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建筑专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科研类
科研类这个模块的题目的选定进本上都是来自学生的导师,一般是其手上的科研项目。例如:超高性能的混凝土研究、混凝土的碳化处理、可再生混凝土等等许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能的研究题目,受到了本校学生以及招工公司的好评。在设计过程中,同学们要对于相关资料进行查阅,对于本题目的研究状况做出集体的了解与分析,之后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之中,对开题报告进行编写。对课题要研究的内容以及要进行解决的一些问题、解决方法、解决步骤、时间安排做出初步的安排。之后与四年来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与导师进行商讨,确定研究方案、进行试验以及具体分析,与导师一起对研究项目中遇到的一些很难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同时撰写报告。在此过程学生对于科学的态度会更加严谨,解决建筑设计方面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为工作奠定了有用的基础。
(二)工程项目类
此类模块的设计课题的来源基本上都是设计院,有的时候也会让老师确定。关于设计题目的确定一定要对其是否可以应用进行考虑,而且其难易程度也要适当、且一定要和建筑业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同时其选题涉及的知识面应该尽可能的宽广一些。其中框架结构一定要包括结构的设计以及建筑物的外貌设计这两个方面,其中用手画的图纸要多于两张,结构图也要比三张多,用来锻炼学生们画图的能力。
(三)施工技术类
此类毕业设计和现场上的一些管理和施工要用到的技术以及一些组织有很多的联系,对于学生四年来学习的专业知识,尤其是施工方面的进行锻炼。同时增强对于施工方案的确定、组织设计以及对于成本的计算等等方面的能力。其设计题目大多数出自实际的工程项目,其中要求其报告内容要有经过数据分析运算所得到的图表;同时要尽量减少重复的地方。
二、教师选择与多元化
(一)教师学生双向选择
现在,我校的毕业设计的题目应该让有相应资历的一些老师进行提出,同时编写题目方案,经审查后就可以在学校的网站进行公布。与此同时,召开会议,与学生们隐形商讨,告知学生们关于毕业设计的一些安排,例如指导老师、时间、评定方法等等的安排,让学生们大体了解,冰夜可以重视起来,老师也要对这些题目进行讲解,之后由学生们按照自己的爱好以及自身条件随意保宁并选择题目。老师在进行大体上的调节,从而实现双选,可以增加学生和老师对其的积极性。
(二)教师多元化
如果想让毕业设计的质量得到保证,那么一定要有极其优秀的教师带领,由于所选的毕业设计的类型不一样,那么对配备的指导教师也要有一些要求,教师要通过副高以上的职称评定或者是拥有建筑业的一些权威性的职业资格证的建筑工程师,要在实际上达到多元化。同时要鼓舞老师们努力获得建筑这个行业的职业资格,从而达到“双师”型的老师,从而更好的为“多元化”服务。
三、答辩与成绩评定
(一)毕业答辩
最后的毕业答辩是对于大学生毕业设计完成的如何的最后的检测。为了使这个过程更加有效率,更加能看出学生真正的实力,我们选择答辩的方式来进行。一般情况下答辩进行的时间是一周,其中要有一次组织小组答辩以及两次公开进行的答辩。公开进行的答辩中,评定小组中要有两个组长:正、副组长,一定要是致命的专家,对于建筑设计以及结构的安排要有一定的研究,其余人都应已经通过了副高以上的职称的评定,并设计各个方面。首先,学生们先对自己的设计进行介绍,大概十分钟,可以应用多媒体,然后老师进行自由提问,学生立即作答,最后老师们开始不记名评分,作为最终成绩。之后优秀者在进行小组答辩。
(二)成绩评定
设计的结果一般有以下几个:毕业论文、实习报告、英文报告等等。至少在答辩前一周时,就应该将成果整理完成,并且装订成册,让老师进行批阅,成绩结果要在答辩前评定完成。批阅方法要选用交叉式,对象由老师选择。最终的成绩按比例综合耳钉,其中,百分之四十为论文批阅成绩,百分之四十位答辩成绩,最后的百分之二十为评阅人给定的成绩。毕业设计的成绩主要分为五档,即优、良、中、及格以及不及格,其比例分别为:百分之十五、百分之四十、百分之三十、百分之十和百分之五。若果学生对所得成绩有问题,可以申请进行复议。
四、结语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论文范文一:建筑经济管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经济管理在现代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建筑企业若想真正的保障建筑工程施工顺利、建筑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就一定要实施有效应对措施对工程的经济进行合理管理。就建筑工程来说,其经济管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并且产品生产周期较长,而且在生产过程中所受的不确定因素也较多。本文就将强建筑工程中经济管理主要措施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经济管理;建筑工程;措施
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是一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核心所在,而工程的造价对于项目管理以及控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建筑行业中一定要不断加强对于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有效地控制并且抓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这两点是一个建筑项目最为基本的要求。经济管理就能够达到有效合理的控制,建筑工程的造价能够合理有效控制建筑工程项目在竣工之后能够符合国家规范和要求。
一、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意义
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涉及到较多的内容,比如资本预算、财务预算和经营预算等预算方面;还包括工程项目管理、技术管理、验收管理、建筑质量管理等等的管理方面。经济管理活动具有全面性,加强各个方面的管理,有助于促进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非财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对资源进行考核、分配以及控制,可增强建筑工程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之间的协调性,帮助企业既定目标的顺利完成。同时,加强企业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有助于有效进行项目的成本控制,获得更多的经营效益。
二、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奖惩机制的未有有效落实
在一个建筑工程企业之中,权责分离、奖罚分明的奖惩机制能够有效促进对本钱的管理。而在现代社会之中,许多的施工企业往往因为部门和岗位之间权责不符合从而无法做到有效的考核制度,这样无法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甚至产生拖沓倦态的工作态度。并且在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对于优秀员工的奖励制度往往没有得到贯彻的落实,只是做了表面的功夫,而因为工作失误而应该得到处罚的员工时常出于情面等原因而不了了之。所以这种奖罚无法贯彻落实的奖惩制度没能充分考虑工作过程中的实际实施效果,这不仅仅对对于员工工作积极性大大挫败,更会使建筑工程本钱管理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所以建筑工程企业能否贯彻落实奖惩机制实现真正的权责分离是员工关心的核心问题。
(二)权责分离机制不完善
建筑企业要坚守权责分离的准绳做到奖罚分明,这是促进建筑企业的本钱管理工作深入开展的有效方法。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往往由于各个部门与具体的岗位之间的权益不相映衬,使考核的难度加大,无法考量员工在工作中的优劣性并且造成奖惩模糊的尴尬局面。尤其是国有的施工企业由于大锅饭思想的根深蒂固使得奖惩工作往往一概而过,这种只布置工作而不考虑其效果的做法不仅仅会挫伤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且给企业以后的管理工作造成不小的难题和无法估量的严重损失。
三、加强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措施
(一)建立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制度
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制度只要包括了现行规则在经济管理中的实际运用、房地产开发与经济运营、项目管理与监理制度、建筑企业的运营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决策预测、建筑工程的招投标以及工程合同管理、工程的预算和定额等多方面的内容。建筑工程产品的价值原理以及应用、利润、本钱、售价以及资金时间、等值计算、投资评价计划、建筑企业的本钱管理以及经济的核算和设备更新经济的剖析,项目可行性分析以及资金的筹措,在建设项目结束之后还要对其评价、经济评价以及价值工程等方面进行管理。
(二)引进先进管理人才
针对建筑工程的管理来说,可以通过积极引进专业人才的方式来提升管理创新水平,对于现代化企业内部的人才引进问题,可以不断地开发新的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多元化的测试方式来获取人才,积极地利用网络化的宣传方式实现企业的宣传和人才的获取,在人才渠道的获取上也可以实现进一步的拓展和创新。针对企业内部员工的培训问题,则是可以根据因人而异的原则,根据不同的员工选择不同的培训方式,通过科学化的培训机制,针对有发展需求的员工为其提供相关的专业培训和教育机会,为其发展创造基础条件;同时建筑工程企业还可以在内部成立专门的评估小组来进行员工管理制度的构建或通过外聘专家进行指导的方式来落实人力资源管理方案的实施。对于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多方面的考察,通过科学化的员工管理制度能够更好的提升管理效果,并且根据内部管理制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相应的问题解决措施,保证可以实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三)完善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体系
有效的组织机构的建设是保证经济管理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若没有有效的机构来管理和协调各个部门,经济管理人员就会面临孤独无援、无处下手的尴尬局面,从而导致建筑企业经济管理失控。经济部门是建筑企业经济预算的制定部门和主要执行部门,其他部门要为经济预算提供资料和相关数据,保证经济预算的准确和顺利实施。经济管理中的防护性机制又称为排除开扰控制,指在经济管理活动前,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控制可能产生的差异。排除干扰是最为彻底的一种控制方法。但是排除干扰必须对被控制的对象有绝对控制能力。在建筑工程经济管理过程中,在工程预算之前事先制定的制度、规定、标准都能够作为是排除干扰的手段。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不断迅猛发展,建筑工程项目也在逐渐增加,这给建筑行业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难度也在不断的加大,如何实现建筑行业良好经济管理已经成为建筑企业广泛关注的问题,优秀的工程经济管理对于建筑企业效益的扩大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都起着十分重要的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学民等.浅析建筑工程中经济管理的问题现状[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12
