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范文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村义务教育现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第1篇

【关键词】西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思想保守;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

教育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教兴国”也是我国目前的治国方针之一,虽然近年来,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对西部教育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和关注,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经济长期落后,使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还面临着严重的问题。通过选取农村教育典型地区,对西安市蓝田县汤峪镇所辖部分行政村进行走访调研,对其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进行研究分析。

一、教育现状

(一)宏观环境现状——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是“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的一项长期任务。近年来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及公用经费逐年增加,但还比全国平均水平落后10个百分点,再加上师资和基础设施等条件,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依然十分明显,目前全国一半左右的县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特别是生均公用经费尚未达到国家标准,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仅为7.28年,比城镇低2.4年。

(二)汤峪镇义务教育现状。汤峪镇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南50公里处,属于国家级贫困地区,现有人口约26700人,分布在26个行政村、126个小组。汤峪镇山青水秀,是个正在发展中的旅游型小城镇,距离西安市区约1个小时的车程。虽然汤峪镇旅游业较为发达,但全镇居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辍学的情况屡屡发生。调研活动对关上村、汤一村、汤二村、汤三村和汤四村进行了深入走访。

汤峪镇的经济发展不均衡,从而导致各村之间孩子接受教育水平的差距很大。关上村是汤峪镇发展较快的村庄,村民的经济来源以旅游收入为主,如开农家旅社,向游客提供体育休闲设施等等。村民的眼界比较开阔,家长对子女的学业比较重视,因此这里的孩子基本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而汤一村、汤二村、汤三村和汤四村则距离镇子较远,位于峪口深处,交通十分闭塞。村民们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多数住房属于危房,教学设施更加难以保证。

二、汤峪镇基础教育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1)历史原因。世世代代在这里生存,村民接触外来文化很少 ,思想水平落后保守。(2)地理位置原因。交通不便,信息流通受阻。汤峪镇地处山区,村民居住分散。有些地方如汤一村,汤二村、汤三村、汤四村的道路是自2004年5月经政府扶贫救助修成的。据当地村民讲,以前没有路,不能通车,只能步行,秋天收的粮食只能靠人背,一遇到雨天,河水暴涨,道路被封死,学生只能停课。(3)经济基础薄弱,教育发展落后。汤峪镇大部分村庄都是以农作物收入为主。村民只能靠天吃饭,一旦遭受天灾,损失就十分严重。除去基本生活费,根本没法让所有的孩子同时上课,这就导致许多初中毕业甚至初中还未毕业就已经辍学,外出打工,寻求其它出路的情况时常发生。(4)上级教育机关对农村教育发展问题重视不够,缺少发生改变的动力。主要表现在:①对教师能力的培养,考核力度不够,使得教师队伍整体教学能力无法提高,知识的更新替换无从谈起。②对农村基础教育设施的建设不够重视。农村学校严重缺乏必要的教学设备。偏远地区的教学环境与城市相比可谓相差甚远。(5)杂费和学费让学生家长难以承受。国家规定小学生学杂费为每人每年30-40元,但这里学校无教育基金补贴,所以学校要多收一部分来做平时的流动资金,以满足学校继续发展和开展活动的需要。(6)计划生育不彻底,孩子多,家庭负担重。在靠天吃饭的传统劳作模式下,男性仍是从事生产的主力,因此形成了当地农民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此外,当地人也存在着一定的养儿防老观念,在这些思想的束缚下,他们看不到孩子过多给家庭带来的负担,也考虑不到如何精心培养下一代。温饱问题仍旧存在的前提下,孩子的教育问题更是无从谈起。

(二)主观原因。(1)当地人们思想保守,家长大部分是文盲或半文盲,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有的家长只是为了让孩子在学校长大到可以外出打工的年龄,并不关心他们是否学到知识,让他们在学校混到16、17岁再回来家里帮忙或打工。还有的家长以为教孩子与他们就没有太大关系,那只是学校老师的责任。在这样的思想熏陶下,成绩一般的学生就自动放弃学业,早点去打工了。(2)孩子们的业余生活不丰富,通常只是围绕在家长周围,灌输了太多家长们那种传统的思想。缺乏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获取信息途径少,视野不够广阔,缺乏城市里小孩的那种远大志向。

三、政策建议

针对这些主要问题,我们可以采用这些方法来缓解这些问题:(1)经济发展是普及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汤峪镇有远大的旅游开发前景,自然景光秀丽,利用这些自然的资本,在引进更多投资,把旅游景点加以建设吸引更多的游客,发展当地的经济。(2)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动力。需要从加强村民的思想意识方面着手,着重把好教育这一关,从小孩抓起。(3)政府加大投资,改善办学条件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应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完善办学条件。(4)社会力量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补充。(5)提高教师水平,才能办好农村义务教育。(6)提高农村初中教育建设,真正落实“九年义务教育”。(7)完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对农村地区实施教育的监管力度。

改变农村目前教育现状,不是通过国家帮助就可以实现的,也不是一两个人的力量可以做到的,它需要全社会支持和努力,需要更多的人投身到教育事业中来。

第2篇

关键词 四川;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作者简介孔丽苏(1984—),女,宜宾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和基础教育。(四川宜宾 644000)

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2012年青年项目《四川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十年研究》(项目编号:SLQ2012C-10)研究成果之一。

农村义务教育在四川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四川革命老区涉及17个市(州)的81个县(市、区),占全省的52.47%,其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因此认真搞好农村义务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革命老区乃至整个四川省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一、四川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自2001年我国如期实现“两基”战略目标以来,四川革命老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10年,老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比2005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共有小学4263所,普通中学2274所,小学专任教师14.34万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2.86万人;”1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四川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相比省内平均水平,①革命老区显然还处于低位,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教育质量和效益来看,虽然近年来有所发展,但革命老区素质教育普遍还处于起步阶段。应试教育始终占据统治地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许多音、体、美教师都是兼职,自身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也无法给予学生相应的高水平教育;加之素质教育本身相应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使得革命老区素质教育大多时候处于“放羊”状态;从教育经费投入水平来看,相比之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严重,依然是制约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大问题。尽管每年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经费都有所增加,但还是无法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公用经费严重短缺,许多农村中小学甚至无力支付教师到县城参加培训的费用;从生均拥有的教育资源看,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资源配置率还很低,办学条件严重不足。一些学校甚至连最基本的音、体、美教学设施都难以配备,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正常完成;从师资力量来看,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基本现状十分堪忧。由于革命老区农村普遍偏僻、落后,环境较差,教师队伍存在总体年龄偏高、教育观念陈旧、知识结构老化、生师比偏高等问题,难以保障教育质量。

二、四川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滞后原因分析

教育是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产品,其发展的水平如何以及如何发展主要受公共选择的影响,受一定社会的教育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影响。这就意味着四川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滞后的原因不仅有经济上的,还存在观念上的和制度上的诸多因素。

(一)经济原因:经济发展滞后,贫困人口众多

四川革命老区由于历史与地理原因,大多分布在深山区、边远山区、高原牧区和地方病多发区,近半数的农村贫困人口都集中在这些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恶劣、土地贫瘠、交通不畅等诸多因素,导致经济发展受阻,贫困落后状况难以改善,严重滞后于其他地区。

这些客观因素不仅使得留住人才面临很大的困难,还大大限制了资金、人才、项目等的引进,造成自我发展更新能力不足,无法顺利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这也是教学设施设备和师资队伍建设长期得不到改善的重要原因。

(二)观念原因:家庭教育观念落后,与学校教育脱节

四川革命老区一方面平均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半文盲发生率达20%以上;另一方面是留守儿童聚居地区,大部分家庭的青壮年为养家都出外打工挣钱,老人和小孩留守家中“隔代监护”。这样的状况使得革命老区农村家庭教育观念落后甚至缺失,与学校教育脱节,不利于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三)制度原因:农村义务教育相关体制机制缺失

由于义务教育投入法的缺失,政府责任重心明显出现过分下移的迹象,导致国家和省虽然大力支持革命老区发展,但城乡差距使得农村义务教育生均经费投入始终不足,不能及时更新教育设施设备,教师待遇得不到改善,延缓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快速发展进程。

三、对策和建议

四川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和特殊意义。促进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并以此推进省域范围内义务教育的高水平均衡发展,既是社会公平的重要领域,又是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改变观念,政府责任重心适度上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并指出“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2从国家层面明确提出政府是举办义务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但责任“重心”低,主要在县、乡基层政府。这对于革命老区这种县、乡经济基础薄弱、环境恶劣的不利地区来讲,往往是财力不足、不堪重负甚至是负债累累。这种条件下实现的农村义务教育只能表示农村孩子有书可读,与城市优质义务教育相比,根本不能同日而语。城乡差距、区域间的落差大,严重影响教育均衡发展。

因此,要发展好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需要中央至省政府统筹协调解决四川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短板”问题,转变观念,树立教育公平理念、教育民生理念,将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问题提升到全国性、全民公共性产品的层面上,政府责任重心适度上移,不仅从县、乡政府落实,更从四川省政府、中央政府高层调配资源,从政策、资金、制度上给予实质性的支持扶助,推进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跟上省内其他地区发展步伐,实现城乡、区域间均衡发展。

(二)加强立法,规范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的指导下,尽快建立《义务教育投入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与之相匹配的监督体制,依托法律来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与保障机制。

就全国范围而言,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环境、自我发展能力等实际状况,制定相应的中央、地方(省)、县、乡镇各级政府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同时加大中央级省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比例,形成中央、省、县、乡各级政府按比例分担,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以法律形式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中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对各种违法行为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就四川省而言,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对革命老区深入调查研究,根据实际农村义务教育成本和财政收支情况,设立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资金,明确资金的投入、申报、审批程序、使用效益等,专款专用,切实用到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各项资源优化配置上,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强宣传,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由于历史、经济、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革命老区农村家庭一方面父母长期在外形成家庭教育空白,另一方面主要留守监护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无法给予良好的家庭教育,导致革命老区农村家庭教育的状况始终处于落后甚至缺失状态,成为城乡差距的一大特征。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在孩子的全面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反之,则阻碍学校教育。因此,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要发展,需要政府、学校联合相关的社工组织,通过宣讲、社工活动、媒体等各种途径,加强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农村家庭真正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和意义,与学校教育配合起来共同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四)创新管理,提高农村师资队伍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设一支数量适中、质量较高、思想稳定的教师队伍对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十分重要。在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方面,国家政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继续执行“特岗教师计划”,加大“支教”、“支边”力度的同时,也应该制定相应的持续的、灵活的优惠政策和保障机制,鼓励教师长期留在农村任教。切实落实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工资待遇、住房问题,以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在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方面,学校应为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进修机会,鼓励和支持农村教师在职进修,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同时强化城乡交流,定期安排城镇优秀教师到革命老区农村任教,并有计划地安排农村有潜力的教师到城镇学校交流,在教学实践中学习进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还应设立专款用于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培训,确保培训工作落到实处。要特别重视发挥乡镇重点中小学的带动作用,鼓励并支持乡镇重点中小学牵头同年级、同学科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定期集体备课、集体研讨交流,还可采用在县城范围内几个乡镇一片,定期开展教学研究和培训活动,由县教研室直接管理,既保证教研和培训质量,又使多数教师能就近参加。3

注释:

①据2012年四川省教育事业基本情况数据显示,全省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53%。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十二五”革命老区发展规划》(川办发201163号)8.

