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国外环境治理的研究范文

国外环境治理的研究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国外环境治理的研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国外环境治理的研究

第1篇

[关键词]环境规制;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2-0096-04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国际经贸往来中的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各国政府与理论界的普遍关注。环境成本外部性所造成的市场失灵是贸易与环境冲突的根源,为此各国政府纷纷采用一定的环境规制来控制污染,与此同时,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遭遇的环境壁垒也成了本国政府与产业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国际大趋势之下,如何通过环境规制的调整来实现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目标成了当前需紧迫解决的重大课题。

针对环境规制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传统学派、修正学派及综合学派的观点各不相同。那么,环境规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到底存在怎样的影响机制?应该如何消除环境规制对竞争力的负面影响?如何通过环境规制刺激技术创新与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带着这些问题,本文通过文献回顾进行初步思索,试图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1概述

从比较角度来看,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产业内企业能力的差异、产业资源条件的差异和产业发展环境的差异的综合反映;从产业自身来看,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产业组织结构、产业整体素质、市场竞争结构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全面体现。

在传统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中均没有考虑环境因素,资本、劳动力与自然资源的禀赋差异是比较优势产生的基础及国际贸易的根源。如果将环境要素作为影响一国比较优势的要素之一,拥有较丰富的环境资源的国家将倾向于出口环境密集型产品或高污染型产品,而环境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将出口非污染密集型产品或清洁产品。发展中国家对环境资源的估价和偏好相比发达国家要更低,而且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定义自然资源的财产权上也存在显著差距,这就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保护标准及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普遍较低,从而使其在环境资源禀赋方面拥有了建立在低环保标准之上的所谓“虚假”比较优势。这些现实情况导致了环境标准差异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关系的争论,使得国际竞争力的决定从传统研究体系逐步转向“环境竞争力”研究方法的深刻变化。

目前的研究中,关于环境规制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关系的争论主要集中在环境规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上,相关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流派:传统学派认为环境政策的实施会降低本国产业的竞争力。因为较高的环境标准将导致国内厂商生产成本的上升进而损害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而且严厉的环境管制所产生的环境收益有可能低于将本国市场让给国外竞争者所遭受的损失,这必然会使政府部门及产业面临环境收益与竞争力之间的权衡取舍。修正学派认为较严格的环境政策的实施将会带来更多的企业创新活动。因为如果把新的严格环境管制标准建立在设计恰当的激励机制之上,且大多数受管制的企业能够适应新的环境标准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必将会引起生产成本的普遍下降,那么环境管制就是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诱因,进而达到双赢的局面。综合学派认为环境规制与产业国际竞争力之间没有显著的联系,大多数情况下环境规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环境规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往往有利有弊,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要根据该产业所处的具体约束环境、产业自身特性、所处的国际分工地位及时期的长短而定,而不能一概而论。

2传统学派的主要观点

传统学派运用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理论,从静态分析的角度研究表明:如果企业在环境规制实施前是有效运转的,规制的推行会降低包括生产效率、利润率等在内的产业绩效。因此,环境规制的实施必将导致企业成本的普遍上升及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显著下降,从而造成出口减少、进口增加以及污染密集型产业向低环境标准的国家转移(“环境避难所”效应),所以环境政策的实施会降低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该学派主要的分析思路为:第一,环境规制要求企业投资于污染防治或缴纳污染税费等,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如Slater和Angel(2000)认为在实施较高环境规制水平的国家,企业因规制的要求必须配置高标准的污染控制设施,或需支付较高的环境清洁费用,因此环境规制宽松的国家往往能够获得竞争优势。Gray和Shadbegian(2005)对美国1979―1990年造纸、钢铁和石油产业的样本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环境规制强度与产业生产率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第二,环境投资对传统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即环境投资会挤占企业的其他生产性与营利性投资,从而对利润率产生负面影响。如Knutsen(1995),Leonard(1998)认为受严格环境规制影响越大的企业失去市场份额的可能性越大,并且由于环境规制引起成本增加,这些企业倾向于选择规制较低的地区投资,或转向受环境规制影响小的生产领域。第三,环境政策对企业的“约束效应”,即环境政策给企业的生产决策施加了一个新的约束条件,这种新增的约束无疑缩小了企业生产的决策集,并加大了企业运营各环节的难度。如Lanoie和Tanguay(1998)认为环境规制不但限制了企业的生产决策空间,也限制了企业所拥有的包括创新在内的其他机会,而且如果环境规制延长了企业创新所需的时间,就会更加削弱企业的竞争力。第四,对环境规制的服从会带来企业生产过程与管理过程的一些不确定性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生产效率的降低。

3修正学派的理论和主要观点

31修正学派的理论基础:“波特假说”

20世纪90年代,Michael Porter(1991,1995)等学者提出:恰当设计的环境规制政策通过刺激企业技术创新,可以提高产业绩效和国际竞争力。这一观点被称为修正观点或“波特假说”(Porter Hypothesis),开辟了对环境规制与国际竞争力关系分析的另一途径。“波特假说”的两个核心理论是“创新补偿理论”和“先动优势理论”。

311创新补偿理论

该理论认为,恰当设计的环境规制可以激发企业通过积极的环境管理来实现创新,从而部分或近乎全部地弥补环境规制的遵循成本,甚至可由此比不受规制的企业更具“绝对竞争优势”,从而最终获得“创新补偿”。

Porter(1995)将其进一步分为“产品补偿”与“过程补偿”。产品补偿是指环境规制不仅减少了污染,而且形成了更为环境友好的产品,这将增加企业的收益。比如,由于原材料的替代、包装减少等原因可能会使得产品成本降低,或是由于易于再拆分或循环而具有更高的再出售或废料价值,对用户来说产品具有更低的处置成本等。过程补偿是指环境规制不仅减少了污染,而且导致更高的资源生产率,进而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比如,更谨慎的生产管理促使停工期减少,生产投入品的循环利用导致原材料费用降低,副产品得到充分利用,能源消费降低,废弃物处置成本下降等。

此外,Porter还认为,严厉的规制比宽松的规制会产生更大的创新。宽松的规制标准可以通过渐进创新或非创新途径,采用末端治理或者其他的治理措施就能达到。严厉的规制则促使企业关注排污水平,同时要求更加本质的解决方法如产品或过程的重组等。尽管遵循成本会随规制严厉程度的提高而上升,但创新补偿会提升得更快,从而净遵循成本会随规制严厉程度的提高而降低甚至变为净收益。Gore(1992)指出,改进环境质量是企业提高效率和利润率的最佳途径。

5关于环境规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研究述评51造成三个学派分歧的原因分析

截至目前,学者们对环境规制和国际竞争力的关系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因此无法通过文献研究来判断环境规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方向和影响程度。通过对学派之间分歧原因的探究和反思,可以更全面地来把握研究的体系和方法。

511各学派研究的角度不一样

传统学派多从静态上分析环境规制和产业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所以得出环境规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是起消极作用的结论。修正学派则多是从动态上分析两者的关系,从而得出环境规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是起积极作用的结论。而综合学派则主要偏向于对固定国家或固定行业的分析。所以,研究角度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512各学派对数据的不同选择

在实证研究中,使用发达国家的数据和使用发展中国家的数据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从国际经贸现实来看,环境规制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也是不同的。所以要在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区分研究的基础上,对两者从研究方法、变量选取和数据处理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才能够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结论的可行性。

513各学派选用的实证手段不同

学者们用于测度环境规制严格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及数量模型有所不同。由于相关的测量指标与数量模型有很多,每一种多从严格度或竞争力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来度量,而使用不同的测量标准难免会造成结果的差异。而现有相关的微观实证研究手段相差太远,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选择一个相对适当的指标体系是得出正确结论的保证。

52研究的不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521针对国外环境规制对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研究不足

目前绝大多数的研究都关注于本国环境规制对自身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在当今国际经贸现实中,国际社会及贸易对象国的环境规制对本国的经贸实践及产业未来发展也会造成巨大的影响,而目前仅仅可以查阅到欧盟环境规制对本国少数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即欧盟规制对我国纺织与服装、家电、玩具的影响。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针对国外环境规制给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方向、范围及程度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522环境规制严度测量指标体系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在以往文献的实证研究中,选取了不同的指标或数量模型来测算环境规制的严格度以及产业国际竞争力。而由于这些指标与模型所包含的经济内涵较为偏狭,所以指标与模型的不同往往造成研究结论的不同和偏颇。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选用及完善一套适当的指标来衡量环境规制的严格度以及产业国际竞争力,是能否正确诠释环境规制和国际竞争力关系问题的关键。

523针对环境规制研究的方法论需要进一步的整合与完善

早期文献大多认为环境规制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很小或者呈负面影响,后期研究显示环境规制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不一定为负,环境规制有可能刺激企业创新进而提升其国际竞争力。这些分歧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不同研究方法的影响,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必要从静态分析转向准静态及动态分析、从对短期的分析转向对中长期的持续关注,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科学的研究体系。

524在环境规制与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对产业类型的选择较为狭窄研究表明,环境管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受到被管制行业具体特点的特殊影响,同一环境规制对不同行业的影响是不同的。在对环境规制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研究中,一般是针对制造业或污染密集型工业等。但在现实情形中,环境规制对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的影响也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必要针对涉及国际经贸的国民经济主要产业分别开展细致分析,并针对不同类型的产业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参考文献:

[1]许冬兰,董博环境规制对技术效率和生产力损失的影响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6):91-96

[2]郭红燕,刘民权,李行舟环境规制对国际竞争力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8-33

[3]解垩环境规制与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J].产业经济研究,2008(1):19-25

[4]董敏杰,梁泳梅,李钢环境规制对中国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1(3):57-67

[5]Gray WB,RJShadbegian RJ,Plant Vintage,Technology,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3(46):384-402

[6]Gray WB,RJShadbegian RJ,Pollution Abatement Expenditure and Plant-level Productivity: Production Function Approach [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5:54(2):196-208

[7]Porter ME,Americas Green Strategy [J]. Scientific American,1991(4):168

[8]Porter ME,Van Der Linde,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 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 [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4):97-118

[9]Hamamoto M,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the Productivity of Japa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J].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2006:28(4):299-312

[10]Square R,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A Literature Review [R]. Working Paper,2005(6):7-8

[11]Schmutzler A,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nd Managerial Myopia [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2001(18):87-100

[12]Lee M,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nd Market Power: The Case of the Kore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8(68):205-209

第2篇

>> 科学的影响力:美国环境外交中的认知共同体因素研究 深刻的影响力 中国的影响力 母亲的影响力 父母的影响力 金钱的影响力 沃尔玛的影响力 “疯子”的影响力 爸爸的影响力 韩寒的影响力 教师的影响力 父亲的影响力 蔓延的影响力 音乐的影响力 影响力的境界 品牌的影响力 小事的影响力 真实的影响力 集群中认知共同体的涌现及其进化过程研究 微博主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构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这个定义的涵盖范围虽然非常广泛,但基本指出了环境外交政策聚焦的领域。至于环境外交的参与主体,王之佳认为,环境外交是“一种官方行为,其主体是国家,由正式代表国家的人员和机构通过访问、交涉、谈判、缔结条约,发出外交文件、参加或发起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多种多样的外交方式,处理和调整环境领域国际关系所进行的对外活动。”王之佳:《中国环境外交》,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页。随着外交定义的拓宽,环境外交也不例外。黄全胜认为各种行为体、政党、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外交行为,都属于环境外交领域。黄全胜:《环境外交综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3页。本文即在此领域中展开对认知共同体及其成员的界定。

在美国环境领域中,来自于政府系统、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企业、国际组织等等的专业人士群体,基于对环境问题的共同认知,对如何应对环境问题的共同判断以及对于人类环境未来发展的共同信仰,组成了相应的共同体网络,并且试图影响到政策制订过程。

以气候政策为例,美国国内的科学界人士基于各自对于科学事实的认知分成了两大派别,一大派别承认并且迫切要求政府重视气候变化带来的巨大危害,并采取相应行动;另一派别科学家则认为气候变化本身即是一个未得到论证的命题,并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它真的存在。两派成员都通过各种交流活动、公众活动,宣传自己的观点。例如2015年10月笔者先后参加了两次学术活动,29日参加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和卡内基科学研究院(Carnegie Institution for Science)联合举办的题为“50年之后的气候变化”大型学术研讨会,在会上现任白宫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主任约翰・霍尔德伦(John Holdre)出席发言,分享了他对于气候变化的认识,表达了他对于奥巴马总统气候政策的支持。而10月30日知名智库加图研究所举办的“为巴黎做准备:对联合国2015气候变化大会能期待什么”的会议上,到会的几位科学家却表达了对于气候变化本身这一科学事实的质疑。

本文以支持气候变化的科学家团体为例,来分析美国环境外交领域中认知共同体的特点。

首先,这些在环境领域有着权威知识的专家们,基于共同知识的基础而组成的共同体网络,他们有着共同的伦理观,即认为保护人类的生存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而表达并传播正确的科学知识是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同时基于他们所掌握的科学事实,他们坚信气候变化是正在发生的客观事实,而有效的应对措施是必不可少的政策选择,国际合作是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的必然途径,而只有积极正视气候变化才能够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一个美好的未来。这些符合前文中彼得・哈斯对认知共同体特征的归纳:共有的原则和信仰,气候变化危及人类生存;共有的因果信念或专业知识,科学证据表明气候变化正在发生;共同的效度观念,必须进行温室气体减排;有共同的政策志业,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计划,以及其他更深入有效的政策。

其次,认知共同体成员可能隶属于不同的机构,但彼此间拥有相对稳定的交流平台,例如共同的学术组织等等。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即是一个典型代表。这一组织创建于1848年9月20日,是世界最大的非营利科学组织,它的主旨目标在于“为促进所有人的共同利益而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进科学、工程和创新研究”,参见AAAS官方网站介绍,http:///about-aaas, 2016-06-23.它的成员皆认可这一基本目标,并都具有不同科学领域的专业知识。美国科学促进会的职能目标包括加深科学界和大众之间的沟通,为社会事务提供科学观点,推进公共政策中的科学,促进国际科学合作等等。现任白宫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OSTP)主任、哈佛大学物理学家约翰・霍尔德伦(John Holdre)在成为奥巴马总统的首席科学幕僚前,就曾是AAAS的主席,他曾经代表前文提到的帕格沃什科学和世界事务会议登上1995年诺贝尔和平奖的领奖台。而在美国国内,AAAS无疑成了美国科学家们交流并达成共识的代表性组织,AAAS的科学家们来自不同机构,他们聚集在一起,为共同的事业而努力。在气候变化领域,以AAAS为平台,组成了一个科学家网络,宣传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并试图通过各种途径影响政策制定。2009年8月初奥巴马的气候变化法案受到了来自参议院的阻碍,十位参议员联名给奥巴马写信,表示不支持该法案,因为该法案会损害美国工业集团的利益。当年10月以AAAS为首的美国18家顶尖的科学组织联名向参议员们写公开信,表示共同认可气候变化正在发生,如果要避免气候变化带来的最严重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必须被减少。Climate letter, available at http:///sites/default/files/migrate/uploads/1021climate_letter.pdf.

