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成本會计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形成而产生的,主要核算商品生产、流通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耗费。现代成本會计拓宽了传统成本會计的内涵和外延,成本會计的对象不仅包括产品生产成本、期间费用,还包括标准成本、责任成本等专项成本;成本會计的职能也有所扩大,由传统的核算职能向成本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转变。有著名学者指出,一个好的成本管理者,胜过一打经济学家。现代社會对成本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在校学生而言,由于缺乏企业实践,对工厂管理组织机构、生产组织形式等实践知识知之甚少,这些对于成本會计教师有效实施教学方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一、成本會计课程教学的特点和难点
(一)成本會计课程特点
成本會计课程计算方法多,公式多,计算量大。例如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的核算方法共计有七种方法,如约当产量比例法、定额成本法、定额比例法等方法,每种方法教材都总结了一系列公式,死记硬背只能使学生痛苦不堪,而且公式记住了还不一定會做题;其次,成本核算的程序复杂,图表多。例如采用分步法核算连续型复杂生产企业的完工产品成本,核算方法有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逐步结转分步法中可以采用综合结转的方法计算成本,还可以采用分项结转的方法计算成本。但是采用综合结转的方法,虽然计算出了最终完工产品的成本,但完工产品成本中的各成本项目金额不清楚,不利于成本分析,所以有必要逆工序进行成本还原,目的是为了明确完工产品成本中各成本项目的金额及构成比例。wwW.133229.CoM而成本还原是一个非常麻烦的计算过程,成本还原时,数据的汇总和分配过程中會产生许多成本计算表,而且表与表之间有数字的引用关系,彼此联系,整个计算过程复杂,一不小心就會出错。
(二)成本會计课程教学难点
首先,从知识掌握角度看,学生对成本核算过程各章节内容和单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并不难,但相似知识点容易混淆,不會把各知识点融合成一个完整系统,“猴子掰包谷”现象严重;其次,从知识应用角度看,学生难以将成本會计所学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针对不同生产组织特点和类型的具体企业,不知道如何组织成本會计工作、如何进行成本核算并编制成本报表。
二、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特点
近年来,民办高职院校的生源竞争日益激烈、背景复杂,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生源的文化层次和学生自身素质偏低是客观事实,虽然其中有一部分学生属于高考发挥失常,没有考出正常水平,但大部分学生都属于低分层次,甚至是迫于父母所逼来学校上学的。
其次,相当一部分同学有强烈的自卑感。民办高职院校的很多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卑心理,这些大学生在刚刚踏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认为自己是被高考所淘汰的,是高校录取中的最后一批,他们往往过低估计自己的实力,总是自己看不起自己,缺乏自信心和勇气,不敢面对竞争。
最后,还有部分同学学习动力不足,纪律松懈,作风疲沓。这些同学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不會合理安排时间,不懂得珍惜时间,“混文凭”的思想严重,甚至有个别同学自甘“堕落”,逃课、旷课等行为屡次发生。
三、成本會计教学方法探析
针对上述成本會计课程的特点以及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成本會计课程在教学方法方面除了与其他會计学专业课程有相同之处以外,还应有其特殊性:采用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做到授课方式灵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学习中的难点与重点问题。其次,在传授专业
转贴于
知识的同时,要求授课教师不忘“德育”教育,采用点滴“渗透”“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尽量不要采用训诫的方式,而是要鼓励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授课老师的关切,理解体會授课老师的良苦用心。
(一)实践教学
通过走访生产企业的方式,组织学生亲自到面粉厂、造纸厂、汽车厂、机床厂等生产场所参观,使他们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了解产品的生产技术过程,知道产品是经过哪些环节生产出来的,让学生充分了解教材中讲授的现代工业产品单步骤生产和多步骤生产两大类型。不具备条件的,教师要准备有关影像或图片资料,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进行播放、讲解,使学生对企业的生产过程有所了解。采用实践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程度,比教师单纯的课堂说教讲解效用要大很多。
(二)引导跟踪式教学
传统的成本會计课堂教学,教师整堂课都在口干舌燥地为学生讲解教材表格中数据的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使学生容易厌烦,而且前讲后忘,拿到题仍然不會做,教师讲解的效果大打折扣;也有教师采用多媒体方式,虽然活灵活现地体现了数据间的勾稽关系、来龙去脉,但由于屏幕显示速度过快,只重“结果”忽视“过程”,对于数据计算方法学生仍是一脸茫然,对于课堂练习和作业学生仍然感到困难重重。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必须亲自尝一尝。为了破解教师难讲学生难学、教师前讲学生后忘的矛盾,笔者采用了引导跟踪式教学方法。采用此种方法,教师事前要做大量的基础工作。备课时每堂课要精心准备2—4道课堂练习,并为学生设计好成本计算表格,清空表格中的数据,将其电子化,让学生打印或复印,整个一学期完毕,每个学生打印或复印的成本在两元钱左右。然后要求学生每人必备一个简易的计算器,团购价格大致在10元左右,也就是说每个学生花在本门课程的成本大致在12元左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价格对于民办高职学生而言一般还是能接受的。准备工作就绪以后,教师每堂课只进行10~20分钟必要的计算方法讲授,其余时间全部给了学生,让其完成事先布置好的课堂练习。对于空白的表格,教师引导学生一行一行填写数据或者一列一列填写数据,在遇到难点时,教师及时点拨,整个表格完成后,教师与学生核对答案,总结计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出现的失误。课堂练习刚开始,第一道题、第二道题可能會稍慢一些,第三道题、第四道题学生得“道”以后,计算速度大为加快。采用此种方法,教师讲授的时间大为缩短,可以腾出时间在教室进行巡回检查,甚至利用间隙进行个别辅导,从而了解学生本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对课堂练习的“量”进行灵活处理,掌控授课节奏。在学生计算过程中,整个教室只听见“沙沙”的计算器按键声,犹如春蚕吃桑叶,给原本枯燥的课堂奏响了一曲美妙的音乐,让师生都体會到一种和谐的美感。有学生感言,通过练习才真正学到了“东西”。
转贴于
(三)类“诊所式”教学
诊所式教学是把医学院临床诊断模式引入到高等教育的教学中,是上个世纪60年端于美国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诊所式教学法是把课堂看作“诊所”、把教师与学生关系视为“医师”与“患者”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有如下特点:首先,可以变学生被动为主动,使学生自愿学习;其次,可以变教师权威性、单向性演讲为师生平等、双向交流,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最后,可以变“满堂灌”为对症下药和有的放矢,使学生有效学习。诊所式教学法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教师也提高了教学技能,符合孔子主张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也使教育达到了以人为本的境界。笔者在这里把诊所式教学稍加改造,所以称为类“诊所式”教学,可以达到同样甚至更高的教学效果。诊所式教学把学生视为“患者”,类“诊所式”教学把学生视为“医生”,让学生为教材“看病”。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教材中往往也隐藏着各种各样的差错,成本會计教材也不例外。在采用引导跟踪式教学法完成课堂练习后,笔者按照学生座次分组训练,让他们进行教材例题的讲解,要求讲清表格中数据的来源和引用关系,学生这时充当起“医生”,用刚刚学到的理论和方法发现了教材中的一些错误数据或不妥当之处。有时笔者讲解过程中也“故意”出错,让学生去“诊断”,并给出正确的“处方”。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帮助一些本来很自卑的学生树立了自信心,也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四)归类教学
成本會计这门课程计算公式特别多,如果逐一记忆,学生的负担非常重。因此可以将性质类似的计算公式合并归为一个类别进行记忆和使用。例如原材料费用的分配、工资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外购动力费用的分配等等。每一种费用的分配教材都总结了一大堆文字公式,学生根本记不下来。但通过观察,虽然具体情况不同,但可以归属一类,即分配规律可以概括为找准受益对象、选好分配标准、将费用带回“家”。计算公式如下:
费用分配率=待分费用总额/σ分配标准某受益对象应分配的费用=该对象的分配标准额(即受益量)*费用分配率
公式的分子就是我们要分配的要素费用总额,分母是与之相适应的分配费用的依据,即分配标准总额。“谁受益,谁承担费用”,把握住这个分配原则,费用分配率的意义是一个分配标准应负担的费用额,即该公式的意义是某个受益对象使用了多少分配标准,它应该负担的费用就是该分配率的多少倍。深刻领會这个公式以后,在各种要素费用的分配时就能运用自如了。
关键词: 高职日语 教学现状 口译特点 教学方法
一、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增多,国内许多高职院校相继开设了日语专业,口译课程作为其主干课程之一,也相应地日益受到重视。日语口译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作为任课教师,其应充分了解口译教学的现状和特点,认真分析口译教学的性质和特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想方设法地强化教学效果,为学生将来顺利开展口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拟从日语口译教学的现状、特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对高职院校日语口译课程的教学作了粗浅的探讨。
二、日语口译教学的现状
高职院校日语专业的口译课程,一般开设两个学期,每周两个学时。在这有限的教学时数内,究竟能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呢?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既有学生的因素,又有教师和教学内容的因素,我们不妨从这些方面简单分析日语口译课程的教学现状。
1.学生方面。相比本科生,高职生的语言功底相对薄弱,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比较欠缺,对学习的热情不够浓厚;部分学生因为文化素质不高而出现自卑心理,以至于缺乏参与课堂互动的勇气和信心。学生的不健康心理和消极态度,无疑会影响教学效果。因为口译课程强调实践性和互动性,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活动、紧跟课堂节奏,否则将事倍功半。
2.教师方面。由于高职日语专业开设时间短,日语教师尤其是口译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任课教师多为本科毕业,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有限。不少口译教师跟上精读课一样,喜欢向学生灌输语言知识、纠正语法错误,忽视口译课上应有的课堂训练和教学实践。一些老教师跟不上时代步伐,不能充分活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仍一味地依赖教材或讲义,以致课堂教学死板乏味,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年轻教师则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完全按照自己的套路教学,或者沿用自己大学老师的陈年教学方法,这样无疑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教学内容方面。目前市面上的日语口译教材不多,而且绝大部分是供本科院校使用的,面向高职院校的教材寥寥无几。这些口译教材,或者理论性内容的比例太大,或者仅仅是对话或短文的中日文互译,多数没有涉及具体的口译方法和技巧。并且教材基本局限于文本形式,没有直观形象的图片或音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高职日语口译教学的需要。
当然,除了上述三方面,还有其他许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学效果。比如一些高职院校为追求经济效益,口译课程开课人数超过三四十人,这样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无法控制课堂活动,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有的院校教学硬件设施跟不上,不能提供必要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还有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只开设一个学期的口译课程,或者将其设为选修课,甚至干脆没有口译课程,等等。对这些不良现象,学校相关部门必须引起重视,并及时予以纠正。
三、日语口译教学的特点
日语口译,就是译者以口头表达的方式将某种信息在日语和汉语之间对等转换的一种活动。换句话说,日语口译就是实现日汉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工具。日语口译的这种交流性质和表达方式,决定了它具有一定的特点,归纳起来,日语口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场的实战性。清末翻译家严复提出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这是基于笔译的理论而提出的。由于口译具有即席性和实战性的特点,因此译员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完全按照笔译的标准,既要做到忠实原文的思想内容,又要按照原文的文体风格和表现手法去翻译。近年来,翻译界提出了类似的口译标准,即“准、顺、快”。“准”与“信”相对应,它是口译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其灵魂所在。但是“准”只是译文与原文在信息方面尽量做到等值,在语法和风格方面无法完全对等,显然跟笔译的“信”存在一定的差距。之所以有差异,是因为译员还要顾及“顺”,即译文要顺畅、流利,符合语言表达习惯,这样才能让人明了,才能达到翻译和交流的目的。口译的第三个标准是“快”,即快速反应、即席翻译,因为口译的现场性和即席性要求口译过程不能过长,要求译员对语言信息的处理要迅速果断,这样才能使双方顺利地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口译的现场实战性要求译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还要有较强的反应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
