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师思想感悟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在当前社会风气影响下,大学生存在明显的厌学现象,导致高校教师“教课难”。而对于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来说,由于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更是难上加难。怎样改进这种状况,是每个教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既不能抱怨社会,也不能气恼学生,要从自己的教学工作做起,在自己坚信的基础上,在教学活动中,塑师德,铸师魂,尽最大的努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成为精品,成为吸引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向上的“催化剂”。
一、用爱铸就师魂,用心培育学生
1.要用师德感召学生
哲学家王充说过:“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提出:“德为水之源,才为树之根,有德无才是愚人,有才无德是小人,愚人可教,小人不可用也。”学生看老师也是这样,既看才,也看德。无才无德,学生厌恶你;有才无德,学生敬畏你;有德无才,学生同情你;只有德才兼备,学生才会真心拥戴你。笔者认为,要想当一名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就要贯彻主席在2007年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讲话时提出的“四点希望”,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四点希望”是对新时期师德精神的新阐述、新概括,是对教师岗位的严格要求,也是新时期教师品格的基本准则,指明了为师从教的正确方向。教师要用“四点希望”自励自勉,努力成为兼具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近两年流行的“点评老师网”,很耐人寻味。从网上评价教师的情况看,教师的学识、资历、能力、外表等都会成为受学生好评的因素,但是真正能够打动学生内心的,是教师的人格和道德力量。这力量才是长久的,它将影响学生一生。由于师德具有以身立教的作用,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更加重视道德修养,努力以自己的人格道德去影响和形成学生的人格道德,以自身的情操去陶冶学生的情操。
2.要有对工作的事业心
作为教师,强烈的敬业意识和忠诚自己本职工作的事业心,敬重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成就本职工作的使命感,是从事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
做敬业的教师首先要把教育当成自己的事业,而不仅仅是谋生的职业。要热爱自己选择的事业,只有用爱撒播希望,用心浇灌智慧,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在当前社会大环境影响下,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多是带着观望的态度来听课的,有的甚至有逆反心理。这就要求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在每学期的前几节课,与学生“拔河”,使出双份的力气,把学生“拉”过来,让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可学的、管用的,否则学生就不会再对这门课感兴趣。
学生不认真听课,怪不得学生,责任在教师身上。身为教师,就要把目标定位在“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上,每一节课都要精心准备,理清自己的思路,怎样讲明重点难点,怎样引导学生思考,怎样驾驭课堂,都要熟记在心,并且认真地自我演练,使每一节课都展现自己当时的最好水平。课后再认真总结,回忆自己哪部分讲的自己满意,学生反映也好,哪部分还要进一步改进。
3.要有对学生的责任心
古人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之言。既然为“父”,就要关心爱护学生,主动承担起“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责任。“遵循规律,为人师表”,是教师提高教育能力的原则和方法。教师要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工作,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通过自己的榜样、模范、表率作用去感染教育每一个学生,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4.要体现对学生的亲和力
让人惧不如让人敬,让人敬不如让人亲。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要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外,还要注重增强自身的亲和力,增加一些讲课的幽默和与学生的互动,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这样才能听到学生的心声,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才能真正因材施教,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正达到教学目的的要求。
二、严谨治学,甘坐“冷板凳”
在当前受市场经济影响、社会比较浮躁的情况下,广大教师应当铭记当年范文澜先生的名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
1.要不断充电,尽力完善自己
教书育人,学高为师。要培养高水平的学生,教师须学识渊博,学业精深,既要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相关领域的知识,具有跨专业、跨学科的结合力,能够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更要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存储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做终身学习的楷模,这样才会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妙语连珠,深深地吸引学生。
2.要严谨笃学,甘于忍受寂寞
由于教育劳动效果的长期性、迟效性,它要求教师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严谨笃学,甘于忍受寂寞,努力克服困难,深入细致、持之以恒地做好教育工作,无私奉献、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它依靠的是内心的信念,需要教师自己凭着良心去备课、讲课和面对学生,需要沉下心来学习各种相关知识,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3.要刻苦钻研,舍得付出心血
教师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付出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教师的教学,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要想讲好更多的课,在更多的班级受欢迎,就须刻苦钻研,从事艰苦的脑力劳动。干好教师这份工作,要舍得付出精力和心血。
三、转变观念,全面创新教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这种创新应该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教育观念的创新,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是诠释前人的思想和即有的知识,要想真正体现自己的价值,真正受到学生欢迎,在当前新的国际环境和课程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就要大胆探究,踊跃投身于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努力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2.教学内容的创新,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大学的教学不同于中学或中专的注重阐释教材,说明知识点“是什么”,而是要考虑大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能够读懂的基本知识性的内容可以略讲,注重阐释“为什么是这样”,通过旁征博引,介绍国内外一些前沿性的争鸣观点,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根据不同课程的不同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内容很通俗,学生能够读懂时,就超越教材,列出专题精讲,拓宽学生知识面;内容非常重要,必须让学生充分理解时,就紧扣教材,深入浅出,或通过搞活动,让学生深刻领会教材内容。
3.教学方法的创新,处理好传授与学习的关系
教师教育学生,要通过言教,这是教师应尽的职责,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更多是通过身教实现的,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中学会做人和做事。“以人为本”,就是在传授与学习的相互活动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准备时,不仅要“备课本”,分析如何处理教材,还要“备学生”,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生可能困惑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满堂灌,而要有与学生的互动,为学生提供一个提出问题、获得解答的时间,使师生之间和谐相处。
4.教学形式的创新,处理好传统教学与教学变革的关系
素质教育的实施给师德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教师职业技能的建设就成为大学教师中师德建设的重要主题。要改变传统的教师形象,引进新的教学方法与形式,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熟练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直接形象地展现教学内容,给学生更多、更新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淡泊名利,追求崇高境界
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将人生境界区别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种类型。“自然境界”是人生境界中一种层次最低的境界,行为特征是“顺习而行”,“照例行事”。“功利境界”对自己的行为已有了清楚地了解,要通过自己“心灵的计划”和自觉的行为来谋求自身的利益,“为利”是其行为特征。“道德境界”是一种较高的精神境界,行为特征是“行义”、“为公”,目的在“贡献”,重“与”。“天地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行为特征是“事天”,可以使人的生活获得最大的意义,使人生具有最高价值。
教师职业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上层建筑,最核心的本质是给学生以实际教益,首先教师自己要提升自己的境界,超越“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实践“道德境界”,追求“天地境界”。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具有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态度和行为。
1.要有无私奉献的远大志向
教师作为社会上文化层次较高、价值取向理性化程度较高的群体,仅从提高认识、端正态度的角度提高道德水准是不够的,还应从深层次上即从理想志向等思想根源上分析。教育工作是无止境的、艰辛的创造性劳动。这种劳动的价值无法用具体的器械来度量,教师的工作是“树人”工程,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收获,因而不能换回等价的报偿。这样,教师用以调控自己工作的职业道德必然要以无私奉献为基础。教师要有一种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平和心态。要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2.要理智对待名与利
作为自然的人、生物的人,人对金钱、财富、地位的追求是无可厚非的。但作为一个理智的、社会的人,一名有理想、有追求、有奋斗目标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能仅仅追求物质享受和名利地位,而要追求我们人生价值的实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要对自己的事业有感恩意识
一名受学生爱戴的称职教师,虽然会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会缺少一些令人羡慕的名誉地位,但也在收获着其他职业没有的欢乐。教师要学会感恩,不仅要教会学生有感恩意识,教师自己也要有感恩意识,感恩党和政府以及学校领导和其他职能部门等为你提供了安定的教育环境,感恩你的学生,是他们使你实现了人生价值。有了这种感恩意识,才能增强为教育事业奋斗的决心,才能在经历困惑、痛苦后仍无怨无悔。
总之,正如俗语所言:“教师职业是种良心活”,即使是被许多大学生忽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只要教师加强了自身的师德修养,用无私的“大爱”去感召和影响学生,就能起到催人奋进、育人无痕的作用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四元,彭书强,奚树良.以人为本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时珍国医国药,2007,(12).
