑中,函数的表示主要使用解析式,但实际上各种表示(语言的、图像的、表格的、符号的)之间的相互转换,可以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4.重视函数概念的实际应用

抽象的函数概念必须经过具体的应用才能得到深刻理解。在数学内部,可以通过用函数性质比较大小、求解方程、求解不等式、证明不等式等活动,深化对函数概念的理解。还要注意用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实际上,函数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建模”工具,现实中的许多问题都是通过建立函数模型而得到解决的。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函数概念以及与它相关的变量、代数式、方程等知识都能够加深理解。

第13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随着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也开始不断推陈出新。面临着实施新课程的要求与任务,语文教学如何进行改革,是当前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鉴于此,积极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工作,掌握现代先进教育手段,认真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改革之中,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以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素质化的小学语文多元化教学目标的理解

1.全面而完整的认知体系。这里不是知识体系而是认知体系。知识体系是客体,小学语文知识体系客观存在于小学语文的大纲和教材之中,认知体系是主体对客体的把握。学生应当具备理解、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体系的能力。这类目标是小学语文的核心目标,它是由国家规定和社会检验的。

2.一般学科能力。各门学科都有一般学科能力,而小学语文的一般学科能力更具有综合性和基础性。这种一般学科能力同第一类的认知能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且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说它们有联系,是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很高,往往相辅相成;说它们之间有区别,是因为这种能力不等于认知能力。但它们恰恰是现代人应具备的语文能力、语文素质,是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必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3.动机、兴趣、态度、意志等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学习过程是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同时发生,两者相随相伴,贯穿始终,认知和情感互为手段。学生愿意学、喜欢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积极情感,应当经过长期的培养,使之人格化、品质化,这是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十分重要的方面。

三类目标归纳起来,小学语文素质化的目标应该是使学生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

二、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首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爱劳动爱人民的教育。通过这些教育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促进他们形成正确得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树立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的远大抱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原动力。其次要紧密 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激趣激思、动手动口的问题、推动他们通过自己看书、查资料、讨论、做实验、观察、思考,主动的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适时对其引导、鼓励、评价,使他们感受到学 习成功的喜悦。产生“只要自己认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就能成功”的自我评价意识,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是教师有意把学生推向做学习主人的成功通道。只要教师教学中能坚 持正面教育和为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铺路搭桥,就会逐步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良好学习态度,学生不会再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负担,产生越学越带劲的主动学习氛围。

三、教给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

教师要教给学生会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辨证教学思想。教给学生会学习的方法,是学生终生收益的事,教学中要始终贯穿和突出这个观念,这也 体现了由应试教育的短期行为转向素质教育的终生行为。如看书、归纳、小结、观察思考等。学习方法的指导,要结合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学生,采取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有措施、有目的的实施培养,在步骤上可采取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分内容实施。在方法上,一是紧密 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知道学法;二是必要时专门组织学法知识讲座,集中解决一两个学法问题;三是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学法交流,促使他们相互借鉴学习方法。

四、贯穿因材施教的原则

基础教育既要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有用人才,又要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从这个目标 出发,就决定了培养人才的多层性。再则由学生本身的性别、年龄、智力和非智力等因素也客观造成一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智能水平的千差万别。这也就决定了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 因材施教的原则。再次从教材内容来讲,也设置了许许多多的反映智能的层次性的问题。综上所述,无论从培养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都体现了对学生的不同要求。因而课 堂教学必须抛弃一班学生、一本书、一样要求的统一的教学模式。但因材施教决不是歧视或变相忽视差生,而是要求教师在班级式教学情况下,如何辅导差生达到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的 要求,使教学不偏离面向全体学生的方向,另外也要采用相应的方法来使优等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解决进一步提高智能水平的问题,从而达到在一节课内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均有不同程 度的收获和进步,继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理想效果,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内在潜能。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

