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范文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考化学原子质量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

第1篇

1.化学式的计算

(1)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等于化学式中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其中结晶水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无水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与结晶水相对分子质量的总和.

(2)元素质量比

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化学式中各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之比.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两种元素质量比等于两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之比乘以原子个数比,其关系如下:

元素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之比×相对原子质量之比÷原子个数比

(3)元素质量分数

R元素的质量分数=R的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中R的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100%

(4)化合物中某种元素的质量

化合物中R元素质量=化合物质量×化合物中R元素的质量分数

2.溶液稀释相关计算

稀溶液质量×稀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浓溶液质量×浓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3.化学方程式的相关计算

化学方程式计算一般会结合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式的推断、化学式的计算等进行考查,命题趋向与生活实例相结合.Www.21miSHu.

例1为测定某硝酸银溶液中硝酸银的含量,取20g溶液于烧杯中,加入5.5g盐酸(足量)使溶液中的硝酸银完全反应,将产生的白色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后,质量为2.87g.

(1)求上述20g溶液中AgNO3的质量.

(2)在实验操作中,通常是通过量取液体的体积来取用一定量的液体.查得上述盐酸在实验条件下的密度为1.1g/mL,则在本实验中所用的5.5g盐酸的体积是多少毫升?

解:设溶液中AgNO3的质量为xg.

AgNO3+HCl=AgCl+HNO3

170143.5

x2.87g

170x=143.52.87gx=3.4g

盐酸的体积为5.5g1.1g/mL=5mL.

化学方程式是表示纯净物之间的质量关系,而在实际生产中所用的原料和产品一般含有杂质,因此,要将不纯物换算成纯净物,才能代入方程式计算.

例2将12.5g含杂质的石灰石与与100g稀盐酸放入烧杯中,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杂(杂质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反应后经过滤所得滤液为105.6g.求:

(1)二氧化碳质量.

(2)稀盐酸质量分数.

(3)反应后滤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4)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解:设CaCO3的质量为x,HCl质量为y,生成CaCl2的质量为z.

由题意知,CO2=x+100g-105.6g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7311144

xyzx-5.6g

10044=xx-5.6gx=10g

10073=10gyy=7.3g

100111=10gzz=11.1g

生成CO2的质量为10g-5.6g=4.4g

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7.3g100g×100%=7.3%

反应后滤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1.1g105.6g×100%=10.5%

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0g12.5g×100%=80%.

4.数据分析题

表格式计算题会将有关数据隐含在表格中,要求我们利用表格中的有关数据,或对比分析出两种物质恰好反应的量,分别讨论其中一种物质的计算.

第2篇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原子的概念和基本组成。

答案:化学变化化学反应质子中子电子

2.构成原子的粒子及性质

构成原子的粒子电子原子核

质子中子

(1)电性和电量

(2)相对质量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原子的结构、组成和各种粒子的带电性质

答案:(1)负电一个单位负电荷正电一个单位正电荷不带电

(2)1/183611

3.已知每个电子的质量约为每个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所以在科学上计算原子的质量时只计算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电子质量忽略不计,下表是部分原子的构成指数:

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氢1011

碳66612

氧88816

钠11121123

铁26302656

铀9214692238

通过此表,可总结出“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还能总结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观察比较的过程,通过观察比较找出一个规律。本题可通过观察比较横行数据和纵列数据找出原子构成的一些规律。观察比较每一横行数据不难发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核内不一定都有中子;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观察比较纵列数据可发现:质子数决定原子种类;核外电子总数可间接推理原子种类……

答案:

(1)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2)原子核内不一定都有中子

(3)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4)质子数决定原子种类

(5)由核外电子总数可间接推理原子种类(任填四个即可)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俄罗斯科学家最近合成了核电荷数为114的元素的原子,经测定该原子的近似相对质量为289,则其中子数与电子数的差是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质子数+中子数,故中子数为289-114=175,中子数与电子数之差为175-114=61。

答案:61

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A.原子B.分子C.质子D.中子

思路解析:化学变化的宏观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而其微观本质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答案:A

3.已知1个C-12原子的质量为akg,则实际质量为bkg的另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12b/akgB.12b/aC.12a/bD.12a/bkg

思路解析: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此题中相对原子质量标准为akg×1/12,则另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bkg/(akg×1/12)=12b/a。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

答案:B

4.2N表示()

A.两个氮元素B.两个氮原子

C.两个氮分子D.氮气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元素符号的基本意义。N可表示氮元素,也可以表示氮原子。

答案:B

5.已知某原子的实际质量为Mg,又知碳原子的质量为Ng,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B.C.D.

思路解析: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等于一个该原子的质量,与1个?C12原子质量的1/12相比较得到的。

答案:A

6.某些花岗岩石材中含有放射性氡。氡原子的质子数为86,中子数为136,这种氡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A.50B.86C.136D.222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对原子结构以及原子结构中粒子数之间等量关系的理解程度,解此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原子结构中的等量关系。即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电荷等量关系),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质量等量关系)。由题意,氡元素的质子数为86,则原子核外电子数为86;又由于中子数为136,则相对原子质量为222。

答案:B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不能再分

B.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C.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没有单位

D.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原子不能再分是指在化学反应中,而在原子核变化中,原子可以再分,故A不正确。除有一种氢原子核是由一个质子而无中子构成之外,其他原子的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B不正确。相对原子质量有单位,单位为1,一般不写,C不正确。物质可以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而分子则由原子构成,故D正确。

2.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B.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C.一切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D.原子核内质子数必等于核外电子数

思路解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但在其他变化(核反应)中可以再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所以A不对。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氧气、氨气、二氧化碳等,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如铜、铝、汞等,所以B不对。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但是氢原子的原子核内没有中子,所以C不对。原子呈电中性决定了质子数必须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D对。

答案:D

3.(经典回放)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最先确立了原子学说,他的中心论点主要有: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③同种元素的原子,其性质和质量都相同。而现代科学实验表明:同种元素的原子内部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一定相同的中子数。从现代的观点看,你认为道尔顿的三个论点中,不确切的是()

A.①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思路解析:(1)原子是可以再分的,且并不是实心球;(2)由于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决定了原子的质量,而自然界中有许多质子数相等、中子数不等的原子,如?C12和C14,原子核内均有6个质子,前者原子核中有6个中子,后者原子核中有8个中子。

答案:D

4.“神舟”五号不仅将杨利伟送上太空,实现了亿万中国人的梦想,同时还承担着其他的科研任务。比如探索宇宙中可能存在完全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反物质。物质与反物质相遇会发生“湮灭”现象,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能源研究领域中前景可观。正电子、负质子等都是反粒子。它们与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请你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A.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B.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

C.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

D.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思路解析:根据所给信息,反氢原子是由1个反质子和反电子构成的,反质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反电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答案:B

5.(2005福建福州中考)根据钠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钠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B.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C.钠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

D.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1

思路解析: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使次外层变为8个电子的相对稳定结构。

答案:B

6.(经典回放)为形象展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某同学制作了一些模型,表示相应的微观粒子。其中表示水分解过程中不能再分的粒子是()

思路解析:用直观模型展示微观粒子,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感受化学变化的微观世界。因为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结合所示模型分析,可知D模型表示一个水分子,进而推出A表示一个氧分子,B表示一个氢分子,C表示一个氧原子、两个氢原子。又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再分,所以水分解过程中不能再分的粒子应是C选项展示的原子。

答案:C

7.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80,则该原子的实际质量是____________kg。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原子的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关系的计算。解题的关键是要搞清原子的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1)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而是一个比值。

(2)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是一个C12原子质量的1/12,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值就是该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C-12原子质量的1/12=1.933×10-26kg/12≈1.66×10-27kg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0,则该原子的质量为:

1.66×10-27kg×80=1.328×10-25kg

答案:1.328×10-25

8.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体积极小,其半径约为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因此,相对而言,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1911年,科学家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时(金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9,相对原子质量为197),发现三种实验现象:

(1)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原因是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稍微改变了运动方向。

(2)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篇

例1 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重要应用,下列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由强至弱的顺序及元素名称、符号均正确的一组是()。

A.金Au>银Ag>铜Cu

B.钾K>钙Ca>钠Na

C.锌Zn>铁Fe>汞Hg

D.铝Al>镁Mg >锌Zn

考点: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对应名称及金属活动性顺序。

答案:B。

说明:对于元素符号的书写,除了“一大二小”的规则外还要熟记常见元素的符号,尤其是近音名称(如铝与氯,汞容易误写为贡等)更要特殊记忆,这些也常常成为中考的考点。

考点2元素符号的微观及宏观意义(多以选择、填空形式出现,分值约为2分)

例2下列符号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能表示该元素组成的单质的是()。

A.Al B.N2C.ClD.H

考点:元素符号的含义。

答案:A。

说明:元素符号的含义有两个,(1)表示元素;(2)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不要忘记,像金属等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的元素符号还能表示其化学式。

考点3 元素的存在(多以选择、填空形式出现,分值约为2分)

例3人体所必需的“钙、铁、锌、硒”仅从食物中摄取不足时,可通过食品添加剂和保健药剂予以补充,这里的“钙、铁、锌、硒”是指()。

A.原子 B.分子C.元素D.单质

考点: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答案:C。

说明:自然界中元素的存在形式有两种,(1)游离态(存在于单质中);(2)化合态(存在于化合物中)。

考点 4相对原子质量(多以选择、填空形式出现,分值约为2分)

