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果园科技化管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国防计量师;考核;素质
0引言
国军标gjb 6465一2008《计量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以下简称标准)已由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于2008年3月17日,并将于2008年10月1日实施。标准规定了承担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计量检定、校准、检验、测试等计量技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对人员学历、实践经历和资格鉴定考试的通用要求。标准的实施标志着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管理将步入一个职业化管理的新阶段。本文将结合该标准对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职业化管理模式做一个简要介绍和分析。
1职业化管理模式的内容
1. 1以素质教育为主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原有的管理模式是一种短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主要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或考前培训形式来提高计量人员素质,师傅怎么教,徒弟就怎么做,对很多知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出现了问题自然就无所适从。多数计量人员获得计量检定员资格的方式通常是考试前突击自学、临时抱佛脚,或是参加短期计量培训,取得计量检定员证之后,就书本一扔,万事大吉;而计量人员取证的类别也是按所从事的计量标准仪器或参数分类,计量十大专业共有243个种类之多,这种取证方法导致计量人员的知识面狭窄。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国防科技工业的迅猛发展,对于计量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国防计量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国防计量的水平,针对国防计量服务对象特殊、技术水平高精尖、工作方式特殊、计量保障贯彻科研生产全过程等特点,新的计量人员管理模式强调以素质教育为主,对计量人员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包括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等。
1)思想素质。国防计量是法制计量,是对国防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标准设备进行检定校准。计量人员出具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武器装备的质量安全,可以说数据的客观公正代表着计量人员的人格和尊严。所以,计量人员的责任重大,必须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
2)知识素质。新的管理模式要求计量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计量基础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标准的资料性附录a中,列出了新的计量人员考核项目,将原来的104个项目、243个子项目,合并为56个项目,国防初级计量师和国防中级计量师都按项目取证,国防高级计量师按计量专业取证。这样要求的目的,就是要拓宽计量人员的知识面,提倡一专多能,因为现在我们所面临的计量仪器设备大多是多参数、多学科的,要独立完成某一项计量工作,就要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甚至要求有良好的英语和计算机知识。比如做长度计量的也应该掌握一些力学、电学等方面的知识,甚至要了解产品制造技术和控制技术。
3)能力素质。能力素质是计量人员实际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要求计量人员首先要有选择测量设备和测试方法的能力,常规的计量检定是按照检定规程一步步完成的,但更多的型号计量保障问题是综合的,无现成规程可依的,需要按照具体情况选择测试设备和方法;其次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科技要发展,计量须先行”,现在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计量人员要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吸纳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走在科研生产的前面;最后是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是发展的永恒动力,规程上的、教科书里的、师傅教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未必都管用,计量人员要具备不被固有的方法所束缚、勇于创新计量测试技术的能力。
1. 2统一的考核标准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原来按两个考核模式管理,国防一级、二级计量技术机构的计量人员由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主管部门统一考核,国防企事业单位计量技术机构的计量人员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防科工委(办)组织考核。由于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主管部门与各地方工办以及各地方工办之间的具体的考核要求、考试方式、考试内容都不尽相同,导致了各地区计量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难以保证计量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
新的管理模式要求所有国防一级、二级计量技术机构、企事业单位计量技术机构的计量人员,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认证的原则,由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授权的计量考核机构统一管理和实施,从而保证了考核标准的一致性,今后分布在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将按照统一的考试要求参加考核,这样确保了所有国防科技计量人员的考核质量,有利于整个国防计量人员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
1. 3国防计量人员进行分级管理
国防计量人员原有考核要求不分等级,不管计量人员工作要求、工作内容差别多大,考核要求都一样,获得的资质都是国防计量检定员证书。但实际上,国防计量人员的服务贯穿于国防科技工业科研、生产和试验的全过程,计量检定校准的对象多、范围广,计量人员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难易程度都不尽相同,对计量人员的能力要求自然不同,按一个等级考核不利于计量人员能力与所从事岗位的一致;另外,对于计量人员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而言,考核标准单一会缺乏激励性,限制了人员自身发展,也不利于对人员的统一管理。
在新的管理模式下,国防系统内从事计量检定、校准、检验、测试等计量技术工作的计量人员,必须通过认证,获得国防计量师资格后才能开展工作,国防计量师按其相应的能力水平分为三个级别:国防初级计量师、国防中级计量师、国防高级计量师,不同级别计量师的能力要求、执业内容、报考条件都不相同。申请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按照申请条件进行相应级别国防计量师的认证,各计量技术机构也可据此制定不同级别人员的管理办法,提高管理效率。
2新模式的显著特点
2.1与国家的管理模式接轨
2006年,国家人事部与质检总局联合了《注册计量师制度暂行规定》,对从事计量技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业准人制度,纳人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统一规划。凡是从事计量法律、法规所规定计量专业的技术人员必须取得注册计量师资格,注册计量师分两级:一级注册计量师,二级注册计量师。
新管理模式坚持与国家注册计量师制度接轨,国防计量师的要求涵盖国家注册计量师的要求,其中国防初级计量师能力要求涵盖国家二级注册计量师要求,国防中级计量师能力要求涵盖国家一级注册计量师要求,同时增加国防特殊能力要求;由于国防计量的特殊性,设置了国防高级计量师。这样就保证了取得国防初级计量师资格的人员,必然达到国家二级计量师能力要求,取得国防中级计量师资格证书的人员,必然达到国家一级注册计量师的能力要求。
另外,新模式也鼓励国防系统的计量人员,特别是对国家开展服务的计量人员,积极考取国家注册计量师资格证书,对于获得国家注册计量师资格的计量人员,国防系统认同其计量基础知识能力,如果报考国防计量师,可以只考核基础知识之外的内容,考核合格后获得国防计量师资格。
2. 2考核与培训分离
新模式坚持考核与培训分离,即凡是参与考试工作(包括考试试卷的命题、审题、考试的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不得举办与考试内容有关的培训,从而保证认证的公平、公正。但是,由于国防计量人员责任重大,出具的测量数据关系到国防军工产品的质量,在标准里还是对培训教师和培训机构进行了要求,目的是要在考培分离的前提下,对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把好关,确保培训质量,从而保证计量人员素质的提高。
2. 3突出国防计量的特色
新模式具有鲜明的国防特色。首先,标准的管理对象是承担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计量人员;其次,由于国防计量人员所属单位都具有军工属性,同时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所以对计量人员的学历要求高于国家的要求,均为大专以上学历,而国家注册计量师对计量人员的学历规定为中专以上;第三,标准中参照武器装备型号计量师的相关规定,在国防中级计量师和国防高级计量师的能力要求中都加人了承担武器装备型号工程相应计量技术工作的能力要求,以提高国防计量人员型号保障能力,适应型号工作的需要。
2. 4高标准、严要求
人才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国防计量要发展必须要有高素质的计量人员,所以新模式对计量人员可以说是高标准、严要求,在标准中体现如下:一是考试合格条件提高,不是以前的60分万岁,而是提高到70分或80分(具体见标准);二是资格确认要求高,对于国防计量师证书有效期满准备延期的,除了提供相关证明外,还要参加资格确认考试,重点考核知识更新的能力,考核合格后才予以延期;三是对培训机构组织的取证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时间都有最低要求,取证培训时间不少于60小时,继续教育培训时间不少于8小时。
3新模式的实施要点
新的管理模式下,计量人员的管理将由原来的两层管理变为统一管理,管理对象涉及到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万余名计量人员。而各地区管理基础和计量人员素质各不相同,所以,在新模式开始运行前应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
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3.1做好过渡工作
鉴于现在整个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多数人员特别是国防企事业单位计量人员与标准要求有一定差距的现状,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职业化进程,同时保证国防计量工作的连续性,建议在新模式实施前有一个过渡过程,出台相关过渡办法,保证原来持证的计量检定人员继续开展工作,同时对于资历较高、经验丰富的计量人员开展认定工作,即经过资料评审后不通过考试直接获得国防计量师资格。
3. 2规范管理,提高认证质且
新的管理模式建立在对计量人员的资格鉴定与认证基础上,要尽快制定运行的配套管理办法,不断规范管理,提高认证工作质量。应根据国防计量师的能力要求,尽快制定不同级别的考试大纲,作为考生复习和指导考试的依据;应优化考试试题,提高试题质量,建立考试试题库;同时,强化能力考核内容,逐步解决“会考的不会做,会做的考不过”的问题。
应进一步严格考试制度,保证考试客观公正,对不参加继续教育或继续教育不合格的人员不予资格确认,对违法违规的人员要予以严肃处理,维护国防计量师制度的严肃性和国防计量的权威性。
3. 3完善考核手段
考核手段直接影响到对计量人员的管理质量,我们看到,从2006年开始,国防计量人员考核手段已由纸质答卷形式逐渐改为计算机上机考试形式,并在航空304所建立了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考试中心,这样一方面使考试更加科学化、标准化,提高了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客观性,另一方面提高了考核的质量和效果,同时方便了考生。下一步,应按照大区域的原则继续建立区域考试中心,构建覆盖全国的大区域考试网络,将这种考试方式大力推广,在方便考生实时就近参加考试的同时,减少考生异地考试所花费的时间和考试费用。
另外,实际操作技能考试是国防计量师考试中最重要的内容,但由于实际操作的考核条件有限,考试用的计量标准器具与实际工作所用差距很大,有些考试又由于设备本身精度高,价格昂贵,实际操作只能“观摩”,影响了考核质量。下一步应积极研究实际操作计算机模拟考试系统,把实际中典型的、原理性的知识模型化,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三维仿真技术,模拟计量检定人员的实际操作过程,从而实现计量人员操作培训和考试的网络化、数字化,这样既达到了考核要求,又大大提高了考核效率。
3. 4做好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指国防计量师为保持和提升其专业素质、执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进行的学习。是否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是国防计量师资格确认的一个必要条件,国内外的很多实践证明,继续教育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今后应将继续教育培训作为提高计量人员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多样、灵活的教育方式进行继续教育培训,鼓励计量人员参加各种培训班、新规程宣贯班、学术研讨班和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在工作基础上带着问题去学习,通过与同行、同事、老师或国外技术人员的讨论、交流来提高自身素质。
关键词: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2月27日
实施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是我国政府支持重大科技研发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推动我国科技进步、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举措,科技计划项目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经济、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作为记录科技计划项目实施过程的资料,是重要的科技信息储备资源,加强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的管理,是发挥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资源的前提条件,也是进一步提升科技管理工作水平,完善科技档案管理体系的重要途径。
一、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是科技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研究,是为了获得理论和技术方法成果,促进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不断进步。同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也是国家科学技术管理工作和国家档案事业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建设和发展科技档案事业的重要部分。
(一)有利于增强各部门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意识。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记载和反映了科技计划项目科学研究活动的全部过程和具体成果,是项目科研人员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归档材料一般包括研究课题的可行性论证材料、申请立项材料、立项后各阶段的试验原始记录材料、最后的总结报告、成果报告、成果鉴定、成果推广示范和反馈信息材料等。加强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的管理,有利于建立健全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体系,及时查缺补漏,完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各环节的工作内容,增强各部门和科技计划项目承担者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意识,从源头上保证项目档案的完备性。
(二)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是科技计划管理的重要内容。从科技计划管理的角度看,加强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管理,强化并拓展了科技计划项目管理链条上项目的验收工作内容,有利于积累和丰富科技档案资源,也强调了科技计划管理工作中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三)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是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依据。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是在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实施、结题验收和成果转化整个过程中产生的,是科技计划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真实记录和可靠的信息来源。因而,它为科技计划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成为对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管理、监测、评价的重要依据。完整、真实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将有助于加强对科技计划项目全过程管理科学性、准确性。
(四)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易于规范,对科技档案管理具有较强的示范性。科技计划项目是围绕一个具体研究目标,展开的相对独立的科研活动,从申请立项、项目研发到项目验收是一个完整的科技过程。而且,项目研究目的明确、研究范围清楚、研究过程容易区别等特点,使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相对单纯,具有良好的过程控制与实施的条件。而且,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与其他科研管理的共性多、密切相关,便于其他科技档案工作借鉴,具有较强的示范性。
