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古诗诗歌鉴赏的方法范文

古诗诗歌鉴赏的方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古诗诗歌鉴赏的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古诗诗歌鉴赏的方法

第1篇

【关键词】古代诗歌 解题方法与步骤 读懂诗 读意象 悟意境 扣考题 规范答题

本文主要以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试题为例,来浅析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步骤。

一 发现信息、读懂诗意

读懂诗意,是解答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的基本要求。我们要读懂全诗,就必须借助于诗歌蕴藏的信息。因此,我们解题时要有捕捉信息的灵敏嗅觉。下面,着重谈谈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三种信息。

(一)标题

古代诗歌的标题往往是全诗的眼睛,是解读诗歌的切入口。它可能直接点明作品内容涉及的主体或重点,如全国新课标卷晏几道的《思远人》。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准确把握。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思远人),可以看出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关注题目,可知情感就是对远方人的思念之情,该考题的答案就基本上可以确定了。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二)作者、注释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的时代背景、创作风格等,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比如,创作风格方面: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等。

命题人往往有意识地添加注释,注释有时交代了诗作的写作背景,暗示了本诗的思想内容。

如屈大均的《云州秋望》中的注释中说道“屈大均,明末清初诗人。”题中问道:“结合全诗,谈谈你对三、四句的理解”?三、四句为“遥寻苏武庙,不上李陵台”,结合背景我们分析,作为明末清初的诗人,它具有典型的反清复明思想,“遥寻”表现了诗人对守节不降的苏武的崇敬,“不上”体现了对叛国投敌的李陵的鄙夷,结合背景注释,可知诗人表现自己对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追求。若没能从注释中捕捉到这些信息,恐怕答题时就会遗漏了得分点,甚至答非所问,从而造成失分。

二 研读意象、体悟意境

诗歌的意象鉴赏是开启诗歌大门的一把重要钥匙,抓住了诗歌的意象也就能很快领悟诗歌的意境。

平时的训练中,我们就要把握一些典型的意象。如杜鹃(杜宇、子规)―啼血、不如归去―纯洁、失意、哀怨、悲凉思归等;杨花、柳絮、飞蓬、浮萍―身世飘零、萧瑟悲凉;水”、“草”、“雨”--抒愁写恨;流水---愁(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草喻恨(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浮云--漂泊、燕子―历史变迁,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等等。诗词中出现这样的具有特定意义的惯用意象,可以把它们作为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当然,除了意象的“普遍性”,我们也要注意意象用法的“特殊性”,如诗歌作者常用美丽的意象来表达悲凉的感情。

如宋词中陆游的《蝶恋花》中试题问:首句“桐叶晨飘蛩夜语”物描写有何作用?结合诗句分析

分析“桐叶晨飘”为落叶意象, “蛩夜语”为蟋蟀鸣叫,由此我们可知营造了凄凉、萧瑟的氛围。烘托了诗人悲凉的心境。

三 紧扣考题、规范答题

高考阅卷老师对于这类题型,是着眼于各个得分点给分的。这就要求我们考生答题时要讲究解题的规范性。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运用鉴赏术语

我们应该积累必要的鉴赏术语。比如说语言风格方面:清新自然、简洁明快、准确凝练、含蓄委婉、悲慨沉郁等;思想感情方面:哀怨忧愁、激愤憎恶、欣喜欢快、离愁别恨、怀乡思亲等;表达技巧方面:从诗词鉴赏的角度来说,表达技巧主要包括抒情手法、描法、修辞手法等。意象意境方面: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娴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意境深远……

积累了这些具有高度概括鉴赏术语,我们在答题时应用它们,就可以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二)掌握表述方式

古诗歌鉴赏考题,我们大致可以作以下六大分类:托物(人)言志类、炼字类、意境类、语言鉴赏类、关键词类、表现手法类等。以“表现手法类”为例,答题步骤要分为三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此种手法;此手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怎么样的情感。

湖北卷吴融《华清宫》 李约《过华清宫》

考题①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②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研读意象,理出诗歌的情感之后,我们就可以轻松地作以下表述,考题①: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手法(步骤一);第一首宫内宫外对比: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宫外飞血阴云,分外寒冷。第二首今昔对比: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步骤二)。考题②:第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的无情批判;第二首诗则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荒误国的讽刺和对王朝兴衰的感叹(步骤三)。

总之,我们在解答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的时候,应该借助古代诗歌蕴藏的各种信息,认真研读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意象)”,体悟诗歌的意境,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理出诗人在诗歌中渗透的思想感情,再结合考题要求,按照一定的解题步骤规范作答。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方法

一、把握诗歌诗眼

作者往往通过一首诗的诗眼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内心情感,抓住反映整首诗主旨的关键字眼和词语,往往这些就是一首诗歌的灵魂,能够清晰的反映作者的思想。要想抓住古代诗歌的诗眼,首先,需要对诗歌的某些字眼本意、语境等进行理解,在语言环境中去领悟一些诗眼的效果和妙处所在。其次,要把握住诗歌的主旨中心思想,来帮助概括诗眼在表达上的效果。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悠然见南山”的“见”字,使诗歌生动形象。

二、观察意象,分析内涵

意象在诗歌中是一个极为广义的概念,它既可以指事物,也能够代指一种环境,一种气氛。意象就如同我们往常所说的借物抒情,通过借由一些具体的事物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思想情感。例如诗人往往会用“孤鸿”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失离孤独之苦。阮籍在《咏怀诗》中写道:“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诗人通过孤鸿这一意象表达自己内心的那份孤独和落寞感,夜晚无法入眠,坐起去弹琴,听见野外还有孤鸿的哀叫声,一种悲伤之感涌上心头,想想自己现在的处境是那么的相似,便更加伤感忧愁,作者通过孤鸿这个意象充分诠释了自己内心的那份心境。

三、了解背景,知情感

所谓的背景,是诗人在写这首诗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家庭政治背景等多方面内容。我们在欣赏古代诗歌的时候,要充分了解背景,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感受诗人的内心情感,古人在写诗的时候,往往会借景抒情,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在鉴赏时,首先将描写景物的诗句找出来,然后再去体会所写景物的情感,是喜悦还是悲伤,从而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诗人的生活经历往往与诗人的作品息息相关,所以在理解诗歌大意的时候往往要注重联系诗人的生活背景,这样才能够更加准确的把握诗人所想表达的内容。苏轼在写《浣溪沙》这首词时就是在被贬于黄州的时候所写的,这对于苏轼来说,是自己人生政治生涯中一个重大的打击,但苏轼并没有因为这次打击而退缩,而是积极乐观的去面对,可以在这首词中看出即便在逆境中也依然坦然接受,勇敢面对的精神状态,上阕描写自然景观,下阕写出自己乐观豁达的心情,不再沉迷于落寞的感伤中。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再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七言绝句选自《陆游集》卷二十六。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此时对于国家的收复具有强烈的愿望,但诗人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无法实现,于是就在一个大雨磅礴的日子,触景生情,只有在梦中去实现自己国家收复后的愿望了,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所有的爱国主义激情。

所以我们在赏析诗歌时,要充分了解诗歌的背景,这样才能精准的把握诗人真正想表达的情感。

四、重视注释

有些诗歌在诗歌后都会有注释,阅读这些注释有助于了解与诗歌和诗人的相关情况,以便更好的把握作品内容。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诗歌的注释为李白在流放的路途中遇见了自己多年未见,朝思暮想的朋友。通过阅读注释我们可以知道此诗的写作背景,通过背景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心情十分愉悦,所有的意象都很美好,雁儿高飞,花好月圆,都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

五、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不同的诗人在创作诗歌时读会带有自己的写作特色和风格,李白诗歌风格就会偏于热情豪放,而且想象丰富,语言轻快;陶渊明的诗歌恬静平和,怡然自得;王维的诗歌往往诗中有画,意境唯美。古代诗歌按流派来分,分为现实主义流派和浪漫主义流派,浪漫主义强调的是抒情,想象具有创造性,文学表现情感真实;而现实主义则是对生活的模仿,有再现的特征。白居易、陆游等是现实主义的典型代表,屈原、李白等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词按流派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苏轼、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品气势磅礴、感情激昂高亢;秦观、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品往往感情十分细腻,缠绵委婉。

六、熟练掌握各种修辞手法

古代诗歌往往会运用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同一种事物还可以不同的比喻;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夸张可以突出事物的某一特征,便于更好的抒情,增强感染力;同感,将人类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官沟通起来,突显食物的特点。古诗词的常用修辞还有借代、设问、反复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在平时注意和学习的。

七、结束语

以上提到的只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的几种,还有很多技巧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能够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内涵和寓意,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日积月累的,不仅仅是知道这些方法,还要学会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施春花.浅谈高中语文中的古代诗歌鉴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11).

