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师心理状况分析范文

教师心理状况分析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师心理状况分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师心理状况分析

第1篇

【摘要】 目的 探讨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方法 采用心理健康测验量表对117名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定分析。 结果 18.8%有轻度心理问题,0.9%有中度心理问题;25.0%青年女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承受力差、适应性差、情绪失调、抑郁、躯体化等心理问题,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教师(13.8%)(P

【关键词】 高校;青年教师;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心理干预

Analysis on the mental healthy status of youth teacher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rvey the status of mental health of young teacher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Methods 117 young teachers were tested their mental status with mental healthy testing scale,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Results 18.8% youth teachers had mild mental problem, 0.9% ones had moderate mental problem. 25.0% young female teachers had different poor psychological bearing force poor adaptability, emotion disturbance, depression, and somatization. The rate of mental problem in female teachers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in male ones(13.8%). Teachers of arts had higher poor adaptability than teachers of science did(41.1% vs 13.8%), while teachers of science had higher hostility than teachers of science(9.8% vs 1.8%). The total score and every factor scores of mental healthy testing scale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arts and science teachers(P>0.05),but the female teachers had poorer adaptability and higher depressive score than the male ones(P

【Keywords】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 young teachers;psychoproblem; mental health;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适度压力能引起积极的反应,而压力过度可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1,2]。近年来随着高校持续扩招及大学生就业困难等诸多问题,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为此,我们对我省某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相关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样本选自2000年~2004年分配到我省某高校工作的青年教师,发放问卷138份,收回有效问卷117份,回收率84.8%,其中男65名,女52名,平均年龄25.5 a。排除有精神疾病史及心理障碍者。

1.2 方法 采用心理健康状况测验量表[3]对样本进行问卷测试。共80个项目,包括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承受力差、适应性差、心理不平衡、情绪失调、焦虑、抑郁、敌对、偏执、躯体化10个因子,每因子8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1分无精神症状,2分为轻度,3分为中度,4分为重度,5分非常严重。所有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高校文理科及男女青年教师心理问题发生率比较,见表1。

表1 高校青年教师心理问题发生率比较(略)

表1显示,18.8%的大学青年教师有轻度心理问题,其中以心理承受力差、适应性差、情绪失调、焦虑、抑郁多见。25.0%的青年女教师主要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承受力差、适应性差、情绪失调、抑郁、躯体化等心理问题,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教师(13.8%)(P

2.2 高校文理科及男女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测验结果比较,见表2。

表2 文理科及男女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评分比较(略)

注:*P

表2显示,心理健康状况测验量表评定理科系与文科系教师的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女教师适应性差、抑郁因子分均显著高于男教师(P

3 讨论

本调查显示,18.8%的高校青年教师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以心理承受力差、适应性差、情绪失调、焦虑、抑郁为主;其中,男女教师在适应性和抑郁等心理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女教师以躯体化症状为主,男教师以偏执为主,可能与女教师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与挫折即产生灰心情绪、感到工作负担重、对环境变化不能适应、学校对教师的要求高等有关。

高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提高青年教师的心理素质,可采取以下措施[4,5]:(1)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及时排解其心理冲突与矛盾。(2)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使青年教师正确认识压力的作用,适度的压力可以促使改善自己的不足,提高能力,使之更加成熟。(3)对青年教师给予一定的关怀与帮助,尤其对女教师给予更多的帮助。(4)提供一定的娱乐场所。(5)学会自我调节与适应。

此外,青年教师要适应环境,正确理解自己学习、工作的重要意义,正确面对高校的现状,尽快适应教师的角色及人际关系,尊重同事,恰当处理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绪,保证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吴秋凤.谈心理调节与提高青年教师素质[J].教育探索,2000,(1):37

[2] 彭雷生.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与调适[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1,(4):110

[3] 张玲.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

第2篇

目前有一些针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测验的调查由于测量工具的不同和评价方式的差异等原因,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不一。根据各方面的资料,我们认为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在当前,教师不仅面临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压力,而且有学历、职称、论文、课题、竞聘上岗等各种压力。另外,教师这一社会角色往往使得他们更容易隐藏自己的心理问题。解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促进他们自身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的需要,而且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为了进一步了解职校教师的心理状况,使职业学校教师能够身心健康地工作和生活,我们开展了本次调查研究工作。

我们选择的是小样本调查,调查人数为30人,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在调查中我们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和座谈法。

一、结果和分析

根据对本次抽样调查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当前我校教师的心理状况呈如下特点:

1、教师能够做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平等地进行交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66%的教师都能够真心地去爱护和关心学生,与学生平等地交往。他们认为现代的教育体制与过去有所不同,长辈式的教育方法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以及当今学生的需要,只有成为学生的朋友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需求。

2、教师能够积极努力储备知识,调整心态。21世纪的今天,学校和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着这些挑战,我校教师能够积极调整心态。在调查中,100%的教师都能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和研究有关教育理论的书籍,并认可自己花钱进行再教育。

3、一部分教师存在职业倦怠感。教师工作的特点使得他们成年累月地重复着工作,需投入大量的情感和精力,但其成就却无法获得及时地反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调查表明,只有50%的教师认为从不后悔自己对职业的选择,有10%的教师经常后悔对职业的选择。调查还显示,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热爱程度有所下降,只有63.3%的教师经常喜欢本职工作;26.7%的教师有时喜欢;10%的教师从不喜欢本职工作,6.67%的教师经常考虑辞职不干,50%的教师偶尔有这种想法。

4、职校教师的社会地位有待提高。调查中当问及职业教育在社会上处于什么地位时,76.6%的教师认为职业教育社会地位极低,处于滑坡状态。在30名被调查者中,有76.6%的教师认为工作环境非常不符合他们的期望。

5、职校教师在工作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压力。通过对随机抽样的30人的调查我们发现,教师在工作方面普遍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压力,一些人正在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困扰。其中有66.7%的教师感觉工作压力特别大,他们的压力来自于领导的认可程度、同事的看法以及繁重的备课工作等。其中90%的教师认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已远远跟不上当今社会的需求。

二、建议

1、教师要敢于正视工作中责任感与自我实现的冲突,要善于从每一节好课中体验成功,从每个学生的点点滴滴的进步中体验成功。

2、人贵有自知之明,教师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自我认识,既不自高狂妄也不妄自菲薄。有时要站得高一些,方能高瞻远瞩;有时要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体会到人生的快乐。

第3篇

[论文关键词]新办高职院校 教师心理 调查研究

广西正处于多区域合作、多机遇叠加的快速发展时期,急需把职业教育作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建立过硬而稳定的师资队伍,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有这样一类高职院校:起点低,前身均为中等师范类专业学校;底子薄,校园面积小、各级政府投入远远不够,资金严重不足;教师学历层次低、职称低;没有现成的办学经验和可以借鉴的发展模式等,它们面临的教师心理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关注这类职业院校教师的心理状况就有了其特殊意义和价值。

一、新办高职院校教师心理状况调查

文章调查的目的是了解新办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状态,探讨新办高职院校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对象是广西河池、北海和贵港三地同批由普通师范类中专升格的三所高职院校中从事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因其工作环境、发展层次、地域经济情况而呈现相似性,所以,文章只探讨由普通中专升格而成的新办高职院校的教师的心理状况,努力从学校层面探讨解决的对策。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即通过查阅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从总体上把握现有的研究状况,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系统地阐述教师心理状况。对属于调查对象的教师、人事管理人员、校内各级领导进行走访和访谈,获取相关资料。对广西河池、北海和贵港三所新办高职院校教师进行抽样调查。问卷的项目来源于文献综述、访谈及相关问卷中的一些题项,并请科研经验比较丰富的心理学、教育学、中文三科的副教授对题目进行评定、检验,让总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调查由专人下发问卷表并负责回收寄回,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64份,有效问卷243份,有效回收率81%。利用SPSS11.0对所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新办高职院校教师心理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1.部分教师为师意识欠缺。为师意识包括示范意识、责任意识、育人意识、平等意识、主体意识和合作意识。为师意识直接影响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时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而在调查中,高达45%的教师之所以选择这个职业是因为“教师工作相对稳定,教师有寒暑假”,并没有深切认识到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崇高性,为师意识欠缺。课题组负责人在三所院校走访调查,75%的接受访谈者在肯定大部分教师表现不错的同时,对一小部分教师为师意识差、表现不良表示了不满意。部分教师在心理上忽略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忽视自己行为举止、道德水准、心理状态对青春期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

2.一些教师开始出现职业倦怠现象。美国学者威尔逊(BR Wilson)认为,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和不安全感。承担多重社会角色的教师,经常陷入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在所调查的新办高职院校中,职业倦怠已公开找上了教师甚至青年教师。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直接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影响了其工作积极性和激情,并成为难以发挥教育水平的重要原因。在调查中,19%的教师坦言对工作缺乏冲劲和动力,甚至出现了想逃离校园的情况;30%的教师对工作不是很热心和投入,总是被动地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更多的教师感觉特别累,压力比较大,不知道工作有何意义。

3.少数教师缺乏集体协作精神。调查中发现,在此类高职院校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中,一定程度上存在人际关系冷漠、自我中心、集体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较差的现象。在接受调查的300名教师中,19%的教师将教学视为分散独立的脑力劳动,团结协作差。7%的教师很少去关心学校集体,去关注所处的教师团队和学生。

4.部分教师工作的满意度差。在生活与工作的满意度调查中,笔者及课题组成员设计了教师的工资收入、人际关系、物质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相关调查。结果表明新办高职院校教师对工作的整体满意度并不高,47%的教师工作满意度一般,11%的教师表示不满意,2%的教师表示非常不满意。所以,在所调查的三所职业院校里,青年教师考研离职辞职的、跳槽的、在外兼职等现象普遍存在,分别占到了10%、15%、28.7%和68%,对在职的教师心理影响较大。

三、新办高职院校教师心理状况不佳的原因

1.社会层面。第一,社会风气浮躁,对教师的负面影响大。目前的社会处于转型期,外来文化的冲击、自身制度的缺失、急功近利的心态、贫富差距的扩大等都容易使人产生焦虑心理。为减缓焦虑程度,部分高焦虑者可能产生轻度躁狂行为,以轻率急躁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看事处世,这就表现为社会性浮躁。如今,社会性浮躁已蔓延到教育领域和学术殿堂,不可避免地影响了部分在职教师,他们认识的片面性和行为的急功近利导致了心浮气躁、冲动盲目,影响了他们的心理状态。

第二,经济待遇低,直接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和心理状态。所调查的院校中,因为管理机制和所处地域的经济局限等问题,教师的经济待遇比较低,无法望衡普通高校和条件较好的职业院校,甚至比不上当地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在住房条件差、工资收入低、福利少等因素的影响下,思想上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不安心本职工作,严重影响了心理的健康状态和工作积极性及主动性的发挥。