第3篇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农村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严峻。,中央党校组织的“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课题组”先后奔赴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辍学率出现了较大反弹,并不是统计所说的小学和中学入学率分别达到了98.6%和90%,辍学率远远高于普九所规定的3%,在很多地方达到了6%以上,一些农村学校不惜采取造假的办法来完成“普九”任务,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义务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看见过电脑,也没有图书室,有也只是聊胜于无。有些学校危改资金缺乏,潜在的安全危险仍然没有消除。以前分级办学,以村为单位负责,区县为辅;改革后农村以区县为主,上面的资金不能到位,农村的危房改造出现真空。比如说武汉市新洲区11所学校有危房,撤掉了8所,按照规定,应该把撤了的还建,8所学校危房全部还建至少需要30万元,而上面的经费只有15万,实际上落实到位的只有3万,基本上都没有还建。目前在农村,一方面由于生源减少,主要来自于计划生育和外出打工,学校进行合并,有些学校没有学生,成了空的;另一方面,村里面因为普九的债务,又把学校固定资产作为偿还债务的重要资本,学校合并并未形成资源整合,达到改善学校环境的目的。很多学校的校舍年久失修,房屋漏水,卫生条件状况很差,现代化教育环境离他们还很遥远。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农村孩子,在文化素质、综合素质和心态等方面都严重滞后于城市,客观上造成城乡教育的不平等,加深城乡之间的隔阂,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社会安定。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差,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由于农村老师的工资普遍比较低,因此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比较低,但是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比如武汉新洲区的三店街,教师不是超编,而是缺编,50岁以上的老师比重偏大,因为学校工资低,优秀的老师和毕业生都不愿意去。一般说来,农村高级教师每个月工资才1000多元,一般的老师只有600多元,民办的代课老师只有200多元,有些教了30多年的民办老师只有300多元,这样还不如出去打工。尽管如此,很多想要进来的毕业生还进不来。一方面主要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尽量往城里调,另一方面,学校宁愿增加代课教师,因为一名公办教师的工资相当于五六名代课教师的报酬。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体音美教师,老师往往是全才全职,什么课程都教,如此可想其教学质量,很多学生到了小学六年级还不如城里的二三年级的学生,连自己的姓名都拼写不出来。

(三)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经费吃紧,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大致徘徊在gdp的2.5%—2.7%之间,而教育法则规定政府应努力使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远远跟不上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如果政府对此漠然,对应负义务举重若轻,则民间设置再多的这个工程那个工程,都近乎杯水车薪。

第二轮农村税费改革彻底取消了农业税,也给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税费改革前,农村教师的工资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乡级财政拨款、农村教育费附加、从学生中收取的教育集资和中央专移支付;税费改革后,教育集资和教育附加被取消了,乡级政府和农村不再直接承担义务教 育的财政责任,其经费基木上全落在县级政府身上,而大多数县财政较为紧张,基本上为吃饭财政。这使部分财力落弱的县不堪重负,于是出现了教师工资难以兑现、教育负债偿还无期、学校正常运转困难等问题。在缺乏国家财政拨款大力支持的前提下,农村教育部门由于财政困难,不得不把增收超过学费的杂费变成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尽管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的工资发放已基本有了保障,但是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和修缮投资经费不能得到落实,学校公用经费运转困难重重;有部分学校欠债问题久拖不决,利上加利,学校已不堪重负。比如武汉市新洲区的58所小学,1998年因此拖欠教师工资68.5万元,1999年拖欠工资29万(一次性奖励工资),是15万,是106.5万,是58.5万(包括一次性奖励工资、班主任津贴、教师药费、“三伏津贴”),共计287.5万元。为了学校的发展和老师的福利,学校就想办法变相从学生那里收取各种费用。

(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滞后性

第4篇

【关键词】义务教育 现状问题 出路分析

我们四川省是一个人口大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四川经济形势均得以比较欣欣向荣的发展。义务教育也呈整体上升趋势,但也存有严重的不平衡。教育发展的综合水平有从低类水平上升至高类水平的,也有中类水平下降至低类水平的,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省发展义务教育极为重要,现结合自己所看到的现状、问题谈几点矫正的策略,以促进义务教育的充分发展。

一、倾向农村,实现农村教学设施的优化

在我们四川,农村教育应当就是整个教育的半个天地,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当多的农民子弟逐步涌向城镇或城市学校,涌向教学设施相当优化的学校。这样的情形致使整个教育结构的不均衡,一方面城市和城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不可能承受多生源的巨大压力,高学额的班级也不利于整个教育的发展,更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将逐步趋向于萎缩,形成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所以,作为政府乃至整个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多向农村倾斜,尤其在现代技术条件上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进行高额度的投入。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已经比较明确地要求,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要努力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这是一个相当利好的地方。我们现在的高中学生中的绝大部分学生,应当说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受到的教育算不上是优质的教育,相对于城镇和城市学生而言,更算不上就是受到了均衡的教育,导致我们的发展不甚理想。但我们所必须建议的是,我们的政府要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大局出发,让整个农村的教育设施得以充分的优化,再苦也不能苦了农村的义务教育,再苦也不能苦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在我们这个偌大的省份,还有许多山区的农村,那里还可以说是穷地方在办着相当穷的教育。这里寄希望于相关领导,优先对他们进行投入,发动相关慈善机构,办起慈善性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

二、倾向农村,实现农村教学人员的优化

应当可以肯定,当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人员业已开始得以充分的专业化的发展,一般老师的专业化水准得以比较充分甚至是比较普遍的提升。这在我们这些90后的所有学生都是有目共睹的,我们虽然不知道我们的父辈之人所受到的是怎样的教育,但我们也时常听到父辈谈及他们的学习生活。但我们也必须这样去思考,当今一般农村教学人员的素质是否就是我们所感到的那样的优化?与相关城镇和城市教师队伍是否就不存有一定距离,或者就是一些小小的差异?从不少农村孩子涌进城镇,不惜一切代价选择城镇和城市学习就学,我们就完全可以看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所存在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从我们以往所就读的学校老师看,他们有着一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热心,但往往是那样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我们在上小学时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可以说是那样的寥寥无几,现在想来,我们所接受的九年义务教育,我们的老师都是在教学的课堂上把我们当作瓶瓶罐罐去那样的强灌着,课余就是让我们无休止且又十分机械地训练着他们所布置的作业,我们是那样的从早到晚,有时还需要“披星戴月”地熬上个大晚甚至就有可能是个半夜时分,这从我们许多学弟学妹们的叫苦不迭上也还可以能够略知一二。对此,我们应当大声疾呼的是:老师的用心不能再这样良苦,自己要更换理念,自己要改进方法。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也十分需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相关的支教性的尝试,以一定的手段对农村教师进行相关的脱产培训,以此,促进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三、倾向农村,实现农村教学质量的优化

应当说,当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质量是不能令人欣慰的。我们这些升入高级中学学习的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我们好多的农村初中毕业的学生,都是以一定的高分或者就是比较绝对的高分升入高一级中学进行学习的。在高中阶段的整个三年中,我们感到学习活动的能力远不如城镇或城市初中毕业的学生,我们感到自己的见识相当浅陋,社会阅历也并非就是那样的丰富。为什么呈现如此之多的不良,也许是我们在初中阶段没有关注校外的天空和窗外的世界所引起的。我们在高中的三年中,一些充满兴趣的活动大都是城镇学校学生所把持着,因为一些活动都是我们农村学校的学生所力所不能及的。所以,我们在高中的三年就如同无臂的青年。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不能简单以文化成绩来考量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尤其应当以比较综合考量的方式去考核学校,以促进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真正意义上的优化。可以这样说,在文化成绩上我们应当感恩我们的老师。但在其他相关综合素质上对我们的老师就不敢恭维了,但我们不会记恨,因为我们的老师也有他们的难处。可我们不期望让我们的不幸在我们的学弟学妹身上去延续。

第5篇

论文摘要: 当前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把它作为教育工作研究的重点,认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已成为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本文针对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义务教育关注的重点将逐步由数量向质量转变。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教育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和教育研究的焦点问题。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农村学校,不断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把它作为教育工作研究的重点,认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已成为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因而,在此阶段对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进行研究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一、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现状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资源贫乏。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教育最大的实际,也是最大的困难。通过观察发现,由于城乡差别、贫富差距,这些年农村的教育事业费用支出仍是远远低于城市教育事业费用支出。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农村学校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设施、实验用品等都非常缺乏,甚至有的学校连教室都还是危房。试想,在这样一种条件下何谈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说,正是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的差距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2.教学师资薄弱,制约教育质量。 

农村教师素质是制约农村教学质量的关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民办、代课教师支撑着农村基础教育。现任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是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较难胜任新时代的教学工作,严重影响教育质量。虽然随着高等师范院校的发展,大量的受过正规教育和培训的教师充实到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来,但总的来说比例还是过低,难以应付教学的需要。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的大量存在和公办专任教师的严重短缺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质量与健康发展。 

(2)青年骨干教师大量流失。由于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低,许多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或是通过关系调到上一级学校,或是调离现有教育教学岗位,极大地削弱了农村师资力量。青年骨干教师的流失,不仅带走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影响了当地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造成其他教师人心换散,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 

(3)教师素质与能力水平偏低。我国农村小学相当一部分教师教育观念滞后、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不能适应当前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质量提高的需求。近年虽然经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教师的学历达标了,但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而且不少教师的职后学历教育与其所授科目不配套。 

3.新课程改革的“城市取向”并不适应农村小学。 

现行新课程改革主要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依据制定全国统一大纲、材和统一标准,有明显的“城市取向”,无视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儿童少年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这无疑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是不适应的。加之农村学校课程观念落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无论是校长还是行政干部、教师还是家长,都认为农村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将学生送出“农门”,进入大学,或进到城里。新课程的理念并没有深入农村教师和学生心中。而且现行教材以城市学生的发展特点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不切实际和偏难,致使部分农村学生难以胜任,成为学业的失败者,最终失去学习兴趣而被迫辍学。 

4.教学缺乏规范管理。 

一些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过于重视县一级中心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把村小当作小儿科,疏于管理。加之一些农村小学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相当部分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有些学校沿袭旧制,学校教学工作缺乏激励机制,目标管理不明确,跟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很不适应。 