五、科学的把握和实施每一教学环节

科学的把握和实施每一教学环节,是提高课堂45分钟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是达到课堂高效益、高质量的必经之路。是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较高要求,也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和减轻学生课 业负担的有效途径。这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还要求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精通或熟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等多方面的知识。教师必须从每一节课着手从提高自身素质着 眼。一是加强自身学习,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和理论储备,注意收集整理多种教改信息,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经验,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探索、总结提高。二是要从每一节课做 起,在备课教课中,认真审视教学的内容、方法和程序,看其是否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在知识上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在智能上是否能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各 种能力,在情感上是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优化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素质。

1.抓根本――提高认识能力

(1)钻研教材,把握要求。

(2)遵循规律,探求方法。

①串“联点”,在语言环境中教学字词。

②借“撑点”,于读写重点训练中学方法。

③寻“空点”,循作者思路拓展思维。

2.讲落实――强化基本功训练

实践告诉我们,每篇课文后面的练习与作业是抓基本功训练的一个依据。因为课后作业是教材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编者的意图,体现了重点训练与一般训练的内容、序列与层次。它揭示了教学的重难点,告诉我们教学的步骤与方法,揭示课文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依据作业 去组织教学,能教的准,学的快,双基训练也落到了实处。

3.辟渠道――提供个性特长发展场所

第14篇

关键词:“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英语教学;改革思路

“五年一贯制”背景下的高职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满足市场就业需求的高素质英语实践人才,其教学特征呈现出鲜明的专业性与特殊性,所谓的专业性是指高职英语教学特别注重学生的英语专业技能,特殊性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高职英语教学目标的特殊性,一方面则是指高职英语教学对象具有特殊性。但是,当前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尚且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主要问题集中表现为教学方法相对单一,课程结构不完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本文将简单分析“五年一贯制”的高职英语教育特征,系统论述高职英语教学中的现状问题,并从使用多重性教学方法,优化课程结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三个方面来举例浅谈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思路。

一、“五年一贯制”的高职英语教育特征

“五年一贯制”的高职英语教育呈现出专业性与特殊性两大特征,所谓的“专业性”是指高职英语教学以培养满足市场就业需求的高素质英语实践人才为目标,注重提升学生的英语专业技能。特殊性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高职英语教学具有特殊性,主张将英语专业学术知识讲解与英语实践教学相结合;另一方面是指高职英语教学对象具有特殊性,大多数高职学生的年龄在15岁到19岁之间,他们既不同于初中生,也不是大学生,不能像教育中学生和大学生那样培养他们。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的现状问题

(一)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据教育部分析,当前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教师在使用某种教学模式开展英语教学活动时基本上不再融合其他教学方法,例如利用情境教学法进行英语教育时就不会结合互动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其他教学手段。单一的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很难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专业能力。另外,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与实践岗位具体工作发生严重脱节,部分教师在解析英语教学时没有综合指导学生了解英语翻译知识,学生的英语翻译基础相对薄弱,不能满足社会市场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结构不完善。从总体上分析,当前高职英语课程结构并不完善,课时偏少,特别是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每周仅有两节英语课,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重点知识。英语教材内容与社会市场需求有一定的裂痕,如英语翻译内容通常只倾向于语法和语篇,没有充分融合社会市场所使用的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和酒店英语等,这样并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专业实践能力,不能满足社会市场对英语人才的要求。

(三)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据调查了解,不少高职学生由于英语基础较差而对于英语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54%的学生学习英语时间仅停留在英语课堂,很少利用课外时间巩固和复习英语。此外,面对“五年一贯制”的英语教学模式,部分学生呈现出厌倦态度,这也说明导致学生学习英语兴趣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当前高职英语教育活力不足,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致。