2.语言的综合性。外语学习离不开视、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训练,但似乎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视、听、说、读、写的目的是“译”,也就是说“译”是融合前面几项内容的。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要通过视听或阅读来输入信息,然后经过脑袋的加工和处理,最后才能以说或写的输出方式将译文表达出来。所以日语口译是一项集视、听、说、读、写于一体的综合性语言操作活动,它要求译员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以及视、听、说、读、写等语言处理能力。其中的“视”指的是译员要注意观察口译现场的情况,读懂当事双方的表情和举止,及时应对突况;“听”就是考查译员的会意能力,全面而准确地把握双方提供的信息;“说”是指在译员对信息把握不准的情况下,经短暂思考后说出必要的内容;“读”要求译员把记下的要点准确读出来;“写”则要求译员将所听到的信息以最快的速度记录下来。因此,口译是运用各种语言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操作能力,译员除了具备良好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外,还必须培养敏锐观察、灵活应变、快速记录等非语言因素的能力。
3.个体的操作性。口译的现场实战性决定了口译必须讲究一定的速度,跟上当事人讲话的节拍,以保证商谈或交流的顺利进行。因此,日语口译人员首先要具备合格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包括良好的思维、冷静的头脑、敏捷的反应、果断的态度等。为避免措手不及,译员在事前应做好必要的功课,比如查找相关资料、把握关键内容、准备专业词语等。译员平时要注意专业知识的积累,掌握各种口译的方法和技巧,做到未雨绸缪。除了心理素质外,译员的个人修养也是不可缺少的。在承担的口译任务中,译员或多或少地会接触当事双方的一些观点看法或商业秘密,日语口译人员在这方面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严守操作规程,遵守职业道德。另外,日语口译人员还必须了解中日两国的基本礼仪常识,做到衣着得体大方、言谈举止得当。
4.跨文化交际性。中日两国自古以来文化交流密切,在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尽管如此,两国之间的语汇特征、思维意识及生活习俗等仍然有所差异,这些差异无疑成了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绊脚石。在日语口译实践中,译员作为交际双方的桥梁和纽带,必须尽可能地消除因两国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麻烦和误解,避免双方产生尴尬与困惑。为此,译员必须了解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文化背景知识,认真分析和研究两国间的各种文化差异,在口译中力求准确、到位,最大限度地减少由此造成的跨文化交际失误。
四、日语口译课程的教学方法
口译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中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堂活动,想方设法地增加学生提供交流与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创造条件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从大量实践和操练中提高口译技能。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1.互动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改变了“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其根本特点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作。互动式教学法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交际、学会审美,激发求知欲,而且能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法运用在口译课堂中,最简便易行的是做同声传译的练习。比如可以采取以三人为一组的方式进行互动,先由一名学生朗读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日语文字材料,另一名学生充当翻译进行即席翻译,每读完一句或者一小段,就立即由第二名学生译成汉语,然后由第三名学生还原译成日语。这种方式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快速记忆能力,坚持反复训练就能提高口译的基本素质,为将来口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情境式教学法。口译教师可以开动脑筋,把课堂设计成一个口译现场,让学生置学于活泼生动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说,由教师事先设定一个特定的口译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发挥和创作。比如设定一个中日双方进行商务谈判的模拟会谈场面,先由教师将谈判的主题和需要完成的任务告知学生,然后将学生分成三组,其中的两组分别扮演中日谈判的双方代表,第三组则扮演译员。这种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组织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可以在真实、直观的交际活动中培养口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实践证明,用这种情景交际的方法进行口译教学,既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技能和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3.体验式教学法。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相继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并以一些日本企业为依托,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活动。日语口译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到实训基地进行实地教学。可以安排一些优秀学生到企业担任现场口译工作或者跟班见习,也可以分组或分批地去观摩口译现场,让他们真实感受口译活动的现场氛围,实地了解口译工作的性质与要求。如果没有实训基地,可以利用校内的口译模拟实训室开展类似的模拟训练。另外,口译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各种场面的日语口译录像资料,让学生边观看边讨论边分析,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讲解,学生从中可以学到一些口译技巧、译语得失、现场应对策略等,这样既加强了口译技能的训练,又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4.开放式教学法。为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时空界限,可以构建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空间,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实验室、网络实验室、远程学习系统等,开辟第二口译课堂,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口译训练机会,多渠道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强化其口译技能的训练。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学生在课堂上的练习机会有限,这对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口译教学非常不利。引入开放式的柔性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日语水平和学习进度,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进行训练。网络资源层出不穷,而且更新及时,学生通过网络不仅能接触到海量的口译训练材料,还能随时与在线的其他口译学习者进行交流,互相切磋技艺,共同提高口译水平。
总之,我们在日语口译课程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专业方向、现有条件等,分别运用或穿插适当的教学方法,以期强化口译课程教学效果。
五、结语
日语口译是一项综合的语言技能,它的特点决定了译员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底、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外,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灵活的口译技巧及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就要求口译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课程的性质与特点,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教学内容,研究并实践与口译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通过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切实强化教学效果。唯有如此,才能达到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的日语口译译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芳琴.从口译的特点看口译教学[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7):77-80.
[2]王颀.口译理论与日语口译教学实践初探[J].上海翻译,2006(1):42-45.
[3]仲伟合.专业口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5):5-7,31.
[4]李传坤.日语口译实践中的跨文化交际[J].科教导刊,2013,(9):209-210.
关键词: 高校乒乓球专项课 特点 教学改革
一、乒乓球运动项目的特点
(一)广泛性、趣味性、娱乐性和竞赛性。
乒乓球运动所用器材设备比较简单,容易接受,运动量可大可小,不受年龄和性别等条件的限制,具有较强广泛适应性、趣味性、娱乐性和很强的竞赛性,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二)技术性。
乒乓球小而轻,击球时要有较高的技巧性,通过碰击球的不同部位使球产生上、下、左、右旋转,并控制球的落点。乒乓球项目的专业性比较强,没有其他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可以迁移过来,运动者要具备一些基本的动作技术,且动作技术的定型时间比较长,运动周期长,一般从少儿开始训练,对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及反应能力要求较高。另外,乒乓球比赛对运动者的心理素质要求也要高于其他项目。
(三)大脑反映的灵敏性。
据测定,在3米左右距离击球,每次击球的间隔时间是1.4秒左右,最短不到1秒[2]。这就要求击球者大脑反应要灵敏,击球动作要迅速与协调。
二、高校乒乓球专项课的特点
乒乓球专项课在高校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专项课面对的也是广大学生。高校体育课的上课时间为每周一次,学生学习技术的时间较短,不利于学生对学习技术动作的掌握与动作的定型。由于高校乒乓球专项课开设的目的不是培养高水平的乒乓球运动员,而是使学生通过乒乓球专项课的学习,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进和提高,掌握一些基本的乒乓球技术,提高对乒乓球运动的兴趣,培养自觉锻炼的习惯和意识,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因此,高校乒乓球课的教学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既侧重与基本动作技术的教学,又要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大致了解和体验乒乓球运动的全过程。
三、高校乒乓球专项课的教学改革
(一)加强基本功动作的教学与练习。
鉴于高校的体育教学目的和乒乓球专项课的特点,首先应加强专项课学生基本动作的学习,即侧重于正手攻球和反手推挡球的技术学习和掌握。笔者根据多年的乒乓球训练体验与近几年的乒乓球教学经验认为,掌握好推挡与正手攻球技术,对乒乓球技术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推挡与攻球的教学时数应占到40%―50%,这段时期应主要注重推挡与攻球的动作定型。大多数学生掌握推挡技术比较容易,从第一学期期末测试的结果来看,定点推挡球10―30个来回球为及格至满分,从计数和技评两个方面评分,我校06级乒乓球男生班45人进行测试,有76%的学生为80分以上,13%的学生为70分以上,9%的学生为60分以上,2%的学生为不及格。正手攻球的技术学习掌握与动作定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不少学生的技术水平较低,以前的攻球动作不规范,形成错误的攻球习惯,在教学中想纠正有一定的难度,但又需要纠正,否则将影响技术水平的提高进程。开始时教师应详细介绍正手攻球的动作要领与动作发力方向,首先要进行徒手的动作挥拍练习,教师给每个学生辅助做徒手挥拍练习,使学生找到正确合理的挥拍动作感觉,再上台练习。由于正手攻球需要一定的对球的感觉与动作的配合,所以初学正手攻球时不论打上或打不上球都一定要把正确的动作作出来,教师同时言语督促,指出打不上球错误所在,再找好合理的击球时间和击球点,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地形成较正确的正手攻球的动力定型。
(二)乒乓球全面技术的培养教学。
学生掌握了推挡、攻球动作之后,就进入到全面技术的教学中。由定点、定位的练习转到两点或多点移动中推或攻的组合练习,应注意手上的动作与脚下步伐的配合,可先徒手做步伐练习,再配上手上动作挥拍加步伐。之后进入到旋转球的练习,可先教下旋发球,使学生充分体会摩擦球的感觉和手腕的加力抖动,之后可利用下旋球旋转的原理教学生正手位反手位的搓球,应注意要强调触球瞬间拍型应给球一个向下向前的力量。下旋球与搓球练习应占教学时数的10%―15%。当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发下旋球的技术后,可直接教学生接下旋长球的进攻技术――正手拉弧旋球,这项技术是乒乓球比赛中运用较多的得分手段之一,也是自身整体水平的一个提高技术。练习方法与正手攻球练习方法相似,开始时教师详细介绍正手拉弧旋球的动作要领与动作发力方向和摩擦球的方向,首先要进行徒手的动作挥拍练习,教师给每个学生辅助做徒手挥拍练习,使学生找到正确合理的挥拍动作感觉,再上台练习。正手拉弧旋球由于需要给球一个向上向前的摩擦才能使球过去,因此动作幅度比正手攻球大,初学时教师一定强调学生要敢于把动作做到位。当学生基本掌握和了解拉球之后,应教学生几种不同旋转类型的发球与接发球(因为乒乓球比赛中发球与接发球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整场比赛的输赢)。可以向学生介绍正手位或反手位的侧上旋与侧下旋球,学生练习时应注意拍型的角度与触球后出手的动作。发球的教学可占教学时数的10%。学生了解掌握正手攻球、反手挡球、正手反手组合练习、发下旋球、正手反手搓球、正手拉弧旋球和接发侧上、下旋发球后,应开始进入到全面技术组合练习。
(三)乒乓球的教学比赛。
乒乓球专项课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乒乓球技术、技能,使没打过球的学生会打,会打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进入到实战中,在比赛中找到乐趣,得到锻炼。因此,在后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应随堂组织一些教学比赛。这样一是可以提高学生对乒乓球的兴趣,并满足学生的心理成就感;二是可以融合以前学过的技术,进行实战的锻炼;三是可以使学生体会比赛的气氛与比赛中的心理因素的考验。另外在组织教学比赛的同时,应对学生进行一些乒乓球规则和裁判法的学习,让学生在比赛中体会乒乓球规则与裁判法的知识,在比赛的同时学生可以互换进行裁判实习。
