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能源管理与节能范文

能源管理与节能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能源管理与节能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能源管理与节能

第1篇

内容摘要:合同能源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商业运行模式。本文较详细地对我国政府机构的能耗状况和节能潜力进行了分析,并对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运作机制及其对政府机构节能的适应性进行了论证,指出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是政府机构节能的必然选择,并提出了在政府机构中实施节能服务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 政府节能 EMC

政府机构、大型公共建筑、高耗能企业属于资源消耗的三大领域。目前我国已把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来实施,由于政府机构的特殊地位,它的节约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成败。

我国政府机构的能耗与节能潜力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重视发展经济、忽视能源节约,造成当前政府机构中资源管理机制缺失,资源浪费现象惊人,这已成为我国资源利用的薄弱环节。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目前我国政府机构消耗电力总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5%,相当于全国8亿农民的生活用电,能源费超过800亿元,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超过世界能耗大国美国政府机关1999年平均水平的33%;据北京市调查统计,政府机关的人均能耗、人均用水量和人均用电量分别是北京市民的4倍、3倍和7倍。

政府机关的能耗主要表现在电、水、煤气等方面,这三方面占了耗能的绝大部分,尤其是电的能耗最大。专家指出,如果政府机构通过技术层面、管理层面和意识层面的低投入或无投入改进,可以达到30%的节能效果,可见政府机构的节能潜力巨大。目前政府的节能主要从意识层面上进行,通过缩短设备使用时间被动的降低能耗,虽然这是节能的一个重要手段,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能耗过大的问题,应该积极应用新技术,从用电设备的节能降耗入手才能从根本上做到节能环保。

但以上这些项目的节能还是一种自我改造、自我管理的传统节能方式,即自己出钱买设备、安装调试、管理等,费时费力。同时,市场上节能产品良莠不齐,单位又缺乏专业人才,还需要承担节能改造效益不佳甚至失败的风险。对那些资金缺乏的单位或节能工程较大的项目往往难以施行,如目前政府机构中的中央空调系统、锅炉等能效较低,系统设计和规格选用不合理、管道设计有缺陷导致的能源浪费。在这方面政府机构不仅缺乏资金,而且缺乏专业技术,以及维护管理、监测效能的能力,使政府节能措施难以实施。目前在国内外盛行的“合同能源管理”为政府机构节能提供了一整套市场运行机制的解决模式,可以帮助政府达到“零风险+零投资+长期受益”和高效节能的目的,这就是EMC。

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及EMC运营分析

“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简称EPC),是指从事节能服务的公司(Energy Management Compang,简称EMC),通过与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由自己担负风险为客户提供节能改造的一整套服务,并从客户节能改造后获得的节能效益中收回投资和取得利润的一种商业运作模式,其实质就是一种以减少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投资的营运方式。

“合同能源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时,出于减少能耗和节约资源的需要首先在美国兴起,后来在北美地区普遍采用并风行于全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引入该模式,通过几年来应用实践,到现在已显示出极强的发展力。EMC是政府机构首选的节能模式,目前在世界各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尤其EMC在美国已形成了一个新兴的节能产业。

合同能源管理具有强烈的市场经济特征,它是完全运用市场机制来实现节能服务的典范,EMC是基于EPC机制而产生的商业化运营服务公司,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来实现盈利的目的,其基本的运作机制包括以下内容:

通过合同约定节能指标和服务以及投融资和技术保障,能耗企业不用资金投入,即可完成节能项目的技术改造。整个节能改造过程如项目审计、设计、融资、施工、管理等由EMC统一完成,而且项目完成后可得到EMC公司的服务和先进的节能设备系统。

在合同期内,能耗企业的客户支付全部来自于项目的节能效益,EMC的投资回收和合理利润由产生的节能效益来支付,或者由EMC与能耗企业共同分享项目的节能效益。

在合同期内项目的所有权归EMC所有,并负责管理整个项目工程,如设备保养、维护及节能检测等。

合同结束后,节能设备和全部节能效益归能耗企业所有。合同完成后,EMC要将全部的节能设备无偿移交给能耗企业所有并培养管理人员、编制管理手册等。此后由能耗企业自己负责经营,也可以继续与EMC签定委托管理合同。

EMC承担节能改造的全部技术风险和投资风险。如果EMC节约改造达不到合同目标或改造失败则要承担由此所产生的全部风险,能耗企业不承担责任。所以EPC是一种高风险业务,其成败的关键在于对节能项目的风险分析和节能预期测度及其管理。

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使能耗单位达到了“零投资+零风险+持久受益”的目的,从而提高了能耗单位节能的积极性,促进了节能产业的形成。目前在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及浪费较大的情况下,这种模式将是我国进行能源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同时EMC也愿意选择政府机构、公共建筑、医院、学校等作为市场,因为这些单位能源管理和使用比较集中,同时这些单位本身缺乏节能人才和节能资金。EMC具有专业节能效率更高、技术先进服务全面、管理科学整合资源、保证节能实现多赢的特点。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为客户提供集成化的节能服务和完整节能解决方案。其最大的创新性和突出价值就是整合了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各种资源,为客户提供切实可行的服务。

EMC在我国政府机构节能市场不仅存在着巨大的市场而且有着强烈的需求,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节能服务公司的种类,以实现节能效益的最大化。

我国政府机构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优点

在政府机构中,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符合我国目前实际和节能要求。从世界各国政府机构应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来看,都取得了巨大成功。1992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议案EPACT,要求政府与EMC合作进行合同能源管理。1995年,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的能源费用为79亿美元。为此,联邦政府开始执行一项为“联邦政府能源管理计划(FEMP)”,其主要内容就是帮助EMC与联邦政府的办公楼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同时为指导政府机构与EMC的合作,政府公告了美国能源部审查合格的88家EMC名单,了各种类型合同的标准模式,经过几年的运作,到目前基本实现了原订的节能计划,取得了极大的节能效益。

我国目前政府机构能耗浪费惊人,但也说明了其节能的潜力。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首先,解决了政府机构资金短缺及风险承担的问题,EMC通过自身融资、风险自担的方式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节能解决方案,最适合政府机构在缺少资金及专业管理人员背景下节能的实际。因为EMC的利益同节能效益挂钩,节省了用能单位的监督管理,减少了政府管理成本。其次,使政府节能由自我管理转变到专业管理,充分发挥EMC技术先进、管理全面、服务专业的特点,解决了节能的技术系统和管理系统的问题,可以有效的减少项目成本,稳定提高节能效率,使政府机构有更大的精力投入到自身的职能业务中去,完善内部节约的规章制度。再次,EMC担负风险获得节能收益,政府机构无偿得到高效节能设备,使政府各机构长期受益,实现了政府机构与EMC的双赢,从而形成了政府机构与EMC双方实施节能项目的内在动力,加快了节能产业的发展。最后,政府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起到表率作用,并由此推动合同能源管理在能耗企业中的运用,加快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我国合同能源管理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化运营模式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它将成为我国政府机构节能的必然选择,也将促进我国节能产业化的形成。

我国政府机构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政策性建议

节约能源是我国一项长期发展战略,为保证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顺利实施,必须有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作为保证。

制定政府机关有关节能的政策和措施,提高政府机构的节能意识。节约能源必须从政府机构做起,这不仅节约大量能源,而且对全社会起到率先垂范的表率作用。所以应在政府机构中建立能耗统计和报告制度、制定和实施政府机构能耗使用定额标准和用能支出标准,组织对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的监督检查和主要耗能设备检测,促进政府机构的节能改造。坚决克服政府机构节能形式化和本位主义的自私心态。改变政府和事业单位消耗能源由公款买单、多用少用与自身经济利益无关的思想,提高主动节能意识。目前政府节能的经济意义在于能有效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财政支出,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和示范效应则是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发挥表率作用,从而有效推进社会节能意识的提高和节能产业的形成。

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合同能源管理的作用及其运作机制,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制定相应支持政策。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合同能源管理从起步到发展壮大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尤其是目前我国的节能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更需要政府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进行扶持。有关部门应制定和实施能源合同管理的培训计划,充分认识合同能源管理的运作机制,使EMC产业尽快成长起来。目前制约合同能源管理的主要是融资、税收和支持政策,应通过制度的建立,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在实施中,政府首先作出重点示范工程,总结经验,使更多单位认识到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优点,由点到面,不断推进。

制定和规范合同能源管理的制度体系。一方面,将政府节能管理和节能改造纳入同级财务预算,坚持依法管理与政策激励相结合,加快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实现;另一方面,规范EMC进入政府机构节能改造市场的资质要求。学习国外经验,实行准入制度,挑选有资质的 EMC进入;编制政府机构节能的项目指南,推动节能产品认证和能效标识管理制度的实施,保证节能效果的实现。

加快政府机制的转变,以市场带动节能效率的提高。节约能源是国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合同能源管理的市场机制模式将对节能产业的形成起到巨大的作用,应以此为契机加快政府节能机制的转变,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相适应的、推进合同能源管理进行的节能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服务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节能信息制度,加快我国节能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总之,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运行模式,在我国虽然经过几年的实践,但在许多方面需要完善和发展,但它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和价值将成为我国节能产业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马志娟.合同能源管理新趋势.中国经济周刊,2005. 8. 3

第2篇

关键词:EMC;节能改造;风险防范

引言

合同能源管理(EnergyManagementContract,简称EMC)是节能服务公司通过与企业签订能源管理合同,为企业提供综合性的节能服务,帮助企业节能降耗,并与企业分享节能效益,以此取得节能服务报酬和合理利润的一种商业运作模式。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实现零投资、零风险、高回报,降低建筑能源消耗,提升设备系统能效,同时建立企业绿色形象;对于节能服务公司来说可以利用资金优势实施综合性的节能服务,提升公司业绩及市场影响力。20世纪90年代初,合同能源管理新机制登陆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2003-2013年,我国合同能源管理行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复合增长率高达50.45%,说明行业发展迅速。2012年,投资规模为557.65亿元,同比增长35.21%;2013年,中国合同能源管理投资增长到742.32亿元,增幅为33.12%,相应实现的节能量达到2559.72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6399.31万吨[1]。随着国内、国际的能源价格都在迅速上涨,较低的能源利用效率大大增加了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的成本,而国内能源利用技术、能源产品和能源管理与使用模式的落后也大大增加了中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水平,与发达国家的能耗水平相比相差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因此,节能降耗是中国现阶段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这也说明了国内节能服务产业、能源管理技术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1]。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对合同双方“双赢”的商业模式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如何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推广意义重大。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推广大约已有20年的时间,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也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存在诸多风险点,如中国目前的信用机制尚不完善,客户信用差会带来回款困难;或是客户由于经营不善,盈利能力下降,可能会导致履约困难,不愿支付节能效益款;或是节能服务合同的不完善,对一些细节规定得不够详尽,导致在合同执行过程产生纠纷及问题;或是金融和财务风险,如宏观经济运行周期、能否如期获得银行贷款、合同期内的通货膨胀率变化、利率变化等问题导致对项目预期产生偏离;最后是技术方面,选用的节能改造技术未达到预期测算的节能效果,导致无法产生节能效益的情况[2-4]。由于缺少合理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因此我国目前合同能源管理市场规模有限。本文主要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筛选、模式分类选择,以及影响项目收益等角度出发,给EMC项目全过程风险防范的建议和方法。旨在通过这些方法提高EMC项目的普及率,为我国节能减排大事业做贡献。

1、合同能源管理建筑节能项目筛选原则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一般合同期限较长,且投资规模较大,存在较大的风险,因此在前期项目选择上需要慎重,尽量选择优质的项目,从源头上避免因项目选择的不合理造成的用能企业和节能服务公司的风险。(1)建筑规模及能耗费用总量达到一定的规模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重点是“节能”,节能效益=项目收益,因此在项目选择上应尽量选择建筑面积及能耗量达到一定规模的项目,在此基础上实施节能改造或优化才能有较大的空间,同时能耗基数较大抵御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的能力更强。(2)建筑能耗强度较大且存在较好的节能潜力选择同类型建筑中能耗强度明显偏高或处于中等水平,且用能系统在效率提升和运营管理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化潜力的项目。(3)建筑产权较为清晰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由节能服务公司投资,需签订长期的节能服务合同,若建筑产权不清晰或多产权人,后续合同条款的履行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4)有较好的支付能力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需用能企业定期支付节能服务费用,因此需要用能企业有较好的支付能力。(5)有较好的运行数据记录节能效益预测的准确性是决定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需要建筑具有较完备的能耗账单及历史运行数据,据此来测算节能效益可大大降低节能效益预测风险。(6)建筑业态及业务量较稳定建筑业态的调整及业务量的变化会对建筑能耗产生明显的影响,若业务量大幅度提高会增加改造后能耗,使项目节能收益受到较大影响,因此在项目选择时尽量选择业态和业务量较为稳定的项目。

2、合同能源管理建筑节能模式分类及适用性

根据公共建筑的建筑类型、建筑功能、采用的节能技术形式及效益分享模式,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有以下几种分类。