5.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 

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必要条件。学校教育是全体,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是学校教育的继续和扩展;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基础。而现今许多农村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失衡。现在农村许多成年夫妇双双外出打工,他们将子女交给老人或亲戚照顾,甚至将他们独自留在家中。一些留守儿童由于平时缺乏父母的管教,再加上老人们的溺爱,学习上一旦遇到困难就放弃。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缺乏父母的督促,而老人的管教毫无力度和效果,部分学生经常缺课、逃课,还影响了其他学生,造成学校学风不正、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质量下降。 

二、对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现状的思考 

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偏低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不仅仅应从制度、机制上来改革,还应从人们的观念上来更新。因此,就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呈现的状况来看,理应从以下入手。 

1.加大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经费短缺带来的困难是农村最大困难,无外乎是校舍、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设施、实验用品等的缺乏。构建合理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保证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下限”投入是当务之急。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理应法制化,而且要重视农村地区差异,按东、中、西部三类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建立不同的政府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资源不合理的状况。 

2.提高师资,夯实教育发展基础。 

一是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鼓励和引导有经验的教师和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地区任教。在切实落实工资和国家规定的各项补贴补助待遇的同时,对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在住房、医保、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待,拓展他们的生存空间,增加教师的发展机遇。二是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切实加强在职教师的学历教育和经常性培训。鼓励和要求教师通过在岗培训、定期进修、网上学习等多种形式,按照学用一致、专业对口的原则,提高学历学位层次。三是认真组织中小学短缺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实施骨干教师专项培训计划,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3.整合课程,优化课程设置。 

针对农村学校无法适应在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国家制定统一大纲、材和统一标准的问题,应该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本土课程整合优化。在坚持《新课程标准》精神的前提下,改革现行教材。可由各省(市、区)根据本地实际编写教材,有必要考虑城市普及型和农村普及型两种版本,在农村版本中要体现对农村实用性的教学内容。教材改革要坚持两个适合的原则:一是难度适合农村大部分学生,着眼于所有学生打好基础;二是尽量适合各地实际,使教育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要理清思路,合力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新课改,以职业指导为突破口,分类分层教育,让人人都能进入不同的学校升造,最终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4.规范管理,使教学走向正常化。 

学校管理层要积极为提升自身教学管理水平、改变落后观念、提升教学水平、加强工作责任心而努力,尽力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形成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办好学校要依靠全体教师,为了科学有序地实施教学、科研工作,必须创新工作措施,调动老师们工作的积极性,真正使教学走向正常化。 

5.转变观念,学校、家庭相互支持。 

学生的教育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相互支持。虽然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家长在观念上有着较大的差别,但是就家长来说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因此在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办好学校,充分利用有限的新闻媒体向社会广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农村家长树立正确观念,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共同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颖,王嘉毅.农村学校义务教育教学质量问题研究述评[j].教育评论,2007,(11). 

第6篇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负债;现状;成因;对策

前些年大规模“普九”中政府的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出现严重的负债情形的主要原因。关于负债的确切数量,有文献估算仅乡镇的村级就有3259亿元。教育负债是乡村债务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学者估算全国乡镇负债为2000亿元,再加上县级财政负债共6000亿元,由此可见教育负债占据乡村债务的大半。

据2001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中国的义务教育经费78%由乡镇负担,9%由县级财政负担,省财政负担11%,而中央财政只负担约2%。考虑到县级财政收入的一部分仍来自乡镇财政的上缴,实际上,最终由农民负担的义务教育投资占到农村义务教育总投资的80%—90%。2006年9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指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免费。在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下,农村教育附加费和教育集资被取消,这一政策对于本来就投入不足的农村义务教育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当前,很多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几乎为零,加之举债搞硬件建设等原因,不少农村中小学处于不同程度的负债运行状态,负债现象严重而又广泛。因此,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负债运行现状进行及时的审视是必要的。

一、案例:甘肃天祝县天堂学区义务教育及其负债现状

(一)天堂学区义务教育现状

天堂乡教育辅导站是兼有教育行政职能和对全乡各校具有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服务、监督和指导作用的乡屑机关部门。

全乡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1所,其中九年制学校2所,完全小学5所,村学4所。全乡共有83个教学班,其中小学班级70个,初中班级13个。2006年秋季在校学生共计1930名,其中小学在校学生1448人,初中在校学生482人。

全乡实行藏汉英“三语”教学的学校共5所,开办寄宿制学校3所,学习藏汉英“三语”的学生共169人。

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为11507平方米,小学校舍人均占有量5.1平方米,初中为7.5平方米。微机室2个,图书12000多册。危房比例下降到现在的1.8%。2005年配备了远程教育设备4套。

全乡共有救职工160名,专任教师145名,其中女教师52人,占总数的35.9%。少数民族教师86人,占总数的59.3%。在专任教师中,大学学历14人,占总数的9.9%;大专学历70人,占总数的48.3%;中专学历53人,占总数的37.3%。小学专任教师合格率100%,中学专任教师达标率91.3%,从事“双语”教学的专任教师12名,“双语”教师学历达标率100%。

调查显示:天堂学区绝大多数的学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负债现象。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农村义务教育负债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这说明学校负债情况与所处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越是落后的地方,学校负债情况越是严重。

2.天堂学区义务教育负债现状

二、农村义务教育负债运行、举步维艰的原因

1.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经费吃紧,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大致徘徊在GDP的2.5%—2.7%之间,而教育法规规定政府应努力使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远远跟不上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实行税费改革后,取消了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2005年第二轮农村税费改革彻底取消了农业税,这项改革使得原本捉襟见肘的农村义务教育更是雪上加霜。原有的教育经费来源渠道没有了,中央和省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又不够,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

2.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效益差。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资金不充足,但是有限的资源并没有很好的得到利用。在调查中发现,天堂学区11所学校都存在着义务教育投入效益较差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学校教职工队伍庞杂,人员经费数额巨大。在农村学校,校长、教务、书记等管理人员过去多是学校教学骨干力量,挂了某种职务后一般都专职做管理,需要补充教学人员;学校的收发、打印、清洁、校医、保管员、炊事员等岗位俱全,应有专人去做,因此学校教职工队伍冗余。天祝县教育经费投入与支出总量几年来一直保持上升趋势,但由于人员经费不断攀升,因此公用经费缺不断下降。

复读现象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国家教委的(小学管理规程)规定: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诹消留级制度。然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天祝县天堂乡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学生留级重读(为了打好小学或初中的基础,将来到高中成绩取得好成绩)现象还比较多。这种留级重读人为地延长了学制,超常占用师资、校舍和教育设施,重复消耗教育资源,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学校教学设施未得到充分利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设施得以不断完善,许多学校配备了实验室、图书馆,购置了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但利用效率低的现象比较普遍,如不会用或不习惯用电教化设施、闲置实验仪器、图书室不向学生开放而成为“藏书室”等,从而造成资金不能合理有效利用。

3.预期收入因体制和政策影响而被削减或取消。在农村“普九”过程中,一些学校举债搞建设,并把债务的偿还建立在各种收费上,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收费管理的规范加强,这部分预期收入有的被取消,有的被削减并被严格限定为专款专用,这样一来,原先通过教育收费等筹集资金还款的路被堵死了,学校没有资金来源无法按时还款,成了债务人。

4.县乡政府应拨建设款不到位,使学校成为负债主体。农村中小学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国家和省级计划拨付的资金一般能及时到位,而市县资金往往到位率低,在这种情形下,就容易造成工程款的拖欠,为了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2002年至2005年甘肃省相继出台了有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提高师资培训、中小学危房改造等工程,其资金投入采取省、市、县共同负担的方式。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省级的投入资金落实到位,而市、县因财政紧张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境,相应的配套资金大都没能落实。中小学校为了在各种考核、评比中脱颖而出以及迫于地方社区的压力,有“举债搞发展”的冲动和实践,美其名日:“让更多的农民孩子也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和服务”。

5.学校布局调整、办学规模扩大而造成的负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农村教育资源,但撤并学校、教学点的后果往往有:一是原有学校、教学点的资产往往不能收归县教育局所有,而由当地社区及居民占有,造成资产流失,这样的事情屡屡发生;二是造成学校规模急剧膨胀,各种基础教学设施显得捉襟见肘,学校被迫举债搞发展,否则教学管理、教学秩序无法有效维持,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比如,天堂学区的科拉小学建于1952年,1970年起附设初中班,1986年初中改为三年制。1997年、2002年学校先后被列为国家“贫三”、“义教二期”项目校,校舍全部撤除新建。2006年秋,中学部迁往天堂,学校成为完全小学。在科拉学校的教育资源得到优化的同时,天堂学校却出现了重建、扩建的压力和负担,天堂学校因此而负债。

6.教育型压力体制下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负债。就天祝县而言,当地教育部门的资金投入是有倾向性的,它主要投向高中尤其是重点中学,投向实验学校、示范学校,而这些学校一般都在县城,从而导致投向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经费偏少。然而县教育局有关部门又三令五申要求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不能落伍,因此,农村中小学既面临资金短缺又要努力使义务教育有所发展的压力,许多中小学只能通过种种渠道举债,从而滋生大量债务。

三、解决农村义务教育负债运行问题的一些建议

中央已明确表示要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而要真正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农村中小学债务化解是一道绕不过的“砍”。农村中小学校沉重的债务,已经成为影响其平稳发展的重要原因。各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积极探讨化解农村中小学债务的途径,为发展农村教育提供稳定的环境。

1.积极构建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现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政府分担主体的重心仍然过低,终于和省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公共产品供给中承担的财政责任明显不够。”对于西部欠发达县区,经济薄弱,财政拮据,县级财政本身处于亏空状态,缺乏足够的财政收入来源提供给农村义务教育。中央政府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数额应当至少与改革前的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收入持平,建立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主渠道投入,国家贫困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建设、危房改造、公用经费、教师工资、“两免一补”经费由国家财政全额予以补充。

2.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使一定的教育投资培养更多合格的毕业生,因此,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1)控制辍学率和重读率。辍学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困难,所以政府应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学生重读的主要原因是教学质量差,学习困难,因而可以通过优化教师队伍、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质量监管力度等方法加以解决。(2)优化人力资源配置。(2)改革现行的教育财政拨款体制,采用按办学效益获得教育资源的激励制度,以鼓励各学校提供管理水平,避免浪费,实现效益最大化。

3.努力拓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来源渠道。一是中央财政加大对西部困难省份的转移支付力度,调整升级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二是继续实行非义务教育阶段成本分担机制,逐步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标准,使财政经费不断向义务教育倾斜;三是建议设立教育税,将城市教育附加改为企业税,服务业中增列教育税,财政供养人员工资中开征教育税,农村小康家庭开征教育税;四是我国城市和农村都有一部分人富起来了,可以动员和鼓励他们捐资助学。