(四)加强乒乓球意识的培养。
意识是人脑的正常生理机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同时意识又可指导人的行为与活动,人的一切行为与活动都是在人大脑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乒乓球意识就是指学生或运动员在乒乓球教学训练和比赛中的一种具有明显目的性和方向性的自觉的心理活动[3][4]。Seve C.通过对3个顶级乒乓球运动员在国际性比赛中一连串技术动作,在21分赛制和11分赛制中进行比较研究,新赛制中动作的有机性发生了变化,试探或适应过程比完成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变短,优秀成绩的取得与运动员在比赛中对各种因素紧密的协调有关[5]。老练的运动员在比赛开始时首先会探测或判断对手来球的方向、性质,随后做出一个有效的判断和动作[6]。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乒乓球专项课的教学,应根据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的目的、任务,结合乒乓球运动的特点,综合、合理地进行乒乓球教学,使有兴趣选择乒乓球课的学生在短暂的学习时间内能基本掌握乒乓球的技术、技能,了解乒乓球组织与比赛的全过程,为学生以后的终身体育锻炼提供途径并让学生在兴趣中得到锻炼,在锻炼中得到乐趣,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郝哲,蔡学玲,郝玉娇等.28届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半决赛柳承敏技战术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2):258-260.
[2]侯文达.高等学校乒乓球教材教学与训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7.
[3]苏丕仁.现代乒乓球运动教学与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9.
[4]秦华.乒乓球战术意识的培养.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19,(2):93-95.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方法
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在实际的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中教师仍然过多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直接制约着学生能力的发展,影响了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1 普通高校教师对《纲要》指导思想的认识与贯彻情况
《纲要》指出,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注重教法的研究,更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普通高校教师对《纲要》的认识情况和在公共体育课教学中贯彻情况进行问卷调查。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见图1)发现,教师已经重视到这一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对学生起到的作用,82.8的人都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说明了在《纲要》改革背景下,大多数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从教学思想上已经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在对这一教学指导思想是否真正的贯彻到公共体育课教学中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如图2显示),在教学方法的实际选择与运用上,选择经常有58.4,较经常与一般的占到了36.8%。从某种意义上反映出了一些问题:说明了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还没有真正的把这一指导思想贯彻到体育教学过程中,还没有真正的围绕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来设计教学方法,这与《纲要》对教学方法改革的有关精神是不相称的。
2 普通高校教师对体育教学方法内涵的理解情况
对体育教学方法概念的理解会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对体育教学方法的理解和使用,也影响着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方法的掌握和体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因此,怎样对众多的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选择与运用,有必要对这一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下面针对这一问题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见图3)。
通过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调查问卷中“体育教学方法”的理解情况的统计分析发现,教师已经能够较好的认识和理解体育教学方法的内涵,认识到了体育教学是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是师生共同参与,也认识到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既要重视教法的研究也要注重学法的研究。
3 普通高校教师对体育教学方法形成因素的认识情况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方法的形成与发展,必然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制约,揭示与分析社会与教育内、外部这些制约因素,对普通高校教师更好的掌握和运用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普通高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对所获取的资料经过统计处理后,得到如下结果(见表1)。
从表1可见,在调查表列举的11个影响因素的平均值都大于或等于3.0000。这表明大多数被调查者一致对这些因素持认同态度。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普通高校教师为了能更好的掌握和合理的运用体育教学方法,要加大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使教学方法改革与教学理论、教育目标的更新,教材与教学条件的改革相配套,必须大力提高普通高校教师能力,并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特点,必须符合信息技术发展水平,顺应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潮流。
4 普通高校教师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依据分析
由于教学方法运用的具体要求比较复杂,运用过程中还存在着对教学方法的内涵研究不够、对运用的方法把握不准、运用目的不明确的现象,导致了体育教学方法选择不尽合理、运用目的与效果不一致等情况。因此,认真研究体育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对提高体育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的能力,是每个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都应该重视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教学方法选择依据的情况(如表2)。从表2的数据显示,教师主要是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内容和学科特点、教师特点和能力、学生的特点、教学设施条件来确定采用何种体育教学方法的。相比之下,时间是次要的。
5 普通高校教师运用体育教学方法的具体情况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通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教学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是那些通过身体练习和技能学习使学生运用掌握的方法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技术,以形成技能、技巧进行身体锻炼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高校音乐教学;常见弊端;诊治策略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成为高校教学的主要目标。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在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音乐教学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但是从我国高校音乐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我国高校音乐教学当中还存在一定的弊端。这些弊端的存在影响着我国高校音乐教学的质量,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现代化的高校要积极对高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制定应对策略才能提升我国高校音乐教学的质量。
一、高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从我国高校音乐教学的整体状况来看,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高校音乐教师的教学素质较低
高校音乐教师素质较低是造成我国高校音乐教学质量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从我国高校音乐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许多的高校音乐教师教学素质较低,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自身特点缺乏足够的重视,只进行主观意识教学;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从而造成高校音乐教学枯燥无味;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落后。
2、高校音乐课程设置不科学
高校音乐课程的设置是影响高校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的音乐课程设置应该以实现音乐教学的教学目为依据进行设置,以最合理、科学的设置实现高校音乐教学的目标。但是在现在的高校当中音乐课程往往作为选修来课设置的,这种选修课的教学时间一般都较短,而且还存在人数的限制。这种不科学的高校音乐课程设置严重阻碍了高校音乐教学的发展。
3、音乐教学方法单一
音乐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所以高校音乐教学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音乐理论教学和音乐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高校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目前,在我国的高校音乐教学当中还是较多的运用传统音乐教学方法,这种传统的高校音乐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音乐创作的背景,对音乐创作的技巧进行理论教学;对音乐表演的相关技能进行讲解。所以现在高校的音乐教学方法相对较为单一,使得学生只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缺乏实践。同时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进行良好的自主学习,致使学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实践能力较弱。
二、高校音乐教学弊端的诊治策略
针对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的常见弊端,我国高校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提升高校音乐教师的教学素质
高校音乐教师教学素质的高低决定着高校音乐教学的质量。作为现代的高校音乐教学,要提升高校音乐教师的教学素质。第一,高校要对高校的音乐教师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提升高校音乐教师的教学素质;第二,要加强交流学习。高校教师教学素质较低的院校要加强与教师教学素质较高的高校的交流与学习,通过交流与学习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素质;第三,要加强高校音乐教师的队伍建设,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高校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
2、进行科学的音乐课程设置
高校音乐课程的设置不合理是影响高校音乐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应该根据各自高校的特点制定合适的音乐课程设置,形成具有创新价值的科学的高校音乐课程体系。同时各个高校根据自身特点设置更为合理的音乐课程来满足不同特点学生对音乐课程的要求。只有建立了更为合理的、科学的高校音乐教学体系才能为高校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3、丰富教学方法
高校音乐教学方法单一是造成高校音乐教学质量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新型的高校音乐教学应该具有丰富的教学方法。丰富的高校音乐教学方法能够改变以前传统教学方法中灌输式的单一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加强运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好的与老师进行沟通,从而使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制定更为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同时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三、小结
高校音乐教学对高校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学要根据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从丰富教学方法、提升教师教学素质、合理设置音乐课程等方面对高校音乐教学进行完善,才能真正的提升我国的高校音乐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婷.提升高校音乐教学实效性的策略性研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1,(08).
[2]魏丹娇,刘玉金.论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大舞台,2010.(06).