2.1建筑类型划分

根据建筑是否竣工验收投入运行,可将其划分为既有建筑和新建建筑。目前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中应用较为普遍,新建建筑受能耗基准和节能效益较难确定等因素的影响,较少采用,仅在照明系统和分布式能源类型项目试点应用。

2.2建筑功能划分

公共建筑包含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旅游建筑、科教文卫建筑、通信建筑以及交通运输类建筑,每种类型的建筑又细分成多种类型。根据不同类型的建筑功能及特点,给出公共建筑EMC模式的适用性建议,表1中打√的建筑类型可结合建筑规模和用能情况考虑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2.3改造技术划分

根据项目所采用的技术形式,可分为采用单一节能技术和集成节能技术,常见的节能技术及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适用性分析如表2所示。

2.4商务模式划分

按照不同的商务模式,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分类如表2所示,目前较为常见的是采用效益分享型和保证型,以及多种模式相结合的混合模式。

3、影响合同能源管理收益的风险因素及对策

3.1用能企业的风险

(1)信用风险。项目可能存在用能企业恶意隐瞒、转移项目收益、拖延支付节能收益、提前终止合同期、企业改制或更换领导班子后新任领导不愿意履行合同等风险,建议将此类信用风险对策在合同中予以明确。(2)经营风险。项目可能存在因经营不善导致盈利能力下降、改造后设备达不到预定负荷导致节能量相对下降、客户从事非法经营导致停业或关闭等风险,建议在前期对项目进行充分的评估,对此类风险较大的项目不建议开展EMC节能改造,对于采用EMC模式的项目在合同中对可能出现的经营风险对策予以明确。(3)使用权限。项目可能存在用能企业的建筑产权和租约关系的风险,建议在项目前期对使用权限和时限进行充分评估,对于产权不清晰和使用期限较短的项目不建议采用EMC模式。(4)合同风险。项目可能存在因合同条款的不完善导致的收益风险。如未考虑天气、业务量、使用习惯、不可抗力等可变或不可预见的因素;能耗基准及节能效益验证方法、付款时限和方式、设备所有权等。建议在合同中结合项目可能存在的技术、商务、所有权等风险因素,在合同中予以明确。

3.2项目自身风险

(1)金融和财务风险。能否如期获得银行贷款,国家税收政策,合同期内通货膨胀率变化、利率变化、汇率变化等风险因素需充分考虑。(2)设计及技术风险。系统设计在满足现有使用需求的前提下,设计是否经过优化比选,所选用的技术或产品的高效性和成熟度等技术风险需全面评价。(3)设备原材料采购风险。在采购设备时需充分考虑设备能否正常运行、设备性能是否达到预期、运行是否可靠、售后维护是否及时可靠等风险。(4)工程施工风险。工程能否按照预定进度和预算保质保量完成,后期系统调试、操作培训、运维管理等均会对项目总体收益产生一定的影响。建议用能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介入施工过程,避免前期工程与后期运维管理不能有效衔接。改造系统竣工验收后,务必对改造系统进行节能优化调试,保证系统和设备达到最佳运行状态,同时对用能企业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进行专业的操作培训,并制定节能运营管理手册指导后续节能运行。(5)业态及业务量风险。在节能改造前后,业态调整或业务量发生较大变化会对项目收益产生较大影响,对可能存在业态调整和业务量变动风险较大的项目,不建议采用EMC模式。(6)节能量界面风险。改造前后所改造设备功能范围应完全一致,设备数量、开启规律、室内环境应基本一致,改造前充分调研评估原系统的使用合理性,并对可能发生的此类风险在合同中予以明确。(7)节能量的测量与验证风险。改造前双方确定能耗基准和节能效益测量与验证方法,前期节能量预测的准确度,以及后期评估机构和用能企业对验证标准和内容的认可度等都会对项目收益产生一定的影响。节能量的测量与验证方法要尽量规避改造系统之外的因素对节能效益产生的影响。(8)原有系统或设备利用风险。节能改造可能会利用部分建筑原有的辅助系统或设备,原系统或设备运行可靠性、维护保养情况、效率衰减及使用习惯等都会对项目收益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改造前要充分评估考虑此类风险的影响,并在合同中予以明确。(9)能源价格变化风险。能源价格变化造成的节能效益变化对项目收益的影响,建议尽量采用固定的能源价格,避免因价格变化产生的收益风险。(10)投资风险回报。效益分享的比例和期限、用能企业的支付能力、政策变化(补贴等)、体制改革、领导更换等风险需谨慎评估。

4、结论与建议

第3篇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繁荣,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能源耗费量与日俱增,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大量企业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了资源的高效利用。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与各行各业的结合日益紧密,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形成信息化的能源管理系统势在必行。

1 企业信息化能源管理系统概述

1.1 企业用能特点

能源消耗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中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且在企业产品成本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节能降耗已成为企业降低成本的主要手段。目前大部分企业使用的能源种类复杂,包括电、水、燃气、煤油、生物质等,却又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面临基础能耗数据缺失、数据统计不完善、可靠性和真实性差、能耗分析手段匮乏等一些列问题,如何建设企业信息化能源管理系统已成为众多企业决策者关心的问题。

1.2 系统架构

企业信息化能源管理系统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系统管理层

系统管理层针对管理、操作人员,是人机交互的直接窗口,也是系统的最上层部分。主要由系统软件和必要的硬件设备,如工业级计算机、打印机等组成。系统平台软件需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能够采集现场各类数据信息、分析与处理等,并以图形、数显、声音等方式反映现场的能耗状况。

(2)网络通讯层

通讯层主要是由以太网设备及总线网络组成。该层是数据信息交换的桥梁,负责对现场设备回送的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分类和传送等工作的同时,转达上位机对现场设备的各种命令。包括工业级以太网交换机、通讯网关、数据采集器等设备。

(3)现场测控层

现场测控层是数据采集终端,主要由智能电表、智能水表等计量仪表组成。用于计量水、电、气等能耗数据。计量仪表需带有RS485、M-Bus等通信接口,可以方便的接入到通信网络里。

2 信息化能源管理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问题

2.1 管理水平受到局限

首先,在将信息化能源管理系统应用在企业的过程中,存在管理水平受到局限的问题。信息化能源管理系统在我国处于发展的初期,将其应用在企业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信息化能源管理系统了解程度较低,可能会出现数据分析错误、预报不准确的问题。还有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流动速度较快,无法对企业的能源利用情况进行精确判断。

2.2 复杂工序影响生产

在将信息化能源管理系统应用在企业的过程中,存在复杂工序影响生产的问题。信息化能源管理系统的操作比较复杂,如果在某一环节出现失误,就会导致生产工序停止运行。企业在应用信息化能源管理系统的过程中,需要对高耗能的器材进行技术改造,还需要对高耗能器材的各项参数进行监测,二者的同时进行可能会导致信息化能源管理系统陷入卡机停顿。

2.3 数据采集难度较大

在将信息化能源管理系统应用在企业的过程中,存在数据采集难度较大的问题。信息化能源管理系统需要记录大量的信息数据,但是在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却存在数据采集装置覆盖面积小的问题。一方面,数据采集装置模型的构建和实际生产情况不相符合。另一方面,数据信息的范围过大,采集装置并不能实现对数据的全面采集。

3 信息化能源管理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策略

3.1 发挥管理人员的职能

首先,将信息化能源管理系统应用在企业中,应该发挥管理人员的职能。管理人员是进行信息化能源管理的主体,因此在开展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突出管理人员的领导职能。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管理人员应该落实能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定科学的信息化能源管理决策。第二,管理人员应该对系统分配资源进行二次审核,并定期进行检查指导。第三,管理人员应该优化信息化能源管理系统的队伍组织,为系统提供人才支持。

3.2 规范信息化管理程序

将信息化能源管理系统应用在企业中,应该规范信息化管理程序。信息化能源管理系统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应该严格遵照管理流程。具体来说,企业应该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应该对信息化能源管理系统进行技术规划,聘请专门的技术人员形成系统模型。第二,应该对信息化能源管理系统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看系统是否能满足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第三,应该对信息化能源管理系统的实效性进行检验,对节约的能源总量进行计算。

3.3 落实信息化建设资金

将信息化能源管理系统应用在企业中,应该落实信息化建设资金。信息化能源管理系统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因此企业应该成立专项资金,投入到系统建设之中。具体来说,企业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保证流动资金的畅通,为信息化能源管理系统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第二,成立专门的系统维护小组,对信息化能源管理系统进行定期维护。

3.4 壮大信息化管理队伍

将信息化能源管理系统应用在企业中,应该壮大信息化管理队伍。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技术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因此应该加强人才建设,打造人才队伍。具体来说,企业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严格规范选拔流程,把高素质人才纳入到企业之中。第二,应该把绩效制度和薪资制度联系起来,为管理人员提供福利。第三,应该对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其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

第4篇

一、我区合同能源管理发展面临重大历史机遇

我国自1997年引进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后,各级政府部门给予高度关注,许多政府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把推广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我区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给予大力支持。

从国家层面上来说,我国政府逐年加大对合同能源管理的扶持力度。自2010年起,国务院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多个文件,从财政上、税收优惠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实施能效领跑者计划和合同能源管理工程,形成节能能力2200万吨标准煤”,“推进公共机构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将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和“严格落实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所得税减免政策”,合同能源管理在全国聚力促进节能减排、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面临重大历史发展机遇。

从地方层面上来说,我区正深入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和“8337”发展思路,加快实现“把内蒙古建成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及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目标。我区政府2013年安排了8.01亿元节能专项资金,加大了对合同能源管理、技术改造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我区是煤炭大省、能源大省,煤炭产业依然占主导地位,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大多实施在工业领域,可改造项目较多,单个项目年节能量大,节能空间广阔。我区完成的33个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年节能量超过16万吨标准煤,单个项目年节能量超过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有15个,占总数的45.45%。

2013年底至2014年初,自治区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编制印发了有关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实施细则、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报备管理办法、节能服务机构备案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为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申请、项目备案和申报、节能服务机构监督和管理等制定了标准、明确了程序,为下一步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推广合同能源管理,促进合同能源管理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我区合同能源管理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区拥有广阔发展前景,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相较其他省市,我区注册备案的节能服务公司和实施项目数量少、业务范围窄

从获得国家备案资格的节能服务公司数量上看,北京市累计达448家,上海市382家,河北省102家,山东省284家,我区仅20家,占全国备案总数的0.6%。据调研,上海市节能服务公司注册资金总规模达100多亿,从业人员3万多人,年均完成项目200余个,节能服务范围涉及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多个领域。相较之下,我区4年内申请财政奖励资金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共33个,业务范围在工业领域,其他领域均未有所涉及。这些项目中,区内注册成立的节能服务公司实施改造的项目仅2个,公司业务发展缓慢,实力较弱。

二是我区合同能源管理发展起步较晚,部分配套政策尚不完善

我区在2013年明确了全区发改部门及财政部门为合同能源管理工作的管理部门后,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全区合同能源管理开始走向有序发展。但其它配套政策,如第三方节能量审核机构管理办法、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实施细则、合同能源管理融资机制等尚未制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区合同能源管理发展。

三是地方财政奖励扶持力度不大,仅奖励符合国家申请标准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我国部分省市采用国家奖励政策和地方奖励政策两种模式,加大力度支持本地开展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符合国家财政奖励政策支持范围的,采用国家奖励政策模式,在中央财政奖励标准240元/吨标准煤的基础上,北京市对工业领域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地方配套财政奖励标准为360元/吨标准煤,对非工业领域项目地方配套财政奖励标准为560元/吨标准煤;上海市地方配套财政奖励为360元/吨标准煤,山西省为160元/吨标准煤。符合地方财政奖励政策支持范围的,采用地方奖励政策模式,北京市地方奖励标准为450元/吨标准煤,上海市为500元/吨标准煤,山西省为350元/吨标准煤。

目前我区只采用国家奖励政策模式,对符合国家政策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地方配套财政奖励资金仅为60元/吨标准煤,扶持力度偏低。自2013年至今,国家仍未开展第六批节能服务公司备案工作,我区很多新成立的节能服务公司因不能在国家备案而无法申请国家财政奖励资金。对这些公司实施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我区也未出台相关财政奖励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区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

三、促进我区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几点建议

为了营造有利于我区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引导合同能源管理健康发展,借鉴北京、上海等省市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提出以下建议:

(一)抓紧建设合同能源管理“四大平台”

1.建设合同能源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按照我区合同能源管理相关文件规定,争取尽快落实合同能源管理专项资金,加快自治区合同能源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是利用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库、节能服务机构库、合同能源管理专家库,以便有关部门、企业查询应用;二是建设网络申报系统,实现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备案,节能服务公司报备、财政奖励资金申请等网上申报、审核和回复,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服务;三是实施推荐“优秀”目录制度,利用公共服务平台推荐优秀的节能服务公司、节能技术与产品、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等。