第3篇

古典诗歌是我国浩瀚的文艺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学习鉴赏优秀古典文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诗歌语言暗示性、跳跃性、多义性、隐喻性的特点,加上中学生受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在鉴赏诗歌时往往出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形,即对诗歌的理解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不能清晰明白地表达感受、阐明思想,在诗歌阅读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力求将诗歌鉴赏落到实处。

一、理解标题,抓住主题

诗歌语言凝练,它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丰富的内容蕴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约的形象中来。诗歌的标题也不例外,它往往可以给我们不少提示。如《山居秋暝》,从标题便可知,诗歌写的是深山秋天之景,“暝”的意思是“落日黄昏”点明了时间;《归园田居》的标题则表明诗人回归农村田园生活,诗歌内容主要是描绘田园生活的情趣;

二、关联作者创作风格

诗人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虽然有的诗人也创作不止一种风格的作品,但其主要的风格特征仍然无处不在。如陶渊明诗歌闲适恬淡的风格,“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归园田居》),“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二)。这些诗句所描绘的优美的农村风光,歌吟饮酒抚琴、读书赋诗、访问邻曲、闲话桑麻的种种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宁静闲适生活的衷心喜爱,表现出恬淡旷达、安贫乐道的旨趣。李白的诗歌清俊飘逸,“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登庐山瀑布》),如此奇特的想象、富于创造性的夸张、豪迈奔放的气势非“诗仙”莫能为之。而陆游的诗歌激越悲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些雄浑豪迈、奋激昂扬的诗句,犹如燃烧在诗人心里的一支爱国火炬,始终吐射着赤热的火焰。其他诗人如王维的清灵空旷、杜甫的沉郁顿挫、“郊寒岛瘦”、曹操的悲凉苍劲莫不如此。

三、了解时代背景,洞察作者内心世界

诗歌总是诗人的精神世界的坦露,即使是对客观生活的描写,也是经过诗人主观感情的淘洗、升华,使之充满感情力量,在鉴赏时,要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就必须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王维的一生,除了开元十五年秋天出使塞上以外,长期在京中做官,一生比较安定地住在山林优胜的长安郊外。因而大多数诗为描写自己幽栖生活和自然景物的山水田园诗,他沉溺于内心生活、寄情山水、陶醉自然,正体现了他安适自得、追求清静、爱好孤独甚至参禅信佛的心境。李商隐一生在党争的夹逢中过日子,一直不得志,没有担任过重要的官职,奔走于四川、广西、广东和徐州等地,寄人篱下,做些幕僚工作。他的诗歌思想消极、情调消沉、凄凉婉转、意义隐晦,正是他一生遭遇的形象写照。

四、把握关键词句,品味诗歌意境

虽然诗歌是用形象说话,但诗人的情感思想总是要化成具体生动的形象。这就要求我们仔细揣摩诗句中所饱含着的情感,抓住了关键字句,就相当于找到了理解诗歌的钥匙,这在中国古诗中尤为明显。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句,着一“空”字,不仅将秋雨之后暝色四合、山林空寂、万籁无声的画面展开,而且还将诗人寂然空旷、清雅幽静的胸怀和盘托出,真是一字之妙,境界全出。杜甫诗《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自”“空”二字,既描绘了丞相祠堂冷清的景象,又抒发了诗人自已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感慨。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无论梦游是出于虚构或是诗人果有此梦,都是现实的曲折反映,而现实的黑暗和丑恶便被浓缩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句中,充分地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即使像《离骚》这样的长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仍能集中反映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炽热的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情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五、准确理解术语内涵,初步形成鉴赏能力

学生在分析鉴赏诗歌时,往往不能准确表达思想,出现辞不达意的情况,要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归纳一些诗歌分析中的常用术语,让学生熟记。这样,学生不仅能读懂诗歌,而且能将自己的理解准确规范、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术语:

1、表现手法:常见的如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联想、小中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烘托、渲染等。

2、表达方式:常见的如以物托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景等。

3、整体风格:如清新飘逸、沉郁顿挫、质朴平实、典雅庄重、雄浑悲壮、凄美缠绵等。

4、语言风格:如清新秀丽、生动形象、简洁凝练、幽默诙谐等。

第4篇

[关键词]高考诗歌;试题分析;鉴赏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3-0034-01

中国古诗鉴赏一直是高考语文中的必考部分,诗歌的重要性已不必过多赘述。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并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随着高考语文对诗歌鉴赏部分的逐渐重视,教师急需调整教学方法改变现状。

一、高考诗歌鉴赏题分析

近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一直处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属于所有题型中的最高级别,主要考查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及思想内容两个方面。随着高考诗歌鉴赏题的不断发展,题型及考查内容也逐渐呈现多元化的状态,但仍以主观题为主。题材方面,作品的朝代涉及范围广,上至先秦下至明清,作者也不仅限于人们所知晓的著名诗人。题目的难度变化较大,更注重对诗歌的深度挖掘,包括艺术风格、诗句含义等方面。

整体来说,高考诗歌鉴赏题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对题型的创新度还不够,仍以主观题为主,缺少选择、填空等其他形式,考题的内容也较单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查仍不够。

二、古诗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功利化。古诗教学对学生个人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教师不应只为应付高考而进行诗歌鉴赏教学,而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从这一角度出发,创新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一味追求学生的考试分数,只注重讲授解题方法、答题模式,而忽略了让学生感受古典美的过程,使诗歌教学失去原本的意义。

2.教学模式单一。如今的诗歌教学模式仍以传统的填鸭教学为主,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做笔记,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使师生之间没有机会交流,学生的内心想法得不到机会表达,课堂氛围沉闷呆板,十分阻碍学生的发展,无法使学生自主地进行鉴赏学习。

3.古典色彩缺失。在当下的古诗鉴赏教学中,教学内容仍偏重于对解题技巧的讲解,如诗歌写作背景、写作手法等,而忽略了对诗歌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解。甚至许多语文教师自身的文学知识就很匮乏,无法在课堂上给学生补充更多的文学知识,造成了教学的古典色彩缺失。

三、古诗鉴赏教学的方法

1.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古诗蕴含着我国大量的传统文化,随着国家加大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古诗鉴赏教学也应偏重于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师可以适当讲授诗词韵律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创作规律,理解押韵等知识,这样便能逐渐理解诗歌的优美。教师还可以适当增加创作环节,在课堂上除了讲解诗歌外,让学生尝试着创作诗歌,对经典诗歌进行仿写,在自己创作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及掌握,同时能引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更加主动地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自身的文化素质。此外,教师要增加诗歌朗读的时间,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感,理解诗歌的停顿与重读,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师在讲解诗歌时,还要有意识地增加其他的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诗歌的同时能够加大文化储备,拓展视野,这样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2.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实际的诗歌课堂教学大多较死板,教学模式单一,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无聊,导致古诗鉴赏课堂效率低下。教师应大胆创新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主动地进行鉴赏学习。教师不能一味以高考为出发点,功利地进行教学,要充分重视诗歌的古典美,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教师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开展歌朗诵及诗歌创作的比赛,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其更主动地学习诗歌。

3.培养学生想象力。古代诗人思想较保守,故而创作的手法、表达的感情都较隐蔽,学生若只看诗歌的表面意思,无法透彻地明白作者的感情。教师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才能使学生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能够通过简单的诗歌形式理解作者内心丰富的感情,提高自身的诗歌鉴赏能力。

第5篇

关健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诗词鉴赏

古人曾说“诗无达诂”,这不仅站在诗歌解释的角度,对诗歌的鉴赏也同样适用。对于中学生的古诗词鉴赏,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切实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以促进当代对古代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1.初中语文古诗词的鉴赏角度

1.1诗词语言鉴赏。诗歌是有生命的雕刻品,犹如冰灯玉露,看过是赏赞,是慨叹,经历千磨万击,看过是感喟,是敬畏。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语言在诗歌中的重要地位,就在于一字的出入,便有高下的悬殊。诗歌的语言在丰富的想象与明晰的概念间跳跃穿行,在直觉的感性与清醒的理性间幻化重生,辨证交织下的语言便有了动态的立体之感。诗歌的音乐美体现在节奏的长短参差,轻重的错落有序,句读的轻重缓急,韵脚的和谐交替之上。

1.2诗词意境鉴赏。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诗人的思想情感通过对意象的描摹和意境的创造来体现。无意不成诗,无境不生情,诗情与画意,情趣总相通。诗歌是抒情的,诗人用有情的眼光观照自然与生活,当二者相遇,在碰撞下相契相合,意象便产生;当诗人独具匠心,把各种有情意象相互联结创生,一个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便被开启。在诗的形式里,意象是具体的,似可观可感,可从具体的描写中捕捉;意境是空灵的,得自心源,须于笔墨外可得。无论是创造意象还是意境,诗人都追求达到“妙合无垠”的境界,但意境的特征超越了具体的意象,诱使读者展开联想,体悟诗人寄寓意象上的思考和感悟。

1.3诗词风格鉴赏。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通过言语的组织,在文学作品中显示出来并使读者获得审美享受的独创艺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风格有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情感基调。但历来探讨风格的角度多样,其中,生活个性与创作个性不可等量齐观,创作个性也不能直接转化为文学风格,只有将两者结合,启发学生从言语的格调与行文的笔性共同去窥视作品的风格。

