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思想品行和职业道德评价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部分中职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不能令人满意,还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要求;从学生调查和用人单位反馈的双向情况来看,有的学生职业道德及专业思想也远远达不到要求。
通过在校生座谈会、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走访等形式我们了解到,目前中职学校学生较为普遍存在下列问题:
1.理想信念不坚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奋斗目标,思想上不求上进,对前途迷茫,导致了职业理想模糊,职业目标不明。
2.学习动力不足――自信心不强,得过且过,不求知识技能掌握多少,只想混个文凭,导致无法适应职业的实际要求;
3.行为规范不达标――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由、随便,不注重塑造自身良好的形象,劳动观念、纪律观念淡薄,导致不能适应职业的纪律和规范要求。
4.专业思想不稳定――毕业工作后,对职业所需要的付出、对工作的辛苦和压力缺乏思想准备,想跳槽和换岗的思想和行为都时有存在。
5.轻视职业道德的作用――普遍认为专业知识和技能才是重要的,职业道德修养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学习而已,在这个经济发展的物质时代并没有什么大的实际作用。
二、实训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研究
职业道德教育应结合行业特点和行业职业道德规范,使教育内容具体化。通过职业道德教育,要使学生逐步树立敬业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法纪观念,增强抵制行业不正之风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根据这一要求,同时为了适应企业需求,我在本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中利用实训教学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收获。
1.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1)电工职业道德与人的修养,包括仪容仪表、言谈举止、专业着装要求。
(2)根据电工职业的国家标准、规范,培养学生的电工职业道德,包括怎样做一名合格电工。从基础性要求入手、从细微处入手、从思想认识入手。
(3)根据电工的职业特点,从一般普遍要求的教育开始。
(4)根据实习教学特点,规范实习过程行为和文明实习要求。
(5)爱岗敬业的教育,做遵章守纪的好工人。
(6)执行质量标准的教育,培养自觉学习意识,钻研业务,保证实习产品的质量。
(7)坚定职业道德信念教育,以“养成教育为主”,不断牢固职业道德意识。
2.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
(1)群体实验方法:教师集中教育、案例分析、电工创意比赛、技能比赛、企业参观、企业人士对学生集中讲座、模拟“企业试用”、评价考核等。
(2)个体实验方法:实习过程中的巡回指导、学生个别交谈与辅导、个别纠错、开展以职业道德养成较好的和较弱的学生“一帮一”活动等。
3.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施。
对于培养学生做合格公民、合格学生等基本素养,可以通过开展入学教育和素质教育活动进行,本文只对在实训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进行研究,以本校中级部电工专业学生为实验对象,中级部学生的学制是三年,采用“分段式”教学模式实施职业道德培养目标。
第一学期:从职业道德的基本认知入手,培养学生对做一名合格工人的认识。
第二学期:从专业技能实训教育过程入手,培养学生对电工职业的认识。
第三学期:从电工职业道德教育入手,培养学生对电工职业道德的认识。
第四学期: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形式入手,让学生将职业道德品行在企业要求的氛围中逐步实际体验,并不断加以改进。
第五、六学期:从下厂实习形式入手,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磨炼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行。
为了提高现代物流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必须在高职高专学生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关键词:现代物流;高职高专;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F019.3 文献标识码:A
现代物流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是在传统的制造业、运输仓储业、商品流通业与信息产业融合重组基础上提升形成的新型产业。随着经济一体化和计算机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使物流业迅速成为在全球具有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兴服务产业,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环境、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现代物流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科学,在发达国家已有较早、较全面的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在指导其物流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现代物流业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
目前,我国的高校陆续开设了物流类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现代物流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理念、专业知识与相关技能,能够把握物流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方向,运用国内外先进物流技术和管理方法从事供应链与物流策划、物流系统设计与运营、物流企业管理及企业物流运营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作为基础课的政治理论课,对提高高职高专学生职业道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多年来我们在职业道德教育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建立了职业道德的全员、全方位教育机制,在充分发挥“两课”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的始终。
关于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探索,主要是在分析研究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总结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状况的基础上,改革单纯说教式的职业道德教育机制,实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量化管理,为高职高专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探索一条全新的思路。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量化管理是指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引入量化管理机制和学生“职业道德因数”的概念,并通过对影响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各项因素的分析与评价,进而约束学生的职业行为,培养和塑造学生诚实守信的职业品行。
我们对高职高专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量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大体经历了调查研究和量化管理两个阶段。
在调查研究阶段,我们围绕如何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塑造诚实守信的职业品行,深入学生、班级、用人单位,通过各种形式的走访、问卷的等形式调查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了大量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在进一步分析研究高职院校教育特点、培养目标、学生思想状况和我院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探索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思路和方法,启动了学生“职业道德因数”测评机制的研发工作。
在量化管理阶段,我们着重解决的是学生“职业道德因数”量化管理测评的技术性问题,包括测评指标、测评量表和操作规范等相关环节。一是设计了科学合理的测评指标体系、权重系数,建立了职业道德因数测评量表。二是制定测评工作操作规范,约束测评行为,确保测评工作客观公正,切实可行。
一、高职高专学生职业道德因数测评指标体系的建立应在分析研究高职高专培养目标和职业教育特点的基础上,使其既涵盖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又与职业品行的形成密切相关,真正体现科学、全面、系统、实用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学生在校期间的个人职业道德因数,是反映学生在校表现和学生未来职业品行的综合指标,其指标体系的设定必须涵盖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不能遗漏和偏废。
2.相关性原则。学生诚信度测评指标体系及权重系数的设定必须考虑其所学专业的职业特点,对于那些与学生诚实守信职业品行的形成密切相关的各项指标,必须重点考虑并加大权重系数。
3.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要求测评指标的设定必须切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真实体现,且其相关资料和数据易于取得和量化。
4.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要求测评指标的设定应能够反映影响未来学生职业品行的所有重要事项,而不是全部事项。
二、职业道德因数量表是测评指标、权重系数和方法的概括,由测评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系数和量化方法等内容组成。
1.指标体系。高职高专学生职业道德因数测评指标体系应由其学习、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等三部分组成,并区别不同专业有所侧重。
2.权重系数。指标权重系数是指每项指标占诚信度标准值的比重。根据指标体系的要求,可将指标权重系数划分为学习、生活、社会活动三大部分。
3.量化方法。职业道德因数测评指标体系标准值为1,它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某一测评对象的职业道德引述越接近标准值1,说明其未来职业品行可能越好;反之职业道德因数越低于标准值说明其未来的职业品行可能越弱,若低于0.6则说明该被测评对象职业道德因数不及格。
总之,物流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应从基本抓起,学校应重视支持物流专业的管理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意识自觉规范日常行为,使我院的学生管理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作者单位:廊坊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食品类;职业道德
一、中职食品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现状
近年来,中职学校面对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源结构较普通高中要复杂很多,学生的起点参差不齐。共同的问题是自信心不足,不求进取,自控能力差,基础文化素质低。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对湖北省武汉市及鄂州市共7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的一、二年级学生进行了中职学生道德素质的调查和分析。在关于“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你是否可以自觉遵守道德规则”的问题的调查显示,有17.9%的学生表示不能自觉遵守,有36.9%的学生表示可能不会自觉遵守,有31.5%的学生表示会自觉遵守,还有13.6%的学生表示肯定会自觉遵守。这说明,有54.8%的中职学生的道德自律承诺偏低,需要加强。例如,某大型食品零售企业的一名中职学校食品专业实习生,利用处理过期变质食品的机会,偷偷地把过期、变质、变坏的货品低价出售给小贩,谋取私利,后来被同事揭发。这种行为对消费者的权益和身体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这个错误严重违反了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同时也与职业道德相违背。我校于2011年4月对长期接受我校毕业生的32家企业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关于“贵公司觉得从事食品专业工作的中职学生哪些方面存在不足”的调查结果显示,有78.1%的企业认为中职学校食品专业学生到达工作岗位后普遍表现缺乏工作的责任心、企业忠诚度与职业道德。这说明,中职食品类学生的职业道德状况令人堪忧,道德价值取向多元化,道德自律性不够,道德行为能力偏低。
二、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导致中职食品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家庭、学校和自身等。其中,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存在以下缺陷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一) 教学课程内容不合理。
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必修课为《经济政治与社会》和《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常识教育,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提供了重要保证。《职业道德与法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课程都是中职教育体系中普遍适用的课程,对食品专业当中一些与专业知识有关的职业道德并没有涉及到。在绝大多数学校里,全校无论是贸易、财会还是食品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德育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是一样,授课的思政教师也是一样的,当然,授课内容也是一样的,因此缺乏合理性、针对性,从而严重影响了职业道德的培训效果。虽然部分中职学校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针对学生未来可能的就业方向融入职业道德知识,但是由于专业课程课时较少,加上没有配备必要的教材,所以教师在讲授中只是泛泛而谈,对食品专业来说并不适用。
(二) 教学方式、 评价标准单一。
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为社会发展提供对应的思想政治观点与道德标准。有些教师将这门课程看作普通的理论知识课程,仅为学生讲解概念,有的学校由于教学资源紧张、师资有限,思政课程是实行大班教学,有些甚至是网络教学、远程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令学生了解各种思想道德标准。可是说理性教育使学生丧失了中心地位,无法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传统思政教育的考核方式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平时上课出勤与上课表现为辅,分数达到要求就可以通过考核了。这就导致学生上岗后只能讲大堆的道理,却不能将这些道理运用到实际当中。