(五)发挥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价值的重要保障。随着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在科技研发过程中,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利用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档案信息资源已经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记录了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完整过程,包含有大量有价值的科技信息。做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管理工作,才能充分发挥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潜在的科技信息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为进一步支撑国家科技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二、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由于我国政府层面没有专门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部门和相关的法规,导致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问题突出。
(一)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对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管理主要是依托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组织架构来实现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分类、分部门管理,不同的科技计划项目有不同的档案管理办法,国家层面没有出台统一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未建立完善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体系。实际上对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档案采取的是“独立收集、各自管理”的方式。地方政府中,北京市和天津市的科学技术委员会已经出台了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的指导性文件,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还建立了专门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馆,专门管理北京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
(二)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归档意识淡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收集归档是当前各部门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首先,各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对项目档案的管理工作重视不足。一些项目承担单位没有专门负责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部门和工作人员,导致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档案的收集管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在科技计划项目研究过程中,多数科研工作者重视从事科学研究,重视科研成果的发表与奖励申报,对项目档案资料的整理和积累重视程度明显不足。许多科研工作者认为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归档是科技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与自己从事的科研工作无关紧要。有些科研工作者为了研究团队的荣誉和利益,再加上管理部门的缺位,很多项目档案资料被科研人员当作个人资源保管,甚至寻找各种借口拒绝归档。这给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收集和归档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由于上述问题的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完整性、系统性。
(三)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模式落后。由于管理体系不健全,各方面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当前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主要局限于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实体的收集、加工整理、保管,而对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相对薄弱,导致大量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没有实现信息化,这也严重约束了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
(四)定密范围不准确,影响了知识产权效益的发挥。在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管理过程中,把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保护与利用对立起来的问题十分普遍。过分强调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技术性,担心项目档案的开发利用会泄漏技术秘密,导致定密范围扩大。把本可以公开利用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加以保密,应该解密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没有及时解密,把科技计划项目档案长期搁置在库房而不充分开发利用,这样不仅造成了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在管理和利用过程的知识产权流失现象,也导致项目档案保障知识产权的凭证作用得不到实现,影响了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作为一种有价值的科技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加强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管理的建议
健全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体系,是科学地管理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保证及时、有效地提供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的关键。
(一)健全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制度。制度建设是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工作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保障。首先,宏观层面上,国家科技管理部门应建立专门的国家科技计划档案管理部门,专门负责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管理工作,指导各相关部门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其次,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部门应在上级科技主管部门及科技档案工作主管部门领导下,依据《档案法》和有关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结合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和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实际需要,针对性的出台《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办法》及《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明确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归档范围、归档时间、归档要求,确定责任单位、责任人范围。
为确保科技计划项目材料完整归档,项目课题组和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部门应各尽其责,完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收集制度。实行课题组归档责任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组负责人要在课题组成员中指定人员负责科研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工作,按照科研工作程序,确保科研各阶段成果材料的完整性。明确在科技计划项目结题验收环节,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归档的完整性将作为一个重要的考察因素,待与科技计划项目相关的所有档案资料按规定归档完毕,经科技计划档案管理部门验收合格并出具相关证明材料后,整个项目的结题验收工作才算完成。否则不能核准一个科技计划项目的结题验收工作,并追究相关单位和负责人的责任。
科技管理部门负责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归档工作的人员,应严格按照国家各相关部门制定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制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加强对科技计划项目的跟踪管理,确保各课题组分散形成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料及时、完整地移交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部门。
(二)开展专题培训,加强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系统性
第一,针对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进行培训。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配合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部门组织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进行专题培训,让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明确自己在整个项目档案管理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加强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的归档意识。
第二,针对项目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专业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人才是实现项目档案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核心要素。国家科技管理部门应举办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人员专题培训,强调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在收集、整理、开发利用等环节的特殊要求,提升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通过培训逐步建立一支业务水平高、档案管理意识强、能够掌握开发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先进技术的专业管理人才队伍,提升项目档案管理水平,优化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模式。
(三)加强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科学化管理。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工作的科学化是实现项目档案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基础。随着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项目档案工作由传统手工操作朝着自动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科学化是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工作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将有利于在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管理中形成一系列的科学化的管理制度。
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的科学化,主要是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各项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标准,使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工作有统一的规范,以便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逐步提高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项目档案开发利用的现代化水平,为科研工作者迅速、准确地提供科技信息。
科技计划项目档案部门提供的不只是纸质档案,还有大量的电子文档。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工作者要具备能够对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能够快速收集信息,安全保护信息和及时准确提供信息的能力。广、快、精、准是信息化社会的科研工作对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需求的基本特点,为满足这一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还必须借助于先进的技术手段。运用先进技术手段管理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是实现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科学管理的必然趋势。
(四)科学、合理地确定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秘密等级。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部门对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进行保管并提供利用时,档案管理人员要对整理好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进行严格的分类。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人员严格划清项目档案中非密档案与档案界限,再根据其不同特征和开放程度,对不同级别、不同需求的利用者确定与之相适应的利用范围,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结合实际,划分“绝密”、“机密”、“秘密”等不同的密级,明确规定使用范围。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都应加盖密级标记,以便与一般档案区别开来,列入控制使用的范围。同时,对超过规定保密期限的,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做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降密和解密工作,最大限度地提供可利用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从而使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在后期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既能充分体现它的科技信息价值,又能防止密级档案泄密事件的发生。
四、结语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科技进步发挥着重大作用,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具有能够及时保存科技信息的优势。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的管理工作,加强国家科技信息资源的积累,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提供完整、可靠的信息资源。同时,必须清楚整个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的管理工作涉及到国家科技管理部门、科技计划实施单位和相关科研人员,要做好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国家科技主管部门给予高度重视,更需要科技计划项目的各管理和实施主体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春泽,宋宇.关于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若干问题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8.
[2]毛羽丰.关于进一步做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2.3.63.
[3]安小米.我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研究[J].山西档案,2007.4.
论文摘要:解析了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职业化管理模式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以及实施的要点。
0引言
国军标GJB 6465一2008《计量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以下简称标准)已由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于2008年3月17日,并将于2008年10月1日实施。标准规定了承担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计量检定、校准、检验、测试等计量技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对人员学历、实践经历和资格鉴定考试的通用要求。标准的实施标志着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管理将步入一个职业化管理的新阶段。本文将结合该标准对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职业化管理模式做一个简要介绍和分析。
1职业化管理模式的内容
