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新课标音乐教学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音乐 新课标 课堂教学
一、当前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生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音乐新课标中明确规定了要提倡素质教育的教育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仅是从教学内容方面还是从教学计划上都做出了新的规定。虽然现阶段各个学校为响应新课标的要求,纷纷开设了音乐课,但是音乐课形同虚设,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学校仍然存在其他课程占用音乐课程时间的状况,偏科现象严重。音乐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专门的音乐教室以及音乐器材,但是大部分的学校并没有设置专门的音乐教室。特别是在学习紧张的时候很难让学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音乐课的学习中去。
(二)教学分离不共鸣
音乐教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一般是按照课本上的内容进行讲述的,但是由于没有照顾到学生的情绪和兴趣爱好,教课的效果往往是不容乐观。教师在课堂上洋洋洒洒的讲课,学生们昏昏欲睡,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共同的价值点和兴趣点,教师的讲课内容并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三)音乐教学多元化步伐缓慢
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比较缺乏新意,教学理念不够新颖,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应当不断的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不断的改进教学方式,将新的教学理念引入到音乐课堂的教学中来。在教学内容方面经常也是一笔带过,并没有教授给学生系统的音乐知识和理论,学生也没有掌握音乐的基本要素。其次,很多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引入了多媒体设备,经常是学生看过听过之后并不能够对讲述的知识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和认识。
二、音乐新课标下的教学方法转变
(一)教学目标上从单向的知识灌输向发散的音乐思维进行转变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的认识到音乐教学对于学生的意义,不仅仅是让同学们学会音乐鉴赏,同时还要学会通过鉴赏音乐来陶冶自己的情操。人们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思维是很活跃的,能够调动大脑内部的很多区域,所以良好的音乐学习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创新能力。所以新课标中规定了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当不断的更新,将原有的传统内容进行替换,选用的新内容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教学方式上不再是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应当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不断的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积极性。教师在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述过程中应当改变单方面的知识灌输,更应该注重音乐向多维发散的思想进行转变。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一味地听课,死记硬背一些和弦、音程、调式,这样只有功于应试,无助于音乐作用的发挥。所以,要承担素质教育的重任,有必要进行发散的音乐思维训练,比如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对比、掌握一定的乐器演奏技能,从了解音乐真正向理解音乐迈进。
(二)课程设计上从单一的歌唱向多元的音乐体验进行转变
在进行音乐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应当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应当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然后是音乐课程涉及的学科应当广泛一些,并且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音乐知识的掌握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学生的素质教育发展,会歌唱不是评判一个人音乐素养的唯一标准,所以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不断的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r,也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以及音乐演奏的技能。新课标的实施,对于学生而言,音乐课应当着重在于音乐的多元化体验,对各种音乐形式都能够涉猎,不仅仅是片面的掌握。音乐的本质,贵在实践,而精于体悟。这里所说的长期目标指的就是完成新课标的要求,短期目标指的是能够通过强化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其中一种音乐形式或者音乐元素,能够使学生增加后续学习音乐知识的信心,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向深层次的方向发展,达到长期目标,所以说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应当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互结合。
(三)教师素养上从专业的音乐素养向全面的教学能手进行转变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音乐内容的学习,教师应当制定出教学计划,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除此之外,还应当不断的学习各种教学手法和教学策略,不断的根据学生的特点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着教学重点,能引人入胜地把各种专业的音乐理论结合在多元的教学实践中。也就是说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教师除了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外,还应当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同时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不同的身心发展规律安排自己的教学计划,使学生能够拥有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同时,在讲课的过程中还要深入浅出,便于理解,把音乐课堂变得多姿多彩。
三、结语
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的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不断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来。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接触音乐,达到人格构建重要基石的目的。因此,作为音乐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的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纳吉蕊.音乐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方法[J].才智,2016,(32).
[2]阿依先木・艾则孜.新课标下的中学音乐课堂教学[A].百川利康(北京)国际医学研究院.现代教育教研学术论文集[C].百川利康(北京)国际医学研究院,2015.