关键词:小学 思想品德 “感悟——导行” 新课改
基于以上的认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进行改革。改革的切入点是:以现代教学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学生生命世界为基点加强德育过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在学生的生命世界中,首先表现为对道德认知的直接“感悟”,它是一种体现过程,从感觉、感受、感动中产生顿悟、觉悟、体悟的内心体验历程,它有助于学生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行为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我们的改革必须从关注触发学生感动的活动和寻找德育互动规律与学生人格发展的有效途径出发,根据有关现代教学的原理,逐步构建小学思想品德“感悟----导行”的教学模式。
一、构建思想品德“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
(一)现代教学论、儿童心理学的启示
现代活动教学的理论认为:人的发展依赖于人的活动的发展。而活动的过程,必须体现个体知情合一的“感悟”、体验过程。它的根本目的是试图对现行的认知本位、教师中心和以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感受到生命的律动、生命的成长,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儿童心理学理论也十分强调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相互协同、相互转化和共同发展,特别强调知情结合过程的感性认知作用,如通过营造富有激情的学习情景或氛围,学生会感受到学习的迫切性,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和行为;通过展现情境、再现情境、感染情境、表演情境、描绘情境等,学生在强烈的感受中会产生“触景生情”、“融情入景”的感悟。
人本主义理论也十分强调学生人格的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通过“感悟”的基本模式,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同发展,更符合人本主义的精神。“感悟----导行”的过程十分强调从具体形象人手,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这是符合儿童发展阶段理论中关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特征的认识规律的,这样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二)人格精神培养的目标导向新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强调: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自信、自律、团结、合作,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人格,思想品德课更有它特殊的使命。我们期望通过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活动,在小学生的人格培养上达到这样的目标:使学生通过经常性的自我评价和目标选择活动,形成开朗乐观的个性,培养善良的情感和良好的交往能力;使学生在认识并且参与接触社会和自然的合作性活动中,形成对祖国、对集体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捕捉信息的能力和探索事物规律的兴趣,具有关心和保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思想品德课“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实践
通过对思想品德课“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其构建的主要基础。在模式的实施中必须要从改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师生角色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以及评价等方面进行实验探索。
(一)改革教学目标
“知、情、意、行谙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固有的特殊规律。”遵循这一规律构建思想品德课教学优化的标志:晓理、动情、炼意、导行。我们所构建的“感悟----导行”教学模式,首先突出学生学习目标的落实。即:自我定标、自作、自我调控、自我评价。“自我定标”,即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要以人为本,要及时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认同、自我要求的学习目标。“自作”,即教师的“导”是为了引导学生的“思”,学生的演练、应用与体验。“自我激励”,即课堂上教师创设多种互动式的学习情景,引发学生“触景生情”,“情景相生”,导致情感升华,并在动情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从中激励别人,也激励自己不断走向自我完善。“自我评价”,启发学生从评价别人的过程中找到差距,在评价自己的过程中找到动力,并得到及时的情绪调控,从中学会自我发展,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改革教学内容
根据思想品德课程人格培养的目标及思想品德课体验性的教学的特征,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课堂与社会相沟通,让学生感受时代的脉搏,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发展,培养学生人格的一门课程。因此,这门课程必须具有特定的实践指导性,必须与动态发展的社会紧密相关。固定的教学内容、不变的教学计划是与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与特征互不相容的。必须注意教学内容与生活内容的拓展。教学内容既重视继承性与针对性,又注意时代性与发展性。尤其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的贴近与拓展。
(三)“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操作
为了实践“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功效,我们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结构进行了重新构建,形成了操作性较强的教学程序。这个程序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动情导行为主线,其教学环节既紧凑又层层递进,适宜低、中、高年级各类课文的教学。
l.“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结构图
2.“感悟----导行”教学程序的操作环节
关键词:小学 思想品德 “感悟----导行” 新课改
一、构建思想品德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
(一)现代教学论、儿童心理学的启示
现代活动教学的理论认为:人的发展依赖于人的活动的发展。而活动的过程,必须体现个体知情合一的 “感悟”、体验过程。它的根本目的是试图对现行的认知本位、教师中心和以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感受到生命的律动、生命的成长,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儿童心理学理论也十分强调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相互协同、相互转化和共同发展,特别强调知情结合过程的感性认知作用,如通过营造富有激情的学习情景或氛围,学生会感受到学习的迫切性,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和行为;通过展现情境、再现情境、感染情境、表演情境、描绘情境等,学生在强烈的感受中会产生 “触景生情”、“融情入景”的感悟。
人本主义理论也十分强调学生人格的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通过 “感悟”的基本模式,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同发展,更符合人本主义的精神。“感悟----导行”的过程十分强调从具体形象人手,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这是符合儿童发展阶段理论中关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特征的认识规律的,这样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二)人格精神培养的目标导
向新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强调: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自信、自律、团结、合作,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人格,思想品德课更有它特殊的使命。我们期望通过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活动,在小学生的人格培养上达到这样的目标:使学生通过经常性的自我评价和目标选择活动,形成开朗乐观的个性,培养善良的情感和良好的交往能力;使学生在认识并且参与接触社会和自然的合作性活动中,形成对祖国、对集体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捕捉信息的能力和探索事物规律的兴趣,具有关心和保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思想品德课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实践
通过对思想品德课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其构建的主要基础。在模式的实施中必须要从改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师生角色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以及评价等方面进行实验探索。
(一)改革教学目标
“知、情、意、行谙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固有的特殊规律。”遵循这一规律构建思想品德课教学优化的标志:晓理、动情、炼意、导行。我们所构建的“感悟----导行”教学模式,首先突出学生学习目标的落实。即:自我定标、自作、自我调控、自我评价。“自我定标”,即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要以人为本,要及时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认同、自我要求的学习目标。“自作”,即教师的“导”是为了引导学生的“思”,学生的演练、应用与体验。“自我激励”,即课堂上教师创设多种互动式的学习情景,引发学生“触景生情”,“情景相生”,导致情感升华,并在动情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从中激励别人,也激励自己不断走向自我完善。“自我评价”,启发学生从评价别人的过程中找到差距,在评价自己的过程中找到动力,并得到及时的情绪调控,从中学会自我发展,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改革教学内容
根据思想品德课程人格培养的目标及思想品德课体验性的教学的特征,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课堂与社会相沟通,让学生感受时代的脉搏,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发展,培养学生人格的一门课程。因此,这门课程必须具有特定的实践指导性,必须与动态发展的社会紧密相关。固定的教学内容、不变的教学计划是与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与特征互不相容的。必须注意教学内容与生活内容的拓展。教学内容既重视继承性与针对性,又注意时代性与发展性。尤其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的贴近与拓展。
(三)“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操作
为了实践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功效,我们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结构进行了重新构建,形成了操作性较强的教学程序。这个程序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动情导行为主线,其教学环节既紧凑又层层递进,适宜低、中、高年级各类课文的教学。
l.“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结构图
2.“感悟----导行”教学程序的操作环节
①“激情揭题,诱发兴趣”----创设新颖,富有感染力的情景,引发激情,揭示课题,诱发求知兴趣,把教学目标巧妙地转化为学生自觉追求的学习目标。