[2]刘镇明.刘思远.建筑项目经济管理问题分析[M].北京:中国地质出版社,2012
[3]王林泰.建筑企业经济管理方法[M].深圳,深圳教育出版社,2010
[4]李常军,张林超,邹林强.突破中国建筑行业财务管理瓶颈[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10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论文范文二:工程项目EPC总承包建筑经济管理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进行,世界经济开始逐渐进入新的发展,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据相关数据统计,1999至2005年全球建筑市场的年均增长速度平均约为5.2%。根据美国标准普尔公司的预测,全球建筑市场未来几年将保持5.1%的年均增长率。在如此活跃的国际大背景下,我国的建筑承包领域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伴随着建筑事业的蓬勃发展,工程项目的相关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地进行完善并使之与工程项目的发展相适应。EPC总承包模式的应运而生不仅能是工程项目的整体管理更加趋于科学合理化,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为实现承包商的经济效益而有效控制成本以及优化工程的设计方案,因此在今后的工程项目承包方面采用EPC总承包模式可谓是明智之选。
一、工程项目EPC总承包模式概述
EPC总承包模式是当下国际以及我国建筑承包领域普遍所采用的一种工程项目承包方式,其在我国的建筑市场中受到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EPC即由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组合而成,分别是指设计、采购和施工。具体而言,EPC总承包模式主要是指负责项目工程的建设单位作为业主将自己所负责的工程发包给总承包商并且由总承包商对整个项目工程的方案设计、施工采购等事项进行管理并对项目工程的造价、质量、安全以及进度等进行全面负责,最后直接将建设完成的并且符合工程合同规定标准的竣工工程交由建设单位验收的项目工程承包模式。与以前较为传统的工程承包模式对比而言,EPC总承包模式将工程的整体设计以及优化完全交由总承包商进行,此举可以使总承包商在施工的过程中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不断对施工方案进行改善和优化而无需经过繁杂的请示手续,有利于施工效率的提高,而且此种模式有利于项目工程整体运行的顺畅性,使得施工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进而有效的控制造价并进行合理的进度安排,此外EPC总承包模式使得工程质量出现问题之后的法律追责变得更加清晰,有利于及时确定法律纠纷的参与主体并及时息诉。
二、工程项目EPC总承包模式下建筑经济管理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1.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有效途径
总承包商作为工程项目的主体施工单位,其除了要保证工程的质量之外,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这取决于项目工程的造价控制。然而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多种多样,施工材料的选取、机械设备的购买、施工人员的安置、突发状况的解决、工期的合理控制等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如果上述因素难以得到合理解决,那么承包单位的施工成本就会明显上升,甚至难以实现成本回收。因此在对工程项目进行造价管理的过程中,承包商首先应该对施工方案作出合理设计并对施工的阶段进行细致划分,在每个阶段确定好要完成的工作量以及实现的施工进度,而且在施工过程中要对施工材料进行严格把关和控制,避免出现不合理的浪费。同时对材料的价格进行核查以免相关采购人员弄虚作假,而且在编制造价方案的时候要进行整体考虑,对每一项费用支出尽量控制在施工方案所预先设定的支出范围之内。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变更情况要及时进行变通并对更改后的成本核算进行再次计算,以免出现大额度的不合理支出。
2.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
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问题是当下社会较为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在实际的施工进程中,如果工程的质量得不到保障,那么工程就是去了建设的意义,因此工程的质量问题应成为承包单位以及建设单位关注的重点环节。每一位施工人员都应将工程质量放在首位,相关负责人要将施工的各个阶段安排专门的负责人对施工材料的质量以及施工人员的态度进行检查和监督,防止偷工减料以及工作散漫的现象出现。同时承包单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责任意识的教育,严格要求施工者必须遵守设计方案和施工标准,对于不合格材料要及时更换,对于不合格施工人员要进行及时培训和惩戒,对施工的质量监督要定期组织并完善相关的责任机制。
3.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的有效途径
当建设单位和承包单位之间签订的合同过于简单或者不符合标准的时候,会由于协调困难而出现施工工期延长的情形,不仅影响工程进度,而且也会增加建设成本。因此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也为了施工的顺利进行,在建设单位与总承包商进行项目工程合同签订的时候必须要严格按照国家以及法律规定的格式进行,对于各自负责的内容以及责任承担的范围要作出明确的规定,这样既能在施工过程中对相关问题尽快进行协调,也使得出现问题之后能准确及时追责。
4.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
安全事故不仅会影响施工的整体进度,影响工程的质量和造价,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也会受到威胁,因此总承包商在日常的施工活动中应强化各环节的安全管理问题,集中组织安全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并健全相关的安全管理机制,对于违规操作的人员给与必要的惩罚。除此之外,对于施工现场的各个环节也要随时进行安全检查,对于材料的放置位置进行明确规定,对施工结束后的夜间巡视进行合理安排,对相关设施的安全操作标准严格遵循,对相关技术人员的资格进行核实验证。总之施工现场的活动必须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我国建筑学专业的教育模式一直突出类型设计实践,采用由循序渐进、从简到繁的实践教学方法。虽然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对建筑设计方法有大致掌握,但是从专业素质以及应用能力来看,课程设置上存在突出问题。设置课程的教学对象从横向和纵向都应当进行覆盖,如“建筑法规”面向建筑学专业本科生,“智能化建筑导论”面向建筑系硕士生,“现代建筑技术科学导引”面向建筑系博士生,“结构概念与体系”面向建筑学专业与结构工程专业本科生,“景观生态学”面向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等。
(一)重视设计,忽略技术
目前许多高校的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仍然将设计课程与技术课程割裂开来,使得技术类课程相对建筑学专业成为独立的学科。技术类课程缺少与设计教学的互动,在总体教学组织上缺少统筹规划。设计课程专业学习仅仅对建筑的美学、空间利用、形式结构、色彩等方面进行考虑,却忽略了建筑技术,导致课程枯燥。一般来说,注重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根据不同的设计原理,教师会布置相关设计题目。而同步开设的建筑技术类课程主要包括建筑结构与构造、建筑物理与设备等方面,其知识点繁多且复杂,技术性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发挥能动性小。在设计课程的对比下,建筑技术类课程更显得乏味。同时在课程安排上,教师也会侧重绘图技巧,导致学生精力大多用在绘制图表上,而对常用的建筑技术知识不求甚解,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体系涣散
从教学计划中的课程体系来看,主要矛盾体现在课程体系涣散、联系性不强。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相对独立,部分建筑技术课程过分强调自身课程体系的独立性,造成技术被作为单独学科讲授,导致设计课程出现功能认识与形式模仿的状况。学生无法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导致综合技能掌握更加薄弱。建筑技术类课程教学内容实用性不明显,采用循序渐进方式进行课程设计,所以低年级学生的设计题目及设计建筑技术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在设计构思时对建筑的美学、空间利用、形式结构兴趣浓厚,但对技术类的问题考虑甚少。另外由于接触的建筑技术问题比较简单,所以学生在设计中不会考虑建筑技术对设计的合理性影响,导致学生错误的认为建筑设计主要是解决好建筑功能问题、建筑形象问题,而不会考虑技术类问题。
二、建筑学专业建筑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
(一)加强技术类课程的设计比重,强调实践性教学模式
传统的建筑技术类课程,大多都是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学生对技术类课堂教学的反应多为枯燥、难以理解,并且技术类课程中涉及的公式繁多、知识复杂、量大,同时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缺乏,课堂气氛沉闷,使得教学与实际差距甚大,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工程实践中的技术设计是建筑专业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大学课程中却没有一门系统的、综合的技术设计课程,学生只能凭自己摸索获得不完整的知识。应改革建筑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方式,压缩、精简理论部分教学内容,加强技术类课程的设计比重,如建筑构造课程由两个学期的构造1课程、建筑构造2课程,可调整为理论课程与建筑构造设计课程,前者以讲解为主,后者以设计为主。提高建筑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可以将教材内容以专题课形式进行讲解实践。将课堂教学部分分为课堂理论部分与实践性教学两部分,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将两部分进行穿插讲解,实现重要理论技术与实践在课堂上同时进行,并非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课堂讲解后再进行实践。这种教学方式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针对建筑技术类教学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可从几方面入手:(1)现场教学,现场教学具有灵活性,技术课堂讲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课堂实践,带领学生到学校周边工地进行现场教学,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另外教师也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校园周围建筑进行实践调研,并对调研结果在课堂进行分析,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同时增强建筑技术类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2)要求学生运用建筑技术知识,绘制技术设计分析图,查找自己的设计方案是否存在不合理性。这一教学方法的实施,首先要教师先了解学生有做过哪些类型设计,选取学生做过的设计作品,然后根据技术教学进程,让学生从建筑技术角度分析自己的方案是否设计合理,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建筑技术课程兴趣增强,大大的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主动性。(3)运用典型案例教学。典型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直接了解到在方案设计中所忽略了的建筑技术问题。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所接触的设计题目,涉及的建筑技术问题一般比较简单,教师可以找一些建筑技术比较复杂的实际工程案例,在课堂上进行剖析,让学生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建筑技术设计的重要性,并能在今后的方案设计中充分考虑建筑技术问题。