关键词:音乐;教学方法;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217-01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行音乐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有较大的进步和改善,本文就近两年来在音乐新课标下的新的教学方法作以小结。
一、音乐感受与鉴赏教学法
新课标在音乐欣赏部分表述了四方面内容:音乐表现要素欣赏、音乐情绪与情感欣赏、音乐体裁与形式欣赏、音乐风格与流派欣赏。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每一内容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1、在欣赏音乐表现要素时,我们可以采取发现法和练习法,通过聆听某首乐曲,找到其中的一些简单要素,如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让学生识别什么是音乐,什么是非音乐,然后通过演奏、演唱、音乐创作等方式,练习巩固已发现了解并掌握了的音乐表现要素;
2、在欣赏音乐情绪与情感时,采用情境法和演示法,因为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往往需要通过借助情境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等手段,是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情感体验和情绪,才能完成对教材的理解,同时受到一定的性情陶冶;
3、在欣赏音乐体裁与形式时,采用讲授法和讨论法,讲授法的优点是能够使施教者有较充分的主动性,易于把握所讲内容,使受教者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较系统的知识。但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变成“满堂灌”,因此还需要结合讨论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讨论辩论,各抒己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4、在欣赏音乐风格与流派时,采用问题法和研究法,通过老师或是同学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听赏―提问―假设―推理―验证”等过程,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音乐表现教学法
1、演唱教学方法
演唱时音乐表现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一种中小学校中的基本的音乐活动形式。演唱教学的方法主要应该通过科学性、趣味性、示范性来体现。提倡鼓励式教学,强调演唱中情感的抒发,选择音域适中朗朗上口的作品,使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和美感价值。用科学的方法训练演唱的技巧技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的范唱要完整有感染力。应注意指导学生正确表达歌词,继承我国声乐演唱字正腔圆的优良传统,但因是普通教学不宜做理论上的阐述和分析。
2、演奏教学方法
演奏教学也叫器乐教学,在普通中小学中主要是竖笛、口琴等小型乐器的教学,它是一种易被学生接受并喜爱的音乐艺术教育形式。器乐教学应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使学生初步掌握一至两件常用乐器的演奏方法和技能。中小学器乐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乐器演奏中体验到乐趣,表达音乐的美感,而不要因为涉及技能技巧训练问题造成机械枯燥大量的重复操练,可以在教学中通过自己富有感染力的范奏,也可以让学生欣赏优质乐器演奏的音乐录像或录音,也可以在教学中恰当的进行竞赛或奖励等练习方式,还可以选择学生熟悉并喜爱的流行音乐进行练习,以保持学生对器乐学习的持久乐趣。
三、音乐创造教学法
新课标中提到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音乐创造包括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造、创作实践。有些人把音乐创造教学看得很神秘很复杂,以为是从事音乐专业创作人员的事,其实不然,在我们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学生编排音乐节目,利用乐器即兴演奏一段旋律和随口哼唱的自编自曲的歌谣都属于音乐创造的范畴。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制打击乐器,将成语、短句、诗歌或歌词用不同的节奏、速度、力度加以表现,或即兴做舞蹈动作编排音乐故事和音乐游戏,这些都是常用的音乐创造教学法。
四、音乐与相关文化教学法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新课标中对音乐学习提出的新的要求,音乐教学中贯彻综合原则,把音乐与舞蹈、戏剧、美术等在内的其它艺术形式进行教学。如让学生通过舞蹈、律动表现音乐,音乐与美术结合使学生更形象理解音乐。音乐与文学的关系密切,音乐教学可与语文教学中的诗词、戏剧等沟通。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有大量音乐现象,诸如礼仪音乐、背景音乐、实用音乐,从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音乐;发展;素养
初中音乐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提高初中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一、构建和谐的音乐课堂
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创作音乐的过程就是作者抒发其内心情感,展示心灵感受的过程,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能使枯燥的音符变得有趣味,也能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发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围坐在一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知识,感受音乐的旋律,体验音乐艺术的美感,把单一的音乐欣赏变为多渠道的综合音乐体验。音乐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合作的教学活动方式,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生是审美的主体。音乐教学的审美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造的过程。美好的音乐带给人,借助美的感觉,领悟艺术。培养学生审美趣味时,满足于对感官和生理的快乐,悦耳动听的声音使精神需要获得满足,初中音乐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词美、节奏美、旋律美,启发学生品味音乐,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趣味,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例如,教师播放优美的乐曲,让学生闭上眼睛,专心聆听,能把学生带进美妙的音乐世界,所以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尽情享受音乐的意境美和旋律美,通过音乐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拓展教学内容,培养音乐素养