第三,社会期望值过高,对教师造成的压力客观存在。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得社会对之抱有非常高的期望,68%的被调查教师认为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值过高。要求教师恪守职业道德,只能求奉献,不能讲享受,认为教师就应该安贫乐道,任何事情都必须比一般人做得更好的高要求和高期望使教师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新办高职院校中,确实存在高教性难以实现、职教性少有人感兴趣的现象。因此,教师所面临的职业压力又多了一层。

2.学校层面。第一,学校各级领导对教师培养和教育的认识不足。调查中的新办高职院校多数注重抓教学、科研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和措施尚不健全,对教师在物质利益和业务能力上的关心不够,没有深入地解决教师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教师的教育大多停留在传统的简单说教上,无法依据时代特点和教师群体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工作。

第二,学校评价和激励体系不合理,教师能力提升缺乏保障。公平、公正、积极地评价教师,是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有力措施之一。在调查中,此三所职业院校都将收入的绝大多数用于硬件的投入和改善上,对教师进修和能力提升的投入不足。由于各校尚未建立起与教师的薪酬、奖励、发展机会挂钩的系统全面的激励措施,激励政策也缺乏对教师心理需求的分析,整个评价体系和激励体系的不尽合理导致了教师的能力提升没有切实保障,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

第三,对教师的人文关怀缺乏。学校的人文环境指学校的精神文化生活及氛围,包括学校的精神、学校的制度、文化景观、文化活动、校风和师生员工的价值观、道德观等。在走访调查中,多数教师对所在学校人文环境感到不太满意。教师大部分时间都被各项规章制度限定在课堂教学和校内工作上,学校对教师的生活也缺乏足够的关注和人文关怀。

第四,各类培训流于形式,对教师的成长帮助有限。新办高职院校由于生存的危机和资金的紧张,培训途径受到限制,脱产培训只能局限于极个别优秀的骨干教师。校内的培训目标不明晰、内容脱离实际、形式单一,培训的项目经常忽视职业教育的特殊性,直接导致培训缺乏实效性。企业的培训由于企业不能积极配合而难于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各类培训流于形式,效果较差。另外,目前社会对教师的培训集中在基础理论的培训上,专门的针对职业院校教师的系统培训缺乏,导致教师整体素质提升的途径受到了专业培训机构发展滞后的限制。

3.个人层面。第一,受到功利主义的诱惑。在市场经济负效应的影响下,教师的传统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少数教师在物质利益面前没能处理好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表现在面对经济分配上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时,经不住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诱惑,心理上呈失衡状态。

第二,尚未形成明确的角色意识和规范的职业行为,职业认同不够。所谓职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的职业的目标、职业的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职业认同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心理基础。在所调查的高职院校任教的教师中,一些教师主观上缺乏“职业荣誉感”,没有形成明确的角色意识。另一些教师所受的专业教育并非师范类,他们除了应付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应试培训外,从未正式接受过正规而系统的教育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教育思想滞后,教学技能也相对薄弱,不能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教学基本规范。小部分教师对自己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不太认同,至今尚未形成明确的角色意识和规范的职业行为,职业认同不够。

第三,个人心理素质不强。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差的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善于面对和解决问题,容易产生心理困扰。在调查中发现,此类职业院校教师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走上讲台,从学校到学校的过程导致实践工作经验和生活经历缺乏,一部分教师心理承受能力不强,耐挫力差。少数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遇到问题不容易开解,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导致心理障碍。

第4篇

【关键词】 生活变动事件;精神卫生;适应,心理学;对比研究;学生 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R 395.6 G 4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 17(2007)09-0840-02

近年来,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 并不令人乐观[1-4]。而这些研究的对象大多是中小学的正式教师,代课教师特别 是代课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似乎有所忽视。生活事件是造成心理应激并可能进而损害心理 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如果个体的应对方式有效的话,就会大大缓冲负性生活事件对心理 健康的影响[5-7]。该研究从实证角度探讨甘肃临夏地区回族中小学代课女教师的 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民族地区教师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 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和政、东乡、康乐和积石山4个县 的回族代课女教师206人进行测试。回收有效问卷18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3%。

1.2 研究工具

1.2.1 生活事件量表(LES) 采用郑延平等[8]于1990年编制的“紧 张性生活事件评定量表”,涉及工作问题、经济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家庭问题4个部分, 主要以1 a内生活事件的紧张值为统计量(生活事件的紧张值=生活事件的次数×刺激强度× 影响持续时间)。其内部一致性指标Cronbach α系数为0.75,该问卷的同质性信度较好;重 测信度r=0.81,P<0.01。

1.2.2 应对方式测试 采用肖计划等[9]修订的应对方式问卷,该 量表由62个题目组成,分为6个因子,即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各 分量表分值越高,表明越倾向用该种应对方式。

1.2.3 心理健康水平测试 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90个项目组 成,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9种症 状因子。每一项目均采用1~5分5级记分,要求被试评定1周以内的自觉症状,得分越高,症 状越明显。

1.3 方法 运用问卷调查法,对代课女教师进行统一指导语,由主试讲解测 试的目的和要求,采用小组测试和团体测试。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回族代课女教师心理卫生问题检出率 宁夏回族代课女教师SCL-90各因 子得分明显高于国内其他人群。心理卫生问题检出率按因子分≥3分者统计,代课女教师心 理问题总检出率(2级以上的项目数占总测试项目数的百分率)为46.6%,被测教师中有中 度以上心理问题(因子分≥3分者)人数占17.1%。代课女教师心理问题的检出率由高到低 排列依次为人际敏感、恐怖、躯体化、焦虑、抑郁、强迫、精神病性、偏执和敌意。以此数 据为依据,将被试群体划分为心理问题组和对照组。

2.2 有心理卫生问题回族代课女教师及其对照组生活事件评分比较 见表1 。

结果显示:对照组教师的负性生活事件(消极性质的事件)少于心理问题组教师,且在 生活事件总分、家庭有关问题和工作学习问题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有心理问题回族代课女教师与对照组女教师应对方式比较 见表2。

应对方式问卷显示,对照组教师在解决问题、求助项目上的得分均高于心理问题组教师 ,在解决问题因素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照组教师倾向于运用成熟的应付方式,而心 理问题组教师倾向于运用不成熟的应对方式。

3 讨论

甘肃临夏回族代课女教师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46.6%,说明该地区代课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 题较为突出。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在少数民族地区,女教师对女童的入学、女童性别行为模 式及家长的安全期望等方面产生影响[10-12],使得女教师不仅有升学率的压力, 还要 做大量工作以保证女生尽可能低的辍学率,使她们承担着较大的工作负荷和责任。她们每天 还要忙于家务,双休日要在地里劳动。繁忙的教学工作与生活事件不断产生矛盾和冲突,且 面临着教师、贤妻、良母、女儿、儿媳等多重社会角色挑战,使她们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 。二是由于代课女教师的社会地位边缘化以及职业素质的低质量状态,使其在教师专业化进 程中承受着巨大的职业压力,并成为最脆弱的教师群体,且她们不轻易向别人求助,较少通 过体育活动、放松训练等方法来解除内心紧张,加上待遇低、工作压力大,容易导致人际敏 感、焦虑、强迫和恐怖等心理症状。

研究结果表明,在影响该地区代课女教师心理健康的多种因素中,生活事件是主要因素之一 。体现在心理健康水平中等程度以上教师(对照组)的负性生活事件明显少于健康水平在中 等程度以下的教师(心理问题组)。因此,面对来自于工作、学习、家庭等方面及社交中的 负性生活事件及多重社会角色的挑战,代课女教师应学会释放压力,减少冲突。

研究结果显示,应对方式是预测该地区代课女教师心理健康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心理健康水 平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代课女教师(对照组)多采用解决问题、求助等成熟的应对方式,心理 健康水平在中等程度以下的代课女教师(心理问题组)多采用自责、幻想、退避等不成熟的 应对方式。一般认为,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关系中,会形成一定的人格和一整套内在的心 理品质和行为方式,从而影响个体的应对方式的选择和心理健康。因此,鼓励该地区代课女 教师尽量消除男尊女卑、男女隔离及妇女深居简出的观念影响,善于寻求社会支持,以积极 的态度和行为面对现实。

4 参考文献

[1] 廖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05,26(4):346-348.

[2] 刘恩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教育探索,2001,121(7):54-55.

[3] 林小群,殷恒婵,马强.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现状综述.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 55-56,65.

[4] 张冬梅.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策略.教学与管理,2006,3:21-22.

[5] RUFFIN CL.Stress and health:Little hassles in major life events.Austr Psy chol,1993,28(3):201-208.

[6] 李建明,张小远.军队医科大学学员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14(5):571-573.

[7] 肖建伟,石国兴.高中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及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河北师范大学 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7(2):75-78.

[8] 郑延平,杨德森.中国生活事件调查(一):紧张性生活事件在正常人群中的基本特征.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0,4(6):266-267.

[9] 肖计划,许秀峰.“应对方式问卷”效度与信度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 164-168.

[10]邱莲.农村小学代课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公共卫生,2005,21 (4):505-506.

[11]玉丽.农村缺少女教师:值得关注的问题.中国教育报,2005-08-07(3).

[12]杨静.从宁夏看妇女在民族地区教育中的角色.宁夏社会科学,1994,13(5):20 -26.