第7篇

一、 县域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略阳县地处汉中市西缘,辖21个乡镇183个行政村,总面积2831平方公里,总人口20.3万,其中农业人口12.15万,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17元,属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目前全县共有中小学(园)96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职业高中1所、初级中学9所、九年制学校3所、各级各类小学74所、幼儿园8所,教职工1986人。在校学生26344人,其中普高学生2486人,职高学生2600人,初中学生7290人,小学生10648人,学前幼儿教育在校学生3320人。1998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09年普及中小学实验教学。

二、 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经费投入及运行情况

按照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政策规定,从2009年春季起,小学每生每年免杂费国家补助公用经费300元、取暖费50元,县级配套25元,合计375元/生/年,初中免杂费国家补助公用经费500元、取暖费50元,县级配套45元,合计595元/生/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与初中人均相差220元。目前,从全县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经费运行情况来看,初中学校的公用经费基本上能够维持正常运转,但农村小学公用经费明显不足,特别是100人左右的农村小学经费异常吃紧,影响学校正常工作。近日,我们深入到县域仙台坝乡、马蹄湾乡、白雀寺乡等五所农村小学实地调查了解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运行情况,真切感受到,新机制为农村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新气象,同时学校也面临着发展的新问题。

以仙台坝乡中心小学为例,该校距县城48公里,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制学校,也是全乡唯一一所学校,属县级一类贫困地区小学。2009年,在校学生106人,按“人头”全年可用经费39750元,实际全年安排经费47751元(其中结余安排8000元)。2009年经费支出款项为:社会保障缴费(校方责任险)1060.00元,办公费16507.56元;印刷费843.50元;电费3678.05;邮电费1656.00元;取暖费2025.00元;交通费(灾后设备及物品运费)4340.00元;差旅费4324.50元;维修费1877.00元;培训费1795.50元;招待费1220.00元;劳务费300.00元;其他商品服务支出2143.00元。其他资本性支出(校园文化建设)7200.00元,当年支出合计48970.11元,超支挂账1219.11元。另外,学校尚有校园文化建设支出及打印费等1万余元未予结算。

仙台坝乡中心小学由于规模小,学校的运转困难,课桌凳属上世纪90年代购置,大多数已破旧,但因经费紧张,无力更换,只能修修补补将就使用。尤其在当前学校校园安全形式异常严峻的情况下,为了确保师生安全,学校的环境消毒、食品安全储存、饮水安全、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等资金投入需求大幅增加。而该校因资金困难,无法购置消毒柜、冰箱等必要的设备,食品留样靠借用教师个人的冰箱进行。

再以马蹄湾乡中心小学为例,该校位于县城31公里的西北方向,属县级二类贫困地区小学,该校辖1个初小和2个教学点。2009年在校学生163人,全年可用经费75000元(按人头拨付65000元,结余安排10000元)。实际支出款项为:办公费45550元;电费8262元;印刷费3681元;邮电费2090元;取暖费2326元;交通费5767元;差旅费5579元;维修费3200元;培训费4000元;专用材料费8947元;工会经费3600元;招待费5796元;劳务费3000元;全年总支出为89802元。与全年可用经费75000元相比,当年超支挂账14802元。另外,为了加强学校规范化管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去年校园文化建设支出18000元尚未结算。

三、存在问题及其分析建议

1.山区学校规模小,可用经费少,应给予最低经费补助。实行经费保障机制以来,政策规定,按在校学生数核拨经费,由于学校学生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保障经费收入也随之减少,“麻雀虽小,肝胆俱全”,学校的正常开支却不得减少,学校收入难以维持正常的运转,尤其是规模在100人以下的学校就更加困难。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继续调整学校布局,实行优化组合,增大学校的服务半径,扩大在校学生规模,另一方面要增加经费补助,而我县学校布局调整已基本到位,单靠调整布局手段已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建议上级按“人头”设置公用经费补助下限标准,以满足并保证学校日常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否则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规模较小学校办公经费窘迫的现状。

2.设备维修及人员培训经费矛盾突出,应予列入专项资金补助。国家实施远程教育工程以来,尤其是地震灾后重建后,学校配备必要的教学仪器及后勤设备,学校硬件设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后期设备的维护将面临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另外,现代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广大一线教师渴望学习,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但由于学校经费的制约,教师的培训经费有限,必要的教师学习培训难以参加,只能望“钱”兴叹。

3.学校正常开支项目增多,应予提高杂费和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近年来,为了实现学校的规范化管理,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加大了校园文化建设、教学设备的维护、校园安全设施的投入,2009年我县各学校迎接并顺利通过了国家的“普实”验收。今年,全县中小学又在积极筹备迎接省市“双高普九”验收活动,这些工作大幅度增加了学校经费开支项目。灾后重建后,我县各学校建全了功能部室和后勤生活设备设施,运行后电费支出大幅度上升。据调查了解,马蹄湾乡中心小学原来电费月均800元左右,现在增至1500余元,数字化校园建成后,电费支出还将进一步增加。农村水费市场化管理以后,月均将产生400元左右的水费。这使学校的单项支出数额巨增。因此建议适当提高小学杂费和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由现行的国拨300元/每生/年,提高到500元/每生/年,与初中学段国拨标准一致。

第8篇

作者简介:桂橙林(1992-),男,汉族,湖北黄冈,大学本科,湖北大学商学院,主要从事旅游景区规划、农村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前景研究。

陈猛,男,大学本科,湖北大学商学院。

李梦娇,女,大学本科,湖北大学商学院。

摘要:本文通过对隆德县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发展现状进行了为期10天的实地调研,综合分析了制约当地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因素,得出其义务教育发展问题主要有:基本条件不足、教学水平滞后、社会环境状况和政策落实效果等问题,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困境现状的方法与建议:加快经济发展,推动义务教育进程;加强政策落实,保障义务教育实施;促进文化繁荣,打造义务教育特色。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育政策;教育特色;隆德县

1.隆德县教育发展背景与现状

1.1 隆德县发展背景综合介绍

隆德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南端的六盘山西麓,葫芦河东岸。东望关陕、西眺河洮、南走秦川、北通宁朔、襟带秦凉,是宁夏海拔最高、气温最低、人口密度最大的县之一。隆德境内建材资源和药材资源丰富,是自治区命名的“宁夏优质中药材基地县”和国内医学界公认的“具有显著特色的天然药库”。

隆德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是宁夏农业人口密度最大且人均耕地最少的县之一。由于地处六盘山区,山大沟深,交通、信息不畅,经济发展缺乏活力;矿产资源相对匮乏,工业发展落后,加上属于典型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基础非常薄弱。

1.2 隆德县贫困状况综合评价

隆德县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民增收渠道单一,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因灾因病致贫和返贫率高。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群众基本没有抗灾抗风险能力,生产资料缺乏,群众生活困难;集体经济空白,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缓慢;村民缺少体育文化娱乐活动,精神文化生活单调。

1.3 隆德县义务教育现状综合评价

隆德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园)163所,其中小学137所、中学19所(初级中学14所,完全中学4所,职业中学1所)、幼儿园7所。小学在校学生19418人,初中11022人,普通高中5609人,职业中学3266人,在园学前幼儿1997人。全县有教职工2635人。作为固原市传统的教育强县,隆德县近年来努力实现教育质量显著提升、基础建设成效显著、信息化建设扩量提质、教师队伍不断加强、教育扶贫落到处的目标,但受其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在基础教育方面,如学生上好学校困难、师资力量薄弱、学校基础设施较差等问题还显著存在着。

其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具体表现在:(1)学生个人方面,学生上学路途遥远、饮食不规律,甚至面临学习和心理的双重困境;(2)家庭方面,多数父母外出打工,导致孩子缺少来自父母的直接关爱,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3)学校方面,教师的年龄、学历结构不合理,同时还有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学校基本配套设施虽然较齐全,但利用率低;(4)社会政策方面,“两免一补”政策、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教育政策基本落实到位。

2.隆德县教育发展分析与思考

2.1 基本条件不足阻碍义务教育的发展

不可否认家庭教育是义务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开端和持久动力。然而实地走访中我们发现,该县留守儿童不在少数。由于与父母联系甚少,导致正常的家庭生活氛围缺失,聚少离多的生活使孩子极易变得内向与孤僻甚至冷漠。同时,隔代抚养这一监护形式普遍存在,但由于老年人的文化素质不高,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不科学,无法尽到对孩子全面教育的责任。这其中所缺乏的亲情关爱和必要的家庭教育,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另外,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的办学观念普遍保守。一方面,绝大多数学校的教育还是追求分数至上、考试至上,还没有把思想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教育现代化推行举步维艰,许多老师和家长仍视网络为洪水猛兽,让孩子对其避而远之,从而导致学校信息化建设流于形式,不利于孩子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2 教学水平滞后限制义务教育的发展

《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公布后,宁夏在全国也率先启动校安工程,坚持城乡学校统一建设标准,重点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倾斜,有效化解了农村中小学课桌凳短缺、残破和“大通铺”问题。通过几天的走访与调研,我们发现大部分农村小学校舍、图书及电教设备等资源严重不足,缺少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以及心理咨询室等教研室,加上学校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不够,基本没有标准的操场和活动场所。无疑这是因为农村经济落后,资金短缺,用于教育的经费捉襟见肘,从而导致教育教学条件落后,制约着义务教育的发展。

另外,农村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薄弱,人才更新缓慢,激励机制不完善同样限制着义务教育的发展。目前隆德县农村小学教师老中青比例严重失调,民办教师转正后占用大量的教师名额,直接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低,代课教师“亦农亦教”,不可能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使农村义务教育雪上加霜。与此同时,隆德县中小学教师队伍缺失现象仍比较严重,其原因在于尚未建立起合理的教师激励体系,学校激励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还没能形成系统化、综合化的操作体系。人才的流失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发展存在的普遍现象,既是经济落后使然,也从侧面反映出其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以及劳动人事制度的积弊严重存在。

2.3 社会环境状况制约义务教育的发展

隆德县的经济发展存在诸多制约,而经济的制约进而又制约着义务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根据我们在隆德县政府团委办公室以及到山区农村家庭走访所了解到的信息,发现城区居民的月收入普遍在1500-3000元之间,对于农村家庭,却有很大的不同。在一定区域内,以县城为中心,依次向外延伸,收入呈现的是一个明显下降的趋势,多数农民的月收入在800-1500之间,再往外则是800元以下,这就导致子女上学会加重农村家庭的负担。从宏观上来看,经济发展的状况影响着教育所能拥有的基础条件,而义务教育的发展不能超出社会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可能范围。因此隆德县义务教育发展的前提保障是发展经济,而经济的乏力正制约着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农民的文化贫困同样影响着当地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综合素质偏低,在观念上往往会有很多局限性,作为学生家长不能很好的与老师进行思想交流,对孩子教育也没有较好的指导,仅停留在吃饱穿暖的物质层面上,加之农民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太慢,新旧思想观念的冲突所带来的影响很大,严重阻碍了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2.4 政策落实效果影响义务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关注,我国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从实施起,下拨给山区的教育资金在逐年增加,然而税费改革所造成的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缺口,只能靠地方政府来填补,从而加剧了隆德县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经费困难。另外农村基础教育专用资金的使用监管机制落后,把关不严密,部分教育资金因“人为操作”造成流失和挪用,“投入大,产出小”的浪费现象严重,从而影响义务教育的发展。

