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建筑行业税收风险分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营改增”政策;建筑行业;应对措施
一、前言
政府为了深化税收体制改革,推出了“营改增”政策。“营改增”使得国家税收体制更加完善,同时降低了大部分纳税人的税负。建筑行业处在此背景之下,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于建筑企业,如何抓住这一税政策带来的发展机会,有效规避税收风险,降低企业税收负担,从而实现企业的最佳经济效益是时下建筑业亟待解决首要的问题。
二、建筑行业“营改增”政策解读
“营改增”就是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一个简称。营业税和增值税都是流转税,二者都是在商品流通环节征收的税种,但营业税除六种规定情形允许扣除部分营业额外,其他均按营业收入全额征收,存在重复征税问题。为消除建筑行业重复征税,建筑行业的“营改增”政策主要做了以下两个方面调整:
第一,计税依据以及方法进行了调整。营业税是价内税,以营业额作为计税的依据;而增值税则是价外税,以销售额作为计税依据。计算公式,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销售额×征收率。从该公式可以看出,纳税人主体资格性质不同决定了其计税方式,故纳税人选择什么样的主体资格纳税是关键。
第二,税率上的调整,建筑行业缴纳的营业税率是3%,但“营改增”之后建筑业增值税的税率:一般纳税人是11%,小规模纳税人是5%。由此可见,“营改增”后税率提高了。对于一般纳税人而言,要想降低税负,根据其应纳税额计算公可知取得当期进项税额是关键。
三、建筑行业在“营改增”政策下的应对措施
1.提升全体员工的“营改增”意识、调整企业组织结构
现阶段,在“营改增”政策的大背景下,建筑企业全体人员必须要转变现在固有思维模式,不但要求财务人员加强“营改增”有关业务方面的学习和培训,而且要求全体员工提升“营改增”相关政策意识。此外,建筑企业还需对内部组织结构做一下相应调整:第一,依照企业规模的大小,适当引进税务方面的专业人才,为企业进行增值税方面的管理以及税务筹划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第二,对在每一级别的核算单位设置一个税务专岗,明确规定该岗位职责,做好企业日常增值税发票领购、开具、认证、纳税申报等工作。第三,建立部门之间“营改增”沟通协调机制,使企业在“营改增”过程中信息畅通,遇到问题及时反馈。
2.对企业内部组织架构和外部经营模式进行优化
前面说到,纳税人选择什么样的主体资格纳税是关键。选择一般纳税人或者小规模纳税人主体资格纳税,首先要估算出年营业额,计算二者之间的税收临界点,然后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综合权衡利弊加以取舍。继而,如果建筑企业选择一般纳税人主体资格缴纳增值税,那么“营改增”后需对自身架构和对外经营模式做如下调整:
第一,建筑企业一定要以自身发展的战略规划为依据,取消小规模或者资质低的一些子公司,集中成立一些专业性过硬的分公司。尽可能的将一些意义较小的管理层取消或者减少,做到合同、施工以及纳税主体一致,尽可能的避免或者少由于3个主体不一致造成进项税无法抵扣的状况发生。第二,对企业现有资质管理进行规范,严格禁止向一些无资质或者资质不全的单位以及个人进行资质出借。建筑企业可以以联合体形式投标,进而增强企业自身现有实力。在中标之后,应当让业主一方同联合体所有的单位签署对应的合同,以便进行结算、开具发票以及付款,规避因主体不同造成无法抵扣进项税的风险。
3.对预算管理进行调整以及优化
建筑企业“营改增”前的营业税是价内税,税改之后的增值税是价外税,故需要对预算管理进行调整以及优化,制定全新投标报价相应的体系。建筑企业内从事预算管理方面的人员必须要加强“营改增”相关知识的学习,掌握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并且要对最新造价管理相关体系的内容进行及时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对现有投标报价相关方法进行优化,制定全新投标报价方法,为本企业税负的合理转嫁打下允档幕础。
4.加强对合同的管理
第一,建筑企业在同业主进行合同签订时,一定要争取把其中的“甲方提供用料”变换成“甲方控制用料”,不然会带来购进材料进项税款不能抵扣,税负偏重的风险;对于红线内征拆补偿款必须另外签署委托协议,并且明确该项不计入到合同总价之中,而且要用代收代付模式进行结算,以合理降低计算销项税额的税基。第二,建筑企业在选择供应商和劳务公司时,一定要尽量选择具备一般纳税人资格的企业,而且要在合同的价格条款中约定,不含增值税的单价、各子项目的税率,并且明确要求对方开增值税专票。此外,在购销合同的付款条款处约定,对方要先为建筑企业开具增值税专票,然后企业再进行付款,而且双方还要明确提供发票的具体时间,以及资金具体支付方式和时间等。
四、结论
综上所述,建筑行业为了充分把握“营改增”税收政策带来的机遇,首先要培育内部全体员工“营改增”相关的意识,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为“营改增”作好思想、人力和组织保障;然后对企业的组织架构和业务布局做出整体规划,以规避纳税主体不合规风险;在招投标过程中对预算管理作出相应调整以及优化,在项目合同管理方面注重材料供应商和劳务提供商纳税一般纳税人主体资格的确认和具体合同条款的拟定。通过以上的措施,方可促进建筑企业有效利用“营改增”带来的益处。
参考文献:
[1]张晓丹.EPC总承包模式下总承包方涉税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以对营改增政策的解读为基础[J].西部财会,2016,(11):15-17.