(三) 德育工作者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食品专业知识不足。
近年,我国中职院校不断扩招,作为必修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供不应求,大批非专业出身的教师加入了中职院校的德育教学体系当中,有些教师一边学习理论一边教授课程,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能忙于理论的灌输,由于对食品行业的相关要求缺乏充分的了解,只能向学生传授一些大道理,不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引导与帮助。就食品专业的教师而言,他们是工科毕业,专业素养较高但是在德育课程中缺乏一定的人文素养。他们在上专业课的过程中一个是时间不够,不能够有效地讲授德育内容,另一个是素养不高,无法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所以在中职学校中专业教师不会涉及职业道德教育,就算有所涉及也是泛泛而谈,那些诚信和道德都是大话和空话。
三、加强和提高中职学校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
针对中职学校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企业对食品从业人员的要求和期望,作为中职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 设计合理的职业道德课程内容, 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德育教材。
首先,应当加强教材的建设。在选用、编写教材的过程当中要坚持自己编写与引进优秀教材相互结合,按照食品类职业道德具备的特征,鼓励思政教师与食品类教师合作编写或者商议选择教学使用的教材。教材中应当加入实际案例作为教学内容,案例选择的要求应当具备真实性,与此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其是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也就是说这些案例必须是实际生活中或者是今后的工作中极有可能会发生的道德问题。利用教学教材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食品类职业道德要求标准,为学生今后参加实践工作奠定基础。
其次,课程内容中要注意食品相关法律法规问题。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大多是将来走向基层食品操作的工人,从事的都是食品的生产和检查的基础工作,为保证人们吃到健康安全的食品,要加强其对国家法律法规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了解力度,熟练的掌握国家的相关政策方针,知道以后的工作中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的,对违反食品行业职业道德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严厉惩罚。
(二) 开展多样化教学, 评价标准多元化。
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不能引发学习兴趣,教学工作也不能获得理想效果。在课堂上,应当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重点表现学生与教师间的相互交流,教师应带领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以便能够加强教学的最终效果。教师需根据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社会实际存在的问题,紧密联系课本内容,科学设计一些讨论题目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展开分析。教师并不为学生提供正确答案,而是根据职业道德标准正确引导学生的观点,学生通过积极讨论分析来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另外还可以采取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对大型企业的操作车间进行参观实习,进行社会调查,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质量意识。
由于职业道德教育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考评中只是依靠试卷考评是不够的。应该将试卷考评与道德考评内容相互结合。例如,我校制定了《学生德育标准评价体系》,并率先在食品专业中试行,评价的内容除了包括传统的德育评价要素思想政治、社会公德、诚信守纪、团队精神等,还加入了食品行业特有的要素安全意识、卫生习惯、行业法律等,评价人包括学生本人、班干部、班主任,在学生实习期间,还加入企业作为评价人。通过德育标准的评价,使学生明白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并把职业道德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 加强教师继续教育, 并把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课堂。
首先,把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的学习列入全体教师的年度继续教育计划,通过各级各类的培训,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个人修养,特别是理论联系学生实际、社会实际的水平。
其次,把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渗入到食品专业课堂里面。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不仅仅思想政治教师的任务,更是食品专业教师的责任。食品专业教师在专业课堂中渗透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既可使食品科学理论与实际具体、有机地结合,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有血有肉,效果更好。例如,在学习《食品营养卫生》时,使学生理解“民以食为天”“责任重于泰山”,结合食品安全事故实例,分析在食品生产、加工、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影响食品营养与安全的因素;在学习《食品添加剂》时,使学生清楚为什么必须合理使用添加剂和添加剂法规管理知识。
四、结束语
目前食品卫生与安全问题属于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发达国家依然存在着十分严重的食品安全卫生问题,发展中国家食品卫生与安全问题甚至更加的严重,只不过具有比较小的影响范围。我国同样面临着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对中职学校食品类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食品安全问题发挥了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广东省贸易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郭冰清.中职学校如何开展职业道德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 2009,(6).
[2]李书国.我国食品安全教育体系亟待构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5).
摘要:本文从师德建设的学习培训机制、考评监督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内化自律机制四个方面阐述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关键词:教师 心理学 教师资格 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是从事教育职业的人从思想到行为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为了培养造就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而开展的师德教育活动,这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师队伍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不仅涉及教师个人道德修养,也不仅是教育系统内部师德师风好坏的反映,而且还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折射和晴雨表。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师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卓有成效地开展师德教育,需要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学习培训机制、考评监督机制、奖励约束机制和内化自律机制。
一、师德建设的学习培训机制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和培训,开展教师职业理想教育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基础和前提。建立师德教育的学习培训机制,就是要求把师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首要内容,将教师学习职业道德规范制度化、规范化;就是要求将师德教育纳入学校日常教育工作,时时讲,处处讲;就是要求教师自觉加强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知道哪些行为教师可为,哪些行为教师不可为,主动提高道德修养,自觉运用规范约束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只有在日常思想政治学习中,加强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形象、职业责任、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让广大教师掌握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和要求,理解遵守职业道德的目的和意义,教育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现、质量观和人才观,加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责任意识,才能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才能遵守规范,充分发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作为培训教师在培训工作中,要积极参加培训机构,编写好的培训教材、针对性的对不同的培训对象搞出不同的培训方法,使培训学员在培训中收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建立良好的培训机制体系。
二、师德建设的考评监督机制
充分发挥教师职业道德考评和社会监督的作用,这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保证。教师职业道德考评是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为了保证考评工作的客观公正和民主公开,充分发挥考评工作的积极导向作用,有必要建立师德的考评监督机制。为此,学校可依据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测评标准,积极建立个人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和组织评价相结合的师德考评机制。
这样既可确保学校师德考评工作落到实处,不流于形式;同时又有利于发挥教师、学生、家长和组织等方面的监督作用。不仅在教学中是这样,在给学员培训中也是做好考评监督,让培训的学员对老师的培训作公平公正的评价,让培训老师对学员的成绩作认真的批阅考评,使培训学员成绩得到正确的评价。
三、师德建设的激励约束机制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既靠教育,也靠激励和约束。激励就是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对依法执教、敬业爱岗、无私奉献、为人师表的教师及其优秀事迹大力表彰,同时利用报刊、杂志、电视台广泛宣传,在教师队伍中营造争优创优的声势和气氛。在学院建立了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表彰栏,使学生和培训学员能看到受表彰的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这种道德情感渗透在教师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中,将促使他们向着积极的方面努力,从而达到提高职业道德素质的目的。在坚持正面宣传教育为主的同时,又要注意强化政策导向,严肃法纪,严格将教师职业道德表现与教师的奖惩、培训、聘任、辞退以及教师职务晋升、工资晋升挂钩,加强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教师的处理。凡是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都要按照规定严肃查处。对于品行不良、师德败坏、侮辱学生、社会影响恶劣的坚决取消教师资格,坚决清理出教师队伍,纯洁教师队伍。在道德压力和纪律约束下,教师在内心深处对规范就会产生敬畏心理,知道违背职业道德带来的后果,从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思想,遵守规范和准则。
四、师德建设的内化自律机制
进行师德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关键在于建立内化自律机
制。无论是学习培训,还是考评奖惩,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教师建立起内化自律机制。内化就是教师将社会约定的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教师自身的行为准则,将外在的约束和要求转化为自身道德修养的过程。自律就是无论是否有外在的约束和监督,教师都能严格要求自己,“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心每个学生、培训学员,把学生、培训学员当作自己的孩子对待。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传授知识给他们。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把学生和培训学员培养成又红又专的人才。自觉自愿地遵守规范。内化自律机制的建立,使得教师在行动中遵循这些规范时,内心会感到欣慰和愉悦;如果违背了自己的原则,就会内疚和自我谴责。这种机制,可以通过学习教育,帮助教师增强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责任感和神圣使命感来建立;可以通过奖励表彰先进事迹的精神感召力,促进教师获得内在的道德满足感和上进心来建立;可以通过监督和约束产生内疚感和自责感来建立。这样,教师就会将自己的思想意识、言行举止纳入规范之中,自觉监督自己的行为,执行行为规则,并且一有逾矩,心中自有约束。建立内化自律机制,使教师从满足社会的希望到履行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这是师德建设的目的,也是师德建设的最高境界。
教育对象;师生关系;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9―0028―01