(二)将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课程进行优化整合
面向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建筑结构课程体系总体构思为:以定量分析为辅助手段,定性综合认识为根本目的,从建立简单杆件力学性能的基本概念入手,结合材料性质,认识结构体系的力学特性以及构筑结构传力途径的基本规则,最终建立对结构固有力学逻辑所赋予的结构空间特性的认识,了解结构与建筑空间创作结合的途径。传统建筑力学教学所强调的量化分析与计算技能在此仅仅是掌握结构力学性能的手段和依据而非目的,是进入结构性能及其空间特性这一庙堂的台阶。课程体系框架如图2。上述体系中的课程相互衔接、循序渐进、各有侧重、相互衔接、要求各异,分三个层次予以实现。第一层次———建筑力学。它是整个教学体系的基础和出发点。该部分课程本着结构的基本性能是传递荷载的思想,遵循结构整体—构件—构件截面—结构整体的教学思路,在不同尺度上认识结构的传力方式与特性。以概念为主、计算为辅,结构为主、材料为辅,力学性能为主、使用功能和形态特性为辅,以杆件为主要对象,将传统教学体系中相互隔离的三大力学知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完全融合、有机统一。该部分教学体现了量化,概念是为了使结构的力学特性明晰,计算是为了对结构性能的把握具体的目标。定量计算技能的难易程度以注册建筑师的结构计算要求为基准。此外,还注重密切结合典型建筑材料的性能,阐述各类杆的形态与功能特性及其相互转化关系。第二层次———结构选型。正如线的移动和转动可以构成任意形式的面、面的组合可以形成空间形体一样,结构选型以直杆的力学特性为基础,提供了结构体系演变的认知线索,即通过直杆的组合、密排、重叠和弯折等定性认识框架、网架、板、墙以及拱、壳体、索、膜及其他空间结构的力学性能,把握结构演化的规律与线索,认识构筑结构传力路径的基本要求与方法,了解典型结构体系如墙板结构体系、框架结构体系、框剪结构体系、筒体等的力学特性,了解基于极限状态的结构设计思想与结构生命全周期的设计理念,强调从经典的建筑案例中认识典型结构形式,初步认识结构固有形态与建筑空间要求的关系。第三层次———建筑中的结构艺术。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该课程更深入地挖掘和揭示结构由其固有力学特性与逻辑所决定的形态美。艺术的本质是创造,结构设计的本质也是创造。通过对现代建筑作品中建筑空间形态与其结构形态相互关系的深入探讨,了解从空间形态和传力方式出发构筑合理而优美的结构的途径,认识框架、平板和“方盒子”并非结构存在的主要形式(更不是唯一形式),体会结构在满足其科学性、合理性和力学效率的基础上具有巨大的创造空间,具有再现建筑空间形态乃至创造新的空间形态的可能。
二、实践与收获
针对上述三个层次的内容和要求特点,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建筑力学与结构选型为必修课,为此笔者编写了教材《建筑力学与结构选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出版)。教材编写及其教学实践不再停留于结构的内力图绘制和强度、刚度的计算校核上,而力求达到力学分析服务于对结构特性的认知,挖掘结构的组合和演变规律,以结构源于工程,服务于工程为宗旨。建筑力学课程着重于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与杆件结构的基本力学特性,以定性认识为目的,定量计算为手段。强调结构源于工程而服务于工程,遵循感性—理性—高层次的感性认知规律,每一种结构形式的引入都从实际工程入手,并尽量以工程意义明确、形象易懂的方式介绍力学基本概念,避免生硬的数学力学概念和繁琐的演算。自始至终贯穿力的传递这一认知线索,使力这一抽象概念形象化、动态化,使不同结构的传力特性直观明确。如图3所示,从荷载在结构整体(典型如梁柱结构体系)的传递路径入手,建立对力的传递的感性认识,再由定量分析揭示杆件截面内力与应力分布特性(如梁的内力和截面应力分布),逐步深入地认识结构的传力本质,最终通过力流的概念把握不同结构的力学特性。在这一认知过程中,定量分析可将模糊的感性认识导向理性,是不可或缺的台阶和拐杖。但若缺乏对量化分析结果的总结、对比和反馈,又将使分析陷入盲目并流于数字游戏。图4比较了桁架、索和拱的传力机制,形象地展示了桁架、拱和索的各自特点,使学生克服了对结构与力学的恐惧心理,使力变得可以触摸,力的传递变得有迹可循,使后续课程中结构的演化有规律可依。
此外,还将材料特性、结构几何特性、支撑方式与结点联结方式等也融入结构传力机制中,综合全面认识结构的传力特性。在建筑力学课程把握杆件结构力学性能与形态功能特性的基础上,结构选型课程从结构体系的几何特点、构成方式、力学特性及其空间特性等多方面定性认识结构的综合性能,将建筑力学部分通过量化分析得到的简单构件的力学概念在典型规则的结构体系中得到定性应用与拓展,使学生了解构筑结构体系的合理传力路径的规则与方法。该部分采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遵循从结构体系的整体传力基本要求、规则结构的水平和竖向分体系的几何特点、构成方式、传力特性乃至基本构件的力学性能在分体系中的应用这一由整体而局部的认知途径,使学生对结构体系的力学及空间形态特性的认识有迹可循,并得以了解典型结构体系的组成规则、特点和传力特性。本阶段教学强调结构的演变性,即以直杆的力学特性为出发点,定性阐述各类基本结构(墙、板、拱、索以及曲面和空间网架结构等)与直杆的关联,从而建立定性把握复杂结构力学特性的认知途径。如图5所示,从柱的密排认识墙体的性质、梁的重叠认识板的性质、墙体—柱—筒体的相互转化认识高层建筑结构的竖向和水平传力机制,并初步认识曲面和空间网格结构等的演变规律和特性。从高层建筑结构、大跨空间结构以及现代科学技术与新材料的应用等角度分别选取现当代经典建筑案例,探讨结构体系的构筑与应用、结构空间形态与建筑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结构选型综合学生课堂讨论参与情况、PPT讲述与综合作业情况进行考核,综合作业包括课程开始时浅述结构形式的演变与建筑材料应用的结合、课程结束后任选具体建筑案例分析其结构形式、材料运用与建筑功能的结合,课程进行中分组针对建筑案例进行PPT演讲。学生所表现出的活跃思路、生动多样的PPT讲述手法、对结构的浓厚兴趣以及被激发出的结构直觉令人惊喜(图6)。
建筑中的结构艺术作为该教学体系的最后环节,为任选课,共32学时,采用针对主题的分组课后准备、课堂研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建筑结构曾经发生了什么、正在发生什么、将来会怎样,建筑结构所固有的空间形态美之所在。考核成绩以课堂参与、讲述情况以及书面讨论作业等进行综合评价。该课程教学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针对结构的传力特性和构件的空间形态,讨论主题包括优美的结构、杆件的变形、组合与运动、结构体系的均衡与延性、平衡或反平衡等,学生分组选取案例展开分析与讨论,在结构的合理性、整体均衡性以及平衡稳定性的认识基础之上,总结表现结构固有逻辑所决定的形态美的方法,并认识某些当代建筑结构在形式上虽然反常规、反稳定与反平衡,而在构筑传力路径时仍严格遵循结构固有逻辑的特性。第二阶段的主题相对宏观、综合,侧重于结构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关系,艺术、文化、经济与科学技术等对结构发展的影响,并针对目前颇受热议和关注的仿生、绿色、可持续等观点和建筑案例探究建筑结构仿生的意义和目的,引导学生挖掘结构整体与局部、规则与不规则的关系。该课程同时探索了一种全新的探讨式开放式的过程教学方法,教师不再以讲台的占有者和宣讲者的姿态出现,而是扮演了引导者、参与者、旁观者和听众的角色,学生对于各种主题的积极参与、活跃开放的思维达成了教学的互相激发,教与学的双方真正实现了自我发现与互相发现。以上构建的新的建筑结构教学体系以结构固有的特性及其本质为出发点、以量化分析为手段、以对结构体系的力学性能、结构演化的规律性与创造的可能性的认识为目的,避免了流于对现代建筑结构形式感的肤浅的讨好。已历5届的教学实践表明,新的建筑结构课程体系保障了内容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弥补了传统建筑力学中三大力学划分造成的内容和教学安排的隔离、间断与冗长。所编教材,力求使力学理论与结构认知密切衔接。学生克服了对结构力学知识及分析技巧的畏惧和抵触,认识到力之于结构的形象特性———力流,把握了基本构件和典型杆件体系的力学性能。对结构传力特性的认识不再停留于结构的表面形式,而深入其力学本质。通过上述课程的学习,学生认识到建筑形式的自由源于内在结构骨架和材料的突破,而后者以技术和理论的发展为支撑,对结构形态及其功能的认识促进了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中建筑造型设计上的创新(图8)。正如学生的体会:“每一种结构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品质,它同时会深深影响着建筑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空间,甚至会给予你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或许也是结构最吸引人的地方。”(建筑学本科生———于思)。“建筑师提升自己的结构素养,寻求和结构师的更紧密合作,看来是未来更震撼人心的建构美学作品的必然前提。”
三、体会与冀望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一:建筑经济管理问题及应对
摘要:伴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快速提高,在我国城市化建设规模得到迅猛发展的同时,建筑行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建筑经济管理作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还促进了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对此,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加强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措施,以期加强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促进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关键词:建筑经济管理;问题;应对措施
