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师职业决策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中年教师;职业倦怠;管理思路;解决策略
中年是人生的一个时期,在我国一般指35~59岁这个年龄阶段。中年人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各部门、各行业的主力,是生理与心理趋于稳定成熟的时期。中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学校承上启下的有力链接,但由于生理、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及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中年教师在职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遇到发展的高原期,职业倦怠,生理、心理疾病等,这些问题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中年教师的再成长。本文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就中年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进行探讨,旨在从中找出解决的策略,以利于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中年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中年教师由于其生理、心理特点和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的期许等原因,造成其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具体表现如下:
1.找不到工作的乐趣
中年教师在事业上,经过多年的成长,大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事业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之后却很难再发展,渐渐地形成了“高原现象”。中年教师随之也慢慢地失去了提升和发展自己的方向,面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开始失去乐趣,开始找不到乐趣,以至慢慢产生职业倦怠。
2.找不到发展的方向
中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社会、家庭关系的主角,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自身价值与实现不相符的现状。与社会上大多数中年人一样,教师在事业上也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希望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奋斗,最终实现。可是在现实过程中,由于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人已到中年可目标却不能得以实现,甚至失败,如培养出金牌运动员、成为名师、成为学校管理者等,这些理想与实现之间的差距,在没有得到很好的调整和平复的情况下,就容易造成职业的倦怠。
3.生理、心理及环境的压力
中年教师与其他阶段的教师相比,在身体上与心理上承受的压力相对较大,一方面在精力上、体力上,中年教师已不能如青年教师一样奋力前进,另一方面中年教师在家庭、社会上也要承受许多压力和责任,如子女的教育问题、家庭生活问题、社会关系处理问题等;此外,人到中年,疾病的困扰也随之而来,这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年人的工作及心理。各种压力之下,中年教师更容易失去工作的乐趣、失去奋斗的动力和再成长的目标。
二、中年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解决策略
解决中年老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关键在于,从问题的成因入手,结合教师本身的职业特点,从学校管理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1.转变思路,明确定位,重新获得工作乐趣
学校在有效解决中年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上,首先要以“让教师重新找回工作的乐趣”为第一出发点进行。如何找回教师的工作乐趣呢?首先学校要加强对中年教师的思想引导,不断进行科学的激励与引导,让他们能明显感觉到学校对其能力与作用的重视程度。其次,加强中年教师的角度定位问题。中年教师在教学上已有一定的成就和高度,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应该引导鼓励他们从执行者过渡到指导者上来,学校同时要加强对指导者的激励机制,可将其列入学校考核制度中来,通过制度的形式来保证和提高中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第三,要努力“走出去”,给中年教师不断学习、培训的机会,让他们在与外界的交流、讨论过程中,慢慢找到“突破高原现象”的办法,促进他们更大的发展与提升。
2.科学计划,有序培养,搭建理想平台
从学校的管理层面来讲,结合每个教师的特点,科学地、有计划地培养人才是学校不断发展、进步的有力保证。在解决中年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上,学校要做到“早入手,早发现、早解决”。学校在教师成长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教师的特点来进行引导和培养,如朝名师方向发展还是朝管理者方面发展。在做好定位后,学校就要开始有序地、有计划地进行针对性培养,尽可能多地发挥学校这个大平台的力量帮助教师成长,力求以最大的帮助不断实现教师的自身价值,从而从源头上解决中年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3.协调管理,人性化服务,实现劳逸结合
中年教师有其自身发展必然会出现的问题,如生理、心理的变化等,这是必然现象。在学校的管理和解决策略上,这是不容置疑的现实问题,也是解决职业倦怠的重要出发点,学校应正视这个问题,并能群策群力加以解决。在管理上,学校可根据中年教师个人的实际情况,对其工作内容、工作量等做一定的调整,比如一定程度上减少课时量、科学地安排搭班教师,如中青搭配等,适当地调整工作,如进入学校班子参与管理等。
中年教师的职业倦怠是一个由多方因素形成的综合性问题,这也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学校应正视这个问题,不可避而不谈。在解决职业倦怠问题上,学校要以发展的眼光进行问题的解决,要善于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要结合学校的实际,进行有建设性意义的内容与动作,有针对性、科学地进行引导和改进。在解决的策略中,要注意工作的方法、沟通的技巧、时间的投入,要注意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区别对待,努力防患和解决中年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参考文献:
成人教育专职教师是指专门从事成人教育工作的教学人员。由于成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由普教教师去承担成人教育教学容易导致成教教学普教化,不利于因材施教。所以,配备专职教师从事成教教学已经成为成教发展的未来趋势。
2 职业倦怠感及在成人教育专职教师身上的可能表现
职业倦怠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伯特.J.费登伯格在1974年首次提出的,意指“助人行业中的个体在面对过度工作需求产生的身体和情绪的极度疲劳状态”。①成教专职教师由于教学时间安排、教学对象及教学环境的特殊性,其职业倦怠也表现出其个性化。美国学者Maslach等人认为,教师职业倦怠的三维度是:情绪衰竭,表现为情绪情感极度疲劳、对工作缺乏热情与活力;去人性化,表现为对工作对象疏离和冷漠、缺乏耐心和爱心;低个人成就感,表现为职业效能感降低甚至丧失、对自我消极评价增长。②
就笔者调查发现,成人教育专职教师的职业倦怠感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疲劳感。疲劳感是成人教育专职教师倦怠感存在的普遍现象,因为每天重复的劳动,课时强度大,加上上课时间刚好是大部分人的休闲时间,教师在教学时往往表现出疲惫感。
(2)烦躁易怒或者麻木。教师在从教过程中非常追求学生能接受和认同的那种成就感,所以在面对成教学员的不尊重和不配合时,有些教师往往烦躁易怒,花费不少时间来教训学生;亦或者有些老师觉得见怪不怪,麻木对待,只顾自己讲课,不关注学员的反应。
(3)工作热情消失。因得不到各方的关注,自我成就感缺失,晋升感觉无望,所以长此以往,教师往往会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工作热情减退或消失,不再热衷于教学创新,不利于教学改革和进步。
(4)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较为严重的,甚至会出现焦虑、抑郁症状,对生活、工作悲观绝望,对学生失去耐心、默然对待,心情灰暗,找不到发泄的出口。许多教师会对收入、职业前途表示出困惑和担忧。
3 成人教育专职教师职业倦怠感产生的原因
究其原因,成人教育专职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的原因可以从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及个人因素三个层面来剖析。
3.1 社会因素
(1)社会对成教教师的意识偏见。社会上一向对成教学员有偏见,认为他们就是花钱花时间混个文凭而已,理所当然的,也认为成教教师水平一般,不能跟普教教师相比。须不知,成教教师需要更多的教学耐心和技巧,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去研究怎么教学。这样的意识偏见使得成教专职教师在社会交往中,存在交际障碍,也对成人教育事业失去信心和动力。
(2)社会生活的压力。对于30岁以下的教师来说,结婚、买房都需要大量的开支,由于事业刚刚起步,经济上往往不能一步到位,使得他们经济紧张,身心疲惫;而年龄稍微大一些的,又要承担养家糊口,教育子女的经济和心理双重压力,容易在工作遇到不适时产生倦怠。
3.2 学校因素
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对成人教育专职教师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并有相应的评价体系。在这些外力因素作用下,也会导致教师出现职业倦怠。
(1)教学任务重,晋升压力大。成人教育部门一向被认为是教学单位,主要是给学员提供教学服务以帮助学员获取学历学位或者通过某项资格考试或者掌握某项技能。所以,成人教育专职教师教学工作量大,教学任务重,本身就容易使教师产生疲惫感。另外,教师在被评价时,除了完成课时工作量外,还有职称晋升的压力,而目前对于教师晋职来说,并没有独立的一套针对成教教师的职称晋升的做法,于是使得成教专职教师还必须与普教教师同台竞争,在很多规定要求前处于劣势。
(2)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不对等。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的不对等也使得成教专职教师容易丧失工作热情。当教师付出的劳动产生的价值与得到的报酬不对等时,他们往往会消极对待,失落和不满。
(3)专业差异大。成人专职教师的专业不同,产生的职业倦怠感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所学专业招生人数多的,教师心理感受较好,这一方面是因为课时费与学生人数挂钩,另一方面是因为学员多的专业在从教中更易于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而所学专业招收学员较少的教师,则更易于对自己的专业不满,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
3.3 个人因素
除了外因,主要还是内因在起作用。成人教育专职教师职业倦怠感的产生,更多的还是个人在处理一些问题时思想和情绪上出现了偏差。
(1)工作与家庭的冲突。每个教师都存在多重身份,在学校,是教师;在家庭,是父母、子女等家庭成员。除了工作,教师也应该处理好家庭事务,给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但是,成教专职教师上班时间的特殊性使得他们牺牲了许多宝贵的家庭时间,在面对家庭成员时愧疚,特别是家庭出现问题时强烈的自责,从而表现出对工作的不满。
(2)职业提升平台较少。晋升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技能,可是成教专职教师面临的进修机会很少,时间上也很难安排。
(3)重复劳动使得情绪衰竭。教学任务重,重复的劳动会使教师疲劳,丧失工作热情。而教学是项非常专业的服务,不可能像其他行业可以在重复劳动过度时轮岗。
(4)学生的不尊重及不参与。近年来,成人教育受到普教扩招的影响,招到的生源素质明显下降。许多学员对老师不够尊重,在学习过程中不配合不参与,也容易让教师觉得学员“朽木不可雕”,即使自己再怎么认真和努力都不会改变现状,从而易怒,或者麻木。
(5)接触学员复杂容易导致自我角色的否定。成人教育学员的身份非常复杂,有些学员在社会上有极高的成就和地位,或者有非常可观的经济收入,有些教师在比较中很容易产生一些消极情绪,认为对自己不公,有着学识却不能获得好的地位和丰厚的经济收入,从而自己内心否定自己,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不满,对自己当初的选择怀疑。
4 有效消除成人教育专职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建议
针对以上表现及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要消除成人教育专职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必须从社会、学校和个人各方面共同努力,做到预防、干预、缓解和消除。
(1)社会的关注。社会应该 高度关注成人教育专职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从业环境,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提高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另外,相关方面能够提供支持,及时了解评测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及时对问题进行疏导,在买房贷款方面,银行能出台一些政策提供更大的保障性支持。另外,相关部门应该考虑对成人教育专职教师的培养和考核是否应该单独设置合适的标准。
(2)在教学管理中体现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学校管理在评价教师教学时,应必要了解教师所处的需求层次,从而从经济上给予奖励,或是提供适当的进修机会和专业技能交流机会,以满足教师各种不同层次的需求,消除教师教学中的焦虑感。对一线教师的评职、评优给予更多的倾斜性扶持;科研部门尽可能多地给其创造时间和条件在职进修;工会经常性创造条件让教师锻炼身体、愉悦心境和拓展人际关系;学生部门加强学员的学习观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给任课教师合理打分的意义,促进课堂和谐。③学校管理部门应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成人教育专职教师心理保健体系。
(3)鼓励教师根据学员特点,自行编著适合成教学员的教材。很多时候,教师倦怠感源于学生的不配合,成教学员在学习中,经常因为教材不合适,与教师教学之间关联度不高而跟不上学习进度,甚至产生反感情绪,从而对教师不满。反过来,教师也很无奈和受伤。建议任课教师根据学员特点、社会行业的需要和学时安排,自行编著出适合成教学员的通用教材,以便于组织面授学习和学员自学。
(4)对成教学员实行跟踪回访服务,增强教师从业的成就感。为了解决成教专职教师成就感的缺乏,建议建立学员长效跟踪回访机制,更好地掌握学员的进步和提升情况,增强教师从业的成就感。
(5)教师要正确认知自己并学会自我调节。成教专职教师应主动认清职业倦怠的危害,从自身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根据自身的情况加以应对。正视自己的缺陷和优点,确定一个恰当的工作目标;加强学习意识,不断通过学习来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实内心;保持工作热情,善于在重复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并关注工作的兴奋点;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及时肯定自己的进步,增强自我效能感;合理安排自己工作之余的时间,处理好工作与休闲的关系,培养各种兴趣爱好;学会放松,要经常进行心理健康的维护和疏导。④
注释
① Freudenberger HJ .Staff Burnout.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974.30(1):159-165.