再次,由于共同体成员的来源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使得认知共同体的影响力也呈现多样化、分叉网状式的扩展特点。第一,来自政府系统内部的专业人士群体在日常工作中就能直接发挥影响,他们在美国政府内部任职,对于处理环境事务有着共有原则和信仰,受到普遍认可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及共同政策诉求的政府职员群体。他们能够在很多政策制定环节上影响环境外交政策的制定,无论是议程的设置还是政策的选择,甚至于直接影响到政策制定者的知识结构和信念体系。最典型的代表即是白宫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OSTP),OSTP为总统及其他政府高层提供准确及时的基于科学和技术的政策建议,其战略目标包括保持与政府官员、学术界、企业界之间的专业科学关系,评估科学的进展以及挑选潜在的政策建议,以及确立世界一流的专家团队,能够提供政策相关的科学分析与建议。参见OSTP介绍,available at https://whitehouse.gov/administration/eop/ostp/about,2016-06-23.OSTP在环境与能源领域对外交政策有着明确的诉求,认为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全球视角和国际行动,美国应该重新参与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工作中,建立基于G8+5(八国集团,加上巴西、中国、印度、墨西哥、南非)的全球能源论坛,专门针对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展开应对工作。Environment & Energy, available at https://whitehouse.gov/administration/eop/ostp/divisions/energyenvironment,2016-06-23.OSTP对奥巴马政府在环境外交政策的制订与实施上发挥了重要影响。此外还有相对应的职能部门的研究人员,例如在环境领域中发挥着无可替代作用的美国环境保护署(EPA,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等等。第二,来自美国国内的研究机构、私营机构等专业人士群体,通过间接途径,例如发表研究报告、游说、大众媒体、宣传公关等等方式影响各层级政府的决策。他们的活动层次主要在美国国内,关注焦点更多在于如何说服美国政府制定出更符合美国以及世界长远未来发展需求的政策。他们中的许多成员常常担任政府部门的知识顾问,与政府保持着积极的互动关系。第三,活跃在国际层面的专业人士群体也在通过自身的影响力试图对一国乃至全球的政策走向发挥影响。例如通过在国际领域改变国际规则,以达到通过设定议程和改变国际规则改变国家外交的效果。最典型的代表包括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臭氧层国际协调委员会(Coordinating Committee on the Ozone Layer,CCOL)等等。IPCC是客菲拦榔候变化的国际组织,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于1988年建立,旨在向世界提供一个清晰的有关对当前气候变化及其潜在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认知状况的科学观点。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名科学家自愿以作者、撰稿作者和评审人员的身份参加IPCC的工作。IPCC不对他们支付任何薪酬。自成立以来,IPCC已编写了五套多卷册评估报告,并在2007年因在气候变化方面所做的工作和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Al Gore)分享了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详见IPCC介绍:available at https://ipcc.ch/home_languages_main_chinese.shtml,2016-06-23.而IPCC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对美国带来了压力,在国内也极大地影响了民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

三、认知共同体参与美国环境外交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建构主义外交政策理论认为外交政策中行动者的行为不是像理性主义所理解的那样,以经济人和效用最大化的方式来行动,而是以社会人和角色扮演者的面目出现。也就是说行动者的行为嵌入在社会结构(文化)之中,其行为受到社会规范的引导。社会规范不只是规定和限制了行动者的行为,而且还建构了行动者的身份,使行为合法化,并定义了行为体的利益,由此决定了行动者的行为。袁正清:《建构主义与外交政策分析》,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9期,第10页。而社会规范的来源,知识,或者说是得到公共承认的知识,无疑是其中之一。认知共同体能够对美国环境外交政策发挥影响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掌握的知识具有权威性和合法性,他们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受到普遍认可的社会规范,进而影响到外交政策的制订与实施。

首先,认知共同体能够促成国家重新界定国家利益。跨国认知共同体成员能够直接向政策制定者阐明国家利益,或者指出特别明显的方面以引导政策制定者推断出国家利益。研究表明,美国的国家利益的内涵是在不断演变中的,而环境的善治并不在早期的国家利益范围内。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国家利益几乎就是国家安全利益的同义词,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即注重强调国家的生存和实力(尤其是工业和军事实力)。发展到1978年,国家利益的概念被认为包含国防利益、经济利益、世界秩序利益和意识形态利益,环境因素并不在其中。而随着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知识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来自于众多认知共同体的成员们努力告知决策者关于环境的风险与危害,例如1965年总统科学技术顾问小组向时任美国总统的约翰逊提交了正式警告,1989年美国总统里根(Ronald Reagan)得到美国科学院的报告《我们正在变化的星球:美国对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一项战略》等等。环境安全逐渐进入国家安全,而环境也成了美国国家利益界定时的重要考虑内容。

其次,认知共同体能够通过界定议题和行动方案为国内或国际社会提供新的规则。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莫过于美国参与国际臭氧层保护。1974年美国学者罗兰(Rowland)和莫利纳(Molina)发现,大气臭氧层已遭到严重破坏,世界上大量生成和使用的氯氟烃类物质(chlorofluorocarbons, CFCs)扩散入臭氧层是主要原因。1977年联合国环境署和世界气象组织成立了臭氧层国际协调委员会,协调科学家、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行为,并每年提交评估报告等。美国外交政策制定者对于整个事情的起因和可能出现的结果并不清楚,于是认知共同体在促进美国积极参与国际臭氧层保护的外交行为上起到了重要作用。臭氧层国际谈判框架主要是由一群大气科学家以及与科学家在环境事务上有同感的政策制定者们一起设定的。在美国国内,它的成员包括联合国环境署、美国环境保护署、美国国务院的海洋、环境与科学事务局以及来自其他认知共同体的成员。他们的共同努力,促成了《蒙特利尔条约》的形成,这一条约对国际社会有约束力和规范作用。

再次,认知共同体能够在国际和国内层面上推进规则的社会化过程。所谓社会化的过程,即是规则内化的过程。国际层面上内化是把由国家间所共享的国际规范让外交决策者接受的过程,而国内层面上内化是国家内部公民所共享的社会规范让外交决策者接受的过程。国际社会层次上的社会化行为体主要有国家、国际组织和跨国倡议联盟(transnational advocacy coalitions) 。国内层次的社会化行为体主要是作为整体的社会及其各种组织,它们把适当行为的预期赋予政治决策者。袁正清:《建构主义与外交政策分析》,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9期,第12页。国际认知共同体无疑是非常有力的跨国倡议联盟团体,基于科学知识提出的政策倡议具有很强的合法性,这些知识的传播无疑能够在很多国家得到认可,推进该国对相关规则的接受。国内的认知共同体起到的最重要作用无疑是对国家内部公民的宣传与教育作用,民众因接受相关理念而产生对政府政策的相应期望,这在美国这一类非常注重公众舆论的国家非常重要。例如1968年来自美国、德国、挪威等10个国家的30多名学者组成了罗马俱乐部,这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国际认知共同体。1972年,丹尼斯・梅多斯(Dennis L.Meadows)为代表的俱乐部成员,发表了轰动世界的《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这份报告早已成槿死嗷肪潮;な飞系木典作品,直接影响了对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而在美国,环境保护成为贯穿70年代的主题,环境理念开始深入影响人们的行为以及对于政府政策的预期。在美国历史上的主要环境立法及条约,在70年代数量达到了16个,相比之下,60年代仅有6个,80年代只有9个。Christopher M. Klyza, and David J. Sousa, American Environmental Policy,1990―2006,Cambridge, Mass.:MIT Press,2008, pp.36-37.

以上分析从理论角度剖析了认知共同体是如何参与美国环境外交政策决策并发挥一定影响力的,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重新界定国家利益、设定议程,还是推进规则的社会化过程,归根结底都源于认知共同体所具有的共有知识,这使得它在美国环境外交政策中,能够成为与利益集团、大众媒体等并列的独立因素。

相较于利益集团参与决策主要依靠游说和竞选资助等方式,认知共同体并不相同。具体分析其政策实践过程,能够看出科学家团体也会进行游说,但并不具备利益集团拥有的资金及资源,无法通过出席国会听证会以及利用各种资助和企业平台接近相关官员,所以其游说形式更多还是专家咨询、学术报告等。此外,虽然认知共同体不具备雄厚资金来进行竞选资助等活动,但可通过其他形式表达对符合其政策诉求的候选人的支持。因此,通过下文的实践分析,能够看出认知共同体所采取的参与方式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第一,通过倡议或者说服,对外交政策的决策者进行游说。美国的外交决策机构主要指总统和国会。而目前认知共同体最常使用的倡议或说服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首先,认知共同体成员有渠道与决策机构或决策者进行直接交流。这种情况多数发生在专家学者成为政府工作人员参与到决策班子时。例如之前提到的白宫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主任约翰・霍尔德伦(John Holdre)、美国前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局长简・卢布琴科(Jane Lubchenco),现局长苏珊・苏利文,环保署署长吉娜麦卡锡、前能源部部长朱棣文等。他们都有着非常专业的知识背景以及对于环境事务重要性的共同认识。另外前文提到的最早发出气候变化警告的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PCAST成员,也有能够直接与总统交流的机会。这一委员会由不超过21位美国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其中一位担任总统的科学顾问,而另外20位则并不担任政府职务,但可定期与总统进行会晤,为总统提供政策建议。

其次,通过完成科研项目,提交科技报告的形式,向政策决策者提出建议。这种形式是目前认知共同体最常采用的形式,例如IPCC的定期评估报告、PCAST提交给总统和国会的研究报告,以及多项由美国其他学术研究团体提交的研究报告。例如1977年美国环境质量委员会和国务院主持开展《公元2000年的地球》(The Global 2000 Report to the President),这一研究于1980年完成,研究成果主要是关于世界人口、自然资源和环境到20世纪末期时可能发生的变化,报告部分验证了《增长的极限》的观点,为卡特总统采取积极的环境外交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针对这份报告,卡特总统在1981年推出《全球未来:该行动了》(Global Future: Time To Act)的报告,明确了行动议程。“Global Future: Time To Act”, available at http://lawdigitalcommons.bc.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744&context=ealr, 2015-11-24.

再次,通过在媒体上发表公开信等间接游说形式,向政策决策者施加压力,例如前文提及的美国18家顶尖的科学组织联名向参议员写公开信。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76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在一份公开信上签名,公开支持奥巴马并呼吁选民投票支持他,因为他正视科学的事实基础,重视科学在政策上发挥的作用。2013年11月3日,全球变化的顶尖研究者又发表了公开信,承认气候变化,并呼吁使用核能来应对能源问题。Top climate change scientists' letter to policy influencers,available at http:///2013/11/03/world/nuclear-energy-climate-change-scientists-letter/,2013-11-03.公开信形式更多是通过媒体宣传渠道来发出倡议,希望能够影响公众舆论,进而间接向决策者施加压力。

第二,为外交政策的执行机构提供服务。在环境外交领域中,认知共同体能够为外交政策的执行机构提供服务与帮助,因为环境外交领域是一个高度依赖于科学知识的领域,一旦失去了科技支持,很多外交任务是无法顺利完成的。数十年来,美国国务院派驻全世界各地的分管科学技术事务的外交人员(现在被称为环境、科学、技术和健康,ESTH外交人员),一直是从研究机构和大学中招募的资深科学研究人员。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The National Academies, “Diplomacy For The 21st Century”,available at http://nap.edu/read/21730/chapter/1, 2016-06-23.

在与环境外交紧密联系的行政机构中,认知共同体也常常行使着顾问团、知识库等类型的职能。然而这似乎还不够,认知共同体的专家们开始亲自从事外交工作,并且得到了美国政府的认可。2011年,由总统发起成立了科学大使项目(Science Envoys),这一项目挑选学者前往其他国家,进行一至四周的访问,在这期间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寻求与所访问国之间可能存在的交流机会,也为发展新的科学项目做积累,截至2014年,美国政府已经派出了9位不同领域的学者,其中就有伯纳德・阿麦戴博士(Bernard Amadei),他是市政工程工程师、无国界工程师组织的创立者,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设计,他前往巴基斯坦和尼泊尔,在当地办工作坊与当地的技术人员进行交流,促进了两国间的环境交流。

第三,对民众进行宣传和教育,影响民意。作为专业知识的提供者,认知共同体在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上有着独特的优势,他们具有知识权威,因此他们对某些公共事务发表看法时,能够吸引民众的关注,并具有说服力。2011年密歇根大学发起了一项对美国民众有关气候变化看法的调查,2010年春季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关于“是什么因素导致你认为气温在上升”这一问题的时候,排在首位的是“冰层在融化”(22%),紧随其后的即是“媒体报道”(16%)、“个人对于气温变暖的观察”(15%)、“个人对极端天气的观察”(15%),以及科学研究(10%)。在问及“是什么因素影响到你的看法”时,有13%的民众选择了IPCC的报道。Christopher Borickand Barry Rabe , Fall 2011 National Survey of American Public Opinion on Climate Change,available at http://brookings.edu/~/media/research/files/papers/2012/2/climate-change-rabe-borick/02_climate_change_rabe_borick.pdf,2016-06-23.认知共同体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众对问题的认知,而民意能够为外交政策设定参数表,即指民意为总统在广阔范围的政策选择上设定限制,总统的政策建议者会对政策进行评估,看哪些政策能够迎合民意,哪些则不能。Bruce W. Jentelso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W.W.Norton & Company, 2010, p.65.民众的认知受到了科学教育的影响,而许多认知共同体一直将推进科学知识与公民的交流视为自身组织的主要职责。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认知共同体能够从不同层面不同途径对美国环境外交政策发挥影响。虽然目前的研究尚无法确定到底在多大程度上科学家们能够影响政策决策,然而在外交领域中重视科学的作用,已经成为美国政治生活中的常态。在以环境问题为代表的外交议题中,认知共同体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已成为能够与利益集团、大众舆论等几大传统上影响美国外交政策制定因素相并列的因素。

四、 结论

认知共同w理论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知识在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也能帮助人们理解非国家行为体是如何帮助决策者进行问题界定与议程界定,并影响到政策制定过程。认知共同体在美国的环境外交政策中扮演了十分积极的角色,通过对它的分析能更清楚了解哪些因素在影响美国环境外交政策选择。

虽然用该理论分析外交政策存在着不少局限性,但是将它引入外交政策分析最大的意义在于为外交政策中的知识因素提供一个分析视角。当世界越来越专业化,外交政策的决策者将需要越来越多的科学建议,而环境领域只是其中之一。

当今世界,科技蓬勃发展,改变着小到个人生活,大到国家行为的方方面面。科学的不断发展,为世界克服一个又一个难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问题。毋庸置疑,科学早已经进入传统的政治领域,并将在其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外交与科学的结合也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对于认知共同体在美国环境外交政策中发挥影响的分析,希望能够引发更多关于科学和外交、科学和政治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德]斐迪南・滕尼斯. 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Ⅱ-Ⅲ.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3 .

[3]黄全胜. 环境外交综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12-13.

[4][美]托马斯・库恩. 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9.

[5]孙嘉明,王勋:全球社会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8-79.

[6]王希.美国历史上的“国家利益”问题[J].美国研究.2003(2).

[7]王之佳. 中国环境外交[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1-2 .

[8]袁正清. 建构主义与外交政策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9).

[9]Emanuel Adler. The Emergence of Cooperation: National Epistemic Communiti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Evolution of the Idea of Nuclear Arms Control[J].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1992(1).

[10]John Gerard Ruggie. International Responses to Technology: Concepts and Trends[J].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1975(3).

[11]Mai’a K Davis Cross. Re-thinking Epistemic Communities Twenty Years Later[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13(1).

[12]Neil J Mitchell, Kerry G Herron, Elite Beliefs. Epistemic Communities and the Atlantic Divide: Scientists’ Nuclear Policy Preferenc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an Union[J].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007(4).

