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学精细化管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科学管理是旧时代的散弹枪
泰勒的管理实践集中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那个时代整个世界仍处于农业时代,尚未完全步入工业社会。当时的美国,教育并不发达,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很少,劳动生产率普遍低下,整个社会物质生活贫乏,各种生活用品总体来说是供不应求,社会对产品重“量”不重“质”。然而,正是这样的时代特点,注定只要有枪就能成功。泰勒本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工厂度过的,而且这些工厂大部分是钢铁厂,如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和著名的伯利恒钢铁公司等。当时的情况是,一边是市场对产品的强烈需求,一边是钢铁厂产品生产效率的低下,在这样一个时代,“散弹枪”的存在便是好莱坞电影里面王者归来的戏码。遗憾的是,泰勒却观察到这样的事实:几乎在各个行业中普遍存在着“磨洋工”现象。面对这一现象,泰勒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总结出导致该现象的三个原因:其一,工人间存在谬论,认为每当本行业中产量有所实质性增长时,就会造成一大批工人失业;其二,目前通行的管理体制缺陷甚多,工人认为“磨洋工”是保护自己利益的最佳方法;其三,各行各业普遍存在凭效率低下的经验法则行事的情况,最终浪费了工人的很大一部分努力。在总结完原因之后,泰勒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个体的劳动动作研究,设法通过提高对工人劳动力最大量的准确性来激发工人的积极性,并且鼓励管理者和劳动者合作,最终通过提高工作效率来实现工人和企业的共同富裕。通过努力,“一组统计数据表明,如果按照一种指数(1958年为100来计算),每个工人每小时制造的产出从1890年的21.2增加到1929年的52.0。”由此可见,科学管理带来的效率在不到40年提升了1倍。毫无疑问,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正是旧时代的“散弹枪”。
精细化管理的时代特点是微利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产品的不可替代性下降,社会已经由需大于供转变为供大于求,顾客对产品重视的是“质”而不是“量”,整个社会处于产能过剩和企业库存压力增大的大环境下。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管理者只有推进全面精细化管理,才能够全面地了解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才能够正确地分析市场经济的形势,科学与精确地给予自己市场定位,研究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拟定出通过努力就可以达到的目标;并通过精细化管理、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完成自己的目标,改善自己的产品和提高自己的利润。这样的环境,决定单单靠“有枪”还不行,还需要高精准的“狙击枪”。有一个关于煮鸡蛋的趣事:通常,中国人把鸡蛋往锅里一放,然后去洗漱或干点别的,等再回来鸡蛋就煮好了;而日本人会把鸡蛋放入一个长宽高各4cm的特制容器,加入50mL水,1分钟左右水开,再过3分钟关火,然后利用余热煮3分钟,使鸡蛋达到营养价值最高的状态,最后用凉水泡3分钟,使鸡蛋很容易就能剥开。跟中国人相比,日本人节约了4/5的水,2/3的热量,同时还使鸡蛋达到了最佳的营养状态。中国人和日本人,同样是煮鸡蛋,虽然效果相同,但是能够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却不同。当下,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市场经济,市场竞争加剧,对于处于市场竞争中的企业,是否能够精细化管理资源决定了企业的命运。诚然,如果要获得持续、可观的企业收益,就有必要向小故事中的日本人学习精细化,拒绝让企业的利润流失在管理环节当中。中国精细化管理的首倡者汪中求先生曾经指出;“精细化是我国企业必须迈过的一道坎,不管是何种行业,不论是哪家企业,离开了精细化,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无异于缘木求鱼。”精细化管理从其来源角度,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或许是最早提出精细化管理思想的人。泰勒通过对工人操作动作的研究和分析,消除和改正了不必要的动作,总结出来一套合理的操作方法,使大多数人都能达到超过定额。理论上,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技术,它强调标准化和可操作,而科学管理的实践研究就是将工作的步骤标准化和可操作化,正所谓,理论来自于实践正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常常认为在1911年泰勒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这或许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本精细化管理著作。
作者:黄洪强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关键词]财政 科学化 精细化 途径
一 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界定
财政科学化管理,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和把握财政管理的客观规律,按照财政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运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发挥管理人员的积极作用,提高管理的实效性。精细就是精致、细密、不疏漏。精细化管理,就是要运用信息化、专业化和系统化管理技术,建立健全工作规范,责任制度和评价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实施管理,避免大而化之的粗放式管理,抓住管理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不断提高财政管理的效能。科学化精细化是有机的整体,科学化是精细化的前提,精细化是在科学化指导下,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把科学管理要求落实到管理的各个环节,落实到管理人员岗位,体现集约管理注重效益的要求。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涵盖科学的管理制度、先进的管理手段、规范的工作秩序、严格的执法监督体系以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等在内的系统工作。
二 当前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是建立在精益求精思想和信息化应用的基础之上的,现阶段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迫切要求我国各级财政部门建立健全各项财政工作规范,做到明确责任分工,优化业务流程,强化协调配合,按照精确、细致的要求深入实施管理,从根本上确实提高财政科学管理的水平。资金紧张与铺张浪费并存是我国近年来审计报告反复披露的一个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财政资金在财政各部门分配过程中面临着多种多样的利益诱惑,进而滋生腐败现象。由此可见,目前我国财政各级管理机构须要高度重视财政的管理过程,强化财政的精细化管理,争取用精细化和科学化的财政管理机制的执行来防范和预防财政管理中的各种不良行为。
财政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正是一种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正适用于当前我国的财政管理需求,它可以解决我国财政管理方面的主要问题。因此,努力在财政科学管理上下工夫,实现财政的精细化管理,对于我国当前财税体系改革来说具有相当强的迫切性。精细化的财政管理水平可以帮助我们发扬财政工作管理的优势,进而确立自身的发展重点,提升我国财政管理的整体适应发展能力,为我国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的进一步深入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 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主要途径
1 逐步推行财政政务工作的公开制度
一是依法、科学、民主地理财,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主要是要逐步建立财政管理事项公开制度,注重反映财政管理中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宏观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后进行调整修改,使财政政务公开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要为群众和企业办实事,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二是注重制度的落实和服务的高效优质。要建立健全廉洁高效的财政规范体系,严格规范服务行为,在提高服务的基础上,加强财政监督。要提高服务意识,规范管理业务流程。三是建立完善的财政政务公开长效监督机制。把财政政务公开工作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干部年度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奖惩的一项重要依据。
2 加强财政信息化建设,改进落后的技术手段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完备的预算编制系统、良好的国库运作系统和国库信息处理系统、预算执行分析报告系统、部门间信息共享系统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系统等,提高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能力,科学合理确定预算指标,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尽可能减少预算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建立有效的预算监督机制,建立政府与公众之间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从而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实现预算执行和报告的公开机制。一是公开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定期公布现行财政政策可持续性的长期报告,公布综合的滚动的中期预算框架,公布预算单位的财务执行情况以及月度、年度预算报告等。二是确保公开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建立相关机制确保政府会计和财务报告标准的统一性和公开性,并使整个公开过程独立于政府。
论文摘要:实现科学化精细化财政管理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具有现实迫切性。科学化精细化所要突破的工作重点和难点主要是预算编制管理、收费资金统管、专项资金管理、国有资产管理,需要外部环境助推和内部协同整合来提升财政管理的效能与效率。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站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紧扣当前财政管理的脉搏,深刻精辟地揭示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理财新方略,抓住了公共财政管理的灵魂和财政工作的活力源泉。我们必须把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贯注到、落实到财政工作的全程运行之中,使之发挥出强劲而持久的重大作用。
一、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具有现实迫切性
首先是政府转型需要财政管理“转轨”。责任型、法制型、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履行离不开公共财政的高效精确运作来体现与实现。另一方面,也是民主政治不断进步的紧迫要求,社会公众对财政资金的收支管理有权利、有意愿知晓其来龙去脉和效益如何。其次是应对财政收支矛盾尖锐的根本对策。县乡基层财政持续困难,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资金缺口持续扩大,迫使财政部门必须精打细算,分厘必较。即通过各项财政管理制度的细化完善,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好用活,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可信度。其三是确保资金安全有效和消除资金管理风险的必然路径。近年来各级审计部门的审计报告反复披露出一个“顽症”:资金紧张与铺张浪费并存现象较为突出,且屡查屡犯,屡禁不止,人、车、话、会、接待费等行政成本快速膨胀,这种粗放型管理被讽喻为“官油壮捻子,头比身子大”。加之资金运行过程中风险失控的隐患继续积累,骗套财政资金,截留挤占挪用现象日益突出,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一套严密清晰、刚性系统的管理约束机制。其四是建设廉洁型财政干部队伍的有效途径。财政部门在管理分配资金的过程中面临着多种多样的利益诱惑,关键环节和核心岗位的权力过于集中,工作透明度不高,导致自由裁量权失范,索贿受贿现象时有发生,《财苑警示录》中的违纪违法案例启示我们,必须运用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机制缩短权力半径,强化监督制衡,从业务操作层面上有效化解和预防各种不廉洁行为。
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必须突破,点难点
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以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人民群众期待的民生热点和社会公众不满的管理弱点为重点;以财政资金安全有效运行为主线,敢于抓主要矛盾、抓源头控制、抓权力分解、抓程序制衡、抓机制透明,防止避重就轻,重表轻里,只说不做。
(一)尽快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程度
一是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预算编制的级次顺序,增加预算编制时间,提高预算的精确程度。二是建立健全预算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完善行政开支定员定额标准。构建部门机构编制、业务计划与经费预算衔接对应机制。三是预算编制终端必须数据化和具体化,提高预算的预测性、前瞻性和控制力,尽量减少“以基数定预算”的惯性方法。当前有必要实行“开门预算”,加强人大财经委员会的专门审核与监督,引入公众质询参与机制,增强预算的公开性和公信力,以真正解决预算报告“内行说不清,外行看不懂”。“一年预算,预算一年”的根本缺陷。四是要加快建立预算支出的绩效考评机制,完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围绕重大资金项目、民生项目、行政成本项目推行预算支出绩效考评试点,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以后年度编制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逐步建立绩效考评结果公开制度,提高绩效考评的透明度和公信度。
(二)细化收费资金统管
以当前正在开展的“小金库”专项治理为契机,彻底清理预算外资金账户,严格规范各单位财务管理,建立“零户”统管机制,取消各单位收入过渡户,实行票款分离,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要全面推行综合财政预算,把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各类非税收人纳人预算管理和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使各类收费资金在科学化精细化机制引导约束下发挥应有的使用效益。
(三)强化专项资金管理