② Maslach C, Jackson S 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Palo Alto: Cou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1981.
关键词:心理教师;职业倦怠;心智模式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和推动者,心理教师以其工作实践维护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塑造着学生的健全人格。然而,心理教师综合性的角色容易造成压力过载,心理咨询、教学和科研任务、学生活动、琐碎的公务等事务工作绩效的要求极易使心理教师陷入焦虑之中。另外,为了奋力争取在学校的明确身份和重要地位,心理教师努力探索、辛勤付出,但现实却无法让他们有成功的喜悦,学校各组织对心理教师角色仍然有着不一致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得不到学校各方有力、明确地支持,心理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逐渐出现疲劳和烦躁,工作满意度降低,工作热情丧失,即产生职业倦怠。心理教师的职业倦怠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也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心智模式是人们内心深处看问题的心理图式,作为深藏于我们内心深处的假设,它影响着我们认识、思考问题的方式及采取的行动。心智模式起源于心理学,后在管理学领域得到进一步阐述。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为了发挥创造性,实现自身的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是核心。人无完人。对心理教师提倡不断察觉心智模式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并自觉改善它,有利于心理教师克服职业倦怠,实现自身超越,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活动与学校的发展规划融为一体。
一、心理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其偏差心智模式分析
职业倦怠是长期处于压力情景下个体因无法顺利应对压力而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综合症。心理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工作动机的改变,是身心交瘁的征候,是对工作感到厌倦和失去兴趣。在刚刚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心理教师一般都会在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各项实践活动中跃跃欲试,一开始能全身心地热情投入。经历了长期的工作后,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头绪众多,教学和科研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其他辅导活动也需倾注大量的心血,致使心理教师容易产生疲劳感。仅从心理咨询来看,国内外许多实证研究表明,心理咨询师是工作耗竭的高发人群之一[1]。另外,在一些工作上即使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不一定能收获成效。例如,从事心理咨询,因短期未见成效就有可能遭到学生的质疑,心理教师容易产生挫败感,其后学生和其他教职员工的误解不断强化心理教师的挫败感,使得心理教师逐渐找不到工作的意义感和价值感,在职业发展上失去动力,最终发展成为职业倦怠。有调查研究证明,心理教师在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维度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2]。
心理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内隐的、不自觉的偏差心智模式影响是造成职业心态困境的重要因素。心理教师心智模式偏差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1.盲目地追求一切辅导活动都能取得良好效果
心理教师一般都希望求助者有所改善,顺利地实现了预期的辅导目标。但是,实际的辅导过程中,很多心理教师在心理辅导中都会遭遇困境,发现辅导的技巧发挥效力不明显,难以使求助者有明显改善,进而对心理辅导理论产生怀疑,甚至对人是否可真正改善也会产生怀疑。心理辅导的高技术要求和高情感投入使得心理教师不易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久而久之,心理教师就会逐渐丧失工作的热忱和兴趣。
2.不自觉地对照教师角色看待心理辅导者的工作付出与回报间的关系
心理教师有着教师和心理辅导者的双重角色。作为教师要保证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完成,同时肩负心理辅导者角色,还要在心理辅导中投入大量的情感、熟练的技能和复杂的智力活动。相较于教师,心理辅导者面对着学生多元化的心理辅导需求,需要他们在学习、情感、职业生涯发展等不同的咨询领域扮演好辅导者角色,这对心理教师的业务能力构成很高的要求,同时,心理教师的洞察力、感情移入能力、自知自控力等也是心理辅导不可或缺的心理条件。对比教师角色的工作付出和回报,心理教师的辅导活动是高期望、高强度、高责任的工作,而结果却往往可能是低回报、低创造、低发展的[3]。不自觉对比结果的极大反差容易使心理教师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随之而来的沮丧、失意等负性情绪最终让心理教师出现职业倦怠。
二、克服心理教师职业倦怠需要改善心智模式
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个人的心智模式或多或少存在着问题,但是人心智上的问题并不是人人都能觉察到的。比如,有的心理教师因过强的个人责任感和完美主义作风,把来访者未发生改善不自觉地完全归因于自我,这一错误的心智模式不断损耗着心理教师的工作热情,而最终产生职业倦怠。改善心智模式对心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心智模式是心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动力源。在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处于探索发展的阶段,正确的心智模式能使心理教师适应心理健康教育曲折发展的历程,以正确心态面对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以及采取合理的、主动的教育行动策略去探寻发展之路。
改善心智模式是指导心理教师学会不断检视自己心智模式的假设,学习如何描述隐性的心智模式,反思心智模式是如何影响自己怎样看待和采取什么样的行动策略来适应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曲折发展的现状,通过检测心智模式发现思维盲点,并修正心智模式,促成树立与时俱进的职业目标来适应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改善心理教师心智模式的措施有:
1.心理教师必须学会自我反思,检视自己的心智模式
只有自我剖析、了解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潜在意识,才能看清楚自己心智模式存在的问题。心理教师在加深自我认识的过程中抛开那些不符合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需要的、不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在教育实践中提高与超越自己。开展反思进行检视心智模式可以使用辨认“跳跃式推论”、练习“左手棋”等技术。例如,“左手棋”技巧具体的做法是在一张纸的右边,记下我们所说的话,而它的左边却记下我们心里想的或想说而未说出口的。这样往往会成功地将隐藏着的假设、前提摊出来,并展示出这些假设、前提如何影响我们行为的[4]。
2.心理教师需要与领导、同事、家长、学生多交流
通过交流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心智模式,还需要以开放自我心态的方式积极沟通,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心平气和地审视自己不想看但别人看到的心智模式。
3.心理教师需要多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和有关的组织学习活动,以此方式寻找共享心智模式
共享心智模式对团队绩效有促进作用,对提高团队的适应能力也很有帮助[5]。在组织学习中,创设尊重、共情的氛围是不可忽视的,这有助于心理教师消除隔阂,能与其他心理教师坦诚交流,一起找寻共同进步的途径。
4.心理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情商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无疑需要较高的情商,因为这一职业的价值实现只有在融洽的人际关系中才能达成。心理教师提升情商首先需要正确评价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结合自己的性格、兴趣、习惯等个性特点,确认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能胜任的工作角色,通过与其他心理教师协同配合,共同来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还不为学校各组织普遍熟悉的情况下,需要心理教师更多地对自身和他人的情绪具有较强的认识能力、管理能力、控制能力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积极与其他组织和人员进行更多的信息交流,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内部不断地调整来适应学校及各有关职能部门、群体的发展要求变化,提高心理教师团队的综合实力。
最后,改善心理教师心智模式还需要主管部门和学校为心理教师明确工作职责与权限,制订完善的管理程序和规章制度,及时评估和反馈工作绩效,适时适当地为心理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积极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条件,增强心理教师对自身职业角色的认同。
参考文献:
[1] 文美荣.高校心理咨询师要关注自身心理健康[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4).
[2] 周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成因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9,(11).
[3] 赵崇莲,郑涌.高校专职心理教师职业倦怠与离职倾向的关系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4] 余长国.偏差发生在你我心底――谈“改善心智模式”修炼[J].经济师,1998,(10).