关键词:回归生活;体验感悟;道德践行
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教学是活动、是体验、是建构、是过程,它不应该仅仅发生在课堂上。结合这一理念,笔者谈谈自己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如何引导学生做到知行统一的几点做法。
一、在生活中体验,思想品德课应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挖掘生活化的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以自己的经验作根,以这个经验所发生的知识作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世界,挖掘生活化的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2.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实践证明,生活化教学是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引进课堂。例如,在《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的教学中,我不是把“生命存在的重要意义”这一理念强行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感悟生命体之间的联系,又通过教师深情地讲述《一个女孩与丹顶鹤》的故事,进行配乐渲染,使学生情感以升华。
3.运用生活化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生活
把有关教学内容活动化,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思想品德课可采用一些生活化的活动方式,如就一些学生关注的问题,实现从教室到社会的转移,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在生活大环境中,通过报刊、图书、上网,收集相关主题内容的资料。例如,在上《诚实守信》这一课时,我让学生熟悉的童话人物走进课堂,以匹皮诺曹的活动为线索,通过走进诚信―体验诚信―坚守诚信三大板块。知行有机统一,课堂效果良好。
二、在体验中感悟,思想品德课应提倡体验式教学
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掌握是一个从道德体验上的“认同”向道德观念上的“应当”过渡的过程,所以,在思想品德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那么这些知识对他们来讲就是外在的东西,或仅仅是考试时的答案。只有当学生产生了相应的情绪体验,他们才能理解和感悟这些知识的价值与意义,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思想品德课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参加各种体验活动,在体验中认知,在认知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
1.创设情境,引导体验
在体验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恰当地运用音乐作品、故事、问题、诗歌、小品、实物演示、直观的音像等手段来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现实环境与活动的交互作用中统一和谐,获得全面发展。例如,在《感悟青春》这课的教学中,我先请学生准备歌颂青春的诗歌,在班里开展诗歌朗诵会、演唱了赞美青春的歌曲,以诗歌和歌曲作为媒介,使学生体会青春的美好和宝贵,自然引发了珍惜青春的情感,使呆板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真实感受。
2.融入情境,获取感悟
引导学生融入所创设的情境中,让他们的情感在情境中得到体验,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体验,从而使学生唤起学习和情感的需要。我们可以运用方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设想自己成为体验的对象,并从而认识、感悟其中的道理。
行动源于思考,而思考源于体验。实践证明,在思想品德课的日常教学中进行体验性教学,能促进学生对感知的事物、知识在头脑中重新组合,有利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日渐形成。
三、在感悟中成长,思想品德课必须引导学生进行道德践行
从根本上说,道德是践行之知,践行就是强调道德体验,教育重在行动。为此,品德课教学不能仅仅围绕教材进行思想品德理论知识教学,还应该注重将品德课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与学生的社会阅历、社会经验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品德内容,内化自身行为,从而达到思想品德课的育人效果。
1.创设实践活动,延伸课堂教学
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教学是活动、是体验、是建构、是过程,它不应该也不会仅仅发生在课堂上。因此,思想品德课不会在下课铃响中结束。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创设一些实践活动,延伸课堂的教学。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承担或扮演一些社会角色,体验、感悟那些实际角色承担者的生存处境,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道德境界。这样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尝试了自立,也让学生在情感上获得了体验。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自立能力有了提高,而且感悟到父母的艰辛,激发了他们热爱父母、热爱劳动、热爱学习的热情,也使他们更有社会责任感。
2.引导学生践行,养成良好习惯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思考探讨
物理学是初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学科,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学好初中物理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提高科学素养,养成创新型思维方式。这就决定了实验在我们初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至关重要,对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起到积极的租用。笔者认为,物理实验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做好物理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课堂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
一、改进演示实验,增强课堂趣味性
我们的教材中有些实验是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的,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实验效果。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对于其中一些效果不理想的实验要加以改正和改进。比如我们的“成像试验”,书中采用的成像材料是棋子,但是由于棋子的亮度低,效果不明显,我们在教学实验中果断的换成了蜡烛,蜡烛被点燃之后亮度比棋子要高的多,所以透过玻璃板后的成像比较清晰;再有学习“力”的三要素时,可以选择两个学生参与到实验当中,一个力量大的一个力量小的,参与实验的学生可以差别悬殊一些,以增强实验效果,力量大的同学负责在离门轴近的地方推门,力量小的负责在离门轴远的地方向相反的方向推门,实验前可以让同学们进行猜测,通过猜测的结果和最终实验结果的对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二、进行分组实验教学,改善教学效果
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对知识学习的理解不一致,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顾及各个层面的学生的学习。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按照大家的成绩和性格特点进行简单的分组,通过学生的独立观察,共同操作,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了做好分组实验,教师要做好示范教学,教师正确操作,组织学生认真观看,从而让学生通过老师的示范了解实验步骤,认识器材,进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掌握科学知识,验证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对知识的把握和运用能力,激发学习和探究热情。在分组实验中,学生可以事先制定实验方案,通过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来判断方案是否可行,设计中的缺陷和不足在实践中不断的修正,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手和脑的相互配合,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得出具体结论的过程就是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提高思维能力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实验与学习紧密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所谓边学边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作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单一的教学模式会使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而简单的放手让他们自己实验通常他们的能力又达不到。在课堂教学中,若比较多地采用边学边实验的组织形式,在老师的有效组织下让学生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就能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促使大脑对各感官传输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探究,如果放手直接让学生探究,往往耗费很长时间学生都不一定能找到清晰的像,所以老师首先要带领学生制定实验计划步骤然后按有效地步骤让学生操作、观察,才能较好完成实验目标。
四、强化实验教学的启发性和探索性
在物理教学中,在课堂上通过物理实验来对物理的理论进行说明,有助于学生提高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可以轻松的掌握物理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索。物理实验的应用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通过学生对实验的操作,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了主动学习,同时,由于物理实验的新颖和趣味性,使得学生在操作的时候往往会对实验的结果更注意,所以学习的知识也会更加牢固。因此,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在实验室,老师要通过提出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再经过实验将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最终由学生自己总结实验的结果得出正确的理论,比单纯的上课进行讲解会更容易让学生接受。通过进行物理实验,可以促进学生的动后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进行物理实验的时候,老师可以根据情况,将一些常见的现象,通过物理的知识来进行解答。物理实验的运用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得枯燥的知识变的更加直观和容易理解。
五、充分体现实验报告的价值
实验报告是建立在动手基础上的,把学生的做实验的能力发挥到最大程度,,将实验的步骤逐一进行整理、在数据上进行个性化处理、追踪误差产生的根源并将进行实验所得出的经验以书面的形式进行整理并提出改进意见。这条必经之路是学生将理论联系实践的真理之路。教师所需要做的就是在学生得出的实验报告的基础上,以实验报告的反馈信息为依据,把学生实验过后所得到的事实结果作为直接助力,把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引向新的突破点。这对教师的授课方式也有了一定的要求,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工具进行更进一步的形象化教学,例如对各种测量仪器的使用,并且把仪器的使用原理、操作方法、如何规范操作、如何避免误差等内容穿教授内容里面,尤其对实验的注意事项和重点要对学生讲解清楚,且在示范过程中让学生配合进行并进行点拨和指导。