由于缺乏系统严密的管理方法,相当一部分资金被挤占挪用充做公用经费,有些甚至被截留贪污。因此要从源头上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设置,严格控制新增项目,规范现行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一要提高专项转移支付管理透明度。其设立要做到有合理明确的分配依据与标准,有操作程序,真正体现公开、公正、透明、效率原则,及时公布各项转移支付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减少随意性。二要加强监督考核和问责力度,使各类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益有一个明显提高。
(四)要严格国有资产管理
切实推进国有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全面衔接和有机结合,制定操作性强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更新报废标准和相关配套制度,依法规范处置国有资产,切实加强新增资产配置专项审核和资产收费管理,确保国有资产完整安全,保值增值。
三、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需要外部环境助推和内部协同整合
一、财政国库支付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单位在授权额度上与相关规定不相符
根据相关文件得知,在实施财政国库支付改革的区域内财政资金支付的形式包括两种,分别是直接支付与授权支付,所谓直接支付是由我国财政部门向银行或者行签发支付指令,并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资金下拨到相关的收款账户内。而授权支付则是预算单位在按照财政部门的基本要求下自行签发支付指令,相关的行则根据支付指令将资金支付到对应的收款账户之中。从某种角度分析,授权支付的形式与《预算法》《国家金库条例》中的规定不符合,往往会在授权支付之后,因为行与国库清算时余额不足会形成财政透支现象。
2.拨款书与印鉴管理存在缺陷
现如今有非常多的地方财政部门的拨款书管理比较松散,且签发的拨款书的编号比较混乱,比如拨款书随意摆放或者出现重复编号的现象。另外,我国财政部门缺乏完善的印鉴管理制度,容易导致国库资金风险出现,对资金安全造成威胁。
3.财政部门难以做到“零余额”
当前有非常多的地区为进一步解决支付瓶颈的问题,很多财政部门会事先在行设立“小额现金账户”,从而将国库内的大笔资金预拨到“小额现金账户”之中。另外,在依据预算单位的实际需要中,财政部门集中各支付部门严格按照预算单位的申请资料将款项拨付到劳务者手中,虽然这种支付方式比较简单方便,但是却缺少了国库监督环节,甚至会导致大量的资金滞留在银行内部,长此久往则会形成“第二国库”。
二、财政国库支付如何形成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诚如上文所言,在财政国库支付改革中因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问题层出不穷,无法真正推动财政国库支付改革的有序发展,并且也无法保证资金的安全性。为进一步提高财政国库支付改革的有序发展,则需采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1.加强预算编制改革
在新形势下财政资金需打破传统的模式,不再区分预算内外,简而言之便是要将所有的财政资金都积极纳入到预算体系之中,保证国库收支能够对所有的财政收支状况有所了解,这样一来,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所有的财政收入都被纳入到国库监督范围之内。另外,还需要改变预算年度,由原先的历年制转变为跨年制,由于我国预算年度在1月份,但是大多数审批预算在3月份以后,导致1月份的预算执行缺乏规定。鉴于此,可以采取跨年制,保证全年预算都有法律依据。
2.加强监督与管理
要想从根本上保障财政国库支付改革的稳定发展,那么则需要对预算执行进行控制,可以从制度设计、机制运行以及动态监控等方面构建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与管理。首先需要进一步深化国库支付制度,并且要在当前实际发展情况下采取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深化与优化,以此提高支付效率。其次需要改革监管方式,比如在财政资金的整体运行基础上,可以构建监控、预警、分析、查询为一体的监控系统,加强对预算单位资金支付的监督与管理。
3.加强应用电子化建设
在新时代中信息化建设水平逐渐提高,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国库支付制度改革中,能够实现财政、税务、国库之间的资源共享。另外,在国库支付制度的整体运营下需要加强网络的利用,可以构建国库资金银行支付清算系统,或实施财税库银的横向联网,保证国库支付制度在信息化制度的影响下更加完善。
4.构建监控体系
国库支付制度具有强化预算约束的重要作用,能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但是在发展运行中同样离不开严格的管理制度。我国财政部门需要依据实际发展情况建立预算单位分月用款的计划制度,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督与管理,并构建完善的内部监督制约制度。另外,还需加强对银行的监督与管理,实现对银行的资金清算以及资信监督,审计部门需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保证政府部门与其它预算部门能够依法履行职责。
5.形成政府采购模式
从我国财政角度探析,国库支付制度与政府采购支付是相辅相成的,均是公共支出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一般情况下国库支付制度能够引发联合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但是如果采取政府采购制度,才能真正避免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与出现。
一、建立图书管理员制度,是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前提
图书管理员是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直接责任人,因此,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明确一个目标。建立图书管理员制度,其根本目的是加强图书管理,明确和落实图书管理员的责任,确实解决“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问题,规范学校的图书管理工作,发挥学校图书的最大效益,提高图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二)要做到三个结合。第一是图书管理员制度要与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图书管理员要认真学习管理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图书管理工作,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第二是图书管理员制度要与图书管理责任制相结合。图书管理员要承担自己所在岗位的责任,同时还要根据学校工作的实际情况,细化自己的职责。第三是图书管理员制度要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图书管理员应借助信息化手段,对学校图书还需要有统一的管理工作底稿,做到信息共享。为此,必须从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快培养信息化人才。
二、开展考核评估,是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动力
考核评估是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方法,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抓好培训。这是学校对图书管理员日常管理的基本方法,更是图书管理员提高基本素质的保障。因此,要有计划地开展系统培训,使每个图书管理员掌握一定的备受社会推崇的管理思潮。
(二)考核评估要在同行业中综合对比分析。在对各个兄弟校图书管理调查的基础上,还需要在兄弟校中进行对比综合分析,以便为长期的评估建立比较系统的数据库,从而在管理方式、管理技术以及管理目标上均有所拓展和改进。
(三)考核评估要成为加强图书管理的有效手段。对图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学校主管领导要采取约谈、调查、核实、处理处罚、提出管理建议等方法进行处理,使学校图书管理工作为教育教学服务精品化。
三、坚持图书管理创新,是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核心
为了适应未来图书管理的需要,图书管理者应有超前意识和创新意识,积极思考和实践新的对策。
(一)管理创新是图书管理发展的原动力。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名著《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组织创新的概念,并将其纳入社会发展之中,论述了创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量、信息量剧增和市场剧变的新世纪,谁能感觉敏捷,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快速作出反应,力争处处先行一步,谁就会在竞争中获得胜利。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管理上的创新能使图书管理工作打破常规,改革管理工作流程,大大提高管理效率,能使图书管理者以敏锐的观察力,密切关注未来变化的新趋势、新动向、新问题,从而能以超前的意识果断决策,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
(二)管理创新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外在需要。以往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的设计,常常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不犯错误为出发点,这样就有着过多的管制和约束,这种过细过严的规则,通常会窒息那些最初很难识别的新生事物的嫩芽,致使图书管理僵化,抑制了首创精神。而新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不断产生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新知识的时代。国内外管理理论的研究表明,决定图书管理发展竞争优势的是人才和科学技术的优势,而决定人才、科学技术优势的是创新,所以强调创新已成为现代管理的时代趋势。
(三)管理创新是深化图书管理工作改革的内在需求。图书管理原有的一套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世纪新的运行特点,图书管理要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对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进行合理取舍,通过改革创新,建立起一套崭新的管理运行机制,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但是,管理创新是一个繁杂的过程,无论是在理念、体制、程序等方面都必须深系实际,所以一定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有科学求实的态度。实事求是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图书管理要想有新的突破和新的创新,工作中就要尊重客观事实,既不能只强调创新而不尊重客观实际或背离客观事实,也不能认为在实事求是基础上的创新是为了出风头、摆花架子,而应该找到一个上级的路线政策和兄弟校的好经验与本校实际相结合的最佳工作结合点,找到工作的突破口,创造地形成适宜本校具体情况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二是要实行开放式管理。要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有效创新的根本途径。图书管理者的创新行为只有为广大员工和学生所接受,其创新意识和决策才能化为员工和学生的自觉行为,才能成为推动图书管理发展的有效动力。
关键词高校后勤;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1引言
由于我国高校后勤管理起步比较晚,和很多发达国家相比管理模式还比较落后,但是却需要承担很大的责任。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如果后勤得不到保障,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的发展。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国出台了很多提高高校后勤管理的政策和制度。近几年来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给高校后勤管理增加了很大难度。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应该是实施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
2新时期高校后勤管理面临的挑战
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取得了重要成就,比如:把高校后勤管理从高校中分离出来,对后勤部门私立化,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校的压力,改变了原来的思想观念。在传统教育体制下,学校后勤部门相当于事业单位一样,很多人愿意在高校后勤部门工作一辈子。但是随着全球市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高校后勤部门面临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激烈,对后勤部门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虽然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水平,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校后勤管理的水平和服务水平。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后勤依然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2.1服务意识较薄弱,服务质量偏低
随着高校体制改革不但深入,高校后勤部门从原来的高校中脱离出来,形成了社会化的管理机制,但是我国后勤管理体制起步比较晚,和很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学习体系,导致后勤部门引进人才比较困难,很多高素质人才对后勤部门在认识上有偏见,不愿意从事后勤管理工作,导致很多高校的后勤管理人员还是以前的管理人员,他们在管理过程中依然采用以前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标准,他们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跟不上时展的潮流,导致高校后勤发展和高校发展存在很大差异,严重影响和制约高校建设和发展。高校后勤管理比较落后,是导致高校后勤服务的满意度严重不足[1]。
2.2员工素质较低,缺乏人才双向流动机制
目前很多高校后勤服务人员,大多数都来自原来学校后勤管理。他们几乎都没有高学历,也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和学习,而且转变思想比较困难,更加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经验和服务知识,加上人们对后勤部门管理存在偏见,认为后勤部门就是给学生、老师做饭的,而且薪资待遇也不是很高,导致很多高素质的人才不愿加入到后勤管理的工作中。长此以往下去,后勤人员的管理陷入了缺乏双向流动机制的恶性循环中,大大降低了后勤管理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同时也制约着高校设备管理、校园绿化、卫生整改等服务水平的提高。高校后勤人员素质较低使得在开辟新项目时,没有专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提高高校后勤人员的综合素质是目前高校后勤部门首要的任务之一,也是提升高校后勤服务质量走可持续发展到面临的主要问题。
2.3管理不够规范,总体工作效能较低