3.隆德县教育发展方法与建议

为完善该地区基本教育条件,提高教学水平及教育质量,使社会环境更加合理有序,使各项政策落实高效,从而进一步解决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存在的农村教学质量不高、教学资源利用不当、师资力量缺乏、关爱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我们在深入研究隆德县《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的基础上,结合我们对当地的亲身实践和调研,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加快经济发展,推动义务教育进程

充分利用隆德县区域凸显,特色鲜明的地理优势,凭借优惠的政策支持,因地制宜,加大对三大产业的投资和管理,以经济带动教育。农业上利用隆德县温带季风性及半干旱气候和高原地势特点,利用农村有效剩余劳动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基地。同时以创建“六盘山(隆德)高海拔区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县”、“六盘山(隆德)道地中药材基地县”和“六盘山高海拔优质蚕豆基地县”为抓手,扩大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工业上以手工业、制造业和加工业为主导,加强与周围县市的交流与合作,引进高效环保的工业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并逐步实现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销售模式由内贸到外贸的转型。服务业上以建设“宁南六盘山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为目标,以加强旅游产业建设为中心,将交通、餐饮、休闲等辐射行业同步有序地发展,切实把生态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从而带动经济全面发展。

3.2 加强政策落实,保障义务教育实施

针对隆德县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学习兴趣等问题,深化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及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强化欠发达地区对弱势学生群体“义务教育关爱工程”实施,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完善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另外,改善农村教师生活水平和工资待遇条件,保障农村教师的数量,提高农村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健全教师交流和培训机制,完善教师选拔、招录、评级等政策,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学校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实现硬件设施一体化,提高教育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努力为农村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天地和生活乐园。有关部门则应加强校舍安全工程监督,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对校园建筑进行定期检查与测定,及时发现并解决校内楼房安全问题,更要重视学生回家道路的安全建设,确保农村学生安全按时回家。

3.3 促进文化繁荣,打造义务教育特色

隆德是享誉西北的丝路古城和书画之乡,文化历史积淀深厚。今日隆德,应该秉续千年文明,承传万古脉泽,落实“科教文化兴县”的发展战略,大力弘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六盘山精神,促进整个社会的文化繁荣,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塑造。

学校应根据隆德县特色的人文资源条件,把握雄厚历史文化积淀的优势,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学校的师资力量,将书法、绘画、剪纸、泥塑、篆刻等民间民俗文化列入特色课程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选择的开设课程,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以鼓励,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文化学习环境。(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宏宇,《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困境及对策探讨_以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为思考起点》,《商业经济》.2010年第6期.

第9篇

关键词:农村 彝族教育 义务教育 性别差异

中图分类号:G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022-02

彝族在中国是一个人口较多的民族,分布于川、滇、黔、贵四个省区。与其他民族一样,彝族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阶段,不同的是彝旅没有按历史发展规律经历封建社会的过渡,而是直接自1956年民主改革后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保留了2000年的奴隶制。自我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开始实施20余年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统计,2007年我国的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在内的九年义务教育,在校人数近1.8亿,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了99%和98%以上,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基本实现。但由于民族文化的影响及教育资本的薄弱,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峨边彝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省乐山市,是全国80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也是省级贫困县。本文在陈喜慧《小凉山彝汉杂居区农村受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的基础上,通过对峨边农村地区彝族和汉族各年龄段居民受教育程度分性别进行对比,反映自1986年《义务教育法》实施后,该彝汉杂居区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旨在为该地区政府制定教育发展决策提供决策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地点:选取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3个镇(大堡镇、新林镇、黑竹沟镇)4个乡(金岩乡、哈曲乡、杨村乡、万平乡)中的24个村进行调查。

2、调查方法及内容:调查由川北医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小组(共计23人)于2009年7月10日―16日进行。调查员在调查前对问卷内容和调查技巧经统一培训后,以2―3人为一组,深入到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农村居民的一般情况(民族、年龄),受教育程度(文盲――未受教育、普六――小学毕业以上、普九――初中毕业以上)。调查以访谈形式进行,每次调查后及时核查调查表,立即补充和更正信息,确保信息准确性。

3、统计分析:将数据录入Microsoft office Excel后,将被调查居民分为≤15岁、16-25岁、26-35岁、36-45岁、≥46岁5个年龄段,分别统计各年龄段不同民族不同性别居民的受教育情况。同年龄段同性别不同民族间比较、同年龄段同民族不同性别间比较及同民族同性别不同年龄段间比较均采用×检验。对于理论值

二、结果

1、一般情况:本次共调查24个村,452户家庭(汉族174户,彝族278户),调查到2145名农村居民(汉族230人,彝族326人)的受教育情况。被调查的农村居民年龄分布在6-95岁,平均32.9(中位数31)岁。各年龄组情况,见表1。

2、文盲现状:彝族除≤15岁年龄段居民男女文盲率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年龄段彝族不同性别的文盲率均有明显差异;议旅除≤15岁和16-25岁居民男女文盲率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年龄段彝族不同性别的文盲率均有明显差异。同种性别除≤15岁年龄段彝族和汉族居民文盲率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年龄段同种性别不同民族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彝族男性居民文盲率除≤15岁与16-25岁和26-35岁与36―45岁比较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年龄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汉族男性居民除36-45岁与≥46岁比较有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年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彝族女性居民除26-35岁与36-45岁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年龄组均有显著差异;议族女性除≤15岁与16-25岁和26-35岁与36~45岁比较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年龄组均有显著差异(见表2)。

3、六年义务教育普及现状:彝族除≤15岁年龄段居民男女六年教育普及率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年龄段彝族不同性别的六年教育普及率均有明显差异;汉族除≤15岁和16-25岁居民男女六年教育普及率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年龄段彝族不同性别的六年教育普及率均有明显差异。同种性别除≤15岁年龄段彝族和汉族的女性居民六年教育普及率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年龄段同种性别不同民族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彝族男性居民除16-25岁与26-35岁比较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均有显著差异;汉族男性居民除26-35岁与36―45岁比较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均有显著差异;两民族女性除26-35岁与36-45岁比较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均有显著差异(见表2)。

4、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现状:彝族除≥36岁居民男女九年教育普及率有明显差异外,其余各年龄段彝族不同性别的九年教育普及率均无明显差异;汉族除≤15岁年龄段居民男女九年教育普及率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年龄段彝族不同性别的九年教育普及率均有明显差异。同性别除≤15岁年龄段彝族和汉族居民九年教育普及率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年龄段同性别不同民族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彝族男性除16-25岁与26―35岁比较和26―35岁与36-45岁比较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年龄组均有显著差异;汉族男性除26-35岁与36-45岁比较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年龄段均有显著差异;彝族女性除≥26岁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各年龄组均有显著差异;汉族女性居民除26-35岁与36-45岁比较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组均有显著差异。见表2。

三、对策分析

本次调查显示,峨边彝族自治县农村地区各年龄段文盲率随着时间的先后在逐渐下降,说明该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是进步的,其中尤其以36~45岁、16-25岁这两个年龄段的变化突出,在这两个年龄段,彝族(男/女)分别比前一个年龄段下降30/16.3,18.3/29.8,汉族(男,女)分别下降27.8/48.1,1.3/12.9,影响36-45岁的变化最大的因素可能是1956年的民主改革,将这一地区的社会制度直接由奴隶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而由于16-25岁年龄段恰好在1986年义务教育法实施后不久的10年,当地人对义务教育的认识逐渐加深,说明义务教育的实施对该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对比两个民族的男女文盲率情况,女性的文盲率除汉族16―25岁外,都是显著高于男性(p

明“男尊女卑”的思想仍残留在人们的潜意识之中,尤其是像峨边这种偏远的农村少数民族地区,这种落后的观念表现得更为突出。

本次调查还显示,峨边彝族自治县农村地区各年龄段除≤15岁可能由于样本数月过少,统计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外,“普六率”和“普九率”随着时间的先后在逐渐增加,进一步说明该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是进步的。对比彝族和汉族,两个民族的“普六率”都远比“普九率”要高,并且彝族的“普六率”几乎只及汉族的一半,“普九率”更是一半都没有达到。对比两个民族的男女受教育程度,女性无论是“普六率”还是“普九率”都比男性低。在彝族26-35岁、36-45岁、≥46岁三个年龄段,女性的“普六率”和“普九率”更是连男性的一半都没有达到,该地区男女受教育性别差异现状令人担忧。这种现象说明女童教育不够发达的状况已影响了“普六”和“普九”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了决定“普六”和“普九”成败的关键,与李赐平和冉元辉的调查结果一致。

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基础教育是20世纪后期中国教育“重中之重”的任务,也是中国教育面向21世纪,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工程。只有提高了我国少数民族的素质,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才能真正实现。其中,中西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由于长期的历史发展问题以及地理环境因素,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还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所以,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的提高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综合上述,以小凉山彝汉杂居区调查结果来看,1986年的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与实施对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起着较大的作用,在义务教育实施之后,当地的基础教育情况有较大的好转。如果坚持以这种趋势发展,该地区达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的实现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为,虽然义务教育的实施,对小凉山地区彝族与汉族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两民族不同性别的受教育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着文盲率降低,普六、普九率增加,性别差异减小,民族差距减小的变化趋势,但是就目前来看差距仍然很大。适龄女学童的“普六率”与“普九率”很低。说明针对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应该再因地制宜地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措施,以缩小适龄女学童与适龄男学童“普六率”与“酱九率”的差距,使当地的义务教育工作均衡发展。再者,彝族“普六率”与“普九率”都大幅度低于汉族的“普六率”与“普九率”,说明民族之间差异较大,应该重点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宣传及施行力度,更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政策,以缩小少数民族与汉族义务教育普及率的差异。

注释:

①焦树国,管刚,王闯.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商界,2010(190):98-99.

②韩作珍.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26-27.

③张方译.农村女童受教育状况的“路径依赖”分析[J].社会工作:社会调查,2007(10):25.

④李赐平,冉元辉.女童教育是决定“普九”成败的关键――大竹县女童教育现状调查及思考[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6):85-90.

