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经营机制创新,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
建筑业属高度竞争的服务行业,根据十六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行以“国腿民进”优化产权为核心的国旗第二轮改革,将公有资产逐步从建筑企业中退出,引入民营资产或其他优良资产,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盘活存量资本,扩大增量资本,是进一步焕发企业活力的有效途径。
改革股权结构,调整企业内部股金比例,提高经营者和经营层的持股比重和责任意识,实行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入股,鼓励经营、管理、技术骨干持大股,把其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改进员工持股计划,打破人人持股格局,大力培育内部股权交易市场,通过股权交易,使员工股向经营骨干集聚;改变目前职工持股会的持股方式,待条件成熟时取消职工持股会,真正体现出资人到位,形成股权流动机制,并逐步完善股权管理制度;通过吸收外资和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资本,引进其先进的理念、经营机制和内部管理方式。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切入点,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一步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严格规范企业内部运作,提高企业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按照《公司法》、《公司章程》规定,建立一系列议事规则及监督机制,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机构相互独立、相互制衡、权责明确、协调运转。股东会是建筑施工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应充分行使其权力来决定重大问题,选举产生董事会、修改公司章程,审议批准董事会、监事会的报告等。加强董事会建设,董事会处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枢纽地位,制定《董事会决策制度》等一系列具体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发挥董事会在制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资本经营、内部组织结构调整,借助外脑,吸收专家的意见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档次;加强对董事会的监督、评估,提高董事会的决策功能。监事会是股东会领导下的公司监督机构,建全监督制度,强化监事会的功能,依法对董事、总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行为行使监督职权,保障股东权益和公司利益不受侵犯。
国有施工企业改革创新的重心要放在激活机制上。当前国有施工企业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弊端,不断深化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就要现从改革管理机构入手,按照精干高效原则,采取“定员、定编、定岗、定薪”,实行全员公开竞争上岗,择优选聘,分流人员,精简机构。在慎重稳妥地清理不在岗人员的劳动关系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劳务作业层与企业的分离力度,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劳务公司,通过市场化的办法,促使其走上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之路;全面理顺劳动关系,管理人员也实行劳动用工市场化运作;在控股或参股子公司建立起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劳动关系,逐步松卸企业多年的包袱,促使企业轻装上阵。
分配是激活企业经营机制的主要手段。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与市场接轨,体现绩效第一的原则,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拓宽分配的思路与方式,重新设计企业的薪酬体系,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充分拉开分配差距,实行贡献与薪酬挂钩,也给与薪酬挂钩,效率与薪酬挂钩,探索工资、奖金、津贴、股权期股、学习培训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分配方式。
2、组织机制创新,可以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组织机制创新是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以调整组织机构和整合优势为主线,着力在经营管理体制上改革创新,从而建立与市场化经营完全对接,并同施工企业相适应的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
创新经营承包方式,本着加大激励与加大风险相结合,放开经营与强化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界定责权利关系,实行利益与风险对等,权力与义务并存的经营权租赁承包,在各单位承包班子足额交纳风险抵押金,并对其加强监管的前提下,明确承包基数和承包时间,实行独立核算、确保上交、超额归己、亏损自负、调动各方经营的积极性。实行经济责任追究制,凡因管理不善造成亏损的,严肃追究承包者的经济责任直至法律责任。
企业内部全面推行工作和经济责任制,按照“全面责任制,彻底市场化”的要求,将一切可以按照市场化运作的管理部门推向市场,不能按市场化运作的部门强化经济责任制,并把指责目标细化,总经理与各部门分别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以提高工作责任和工作效率。
不断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出售、租赁、兼并等多种方式,大力推进第三层面的归并、重组、剥离等改革工作。分别按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减员增效、激活机制的不同要求,对现有专业分公司采取不同的思路、途径与方式进行改革,理顺其产权关系,明晰市场主体,整合企业资源,组建“专、精、尖、特”,适应性强、机制灵活的各类专业公司。对涉及企业产业布局及发展全局的,如对装饰、市政、安装、钢构等经济块进行控股,组建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增强其独立运作和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在突出工程建筑这一传统主业的同时,加快这些领域的发展,以提高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全面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对企业发展影响不大,且体块较小的,实行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经营者和技术业务骨干持大股放开搞活,减人增效。
强化主业,分流副业,主动适应市场,积极慎重地推行生活后勤系统的改革剥离,妥善分流原有职工,促使其面向社会自主经营、自食其力,同时将企业有关职能与社会化管理对接。
3、管理制度创新,壮大企业经济实力
创新管理制度,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夯实发展根基的有效手段。为适应市场竞争形势,针对企业新的经营管理体制,按照《公司法》及国家、地方、行业法律、法规,重新制定各部门层次的职能标准,理清相互间的经济关系和管理关系,对原有的生产、经营、财务、资金、质量、安全、文明、设备等各项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检查疏理,建立符合企业发展新形势的管理制度,确保企业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职责分清、赏罚分明,营造以制度管人,以规章管事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突出资金管理。强调资金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资金运用和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行和整体效益。在企业内部成立资金结算中心,对资金运作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调配、监督控制,所有资金进出均通过结算中心办理,实行资金计划调度使用,规范内部资金市场,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制定严格的用款制度,大额资金使用采取报批制,重点掌握工程项目资金的来龙去脉。积极推广网上银行系统,对企业内部资金运行进行实时监控,动态管理,与规范化的资金流程管理接轨,从而优化资金投向结构,提高资金宏观调控和整体运作能力。
深化成本管理。坚持“企业是利润中心,项目是成本中心”的原则,企业内部成立成本管理中心,制定成本管理办法,形成一套完整的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系统。加强项目成本的监管工作,落实成本控制责任制,实行材料采购和劳务队伍公开市场竞争制;对项目部实行分段考核,定期开展经济分析,将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进行对比,分析存在的差异,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调整,控制和降低各项费用开支;加强监管审计,形成有效的检查监督机制,以目标成本为依据,从预算收入、主要实物量、价格、分项成本和资金等方面入手,开展对项目成本的稽查工作;严格工程项目的事前、事中和竣工审计,采取有效措施,制止项目亏损。
落实项目管理。施工项目管理是企业效益的源泉、信誉的窗口,也是企业一切管理的落脚点。企业的管理重心应转移到项目管理上,实行项目经理授权经营,建立起科学的在建工程施工管理组织体系,推行工程项目强制性标准和项目经理考核奖惩办法;强调过程控制,加强检查监督,加大对项目部的运作控制及服务监督力度。总之,项目管理应以合同管理为龙头,以质量、进度、安全为核心,以成本管理为手段,以经营和社会效益为最终目的,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
实行质量安全目标管理。健全完善质量安全体系的运行保障机制,贯彻实施三大管理标准,实行体系的一体化,通过三大管理体系的整合,将三大管理体系认证与企业的基础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逐步解决两张皮现象,进一步增强三大管理体系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全面落实安全质量责任制,结合开展创优夺杯和创建文明标化工地活动,加强安全质量的监督考核。
加强合同管理。落实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员,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对合同进行分级、分层、分类管理;建立合同签订前的申报备案制度和合同执行过程中信息反馈制度,并对签约、履约进行过程监控,实行规范化、程序化管理。加强合同的索赔管理,凡因对方违约造成的损失,落实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组织索赔。
严格联营承包。实行分包联营队伍资格准入制度,加强对分包联营队伍的管理与控制,杜绝“一包代管”、“包而不管”现象,同时,收编经多年合作信誉良好、基础扎实的联营队伍,扩大市场份额与整体竞争力。
[关键词]施工企业 经营 管理
经营是企业以市场为主要对象,通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了实现企业的总体目标而进行的与企业外部环境达到动态平衡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活动。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是指正确认识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指导企业决策,实现企业目标,求得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思想,即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
1 加强开发力度,不断完善经营管理
经过近年来激烈的市场竞争,摸索出一套适应市场的经营开发思路和措施,即:转变观念、思路创新是走向市场的前提;一流的人才、先进的设备是夺取市场的基础:经营开发组织结构的完善是取得市场的保证;树立精品意识,讲求市场包装是占领市场的核心;“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搏击市场的策略;得当的奖励机制是取得市场的手段等。这些思路和措施的出台,使企业职工的开发观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开发意识增强了,工程开发的质量和效率也大大提高了。但是,市场是瞬息万变且残酷无情的,必须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完善“大经营”战略。
1.1 大力推行“三级开发”的模式。鼓励各施工(生产)单位及工程项目部独立自主进行开发和经营,分解开发压力,逐步从以组织指挥生产施工为主转向经营开发和施工管理并举,并逐步发展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实体。
1王进一步加强开发营销力度。为激励开发人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加大了经营开发的奖励和兑现力度,提取中标工程总价的0,15%作为奖励基金,奖励那些在经营开发工作中作出贡献的人员,调动经营开发人员的积极性。
1j交市场真心朋友,建客户永久网络。市场经济除了市场手段外,还有一个感情投资问题。交市场真心朋友,建客户永久网络,特别强调一个“真”字和“久”字。牢固树立“客户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客户的需要就是我服务的宗旨”的新观念。对那些潜在的客户也要交真心朋友,避免短期行为。
1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前提
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就是施工企业接到中标通知书后对该工程有个总体规划,结合施工现场既有情况和当地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明确管理思路,施工技术人员认真审核施工图纸,对于图纸与现场不符将来要发生设计变更的情况要早做准备,对于不构成工程实体的措施工程要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明确措施工程工程数量,编制出可实施的施工组织设计文件,核算人员根据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编制出工程预计总成本,明确成本控制目标。确定成本计划。
影响工程成本控制的一个不可忽视环节就是施工措施中的脚手架工程、过渡工程、临时驻地建设、临时便道、搅拌站建设、安全生产防护工程,这些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一定要合理适度,切不可为了便于施工、为了舒适漂亮、为了确保行车安全、施工生产安全等等,不顾成本来组织施工,一定要反复斟酌,进行合理的施工方案比选,确保施工生产需求情况下确定这些工程项目工序和相应的工程数量,有效地控制工程成本。工程实施过程中工程量确定对核算时有据可依,劳材机数量能够有计划的采购实施。同时措施工程工程数量一般都是安拆、往返搬运装卸、打入拔出等方面的工作量,如减少一个工作量,就可减少一系列成本,直接降低工程总成本。因此一定要合理组织设计。
2合理的进度是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
工程项目的目标是一个由质量进度、造价三要素组成的矛盾统一体,其中任何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另外要素的相应变化。工程质量上必须符合国家及行业的相关标准,由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其进行监管,在此基础上,施工企业只能在造价和进度上进行调整,施工过程中必须做到造价控制与工程进度兼顾。
现在的施工企业多数工程项目前期受到拆迁制约造成窝工,后期出现赶工现象。造成大量人力财力费用投入,加大工程成本。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施工企业前期要不断与业主沟通,尽快协助业主完成拆迁目标,尽早达到合理工期布置,同时做好与业主前期拆迁现场沟通记录,为工程索赔准备资料。后期属业主原因造成赶工,也要收集整理工期索赔资料,争取得到补偿。
3精细的分包合同管理是成本控制的关键
首先要选择好外协队伍,具有良好信誉和优秀技术人员的外协队伍是确保工程工期、质量、盈利的前提,否则影响质量出现返工,达不到工期出现抢工、违反安全操作造成安全事故等现象,势必增加工程直接成本,影响经营效果。
其次要确定合理的合同条款。合同条款的订立要条理清晰、内容缜密、措辞严谨,合同双方的权责要明晰,特别是对应承担的风险内容、承包的范围、幅度要划分清楚,分包单价要提前在清单中约定,杜绝不签合同先进场施工现象,避免后期的结算纠纷。
最后要做好过程结算和最终清算工作,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合同要求经现场确认完成工程量,且符合验收标准后,在与计量支付。现场验收技术人员一定要以身作则,杜绝超验冒验情况发生,财务人员严格控制资金拨付,不可对分包队伍出现超付款现象。合同履行结束要按约定条款认真进行清算,及时合同清算使工程总成本更加准确,管理人员能够更好的掌握工程经营状况。
4物资材料管理是成本控制重中之重
材料费在工程成本中占据一多半比例,控制住材料价格和材料消耗量就控制了工程成本的一多半费用,因此材料管理非常关键。
首先大宗材料的采购必须招标。只有通过正式的招标,形成竞争机制,才能采购到性价比高的产品。招标文件中要制定完整的技术规格、合理的付款方式、明确的服务内容,特别是单价包含的内容一定要约定清晰,是否包含运输装卸用,交货时间地点,验货标准等,都要认真评选确定最佳供货商,选定最优单价。