三、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思路

(一)使用多重性教学方法。推进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教师理应综合使用多重性教学方法,充分汲取情境教学、互动教学、微课教学、合作教学、分层教学和任务型教学等各种教学法的优势,为学生构建充满活力的英语课堂,巧妙地加强高职英语教学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在利用情境教学法开展英语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微课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为学生制作精巧、生动的教学视频和短小而完整的课件,辅助学生在欣赏灵动的视频中掌握英语知识,并通过课堂互动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学生解决知识盲点。例如在讲解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和英语单词awake和crack时,教师可以融合《巴黎圣母院》的电影视频,并在课件中选用其英汉互译的精彩内容《Crystalvaseandearthenwarepot》(水晶瓶和陶罐的故事),用清晰的图文为学生展示以下内容:Onemoring,onawaking,shesawonherwindowtowvasesfilledwithflowers.Onewasaverybeautifulandverybrilliantcrys-talvasebutcracked.Ithadallowedthewaterwithwhichithadbeenfilledtoascape,andtheflowerswhichitcontainedwerewith-ered.Theotherwasanearthenwarepot,coarseandcommon,butwhichhadpreservedallitswater,anditsflowersremainedfreshandcrimson.(一天早上,她醒来看见自己的窗台上放着两只插满花的花瓶。一只是非常漂亮、非常透明的水晶瓶,然而却有裂纹,里面的花也枯萎了。另一只是个粗糙、不起眼的陶罐,但它却蓄满了水,里面的花儿依然新鲜、红艳。)然后,教师可以用红色的字体标注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和新单词,指导学生从中了解英汉互译文化,加强自身的英语翻译功底。

(二)优化课程结构。教师应协同学校适当增加英语教学课时,细化课程结构,将英语课程细分为听力、阅读、翻译、语法和写作等,以此全面加强学生的英语功底。另一方面,教师应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学生一起编制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就业要求的英语校本,完善英语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广泛学习实践性英语知识,全面熟悉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和酒店管理常用英语,为社会培养高素质英语翻译人才。在解析商务英语时,教师可以将其划分为四部分,即“表示可以接受任务”、“汇报工作有进展”、“表示有困难”、“公司内常用招呼语”,然后结合这四个标题,用清晰的课件为学生列举英汉互译常用语;在讲解导游用语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领路、提醒注意安全、关于购物、解说常用语和交代日程及有关事项方面的英语翻译;告知学生酒店管理常用英语主要分为服务行业英语、宾馆常用英语和餐厅常用语。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为清晰、简洁的掌握英语知识,强化学生的英语实践技能。

(三)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不少学生是因为英语基础差而学习兴趣不足,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使用分层教学法来逐渐加强学生的英语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分层教学法开展高职英语教学活动时,教师不能割裂该项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关系,也需要融合互动教学、合作教学任务型教学等优秀教学方法。教师首先要立足于“分层”这一核心,坚持以“因材施教”为指导原则,全面了解全体学生的英语基础、理解能力、思维方式、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以此为依据组建层次化学习小组,并积极融入合作教学因素,引导学习小组的成员合作学习,互相帮助,针对不同的学习小组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特长,帮助学生巩固英语基础。其次,教师应注意结合任务型教学法布置英语作业,将作业划分为A、B、C三种等级,让英语成绩优秀,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练习做A级作业,可以将A级作业内容设置为英文阅读与写作,试讲活动和英语特长表演,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英语特长,增强英语教学活力;让英语成绩中等的学生练习做具有拔高层次的B级作业,指导他们多加练习英语听力和翻译;对于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应注意引导他们练习做基础习题,抄写英语词汇和经典范文,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英语基础。另外,教师应注意发挥作业评语的激励和指导作用,为学生写好评语,如“Best”、“verygood”等,并指出学生在作业中的错误,帮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复习重点知识,提高英语应用能力。而且,在进行高职英语考试时,教师应分层设置英语试题,可以依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和试题的难度分层设置英语试题,使学生的英语成绩能够得到层次性提升,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推进高职英语教育的顺利改革。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并不能只依靠课堂教学和优化课堂教学方法,还需要结合多种课外活动来提升高职英语教学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维持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可以通过协同学校为学生举办“英语演讲比赛”、“英文演唱会”、“英语话剧表演”、“美丽英文比赛”和“英语企业模拟演练”等丰富多彩的英语文化活动来让学生享受学习英语的快乐,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英语专业技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面推进高职英语教育的顺利改革,实现高职英语教育目标,英语教师理应全面优化教学方法,充分汲取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协助学校,不断完善英语课程结构;通过使用分层教学法和组织英语文化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刘昌鑫,陈慧娟,欧阳春娟等.“五年一贯制”背景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方案[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4).

[2]蒋卓轩,张岩,李晓明.基于MOOC数据在高职英语学习中的分析与预测[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5(3).