通过音乐的熏陶,能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音乐教师要认真研读音乐教材,教材是知识点的提炼和浓缩,查找相关的教学内容,拓展延伸教材知识,从文化上把握音乐,深化音乐的内涵。例如,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的教学,教师在播放音乐的同时,展示生活中的画面,把爱心故事展现给学生,通过极富感染力的画面,感受爱心的力量,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愉悦的情感,激发人们内在的心理需求,陶冶人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和智力素质,培养审美品格,提升音乐素养。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通过音乐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 高中音乐 新课标音乐教学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尤其在新课标实施下,多元智能理论主张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因材施教,这一观点正与素质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
1 现状分析
在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单纯的灌输音乐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方法与形式过于外在和花哨,与教学内容相脱节。而音乐的学习过程则是一种对音乐的感受、体验、探究和创造的过程,这些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人们往往采用没有突出音乐艺术特点、与其他学科相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音乐教学,教学过分知识化、理性化,重视教师的讲授,轻视学生的参与体验;重视教学的结果,轻视教学的愉悦过程;重视知识技能的教学,轻视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好。由于音乐教学没有升学考试的外界动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便成为他们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没有兴趣的音乐课,则形同虚设。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音乐,可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
2 以多元智能为指导的高中音乐教学对策
教学是学校永恒的旋律,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育形态,面对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指导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高中音乐课堂教学。
2.1 在教学目标方面。高中音乐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目前我国素质教育的本质意义也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高中音乐课程的性质是:促进学生全面地、有个性地发展。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兴趣,发展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层面具体表述。因此,笔者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实践研究,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目标,即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在教学实践中,音乐作品应该贴近生活,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现、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
2.2 在教学内容方面。普通高中音乐课的内容应该体现多样化及可能性的特点,应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突出音乐的艺术特点。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为理解而教。因为,教学内容可以促进多种智能的发展;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可以发展某种特定的智能,高中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较广的知识面,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觉地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参与各项音乐活动。
2.3 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它既包括教师的“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的“学”的方法。随着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新的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法还将不断出现。我们应该本着全面发展的原则,通过表演、欣赏、创作及思考等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积极态度,并理解音乐和学习的关系,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
2.4 在教学评价方面。课堂教学评价是指依据教育方针、一定的教学目标,利用可能的评价技术,对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等做出价值上的判断,以期改进教学工作。在多元智能的评价中非常重视真实测验。加德纳指出,我们测试学生多元智能的最好方法是,观察学生如何运用每项智能的符号系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改进与完善课程评价机制。评价对象包括学生、教师、教学过程三个层次。
3 结束语
多元智能理论是我国近年来关注的国外教育思潮之一,加德纳把智能定位为我们今天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我国今天的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新支点;同时提出了智能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我们的教育观应该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呼唤我们的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跟上时代的步伐,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而随之变化。
参考文献
1 启泉总等.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 慎英等.高中新课程教育丛书——有效教学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学生;音乐鉴赏;途径
中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新课标下要求中学教学以培养和提升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学目标,力争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音乐鉴赏是中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音乐鉴赏能力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观、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于音乐的敏感和感知能力,同时在学生思维训练,想象力开发方面也同样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普通高中开展音乐鉴赏教育是实施美育教育,培养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等的关键而重要的人文教育途径。每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作品作者思维的展现和思想的载体。音乐通过演奏表达其无言的魅力,听众依托自身的音乐素养和鉴赏能力欣赏和品位音乐,从而,音乐成为了人类心灵沟通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如何让学生在音乐鉴赏的同时获得思维的训练、情感的升华、素质的提高的目的,成为新课标背景下中学开展音乐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音乐鉴赏能力教学的可行性,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丰富音乐教学内容的主题以及深化音乐作品的内涵方面,能够有效的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同时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鉴赏能力。