1. 1以素质教育为主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原有的管理模式是一种短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主要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或考前培训形式来提高计量人员素质,师傅怎么教,徒弟就怎么做,对很多知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出现了问题自然就无所适从。多数计量人员获得计量检定员资格的方式通常是考试前突击自学、临时抱佛脚,或是参加短期计量培训,取得计量检定员证之后,就书本一扔,万事大吉;而计量人员取证的类别也是按所从事的计量标准仪器或参数分类,计量十大专业共有243个种类之多,这种取证方法导致计量人员的知识面狭窄。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国防科技工业的迅猛发展,对于计量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国防计量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国防计量的水平,针对国防计量服务对象特殊、技术水平高精尖、工作方式特殊、计量保障贯彻科研生产全过程等特点,新的计量人员管理模式强调以素质教育为主,对计量人员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包括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等。
1)思想素质。国防计量是法制计量,是对国防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标准设备进行检定校准。计量人员出具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武器装备的质量安全,可以说数据的客观公正代表着计量人员的人格和尊严。所以,计量人员的责任重大,必须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
2)知识素质。新的管理模式要求计量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计量基础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标准的资料性附录A中,列出了新的计量人员考核项目,将原来的104个项目、243个子项目,合并为56个项目,国防初级计量师和国防中级计量师都按项目取证,国防高级计量师按计量专业取证。这样要求的目的,就是要拓宽计量人员的知识面,提倡一专多能,因为现在我们所面临的计量仪器设备大多是多参数、多学科的,要独立完成某一项计量工作,就要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甚至要求有良好的英语和计算机知识。比如做长度计量的也应该掌握一些力学、电学等方面的知识,甚至要了解产品制造技术和控制技术。
3)能力素质。能力素质是计量人员实际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要求计量人员首先要有选择测量设备和测试方法的能力,常规的计量检定是按照检定规程一步步完成的,但更多的型号计量保障问题是综合的,无现成规程可依的,需要按照具体情况选择测试设备和方法;其次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科技要发展,计量须先行”,现在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计量人员要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吸纳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走在科研生产的前面;最后是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是发展的永恒动力,规程上的、教科书里的、师傅教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未必都管用,计量人员要具备不被固有的方法所束缚、勇于创新计量测试技术的能力。
1. 2统一的考核标准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原来按两个考核模式管理,国防一级、二级计量技术机构的计量人员由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主管部门统一考核,国防企事业单位计量技术机构的计量人员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防科工委(办)组织考核。由于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主管部门与各地方工办以及各地方工办之间的具体的考核要求、考试方式、考试内容都不尽相同,导致了各地区计量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难以保证计量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
新的管理模式要求所有国防一级、二级计量技术机构、企事业单位计量技术机构的计量人员,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认证的原则,由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授权的计量考核机构统一管理和实施,从而保证了考核标准的一致性,今后分布在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将按照统一的考试要求参加考核,这样确保了所有国防科技计量人员的考核质量,有利于整个国防计量人员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
1. 3国防计量人员进行分级管理
国防计量人员原有考核要求不分等级,不管计量人员工作要求、工作内容差别多大,考核要求都一样,获得的资质都是国防计量检定员证书。但实际上,国防计量人员的服务贯穿于国防科技工业科研、生产和试验的全过程,计量检定校准的对象多、范围广,计量人员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难易程度都不尽相同,对计量人员的能力要求自然不同,按一个等级考核不利于计量人员能力与所从事岗位的一致;另外,对于计量人员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而言,考核标准单一会缺乏激励性,限制了人员自身发展,也不利于对人员的统一管理。
在新的管理模式下,国防系统内从事计量检定、校准、检验、测试等计量技术工作的计量人员,必须通过认证,获得国防计量师资格后才能开展工作,国防计量师按其相应的能力水平分为三个级别:国防初级计量师、国防中级计量师、国防高级计量师,不同级别计量师的能力要求、执业内容、报考条件都不相同。申请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按照申请条件进行相应级别国防计量师的认证,各计量技术机构也可据此制定不同级别人员的管理办法,提高管理效率。
2新模式的显著特点
2.1与国家的管理模式接轨
2006年,国家人事部与质检总局联合了《注册计量师制度暂行规定》,对从事计量技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业准人制度,纳人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统一规划。凡是从事计量法律、法规所规定计量专业的技术人员必须取得注册计量师资格,注册计量师分两级:一级注册计量师,二级注册计量师。
新管理模式坚持与国家注册计量师制度接轨,国防计量师的要求涵盖国家注册计量师的要求,其中国防初级计量师能力要求涵盖国家二级注册计量师要求,国防中级计量师能力要求涵盖国家一级注册计量师要求,同时增加国防特殊能力要求;由于国防计量的特殊性,设置了国防高级计量师。这样就保证了取得国防初级计量师资格的人员,必然达到国家二级计量师能力要求,取得国防中级计量师资格证书的人员,必然达到国家一级注册计量师的能力要求。
另外,新模式也鼓励国防系统的计量人员,特别是对国家开展服务的计量人员,积极考取国家注册计量师资格证书,对于获得国家注册计量师资格的计量人员,国防系统认同其计量基础知识能力,如果报考国防计量师,可以只考核基础知识之外的内容,考核合格后获得国防计量师资格。
2. 2考核与培训分离
新模式坚持考核与培训分离,即凡是参与考试工作(包括考试试卷的命题、审题、考试的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不得举办与考试内容有关的培训,从而保证认证的公平、公正。但是,由于国防计量人员责任重大,出具的测量数据关系到国防军工产品的质量,在标准里还是对培训教师和培训机构进行了要求,目的是要在考培分离的前提下,对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把好关,确保培训质量,从而保证计量人员素质的提高。
2. 3突出国防计量的特色
新模式具有鲜明的国防特色。首先,标准的管理对象是承担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计量人员;其次,由于国防计量人员所属单位都具有军工属性,同时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所以对计量人员的学历要求高于国家的要求,均为大专以上学历,而国家注册计量师对计量人员的学历规定为中专以上;第三,标准中参照武器装备型号计量师的相关规定,在国防中级计量师和国防高级计量师的能力要求中都加人了承担武器装备型号工程相应计量技术工作的能力要求,以提高国防计量人员型号保障能力,适应型号工作的需要。
2. 4高标准、严要求
人才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国防计量要发展必须要有高素质的计量人员,所以新模式对计量人员可以说是高标准、严要求,在标准中体现如下:一是考试合格条件提高,不是以前的60分万岁,而是提高到70分或80分(具体见标准);二是资格确认要求高,对于国防计量师证书有效期满准备延期的,除了提供相关证明外,还要参加资格确认考试,重点考核知识更新的能力,考核合格后才予以延期;三是对培训机构组织的取证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时间都有最低要求,取证培训时间不少于60小时,继续教育培训时间不少于8小时。
3新模式的实施要点
新的管理模式下,计量人员的管理将由原来的两层管理变为统一管理,管理对象涉及到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万余名计量人员。而各地区管理基础和计量人员素质各不相同,所以,在新模式开始运行前应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
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3.1做好过渡工作
鉴于现在整个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多数人员特别是国防企事业单位计量人员与标准要求有一定差距的现状,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职业化进程,同时保证国防计量工作的连续性,建议在新模式实施前有一个过渡过程,出台相关过渡办法,保证原来持证的计量检定人员继续开展工作,同时对于资历较高、经验丰富的计量人员开展认定工作,即经过资料评审后不通过考试直接获得国防计量师资格。
3. 2规范管理,提高认证质且
新的管理模式建立在对计量人员的资格鉴定与认证基础上,要尽快制定运行的配套管理办法,不断规范管理,提高认证工作质量。应根据国防计量师的能力要求,尽快制定不同级别的考试大纲,作为考生复习和指导考试的依据;应优化考试试题,提高试题质量,建立考试试题库;同时,强化能力考核内容,逐步解决“会考的不会做,会做的考不过”的问题。
应进一步严格考试制度,保证考试客观公正,对不参加继续教育或继续教育不合格的人员不予资格确认,对违法违规的人员要予以严肃处理,维护国防计量师制度的严肃性和国防计量的权威性。
3. 3完善考核手段
考核手段直接影响到对计量人员的管理质量,我们看到,从2006年开始,国防计量人员考核手段已由纸质答卷形式逐渐改为计算机上机考试形式,并在航空304所建立了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考试中心,这样一方面使考试更加科学化、标准化,提高了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客观性,另一方面提高了考核的质量和效果,同时方便了考生。下一步,应按照大区域的原则继续建立区域考试中心,构建覆盖全国的大区域考试网络,将这种考试方式大力推广,在方便考生实时就近参加考试的同时,减少考生异地考试所花费的时间和考试费用。
另外,实际操作技能考试是国防计量师考试中最重要的内容,但由于实际操作的考核条件有限,考试用的计量标准器具与实际工作所用差距很大,有些考试又由于设备本身精度高,价格昂贵,实际操作只能“观摩”,影响了考核质量。下一步应积极研究实际操作计算机模拟考试系统,把实际中典型的、原理性的知识模型化,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三维仿真技术,模拟计量检定人员的实际操作过程,从而实现计量人员操作培训和考试的网络化、数字化,这样既达到了考核要求,又大大提高了考核效率。
3. 4做好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指国防计量师为保持和提升其专业素质、执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进行的学习。是否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是国防计量师资格确认的一个必要条件,国内外的很多实践证明,继续教育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今后应将继续教育培训作为提高计量人员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多样、灵活的教育方式进行继续教育培训,鼓励计量人员参加各种培训班、新规程宣贯班、学术研讨班和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在工作基础上带着问题去学习,通过与同行、同事、老师或国外技术人员的讨论、交流来提高自身素质。
论文关键词:国防计量师;考核;素质
论文摘要:解析了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职业化管理模式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以及实施的要点。
0引言
国军标GJB 6465一2008《计量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以下简称标准)已由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于2008年3月17日,并将于2008年10月1日实施。标准规定了承担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计量检定、校准、检验、测试等计量技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对人员学历、实践经历和资格鉴定考试的通用要求。标准的实施标志着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管理将步入一个职业化管理的新阶段。本文将结合该标准对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职业化管理模式做一个简要介绍和分析。
1职业化管理模式的内容
1. 1以素质教育为主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原有的管理模式是一种短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主要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或考前培训形式来提高计量人员素质,师傅怎么教,徒弟就怎么做,对很多知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出现了问题自然就无所适从。多数计量人员获得计量检定员资格的方式通常是考试前突击自学、临时抱佛脚,或是参加短期计量培训,取得计量检定员证之后,就书本一扔,万事大吉;而计量人员取证的类别也是按所从事的计量标准仪器或参数分类,计量十大专业共有243个种类之多,这种取证方法导致计量人员的知识面狭窄。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国防科技工业的迅猛发展,对于计量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国防计量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国防计量的水平,针对国防计量服务对象特殊、技术水平高精尖、工作方式特殊、计量保障贯彻科研生产全过程等特点,新的计量人员管理模式强调以素质教育为主,对计量人员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包括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等。
1)思想素质。国防计量是法制计量,是对国防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标准设备进行检定校准。计量人员出具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武器装备的质量安全,可以说数据的客观公正代表着计量人员的人格和尊严。所以,计量人员的责任重大,必须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
2)知识素质。新的管理模式要求计量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计量基础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标准的资料性附录A中,列出了新的计量人员考核项目,将原来的104个项目、243个子项目,合并为56个项目,国防初级计量师和国防中级计量师都按项目取证,国防高级计量师按计量专业取证。这样要求的目的,就是要拓宽计量人员的知识面,提倡一专多能,因为现在我们所面临的计量仪器设备大多是多参数、多学科的,要独立完成某一项计量工作,就要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甚至要求有良好的英语和计算机知识。比如做长度计量的也应该掌握一些力学、电学等方面的知识,甚至要了解产品制造技术和控制技术。
3)能力素质。能力素质是计量人员实际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要求计量人员首先要有选择测量设备和测试方法的能力,常规的计量检定是按照检定规程一步步完成的,但更多的型号计量保障问题是综合的,无现成规程可依的,需要按照具体情况选择测试设备和方法;其次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科技要发展,计量须先行”,现在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计量人员要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吸纳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走在科研生产的前面;最后是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是发展的永恒动力,规程上的、教科书里的、师傅教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未必都管用,计量人员要具备不被固有的方法所束缚、勇于创新计量测试技术的能力。
1. 2统一的考核标准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原来按两个考核模式管理,国防一级、二级计量技术机构的计量人员由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主管部门统一考核,国防企事业单位计量技术机构的计量人员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防科工委(办)组织考核。由于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主管部门与各地方工办以及各地方工办之间的具体的考核要求、考试方式、考试内容都不尽相同,导致了各地区计量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难以保证计量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
新的管理模式要求所有国防一级、二级计量技术机构、企事业单位计量技术机构的计量人员,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认证的原则,由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授权的计量考核机构统一管理和实施,从而保证了考核标准的一致性,今后分布在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将按照统一的考试要求参加考核,这样确保了所有国防科技计量人员的考核质量,有利于整个国防计量人员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
1. 3国防计量人员进行分级管理