当前,职业技术教育越来越被重视,随着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德育工作成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我县目前状况来看,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依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否定性反馈依然主要集中在学生品行、行为习惯的养成等方面,这就要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全面提高其教学效率。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准确把握教育对象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大多从初级中学的普通教育转轨而来,他们的思想与品行还存在着许多“孩子气”,其行为习惯方面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成人化”教育氛围还有着很大的反差。而且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大都来自于初中阶段成绩、品行处于中等水平以下的学生人群。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因为出于培养“职业技术型”人才的目的,往往比较重视专业课教学而忽视了德育工作,教师往往高估了学生的自控能力,过多地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谁知还存在着“孩子气”的他们主动学习的少,应付学习的多,思想和品行方面反而有了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好多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技能不多,在校外却沾染了不少不良习气。认识到了这一点,作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尤其是德育教师和班主任就必须准确把握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心理和个性特征,从而在课堂教学和常规教育中增强对学生的控制力,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力争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从思想教育的规律看,德育课同其他学科一样,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要让学生乐于接纳教学内容。要做到这一点,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虽然还存在“孩子气”,但是他们又与中小学生不同,他们毕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较为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教师,对学生要以爱为本,多一点尊重和信任。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真诚的信任和鼓励,是十分有效的感情投入,更是学生乐于接受道德教育的动力。要发扬民主,多一点因势利导。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的师生关系条件下,学生才乐于、敢于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才会以积极的态度在道德教育中发挥其主体的作用。只有建立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促使他们自主、愉快、积极地学习、生活和成长,才能以“退”促“进”,以心服人,掌握思想教育的主动权。
三、选择合理的内容和恰当的方法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内容;必要性;具体措施
会计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公德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引导、制约会计行为,调整会计人员与社会、会计人员与不同利益集团以及会计人员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是会计人员在办理会计业务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意识、规范和行为的总和。会计法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对会计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工作应当加强”。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能使会计人员有效地贯彻会计法规;能促进会计人员严格遵守财经制度,忠于职守、坚持原则,依法办事,有效地履行会计监督职能,提高防腐败能力,自觉抵制各种利益的诱惑;能促使会计人员本着“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为社会提供服务,解除会计诚信危机,提高会计的公信力,重塑会计职业形象;能促进会计人员提高业务水平,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和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曾指出:“道德的力量十分重要,是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之外的第三种调节力量,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都有其局限性,两种调节都有其局限,两种调节之后仍会留下一部分空白,这个空白只能依靠道德调节来发挥作用。”因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加强与完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要抓好综合教育,构建操作性强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职业道德素质是思想觉悟、科学文化素质、纪律和法律概念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要把职业道德教育同思想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政策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相结合,通过多种内容的综合教育,全面推进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敬畏法度、遵守纪律的教育,使会计人员在道德教育中,深刻理解会计职业道德的本质及其在职业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顾全大局、实事求是、坚持原则、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目前,我国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规定主要有中注协颁布的《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及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这些规定的内容都比较宽泛、操作性不强,远远不能适应发展市场经济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重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已成为会计界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构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可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美国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由注册会计师职业品行规则、管理会计师道德行为标准、财务经理道德规则、内部审计师道德规范等构成,甚至会计学界、会计教师的职业道德也在研究之列。其中,注册会计师职业品行规则分为职业道德概念、行为守则和职业道德细则三个部分,具体说明行为守则在特定情况下的运用。
其次,应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净化会计工作环境。当前,要转变重法规、知识讲解,轻道德品质培养的教育观念。各类设有会计专业的学校,应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并且重视会计教师的师德建设;在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应理所当然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可以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加大会计职业道德的知识容量。会计人员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其道德品质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特别是单位负责人的影响。因此,应加大对单位负责人法制观念、道德意识的宣传教育力度,为会计人员执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再次,应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系统。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法规标准,对会计人员及职业团体的职业行为作出的善或恶、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在实际工作中,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的基本形式有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三种,具体可采用考核评定的办法,由会计学会或注册会计师学会设立的会计职业道德委员会组织进行。考核办法一般分为个人鉴定、集体鉴定、社会鉴定和综合鉴定四部分。其中,个人鉴定是由会计人员对照职业道德规范进行自我评价;集体鉴定是由单位负责人或内部审计机构组织对会计人员的日常表现、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审定;社会鉴定是由当地会计师事务所或证券主管部门组织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评价;综合鉴定是由会计职业道德委员会在上述评定的基础上总结评比,并运用奖惩手段、示范榜样和大众传媒等方式表扬先进、鞭策落后,显现“法德法庭”的威力。
最后,应实现会计职业道德自律。会计职业道德作为会计人员提高素质的内在要求,具有很强的自律性。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要转化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行为,是一个内外结合、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过程。伦理学研究表明,现代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一般经历他律和自律两个阶段。他律时期的会计职业道德是以会计职责和义务为核心,是社会对会计的防范、理想对欲望的束缚阶段。自律时期的职业道德则是以职业良心为核心,即会计人员履行义务时已把应有的职业责任转化为内心的道德责任和行为准则,形成自己的职业良心。在职业道德发展过程中,他律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因此,必须充分认识以下几点内容:他律必须转化为自律,而这种转化主要依靠外界约束和他律来实现;每个人的思想意识、道德水准并不一样,这就需要一定的他律作为维护社会关系的一种保障;他律唯有转化为自律后,职业道德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可以说,没有自律就没有他律,但自律以他律为基础,同时也是他律的高级阶段,是加强与完善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目标。只有实现了这一目标,会计人员才会主动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才能从灵魂深处对自己“立法”。
1.有利于提高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
幼教管理者要不断加强对幼儿教师的思想教育,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强化幼儿教师对《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认真开展师德教育,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道德水平,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2.有利于教师树立责任意识,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广大幼儿教师活跃在教学的第一线,与幼儿直接接触。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能帮助教师形成神圣的责任感,提高对幼儿的责任意识,培养教师勤勤恳恳为教育事业耕耘的精神,促使教师形成高尚的人格,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楷模,有利于教师继承和发扬人民教师的优秀美德和光荣传统。
二、加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
1.加强对幼儿教师的道德修养自觉性教育
要提升广大幼儿教师的道德修养,提高修养的自觉性是关键。教师的品行和精神境界能体现职业道德,职业道德规定了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生和处理问题。首先要让教师深刻认识到提高道德修养的必要性,让教师明确自己的工作意义,进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从而自觉地把提高道德修养变成自我需要。其次,要让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家和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让教师在自己心中树立崇高的师德榜样,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而自觉提高自身的师德境界,自觉加强道德修养。最后,要及时消除各种错误思想对教师的影响。如有人认为广大教师做好自身工作的当务之急是提高业务水平,而师德修养无关紧要,把提高业务水平和加强师德修养对立起来。这些思想会影响教师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因此管理者要及时地发现问题并扭转局面。
2.坚持职业道德修养的长期性教育
道德品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首先,幼儿园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从各方面对教师进行管理。其次,根据思想道德教育渐进性、反复性的特点,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工作要常抓不不懈。例如:某幼儿园存在教师向家长索要礼物的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幼儿园的声誉,幼儿园通过对教师进行调查和职业道德教育后,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对教师进行严格监督,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种现象不再发生。最后,要注重对教师日常生活进行管理。幼儿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群天真的幼儿,幼儿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对幼儿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幼儿教师在生活中对幼儿的态度直接影响其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这种影响是潜在的、无形的、深刻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十分必要。
