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古诗诗歌鉴赏的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古代诗歌 解题方法与步骤 读懂诗 读意象 悟意境 扣考题 规范答题
本文主要以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试题为例,来浅析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步骤。
一 发现信息、读懂诗意
读懂诗意,是解答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的基本要求。我们要读懂全诗,就必须借助于诗歌蕴藏的信息。因此,我们解题时要有捕捉信息的灵敏嗅觉。下面,着重谈谈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三种信息。
(一)标题
古代诗歌的标题往往是全诗的眼睛,是解读诗歌的切入口。它可能直接点明作品内容涉及的主体或重点,如全国新课标卷晏几道的《思远人》。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准确把握。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思远人),可以看出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关注题目,可知情感就是对远方人的思念之情,该考题的答案就基本上可以确定了。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二)作者、注释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的时代背景、创作风格等,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比如,创作风格方面: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等。
命题人往往有意识地添加注释,注释有时交代了诗作的写作背景,暗示了本诗的思想内容。
如屈大均的《云州秋望》中的注释中说道“屈大均,明末清初诗人。”题中问道:“结合全诗,谈谈你对三、四句的理解”?三、四句为“遥寻苏武庙,不上李陵台”,结合背景我们分析,作为明末清初的诗人,它具有典型的反清复明思想,“遥寻”表现了诗人对守节不降的苏武的崇敬,“不上”体现了对叛国投敌的李陵的鄙夷,结合背景注释,可知诗人表现自己对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追求。若没能从注释中捕捉到这些信息,恐怕答题时就会遗漏了得分点,甚至答非所问,从而造成失分。
二 研读意象、体悟意境
诗歌的意象鉴赏是开启诗歌大门的一把重要钥匙,抓住了诗歌的意象也就能很快领悟诗歌的意境。
平时的训练中,我们就要把握一些典型的意象。如杜鹃(杜宇、子规)―啼血、不如归去―纯洁、失意、哀怨、悲凉思归等;杨花、柳絮、飞蓬、浮萍―身世飘零、萧瑟悲凉;水”、“草”、“雨”--抒愁写恨;流水---愁(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草喻恨(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浮云--漂泊、燕子―历史变迁,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等等。诗词中出现这样的具有特定意义的惯用意象,可以把它们作为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当然,除了意象的“普遍性”,我们也要注意意象用法的“特殊性”,如诗歌作者常用美丽的意象来表达悲凉的感情。
如宋词中陆游的《蝶恋花》中试题问:首句“桐叶晨飘蛩夜语”物描写有何作用?结合诗句分析
分析“桐叶晨飘”为落叶意象, “蛩夜语”为蟋蟀鸣叫,由此我们可知营造了凄凉、萧瑟的氛围。烘托了诗人悲凉的心境。
三 紧扣考题、规范答题
高考阅卷老师对于这类题型,是着眼于各个得分点给分的。这就要求我们考生答题时要讲究解题的规范性。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运用鉴赏术语
我们应该积累必要的鉴赏术语。比如说语言风格方面:清新自然、简洁明快、准确凝练、含蓄委婉、悲慨沉郁等;思想感情方面:哀怨忧愁、激愤憎恶、欣喜欢快、离愁别恨、怀乡思亲等;表达技巧方面:从诗词鉴赏的角度来说,表达技巧主要包括抒情手法、描法、修辞手法等。意象意境方面: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娴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意境深远……
积累了这些具有高度概括鉴赏术语,我们在答题时应用它们,就可以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二)掌握表述方式
古诗歌鉴赏考题,我们大致可以作以下六大分类:托物(人)言志类、炼字类、意境类、语言鉴赏类、关键词类、表现手法类等。以“表现手法类”为例,答题步骤要分为三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此种手法;此手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怎么样的情感。
湖北卷吴融《华清宫》 李约《过华清宫》
考题①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②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研读意象,理出诗歌的情感之后,我们就可以轻松地作以下表述,考题①: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手法(步骤一);第一首宫内宫外对比: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宫外飞血阴云,分外寒冷。第二首今昔对比: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步骤二)。考题②:第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的无情批判;第二首诗则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荒误国的讽刺和对王朝兴衰的感叹(步骤三)。
总之,我们在解答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的时候,应该借助古代诗歌蕴藏的各种信息,认真研读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意象)”,体悟诗歌的意境,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理出诗人在诗歌中渗透的思想感情,再结合考题要求,按照一定的解题步骤规范作答。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方法