国防计量人员原有考核要求不分等级,不管计量人员工作要求、工作内容差别多大,考核要求都一样,获得的资质都是国防计量检定员证书。但实际上,国防计量人员的服务贯穿于国防科技工业科研、生产和试验的全过程,计量检定校准的对象多、范围广,计量人员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难易程度都不尽相同,对计量人员的能力要求自然不同,按一个等级考核不利于计量人员能力与所从事岗位的一致;另外,对于计量人员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而言,考核标准单一会缺乏激励性,限制了人员自身发展,也不利于对人员的统一管理。
在新的管理模式下,国防系统内从事计量检定、校准、检验、测试等计量技术工作的计量人员,必须通过认证,获得国防计量师资格后才能开展工作,国防计量师按其相应的能力水平分为三个级别:国防初级计量师、国防中级计量师、国防高级计量师,不同级别计量师的能力要求、执业内容、报考条件都不相同。申请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按照申请条件进行相应级别国防计量师的认证,各计量技术机构也可据此制定不同级别人员的管理办法,提高管理效率。
2新模式的显着特点
2.1与国家的管理模式接轨
2006年,国家人事部与质检总局联合了《注册计量师制度暂行规定》,对从事计量技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业准人制度,纳人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统一规划。凡是从事计量法律、法规所规定计量专业的技术人员必须取得注册计量师资格,注册计量师分两级:一级注册计量师,二级注册计量师。
新管理模式坚持与国家注册计量师制度接轨,国防计量师的要求涵盖国家注册计量师的要求,其中国防初级计量师能力要求涵盖国家二级注册计量师要求,国防中级计量师能力要求涵盖国家一级注册计量师要求,同时增加国防特殊能力要求;由于国防计量的特殊性,设置了国防高级计量师。这样就保证了取得国防初级计量师资格的人员,必然达到国家二级计量师能力要求,取得国防中级计量师资格证书的人员,必然达到国家一级注册计量师的能力要求。
另外,新模式也鼓励国防系统的计量人员,特别是对国家开展服务的计量人员,积极考取国家注册计量师资格证书,对于获得国家注册计量师资格的计量人员,国防系统认同其计量基础知识能力,如果报考国防计量师,可以只考核基础知识之外的内容,考核合格后获得国防计量师资格。
2. 2考核与培训分离
新模式坚持考核与培训分离,即凡是参与考试工作(包括考试试卷的命题、审题、考试的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不得举办与考试内容有关的培训,从而保证认证的公平、公正。但是,由于国防计量人员责任重大,出具的测量数据关系到国防军工产品的质量,在标准里还是对培训教师和培训机构进行了要求,目的是要在考培分离的前提下,对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把好关,确保培训质量,从而保证计量人员素质的提高。
2. 3突出国防计量的特色
新模式具有鲜明的国防特色。首先,标准的管理对象是承担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计量人员;其次,由于国防计量人员所属单位都具有军工属性,同时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所以对计量人员的学历要求高于国家的要求,均为大专以上学历,而国家注册计量师对计量人员的学历规定为中专以上;第三,标准中参照武器装备型号计量师的相关规定,在国防中级计量师和国防高级计量师的能力要求中都加人了承担武器装备型号工程相应计量技术工作的能力要求,以提高国防计量人员型号保障能力,适应型号工作的需要。
2. 4高标准、严要求
人才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国防计量要发展必须要有高素质的计量人员,所以新模式对计量人员可以说是高标准、严要求,在标准中体现如下:一是考试合格条件提高,不是以前的60分万岁,而是提高到70分或80分(具体见标准);二是资格确认要求高,对于国防计量师证书有效期满准备延期的,除了提供相关证明外,还要参加资格确认考试,重点考核知识更新的能力,考核合格后才予以延期;三是对培训机构组织的取证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时间都有最低要求,取证培训时间不少于60小时,继续教育培训时间不少于8小时。
3新模式的实施要点
新的管理模式下,计量人员的管理将由原来的两层管理变为统一管理,管理对象涉及到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万余名计量人员。而各地区管理基础和计量人员素质各不相同,所以,在新模式开始运行前应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
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3.1做好过渡工作
鉴于现在整个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多数人员特别是国防企事业单位计量人员与标准要求有一定差距的现状,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职业化进程,同时保证国防计量工作的连续性,建议在新模式实施前有一个过渡过程,出台相关过渡办法,保证原来持证的计量检定人员继续开展工作,同时对于资历较高、经验丰富的计量人员开展认定工作,即经过资料评审后不通过考试直接获得国防计量师资格。
3. 2规范管理,提高认证质且
新的管理模式建立在对计量人员的资格鉴定与认证基础上,要尽快制定运行的配套管理办法,不断规范管理,提高认证工作质量。应根据国防计量师的能力要求,尽快制定不同级别的考试 大纲,作为考生复习和指导考试的依据;应优化考试试题,提高试题质量,建立考试试题库;同时,强化能力考核内容,逐步解决“会考的不会做,会做的考不过”的问题。
应进一步严格考试制度,保证考试客观公正,对不参加继续教育或继续教育不合格的人员不予资格确认,对违法违规的人员要予以严肃处理,维护国防计量师制度的严肃性和国防计量的权威性。
3. 3完善考核手段
考核手段直接影响到对计量人员的管理质量,我们看到,从2006年开始,国防计量人员考核手段已由纸质答卷形式逐渐改为计算机上机考试形式,并在航空304所建立了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考试中心,这样一方面使考试更加科学化、标准化,提高了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客观性,另一方面提高了考核的质量和效果,同时方便了考生。下一步,应按照大区域的原则继续建立区域考试中心,构建覆盖全国的大区域考试网络,将这种考试方式大力推广,在方便考生实时就近参加考试的同时,减少考生异地考试所花费的时间和考试费用。
另外,实际操作技能考试是国防计量师考试中最重要的内容,但由于实际操作的考核条件有限,考试用的计量标准器具与实际工作所用差距很大,有些考试又由于设备本身精度高,价格昂贵,实际操作只能“观摩”,影响了考核质量。下一步应积极研究实际操作计算机模拟考试系统,把实际中典型的、原理性的知识模型化,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三维仿真技术,模拟计量检定人员的实际操作过程,从而实现计量人员操作培训和考试的网络化、数字化,这样既达到了考核要求,又大大提高了考核效率。
3. 4做好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指国防计量师为保持和提升其专业素质、执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进行的学习。是否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是国防计量师资格确认的一个必要条件,国内外的很多实践证明,继续教育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今后应将继续教育培训作为提高计量人员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多样、灵活的教育方式进行继续教育培训,鼓励计量人员参加各种培训班、新规程宣贯班、学术研讨班和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在工作基础上带着问题去学习,通过与同行、同事、老师或国外技术人员的讨论、交流来提高自身素质。
关键词:留学生;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跨文化;对策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国际化发展的进程加快,中国的高等教育机构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前来攻读各类学位课程。外国留学生数量的增加对于塑造高校良好的国际化氛围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然而,如何提高外国留学生的管理和教育质量也是我国高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具体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而言,由于其知识体系具有很强的经验性,并受一定文化背景的影响,与自然科学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如何基于外国留学生的跨文化特点来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内容和课程讲授的方法是该专业课程老师必须应对的严峻挑战。本文以笔者在江苏某高校承担外国留学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例,对教学实践过程遭遇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针对问题的产生原因提出了应对之策,以期为外国留学生的管理与教学提供可能的借鉴与参考。
一、文化背景的多样化给留学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带来的跨文化挑战
我国外国留学生主要来源于发展中国家,少数来自于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这是全国各大院校留学生组成的主要特点(加注)。我校近年来的外国留学生主要来源于中亚地区的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和印度;非洲地区的尼日利亚;欧亚大陆的俄罗斯、北美洲和欧洲等。这些学生间的文化差异较大,而有些学生身上带有很强的文化烙印。这些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同一课堂里,存在语言障碍和认知方式差异、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刻板印象和偏见等,给课堂的组织协调和教学安排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一)时间观念和学习纪律上的差异对课堂组织的挑战
留学生在时间观念和学习纪律上存在跨文化的差异。一些国家的学生缺乏时间观念,上课经常迟到5到10分钟或者更多;即便是与老师约定见面的时间也常常需要电话催促再三才能到位。有些来自干旱地区的学生认为下雨天迟到或缺课很正常,而下雪的寒冷天气则直接可以不上课,并且认为这应该得到老师的理解。留学生缺勤的现象也较常见。他们会在上课期间安排旅行会友;外出度假则迟迟不回;因宿醉而缺课的现象也不时发生。留学生班的学生人数本来就不多,这些迟到或缺课现象经常性地打断课堂的教学秩序,教师因此无法组织小组讨论和团队合作的练习。致使准备好的教学计划也无法实施下去。一些有较强时间和纪律观念的学生也对此感到不满,损伤了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语言能力的差异带来的课堂教学的挑战
尽管来华留学生在申请留学之前有一些汉语基础,然而入校后因为各种原因,他们语言能力的提高并不很快。在经过我校一年的语言学习后也仅仅具备初级以至更低的汉语听说能力。这一方面可能由于汉语学习本身就是一件难事;另一方面也产生于留学生对学习汉语言的态度。从事研究生阶段学习的留学生尤其不愿意在汉语上花费太多的精力,因为他们学习时间短,专业课程多,而且需要从事研究和撰写论文等。这使得用汉语讲授和考核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变得不切实际,同时也使得论文和其他作业要求也随之降低。然而,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也并不是件简单的事。一些学生来自于非英语国家,如越南,他们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而另一些来自偏远国家的学生也有着多种多样的口音,与老师和学生间的交流有一定的困难。
(三)知识基础的差异而带来教学内容的挑战
知识基础的差异在管理类研究生当别普遍,对于留学研究生来说更是如此。这是因为管理类专业作为走向工作岗位前最为实用的学科,受到了各专业本科生的欢迎。另一方面,管理类研究生属于转型低门槛专业,文科生和理科生都相对容易转入该专业的学习。第三,外国留学研究生的录取方式与国内研究生的录取方式存在区别,国内研究生必须通过专业考试才能入学,而国外留学生没有这一环节。本人在教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时就遇到由知识基础的差异而带来的挑战。留学生中有些是管理学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而有些人的本科专业是工程或艺术方面的;这些学生有一些已经工作过几年,而有些从未有过工作经验。因此,教学内容既要关注到基础知识的传授又要兼顾到专业知识的提升,给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及教材的选择都带来的一定的挑战。
(四)留学生的学习习惯给教学和考核方式的选择带来的挑战
留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各国的教育传统存在较大差异。具体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偏好于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二是偏好于教师讲授还是参与式学习;三是偏好于知识记忆型学习还是讨论探索型学习。比如,大多数来自于亚洲的学生上课喜欢记笔记,划定书本上的知识点,但是很少在课堂上主动的思考并能对老师的讲授提出问题;而来自西方国家的学生则相反,他们上课时思维活跃,不时地打断老师请求老师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同时,他们对基础知识点却并不在意,不喜欢记笔记和背概念。留学生学习习惯的差异给人力资源管理课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均带来了挑战。作为一门关于实践的科学,如果单纯按照东方人的教学传统,课程上主要依赖教师讲授,就会使来自西方的留学生感到枯燥无趣,缺乏参与感;而如果围绕问题深入展开讨论,则又会使缺乏基础和工作经验的学生感到难以参与。
二、留学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跨文化挑战的应对
(一)强调多样化学习团队的优势,促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交流与合作
教师在组织外国留学生课堂时,应该关注到留学生的跨文化特征对课堂秩序带来的挑战并且想方设法进行协调。具体可以通过强调多样化构成的课堂给每一位学生带来的益处,从而减轻由此引发的隐性或显性的冲突,并进一步地促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交流与合作。在第一次上课时,教师可以拿出一节课来专门组织学生讨论“多样化”。要求学生具体联系自己所在的班级列出多样化学习团队存在的优势和劣势。最后给予总结归纳,说明在全球化时代,作为一名未来可能进入国际化企业走上管理岗位的高学历人才,应该掌握一定的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经验。而在目前所处的班级中学习正是培养这种能力和经验的机会。同时告诫学生,对异质文化的排斥和偏见是普遍的现象。在充分认识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我们应该要有包容之心和尊重之态,排除偏见,尝试理解和接纳不同的文化习俗及其思维方式。与此同时,教师应该把与课程组织纪律相关的问题,如准时守时、请假制度等规则传达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所在地的文化和规则行事,调整作息和纪律观念,遵守学校和班级的上课规则,使课堂组织这种影响教学效果的基本问题得到改善。
(二)注重教学材料的组织,精心设计课堂讲义与课后阅读材料
学生的语言听说能力缺乏,势必会影响到课程教学的质量,其中主要是对知识的接收的程度。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英语听说能力,使课堂中不易理解的内容能用英语和汉语相互补充加深学生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通过精心设计课程教学材料,作为口头教学的补充。如,设计简单、明了并易懂的教学PPT,简化相关知识内容,并采取图表方式使其更为直观,增加学生对知识点间的逻辑性的认识;配合带有情节的小视频以说明道理,增加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感性认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趣性。另外,鉴于课程教学时间的有限,教师最好为每节知识点做一份提纲挈领的讲义,讲义的内容应该比PPT要详尽,但是比教材要简单,以用于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在课堂讲授之后,要求学生对照讲义再阅读复习教材上的有关章节。再次,教师除了要求学生自我阅读教材以外,最好提供与知识点有关的案例材料,让学生就案例所提供的信息,运用课堂讲授的知识进行分析。这样下来,既保证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又能使学生充分利用好学习时间,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聚焦于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加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有趣性
学生不同的知识面基础,决定了教学内容的组织要注意难易适当,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而言,基础的理论并不多,主要涉及的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这为留学生课程内容的组织提供了便利也带来了挑战。便利在于没有管理学理论基础的学生能够尽快地适应课堂教学的内容;挑战在于大多数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对组织管理完全缺乏感性认识。要应对挑战,就要精选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加强其实用性和有趣性。我们在留学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聚焦于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这是因为留学生选择到中国来留学,说明其是开放和偏向国际化的,而未来很有可能进入跨国公司谋求职位。因此,学习国际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可能更为有用。国际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涉及如何在异质文化环境下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也涉及外派人员如果跨文化适应问题,对于留学生而言,这些都是有趣的话题,因此他们更有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在课堂中留学生之间交换各自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能使学生获得大量的跨文化知识,使他们更深刻体会到跨文化学习团队的益处,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果。
“Women and girls are at risk and under assault at every point of their lives,” Ms. Bangura declared, emphasizing that the threat of brutality followed them “every step of the way…in the midst of active conflict, in areas under control of armed actors, at check-points and border crossings, and in detention facilities.”