第3篇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12-0134-03

Effect of long cotton branch instead of cotton ball in postoperative oral nursing of patients in the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HU Qunling1 ZHANG Jufang1 WENG Yuying1 QIU Xiamin2

1.Department of Women Orthopedics, Dongyang City People's Hospital, Zhejiang Province, Dongyang 322100,China;2.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Daguan Shangtang Area of Gongshu District in Hangzhou, Hangzhou 31001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long cotton branch instead of cotton ball in postoperative oral nursing of patients in the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Methods All 72 cases of coma from January 2013 to January 2014 were used long cotton branches in postoperative oral nursing(observation group), 72 cases of coma from December 2011 to December 2011 were used cotton ball in postoperative oral nursing(control group), the effect of nursing care, oral cavity cleaning degree, nurse fatigue degree score and complication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nursing efficient, oral cavity cleaning degree and nurse fatigue degree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Cotton ball; Long cotton branch;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Oral nursing

在神经外科中,诱发患者昏迷的疾病有多种,包括颅脑外伤、蛛网膜下隙出血及颅脑肿瘤等。昏迷患者因无法自主进食,且咀嚼功能、吞咽功能衰退,导致口腔存留大量分泌物,并逐渐成为菌群繁殖基地[1]。口腔属于消化道的起始部位,由牙齿、上下颌骨、舌、颊等构成,具有呼吸功能、表情功能、感觉功能、摄食功能、言语功能、咀嚼及吞咽功能等[2]。同时,口腔也是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的主要入口,由于口腔温湿度适宜,且接触菌群的机会多,因此极易繁殖大量的微生物,诱发口腔感染等疾病[3]。为了降低口腔疾病的发生率,促进昏迷患者早日康复,必须加强口腔护理。以往临床中常用棉球对患者口腔黏膜、牙齿等进行擦拭,但发现棉球接触面小,需要使用大量棉球进行反复擦拭才可将咽喉部分泌物、口腔残留食物等擦拭干净,操作复杂,使护士劳累程度显著提升,且擦拭效果不理想。基于此,在对神经外科的昏迷患者实施口腔护理时,为了提升口腔护理效果、实现口腔健康的目的,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用长棉枝代替棉球对神经外科收治的72例昏迷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采用长棉枝进行口腔护理的72例昏迷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采取传统口腔护理法(用棉球护理)的72例昏迷患者为对照组。研究组男44例,女28例;年龄20~73岁,平均(51.34±4.26)岁;30例颅脑外伤,12例缺氧性脑病,13例右基底出血,5例左基底出血,7例蛛网膜下隙出血,5例颅脑肿瘤;52例意识清楚合并失语、吞咽障碍,20例意识障碍;其中21例需留置鼻饲管。对照组男46例,女26例;年龄19~74岁,平均(51.28±4.31)岁;32例颅脑外伤,10例缺氧性脑病,11例右基底出血,6例左基底出血,8例蛛网膜下隙出血,5例颅脑肿瘤;55例意识清楚合并失语、吞咽障碍,17例意识障碍;其中20例需留置鼻饲管。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研究组患者采用长棉枝进行口腔护理,用生理盐水对患者口腔进行清洁后,用消过毒的长棉枝轻巧地对其牙齿进行擦洗,之后依次将患者舌下、硬腭及颊部的残留食物或分泌物、咽喉部痰液等异物清除,并予以擦洗。同时,还要密切观察患者口腔融膜的变化,如发现有充血、糜烂等现象,应及时予以处理。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口腔护理法(用棉球护理),用血管钳夹棉球对患者的牙齿、舌下及舌面、硬腭、颊部进行擦洗,擦洗后要防止将棉球遗留在患者口腔中,同时还要注意棉球不可过湿,以防溶液进入患者呼吸道。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口腔护理效果、口腔清洁程度及护士劳累程度评分、并发症(口腔感染、口腔黏膜出血及口臭、牙龈出血等)发生率。

1.4评价标准

①护理效果评价标准 显效:口腔清洁程度评分为4~5分,未发生或少见牙龈出血、口腔黏膜出血及口腔感染等并发症;有效:口腔清洁程度评分为1~3分,发生牙龈出血、口腔黏膜出血及口腔感染等并发症;无效:口腔清洁程度评分为0分,多有牙龈出血、口腔黏膜出血及口腔感染等并发症。②口腔清洁程度评价标准:护理后,观察患者口腔是否有臭味、软垢、食物残渣,口腔黏膜是否洁净无附着物,牙面是否光洁,一共5项指标,每项1分,结果理想则可获得1分,反之不计分。护士劳累程度评价标准:根据NRS(数字评定量表)评定护士劳累程度,分值为0~10分,不劳累为0分,劳累为5分,非常劳累为10分,具体分值由护士自行评定[4]。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包。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口腔护理效果对比

研究组显效38例,有效29例,无效5例,总有效67例。对照组显效25例,有效34例,无效13例,总有效59例。研究组口腔护理总有效率93.06%高于对照组(8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口腔护理效果对比[n(%)]

2.2 两组口腔清洁程度及护士劳累程度评分对比

研究组口腔清洁程度评分(4.73±0.06)分高于对照组(3.58±0.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口腔清洁程度及护士劳累程度评分对比(x±s,分)

2.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口腔感染3例,口腔黏膜出血1例,口臭6例,牙龈出血2例,共12例;研究组口腔感染1例,口腔黏膜出血0例,口臭3例,牙龈出血1例,共5例。研究组口腔感染、口腔黏膜出血及口臭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3讨论

在本研究中,患者临床多伴随意识障碍、失语及吞咽障碍、咳嗽无力等表现。由于咳痰无力,导致大量痰液积聚于患者喉咙部位而无法排出,或口腔滞留大量食物残渣或分泌物,且口腔缓冲能力、自行清洁能力也随之衰退,口腔内微生物繁殖速度加快,因此极易诱发口腔疾病,例如口腔感染等[5,6]。对于年老的昏迷患者,大部分牙齿已脱落,更易发生口腔滞留食物残渣等现象,因此给予此类患者有效的口腔护理对预防各种口腔疾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7]。

口腔健康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一个重要标志,WHO(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口腔健康列为衡量人体健康的一项重要标准。俗语说“病从口入”,口腔健康对人体健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Adib-Hajbaghery Mohsen等[8]研究指出,口腔作为呼吸消化道的进口,是病原菌微生物进入机体内部、干扰及侵袭机体、菌群生长繁殖的关键部位,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例如咀嚼功能及语言表情功能、吞咽功能等。若未及时对口腔内残留食物或分泌物等进行清理,极易诱发各种口腔疾病,例如口腔念珠病、牙周炎等。Hideo Mori、Hiroyuki Hirasawa等研究指出,有效的口腔护理对提升口腔清洁程度、减少并发症有极其重要的影响[9]。为了避免人体在免疫力降低时出现内源性感染或外源性感染,必须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口腔护理[10]。

临床常用长棉枝或棉球对患者口腔进行护理。口腔护理应确保长棉枝或棉球的湿度适中,以不滴水为准[11,12]。用长棉枝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可使口腔食物残渣或大量分泌物、咽喉部痰液等在较短时间内擦拭干净,操作简便,且效果好。用棉球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由于棉球与患者口腔接触面积小,若患者口腔有大量分泌物,则需用大量棉球才可擦拭干净,且需用血管钳或镊子将每个棉球拧干才可擦拭患者口腔,操作程序比较繁琐,耗费时间较长。相较于棉球,长棉枝与患者口腔接触面积较大,可以轻易地将患者口腔内残留食物或分泌物、咽喉部痰液等擦拭干净,操作简便,耗时短[13,14]。此外,用棉球对患者实施口腔护理时,需要用到镊子或血管钳等物品,但用长棉枝对患者实施口腔护理无需用到镊子或血管钳,因此用长棉枝进行口腔护理具有所需物品少、成本低的优点[15]。

第4篇

一、环境保护税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环境保护税概念的界定

环境保护税是基于保护环境的目标,对破坏生态平衡或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为主体征收一定税额的财政手段,税收所得作为环境保护的专项资金。环境保护税能有效地矫正环境的负外部性,通过价格信号改变纳税主体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行为主体为了规避税负,会有意识地减少污染排放,达到保护环境的效果。

(二)环境保护税的理论基础

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三大理论,为环境保护税的研究和征收提供了理论基础,具有指导意义。

1、外部性理论

环境保护税的理论研究始于外部性理论。外部性的本质是一个经济主体(企业或者消费者)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产生的一种不能以市场价格机制反映的外部影响。由于环境的价值无法量化,经济主体的污染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但经济主体并未对此承担付费的责任,这就是外部不经济。因此,市场不能有效地对环境问题进行调节,只能由政府运用税收手段,弥补个人与社会成本的差额,让破坏环境的行为主体承担环境成本。如果政府的征收水平与污染行为的环境成本相等,那么行为主体的私人成本就等于污染行为的社会成本,实现外部成本的内部化。

2、公共物品理论

环境作为公共物品,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难以界定其产权主体。所有经济主体都能自由地使用产权,过度利用环境资源。最终就导致了资源不能有效利用,过度使用以致稀缺;污染不能得到控制,逐渐演变为环境恶化的结果。当产生环境问题时,由于产权主体不明确,导致没有人来承担责任。因此,政府要承担起相关责任,作为自然环境的产权主体,利用政治手段与经济手段,解决环境问题。

环境的公共物品性质,可能产生“免费搭车”的现象。当城市的环境问题严重时,有少数人付费去治理污染,而其他未付费的人也能享受到治理后的效果。征收环境保护税,能解决这个问题。

3、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为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条件下,环境资源可持续的使用。不但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是以环境保护的视角,促进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是可持续性,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正确处理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不能一味、盲目地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忽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要保护和改善环境,不能超过自然的承载能力。合理开发与节约使用不可再生资源,例如石油、煤炭与天然气等;循环使用与研究开发可再生资源,例如风能、水能与太阳能等。

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都是环境保护税的研究理论,其中,公共产品理论是出发点,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导向,外部性理论为环境保护税的制定施行提供了理论根据。

二、国外环境保护税的经验借鉴

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为了控制污染、保护环境,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采用环境保护税手段,并且成效明显。

(一)国外环境保护税的发展历程

国外的环境保护税的发展历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这段期间环境保护税基于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对污染者收取监控行为的成本,是补偿成本型的收费。征税对象以废弃物以及污染等显性污染为主,税收的种类包括用户费和特定用途收费两大类,例如荷兰的废水排污税和垃圾处置税。环境保护税的雏形基本形成。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这段期间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实施绿色税制,排污税、硫税与碳税等税种逐步提出实施并完善。环境保护税逐渐成形,财政功能日益显现。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这段期间环境保护税迅速发展,不断改进和完善,实现全面完整的绿化税制的目标。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时代主题。

(二)国外环境保护税经验的启示

国外环境保护税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国开征环境保护税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我国的环境保护税有研究价值与借鉴价值。

1、开征环境保护税要结合实际考量

环境保护税的税基与税率等要素的制定,要立足本国的国情。各国的社会发展程度、环境现状与环境治理的目标都不完全相同,这就决定了环境保护税的制定不能一概而论。事实上,各国的环境保护税的制度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地区的规定也有区别。开征环境保护税要结合本国国情,确定切实可行的政策目标,制定出合理有效的环境保护税制度。

2、开征环境保护税要逐步进行

环境保护税的开征对经济影响重大,需要市场主体慢慢去适应。美国和丹麦的成功经验表明,环境保护税的初期税率均较低,征收对象范围较窄,给企业与居民适应的过程,之后随着经济发展的情况与环境保护税政策的实施情况逐步提高,税率提高,征收范围扩大。按照这种方式,有利于降低开征环境保护税的风险与阻力。

3、环境保护税的设计要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的功能

环境保护税的税制设计要使维持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在实践中实现。美国和丹麦为使环境保护功能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税制定多种税收优惠制度,鼓励污染者减少污染的排放量。我国开征环境保护税应借鉴成功经验,确保环境保护税的环境保护功能实现。

三、我国开征环境保护税的利弊分析

开征环境保护税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趋势,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导向作用,是企业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驱动力。但在我国当前形势下,开征环境保护税有利有弊,要求权衡利弊,科学合理地进行。

(一)有利影响

1、环境治理资金的税收来源

治理环境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环境保护税作为税收手段,能为政府提供一定的公共财政收入,作为环境治理的专项资金。筹集的资金将用于治理环境问题,建设与管理环境设施。

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表明,当一个国家环境治理投资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01――0.15区间内,说明环境问题的得到基本处理与控制;当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0.02――0.03区间内,说明环境的质量有所提高。因此,为了减少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切实达到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则需要有充足稳定的资金支持。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1.5%――2%左右,其中美国达到了2%,德国达到2.1%,日本有2%――3%。

我国近年来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资金投入见表3.1:

从上述数据看出,我国环境治理投资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较低,直到2010年才超过1.5%,与国际水平仍相差一段距离。虽然我国的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呈逐年递增趋势,但仍未达到发达国家的投入比重。根据国际经验的结论,我国近几年只是达到基本控制环境恶化的趋势。环境保护投入水平的偏低是导致了我国这十年来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成效不明显,污染控制与环境改善的进度缓慢的主要原因。

实证研究表明,OECD国家的环境保护税占税收收入的比例呈增长态势,环境保护资金充足,环境保护税的作用逐渐增强。部分OECD国家2008年至2010年环境保护相关税收占税收收入总额的比例。观察总体,2008年6.84%上升至2010年的7.31%,增长了0.47%。从各个国家来看,2010年比例最高的为14.98%(土耳其),最低的为3.18%(英国)。在26个国家中,只有四个国家没有增长。从这些数据来看,环境保护税在税收系统中的占有重要的地位。

开征环境保护税,是运用税收手段的强制性,来筹资用于环境的保护,是最为可靠而且有效的方法。

2、促进保护和维护生态环境

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主题下,当务之急是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税本质目标是防范和治理环境污染,具有税收调节的作用,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环境保护税采用价值规律,将环境的外部不经济内部化,对可能使生态环境受到污染破坏的行为进行税费征收的措施。只有环境保护税的征收标准大于治污成本,才能达到抑制环境恶化、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

对于生产者,环境保护税的开征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利润减少。基于理性经济人的理论,生产者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会减少污染排放,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向低污染产业方向发展来减少税负。对于消费者,环境保护税促使消费者减少使用污染的产品。环境保护税加重了产生污染的消费品的成本,以致消费品的价格也相应提高,税负最终会转移到消费者身上。消费者购买或使用破坏环境的产品或者服务,就要为该产品或者服务承担环境成本,消费更高。所以,消费者会有意识地避免该类高价消费品,减少使用甚至不再购买这类的消费品,转而使用清洁产品。长期以往,使消费者养成绿色消费的习惯。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环境保护税的开征都会对环境治理的改善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环境保护税的开征最终能达到保护环境与治理污染的目的。

根据西方各国的经验数据表明,环境保护税有利于保护和维护生态环境。例如挪威的碳税,自开始施行,工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下降了21%,居民使用的机动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下降了2%到3%。工业企业采取技术创新的措施,让每桶石油造成的污染减少了百分之二左右,降低了90%的排污量。丹麦的二氧化碳税,制定了二氧化碳的等级标准,对供暖等的征收水平有所提高,在短时间内丹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下降了280万吨。另有对废弃物课征的税种,使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比例增长了一倍,掩埋比率的下降比例超过一半,环境效应非常显著。北欧五国制定了含铅汽油与无铅汽油的差别税率,使含铅汽油从市场退出,污染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明显降低。可见,环境保护税能引导经济发展的同时协调生态环境,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防止外国进行污染转嫁

外国企业为规避本国的环境保护税,必然将污染产品转移至低税甚至是无税的地区。中国作为世界的制造业大国,在无环境保护税的背景下,外资企业将在我国投资建立污染密集型的产业,进行污染转嫁,严重危害我国的环境。

从统计年鉴的数据可知,外商的直接投资主要流向第二产业,对制造业的投入就占第二产业的九成以上,其中多为制造业中的污染密集型产业。当外国资本大量涌入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随之加剧。

因此,我国有必要开征环境保护税以防范污染转移的问题。环境保护税将提高了污染企业的环境成本,以此抑制破坏环境的产品与技术向我国的转移。

4、鼓励企业采取节能减排技术,提高效益

环境保护税的计税标准取决于环境保护费用的高低,环境保护费用的高低又由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程度所决定,换言之,纳税主体的应纳环境保护税税额取决于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程度。这种标准有利于抑制高污染低效益的生产方式,迫使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转向低污染高效益的生产活动。对于小规模低效益的高污染企业,征收环境保护税会进一步加大生产成本,若不采用新技术,则无法维持经营。