[3]赵丹.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辽[J].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4).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学;常见弊端;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7-210-01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成为高校教学的主要目标。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在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音乐教学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但是从我国高校音乐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我国高校音乐教学当中还存在一定的弊端。这些弊端的存在影响着我国高校音乐教学的质量,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现代化的高校要积极对高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制定应对策略才能提升我国高校音乐教学的质量。
一、高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从我国高校音乐教学的整体状况来看,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高校音乐教师的教学素质较低
高校音乐教师素质较低是造成我国高校音乐教学质量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从我国高校音乐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许多的高校音乐教师教学素质较低,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自身特点缺乏足够的重视,只进行主观意识教学;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从而造成高校音乐教学枯燥无味;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落后。
(二)高校音乐课程设置不科学
高校音乐课程的设置是影响高校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的音乐课程设置应该以实现音乐教学的教学目为依据进行设置,以最合理、科学的设置实现高校音乐教学的目标。但是在现在的高校当中音乐课程往往作为选修来课设置的,这种选修课的教学时间一般都较短,而且还存在人数的限制。这种不科学的高校音乐课程设置严重阻碍了高校音乐教学的发展。
(三)音乐教学方法单一
音乐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所以高校音乐教学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音乐理论教学和音乐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高校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目前,在我国的高校音乐教学当中还是较多的运用传统音乐教学方法,这种传统的高校音乐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音乐创作的背景,对音乐创作的技巧进行理论教学;对音乐表演的相关技能进行讲解。
所以现在高校的音乐教学方法相对较为单一,使得学生只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缺乏实践。同时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进行良好的自主学习,致使学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实践能力较弱。
二、高校音乐教学弊端的改革策略
针对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的常见弊端,我国高校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提升高校音乐教师的教学素质
高校音乐教师教学素质的高低决定着高校音乐教学的质量。作为现代的高校音乐教学,要提升高校音乐教师的教学素质。第一,高校要对高校的音乐教师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提升高校音乐教师的教学素质;第二,要加强交流学习。高校教师教学素质较低的院校要加强与教师教学素质较高的高校的交流与学习,通过交流与学习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素质;第三,要加强高校音乐教师的队伍建设,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高校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进行科学的音乐课程设置
高校音乐课程的设置不合理是影响高校音乐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应该根据各自高校的特点制定合适的音乐课程设置,形成具有创新价值的科学的高校音乐课程体系。同时各个高校根据自身特点设置更为合理的音乐课程来满足不同特点学生对音乐课程的要求。只有建立了更为合理的、科学的高校音乐教学体系才能为高校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丰富教学方法
高校音乐教学方法单一是造成高校音乐教学质量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新型的高校音乐教学应该具有丰富的教学方法。丰富的高校音乐教学方法能够改变以前传统教学方法中灌输式的单一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加强运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好的与老师进行沟通,从而使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制定更为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同时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三、小结
高校音乐教学对高校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学要根据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从丰富教学方法、提升教师教学素质、合理设置音乐课程等方面对高校音乐教学进行完善,才能真正的提升我国的高校音乐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婷.提升高校音乐教学实效性的策略性研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1(08).
1艺术体操项目的特点分析
1.1艺术体操是一项极具自然性、韵律性及优美性的运动项目
艺术体操的动作十分细腻,任何一个技术动作的正确完成都需要学生身体各部位的相互协调配合,要求学生动作做到自然、流畅。总的来讲,艺术体操是一种在自然动作的基础之上而派生出来的一些跳跃、旋转之类的动作。从其本质上来分析,在做艺术体操动作的时候,需要学生有效利用自身各部位的重力以及惯性作用的自然性,这便体现出艺术体操的自然性。说艺术体操具有韵律性则指的是它是一种需要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的运动项目,学生在做动作的时候要能够跟随音乐的节奏韵律进行舞动。除需要音乐伴奏之外,艺术体操还与舞蹈、美术等极具美感的艺术形式紧密相连,艺术体操的动作造型、运动者的服饰、队形的变化以及动作的图案等多个方面都体现出了艺术体操的优美性。
1.2艺术体操是一项集体操、舞蹈以及音乐为一体的运动项目
艺术体操将体操中的身体动作、器械难度动作与音乐、舞蹈相互融合的特点是其他运动项目不可比拟的。对于学习者的体操风格有极其重要影响的有两个因素:一个是音乐的挑选,另一个是舞蹈的编排。舞者要想获得较好的表演效果,其舞蹈动作还必须要同音乐节奏相吻合。除此之外,舞蹈的情感流露也必须与其伴奏音乐相吻合,从而起到一个以情传神的表现效果。假如其舞蹈动作与伴奏音乐互相分割,都难以表现出艺术体操的魅力。
1.3艺术体操是一项能够突出表现女性美的运动项目
艺术体操是一项针对女子的运动项目,其项目动作以及舞蹈表现形式能够充分展现出女性柔软的美、协调的美以及融合的美,使得许多男子运动项目也开始借鉴女子艺术体操的这一独特的训练形式,并且现如今已经有部分国家开设了男子艺术体操项目。除此之外,作为一项集舞蹈、音乐、体操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它还极具艺术性以及观赏性。1.4需合理地运用器械进行练习艺术体操的练习形式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徒手艺术体操;另一类是手持轻器械的艺术体操。在手持轻器械的艺术体操练习当中,器械一直都是处在一个运动的状态之下。所以,其器械动作同练习者的身体动作是否协调一致,是艺术体操有别于其他项目的主要特点。因此在练习的过程当中,练习者必须要合理地运用器械进行练习。
2高校艺术体操教学方法的运用分析
所谓体育教学方法,指的是体育教师为了实现其教学目标而使用的一系列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的统称。我们可根据教学目的的不同而将教学方法进行分类,例如从教学的过程来进行分析,可将教学方法分为完整教学法、分解教学法、语言教学法、竞赛教学法等等。而在高校艺术体操教学当中,则需要教师能够充分考虑到艺术体操这一运动项目的特点来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有学者在研究高校艺术体操教学方法选择的时候,指出高校艺术体操教学宜用直接性、开放性、探索性以及融入一定情境的教学方法。在前文当中,我们已经对艺术体操的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它极具韵律性、音乐性、观赏性等等,所以在艺术体操教学当中宜采用分部教学法、节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等。
2.1分部教学法
有研究人员在人体运动解剖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将人体划分为了13个部位,这13个部位分别为头、颈、肩、背、手、脊柱、腰背、胸、腹、臀、腿、膝、脚。这一划分标准也更有利于我们进行舞蹈的练习。在高校艺术体操的教学过程当中,因为教学课时较少,并且教学条件有限,难以将人体的这13个部位都训练到位,因此对于艺术体操训练来讲,就可根据其项目动作特点来重点对练习者的肩部、腰背部位、胸部、腹部以及臀部进行训练。这样既可以依据教学要求,又能够具有针对性地、有重点地训练好学生,使学生能够建立一个正确的动作概念,并且形成正确的身体姿态。通过教学实践也发现,通过这些主要部位的定位操以及变化练习,可以较好地完成艺术体操动作所具有的自然性以及优美性。但是在采用分部教学法的时候还必须要注意练习者身体各部位动作的全面、协调练习,千万不可对某一部位的练习强度太大或者太弱。总而言之,在训练的过程当中,既需要突出训练的重要部位,又要做到兼顾所有部位的全面协调发展。
2.2节奏教学法
艺术体操是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的运动项目,因而其各个技术动作都是在音乐节奏中完成的。因此在高校艺术体操教学当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有节奏的信号,例如具有节奏性的口令、击掌以及音乐等进行指导,从而帮助学生练习,让学生的肌肉紧张与放松协调之间能够相互转换,要让学生做到呼吸与节奏相一致,从而达到练习的最好效果。例如,在做波浪动作练习的时候,应该选择的是一种柔和的、起伏的并且具有流畅感的节奏;在做各种部位操练习的时候,应该选择的是一种明快的、热烈的节奏。现如今,节奏教学法在高校艺术体操教学当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所以这一教学方法十分符合艺术体操的项目特点以及练习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在节奏的选择上、在节奏方式的运用上进行钻研。根据艺术体操动作的不同、所使用的器械的不同以及个性特征的差异来进行节奏的选择。
2.3情景教学法
艺术体操,假如缺乏其内在的“情”,便难以表现出其技术动作的内涵。模仿动作很容易,但是要做到以“情”来表现这一动作却很难,在动作中融入情感也是艺术体操的主要魅力。情景教学法的主要特点便表现在形真、情景以及意境三方面。在情景教学法的运用过程当中,应该要做到通过伴奏音乐来渲染形象,通过技术动作来显示形象,通过人与器械来突出形象,所以在教学的实践过程当中,要让学生进入一个情景当中,让学生融入到这一情景当中,来激起学生的情感。情景教学法在运用的过程当中还应该努力做到与“表演”相结合,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能够提升学生在动作质量上的表现,同时还能够突出舞蹈艺术性的表现。正所人们所说,艺术体操不是一种配乐杂耍,它需要运动员其自身的听觉情感转化为一种视觉情感,音乐能够赋予艺术体操生命,而运动员则必须要将这种生命的活动充分地展现出来。
2.4和谐教学法
艺术体操,不但具有人的肢体运动与器械运动协调一致的特点,而且运动者的肢体动作还应该与音乐相协调,与同伴的动作相协调,这其中便表现出一种协调统一的和谐性。所以在高校艺术体操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要整合各种教学要素,使各要素之间能够合适恰当地配合,以达到一种和谐,这样才能够使其教学发挥出更好的效果,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要实现这一和谐性,就应该要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实现一种教学相长、相互促进的关系,实现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应该实现人与器械、人的身体与心理、人的表现力以及技能之间的和谐统一,以实现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除此之外,人与音乐节奏、人与伴奏音乐、人与其穿的服饰之间也应该达到协调一致、和谐统一,从而创造出艺术体操的和谐美。和谐教学法,其实质是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所以在运用和谐教学法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必须对每节课的教学任务进行具体的分析,必须对学生的每个阶段都进行详细的划分,并且还应该对教学方法所具有的功能进行提炼。例如,分部教学法的运用,其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身体姿态,对学生身体各部位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在练习的最初阶段,可采用口令节奏的方式,逐渐过渡到音乐节奏,最后再通过情景音乐来对学生进行身心一致的训练。
3结语
艺术体操虽然是一项体育运动项目,能够使用一些常见的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但是它还具有一些固有的特征,因而在高校艺术体操教学当中,除使用一些常见的体育教学方法之外,还应该根据艺术体操的项目特点来选择一些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将艺术体操的动作同运动者身体的各个部位、音乐的节奏、情景的变化相统一,采用分部教学法、节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谐教学法进行教学,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高校艺术体操教师还必须要有创新精神,要明白“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道理,要在实践过程当中不断探索创新,以寻求更加符合艺术体操项目特点的教学方法,促进艺术体操在高校的推广与发展。
作者:周茜 单位:北京大学医学部体育学系
参考文献:
[1]王聪.我国高校艺术体操教学方法及其运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1):79-81.
[2]唐枢秀.高校艺术体操的实践与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63-64.
[3]戴朝,李凌.体育教学方法在艺术体操课堂中的应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1):87-90.
[4]武金陵.浅谈高校艺术体操教学中的示范教学法应用[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9):217.