当前,建筑行业已成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但随着各大建筑企业发展步伐的不断增快,建筑行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格外突出,建筑经济的利润也受到了压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建筑行业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显露,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正确的解决建筑行业中存在的问题,抓住发展机遇,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已成为现阶段建筑行业相关工作人员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
1建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理论普及力度有待增强
目前,在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建筑经济管理知识并没有在行业发展中得到广泛的普及,这不仅是开展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一大限制,而且还影响着建筑企业的稳步发展,也就致使着一部分建筑企业的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建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是可有可无的。但事实上,一个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有利地位,熟练的运用建筑经济管理理论,开展建筑经济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建筑经济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全面性工作理论,它不但是推动建筑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砝码,也是建筑行业与时俱进的突出表现。因此,在建筑行业的发展历程中,加强建筑经济管理的理论普及工作至关重要。
1.2项目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偏低
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对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其不仅需要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相关实际操作经验,还需要在积累好相关的建筑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对建筑经济管理领域、建筑经济法律领域和涉及到其他相关领域中的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和掌握。简单来说,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相关复合型人才的支持。现阶段,在建筑行业这个复杂的大家庭中,建筑经济管理人员的组成种类较为复杂,不仅有普通的专职专科、建筑设计学院中的人才,还有从事建筑经济管理工作已退休的人员,以及大学实习生。由此可知,大部分的成员并没有足够的有关建筑经济管理工作方面的实际操作经验,甚至还存在一部分工作人员缺乏必须要了解的建筑经济管理知识以及法律知识,而这些知识内容的缺失让大多数的工作人员很难承担起建筑行业相关工程的管理工作,很难带动建筑经济管理队伍的发展与进步。
1.3其他相关辅助管理不完善
在我国,尽管建筑经济管理这一理念才刚刚起步,但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它在技术更新周期不断增快的同时,还涉及到越来越多的学科和管理部门。对此,随着建筑行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建筑经济管理的其他相关辅助管理已无法满足建筑行业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健全与完善。同时,在建筑经济管理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其也暴露出一系列管理上的漏洞,也就造成了其他辅助管理工作的盲目性、不合理性以及管理队伍的无秩序竞争,甚至导致着建筑施工项目质量与性能不达标现象的出现。但总的来说,做好建筑经济管理相关辅助管理的完善工作,能够更好的促进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令其更好的适应于建筑经济管理的发展步伐。
1.4管理理念需要进一步更新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大部分的建筑企业虽然注重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但并没意识到建筑经济管理理念需要及时更新。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缺乏动态的管理意识。现阶段,存在一部分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目光较为短浅,他们只注重对现阶段出现的现象进行管理和分析,并没有随着建筑施工的开展而对建筑经济进行动态管理,这一管理理念的存在就致使着建筑经济管理成本与建筑工程的实际发展情况出现了不相符的情况。另一方面,在建筑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小部分管理者缺乏全面性的管理观念。在开展建筑经济管理工作时,一些建筑企业只对建筑材料、施工人员、制造费用等显性的成本进行管理,并不注重由于工程返工和设计变化而引起的隐形成本的管理。他们只注重当前建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忽视了从长远的角度看待建筑经济管理的范畴。
2建筑经济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2.1在建筑行业中增强宣传力度
为了提高建筑企业领导者对建筑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我们应当增强建筑经济管理在建筑行业领域中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工作的开展,促进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思想意识的提高。为此,我们首先可以采取教育培训的方式,通过对企业领导者以及企业员工进行建筑经济管理知识的培训与教育,来增强领导者和企业员工对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让领导者意识到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推动建筑经济管理工作开展力度的增强。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公司网站等一系列新媒体的使用,来做好建筑经济管理的宣传工作,让企业工作人员在浏览网站的同时,可以查看到关于建筑经济管理的宣传,让工作人员从主观上重视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并在实际工作中,将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理论有效运用落实到实际操作中。
2.2加快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建设
做好建筑行业领域中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建设,不仅能够对建筑经济管理的相关理念做到充分运用,还能促进建筑行业的稳步发展。为此,建筑企业要想有效提高建筑经济管理水平,就需要注重建筑经济管理人才的引进工作。在招聘建筑经济管理方面的工作人员时,需加强对应聘者的考核力度,并在招聘初期,对招聘进来的新员工进行实时的培训,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同时,企业应当注重现有管理者与新来管理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让新来管理者学习现有管理者的工作经验之外,加强他们管理能力的培训,从而促进管理者专业管理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工作人员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价值观念,在休息之余主动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时地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2.3健全与完善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完善的建筑经济管理制度是开展建筑经济管理的其他相关辅助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我们应当加强对建筑经济管理组织的保障工作,通过建立专门建筑经济管理部门,明确建筑企业各个管理者的管理职责,做好权责分工、奖罚分明,以此来促进建筑经济管理体制的建设。同时,我们应当完善成本核算的监督体系,在明确监督主体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监督方法的使用,来提高监督工作的实效性与全面性,从而保证建筑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2.4促进管理理念的更新
加强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首先应当树立动态的管理理念。通过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核算、施工、竣工、收尾、检查等方面进行定期检查,在整个建筑施工项目中始终贯彻好经济成本预算,让建筑经济管理落实到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落实到建筑工程的动态发展中,以便于工程建设中所存问题得到及时发现与解决。其次,我们应当树立全局意识,通过对建筑工程项目中的显性成本以及隐形成本进行全面合理的预算,来推动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做好统筹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其不仅能够加强建筑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还能够将建筑施工的成本降到最低,从而有利于各项工作在真正意义上落到实处。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竞争激烈的建筑行业领域中,开展建筑经济管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其不仅是优化建筑行业管理模式的重要表现,也是推动建筑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但现阶段,在建筑经济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急需解决和处理。为此,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增强建筑经济管理在建筑行业中的宣传力度,加快建筑行业领域中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建设,在健全与完善建筑经济管理制度的同时,促进建筑经济管理理念的更新。通过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能够推动建筑行业获得健康稳步发展,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鲍家美.刍议我国建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4(07).