2.建设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技术对接服务平台。建议由自治区发改委牵头,节能中心、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及相关行业协会联合形成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技术对接服务平台,每年定期举办自治区节能环保产业合作峰会,以不同主题、不同形式举办“供需见面会”、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会、银企对接会、节能环保展览会等,开展重点用能企业、建筑大户、节能服务机构、金融机构之间的对接活动,推进我区合同能源服务市场化建设。

3.建设合同能源管理融资服务平台。银监会《关于绿色信贷工作的意见》,要求银行业切实将绿色信贷理念融入到银行经营活动之中,积极支持绿色、循环和低碳产业发展。2013年,上海市有关部门与13家银行签署百亿授信合作备忘录,推出“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百亿绿色信贷”服务,创新了10项融资模式和金融产品,并承诺在“十二五”期间以未来收益权质押形式,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提供总额130亿元的绿色信贷。我区可参考上海市相关做法,联合银行业内人士开展相关调研、召开座谈会,探索研究、协商洽谈,创新推出有利于我区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绿色信贷产品和融资方案。

4.建设合同能源管理信用评价平台。借鉴上海市开展节能服务行业信用评价活动经验,制定信用评价办法,建设信用评价体系,对与合同能源项目相关的节能服务公司、用能单位、第三方节能量审核机构、金融机构等开展信用等级评级,促进企业及相关部门自律,为自治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提供全面和全程的信用评价,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各方提供保障。

(二)抓紧完善合同能源管理相关配套措施

1.加大财政奖励资金扶持力度。为了鼓励我区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节能改造项目,参照其他省市做法,建议从自治区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中划拨一部分,作为地方配套合同能源管理专项资金,提高地方财政奖励额度。符合国家财政奖励政策支持范围的项目,奖励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中央财政奖励标准为240元/吨标准煤,地方配套资金由60元/吨标准煤提高到260元/吨标准煤;制定我区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扶持政策,符合我区扶持范围的项目,奖励资金由自治区财政负担,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按年节能量奖励,奖励标准为400元/吨标准煤。

试点开展能源费用托管型和节能量保证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单个项目年节能量300吨标煤以上的,自治区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标准为300元/吨标准煤。各级财政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用于承担合同能源管理相关平台建设,节能服务公司和节能量审核机构审核备案管理,项目监督检查等。

2.加大重点领域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力度。一是在公共机构领域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按照国务院《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相关要求,研究制定我区公共机构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相关政策,建立公共机构能源计量、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制定和实施公共机构能耗使用定额标准和用能支出标准,强化年度节能减排目标考核,下达公共机构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计划;重点选择能耗高、潜力大的公共机构开展合同能源管理试点示范,并给予财政奖励补助,将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纳入政府采购范围。二是在建筑和城市公用设施领域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支持和鼓励节能服务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为既有建筑、城市道路绿色照明、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城市供水等基础设施实施节能改造。

第5篇

【关键词】节能减排;能源计量管理;节约型富蕴

0.引言

本文基于节能减排视角下对富蕴县能源计量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发现企业在能源管理和耗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排查企业用能设备可能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找出关键因素和可行的技改方案,对相关计量设备进行周期检定,利用合格计量器具进行能源监测,为企业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作为主管计量工作的行政部门,通过计量专业技术加强能源计量管理,对用能企业的设备进行测试和分析,通过建立效能评价体系和能源监控系统,帮助企业配备完善的能源计量器具,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能源计量的良好氛围[2]。

1.富蕴县能源计量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1富蕴县重点用能企业能源消耗情况(表3-1)

资料来源:富蕴县质量技术监督局(2014年)

1.2富蕴县重点用能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周期检定的情况

资料来源:富蕴县质量技术监督局(2014年)

1.3富蕴县能源计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3.1重点用能企业在能源计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富蕴县的重点用能企业,由于能源计量技术落后,管理方式陈旧等因素,使用能企业在能源计量设备投入、计量器具检测率、能源制度建立及人员配置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并且需要在短期内进行整改与强化。

1.3.2行政部门在能源计量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能源管理部门和计量主管部门没有按照职责分工开展能源计量监管工作。一方面国家未建全对用能企业的能源计量考核评价体系,对企业实施能源计量考核缺乏法律、法规依据;另一方面能源计量监管人员和计量专业技术人员监管和服务意识不足,对新的法规和计量专业技术缺乏系统的学习和实际操作[3]。

2.强化能源计量管理和监督工作

2.1强化用能企业能源计量管理工作

企业管理层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提升能源计量管理工作的认识,才能科学地制定本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长远规划与实施细则。积极落实企业能源计量工作中对计量器具的配备率,便于计量管理人员技术性工作的开展和单位节能减排的量化分析。而在日常能源计量管理工作中,完善的能源计量管理制度是保证用能企业能源计量体系建立和持续推进的根本保障,将促进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节能降耗,使企业自身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4]。而能源计量器具要采用正规的生产企业制造,同时应对设备进行周期检定,检定合格后的计量器具方可使用。在日常管理中能源计量管理人员要定期对节能监测仪表和能源计量仪器进行日常维护和监督管理,这样才能确保能源计量检测设备检测水平和数据的准确性。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用能单位以各自能源计量数据、能源计量体系日常监测情况为能源计量管理考核依据,才能有效提升能源计量工作水平,最终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真正实施。

2.2加强行政部门能源计量监管工作

对于能源计量监管这项工作,必须以企业为实施主体、以政府职能部门为指导、以能源计量管理工作为重心、以节能减排为目得的一项长效性工程。首先实现对企业能源计量管理的网络动态监管,通过能源计量信息管理系统详细了解富蕴县重点企业年耗能状况、能源计量工作的开展、计量器具配备、检定率等信息,实现重点能耗单位数据的网上动态管理;其次进一步加大对用能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的监管力度,年耗能1000吨以上标煤(或年用电300万千瓦时)重点用能企业新建或技改项目,须同时配备相应的能源计量器具;第三重点加强对企业负责人和能源计量管理人员对《节约能源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节能降耗强制性标准规范的培训宣贯,增强其节能减排主体责任意识,切实提升能源计量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第四加大能源计量的行政引导、技术服务和宣传,引导企业在人员培训、仪器检定、制度建立、数据分析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鼓励企业改进工艺和技术流程,提升能源计量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开展形式多样的能源计量宣传活动[5]。

今后富蕴县的能源计量管理工作以科学、合理、有效的投入改善和提高企业生产工艺、节省能源消费、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水平,真正达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促进富蕴县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忠.企业能源计量管理状况及其节能降耗对策[J].工业计量,2007,(1):36-38.

[2]祁卫玺.完善能源计量管理是企业节能的基础[J].知识经济.2009,(4):27-29.

[3]张笑薇.王昆.能源计量管理维系全局[J].计量天地,2008,(6):168-169.

第6篇

为鼓励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开展节能服务,规范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企业所得税管理,2010年年底,国家税务总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相关部门,研究出台了《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0]110号,以下简称“110号文”)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做好税收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通知》(国税函[2010]180号),对业界普遍关心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问题,以及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过程中所涉及的资产税务处理问题、权属转移过程中的收入确认等问题,都做出了具体而合理的规定。为进一步规范与界定外部门对此类涉税项目的前置管理、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等问题,为征纳双方提供更加明晰的指引,切实将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堵塞税收漏洞,共同推动做好合同能源管理事业的健康发展,在110号文规定基础上,有必要对落实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过程中涉及的具体管理问题加以明确。因此,2013年12月17日,国家税务总局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了《关于落实节能服务企业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征收管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告2013年第77号;以下简称“77号公告”)。77号公告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77号公告前,已按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仍按原规定继续执行;尚未享受的,按77号公告规定执行。

进一步明确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实施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节能服务企业,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享受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优惠政策。依据现行企业所得税优惠原则,该类项目应具备查账征收条件,实行核定征收的不得享受优惠政策。

对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期短于定期减免税优惠期的处理问题,按照孰低原则,规定对效益分享期短于6年的,可以按合同约定的实际效益分享期享受上述定期减免税优惠。

110号文件第二条第(二)款第2项规定“能源管理合同期满后,节能服务公司转让给用能企业的因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按折旧或摊销期满的资产进行税务处理”,按照应税收入与税前扣除匹配的原则,避免这部分资产因税法规定折旧或摊销年限大于合同约定管理年限而未折旧期满或摊销结束,77号公告规定部分资产的折旧或摊销年限,应与合同约定的效益分享期保持一致。即,有关投资项目所发生的支出应按税法规定作资本化或费用化处理。形成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应按合同约定的效益分享周期计提折旧或摊销。

对于在合同约定的效益分享期内发生的期间费用,77号公告规定了合理分摊的具体办法。即,期间费用的分摊应按照投资额和销售(营业)收入额二个素计算应分摊比例,二因素的权重各为50%。

77号公告还明确,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项目应属于《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试行)的通知》(财税[2009]166号)规定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包括余热余压利用、绿色照明等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优惠实行事前备案管理

节能服务企业享受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应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涉及多个项目优惠的,应按各项目分别进行备案。节能服务企业应在项目取得第一笔收入的次年4个月内,完成项目享受优惠备案。办理备案手续时需提供以下资料:

(一)减免税备案申请;

(二)能源管理合同复印件;

(三)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公布的第三方机构出具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情况确认表》,或者政府节能主管部门出具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确认意见;

(四)《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应纳税所得额计算表》;

(五)项目第一笔收入的发票复印件;

(六)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发生转让的,受让节能服务企业除提供上述材料外,还需提供项目转让合同、项目原享受优惠的备案文件。

企业享受优惠条件发生变化的,应当自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书面报告。如不再符合享受优惠条件的,应停止享受优惠,并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对节能服务企业采取虚假手段获取税收优惠的、享受优惠条件发生变化而未及时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的以及未按77号公告规定报送备案资料而自行减免税的,主管税务机关应按照税收征管法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税务部门应设立节能服务企业项目管理台账和统计制度,并会同节能主管部门建立监管机制。

第7篇

论文摘要:以资源观(RBV)理论模型为基础,提出组织结构与IT能力的总体相关关系、组织结构与IT能力各维度之间相关关系的假设。通过问卷调查,验证收集到的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最后采用结构方程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组织结构对IT能力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时组织结构对TI能力的各维度也均存在正相关关系。

论文关键词:IT能力;资源观;组织结构;结构方程模型

1引言

近年来,关于信息技术和组织结构关系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们不断深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信息技术改变了组织的信息基础和信息获取、流动方式,打破了组织内外利益平衡关系,从而引起组织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组织结构的变革也较大影响着信息技术的效能。

人们对信息技术和组织结构的关系大体上存在三种观点:技术决定论、组织决定论和互补论。Elise和David(1994)认为在将诸多因素单独考虑时,信息技术的变化也许是影响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最重要的因素。而组织决定论认为,组织特征影响信息技术的效能,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不会发生实质性的影响。如Dewett和Gareth(2000)认为:信息技术本身并不能决定组织结构的发展变化,它只是组织变革得以实现的一种方式。持有互补论观点的学者认为:组织结构和信息技术是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二者适当的融合将提高企业的业绩。

国内学者对这方面也开展了研究。如石磊(2007)从理论上对技术与组织结构关系进行了评述,认为技术与组织结构关系研究应当突出和强调行动者与技术的互动。高晶等(2007)对信息技术应用与组织结构变动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建立了二者的互构机制,并通过案例进行了分析。任迎伟等(2007)基于国内企业,对信息技术能力与组织结构、组织效益三者之问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中国企业中组织结构有机程度与IT能力之间呈正相关关系,IT能力与组织效益也呈正相关关系,但其对组织有机性考察未见深入。

我国在20世纪后期开始着手实施信息化项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我们想了解IT能力与企业的组织结构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组织结构日益复杂化、扁平化是否会促进IT能力的提高?它与国外的经验是否相符?因此本文拟在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IT能力构成维度、组织结构构成维度角度人手,建立相应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探讨我国国内企业组织结构和IT能力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组织结构与IT能力的各自维度是如何作用、如何影响,从而挖掘其内部机制。

2相关理论与研究假设

2.1基于RBV的IT能力

IT能力这一概念最早由Ross,Beath和Goodhue在1996年提出,他们认为IT能力是一种能控制Irr相关成本,必要时交付系统并通过实施IT来影响经营目标的能力。IT能力主要来源于:强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可重复利用的技术基础、IT人员和管理者之间紧密的关系。当时,资源基础观(RBV)刚开始出现于信息系统领域。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是由一系列资源组成的集合,每一种资源都有多种不同的用途,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很多学者纷纷将资源基础观引入到IT’能力的定义中,较为有普遍影响力的是Bharadwaj于2000年对IT能力的定义:IT能力是调用、部署和集成IT资源,以及实现与企业其他互补性资源相结合的组织能力。Bharadwaj采用Grant(1991)关于资源、能力的定义及分类方法,将资源归类为有形的、无形的和基于人员的资源,相应地,IT能力可分为三类:(1)IT基础设施;(2)IT无形资产;(3)IT人力资源(包括IT管理技能、技术技能)。之后不同学者基于RBV提出了IT能力的不同构成维度。