一、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
古往今来的教学实践早已证明,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音乐有别于其他课程教学,有其独自的特点和魅力。音乐史作品作者思想的载体,而音乐鉴赏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以此揣摩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开展,对于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课标已经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知音乐、用音乐梅花和丰富人生的前提。因此,高中开展音乐鉴赏课程的第一步应该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音乐的愿望和信念。
拥有学习音乐的兴趣是保持对音乐学习的动力的持久保障。兴趣将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因此,培养学生对于学习音乐的兴趣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方式和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培养学习的兴趣。为此,教师首先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从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以及支持者。如此以来教师应该以平等、友善以及尊重的方式对待学生的学习,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也是一个学习者,不断的对自身的知识储备、音乐视野和文化素养进行提升,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和见证者,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积极探索学生的兴趣点、以及影响学生学习音乐的障碍等。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是能够及时掌握、了解学生学习兴趣点,捕获学生的心理变化,并借此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老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进行语言的表达、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教学方法的应用和改进等吸引学生的学习,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积极的扩充教学内容,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音乐评论,音乐学习目标的自我审核,参加音乐会、创办学生个人音乐展等活动,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进而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最终达到能够独立鉴赏音乐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感知
学生对事物感知能力的获得将帮助学生养成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去审视事物,从而获得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感知主要是通过听觉的进行而开展的一种活动,人的生理机能通过听觉系统对声音的接受和整理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机能活动,因此,教师在音乐鉴赏教学实践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听,让学生在全心贯注听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感知音乐、认识和理解音乐的目的。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比较以及设置悬念等基本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主观的去感知音乐。
此外,在音乐鉴赏实践活动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审美观的培养,力争让学生养成以审美为核心,学会用情感知、用美鉴赏的音乐欣赏习惯。在高中音乐教材的使用中,其音乐曲目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划分和编排以及教学课程的安排等更加的结合实际,得到了不断的更新和晚上,为充分发挥新课标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以及审美情趣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教师在具体引用新课标音乐鉴赏教材中,需要通过对音乐的形式、色彩变化等,积极的引导学生感知音乐,使学生在体验音乐的旋律、韵律、结构等美学内容,以此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和审美习惯。
三、丰富音乐教学内容的主题
音乐主题是音乐作品的核心,也是音乐鉴赏的重要内容,一个好的鉴赏能力首先是能够准确抓住音乐主题,深化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为此教师应注重学生鉴赏音乐的主题捕获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考虑和接纳音乐,如在欣赏《卡玛琳斯卡娅幻想曲》的过程中,教师积极的介入,从乐曲的速度、节奏变化、节拍的转换、旋律的起伏以及音乐力量等多角度的引导学生对乐曲的主题进行探索。
音乐的美不仅仅是其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和结构的复杂化,更多的是音乐的内容、主题。一个拥有主题且内容鲜明的乐曲是能够感染人的,如《黄河大合唱》一般,鲜明的时代精神,给人一种情感的升华、力量的获取以及品质的感染等。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音乐是一门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载体,是一门来源于生活且是生活的升华的艺术。为此在鉴赏教学实践中,教师积极的运用文学作品、历史知识、地理等多学科的知识帮助学生对乐曲主题的把握,加深其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知,拓宽学生的音乐认识视野,用音乐语言传达音乐的魅力。
四、深化音乐作品的教学内涵方面