从长远角度分析,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减少污染、提高效率,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增强企业的经济与社会双重效益为目标,充分发挥出技术革新的优越性。

5、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环保产业与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

环境保护税有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方面,开征环境保护税不利于污染企业的发展,环境成本的增加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相应提高,利润率降低。企业若没有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可能导致企业缩小规模。对应污染产业来看,行业规模也可能出现整体萎缩。

另一方面,环境保护税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鼓励开发环保产品,间接地推动了环保产业和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另外,环境保护税的税收所得将有部分用于发展环保产业,通过财政补贴以及税收优惠的手段,激励、鼓励、支持环保产业的规模壮大。同时,企业引入环保设备,环保产业的利润有较高的提升空间。这项政策使环保产业被重视,鼓励资本向环保产业和再生资源产业转移,形成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二)不利影响

环境保护税作为经济手段,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受市场经济逐利性、盲目性的影响,环境保护税的优势无法全部发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要想充分实现环境保护税的功能与作用,就一定要全面考虑环境保护税的不利影响。

1、环境保护税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对环境保护税敏感的一般生活用品,是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消费品,可能导致环境保护税在分配上的不公平。以碳税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不论作为生活质量的标准指标的是收入或是支出,碳税的附加税负都会伴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下降,产生累退效应。根据美国的消费支出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对富裕的家庭,附加税负担仅占收入的1.5%;对收入中等的家庭,附加税负担就占收入的5 %;对贫穷的家庭,附加税负担则上升至收入的10.51%。环境税的累退性将导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从而产生其他的社会问题。在制定环境保护税政策时,必须考虑分配效应,尽可能的降低对低收入群体带来的负面影响。

2、环境保护税对企业的影响

环境保护税限制了生产中的污染行为,企业必须采取技术革新的措施用来降低环境保护税的支出。但在实际中,减少污染排放、治理环境问题的新技术,具有长期性、高风险、高成本的特点。企业根据自身的经济情况与盈利能力,不一定选择进行如此长期并且成本风险都巨大的投资。

环境保护税同污染严重的企业影响更大,污染产业萎缩,短期内,生产企业会进行转移从而导致失业率提高,引起社会问题。

3、环境保护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第5篇

关键词:绩效审计 环境治理 评价指标

一、引言

根据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年规划,审计署将着力构建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2010年建立起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到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已正式,己于2011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继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修订后,我国审计制度建设上的一次飞跃。新审计准则的一大特色就是开始注重绩效审计,同时,对绩效的关注点不仅是经济效益,同时还要关注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即对环境保护、能源节约等。在这种情况下,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绩效审计中引入量化评价指标,无疑对提高各级政府和企业保护环境的意识,推动环境治理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自觉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入有良好的引导作用。本文从学术角度对我国政府绩效审计中引入环境治理评价指标及其可量化性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引起国家和社会对环境治理问题的重视及早建立完善的环境治理评价体系,最终保护人民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二、环境绩效审计理论基础

( 一 )环境绩效审计的起源 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与绩效审计的有机融合。环境绩效审计借鉴了绩效审计的应用理论和技术方法,将之应用于环境审计的实践中,形成了环境绩效审计,并发展出一套自己所独有的理论和实务。环境审计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首先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一些企业中兴起,于80年代扩展到欧洲,近年来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南美洲地区的国家也开始重视环境审计,这极大地推动了环境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西方先进国家已经完成传统审计向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环境问题作为可持续发展范畴的一部分也成为绩效审计关注的内容之一,绩效审计开始注重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环境质量和环境责任,从而确保与环境相关的效益指标能够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确保环境项目能够经济、效益和有效地进行。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对政府环境治理方面进行审计试点。1998年审计署成立了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并在这一期间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政府环境整治项目进行的审计(如“三河三湖”、“两控区”、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的审计等)。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对政府环境治理的审计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完善的环境治理的审计评价标准,国内环境审计落后于国际环境审计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对我国开展环境治理工作十分不利。为此,审计署指出,“积极开展资源与环境审计,加强与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有关的资金、重点生态保护工程、重点流域(或区域)污染治理项目的审计和审计调查,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与环境审计模式”。

( 二 )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 绩效审计最早见于美国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经营审计”概念。各国对于绩效审计的称谓不尽相同,但本质一样。英国、加拿大称为“现金价值审计”或“价值为本审计”,澳大利亚为“效率审计”,瑞典为“效果审计”、“全面审计’、或“综合审计”,我国在《审计法》中称为“效益审计”,我国香港地区称为“衡工量值审计”。绩效审计是以传统的财务审计为基础,但并不局限于对被审计单位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合规性发表审计意见,更多的是对资源耗用的效率和效果进行评价,从而更有效、更全面地满足各方审计委托人的多层次需求。1986年,在悉尼召开的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第12届会议发表了《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该声明将公营部门的绩效审计定义为:“除合规性审计,还有一种类型的审计,它涉及对公营部门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这就是绩效审计。” 国际商会(ICC)于1991年定义环境绩效审计为对与环境有关的组织、管理和设备运行等进行系统地、有说服力地、周期性且客观地评价,并通过环境管理和控制,监督和鉴证公司有关环境规范和管理方面的执行情况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标。1995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简称INTOSAI)在《开罗宣言》中明确提出环境绩效审计是审计组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被审计单位在环境资源利用方面的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效果性(Effectiveness)(简称“3E”)所进行的审计。国内也有学者对环境绩效审计做出定义。陈正兴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通过检查被审计单位和项目的环境经济活动,依照一定标准,评价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循环状况和发展潜力的合理性、有效性,并对其效果与效率表示意见的行为。吴立群和王恩山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环境管理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并对照一定的标准评定环境管理的现状和潜力,提出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建议,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审计活动。关于本文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涵义,即是指针对政府部门环境治理绩效的专门性审计。而环境治理是使受到污染或破坏的生活环境或生态环境,在人为的强制、辅助以及环境的自净能力作用下,恢复到与污染前相近的环境状况过程。

( 三 )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主体、客体与内容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第12届会议提出了公营部门绩效审计的目标:为公营部门改善一切资源的管理打好基础;使决策者、立法者和公众所利用的公营部门管理成果方面的信息质量得到提高;促使公营部门管理人员采用一定的程序对绩效做出报告;确定更适当的经济责任。学者认为,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可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总目标与国家环境立法体系、政府绩效审计、企业绩效审计以及社会的环保意识相联系,而具体目标则因达到总目标的具体要求而定。吴立群、王恩山将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分为根本目标、具体目标和分项目标三个层次,分项目标是对环境管理各步骤的绩效情况进行审计评价,找出影响环境管理绩效的消极因素,提出建设性的审计意见,从而促使环境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审计学者们普遍认为,环境绩效审计的主体分为政府审计部门、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三类,相互分工、相互协作,共同开展环境绩效审计业务。目前国外环境绩效审计的主体是以政府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机构为主,一些机构对注册会计师(社会审计组织)在环境绩效审计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的审计都很重视环境绩效审计,开展了大量的环境绩效审计项目。政府环境治理将侧重于通过发挥环境经济政策资金配置的功能以实现环境保护各项目标。目前我国环境审计主要以客观存在于政府、企业组织中已发生或将要发生的环境保护资金收支及相关的经济活动为审计对象,侧重资金使用的真实、合法性(毛金妹,2006)。按照职责范围和权限大小划分的,环境绩效审计的客体主要包括:内部制定环保政策和措施的企业及具有环境影响的生产过程和经营过程;承担具体管理和监督职能的各级环保部门;负责环保专项资金投入的财政部门以及其他涉及环境保护的部门(李笑天、顾建新、陶荣庆,2007)。绩效审计一般分为事前绩效审计、事中绩效审计和事后绩效审计三种。环境绩效审计与传统审计不同,审计工作任务不集中安排在年终,而是根据审计资源情况,通过年度审计计划灵活地安排审计项目,不同的项目使用不同的审计方法,基本程序是审计人员根据初步调查结果和提出的实施方案,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ICOSAI于2001年的《从环境视角执行审计活动的指南》(Guidance on Conducting Audits Activities with An Environmental Perspective)中指出环境问题的绩效审计包括:确保与环境相关的效益指数能够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确保环境项目能够经济、效益和有效地执行。国外对环境绩效审计的认识采取了更加广阔的视角,促使他们在环境绩效审计实践上不断突破。2004年INCOSAI的《环境审计与常规性审计》(Environmental Audit and Regularity Auditing)中,列示出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对政府执行环境法规情况的审计;对政府环境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的审计;对政府其他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审计;对环境管理系统的审计;对计划的环境政策和环境项目进行评估。目前学术界对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也有不同理解。刘力云认为,环境绩效审计包括:评价环境管理系统的充分性和有效性;确认企业在建设和生产经营活动中是否在保护环境、防止和治理污染方面做出了努力、环保政策和措施是否有效;环保部门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查。陈正兴认为,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包括环境决策行为审计、经营目标和计划审计、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效能审计、内部控制系统审计、资源要素利用效益审计、资金利用效益审计等。李学柔和秦荣生认为,环境绩效审计包括政府环境政策绩效审计、政府环境项目效益审计和企业环境绩效审计三部分。刘家兰和王恩山认为,环境绩效审计包括:评价环境法律、政策和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工作效率审计;环境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评价;对环境投资项目的绩效审计。

三、政府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述评及建议

( 一 )政府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述评 鉴于环境审计问题是庞大而深邃的学术领域,本文不可能对此问题的内涵、外延等各方面均作论述。对政府绩效的审计中引入环境治理评价,关键的问题在于衡量政府在恢复和保护环境的过程中所达到的绩效程度。一方面要衡量政府对环境的恢复和保护程度,另一方面还要衡量其所投入的社会资源的多少,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绩效衡量。本文指探讨具体环境治理评价指标建立的相关问题。(1)环境治理评价指标。关于环境治理评价指标,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有相关文献论述。199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了“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制定了针对世界上所有组织改进环境管理行为的统一标准—15014000标准。该标准的核心是建立职工和相关方参与的环境管理体系及其审计。该标准为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体系制定了原则和指南,做出了具体规范,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1995年的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第十五届大会上,与会各国就通过了一个有关环境审计问题的主题文件《开罗宣言》,不仅提出了环境审计的定义和重要性等,鼓励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确定环境成本和环境责任,也提出要开发相关的技术标准。2001年初,INTOSAI所属的环境审计工作小组(WGEA)向各成员印发了其工作成果《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鼓励各国最高审计机关建立完善合规合法性审计和绩效审计的技术标准,并推荐参考ISO14000环境系列标准,但《指南》只是一般性指出最高审计机关可以采用实地调查、标准化问卷、统计抽样等工具确立评价方法,具体的审计标准仍需各审计机关按照环境特点去制定。(2)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关于环境绩效评价的指标,加拿大、日本、联合国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都有相关法律和文献作出一些具体的规定,建立了系统化的指标体系。加拿大列出了不同行业的环境绩效指标,包括资源、公用事业、大小型制造业、零售业、交通业和其他服务业共七种行业十五个方面的环境绩效指标,包括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对土地的破坏和恢复,采掘、使用和再生的资源,污染预防,固体废物的管理,危险废物的管理,能源的保护,空气方案,水方案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14000系列标准,提出了ISO14031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环境状况指标、经营绩效指标和管理绩效指标。该体系考虑了环境管理体系的目标要求,提供了环境绩效评价的综合框架,并为指标的获取和加工计算提供了指南。环境状况指标,即反映对当地和区域性的环境状况的影响,如污水排放对附近水域的影响,废气排放对当地空气质量的影响等。经营绩效指标,即反映有关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的环境绩效。管理绩效指标,即反映管理当局为改善组织的环境绩效所做的努力,其中包括方案和政策的实施、符合性、财务绩效与社区的联系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建立环境治理评价指标的参考。(3)环境审计评价体系。国内关于环境审计方面的学术成果也层出不穷。陈思维的《环境审计》(陈思维,1998)是较早的关于环境审计的专著,从环境审计的理论结构到环境因子影响评价均有论述,并对不同的环境影响因子提出了NPV、替代工程等方法,而且以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物种生态资源为例建立经济损失测评模型,对其进行定量评价。刘长翠在《企业环境审计研究》(刘长翠,2005)一书中,对国内外有关环境审计方面的文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并对环境审计的依据与标准提出了自己理解与思考,指明了未来的研究方向。《环境审计研究:历史、《环境审计研究:回顾与评价》(李雪、杨智慧、王健姝,2002),现状与未来——基于国内研究的实证分析与理论述评》(刘长翠、周芳,2005),《中国环境审计研究述评——基于国内1997-2008年研究的分析》(潘煜双、李云,2010)等都对环境审计问题的文献进行了回顾与评价。刘达朱、王本强、陈基湘在《政府环境审计的现状、发展趋势和技术方法》(刘达朱、王本强、陈基湘,2002)中提出了我国需对环境政策、环境部门部门活动的审计进行立法保护,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趋势是增加绩效审计,并且也从量化角度增强审计结果的可靠性。郝玉贵在《审计与政府绩效评估机制研究》(郝玉贵,2010)中阐述了政府绩效评估的动机引导与价值问题,并探讨了在和谐理念下审计参与型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国外诸多学者如Cahill(1996)、Ammenberg(2001)等也对环境审计的定义及外部审计工作等提出了观点。这些研究成果对建立健全相关环境评价体系有重要参考意义。

( 二 )政府环境治理评价指标的相关建议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认识到建立政府绩效的环境治理评价指标从理论上是可行的,而且也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环境治理是利国利民的大事。环境审计的难点在于评价标准的建立,这是一项十分浩大繁琐的系统工程,笔者谨从学术角度提出关于建立相关指标建议:(1)保持环境治理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完整性。所谓评价指标体系的完整性,是指在建立政府环境治理绩效评价指标时,指标体系应当包括各级政府辖区内主要环境治理目标的相应指标。如常见的环境问题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森林资源破坏,土地流失,土地荒漠化,物种生物资源破坏等。评价指标要保证其完整性,凡是关系国家和人民切身利益的指标必须体现评价指标体系中,并对每个环境因子的具体指标订立国家标准,并通过人大进行立法保护,以确保法规的强制性和有效性。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国家级评价指标体系和地方级评价指标体系,国家级评价指标体系在全国通用,地方级评价指标体系由省人大或政府机关在国家评价指标体系下进行完善,制定更加具体和严格的指标体系。(2)进行指标评价时应采用的方法——基准评价法。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完善后,需每年对各级政府辖区内的环境治理情进行绩效审计,并根据指标进行打分,每个环境影响因子配以一定的权重,最后用综合分数来衡量绩效水平。我们提出并建议使用基准评价法。所谓基准评价法,是基于统计学上帕氏指数的一种方法,即把每个环境影响因子的权重作为同度量因素,把各级政府辖区内的年终测评得分作为报告期水平,以第一年的年终测评得分作为基期水平,这样最后得出的帕氏指数便是最终测评结果。若指数大于1说明绩效为正,若小于1则绩效为负。每个辖区内主要环境问题不尽相同,所以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更好的衡量不同辖区领导者的绩效水平,也利于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但权重等还需用专家德尔菲法等来确定。其他学者(郭阳生,2009)也有提出采用基于模糊数学的模糊综合评价法等,都有值得借鉴考虑的方面。(3)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审计系统。随着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于我们企业经营管理、劳资财会、生产供应、产品销售等各个方面,使得企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运作、工程建设流程、会计账务处理等均具有了信息化的特点,所有这些都对我们审计部门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日益普及,审计手段已经由传统的手工查账审计逐渐向计算机审计过渡。计算机审计在促进审计执法行为规范化的同时,也对自身的规范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标从建立到实施再到最终的测评,需要输入大量的数据存储与分析,所以以前主要依靠人工计算的观念必须予以转变,应加大对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等信息系统的投入,以准确并简便 的对指标进行核算。如比较常用的办公软件Excel等,统计分析软件SAS等,或者专业的信息科技公司的专门化产品。这些产品不仅需要购置,还需对相关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加大信息化投入也是完善我国绩效审计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刘长翠:《企业环境审计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陈思维:《环境审计》,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