其次就是材料现场管控,货物的验收管理,重点在点收计量,好多供货商单价压低,但供货时亏方严重,物资点收人员责任心和现场验收计量管理很关键。同时发料管理不容忽视,一定要按计划发料,没有技术提料单绝不发料。
最后还要做好周转材料的现场管控。周转材料是施工过程中不构成工程实体,是施工措施中消耗的材料,周转料的合理用量,合理周转,有效的回收再利用,周转过程中的维护保管,废旧物资处理费用等都将直接影响工程成本,并且这部分成本不确定因素很多,也是控制的难点,应引起高度重视。
5成本分析及工程索赔是工程经营管理的必要措施
工程中标签订施工合同后,施工企业首先要根据工程的特点结合当地市场环境,确定管理思路,本着便于归集成本的原则划分为若干个核算单元(可以按专业划分,也可按作业段划分,也可按分部分项工程划分等等),根据核算单元统计施工图数量,明确核算范围。
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成本分析,一方面根据统计核算、业务核算和会计核算提供的资料,对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和影响成本升降的因素进行分析,以寻求进一步降低成本的途径(包括项目成本中有利成本的挖潜和不利偏差的纠正);另一方面,通过成本分析,可以从账簿、报表反应的成本现象看清成本的实质,从而增强项目成本的透明度和可控性,为加强成本控制,实现项目成本目标创造条件。与收入量价对比,为工程索赔寻找突破点。
目前常用的成本分析法是,项目部月成本分析,公司季度成本分析。成本分析主要分为材料费分析、人工费分析、机械费分析、其他直接费分析、间接费成本分析。采用对比法分析,将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对比,实际成本指标与上期成本指标对比,实际成本与对应收入对比,分析成本变化原因,属自身管理造成原因应及时纠正,加强控制,属业主或其他不可预见因素造成的原因应收集整理索赔资料,及时找业主设计监理完善签认手续,通过增收提高经济效益。
新时期我国电力市场竞争加剧,电力施工企业面临更多的挑战,因此要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电力施工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协调企业的各方面,提高电力施工企业的深入发展。目前,我国电力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要对思路、方式以及管理的内容记性创新,根据电力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并从总结的经验和教训中改革和创新,制定完善的管理体制,为电力施工企业的发展和改革提供良好的管理基础。
二、电力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模式陈旧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电力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较为陈旧。电力施工企业过于注重产值,忽视了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企业存在抢占市场、赶工期等现象。过于陈旧的经营管理模式以及淡薄的经营管理理念,难以满足新时期电力施工企业的发展需求。例如,电力施工企业只有年度产值考核目标,但没有成本控制的目标;只规定了项目的完成时间,但对竣工决算没有具体的实践考核等。
2.缺乏激励机制
目前,我国大部分电力施工企业对工程项目的管理采取粗放式的管理,同时缺少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以及激励机制。大部分电力施工企业没有构建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企业经营的效果没有与管理人员的收入进行有效的挂钩,缺乏科学的约束激励体系,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不能够以积极热情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也较为简单粗放,电力施工企业的成本核算时出现不准确的现象,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不到保障。
3.人员配置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目前,我国电力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着人员配置的问题。首先,企业各部门都存在着人员冗杂的问题,实际具备管理职责的人员少;其次,电力施工企业中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化管理人才,很少有员工具备创新能力,企业整体的人才储备量较少。主要原因是目前大部分的大型电力施工企业都是根据传统电力系统的要求进行员工的安排,而小型的电力施工单位仅仅配置简单的内部管理机构,电力施工企业的人员流动性较大,难以留住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同时有着冗员的问题。这些都影响了电力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4.竣工结算滞后
目前,我国电力施工企业的竣工结算较为滞后,影响了电力施工企业的经济运行,带来了经营风险。电力施工企业承包的项目大多数为投资大、周期长、涉及广、技术先进的工程。该类项目施工管理较为复杂,经常出现竣工结算延迟的问题,施工竣工结算滞后、工程进度没有及时确认,导致账务不清楚,不能够及时的进行损益结转,给企业的运行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5.流动资金周转困难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电力施工企业回款较慢,流动资金周转较为困难。大多数的电力施工企业都面临着账款回收不及时的问题,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运行和周转,由于资金难以回收,垫付了大量的资金在项目中,影响了企业的资金循环,企业的资金周转率低下,企业难以正常的生产和运作,不利于企业稳定发展。
三、提升电力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对策
1.完善电力施工企业的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是电力施工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培养并且挖掘员工的潜能和创造能力,能够有效的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最终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要完善电力施工企业的激励机制,培养员工的责任感,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鼓励员工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以敬业爱岗的精神服务企业,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成长。
2.健全资金管理制度
新时期,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电力施工企业要借组新技术提升企业的资金管理水平。企业可以通过财务和资金管理、监督制度的实施,来保证企业资金的周转效率,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安全生产。资金是企业运行的重点,通过对预算、执行以及施工情况的管理,对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评估,加强对资金的监督管理。同时,要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确保企业资金的安全周转。
3.树立正确的经营管理理念
电力施工企业静音管理中,管理人员要对以往的管理理念进行改革创新,树立风险意识。提升电力施工企业的竞争力必须要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质量,通过对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将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融合到企业的管理结构和组织管理中,贯穿到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电力市场不断改革发展,电力施工企业要根据时代和市场的需求,正确认识不断进步的市场,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控制成本,对企业中不合理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进行变革,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经济效益
一、前言
随着我国不断深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与此同时,我国的市场经济也在高速发展,建筑施工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与挑战,内部竞争就显得日趋激烈。只有以施工经营管理为中心, 对实施的工程进行高效的运作和合理的组织, 有效的考核、跟踪及控制项目成本,增强竞争力,才能够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本文就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及经济效益进行探讨。
二、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1.部分建筑施工企业没未能够正确认识成本管理的意义及作用,他们缺乏全过程的管理,认为成本管理就是控制间接费、材料费、机械费、人工费等费用。这样一来,就造成整个建筑施工企业都没有形成一套切合企业实际情况,可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制度,也就不可能有效地预见施工过程中成本易上升的工序和重点管理环节。
2.部分建筑施工企业技术人员短缺,施工技术力量严重不足,这些因素都导致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较差。近几年来,虽然政府有关部门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来加强对于建筑施工企业人员的培训,一些建筑施工也请专家对自己的员工进行岗位培训、专门教育。但是总的来看,还有很大一部分建筑施工企业舍不得花大力气去搞培训,决策滞后,无法满足市场对企业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也无法满足基本建设发展的速度。
3.材料管理不善
有效的材料管理,是保障建筑施工企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取得较大效益的关键,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很多建筑施工企业材料管理不善,严重影响了企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选好工程管理人员
一个懂业务会管理的工程管理人员,不仅能控制工程造价,而且在管理过程中能平衡各种关系,在结算中能按规范要求办事,在扫尾时不留尾巴。因此选调工程管理人员要因才选人,而不是因人选人,因人选人只能浪费国家的财力。当前工程超概算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用人的问题。同时,也应该注意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人才不是一天形成,而是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而成,工程管理就是对工程质量、进度、资金、安全的把握,当前工程建设任务繁重,需大量的专业人才。而人才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只能靠培训来解决,通过培训使他们提高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达到控制造价的目的。例如某建筑施工企业为提高公司员工素质,加强施工工程的技术管理和施工工程过程中各环节的工作质量,规范各种资料管理,为工程竣工、结算打下坚实基础,于近日召开了公司施工技术工作会暨培训会。公司经理从项目施工的环境、管理的专业程度以及公司项目施工人员的现状和结构情况阐明开展专业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紧迫性;公司班子成员,公司经营预算部、工程部职工就合同签订时应注意的问题、工程的索赔、现场签证的处理、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报审、图纸会审、技术(安全)交底、如何做好工程的预(决)分别进行了交流,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了整改和预防措施。公司此次的培训会对完善项目各种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加强施工现场技术管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公司夯实项目基础、实现项目精细化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建筑工程的项目成本, 项目成本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信誉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要求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节约项目成本,有效地实现经济效益最优化的目的,达到成本管理的最佳效应。可以通过精打细算,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做到成本与质量二者之间的有机统一。建筑施工企业应该树立新的成本管理理念,完善内部成本激励机制,将每个员工的工资奖金与成本内容、工作目标、岗位责任进行挂钩,相互联系,上下浮动,在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的同时,也让员工有自觉节约成本开支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成本效益,形成人人头上有指标、每个岗位有责任、层层考核有目标的工作机制。真正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立体动态成本管理,有效地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能力和生存能力。同时,实现安全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经营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工作现场,搞调研分析,掌握第一手材料,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必要投入前提下,挖掘潜力,减少非生产性支出,加大可控成本费用管理力度,严控预算外支出。既要抓好大额资金的管理,也要抓好小额资金的管理,切实降低财务费用;要规范财务制度,督促基层单位做好账,杜绝不规矩操作。
五、实现建筑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
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务必要紧紧围绕企业预算管理“责任有主体,预算有依据,执行有控制,调整有程序,评价有标准,考核有奖惩”六个方面总体要求,从“编制、审批、执行、控制、分析、评价、监督、考核”八个环节确定目标,并注重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体现企业战略管理与战略决策要求。编制预算充分考虑企业的战略导向,合理高效配置资源。二是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一体化与模式化,努力形成公司与各项目部预算管理“内容、要求、流程、方法”统一。三是促进基础管理工作提升。把全面预算管理与对标工作、信息化建设、“良好业绩创建年”活动相结合,坚持分级归口管理、按事项编制预算、落实预算责任、明确编制依据、强化过程控制、健全内控体系,努力促进各项工作上水平。同时,强化预算管理,制定严格的监控措施,密切跟踪其实施进度及完成情况。对总部确认的重大事项,各业务主管部门要制定相应的预算管理规定,实施例外管理。各部门应根据分工明确责任,确保重大预算项目在预算控制及监控范围内,有效防范及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与此同时,扩大预算考核范围,加强考核力度。预算管理考核范围涵盖预算管理的全过程,不仅对预算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预算编制过程、预算完成准确率以及预算执行状况分析等也纳入考核范围。建立全面预算考核机制,以考核促管理,将各层预算组织全部纳入考核体制,促进各预算成员建立预算管理意识,提高全面预算管理水平。
六、加强材料精细化管理,控制材料支出
对于建筑施工工程而言,较难控制的环节就是在于材料支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现场施工人员随意浪费材料、领取材料的现象,这些不必要的材料支出严重地制约了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加强材料精细化管理,将材料的使用量严格控制起来。项目部工程技术部门按施工进度和施工图来计算出用料数量,施工班组根据施工需要来领用材料,实行限额领料。如果施工班组节约了材料,那么企业应该给予奖励,如果超出了用量,那么就从施工班组的结算金额中扣除这些超出的材料费用,由他们自行承担,这样责任到人,必然会大幅度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损失。
七、结语
总之,建筑施工企业应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一步降低消耗,挖掘内在潜力,有效地加强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大幅度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穗平.论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及经济效益[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01):114-119.