总而言之,物理教学的主体是离不开实验的,并且这一理念要自始至终贯穿在学生的学习思维之中,要使学生明白物理这门课程来源于实验且高于实验,课堂的教学只是物理教学的一小部分,真正的物理知识始终是存在于生活之中,这样学生才能为人类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靳开福.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J].教育革新,2009,(05)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相处方式;注意事项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因此,对思想品德教学中与学生相处的方式的探讨有其必要性。
一、思想品德教学中与学生相处的方式
1.尊重学生兴趣,与学生和谐相处
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正确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在学生对自然的观察和表现中,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分享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感受和想法,以及自己所取得的成果,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尊重学生的爱好,与学生和谐相处。
如,教师可以“我和春天玩什么”为主题进行教学设计,首先让学生进行讨论:“我和春天玩什么呢,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春天里最喜欢的活动,并说明理由。然后,进行活动设计,如:通过模拟表演的方式,挑选一两组同学把设计春游活动方案。最后,在集体讨论、分组设计的基础上,请每个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的生活实际,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设计出有自己特色的、有创意的活动,并且评选最佳活动方案,评一评谁的活动设计是最佳方案,并说出自己的理由,通过这样的教学,了解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渗透文化教育,树立健全人格
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和从内心对客人友好的感情与态度。比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组织开展“我做文明小主人”活动,将文化知识融于教学中,融于学生的行为之中,让学生学习待客的礼节,养成基本的文明习惯。这样,一方面,可以增长学生的社会生活知识与经验,妥善解决“陌生人来访”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还可以让学生全面掌握待人接物的方式,学会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合作,并且可以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能够采用正确科学的方法和办法得以全面解决。
3.尊重学生人格,加强与学生的心灵沟通
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观察自然,并且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感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的情趣及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多多鼓励,不把自己的人生观等强加到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方法。
二、注意事项
1.在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
例如,在课堂教学结尾阶段本以为经过一节课的讲授,学生已有必要的知识储备,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同时,要求课堂教学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且要加强教学环节的进一步锤炼。
2.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
如,在教学之前可以先让同学生用发言的方式来理解“诚实”这个词,看看他们心中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给学生讲个历史小故事,譬如“滥竽充数”之类的。然后给学生说说诚实的好处,如何做一个诚实的人,再让学生讲讲他们遇到的关于诚实的事。
3.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落实国情、法律内容的教学
学校可以播放一些关于中国国情、法律内容案例的教学视频给学生观看,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组织辩论或演讲。
一、在反复阅读中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强调的便是读,且要多读,精读。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于反复讲,详细讲,全面讲,生怕学生悟不出课文的深意,事实上这是越俎代庖。悟不是通过教师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用讲代读的方法教语文,犹如把梨子放在学生面前,只是喋喋不休地讲梨子的味道,而不让他们吃一吃,如此即使讲得再生动形象,学生也不知道梨子是什么味道,与其他水果有何不同。语文教师应该从繁说细讲中解脱出来,大胆地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在读书中理解体会。
二、激感培养感悟能力
要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有效的感悟,调动他们的情感参与至关重要。白居易曾说:“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现行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形神俱佳,文质兼美,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浓郁的感情,是情感满溢的海洋。这些课文为学生创设了多种情境,为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披文以入情”,把握住跳动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脉搏,激发学生去体验、去思考。在感悟思想情感的真谛阅读时,学生要将自己有限的人生体验参与文章的解读,以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有所感触和领悟。只有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声,才能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在阅读中感悟才能更加深透。
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它之所以读罢能让人泪眼朦胧,就在于它字里行间都渗透着爱子之情。在阅读中学生就要紧紧抓住最能体现“背影”的情感因素――“蹒跚”、“探”、“攀”、“缩”等几个饱含深情的字眼,仔细品味父亲对儿子真挚、深厚的情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回忆父亲对自己点点滴滴的关心,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父爱的真谛,更加珍惜生活中所拥有的真情。这样,通过开启自己的情感体验,就会对文章产生深刻的感悟。
三、启发想象培养感悟能力
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不能直接可感,必须借助于人的联想和想象,通过利用自己原由知识、表象或经验,对课文描写的人物形象或事物、意境展开再造想象,通过对课文的描述进行创造想象,从而使人物、事物形象更鲜明、意境更丰富。描写生动、意象丰富的课文可以在想象中体验。这样获得的感悟才是丰富深切的。可见,想象对于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至关重要,它是引导学生阅读感悟的有效方法,也是学生学会感悟的翅膀。
如读高尔基的《海燕》,文章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写暴风雨来临时的海天的情景来反映列宁领导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前夕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并借助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地飞翔和欢乐的叫喊的形象,热情歌颂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对这一主题,如果不展开想象与联想,学生根本无法领悟和把握。
四、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感悟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中也处处体现着生活。叶圣陶说:“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到的一点点积聚起来,积聚越多,了解就越深切。”对于课文中那些学生有生活体验的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感悟。因此,语文新课堂应走进生活,应有意识地引进生活中的话题,引导学生回忆生活,感悟生活,表达生活。
《拿来主义》是鲁迅针对文化遗产提出的基本观点,即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处理文化遗产时应占有、挑选,然后加以创新。如何对待当今流行的网络文化,这一话题对于时下热衷网络的学生来说是极具诱惑力与启导性的,大多数学生都有这样的见解: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能满足自己好奇心,同时获得自我成就感。处理好网络的利弊,首先要自己有足够的自控力,学会分辨。通过结合现实生活的问题讨论,学生的语文能力会有一个深层次的提高。
五、丰富的积累是培养感悟能力的基础
图式理论告诉我们,读者的背景知识是阅读感悟的重要因素,新知识的感悟和吸收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这意味着阅读感悟的深度与广度更多地取决于读者背景知识积淀的丰厚程度,正所谓“得之于俄顷,积之于平时”。因此,必须引导学生注意平时的积累。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自然、社会,多观察、多体验、多思考,积累丰富的感性、理性经验,训练其敏锐的观察力。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向阅读,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探索、思考,磨砺自己的思维,形成一定的观念、情感价值取向。这些直接经验、间接经验、理性思考、情感、观念的价值取向,将构成心理图式系统,潜伏在学生的潜意识层。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当文本信息激活这些潜伏的图式系统时,便能恍然顿“悟”,进而完成新的意义建构。
六、适时点拨引导感悟
体验感悟是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但教师的点拨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点拨是门艺术。教育点拨有方,往往“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原本陷入僵局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既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又给学生指明思考问题的方向,同时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呈现出柳暗花明的教学境界。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悟性 感悟能力
悟性是人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高中阶段培养学生感知课文、分析课文和理解课文的悟性很重要。悟性是学生直接生动地认识世界的形象、画面、现象和事物,并进行科学推理分析,获得新的知识结构的思维活动。新课程标准中多次出现感悟的字眼,表示在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文本感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悟性,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境界就显得格外重要。笔者结合教学经验认为适合从以下方面努力实践:
一、创设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感悟文本的潜能