第5篇

目前哈尔滨市高中教师心理问题导致躯体化的状况

本研究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哈尔滨市高中教师分层抽样,选取了省重点、市重点和普通高中教师若干人进行了心理问卷测试,每个层次均是大样本,发放问卷共4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349份有效问卷,有效率87.3%,更好地体现了调查样本的代表性、典型性与普遍性。

SCL-90总体情况:该普通高中教师群体统计结果表明,SCL-90总分超过160分的人数为100人,占被调查教师的28.7%;总分超过200分(包含200分)的人数为38人,占被调查教师的10.9%。(具体数据见《黑龙江教育・中学》2014年第6期第35页表2。)

普通高中教师与全国常模(87版)相比,总分、总均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项目上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躯体化因子与常模有极显著差异,高于全国常模,即教师有明显的各种躯体不适的症状表现。(具体数据见《黑龙江教育・中学》2014年第6期第35页表3。)

通过数据筛选和对表格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SCL-90调查显示哈尔滨市普通高中教师轻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8.7%,有10.9%的普通高中教师存在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在测量的9个心理因子中,躯体化症状最为严重,大约占到调查群体的8.02%。

案例分析

【案例1】

王老师,男,26岁,是一名年轻教师。最近总感觉胃不舒服。王老师在学生时代就不好好吃饭,挑食,还经常喝冷饮。所以经常会有胃不舒服的症状,他以为是小毛病,自己也没在意。工作后,由于事务繁忙,王老师就把病痛的事放在一边了。就在前不久,他在学校食堂刚吃完饭后吐了,他自己觉得休息一会儿就好了。没想到连续几天都这样,在同事的帮助下,他才到门诊挂了肠胃科,做了检查,结果显示肠胃并没有问题。

王老师觉得既然医生都说没有问题了,他还是没有在意,继续工作。可病痛断断续续地折磨着他,让他实在难以忍受。后经同事介绍做了心理咨询,结果显示,王老师患上了躯体化障碍。

【分析】一个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是相互影响的。当一个人心理长期处于一种过度的紧张焦虑状态时,就会导致身体出现相应的反应。而王老师正是出现由于工作压力过大导致的高焦虑所产生的躯体化症状,即我们常说的身心类疾病。躯体化症状特征多种多样且反复出现,有模拟的神经系统症状,患者反复申述变化不定的躯体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和任一部位,他们强调众多的躯体症状,常常到综合性医院寻求治疗,很少主动提出心理问题。常见的症状是:肠胃道感觉(疼痛、打嗝、 反酸、呕吐、恶心等),异常的皮肤感觉(痒、刺痛、烧灼感、麻木感、酸痛等),可伴有明显的焦虑与抑郁情绪。

对于这类病症首先进行放松训练,也可以进行系统脱敏,如果病症较严重可以口服少量药物进行缓解,必要时可配合理疗等物理治疗。

【案例2】

李老师,女,35岁,是一名青年骨干班主任教师。最近总是感觉胸闷、手发麻、心慌,这种症状大约每年都会出现两次,也曾去医院作过检查,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李老师平时工作非常繁忙,心脏本来也不太好,身体有些吃不消,家里还要照顾刚刚上幼儿园的女儿,前不久有一同龄同事患病做了心脏支架手术。

后经丈夫陪同做了非常详细的检查,大夫诊断为由于工作压力大导致的心因性神经功能紊乱,后又经几家大医院诊断都无大碍,确定为心因性躯体化症状。

【分析】心理暗示会在不经意间对一个人身心产生影响,特别是当一个人长期处于过大的工作焦虑水平和家庭生活压力之时,就容易对外界做出夸大的反应。而李老师正是由于自己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中加之身边同事患病等消极心理因素的暗示,从而导致躯体化症状的出现。这是李老师未意识到的,也是对所焦虑事情或责任的一种逃避。

对于这类病症首先让患者从意识层面有良好的心理认知,几家大医院相同的诊断已经能够消除她大部分的躯体化症状,李老师还要注意平时的放松训练以及进行积极的暗示,多进行自我心理疏导,多参加娱乐活动和体育锻炼。

原因分析

无论哪个年龄段的教师都反映有躯体不适感。究其原因,这些症状可能与教师长期伏案工作有关,也可能与教师过度压力及紧张焦虑水平有关。过往的研究表明,教师这个职业是高压力职业,容易产生情绪耗竭与职业倦怠。教师的各项躯体不适感及饮食睡眠问题往往是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其实,躯体化的根本原因就是潜意识通过这种症状和反应回避某一事情或责任,也可能是想引起别人的关注和照顾等,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第一,学校和家长对教师工作的过高期望。

在多元发展的现代社会,社会对教师有着极高的期望,这种社会期待久而久之便自然而然地转化为教师的自我期待,使教师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同时,家长对教师的要求几近苛刻,这也使教师不堪重负。与此同时,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在承担日常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必须接受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通过各种考试等,身心负担极大。教师既要顺应素质教育改革的潮流又要迎合家长确保升学率的需求,而这两者往往不能统一,使得教师心理矛盾冲突加剧,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教师聘任制的实施,导致了教师多种心理问题的出现。

学校和家长给教师带来的压力会转化为教师工作的高焦虑,如果调整不好就会出现躯体化症状,这是典型的心理问题躯体化的表征。

第二,社会地位和家庭责任的双重压力。

有些教师虽然在从事教师工作,却并不喜欢自己的工作,缺乏职业自豪感。社会要求教师为人师表,教师常常不得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惧。而职业的神圣感和实际社会地位间的反差,不可避免地使教师产生内心的角色冲突。另外,高中教师工作任务繁重,付出劳动很多,但由于文凭、职称、收入等实际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使一些教师感到困惑。这种职业劳动价值与职业劳动回报的矛盾,加剧了教师的心理冲突。

教师也是家庭中的一员,尤其是女性教师担负了更多的责任,教师超常的工作时间势必造成与家庭责任的矛盾。因此,工作中的矛盾冲突得不到合理的释放,家庭的责任又不可回避,这种双重压力会产生部分教师的躯体化,其实,这就是一种内心无意识的回避状态。

第三,教师个体人格特征的影响。

除此之外,还与教师个体的人格特质有关。如有的教师过于自卑,不善与人交往,个性刻板,不善调节,等等,使得他们在同样的外部压力下更易产生躯体化问题。

应对策略

我们要认识到心理问题导致躯体化症状是可以疏导和治疗的。由于心理健康状况导致个体身体症状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心理问题,通过积极的心理辅导和治疗,身体症状是可以缓解和消失的。

第一,学校应为教师创设温馨舒适的工作环境。

除了社会应当给与教师正确的关注与评价之外,学校应定期为教师做心理健康测评。针对教师中较为常见的饮食睡眠、躯体不良症状等,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帮助教师了解“心身疾病”的概念,让教师能够认识、判别自身的心理状况。通过宣传和讲座,让教师掌握一些正确的压力应对方式。建议开展一系列团体心理活动和体育活动,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强身健体、减少躯体症状,另一方面也能够较好地缓解一些教师的焦虑抑郁情绪。

第二,掌握放松训练的技巧。

在一个非常放松的环境里仔细体验心理焦虑时身体哪些部位的肌肉变得紧张。再把紧张的肌肉逐渐绷紧,坚持数秒后自动放松。然后双目微闭,缓慢进行深呼吸,重复几次,使心情平静下来。注意吸气的时候要“深”,要“满”,吐气的时候要“慢”,要“匀”。平时经常练习会减少或消除躯体化症状的出现。

第三,掌握系统脱敏的技巧。

系统脱敏是将放松训练和条件反射原理结合运用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基本方法是,在患者出现焦虑或恐怖反应时,同时引起一个与之对抗的肌肉松弛反应(放松训练),以使患者原来的不良反应强度减弱,这种做法又称交互抑制。将交互抑制按等级排列,从弱到强,渐次实施,直到最终消除患者的不良反应,此即系统脱敏。

应用时,要求我们先进行放松训练,待全部放松程序完成后,要患者按假定焦虑等级的第一种情景进行想象,看自己是否会出现紧张。如果感到不紧张,肌群继续呈松弛状态,便可转入下一个情景。假如在某一个情景的想象中感到存在紧张状态,即应在自觉紧张的肌肉部位做一遍放松练习。以此类推,直到每一个情景均不感到紧张为止。

第四,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和积极参与公益心理辅导。

教师的工作比较繁忙,养成经常体育锻炼的习惯是缓解工作压力最直接的方法,也是增强体质的良好途径。体育锻炼也是对心理状况的一种积极暗示,乐此不疲的体育锻炼会消解心理问题的产生。在积极暗示的作用下,体育锻炼也是对躯体化症状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第6篇

关键词: 西部农村地区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 四川渠县

2010年5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别强调教育公平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缩小校际差距,加快薄弱学校的改造、提升,必须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其前提之一就是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出相应的维护建议,有利于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使其以更佳的工作状态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

自2000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以来,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得到各级政府的普遍重视,许多经济发达地区已经配备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但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心理健康普及程度不够,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逐渐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制约着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

因此,重视我国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对于改善教师教学成效,提高西部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都有积极的意义。

1.研究方法

1.1研究样本。

本次研究以渠县中小学教师为总体,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渠县8所中小学的专任教师为调查对象。根据该县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将学校分为两类(一类为城镇学校,一类为乡级学校)。抽取一类学校4所:渠县外国语学校、渠县流江中学、渠江镇第六小学、天星镇第三中心小学;二类学校4所:河东乡中心学校、板桥乡中心学校、渠南乡中心学校、渠北乡第二中心学校。调查时间为2009年7月。

1.2研究工具。

1.2.1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问卷共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个人信息。

第二部分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SCL-90总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为0.97,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在0.69以上,重测信度大于0.7,内容效应和结构效应也较好”。①该量表分为10类因子90个项目,分别为躯体化(12项)、强迫症状(10项)、人际关系敏感(9项)、抑郁(13项)、焦虑(10项)、敌对(6项)、恐怖(7项)、偏执(6项)、精神病性(10项)、其他(7项)。根据症状分为没有、很轻、中等、偏重、严重五个等级,采用5级评分制。它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绪、思维、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所涉及。

第三部分是自编的访谈提纲。主要了解被试对心理健康的态度认识和了解程度。

1.2.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调查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用统一的指导语以不记名的方式答题,问卷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69份,回收率92.25%。筛选有效问卷329份,有效率为89.1%。

1.2.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2.研究结果

采用SPSS17.0将此次调查所得数据与全国成人常模进行对比,可见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SCL-90的检测结果与全国常模,差异显著(见表1)。

表1 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SCL-90因子分与全国常模比较(X±SD)

注:*P

在调查的九个因子中,除人际关系敏感一项得分低于全国常模之外,其它八个因子及总均分、总分均高于全国常模。这一结果,与2006年桂祈蓉的研究结果类似②。其中,躯体化、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与全国常模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说明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亟待改善。

3.讨论

当单项因子均分(X)大于2时,即视为阳性表现,具体又分为轻度(2≤X

从单项因子来看,强迫症状者最多,占总数的25.7%,其余依次为:躯体化、抑郁、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精神病性、恐怖。

表2 各因子阳性检出率

调查表明,渠县教师躯体化症状显著。“躯体化症状是指器质的不适症状,即感到身体不舒服,包括呼吸、消化、心血管以及其它系统的不适症状,如头晕头痛、肌肉酸痛、背痛以及由焦虑引起和胃肠道不适等躯体症状的表现④”。

本次调查发现,渠县中小学教师强迫、敌对、偏执阳性症状检出率分别为25.7%、21.4%、18.3%。“强迫指明知没有必要,却难以控制的、没有价值的想法和行为等,另外还反映一些一般的行为认知障碍;敌对主要表面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具体体现为脾气不可控制地爆发、摔砸物品和厌烦等;偏执主要指投射性思维,敌对、猜疑、妄想、被动体验和夸大等⑤”。