关键词:群决策;知识管理;构成要素;特征
一、 引言
1978年度诺贝尔奖金获得者Simon H.A.教授指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效率的高低以及决策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群决策集中了若干决策个体的智慧和知识,具有个体决策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因而群决策作为近年来决策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引起了学者广泛的研究兴趣,并成为现阶段决策理论研究的热点和前沿。
著名经济学家哈耶克(Hayck F.A.)在《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中首先指出,决策效率取决于决策权威和有关这种决策的重要知识匹配,并认为使决策权和知识匹配起来有两条途径:将知识传递给具有决策权的人;或将决策权传递给具有知识的人。由此可见,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群决策过程与知识管理过程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重要管理活动。群体在决策制定过程中所进行的沟通和讨论,除了进行意见的交换,也伴随着知识的运动和信息的共享,因此群体决策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知识学习和共享的过程。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对企业群决策进行科学的界定和系统分析,对于丰富群决策理论,并为企业提供具体的群决策实施和优化措施有着重要的价值。
本文在目前已有的群决策理论研究基础上,从知识管理角度出发对企业群决策系统进行重新界定和特征分析,从企业内部知识流动和知识共享的视角分析和总结企业群决策系统的构成要素、运行过程以及基本特征,将进一步拓展群决策理论的研究视角,丰富群决策理论,为构建和优化企业群决策系统,完善企业群决策机制和知识管理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 知识管理视角下企业群决策系统概念界定
20世纪70年代,群决策概念就被提出,但由于群决策内部的复杂性、学科的交叉性以及学者研究的角度不同,研究中引用的术语和假设条件也不尽相同,因而形成了群决策研究的各种研究模式,国内外许多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群决策的概念最早是由Luce于1957年提出,他认为“群体决策问题是定义一个‘公平’的方法,集结个体的选择来达成一项社会决策”。此后又有学者运用模糊决策理论对群决策的内涵进行界定,他们认为群决策就是在对决策问题进行全面、综合地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各种规则、标准,运用模糊分析来研究决定合乎理性的群体决策。我国学者主要运用群体行为决策理论对群决策进行了界定,他们认为群决策是在由两个人或多人组成的群体中,决策成员通过交互影响,按照某种协商规则,以确定集体行动方案或选择评选对象。
从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群决策的定义来看,绝大部分研究是运用群体偏好理论、行为决策理论和模糊理论对群决策过程进行描述和分析,鲜有从知识共享和知识流动的过程分析企业群决策的构成和特征。而群决策的过程和结果是通过个体独立思考、群体交流、共享信息和知识、达成共识这几个阶段来实现的。在这些阶段中,个体知识的有效获取和群体知识的整合与统一对于确定最优的群决策方案是非常重要的。群决策中的个体按照决策任务进行独立考虑、思考意见、共享他人的决策信息或知识、与群体其他个体互动交流、深层讨论等过程中产生的所有信息和知识,均属于知识管理的对象。因此,可以说知识管理和企业群决策系统是密不可分的。从知识共享和知识流动的角度对企业群决策系统的特征和构成进行深入剖析,将为群决策理论的研究开辟新的视角和思路。
综上所述,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群决策是由两个以上成员遵循一定的决策程序和机制,针对要企业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共同参与、共同分析、多层面沟通、共享知识资源,从而获得群体一致接受的最优化决策,实现群体增效的决策系统。知识管理视角的企业群决策不是简单的民主决策或员工参与决策,而是一个知识系统工程。知识系统工程是对知识进行组织管理的技术,知识管理视角下的企业群决策系统正是通过不断地对企业内外部知识和信息资源进行开发、传输、整合、利用和共享等一系列组织和管理活动,及时地获取决策的支持信息,并通过对知识的统筹规划和知识共享活动,激发各层次管理人员的创新思维,从而制定科学的管理决策。
三、 知识管理视角下企业群决策系统特征分析
1. 企业智力资源的高度整合。群决策是决策个体知识资源的有效集合。在群决策过程中,决策信息和知识的有效分享、专长知识随情境和任务变化而适应性转换、群体对决策所需新知识的交互式构建,是群决策质量的三个重要的认知保证。通过群决策系统的有效运行,决策个体在交互过程中加深了交流和认知,对成员间的任务类型更加了解,对其他决策个体所掌握的信息和专长知识进行充分有效的吸收、分享和利用,在交互过程中产生新的知识,使后续决策能有效地随情境条件及决策过程变化而相应地调整。在群体内部知识学习过程中,个体乐于吸收自身所不具备的知识,群体倾向于分享个体所独有的新知识,辅助群决策的进行,进一步优化群决策的结果。随着交互过程的持续,成员能够更好地预知其他成员的观点,从而实现企业智力资源的高度整合,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残障学生;职业教育;视觉策略
对于大多数残障孩子来说,九年义务教育就是他一生的终端教育,如果九年之后他们没有一技之长,就不能融入主流社会,将成为家庭和政府的包袱,因此,职业教育就势在必行。然而,特教学校的学生残疾方面、层次不同,因此,残障学生的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方法方式就要有所不同。在职业教育中,老师根据残障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利用多方面的材料技术进行教学,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那么,我们如何来强化残障学生的职业教育呢?
一、生活中哪些是视觉策略工具
视觉策略是利用视觉信息来协助、促进儿童的理解、沟通及自我管理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接触不同的视觉策略工具,如路牌、各处的标语、广告牌以及交通标志等等,可见视觉策略是一种有效的工具,来帮助我们接受、分析理解四周的环境的信息。在教学中,视觉策略是有计划及有系统地利用一些视觉的工具,作为教学的提示及环境的提示,以促进学生理解环境、与人沟通及自我管理。视觉策略的工具包括日程表、月历、程序图、指令或规则标志、沟通本等等。教学中,运用工具时,应以互动为主、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主动性及回应的意图。
二、合理利用视觉工具,由易到难
由于残障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特点,有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学习对于他们都是很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选取学生能够完成的部分为起点,然后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1)难易结合,增强观察能力。智障学生由于智力落后、注意力不集中,因此他们的观察能力也较差,没有不断反复练习就难以记住;而听障学生相对好很多,只需几遍也就可以记住。但是,不管是智障学生还是听障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遗忘较快,因此反复和提示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将难易程度不一的内容按照学习的程度来编排,选取学生既感兴趣又容易接受的内容,每次都要有一定的目标,目标的确定也是由易到难。如绘画课,教画人物时,首先学习临摹老师画的人物图画;接下来可以学习人物石膏头像临摹,这期间教师的作用很大,需要教师不断地演示如何作画,并时刻提醒不足之处;然后开始学习画人物静态,提醒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进行作画;最后就是动态人物作画,到了这一步人物绘画教学就基本上完成。
(2)突出主题发挥想象,提高创新思维。例如:在缝纫课上,先教学生剪裁、缝合、补缀,然后让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件衣服,并画设计稿,最后自己制作出来;接下来,老师可以布置一个主题,围绕整个主题,在设计中突出主题,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例如,可以依照个人喜好或者当下流行趋势,在设计时添上与教师所给主题相搭配的事物,让设计新颖独特。学生在缝纫课上,发挥想象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衣服,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审美观。
三、用视觉工具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职业课程中要适时地利用视觉工具,激发兴趣,使残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大增,这样有益于学生更好地学会技能。
(1)展示实物,学生参与。残障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有时不如正常的学生。在各种教学中,我们都要利用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的活动进行补偿,来培养其动手能力。例如,手工课《光碟变变变》,可以先出示废旧光碟所制成的手工作品,让学生观察,然后拿出更多废旧光碟,让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各种不同造型的光碟,自己为废旧光碟“变身”。当然也可以自行想象,根据自己的想象做出心中所想的物品。在制作中不仅知道环保的重要性,而且发挥了创新能力,制作出了很多光碟手工作品例如:鱼、海马、猪头等等。
(2)创设情境。“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利用生动的场景,使残障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在交流课中教学《我是餐厅服务员》时,教师可有意识地讲述餐厅是什么样子的,利用桌柜、线条、标签等把教学环境变成餐厅的环境,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让他们仿佛进入自己就是餐厅服务员的状态。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创设情境、烘托气氛时更有趣味性、灵活性。因此,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很好地克服残障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的心理缺陷,强化残障学生的记忆力。如在烹饪课上教学《煮面条》时,首先播放了一段煮面条的视频,通过形象具体的画面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视频中,清晰明白的步骤让学生产生共鸣。最后,要求学生自己动手,从易到难,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也学到了生活技能。
四、视觉策略、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的关系
(1)职业教育是特殊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听障学生是靠视觉来获取外界信息的,用手语与别人交流,形象思维发达,而逻辑思维相对较差;肢体残障学生的思维能力大多属于正常,因此他们的职业诉求就更多;智障学生大多数听力和视力都与常人无异,由于智力的发育迟缓,导致他们思维简单,难以接受复杂事物。残障学生由于这些心理生理上的缺陷,严重影响了他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制约了他们自身价值的体现,因而职业教育对提高残障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至关重要。
(2)视觉策略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方法。根据学生的能力和障碍类型的不同,视觉策略在残障学生职业教育中使用也越来越频繁,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学会利用环境中的视觉提示,增强对环境的理解能力,提高沟通表达能力,那么自信心也会相应地得到提高。 通过视觉策略这一方法,使残障学生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都相对提高,让残疾学生能够自食其力。他们靠劳动养活自己,减轻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生活负担,维护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让有能力的、家庭条件允许的残障学生上高中考大学,走与健全孩子一样的路;而一些年龄较大、智力平常的残障学生,更适于学职业技能。丰富多样的视觉策略,可以开阔视野,培养情操,增强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这些残障学生能够自食其力,在家庭中、在社会上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凯鸣.视觉策略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运用[J].中小学德育,2011(7).
关键词: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困境;对策
大学作为我国的高等学府,是各类人才的汇聚地。随着教育作用的凸显,国家每年给高校投入大量的资金。近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各类高校不断扩招。数据显示,我国2013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同比1997年增长8倍,而研究生则同比增长10倍。高速增长下掩盖的是与日俱增的教学压力。青年教师作为高校师资力量的主力军,其职业道德自然成为了一个受关注的话题,但该问题如何解决则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我国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状
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在教师群体的比例已超50%,可以说青年教师已然成为高校师资的中坚力量,高校青年教师大部分都是在自己的专业有着一定建树的硕士及博士,且多为中青年,其无论是对工作的活力和精力,还是思维上的活跃性及先进性方面都是极具优势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些青年教师的确有着较强的教学水准,但是不能否认高校青年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无论是对于教师本身还是对于学校而言都不容忽视。
1.职业道德意识淡薄,信念产生动摇如果说道德是一个人的底线,那么职业道德则是一个行业的底线,是绝对不能够被践踏和忽视的。对于教师而言这一点更是如此,高校教师承担着育人的责任,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高级人才。但是目前,我国的高校青年教师在工作中缺少事业心与责任感,无法做到为为人师表,缺少自觉性,且很大一部分青年教师并没有将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终身事业来投入精力,而仅仅将高校教师当成了一个跳板,向着自己更好事业追求迈进。
2.青年教师价值取向趋于中性,精力投入减少传统的大学教师对自己的专业有着一种近乎信仰的追求,他们将全部的生命都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教学事业,其最大的关注点都在自身的专业方面,这种高尚的职业道德应当说是所有教师乃至全社会都应该学习的。但现今的青年教师,其眼界更为开阔,对于物质的追求也更多,其价值取向更倾向于现实的实际利益,因此通常其对于教学精力的投入是十分有限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如何获取实际利益和社会荣誉方面,从而使得其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甚至很多都出现了下降,这应当说与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自相违背的。
3.青年教师重研究、轻育人青年教师队伍中有很多教师在毕业之后依旧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自身专业的相关项目研究方面,而对于教书育人的兴趣不高,乃至于根本不对自己所教育的学生进行管理,只醉心于自身的专业研究。这种现象本身应当说有积极的一面,这说明了高校中有一部分一心研究专业的实干人才,但是另一方面却对学生的教育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很多学生无法在这些醉心于研究的青年教师身上得到其应该收获的教育成果,使得很多学生对此怨声载道。
二、青年教师职业道德问题解决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不能单一的将原因都归结到教师自身,因为很多问题是由社会因素和学校制度所造成的。首先,高校教师的高福利待遇是与工作年限成正相关的,对于个别富有才学的新锐教师,高校在最初所能给予的待遇并不能与其真正的才学相匹配,这就使得青年教师难免会有“大材小用”郁郁不得志的感觉。其次,青年教师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与前辈有了很大的区别,学校的很多制度不再适用于应对如今的师资环境,学校的各种制度的创新和改革也成了重中之重。最后,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淡薄,信念动摇与学校在师德的宣传与教育投入不够有关。
1.减少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让教师可以专心教育事业
客观而言,部分青年教师出生寒门,家庭环境并不富裕,而很多高校往往位于一、二线城市,这些地方房价昂贵,而青年教师想要娶妻生子又不能单纯依赖学校分配宿舍,故而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赚取更多的金钱。金钱的欲望必然影响到其对于教学事业的精力投入。因此,学校应该做好青年教师的后勤保障工作,让青年教师可以减少因为自身生活因素而带来的压力,以此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想要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我们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对于专业项目研发所获得的利益与教师教育所获得的利益均等化,即,使青年教师自己做选择,而非在名誉和利益的刺激下被动选择进行研究。此外,对于个别偏重专业项目研究的教师,高校应适当给予重视和照顾,尽可能将这些专业人才与教师队伍分开,为其提供合适的发展空间,但是这个量应当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从而在制度上让青年教师有更多的选择提高青年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3.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觉悟