一、建筑企业行业特点
建筑企业固有的生产经营特点和财务核算特点决定了其涉税行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加之各地税务机关对其流转税、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发票管理方面的政策规定不尽一致,导致潜在的税收风险增加。
建筑企业具有以下生产经营特点:工程施工周期较长,经常跨越数月甚至数年;工程涉及水电暖通、木工、泥瓦工等多个工种;工程分包、转包现象比较普遍;部分企业跨越企业注册登记市(县)承揽工程;工程设计收入与施工收入经常捆绑在一起,建筑劳务可能涉及构件或材料等增值税应税劳务;企业会计核算沿袭收付实现制;接受无资质的企业和个人挂靠现象比较普遍。
在财务核算方面,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建筑企业自动化程度不高并且偏重人工体力劳动,生产率偏低,利润率不高;许多员工来自流动性大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素质不高,税法意识不强;部分原材料过于零碎,难以取得符合规定票据;按工程项目开展成本核算难度较大;工程跨月甚至跨年施工而且工程款项往往分期结算,财务核算复杂;部分企业集团采取总、分机构经营模式,涉及异地经营和汇总纳税等事项。
二、建筑企业税收风险分析
税收风险是由于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税收征管结果的不确定性,包括相对于税务机关而言的税收收入的不确定性、征管执法行为结果的不确定性和相对于纳税人而言的面临处罚的不确定性。因此,税收风险实际上可以分成征管机关的税收风险和纳税人的税收风险两种类型,后者又称纳税遵从风险,主要是指企业的涉税行为未能正确有效遵守税收法规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具体表现为企业涉税行为影响纳税准确性的不确定因素,结果就是企业多交了税,或者少交了税。目前,世界各国普遍只关注纳税遵从不足导致国家税款流失的税收违法行为,即狭义上的纳税遵从风险,这也是建筑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范畴和本文讨论的重点。
纳税遵从风险是由于企业在税收政策遵从、纳税金额核算、税收筹划三类涉税行为的处理上没有有效遵循税法规定而形成的。其中,税收政策遵从将要回答现行税法条件下企业应该缴纳什么税、何时缴税的问题;纳税金额核算就是基于现行税收政策准确计算企业应该缴纳多少税的问题;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遵循国家法律及税收法规的前提下,通过选择税收利益最大化的纳税方案处理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达到降低税收成本即尽量少交税的筹划行为。因此,纳税遵从风险可分为税收政策遵从风险、纳税金额核算风险和税收筹划风险三种类型。这三类纳税遵从风险在建筑企业内的主要表现形式如下:
其一,税收政策遵从风险。虽然税务机关正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并初步构建了以纳税人为中心的纳税服务体系,但仍未完全形成有效的税法公开披露机制。由于现行税制的不断优化、完善,税收政策的频繁变化,加之建筑企业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难以及时、准确掌握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导致税收政策遵从风险增大,具体包括:
(1)违反税务登记行为导致的遵从风险。根据税法规定,建筑企业跨县(市)在非注册登记地承揽工程时,应当持税务登记证副本和所在地税务机关填开的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向营业地税务机关报验登记,接受税务管理。否则,不仅会因不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验证事项受到税务机关处罚,其企业所得税也会要求在工程劳务发生地随同营业税等一同缴纳,并且容易被认定为账务核算不健全的临时经营纳税人,按工程收入金额3%甚至更高税率附征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建筑装修企业因市场推广需要向客户赠送商品或材料可能涉及的视同销售业务,或因承揽工程向客户销售铝合金门窗等金属结构件、铝合金门窗等产成品或为客户代售合同以外的其他施工材料可能涉及的增值税应税劳务,往往会忽略向税务机关申请办理税务登记并申报纳税。