根据在高校后勤部门多年的工作经验,目前很多高校后勤部门的管理水平还能适应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但和专业化、规范化管理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更加谈不上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高校后勤管理不够规范,导致很多后勤工作的效率比较低,根本适应不了当前的教育形势。比如:高校后勤服务对象是学校以及在校的师生,这一特殊的服务对象,使得后勤服务的经营利润非常少,所以提高后勤服务的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来提高后勤服务的经济效益就显得非常重要,高校后勤部门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如果没有规范的管理方式,就不能处理好后勤服务和学校服务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服务关系,导致后勤服务在收费成本上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后勤服务的发展和运营。除此之外,高校后勤服务在流程上缺乏操作的灵活性,导致后勤管理工作效率普遍很低。这些原因都是导致高校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对后勤服务印象不好的主要原因。高校后勤服务沟通和宣传不到位也是导致后勤部门被不理解的主要原因[2]。
2.4制度不够健全,监督评价不够到位
制度是高校后勤部门运行的灵魂,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很多相关的政策和规章制度就得不到良好的落实。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后勤服务从学校中剥离出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企业化和市场化的运营体制,很多制度还不够健全,根本不能通过现代化制度和管理体系进行规范化管理。比如:高校后勤服务部门还没有形成人事制度和激励制度。过度地强调工作内容,导致高校后勤部门以及后勤人员缺乏竞争意识。没有形成统一的导向机制,导致后勤服务部门在工作中往往忽视了价值规律和经济杠杆的作用,实际的工作成效和经济利益严重脱节。虽然有的后勤服务部门实行了企业化管理,但是没有业务流程,工作分配上仍然采用原来的管理模式,企业化管理模式的制度和方式形同虚设,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后勤管理缺乏必要的监督机构和有效的评价机制,学校对后勤服务实体存在不同程度的监督、管理不力情况,没有形成健全的监管和管理制度,资源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后勤服务与学校和师生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3]。
3对高校后勤进行科学化与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措施
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要保证后勤服务工作能高效优质进行,就必须要通过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来实现,本人结合在高校后勤管理中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相关文献的参考,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3.1加强后勤管理团队的团队素质,使高校后勤工作更加科学化与精细化
高校后勤管理通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章制度,如果一直延续着以前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进行及时的创新和完善,不但会影响后勤服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而且会降低后勤部门在高校中的地位。所以,要加强后勤管理团队的团队素质,使高校后勤工作更加科学化与精细化[4,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后勤部门管理部门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根据后勤部门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科学、合理、规范的培训体系,对刚入职的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保证他们对后勤部门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都能熟练掌握和应用。并且定期对培训的知识进行考核,对考核没有通过的人员进行一定的处罚,对表现好的员工进行资金上的奖励,提高他们对工作的积极性和上进心,从根本上提高员工对后勤管理工作知识。其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比如引进平衡计分卡法,将后勤部门的工作和和战略分解为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员工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进行全面评估,平衡计分卡法具有目标明确,个人、部门和组织目标相联系,具有长远的战略导向性、简单明了,少而精,易于控制和管理。考核制度的成本较低,容易操作、减少考核误差,考核结果相对有效的优点能很好地适应到后勤管理绩效考核中,不但能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还能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最后,对于后勤管理,在进行招聘的时候,要考虑到职业的特殊性质。比如学校的空调维修人员、多媒体设备的管理人员,在招聘时都要要求持证上岗,并且在工作过程中要进行定期的专业技术培训,以提升其专业素质。
3.2建立健全后勤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使高校后勤工作更加科学化与精细化
建立健全后勤部门制度能保证学校各项顺利进行,所以高校后勤要做好科学化和精细化的管理。除此之外,要完善后勤部门的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比如:制定科学合理的奖罚制度。每个月都选择出工作态度和业绩良好人员评选为劳动模范进行口头表扬和资金上的奖励,对一些不遵守规章制度和的员工进行一定的惩罚,从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增强责任心;另一方面,除了建立健全管理部门工作的相关制度与规范之外,对于一些突况,后勤部门也要考虑到并制定出有效的措施,并对工作做好后期的监督工作[5]。
3.3从后勤工作的社会化改革方面入手,使高校后勤工作更加科学化与精细化
从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的角度,提高高校后勤工作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遵循当前的市场规则,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同时要改变原来的发展理念,使得后勤部门的管理更加科学化和精细化,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后勤部门全体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而不是一个部门或者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其次,在改革的过程中,要使后勤管理更加专业化,使其更具独立性,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最后,学校也可以将后勤工作进行外包或者与一些企业进行合作,使后勤工作更加科学化与精细化[6]。
4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后勤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并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可以完成的,需要后勤部门全体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高校后勤进行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高校后勤进行科学化与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措施,如加强后勤管理团队的团队素质、建立健全后勤管理部门工作的相关制度与规范、从后勤工作的社会化改革方面入手。希望对高校后勤进行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黄城武.论高校后勤的科学化与精细化管理[J].学周刊,2016(13):216-217.
[2]王伟,费占中,王昌龙,刘宝莹.精细化管理理论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的借鉴与应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3(1):22-24.
[3]吴振麟.高校后勤管理中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9):169,171.
[4]陈祥南,何碰成.高校后勤实施精细化管理探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3):97-101.
[5]郭春雷.高校后勤管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探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5(10):254.
关键词:论证;高等院校;精细化管理;科学性
高校精细化管理过程漫长且复杂,执行起来时常带有艰巨性。未来高校的发展应该是顺应着这条道路而发展的。同时,也是适应高校教育改革的根本要求,是高校实现办学方向的必经举措。实施精细化管理是高校进步一种境界,是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关键一步,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以此达到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实现管理的无隙化。因此,各高校要在实际管理中充分实施,体现科学发展的实际效果。
一、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内涵
高校精细化管理是适应于继工业革命之后社会在分工的一次有益的教育管理模式的尝试,是以服务质量为必然要求的现代化管理,是建立在传统管理基础上,并将传统管理引向纵横发展阶段的关键一步。高校精细化管理的目标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是将小事细化、作精。高校精细化管理要切实落实全方位的精细化管理方案,辅以切实可行的执行力,对准目标,全力攻坚,也就一定实现预期期望。其管理目标的基本内涵有:教师教的管理、学生学的管理、管理部门管的管理。总之,精细化管理是一种规范和引导,体现在管理上就是精细、精致,重视细节。
二、高校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当前,高校管理的粗放型与精细化模式导致了学校之间发展的差异的出现, 2001年的入世之举,又给我国的教育系统带来新的冲击,转变教育改革模式,与世界高等教育接轨已是刻不容缓之举。新时期,赋予高校新的历史使命,已经属于正常业务,但适应于新挑战的高效管理模式才是新起步,新开头。办学效益的最大化是我们应该思考高校管理模式的新思路。“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管理无空白,时时能育人”[1],正体现这一点。高校追求精细化管理是为了更加完美,得到整体实力的保证,是提升高校整体竞争力,更是铸造高校品牌的必经环节,可促进高校整体水平可持续发展。
三、高校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途径
(一)转变观念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关键环节。高校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必先解决思想观念问题,教职员工及师生只有在思想上达成一致,才能确保新的管理模式落实有群众基础。首先,要抓好高校领导的思想工作。其次,要带动高校教职工的思想意识。学校要鼓励教师大胆实践,不断积淀,并逐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可以说转变观念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关键。
(二)制定可行性目标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条件。高校制定全方位的管理目标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由之路。高校的发展要求领导班子成员首先是创新型人才,领导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总结,不断学习,超越自我。高校领导要善于阐明目标,并积极倡导学校发展的理想化愿景。教师是实施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基石,只有让教师了解其内涵,掌握其方法,才能在面对教师管理规定时积极应对,在执行教学管理措施时认真细致,在进行班级和学生管理时与学校同步同力。高校实施精细化管理要构建系统、完善的目标体系,要细化和明确分工,目标制订得越全面、越具体,就越有利于管理计划的落实。
(三)健全制度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保障基础。高校实施精细化管理是目标在工作规范上的具体体现。高校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的事情较多,为了做好各项工作,调动教职员工的主动性,必须制订具体细致、科学全面、操作性强的制度[2]。同样,高校健全管理制度,是确保各项管理工作良性运作,有序进行的必备手段,教职工一定要树立起“主任翁”意识,在管理程序上多留心,多积累,及时反馈,与之配套的措施可以是奖惩机制或者其他考核机制,多管齐下,全面运行,确保学校各项措施都畅通无阻,这样对高效管理模式才会奠定一个比较活跃、规范的环境,当然这只是一个理想化的构思。
(四)明确职责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标准。高校要形成“党政合为,分层管辖、责任到人、重心下垂”的管理体制,将各方面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朝同一方向共同进步。同时,高校要追寻一个原则——精细化,将总体任务分解,以点带面,以小带大的灵活方式将任务有秩序地完成,争取每一处有人值守,每一项有人把关,每一环有人监督的综合性、循环性运转。
(五)有效落实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首要任务。高校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关键在于落实,否则就是一堆废话。高校管理者要对各部门、主要责任人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地抽查检查方法,对每一步精细化管理目标是否实现进行评议和考核。做到谁的事情谁负责,谁的责任谁承担。精细化管理必须在监控中反思、修正,从而实现在监控中的提高[3]。
(六)坚持发展观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科学原则。 高校应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重视管理过程中的人性化。我们要明白,高等院校实施精细化管理不是机械与僵化的约束,而是制度与情感的统一结合。具体做到:一要坚持教代会制度。二要合理有度地解决好学校工作中的焦点问题。三要坚持实施民主管理制度,广泛地听取师生及其它有关人员的建议和意见。以此来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工作及学习积极性。
总之,高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教职员工都感到自己的重要性”,从而使每个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迸发出来。高校在精细化管理工作要通过可行性论证,领导者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捕捉关键要素,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精细化管理就是要落实管理责任到位,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和科学化。尤其要加强过程管理,积小胜成大胜,实现过程管理中的精细化,最终实现高校技术管理的总体目标,以此基础上形成的高校精细化管理模式必然具有的科学性,这也间接地体现出精细化管理理念内涵所应有题中之义。
参考文献:
[1]谢佩玲,高校如何实施精细化管理,《湖南教育》 2008年12期.