[2]张迎辉.加强成本管理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辽宁建材,2005,(02):120-124.
[3]李英红 袁清华:提高经济效益是加强成本管理的必由之路[J].一重技术,2004,(04):136-139.
[4]张 倩:加强项目成本管理是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12):174-176.
改革股权结构,调整企业内部股金比例。提高经营者和经营层的持股比重和责任意识,实行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入股,鼓励经营层、管理层、技术骨干持有大份股额,把其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改进员工持股计划,打破人人持股格局,大力培育内部股权交易市场,通过股权交易,使员工股向经营骨干聚集;改变目前职工持股会的持股方式,待条件成熟时取消职工持股会,真正体现出资人到位,形成股权流动机制,并逐步完善股权管理制度;通过吸收外资和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资本,引进其先进的理念、经营机制和内部管理方式。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盘活存量资本,扩大增量资本,是进一步焕发企业活力的有效途径。
施工企业改革创新的重心要放在激活机制上。当前施工企业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弊端,不断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就要先从改革管理机构入手,按照精干高效原则,采取“定岗、定编、定薪”,实行全员公开竞争上岗,择优选聘,分流人员,精简机构。在慎重稳妥清理不在岗人员劳动关系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劳务作业层与企业的分离力度,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劳务公司,通过市场化的办法,促使其走上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之路;全面理顺劳动关系,管理人员也实行劳动用工市场化运作;在控股或参股子公司建立起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劳动关系,逐步松散卸除企业多年的包袱,促使企业轻装上阵。
分配是激活企业经营机制的主要手段。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与市场接轨,体现绩效第一的原则,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拓宽分配的思路与方式,重新设计企业的薪酬体系,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充分拉开分配差距,实行贡献与薪酬挂钩,业绩与薪酬挂钩,效率与薪酬挂钩,探索工资、奖金、津贴、股权、学习培训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分配方式。
一、管理制度创新壮大企业经济实力
加强合同管理。落实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员,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对合同进行分级、分层、分类管理;建立合同签订前的申报备案制度和合同执行过程中信息反馈制度,并对签约、履约进行过程监控,实行规范化、程序化管理。加强合同的索赔管理,凡因对方违约造成的损失,落实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组织索赔。
突出资金管理。强调资金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资金运用和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行和整体效益。在企业内部成立资金结算中心,对资金运作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调配、监督控制,所有资金进出均通过结算中心办理,实行资金计划调度使用,规范内部资金市场,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制定严格的用款制度,大额资金使用采取报批制,重点掌握工程项目资金的来龙去脉。
深化成本管理。坚持“企业是利润中心,项目是成本中心”的原则,企业内部成立成本管理中心,制定成本管理办法,形成一套完整的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系统。加强项目成本的监管工作,落实成本控制责任制,实行材料采购和劳务队伍公开市场竞争制;对项目部实行分段考核,定期开展经济分析,将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进行对比,分析存在的差异,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调整,控制和降低各项费用开支;加强监管审计,形成有效的检查监督机制,以目标成本为依据,从预算收入、主要实物量、价格、分项成本和资金等方面入手,开展对项目成本的稽查工作;严格工程项目的事前、事中和竣工审计,采取有效措施,制止项目亏损。
落实项目管理。施工项目管理是企业效益的源泉、信誉的窗口,也是企业一切管理的落脚点。企业的管理重心应转移到项目管理上,实行项目经理授权经营,建立起科学的在建工程施工管理组织体系,推行工程项目强制性标准和项目经理考核奖惩办法;强调过程控制,加强检查监督,加大对项目部的运作控制及服务监督力度。总之,项目管理应以合同管理为龙头,以质量、进度、安全为核心,以成本管理为手段,以经营和社会效益为最终目的,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
实行质量安全目标管理。健全完善质量安全体系的运行保障机制,贯彻实施三大管理标准,实行体系的一体化,通过三大管理体系的整合,将三大管理体系认证与企业的基础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逐步解决两张皮现象,进一步增强三大管理体系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全面落实安全质量责任制,结合开展创优夺杯和创建文明标化工地活动,加强安全质量的监督考核。
严格联营承包。实行分包联营队伍资格准入制度,加强对分包联营队伍的管理与控制,杜绝“以包代管”“包而不管”现象,同时,收编经多年合作信誉良好、基础扎实的联营队伍,扩大市场份额与整体竞争力。
坚持绩效考核。针对企业改制实际,建立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实行经营者资产经营责任制,以资本收益率、经营规模、经营效益、安全质量为主要考核指标,董事会与总经理订立年度《资产经营责任书》,总经理分别与经营班子成员签订《经营管理责任书》,经营班子的收入分配与经营业绩直接挂钩。
二、组织机制创新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创新经营承包方式。本着加大激励与加大风险相结合,放开经营与强化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界定责权利关系,实行利益与风险对等,权力与义务并存的经营权租赁承包,在下属各单位承包班子足额交纳风险抵押金,并对其加强监管的前提下,明确承包基数和承包时间,实行独立核算、确保上交、超额归己、亏损自负、调动各方经营的积极性。实行经济责任追究制,凡因管理不善造成亏损的,严肃追究承包者的经济责任直至法律责任。
企业内部全面推行工作和经济责任制。按照“全面责任制,彻底市场化”的要求,将一切可以按照市场化运作的管理部门推向市场,不能按市场化运作的部门强化经济责任制,并把职责目标细化,总经理与各部门分别签订《经营目标责任书》,以提高工作责任和工作效率。
不断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出售、租赁、兼并等多种方式,大力推进第三层面的兼并、重组、剥离等改革工作。分别按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减员增效、激活机制的不同要求,对现有专业分公司采取不同的思路、途径与方式进行改革,理顺其产权关系,明晰市场主体,整合企业资源,组建“专、精、尖、特”,适应性强、机制灵活的各类专业公司。对涉及企业产业布局及发展全局的,如对安装、钢构、市政、装饰等经济块进行控股,组建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增强其独立运作和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在突出工程建筑这一传统主业的同时,加快这些领域的发展,以提高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全面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对企业发展影响不大,且体块较小的,实行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经营者和技术业务骨干持大股放开搞活,减人增效。
关键词:建筑企业、管理机制、管理理念、管理制度、改革方案
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是建筑施工单位根据自身经营发展战略和企业内外条件,按照现代企业的运行规律,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优化和动态管理,以实现工程项目的合同目标、工程经济和社会效益。从最本质上来说,要想改革首先得从企业的价值观的转变入手,因为思想是实践的基础和方向。再加上社会价值观不断变化,建筑施工企业也只有对自己的价值观进行革新,才能创造性地满足需求,由被动地适应外界形式的变化转变为主动地、创造性地适应外部的变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业主的需求日趋苛刻,垫资、压价的幅度越来越大,工期越来越短,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经营管理机制已经很难适应,一些影响建筑施工企业长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不断暴露出来。下面简要说明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 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1.项目目标偏离企业战略目标
项目目标定位与企业目标不一致,偏离企业发展战略框架,本位主义严重,重项目利益轻企业整体利益。项目经理部企业化,生产资料固化。企业协调控制能力逐渐弱化,企业的整体实力严重削弱。然而在实际中却出现了项目是利润中心,施工企业是成本控制中心的畸形发展状况,导致了项目是盈利的但企业却亏损的局面。企业欠项目的资金无法兑现,只好挂在账面上 ,甚至直接打白条。职工收入很低,怨声载道。这对企业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是对社会的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2.管理模式不合理
我国建筑企业经济效益不高,其主要原因是管理模式不合理,而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的管理模式沿袭的是之前的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具体表现为以行政手段和硬性指令代替科学的管理方法,建筑施工企业按固定建制组织生产,违背了工程建设的客观规律,使的建筑施工企业无法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优化配置生产要素,不可避免地造成资产利用率低下。
3.对资源的管理相对薄弱
就目前国内各大建筑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它们在人力资源管理这一块还是比较薄弱的。有的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停留在对劳动者工资管理的层面上。深入分析会发现,很多施工企业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此外还缺乏相应的经营管理机制和制度。如今人才外流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在建筑施工企业中也体现的比较明显。很多国有施工单位中的中、高层骨干被民间私人施工企业挖走,这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人才的流失这一个方面了,它还造成一连串的不利后果,因为他们带走的除了他们自己,还有他们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以及人脉和产品市场。
4.建筑施工队伍整体素质低
据权威统计,在我国目前从事建筑施工行业的从业人员中,有将近八成的人是从农村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由于建筑施工企业主要需要的体力劳动,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并不像其他行业那样高。这一行业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当然也不能吸引更多专业性高、素质高的管理人才的加入。还有一点就是企业不具备与同行业的巨头抗衡的竞争力,使得企业施工项目不连续,影响企业的效益,造成企业的员工流动性大,人才的大量无序的流动也对提高建筑施工队伍的素质的提高起到了抑制作用。
二 经营管理机制的改革方案
1.改革管理理念
商场如战场,建筑施工行业也不外乎于此。要想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得以生存与发展,在行业中占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强对施工项目的管理,确定合理的成本目标、工期目标、质量目标。明确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这是管理理念改革的关键所在。在实际操作中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做到使三者最优化,因为使其中一个最优的同时势必会对其他的两个方面造成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在确定每点时考虑到该点对另外两个方面的影响,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比较,反复权衡,力争做到使三个方面都达到最优化。需要注意的是,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是前提,在这两者得到保证的情况下才能够去考虑利益问题,满足目标值的相对满意。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的改革创新,必然会极大地推动整个企业经营理念的改革,形成一种不换理念就换人的良好氛围。此外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在矛盾中妥善处理好项目多重目标的关系,施工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谋求生存,与业主的合同条款中的承诺必须兑现。所谓做人做事需以诚信为本,只有兑现了承诺,才能赢得业主的信任,在业主中树立良好的口碑,当然这就是对企业最好的宣传和广告了。
