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社区建设的特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 发展现状 特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1国内、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现状
1.1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深入,目前我国越来越注重城市化建设,社区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下,社区居民身心健康已经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随着我国实施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城市社区居民生活条件和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心理健康状况,并且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到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中,根据某地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通过心理健康服务,大多数人们在接受心理健康服务之后,心中的不愉快和压力、焦虑以及抑郁等心理情愫都得到很好的缓解。这充分说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对调节社区居民心理状况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通过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站工作人员的努力,居民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识普遍提高,使得我国社区居民群众的心理卫生健康意识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由于我国社区心理健康建设和发展工作仍然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很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还不够完善,这种现状主要是由于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正处于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并且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很多方面需要自己不断摸索,才能找到具有自身特色,符合我国社区发展特点的服务模式,真正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我国当前社区服务状况整体处于一个比较低的状态,,心理服务工作不够深入,很多都是日常工作中附带进行的,服务停留在心理健康宣传资料的发放和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上面,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的心理健康服务。
1.2国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发展现状
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德国国内居民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相比我国,其居民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的人数已经达到千分之二点二,百分率高达40%,这种数据在很多国际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已经处于一种比较高的水平和状态。反映了德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效果明显,人民群众对工作的满意度和支持度都非常高,面向很多心理社会问题的学前儿童的父母亲提供咨询和服务,帮助居民解决生活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欧洲国家相比,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水平过低,工作覆盖面和工作质量以及效率等都比不上其它欧洲发达国家,但是与非洲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水平还在前进状态,具有前进的空间。目前非洲一些国家由于只有17%的人们能接受到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很多非洲国家人们生活水平非常低,很多人更加关注温饱问题,根本无法不需要一些服务性的需求。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每一个国家发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都具有一定的特点,并且深受国家国情影响,尤其是国家社会体制的建设和发展,因此,研究和分析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发展特点要从国家基本国情出发,因此,必须要充分考虑基本国情和国家经济状况等进行分析。
2国内、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发展特点
国外社区发展过程中,政府一直将重点放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尤其是在欧洲资本主义世界国家中,国家发展重点就是不断完善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在国家发展早期就非常重视。经过国家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研究和实践探讨,最终能够形成自己一套完美的发展模式,服务水平非常之高,并且覆盖面非常之广。这种特点主要是由于西欧国家注重社区发展,城市化进程比我国要早很多。而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发展比较晚,在早期我国注重发展国家经济和科技,对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方面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不断加快而逐渐发展起来,正是由于这种情况的影响,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水平还不够,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快完善基础服务机构,完善基础健康服务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体检机会,通过实际行动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心中和身体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良情绪。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内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一些差异,造成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体制不一样。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很多社区机构和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因此,未来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改变人们对心理问题的认识误区。同事还要从居民实际需求出发,建立切实可行的基层社区服务机构。所以,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帮助部门工作人员全面提高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水平,完善基础机构,构建我国和谐友好社会。
参考文献
[1] 姚鲲鹏,张庭辉.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研究综述[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11).
一、监区检务公开的特点
由于监所检察机关的管辖范围主要是监狱、劳教机关及看守所,因而其公开的特点会与其他检察机关不同。
1、公开对象的特殊性。它涵盖了包括服刑、劳教人员在内的一般监督主体,且多数为罪错人员及其亲属。
2、公开区域的特定性。主要是指监狱、劳教机关及看守所。
3、公开范围的侧重性。因公开将面向罪错人员,故而公开的范围要侧重在监所检察机关的性质、任务、特点,特别将贪污、贿赂、、体罚虐待被监管人、破坏监管秩序、脱逃等案件查处情况进行公开,同时,公开检察人员的工作纪律、服刑人员的权利等,以便于在押犯人寻得权益保障。总之要贯彻既侧重又实用、既公开又不失密原则。
二、难点
1、人员分散,点多面广。派出院一般担负着多个监狱劳教所的检察任务,而监狱、劳教所又以大、中队为生产单位,因此,点多面广,人员以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十分明显,给检务公开的全面展开带来较大困难。检察机关因根据这一特点因时因地制宜,合理、科学地进行安排。
2、公开成效低。由于公开对象以有罪错史的服刑人员为主,一方面,其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淡漠,思想空虚且带有一定劣根性。另一方面,服刑、劳教人员是被监管人员,人身通讯自由受到一定限制,思想顾虑客观存在,使得公开的实效周期长、困难多,往往需要更大的人力、物力投入。
3、思想波动大,导致公开成果的不稳定性。由于犯人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婚姻家庭、外界形势、干警管理素质等因素影响极易造成其思想上的反复,这势必导致公开成果的不稳定性。因此检察机关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不能放松宣传、教育,要持之以恒,在有些方面甚至要反复强调,多与犯人亲属联系,树立良好形象,秉公办案,不徇私枉法,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公开的成果,实现检务公开的最终目的。
三、几点设想
监所检察要在“三化”检察的同时,实行检务公开,使“三化”与“公开”有机结合,监所检察与监管改造齐头并进。
1、变上访为下访,建立检察长接待日。为方便服刑人员申诉、控告,变等上门接待为主动接待,检察长深入监所受理服刑人员的申诉控告、解疑释惑,进行面对面教育,这能有效地稳定犯人情绪,及时化解矛盾,促进监管秩序的稳定,同时,也为服刑人员提供了及时申诉、控告的机会。
2、变事后为事前,公开热点问题。对监狱(劳教)的减刑(减期)、假释(提前解教)、保(所)外就医等热点问题,监所检察机关应改变过去知情不足、反映迟缓的被动局面,做到提前介入,掌握情况,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推动监所的文明执法和依法办事。
一、建议把“尚阳堡文化”资源转变为可开发的文化旅游资源
清河区拥有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尚阳堡文化”尤为珍贵,这一文化是发展我区文化旅游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具有其地域特色和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开发“尚阳堡文化”资源使之成为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
清河区人文历史悠久,特别是从明末到清末近300余年间,明、清两朝的许多历史与这里有着重要的关联。
明末,满族先民女真人“海西女真”哈达部落政治、经济、军事活动的中心在这里,这里地处明辽东边墙的边缘,明朝与女真民族商贸活动的繁华地带,哈达部落的王室贵族凭借这里特殊的军事、贸易地位,凭借明王朝的支持,与女真其他部落角逐争斗,迅速壮大,拥有关东大半,称雄女真,成为“海西四部”之盟主,成为“汗国”。清太祖努尔哈赤吞并哈达国之后,这里又成为明朝与后金政权政治、军事、斗争的前沿。
清朝崇德元年,哈达国的重要名城“靖安堡”改为“尚阳堡”,尚阳堡古城成为清朝东北三大流人寓所之一,即犯人监狱。关押在这里的流人有武装反抗清朝统治的朝廷钦犯、也有文人墨客、商人渔夫。在流人当中不乏名流儒士。如湖广道御史、四川巡按郝浴、清进士季开生、中书舍人江南推官张恂、著名诗人学者陆庆曾、清进士河南主考官丁澎、清进士山东巡按刘嗣美、吏部右侍郎、诗人学者何志清、大学士陈梦雷等知名人士。他们的诗、词、书画为尚阳堡文化积淀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各地流人为尚阳堡带来了丰富的异地文化,也带来了近代文明,由于流人子女与当地居民通婚、融合,形成新的居民结构,形成了独特的尚阳堡文化,这种文化具有极其鲜明的地方特色。
为更好地把尚阳堡文化资源转变为可开发的旅游文化资源,我们建议异地恢复尚阳堡古城原貌(已形成方案),利用这里古朴的建筑,营造良好的尚阳堡文化氛围,依据明、清史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全面展示哈达古国历史文化,尚阳堡文化。通过民间实物,复制文物的展览,影视资料的展播,向游人展示尚阳堡文化,全方位介绍尚阳堡文化。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方面,以石家满族民俗村为载体,从民居、饮食、民族歌舞、服装、婚俗、礼节、节庆、说唱艺术等方面让游客走进尚阳堡文化,深刻体会尚阳堡文化。在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方面。突出旅游纪念品地域特色,充分利用纪念品在观赏、收藏等角度展示尚阳堡文化,使尚阳堡文化走向世界,对世界各地旅游者产生吸引力。
二、建议在清河旅游区全面发展黑土地特色文化
清河区地处长白山脉与松辽平原的结合地带,交通便利,早在明朝中期,这里就是商贸重地,各地商客云集这里,在长期的贸易过程中,形成了这里民俗文化的独特性,具有多层面性。在地域文化方面,以满族特色为主体的黑土地文化资源丰富,具有辽北文化特色,为当代人们所喜爱,二人转、小品、东北大秧歌、满族歌舞、萨满歌舞等等是人们喜闻乐见艺术形式,小品,已成为中国人春节联欢晚会必有的一道文化大餐,而且被评为“一等奖”。
清河旅游区的“龙泉山庄”、“凤舞山庄”是电视连续剧《刘老根》第二部的拍摄地,随着电视剧的热播,剧中具有清河文化特色的二人转、满族歌舞、萨满艺术远播海内外,被更多的海外人士所接受和喜爱。为清河旅游区全面发展黑土地特色文化带来更大的商机,这种商机也将成为清河旅游业发展的动力,我们现有的文化设施、演职力量,还不能满足游人逐渐增长的文化需求,因此,我们建议在现有龙泉山庄小剧团的基础上,扩大队伍,在石家满族民俗村开设满族文化大舞台,为游人表演二人转、小品、满族秧歌、歌舞、满族服饰展览、萨满表演等表演项目,同时开设其它的具有辽北特色,满族特色的艺术展览,展出享誉海内外的满族剪纸、柳编草编、玉米叶编织、清河水库浪木根雕、石雕、骨雕、角雕、玉器等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术品力求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满族特色。在主题思想方面突出民族特色,别具一格。这个工艺品展览既展示了民族文化,又可成为创收途径,又是很好的旅游区广告宣传,可谓一举三得。
三、以清河地热、民俗展览馆、万亩湿地项目为载体为文化旅游搭建平台。
清河旅游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虽然初具规模。但从全国来看,我们还属于中小景区。旅游业作为地方的重要产业之一,如何继续发展壮大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进一步挖掘本地区民俗文化,发展文化旅游,以项目为载体是做大旅游产业有效途径之一。
随着全球不可再生能源逐步减少,地热这一新型清洁能源被广泛重视。由于目前铁岭地区煤炭资源储量日趋减少,煤炭价格每年呈上升趋势,东北地区的热水需求量渐年递增,热水的成本在不断增加,所以地下热水这种新型环保能源的开发将节约大量煤炭资源和大幅度地降低热水成本,铁岭市政府非常重视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此项目提供了优惠政策和资金。同时,辽宁省第九地质大队对清河区进行钻探勘察,也为清河区的地热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清河旅游业作为本区的重要产业之一,地热资源的开发将给清河旅游业增加新的内容,也使清河区的温泉旅游成为辽北地区的一大特色。同时,该项目的建设可以与“郎太后传说”历史故事有机结合起来,突出本地温泉文化,这里的温泉曾经为郎太后沐浴过,以民俗文化为买点吸引游客。
清河是满族聚居地之一,开发建设满族民俗展览馆项目,以实物与表演相结合的方式,融观看与参与相结合,全面展示满族的民俗文化。以此来吸引游客。民俗展览馆可以分为实物展区和民俗风情表演区两部分。实物展区可分为生产生活区、礼仪祭祀区、神话传说区、风物特产区四个展区。生产生活区将展示满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和渔猎等活动中使用的生产及生活工具,以此再现满族及先祖在关东地区生产生活的场面。礼仪祭祀区将展示满族传世的神像、神偶、子孙绳;满族的家谱,祖先牌位、金、银、铜质锁、银锡质祭祀用品等,通过这些展品的展览,会使游人领略满族文明的风采,以及满族文明对兄弟民族影响的历史渊源。神话传说区,用图片、实物等形式,全面展示满族人民世代流传经久不衰的神话传说,反映满族人民的喜、怒、哀、乐,反映满族人民的生活向往和追求,折射出满族人民善良的民族心理。风物特产区,用图片与实物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展现关东地区满族发祥地物产的丰饶,以及满人对当地物产的开发和利用,对世人的影响。民俗风情表演区主要是表现满族婚俗、歌舞、祭祀礼等民俗活动,吸引游客参与其中,满足游客求新、参与的心理。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世界人士预测,以走向保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在全球兴起。而开发清河水库湿地自然保护区项目,具有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作用,可以使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关键词:高层建筑 建筑结构 特点