例4已知某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某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如果该氧原子的质量为m,则该硫原子的质量为()。

A.32m B.2m C.mD.不能确定

考点: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式。

答案:B。

说明: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的求解有两种方法,(1)定义式;(2)近似式,即质子数+中子数。中考中常会将这一内容与原子内部结构结合起来考查。

考点5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多以选择、填空形式出现,分值为2~3分)

例5 是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原子的元素符号为X

B.该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为4

C.金刚石中含有该原子

D.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考点:原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及其相关知识。

答案:C。

说明:原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与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知识常结合出现,成为中考中的热点。

考点6元素周期表(多以选择、填空、探究形式出现,分值为2~4分)

例6磷元素是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之一。在元素周期表中,磷元素的某些信息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磷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为15

B.相对原子质量为30.97

C.元素符号为P

D.属于金属元素

考点: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

答案:D。

说明: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在学习中要注意其各部分的含义,为体现这一工具的作用,中考对此内容的考查逐年加强。

考点7化学式的书写与读法(多以选择、填空形式出现,分值为2~6分)

例7下列化学式书写错误的是( )。

A.氧化铝A12O3 B.氢氧化钾KOH

C.氯化钙CaCl D.硝酸HNO3

考点: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的书写。

答案:C。

说明:对于具体物质的化学式的考查,近几年来主要有两个命题方向,(1)与具体物质的俗名相结合;(2)由已知元素(常常给出元素的化合价)组合、书写出符合要求的化学式。

考点8通过化学式求某元素的化合价(多以选择、填空形式出现,分值约为2分)

例8冲洗照片时,须将底片浸泡在大苏打(Na2S2O3)溶液中,使影像固定下来,这一过程叫“定影”。大苏打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

A.0 B.+2 C.+4D.+6

考点:对化学式的意义的理解。

答案:B。

说明:由特定的化学式求某一元素的化合价已成为中考的必考内容,近年来常结合一些新信息进行考查。解决这类问题要抓住关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考点9 化学式的含义(多以选择、填空形式出现,分值约为2分)

例9甲醛(CH2O)是室内污染的主要成分之一,它来源于室内装修所用的油漆、胶合板等材料。下列关于甲醛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甲醛由C、H、O3种元素组成

B.甲醛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水分子构成

C.一个甲醛分子含有4个原子

D.甲醛分子中C、H、O原子的个数比是1∶2∶1

考点:化学式中的相关信息。

答案:B。

说明:结合化学式的意义,从宏观和微观角度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此知识点亦可设计成开放性试题进行考查。

考点10化学符号周围的数字(多以选择、填空形式出现,分值为2~4分)

例10下列可以表示2个氢原子的是()。

A.2H+B.2HC.H2 D.2H2

考点:化学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

答案:B。

说明:化学符号中数字所处的位置主要有4种,位置不同,意义不同,提供的信息也不同。数字在符号前,表示粒子的个数,如元素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前的数字分别表示原子、分子、离子的个数。数字位于符号正上方,表示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数字位于符号右上角,表示粒子所带电荷数。数字位于符号右下角,表示每个分子中所含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

考点11相对分子质量(多以选择、填空形式出现,分值为2~3分)

例11 5月~7月是手足口病高发期,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治疗手足口病的常用药物是阿昔洛韦(化学式为C8H11N5O3)。下列有关阿昔洛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阿昔洛韦属于有机化合物

B.阿昔洛韦中C、H、N、O 4种元素的质量比为8∶11∶5∶3

C.阿昔洛韦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25

D.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含有27个原子

考点:化学式的有关计算。

答案:B。

说明:相对分子质量是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是关于化学式的最基本的计算。

考点12粒子的微观示意图(多以选择、填空形式出现,分值为2~4分)

例12下图为氧化汞受热分解时的微观过程示意图。

根据以上示意图,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从图示中可发现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哪些?

考点:宏观概念与微观粒子的结合。

答案:2HgO2Hg+O2;分子、原子。

说明:化学用语与微观示意图结合的考查方式,在近几年各地中考中常常涉及,应对化学反应及物质的微观结构多多了解。

考点1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多以选择、填空形式出现,分值为2~4分)

例13工业上采用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备氢氧化钠:2NaCl+2H2O 2NaOH+Cl2+H2。因饱和食盐水中混有一定量的NH4Cl,在电解时会引起爆炸。为除去NH4Cl,工业上常利用电解后的碱性废液、Cl2与NH4Cl反应(其中Cl2与NH4Cl化学计量数分别为3、2),使NH4Cl转化成N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说出此方法的优点之一。

考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第4篇

一、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应注意的问题

1.该定律的适用范围:只适用于化学变化,而不包括物理变化.

2.理解参加反应的涵义:对于反应物来说,一定要强调是指“参加反应”的物质,而不是各物质质量的简单相加

,一定不要把没有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计算在反应前的物质的质量总和中.

3.理解“反应生成”的涵义:对于化学反应后物质来说,一定要强调是指“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原来就有的物质的质量不能计算在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中.

4.质量总和: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包括气态、液态和固态的物质,不能漏掉任何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否则就会出现“不守恒”的现象.

5.质量守恒:质量守恒定律强调的是质量守恒而不包括其它方面(如:体积或其它物理量)的守恒.

6.从微观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成其它物质(生成物)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都没有变化,所以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即质量守恒定律.

7.小结和归纳:从宏观角度知微观角度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可将化学反应的过程归纳为“五个不改变”,“两个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

五个不改变:(1)宏观――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2)微观――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两个一定改变:(1)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

(2)微观――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一个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推断物质的化学式

例1 (2013年雅安中考题)在细菌作用下,可以用氨气处理含有甲醇(CH3OH)的工业废水,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CH3OH+12O2+6NH3 细菌 3X+5CO2+19H2O,则X的化学式为 .

第5篇

个人认为,今后中考化学试题将本着稳中求改,稳中求变的原则进行,考心转向思维深度,试题将较多采用考查思维和自学能力的信息迁移题,这类题已经突破教学大纲的限制,考生没有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内容,可以通过给出信息的方式使考生形成新的知识网络,既考查学生自学能力,也考查其思维能力,下面谈谈如何在中考复习中提高学生思维深度的一些浅见和做法。

一、 深挖往届试题,提高学生思维深度

思维能力作为能力结构的核心,必然成为中考化学能力考查的核心,往届中考化学试题大多数无论从知识深度,还是从思维层面都具有较高深度,但我觉得有些试题还有潜力可挖,通过把试题进行全面改造后加以训练,可以把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例1】 如图:

写出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氯气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的气体,1体积水约溶1体积氯气,氯气能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氯气可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混合加热的方法制得。

(1) 你认为应选择的发生装置除 外,还应补充的仪器有。

(2) 收集该气体时应用 装置如何改进? 。

(3) 工厂排放的废气中含有氯气,你认为如何处理? 。

【说明】 本题是我引导学生复习徐州市2012年中考化学试题中有关气体制取与收集后,结合一些参考书,编拟的一道综合题,该题考查学生如何利用反应原理确定并设计反应装置,结合物质的性质判断收集方法等,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考查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流畅性,整体性和创造性。进行试题讲评后,学生普遍感到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受益匪浅。

【答案】 由信息可知,反应属固液混合,需选A。还需加热,在A下加石棉网和酒精灯,用铁架台固定,第2问由信息可知密度大于空气,用向上排空气法,但有毒,所以不能直接将产生的气体排到空气中,应密闭收集,多余的吸收处理属环保问题,该问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 变换试题设问角度,提高学生思维深度

在传统的中考复习中,学生的思维会形成一定的定势,久而久之,这种定势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丧失创造力,因此在新形式下的中考复习中,以达到培养高创型、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例2】 氢氧化钠是工业生产中重要的化工原料,具有广泛的应用,试回答:

(1) 氢氧化钠应如何保存?为什么?

(2) 为测定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某同学按下列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样品加10%稀盐酸实验数据如图所示:

计算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

【说明】 本题是引导学生复习第七章酸、碱、盐时,通过参考资料编写的试题,本题主要考查NaOH、Na2CO3的性质,而且该题还能很好的区分学生是否做过实验,做实验是用电脑做实验,还是“照方抓药”,通过考试发现,学生做的很不理想,有80%的学生没有做出最后的正确结果,出现这样的结果是我始料未及的,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非改不可。

【答案】 (1)密封保存。因为NaOH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吸收CO2而变质。(2)当滴加146克稀盐酸时刚好与NaOH完全反应,继续加稀HCI才与Na2CO3反应生成CO2气体反应,不再有气体产生时共消耗稀盐酸219克,所以与NaOH反应消耗盐酸的质量为146克,与碳酸钠反应消耗盐酸质量73克,从而计算出变质后氢氧化钠的质量为16克,碳酸钠的质量为10.6克,这时有不少同学直接用10.6克除以26.6克,没有真正理解变质程度的含义,应该用碳酸钠的质量再计算出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8克,所以正确的答案为8克除以24克答案为33.3%。

三、 精心点拨,层层推进,提高学生思维深度

思维深度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只有在一些经典试题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中才能产生质的飞跃,即顿悟,因此复习过程中,只有对经典试题精心点拨,并由此发散,引导学生解决新问题,才能在这种循环解决过程中,产生灵感,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3】 某有机物11克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22克,水9克。

(1) 判断有机物一定含有 ,其元素质量比 。

【答案】 本题是笔者引导学生综合复习精心选择的试题,引导学生用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质量不变,计算出碳元素质量为6g,氢元素质量为1 g,6 g+1 g

【例4】 续例3,(1)求该有机物种碳 氢 氧原子个数比。(2)能不能根据原子个数比写出该物质化学式?为什么?(3)要想求出化学式,需补充什么数据?