2.制定适应市场的战略发展规划和经营策略
市场战略发展规划和经营策略是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中起决定性的因素。企业经营管理必须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管理不能偏离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的框架,必须遵循经营策略。因此需要针对当前建筑市场行情进行认真分析,同时考虑同行业的竞争态势,本着将企业做大做强的宗旨,合理选择企业经营项目的分布,使得企业的项目覆盖范围与市场需求相衔接同时也要与自身资源配置相匹配,尽量减少经济宏观调控对建筑施工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要认真调研业主的资信、项目的前景,不盲目出击。争取有利的合同条件,处理好规模扩张与利益增长的关系。
3.改革经营管理制度
企业必须要依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其管理行为。制度建设,一是企业管理者和职能部门对项目的管理和控制要规范化、制度化,要尽可能地统一项目管理模式,处理好企业经理与项目经理的关系。项目经理是企业经理在项目上的全权代表,代表企业对外履行合约上的内容。二是对企业本身的职能结构要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的改革优化,分清楚企业和项目直接的不同之处,理清两种之间的关系。同时对于发展战略、服务职能等要不断深入,对于那些行政方面指令或者命令要逐渐弱化。三是要引入绩效考核制度,在制定考核制度的时候要秉着公平性、合理性、人性化的宗旨。对于工作成绩突出的人员进行精神和物质的奖励,提高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完成好既定的施工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利润。
4.改革人才管理机制
人才管理机制的核心是项目经理的管理机制,因此改革人才管理机制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点,在社会对优秀的项目经理都求知若渴的大背景下,需要重视项目经理,同时也可以从自身拥有的人员中选择资质较高的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培养,培养成自己企业的优秀的项目经理,形成自己企业内部项目经理的人才市场。对项目经理实施动态管理模式,用市场机制进行宏观调控,促进项目经理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第二点,要赋予项目经理适当的权利,在施工现场遇到一些突发事情时,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提高他们的信心。让他们把握好责任、权利以及利益这三者的关系,从而保证项目经理的稳定性,使其能够把职责履行到底。第三点,建立优胜劣汰的机制,在企业人事中引入市场化的管理模式。能者上位,庸者退之,为有真才实学的人提供发展的平台,让他们大显身手,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加快企业朝着职业化、经济市场化方向发展的步伐。带动各种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实现建筑施工企业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买亚锋 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创新研究 新西部 2010年第16期
【2】 聂凯 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要点探讨 水力发电 2004年11月第11期
【3】 付红星 浅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 华章 2009年
改革股权结构,调整企业内部股金比例。提高经营者和经营层的持股比重和责任意识,实行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入股,鼓励经营层、管理层、技术骨干持有大份股额,把其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改进员工持股计划,打破人人持股格局,大力培育内部股权交易市场,通过股权交易,使员工股向经营骨干聚集;改变目前职工持股会的持股方式,待条件成熟时取消职工持股会,真正体现出资人到位,形成股权流动机制,并逐步完善股权管理制度;通过吸收外资和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资本,引进其先进的理念、经营机制和内部管理方式。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盘活存量资本,扩大增量资本,是进一步焕发企业活力的有效途径。
国有施工企业改革创新的重心要放在激活机制上。当前国有施工企业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弊端,不断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就要先从改革管理机构入手,按照精干高效原则,采取“定岗、定编、定薪”,实行全员公开竞争上岗,择优选聘,分流人员,精简机构。在慎重稳妥清理不在岗人员劳动关系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劳务作业层与企业的分离力度,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劳务公司,通过市场化的办法,促使其走上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之路;全面理顺劳动关系,管理人员也实行劳动用工市场化运作;在控股或参股子公司建立起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劳动关系,逐步松散卸除企业多年的包袱,促使企业轻装上阵。
分配是激活企业经营机制的主要手段。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与市场接轨,体现绩效第一的原则,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拓宽分配的思路与方式,重新设计企业的薪酬体系,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充分拉开分配差距,实行贡献与薪酬挂钩,业绩与薪酬挂钩,效率与薪酬挂钩,探索工资、奖金、津贴、股权、学习培训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分配方式。
管理制度创新壮大企业经济实力
加强合同管理。落实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员,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对合同进行分级、分层、分类管理;建立合同签订前的申报备案制度和合同执行过程中信息反馈制度,并对签约、履约进行过程监控,实行规范化、程序化管理。加强合同的索赔管理,凡因对方违约造成的损失,落实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组织索赔。
突出资金管理。强调资金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资金运用和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行和整体效益。在企业内部成立资金结算中心,对资金运作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调配、监督控制,所有资金进出均通过结算中心办理,实行资金计划调度使用,规范内部资金市场,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制定严格的用款制度,大额资金使用采取报批制,重点掌握工程项目资金的来龙去脉。
深化成本管理。坚持“企业是利润中心,项目是成本中心”的原则,企业内部成立成本管理中心,制定成本管理办法,形成一套完整的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系统。加强项目成本的监管工作,落实成本控制责任制,实行材料采购和劳务队伍公开市场竞争制;对项目部实行分段考核,定期开展经济分析,将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进行对比,分析存在的差异,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调整,控制和降低各项费用开支;加强监管审计,形成有效的检查监督机制,以目标成本为依据,从预算收入、主要实物量、价格、分项成本和资金等方面入手,开展对项目成本的稽查工作;严格工程项目的事前、事中和竣工审计,采取有效措施,制止项目亏损。
落实项目管理。施工项目管理是企业效益的源泉、信誉的窗口,也是企业一切管理的落脚点。企业的管理重心应转移到项目管理上,实行项目经理授权经营,建立起科学的在建工程施工管理组织体系,推行工程项目强制性标准和项目经理考核奖惩办法;强调过程控制,加强检查监督,加大对项目部的运作控制及服务监督力度。总之,项目管理应以合同管理为龙头,以质量、进度、安全为核心,以成本管理为手段,以经营和社会效益为最终目的,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
实行质量安全目标管理。健全完善质量安全体系的运行保障机制,贯彻实施三大管理标准,实行体系的一体化,通过三大管理体系的整合,将三大管理体系认证与企业的基础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逐步解决两张皮现象,进一步增强三大管理体系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全面落实安全质量责任制,结合开展创优夺杯和创建文明标化工地活动,加强安全质量的监督考核。
严格联营承包。实行分包联营队伍资格准入制度,加强对分包联营队伍的管理与控制,杜绝“以包代管”“包而不管”现象,同时,收编经多年合作信誉良好、基础扎实的联营队伍,扩大市场份额与整体竞争力。
坚持绩效考核。针对企业改制实际,建立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实行经营者资产经营责任制,以资本收益率、经营规模、经营效益、安全质量为主要考核指标,董事会与总经理订立年度《资产经营责任书》,总经理分别与经营班子成员签订《经营管理责任书》,经营班子的收入分配与经营业绩直接挂钩。
组织机制创新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创新经营承包方式。本着加大激励与加大风险相结合,放开经营与强化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界定责权利关系,实行利益与风险对等,权力与义务并存的经营权租赁承包,在下属各单位承包班子足额交纳风险抵押金,并对其加强监管的前提下,明确承包基数和承包时间,实行独立核算、确保上交、超额归己、亏损自负、调动各方经营的积极性。实行经济责任追究制,凡因管理不善造成亏损的,严肃追究承包者的经济责任直至法律责任。
企业内部全面推行工作和经济责任制。按照“全面责任制,彻底市场化”的要求,将一切可以按照市场化运作的管理部门推向市场,不能按市场化运作的部门强化经济责任制,并把职责目标细化,总经理与各部门分别签订《经营目标责任书》,以提高工作责任和工作效率。
风险管理是通过风险识别、评价、对策及通过多种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对项目活动涉及的风险实行有效的控制,采取主动、创造条件、尽量把风险减小到最低,以最少成本保证安全、可靠实现项目的总目标。风险管理对企业最直接的影响是企业经济效益;风险管理好坏,是控制企业经营成本的高低、经营风险损失的多少、企业利润大小的必然手段和途径,只有有效地对风险因子、对各种风险因素加以控制,才能降低成本、减少损失、增大利润。从目前的趋势上看,随着项目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施工项目朝着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综合化等方面的发展,其所包含的投标签约、施工准备、施工过程管理、竣工交付等等方面复杂程度可见一斑;如何规避风险,找出对各种风险有效的措施,对施工企业保持行业内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2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中面临的风险及应对策略
2.1投标风险及应对策略(1)风险分析。建筑行业竞争不断加剧,越来越多企业希望自己能够拿到更多的施工项目,因而很多企业非常重视投标工作。企业没有中标,前期为投标所付出所有努力都是白费;假如低价中标或者投标报价失误、漏计项目或者取费不当,必将给企业带来损失。(2)应对策略。在投标风险防范上,施工企业首先要做好投标项目前期资料收集、整理、判断工作,包含对投标项目本身的技术、财务、盈利分析,用这些分析的指标来确定本施工企业是否要参与投标;第二,在已经决定投标之后,要摸清其他投标企业情况,了解对手的实力和可能采取的措施;第三,在投标实际操作中,要依据《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并结合本公司过往经验和原来储备报价资料来进行;施工企业必须把自己位置确定好,具体的报价工作要结合专业的造价人员来编制,全面防止计算失误性,以及项目的遗漏性;同时根据市场的情况进行必要的微调,要防止出现不当取费。3它合同履行风险及应对策略(1)风险分析。建筑市场的恶性竞争非常激烈,导致很多的施工企业工程利润长期在低水平运行;尤其现在很多施工合同上,价格都是采用计价一次性包死,而且在履约中没有任何调整;在实际操作中,发包人相对所拖欠工程款的事件常有发生,由此衍生风险,一旦由于资金问题致使现场管理不能有效到位,或签证资料不完善、工程质量出现问题等,都会引发业主或者其他利益相关者提出高额索赔。(2)应对策略。一是施工企业在签订合同时,需要仔细会同有关人员对内容字字斟酌,保证优先受偿权;二是在施工过程中对于变更做到勤签证,从而保证日后索赔有备无患;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点:l)会议记录和有关来往信件档案齐全;2)各种施工进度表搜集;3)做好业主、设计方、监理方口头指示记录,以书面形式报告业主、设计方和监理方并确认;4)整理保存工人工资与薪金单据、材料物资购买单据;5)完整的工程会计资料;6)所有合同标书文件、修改增加图纸、计划工程进度表、材料设备进场报表等归类存档。
2.2召财务风险和应对策略