(2)混淆税种、税目或错用税率导致的遵从风险。将增值税应税劳务错列营业税应税劳务。根据税法规定,建筑企业从事建筑安装劳务提供的活动板房、钢结构房、钢结构产品、金属网架等金属结构件产品,铝合金门窗,玻璃幕墙,机器设备、电子通信设备,建筑防水材料、水泥预制构件及其他构件等产成品化的构件及材料,属混合销售行为,对其取得的应税收入照章征收增值税(除非在工程合同上清晰记载建筑劳务和材料销售)。建筑企业不能很好把握或容易忽略产成品化的构件及材料所适用的税收政策,往往将其并入建筑劳务申报缴纳营业税。
兼营营业税不同税目未能正确核算。部分工程尤其是装修、装饰工程可能包含设计劳务,虽然建筑劳务和设计劳务都属于营业税应税收入,但分属建筑业、服务业税目,分别适用3%和5%的税率。如果不能在账务上分别核算,并按适用税率计算和申报纳税,通常税务机关会要求套用其中较高税率计算应纳税额。
个人所得税应税项目套用错误税目或税率。由于建筑企业中木工、泥瓦工、水电暖通工等基础工种往往聘用流动性大的临时用工人员,财务人员若对相关税法掌握不准,容易将应按“劳务报酬所得”扣缴个人所得税的人员,按“工资薪金所得”税目扣除2000元后计税,导致少扣个人所得税。
另外,对于员工奖金的个人所得税适用政策问题,税法明确规定“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对每一个纳税人,该计税办法只允许采用一次”,“雇员取得除全年一次性奖金以外的其它各种名目奖金,如半年奖、季度奖、加班奖、先进奖、考勤奖等,一律与当月工资、薪金收入合并,按税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但许多财务人员仍对政策理解有误,导致少扣缴员工个人所得税。
印花税税率使用有误。前述营业税建筑劳务和设计劳务未能准确区分,同样会影响到印花税的准确计算,因为设计业务适用 0.5‰的税率,建筑劳务将按0.3‰的税率计征。另外,建筑企业大宗材料采购合同或视同合同使用的采购凭证是否贴足印花税票,以及部分税务机关对于视同合同使用的采购凭证按购销金额一定比例核定征收印花税,也是财务人员容易忽视的问题。
(3)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确认不准导致的遵从风险。由于建筑企业普遍采取分期收款模式预收或结算工程款,会计准则和相关税法在营业税纳税义务确认时点上规定并不一致。对于施工期间按照工程进度或合同规定分期结算的工程款项,财务人员仍习惯按收付实现制申报纳税,尤其是在预收账款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确认上存在困惑。
最近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对建筑企业预收款项营业税纳税义务时间做出了比以前更明确、更清晰的规定。自2009年元月1日开始,建筑企业向客户收取的预收款项应作为当月营业税计税收入申报纳税。对于工程施工期间按工程进度或合同规定分期结算的工程款项,不论工程结算款项是否按时收到,均应按合同记载日期或实际结算日期在当月计算缴纳营业税。
(4)少计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导致的遵从风险。由于建筑企业财务人员习惯按收付实现制核算工程收入、成本和费用,导致应该计入当期应税收入的工程款项长期挂在应收账款或预收账款科目中,未能及时确认。而与本期应税收入无关的、按照权责发生制应该在后期确认的施工成本和期间费用提前在当期扣除,从而少计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对于税法规定了扣除限额标准的广告宣传费、业务招待费和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等费用,未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期间进行正确的纳税调整,影响了应纳税所得额的正确计算。现行税法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相关的、合理的支出,必须取得符合规定的票据方能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否则,也会影响当期应纳税所得额的正确计算。上述三类行为均会影响建筑企业正确计算当期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导致隐瞒利润或虚报亏损的遵从风险,因此受到税务机关处罚。