一、把握诗歌诗眼
作者往往通过一首诗的诗眼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内心情感,抓住反映整首诗主旨的关键字眼和词语,往往这些就是一首诗歌的灵魂,能够清晰的反映作者的思想。要想抓住古代诗歌的诗眼,首先,需要对诗歌的某些字眼本意、语境等进行理解,在语言环境中去领悟一些诗眼的效果和妙处所在。其次,要把握住诗歌的主旨中心思想,来帮助概括诗眼在表达上的效果。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悠然见南山”的“见”字,使诗歌生动形象。
二、观察意象,分析内涵
意象在诗歌中是一个极为广义的概念,它既可以指事物,也能够代指一种环境,一种气氛。意象就如同我们往常所说的借物抒情,通过借由一些具体的事物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思想情感。例如诗人往往会用“孤鸿”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失离孤独之苦。阮籍在《咏怀诗》中写道:“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诗人通过孤鸿这一意象表达自己内心的那份孤独和落寞感,夜晚无法入眠,坐起去弹琴,听见野外还有孤鸿的哀叫声,一种悲伤之感涌上心头,想想自己现在的处境是那么的相似,便更加伤感忧愁,作者通过孤鸿这个意象充分诠释了自己内心的那份心境。
三、了解背景,知情感
所谓的背景,是诗人在写这首诗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家庭政治背景等多方面内容。我们在欣赏古代诗歌的时候,要充分了解背景,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感受诗人的内心情感,古人在写诗的时候,往往会借景抒情,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在鉴赏时,首先将描写景物的诗句找出来,然后再去体会所写景物的情感,是喜悦还是悲伤,从而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诗人的生活经历往往与诗人的作品息息相关,所以在理解诗歌大意的时候往往要注重联系诗人的生活背景,这样才能够更加准确的把握诗人所想表达的内容。苏轼在写《浣溪沙》这首词时就是在被贬于黄州的时候所写的,这对于苏轼来说,是自己人生政治生涯中一个重大的打击,但苏轼并没有因为这次打击而退缩,而是积极乐观的去面对,可以在这首词中看出即便在逆境中也依然坦然接受,勇敢面对的精神状态,上阕描写自然景观,下阕写出自己乐观豁达的心情,不再沉迷于落寞的感伤中。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再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七言绝句选自《陆游集》卷二十六。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此时对于国家的收复具有强烈的愿望,但诗人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无法实现,于是就在一个大雨磅礴的日子,触景生情,只有在梦中去实现自己国家收复后的愿望了,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所有的爱国主义激情。
所以我们在赏析诗歌时,要充分了解诗歌的背景,这样才能精准的把握诗人真正想表达的情感。
四、重视注释
有些诗歌在诗歌后都会有注释,阅读这些注释有助于了解与诗歌和诗人的相关情况,以便更好的把握作品内容。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诗歌的注释为李白在流放的路途中遇见了自己多年未见,朝思暮想的朋友。通过阅读注释我们可以知道此诗的写作背景,通过背景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心情十分愉悦,所有的意象都很美好,雁儿高飞,花好月圆,都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
五、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不同的诗人在创作诗歌时读会带有自己的写作特色和风格,李白诗歌风格就会偏于热情豪放,而且想象丰富,语言轻快;陶渊明的诗歌恬静平和,怡然自得;王维的诗歌往往诗中有画,意境唯美。古代诗歌按流派来分,分为现实主义流派和浪漫主义流派,浪漫主义强调的是抒情,想象具有创造性,文学表现情感真实;而现实主义则是对生活的模仿,有再现的特征。白居易、陆游等是现实主义的典型代表,屈原、李白等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词按流派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苏轼、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品气势磅礴、感情激昂高亢;秦观、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品往往感情十分细腻,缠绵委婉。
六、熟练掌握各种修辞手法
古代诗歌往往会运用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同一种事物还可以不同的比喻;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夸张可以突出事物的某一特征,便于更好的抒情,增强感染力;同感,将人类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官沟通起来,突显食物的特点。古诗词的常用修辞还有借代、设问、反复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在平时注意和学习的。
七、结束语
以上提到的只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的几种,还有很多技巧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能够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内涵和寓意,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日积月累的,不仅仅是知道这些方法,还要学会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施春花.浅谈高中语文中的古代诗歌鉴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11).