【答案】 本题是对例3的深化,由原子质量比求原子个数比,要有元素质量分别除以相对原子质量,故原子个数比为2:4:1,由于有机物分子中原子个数有很多是有公约数的,如C6H12O6,所以该物质可能是C2H4O,也可能是C4H8O2,要想求出化学式还需要知道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说明】 学生此时的思维已完全被激活,在课堂上进行激烈的辩论,最后在教师指导下形成了共识,通过上面的训练,学生普遍感到思维能力提高了。

4. 大胆探索,锐意创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在复习中,有人认为,试题做多了,学生能力自然就上来了,就能考出好成绩,我认为不可能,我很不赞同题海战术,我采用精讲精练,再深钻考纲和考题的基础上,编写一些知识少而浅、灵活度高,思维空间大的试题,力求对试题求异求新,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性。

【例5】 将等质量的镁和铁分别加入等量的稀硫酸中,

甲同学画出图

乙同学画出图

请你选择其中一种说明甲、乙的正确性。

【说明】 本题是本人在复习金属性质专题时精心编拟的试题,其目的是在求异求新的试题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最终把学生的思维深度推向一个新高度,考试证明,该题知识简单,但区分度好,能很好的评价学生的思维品质。

第6篇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实施,近几年的中考化学试题中出现了一些信息题。该类考题渗透了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取材广泛、考查面广。为帮助学生了解该类考题,现将近两年全国各地中考化学试卷中的该类信息题归纳如下:

1图像信息题

例1.将质量相等的A、B两块金属,分别放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盐酸中,生成氢气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右图所示(产物中A、B两种元素的化合价相同)。分析图,可以获得信息有(任写两条):

(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考查了图形分析和信息挖掘能力。(1)在金属活动性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其活动性越强、与溶液的反应越强烈,单位时间产生的H2越多,线的斜率就越大,所以可知金属B的活动性比金属A的活动性强;(2)等质量的金属在化合价相同的条件下,生成H2的质量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 产生的H2越多,相对原子质量越小, A产生的H2比B多,所以B的相对原子质量大于A。

答案:①B比A活泼;②A、B均被完全反应;③A比B产生的H2多;④时间为t1时,B产生的H2比A多;⑤A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B的相对原子质量。

点评:本题是利用数学函数图像解答化学问题。考查了学生通过对函数图象的理解,结合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突出了中考试题的选拔功能。

2 文字信息

例2.在通常情况下,氯气(Cl2)是黄绿色气体,溴(Br2)是深红棕色液体, 碘(I2)是紫黑色固体。实验证明,氯、溴、碘这三种元素中,氯比溴活泼,溴比碘活泼,氯可以把溴或碘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溴可以把碘从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碘单质具有遇淀粉生成蓝色物质的特性。

(1)根据下图所示变化关系推断出下列指定物质(用化学式表示):

B是_______;C是_______;F是_______。

(2)写出上图中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这是一道图框型信息推断考题,解题的关键是充分运用物质的颜色、活泼性及碘单质遇淀粉变蓝这些信息。A是黄绿色气体,则为氯气(Cl2);D是深红棕色液体,则它为溴(Br2);氯可以把溴从它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则B为KBr;由化学反应:Cl2+2KBr=2KCl+Br2,可推知C为KCl;F遇淀粉溶液变蓝色,说明F为I2,则E所代表钾的化合物的溶液为KI, 图中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r2+2KI=I2+2KBr。

答案:(1)B是KBr;C是KCl;F是I2;(2)Br2+2KI I2+2KBr

点评:卤素知识属于高中化学所学知识。但此题将所涉及到的相关陌生知识以信息形式巧妙的给出,过渡自然,很好地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处理能力。

3图表信息题

例3.我们看到过高大的铁架支撑着一根根高压电缆,这些电缆主要由铝制成。

(1)阅读“资料一”和“资料二”:

通过对上述资料的分析,说明高压电缆用铝制而不用铜制的原因。

(2)铝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但铝制高压电缆却很耐腐蚀。试说明其原因。

答案:(1)铝在地壳中含量比铜在地壳中含量高;铝的导电性大约是铜的导电性的2/3,但密度不到铜的1/3,制相同长度、相同导电能力的电缆,铝的质量比铜小,避免铁架承受过大的压力和电缆承受过大的拉力。

(2)铝在常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Al2O3)薄膜,隔绝了铝与空气(氧气)的接触,阻止了铝的进一步反应。

点评:本题通过分析图表中地壳中元素的含量、相关金属的导电性和密度,从而明确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会解释铝不易被腐蚀的原因。

4实物信息考题

例4.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金属,高科技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也需要金属。

(1)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_________。

(2)根据下图金属应用实例推断,金属具有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常生活使用的金属材料多数为合金,下表列出了一些常见合金的主要成分和性能。

由上表推断,与组成合金的纯金属相比,合金的优点一般有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强度更低; ②硬度更高; ③熔点更高 ;④抗腐蚀性更好

(4)人们每年要从金属矿物资源中提取数以亿吨计的金属,根据所学化学知识,按要求写出两个生成金属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置换反应);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解反应)。

(5)2008年奥运会主运动场“鸟巢”使用了大量的钢铁,钢铁与___________直接接触容易生锈造成损失,在钢铁表面涂油、刷漆等,都能防止钢铁生锈。

解析:(l)按质量计算各种元素在地壳里的含量差别很大,其中占前五位的是:氧、硅、铝、铁、钙,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Al;(2)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由物质的用途也可以推断出物质的性质,制成电线是利用金属的导电性,拉成丝是利用了金属的延展性,做炊具是利用了金属的导热性;(3)合金的强度和硬度一般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更高,抗腐蚀性能等也更好,因此,合金具有更广泛的用途;(4)铁制品锈蚀的过程,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等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防止钢铁生锈的方法:保持钢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在钢铁表面涂油、刷漆、搪瓷、镀耐磨和耐腐蚀的金属、烤蓝(即表面生成氧化膜);制成耐腐蚀的合金,如不锈钢等。

答案:(l)Al ;(2)导电性、延展性、导热性 ;(3)②④;

(4)①C+2CuO2Cu+CO2;②2HgO

2Hg+O2 ;(5)空气和水

点评:铁是人类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本题主要考查了地壳中金属元素的含量、金属的用途、合金的特点、金属的制备、及钢铁的锈蚀等知识,属基础性考题,只要掌握好课本知识就会迎刃而解。

5 图景信息题

例5.我省发展钢铁产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马鞍山是全国最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之一,庐江有在全国都数得上的高品质的磁铁矿石,两地的交通也便利。常见的铁矿石有: 磁铁矿(主要成分是Fe3O4)、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褐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3H2O)、菱铁矿(主要成分是FeCO3)、黄铁矿(主要成分是FeS2)。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上述几种铁矿石中理论上最适宜炼铁的两种矿石为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2)请你利用下图中所提供的3个数据,自拟一道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并写出解答过程。

解:(1)比较所给出的几种矿石可知最适宜炼铁的两种矿石为:(1)磁铁矿、赤铁矿,铁的百分含量高,有害元素少,冶炼时所产生的污染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图片展示的是高炉炼铁的过程,它暗示考生要制得56kg含杂质3%的生铁需含氧化铁80%的铁矿石的质量。

解:设需要含Fe2O3 80%的赤铁矿石的质量为x

Fe2O3+3CO 2Fe+3CO2

160112

x×80%56kg×(1-3%)

160/112=x×80%/56kg×(1-3%)解得x=97kg

答:制得56kg含杂质3%的生铁需要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97kg。

点评:本题积极尝试以课外的材料为试题背景,拓展试题的资源、丰富试题的形式。打破常规的命题方法,让学生自己命题、自己解题,既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考查学生的文字功底,是命题上的一大创新。

6 图示信息题

例6. 20℃时,取相同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置于三个烧杯中,再分别向其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相应固体溶质,将温度升高到40℃,固体的溶解情况如图1所示。图2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仔细阅读图1和图2回答下列问题:

(1)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关系为b>a>c时的温度为t℃,则t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

(2)烧杯甲里是_________物质的溶液,烧杯乙里是___________物质的溶液。

(3)40℃时,烧杯______里的溶液中溶剂最少。

(4)各种状态下,各烧杯(甲、乙、丙)里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比较一定正确的是__________。

A、甲(状态2)>甲(状态1)

B、乙(状态1)>甲(状态3)

C、甲(状态1)=乙(状态2)

D、乙(状态3)>丙(状态3)