(5)其它遵从风险。未及时、准确办理纳税申报。现行税法明确规定了各个税种的纳税申报期限,按月申报的营业税、增值税为次月15日以前,个人所得税在次月7日以前,企业所得税季度纳税申报应在季末的15天内完成,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截止时间为次年的5月31日以前。未及时、准确办理纳税申报,将诱发相应的纳税遵从风险。
未按规定办理涉税事项审批或备案。税法要求纳税人将银行账号、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会计核算软件和财产损失扣除等事项及时报送税务机关备案,对于减免税申请、审批亦有相应的规定。纳税人若违反相应规定,可能会受到税务机关处罚,或无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和财产损失税前扣除。
未能将营业收入全额纳入财务核算并申报纳税。个别建筑企业采取非常隐蔽的手段,如不签订装修合同,用内部收据收取客户现金结算工程收入,并且不将其纳入财务核算。同时,将上述未纳入核算的工程耗用材料、费用等部分或全部在账外流转,不仅增加了税务机关查账核实其收入、成本、费用的难度,而且达到了少计收入甚至不列收入或多列成本、费用的目的,从而导致了少缴税款的遵从风险。
其二,纳税金额核算风险。建筑企业纳税金额核算风险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由于企业财务人员工作疏忽,纳税金额计算错误,导致未缴或少缴税款的风险。如在填写申报表时因为逻辑审核错误或没有正确引用财务报表数据、其他计税数据导致计算错误。二是由于企业财务人员对税收政策不够熟悉、掌握不够或理解出现偏差,造成纳税金额核算不准确,导致未缴或少缴税款的风险。纳税金额核算风险实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税收政策不遵从导致的结果,基本可以从前述税收政策遵从风险的各种形态中找到具体表现形式。
其三,税收筹划风险。税收筹划需要对现行税法精确理解,并且通常在税收法规的边缘上操作,即使是考虑非常周到,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大的筹划风险。税收筹划风险是指对有关税收政策的精神把握不准,导致税收筹划活动失败而可能付出的代价。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
(1)在日常涉税事务的核算、处理上,因为筹划不周,导致没能依法纳税的风险。从核算、处理的表面或形式上看符合税法规定, 但实质上有违税法。如刻意将在同一建筑工程合同上记载的材料费(非资产材料和前述构件性产成品材料等)和劳务费分开核算,试图分别计算缴纳增值税和营业税,事后被税务机关认定应全额计算缴纳营业税。
(2)在特殊涉税事项税收筹划过程中,因对税收政策的整体性把握不够形成的筹划风险。如对捐赠行为的税收筹划,本意希望捐赠支出能够在税前全额扣除,但因为受捐对象不符合税法要求而导致纳税调整。
归根结底,税收筹划风险依然属于税收政策遵从风险的特例,只不过这种行为是因为纳税人希望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而刻意操作的,而且是因为考虑不周或操作失败才导致的税收风险。
三、建筑企业税收风险可能导致的损失分析及风险规避措施
税收风险可能导致纳税人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存在纳税遵从风险而受到税务机关处罚以后,纳税人信用等级将会下降,从而导致名誉损失,并会因降级增加纳税人未来的税收遵从成本。建筑企业主要纳税遵从风险可能导致的经济处罚或损失情况如表1、表2所示。
全面地认识和分析税收风险,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做好风险防范,对于降低建筑企业纳税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树立防范意识,严格依法纳税。建筑企业要教育全体员工树立正确的税收风险防范意识,并将其落实到每名员工、每个岗位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去。通过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风险防范措施,分析并评估各项经营活动中可能存在的税收风险,依靠依法纳税、照章经营去规避、排除或化解税收风险。