世界各城市的生产和消费的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莫不积极致力于提高城市建筑的层数。实践证明,高层建筑可以带来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当高层建筑的层数和高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它的功能适用性、技术合理性和经济可行性都将发生质的变化。与低层建筑相比,在设计上、技术上都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加以考虑和解决。
1. 高层建筑结构的特点
高层建筑结构与低层建筑结构以受竖向载荷为主不同,需同时承受水平和竖向的荷载或作用,例如在遇到巨大风力和地震力时所产生的水平侧向力。在低层建筑结构中,竖向荷载往往就是设计的控制因素,但在高层建筑结构中,较大的建筑高度造成了完全不同的受力情况,水平荷载不仅是主要荷载的一种,跟竖向荷载共同起作用,而且往往还成为设计中的控制因素。因此,在水平荷载作用下,若高层建筑结构的抵抗侧向变形能力或侧向刚度不足,将会产生过大的侧向变形,不仅使人产生不舒服感觉,而且会使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产生附加内力,会使填充墙、建筑装修和电梯轨道等服务设施出现裂缝、变形,甚至会导致结构性的损伤或裂缝,从而危及结构的正常使用和耐久性。因此设计高层建筑结构时,不仅要求结构有足够的强度,而且要求结构有合理的刚度,使水平荷载所产生的侧向变形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同时,有抗震设防要求的高层建筑还应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使结构在可能的强震作用下当构件进入屈服阶段后,仍具有良好的塑性变形能力,即具有良好的延性性能。
高层建筑还具有建筑功用上的特点。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优美的高层建筑犹如艺术品,成为城市的标志景观。建筑同时是时代跳动的脉搏,高层建筑占地面积小,符合了地价昂贵时代的需求,它可以节约建设用地或获得史多的空闲地面,以作为绿化等环境用地,并因向高空方向发展而缩短了城市道路和各种管线的长度,减少了基础设施的投资、当然,大量高层建筑的建设,也会给城市带来不利的影响,如人口会密集化而造成交通拥挤问题;城市局部热场发生不利的变化以及地质的沉陷、消防的复杂化等问题。综合高层建筑的上述受力特点可知,与低层结构不同,高层建筑结构在强度、刚度和延性三方面要满足更多的设计要求、抗侧力结构的设计成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
2.高层建筑结构发展特点及趋势分析
高层建筑结构所需承担的载荷和倾覆力矩将越来越大,在确保高层建筑物具有足够可靠度的前提下,为了进一步节约材料和降低造价,高层建筑结构构件将不断的更新,设计理念也将不断发展。
2.1结构材料高强度化
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结构面积占建筑使用面积的比例越来越大,为了改善这一不合理状况,采用高强度钢和高强度混凝土势在必行。随着高强混凝土材料的研制和不断发展,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韧性性能也不断得到改善。C80和C100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已经在超高层建筑中得到广泛使用。可以减少结构构件的尺寸,减少构件的自重,必将对高层建筑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高强度且具有良好可焊性的厚钢板将成为今后高层建筑结构的主要用刚,而耐火钢材FR钢的出现为钢结构的抗火设计提供了方便。采用FR钢材制作高层钢结构时,其防火保护层的厚度可大大减不,从而降低钢结构的造价,使钢结构更具竞争力。
2.2结构形体多样化
城市建设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建筑的功能需求更加深入,对建筑的体型要求也逐渐呈现多样化。高层建筑结构的复杂度和不规则度将会不断的呈现,例如建筑结构的平面形状会出现:矩形、方形、八角形、扇形、圆形、菱形弧形、Y 形、L 形等各种吸引人们眼球的形状,立面出现各种类型转换、外挑、内敛、大底盘多塔楼、连体建筑、立开大洞等复杂体型的建筑。
2.3建筑结构综合化
经合理设计的组合结构可取得经济合理、技术性能(如抗震性能)优良的效果,且易满足高层建筑的侧向刚度的需求,可建造比钢筋混凝土结构更高的建筑。因此在较高的建筑中,混合结构往往仍是合理、可行的结构方案,今后建造混合结构的比率将会越来越大。在强震国家日本,组合结构高层建筑发展迅速,其数量已超过混凝土结构的高层建筑。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有:外包混凝土组合柱、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以及外包混凝土的钢管混凝土双重组合柱等多种组合结构。特别是由于钢管内混凝土处于三轴受压状态,能提高构件的竖向承载能力,从而可以节约大量钢材。巨型组合桩首次在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中应用,获得成功并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上海金茂大厦构中也成功地应用了巨型组合结构。随着混凝土强度的提高以及结构构造施工和施工技术上的改进创新,组合结构在高层建筑中应用将进一步扩大。巨型框架结构柱体体系以其刚度大,在内部便于设置大空间等优点,也将得到更多的应用。例如,上海证券大厦和香港的汇丰银行大厦。多束筒结构体系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已表明该结构体系在适应建筑场地、丰富建筑造型、满足多种功能和减不剪力滞后效应等诸多方面的优点,多束筒结构体系也将在超高层建筑结构实际工程中扩大应用。在钢筋混凝结构基础上,充分发挥钢结构优良的抗拉性能以及混凝土结构的抗压性能,进一步减轻结构重量,提高结构延展性。
2.4结构减震控制智能化
高层建筑结构必须妥善处理因风力、地震、温度变化和基础沉降带来的变形节点,而构造建筑结构的减震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高层建筑中的被动耗能减震有耗能支撑、带竖缝耗能剪力墙,被动调谐质量阻尼器以及安装各种被动耗能阻尼器等;主动减震则是计算机控制的,由各种驱动器驱动的调谐质量阻尼器对结构进行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的各种作用过程。结构主动减震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安装在结构上的各种驱动装置和传感器,与计算机相连接,计算机系统对震动和结构反应进行实时分析,向驱动装置发出信号,使驱动装置对结构不断地施加各种与结构反应相反的作用,以达到在地震或风的作用下减小结构反应的目的。目前,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各种耗能减震控制装置已在高层建筑结构中得以应用。在中国有部分高层建筑工程中应用了这种技术。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通讯设备以及各类办公电子设备不受震动干扰而安全平稳地运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结束语
现代建筑功能趋于多样性,高层建筑的体形和结构体系趋向复杂多变,趋向立体化,应运而生新的设计概念和结构技术的深化。高层建筑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对其建筑结构及结构设计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应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高强轻质材料的出现以及机械化、电气化在建筑中的实现等,为高层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和物质基础。可以想见,未来的高层建筑结构不仅在可靠度与安全性能上大大增强,其科技含量也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焦维,秦艳.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问题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1(27)
[2]沈芳.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资讯.2007(21)
关键词多功能剧场;科技和艺术的综合体
1 我国现代剧场建筑设计出现的新特点
观众到剧场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观看和聆听演员们的演出。因而可以说,能够“演出”和“视听”,是剧场建筑的两大基本功能,其他所有的使用功能,都是这两大基本功能的延伸、深化、变化、附加。而且,为了实现所有这些使用功能,还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条件,以取得最佳的演出效果和更好地欣赏演出。现代剧场建筑,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融合了建筑与艺术科学,一种具有声学设计、视线设计、舞台工艺、建筑装饰和机械设备、计算机控制等多项专业技术要求的综合性专业建筑。
1.1 多功能剧场
现代剧场主要用于歌剧、戏剧等演出,也可用于各种音乐演出,同时可兼顾大型会议、报告等其他用途。而声学技术顾问和舞台工艺技术顾问人员的参与,在当代剧场建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工艺设计不但能满足基本的视听要求,还能使剧场的功能更多样化。
声学设计:为适应如上所述的多功能剧场的要求,设计时在保证观众厅内有一定的丰满度以满足演出需要的同时,还要考虑会议使用时对语言清晰度的要求。根据剧场规模及国内使用情况,现代剧场音质设计目标是:在使用舞台声反射罩时,完全采用自然声演出;歌剧演出时,对有实力的剧团,具备自然声演出条件;其它用途,如话剧、地方戏剧等,使用时采用扩声系统。追求丰满度与清晰度之间的平衡,在保证清晰度的前提下,有良好的丰满度。剧场的音质设计最终需要体现在建筑及室内装修设计的图纸中,才能保证音质设计的目标得以实现。建筑及装修体形、建筑结构、装修材料及构造做法直接影响音质效果。因此,建筑和装修必须严格按照声学的要求进行设计。另外剧场在声学方面,不仅要满足听众的要求,还需要满足演员的要求。因此,除观众厅外,舞台的声学效果也必须做好。在使用舞台声反射罩情况下,演员可以有很好的声学条件。在其它情况下,由于舞台空间巨大,演员难于获得声支持,大多数演员需要电声系统的帮助。
舞台工艺设计:舞台设计主要包括舞台机械和舞台灯光。这些剧场科技的发明和革新,为剧场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并满足多样化的使用功能。
1.2 科技和艺术的综合体
现代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发展,为剧场打造出良好的视听环境并为适应多种演出条件提供了可能性。室内声学、舞台机械、舞台灯光等专业设计的介入已成为设计剧场的必需。
现代剧场在设计之初必须进行声学及舞台的初步设计,综合这些专业的研究和设计之后,才能进行建筑空间设计。例如声学设计跟观众厅的形状、体积、座椅布置密切相关;而舞台的台口宽度、高度和主台宽度、进深、净高应与舞台设备相适应。所以建筑师必须听从各种专业顾问的意见,协调各专业之间的配合,才能创造适宜的、艺术的剧场内外建筑环境。
2 剧场建筑设计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2.1 剧场建筑的选址与总平面设计
剧场建筑选址与总平面设计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较多,必须同时满足规划、使用和规范规定的条件要求。但就剧场本身的使用功能需要来讲,主要有以下三点:
A、适宜的环境条件
剧场建筑选址应远离车站、码头、机场、工厂及嘈杂的闹市等场所,以防止运输生产、商业交易活动与剧场的文化娱乐活动相混淆,特别是要防止高分贝噪声对剧场演出和观众视听的干扰。我国现行的相关规范中,对各类剧场的观众厅内噪声限制值为30~35dB。过高的环境噪声还会给以后剧场建筑的隔声处理带来困难和经济负担。
B、有足够的用地面积和合适的地形
剧场建筑的总用地面积与剧场的性质、类别、规模、等级标准和设计方案有关。为便于计算和控制,一般以平方米/座作为参考指标。在建筑密度为30%~40%的条件下,剧场建筑的总用地面积参考指标为甲等5~6平方米/座,乙等3~4平方米/座,丙等2~3平方米/座。剧场建筑用地的形状,由于受规划和条件限制,可能呈现规则或不规则的多种形状,给剧场总体布置和空间功能组合带来问题,在保证总用地面积指标的前提下,还有两个重要的基本条件:
a、纵向长度:须满足门厅、观众厅、舞台三段矩形空间直线排列的要求。且剧场建筑前面应当有不小于0.2/座的集散广场。
b、横向宽度:须符合规范对剧场舞台宽度的要求及演出使用需要。
C、道路应避免交叉、有利于安全疏散
观众人流与演员、布景路线要分开,景物应能直接开到侧台;总平面内部道路设计要便于观众疏散,便于消防设备操作,并应设置照明。
2.2 剧场建筑的布局与功能组合
国内外大量的剧场建筑实例表明,门厅、观众厅、舞台三段矩形空间直线排列形式是剧场建筑布局和功能组合的基本形式。即使是现代化的综合性大型文化演出中心,也基本是按照这一形式展开变化的。如何围绕着这一主轴线,把相关观众用房和演出用房及辅助用房,通过台阶、楼梯、走道、门窗等建筑形式有机地串连起来,从而完成总平面布置和空间功能组合,每个设计人员都可以有不同的方案。但任何一个好的方案,都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A、各功能分区布设完备,符合剧场建筑的使用要求和有关规范要求。
B、各功能分区布置排列合理,界线整齐,过渡自然,方便使用,互不干扰。例如我在“石嘴山文化艺术中心”的设计中,采用三个圆形相交的平面形式,根据每个“圆”的面积及位置分别设计成门厅、音乐厅和剧院的功能,门厅面积最小且位于中间,联系另外两个功能分区,使每个功能空间都相对独立且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C、观众人流与演员、布景路线清晰顺畅,不产生交互干扰。例如我在“南浔剧院”的设计中,将矩形平面沿纵向分成两部分,东侧部分是门厅、休息厅、观众厅,西侧部分为舞台、后台、演员通道等。使得观众、演员、布景路线完全分开。
D、对台阶、楼梯以及休息厅、广场等各种建筑空间的变化进行深入、艺术化的设计,能够为在不同条件下调整使用提供最大限度的空间和变化选择。例如我在“武威影剧院”的设计中,利用座椅下的空间做空调机房及座椅存放,利用观众厅走道下部的空间做售票及小卖等等。从而使各部分空间都能充分利用并丰富有趣。
2.3 关于观众厅视听功能的若干问题
观众厅是剧场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它的基本要求是要让观众看得清、听得好,为观众提供一个舒适、安全、卫生的剧场环境。因此,观众厅的设计与施工中的许多问题,都与视线和声学方面的专业技术有关。
A、体形体量。观众厅的体形体量对剧场的视听效果有着直接的重要作用。不恰当的体形体量,可能会产生声学音质缺陷和视线妨碍,影响剧场的使用功能。因此,在观众厅的设计、施工中,必须同时考虑满足视线设计和声学设计方面的专业要求,长度、宽度、容积、平面形式、剖面形式等符合相关技术规定。当平面形式有明显声学缺陷时,剖面设计应予以适当调整,平面与剖面设计应同时进行。
B、座椅布置。《剧场建筑设计规范》中,对观众厅座椅的排法、排距等事项以及横、纵走道有明确的具体规定,有的规定还属于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遵守执行。观众厅的座椅布置,不单纯是简单的座椅排列问题,其中还与视线设计、声学设计、人流路线组织和安全疏散等方面有关,并且有着相关的专业技术要求。
C、装修装饰。观众厅的装修装饰,是剧场建筑各相关专业之间相互作用影响体现得最为集中的一项工作,观众厅的天棚、墙壁及看台的装饰均要根据声学及建筑艺术要求进行设计。由于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很高,需要建筑师、装修设计师、声学及舞台设计人员共同配合完成。
3 总结
当代的建筑师应该站在新的高度上,走出往日旧概念的阴影,追随科技的发展,进行理性的选择,也就是“功能决定一切”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理念本质的体现。
关键词:配套建设;特点;统筹管理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一、居住区能讯配套情况简介
(一)情况简介:
通常居住区配套工程包括小区的供水、供电、供气、供热、排水、消防、排水、道路、景观绿化、有线电视、通讯、路灯、智能安防、宣传栏、广播音乐等配套设施,以及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社区服务、市政公用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上述小区配套项目建设中,尤其以能讯配套为主要内容,即供水、供配电、供气、弱电及智能化系统(包括通信、小区综合网络布线、安防监控、音乐广播等)。
和合家园安置小区是两江新区首批安置居住小区之一,位于两江新区龙兴园区,总占地面积810亩,分成A、B、C三个组团分期建设,总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总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商业及附属设施总建筑面积 32万平方米。本文以该居住小区的能讯配套工程建设为例作简要论述。
(二)、建设特点
1是涉及专业多。包括水、电、气、讯、弱电等。
2是参与的专业单位多。不仅有能讯专业实施单位,也有分属不同行业或部门的管理单位。
3是实施统筹难度大。能讯配套大多在建筑主体完工,施工后期竣工前4-6个月阶段开始实施,在时间、空间、利益、权益等方面交错,产生矛盾冲突在所难免。
4是施工交叉穿插作业多。由于能讯配套主要集中在小区的环境和楼栋管道井和强弱电井内,作业面狭窄,作业时段集中,实施期间经常是各种管线、专业同步或穿插施工。
二、前期策划及准备工作
1、提出能讯配套申请:园区作为建设业主分别向水、电、气、网络电视、通信等单位提出申请,申请时需要提供项目规划、用能设计需求、用能时间以及其他需要提供的资料。各能讯专业管理单位据此安排建设相关前期工作。
2、开展能讯专业设计:由园区委托能讯专业设计单位负责项目用能专业方案设计,报经专业管理单位审批后完成施工图设计,或能讯管理单位负责设计并提供投资概算;
3、完善费用审核和实施合同签订:供水、供电、供气和网络电视的实施合同均按照重庆市政府或物价主管部门出台的有关收费标准签订实施合同,弱电和智能化系统按照设计图纸和预算编制工程量清单及限价,通过公开招投标确定施工单位和合同价格,施工前完善合同签订事宜。