2.初中语文中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策略

2.1知人论世,主动了解。一方面,要考察古诗词的写作背景。鉴赏古诗文时,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把握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优秀的古诗词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深深打上了时代烙印,同时,作品创作和思想感情的表达,与作者的人身经历也具有密切联系,这是古诗词鉴赏中必须把握的内容。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都与“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亲身经历密切相关,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疾苦以及作者颠沛流离的经历,是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形成的关键,古诗文鉴赏过程中必须努力把握这一点。另一方面,将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放入写作的时代背景去作判断。例如,在鉴赏唐代诗人王翰《凉州词》的过程中,作者表达的到底是征战沙场不能生还的悲凉心情,还是战死疆场的悲壮之情?鉴赏中,如果透过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结合盛唐时期昂扬豪迈的时代精神,就很容易把握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2加强阅读,提升兴趣。古诗词鉴赏过程中,诵读是第一步。只有在诵读的基础上,才能逐渐把握古诗词的含义,逐步提高鉴赏能力。任课老师要加强指导,强调古诗词背诵的数量和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古诗文功底。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之美,诗词中的意境和中心思想的把握,只有通过诵读才能细细体会。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开展诵读活动,以激发W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诵读的热情。例如,利用分组诵读法,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分角色诵读古诗文。将诵读与歌曲演唱有效结合起来,例如,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诵读时,根据该诗词的节奏,采用拍手、踏足、踏歌而吟的方法。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还有利于深入把握诗词意境,有效分析和鉴赏古诗词的内容。

2.3把握格律,切入重点。古诗很讲究音律的和谐圆润,特别是初中语文所选篇目大多为格律诗和词,在这一点表现的尤为突出。为了使诗读起来能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所以古时往往平仄声交错使用。格律诗句数固定,如五言、七言、五律、七律等。此外,在初中古诗词鉴赏教学中,要合理应用诗眼分析法,纵观古代诗词中的名言佳句,“诗眼”通常是句中的某个动词,优秀的诗人往往非常注重动词的巧妙应用,通过生动有趣的描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进而有效表达诗词的中心主题。例如,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中的“就”字,写作过程中经过仔细推敲,通过“就”字的应用,巧妙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渴望与憧憬。总之,整个古诗词鉴赏过程中,善于抓住“诗眼”,离理解全诗的基本内容也就不远了。

古诗词的学习主要就是积累与练习。想要学好古诗词,就需要积累关于古诗词的相关文学知识,立足古诗词的精华,行知人论世之举动,达提升兴趣之目的,最终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董杰.高中宋词教学中文学鉴赏力的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2014.

第6篇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当作;高中教学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自《诗经》问世以来,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各朝各代的文人学者们在诗歌的天空中留下了许许多多璀璨的明星。诗歌渗透在每一个文人学者的心中,也频繁出现于各类体裁的文章中。在写作中灵活运用古诗词,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高中古诗词鉴赏渗透当作的表现及意义

1.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

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情感真挚、语言精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习古诗词是学生提升审美趣味和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学语文教学和考试大纲对古诗文的阅读和积累有着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做到积累、感悟与运用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根本上来说,阅读、写作和鉴赏诗歌是一个一体化的过程,将古诗词鉴赏渗透于当作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意义。

2.古诗词鉴赏渗透当作的意义

将古诗词鉴赏渗透于当作之中是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其意义广泛而深远。一方面,古诗词鉴赏渗透当作有利于强化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理解和运用能力;另一方面,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审美趣味,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实现读写结合的诗歌教学模式,并在当代多元化的写作背景下实现自觉应用。

二、高中古诗词鉴赏渗透当作的方法与策略

1.合理整合教学资源,有效利用教材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代表。解读和鉴赏古诗词不是孤立的鉴赏和评价,而是一个综合鉴赏、写作与理解运用的全面化和一体化的过程。在古诗词鉴赏的课堂教学中,应合理整合教学资源,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并有效利用教材,通过分析不同古诗词及文学常识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全面掌握诗歌鉴赏方法。

2.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

熟悉和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对于正确地理解和鉴赏诗歌至关重要。诗歌以其短小精悍见长,自古以来都是文人学者表达个人情感、倾诉人生境遇、感叹历史兴衰的重要手段。在当作之中,也应将个人情感作为文章的主线,使文章有血有肉,而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应学习诗歌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丰富当作模式。

3.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强化古诗词鉴赏技巧

现代教育技术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在古诗词鉴赏教学过程中,也应有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强化诗歌鉴赏技巧。

(1)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在古诗词鉴赏中,首先要明确“诗眼”,即一首诗中用的最妙的一个词或字。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一个字便点出了诗的意境。其次,更要学会分析和品悟诗歌中所描写的意象,诗人往往是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通过抓住“意象”来分析诗歌,对于体会作者情感具有重要意义。诗歌的意境则渗透着作者含蓄而丰富的情思,优秀的古诗词都蕴含了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考的意境,在诗歌鉴赏中一定要注意理解和领会。

(2)掌握古诗词的基本文学常识。学习古诗词,不仅仅是学习其内容,也要注意其中蕴含的基本文学常识。古诗词包括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等多种形式,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就题材而言,包括咏史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及边塞诗等多种题材和类型。在当代文学写作中,有效利用古诗词之中所蕴含的文学常识,有利于丰富当作的题材和模式。

4.把握古诗词深远意境,品位其语言魅力

古诗词的语言最重要的特点是精炼。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在意境中品位诗词的词和句,正确理解诗词的整体意境。更要明确诗词中所涵盖的特殊语法现象,并分析诗人如此运用的目的及其作用。古诗词中往往蕴含着多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诗句生动形象、充满魅力。古诗词的每首诗歌都有其特定的语言风格,或者诙谐风趣,或者细腻委婉,这不仅与诗人的个人创作风格有关,更与全诗情感的表达有密切关系。在古诗词的鉴赏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古诗词的深远意境,品位其语言魅力,并将其运用于当作之中,加深古诗词鉴赏对当作的影响。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成为高中语文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重大课题。全面激发和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和态度,将阅读、写作与鉴赏有机结合,并结合当代人多元化的写作思维进行语文教学工作,是当代语文教师肩负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杨晓飞.古诗词鉴赏之我见[J].语文天地,2010(12).

第7篇

关键词:成人高考;古诗复习;方法

成人高考语文试题中关于古代诗歌的鉴赏题是从2000年开始推出的新题型,旨在考察考生对中国古诗词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由于古代诗歌本身的特点及鉴赏评价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平时古诗教学普遍存在重诵读理解、轻鉴赏评价的现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成人高考古诗鉴赏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如何通过考前有效的复习,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整合古诗阅读知识,提高古诗鉴赏能力,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谈以下几点体会。

把握大纲,明确要求

成人高考大纲是复习的依据,古诗的复习首先要从把握大纲入手,引导学生明确古诗鉴赏复习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关于古代诗歌鉴赏,成人高考大纲提出的要求是: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现手法,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大纲要求,需作进一步的诠释和讲解。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把握古代诗歌塑造的艺术形象的性格特征,理解艺术形象的社会意义。教师可举出一些学生熟悉的诗歌艺术形象加以说明。如屈原“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情怀、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的反抗精神、琵琶女“天涯沦落”的悲苦和无奈、花木兰替父从军的英雄胆识等,使学生对诗歌形象的概念有初步的感受和具体的认识。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诗歌运用语言的艺术,体会其优美、精炼、跳跃、含蓄的语言特点。教师可在学过的诗歌中举出选用贴切的描绘物态、抒写情怀的范例,引导学生体会精妙传神的艺术魅力。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是阅读古诗的高级活动。所谓诗歌的思想内容,是指诗歌所熔铸的作者的感情、旨趣、爱憎、哲理,体现作者对生活理念的认识,对社会价值的判断。对古代诗歌内容的评价,最能体现阅读者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辨识透视能力。

梳理考点,深化理解

明确成人高考大纲的要求之后,就要把握古代诗歌的“考点”,有针对性地复习理解有关知识。针对考试大纲,鉴赏古代诗歌必须具备以下知识。

(一)古代诗歌的一般知识

古代诗歌的一般发展线索:诗经——楚辞——汉魏晋五言诗——唐诗——宋词——元曲等。

古代诗歌的大体分类:古体诗与近体诗,近体诗又分为律诗与绝句等。

近体诗的格律规定:限字句、定韵脚、调平仄、讲对仗等。

以上知识可向学生作一般交代或列表印发,不作重点复习。

(二)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由于这部分内容与考点直接有关,故必须加以详细分析。

精炼即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用语准确、生动、形象。如柳永《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中的“执手”一语,准确而形象地刻画出一对恋人分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他们纵有千言万语要倾诉,但只能“泪眼”相对,四手相握,情满心中,却语哽咽喉。此“执手”二字,抵得上“千言万语”,可见精炼之至。

含蓄诗的语言不能像散文那样直露,要求感情不露,意在言外。如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一二句写空城四周群山绵亘,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江潮依旧拍打着城根,带着寂寞心情退回。勾勒出一片苍茫凄凉的景象。读者不禁要问:山川形胜的六朝古都为何会变成一座空城呢?三四句借月抒怀,暗含国运衰败的感叹。全诗表面看句句写景,细究却句句都蕴含着诗人对故国萧条的感慨,其主旨在于讽喻现实,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其好处是在极短的篇幅中增加诗歌的内涵,引起读者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引周瑜赤壁破曹的历史故事,既表达了对年纪轻轻就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也表达了自己事业无成却华发早生的感慨。