第10篇

关键词:教师质量 教学内容 财政经费 体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042-02

1 调查现状

先锋中心小学位于山东西部地区,对于调查而言具有鲜明代表性,现就其状况进行表述及分析,先锋中心小学现有教学班15个,学生677人,平均班额38人,其中最大班额为43人,最小班额30人,教职工34人,其中本科9人,专科20人,中师5人,入选临清市教育系统人才信息库7人,地级教学能手1人,市级教学能手6人,市级模范14人,但高龄教师比重较大,48岁以上占82.3%,严重影响了教育的进一步建设。相关器材仅仅近年才补充完毕,每年都存在辍学学生,教学水平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的差距整体水平不尽如人意(见表1)。

2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发展仍然存在教育观念落后、农民的教育负担过重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使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教师是影响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是每一个教育管理部门都重视的问题,但是在农村及贫困地区教师队伍情况却不尽如人意。(1)教师结构不合理,难以提高教师的整体效能,其显著表现为教师老龄化严重,从而造成种种教育问题;(2)高级职称数量少,虽然在新农村建设下,农村及贫困地区的教师高级职称在不断增加,但是与城市及发达地区相比还是存在不小差距,这深深的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

2.2 农村教育管理较落后

农村由于受地域等关系,思想和先进制度并未跟上节奏,故存在了一些管理制度和内容上的问题,教育体系也存在着漏洞,这些问题甚至影响了教师的教学以及家庭对教育理解的误区,从而给农村教育的跨越发展带来阻碍。

2.3 农村的区域劣势及特殊情况

农村由于区域问题,发展缓慢,从而造成教育的不发达,不重视,相当一部分农民走出农村进城务工,使得学业中废,并且引起留守儿童等社会性问题,就引进信息新资源上,农村也是不如城市引进及运用得当。从而造成农村教育基础较差,局部维艰。

就整体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农村教师综合素质不高;教育观念普遍落后,教学质量相对较低;当前的教育内容较为落后;农村教育的管理较差;教育制度体系的不完善及实施的不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影响制约着农村教育发展以及教育资源的不足。

3 原因分析

3.1 农村教师综合素质不高

教师队伍中部分老教师较之城区学校教师存在观念陈旧、教学能力差的情况,即便引进一些新的先进教学设备,也存在不会用的现状。大部分仅凭教学经验开展工作,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部分地区缺乏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并且农村教师发展动力不足。农村学校教师还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有些学校由于教师 流失严重,只能不断补充年轻教师,因此教师过于年轻,此外,部分年龄偏大的教师,教育理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教学能力和水平难以提高,是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改举步维艰。

3.2 教育观念普遍落后, 教学质量相对较低

农民接受教育的观念相对落后,无意识主动支持后代上学,配合、支持学校教育工作的热情较低。相当多的农村学生父母对教育认识不够。仅仅停留在“跳出农村不当农民、拿工资”等层面上。有些家长更是受社会中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读书无用论在贫困农村更加盛行。很多家长认为“读书有啥用,又花钱,还不管分配。还不如回家种地,或者外地打工,多挣点钱,早挣点钱。”这些思想观念多少会传递给学生。造成学生思想上的不稳定。由于农村教育理念,思想陈旧,造成农村办学模式与办学思想落后。

3.3 当前的教育内容较为落后

就目前而言,农村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以传输文化知识为主。教学目标仅仅是为了完成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在方法实施中主要应用机械、重复的做题,教育的衡量指标以及评优等也仅仅是学习成绩,即仅仅是参照学生的试卷水平。从学生到教师能得到优秀的唯一途径也只是单一的学习成绩。致使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成为农村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如城市发达地区学生的原因之一。

3.4 农村教育的管理较差

农村及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的现状是教育的管理水平较差、办学理念落后的问题。由于软硬件不同造成农村及贫困地区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就目前的学校教师管理而言:学校管理人员普遍认为老教师不易管理,相关管理制度仅对年轻教师有用。由于城乡的差距长期存在、城乡教育在师资水平和软硬件设施上存在很大差异的原因上农村教育也就自然而然的沦为城市教育的附庸体系。致使农村教育没有针对及特殊性,造成管理效果较差。

3.5 教育制度体系的不完善及实施的不足

近年来利于农村教育发展的教育政策不断推出,推动着农村教育的不断发展。但是随着农村各方面的发展,我们需要对一些政策和制度重新思考。其存着这教师资源配置,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以及办学条件差的现状,有必要通过完善制度的方式予以改进。从而达到整个农村及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有质的提高。

3.6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影响制约着农村教育发展

伴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民工走入城市来增加家庭的收入,导致他们的子女大多数留在农村老家,从而又有一种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教育在农村及贫困地区出现。有学者指出: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这必然会对儿童的生活学习与成长不利。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这部分人群也将随之加大,其教育问题得不到解决,这将严重影响农村教育的整体发展和我国教育公平的实现。

3.7 教育资源的不足

农村教育资源与城市存在不少差异,硬件与软件设施跟不上教育发展的进度,从而造成农村整体教育水平低于城市教育。仅以教学设备为例,相当多的农村中小学教学设备还仅仅停留在满足学科教学的需要,仅为21世纪初的水平,多媒体室、校园网及其他现代教学设备基本不具备,仅有中心小学才刚刚开始装备现代教育设备。

4 对策与思考

4.1 优化教育队伍,提高教师质量

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是解决教师专业素质偏低、数量不足和年龄老化等问题。为此,可采取如下措施:注重农村教师专业化素质的发展,教师培训要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建立补充与更新农村教师队伍的体制与机制,如建立国家和省级的“农村教师岗位制”,严格执行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新教师到农村学校定期工作的“师役制”,全面落实教师聘任制等等。

此外,要进一步规范教师的合理流动,鼓励和引导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城市向农村、重点学校向非重点学校的正向流动,建立教师个人服务期制度和赔偿制度,建立逆向流入学校对流出学校的补偿机制,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共享。

4.2 多元化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更新教育观念

首要问题还是解决教师问题,对于城乡学校布局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调整力度,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打破城市重点学校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改变教育资源在城乡学校之间分配不公平的现象,改变农村和城市学校在资源分配上存在的不同的模式,从而做到城乡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并且在教育资源的流动、重组中,还应让农村及贫困地区学校平等地享受到城市先进的师资力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设备设施,达到城乡学校的公平竞争,进而得到均衡发展。同时,鼓励和支持农村和城市学校开展教育资源合作。进一步制定出城市教育向农村延伸、扩散的政策,农村教师定期到城市学校观摩培训,取经交流。通过实行师资轮换,以带动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为农村培养优质的师资力量,从而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另外,应加强教师到学生家中交流宣传的次数。从而做到对家庭教育观念的正确引导。逐步消除农村家庭对教育的消极观点与看法,而且也能增强学校与家庭的关系,不但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也可使家庭对学校有更深刻的理解。对学校,对学生都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4.3 努力探索农村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

课程作为教学的主要载体,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起着深刻的影响。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重点应放在农村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上。那么必须把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定位为课程教学改革,要充分发现和运用农村现有资源的相对优势,重点培养一批能够胜任的优秀乡村教师。农村教育课程和教材建设既要结合农村教育的适应性、多样性和实用性,又要遵循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和全面性,从而使得农村教育适应农村地区的发展,真正满足农村的需求。这是农村教育课程改革应坚持的重要原则。

当前,农村教育的理论研究总体上与农村教育的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还难以对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指导。为此,可采取以下对策:增设农村教育研究的专项课题的资金,加大对农村教育研究的资金投入;对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影响的重大课题的研究要进一步加强;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要在完成农村教育理论研究任务、产生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同时要注意大力培养农村教育研究的专业人才和后备力量。

4.4 提升农村的教育管理水平

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职称评聘机制,采取高职低聘、低职高聘、定期考核、奖勤罚懒、非聘即转等措施,加强对高职称教师的后续管理,形成高职称教师引进、培养、竞争、流动的激励约束机制。

通过设置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名师、人民教育家等层次目标,激发高职称教师更高的目标追求和目标导向行为,调动他们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高职称教师有所追求。

4.5 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不合格教师转岗退出机制

在农村教育中,要巩固、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稳步推进中小学教职工全员聘用制,按需设岗,以岗定薪,公开招聘,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绩效考核,合同管理。

推进多元化教师聘用制改革,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以及调整岗位、选送进修、自然减员、清退解聘等措施,健全不合格教师的考评流出机制。

通过这些措施促使农村各级各类教育的健康发展,形成完善的农村教育制度体系。

4.6 做好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工作

当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为农村教育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已经演化为社会问题,要进一步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管护机制进行有效推进,保证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需要各部门乃至整个社会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要重视对其监护人的指导培训。要做到不仅仅学校或教育系统参与解决解决,而且必须有政策的支持以及对社会环境的监督与管理。

4.7 进一步优化农村教育资源

就优化农村教育资源而言,最有效的方式是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从而满足农村教育的需求。改革农村教育投入体制, 多方面筹措农村教育经费,是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中之重。其应对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建立与财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农村教育投入保障新机制,确保教育投入向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倾斜;在农村税费改革中,要明确规定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份额或数量;多方面拓宽农村教育资金的来源,逐步建立多渠道筹措农村教育经费的机制,以解决农村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在对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上应充分发挥出来,经费数量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别而下拨不同,对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最低支出水平进行重新,设立学校基建专款,确保农村学校公用经费的开支及其专款专用,并力求逐年有所增加。在国家财政紧缺的情况下,各级政府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要保证农村教育的经费来源。此外,还要积极鼓励和调动社会上各种力量来开办农村教育。

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面之广及受教人数之多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居第一位。大力发展农村及贫困地区教育,促进农村及贫困地区教育改革与发展对于实现我国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的研究,对重新认识和审视我国农村教育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入机制与保障机制的改革也有着特殊作用,因此,我们应最大程度地提供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教育,并做到与时俱进,促进和保障农村教育健康、有序、持久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梅新林,吴锋民,主编.中国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与建议―― 基于天津吉林江苏浙江河南贵州甘肃七省(市)的调研[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 洪俊.关于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思考[J].北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2):40-46.

[3] 俞丽红.关注农村教育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J].中国教育学刊,2009(1):94-96.

[4] 刘嘉秀.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及环境优化[J].理论建设,2005(6):56-58.

[5] 易桂林,易倩梅.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 2009(12):135-136,143.

第11篇

【关键词】学校教育因材施教投入发挥

学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程度、速度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模。

而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苏北农村学校义务教育的现状到底何如呢?