同时,要选择与纳税信用等级高、模范遵守税法的客户开展交易,尽可能地规避税收风险。尤其要注意大宗材料供应商的选择及大额材料、劳务发票的真伪识别,争取杜绝因取得不符合规定票据等低级错误导致的税收风险。
第二,规范业务操作,提升员工素质。规避税收风险一靠制度,二靠人员。规范业务操作是降低税收风险的重要基础。建筑企业要制定严格的、涵盖处理、核算、申报、缴款等涉税业务的操作规范,督促、检查涉税有关岗位责任落实情况、质量控制遵循情况、考评奖惩兑现情况。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教育、岗位培训,提升财务人员和办税人员的业务素质、专业技能和工作质量,降低潜在税收风险。
第三,加强沟通联系,融洽税企关系。税收风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企业财务人员对于税收政策法规掌握不够、理解不准等原因造成的,因此企业要加强与税务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了解税收政策法规的变化动态,融洽与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关系,以便及时获得政策支持和优质服务。如对于没有把握的税收政策或涉税业务处理方面的困惑应提前咨询,谨慎操作,避免酿成税收风险。发现税收风险时应及时与税务机关沟通,尽快、稳妥地处理,降低税收风险可能导致的经济损失或处罚,如在目前没有发票真伪鉴定手段的情况下,可以定期携带大额材料或劳务发票前往纳税服务大厅请求税务机关协助辨别。
第四,依托专业服务,提升纳税遵从。随着税制的优化和税法的完善,税收政策变化频繁,复杂程度也日趋增加,企业现有财务人员的业务积累和知识水平已远远满足不了类似并购、重组、非货币交易等复杂涉税业务处理的需要。因此,建筑企业应借助外部高水平的税务专业服务机构或人员的帮助,有效规避税收风险,既避免纳税遵从不足导致少交税而蒙受经济处罚带来的损失,也要及时纠正纳税遵从过度导致多交税给企业带来的不必要的纳税遵从成本,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纳税遵从的准确性、及时性、合法性和经济性。
参考文献:
建筑行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从业人员全国达3000万人,但该行业从业门槛低,人员流动性大,造成对税务风险关注不够,本文就建筑业税收风险分析及对策进行论述。
关键词:
建筑业;税收管理;风险;对策
一、建筑业税收管理现状及税收风险
当前,建筑行业施工单位注册地与施工地不一致,全国一些地方税务机关为防止税收流失,同意由业主单位代征税款,这样即确保了税款的直接入库,又防止了施工企业纳税过程中使用假票的现象。但在税款代扣过程中,业主仅代扣基建营业税及附加税,其他税种管理难度大,需要税务人员素质高,当地税务机不能实施有效管理,但注册地税务机关对该企业进行税务管理时,由于账和凭证在施工地,也不能进行精细化管理,故造成其他税种管理的漏洞,建筑企业一般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工地施工完成后项目经理职责就结束了,这给建筑企业留下了很高的税收风险。
二、建筑行业涉税风险分析
(一)营业税方面
1.少记收入偷逃税款。一是建设方不按工程完工进度进行申报,申报数据与建造成本不相匹配,二是在甲方不付建设款的条件下,由施工方代垫建设款项后直接记入费用支出,实现少记收入少缴营业税的目的。
2.建筑材料由甲方直接供应(甲供材)。甲乙双方在签定建设合同时未包含甲方供应的材料供应款项,乙方只对建设款项进行申报缴税,而甲方直接开具增值税发票入账,建筑营业税未按税法规定全额计征营业税。
3.建设过程中的水电费由甲方保障提供后直接扣除以抵工程款,达到少缴营业税的目的。
4.甲方在支付项目工程款时,按照总价款的一定比例替施工单位缴纳的规费,乙方无票入账,收入减少。
5.建造过程中乙方直接把设备费用进行列支,增大扣除成本,减少营业税额。
6.在发票的使用上做手脚,建筑企业项目部经常会出现使用白条、假票、虚开发票的现象,实现少缴税的目的。
(二)所得税方面
1.工程收入记账不及时。建筑工程建设周期上,建筑单位往往为了中标,经常垫付工程资金,或将部分实收工程款计入预收账款等往来科目。为了不按期缴纳税款,企业申报营业收入与实际已经实现的工程量收入有很大出入,通过推迟开票时间或开假票等达到来少缴企业所得税。