4、进场准备工作:园区组织召开第一次进场启动会议,各能讯专业管理单位落实施工单位、编制材料设备计划和组织招标,落实项目负责人员,现场查勘。搭设施工大临设施和接通施工水电等。
三、能讯专业作业面划分
和合家园C组团参建单位有总包土建单位,景观绿化、水务、燃气、电力等专业分包单位,以及监理、跟踪审计、配合设计等单位。
在主体结构施工即将完成,将进行环境管网等施工阶段,为使能讯配套与项目主体工程、绿化景观的其他配套工程同步顺利实施,避免各个参建单位施工范围的重叠或遗漏,必须对能讯专业和建筑主体、其他配套项目之间进行详细的任务分工和专业作业面划分。现以和合家园C组团工程为例,将水电气讯景观施工面划分、明确参建各方的施工内容及相关责任等事宜说明如下:
(一)施工部分
1、给排水
供水单位:实施小区庭院给水管网(含二供系统,消防系统管网除外),楼内给水管网由市政管网至楼层水表(含表后阀);预留消防水箱、消防水池、室外绿化、游泳池、小区配套服务单位及商业街商户等用水接口,并装计量表。
土建单位负责内容:室内、外消防系统建设;室内、外雨污水管网建设;负责开孔后的封堵、防水等工作;住宅楼及商业区市政计量水表表后阀后的给水管由土建单位实施。
2、强电
电力工程公司:从10KV电力外线到开闭所的高压线路及设备,开闭所至公用配电室、专用配电室内的线路和设备;公用配电室至一户一表线路。
土建单位:室外电缆沟(含10KV进线的电缆沟)、穿线管及室内电井线管或桥架;住宅户内强电线路安装;从专用配电室低压出线柜接线端子后的电缆线路及通道;安装消防、室外景观照明、游泳池、小区配套服务单位及商业街商户等用电配电箱(含计量表);开闭所和配电室内的墙体及墙面内外抹灰、墙面装饰、门窗、电缆沟、盖板、防雷接地、地面地板砖、挡鼠板、空调、通风设施、室内照明、应急照明、电源切换、柴油发电机及柴油发电机配电屏的土建安装工作等。
其他强电内容:泵房内二供设备电源由土建单位按设计图纸提供至专用配电箱(含计量表),箱子后接线由水务公司负责;室外景观电源由土建单位按设计图纸提供至专用配电箱(含计量表),箱子后接线由景观公司负责;土建单位负责将电梯供电接至电梯机房配电箱(含箱子),电梯厂家实施配电箱以后的线路。
3、弱电
土建单位:室外弱电通信管沟管井,楼栋内弱电竖向和水平桥架的施工,入户门口至室内弱电箱的路由预埋管;弱电机房结构,墙面抹灰及门窗安装;住宅户内弱电线路,弱电箱及箱内模块(含电源)安装。
弱电施工单位:负责机房土建改造及装修、机房配电系统、内部通信网络综合布线、外网综合布线、停车场管理系统、公共广播系统(环境音响)施工等;弱电井至户内弱电箱的布线;视频监控、周界防范、五方通话等系统;电梯专用视频监控线、电梯五方通话线缆(电梯机房至小区消防机房部分)。
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实施安置房的有线电视线路及户内弱电箱进线接线,弱电机房内,有线电视设备安装。
4、燃气
燃气公司:施工自市政燃气管网至户内气表为止。主要内容是燃气管道、阀、井、表等管道土建及设备安装调试,含室内立管楼板的开孔、套管预埋、及套管内的封堵等。
土建单位:室内燃气立管楼板的开孔套管外的封堵,防水处理等。
5、景观环境照明施工(含围墙、道路、广场、车场、运动场、绿地等灯光)
环境配电箱电源主线由土建施工单位实施;
景观施工单位负责水景给排水、绿化给水,以及人行道、广场铺装及绿地排水系统施工。
(二)设计部分
1、主体工程设计院:建筑设计(建筑、道路结构、水电、消防、高2米以上挡墙等设计)。
2、弱电设计:负责共11个弱电子系统的设计(机房土建改造及装修、机房配电系统、综合管网系统、内部通信网络系统、内网综合布线系统、外网综合布线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周界防范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公共广播系统、五方通话系统。)
3、景观设计:负责软硬景观设计,道路平面布置、竖向设计,景观构筑物(小区大门、游泳池管理房)设计,游泳池结构及外饰,景观水电、环境家具、小品景石、挡墙外饰等设计。
四、施工期间的统筹管理
1、工地例会制度:由监理单位定期主持召开业主、设计、能讯施工、总包、质检安监等参建单位参加的工地例会,检查项目进度、质量及安全,协调解决建设中的各项问题。
2、总体进度控制:实施三级进度控制:即业主有总体进度目标和总计划,总包单位有项目总体实施进度网络计划,并明确各能讯专业工程实施起止时间和交叉配合要求;专业单位有详细的专项施工方案和实施进度计划。业主和监理对进度实施动态控制,统筹调整各级进度计划使其总体统一和合理。
3、施工协调:对于在实施期间出现的场地、工序、作业面交接,成品保护、职责划分等冲突,业主和监理必须做好统筹协调,本着确保总目标、以主体施工为主、合理划分专业作业时段和作业面、中间进度动态控制和调整等原则,制定强有力的进度保证措施,在实施工程中加强检查、督促,保障建设进度可控。
五、造价控制
能讯工程的造价控制涉及项目建设从前期方案到后期结算的整个全过程,必须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的费用控制,使总费用保持在一个经济合理的水平。为此,要着重把控好以下方面:
1、确定能讯专业工程的收费标准和计价原则。
2、完善实施合同中关于费用控制的有关条款,避免合同漏洞。
3、审定优化设计方案,审查施工图内容避免错漏。
4、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变更。
5、严格控制收方和签证,防止出现重复计量。
6、严格验收,认真审核实竣工图纸和结算资料。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品牌建设;对策
1.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品牌建设特点
1.1 产业集聚区的内涵
产业集聚区是以若干特色主导产业为支撑,产业集聚特征明显,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功能区。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
第一,企业(项目)集中布局。空间集聚是产业集聚区的基本表现形式。通过同类和相关联的企业、项目集中布局、集聚发展,为发展循环经济、污染集中治理、社会服务共享创造前提条件,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第二,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聚区区内企业关联、产业集群发展,这是产业集聚区与传统工业园区、开发区的根本区别。集聚区通过产业链式发展、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集群协调效应,实现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特色主导产业集群或专业园区。
第三,资源集约利用。促进节约集约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产业集聚区的本质要求。按照“节约、集约、循环、生态”的发展理念,提高土地投资强度,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提供示范。
第四,功能集合构建。推动产城一体、实现企业生产生活服务社会化是产业集聚区的功能特征。通过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中,依托城市服务功能为产业发展、人口集中创造条件,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完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提高产业支撑和人口聚集能力,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1.2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品牌建设的特点
产业集聚区品牌即区域品牌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指区域性产业的品牌,即区域性的产业内的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一种介于产品之上的一种消费感受,被消费者所认可,是区域中的各类同行企业的综合行为的体现,作为一群同类企业的公共产品,消费者可以由该区域联想到区域中企业的产品,比单独的企业品牌更模糊、更有号召力。它包含两个要素:首先是品牌效应,区域品牌归根结底是一种品牌,往往代表着一个地方产业产品的主体和形象,作为一种无形的产品魅力,对本地区的产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形成了该地区内同类产业产品的美誉度、吸引度和忠诚度;其次是区域性,一般限定在某一特定的地区或区域的范围内,带有很浓厚的地域特色。其特点有:
1.2.1 经济规模迅速扩大
从2009年开始,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河南省开始谋划产业集聚区建设,全省规划建设了180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据河南省统计局2013年7月28日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省产业集聚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5%,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4个百分点,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45.0%,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9.8%。同时,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的投资规模已达5460.88亿元,占全省投资规模的50.3%。
1.2.2 主导产业规模扩大
据河南省统计局2013年11月18日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省产业集聚区发展势头强劲,今年1至10月份,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10131.05亿元,同比增长28.5%,增速高于全省投资增速5.1个百分点,占全省投资的比重为50.4%。其中,工业投资7323.79亿元,同比增长27.2%,高于全省工业投资增速8.5个百分点,占产业集聚区投资的比重为72.3%;基础设施投资1592.51亿元,同比增长32.1%,高于全省基础设施投资增速9.3个百分点,占产业集聚区投资的比重为15.7%,有力地支撑了全省经济。
前10个月,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在建项目7651个,占全省在建项目个数的36.3%。其中,亿元及以上项目5232个,占全省亿元及以上项目个数的55.2%,新开工亿元及以上项目2621个,占全省新开工亿元及以上项目个数的56.4%。全省产业集聚区亿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8660.18亿元,同比增长38.0%,占产业集聚区投资的比重为85.5%。
1.2.3 集聚效应不断增强
各地围绕发展主导产业,大力开展针对性招商引资,推动同类和关联项目集中布局,加快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2012年底,河南省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集聚区已达到100家,其中,超500亿元的达到10家,郑州航空港区超过10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达到55个,比上年增加21个。
1.2.4 产业配套能力增强
河南各地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中,一方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标准化厂,房、道路、水电气暖等,为企业入驻提供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抓配套服务,包括企业急需的金融、物流、信息、人才引进培训、生活服务等方面,为企业生产和职工生活提供便利,降低生产成本和商务成本,并围绕龙头企业集中引进更多的配套企业,帮助龙头企业实现配套生产本地化。截止2012年底,全省产业集聚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超过3500亿元,建成区面积达到1589平方公里,道路总长1.5万公里、标准厂房1.3亿平方米。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动站50个,博士后研发基地44个。建成研发设计、职工培训、检验检测、仓储物流、产品展示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340个。
1.2.5 龙头企业项目建设卓有成效
围绕产业集聚区内的龙头企业建设,各地政府一是盘活存量,二是扩大增量。2010年以来,河南省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平台,通过实施项目带动、资金扶持等系列措施,结合各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加快培育行业龙头企业的步伐,在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电子信息、印刷包装等多个行业,一批龙头企业加速成长起来。同时,富士康、嘉里集团、华晨汽车、福建恒安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纷纷入驻产业集聚区。
2.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各地产业集聚区建设不平衡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如火如荼,成效显著,但是各地发展极不平衡。一些产业集聚区依托原有的产业园区,基础较好,发展较快,而一些新规划的产业集聚区则由于起步晚,缺乏产业基础、配套不完善,开工项目和完成投资偏少,个别园区甚至尚未入驻项目。18个省辖市中,一些地市产业集聚区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市,其中,洛阳、安阳、鹤壁、新乡、三门峡、商丘、信阳和周口8个省辖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快于全省。在同一地市,各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也不尽平衡。以南阳市为例,2012年内乡县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2.02亿元,而南召县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只有35亿元,工业项目完成投资最多的西峡县完成80亿元,而南召县只有30亿元。
2.2 产业集聚区缺乏品牌竞争力
在河南省的产业集聚区内,尚未有吸引国内外投资的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产业集聚区,在产业集聚区内也缺乏足以吸引投资的品牌产品。如我省马寨产业集聚区占70%的食品企业中,大都是传统性食品,很少有河南特色的品牌产品,在省内外市场缺乏竞争力,除了康师傅等少数品牌产品外,从总体上还缺乏品牌竞争力。我省是农业大省,长期发展的是传统产业,在企业资本、技术、品牌等高端生产要素积累方面比较薄弱,大多属于传统中低端食品加工,缺乏知名度和特色品牌,从而缺乏市场竞争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选择的变换要及时反映在集聚区定位的方向上,这样才能使产业集聚区持续稳步发展。
2.3 创新驱动力不足
由于河南省大多数产业集聚区处于筹建阶段,产业发展起点低、规模小,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实力不足。产业集聚区大多没有与科技服务产业相关联,缺乏创新机制和创新网络,缺乏研发机构和研发队伍,缺乏各方面人才的教育和培训体系,用于科技创新的费用比重低,产业治理结构落后、缺乏交流和互动,没有形成地区创新机制,产业集群自身的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严重影响。一些产业集聚区内,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在企业实力不足和外部体制机制不完善的现实条件下,有能力斥巨资进行高科技项目开发和投产的企业寥寥无几。因此,总体上看,研发投入强度低,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3.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品牌建设的对策
3.1 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以企业品牌带动园区品牌
园区品牌的强弱体现在产业规模竞争力的强弱上,而产业规模竞争力的强弱则表现为龙头企业群的大小和强弱上。在园区企业集群内部,需要有一些强势企业重新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稳定的主导产业和具有上中下游结构特征的产业链,同时具有较好的产业支撑与配套条件,整个园区内的企业群才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产出和较强的竞争力。因此,必须吸引和培育国内外著名企业,借助其品牌、网络、技术等优势拓展市场,寻求新的突破。此外,还应采取“扶大扶强”战略,通过组建企业集团、打造支柱产业、培育名牌产品,形成工业园区的强势品牌。
3.2 加强品牌报道,提升品牌知名度
要打造品牌,必须加强产业集聚区的形象宣传:通过媒体、网站、工业旅游、宣传区内企业发展典型等各种途径传播良好形象。由于企业集聚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集聚效益,因此有必要减少园区数量,扩大园区的集聚规模,以规模影响与提高知名度,并着力强化园区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网络。各工业园区重点产业的选择,应着眼于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集中力量发展某类主导产业甚至是某一类产业的某几个环节,形成差异优势。
3.3 创新品牌推介方式,丰富品牌推介体系
随着各园区招商引资工作竞争日趋激烈,原有的关系招商、人情招商等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政府应积极创新园区品牌的推介方式。实践证明,活动推介、关系推介、人员推介、中介机构推介、网站推介、传统媒体推介、以商引商、政府推介等方式都是有效的手段,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品牌推介方式的组合与创新,让更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了解园区。