Ms. Bangura’s trip lasted from 16 to 29 April and took her to Syria and Iraq, as well as to neighbouring countries of Turkey, Lebanon and Jordan, where she met directly with women who escaped the 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the Levant (ISIL) captivity and survived sexual violence.
She pointed to instances of forced, temporary and early marriage and described how such practices were encouraged for fighters as part of Jihad and used as a “protection” mechanism for families with no other means of providing for or ensuring safety of young girls. She also noted the sale of women for sex.
“Girls are literally being stripped naked and examined in slave bazaars,” she said, describing how they were “categorized and shipped naked off to Raqqa or Mosul or other locations to be distributed among ISIL leadership and fighters.”
She listed examples of the horrors suffered by women, including one who had been temporarily married over 20 times, after each occasion forced to undergo surgery to repair her virginity.
“ISIL have institutionalized sexual violence and the brutalization of women as a central aspect of their ideology and operations, using it as a tactic of terrorism to advance their key strategic objectives,” she said, going on to describe how women were promised to fighters and how ISIL raised funds through trafficking, prostitution and ransoms. Sexual violence was used to displace populations, to punish, humiliate and demoralize dissenters, to extract information for intelligence purposes and to dismantle social, familial and community structures in order to construct a new “Caliphate.”
去年麦收后,我局组织人员,深入各乡镇,按照“适地、适树、适品种”的原则,对年春季新植果园进行了科学规划,划定了栽植区域,核实了栽植面积,完成了地块预留等前期准备工作,全县共规划新植果园8万亩,涉及21个乡镇98个村。共需苗木450万株,县内本土自供苗木230万株,需外调苗木220万株。其中,高速公路和静庄公路沿线1.2万亩新植果园所需苗木由林业局负责调运,其它由各乡镇自行调运。目前,各乡镇已积极衔接,苗木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计划从3月10日开始,由南向北栽植,3月22日前全面完成栽植任务。
二、千亩育苗基地建设
我县果树苗木繁育基地总面积1000亩,其中苹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占地面积450亩,由县农技中心负责生产经营;果林高科技示范基地面积550亩,由县果品经销总公司负责生产经营。基地建设始终按照“立足资源、发挥优势、引育结合、展示推介”的原则,依托已建成的快速育苗温室和脱毒采穗圃,播种培育苹果砧木苗100亩100万株,从、等地引进红富士苹果二级苗500万株,投入总资金100万元。其中苹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播种八棱海棠、山定子等砧木100亩,引进苹果二级苗200万株,栽植面积250亩;果林高科技示范基地引进二级苗300万株,栽植面积550亩。
三、去冬今春以来的果园管理工作
去年全市秋冬季农业生产调度会后,我们高度重视,立即行动,按照全市秋冬季果园管理战役活动的要求,提出了“点上突破,面上提高、整体提升”的秋冬季果园管理工作思路,制定了《县秋冬季果园管理实施方案》,扎实深入开展了果园管理活动。
一是幼园管理。针对我县幼园面积较大,管理粗放,点亮面暗的问题,我们按照市县的统一安排部署,对年至年40万亩幼园,进行了全面清园、拉枝、施肥、涂白等措施管理,
去冬今春,全县共完成幼园果树拉枝修剪10万亩、枝干涂白15万亩,埋土6.2万亩,秋施基肥30万亩。
二是标准化果园管理。坚持走抓点示范、典型带动的果园管理路子。在全县范围内确定了乡级幼园标准化管理示范点21处24568亩,占幼园总面积的6%;盛果期果园标准化管理示范点21处17471亩,占挂果园面积的6%,重点落实了幼园秋冬季清园、埋土、涂白、拉枝修剪,盛果期果园树形优化修剪等各项技术措施,全面完成了示范点果园管理工作。与此同时,对葫芦河流域和李店河流域的结果园开展了树形改良修剪和测土配方施肥,修剪率达到80%以上,施肥率达到了60%,今春将全面完成。
三是国家级示范园创建。省上确定我县国家级示范园两个,分别是治平雷沟苹果国家级示范园和界石铺李堡早酥梨国家级示范园。目前,已完成了方案制订和技术培训工作。现正按照实施方案逐步落实各项创建措施。
果树专用全营养生物菌肥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专家和土肥专家共同研发的一种高科技肥料,符合国家标准GB20287-2006要求。
产品特点:
1、见效快,施用方便
本产品打破传统,采用高科技手段,将原料中不能直接被果树吸收的有机质转变成氨基酸、腐殖酸等可以直接被果树吸收的营养物质,见效快。本产品用量少,施用方便。每亩只需150千克,用时只需撒在园中,浅犁即可。
2、干净清洁
本产品为咖啡色粉末状固体,而且带有浓浓咖啡香味,完全杜绝了有机肥腐熟过程中的臭味和化肥的刺激性气味,施用后整个果园都弥漫着咖啡香味。
3、营养丰富、快速吸收
本产品有效活菌数≥2亿个/克,氨基酸含量≥20%,腐殖质含量≥45%,有机质含量≥70%,含矿质营养元素达10种以上。本产品中所含的益生菌,活化土壤中的磷、钾、铁、镁、锌等营养元素,使其转化为可被植物吸收的形态,有效消除缺素症。
4、成本降低
果树专用全营养生物菌肥可以用作基肥和追肥,能有效的为果园提供足够营养,可明显增强树势,提高果树抗性,有效降低果园病虫害的发生次数,减少打药次数,同时降低打药时的农药成本和人工成本。另外,本产品可完全替代传统的有机肥、农家肥,降低化肥用量,真正降低果园劳动强度和成本。
另外,本课题组还常年向广大果农提供“郑果牌”全营养有机肥,原料为腐熟的精制羊粪,完全除臭,干净整洁,有机质含量≥50%,pH≤6.5,富含多种中微量元素,价格低廉,方便果园机械化操作,极大节省劳动力成本。
本课题近几年开发了规模化果园地面省力化管理技术方案,技术方案既包含了规模化果园省力化管理理念,又开发了“全营养”系列果树专用施肥的全年套餐产品,现以“全营养套餐施肥产品+免费技术服务”的形式,向果树行业推广,欢迎咨询合作。
“套餐施肥产品+免费技术服务”既不增加成本,又得到了专业科研单位的免费技术服务,为果园的成功经营增加一份技术保障。
联系人:司鹏 乔宪生 于会丽 刘智伟 咨询电话:0371-65330985(办) 15515622730
[关键词]建设技术 观光果园 品种配置
中图分类号:TH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360-02
由于果园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园林风景种类,花、果植物一方面可供游客品尝,另一方面也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受到了城市居民的普遍欢迎。也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观光果园已经在许多乡村地区开展建设。当前我国果园观光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对现有的果树产区进行改造,设置各项旅游设施,另一种是种植更加具有观赏性的果树,依照投资规模对观光果园进行现代化建设。
一、建设观光果园,改造现有果园
为加快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速度,在现有果园内设置新型游玩与商旅设施,通过改造的方式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建设,即能够节省建设资金,也能够起到果园美化的作用。本文对于果园改建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因地制宜,做好环境治疗工作
由于当前我国在环境保证与生态保护工作方面的缺陷,部分果树产区箬横在存在大量的生活污染,部分区域的畜禽养殖产业由于标准要求不高,在环境维护方面没有进行充分的考虑,对果园的环境外观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观光果园的建设工作一定要加强环境治理。需要从美化乡村居民生活环境的角度出发,将观光果园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结合起来进行。重点加强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的治理工作,紧抓设施建设与制度建设环节,最大程度上提高畜禽粪便的使用效率,对粪便气味污染进行科学、有效的控制。科学处理生态、生活与生产之间的系统,做好生态环境建设。
(二)改善果园基础条件
建设现代化果园需要从根本上满足各项基础条件,相关的建设规划工作可以以果树生产为出发点。比例在公路建设方面,可以多考虑果品采收运输与果树管理等生产方面的应用;园内小型药水池可以于路边进行修建,方便农户对果树施肥或喷施农药;部分设计方案为了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没有考虑的旅游农业的用地需求,大幅收窄果树行间距离,对旅游体验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观光果园的建设需要注意将便道宽度维持在150cm左右,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道路两边不只可以设置沉沙凼、明水沟以及粪池等设施,即影响环境美观也是一种对于行人来说的安全隐患。另外,部分杀虫灯内部含有一定量的农药,从安全的角度出发也不可以设置于道路两旁。果园内部各种生产与生活设施需要与游客活动空间与道路保持一定距离。对于可以影响到活动活动体验的果树枝杈也需要进行及时的清理。总之,观光果园的建设一方面的考虑的游客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也需要从各个角度出发对游客的旅游体验进行全方面的改善。
(三)加强重增强树势
树形混乱、植株高矮不一对于果园观察性能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另外,株行间枝杈相互穿插也可能会产生病虫害,造成果实大小不匀、叶片有绿有黄、树势有强有衰,会影响游客的观园兴致。为了使观光果园具有更好可观赏性,需要对果树的管理工作进行改良,对果树进行整形修剪处理,通过高拉换头、回缩更新等手段增加枝条分布的均匀性,使树冠矮化、枝冠整洁美观,另外也要加强病虫害防治与肥培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观赏果园需要尽量将树势维持在一个比较良好的状态,叶片葱绿,果实端正秀美并且花序鲜活胡艳丽,将观光果园的自然风光充分体现出来,给人以诗意盎然、赏心悦目之感。
(四)突出生态果园的人文环境与生态环境
在观光果园的自然风景中融入一些文化气息,重点突出农家文化,给人一种回归乡野的亲切感。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则需要增加观光的造林面积,对滩涂、荒地以及荒山进行绿化处理,调节区域气候并增加氧气,即要能够抵抗自然灾害也要能够避免出现沙土流失问题。
二、建造新型观光果园
建设新型观光果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环节;第一,“山水园林路”的设计风格要能够充分体现出乡村旅游主题;第二,需要对各种不同的果树种类进行合理的搭配,充分彰显园区主体;第三,游乐、住宿以及餐饮是观光果园经济收益的主要来源,运营商需要做好一系列的服务工作。
(一)观光果园的主栽品种配置
建设果树观光园,首先需要对果树的主栽品种进行合理的选择,以产品收获为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将种植品种的特色与种植资源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在春夏季果树景观观赏性达到高峰的时段开展果树观花旅游节,借执进行宣传。在举办品尝果实、体验采果、观果等节目之前,主办单位需要确保观光果园内至少有一个品种的果类可以采摘并食用,才能够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旅游效益。本文以我国西南部地区为例,专门拟定了一套品种配置方案,以供参考(表1)。
(二)观光果园辅助N植品种配置
辅助种植品种通常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是果树引进品种。可以适当在观光果园内种植部分外地引进品种。而需要注意的是,所选取的品种一定要能够在当地的气候特点下结出丰硕的果实。另外一部分是水生作物、瓜果蔬菜以及花卉品种。能够对观光果园起到良好的装饰作用。
(三)对品种种植分布进行合理布置
需要依照果园地形地貌以及占地面积对树种栽植形式进行设计。对于大中型园区来说,可以通过点状布置的方式对不同特点的果园区域进行划分,分一个小区内所栽植的树种品种在成熟期方面需要严格保持一致,使相关的主题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对于中小型果园来说则可以通过环状布置形式进行划分,以环状的形态来种植成熟期相同的果种品种。另外,在地块上或树与树之间也可以选择梅花形、长方形或圆形来栽植果树。
(四)加强栽培管理
加强栽培管理工作,最大程度上改善植株长势并提高花果的观赏价值。另外,为了方便种植户对果实进行采摘以及游客采收体验活动的开展,观光果园需要采取树形矮化的方式对果树进行整形处理。为了提高观光果园的安全性与,需要严格依照有关部门的强制性标准对果园进行检验,全面推广果品种植标准化与无害化技术,相关的设施、农膜以及肥料等材料者需要符合绿色安全标准。
参考文献
[1] 李房英.福建观光果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7,07(16):28-29.
