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2
一、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文化设施得到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对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使农村的文化建设得到了保障。 “十一五”期间,国家在文化部与国家发改委的努力下,编制完成了文化站建设规划内容,继续扶持乡(镇)文化站设施建设。确立了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大力开展县(市)、乡(镇)、村级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规划,将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作为新的建设发展目标[1]。
(二)活动形式日益多样化
近年来,在农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农村自办文化活动在各地也逐渐发展起来,各村庄充分发挥自有的文化人才,在农村组织了很多有益的文化活动,使乡村文化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新颖。在农村自办项目广泛开展的同时,各地区政府为了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从各个地区自身的特点出发不断拓展形式多样的乡村文化活动内容。随着乡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日益凸显,各地政府及农民本身也逐渐意识到文化建设对于自身的价值,因此各地政府积极加大乡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力度,使得文化活动逐渐丰富,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频率逐渐增强,文化活动的日益多样化可以为农民参与文化活动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对于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
(三)文化信息资源获取的多渠道化
在我国,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乡村人口获得日常文化信息的方式主要有网络、电视媒体、广播传媒、书、杂志、电影及参加培训等渠道,随着农村文化媒介的增多,获取信息渠道的不断拓宽,使得农民能够更快更全面的获取文化信息。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互联网学习新知识、获得新信息并通过网络结识更多的社会关系,网络作为一种新的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受到农民的重视和欢迎。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问题调查与分析
我国乡村文化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存在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乡村文化建设边缘化、主体缺失等问题存在。
(一)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由于我国长期采取的是城乡分割的二元化的经济政治结构,致使由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而产生的文化水平的差异。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对经济及文化建设重视程度的不同,以及地理环境、民族差别、风俗习惯、干部群众文化素质的不同等诸多因素,我国文化建设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边缘化
首先认识边缘化。在传统观念中许多人认为只有生产部门才能创造财富,而文化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只能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不能作为生产给人们带来财富的收益,因此更不能充分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是繁荣社会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这种认识上的误区使得人们对文化产业重视程度不够。
其次,引导边缘化。由于权属不明确以及监管滞后等因素的影响,文化体制改革变得十分困难,目前,我国乡村文化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大多由政府决定,工作人员也由政府任命;乡村文化队伍人员年龄较大、代表性不强、技术偏低。文化队伍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由于缺乏长久发展的持续观念,安心在农村进行文化工作的人员后继乏人。
(三)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缺失
在我国的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农民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农民对于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全社会协调发展的动力。农民的主体作用是否能够体现是文化建设发展进度的关键问题。但是由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传统观念的存在,加上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低,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沟通不畅等原因的存在,使得一部分农民难以摆脱小生产意识的束缚,对文化建设缺乏战略眼光,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认识不足,使得农民自身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身份不明确。
三、乡村文化建设的成果及影响因素
(一)成就与问题共存
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有很多地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乡村的文化建设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现实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乡村文化建设缺少资金的支持。由于政府的财政支持有限,缺少必要的活动经费,完全靠农民的自给自足来完成文化生活,缺乏政策的引动,致使文化建设本身出现内部不足的状况,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
2、文化资源配置失衡。现有的文化设施由于维护和使用不当等问题,导致基础文化社会其功能逐渐缺失,像很多的电影院、戏院等文化活动设施逐渐被遗弃。“在政府统一配备的文化设施出现文化资源配备不平衡,结构不合理,很多地区甚至出现文化资源配置与农村文化需求相比过剩的情况有些还远远超过了农村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出现文化供给过剩的情况”[2]。
3、乡村文化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不完善。由于乡村文化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不完善的原因,导致政府支持经费不能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作用,出现经费挪用的情况,监管机制不能发挥其真正作用,基层文化工作者和办公场所经费不足,基层人员的积极性不高,致使村级文化室无人管理运营,职能部门没有很好的运营模式和管理机制,导致出现问题无人管理,文化设施浪费的问题出现。
4、文化建设组织机构不健全。由于很多地区政府对于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政府部门只关注经济的增长和个人政绩的提升,文化建设部门职责不明确,组织机构不健全。另外在农村的文化组织机构中,还存在从业人员年龄偏大的、观念陈旧落后的问题。多数乡政府文化部门,没有良好的人才引用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奖惩机制。没有良好的人才引用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使很多农村文化组织机构人员的文化素质偏低,直接影响了文化活动的质量。缺乏良好的人才奖惩机制,文化工作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下。所以,改善农村文化从业人员的待遇、加大农村文化队伍的资金投入和完善各种文化组织机制,成为提高农村文化队伍整体素质的必由之路[3]。
(二)影响乡村文化建设的因素
首先,经济因素的影响。经费的投入不足导致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完善难以继续,文化建设的进程受到阻碍。“2004年, 全国共有720个县级图书馆无购书经费, 占公共图书馆总数的26. 4%。多数县级电影公司难以正常运转, 县级剧团有名无实。2005 年, 国家对农村文化共投入35. 7 亿元, 仅占全国财政对文化总投入的26. 7%; 对城市文化投入占总财政投入的比重高达73. 3% , 超过对农村投入比重46. 6个百分点。扣除对县级文化单位的投入, 2005 年全国财政直接对农民提供文化服务的乡镇文化站投入经费仅91. 4 亿元, 每个农民一年仅能享受1. 127 元的文化投入”[4]。
其次,文化和落后的观念的影响。农民的文化素质决定着乡村文化建设的进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居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农民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略文化建设对于乡村发展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一些地方政府也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地方政府片面的认为抓经济才是至关重要的任务,文化的建设只是经济建设的附属物,只有经济的发展才是政绩的硬指标。从而造成很多的地方政府对于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解出现偏差,把文化建设错误的理解为广播电视、戏曲、电影、报纸杂志等休闲娱乐项目,而忽略了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由于这种文化观念的存在,造成文化活动形式没有创新性,基础文化设施单一等情况的出现。
参考文献:
[1]王青;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群文天地,2009年9期(15-17).
[2]桂玉;新农村视角下的文化建设问题[J].前沿,2009,(29-31)
[3]周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
一、目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农村文化建设意识不强烈。农村作为社会阶层的最底下,使得无论是从经济和文化方面来看,农村都显得有些“拖后腿”。因此,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现如今仍是处于一个“不成熟”阶段。随着我过社会经济文化的日益发展,国家政府也越来越为注重农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进而国家在为促进和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颁发了不少强调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这使得农村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改善,尽管如此,不少的乡级干部领导在关于农村文化的建设上仍是处于一“模糊”的概念,这使得,农村文化的建设再一次的被“偏置”,这也是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忽视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由于农村文化程度普遍低下,农村的教育水平也不高,这使得人们在潜意识中无视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为农村的文化建设可有可无,从根本上“贬低”了对农村文化的看法。这不但体现了我国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外,也强有力突出了我国的城乡矛盾所在。没有清楚的认识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是农村文化建设道路上的一大阻碍。
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现如今几乎任何社会活动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和投入。而就目前来看,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加之对农村的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则是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主要制约因素。就目前的乡镇资金的投入比重来看,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明显的偏小。由于缺少足够的建设活动资金,农村在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显得极其的艰难,更出现了“寸步难行”的尴尬局面。虽然现如今,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在不断地健全和完善,但由于资金经费的短缺和紧张,使得农村的文化建设只能停留在原来的地方。
农村文化基础设备“形式化”。随着党和政府对乡村文化建设的逐渐重视和精力的投入,使得农村文化基础设备有了良好的改善,原本“一无所有”农村建立起了老人活动中心、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以及全民体育运动中心。这些看似比较前沿的文化基础设施却在但大部分农村没有多大用处,根本体现不到它们的真实价值。所谓的“活动中心”和“运动中心”大多只是一个“噱头”而已,其的存在只是一种形式的存在,基本没有落实到农村的文化建设工作中去。
农村文化建设相关工作人员综合素养不高。现如今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脚步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不高,其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够透彻和彻底,使得农村文化的建设在传播及引导层次出现了严重的失误,这样一来,农村文化建设的源头出现问题,进而后续的发展和建设也会存在不少的问题。
二、农村文化建设进程滞后的原因探析
农村文化建设体制不健全。从国家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加大投入一来,农村文化的发展呈逐渐上升趋势。就目前来看,农村的文化建设大致框架已基本 完成,但农村的文化建设的整个体系和体制仍然是出于以后不健全不完善的阶段。由于农村文化的建设体系制度不完善,使得不少农村的文化站一直出于一个闲置状态。农村文化站本是农村文化传播和散布的重要途径,对农村文化站的不合理充分利用则是在源头上限制了农村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相关专业人士的流失。其实在国家政府大力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初期,有不少有着能力和实力的人投入农村文化建设中去,这使得当时的农村文化建设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忽视了农村的文化建设,而以前具有高专业素养的相关工作人员则没有被得到足够的重视,进而使其失去了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随着如此的恶性循环,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高素养人员在不断地流失。人才的流失使原本艰难的农村文化建设发展脚步变得更加的难以前进,所以,农村文化建设高素养人员的缺失也使得农村文化站的相关职能变得脆弱,使农村文化站的功能变得越来越肤浅化。
农村文化建设对象单一化。随着人们思想的不断开放和对外面社会的好奇和向往,使得原本密集的农村居住人群变得越来越少。农村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很少有一只停留在农村,因此,目前我国的农村人群基本由老人和小孩等社会弱势群体组成。这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文化建设服务对象有了一定限制。但目前来看,有不少的农村文化建设对象仍是基于农村的年轻人的阶段,很少有为农村老人和孩子所建设的文化基础设施,这种矛盾在农村青年流失城市之后就凸显了出来。老人和孩子作为如今农村的主导人群,因此,以前传统的基于青年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理念是不适合也是不科学的。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措施
提高全民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识。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农村在自身文化程度的条件限制下,其文化的发展并不能像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因此,要想提高和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水平,则必须从全民的根本思想理念中入手,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传统之后理念,用新时期下社会文化发展脚步来考虑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不仅从农民自身的文化建设意识的培养,更要着重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工作人员,只有群众和干部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才能更快更好使科学合理的发展思想理念投入农村文化的建设中去。
加大对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要想增加农村文化建设规模,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提高群众基础文化水平,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的投入程度也就表现了国家对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视程度。
1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境
1.1 对乡村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乡村文化建设没有引起许多农村社区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费投入不足。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乡村文化的发展,与基础设施相比,经费投入远远不够。(2)流于形式。乡村文化建设过于形式,虽然进行了乡村文化建设,但是却很少起到实际作用。
1.2 乡村发展主体单一
当前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乡村文化发展模式仍然过于单一,而且面临许多的困难,目前乡村文化发展主要由基层政府负责,缺乏社会力量未参与进来,这样就阻碍乡村文化的发展。而乡村发展主体单一,造成供需机制不协调。
2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发展乡村文化的策略探讨
2.1 将发展乡村文化思想落实到实处
想要实现乡村发展的全面,落实发展乡村文化发展非常重要。所以首先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对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视,明确乡村文化的作用,同时还要起到带头领导的作用,对乡村文化建设在人、财、物三个方面给与一定的支持,为乡村文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经济条件,同时还应向各农村地区宣传发展乡村文化的重要性,使各农村地区不断发展乡村文化。
2.2 重构乡村文化管理体系
制度是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就应建立规范乡村文化管理体系,使得乡村文化的发展更加的有序。但是当前乡村文化管理体系,仍然存在队伍结构不足、投入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对乡村文化的发展造成了阻碍。所以对此应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所以首先对于当前乡村文化的管理,应进行全面的改革,目前对于乡村文化发展,乡镇的文化站主要的操作部门,并拥有对辖区文化管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乡村文化管理不尽如意,在办事过程中,存在机械性以及被动性,使得乡村文化发展面临许多的困难。所以重构乡村文化管理体系,转变只由乡镇管理乡村文化的局面,可以使上级文化部门参与进来,同时也可以由上级文化部门,对各地区的农村地区的乡村文化发展进行完全管理,同时对于乡村文化发展,应及时的进行明确。其次应建立健全村庄社会文化管理队伍。选出一名合适的人选,负责乡村文化事业,同时还可以组建一支农民队伍,发展乡村文化,并与上级的文化管理工作协调配合,充分队伍中每个人的才能,为发展好本村的乡村文化不断的努力。同时作为发展乡村文化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还应积极的进行融资,争取到更多的资金,为乡村文化发展提供保障。
2.3 完善乡村文化的发展基础
发展乡村文化需要长期进行,而完善乡村文化发展基础是促进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措施。但是目前许多农村乡村文化的发展基础不够完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基础设施不完备,另一方面缺少文化人才极端,对当地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对此首先应健全基础设施,由于农村文化的建设需要依靠于乡镇文化站以及村文化室,所以必须加强对乡镇文化站以及村文化室的建设,同时还可以建设“农家书屋”、“运动场所”等,这些与农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普遍的推广,并且应加强服务质量。其次还应充分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性,组织乡村文化发展队伍,充分利用民间资源,可以吸引有才能的人参与到组织中,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培训,给与其精神上的肯定,以此不断丰富农民精神世界,对于外文化的冲击,能够提高抵御能力。最后还要进行乡村文化人才的建设,应培养具有才能的人,使得农村文化工作队伍更加的壮大。另外还建立乡村文化协调发展起来,充分发挥文人、艺人的作用,并加强文艺团体建设,以带动其他人,结合当地乡村文化,开展文化活动。
2.4 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
积极培养“乡土艺术家”。近年来,文化下乡如送戏下乡、送书下乡、科技下乡、健身器材下乡等在各地热火朝天地开展着,支持农村文化精英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农民化、乡土化和本土化的新农村文化精英队伍,使他们成为农村文化的传承者,这是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最迫切的任?铡?