教师形成这些心理问题症状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教师自身的角色压力。一直以来,教师职业一直被冠以一种写意的、近乎虚拟化的修饰,诸如“人类灵魂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一旦选择并接受了教师这一职业,就必须尽量想办法满足社会各方面对自己的要求,并常常将自己的真实情感掩饰起来,形成一种压抑的心理状态,最终导致心理失调。二是外界对教师期望值过高所造成的压力。“为人师表”几乎是社会对于每一位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如何才能达到这些最基本的要求呢?教师必须时刻提醒、警醒自己,造成教师过分追求人格的完美,对人对己都要求苛刻。

在自身的角色压力和外界高期望的压力之下,近年来,中小学教师身上表现比较明显的有:(1)强迫型人格。这类教师的脑子里始终盘旋着自己的某种想法,对人对己要求苛刻,要求学生必须按自己的想法行事,不能灵活变通,很难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刻板守旧;(2)敌对型人格。这类教师情绪易冲动,自制能力差;(3)偏执型人格。这类教师喜欢用一种敌对的视角看待问题,敏感且多疑,对别人不信任,人际关系紧张,缺少对学生必要的包容态度,一旦与学生发生冲突,便以一种强硬的作法对待学生。

此次调查还发现教师不良情绪明显,有抑郁症状的教师比例最高,达到22.8%,其它依次为焦虑(18.7%)、恐怖(12.5%)。访谈中,很多教师反映,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越来越难当,学生越来越难教。尤其当前强调素质教育,也同时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人们要获取各种信息已经相当便捷,想知道什么,“百度”几乎无所不能,这就打破了以前人们对于教师职业的崇高认识,教师代表知识的权威形象正在不断地丧失。加上中小学教师职业社会地位不高、收入偏低等因素,教师的心理负担不断增加。

4.建议

4.1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调查中发现,渠县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匮乏,对心理健康不甚了解,教师和管理人员普遍把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一些症状归结为“性格”的原因,认为这是一个人情感、诉求的不同表达方式,把心理问题比较明显的教师归结为“性格怪异”。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幸福,影响自身的生活和工作,更关系到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力度并贯穿到职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培训中去,通过培训帮助教师建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掌握心理健康调适技能。

4.2在教育管理体系上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

教育管理体系是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于教师并对其具有一定约束力的系统。要解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加强教育管理体系上的重视程度,制订一套着眼于心理健康服务的制度。管理体系上对教师心理健康的支持,特别是对教师直接的管理者――校长对教师心理健康的支持,能够有效地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减少其心理问题的产生。要积极建立教育监督系统和教师申诉机制,构建公开、透明、合理、民主的教师评价机制,对教师反映的热点问题要及时予以反馈意见。

4.3引导教师培养良好的心理维护能力。

在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外部因素建设的同时,帮助教师培养心理自我维护能力,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宣泄情感,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批判的眼光看待新事物,接受新思想、新经验;对人对己不苛求,抛弃凡事要求完美的观念,在育人的过程中提高锻炼自己,增强自我价值感;形成善恶分明又有一定弹性和张力的道德观念,须知道德观念缺失是心理不健康的体现,但是过分追求完美,对自己偶尔犯的一些小过错耿耿于怀,无法开怀,也是不健康的;学会在工作中享受各种愉快的体验,以此化解所遇到的各种心理压力。

注释:

①陈树林,李凌江.SCL-90信度效度检验和常模的再比较[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3,29(5):323-327.

②桂祈蓉.南京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1.

③④⑤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心理咨询师(三级)[M].民族出版社,2005:192,193-194,193-194.

参考文献:

[1]郭黎岩.教师心理素质专题[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5.

[2]宋兴川,刘旺.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02.

[3]贾晓波.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第7篇

关键词 心理 调查 公交司机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90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bus drivers in Wangcheng District of Changsha city. Method: self made questionnaire, expert review, by the independent completion of the subjects. Result: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such as easy trouble and excitement, headache, and breaking things were more prominent, and the differences of body, hostility, sleep quality and diet were all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general population. Conclusion: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ccurrence of human error and the mental health of drivers in driving safety.

Key words psychology; investigation; bus driver

公交车司机每日奔波在车来车往的大街上,没有正常的上下班时间,没有固定的节假日和休息日,他们每天的工作压力和身心承受的负荷非常人所及,促发了许多身心健康问题。在导致交通事故的众多因素中,由驾驶员造成的占70%左右。②人为失误的发生与司机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密切关系。现在,项目组对长沙市望城区公交司机进行心理状况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有利于对其进行心理干预,确保行车安全。

1 对象与方法

(1)对象。于2015年8月在长沙市望城汽车站向公交车司机发放问卷 200份,回收189份,回收率为 94.5%。男性168名,女性21名。

(2)方法。自制问卷,专家审核,由受试者独立完成。评估过程中研究者在旁指导;受试完成后由研究者复查,以免漏填或误填。问卷设计大致分3类,分别是躯体化、敌对性、睡眠及饮食。

(3)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躯体化

本次调查发现公交司机主要的躯体化因素是头痛,占全体调查人数的56%,其中重度头痛的为6.88%;其次是恶心、胸痛和头晕,分别为29.63%、21.16%、19.05%。具体统计数据,见表1。

2.2 敌对性

公交司机的敌对性,参照了SCL-90,设有以下3个因子:易烦恼和激动、不能控制脾气和想摔东西。大多数司机容易烦恼和激动,而且3个因子同时具有的比例也高。具体统计数据,见表2。

2.3 睡眠和饮食

调查发现,多数公交司机睡眠不佳,多梦。饮食方面,胃口好,极少数人有多食现象。具体统计数据,见表3。

3 讨论

公交司机这一群体,因其职业的特殊性,不仅要承担行车和人身安全的重大责任,并且长期受到噪声、振动的影响;工作时长保持强制性坐位,并要求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这些因素均易导致公交司机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调查发现:公交司机突出的心理问题是容易烦恼和激动、头痛、想摔东西,都大于50%;躯体化、敌对性、睡眠质量差和饮食情况均高于普通人群。③这可能与公交司机的工作环境嘈杂、车厢的整洁程度差、空气不清新、生活作息无规律、高度的精神紧张、肌肉活力不足、驾驶室环境微小有密切关系。

针对长沙市公交司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存在的心理问题,下面给出几点建议:

3.1 改善工作环境

上下班人流高峰期给公交带来较大客运压力,乘客是否文明乘车,对公交司机的心理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为提高乘客素质,改善公交司机工作环境,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其一,加大“文明乘车”宣传力度,倡导“排队上车,先下后上,自觉投币”等乘车知识;公交站台上,粘贴相关标语。其二,设立公交车行驶专道,严禁摩托车、的士等车乱占道,保证公交车正常通行。其三,改善车内环境,保持车内清洁,放置空气清新剂。

3.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开展公交司机的心理健康教育,公交公司应邀请专家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培训,定期做心理健康筛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还可以自我排查心理问题,做到及时治疗;同时培养并保持他们的健全人格。才能避免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特别是人为因素所导致的交通事故。

3.3 适宜的体育锻炼

对于公交司机来说,坐的时间较长而活动少,宜每趟车跑完后,休息10~20分钟。走出驾驶室,到外稍活动一下。这不仅可以缓解肌肉酸痛,还可以预防脊椎病。休假期间,可以选择慢跑或者打球,这样可以发泄工作中积蓄的火气,调节身心。

总之,行车安全中,人为失误的发生与司机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排查公交司机心理问题,及时治疗,对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意义重大。当然,也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确保公交行车安全。

注释

第8篇

关键词:交通警察;心理障碍;躯体化症状因子

社会环境的刺激因素引起个体心理应激反应,从而产生多种心身障碍。心理健康问题是引起精神活动障碍,加重躯体疾病的主要原因。交通警察常年露天工作,直接、长期地暴露于交通废气、高噪音侵害的工作环境中,易导致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3]。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参加健康体检的交通警察群体进行以躯体化症状为表现的心理障碍筛查,了解我市某警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为警察群体的保健工作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通过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2012年7月~9月来我院进行团体健康体检的交通警察体检者共2939名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674份,有效应答率90.98%,其中男性2359名,女性315名,分别占该群体参检人数88%,12%。

1.2方法

1.2.1筛选方法 采用以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为主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其中调查项目包括年龄,性别等社会人口学特征,以及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中20个常见症状项目,问卷调查方式为体检者自行填写为主,医生询问补充为辅。

1.2.2筛选工具及判定方法 ①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omatic Self-rating Scale,SSS)[2]:由上海仁济医院心内科毛家亮编制,该量表共有20个症状项目,分成4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症状9项,焦虑症状5项,抑郁症状4项、焦虑抑郁症状2项[3-5],其重测信度ICC值为0.96(P

1.2.3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epidata3.0构建数据库,双遍录入法,核对无误后再进行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统计方式包括统计描述,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P

2 结果

2.1交通警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2674名交通警察,根据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所列症状的统计,心理障碍阳性人数为116名(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所得总分≥40),占体检人数的4.43%;其中男性阳性人数为102,占男性体检人数比例为3.32%,女性阳性人数为14,占女性体检人数比例为4.44%;各个因子阳性比例较低,均低于20%,躯体化症状因子阳性比例为5.27%。(表1)

2.2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主要症状人数统计情况 单项阳性症状比例最高的七项,比例均高于20%。分别为躯体化症状四项,包括易尿频、尿急,咽部不适、喉咙有阻塞感,呼吸困难、喜大叹气,头晕、头痛;焦虑症状三项,包括经常会担心自己生病,肢体易出汗颤抖或忽冷忽热,强迫感(强迫思维、强迫行为)。其中,男女比例差异较大的阳性症状为头晕、头痛,分别为28.83%、41.27%,其余阳性症状比例基本相似。(表2)

2.3躯体症状因子与交通警察心理健康状况相关性分析 躯体化症状因子得分与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总分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2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心理障碍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高发疾病,越来越多的心理障碍患者以躯体化不适为主诉前往综合性医院就诊[1]。大量研究证实,现代人容易患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是精神上面临着来自社会、经济、工作、健康等越来越多的竟争和压力[7]。交通警察常年露天工作,直接、长期地暴露于交通废气、高噪音侵害的工作环境中,更易导致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2],尤以躯体不适症状为主诉的心理健康问题为甚。目前,国内外对疾病与心理因素互相影响的认识水平已经有提高,但较需要应对的现实问题还远远不够。综合医院各科均存在大量的以躯体不适症状为主诉,临床上找不到疾病诊断依据,或者有相关疾病,但其自我症状与疾病严重程度不符的患者,而这些实质是心理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症状,与传统意义上精神科的心理障碍患者并不完全相同。