情致理趣诗歌的情致理趣指的是诗歌中那些表现力极强的词句给人的审美情趣。诗的情致理趣与炼字有关,古诗中这类词语很多。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的“横斜”、“浮动”都给人以美的想象及美的享受;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蕴含着一定的哲理。

古诗的语言特点还有跳跃、倒装、谐音、叠字等现象,都比较容易理解。

(三)古代诗歌中的形象

诗人在创作时,以想象为中介,将意念、感情和客观物象融合成诗歌的形象。优秀的叙事诗,大都塑造出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优秀的抒情诗,总描写出种种客观事物的形象,并且浮现或暗含诗人的自身形象。如陆游的《卜算子》中的梅花,就代表一个孤高寂寞,备受打击和嫉妒,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也保持节操不变的爱国志士形象;于谦的《石灰吟》中的“石灰”,则象征一位不怕各种打击,不怕粉身碎骨,“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清官。

(四)古代诗歌创作的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下面择其要者举例说明。

借景抒情王国维评论古诗:“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诗人常用的手法。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烟花含情,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无尽思念,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每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托物言志大千世界、山川河岳、花鸟鱼虫皆可入诗。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着诗人的感情。如唐人陆鲁望《白莲诗》: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

诗人以貌取神,写出白莲的风韵与精神,抒发了处唐末动乱社会中,虽退隐山林,洁身自好,却又关心天下兴亡的情怀,做到了既“不即不离”,又“曲尽其妙”。

借古喻今诗人缅怀古人古事、或歌颂辉煌业绩、或感慨千古遗恨,或喻己怀才不遇、或抨击黑暗现实。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如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借歌咏贾谊,指出封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联系诗人长期遭受压抑的身世,可知其借题发挥的意图。

直抒胸臆诗人情激于衷,冲口而出,以浅白的语言,抒发真挚的情怀。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最后一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卒章显志,一吐心中的郁闷之气,点亮全诗的主题。他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者的心声,表现出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对比烘托在鲜明的对比中增强读者的感受,利用事物的反差揭示诗人的某种情感。如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着重渲染昔日的骄奢逸,最后一句写眼前的凄凉景象。强烈的对比寄寓诗人的深沉忧思。

比喻拟人化平淡为生动,引导读者联想与想象,增加诗歌的内涵与情趣。如杨万里的《红白莲》:

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

恰似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

诗人突发奇想,把一池盛开的莲花,比喻为汉代宫中三千美丽的宫女,她们一半浓妆艳抹,一半淡扫峨眉,各呈其美,真是“浓妆淡抹总相宜”。转贴于

以动写静事物总是相反相成,没有动,就没有静。以动写静、动静结合便成了许多诗人常用的手法。如王维《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写春夜溪山月出惊鸟的幽美境界。月出尚能惊鸟,可见春山之静,而不时传来清脆鸟鸣声,更显春山之静。

虚实相济“实”为眼前景、眼前事,“虚”为想象景、想象事,二者相辅相成更有利于表情达意。如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二句叙滞留巴蜀的原因,是实写;三四句想象回家后深夜畅谈的情景,是虚写。眼前之事已入想象之境,寄怀之切尽在不言之中。

夸张联想夸张是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引发联想以创造意境。例如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四句熔夸张联想于一炉,写出瀑布由极高处飞泻而下的磅礴气势。“疑”字在联想中透出无限赞叹之情。李白的夸张不是简单放大事实的原貌,而是融入了美好的感情。

此外,还有比兴、铺陈、渲染、映衬等表现手法。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关键在两点:一是辨识诗中运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二是赏析其表现作用和艺术效果。后者需要一定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尤其需要加强训练。

(五)古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意象是诗人心中的物象,是诗人为表达情感,用艺术的语言写进诗歌的事物和画面,这些客观事物已经蒙上了一层主观色彩,成为诗人主观世界的写照。因此,它们在诗中已超出本身的含义而蕴含深广的社会内容。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作者描写了六种物象,字里行间透出游子天涯沦落的困顿、苍凉与悲哀。

意境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为了创造和谐、完美的意境,诗人把抒情与写景、叙事结合起来,力求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屈原《涉江》的“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写船行缓慢的景象,抒发的却是诗人眷念国都,关心祖国命运的沉重心情。杜甫《登高》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名句,展现一派秋天苍凉恢廓之景,表达的是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愁之绪。

以上有关知识,是提高古诗鉴赏能力的基础,也是高考答题的基础。复习时可集中讲解,也可结合作题分散讲解。讲解时不能空讲概念,一定要结合诗作具体分析。

授之以渔,点拨方法

鉴赏古诗,是阅读的高级阶段,之所以为高级阶段,是因为它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在文学鉴赏过程中,欣赏者要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变成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就要进行想象活动和情感体验。如果鉴赏者不善于积极的想象或缺乏必要的生活体验,就不可能对作品的意境有深切的感受,也就发现不了作品中的弦外之音、韵外之致。成人高考古诗鉴赏的复习指导,必须遵循鉴赏的基本原理。笔者根据自己的阅读和教学经验,总结出古诗鉴赏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概述如下。

(一)初读

初读的任务是弄懂作品表层意思,因为理解古诗的字面意义是鉴赏的第一步。初读古诗需注意两点:(1)明白词语的含义。古诗中的词语有时有特殊的含义,如典故的意义、语境的意义。(2)理解句子的结构。有的古诗的句子省略跳跃,要补充连贯才能理解;有的古诗语序不是正常排列,要根据词语意义关系加以调整。解读古诗切忌望文生义、主观臆断。如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是互文,意思是主客一同下马,而后一起上船。如果照字面理解成主人下马了,客人已在船上,则下句说的“举酒”则与主人无关,就讲不通了。

(二)吟诵

通过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歌的节奏、韵律,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指导学生诵读是鉴赏的基础,读诗而不能背,等于不读;能背诵,进而才能进入领悟阶段。

(三)入境

反复吟诵,只是鉴赏者与诗中的艺术境界“接近”的一种手段。教师需进一步要求学生,吟诵时伴随想象,眼前浮动诗中所描绘的那些人、物、事的形象。读的次数越多,这些事物的形象就越清晰。这样,学生就不知不觉进入诗的境界,恍若身在其中,进而在思想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这就叫“动情”或“陶醉”。例如,反复诵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你会仿佛进入李白的梦幻境界,看到幻境中的仙人形象,对美丽的仙境会产生向往之情。

(四)领悟

读者经过“入境”时情感体验的之后,诗歌所塑造的形象和意境又从鉴赏者内心游离出去。同时,作为社会角色的“自我”又慢慢呈现出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阅读体验,在冷静的比较与参照中,学生获得了人生的启迪与顿悟。

以往的参考书对诗歌教学都强调诵读,强调让学生在诵读中自己感悟,其原因是顾虑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作品与学生之间的中介,在“传授”过程中越俎代庖,影响乃至左右学生的鉴赏过程。但这不等于说在古诗鉴赏复习过程中淡化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不一定参与学生鉴赏某一首古诗的具体过程,但不排除在鉴赏方法和答题技巧上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与训练。

下面谈谈解答诗歌鉴赏试题学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反复体味,读懂原诗弄懂作者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其方法有三:一是注意分析诗题,诗题是诗的“眼睛”,分析诗题是正确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的途径之一;二是注意利用注释,借以理解诗句,进而准确理解全诗;三是注意联系作者生平与作品的写作时代背景。

仔细研读诗句,咀嚼语言特别注意关键字句、修辞手法和所用典故,体会其精妙之处。

整体把握意境只有整体把握意境,才能防止以偏概全,正确理解诗的形象和诗的含义。要善于想象、联想,用形象思维理解诗歌意境。

仔细辨析诗歌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是托物言志,还是采用了比喻、夸张、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

看清试题要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思想内容,命题上可综合要求,也可就某一方面出题。有时出题的角度不同,答案其实都差不多;有时一题两问,要弄清它们的区别与联系,答题时要看清要求,不要答非所问。

吃透题目的提示考虑到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历,有时出题人为了让考生准确把握题意,特地给予一定的提示。如2003年成人高考大纲样题以杜甫《旅夜抒怀》为出题材料,提示考生“这首五言诗是杜甫晚年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漂泊在长江上游时的作品。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表达了丰富的感情。”对这些提示一定不要轻易放过,这往往是引导答题的路标,只要沿着提示去思考答题,是比较容易获得高分的。

抓住要领,重在表达一般古诗鉴赏题的答案不会很长。要抓住要点简洁作答,切忌含糊笼统、空话套话、人为拔高、丢三落四。

强化训练,提高技能

古诗鉴赏的复习,在学生获得诗歌的基本知识、了解鉴赏的原则和方法以后,关键是强化训练,学生应在强化训练中体验鉴赏过程、提高审题能力、掌握答题技巧。

第8篇

古诗词自主鉴赏能力从属于自主学习范畴,属于自主学习能力之一。教育部在颁发的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了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要求学生增加对传统文化的积淀,培养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从高考要求来说,诗词鉴赏已成为重要的一部分,而许多学生这一项得分却不高。因此,无论从学生的升学角度出发,还是从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角度出发,研究高中生诗词自主鉴赏教学已是迫在眉睫。在教学中,笔者一直深入思考,实践摸索,致力于探索一种具有操作性、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鉴赏能力的模式。即从古诗词鉴赏出发,借助现达的网络信息技术,创造一种融古诗词朗读、吟唱,鉴赏写作,鉴赏表演比赛为一体的自主学习模式。