(l)风险分析。一是企业管理混乱。企业预测、采购、储备、组织施工生产,现场管理、验收结算等之间缺乏配合,造成应收款项、存货等不正常损失。二是企业财务决策失误,普遍存在的经验做法和主观决策现象,容易形成不良资产或直接经济损失。三是内控机制缺失。施工企业有制度不执行,存在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资金流失严重。(2)应对策略。一是管理以财务为核心,预测,采购,储备等各环节之间的统筹协调。二是确定与施工企业生产规模相配套的资本结构,发挥财务杠杆作用。三是创新管理,用活资金,化解融资风险。运用信息化手段和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搞好收人分配,更新管理手段,创新承包方式,提高赢利水平。34施工作业的风险和应对策略(l)风险分析。由于施工作业过程引发的不确定因素众多,风险也众多,房屋建筑、市政公用及矿山工程施工,地基与基础、土石方、隧道工程、防腐保温工程、金属门窗工程专、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公路、水工隧洞、电力安装等都有复杂的因素包括在内,这种风险一旦出现,对企业是较大损失。(2)应对策略。施工企业为适应激烈竞争的建筑市场,需要不断开拓进取,积极推进企业现代化管理,并通过标准化建设来完善自己;GB/T19001和15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GB/T14001和150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都是我们要例行达到的目标。通过对标准化建设的目标确定,制订适合本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经营思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对具体目标实施正规化管理,不断对施工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采取一对一的方法解决长期蛰伏在施工企业的老大难问题,必将对风险的因子去除。
关键字:精细化管理,六西格玛管理,并行工程,全面质量管理
Abstrac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fine management mode, and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n the company of the applications of the analysis method and the research ideas, in order to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experience management can rise some guidance.
Key word: fine management, the six sigma management, concurrent engineering,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工程回访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高要求归根到底就是对细节的完美追求。因此,企业要想成功,就要千方百计地重视细节的改进和完善。而细节改进的方向就是要以人为本,对建设单位的要求做到无微不至。只有精细化的管理才能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1、当前施工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成本控制观念不强
虽然绝大多数施工企业对成本控制的意义有深刻认识,并且各有一套管理办
法。但是全员参与,全面、全过程控制的系统控制观念还不强,还停留在堵漏洞
阶段,即堵材料、设备采购、工程分包、劳务分包、非生产性开支等漏洞。对一
些潜在的影响工程项目成本的因素缺乏深刻认识,没有强手腕、硬措施。
1.2拖欠工程款严重
由于拖欠工程款,施工企业资金严重不足,不得不向银行贷款,偿还高额利息,另外,承接重点工程,东借西挪建筑材料来满足工程进度,其结果是再承担材料涨价的风险和造成经济损失。拖欠工程款已经形成了盘根错节相互缠绕的“三角债”,讨债耗费了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已经严重影响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1.3质量管理满足于“差不多”标准
有些企业在进行质量管理时,常常自我感觉良好,每天工作都很正常,不合格的情况也不多,每道工序上都在正常进行,而实际上对每道工序的能力和成本等情况却都知之甚少。正是这些“差不多”的管理,使企业承建的工程质量不能达到要求,降低了企业的实力和信誉,逐渐拉大了与先进企业的差距。
1.4过于务虚
企业领导层热衷于理论层次上的管理思路和经营战略的思考,而不善于将这些思想和管理理论落实到企业具体的管理行动中,过度热心于空泛的理论探讨,而十分缺乏对具体管理方法的研究,企业缺乏行之有效的操作步骤。
2、精细化管理的定义
精细化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为适应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方式,建立目标细分、任务细分、流程细分,实施精确计划、精确决策、精确考核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在经营中有所创新,突破现有发展瓶颈,必须加强对精细化管理的认识,并运用到管理实践中。
3、精细化建造管理模式
精细化建造体系的管理模式运用 TFV 理论,将建造过程看成转化、流动、价值三个组成部分,运用任务管理、流程管理和价值管理,使得利润的最大化和浪费的最小化,同时以顾客为中心,尽可能地满足顾客的需要。
3.1 TFV 生产理论
建筑业的建造过程是在特定地点进行的特定生产过程,其建造生产管理过程
也适用生产管理的基础理论生产管理理论(TFV 理论)。
建筑业的生产活动有别于一般工业产品制造产业,它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过程,
在生产理论上与传统制造业存在很大的共性,仍然可以引入 TFV 生产理论。传统的建筑管理只注重产品,而忽视了过程,引入 TFV 生产理论的“流”的概念后,精细化建造更强调注重建筑产品和建筑过程的结合。
3.2最后计划者体系
精细化建造理论采用最后计划者体系,即计划进度的安排是由项目实际操作管理者来进行的,只有基层的管理者才最清楚该部分工作的进度情况,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调整。所以形成的计划体系详见图2:
图2:最后计划者体系
3.3 5S现场管理理论
建筑企业施工现场是集合原材料、机械设备、半成品(预制构件等)和已成品(在建建筑物等)的场所,其繁杂多变性必定要求科学而实用的现场管理方法。而 5S 管理是经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现场管理理论方法。
5S 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减少现场材料库存,降低设备的故障发生率,减少工作的寻找和等待时间,降低成本,提高建筑产品质量和建筑生产效率,缩短工期,提高安全系数,也能够很好的改善和提高企业的形象和员工的精神面貌。
3.4并行工程
①要求在建筑产品的设计研发开发期间,将开发、结构设计、施工、销售、顾客等各方面结合起来,以最优化的途径、最便捷的速度,按照规定要求来完成建筑工程;
②各类不同专业人员相互协作、共同工作,它建立了信息平台,各项工作可以随时反馈信息,使工作透明化,各个部门都可以了解工程进展;
③并行工程还可以保证建筑的质量,降低工程成本,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可以立即重新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返工与窝工,降低了不必要的浪费。另外,由于在设计阶段顾客的介入,可以使建筑产品更好地满足顾客的要求。
3.5全面质量管理
精细化建造理论中全面质量管理(TQM)要求由过程控制管理来保证最终的建筑产品质量。同时,也要求从设计到施工的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都必须严格对建筑产品质量进行过程监控和检验,并侧重点在于培养每位员工的质量意识,以保证在全员参与中能及时发现质量问题。一经发现建筑质量问题,根据情况,可立即停止施工,进行整改,直至解决问题,从而保证每道施工工序都不出现不合格品,进而使整个建设项目的质量得到控制。
3.6六西格玛管理法
六西格玛管理模式是“寻求同时增加顾客满意和企业经济增长的经营战略途径”,它是使企业获得快速增长和竞争力的经营方式;因而它不是单纯的技术方法的引用,而是全新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主要旨于减少可变性,并通过用各种不同的统计方法和工具来减少可变性,创造出近乎零缺陷的产品。
1)可以将六西格玛作为精细化建造的 TFV 生产理论的补充,用其可以直接度量的量化目标对建筑企业进行改进,同精细化建造相互促进,充实精细化建造理论,使之更加系统、完善,着眼于改变建筑企业传统企业经济收益水平低、技术经济管理整体水平不高的现状。
2)六西格玛与精细化建造结合运用于建筑企业,要求把施工过程细分更加详细,细化到每个施工步骤、施工操作;工期单位的量化至小时,比之传统建造中量化
单位一般为天或周有明显的改进;材料的量化指标取重量单位为 0.1kg 和长度单位为 0.01m,大大精细了量化指标,改变了传统粗犷式的建造模式。
4、结束语
实践证明,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只有不断的运用精细化管理理念来修正自己的经营方略,才能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以适应市场变化和竞争,只有规划好每一分钱,用好每一分钱,才能使企业真正实现健康稳定地发展,又好又快地发展,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闵永慧,苏振民. 精细化建造体系的建筑管理模式研究[J].建筑经济. 2009(1):12-15
关键词:施工企业 经营管理 人才队伍建设
当前,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建筑市场中,大型国有施工企业如何直面竞争与挑战,并使之立于不败之地?笔者认为:面对竞争和挑战,必须得到高素质人才群体的支持。我们以贵州路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路桥集团”)为例,分析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发展趋势,提出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根据施工企业改革发展目标,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要求和未来需求,制定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措施及政策建议。
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基本情况及分析
路桥集团是国家壹级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企业,截至2012年底,贵州路桥集团有从业人员1297人。其中管理人员342人;工程技术人员913人,高中级工程师138人;其他人员42人。男性职工998人,占总人数的76.9%;女性职工199人,占总人数的23.1%。
1.年龄现状及分析。路桥集团35岁以下职工662人,占总人数的51%;36-45岁职工323人,占人数的24.9%;46岁以上职工312人,占总人数的24.1 %。全集团职工平均年龄为36.7岁(见表1)。
表1 贵州路桥集团公司职工年龄结构情况表
年龄段 人数 占总职工人数%
35岁以下 662 51
36―45岁 323 24.9
46―55岁 220 17.1
56―59岁 85 6.5
60岁以上 7 0.5
合计 1297 100
2.学历现状及分析。大专以上学历的职工1105人,占总人数的85.2%,大专以下学历的职工192人,占总人数的14.8%(见表2) 。
表2 贵州路桥集团公司职工文化构成情况表
学历 人数 占总职工人数%
硕士及硕士以上 95 7.3
大学本科 672 51.8
大 专 338 26
中 专 142 10.9
高中及以下 50 4
合计 1297 100
3.职称现状及分析。截至2012年12月,路桥集团共有专业技术人员和执业资格人员726人,占总职工人数的56%,其中拥有执业资格及中高级以上职称的职工共252人,占总人数的19.4%(见表3)。
表3 贵州路桥集团公司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情况表
专业技术职称 人数 占总职工人数%
高级 88 6.8
中级 164 12.6
初级 474 36.6
合计 726 56
4.人力资源现状分析。由于施工行业工作的特殊性,使得集团内部员工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同时,集团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职工占到总人数的85.2%,但是高学历人才仍然比例较低,拥有执业资格及中高级以上职称的职工比例仅仅只有不到1/5,仍显得较低。不过,企业中人员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年轻职工占了50%强(35岁以下),可以通过加强培训工作使这部分人才提升学历,提高职称,才能得以发挥。
二、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发展趋势
随着十二五交通建设的提速,实施高速公路建设三年会战,将对贵州施工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与此同时,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增加和供需总体矛盾仍会突出,人才总量需求和密度将不断提高,管理人才相对饱和与“难引难留”的局面仍将存在。
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是企业急需人才,但无法招揽和蓄留;另一方面,大市场的人才供给将呈现过剩局面,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在宏观层面上仍会长期相对饱和。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的推进,为建筑施工业也带来空前机遇,这一行业将会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供需的热门行业。
三、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1.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树立人才兴企的科学人才观。企业管理人才是企业兴盛之本,也是企业实力的标志,因此,企业要长足发展,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必须跟上企业发展。
2.营造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大环境。切合本地实际,创建和完善适用紧缺人才的培养环境,打通紧缺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建立人才有效使用和蓄留的长效机制。创建适合人才成长和蓄留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工作和生活环境,大力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创建企业文化,完善人才引进和成长的激励制度。