语文课如果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高涨的波动的情趣进行学习和思考,并对学习中遇到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意识,并调动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冲动。教师要重视学生对主观的意念的领悟,重视学生主体和客体的感情的融合,让主体和客体产生思维的碰撞,并在交流中产生共鸣,实现学生对学习的事物的内涵的充分认识。学生的感情是感悟的动力源泉,感悟可以借助逻辑分析进行,并重视感性直觉来把握学习的内涵,产生强烈的学习活动。教师要充分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感悟文本的潜能。
1.听觉引领
教师可以运用声音创设情境,运用声音或者音乐的方式创造情境,让学生去感受语文作品。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生动的音乐让学生大彻大悟,让学生追随声音和音乐去想象,去感受作品的魅力。声音给学生的震慑是巨大的,比千言万语要深刻而久远,有效而持久,更能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
2.图形创境
教师可以运用图形创境,运用图像或者影像来创造情境,让学生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引领学生进行洗礼,体验残酷的思想,感受图片带来的思想共鸣,进而创造情境。通过图片创造的情境,教师可以塑造学生的品质,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
二、发展想象思维,把握文章感悟的体现点
阅读的感悟是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言外之意,味外之味,重视通过想象让学生捕捉到文章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和深厚的情谊。教师也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想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对文章的整体的形象和深刻的句子不要做细致的讲解,而要提供写作的背景,引导学生激发想象,允许学生形成自己个性化的理解,重视学生的审美体验,引导学生从联系的整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实现多个角度学习的综合,实现跨学科的知识的联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生活实践,重视学生想象中的体验,打开学生思考的大门,联系实际生活体验来理解和感受学习的内容,拉近学生和所学习的内容之间的距离,形成学生真切的学习体验,形成深切的学习感悟。
三、进行讨论交流,升华感悟思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更多的交流和思考的感知的环节,提升对文本的感悟能力,增强学生思考能力,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并组织学生进行众说纷纭的讨论,抒发各自个性化的见解,采用讨论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对待文章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肯定,全面激发学生感知课文的兴趣,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了钻研课文,也激活了思维,更感受到了作者的观点和感情,经过学生的讨论,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四、教会学生感悟的方法,重视文本感悟能力的提升
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真谛,教会学生掌握感悟课文的方法,掌握学习的技能。教师要通过教学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学会迁移领悟。不一样的文体特征决定了阅读这些文章的方法不一样,教师可以教会学生评价文章,从文章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作家介绍等方面进行研究,重视理解作品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学会进行评价和感悟。
叶圣陶曾说作文应该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材都是例子。教师要教育学生语文学习不只是在语文课堂上,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树立大的语文观念,通过课外阅读和语文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教师可以训练学生的感悟能力,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语文创造的感情。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名家散文的阅读,要求学生写出读后的感受,重视让教师来进行批阅和讲评,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中的美,产生感悟中的惊喜。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累积感悟文本的学习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总之,学生的悟性是学生语文课堂教学中追求的较高境界。高中语文教师要围绕学科特征,重点训练学生分析文章、理解文章的能力,将学生悟性的培养贯穿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进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悟性,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中,提升学生的综合感悟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慧.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悟性培养[J].教坛聚焦,2010,(30).
[2]姚玉琴.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J].甘肃教育,2007,(24).
一、体验式教学的作用
首先,体验式教学有利于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体验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体验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验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第三,体验式教学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关系,营造出和谐、开放、平等的体验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最后,体验式教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将实际生活中的情境融入教学课堂中,丰富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健全的道德践行。
二、体验式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应用
1. 体验式教学方法的流程模式。
(1)创设情境。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创设出具体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教学情境要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发展规律,这样的情境创设才能让学生有真切的情感体会,激发学生思想品德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2)感知体验。教师通过情境的展示设置探讨话题,调动学生通过自身观察、表达、行动等方式,产生内心体验,使学生受到感触后有感而发,激发学生表达感知体验的欲望,组织学生交流看法、感受,活跃课堂气氛。在感知体验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要设置多样化、灵活性的活动,既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够达到良好的感知体验效果。除了课堂感知体验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参与真实的生活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形成情感体验和思考。
(3)感悟体验。教师设计出与教学情境相关联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感悟体验巧妙地引入教材观点,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感悟体验是教学环节的重点,学生通过感悟体验认识到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践行。教学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对教材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再引导学生将零碎的感悟形成完整的认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4)践行体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实践,思想品德体验式教学不仅教育学生拥有完善、健全的人格,也将学生的认知感悟运用至实际生活中,因此思想品德教学要将生活引入课堂,也要将课堂引入生活。教师要设计出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学习活动,切实巩固学生在课堂上的道德体验和道德感悟,将感悟践行到实际生活中,使课堂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学生道德认知的知行统一。
2. 优化体验式教学资源的组合。要充分开发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将教学知识与生活现象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资源在提高体验式教学质量中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多角度地展现实践的发展,成为体验式教学课堂中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例如网络上的视频、图片等可以运用在体验式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中,有利于吸引学生的关注。其次,要充分重视和使用好学生资源,学生在家庭、校园、社会中的生活资源同样可以成为体验式教学的资源,能够激发学生心中真实的情感体验和道德认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想;感悟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悟“再创造”思想