当前随着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除了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外,已经具备了进行文化市场消费的经济能力,但是当前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不能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当前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要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繁荣乡村文化市场,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1 我国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与研究
1.1 乡村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
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农民观念的改变,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农民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倾斜教育资源,创新农村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1]。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有:农民主体性;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外来文化的借鉴性;长期性与艰巨性。
1.1.1 当前乡村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1) 乡村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同时,国家已经认识到教育在乡村社会建设中的重大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各级政府加大了对乡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乡村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2) 农村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
大众传播媒介是影响和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发达的大众传播工具和通讯系统,既是社会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又是培养人的现代性的重要手段[2]。改革开放以来,电视、广播等传播工具已经在乡村社会普及,网络等现代化的传播工具也逐渐进入乡村社会。
1.1.2 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仍然不高
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乡村社会的居民――农民。虽然当前乡村社会发展迅速,农民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相对于中国城市居民来说,农民的素质仍然与之有较大差距。
2) 农村师资力量较薄弱。
目前农村教育水平仍然比较低,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直接影响了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村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教师队伍的质量不高。二是由于农村教育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在师资投入方面,一些优秀的教师人才不愿意到农村教学[3]。此外,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也完全比不上城市。第三,农村继续教育发展不合理。
1.1.3 针对乡村文化建设相关问题的对策
1) 提高乡村文化主体的综合素质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可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推动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加强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2) 开展乡村社区文化建设
随着乡村社区中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群众已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文化,单纯地欣赏文化,而是要求主动参与各种文化形式的实践。为了满足群众这种文化参与需求,这就需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载体――乡村社区文化建设。
1.2 我国乡村文化产业现状问题
1.2.1 我国乡村文化产业的现状
“十五”以来,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已经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势头,并且逐渐形成了“民间自发型文化产业”和“政府推动型文化产业”这两股齐头并进的力量。同时,我国文化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其中汉族跟少数民族的文化有着很大差异,而少数民族相比较有着更鲜明的特色。在文化产业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4]。
1.2.2 我国乡村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由于人们对发展传统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思想观念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文化体制改革滞后、经营性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政策不完善、脱离市场;缺乏人才,文化产业对人才的要求很高,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目前的中国农村,纯文化人才较少,复合型人才更少;所有这些问题导致农村传统文化的优势没能得到充分发挥,限制了本应由传统文化产业化带来的诸如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城市化以及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等积极作用的发挥。
1.2.3 针对现存问题提出的建议
1) 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保护乡村文化生态。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本。时兴生态旅游、享受生态文化是目前国内外旅游的一大趋势。保护自然、利用自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全球的共识。发展文化产业是保护乡村文化生态,激活乡村文化的方式之一。
2)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5]。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可以有效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改变目前农村第一产业比重过大,农民增收缓慢的状况。
3) 搭建平台、连接市场,打通乡村文化消费渠道。要在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的同时,通过各种可能的手段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来提供农民文化消费的渠道与平台,培育和疏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渠道,实现乡村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链接,将乡村文化消费渠道平台的建设放在产业的高度来进行培育,从而有效地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的繁荣。
2 结论
关键词:农村群众;群众文化;建设标准;措施
1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是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良好的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可以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随着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步伐的不断加快,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多数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步伐远不如农村地区物质文明的发展步伐。为了加快我国新农村的建设脚步,各地区要重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更坚实的精神文化基础。(2)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可以充分挥发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出大量的农村人才。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农民是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重点,因此地方政府在引导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时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文化建筑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思想认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去参加和学习相关文化活动,进而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贡献;同时,在开展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部分村民会受到文化建设的感染与教育,主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通过努力学习的方式进入到各个高校,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另外,在开展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时,可以促使部分村民认识到自己的长处,然后根据自身情况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为新农村建设作出卓越贡献。(3)大力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有助于先进的理念和思想进入到农村地区,使村民能够利用先进的思想和文化进行耕种与生产,促使相关农产品可以快速投入到市场,这对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不断加快,在农村地区推进群众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还要尽量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这样他们才能慢慢形成较强的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这对推动小康社会的建成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2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群众文化意识淡薄。在对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时发现,多数农村居民都存在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由于长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其在思想方面较为落后,对于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不闻不问,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茶余饭后习惯通过打麻将、拉家常等方式来消磨时间,这样就造成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活动无法顺利地推进。长此以往,村民的思想会越来越腐化,越来越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给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2)基层人才缺乏,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落后。目前我国多数农村地区还为建立专业的文化建设工作站,所以在专业的人员方面也存在的严重的不足,这就造成了相关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内容无法全面开展。虽然部分地区已经在农村当中建立了专业的文化建设工作站,但是基层人才严重不足,许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都习惯在大城市工作,很少有人才愿意进入到农村工作,导致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很难开展。另外,个别农村地区已经开展了群众文化建设活动,但是在活动中缺乏专业的人员进行指导和带头,能够参与到活动的村民非常少。同时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较差,部分村民为了提高自身的生活品质,只能在平时的学习时间从事一些其他的赚钱活动,无法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到文化建设中。(3)经费投入有限,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缺乏。要想在农村地区顺利开展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活动,就要投入大量的经费,一旦在建设中出现经费缺乏的情况,势必会导致文化活动很难推进与开展。但是从目前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难以开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农村地区没有良好的群众文化基础设施,所以在开展相关群众文化活动时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建设基础设施。但是一些地方由于政府经济紧张,无法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农村原有的建设规划和标准与实际的规划和建设相差甚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其次,由于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相比发展非常缓慢,导致许多投资商和企业不愿意投入大量的资金用来建设农村群众文化基础设施。最后,由于农村资金有限导致许多专业的文化人员愿意投身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最终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去发展。(4)基础设施薄弱,群众文化发展阵地流失。由于农村地区发展缓慢,所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与城市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而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对基础设施和群众基础有着极高的要求,部分农村只能为文化建设提供简单的场所如文化广场、文化大院以及图书室等,这会严重限制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也不是所有的基础设施在建设完成后就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如部分农村地区的农家书屋基本处在闲置状态,这些书屋平常并没有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导致许多书籍出现丢失和损坏的情况,甚至在个别农村地区还会出现连书都没有的情况,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5)形式缺乏创新,文化活动开展内容单一。在我国乡村振兴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多数农村地区的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在文化活动上存在形式单一内容老套的情况,影响到了农民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不利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另外,部分农村地区相关基础设施过于落后,农民在参加活动时没有良好的场地,影响到了村民的参与热情和感受,不利于后续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3推进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对策
3.1重视乡村文化振兴,转变传统观念
思想对于一个人的改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通过科学有效的活动来提高农村人员的思想认识,促使更多的文化活动可以在农村中开展。作为地方政府和村委会,要改变以往只重视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中在要求相关村民在活动中多学习一些先进的思想和观念,同时相关部门要制定出相对完善的文化管理制度,确保相关文化活动可以顺利进行与开展。作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单位和有关部门,要在平时的建设过程中做好日常宣传和引导工作,在宣传时可以在村委会、田间地头以及村民家门口张贴相关宣传资料,同时也可以利用村集体微信群,一些有关文化活动的内容,在必要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可以下拨一部分资金用来鼓励村民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中,对于表现优秀的村民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这样不仅可以推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与落实,还可以确保全体村民应用良好的文化修养,这对日后乡村振兴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2借助乡村人才振兴,培养文化人才
人才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推动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只有构建了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使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顺利开展,吸引更多的村民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使村民真正爱上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在满足其精神需求的同时提高农村人员的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这对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在乡村人才振兴的背景下,农村和地方政府要重视人才的挖掘与培养。在这过程中,可以采取鼓励人才下乡、人才返乡以及培养当地人才的方式。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要确保每个基础岗位都有专业的人员来管理,同时地方政府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和人力定期对这些乡村人员开展培训和教育工作,在年底给予这些基础文化人员一定的物质奖励,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愿意下到基层中开展工作和学习,这既可以推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开展,还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利的帮助。
3.3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开拓投资渠道
在推进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目前我国多数农村都存在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不足和质量较差的情况,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会限制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开展落实,所以地方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一些高质量的文化基础设施,使农民群众在参加文化活动时可以有良好的活动场地,这对激发农村群众的参与热情有着积极作用。具体按照地方财政部门出台的政策标准进行操作:(1)每年对每个乡村补助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2.024万元(具体金额按照地区经济条件而定)。(2)专项资金用于信息共享、农家书屋、文艺演出、公益电影放映和体育活动等,所需资金由各级财政共同负担。另外,作为地方政府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农村群众文化设施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可以鼓励社会中的相关企业参与到农村群众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中,通过多渠道融资,不仅可以降低政府的投资压力,还可以确保相关文化基础设施顺利完成。
3.4合理规划设施用地,科学作出决策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能否顺利地开展与进行,与其是否建立了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相关部门在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时要对用地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在用地规划的过程中根据当地村民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切忌在建设过程中不能占用村民的耕地和宅基地,并且在建设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合理,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在建设文化设施时要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进行建设,并严格按照相关建设标准,比如对于农村文化广场的建设,要遵循如下标准:①文化广场面积应在500m2左右;②文化广场包括广场(舞台)区、观众区等功能分区;③有健身娱乐器材、垃圾收集箱等设施;④有灯光照明,有电源插座;⑤有不少于一种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年利用率不少于60天(次)。避免在建设中出现形式主义,这样才能使村民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主动配合地方政府和人员开展文化活动,使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朝着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