第15篇

【关键词】隐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实体隐喻;词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4-0039-04

【作者简介】章玉芳,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南京,210037)教师,高级教师,南京市学科带头人。

Nation(1990)指出,掌握一个词包括掌握单词的意义、读音、拼写、搭配、语法形式、使用频率、礼貌程度、正式程度等。[1]现行的词汇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从字典、教学参考书上选取的例句,反复讲解和辨析,同时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默写等方法来掌握词汇。词汇教学的现状导致词汇学习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学生不但记得少,而且忘得快,进而逐步失去了英语学习的兴趣。如何走出词汇教学的困境,摆脱缺失语境和低效的词汇教学,本文尝试将隐喻理论应用于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丰富词汇教学的路径与方法。

一、关于隐喻理论

Lakoff和Johnson在1980年他们共同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他们提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但在语言中,而且在思想和行为中。我们思维和行动所依据的日常概念系统,其本质是隐喻性的。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一类事物。[2]隐喻分为结构隐喻、空间隐喻和实体隐喻。隐喻理论对语言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语言教师可以运用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意义的变化发展过程,解释词汇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还可以利用概念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中各种不同形式的隐喻之间的系统性和相互关系。[3]

(1)结构隐喻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用于谈论另一种概念。(2)空间隐喻是与空间方位(上下up-down、里外in-out、前后front-back、左右left-right等)有关的一种隐喻。[2]这种隐喻是用空间方位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3)实体隐喻指人们将抽象的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实体隐喻的喻体一般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物体。这些东西或物体是我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而且熟悉它们的性能或功用,我们一见到就一目了然,进而达到认识本体和了解本体的目的。

二、将概念隐喻应用于英语词汇教学的意义

词汇能力是语言能力的基础,而词汇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最重要的部分。走出词汇教学低效的方法是使词汇教学呈现意象化、语境化。隐喻的本质就是从一个人们比较熟悉且易于理解的、具体的事物(喻体)投射到一个不熟悉或较难理解的、抽象的事物(本体)[2],从而达到重新认识本体的目的。可以看出,隐喻是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重要认知方法,是词汇教学中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和语境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需要从词汇的隐喻性质出发,组织词汇教学,从隐喻的视角追本溯源,培养学生的隐喻认知能力,以求事半功倍之效果。

三、利用概念隐喻进行词汇教学的实践

笔者采用语料库分析工具PowerConc1.0[4],检索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语料库[5],发现教材中隐喻很多,以下为利用结构隐喻、空间隐喻和实体隐喻等概念教学词汇的实例。

1.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利用两种概念的相似性,将谈论某种概念的各方面特征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以“WORLD IS A STAGE.”和“BOOK IS FOOD.”为内容,笔者进行了从结构隐喻的视角教学词汇的尝试。

笔者首先在PPT上呈现了Shakespeare的As you like it的“All the world is a stage.”片段,文本如下:

All the world’s a stage,

And all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

They have their exits and entrances,

And one man in his time plays many parts.

His acts being seven ages...

在学生读懂文本后,笔者在PPT上呈现了结构隐喻的定义,提醒学生该片段的连贯与衔接是通过第一句话来实现的。第一句话“WORLD IS A STAGE”是结构隐喻,通过将本体world系统地投射到喻体stage之上,衍生出隐喻表达式players(演员)、exits and entrances(退场和出场)、parts(角色)等,形成了语篇的信息脉络,从而实现了语篇整体的连贯。同时,语篇形成了一个stage的语义场,实现了词汇衔接。

接着,笔者呈现了Bacon的名言“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others to be swallowed,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提问学生:taste,swallow,chew和digest这四个动作都和什么有关呢?学生提出他们都和food有关。笔者提示学生,句中隐含了概念隐喻“BOOK IS FOOD”,book这个语境是隐喻意义构建的关键,使上述四个动词获得了隐喻义。而且该隐喻只出现了本体book,没有出现喻体food。

接着,笔者试着让学生借助结构隐喻来理解词汇的言外之意,文本如下:

“You had nothing to say to them,” he repeated. “No wonder they’re bored, why not get to the meat of the literature and stop talking about symbolism. Talk with them, not at them. And more important, why do you ignore their bad behavior?” We talked. He named my problems and offered solutions. We role-played. He was the bad student, and I was the forceful, yet, warm, teacher.