本研究应用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2](Somatic Self-rating Scale,SSS)作为健康体检人群心理障碍筛查,发现广州市交通警察人群中,心理障碍阳性比例较低,仅占该人群的4.43%,与广州地区各类精神障碍加权时点患病率[8]基本持平;其中男性阳性人数为102,比例为3.32%,女性阳性人数为14,比例为4.44%,这表明本交通警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分析交通警察各个因子情况,因子阳性比例较低,均低于20%,躯体化症状因子阳性比例为5.27%。躯体化症状因子与交通警察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r=0.921,P

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警察队伍对当今社会非常重要。因此,这个群体的身心健康状况应当受到重视,体检能及早发现人群中疾病的危险因素,通过及时改善生活方式,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是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本研究观察对象属于高压力工作群体,工作岗位特点是经常暴露于交通废气、高噪音环境和经常处于压力应激状态。因此采取减少交通废气排放,降低城市噪音,定时轮岗减轻压力等相应的干预措施,以减少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的躯体不适症状的出现,从而减少躯体疾病伴发心理障碍或由心理障碍而引发的躯体疾病。已有的研究发现,部分心理障碍的发生具有性别差异,由于性激素以及对对应急压力的行为模式不同,女性较男性更易发生心理障碍[9],提示防治伴有躯体化症状的心理障碍时,应注重采用个体化,心理疏导与身体疾病治疗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措施。

首次在较大型群体健康体检中采用毛家亮医生研究的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为主,适当增加年龄,性别等社会人口学特征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配合度高,花费时间、人力少,应用于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体检群体作为自评量表可行性较好,方便与其他人群调查结果进行比较。不足之处是应用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体检者自己主观判断受体检时的健康状态、情绪等因素影响,较难统一的判断标准。随着我国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的统一和交警健康状况记录系统的完善,可采用队列研究来提高研究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文源.综合医院精神医学问题的认识[J].医学与哲学,2010,2:9-11.

[2]庄琦,毛家亮,李春波,等.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的初步编制及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0,19(9):R1.

第9篇

[关键词] 公交汽车驾驶员;心理健康;SCL-90问卷

[中图分类号] R13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20-126-02

The Psych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Bus Drivers in Ningbo

LIU Tanglong1 HU Hengzhang1CHEN Yaping1 LAO Jianlan2WU Hongxia2

1.Ningbo Mental Hospital,Ningbo 315032,China;2.Ningbo 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s,Tianxi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Service,Ningbo 31501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psychological level and main health-related problems of bus drivers in NingBo,as to adopt som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ir health. Methods 131 drivers were tested with SCL-90.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norms of normal Chinese. ResultsThe factorial score of all issu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norms of normal Chinese(P<0.05 or P<0.01). And the factorial score of phobia and schizophrenia in the group(drive age less than 3 years) were higher than the group(drive age less than 3 years),however in somatization,the factorial score was lower(P<0.01). Conclusion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bus drivers in Ningbo city is unsatisfactory,especially in somatiz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adopt active measures to protect the health of them.

[Key words]Bus drivers;Psychological health;SCL-90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公共交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凸显重要,而在一线工作的公交驾驶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公共交通安全,因此对其心理状况了解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随机对我市131名公交驾驶员进行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依据宁波市公交公司在职驾驶员花名册,随机抽取131名男性驾驶员。由于目前宁波市公交公司女性驾驶员少,为保证调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此次研究样本剔除了目前在册的几名女性驾驶员。131名驾驶员平均年龄(26.57±6.42)岁(19~47岁),已婚95名,未婚或离异36名;其中驾龄≥3年者79名,驾龄<3年者52名;高中/中专及以上学历者86名,初中及以下学历者45名。宁波市户籍者97名,外地户籍者34名。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本次研究采用Derogatis(1975)编制、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王征宇翻译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检测[1]。该量表包括90个项目,分为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意、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共10个因子,每个因子包含不同的项目,反映出一类症状。量表采用1~5级评分,分别表示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用于评定被试一周以来的心理健康状况。当某个因子均分≥3时,则认为被试的该因子症状已达到中等以上严重程度。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在国际和国内广泛应用。

1.2.2调查方法与公交公司协调联系,对131受访对象进行为期1d的培训,SCL-90检测表详细讲解调查目的、填写说明及统一的指导语,要求被调查驾驶员独立、真实地填写,尽量在1h内完成,并于问卷发放1周后收回。

1.3统计学处理

将所有调查数据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心理健康因子得分比较使用t检验。

2结果

2.1总体结果

131名公交驾驶员SCL-90总分为(118.83±27.61)分,总均分为(1.32±0.31)分,阳性项目数为(22.29±18.09)分,阳性项目均分为(2.12±0.52)分。调查人群中,SCL-90居前10位的阳性项目中躯体不适症候群所占比重最大,且其出现频率较高,有45.3%的对象有腰痛,40.6%的驾驶员觉得自己记忆能力差,37.4%的对象有头痛。见表1。

2.2公交驾驶员SCL-90结果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结合研究结果,我们将其与全国常模[2]进行了对比分析。由表2中可以看出,公交驾驶员相对于国内正常人群而言,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高于正常人群,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尤其是躯体化症状、敌对和抑郁因子等得分远高于常模,差异尤为显著(P<0.01)。因此,该研究表明宁波市公交驾驶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且部分心理障碍突出。

2.3不同驾龄公交驾驶员SCL-90结果之间比较

在研究中,我们还对不同驾龄公交驾驶员的的心理健康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两者总体无显著性差别,但在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得分上,在驾龄≥3年者均低于驾龄<3年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躯体不适评分明显高于驾龄<3年者,统计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随着驾驶员驾龄的增加,部分驾驶员的心理健康得以改善,但部分不适有加重趋势。见表3。

3讨论

本组研究群体的SCL-90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常模各项因子,表明目前宁波市公交驾驶员均处于不同程度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尤其是躯体不适方面主诉明显,并且随着工龄的增加有加重趋势。分析可能与公交驾驶的特殊性有关。本研究与目前其他类似研究结果基本一致[3-5]。由于公交驾驶员长期处于相对固定,缺少应有的运动和锻炼,使机体长期处于疲劳状态,而出现躯体不适症状。并且,驾驶员工作单调且要求长时间保持精神高度集中从而导致了过度心理紧张,从而出现容易烦恼和激动以及做事必须反复检查等强迫征候群和头痛等症状。另外,公司竞争、追求经济效益及工资水平不高和从业门槛低、家庭压力等多方面压力,均可能导致驾驶人员的心理压力,从而出现不同的心理主诉。虽然我们还缺乏大样本的系统研究,但本研究表明,宁波市公交驾驶员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相应的心理辅导等积极措施,因为研究表明心理教育可以明显降低驾驶员的SCL-90各因子分,改善心理健康[5]。

本组研究还对比分析了不同驾龄组间各因子水平,低龄组在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分上高于高龄组,但在躯体不适评分上低于高龄组。这可能是驾车时间短、技术不够熟练、经验不丰富、紧张害怕等因素的影响所致,而驾龄长者处理各种情况的应变能力强、心理素质好。但公交驾驶使躯体长期受到全身振动的影响,导致肌肉骨骼系统、前庭器官刺激症状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腰背痛、全身肌肉酸痛、疲倦等躯体不适症状,并且随着驾龄的增加躯体不适症状逐渐加重。因此,在公交驾驶员的心理干预方面,我们应根据不同驾龄的心理状况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方案,以有效改善驾驶员的心理健康。

总之,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宁波市公交驾驶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正常人群。因此建议加强对宁波的公交驾驶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措施,促进公交驾驶员健康意识转变和健康行为改善,提高公交驾驶员的整体健康水平。针对上述问题,一方面还应改善公交驾驶员的工作环境、完善其汽车的操作性能、提高舒适性;另一方面,应教育驾驶员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工间休息,采取做工间操等方法以消除疲劳[6]。只有多方面结合,才能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工作能力、防止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征宇. 症状自评量表(SCL-90)[J]. 上海精神医学,1984,2:68.

[2]金华,吴文源,张明园. 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2.

[3] 徐中玉,夏刚,高源,等. 公交驾驶员心理卫生状况调查分析[J]. 职业卫生与病伤,2001,16(1):7-8.

[4] 李肖荣,张永安,汪翠萍,等. 312名汽车驾驶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 四川精神卫生,2006,19(2):95-96.

[5] 邵东,聂雪峰,魏健,等. 川藏线某汽车部队心理教育方法探讨及效果评估[J]. 基层卫生,2004,14(2):205-206.

[6] 徐中玉,夏刚,高源,等. 公交驾驶员心理卫生状况调查分析[J]. 职业卫生与病伤,2001,16(1):186-187.

第10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教师 心理健康 调查研究

1 引言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对广大农村建设者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农村基础教育给予更高的期望,农村初中教师作为实施农村基础教育的关键力量,其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受到公众关注。郑州市是河南省的省会城市,以跨越式发展的步伐在中原地区快速崛起。由于城乡差异大,教育资源不均衡,留守儿童人数众多,广大农村初中教师工作压力大,生存状况差,心理需求长期被忽视,急需加以关注、关心、理解与呵护,从而促进教师队伍的健康成长。

2 对象与方法

2.1对象:郑州市农村地区的初中教师354名,有效问卷319份,有效回收率为90.1%;其中男教师102人,女教师217人。

2.2方法:本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的个人基本情况调查问卷,使用统一的指导语,对被试进行测试。自评量表是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评定心理健康的常用量表之一,共90个条目,采用1~5计分:1分表示从无该情况,2分表示频度和强度上较轻,3分表示中度,4分表示偏重,5表示严重。个人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经济状况等项目。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3 结果

3.1农村初中教师SCL-90测查的整体结果与分析(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郑州市农村初中教师的SCL-90各因子均值中除人际关系敏感外,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症状八项均高于国内成人常模,其中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症状有显著差异,表明其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全国正常人水平。该结果与董爱国等《商洛市农村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王龙《张掖地区农村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的结果相似;从单项因子看,有强迫症状者最多,占总人数45.85%。这说明位于河南省会农村地区的初中教师在生活、工作、职业发展、医疗保险等方面有许多不如人意之处,生存状态不十分满意,主观幸福感低,心理健康水平偏低。

3.2不同性别农村初中教师SCL-90总分和各因子分的比较与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初中教师在9个项目上的各因子分和总均分均无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说明本研究不存在性别差异影响心理健康状况。

3.3 不同婚姻状况农村初中教师SCL-90总分和各因子分的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的婚姻状况在敌对、精神病性因子存在差异。现代社会婚姻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婚姻状况亦呈现多元化状态,作为已成年的知识分子群体,既渴望享有恋人、配偶在精神世界的融洽和心灵的默契,又要兼顾物质生活的满足,使生活水平不低于普通生活水平。但是受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人际关系、工作时间的限制,教师对家庭的管理、关怀与照顾常常是力不从心。已婚教师的生活压力较大;再婚教师家庭组合情况复杂,亲子关系的维持、婚姻的经营、心灵的修复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处理不好,就会产生负面心理影响,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心理健康水平降低。

3.4 不同经济状况农村初中教师SCL-90总分和各因子分的比较

从表4可以看出,在经济情况方面,除了敌对、恐怖外,其余各因子均存在差异,抑郁因子、强迫因子差异较显著。农村初中教师工作任务重,工作时间长,但经济收入有限,除工资外,其他收入少,经济负担较重。家庭贫困的教师心理压力大,面对清苦、艰辛的生活现实和超负荷的工作量,产生烦躁、紧张、多虑、担心等负性情绪,使心理健康受到损害,易引发心理问题。

4 结论

郑州市农村初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偏低,状况不容乐观,教师的心理素养直接影响到当地农村少年的健康成长,故急需给予积极关注,特别是再婚教师和经济条件差的教师的心理健康更是不容忽视。只有为农村教师营造一个健康的工作、生活环境,才能保障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才能促进郑州市农村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在花,许家成,吴玲.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6(8):91-95 .