国内学者张嵩(2006)认为企业IT能力是一种调用和部署企业信息系统资源从而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可重复行为模式。她认为IT能力分为静态能力、动态能力和创造性能力三个层次。其中IT基础设施支撑IT静态和动态能力;IT人员能力和文化能力支撑动态能力和创造性能力;IT与无形资源的互补能力主要强调IT创造能力。

本文基于资源观的角度,主要采用Bharadwaj的定义,从IT基础设施、员工拥有的IT管理技能、IT技术技能、IT无形资产四个维度来测量IT能力,其中IT无形资产是指企业在IT应用过程中由IT资源内化的知识资产、顾客导向、协同作用等。

2.2组织结构

企业组织作为技术的载体,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必要条件。对于企业组织结构的研究,一直以来是一个热点问题,然而目前尚未对组织结构有统一的定义。人们普遍认为组织结构是组织内各构成要素所确定的关系形式,它不仅包括构成要素,还包括要素问相互联系与作用。本文在研究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时,主要根据组织学家理查德·L·达夫特(RichardL.Daft)观点,从组织结构设计的维度:结构性维度与关联性维度来考察组织结构。

结构性维度描述了一个组织内部的特征、各要素之间的差异性,它为衡量和比较组织提供了基础,主要从复杂性程度、形式化程度和集权/分权化程度三个方面加以描述。复杂性程度是指组织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差异性,一般包括水平分化、垂直分化和空间分化。水平分化反映的是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如果专业化程度较高,员工可以在其职责范围内充分发挥所长。垂直化反映的是企业各层级之间的信息传达、整合、协调及绩效考核情况。健康的垂直分化有利于各阶层信息沟通、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组织运作的效率。空间化指组织在管理机构、部门等的地区分布。程度越广,表明组织的复杂度也就越高。形式化是指使用规则和标准处理方式来规范工作行为的程度。反映在企业有明确的规则、业务流程等,通过培训使得工作顺利完成。集权/分权化反映组织决策权集中的程度,是权力在结构中的分配情况。当适当下放决策权,让员工参与决策,将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并推动项目的实施。

关联性维度则描述的是影响和改变组织内部结构性维度的环境因素。本文力图从组织内部特征进行分析,因此将组织的结构性维度作为研究对象。为深入研究,在具体分析时,将组织结构的复杂度分为水平化、垂直化、空间化。当组织结构的结构性维度和关联性维度测度值越高时,表明组织结构设计越合理,组织系统各部分之问的相互作用与活动就越协调,组织结构运行越有效率。

2.3研究假设

从上述对IT能力和组织结构理论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关系密切。但就对国内企业具体而言,情况如何?组织结构与IT能力存在什么样关系?进一步而言,组织结构与IT能力的各维度之间存在什么样关系?因此,本文就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1:组织结构与lIT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H2::组织结构与I1r基础设施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H3,:组织结构与IT人力资源(管理技能、技术技能)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H4:组织结构与IT无形资产存在正相关关系

3实证分析

3.1研究方法及数据收集

由于IT能力及组织结构并不能直接可以观察或测量得出,而是需要通过调查量表中的多个相关问题间接来反映,因此在测量IT能力和组织结构时,本文采用问卷量表形式。在量表的设计上,借鉴了国内外学者的成果,同时为确保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水平,先后对中关村科技园从事IT项目实施的顾问及企业信息中心的相关人员进行了访谈,并根据其建议进一步修正和完善了问卷,最终确定问卷情况如下:IT能力的维度——lT基础设施、人员的IT管理技能、技术技能、IT无形资产分别由6个、4个、4个、6个问题项测度;组织结构中的维度:水平化、垂直化、空间化、形式化、集权化分别由3个、4个、2个、5个、3个问题测度。每一问题都用Likert5量表来衡量,1表示完全不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在研究中,对于抽象的、不可直接观察测量的变量称为潜变量。在处理潜变量时,目前比较有效的分析工具就是结构方程(StructuralEquationMode1),它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瑞典统计学家、心里测量学家KarlgJoreskog提出的,是一种用来分析不可直接观测变量(潜变量)与可测变量之间关系以及潜变量之间关系的多重变量统计分析方法。

在调查过程中,采用非概率抽样方法进行,对参加中高级信息管理师认证培训班的两期学员进行了调查。这些学员大多来自大型国有企业,长期从事信息化管理及一线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调查共计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33份,经分析整理后有效问卷12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

3.2数据分析

3.2.1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首先对所收集数据运用SPSS15进行分析。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时,采用内部一致性指标Cronbach’sAlpha来检验量表的信度,结果见表1。社会科学研究中,Cronbach’sAlpha大于0.7是很可信的,O6以上比较可信。表1中除组织结构中的水平化(=0.664)、空间化(=0.632)外,其余各变量的Cronbach’sAlpha均超过0.7,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结构较合理。因此,IT能力及其维度、组织结构及其维度通过信度检验,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然后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来检验变量的效度。结果显示,IT能力、组织结构的KMO值分别为0.760、0.887,均超过0.7,且巴特立球体检验的结果在P=0.000的水平上显著。

这些数据表明量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本文采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进行旋转,并将特征值大于1作为因子提取标准,旋转后的因子矩阵见表2、表3。Dunteman(1989)指出一般社会科学采用因子载荷值最小为0.3或0.35。常用规则是如果小于0.4,为弱相关,大于0.6则为强相关,其他为中度相关。从表2、3中可以看出,所有问题项在各自归属的因子载荷都在0.5以上,表明量表通过区分效度检验,各维度之间获得较好的区分。

3.2.2结构方程分析。经上述信度和效度检验,可以认为本次调查所收集的数据是比较可靠的,因此在此基础上,使用LISREI.8.7进行整体拟合优度分析。外源变量为组织结构,内生变量为IT能力。SEM的输出结果如下图所示:

侯杰泰等学者(2004)曾指出,对拟合指数进行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一般认为,如果RMSEA在0.08以下(越小越好),NNFI和CFI在0.9以上(越大越好),所拟合的模型是一个“好”模型。通过表4拟合指数列表可以看出,模型拟合效果满足上述标准,拟合效果较好。从路径系数看分析可知,组织结构对IT能力的直接影响为0.53,表明组织结构对IT能力有正相关关系,这也证明了H1。

通过表5可以看出,本文研究模型标准差均较小。组织结构中的水平化、垂直化、形式化、集权化对组织结构的回归系数均为正,表明它们对组织结构有正相关关系。需一提的是本文的集权化分值与集权化程度是反方向的。空间化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不显著,未通过检验。

M1表明组织结构与IT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进一步考察组织结构与IT能力的各维度:IT基础设施、人员的IT管理技能、技术技能、IT无形资产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由于空间化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不显著,因此,以下分析中去掉空间化,全模型结构方程M2结果见图2。

拟合指数分别为RMSEA=0.083,NNFI=0.94,CFI=0.95,各回归系数均通过t检验。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值来看,高于人们一般认为的RMSEA在0.08以下的标准。Steiger(1990)认为RMSEA低于0.1都可以接受,因此可以认为该值通过检验。从结果可以看出,组织结构对IT基础设施、人员的IT管理技能、技术技能、IT无形资产均存在较大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对IT基础设施和IT无形资产的影响较大。这也证实了假设H2——H4。

4结论

本文从实证角度研究了组织结构与IT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组织结构与IT能力构成的各个维度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

(1)组织结构对IT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灵活、有效的组织将有利于企业IT能力的发挥。进一步分析表明:组织结构对IT基础设施、IT人员的管理技能、技术技能和IT无形资产均呈正相关。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合理、富有弹性的企业组织结构必将要求先进的IT基础设施、高素质的人员等来改善决策的质量和速度,方便信息的传递和转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最终全面推动企业IT能力的提升。

(2)在组织结构的设计中,水平分化、垂直分化的加深、形式化的进一步规范、集权的弱化和分权的加强都将有助于企业组织结构更加灵活、有效率。但空间化的扩大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在本文中尚未得以证明。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本文在问卷设计时其信度系数未达到0.7造成的,今后可以进一步对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3)企业在提高信息技术水平时,应该注重培养IT能力。在对IT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员工的IT管理技能和技术技能,特别是要注重IT无形资产的培育。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企业自身的特性,增加竞争对手模仿的难度,从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潜力,最终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5贡献及进一步研究

本文的贡献在于从构成IT能力的维度、组织结构的维度出发,通过实证研究探究了组织结构与IT能力之间的关系,但在研究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在:

第8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

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2006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责任考核,完善政策机制,加强综合协调,节能减排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4.38%,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3.14%。但要实现“十一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任务还相当艰巨。为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增强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十一五”节能减排指标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指标,是政府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衡量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成效的重要标志,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我国的国际形象。当前,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2009年第三季度以来,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快速增长,一些被淘汰的落后产能死灰复燃,能源需求大幅增加,能耗强度、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速度放缓甚至由降转升,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趋势明显减缓。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节能提高能效的贡献率要达到85%以上,这也给节能减排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果断采取强有力、见效快的政策措施,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二、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组织开展对省级政府2009年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和措施落实情况及“十一五”目标完成进度的评价考核,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告,落实奖惩措施,加大问责力度。及时2009年全国和各地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指标公报,以及2010年上半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指标公报。各地区要按照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的要求,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组织开展本地区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工作,对未完成目标的地区进行责任追究。到“十一五”末,要对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算总账,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对未完成任务的地区、企业集团和行政不作为的部门,都要追究主要领导责任,根据情节给予相应处分。各地区“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的确定要以2005年为基数。各省级政府要在5月底前,将本地区2010年节能减排目标和实施方案报国务院。

三、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2010年关停小火电机组1000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2500万吨、炼钢600万吨、水泥5000万吨、电解铝33万吨、平板玻璃600万重箱、造纸53万吨。各省级政府要抓紧制定本地区今年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将任务分解到市、县和有关企业,并于5月20日前报国务院有关部门。有关部门要在5月底前下达各地区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公布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确保落后产能在第三季度前全部关停。加强淘汰落后产能核查,对未按期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严格控制国家安排的投资项目,实行项目“区域限批”,暂停对该地区项目的环评、供地、核准和审批。对未按规定期限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依法吊销排污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投资管理部门不予审批和核准新的投资项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不予批准新增用地,有关部门依法停止落后产能生产的供电供水。

四、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各级投资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项目审核管理,今年内不再审批、核准、备案“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扩大产能项目。未通过环评、节能审查和土地预审的项目,一律不准开工建设。对违规在建项目,有关部门要责令停止建设,金融机构一律不得发放贷款。对违规建成的项目,要责令停止生产,金融机构一律不得发放流动资金贷款,有关部门要停止供电供水。落实限制“两高”产品出口的各项政策,控制“两高”产品出口。

五、加快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33亿元、中央财政资金500亿元,重点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循环经济发展、淘汰落后产能、城镇污水垃圾处理、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以及节能环保能力建设等,形成年节能能力8000万吨标准煤,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1500万吨、垃圾日处理能力6万吨。各地区要将节能减排指标落实到具体项目,节能减排专项资金要向能直接形成节能减排能力的项目倾斜,尽早下达资金,尽快形成节能减排能力。有关部门要在6月中旬前出台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对节能服务公司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给予支持。

六、切实加强用能管理。要加强对各地区综合能源消费量、高耗能行业用电量、高耗能产品产量等情况的跟踪监测,对能源消费和高耗能产业增长过快的地区,合理控制能源供应,切实改变敞开口子供应能源、无节制使用能源的现象。大力推进节能发电调度,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制定和实施有序用电方案,在保证合理用电需求的同时,要压缩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用电。对能源消耗超过已有国家和地方单位产品能耗(电耗)限额标准的,实行惩罚性价格政策,具体由省级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意见。省级节能主管部门组织各级节能监察机构于今年6月底前对重点用能单位上一年度和今年上半年主要产品能源消耗情况进行专项能源监察审计,提出超能耗(电耗)限额标准的企业和产品名单,实行惩罚性电价,对超过限额标准一倍以上的,比照淘汰类电价加价标准执行。加强城市照明管理,严格控制公用设施和大型建筑物装饰性景观照明能耗。

七、强化重点耗能单位节能管理。突出抓好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公告考核结果,强化目标责任,加强用能管理,提高用能水平,确保形成2000万吨标准煤的年节能能力。省级节能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监管,落实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推进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开展节能管理师和能源管理体系试点。已经完成“十一五”节能任务的用能单位,要继续狠抓节能不放松,为完成本地区节能任务多做贡献;尚未完成任务的用能单位,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任务。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都要发挥表率作用,加大节能投入,加强管理,对完不成节能减排目标和存在严重浪费能源资源的,在经营业绩考核中实行降级降分处理,并与企业负责人绩效薪酬紧密挂钩。