学生发现,文本中的“You had nothing say to them. No wonder they’re bored, why not get to the meat of the literature and stop talking about symbolism”提供了语境“作者在教授文学”。meat的字面义为“肉”,肉是有营养的食物,也是人类的主食,“the meat of literature”由其字面义“文学的主食”通过“文学课”这个语境投射出其隐喻义为“文学的主要的最有趣的内涵”,推断出“作者不了解学生的需求”。

结构隐喻视角下的词汇教学,一方面能让学生对“词汇的相似性”有进一步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建构了相关的语言图式。

2.空间隐喻。

空间隐喻是与空间方位(上下up-down、里外in-out、前后front-back、左右left-right等)有关的一种隐喻。[4]这种隐喻是用空间方位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在这种隐喻中,喻体常用表示方位的词来体现不同的实践经验和文化经验。英语中常见的隐喻构词方式有直接转义、转换、词缀和复合。直接转义是指不经任何构词变化直接转义或转类而来,比如:umbrella(雨伞)可以直接转义为“保护”,dig(挖、掘)、dive(潜水)可转指“探寻、调查”“潜心做”。转换主要是指英语中大量的名词都可以转换成隐喻性动词。比如:shoulder(肩膀)由名词转为动词“肩负”。通过复合法和派生法形成的与空间隐喻有关的复合词和派生词,是指由喻体的本义向多方面引申的情况,语义丰富。笔者通过对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语料库[5]进行检索,选取了包含前缀over-和under-的文本,从空间隐喻视角进行教学。

笔者首先呈现over-和under-的基本含义的派生词的例句,让学生说出微型文本中画线部分的含义和词性。示例如下:

1) I was at the North Pole. I was wearing a warm overcoat, a cotton hat, thick gloves and heavy boots. However, I still felt that my hands and feet were cold.

2) Suddenly, the lightning came very close and I could hear the thunder overhead. I was really worried.

3) Having been an immigrant myself, I admire people who go overseas to find a job. I believe foreign settlers have improved this country because they’re more open-minded and often work harder than the natives.

4) I stood by my window overlooking the parking lot, having nothing better to do. But as it turned out, I was soon to learn about something useful in life.

5) Parts of roads that go over other roads are known as flyovers, and parts that go under other roads are called underpasses.

6) I’ll have to take a shower and get dressed-I can’t go out wearing only a vest and underwear.

[参考答案:1.长大衣(n.)。2.在头上方;在空中(adv.)。3.到海外(adv.)。4.俯视(vt.)。5.地下通道(n.)。6.内衣(n.)。]

通过微型文本的阅读,学生了解了over-属于“空间范畴的在上、覆盖、在外”,under-属于“空间范畴的在下、在内”。在完成了over-和under-的核心意义教学之后,进行引申义的教学。引申义指从基本义向其他意义延伸,掌握引申义可以提高学生词汇理解的深度。

接着,笔者呈现前缀over-和under-的派生词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示例如下:

写出下列句中画线部分的含义及词性:

1)Th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young adults (age 18 to 39) routinely overestimated their future life satisfaction, while middle-aged adults (age 40-64) more accurately predicted how they would feel in the future. Adults of 65 and older, however, were far more likely to underestimate their future satisfaction.

2) According to a recent report from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more people now die from being overweight, or say, from being extremely fat, than from being underweight.

3) I think that Daniel will give up his bad habits, but it will not happen overnight and it will not be easy.

4) I experienced my little moments of pleasure yesterday. First, I was overjoyed when I shut the last lunch-box and had the house to myself.

[参考答案:1.高估(vt.)。2.过重的;过轻的(adj.)。3.一夜之间;突然(adv.)。4.十分高兴(adj.)。]

通过空间隐喻的直观教学,学生发现,over-由“覆盖、在上、在外”的基本义引申为“越过、超越、太、过”,under-由“在下、在内”的基本义引申为“不足、在进行中”。以下为笔者设计的前缀over-和under-的巩固练习。示例如下:

根据句意,用over-和under-的派生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 In Texas, farmers’ of irrigation water resulted in a 25% reduction of the water stores.