3.4 促进集聚区品牌的区域延伸扩张
地区品牌的区域延伸是发挥产业聚集效应所必需的。地区品牌的区域延伸策略是指在同一品牌下导入不同地区的相同产品或新产品。利用已树立起来的品牌,将品牌资产扩展到新的区域,可节省大量的品牌建立费用,提升竞争能力,扩大市场份额,获取超额利润。由于地区产业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大多局限于一定的地理区域或文化风俗群体,只有通过区域延伸才能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形成中国名牌乃至国际名牌。对于一些具有国际比较优势或国际影响力的地区品牌可实行跨国延伸,使产业区域优势转化为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宋歌.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企业活力,2011,6.
[2]吕玉辉.河南产业集聚区发展中的政府决策、定位与管理创新[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11.
[3]兰荣娟.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及政府作用定位研究[J].经济论坛,2012,11.
[4]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国家统计局,2011,4.
[5]冯伟.基于本地市场效应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11,3.
[6]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指导意见.豫政〔2010〕34号.
摘要:社区化职业教育作为社区教育和职业教育共生发展的载体,在我国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以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为例,从办学路径、办学经验、办学模式三个方面阐释职业教育社区化的实践,分析其办学理念与目标、办学主体与功能、办学管理与运行的三个方面特点。
关键词 :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个案;特点
基金项目:广州市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2014年社区教育重点项目“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研究——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项目编号:2014SQJY04)
作者简介:杜君英,上海行健职业学院闸北区社区教育研究中心、市民学习指导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区教育、成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4-0073-04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办学模式
当前学术界关于“办学模式”的理解存在诸多分歧,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张春梅在硕士学位论文中,将办学模式看成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活动是有规范化意义的,能使教育活动中各要素的配置最优化的一种结构体系或程式。可以从广义上和狭义上理解办学模式,前者着眼于国家和地区,后者聚焦于某所学校。并且,提出办学模式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示范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征。[1]郭景扬教授认为,办学模式的内涵是指学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的教育管理实践抽象概括而成的,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的,有效的富有个性特色的学校管理的艺术结构及其操作程序。[2]各位学者由于研究立场、视角的差异,致使该概念存在理解差异,要彻底明辨该概念需要运用分析综合的研究方法。
“办学模式”从字面上可拆分为“办学”和“模式”两个词语。“办学”一词在《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创设、兴办、管理学校,可知“办学”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1)创办过程,即从无到有的新建过程;(2)经办过程,即从有到优的科学管理与良性运作的过程。办学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系统,包括经费筹措、师资选聘、考试招生、教学科研、后勤保障和就业指导等多方面内容。“模式”一词在我国是由著名社会学家最先提出的。1984年,他在考察苏南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后提出了“苏南模式”的概念,1986年,在考察温州后,进一步明确提出:模式就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发展路子。[2]赵庆典认为,“模式”一般应具备三个要素,即事物(或客体)的规范或标准、事物现象(包括思维现象)的抽象、人们可以学以致用(包括研究所用)。[3]饶坤罗认为,“模式”就其外延来讲,就是指有特色的发展路子或发展范式;就其内涵而言,应是理论化、标准化、定型化的型式及其内在运作机制。[2]
依据上述分析,综合各家观点,可将“办学模式”界定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以一定的办学理念为指导思想,为实现预定的办学目标,对在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供借鉴的规范化特色化的发展样式。
(二)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社区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是本研究的核心概念,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职业院校能够以社会化开放化作为指导性的办学理念,为实现民富区强的办学目标,将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结构形态与运行机制进行抽象概括而形成的规范化特色化的职业教育发展样式。
二、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个案研究——以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为例
(一)办学路径
一个学校的发展路径就是一个学校发展历程中所经历的道路,这条路径由一些关键事件连接。研究一个学校的发展路径有助于从历史中找出学校办学的机制构成,把握学校未来发展方向。
1.初成阶段。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前身是上海市闸北区业余大学,作为地区性的成人高校,只有服务社区依靠社区,才能生存发展。为适应这种趋势,学校在1992年就成立了社区教育工作机构,当时称为“区服务办公室”,负责沟通协调,开展为社区服务工作,参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2000年,学校转型为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后,重心偏向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但是,学院领导仍然清醒地认为,学院既是高等职业学校,又是所在地区的社区学院,不应该游离于社区的文化孤岛,而应主动与社区架设桥梁,致力于社区问题的解决。
2.核心发展阶段。学院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同时,附设成人高等教育中心、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上海电视大学闸北分校。2002年,学院与闸北区社区紧密关联起来,专门成立了为社区服务的部门——闸北区社区教育研究中心和市民学习指导中心(简称“两中心”)。该部门作为学院下属部门之一,服从学院和闸北区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办公室的双重领导,主要职责为:(1)承担沟通学院内部与外部,为区提供社区教育指导与服务的职责,承担社区教育理论研究,为闸北区提供政府决策咨询;(2)承担全区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3)指导服务闸北区社区学校内涵建设;(4)作为全区社区教育信息资源库,即代表学院发挥社区教育龙头作用,发挥社区教育研究站、指导站、信息站、服务站等功能。2005年12月,学院召开以“社区发展与高职教育”为题的学生专题研讨会。“两中心”在学院领导下,为社区教育工作的探索研究、信息沟通、教育培训和指导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3.全面发展阶段。学院在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注重辐射周边服务社区,结合社区特色,使得其在上海市乃至全国的社区教育服务方面表现突出。2008年,闸北区被评为全国首批社区教育示范区。可以说,学院在服务社区的理念及实践上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学生积极参加特奥会、世博会志愿者,学院团委组织敬老爱老、学雷锋活动,维护和促进区域发展。这一阶段,学院实现了从单一的场地开放到办班开课,从孤立服务到与社会公益机构、基层政府等合作的完美过度。2014年,学院在院内成立闸北区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旨在整合学院各系部优势力量集中为区服务。学院在各个方面尽高职所有、为社区所需,学院服务社区,也从社区吸纳一定数量的学生、教职员工,共同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熟悉本土环境的资源,在发展社区的同时,也全面发展了学院。
(二)办学经验
1.开放资源为社区提供服务。上海行健职业学院成立之后,并没有把自己看成一个孤立于闸北区的职业教育学校,而是找准自身定位,明确认识到学院位于闸北区,是闸北社区的一部分。多年来,学院不只做好围墙内的教学科研工作,还开放资源为社区居民服务。学院有一个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练舞蹈用的舞蹈房,这个舞蹈房在学生不上课的时候,开放给居民学习舞蹈使用。学校还安排许多实验室、机房,空闲的时候安排社区的小朋友们参观学习,让他们提前对做实验有个初步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学院充分调动高职师生资源,为社区居民开设钢琴班、摄影摄像班,素质拓展班,吸引周边居民参加学习,并与阳光之家、居委会联动组织开展居民学习活动,开发了居民学习指南。这样既增加了资源利用率,方便了社区居民学习,而且,密切了学校与社区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学校知名度,为学校的未来发展开辟了平台。
2.结合专业特色举办特色活动。上海行健职业学院有学前教育、信息技术与机电工程、经济管理、商务外语系、应用艺术系5个系20多个专业。在为社区服务中,各专业结合本专业特点,利用本专业人力、物力等资源,创造性地举办一系列活动,不仅服务了社区,也使学生得到了实践训练。2008年,在学院、系以及彭浦镇等各级领导大力支持下,学前教育系慕心社与闸北区小海豚早教中心结成服务对子,协助该早教中心的工作人员对0-3岁儿童及其家长开展早教活动。募心社成员在校内完成培训后进入志愿者岗位。随着小海豚服务基地的建立,学前教育系募心社的校外服务基地数已达多所。通过在普陀区悦苗寄养园和彭浦镇阳光之家中开展的服务活动,学前教育系已积累了一定的操作经验。而参加社会服务,不仅为学前系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也为今后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2011年,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在闸北区大宁剧院隆重开幕。学院礼仪社的25名同学在老师带领下,担任此次活动的礼仪接待服务。其中11名同学参加了会所晚宴礼仪接待,另14名同学担任主会场的贵宾引导、嘉宾入席引导等礼仪活动。这样的礼仪服务活动,不仅为办在社区的大型活动提供了帮助支持,也使职校的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从实际需求出发为社区服务。学院由“两中心”牵头,发挥社区学院在教育教学中的龙头作用,组织社区学校、社区居民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取得积极效果。组织全区8街1镇社区学校探索特色课程建设。在对闸北区人文风俗、居民学习需求等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围绕“社区学校班级——社区居民学习团队”互动模式的研讨、座谈会,指导社区学校建设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提升社区教育教学质量,促进社区学校内涵建设,进而满足居民丰富多元的终身学习需求。学院高职大学生通过社团、社会实践从社区的实际需求从发,设计服务项目,为区域居民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三)办学模式
办学模式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以一定的办学理念为指导思想,为实现预定的办学目标,在对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供借鉴的规范化特色化的发展样式。
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是一种社校联合、整合资源、服务社区的办学模式。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作为一所区域高职院校,突出的特征是它的社区化。主要表现在建在社区、脱胎于社区成人教育、服务社区、依靠社区、与社区环境融为一体。从学院的办学路径和办学经验可以清晰看出,上海行健职业学院采取社区化办学模式,从其结构形态上有“两中心”这样专门为社区服务的部门,在学院的课程设置、实践活动中,紧密与社区相关联。高职院校与普通院校相比,社会服务的职能更加突出,意义更为重要。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因此,学院走社区化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充分发挥各专业的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发挥高职院校在社会工作专业化方面的作用,为社区提供青少年校外教育服务、居民基本学习服务、再就业实用技能培训、就业指导与创业指导等。
一直以来,上海行健职业学院把高职教育与服务社区结合起来,把学生的理论培养与社区实践锻炼结合起来,把学院资源开发与社区资源利用结合起来,使社区化办学模式在多方共赢的状态下日趋完善。
三、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特点分析
(一)办学理念与目标
1.社会化、开放化的办学理念。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区域性、开放性特征,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应该秉承“立足社区、依靠社区、服务社区、发展社区”的理念,在生源选择、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学校规模、就业指导等方面科学预见区域的发展需求,广泛开展社会调研。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环与外界发生紧密的链接,应当树立开放化的理念,破除独立办教育、封闭办教育的境况,尽快使自身融入社会,与企业合作,依靠市场经济规律办教育。
2.民富区强的办学目标。办学目标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要求,是职业教育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目标应当倡导“民富区强”,这是由个体发展、社会进步和职业教育本质共同决定的。职业教育的首要特征是职业性,遵循“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原则。同时,职业教育作为区域性教育,应当承担促进社区发展、致力社区建设的历史使命。“民富”就是要使培养出的学员物质生活富足、精神世界充裕,既要具有专业的技能,又有深邃的素养。“区强”旨在通过职业教育与社会要素的融合、互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社区居民的职业素养,凸显区域的经济竞争力与文化优势。
(二)办学主体与功能
1.多元化的办学主体。办学主体多元化是职业教育市场化、社会化的必然要求,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强调社会系统中利益相关者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与推动。职业教育的规范办学与有效运行需要社会力量提供物质设施、资金经费、师资队伍、法律制度、实习基地、教学场所等。因此,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都理所应当成为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职业教育作为一项区域性教育事业,应当鼓励并引导多方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搭建合作平台,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对话,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办学模式多元化能够使职业教育灵活全面地反映社会需求,同时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使职业教育获得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2.服务社区的办学功能。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以服务社会为努力方向,通过促进学员的社会化来实现社会服务的办学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推动社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输送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促进高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2)维护社区政治环境稳定和谐。职业教育通过培养学员的民主、法制观念,提高社会责任感与政治参与意识,维护社会和谐局面。(3)促进社区文化繁荣昌盛。职业教育是践行终身教育的重要力量,通过职业教育传承、传播、创新科技文化、职业岗位文化、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来濡染学员,激励社区文化持续地生成与更新。(4)实现社区民众素质提升。社区化职业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满足广大居民的教育愿望,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职业素养。