八、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加强电力、钢铁、有色、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减排管理,加大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加强新建建筑节能监管,到2010年底,全国城镇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达到95%以上,完成北方采暖地区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5000万平方米,确保完成“十一五”期间1.5亿平方米的改造任务。夏季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摄氏度。加强车辆用油定额考核,严格执行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对客车实载率低于70%的线路不得投放新的运力。推行公路甩挂运输,加快铁路电气化建设和运输装备改造升级,优化民航航路航线。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建设活动,2010年公共机构能源消耗指标要在去年基础上降低5%。加强流通服务业节能减排工作。加大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力度。抓好“三河三湖”、松花江等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做好重金属污染治理工作。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支持军队加快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

九、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第三批)。继续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在加大高效节能空调推广的基础上,全面推广节能汽车、节能电机等产品,继续做好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5月底前有关部门要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推广节能灯1.5亿只以上,东中部地区和有条件的西部地区城市道路照明、公共场所、公共机构全部淘汰低效照明产品。扩大能效标识实施范围,第七批能效标识产品目录。落实政府优先和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完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动态管理。

十、完善节能减排经济政策。深化能源价格改革,调整天然气价格,推行居民用电阶梯价格,落实煤层气、天然气发电上网电价和脱硫电价政策,出台鼓励余热余压发电上网和价格政策。对电解铝、铁合金、钢铁、电石、烧碱、水泥、黄磷、锌冶炼等高耗能行业中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类、淘汰类范围的,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政策。各地可在国家规定基础上,按照规定程序加大差别电价实施力度,大幅提高差别电价加价标准。加大污水处理费征收力度,改革垃圾处理费收费方式。积极落实国家支持节能减排的所得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适时推进资源税改革。尽快出台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指导意见。深化生态补偿试点,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金融机构要加大对节能减排项目的信贷支持。

十一、加快完善法规标准。尽快出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抓紧完成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的审查修改,做好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节约用水条例、生态补偿条例的研究起草工作。研究制定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能源计量监督管理办法、节能产品认证管理办法、主要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办法等。完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用能产品能效标准、建筑能耗标准等。

十二、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在今年第三季度,国务院组成工作组,对部分地区贯彻落实本通知精神情况进行检查。各级政府要组织开展节能减排专项督察,严肃查处违规乱上“两高”项目、淘汰落后产能进展滞后、减排设施不正常运行及严重污染环境等问题,彻底清理对高耗能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电价优惠政策,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重点案件要挂牌督办,对有关责任人要严肃追究责任。要组织节能监察机构对重点用能单位开展拉网式排查,严肃查处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或生产工艺、单位产品能耗超限额标准用能等问题,情节严重的,依法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关闭。开展酒店、商场、办公楼等公共场所空调温度以及城市景观过度照明检查。继续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发挥职工监督作用,加强职工节能减排义务监督员队伍建设。

十三、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加强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国情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全民资源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组织开展好2010年全国节能宣传周、世界环境日等活动。在企业、机关、学校、社区、军营等开展广泛深入的“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普及节能环保知识和方法,推介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理念,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模式。新闻媒体要加大节能减排宣传力度,在重要栏目、重要时段、重要版面跟踪报道各地区落实本通知要求采取的行动,宣传先进经验,曝光反面典型,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和监督作用。

十四、实施节能减排预警调控。要做好节能减排形势分析和预警预测。各地区要在6月底前制定相关预警调控方案,在第三季度组织开展“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预考核;对完成目标有困难的地区,要及时启动预警调控方案。

第9篇

【关键词】大型综合医院;中央空调;管理;节能

1 前言

随着医院建设规模的扩大以及各种设施的完善,因而也带来了电、水、气等用量大幅度的提升。如今国家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所以如何千方百计把能源消耗降下来是当前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在大型医院里,中央空调作为医院的主要能耗,浪费的情况十分严重。找出有效的办法,管理好医院的中央空调,在满足使用的前提下尽量的达到节能的目的显得尤为重要。

2 大型医院中央空调系统设置

由于大型医院各类建筑的建设时间不同,所以中央空调的制冷(热)系统应该独立的设置。室内的空调设置应该根据功能及面积的大小分别采取全空气集中系统及新风加风机盘管的半集中系统。一般的病房则应该设置舒适性的空调,而手术室、重要设备安放室则应该采用专用空调。对于大型医院来说,中央空调系统的采用需要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

首先,为手术室提供一个洁净、无菌的空间,保证手术室有适当的温湿度及空气流动性。

其次,为直线加速器、CT室、核磁共振及B超室等提供一个恒温、恒湿的治疗条件,从而确保一些治疗仪器的正常运行,保证其诊断结果不受影响。

最后,为各类病房提供一个良好的医疗环境,从而抑制细菌的繁殖,防止疾病的传染,使得患者有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

3 中央空调设备管理与维护

3.1 对设备运行进行建档与记录

中央空调设备安装与调试完毕后,要将空调的设备说明书、合格证等相关文件进行整理保存,并且建立相关的设备技术档案,把空调的安装、调试情况进行记录,对其运行、维修及保养的情况也需跟踪调查,并由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管理。

3.2 建立设备的维修保养制度

根据不同季节及设备的运作情况,按照相关的技术规范制定中央空调设备的维修保养制度,这对空调的运行状态及运行寿命有着重要的帮助。定期对机组进行检修,更换机组零件,冷水机组更换冷冻油、油过滤器和冷媒过滤器等耗材,以及补充冷媒,必要的情况下还应该对机组和系统进行气密性的检查及防腐处理。还需要有一定的备用工具,以免空调运作出现问题时可以及时的处理突况。同时,对每一次的检修都需要记录在案。

3.3 制定设备的使用管理计划

为保障中央空调设备安全、可靠的运转,应该全面掌握设备的技术及使用管理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的管理计划。一般医院中央空调系统的制冷运行在每年的六月到十月之间,而热水机组的使用则是在十一月到第二年的四月,两者间的过渡时间较短,维修调试工作的任务非常艰巨,而且工作量很大。因此,制定好空调的管理维护计划,制定相关的操作管理规程,是非常必要的。

3.4 加强中央空调的运行管理

在设备运行的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把空调的运行情况与规定的标准相互比照,如果存在偏差,应该及时的调整,对于可能存在的故障要立即采取适当的措施处理。比如冷水机组运行时出现冷凝压力过高的情况,那么就要检查冷却水的供应状况,及时处理相关问题,使其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

4 室内管理

医院中央空调的运行目的是为病人及医护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治疗环境。为了提高医护质量、病菌传染率,需要对室内的温度、湿度、清洁度进行控制。

4.1 对空气流通性进行管理

空气的流动性对于室内空气的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保障室外新风的新鲜度,合理的采集新风同时对新风采取过滤、处理,从而为室内空气的清洁性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4.2 对病房温度进行调节

病房的温度不仅影响到病人的康复情况,而且还对医务人员的工作情绪产生重要的影响。医院病房人流量大,每个人对于温度的要求都有不同,这就需要空调的管理人员与病人及医疗工作者进行沟通,对于陪床人员做好工作,加强管理,从而保持病房所需的温度。

4.3 保证空调的洁净度

医院对于室内空气的洁净度要求很高,对于空调的净化系统也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对于空调应该进行定期检查,对于过滤器进行清洗。一般情况下,粗效过滤器每星期清洗一次,中效过滤器则应该每一个月清洗一次,每半年更换一次,高效过滤器则应该一年更换一次,或视实际情况调整清洗和更换频率。另外,对于新风、排风机组都应该进行定期的清洗。

4.4 预防细菌的滋生

对空调的所有部件进行清洗,一般采用紫外线灯或者臭氧机进行消毒。还应该密切注意空调的运行情况,一旦出现损坏,应该进行及时的维修。还应该与感染控制部门进行密切的合作,实时监控空气的质量,防止感染事件的发生。

5 对水质进行管理控制

水质的管理控制是空调系统运行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水质在各种作用下,会很容易发展变化。水质变差会出现污垢、腐蚀等问题,严重影响到传热的效果及系统的寿命,增加的对空调的维修量,带来很大的能源损失,因此需要对水质进行管理。

5.1 冷却水的管理

由于冷却水的开放性,一些灰尘、杂质都会进入其中,这就严重影响到冷却水的水质。因此,冷却水的过滤器要进行定期清洗,防止杂质的进入造成冷凝器管道的阻塞。冷却水应该使用软化水,并且对水质进行定期的检测。一旦发现水质不合格的情况,需要立即更换冷却水,并增加一定量的除垢剂、除藻剂。

5.2 对冷(热)媒水的水质进行管理控制

冷(热)媒水系统为封闭型的循环系统,其水质较为稳定。然而也需使用软化水,并且还需在系统内加入适量的防腐剂、除垢剂等。在维修调试期内对更换全部的循环水,对系统进行清洗保养,并且还要及时补充软化水。

6 空调的节能控制

6.1 对病房温度进行调控

病房温度对于病人及医护人员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满足病人需求的情况下,对病房的温度进行适当的调整。根据国家规定,一般房间夏季温度不应低于26度,冬季则不应高于20度。

6.2 对室外的流动新风合理利用

为尽量的降低空调能耗,在机组运行期间可把新风保持在所需的范围内。在过渡时期,对于一些精密大型仪器的温度控制就需考虑到全部引入室外的新风,从而对其进行适当的冷却降温,减少空调的能耗。对于一些需要供暖的房间,可采用电暖气、暖风机等设备,可相对节约不少能耗。

6.3 对水泵就行合理的调整

在空调运行期间,水泵的能耗占据大头,因此要十分注意水泵的节能情况。选用水泵时,尽量使水泵运行在最佳工况点附近。根据负荷大小及时调整水泵水量,或安装变频设备,控制水泵的转速。

6.4 对冷媒水进行适当的调整

在满足病房、手术室温度需求的情况下,夏天对于冷媒水的温度进行适当的提高,冷却水的温度进行适当的降低。冬天则适当的降低冷媒水的温度,这样就会使得冷水机组能耗大幅度的降低,达到节能的效果。

7 结束语

大型综合医院的中央空调管理除了必备的硬件设施外,还需一套合理的管理制度,有相关的技术人员对空调进行维护保养,在给医患人员带来舒适的环境时,也需考虑尽量的节约能耗,让医院走上节能增效的路子。

【参考文献】

[1]李金川,空调运行管理手册[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第10篇

关键词:超级计算机;系统级节能;硬件架构;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 TP302.1 文献标志码:A

Power saving scheme for supercomputing system based on unified resource management

TIAN Baohua*, JIANG Juping, LI Baofeng, ZHANG Xiaoming, QU Wanxia

(

School of Computer,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073, 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ed a sophisticated power saving scheme based on systemlevel resource management for TH1A supercomputer system. The scheme introduced a uniform framework for centralized management of various powerconsuming resources, i.e. computing elements, communication components, power supply and cooling devices. And many efficient management policies such as LRU etc. were applied within the framework.

Key words:

supercomputer; systemlevel power saving; hardware frame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0 引言

面向科学计算的超级计算机性能已经跨越百万亿次向千万亿次发展。随着超级计算机系统性能规模的不断扩大,整个系统能耗随之呈指数趋势飞速增长。在2011年6月TOP500排名中,有29台超级计算机系统的能耗超过1000kW,性能排名第一的“京”能耗更是达到了惊人的9898.56kW[1]。据统计,2009年,我国数据中心总耗电量约3.64×1010kW,占当年全国总电耗的1%。未来几年,我国数据中心仍将快速发展,如果维持当前的低能效水平,到2015年,仅全国的数据中心就将消耗掉三峡电站1年的发电量[2]。巨大的功耗导致惊人的运行开销,同时还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据美国环保署统计,2006年美国数据中心造成的环境破坏相当于800万辆汽车的尾气排放[3]。因此,降低系统能耗、对系统进行节能设计已经成为超级计算机系统研制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对超级计算机系统的节能设计已进行了相应的研究[4-9],从芯片级的处理器功耗优化设计,到系统软件级的功耗管理,都有效降低了整个系统的能耗。如文献[5]利用作业排队调度系统调控机群,并采用脚本控制的方法实现计算节点的开关机,达到计算任务和节能的动态平衡;文献[7]基于广泛应用的启发式算法MinMin提出了一种考虑节能的新调度算法,在性能和能耗间获得很好的平衡;文献[8]通过对空闲节点的关机或休眠,设计并实现了基于资源调度的集群节能系统,能够有效地降低集群系统空闲时的能耗;文献[9]在分析高性能计算系统的负载及能耗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通过控制节点的分配和功耗状态来降低系统功耗的管理算法。

虽然上述方法都是从系统级节能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通过调节处于活动状态的服务器节点数量,关闭系统中部分空闲节点,来达到降耗节能的目的,这在集群系统中也是最有效的降低能耗的方法,但是针对超级计算机系统来说,这种方法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超级计算机特别是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规模庞大,节能设计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从系统整体考虑,在芯片、插件、系统、架构等不同层次上进行低功耗设计,将计算、通信、冷却、供电等各种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统一管理,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节能计算机系统。