3.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教师基于一定的心理基础形成自身的职业道德观念,心理健康是幼儿教师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前提条件。因此,要加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可以聘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定期地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掌握好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评价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强化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让教师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要主动地增强自我心理免疫,提高心理素质,及时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形成健康的人格,以适应幼儿教育工作的要求。
4.加强对幼儿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素质,将这些素质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人文素质教育对提升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具有重要作用。幼儿园要通过对教师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将教师塑造成拥有健全完美人格,追求真善美,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不能太空,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要能真正触动幼儿教师的内心,使得他们得到启示,从而最终形关怀的教育理念。
三、结语
西来镇土桥小学 陈楠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古人认为“诗言志”,“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就是说,内心怎样想的,诗就该怎样写,是人品的艺术性表现。所以,我们古人就十分重视立业先立德,为文先为人。良好的人格修养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是我们成就事业的基石。重视人品和师品的一致性,也应为我们所继承。
我们作为一线的教师,担负着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品行的模范,做人格操守的模范。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教育者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做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要发挥引领风尚、教育学生、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迫切需要我们加强道德人格修养,做到信仰坚定、人格高尚、胸襟开阔、志趣高雅。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既是赞誉,也是很高的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就离不开这几个宗旨,一是要严谨笃学。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踏踏实实地研究问题,一步一个脚印,不好高骛远。二是要潜心钻研。我们的工作需要我们潜下心来辛勤耕耘,有一种“把板凳坐穿”的精神,耐得住寂寞,心无旁骛,不断有所积累,有所突破。三是要淡泊名利。全心全意地把自己的一切才华献给学生们,做到不为名所惑,不为利所诱,矢志不渝,勇攀教学高峰。四是要自尊自律。要有严格的自我约束能力、强大的人格力量,做到积极进取和甘于奉献的品行操守有机的统一。这些都是我们教师职业道德和人格风范的突出表现。
中职学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专业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一线实用型人才的重任,是为社会的岗位需求服务。俗话说"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思想不好是。"可以体现出做人的道理。作为学校,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1],其次才是学会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学会做人是个体安身立本、社会良性发展的前提,学习知识与掌握技能只是服务社会的手段。可见教会学生做人才是学校最重要的工作任务,即体现出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规定,中职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工作,而中职教育必须先抓道德教育,可见德育的重要性。中职学校是学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的最后一站,其道德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未来的发展,说明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我校为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培养的是与生命息息相关的卫生行业技能型人才,在整个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注重道德教育,尤其是医学道德教育。
二、 医学道德的实践性
(一) 医学道德概述
"道"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德"表示人的品行和行为。"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准则的总和。道德是一种内取消性规范(即良心),又可外化为一定的道德行为。道德品质由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共同组成。行为是一个关键因素,是道德品质的落脚点。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需要的不仅仅是"晓之以理",更主要的是"动之以性",最后后达到"导之以行"的目的。[2]
中职卫校培育合格的医疗卫生职业人才时,必需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强化医学道德教育。医学道德是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道德,是有关医疗卫生工作的特殊道德信念和特殊道德行为;是以医学职业道德的原则、规范转化为医务工作人员的实际行动为根本目的,体现出医学道德的实践性特点。
(二)医学道德实践性要求
医学道德实践的目的是把所学的医学伦理理论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外化为正确的行为。实践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贴近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贴近学生所处社会环境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多元化实践形式,使学生在生活实践、社会实践中,不断地体会,并将医学道德内化成品质外化成行为。
三、 医学道德实践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在医学道德实践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1、学生知行脱节严重
哲学家笛卡尔认为,为了要判明人们的真正见解是怎样的,与其听其言,不如观其行。在医道德实践中学生常出现言行不一致、知行脱节现象。相当部分学生对医学道德理论知识能侃侃而谈,但常现说得好听,行为做得难看或说做相反,甚至出现"学优品劣"现象。归根到底就是学生对医学道德不能内化为己用,不能外化为良好品行行为。以至于出现利益至上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成风、缺乏诚信、无责任感,自私自利、团队意识不强、协作能力差、纪律性差等思想与行为。
2、学生缺乏积极性,实践参与度低
这与学生自身因素有关外,亦受外界因素影响,如实践内容陈旧而空泛、无吸引力,活动形式老土呆板、无活力,实践无刚性要求,评价体制不完善、不科学合理,学校重智轻德等。
3、医学道德实践教育工作者素质不高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学生要进行普通常规的道德教育外,还应根据不同专业强化不同的医学道德教育实践。部分中职学校重专业轻德育,常随意指派某一老师或某一部门负责全校的德育工作。被指派常是一些能力不强,形象不好,素质不高的教师。致使德育实践结果不理想。医药行业的医学道德教育,渗及到医学伦理、医药法律、职业道德等,并不是每位老师都能胜任的。
4、学校、家庭重智轻德、重理论轻实践[3]
部分中职卫校存在着教书不育人,对医学道德实践认识不清,如实践目的不切实际,内容缺乏时代性,方法过于单一化,评价体系不科学合理、不规范等。误认为中要懂理论,就必定会做出相应行为。常听说"某高校高材生轻生","高智商犯罪分子","某医生收红包"等报道,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反击事例。中职卫校培养的是与人的生命相关的医务一线技能人才,在教育中决不能忽视、轻视医学道德的教育,更不能对其实践性掉以轻心。学子们中有通过真实的实践过程,才能具备名副其实的良好医学道德。
5、医学道德实践时间、经费、场所不足
某些学校奖大部分资金投入到硬件建设,花大量时间于专业课学习上,在有限的条件下,使得医学道德实践时间安排不足,经费不够,活动场所难寻。
6、社会不正之风影响医学道德实践
通过理论学习与在校实训、实训基地见习、实习的实践,学生的医学道德都表现较好,但往往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受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抵制不了利益诱惑,会做出违背医学道德的不良行为。
7、医学道德实践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行的中职卫校对德育实践的评价体系存在着不科学不合理,如"以智论德"、"数字量化"、"重结果轻过程"等片面化、简单化,以至于把医学道德实践搞成短期培训、纯学科型简单活动,只重量化、搞形式化"作秀"行为出现。
四、 应对策略探讨
当代医疗卫生体系中,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专业都需实行不同的医学道德,好比"一把钥匙配一把锁",体现出医学道德实践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医学道德应从生活中实践,从社会中实践。现归纳了一些强化实践的应对策略,以供共同探讨。
1、医学道德教育目的要更新
道德教育知性化教育固然重要,躬行实践更不可没。因道德教育的目的归概结底是行为的改善而非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改善。实践性是医学道德教育的根本特性。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医学道德,深化医学道德行为,避免知行脱节,为我国卫生行业培养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关键词]校企文化共融 高职生 职业道德教育 顶岗实习
[作者简介]周秀芝(1980- ),女,满族,河北秦皇岛人,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旅游教育。(河北 秦皇岛 066100)郑海武(1979- ),男,满族,河北秦皇岛人,燕山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科研管理;杨文华(1970- ),女,满族,河北秦皇岛人,燕山大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哲学。(河北 秦皇岛 066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坚持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研究”(项目批准号:11BKS056)、2012年度河北省科学研究与发展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产业融合视角下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2456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和2013年度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校企文化共融视角内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系统设计”(课题编号:Sz201303)的最终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066-02
党的“十”更加明确了敬业、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教育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对个人而言,职业道德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在职业金字塔的层级,并影响个人的生活条件和幸福生活指数。对国家而言,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人们的素质越高,越有助于形成文明有序的社会。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办学模式下,校企文化共融的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建构,注重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注重学生对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价值认同。为“学生族”向“准职业人”的转变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一、校企文化共融与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办学模式诠释了高等职业教育新的价值目标,突破单一的学校课堂教育,走向真实的职业岗位;突破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过程为主;新模式提高了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增加了让学生动手实践和亲身体验的机会。在工学结合实践中,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办学是必然之举,二者互利双赢。企业瞄准的是高素质、高技能应用人才。同时企业是学生实岗实做、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实践的重要基地,学生可以学习到新的行业理念,触摸到新技术前沿。高职院校要以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基本参照点,遵照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教学,高职院校培养适需对路的人才是生存的根本。
伦理学研究表明,道德教育是经过他律―自律―价值目标认同的过程。整个过程来看,道德本质上是一种来之于外、内得于己、又见之于外的实践精神,最后变成他们的自觉行为。道德教育过程不是单纯地树立起道德形象的大旗,更不是深厚的理论倡导和阐释。因此,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是一门课或者若干位专业主讲老师就能够解决的课题,必须有道德实践平台,让学生进入企业实践,也让企业文化“走进来”。约翰・杜威说过,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是活动化的场景,应该创造性的设计合宜的道德教育活动,这些教育活动让道德教育实现立体化、互动化。本文以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为实证研究对象,以顶岗实习为道德教育实践的载体,遵循道德教育的规律,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系统设计,调整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
二、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模式:一个载体,三个阶段
(一)载体:顶岗实习