(三)办学管理与运行
1.民主协商的管理体制。多元化的办学主体决定着必须实行民主协商的管理体制。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职业教育多头领导、缺乏统筹的管理局面导致职业教育办学效益过低、发展方向不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的开放性、社会性特征逐渐得到认可,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单位、社会组织、学校法人和个体等应该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形成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合力。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应当遵循“平等对话、共同协商、合作共赢”的原则。高效的管理体制依赖于多方力量的密切合作,需要确立一定的规章制度来引导和保障这种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关系。
2.动态全面的运行机制。职业教育的运行机制,是指职业教育内部组成要素及影响职业教育运作的外部诸要素相互影响的内在机理与外化的体制,它是职业教育持续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条件。[4]职业教育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涉及到的运行机制主要有:(1)投入机制。在职业院校新建阶段,需要解决资金、设施、场地、师资等要素的来源问题。(2)竞争机制。职业教育参与市场竞争,寻找差距,弥补不足,从而树立品牌,获得办学效益。(3)约束机制。为保证职业教育科学规范地运作,职业院校应当制定规章制度,建立监督、检查体系。(4)激励机制。职业教育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需要政府给予地位认可、财政支持。除此之外,还应当有利益分配机制、保障机制等,而且,在具体运行中应当动态地遵循,不断调整、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春梅.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模式研究:从对东丰县办学模式的调查中引起的几点思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2.
[2]饶坤罗.中外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比较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6:1,2,2.
[3]赵庆典.关于高校办学模式研究若干基本问题的探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5):4.
摘要:2013 年8 月,《海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开始颁布实施,随着合作社数量的增加,合作社对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合作社由于自身的特殊性,财务管理的特点区别与普通企业。本文从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特点和内容出发,分析财务管理现状,以期为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 :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特点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农村农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和政府所重视和关心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村经济的改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随之产生,并且随着经济发展而蓬勃兴起。
据海南屯昌农业局提供的数据资料显示,截止到2013年8月31日,全县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合作社918 家,比2012 年4 月份统计的数量新增17.8%。出资总额36953.67 万元,合作社成员近20734 人,带动周边农户近40000户。
2013 年屯昌县合作社成员人均纯收入较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高200—350元。随着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屯昌县政府的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在不断地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整合了农村资源,有效促进了农业推广,提高了农业科技,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特点
(一)成员账户的不稳定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为每个成员设立成员账户,合作社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因此管理成员账户是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
合作社成员既是合作社的投资者,又是供应商和客户。一旦成员不再与合作社发生交易往来、不再利用合作社提供的技术和服务时,可以自愿退出合作社,可以抽回入社资金。而为了稳定企业的股权结构,《公司法》规定企业股东不能随意撤资,特殊情况除外。随着社员经营能力和经济能力的变化等自身条件的变化,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情况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合作社社员账户与合作社的财务关系变得很不稳定。
(二)以“服务最优化”为财务管理目标
合作社依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服务成员为宗旨,提高对外交易额为目标,由农民自己成立,自己管理。农民加入合作社后,即是合作社的普通社员,在合作社中扮演多种角色,既是合作社的投资者,又是经营管理者,同时也是供货商和销售方。西方合作社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合作社价值最大化,由于合作社的性质区别于股份制企业,因此,国内合作社的财务管理不应以合作社的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合作社对外追求合作社利益最大化,对内提供服务最优化和技术最佳化原则。
(三)盈利返还合作社成员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经济组织,是区别于普通企业的经济组织。在盈余分配的决策和处理上,遵循的法律法规也不相同。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服务最优化为财务管理目标,立足本社社员、服务本社社员,通过合作社将拥有共同目标的农民组织起来,完成单个农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合算”的事情。
盈余分配是处理成员与组织之间以及成员相互之间利益关系的核心,盈余分配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合作社从当年盈余中提取公积金,量化给每个社员,计入社员个人账户。(2)可分配盈余按社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返还总额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其余部分按照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的比例分配给社员。
(3)每年的分配方案要经社员大会讨论决定。
(四)财务会计制度的特殊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活动与普通企业一样,就是经济组织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其实质就是合作社与各有关方面发生的财务关系。与普通企业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资金筹集、组织机构、盈余分配等方面具有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其财务会计制度区别于普通企业的会计准则。例如:合作社是特殊的经济组织,对成员提供服务,对外开拓市场提高业务量。因此合作社与社员的交易价优惠于合作社对外的交易价格,这就要求合作社在会计账务处理上要分开进行核算,不能混为一谈,这样会导致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合作社法披露的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对内对外的销售情况,也会影响成员账户的记录。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内容
(一)筹资引起的财务活动
筹集资金活动是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的起点,是合作社的基础财务活动。合作社的主要筹资渠道是对外筹资和对内筹资。这些都表现为合作社资金的流入。在各种资金的筹集过程中,需要偿还到期贷款,支付借款利息和其他一些筹资费用,是筹资引起的资金流出。
(二)投资引起的财务活动
合作社进行了资金筹集活动,资金一旦到位,即可开始进行投资活动。合作社首先将资金投资于内部建设,用来建造生产场地,购买生产设备和原料等,这些都是合作社的对内投资。待合作社资金充裕拓展外部业务的时候,可以考虑进行对外投资。这些投资活动引起的资金活动是合作社重要的财务管理环节。
目前,海南合作社由于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和局限,大部分还没有对外的投资活动。不管是对内投资还是对外投资,都会引起合作社资金流出,而投资获得的收益同样会引起资金流入。
(三)利润分配引起的财务活动
合作社与企业一样,期末要进行会计利润的核算。利润分配是合作社与社员发生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财务活动。按照《合作社法》的规定,合作社产生利润要向税务机关缴纳所得税,并且提取公积金,提取一定的比例向社员分配利润。提取公积金分配到社员各个账户,增加社员账户积累,提高社员投资的信心。这些是合作社产生利润后发生的资金流出。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
国家和各个地区的政府高度重视合作社财务管理,为了让合作社规范的发展,2007 年国家制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该法对合作社会计业务核算、财务会计制度等都做了明文规定。同年,国家专门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目前,全国已有16 个省区市颁布并实施了与合作社相关的地方性行政法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了明确的法律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有法可依,合作社正朝着健康和规范的方向发展起来。
2013 年8 月,为了响应和执行党的“十”和2013 年中央1 号文件精神,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序发展,提升海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水平和国际旅游岛的影响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相关法律条例,海南省农业厅出台了《海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试行)》,说明海南省相关政府部门重视合作社的管理和发展,海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一)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来源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来源主要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自有资金,主要包括社员缴纳的股金和留存盈余;另外一部分是外部资金,主要有各类金融机构的贷款和民间借贷以及政府扶持资金。内部筹资可以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尤其是在我国信贷紧缩的大环境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如果能够从内部获得资金的话,将缓解其所面临的外部融资压力。
(二)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决策机构设置情况合作社社务公开是最基本的民主管理制度。按照现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的内部治理结构中应当设有社员大会,作为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理事会,作为合作社的执行机构;监事会,作为合作社的监督机构。根据调查问卷情况整理出以下(表1)合作社财务决策机构的设置情况。
(三)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收益分配情况
根据《合作社法》的相关规定,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方法有三种: 一是按社员交易量(额)返还利润;二是按股金分红;三是成员享受股息。第一和第二种分红方式容易理解,第三种分红方式是指合作社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或对内投资新项目时,如果社员投资该项建设,那么这些建设资金就形成投资股。这些投资股不承担经营风险,不参与股金分红,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般按高于银行利率支付利息给社员。合作社的收益分配区别于公司制企业的收益分配。
通过对屯昌县100 家合作社的调查发现,有小部分合作社没有建立收入分配制度,分与不分由理事长说了算。提取公积金的只占35%,大部分社员只是享受到购买生产原料、出售农产品等方面的优惠价格,合作社与社员实行内部优惠交易,社员很少参与剩余收益的分配。就算有分配,也只是象征性地拿出小部分收益按交易额进行分配。有些合作社的收益分配方案不经过社员大会批准,存在少数人决定多数人的收益分配现象。(四)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执行情况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社总的来讲是“起步较晚、发展较快、问题也较多”。目前,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合作社成员整体素质偏低,松散的财务运行模式导致合作社管理存在这样那样的漏洞。以下(表2)为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调查表,该表体现了合作社日常基本的财务管理工作执行是否到位。
合作社各项管理制度尤其是财务管理制度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适应合作社快速发展的需要。而合作社的相关培训、监管和扶持等政府相关部门没有做到足够的重视。
四、建议
从以上现状分析可以得出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融资难、财务决策民主缺失、财务运行不规范、收益分配不合理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抓住当前特区经济的机遇,利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有利政策和优惠措施,努力对外发展交易业务,对内完善内部管理才能解决财务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
构建适宜当前合作社特点的财务管理制度,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实用的财务管理制度,可以促进各种财务活动有序进行,合理筹集资金,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增加利润;处理好各种财务关系,真实反映合作社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成果,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稳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桂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特点[J].财会研究,2007(7):76-77.