[2]杨小宁.建筑企业经济成本管理中的突出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8).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二: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探讨
一、采用信息技术的建筑经济管理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教学模式有很重要的作用,且能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加有力的手段。其创新之处具有几个方面。第一、具有创新性,教师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办法创新课程,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微课,学生可以利用手中的手机实现按照自己需要去有针对的学习,可以重复实现知识的记忆。第二、主体性,实现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的教学结构的重要突破,实现信息技术与建筑经济管理教学的有机结合,突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整合手段。如果想要让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就需要进一步的计划实施,让这一想法运用到实际当中。首先要实现备课教学网络化,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联合学校网络完成网络备课,在公共校园网上共享建筑经济管理教学的教材,利于学生的预习,经验交流。其次要建立健全校园资源共享网络库,在资源库提供共享有用的知识,如: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教学材料等,为学生的更好学习建筑经济管理知识提供方便的知识库。进一步引进先进的多媒体来辅助实验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信息网络化,让教师能够更好地结合实际社会经济发展讲解建筑经济管理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具有发现问题并采用理论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寻找最优的解决方案。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建筑经济管理学科的整合。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做到有好的技术和设备要有优秀的教师来使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在这些工作中,除了实施实验教学发展的方案,还要加大宣传、鼓励更多的工作者参与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工作中。
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新模式,是提高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创立学科品牌、提高院校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推进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积极积累实践经验,也是现阶段为社会提供符合现实需求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必要措施。
(一)提升教学形式的互动性
高职院校应加强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形式的改革,彻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升教学形式的互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演讲、团队讨论、现场问答等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加强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交流,并主动做好课前准备和课后复习工作。积极搜集资料,全面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形成乐观进取的性格特点。
(一)硅酸盐水泥的凝结与硬化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下面我们对其具体形成过程进行详解:硅酸盐水泥颗粒与蒸馏水进行接触,其表面矿物质(3CaO·SiO2、2CaO·SiO2、3CaO·Al2O3、4CaO·Al2O3·Fe2O3等)会首先与水发生水化反应,并且放出一定的热量。学生在做这类的化学实验的时候,就要注意铝酸三钙水化很快,使水泥浆产生急凝,不利于施工,这时应选用石膏参与,阻止水化铝酸钙的急凝(3CaO·Al2O3·6H2O+3(CaSO4·2H2O)+19H2O圯3CaO·Al2O3·3CaSO4·31H2O),但如果掺入的过多,又会形成促凝物质,其引起的过量膨胀会使硬化初期的水泥石涨裂,这就要求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严格把握反应参与物的用量与实验速度的问题。若在水泥中掺入活性混合材料,在水泥水化的过程中,活性混合材料所含的活性SiO2和活性Al2O3与硅酸三钙、硅酸二钙的水化产物Ca(OH)2发生二次反应,生成水化硅酸钙和水化铝酸钙。活性混合材料所参与的反应,使水泥石中的Ca(OH)2数量大为减少,这样对增强水泥石的抗腐蚀性能是非常有利的,那么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就要注意选择正确的活性材料参与反应,不同的活性材料选择决定不同的反应结果。
(二)水泥技术检测中用到的化学仪器
水泥技术的检测中,主要涉及的是水泥成分检测,实验室主要应用TBL2006-8X水泥组分测定仪对其进行检测。其采用了最新型的半导体质量技术,具有良好仪器使用性能,可在5—50℃温度内,无论外界温度高低,任何一个设定温度,都可使系统转换为恒温,温度控制范围小于±1℃,同时该设备具有定时、报时、旋转搅拌等作用。该设备也可实际利用与各种需要恒温条件的领域,是化学实验室的常用仪器。水泥组分测定仪是国家标准GB/T12960《水泥组分的定量测定》的配套设备,是检测水泥成分的必须使用设备。
二、教学案例分析
在材料课中,有一章主要讲述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是进行材料组织分析、质量检验及结构和性能检查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下面我们就实例来说明,材料课中分析化学怎么与实验课良好结合。
(一)实验准备阶段,在分析化学实验中,把整体实验拆解,分成部分实验进行。例如,在进行络合滴定法实验室,我们把整个实验分成五大部分,分别是配制原溶液、量取络合溶液、络合溶液剂量标准、试样使用方式、称量标准试样,五大部分的操作全应由学生独立完成,分工明确,目的性强,每个人都有动手的机会。
(二)所做实验不能离开本专业的范围,避免学生产生抗拒心理。
学生能够积极的完成实验内容,最好的方法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主动的加入实验操作中。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试样选择方面,尽量选择实验要求的真实试样,制造良好的实验氛围,把专业、生产和兴趣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三)实际操作过程中,老师进行分组,组内成员有明确分工,环环相扣,每个人在试验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学生考虑到了自身的重要性,态度自然积极,老师指导授课方式,实验之前进行点名分组,指导实验进行,实验结束进行考察。分析化学实验课有两个考察方式:一种方式是通过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数据记录的准确度,和实验结果的真实性进行考察。另一种方式是,指导教师一对多轮流指导,可以直观的看出学生是否积极实验。对于考核方式其他一些建议,实验仪器数量允许的条件下,学生按老师分配,对号入座,每组实验数据因误差,或多或少出现不同,老师可以从实验数据清晰看出学生是否正常实验,同样,依据这种方法,老师也可明确学生实验的不足,给予指导。学生实验操作台的固定,让学生更有自律性,能够按规程积极的完成教学任务,正确使用仪器,避免仪器损害。分析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之余,还提高实验素质,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举一反三,分析化学实验是否可以运用到其他材料实验课中,如材料金属腐蚀实验、有机化学实验、试样制取实验、材料现代化分析,提高实验与实验之间的相关性,这样,实验间可以相互补充,又不雷同。了解不同实验的概念,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实施最优组合,从材料课整体出发,优化这门课程,提高教育水平。
(五)在分析化学实验课之前,我们根据实验内容,了解并熟知相关的理论知识,避免在实验过程中因理论知识的匮乏造成实验难以进行。
以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建筑专业课的教学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授课方法:“板书+讲解”。由于现在很多施工工程都会运用一些先进设备,如全站仪、GPS等,现在部分老师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只是以单一地讲解和做简单的操作为主,而如何应用在工程实际中并熟练掌握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教师应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现场演示+操作+讲解”的新的授课方法。建筑专业课程的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工具,建设较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
二、教学方式
好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关键,对老师来说,好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学的关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性的精神源泉。学生的兴趣越浓,求知欲越旺,知识迁移就越快,信息交流量越大,从而达到最佳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也是最佳的。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运用,必须做到语言上通俗易懂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建筑规范
教材与建筑规范结合的力度较小,就我们学校而言,一些老师在进行建筑专业课程教学时往往局限在对教材的说教,缺乏和建筑规范的有机结合,导致一些学生对这一块的思考缺乏逻辑性。如2006年,我们开始实施《住宅建筑规范》,教师在讲授“房屋建筑学”这门课时,可以和这个规范相结合,但是一些教师却按照书本循序渐进,没有把这一规范穿去。我国建筑专业在建筑规范应用教材方面还处在空白阶段,缺乏一些使教师和学生教与学两个方面都可以直接使用和应用的教程。这使得毕业生尽管进入了建筑单位,但由于对规范不熟,无法尽快进入实际工作,阻碍了综合能力的提高,往往还要进行建筑规范的学习和培训。
2.实用的教学内容
在内容上以实用为原则,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讲解。如:建筑工程测量中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GPS等仪器的基本操作,如何在实际工程中使用是最重要的,应该重点介绍。对于《建筑CAD》这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建筑专业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将来从事建筑设计,简单绘图打好基础,需要让学生理解掌握。
3.课堂外教学
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广阔空间,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一个信息化平台。如教师可以建立图文并茂、资源丰富的网咯课程教学网站,把PPT,建筑规范,试题,补充知识放到网站上去,以便学生查阅,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自主学习资料。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可以让在校学生参与,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完善网络教学资源,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提高教学实效。另外,教师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和QQ进行师生沟通与交流,将答疑空间移到校外。
三、实际操作
建筑专业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以实践课为重点,实践题尽量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融入到实际应用相贴切的工程任务之中。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为1:1,实践的考核成绩同样不低于课程总成绩的50%,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提高建筑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为了保障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践任务,教师应悉心辅导,学生应反复操作,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
四、考核方法
考核方法可分成两个部分: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笔试考核主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实践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实践作业作为考核依据,成绩为百分制,理论考试占50%,实验成绩考试占50%。
五、结语
职业资格证是学生获得就业岗位的敲门砖,职业教育是基于培养学生某项专业技能的教育模式,而考察学生是否具备某项职业技能的形式体现就是查看其是否具有某项职业资格证书,中职建筑专业的教育必须要突破传统的以应试考试为主的模式,必须将国家职业资格证考试制度纳入到中职建筑专业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建筑专业实践技能,提高他们参加职业资格证考试的积极性,为学生扩大就业提供相应的职业资格证。
2建筑专业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上的改革