[2] 邱汉周.观光果园及其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03(19):22-23.
[3] 胡竞.现代观光果园园区建设与发展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05(28):37-38.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1-0037-02
庄浪县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属全国苹果栽培的最适宜区域,是甘肃省乃至全国苹果生产重点县。境内光照充足、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自然隔离条件好、病虫危害轻、土层深厚、土壤疏松,大部分地域具有发展绿色和有机果品的优势和自然条件。生产的苹果着色鲜艳、外观美观、肉质细脆、含糖量高、口感好、风味佳、耐贮藏、营养丰富而驰名全国,畅销国内外市场。苹果产业已逐步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在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苹果产业现状
近年来,庄浪县依靠优越的自然气候资源条件,全县上下齐心合力,按照集中连片、整村栽植、整乡推进、整流域发展的思路,统一规划布局,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大力发展苹果产业。
1.1 栽培规模迅速扩大,生产基地逐步建成
初步统计,截至2011年,全县苹果面积1.23万hm2,苹果园占总耕地面积的28.9 %,全县人均占有苹果园0.04 hm2,初步形成了以水洛河、葫芦河、庄浪河流域河谷川等地为主的优质苹果生产带,培育出了14个苹果生产专业乡镇和56个评估生产专业村,其中万泉、阳川、朱店、大庄、卧龙、南湖、赵墩等乡镇基本实现了苹果栽植集中连片的规模,全县苹果适宜区苹果栽培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1.2 产量单产稳步提高,经济效益日益显著
目前,全县苹果挂果园0.50万hm2,产量11.50万t,平均产量达22 995 kg/hm2;果品总产值3亿元,全县农民人均苹果收入71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 %。果园收入最高的超过4万元,果农果品年收入最高可达20万元以上。全县果园收入有10万元以上的农户100余户,5万元以上的3 000多户,2万元以上的8 000余户。万泉、阳川、朱店、大庄等乡镇的大部分果农依靠发展苹果园走上了小康富裕之路,苹果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明显。
1.3 推广普及先进技术,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近年来,苹果生产重点推广矮砧宽行密植、果园覆沙、营养诊断配方施肥、疏花疏果、果实套袋、杀虫灯、性诱剂、粘虫黄板、防雹防霜网应用等先进实用技术,苹果生产的科技含量得到了大幅提升。截至2011年底,全县果品商品率达到95 %以上,优质果率超过70 %;95 %的苹果园实现了无公害生产,0.69万hm2果园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原料(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认定,77.47 hm2果园获得了中国良好农业规范(GAP)苹果生产基地认定。创建上百公顷以上的国家级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3个,省级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4个,其中万泉镇用矮砧宽行密植、沙田覆盖创建的国家苹果标准园得到农业部领导、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及各地同行们的一致好评,认为该果园的模式具全国一流水平。
1.4 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全县14个苹果主产乡镇组建成立了果树服务站,抽调专业技术干部常年驻村入园指导生产,培训果农。同时,在苹果生产重点乡镇培育成立果业专业协会、合作社等专业组织,提高果农的组织化程度,并积极培养扩大果品经纪人队伍。在生产发展的同时,苹果良种苗木繁育、果品贮藏、包装、加工、销售等相关行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培育的“紫荆红”牌苹果已成为著名商标,苹果产业初步形成了产、贮、销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2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庄浪县苹果产业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不容忽视的问题。
2.1 认识不够,苹果产业发展缺乏内在动力
部分干部、果农对苹果产业的发展潜力认识不够到位,苹果产业发展的宣传和政策措施得彻底全面落实,技术推广、果农培训不能完全领先果业发展。另外,果业部门仅限于果业技术的推广和果业生产服务,对果品产业发展的其他方面参与管理的甚少,苹果苗木质量、土地流转、果品质量安全、果品交易等方面产生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严重影响到全县苹果产业的发展。
2.2 管理欠缺,苹果产业的整体效益没能充分发挥
现有的苹果园缺乏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部分果园还处于粗放或半粗放管理状态,特别是个别新建园和幼龄园还有毁苗现象出现,苗木定植后成活率低,补栽不及时,影响到全县苹果整体推进的步伐。成龄果园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普及率不高,果园管理不到位,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导致单产低,总产量少,优质果率和果园整体效益不够高。
2.3 体系不全,果品产后各环节还没形成有机体
全县大部分果园处于果农自主经营,分散管理的状况,果农的组织化程度低。果品交易市场建设不全,品牌的知名度不够高,大部分果品销往本地和省内,外销相对不畅,个别区域还存在“搭车”销售现象,致使果品价格不够高。果品产后贮藏加工营销等环节建设不全,产、贮、加、销等产业发展有机体还没真正形成,产业链条短,产后附加值低,优越的资源优势没能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
3 发展建议
3.1 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稳步扩大栽培规模
依据庄浪县的区位优势和苹果产业基础,以庄浪河、水洛河、胡芦河流域河谷川台地和榆林沟、青龙沟等沟谷及坝库周围地区为主,整村栽植,整乡推进,全力建设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加快老劣果园改造,发展新优品种,推广无病毒种苗,调整品种结构,稳步增加苹果栽植面积。
3.2 推广新优模式和先进实用技术,提高产量和果品质量
结合全县实际,果园管理重点推广矮砧宽行密植、全园覆盖、单果精细管理等栽培模式,主要推广起垄黑膜覆盖、膜下滴灌、营养诊断平衡施肥、疏花疏果、果实套袋、反光膜及防雹防霜网应用等先进实用技术和杀虫灯、性诱剂、诱虫带、粘虫版等病虫害生物物理无害化防控技术,提高果园单产、总量和果品质量。建立健全果园生产管理档案,逐步推行果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质量安全监管。
3.3 健全果业发展配套体系,强化服务能力
政府及相关部门强化服务职能,为苹果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推行果业发展小额信用贷款和果业发展保险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逐步推行果品市场准入制度,打击以次充优等欺诈行为,优化果品市场环境。开通果业信息网站,实现与全国果业信息链接,及时生产动态、农资与果品供求信息。
关键词板栗;无公害;果园;现状;趋势;技术
中图分类号S6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2-0176-01
1建设无公害板栗果园的意义
无公害果品是指来自无公害生产基地(果树生长的环境,如土壤、水、大气等无污染的地区),按照无公害果品生产技术规程生产(在栽培管理中,按照特地的技术操作规程生产,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符合无公害果品质量要求,并经检测合格后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安全、营养、优质的果品。板栗又名栗子,为壳斗科栗属坚果类植物,是中国栽培最早的果树之一。板栗含有大量的淀粉,还含有蛋白质、脂肪、VB等多种营养素,具有较高的保健价值,可益气健脾、厚补肠胃、防治心血管疾病等[1-2]。我国大部分成片板栗园已经进入盛果期,由于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如土壤营养状况不明、化学药品使用不当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板栗在当地的进一步发展。
2无公害板栗果园的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
2.1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板栗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品种不纯、产量低、品质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高的问题[3]。我国板栗的栽培多是自由化栽培,不注重产品的质量,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有些地方仍以野生林为主,没有科学选育,使板栗品种发展老化;种植管理不到位,病虫害防治主要采用化学防治,存在农药残留过量、用药不及时等问题,导致板栗经济效益较差[4]。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水果产业间竞争日益加剧,为了持续、稳定、高效益地发展我国果品业,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对优质安全性果品的消费需求,果品品质和安全性应不断提高,以使生产的产品赶上或超过果品生产发达的国家,既能与国外进口的果品竞争国内市场,又能打入国际市场。为此,对果品生产者在栽培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增强优质无公害果品的生产意识,认识到优质无公害果品生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将优质无公害果品的栽培技术落实于果品生产全过程。
我国板栗栽培分布广达24个行政区域,板栗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但是由于板栗栽植长期沿用实生繁殖,品种混杂,经营粗放,平均产量仅为300 kg/hm2,仅为高产板栗林的5%~10%,法国的11%,日本的13%,意大利的14%。板栗低产的原因主要是品种良莠不齐、长期实生苗繁殖、管理粗放、土层瘠薄、肥力差、密度过大、病虫危害严重等原因。浙江省虽然有广泛的板栗资源,但无龙头企业,管理粗放,产品质量不高,产成品低,造成板栗果园效益低下,影响了板栗的产业化发展[5]。
2.2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科研成果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板栗栽培水平有了较大地提高,与过去相比,板栗生产实现了三大突破。第一,从劣质实生板栗步入良种化栽培,全国建立了许多良种基地。新建栗园都采用良种嫁接苗造林,如诸暨市选育的毛板红良种已推广至浙江、福建、江西等10个省的85个县市,栽培面积达2.51万hm2,成为我国南方栽培面积最大的板栗品种。第二,从零星分散小农生产栽培步入集中连片的轨道,逐步做到连片开发规模经营。第三,从粗放经营步入集约化栽培,新栽培的板栗一般都做到选用良种、全面整地、作水平梯地挖大穴造林并进行幼树整形等丰产技术。
3建设无公害板栗果园的关键技术
3.1土壤营养状况
板栗树生长适宜的土壤pH值为5.0~6.5,适宜的土壤pH值和土壤营养利于板栗树的生产和坐果。对板栗园土壤酸碱度和土壤养分进行调查,可为今后的施肥提供参考依据。结合不同时期果树对不同养分的需求,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施用适量化学肥料,做到合理施肥,为优质果生产打下基础。
3.2病虫害防治
在果园田间观察统计病虫害发生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历年的病虫害发生情况,以无公害果品生产标准为依据,以生物防治为主,如天敌的引入,同时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化学药品,如石硫合剂、蛾螨灵等,进行病虫害防治[6]。
3.3加强管理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板栗果园的管理,争取尽早获得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使用权。根据当地板栗果园的分布区现状,定期进行土壤养分含量检测和板栗农药残留检测,促进无公害板栗园的建设[7]。
4参考文献
[1] 王长伟.无公害优质板栗种植技术操作规程[J].河南农业,2004(10):26.