【关键词】后勤工作 精细化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98-01
做任何事情方法最重要,方法得当就做得快、做得好,教学、学习也是一样。如何用一个好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一个舒适的环境学校习,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对学校后勤工作难点及其对策进行分析,让学生拥有一个舒适的环境学习,就显得十分必要。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管理者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那么后勤工作就需要管理者与学生共同进行创造与维持。
一、学校后勤工作难点的综合分析
第一,管理者对学校后勤工作的意识形态增加了后勤工作的难点。管理者的经营方式、理念实力、办学水平等等都制约着后勤以及整个学校的发展前途。现在学校的管理者大多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升学率,注重对学生自身的要求而减少了对教学设施、设备、师资等各方面的投入,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学校中最得不到重视的就是后勤,同时管理者比较单一地对后勤工作进行认识,打扫卫生、看校门等认为是后勤工作的必须,而这些又不是学校的重点。这些错误的认识,给后勤工作者带来了空前的压力。
第二,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目标不一致。学校里,行政人员与教师往往得不到很好的沟通,管理者不熟悉学校的运作流程或日常事务的管理,这些不熟悉会使得管理者对学校的一些决策产生错误的信息。管理者的出发点和思想认识、教学理念以及做事方式不同,没有与教师建立良好的沟通,使得学校的运作等带来了不便,而这些不便又会给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这也是后勤工作的难点之一,因此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管理者在管理上的随意性。学校是一个学习场所,管理者对于学校来说起着重要的职能作用。团队力量、凝聚力、信任永远是最好的管理方式,管理者应该为学校各部门创造一个好的工作环境,信任各部门的人员。而管理者在管理上的随意性会造成部门与部门之间无法沟通的局面,给学校的正常运作带来严重影响,也使得学校的后勤工作进入一种无法前进的局面。确保学校教学系统的正常运作,确保师生的生活和学习得到后勤系统有力的保障,是学校发展的关键,也是学校发展壮大的基础。
二、学校后勤的安全管理
学校后勤一定要将安全放在第一位,无法保障安全的学校后勤,成效更是无从说起。安全方面出了问题,就直接导致学校的和谐发展。学生需要的是安全的学习场所,学习后勤要保障他们在吃、住、行、用等方面的安全,学习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是学习后勤一直不变的目标。
三、校园校舍绿化美化安全隐患及精细化管理
树木的枯枝与枯叶在大风大雨之后,肯定会大量的掉落,以前学校曾由于自然方面的原因导致大约十厘米左右的枯枝在雨后掉落,甚至将树下的固定垃圾桶都砸坏了!还有在起大风的时候,楼上临近窗台上的绿化盆栽或者一些稍重的杂物,都有可能掉落,伤及路上的行人。根据上述校园校舍绿化方面的安全隐患,作为学校后勤管理者,我们要定期检查树木的变化,掌握实际情况,及时锯掉容易掉落的枯枝;针对楼上临近窗台的盆栽,一定要安装防护栏,为了确保安全到位,在起风下雨时,我还会坚持巡视校园,提前发现隐患,提醒学生主义安全。
建筑设施方面的安全隐患及精细化管理根据实际事例,以前学校的一名学生从教室里面到外面往回拉的玻璃窗,在此过程中,这位学生的手以及手臂都被玻璃划伤,而且由于伤势严重,治疗费用比较高;还有学校高层建筑的玻璃由于长期使用的原因,松紧度不够坚固就会导致玻璃的掉落,在起大风时极有可能将窗户玻璃刮破,这些情况都会形成安全隐患。根据常识,玻璃是很容易形成安全隐患的物品。楼层之间的楼梯间隙若是较大,而且防护栏如果不够紧密,不够坚实的情况下,由于学生人流量的庞大加上拥挤可能就会导致从这个缝隙掉下去;楼层顶部的装饰由于时间太长而松脱产生安全隐患。
根据以上建筑设施所产生的安全隐患,首先我个人认为在建筑物设计方面就一定要考虑到每一个细节,不能出现缺陷,一定要从源头就将隐患的蔓延控制住。
如果不是必须要按玻璃门的地方就不要按;必须装玻璃门的地方一定要将安全保障为前提,尽量安装常用的前后推拉的方式;在室内也尽量避免摆设容易破碎的玻璃制品;还要定期检查高层玻璃的坚固度,进行维修;还有特别容易在风雨中刮破的玻璃区域,可以在上面贴上胶布防治碎玻璃伤到学生;在上下层缝隙较大的楼梯之间,将防护栏加密加高加实,针对设计时出现的缺陷进行弥补;作为学校建筑楼顶的装饰可以尽量简化,凡是有可能被风或者其他原因弄掉的物品都不要放在楼顶。
四、其他方面的安全隐患及相关的精细化管理
校园内水电设备的长期使用可能会被学生的不爱护而出现漏电或者不能使用等情况,旗杆会被部分学生玩耍时候使劲摇晃导致严重腐蚀和损坏而倒下;室外的很多体育器材如常见的健身器材都可能因为长期使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而磨损和锈蚀形成安全隐患;还有学校内存在的井盖可能因为被车长期的碾过而破损可能会导致学生受伤;还有厕所因为地板砖设计不够防滑会让进入厕所者滑倒。
根据以上的安全隐患的情况,校园后勤管理工作者应该坚持定期检查水电设备的使用程度,进行维修和更换,保障学生能安全使用;经常查看旗杆是否有严重的锈蚀或松动;也要经常对对室外的体育健身器材进行巡视和检查,查看磨损的程度;还有校内的井盖要定期更换,防治被破环;厕所地板砖尽量换成防滑地板。
要不断完善安全设施方面的精细化管理工作,学校后勤管理者还要不断发现安全隐患,预防发生,在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区域标识警示牌或提示语,提高师生们对此区域的警惕性。
总之,不同的学校就会有不同的情况也会有不同类型的安全隐患,本文笔者只是根据自己多年来兢兢业业的工作经验来举一些例,但不够全面。作为我们学校后勤管理工作者来说,首先我们要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的意义,要谨慎小心对待一个安全隐患,后勤管理工作者就要勤,勤检查,发现问题马上维修。用科学的角度去发现安全隐患,在实施管理方面上要精于每一个细节上,力求做到精益求精,考虑到每一个方面,就可能尽最大的限度就校园内的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面对严峻考验,宣钢公司在河北钢铁集团的正确领导下,尤其在“保生存、谋发展”与“抗风险、渡危机”双重举措下,始终以“依靠集团而不依赖集团”的思维定势和积极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勇于打破传统粗放管理模式,立足公司“十一五”末既定的“淘汰落后、节能减排、装备升级、调整结构”管理方针,结合集团推进精细化管理的责任目标和任务要求,与时俱进,以执行力提升竞争力。主要举措为:
一、创新理念,以人为本
2010―2012年,宣钢公司立足河北省国资委要求和河北钢铁集团总体部署,围绕精细化管理工作,以“系统抓和抓系统”为组织管理原则,结合宣钢公司生产实际和企业客观情况,进一步细化责任和过程管控,突出系统优化和重点难点攻关,坚定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精品长材基地的信心,坚定打造“四个一流”科学发展示范企业的信心,坚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的信心,积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不能改变市场,可以改进管理”和“执行不讲借口,落实拒绝理由”的指导思想,强化系统、部门或个体的大局意识,提倡担当精神,通过超前谋划,统一思想,传递压力,明确任务,制定方案,分解指标,量化责任,扎扎实实抓好生产经营、技改建设、节能减排、对标挖潜等各项工作,努力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确保全面提高各层级的执行力,并关注精细化管理“形、神”融合与统一性,确保制度落地。
二、突出制度载体,形成管控平台
一是始终坚持集中一贯制,加强制度建设,主要涉及生产计划、现场管理、成本核算、产品研发、基础管理、标准化作业、物资检验、工程建设、互助检修、能源管控、综合利用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制度管理;二是通过把握关键,完善制度,突出规章制度的标准化和刚性管理诉求,保障规章制度的合法性、科学性与规范性,确保规章制度后能得到有效实施;三是按照系统管理原则,要求各职能处室及二级单位对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及时梳理、修订,以形成严肃的公司制度体系。
三、持续完善组织架构,优化管理流程
根据公司第三次跨越发展和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公司新上项目和淘汰落后的进展情况以及公司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按照“精简机构、科学匹配”的原则,对相关科室或车间机构设置情况和职责分配进行了重新优化,进一步强化了职能建设与职责管理。既便于生产组织和人员调剂管理,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衔接,又达到高效运行和提高人工劳效降低人工成本的目的。
以炼铁厂为例,通过对生产、财务、考核、能源、工序、质检、技术、物流等领域逐一强化过程管控,整合资源,持续开展流程优化,进一步突出“精、准、细、严”目标要求。并以市场和效益为关键点和着力点,突出执行力建设,大力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精细化管理,致力于打造“设备大型化、管理现代化、环境友好型、管控一体化”的效益型宣钢和生态型宣钢。
四、开展“双学”活动,提升全员素质
宣钢公司自2010年6月份开始,大力开展“管理岗学制度,操作岗学规程”活动。炼铁厂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全员参与、全员培训,达到工作、学习“两不误、两促进”和“100%培训、100%考核、100%合格”的综合要求,将管理理念转换为行为素养,大力提升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通过持续开展“双学”活动,极大地提高了职工队伍的综合素养,为企业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通过充分发挥公司级、厂级、车间级、班组级安全管理人员的联动作用,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保持稳定的生产经营秩序。炼铁厂立足自身生产工艺和工序,对安全管理机构进行优化调整,并出台了相应的安全管理职责。
六、以对标为抓手,优化生产组织管理
公司始终遵循“以高炉为中心、以连铸为中心”的生产组织方针,综合分析市场竞争环境、生产经营现状,抓住对成本、费用、效益等影响较大或关联度较高的指标、工艺与环节,比如:大高炉长周期的稳定顺行、高炉的燃耗,以及煤比、风温、机烧返矿、工序能耗、余热余压余能利用,入厂物料的质量、流程、综合性价比、各工序成本和人工成本等等。规范对标挖潜内容及方式,全面推行“五级对标”体系,即公司级、分厂级、车间级、班组级、炉座(台套)级对标。通过指标的层层分解,责任到人。通过对标,对出工作差距,对出改进措施,对出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问题点就是改进点,改进点就是创新点,创新点就是效益点”精细组织生产。坚持每天、每周、每月的生产分析制度,找出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形成闭环过程控制,杜绝管理真空。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
一、引言
如今,我国市场经济在逐步完善,事业单位面临的发展环境也发生了变化。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事业单位逐渐分化为公共性和盈利性两种形式,这造成原有的财务管理体制不能很好地带动事业单位的发展。为了加快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出台了事业单位相应的财务实施准则,对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朝着科学化和精细化发展的要求。
二、财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事业单位财务的科学化管理主要是具有科学的财务管理方式和管理体系,在不改变事业单位的特点的前提下实行改革,使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得到有机结合。事业单位财务的精细化管理是要在管理过程中树立精细的理念,使用专业化、精细化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完善各种财制度考评机制,实现精细化管理。从两者的关系来看。事业单位财务的科学化管理是精细化管理的最终实现目标,而财务的精细化管理时科学化管理的实现途径。