在“正方体和长方体体积计算”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器材,构建不同类型的长方体、正方体,二者组合下的不规则立体图形,并利用实物,引导学生准确计算正方体、长方体各自的体积。当然,教师也可以优化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向学生展示关于“正方体、长方体”的图片,刺激学生感官,留下直观印象,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以“积木”为例,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促使新旧知识相互联系,优化利用正方体体积公式,准确推导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换句话说,“积木”思想属于再创造思想的一种,引导学生优化利用正方体特征构建长方体,属于数学思想中的再创造思想。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再创造”思想的重要性,多角度、多层次引导学生感悟“再创造”思想,降低数学问题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准确理解“正方体与长方体体积计算”方面的知识点,完善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将相关的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在此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感悟“再创造”思想,教师要结合班级学生已有水平,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课题。比如,运用三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构建出两个长方体、一个形状不规则的立体图形,那么所搭建图形的体积又会是多少呢?教师需要扮演好引导者、协作者等角色,巧妙地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去寻找解决该问题的方法,进而促使学生更好地感悟“再创造”思想,意识到解决问题时联系实际的重要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二、借助问题探究,引导学生感悟“建模”思想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相关知识点,全方位分析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心理特征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课堂教学实践的机会,增加师生、生生互动,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在学习相关章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已有水平,合理划分小组,共同探讨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可以两个学生一组,将12个正方体搭建成一个长方体,体积为1 cm3。在探讨过程中,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主思考,共同合作,想出多种搭建方法,教师也要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对应的图形,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直观、形象地理解每排个数,具体的排数等,进而知道每排个数、层数等和长方体长、宽、高等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得出正确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而这个过程被叫做建模过程,学生需要亲自操作,借助拼摆、对比,对比分析每排数、层数等和长方体长、宽、高等的联系,甚至和长方体体积的关系,优化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点,得出长方体的体积,即长×宽×高。学生也可以把这种“数学建模”思想应用到其他章节的学习,迅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提高自身的解题能力。
三、注重交流探讨,引导学生感悟“演绎”思想
在探讨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巧设问题情境,比如,长方体的体积就是其长、宽、高的乘积吗?通过反问,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对该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适当点拨学生,重复实验、验证,得出相关结论。在验证这一结论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跳出定势思维的圈子,发散他们的思维,更好地感悟“演绎”思想,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层层递进的原则,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他们不断思考,思考在长方体长、宽不变的情况下,但高却处于动态变化中,来验证这一结论是否正确。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也会更加缜密,不断完善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构建知识框架,更好地学习数学学科。
总而言之,在“正方体和长方体体积计算”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不同类型的数学思想是非常必要的。在此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理性地认识客观事物,在学习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充分意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借助实际问题,去发现数学,并有效解决遇到的问题,学会多角度去看待客观世界,培养学生多方面素养,促进他们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为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以此,改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构建高效课堂,更好地践行素质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感悟;创新意识;语言感受;行为习惯 汉语是一种表意的语言,它的许多妙处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遇此情况,教师如果搞繁琐分析,硬性灌输给学生一些自己或教参上的理解,一堂课下来,学生记住的只是有关课文的干巴巴的骨架。文章的形象、情感都不见了。究其实质就是教师在以自己的思想去代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由此可见,“感悟”便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人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体现在语文课堂的独特感悟。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特的感悟与体验呢?
一、运用独特的创新意识来培养感悟
“感悟”是由感而知、而觉、而悟,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汉语言自身的“偏重文理,略于形式”的特点就决定了“感悟”应作为理解语言的目标和手段。感悟必须以充分地“读”为前提。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外,就是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语文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就必须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读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让学生感悟那小屋周围的山外青山、绿野阡陌,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生活在这样的小屋,真是人生一大乐事,小屋的幽美与安谧让学生感悟到美的熏陶、智的启迪!优美的语言是散文的“活”灵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教材的不同文本让学生自主进行情感体验、感悟。
二、运用独特的语言感受来培养感悟
重视感悟体验有利于语感的培养。反之,利用独特的语言感受来培养感悟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课文教学中启发学生读通读懂课文,对学生的心理、情感、思维有所触动,使课文的语言、情感、文字在学生心中沉淀,久而久之形成文化基础,形成思想意识,学生的语感将会变得更加敏锐。
语感是一个人言语智慧的集中体现。学生利用语感进行感悟是语文课堂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但现在语文的语感感悟很少有人提出,其实语文的语感感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培养了语感就会引起对语文的浓厚兴趣。其实语文课堂学的就是语感,重在对语言的感悟。新课标呼唤语文教师有强烈的语感。同时也呼唤学生用心灵去理解、用心灵去撞击,激发人生追求的一道无与伦比的风景。
三、运用独特的行为习惯来培养感悟
语文的本质决定语文课堂必须要有独特的感悟,这是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的要求。没有感悟的语文课堂,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谈不上是一堂理想的好课。语文课堂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是学生与文本的内在交流,是对文本的内涵的感悟。教师要用自己特有的个性调适、丰富、发展这种全面交流,只有学生不同的感悟、理解、欣赏、评价才是课堂教学中迸发出的交流的火花,才是最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的、独特的感悟的学生。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体验,培养学生的“学、问、思、辩”的学习习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文只是范例,只是“影子”,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对课文文本的解读达到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从而达到培养发散性思维的能力,逐步实现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如,《我与地坛》一文的第二部分,学生可通过母亲让我独自一人到地坛里散心、远远目送我、暗中跟踪我等细节体验到母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生命之灯因思考而明亮,教师让学生在这样的思考中进行感悟,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延伸对课文的感悟,从而自然地达到培养学生独特的感悟能力。
一、初中科学教学应关注感悟学习
感悟过程中涉及许多科学方法的使用。如学习者会通过观察、实验等来获得信息,会通过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学习者不受原有知识的限制,通过联想、想像、直觉等非逻辑思维方法,对头脑中某些观念、表象进行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因此,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感悟都具有创新的特征。
感悟过程及感悟能力的提高,还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有关。原有知识和经验越丰富,则越容易形成感悟。同时,感悟的形成,需要学习者积极的探索和深入的思考,需要学习者对学习对象感兴趣,需要坚强的学习毅力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作为支撑,因此,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影响着学生的感悟和感悟能力的提高。正因为此,感悟的东西往往很难遗忘,感悟的程度高,学习的效率就高。
科学学科的独特性在于它需要学生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式,认识自己生存的物质环境;需要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等角度来认识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需要应用大量的科学实验和观察手段等来收集需要的信息;需要用特殊的科学语言对众多的科学事实进行科学概括和理论思维。而一门学科的认识和研究方法,只有在不断地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通过感悟才能获得。因此,初中科学教学应促使学生感悟。
二、初中科学教学中促使学生感悟的策略
1.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感悟
“感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科学的学习必须是先“感”,对基础知识有一个透彻的了解,才能由“感”及“悟”。而“感”指学生的感性认识。感悟过程及感悟能力的提高,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有关。原有知识和经验丰富,则越容易形成感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会感悟的先决条件。
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利用科学实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如在讲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平时我们是如何灭火的?学生就会联想到油锅里的油着火的时候要迅速盖上锅盖、灭火器灭火、消防队员用水管灭火等。再如在讲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时候,让学生做镁、锌、铜与盐酸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反应剧烈程度的不同,金属有的能和盐酸反应,有的不能与盐酸反应的感性认识。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感悟