本文从系统级节能设计层次出发,设计并实现了基于统一资源管理的超级计算机节能系统。该系统结合天河一号(TH1A)超级计算机系统基础硬件架构特点以及各个层次的低功耗设计技术,不仅对计算节点进行功耗的控制和优化,同时对通信、冷却、供电等其他资源也进行功耗管理,通过制订统一的资源管理架构,以机柜为最小管理单元,应用多种管理策略对系统资源进行集中管理,有效地降低了系统能耗。

1 系统设计

不同的超级计算机系统,只有根据自身基础硬件架构特点,采取相应的节能策略和实现技术,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功耗。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系统由上百个机柜组成,每个机柜都有独立的列式冷却单元和供电模块。系统管理控制器(System Management Controller, SMC)是整个机柜的控制枢纽,负责对机柜内刀片插件、通信模块、列式冷却单元、供电模块等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并与系统级管理控制单元(Management Controller Unit, MCU)通信,上报机柜内各种资源的工作状态,同时接收来自MCU的各种系统控制命令。系统采用的这种硬件架构设计非常有利于将各种资源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模块化控制,为本文设计提供了科学的基础硬件架构。

1.1 设计思想

系统能耗是指整个系统中各种用能设备消耗的能源总和,不仅包括计算、通信、存储等主设备的能耗,还包括冷却、供电等辅助系统的能耗。因此,将计算、通信、存储、冷却、供电等各种资源结合在一起综合考虑,统一进行功耗管理,才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系统总能耗。根据系统硬件架构特点,本文应用如下的设计思想和策略:

1)资源管理的对象包括计算、通信、冷却、供电等各种系统资源。通常意义的资源管理仅仅是针对计算资源的,对于其他的硬件资源并没有考虑进去。本文从系统级节能设计角度出发,将一切硬件资源都包括在内,统一管理,这也是与其他基于资源管理进行节能设计的最大区别。

2)计算资源的分配以机柜为单元进行。根据系统硬件架构特点,在对计算资源进行分配时,以机柜为最小单元进行分配。如果以节点为单元分配,则会出现一个机柜内只有部分节点运行,其他节点空闲的情况。即使机柜内只有一个节点运行,机柜级冷却单元也必须工作以保证这个节点的冷却需求,这就造成了大量冷却电能的浪费。因此,以机柜为最小单元分配,能够有效降低冷却系统的耗能量,提高冷却效率。

3)设置节点补充机柜,作为对以机柜为单元分配资源的一个补充。每个计算机柜含有64个计算节点,但是任务需求往往并不是64的整数倍,在以机柜为单元分配资源时,总会缺少或剩余部分计算资源。为此,在系统中设置以计算节点为分配单元的补充机柜,用于以机柜为单元分配时计算资源不足的补充。

4)计算机柜设置有切电、休眠、空闲、运行、低功耗运行等5种状态,如图1所示。切电状态中,除SMC外,机柜内所有刀片插件全部处于切电状态,机柜冷却单元也处于关闭状态,仅仅只有待机(Standby)供电模块给SMC供电,保证SMC的正常运行,其他的供电模块也处于关闭状态。机柜处于休眠状态时,不关闭冷却单元,仅仅调整冷却参数,降低风机转速,同时部分开启供电模块,保证电源转换效率始终处在最有效的负载点。低功耗运行状态时,CPU以低压低频运行,互连模块降级通信,冷却单元降低冷却功率,整个机柜处于最低性能、最低功耗的运行状态。

5)节能状态的转换采用最近最少使用(Least Recently Used, LRU)策略,最近最少使用的资源优先由当前状态转换到更节能的状态。机柜由空闲状态转换到休眠状态,或者由休眠状态转换到切电状态时,采用LRU策略,最近最少使用的机柜优先转换。采用这样的策略能够有效避免机柜状态短时间内的频繁转换,从而降低了机柜在状态转换过程中造成的大量能量损耗。

6)资源分配同样采用LRU策略,但是与节能状态转换不同,最近最少使用的资源最后分配。因为最近最少使用的资源优先转换到了节能状态,因此,将这部分资源最后分配,同样避免了机柜状态短时间内的频繁转换,从策略上达到节能的目的。

系统资源层包括计算、通信、冷却、供电等各种系统资源。

资源控制层包括资源控制和信息采集两个功能模块,硬件上由SMC实现,是SMC的基本功能。资源控制模块接收来自资源管理模块的各种资源状态管理命令,并根据资源信息采集模块采集到的机柜资源状态信息,通过带外管理接口和系统接口对所辖资源进行统一控制。信息采集模块负责采集机柜内各种资源的当前状态信息,如刀片温度、实时功耗、工作状态、冷却单元状态、供电模块状态等,并将这些信息发送给管理层的资源维护模块以及本层的资源控制模块。

资源管理层在硬件上由MCU实现,主要的功能就是对整个系统资源进行节能状态的管理和实现,包括资源管理和资源维护两个功能模块。资源管理模块根据系统资源分配以及当前资源状态维护需求,向资源控制层发送控制命令,并向资源分配模块返回资源分配结果。资源维护模块对整个系统资源的状态进行记录;根据系统节能策略和临时措施决定各种状态转换的时间阈值;在相关资源达到状态转换的时间阈值需要进行状态转换时,通知资源管理模块;资源状态改变时及时根据当前资源状态更新资源状态记录。

系统决策层由系统管理员、预定的任务运行计划、资源分配、基于资源管理的系统节能策略、基于电力的临时节能措施等共同组成。系统管理员是核心,负责任务运行计划的制订、作业优先级的调整、系统节能策略的设计、基于电力的临时节能措施的执行等系统决策管理工作。资源分配模块设计有两个功能,

一是根据系统管理员制订的任务运行计划以及资源需求量,结合当前系统资源状态情况,合理分配资源,优化系统能耗;二是提前对任务所需资源进行预分配,当正在运行的任务将近结束时,提前对下一个任务所需资源进行预分配,并进行基本的可用性测试,避免出现作业等待资源的情况。

节能策略模块提供系统通用能耗管理策略和用户定制能耗管理策略的配置和调节功能,提高系统能耗管理的灵活性。管理员可以通过策略模块提供的策略定制接口,制订系统资源状态管理的各种策略,并将之结合到状态维护模块中。基于电力的临时节能措施则将系统在某个时间段内置于低功耗运行状态,严格来说这个措施并不会降低整个系统的总功耗,但可以降低超算中心的运营成本。例如,下面的两种情况可以应用基于电力的临时节能措施:

1)白天电价高,电力紧张;晚上电价低,电力充足。就可以在白天将系统转换为低功耗运行状态(降低性能、降低功耗),晚上再恢复高功耗高性能运行。

2)部分冷却机组或者部分供电回路发生故障,不能满足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但系统中运行的部分作业又不能中断时,则可以将系统转换为低功耗状态,继续运行直到故障排除。

2 关键实现技术

2.1 资源分配算法

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如果资源分配调度不合理,既不能确保空闲资源最大可能地处于节能状态,又会造成资源状态的频繁转换,不利于节能目标的实现和系统的稳定性运行。例如频繁的加/切电可能会导致硬件故障,从而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硬件故障的出现是随机的、不确定的,无法对选定节点进行精确的故障预测。因此,资源分配算法成为节能系统设计的关键点之一。本文设计了基于资源状态的多尺度资源分配算法,算法根据任务运行模式以及当前系统资源状态,计算不同时间尺度如周、日下的系统预计功耗,功耗预计的判断依据为节能状态维持时间以及资源状态转换次数,在满足公平性限制的前提下确保空闲资源尽可能处于节能状态,同时保持资源状态切换的低频率。该算法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1)如果有新的任务加入,则按照任务运行模式重新计算所有可行的任务调度顺序;

2)查询当前系统资源状态;

3)基于当前资源状态计算每种任务调度顺序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资源预计功耗;

4)根据系统预定的任务调度策略(如执行时间最短)选择功耗最优的调度顺序;

5)资源预分配,在适当的时机向资源管理模块申请资源。

在资源预分配时,预先分配比任务资源需求多的资源并进行基本的可用性测试,剔除部分故障点,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同时资源LRU分配策略,使得最近最少使用的资源最后分配,而优先分配使用率较高的资源,实际的系统应用也表明这部分资源出现故障的概率较低,从而保证了系统的可靠性。

2.2 资源状态维护

如何做到资源状态的统一管理和维护,是本文设计的关键。如图1所示,资源具有的5个能耗状态,每种状态之间转换的时机、条件都不相同;而且状态维护还要与节能系统设计的基本策略以及管理员制订的功耗管理策略相结合。为此,本文在资源状态维护功能中设计有状态更新、状态查询、状态控制、策略融合等功能模块,如图3所示,实现对系统资源状态的统一管理和维护。

状态更新模块接收资源控制层发送过来的资源最新信息,并与状态记录数据相比较,更新记录数据;状态查询模块负责接收资源管理模块发送过来的状态查询请求,并返回查询结果。策略融合模块将节能系统固有的LRU资源管理策略、系统通用调度策略、管理员制订的能耗管理策略相融合,确定资源状态转换的模式和时机,并将相关信息反馈到状态控制模块;状态控制模块实时监控状态记录内容,并根据资源管理策略判定是否有资源需要进行状态转换。如果有资源需要状态转换,则将转换信息发送给资源管理模块。

资源状态的统一管理和维护,避免了不同节能措施从不同节能层次对硬件能耗状态采取不一致甚至冲突的设置。

2.3 冷却系统控制

冷却系统能耗占整个系统能耗的15%左右,而在冷却系统的能耗构成中,风机能耗就占了50%。为了使机柜内插件具有理想的冷却环境,SMC根据机柜不同的能耗状态和采集到的插件温度、机柜环境温度,应用系统预设策略,控制冷却单元开关或者调节各种冷却参数,如液冷温度、流速、风机转速等,实现精确制冷。

在控制过程中,如何根据插件温度控制风机转速是设计的关键点之一。为了获得风机转速对插件温度以及功耗的影响,本文在天河一号系统上做了实际测试,图4 给出了一个计算机柜风机的测试结果。从测试数据可看出,风机转速从100%降低到50%,节点最高温度由38℃上升到64℃,而功耗从2880W降低到1943W,减少32.5%。长期的测试结果表明,即使是满负载运行的情况下,70%的风机转速基本满足所有插件的冷却要求,此时冷却单元风机功耗降低了22.6%。

在根据插件温度调机转速的过程中,有随着插件温度波动反复调整转速的情况,原因在于调机转速影响所有插件,而每个插件由于位置不同温度也有差异造成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以及降低控制的复杂度,本文采取根据状态设定转速与根据插件温度个别调整转速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冷却系统的智能控制。具体做法就是,首先根据大量转速温度测试数据,制订每种机柜状态下风机转速的合理值,并随着状态转换设置风机转速;同时,在设定的风机转速下,机柜内个别插件温度过高时,再由SMC针对过温的插件应用风机转速调整公式适当调整对应的风机转速。风机转速调整公式如下:

Fx=Fs+(Tx-Ts)×Fh-FsTh-Ts

其中:Ts为资源当前状态下允许的插件最高温度,Fs为资源当前状态下风机转速设定值,Th为插件允许的最高温度,Fh为风机最高转速值,Tx为当前插件温度,Fx为需要设定的风机转速值。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IT能力;资源观;组织结构;结构方程模型

1引言

近年来,关于信息技术和组织结构关系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们不断深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信息技术改变了组织的信息基础和信息获取、流动方式,打破了组织内外利益平衡关系,从而引起组织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组织结构的变革也较大影响着信息技术的效能。

人们对信息技术和组织结构的关系大体上存在三种观点:技术决定论、组织决定论和互补论。Elise和David(1994)认为在将诸多因素单独考虑时,信息技术的变化也许是影响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最重要的因素。而组织决定论认为,组织特征影响信息技术的效能,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不会发生实质性的影响。如Dewett和Gareth(2000)认为:信息技术本身并不能决定组织结构的发展变化,它只是组织变革得以实现的一种方式。持有互补论观点的学者认为:组织结构和信息技术是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二者适当的融合将提高企业的业绩。

国内学者对这方面也开展了研究。如石磊(2007)从理论上对技术与组织结构关系进行了评述,认为技术与组织结构关系研究应当突出和强调行动者与技术的互动。高晶等(2007)对信息技术应用与组织结构变动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建立了二者的互构机制,并通过案例进行了分析。任迎伟等(2007)基于国内企业,对信息技术能力与组织结构、组织效益三者之问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中国企业中组织结构有机程度与IT能力之间呈正相关关系,IT能力与组织效益也呈正相关关系,但其对组织有机性考察未见深入。