3.全面推行行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信息化管理。创建施工行业企业人才库,面向社会融通企业人才供应、引进、培养和需求信息,科学地预测规划和引导调节企业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促进施工行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开发科学化、制度化。
4.突出企业中高级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和素质提升。建立科学的进修、培养和个人终身教育机制,注重实践培养和在职晋升,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5.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自身素质建设。企业人才的成长和蓄留,作用的发挥和待遇的提高,与自身的不懈努力、艰苦奋斗和素质持续提升是分不开的。只有引导企业管理人才到企业发展,克服当前所处企业条件差、待遇低、作用发挥有限的现实困难,而执着于不断学习和提升个人素质,不断蓄积个人能量,才能最终迎来展示个人能力的机会。
四、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施工企业应在摸清所需人才的基础上,采取与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推动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结合,为施工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解决企业缺乏人才的难题。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经济正在全面转型升级。伴随人口红利的快速消失,中国服务业的发展也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酒店业是典型的服务行业,人力资源是酒店发展最宝贵的资源。作为一个具有较长历史的国企酒店,经历市场起伏后,翠湖宾馆坚持以人为本,将酒店心理契约管理成功地应用到本土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帮助酒店渡过难关,成功转型,形成品牌,重塑企业昔日辉煌。其中的一些做法值得同行借鉴和吸取。
关键词:心理契约 酒店 人力资源 应用
一、现代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酒店是以人为中心的行业,酒店的优质服务和产品都是以优秀员工为基础或载体向客户传递和表达的。在某种程度上讲,酒店管理可以说就是运用先进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对酒店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和开发,使其得到最优化的组合,发挥最大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全体员工的素质,不断提高劳动效率,提升企业经营效益的过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正在全面转型升级。酒店业是典型的服务行业,人力资源是酒店发展最宝贵的资源,是酒店价值链中最关键和最核心的要素,成为酒店持续发展的动力源。伴随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竞争的加剧将成为必然,酒店的发展和竞争也必将导致酒店劳动力市场资源相对不足,酒店员工流动的速度随之加快。一些受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学历高、年龄轻、饭店从业经验比较丰富的管理型、技能型员工成为各大酒店争夺的对象,频繁的员工流动是很多酒店,包括品牌酒店所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非常难以解决而却现实的问题。另外,由于酒店的管理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一些在酒店工作多年,手上掌握客户资源信息、从业经验丰富的管理型和技能型的酒店管理干部也在流失,导致酒店核心技术扩散,客户流失,市场缩减,经营成本上升,优质的人力资源已经成为酒店发展的瓶颈。现代酒店管理者日益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酒店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本土化品牌酒店的成功也无一例外的是重视人力资源研究,愿意为人力资源投入,在人力资源问题上解决得比较好的酒店。
二、心理契约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心理契约就是组织和个人双方彼此对对方应付出和回报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契约的核心是双方隐含着的、非正式的相互期望和责任。美国组织行为学家克里斯・阿吉里斯在1960年首次将“心理契约”引人到管理领域。他指出:在员工与组织的相互关系中,除正式雇佣经济契约所规定的内容,即员工以自己的工作时间、体能和才智换取企业所应给予的经济报偿,如合理的薪酬、必要工余体息和适当工作条件外,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和责任,这些期望和责任同样是决定员工对企业所寄予的经济报偿以外的心理期望。一般而言在企业管理中的心理契约主要包括: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组织的工作任务与员工的职业取向的吻合程度;工作及收入相对稳定带来的安全感和归宿感;企业的培训与发展计划;个人的能力和价值观得到公司及同事的尊重和认同;提高薪酬和晋升职务的预期等待。在不同行业、企业,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心理契约的表现形式也会有一些不同。
现代管理学认为,人是复杂的人,除了需要通过劳动付出获得经济回报养家糊口外,员工还有着复杂的需求。特别是90后的员工逐步成立职场的主力军后,这样的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阿吉里斯对心理契约的分析印证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合理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对员工的管理不能过于简单化的应用经济杠杆,而需要充分考虑员工显性和隐性、低层次和高层次等不同的需求,才能实现人力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三、酒店心理契约管理的主要问题
1.酒店工作中的心理契约缺失
酒店是典型的服务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一般而言,从业人员具有数量多、文化程度低、选择性强等特点。在酒店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常常遇到这些问题:比如管理者低估下属工作业绩对酒店的重要性,下属因工作成绩不能够得到及时充分的认可而受挫;酒店内部因管理不善出现人心浮动,管理层没有足够重视,问题因不能及时疏导而快速传播,导致人员快速流失;管理者缺少对酒店基层工作的基础,导致用人不当,优秀员工未得到有效的激励,在酒店中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肯定丧失努力工作的动力;酒店的经营者过于注重硬件设施建没,忽视软服务的建设,不重视人力资本开发,将人力资源做为摆设……总体来看,这些问题都属于心理契约缺失的典型症结。
随着经济和社会及酒店行业自身的发展,酒店员工与酒店的心理契约业也正在发生改变。一方面,员工希望企业能够认可他们的劳动,给予他们合理的薪资报酬,同时还希望酒店能够为其提供良好的福利与成长机会,希望与酒店共同成长;另一方面,由于竞争的需要,酒店对员工的要求和管理也在不断加强,酒店期待员工不仅仅是努力工作和素质的提高,还要求员工学会认同企业的文化,希望员工的个人行为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吻合。在现实的管理实践中,企业与员工心理契约不相容现象愈来愈成为普遍现象,员工主动或被动离职的事件益加频繁,成为了影响酒店发展最大的难题之一。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 施工企业 经营管理 应用
一、传统成本计算和作业成本计算的区别与比较
传统成本法只将产量作为成本唯一动因,并视为成本分配的决定性制约因素。作业成本法以“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为基本思想,把直接成本、间接成本以及期间费用视为产品消耗的作业成本,按产品消耗作业数量分配相应的成本。传统的成本概念只局限于产品制造过程,然而在自由竞争法则下,产品的“价值实现”比“价值形成”更重要,要求我们建立全程的成本管理体系。作业成本法认为一项决策不仅要考虑对同期决策的影响,还要考虑对后续决策的影响;不仅要考虑机会成本,而且还要掌握成本习性(包括不随单项决策变动,但随多项决策变动的成本习性)。传统成本法认为产品成本是与产品直接有关的费用,而用于管理和组织生产的支出属于期间费用。作业成本法认为所有的费用支出只要是合理有效的,都是对最终产品有益的支出,应计入产品成本。
作业成本法有很多优点,其中最重要的优点就是它能促使管理人员想方设法进行成本控制。一旦确认了某种产品消耗的间接成本产生的原因,那么管理人员就会从降低成本角度对各种间接成本进行重新评估,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以促使间接成本费用的降低。所以说,作业成本计算法不仅保证了成本计算的准确性,而且可促使企业有效地控制间接成本,不断降低产品成本。
二、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条件及其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中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从本质上来看,ABC法既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也是一种成本管理方法。因此ABC的适用条件也应该有两个层次。
ABC作为成本计算方法,由于将产品的成本通过资源、作业、产品三个层次的计算,以求得到较为准确真实的成本信息,所以施工企业要采用这种成本计算法,需要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企业规模较大,产品种类繁多。2、企业管理水平较高。3、企业生产和经营自动化程度比较高,间接费用占总成本比例较大。4、拥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5、财务人员素质较高,掌握全新的成本管理思想。
ABC作为一种作业分析方法来说,却并不局限于上述条件,上述条件是针对作业成本计算的,而不是针对成本管理,即作业分析法。因此,任何需要改善基础管理,把管理深入到作业层次进行作业管理,从而有效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都适用作业成本管理。
当然,目前在我国施工企业全面推行作业成本法,既不可能也没必要,我们可以在个别自动化程度高、管理水平较好的企业或企业的某一部门先行实践,待条件成熟后再全面实施。在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我们可以借鉴作业成本计算中的某些思想或方法,用作业成本法的特定理念来改进企业或组织的管理水平。比如:1、成本的全过程战略管理思想,使企业在“开源”过程中就对拟使用的资源做好预先的策划和安排,使日后的潜在成本得到事前的控制;2、成本分配思想。当企业采用单一的分配标准计算的成本可行性受到怀疑,已影响到企业决策时,可用ABC法对产品成本重新加以验证;3、对成本过程进行剖析,并尽量消除非增值作业的思想。
三、作业成本法在施工企业中的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计算的核心是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先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产品成本。因此,进行作业成本计算,首先必须明确作业成本法的几个基本特征:
1、作业。从作业管理角度出发,无附加价值的作业应当尽量剔除,所以作业成本计算中所指的作业是指会发生成本且具附加价值的经济活动。
2、资源。作业成本法是适合于对间接成本进行合理分配的一种方法,所以,这里的资源库中汇集的是一些间接费用耗用的资源。
3、作业的成本会计处理。在作业成本制度中,成本的发生按其性质记载,再将有关成本按各作业进行归类,就是将已确认的作业看成是一个成本中心,而不是将某一生产部门视为成本中心。
4、成本动因。成本动因是指作业成本与产品之间的相关性,作业的成本分配必须符合相关性的要求。
5、增加直接成本。在传统成本制度下,只有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属于直接成本,其余各项则归于间接成本。在作业成本制度下,则尽可能将各类成本都归于直接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生产导致作业的产生,作业导致成本的产生,成本与费用是通过作业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作业成本计算法下成本计算程序就是把各资源库成本分配给各作业,再将各作业成本库成本分配给最终产品。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以下5个步骤:
第一步,确认和计量企业耗用的资源;
第二步,分析和确认耗用资源的作业,将这些作业分类汇总建立作业库;
第三步,确定资源动因,用资源动因将归集起来的资源成本分配给各作业;
第四步,确定作业动因,用作业动因将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分摊到最终产品;
第五步,计算产品成本。将分配到某产品的各作业成本(库)和直接成本(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合并汇总,计算出该产品的总成本,再将总成本与产品数量相比,计算出该产品的单位成本。
四、实施作业成本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较切合现代高新技术生产环境的成本计算方法,纠正了传统的完全成本法扭曲产品成本的现象,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较准确地反映产品与其消耗资源之间的关系,接近于真实成本。在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环境与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情况下,更能为企业计划、控制和决策提供可靠的成本信息,也优于管理会计早先提倡的变动成本法。我国施工企业,在实施作业成本法时应注意如下一些问题。
1、作业成本法是作业成本管理的核心部分,其目的并不仅仅在于计算出产品成本,还在于计量各种作业耗用资源的成本,本质上是计量分析资源的流动。
2、实施作业成本法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任何一个成本系统并不是越准确越好,关键还需考虑其成本。