3.5注重继承结合发展,创新文化形式
现阶段的文化要想实现健康发展,是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支持与帮助的。所以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首先要立足于传统文化,积极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然后对一些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内容要敢于抛弃,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深入挖掘当地优秀的文化,之后再对这些文化进行大力宣传,以确保这些优秀的文化可以得到传承和弘扬。其次,要对当前的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现状进行全面了解,然后结合新时代农村发展情况融入一些全新的元素和理念,积极引入数字化技术,同时也可以对传统的文化内容进行创新。具体要按照如下标准操作:①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②村文化馆要具备综合,图书馆要加强数字化建设。乡镇可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站(所)整合,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配备专职人员管理。这样才能实现农村群众文化由单一内容向多元化发展,以此在农村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环境。
3.6弘扬先进社会主义文化,创造良好农村文化氛围
在农村地区开展群众文化建设时,首先地方政府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并对相关文化活动开展针对性的设计,用实际行动支持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要将社会主义核心素养渗透在整个文化建设中,确保全体村民能够拥有先进的思想,使其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可以有效抵御不良的文化侵蚀,这对推动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其次对于特色的农村传统文化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鼓励建设一些具有地方特点的文化内容,这不仅可以推动地方文化的发展,还可以使一些传统的优秀文化得到发扬,这对提高农村群众的综合素养有着积极作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农村地区推进群众文化建设,有助于乡村振兴目标的快速完成,因此作为地方政府和部门要重视起来,并根据不同农村地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可以加大资金投入、给予政策扶持、引入人才和创新文化内容等,以确保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可以顺利地开展与落实,确保农民群众可以拥有优良的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群众文化研究选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李忠文.浅谈农村群众文化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农家参谋,2021(24):15-16.
[3]罗俊梅,周明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振兴研究——基于“乡风、乡情、乡土、乡贤”视角的思考[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22(02):48-53.
[4]包玲琍.对乡村振兴视角下群众文化工作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21(18):19-20.
关键词:农村群众;群众文化;建设标准;措施
1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是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良好的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可以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随着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步伐的不断加快,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多数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步伐远不如农村地区物质文明的发展步伐。为了加快我国新农村的建设脚步,各地区要重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更坚实的精神文化基础。(2)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可以充分挥发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出大量的农村人才。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农民是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重点,因此地方政府在引导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时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文化建筑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思想认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去参加和学习相关文化活动,进而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贡献;同时,在开展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部分村民会受到文化建设的感染与教育,主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通过努力学习的方式进入到各个高校,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另外,在开展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时,可以促使部分村民认识到自己的长处,然后根据自身情况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为新农村建设作出卓越贡献。(3)大力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有助于先进的理念和思想进入到农村地区,使村民能够利用先进的思想和文化进行耕种与生产,促使相关农产品可以快速投入到市场,这对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不断加快,在农村地区推进群众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还要尽量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这样他们才能慢慢形成较强的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这对推动小康社会的建成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2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群众文化意识淡薄。在对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时发现,多数农村居民都存在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由于长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其在思想方面较为落后,对于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不闻不问,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茶余饭后习惯通过打麻将、拉家常等方式来消磨时间,这样就造成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活动无法顺利地推进。长此以往,村民的思想会越来越腐化,越来越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给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2)基层人才缺乏,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落后。目前我国多数农村地区还为建立专业的文化建设工作站,所以在专业的人员方面也存在的严重的不足,这就造成了相关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内容无法全面开展。虽然部分地区已经在农村当中建立了专业的文化建设工作站,但是基层人才严重不足,许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都习惯在大城市工作,很少有人才愿意进入到农村工作,导致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很难开展。另外,个别农村地区已经开展了群众文化建设活动,但是在活动中缺乏专业的人员进行指导和带头,能够参与到活动的村民非常少。同时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较差,部分村民为了提高自身的生活品质,只能在平时的学习时间从事一些其他的赚钱活动,无法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到文化建设中。(3)经费投入有限,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缺乏。要想在农村地区顺利开展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活动,就要投入大量的经费,一旦在建设中出现经费缺乏的情况,势必会导致文化活动很难推进与开展。但是从目前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难以开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农村地区没有良好的群众文化基础设施,所以在开展相关群众文化活动时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建设基础设施。但是一些地方由于政府经济紧张,无法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农村原有的建设规划和标准与实际的规划和建设相差甚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其次,由于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相比发展非常缓慢,导致许多投资商和企业不愿意投入大量的资金用来建设农村群众文化基础设施。最后,由于农村资金有限导致许多专业的文化人员愿意投身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最终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去发展。(4)基础设施薄弱,群众文化发展阵地流失。由于农村地区发展缓慢,所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与城市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而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对基础设施和群众基础有着极高的要求,部分农村只能为文化建设提供简单的场所如文化广场、文化大院以及图书室等,这会严重限制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也不是所有的基础设施在建设完成后就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如部分农村地区的农家书屋基本处在闲置状态,这些书屋平常并没有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导致许多书籍出现丢失和损坏的情况,甚至在个别农村地区还会出现连书都没有的情况,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5)形式缺乏创新,文化活动开展内容单一。在我国乡村振兴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多数农村地区的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在文化活动上存在形式单一内容老套的情况,影响到了农民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不利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另外,部分农村地区相关基础设施过于落后,农民在参加活动时没有良好的场地,影响到了村民的参与热情和感受,不利于后续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3推进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对策
3.1重视乡村文化振兴,转变传统观念
思想对于一个人的改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通过科学有效的活动来提高农村人员的思想认识,促使更多的文化活动可以在农村中开展。作为地方政府和村委会,要改变以往只重视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中在要求相关村民在活动中多学习一些先进的思想和观念,同时相关部门要制定出相对完善的文化管理制度,确保相关文化活动可以顺利进行与开展。作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单位和有关部门,要在平时的建设过程中做好日常宣传和引导工作,在宣传时可以在村委会、田间地头以及村民家门口张贴相关宣传资料,同时也可以利用村集体微信群,一些有关文化活动的内容,在必要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可以下拨一部分资金用来鼓励村民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中,对于表现优秀的村民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这样不仅可以推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与落实,还可以确保全体村民应用良好的文化修养,这对日后乡村振兴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2借助乡村人才振兴,培养文化人才
人才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推动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只有构建了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使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顺利开展,吸引更多的村民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使村民真正爱上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在满足其精神需求的同时提高农村人员的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这对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在乡村人才振兴的背景下,农村和地方政府要重视人才的挖掘与培养。在这过程中,可以采取鼓励人才下乡、人才返乡以及培养当地人才的方式。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要确保每个基础岗位都有专业的人员来管理,同时地方政府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和人力定期对这些乡村人员开展培训和教育工作,在年底给予这些基础文化人员一定的物质奖励,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愿意下到基层中开展工作和学习,这既可以推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开展,还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利的帮助。
3.3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开拓投资渠道
在推进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目前我国多数农村都存在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不足和质量较差的情况,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会限制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开展落实,所以地方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一些高质量的文化基础设施,使农民群众在参加文化活动时可以有良好的活动场地,这对激发农村群众的参与热情有着积极作用。具体按照地方财政部门出台的政策标准进行操作:(1)每年对每个乡村补助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2.024万元(具体金额按照地区经济条件而定)。(2)专项资金用于信息共享、农家书屋、文艺演出、公益电影放映和体育活动等,所需资金由各级财政共同负担。另外,作为地方政府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农村群众文化设施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可以鼓励社会中的相关企业参与到农村群众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中,通过多渠道融资,不仅可以降低政府的投资压力,还可以确保相关文化基础设施顺利完成。
3.4合理规划设施用地,科学作出决策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能否顺利地开展与进行,与其是否建立了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相关部门在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时要对用地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在用地规划的过程中根据当地村民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切忌在建设过程中不能占用村民的耕地和宅基地,并且在建设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合理,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在建设文化设施时要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进行建设,并严格按照相关建设标准,比如对于农村文化广场的建设,要遵循如下标准:①文化广场面积应在500m2左右;②文化广场包括广场(舞台)区、观众区等功能分区;③有健身娱乐器材、垃圾收集箱等设施;④有灯光照明,有电源插座;⑤有不少于一种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年利用率不少于60天(次)。避免在建设中出现形式主义,这样才能使村民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主动配合地方政府和人员开展文化活动,使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朝着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
3.5注重继承结合发展,创新文化形式
现阶段的文化要想实现健康发展,是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支持与帮助的。所以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首先要立足于传统文化,积极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然后对一些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内容要敢于抛弃,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深入挖掘当地优秀的文化,之后再对这些文化进行大力宣传,以确保这些优秀的文化可以得到传承和弘扬。其次,要对当前的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现状进行全面了解,然后结合新时代农村发展情况融入一些全新的元素和理念,积极引入数字化技术,同时也可以对传统的文化内容进行创新。具体要按照如下标准操作:①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②村文化馆要具备综合,图书馆要加强数字化建设。乡镇可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站(所)整合,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配备专职人员管理。这样才能实现农村群众文化由单一内容向多元化发展,以此在农村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环境。
3.6弘扬先进社会主义文化,创造良好农村文化氛围
在农村地区开展群众文化建设时,首先地方政府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并对相关文化活动开展针对性的设计,用实际行动支持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要将社会主义核心素养渗透在整个文化建设中,确保全体村民能够拥有先进的思想,使其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可以有效抵御不良的文化侵蚀,这对推动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其次对于特色的农村传统文化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鼓励建设一些具有地方特点的文化内容,这不仅可以推动地方文化的发展,还可以使一些传统的优秀文化得到发扬,这对提高农村群众的综合素养有着积极作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农村地区推进群众文化建设,有助于乡村振兴目标的快速完成,因此作为地方政府和部门要重视起来,并根据不同农村地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可以加大资金投入、给予政策扶持、引入人才和创新文化内容等,以确保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可以顺利地开展与落实,确保农民群众可以拥有优良的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群众文化研究选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李忠文.浅谈农村群众文化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农家参谋,2021(24):15-16.