古典诗歌是我国浩瀚的文艺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学习鉴赏优秀古典文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诗歌语言暗示性、跳跃性、多义性、隐喻性的特点,加上中学生受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在鉴赏诗歌时往往出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形,即对诗歌的理解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不能清晰明白地表达感受、阐明思想,在诗歌阅读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力求将诗歌鉴赏落到实处。
一、理解标题,抓住主题
诗歌语言凝练,它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丰富的内容蕴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约的形象中来。诗歌的标题也不例外,它往往可以给我们不少提示。如《山居秋暝》,从标题便可知,诗歌写的是深山秋天之景,“暝”的意思是“落日黄昏”点明了时间;《归园田居》的标题则表明诗人回归农村田园生活,诗歌内容主要是描绘田园生活的情趣;
二、关联作者创作风格
诗人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虽然有的诗人也创作不止一种风格的作品,但其主要的风格特征仍然无处不在。如陶渊明诗歌闲适恬淡的风格,“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归园田居》),“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二)。这些诗句所描绘的优美的农村风光,歌吟饮酒抚琴、读书赋诗、访问邻曲、闲话桑麻的种种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宁静闲适生活的衷心喜爱,表现出恬淡旷达、安贫乐道的旨趣。李白的诗歌清俊飘逸,“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登庐山瀑布》),如此奇特的想象、富于创造性的夸张、豪迈奔放的气势非“诗仙”莫能为之。而陆游的诗歌激越悲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些雄浑豪迈、奋激昂扬的诗句,犹如燃烧在诗人心里的一支爱国火炬,始终吐射着赤热的火焰。其他诗人如王维的清灵空旷、杜甫的沉郁顿挫、“郊寒岛瘦”、曹操的悲凉苍劲莫不如此。
三、了解时代背景,洞察作者内心世界
诗歌总是诗人的精神世界的坦露,即使是对客观生活的描写,也是经过诗人主观感情的淘洗、升华,使之充满感情力量,在鉴赏时,要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就必须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王维的一生,除了开元十五年秋天出使塞上以外,长期在京中做官,一生比较安定地住在山林优胜的长安郊外。因而大多数诗为描写自己幽栖生活和自然景物的山水田园诗,他沉溺于内心生活、寄情山水、陶醉自然,正体现了他安适自得、追求清静、爱好孤独甚至参禅信佛的心境。李商隐一生在党争的夹逢中过日子,一直不得志,没有担任过重要的官职,奔走于四川、广西、广东和徐州等地,寄人篱下,做些幕僚工作。他的诗歌思想消极、情调消沉、凄凉婉转、意义隐晦,正是他一生遭遇的形象写照。
四、把握关键词句,品味诗歌意境
虽然诗歌是用形象说话,但诗人的情感思想总是要化成具体生动的形象。这就要求我们仔细揣摩诗句中所饱含着的情感,抓住了关键字句,就相当于找到了理解诗歌的钥匙,这在中国古诗中尤为明显。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句,着一“空”字,不仅将秋雨之后暝色四合、山林空寂、万籁无声的画面展开,而且还将诗人寂然空旷、清雅幽静的胸怀和盘托出,真是一字之妙,境界全出。杜甫诗《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自”“空”二字,既描绘了丞相祠堂冷清的景象,又抒发了诗人自已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感慨。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无论梦游是出于虚构或是诗人果有此梦,都是现实的曲折反映,而现实的黑暗和丑恶便被浓缩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句中,充分地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即使像《离骚》这样的长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仍能集中反映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炽热的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情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五、准确理解术语内涵,初步形成鉴赏能力
学生在分析鉴赏诗歌时,往往不能准确表达思想,出现辞不达意的情况,要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归纳一些诗歌分析中的常用术语,让学生熟记。这样,学生不仅能读懂诗歌,而且能将自己的理解准确规范、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术语:
1、表现手法:常见的如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联想、小中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烘托、渲染等。
2、表达方式:常见的如以物托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景等。
3、整体风格:如清新飘逸、沉郁顿挫、质朴平实、典雅庄重、雄浑悲壮、凄美缠绵等。
4、语言风格:如清新秀丽、生动形象、简洁凝练、幽默诙谐等。