鉴赏前的准备:编订《高中生古诗词自主鉴赏基础知识手册》,学生人手一册,要求每位学生认真研读,初步自主掌握古诗词鉴赏的一些基础知识、重要概念。由于所任教的学生缺少诗词鉴赏的经历与经验,所以按照由易入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了古诗词自主鉴赏能力培养三步走策略,即开设教师主导鉴赏课——学生半自主鉴赏课——学生全自主鉴赏课三种课型。开展学生古诗词自主鉴赏的时间安排:鉴赏活动前期以课堂为主,课外为辅;随着学生自主鉴赏能力的逐步提高,渐渐变成以课外为主,课堂为辅,以课堂为点,课外为面,以点带面开展古诗词自主鉴赏活动。具体实践如下:

一、开设教师主导鉴赏课

以教师为主导的古诗词鉴赏课,重点讲授鉴赏的步骤、技巧和重要方法等等,并且努力使这些内化为学生的能力。

在日常鉴赏活动中,学生学习自觉性不高,尤其是遇到难度系数较高的诗词鉴赏活动,难免有畏难情绪,所以培养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是一种必要的、有益的尝试。通过鉴赏苏教版《采薇》、《念奴娇·赤壁怀古》、《登高》、《桂枝香·金陵怀古》等大量优秀古典诗词来落实以下教学目标:①了解中国诗歌发展的历程,培养民族自豪感。②感知意象,了解诗词中所包含的景物美和人物形象美,从而提高鉴赏能力。③领略意境,能从诗词的景、情、境三个方面入手,将外在客观的景象化为内在的情感,从中体会不同的诗歌意境以及思想感情。④品味语言,通过品评字词句,掌握诗词语言的特点,理解诗词中字词句的独特含义,提高学生的炼字水平和分析能力。⑤鉴赏写作技巧,掌握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化用典故、对比衬托等手法,评述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⑥了解古诗词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流派和诗人,做到知人论世。⑦通过对古诗词内容的分类鉴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方法与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和审美等能力。

本阶段教师主导鉴赏课的开设,结合了学生古诗词鉴赏的“现有发展水平”,注重培养学生鉴赏兴趣,夯实根基,为后两步作铺垫。

二、开设学生半自主鉴赏课

在听了教师大量主导鉴赏课后,学生开始尝试对古诗词进行半自主鉴赏,组织形式如下:学生自选古诗词(不限范围)——自己查阅资料——自己组稿或制作课件——自己选定鉴赏方式上课——学生自评打分——学生自行将鉴赏资料上传班级博客,老师加以适当点拨、点评。这一环节允许并大力提倡学生查找资料,然后从自己的鉴赏角度或与小组同学相互讨论后动笔组稿。

例如,学生制作简易课件上鉴赏课,在鉴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用典的时候,他只提问同学们“辛弃疾的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同学明确回答“用典”后,他又问“用了几个典故”,而没有更深入地提问什么是用典,用典有什么作用。

笔者做了补充和点拨:在刘勰的《文心雕龙》里诠释了“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典的目的就是以古证今,借古讽今,借古抒怀。典故的来源包括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佚闻等。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开设学生全自主鉴赏课

经过一年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诗歌鉴赏基础知识和重要方法的学习,教师主导鉴赏课的示范以及学生半自主鉴赏课的训练,现在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是时候放开手脚让学生尝试全自主鉴赏古诗词。这是检验学能否致用、自主鉴赏是否有效的关键环节。

学生进行全自主鉴赏的组织形式如下:学生在一定的范围(限定在苏教版必修一到必修五所选古诗词、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古代诗歌鉴赏选读》三部分内容)内选诗词——学生进行全自主鉴赏,撰文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可以不受现有的观点或看法拘束。

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己组织,开展诗词自主鉴赏比赛。参赛形式可以个人参赛(参赛者自己先朗诵再鉴赏),也可以组合参赛(其中一人朗诵或吟唱,另外一人鉴赏)。具体流程如下:语文课代表制定评比规则、组织赛程——学生自己事先撰文——学生担任评委——评委即兴提问——评委综合打分——评委当堂点评——评委当场公布比赛结果,各评委当天整理出简短评语,并上传到班级公共博客。在这些鉴赏活动中,所任教的高二两个班级的所有同学都积极参与,并写出了能独抒己见且形式丰富的鉴赏文章。

第9篇

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可考虑如下方法:

1.诵读吟唱来感受诗歌

诗歌属于一种语言的艺术,古代诗词有很多都是能够进行配乐演唱的,因此我们要在教学时抓住古诗词的音乐性,让学生在诗歌的诵读吟唱过程中形成审美心境。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这样说,音乐能够将节奏和乐调的力量注入到心灵的最深处。所以古诗词的教学我常常采取吟唱的方法,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基础水平来科学地选择教学策略。我曾经尝试过很多优秀的古诗词教学手段,比如说诵读法、故事导读,这些方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针对初中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的特点,因此我在教《望岳》这首诗的过程中就选择了吟唱的手段,先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这首诗,再引导学生进行吟唱,要求学生在吟唱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情境,之后我选择了一首情感相似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演唱。学生不但非常喜欢这种学习方法,同时还能够较快的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2.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

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一个活泼的、个性的、不断创新的过程。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科学地创设教学情景,以此来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我在教学中常常会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开展诸如配乐朗诵、配乐讲解等活动。例如我在讲《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过程中,首先我要求学生从整首诗中找出诗人所描绘到的所有景物,如孤山寺、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之后我再要求学生拿出一张纸,通过自己的想象在纸上画出这些景物,最后评选出画得最好的学生。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很快就被激发了出来,他们能够较快的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中去,更容易理解这首诗感知春天万物复苏、燕舞莺歌的诗意。

3.培养学生的鉴赏兴趣

我们只有给学生设计出一个有效的教学环境,同时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地进入到诗歌所描绘的内容中去,进入到诗人的心中,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我在引导学生鉴赏唐代大诗人王维的《竹里馆》这首名诗时,我向学生这样讲道:王维在诗中仅仅用“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二十个字就把一幅明月高照,一人独自弹琴的美景呈现在我们眼前,请大家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诗人独自一人在寂静优美的竹林中抚琴,月光如此的清凉,当一阵清风吹过竹林时,大家是否能够听到悠扬而动人的琴声。在我的引导之下,学生很快进入了诗中描绘的意境,很容易的就掌握了诗人所表达出的情感。

4.结合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第10篇

关键词: 初中生 古诗词鉴赏能力 提高方法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往往以精辟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是指初中生对古诗词的内容、形式、风格的鉴别与欣赏的能力,是初中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水平的综合反映。在河南省中考语文试卷上,古诗词鉴赏题是必考内容,分值为4分,考查内容为诗词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等等,但在实际考查中,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等诸多原因,该试题得分率一向偏低。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呢,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方法。

一、注重积累,夯实基础

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学习,无非是熟读、吟诵、背默,重要的是理解、记忆,然后才能够在发表自己看法,也只有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够谈得上鉴赏,最后能陶冶性灵、变化气质,达到较高境界。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需把工夫下在平时,借助课堂,多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而后逐渐地提高其能力。

1.课内指导学法,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

一般来说,在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朗读和背诵放到所有环节的中心位置上来,用读来带动背并加深领悟,逐步形成语感。当然语感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背诵量作为前提,《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古诗文背诵量为50首,这是河南中考的必考内容,也是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因此,我们在平时上课时就要注重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

2.课外进行比赛,让学生赛一赛、争一争。

每学期开学之初,我班第一节课进行的内容就是了解目录,明确本册书要掌握的古诗文,然后展开背诵比赛。不管老师有没有讲到这些内容,学生都可以提前背诵。比赛不仅在小组之内,也在小组之间,获胜的小组将被评为本学期的“最佳背诵小组”,获胜的同学则被评为“背诵之星”。对于此类张张嘴就能完成的任务,学生还是很乐于做的,老师的任务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发现有进步的同学时一定不要忘记表扬。

学生的潜力一旦被挖掘出来,将是不可估量的,课内的古诗文背诵完毕之后,教师还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

二、知人知事,分门别类

中考把古诗词阅读与鉴赏的要求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内容上。学生要想学会鉴赏古诗词,首先就必须了解作者,了解作者所处的广阔的时代背景,因为只有把诗词放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中,才有可能看到其诗歌艺术的奥秘。比如诗仙李白《行路难》,如果不了解李白被赐金还山的经历,又怎能理解他“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迷茫与失落。再如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如果不了解他作为亡国之君被囚禁于汴京的身世,又怎能理解“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的愁苦与哀伤。因此我们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文学常识与时代背景的介绍,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另外,学生在学习古诗歌的时候要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因此,分清诗歌类别往往是理解和鉴赏诗歌内容的一个突破口。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风(古体诗)、格律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词按风格,又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等。