我国在20世纪后期开始着手实施信息化项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我们想了解IT能力与企业的组织结构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组织结构日益复杂化、扁平化是否会促进IT能力的提高?它与国外的经验是否相符?因此本文拟在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IT能力构成维度、组织结构构成维度角度人手,建立相应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探讨我国国内企业组织结构和IT能力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组织结构与IT能力的各自维度是如何作用、如何影响,从而挖掘其内部机制。

2相关理论与研究假设

2.1基于RBV的IT能力

IT能力这一概念最早由Ross,Beath和Goodhue在1996年提出,他们认为IT能力是一种能控制Irr相关成本,必要时交付系统并通过实施IT来影响经营目标的能力。IT能力主要来源于:强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可重复利用的技术基础、IT人员和管理者之间紧密的关系。当时,资源基础观(RBV)刚开始出现于信息系统领域。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是由一系列资源组成的集合,每一种资源都有多种不同的用途,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很多学者纷纷将资源基础观引入到IT’能力的定义中,较为有普遍影响力的是Bharadwaj于2000年对IT能力的定义:IT能力是调用、部署和集成IT资源,以及实现与企业其他互补性资源相结合的组织能力。Bharadwaj采用Grant(1991)关于资源、能力的定义及分类方法,将资源归类为有形的、无形的和基于人员的资源,相应地,IT能力可分为三类:(1)IT基础设施;(2)IT无形资产;(3)IT人力资源(包括IT管理技能、技术技能)。之后不同学者基于RBV提出了IT能力的不同构成维度。

国内学者张嵩(2006)认为企业IT能力是一种调用和部署企业信息系统资源从而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可重复行为模式。她认为IT能力分为静态能力、动态能力和创造性能力三个层次。其中IT基础设施支撑IT静态和动态能力;IT人员能力和文化能力支撑动态能力和创造性能力;IT与无形资源的互补能力主要强调IT创造能力。

本文基于资源观的角度,主要采用Bharadwaj的定义,从IT基础设施、员工拥有的IT管理技能、IT技术技能、IT无形资产四个维度来测量IT能力,其中IT无形资产是指企业在IT应用过程中由IT资源内化的知识资产、顾客导向、协同作用等。

2.2组织结构

企业组织作为技术的载体,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必要条件。对于企业组织结构的研究,一直以来是一个热点问题,然而目前尚未对组织结构有统一的定义。人们普遍认为组织结构是组织内各构成要素所确定的关系形式,它不仅包括构成要素,还包括要素问相互联系与作用。本文在研究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时,主要根据组织学家理查德·L·达夫特(RichardL.Daft)观点,从组织结构设计的维度:结构性维度与关联性维度来考察组织结构。

结构性维度描述了一个组织内部的特征、各要素之间的差异性,它为衡量和比较组织提供了基础,主要从复杂性程度、形式化程度和集权/分权化程度三个方面加以描述。复杂性程度是指组织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差异性,一般包括水平分化、垂直分化和空间分化。水平分化反映的是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如果专业化程度较高,员工可以在其职责范围内充分发挥所长。垂直化反映的是企业各层级之间的信息传达、整合、协调及绩效考核情况。健康的垂直分化有利于各阶层信息沟通、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组织运作的效率。空间化指组织在管理机构、部门等的地区分布。程度越广,表明组织的复杂度也就越高。形式化是指使用规则和标准处理方式来规范工作行为的程度。反映在企业有明确的规则、业务流程等,通过培训使得工作顺利完成。集权/分权化反映组织决策权集中的程度,是权力在结构中的分配情况。当适当下放决策权,让员工参与决策,将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并推动项目的实施。

关联性维度则描述的是影响和改变组织内部结构性维度的环境因素。本文力图从组织内部特征进行分析,因此将组织的结构性维度作为研究对象。为深入研究,在具体分析时,将组织结构的复杂度分为水平化、垂直化、空间化。当组织结构的结构性维度和关联性维度测度值越高时,表明组织结构设计越合理,组织系统各部分之问的相互作用与活动就越协调,组织结构运行越有效率。

2.3研究假设

从上述对IT能力和组织结构理论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关系密切。但就对国内企业具体而言,情况如何?组织结构与IT能力存在什么样关系?进一步而言,组织结构与IT能力的各维度之间存在什么样关系?因此,本文就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1:组织结构与lIT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H2::组织结构与I1r基础设施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H3,:组织结构与IT人力资源(管理技能、技术技能)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H4:组织结构与IT无形资产存在正相关关系

3实证分析

3.1研究方法及数据收集

由于IT能力及组织结构并不能直接可以观察或测量得出,而是需要通过调查量表中的多个相关问题间接来反映,因此在测量IT能力和组织结构时,本文采用问卷量表形式。在量表的设计上,借鉴了国内外学者的成果,同时为确保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水平,先后对中关村科技园从事IT项目实施的顾问及企业信息中心的相关人员进行了访谈,并根据其建议进一步修正和完善了问卷,最终确定问卷情况如下:IT能力的维度——lT基础设施、人员的IT管理技能、技术技能、IT无形资产分别由6个、4个、4个、6个问题项测度;组织结构中的维度:水平化、垂直化、空间化、形式化、集权化分别由3个、4个、2个、5个、3个问题测度。每一问题都用Likert5量表来衡量,1表示完全不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在研究中,对于抽象的、不可直接观察测量的变量称为潜变量。在处理潜变量时,目前比较有效的分析工具就是结构方程(StructuralEquationMode1),它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瑞典统计学家、心里测量学家KarlgJoreskog提出的,是一种用来分析不可直接观测变量(潜变量)与可测变量之间关系以及潜变量之间关系的多重变量统计分析方法。

在调查过程中,采用非概率抽样方法进行,对参加中高级信息管理师认证培训班的两期学员进行了调查。这些学员大多来自大型国有企业,长期从事信息化管理及一线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调查共计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33份,经分析整理后有效问卷12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

3.2数据分析

3.2.1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首先对所收集数据运用SPSS15进行分析。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时,采用内部一致性指标Cronbach’sAlpha来检验量表的信度,结果见表1。社会科学研究中,Cronbach’sAlpha大于0.7是很可信的,O6以上比较可信。表1中除组织结构中的水平化(=0.664)、空间化(=0.632)外,其余各变量的Cronbach’sAlpha均超过0.7,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结构较合理。因此,IT能力及其维度、组织结构及其维度通过信度检验,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然后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来检验变量的效度。结果显示,IT能力、组织结构的KMO值分别为0.760、0.887,均超过0.7,且巴特立球体检验的结果在P=0.000的水平上显著。

这些数据表明量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本文采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进行旋转,并将特征值大于1作为因子提取标准,旋转后的因子矩阵见表2、表3。Dunteman(1989)指出一般社会科学采用因子载荷值最小为0.3或0.35。常用规则是如果小于0.4,为弱相关,大于0.6则为强相关,其他为中度相关。从表2、3中可以看出,所有问题项在各自归属的因子载荷都在0.5以上,表明量表通过区分效度检验,各维度之间获得较好的区分。

3.2.2结构方程分析。经上述信度和效度检验,可以认为本次调查所收集的数据是比较可靠的,因此在此基础上,使用LISREI.8.7进行整体拟合优度分析。外源变量为组织结构,内生变量为IT能力。SEM的输出结果如下图所示:

侯杰泰等学者(2004)曾指出,对拟合指数进行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一般认为,如果RMSEA在0.08以下(越小越好),NNFI和CFI在0.9以上(越大越好),所拟合的模型是一个“好”模型。通过表4拟合指数列表可以看出,模型拟合效果满足上述标准,拟合效果较好。从路径系数看分析可知,组织结构对IT能力的直接影响为0.53,表明组织结构对IT能力有正相关关系,这也证明了H1。

通过表5可以看出,本文研究模型标准差均较小。组织结构中的水平化、垂直化、形式化、集权化对组织结构的回归系数均为正,表明它们对组织结构有正相关关系。需一提的是本文的集权化分值与集权化程度是反方向的。空间化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不显著,未通过检验。

M1表明组织结构与IT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进一步考察组织结构与IT能力的各维度:IT基础设施、人员的IT管理技能、技术技能、IT无形资产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由于空间化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不显著,因此,以下分析中去掉空间化,全模型结构方程M2结果见图2。拟合指数分别为RMSEA=0.083,NNFI=0.94,CFI=0.95,各回归系数均通过t检验。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值来看,高于人们一般认为的RMSEA在0.08以下的标准。Steiger(1990)认为RMSEA低于0.1都可以接受,因此可以认为该值通过检验。从结果可以看出,组织结构对IT基础设施、人员的IT管理技能、技术技能、IT无形资产均存在较大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对IT基础设施和IT无形资产的影响较大。这也证实了假设H2——H4。

4结论

本文从实证角度研究了组织结构与IT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组织结构与IT能力构成的各个维度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

(1)组织结构对IT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灵活、有效的组织将有利于企业IT能力的发挥。进一步分析表明:组织结构对IT基础设施、IT人员的管理技能、技术技能和IT无形资产均呈正相关。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合理、富有弹性的企业组织结构必将要求先进的IT基础设施、高素质的人员等来改善决策的质量和速度,方便信息的传递和转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最终全面推动企业IT能力的提升。

(2)在组织结构的设计中,水平分化、垂直分化的加深、形式化的进一步规范、集权的弱化和分权的加强都将有助于企业组织结构更加灵活、有效率。但空间化的扩大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在本文中尚未得以证明。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本文在问卷设计时其信度系数未达到0.7造成的,今后可以进一步对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3)企业在提高信息技术水平时,应该注重培养IT能力。在对IT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员工的IT管理技能和技术技能,特别是要注重IT无形资产的培育。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企业自身的特性,增加竞争对手模仿的难度,从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潜力,最终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5贡献及进一步研究

本文的贡献在于从构成IT能力的维度、组织结构的维度出发,通过实证研究探究了组织结构与IT能力之间的关系,但在研究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在:

第12篇

【关键词】民用建筑;暖通空调;节能经济原理

1 民用建筑暖通空调节能的外部经济性

1.1节能行为外部经济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根据经济学观点我们可以得知,外部经济性特征在民用建筑暖通空调节能行为中的体现,造成了社会生产活动无法达到最佳的运行状态,进而市场经济机制无法正常对社会生产活动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阻碍了生产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举个例子,在用户或者单位对民用建筑暖通空调采取节能行为或措施时,将个人收益设为VP ,个人成本设为CP, 节能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收益设为VS 。就目前的节能技术条件而言,开展建筑暖通空调节能行为难度较大,投资高,收益性差,很难在短时间内通过采取系列的节能措施,如节约用电,供热系统改造等获得较好的收益,通常是高投资低回报;即个人成本投入大于个人收益(V P < CP ); 另外,基于民用建筑暖通空调节能行为具有外部经济性特征,个人收益也会远远低于社会收益,即VP < VS ;从社会角度分析,尽管是V P< CP< VS ,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的发展是极有利的。但是从个人利益分析,由于进行民用建筑暖通空调节能行为是高投入低收益的活动,很难激发他们参与到节能活动的积极性。导致个人节能活动水平较社会所规定的水平差距深远 ,根据帕累托公式我们可以得知,个人或者单位在节能活动的收益损失为 ( CP -VP ) ;社会其它人的在民用建筑暖通空调节能活动中的收益为 ( VS -VP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即 ( V S- V P) > ( CP - V P ) ;如果将社会其它人的收益按一定的比例收取补偿个人或者单位进行节能活动的收益损失,对社会其它人不会带来太大的利益影响,并且能够较好低平衡社会个人或者单位的经济收益,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更多的社会人员或者单位参与到节能行为活动中,实现节能全民化,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和谐发展奠定人力基础。

1.2对节能行为外部经济性的改进策略

基于节能行为具有上文所介绍的外部性特征,造成各人节能行为活动成本和收益远低于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某个人的节能行为能做到节能的最优化,但并不能推动社会节能活动开展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为了能较好地提高社会效益,全面开展民用建筑暖通空调节能活动,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收益和个人收益,我们可以将节能行为的外部性内部化;通过建立健全有关的制度合理安排经济主体进行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成本和收益;将其转化为个人成本和个人收益;具体的改进策略为通过政府部门的财政补贴等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激发更多的社会或者个人参与外部性节能活动中。

2 暖通空调用能价格经济原理

2.1 供热收费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暖通空调用能计量收费和用能价格对民用建筑用户参与节能活动的积极性有着直接的影响;建筑暖通空调的计量收费是以供热和用电为交换产品的一种活动,其价值需要通过供暖和用电的价格费用来体现;我国的部分供暖地区建筑节能活动开展的之所以缓慢,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仍然保留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福利型供暖制度;即福利型民用建筑供暖费用大部分是由用户所在的工作单位支付,而用户则支持供暖费用的较少部分,甚至是一些单位的福利优厚,完全给职工支付供暖用电费用,职工节能意识差,出现大量的浪费热能的现象,没有积极地采取有效的节能行为,通常对建筑住宅内的门窗未做好密闭处理,热能大量的散失。为了改变此种状况,应对目前的部分福利型供暖收费制度进行深化改革,将福利型的供暖方式改为工资化,有职工所在单位按照工资的一定比例给职工发放取暖补贴,加强对职工节能意识的培养。