[3]陈正兴:《环境审计》,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版。

[4]郝玉贵:《审计与政府绩效评估机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5]刘达朱、王本强、陈基湘:《政府环境审计的现状、发展趋势和技术方法》,《审计研究》2002年第6期。

[6]李雪、杨智慧、王健姝:《环境审计研究:回顾与评价》,《审计研究》2002年第4期。

[7]郭阳生:《基于模糊数学角度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当代经济》2009年第12期。

第6篇

1.1建立了层次清晰的认识实习教学模式与内容

环境科学创新实验区的专业认识实习主要分为实习基础层次、现场实习层次、总结分析层次等三个层次。实习基础层次主要由专业知识专题讲座、典型工程案例视频和仿真模型基地参观等环节组成,其主要目标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基础理论知识,让学生对未来所学的专业知识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现场实习层次主要有国内现场实习和国外现场实习,内容涉及污水处理与资源化领域、城市供水处理技术领域、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领域、流域污染控制领域、环境生态修复领域、高端仪器分析技术以及环境管理领域等,其目的使学生在国际视野下直面全球环境问题、了解和熟悉国内外污染控制技术与方法以及先进的环境管理等,培养和提高了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总结分析层次是实习结束,学生编写实习报告,进行中外环境技术比较,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发表自己的感想。在此基础上,学生制作展板在学院范围内进行巡展,在环境科学系层面上组织进行PPT交流,邀请全系学生乃至环境学院学生参加,使学生达到来自多途径实习知识及成果的“共享”,进一步丰富了认识实习创新发展的内涵。

1.2形成学科优势、社会资源与一流师资为认识实习服务的运行机制

稳定的实习基地是环境科学创新实验区专业认识实习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实践,在上海市及周边地区与技术先进、管理经验丰富的环境治理企业及环境监测与管理部门签订了校企共建实习基地协议,利用科研资源建立了科研型实习基地、利用科技优势建立了仿真模型辅助实习基地等模式,确保了环境科学创新实验区专业认识实习的顺利实施。在2010级环境科学创新实验区的专业实习中,与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专业的学生一起组成认识实习团队,配以专业的教授和研究生团队,开展了同济大学--浙江农林大学联合暑期实践活动,进一步探索了与地方高校合作的专业实践模式。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本教改课题还借助“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学校对外交流等平台,积极推进海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使学生走出国门进行专业实习教学;通过中外环境治理技术、环境管理及教学对比,拓展了学生国际化的环境教育视野,提升了学生站在全球视野看待环境问题的区域性、全球性的能力。学术水平高、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参加实习教学是保证实习体系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教授班主任机制的建设是创新实验区的一大特色,教授班主任直接组织和指导环境科学创新实验区所在班级学生专业认识实习的教学工作;每年还吸引一批科研教学一线的教授、骨干教师直接参与实习教学,保障了国外实习教学的顺利进行;教授课题组的部分博士、硕士研究生也直接参与实习教学工作,构成了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并举的实习教学队伍,保证了实习教学队伍的稳定性、先进性和可持续性,实现了一流师资、一流资源为本科实习教学服务。

1.3实现现代教学手段全面提升认识实习质量和时空效率的教学模式

针对环境科学创新实验区认识实习涉及面广,工程类型多,工艺过程复杂,实习基地遍布各地,实习时间、地理位置及经费制约等因素,发挥以数字模拟技术、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现代虚拟教学手段的作用,成为认识实习内容、方式和手段的重要补充,拓宽认识实习的内涵,大幅度提高实习质量和时空效率。目前,拍摄了多类型的实习教学视频项目,学生可以通过视频直接进行学习,不仅为学生锻炼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新的途径,而且丰富了实习教学内涵,探索了实习教学发展模式。

1.4拓展学生环境问题的全球视野和国际化交流能力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创新实验区对实习教学进行了新的改革和尝试,并一直致力于探索新的实习模式,在不断巩固和发展国内实习的同时,注重国际实习的开拓,努力争取与国外知名大学和企业合作,使环境科学创新实验区的学生赴国外实习。我们充分利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和亚太地区大学联盟的国际化交流平台,为大学生创造国际实习交流的机会。目前,与加拿大、韩国、日本、肯尼亚、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等国家和地区开展现场实习工作,并与当地高校开展实习教学方面的交流,学习境外高校先进的实习教学理念和方法。自环境科学创新实验区成立以来,组织每届学生集体去国外或地区进行实习,2010级环境科学创新实验区29名学生参加了“2012年中日-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及技术的比较”的暑期学校,去日本福冈、九州进行专业实习并与日本九州大学进行学习交流;2011级创新实验区33名学生去中国台湾高雄进行专业实习并与高雄大学师生开展“2013两岸环保青年交流与对话学习”活动;2012级25名学生去非洲肯尼亚进行了主题为“郑和之舟”的生态环境实习。通过暑期学校、暑期夏令营、短期交流等方式开展国际化联合实习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国外进行实习交流的机会,感受不同的培养模式,培养大学生的世界眼光,拓展思维空间和领域。

2结语

第7篇

关键词:环境绩效审计;问题;意见

1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学者还在积极的探索环境绩效审计。各种理论、方法百花齐放,其中主要的观点总结有以下:汤孟飞(2011)认为环境绩效审计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环境绩效审计应用方法作深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环境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开展,完善环境审计的方法,丰富环境审计的内容。许松涛、陈霞(2010)对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美国环保局、英国标准所的BS7750、欧盟EMAS和ISO14000系列的环境审计和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作了简要回顾与评述。指出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需在环境管理系统审计、环境绩效审计标准、与其他审计之间的关系、将环境绩效审计作为环境管理工具等方面借鉴国外研究成果。近几年来,我国的审计部门开展了对相关环境保护工作的审计和评价,但总体而言,我国环境绩效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下面,笔者将选取千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某钢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对象。

2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的应用研究

2.1某钢公司基本情况

2.1.1自然情况

某钢公司1956年建厂,1998年由工厂制改建为有限责任公司,位于我国北方A省的B市。某钢公司属于国有控股企业,2009年末实收资本96亿元。

2.1.2重大工程项目情况

(1)高炉煤气循环发电项目。根据项目初步设计,项目建成后年供电量为12.l*10*8Kwh,此项目可为公司每年节省电费3亿元。

(2)干熄焦项目。干法熄焦可以回收红焦显热,出炉红焦的显热约占焦炉能耗的35%、40%,这部分能量相当于炼焦煤能量的5%。2006年2月~2009年1月,某钢公司共新建和改造干熄焦项目7个,累计投资3.5亿元。

(3)污水处理厂项目。污水处理厂总占地7000平方米,设计日处理污水能力为7.2万立方米。项目2008年6月5日正式开工,2010年4月试运行。累计投资9675万元。

2.2某钢公司环境绩效审计过程

2.2.1审计目标

受政府的委托,本次环境绩效审计的审计重点是公司环境绩效管理情况、国家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环境治理情况、资源节约情况以及节能项目建设情况。

2.2.2审计内容

(1)环境绩效管理审计;(2)国家政策法规执行审计;(3)环境治理审计;(4)资源节约审计;(5)节能项目情况审计。某钢公司环境绩效审计指标的权重设置如下。根据指标的设计以及调查了解的情况,对一级目标的权重做出以下确定:环境管理20%、环境绩效40%、节能25%、项目环境15%。具体指标体系和权重如表1所示。

2.2.3审计方法

本文采取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传统的审计方法;第二种是审计调查方法;第三种是专业技术方法。

2.2.4审计结果

最终结果如下文所示。

(1)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方面得分12.5分,在本部分评价指标及格线以上。总体上看,某钢公司的确建立了相关管理部门,但是,存在高层重视程度不够、重大工程项目进度缓慢、落后产能的淘汰率不高等问题。

(2)环境绩效指标:某钢公司得分33分,得分率高达82.5%。证明公司的环境绩效工作完成的比较理想。但是,一些分项目标还存在诸多问题。如2009年某钢公司吨钢二氧化硫、吨钢化学需氧量(COD)分别为4.73千克、0.11千克,高于相关领域的政府标准。

(3)节能绩效指标:这部分公司得分15分,恰好达到及格线。审计调查中发现,按年度对用水量、初级能耗情况以及固废量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显示,这三个指标都呈现逐年恶化的趋势。2009年,公司部分项目导致大量能源消耗,同时出现废弃物排放污染环境的情况,但是这些项目却没有实现利润增长,导致公司亏损3亿元。

(4)项目环境指标评价。某钢公司得9分,也恰好达到及格线。在调查中发现,公司在没有拿到环保部门审批的情况下,擅自开始重大项目的施工,严重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

2.3审计建议

2.3.1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建议某钢公司调整战略目标,着眼于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企业。基于这样的战略目标,同时依据行业发展趋势、市场供需情况和公司产能,建立科学合理的未来发展规划。

2.3.2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规定

建议某钢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并且将之细化至每个部门。具体措施如下:一是认真学习国环保相关政策规定;二是完善环境保护制度;三是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

2.3.3积极建设环境治理项目

首先争取最大限度的环保专项资金,从而使某钢公司技术改造有足够的资金保障,进而顺利进行。然后,在每年的年度预算中,要提取一定比例的环保专项资金,建议环保专项资金的提取比例逐年加大。最后,节能减排工程要如期完成,确保能够充分发挥工程的节能减排效益。

2.3.4加大新技术的研发

高新技术科技对公司发展必不可少,为了跟上日新月异的技术换代,建议某钢公司在以下两个方面认真完成:一是保持与先进钢铁企业的联系,多进行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二是与科研部门通力合作,为某钢公司中长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证。

参考文献

[1]刘燕华.应对国际二氧化碳减排压力的途径及我国减排潜力分析[J].得力学报,2008(07).

第8篇

【关键词】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机制 优化探究

现阶段,环境问题愈发严重,环境保护问题也因此成为国家在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前所未有的上升趋势,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管做出什么决策,都有可能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所以,既保证经济的高速发展,又能做到环境的保护,成为影响现阶段国家更好更快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国家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对环境进行有效地治理,同时保证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我国环境保护机制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而在此过程中环境也受到污染破坏。在我国,生活污染和生产污染,并列为对环境影响最大的两个主要问题。

(一)生活污染

随着国民GDP指数的上升,人们消费水平相比以前有了大幅的提高,正因如此,生活垃圾的产出量也大大上升。在农村,一些资源被不恰当的利用,比如秸秆、果皮等被用来当燃料直接使用,而这些现象在农村十分常见。在城市,超薄塑料袋的大量使用,使得其在掩埋处理过程中难以迅速降解,这就直接导致了土地污染。如采取燃烧的方法处理,后果更为严重。正是这些生活垃圾的产生和消耗不平衡,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而生活垃圾的产量也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年递增的,这样就直接导致了恶性循环,从而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下降,严重影响城乡的发展。

(二)生产污染

作为生产大国,我国在生产方面产生的垃圾量十分巨大。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生产以粗放型经营为主,在发展的过程中却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例如,我国煤炭行业大多采取先开采后治理的方式经营,而开发之后,大多数都为了利益而把保护环境放在一边。农业方面,由于一昧的追求高产,人们大量使用农药化肥,这就导致了土地干结,同时下雨过后会进一步对水源进行污染。生产污染大多是人们不经意之间造成的,而正是在不经意之间,对人们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危害。工业中产生的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而不治理,会直接影响到空气质量,进而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而农业方面,使用化肥农药的蔬菜水果等食物,会直接或者间接通过食物链到达人体内,使人体聚集大量毒素,最终影响人的健康和寿命。因此生产污染造成的影响也是十分严重的。

二、优化环境保护机制必要性分析

(一)现阶段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由于生态环境具有脆弱的特点,因此必须完善环境保护机制。从我国现阶段的环境情况来看,环境保护刻不容缓。环境保护方法多种多样,但是最有效的就是对环境保护机制进行优化。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调查发现,我国环境保护机制仍然不够完善。环境污染不仅对人身体造成危害,同时还影响着我国政治、文化、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日常生活生产中,人们往往对那些潜在的污染源并不重视,看不到它们造成污染后的危害,然而量变引起质变,最终对人和社会造成危害。因此,我国环境保护机制的优化势在必行。

(二)造成的污染难以治理

从目前的环境污染来看,大多数环境污染难以治理。而这主要是因为污染物成分难以分析、污染时间长造成的。在我国,大多数环境问题做不到预防,只有在恶化之后才真正的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是此时才开始治理为时晚矣。比如,一些工厂为了节省处理成本,把大量工业废品运输到荒郊野地进行填埋处理。早期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久而久之,污染量超过了土地所能处理的范围,土地逐渐板结,出现盐碱化现象,导致该片土地百年内都无法恢复原样。而这些正是因为环境污染发现的晚造成的。因而防患于未然,优化环境保护机制便显得十分重要。

三、如何优化环境保护机制

国家对工业进行合理的布局。在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与此同时农民不断涌入城市,加重了生活污染。因此这就需要采取合理的布局以解决这些问题。加大城市绿化投入,保证居民良好的生活环境;要有序有目的地发展,有计划地对土地进行占用,从而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国家加大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资金的投入,对环境治理采取积极的态度。自从建国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上的。因此在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国家理应对环境保护予以重视,出台相关政策,完善环境保护机制,适当的降低经济发展速度,投入大量资金支持环境的治理,使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企业是环境破坏的主体。一些企业违背法律道德,为了利益不惜破坏环境。因此保护环境,企业责无旁贷。企业应主动对环境进行保护,建立自己的环境保护机制,保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既快又好。同时企业也应该自觉及时上交环境保护责任险,并在环境治理方面,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这样才能顺应发展潮流,减少环境的污染。

四、结束语

在环境问题越来越明显的今天,环境保护机制的优化显得格外重要。这就要求国家和企业和个人对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加以重视,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法律措施,采取合理布局,对环境保护机制进行优化;企业需要主动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在发展过程中不忘保护环境;作为社会居民的我们,必须具备环境保护意识,从小事做起,不用超薄塑料袋,尽量少使用煤炭等传统能源。只有这样对环境保护机制进行优化,环境问题才能更快更好地解决。

参考文献:

[1]王娅楠,唐敬丽.分析环境保护机制的优化探究[J].商,2014,(10).

[2]孙涛,郭文,陈晓慧.江苏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环境保护机制及其政策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3,(03).

[3]温宗国,王迪,周爱国,陈吉宁.跨国石油公司环境保护机制的比较分析[J].油气田环境保护,2008,(03).