解析:作为探究题,该题从素材来看所记载的是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图示,从内容上来看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情况及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判断,该题要求学生在阅读试题分析题意时思考问题的本质。特别关注题中设定的几个数据,20℃,40℃,“相同质量的a,b,c”,“加入相同质量的相应固体溶质”等。该题设置了探究情境,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答案:(1)20℃~30℃;(2)c a ;(3)甲 (4)B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有关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学会分析溶解度曲线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学会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有关实验现象。

7微观信息型考题

点评:本题从微观角度考查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既加深了学生对复分解反应的理解和认识,又为学生学习高中化学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打下了基础。

8分子模型信息考题

例8.如下图所示,两个甲分子反应生成三个乙分子和一个丙分子,则从图示获得的信息中,不正确的是()

A.分子的种类在化学反应中发生了改变

B.该反应的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C.反应生成的丙物质属于单质

D.乙分子中含有一个A原子,一个B原子

解析: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种类一定发生改变;该反应物为一种物质,产物为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丙物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属于单质;图中信息告诉我们反应物分子中含有6个A原子,即三个乙分子中含有6个A原子,所以每个乙分子中含有2个A原子,不含B原子。

答案:(D)

点评:以物质的结构模型为载体考查化学知识,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试题,它能够较好地体现物质的微观构成及变化、展现物质的宏观组成,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物质的微观世界,解答时要注意观察,弄清哪些粒子参加了化学反应、哪些没有参加,关注反应前后粒子的组成及数目的变化;同时还要注重物质的结构模型与化学式相结合,做到图式一致,从而更准确地解题。

综上所述,信息给予题具有取材广泛、考查角度灵活、考查方式多样等特点,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它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还可以考查学生在考场中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是当前及今后化学命题的趋势。

第7篇

一、注重化学概念的教学,加强化学用语的训练,为化学计算夯实基础

涉及初中化学计算的一些重要化学概念,首先要尽可能通过实验或其具体事物分析、概括导出,其次注重概念同化,进行新旧概念对比,弄清相近概念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存联系,然后加强运用概念的训练,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基本概念的能力,最后还要加强与基本概念相关的化学用语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化学学科独特的学习语言。

实践证明,当学生理解了化学式、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等基本概念,以及化学式含义和化学式前系数的含义等内容后,有关化学式的基本计算就可以说是“轻而易举”了;当学生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能够表示反应物及生成物各物质间质量比的含义等内容后,学生基本都能够进行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了;当学生理解了溶液、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溶质的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也就不再难倒学生了。

二、初中化学计算是化学“量”的思想与数学计算方法的结合,化学计算的关键是化学“量”的思想

各种计算类型在教材上都有相应的例题,它们以清晰的解题步骤阐述了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的思想,以简明的解题格式规范正确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表述逻辑思维过程的方式。故而要特别注重发挥教材上例题的作用。如何发挥例题的作用呢?从接受式和探究式两种学习方法来讲要形成两种策略,即传授性和探究性两种教学策略。

传授性教学策略主要是教师讲授或师生共同谈话或学生直接自学教材上例题等方式,接受性学习化学基本计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训练,并通过师生评价或学生相互评价等矫正,让学生掌握化学计算方法,逐步提高化学计算能力。这种方法多数学生能够较快接受,迅速掌握基本方法,效率较高,但少数学生容易因“不理解而掉队”,从此对计算失去信心。

探究性教学策略主要是教师创设真实情境,提出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力图运用基本化学概念完成基本化学计算问题,通过评价矫正不足。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运用化学概念或原理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例题中获取方法(不仅限于模仿),把获取的方法运用于问题中并解决问题,促使学生进行迁移。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悟或体验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的方法,自然形成化学计算能力,并巩固学习兴趣。短时间来看,这种策略似乎更费时间,但学生真正运用化学思想和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时,既形成了能力,又保持了兴趣,应该是更有效率的学习。当然,这种策略要求学生的化学概念必须牢固,基本学习方法必须到位,化学学习兴趣必须浓厚,否则课堂教学中容易“冷场”,收不到预想的效果。因而两种教学策略都要根据学生特点而确定,力争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化学的总复习策略

初中化学的复习阶段,当然主要是针对选拔功能来说的,我认为在复习迎考中有这样几点需要大家加以关注。

(一)复习措施

1.以大部分学生现状为基础,分析教材、学生,研究对策,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2.认真研读中考精神和中考说明,把握走向,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3.分轮次复习,使用盐城中考说明、盐城零距离、中考十三地市试卷,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按单元顺序复习,加强学科知识的联系,使基础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加强对学生三基的考查,及时查漏补缺。

(二)化学复习计划

1.指导思想。以教材、化学课标、考试说明为依据,以“三基”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化学能力为重点,以完成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为方向。

2.复习目标。扎实地掌握三基;形成熟练的科学(化学和生物)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较强的化学和生物能力和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备考策略。

⑴大力强化“三基”,重视教材、课标、说明的指导作用;

⑵强调理性思维,注重学生“个性品质”的提高;

⑶构建知识网络,重点内容重点复习,并研究综合能力的提升,加强对学科主干知识特别是知识交汇点的教学,通过对主干知识的教学带动相关知识的全面复习。

近几年中考充分体现了重点知识、热点问题常考不变,如物质结构、酸碱盐、化学计算等。

⑷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重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实验技能的描述能力、实验设计的思维能力、实验解释的思维能力。

⑸协同备考,争取整体优势;

第8篇

传统的“化学专题”往往是按照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四大版块内容进行界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新课标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出了新的要求,命题者的命题理念和视角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的“化学专题”已不能满足现在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它也正在由“知识板块化”向“知识应用化”、“问题多样化”、“主题探究化”转型。下面就2009全国各地中考化学试题,谈谈几种常见的化学专题化考题。

1以某一具体物质为核心的专题化试题

以课本中学习过的某一典型物质(如水、氧气、纯碱等)为试题核心,从物质的组成、构成、变化、用途等视角进行命题,它打破课本原有章节的内容界限,是一类很好的学科内综合试题。

例1.(2009年南京市中考题)2009年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水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请回答以下问题:

(1)生理盐水中的溶剂是_______________。

(2)保护水环境、珍爱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水资源的是_______(填序号)。

A. 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B. 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C. 使用含磷洗衣粉

D. 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3)在水蒸发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A. 水分子不断运动

B. 水分子之间间隔不变

C. 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

D. 水分子可以保持水的物理性质

(4)课外活动中,同学们玩起了以水为主题的“化学反应接龙”游戏。游戏的规则为:用前一个反应的一种生成物作为下一个反应的反应物,并按序号和指定的基本反应类型循环,如图所示。依照示例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示例:①分解反应:

电解水2H2O2H2+O2

②置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

③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

④复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以水这一具体物质为核心,考查溶液的组成、水资源的保护、物质的变化、分子的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反应类型等知识,几乎贯穿了整个初中化学知识,涉及面广、综合性强。

思路点拨:固体和液体形成的溶液,固体物质一般是溶质,液体是溶剂,生理盐水中水是溶剂;防治水污染就是要杜绝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化肥农药的不合理利用,水的蒸发属于物理变化,该变化过程中分子本身不变,分子间隔变大,水作为一种常用物质,可与一些金属氧化物(CaO、 Na2O)、 非金属氧化物(CO2、SO2、SO3)等发生反应;氢气与金属氧化物间反应、酸碱之间的反应、金属氧化物与酸之间的反应及非金属氧化物与碱的反应中均有水生成。

答案:(1)水(H2O), (2)B, (3)A; (4)②CuO+H2

Cu+H2O, ③H2O+CaO=Ca(OH)2, ④Ca(OH)2+2HCl=CaCl2+2H2O(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以某一反应原理为核心的专题化试题

该类试题往往以常见的某一化学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等)为问题核心,考查化学反应原理的表述、化学反应进行程度的判断、化学反应能量的变化、反应物及生成物的推断、实验方案的设计等内容。

例2. 某校兴趣小组同学对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后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如下探究。

I. (1)甲同学为了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能够发生化学反应,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图所示实验。

X溶液是_________,滴入的量一般为______。

(2)乙同学也设计完成了另一个实验,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能够发生反应。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里,用胶头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不断振荡溶液,同时测定溶液的pH,直到盐酸过量。

①写出测定溶液pH的方法:_____________。

②下图中哪个图像符合该同学的记录( )

(3)你认为甲、乙两位同学的实验中,______(填“甲同学”、“乙同学”、“甲乙两位同学”)的实验能充分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反应,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

II. 丙同学利用右图所示的“保温瓶式量热计”,测出10 mL 10 %氢氧化钠溶液和不同体积的10 %盐酸溶液混合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变化见下表(假设两溶液密度相等)。

请就此实验回答:

(1)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是________(填吸热、放热)反应。

(2)请在下图中绘出溶液温度上升与加入盐酸体积之间的变化关系图,并在曲线上画出能表示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的点,并用字母P表示。

III. 丁同学为测定标示质量分数为32 %的盐酸的实际质量分数,用pH测定仪组成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在烧杯中加入20 g 40%的氢氧化钠溶液,再逐滴加入该盐酸,测定仪打印出加入盐酸的质量与烧杯中溶液的pH关系如图所示:

(1)请以此次测定的结果,列式计算该盐酸的实际质量分数。

(2)请分析你的计算结果与标签标示的质量分数不一致的可能原因。

命题立意:本题以NaOH溶液与稀盐酸的中和反应为研究性问题核心,渗透了酸碱中和反应中指示剂的选择、溶液pH的测定及表达、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等知识,图文并茂、形式灵活,充分考查了学生图线的绘制能力、图表数据的处理能力、实验误差的反思能力等,综合性强、涉及面广、考查方式灵活,是一道难得的定性实验与定量计算相融合的中和反应综合考题。

思路点拨:I.(1)实验中的NaOH溶液变红色,可推知所用的指示剂是酚酞,一般滴加1~2滴即可;(2)①测定溶液的pH时不能将试纸伸入待测液、也不能将试纸事先用水润湿,否则会污染试剂或使测量结果产生误差;②向NaOH溶液中滴入盐酸,直到过量,则曲线的起点应大于7,终点应小于7;(3)两同学的实验方案中乙同学的实验方案较好,因为通过测量溶液pH的变化,充分证明NaOH参加了中和反应;甲同学借助指示剂颜色的改变来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该实验设计不够严密,因为颜色的消失也可能是盐酸和红色物质反应生成了无色物质所导致。

II.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盐酸的不断加入,溶液的温度逐渐升高,说明该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当反应结束后,随着盐酸的继续加入,溶液的温度又逐渐降低,说明该过程吸收热量;根据每次加入盐酸的体积和溶液温度的变化,然后作出光滑曲线,务必使每点尽量靠近但不一定被曲线通过。

III.根据丁同学所测定的盐酸质量和溶液的pH关系图,可以看出当溶液的pH恰好为7时,NaOH与HCl恰好完全反应,根据题中和图中的相关数据求出盐酸的实际质量分数;32 %已属浓盐酸,盐酸具有挥发性,会导致实际值与理论值之间存在误差。

答案:I.(1)酚酞,1~2滴;(2)①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半分钟后,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溶液的pH,②C;(3)乙同学,甲同学的实验不能充分说明盐酸和NaOH发生了反应,有可能是盐酸和红色物质反应生成了无色物质。乙同学的实验,随着滴加盐酸,溶液的pH由大于7逐渐减少到等于7,这充分证明溶液中的NaOH反应消耗了;II.(1)放出热量,(2)图线如下图;III.(1)29.6 %; (2)32 %的盐酸已属浓盐酸,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以某一具体情景为核心的专题化试题

2009年、2010年的春晚,魔术师刘谦的表演着实让全国观众过了一把瘾,人们见证了魔术的奇迹,2009年的中考命题中以此为背景的化学试题多了起来,化学知识与魔术技巧的融合、渗透,丰富了魔术表演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答题的兴趣。令广大教师啧啧称道。

例3.(2009年连云港市中考题)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刘谦的魔术表演激起了人们强烈的好奇心,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魔术表演的热潮。在学校科技节活动中,一位九年级学生给低年级同学表演了一组化学小魔术,请你利用所学化学知识揭开其中之谜。

魔术一“奇花变色”

道具如图1所示,该魔术中可观察到“铁树”上浸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棉团由白色变为_____色。该魔术中没有涉及的性质是____(填字母序号)。

A. 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 氨分子有一定质量

C.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D. 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

魔术二“瓶吞鸡蛋”

道具如图2所示,将注射器中NaOH浓溶液注入瓶中,片刻后会看到鸡蛋被“吞”入瓶中,该魔术中涉及的化学反应为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魔术三“水中生火”

道具如图3所示,当通过导管向热水中通入氧气时,白磷在水下燃烧。该魔术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为:①要有可燃物;②达到燃烧所需要的______;③有充足的________。

魔术四“‘清水’变‘牛奶’”

道具如图4所示,当A溶液加到烧杯中,无色溶液变成白色浊液。若A为酸溶液,则A、B的可能组合:A为____;B为____。(只需写一组)

命题立意:本题以变幻神奇的魔术为背景,荟萃对分子的运动、指示剂变色,CO2气体与碱溶液的反应、物质燃烧的条件、酸的性质等知识的考查,创意新颖、思路灵活,让学生破解魔术的奥秘,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

思路点拨:魔术一,烧杯中的浓氨水具有挥发性,由于氨气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到棉药团上的氨分子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魔术二,注入锥形瓶内的浓NaOH溶液与瓶内的CO2发生反应:2NaOH+CO2=Na2CO3+H2O,导致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变小,在大气压作用下鸡蛋被吞入瓶内;魔术三,俗话说“水火不容”,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水中只要满足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同样会产生燃烧现象,水中的白磷燃烧说明其温度达到了着火点并且能够与氧气接触;魔术四,盐酸、硫酸等酸溶液可与某些盐溶液(或碱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利用这一性质可以完成“清水变牛奶”这一魔术。

答案: 魔术一: 红B; 魔术二: 2NaOH+CO2

Na2CO3+H2O;魔术三:②最低温度(或着火点);③O2(或空气);魔术四:A为H2SO4;B为BaCl2(或A为HCl;B为AgNO3)。

4 以某一实验课题为核心的专题化试题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近年来的化学命题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打破了课本内的章节界限、学生所学内容的知识界限,试题内容丰富多彩、表达形式不拘一格,很多贴近生产、生活的考题应运而生,体现了试题的综合性、取材的广泛性。

例4.(2009年北京市中考题)某校化学小组同学从家里带来食盐、水垢、纯碱、淀粉和洗衣粉等5种物质。老师从中取出3种,研磨混合均匀(如图所示),让同学们检验其成分。同学们在查阅资料后,用5种已知物的性质实验作参照,探究未知粉末的成分。

(1)小组同学用5种已知物做性质实验。

每次取样方法如下图所示:

参照5种已知物的性质实验,分析未知粉末的成分:

未知粉末中一定含有的两种物质是____和___,还含有的第三种物质是___或____,请你设计检验第三种物质的实验方案____。

命题立意:本题以物质的鉴别为核心,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用品考查物质的溶解性、溶液的pH、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物质成分的确定、物质的检验、实验方案的设计等化学知识,试题内容贯穿整个酸碱盐知识,很好地考查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思路点拨:本题也是一道信息型实验题,充分利用5种已知物的实验现象记录,是解题的关键所在。洗衣粉的水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说明其呈碱性,溶液的pH>7;纯碱与稀盐酸的反应属于基础性知识,学生很容易写出;将未知物加水溶解有泡沫浮于液面,说明未知粉末含有洗衣粉,向其水溶液中滴加碘水变蓝,说明未知粉末含有淀粉,滴加稀盐酸有大量气体逸出,说明含有纯碱或水垢,检验纯碱或水垢,可根据其溶解性,利用它们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这一现象检验之。

答案:(1)①>, ②Na2CO3+2HCl 2NaCl+H2O+CO2; (2)洗衣粉淀粉(可互换位置)水垢纯碱(可互换位置),取未知粉末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若有大量气体逸出,则第三种物质是纯碱;若无大量气体逸出,则第三种物质是水垢。(或向过滤后得到的固体中加入稀盐酸,若有大量气体逸出,则第三种物质是水垢;若无大量气体逸出,则第三种物质是纯碱)(答案合理即可)

5以某一物质(或原理)的计算为核心的专题化试题

化学计算命题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化学与生活、生产、科技等方面的联系,考查的内容主要集中于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溶液的计算及融上述三种计算于一体的综合计算。

例5.(2009年烟台市中考题)2008年下半年发生的有毒奶粉事件,是不法分子在牛奶或奶粉中添加了有毒的三聚氰胺造成的。三聚氰胺化学式为C3H6N6,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1)三聚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碳、氢、氮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

(2)检测食品中蛋白质含量的传统方法是:通过检测食品中氮元素的含量,推算其蛋白质含量。例如,若检测到牛奶中的氮元素质量分数≥0.46 %,即为蛋白质含量检测合格。某种不合格牛奶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0.36 %,若向1000 g该牛奶中加入2 g三聚氰胺,请计算此时牛奶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并根据计算结果说明不法分子在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的目的。

命题立意:本题以三聚氰胺这一物质为核心,考查有关化学式的计算,涉及相对分子质量、元素的质量比、纯净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混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元素质量等的计算,题目设计由易到难,层次性强、涉及面广,对化学式的计算进行了全方位的考查。思路点拨:根据化学式进行有关计算的解题关键是善于从化学式中找到计算的关系,确定数量关系,常用的计算公式有(以化合物AmBn为例):

(1)相对分子的质量=(A的相对原子质量×m)+(B的相对原子质量×n)

(2)A元素的质量分数=[(A的相对原子质量×m)/AmBn的相对分子质量]×100 %

(3)A、B元素的质量比=A元素的质量/B元素的质量=(A的相对原子质量×m)/(B的相对原子质量×n)

(4)A元素的质量=化合物(AmBn)的质量×该化合物中A元素的质量分数

(5)混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混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混合物的质量)×100 %

答案:(1)126, C∶H∶N=6∶1∶14; (3)66.67 %; (4)加入三聚氰胺后牛奶中氮元素的质量为: 1000 g×0.36 %+2 g×66.67 %=4.9 g,[4.9 g/(1000 g+2 g)]×100 %=0.49 %,0.49 %>0.36 %,添加三聚氰胺的目的是提高牛奶中含氮量,造成牛奶中蛋白质含量高或合格的假象。