[2]刘蕾.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改进探讨[J].财会月刊,2011(11):1-10.
[关键词]示范园区;招商引资;土地流转
中图分类号:S634. 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0-0365-00
黔西县水西观光农业示范园区是全省100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之一,园区建设资金需要量大,内容多,时间紧,任务重,找准切入点,采取有效措施,开好头、起好步,是园区顺利发展的关键。在建设中,从强化规划入手,多方筹集资金,采取措施保障入园用地,并在加强园区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目前,园区建设稳步推进、进展良好。
一、园区概况
园区位于县城西北面,距省会贵阳117公里,园区规划占地面积3.3万亩,分为“一园四区”,即核心观光园、特色蔬菜示范区、精品花卉苗木示范区、农产品加工区、以土鸡等养殖为主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辖金钟社区、乌骡坝社区、大兴社区、合心村、高锦村。主导产业为蔬菜、名优苗木花卉,其中蔬菜10000亩,花卉苗木5000亩,总投资32171万元。拟通过建设,将园区打造成 “百里杜鹃”风景观光旅游目的地之一,打造成现代农业科普、培训教育和科技创新基地,打造成立足贵阳市、辐射成渝的无公害蔬菜和鲜切花生产基地和黔西特色农产品展示平台。到2017年,核心园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1%以上,达到36464万元,旅游农业年均收入达700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23%,达到1.2万元,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县平均水平高50%以上,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提前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前,园区已入驻企业16家、组建专业合作社9个,建成研发楼及培训中心3000平方米,销售市场1个400平方米,蔬菜花卉繁育大棚20亩,智能温室及生态餐厅5000平方米,建成生态停车场、垂钓中心各一个总面积13000平方米,冷库2000平方米;建成高标准种植基地建成1.422万亩,全年产量达0.9万吨;养殖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存栏猪、牛、羊0.906万头(只),家禽2.6万羽;出栏猪、牛、羊0.18万头; 园区总产值达4352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27000万元,销售利润11220万元。
二、建设特点
1.园区建设资金需要量大
照规划建设内容的投资估算,所需资金为32171万元,其中乌骡坝观光农业示范园建设项目投资14264万元;优质花卉苗木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投资7739万元;无公害特色蔬菜园建设项目投资1556万元;农产品初精深加工基地建设项目投资4283万元;优质畜禽养殖基地建设项目投资4329万元。
2.园区建设内容多
园区定位为以发展蔬菜、花卉为主的特色观光园,除建设1万亩蔬菜、5000亩优质花卉苗木基地外,尚需进行观光园、农产品加工区、以土鸡等养殖为主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并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单个项目达110个之多,核心区项目就达40多个。仅就道路就有11条,长达35公里。
3.园区建设时间紧
园区要求在2017年前全面建成,仅2013年,就要求完成5000平方米智能温室、5公里观光路及排水沟、7000平方米生态停车场、园区大门、120亩避雨葡萄、2000平方米组培大楼、200亩蔬菜标准园建设,时间紧、任务重。
三、发展路径
1.精心规划
抓好规划设计是园区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为高起点、高标准做好规划编制工作,编制单位与黔西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紧密配合,本着实事求是、科学可行原则,突出规划个性特点,科学设置规划项目。一是在项目设置上,突出“三个结合”。主导产业设置与休闲观光有机结合,在主导产业功能设置、基地建设中充分注重融入园林艺术的理念,将蔬菜、花卉产业设置的9个项目基地打造为个性各异的旅游景点;突出传统文化与现代农业理念的结合。在项目设置上充分体现了新技术、新设施、新品种的使用,同时将水西彝族文化和当地布依文化、农耕文化融入规划之中,如在建中的水西民族文化广场及布依文化演艺中心等均按这一规划理念进行打造;突出当前发展与中远期相结合。规划近期以核心区休闲观光餐饮业、避雨葡萄新品种的引种试验、优质蔬菜新品种建设为主,中期全面进行推广示范,远期全面辐射推广,从而推动全县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二是在规划的方法上注意把握好三个环节。现场调研及资源评估论证环节。在规划之前,编制单位派专家组亲临实地调研,对园区自然、社会、经济情况进行认真分析评估,在此基础上准确定位园区的功能,科学布置园区的项目。项目设计环节。园区项目设计本着实事求是、科学可行的原则进行设置;规划成果意见征求及评审环节。项目规划结束后,将规划文本在县内广泛征求意见并由县政府组织初评,最后提交市联席会议进行评审。
2.强化资金投入,破解资金制约瓶颈
资金投入是园区建设的根本也是保障。为充分调动入园企业的积极性,县政府和各部门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多渠道筹集4085万元资金用于改善园区基础设施条件,使入园企业更加坚定信心,迅速启动园区项目建设,目前入园企业已投入资金近19700万元,共计开展了园区6个大项目、21个子项目建设,工程进展快,质量好,积极性极为高涨。
3.加快土地流转进程,破解土地使用瓶颈
土地供给是园区建设的前提条件,也是土地建设中的难题。水西观光农业园区的做法是:准确把握好两个政策,正确处理好两对关系,注重三个环节。在把握政策上,县政府及县直相关部门组织参与园区建设的干部群众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和《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农业部47号令)及相关细则,在此基础上制定结合本地实际的土地流转及征用方案,使土地流转工作有序依法进行。在土地流转中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土地出租人与承租人的关系。为充分保证出租人生活及就业所需,土地承租方本着让利于民的思想,与农户进行土地出租价款商谈,土地流转价格应得到绝大多数群众同意,并建立土地款逐年递增机制。另外,入园企业项目建设中同等条件下应优先使用土地出租人劳动力,让其失地而不失业。水西观光园区按照旱地600元/亩、水田700元/亩进行土地流转,每三年递增5%,加之土地流出农户近半年来在园区打工获得稳定收入,得到了群众普遍赞同。二是正确处理好群众当前生活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园区土地出租农户近期通过获得土地租赁费及在园区打工收入为其生活来源,为从长远让群众生活更加有保障,园区当地政府按照国家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国家政策性保险的有关规定,对当地群众实行应保尽保,同时加强对土地出租农户青年劳动力的就业培训,有计划地进行劳务输出,使群众在生活上有保障,就业上看到前景。在土地流转的环节把关上,重点抓好面积测量、合同签订、资金兑现“三个环节”,即在土地面积量算上,由测算人牵头召集土地出租农户、承租人、村委会及群众代表参与。量算数据现场认可,现场登记签字;在合同签订上均采取委托流转办法,由群众出据委托书,并与村委签订合同,最后由村委统一与承租方(公司)签订流转协议;在资金兑现环节上,采取先公示后兑现办法,对公示有异议的及时予以复核。由于土地流转程序规范,严格执行好国家政策,园区近半年来相继流转土地达7000余亩,及时保证园区企业用地所需。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兼职教师成为一支越来越重要的力量,兼职教师专业素质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质量提高。通过对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途径和特点的研究,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借鉴。
美国是高等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社区学院是美国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场所(相当于我国的高职教育),也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社区学院自八十年代末开始关注兼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并开辟了多种多样的途径,提供丰富的培训内容,在资金、时间和组织等方面为兼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并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借鉴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经验,将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一)教学发展(InstructionalDevelopment)
教学发展是指通过教学技能的提高来改善教学,它还关注课程,试图改善促进学生学习的条件和材料。教学发展过程的基本成分是帮助教师将学生的学习目标具体化,设计达到这些学习目标的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组织发展(OrganizationalDevelopment)
组织发展强调将个人的发展与组织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也就是增强兼职教师的归属感,通过调整院系之间的关系,为教师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环境。社区学院促进兼职教师组织发展的活动如行为研究、发放兼职教师手册,使其增进对校园周边的工作环境的熟悉等方式。
(三)个人发展(PersonalDevelopment)
个人发展是指增进个体人际交往技能,对生活的理解以及改进健康状况、为个体的职业晋升做准备。社区学院中为兼职教师设计的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人际交往技巧、压力管理和时间管理等。
二、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课程发展途径(thecurriculum develop—mentapproach)
以课程为本的在职培训模式是社区学院对兼职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主要培训形式之一。社区学院兼职教师以课程为基础提升专业发展途径层次较多,主要包括学位课程培训、单科课程培训和学科专业教育课程培训等。社区学院通过建立一系列工作坊并对兼职教师开设培训课程,为兼职教师提供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和教育技能以及本社区的背景信息。这一途径在实施中分为如下几步第一,通过调查了解兼职教师的需要;第二,筛选出优先发展的需要,并根据此制订课程大纲;第三,考虑课程以何种形式开设,并对课程开展的时间、地点做出详细规划。同时,要提供足够的课程运行资金和必要的支持服务,如兼职教师手册等。
(二)同伴互助途~-(peersupport)
同伴互助是一种兼职教师易于接受、可操作性强的促进社区学院兼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同伴互助的一种形式是社区学院通过建立教学同伴支持网络使兼职教师彼此交流经验、互相帮助。兼职教师可以就在入职阶段没有涉及却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向同伴求助,通过彼此之间的探讨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同伴互助网络有助于社区学院兼职教师之间形成和谐的气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兼职教师常有的疏远感。同伴互助的另外一种形式是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结成互助伙伴。通常社区学院的各系院在每一学年的第一次例会中邀请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见面。专职教师负责帮助兼职教师编写课程大纲、设计测验内容和指导运用教学材料,并对教学实际问题予以解答。
(三)校企、院校合作途径(Cooperativeap—proaches)
校企合作途径主要指社区学院同本社区的企业、工厂签订合同,定期选派兼职教师到工厂考察。兼职教师凭借自身专业的优势洞察到最新技术,从而使职业技术课程开设更加贴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由于兼职教师平日多担当夜问课程的讲授,所以对兼职教师开展的校企培训多在假期进行。
院校合作是指社区学院与本学区或邻近学区的社区学院、大学共同制定联合培养计划实施对兼职教师的教育培训。社区学院根据兼职教师的需求,资助或派谴教师到附近学院进修或参加短期研讨班,使兼职通过与其他院校教师在一起就任教领域及教学法等问题进行交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创新。在有些院校合作计划中,兼职教师可以参与培训获得高校承认的博士课程学分。
(四)其他常用方式
1.研讨班(seminar)或工作坊(workshop)。社区学院组织教师就教学中某一特定领域的新动向或议题开展研讨或通过授课的形式向教师普及现代技术和提供工具性平台,还有通过研讨会针对教师的职业倦怠等提出解决方法,帮助教师进行职业规划。
2指导(mentoring)。又称为良师方案。社区学院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建立导师制以改善教学。系领导鼓励兼职教师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借课程计划、教学材料。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使“徒弟”不仅可以从“师傅”那里学习到实用的知识,同时,“师傅”的思维方式对“徒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都有助于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
3.发展性休假(developmentleave)。兼职教师向学院提出申请,批准后可以获得资助参加任教科目的国家、国际会议和旅行。在社区学院中实施的发展性休假有多种形式,如学术休假、教育性休假、专业性休假和特别假期等。
4.兼职教师手册(Part—timefacultyHandbook)。兼职教师在受聘时,一般都发有兼职教师手册。这也是社区学院促进其专业发展的常用方式。手册内容涉及学校地图、学校发展、办学理念、学校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兼职教师的权利及义务等。通过发放兼职教师手册使兼职教师对受聘的社区学院有整体了解并尽快融人到学校的工作中去。同时,兼职教师手册中的教学技巧对于兼职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
三、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
(一)组织健全,资源丰富
社区学院通过建立教学中心负责规划、促进兼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中心具有稳定的运行机制,并且配有专职工作人员,通过筹集较为丰富的教师发展资金,开展多样化的发展项目,为教师发展提供组织保障。教学中心提出的一系列计划可以帮助兼职教师发展适用于职场变化实践的技能。同时,致力于通过课程发展提高教育技术的高级技术情境教育中心为兼职教师提供专业发展和支持。教学中心的设置和运作,体现了在学校层面教师发展工作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特色。社区学院兼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顺利开展得益于基金会、州和社区学院的资金支持以及大量的教学资源,方便兼职教师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协会学术期刊等丰富的资源获得教学发展动态和学术前沿信息。
(二)内容丰富,途径多样
社区学院促进兼职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教学理论的探讨、教育技术的应用,评价方式的介绍和学院使命的陈述等。通过促进兼职教师个人的、教学的、组织的以及课程方面的发展,从而提高其教学水平和服务水平。内容设计体现提高教师的人际关系技能,协助其制定生涯发展规划等全盘计划;强化兼职教师的工作技能、知识并创设一种有效的制度环境,使兼职教师和人事部门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和学习的新实践。兼职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形式多样,既有研讨班、工作坊、会议、论坛,也有个别咨询等。多样化的途径方便兼职教师根据自己时间分配、自身需要进行选择,为兼职教师提供灵活、多元的选择空问。
关键词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 临床应用
应用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联合免疫抑制剂长春新碱治疗ITP,观察两药联合不良反应较小,经济费用对大部分患者均可接受,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7年7月~2009年7月收治ITP患者20例,年龄32~68岁,平均41岁,病程6个月~3年。10例为拒绝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初诊患者,该患者均为女性;10例为曾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患者。其中男5例,女5例。20例中均有不同程度临床出血症状。其中皮肤黏膜出血、口腔散在血疱的7例,并发消化道出血大便潜血阳性及呕血的5例,无症状3例,月经量多5例。诊断符合[1]《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的ITP标准。外周血小板计数范围(1~30)×109/L。
治疗方法:用药方法:斯普林注射液10ml加入氯化钠或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日静滴,疗程4周。长春新碱2mg/日,1次/周,连续4周静脉给药。并发感染的给予联合抗病毒或抗感染治疗。每周复查血常规,四周后疗效评价。治疗前后分别行血常规血小板计数,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CD4,CD8,CD4/CD8)。
疗效判断标准[1]:①显效:血小板恢复正常,无出血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②良效:血小板升至50×109/L或较原水平上升30×109/L以上,无或基本无出血症状,持续2个月以上。③进步:血小板有所上升,出血症状改善,持续8周以上。④无效:血小板计数及出血症状无改善或恶化。
统计学处理: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结 果
临床疗效:经应用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及长春新碱治疗,20例临床出血明显改善,外周血小板计数由(12.9±10.3)×109/L升至(65.9±36.2)×109/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0例用药后11例有效,其中显效5例(25%),良效4例(20%),进步2例(10%),有效率55%。治疗后CD4百分率30.60±12.36明显高于治疗前1.50±11.36(P<0.05),治疗后CD8百分率与疗前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CD+4/CD+8百分率1.46±0.58显著高于治疗前1.17±0.49(P<0.05)。
不良反应:2例出现四肢(趾)指端麻木,其余未见不良反应。
讨 论