[3]罗俊梅,周明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振兴研究——基于“乡风、乡情、乡土、乡贤”视角的思考[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22(02):48-53.
[4]包玲琍.对乡村振兴视角下群众文化工作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21(18):19-20.
关键词:村庄空心化;文化建设;组织困境;内部承接;“中农”
中图分类号:C9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6—0072—06
作者简介:李祖佩,男,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生(武汉430074)。
近年来,农村文化问题逐渐为政府和学界关注。已有研究大致从以下四点展开论述:一是对农村文化特点、内容等基本问题的研究①。 二是对农村文化供给现状和供给主体等问题的研究②。三是对农村文化建设绩效评估研究③。四是对农村文化产业研究④。这些研究对于村庄空心化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关注较少。2012年5月至8月,笔者参与了湖北省委宣传部组织的湖北省23个县市近百个村庄的农村文化调查⑤。调查发现,对于人财物大量外流、村庄空心化特点明显的地区,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外部支持能力不足、内部承接乏力双重矛盾,严重制约了文化建设的成效。如何理解村庄空心化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外双重困境,理清其中问题产生的内在机制,进而探索实现内外合力、克服困境的可能路径,应成为当前农村文化研究的重点。
一、村庄空心化
村庄空心化又称村庄“过疏化”,是指在城乡转型发展过程中,由于农村人口非农化引起“人走屋空”,以及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旧”,新建住宅逐渐向扩展,导致村庄用地规模扩大、闲置废弃加剧的一种“外扩内空”的不良演化过程。它是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其结果产生了空心村,既包括农村土地(耕地和建设用地)空心化、人口空心化,也包括农村产业空心化和公共品供给空心化,本质上是农村地域经济社会功能的整体退化。⑥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转移带来农村常住人口的逐渐减少,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如土地的闲置、村庄社会关系的重塑以及农村经济社会活力的整体弱化等。但是由于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和农业生产特点不同,村庄空心化的表现形式亦有明显差异⑦ 。就湖北省而言,村庄空心化主要表现为:人口空心化,即村庄中青年大量外流导致的老人、妇女和儿童成为村庄生活的主体;社会关系空心化,即人口外流和空间距离拉大导致的维系村庄秩序的“熟人社会”关系网络的松动和弱化;村庄社会活力空心化,即表现为内生组织的乏力和村庄公共生活的退化等。相对于全国其他地方尤其是山区出现的土地空心化,湖北省大部分因属于低地丘陵,农业耕作较为便利,耕地仍得到充分利用,土地空心化并没有凸显,这为农村建设尤其是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可能的契机。
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刚性存在,城市化、工业化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相对于巨大的农村人口基数仍需长期过程,从而使得农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存在⑧。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农村出现空心化态势,另一方面,农村的稳定器功能发挥仍有极强的战略意义。面对村庄空心化的现实,将农村文化建设落到实处,以文化建设促进和带动其他领域的发展,克服村庄空心化的消极影响进而实现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繁荣,具有重大的现实和战略意义。
农村文化建设是政府外部文化供给与村庄内部承接相互作用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缺少外部供给的农村文化建设,村庄内部因缺乏必要的制度和资金支持而缺乏动力;缺乏村庄内部承接的农村文化建设,外部供给总量再多终会因载体的缺失而事倍功半。但是调查发现,一方面,空心化村庄本身内部结构不能有机整合、功能运转不畅以及自运转失效等问题⑨,带来对外部文化供给的高需求和高依赖,而当前的基层文化供给和服务组织(乡镇文化站或文化服务中心以及村级组织)乏力和无为,只是充当自上而下的行政任务,无法反映农民文化诉求,更无力自组织开展村庄文化建设,大大降低了文化供给的效益;另一方面,村庄人财物大量流失,内部无法找到适应当前文化建设内容和方向的可靠抓手。空心化村庄文化建设面临内外交困的境况。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困境及其逻辑
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乡镇文化站(改制后称为文化服务中心)和村级组织(包括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承担主要供给和服务职能,自上而下的文化建设任务需要依靠其具体实施,同时乡村社会中真正的文化需要和文化诉求需要其向上反映并承担其中部分自组织功能。但在当前,上述两种组织均面临不同的困境,严重影响其功能发挥和文化建设质量,且这种困境在空心化村庄中显得尤为突出。
1.乡镇文化部门乏力
2003年起,湖北省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以钱养事”改革,即政府根据职能转换的要求和可用财力的许可,由乡镇和县级主管部门共同确定本地每年需要完成的农村公益项目,连同具体的服务时间、服务质量、服务价格、考核结算的要求,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凡是具有规定资质的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和个人,都可以通过竞争参与政府的公益服务活动⑩。按照改革要求,以文化站为代表的乡镇职能部门由原来的事业单位改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所得收益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获得。
无可否认,“以钱养事”改革在压缩政府开支、克服原有“七站八所”的高成本、低效率等方面起到明显效果,政府不再承担臃肿的职能部门(原属事业单位)的庞大开支,通过改革引进竞争机制,使资金真正符合政策安排。这与改革初衷是一致的,体现了以强化公共服务为认同标准的现代国家政权建设要求。但是,改革后的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在运作过程中存在诸多困境,导致实践效果与政策初衷出现明显张力。
第一,资金难以保证,人心涣散,乡镇文化部门成了“养老衙门”。从调查来看,改革后绝大部分乡镇文化工作者不再享受事业编制,且每年收益由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来确定,缺乏稳定的预期。而基层工作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作,农村文化建设往往牵涉到农村各个方面,如在体育建设场地建设中,往往涉及到占地补偿以及后续的土地调整问题,工作中需要处理的问题复杂、任务量大,要求乡镇文化机构在充分理解农村工作实际的同时,有充分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化解矛盾。基层工作的繁杂性与乡镇文化部门缺乏稳定收入预期的现实相对应,导致乡镇文化部门工作吸引力降低,“权小责大”、“财少事多”等矛盾彰显,一些年富力强的文化工作者因而另谋出路。其后果是乡镇文化服务组织乏力,甚至出现虽争取到政府文化建设项目资金却没有能力组织实施的困境。
第二,从组织关系来看,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在乡镇政府中的地位进一步边缘化。长期以来,受“发展主义”和以GDP为主要政绩考核标准等因素影响,县乡地方政府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文化建设并没有得到重视。财政部教科文司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国家财政对文体广事业费的支出在“十五”期间的年均增长率低于同期国家财政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且从文化行业的局部看,由于基数小,财政拨款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即便如此,中央财政对文化投入的力度远超过地方财政。在这种背景下,文化部门在地方政府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在改制前,文化站作为一级乡镇职能部门,有固定的收入来源(主要靠税费截取)和稳定的文化供给项目(如电影下乡等)。改制后,文化服务中心的固定工作人员大幅缩减(一般为两人),且为增加收入他们在乡镇政府中任文员等职务,对乡镇政府的依赖性得到强化。在压力型体制和“一票否决”等制度环境下,乡镇政府的大部分精力和资源用于处理维护社会稳定、计划生育等中心工作和一线工作。依附于乡镇的文化服务工作者为在政府中谋得相应福利,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到乡镇政府的各项工作中去,影响了他们文化建设本职工作的开展。
第三,从组织实施过程看,改制后文化服务中心定性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即面向市场的公益组织,无法名正言顺地组织文化建设。原来属“七站八所”之一的文化站虽然存在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等多种弊病,但毕竟作为一个指导机构,对于村级治理组织属于上级,文化站工作人员属于“领导”,可以依靠行政命令开展工作。改制后的农村文化服务中心无法调动村级组织的积极性,导致诸多文化建设项目难以落到实处。即便一些文化建设项目在乡镇政府压力之下得以建成,这些项目也会因村级组织日常管理的缺失而不能产生应有效果。
乡镇文化服务中心面临上述组织困境,对于农村文化建设,尤其是外部依赖性强的空心化村庄的文化建设而言,至少产生两种后果:一是由于组织的乏力和虚化,无法有效承接政府用于文化建设的各种资源;二是对已有的政府文化供给缺乏必要的监管,文化供给成果的持续性和长期性不足,政府文化供给因为缺乏必要的组织管理而无法发挥作用。
2.村级组织弱化
乡村组织能力弱化具体表现为乡村组织只是简单机械地应付政府的文化供给任务,无法反映村民实际的文化需要和诉求,同时又无法依靠村庄集体能力自组织文化活动,从而导致部分政府的供给内容与农民的需要之间产生错位。
村级组织弱化受制于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对于空心化村庄来说,资源禀赋有限,村集体收入较低甚至相当一部分村庄没有集体收入,无法满足自组织文化活动的资金需求。二是税费改革以来,国家治理乡村社会的策略发生了重大转型。近年来,国家实施的许多政策都试图绕开乡村基层组织,直接进入乡村社会,或者直接与分散的农户相对接,即使在无法绕开乡村基层组织的情况下,也只是让村级组织从事一些从属、次要、配合性的工作。如粮食直补政策的实施即为典型事例。从后税费农村基层治理机制的特点来看,市场化、契约化、个体化成为主要特点,而权力以资源为基础,对于村庄集体资源匮乏的空心化村庄的治理组织来说,后税费时期国家系列政策加大了向农民收费的难度,自身治理权力和治理责任的双重弱化成为基本事实。其后果自然是村级组织的弱化,无力满足农村文化等公共品需要。
村级组织扎根于乡村社会内部,村干部最了解村庄和村民的文化需要。但现实情况是村级组织并没有能力提供文化供给,在文化建设中也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使村庄空心化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进一步陷入困境。