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必须有一个载体,这个载体能够创设一种立体式、互动式的教育情境。该过程强调从“知”到“信”的提升。列宁强调过,没有人会相信与沸腾的实际生活相脱离而将学习、教育和训练只限于学校以内的教育方式的。没有真实的职业劳动过程,就会影响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效能,甚至无效。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合作企业去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不可替代的一种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活动是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进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实岗实做,学生有真实的职业角色、真实的岗位、清晰的职业权责。学生顶岗实习的成果不是简单的纸质答卷,而是岗位任务下自己创造的有形的或者无形的劳动产品。这种教育活动是对学生专业学习的检测和评价,也是学生职业道德认知的升华。
教育家强调,道德不是熟记几句格言,就可以了事的,要重在实行。随时随地,抱着试验的态度。在顶岗实习的劳动实践中,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得到明确,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得到强化,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意志得到锻炼。
(二)三个阶段
1.岗前――职业道德认知教育。岗前的职业道德教育属于道德认知阶段,其目标是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减少他们对社会和企业的盲目性和片面性认识。教学内容选择:剔除职业道德教育中的教条化内容,将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与企业文化对接,引入现代企业文化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如酒店管理中的金钥匙服务理念,精细化服务理念;亦可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实现高校与企业联合,辐射企业文化,呈现企业文化。师资队伍组成:组成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专业教师指的是本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主要是道德理论的引导和价值观的明晰。兼职教师队伍包括知名企业文化研究学者、企业一线管理人员、优秀校友、高一年级顶岗实习中优秀实习生。兼职教师主要以企业视角,以亲身企业管理经历和从业经历为课堂注入企业文化,宣传企业伦理。教学方式:打破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方式灵活多变。入校入行,新生入校后进行两周的认识性实践,如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军训后,进入当地知名的酒店进行观摩,从感性上了解所从事的职业,学生将认识、感触写成报告。教师结合学生了解的行业现状,企业文化,设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思想政治课教学打破举大旗的说教式模式,定期邀请兼职教师来做讲座,特别邀请优秀实习生做报告。搜集专业代表性人物的典型事迹和优秀学生的案例,以案说理,以案论道。学生从典型的实例中汲取诚信、敬业、责任、团结协作的品行。
2.岗中――职业道德体验教育。高职学生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往往停留在认知阶段,效能低下,知行脱节,没有体验过程,不能形成对职业道德的信仰。岗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属于道德实践,重在与企业文化的交融,接受企业文化的浸润,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不断明晰职业理想,锻炼职业道德意志。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强调过,人的美德的养成和其他技术学习是一样的,人们必须先进行实践活动,才能积累成这些德行。在顶岗实习的工作实践中,他们会遇到矛盾,在矛盾中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锻炼职业道德意志。当然,职业道德作用发挥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职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评价开展的广度和深度。没有职业道德评价,职业道德就是一句毫无意义的空话。建立三元(“立交桥”式)职业道德评价机制:学校评价、企业评价和学生自己评价。学校评价主要以引导为主,可以利用校园媒体宣传典型,鞭笞后进。企业评价主要发挥企业指导教师的作用,企业评价采取的是行业道德评价标准,引入企业考核评比论分的方式,进行真实的职业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注重学生自我教育,书写实习日志、书写实习阶段性总结、出现的职场难题及处理记录。师资队伍:校内教师工作从学校前移至企业,校内教师和学生一起下厂实践,学习企业文化,发挥导师作用。每个实习点成立职业道德教育导师小组,小组成员包括系部领导、辅导员、政治教师和专业教师,教师们分工合作,以座谈会和个别谈话等方式,协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困难。教师也利用该机会进行顶岗实践,增加行业企业经历,提高双师素质。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对学生在校学习与校外实践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及时疏导,使其更快实现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不断践行敬业、友善的职业道德理念。
3.岗后――职业道德再教育。岗后职业道德教育旨在职业道德的内化和升华,重在引导学生将顶岗实习的经历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和方向,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教学内容选择:三方交流,企业教师、校内教师、实习学生一起分析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针对学生职场状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将社会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教育案例相结合,提升课程的实践指导作用。建立奖惩机制:奖惩机制上升到顶层设计,与学生的奖学金评定、优秀毕业生评选、升学、入党等挂钩。教学方式选择:以赛促教,锻炼职业道德意志。发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机制的力量,举办校企联合的技能大赛,企业员工和实习归来的学生走进一个比赛平台,让企业文化走进来。职业技能大赛中锻炼学生认真做事、竞争创新的道德意志。
三、结束语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仅仅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顶岗实习给道德教育提供了具体的职业情境,提供了道德实践平台,他们在平台上的感悟,有助于他们在未来职场中进行客观的定位和憧憬,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正确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球化以及多元文化环境下,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绝不仅仅意味着强制和灌输,应该以顶岗实习为载体,以“分子”渗透的方式,将职业道德教育播散于岗前、岗中和岗后。
[参考文献]
[1]苗力田.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马燕.演讲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杨文华,周秀芝.大学劳动文化的凋敝及其重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
[5]杨文华.人力资本与社会发展研究[DB/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DFD&QueryID=0&CurRec=2&dbname=CDFD9908&filename=2005081831.nh&uid=WEEvREcwSlJHSldTTEYyQ2kzc2JwczV6eEF4RSsv
SWpuS25XK1JqLzRpYmxkUzBncUtjZDFaTWtkU3JaR2RzPQ==&v=MTc0MjFIaz
关键词: 高职学生 职业道德 实践路径
高等职业教育已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所占比重正逐渐增大。在地方本科院校即将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大背景下,更显职业教育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的深度调整期,多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并存且产生碰撞,深刻地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越来越多的高职毕业生走向生产一线,他们的职业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如何培育高职学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成为关键一环。为此,本文探讨通过实践途径,力求创新寻找有效的培育之道。
一、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课题组通过对当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的考察,发现其中的问题,总体而言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不够,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
当前高职院校教材涉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过于概念化、理论化,案例过于老旧,缺乏时代感,不能反映学生当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与现实联系不够紧密。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方式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形式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仅有一个章节讲述职业道德问题,缺少与其他学科的配合,且没有针对某一行业进行教育。职业道德可分为一般职业道德和行业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劳动者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可,而行业职业道德则是从事某专业的劳动者在其行业范围内所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就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而言更加偏重于前者,而针对某行业的专门性职业道德教育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鲜有学校有类似的教学实践。
职业道德具有实践性,若教师以讲授职业道德知识为主,不体现职业道德的实践性特点,便不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缺少对学生的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的培养,所取得的教学成果并不明显。
(二)缺少实践活动,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不佳。
职业道德培育离不开实践活动。当前,职业院校的课堂师生互动较少,不注意学生的职业道德判断和行为能力的养成。仅有的实习实践,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基本是放任自流;学生对行业企业的职业道德要求了解甚少;教师与企业联系不紧密,对实习期间学生的职业道德表现不够关心。
(三)缺少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评价的科学体系,难以完整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
对于学生职业道德的评价是与教学模式相对应的,以课程教学的期末考试形式完成考察。这种闭卷问答的形式往往更重视知识考察层面,即便是加入了一定量的评价性指标,也是任课教师一个人在评价。而职业道德主要是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应该在学生的实习和日常行为中考察,并且需要企业人员参与评价,还需要学生的自主评价,体现他们的主体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教育的功能。
二、培育职业道德素养需要实践路径
实践教学是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是培育高职学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必经路径。
基本原理中对认识论的描述凸显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为我们的主体活动指明了方向。显然,认识来源于实践,经过认识的辩证运动即认识的两次飞跃,又将理性认识回归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论的核心,且“批判的武器显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评,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毁灭;但是,理论一旦被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①。课堂教学所能带给学生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相对于“人的实践活动”所应有的广度与深度是无法达到的,所以仅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学到的是“基本原理”,对于知识与真理的把握,更多的需要进行课外实践。随着知识掌握程度的加深及“三观”的正确树立,在社会、工作、个人发展中所进行的实践与知识会进一步融合且不断完善,真正使所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程度。
目前高职院校理论课的教学依然围绕课堂讲授与课后背诵为主的方式进行,学生所学知识是教材中既定的内容,可是说是将课本知识直接复写于自己的思维意识中。马克思在阐述认识的辩证运动时强调,促成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掌握大量且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是认识主体应使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显然传统课堂教学能够满足第一点要求,直接给予学生一定的感性材料,但并没有引导或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需要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一味追求内容的教学也会导致学生对社会现象和问题认识的肤浅,造成解决问题能力不足。职业道德是从业者未来从事工作的基本道德要求,它包括理论规定但更多的是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所以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实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通过实操训练及多层次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并将其主动运用到未来的工作中,这不仅是高职教育的要求,更是科学精神的必然要求。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的实践路径