第9篇

关键词:环境会计 经济发展 环境治理 能源型企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环境资源越来越受重视。如何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寻找平衡是所有企业面临的难题。针对这一问题诞生的环境会计备受关注,环境会计的研究和发展正引导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化工企业作为能源型企业的标志,是在这一发展道路上的领先军。探索和完善环境会计非常重要,这不仅是化工企业经济发展的新出路,也是实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策略。

一、环境会计的含义

环境会计是会计学的新型学科,运用会计学的理论知识做基石,通过多样计量手段和方法进行检测,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思想,用来分析企业经济发展和环境管理之间的关系与影响的会计学方式。环境会计的最终作用是科学合理的平衡企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全球高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下,如何做到不破坏环境,不浪费资源的同时,保证企业经济活动的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是环境会计的目标。因此也叫绿色会计。它是在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完善会计学的情况下新诞生的一门学科,产生背景的恶化注定了其发展道路是保护环境和改善企业经济发展方式。简单来说,环境会计的目的是促进企业会计核算中科学合理分配自然、人力、生态三大资源,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环境日益恶化,资源渐渐缺乏,化工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一问题能否得到改善和解决。改革开放飞速发展的经济和环境质量形成巨大的反比,化工企业作为能源企业的龙头,在这一方面的不良影响尤为凸显,且备受关注。就长远利益来看,不论是对于化工企业自身还是环境规划,化工企业实施环境会计迫在眉睫。

二、环境会计产生的大背景

(一).环境污染

首先,水污染是这几年司空见惯的的环境话题,但在探索化工企业与环境的问题上,不得不老话重题。石油开采对海洋的污染,工业废水对湖泊的破坏等等问题层出不穷。曾经的千湖之省和百湖之市,在水源污染的问题上深受其害。其次,空气污染,“ph值”一词从不受关注到2014年开春的“新宠”,不断在电视、网络、报纸等各大媒体上高频率的出现,这不是对空气污染的造势,而是对深埋在雾霾下的大半个中国的担忧。因为化工厂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形成的温室效应,使臭氧层破坏,全球温度升高也是不争的事实。其三,噪音污染,也许很少人知道合成硝酸铵的设备产生的噪音几乎可以和一百辆汽车同时按喇叭产生的噪音相媲美,其破坏力不言而喻。这还只是环境污染中人们近距离可接触得到的。

(二)资源浪费

森林的砍伐,植被的破坏,沙漠化加剧,可耕地的减少。这不仅导致农业资源的浪费,更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水资源的浪费是化工企业中最显著的资源浪费,水资源的缺乏,且不论对环境的破坏力,就企业本身,也是致命伤。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任何能源的过度使用,都会导致资源的缺乏。对于能源型企业来说,能源的缺乏如同鱼儿缺水。

(三)企业发展遇瓶颈

很多化工企业的业内人士都知道,降低环境成本是增加企业利润的方式之一。就石油企业来说,开采石油的过程中,废气、废水、废石油的排放占环保费的百分之七十,如果改进废水的循环使用,减少废气的排放量,提高石油的质量减少石油的废弃。不仅可以直接降低环保费,还能提高石油的产量。但是,很多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不能涉足长远考虑,最终导致企业发展止步不前,经济活动遇到瓶颈。对此,很多企业一味的在人力和财力上找原因,而不能转换角度在物力及能源上找突破口。这是受到传统会计计算出来的数据的局限性,相对的环境会计就可以弥补企业在能源统计上的空白,扩宽企业管理者的视角,尤其对于能源型化工企业,能源数据的补充对于企业的发展百利而不一害。

三、探索环境会计的必要性

(一)国际背景对环境会计的推广

1998年,联合国际会议上通过的《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中明确指出环境会计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化工企业的环境会计更是着重于降低污染成本和能源消耗的研究。《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也得到了各国政府和很多国际组织的支持,在全球绿色会计的呼声中,相应其号召是大势所趋。企业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单位,在响应国际环境会计之时,应该认识到从环境的角度审核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践出真理,实施环境会计,探索可持续发展型经济模式的是解决企业发展瓶颈的新出路。

(二)我国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德国的《包装物处理法》和《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明确规定了减少废物量是废物处理的首要位置。在我国,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思想。作为能源型企业,化工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上还不完善,导致环境问题频发,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是立足于长远的经济发展观。与之对应的环境会计是帮助和实施这一战略的最佳工具和手段。环境会计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分析衡量能源的持久性和可再生性,用来促进企业经济科学合理地持续发展。

(三)化工企业的发展对环境的依赖

化工企业的原材料出自大自然,加工生产的过程离不开环境,化工企业对环境的依赖性远远高于其它行业。就这一点来看,化工企业对环境的破坏最终都会反噬到企业自身。如何减少废气、废水、废物的排放,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环境能源的持续供给这一难题上,环境会计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而且以现在的会计计算方式,成本是由人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和来计算的,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损益和环境成本多缺乏细致的划分。针对企业的细工细作,环境会计的计算方式能有效的补充企业管理中浪费的资源,以此做到合理分配,最大限度的控制成本,实现高效生产,绿色生产。

(四)环境管理需要化工企业的支撑

在环境治理上,不仅要主动的采取可行性措施,也需要化工企业的配合和合作。环境治理的同时,化工企业不仅要控制废物排放量,更要协助环境管理部门,维护治理成果。根据木桶效应,环境治理的长板再长,也抵不过化工企业的短板太短。所以,协调环境治理和企业发展的平衡点至关重要。系统化的环境会计研究,就是寻找经济发展和环境管理的平衡。

四、实施环境会计的措施

(一)思想的转变

寻找经济发展和环境管理的平衡点,首先要将环境管理摆到和经济发展一样的高度,平等的位置才能平衡两者的关系。在思想上,纠正一切以经济发展优先的错误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重视环境管理,探究环境会计,需要企业管理者转变传统观念与时俱进。

(二)法制的健全

在环境治理方面,完善的制度胜过千万语言。建立健全环境管理法,对有效治理环境污染的企业进行嘉奖,对超污染的企业采取惩戒和取缔。认真落实各项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法律对企业的约束力,引导企业走向科学合理的发展道路,督促企业探索和完善环境会计的优势,促进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三)企业的实施

重视环境费,合理分配,控制环境成本。降低企业内部环境是减少环境费的良好开端,针对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分配,充分利用可循环使用的资源,减少浪费。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化工企业先天缺乏技术资源和经济条件,作为能源高消耗企业,更应该为生态环境保护做榜样,努力优化企业管理模式,探索低污染、低耗能、低成本的经济发展前景。其中,在环境成本控制环节,建议企业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系统,设立预算目标,再落实到各个部门,进行单独控制,逐个突破,使环境成本最优化。

五、结束语

综上所诉,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化工企业,更应该重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的治理直接影响到人类文化的发展。环境成本预算的控制,对于国家和企业来说,不仅可以提高竞争力还能提升自身的形象。探索环境会计,从环境的角度计算经济的得失,用宏观的核算体系精准统计数据,再用会计与审计的科学计算方法优化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邹纪元.国内外环境会计的研究分析及我国实施环境会计对策[J].商业会计,2013,(3)

[2]刘贻玲.生态补偿机制下的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会计重构[J].价值工程,2013,(33)

[3]沈洪涛.公司社会责任和环境会计的目标与理论基础――国外研究综述[J].会计研究,2010,(3)

第10篇

关键词:环境友好型企业 自主创新 模式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发展协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转变现有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当前阶段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战略决策。环境友好型企业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方式以及开发建设活动与生态环境变化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是企业推进清洁生产的灵魂,是企业寻找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方法以降低经营成本、增强整体竞争能力的主要途径。

研究我国环境友好型企业自主创新模式及其对策措施,对于推动企业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现有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降低“三废”排放,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环境友好型企业现状

(一)国外环境友好型企业简介

当前,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不同程度地面临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美、日、芬兰、欧盟等创新型国家都把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增加科技投入。如日本政策投资银行对企业的环保活动采取低息、固定、长期投融资的鼓励措施,在产业领域,支持新能源开发、支持环境技术开发和促进废弃物的循环与再生,根据日益突出的土壤污染问题来审查企业融资的环境风险(如环境风险高时停止融资或提高利率),要求企业发表环境报告书 。这些“创新型国家”的共同特征是:科技研发投入大,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0%左右,其中以色列的科研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9%、瑞典达到4%、芬兰占到3.9%。

(二)我国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现状

1、投入逐年递增

为进一步改善自主创新环境,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及能力,我国政府不断出台涉及税收激励、金融、创业投资和政府采购等领域的政策文件。2003年元月1日正式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鼓励企业开展有关清洁生产的R&D。国家环保总局2003年启动了创建“国家环境友好企业”活动,截至2009年已授予“国家环境友好型企业”45家。近两年提出并实施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建立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考核体系和目标责任制,颁布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近10年来我国研发投入的平均增长速度居世界第一位,全年R&D经费支出由2005年的2450亿元增长至2010年的6980亿元,比2009年增长20.3%(见表1),投入强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环境治理投资逐年递增,由2005年的2388亿元增加至2009年的4525亿元(见表2)。

2、加强环境管理

很多企业按ISO14001环境管理的要求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把降低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水耗和单位工业产值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举措,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降低单位产品的综合能耗和水耗,并以低于同行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目标。最近公布的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29.25亿亩,比上一次清查净增3.08亿亩;活立木蓄积量149.13亿立方米,净增11.2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18.21%提高到20.36%,继续保持世界首位。至2009年底,全国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4.2%,提高3.0%;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为90.3%,提高7.4%;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为89.9%,提高14.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7.0%,提高10.9%;“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达1608.2亿元,增长1.1倍。

3、重视技术创新

近年来政府投资支持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约700个,启动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建设,依法淘汰一大批落后生产能力,“十一五”期间,全国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7000多万千瓦、小煤矿1.12万处;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1亿吨、炼钢产能6860万吨、水泥产能3.3亿吨、造纸产能720万吨,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增污水处理能力超过5000万吨/日。

造纸、水泥、化工一直被作为推广清洁生产、建设环境友好企业的主战场,这些行业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投入、清洁生产及循环经济投资、强化环境管理等,不断推进企业与环境“双赢”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如化药行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环境管理经验和技术,不断优化生产工艺、提高原材料及中间产物的利用率;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污染控制实现了由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的转变,降低了资源、能源的消耗及污染治理成本,促进了区域内和行业内企业污染防治水平的全面提高。

4、先进企业评比

我国的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自2003年以来,国家环保总局举办的“国家环境友好企业”评比,在环境、管理、产品三方面设置了22项严格的指标,我国共有45家优秀的环保企业获得“国家环境友好企业”这一荣誉(其中2004年8家,2005年25家,2006年6家,2008年6家),涉及电力、电子、水泥、造纸、化工、能源、药业、食品等十多个行业。

二、我国环境友好型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瓶颈

虽然我国环境友好企业建设已经取得了较丰厚的成果,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我国体制、经济利益、企业投资不足等问题的影响,还有相当部分企业还达不到环境友好的要求,我国环境友好企业建设的路还很长,任重而道远。

第11篇

环境财务收支审计能力是传统的环境审计能力,该种能力在我国审计机关的环境审计实践中较早运用且运用较多,是环境绩效审计能力、绿色经济责任审计能力等新型环境审计能力的基础,绩效审计能力、绿色经济责任审计能力等新型环境审计能力是环境财务收支审计能力的延伸。2012年5月至9月我国审计署对10个省节能减排专项资金进行审计,查出部分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系违规申请获得或违规使用,还有部分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未按预算要求拨付到位等情况,就是环境财务收支审计能力的典型运用。随着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的开展,新型环境审计类型可以越来越丰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环境财务收支审计能力被削弱或取代,相反,环境财务收支审计能力建设须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具体说就是以资金运行为脉络,对环境治理项目运行的真实性、合法合规性等进行监督;维护财经法纪,对党和政府环境治理政策的贯彻和执行进行监督评价,维护政策权威;对环境治理相关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安全性等进行鉴证,维护信息公信力;确定环境审计项目中的重点、难点,尽力地对每个相关单位、每个相关项目的每笔相关资金进行审查,为环境治理提供安全有序的财务保障。

二、推进环境绩效审计能力

环境绩效审计能力是环境审计能力向高端推进、拓展及引导高层次需求的必然产物。传统的环境审计能力仅要求合理保证环境这一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该要求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社会经济建设的客观需求。为了检查政府资源管理和环境治理公共责任的履行情况,环境审计不单要求合理保证环境保护资金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还要求审查评估政府使用公共资源和社会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境性和适宜性,且后者更能彰显环境审计的本质要求。我国各级审计机关初步探讨了环境绩效审计,其能力正在悄然构成,但是对照我国《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环境绩效审计能力的许多方面尚在构建之中,发展空间依然巨大。由此,我国审计机关要全面贯彻落实审计署“十二五”规划,在关注资金的真实合法性的同时关注资源利用的合理性、环境治理的效果性以及生态建设的平衡性。鉴于我国环境绩效审计能力相对于环境财务收支审计能力预研不足等实情,审计机关可以借鉴和参考国外环境绩效审计实践的有益经验,加强交流合作,还可以总结国内外其它领域绩效审计实践的成功做法,尽可能地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对于环境绩效审计中存在的诸如指标体系构建、审计组织管理等问题,我国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可以采取联合攻关、改革试点等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和完善。

三、探索绿色经济责任审计能力

绿色经济责任审计能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审计能力,是环境财务收支审计能力和环境绩效审计能力等环境审计能力之综合,既要求审查和评估环境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又要求审查和评估环境保护活动的合理性和效益性,特别是在纠正环境保护责任缺位方面,该种环境审计能力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我国,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过分强调单一的经济增长指标,相对忽视了诸如环境保护等经济发展的其它重要方面,由于政绩考核以及职务晋升等压力,部分领导干部对环境破坏的容忍和漠视加剧了环境容量的压力,甚至出现了招商引污、上游污染下游治理、前任污染后任治理等行为怪圈。环境问题不再是单纯的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本质上反映的是人类活动的恰当性问题,经常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密切相关,只有将它置于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之中加以评价,才能找到合理、可行的审计答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开展领导干部环境责任审计,完全符合形势发展和时代要求。因此,审计机关要紧密联系发展和环境、污染和治理、贡献和责任,将环境保护效益纳入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考核,将领导干部的政绩和环境保护责任挂钩。对于因环境问题决策失误或面对环境破坏不作为、滥作为造成重大环境事故,放纵、纵容环境违法和干预环境执法等问题,应通过审计监督严厉查处,并依法依规追究行为人和其它责任者的责任;对于环境保护责任的准确界定问题,审计机关要抽丝剥茧,在诸多经济责任之中,区分领导责任和主管责任、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党委责任和行政责任、在任责任和前任责任等,寻找并剥离出领导干部应当承担的那部分责任,建立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

四、拓展环境专项审计调查能力

环境专项审计调查能力是宏观层面的环境审计能力,其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大局,以披露性、信息性、服务性和建设性为主要目标,以摸清情况、了解事实、把握数据资料为首要内容,收集和提供党和政府环境保护方面的信息,找出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以独特的视角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将调查结果提供给相关部门,为党和政府的宏观调控、科学决策提供支持。目前,审计机关围绕各级部门和组织在积极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问题(如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的健全、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行、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改革等)开展环境专项审计调查实践,诸如“40个市地州56个县区市土地专项资金征收使用管理及土地征收出让情况”等环境专项审计调查就是成功一例,这些环境审计项目体现了环境专项审计调查能力对于经济发展的参与和贡献。审计机关的环境专项审计调查实践要达到“四性”,即选题的广泛性、内容的针对性、供给的时效性和信息的效能性,这“四性”的实现离不开我国审计机关长期不懈的努力,是其审计能力的综合体现。所谓选题的广泛性是指我国审计机关要尽可能地将触角延伸到环境保护工作的各方面;所谓内容的针对性是指我国审计机关及时捕捉环境保护工作中出现的普遍性、苗头性和潜在性的突出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谓供给的时效性是指我国审计机关向党和政府提交的结论和建议正是利益相关者所急需的,且必须要在相关部门或领导做出决策之前,否则就会错过良机,即具有预见性,不存在滞后性;所谓信息的效能性是指在我国审计机关对信息进行全方位的系统加工后所得出的结论最终确实能够为党和政府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支持。