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是从小牛脾脏中提取的高活性低分子多肽类物质,它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促进细胞因子释放和淋巴母细胞生成,增加淋巴细胞数量,增强T淋巴细胞活性,整体性地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主要用于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的血常规的恢复治疗及减轻化疗的不良反应的发生。夏乐敏等[2]应用斯普林注射液作为免疫制剂辅助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取得良好疗效,观察组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尤以血小板计数升高更为明显。但对于ITP治疗报道少见。许多研究者认[3]为该病治疗目的是根据患者经济条件、生活环境、年龄等,使患者血小板计数达到安全水平即可,不能过度治疗。
对该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认为因免疫性血小板破坏造成外周血小板计数减少,以广泛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抗血小板抗体出现等为特征。多种感染均可使ITP患者病情反复。目前已发现10余种病毒如疱疹类病毒、麻疹病毒、人类微小病毒B19、风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和肝炎病毒等与ITP的发病有关。本资料显示治疗后CD4阳性百分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CD+4/CD+8值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提示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联合长春新碱显著改善患者免疫功能紊乱,同时也提高了机体免疫力。本资料观察到该组55%患者有效,血小板均升至安全水平,临床出血症状改善。20例出现2例出现四肢指(趾)端麻木,其余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长春新碱为常用于治疗ITP的免疫抑制剂,不良反应主要有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等,神经毒性表现为肢端麻木,感觉异常,腹痛,便秘,麻痹性肠梗阻。以上资料也提示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可能显著减轻了长春新碱的不良反应发生。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联合长春新碱治疗ITP机理可能为:①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提高骨髓造血功能;②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血小板功能,并有可能存在促巨核细胞成熟及血小板生成和释放的作用。同时还发现有2例出现咳嗽、鼻塞、咳痰。但未联合抗生素应用,治疗后患者好转。这可能与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抗感染作用有关。初治患者疗效与复发难治患者相比均需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 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79-280.
关键词:社区,社会化
社区建设的内容很广,包括社区的生活服务、社区的文化、社区的卫生、社区的教育、社区的治安、社区的科技、社区的道德等等,它的出现,对解决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消化社会矛盾,优化社区环境,保障社区安定,增强居民素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协调社区居民的人际关系,加强社区两个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将发挥极大的作用。下面浅谈一下社区建设社会化。
1.社区建设工作社会化的合义
社区建设工作社会化的含义有二,一为社区建设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社区建设的对象是社区内的全体单位和居民,即社区成员,社区建设的内容很广,包括社区的生活服务、社区的文化、社区的卫生、社区的教育、社区的治安、社区的科技、社区的道德等等,它的出现,对解决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消化社会矛盾,优化社区环境,保障社区安定,增强居民素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协调社区居民的人际关系,加强社区两个文图建设,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将发挥极大的作用。二为社区建设必须依靠社会才能发展。社区建设就是依靠社区的力量,利用社区的资源,来强化社区的功能,发展社区的事业,它在开辟财源、兴办项目、组建队伍、组织实施等方面都需由社会办和社会管,单位、居民的需求和愿望,是它生存的基础,单位、居民的支持和参与,是它发展的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区建设工作是全社会的事业,它的发展必须依靠社会的支持。从社区建设适应社会需要与依靠社会发展这两方面的关系来看,两者是互相连接,互为因果的,前者是目的,后者为手段,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实现了目的与手段的结合,即服务于社会和依靠于社会的结合,社区建设才能真正走上社会化之路。
2.社区建设工作走向社会化的必然性
社区建设工作的社会化是社区建设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由社区建设工作的社会性、群众性的特点所决定的。所谓社会性,一方面是指社区建设工作除要发动社区群众以外,还须动员社会各部门和社会各种力量的广泛参与,仅仅依靠政府部门包揽是不行的;另一方面是指它的工作面向社会,面对群众,凡是围绕社区而开展的工作,无论其属于物质的,还是属于精神的,均包括在社区建设之中,也就是说,它的服务是全方位的,服务内容是多样化的,因而它是一种社会性的工作,起着重要的社会作用。论文参考网。所谓群众性,是指社区建设工作在政府的指导和调控下,由社区内的单位和居民,通过互助,自己动手办起来的,并实行以自治为主的管理形式,其生命力在于群众参与,政府的职责是扶持,而不是包办。只有群众的参与,只有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社区建设才会有坚实的基础,才会在群众的支持下顺利地发展。由此可见,由于社区建设有着社会性、群众性的特点,必然会推动社区建设向社会化的方向发展,成为社区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论文参考网。
3.社区建设工作社会化的表现
社区建设社会化包括工作主客体的社会化、管理工作的社会化、资金来源的社会化这三个方面,具体表现为:1.工作主客体的社会化。社区建设工作生存于社区,服务于社区,发展于社区,它是社区内单位和居民权利与义务的结合体,它的主体是社区内的全体单位和居民,客体也是社区内的全体单位和居民,从广义而言,社区内全体成员都一身二任,具有主体和客体双重身份,体现了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决定了工作主客体的社会化。2.管理工作的社会化。论文参考网。管理工作的社会化体现在二方面:一是基层管理的社会化,社区建设基层管理机构的成员来自四面八方,既有政府或者它派出机构的负责人,社区内各单位、团体的负责人,也有社区内的居民代表,实行的是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二是宏观管理的社会化,政府在社区建设方面的管理机构,也是由各种有关的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组成,在对社区建设进行组织、管理、指导、协调的过程中,需要各部门、团体的协作配合。由此就决定了社区建设管理工作的社会化。3.资金来源的社会化。开展社区建设工作,为社区内的单位和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离不开相应的财力、物力作基础,从社区建设所涉及的内容来看,这笔费用将是很大的,仅靠政府独家包揽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应该的,应依靠社区的力量和资源加以解决。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合理负担的原则,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筹措社区建设资金,实现资金来源的社会化。
4.实现社区建设工作社会化的方法
(1)坚持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的问题。为推进社区建设工作的社会化,街道、居委会可从加强服务入手,因地制宜,帮助社区内的单位和居民解决一些自身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好的事,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逐步培养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荣誉感和归属感,以激发起社区单位和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为开展社区建设打好基础。(2)坚持依靠社会力量开展社区建设工作 。开展社区建设工作。涉及到许多方面,需要各方面的帮助,需要政府各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和企业单位的协调合作,统筹规划,要注意向社区内的全体单位和居民宣传开展社区建设的意义,使这些社区成员能充分认识到开展社区建设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是自己的事,以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使社区建设能朝着社会化的方向发展。(3)坚持社区建设管理工作的社会化。社区建设的管理机构,应由社会各方面的人员组成,其成员不仅要来自政府各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和各企业单位,也要来自社区内的居民,实行的是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政府只能给予指导、组织、协调,而不能包办,以真正实现社区建设管理工作的社会化。
关键词:完善 农村社区建设 问题 功能 建议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重视农村社区的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三农”工作的重大举措,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地区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已发生很大变化,农村人口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流动性增强,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转移到了非农产业,农民就业方式、经营方式和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农民渴望像城里人那样,收入不断增加,生活不断改善,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并对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去实现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便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之一,就是城乡协调发展、共同发展。会议提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要求和任务。这标志着我党已经意识到农村社区建设对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以往的农村建设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以往的农村建设多是着眼于经济建设的某个领域,如粮食生产、农民增收、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等等,并以此为重点寻求突破。而新农村建设则是以人为本,通过对农民生活条件、生产条件、农民生存环境和农民精神生活的改善与发展,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因此,新农村建设是从以往的强调农村经济建设转向现在的重视农村社会建设。
二、农村社区建设的涵义和特点
“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是“共同的东西”的意思。1933 年, 等在翻译帕克的社会学论文集时,首次将Community 译成中文“社区”。后来它成为中国社会学的通用术语。农村社区是指聚居在城镇以外,以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为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包括农村居民生活的自然区域环境,和在这些辖区内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活动的社会群体。《全国农村社区建设暨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创建活动情况》中指出:农村社区是相对于传统行政村和现代城市社区而言的, 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在农业生产方式基础上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是一个比自然村落、社队村组体制更具有弹性的制度平台。它围绕如何形成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而构建,注重通过整合资源、完善服务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凝聚力、认同感。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型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提升农民幸福感的切入点。
农村社区的特点:(1)农村社区是一个社会实体。农村社区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结构体系。农村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都可以在农村社区内反映出来,人们能够通过农村社区发现农村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社会现象,能够从农村社会生活中听到社区居民最真实的意愿。可以说,农村社会是由若干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所组成, 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从农村社区建设入手。(2)农村社区的主体是农村居民。农村居民是农村社区产生、存在的前提, 是农村社区的建设者, 农村社区的建设与农村居民生活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我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村居民的根本利益做为建设农村社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农村居民的主体地位,积极增加农村居民建设农村社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农村社区建设成为农村居民满意的社会经济生活场所。(3)农村社区的基础性经济活动是农业生产。但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一人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在农田种植业发展的同时,林牧副渔和二三产业大规模发展。(4)农村社区中血缘、地缘关系发挥基础性作用,血亲、姻亲以及由于世世代代血亲姻亲关系形成的复杂网路,是农村社会关系的核心和联系纽带。同时邻里关系也是农村社区中重要的人际关系。(5)(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较低,聚居规模较小。人口密度和人口聚居规模是衡量一个社区人口状况的主要指标。(6)农村社区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家庭。农村家庭不仅担负着生育、赡养、消费、文化娱乐等项功能, 而且还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单位和农村组织的主要构成单位。家庭的最基本特征能够比较充分的满足农业活动提出的多项要求。
三、农村社区的功能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农村社区不同于城市社区,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农村社区以亲缘和血缘为纽带,以居民为基础,在农村社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农村社区的应具备如下功能:。首先是要具有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农村社区发挥着组织、协调、管理生产经营活动,提前、产中、产后服务等作用。农村社区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发展社区经济。如何发展农业和其他产业,增加农村社区居民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水平是社区发展经济的目的所在。发展经济,在搞好一般农业生产的同时,发展当地的特色经济,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培育和发展社区特色经济,不断壮大社区经济能力。二是具有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农村社区发挥着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和发展各类社区组织,推进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等作用。三是具有文化功能。主要表现为农村社区担负着发展教育事业、组织开展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组织开展为农村社区组织具有维护本社区的治安秩序、调解民间纠纷、管理计划生育、维护社区的社会稳定等项功能农村社区文化。弘扬优秀农村传统文化,开展具有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传统文化为纽带并通过社区的道德约束和纪律约束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文化功能的具体要求。四是提供社会保障功能。农村社区是各种农村社会保障的基础环节。一般来说,农村社区的社会保障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方面利用社区集体资产向社区成员提供医疗、教育、卫生等社会保障;另一方面邻里之间的互助也加强了社区的社保功能,成为农村社保的一支有力的辅助力量。
四、完善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考
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农村社区建设概念,到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社区建设进行进一步强调,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经历了探索、实践和逐步推进的过程。新农村战略的实施,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地方政府也进行了很多边试点、边实践的积极探索。但是农村社区建设毕竟还是一个新事物。在发展农村社区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农村社区理解不透彻、对社区与政府的关系搞不清楚、对农村社区建设缺乏系统认识、农村社区内部组织发展不足、农村社区人才缺乏、社区管理者后备力量不足等等。而造成目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各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是三个“不到位” 即思想认识不到位、资源整合不到位、建设资金不到位。(1)思想不到位表现在一是对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性以及长期性认识不足。有一些部门领导热衷于进社区挂牌子、向社区下任务, 而没有从固本强基的高度来正确看待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二是对农村社区的工作职责认识不清,部分农村社区干部的观念和工作方法还没有从原来的村委会的工作方式转换到为社区居民服务上来,仍把社区居委会视为一级单纯的政府组织进行管理;三是居民对农村社区概念的认识模糊,对农村社区没有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未能从“单位人”真正转化成“社区人”。(2)资源整合不到位,表现在“村改居”后,社区居委会承担更多的责任,却未被赋予相应的权利,致使责权不一致;社区居委会只负责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不能建立经营组织,充实开支;责权的不一致使社区居委会工作的开展受到资金的限制。(3)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到位,主要表现在缺乏庞大的政府资金和民间资金支持,农村社区建设普遍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所需资金主要靠村集体自筹。农村社区发展所需经费紧张,无法满足正常运转需要。资金缺乏导致社区发展内容难以拓展、水平难以提高,社区发展的服务供给滞后于居民的需求。