(一)课堂实践活动。
在传统观念中,实践往往是指社会实践。对于高校实践教学而言,人们将实践教学定义为走出校门融入社会的教育活动。这种理解方式是片面的,基本原理中对于实践观的阐述更加丰富,归结起来,实践行为是主体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且能够进行实践的主体只能是人,而实践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人本身也属于客观世界,所以人可以改造自身即改造自己的精神客体。以此推断,我们在课堂通过指导学生讨论、辩论、情景表演、演讲、展示等形式而改变学生思想认知的活动也是一种实践形式,我们把它称为课堂实践。学生在校时间大部分在课堂中度过,所以如何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效益最大化,课堂实践活动尤显重要。为此,本文探索以下课堂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1.课堂实践教学的内容
在职业道德方面,西方国家所普遍认同的是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在从事某一行业时,职业道德是从业基础理论,也是行为规范,更是一种应尽的义务。那么使用权利并履行义务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一方面,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自己必须履行的义务,并为自身权利及义务的对等性进行专业的理论教学,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培养解决道德冲突的能力。因此我们有必要拓宽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即在公共职业道德基础理论基础上,辅之以行业职业道德的启蒙教育,进行“知”的培养;不仅是价值观的培养,而且包括解决道德冲突能力的培养。
2.创新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1)翻转课堂、微课等新型课堂教学组织模式
一方面,教师选取与职业道德相关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在课外自己努力解决某一现实问题,通过制作PPT或DV等形式记录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在课上进行展示,讨论交流,对问题形成更系统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手段使课堂教学得以有效延伸。例如通过慕课等新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利用庞大的平台资源拓展学生知识面。通过新媒体技术还可以加强校与校间、地区之间、行业间乃至国际间的交流,不论对学生还是教师都有很大益处。
(2)校企联合办学模式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已经形成了校企联合办学,实现“工学结合”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面对复杂的市场竞争,职业院校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与企业实现人才培养上的合作,可以有效应对竞争压力,亦可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在这一背景下,企业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校企联合的模式较多,比较典型的有“专家指导模式”、“定向培养模式”、“实训培养模式”等,不论采取哪种模式,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都是其中的核心培养环节。校企联合办学的初衷,一方面可以为企业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为学生提供较为稳定的就业保障,另一方面,能够结合优势资源,为学生将来融入社会提升核心竞争力。具体操作时,学校可以联合企业制定专门的职业道德培养规划,聘请企业有经验的专家做专门的培训并指导学生实操。并且,培养评价结果可以为未来企业选择员工、定岗提供必要依据。
(3)与专业课教学相互渗透的模式
职业道德教育诸多模式中最为基础的也是最为直接的模式即是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任何应用类学科的职业道德教育都是专业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未来的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所占比重应该进一步增大,且有专门的考核标准,不仅与专业课笔试结合考核相关理论,更应该加入与日常考核相关的口试,全方位考核学生专业水平。另外应该强调的是,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是一个学科的任务,应该结合多学科的共同教育,形成完整的专业课中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职业道德观。
(4)辩论学习法
高职院校学生思维较为活跃,且现今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媒体平台的不断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高校学生已经对职业道德具体处理问题的方式有了不同认识,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这种差异性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甚至可以采取“师师辩”及“师生辩”等形式,通过辩论使学生更加明确职业道德的内涵。
(5)范本教育法
将案例教育法与榜样教育法相融合,突出典型事例及核心人物。可以将业内专业人物的从业理念及相关案例形成系列样本,一方面,提示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更加明确自己的责任,另一方面,系列范本更加生动且真实可以引发学生更大共鸣。
(6)情景模拟法。
教师通过情景模拟,让班级内学生扮演相关从业人员及目标客户进行实操。这种实操区别于实验实训,更加注重学生处理职业道德方面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还应注意角色的对换,通过主体和客体的对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职业道德问题处理方法上的差异所带来的不同效果。在提升学生从业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提升与专业技能相适应的沟通能力及应变能力。
(二)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不是与社会隔绝的象牙塔,而是通过多种渠道与社会紧密联系。在大学学习虽然不是一种职业,但是也可以通过勤工助学、兼职、志愿者服务或义工活动等途径体验职业生活。志愿服务体现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大学生志愿者走进西部、走进社区、走进农村,用知识和爱心为需要帮助的群众热情服务,他们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在未来的从业过程中,为社会传播正能量,进而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扩大在校生志愿者队伍,并积极拓宽活动范围,以积极的政策导向让更多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在活动形式方面,可以采取如慰问演出、法律援助、文化讲座、健康咨询等方式,通过广泛而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现实,洞察社会、砥砺品行,在活动中形成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爱岗敬业等一系列优良品质。
(三)创新职业道德素养评价机制。
建设并完善职业道德的综合评价机制。将考察重点从知识学习理解为主的方向逐步转为知识与能力并重、课程考核和实践考核并举的职业道德综合评价机制。评价参考系数应充分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通过对日常行为的观察及师生互评、同学互评等充分考量学生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的整体表现。只有不断完善职业道德的综合评价机制,才能进一步促进整体职业道德教育的深化,为未来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持,具体的评价结果可为日后履行职业道德的行为提供借鉴。
总之,职业道德素养只有通过实践路径才是阳光大道,我们要不断探索反映时代要求、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学生认同和接受的新途径,为培育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合格劳动者而努力。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460.
参考文献:
[1]隋帅帅.高职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5.
[2]王梅.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5).
[3]许宁.美国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历史、模式及启示[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5(5).
[4]欧阳叶.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刍议[J].职业论坛,2015(2).
[5]陈建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的路径探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5(10).
[6]施志渝.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差异性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5(9).
关键词:传统医德;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211-01
职业道德教育是中国各行业在传授基础知识达到其职业技能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且至关重要的教育内容。本文就传统医德纳入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模式进行论述。
一、传统医德在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中的作用
1.传统医德思想的内涵
仁心、仁人、仁术是中医传统医德内涵的三大要素。仁心,医者仁心。作为一个医者其特殊的职业特征要求每一位医生除了要具有更高的职业素养外,更要有一颗救死扶伤、仁爱之心。在对待病患的态度上要做到普同一等、待患如亲。仁人,作为医者要兼济天下,心怀百姓。从古至今,医者也因为其救死扶伤的高贵品格而广受人们的爱戴,在利益面前坚定立场,拒绝一切有违医者道德的行为,将生命的利益放在最高点。仁术,所谓医者必仁,术,指的是医生的技术。作为一名医生,首先要对得起自己的这份崇高的职业,其次就是要做到精益求精、精博医理。只有“心存仁义之心”的“仁爱之人”,才能将医学真正变成济世救人的“仁术”。
2.传统医德与职业道德并轨的人才培育模式的作用
职业道德是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衍生而来的,它是规范人类各行业的准则和人类走向文明的体现。医学道德是医务工作者在长期的工作中形成的,在相对有效的基础上通过规范医者和病患、医者和医者之间关系的一种准则。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所以在校的医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前,在完善自我医术的基础上,更要充分体会和实践良好医德的品行,将其准确地应用于实践当中去。
二、传统医德在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中缺失的现状
1.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不够
现在的医学院教育普遍职业道德素养培养不够,这需要引起医学教育界的重视。医学生步入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首先从临床实习开始,这个阶段暴露出来的医学生职业道德薄弱,心理抗压能力低下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2.医学生的医德学习氛围不浓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还存在着医德不浓的问题。在校医学生们将其大部分的精力投放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当中,而忽视了身为医者拥有的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3.医学生吃苦精神薄弱
新一代的医学生普遍存在缺乏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在困难来临之前,首先选择退缩,这也是我们素质教育中的失败之处。医学生面对患者没有耐心,缺乏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三、发挥传统医德在医学生职业道德中的路径
1.强化医学生教育重点
目前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主要存在三大问题,学医目的不明确,医患关系认识不正确,缺乏职业意识。怎样针对性地增强和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强化个人素质,树立正确的三观,明确学医动机。再次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医患关系,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上引用实际的教学案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造环境体验,从而提高学生们的认识。最后在明确和正确动机的基础上要强调临床实习环节,从而强化医德意识并确立医德信念。
2.强化职业道德
道德的培养和形成要化被动为主动,行之有效的自我要求和心理机制再配以长期的情感认同和内化,将道德情感融为自然而然的流露。我国传统的医德思想在漫长的医疗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完善,“是我国医学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现在医学反思其发展追溯其医疗目的构建医德模式的历史参照,是今天医德建设和医德修养的重要支撑”[1],对加强医者的职业素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3.调整职业态度
职业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包括工作的认真度、责任度、努力程度等。医生的工作态度不仅反映了医生的职业形象,而且良好的工作态度对诊疗对象的身心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可以使治疗和康复达到最佳效果。[2]良好的心情对病人的疾病恢复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能缓解当下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
4.弘扬职业精神
“医学职业精神是指从医者表现在医学行为中的主观思想,是其在医学实践中创立和发展的基本从业理念、价值取向、职业人格以及职业准则、职业风尚的总和。”[3]弘扬和发展医学职业精神是每个在校医学生的必修课。
四、结语
传统医德与职业道德并轨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有古代的优秀传统医德思想又有现代的良好教育模式。这样紧密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能将二者优势结合达到功能最大化,从根本上解决医学生的自然科学素质与社会人文素质脱节的问题。最终培育出德艺双馨的医学生,并推动祖国社会科学事业迈向更广阔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杨晶.良好的职业态度提升高职生的职业竞争力[J].企业导报,2013,19.