[2]董爱国,刘爱军.商洛市农村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6):552-554.

[3]王龙.张掖地区农村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河西学院学报,2004,20(3):79-80.

第11篇

【关键词】 精神卫生;职业卫生;人格;回归分析;学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R 395.6 G 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7-0605-03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日益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和人格问题也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部分针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报告认为,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为严峻,影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既有各种工作压力、人际与家庭关系和物质环境,同时也有教师自身的人格特征因素以及社会角色冲突等[1-3]。本研究通过分层随机取样,在贵州省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获取代表性样本,研究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职业压力、人格特征的关系,为开展少数民族教师的心理干预工作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贵州省黔西南、黔南和黔东南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为取样范围,每个州随机抽取小学、初中和高中各2所。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由各学校教务处负责召集教师,从每所学校抽取20~50名教师进行测试。共发放测试问卷750份,回收有效问卷542份,有效率为72.3%。其中男252人,女276人,14人未填;小学87人,初中281人,高中159人,15人未填写;农村105人,城镇273人,城市147人,17人未填;汉族260人,布依族144人,苗族62人,其他民族65人,11人未填。平均年龄(32±8)岁,平均教龄(10±8.5)a。

1.2 工具

1.2.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4] 共有90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1~5级评分,分别表示没有、轻度、中度、偏重、严重。该量表在国内外被广泛使用,主要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8。

1.2.2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5] 采用朱从书等编制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该问卷共46个项目6个维度:考试压力、学生因素、自我发展需要、家庭人际、工作负荷、职业期望。本研究根据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和部分教师的访谈,对问卷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问卷共42个项目,每个项目均采用1~5级评分制,分别表示没有压力、有点压力、一般、压力较大、压力很大。依据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因素分析,得到学生因素、考试压力、职业发展、工作负荷、家庭人际关系、组织与社会氛围等6个因素。修订后该问卷总体和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96,0.90,0.93,0.86,0.82,0.82,0.87。

1.2.3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6] 采用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该量表共包括88个项目,由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掩饰性(L)4个分量表组成,每一题都有“是”和“否”2个答案,被试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该量表在国内使用比较广泛。

1.3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中小学教师心理卫生问题 教师SCL-90总均分为(1.87±0.59)。以3分作为临界值,考察被试在SCL-90量表各因子上得分为阳性的情况,结果发现,各因子阳性检出率从高到低分别为强迫症状(8.7%)、躯体化(8.1%)、抑郁(7.6%)、人际关系敏感(6.6%)、偏执(5.9%)、敌对(5.9%)、焦虑(5.2%)、精神病性(4.6%)、恐怖(4.4%),心理卫生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6.6%。

由表1可见,不同性别中小学教师除精神病性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教学阶段中小学教师SCL-90得分和总均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学校所在地教师SCL-90存在一定差异,城市教师得分普遍低于农村和城镇教师,除偏执外,其余各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民族中小学教师SCL-90各因子得分存在差异,汉族教师普遍低于布依族、苗族和其他民族教师,但只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和总均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中小学教师EPQ得分情况 见表2。

2.3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压力、人格特征的关系 表3显示,职业压力中的P,N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均分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值均

2.4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评分为自变量,以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总均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型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因素,家庭人际关系,职业发展,P,N,E等6个因素进入回归方程,可以预测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F=87.628,P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贵州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较差,心理卫生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6.6%。这一结果与国内同类研究结论[7-10]比较一致。提示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应予以特别关注。

以往有研究认为,不同教学阶段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7,11]。但本研究并未得出类似结论,其原因可能和取样对象有关:本研究在取样时,高三年级和初三年级已经放假,调查对象是一年级和二年级教师。由于中学一、二年级教师没有学生升学压力,无形中降低了教师工作的难度和出现较重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因此,本研究中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无显著差异。汉族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少数民族教师,特别是侗族、土家族等当地少数民族自治州分布人数较少的民族教师。可能与少数民族教师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有关。民族研究学者在有关民族认同和心理健康的研究中发现,具有消极民族认同感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较差[12]。当前我国西部地区正处于大开发的社会背景中,少数民族教师面临着民族文化重组和文化认同的多重问题,在此情景下能否构建积极的民族认同感,将会影响到少数民族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提示在开展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工作中,可以从少数民族教师的民族认同和身份认同着手,培养少数民族教师积极的认同感,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贵州民族地区中小学城市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优于城镇和农村教师,与国内已有研究结论比较一致。贵州省地处山区农村和城镇交通和信息比较闭塞,生活环境比较单调,除工作、学习任务以外,还有农田里的繁重劳动;经济负担相对较重,医疗卫生体系不健全;评职称、晋级、调资和调岗相对困难,这些因素都在困扰着农村和城镇教师的生活和工作。

研究结果显示,教师职业压力对心理健康有较大的影响。在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中,学生因素、考试压力、职业发展、工作负荷、家庭人际关系和组织与社会氛围与教师心理健康状况间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学生因素、职业发展和家庭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回归效应,可以正向预测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促使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与已有的研究结果[13-14]一致。一般认为,教师职业压力是产生职业倦怠的直接原因,职业压力越大,教师出现倦怠的程度就越严重[15];而倦怠会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16]。提示在开展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工作中,可以从教师的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等方面着手,改善中小学教师竞争过度、互不信任、缺乏发展的职业环境,创设轻松和谐、乐于进取、相互关爱的工作氛围。

由于本研究存在取样数量和取样区域局限以及样本有效回收率较低的问题,故研究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

4 参考文献

[1] 廖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05,26(4):346-348.

[2] 徐群.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影响因子的研究.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5):24-27.

[3] 郭成,阴山燕,张冀.中国近二十年来教师人格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5,28(4):937-940.

[4] 陈昌惠.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5] 朱从书,申继亮,刘加霞.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研究.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3):50-54.

[6] 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人格特征问卷手册.长沙:湖南医学院出版社,1986:1-41.

[7] 刘艳.大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教育探索,2005(2):99-101.

[8] 任其平.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24(3):37-42.

[9] 杨建华,边玉芳,蒋芸.杭州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的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6,27(3):221-222.

[10]王加绵.辽宁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检测报告.辽宁教育,2000,19(9):23-24.

[11]王金道.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身心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2):174-175.

[12]王亚鹏.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心理科学进展,2002,10(1):102-107.

[13]徐群.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影响因子的研究.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5):24-27.

[14]邓为国,潘孝富,赫红英.学校人际气氛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27(6):78-81.

[15]刘晓明.职业压力、教学效能感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0(2):56-61.

第12篇

〔关键词〕教师;职业效能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5-0012-04

一、引言

(一)教师职业效能感的概念及其作用

近年来,教师职业效能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所谓职业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职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即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和职业有关的任务或活动所持有的信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与职业内容有关的自我效能感,即个体对自身完成某一职业所规定的有关内容(如从事该职业所需的教育、某种具体职业任务等)的能力信念;另一方面是有关职业行为过程的自我效能感,即个体对自身完成有关职业行为过程(如职业决策、职业找寻等),实现行为目标能力的信念[1]。

研究表明,教师职业效能感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存在着重要影响。教师的效能感会影响到其在教学方面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策略及其在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当然,也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

态度[2]。

(二)教师职业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有研究表明,中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教师的心理健康(心理调节能力)有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心理状态的相关不显著[3]。而黄喜珊、王才康的研究则表明:个人教学效能感与“积极应对”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一般教学效能感与“消极应对”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

一个人在沉重的心理压力和失调的情绪状态下往往会发生认知偏差和态度偏差,这时个体倾向于对他人的意图作出消极的判断和反应,易导致不良人际关系的产生。Chwalisz等一些教育心理学家证实,教育工作无效能感与教师精神衰竭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如此一来,就容易产生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但是,我们却没有发现教师职业效能感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进一步研究。我们认为有必要研究教师的职业效能感与教师的身心健康的关系,同时利用研究成果来指导教师的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所以,本研究拟通过心理测量的方式,进一步揭示教师职业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找到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并对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热情,保证教师心理健康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对中山市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252份,回收2243份,有效问卷1892份,问卷有效率为84.4%。其中男教师819人,女教师1073人。

(二)工具

本次研究采用了两份问卷进行调查,分别是《中山市中小学教师职业效能感问卷》与《SCL-90心理健康自评量表》。1.《SCL-90心理健康自评量表》,由Derogatis编制,王征宇修订[4]。该量表内容涉及感觉、情绪、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睡眠等,被公认为具有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能准确刻画自觉症状等优点。量表采用等级计分制,无症状计0分,轻度症状计1分,中度症状计2分,偏重症状计3分,严重症状计4分。2.《中山市中小学教师职业效能感问卷》为自编问卷,总共41道题目。测试教师按照问题与自己的符合程度进行评分,评分采用4点量表。对《中山市中小学教师职业效能感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结果表明,该问卷的信效度良好。

(三)统计方法

用SPSS11.5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中山市中小学教师职业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采用逐步回归法,以职业效能感各因子为因变量,SCL-90总分及各因子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由表1可知,职业状况、社会支持、人际交往、生活满意度、过往经验是影响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五个因素,对SCL-90总分可以解释的变异为30.2%(R2=0.302),能够很好地预测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中山市中小学不同年龄段教师的职业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情况分析