五、培育环境政策评估能力

环境政策评估能力是从源头上提升环境审计能力的手段。该种能力将作用关口前移,从环境政策制定伊始,贯穿环境政策的执行过程,并关注环境政策的最终执行效果。西方国家在此领域先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美国审计总署(GAO)为代表的国家最高审计机关自上个世纪中后期以来,便开始逐渐通过环境政策评估来帮助国会或总统决定环境政策中的重点、改进之处以及新形势下的不再适用之处等;而我国审计机关的环境政策评估能力较为薄弱,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界对于环境的期望越来越高,审计机关已经意识到不能仅仅将自身的角色局限在针对环境问题的查错防弊上,还需要更多地去关注环境问题背后的政策、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从根源上查找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可见,环境政策评估能力无疑将会成为我国审计机关需要积极探索、开发、总结和积累的环境审计能力之一。因此,我国审计机关宜学习和借鉴国外环境政策评估的先进做法,研究环境政策评估的标准、方法、程序、步骤等问题;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环境保护政策出台较多的地区,环境审计处于较为领先地位的地区,审计机关可以进行环境政策评估试点,逐步探索规律,总结得失,积累经验。环境政策评估既包括对环境政策本身的严密性、科学性、时宜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的评估,也包括对环境政策执行过程以及执行效果进行的评估,可以将实际轨迹和计划轨迹、实际效果和预期效果进行差异性评估,可以从经济、政治、社会、法律、国际等不同视角进行综合性评估,为了保证评估质量,可以对评估结果进行再评估。环境政策评估能力培育过程中,可以尝试将环境信息直接或间接地反馈给环境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监控者和其它相关方面,促使其适时做出反应、选择更好的环境政策、及时调整不当的环境政策、废除无效的环境政策、改善环境政策执行行为,克服内部评估的缺陷,弥补社会评估的不足,有效避免因环境政策制定的“先天不足”而导致的环境政策执行的“后天不足”。

六、强化环境审计技术运用能力

环境审计技术的运用能力是环境审计能力的永动机。为了适应环境会计核算和环境财务管理电算化的新形势,环境审计能力对于审计机关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审计机关运用现代环境审计技术采集真实、客观、公正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为机构决策提供有效保障。现代环境审计技术,如卫星通信、遥感、热成像等,对准确判断环境事项的质量具有特殊的意义;倘若在采用现代环境审计技术的同时结合传统环境审计技术,势必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我国江苏省地方审计机关在对水葫芦控制性种养审计中,将GPS测量技术(现代环境审计技术)和实地勘察(传统环境审计技术)相结合,发现责任单位没有较好地完成计划任务;这足以见得环境审计技术运用能力在环境审计能力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审计署前任审计长李金华曾经说过,“不掌握计算机技术我们就会失去审计的资格”。环境审计技术的学习应成为审计机关培训的重要内容,环境审计技术的掌握应成为审计人员考核的重要内容。当然,审计机关学习和掌握环境审计技术应该是有所选择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让审计人员成为所有领域的行家里手是不现实的。因此,审计机关应根据环境审计需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和掌握环境审计技术,将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自然融入到环境审计实践之中,大幅提高环境审计实践的技术含量,加快环境审计实践的信息化步伐。

七、优化环境审计管理能力

环境审计管理能力是环境审计能力的放大器,是审计机关在不明显增加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情况下协调和沟通好各种关系的能力。环境审计在某些审计机关内部尚未成为主要业务,这些审计机关即便开展环境审计也是将环境审计同其它类型的审计合并进行,环境审计管理能力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让各级审计机关在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实现有限的审计资源在环境项目和其它项目之间的优化配置。人类面临着共同的环境问题,环境审计实践不单是审计机关的工作,和各部门的关联度也很大,“管理”既是生产力,也是战斗力,能够发挥出“1+1>2”的效果。审计机关要创新管理的组织形式,特别是要加强业务合作或结合,这种合作或结合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为审计机关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既可以是平级审计机关的合作,也可以是上下级审计机关的合作;第二种类型为审计机关和其它政府部门(包括环保部门、财政部门、国土部门、水利部门、住建部门、税务部门、质检部门、气象部门等)的合作;第三种类型为审计机关和民间审计部门的合作;第四种类型为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机构的合作;第五种类型为国内审计机关和国外政府部门、民间组织等的合作,即环境审计的国际化;第六种类型为审计机关开展的环境审计和开展其它类型的审计(如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结合。这六种类型的合作(结合)是对各方资源的有益整合,是对传统环境审计能力的突破,可以大大弥补审计主体环境审计能力的不足。

八、加强环境审计法规建设能力

环境审计法规建设能力是生成环境审计能力的保障性环节。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之下,我国的审计法规体系和环境法规体系也已形成,审计机关以事实为依据依法行政,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现行环境审计法规并未明确授权审计机关开展环境审计实践,环境审计实践尚且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有碍于环境审计能力的充分发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为例,该法规虽然承认了“政府审计”这种监督机制和行为机制,但是没有直接提及“环境审计”,更不用说对环境审计实施和报告等给出具体说明了。笔者认为,我国环境审计法规建设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为上位法,同时,考虑到国家环境保护现况,立法机关不妨考虑将环境审计实践列入立法规划,所立法规应尽可能地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环境审计实践中的职责权限、业务标准和报告规范等做出明确规定,以保证环境审计的质量,增强环境审计的权威。此外,环境审计法规建设不仅包括出台或修订法规等问题,还包括用法、守法和执法等问题,即不仅要解决法规操作性不强等问题,还要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法规从订立至执行具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在缺乏国家相关法规支持的情况之下,地方可尝试总结环境审计实践中好的做法和经验,以行政规章的形式制定并形成适合本地区、具有当地特色的意见或办法以解决治标的一时之需,也为治本赢得时间。

九、增强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能力

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能力是审计理论界乃至实务界呼声最高的环境审计能力之一。我国环境问题涉及面广,表现多样,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科学与否关乎审计机关是否能够客观公正地衡量被审计单位的环境保护绩效。以地处我国华东沿海地区的山东省为例,该省审计厅首次组织发电供热企业节能减排审计,科学的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缺乏使得审计人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无所凭依,对于同样的评价对象,出现了不同的评价结果,这种口径的不一致性加大了环境审计实践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进而削弱了环境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审计人员体会道,科学的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缺乏,是环境审计能力无法充分释放的重要原因。我国审计机关构建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须遵循系统性、严密性、全面性、对接性、可比性、可行性等原则,做到社会认同、公众首肯、被审方接受,注重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结合,结果指标和过程指标相结合,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相结合,内部指标和外部指标相结合,技术经济指标和非经济的社会性指标相结合。

十、提高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更新能力

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是环境审计能力的载体。环境审计实践是一种由审计人员从事的智力密集型劳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的更新程度如何,或者说审计人员是否能够具有最新的储备,直接关系到环境审计能力的提升,或者反过来说,环境审计能力的提升聚焦于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之上,环境审计能力和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之间呈现正向相关。环境审计属于交叉型综合学科,审计项目具有特殊性,每个项目之间共同点较少,其他审计项目的经验不能够直接复制,而要根据具体的事项来决定需要实施的审计程序和采用的审计方法,无法或很难借鉴之前的同类审计项目的经验。由此看来,从事环境审计实践的审计人员须同时具备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而我国审计机关工作人员虽然大多具备环境审计能力,但是知识储备不足,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单一,以地处我国华东沿海地区的山东省为例,该省审计人员专业构成近况显示,山东省审计人员中,会计审计类专业出身人员占42%,经济类专业出身人员占20%,管理类专业出身人员占11%,工程类专业出身人员占9%,计算机类专业出身人员占4%,法律类专业出身人员占3%,其它专业出身人员占11%,可以看出会计审计类专业出身的人员比重最大,而法律类专业出身人员比重最小,该知识结构是无法完全满足环境审计能力的提升的要求。

第12篇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存在问题;对策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6.206

1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

1.1 导则体系不完善条款、缺乏操作性

我现行的导则体系欠缺完整性,过分关注环境的个体区域、短期影响,缺乏整体长期客观分析,在政治政策、工程施工、运营报废等宏观方面缺乏明细导则,考虑的长期影响较少。我国现行的环评导则内容和形式无法实现多元化,可操作性弱,执行力度差,评定指标过于抽象、笼统,无法细化的评判标准,指标解释欠缺准确性的描述,尤其是大型的环境影响工程缺乏举例说明解释,环保治理执行人员无法具体实施对策,相关企业钻了制度的漏洞导致环评结果失去存在意义。

1.2 环评机构的资质欠缺

我国现行的环评逐渐市场化,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追逐经济利益而背弃环评的基本原则,部分环评机构内部管理混乱,随便启用毫无资格的人员作为环评人员,几乎所有大大小小的环评机构都存在着对环境评价的重视程度不够、应付评价的行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环评机构资质证书不健全,评价可执行的规章制度不完善;另一方面是机构缺乏总体统筹规划,机构内的环评人相互独立缺乏交流。

1.3 环境评价制度的普及度低

我国的环境评价制度具有法律效应,原则是具有法律性质、强制执行性。然而实际上我国的环境评价制度的普及度较低,制度的执行缺乏强制性便会导致环评制度形同虚设,部分企业以此作为逃避环境污染问责的借口。尤其是中小乡镇企业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意识不强,普遍实行的程度较低,但环境影响较为突出的往往是中小型未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乡镇企业。

1.4 公众参与执行力弱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是我国社会主义的特色,也是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的必然趋势。公众参与度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众参与主体狭隘。环评的参与的公众主体仅仅限于大中型企业的高层领导、相关环评专家,与环境生活息息相关的普通市民、居民、职工无法进入到环境影响评价中。第二,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渠道闭塞。信息公开内容不真实、单一,方式欠合理,建设工程的环境影响仅仅公开某些可弥补的消极影响,潜在的环境影响风险并未真实公开。第三,忽略公众意见。普通市民的意见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更贴近我们的客观实际生活,然而对民众意见采纳甚少,且对民众的意见给予中肯回复仅在少数。

1.5 环境评价滞后性

环境影响评价的滞后性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时机问题。主要体现在环境影响评价滞后于人类活动。环境影响评价是在我国大型工程项目建设前期进行的,为了在建设中期采取降低环境的消极影响措施。然而在实际评价中,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以实际收取的服务费用为时间基准,若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资金未到位或资金额过低,会造成环评人员积极性不高,出现环境影响评价滞后的影响,造成环境影响评价流于形式。

2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对策研究

2.1 完善导体体系及条款

基于我国存在导体体系不完善的问题,首先要完善环评导体体系,善于借鉴国外环评制度经验,完善导则体系,细化指标,加强对指标解释,必要时利用举例说明方式对导体的内容进行补充。其次,尤其是完善导体中对于战略环评、大型工程、生态工程等宏观影响,强化长期性的影响评价。再次,在技术层面强化环境要素的导则,例如废弃物、土壤振动等,加强条款的执行力度,变抽象条款为操作性条例,加快对技术导则的编制进程。

2.2 加强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资质管理

加强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资质管理,市场化进程中环评人员需要资格认证,严格审查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实行定期考核制度,根据绩效考核的方式激励环评人员提高业务素质。国家应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建立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库,从每个环境影响评价机构选拔优质的环评人进入专家队伍中,并根据项目的划分建立不同的队伍。

2.3 建立完善指导原则

针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普及度低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宣传力度。由于乡镇偏远地区的信息渠道并不通畅,对环评的重视程度较低,应发挥环境部门的牵头主导作用,广泛宣传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另一方面,明确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指导原则。由于环境影响存在差异性,区域地理位置的不同带来的环境影响不同,由此,为了扩大环境影响评价的普及度,则要建立全国统筹的指导性原则,各地方各区域根据指导性原则因地制宜,普及运用环评制度。

2.4 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首先,拓宽公众参与环评的渠道,网上平台、手机平台都成为增加公众参与度的有效渠道。其次,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在公众的影响力,使公众从内心认识到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从而积极主动的加入到环评工作。再次,完善公众意见反馈机制。公众的意见代表着最为广泛阶层的人民利益,善于听取公众的意见,并根据意见建议类型划分层次,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型的解决并采纳公众反馈的意见建议。

2.5 灵活评价程序和监督工作

环境评价具有显著的时间性,在项目的准备周期内完成环评,对中期规划的对策实施有很大的基础作用。第一,根据不同的项目活动制定不同的工作程序,初步评价和详细评价相结合,项目方案的性质、规模对环境影响程度指标逐一罗列。第二,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资金支持及时到位,提高环评的服务报酬,保证环境影响评价的前瞻性和科学性。第三,若实际发生了对环境的影响,则需对预期环评结果进行执行效率评价,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实时动态监测。

总而言之,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我们正视,并端正态度,研究存在问题的缘由,只有勇敢地面对环评问题,国家治理与公众参与相结合,才能针对性提出解决环评制度问题的对策,共建美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田立.浅析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1).

第13篇

关键词:臭气;治理技术;生物除臭;高能离子脱臭

在如今经济体系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特别是在人口众多的城市区域,如果说出现了严重的臭气问题,那么必然会给周边居住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而臭气问题也在随着城市污水的不断增多,变得越发的严重,如何解决臭气问题已经成为了环境治理工作中的一项关键措施。下文主要针对污水处理以及固废处理行业的臭气治理技术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探讨。

1 臭气的产生原理

污水以及固废的出现,在氧气的作用影响之下,其中所存在的蛋白质等有机成分,会直接在喜好氧气的细菌影响作用下,衍生出了氨气这类刺激性的气味。而在氧气条件不充足之后,一些呈现出厌氧特性的细菌,便会针对污水以及固废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进而再次出现二氧化硫、硫化氢、硫醇类型的氧化物质,带来极大的环节污染。

2 臭气治理技术及其应用

就目前来说,国外已经针对臭气治理技术进行了数十年的发展、研究、运营,我国当前还仅仅只是处在一个初期阶段,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民众对于环保的重视,相关的臭气治理技术也同样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持续不断的应用。现阶段,我国在针对臭气治理的过程中,主要是使用了高能离子脱臭、植物液除臭、活性炭吸收、固废生物过滤除臭等多种不同的除臭技术,并且其应用范围较为广泛。

2.1 活性炭吸附法

活性炭本身实际上就是植物形式的含碳原料,例如褐煤、无烟煤、果壳、木屑等一类的采取炭化技术以及活性化处理技术的加工之后,所形成的人造炭。在炭的表面上有大量的小孔覆盖,这些小孔所表现出的污染物、化学物质吸附能力极强,从相关数据分析来看,1克活性炭所呈现出的表面积范围可以达到500-1500米的,同时,其表面所呈现出的孔隙以及微孔,都能够直接对相关的有毒物质进行吸附。除此之外,还有氧元素、氢元素存在,这两种元素的存在,直接在炭的表现形成了氧化物质的复合体,进而直接使得活性炭与相应的吸附分子之间,呈现出了一定的化学反应。活性炭所表现出的优势性就在于结构、方法的便利性,而缺陷就在于,仅仅只能够使用在低浓度臭气环境下,无法在一些大型的臭气处理环境中使用。一般情况下,活性炭都没有作为核心除臭装置来使用,而仅仅只是作为后期的最终处理手段。在近几年相关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衍生出了大量的碳纤维活化产品,这类产品极大的提升了有毒物质吸附力。

2.2 生物除臭法

生物除臭技术,实际上就是在条件许可充足的情况下,通过具有大量微生物的固体填料,来对于相应的气味物质进行吸收,之后再达到氧化、分解的目的,最终完成相应的废气除臭处理。生物除臭实际上是从上世纪就开始广泛使用的一种技术。近些年来迅速发展成为当前重要除臭技术之一。生物除臭过程主要分为三步:一是气液扩散阶段,就是臭气中的化学物质首先通过填料气/液界面由气相转移到液相;二是液固扩散阶段:废气中的异味化学物由液相扩散到生物填料的生物膜;三是生物氧化阶段:生物填料表面形成的生物膜中的微生物把异味气体分子氧化,同时生物膜会引起氮或磷等营养物质及氧气的扩散和吸收。生物除臭法的优点是应用范围广、去除率高,运行管理方便、维修少, 无需使用有害的化学药品、处理后无二次污染,并且运作成本低、使用寿命长。