关键词: 廉洁自律 廉洁从教 教师职业新形象
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在教育实践中廉洁从教,树立良好的教师职业形象,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一、保持廉洁自律,坚守高尚情操
廉洁从教的根本在于保持廉洁自律,廉洁自律源于坚守高尚的情操。廉洁自律是人的高尚情操的一个重要表现,高尚情操是保持廉洁自律的深厚基础。
教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教书是形式,育人是目的。教书的特殊性在于,教师在育人中,教书虽是必要的,却是不够的,他还必须时刻牢记以高尚的品德、情操影响学生,因为这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行的内在资源。
教师在教育中保持廉洁自律的高尚情操,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根本条件,是做好教育工作必需的。
另外,保持廉洁自律,坚守高尚情操是廉洁从教的主观保证。为师不廉,以教谋私,虽有很多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主观上失去道德上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
教师保持廉洁自律,坚守高尚情操,才能按照职业的道德规范和党纪国法不断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约束、自我调控,不断增加自我控制的机制,及时调整教师行为中的失误,控制不良风气和腐朽思想的侵蚀,保持行为的端正廉洁。保持廉洁自律,坚守高尚情操最根本的是不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升修养,努力促进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全面发展和有机协调。
首先,要不断提高道德认识。教师廉洁自律的高尚情操,离不开教师道德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升华,它是教师廉洁自律高尚情操形成发展的基础。廉洁自律的高尚情操是基于道德认识不断深入而表现的内在精神与外在行为的良好综合体现。教师道德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仅能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而且能促进教师形成廉洁自律的自觉行为。反之,如果对廉洁从教缺乏道德观、人生观和职业道德上的高度认识,就不能自觉地保持廉洁自律,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
其次,要不断增强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在道德实践中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时心理上所产生的爱憎、好恶、荣耻等内心体验,这种内心体验常常使人的行为所带来的好恶感所驱使,进而表现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良好的道德情感,对于教师保持廉洁自律,坚守高尚情操,具有重要的催化作用和调节作用。因为情感体验能帮助教师在对廉洁从教良好认识的基础上,产生一定的正义感、是非感、荣辱感等。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促进教师对廉洁从教这种道德认识得以升华和进一步深化,进而使廉洁从教发展为高尚的道德情感,成为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廉洁自律。
再次,要不断磨炼道德意志。磨炼坚强的顺德意志,是保持廉洁自律、坚守高尚情操的重要保证。师德意志是教师履行师德原则和规范时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作出抉择的毅力和坚持的精神。道德意志在人的道德情操的修养中,能推动人坚持从事达到预期目的所必需的态度和行为,坚持具有明确道德认识的行为,制止自身不符合预期目的的态度和行为,使人的言行表现出果断、坚定、专注、稳定。教师廉洁从教需要做出相应的意志努力,这不仅因为社会中当前存在各种不廉的诱因和诱惑,而且因为坚持廉洁有时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力。如果教师没有果断、坚毅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力量,就有可能动摇或放弃廉洁从教的职业道德意愿。道德意志是防止为师不廉的道德大堤,大堤崩溃,将无以自律,必然被淹没在不廉的污水中。道德意志顽强,会使人无论在怎样的困难条件下,都不坠青云之志,都不改变有明确认识的行为和信仰,相反,意志薄弱,在各种不廉风气的熏染和压力下就会改变初衷,随波逐流。
最后,要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保持廉洁从教的高尚情操,一个最根本的标志是养成廉洁从教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高尚道德情操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当廉洁从教成为稳定的行为习惯时,才能真正表现出不染污泥。黑格尔曾说:“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道德的。只有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的。”因此,不能忽视行为习惯的培养。
二、抵制不廉风气,保持教育公正
教育公正教师既是现在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和目标,又是对教师一个重要的道德要求。
中小学作为对全社会青少年普遍给予培养的基础教育,其普及化程度和水平是当今社会衡量各国文明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世界性教育公正化潮流中,中小学教育的公正性因其地位的重要性而格外受到专注。强调基础教育更要平等地尊重每个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使每个青少年平等地享受到基础教育,并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提供平等的机会;教育过程要对他们给予公正平等的对待。适应教育公正化的趋势,实现这一发展目标,虽然离不开社会给予一定的制度和法律上的保证,但教师是关键。因此,坚持教育公正成为社会及教育赋予教师的一种重要的道德要求。
作为一种道德要求,除了指社会应使每个人公平的受到教育外,还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理各种关系要符合公认的道德准则,公平合理对待和评价学生及全体合作者。其中,公平合理的对待和评价每个学生是最基本的要求,包括在人格上对学生给予平等的尊重,在学习上对给予学生教育平等的指导帮助,对学生的发展给予平等的全面关心,对学生的评价要符合公认的道德准则。总之,教师要公正平等,正直无私,一视同仁。
坚持教育公正不仅有其实现公正化教育的目的要求,而且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所必需的。教师持之不公,学生心之不平;教师言之不公,学生心之不敬。教师的公正是学生认识社会之开始,学生把教师视为社会之代表,教师待学生不公正,学生有可能视为社会不公正。教师对学生以公正,学生往往视为社会对自己之公正,进而相信社会之公正,遂自养成公正之心,正直之志。教师之公正,利于树立威信,端正师表,在人格上为学生所敬重,在言行上为学生所信赖,在道德上为学生所效仿。
教师之公正,是其立身立教之根本,也是学生所敬、所信、所效之根本。而教师廉洁,是教师公正之身确立大维也。廉洁才能保持公正,公正才能世身廉明,为教廉洁。而抵制不廉风气,才能固话廉明公正之品行,廉洁公正才能强化抵制不良风气之能力。抵制不廉风气,保持教育公正,是廉洁从教之所需。
如何抵制不廉风气,保持教育公正呢?
一是要明确是非标准,增强辨别能力。有了是非标准,才能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才能抵制污浊之风,保持教育公正。是非标准的掌握,辨别能力的增强来自教师对职业道德的深刻理解,来自正确人生观、道德观的自觉修养,来自对国家政策法律的自觉学习。
二是敢于抵制不廉风气,恪守公正立场。在教育中,凡是违反教育方针、政策,凡是违背法纪法规,凡是违反教师职业道德,凡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言行,都应坚决制止,不能麻木不仁,明哲保身。在教书育人活动中,不为污浊庸俗的压力所动摇,不做违反道德原则和政策法纪的事情。
三是自觉培养公正之品行。公正之品行,即内在意识与外在公正行为一致性和稳定性,它包括光明磊落、实事求是、不徇私情、不谋私利、坦荡正派、正直仗义等。只有形成公正之品行,才具有公正之风骨,廉洁之高节。
三、自觉接受外在监督,增强廉洁从教意识
做到廉洁从教,也不能忽视外在监督的作用。因为外在监督犹如醒世警钟,能经常促其行为检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深化,对教师职业活动的廉明将给予各种监督。自觉接受外在监督,将更好地促进教师廉洁从教意识的形式,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自觉接受外在监督,一是主动把从教行为置于组织和群众监督之下;二是在从教过程中处理各种关系时要增强透明度,如讲究程序的合理性和处理各种关系的合乎原则性,可让组织、家长、学生等直接参与,共同决定负责等。
总之,教师只有廉洁从教,才能树立教师职业新形象。我相信,社会风气会越来越好,教师最终被社会所信赖和尊敬。
参考文献:
中等职业教育要求加强中专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机构主要是向社会输送相关的中等技术人才,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强调学生所学知识的技术性和专业性,还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其能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够兢兢业业,爱岗敬业,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奠定基础。另外,现代企业也越来越重视技术工人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员工不仅技术精湛还要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要加强中专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为他们以后更好的就业、创业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
二、当前有关中专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校方面:学校方面不重视中专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大部分中等职业院校把教育的重点和中心放在文化课教学和技术培训上,往往忽视思想素质方面的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有些学校这样认为:职业院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技术,使学生获得一技之长,能够顺利的走上就业岗位,至于职业道德,就业后学生就会慢慢的形成,并且企业也会加强教育。由于存在这样的思想,职业院校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师资配备不完善,管理上也相当松散,很难在教学中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与文化课教学体系形成互补。2.家庭方面。由于现代家庭中,家长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大,无暇顾及孩子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大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有关孩子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工作应该由学校全权负责,加上孩子慢慢长大,部分家长放松了对孩子的监管和教育,并视之为“适应社会”的行为,从而造成家长忽视对孩子进行职业道德教育。3.学生方面。中专学生自身对职业道德培养的认识不到位,现在的中专生身心发育已经趋向成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加强,还存在着较强的叛逆心理,注重个性展示,自我的约束能力比较差,存在着较严重的排斥职业道德教育的心理。由于中专生知识水平比较低,社会阅历比较浅,缺乏一定的社会认识和自我认识,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容易放纵对自我恶习的约束,甚至无视道德教育。4.社会方面。由于中专生涉世不深,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比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盲目消费和攀比以及假公济私、腐化堕落等行为的影响。中专生面对外界的诱惑往往抵制力不够,使学生在思想上、道德上处于一种游弋状态,极容易受到歪风邪气的影响。
三、如何加强中专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1.学校方面:中等职业院校要重视中专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实行专业课教学和德育教学的双重教育,学校要加大德育方面的师资投入,重视思想品德教师的业务水平。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要体现高尚的职业操守,身体力行,工作严肃认真,兢兢业业,为学生树立榜样。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的穿插职业道德教育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另外,学校要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大力宣传职业道德教育,定期开展德育演讲比赛,强化学生的观念认识。此外,学校可以将德育教学纳入学生成绩评价系统之中,采取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形式。学校还可以和校外企业合作,寒暑假派送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让学生亲身体会职业责任,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2.社会家庭方面:学生家长应该抽出时间加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可以就生活中的先进人物事迹激励孩子。学生家长可以向孩子讲述自己在工作岗位上的优秀表现,行业内部对职员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职业道德的概念。社会有关部门应加大整治不正之风的力度,对于不宜未成年出入的公共场所要做好监管工作,避免中专生被不良风气所感染,影响其健康成长。3.学生方面:中专生自身注重个人素养的提高,要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对于真善美要有一定的判断标准,在学习中既要认真努力的学好专业技能,还要在学校班级中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积极地参与学校组织的德育活动,在社会中要不断提高自控力,完善社会意识,注重职业道德品行的塑造。学生可以在课余阅读一些有关企业管理和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了解自己即将步入的岗位的工作状况,为自己以后更好的发展做好心理准备。
四、结束语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互补教育;教育模式;研究
作者简介:章勤芳(1963-),女,江西南昌人,海宁技师学院(筹)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德育教育。
基金项目:2014年度嘉兴市教育科学规划立项重点课题“中职学校职业化进程‘四纬递进’改革研究”(编号:JB14016),主持人:章勤芳。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6-0034-04
21世纪是知识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很大程度体现在科技水平上,而科技的发展关键是人才的培养,其关键点在于教育[1]。教育不仅应重视个人学业的发展,更应将德育作为当代教育的关注重点,注重“立德树人”,以培养符合当前教育与科技发展的多方位素质人才[2]。
技工院校应为社会培养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操作技能精湛、思想道德素质过硬的高素质职业人才,然而,目前技工院校学生的思想素质仍存在组织纪律性不强、社会道德认知感与约束能力缺失等现象,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也还存在“教育滞后性”、“教学灌输性”、“管理单向性”等问题,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3]。为使技工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更加完善和合理,给学生全方位的思想道德引领与培育,使学生具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道德观、劳动观和职业观,健康的心理品质,能积极抵御落后与腐朽的思潮影响,笔者尝试进行“学校―企业―社区”三位一体互补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的研究,以期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发展。
一、“学校-企业-社区”互补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一)职业教育办学社会化、社区化的导向要求
职业教育办学社会化、社区化是世界为数众多的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日前也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技工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应秉承职业教育社会化、社区化的理念。职业教育的社会化、社区化要求社会和社区通过多种形式,采用各种方式,使受教育者学习并掌握知识、技能和规范,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秩序,具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成为社会所需的职业人和社会人。构建“学校-企业-社区”互补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并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平台,符合职业教育社会化、社区化的导向要求。