三、掌握方法,适量训练

1.审清题干,留意注释。

命题人设题时一般会在题干中给出提示。这些提示往往或点明考查要点,或提示赏析要点,或透露诗词的主旨。此外,有些注释虽然只有短短一两句,却会透露诗词的写作背景、内容、风格与意境等。这些都是学生在考场上所需要注意的。如2010年河南中招21小题: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这明确告诉我们要从“炼字角度”来对名句进行赏析,但仍然有不少考生因没有留意到该关键词而失分。

2.掌握角度,科学答题。

(1)赏语言

古诗词的有些词语生动传神,起到挖掘本文的主要内容,揭示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作者的情感的作用。这些词往往受到命题人的青睐,常会以这样的形式出现:“首联中的某某字用得很好,好在哪里?”“这句话中某个词能不能用其他词来替换,为什么?”学生在回答此类试题时不能就某个字词孤立地来谈,应结合情感意境来分析。例如: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生动传神,它表现了大自然景色的秀丽美好,哪怕作者不是有意观看,也会自然而然地映入眼帘。同时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丽的自然风光中,淡泊名利,安恬自适,热爱美好的田园生活。

再者,还可能出现分析语言风格的试题。这要求考生在答题时不能单就词语运用的巧妙来答题,而应结合本首诗风格来谈。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的语言写出事物的……特点,然而结合词语来回答。

(2)赏用典

典故是古诗词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作者通过借用典故来表达一些特定的内涵。了解典故的出处及其在诗词中的含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容。近几年的中考,关于典故的考查备受出题人的青睐。如:2011年河南中考试21小题:“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时不仅要了解古诗词中所运用的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而且要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3)赏修辞

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就中考而言,比喻、拟人、夸张是常考的修辞手法。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就在中考试卷中频频出现。这就要求考生不仅准确判断诗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而且结合诗句来谈使用该修辞手法的好处。

(4)赏感情

诗词的思想内容,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志”指的是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学生则通过品读古诗,跨越历史的门槛,与诗人作心与心的交流,去神游祖国的秀美河山,去感受那雄壮的英雄气概,去体味其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从中受到陶冶,启迪和激励,提高语文素养。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以下几种: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学生在平时可根据诗词所蕴含的感情进行分类记忆,从而加深印象。

(5)赏意境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近年来分析意境型的试题逐渐增多。如: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什么特点,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而所谓意境就是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境界,它包括景、境、情,在答题时缺一不可。

上述备考技巧只是笔者在教学中总结出的一些体会。学生学会了这些方法,也仅仅是入门,要想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必须有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所谓“观千剑然后识器,操千曲然后晓声”,学生在这些方法的指导下,多看多练,自然能突破这一中考难点。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古诗鉴赏,表达训练研读例文,课堂实践,准确表达

 

在进行了读懂诗歌的训练后,我进行了一次测验。随即我又作了一次学情调查。结果令人深思。现举一个例子。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回答问题⑴一、二两句主要写了“静”,请简析作者写“静”的手法。⑵简析三、四句的表现手法。本来,这首诗学生很熟悉,小学就已经学过。论文大全。我想,这个题学生答起来不会有多大问题。可试卷结果却令人意外,这个题学生得分并不高,许多学生只能得一半分。原因多是表达不准和答非所问。通过调查,学生说,他们对诗很熟悉,可要说出好在哪里,又说不出来,更谈不上简析了。至于手法,那更不知该答什么了。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学生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对诗歌的阅读还处于最初的感知层次,要让他们对诗歌作出理性的评价,还需进一步训练准确表达的能力。论文大全。

如何进行有效的训练呢,讲理论,枯燥;再说,时间也不允许;况且,诗歌确实需要学生自己的领悟,别人是很难帮上忙的。因此,我们要架起作者、作品和读者的桥梁,帮助学生学会鉴赏。忽然想起书法课上的做法。学习书法,首先要临帖。这里就有一个读帖的过程,所谓“读”,主要是研究范例的运笔轻重、字的结构、前后呼应、风格等。那么对于一个初学诗歌的学生来说,也应该有一个“读帖”的过程。所以,训练的第一步:研读例文。论文大全。

例文分两类,一类是有关的浅显易懂的理论文章,如谢冕的《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林庚的《说“木叶”》袁行霈的《中国文学的欣赏》《感受·联想·修养——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等。通过这些文章,学生初步懂得了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如欣赏要“泡”“找”“猜”“补”要充分进行联想和想象,仔细咀嚼等要求。一类是关于具体诗篇的鉴赏文字。从感性入手,从学生熟悉的诗作入手,先阅读一定量的古诗鉴赏文章,初步感知鉴赏的一般规律,掌握古诗鉴赏常识。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阅读了大量的古诗词,但是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还建立在听老师讲解的层次,自己很难独立鉴赏,更谈不上准确表达了。所以,教学古诗时,我们先给学生印发了100首古诗鉴赏的文章,并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初步感知鉴赏诗歌的角度,掌握古诗鉴赏常识。如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的鉴赏文字。阅读时提出几点要求:鉴赏文字共几段,每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文章分别从哪些角度对诗作做出了评价,文中用到了哪些术语等。通过本篇文字的阅读,学生明白了本文主要是从诗作的思想内容,诗句的具体含义和表现手法,前人的评价,意境的特点等角度对诗作作出了评价。积累了诸如以动衬静,烘托,境情结合等鉴赏常识。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诗歌鉴赏就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归纳出了古诗鉴赏的一般常识。当然,这只是鉴赏的第一步,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需要课堂上的具体学习。

记得我的一位书法老师曾说:“谁能把《九成宫》帖练习10遍,我就拜他为师。”书法学习的关键在实践。要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同样需要不断的实践。第二步,课堂实践。

㈠ 课堂讲解重在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理解诗句内容,并帮助学生进一步辨识古诗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体会评价鉴赏古诗的角度和方法。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安排了两个古诗鉴赏的单元,从《诗经》到宋词的内容,第五册安排了李白杜甫的专题鉴赏,教学时,结合课本内容,我们着重从诗句的理解,古诗的语言特点、表现手法的辨识、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等方面予以讲解。如乐府诗的赋、比、兴的手法,反复咏叹,回环往复的抒情手法;杜甫《登高》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的多层理解;柳永《雨霖铃》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手法;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壮阔的意境等。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一步认识了古诗鉴赏的规律和方法,从而为准确表达打下基础。

㈡ 课堂学习多角度练习学生的评价表达能力,使学生充分学习体会古诗鉴赏的要求。

课堂上除了让学生体会诗歌鉴赏的规律外,我们还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评价表达能力。常常采取简析诗作某个特点,评价作者的思想,改写诗句的意境,回述精彩片断,搜集评价其他观点等方式,力求学生准确表达。如学习完杜甫的《登高》一诗,提问:杜甫的诗以沉郁顿挫的风格著称,试以《登高》为例,从情景交融的角度简析之。要点:诗人当时的心境,首联景物的特点和表现的情感,颔联景物的特点和引发的感想,颈联表现的感情,尾联的诗意,总结意境特点——雄浑高阔,情感特点——忧国伤时,突出沉郁顿挫。又如同是用典,同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的事迹,杜甫的《蜀相》和陆游的《书愤》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古人用典有哪些作用?另外,学完一首或几首诗后,你印象最深的或你认为最精彩的一点是什么,试作分析。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仅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妙处,而且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㈢ 课后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教会学生抓住评论要点,根据要求踩点答题。

课后,结合试题特点和高考要求,我们设计了不同层次的训练题。先从客观选择题入手。客观题难度相对较低,各个选项也给学生提供了鉴赏的格式,有助于训练学生答题的准确性。所以我们在讲解试题时,先引导学生观察试题角度,然后研究表达选词,最后找出答案。

例如2004年北京12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①题主要告诉我们诗句的含义,也给了我们分析诗句意思时应注意的东西,即表面意思和深层感情。②题主要是对诗歌的表达手法,诗作的主旨,梅花的形象以及描述的意境等作的评价。同时,也告诉我们,诸如拟人手法,红梅的品格的的叙述要准确无误。这样,学生在自己表达时就开始斟酌怎样用词了。

接着,又选择了一些填空题,从课本到课外。填空题已经给出了表达的格式,只是空出了关键的部分,练习这类题,有助于学生把握表达的关键,从而知道答题要点。如阅读刘禹锡的《石头城》完成1~2题。1、诗人写沉寂的群山,写潮打空城,写朦胧的月色,都是为了烘托———。2、诗中的景物都染上了浓重的——色彩,暗藏着深沉的感情潜流,抒发了—————的感慨。第一题考查了烘托的对象,实际上告诉我们怎样表达诗作的表现手法。第二题考查了景与情的关系,也告诉我们对诗歌主旨的回答要注意说明,诗作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答案:1、今日的没落荒凉 2、凄凉对金陵昔盛今衰 又如2003年春季上海四:(17)题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写法不同:甲诗是通过描述—————,讽刺了—————;乙诗是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的感慨。研究这类题,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了表达的内容和格式,并且重视了关键词的选择。答案:送荔枝一事 唐玄宗、杨贵妃的逸误国 兴衰(兴废、更替)