2.3高能离子脱臭技术

高能离子脱臭技术就是高能离子净化系统技术,起源于瑞典,能对清除空气中的细菌、可吸入颗粒物以及硫化合物等有害物质十分有效。高能离子脱臭技术的主要设备是BENTAX离子空气净器,装置在室内的离子发生装置通过发射高能正、负离子,与室内空气当中的有机挥发性气体分子(VOC)接触后,打开其化学键,将其分解成二氧化碳与水,同样也能分解对硫化氢与氨,离子发生装置发射的离子通过碰撞空气中尘埃粒子以及固体颗粒,使颗粒荷电产生聚合作用,自身重量大的颗粒因为重力作用而沉降,并且离子发生装置发射离子还能够与室内静电、异味等发生作用,从而净化了空气。此外,离子发生装置发射离子还能破坏空气中细菌生存的环境,降低室内细菌浓度。

2.4植物液除臭技术

植物液除臭技术就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汁液,制成工作液,植物液经过自动比例稀释器稀释后,经过专用设备雾化成10~40微米粒径的细雾后与臭气物质接触,通过吸收和吸附作用与臭气分子充分接触与增加臭气分子在植物液除臭剂的溶解度后,与臭气分子发生亲核加成、催化氧化、化合等一系列反应,生成无毒、无害的有机盐,从而达消除臭气。植物液除臭技术反应的方式有分解、聚合、酸碱、中和、取代、置换和加成等手段,经除臭的最终产物不会形成二次污染,对人体无害。

2.5 固废生物过滤除臭技术

固体废弃物产生臭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硫和氨气以及甲硫醇、甲胺、甲基硫等少量的有机气体,对固废所产生的臭气治理可用生物过滤除臭技术。生物过滤系统采用床形结构的填料床, 床内的填料的下层是由石子组成的扩散层,目的是使气体均匀分布和防止上层的填料堵塞风管上的微孔,床内的上层是生物过滤系统的吸附层,填料通常为特种土壤或者二次堆肥,填料的作用是为微生物提供微量元素和部分营养物质。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状况下,群众的环保意识在不断的增长,城市所需要治理的环节也在随着人们的要求越发严苛,而不断的转变,并且除臭技术的实际应用,需要各个环节的专业人员针对臭气来源进行发掘,做好全面的调查工作、科学分析、一年就措施,还需要对于臭气治理设计到的投资、操作可行性、费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统筹安排,最大限度的保证污水处理工作中的科学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尹军,王晓玲等 城市污水处理厂除臭技术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12.7(8):90-94

[2]许景文 恶臭生物处理的研究 上海环境科学.2012.12(1):33-37

第14篇

[关键字]环境会计;企业价值;信息披露

目前国内学者大都将环境会计信息归于社会责任信息或自愿性信息,对其和企业价值的关系进行研究,但是社会责任信息和自愿性信息包含的内容太广泛,难以突出环境信息的作用。因此本文单独将环境会计信息梳理出来,分析其研究现状,研究其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促进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1国外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动态

1.1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涵的变迁

早在1996年JerryG.Kreuze和GaleE.Newell就把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整理为:与企业有关的环境法规的简要介绍;企业现在和未来可能负担的环境责任与环境义务;与环境事故有关的详细信息;企业解决环境问题的计划或策略;环境责任对企业财务状况可能带来的影响。同年著名学者M.AliFekrat、CariaInclan、DavidPetroni从另一个层面阐述了环境会计信息包含的内容:会计和财务方面的信息;环境诉讼方面的信息;环境污染方面的信息;其他方面的信息。Patten和Cho(2007)依据表述形式的不同将环境会计信息分为货币性环境会计信息和非货币性环境会计信息,并采用评分法,分别对环境敏感性和环境非敏感性行业关于两类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1.2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2001年Susan和Hughes选取美国不同行业的51个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1992年和1993年的数据为例,采用情景分析法分析企业的会计年度报告。研究结果证实企业的类型对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程度有一定的影响。另外,在相关强制性政策影响下的企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更充分,而没有强制性政策要求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情况相对不好。同年Hughes、Anderson和Golden研究发现:就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而言,由于重污染行业的特殊性,重污染类企业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方面显得尤为积极,其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充分性要远大于其他行业。2002年Ferguson的研究结果发现:随着企业资本结构中的负债程度的加大,企业财务失败的风险将大大增加,企业为了增强股东和债权人的信任,会自愿提供更多环境方面的信息以及时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但EngL.L和MakY.T在2003年的实证研究中却发现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与企业负债状况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1.3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

Lanoie和Laplante(2005)选取了加拿大1982-1991年有公诉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它们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情况。研究发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呈正相关关系。Marcus在研究中选取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2478个企业为样本,用TobinQ来衡量企业价值,以R&D强度衡量企业的创新能力,以广告密度来衡量企业的曝光度,并收集其从1992年至2003年的指数数据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MarlenePlumle(2008)选取环境敏感型企业为研究对象,发现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质量与资本成本价值要素呈负相关关系,与现金流量价值要素呈正相关关系。Plumlee,Marshall&Brown(2009)检验了企业自愿性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包括资本成本与未来现金流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析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以及其所处行业对二者关系的影响。

2国内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动态

2.1国内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涵的变迁

陈薇(2010)在总结以往相关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和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基础上,把环境会计信息分类为定性的环境会计信息以及定量的环境会计信息,并确定了定性和定量的信息需要披露的具体项目。刘磊、周星梅(2011)基于政府监管的视角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进行研究,研究建议依据总量比重法和万元产值平均法,将企业的污染分为重、一般、轻三个层次,分别披露环境相关信息。宋子义(2012)认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包括环境保护设施建设投资信息、环境保护成本相关信息、非经常性及非正常性环保支出、环境负债、环境收入、会计政策的披露等内容。张洪英(2012)认为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应该主要包括环境财务信息及环境绩效信息,其中环境财务信息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环境收益等,环境绩效信息包括环境法规执行状况、环境质量状况、环境治理和污染物利用状况等。

2.2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何丽梅、李世明(2011)以2009年公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206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社会责任报告中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行业因素是影响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因素,众多行业类别中电力行业和采掘业等重污染行业比较重视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所披露的信息比较全面详细,这主要是因为国家对重污染行业在环境监管方面力度较大。卢馨、李建明(2010)选取沪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2007年、2008年的数据为样本,对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进行研究,发现企业规模、所有权性质对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行为的影响显著,就企业性质而言,国企更愿意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刘江宏(2011)等人以我国重污染行业部分上市公司2006年到2009年披露的财务报告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企业年度报告中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同时基于“绿色证券”的制度背景,研究再融资环境保护核查制度对两者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年度报告中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与权益资本成本显著负相关;再融资环境保护核查制度对两者关系影响显著,并得出结论:企业的经济业绩和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相关性不强。林晓华(2012)以湖南省2006年至2009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与财务状况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企业规模、盈利能力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显著正相关,即规模越大、盈利能力越强的企业越愿意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但上市公司负债程度、发展能力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之间关系不显著。

2.3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关系的研究

陈国辉、韩海文(2010)以A股173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价值效应进行研究,发现提高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可以向投资者传递更多信息,影响投资者决策,具有显著的短期价值效应;同时也具有降低资本成本的长期效应,有助于促进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提高企业价值,是实现投资者和上市公司双赢的信息披露策略。马玉珍、袁翠翠(2011)站在企业社会责任、财务绩效、公司治理三者关系的角度,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和企业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研究结论表明,我国企业对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且相关信息的披露还不能通过资本市场完全反映出来,我国在公司治理上仍存在问题。

3国内外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评述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回顾,我们可以发现,国外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起步较早,而且由于国外资本市场发展比较成熟,在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比较完善,因此,与国内相比,国外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问题的研究更为丰富。与发达国家相比而言,国内的资本市场正处在不断建设和完善的阶段。学者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已较为深入,研究成果也较为丰硕,其中,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尤其丰富。然而,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的文章仍不常见,多是将环境信息作为社会责任信息或自愿性信息的一部分进行研究。而且随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重大污染事件频繁发生,重污染类企业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对其进行研究更有价值。

作者:张丹 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Cho,CHandPatten,DM.TheRoleofEnvironmentalDisclosuresasToolsofLegitimacy:AResearchNote[J].Accounting,OrganizationsandSociety,2007,32(7/8):639-647.

[2]朱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与人权资本成本的相关性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1.

第15篇

根据党的十7大精神,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加快发展环保产业,特作如下规定。

一、加快发展环保产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1)环保产业是以环保设备制造、自然保护开发经营、环保设施及系统建设、环保服务为主体的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对于治理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环保产业发展较快,一批技术、设备、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但从总体上看,环保产业规模小,力量散,技术推广慢,服务不配套,产品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能力弱的问题仍很突出,与日益扩大的环保市场的需求很不适应。

(3)在国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中,国家把环保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予以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我省科技实力雄厚,但产业化开发比较薄弱;现有企业资产存量达到3000多亿元,但设备闲置、能力放空的问题相当普遍。因此,围绕发展环保产业,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重新配置,形成集约型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是符合省情实际的战略选择。

(4)环保产业极具发展潜力,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公众对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各项环保措施的落实到位,环保产业的市场前景将会越来越广阔。各地、各部门一定要乘势而上,不失时机地推进环保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环保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近期目标

(5)加快发展环保产业,要坚持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并重,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与环保设备制造并重,盘活资产存量与优化增量投入并重。着力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立足现有基础,依靠科技进步,走低成本、集约型、内涵式的发展路子。

(6)要以国内外环保市场为导向,以富有竞争力的环保产品为龙头,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界限,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存量资本转向,高起点地培育和壮大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环保产业群。积极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发环保技术,转产环保产品。积极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单位和个人投资环保产业,创办具有专业化优势的环保企业,从事环保服务。

(7)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我省环保产业发展的目标是:“九五”期间,环保产业年增长率保持在25-30%;环保产业总产值2000年达到70亿元,2010年达到300亿元。基本形成以大中型环保企业为骨干、结构合理的环保产业产销体系,以环保企业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的环保产业技术开发体系,统一开放、平等竞争、规范有序的环保产业市场体系,使环保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

三、从省情实际出发,突出环保产业发展重点

(8)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我省技术经济优势,环保产业要面向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重点发展: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清洁生产工艺和节能技术,荒漠化防治技术及经济型树种的示范、推广,污染治理工程和生态保护工程的建设及企业化经营管理,“三废”资源的循环再生和综合利用,环保科技的集成与转化,环保咨询及信息服务。研制、开发、生产的重点产品有:高效除尘设备,燃煤脱硫成套设备,机动车污染净化装置,城市污水处理成套设备,各类产业废水处理设备,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理成套设备,废水、废气总量控制和浓度控制相结合的监控计量仪器系列产品,先进的环境检测与测试仪器和设备,绿色无污染的环保型产品、污染环境物质的替代产品等。

(9)以发展环保重点产品和关键技术为着力点,培植环保骨干企业。今后3-5年,省上重点支持10个年产值上亿元的环保企业,形成若干大的环保企业集团。重点扶持30个依托大厂、大校、大所的中小企业,使其走上技术先进、产品专一、规模经济的路子。

(10)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地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环保产品。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要发挥科研和机加工优势,重点进行环保技术开发和各类污染防治设备仪器的生产。陕北、陕南等资源开发区,重点开发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治理技术和产品。在广大农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产无公害绿色产品。

四、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环保技术开发应用

(11)加强环境科学研究,加快环保科技成果和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要选择对环保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节能降耗、清洁生产、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等环境科研项目,组织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大中型企业进行技术攻关、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围绕环保关键技术和产品的开发、中试、推广,建立生产试验基地、工程技术中心,创办科研、开发、经营、服务一体化的技工贸型企业。积极培育和发展环保技术市场,保护知识产权。鼓励持有环保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的单位和个人以各种形式有偿转让知识产权。

(12)大力推广资源利用率高、污染排放量少的设备和清洁生产技术。积极采用经济合理的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处理技术,发展先进、实用、经济、节能、清洁的环保产品和装备。积极推行国际环保产业标准,加强环保产品质量技术监督,实行环保技术成果交易认证制度,定期公布环保产品抽查和鉴定结果。加快淘汰消耗高、效率低、危害环境、破坏自然生态、损害人体健康的落后技术、产品和装备。

五、更好地利用外资,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发展开放型环保产业

(13)加大环保领域以资源换技术,以产权换资金,以市场换项目,以存量换增量的力度,大胆引进国外、省外先进环保设备、产品和技术,鼓励外商或东部企业、单位和个人直接投资环保科技和产业,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加快小流域治理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外商购买、承包、承租荒山、荒沟、荒滩、荒沙、荒水资源,参与生态农业建设。出让或出租“五荒”资源使用权期限可达50年甚至更长,在此期限内允许继承、转让、抵押、参股,从有收入起3年内免征农业特产税。

(14)积极吸引国外、省外资金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转产环保产品。鼓励各地拿出环保优势企业和产品与外商合作。支持国有环保企业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以厂房、场地作股本或出让部分产权和经营权,同外商或东部企业进行部分或全厂合资、合作、实现嫁接改造,扩大生产规模。在进一步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向国内外拍卖、出售一批国有中小型环保企业的股权和经营权,鼓励外商或东部企业通过参股、控股、租赁、兼并、收购等形式参与其资产重组,并享受省内非公有制企业并购国有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

(15)鼓励发展同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和企业之间的环保科技交流和技术合作,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社会团体与国外学术界建立各种形式的合作关系。支持环保企业出口环保技术和产品,承建境外环保工程。

六、强化对环保产业的政策支持,创新环保产业的投入机制

(16)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严格执行建设项目防治污染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按照排污费高于治理成本的原则,依法足额征收超标准排污费,促使排污单位积极治理污染,限期达标。对治理无望的企业必须坚决关停。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擅自拆除或闲置防治污染的设施。今明两年内,在西安城区普遍推广燃气技术,以燃气锅炉取代燃煤锅炉,机动车辆使用无铅汽油,公交车辆试用燃气动力。宝鸡、咸阳、铜川、延安、渭南等城市也要创造条件,逐步做到。2000年全省所有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均要实现达标排放。

(17)要把环保产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对环保产业的固定资产投入要与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相适应并予适度倾斜。环保新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研制要优先列入科技发展计划和推广计划。金融部门可在信贷政策上试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对经济效益好的环保企业、产品和项目,优先安排信贷资金。

(18)建立以排污者和开发者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形式的环保投入机制。设立省环保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资本金管理。逐步增加各级财政对环保产业的投入。各地征收的排污费必须按有关规定集中用于污染治理项目。省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项资金、优势产业发展和企业技术改造资金、财政环境治理资金,都要安排不少于10%的比例支持环保产业发展。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参与环境污染治理的企业化投资经营活动,并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积极争取海内外社会团体、个人和国际组织的捐赠,所集资金主要用于社会公益性环保投入和贫困地区生态保护项目。

(19)运用税收杠杆扶持发展“三废”综合利用、环保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污染治理及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对环保投资项目,经审核,执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零税率;企业利用“三废”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可在5年内减征或免征所得税;企事业单位进行环保技术转让,以及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服务、培训所得,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暂免征收所得税;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领域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设备和仪器,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环保生产型企业自营出口或委托外贸企业出口的产品,实行“免、抵、退”的税收管理办法。经省环保主管部门认定的环保高新技术企业及产品,减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新办的环保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免征所得税两年,同时享受省上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七、强化监督管理,加强对环保产业的领导

(20)实行环保产品认定、污染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资质、招投标资质、设施运行管理资质、环保咨询服务资质的制度。凡在本省境内生产、经营、销售环保产品的必须持有国家或省环保主管部门颁发的《环保产品生产许可证》。严禁生产、经营、销售、使用无证、伪劣、淘汰的环保产品。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环境工程设计或施工的单位,须取得国家或省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环境工程专项设计证书》或《施工企业资质证书》。任何单位在委托治污工程设计和施工时,必须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选择具备资质的持证单位进行。对各种咨询、评价、预测、培训、监测等技术活动和自然保护经营活动实行规范化管理,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