“感”是“悟”的基础和前提。“悟”是“感”的升华,是学生把知识化为内需的手段。学生形成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有了“感”,但必须有“悟”,才能形成感悟。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在对新新信息进行适当的讲解之后,给学习者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对新知识进行深刻的思索,在头脑中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知识,由此产生新的知识。同时教师又要对学生的思考进行启发式引导,这是学生学会感悟的关键所在。
3.及时评价,激励感悟
关键词:政治课堂;体验感悟式教学;内涵;实践意义;实施方法;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0-0112
现代教育理念提倡“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教材、体验活动等来理解知识、获得能力和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这对于我们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需要改变过去那种纯粹的“灌输”方式,需要学生在课堂内“动起来”甚至从政治课堂“走出去”进行体验感悟,感受政治课的魅力。
一、体验感悟式教学的内涵
什么是体验感悟式教学?“体验”一词,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阐释。从教育学角度看,体验是主体内在的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从心理学角度看,“体验主要指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以上对体验的表述虽各有侧重,但都有相同之处,就是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感悟使主体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提升。“学生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体验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感悟和知识的验证。“感悟”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悟。真正的感悟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与感受,而正是不断的感悟使人们对人生、对事物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和行为发生改变。政治课中这种体验中感悟,感悟后运用,运用后继续感悟的这种教学是十分又必要的。这既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政治课特点决定的。政治课教材本身理论性强、枯燥,而且有些知识已经落后于社会的发展了,就需要教师提供情境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把枯燥的理论知识生活化、血肉化,让知识与时俱进,体现政治课的独特魅力。体验感悟式教学就是教师就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去体会去感悟,在课堂内进行情景设置和引导,让学生在课堂内用脑子想、眼睛看、耳朵听、嘴巴讲、双手动等形式来感悟知识,或学生通过走出课堂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亲身社会实践体验运用知识,让学生真正享受学习知识的过程、感悟知识的过程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二、体验感悟式教学的实践意义
1. 体验感悟式教学是体现新课程理念,达到新课程目标的需要。新课程理念要求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新课程目标中要求“培养运用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把握重要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敏锐洞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立足于当前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提高主动参与的能力。”体验感悟式教学注重体验性活动获得知识和提升感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个教学过程符合新课程理念,也有利于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同时提升知识的运用能力,树立正确的三观,实现思想政治课的三维目标。
2. 体验感悟式教学是学生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学生在传统教育体制下学习,是一个被动的强迫的接受过程,学习没有自主性、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政治课兴趣,也限制学生的各方面的发展。学校学习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学校获得的知识最终是为学生以后的生活服务的,也就是说学校应该培养社会人。这要求我们政治课教学必须让学生获得知识同时提高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体验感悟式教学既使学生通过参与、体验、感悟获得以后生活的知识,更是培养了以后步入社会所需要的各方面的能力。它能促进学生发展,更能为人的终身发展创造条件。
3. 体验感悟式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改革要求相适应的。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思想政治课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教材越来越生活化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无论名称、知识点以及里面的材料或情景设置都是具体生活的缩影,它从另一个方面向我们老师发出信息,政治教学需向生活回归,围绕生活,反思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验感悟式教学重视学生从生活实践和情景体验感悟中获取知识,利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政治课兴趣的提高,也有利于政治课不断地改进、发展。
三、体验感悟式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初探
1. 走入模拟社会化课堂,置身教学特定情景中的体验和感悟
现在的思想政治课教材一大特点就是生活化:素材的生活化和知识的生活化,教材的编者一般在每一框内容开始前都有一些情景设置,引领学生进入本框理论知识之中,这些材料有许多巧妙、精辟之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直接利用书上的设置的情景,让学生直接参与体验。但是有些教材的材料有点陈旧了,所以教师在体验感悟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三维目标和学生的认知借助多媒体,自己设置一些情境,然后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进行不同角色的体验,让学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氛围里体验、探究,获得感悟。在这里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自己的一个生活片段、一个熟知的新闻、一个感兴趣的小品音乐和视频等来创造情境,让学生进入这些特定的社会化模拟情境中,让他们产生内心知识的冲突、加深体验和感悟,最后达到知识的和谐,达到教师的预定目标和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不必走出课堂,但同样可以起到让学生感悟到知识、提升各方面能力和增强对学习政治课的兴趣的效果。
例如在讲政治生活《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时,教师就可以直接利用书上“公仆”本色一些图片和资料作为情景,设置一些问题如:你和你的家庭在这场暴风雪灾害受到哪些不利的影响?你希望谁来帮助你和怎样帮助你?为什么?你感受到政府对你和你家庭的帮助了吗?你身边有没有相类似的事件发生等。让学生以一个受害者需要政府帮助的角色来体验、感悟(下转第118页)(上接第112页)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克服空洞理论知识纯粹的灌压,把学生带入了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课堂中来。
2. 走出课堂,置身社会真实的生活实践的体验感悟
“体验就是用实践的方式来认识周围的事物”――《现代汉语词典》。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实践也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检验知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在学习过程中要把实践放在第一位。有些政治课教学的内容需要我们学生走出课堂,进入社会生活进行亲身的社会实践,才能更深刻、更准确对知识加以理解和获得真切情感;才能进一步增进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种社会实践体验可以通过让学生不断进行角色转换来完成。尤其遇到一些操作性比较强的知识,这需要让学生可以回归到社会生活原始角色(如消费者、市民等)进行亲身实践,也可以通过借助社会某角色进行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进行实践体验。
例如,经济生活中讲述《信用工具和外汇》里的信用卡和《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内容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回归社会生活的某一角色,如让学生作为一个投资者和消费者,到银行办理一张信用卡,体验办卡全过程,然后办理存钱业务,(或在自动取款机进行存、取钱)体验储蓄过程,然后用办理的信用卡去超市消费,体验用信用卡消费过程,通过这样的课堂外社会实践的体验和感悟,可以感悟到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喜悦,也可以让学生看到一些没有与时俱进的知识并予以更正,这会使学生回归课堂到学生角色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感悟知识的兴趣,更会鼓励学生把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验证,来获取更多的感悟,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种体验方式不仅仅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又能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更使学生用亲身实践证明书中知识的科学性,大大增强了他们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四、对体验感悟式教学方式的一些反思
1. 体验感悟式教学就是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就是让知识回归生活,溶入学生的社会生活之中,提高学生知识的深层理解感悟和实际运用。其实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丰富多彩,并不是每一框内容都适合采取这种教学形式,要有一定的选择,关键是要注重实效性,达到教学的三维目标实现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2. 走入模拟社会化课堂的感悟和走出课堂的亲身实践体验感悟两者各有优点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内容和需要选择使用。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时,教师要下足功夫,对教材和目标深层分析,对于学生参与的角色和情景要精心设计,否则空下功夫而不能取得效果,反而让学生觉得思想政治课是肤浅、空洞和无聊的,闹哄哄而无效果,反而丧失学习兴趣。教师对于情景设置要做到形式、内容和效果的统一;注重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注重情景真实性和生活性;注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
3.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评价方式也要发生变化,追求多元化,体现对学生的公平。要对学生平时考试成绩注重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和课堂外的各种不同体验感悟时表现的过程,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大班;语言教学;情感教育;渗透策略