一、 不缺荣誉,缺少声誉

荣誉,是对一个人或是一个单位工作实绩的综合体现,行为的肯定,是千金难买的赞美,是至高无上的光环。如今,随便走进任一所城、乡学校,都会在校门内、外醒目的位置,看到一些易如反掌、举手可得的成排的荣誉牌匾。

种一块花草,栽几棵树,便是绿化达标的合格单位,在县区运动会上拿个小奖,便是体育先进单位以及普通话推广单位、财物公开示范单位、安全考核合格单位、人民满意学校……以及有其名而无其实的家长学校等等。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家长的口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于这些名目繁多的招牌,家长们大多都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学校到底如何,事实胜于雄辩。他们只认你每年考上重点、名校、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了多少,孩子的特长是否得到了展示和发挥,教师的责任心如何,是否热衷于搞家长、捞外快、搞谋私。否则,情愿去买学区房,花大钱择校。而这正是眼下不少学校所缺少的应有的声誉。

二、 不缺形式,缺少模式

不切实际的各种模式,华而不实的各种排场、走马观花的各种形式,是制约学校教育停滞不前,增加教师工作压力,增添学校经济负担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在精力、时间、还是在人物、财物上,都让人深恶痛绝、牢骚满腹而又无可奈何。

如:近来支教已成为缓解偏远乡镇教师紧缺,增强农村教育整体实力的重要形式,且在教师职称评定中都有明确规定的年限及区域。但在实际操作中,支教老师大多工作松散,责任心不强,教学成绩低下,对支教教师缺少一套完善的考核制度,成为影响学校整体的工作实绩的重要因素。

三、 不缺文凭,缺少文化

文凭本是衡量一个人学业的程度、层次,更是教师晋职、调资的重要条件,甚至是硬性规定。在这个上有政策、下由对策的大气候的影响下,这个本是问题的问题以不再是问题。函授、自修、夜大、电大、脱产、速成班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捧着钞票进去,拿着文凭出来,有的人连学校的门都没进,过了两三年,也照样毕业。当然,这要比直接花钱买个文凭稍逊一筹。

那么,有着这样文凭的老师,其本身的文化底蕴能有多深?谁都不愿说破,但也都心知肚明,所以,有人大胆提出文凭属于过去,现在看能力的雷人语,真不知这句话到底有多少人喜欢,多少人反对。

四、 不缺人力,缺少人才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一个学校的教学实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师教学的责任心和教育实力,说白了就是教育人才的比拼。

而现在的每一个学校,教师的数量可以说足以完成教学任务的,且大多达到合格的师生比。但在每个学校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真正站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和学生比例远远不能达到标准,甚至差距很大,导致副科专任老师改行,音、体、美、科学等一些被其他课题占用不能正常开课。

那么,造成这种症结的根源是:有因其长期不上班的;有的是把学校作为挂靠单位的;有的倚老卖老不做事的;有的领导忙于公事无暇上课,干脆不从事教学工作的等等。而在从事教学的教师中,有的是合同、民师、还有的是顶职转正的,有的是代课的,有的是转业安置的,有的是非师范招聘的,有的是自考的,无论从教学能力还是教学理念都是参差不起,在工作上有点力不从心则不足为奇。

五、 不缺名师,缺少恩师

当今社会,专家、名师比比皆是,教育界更是不甘落后,一般几个地区两年就会有个特级教师、区、市、省级骨干或名师推荐名额,尤其是成为名师、专家之后,便可脱离教学第一线,整天报告、讲座、出书讲学、外出培训、视察、教学、研究创新模式,即使每两个专家每年推出一种教学模式,也让教师们招架不住、应接不暇。而这些模式的含金量究竟会有多高呢?用“微乎其微”不知是否有点言过其实?而教师在教学中有必须运用,否则就是教学模式陈旧,不但死搬硬套,还必须符合上级部门的检查。背、上、批、辅、改,样样都要达到标准。

如:教师的教后感不少于100字,学生作业的计分格必须长3厘米,宽2厘米,从左往右画对角线,与最后一题空一格,距右边距1厘米等等。搞得教师心烦意乱,牢骚满腹,有的干脆把学生当着出气孔,回家就对爱人、孩子发脾气,根本就无法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那么,学生又怎么能记住老师,又怎么能喜欢这个教师的课呢?

作为一名真正的教师,必须教会学生思考,怎么去掌握一套正确的学习方法,如何让他们自己实现自己、展示自己、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可是这样的老师是多是少?不用明说心里都很清楚。

六、 不缺资本,缺少资金

“每一位校长都坐着豪华真皮沙发。”这是教师对现代校长的评价。其实,这里指的并不是真皮沙发,而是说每一位校长都有可以炫耀的资本,随便走进即使是乡镇学校,都会看见整齐高耸的教学楼、宿舍楼,整洁明净的餐厅、塑胶跑道,标准化的运动器材,电脑室里电脑成行,图书室里图书目不暇接,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学生有统一的校服,教室内饮水机、投影仪应有尽有。可谓之环境舒服、整洁、优雅。

但稍微思考一下,这些大多数是由上级主管部门直接筹资拨款的,学校只管坐享其成。况且,每位学校都有一定的经济补贴,即使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除了专款的现金、补助金以外,还有相关单位的爱心扶持,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个学校竟还亏空八九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已屡见不鲜,而由此引发的工作中的种种奖励措施难以兑现,势必又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而这种情绪化的问题又是其他强制手段难以奏效的。

七、 不缺精力,缺少动力

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不断好转,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教师工作的相对稳定,给教师营造一个莫大的享受空间。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现象在校园里潜滋暗长了,尤其是在中年往上的教师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这部分教师本是教学经验、精力都很充实、充沛的黄金时期。但根据调查,他们往往对升职无望,又瞧不起年轻的教师,看不惯年老的教师,对新生事物不感兴趣,对传统理念又没有创新的精神,容易束缚在陈旧的模式中,加之对领导的行为、工作作风的不理解、不接受,或热衷于第二职业,对工作更是得过且过,面对大是大非依然无动于衷。

而年轻教师不安于现状,对外界刺激跃跃欲试,过高地评估自己。以前的两个黑洞洞、三个急匆匆的现象已一去不复返了,而每天驾车匆匆地来,晚学后疾驶而去的现象明显增多。

八、 不缺检查,缺少责查

名目繁多的检查已让教师头痛不已,如果检查真的能改进教学中的不足,优化教学质量水平,本是件无可非议的好事情。但如果检查的动机不纯或吹毛求疵,走马观花的形式主义、或一查了之,就显得毫无意义了。

例如,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形式,而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主要手段。那么,作为领导、专家、教育部门例行检查本该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事实上,有的教研员自己的能力平平,有的领导自己根本就不会上课,有的专家华而不实的框框理念成堆,而真正的实际教学中,根本就不适用。因此,一堂课下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名家发威,教师不服,造成互相纽结。而教师涉及本身的利益受到冲突,教师的后顾之忧难以解决,学校的很多失职、渎职问题,不去追究,如果把用在教师身上的“注意力”,分散一些到领导的身上,岂不是教育界的一件幸事了。

九、 不缺学生,缺少优生

实施义务教育为农村的适龄儿童提供了保证,但由于城乡的教学资源的差距很大,以致大批家长不惜花费巨资,在城区购买学区房,交择校费,托关系,转户口,到城区学校入学,造成城乡资源的严重流失。

而在现有的农村学校中弱智、智障儿童占近3%~5%,由于家庭的无法协助、监督,校方无法控制学生的大部分的业余时间,一直使学生学习松懈,部分学生的特长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既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又降低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家长的信任度,对生源的流失起不到推动作用,长期下去,造成了恶性的循环。

十、 不缺实绩,缺少实力

实绩是指教师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在教育教学上取得一定的成绩,是教师能力和价值的体现,露骨一点地说,就是教师在晋职和晋升中可以引以为豪的资本。而如今的教师,对于这害实绩来说,可以说是举手可得。

举个简单的例子:是教师学术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不具备这种能力的教师,只要舍得花钱,那么,稿子有人写,论文有杂志社发,即使是论著的一、二、三编者,也照样可以挂靠。而真正呕心沥血写出来的东西,却无人问津,造成教育界鱼目混珠,谁也看不清庐山真面目。

再者,通过学生作文大赛,可以间接的反映出语文教师作文的教学能力,或者说他在指导学生参赛时的眼光、能力,以及学生应变的能力。而如今的很多大赛,包括学生作文的发表,都是由教师一手操办,名为学生作文大赛,实为教师实力的交锋,根本就分不清谁才是真正有本事的语文教师,谁是有写作实力的学生,这无疑是对热衷于教学的老师的一个致命的打击,和对教育人才的扼杀,同时,也给学生留下了一个难以磨灭的阴影。

因此,我们认为,如何把学校教育扎扎实实地做到实处,并不是依靠专家作几个报告、名师上几节公开课、特级大师搞几个模式、教师发表几篇论文以及靠学生得多少奖,或是有多少个课题研究项目,我们课题组通过多种上形式的调查和研究发现:

第12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到城市打工。为了生存,大多数农民工只好把孩子留给老人监护或者寄养他人,于是在广大农村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脚步不断加快,就业岗位呈现供不应求的趋势,外出务工的队伍不断壮大,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数量逐年递增。全国妇联近日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达6100多万,总体规模扩大,全国每五个孩子就有一个留守儿童;全国流动儿童规模达3581万,数量大幅增长。

本文是外语系社会实践团第三次对机司村留守儿童开展调研工作,实践团每天都会派出队员对每个家庭的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现状进行走访调研。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由临时监督人看管,而且临时监督人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由于隔代抚养中年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文化程度、体力等差异,对孩子学习教育、生活习惯、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的缺乏关注,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通过抽样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以及文献检索,对不同年龄段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现状进行调研研究,为解决当地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现状问题提供有力依据。

二、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现状

自从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这是我国首次把免费的义务的教育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也就是说适龄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9年的义务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于是,全国上下刮起了义务教育的新潮,尤其是对于一些农村地区,解决了当时农村家庭没钱上学的难题。但是,在偏远的农村地区,依然有很多的孩子没有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甚至有许多未成年孩子辍学外出打工,其中不乏有家庭经济困难者,但更多的是自己放弃教育机会。为了更深的了解这一情况,此次我们再次以湘西花垣机司小学为实践基地,在学校和当地妇联以及村委的支持和前两年支教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了为期10天的支教调研活动,共有52人(学前班至初三)报名上课,留守儿童约占90%。从所有儿童中随机抽取20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10男10女)进行义务教育现状问卷调查,并对20名受调查者进行家访;回收调查问卷20份,有效问卷2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且我们团队还对当地的社会经济风俗文化进行了实地考察。调查结果如下:据粗略统计,现机司村共728人,153户人家,位平均每户5人,小孩中约90%的为留守儿童。(王春 2013年)在调查的20名学生中,有15名学生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亲戚抚养,留守儿童约占总人数的75%。调查显示,约60%家长只受过小学教育,且绝大多数临时监管人为文盲,对孩子的学习也是很随意,很多监管人甚至都不知道有义务教育这一说,而且在受调查的学生中有很多学生表示自己小学毕业或初中毕业后就要出去打工(有这一想法的多为男生),在调查的同时,我们也对那些已经辍学外出打工的孩子做了一个调查,在调查的10人中,有6人是初中未毕业的,约占总人数的60%。而且很多孩子对学习根本就没兴趣又怎么会坚持完成自己的学业。当然,这其中还有其他原因:

(一)政府关注力度不够大,制度管理不完善

农村中小学得到政府资助资金少,政府机构不完善,制度管理也不完善,学校建筑物年久失修且各种基础设施不完善。机司小学共开设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3个班,学校现有教室三间,孩子们坐在破旧的双人桌椅上课。教室内陈设也极其简单,一些桌椅一个讲台一个黑板,课间娱乐也极其简单,水泥操场上只有爱心人士捐赠的两个篮球框架,运动器材多为支教队员捐赠。学生只能通过课本上的知识来了解外面的世界。即使现在国家大力倡导义务教育的实施与完善,但总会有其缺陷,孩子们得不到公平的教育机会,会让孩子们觉得多读书就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所以越来越多的学生辍学。

(二)教师师资力量不完善

据我们调查得知,机司小学只有四名教师,三名是代课老师,校长也是代课十八年,这十八年代课生涯的酸甜苦辣也只有校长一人得知。上课采用包班制的原则,每一个老师会上一个班级的所有课程,课程单调简单,基本就是语文数学循环,但是学生更喜欢看到不同老师上不同的课程而不是一味的无限循环。机司小学地处偏僻农村,海拔高,经济不发达,老师工资低,政府对老师的补助又很少,这使更多的有志青年望而止步。师资力量弱小,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所以更多的孩子选择外出打工。

(三)监管人关注力度不大,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从调查的学生对象中可知,只有约60%的家长受过小学教育,大多数都已外出打工,绝大多数临时监管人为文盲,从没上过一天学,家长和监管人受教育程度低,对孩子的学习看管不严且随意,很多监管人甚至都不知道有义务教育这一说。很多人还受到农村传统思想的禁锢,认为读书只是纯粹的浪费钱,只有外出打工才能赚到更多的钱。尽管现在义务教育已经普及农村,学生可以免费读书,中午还可以享用营养午餐,但营养餐也只是迫于压力在学校敷衍推行,并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尤其是暑假农忙时节,大人都要进行田间劳作,孩子们一日三餐都得不到保证,更别说学习问题。学校也无法提供很好的学习条件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低,于是毅然决定辍学外出打工,但是他们却没看到光有廉价的劳动力在大城市里是难以立足下去的,当醒悟过来时,时间已不等人。俗话说,这辈子就吃了没文化的亏。

三、对于促进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更加完善的建议

针对以机司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现状的调查为例,就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完善提出三点建议。

(一) 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贯彻落实义务教育

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学校基础设施的资金投放,并做好有力地监督,使钱真正落到实处,而不只是空喊口号而已。据我们从麻校长那里得知,政府已慢慢加大对机司小学的帮助,去年完善了营养餐制度的推行,今年更是为学校安装好了电线路,购买冰箱,做饭所需要的厨具碗筷等。当然,政府也可以完善一些体育设施,定期为孩子们购置一批图书,让孩子们能跟得上外面世界的脚步,有更多途经来了解外面的世界。让更多的人知道读书的重要,使义务教育普及到每一个人。

(二)提高教师薪金待遇,改善教师生活环境

老师是祖国的园丁,没有老师,祖国的花朵也很难培养出。政府可以投资一笔钱在改善农村教师生活上。据我们调研组在机司小学教师走访调查中发现,代课老师较多,每个农村代课老师一年的工资就相当于城市老师一个月的工资,学校没有安排老师的住宿问题,像麻校长每天就必须爬过一座山来给孩子们上课,风雨无阻,家里的农活都只能挤出周末的时间来管理。当地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师生活条件的改善,用自己地区独有的优势来吸引更多的有志人才投身于农村的教育事业,缩小城乡教育水平的差异。

(三)加强学生学习的监管力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21世纪的今天,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显得极为重要,人才又必须通过自主学习或他人传授知识,而现在最重要的就是通过教育来获取更多的知识。而机司村的学生面临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不大,而且学校老师和监管人也是一种放任的态度,这也导致更多的学生过早的走入社会。此时学校就应该大力发挥自己的重要性,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开设一些心理课程,了解学生们心理的真正所想,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而不是一味的进行着那些枯燥乏味的学习,政府、学校、家长三者就应该紧密联系,共同担负起孩子教育学习的责任,为社会为国家输送更多的人才。

四、结语

每一个公民都有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尤其是青少年,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但在大山深处还有一群无法享受到平等教育机会的孩子--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成长已经引起了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与重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面临的诸多问题(亲情的缺失、学业的落后、身体发育不良、心理自卑等),教育条件差,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因此,农村教育问题已刻不容缓,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这一群体做点什么,改变点什么。以实际行动,响应党的号召,关爱留守儿童,更是我们所有人应该做的。此次对当地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状况进行调研,发现当地留守儿童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得不到一定的保证。只有政府和学校真真正正为学生着想,实际行动多于口号,相信不久的将来,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我们相信留守儿童会越来越少,农村孩子的教育会得到改善,中国的义务教育也将会更好,为中国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威.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的关系研究[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2.

[2]杨S.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现状及影响因素探究[J],2012.

[3]王春.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现状以及干预措施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

第13篇

“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必须把农村教育作为政策的优先考虑范围,因为从一个国家角度,教育就是为了增加全部学生的总体成果收益。”

>> 教育部坚决制止盲目和强行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 坚决制止盲目强行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 《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答疑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财务管理 农村义务教育网点撤并的思考 关于组织实施“国培计划――2010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远程培训项目”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的通知 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进展、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浅议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模式的认识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理念变革的新定位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预算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谈“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食品安全管理 关于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的解读 义务教育学校危房的痼疾与治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

[16]Lowe,J.M.Rural Education: Attracting and Retaining Teachers in Small Schools[J].The Rural Educator, 2006, 27(2):31.

[17]Anderson,K.D. Transformational Teacher Leadership in Rural Schools[J].The Rural Educator, 2008, 29(3):16.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第14篇

>> 航空校企合作办学的探讨与实践 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失现象分析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的结构问题与对策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政策执行的困境与对策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研究及对策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从生存的角度谈提升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执法的措施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考 关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思考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面临的问题探析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有效供给 纵论我国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现状 浅析如何实现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分配的均等化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校际发展不均衡的成因及对策 简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存问题及对策 日本供餐教育对我国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夏征家,陈至立.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6]牛花.试论农村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甘肃农业,2010,(8).

[7]李小云,左亭,叶敬忠,等.2002年中国农村情况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49.

[8]迈克尔・曾伯格.经济学大师的人生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73―274.

[9]刘峰,孔新峰.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启迪与警示[J].行政管理改革,2010,(1).

[10]曲正伟.多中心治理与我国义务教育中的政府责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9).

[11]藏乃康.多中心理论与长三角区域公共治理合作机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6,(5).

[12]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治理与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11.

第15篇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对策

通过对甘肃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资源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甘肃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教师资源短缺,尤其是普通初中的教师数量不足(2)教师数量分布不均衡,农村教师教学压力大于城镇教师(3)教师学历、年龄参差不齐,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低于城镇教师(4)教师的学科结构不理想,学科专业过于集中。为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存在的一系列实质性问题,进一步完善和促进甘肃省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补充新机制,进一步扩充教师资源数量

1. 坚持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资源的短缺,是削弱其发展水平的关键性因素。为减少农村教师人均负担的学生数量,减轻其教学压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政府不断地坚持实施“特岗教师”计划,该计划不仅可以改善农村学校教师资源不足的现状,同时也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政府和高等院校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选择从事“特岗教师”,让刚毕业的大学生走向基层、走进农村去锻炼自己,为农村义务教育注入适应当前教育发展要求的新鲜血液,以全新的教学思维和模式推动农村义务教育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特岗教师”和代课教师均没有国家的正式编制,导致“特岗教师”服务期满要面临新一轮的选择、代课教师工资待遇过低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等问题的出现,而这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使得一些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难以留住当地本来就为数不多的教师。面对这一问题,政府应合理适量地增加农村教师的编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以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平稳增长,从而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的提高。

2. 建立区域内城镇与农村教师资源的对口支援制度

在区域内建立城镇与农村教师“校对校”的交流制度,对城镇与农村教师资源的交流规定相应的交流期限及交流时间,采用单向派入、双向互派以及稀缺学科教师流动等多种支援形式,以实现城镇与农村教师资源的充分互动。为适应农村义务教育的需要,区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一部分固定的对口支援人员范围,例如,城镇学校新聘任的教师,根据规定应先在其所对口支援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职锻炼1—2年。城镇学校中的优秀、骨干、特级教师则作为一个不固定的范围定时定期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进行讲学,采取观摩课程、精品课程等形式进行教学经验交流。通过这些措施,倡导和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以扩充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的规模。

3. 实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附加编制动态管理

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考虑甘肃省农村中小学分布多涉及区域广、生源分散、校点较多的特点,在核定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职工编制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本地区教职工总数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比例设定农村教师的附加编制,统一分配到编制需求量较大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并根据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和学生人数、结构变化,适时调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职工编制,及时补充学校编制空额。

(二)注重教师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教师教育水平的培训

义务教育教师资源的质量决定着义务教育的质量,对于农村义务教育而言更是如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队伍总体呈学历低、年龄大的现状,由于受到守旧思想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教师选择进一步深造的人数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基于这种状况,政府和学校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开拓思维,多开展教师们的校际交流与培训。对于偏远地区的教师,应努力打破传统的培训与学习方式的束缚,通过采取远程培训的方式,建立远程支持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和专业成长体系,从而使教师们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另一方面,把衡量教师教育水平高低的指标引入教师薪酬的绩效考核中,促使农村教师从主观方面转变思维模式,主动寻求对自身的继续教育,从而逐步提高农村教师资源的整体水平,保障农村教师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优化教师学科结构,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学科结构失衡主要针对代课教师而言。因此,政府和学校在合理增加农村教师编制数量的同时还应该权衡农村教师学科类别的比重,以当前状况分析,即需要加大英语和理科专业的比重,而减小中文等文科专业的比重,以此引导代课教师在自考时选择理科,从而缓解学科间的失衡状态。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特岗教师”来调节农村教师学科结构失衡的状态。政府和学校在招聘“特岗教师”时,可以有选择的根据学校实际需要来分配各学科的招聘数量。政府和高校还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应该了解其他专业的知识,使自身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同时也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的不断优化和壮大奠定基础。(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罗佳.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EB/OL]. CNKI文库,2011—09.

[2]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甘肃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和教师状况调研报告 [EB/OL].CNKI文库,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