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我们一定要做好其思想工作,在任职前就要告诉其所要负有的责任与义务,并且将蜡烛与春蚕精神薪火相传,告诉青年教师自身责任的重大,要拥有奉献精神与吃苦耐劳的韧性,如果没有做好这样的准备就不应该走到高校教师的岗位上去。在任职后也需要定期对教师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时刻保持着良好的思想觉悟,从而将更多的精力花在教书育人方面。青年教师是我国高校的生力军同样也是中坚力量,我们应当在最大程度上保持这支队伍的思想纯洁性与良好的主观能动性,让青年教师逐渐接过老一辈教师手中的担子承担起中华民族的希望与未来的教育工作。
作者:王微 单位:三亚学院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宏宝.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养成的影响因子及路径[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9,(7)
摘要:随着全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大学生就业质量已成为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从高职院校特点出发,提出在生涯规划教育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职业生涯规划 教育 问题 对策
一、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独特性
根据诺斯威尔职业生涯规划界定: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及当下的制约因素,为实现一生的职业理想目标而确定行动的方向、时间和方案,并进行相关努力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已成为高校教育与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部分。
高职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培养学生要与企业需求相挂钩。实施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特点,部分学生入校时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习惯差,对前途不抱希望。缺乏自我约束力,制定学业规划也会放任不管,但对参于活动比较感兴趣。就业时,学生感到自卑,还有学生过多强调工作环境、工资福利而未考虑到自身能力,就业情况不理想。
二、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不了解学生情况,生涯规划成效不高。高职学生自我效能感低,对理论知识不感兴趣。单纯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学习未能提高学生的自我规划能力。需要在不断的教育过程中不断地纠正学生错误的自我认识,激发潜能,树立职业发展目标,通过努力减少自己能力和目标职业的差距。
2.缺乏全程化管理和个性化教育。学生自我约束力差,部分学生即使制订了学习计划,未能有效地实施。作为教育者需要严格做好过程性监督,督促学生实施规划。另一方面学生个体差异大,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能力特长,在不同的时期应分别对待,加强个体管理与咨询服务,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
3.缺乏专业性与实践性。高职教育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强调职业能力的培育。目前高职院校没有充分利用企业的优质资源,缺乏与企业、实习基地的合作,缺少企业人士指导,与企业所重视的员工生涯发展不衔接。
4.生涯规划教育体制不完善。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无论从机构设置、专业人员还是活动经费、设备和场地投入、课程大纲与教材等各个方面无明确的规范。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基本的教学任务无法高质量的完成,对于专业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更是难以达到。对教师的培训、教学没有明确的要求和政策倾斜。教育体制的不完善严重影响对学生的培育。
三、针对高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的对策
1.提高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变灌输教育为自觉学习。通过课程强化学生规划意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消除迷茫,提高学生规划自我、掌握未来的主动性。通过讲座、大赛、网络、广播、宣传栏等各种渠道,加强对生涯规划的宣传,强化学生意识,提高自觉性和积极性。
2.全程性指导。大一期间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注重树立学习目标和职业发展目标,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大二期间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督导,检查学生学业规划的实施,同时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认识职业和社会。大三期间,对求职技巧进行培训,同时对职场适应期出现的问题进行辅导。学生毕业后定期对毕业生进行回访,了解他们的工作动态、岗位调整、薪酬待遇、工作满意度等情况,了解企业需求,更好地提高职业辅导能力。
3.个性化服务。学生个体差异大,建立学生职业生涯档案,将学生参与职业辅导、走访企业、参加职业活动,以及能够反映个体职业发展的资料都记录进来,辅导要因人而宜,人尽其才。
加强职业生涯咨询宣传,通过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的方法,使学生能更多地参与个体辅导,明确自身兴趣、特长、能力、价值观、准确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弥补单一课堂教学带来的不足。
4.提高实践性,与职业对接。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以专业特色和能力要求为导向,规划自身的学习与生活,提高就业时专业匹配度。在暑假见习、顶岗实践、毕业实习等各阶段加强生涯规划教育的参与度。利用企业优质资源,加强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根据职业目标,有计划地进行职业技能训练,鼓励学生考取相应附合职业发展的职业资格证书。
5.加强资金投入。加强资金、场地和设备投入。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团队,组织校内、校外学习,定期开展教学比赛、研讨会、调研、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并对从事此项工作的老师提供支持和保障,充分调动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健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制。
总之,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特色,根据学生特点,立足地方人才需求,完善高职院校职业规划教育,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帮助学生规划自我,提高就业质量,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强.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与规划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4(2):18-21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 教师队伍 专业成长
作为解决“三农”等国家重大问题,实现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民生等目标具有基础工作地位的农村职业教育,应把提高教育质量摆到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上。提高质量的关键是要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所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整体的师德师能是农村职业学校要抓紧抓好的一项主要工作。
一、当前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政策环境
2011年12月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该文件分析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确定了建设工作的重点和政策措施,明确了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条件保障。为贯彻党的十关于加快建设现代教育体制的重大部署,2012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2013年9月教育部又发出了《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公布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和实施要求做出了具体的部署。
为使国家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上的各项政策得以全面落实,各省市等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也先后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组织和指导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专业课教师下企业实践培养等的规定和办法,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做好教师专业培养成长工作明确了指导思想,确定了目标任务,搭建培养平台,提出了培养措施。
二、对制约农村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成长主要问题的认识
为满足不断增长的中职学校办学规模和不断提高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近几年来,农村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在人才引进、培训培养等方面的政策和资金上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无论是教师队伍总规模还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和能力上都有长足的发展。但与农村职业教育要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创新驱动和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等方面的要求相比,教师队伍的成长仍然存在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内部结构不合理
经过21世纪以来十多年的大力建设,目前桐乡市(县)职业教育的教师总量已经基本达到省一级重点职业学校的要求。据本地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的2013年《教育统计年报》显示,2013年秋季全市(县)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为10795人,专任教师为609名,生师比约为17.7:1,虽只略低于省一级重点职业学校的16:1的标准,但仍存在一些结构上不合理的情形。
(1)专业课与文化基础课教师比例不合理。桐乡本市(县)中职学校专业课“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不足45%。按照目前学校试行的本省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方案的要求,专业课的课时约占到总学时的约三分之二,专业教学工作量与专业教师数量的占比不匹配,专业课教师的人数尚不能较好地满足实际开展专业实训实践教学的需要。
(2)各专业之间专业课教师配备不均衡。少部分专业现有专业课教师比较充裕,如商务英语专业班均专业课教师达到约1.8人,工艺美术专业专业班均专业课教师达1.5人,能较好地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工作需要。部分专业能基本满足正常开展专业教学的要求,如机电专业、服装专业、会计专业、计算机技术应用专业等,班均专业课教师约1.2人。但有一些专业教师显得十分紧缺,如汽车维修专业、旅游管理与服务专业、烹饪专业等,班均专业课教师约为0.8人左右;园艺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目前无专任教师,尽管每年招生只有一个班,却一直长期依靠外聘教师。因为专业课教师紧缺,因而一大批专业课教师的周课时量少则15课时,多的达18课时,个别教师甚至更多。在这样的工作量下,教师无心也无力进行反思调整、外出进修、下企业实践等。
(3)专业课教师知识能力结构不能很好地适应技能教学的要求。桐乡市的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来源中只有极少部分是从企事业单位引进吸收来的。除了这一小部分人外,大多数专业教师是从基础教育学校继承或选调而来,前者从高等技术师范或工程技术高等学校毕业分配、考试录用而来,大批教师都没有企业生产实践的经历。尽管桐乡市(县)早已启动专业课教师下企业锻炼的工作,但总体来讲,他们还是相当缺乏企业的生产实践知识技能和生产实践的组织管理能力。
2.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不足,个人成长目标不明确
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逐渐成为各大高校关注的焦点。尤其是独立学院的学生,当被问及就业问题时,97%的学生认为有压力、退缩、恐惧和自卑等心理反应。这些消极情绪严重影响了独立学院学生在就业时的竞争优势。而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能力,如果能被合理的开发,则能很好地降低大学生的职业恐惧感和压力感,并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也有研究发现,心理资本与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并能对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有很好的预测性。因此,本研究在心理资本理论的基础上设计出团体辅导方案,来对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进行干预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宁夏大学新华院在校大二、大三学生中发放积极心理资本和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问卷进行调查,然后从中选取26名存在职业决策困难的学生作为团体辅导的被试。经访谈确定13名自愿参加团体辅导的学生作为实验组被试,其他13名学生作为控制组被试不对其进行团体辅导干预。
(二)研究工具
对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测量采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该问卷由张阔等编制,该量表有4个维度,即自我效能、韧性、乐观、希望,共26个题项,采用7点评分,得分越高说明积极心理资本状况越好。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2~0.82之间,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
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测量采用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即CDMSE。该量表是由彭永新、龙立荣编制,量表包含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5个维度,共39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实验设计,团体辅导过程中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7.0处理。
(四)研究过程
对实验组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共7次,每次2个小时。团体辅导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始阶段(第1次团体活动)。通过“相识接龙”和“无家可归”等活动,帮助团体成员相互认识,了解团体辅导进行的形式,并商定团体规范,填写团体活动合约书。
第二阶段:过渡阶段(第2-3次团体活动)。通过“棒打薄情郎”和“信任之旅”等活动,增加团体成员之间的信任程度;通过“自画像”“职业竞猜”等引导成员增加对自我的观察和了解,并启发成员思考自己了解或感兴趣的职业。
第三阶段:工作阶段(第4-6团体活动)。先后通过 “价值拍卖”“兴趣岛”和“职业试穿”等帮助团体成员增加对自我的认知和自我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能力的了解。然后,采用“秘密大会串”活动及“职业平衡单”和SWOT分析法相结合,帮助团体成员解答职业决策困惑,学习职业决策的技术,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四阶段:结束阶段(第7次团体活动)。总结团体活动中的收获,进一步澄清职业规划,坚定职业决策信心。最后在音乐“我的未来不是梦”中结束团体。
三、结果分析
(一)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结果分析
表1 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得分t检验
■
由表1可知,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前测得分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性。
表2 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差值得分t检验
■
注:* p<0.05,** p<0.01,***p<0.001.