事业单位财务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主要有以下特点:(1)专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要由专业的财务人员负责,实行职责分工的管理方式,这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2)系统化管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涉及的面很广,具体工作内容也很复杂,因此必须要建立科学系统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实现精细化管理。(3)数据化管理。数据是财务管理的对象,因此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要实行数据化管理,各项工作都要有一个合理的量化标准,通过数据得出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管理。(4)信息化管理。当前我国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因此对财务实现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了一个必然的趋势,这对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十分重要。
三、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途径
1.树立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理念
企业的管理理念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模式,要想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首先要树立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理念。所以,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必须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了解财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具体要求,发挥好监督作用。其次还要把事业单位的管理理念与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深刻把握财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概念和内涵,在此基础上对财务管理工作实行改革。管理者具有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意识对企业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进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时,要加强培养管理者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意识,只有这样,事业单位财务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才能开展的更顺利。
2.完善预算定额,对预算编制实行精细化管理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预算编制也是一项重要内容,这项工作的系统性较强,所以实现起来有些复杂。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涉及到单位的各个方面,因此对财务管理的要求较高。事业单位在进行和预算编制往往会出现公费和项目经费被占用的现象,这是大多数事业单位都存在的问题。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事业单位经费的核定标准不够具体或核定标准太低。因此,为了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必须要完善事业单位的预算定额,对各项经费支出都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同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还要根据财政部的要求制定预算定额。
3.预算批复工作要尽量精细化
在制定出预算定额标准之后,还要严格按照预算标准来执行。因为不管预算做的再科学和精确,如果不按照规定来执行的话依然没有任何意义。政府财政部门在进行预算批复时,要对事业单位员工的工资薪酬严格进行合适,避免出现员工工资占用经费的情况,还要对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进行明确的区分。
4.对收入管理和成本核算进行细化
为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事业单位还要对各项经费按照实际情况进行细致、精确的核算,分析成本费用存在的问题,然后及时采取有效地措施进行整治。此外,事业单位还要把成本核算和业务工作经费融合在一起,实现成本和预算的有机结合,实现成本的精细化管理。
随着事业单位的不断改革,一些公共性的事业单位逐渐演变成盈利性的单位了。对于这些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更需要对财务工作进行精细化管理。
四、结束语
随着事业单位的不断改革,这些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要通过对财务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来解决,及时采取有效地措施应对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陈金海.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金融经济(理论版),2008(10):165-166.
一、当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状况
1.内控体系的完善和执行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目前,根据相关的规定大部分的事业单位都建立起了一定的内控体系,对内控的具体执行也制定了一定的制度和实施细则,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很多的事业单位的内控体系并不完善,存在很多的漏洞,财务管理安全隐患严重。一些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根本不重视,尤其是单位的领导层对财务管理根本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财务管理和其他科室一样只是一种事后服务型部门。因此,在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也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和支持。在岗位的设置上存在不完善的问题,没有考虑到不相容岗位的设置。其次,事业单位的监督集中不完善,由于缺乏管理层的重视,在实践中监督机制没有得到有效的运行,监督制度成为了一纸空文。不仅滋生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腐化,也使财务管理时刻处在危险的边缘。再次,有些事业单位虽然没有建立相应的内控机制,由于管理层的不重视,导致无法实施,内控的相关规定成为了一纸空文。内控最为保证财务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正常运行以及提高财务管理质量的外在屏障,必须要得到重视。
2.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代化程度是比较低的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多种新型的技术和办公软件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主要包括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在绝大部分的事业单位中对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成果都没有进行充分的应用。所以,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代化的程度是比较低的。在当下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所应用的主要的方式还是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与时展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对于相应的新型的软件的应用也没有深入,当其中存在问题的时候,不能及时、有效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对其进行相应的解决和处理。出现这种现象和问题是有着一定的原因的,主要就是?]有对现代化的管理体制和方式进行充分的应用,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相关的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都是比较低的。与此同时,事业单位对于工作人员的管理和培训等都是非常不足的,导致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没有得到相应的调动。正是因为当下的事业单位对传统的财务管理的模式和手段进行相应的应用,没有与时代相结合。所以,财务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得不到一定的提高,对于事业单位的改革也是非常不利的。
二、事业单位实现财务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的手段和措施
1.对于事业单位来说,需要对自身的观念和思想进行相应的转变,与当下的时代相适应,注重财务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
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进行充分的融合,同时,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相应的结合,需要对传统的财务管理念进行相应的改善。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对其做到足够的重视,对项目内容进行精化。同时,对预算内容的多种指标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发挥出资金的最大的效用,提高其使用的效率。
2.对内控体系进行全面的完善,不断提高其执行的效力
要实现此目标,首先需要创造良好的运行的环境。在事业单位中,需要实现其财务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那么,就需要为其提供重要的保障,不断完善和健全内控体系,保证其执行的力度和效果。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到财务管理的不同的环节中,更重要的是融入到内部控体系中。同时,事业单位包含了多个部门和岗位,这些部门和岗位需要对自身的职责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并且进行更加严密的业务流程的制定。
【关键词】市政工程;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
作为重要的的事业单位,市政工程管理单位必须要加强财政管理,将每分钱都花到刀刃上,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其管理水平,才能发挥其在推动市政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粗放型经济发展思想的制约,市政工程管理单位在财务管理上理念比较落后,造成财务管理方式之后,严重影响了市政工程管理单位良好社会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式,采用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势在必行。
一、科学化和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内涵及对事业单位的意义
1、科学化和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内涵