3、作业成本法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如在作业的确认、成本动因的选择和同质成本库的确认上,不同的会计人员会有不同的结果。这种主观随意性有时会带来与实际较大的偏差。
4、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新的完全成本制度,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产品成本包括以前不能追溯的期间费用,计算出来的成本指标值与按传统完全成本法计算的结果差异很大,实施时应注意与现行成本制度的衔接和融合。
5、实施作业成本法必须取得单位最高层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的认可和支持,做好全体员工的培训工作,提高全员的成本意识,避免和消除交叉作业,消除实施过程中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的阻力,以促进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这是作业成本法的精髓。
6、实施作业成本法,应做好会计有关的基础工作,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否则,假帐真算,运用成本昂贵的作业成本法,无异于劳民伤财。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
引言
新的历史时期,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激烈的竞争中,需要企业不断转变观念和思想,在对本企业经营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借鉴经验,强化自身的经营管理,从而使施工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使自身的经济效益得以大幅度提升,进而促使企业在加剧的竞争中取得胜利。
1、经营管理现状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经营管理活动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观念落后,思想陈旧。很多企业在制定其生产经营决策时仍然按照传统的观念和思想,对创新意识和开拓意识的缺乏,使其难以面对和参与市场竞争。另一方面,其经营管理思想陈旧,致使其工作效率低下,难以对竞争中瞬息万变的机会及时把握。
(2)素质低下,能力稍差。一些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层次较低,素质较差,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模式接受较慢,对新工艺、新技术难以及时引进。对现代竞争意识的缺乏使其难以根据社会需求准确定位,对人际关系协调和处理能力的缺乏,使其难以有效发挥各个部门和员工的作用。
(3)机构臃肿,分工不明。对经营机构的陈旧、重叠设置,使建筑施工企业分工和上下关系不明;各员工和部门难以清晰认知自身职责,使面临的重大事宜难以快速有效解决;臃肿的机构设置和不统一的思想,使企业在增加成本的同时难以科学迅捷的制定和执行各项决策。
(4)目标不明,动力不足。企业对科学有效目标和激励措施的缺乏,致使员工难以形成强有力的战斗力和团结精神,不严格的劳动纪律和不信任的工作氛围,致使实际工作中推诿扯皮、消极怠工现象较为严重,相互间沟通交流的缺乏致使积极向上工作氛围和融洽和谐工作关系难以形成。
2、应对现状的有效对策
针对建筑施工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特提出以下有效应对策略:
2.1 组织机制。增强动力
作为竞争激烈的服务行业,根据国家有关文件和精神指示,对建筑施工企业实行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和增加资本,能够有效提高其经营管理活力。
(1)经营承包方式的创新。建筑施工企业要将风险较大与激励较大的思想相结合,遵循管理强化和经营放开的原则,通过对利、权、责三方关系进行明确界定,实现风险与利益对等的目标。可以实行经营权租赁承包,使义务与权利并存,在各单位下属承包班子将风险抵押金足额缴纳的基础上,在强化自身监管职能的前提下,对工程的承包时间和承包基数进行明确。另一方面,还要积极推进独立核算的实行,在亏损自负、超额归己、确保上缴、独立核算中,实现对经营各方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同时,还要建立经济责任追究制,对于因承包单位经营管理不善导致的亏损现象,要对其经济责任或法律责任进行严肃追究。
(2)经济工作责任制的实行。根据国家“彻底市场化、全面责任制”的要求,建筑施工企业还要重视将经营管理部门的一切遵循市场化的原则向市场推进,而对于难以市场化运作的相关部门则要系统全面。
(3)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企业可以利用兼并、租赁、出售等形式,促使第三层面的剥离、重组和兼并等改革工作得以大力推进,可以根据激活机制、减员增效及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等差异要求对传统企业进行不同方式、不同途径及不同观念的改革,在对相互问的产权关系理顺脉络的同时,使市场主体得以明晰,使企业资源得以整合,使机制灵活、适应性强、“专、精、尖、特”人才充足的企业得以组建。另一方面,通过对与企业发展全局和产业布局相关的经济主体,如:装饰、市政、钢构、安装等专业公司进行控股,使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得以组建,使其自我发展能力和独立运作能力得以增强。同时,企业还要在重视突出工程建筑的同时,还要努力推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使企业对风险的抵御能力得以提高,使其综合竞争实力得以全面提升。通过对体块较小且较少影响的企业发展实施相应的扶持优惠政策,在对业务技术骨干和经营者的鼓励中,实现减人增效、放开搞活的目标。
(4)主业的强化与副业的分流。施工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要重视与市场的主动适应,在对后勤生活系统剥离改革的积极慎重推进中,实现对原有职工的妥善分流,在促使员工面向社会自食其力、自主经营中,使社会化管理与企业相关职能得以对接。
2.2 严格管理。规范行为
在市场经济环境的新形势下,建筑施工企业要想持续生存和发展,就要对自身的经营活动予以特别的重视,要从经营方法角度重视,要从人力配置角度重视,更要从人才培养和经营思想的角度重视。一方面,企业在对内部管理体制积极进行改革的同时,还要及时全面的清理现有的规章制度。对于规章制度中难以适应的、过时的内容,要在对先进企业经验借鉴的基础上及时进行修订和废止,在狠抓落实规章制度建设的同时,要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关系进行分析和理顺;通过内部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健全,使各类定额得以修订和完善,在严格的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中使全体员工的各种行为得以规范,使企业的管理得以有章可循。
2.3 成本管理。提高效益
建筑施工企业良好信誉的形成和维护要靠高质量的工程项目,而其效益的增加则要靠较低的工程成本。施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权,就需要对代表性较强的名牌精品工程进行建造,在对成本、决策、方案、设计、预测、规模、质量等各项工作关系的正确处理中,通过最优结合实现其最佳效益的成本管理。在对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进行最大限度调动的同时,还要善于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在精打细算中实现成本与质量的有机统一。通过将对生产经营进行干预的开拓型管理理念代替由生产经营决定的管理理念,使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得以高效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还要对成本的内部激励机制进行健全和完善,实现员工奖金、工资与企业成本内容、工作目标和岗位责任挂钩的制度,在上下浮动中确保员工努力实现自身目标的同时也使企业的各项利润目标得以实现。同时,还要将市场竞争机制积极引入成本管理中,在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动态立体成本管理中,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以提高。
2.4 现代管理。提高效率
为满足现代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工作时高效工作效率的要求,企业还要重视将现代化的信息和技术手段运用入经营管理过程。
(1)现代化的信息收集和传输手段。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经营管理时,为便于其语言、信号、图表和文字等管理信息快速、准确、完整的收集和传输,企业可以将自动记录装置、自动收录装置、自动显示装置、工业电视、电脑控制系统及电传设备等现代化技术和手段灵活合理的运用入经营管理过程。
(2)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手段。现代意义上的信息处理手段主要是指对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的系统运用。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包括四个方面,即管理思想现代化、管理组织现代化、管理方法现代化和管理手段现代化,这四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了一个整体。其中,手段现代化是经营管理的工具,方法现代化是其措施,组织现代化是其保证,而思想现代化则是其核心。同时,作为国家四化实现的基础,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是我国高度物质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条件,两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油气管道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油气管道工程涉及了其企业的各个部门,也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油气管道企业精细化管理是一个核心的工程,主要是让油气管道企业的战略规划能够有效的贯彻到每一个环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企业的整体执行能力,来实现企业运营绩效的目的。 因此,企业要高效运转,就必须推行有效的精细化管理。
二.精细化管理概念
精细化管理则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企业对各类要素进行合理有效配置,通过程序化、制度化、标准化和精细化的现代化管理方式,达到在企业内部各组织间的高效和协调运转,以实现企业的最终目的。可以说,作为企业最前沿的生产现场,最急需推行精细化管理。立足专业,关注细节,科学量化是精细化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精细化管理发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由泰勒――科学管理之父首先提出。二战后,由于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生命周期逐步缩短,技术水平日益提高,很多管理理论(如决策学、系统工程理论等)在企业的生产管理中被广泛应用。日本于20世纪50年代对精细化管理思想的内涵又加以丰富,创造出“5S”这种独特的管理方法(具体包括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它们将人员、机器、材料、制度、环节等生产要素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甚至具体到要求企业每位员工的日常行为规范。通过对“5S”理论的推广,以求在生产现场创造出一种干净整洁、清新舒适、分工合理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对工作环境进行全面治理,可以实现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目标。现代企业所推崇的“6S管理”由“5S”发展而来,在“5S”概念之上添加了“安全”这个项目,有的企业则根据实际需要除了增加“安全”,同时也用“规范”代替“清扫”。6S管理方法目前在国内很多大中型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油气工程的精细化管理就是将油气田工程造价管理细化到勘探、开发、净化、储运等项目的建设过程和环节,并在精细化的基础上对每一作业过程进行优化配置,从组织与人力资源、技术与经济、定额与合同等方面去深入挖潜。主要从设计阶段、招标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结算阶段等实行精细化管理,降低油气工程造价,提高投资回报率。
三. 油气管道施工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个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要健康稳定地发展,在对员工的个人素质、团体意识、专业技术能力等方面必须提出更高的要求外,其采用的管理工具是不是有力和有效,对于生产现场的精细化管理制度的顺利推行也极其关键。
1. 管理机制问题
目前,石油企业的大部分油气资产为国家所有,企业只有使用权,没有报废权,因此,导致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亟待完善、资产管理的手段及管理方式落后,仍然处于静态管理阶段。
2. 管理责任不够明确
油气资产现行管理方法出现管理职能模糊,各职能部门越过资产管理部门,各施其责,直接代替或者取代了资产管理的职能,资产管理部门有责无权的状况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其资产管理职能没有得到完整的发挥。
3. 油气资产存量管理力度不足
由于石油企业的油气资产报废执行国际公认的按区块报废标准,油气资产报废按整个区块进行报废处理。
4. 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石油企业资产管理有着特殊的专业性要求,一个好的资产管理人员必须经过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及现场实践学习才能满足业务工作的需要。另外,管理人员的资产营运观念还不够先进,加之资产管理力度的弱化,致使油气资产无法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5. 资产考核机制不健全,经营机制未建立
固定资产提取的折旧和折耗没有纳入有限公司的考核范围,经营性资产不收取资产占用费;同时,也没有相应的奖惩机制促使各单位开展闲置资产的调剂和低效、无效资产的处置。