表2可知,实验组和控制组前后测差值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5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团体辅导干预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作用是显著的。
(二)实验组、控制组在积极心理资本上的结果分析
表3 实验组和控制组积极心理资本前测得分上的t检验
■
由表3可知,实验组和控制组积极心理资本在前测得分上不存在差异。
表4 实验组、控制组积极心理资本前后测差值t检验
■
由表4可知,实验组和控制组前后测差值在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表明: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也有显著的提高作用。
(三)实验组团体成员的心得体会分析
团体成员表示,通过这次团体辅导使得自我认识、自信心、制定职业规划、收集就业信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通过这次的辅导,我对自己以后的人生有了明确的规划,对自己的理想也更加的坚定了。通过这次的团体辅导,我还学会了坚持,从刚一开始决定参加这个辅导,一直到最后结束。”“这个小团体中让我认识了真实的自己,提升了自己,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找到目标与方向。每一次的活动,我就会有新的感受与体会。”最后,部分成员还建议这样的团体辅导能从低年级学生开始会更好。
四、讨论
(一)团体辅导对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有效性
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就业心理上有着和普通公办高校学生不同的就业心理,如自卑、畏惧和恐惧心理等。如果能降低这样的消极情绪体验,将能更好地提升独立学院学生在就业中的心理优势。在本研究中,我们尝试应用团体辅导的方式对存在职业决策困难的大学生进行干预,从自我评价、收集就业信息、解决就业中可能遇到的难题、制定职业计划等方面设计团体活动、从数据的结果分析中可以得知,团体活动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是有效的。团体成员也反馈说自己在团体中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技巧;在团体活动中通过团体成员的分享,可以使大家相互学习解决困难的方法和技巧,对未来充满希望。这和前人的研究认为团体辅导可以提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一致的。
(二)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有提升作用
积极心理资本被认为是个人可发展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对大学生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都有显著影响,因此要想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从大学生心理资本入手,通过各种途径,增强大学生心理资本存量,从而实现成功就业。团体辅导在提高团体成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同时也对其心理资本有提升作用。有成员反馈说,通过这次团体辅导,不但知道自己该如何规划职业方向,做好就业准备, 而且还提高了做事情的韧性,树立了对以后发展的希望,经每次的团体分享还让自己了解了自身的优势所在。
(三)团体辅导应用于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辅导的可能性
团体辅导可以帮助更多的存在职业困惑的学生。鉴于心理辅导教师的不足,在独立学院开展团体辅导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受益,这比一对一的个体咨询更容易普及。另外,团体辅导可以让团体成员在活动的过程中了解到自己并非独特的有着职业困扰的人,从而可以减轻其焦虑、紧张情绪。与此同时,在团体游戏的分享过程中也可以帮助成员从不同的角度去学习解决自身问题的方法,甚至可以实现团体成员间的资源共享。
五、结论
1.基于心理资本理论设计的团体方案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及积极心理资本的提高都有显著的作用。
2.团体辅导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辅导方法进行推广。
关键词:教师职业技能;质量监控;评估
我国教师法明确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就意味着为保证其专业性与不可替代性,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前必须要经过长期严格的职业技能训练。这也是当今开放型教师教育体系中,体现师范生优越性、提高师范生就业率最重要的筹码之一。所以抓好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高师院校的生命线。
然而,自教师教育体系转型后,部分高师院校依旧摇摆于“师范性”与“学术性”之间,对教师职业技能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训练成效不甚理想。究其原因,除缺少有效的训练方式方法外,关键是缺少一套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
一、高师生教师职业技能质量监控问题分析
教师职业技能质量的监控是指师范院校设立专门的人员与机构,借助调查与评估等手段对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质量状况作出及时反馈,并提出改进措施的过程。虽然目前大部分院校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课程质量监控体系,但是很多院校把教师职业技能与其他课程等同视之,没有独立的质量监控体系,暴露了诸多问题。
(一)教师职业技能内涵模糊,监控目标不明确
在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监控中常出现监控对象与内容不明,及不知何种水准为合格的问题。这个监控目标不明的问题实质上源于对教师职业技能内涵与特性理解的缺失。由于教师职业技能是一个包含了多种技能的集合体,而且时代的发展也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所以监控教师职业技能质量需要不断更新理解,补充新的时代内容,不能偏执于陈旧狭隘的理解。
(二)监控组织不明确,监控力度不到位
目前许多院校还没有设立专门的教师职业技能质量监控机构,缺乏职业技能的监控意识,更没有细致的质量标准,往往将其视作教材教法这类课程的一部分,将质量监控等同于这类课程的考核,这种做法实质上是混淆了质量监控与考核评估。考核可以成为质量监控的一部分,但是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质量监控应是一个长期追踪的过程,所以以考核代替质量监控实际上只能是形式主义。
二、教师职业技能特性分析
教师职业技能是从事教师行业,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所必备的技能,是各种智力活动与方式的总称。它的内容与习得过程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课程,决定了质量监控的理念与方式。
(一)双重指向性
教师职业技能具有双重指向性,兼具为学生发展服务和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据此,我们可以把教师职业技能分为基础技能和拓展与发展技能两类。前者直面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意在促进学生的发展;后者面向未来,意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1.基础技能可以分为核心技能、辅助技能和特定学科的专业技能。核心技能可细化为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堂组织与管理、批改作业与课后辅导、教学评价等教学工作技能,以及集体教学、个别教育、心理咨询与辅导、班级活动管理、家校联系等思想教育和班级管理技能,是教师立足讲台的最基本技能,体现了教师“教”和“育”的本职工作。辅助技能可以分为口语表达、规范汉字书写、书面语言表达等传统辅助技能,课件制作与现代教育媒体运用等现代化辅助技能,以及课程和教学资源的开发技能。特定学科专业技能主要是指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指向特定学科的技能。这类技能既是从事特定学科所必需的,同时简笔画、音乐欣赏与感知、实验等也是进行语数等科目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
2.拓展与发展技能主要是为教师的日后发展做准备,体现了教师教育的终身性,包括教育研究与反思能力、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这种技能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以从职前一直延续到职后,因而职前与职后教育需各有侧重。职前主要侧重于研究流程与方法、自我学习方法等技巧性内容的掌握,而不应苛求于研究成果。
(二)实践反思性
与理论知识的获取不同,教师职业技能更加倚重于实践,其训练与提高依赖于实践环境。但是这种训练不是重复性的训练,教师职业是一项充满智慧的事业,重复只能使教师成为一名“技术熟练工”,我们需要的是他能在实践中保持与自身的对话,在反思中成长,做一名“反思性实践家”。
可见,教师职业技能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既有外在显性的操作性技能,又有隐性的思维方法与能力,形成于反思性的实践。所以在具体监控过程中需要正确定位基础技能、拓展与发展技能,在实践环境中根据不同特性采用适宜的监控方式。
三、高师生教师职业技能质量监控体系的实践理念
教师职业技能的监控根植于教师职业技能的特性,在实际中需要做到监控主体全员性、监控过程全程性、监控内容全面性与监控方式开放性。
(一)监控主体全员性
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渗透到学习的方方面面,所以借助单一的监控组织无法完成监控任务,需要转换思维,将监控主体转向全员性,实现高校指导教师、中小学一线教师、同伴与自我的全方位监控。
首先,做到外部监控与内部监控相结合。高师院校需要打破自我质量监控的固定模式,由封闭走向开放,引入外部监控。教师职业技能的外部监控主要来自于中小学,特别是有着良好合作关系的实践基地,如聘请部分有一定资质的一线教师任督导员,邀请其长期对教师职业技能进行监督。一方面,可以对实习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情况进行监控与评价,帮助改进提高,将意见反馈给高师院校;另一方面,也可借此对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的入职适应情况与职业技能情况作追踪式监控,为高师院校后续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建议。
其次,做到同伴监控与自我监控相结合。教师职业技能形成于实践环境,在微格模拟训练、教育见实习这些环境中,学生接触最频繁的就是同伴,同伴可以帮助自己实现实时监控,实时反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外,一些类别的教师职业技能是内隐的,只有借助学生自我的反思才可发现,自我监控可以有效地弥补他人监控的不足。
(二)监控过程全程性
教师职业技能属于实践性知识,形成于实践性过程,教育研究、课堂教学等一些职业技能的获得与否,水平高低,主要体现在过程之中。所以,监控过程的全程性要关注教师职业技能的获得过程,而不过分关注结果;监控纵跨整个学习期间,同时关注职业技能训练过程与毕业生的整体质量;横跨高校与中小学,从职前追踪到职后,特别是关注职后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发展。
(三)监控内容全面性
所谓全面性,即职业技能的监控需要兼顾基础技能和拓展与发展技能、理论涵养与实践操作性技能、外部可操作性技能与内隐性的技能。既着眼于学生当前的发展,又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同时,站在决策与改进的层面,既要顾及到对整个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整体评估,又要有针对班级、小组或小团队情况的评估,在此基础上关注到学生个体的职业技能质量情况。
(四)监控方式开放性
教师职业技能的复杂性直接决定了监控与评估方式的灵活多样,需要开放思维。针对不同技能的特点,在不同时期分别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监控式评估。如结合教材教法课等课程在课堂上进行随机考核评估,利用微格模拟教学训练对教学设计与教学技能进行诊断式评估,利用现场表演、专业竞赛等形式进行三笔字、简笔画以及音体美等专项技能的评估,利用毕业实习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评估等。
四、高师生教师职业技能质量监控实施策略
教师职业技能质量的监控要坚持与实践相结合,在明确教师职业技能内涵,建立质量评价方案与标准的基础上,深入到实践中评估,如督察学生基本功训练、参与微格模拟实训、观察评估学生实习等,以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为任务。具体实施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多级式监控机构,正式的评定式评估与非正式的诊断式评估相结合
由于教师职业技能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在日常学习与训练中逐级提高,所以其质量监控不是靠一个质量监控机构就可以完成的。最好的办法是建立具有决策、操作与实时监控为一体的多级式监控机构,借助多层机构将正式的以评定为主要任务的整体监控与以改进为目的诊断式评估结合起来,从而既可以实现实时信息情况的收集,又能及时把握整体情况做出决策。
多级式监控机构主要由学院、系、教研室和小组四级构成,各个层级相互衔接,各司其职。学院一级可成立教师职业技能质量督导室,属于决策机构,具体负责制度制定与评估验收。系一级属于操作层面,可成立教师职业技能督导组,具体负责制定教师职业技能质量标准指标,执行监控与评估方案,进行阶段性质量的考核验收。教研室则可指定专门的教师负责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与评估,以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的形式帮助学生提高。
与上述学院、系、教研室三级正式的监控机构相比,小组评估则是非正式的随诊式评估,它以技能的提高为直接目的,由学生、高校指导教师或者中小学实践指导老师组成。由于小组多为自由、自愿组成,属于非正式的,互相之间的信任与自由度高,更加便于平时训练中的互相观察与监督,具有随时诊断、随时改进的优点,并且可为学院、系或教研室三个层级的监控组织提供相应的意见与建议。
(二)加强团队建设,以同伴协作促进互助式诊断
一般师范生的独立性较强,职业技能主要以个别训练为主,但是实际上教师职业技能需要依赖于同伴的协助。因而加强团队建设既是为了加强质量监控,更是为了促进同伴间互助式的诊断,促进教师职业技能提高。这种团队的结合以友谊、共同的追求为前提,始于入学,但并不一定以毕业为结束,可以为职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便利。
一般在新生入学时,学校就需要让学生明确教师职业技能的范畴,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成立小团队,并可邀请高校与中小学教师作为指导教师。由于空间上的接近,以及具有共同的目标指向,这种小团队一旦形成就较为稳固,它在互相监督帮助中以共同提高为首要任务,具有正式监控组织所不具备的功能。比如进行三笔字、音乐、美术等需要反复训练、且容易懈怠的技能训练时,小组成员可互相监督与指导;在课件制作时,可以共享素材;在微格模拟训练、实习上课时,可以互为学生,互相听课;同时,也可以以课题组形式共同摸索方法,一起解决问题。较之正式组织,这种自由的团队可以监控到职业技能训练的方方面面,而且以互助为基础,不以打等级分数为目,更加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
(三)重视自我监控,发挥学生的教育自觉性
教师专业化发展依赖于教师专业自主权的发挥,在校期间过多地依赖外在的监控只会使学生游离于教育之外,成为盲目的模仿者和被动的旁观者。所以,在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质量监控中,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教育自觉,使之成为自身的观察者与监督者。
“教育自觉指源于对教育性活动的深刻认知和对活动意义的肯定判断,活动主体积极主动地排除种种干扰,克服重重困难,朝着教育终极目标持续不断地努力奋斗的一种教育品质。”学生的教育自觉品质一旦形成,就能成为专业发展的动力。所以,需要相信学生具有自我实现的意向,正视自我监控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借助自我反思、微格模拟训练、对镜试教、以及与他人交流等形式来加强自我职业技能的监控与评估。
(四)分阶段、分重点,阶段性评估与平时观察训练相结合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阶段性与延续性的结合,在各个年级阶段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在一二年级主要侧重于三笔字、音体美等技能的训练,二年级开始侧重于教学设计、微格教学训练等。但是这种阶段性又是相对的,因为所有内容的学习都贯穿了整个学习阶段,甚至是整个教师生涯。所以要将阶段性评估与平时的观察训练结合,一方面根据各个年级段的重点进行阶段性评估,如在一年级期末可进行三笔字等的考核,二年级时可以进行微格模拟教学训练情况检查,或者以教学技能大赛等形式考查学生教学设计、课堂组织的能力;三年级可结合见习、实习,考核思想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等。另一方面,这种阶段性的监控与评估要建立在平时考查监控基础之上,利用同伴的互诊与自我诊断,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将两者的结果相整合,作出客观公正的评评,从而提出中肯而全面的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周昀.美国教师教育认可标准的变革与发展—全美教师教育认可委员会案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黄水林.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J].教育评论,2010,(6):57-59.