最后,选择主观表达题,通过对题型的归纳,进一步提高学生答题的准确率。

面对主观表达题,首先应当引导学生审清题目方向,看看应该从哪个角度入手,然后确定答题要点,最后才是准确表达。就此,我们引导学生对赏析体的问答模式作了归纳,如分析意境型,分析技巧型,分析语言型,分析炼字型,一词领全诗型,观点评价型等,并且一一对答题要点作了总结,如分析炼字型,要点包括解释该字在句中的意思;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形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这样,学生在答题时就不会盲目了。答题的准确率逐渐提高。

书法最终是融他人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鉴赏最终是形成能力。所以,第三步,准确表达。

通过一段集中学习后,我让学生归纳总结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常见的表现手法,并形成文字,写一些诗歌短评,规律总结等内容的文章,最终形成较高的对古诗鉴赏的能力。

通过上面的训练,学生对诗歌鉴赏有了较深的认识,为了加深印象,巩固所学,我们还借助写作训练,对所学现象进行总结。诗歌鉴赏重点训练了一段后,我们随即作了一次写作专题练习。以“我心中的诗歌”为话题,要求学生总结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并对这些意象的含义做出分类;或者归纳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并对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做出评价;或者归纳诗歌语言上的特点;或者归纳表现同一思想或者同一主旨的诗歌等。总之,针对诗歌某一方面的特点,或总结,或归纳,或评价,写成短小的评论文章,并在全体学生中交流。这种做法,激起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诗作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是我们学生的部分题目:《李白和月的缘分》《古诗中的落日》《也说衬托》《诗词中的情和景》《王维和空山》《怎一个“愁”字了得》《怀古诗中的悲情》《梅花的赞歌》《陶潜和他的酒》《千古流芳——爱情诗》《一片冰心在玉壶》《割不断的乡愁》《古诗中的蝉》《杨花点点》《同一首歌》《婉约和豪放》等。

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的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课题结束时,我们又进行了一次测验和调查,这回,学生的得分大大提高,60分的试卷,得48分以上的占过一半。学情调查时,学生们说,现在我们知道怎样答题了,原来,诗歌鉴赏并不神秘,只要用心体会,诗句的妙处是可以意会也可以言传的。

当然,诗歌鉴赏是重点也是难点,仅仅通过这样的集中训练还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还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熏陶,所以,我们的教学仍然是任重而道远。以上,只是我们的一点探索,还很不完备,现在拿出来,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参考资料:

1、人教版中学语文二、三、五册教材

2、人教版教材第三册教学参考

3、《唐诗鉴赏辞典》

4、《高考总复习轻松1﹢1》

5、《十年高考题解析》

第12篇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古诗词鉴赏 整体思想 创作技巧

古典诗词是古代文化史上一朵光芒四射的奇葩,在高考试卷中占据一席之地。如何鉴赏古诗词、答好高考鉴赏题,是中学语文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在多年的语文教学摸索中,我们总结出只有从诗歌本身出发,尤其是能与作者的思想相交融,理解作者的创作手法,才能了解诗的形式美与内涵,才能深入地去探知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一、古诗词鉴赏的整体把握

在对古诗词的把握中,首先要明白一首诗或词的作者的态度与观点是建立在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上的,因此,把握诗作者的态度观点要注意从一首诗或词曲的整体上去考虑,不能忽略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诗歌的外在形式的赏析而去架空分析。对诗词作品的观点与态度的概括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用今天的眼光去评价古人的思想、观点和态度。评价常常不恰当,有失分寸,尤其是要防止想当然地搬用某些现成的词语,使得评价出现似是而非、词不达意的现象。要杜绝这类错误,我们在鉴赏时必须认真体味,仔细分析,依据特定的诗、特定的作者、特定的时代作出特定的分析。作者在诗中的观点,需要我们去鉴赏概括,因此,概括时要注意完整、全面。

二、古诗词鉴赏的技巧

首先,鉴于古诗词在中学语文中的重要地位,在平时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更应注意掌握方法,首要工作是着力帮助学生了解鉴赏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对于常用典故,我们要求学生不但要熟悉,更要理解掌握好。近年来高考中出现的古诗词鉴赏题大多和我们学过的古诗词有着密切的联系,掌握这些典故的含义,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表达内容。例如“杜鹃”,俗称布谷,暮春苦啼,啼至口中流鲜血,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悲凉哀伤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理解了其中之意,遇到类似诗词就不难理解,如辛弃疾《定风波》:“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其次,平时训练学生用自己的思想和真实感情去理解诗歌含义,力争与作者平等交流,深入理解并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1)首先要学习概括全诗诗歌主题。“主题”,要么是作者流露的某种情感,要么是作者阐述的某种人生哲理,要么是诗人对人生、社会、对历史事件的某种总结或感慨。例如,高考卷题目的设计就体现了把握主题的要求,很多考生在理解《春日忆李白》时,把该诗的主旨理解为离别之情,而实际上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是杜甫和李白的相互思念之情。因此,只有在平时的古诗词鉴赏的训练打下扎实的基本功,这样在考场上才能尽量避免考生在审题时会,而做题时马失前蹄的现象。

(2)在平时的练习中注重尝试评价诗歌意义。或评价该诗的积极意义(即对诗人所处的社会有何现实意义),或指出该诗的局限性(要实事求是)。

(3)分析作者的态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审题步骤,把握正确的思想感情,就把握了阶梯的正确方向,就会避免和减少失误。作者态度包括:对诗歌中某个人物的态度、对叙述某件事情的态度、对社会的态度、对历史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等。态度往往是抽象的,它或者用某句话来表达,或者借景抒情来表达,或者托物言志来表达。

最后,学会捕捉感情体会意境。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了解一些文化常识,特别是诗歌中的一些意象的含义尤其重要,且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就是意象。“采薇”指隐居生活,“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击楫”指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等等。所谓诗的意境,指作品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来的生活图景与诗人主体审美情感融合为一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括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两个方面。在具体的诗词分析时以元代马致远著名小令《天净沙·秋思》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廋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浓缩了作者的真实感受,把悲秋与乡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一首游子怀乡思家的伤感之作,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廋马、夕阳、断肠人。我们仿佛看到古老的驿道上徐徐走来一匹廋马,风尘仆仆,一身的疲惫和困顿,马上的“断肠人”——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正望着不远处黯然神伤,一株苍老的树上静静缠绕着枯藤,归巢的乌鸦在暮色中呀呀叫着,一条小河逶迤流过,河上小桥那边,炊烟袅袅,这时,西边的天幕上,残阳如血。整个画面给人以迟暮、渺茫、凄凉、低沉的感觉,与这位漂泊异乡的游子暗淡的心绪协调一致,这就是诗的意境。

鉴赏古诗词时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切记要按题目的具体要求作答,不能答非所问。优秀的古典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都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知与观照,包含着作者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与看法。一般来说,古诗词中的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就是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即诗人通过诗歌所表现的生活认识、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这些,在诗歌中往往不是直接表露的,而是借助某一种文学手段(诗化的语言)曲折地、隐晦地表达的,它需要读者在解读过程中通过各种鉴赏方法去体悟,去挖掘,去揭示。因此,无论是从教师的教学出发,还是从学生的学习出发,都要进行深层的沉淀,从作者的创作本身,从诗歌的源头去把握鉴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提高中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方法.中国科技信息,2005(13).

第13篇

关键词:鉴赏妙处;领悟感情;品位语言及手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094-02

在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中,古诗词鉴赏的试题年年出现,并逐渐的规范化,其分值一直在6~8分之间。取材上,唐诗宋词一枝独秀,但有时也会出现曲或现代诗;题型上,由客观题向主观题倾斜,以简答为主,有时兼有选择和填空;内容上,更注重个性化的鉴赏能力的考查。新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我们的《中考语文考试说明》中,也明确规定:“能够阅读浅显的古诗词,学会鉴赏古诗,了解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语言特色、常见的表现手法等。”可从考生历年来的考试情况看,许多考生在古诗词鉴赏这一领域失分还是比较多,凭感觉或一概不知者大有人在。对于接触古诗词的初中生来说,可以说诗词鉴赏确实是个难点,但只要找对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就可以化难为易,取得实效。为此,我根据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粗略的谈谈古诗词鉴赏的方法,以期对中考的考生在鉴赏的思路和方法上起到一定的指导性作用,最终达到提高考生的中考成绩、增强文学鉴赏能力的目的。