图1 不同年龄段教师的职业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情况分析图

由图1可知,被试的职业效能感分数越高,SCL-90的得分就越低,也就是说职业效能感高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就越好;反之,职业效能感低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就越差。随着年龄的增长,职业效能感总分呈近似平缓的“V”型发展趋势,最低谷出现在40~45岁的教师群体,最高分是50岁以上的教师。而SCL-90得分则呈近似平缓的倒“V”型发展趋势,最高分出现在40~45岁的教师群体。

(三)中山市中小学不同职业前景判断条件下教师的职业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情况分析

图2 不同职业前景判断条件下教师的职业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情况分析图

从图2可知,中山市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效能感随着教师对职业前景判断的信心的提高而不断提高,而SCL-90得分随着对职业前景信心的提高而减少,也就是说对职业前景越有信心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四)中山市中小学不同类型学校教师的职业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情况分析

由图3(见下页)可知,小学教师的职业效能感显著高于职高、初中与高中教师的职业效能感;而心理健康状况方面,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初中教师、高中教师、职高教师则无显著差异。

图3 不同类型学校教师的职业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情况分析图

(五)中山市中小学不同收入水平教师的职业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情况分析

图4 不同收入水平教师的职业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情况分析图

由图4可知,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效能感呈现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趋势,而心理健康水平也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四、讨论

(一)中山市中小学教师职业效能感能够很好地预测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研究发现,职业状况、社会支持、人际交往、生活满意度、过往经验能够很好地预测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职业状况效能感高的人对自己的工作报酬、工作前景、工作职责等方面比较满意,这会使他们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投入教学,获得较多的机会和较高的成绩,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社会支持效能感高的人,在平时工作中能够对遇到的困难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和积极的应对行为,从而更加从容地面对困难与挑战,降低焦虑与抑郁。

3.良好的人际关系状况是个体心理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主要条件之一,因此人际交往效能感高的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妥善处理好与领导、同事、家长、学生之间的关系,从而避免因为交往障碍而引起的封闭、自卑、自傲、嫉妒、孤僻、猜忌的不良行为,从而减少不安、激动、烦恼与痛苦的心理体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4.生活满意度高的教师,对自己当前的生活状态比较满足。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心态,当一个人感觉需求得到满足时,生活态度就会趋向于积极、乐观、平和,从而减少身心问题带来的困扰。

5.过往经验效能感是指过去的成败经验对自己的情绪、工作期望、工作效能的影响。过往经验效能感高的教师,有比较多的成功体验,从而提高自己的工作自信心,减少失败体验、悲观心态和自我怀疑。

当然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也会反过来影响教师的职业效能感,二者关系非常密切。心理健康水平比较高、具有健康人格特质的教师,更容易创造和维持一种富有动力的学习气氛,形成与学生的良好互动关系,从而影响教师对教育情景的看法和判断。从这一角度讲,健康人格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能感[4]。因此提高教师的职业效能感可以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而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提高教师职业效能感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教学效能感与教师心理健康之间是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的。

(二)中山市中小学教师职业效能感和心理健康状况在不同年龄段上的差异

研究中发现,教师的职业效能感呈现出中间低,两边高的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职业效能感近似“V”型的发展趋势,40~45岁的职业效能感是最低的,这与赵福菓和黄希庭(2002)的研究是相一致的。他们的研究表明,一般教学效能感的高峰教龄在6~10年,个人教学效能感的高峰教龄在10~15年,总体教学效能感的高峰年龄在6~10年[5]。教师本科毕业从事教师行业的年龄一般是22岁,教龄8~15年的教师的年龄在30~37岁左右,35岁左右的教师处在一般教学效能感与个人教学效感的双峰期,职业效能感水平自然是比较高的;40~45岁的教师正处于职业的中期,家庭的压力、社会的责任相对较大,因而对自己的前途命运特别关注,对职业的期望和自我发展的需求也较高,高期望和低现实之间的差距常常会导致他们产生付出得不到回报的感觉,工作满意度低,进而对工作的热情逐渐丧失,逐渐减少对工作的投入,进入所谓的“职业挫折阶段”,职业效能感自然偏低,心理健康水平也偏低。

一般说来,教师的年龄越大,教龄也越长,教师的职业效能感随着年龄或教龄的增长一开始是呈上升的趋势,这是教师教学经验积累的结果,随着教学年限的增长,教师的教学经验逐步丰富起来,他们的个体文化概念也进一步得到发展,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趋向、审美意识和社会行为逐步稳定,角色特征、人格特征、形象特征和教学风格日益完善。于是,他们慢慢学会恰当地处理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学的自信心不断地增强,其个人教学效能感也就表现出上升的趋势[6]。

(三)中山市中小学教师职业效能感和心理健康状况在不同类型学校上的差异

对不同类型学校教师的效能感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方差分析,小学教师在效能感总分、职业能力、职业状况、社会支持、人际交往、生活满意度、过往经验、同事认可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初中、高中、职高的教师,小学教师的SCL-90总分得分显著低于初中、高中、职高教师,这说明小学教师的职业效能感较高,心理健康状况最好。

小学教师的职业效能感最高、心理健康状况最好。主要是因为小学教师工作中要求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没有中学教师高,小学生对教师又比较信赖,小学教师的职业需要能得到较充分的满足。教师的职业需要包括:育人的需要、与青少年接触的需要、休息日多的需要、付出与报酬平衡的需要。教师的职业需要是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内在源泉,不同教师的职业行为及取得的教学成效的差异很可能是由于教师的职业需要存在差异造成的[7]。因此,作为领导者的校长,要为教师指明实现工作目标的途径,并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扫除这一过程中的各种障碍,使他们更容易完成教学任务,这对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很有必要[8]。

第13篇

关键词 高校青年教师 心理健康 工作压力 应对方式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oung College Teachers' Work Stress, Coping Style and Mental Health

CHEN Xiangli

(Education Science College, Xuchang University, Xuchang, He'nan 461000)

Abstract In order to examine young college teachers' mental health status and job stress, coping styles, using the Symptom Checklist (SCL-90), university teachers Stress Scale, Coping Scale 204 young university teachers in Henan abstract investig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ntal health of young teachers college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normal population, the mental health of young men than young teachers female teachers, young teachers are married than unmarried youth mental health of teachers; mental health of young college teachers working under pressure and coping style, both of which can be explained by mental health 72.8% of total variance.

Key words college young teachers; mental health; work stress; response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数量和比例不断增加,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到2010年底,我国高校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人数已超过86万,占全国高校专职教师总数的63.3%。①可以说,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未来的希望和继往开来的中坚力量。其心理是否健康,不仅直接影响其教学态度、观念和教学科研行为,而且对人才培养的过程和效果,对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与提高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除了性别、婚姻状况、职称等一些人口统计学变量外,研究还发现工作压力、应对方式等因素也会影响教师心理健康。②③本文旨在考察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下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工作压力、应对方式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河南省三所高校青年教师为被试,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问卷211份,其中有效问卷204份,回收率为92.7%。

1.2 方法

(1)心理健康量表。④采用Derogatis. L. R编制的《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此表由90个项目组成,分9个症状因子,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2)工作压力量表。⑤采用李虹(2004)编制的《大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该量表由24个项目组成,采用4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压力越大。(3)应对方式量表。⑥采用肖计划编制的应对方式量表,该量表共62个项目,分为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6个维度。

1.3 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管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河南省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总体状况及其与全国常模比较

表1 不同性别、婚姻状况的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注:*P

总体来看,我省高校青年教师SCL-90的总均分为1.57(标准差为0.38),而全国常模总均分为1.44(标准差为0.43),T检验结果显示两者差异非常显著(P

2.2 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对工作压力、应对方式与SCL-90总分之间的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结果显示:工作压力各维度及总分均与SCL-90因子总分呈显著正相关;应对方式中的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与SCL-90因子总分显著正相关,而求助与SCL-90因子总分显著正相关。(见表2、表3、表4)

表2 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的相关

表3 高校青年教师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

2.3 工作压力、应对方式对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的预测

本研究发现,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压力、应对方式都可能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为了说明不同因素对心理健康影响作用的大小,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以工作压力的五个维度和应对方式的六个维度为自变量,SCL-90量表的因子总分为因变量引入回归方程,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工作压力、应对方式对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回归结果发现:工作压力和求助方式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都有很强的预测作用,两者可以解释心理健康72.8%的方差变异;依次进入回归方程的因子有工作保障、工作乐趣、幻想、求助、自责、工作负荷,表明这些因素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我省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正常人群,说明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不容乐观,这与以往的一些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男教师,可能是因为不仅在职业上与男教师担负着同样沉重的的教学、科研任务,而且在家庭中往往承担着更多的家务劳动、照顾年幼子女的重担,从而使青年女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更为明显和突出,致使她们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更高。已婚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要显著好于未婚教师,一方面表明正常的和良好的婚姻状态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可能是美满婚姻提高夫妻双方的免疫力的原因,生理心理都是如此。

青年教师的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正相关,工作压力越大心理问题就越多。不可否认,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青年教师在职称评定、项目申报、、岗位考核、经济收入等方面都面临着沉重的压力。适度的压力是教师从事各项工作的必要动力,但如果压力过大则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本研究回归分析也表明我省高校青年教师可以解释心理健康60.4%的变异量,这也说明工作压力是导致青年教师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如果要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一方面青年教师要掌握一些应对压力问题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各个高校也应该通过完善评价机制、加强在岗培训等方式舒缓青年教师在工作负荷、保障等方面的压力。

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则主要表现为求助这种积极应对方式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而幻想、自责等消极应对方式则不利于心理健康。这也说明在压力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是否对心理健康造成重大影响取决于个体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方式去应对这些应激源。积极的应对方式如求助可有效缓解应激强度,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而消极的应对方式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则不利于心理健康。⑦

总而言之,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任何职业都面临着沉重的压力,教师职业当然也不例外。青年教师只有认识到压力是工作、生活中的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才能对压力有较充分的心理准备,才能面对压力不后退、不恐惧,敢于向压力挑战,从而把压力作为前进的阶梯、成功的起点。其次,青年教师在处理压力问题时,要采取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积极面对问题,避免各种消极的应对方式。最后,青年教师还要增强主动求助意识,积极主动寻求来自他人的帮助,得到朋友、邻里、配偶、父母支持帮助的个体不仅能更经常地体验到快乐等正向情感,而且也有助于宣泄烦恼、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并增加克服困难的能力,是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因素。

注释

① 韩柳洁.高压之下,发展之路在何方?[N].人民政协报,2012-12-24.

② 潘欣,王剑,郑子健,唐燕.陕西省高校教师工作压力对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29-33.

③ 朱小茼,李建明,张郢,李翠维,杨绍清.高校教师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6):664-666.