从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 民政部提出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应当以建设和谐社区为目标, 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健全农村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为重点、提升农村社区村民自治功能,健全农村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为重点,提升农村社区村民自治功能,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社区。按照以上要求,针对当前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完善农村社区建设。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视增收为核心
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全面发展农村的经济, 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打下坚固的地基。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结合本地实际,搞好搞活农村经济。将推进农村改革和调整农业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在经济稳步发展, 农民收入稳步提高的前提下,我们才能进一步改善乡村的整体治理结构,加强公共服务。使农民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完善,使农民越来越具有幸福感。
2.统一农村社区规划与布局
做好农村社区的整体规划与布局, 既能节约建设资金,充分利用土地,既能促进生产发展,又能达到村容整洁的目的。因此要制定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体系。该体系应该对各个项目所要达到的数量和质量标准做出明确统一的规定,做到合理布局,着重搞好生产力、交通设施、基础设施的分布规划建设。
3.多渠道保证资金供应,完善新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资金不足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 应该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之路。既要坚持政府引导与村民自力更生相结合,也要坚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坚持以村民为主体、社会参与、政府引导, 建立新农村建设的新机制,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个人、集体、社会、政府等各类主体投资建设。努力完善新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统一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 这一中心可以集警务室, 医务室, 学习室和娱乐室为一体。让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功能多元化,多功能化。统筹城乡发展,让农民足不出户也能感受城市的生活。
4.以村民为主体建设农村社区
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建立一批志愿者为骨干,群众广泛参与的庞大“集合体”,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是村民,没有村民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就将成为一句空话。要从加强宣传着手,以唤醒群众的社区意识,增强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使广大村民认识社区,明确社区建设的目的、意义、要求和方法。要用共同利益的红线将群众与农村社区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使群众眼见为实,亲身感受到农村社区建设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只有他们感到社区与自己息息相关,才会有参与的积极性。
5.大力推进农村社区村民自治,加强社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 政府依法行政与村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村民自治的主体是村民,只有让村民广泛参与村民自治,依法行使属于自己的民利,村民自治活动才能显现出生机和活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自治。将农村社区建设与村民自治进行有机结合, 才能深化村民自治、推进村务公开,提升基层民主政治水平。借助这两者的结合,广泛宣传和发动广大村民参与村民自治活动,使自治内容不断充实、自治形式更为多样。
6.加强对农村社区工作者的培训,提高社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农村的村级自治组织干部会随着社会成员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得到了优化。但从农村发展特别是社区发展的趋势来看,目前农村普遍存在因缺少专业人才而使社区发展难以获得突破。针对这种情况, 迫切需要培养一支专业化的社区发展队伍来推进农村社区发展。
参考文献
[1]. 政府工作报告[N]. 人民日报,2008、2009、2010、2011、2012.
[2]巩村磊. 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农村社区发展[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1).
[3]段炼. 当前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2).
[4]詹成付.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讲义[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5]袁方成.两型社区: 农村社区建设的创新模式[J]. 探索,2010,(01).
关键词:农村社区;建设;治理;主体作用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039-02
一、新农村视野下的农村社区
关于中国传统农村社区,等学者以“熟人社会”等词语准确地描述了它的特点,几千年来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状态。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迅猛发展,而农村社区的封闭性也悄然发生变化,由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社区变化。随着现代农村社区的发展,传统农村社区逐渐走出孤立的自然状态,融入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徐勇认为,和传统社区相比。目前中国的农村社区具有开放性、流动性、异质性、变化性四方面特征。
首先,农村社区变得具有开放性。传统农村社区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这种经济条件下,社区居民不必和外界交往就可以满足自己生产生活的需要。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社区的这种封闭性正逐渐被打破。尽管还是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他们生产的目的不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更大一部分是为了交换;在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各种生产生活资料,社区居民也不可能自己制作,需要外界提供,农村社区具有日益开放的特性。
其次,农村社区变得具有流动性。限于农业的特点,在传统农村社区里的农民很可能一辈子即固定在社区里面,人们长年累月在同一个地方生活交往,社区具有凝固性的特点。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农村社区出现了很大数量的剩余人口,这些人为了生计等原因走出社区走向城市,社区就出现了新的特点,新的农村社区既包含了社区居民和非社区居民,而社区的居民也可能生活在其他社区,农村社区不再是凝固不变的而具有了流动性。
再次,农村社区变得具有变化性。如前所述传统的农民会在同一个地方日复一日进行同样的生产,过着同样的生活,社区具有一成不变的稳定性。而在当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村社区也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一方面,各种现代化的生产工具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各种现代化的生活资料繁荣了居民的生活。徐勇教授用“边在田野上耕作,边打手机的农民”形象地说明了现代农村社区的变化性。
最后,农村社区变得具有异质性。在传统的农村社区,居民从事同样的职业,进行同样的生产,进行同样的生活,甚至拥有同样的祖先,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就具有高度的同质性。而在当下,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社区居民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首先,社区内出现不同的行业,居民不再都以农业作为自己的职业;其次,即使从事农业,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出现不同的变化。传统农村社区的同质性正逐渐走向现代农村社区的异质性。
2006年,国家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我们农村的建设指明了方向。面对农村社区的新特点,我们农村社区各建设主体该如何发挥作用,对实现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主体作用分析
社区是社会的缩影,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以居民、家庭、驻区单位为基本构成单元,小小的社区蕴涵着公共部门(政府)、私人部门(市场)和第三部门(非营利、社区组织)合作博弈、相互作用的全部要素。政府一方面在社区建设中由于自身所处地位,在社区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也存在政府失效,有时也会阻碍社区的建设;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有它独特的优势,但在涉及到社区公共物品上市场也总显得无力;非营利组织能很好的弥补市场和政府的缺陷,但也会存在自身的志愿失灵。因此,从社会工程的角度看三大主体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衡、良性互动的机制无疑是社区建设和治理的最佳选择。
(一)基层政府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农村和谐社区的总目标的道路上,基层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如何有效地发挥基层政府的职能,协调好农村社会的各种关系,关系到实现中国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的总目标的实现程度。
首先,基层政府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基层政府能够有效地向上级政府反映社区群众的呼声和愿望,为上级有关部门及时准确制定农村社区建设治理对策措施提供决策依据;另一方面,基层政府直接面对社区群众,是居民了解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有效渠道。
其次,基层政府能够有效地维护农村社区的稳定。基层政府与农村社区联系最为密切,其中很多干部自身就来自于农村社区,对农村社区的各种情况比较了解,因而,在处理社区内各种矛盾和利益关系是有其独特的优势。与农村社区的自身特点有关,很多矛盾在其发展初期很好处理,基层政府干部因其自身就处于社区当中,就能很好地发现矛盾的原因,尽早地将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从而保证农村社区的稳定。
再次,基层政府是展现政府形象的窗口。一方面,基层政府直接服务于社区居民,在处理居民各种需求时,能否及时有效让群众满意,关系到党和政府在农村居民的形象;另一方面,基层政府采取何种措施,带领农村群众进行社区建设,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让居民切实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影响到农民对政府的信任。
(二)市场主体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本文所述市场主体指的是以营利性为目标的企业。且在广大农村地区中为数众多的企业都为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故本文探索在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中市场主体作用是,主要探讨中小企业在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中的作用。
首先,中小企业是解决农村居民增收的关键。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的核心问题是农民增收问题,而扩大农民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方法。农村地区的中小企业在扩大农民就业方面有它天然的优势,一方面中小企业大多处在社区里面,社区居民可以在上班的同时照顾农业生产;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受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这样它就最大限度地扩大农村居民的就业。因此,在推进农村和谐社区建设过程中,要大力扶持发展农村中小企业。
其次,中小企业能够有力地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地区往往是农民一家一户进行单独生产,劳动效率不高且容易造成资源浪费。而中小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它在资源配置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把众多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要求,也是新农村的标志之一,因此,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够有力地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如何有效地扶持中小企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是农村地区社区建设和治理的任务之一。
再次,中小企业是推动农村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城镇化实现前提条件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变成城镇人口,
而中小企业在这方面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社区居民在选择中小企业就业的同时,自身也可能从分散的地方聚集到城镇;另一方面,城镇化还要求农村社区工业化发展,而中小企业本身就是工业发展的一分子,并且它的发展有利于带动相关服务业和商业的繁荣,促进工业化的进步,从而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可以说,发展中小企业是农村城镇化的必然要求,农村城镇化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第三部门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农村社区第三部门组织的本质特性体现在“公益性、民间性、非营利性”上,公益性特征适应了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民间性特征有助于新农村建设;非营利性特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保障。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推动第三部门的发展对实现农村和谐社区的目标影响积极而深远。
首先,农村社区第三部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不可否认由于历史的原因,城乡目前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果任凭这种差距的扩大,将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为了缩小这种差距,政府提出“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社区第三部门组织将起到一个桥梁和纽带作用。如一些社区服务组织和社区经济组织可以在信息服务、合作渠道等方面帮助居民,提高农业生产的产出,增加农民收入,抑制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其次,农村第三部门组织在筹集社区建设所需资源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目前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的情况,在加强这方面建设上,资源问题是关键,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毕竟是有限的。而你农村市场部门由于其自身逐利的特性,不可能不追求利润而为社区建设提供其本身就有限的资源。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如何使农民参与到农村社区建设当中是建设成败的关键。第三部门因为一方面它本身的非营利性特征,另一方面贴近社区居民,与农民直接打交道,就能很容易把农民组织起来,将社区的资源最有效地投入到社区建设和治理最需要的地方。
再次,农村第三部门组织可以有效促进农村社区“管理民主”目标的实现。“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必须贯穿于农村社区建设的始终,在中国的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管理不能仅仅依靠“国家干预”或者“基层自治”,而农村社区组织在这方面就可起到桥梁的连接作用。一方面,社区组织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推动了基层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促进了政府和社区的有效沟通;另一方面,农村社区组织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整合民间的资源服务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农村第三部门组织构成了社区管理的组织基础,有力地推动农村地区民主管理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