[2] 曾沛繁.板栗低产果园综合改造技术探讨[J].广西园艺,2007,18(3):25-27.
[3] 覃俊祺.浅谈河池市板栗低产果园的改造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6):198,225.
[4] 张娟,伍班桂.板栗实生低产园的改造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10(5):38.
[5] 王功桂,屈定斌,周灵会,等.板栗低产园改造试验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2010(1):13-17.
[6] 陈宗平.板栗低产林改造技术[J].安徽林业,2008(5):41.
关键词 杧果;劣质低产;原因;改造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67.70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107-01
百色市是广西杧果主产区,种植面积达2.04万hm2,由于面积扩充过快,科技投入少,造成大量低产低效果园存在。通过高接换种,嫁接高产优质的杧果品种,结合改良果园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杧果树的修剪整形、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措施,是劣质果园良种化,见效较快的一种有效途径。
1 低产低效的原因
1.1 果园土质差
百色市大多数杧果园建在丘陵山地上,杧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均低于1%,果园土壤肥力均较低,尤其是有效磷、有效钾、有效硼以及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严重偏低,而且大部分果园土壤pH值小于5.5。
1.2 品种杂,管理粗放
杧果品种较杂,许多劣质品种参差不齐,导致杧果的产量与品质不能保证。果园管理粗放,果农对果园的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差,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低。另外,部分果农科技种果水平较低,不能很好地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经验、新品种,造成低产杧果种植面积大。树体结构不合理,树势旺长或树冠过于郁蔽,旺长造成有树无果,树冠阴蔽导致光照恶化。
2 改良技术
2.1 深翻埋肥,改良穴土
深翻埋肥、改良穴土能有效地改良土壤理化性状,为杧果根系良好生长创造一个疏松通气、湿润、肥沃的土壤环境。可在春、秋季进行,春季在坐稳果后,秋季在采果后,结合施促果肥和采后肥时期,改良穴土。在树冠滴水线向内20 cm,挖宽30~50 cm、深40~60 cm的条沟,树冠两边各1条,挖出的表土和心土分开堆放,先填入杂草等粗肥,每穴施石灰粉0.5~1.0 kg,再填入5 cm的表土。然后施入腐熟的鸡粪等农家肥约30 kg、复合肥(N∶P∶K=1∶1∶1)0.5~1.5 kg、尿素0.2~0.5 kg、氯化钾0.5~1.0 kg、钙镁磷肥0.5~1.0 kg,与土拌匀后施入。最后将所有的心土回填,做成树盘[1-2]。
2.2 高接换种
新枝切接法是大树、老树更新高接法,先行砍掉树冠上部,仅留下1.2 m高的桩,等到新梢抽出时,选留3~4条生长健壮、分布合理的枝条,其余应及早抹除,待新梢老熟后,其直径在0.5~0.8 cm以上时,即可在新梢上嫁接。老树的新枝切接法,使树冠较矮化、紧凑,形成丰产的树形。
一般高度的杧果劣种树,可直接进行高接换种,即多头切接。选定适当的高度进行高接。多头切接法使树形紧凑,枝组布局合理。接入适合于当地发展的优质品种,如台农1号、台牙杧、桂热82号、金煌杧、红贵妃、凯特等,这些新优品种不仅在产量上表现高产稳产,而且在质量上也表现很好,经济效益可观。另外,还要不断引进和选育新的杧果品种,以适合杧果产业发展的需要。
接穗应选择品种纯正、生长健壮、芽眼饱满、无病虫害的优质芒果品种。刀具有枝剪、嫁接刀和宽1.0~1.5 cm的薄膜。春季3—4月和秋季8—9月,是杧果最佳嫁接时期。已截枝干的新枝上,采用切接法,也可用芽片贴接法。未短截枝干的树,在离地面1.0~1.5 m处的原枝条高接,采用芽片贴接或单芽枝腹接。嫁接后,用稻草覆盖树盘,让树体保持适当的水分,利于新梢抽出。嫁接15 d后,检查接穗是否成活。当接穗抽出新芽,用手破开芽上面的薄膜。将砧木旁边新长出的梢抹除,避免砧木与接穗争夺营养与水分,使养分集中供应新长出的枝芽,促发强旺的更新枝,培养新树冠。
2.3 加强管理
根据杧果的生长特性与四季的气候条件,进行适时合理的管理,如春季调控花期;夏季保果控梢,加强肥水管理;秋季促梢护梢;冬季控水清园等,每个季节进行不同的管理措施。从细节量化管理,使杧果在一个有利的环境中生长。
2.4 树形修剪
杧果树形不良,表现在修剪水平低、树体结构不合理、树冠过于阴蔽等方面;有的树势过于旺长,有的营养生长过旺,导致有树无花无果。前者采取重剪回缩的方法,从基部截去下垂枝、交叉枝、病虫枝、旺长枝,让杧果形成分布均匀的4个主枝,主枝上各有4个副枝,副枝上分布生长均匀的枝组。总的原则是:具有多次分枝的自然圆形并没有树冠。营养生长过旺树,可采用环割、扭枝、摘心等方式,抑制地上部分的营养生长与根部的生长,促进花芽分化和提高坐果率[3-4]。
2.5 病虫害防治
杧果新芽萌出后,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新梢主要病虫害有杧果叶瘿蚊、短头叶蝉、横尾夜蛾等,这个时间要喷药护梢,保证新梢顺利生长。用20%速灭杀丁或2.5%敌杀死2 000~2 500倍液喷施,梢长2 cm时喷施,7 d后喷第2次。
3 参考文献
[1] 李峰.杧果控梢促花保果技术——关键技术彩色图解丛书[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 马蔚红,雷新涛.芒果无公害生产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76,78.
1苹果栽植。以开展“果园管理年”活动为契机。重点抓好果园管理和示范园建设。落实成园常规管理措施,切实提高全县果园管理水平,使果品产品达到15万吨,产值2.38亿元,其中苹果总产量13.8万吨、产值2.02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1020元。坚持以集中规模栽植为主。春季重点在西坡、山河、宫河建大苗栽植示范园。全年新栽苹果2万亩。积极推广大苗栽植和大苗培育。
2果园管理。将集中连片百亩以上的新栽幼园管护责任靠实到乡、村干部。一定三年不变,一是抓好幼园管护。重点抓好新栽幼园面积巩固、苗木保存、营养带预留和间作套种等工作。强化行政管护责任。逐级签订管护责任书。切实巩固栽植成果。强化农户管护责任,签订管护合同,明确责任措施,对苗木保存好、管理到位的农户予以奖励扶持,对保存差、故意毁坏的农户,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予以严肃处理,增强果农管护的自觉性,确保栽一片、成一片、见效一片。二是抓好成园管理全面落实苹果标准化管理措施,重点落实清园、涂白、修剪、施肥、喷药等五项常规措施,强化四季管理,积极推广疏花疏果、促枝扩冠、拉枝扭梢、刻芽环剥、果实套袋、穴贮肥水、生物防控、覆草覆膜、增施有机肥等九项适用技术,全面提高果园管理质量和水平。
3示范园建设。实行行政、技术“双轨”责任承包。推动部门联动,把示范园建设作为推动全县苹果产业开发的突破口。整合项目资金。水利、电力、科技、农技、扶贫、农综等部门共同参与,由林业部门抓好技术指导,科技部门抓好技术培训,水务部门提供灌溉,全力配合,大力扶持示范园建设。县上重点抓好处示范园建设,每个乡镇抓好两处示范园,每个村建5个示范户,做到县有示范园、乡有示范点、村有示范户,使示范园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为全县苹果产业开发树立样板。
4技术培训。组织外出参观学习、赴甘农大和陇东学院短期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技术人员指导服务全县苹果产业开发的能力和广大群众管理果园的技术水平。全年举办果树技术培训班30期,采取在县电视台开办果园管理技术讲座、编发手机短信、聘请专家教授集中讲解、现场示范。加强对专业技术干部、农民技术员和果农的技术培训。培训果农3100人次。
二、持续抓好造林绿化
1乡镇千亩示范林建设春秋两季每乡镇各完成一处千亩示范林建设任务。全年完成乡镇千亩示范林1万亩以上。
2工程造林。通过公开招标。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任务。按照省市计划安排。选取有资质的专业队承包造林。
3义务植树。落实好县直机关和各乡镇的义务植树任务。按照人均1亩的标准要求。
4公路行道树栽植。安排栽植公路行道树80公里。
5绿化和谐家园建设。坚持乔、灌、花、草合理搭配。努力建设一批绿化示范单位、示范学校,要按照“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机关林荫化、庭院花园化”思路和“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要求。积极动员机关单位、中小学校建绿地、修绿墙。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加快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
三、项目工作
全年争取项目资金1200万元以上。论证储备项目7个。重点抓好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退耕还林荒山造林、重点公益林保护、天然林保护、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亚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资金的争取和实施。实施项目2000万元以上。
四、其它林业工作
1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加强林木流转管理,成立县林地交流评估中心。健全产权交易平台。依法规范流转行为;健全林权抵押贷款制度,为集体林地经营者提供信贷支持;积极推广林下养殖、种植,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提高林地效益。
2抓好封山禁牧工作。把封山禁牧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周密安排,各乡镇要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在全市实施封山禁牧的决定。常抓不懈。加大力度,严格落实封禁措施,确保封山禁牧工作取得实效。
3抓好护林防火工作。坚持以预防为主。全面落实各项防火措施,严格实行护林防火行政首长负责制。对重点防火区域要重新刷写禁火标志。靠实责任,加强监测监控,及时消除火灾隐患,确保不发生一起森林火灾事故。
针对以上问题,信丰县围绕打造“最优脐橙主产区”目标,重点编好“四张网”、走好“四条路”,促进脐橙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编好四张网
提高服务效率
编好技术人员网,提高产业服务水平。一是在加强现有县乡果技人员的培训、管理基础上,培养一批乡土果业技术人员,充实县乡果业技术人员,按照乡镇果业面积,每2000亩果园配1名果业技术人员,健全技术人员网,满足果农技术服务需求。二是以基地、合作社为依托成立脐橙标准化修剪、打药、采果等专业服务队,健全技术服务网,提高脐橙产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编好病虫防控网,确保产业安全。充实一批基层果业技术人员,确保技术力量和防控经费,完善柑橘病虫害监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柑橘黄龙病、橘小实蝇等危险性病虫害的观察、监测、调查、信息上报、信息、预测预警、应急处理等,编好县、乡(镇)和果业基地综合防控网络,确保产业安全。