[3]蔡宗模.教师专业化与教师的发展[J].教育探索,2007,(12):82-84.
[关键词]幼儿教师 职业生涯阻碍 民办幼儿园
一、问题提出
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已经进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为了确保民办幼儿园的办学质量,我们要更加关注民办幼儿教师的职业发展。通过对文献的检索发现,对于民办幼儿教师职业生涯的研究十分有限。本研究在原有理论的研究基础上首次提出对民办幼儿教师职业发展特点的关注,使得教师职业生涯的理论更加完善。
二、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通过国内外(国内为主)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考察幼儿教师职业发展阻碍的成因、表现形式以及解决策略,为本研究提供借鉴。
问卷调查:以问卷作为资料搜集工具。以沈阳市皇姑区、大东区等部分幼儿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直接发放、委托发放或邮寄的方式填答。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幼儿教师总体职业发展特点的分析不同维度下幼儿教师的职业发展现状不尽相同,见表1.
表1 不同维度幼儿教师职业发展的现状描述
(2)幼儿教师职业发展各维度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对幼儿教师职业生涯阻碍维度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检验,除了幼儿教师的教师类型和幼儿教师的专业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他维度在不同变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F值分别为3.49,5.13,2.74,3.87, 2.69,2.89,1.75,2.77,2.57,2.91,5.48,3.13,4.99,4.50,4.97;P值均小于0.05)存在差异。
表2 幼儿教师职业发展各维度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
注:*表示p
本研究为了进一步了解幼儿教师职业发展各维度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因此对其进行了事后检验,具体结果详见表3。
表3 幼儿教师职业发展各维度在不同变量上的事后检验结果
注:*表示p
从表3中,我们发现,年龄与知识技能、成长需要之间,教龄与知识技能、人际适应之间,班级与知识技能、成长需要、职业晋升意向、人际适应之间,(p值均小于0.05)存在差异。
四、讨论
民办幼儿教师的职业发展在成长需要,人际适应,职业晋升意向和知识技能方面存在障碍。其中障碍最为明显的是成长需要,其次为职业晋升意向,再次是人际适应,最后为知识技能。民办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幼儿园教师自身明确认识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并积极进取,也要有适宜的外部环境的支持。只有内外协同发展,才能逐步推进我国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丁海东.我国幼儿教师的职业困境及出路[J].中国教师,2010,9
[2]林琳.内江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关键词:乡镇初中 教师职业承诺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58
1 问题的提出
农村教师大量流出的问题不仅影响了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还阻碍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教师的职业承诺是基于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识与情感依赖,对自身职业的投入程度和对教师规范化程度而形成的是否忠于职守的态度,它是预测教师流动水平及去留倾向的最好指标之一。
教师职业承诺包括情感承诺、继续承诺、规范承诺三个维度。情感承诺,指教师职业符合自己的职业理想,并且了解和喜欢教师职业而不愿放弃教师职业;继续承诺,指因离开教师职业难以找到更理想的职业并且会导致现有利益和待遇遭到损失而不愿放弃教师职业;规范承诺,是指接受社会伦理、职业道德规范而不愿放弃教师职业。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延边州乡镇初中教师为研究对象,从延边州乡镇初中随机选取了10所学校,取样兼顾学校所在地区;共发出问卷300份,回收286份,其中有效问卷207份,有效率为72%。
2.2 研究工具
“教师职业承诺问卷”采用李霞、龙立荣等研究和编制的《中小学教师职业承诺问卷》,该问卷分为情感承诺、继续承诺和规范承诺3个维度。前测结果显示问卷的Cronbachα信度系数为0.863,教师职业承诺问卷的各因素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显著系数在0.01或0.05水平上。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本研究的数据收集整理之后,利用了SPSS16.0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研究结果,采用反向评分,其研究结果为:
3.1 延边州乡镇初中教师职业承诺水平较高,但各维度的承诺水平不均衡
表1 教师职业承诺各维度发展水平
[[\&情感承诺\&继续承诺\&规范承诺\&总体情况\&均 值\&1.67\&2.45\&1.63\&1.90\&标准差\&0.695\&0.912\&0.609\&0.526\&]]
教师承诺各维度水平由高到底依次是:规范承诺、情感承诺、继续承诺。规范承诺、情感承诺水平较好;继续承诺水平相对较低,呈现一般水平。说明延边州乡镇初中教师很喜欢现在的职业而且符合自己的职业理想,愿意遵守教师的职业规范和道德约束,不会因为怕失去已有利益或难于找到理想的职业而离职。
双因素理论认为,外界的工作环境是引起员工在工作中不满意的因素。乡镇初中的教育现状和职业前景不能完全令教师满意。据了解,延边地区恩格尔系数城市为33.1,农村为31.2,分别高于全国的3.4和9.8,归结于延边劳务输出,刺激消费水平不断攀升。在问卷调查中得到教师的平均收入在2300元左右,这样的工资水平已然处于中低水平。在访谈中了解到,由于工作环境和薪金水平引起教师对继续承诺处于一般水平。
3.2 教师职业承诺水平存在群体差异
3.2.1 性别
女教师的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水平均高于男教师。女教师比男教师更喜欢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教师职业更符合女性的职业理想、志趣,女教师比男教师更易从内心喜欢上教师职业,所以女教师具有相对较高的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
3.2.2 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职业承诺水平呈“U”型即“两边高中间低”。30-39岁、40-49岁教师职业承诺水平相对低,美国教育学者费斯勒(1985)提出的教师生涯循环理论将教师的职业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的第五阶段生涯挫折阶段,也是在教师工作十年前后,他认为在此阶段,教师可能会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或是产生教学上的挫折感,或是工作满足程度逐渐下降,开始怀疑自己选择,教龄在6-10年和16-20年这两个时间段里,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最严重。6-20年的教龄与30-49岁这个年龄段相对应,说明30-49岁教师处于职业倦怠期。根据作者对个别教师的访谈,发现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教师的双重角色带来了双重任务,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承担起家庭任务,比如结婚生子、教育孩子、赡养老人等家庭任务,家庭的经济负担较重,难免减弱了对工作的热情,对工作投入的精力也有所折扣,尤其是在情感承诺方面表现得最明显。
3.2.3 职称
就不同职称来看,教师职业承诺总体水平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情况,高级职称教师的承诺水平最高,中级职称教师的承诺水平最低;初级和中级职称教师在情感承诺上存在显著差异;初级与中级和高级职称教师在继续承诺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对于高级职称教师来说,从事教育职业的时间越长,对教育工作的感情投入越多、工作成就感也就越高,所以承诺水平最高。通过访谈了解到,在乡镇初中教师的职称评聘中,高级职称的名额极其有限,个别学校出现只有一个甚至是没有名额的情况,中级职称的教师大多数感觉自己已晋升无望,所以情感承诺低;职称越高,离开教师岗位所付出的代价就越大,所以中、高级职称教师的继续承诺水平比初级职称教师高。
4 建议
根据延边州乡镇初中教师职业承诺现状的调查分析,本文从学校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如下建议:
4.1 进一步推进学校民主管理
在学校管理方法和手段上要实行民主化,让教师参与管理。民主化管理坚持人人平等的原则,为教师参与管理提供了精神动力,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激发了教师主人翁意识,提高了教职工维护决策的责任感和执行决策的自觉性。参与决策不仅可以为学校做出更好的决定,还能促进教职员工的成长和发展。
在学校管理上,愿景是非常重要的。愿景的提出和制定既要立足学校现状,又要有一定高度;既要体现学校特色,又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学校发展规划;要客观地分析学校的优势和存在问题,引导教师共同参与规划学校的未来,使得大家能够认可并内化为个人发展的动力。
4.2 加强对教师的关怀和激励
延边州乡镇初中基本是以校长通过规章制度和行政命令来管理学校,其组织结构如图1:
图1 延边州乡镇初中组织结构图
这种组织结构层级严密,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雷思伍德等人通过调查得出,变革型学校领导在持续追求三个基本的东西:第一,帮助教师建立并维持一种充满协作精神和专业色彩的学校文化。第二,鼓励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三,帮助教师们更有效地协同解决问题。校长在工作中要以人为本,以服务和激励为中心。
4.2.1 关注教师生活及职业发展
学校要经常了解教师的工作、生活和专业发展需求。学校对教师生活上关心,极大满足了教师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令教师在情感上热爱和珍惜教育工作,提高了教师的群体归属感。
学校应该努力做到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而提供多种机会和平台。由于乡镇偏僻同时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要提高教师专业素质首先要注重校本培训的实施,多组织教师间的交流教学和经验交流;其次参与教育部门组织的提高班、研修班,为教师扩展视野、增长见识;最后,鼓励教师参加多种形式培训,提升自身的理论层次,例如鼓励教师参加远程继续教育培训,培训过程中组织教师谈心得、说体会,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4.2.2 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
我国长期以来在学校管理上都强调制度性和规范性,忽视了教师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学校要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并严格按照教学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对教师进行考核和奖励。这样能够实现公平原则,最大限度的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龙立荣,李霞.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承诺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4).