关键词:潘懋元 高校教学 方法观
潘懋元先生是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界的学术泰斗、高等教育学科的主要创始人。潘懋元先生一直以来都在密切关注着大学的教与学,不断探索和实践着大学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进,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作用。探讨和总结他的教学方法是一件十分有价值的事情,本文将概括潘先生对高校教学方法的主要论述,分析先生对于教学方法主要特点的看法与观点,并结合潘先生对高效教学方法的亲身实践进行探析,以期为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方法的认识及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潘懋元高校教学方法观之内容
教学内容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的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的,不同的学科和专业具有不同的授课方式。潘先生认为高校教学方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的总称。而狭义的教学方法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对学生施加影响、怎样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形成一定道德品质和素养的具体的手段。另外,潘先生在后来的高等教育学著作中指出:“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乃是教学形态的科学方法,是科学方法在教学条件下的运用,这也就是说,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本质是师生联系方式与科学方法的统一,也是教学方法的对象特点与学科特点的统一。”
二.潘懋元高校教学方法观之特点
(一)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布鲁纳说:“现代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方法。”教学方法最主要的本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双边活动,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的交往过程。潘先生也比较赞同这种观点,一方面,高校教学方法指的是在高校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相互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的一个桥梁,在这样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中,教师考虑的是如何能够把自身的或者说是既成的知识以一种最合理的和最优秀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换句话说,这是教师实现自己价值的一种方式方法。同时,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学生关注更多的则是他们如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到最多地他们自身想要的东西,由此看出,这是一种学生提升自己的过程。因此潘先生认为教学方法实质上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活动的相互联系的方法,教法和学法是不可分割的,离开了学法的教法,就不成其为教学方法。另外一方面,大学生已经受过了普通教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有一定的能力水平。他们的自我意识比较强,创造性思维活动正处于活跃的时期。因此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要能够利于学生的自觉性、创造性和独立性的培养。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大学生发展水平来相应调整教学方法,以促其更快发展和进步。
(二)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大学首先代表着知识的汇集地、学术研究的中心,在这里教师和学生可以在无限知识的未知领域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发现。尤其是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是教师的有效指导,同时更为重要的则是在整个的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之中需要一种更为科学的研究方法。潘先生认为高校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和发现逐步结合的过程。而这样一个过程的完整实施,是离不开科学方法的运用的。因为大学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培养学生对于未知领域的兴趣和不断探索地精神,因此,潘先生认为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是大学教学方法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指的是在大学教学的过程中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等,另一方面指的是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要能够提供给学生进行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机会。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使学生在自我训练过程中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但是也有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对于学生地位不同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实现。因此,正确地认识学生在教学中重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高校与中小学相比,很大的不同点是教学对象的不同,潘先生认为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从事艰巨的抽象思维活动的能力。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要选择好教学方法。他强烈反对灌输式教学,重视教学方法的启发性和多样性。在《高等教育讲座》中,潘先生不仅对我国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进行了规范,他认为传统的讲授法很有必要,但是同时这种讲授不是单方向的传授,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还重点介绍了发现法、问题教学、案例教学、自学指导法等国外的先进教学方法,强调教师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而不能是为了便于教学的操作。这对于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养成和创新意识的训练是极为有利的。
三、潘懋元高校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当今社会作为应对社会挑战的基本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越发显得重要和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实需要。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是学习前人的先进的经验,他们可以从书本上获得,当然也可以从实践中得到对某一知识点的认识。先生不仅在理论上探讨了高校教学方法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三结合”式教学方法
《论语》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则是开启学生学习思维方法和意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潘先生一边继承传统讲授方法的优势,同时,探索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新的教学方法。如何根据教育学的专业特点和就业取向,培养出既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同时又具有相当的学习能力和教学能力的高校教师与研究者,一直是潘先生重要的研究旨趣。在潘先生的主持下,厦门大学高教所发挥集体的智慧,从实践中总结出“学习――研究――教学”三结合的教学方法,即导师在一门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中,通过精心的组织与安排,引导研究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把学习、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活动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富有成效地完成课程任务的教学方法。具体说来,就是在学习阶段,导师会根据教学大纲,把课程内容分成若干专题,自己讲解本门课程最基本、最主要的理论,同时提出本专题中有争议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并指定参考书目;在研究阶段,由每一位学生选择2-4个专题有计划地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可以和导师、同学交换意见,然后,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教学提纲或讲稿;在教学阶段,学生就所分配的专题讲课,每个专题1-2小时,再由其他同学对报告的内容、观点、教学方法等进行评议、补充或质疑,开展课堂讨论,最后导师总结,对观点进行把关和进行方法论的指导。该教学方法曾1996年12月获得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3项奖励。该方法主要通过教师精心的组织与安排,让学生系统学习一门课程并深入研究一两个课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科研能力、教学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二)学术沙龙之探索
潘先生的教学方法探索一直都没间断,虽然先生年事已高,尽管很忙,但是他仍然认为学生在学习和独立研究过程中,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与他进行联系,每星期六晚上,只要潘先生在家,其家庭学术沙龙准时“开场”,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持续20多载。而且由于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他的家庭沙龙也一载更比一载兴旺。沙龙是漫谈式的,像是聊天。沙龙上,往往是潘先生首先提起一个话题,接下来学生们对此话题进行展开,大家充分讨论。话题很宽泛,既有学术上的探讨,又有教育上、特别是高等教育上的热门话题。整个过程中,个人的精彩阐述与大家的谈笑风生,相映成趣。在讨论的过程中,不同的见解充分展开,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看似漫无边际,实则有中心主题。当然,皆在先生掌握之中。潘先生之所以能掌控全局,如同备课一样,他事先进行了准备。在讨论期间,潘先生耐心地听学生们讲述他们的观点、看法。当学生讨论偏题,他会及时给予点拨。当学生的问题讨论未果,潘先生会以简练易懂的话语为学生指点迷津。潘先生也多次说,他从热情奔放、思维敏捷的莘莘学子身上获得了活力,更了解了自己学生在学习研究方面的情况,也到了一些宝贵的信息,从而更有利于他的学术观点的不断创新。先生的这种独特的教学风格,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多个方面都显示了中外教学方法的精华并且扬弃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的许多弊端,而形成了一家之特色,比如说这样一种教学方法折射出了学术讨论教学法的根本: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质疑问难,同时也带有中国传统的书院那种师生关系融洽教师乐教、学生善学的味道。
潘懋元先生的高校教学方法观与其长期坚守在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思想来源于实践,但同时对实践也有指导作用。因此,实践是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由思想影响下的实践。
关键词:结合实际;精心设计;探索;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142-02
教学方法是教师对学生认识活动的组织和控制方法,也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系统地学到知识技能的途径。在高校教学中,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完成教学任务,才能更切实的提高授课质量,肯定是每一位教师最迫切想解决的问题,也是当前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这既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技术性、技巧性问题,同时还涉及到教师本身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体现教师深层次的教学理念问题。
一、要用现代教学观念指导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先导,也是决定教学方法选择的关键。为确保教学方法选择的科学与合理,教师必须对师生关系、对教学、知识、学习都有正确的认识,必须确立现代的师生观、教学观、知识观和学习观。
(一)师生观
师生关系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伦理意义上,教师是长者,学生要尊敬教师,教师要爱护学生;人格意义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要互相尊重;知识意义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但并不意味着在知识点上教师永远是权威,高校更是这样。因此,高校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是平等意义上的共同探索知识的合作者,在知识的探索中不存在“上下尊卑”的分界线。
(二)教学观
高校课堂教学,除了培养知识和技能,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他们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鼓励他们积极主动的体味知识的发现过程;要让他们理解知识的价值与意义,确立求索知识的正确态度,培养探索知识的进取精神。因此,传递知识不是高校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讨和反思知识,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保护与培养,着重培养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观
人们通过多年改革与探索,已经深刻认识到:书本理论只是知识的一种描述形式,并不代表知识的本来面目。活动和体验、经验与理解、交流与建构都具有知识的意义,甚至具有更重要的意义。高校本来就是思维聚散碰撞的中心,是解放思想、创新知识的发源地。因而,高校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求知欲望的强烈性,而且还要正视新时展变化给学生思想观念带来的巨大冲击。高校教师必须要破除权威,要勇于引领学生以新观念、新思维、新方法解读和创新大学知识。
(四)学习观
就学习的根本意义而言,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结果的责任承担者。教学的本质是向学习者提供更有效的学习环境,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是教学生如何学。根据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解释与研究,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可以通过主体的自身反思和实践体验来实现,也可以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社会流来实现。为此,高校课堂教学方法就要多设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的环节,多设计实践性、探究性作业,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反思与体验。这对于改变高校课堂教学现状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二、运用教学方法设计的有关理论,科学、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设计应围绕一定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手段条件等因素,选择教学要采用的策略、方法及其组合。教学方法设计本身是一门科学,有它自身的内容和规律。教学方法的选择并非完全凭主观意愿、个人嗜好,而是有规可循,有据可依。
(一)要依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方法设计也就不一样。对于教学方法设计直接起导向作用的是由总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分解出来的每个学期、每个单元、每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目标既包括传授知识方面内容,也包括发展认识技能、认识策略方面的内容,还包括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内容。每一方面教学目标的落实都需要进行相应的科学教学方法设计。为了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掌握教学目标分类知识,把总的、较为抽象的目标和教学任务分解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并根据这些目标进行科学的教学方法设计。
(二)要依据教学内容
不同学科和专业,应采用不同教学方法设计,因为不同学科和专业有其各自特点,学生在掌握这些学科、专业知识时也存在一定的心理差别。如理工科课程要求使用讲解和演示相结合及实验、实验作业等方法,而在人文学科中则较多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等。因此,教师在教授不同专业学科时,一定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即便是同一专业学科,也应针对每一次授课的不同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方法设计。
(三)要依据学生的特点