三、农村文化建设内部承接的缺失与契机
1.农村文化建设内部承接缺失
上文述及,农村文化建设是自上而下的外部供给与自下而上的内部承接相互协调一致的过程,两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农村文化建设内部承接主要依靠村庄内部承接主体来实现。所谓村庄内部承接主体,是指村庄社会中能够积极参与到现有文化供给中去,对文化建设的内容和重要性充分认同,且能够在文化供给和服务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和监管保障的农民,他们构成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在村庄空心化背景下,农村资源大量外流,文化建设的内部承接主体缺位,村民对文化建设参与热情和参与度低,影响了文化供给的实际效益。据调查,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的农家书屋,竟有超过70%的农民不感兴趣,这种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大多数时间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何面对村庄空心化现实,找到推行文化建设事业可以依靠的承接对象,发挥其文化承接和建设功能,是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议题。
在湖北省,村庄空心化表现为人口空心化、社会关系空心化以及社会活力空心化,而土地尤其是耕地并没有出现空心化。土地通过村社内部的自发流转实现资源重新组合,带来了村庄阶层的重构,承接村庄文化建设的农民主体也因此变得复杂化。经过多年的土地流转实践之后,村社土地不断循环、交错流转,逐渐集中到部分农户手中,于是农户在土地耕种上就形成了差别——有的农户耕种数十亩土地,有的农户只有三五亩土地,还有的农户则不再耕种土地。由于土地耕种的差别,取消农业税后农业耕种可以带来可观的收入,不同农户在农地上的收益差距越来越大,农村阶层分化开始凸显。据我们调查,以家庭纯收入为标准,当前空心化村庄中阶层(以户籍为标准)可以划分为:精英阶层,该部分年收入在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不等,绝大部分已经脱离村庄,且土地转出,他们一般占村庄户数的3%左右;中上阶层,该部分举家外出经商或常年在外打工,有能力在城市立足,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大部分土地转出,他们占村庄总户数的10%左右;“中农”阶层,年龄在45—55岁之间,耕种规模在15亩以上,但一般不超过50亩,且家庭大半部分收入来源依靠农副业,家庭收入在5万元左右不等,土地大部分转入,他们占村庄总户数的20%左右;中下阶层,该类家庭往往家庭压力大(父母生病或是孩子读书),举家外出打工或是半工半农,因为开支较大,一年收入在2万元左右,土地转出或维持原责任田规模,他们占总户数的40%左右;贫弱阶层,由于疾病或家庭变故导致劳动力不足,家庭收入在5000元左右,土地维持原有责任田规模,他们约占农户数的10%。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在带来农村文化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同时,也意味着农民利益诉求的多元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难度。但是,这种阶层分化的现实,亦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契机。
2.“中农”阶层:农村文化建设的契机
上述“中农”阶层在现阶段是指主要依靠农业及其相关副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经济收入水平在村庄中属中等的农户。有学者称之为“新中农”阶层。相对于其他阶层,“中农”阶层有以下特点。
第一,“中农”阶层利益关系在土地上,社会关系集中在村庄内部。“中农”以耕种一定规模土地为主要收入来源,除一小部分土地是自己的责任田外,其他大部分通过亲戚、邻居等熟人关系流转获得,土地租金极低甚至为零,即遵循不安全市场化的土地流转逻辑。而要能够顺利达成土地流转,“中农”首先要与周围村民保持良好的关系往来,主动介入到村庄关系建构和互动中,因此这部分人在村庄中的口碑较好,是村庄社会生活中的积极分子。相对于“中农”阶层,精英阶层在城市立足,其利益空间和社会关系早已脱离村庄;中上阶层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虽然会在年纪增大后无法满足外部劳务市场需要时返回村庄,但在当前形势下,他们土地转出,各种关系重心在村庄之外;中下阶层和贫弱阶层虽然处在村庄中,但是自身家庭生活的压力极大弱化了他们积极参与村庄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中农”阶层在村庄社会文化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
第二,“中农”阶层自身生活质量与村庄社会发展和村庄公共品供给成效息息相关,更为积极、更有能力参与其中。因为“中农”以耕种土地为主要谋生手段,利益关系和社会关系主要在村庄内部,村庄的社会发展、村容村貌的改观、公共品供给的完善与“中农”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笔者在村庄调查时发现,这部分人对村庄文化建设和自身文化生活质量提升高度关注,同时因为长期生活在村庄中,他们对本村最需要什么、怎么建设也最为了解。相对于其他阶层,“中农”更有可能也更有能力组织开展文化建设。精英阶层虽然有强大的经济能力,但利益空间和社会关系早已脱离村庄,对于村庄社会发展较少关注;中下阶层和贫弱阶层虽然没有脱离村庄,但是受制于自身经济能力,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而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耕种土地的劳动力支出减少,加之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中农”闲暇时间较长,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以文化建设为代表的村庄公共品供给中去。调查发现,荆门农村村庄内篮球场的建立、篮球队的组建绝大部分都是以“中农”为主要倡导者和实际组织者的。
第三,“中农”阶层是当前农村政策安排的既得利益者,对国家有着较高的认同,成为国家各项惠农富农政策的坚定支持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均“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农地使用权”,实行“生不添、死不减”,鼓励农民土地使用权的自愿、规范流转。可以说,相对稳定的农地承包关系和制度安排能够保护以耕种一定规模土地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中农”阶层利益。另外,税费改革之后国家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惠农富农政策,如家电下乡、良种补贴,使得利益关系在村庄中的“中农”阶层受益最多,增强了“中农”的国家认同,也即是说,税费改革及其系列改革的“政治逻辑”在“中农”身上得到了充分表达。因此,对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惠农政策,“中农”阶层最为拥护也最为积极参与其中,对于农村文化建设,“中农”阶层也更容易形成认同并积极参与。这一点在村庄调研时也得到了证实。
第四,“中农”阶层有其自身循环能力和再生产能力。中上阶层的部分村民在经商失败或是受制于年龄、技术而无法满足劳务市场需要时,会选择回到村庄耕种相当规模土地,成为“中农”阶层;中下阶层的部分农民在克服家庭困境后,也会通过土地自发流转扩大农业生产规模,上升到“中农”之列。“中农”阶层也会有一部分农民因年龄增大、劳动能力下降等因素而减少土地,导致收入较少滑落到中下阶层。因此,农村阶层呈现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农”阶层就在这种动态变化过程中实现再生产。这为农村文化建设奠定了稳定的群众基础。
村庄空心化虽然带来人财物等内部资源的大量流失,但并不等于说村庄内部承接机制阙如,更不能因此对农村文化建设持悲观态度。“中农”阶层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变革后的新兴阶层,因其与村庄的高度利益关联、较高的参与能力和参与热情,完全能够在村庄空心化背景下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承接主体,发挥重要的承接功能,通过动态再生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持续性和长期性。
四、农村文化建设的出路与对策
毋庸置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村作为蓄水池和稳定器的功能发挥,仍对中国社会整体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这就要求我们正视日益显现的村庄空心化现象以及在此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结合上述分析,在村庄空心化背景下,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良性运行,应从内外两方面下工夫:一方面,要在当前乡镇体制改革框架下,探索更为务实和高效的组织机制,夯实以乡镇文化服务部门和村级组织为代表的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基础;另一方面,以村庄“中农”阶层为主要立足点,培育农村文化建设的内部承接主体,夯实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使文化供给内容真正得到村庄的认同和接受,发挥文化供给的最大效益。做到以上两点,就能够有效克服以往文化建设有阵地无组织、重“送文化”而轻“种文化”的供给模式弊端,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供给模式创新。具体而言,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1.从“空心化”村庄文化建设的外部供给上,有效克服组织乏力问题
应对“以钱养事”的改革框架进行必要修正,结合农村工作现实情况,从资金投入和政府组织支持等方面加大力度,真正发挥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文化供给、服务和管理职能,保证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有能力做事、有热情做事、有尊严做事。同时,理顺乡镇文化服务中心与村级组织关系,赋予前者充分调动村级组织参与文化建设的权力,进而形成组织合力,克服当前空心化村庄文化组织供给乏力的问题。
温铁军在对乡村两级基层组织的研究中指出:“在工业化从农业提取原始积累这个不可能跨越的历史阶段中,能有效地降低与高度分散而且剩余极少的亿万小农的交易费用,并且完成了资本积累的制度安排,就是有效的。”这从某个角度说明了基层组织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取消农业税之后,国家进入“以工哺农”的新的历史时期,承担着越来越多的诸如文化建设等公共品供给任务。这种形势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基层组织在文化公共品供给方面的重要性有所降低。相反,在文化等公共品供给中,国家如何了解高度分散且利益诉求日益多元的亿万小农的需求?国家又如何降低公共品供给中因“搭便车”而导致的高组织成本?这些问题均需要强有力的基层组织发挥作用。由此,无论是税费提取时国家工业化积累阶段,还是后税费时期的国家反哺农业阶段,强有力的基层组织建设都不容忽视。
2.在“空心化”村庄文化建设的内部承接上,充分激活和发挥“中农”阶层的文化建设功能