为了全面促进会计改革,我国出台了关于会计改革与进一步发展的《规划纲要》,在该纲要中,分析了我国当前面临的经济形势,并指出了各企事业单位应该进行会计改革,应该从科学化精细化的角度入手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该纲要还特别指出事业单位要在进行会计改革的基础上,建立符合会计标准的体系。这给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改革指明了方向,有利于促进其改革的进行。特别是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深入,事业单位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已经开始暴露出诸多弊端,无法满足财务管理的需要。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科学化指的是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要构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财务管理体系,要充分考虑本单位的特点和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现有体系的不妥当之处进行改革,让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走上科学化道路。而精细化的财务管理指的是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要树立精益求精的管理思想,要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实施精确、精细的财务管理。这种财务管理方式是与粗放管理相对的,能够有效促进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
2、科学化和精细化财务管理对事业单位发展的意义
首先,科学化和精细化的财务管理是建立高效市政工程管理单位的保证。当前,市政工程管理单位等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办事效率低,日常办公浪费严重的情况,为了实现事业单位的高效运转,必须要加强日常财务管理,注重依法理财,提高事业单位的效率。其次,市政工程管理单位等事业单位主要靠国家财政支持,如果不注重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将会造成固定资产的损失和浪费,将会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而很多市政工程管理单位在财务管理上预算执行率较低,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较为混乱,采用科学化精细化的财务管理能够改变这一现状。再次,采用科学化和精细化的财务管理能够提高市政工程管理单位等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事业单位要发展,必须要重视财务管理,而科学化和精细化的财务管理能够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二、事业单位实施科学化、精细化财务管理的策略
1、转变粗放管理观念,让科学化和精细化理念深入人心
行为要转变,意识要先行,对市政工程管理单位等事业单位来说,要想实现科学化和精细化的财务管理,必须要转变过去粗放型的财务管理观念,必须要渗透科学化和精细化的理念,要实现具体的转变,就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领导要发挥带头作用,主动学习相关要求。上文提到我国出台了关于事业单位实施精细化和科学化财务管理的纲要。因此,市政工程管理单位应该组织相关领导学习科学化和精细化财务管理的要求。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科学化和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内涵,才能明确在实现科学化和精细化财务管理上需要做的各项工作。只有领导主动带头学习,才能对其他部门员工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2)要在市政工程管理单位内部加强科学化和精细化财务管理宣传。在市政工程管理单位传统的财务管理中,财务管理往往是由财务部门进行的,其他部门员工对财务管理的具体事项往往是不闻不问,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市政工程管理单位必须要加强内部宣传,要通过内部宣传平台,诸如单位内部网站、单位宣传栏等,对科学化、精细化财务管理理念进行详细的介绍,或者通过内部广播平台进行长期宣传,让单位员工都知道何为科学化、精细化财务管理,如何配合财务部门进行精细化、科学化财务管理。这样才能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3)财务管理部门要做到工作日清。要让财务管理人员树立精细化和科学化的财务管理意识,将财务管理部门员工的工作责任划分清楚,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并要求他们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将各项工作做到位,做到工作的日清日结。
2、制定科学的定额制度,构建精细的预算编制
在市政工程管理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中,预算编制是第一位的工作,也是财务管理工作中必须要注意的关键活动,其编制也是较为复杂的。为了避免事业单位单位在传统预算编制中,人员经费过度挤占其他公用经费的问题,在编制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当前事业单位对人员经费标准定为过低的问题。因此,必须要制定科学的定额制度,除了要完善基本指出定额管理外,还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并合理分配经费比例,保证定额制度的科学性。此外,为了让预算编制更加精细化,可以考虑预算编制与该单位资产管理的结合。要充分考虑该单位发展的需求及特点,充分利用该单位的资产报告,然后重新确定资产配置和各项实物费用的定额制度。并加大对资产处置和出租收入的管理力度,将其纳入预算中,将二者有效结合。
3、加强成本核算,实现各项费用支出的精细化管理
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成本核算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如果不注重成本核算,会增加事业单位的经济消耗。因此,必须要通过成本核算的精细化来达到财务管理的精细化。在具体的实施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将各项项目成本纳入核算范围。市政工程单位的成本核算是非常复杂的,在其日常运行中,会产生诸如人员费用、办公费用、劳务费用和各种通讯费用及水电费用等消耗,要想实现精细化的成本核算,必须要将各项费用核算进去。要保证各项实际发生的费用都纳入到成本核算中,避免成本核算太过粗糙。
(2)对成本核算进行科学调整。有的时候,市政工程管理单位的成本核算会存在不够全面的情况,因此,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对前一段时间的费用进行成本核算,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补充,调整成本费用的核算,从而实现科学的成本核算,充分调动市政工程管理单位员工的工作热情。此外,应该将成本核算与预算管理结合起来,实现市政工程管理单位的精细化支出管理。
4、注重固定资产折旧管理,推动其科学化和精细化
对市政工程管理单位来说,在日常运行必然会产生固定资产的消耗,特别是当一些固定资产折旧后,其消耗不容忽视。因此,市政工程管理单位应该积极引入固定资产的折旧管理制度,这样一来就能避免长期一来事业单位在账面资产上的虚化问题。特别是当事业单位的一些资产在已接近报废或者已经报废的状态下,如果仍未进行资产价值的确认,那么将会虚增资产,会造成资产信息的不真实。因此,必须要细化资产管理,要秉承有人用有人管的原则,完善固定资产的折旧制度,并让其与预算管理结合,实现折旧预算,最终实现资产管理的精细化。
5、上级单位要加强批复,实现批复精细化
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编制在制定出来以后,是要进行审批之后才能执行的。因此,必须要加强预算批复的管理。上级部门在批复时,要严格遵守遵守我国最新出台的人事工资政策,来确定职工薪酬,避免部分事业单位为了占用工资额而其他其他经费,导致实际工资总额出现不符现象。此外,在三公经费的审批上,也要精细化。例如,对公务接待费的批复不能仅仅把事业单位上报的相关预算作为依据,还要利用绝对额来进行批复控制。在批复时,还要充分考虑各地市政工程管理单位所在地的物价水平等,以便做到科学批复
参考文献:
[1]高建芳,赵立丛.科学化财务管理在事业单位中的作用[J].现代商业,2010(17).
【关键词】 科学化; 精细化; 高校; 支出结构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完善教育经费监管机构职能”、“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等多项战略目标及工作任务,其中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是完善高校预算管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而高校支出结构是学校资源投入方向和教育成本组成结构的最直接反映。因此,分析高校总体支出结构和不同类型高校支出结构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探讨指导高校预算编制的“理想”支出结构,对完善高校预算管理,提高教育经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对国外高校支出结构的研究
李勇、闵维方(2004)分析了美国研究型大学与其他类型大学的经费来源和支出结构,从教学支出、科研支出、社会服务支出和管理支出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提出我国应借鉴美国经验,在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中围绕教学和科研这两个中心,加大对教学、科研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后勤社会化改革,从而优化学校内部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刘娅(2008)主要从经济用途结构分析了英国四所研究型高校的办学支出,结果显示人员费用是英国研究型大学最大的一项支出,占年度总支出的45%~50%,说明良好的薪资福利待遇是研究型大学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毕雪阳(2009)分析了美国高校的教育成本支出结构,得出不同类型的国际一流大学的支出结构,在此结果上对比分析我国不同类型高校的支出结构,得出对我国高校成本支出结构以及成本管理的建议。
(二)对国内高校支出结构的研究
王诚、胡奎(2007)按武书连高等学校分类标准,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高校中各取一所高校作为样本,通过对三所学校的经费支出进行同质性分析,发现不同类型高校经费支出结构差异显著,同时得出不同类型高校的科研支出与教学支出之间的关系。由于研究样本仅为三所高校,研究结果受单个样本的数据影响太大,缺乏普遍性。同时,研究亦未考虑样本资金规模以及资金来源对结果的影响。
李勇、闵维方(2008)分析了高校成本结构与科研产出总量和科研产出效率之间的关系,发现在生均事业费支出和教学产出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科研支出比例越高,科研产出越高,从而支持了高等学校经费的配置结构会影响产出和效率的理论。研究局限于研究型高校的科研经费比例对科研产出的影响,未能分析不同类型的高校以及人员、公用经费等经费结构对学校产出的影响。
以上研究主要把学校按照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来分类,分别从项目(教学、科研、维持经费等)来分析支出结构,鲜有按经济功能的分类进行分析。同时,研究结果仅能显示不同类型高校支出结构的特征,对如何评价支出结构优劣,如何利用支出结构指标指导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等,未有深入讨论。
三、数据样本构成和指标
(一)数据样本构成
本文以广东省省属38所高校2008—2012年共5年的决算(预算执行数)为数据样本,分析广东省属高校支出结构。按不同的教育层次和类型划分,其中普通本科院校25所、高职高专院校11所,成人高校2所。
(二)支出结构指标
根据2012年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反映高校支出结构的指标包括:人员支出比率=人员支出/事业支出×100%,公用支出比率=公用支出/事业支出×100%,人均基本支出=(基本支出-离退休人员支出)/实际在编人数×100%三个指标。为更加完整地描述支出结构构成和体现不同办学规模院校的支出结构差异,笔者增加:基本建设和债务利息支出比率=(基本建设+债务利息支出)/事业支出×100%,生均基本支出=(基本支出-离退休人员支出)/在校生数①×100%两个指标,并将公用支出比率细分为一般公用支出比例,与房屋建筑物购建、基础设施建设有关的其他资本性支出比例,一同反映高校支出结构和教育成本构成情况。