第9篇

金属具有一些共性,如大多数金属能被氧气氧化,但金属也存在差异性,而金属活动顺序表就体现了金属的异性。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金属活动性的运用进行分析总结。

一、一般运用

(一)判断金属是否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这是金属活动性的基本运用,这一运用我将从两个条件上进行分析:

1.对金属的要求: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之前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生成氢气和盐。金属钾、钙、钠除外,因为这三种金属的活泼性太强,易与水反应。这一点需要对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准确记忆。

2.对酸的要求:通常为稀盐酸和稀硫酸。不能为浓硫酸或硝酸,因为这两种酸具有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产生氢气,发生的反应也不是置换反应。但是不能误以为酸就只有稀盐酸和稀硫酸,与这两种酸性质相似且没有氧化性的酸同样可以与活泼金属发生置换反应,如醋酸,这一点需要对知识灵活掌握而不是死记硬背。

3.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与酸反应的速率越快。

(二)判断金属是否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发生的条件:1.单质金属要排在盐中金属元素前面,钾、钙、钠除外;2.反应物的盐必须是可溶性的盐。

当盐溶液为混合盐溶液,而金属都能置换盐溶液中的金属,此时哪种盐溶液中的金属活动性越弱即在活动性顺序表中越靠后的,先被置换出来。例如,将金属镁加入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因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镁排在铜的前面,铜排在银的前面,因此镁既能置换出铜也能置换出银,由于铜的活泼性比银的强,因此,镁先由硝酸银中置换出银,硝酸银完全反应后再发生铁与硝酸铜的反应,置换出铜。

而金属与酸、盐溶液是否发生置换反应也是判断金属活泼性的依据。这一点体现了从现象到本质最后下结论这一思想的

特点。

二、历年中考对此类知识点的考查不止于直接考查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而是将数形结合图形、控制变量法等学科思想一并考查

如,相同质量的锌、铁分别与过量且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下列图形是否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

思考,涉及的反应原理及用什么进行计算产生H2的质量?

分析:此题考查金属与酸反应中的动态变化,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来呈现。从横坐标为时间分析涉及金属与酸反应的快慢,从纵坐标为氢气的质量考查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计算方法。

解题方法:关注起点和转折点。起点时横坐标时间为零点,此时反应还没有进行,因此氢气的质量都为零,这点和给出的图形吻合;转折点表示反应已经结束,转折点对应的横坐标为时间,表示反应结束所消耗的时间,从金属活动性可知锌的活动性比铁的强,因此锌与酸的反应比铁反应更加剧烈,所需时间更短,图形表示正确;转折点对应的纵坐标为氢气的质量,从题干已知稀硫酸的量是足够的,金属完全反应,产生的氢气的质量根据金属的质量来计算,可以通过公式:金属的质量×(金属化合价的数值÷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题目已知金属的质量相等,锌和铁在置换反应中都得到+2价的离子,而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5,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6,因此,金属锌与酸反应生成的氢气的质量比铁的少,在图形上就体现为锌与酸反应对应的横坐标应该比铁的小,因此图形错误,应该为

对本题变量的控制即条件的改变可以考查对知识点的灵活使用。

若将条件改变为锌、铁的质量过量,而硫酸的质量、质量分数相同,图形的横坐标和纵坐标不变,则对应的图形应该怎样?

解题方法:首先,横坐标表示时间,则锌反应比较剧烈,所需时间少,转折点对应横坐标的数值相对铁的小;而金属的量过量,因此金属有剩余,硫酸反应完全,氢气的质量要根据硫酸溶质质量来计算,硫酸的质量、质量分数相同,可知参加反应的硫酸的溶质的质量相同,根据元素守恒原理,酸中的氢元素完全转移到氢气中,所以得到的氢气的质量两者相等。对应的图形为:

若题目为往质量相同的金属锌和铁中分别加入质量和浓度相同的硫酸,但横坐标改为加入硫酸的质量,纵坐标仍然为产生氢气的质量,对应的图形又为什么呢?

解题方法:当刚加入硫酸时,硫酸是少量的,加入的硫酸完全反应,金属过量,因此氢气根据硫酸溶质的量计算,而硫酸的浓度相同,加入的量相同,根据元素守恒,产生的氢气的质量相同;当加入的硫酸过量时,金属完全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根据金属的量计算,而金属的质量相同,由上面所给的公式可得锌产生的氢气的量比铁产生的氢气的量少,反应完后终点所对应的纵坐标应该是锌的比铁的小,图像为:

因此,在解决这类题目时要注意关注:(1)横纵坐标,(2)变化趋势,(3)起点、转折点、终点等。

以上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在今后能不断得到补充,更重要的是能对化学教学有所帮助。

第10篇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空气液化,矿石粉碎B.碘升华,红磷燃烧

C.实验室制氧气,铁生锈D.冰融化成水,工业制氧气

2.下列物质中,氯元素化合价最低的是()

A.Cl2B.HCl04C.KCI03D.KC1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别是原子、分子的质量

B.铁生锈是缓慢氧化,属于物理变化

C.构成物质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等

D.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叫单质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与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A.SiozB.Fe20,C.Al03D.Al203

5.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

A.电子总数B.电子层数e.最外层电子数D.质子数

7.下列关于水的组成正确的说法是()一

A.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

D.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8.在空气中,容易燃烧表现出还原性的单质是()

A.一氧化碳B.氢气C.=氧化碳D.氧气

9.取用液体药品时,如果没有说明用量,应取的最少量是()

A.试管容积的1/5B.试管容积的1/3C.3—4滴D.1—2mL

10.下列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

B.手持试管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

C.为节约药品,将甩剩下的药品装入原试剂瓶中

D.把鼻孔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

11.下列做法可用“饮鸩止渴”形容的是()

A.合理施用农药、化肥

B.大量开办经济效益好但能耗高、污染大的企业

C.加强工业废水、废气的排放监控,坚持达标排放

D.提倡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

12.下列液体药品取用和量取时操作错误的是(。)

A.把试剂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用完试剂后立即将瓶塞盖上

B。倾倒试剂时标签应朝手心,即免腐蚀标签

C.用量筒量液体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D.观察体积读数时,应使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边缘保持水平

13.将一定量的氯酸钾和少量的高锰酸钾混合加热,待完全皮应后,试管中剩余的固体物质中肯定有的物质是()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8分)

15.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一____的自然科学。

16.1869年,____国化学家一__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17.给试管中的药品进行加热必须使用试管夹,试管夹应从试管的____套入,夹在____。

加热时,应该先进行____,然后再把酒精灯的?部位固定在药品处加热。

18.实验室制取蒸馏水时,往烧瓶中加入少量沸石或碎瓷片,其目的是________。

19.(1)污水的主要来源有①;②__羔√;③____。

(2)针对这些污染源,我们应采取的措施有:①____一;②—__

20.用化学符号表示:

2个钠原予____,钾元素____1个硫酸根离子____,3个镁离子____,4个硫离子____,4个二氧化氮分子。

21.把红热的细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里,观察到的主要现象为________,该反应

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实验时,为防止,在集气瓶里要预先装入____。

22.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反应完全剩余固体中也有二氧化锰,二氧化锰是这个反应的____;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完全后剩余固体中也有二氧化锰,二氧化锰是____。

23.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产生____色火焰,用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时,烧杯壁上有____生成,接触烧杯的手能感觉到____,说明氢气燃烧放出____,氢气具有____性,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

24.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是____、和____,粒子中能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数,能决

定相对原子质量的是____

三、实验题(共16分)

25.(6分)某学生在实验时,不慎将试管碰坏,试管底部有了一个小孔,老师告诉他实验时要当心,注意安全,但不要将此试管抛弃,请他用这支试管和下列仪器及药品装配一套产生Hz的装置。要求这套装置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即需用时,即刻反应;不需用时,能很快停止。请你用该试管和下图有关仪器(仪器可不全用)组成这套发生装置,并在你选用的仪器图上直接画出。标出所用药品。

药品:锌粒、稀盐酸。

仪器:已打好孑L的各种橡皮塞、导管、广口瓶、烧杯(不考虑夹持仪器)。

使用这套装置的操作方法是在一____。要产生Hz时应________,要停止生成H2时应________。

26.(10分)在今年某校化学实验操作考查中,我们认真完成了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实验,请据此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是否良好,通常是把导管口插入水中,然后手紧握锥形瓶外壁,观察导管日是否有气泡产生。请你回答这种做法的依据是什么?(用微粒的观点解释)

(2)A装置内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二氧化锰在该反应

中作剂,实验后回收二氧化锰的方法是____一。

(3)在实验过程中,某同学由于动作太慢,氧气还没有收集满,锥形瓶内的反应就已经停止(如图所示)。若想集满这瓶氧气,在不拆卸装置的前提下,请你帮他想出两种方法。

①——②————。

四、计算题(共18分)

27.(10分)星期天小明与爷爷一起去农业公司购买化肥,已知当时化肥的价格表如下:

化肥品种

尿素

CO(NH2)2碳酸氢铵

NH4HC03硫酸铵

(NH4)2S04

每吨售价1080元330元450元

小明爷爷只带了500元,但不知道买哪种化肥能达到的肥效(即购买的氮元素最多),想到小明上初三了,学了化学,就让小明帮助解决问题,小明通过计算很快就选好了化肥,小明选的是哪种化肥?