上文述及,现在的问题并不是村庄内部没有承接文化供给的有效主体,而是已有的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充分激活和发挥“中农”阶层的文化建设功能,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吸纳“中农”阶层进入村级组织,通过对体制身份的获得激发“中农”的参与积极性,发挥村级组织在文化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调查发现,“中农”阶层虽然有一些人进入村级组织,成为村庄政治精英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受改革开放以来所倡导的“富人治村”等观念的影响,“中农”在村庄权力结构中并不占主导地位,村级治理被利益关系和社会关系并不在村庄的经济精英(即富人)把持,“中农”阶层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因此,要把“中农”阶层作为村级组织的重要力量加以吸纳,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在村庄有效开展。二是在政府的文化供给项目中,通过民主议事会等组织形式广泛征集村民尤其是“中农”阶层的意见,使政府工作充分得到“中农”阶层的认同和支持。面对村庄空心化这一基本事实,能代表村庄整体利益的“中农”阶层应成为农村文化建设中首要结合的对象。三是扶持“中农”自组织的文化活动。从调查来看,目前村庄中相当一部分文化活动,如体育比赛、腰鼓队、健身舞队等,都是以“中农”为组织主体的,在这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此类文化活动的扶持力度,进行相应的项目安排,并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综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增强乡镇文化服务组织的行动能力,同时构建以“中农”为主体的村级组织,从而形成内外合力,有效克服村庄空心化背景下的文化建设困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家有关农村文化建设的资源投入体现国家意志,切实符合村庄内部文化需求,避免错位供给和过度供给。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村文化发展和繁荣,调动村庄内生力量,增强村庄社会活力,进而克服村庄“空心化”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的诸多困境。
五、总结和讨论
在村庄空心化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面临内外双重困境:一方面,村庄空心化导致对外部供给的高依赖,但从外部供给来看,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和村级组织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无法实现有效供给,农村文化建设出现了供给乏力和监管缺失等问题;另一方面,农村土地资源重组所形成的“中农”阶层长期得不到关注和有效利用,导致农村文化建设的内部承接主体长期缺失。结合实证分析,理清困境存在的内在逻辑,适时强化乡村两级文化服务组织的服务能力,同时扶持以“中农”为主的村庄主体,发挥“中农”的文化承接功能,成为克服村庄空心化背景下文化建设困境进而实现农村文化供给模式创新的可行路径。需要指出的是,文化与其他公共品供给在遭遇的诸多困境及其形成逻辑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因此,本文不仅旨在理性分析村庄空心化背景下文化建设的困境及其出路,还可为农村其他公共品供给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乡镇文化站;群众文化;重要性
0引言
乡镇文化站的主要工作是,帮助农村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文明的提高。建设发展乡镇文化站的目的在于对公共文化生活和服务进行提升。那么在乡镇文化建设中,必须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的作用。下面本文就对乡镇文化站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进行探讨。
1群众文化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农村经济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是由于存在着地理位置、文化环境不同,乡镇文化站的建设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文体设备落后、文化资源不足等将影响农村文化建设,文体活动形式单一,内容贫乏。当前的群众娱乐方式只有看电视、打麻将、下棋等,没有别的活动形式可以进行选择,而且这些活动在农村的各个家庭小院中是随处可见。从这些比较盛行的娱乐活动中可以看出,农村文化资源发展没有得到高度的重视,文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当前对于文化事业的建设没有经济建设受到的关注度高,在乡镇、农村发展中一些领导干部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发展财政上面,对农村的经济收入进行重点的发展和提升,而忽略对农村文化的建设。由于文体活动设备缺乏,农村人员在闲暇的时候只有进行打牌、闲聊、搓麻将,这些增加了一些恶习的产生,比如说赌博,将农村风气进行败坏[1]。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成为各级领导干部重视的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农村文化活动的建设有了初步的成效,丰富了农村文化活动,将农村文化发展进行提升。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建设发展乡镇文化站对文化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它也是农村文化发展的重头工作,让乡镇文化站成为农村文化发展中心,为农村文化的发展提供服务平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将其在农村文化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进行展现,让其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将农村文化进行发展。
2乡镇文化站建设的必要性
(1)乡镇文化站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我们国家建设中的发展需求,将社会文化进行发展,但是在农村文化发展中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不仅文化资源缺乏,一些文体活动设备、文化活动也缺乏,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慢慢的进行退化,为了将我国传统的文化进行发展,将乡镇文化站作为文化发展的阵地,进行文化宣传,组织文体活动,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智力上的支持[2]。
(2)乡镇文化站为新农村文化发展提供理论思想。农村文化发展的目标和社会发展的目标进行结合,农村文化的建设要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农村文化的发展要将党的思想进行贯彻落实,乡镇文化站将党的思想、方针和文化发展政策进行宣传,让农民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科学认识、技术掌握等,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将其素质和道德素养进行提升,将农民正确的生活观和和谐社会的思想进行提高。
(3)乡镇文化站为农村群众进行服务。乡镇文化站为农民群众进行服务,开展一些文化活动,将文化服务进行落实,对社会主义文明和文化的繁荣进行加强和促进。动员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文化教育,实现自我提高,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使农民参与到文化建设中,并带着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行参与。
3乡镇文化站在农村群众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
(1)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国民经济在不断地增长,农村经济也在不断地发展中,农民对于文化的需求也是必然产生的,文化活动中心从基层进行文化建设,满足基层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根据乡镇所处的地理位置、当地的文化特点和经济发展等条件,进行多样、丰富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对文化的需求。群众文化发展和农村经济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农民的生活富裕了,对知识文化的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就会更高,乡镇文化站结合群众文化发展的现状和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将群众的生活进行丰富,举办各种文体活动、节目演出等[3]。
(2)为乡村文化建设奠定基础。乡镇文化站是群众文化长期进行的产物,它为农村文化服务队伍的建设提供保障。文化活动中心的负责人要有一定的艺术认识,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乡镇文化站的工作是将乡镇文化发展和农村特色进行结合,创建具有合作、团结性的文化活动,将农村不同方面的文化进行结合建设,为建设特色乡村文化奠定基础。
(3)体现对公共文化活动进行的多元化构建。在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中,可以将群众文化活动归结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文化活动,一个是阵地文化活动。阵地文化活动主要是对老年休闲文化、儿童艺术文化、知识讲座等,而社会文化活动主要是针对一些风俗、节日庆典等进行文化活动的举办。乡镇文化站的作用是进行普遍性和地方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村现行的面貌进行改善,形成特色文化。
(4)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音符,为群众建设文化净土。文化活动中心按照不同年龄的文化需求,举办文化活动,将文化活动中心作为群众文化学习的中心和场所,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基础,将一些不良习性进行改善。农村文化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市场配合,将盗版的教材、读物等进行清除,对群众的文化生活环境进行净化[4]。
4结语
乡镇文化站在群众文化发展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将群众的思想文化、精神文化进行提升,还可以对农村文化进行建设和促进,帮助丰富农村文化活动,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进而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晓艳.乡镇文化站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剧影月报,2010(06):6768.
[2] 吴学锋.试论乡镇文化站现状及文化建设工作[J].丝绸之路,2011(24):5152.
[3] 汤忠民.浅谈乡镇文化站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163164.