编好果品销售网,提高果品价格。开展主攻城市免费品尝推介和专销区建设活动,巩固开拓主攻城市脐橙销售市场;加快设立高档社区直销点和大中型超市信丰脐橙销售专柜;加强农超对接,引进超市到信丰建立水果直采基地,拓宽脐橙销售渠道。同时,抓紧贮藏库建设,引导果农、合作社、营销加工企业加大贮藏量,延长供货期,避免集中抛售,提高果品价格。
编好线上淘宝网,促进脐橙鲜果销售。加强信丰脐橙网站建设,利用信丰脐橙网站的网络技术优势,搭建信丰脐橙“微博营销”和“网上脐橙树认养”活动平台,鼓励引导营销企业、合作社和社会各界通过开设淘宝店开展信丰脐橙果品购销。同时成立信丰脐橙网购协会,规范网上脐橙销售行为,编织信丰脐橙销售网络,促进脐橙鲜果销售。
走好四条路
促进脐橙产业持续发展
走好高品质栽培之路。一是抓好标准果园创建工作。重点抓好标准果园创建技术培训和标准果园创建技术措施落实,推广大枝修剪、节水灌溉、生草栽培、花果管理等八项主推技术,重点引导果农安装滴灌、杀虫灯等设施,提升全县脐橙管理水平,提高信丰脐橙果品质量。二是调优品种结构。引导果农通过高接换种和在新开发果园种植早晚熟和特色柑橘品种,调优柑橘品种结构;鼓励全园柑橘黄龙病清除果园转产种植非柑橘类果树,调优信丰果树品种结构,丰富信丰水果种类,延长鲜果供应期。
走好优质品牌打造之路。一是坚决打击早采、催熟、染色等损害信丰脐橙品牌的行为,确保信丰脐橙的天然品质。二是加强“信丰脐橙”证明商标的使用管理。在统一赣南脐橙品牌的基础上,规范使用“信丰脐橙”证明商标,并在全县推广使用农产品身份追溯防伪标贴;要对“信丰脐橙”证明商标、防伪标贴使用情况进行登记,跟踪管理。三是加强对信丰脐橙包装箱生产、销售的管理。指定印刷企业按照标准式样生产信丰脐橙包装箱,坚决打击不规范的脐橙包装箱生产厂家和经销户。四是严格要求信丰脐橙经销商按照“三统一分”(即统一包装、统一标识、统一宣传口径,分级销售)的要求规范销售行为,严厉打击各种损害信丰脐橙品牌的行为。五是进一步加大信丰脐橙品牌宣传力度。通过在主攻主销城市举办果品推介会、刊播宣传广告组建专业流动宣传队等多种形式,提高信丰脐橙的市场知名度。
走好家庭农场扩展之路。发展家庭农场,提高脐橙产业集约化经营水平。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城打工,土地抛荒、失管果园越来越多,不但影响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还导致危险性病虫的蔓延。因此鼓励果业大户注册登记家庭农场,支持抛荒土地、失管果园向果业专业户流转,使他们平均拥有30-60亩适度规模果园向家庭农场经营方向发展,并应用先进的科技、良法、农机作业,示范推广果业高新科技,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示范效应,使闲置土地和失管果园发挥最大效益。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十四届七次全体会议和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果农增收为目标,全面提升果业生产“管理标准化、果园生态化、服务网络化、作业机械化、果品有机化、经营产业化”的整体水平,推进果业科技创新,健全苹果产业体系,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完善市场营销网路,力促果畜良性互动,加快建设绿色、有机苹果基地,增强果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果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果业生产总目标
2011年全县挂果面积16万亩,苹果总产量25万吨,实现销售总收入6.5亿元,农民人均果业收入7600元,果区人均果业收入10000元,优果率达到80%。
三、工作重点
2011年全县果业工作的重点是:
围绕一个中心:转变果业发展方式,建设绿色、有机苹果强县;
突出两大主题:发展现代果业、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三个提升:在以“四项”关键技术为核心的标准化生产上实现提升,在有机苹果基地建设上实现提升,在果业产业化经营上实现提升;
把握四个重点:苹果标准化生产,生态示范村和国家标准果园建设,有机苹果基地建设,病虫综合防治体系建设;
抓好五项工作:精细化、园艺化管理示范园建设,科技培训考察学习工程,苹果产业形象展示工程,“苹果进苏杭”宣传促销活动,财政支持现代农业苹果项目建设。
四、工作措施
(一)坚持不懈地推广普及“四项”技术,全面提升果业标准化生产整体水平
1、继续加大果品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新优品种推广及种苗繁育,加大中、早熟和矮化品种示范推广力度,逐步扩大中早熟苹果面积,建设3-5个50亩以上的高起点、高标准新品种无毒矮化示范园,带动全县果业生产结构调整,提高市场均衡供应能力。
2、建立健全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
一是建立优质丰产树形体系。按照“降密度、增枝量、抓有机、提效益”的工作思路,加大间伐改形、精细修剪、强拉枝的推广力度,在上官村、李家章、秦家塬、唐呼村、北巨头等村组建立间伐和幼园标准化管理示范点,带动全县果树规范化管理。全县完成果树改形16万亩(其中间伐降密度1万亩),幼园中杆复壮修剪4万亩,春秋两季强拉枝16万亩。
二是完善病虫害综合防控体系。进一步扩大“灯、板、带”推广使用面积,5万亩市级标准化示范区全部实施到位;全面普及果实套袋、反光膜、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无害化技术,探索出符合果业生产实际的农业、物理、生物综合防控技术;继续开展果树病虫害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水平,扩大防治面积;加强果区农资市场监管,坚持定期对农药市场进行清理整顿,保障果品质量安全。全年完成果实套袋13亿枚,病虫综防20万亩,清园涂白20万亩。
三是建立和完善果园培肥技术体系。按照“一口沼、四头猪、五亩草、十亩园”的标准,大力扶持果区乡镇建设畜牧养殖大户、大型养殖厂和沼畜配套示范村,积极探索果畜互动的良好机制。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引导果农增施有机肥;扩大果园生草面积,示范推广果树枝条粉碎发酵还田技术,每乡镇1500立方,全县完成10500立方,在项目实施上,每粉碎1立方果树枝条补贴50元燃料费,培肥果园地力,为生产有机苹果做好保障。全年完成果园生草2万亩,测土配肥5万亩,秋施基肥16万亩,建立5万亩行间生草、树盘覆盖、枝条粉碎堆肥、秸秆还田综合培肥示范园。
3、完善果业防灾减灾技术体系。一是加强果树检疫性病虫害的防治,在全县建立50苹果病虫害监测点和农残监控点,加强果品质量检测。二是积极做好病虫害和灾害性天气防御,新建整修果园防雹网200亩,提高雹灾防御效果;加强花期霜冻预防工作。认真落实苹果政策性保险,扩大实施范围,有效降低果业生产灾害风险,减少灾害损失。
(二)突出科技培训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广大果农的科技文化素质
1、进一步完善标准化生产技术方案。编印符合果业生产实际、通俗易懂、便于操作的培训教材,统一方案、统一内容、统一培训计划,全县统一实施。
2、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在抓好“2—4—6”年度常规培训的基础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办法,分期分批聘请省内外专家教授授课,学习先进技术经验,全年举办各类培训班300期,培训果农3万人(次)。
3、加强果业技术交流。加强与世界苹果生产先进国的技术交流,向世界苹果产业界展示我们的技术成果和科研成果,组织一批果业科技示范户出外考察学习世界一流生产管理技术,沟通产业前沿信息,促进苹果产业技术升级。
(三)加强重点项目建设,促进果业生产再上新台阶
1、全力实施好财政支持现代农业苹果项目。在扎实推进2010年现代农业苹果项目的同时,及早谋划申报2011年项目,借助国家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以隆坊镇段塬片为核心建设2万亩标准化示范园(区),夯实现代果业建设基础。
2、加快有机苹果基地项目建设步伐。充分发挥我县建设有机苹果的自然资源优势,扎实实施好现有7000亩有机苹果基地认证转换期工作,进一步扩大各专业合作社有机认证面积,在桥山镇下王村新建100亩高标准全程有机生产示范园,生产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优质、安全营养果品,打破国际果品贸易绿色壁垒,增强我县苹果国际市场竞争力,实现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
3、加强苹果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力度。依据省、市标准化生产技术标准,结合生产实践及果品市场发展趋势制定生产技术标准,农业投入品使用标准,果园病虫害防治技术方案,建立生产过程记载,投入品使用档案等,健全完整的产业标准体系,建立5万亩生态果园示范园(区),加快果业标准化生产步伐。
4、积极创建国家标准果园。重点扶持阿党镇苹果专业合作社,按照国家农业部要求,在唐呼村、丁村建立1200亩“果园管理规范化、果业生产标准化、果品质量有机化、沼畜滴灌配套化、果园操作机械化”五位一体的生态、优质、低耗、高效现代示范园,扩大规模,提高档次,提升苹果产业综合水平。
5、积极推进生态果园示范村、示范乡建设。按照“环境友好、果品安全、村容整洁、园地卫生、收入增长”的要求,继续抓好4个生态果园示范村建设,启动实施仓村乡生态果园示范乡建设,加速有机苹果发展进程。
6、加强苹果产业形象示范带项目建设。以塬区精神文明示范带建设为依托,突出抓好“太贤至隆坊镇古路村、古路村至段塬片、上官村至唐呼村、阿党至新村”周边果园环境治理,架设果园护栏网60公里,并进行绿化、净化、美化,充分展示苹果产业形象。
(四)加大宣传力度,拓展苹果销售市场
1、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全方位扩大市场空间,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采取开办直销窗口,发展连锁超市等方式,逐步扩大销售网络,开拓国外市场,扩大苹果出口,巩固大城市,拓展中小城市,组织引导果业龙头企业和苹果专业合作社在上海、杭州、南京、江苏等地开展苹果系列促销活动,千方百计提高果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果业综合效益。
2、健全果品市场流通体系。制作完成果业网,在县有线电视台设立“苹果”专题栏目,为果业生产、销售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信息服务,打造苹果知名品牌,依靠品牌占领和扩大市场。
3、加强果品营销工作。一是加强果品经纪人的培训,完善经纪人管理办法,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二是不断优化苹果营销环境。三是多方争取,积极推动果业生产、果品市场的考察与学习,不断更新生产技术,营销观念,快速提升全县果业生产的综合管理水平。
(五)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不断提升果业发展的带动力
1、进一步优化果业发展环境,促进企业发展壮大。为企业积极搭建银企平台、贸易平台、信息平台,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增强企业的辐射力和带动力。积极促进黄矿生态果蔬中心、富洋公司等企业与全县35个示范合作社对接,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果农)”的联产联销运作模式,联合建立5000亩标准化生产外销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