2) Before the government the building of a subway system, the only means of public transport in Beijing were buses and trolleybuses.

3) The flight was , and Delta, the airline, offered us $400 per person in credits to give up our seats and leave the next day.

4) You may mild discomfort as you begin to exercise regularly, but this is your body adapting to the positive changes in your lifestyle and the aches should disappear relatively quickly.

[参考答案:1.overuse;2.undertook;3.overbooked;4.undergo.]

空间隐喻视角下的构词教学,既有利于学生发现构词规律,又有助于学生有效记忆、巩固词汇并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词汇的能力。

3.实体隐喻。

实体隐喻指人们将抽象的或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5]实体隐喻的喻体通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物体。实体隐喻在谚语和习语中比较常见。在《牛津高中英语》的Module 9 Unit 3和Module 11 Unit 1的词汇板块中,笔者从实体隐喻的视角进行了教学,即用颜色、动物、植物等用来隐喻人的情绪、性格等。笔者引导学生观察“颜色”的基本义和“隐喻义”之间的相似性,在他们填补了基本义和隐喻义的信息差之后,完成填空练习(用所给短语):

in the red; in the black; feel blue; green with envy; white as a sheet; tickled pink

1)She was watching a horror film and went (pale because of fear).

2)He was (delighted, very pleased) when he won tickets to see Manchester United play during their China tour.

3)I bought a new car last month with borrowed money, and now I have no money in my bank account. I always seem to be (in debt).

4)I have been very careful about spending money lately, so now my account is (havingmoney in the bank account).

5)I was (unhappy,sad) because my football team lost again at the weekend.

6)I was (jealous) when I heard she was going to London for a month while I had to stay here and work.

[参考答案:1.white as a sheet;2.tickled pink;3.in the red;4.in the black;5.feeling blue;6.green with envy]

教材上该部分是直接呈现的,笔者将该部分改编为填空练习,目的是利用信息差,让学生利用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从实体隐喻视角来理解习语和谚语。

在上述的实体隐喻视角下的词汇教学之后,笔者从高考真题语料库[6]中提取了包含实体隐喻的微型文本,内容如下:

That isn’t a reason to stop, it’s just the mind, that little man or woman on your shoulder, trying to talk you out of something again. It has done it many times before. It’s all about starting simple and doing it now. Decide and act before overthinking. When you do this you may feel a little, or large, release from the jail of your mind and you’ll be on your way.

学生通读文本发现,文本开头的语境“mind(思想)”“overthinking(过虑)”提示,“release from the jail of your mind”不是其字面义“从你的思想的监狱中释放出来”,而由“overthinking”本体投射出其隐喻义“free from your tension(免于过虑、紧张)”的。

实体隐喻视角下的词汇教学,可以将词汇教学由例句延伸到语段,从语段延伸到语篇,而理解主题隐喻的相似性是理解语篇的关键。

四、结语

词汇是语言大厦的基石,是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词汇的学习和记忆是英语学习十分重要的部分。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是人类认识、了解世界及文化的有力工具和重要手段,具有构成词汇、句子、语篇的语用功能。通过词汇的相似性的比较和联想,基于隐喻理论进行词汇教学,学生通过具体的有形的事物,学习抽象的概念,进而对词汇的感知和体验,有助于形成词汇的长效记忆。通过对隐喻规律的认识,有助于学生认识词汇意义引申。通过概念隐喻在词汇的核心意义的建构基础之上[7],通过词汇的相似性,进行词汇的引申义的教学、构词教学和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从认知角度理解词汇,了解构词汇法的内部机制,探寻构词的基本规律,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词汇的能力,同时形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参考文献】

[1]NATION I S P. 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4-55.

[3]束定芳,汤本庆.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研究课题[J].外语研究,2002(02).

[4]许家金,贾云龙.基于R-gram的语料库分析软件PowerConc的设计与开发[J].外语电化教学,2013(01).

[5]何锋.空间隐喻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