[2]连榕,邵亚利.关于教师职业承诺及其发展模式的研究[J].教育评论,2003,(6).
[3]于腾腾.校长领导行为对中学教师职业承诺的影响探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5).
[4]张新卓.教师对校长领导行为的感知度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以延边地区初中为例[D].延边大学,2012.
[5]张涛.校长领导行为研究――运用MLQ问卷对山东省普通高中校长的调查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5.
[6]杨秀玉.教师发展阶段论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1999,(6).
【关键词】特岗教师计划 特岗教师 职业认同 改善对策
一、前言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然而,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尤其是边远的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质量参差不齐,结构不尽合理,专业水平不容乐观,制约了我国教育整体的均衡发展。为此,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联合颁布“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简称“特岗教师计划”,该计划以不改变教师管理人事权为前提,在现有教师编制内设立特别岗位;通过公开招聘高等学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县以下农村学校任教三年,引导和鼓励高等学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旨在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机制,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笔者通过深入滇、桂、黔石漠化片区A、G、L三县对148名特岗教师的职业认同开展调查研究,发现当地特岗教师职业认同偏低,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完善对策,以期保障“特岗教师计划”高效合理地实施。
二、“教师职业认同”概念辨析
“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从内心认为自己从事的职业有价值、有意义,并能从中找到乐趣;职业认同一般是在长期从事某种职业活动过程中,对该职业活动的性质、内容,职业社会价值和个人意义,甚至对职业用语、工作方法、职业习惯与职业环境等都极为熟悉和认可的情况下形成的。教师职业认同既指一种过程,也指一种状态。“过程”是指教师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教师角色的过程;“状态”是指教师当前对自己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1] 就目前研究的情况来看,学界对“教师职业认同”的概念仍未达成共识。本文采用古德森和库勒对“教师职业认同”做出的定义,他们认为:“教师作为个人和职业者,在生活和工作时会受到教师内外和学校内外的因素和条件的深刻影响。”教师的职业认同情感具体表现为“教师承认自己的教师身份,乐于接受教师职业,并能对教师职业做出积极的感知与恰当的评价”。[2]
三、特岗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特岗教师职业认同偏低,将降低特岗教师职业效能,产生职业倦怠,从而加剧特岗教师不合理流动,使得当地教师队伍处在不稳定状态,影响当地教育质量的提高。分析特岗教师职业认同偏低造成的原因,成为缓解特岗教师职业倦怠、稳定当地教师队伍、提高当地教育质量的题中之义。造成特岗教师职业认同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拟从社会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特岗教师个人因素三方面开展研究。
(一)社会环境因素分析
1.城乡二元结构带来文化不适应问题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导致我国社会人为地分化为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作为在城市求学四年的大学生要去农村参加工作,能否适应农村社会的要求成为他们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调查数据显示:特岗教师对农村生活比较适应的占33.3%;一般适应的占26.7%;不太适应的占40%。这表明在特岗教师队伍中有部分人暂时还难以对自己的角色进行调整,特岗教师对农村文化不适应问题极易使得特岗教师既不属于城市也不属于农村,成为社会边际人。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特岗教师的职业归属感,使特岗教师职业认同偏低。
2.政府部门的行为选择
在调研的A、G、L三县中,L县特岗教师职业认同偏低最为突出。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出现不愿特岗教师留任的倾向。相关部门领导表示:他们很欢迎特岗教师来当地任教,改善当地教育状况,但特岗教师三年服务期满后转入地方编制,工资由地方财政负责,接收这部分特岗教师会造成地方财政的负担。
(二)学校环境因素分析
1.特岗教师绩效评估体系不健全
“特岗教师计划”相关文件规定,特岗教师的绩效工资由特岗教师所在学校负担,但当地特岗教师绩效评估体系不健全导致特岗教师绩效工资分配不合理,降低了特岗教师的职业认同。特岗教师绩效评估体系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评估各指标所占比例失衡。特岗教师绩效评估体系包括教学成绩、教研成果、任职、表彰四部分,但重点是对特岗教师的教学成绩进行考核,而对特岗教师其他方面缺乏关注。②评估过程及结果反馈程度低。在特岗教师绩效评估体系中没有涉及评估过程中的反馈程序和对评估结果的反馈程序,缺乏反馈使特岗教师的教学工作容易失去明确的方向和目标。③特岗教师参与评估程度较低。特岗教师绩效评估工作能否有效开展,特岗教师的有效参与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3]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特岗教师参与评估程度稳定在5%~8%之间,特岗教师参与评估程度偏低容易降低特岗教师职业认同。
2.特岗教师教学压力较大
特岗教师教学压力较大主要表现在任课门数较多。在调研的148名特岗教师中:任1门课的47人,占总人数的31.8%;任2门课的51人,占总人数的34.5%;任3门课的25人,占总人数的16.9%;任4门课的14人,占总人数的9.5%;任5门课的5人,占总人数的3.4%;任6门课的5人,占总人数的3.4%。特岗教师身兼数门学科教学任务,不利于教学任务的优质完成,不利于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对特岗教师身心造成巨大压力,使他们职业认同偏低。
3.特岗教师福利待遇缺失
社会福利体现了一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对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重要意义。特岗教师的各种福利主要靠地方财政收入及学校收入状况维持,调研数据显示,特岗教师福利待遇整体完成水平偏低,难以保障特岗教师安心从教,极易导致特岗教师职业认同偏低。(见表1)
(三)特岗教师自我认识不足
高等教育是为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服务的。随着大学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教育大众化阶段,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教育阶段已成为历史。而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和自我意识落后于时展,认为自己接受过高等教育理应毕业后在城市为自己找一份稳定且收入不错的工作。[4] 这一滞后观念深刻影响着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这一传统就业观在名校毕业的特岗教师身上更为明显。在调研的148名特岗教师中,1人毕业于985工程院校,占总数的0.68%;13人毕业于211工程院校,占总数的8.78%;103人毕业于普通本科大学,占总数的69.6%;10人毕业于专科院校,占总数的6.76%。通过现场访谈发现,越是名校毕业,特岗教师职业认同越低;毕业于专科院校的特岗教师表现出相对较高的职业认同。
四、改善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建议
(一)为特岗教师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一元社会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二元化的户籍制度造成城乡二元社会。二元社会对于特岗教师会产生相当大的文化冲击,最终可能使得他们既不属于城市也不属于农村,成为社会边际人。所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一元社会,既是提高特岗教师职业认同所必须的,也是稳定实施“特岗教师计划”,实现我国现代化所必须的。
2.严格政府自身行为
地方相关部门领导应摒弃看待“特岗教师计划”的功利态度,充分认识教师对于教育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特岗教师留任工作,使特岗教师在当地教育的发展中发挥最大作用,实现国家特岗教师计划的预期目的。
(二)为特岗教师提供良好的学校环境
1.完善特岗教师绩效评估体系
①科学分配各指标所占比例。为科学合理地对特岗教师进行绩效评估,笔者认为在评估体系中要科学分配各指标所占比例,降低教学成绩所占比重,同时加强特岗教师科研成果、师德、关心学生成长方面的评估。②提高特岗教师绩效评估的反馈力度。对特岗教师反馈评估结果是指把评估所得结果回馈给特岗教师及有关学校的领导部门,以充分发挥绩效评估本身所具有的引导,激励被评对象不断改进、完善自身工作的功能,同时向决策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的作用。③提高特岗教师参与评估的程度。适当提高特岗教师参与评估的比例权重,有效提高特岗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实现绩效评估所预期的结果。
2.缓解教师教学压力,同时改善特岗教师福利待遇
学校领导应积极地、多渠道地引进教师,为本校打造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过硬的教师队伍,使得每一位教师的教学压力适当,以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个人的教学水平。针对特岗教师福利待遇缺失的问题,学校领导要切实保障“五险一金”的贯彻落实,解决特岗教师的后顾之忧,保障特岗教师安心从教。
(三)特岗教师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安心从教、乐于从教
特岗教师应充分认识社会已经发生深刻变革这一事实,摒弃传统的就业观,树立科学合理的现代就业观。同时特岗教师自身也应安心从教、乐于从教。教师行业是关乎学生个人命运、关乎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职业,高等学校毕业生在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自己作为特岗教师的优势与局限,在充分衡量后做出抉择,这既是对自己职业选择的尊重,也是对教师职业的尊重。
【注:本文系中南民族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特岗教师计划’实施与完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GCX1206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4)
参考文献:
[1]陈华.中小学教师职业承诺状况调查与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5).