四、省属高校总体支出结构特征和存在问题
(一)高校总体支出结构不够合理,人员经费支出比例偏高
从表1可以看出,38所高校人员经费支出(含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例,从2008年到2012年均保持在46%~51%之间(除2011年外,该年由于中央和省化债奖补资金较大,支出结构异常),而公用经费支出、与房屋建筑物购建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关的其他资本性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例分别为34.34%和15.90%。另外,高校离退休人员经费支出大,38所高校离退休人员经费支出(不含医疗支出)平均每年约7.42亿元,占事业支出的6.6%左右,在2012年提高离退休人员生活补贴标准后,占事业支出的比例增加到8.69%。这说明省属高校经费很大比例用于人员支出,而用于学校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支出则显得不足。
(二)一般保障性支出比重大,发展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按支出的刚性需求,将各支出指标进一步细分,可以分为必须支出的保障性支出和选择性支出的发展建设性支出两类。一般来说,保障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越小,学校的经费就越宽松,学校的理财自主性就越强。对表1进一步深入分析可以看出,2008—2012年省属高校中人员支出和一般公用支出,也就是一般保障性(基本人员和公用)支出的比重相当大,占事业支出的82.13%,而基本建设(含基建贷款利息)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中房屋建筑物购建、基础设施建设等用于发展建设支出的比例仅为17.87%,特别是基本建设(含基建贷款利息)支出的比重仅为1.97%。这与广东省高等教育仍处于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并重的发展阶段,基本建设任务普遍很重的实际不符。由于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相当数量的高校通过银行贷款方式融资用于发展建设,引起不容忽视的财务风险问题。个别高校债务利息支出占比较大,负担重,如某高校负债规模已超过年财政拨款收入、事业收入的若干倍,每年贷款的利息近4 000万元,占总支出的10%以上。
(三)教育事业支出逐年增加,但生均支出增长速度较为缓慢
由表2可知,2008—2012年广东省38所高校的事业支出、人均基本支出、生均基本支出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事业支出平均每年增长9.4%,人均基本支出平均每年增长7.04%,生均基本支出平均每年逐年增长2.91%,人均基本支出增加速度是生均基本支出增长速度的2.42倍,广东省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规模效益逐步体现。但是,省属高校生均基本支出的增长速度与近5年来全国高校生均支出平均增长超过10%的速度相比,显得较为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从2004年实行省属本科高校生均定额拨款预算管理到2011年末,高校生均定额拨款标准仅在2009年提高了300元/生·年,高校生均定额拨款增长缓慢。
五、不同类型高校支出结构特征差异和原因分析
(一)支出结构占比存在差异,高等职业院校人员支出占比最高
不同类型高校(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院校和成人高校)的支出结构占比存在差异性,表现为人员支出比率、公用支出比率、基本建设和债务利息支出比率等支出结构指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从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的比例看,人员支出占比从高到低为高等职业院校(49.71%)、普通本科高校(47.88%)、成人高校(41.19%);公用支出占比从高到低为成人高校(53.82%)、普通本科高校(50.25%)、高等职业院校(48.87%),见表3。产生支出结构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收入结构看,高等职业院校是三者之中获得科研经费收入、办班培训等其他收入最弱的,在收入来源较窄的情况下,人员经费作为最大的保障性支出的比例也就最大,而成人高校办学较为灵活,办班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大,工资福利等人员支出占比较少;二是近5年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和成人高校的发展建设投入相对较高,拉低了人员支出的比率。
(二)生均支出存在较大差异,反映不同类型高校生均成本差异
不同类型高校的人均基本支出、生均基本支出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成人高校2008—2012年的人均基本支出最大,而生均基本支出从高到低为:普通本科高校1.19万元、高等职业院校1.04万元、成人高校0.35万元(表4)。深入分析发现,不同专业类型高校的生均支出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美术、音乐等艺术类本科院校由于小班教学、学生规模少,生均基本支出是所有专业中最高的,达到2.17万元,是普通本科高校生均基本支出的1.82倍。生均基本支出的差异是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学生培养成本高低差异的直接反映,也是进一步细化专业分类拨款,提高完善省属高校生均拨款预算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生均基本支出增长存在较大差异,高等职业院校预算管理体制亟须完善
2008—2012年,不同类型高校生均基本支出增长变化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成人高校由于生均投入基数小,生均基本支出平均增幅最大(8.39%),其次是普通本科高校(2.91%),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均支出增幅最小(1.03%)。生均基本支出的差异折射出不同类型高校预算拨款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差异。目前,广东省普通本科高校基本按照生均综合定额拨款预算,而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仍采用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管理模式,后者的经费拨款不能随着学生规模的增长而增长,经费拨款的拨款速度远低于学生规模的增长。由此可见,高等职业院校预算管理体制亟须完善,以满足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实际需要。
六、完善高校支出结构,提高高校教育经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措施建议
(一)制定指导高校部门预算编制的“理想”支出结构比例,优化高校支出结构
针对高校支出结构中存在的人员经费支出比例偏高,用于学校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支出不足,发展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应在高校部门预算编制时,划定不同类别的高校各项经费支出指导性比例,引导高校增加学校教学、科研、重点建设项目的投入,完善高校预算支出结构,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笔者认为,指导高校部门预算编制的较为“理想”的支出结构是:合理控制支出预算中人员经费的比例,其中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剔除学生助学金)合计一般占扣除基本建设拨款之外的总支出的50%左右;除了基本运作必要的保障性经费外,留下足够的“弹药”用于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以提升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对人员经费比重高于平均水平10%(即占比达到55%)以上的高校的预算支出结构优化的指导,按照“保重点、促发展、强能力”的原则,逐步调整支出结构,并作为财务考核的重要内容,在预算、决算中严格把关落实。
(二)进一步完善生均综合定额拨款机制,加强高校经费保障能力
进一步完善生均综合定额拨款机制,加强高校经费保障能力,使高校有足够财力推动事业发展。一是扩大生均定额拨款范围,加快将省属高等职业院校纳入生均定额拨款,使省属高校全面实行生均综合定额拨款制度。二是完善生均定额拨款增长机制,使拨款标准随物价、学生培养成本等的提高而提高,加强高校经费保障能力。三是在开展学生培养成本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完善不同层次类别和不同专业学生的拨款系数。
(三)建立科学化、精细化的预算管理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
一是强化预算管理在高校经济活动中的核心地位,高校整体规划、各项计划和任务必须落实在预算安排上。二是实行高校资金的全面预算管理。按照“全面预算,突出重点;量入为出,实事求是;集中控制,归口管理”的原则,实行资金全面预算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资金预算程序,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控,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三是严格实施高校预算考核管理制度。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和规范高校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制度,建立预算执行追踪问效制度,定期进行总结分析,并监督高校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结合高校预算执行进度和项目绩效情况,定期对部门进行考评通报。四是强化项目的预算管理。项目的选项,严格按照预算管理规范化的要求,按照“先进行科学的立项论证,再组织专家评审,然后确定项目预算,最后实施绩效考评”的程序管理项目的专项资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各项财务制度,明确责任,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规范和安全。
(四)优化学校内部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一是确保和加大对教学方面的投入。加大对内涵建设方面的投入,高校要在政策、人才、资金投入方面向教学倾斜,使教学投入与其他投入保持适当的比例,从严控制行政和消费性支出。二是增加教学科研基础设施设备和基本建设等发展性支出投入。高校要结合自身长远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科学、合理地统筹使用财政拨款、学费收入、其他收入等资金来源,把资金更好地用于有利于学校长远发展的重点项目中,加大教学科研基础设施设备和基本建设等发展性支出投入。三是研究制定鼓励高校节约、高效使用土地等资源的政策规定,鼓励进行校区置换、资源共享,调动高校盘活资产和资源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资产的使用效益。
(五)加强高校预算基础工作和基层管理
一是高校预算编制要客观、全面反映学校财务收支全貌和体现学校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实现校内预算与校外预算的有机衔接,避免上报部门预算和学校内部预算“两张皮”。二是严格预算的收支管理,科学制定预算支出的定额标准,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和监控。三是建立科学、民主、严格的校内预算绩效评价、考核与奖惩机制,充分发挥预算在学校整体经济行为中的导向作用,提高学校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勇,闵维方.美国研究型大学经费来源与支出结构的特征分析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4(3):52-55.
[2] 刘娅.英国高等教育机构经费收支结构研究——以部分研究型大学为例[J].高教探索,2008(3):65-69.
[3] 毕雪阳.中美高校教育成本支出比例结构的比较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9(9):53-56.