(二)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的现实需要
技工院校面向的教育对象多为初中毕业生,虽然他们当中的多数是因为成绩不够理想而未能考上高中的学生,且具有弱势群体家庭背景的学生也不少,但同时他们还处在生长期、青春期,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与职业观的形成期,可塑性大,因此,在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操作技能,能够满足实际岗位所要求的工作能力的同时,整合并有效利用一切教育资源,采用全方位的教育模式至始至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培养,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人所需的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作为社会人必备的政治态度、社会公德、法律意识、公民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的未来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使学生更好地实现其自我价值,贡献和服务于职业岗位和社会的现实需要。
(三)技工院校特色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需要
技工教育由于其教育主体、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式的不同,其思想道德教育模式与普通学校相比,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具有独特性。技工院校的教育主体是准职业人,教育内容应符合职业人员发展,教育方式必须与社会环境相结合,以实现学生在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水平的同时,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社会公民意识。技工院校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完整,直接反映技工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状况,其不论是对学生是否能以更加职业化的态度步入岗位胜任工作,勇于承担社会和家庭责任起着重要作用,也对我国社会从业人员及公民整体道德水准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因此,构建以“学校-企业-社区”三位一体的互补思想道德教育模式,能够很好地整合学校、企业、社区等多种资源,使学生置身于良好思想道德教育的环境并得以熏陶,促进学生与社会融合及全面发展,同时也使学校形成独具特色和品牌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二、“学校-企业-社区”互补思想道德教育平台
如图1所示,为“学校―企业―社区”三位一体互补思想道德教育平台,图中A,B,C分别代表了思想教育的人格品行、人生目标与人际交往等思想素质,平面ABC代表了当前技工院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内容;CM、S、CO分别表示参与思想教育的社区、学习主体和企业。A,B,C在CM,S,CO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下维系着思想教育的培养和建设过程,构建出一个三位一体互补的涵盖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的教育平台。
在此“学校―企业―社区”三位一体互补思想道德教育平台中,其以学校教育为基石,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以企业教育为支撑,使学生在实际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在职业生涯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我,提高自我;以社区教育为延伸,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公民意识,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乐于奉献社会。由此,学校、企业、社区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培养,实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提升。
三、基于“学校―企业―社区”互补教育平台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一)以学校教育为基石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如图2所示,显示了以学校教育为基石的思想道德培养模式。技工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应确保课堂教学理念及模式的专业化,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为重心,使学生通过课堂理论学习获得思想教育、人格品行、职业心理等相关知识和信息,通过课内外实践活动建构思想道德心境,实现行为自我净化;以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全过程渗透思想教育内容,构建符合技工院校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适合每一个学生个体健康成才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
1.以教学为主渠道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以开放式教育的理念对不同的职业教育观与目的性进行剖析,技工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相结合,注重课程教学与时事政治知识的学习相结合,加之以丰富的课堂实践活动及校园文化活动,完善思想教育内容;以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与个人未来发展为导向,将狭隘的针对职业岗位就业扩展到着眼于职业生涯发展,单纯的职业技能训练升华到综合素质提升,按照职业活动导向教学理念,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建立融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在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下,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审美、文化、道德、心理、劳动和社会等素质的提高。
2.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思想道德教育。从职业活动的角度审视,技工院校在培养学生三个层次的能力:岗位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及就业核心能力的过程中,应将思想素质培养融入职业技能训练,对学生进行劳动纪律、职业习惯、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与考核;要从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终身从业和持续发展的机会出发,创设着力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合作、自我学习、解决问题、信息处理等核心能力的平台,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增强自信心,提高革新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全面提升职业素养。
3.学生品行“三维对接”考核评价理念的确立。技工院校应以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为目标,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革新传统的学生品行评价理念,依据学生所拥有的三种不同身份―学习者、职业人、社会人所一一对应的三种评价维度―学业成绩、道德品质、身心素质;生产研发技能、职业素养;社会公德、政治态度、法律意识、公民能力,构建起“三维对接”的多元新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现代企业培养契合实际生产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社会培养遵德守法的优良公民。
(二)以企业教育为支撑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如图3所示,显示了以企业教育为支撑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在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过程中,企业作为社会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主体,其企业文化、企业素质和道德水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深刻影响;企业员工的道德行为、敬业奉献精神等职业化素养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起潜移默化的辐射作用;企业先进集体及典型人物可以引领学生融入到企业的学习与工作氛围之中,积极投身于企业的生产、建设与发展。
1.企业文化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深度融合。学校根据所开设的专业,与相关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组织教师与企业相关人员共同对其企业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加以提炼,在各专业中构建具有企业特点的“专业文化”,在校园中创设富有职教特色的“品牌文化”;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训练时,聘请或邀请企业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到校承担教学工作或开设讲座,将企业的伦理道德、价值观、质量观、经营理念、管理制度和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及行为准则等寓于教学之中;学生在企业调研、企业见习、企业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让学生充分感受富有个性的企业精神,认知企业的营销伦理和社会责任,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人际交往方式,由此提高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激发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确立学生内在的自我约束的行为标准,培养学生优秀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
2.企业素质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作用。企业领导者和员工的素质状况、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技术装备素质、企业道德行为对技工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起到重要的辐射影响作用,良好企业素质所创设出的优质思想道德教育氛围和工作环境,使企业员工的爱岗敬业、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等在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参与到企业实践和生产的技工院校学生,能在环境的熏陶下、在员工的带动下、在亲身的体验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待工作,成为一名更具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创新力与奉献精神的技能人才。
3.校企联动学生思想道德考核评价机制的革新。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企业根据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协作能力、出勤率等方面定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专业水平进行评价,学校则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实结、技能掌握程度给予考核,两者各占据一定比例计入,最终形成学生顶岗实成绩;企业让实习生参与内部组织的先进评比活动并给予表彰,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个人和集体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予以引导和规范,使学生牢固树立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增强职业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整体思想道德素质得以提升。
(三)以社区教育为延伸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如图4所示,显示了以社区教育为延伸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社区作为社会的一个小集合体,对置身于该环境中的技工院校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有力补充。社区以正确的公众舆论导向、合理的组织行为规范对学生科学人生观、价值观理念的确立及道德行为的规范施以影响;通过科技实验基地及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科技素养与学习的自主性得到提升,安全、环境意识得以增强;通过法制教育活动、正面榜样示范、反面人物警示等,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意识,提高未成年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通过社区文化交往活动,使学生提升文化素养,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以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准则融入社会环境中,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
1.社区德育教育网络的构建。学校与社区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共同研讨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构建社区德育教育网络,成立由学校、社区相关人员及家长组成的教育委员会、家长学校,组建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的社区德育队伍,建立一批德育活动、传统教育、公益劳动、技能服务等社会实践基地,充分发挥社区的教育功能。
2.社区思想教育讲堂的开设。社区通过定期开设思想教育讲堂,依靠社区德育队伍成员,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远大理想、法制纪律、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热爱劳动、奉献社会等教育,并对参与讲堂学习的学生信息进行登记,采用合理的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将结果反馈给学校,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优化和改进的信息,并由此创建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管理模式[4]。
3.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学校与社区积极营造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氛围,依托社会实践基地,开展拥军优属、公益劳动、慰问孤老、法制宣传、环境保护、交通安全、珍爱生命、文艺体育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提高学生认识社会、探究社会、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组织协调、环境适应等能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等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能力和境界,完善学生人格,使学生最终得以健全发展。
四、结语
个体道德态度养成后,既可以促进个体自身的道德发展,也有利于促进个体对道德生活的社会适应,道德态度养成是个体道德养成的重要环节,对个体道德发展和道德实践的顺利开展起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5]。近期,教育部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对职业教育的德育工作、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和要求。作为一名技工院校的德育工作者,应深刻领会相关文件精神,准确把握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新理念、新动态,创新德育教育工作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为有效提升技工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全面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作积极的尝试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蒋晓凤.做人与信念-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层次和重心[J].当代青年研究,2010(5):112-118.
[2]张翠玲,张连绪.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素质教育体系建构与实践――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素质教育的实证研究[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1-7.
[3]张立华.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J].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