一、把握诗歌的内容及主题,鉴赏名句(词语)的妙处

在鉴赏古诗词时,反复的体会诗词的内容及主题,循着一定的思路,就能鉴赏名句(词语)的妙处。如2011年遵义中考试题,陆游的《诉衷情》第1题中请你鉴赏:“觅封侯”一词用得好,请简析其妙处。做这类鉴赏题,首先要把握住单个词“觅”的意思,“觅”是“寻求”、“执着追求”的意思;然后再看这句诗或这个词是否有用到典故、修辞手法等,如果有,那就要答出来,显而易见,这句话中有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最后结合内容及主题,看诗句(词语)表达(抒发、表现等)了什么愿望(抱负)等,“觅封侯”一词表达了诗人执着追求、渴望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同样,2012年遵义中考试题,李白的《行路难》第2题中也是请你鉴赏:“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写得好,请做简要的分析。这两句诗和前面的《诉衷情》第1题一样,都用到了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再联系内容及主题,表达了诗人希望有朝一日能得到君主的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这类古诗词的内容和材料均来自教材,那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要准确把握每一首诗或词的内容和主题,减少学习中的盲目性,相信在中考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反复朗读,领悟诗意,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反复朗读,领悟诗的内容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诗的内容即反复朗读,体会作品中所叙述之事及所绘之景(物),然后在脑海中呈现所展示的相关画面,再根据这些画面去联想和想象,感受作者处于其中的某种思想或感情。如2010年遵义中考试题“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第2题”与2012年贵州安顺中考试题“《蒹葭》第2题”,均考到了同一类问题: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情感大致可以分为:友情、思乡(思念亲人或朋友)及爱国之情等,要领会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思想感情,还要了解作者写作诗歌、抒发感情的背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第2题在反复的朗读中,我们体会到诗歌抒发的是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了诗人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蒹葭》第2题反复朗读,联系诗意及背景,就能领悟到诗人抒发的是对美好爱情(意中人、恋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诗词是在反复朗读中发现美的。的确,经过反复的朗读,我们能体会到诗词的内容,进而明确诗词抒发的思想感情。在中考中也就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利用鉴赏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深挖细究,品位诗词的语言及艺术表现手法

第14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古诗词鉴赏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2-024-01

古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古诗词鉴赏和名句名篇的默写是语文高考的必考内容。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古诗词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借此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中课堂的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生阅读量太少,找不到赏析的切入点,学生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有鉴于此,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初步探讨出一些实用的教学策略。

一、把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

把握诗歌类别是理解和鉴赏诗歌内容的一个突破口。而其中最实用的一点就是根据诗歌内容来对诗歌进行分类。一般而言,按诗歌内容可分为: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史诗等等。下面就以几种诗歌类型为例,简述笔者观点。

对于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陈子昂等等。山水田园诗以写景为主,侧重于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在诗的内容上,多给予人美的享受。此类诗歌最主要的特点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感受大自然美好的同时也一定会加入自己的感情,制造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境,在美好的情景中释放自己的情怀。

咏物诗是对某一事物的描写,诗人抓住某一事物的特点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此类诗歌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最主要的是抓住诗人所寄托的感情。最具代表性的如明朝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抓住石灰“清白”的特点自比,表达自己要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坚守高尚情操的决心。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它反应的是国家的兴衰。鉴赏边塞诗,应该抓住时代特征,然后根据时代背景推敲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咏史诗以历史题材为例,这些诗歌的特点是:以历史作为诗人情感的载体,将历史与诗人的情感紧密结合。一般而言,咏史诗是作者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描述、评价,寄托个人抱负的诗歌。

二、抓住意象,情景再现

意象是诗人通过客观事物为素材提炼加工创造出的渗透诗人思想情感的审美艺术形象,它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象是诗歌创作的核心,抓住意象,情景再现是诗歌赏析的重点。只有对诗歌意象领会于心,才能真正领悟诗人的情感。诗人创造诗歌的过程也是创造意象的过程,赏析诗歌时要反复诵读,通过“语象”去感受诗人的“意象”,探索诗人真正想表达的心理内涵。

常见的意象有:冰雪、月亮、柳树、禅、草木、杜鹃、梧桐、梅花等等。不同的意象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在古诗里有些意象的含义基本上是固定的,学生们可以适当加以总结,如:杜鹃往往和哀思、思归有关,梧桐大多表示凄苦之情,落日大多表示游子的羁旅情思或者人生迟暮之情……平时练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整理归纳一些诗人的意象选择。如离别时通常会选用长亭、明月、夕阳、杨柳、流水、芳草、渡口等等,边塞诗通常选用号角、烽火、长城、孤城、玉门关等。此外,在阐述意象的时候,要仔细区分同一个意象的不同含义,如“浮云”,“浮云”既可以指天上的白云,又可以指黑暗的邪恶势力、朝廷小人等。

三、加强诵读,增加语感

诵读是鉴赏的前提,平时多读诗词,会有助于在鉴赏诗词时进入到诗人营造的情境之中,积累丰富的语感,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的形成。

高中课本中的诗词数量有限,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诗词。要想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教师应该在学生熟悉课本诗词的基础上,扩大诗词的阅读量。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学生朗读,背诵一些书本上没有的名言名句,在培养语感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在无形中也提高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只有多接触,多阅读,在知道了某诗歌的出处,才会让学生产生亲切感,进而激发他们鉴赏和感悟的热情。

四、结语

古诗词鉴赏的综合性,能力层次较高,每一个学生应该养成多读名著和有关赏析评价的文章。在平时的练习中,注意加强积累,掌握鉴赏的方法,培养语感,提高素质。高中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们肩负起继承和传播中国古典文化的责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考的基础上,寻找更加科学有效的鉴赏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 参 考 文 献 ]

[1] 吴丽丽.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探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2] 刘蓉.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07.

[3] 苏艳.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第15篇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有效性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大量篇幅,而古诗词鉴赏题是高考的必考题,从近几年考试看,分值有所加大,但是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又是一个难点,考生往往失分较多,为此,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得高分,常常出现一种错误的教学倾向,即把古诗词的鉴赏课当作高考古诗词答题技巧、答题模式训练课,这完全违背了古诗词鉴赏的目的和意义,那么,如何处理好教学与考试这一对矛盾,有效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对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的训练,提高得分率呢?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快速有效鉴赏古诗词的技巧和方法:看―读―练,做到让学生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

一、看

1.看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它承载着很多内容信息,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情感、诗歌的类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一个“秋”字,交代了诗歌的时令季节为秋季,杜甫的《登高》的“登高”二字点明了诗歌的主要事件,王维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总之,题目就是诗歌的一个向导,通过看题目,读者对诗歌内容就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2.看作者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任何作者都生活在一定的时代,其诗作往往与时代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人生经历、生平事迹、创作风格、写作背景,才能更好地感受其诗风、诗意、诗情、诗魂。

3.看注释

诗歌注释包括多方面,有的介绍写作背景,有的对文章用典点明出处,有的对重要字词加以注释,这些都是帮助读者能更好地疏通文义,了解作者,理解诗意。尤其在高考题中的注释,往往帮助学生快捷理解诗歌内容,体味作者情感,在答题中起一种至关重要的作用,如2013年新课标高考卷陆游《鹊桥仙》一词,正文下有3条注释,从注释①可看出前三句与后两句形成对比,表明现在自己只能做一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壮心不已的忧愤。

二、读

1.初读

韩愈在《进学解》强调“手披目视,口吟其言,心惟其义”,也就是说文章要诵读,在诵读中才能感受语言的魅力,领悟语言表达的规律性,增强对语言的鉴别能力,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读诗歌关键在于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懂诗意。读懂诗意是理解诗歌的灵魂,为此,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1)理解字义、词义。由于诗歌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有些字义、词义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玄黄”一词,一般是天地的代称,有的却指丝帛,有的又作疾病讲解。(2)注意用词的改变、语序的变化。古代诗歌,由于受声律、押韵、平仄、对仗的制约,改变了用字,调整了语序,给诗歌理解带来了难度,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其真正的语序为“不知人面去何处,桃花依旧(在)春风(中)笑。”除此之外,弄清诗歌中的用典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如《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借助形象生动的典故抒发爱国的情怀,表达高远的志向。

2.再读

再读诗歌实际是在疏通诗意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通过再读学会鉴赏诗歌,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再现诗歌画面。通过想象、联想,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诗歌画面,在这里我们不能仅停留于诗意的翻译,应用优美的语言、合理的想象,再现诗歌内容。

(2)抓住诗歌意象,分析诗歌意境。诗歌意象是作者主观情感思想和现实生活的辩证统一,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意象“折柳”,因为古人离别时常折柳相赠,这个意象一般只作朋友离别,表达思念之意,而在夜晚听到“折柳”曲的笛声,自然引发诗人的思乡之情。(3)分析表现手法,领悟作者情感。要能准确理解诗歌内容、领会情感,必须分析诗人运用的表现手法。如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人运用夸张手法写愁之多之深,把愁苦比作滔滔巨浪劈面而来,无可抵挡,让我们可以感受到词人内心的愁苦之情如东流的春水。

三、练

学习鉴赏古诗,除了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外,还要用精准的语言来进行表达。学习一首诗歌以后,我们应从诗歌内容、诗歌语言、作者情感、表现手法等多方面,通过训练,巩固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训练中除对常见的鉴赏术语、鉴赏方法进行掌握外,还应掌握答题规律,了解常用的答题句型,掌握答题技巧。如分析意境题型,答题的一般思路是:所写意象+意象特点是什么+艺术效果+诗人情感,当然对答题的知识点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公式展现,每一点都要在答题中进行具体的指导和规范。通过规范训练、精准表达,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答题的方法、答题的模式,把握好得分点,以期在高考中得高分甚至满分。

参考文献:

[1]陈益忠.古诗词教学“三部曲”.陕西教育,2008(01).

[2]姜华.高中诗歌高效课堂教学探索.山东师范大学,2010.

[3]任冬冬.对提高诗歌教学的反思.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