A厂废水中含有一.

B厂废水中含有一.

C厂废水中含有一.

D厂废水中含有一。

试题答案

一、1.B【解析】A、D中两者都属于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C中两者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D【解析】A中a2是单质,化合价为0价;B、C、D可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求出化合价。

3.C【解析】A中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不是原子和分子的实际质量;B中铁生锈属于化学变化;D中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

4.D【解析】掌握地壳中含量居前四位的元素是0、Si、Al、Fe。

5.C【解析】元素的化学性质跟最外层电子数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6.A【解析】A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从而带上2个单位的负电荷,化合价表现为-2价;B容易失去1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化合价表现为+1价。根据化合价写出化学式。

7.A【解析】熟知水的宏观组成。

8.B【解析】CO和H2都具有还原性,但CO是氧化物。

9.D【解析】严格按照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

10.A【解析】B操作会烫伤手,C操作会使药品污染,

D操作会产生危险。

11.B【解析】“饮鸩止渴”原指喝毒酒解渴,用于比喻采取极有害的方法解决眼前困难,不顾严重后果。

B中做法经济效益虽好,但能耗高会浪费大量能量,加速环境污染损害人类健康。

12.D【解析】读数时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第11篇

关键词:偏科生;原因;对策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8-0015-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8.006

在十多年的初三化学教学生涯中,几乎每年都会遇到三四个或五六个数量不等的化学偏科生。别以为他们是差生,其实他们基本是班级的中上等生甚至是优等生,这些学生其他学科都不错,化学成绩却不理想。对有着升学压力的初三学生来说,化学学科的“瘸腿”严重影响了中考的总成绩,影响其能否顺利升入普通高中或重点高中。因此,切实解决好化学偏科生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化学偏科生形成的原因

1.客观原因

化学作为初三年级新开设的一门学科,有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它们是造成学生对其不感兴趣或学不好的重要原因。

借助语言体系表述的抽象的化学概念和解释,让学生觉得理解有困难。对初次接触化学的学生来说,如果教师不注意关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去关注他们的直觉思维,学生就难以将抽象的认知内容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很难建立认知理解[1]。如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表述:“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叫做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这种跨越了宏观和微观的抽象化学概念若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具体的载体进行教学的话,学生是很难理解并领会的。

枯燥无味的化学用语让学生望而却步。元素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式、化合价、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在开始学习化学的半学期内就全部出现了。不少学生开学初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是很高的,可到学习化学用语时就逐步失去兴趣,当教学进行到化学式、化合价时,学生的学习热情、测试成绩就出现较为明显的分化,化学偏科生也就从这时出现了。

2.主观原因

造成初中化学偏科的主观原因有多种,根据历年来的观察与分析,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对化学存在畏惧心理、畏难情绪。生活中对化学知识的一知半解,使得化学在他们心目中就是与“毒”分不开的。“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早已臭名昭著,“红心鸭蛋”、“染色馒头”等又让他们觉得化学之毒无处不在。因此偏科生尤其是女生,对化学有一种畏惧感和排斥感,化学实验室不愿进,化学实验不敢动手做。待学到化学用语时,更觉得枯燥无味、难以记忆,产生畏难情绪,以后就更不愿意接触化学了。

(2)习惯于接受式的学习,无主动参与的意识。初三学生面临升学压力,学习过程中有着明显的应试痕迹,缺少学习的能动性,在学习上更倾向于以传统的接受型为主,较少主动参与到个人的知识建构中。调查显示不少偏科学生喜欢听老师讲授知识、自己记笔记这种课堂模式,在分组讨论中只愿意做听众,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喜欢看别人动手,至多勉强做一些已经设计好的实验。在他们看来,这些比较轻松的学习方式能更快、更容易地获得知识。但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却失去了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久而久之养成依赖他人的习惯,从而造成了自己学习上的困难[2]。

二、避免偏科生出现的对策

1.激发学习的兴趣,亲近化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可借助故事、魔术、谜语、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等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也可通过完成家庭小实验、办化学小报、进行化学辩论赛或比赛编顺口溜、打油诗、小故事、口诀等形式来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我用烛台上的大红蜡烛做“点燃蜡烛燃烧产生的白烟”实验,将去掉乳胶头的胖肚滴管大口朝下倾斜30°伸入蜡烛焰心,从尖嘴处冒出大量白烟。待气流连续时点燃,白烟燃烧,当看到胖肚滴管移离蜡烛火焰,白烟还能持续燃烧时,学生惊呼:“哇,太神奇了!”顿时情绪高涨“再来一次”的喊声此起彼伏。此时我乘胜追击,“想亲手试一试吗?”同学们异口同声:“想!”“自己回去试试吧!”“行。”就这样不露痕迹地把家庭小实验布置下去了(每人发一支胖肚滴管,用完后归还实验室)。让我欣喜的是不仅该实验完成率很高,而且在以后的几节课上发现,平时不喜欢动手的几个学生也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了。毫无疑问,学生对化学已产生了兴趣,有了亲近感。

2.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自信

偏科生通常都是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失去信心,觉得无趣,后来就不断懈怠,一步步成为该学科的后进生。避免化学偏科生的出现,要不断让学生尝到甜头,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例如:对家庭小实验进行必要的指导,可大大提高实验成功率,从而确保家庭小实验的高完成率;学习“人呼出气体和吸入气体有什么不同”之前,让学生先在家里练习用水盆、玻璃杯、吸管等收集呼出气体,这样课堂上实验做起来就得心应手,学生有了小小的成就感,就不再有畏难情绪了。教材中化学用语的教学相对集中,既是难点也是分化点,若采取分散教学的方式进行,效果会很好。开学初的序言课上,我通常先向学生介绍2~3个简单的化学符号,一般是元素符号或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如:碳C、氧气O2、水H2O、二氧化碳CO2等),然后试探性地问“能不能记住它们”,学生会很爽快地答应“能”,事实证明他们也确实做到了。以后每天介绍1~2个新的化学符号和化学式并让他们记住,这种积少成多的方式容易成功,学生也乐意接受。这样等到开始学习元素符号时,学生已记住初中阶段所需掌握的全部元素符号和部分化学式,对化学用语的学习也有了信心。

第12篇

广西柳州中考时间2017具体时间6月24日-26日⒈考试科目、形式、赋分及要求(见下表)

科目形式赋分考试时长(分钟)说 明语文闭卷120150数学闭卷120120不能使用计算器。英语闭卷120120先考听力再考笔试。

听力占30分,考试时间20分钟;

笔试占9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物理闭卷10090试题附部分公式,不能使用计算器。化学闭卷10090试题附部分相对原子质量,不能使用计算器。思想品德与历史闭卷120120思想品德占60分,历史占60分。⒉广西柳州中考时间2017具体时间:2017年6月24日—26日(详见下表)。

时间6月24日6月25日6月26日上 午语 文9:00-11:30数 学9:00-11:00英 语9:00-11:00(听力9:00-9:20)下 午物 理15:00-16:30化 学15:00-16:30思想品德与历史15:00-17:00⒊以上学科的考试范围、内容及要求见桂林市教育局公布的2017年桂林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学科说明。

第13篇

记忆和书写物质的化学式,不能仅靠死记硬背,而应掌握其书写要领,常写常练,便能较快地达到熟练的程度。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一是要熟练记忆元素符号,二是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要熟练记忆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三是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要符合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四是掌握书写化学式的一般方法。五是尊重客观事实。总起来说,这就是书写化学式的要领。

招式一、高屋建瓴,有的放矢

教学大纲对物质组成的要求:

1.熟悉常见元素(H、O、N,C、S、P,Cl、Mg、Fe、Na、K、Ca、Ba、Al、Zn、Cu、Hg、Ag等)和原子团(SO4、CO3、NO3、OH、NH4等)的化合价,并能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具体见招式五)

2.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并能理解含义,掌握应用。(见招式四)

3.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4.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

招式二、分散学习,提高效率

根据教材的内容,有计划地分散难点,让学生轻松地学习,提高学习化学式的兴趣。

如:在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我们学习了氧气的化学性质,认识了氧气O2、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四氧化三铁Fe3O4、五氧化二磷P2O5、氮气N2碳C、硫S等化学式。这样,从一开始学习化学就渗透化学式的掌握,学生容易接受,不吃力。避免大量集中学习使学生难以接受。让学生在学懂学会中不断强化兴趣。在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时,详细讲解水的组成,知道水的化学式为H2O,认识氢气的化学式H2。

在以后更多的单元学习中会接触更多的化学式,都要多加留意。

招式三、过度复习,深刻记忆

学习化学式时,刚开始,学生可以今天记住了,第二天又会忘,所以一定要强化训练,反复不断练习。

招式四、符号是载体,表达要达意

化学式隐含了很多意义,如果只会写而不懂得所包含的意义,那么学生也只是表面上的知道。学生不但要能正确书写化学式,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化学式的意义。

如:H2O要让学生见到这个化学式时,要知道它表示的意义应有以下6个方面:

(1)表示水这种物质;(2)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3)表示1个水分子;(4)表示1个水分子里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5)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6)氢氧两元素的质量比为1:9。

当然可以利用直观图示,讲清化学式的含义

例如:学习化学式的含义可借助图示说明化学式的意义。像H2、H2O等,用图表示为。利用直观图示,讲清化学式的含义就突破了难点,从而激发有效兴趣;结合具体教学过程去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学习质量,提升化学用语的实用性。

招式五、强记符号及化合价,磨刀为砍柴;掌握技能为缚苍龙

1.符号记忆:在学习化学初期,就可以让学生记忆元素符号,全书总结约30种,比大纲要求稍多一些。顺口溜如下: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锰铁铜锌银;碘钡金汞铅。它与常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表基本上对应。

初中常见的原子团有SO4、CO3、NO3、OH、NH4等.