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中职建筑专业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应该仅仅围绕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而进行,中职建筑专业应该按照普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授课模式,重新定位中职建筑专业课程:一是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合。建筑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知识,如果学生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没有相应的实践能力,这对于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职业教育体系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中职院校要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合,做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二是合理编制适合中职院校建筑专业学生的教材。合理编制适合中职院校学生使用的教材主要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中职院校教学所采取的教材要与学生的现阶段知识水平相适应,既不能高于中职建筑专业学生的岗位技能水平,也不能低于企业相关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标准,同时中职建筑专业教材的编制也要注意与高职职业教育的课程衔接,为中职学生发展拓展途径。另一方面就是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合理优化建筑专业课程的内容,比如在“楼地面工程量”学习时,学生应该先学习“地面垫层、找平层、整体面层、块料面层等的工程量计算规则”随后在学习“楼梯面层、台阶面层、踢脚线以及其他等工程量”。三是充实实践教学的内涵。在创新建筑专业实践教学形式时,还要不断创新与发展实践教学的内涵,建筑专业实践教学在整个建筑教学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尤其是近些年,中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等增加了实践教学课时,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比如实践教学不仅局限在对传统建筑项目的实验等,还要包括到建筑工地进行实手操作等。
3建筑专业改革教学方法改革
3.1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建筑专业的教学必然不可采取以教师为主体、集中在课堂上教学的传统模式,而是要充分的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的个性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比如有的学生对于某个知识点可能会感兴趣,对此教师可以借助此问题而开展任务驱动教学,同时教师也要放开对课堂的约束,鼓励学生经常自我探讨与分析,通过同学与同学、同学与教师之间的探讨,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3.2积极借助先进教学工具
通过平时对学生们的调查发现,同学们对自己所学的建筑类专业(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的认可度非常高,虽然这是好事,说明同学们的专业忠诚度非常高,也说明同学们专业技能都非常高,希望可以学以致用,能够在未来的工作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2013年时,曾有一家石化背景的监理企业来我校进行招聘,需要20名将来从事监理岗位毕业生,但是由于学生对专业对口的过分苛求,没有人去应聘该企业,导致该企业此后再不来我校招聘建筑类专业学生,而同时,该年最后的就业情况并不乐观,在毕业前,有几名同学无奈下加入了一家房地产中介机构,从事二手房的销售工作,他们最初觉得没有从事本专业工作,比较失望,可是经过近一年的工作,他们非常适应现在的工作岗位,月收入甚至达到万元以上。通过以上实例,充分说明这种受局限的就业领域不光不能提高同学们的就业质量,还会影响他们的就业取向,从而使他们错过很多的黄金就业机会。为了改变现状,我们充分发挥教师们的作用,将这些先就业再择业,虽然不从事本专业工作,但是在其他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的毕业生事例讲给同学们。同时,结合我校的石油石化行业背景,找机会给同学们介绍石油石化行业对建筑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推荐他们到油建、电建、水建等相关行业从事与专业相关或不相关的各种工作。通过近2年的实践,我校建筑类专业的毕业生已经有很多走向了房屋销售、化工企业车间工作、石油石化销售岗位等非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不同的成就。
二、做好日常就业指导
由于就业工作时间比较集中,往往会造成我们在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时存在突击性,存在临时抱佛脚、现上轿现扎耳朵眼的情况。导致同学们面临第五学期的应聘缺乏紧迫性,缺乏热情,从而影响就业工作效率,错失好多的就业机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除了前边介绍的就业指导的固定措施外,还会在每学期都给大二、大三的同学找往年的毕业生进行工作经验介绍和现在的建筑行业现状,为他们传授成功的就业经验,也为他们推荐就业岗位和优秀的用人单位。我们每年还会多人次的派专业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或往届毕业生工作单位等企业进行调研和毕业生推荐,也会请企业的管理者或者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来学校为毕业生介绍应聘技巧和人事政策等就业指导相关内容。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这种多元化的日常就业指导有效的提高了学生们对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极大的提高了他们找工作的热情,在如此严峻的就业环境下,保持了我们系的就业率与往年持平,就业质量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
三、努力为学生提供就业渠道
1.科学性科学性是多媒体教学在专业课教学中的立足点和根本性原则。不要为了追求声像视觉效果,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因此,多媒体表现的知识、模拟的现象、过程,必须是正确无误的。原理正确,细节淡化,允许适度夸张。围绕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教学素材,发挥多媒体的特有优势,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阶段和组织表现形式。
2.辅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无数教育先辈们的不断研究、总结、改革、实践出来的,有它的优势和长处,不能一概弃之。利用多媒体教学,要明确其辅助地位。多媒体在教学中只是起到辅的作用,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多媒体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多媒体不能代替教师的讲授,教师不应只是计算机的操作员,而要“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应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的方式。多媒体的使用和教学的内容,并不是越多越好,而要以达到教学为目标的前提下适当地使用。
3.可接受性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认知水平差异性,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设计多媒体内容的深度、难度、演示的节奏等。注意启发性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画面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突出重点,减少干扰,在色彩、音响、内容的设计上应简约。4.直观性原则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渐发展为抽象的逻辑思维。在这一过程中,逻辑思维仍需直观感性经验的支持,利于学生记忆知识。多媒体的直观性有助于学生实现从宏观到微观、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尽量使画面美观、逼真、流畅,实现好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的统一。要充分应用文本、图像、动画、视频、声音这些元素,寻学生提供多重刺激,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多媒体中职建筑专业课教学所体现的作用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才能愉快有效地学习。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事先安排好要向学生传授的知识技能、内容、策略、方法、步骤,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方式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多媒体可以把视听功能、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立即反馈,转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方式。
2.多方位地提高学习效果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5%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1.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这就是说,学生对于同时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东西,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听老师讲课要多得多。应用多媒体教学,能提高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学习知识,教学效果明显。
3.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技术通过文字、图像、动画、音频等方式,使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知识面更广。在动感学习环境中,加快学习进度,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教学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中,随时可讲解理论知识、演示步骤、指导学生学习或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学生在多媒体课件中,既能学习到“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又能做到省时、高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有效提高学生实训水平职业教育实训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模块,而实训基地往往不足以满足需要,存在很大矛盾。现今建筑专业教学信息化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虚拟仿真技术辅助教学方法的出现,模拟实训室由于能实时便捷地为建筑专业学生提供模拟实训,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如,工程造价实训室,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室,BIM技术应用实训室、建筑CAD实训室、建筑工程仿真实训室等,这些都是和多媒体有机结合的新产物,将有效地提高生实训水平,促进教学改革。
三、总结
1对学生的意义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的建立,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为学生提供了极佳的学习环境和强有力的实习实训保障,学生可以按照建筑工程操作规范,在各岗位上完成轮岗实训,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地了解建筑工程现场的各种设备,增强学生的实操能力。实训室侧重于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实训室配备的实验教学设备,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构筑一个基础扎实而又充满活力的实践平台,在实训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专业知识,又锻炼了动手能力,同时还培养学生要有良好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良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实训室的建立,使得学生能够在上岗之前尽量接触到实际的工作内容,对学生更好就业具有积极意义。
2对学校的意义
实训室的建设使得学校的师资面貌和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吸引大批学生入学就读,扩大了生源;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可以接触到企业最新的需求和动态。实训室的建立,可以将理论课教学场所由教室向试验室、实训室、生产现场过渡,有利于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的整合,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校企无缝连接,为学生创造了广阔的实习实训平台,培养了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满足了地区对于建筑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塑造了学校良好形象,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3对企业的意义
实验室的建立,使得学生在校园就能感受到企业文化,体验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双重角色,走到工作岗位后,能迅速转入岗位角色。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就养成了良好的工作行为习惯,职业素质较高,进入企业很快就能适应企业的管理,降低了企业人才培养的成本。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的管理和使用
1制定规范严格的管理制度,建立长效的监督检查和奖励机制
规范的管理制度可以充分规范实验实训课程的正常开展,保证现有实训(实验)设备正常维护以及全面提升现有设备使用效率。在实验室建设中需要从各个不同层面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建立和健全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以便实验实训安全、规范、有效地开展。为了将各个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还必须在院系层面建立、建全检查监督机制,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和职能部门,明确分工,对实训项目的开展和实训设备的管理进行检查督导,确保学生各项技能的培养、考核落实到位。建立激励机制,对实训效果明显、效益突出人员,予以奖励,并纳入当年年度考核绩效,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主要来源是高一级院校的毕业生,即从“学校”到“学校”,他们有扎实的专业理论水平,但缺乏生产一线的经验,难以胜任实践性、操作性的实训教学。所以,在高职师资队伍建设中重点是培养和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双师型”教师。建议采取以下措施:选拔部分教师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有针对性的锻炼和顶岗实习;聘请或引进生产一线经验丰富的高职称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承担教学工作任务;通过“一对一”的帮带加强对青年教师培养;加入建筑行业协会组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完善的产学研组织,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进行产学研究和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从而全面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