关键词:医院 行政管理 科学化 精细化
中图分类号:R 197.3 文献标识码:A
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理念的运用,使企业由原来的粗放管理逐渐向着集约式的管理转变。此种管理模式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精细化管理目标的追求,来对企业员工自身职责进行明确,有针对性地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医院在不断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也充分认识到了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将其运用到医院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实际上精细化管理在应用期间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对其进行探究和学习。
一、医院行政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行政管理现状
随着新管理理念的引入和医院管理改革工作的优化发展,医院积极开展深层管理工作,员工的基本服务意识和市场意识不断增强,效益观念也得到了一定的强化,整体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果。但是对医院内部行政管理体系进行系统分析后,发现医院内部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要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员工尚未对自身岗位工作形成正确认识,极大增加了医院管理协调的难度,管理科学性和精细性不足,对管理效果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二)医院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责权交叉或重叠
首先,医院内部各相关部门的职能范围规定得太过宽泛,相应的工作内容也只是一些概念上的分类,并不具备十分明确以及清晰的限定。而在对职能、职责进行确定时,通常也只是借鉴原有规定以及其他经验来进行,并没有根据医院实际情况以及特点来对工作内容以及人员职责进行细致划分。其次,医院所设置的职责规定大多较为固化,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对其进行更改和调整,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原有的规定不能与管理活动的发展相符合。最后,医院各职能部门自身职责范围以及工作内容不能跟上医院的发展,进而导致部门职能落实不到实际中去,使得不少部门的工作内容以及负责业务出现重叠或者是交叉现象,致使医院管理水平和效率长时间得不到提升。
2.工作流程不科学
想要保证医院组织和部门真正地动起来,将自身作用充分发挥,就一定要制定完善且科学的控制模式,有效推动部门、人员能够朝着预定目标而努力。而实际上工程流程中所包含的信息鞯莘绞健⒘鞒坦婊设计等方面会对其工作效率产生直接影响。现阶段,大多数医院部门在进行管理过程中都是按照以往的工作惯例、规定等进行管理,工作流程相对较为粗糙,一旦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就会出现处理不好或者存在漏洞等情况,导致工作效率提升受到影响。
3.人资管理能力相对滞后
首先,人力资源管理一直沿用以往人事行政管理的模式,因此对人力资源开发、预测以及规划等方面没有引起充分重视,致使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一直所有欠缺[1]。其次,教育培训资源浪费。现阶段,大多数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缺少相应的统筹与规划,并且也没有形成人才配置一体化的机制,使得人力资源自身潜力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即使对人才进行了培养也不能对其进行合理利用,很难将培训成果进行有效转化,同时还有可能产生较为严重的浪费。此外,培训方式与模式较为单一,培训内容过窄等都是导致教育资源浪费的主要因素。最后,奖励机制的缺失。同时在医院文化建设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并且走入误区当中,进而导致奖励机制不能被有效发挥出来。
4.内部协调机制乏力
首先,在医院系统中,协调方式几乎都依靠正式沟通的形式来进行,而非正式沟通的实际效应和作用都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导致在面对较为复杂的工作时,协调机制不能发挥其自身真正的作用。其次,在医院行政上下级沟通过程中,管理人员可能会对下属工作人员提出的建议视而不见,进而使医院管理措施落实不到实际中去。最后,相关领导不具备良好的协调意识,因此在部分事情上想通过协调来进行解决是十分困难的。
二、医院行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途径浅探
针对医院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医院在推进行政管理实践、对行政管理实践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性,秉承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思想,科学配置管理权限,合理规划管理流程,进而有效突破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障碍,切实提升行政管理效能,促使医院整体工作得到顺利流畅的运转。
(一)管理权力合理化,加强职责的有效认知
第一,要对医院行政规章的内容进行明确,有针对性地进行划分,对过时、滞后的职责划分要明确,并根据目前医院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对相应部门的管理职责进行修正和调整,尽可能地保证相关部门职责都能够满足医院整体管理需求。第二,要对医院内各部门自身所承担的职责内容进行明确,定期对职责内容进行调整和修正,避免行政管理过于粗放以及不合时宜的现象发生[2]。第三,要对行政管理工作内容进行整理和汇总,以免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出现交叉和重叠,同时要进一步明确工作内容的主次关系,防止一旦出现问题没有部门进行负责的现象。最后,在医院管理层出现变动时,一定要对其分工进行明确以及调整,避免因为工作指导缺失而导致工作出现脱轨等情况。
(二)管理流程科学化,注重流程梳理及完善
医院在日常的行政管理过程中,想要保证管理水平得到提升,不仅要将精细化管理落实到实际中去,还要构建起完善的工作通道。首先,要对医院以往所使用的信息传输通道进行改革,尽可能地减少行政管理过程中多余且重复的环节,建立起能够快速进行沟通以及传递信息的通道。同时还要根据医院各部门的实际情况来建设信息资源库,使相关人员以及部门获得准确、有效的信息。其次,要对行政管理的结果进行再次改造,并对管理流程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保证行政管理可以落实到实际中去。最后,要构建灵活的处理以及应对机制,全面对医院实际信息和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制定科学、可行的管理方案,提升相应人员和部门的参与度,使其工作积极性以及对行政管理价值认同水平得到提升。
(三)打破管理旧格局,持续完善人资体系
随着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化,行政管理的重点也开始发生变革,从以往较为严格的控制管理逐渐向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及其自身责任感方向上转变,这样不仅提升了医院工作人员自身知识素养水平,还提高了他们自身的创造力水平。所以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一定要保证人力资源规划以及培训教育机制的完整性和完善性,使这两方面工作内容可以良好地衔接,充分利用医院文化自身的潜在作用,有效将行政管理落实到实际中去。同时,还要建立起完善且有效的奖励制度,激发员工自身的工作热情,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医院和患者进行服务。此外,还需做好医院内部的协调工作,提升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以及协作水平,进而保证各部门能够按照自身责任进行工作,从而有效提升医院的行政管理水平[3]。
(四)完善内部协调机制,增进横向沟通与交流
针对医院行政管理需求逐步建立权责明确、资源共享、流程明晰的管理模式,保证医院各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能够逐步建立起可以实现协调分工的工作机制,力求各部门共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努力,促使医院行政管理工作可以在各部门的配合下凭借流畅的工作流程实现高效率运转。
首先,在内部协调机制的建设过程中应该重点强调管理者的主体作用,积极转变被动的协调管理为主动的协调管理,并且借助各部门的积极配合突破现有利益壁垒,实现各部门之间的积极合作和交流,保证整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同时,在管理工作中各部门管理人员应该注意从客体到管理主体地位的转变,进而积极与其他相关管理主体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其次,实施有效的分权和授权,促使不同协调主体的潜力得到全面激发。如可以尝试对决策层进行分权,促使决策层副职的权力得到一定的激活,进而有效避免形成平行协调和垂直协调所造成的交叉管理局面,增加管理难度。同时,适当地开展授权工作能够有效解决办公室管理工作中协调力量不足的问题,切实增强办公室协调力量,为办公室工作岗位的合理划分、以及工作规章的明确授权提供相应的保障。
最后,借助对非正式沟通的利用,强化协调绩效。一般来说,在医院行政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往往选择使用正式沟通进行协调,这种正式沟通行为的使用是受到信息不对称影响而出现的,是一种相对谨慎的决策行为。而非正式沟通作为正式沟通的补充,更为强调协调工作中的“人性化”,因此合理应用非正式沟通,能够有效增强协调效果,为组织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就医院实际情况来看,在行政管理工作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要对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良好分析,采用最为合适的方法和策略来提升行政管理水平,进而更好地推动医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莹,鹿澎,金克荣,等.医院后勤行政办公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中国医院,2015(3):62- 63.
未来五年,我们公司将要推进一套成品油电子商务运营模式。扩展万丰IC卡系统覆盖面,支持一卡多网、一网多卡的灵活消费形式,将IC卡用于多环境多模式,提升品牌营销力度,增强品牌竞争力。为此,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科学进行IC卡管理。加油站IC卡管理系统即通过计算机的管理,将传统的<客存证>转变为IC卡管理,大大的提高了加油站的工作效率并节约了消费者的时间,收费通过IC卡和计算机自动进行,非现金交易,本质上可以杜绝内部工作人员作弊,伪造油票对加油站利益的损害,另一方面,也利于用油单位对用油费用支出的管理。同时,IC卡可以挂失,避免由于油票遗失对客户造成经济损失,保证了客户的利益。本系统软件采用了先进的容错技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因为出错而停止数据,并具备数据的自动备份功能,既使在硬件故障的情况下仍能使数据不丢失。为我们进行现代化的管理提供了切实的保障,提高服务的速度和质量,使企业形象得到了提升,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真正的使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下一步,我们一要大力发行IC卡方便客户。通过开展全员促销IC卡活动,完善内部考核制度,充实发卡网点人员配置,优化发卡点布局,不断改进发卡点、加油点的硬件设备,继续开展“IC卡自助加油”活动,提供“一卡在手,各地加油”的便捷服务。二是加强系统维护和管理。目前,我公司已经拥有个加油卡用户,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平稳性、便捷性、高效性已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虽然IC卡管理系统日趋完善,能自动计算积分,实施优惠返利,拥有宠大的后台客户服务中心,具有专业的营销平台—油中感谢积分增值服务系统,但是,我们要做好系统维护和管理,建立发加油卡密钥体系和严密的安全认证机制,保障每一笔交易的真实、安全、可靠。
其次,建立加油站资金风险防范体系。1、完善资金管理内控制度。资金管理内控制度为资金风险控制提供了操作依据和制度保障,是建立资金风险防范体系的基础和前提。从资金源头管理到财务部门内部资金风险控制的各个环节,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同时,结合内控体系的建设,完善资金管理流程,修订资金管理制度,把对资金的控制作为财务内控体系的重中之重来抓。2、对资金源头风险的控制。规范使用现金货款专用收据。为规范销售代表的日常销售行为,保证现金货款及时、安全回笼,全面推行使用了专门印制的销售代表现金货款专用收据。客户向销售代表支付现金货款时,不论销售代表是否向客户交付销售发票,均由销售代表向客户开具专用收据,作为收到现金货款的凭据。这样就能有效的防范销售代表挪用,私存客户货款带来的风险。3、建立严格的资金管理责任追究制度按照“谁管资金,谁负责”的原则,建立资金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层层落实责任,把资金安全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个人。谁管销售,谁就要负责资金安全回笼,谁管账户,谁就要确保账户资金安全。一旦发生资金安全事故,就要追究单位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及相关资金管理人员的责任。牢固树立资金的收支点即风险点的观念,确保每个风险点都有人负责、有人管理、有人监督。4、树立全员资金风险意识资金安全风险体系的建立和运行,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参与和执行。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在员工中牢固树立资金风险意识,使每一位员工随时都绷紧资金安全这根弦。
再次,加强加油站资金管理。一是严格规定了加油站银行账户的开设的条件;二是对加油员手持现金实行限额管理;三是明确了加油站内部现金交接程序;四是明确了银行上门收款、储蓄所代收款的交款操作流程;五是规定了加油站现金存放的硬件标准,即增设固定式投币保险柜,对部分有条件的加油站要求装置报警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