2.化合价记忆:(1)学生看化合价表几分钟后,相互提问快速作答。这样的训练课是学生快速提取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2)背诵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口诀。记得比较牢固,缺点是用起来有点慢。

3.全面总结,重点进攻

(1)较系统学习化学式的一般写法是:①单质的化学式:双原子分子构成的单质:H2、O2、N2、Cl2、和I2,惰性气体、金属单质和固态非金属单质都是以元素符号表示其化学式;②化合物的化学式:用化合价来书写化合物化学式技巧,书写时一般规律是先读后写,后读先写;排好顺序,元素右下角标原子数。

一般将显正价的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左边,显负价的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右边。其书写步骤是:定位、标价、约简、交叉和检验四步。

在元素的书写顺序上氢化物有特殊情况,当分子中氢原子数超过两个要写在右边。体会如下化学式:HCl、H2O、NH3、CH4等。

(2)重点进攻

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时,重点选“Na 、Ca、Fe 、H 、O 、Cl”六种常见元素和原子团CO32-、OH-的化合价贯穿始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注重了知识的应用。

招式六、分类归纳,名符相应

首先要根据化合物的名称对其进行归类,然后根据其组成特点和组成元素的化合价去书写化学式。

“某化某”类化合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如,氯化钠(NaCl),硫化氢(H2S),氧化镁(MgO);“氢氧化某”类化合物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如,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铜[Cu(OH)2];“某酸”类化合物由氢和酸根组成,如,硫酸(H2SO4),碳酸(H2CO3);

“某酸某”类化合物一般由金属和酸根组成,如,硫酸锌(ZnSO4),碳酸钙(CaCO3)。

第14篇

一、知识网络

二、点击中考

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例1.参考下列物质的微观结构图示,其中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物质是( )

A.铜 B.干冰 C.氯化钠 D.金刚石

解析:铜、金刚石由原子构成;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由分子构成;氯化钠由离子构成。

答案:C

点评:物质可以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中,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有铜、铁、钙、金刚石、硅、稀有气体等,由分子构成的有氧气、二氧化碳、酒精等,由离子构成的有食盐、氢氧化钠等。其中,如果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则构成物质的粒子肯定是同一种;而由离子构成的物质,至少有一种阳离子和一种阴离子,以氯化钠为例,不能错误地描述为“氯化钠由氯化钠离子构成”,而应该描述为“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2.微粒的性质

例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

A.分子很小

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解析:诗人能闻到梅花香味,很显然与分子的性质有关,而解释相关现象用得较多的就是分子之间有间隔和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本题反映的是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这一性质。

答案:D

点评:借助于古诗词或信息类知识来进行考查,是中考试题中考查分子性质(主要以分子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这两点性质为主)的常用载体,只要把握好试题的考查点,理解分子的性质,不难解答。这类试题的特点是起点高、落点低,解答时应“依据教材、合理联系”,因为最终解答时仍然需要用教材的知识点来完成。

3.原子的构成

例3.推理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正电子、负质子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科学家已发现反氢原子,你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

A.由一个带负电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的电子构成

B.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

C.由一个带负电的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

D.由一个质子和一个带正电的电子构成

解析:根据反粒子的构成特点――正电子、负质子,可推测反氢原子是由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质子构成的。

答案:A

点评:学生在解决此类问题时需牢记:在原子中,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原子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原子的质量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

4.核外电子的排布

例4.右图是硫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对硫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硫原子第一电子层有6个电子

B.硫原子核内有16个质子

C.硫原子最外层电子的能量低于第二层电子的能量

D.硫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解析:由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硫原子第一电子层有2个电子,故A选项说法错误;由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硫原子核内有16个质子,故B选项说法正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遵循电子尽可能排布在离核近的、能量低的电子层上,故最外层电子的能量高于第二层电子的能量,故C选项说法错误;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故D选项说法错误。

答案:B

点评:解答此类试题要能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出电子在原子核外的一些信息,如电子层、质子数、最外层电子数等,然后根据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特点来判断元素原子的质量和化学性质。

5.离子

例5.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

A. B.

C.D.

解析: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因此阳离子的原子核内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点评:(1)离子是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的。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显正电性;原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显负电性。(2)离子中,质子数不等于电子数。

6.离子符号

例6.在“宏观”“微观”“符号”三者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

(1)符号“Fe3+”的名称是

(2)锰酸钾中所含根的离子符号为

解析: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写上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以及电性。(1)铁原子形成的离子有两种: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亚铁离子和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铁离子。(2)锰酸钾的化学式是K2MnO4,它含有锰酸根离子,符号为MnO2-4。

第15篇

“通式”一词在化学上表示同一类化合物分子组成的公式,本文所说的“通式理念”就是基于这一化学术语的理论实质而创造的,旨在解决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是初中化学计算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初中化学计算教学的一个难点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一遇到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题就常常思维混乱,为解决这一重点和难点内容,本文试图运用一个“通式”来攻克这一难关。

一、初中化学计算教学中必须重视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

1.《课程标准》重视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的规定有:“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根据某种氮肥包装袋或产品说明书标示的含氮量推算它的纯度”、“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2.《考试大纲》重视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

在各省的《考试大纲》中,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都有明确的规定。下表是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编写的《学业考试大纲》中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的规定。

科学内容

目标

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应用

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应用

某些商品标签上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

理解

能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应用

3.中考试卷重视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

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是各省市中考命题的一个重点、热点,甚至成了“必考点”。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广东省历年来的中考试题。

2003年实验区化学试卷:第24题计算NH4HC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第25题计算空气中SO2的质量分数。

2004年实验区化学试卷:第24题计算蛋氨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第25题是根据硫酸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2005年实验区化学试卷:第24题计算葡萄糖酸锌中锌元素的质量分数;第25题计算样品中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

2006年实验区化学试卷:第24题是根据碘酸钾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第25题是根据盐酸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2007年学业考试试卷:第24题计算丙氨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第25题要计算钢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2008年学业考试试卷:第9题涉及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第24题计算醋酸钾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第25题第(1)小题计算废水中硫酸的质量分数,第(2)小题是根据熟石灰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2009年学业考试试卷:第25题计算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010年学业考试试卷:第14题涉及MgSO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第15题涉及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011年学业考试试卷:第21题涉及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第24题计算NH4MgPO4中Mg元素的质量分数和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第25题求被氧化的铝的质量占未氧化时铝片总质量的质量分数。

由此可见,广东省的中考非常重视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从2003年开始,年年都考,成了一个“必考点”。

二、通式理念在化学计算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1.如何在化学计算教学中构建“通式”

在化学计算教学中可以列举两个最简单的跟生活有关的例子,引导学生构建“通式”,融汇通式理念。

例如,假定100克空气中有20克氧气,请问,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学生很快就得出答案:20%。老师追问:怎么计算的?部分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20%,就是氧气的质量20克除以空气的质量100克,再乘以100%。

为了强化学生的解题思路,多设置一个例子:假定100克食盐中有95克氯化钠,请问,食盐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采用与前例相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但学生几乎不用老师的引导就能很快给出答案,甚至还有很多同学感觉老师的引导是“多此一举”。此时,教师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假定100克A中有50克B,请问,A中B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学生们稍加思索基本上都能得出答案:50%。教师追问:怎么计算的?学生答曰:B的质量50克除以A的质量100克,再乘以100%。教师随即宣布:请同学们记住,A中B的质量分数等于B的质量除以A的质量再乘以100%,这是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的一个“通式”。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凡是要计算A中B的质量分数时,就要找出或者计算出“A的质量(或相对质量)”和“B的质量(或相对质量)”,然后将“B的质量(或相对质量)”除以“A的质量(相对质量)”再乘以100%。

2.“通式”在初中化学计算教学中的变形公式

在学生对“通式”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后,引导学生对公式进行变形。

原形:A中B的质量分数=B的质量A的质量 ×100%

变形1:B的质量 = A的质量×A中B的质量分数

变形2: A的质量=B的质量÷A中B的质量分数

3.在常见题型中掌握“通式”法

从表面上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了“通式”,而且,老师叫学生记忆这一“通式”,学生也可能记住了,但实际上,很多同学还不是很明白“通式”中的“A”“B”的意思,还需要通过分类练习,让学生通过常见题型的练习,最终牢固掌握“通式”法的解题思路:凡是要计算A中B的质量分数时,就要找出或者计算出“A的质量(或相对质量)”和“B的质量(或相对质量)”,然后将“B的质量(或相对质量)”除以“A的质量(相对质量)”再乘以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