音乐鉴赏教学并非针对某一个特定的学生开展的,而是一个群体性教学实践活动,在确保教学实践的学习环境的前提下,丰富课堂内外的音乐活动,最大程度的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和表现的机会。每个人对于音乐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是存在差异的,这一点是教学实践活动中不容忽视的,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深化音乐作品的教学内涵,因材施教,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在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有效的控制,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层级性设置,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学习音乐鉴赏的过程中,充分展现其表现力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潜质,让学生在成功和成就中不断的学习音乐鉴赏知识。
教学内涵的丰富从一定意义上应该能够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在音乐鉴赏教学实践中,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的对音乐进行描绘,通过音乐的音色、音高、速度以及力度等角度进行技术性鉴赏,同时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场景描述的尝试。从音乐的艺术角度而言,联想和想象是音乐的一大魅力所在,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可以积极的进行音乐场景的美学描述,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情感共鸣,通过对音乐意境的把控,进一步提高音乐的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徐震宇.从流行音乐鉴赏课谈高职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关键词:信息技术;音乐欣赏;作用
现阶段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还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学生的满意程度也不是很高,其中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特别是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没有能够从学生需要出发,涉及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环节,而是过于照搬书本和大纲,导致课程不够吸引人,也导致了学生参与度的下降和教学效果的有效实现。具体可以总结成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型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教学中,教师还停留在灌输自身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阶段,教师放什么,学生就听什么,教学方法乏味,知识的传授更多地以教师为主,而忽略了学生学习主体性,导致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学生没有选择的主动权,自然也就不能被激发出浓厚的兴趣,这种情况大大降低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参与性,使学生产生枯燥和厌倦的感受,消极被动的接受音乐,也难以参与到教学互动中去,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更谈不上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2音乐欣赏教学受到现有教学手段的制约
单一式的欣赏教学仍然是现阶段常用的音乐欣赏教学方法,教师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还停留在简单介绍作品背景、自己演奏或演唱、提问问题要求学生回答这样的阶段上,而学生在平时的音乐接受中早已经开始利用到了各种先进的设备,接受到了各种新鲜的资讯,按教学参考书提供的资料向学生介绍作品这种陈旧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激起学生的审美兴趣、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的共鸣,反而让学生觉得枯燥和无味,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创造音乐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传统的音乐教学不仅设备资源匮乏、教学效果单一,即便是教师在唱、奏、讲、演诸多的各环节上的处理得往往力不从心,不能面面俱到,这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使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达不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在中学新课标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约占每学期的50%,也是不小的比例,也就是说音乐欣赏教学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环节,涉及到器乐欣赏、戏曲欣赏、曲艺欣赏等内容,在器乐欣赏中,又涉及到民族管弦乐和西洋交响乐,在民族乐器合奏中,又涉及到丝竹乐和吹打乐等五个主要乐队种。其中在乐器中,就涉及到古今中外几十种乐器的音色……如此繁多的教学内容,怎样才能获得欣赏的最佳效果和目的呢?最好的手段就是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在于它可以通过独特的功效和优势给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展现了一个无比宽广绚丽的空间,使音乐更具备了它神奇的、动感的艺术色彩,并达到它特有的审美功效。
3信息技术丰富了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设备的高度的可变性,可控性的特征,可全方面地拓开人的视野、开发人的大脑熟悉功能、发展人的形象和抽象思维的能力。此外,丰富多彩的网络信息资源可以弥补我国大多数初中学校的音乐类书籍、音像资料非常匮乏这一缺陷。这为广大音乐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也向广大音乐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信息技术是协助中学音乐欣赏教育更好地达到教育宗旨、教育理念的有效手段,应该充分地利用这个高科技资源以及它的辅助工具,让它为我们的音乐欣赏教育服务。
4信息技术满足了音乐教学对学生情感教育的需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音乐随处可听,欣赏音乐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音乐作为艺术作品,也有高低良莠之分,由于中学生自身的年龄、心理以及知识水平的限制和制约,他们对于音乐的认识相对肤浅,容易受社会环境影响。在当今通俗歌曲、摇滚乐的冲击下,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在中学生心目中就是古董。因此加强引导,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以造就全面发展的合格新人的任务是中学音乐欣赏教学的重中之重。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首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刺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调动起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他们的非智力因素的积极转化。优化中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变教师外部强制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内在感悟渗透式的教学模式的同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直觉欣赏向高层次的情感欣赏,理智欣赏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