关键词:文化带头人;新疆;文化
一、前言
文化带头人就是有热情、懂政策、有一技之长、能带动群众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基层文化志愿者,既是文化活动的组织者、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又是文化阵地的维护者。文化带头人具有懂文化、懂政策、有特长、会组织四个特点,以农村公共场所(或农户院落)为文化阵地,通过自己的一技之长,既为本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又带领周围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凝聚人心,振奋精神。
新疆地区开展文化带头人工作是贯彻党的十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需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
党的十报告明确要求,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在新疆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更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向基层向农村倾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使广大城乡基层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我们必须把农民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以现代文化知识武装农民头脑,以现代文化培育新农民、以新农民建设新农村,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新疆地区开展文化带头人工作是适应新疆特殊区情的需要。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地域面积达165万平方公里,与周边8个国家接壤,辖14个地州市、98个县市区(含4个直辖县级市)、120个街道、924个乡镇、180个国有农牧场、1741个社区、8688个行政村;人口3500万,由维、汉、哈、回、蒙、柯等47个民族成分构成;世居民族13个。多个民族跨国分布,新疆文化阵地的争夺历来与周边非理性宗教势力交织在一起。农村文化阵地争夺“一强一弱”、“一冷一热”的问题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正是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区域环境,致使新疆文化工作具有“战场属性、政治属性、边疆属性、民族属性”。
因此,开展“文化带头人”工作具有深远意义。
二、开展“文化带头人”工作的意义
(1)开展“文化带头人”工作是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重大战略部署的需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推动新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选择,是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逐步形成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立足实际,推动新疆由文化资源大区迈向文化发展大区,实现新疆基层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跃升的重大举措。
2012年8月,围绕全面加强新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厅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文化家园―万村千乡文化带头人”选拔培育工作的通知》(新文社发〔2012〕25号),确定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加强新时期新疆基层文化建设的目标,也为开展这项工作明确了方向。目前,新疆已启动“万村千乡文化带头人”选拔培育工作,建立了组织领导机构,按照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确定了7个试点县(包括地区),以“展示新成就,描绘新蓝图,欢庆十”为主题开展了乡村文化带头人竞赛活动等。对于进一步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实施新疆文化发展战略,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文化建设与全国同步发展,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开展“文化带头人”工作是巩固新疆乡村一线文化阵地建设的需要。新疆地域辽阔、民族成份众多,但人员稀少、分布稀散。乡村一线文化阵地,多数被沙漠、戈壁自然分割,成点状分布形成了相对固守的传统文化圈。特别是在“双语”欠发达的状态下,建立新疆“乡村文化带头人”队伍,对于丰富农村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使宣传文化工作切实做到“到人、管用、有效”,发挥现代文化引领作用,促进农村群众学习现代知识、培养现代观念、接受现代生产生活方式,提高现代文明素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开展“文化带头人”工作是延伸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大文化惠民效能的需要。明确指出,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新疆的发展稳定关系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逐步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实施了一批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经过多年建设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在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基层,除了加强、提高文化馆、站、室的场所文化服务外,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惠民工程如何由点及面延伸到农户、覆盖到村民,怎样通过培育形成一支扎根在乡村的文化带头人队伍带动农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其成为乡村文化工作的主力军,宣传文化工作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要求达到切实“到人、管用、有效”,既是我们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也是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探索的新课题。而开展农村“文化带头人”工作,为我们找到了一条可行的实践路径。
三、文化带头人工作原则,做好四个“相结合”
(1)坚持有序引导与发动群众相结合。各级宣传、文化部门以及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努力创造乡村文化带头人脱颖而出的机制,让更多的文化带头人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
(2)坚持个人自荐与群众举荐相结合。选拔乡村文化带头人,既要看个人的特长,也要看群众的认可度。具备条件的,应及时纳入工作范围,赋予一定的工作任务;条件不够成熟但确有一定特长的,要纳入工作视线,加强组织培养,促进文化带头人梯次生长。
(3)坚持目标考核与分级管理相结合。参照新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按照级别管理的办法,自治区设立“区、地、县、乡、村”五个级别的乡村文化带头人。各级可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建立本级乡村文化带头人的标准、规模和激励办法。
(4)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建立乡村文化带头人动态管理机制,自治区两至三年检验一次乡村文化带头人工作成效,命名表彰一批乡村文化带头人。
四、文化带头人工作目标要落实“五个一”
(1)把握一根主线。乡村文化带头人培育工作,要始终贯穿“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主线,使其真正成为引导边疆各族群众变化变革创新,积极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建立与时展要求相适应的生产生活理念,传播现代文化的乡村文化带头人。
(2)抓住一个主题。紧紧抓住“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主题,让新疆精神在乡村文化带头人培育中入心入脑入作品。
(3)建立一支队伍。按照行政区域层级,根据影响力的大小,采取自下而上的办法,层层建立本级“乡村文化带头人”骨干队伍。各级乡村文化带头人队伍,要充分吸收非遗保护传承人,数量和规模可略大于本级传承人数量。乡镇和行政村的文化带头人的数量,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原则上,近期每个行政村应培养1至2名村级文化带头人。
(4)搭建一个平台。要把乡村文化带头人的培育、展示工作,纳入各级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的职责范围,地、县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每年要开展不少于1次的“乡村文化带头人”展示展演活动,选拔优秀人才。各个村委会,要以村文化室为阵地,科学管理村文化活动资金,支持文化能人开展文化活动,努力实现村级文化活动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
(5)创作一批作品。根据形势任务需要,紧紧围绕各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创作一批反映时代精神风貌的各类文化艺术作品,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活力。
五、结束语
文化带头人工作的实施需要大量的社会实践去验证。结合新疆地域的特点,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文化工作到人、管用、有效”的目标要求,将培育“万村千乡文化带头人”这一工作作为带领我区基层各族群众转观念、谋发展最有力的抓手。充分发挥文化馆(站)等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主阵地作用和“一乡一队”的人才储备优势,依托行政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切实规划、做好文化带头人工作,努力为全区基层培养一批懂文化、懂政策、有特长、会组织的乡村文化带头人,进一步把新疆各族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到“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上来,汇聚到“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团结进步”上来,为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锦昆,杨立新.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湖北社会科学,200509期.
Abstract:Must help the farmer not only i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process in the economic production aspect to cast off poverty and set out on a road to prosperity, must help the farmer in the science and culture aspect to cast off poverty and set out on a road to prosperity. But the public welfare culture goes to the country to serve is improves the countryside citizen culture quality the main way. Therefore does well the culture to go to the country to serve into rural economy soaring to realize affluent society's key.
关键词:公益文化 下乡服务 小康社会
key word:The public welfare culture goes to the country to serve affluent society
公益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国家举办,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面向社会,面向公众提供无偿的文化服务的文化事业及相关载体。发展公益文化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缩小城乡差别,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而公益文化则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人口文化素质的一个主要途径。因而,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中央既强调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又明确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目的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公益性事业所带来的新成果,切实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全面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加强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水平越来越高,而农村则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瓶颈,因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加快农村建设就成为今后一个较长时间的工作重点,则加快农村发展,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就成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加速发展公益文化不仅是解决城乡矛盾的路径之一,而且是保证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不致泯灭的战略举措。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乡村文化建设得如何,事关农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事关乡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事关和谐社会在农村的构建。近几年来,中央已经明确作出许多重大决定,大力扶持农村科技文化发展。比如送家电下乡,送科技下乡,送图书下乡,送法律下乡,送电影下乡,在农村建立村级文化站等等。而作为文化部门更应该创新思想,改变传统方法,以积极的态度为搞好公益文化下乡服务作贡献。
一、转变作风,更新观念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可是农村经济要持续稳定发展,农民生活要不断提高,除丰富的物质需求外,更需精神的支撑,那就是农村文化。目前农村文化建设的滞后,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城乡差距较大,面对这一问题,就需要我们转变和更新思想观念出实招,见实效,避免在公益文化下乡服务中大走过场大搞形式主义,切实有效地将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落于实处,使农村文化事业稳定而健康地发展。
二、积极抢占农村文化阵地,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观念转变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作用。事实证明,这块阵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去占领,必然腐朽的,落后的文化就会占领。然而,要想点领和巩固农村这块文化阵地,政府就必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从而获得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随着农村百姓的生活逐步走向富裕,人们开始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渴望日益俱增;由于过去农村的发展主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度对农村文化的投入和建设滞后造成农村文化滑坡的现象。文化阵地名存实亡,封建迷信,赌博等现象死灰复燃。面对这样的激烈较量,只有发展公益文化,抢回阵地,还农民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氛围,真正实现“乡风文化,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坚持文化繁荣与规范管理相结合
要健全文化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强文化立法,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经济文化政策,鼓励和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营造文化繁荣发展的格局。同时,依法加强文化管理,整动文化市场秩序,把握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确保文化安全和有序发展。
四、公益文化进乡村,可选多样化的路径。
贵州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战略任务,《关于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实施意见》也即将出台,弘扬贵州人文精神、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意义被进一步强调。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正如所说,以核心价值观培育为引领的文化建设,不仅能够为国家昌盛、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还能够为地区发展、全面小康提供文化条件和产业支撑。
因此,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既是贵州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必然要求,也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奋力谱写中国梦贵州篇章的题中之义。
建设文化强省,需要深入认识“文化小康”的重要性,从认识上将其摆在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位置。
有人认为,“文化小康”是“软规定”,“物质小康”才是“硬指标”,文化建设特别是公共文化建设只有投入、不见收获,做做“表面文章”就行。这些思想观念偏离中心、不顾大局,必须警惕并转变。
贵州正在跨越发展、同步小康的道路上大步迈进,省委书记陈敏尔多次强调:“全面小康既有物质的小康,也有文化的小康。”如果文化建设不到位、不达标,甚至“掉链子”“拖后腿”,文化资源这块长板便成了短板。
因此,各级党员干部应处理好务虚与务实、投入与收获、当前与长远、整体和部分、全局与局部的辩证关系,在观念上摆正位置、认清大局,充分认识“文化小康”对于“全面小康”的重要性,真正把文化建设放到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
建设文化强省,还需要真正学好用好“文化经济学”,在实践中突出其对于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意义。
“哪里有文化,哪里早晚就会出现经济的繁荣。”文化经济学的理论,已经在全省各地得到印证:无数个城镇依托特色文化成为游客青睐的旅游目的地,无数个乡村依托文化资源实现“富口袋”和“富脑袋”的双赢,无数位文化能人凭借传统技艺成为脱贫致富的“领头羊”――文化本身就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到2010年,将基本形成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县有支中心,乡村有基层服务点,实现“村村通”
目前,国务院已公布了两批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和777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维护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繁荣发展农村文化”作为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内容之一,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在了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