[2]唐荣德.教师素质:自在的教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产生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作为一种助人行业,长期面临高强度高压力情境:多重的社会角色,每天超负荷地工作,面对差异越来越大的学生,面对家长、社会越来越高的期望,教学任务越来越复杂,频繁变化的教学改革等等,与之相对的则是教师专业化水平低:专业角色的冲突,专业素质欠缺,专业发展缓慢,专业自主受限等等,这一切都在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长期工作压力得不到缓解,专业水平得不到提升,教师长期处于高压力高紧张状态,久而久之必然会产生无能为力的挫折感,工作士气与热情大大减弱,身体、情绪、心智处于极度疲惫状态,将不可避免地产生教师职业倦怠。
(一)专业角色冲突,引发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社会对教师有各种各样的角色期待,教师既是教学人员又是人际关系的艺术家,既是社会榜样又是父母形象,既是学生的帮助者又是学习者和学者,社会对教师该做什么和怎样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是有差别的,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就不可避免地面对各种相互冲突的角色期望,在自己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上犹豫不决,甚至无所适从。当个体面对两种冲突情境而又被期望作出角色行为时,教师专业角色冲突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正如美国学者威尔逊(Wilson,B.R.)所指出:“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和不安全感。”
教师长期面临专业角色冲突,如果不能妥善调和缓解这些冲突,缺乏明确的角色意识,不能适应多重角色,并适时灵活地进行角色转换,长此以往教师不可避免地就会心力交瘁,产生自我矛盾心理,就会有一种无助感、衰竭感,缺乏工作人生目标,工作热情丧失,生活悲观绝望,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职业倦怠就会随之而来。因此,教师专业角色冲突是引发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本原因。
(二)专业素质欠缺,导致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专业素质主要包括教师的专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教师专业素质欠缺,主要表现在:
1.教师专业道德危机潜伏,人格魅力缺失。这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责任心、敬业精神不足,教学思想不端正,只是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不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调查研究表明,很多教师没有把教师职业当成是促进个体与社会发展的神圣的专门职业,只是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
2.从专业知识来看,教师需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基础,包括普通科学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以及教育专业知识,学术性和师范性同时都应有所体现。但我国中小学教师明显地普通科学文化知识薄弱,教育专业知识贫乏;现行的师范院校也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忽视了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并没有从教师专业化的角度去确定普通科学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的关系。
3.从专业能力来看,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社会的发展,教师需要具有多种能力,如创新能力、新知汲取能力、处理信息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但据调查我国中小学教师自认为最欠缺的能力为人际交往能力(24.09%)、多媒体技术运用能力(21.99%)、信息吸纳能力(21.80%)、教研能力(19.31%),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中小学教师能力的欠缺。
教师专业素质的欠缺,直接会导致教师的教育热情下降,教师自信心的丧失,自尊心下降,自卑感随之而来,教师产生消极的自我观念,低度的自我效能感,情感衰竭,感到自己被社会拒绝,不能适应教师工作,失去了立身之本,产生极大压力,因此容易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三)专业发展缓慢,影响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需要持续、动态地紧跟社会发展和专业发展,教师教育应是一体化、终身化的教育,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立起教师终身教育体系,但从我国的教师教育发展来看,存在着与实践脱节,培养与培训倒挂的现象,教师专业发展缓慢。很多教师,特别是一些初任教师,感到他们所接受的正规的职前教育并没有为他们应对学生、学校、家长和社会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他们认为职前教育过程只是集中于课程与教学技术,而低估了教师应了解与学生管理、学校管理、学校文化、与家长关系等问题的相关需要。这正如萨若森(Sarason,1982)所说,师范生对学校和学校系统地了解非常有限,他们充其量只是扮演着狭义的技术员的角色,而非专业的实践者。不仅如此,很多有经验的教师也认为他们在应对学校及团体的某些变化方面未做好充分的准备。
大众传媒的普及,拥有知识不再是教师的专利,教师的专业性更多地体现在他们能了解学生、了解学校,紧跟社会发展,但教师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一线,缺乏学习进修提高的机会,缺乏专业发展的机会。面对层出不穷不断涌现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理论、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必然会感到束手无策,茫然不知所措,长此以往,教师就会逐渐对工作失去信心,对学生表现出消极冷漠的态度,工作热情减少,成就感降低,产生较强的自卑感,对于教育教学就会很少投入精力去提高,得过且过,职业倦怠随之产生。
(四)专业自主受限,激化教师职业倦怠
在当前我国教师实际的职业生涯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教,是按照教材、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至于为什么教这些,为什么要这么教,怎样教更好,教师进行更深思考的并不多。因而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学内容是由国家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是由教研部门提供的,教学方法是由教研部门介绍的,考试试卷是由教育部门编制的,教师成了游离于研究过程之外的被动的旁观者,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要求的机械执行者,成了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成了教研部门提供一些模式的盲目模仿者。
教师专业自主长期被忽视,受限制,教师不能自主决策教育教学时,教师就容易失去作为专业人员的感觉,这就会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认为教育教学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可言,教师成就感降低,对工作感到疲倦,情绪波动,对学生逐渐失去爱心与耐心,对一成不变毫无挑战可言的教育教学工作敷衍了事,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教师职业倦怠。
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缓解教师职业倦怠
(一)缓解专业角色冲突,减少教师职业倦怠
缓解教师角色冲突就应培养教师的角色意识,建立合理的教师角色期望,充分理解教师角色的内涵,熟练运用角色技巧,全身心扮演教师角色。
1.培养教师的专业角色意识。要缓解教师角色冲突,减少教师职业倦怠,教师应首先具有角色意识,对自己的专业角色有全面的认识,学习教师角色必备的知识技能并形成相应的态度和情感。其次教师角色意识的培养,教师还应进行相应的自我调节,即教师自身从主观方面要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自我意识,自觉地进行心理控制与激励。再次教师还应不断地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自我监督与自我激励,不断完善与发展其角色意识。
2.扬弃传统教师角色期待,正确对待社会、学生、家长的期待,建立合理的教师角色期待。由于教师的角色定势的弥散性,由于当代社会人人对教师应做什么和怎么做都持自己的看法,这些对教师角色的不同期望就更加难以对付了。教师角色冲突产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教师既要了解社会、学生、家长对其的角色期待,又不要完全受其束缚,这是缓解角色冲突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针对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在发现和解决的过程中,扬弃传统的教师角色期待,形成对自己专业角色新的理解。
3.分清角色主次,对角色冲突保持相当的适应性。教师角色的多重性决定了教师角色冲突的不可避免。教师面对多重角色引起剧烈的冲突时,应根据具体的情境,分析引起冲突的主要矛盾,采取恰当的方法,选择重要的角色,暂放下其他次要角色,之后再寻找适当的机会给以恰当的补救。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心理方面的防御机制来缓解冲突,提高角色扮演的技巧,在冲突中游刃有余。
4.加强角色训练。教师应增强角色扮演能力,积累角色扮演的经验,加强角色训练,缓解教师角色冲突。
这样教师有了明确的角色意识和合理角色期待,对自己的角色有了清晰的定位,并且在实际角色扮演中分清角色主次,加强角色训练,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扮演能力就会增强,教师从师的自信心增加,心理冲突减少,情绪衰竭减轻,成就感提升,教师职业倦怠得到缓解。
(二)提高专业素质水平,降低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专业素质欠缺,素质水平低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非常重要的原因,因此,提高教师素质水平是降低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之一。提高教师素质,应做到:
1.提高教师专业道德。提高教师专业道德素质,教师不仅是“经师”,更应成为“人师”,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塑造学生的美好人格。教师应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正是奉献心灵才智和爱意之所在。教师应热爱自己的职业,感受教育学生的充实与满足的幸福感,呵护学生稚嫩的童心,关注其成长,牢固树立学生心目中“精神父母”的高尚可亲的形象,用自己真善美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美好的人格。
2.充实教师专业知识。充实教师专业知识应使教师具备相应的知识基础,包括:(1)学科知识(content knowledge)指教师所授学科课程知识;(2)一般教育学知识(general pedagogical knowledge),指各学科都用得上的课堂教学管理与组织的一般原则与策略;(3)课程知识(curriculum knowledge),指对课程、教材概念的演变、发展及应用的全盘了解;(4)学科教育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指理解各学科知识所需要的专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5)学习者的学习特点的知识(knowledge of learners);(6)教育情境的知识(knowledge of educational context);(7)教育目的与价值的知识(knowledge of educational ends,purposes and values)。教师知识基础的丰实,教师有了坚实的从事教育教学的基础,有了坚强的保障,教师职业倦怠就会有所缓解。此外从教师个体知识来看,教师的个体知识也应更加丰富充实。教师的个体知识是指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的教与学的知识,是源自于教师真正的教育经验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混合体。教师个体知识的经验性、实践性、应用性更强,更有利于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
3.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教师应具有各种专业能力,如创新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处理信息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专业能力的提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是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保障,有了立职之本,教师情绪衰竭会减轻,成就感会提升,职业倦怠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
(三)加强专业学习研究,弱化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学习应在工作中学习,以案例为内容,立足于本职工作,在学习中构建自己的教学案例,从自己的学科专业,各种教学知识,教学反思和交往沟通中进行学习,这更加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师以积极的态度去实现专业发展,从对专家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学习中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对教育教学形成自己的思考,通过学习教师可以在教育智慧、教学实践、专业道德等方面得到更好的成长,更加胜任教育教学工作,使自己成长为对复杂教学情境有很强的感悟力和解决问题本领的教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加速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自然体会到为师的成功、快乐与幸福,职业倦怠自然就会弱化。
(四)增强专业自利,缓解教师职业倦怠
关键词:教师 人格 职业精神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009-01
一、教师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是一种调控规范,并能动地发挥作用,能够有效地规范引导人们的职业行为。[2]在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师职业精神在不同的情境里,其可能就意味着不同的事情,背后隐含着价值取向,哲学假设。职业精神大都集中在友爱、奉献、牺牲等精神。[3]学校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同样具备职业精神的高素质教师团队,教师职业精神的培养对学校、学生和教师自身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4]
二、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师职业精神
医学的持续稳定发展依赖于培养医学生的教师队伍,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同样离不开具备高素质职业精神的教师团队。医学院校临床教师的职业精神直接影响到医学生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医学生人文精神。医学职业精神是对从事医学专业一种服务人类健康的职业价值观,又是医学工作者践行医学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其临床教师更具特殊性,医学工作者与高校教师合二为一,倡导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统一。医学院校临床教师追求理性务实医学科学精神的同时,兼顾唯美向善的医学人文精神。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人文精神的底蕴,结合时代特点,营造浓厚的职业精神教育环境氛围。然而,临床教师的职业精神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其缺乏对职业精神的认识与了解,更谈不上重视。
临床教师职业精神的培养,导致教师的职业精神不能有效地对医学生施加影响,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不能够有效地提升教育的质量。现今,虽然临床教师的职业精神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但部分教师不仅敬业还乐业,表现为对本职业的热爱与高度的s誉感,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撑贯穿其中。
三、临床教师职业精神的关注点
临床教师职业精神建设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培养良好的临床教师职业精神,对于临床教师职业态度的改变、临床教师职业理想的确立都具有重要意义。临床教师职业精神要以职业的“人文向度”和“精神建构”为使命,以职业“角色互动”和“价值旨归”为引领,职业精神要有能力追求和职业态度的支撑,职业“廉业”和“专业”贯穿职业精神的始终,内在伦理职业规范是职业精神的最基本要求,职业信誉是职业精神的直接表现。教师职业精神应重点关注职业精神维度,以教师专业发展视角下高等医学院校临床课教师职业精神提升的目标与要求为维度。诸如理想、能力追求、信誉、遵守规范层面的维度。临床教师职业责任模糊,职业精神的缺乏造成职业精神问题的原因除外在制度缺失外,内在的则是职业人对职业精神的无意识。
四、结语
临床教师职业精神认知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其专业发展的程度,临床教师职业精神的了解需要多渠道探求,文献调研固然占有重要地位,但对于临床教师职业精神的探析,必须就职业精神目标赖以建立的规律性基础进行深入研究,必须深入了解当前临床教师对职业精神的看法,如关于敬业和奉献精神,调研是否因为热衷医学事业而选择“双师型”临床教师职业,分析出符合其职业特点的职业精神的构成。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5]目前关于临床教师的职业精神是被忽略的,既往的备受关注的职业精神的实证研究,有效的借鉴是可以为我国临床教师职业精神研究提供帮助的。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一个较为科学的临床教师职业精神结构维度目标,是今后力求突破之处。
参考文献:
[1]安洪庆,马桂峰,范应元等.山东省某医学院校医学生职业精神现状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2,25(1):91.
[2]邓丽芳.职业规范,职业精神与职业贵任一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J].高教论坛,2015,1(1):72-74.
[3]邱吉.培育职业精神的哲学思考――从职业规范的视角看职业伦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3),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