油气资产在石油企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石油企业的经济效益。它为油田企业的持续经营提供了保证,是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开采的主要生产物资,而且油气资产质量、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石油天然气的提升、收集、处理和储存,进而影响石油天然气的采油率、生产量、产品质量、销售额以及生产成本。
四.精细化管理对油气管道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影响
1. 科学组织、合理安排施工,加强现场的全方位管里;节约材料,杜绝浪费;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推广和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从而达到利用科技进步的手段来降低工程成本。
2. 为提高工程结算效率、规范结算资料、统一结算标准,应从基础资料、计算依据、详细签证、统一装订以及严格操作流程等5个方面加强重点工程结算,与各项目的责任单位进行对接,按照工程实际开展情况,及时编制出工程结算计划,统一部署全年结算工作,确保竣工决算工作的全面完成。
3. 针对项目施工设备缺乏必要的日常保养,我们设立了设备整修基金(即按设备原值一定比率向使用单位提取设备维修费用),由公司专业管理部门利用该项基金对设备进行统一的整修维护,使费用承担与维修管理脱离,从而彻底解决了过去维修工作做的越多承担费用越多的“瓶颈”问题。
4. 优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流程。我们在满足管道局对资金管理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施工企业的特点,利用网络手段,自行开发适用的小软件,从细节入手,简化资金计划编制、操作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
5.标准化管理是复杂大系统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油气田工程造价管理标准化精细化的方法体现在:建立一套标准工程、标准化的工程造价项目、标准化的工程造价计算方法和模式。如一套单项工程从工程预算到结算的工程造价管理方法,一套勘探开发项目中油气田公司从投资估算到决算的工程造价管理方法,企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编制的工程造价管理方法。
6. 合理编制年资金收支计划。从宏观上控制和指导公司全年的资金流入流出量。资金收支计划按照公司当年经营规模、债权债务情况、上年实际发生收支事项对比分析和局政策规定等预测编制。若资金来源不能满足支付需要时,必须提出资金缺口解决方法加以解决。
五.结束语
精细化管理的本质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对战略和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的过程,是让企业的战略规划能有效贯彻到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升企业整体执行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将精细化管理运用到油气管道施工项目中能起到加强控制和提高油气企业经营质量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油气企业施工单位规范化施工管理,也为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工程项目的管理,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和油气工程项目的经营管理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方杰. 试论精细化对提升油气管道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影响. [期刊论文] 《中国集体经济》 -2010年28期.
[2] 王春平,景龙亮,杜永平,李彬. 浅谈精细化管理在油气生产服务管理中的运用. [期刊论文]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年10期.
[3] 杨建坤.油气田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的途径――以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为例. [期刊论文] 《天然气工业》 -2012年1期
[4] 赵学勤 浅谈油气集输管道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方略. [期刊论文] 《企业文化(下半月)》 -2010年5期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管理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占主导作用,建筑施工企业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发展时代,面对这种强烈的市场环境变化。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加强对施工管理模式的探讨,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现状分析其中的问题。建筑施工企业在得到空前的发展的同时,建筑工程项目的需求控管难度大,流动离散,项目多等现状。本文深入研究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模式,对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的内容方面做出分析,从而更好的对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的困境提出一些措施,期望推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企业管理模式的内容
(一)企业管理模式中管理体制和管理技术
随着全球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在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经验中,中国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管理体制更具有规范性和先进性,管理技术也更具有科学性。但是,由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的影响,并且中国企业管理模式是近几年才起步建立的,因此,导致了企业在管理体制和管理技术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
企业文化与管理理念相结合,才能使企业的管理模式更科学合理,因此,企业管理具有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等特点。对于中国的企业文化,其主要表现在以文化背景为基础,即根据当地的实情为基础,实现企业的管理方案,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能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同时也能激励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企业应融入积极的企业文化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使企业管理模式走向国际化。
(三)中国企业的领导机制
实行领导机制,使企业在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有更好的决策者。领导机制主要针对企业管理方案制定的决策和企业运行过程中的管理,从而实现规范化的运行机制。在管理模式上,领导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而:确定企业的发展目标、落实与实现企业管理目标、决策控制企业经营生产要素和管理方法,所以,领导机制是企业管理模式的核心。
二、当前建筑企业经营模式管理困境
(一)成本控制风险
成本控制是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之一,也是工程施工的重要环节。人工费、材料费、台班费是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最重要的三大组成部分。人工费的管理的风险在于杂工的管理,杂工管理不善,容易导致的直接成本流失反映在串工、重复记工、工作效率低下等方面。材料费管理的风险则在沙石等地材的管理上。沙石管理的难点主要体现在缺少采购员的监督,进场的方量往往只能根据仓管员的签收单来计算,缺少审核的依据且事后无法追溯。台班费的管理风险就在于以时间来计算台班费,很容易虚增台班时间,或者发生台班没有达到应有的台班效益,给项目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
(二)没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谓是现在企业发展中必须坚持的理念,如果一个企业不重视它的可持续发展,这个企业必定是没有好的发展,终究只能是昙花一现。而我国现在的很多建筑施工企业都没能很好的坚持这一战略,只顾及到眼前利益,不考虑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施工中只注意项目的经济效益,不注意企业形象,显然这是不可取也是不可行的。
(三)基础工作不扎实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现在普遍存在的另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基础工作做的不够扎实,以致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得弥补以前的工作漏洞,这样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问题这样不断积累,以后的工程可能问题不断,成本也在逐渐上升,利润就只能有减无增了。
三、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管理的建议
(一)创建合同管理信息平台,使合同管理流程更加完善
施工单位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创建网络化的信息平台,这样才能使得各个等级的管理人员都能够共享合同管理信息资料,也能让信息革命的成果更好地服务企业的管理工作。另外,建立科学合理的合同管理程序,各个环节、各个阶段过程中都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处理业务流程并对其负责。各个环节包括谈判合同、签约、工程开始、支付款项、工程质量监督、工程竣工、工程验收、结算和后期维护等等都要清晰地知道谁是经办人,那个人员是主管,并且上述环节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
(二)加强管理机制的构建
坚持管理机制创新是建筑施工管理创新的必由之路,建筑施工企业在现阶段面临的发展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坚持科学发展观,进行管理机制的创新,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的新情况,出现一系列的管理新问题,建筑施工管理机制必须做到从容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管理机制的创新,构建规范、科学、合理、运转协调的管理体系,全面促进建筑施工管理的顺利进行。
(三)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竞争力也相对激烈,为了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从而应变信息与知识等重要资源的改变,另外,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需要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手段,想要提高企业的管理技术手段,必须引进和培养高技术的人才,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在企业管理模式发展中占有重要作用。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建立现代化的管理系统,该管理系统需具备开放性、高效性、灵敏性的功能,使企业在良好的信息系统中发展。另外,企业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结合企业的开发与发展目标,加强管理思想和管理行为,使企业员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并且提供人才展现知识的平台,使企业与人才实现互动的功能。
(四)加强资金管理
资金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以及发展的动力支柱,缺乏足够的资金,那么企业必将陷入财务困境,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提高对资金的重视程度,加强资金管理,从而为企业防范财务风险提供重要支撑。同时,企业还应推行资金预算管理,建立健全完善的预算控制体系,以此为企业资金的预算管理工作提供重要保障。不断扩大资金预算范围,加强各环节的资金周转性控制,通过建立的预算控制体系对企业现金流量进行有效的管控,提供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尤其应重视资产流动性风险与支付风险。企业应严格控制现金流量的出入,加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等环节所产生现金流量的管控。针对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地域性分散的特殊性,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实现资金集中统一管理,以此规避或降低财务风险发生概率。
(五)建立投标风险评估机制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低价竞标模式的出现,建筑施工企业要在这一情况下站稳脚跟并激流勇进,就必须建立投标风险评估机制,而后以投标风险评估机制为依据,科学的选择投标项目。杜绝低价竞标、见标就投,避免为了中标而令自身利益受亏损。工程项目招投标可谓是成本控制的源头,因此,控制好招投标工作即是从源头上降低了风险的发生。企业在取得招标文件后,必须结合工程项目要求和自身实际情况来进行全面的考虑,对工程项目的风险成本进行计算,最后在确定是否继续进行投标。另外,建筑施工企业在选择投标项目时,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建设资金不到位不承接;有大量垫资的工程项目不承接;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工程不承接。以此避免盲目投资,通过选择合理的投资项目来降低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