多年来,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2007年农村文化投入共计56.13亿元,增长25.9%。国家发展改革委从2002年到2005年投资4.8亿元,用于扶持1086个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设施建设,到“十五”期末,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基本实现。“十一五”期间,又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国家通过转移支付39.48亿元,新建和扩建2.67万个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到2010年将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去年11月,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中央专门安排8亿元用于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今明两年,中央还将安排28亿元,支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财政部将边疆文化长廊建设补助资金和基层文化设施设备维修补助资金从每年1100万元增加到6000万元,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实施重点文化建设项目,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有了明显增加。各地也加大投入力度,落实了一批基层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扶持公共文化建设。目前,全国共有县级公共图书馆2414个、文化馆2806个,乡镇文化站32976个,村文化室103601个,初步形成了覆盖乡村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近几年,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等一些重大有影响的文化项目。广大农民群众可以享受丰富、快捷的数字化文化服务。截止到2008年12月,全国已自建、共建文化共享工程各级中心和基层服务点40万个(其中,配备共享工程专用设备的有19.7万个),工程服务已覆盖全国61.2个行政村的65%。从2007—2010年,中央财政将投入24.67亿元支持工程建设。到2010年,将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县有支中心,乡村有基层服务点,实现“村村通”。送书下乡工程是文化部、财政部为解决基层群众看书难问题而实施的文化工程。从2007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3亿元,为基层文化机构配备1000多辆流动舞台车,送戏下乡。
各地积极探索,充分发挥文化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能力,筑实城乡统筹发展的文化根基。
一、农民自办文化的意义
1、净化农村文化市场,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农民自办文化普遍具有文化实践活动吸引力强、内容比较健康、参与者身心满足感强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在乡村社会,农民自办文化越多越普及,则深度参与其中的农民群众必然越多,相应地,留连于、沉湎于腐朽、落后文化的农民群众就会越少。从而为形成文明乡风提供健康的养料和良好的导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多了,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少了,聚众赌博的少了。
2、传承乡土文化,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当一部分农民自办文化源自乡村民俗文化,或具有不同程度的民俗特征,是对乡村民俗文化的继承。这是由于乡村民俗文化在时间安排、内容和形式上往往与农民群众的生产互补和平衡,与其生活相适应和相融合,容易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成为农民群众丰富的文化资源,因而,乡村民俗文化很容易被今日的农民群众在生产之余和生活之中所沿袭、所采用,很容易转化为农民自办文化。因此,农民自办文化因具有文化的传承功效,将为当代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3、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在丰富的农民自办文化中,以开启民智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农民自办文化不在少数,如,农民读书社、农民书屋、农家文化大院、农民故事会、农民电影放映队(放映各类科教片)等。此类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得越多、越普及,则越有助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
4、增加沟通交流,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聚合功能。由于农民自办文化一般伴生着农民群众的聚合现象,从而也就大大地增加了农民群众互动、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其结果往往是有助于促进邻里、婆媳、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关系的和谐,有助于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农民自办文化的现状
三、农民自办文化存在的问题
1、乡镇领导对农村文化工作重视还不够。一些干部对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有偏差,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观念。造成农村文化工作摆不上位置,往往“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时不要”。村一级干部对文化建设也缺乏必要的认识,认为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是城里人的事,农民本身文化不高,没有必要再花吃力不讨好的冤枉钱。这种思想观念直接导致了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极大影响了乡村文化阵地的建设和发展。
2、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必要的场所阵地。**区大部分村缺乏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等文化活动场所。部分行政村办公地点小,要挤出一部分专门搞文化场所,实属不易。演艺队平时训练主要在简易的晒谷场上,雨雪天则挤在队员的客厅中,无法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同时,在文化设施上,设备陈旧,同时由于缺少经费投入,日常管理问题较大,存在设备散失或损坏的情况。2008年上级部门在我区设立农家书屋共有21个点,将对缓解农村文化活动场所严重不足起到一定的作用。
3、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开展农民自办文化的资金主要靠村级经济挤点投入和农民自筹,可谓杯水车薪,仅够维持开展简单的文化活动所需,无法满足扩大规模和更新内容的资金需求。如:西村村委会一农民自办演艺队,表演用的“狮”“龙”“蚌”等道具损坏多年,因村级经济薄弱,无法修复器材,导致几十号人的演艺队在家“休业”。从农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安排来看,首先是盖房子、看病、保子女读书及日常的生活开支,基本没有剩余的钱。所以,农民普遍反映:“文化我们很需要,就是没有钱去享受,希望政府在文化服务时,尽量使农民少花钱,最好是不花钱。”
4、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老人和儿童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要力量,而这些人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休息时间也仅满足于在家看看电视,农民剧团缺少新鲜血液,现有人员的专业知识不高。
四、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出发,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对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组织引导,鼓励农民大力开展适合自己的文化活动。
2、加大资金投入,拓宽投资渠道。积极争取各级部门的支持,进一步落实农村文化建设资金,并逐步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体制,培植农村文化市场,吸引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的各种捐资,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步伐。
【关键词】农村文化 文化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整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还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文化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缺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乡村文化市场中产品单一,农民的综合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农村文化市场发育滞后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目前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倡导现代文明文化,指导农村文化十分重要。
1.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1公共文化建设力度小,重视程度差,不少乡(镇)、村领导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放在边上,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认为只要搞好经济就行了,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认为经济建设是实的,短期就可以取得效益,能够体现出政绩,而文化建设是虚的,一时不能见效,政绩一时半会难以体现出来。所以,有的口头上强调要重视文化建设,而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部分村级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认为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干好日常事务就行了。视农村文化建设可有可无,是无关大局。
1.2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经济基础的支撑,对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来说更是如此,当前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经济基础弱,财力捉襟见肘,部分农村根本就没有集体经济。二是政府投入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总量偏少,严重制约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导致部分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俱乐部常年没有或只有很少活动经费,文化设施简陋,无法起到宣传教化、休闲娱乐的作用。现在要想组织一些最简单的文体活动都必须是谁组织谁掏钱,其难度也就可想而知。
1.3“文化下乡人走茶凉”起不到作用。“文化下乡”应该说是我国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抓得比较扎实的一项活动,但是农村人口多,地域广阔这项活动的广度和频率无论如何也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要求,蜻蜓点水式的“送文化下乡”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对当地农村文化建设也不过是杯水车薪。其实送演出、送戏、送书、送电影、送科技,在很多时候对农民来说都是一种“挂盐水”式的帮助,你送什么,农民就被迫接收什么,从文化的形式到产品优劣,选择余地都没有,针对性不强,时间长了,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也就不高了。,部分送到乡下的文化不能解渴。
1.4“不良文化”在农村占有一定的市场。健康的文化活动不开展,低俗的东西必然乘虚而入。在农村不少地方,如今赌博盛行,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更有个别地方势力侵入,破坏了淳朴的乡风。每年一到冬天,很多农民无事可做,便以打麻将,玩扑空,喝酒消遣来打发时间。一些村民手里有钱了逢年过节大赌豪赌,甚至搞得家破人亡,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看相、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还时有出现,做道士,请菩萨也常有出现。
2.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2.1增强观念。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中的重点问题,同时也是难点问题。只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摆到议事日程,切实做到领导力量到位、责任到位、资金到位、措施到位。分管领导亲自抓,部分负责人件件抓,文化干部详细抓;使出现的问题有人管,吩咐的问题有人做,交办的问题有结果。才能把中央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政策精神落到实处。农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从根本上是要转变地方领导的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解决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关系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应认真领会精神,树立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观念,树立勇于开创新局面的观念。注重文化建设的规划和管理,特别要制定出发展农村基层文化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和方法。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已成定局,而农村文化的客观现实,必须要求我们站在时代进步的前沿,把握农村发展的大趋势,充分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从而摒弃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和保守思想的束缚。
2.2增加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首先要在解决资金上下功夫,积极采取政府拨一点,基层投一点,社会筹一点的办法,逐步改善农村文化设施落后的状况。政府在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文化建设资金的同时,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办文化。政府搭建基础平台,吸收社会力量参与,政府与社会两种力量通过整合,形成合力,有利于加快改变当前农村文化发展滞后的状况。
2.3培养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农村文化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如今村村都设立了一名村级宣传文化员,为保证文化干部的人才质量,严把进入关,凡进必考,实行聘任制,对乡村文化干部进行业务培训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种是将乡村文化干部送到文化院校进行深造,另外一种是从艺术团派人到农村办文化人才培训班,对农村文化干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文化员不能搞形式。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将有志于热爱农村文化事业,懂专业,有点子的青年人充实进我们的文化队伍中来。加强文化队伍的专业业务培训工作,尽快提升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管理能力。职能部门,加大对文化站工作人员和村级宣传文化员的辅导和培训工作。同时组织专家学者和专业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基层,不断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培训和指导,积极培养农民群众文化骨干。尽快培养一批农村文化骨干队伍,建立队伍的长效机制,使农村文化的发展形成规模,持续发展。
(1)乡镇文化站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我们国家建设中的发展需求,将社会文化进行发展,但是在农村文化发展中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不仅文化资源缺乏,一些文体活动设备、文化活动也缺乏,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慢慢的进行退化,为了将我国传统的文化进行发展,将乡镇文化站作为文化发展的阵地,进行文化宣传,组织文体活动,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智力上的支持。
(2)乡镇文化站为新农村文化发展提供理论思想。
农村文化发展的目标和社会发展的目标进行结合,农村文化的建设要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农村文化的发展要将党的思想进行贯彻落实,乡镇文化站将党的思想、方针和文化发展政策进行宣传,让农民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科学认识、技术掌握等,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将其素质和道德素养进行提升,将农民正确的生活观和和谐社会的思想进行提高。
(3)乡镇文化站为农村群众进行服务。
乡镇文化站为农民群众进行服务,开展一些文化活动,将文化服务进行落实,对社会主义文明和文化的繁荣进行加强和促进。动员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文化教育,实现自我提高,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使农民参与到文化建设中,并带着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行参与。
2乡镇文化站在农村群众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
(1)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国民经济在不断地增长,农村经济也在不断地发展中,农民对于文化的需求也是必然产生的,文化活动中心从基层进行文化建设,满足基层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根据乡镇所处的地理位置、当地的文化特点和经济发展等条件,进行多样、丰富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对文化的需求。群众文化发展和农村经济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农民的生活富裕了,对知识文化的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就会更高,乡镇文化站结合群众文化发展的现状和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将群众的生活进行丰富,举办各种文体活动、节目演出等。
(2)为乡村文化建设奠定基础。
乡镇文化站是群众文化长期进行的产物,它为农村文化服务队伍的建设提供保障。文化活动中心的负责人要有一定的艺术认识,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乡镇文化站的工作是将乡镇文化发展和农村特色进行结合,创建具有合作、团结性的文化活动,将农村不同方面的文化进行结合建设,为建设特色乡村文化奠定基础。
(3)体现对公共文化活动进行的多元化构建。
在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中,可以将群众文化活动归结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文化活动,一个是阵地文化活动。阵地文化活动主要是对老年休闲文化、儿童艺术文化、知识讲座等,而社会文化活动主要是针对一些风俗、节日庆典等进行文化活动的举办。乡镇文化站的作用是进行普遍性和地方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村现行的面貌进行改善,形成特色文化。
(4)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音符,为群众建设文化净土。
文化活动中心按照不同年龄的文化需求,举办文化活动,将文化活动中心作为群众文化学习的中心和场所,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基础,将一些不良习性进行改善。农村文化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市场配合,将盗版的教材、读物等进行清除,对群众的文化生活环境进行净化。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