教学方法设计会受到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和知识条件的制约。相对来说,大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明显减弱,自学能力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增强。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心理水平,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求知欲。因而,高校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法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考虑不同类型学生智能及特性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群体,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
(四)要依据教师的自身素养和经验
[关键词] 网球 公体课 教学方法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天津体育学院、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天津财经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六所高校网球公体课为研究对象。对其网球公体课开设情况、教学效果等进行调查分析。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天津体育学院图书馆、CNKI、维普等网络资源,查阅有关网球公体课教学的相关资料。
1.2.2 访谈法
通过对六所高校的网球公体课任课教师、实习教师及相关领导进行访谈,了解其网球公体课开设状况、学生状况及教学效果等。
1.2.3 观察法
深入以上六所高校,观察其网球公体课教学过程。
1.2.4 逻辑分析法
根据实地考察情况,结合天津市高校网球课程成功教学经验以及网球运动的特点,对以上六所高校网球公体课的教学方法进行系统分析。
2. 天津市网球公体课开设现状及学生特点
2.1 天津市高校网球公体课开设状况
通过对天津市六所高校网球公体课的实地考察了解到,网球运动在各大高校中已被普遍接受,深受学生喜爱。然而在其网球公体课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教学观念陈旧,没有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走上终身体育锻炼之路。其次,许多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网球公体课的发展需求。最后,许多学生经过网球公体课的学习,并没有真正掌握网球基本技术,而且对网球规则、礼仪等理论知识了解甚少。
2.2 天津市高校网球公体课学生特点
经考察了解到,网球公体课的学生针对的是非体育生,平时注重文化学习,忽视身体锻炼,身体灵活性和协调性相对较差,大部分学生从未接触过网球这项运动。
3. 网球运动的特点
网球运动和其他持械运动(如羽毛球、乒乓球等)相比,网球的弹性较大、场地较大,需要的跑动多,初学者很难判断球的落点及合理的击球点,并且网球运动的击球技术需要全身协调用力。因此,对参加者的身体协调性、灵活性以及动作技术的流畅性,脚下步法的灵活性等都相对要求更高。
4. 网球公体课教学方法探讨
为提升天津市高校网球公体课教学效果,必须加强其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深入天津市六所高校,对其网球公体课开设状况、学生状况、教学效果等进行实地考察,对网球公体课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结合网球运动的特点及天津市高校网球公体课成功教学经验,总结出适合天津市高校网球公体课教学的几种方法。
4.1 集体练习法与分组练习法结合
在课程的初始阶段可采用集体练习法,如握拍、挥拍练习,熟悉球性练习,步法训练等,这样可以缩短教师讲解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挥拍动作之后就可以采用分组练习加集中讲解的方法。分组练习时选择几个技术较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来组织练习,这样既提高了技术骨干对网球技术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能力,更重要的是,同学之间能够互助合作,提升集体凝聚力,加深同学之间的友情。分组练习时,教师要亲临各个小组进行分别指导,发现共性问题时再集中进行讲解。
4.2 游戏法
快乐体育是我们既熟悉又热衷的一个话题,在网球公体课的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注重情感交流,采用有趣并且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并且愉快地参与锻炼。在网球公体课教学中运用游戏法,能有效地起到这样的作用。例如,在课前准备活动期间可以安排一些体育课常用的小游戏,如“贴人游戏”等,这样能够使学生在上课之前充分的做好热身,有效的避免运动损伤。随着网球课程的逐步进行可以加入一些球性练习、抛球、吊球等小游戏,使学生在熟悉球性、掌握技术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网球课程的兴趣。所以,游戏教学法是网球公体课教学质量提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4.3 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领悟,同时更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要遵循由易到难,所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具体实际,又要保持提高学生的好奇心来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在该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学生的领悟和亲身体会,提倡学生自主积极的去探索。教师可以在网球公体课教学过程中提出并且示范多种技术动作,让学生进行亲身体会,也可以分组讨论。这样能够更好的加深学生对网球技术动作的理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4 分层教学法
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经历等都有所不同,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对网球技术的掌握程度就会出现差异,此时可以根据学生对网球技术的掌握程度分成不同的层次来进行教学。不同的层次可以安排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有利于分层进行集中讲授,提高教学效率。但应用这一教学方法的时候要注意考虑低层次学生的心理感受,多加鼓励和心理安慰。
4.5 比赛训练法
比赛训练法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网球技术、战术的应用,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对于比赛训练法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不同阶段可以安排不同的比赛训练,例如在初学阶段可以安排用球拍颠球比赛、比一比用正手击球过网的数量等,随着网球课程的进行可以安排“多人底线对拉比赛”,或创造一些小比赛来提高学生控球的稳定性,到课程后期阶段可以安排一些短盘制的比赛。应用比赛法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安排与学生对网球技能掌握程度不符的比赛内容,以免导致学生的技术动作变形或让学生失去兴趣。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通过对天津市六所高校的实地考察了解到,多数高校教学方法单一且较传统,对以上提出的五种教学方法应用较少。部分院校网球公体课即使应用的教学方法较多,但对于不同教学阶段、不同人群的教学方法安排上不够合理,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
5.2 建议
5.2.1 改革教学方法,适当创新。教学方法不应局限于某一种,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需求适当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如在理论部分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来学习网球基本技术、比赛以及网球运动的规则、礼仪等。
5.2.2 各大院校加强沟通交流,互相学习。天津市各大高校之间应该加强交流,互相借鉴成功的教学经验,改进自身教学方法。同时也可以借鉴其他项目公体课的成功教学经验。
5.2.3 合理应用教学方法。对于不同教学阶段、不同的人群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多种方法交叉并用,以最大限度的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陶志翔.网球运动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余军.普通高校网球选项课实施分层教学实验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35(5).
[3]康长林.快乐体育与体育教学[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J],2010,35(5).
一、我国目前高校网球教学的现状以及不足
现如今,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高校都已开展网球选修课程,但受到传统“三基型”教学模式的影响,各高校在教材选择和教学手段和形式上仍比较单一,不能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部分高校的网球教学资源还有限,大多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由于高校资金短缺,专业师资力量不够,基础设施和网球器材不完备,教学方法略显单一。第二,网球课程设置太少,教学班级的人数众多,可实践的网球场地少,满足不了众多学生的需求。第三,学习内容设置有限,多以实践课为主,缺乏系统完善的网球知识建构,不利于大学生网球兴趣的启发和知道,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有限,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下降,学习效果不太理想。第四,课程设置上过于普遍化,忽视了学生的先天生理条件、生活环境、运动基础以及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个体差异,使得大学网球学员当中存在“吃不消”和“吃不饱”这两种极端现象。第五,在高校网球成绩的评定上面缺乏客观公正的过程性评价体系,过分依赖网球教师的主观评价以及单纯的技术分来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量化”,这种终结性评价体系忽略了个体的发展,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目前我国高校网球课程“软、硬件”条件都不能满足当前大学生对于网球兴趣爱好以及网球知识技能的追求,造成我国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缓慢。
二、我国高校网球课程改革要点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应当个性化。当前的高校网球教学不能再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以教师为教学中心,要改变学生那种被动学习的状态,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根据网球学员每个个体差异制定真的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对网球教学策略进行创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发展学生的个性,网球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升。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应当现代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手段、教学器材和教学媒体进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当中。网球教师不必再依赖传统的讲解教学和示范教学手段来教学,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教学媒介,将先进的试听教学引入当前的网球教学课程当中,从而提高网球学习的教学质量。第三,在教学方法上还应当具备开放性的特点。当前的高校网球教学不能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应当在创新当中充分体现网球运动开放性的特点,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观念,不断对网球知识进行更新,提升网球教学的理论高度。在传统教学的继承和发展之上,对网球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逐步让现代网球教学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融合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网球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教学方法相辅相成,共同提高网球教学质量。
三、我国高校网球课程改革创新与优化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高校网球教学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同时也要考虑到当前很多高校教学资源不足的现状,结合网球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对高效网球教学进行改革创新与优化。
3.1墙壁法和快易网球教学法想结合。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针对我国部分高校网球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而进行的,墙壁法就是在学员人数众多的时候,场地满足不了需求,这时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练习机会,就借助墙壁来辅助学生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形成动作技能。而快易网球教学法主要是针对我国网球起步较晚的现状而推出的一种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方法使网球简单易学,强调了网球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能让初学者更快地适应网球节奏,获得基本的网球技能。
3.2录像反馈法和表象训练法相结合。通过摄录设备对学生的网球动作进行录像,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直接发现自己的不足,借鉴他人的技战术来提高自己的网球技能,让学生能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动作表象,再通过反复的想象,形成自己的技战术。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让学生直接看到自己的不足,还能提高学习网球的兴趣,同时还能将运动技能进行巩固,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3.3异步教学法和小群体教学法相结合。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因材施教,根据网球班级学生的网球技能和学习能力进行分组,充分考虑到各水平学员的个体差异,分内容、分层次、分阶段进行高校网球教学。异步教学法让水平原本较高的学生能够获得提高,同时让一些网球基础较差的学生获得指导和鼓励,从而网球的兴趣不减。同时这样的分组也能提高教学效率,让同一水平的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形成一种互帮互助互动竞争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网球学习的主动性。这样的分组并不是一尘不变的,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当中应当注意学生的个体变化,及时对小组进行微调,这样更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4 情景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相结合。将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加入到日常的网球教学活动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将枯燥乏味的基础练习添加到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当中,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战技能,分阶段对学生的技战术水平进行提高,避免了练习的枯燥性和盲目性。同时巧妙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能提出新的问题,彻底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同时这种探究式教学也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当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学习网球的主动性。
关键词: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混合教学方式;教学创新
引言
基于对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的了解,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具有科技含量高、教学内容难度大以及教学针对性强的特点,在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教学需要,采取混合教学模式不但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还能够满足教学需要,为整个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提供有力支持。因此,应当结合多媒体技术课程的实际情况,重点探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以及多媒体技术课程的特点,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应用混合教学方式,使整个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能够取得积极的效果。
1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混合教学方式的内容