德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情感教育又是德育的重要途径。幼儿教师要把情感教育渗透在幼儿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让幼儿的思想道德品质健康地发展。毫不例外,在幼儿大班语言教学中,教师也要千方百计地渗透情感教育,让幼儿在学习简单语言知识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教育。下面笔者将在借鉴相P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幼儿大班语言教学实际,简略论述一些幼儿大班语言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策略。
一、挖掘教材内容,设计情感目标
制定明确而又贴切的情感教学目标是有效实施情感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制定清晰的情感目标,教师的教学才会紧紧围绕这一清晰的目标有序展开。在幼儿大班语言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要把情感教育作为语言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一定要在课前深入透彻地挖掘教材内容,根据教材相关内容,结合幼儿的实际学情设计出明确而又贴切的情感教学目标。例如,教师根据《小熊过桥》这首儿歌设计了一份幼儿大班语言教案,儿歌以小熊这一幽默、憨厚、幼儿喜欢的动物形象为线索,采取拟人化的手法,通过明快的节奏向幼儿展现出了小熊过桥的心理活动。教师根据这一内容把这一课的情感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让幼儿感受小熊过桥时的心理变化,让幼儿懂得要勇敢、自信地克服困难。教师通过有的放矢地设计情感教育目标为对幼儿有效实施情感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语言知识,感悟思想情感
语言不仅可以叙述曲折离奇的故事,还可以表露至真至深的思想;语言不仅可以描写宛如仙境的景色,还可以流露至纯至诚的情感……语言是魅力无穷、神奇无比的。毋庸置疑,学习基本语言知识是幼儿大班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在各种各样的语言中也蕴含着各种各样的思想情感,语言是表露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幼儿大班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幼儿在学习基本语言知识的同时,感悟语言中所蕴含的各种思想情感。例如,在教学大班语言《秋天的雨》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让幼儿透过语言知识感悟思想情感。“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从这几句话中,幼儿在学习拟人化的描法的同时,还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黄色银杏树的赞美之情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小松鼠找来松果当粮食,小青蛙在加紧挖洞,准备舒舒服服地睡大觉。”从这几句话中,幼儿在真切体验小动物们在秋天的忙碌之乐、活动之美的同时,还能体会到作者对小动物浓浓的喜爱之情。幼儿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不仅扎实地学习了基本的语言知识,而且真切地体会到了语言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教师通过让幼儿真切感悟思想情感为有效实施情感教育开辟了通畅的渠道。
三、联系实际生活,培育思想情感
从小培育幼儿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等良好的思想情感是幼儿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这些良好思想情感的培育离不开扎实有效的幼儿语言教学,更离不开多姿多彩的实际生活。教师通过融入五彩缤纷的实际生活情景进行语言教学,必定会让幼儿在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中培育出良好的思想情感。因此,教师在幼儿大班语言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联系实际生活情景,培育幼儿良好的思想情感。例如,在开展幼儿园大班“反义词”语言活动的时候,教师通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让幼儿联系实际生活准确地说出了相应的反义词:大对小、冷对热、厚对薄、方对圆、粗对细、高对矮、上对下、胖对瘦、黑对白、哭对笑等。教师在让幼儿尝试说出反义词的过程中,有效地培育了幼儿积极动脑、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思想情感。教师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幼儿语言教学工作,不仅能够让幼儿轻松自如地学习到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能够培育幼儿良好的思想情感。教师通过让幼儿联系生活实际培育思想情感为有效实施情感教育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综上所述,在幼儿大班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细致地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要素,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情感教育目标,为情感教育的渗透奠定基础;教师要引导幼儿扎实认真地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中的各种思想情感,为情感教育的渗透开辟途径;教师要引领幼儿准确贴切地联系生活实际,培育情真意切的良好思想情感,为情感教育的渗透搭建平台。总之,教师要潜移默化地把情感教育渗透到幼儿大班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对幼儿进行卓有成效的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顾绍艳.浅谈幼儿语言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读与写,2014(9).
【关键词】思想品德;生活化;生命线;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
《思想品德(初中)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要求:思想品德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目的是为了引领初中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分清是非善恶,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决定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理论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对生活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使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它的内容和形式都应该来源于生活实践,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达到这一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确定生活化
在具体的实际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思考,这一节课对学生起到怎么样的教育作用,对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哪些指导意义,让具体的教学指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七彩的情绪》这一课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体会“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的生活处世之道,让学生懂得通过对情绪信号的分析,抓住人的心理变化动态,为更好的处理好人际关系提供参考依据。目标生活化的确定,提高了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增强了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二、教学设计生活化
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课不是说教课,为了使它走出空洞、枯燥、沉闷的怪圈,让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具有“灵性”和充满活力。教师在教学前,要根据《课标》的要求,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特点,对整堂课进行总体构思和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程序,让教学设计的目标与学生认识水平在教学中达到共鸣。如:在七年级《维护友谊》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明辩善恶是非,学会正确维护友谊,教师可以设计“说说我心中的好朋友”的教学环节,交流中不同学生好朋友的标准亦不同,使学生的认知与社会生活实际产生冲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相互交流,让学生学会有原则去维护友谊,这样生活化的教学设计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提升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案例生活化
引用案例,是让学生在对案例情境的感悟中,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在案例的引用时,要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基本要求,结合本节课内容选择案例,为本堂课教学内容服务;案例引用要有感染性,针对性,教师要对案例进行筛选,选择那些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案例能使学生感动,挖掘学生内心的思想情感;同时,让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有所感悟,有所思想,使案例蕴含的道理能够渗透学生思维,提升其思想价值。如在《孝敬父母》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用中央电视台中的公益广告——《让座》这一贴近学生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感悟到,礼貌待人并不是一件难事,可以从日常小事中做起,从而实现了思想教育的引领作用。
四、教学语言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要达到“有声有色”的目标,每节课都应该是新的,不仅要求内容要有创新,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应该是理论知识的简单阐述,而应该在生活中提炼一些文明的经典语言,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让教学语言具有艺术性和亲和力,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染下有所认识,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如在《学会交往与沟通》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流行的网络语言“亲”,从而缩短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真正学会交往与沟通。教学语言的生活化,体现了语言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信息传递方式,生活化的语言,增强其艺术性,让学生在生活语言艺术中受到教育。
五、作业布置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作业的布置不同于其它学科,不是简单的知识再现和巩固,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所学到的思想感悟再次拓展和延伸,指导学生生活实践,提升其思想境界。教师可以布置日常生活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做作业中提升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孝敬父母》一课的作业,可以让学生回家帮助父母洗洗脚,观察父母的心理表现,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生活化的作业,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体现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