④⑥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修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第14篇

[关键词]职校教师;心理健康;人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067―03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社会各界对于教师、教育十分重视,不少学校将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设为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导者,教师本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是一项教育能力指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其教育教学行为以及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就必须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因此,对教师心理进行系统的研究,可为教师教育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本文将对近几年来的职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状况进行探讨,并且对职校教师心理健康研究做出展望。

一 研究概况

1 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都十分重视。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已把对教师的教育作为一个专业。而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开始大规模地进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对职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亦同时起步,教师的社会地位也随之慢慢提高。

近十年来,我国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关于教师心理状况的实证调查。韩向前(1989)使用EPQ艾森克人格问卷对1697名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进行测试,得出结果:与普通成人相比,我国中小学教师比较外倾,情绪化较稳定,其中男教师的外倾性和倔强性高于女教师,女教师的情绪性和自身隐蔽性高于男教师,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近十年来,我国有相当比例的教师出现了一定的精神症状,例如:烦躁不安,性情急躁,记忆力衰退、入睡困难或易醒等项目,这些症状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都产生消极的影响。

随着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不断增强和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新型师生关系的产生,教师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重要因素。美国鲍德温研究发现: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容易扰动其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因此,不少研究者针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且对职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

2 职校教师与普教系统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近年来,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高发人群。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课题组经过抽样检测后的研究结果为:51.23%的中小学教师有心理问题,其中48.74%有中轻度心理障碍,2.49%已构成严重的心理疾患。许多研究都表明,教师心理障碍率高于普通成人,且有显著性差异。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且心理障碍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在职校范围内,54.03%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44.23%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问题,8.2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1.53%的教师有重度心理疾病。由此可见,对职校教师进行心理干预已成为各职校必须面对的问题。

3 关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方法

(1)目前调查所用量表以SCL90为主

笔者查阅了近数十年的文献,发现调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量表有50%以上为SCL90。另外还有一些作者在研究中采用自编量表,如吴真,赵子真(2005)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编制。

(2)常用方法是对比研究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他行业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对比。赵国秋,王义强(1996)等进行了中国教师与医务人员职业心理紧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职校教师与国内成人、职校教师与普高教师的对比,同一学校内男女教师的对比,同一学校内青年与老年教师的对比,谢胜林,柳梅红(2005)关于职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等。

对某一地区的教师进行调研。如张炳耀(2005)在天津中等职业学校抽样调查;或跨地区、跨文化比较,如王玲等(1994)的研究。

对某些特殊群体的研究。李建雄等(2006)对农村女性教师的身心健康的研究。陆少明(2007)对新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连榕(2005)对专家。熟手新手型教师教学策略与成就目标、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

(3)对于职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教师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疲于奔命。周如俊(2005)对职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进行分析,认为现在教师多角色,学生管理难度大,职校教师成就低,工作环境相对封闭是教师倦怠的原因。

(4)其他方面的研究

如曹光海等(2007)对高职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潘孝富,赫红英(2006)对学校人际气氛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赵美玉(2006)对教师婚姻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与其相关性的研究等等。

(5)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迄今为止,对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仍未非常明确。国内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研究的局限性很大,很多研究仅仅限于某一类学校,不能进行有效的推广。例如:机工类学校的情况不能类推到医药类的学校。

比较类的研究较多,但大多是将职校与普教类学校做比较,但是职校系统内部的学校情况如何,是否有差异并没有深入的探讨。如:卫生系统内各职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或各种不同的专业下教师心理状况的比较。

所用的量表比较单一,以SCL90为主,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也缺乏多样性。

由于某些原因,纵向研究较少,缺乏对一批教师的追踪研究。

4 职校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

通过对研究结论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看出,职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国常模。教师的心理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1)职业观念:职业倦怠、态度偏差等。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身心衰竭、人格解体、缺乏成就感等等心理问题。职校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职校教师付出同等的甚至是更多的努力,却得不到回报,就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态度偏差等状况。

(2)人际关系:人际敏感、人际沟通不良、自卑、嫉妒、盲目攀比等。

(3)抗挫能力差:遇到任何挫折,不是客观分析其原因,而会将挫折不合理扩大。

(4)心身疾病:强迫、抑郁、焦虑、恐怖等。

5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较多,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三方面。

(1)职业因素

劳动强度大,社会回报低。经常加班工作,报酬却未与社会上的其他职业相挂钩:付出后结果难以预期,如为学生尽心尽力,但是学生仍经常出现突发状况;文人相轻,同事

之间竞争压力过大;出现了压力也找不到宣泄的渠道等等。吴真,徐富明,黄蓉等(2005)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健康及工作压力状况的调查研究表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健康与工作压力之间存在正相关。李康耀(2006)揭示了教育制度缺陷是教师心理问题的根源。

(2)社会因素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同时,教师还承担着父母、知识源泉、朋友、发泄对象等角色。面对社会期望、家庭角色、社会地位、教育体制的变革,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调整心态,便会影响其教学工作。不少职业学校正处于转型期,无论学校是转、并、升或停,对于教师个人而言都是强烈的心理应激,考验着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

(3)个人因素

教师本身的人格特征,教师的自我认识、自我认同程度、教师的个人成长经历。钟以彬(2007)阐述了新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俄国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一位教师的人格与他能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目前对于优秀教师应该具有的人格有以下看法:谢千秋(1982)等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喜欢的教师的前五条品质是:①热爱、同情、尊重学生;②知识广博,肯教人;⑧耐心温和,容易接近;④实事求是,严格要求;⑤教学方法好。韩进之(1989)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优秀教师应具有的优良个性品质应该是:①热忱关怀;②真诚坦率;③胸怀宽广;④作风民主;⑤客观公正;⑥自信自强:⑦耐心自制;⑧坚韧果断;⑨热爱教育事业;李龙辉等(2005)得出结论,教师的人格品质应该是:①真诚;②真实。

人格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人的行为模式。对教师人格的研究集中在以下方面:第一,影响教师人格的因素:性别因素、年龄因素、学历与职称因素等等。第二,师生问的交互作用:教师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已成为公认的事实,但究竟教师身上的哪些因素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其中机制是什么?这些仍需要进一步研究。第三,教师人格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教师人格的健全发展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而心理健康的水平又反过来会影响教师人格的健全。

6 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措施

不少的研究者经过大量的研究,在实际经验中总结,提出了丰富的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措施:

(1)从两方面入手,改变提高教师整体素质。首先,调整教师的认知倾向。不少中职的教师面临相同的问题,如在课改的背景下,如何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当初踏上工作岗位,对岗位职责仍然不甚了解,如今在明确了自己的任务、有了奋斗目标以后,学校可以统筹安排,通过职后教育,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对教师进行完善,缓解其压力。改变外部环境。其次,作为社会的人,教师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学校环境是教师心理变化的催化剂,作为校领导,应该为教师营造一个充满凝聚力、活力的空间,为教师提供一种能让心灵健康发展的校园氛围。

(2)通过多种途径对教师心理进行干预:第一,帮助提供和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不应该仅仅是我们以往所认为的学校物质条件或教师的荣誉地位,它应该是一个涵盖着与教师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学校、家庭、社会的物质与精神支持系统,能使教师处在一个更富有支持性条件的立体的社会网络之中。一旦一位教师出现了压力,需要他人帮助、支持时,他应该有可以求助并且能为其提供帮助的对象。第二,缓解职业压力。第三,协调人际关系。教师并非圣人,同事间的竞争,人际沟通中的矛盾,都会为他们带来负面的情绪。作为教师本身,或校领导,都有义务协调教师的人际关系。第四,学习调整情绪的方法。境由心生,教师应该保持积极平和的心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从而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 对于职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展望

对职校教师心理健康研究已经有十多年了,研究者发现了很多现象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但教师心理研究仍未成熟,依旧存在着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展望。

1 研究方法多样性。目前对职校教师的调查研究较多集中在横向研究上,纵向研究较少。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可对同一批职校教师进行追踪研究,如学期开始、学期中、学期结束等不同时期的心理状况、人格特征。

2 心理健康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量表层面上,在调查中还应适当加上观察法,与职校教师社会适应能力、生活适应等因素综合起来加以评价。

3 调查研究应该更加深入各要素。例如职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是因为哪些原因在发生变化,这些要素能够更加明确的表现出来。

4 针对职校教师的心理状况所提出建议及改进方法,应当更具有可操作性,而非纯理论性质。

第15篇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8―0020―01

为全面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本课题组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法,对天水、舟曲、武都、会宁等10个地县的100多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自我维护策略。

一、调查结果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1.有28.9%的被调查教师感觉压力非常大,有44.2%的被调查教师压力比较大,两者加起来占到了被调查教师的73.1%。

2.大部分教师每周课时数在9-16节,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工作,每天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工作的时间大至为:2小时、3小时、1小时、4小时、5小时及以上。

3.SCL-90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甘肃省教师中,躯体化和强迫症状较为普遍。

二、分析与讨论

1.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近一半的教师认为自己目前的身体基本健康,教师对自己目前身体健康状况的看法见表1:

2.影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其一,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工作时间长、工作任务繁杂带来的问题。其二,教师的工作压力大。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目前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得分排在前五项的依次为:学生学习状况、学生各项管理、职称评定与晋升、日常工作量、教学评比。其三,角色落差产生职业倦怠。其四,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身体健康状况不断受损。其五,部分教师个体在应对压力、人际交往和情绪调控等方面需要加强学习和提升。

3.中小学教师基于心理需求的自我维护策略

其一,更新观念,终身学习。教师的焦虑常常来源于对自身能力的不自信。因此,教师需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技能,S富学识,提高能力,灵活处理工作中的问题,担心的事情少了,心态自然就积极多了。

其二, 积极沟通,主动沟通。教师的许多心理问题往往与人际间沟通不畅、缺乏交流了解有关。心理压力,会引起教师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导致一定程度的心理压抑。生活或工作中一旦产生了消极心理,千万不要感情用事,而要加强沟通。充分主动的双向沟通,可以减少许多误会,教师自身的许多痛苦和烦恼也会随之而消除。

其三,加强运动,保持健康。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他们必须有充裕的体力和精力,才能应付繁重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

其四,合理归因,积极归因。可以把问题的原因更多归因为个体可以控制的因素,如,个人的能力,努力程度不够等,不偏激、不绝对,合理化、发展化,这样将帮助中小学教师更积极地调整心态。

其五,认识自我,提升自我。部分有易怒、孤僻、清高、兴趣狭窄、自我封闭、自卑性格倾向的教师,常常处于不良情绪状态之中。改变自我的关键不在于改变方法,关键在于明晰地认识社会化过程中自我的优势与不足,最需要的是重新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自我。

其六,培养兴趣,劳逸结合。教师要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合理安排时间,学会劳逸结合,注意大脑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替换,防止大脑的过度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