所谓混合教学方式,主要是结合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的特点,将多种教学方式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方式的优势,提高整个教学方式的针对性和实施效果,保证课堂教学在教学氛围、教学全面性和教学效果方面得到有效提高。因此,通过应用混合教学方式,扭转了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局面,使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有力的支持,在教学针对性和教学全面性方面得到提升[1]。混合方式的应用,对整个高校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混合教育方式尝试着将多种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融合在一起,并通过教学创新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从目前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情况来看,应用混合教学方式是必然的趋势。结合当前高校教学实际,混合教学方式对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的实施有着重要影响。基于对混合教学方式的了解,混合教学方式既包含教学内容的融合,同时也包含教学方法的融合。混合教学方式的应用反映出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已经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式上,都实现了全面创新,对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多媒体技术课程的实施产生了重要影响,由此可见,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应当对混合教学方式的内容进行细化,通过创新教学方式的形式推动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同时,也要保证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在落地实施中能够得到混合教学方式的有力帮助,从而推动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的发展,为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2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混合教学方式的实施
2.1课前阶段
在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混合教学方式的实施过程中,课前阶段是重要的准备阶段,在课前阶段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合理选择,并设计出教学方式的融合模式,将分组教学、探究式教学以及案例教学方式混合在一起,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特点制定教学方式,使整个教学方式能够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和融合,在教案当中突出教学方式的融合特点,使混合教学方式能够在全面性和准确性方面达标,能够针对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予以有效实施[2]。基于高校教学的特点,混合教学方式在具体实施中,应当按照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规律做好应用,其中在课前阶段,应当从准备教学内容、编写教案、确定教学方法以及梳理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入手,使混合教学方式能够形成对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课前阶段的有效准备,能够通过多方面的准备,使高效多媒体技术课程在教学中得到有效实施,以满足课堂教育需要。通过完善的准备和细节方面的把控,使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在课前准备阶段能够实现预期目标,提高课前准备的完善性,保证课前准备能够达到教学要求。通过这一方式,使整个混合教学方式在落地实施中能够得到细化,保证混合教学方式的实施能够实现预期目标,避免混合教学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内容针对性不强和教学手段单一的问题。
2.2课中阶段
经过课前准备阶段,在课中阶段需要将混合教学方式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和多媒体技术课程的内容重点做好分组教学、探究式教学以及案例教学的融合,使这三种教学方式能够通过课堂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形式融合在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检验混合教学方式的应用效果,通过记录课堂教学效果,能够及时反馈混合教学方式的特点和混合教学方式的不足,对于调整混合教学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混合教学方式的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混合教学方式由于涵盖的教学手段多,在具体实施中能够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灵活调整,使整个课堂教学能够在宽松的氛围下落实各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使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在教学中能够围绕着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生的关注点开展教学,既能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同时也能够满足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能够实现预期目标。因此,通过混合教学方式,能够保证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在课堂教学阶段获得更多教学方法的支持,在整个教学方法的应用方面取得积极效果,并能够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使整个课堂教学能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在教学目标落实中满足教学需要。
2.3课后阶段
在课后阶段需要对混合教学方式进行复盘,根据记录的教学信息,检验混合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是否满足教学需要。如果存在瑕疵,需要对混合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将分组教学、探究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划分,以提高混合教学方式的应用效果,满足混合教学方式的应用需要。因此,做好课后阶段的复盘以及课后阶段的调整,是混合教学方式应用当中的重要环节,做好这一环节的工作对满足课堂教学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中,课后阶段往往被忽视。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成效,应当对课后时间予以充分利用,应当在课后阶段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制订专项复习计划,对课堂中学习到的内容展开全面复习,并总结课堂知识、掌握教学规律,按照课堂复习要求开展复习工作。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能够使学生在课后复习阶段熟练掌握课堂知识,并且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延伸课堂教学范围以及发挥课堂教学的辐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根据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实际,在课后阶段有效应用混合教学方式,对提高课后阶段的复习效果和满足复习要求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当根据课后阶段的特点以及课后阶段的教学实际,推动混合教学方式的应用,使混合教学方式能够成为解决课堂教学问题和课后阶段复习问题的重要手段。
3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混合教学方式的评价
3.1教学效果评价
在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混合教学方式应用中,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能够检验混合教学方式的针对性和混合教学方式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对整个教学效果的评价,混合教学方式的优势得以凸显,整个混合教学方式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课堂教学需要,能够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整个混合教学方式在应用中实现预期目标[3]。基于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做好教学效果的评价至关重要。通过教学效果评价,能够对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教学方法的针对性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作出评价,同时,也能够对混合教学方式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并基于评价结果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调整,使整个混合教学方式能够在实施过程中具有更强的针对性,能够按照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需要开展教学工作。通过对教学结果的关注,能够使整个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在实施中得到更多的支持,保证混合教学方式能够成为推动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实施的支持手段。由此可见,通过教学效果评价的方式,能够掌握混合教学方式的特点以及混合教学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整个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提供有效的评价手段。
3.2教学创新评价
在对混合教学方式进行评价时,不但要做好教学效果评价,同时还要进行教学创新评价。混合教学方式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对于传统教学方式进行了有力的补充,继承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同时又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对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使整个混合教学方式能够在教学针对性和教学效果上得到全面提升,满足教学需要。从当前混合教学方式的应用来看,实现了预期目标,提高了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混合教学方式是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实施的重要支持手段,同时也是高校多媒体基础课程教学创新的侧重点,对整个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基于对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的了解,通过混合教学方式的应用,能够检验教学方法是否满足教学需要,并根据教学结果进行合理调整。通过教学评价的方式检验混合教学方式中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实现教学目标。从这一点入手,能够保证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在实施中能够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教学方法支持,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保证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实现预期目标,通过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能够把握正确的教学原则,依托混合教学方式实现对教学方法的检验。
关键词: 地方高校 教学方法 创新 要素
在大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正确运用的关键在于以下四个方面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学目标、学生基础、教师教授行为和教学环境。其中,教学目标是制约教学方法运用和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学习者的初始状态决定教学的起点,是教学方法选择的基础;教师教授行为特点是教学方法选择的重要条件;教学环境从外部制约有效教学方法的运用或选择。
一、地方高校的教学目标
依据目的――方法论,任何方法都离不开目的,离开了目的的方法如无皮之毛,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研究教学方法首先必须考察教育目标。一般认为,所有教育都要实现两个层次的目标:第一层次的目标是知识的传授与运用,这是教育的浅层次目标;第二层次的目标是社会化,人需要在社会环境中生存,所以,教育的深层次目标是让学生成为“社会人”,尤其是一般正规教育的最后一站――大学教育,学生接受此类教育后是要融入社会的。所以,第二层次的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地方高校也是大学的一种,同样需要实现这两个层次的目标。地方高校与其他大学的不同点在于其所传授的知识的侧重点及“社会化”的“接点”会有所不同。地方高校属“应用型”大学,清晰地说明,第一,必须传授侧重“应用”型的知识,“应用”的范围则可以很宽泛,即知识能应用于个人的学习、生活或者工作,应用于国家的繁荣昌盛、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应用”,应用于理论建构、实践指导、实践操作也是“应用”。第二,必须培养“应用性”强的人才,即地方高校学生的“社会化接点”是学生适应技术变化、促进技术变化的能力。正如亨利・M・列文所说,教育的最大作用是“提高工人适应变化的能力”,“教育对于那些在技术进步中需要适应变化的工作尤为重要。最新的内生增长理论认为,这不仅是由于受过良好教育的工人对技术变化具有适应性,同时因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工人促进技术变化的能力”①。
因此,地方高校教学需要做的不仅是传达系统的专业知识,还要提供学习和实践知识的机会,加速完成大学生的社会化。大学的教学目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学科专业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分解完成的。因此,在具体的大学教学过程中,传授侧重“应用”的知识和培养“应用性”强的人才这两个层次的目标的实现,决定了地方高校必须选择、运用和创新教学方法。
二、地方高校的学生学习
学习者的初始状态决定教学的起点,是教学方法选择的基础。地方高校现在主要招收的是常规学生,即经历高考而获得学习资格的高中毕业生,有比较扎实的高中知识作为大学学习的基础,但也有经过高考之后考上正规大学的放松心理作祟。他们在生理上已经成熟,但与其他高考取得高分,考上社会所认为的更好大学的同学相比,或者与没有读大学、高中毕业直接参加工作的同学相比,既庆幸又不太自信,正面自身现状及心理的成熟度还不够。他们一方面因为生理上的成熟而表现出成人的某些特点,模仿成人的行为方式,以显示自己的成熟。另一方面,因为心理的不成熟和社会化程度不高,常常表现出单纯幼稚的一面。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不太爱学习,注意力不够集中,会在不恰当的时刻寻找不恰当的机会发泄自己的情绪,导致突发事件增加。因此,学校和教师需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再适宜录取率快速升高后的生源构成。第二,极端事件可能增加。因此,在学生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应该对新生进行适应性调查,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模式多样化。
三、地方高校的教师教学
地方高校的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上有四种:课堂教学、现场教学、自学、实践或科研教学等。与教学形式相应,可以采取的教学行为有:课堂教学、现场教学、自学辅导和实践或科研辅导等。在教授不同性质的知识的时候,教师必须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运用不同的教学行为。
如在必须阐述基本理论或者学生比较陌生的关键知识点时,应以课堂授课为主,但绝不是所谓的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地方高校的教师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把握五种关键行为。一是清晰地授课。逻辑的、逐步进行的次序,清晰易懂的授课,没有会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不良习惯;二是多样化教学。多样的教学材料、提问、反馈等;三是任务导向。成就(内容)导向,而不是过程导向,使内容覆盖面尽可能大,教学时间尽可能多;四是学生投入。限制分散注意力机会,使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操作、思考和探询等;五是学生成功率。把60%-70%的时间用在能给学生带来中高水平的成功率的任务上。
另外,地方高校的教师还需要有效教学的五种辅助行为。一是运用学生的想法和贡献。运用学生的回答促进课时目标的实现,让学生使用自己的想法、经验和思维模式等,详细阐述和扩展所学内容;二是组织课堂。教师是先行组织者,并具有一定的心理策略,用多种要求创建一堂课的活动结构;三是提问。运用内容问题(直接)和过程问题(间接)传达事实,并鼓励学生探询和解决问题;四是探询。诱导、澄清、探求额外信息,必要时调整探询方向;五是热情。在课堂讲授中通过语言的抑扬、手势、目光接触及活力等展示生气、投入、兴奋和兴趣。
一般而言,在所有的或绝大多数教学情景下,教学的关键行为比较有效,而辅助教学行为,诸如运用学生的想法和贡献、组织和提问等,只对部分学习者和部分教学目标显得重要。为了完成侧重应用的知识传授和运用及培养“应用性”人才,地方高校的教师教学需要把关键和辅助教学行为精心安排和组合,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门课程。
四、教学环境
地方高校教学方法的创新受其本身的校情、国情和时代特征等外部环境制约。地方高校一般校史不长,办学特色还不突出,发展基础不太雄厚,在国家教育系统中学校地位不高,教职工也没有很大的国际国内学术上的影响力和教学实践上超越其他高校教师的能力。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而精神上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但因转型期的社会不确定性,使精神上的困惑与迷茫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当今时代现代科技、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师生所能接触的现代科技越来越高级、社会信息越来越丰富,所能掌控的事物却仿佛越来越少。纷繁复杂、真假难辨、精华与糟粕共生、碎片化的不系统的信息无所不在;未来的不确定性,无法掌控的局面,深深地影响着地方高校师生的教与学的行为。地方高校教学方法创新不仅要客观地面对现实的教学环境,更重要的是要利用好这些环境以提高大学教学质量。