2.2 暖通空调用能价格形成及管理

暖通空调用能价格, 是供热和供电企业通过一定的供热、供电设施, 向用户供热供电, 以保持设定的室内温度, 所形成的供热供电商品价值的货币反映。因供热供电系统是由热源、电源, 热网、电网,热、电用户组成的庞大、封闭、复杂的循环系统, 供暖用热和空调用电具有自然垄断性, 热价、电价不能通过市场自由竞争形成, 只能由政府模拟市场机制而对热价电价进行管理。

热价电价管理内容主要包括热价的制定、构成、调整和执行等。其中热价电价够成管理的主要作用是正确地核算规定热价电价的成本费用, 合理计算热价电价的税金利润, 使热价电价能正确反映热和电的商品价值。热价电价制定管理是根据热价电价控制原则,借助两部制的价格形式,进而使制定的热价能够真实反映热和电的价值,通过一定的手段合理调节用电用热的需求情况,同国家政策保持一致;热价电价调整管理是按照供热供电成本的客观变化和降低成本的政策要求, 通过热价电价调整听证会, 使对热价电价的调整, 供热供电方理解, 用热用电方满意, 政府方认可。

结语:

推行民用建筑暖通空调节能活动,一方面是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降低能耗,较少对大气的污染。另一方面是为了减少住户的空调用电费用,达到即节约电力资源又能较好地保护好自然环境的良好社会格局。在不断地扩大节能活动开展范围,激发更多的商家开发研究节能产品和节能技术,使更多的用户购买节能产品和采用节能技术,实现民用建筑暖通空调节能活动的全面健康发展。

第13篇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职能 柔性战略 企业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企业只有及时、有效地满足客户的要求,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先机。这要求企业在短时间内根据客户的要求,对企业的生产安排与销售策略做出及时的变化与调整。通常将企业这种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主动适应并制定一系列的经营策略的行为成为柔性战略。企业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人,人在提高企业柔性的创造性活动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柔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柔性。人力资源系统柔性化程度对企业绩效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很多学者也认同这一观点,也认为企业柔性对于企业绩效有着积极的正向影响,且这一推断也得到了国内许多学者的实证支持。在这种充满了变动性和复杂性的动态环境下,人力资源系统柔性是否依然对企业绩效有着积极地正向作用,这种作用是否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呢?剖析这些问题对于我们企业在动态环境下了解人力资源系统柔性的本质以及如何有效的利用人力资源系统柔性来提高企业的长期和短期绩效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主要通过研究柔性战略对企业绩效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职能作用,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探讨企业柔性战略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

一、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较早提出人力资源系统柔性这一概念的是学者Milliman等人把人力资源系统柔性定义为人力资源系统在面对外部环境或组织内部的需求变化时,促进组织有效、及时地适应变化的能力。Blyton(1996)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另外一个概念,他认为人力资源系统柔性是指组织灵活运用人力资源要素(如人员结构、数量、工作时间等) 从而适应组织规模和组织结构变化所需要的能力。不难发现,国外学者对于人力资源系统柔性的定义更多的是从资源、环境的角度对柔性产生的原因、运作机理和组成要素进行分析。国内对此的研起步较晚,更多的是从人本管理的角度进行阐述,认为柔性是与刚性相对应的一种全新管理思想,是不依赖于固定的组织机构、稳定的规章制度而进行的管理,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的方式,在人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愿变成人们自觉的行为。

实际上国内对于人力资源系统柔性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缺乏中国文化背景下人力资源系统柔性测量、维度以及与相关变量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认为人力资源系统柔性包括两种资源柔性和协调柔性,其中资源柔性是指资源移作他用时适用的广度,所需的时间与发生的成本。协调柔性指公司系统中的管理者和其他人员通过重新确定资源分配方向、重新构造和重新配置资源等途径,把柔性资源应用到各种新的战略用途的活动进行协调的能力。

基于以上对人力资源系统柔性定义的探讨,可知具备人力资源系统柔性,有利于企业对变化了的外部环境、市场、技术需求等因素做出快速的反应,同时又不至于给企业带来过高的变动成本,从而能重新获取竞争优势。人力资源系统柔性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是因为其在提高企业绩效方面具有独特的战略意义,但由于人力资源系统柔性对企业绩效产生作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研究中所选取的绩效指标不一样,研究的结论也有差异。

二、战略柔性与企业经营绩效关系理论研究

资源柔性是指构成企业现有资源的灵活性、闲置资源的可用性以及潜在资源的可创造与积累性。作为战略柔性的主要表现形式,资源柔性能够使企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动态填补因资源稀缺或专用性资源比重过大而带来的资源缺口,增强对市场变化的动态适应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

本研究旨在探讨动态环境下人力资源系统柔性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首先本文在文献基础上提出了系列假设,由于本文所使用的量表大部分来自于西方的研究文献,为保证中国情境下这些量表测量的有效性,我们对量表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检验,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研究假设。研究发现:资源柔性和协调柔性对企业长期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协调柔性对企业短期绩效也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资源柔性对企业短期绩效却无显著影响;环境动态性对人力资源系统柔性与企业绩效间关系存在部分调节作用,具体而言资源柔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均不受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但是协调柔性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则受环境动态性的调节影响。

三、结论

对于目前激烈的竞争,外部环境条件变化迅速的市场环境而言,企业的柔性战略要求企业的经营策略与产品的研制的具有较高灵活性的可控制性,从而使企业具有很高的灵活性,这一点与其他研究的结果相似。随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进行,相关学者认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企业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验证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职能在柔性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管理者在实施柔性战略时,不应忽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参与作用。

(作者: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1春季班,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外教研室,人力资源管理方向)

参考文献:

[1]李焕萍,季峰,李垣. 柔性战略思想对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作用[J]. 管理科学,2003(6): 8-11.

第14篇

通过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结构研究,提出了一种较全面地评价高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系;并将这一体系运用于公关与策划专业学生的实测,说明了目前高职公关与策划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际状况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关与策划专业;创新能力;创新教育

根据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市场将在我国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有关市场调查与策划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将越来越成为各类建设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在一些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要求学生在1―12年级基础教育阶段就应该学习生活中的经济,掌握一些做生意的能力。这方面的能力更是构成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要培养的核心能力之一。[1] 高职院校公关与策划专业开设多年,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仍囿于传统教育的框框之中,其教学目的、内容和方法,仍不能适应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为了推进这类专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依托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跟踪调查研究”项目,对我校这类专业的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创新能力结构体系构建

我们在综合考虑各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及其有关专业的特点,设计出高职大学生创新能力结构模式及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由两类因素群、六项一级指标和 19项二级指标构成。一是创新能力智力因素,包括创新思维能力(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创新学习能力(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发现问题及自主学习能力、更新知识能力);创新技能(完成特定工作的普适能力、专业技能)。二是创新能力非智力因素,包括创新意识(对创新能力的认知、创新理想、创新信心);创新精神(创新的自觉性、创新兴趣和好奇心、敢于探索的精神);创新人格(有责任心和求真务实、自我调控和自我激励、不怕挫折和雷厉风行、心胸开阔和能团结人、独立思考和独当一面)。根据以上结构模式和指标体系,我们进一步将各项指标具体化,并设计出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了实测和调查。

二、调查结果与现状分析

调查选择了我校各类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为对象。本文只介绍对公关与策划专业学生的调查分析结果。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共向不同年级的公关与策划专业学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77份。回收率90%以上。调查材料用SSPS20.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按优、良、一般、差、很差计算等级。

1.创新能力智力因素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创新能力因素的指标中创新思维能力的优良比例平均为65.7% 。批判思维能力优良率最高(68.8%),其次是创新能力智力因素三个方面的指标中,创新思维的优良比例平均为65.7%。说明虽然达到一定水平,但并不算高。逻辑思维能力(64.8%),最后是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63.5%)。在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中,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形象和直觉判断能力最差。

创新学习能力的优良率为70.3%,是三个方面指标中最高的。比创新思维能力高出近5个百分点。创新学习能力的两方面指标比较,收集信息的能力高于发现问题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前者优良率为71.4%;后者为69.1%。收集信息能力的指标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检索信息的能力、辨别信息价值的能力和加工信息能力。不轻信、常与别人交谈、调研能力三方面都差一些。发现问题和自主学习能力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强烈求知欲、主动学习、独立自主学习。学习注意力集中、有自学方法、主动向老师提问则差一些。同创新思维能力一样,学生对创新学习综合能力的评价很低,优良率仅为17.2%。

创新技能的平均优良率只有43.3%。远远低于前两个方面。特别是专业技能优良率仅为16.4%。这反映了学生要求加强培养技能实践训练活动的强烈愿望。学生对创新技能综合能力的总评优良率,远低于前两个方面的综合能力水平,总评优良率仅为13.4%。

创新能力智力因素的三大方面总平优良率为59.8%。其中最差的是创新技能,其次是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学习能力中更应加强良好学习方法的养成以及与老师,同学相互沟通的能力,培养多思多问的学习习惯。创新思维能力中更应加强想像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专业技能中更应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如科研活动、设计活动等等。

2.创新能力非智力因素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关于创新能力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不少研究者、科学家、文学家和其他方面的专家认为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重要。但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而言,我们认为创新能力智力因素应显得更重要一些。在权重设计上,智力和非智力的比例,我们认为可设为6∶4。创新能力非智力因素三个大方面的测评结果和分析如下:

创新意识的总平优良率为33.1%。其中创新能力认知力为30.2%;创新态度和信心为37.6%。这说明高职大学生,特别是像公关与策划等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学生,创新意识偏差。这同他们对创新能力不重视有关。调查情况说明,这类专业学生几乎普遍认为没有开展科研和从事创新活动的必要,一般都不认为创新能力与就业和成长有密切的关系。他们大都对具有创新才能缺乏信心,也很少与老师和同学讨认这方面问题。创新精神的总平优良率为65.5%。远远高于创新意识。其中创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平均优良率为61.8%;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为66.0%;敢于探索精神为63.1%。创新人格的总评优良率达73.8%,不仅是非智力因素中最高项,也是全部创新能力因素中的最高项。

以上两方面的调查结果说明:一是学生创新能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水平大体相当。创新能力非智力因素三大方面的平均总优良率为57.5%,略低于智力因素(59.8%)。如按6∶4的权重计算,创新能力总计优良率为58.9%。这一结果大体反映了高职大学生,特别是公关与策划这类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一方面说明,他们已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说明,创新能力还不高。二是创新的综合能力差。从单项看学生各有其创新能力的优势方面,但却普遍反映综合的创新实践能力,即具体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学习中的创新问题的能力很差或比较差。三是创新意识不受重视,其优良率是两类因素六个大项中最差的一项。

三、几点建议

1.当前首要任务是提高高职院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认识。最近国务院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这意味着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层次上将取得同普通高校的同等地位,不仅要培养专科生、本科生,而且要培养硕士生、博士生。这为高职院校培养具备高素质的创新型技术应用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抓住国家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机遇,创建高职院校创新教育体系。创新教育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首先要调整教育目标,树立创新价值新取向,真正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列入学校议事日程。其次,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都要加大改革力度,使之与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相适应。第三,必须建立一支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第四,要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的环境,如建立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自由思维和自主发展的空间等。第五,建立一套创新教育的评价系统,以一系列实际措施保障创新教育取得实效。

3.创新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为破突口,实现产学研“零距离”对接。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是以实践教学为核心,把课堂向社会、企业拓展,真正实现名符其实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尽快落实国务院提出的“企校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等新模式,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

4.重视公关与策划等专业和课程在创新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这类文科专业和课程,不仅本身对学生具有更高的创新能力要求,而且它们还是培养各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所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加强对这类专业和课程创新教育体系的建设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韩云霞,《美国创业教育的开展概况与启示》,《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邓成超,《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量质化评价》,《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第15篇

>> 基于Zigbee技术的智能大棚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智能手机和加密短信的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IMOS平台的智能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C#.net的远程医疗诊断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NET远程在线教育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NET的远程教育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JQUERY与.NET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NET架构的实时数据库状态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ARM的智能家居远程监控系统设计 基于ARM的智能家居远程监控系统设计 基于ARM的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基于.Net平台的电力安装验收系统Windows Mobile移动终端设计与实现 基于.NET框架的电力计量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电力载波的城市LED路灯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基于GPRS的电力系统远程监控设计与研究 基于ARM的远程无线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个基于WEB的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的远程司法鉴定业务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蓝牙4.0智能开关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DM642DSP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Microsoft Sync Framework Developer Center. [ EB/OL]. /zh-cn/sync.

[5] - Great Maps for Windows Forms and Presentation. [ EB/OL]. (2010-7-3) /KB/miscctrl/GMapNET.aspx?msg=3013043.

[6] Using an Asynchronous Client Socket [EB/OL]./zhcn/library/bbx2eya8(v=VS.90).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