2.采用虚假建筑工程成本票据冲抵企业所得税税基。一是虚列建筑工程成本。建筑单位中标项目,常规建筑工程一般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在上缴一定比例的管理费后,建筑工程所用支出,均有项目经理全权支配。小的建筑单位项目经理采用白条直接领款,致使建筑项目成本管理流于形式,特别是对部分工程采用分包、转包的,工程成本混入整个成本账务之中,并没有工程收入配比,达到虚增工程成本,套取现金,以实现少缴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目的。大的建筑企业项目经理,为了满足内部财务管理和外部监管等要求,项目部采用虚开发票等手段,达到少缴企业所得税。项目部在工程成本、费用入账时,到处找票列支,虚开、买假票情况很多,由于建筑工地往往远离公司,项目部往往自行采购的工程所需材料,一般只有钢材、商混有发票,其他地材都没有发票,这为虚开、代开发票提供了土壤。对实际是专门的劳务开票公司,一般按照需票方的开票额加上开票费的金额直接开具发票,虚构工程成本。二是虚增工地施工人员,冒领工资达到少缴企业所得税和逃避缴纳个人所得税。工地项目部人员很少,一般采用劳务外包,本来项目部人员工资在建筑成本中占比例不大,但项目经理指使别人签字冒领工资,达到逃避缴纳所得税的目的。对管理层人员工资只计入管理费用,不代扣个人所得税。尤其以个人承包形式的施工企业,在工程完工后对承包人不进行个人所得税二次核算。
3.虚列机械工程费,达到少缴工程所得税的目的。建筑工地机械很多,项目部一般采用租赁,工程机械大都是个人或私人小公司所有,为了揽工程机械租赁的活,一般愿意配合项目部多列机械费,将套取的租赁费返还给项目部,成为项目经理的小金库。
(三)印花税方面一般情况下,建筑公司会按照建筑合同的金额和账簿按规定缴纳印花税,在购买材料等方面,管理较为规范的国营、集体性企业很少出现材料不入账的现象,而民营企业在购买材料、委托加工等方面,常会出现不及时入账,漏缴印花税的现象。
(四)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方面在城市旧城改造项目中,建设单位常常在未签定土地合同,未取得土地开发证明的情况下进行工程建设,税务机关常常无法对其进行正常管理,对其产生的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无法即时进行征税。若施工企业与建筑公司存在有承包或挂靠的形式,地税机关常常难以及时准确掌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工程完工后,施工企业直接将临建房归还给业主单位,业主单位因没有房产原值无法记入固定资产,使房产税不能按时申报。
三、采取的主要对策
1.强化对建筑单位的税务管理。各地税务机关应加强协作,给出建筑子单位成本预警值,要求建筑单位报明细收入、成本到子单位工程,从逻辑关系上规避建筑公司的涉税风险。赋予工程所在地更大税务管理权限,让真正能管理的税务机关履行好职责,合理分配所得税分成比例。
2.加大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管理。根据建筑企业财务会计制度是否健全,准确确定查账、定额、定率的征收模式。定期审核建筑单位税前扣除项目的真实性、合法性。首先着重查大额成本费用的票据是否合法、真实、有效,是否有假票、虚列、虚构行为。再次查看工程施工形象进度,是否与账务记载匹配,是否分项目和年度归集收入、成本、费用。最后根据工地实际核实工资,是否有虚开发票,虚列人员工资的情况。
3.充分利用数据管理平台,及时收集和利用好第三方信息。通过多渠道采集建筑单位的营业税和开具发票的信息比对、并利用《外出经营税收管理证明》信息与加征的所得税数据比对;公路、铁路、建设等相关有关部门取得第三方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应用等。
4.加大建筑企业日常管理和巡查力度。对大型建筑企业,应着重查看挂靠、转包现象,如存在就要关注假票报账、虚列成本费用,逃避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对小型建筑企业,应着重查看白条入账、账务不健全,挂靠别的企业施工,对在项目施工地开票的收入,有无不列或少列账。
四、管理建议
1.建议施工地主管税务机关取消业主代扣税款,并严格按照税收管理法,对施工方办理临时税务登记证,纳入正常税收管理。
2.各地主管机关要加强对施工方税务管理,经常与企业法人所在地税务机关沟通,国家要出台特别政策赋予施工地主管税务机关管理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