总之,有着自身特色的校情、国情及时代特征的地方高校,要对一群知识较丰富、有一定的接收能力、但自主学习能力和自觉性不是很强的学生,依靠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的教师,实现传授知识、培养实用技能的教学目标。与此同时,必须注意到,迅速发展的现代科技正在史无前例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体的应用使电脑终端具有全面处理文字、数据、图像、文本、音像等多种信息的能力,形成智能的个人电子产品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这种现代化的人机系统极大地扩展了人的智力、能力,缩短了现实世界时间和空间的距离”②,地方高校创新教学方法将产生深刻影响。
五、师生关系
地方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的四个关键要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其中,教学目标是制约教学方法运用和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学习者的初始状态决定教学的起点,是教学方法选择的基础;教师教授行为特点是教学方法选择的重要条件;教学环境从外部制约有效教学方法的运用或选择。地方高校要进行教学方法创新,必须正确认识教学目标,充分了解学生基础,恰当运用教学行为,有效利用教学环境。另外,还要特别注意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对于基础教学的对象――孩子来说,学校既是学习的地方又是监管场地,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临时保姆;对于大学教学的对象――大学生来说,大学是互相学习的地方又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教师既是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又是朋友。地方高校的师生交往既具有工具性价值,又具有目的性价值。师生关系就是教育本身的表现方式,是有意义的教育活动。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包含着相互期待,即教师期望学生获得发展,而学生则期望得到教师的启迪和引导。
从具体的教学方法如问答法、对话法、讨论法、实践法的运用来看,地方高校师生交往应凸显主体间的对话意识。理想的沟通情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每一个说话和行动的主体均可参与讨论;各人均可质疑任何提议,并可表达其态度、愿望和需要;讲话者不会受到外来或内在的禁止,应有行使上诉的权利。如果没有平等的对话环境,没有师生之间的交互主体意识,那么即使形式上在对话,实际上是一种强者对弱者的“对话式”压迫,是强者迫使弱者接受自己意志的过程。这种对话只会远离理解,徒增误解。因此,在地方高校师生交往的过程中,必须提倡真正的对话。即使有意见分歧,教师也必须消除话语霸权,不依靠权威或其他扭曲的手段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见解,而是由师生双方各自用论证和事实支持自己的观点,通过反复讨论和检验达成共识。
从教学方法运用的结果来看,地方高校师生达成理解的实现,学生实践任务的完成缘于语言的有效性和行动的相互支持。语言的有效性要求包括:说出某种可理解的东西,提供给听者某种东西去理解,由此使他自己成为可理解的,达到与另一个人的默契;行动的相互支持要求教师创造实验知识的环境,做好实验的各种准备,学生具有积极学习的态度,共同完成知识的仿真应用甚至实际应用。为达到这些目标,师生要坚持基本的话语规则和行动准则。师生在对话过程中,均应态度诚恳、真实,所说的观念和想法都应发自内心,彼此用心交流;师生在实践过程中,应不怕麻烦,多次试验,勤勤恳恳,敢于接受失败,挑战自我,勇于创新。
注释:
①亨利・M・列文著,由由译,教育如何适应未来――以美国教育为背景的探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2).
关键词:高校钢琴 体验式教学法 作用
我国高校钢琴教学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在于教学方法过于陈旧,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如果高校钢琴教学的方法问题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国内的钢琴教育势必会离素质教育、美学教育的轨道越来越远,误入功利化的歧途,最终走到发展的瓶颈,严重阻碍我国的艺术发展。因此,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是现阶段国内高校钢琴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国内钢琴教学现状分析
进入21世纪之后,国内出现了“学琴热”这一社会现象,各大高校也相继开设或引入了钢琴专业,以高校学生和教师为代表的高素质人群,逐渐引领了国内钢琴演奏的最高水平。高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乐感都优于其他人群,适应能力较快,学习效率高;以高校师生为主体的钢琴教学新天地,为国内的钢琴演奏高水平的注入了新的血液,促进我国钢琴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
相比于其他乐器,钢琴的学习带有一定的公共性。在一些西方的发达国家,钢琴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全民乐器,家庭的普及率很高。一些学校甚至把钢琴学习作为常规教学的必须课,用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趣味。由此可见,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钢琴教育。近年来,国内钢琴的家庭普及率也在迅速上升,钢琴学员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然而在钢琴教学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育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急需解决;否则,就会阻碍我国钢琴教育教学的发展,甚至危及社会主义美学教育。
二、体验式教学法应用于高校钢琴教学的必要性
从本质上讲,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其突出特点在于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它的内涵好精髓都通过音符和旋律的方式表现出来。面对同样的作品,不同的人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体验”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在高校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认知水平,通过创造实际的情景,展示或再现教学内容,使学生们能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构件、理解、掌握直至融会贯通的教育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的最核心特点在于:要以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水平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工作,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和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需求。将体验式教学法应用于高校学生的钢琴教学,能够让学生在音符的组合中体会这一古老艺术的丰富内涵,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三、体验式教学法的基本方法
近年来,体验式教学法被广泛应用于高校教学的各类课程,具体的实施方法各有不同。本文立足教学经验,参考国内文献,归纳总结了体验式教学法的三点基本方法。
(一)教学的正确引领
将体验式教学法应用于高校学生的钢琴教学活动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体验式教学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在课前进行兴趣铺垫,在正式的教学过程中完成实际引导,在下课后应该指导学生进行复习训练。在体验式教学的实际工程中,应该注重学生所反馈的各类信息,不断对体验式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调整,提高高校钢琴教学的人性化和个性化水平。
(二)学生的积极参加
在高校钢琴课程的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列出案例,实现情景再现,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氛围内亲身体验钢琴教学的时效性和认知性。高校钢琴教学的体验式教学法,能够开阔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构建钢琴学习的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
(三)师生的亲密交流
受到传统高校教学方法的影响,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仅仅局限在课堂实践。下课后,学生很难获得与老师面对面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体验式教学法高度重视师生交流,认为师生间的交流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改善教学水平,完善师生关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建议,高校钢琴教学推行体验式教学法之后,授课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多与学生们接触,能够及时解答学生们在学习、练琴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也能够通过这种亲近友好的师生交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要,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四、结语
本文认为,钢琴教育应该作为美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与其他的音乐教育手段相辅相成,作为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应该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作为高校教师,应该在现有的教育教学环境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高校钢琴教学的实际水平,促进国内美学教育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蒋琴.体验式教学法在高师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中旬),2014,(03).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现状 内涵 意义 运用
一、高校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方法还处在欧美发达国家19世纪以前的水平档次,整体教学水平远远落后。国内大多数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仍旧以老师整堂课都在讲述,学生埋头苦听的形式,缺乏对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学生和老师也缺乏必要的相互交流。从整体上看,国内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死板,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够落实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对于国内公共基础课程教育方法的改革十分必要,当然这也是一项艰巨而持久的任务。
在实际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听课学生较多,相互间不仅存在素质差异,特点也各不相同,加上老师与学生极少沟通,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本不了解,因此,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够采取较为针对的教学方法。而且由于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以及考试的要求,授课老师一般都对学习内容进行划分,着重灌输考试要点,希望学生能够在成绩上提高。而很少考虑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积极性,也很少采取措施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课外内容的教授,导致学习氛围僵硬死板,学生对学习打不起精神。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课堂纪律较为松散,老师缺乏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关注,对于学生听课质量不能够保证。许多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课堂上学生很少有发表意见的机会,有时候仅仅会进行老师单调的提问,课堂气氛也十分沉闷。老师一讲到底,学生往往不能够集中精神一直听讲,讲课持续时间越长,学生的注意力越难以集中,后半段课程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有的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老师会开展一些规模较小的探讨活动,但是话题较为肤浅,实践也不充裕,学生根本不能够体验经验交流的感觉。而且由于学生人数较多,老师需要安排上课、作业、出题等内容,往往产生疲劳,不能够面面俱到。因此,总体来说目前国内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现状不容乐观。
二、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内涵
多媒体教学方法是在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教学设计,将教学内容等通过图像、文本等形式编辑在多媒体中,然后通过多媒体播放功能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形成图文并茂,将声音和图像代替枯燥的教学内容。使用多媒体教学,不单单是增加了教学内容的信息量,还将抽象的、用语言难以准确描述的概念或具体内容用生动的图像和声音表示出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印象更加深刻,也增加了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教学,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深刻的变革,增加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但是这并不是说多媒体教学要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任何教学手段都不能说是完美的,多媒体教学如果使用不合理也不能够发挥作用。多媒体教学中包含了许多传统教学的功能,也有一些特殊的功用,但是需要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才能够发挥正常功能。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方法,能够为学生展示教学内容以及按照老师的思路进行播放,但是却不能够代替老师进行授课。多媒体教学方法在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授课老师需要熟悉多媒体教学方法,实现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
三、“公共基础”课中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的意义
多媒体教学方法以其信息存储量大,图文并茂,应用灵活,展现效果良好的优势在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也需要进一步创新和改革,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也是发展的必然。
在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做成多媒体课件,通过生动形象的图像和声音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降低了老师的授课难度。使用多媒体技术开展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能够营造一种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集中精神,加深多媒体课件中教学内容的印象。对于多内体课件中展示的直观内容,学生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掌握。当然,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多媒体课件的质量也是影响多媒体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目前,许多高校使用多媒体教学,仅仅是将黑板上的内容添加到多媒体中向学生展示,这仅仅是省去了老师板书的时间,并未起到真正的灵活运用的效果。有的老师还通过预先录制教学内容,由计算机全程为学生讲课,更是舍本逐末的走向了思维误区。也有的老师过于注重多媒体课件的操作和课程进度,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难以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方法只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环境,增加了教学的灵活性,但是不能够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有科学合理的运用,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够一味追求先进科技的使用,才能够实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真正效果。比如,有些化学实验现象不明显,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实验现象的细微变化,然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能够有所发现。一些实验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较多,需要老师提前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强调,但是仅凭语言难以让学生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而通过多媒体技术就能够将这些内容一一展现,甚至将错误操作带来的后果也向同学们展示出来,增加了学生的印象,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总之,在高校公共基础课程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互结合,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充分发挥二者的特点,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