3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特色实训室
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合建、共用实训室,如建材实训室建设就可以采取企业合建的方式,成立土木工程质量检测中心,为共建企业承担检测任务,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训条件,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实训室进行授课,将实训基地作为企业的转岗培训基地,解决企业的培训要求。开展好项目实训,建立良好的实训保障机制,确保资金、耗材、设备的到位良好,保证实训项目的开展。加强实训教学的管理,每一项实训必须有经审核的实训指导书和实习实训规范,加强实习实训巡查和督导,建立科学的实训考评体系,确保实训效果。开展操作技能大赛,对学生开放部分试验室,广泛调动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热情和积极性,为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平台。
三结语
1高职院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构成的多样性
为满足“双证制”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院校建筑专业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更加广泛,一是在课程和工作岗位的联系上,广泛的寻求和社会人才岗位的联系,确定课程和人才的培养方式相吻合,可以更加明确的让教师指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二是在内容上,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确定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如讨论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增加课堂的活跃度,三是在组织上,教师适当的开展如专业技能比赛等实践技能培训的主题活动,针对建筑专业的特殊性,可以采用情景式的方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使得学生们能适应未来的工作需求。
2高职院校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方式的广泛性
在以往高职院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中,实践通常被理解成为实习,这一错误也使得教学质量不高。随着实践性教学的广泛深入,对于建筑专业这个对实际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来说,实践教学的广泛性是丰富教学文化的主要方式。
2.1相关企业实习
组织学生去企业进行专业的实习,是了解企业特点,熟悉建筑行业工作环境的一个有效的措施。通过学生在企业实习,了解建筑企业的运营情况以及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并进一步地将专业知识融入到工作的具体操作上,缩短学生在社会的适应期,提高学以致用的有效性,增加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这个方法是传统的实习教学方法,不过也是十分有效的。
2.2社会实践在不同时期学生掌握的知识程度是不同的
那么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可以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期间。新的课程改革目标突出培养适应时代的人这一本体功能。社会实践是对学生认知社会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调查手段。建筑专业的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融入到社会实践中,通过思考,认识到当前建筑行业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结合所学课程进修相应的调查,可以促进学生的技能提高,增加其社会的实践能力。
二高职院校建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与措施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高职院校由于其学校的特殊性,教师引导其对现实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准确定位自己的同时,调整学生过高的工作期望值,能够使得学生更加地对知识渴求和对实践能力重视。“双证制”便是采用双重认证,对于学生未来就业有着很大的优势,在这个培养模式下,教师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只有教师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学以致用,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相结合,并对学生加以严格的管理,做到审时度势,因材施教。
2建立有利于建筑工作的管理体制
学院通过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应的督导机构,对建筑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管理措施。在物质和资金保障的前提下,统筹管理,制定和专业相关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符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计划,并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3专业教师全面推行“双师”制,学生全面实行“双证”制
实现双证制,在老师中推行双师制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对学生要求双证制的同时,对教学质量进行提高,要求所有教师必须取得技师、高级技师或其他职业资格证。是符合教学发展需求的。在学生实行双证制的时候,校方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认识,使其明白制度对自己将来带来的好处,要求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加强自己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的能力。
三高职院校建筑专业“双证制”人才培养创新措施
1调整考核比例
现如今在教学中,存在着高分低能以及考试作弊的现象,误导着学生真实能力的表现。从学生自身角度来说高职学生对于自己的自我评价依然居高不下,缺乏对于自身优缺点的理性认知分析,一味好高骛远地落在知名企业或者热门行业以及发达地区企业,往往最后却落得错失良机无业可就。针对这些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考核制度是十分有必要的。在调整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针对高分低能现象和考试作弊现象调整考核比例。因为高职学生乐于动手实作,学生只要平时上课认真参与,基本上可以得到50%-70%的分数,因此期末考试只要能考取10%以上的分数就可以合格,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或成绩,所以学生就没有必要冒着被留校察看或开除学籍的处分危险去取得合格成绩。
2改变考核方式
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用人企事业单位对于高职毕业学生的偏见,认为高职学生的能力在本科以及更高学历的学生能力之下。在人才招聘会或者招聘信息中随时都可以发现一些并不需要高学历的工作岗位却对于高职学生设置了拒绝门槛。而且高职学生即使就业但是却也难以得到高薪酬待遇并且能够得到的发展机会也比较少。难以得到社会较高认可和评价,让很多壮志满怀的高职学生在频频碰壁屡遭挫折伤害之后逐渐丧失斗志。提高教学水平以及学生技能的培养需要的是严格的考核制度,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和评价结果应与企业、行业的要求接轨。在对学生考核中,首先应该严肃纪律,在高职学生中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是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应只以学生的课堂成绩作为参考,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评价,评价的内容要与相关产业发展所吻合,提高高职学生在社会的适应力。
四结束语
1实用性原则
建设建筑专业实习实训基地,首先要遵循实用原则。实习实训基地中的场景模拟、技能操作、培训锻炼模式等都要与现实中的建筑技能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相适应,要保证基地的培训和训练内容都是以建筑实际生产操作实际为基础,能够为在基地中参与训练的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供有利条件,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另外,实习实训基地对学生的培养要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保证基地训练的实用性。
2前瞻性原则
前瞻性原则是指建筑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要求相适应。首先,在基地硬件建设方面,为了让学生在更加逼真的情境中进行训练,实习实训基地内部相关的硬件设施设备要定期进行更新和增加。其次,在基地相关专业技术方面,要及时引进先进的建筑专业技术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例如对于土木工程专业来说,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和施工工艺流程等的更新速度很快,基地要为学生提供和展示新的技术和工艺,以便学生的知识能力能够与实际相接轨。第三,实习实训基地的功能不仅仅局限在培训、教学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培训学生的同时,为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提供平台。
3校企合作共建原则
建筑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提供优秀的建筑专业人才,为地区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根本宗旨。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建设实习实训基地,不仅能够为建筑专业学生未来就业提供方向,而且还可以为企业提供综合高素质人才,达到双赢的目的。建筑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要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训环境,为企业输送实用型、综合型的技术人才。
二关于建筑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几点措施和建议
1注重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总体规划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具有规模大、设备多的特点,为了避免因资金问题出现建设中断或者打折的现象,在建设初期就要对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总体规划。首先,要保证基地基本项目建设的完整性。对基本项目可以按照建筑工程的实际生产流程进行规划设计,对建筑施工的各个模块进行情境模拟,设施设备的安装、间距等方面尽量地符合实际中的相关参数要求。其次,要对实习实训基地的拓展项目进行规划,拓展项目是实习实训基地根据教学实情衍生出来的技术服务功能项目,这些功能项目是根据实际情况逐年实现的,拓展项目建设具有动态性。
2充分利用好企业资源
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建设起来的建筑专业实习实训基地要充分利用好企业资源,让学生进入施工现场,亲身体验和参与到建筑施工流程中,从而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着更为深刻的印象。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地利用企业资源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不仅能够达到校园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目的,而且还能够使人才在校园和企业之间很好地流动转换,使学校和企业完美对接。另外,通过企业实习,学生能够感受到真实的施工现场心理和压力,还能够增强安全生产责任意识。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要注重提高实训教师的地位,要将实训教师与专业授课教师整合到建筑专业教师队伍中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首先,要组织专业授课教师到基地中与学生一起参与培训,通过现场授课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其次,要组织实训教师到企业中进行实践,对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等进行考察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更好地开展实训组织活动。
三结语
1.1广东省建筑行业向绿色环保型发展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80年的19%跃升至2010年的47%,预计至2025年将达到59%。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我国建筑业面临着一些环保问题。在以前的经济发展中对环境形成了污染,资源造成了浪费,CO2排放超标。建筑业是我国能源消费和污染增长的地方,粗犷型发展的建筑行业与我国政府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有尖锐的矛盾。所以现在广东省的建筑行业已经开始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整个过程中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为前提,为人们提供健康安全节能舒适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所。将有利于我国建筑业的可持续和谐发展。最近几年,随着中央关于发展节能节地型住宅相关政策的,以及与之相配合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等文件相继出台,绿色建筑日益成为中国房地产从资本外延型向技术内涵式的产业化转型过程中。在政策鼓励与房地产转型配合下,广东省的绿色建筑无论是从绿色标识数量、规模化发展,还是标准规范体系、政策法规来讲,都可以说是已从起步阶段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广东省的建筑行业正在大力推进建设低碳城市,加快以建筑集群经济为核心,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建筑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节能减排创新;以建筑知识经济为核心,推进内涵发展创新。
1.2广东省建筑行业向技术型发展为了适应国际建筑行业的发展,广东省的建筑正在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广东省的建筑行业正在向技术型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在设计中体现环保健康和节能的新概念。绿色建筑在设计中,一般采用整体设计,在整体设计中,注意整个设计规划中的自然生态环境特点,因地制宜的将要设计的功能和设计规划区域的自然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采取先进的技术来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在建筑设计中,合理地利用建筑空间,对建筑进行通风、遮阳、建筑立面和屋顶进行绿化,给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留有足够的弹性空间,使人们可以根据个人的特色来合理的体现自己的个性。2)采用新的施工技术。在绿色建筑中,建筑企业进行了大量的技术革新和技术开发,广泛采用一些新的施工技术。如:超低能耗建筑技术、高效钢筋与预应力技术、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建筑防水新技术、建筑节能和环保应用技术、施工过程监测和控制技术、新型模板及脚手架应用技术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大大地改善了施工环境,提高了施工效果。3)采用了新的建筑材料。为了实现绿色建筑,提高建筑行业的综合效益,建筑行业近几年来采用了大量的建筑新材料。这些新材料一是建筑节能方面的新材料,主要在遮阳、隔热、太阳能技术领域的新材料;二是化学建材,以塑料管、新型防水材料、建筑涂料为主;三是混凝土新技术采用的新材料,这些新材料可以增加预拌混凝土的施工领域,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施工工艺;四是高强度高质量的建筑钢材;五是在住宅结构中大量应用强度好质量轻的新型墙体材料;六是采用没有有害气味和核辐射的环保装饰材料;七是在建筑工程中采用最新的检测技术;八是在建筑结构中采用粘钢和碳纤维加固技术、裂缝修补补强新技术;九是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在建筑工程中;十是新型的高效能的建筑设备。
2建筑专业集群的发展是广东省经济发展的需要
2.1广东省建筑专业集群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广东省的经济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建筑行业无论从数量规模还是建筑质量都得到了大的飞跃。在新经济来临的时候,为了应对新经济对建筑的要求产生了建筑专业集群。广东省的建筑专业集群是建筑产业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必然,广东的建筑专业集群是在竞争形式下培养和发展壮大的,是在广东省的建筑经济发展中形成的。建筑专业集群可以提高广东省建筑产业竞争力,可以整合建筑行业的资源,进行建筑行业的优势互补,提高建筑行业的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采用新的国际化的管理模式,参与世界建筑行业的竞争,提高建筑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广东省建筑专业集群是由广东省的建筑经济市场和广东省政府发展经济的举措下从小到大形成的。广东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大量的各类建筑,形成了广阔的建筑市场,这些大的建筑市场需要建筑资源的大量投入,这些建筑资源包括土地、建筑材料、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筑劳力和大量的建筑资金。这样一个庞大的建筑市场就不光需要建筑资源,还需要大量的技术资源。随着建筑市场的要求的提高,建筑市场对建筑资源的利用和新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形式下,单一的独立的建筑企业已经不能适应建筑市场发展的要求,建筑市场发展的形式使得这些建筑企业必然的强强联合,资源整合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建筑专业集群。
2.2广东省建筑专业集群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筑专业集群的发展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以前那种单专业的培养建筑人才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建筑新市场的要求。目前,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已达3893万人,居各行业之首。在建筑业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两类人员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9%,远低于各行业18%的平均水平。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占58%,大学以上学历者占11%;占从业人员总数90%以上的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绝大多数未经任何培训直接上岗。近五年建筑业从业人员以年均4.25%的速度增加。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技术人才提出了急迫的需求。建设事业市场化加速,出现了从业人员数量增长很快的新兴行业,如建筑装饰、房地产和物业管理业。智能建筑成为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筑智能化技术人才提出了迫切的需求。我国加入WTO后,建筑业面临着在国际建筑市场中竞争的机遇和挑战,急需大批适应国际建筑市场需要的技术与管理人才。这些建筑新型综合人才是建筑专业集群发展的必然结果,建筑专业集群需要“专业技能精,上下链知识广”的综合素质的人才。这些人才能够适应广东建筑企业链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具有建筑企业链中所需的高综合素质、强实作、懂技术、懂经营、知识面广、能吃苦、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3广东省建筑专业集群发展的特点
第一,建筑专业集群的各专业交叉渗透。建筑集群的企业很大部分是劳动和资金密集型的企业,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优势,为了应对建设项目越来越高的目标,各企业间都自觉的将自己的优势专业和其他企业的优势专业紧密的结合,来共同完成建筑任务,建筑专业集群中有大小各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第二,专业集群中的技术互补。目前的建筑行业改变了高能耗、粗犷式的建造模式,开始向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的建筑方向发展,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涌现了许多的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这些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不是一个或几个企业可以完成和掌握的,建筑企业链之间形成了技术互补互助的建筑专业集群。第三,建筑专业集群吸收了新兴技术企业加盟。建筑行业的要求在前进,建筑中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也要不断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建筑专业集群就已不再是单纯的建筑企业集群,而是有一批新技术、新材料的高新企业加入,高新企业的加入改变了部分原有的建筑的技术和材料,给制造技术制造工艺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传统的建筑产业充满了活力。第四,建筑产业的人才短缺更加突出。建筑专业集群中各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都需要能够给企业发展壮大的综合性人才。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建筑企业迫切需要既懂得建筑技术又懂得绿色建筑、先进的工艺、新型的节能环保材料、信息化技术的综合技术人才。第五,建筑专业集群大量掺入国际元素。建筑企业和其他企业一样,面临着国际间的竞争与交流,面临着国际大舞台。而国外的大型建筑企业也看好了我国大的建筑市场,都希望能够到我国的建筑市场分一杯羹,都想方设法的与我国的企业进行联合。广东省的建筑专业集群已经走向了国际舞台,承接了许多大型的国际性业务,与国外的建筑企业进行了多层次的合作,体现了广东建筑专业集群的雄厚实力和发展远景。
4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管理也日趋普及。计算机辅助高等教育评估是其中一个比较新的分支,它的出现不仅改善了教育评估方式,而且有力地促进了传统教育评估方法向高效率、高质量和更加准确可靠的方向转变,促进了教育评估系统的改革,推动了教育评估方法的更新。教育评估是高等教育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而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则是本科生培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做好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评估工作,有助于改进建筑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遗憾的是,多年来对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评估工作普遍重视不够,或者虽然重视,却仅仅停留在定性评价的阶段,缺乏准确可靠的评价标准,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将计算机引人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评估活动中来,可以大大改善这种状况。计算机具有存储量大、可连续工作等特点,而且利用计算机处理评估材料,获得评估结果,具有速度快、效率高、结果可靠的特点,只要指标体系建立合理,计算机能不受任何人为因素的干扰,提供给教学管理人员实事求是的结果,成为他们工作中得力的助手。为此,我们开发研制了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计算机辅助评估预测系统(以下简称评估预测系统)。
二、评估预测系统的开发研制
(一)基本原理与方法
如何实现评估过程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是开发研制该系统的关键所在。我们依据高等教育评估的原理,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给出了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评估的量化模型,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毕业设计(论文)评估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分为教师、学生、选题、客观条件四个方面。各方面再细分则为二级指标,如:教师方面分为准备工作、课堂讲授、出勤率、答疑情况、教学方式、教师职称等六个方面;学生方面分为学习态度、平时成绩、计算书完成情况、图纸完成情况、创新情况、译文完成情况等六个方面;选题方面分为结构类型、课题新颖程度、计算机应用合理程度、题目性质、外文资料、创新性等六个方面;客观条件分为设计教室、绘图仪器及图板、机房及出图设施、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等四个方面。
2. 设立评价等级V,V=1好(VI),较好(V2),—般(V3),较差(V4)|。
3. 构造单因素评判矩阵R,
其中,R中每一个元素rij表示第i个评价因素对第j个评价等级的隶属度。
4. 设立各评价因素权重集A,例:一级指标权重集八=(0_35,0.35,0.15,0_15),八的取值可根据经验,并依据以往各届毕业设计(论文)评估结果经反复试算确定。
5.计算综合评判矩阵
6.对各级指标体系重复步骤
7.计算测评结果
求得最终评判矩阵B该量化模型针对毕业生总体进行评估,评价毕业生的综合质量,改变了过去仅片面地对个人进行评估的状况。
(二)评估预测系统的计算机开发语言
系统采用流行的Windows人机交互式界面,力争做到界面友好,操作方便。根据本系统的特点和具体要求,我们选用了Windows环境下的VisualBasic5.0可视化编程语言开发本系统。VisualBasic5.0是微软公司开发的功能十分强大而又简单易用的可视化编程环境,编程速度快,界面质量高,是编写Windows应用程序的最佳选择。使用VisualBa¬sic语言开发本系统充分体现了本系统处理数据、信息快捷方便的特点。
(三)评估预测系统的总体结构
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安装本系统后,启动系统,进人主菜单,依据界面提示您就可以轻松完成评估工作,系统主框图如下:
三、评估预测系统的优点
1. 量化评估,提前预测,动态管理。该计算机辅助评估预测系统能够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方案可能取得的效果进行预测。教学管理人员只要依据该系统的提示输人各项有关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方案的参数,系统随即能计算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成绩,从而对各项工作方案的结果作出预测。通过反复改变参数——计算成绩,教学管理人员就能够发现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即哪一项安排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有利的,如果实施下去会取得好的工作效果;哪一项安排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不利的,实施下去必将导致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成绩下滑。这种预测如果安排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始之前,管理者就能有效地对毕业设计(论文)方案进行调整,从而获得满意的效果。我们将99届与往届的工作方案作了一下比较,发现由于老教授退休较多,本次毕业设计年轻教师比例上升,但年轻教师职称偏低,讲师居多,教授、副教授比例严重下降,用该系统初步预测发现毕业设计整体质量将要下滑。根据这个信息,系学术委员会马上采取措施,对年轻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指导教师中讲师一级必须具有硕士学历,且应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在课题选择及指导上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最后经系学术委员会严格审查后方可上岗。再用本系统预测后发现,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最终得分并未降低,反而稍有提高。目前,99届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已经结束,最终得分的确较98届有所提高,与系统预测结果吻合较好。
2. 有效监督,对症下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到中期时,系里为了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监督管理,一般要求安排一次中期检查。该检查能发现一些问题,但对这些问题造成的结果却很难预知。这样的话,发现缺点往往不能及时纠正,任其发展下去必将导致不良后果。这时,如果用该计算机辅助评估预测系统进行一下“中期评估”,各种问题可能导致的结果将一览无遗,且该系统会帮助教学管理人员清楚地发现各种导致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成绩偏低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高效率地对缺点进行纠正,对优点给予肯定,保证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顺利进行,最终取得优异成绩。例如,99届某老师所带设计组,由于指导教师出勤率过低,中期检查时系统评估预测该设计小组成绩偏低,系领导马上对指导教师进行了批评教育。由于纠正及时,最终这个小组成绩达到了总体平均成绩。
3.总结校核,公平合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结束后,系里要对指导教师、学生的工作学习成绩进行评定。由于诸多非客观因素的影响,结果往往难以做到公平合理。此时借助该系统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成绩进行校核评估,可使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1:作更加公平合理。该软件是“诚实的检查官”,只要输入的各项参数正确,系统将实事求是地予以评分,这就摒弃了人为因素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